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太平新篇TXT下载太平新篇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太平新篇全文阅读

作者:春锄     太平新篇txt下载     太平新篇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91章:民族平等

    第191章:民族平等

    第191章:民族平等

    王闿运所说的吃亏其实远不是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这么简单,实际上初战告捷的倪守道集团在攻下镇西、哈密两厅分兵直扑乌鲁木齐之后便接连受挫,以步兵为主的国防军在面对来去如风的西域骑兵居然连吃了好几个败仗,尤其是在天山北麓沙漠边缘的奇台一战,160师曲瑶的2团遭到妥得麟的一只两千人的骑兵部队突袭,160师原是陕西防军改编而来,与蒙古骑兵多有交手,猝然遇到大队骑兵冲击并没有手忙脚乱,2团马上收缩防线,全团三千余人刺刀上枪,依托工事的摆出密集队形,前两排士兵半跪,枪托着地,一齐将装了刺刀的步枪45度向斜上方,站在他们后面的士兵列队挺立,端枪瞄准射击,所有的火炮集中在防御圈内,犹如一个扎手的刺猬,根据以往的经验,列出这种队形的步兵是应对骑兵的好办法,贸然冲击的骑兵首先就遇到了第一排如林的枪刺,就算骑兵有赴死冲击之心,战马也会畏缩不出,而当骑兵在外围逡巡的时候,步兵防线内侧的士兵就会射出密集的子弹,给他们已打击,就算不能全部歼灭来敌,自保也是有余的了。

    但这次却失算了,这种密集队形固然能够对抗旋风般的骑兵,可也存在严重的弊端,显而易见,当遭到炮火袭击后,站得如此紧密的队形损伤也必然重大,结果也正是如此。这支两千人地妥得麟骑兵居然带了一门六磅洋炮,当骑兵展开队形冲击到国防军的阵地前的时候,这门六磅洋炮突然开始了炮击,虽然国防军的十二炮六磅炮立刻把叛军的这门火炮炸成了废铜烂铁,但连续在步兵方阵中爆炸炮弹也把刺猬给炸出了一个不小的缺口,叛军骑兵抓住时机,一股脑的冲了进来。挥起环柄宽刃马刀上下翻飞地乱砍乱杀,刚开始2团士兵还能收缩抵抗。但渐渐步兵对骑兵的劣势就暴露无疑了,双方激烈交火了两个小时,2团自中校团长上官南以下三千余人阵亡七百,一千余人被俘杀,所有军械物资全部被劫,几乎被打残,总算2团也是秦地骁勇彪悍之士。进攻地二千妥得麟骑兵也没讨得好,遗尸四百余具,从损失上来看,国防军损失要大的多,特别是一千多被俘的士兵竟然被叛军屠杀贻尽,消息传回镇西厅,常胜名将倪守道大怒,当场就要把逃回来的2团团副杨继昌宰了。总算是160师上校师长曲瑶立下军令状,发誓要杀回奇台将功补过,这才救下杨继昌一条命。

    立过军令状的曲瑶回师部后下令从1团、3团中各抽调两个连补充到损失惨重的2团,全师一万余人倾巢而出,气急败坏的杀回奇台,刚刚打了胜仗地叛军根本没有想到国防军反击的这么快。也没有想到反击的强度会这么大,三天前被屠杀的国防军战俘血还没有干,他们也落的同样下场,曲瑶这回拿着杀牛刀去宰了一只鸡本来就是一肚子火,因此对于一千多被俘的叛军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全部活埋在沙漠边缘。

    曲瑶一时之怒立刻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原本民族矛盾就非常激烈的边疆问题,这下让160师点了炸药桶地引线,杀出玉门关的国防军瞬间在新疆各地遭到回民的袭击,大队的国防军回民们不敢攻击。但落单的士兵肯定连骨头渣子都找不到。或投毒,或暗杀。手段无不用其极,继续在天山南、北平叛国防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胜利,但是随着战线的不断推进,兵力越分越散,非战斗减员也越来越大,打到乌鲁木齐厅地150师1团一夜之间死于非命的士兵居然有十七人,因此倪守道越来越感到兵力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只能上报总参,请求增兵进剿。

    而倪守道的求援奏刚报到总参没有几天,京师就发生了行刺皇上的重大案件,要知道帝**队是由皇帝陛下一手带出来的,加上王财向来重视军队的稳定与建设,因此皇帝在军队中的威望是相当高的,各部官兵听说新疆叛军居然敢到京师行刺皇上,而且还重伤了皇妃,这简直就是整个军队的耻辱,担任京师防务的新九军、新十军在军队内部被各军首长都骂地抬不起头来,焦富、史大柱两人一连几次奏请免职,吵着要自配北疆参战,但令他们两人更加不安地是皇帝对他们没有给予任何处份,作为惠山军校陆军科一期的王财亲传弟子,他们也有自己地苦恼,原来作为野战军编制的新九、新十军自从驻防京师后,士兵们整天晃着大屁股在九门内外转悠,这根本不是野战军的特长,因此案发后从京师防军到各地驻军全都激烈的上奏请求皇上派他们出军关外。

    王财听完王闿运详细说完其中的关节之后,许久没有说一句话,他所担心的并不是增不增兵,也不是增多少兵,而是继续现在的新疆用兵策略,就算打下了新疆也是守不住的,因为双方的拼死厮杀让帝国政府失掉了整个新疆地区的民心,再这么打下去,无论增兵多少都只能让帝国政府陷在这个泥滩里脱不了身,甚至很有可能把帝国拖跨,拖死,于军事上的事情王财了解的不多,但是苏联当年在阿富汗失败他还是知道的,新疆那些叛乱分子在宗教的迷惑下个个都是疯狂而又不要命的,有句话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叛军越杀越多,越剿越多,可是如果不增兵,那么新疆只能离中央越来越远,甚至很有可能就此独立,更为严重的是新疆平叛不利,那西藏、蒙古想要统一也必然会困难重重,一时间左右为难,取舍不下。

    “纫秋,这事你怎么看?”王财沉默了很久才出言问道。

    “皇上,臣乃文吏,于兵事却非所长,但臣却知道皇上之所以能够迅速平定中原,乃是因为应天时,顺民心,官军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箪壶食浆以迎官军,民心在皇上啊,”说着王闿运顿了一下又道,“眼下将军们心存怨恨,乃至北疆之战实际上远比中原混战要残酷的多,如果皇上决心收复北疆,照眼下的打法,臣以为除非再增兵五万,否则难以功能。”

    王财冷哼一声道:“增兵五万就够了吗?你也说了民心大如天,靠杀能行吗?”

    “皇上,前清乾隆用兵准格尔部的事情皇上可曾听过?几十万准格尔人几被灭族,听说现在厄鲁特蒙古那几万人是准格尔人后裔,不过也不一定是真的,如果皇上决心效法乾隆皇帝,那就只能杀尽北疆乱民了,但是臣以为这绝非上策,甚至会留骂名于千古。”王闿运想了想继续说道,“皇上,臣以为平定北疆关键之处在于得到回、维两族民心,如此才能攻得下,守得住啊。”

    “可问题就在这里,回、维两族与汉人信仰不同,风俗不同,历史上就相互仇视,彼此征讨,唉,杀人容易,得人心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啊。”王财挠了挠头无奈的问道。

    “皇上,历史上中原与边疆互相攻杀是有原因的,中原朝廷从来都把边疆地区视为番夷之地,视满、蒙、回、维、苗等各族为蛮夷,年年找他们勒索女子财物,客以重税,与其说中原与边疆是信仰之争,历史之争,到不如说是中原朝廷逼得他们反叛,如果皇上能够把中原百姓与边疆子民一体看待的话,那边疆总有一天可以平定的。”王闿运欠了欠身道。

    王财想了想道:“咱们服了软,他们会不会顺着杆子往上爬,越发与朝廷离心离德呢?”

    “皇上,自古圣君者,恩威并济,臣建议皇上剿抚并用,臣有平定北疆五策,供皇上取舍,”王闿运从怀里取出一份奏章呈到皇帝手中,继续道,“第一,皇上恩旨宣布免征边疆百姓五年赋税,此前所欠税银一概免除,第二,将中原土地制度推广到北疆,对抗朝廷的叛党之地全部收缴,由政府管理,供给当地百姓自由放牧,没收叛党财物全部分给贫苦百姓,第三,凡是向朝廷投降、合作的人,朝廷保护他们的土地、私产,绝不妄杀一人,绝不擅掠一物,第四,尊重各族百姓信仰,争取回教阿訇就能通过他们争取回民,第五,继续增兵北疆,刚柔并济,这刚就是皇上的军队要在军事上始终给叛军以极大压力。”

    王财仔细的听完了首辅大臣的平叛五策,沉默了一会,狠狠的一拍桌子道:“都准了!除了这五条以外再补充几点,第一,增调130师、131师、141师、1第二,严令我军各部官兵,杀降者死,劫财者死,扰民者死,第三,密令倪守道寻觅当地耆老、阿訇有声望者,组织临时地方政府,代表朝廷管理北疆,第四,宣布中华帝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朝廷一体善待。”说着王财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另外,你看派几个太平教徒到新疆去传教怎么样?”

    [奉献]

第192章:焉耆府

    第192章:焉耆府

    第192章:焉耆府

    王闿运一愣,呆了半天没有回过神来,他实在不明白皇上为什么总是喜欢把这个脆弱不堪的太平教当棋子使,以太平教现在的宗教实力想取代伊斯兰教在北疆边民中的地位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边掀起一点点波澜都不可能,因此迟疑了一会儿劝道:“臣以为无论是向北疆移民还是动摇他们的宗教势力,这都需要在国防军控制住北疆局势才有可能,如今天山、昆仑山均在叛军手中,派他们去不是送死吗?还请皇上慎重。”

    王财点了点头,又补充道:“新疆的事情不能一直拖下去,虽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总要给倪守道一些压力,告诉倪守道,一年之内他要是收拾不了这伙叛党,我就亲自去!”

    首辅大臣走后,年轻的皇帝马上让内廷总管小桂子把《汉书》找来,其实以前读大学的时候这东西也看过,只是不记得汉武帝立储与当朝有什么关系,随手翻了半天也不明所以,正准备把王闿运再找来问问的时候,突然在《汉书外戚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钩弋子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乱国家……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读完之后王财几乎昏过去,大骂王闿运糊涂。原来当他出了什么好主意,居然建议自己效仿汉武帝,为了怕外戚干政,就把太子老娘给宰了,这可不是疯了,汉武帝后宫美人数千,自己可只有三个。周秀英又是随着自己一路奋战而来,甚至于自己都有救命之恩。王财自认为自己还没有心黑手辣到这个地步,顺手把书一丢,转头去储秀宫看望正在养身子的洪天姣,琢磨着等她伤好了再给皇室添一个公主,那可就完美了。

    得到增援地倪守道兵团声势大振,加上皇帝一再催促进兵的诏旨,这个帝国名将决心一举消灭盘据在乌鲁木齐的妥得麟叛军。随后寻找战机,与结成同盟的维吾尔叛军决战。为了改变国防军在机动力上劣势,倪守道特别申请,把正在蒙古驻防的王冠三、王藩两只骑兵部队调到了北疆。为了解决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两王的骑兵部队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编,从原先地两个营扩编成了十个营五千骑,此前困扰他们的马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各营已经全部换乘了高大地蒙古马。兵员也从原来的河南子弟变成了主要以关外善于骑术的汉、满、蒙各族勇士,可以说是帝国国防军中唯一可以与北疆叛军骑兵一较高下的机动力量。

    除了军事上的准备外,帝国政府新的边疆政策也通过部队传递到边疆百姓耳中,哈密厅、镇西厅、奇台、鄯善这些已经被国防军控制的地区立刻按照皇帝地命令开始没收叛军土地、财物,并将这些东西一个不剩的全部分发给当地贫穷百姓,除此之外驻军还请来当地颇有威望的阿訇帮助部队管理地方事务。在连续杀了几个骚扰牧民,抢劫**的兵痞之后,国防军在当地人的形象慢慢有所改变,针对驻军的暗杀也有所减少,不过倪守道显然不像皇帝那么有信心,除了交待士兵尊旨行事外,这位将军对于继续敌视国防军的人也从不吝啬赏他们一颗子弹。

    忽速纳虽然只是一名骑着劣马的普通骑兵,但是骑兵队中所有人都对他极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了不起地战功,而是因他的姓氏给他这种无上的荣耀。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话。他可是先知穆罕默德第31世后裔赡思丁的嫡传子孙,他的祖上赡思丁在元朝时官拜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丞相)。家族中地显赫人物不下二、三十人,只是到了近一百多年的满清王朝,忽家势力才慢慢衰落,但即便如此,先知的光环从他一生下来就始终围绕在他的周围,骑兵队迷信的指挥官拉沙德几乎每次出战前都会来试探着打听吉凶,这次与汉人在焉耆府的决战也不例外,但是忽速纳自己也卜不出吉凶,自从在乌鲁木齐与汉人狠打了一仗之后,妥得麟的士兵几乎丢掉了全部的土地,仅存的一万多人也被汉人包围在博斯腾淖尔附近的焉耆府,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乌鲁木齐战役,但是忽速纳从退下来地兄弟那里听说汉人在乌鲁木齐吃了不小地亏,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恼羞成怒汉人架起了大炮日夜不停的猛轰焉耆府地城墙,原本该纵横千里的骑兵被如同下等的步兵一般坐在城墙后面等着汉人进攻,忽速纳实在有些气闷,只好整天骑着他的劣马在营内转悠,私底下听弟兄们说这次汉人集中了四万人,是铁了心要消灭妥得麟,但是真主保佑,回人是杀不绝的,也许只有阿訇才知道大伙这次能不能成就真主的光荣。

    骑在马上的忽速纳突然看见不远处的骑兵弟兄喧闹起来,这时候还能有什么好消息让大伙兴奋?忽速纳好奇的催马奔了过去,走近了才看见大伙正围着两个回人打扮,鼻青脸肿的汉人,看样子是抓到了奸细。

    “打死这两个尕人,打死他们……”士兵们高声的叫骂着,跌坐在人群中的两个汉人虽然一身回人打扮,但是他们却没有回人特有的气质,因此刚刚混进城内就被人发现,不过也真令人佩服,都叫人打成这样了居然一声不吭,两个人都瞪着血红的眼睛死死的盯着周围的士兵。

    “说吧,尕人,你们长官让你们混进城是干嘛的,说了咱们就放了你们。”说话的正是拉沙德。

    两个汉人一声不吭,只是两个人相互靠了靠,仍然愤怒的似乎要吃掉眼前的敌人,忽速纳忍不住在心中翘了翘大拇指。

    “真是不知死活了,还这么嘴硬!”拉沙德跳下马来,举起马鞭狠狠的抽打着两个汉人,被反绑了双手的汉人根本没有办法反抗,只能靠在一起,低着头默默承受,其中一个人被打的狠了,居然大吼一声朝拉沙德裤子上用力的唾了一口,带着鲜血的唾液显然让拉沙德有些疯狂,转身从马上抽出短刀,一把扯住那个汉人的头发,举起短刀狠狠的扎进他的脸颊,顿时鲜血和着断齿从伤口处滚涌而落,另一个汉人眼见同伴受伤,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一下子从地上跳起,一头撞在拉沙德的肚子上,拉沙德根本没有想到这两个俘虏还敢还抗,踉跄了几步,一屁股坐倒在满是泥灰的地上,引来周围士兵的一阵哄笑。

    令人想不到的,那两个汉人居然也咧着嘴笑了起来,其中一个脸上全是鲜血,笑得更令人毛骨悚然。

    “宰了他们,我要宰了这两个该死的尕人,”拉沙德大叫一声从地上跳起来,举起手中的短刀向两个汉人扑去。

    “住手!”一个轻脆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在几个侍卫的簇拥下,一个骑着白马,全身白衣,头戴白色头巾,明艳绝伦的年轻姑娘朗声喝道,她的出现立刻让喧闹的士兵们安静下来,自动让开了一条路。拉沙德把手上的短刀丢到一边,几步跪到她的出马前低声道:“公主,我们抓到了两个尕人奸细。”

    被称为公主的年轻姑娘点了点头,骑在马上仔细打量了一下两个坐在地上喘着粗气的汉人,轻轻挥了挥手中的马鞭道:“雄鹰捕食狡猾的兔子,但是他绝不会拿猎物取乐,既然他们存了必死之心,你又何必折磨他们?既然他们不怕死,那你何不成全他们的勇气?”

    拉沙德伸了伸脖子,不甘心的咽了口唾液道:“遵命,公主殿下!”说完他站起身,从地上捡起短刀在鞋底上擦了擦,走到两个汉人面前,随着一道寒光划过,脸颊受伤的汉人脖子上激射出一道血柱,劈头盖脸的洒到了拉沙德的身上,他只在地上“嗬嗬”了两声就倒在地上不动了,剩下的另一个汉人嘴角抽*动了一下,扬起头深情的看了一眼天边将要落下的那一轮红日,长长的吸了一口气,缓缓的闭上了眼睛。

    拉沙德抬手摸了一把脸上的鲜血,抬起手就要送另一个该死的汉人上路。

    “等一下,”年轻的公主再次喊住他,也许是那个汉人闭目待死的从容让她有些感动,犹豫了一会她说道,“拉沙德,解开他的绳索,”说着公主转眼看了看周围的士兵继续说道,“穆圣在《可兰经》上教导咱们,第二章第一百九十节说:‘你们当为主道,抵抗进攻你们的人。’第二十二章第三十九节说:‘被攻击的人,已得抗战的许可,因为他们已受亏枉了。阿拉援助他们,确是全能的。’大家奋勇作战,安拉一定眷顾佑护我们,”说着她看了看静静听着的士兵,转头对慢慢从地上站起来的汉人道,“我不杀你,是想请你回去转告你们的将军,咱们守卫自己的土地,养育自己的人民,你们为什么要来屠杀我们?焉耆府的将士百姓绝不会向刽子手低头,如果他继续进攻,我们将让你们付出十倍血的代价。”说完公主用力的挥舞了一下手中的马鞭……

    相关史实:

    1、赛典赤※#8226;赡思丁:相传为先知穆罕默德31世后裔,元朝时任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关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元史赛典赤※#8226;赡思丁传》。

    [奉献]

第193章:踏入死地

    第193章:踏入死地

    第193章:踏入死地

    公主这番话显然振奋了周围士兵的心,众人又鼓噪起来,而那个汉人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盯着年轻的公主仔细的看了一会,咬了咬牙终于开口说道:“公主的话我一定代到,另谢公主不杀之恩,只是我想知道公主如何称呼,在下回去也好向长官回报。”

    “你不用知道我的名字,很快我们就会在战场上相见,请你告诉你的将军,我们回人不仅有勇敢的好儿郎,我们还有可以上阵杀敌的姑娘,你们会发现这焉耆城内人人都是战士,我们一定会血战到底!”

    汉人的表情马上严肃起来,朝公主欠了欠身,弯腰抱起死去的同伴,头也不回的转身离去。公主看着他渐渐走远,轻轻的叹了口气,大声对周围的士兵们喊道:“伟大的真主保佑你们!”

    士兵全都闭上眼睛,双手抚在胸前,心中默默的祈祷起来,年轻的公主脸上闪过一层忧色,转身带着侍卫拍马离去。忽速纳心中一阵难过,他知道公主的心中在担忧什么,城外四万汉军装备精良,火器犀利,焉耆城那道矮矮的城墙早就被轰塌了多处,在城头上防御的士兵伤亡惨重,汉人之所以几天来围而不攻,可能就是想凭借火炮更多的杀伤城内的防御力量,也许是乌鲁木齐的激烈巷战让这些狡猾的汉人吸取了教训,采用这种懦夫的手段来屠杀真主勇敢地战士。

    忽速纳跟着渐渐散开的人群回到了营地。看得出来大家的心情都不怎么样,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着些什么,偶尔有几个骑着马的传令兵飞驰而过,随后就有一队队的士兵奔出营外,不用问,又是去增援城关的,在城头上苦熬一晚。也不知道这些增援地士兵有几个人能活下来。到了傍晚的时候,忽速纳领到了自己地晚餐——两个沾着泥灰的土豆。城里存粮不多,一连几天大家都只能靠这个充饥,只是令人奇怪的是今天却多了一个,不过没有让他疑惑多久,天黑之后拉沙德召集他们这支骑兵队,宣布了最新的命令:明天早晨全军突围!突围成功后,全军将穿越沙漠。翻过阿尔金山脉,向青海转移,那里的回族兄弟多,妥得麟必然能够重整旗鼓。

    突围的命令很快传遍了城内守军,各部回兵纷纷调动,根据部署,忽速纳所在的骑兵队将出北门主动攻击汉军地防御阵地,与他们一起出击的是无法与大队一起行动的近千名老弱伤兵。到时候城内仅有的几门火炮将对汉军阵地进行短暂的炮击,这两千名决死的回族勇士将用生命来吸引城外汉军兵力调动,随后回军主力将从南门杀出,如果真主佑护,那大伙总能拼出一条血路来。

    整个晚上焉耆城内的回兵都在静悄悄的做着最后地准备,粮秣军械都被搬到了一辆辆的大车上。所有南撤的百姓、军士一律不带私财,全部轻装,而最锐利的刀枪,最锋利的箭矢,全都留给了掩护部队,担任掩护任务的回族士兵们都与自己地亲人告别,情人之间相互交换信物,期待着将来还有重逢的一天,彼此泪如雨下,父亲告别子女。儿子告别母亲。悲声如诉,他们心中都明白。这留下来的两千人根本不会有活下来的希望,所谓的重逢也许只能在梦中了,这就是战争,他伤害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人。

    当东方刚显一抹微光的时候,两千名回族骑、步士兵就毫不犹豫的冲出了北门,这两千名勇敢的战士迎着初升的太阳在北门外列队整齐,没有人说话,没有人迟疑,他们心中清楚,在他们地身后就是数千回族百姓,他们肩负着一个民族生死存亡地希望。在身穿条纹衣服的中央步兵地两翼是忽速纳所在的骑兵部队,这支悲壮的队伍长枪如林,弯刀似草,西风萧萧,所有的人都在静静的等待着。

    这支奇怪的回军很自然的引起了国防军士兵的注意,在他们的正面是141师3团和130师2团的防地,接到警报后,所有的士兵全部进入了由壕沟工事内,数千把上了刺刀的新式火枪,数十门火炮全部,每隔一百米就架着的新式连珠铳,全部都瞄准了这些准备冲击的回兵,双方士兵冷眼相对,彼此充满了仇恨,乌鲁木齐一仗,杀入城内的国防军与守城的回军打了一场激烈的巷战,垂死挣扎的回军用砖瓦,用石块,用一切都用的武器做着坚决的抵抗,几乎每一个屋子都要进行反复的争夺,乌鲁木齐外围只打了一天,可城内巷战竟打了五天,担任主攻的161师伤亡过半,几乎逼倪守道换将,等城内局势稳定下来后,整个乌鲁木齐内找不到一栋像样的屋子,因此这回围攻焉耆府,倪守道改变策略,围而不攻,只是日夜炮击,一方面消耗守军有生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想把城内守军逼出城外,眼下此计成功,回军终于是被迫出城决战了。

    “轰……轰轰……”焉耆城内的回军炮兵终于开始了炮击,潦潦的几颗炮弹有气无力的落在国防军的阵地上,好像听到了攻击的命令,位于步兵两侧的回军骑兵同时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初升的阳光洒在这些骑士的身上,忽速纳第一次觉得自己身上流着先知的血液,第一次感觉到神圣的先知光环围绕在自己的周围,他像周围的手足兄弟一样挥舞着马刀,口中怒喝着“嗬嗬嗬……”的声音,而他们的战马也不停的打着响鼻,不停的用脚蹬踏着地面,骑手们用力拉住想要飞奔而去的战马,这是走向死亡的呐喊!

    “真主佑护,真主安拉!冲啊!”号令一下,肃立在步兵两翼的骑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冲了。,一千名步兵同时端着火枪、抽出弯刀紧跟在骑兵的后面,向汉军发起了绝不回头的进攻,这一次进攻,只有死,没有活。

    当回军的冲锋开始后,国防军的炮兵也开始了猛烈的炮击,十二磅炮,六磅炮,各型迫击炮顷刻间把数十颗炮弹送上的天空,不久,他们就像冰雹般的砸到了冲锋的回军士头上,在弹丸爆炸的火光中,奋勇冲锋的回军士兵尸横就地,肝脑涂地,不断有骑士从马背上摔落,不断有战马被炮火撕成碎片,但剩下的士兵们没有一点动摇,嘶哑的呐喊声惊天动地,滚滚而来。骑兵们凭借速度很快冲过了炮火区域,他们的勇敢、坚决令当面的国防军士兵也为之动容,但国防军士兵并没有因为同情而有丝毫手软,当回军骑兵进入射程后,国防军阵地顿时枪声大作,腾起一团团的硝烟,严格训练的国防军士兵操作着步枪,连珠铳熟练的射击起来,密集的弹丸在回军士兵的身上钻出一个个血洞,勇士的鲜血在空中翻腾起阵阵血雾,奋勇冲击的回军士兵根本没有办法靠近汉军阵地,所有的人都一个接一个的倒在汉军阵地前一百米的地方,中弹倒地的士兵往往来不及爬多远就被后来的战马践踏成泥,满地的鲜血与碎肉,满地的勇敢与光荣。

    跟随着骑兵发起攻击的回军步兵冲上来的时候被眼前遍地的死马和尸体惊呆了,但是他们仅仅略一迟疑就再次呐喊着冲了上来,与骑兵相比,步兵即没有速度,又没有冲击力,在面对汉军的火力攥射下,这些举着那些落后武器的回军根本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他们所希望的仅仅是为身后的同胞们吸引更多的汉军,他们冲的越猛,就会有越多的汉军聚集到他们的正面,他们的同胞就多一份逃生的希望,因此虽然迎头而来铺天盖地的弹丸,却没有一个人伏地躲避,这种自杀式的进攻让国防军士兵惊呆了,作为战士,他们也不得不佩服对面的这些敌人。

    就在北门大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回军也开始冲出南门,向着他们的生路开始了有进无退的进攻。也许真的是中了回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向南门国防军阵地发起进攻的回军骑兵几乎没有遇上什么像样的抵抗,一举冲破了130师1团防线,守卫在回军的冲击之下四散奔逃,近万回军如奔涌的江水一般从南门汉军阵地滚滚向南而去,也许是突破汉军阵地太过于轻松了,急于离开险地的回军兴奋之下根本没有想过为什么北门汉军守卫如此严密,而南门却如此松懈,更没有想过为什么位于南门130师1团两侧的汉军为什么眼看着130师1团兵败,回军如此从容逃离却没有任何反应,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回人踏上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生路,而是一条不折不扣的不归路!

    PS:1、不给月票=良心大大滴坏鸟

    2、支持你喜欢的小说,支持正版。

    [奉献]

第194章:民族精神

    第194章:民族精神

    第194章:民族精神

    在国内打了几年的倪守道什么伎俩没见过?事实上回军掩护部队出北门之后,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调虎离山的佯攻,因为除了刚进入北疆时,回人在不了解国防军的火力的情况下聚集人马与国防军硬碰硬的正面打了几仗以外,基本上都是回军固守城池,国防军攻城拔寨,这大清早的就聚集这么点人来主动攻打国防军的坚固防线,这简直和自杀没什么区别,更何况城内守军本来就不多,此时这样轻率的出击,必定会影响城内防御力量,如果他们一定要这么做,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弃城突围。

    但是他们会从哪个方向上突围呢?东面是沙漠,西边是博斯腾淖尔,只有南面是阿尔金山脉,倪守道算来算去也只有往南这些回人才有一线生机,毕竟是本乡本土的,逃到山里还真不容易找得到他们。回军选择弃城而逃,这无疑是倪守道最愿意看到的结果了,乌鲁木齐的残烈巷战让这位年轻统帅吃惊不小,刚从陕西增调来的161师周继祖部头一仗就几乎伤亡过半,看来皇帝陛下说的一点都不错,这些宗教的狂热分子当真不能小瞧了,现在他们选择离开坚固的城防与街垒,无疑对于国防军来说更容易发扬火力上的优势了。倪守道随即改变部署,将131师何依部全部调往焉耆城以南二十里处设伏,只要回军进入包围圈。那130师1、3团马上从后面收住口子,一鼓作气,全歼顽敌。

    很难形容当突围的回部军民、百姓看到漫山遍野端着黑洞洞枪口地汉人时是怎样的心情,逃出焉耆城南门后的回部军民一路上被130师尾随追击,说是尾随,实际上是狼群在把猎物驱赶到下手的地方,回军且战且走。最终落入了131师的陷阱,中校师长何依把全师所有的火力密集的布置在这个陷阱地四周。对于他来说,从直隶千里迢迢赶来的131师若不能收拾这些如同丧家之犬地残兵败将,那自己肩上的将星只怕要少一颗了。

    但是被包围的回部仍然没有放下武器的意思,他们清楚的知道,现在真的是求生无路了,经历了一阵短暂的混乱,回部军民向西膜拜之后。人人拿起刀枪棍棒大喊大叫地鼓噪起来,看样子是宁可全族战死,也不愿意投降求生。这令在国内作战,看惯了敌人缴械投诚的何依非常奇怪,根据皇帝的旨意,如果这些回人放下武器,那他们将会享受到极好的优待,为什么非要拼个玉碎。也不求个瓦全呢。

    也容不得他多想,走投无路的回军呐喊一声就迎面冲了上来,这次进攻没有前锋,没有两翼,没有预备队,步兵、骑兵甚至拿着棍棒的须发老者都一窝蜂的涌了上来。置之死地的慨然豪气当真是气壮河山,何依无奈地下令还击,密集的人群用血肉之躯迎接密集如蝗的子弹,冲上山坡的人不断被子弹扫倒翻滚而下,被弹片削去肢体的伤者痛苦的地上抽搐,喷涌地鲜血汇成溪流般的把黄土染成了深红色,这种实力悬殊的战斗无异于一边倒的屠杀,起初陶醉于战胜者的兴奋而欢呼“皇帝万岁”的国防军士兵也渐渐有些颤抖,这支来自天子脚下的部队头一回感觉到战场的血腥。

    “后退!后退!”突然师长何依举着短枪跳出战壕朝那些仍在发疯般冲上来拼命的回人大喊起来,很快。何依周围的国防军士兵全部刺刀上枪。一起跳出战壕排成密集地人墙跟着他们地师长一起大声喊起来:“后退!后退……”

    顿时寒光如雪,枪刺如林。排成四列的131师官兵如墙般端着步枪迎着回人缓缓前进,这种居高临下地气势与千万人的高呼声立刻让奋力往上冲击的回人攻势一挫,但是他们也仅仅是稍有停顿,很快就更大声的高呼着“真主佑护”冲了上来,眼看双方就要撞到了一起,希望停止这场屠杀的何依痛苦的举起了短枪,在他的命令下,排成四列的国防军马上开始顺次射击,连续不断的排枪让回人只能无奈的倒在一百米远处而无法前进一步。随着国防军的不断推进,回人的防御圈被不断的压缩,没有一会杀红了眼的回人就奇怪的发现,只要他们不进攻,对面的汉人也不会主动开枪射,这就像一个人用力打一团棉花,刚才抱着必死之心的回人渐渐的冷静了下来,慢慢的开始守住阵线,不再主动向国防军发起冲击。横七竖八的躺在两军阵前的数百具残缺不全的尸体见证了人类的疯狂,在他们的两边是冷眼相对的仇敌,一边是猎手,一边是猎物,这短暂的和平是否能结束这场屠杀?

    已经被131师、130师1、3包围的死死的近万名回部军民无奈的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传闻中汉人的屠杀灭族政策让他们不寒而栗,可他们毕竟不是待宰的糕羊,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仅存的回军士兵拿着各种兵器在老弱百姓的外围站定,他们的身后是父母妻小,是民族的种子,只要还有一口气,他们决不能眼看着身后的亲人被该死的汉人屠杀,这是战士的责任,也是男人的责任。

    令他们奇怪的是这最后的时刻却迟迟没有到来,只是包围他们的汉人越来越多了,事实上在消灭了北门的回军之后,倪守道命令141师3团打扫战场,130师2团进入焉耆城接管防务,而他亲率国防军主力迅速赶到了131师的伏击地,在不知不觉中,包围在这些回人的部队已经是三万多装备精良的汉军了,这次他们再也无路可退了。但如何处置他们却在倪守道的将军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一些人认为应该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反正他们也没有投降,杀光他们也不违反皇帝“不杀俘”的旨意,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当把他们的武器收缴后,全部释放,以此来收取回人之心,要知道屠杀不但换不来和平,这也与皇帝的北疆政策完全抵触。左右权衡,犹豫再三之后,倪守道最终决定派人劝降,此时他并不知道,这个命令竟决定了他一生的幸福。

    汉人的劝降信让回部的长老、阿訇们左右为难,一方面他们不相信汉人对和平的诚意,一百年来放下武器之后被汉人屠杀的例子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如果不降,那就意味着灭族的灾难,妥得麟的汗王首脑早就在乌鲁木齐战死了,所有人都把眼睛盯在他们的公主身上,是生是死,全族的命运将由这位年轻的公主来做最后的决断。

    仍是一身白衣的回部公主无奈的扫视了周围个个带伤的侍卫与老弱病残的百姓,此刻拿什么去和汉人决战呢?回部最英勇的汉子都已经把血流尽,难道要让这些抱着孩子的母亲也去和汉人搏斗吗?打下去最终是逃不了灭亡的命运,但放下武器却仍有一线生存的希望。

    “公主,您怎么能相信该死的尕人?我们只要放下武器,转眼就会被他们全杀光,我们拼死也要杀出一条血路,保护公主离开这里。”站在公主身边的一个侍卫急道,他的话马上在人群中得到回应,很多人鼓噪起来。

    年轻的公主看了看他们,无奈的摇了摇头道:“我走了又怎么样?如果我的生命要用全族的生命来换,我宁可死在这里!”说着她顿了一下道,“尕人不会杀我们,他们想要的是整个新疆,如果他们真的容不下降人,那他们也容不下新疆的各部百姓,到时候人人都会与他们拼命,而且,这也是我们唯一的生路了,我们必须相信这些尕人。”说完公主取下挂在那匹白马上的马刀交给前来送劝降书的国防军士兵,“请告诉你的将军,希望他遵守诺言,真主安拉绝不会饶恕说谎者。”

    国防军士兵接过公主的马刀,欠了欠身飞奔而去。很快包围圈东西两面的汉军士兵撤开了两个缺口,十几挺连珠铳与数百杆步枪如临大敌的在缺口周围戒严,包围圈内的回部军民把军马辎重留在垓心,在汉军的监视下丢掉手中的武器,依次穿过缺口,每走出一个人就会被两个汉军士兵上来缚住双手后带到指定的地点坐下,现场悲壮而又安静,战败者满脸的痛苦,战胜者也没有一点点得意,甚至在汉军士兵的心中,对这些勇敢的回人还有些敬佩。

    倪守道在几位将军的簇拥下骑着战马来回巡视着,这时几个士兵押着那位回族公主走来,远远的他就听到已经做了俘虏的公主在愤怒的痛斥汉人不讲信义。

    “我们怎么不讲信义了?”倪守道看了看眼前这位明艳绝伦的公主,顿时被她的美丽与气质所征服,呆了许久才回过神来,皱了皱眉头轻声问道,“你是谁?好像我们并没有为难你们吧?”

    [奉献]

第195章:回俘

    第195章:回俘

    第195章:回俘

    “带我去见你们的将军,你们不配和我说话!”年轻的公主高傲的仰起脸来,清秀的面容在阳光下仿佛泛起一阵金光,让她更显的气质非凡。

    “住口!小娘皮的当了俘虏还神气的很呢,这位就是咱们全军的统帅倪将军,你老实点!”跟在倪守道身后的侍卫马上跳出来斥责道。

    公主闻言,上下打量了几番端坐马上的倪守道,也许她不相信眼前这位穿着灰布军衣,浓眉大眼的年轻将军竟然是统领十万大军兵出玉门关,转战北疆数千里的汉军统帅,眼见他也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公主脸微微一红,将信将疑的斥道:“汉人将军,我想请问你,在信中你说放下武器后就可以给我们自由,可是为什么你的士兵把我们全都反绑双手的看押起来?难道你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倪守道看她故意摆出来一副义正词严的模样,忍不住好笑,故意说道:“是呀,我是怕天下人耻笑的,不过全杀光了,天下人就不知道了吧?”

    公主一听气得全身发抖,努力控制不让眼眶中的泪水流出来,涨红了脸大声叫道:“你无耻,你卑鄙,我……我原该知道的……根本不该相信……”说着她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猛的挣开士兵的手,转身一把抽从旁边士兵悬在腰间的刺刀,就要抹脖子自尽。还好旁边的士兵反应快,一把拉住她地手,但锋利的刺刀还是在她白晳的脖子上留下了一道浅浅的伤口,流出的鲜血马上浸湿了她的衣领,好像白雪中的点点梅红,艳丽照人。

    倪守道也是暗暗吃惊,没有想到这回族地年轻姑娘都如此刚烈。怔了一下之后在马上欠了欠身道:“敢问姑娘如何称乎?在下是汉军统帅倪守道,本将奉我朝皇上旨意。决不会擅杀降俘,这一点请你放心,刚才在下失言了。”

    气愤之极的公主用颤抖地手抹了下伤口,刚才一时绝望才挥刀自尽,现在看到手上的鲜血,她心中反而是有些害怕了,姣好的面容上顿时苍白的没有一丝血色。过了一会才缓缓说道:“阿依莎,妥得麟的公主,”说着阿依莎取出一块方巾用手捂住正在流血的伤口继续道,“你们汉人就是这样说话前后矛盾,不管你哪一句是真的,我只要你对现诺言,马上把我地百姓都放了,再保暖的帐子也会透过寒风。如果你真的想把我们杀光,那倪将军,就算你手脚再干净,这残忍的行为总会传出去,也总会有人为我们报仇!”

    倪守道笑了笑,翻身下马走到阿依莎面前道:“抱歉。公主殿下,我现在只能向你保证以下…,第一,我们会治疗所有受伤的回部士兵、百姓,并按照你们的风俗安葬战死的回部士兵,当然,如果你们不放心的话,也可以由你们自己办,第二,你们地所有财产、牛羊我们不取分毫。第三。我们保证所有被俘者的安全,如果您和您的部下发现我的士兵有人违反了上面…。您可以随时来找我,我都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说着倪守道犹豫了一下,补充道,“至于为什么现在还不能放了你们,我想这不难理解,我们之间还有一些事情要解决,如果您能代表回部的百姓做决定地话,我也很乐意和您谈一谈。”说完倪守道转头吩咐身边的侍卫道,“带公主下去治伤,另外把各军的医护兵都调来,咱们那几个扭了脚的伤员用不着专人侍候。”

    收容回部军民的工作一直到午后才结束,为了显示诚意,倪守道特别命令按照回族的风俗给战俘们准备了午餐,但是回人却宁可相互分着少得可怜的几块土豆,也不愿意品尝一下国防军士兵送来的美味,他们都认为这些吃食里面被下了毒,而用毒确实是杀人最省力的办法了。

    没有多久,士兵们就把焉耆府战役的伤亡报了上来,国防军除了消耗了大量地弹药以外,损失简直可以乎略不计,最严重地仅仅是130师1团的一个士兵步枪走火而击中了站在他前面战友地脚跟,相比之下回部的伤亡要严重的多,北门的自杀式攻击让两千回兵没剩下几个活的,而在进入伏击圈的回人则要好一些,伤亡近七百人,所有伤者经过国防军的简单救治之后,已经全部转交给了回人(他们不放心汉人医生),在此之后,所有的战俘全部被带回了焉耆城的临时战俘营统一看管,这毕竟是回人在北疆的主力,是放还是杀都不是他所能决定的,必须由皇帝陛下自己来承担这个责任。

    起初被限制了自由的回落军民情绪很不稳定,时常与负责看守的国防军士兵发生冲突,总算是阿依莎从中间做了不少的工作,加上汉人一日三餐好吃好喝的供应,又从来没有什么虐待,对他们的宗教也很尊重,还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批《古兰经》,慢慢的回人们也冷静下来,看守者与被看守者之间也开始有了一些接触,彼此交换一些小东西什么的,甚至还搞了几次骑射比赛,国防军在骑艺上略逊一筹,总是败多胜少,连侥幸逃生的忽速纳也得到了奖品——《古兰经》,胜者固然欣欣然,败者也只是一笑了之,以前在回人们之间被传的凶神恶煞般的汉人头一次让他们觉得友好,虽然双方相遇时仍然冷冷对视,但眼神中却少了一些你死我活。

    最近有些神采飞扬的汉军统帅倪守道终于接到了皇帝的诏旨,反复的看了几遍之后,他心中却有了一些遗憾,按照皇上的意思,这些回人应当全部就地释放,而且无家可归、身无分文的还应该给一些牛、马之类的东西,帮助他们安定下来,恢复生产,至于叛军首领,皇上则命令他相机决断,如果叛军首领诚心归附,那么不但可以放他一条生路,甚至还可以让他帮助朝廷继续管理地方事务,如果仍是死心顽抗,那就应该找个机会悄悄的解决掉,以不留后患为唯一目标。这样的旨意让倪守道非常的痛苦,如果他不折不扣的执行皇帝的命令,那就意味着他必须杀掉阿依莎,可是这位年轻的统帅却下不了手,因为这段时间以来两人在处理回俘上的交往,已经让倪守道深深的爱上了这位异族公主,她的美丽,她的直率,她的智慧都让倪守道魂牵梦系,可以说现在焉耆城的回俘能够渐渐走出对汉人的敌视与阿依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甚至他有时候想,如果阿依莎能够号召北疆回部归附帝国政府,那不是可以省确多少刀兵之祸?但令他无奈的是,虽然阿依莎在各种问题上都表现出了善意,但是在回部独立的问题是从来不肯让步的,她始终认为北疆回部应该自己管理自己的土地,根本不需要汉人的所谓帮助,简单的说就是做为朋友,回人欢迎你来,但是如果想谋取她们广阔的土地,那就算是死,回人也会死在保卫自己土地的战场上。这样一来双方几乎是没有办法继续谈下去了,接到旨意的倪守道从来没有这样的痛苦,自从他跟随王财起兵以来,对于他的命令是从来没有过犹豫,但这次,倪守道实在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左思右想决定再找阿依莎谈一次,如果必须要舍弃爱情,作为军人,他只能服从国家的利益了。

    傍晚的博斯腾淖尔在夕阳下泛着阵阵粉红色的鳞光,湖边长满了不知名的植物,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是情人的低吟,又像是舞者在摆弄着衣裙,水面上生长着一丛丛红色的植物,在晚风中微微晃动,仿佛在诉说它们是如此寂寞,却又是那么楚楚动人;落日的余辉为远处的雪山染上金色,白云一卷卷贴在山顶,也镶上金边,阿依莎不明白倪守道为什么要把她喊到这里来,一路上两个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到了湖边他把十几个侍卫打发到一边之后,却又一言不发了,两个人就这么呆呆的坐在湖边一直看着渐渐落下的夕阳,谁都猜到了一些,可谁都不愿意破坏这份宁静。

    “是不是你们的皇帝让你杀了我们?”最终还是阿依莎打破了沉寂,如果一切不可避免,那就让大家勇敢的面对吧。

    “是的,皇上的命令今天到了,皇上说你们放下了武器,那和所有的汉人一样,都是帝国的百姓,命令我立刻把你们的人都放掉,没有钱的给银子安家,没有牛、羊的我们可以分一些给他们,总之要把每一个回族兄弟都安排好。”倪守道看着湖水,头也不抬的回答道。

    [奉献]

第196章:边疆危机

    第196章:边疆危机

    第196章:边疆危机

    阿依莎面露喜色,伸出手在湖水中划了几下,突然说道:“你们的皇帝到也有些良心,我原想着他放我们条生路就是真主保佑了,现在还能帮我们安置百姓……”突然阿依莎发觉倪守道嘴角一阵抽*动,似乎并不快乐,疑惑的问道,“这难道不是个好消息吗?你不是也一直期待我们双方能和解的吗?难道……他……”

    阿依莎看见倪守道轻轻的点了点头,心中顿时一阵酸痛,她强忍着眼角的泪水,故作轻松的笑了笑,双手在湖水中狠命的搓着,过了好一会才说道:“那也对,你们皇帝自然是不希望我继续活下去,只要我在,他就吃不好,睡不香,回人就总有一天会把你们赶走……他确是不会放过我的,”说到这里阿依莎仿佛自言自语的说道,“那是你来杀我吗?最好是你来,对了,今天叫我来你就是想亲自动手吧,也好,我还是希望你来的……”说到这里,阿依莎再也忍不住,声音哽咽起来。

    “不!我不会杀你的,”倪守道一把拉住阿依莎的手,盯着她的眼睛动情的说道,“可是你为什么不能放弃所谓的理想呢?回人的国家真的那么重要吗?要知道你是根本不可能与帝国政府对抗的,我这次带来的军队实力如何?我可以告诉你,在玉门关的后面,我们还有四十万这样的军队,甚至这也不是我们最强地部队。在北方,我们还有十万更为精锐的新军,我们的皇帝锐意进取,力求革新,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各族一体的大帝国,他爱这片土地的心情绝不会比你要少,他对汉人百姓的爱护也绝不会比对回人百姓地要多。我们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不好吗?”

    阿依莎轻轻地挣脱倪守道的手,沉默了很久才说道:“这博斯腾湖里有一种鱼叫五道黑。他在咱们这里成长的很快,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流经的地方到处都是,但是这五道黑到了你们汉人那里就很难存活,这是什么道理你明白吗?回人有回人的生活,你又何必一定要改变他呢?也许你说的都对,你们的皇帝确实雄心勃勃,也许他真有一个仁慈地心。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他真的希望回人生活的好,那就不要去打扰我们,我们不需要汉人的帮助也一样生活的很好,”阿依莎转过脸静静的看着脸色苍白的倪守道继续说道,“也许你们地皇帝以为杀了我,回人就会诚心归顺了,其实他错了。千百年来回人都梦想着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民族的决心流淌在每一个回人的血管里,他杀不绝的。”

    “你这是逼我!”倪守道愤怒的跳了起来,“为什么你不能从国家大义考虑?”

    “国家大义?那是你地国家,却不是我的!”阿依莎也一脸严肃的站起来,“作为汉人的将军。你有你的使命,可我是回部的公主,我也有我的使命!”

    倪守道面孔扭曲的死死的盯着阿依莎,夜风中阿依莎固执而又坚决,倪守道无奈的挥了一下手中地马鞭,恨恨地道:“那你到底要怎么样?难道你真的愿意看着咱们再接着打下去?”

    阿依莎轻轻地拉了拉倪守道的手,迟疑了一会答道:“不,再打下去我们也不是你们的对手,我只是希望你们的皇上能够尊重回部在这片土地上的权力,只要他不来进攻我们。回部可以向你们的皇帝称臣纳贡。总之我们不需要汉人来统治我们。”

    倪守道知道事情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他必需要国家与爱人之间选择一个。或者是继续追随皇帝陛下的统一大业,或者是选择眼前这个美丽而又固执的异族女子,倪守道走到湖边,看着眼前广阔的湖面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毫无疑问,作为汉军统帅,他必须把帝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许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是错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只是想不到这结局甚至要用血来写就。

    “吕义!你送阿依莎公主回去!”倪守道突然转头朝在远处闲聊的几个侍卫喊道。

    很快几个侍卫拍马走到进前,那个叫吕义的把阿依莎的马也牵了过来,阿依莎看着始终背对着自己的倪守道,流着泪从怀里拿出一块通体泛寒的绿玉交到吕义的手中轻声道:“把这个给你们将军,他的东西,现在也该还他了。”说完翻身上马,狠狠的抽了几鞭绝尘而去。

    吕义赶紧把绿玉交给倪守道,解释了几句,也上马紧追而去。倪守道看着这块带着阿依莎体温的绿玉,心中也是阵阵酸痛,这块玉正是几天前他亲手交给阿依莎的,只是想不到这感情的事情,变化如此之快。倪守道默默无言的在在湖边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他骑马赶回焉耆城后,连下数道命令,在乌鲁木齐、焉耆城休整的国防军除留下几千人防御以外,全军七万人继续北上,聚集了数万叛军的伊犁维吾尔苏丹政权将成为他们的下一个攻击目标,至于那些回族战俘,倪守道下令继续关押,直到皇上对他再次呈上的奏章给予明确的回复为止。

    统帅大军出发的时候,倪守道在人群发现了那一身白衣的阿依莎,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们谁也无法挽回什么了,也许只有帝国的皇帝才能最终决定这对痴男怨女的命运。

    倪守道的北疆事务奏报到达京师的时候真是非常的不巧,英国人也正在为西藏的归属不断的向帝国展示武力。随着帝国大军在北疆取得的巨大胜利,国际舆论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年轻地帝国皇帝有意把手伸到中亚之后。在南亚次大陆也取得进一步的优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向帝国投诚的太平天国翼王迅速的平定了越南北部之后就赖在当地不走了,而且还以越北总督的名意代表中华帝国政府开始了在越北的行政统治,虽然法国人也进一步加强了在越南南部地力量,但是对于列强来说,十几年前还几乎要沦为他们殖民地的国家居然也一步步地开始向外扩张,这是让他们无法接受的。特别是英国政府,英国人认为中华帝国政府的力量应该仅限于维持中国的稳定。并以此为列强提供一个完美的商品倾销地,但现在中国人不但在努力恢复对传统控制地区的影响,甚至还把手伸到东北亚和日本,如果继续让他们发展下去那对于英国在亚洲的霸权是极大地挑战,加上中国政府支持的美国北方连战连败的刺激,英国人终于决心向帝国政府施加压力,绝不能让中国人轻轻松松的发展起来。

    对于西藏始终是野心勃勃的英国人终于借口“保卫印度。需要英国人管理下的西藏作为缓冲区”而调集驻印度英军三千人强进入了锡金,秘密陈兵藏锡边界,准备一旦也帝国政府的政治交涉失败,就直接以武力攻入西藏。而此时的西藏噶厦政府也是左右为难,一边是虎视眈眈地英国侵略军,一边是不断派特使劝降的帝国政府,甚至连在东、西两面吃了大亏的俄国人也在为南下印度洋的新战略而向藏人频送秋波,此时的十二世**与八世班禅都还年幼。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多的参与,原打算继续观望帝国政府在北疆军事行动地藏族高层眼下也来不及继续等下去,无论是联汉抗英,还是联俄抗英,又或者是联英抗汉,他们都必须尽快拿出一个对策来。

    而帝国政府这边也是焦头烂额。派往美国的舰队也许是受了美国北方连战连败的影响,在海上也打了几个败仗,好在他们主要担任封锁南方港口的任务,打不过跑还是跑的过的,因此到也没有损失战舰,只是这样一来国内对于王财固执的派兵支持美国北方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一些学子上书朝廷,要求改变对美国的外交策略,联北改为联南,这种墙倒众人推的劣根性再次暴露无遗。就在王财努力安抚国人焦燥地心情时。英国人公使包令也从香港赶到京师。亲自面见了帝国皇帝王财,正式对帝国政府在北疆地军事行动表达了英国政府的不安。同时包令宣布,英国人认为,为了保证英属印度支那地安全,他们有必要派军队进入热纳宗隆吐山。

    王财事前并不知道这个热纳宗隆吐山到底在什么地方,当面对包令说“一切好商量”之后,马上派人马西藏边界地图找来,眯着眼睛找了半天才西藏亚东以南找到这块地皮,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麻烦,原打算平息北疆危机之后再抽出手来解决西藏问题,可人家就是不给你时间,更何况西藏地方政府态度现在也不明朗,包令这次来与其说是外交交涉,还不如说是跟王财打个招呼,因为帝国的军队现在还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四川、云南,就算反对又能怎么样?

    PS(不记入正文):转几个雍正皇帝的朱批,比较有意思,大家了解一下吧:

    如喜悦

    1、批李卫折: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

    2、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

    如自负

    3、批田文镜折:朕生平从不负人,人或负朕,上天默助,必获报复。

    4、披杨文乾折:朝中党援亦皆由此分门立户而生恩怨也,看透此者亦惟当年雍亲王一人耳。

    如自谦

    5、批金珙折:朕之自信,有时尚不及信鄂尔泰之深。

    6、批齐苏勒折:此段河工,朕未获亲履其地,今向卿等论方略,可谓班门弄斧也。览奏朕实抱惭。又如批陈时夏折:灯下草笔,莫哂字丑文拙也

    如亲呢

    7、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亲王都心疼你落眼泪。阿弥陀佛,好一大险!

    8、批年羹尧折: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今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

    如戏谑

    9、批年羹尧折:珐琅之物尚未暇精制,将来必造可观。今将现有数件赐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贪”字,一件也不给,你得此数物,皆此一字之力也。

    10、批石文焯折: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

    如细心

    11、批王国栋折: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

    如失望

    12、批王士俊折:岂有是理!朕心寒之极,未料王士俊如此待朕也。

    如讽刺

    17、批佟吉图折:知人则哲,为帝其难之。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这样人!

    18、批胡凤折:多赏你些,好为你夤缘钻刺打点之用。

    如恐吓

    19、批年羹尧折:图理琛是在广东拿住你哥哥的人,叫他来拿拿你看!

    如痛骂

    20、批王柔折:观汝屡次论奏,俱属狂妄不经,莫非尔身果有疯证耶!

    21、批傅泰折:你是神仙么?似此无知狂诈之言,岂可在君父之前率意胡说的!

    [奉献]

第197章:自治区

    第197章:自治区

    第197章:自治区

    帝国政府以倾国之力未必打不过英国人,但问题是现在是否有必要与英国人正面对抗?是否有必要与英国人开始全面的争夺?这仗打得是否划算?王财并没有被国内的舆论所左右,内阁与总参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非常严重,内阁要求通过谈判来降低危害,但军方认为必须当机立断的绝了英国人的非分之想,双方争吵不下,特别是徐寿从天京返回京师之后,洋务派的实力大增,他与容闳一唱一合的主张增兵西藏,把北疆与西藏的问题放到一起解决。这两种左右矛盾的意见在王财看来都有道理,但是向来不肯吃亏的帝国皇帝认为现在去摸老虎的屁股对帝国来说未必是件好事情,无论胜败对于帝国来说都会有难以预料的后果,胜了,则立刻与世界头号强国站到了对立面,从而把英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转移回亚洲,很有可能从一场边界战争转变成中英两国的全面对抗,那新兴的帝国政府肯定是处于劣势的;如果败了呢,那要失去的不仅仅是热纳宗隆吐山,更有可能导致国人对于政府的怀疑,战与不战可以说对于帝国政府来说都不是件好事情。

    连续几次内阁紧急会议后,帝国政府最终决定对于英国人的外交照会,由总理衙门出面表示一下抗议,并且再次强调一下帝国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只要话说到了。将来时机成熟总是可以拿回来的,与此同时继续加强对西藏噶厦政府地招降,条件可以开的再优厚一些,只要噶厦政府站到了帝国这一边,那么川军170师唐利民部就可以马上开赴西藏驻防。

    做出这个决定王财内心也很痛苦,割地赔款这样的事情想不到在他领导的国家里也会发生,但为了国家强盛起来的长远目标。现在忍一时,将来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如果忍不了一时之气,那很可能会让国家的总体进步滞后,再说时机并不难掌握,只要帝国政府能够把握好一战这个西方对亚洲控制力量相对薄弱地机会,那帝国就很有可能一举取得亚洲的军事优势,到时候别说边界冲突了,就是真刀真枪地来一次大洋海战又如何?王财现在就是在等。等到国内政治、经济走上轨道之后,那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中国腾飞的脚步了,这个在王财看来并不遥远,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南各省的工、商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造船业,虽然现在仍然无法制造大型的战舰,但是为上海轮船招商局建造的中型商船已经成功地下海了两条。而工业动脉铁路与电报线路也在不断的延伸,洋人在中国的修路工作为帝国培养了大批的铁路技术工作,而电报线的架设更是直接刺激了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到普鲁士国家科学院搞了几次交流之后,帝国的本土科学家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独到的看法,而那个在西方科学界渐渐有了些名气地“拉登皇帝奖”也让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来到中国讲学。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时间对中国有利!只要能争取到几年和平稳定的发展时间,中国就能够排除一切阻碍追上时代的脚步。

    倪守道的北疆事务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到王财的案几上,除了一份战局通报和继续向伊犁用兵地方略以外,倪守道还给他的皇帝写了一封信,把他与阿依莎之间的事情详细的说,最后倪守道认为自己已经不适合于担任北疆汉军统帅了,请求皇上另派得力干将继续北疆的军事行动,而且他还出人意料的推荐潘启亮继任统帅一职。

    打仗打出一个情人来真正让王财意外,年轻的皇帝根本没有想到倪守道领着几万大军在北疆厮杀,居然还能做到事业爱情两不误。不过王财也很为难。他非常清楚倪守道向来要强,跟着自己东征西讨从来没有服个软字。这次明着是写信辞官,实际上是想请皇上饶了阿依莎,也有以自己几年的军功换阿依莎一条命的意思,看来这小子是真的对这位回部公方非常倾心,说实话他是想成全倪守道地,但是帝国地利益让皇帝左右为难,倪守道在信中写得非常清楚,这个口口声声叫着要回人治回的公主,看来根本没有办法让她归降帝国政府,但是杀了又恐怕伤了倪守道地心,更何况倪守道在北疆指挥有方,也慢慢的打开了北疆困局,王财非常信任他,也不会因此而临阵换将。

    王财仔细的看了倪守道的奏报与私信,看了半天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发现帝国政府在回部问题上与回人之间的矛盾主要就在于一个谁管理谁的问题上,帝国政府主张将在北疆设立行省,与中原各省一样,由朝廷任命行政官员管理,而回人主张回人的事情由回人自己管理,按照阿依莎公主的意思,只要同意这一点,回部也愿意向帝国政府称臣纳贡。这一点似乎并非不能让步的,当年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用了自治区这个很有特点的行政设置,如果能以此打开北疆的僵局,那不但可以尽快结束战乱,而可以让国家抽出手来处理西藏事务,同时也为奕欣在蒙古的游说开一个好头,如果这个办法可行,那蒙古也可以仿此例。但是皇帝也有顾虑,北疆各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向来微妙,中央政府实力强大的时候,边疆各族往往臣服纳贡,但中原地区如果实力削弱,那边疆民族很可能会再起波澜,寻找一个一劳永逸解决边疆的办法必须是恩威并重的,而倪守道显然不适合担任这个立威的角色了。和内阁重臣商议了很久,王财最终决定把湘军名将左宗棠派往北疆配和倪守道处理行政事务,一个主军,一个主政,同时王财也命令左宗棠代表政府与回部贵族商谈建立回族自治区的问题。

    民族自治区的提法的确让所有人都耳目一新,帝国政府的这个让步也确实向回人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帝国政府承诺只要回部同意归顺朝廷,那么北疆回部聚集地将由回人自己管理,中央一不征税,二不派饷,中央对于自治区的领导权只体现在对回部主官的审批权、驻自治区的特派办事大臣和在自治区派驻维持治安的警察部队,自治区也不再拥有军队,其防务由国防军负责。这几条可以说是中原历代政府在边疆问题上做出的前所未有的让步,朝廷内部很多人对此也是议论纷纷,反对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王财却认为解决边疆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快民族融合,将来免不了要向北疆大规模的移民,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在形式上先稳定北疆局势,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各族之间的相互敌视,这是保证移民成功,也保证民族融合的最好办法,暂时作一些让步对国家是有利的,同时由于在军队与地方治安上都由中央政府控制,对一些死硬背叛国家的叛乱分子,尽可以严厉打击,恩威并重,双管齐下,稳定北疆一定可以成为现实。

    回部高层在帝国政府的自治区政策攻势下立刻分化瓦解,其中的温和派很快接受了帝国政府的和平提议,阿依莎没有想到倪守道口中的帝国皇帝真的肯同意回人治回,虽然自治区政府没有军事上的权力,但现在回军已经被打垮,本来就没有军队,防卫更无从谈起了,此时能得到行政权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加上左宗棠的威胁利诱,双方终于取得突破,以阿依莎为首的回部自治区政府在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很快成立,帝国皇帝在批准回部自治区首届地方政府名单的同时,也正式任命左宗棠为了新疆办事大臣,统一管理新疆各族事务,并特别给予他调动新疆警察的权力。

    除了温和的一手以外,王财密旨左宗棠相机处理对于朝廷顽抗到底的叛乱分子,而左宗棠对此也是心领神会,秘密派人逮捕了拒绝与朝廷合作的回部强硬派,几乎是在自治区政府成立的同时,这些强硬分子也在狱中被处决。左宗棠恩威并济的两手让自治区政府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不知不觉的处在朝廷的严密管理下,只是陶醉在回人治回成功中的阿依莎并没有意识到而已,事实上就算她意识到了也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因为左宗棠跟她说的很明确,“如果还想从朝廷那里得到更多的让步,只会让已经到手的东西全部失去”。

    此外王财还给在绥来作战的倪守道写了一封亲笔信,通篇只有四个字:“敢作敢为!”

    PS(不计入正文):有读者说锄头无信无义,呵呵,因为此前锄头答应一天两更的,但是最近仅仅保持了一天一更,这里锄头向读者朋友们抱歉,因为最近锄头在忙于家里的一些事情,嘿嘿,不过这也让锄头吸取教训,以后锄头承诺至少一天一更,只要有时间,俺就一天两更,今天就两更,回报长期支持俺的兄弟们。

    [奉献]

第198章:亚东惨案

    第198章:亚东惨案

    第198章:亚东惨案

    回部自治区的成立虽然一路坎坷,但毕竟让帝国政府找到了一条解决边疆问题的新办法,同时王财还接受左宗棠的建议,在回部自治区之下又增设了柯尔克孜、锡拍、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自治州,并采取积极笼络各族宗教首脑的办法,通过他们来稳定信教百姓,各部宗教首领中的温和派很多都接受自治区(州)的任命出任各级官员,此外不征税(指不向中央政府缴税),不派饷这两条让自治区对于老百姓的吸引力就大大的增加了,周边各地的少数民族百姓对于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心中并没有太多的疑惑,特别是其中原来就比较温和的回部,眼下帝国政府又同意回人治回的思路,立刻就有越来越多的回部百姓涌入自治区,甚至玉门关内的很多汉人也开始前往自治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回部是一个被征服的异族,从警察到驻军全都是汉家子弟兵,还有什么好怕的?更何况这免税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对于这些人口的流动,自治区政府与新疆办事大臣左宗棠也取得了一致意见,在自治区内散发了大量介绍汉、回等各民族风俗的小册子,鼓励他们之间加强沟通,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同时左宗棠为了加快建立自治区治安体系,在奏请内阁批准后,下令从140师、150师中各抽调一个营的兵力在内地警察部队没有赶到前,担负地区治安警备。

    说实话这个民族融合地过程是缓慢而痛苦的。对汉人报有天生戒心的回部百姓与新移民而来的汉人之间彼此冲突不断,刚开始的时候汉人往往吃亏大,但随着汉人越来越多,这火拼的时候居然开始慢慢扳回劣势,不过从总体来说,回部给政府造成的麻烦远远比更北边地维部要少的多,在自治区政府与驻军既安抚又打击地手段之下。越来越多挑起民族对立的回独分子被逮捕,慢慢安定下来的老百姓也不愿意再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动荡之中。当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的冲突通过上诉到自治区政府也能够得到解决之后,参与械斗的人越来越少,当然,这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实际上这用了近五十年地时间,时至几个世纪后,帝国的老百姓对于他们皇帝处理边疆问题仍然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他们却不得承认,现在的自治区实际上已经没有汉、回之分了,两族通婚的后代见证了整个民族融合的全过程。

    就在帝国政府积极为收复北疆与内蒙而努力的时候,英国人开始越过热纳宗隆吐山,拒绝放弃领土的藏族守军依靠简陋的武器血战两昼夜后近三百人阵亡而被迫撤至亚东帕里等地继续抵抗,原先对英国人还抱有一丝幻想地噶厦政府在领土问题上到是比王财要硬气的多,马上征调各地藏兵一万余人布防亚东到拉萨的各个重要据点,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消灭入侵的英军。但是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占领隆吐山的英军在军事优势与胜利地鼓舞下,居然叫嚣着要占领整个青藏高原,并真的越过则里拉山口,在亚东仁青岗、春丕等地消灭了近千名藏族守军,屠杀当地百姓四百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亚东惨案。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但英军坚持说这被杀的一千四百多人都是藏族军人,毫无廉耻的说什么他们在自卫,为了加快对西藏这块没有防御力的土地的征服,英国再次从印度抽调三千驻军,组建了一支六千人的西藏远征军,决心打到拉萨,逼迫噶厦政府向英国人投降,甚至他们还向西藏农奴主承诺,只要他们同意臣服大英帝国。那么他们在西藏的权力全都可以得到保护。

    这一连串的坏消息让王财气地捶胸顿足。原以为在热纳宗隆吐山地让步会平息这场边界纠纷,但没有想到英国人就是豺狼。他们根本不满足于一块边界荒地,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王财也顾不上什么攘外必先安内了,马上电令四川省府向拉萨噶厦政府发布最后通牒,严辞要求噶厦政府从民族大义与国家完整出发,停止对朝廷的抵抗,“否则帝国政府将被迫行使守土卫国之责”。同时,总理衙门紧急招见英国公使,声明如果英军不在十天之内退回到亚东以南,那帝国国防军将进入西藏,由此而产生地一切后果将由侵略者承担。

    王财深深明白,英国不是日本,不是沙俄,更不是回部,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不但有着世界第一的大洋海军,他的陆军也是装备精良,更为重要的是英**队有着一套完整的战术思想,这一点正是国防军所缺少的,与这样的强敌正面作战是他所一直想尽力避免的,可现在人家打到家门口了,再由英国人这么打下去,难保西藏那些农奴主压力之下为了保全利益而转头倒向英国人,如果真的这样,那自己已经退无可退了,但两国一旦开战,则非倾全国之力不能取胜,这需要统一全国的人力、物力、民心、士气,而且找一支精锐不难,可找一个熟悉洋人战术的将军来却不那么容易,又是去高原地区作战,稍有不慎就会白白送了士卒的命,而且还要防着英国人封锁帝国沿海,打击帝国刚刚兴起的远洋贸易,是否要调回在美国的帝国舰队主力?这一切都让王财左右为难,难以取舍。

    与帝国政府一样,主动在西藏挑起事端的英国政府在接到英国驻华公使转回的外交照会后,也是议论纷纷,保守、自由两党对于中国政府的抗议争论不下,一方认为继续扩大在西藏的战争而刺激中国政府与英国直接对抗很有可能会导致英国失去中国市场地贸易优先权,如果真的导致两国全面开战。那么每年千万英磅的对华贸易利润极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零,这对于因为美国内战而遭到冲击的英国工业雪上加霜,而另一方则认为为了保证印度这个英国的“食品篮”安全,确保英国能在南亚次大陆的长期稳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英国必须毫不犹豫地继续推行“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同时这些人还认为中国根本就是一个三流国家,所谓地出兵威胁根本就是虚张声势。就算中国人真的不要命了,那些土著人一般的黄皮肤猴子也根本无法与英帝国的军队抗衡。他们叫嚣着只要派谴一支海军舰队封锁中国沿海,用不了三个月,中国人就会低头认输。

    同时中华帝国驻英国的公使周容斌也卖通英国的一些媒体,不断借亚东惨案攻击英国政府在对外政策左右矛盾,要求英国政府考虑大批失业工人的利益,扩大对华贸易,而不是扩大肮脏地侵略战争。英国议会为了此事几番争论也拿不出一个意见,甚至在议会的投票中也显现主张对华媾合的一方占了上风,最后一直吵到维多利亚女王那里。

    刚刚失去了丈夫阿尔伯特的维多利亚女王一身寡装的幽居在温莎城堡里,自从登极以来,维多利亚始终与议会关系紧张,多亏了阿尔伯特婚后几番回护,才让她慢慢的在政治上成熟起来,可以说英国有今天的强势一半的功劳要归于她地丈夫。可是该死的病魔让年轻的维多利亚接连失去了母亲与丈夫这两位至亲的人,也正是从这里起,维多利亚开始淡出公众的视线,独自幽居在温莎城堡,这个雄踞泰晤士河岸山丘上的皇家城堡,是世界上有人居住地最大城堡之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区,内有琳琅满目的皇室瑰宝,也只在这里,维多利亚才能找到往日的美好回忆。

    内阁大臣们非常理解维多利亚女王的痛苦,原本不想拿这点事情去打扰她,但是时间紧迫,这件事情必须要有一个结果,但是听完全他们详细的说完事情经过的女王只是反问了他们一句:“你们认为呢?”

    通商大臣爱德华与李鸿章私交不错,加上他在其位总是谋其政,急忙跳出来反对继续扩大西藏的军事行动:“女王陛下。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在美国南方棉花供应的锐减下。中国是不能放弃的市场与源料地,扩大战争对我们国内工业非常不利。”

    国防大臣威金逊冷笑一声。他向来看不惯这些只会为利益左右的商人,因此接口道:“陛下,现在中国人地势力不断膨胀,在对俄战地胜利后,中国人开始对中亚动手,内战不断的中国人尚且有这等实力,统一之后必定会成为帝国地心腹大患,我们绝对不能坐视一个强劲对手的成长。”

    “威金逊说的对,陛下,眼下中国人已经把手伸的太远了,我们有必要给他们一点教训,同时打败了中国人,我们将能更加自如的控制中国的资源,其实我曾经想过,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对付印度人一样的对付中国人,就像我曾经说过的,坐视王财统一中原就是帝国政府外交政策上的失败。”外交大臣道格拉斯※#8226;赫姆点了点头道。

    相关史实:

    1、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19世纪和20世纪初,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由于对印度这一“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和英国“食品篮”的高度重视,确保英国能在南亚次大陆长期稳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根据印度的地理特点和周边环境,英国的战略家们逐步提出了所谓“拱卫印度安全”的“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三个“缓冲区”中,第一个就是“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第二个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在英国的控制之下”;第三个是“阿富汗,它挡住了沙皇俄国。”①两个同心圆是指,内圆:印度西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阿萨姆邦—印度东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外圆:波斯湾的酋长国—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国。②一个内湖就是英国控制的印度洋。

    [奉献]

第199章:出兵之争

    第199章:出兵之争

    第199章:出兵之争

    “你认为,我的首相。”维多利亚看了看始终不说话的首相巴麦尊。

    “陛下,我认为是否扩大西藏战争与我们将来把中国放在什么地位上有关系,”巴麦尊迟疑了一下接着说道,“我们是想和这个东方大国做朋友,还是想和他们成为敌人?刚才赫姆说为什么不能把把我们在印度的那一套搬到中国去,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在来之前我曾特别与驻华公使包令通电问过此事,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国家的统一,任何一代王朝无不把国家的统一作为朝廷政策的重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他们在国内就会受到反对,因此我毫不怀疑中国人对于我们在西藏行动的关注,同时我也认为他们出兵的威胁并不是虚张声势,情报部门已经提醒内阁,中国人已经开始将布防东北亚的主力撤回国内了,此外包令还提醒我,中国人的皇帝正在考虑下达总动员令,据说原先准备开赴中亚打击那些伊斯兰教徒的中**队也开始向四川集结,云南原先被遣散的太平教徒也被重新征召入伍,种种迹像表明,这一仗如果真的打起来,那就是两国间的全面对抗,”说到这里巴麦尊转头看了看国防大臣威金逊道,“我想陛下可能想了解一下我们与中国人在军事上的优劣吧?”

    威金逊笑了笑回答道:“毫无疑问,中国人的军事力量确实比二十多年前有了很大地发展。在东北亚与沙俄的作战中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优秀表现,但是我认为中国人现在的军事实力仍然与大英帝国相差甚远,从陆军上来说,中国人的一线主力确实与大英帝**队不相上下,但这样的部队人数实在有限,新编练的几十个师大部分都属于二线配置,很多部队都只装备了滑膛枪。这应该与他们地财政困难有关系,同时由于中国人在钢铁冶炼上的落后。国内仅有地几个炼钢厂不但产量有限,而且质量也不可靠,听说同口径的火炮射程只有帝**队的三分之二,从海军上来说,现在的中国海军数量上比大清国的水师要少了很多,如果说一条英国船能够扫平整个大清国水师的话,那现在我们只要半条就够了。”威金逊的话引来周围人地哄笑。

    “这么说中国人军事上完全无法与大英帝国对抗吗?他们就没有些优势吗?”维多利亚笑着问道。

    威金逊欠了欠身道:“有。中国人也有优势,那就是该死的中国人实在太多了!”

    威金逊的话再次引来一阵笑声,通商大臣爱德华却冷冷的反问道:“真令人奇怪,这好笑吗?难道人多不是优势吗?四万万的人口这里面有多少可战之兵?对比中国人与沙俄在东北亚的冲突,各位难道没有发现吗?他们可以很容易的征集到十万,二十万,甚至三十万人,而我们能征调多少人?十万英军?真可笑。我想威金逊先生大概又琢磨着想让印度人去送死吧?但是各位先生,相信你们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大英帝**队固然远远强过中国人,但是印度人呢?帝国是不可能调集几万人地英军远征中国的,加上战争发生在印、藏边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印度人。”

    爱德华的话如同一盆冷水迎头浇在众人的头上。大家都知道他的分析完全正确,自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人还从来没有在亚洲投入过超过五万人地军队,即便是在印度起义那时候,投入战场的英军也不到总数的一半,如果这次中英开战,那么国会到底能批准多少军力还是个未知数,但是绝对不可能超过十万人的,因为国会根本不会让国民承担这一笔巨大的军费,一时间众人都沉默下来。

    “我们还有海军。大英帝国的海军完全可以封锁中国人的港口。正在努力开拓海外贸易的中国人无法承受这种损失……”外务大臣赫姆急忙争辩道。

    “我的上帝,赫姆先生。难道你不明白中国人当年被迫开放港口时有多么的不情愿吗?他们对于贸易地需求远不如大英帝国迫切,我负责通商事务,国内工、商业主这几年从中国人那里赚地钱让他们激动不已,他们根本不愿意为了什么西藏而失去整个中国市场!”爱德华冷笑一声道。

    “那你的意思就是我们面对中国这种三流国家地威胁缩手缩脚吗?这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威金逊气的跳了起来,这些商人为了钱可以出卖一切,甚至是国家的利益。

    “陛下,我认为现在中国人已经到了不得不让我们调整一下今后数十年内对华政策的时候了,”首相巴麦尊朝维多利亚欠了欠身道,“再把中国当成一个三流国家显然会让我们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失败,是做中国人的朋友,还是做他们的敌人!”

    “说出你的想法吧,我的首相先生?”维多利亚不动声色的问道。

    “陛下,我认为朋友与敌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多少利益,”巴麦尊想了想答道,“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相信一点,继续让中国不束约束的发展下去,用不了二十年,这个巨大国家的潜力很快能爆发出来,而他们一旦发展起来,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对手,我们需要这个对手吗?不需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可能限制中国人的发展,如果为了今天的一些利益而不顾国家长远的威害,那数十年后,我们的子孙一定会为今天的错误决定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我听起来似乎各有各地道理,也许我们和中国人座下来谈判也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但是我要告诉你们,无论如何,这一仗我们都必须打,而且必须要一战而胜!”维多利亚听完巴麦尊的话之后,沉默了一会斩钉截铁的说道,“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大英帝国的尊严!现在的大英帝国有3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凡是太阳所能照射地地方都有大英帝国的theUnionFlag旗高高飘扬,这次中英之间关于西藏地争夺并不是一块地方的得失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帝国在海外殖民地的威望与尊严,如果中国人这么简单的一个外交照会就能迫使英军从已经占领的土地上撤军的话,那么我们几千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人民会怎么想?刚刚被平息地印度贱民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像得到了信号一样重新开始挑战帝国的权威,帝国统治这些海外殖民地靠的是什么?军事力量吗?你们错了,靠的是大英帝国神圣的威望与百战百胜的威势,因此我们在欧洲积极的促成各方均势,而在亚洲我们就必需毫不手软的解决一切敢于挑战大英帝国尊严地国家!”说着维多利亚补充道。“你们记住,这与利益无关!”

    几位内阁大臣怔了半晌,没有想到他们的女王为以此为借口而发动一场对外战争,犹豫了一会爱德华低声问道:“可是陛下,这巨大的军费支出我们该如何得到议会的通过呢?”

    “巨大的军费?我看也许用不了这么多,”维多利亚轻轻一笑道,“你们忘记法国人了吗?要知道他们对于中国人的传统控制地印度支那也很有兴趣,我实在不相信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把越南北部让给中国人。而且我听说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云南兴趣也很大,你们为什么不去联络一下他们呢?如果能劝说法国人一起出兵,我想信这笔钱会少花不少吧?”说着维多利亚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此外这件事情虽然发生在处于内陆的西藏,但是我听说两国交兵是不分南北的,既然出动陆军我们花费太多。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动用海军呢,那个雄心勃勃的中国皇帝现在不是在他们的京师吗?我记得咱们的战舰是可以开始渤海湾的吧?”

    威金逊脸色一喜,马上说道:“陛下说的对,西藏的问题不一定要到西藏去解决,中国人地那几条船根本不是我们地对手,更何况他们现在又分出几条船到跑到美国去了,我的上帝,我真不理解这些奇怪地中国人,他们那几条船自保都不够,居然还跑去管人家的闲事。我相信议会一定会同意我们组织一支与1840年规模相近的远征舰队。加上我们在印度和香港的舰队,我们的实力远远超过中国人。”

    “据我所知法国人也对于印度支那的兴趣的确非常大。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出兵?普王威廉一世登位后开始大规模的扩充军备,情报说他想建立一只37万人的常备军与13万的后备军,这在欧洲可都是无与伦比的,法国人对此很敏感,这个时候让他们出兵亚洲恐怕他们会有所顾忌。”外务大臣赫姆摇了摇头道。

    相关史实(不计入正文字数):

    1、theUnionFlag:俗称米字旗,也常常称为“theUnionJack‘。Jack是海军用语,指悬挂在舰首的旗帜,英**舰舰首都悬挂国旗,因而得名。UnionFlag是意为“联合旗帜”。它是深蓝底色的红白米字旗。这面旗帜由英格兰的白底红色正十字旗,苏格兰的蓝底白色斜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底红色斜十字旗合一而成。后来爱尔兰岛的一部分脱离了英国,国旗也未再改变。国旗上没有代表威尔士地区的形象,因为设计时,威尔士早已与英格兰合并了。英国国旗上的十字分别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以及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奉献]

第200章:抗英之策(上)

    第200章:抗英之策(上)

    第200章:抗英之策(上)

    “那就找俄国人,他们不是在东北亚刚吃了中国人的亏吗?我想他们一定时刻想着复仇,要知道俄国人一直对东部出海口被夺走耿耿于怀,”维多利亚想了想道,“我想中国人再强,也无法同时对抗几个西方强国,这片东方的土地永远只能作为大英帝国的倾销地而存在,到那时国内的工商大享们会感谢政府今天的决定!”

    英国人拒绝从西藏撤军的消息传回国内,立刻让朝廷上下意识到大战迫在眉睫,在政府的刻意安排下,国内各种报刊连篇累牍的宣传着这些战争的起因以及英国人几十年来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老百姓对于庚子年英夷寇海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这回想到该死的英国人又图谋西南,顿时个个义愤填膺,加上近几年国家对外战争基本上胜多败少,更加激发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与前一次出兵关外收复黑龙江时的老百姓一片反对声不同,这次几乎是从上到下,全国同仇敌忾,一致要求朝廷收复失地,特别是在沿海通商口岸,针对洋人的袭击事件也猛然增多,老百姓可不管什么英国人、法国人,在他们看来黄头发的都不是好人,因此也连累到了到友好国家的商人,对于这类案件警察部严令各地依法严办,毕竟政府之间没有正式宣战,那帝国政府就有责任保护这些合法洋商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激化中、英两国地矛盾。

    外交部门在做着和平的最后努力。但总参却已经开始讨论具体的战术问题了。王财根本不想把这场战争扩大为中、英两国间的全面对抗,他甚至一厢情愿的希望这场战争始终被局限在西藏边界上,因为只有这样帝国政府才占有优势,哪怕自己征调云、贵、川、甘、陕五省之兵,保住西藏也不是什么难事,可英国人会不会和他想的一样?要知道继续在亚东地区突进拉萨与中**队主力作战,这对于英国人来说是绝对亏本的买卖。王财非常担心英国人避实就虚,调动海军攻击自己地东南沿海。就像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样,把中国政府逼回谈判桌前,如果英国人走这条路,那么以帝国水师现在的实力是根本没有办法获胜地,这防守就变成了处处设防而处处被动了。

    不过总有一件事情是值得众人兴奋的,在接到帝国政府的最后通牒后,被英国人逼的走投无路的西藏噶厦政府正式宣布。西藏全境效忠中华帝国政府,接受帝国政府领导,并请求朝廷派兵入藏守土助战。消息传到京师后,王财马上任命四川副省长赵国良为朝廷驻藏大臣,命令川军170师唐利民部为前锋,先期入藏驻防拉萨。

    而就是这时,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将组建一支两万人的远征军从英国本土出发,远征西藏。在英国政府宣布出兵命令之后,法国政府也宣布为了保护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权益,将派出一万人地部队进入印度支那加强当地的治安。实际上英、法两国就是结成了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噩耗传来,王财气的大骂洋人无耻,马上重新起用刘丽川为外务大臣。秘密与美、普两国联络,请求两国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令王财失望的是,此时美国陷入屡战屡败的内战泥潭,而普鲁士正在为统一德一志而积极备战,他们也不愿意得罪英、法,弄到最后美、普两国都只是发了一个无关痛痒的谴责声明,要求英、法、中三国保持克制云云,这在王财看来与放屁无异,已经蓄势待发地英、法强盗他们能听你几句谴责就息兵罢战?看来这次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保卫国家的主权了。

    “皇上。这是臣等草拟的应战方略。请皇上过目。”这次御前会议的规模可以说是空前的,不但是总参、内阁首脑全部参加。甚至连海军部、陆军部长官也都到齐了,一个月以来总参谋长葛海华几乎日夜都和属下研究应战策略,这次中、英、法三国会战可以说是帝国建立以来面临地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人都倍感责任重大,无不尽职尽责。

    这份应战方略王财是就看过,甚至可以说是自己亲自参与制订的,中间的每一步他都了如指掌,按照总参的意见,这次战役应该分为两个阶段来施行,第一阶段是稳定阶段,参战部队应当尽可能的遏止住英、法联军的攻势,坚壁清野,坚决把联军阻击在边界线一百公里范围内,并且在战斗中熟悉英、法联军的战术、打法,对西方的武器装备有一个了解,第二阶段是反攻阶段,当英、法联军在攻势中受挫,锐气受损,后勤补给不济的时候,国防军应该把握战机,迅速投入有生力量一举歼灭顽敌,并将战线推进到边界线对方一侧,逼迫英、法联军和谈。

    以目前情报分析来看,英、法联军最有可能地突击方向就是西藏亚东地区和云南与印度支那边界,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总参建议皇帝诏回在关外地新军主力,分别增援至西藏和云南,同时为了避免在英、法联军优势海军的打击下,帝国年轻地水师作无谓的损失,总参还建议水师主力全部离港,总参认为停在港内的战舰缺乏机动的空间,一旦被对方优势兵力包围,那很有可能形成关门打狗的尴尬局面,而战舰航行于大洋之上,想要把帝国水师一网打尽,英、法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甚至可以说除非帝国水师主动寻求决战,英、法海军几乎没有可能抓到他们,战舰所需要的补给完全可以从琉球属国获得。此外总参也考虑到了英、法海军封锁帝国沿海港口,甚至登陆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认为三万人的英、法联军想要攻击防卫严密的帝国东南沿海,风险实在太大,最多也就是在舰炮的掩护下占领沿海的一些港口,继续向内陆推进,三万人实在是少了。

    “这份计划你们都看过了?都没有什么反对吗?”王财用手轻轻的拍了拍桌子,探身询问殿内的大臣们。

    “皇上,臣不懂军事,但是臣以为如此安排似有不妥,”钱百万出人意料的跳出来说道,“这个……东南沿海是我朝税赋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皇上苦心经营了十几年工业重地,如果英、法夷寇避开我军重点设防的云南、西藏,而凭借他们强大的海上力量,打击我们的沿海重镇,那我们这十几年来的努力不都成了东流水?”

    “钱大人所说的正是,这个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考虑到庚子年英夷的进攻方式,走海路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最简单也是耗费最少的,”葛海华点了点头解释道,“对此我们也做了一些应对的措施,但是苦于我朝水师实力远逊于英、法,决战海上的思路实在是勉强,因此我们想把从山海关到广州的数千里海岸线划分为六个战区,分别由沿海六省督抚节制当地驻军严守,根据情报,英法联军总数不过三万,占据我们沿海城镇固然有可能,但是继续深入我朝腹地确实兵力不济,只要战区驻军能够牵制登陆洋夷五天,则邻省驻军均可赶到增援。”

    “那我想请教葛总参谋长,如果洋夷今天攻我厦门,待我援军赶到后,他们再登船离去,转而攻击福州,待我邻近州府援兵大至,夷兵又登船离去,转而攻我定海,彼等舟师航行于海上,往来无需数日,而我陆师则来奔波,疲于奔命,长此以往不消洋夷动手,我陆师只怕也要累死了。”已经升任科技部军用科技司司长的戴枥冷笑一声反问道,他早就看不惯这种坐着等人来打的战略了。

    “戴大人所说的不错,”副总参谋长南宫保无奈的叹了口气,“事实上保卫沿海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英、法海军阻止于海上,但是我们就算把援美舰队调回来,也不是英、法舰队的对手,以守为守也是不得以的。”

    “既然以守为守不得以,那何不以攻为守?”听了半天的容闳突然脱口而出道,“咱们先动手怎么样?”

    “容大人,这与皇上避免战事扩大的旨意可有所不同啊!”陆军司长诸葛不亮马上接口道,“皇上有旨意在前,应当尽量避免战事的扩大,主动出击一则胜负难料,二则也确实是实力不济,帝国陆军虽然在装备上未必比英军逊色,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线的十几万人,二线部队不但大多没有满编,甚至连装备的步枪也主要是一线淘汰下来的滑膛枪,主动出击实在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啊!”

    “笑话,诸葛大人,每年的财政预算就军费支出最大,请问你们的钱哪里去了?”钱百万一听到银子,马上跳了起来。

    [奉献]

第201章:抗英之策(下)

    第201章:抗英之策(下)

    第201章:抗英之策(下)

    诸葛不亮苦笑一下道:“这几年一直打仗,每年的军费半数都被打掉了,能够装备十几万人的一线部队都倍感吃力,更不要说几十万的二线部队了,这都是有帐可查的,钱大人要是不放心,尽可以会同监察部审核。”

    “好了,好了,这不是来说钱的事情,现在说这个有什么用?咱们现在用钱的地方很多,钱百万你又不是不知道,何必拿这个说事,”王财不耐烦的一拍桌子道,“我看打仗要随机应变,咱们老想着不要扩大战争,但是英国人,法国人要是想扩大战争呢?我们不防着一手,肯定要吃亏!他们要是真想打大的,咱们也不怕他,小打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打光了干净,打出个老子,孙子来,打破了瓶瓶罐罐的我们再重新来,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众人一看皇上表态了,马上齐声称是,王财沉默的重新拿起总参的应战方略仔细看了一会道,“我看这英、法的战舰也不一定就不能碰一下,”说着他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继续说道,“英、法两国兵舰远道而来,估计也得要几个月了吧?而且我听说他们还得经常靠岸补给,这么长的时间咱们就只能坐着等他们来?我看马上把援美的水师全部招回,现在在国内的水师统一编组,出去打,英、法的兵舰那可是运了三万人马的,若是能打掉他们一艘。我们地陆军就能减少一分压力,而且这些木制风帆战舰损坏之后就得维修,只要我们的水师能够咬住他们,不断的骚扰他们,东打一枪,西打一炮,让他们日夜不得安宁。最大限度的迟滞、消耗他们,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准备。这叫什么?这就叫麻雀战!”说着王财顿了一下继续道,“只是要命令水师注意,不要和他们硬拼,占着上风位置,形势不妙就跑,反正海面大了去了,挑几条航速快的。别给洋人们追上就是了。”

    “皇上圣明,现在国内尚有水师一级战列舰宁远,二级战列舰定远、致远,巡洋舰平远、太平、太仓、太安,海上决战力不从心,骚扰游斗确是绰绰有余了,特别是太平、太仓、太安三艘巡洋舰,火力虽然只有48门舰炮。但是航速极快,的确可以胜任!”海军副司长汪海洋兴奋地说道,他早就对总参把水师丢到海上的做法极为不满了,想了想又补充道,“只是皇上,臣也有顾虑。我朝在海外可以停泊补给地港口远比英国人要少,若要在英、法战舰航线沿途不断打击,那我们就必须得有可靠的补给基地。”

    “这到不是难事,如果要以游斗迟滞夷舰,那我们就需要航速快的船,是不是可以这样,以四条巡洋舰为攻击舰支,以三艘战列舰为掩护舰支,这三艘战列舰上的火炮拆除一半,装上物资。为整个舰队提供补给品。加上超勇号补给舰……”南宫保扳着指头算了算道,“可以航行一个月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可以让李鸿章大人轮船招商局的商船停泊于某海域,你们可以到那里获得二次补给,以此来保证连续作战,此外南洋的一些港口你们也可以停泊。”

    “对,此外臣以为战事既然是从藏、印边界而起地,那我们可以在边界上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来迫使英国人把注意力转移到印度方向上,”诸葛不亮听出皇帝的口气中似乎对于主动出击有了一些松动,当下也兴奋起来,说实话总参制订一个被动的军事计划也是憋了一肚子气,“皇上,既然我们在陆地上的军力要强过英、法,我们就应该越过边界,打到印度或者是印度支那去,以此来迫使英、法不敢放手攻击我沿海。”

    “皇上,臣以为葛总参谋长说的有道理,据臣所知英国人向来重视印度的稳定,这次出兵西藏也是为了为实现他们保卫印度的总体战略,如果我军能够在藏、印边界获胜,并且攻入印度境内,那英国人会担心印度百姓再次起义,这绝对不是英国人所能接受地,为此英国人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我军继续深入,那远道而来的三万联军也许就不得不投入到西边了。”刘丽川接口道,“而且臣还以为法人这次出兵其实决心不大,无非是想借着英国人的手捞点好处罢了,臣以为对于英、法两国,皇上还应该分别对待,也就是先集中主力于藏、印方向,而在越北采取守势,只要英国人撑不住了,那法国人也不会扛到底的。”

    王财笑了笑,这不就是他以前一直说的“你打你的,我打我地,各打各的”吗?既然自己在海上力量不如英、法,那就应该把英、法联军逼到自己占优势的陆地上来,正要称赞一下刘丽川,却突然听到葛海华冷冷的说道:“臣以为事情未必会这么好,据臣所知英国人在印度有十几万的军队,这里面虽然大部分是印度土人组成,但毕竟也是装备了洋枪洋炮的,如果要实现刚才葛、刘两位大们的战略意图,那就必须要在印度把英国人打痛,只有这样才能逼迫英、法联军增援印北,可是各位大人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的主力不是在关外,就是在北疆,一线的十几万人马在南边的几乎没有,现在北疆倪守道将军那里正在与维族叛军激烈交战,所能调动地主力只有关外地部队,这些部队赶回关内,从营口登船到北海港再长途跋涉到西藏亚东,几万人马最快也要三、四个月才能调动完毕,更何况从云南、四川进入西藏的道路极为难走,请问各位,等咱们地部队调动完毕,说不定英国人已经打到京师城下了!”

    殿内的众人都是一惊,顿时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他们知道葛海华说的一点都不错,就算水师能够成功的迟滞联军水师,但花了近半年时间从北到南奔波而来的陆军主力赶到战场后到有多少战斗力也确实令人担心,更何况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想要做到保密那几乎不可能,等这边好不容赶到亚东,那边的英印军队早就是准备就绪,等着你来了。

    “那依你之见,应该如何呢?”王财皱了一下眉头看了看葛海华。

    “皇上,依臣之见,刚才刘大人所说的没有错,我们不能被洋人牵着鼻子走,洋人优于我者在于他们的机动力,利用海船兵舰,往来如飞,如果我们以守为守,坐着等他们来的话,那就必然是处处设防,而处处受制,这也正是臣此前对于皇上以守为守策略所不理解的地方,既然现在皇上决心放下包袱,以攻为守,那臣认为除了调动水师迟滞夷舰以外,我军必须先于洋人在亚东展开攻击,迫使洋人不敢放胆东进,现在的问题不是派什么部队去亚东,也不是在亚东我们要打多大规模,而是我们必须在洋人援军赶到之前打响反击战,哪怕是仅仅是一个营的兵力,我们也要打过边界去,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此刻等关外主力赶回根本来不及,而在西南我们只有两支部队从装备与战斗力上与印英敌军尚可一拼,”说着葛海华犹豫的看了一眼皇上,咬了咬牙道,“两湖的湘军与云南的石总督的旧部,云南方向要应付法国人可能的攻击,因此不能动,臣请皇上调动两湖湘军四个军,两湖湘军沿长江溯江而上,从四川进入西藏,只要天公作美,两个月以内定能赶到亚东,在他们赶到之前,前期进入西藏的170师完全可以对三千英军展开反击,这样一边打,一边将关外的主力调回,我们就可以迫使英、法联军在海上航行三个月后不得不投入印度战场,东南沿海压力顿时减轻,除此之外,关外的主力也不能尽数南下,臣一直很奇怪这次英、法联手,为什么俄国人会悄无声息?臣以为应当防备俄军借我主力南下之机而有所异动。”

    葛海华说完,殿内众人都沉默着仔细分析这位总参谋长刚才所说的,坐在龙榻上的皇帝也在心中飞快的盘算着,到不是说葛海华的计策不好,只是调动曾国藩看家的两万湘军不知道这位湖南省长舍不舍得,再说自己突然来这一手,很容易让别人认为皇帝这又是在借刀杀人,事实上也正是为了避免世人拿这个来说三道四,王财在装备、物资补充上对湘军也是一视同仁的,此刻中原地区也确实只有湘军可以放到亚东去,打败了,拼光了曾国藩的家底,王财也有些不好意思,打胜了呢,出去时的两万湘军,回来时只怕就不止这个数了。

    [奉献]

第202章:决策湘乡

    第202章:决策湘乡

    第202章:决策湘乡

    “皇上,现在英军已经离港出发,请皇上早下决心,多争取一分时间,我军便可从容一分啊!”葛海华忍不住进言道。

    “这事涉及湘军,我就不得不和曾国藩商量一下,再说你有没有想过一点,湘军确实强悍,但是西藏地处高原,还是比较冷的,他们上去能不能适应?会不会枪都没放就会躺下了?这样不是送他们去死吗?”王财还是下不了决心。

    “皇上,臣刚才也说了,现在不是考虑派什么部队上,而中原地区我们无兵可派,各省驻军大多是二线装备,人员不齐且武器低劣,如果派他们去,不更是送死吗?哪怕湘军入藏都打光了,也可以为我们调回关外主力争取时间,臣以为值此国家荣辱、民族存亡于一线时,各方都应该摒弃派系偏见,相信曾大人是能够体谅皇上苦心的。”葛海华涨红了脸苦苦相劝。

    王财皱着眉头环视了一下殿内的众位大臣:“你们都同意总参的意见吗?”

    “臣等附议!”朝臣们想了半天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比较好。

    王财想了想高声道:“你说的对,值此国家荣辱,民族存亡的时刻,全国上下都应该摒弃派系之争,同心协力抵御外辱,传旨辎务司,给湘军调拨装备、物资,特别是保暖一些的新军装,我亲自给曾国藩写信。相信他一定会理解朝廷的苦心,”说着王财顿了顿又说道,“湘军在内战中滚了十几年,实在是令人痛心地事情,我期待着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再显湘人英勇果敢之风!”年轻的皇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看着殿内不安的大臣。王财突然想起了一句话:你固然可以去回到过去,带去先进的技术与知识。但历史有着他自己强大的恢复能力,无论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大的偏差,最后都得回到其应走地轨道上。这次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像极了历史书上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只是战争的原因不是鸦片,而换成了西藏——难道中国真的摆脱不了国土沦丧的耻辱吗?

    御前军事会议之后,整个帝国都行动了起来,在关外防御沙俄的十几万帝国精锐马上分兵两路。除了180、181、182、184四个关外子弟组成的陆军精锐师以外,十三只新军全部入关回防,同时为了防止俄军借机生事,总参特别把左二军、新十一、十二与原先驻防京师的新九、十共五个精锐军部署在京、津地区,这三万人马一方面可以守卫京畿重地,另一方面如果关外事变,这三万人马也可以立刻出关增援。此外新一、二、三、四、五全部从营口乘坐轮船招商局地商船出海,走水路经云南入藏。而新六、七、八军以及淮军新十三、十四军两部沿运河南下,增援天京守军,巩卫江南半壁。如果曾国藩的湘军能够入藏,那帝国政府将第一批投入西藏的军队将有九支新军和一个川军师,共计七万余人,这么大的军事调动以及部队入藏后物资消耗补给都是帝国从来没有遇到的大问题。如果从云南、四川靠人背马驼的办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率极低,要保证七万大军作战的弹药与粮秣,那得动用多少人畜运输?这对一向体恤民力的帝国皇帝来说是不能接受地,辎务司研究了半天,最后决定粮秣全部由西藏噶厦政府解决,而江南各兵工厂的弹药武器则由长江水师及征集的民船沿长江而上经过金沙江入藏,再由噶厦政府征集畜力运往前线。

    同时王财也意识到这次对英作战必须要动员全国力量,不但要让老百姓坚决的站在帝国政府这一边,还要让他们也能为国家出力。因此朝廷一面下达全国动员令。一面通告沿海各省,鼓励活跃在东南亚海面的中国海盗主动袭击英国商船、兵舰(但仅限于英国船支。攻击第三国船支者仍将依律法办),还宣布凡是能够击沉英国兵舰的中国海盗都可以从帝国政府领到相应地赏金,并且可以在战争终止前,所有从英国商船上掠夺的货物帝国政府都将允许在国内合法销售。这里面刻意回避了法国海船,是由于听取了刘丽川的建议,刘丽川认为这次法国参战更多的是存着趁火打劫的意思,没有必要把法国给逼急了,同时做出这个扩大海上私掠战的决定就意味着帝国政府将与英国政府彻底分出胜负才肯罢手了。

    挂着湖南省长虚衔,隐居在湘乡县荷叶塘曾国藩其实早就料到王财会来求他出兵相助,自两湖归制之后,被整编的湘军虽然名意上由帝国总参节制,但实际上这支部队从上到下都是曾国藩的旧部,也是曾国藩防止王财统一两湖秋后算帐的定心丸,因此部队的任何调动湘军军官都会派专人请示曾国藩,得到他地许可后才行事。曾国藩虽然带着家族隐居湘乡,但始终于心帝国地大政国策,对于王财在东北亚与北疆的用兵方略以及帝国政府在内政上地种种措施,他始终认为大体上不错的,但是对于王财过分信任洋人这一点,他始终有些放心不下,左宗棠在赴北疆任职时曾给他写信求教治理边疆的良策,曾国藩就在给他的回信中说出了对西藏的担忧,只是左宗棠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毕竟他不需要对西藏负责,这次英军在西藏挑起事端果然印证了他之前的担忧,从朝廷向英国人发出外交照会的那一刻起,曾国藩就料到王财一定会调动湘军入藏抗英。

    在这个问题上曾国藩也很犹豫,毕竟这两万人的部队是湘军最后的骨血,放到千里之外高原不说又是和英国人打仗,虽然两湖归制以来王财一视同仁的给湘军补充了很多装备,但是这毕竟湘军战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如果两万湘军子弟全部阵亡异乡,那自己如何面对两湖的父老乡亲?曾国藩始终取舍不下,他更希望王财不要跟他开这个口,只是天不遂人愿,皇帝的亲笔信最终还是被交到了他的手上。

    王财这篇半白半文的亲笔信到也写得颇有文彩,从民族大义写到做人的道理,从湘军精神写到国民责任,洋洋洒洒近千字,直把曾国藩看得晕头转向,云里雾里,不过通篇读完之后到也明白这位年轻皇帝的意思了,说了半天的大道理,无非就是希望曾国藩能够以国家荣辱,民族存亡为重,同意政府调动湘军入藏。

    曾国藩随手把信交给站在一旁的刘蓉,刘蓉只看了几句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周围的曾氏幕僚见他发笑,便一起围上来,结果没看几句也不禁莞尔。

    “大人,王财这信写的确是一套套的,不过他说的也是真的,眼下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啊!”赵烈文见大伙看完信,便转身放到曾国藩面前的案几上。

    “大哥,这明摆着是王财借刀杀人之计,天下兵马都在他王财手中,这兵再怎么调也算不到咱们湘军头上,别以为他这几年给咱们调拨了些好兵器,就可以让咱们弟兄为他卖命,湘军子弟是保护两湖百姓的,可不是跑到送死的,也绝不是别人的垫脚石。”曾国荃冷笑一声。

    “不错,这两万湘军是大人最后的家底了,绝不能这么容易就送出去,万一要是败了,大人可就再也没有力量和王财对抗了,今天大人顾全了民族大义,他日王财收拾起大人来可不会手软。”萧启江冷哼一声道,“大人,据我所知现在四川还有两个师的国防军,加上在云南、贵州石逆的旧部,重新征招的话至少也能有三个师的兵力,有这么多人在,凭什么让咱们湘军出去送死?”

    “这么说可有些不对头,”彭玉麟摇了摇头道,“四川的两个师都是驻军编制,满员一万六千,实际都只有五千,而且装备也远远不如我们湘军,老实说这几年皇上可没有亏待过咱们,新式火枪、火炮没有给自己的嫡系却调拨给了咱们,人家坦荡荡,咱们也不能做小人,”说着他又补充道,“至于西南石达开的旧部,老实说我信不过他们,这些长毛可不比当年出广西时那么骁勇,依我看,长毛那些能打的战将根本不在云南,李秀成、韦俊、杨辅清、林启荣、谭绍光这些长毛悍将都站在皇上那边,就连那个跳脚的陈玉成现在不也服了?我看皇上这次调咱们湘军也是迫于无奈,你们想想,整个中原还有哪一支部队比咱们湘军更适合调去西藏?”彭玉麟顿了一下又道,“对了,有的,那个放在四川看着咱们的170师,可现在人家不也调到西藏了吗?咱们十几万湘军子弟在内战战场上流尽了血,现在皇上给了咱们一个抗拒外辱,雪洗内战之耻的好机会,大人,我们正该出兵啊!”

    [奉献]

第203章:湘军再战

    第203章:湘军再战

    第203章:湘军再战

    “彭大人一口一个皇上,我就不知道是哪个皇上呢?”刘长佑冷笑一声,“是那个被关在京师奕欣王府的小娃娃呢,还是那个杀了咱们几万弟兄的王财?彭大人到底效忠了几个皇上啊?”

    “你……”彭玉麟一下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指着刘长佑的鼻子骂道,“怎么着?我知道你老刘什么心思,你不就是在赣州当了回俘虏(见117章),心中一直耿耿于怀吗?真有种,你当年怎么不死到底啊!我告诉你,现在咱们说的国家大事,不是你小子见不得人的小心眼!”

    “好了!什么时候了还说这些!”曾国藩不快的敲了敲桌子,“不出兵看来是不行了,咱们现在既然归顺了朝廷,怎么可能拒不奉诏?皇上这次给我写了亲笔信,他不写又如何?湘军隶属朝廷节制,只要总参下道调兵令,咱们又怎敢抗旨?”

    “大人,依在下看来,湘军入藏看来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刘蓉点了点头道,“大人,出兵既然是必然的事情,那军队的控制权必须在我们自己人的手里。”

    “正是如此,两万湘军子弟的性命不能交给别人,再说这上阵打仗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更是兵家大忌,属下以为入藏的湘军应该保持其原来的编制,不能由朝廷另派军官指挥,湘军子弟向来不服王财的嫡系新军,更别提让他们地军官来指挥咱们的兵了。”刘长佑马上接口道。

    “大人。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过,这湘军入藏并非无一利处啊,”赵烈文想了想道,“大人,这也是我们借机扩大湘军实力的好机会啊,在下有几句话请诸位想想,此番出兵皇上为了稳定湘军军心。保证战役的胜利,必定会更加重用湘军将领。在下以为大人可以借机向朝廷索要更多的军饷、物资,而且湘军守在两湖,就好比被困于深潭的蛟龙,四周都是坚不可摧的悬崖绝壁,而入藏之后呢,湘军就变成腾飞于九天之上了,再也没有人可以缚住他地手脚。大人可以借机扩张湘军实力,出兵两万,回来的时候咱们说不定可以带回来十万精锐,请问各位,这难道不是一个让湘军重新振做起来地好机会吗?我相信皇上一定也看到这点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几次对外用兵,皇上宁可从各省抽调驻军,也不愿意动用咱们湘军的道理。这回要不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了,咱们又如何会有这种好机会呢?”

    赵烈文的话让在座的众人马上看到了另一个景象,他说的不错,自古以来拥兵自重的军阀通过什么来扩张势力?就是打仗,仗打得越多,他们扩张地越快。相反,要是天下安定,他们反而没有理由,也没有机会扩大自己的实力,当年湘军衡州誓师时兵不过数千,可打了几年之后呢?虽然连吃败仗,但湘军已经扩张到了十几万人,照这个算法,两万湘军入藏之后,只要不与英国人硬拼。用不了几年两万人就能变成五万。十万,甚至二十万!

    “对。我看赵烈文说的对,大人正该上书朝廷,请求朝廷不要撤散湘军建制,也不要别派军官,由我们自己的人指挥湘军!”刘长佑一拍大腿道,“老赵,我以前还把你当成王财的人,现在看来你到底还是站在大帅这边啊!”

    曾国藩沉默了许久,点了点头道:“其实我本不想再争什么,更不想借这个机会去扩张湘军实力,其实你们说了半天都乎略了王财的这封信,”说着曾国藩拿起桌上的信,轻轻的晃了晃,“你们以为王财在信中说地都是大道理?我不这么看,其实你们始终觉得我保留这两万湘军是为了东山再起,其实错了,我只是为了给各位留条后路,”说着曾国藩笑了笑,“可是这几年看来,我确实是多虑了,湘军既然是两湖子弟组成的,就应该和其他各省子弟一样,肩负着守土卫国的责任,义不容辞!”

    说着曾国藩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回的踱了几步道:“至于你们说湘军的指挥权不应该给别人,这确实是不错的,别人不了解湘军,而且也可能指挥不动,到不是为了私心,而是这样会误了军国大事,我将上书朝廷,力保曾国荃、曾国华、彭玉麟、刘长佑、萧启江你们几位领兵出战,刘蓉、赵烈文你们两位乃我湘军善谋之士,我想请你们随军参谋,以测万全,”说着他顿了一下道,“而我就在湘乡等你们凯旋地好消息!”

    虽然皇帝陛下鼓励国人在海上打击英国商船、兵舰,但是在陆地上,皇帝严格禁止国人攻击各通商口岸的洋人商行,货栈,不但禁止百姓私下的复仇意识,甚至王财还命令各地驻军派专人日夜保护他们,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是因为国人根本分不清这些洋人哪些是英国人,哪些是美国人,在他们看来所有洋人都一样,很有可能会误伤了友邦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争端另树强敌,二是王财不想因为战争而中断刚刚走上正轨的商业贸易,中断中国走上富强的进程,三是因为战事一开,王财还可以通过他们获得急需的物资。所以宣战诏书下达之后,各地针对洋人的袭击反而比战前要少了很多。

    帝国政府正式向英国宣战后,英国人在亚洲的商业贸易立刻受到沉重的打击,帝国政府取消了此前给予英国在华贸易地所有优惠条款,收回了长期以来困扰帝国地领事裁判权,冻结了英国人在华的所有财产,与此相对应地是帝国政府却给予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其他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并鼓励他们扩大在华贸易。“私掠令”下达后,立刻让东南亚的海盗们兴奋不已,长期以来被帝国水师残酷征剿的海盗们仿佛一下子拿到了“抢劫许可证”,从南海到七洲洋海,海盗们只要看到英国人的米字旗就若即若离的跟着,一有机会就会冲上来开枪开炮,时至今日,这些被王财暗中培养的第二支海军才真正派上了用场,被苏州兵工厂生产的水师炮武装起来的海盗们(参见107章)单挑的确不是英国武装商船的对手,但是好汉架不住群殴,被盯上的英国商船只要被一艘海盗船盯上,他们就会像待宰的羔羊一般很快被越聚越多的海盗船们分而食之。

    英国人根本没有想到中国人居然采用了分而治之、挑拨离间的办法,更没有想到王财会下手这么狠,受到巨大损失的英国商人立刻在国发起了大规模的抗议,指责政府发动这场愚蠢的战争,英国政府为了安抚这些人,马上也下令冻结中国人在英国的财产,只可惜中国人在英国并没有什么财产可以让他们去查封,无奈之下只好在本土援军没有赶到的情况下,下令驻香港和印度的舰队立刻担负起打击海盗的任务,由于兵力不足,英国人请求法国人在亚洲的兵舰能够帮助他们一起打击海盗,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法国人竟然羞羞答答的找了几个借口拒绝了,很明显法国人也开始有些后悔这次草率的和英国人联手,事实上事态的发展已经让法国政府秘密下令出征的一万法军登陆越南南部后,暂停向北推进,视中、英两国战事进展再做下一步打算。

    在南洋海面上不断被击沉、击伤的英国商船显然让一直以海上霸主自居的英国海军倍感羞辱,紧急增派以1860年12月刚刚下水的“勇士”号战列舰为首,十一艘各型战舰组成的舰队紧跟着一个月前出发的远征军脚步,再次出征亚洲。这样一来即将汇集中国海面的英军战舰几乎超过了四十艘,算上从美国匆匆忙忙赶回的朱永华舰队也没有办法与之相抗衡,更何况仅仅是“勇士”号一艘就装备了10门110磅炮,火力之强超过了帝国水师的任何一条主力战舰,所幸的是帝国水师认真贯彻了总参的命令,全部前出部署到了七洲洋海与明牙喇海,日夜游走于海面上寻找战机,居然两个月内连接击沉、击伤散布海面追逐海盗的英国兵船七艘而自己无一损失,不过王财知道这些前出部署的水师战船真正的目标并不是这些驻印度、香港的英军战舰,而是很快就要到达的英国远征军运兵船,哪怕打沉一艘也是对英国人的极大震慑,而随后打响的印度战役将迫使英国人回兵印度,这一切都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胜败。

    PS及相关史实(不计入正文):

    1、“你固然可以去回到过去,带去先进的技术与知识,但历史有着他自己强大的恢复能力,无论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大的偏差,最后都得回到其应走的轨道上。”引自专砍太监大大书友在书评区的留言,锄头觉得非常有见地,因此借来一用,在此谢过专砍太监大大书友。

    2、海上袭击战在十九世纪:考虑到可能会有读者担心1860年以后海上袭击战的可行性,锄头引用一个实例:美国直到1863年仍在建造用于对付英国的海上袭击舰,1863年美国批准建造了万帕内奥格号等五艘快速木制战舰,在1868年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战舰,只是想象中的美、英冲突没有发生,在1885年被卖掉。

    3、湘军于1854年初在衡州(今衡阳市)编练建成时,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另有夫役、工匠等,共一万七千余人。

    [奉献]

第204章:以夷制夷

    第204章:以夷制夷

    第204章:以夷制夷

    虽然连战连败,非常需要帝国水师的帮助,但是中国现在的情况林肯也非常了解,他早就对英国人暗中帮助南方叛军一肚子不快了,只是内乱未平,不便与英国直接对抗,但考虑到中、美两国长期的友好关系,以及利用中国牵制英国的想法,林肯暗中命令支援一批军火交给准备回国的帝国水师,只是大家现在都困难,再好的东西他也送不起了。

    当这支远征美国的帝国水师长途跋涉赶到琉球补给的时候,这场震惊世界的中英大战已经拉开了序幕。

    正如总参所计划的那样,当英国远征军到达明牙喇海印度港口的时候,先期入藏的170师唐利民部在江孜击溃了英军先头部队五百余人,随后跟踪追击英军败兵,一路追到亚东仁青岗、春丕,在当地藏兵的配合下,向三千英军发起了反击。

    考虑到这是第一次与英国陆军交手,唐利民为了万无一失,第一次进攻就投入了170师1团和2团一营共四千余人,为他们提供炮火支援的是师属炮兵各团属炮兵的二十几门六磅、十二磅快炮,在攻击地前沿,还有各营的迫击炮,可以说从炮火密度上来说,在仁青岗、春丕的攻击强度是倾尽170师全力的,而且战役结果也没有任何悬念,三千英军被打死三百七十人,剩下的全部缴械投降。

    三千人地部队居然有九成都向敌人投降。这在中**人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在国防军士兵的脑子中始终认为,战士宁可战死沙战也绝不能向敌人放下武器,投降是士兵的耻辱,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被人耻笑,因此言语之间对这些俘虏是有些瞧不起。不过更令他们奇怪的是,这些被俘的英军中大多数都是皮肤黝黑的印度人。只有部分军官是金发白肤地英国人,这让唐利民颇为失望,花了这么大力气结果打的不是英国正规军。不过也来不及让他继续研究战俘地问题,把这些人交给藏兵看管之后,率领170师主力一刻不停的赶往藏印边界,越过则里拉山口后,拆除英印军设在热纳宗吐隆山的哨卡。一举攻入锡金境内,不但彻底把英军赶出了西藏,而且收复了属国锡金,消息传来举上下一片欢腾,人人都兴奋的认为这次抗英作战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王财却没有这么高兴,因为这次打败的根本不能算是英军主力,只不过是一些阿三而已,甚至他认为消灭这只主要由印度人组成的侵略军根本达不到迫使英国回军增援地效果。自从王财批准了曾国藩的请求,任命彭玉麟为主帅,刘长佑、萧启江、曾国荃、曾国华为各军军长后,分驻两湖的湘军已经全部移师入藏,170师攻击开始的时候,他们已经推进到了川藏边界。离亚东还有半个多月的路程,只不过根据战前部署,唐利民不会坐等湘军赶到而直接攻入印度,但是兵力不足的劣势到底是170师不能回避的问题,深入印度境内越远,面临的危险也越大,最好能让印度人站在帝国这一边就好了,就算不站在自己这一边,也应该让他们内乱,一向心计颇重地帝国皇帝马上打起那几千个印度战俘的主意了。印度民族构成原本就复杂。若是能从挑拨一番,很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皇帝突然对印度的民族问题感兴趣。刘丽川一点都不奇怪,自从上前御前军事会议结束后,刘丽川就一直在收集这方面的信息,而且了解的越多,他就越认为印度地确是英国人的一个软肋。

    “你说说吧,这些资料你都看出了什么?”王财看着刘丽川带来的两百多页分析材料,一时间竟然也找不到什么头绪来。

    刘丽川微微一笑,接口答道:“皇上,印度宗教复杂,语言纷乱,民族众多,全国较大民族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有数百个以上,事实上臣看了这么多资料,越来越认为印度根本就没有一个主体民族,嗯,应该说不同的地区主体民族也不一样,比如占人口近半数的印度斯坦族主要分布在北方,锡克人,桑塔尔人等等都在自己民族聚集的地方占主体,也正因为如此,各族都有独立倾向,此外印度的两大宗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也是矛盾重重,每年因为宗教矛盾而相互仇杀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第二点,还有第…,英国人向来歧视印度土人,对他们的信仰更是完全不当会事,前次印度土人起义起因就是因为英国人歧视土人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后来英国人剿灭印度起义更是杀了数万印度人,可以说英国人在印度就像站在悬崖峭壁地边缘,只要被人稍稍推上一把,他们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王财听刘丽川笑嘻嘻的说着,也觉得这里面可以利用地地方还真不少,而且印度的民族、宗教问题一直到21世纪都存在,更不要说现在了,心中盘算了许久才点了点头道:“刘丽川这事你很清楚,交给你去办了,我看唐利民抓的那二千个印度阿三咱们可以利用一下,只不过我想说两点,第一,不管是印度教还是伊斯兰教徒,我们需要他们站在咱们这边一起对抗英国人,第二,我们需要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配合我们,但是我也希望他们两者之间的矛盾继续下去,说白了就是我不想看到一个统一的印度。”

    “这不难办,臣可以派人去西藏,在这些战俘中间宣传我军入藏是为了抗击英国侵略者,也是为了帮助印度百姓推翻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然后再他们都给放回去,做咱们的宣传员,”说着刘丽川又一笑,“不但如此,我们还可以派人把英国人在印度干的那些事情好好的宣传一下,在宗教问题上,皇上可以命令攻入印度的军队一定要尊重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习惯,这样才能争取印度土人的支持,说不定他们会把咱们当成救世主呢!”

    王财笑了笑没有说话,他隐约觉得刘丽川想的有些简单了,刘丽川看皇上没有什么反应,便接着说道:“至于皇上所说继续两大宗教矛盾,这也不难,臣以为只要咱们的军队能够攻入印度境内,那印度的义军必定会死灰复燃,我们只要分别扶植一支印度教义军和伊斯兰教义军,那将来……外患即平,内乱就该从生了,到时候势均力敌的两只义军到底谁能统治印度呢?这就要看皇上站在哪一边了。”

    被藏兵拳打脚踢了一个多月的印度俘虏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藏人的坐上宾客,每天好吃好喝极尽殷勤,几天之后朝廷派来的特使把这些糊里糊涂的印度人招集起来,大谈了一通“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还代表帝国政府向他们承诺“将尽力帮助印度人民推翻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恢复印度人民的自由”,最后还希望他们“返回印度后,能把中国政府对印度人民的深情厚意广为传播。”一连给战俘们洗了几天脑子之后,每人发了些路费,全部送过边界放了。

    事实上皇帝根本就是多虑了,当170师越过锡金边界,消灭了从加尔各答匆匆赶来阻击的另一支英军部队后,刚刚被英国人剿灭的印度民族叛乱立刻死灰复燃,离锡金不远的达纳尔普印度教士兵首先杀掉英**官宣布起义,在他们的带动下,附近义军余部纷纷举事,很多英**官害怕自己手下的印度士兵造反,纷纷脱离军队逃往加尔各答,一时间整个印度北部的英军都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中。这些举事的印度义军虽然反抗英国人,但是他们对于陈兵锡印边界的中**队也是颇有戒心,所幸这时放回来的被俘士兵把帝国政府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决心在义军中到处宣传,加上印度义军吸取上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对印度本地的封建领主投靠英国人已经完全失望,可是单独对抗英国人也确实是力量不济,起事之初就是存了借东风的意思,现在既然中国人与自己的目的相同,那彼此之间也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英国政府万万没有想到一向视做软弱可欺的中国人会主动在印藏边界发起攻击,更没有想到刚刚被杀了十几万人的印度阿三会再次叛乱,在英国政府看来,印度是决对不能有任何闪失的,原本利用海军攻击中国沿海的登陆计划在印度土人的叛乱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在英国的强烈要求下,原本准备登陆越南的法军也在加尔各答登陆,三万英法联军在英国少将詹姆斯的率领下挥师北上,准备先消灭达纳尔普的印度义军后,再迎头阻击攻入印度境内的中**队。

    [奉献]

第205章:血战南海

    第205章:血战南海

    第205章:血战南海

    不过英国陆军被印度义军和中**队牵制在了印度北部,但大英帝国的海军却并不受此束缚,把三万联军送上岸后,强大的英国舰队马上起航离开加尔各答,准备继续执行攻击中国沿海港口的任务。

    海军司令邓肯这一路上都恼火不已,自从舰队开进明牙喇海(今孟加拉湾)后,几乎每隔三、四天都会受到中国战舰的袭击,这些中国人的战舰虽然吨位不大,火力也比不上英国战舰,但是他们速度极快,白天海面视线极好的时候这些中国兵舰也不知道藏在什么地方,可一到夜里,他们借着航速的优势,悄悄接近英国舰队连续三次齐射后不管是否命中,马上扭头就跑,头几次英国人措手不及,接连两次中招,损失了一艘中型补给舰之后,英国人马上提高警惕,每晚都派几艘航速快的巡洋舰远离舰队主力三海里巡逻,原以为如果中国人再来,这几艘巡洋舰一定可能以收拾他们,结果没有想到打虎不成反被虎咬,隐伏于夜色中的英国巡洋舰果然发现了大摇大摆来偷袭中国快速巡洋舰,兴奋之下当即开炮追击,中国巡洋舰猝不及防马上转舵撤退,双方一逃一追,总算双方航速相差不多,而中国巡洋舰又是只顾逃跑,甚至没有还击一炮,所以英国人虽然炮火猛烈,但是黑夜之中没有中国战舰炮口的火光指引,大多数射出地炮弹都没有命中。正在英国水兵嘲笑中国人胆小无能只会逃跑的时候,几百颗巨大的弹丸劈头盖脸的砸到追击中的英国巡洋舰头上……

    原来在中国巡洋舰的身后正是担任掩护和补给任务的三艘战列舰,英国人炮口地火光让这三艘战列舰轻而易举的锁定了目标,当中国巡洋舰把英国人地几艘巡洋舰吸引进战列舰的炮击范围后,宁远、定远、致远三艘战列舰上的重型火炮马上开始连续齐射,而此前一路逃跑的中国巡洋舰也调转船头,返扑上来。巡洋舰航速确实比战列舰要快。但是火力与防护都远远弱于后者,双方恶战了一个多时辰。要不是英国主力舰队循着炮声增援而来的话,这几条英国巡洋舰恐怕都要被送到海底去了。正在英国人准备围歼这些苍蝇般的中国战舰时,发现英国舰队主力到来的中国兵舰马上偃旗息鼓,挂帆狂奔而去。损失了四艘巡洋舰却连中国人地屁都没有摸到,让邓肯少将几乎陷于疯狂,正在他气急败坏的到分派战舰,准备和中国人决一死战时。接下来的几天中国人却好像消失了一样,握紧了拳头却找不到对手的邓肯把三万联军送上加尔各答之后,马上率领联军舰队主力杀奔中国沿海,中国人有句话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既然找不到中国人那几只跳蚤,那就直接去扫平该死的中国人所有的沿海军港!

    从明牙喇海到安达曼海,一直到穿过马六甲海峡。英国舰都是顺风顺水,几乎所有的水手都认为在强大的英帝国海军面前,中国人那几条破船已经逃回去了守老巢了,到也是,中国人屈指可数地几条战舰搞搞偷袭还行,直要和英舰主力玩海上决战。那绝对是死路一条,逃回去守老巢也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了。

    邓肯站在旗舰“韦林顿公爵”号上看着紧随在四周,劈波斩浪的大英帝国海军,心中充满了骄傲,作为这支强大海军的一员,邓肯从普通的水手一直到今天成为舰队的指挥官,四十年来见证了日不落帝国光荣地每一步,此次受命出征中国,一路上虽然有些不顺利,但是他始终相信帝国海军不可战胜的。而他。将再次为帝国海军的荣誉添上浓重的一笔。海面上波涛不惊,几只海鸟在舰队的四周自由的飞舞着。这海上的美景让他想起出征前和他心爱的女人在北海泛舟时的浪漫,那个法国女人真让他有些陶醉,只可惜该死的中国人让这场美梦结束地太早了,想到这邓肯微微一笑,听说东方女人地味道也不错,这次来可不能空手而归啊!

    “将军,那是什么?”站在邓肯身边的上校副官把手中地望远镜递给邓肯,指着远处的奇怪的问道,“几个黑点?”

    邓肯一听马上举起手中的望远镜,仔细的看了很久,突然邓肯大叫起来:“升旗,备战!那是中国人的军舰,该死的中国人疯了!”

    随着邓肯一声令下,整个“韦林顿公爵”号上的水手都忙碌起来,各桅上的船帆立刻被水手升了起来,五颜六色“迎敌备战”的信号旗也在海风中高高飘扬,一时间整个舰队的水手都行动起来,盖在大炮上的炮衣纷纷被掀起,成桶的火药被水手们推到了海军加农炮边,破坏桅杆的链弹,攻击索具的杠弹,杀伤水手的葡萄弹,成箱成箱的被扛上甲板,熟练的炮手拿着长柄勺拼命的往炮口内装填着炸药,毕竟是海上强国,这些英国水兵果然训练有素,没有花多少时间,他们就把一切收拾好,静静地等各自的加农炮前,通过炮口舷窗看着海浪不断的拍打而过,层层激起的海浪让他们意识到战舰已经开始机动,整个舰队不断的变幻着队形,试图抢占上风的有利位置,甲板上不断传来的口令声指挥下,炮手不随时调整着海军加农炮的角度,只要一声令下,整个舰队就能把成百的弹丸倾泄到敌人的头上。

    在英国舰队的对面,正是集合了全部战舰的帝国水师主力。从美国拼命赶回的朱永华舰队在琉球补给后,马上赶回马尾军港,与在明牙喇海骚扰英舰成功后返回的宁远舰队汇和,到此整个帝国水师主力已经全部归港。原本总参海军部命令水师主力执行原来的计划,采取麻雀战术与英军主力游斗,但是朱永华本来就是海军司司长,他回来之后立刻否决了这个皇帝亲自参与制订的麻雀战计划,相反,朱永华决心集中帝国水师主力与英国远征舰队打一次海上决战。

    朱永华制订了一分详细的作战计划派人送到京师当面交给了帝国皇帝,令人奇怪的是原本小心谨慎的王财,看了朱永华的计划后居然也是双手赞成,拿到水师兵权的朱永华集中全部水师战船,在马尾军港誓师出征时,朱永华命令所有士兵都给家人写下遗书,可以说这次出征,全军上下都抱着必死之心的。

    “太平”作为中华帝国自己制造的巡洋舰可以说是融合了帝国造船业的最高水平,火力不足,但航速却是整个帝国水师最快的了,也正是如此,“太平”号与同级的“太安”、“太仓”舰都是作为游击舰队使用的,在明牙喇海几次袭击英舰的也正是这几条船,只是这次朱永华没有选择济远、宁远两艘一级战列舰做旗舰,却选择坐镇这艘巡洋舰,实在令人意外,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朱永华亲自率领六艘巡洋舰部署到了第一线,而六艘战列舰却被安排到了五海里以外的地方。大家都明白朱永华是想利用巡洋舰的速度优势,把英国舰队吸引到主力战列舰设伏的地方,打英舰一个措手不及。但这一招分舰队在明牙喇海已经用过一次了,英国人不是傻子,他们有着百年的海战经验,怎么会连上两次当?

    朱永华看着远处不断机动走位的英国舰队,冷笑一声吩咐道:“升帆,出击!”舰队司令的命令一下,马上六艘巡洋舰全桅满帆,如离弦之箭一般向英国舰队冲去,巡洋舰上高高飘扬的帝国黄底龙盾旗在海风中“咧咧”作响,每一名帝国水兵的心里都如同海面一般翻腾起浮,六条巡洋舰攻击一支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在内大小四十多条战舰的强大舰队简直与自杀无异了,所有的英国水兵吃惊之极,都哄笑起来。

    中国人不要命的攻击让邓肯吃惊不小,心道这中国人这几年重视海军建设,也弄了不少大船,但船好弄,这海军战术却是一点都没有学精,居然弄出了这不要命的短兵战术,当下冷笑一声朝身边的副官摆了摆手,立刻英国舰队响起了巨大的炮声,团团硝烟在海面上飞散开来,瞬间发起冲击的帝国巡洋舰队周围腾起了几十个巨大的水柱,站在“太平”舰上的朱永华身子一个趔趄,险些摔倒,看来这英舰的火力确实威力极大,不过朱永华并不担心,因为他知道,现在的海战炮击,除非运气极好,否则头几次齐射是很难命中的,舰上的了望手会根据弹丸的落点通知炮手调整火炮角度,所以弹丸虽然密集,但大多数与目标都差的很远,面对身边焦急的副官,朱永华镇静的说了句:“注意走位,不要停!”

    [奉献]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1182/ 第一时间欣赏太平新篇最新章节! 作者:春锄所写的《太平新篇》为转载作品,太平新篇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太平新篇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太平新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太平新篇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太平新篇介绍: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而这又是一场颇具争议的战争,至今在这段历史中涌显出的众多历史人物还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就是清末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2006年一位喝醉了喜酒而在回家路上莫名其妙的被卷入时间长河的年青人一头栽到了1853年的中国,此时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内矛盾重重,第二次鸦片战争将要开始的年代,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刚刚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位名叫王财的年青人如何才能在乱世中生存下来?他能改变中国近百年耻辱的血泪史吗?从胡说八道的逃兵,到一个开创历史的枭雄,他走过了怎样一个人生历程?幻想着做一个冲锋陷阵的英雄,却在血与火的面前双腿一软当了逃兵;自作聪明的玩战术,却让白手起家的部队伤亡殆尽;费尽心血兴建的兵工厂却发现没有合格的钢铁来源,他不得不面临连续数年的使用劣质产品;错误的把黄河改道算到了老蒋的头上,结果造成了怎么样的损失与背动;积极推行的太平天国乡官制度适合现实的社会吗……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曾国藩、李鸿章等等英雄豪杰都将再掀起血腥风雨,而才华洋溢的太平之花的傅善祥、年轻貌美的天长金洪天蛟、情深意重的女检点周秀英、雌威莫测的西太后等等,这些女人围绕主角又会产生怎样的交集?在尔虞我诈中他到底能走多远?成长起来的王财太平新篇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太平新篇,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太平新篇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