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太平新篇TXT下载太平新篇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太平新篇全文阅读

作者:春锄     太平新篇txt下载     太平新篇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51章:修史

    第251章:修史

    第251章:修史

    周星星打死了人还不自知,自顾自的站在台上哈哈大笑,可没等他笑多久,台下围观的人群便是一阵骚动,顿时群情激愤起来,号称俄罗斯第一拳手的普京斯基居然如此莫名其妙的被中国人打死,人人恼怒之极,一会儿便有数十名沙俄军警接到报告后气势汹汹的赶来抓人。其时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地位非常尴尬,俄人向来瞧不起华人文弱,但近几年数次败于华军之手,又让他们心中疑忌,因而赶来的沙俄军警虽然气急败坏,却不敢随便就把代表团的武师给抓起来,只是驱赶了围观人群,强行中止了打擂,随后便将现场包围,将情况上报,等候通知了。这事着实让沙俄政府为难了一阵,首先普京斯基上台前签了个什么“死伤认命”的协议,其次事发后中华帝国公使措词强硬的宣称这是民间交流,即有协议,就应该根据协议办事,甚至帝国总理衙门三天之内发出五份外交照会,反复强调帝国政府决不会坐视帝国百姓蒙受不白之冤。逼得沙皇左右为难,只得下令提前结束中华武术代表团在圣彼得堡的“文化交流”,好在十天之期原也到了,因此在俄罗斯帝国打了一圈后,大获全胜的中华武术代表团得意洋洋的转道前往下一站。

    直到中国人在圣彼得堡令人吃惊的表现传开后,西方各国才对这支小小的武术代表团引起重视,十天之内在俄国竟无对手。这哪里是什么武术交流,分明就是来示威地。因此纷纷在国内选拔搏击高手,琢磨着给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一个深刻的教训,杀杀那个越来越不可一视中国皇帝的锐气。与之对应的是在西方各国的海外华人顿时士气大振,长期以来被洋人欺负贯了的华人突然之间感到在他们地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坚定地支持,心中对国家的依恋之情陡然增了几分。

    暂且不说武术代表团接下来的一路拳脚如何让洋人东奔西逃,单说说与武术代表团同期在各国举行的中华文化宣传所掀起的波澜。自以为了不起的洋人们头一回发觉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其实中国人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投入大规模使用了,当真是吃惊不小。而那些充满了哲学思想地诸子学说更是让洋人们突然觉得此前把中国人归为野蛮人行列是多么的无知,不过也有一些洋人对王财精心策划的这次文化宣传嗤之以鼻,原来无论王财举出多少例子,事实上都可以简单的归为两个特点,特点一是这些创造发明大多是原始手工艺技术或简单的感性认识,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这些创造发明的时间大多都是明代以前,到了清代。除了珐琅彩和粉彩这两个勉强可以说说的创新外,再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甚至珐琅彩和粉彩这两个创新也是由于康熙皇帝对于瓷器地偏爱才得以发展,而且洋人们一向认为这两个创新得到了西洋传教士的“技术援助”,结果一些洋人看了这次中华文化宣传后,反而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中国人只有技术,没有科技!与中国人恰恰相反,近三百年来。西方的科技发展迅速,不但远远突破了生产经验,手工技术的范围,还扩展到了物理、化学等近代科技,真正算得上是科学技术了。

    事实上这些东西王财也承认,舆宣司与文化部共同提交的中华文化资料让他也有与洋人相同地感觉。如果说中国只有技术而没有科技的话,到也不好反驳,但是王财认为科技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生产经验的积累,还是学术理论的研发,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促进生产,既然如此,早期的先进技术来源于原始手工艺也就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以此来界限技术与科技,那就未免有些小家子气。但不管如何,近代科技的落后。王财并不讳言。而且也借着这个欧洲宣传地机会,中华帝国再次向西方学者表示了友好。鼓励他们来华进行学术研究。

    中华武术代表团在海外拳打脚踢地消息《国闻报》与《道学》这两份国内重要刊物都做了全程跟踪报道,及至普京斯基被打得毙命于擂台之下的消息传来,民心沸腾,王财又不失时机地大肆宣传中华文化的精妙,鼓励国人在学习西方文化、科技之余,也不要忘记继承本国文化传统。这一招果然效果明显,不但让老百姓对于洋人恐惧之心略见消除,也让那些灰心丧气的保守派重新燃起了对朝廷的希望,一时间大江南北的鸿儒耆老又开始到处开堂授课,传教书经。这种新情况王财也不加制止,既然有心鼓励百家争鸣,那借此机会来制约全盘西化之说不是正好么。

    王闿运对于皇帝意识到改革派势力扩张所带来的弊处而重新开始鼓励国人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心中颇为高兴,在给几位皇子讲授经世治国之道时,也开始把别派思想中一些可取之处拿来讲授,道、法、阴阳等等各派的思想都在首辅大臣的循循教导之下,教给了几位皇子、公主。这天王闿运刚刚授课完毕正要离开,却见小桂子远远走来,离着老远就朝自己欠了欠身道:“王大人,王大人,皇上请大人侧厅一叙。”

    自打从普鲁士回国后,皇上已经很少单独诏见某位大臣了,今天却不知是为了何事,又不知道侧厅内又有何人?王闿运略一犹豫便跟着小桂子一起步入侧厅。侧厅内除了站在窗边若有所思的皇帝外并无一人。

    “不知皇上唤微臣前来,有何事吩咐?”王闿运欠了欠身,恭敬的问道。

    王财转身看了看自己的首辅大臣,指了指一边的红木椅子,想了想道:“我听说历代都有为前朝修史之说,今天找你来,就是问一下这件事情。”

    王闿运点了点头道:“皇上,此事原是不错的,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是由新朝修订的,比如明修《元史》,清修《明史》,按道理,本朝确是应修《清史》了,考前朝之弊,以咨于本朝之治。”

    王财点了点头道:“这便是了,这事我想交给你来办,你看如何?”

    对于一个学者文人来说,能够有机会为前朝编修史书,绝对是一个荣誉,不但自己的名字将与史书一起留芳万世,自己的文字也会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对像,文字记录的不是简单的往事,更是凝结着血泪的教训,司马迁著《史记》而成就千秋之名,自己何不能著《清史》而留美名于后世?皇上把这个机会给了自己,王闿运当真激动不已,连忙应承了下来。

    王财没想到得到这个爬格子的任务,王闿运会如此激动,此前他还担心首辅大臣会以工务烦忙为借口,推了这等必要穷数年光景的烦事,眼下看来却是他多虑了,点头笑了笑道:“想不到首辅大人对此事却有如此兴趣,只是我担心此事非数日之功,恐会担误了你的首辅之责啊!”

    王闿运当下眉开眼笑的一再保证不会影响首辅之责云云,王财寻思着编修前朝史书,一是要为人博学,二是要公正严谨,这两点王闿运都不错,委托他主持修史,确实是朝廷之中的不二人选,当下便道:“只不过我在考虑一个问题,太平天国的史料是归于《清史》之中呢,还是另著《太平天国》史?”

    王闿运一愣,却没有想到皇上有此一问,不过皇上所虑确实不错,著《清史》必谈太平天国,可是太平天国又不能算是统一江南江北的朝代,若非当今皇上文治武功,北伐逐鞑虏,太平天国不知道何日才能一统天下,著《太平天国史》似有不妥。而更加为难的是当今中华帝国乃是由太平天国基业而来,若将太平天国大书一番,那不是对当今皇上的讽刺么?一时间犹豫不下。

    王财却不知道中间还有这么多讲头,自顾自摇头晃脑了一会直白说道:“不如纫秋你把《太平天国史》也一并写了吧?写这个应该要容易一些了。”说完却见王闿运尴尬着表情不置可否,当下奇怪的问道,“有什么不妥吗?”

    王闿运犹豫了一下,便把其中的为难之处说了,皇帝愣了一下,这才明白当中还有这么多关节,想了想便道:“你认为如何是好?”

    王闿运想了想便道:“太平天国存在不过十余年,其中又是皇上一力承当,帝国基业虽是由此而来,但以史家而论,却实不便著书另述,臣以为不如将此归入《清史》之中。”

    王财沉默着想了半天才道:“本朝由天朝而来,这原也不是什么说不得的事情,天下人都知道,著史书原本是就忠于事实的事情,天朝虽然只有十余年历史,但却是波澜壮阔之极,若非天朝十余万将士欲血奋战,如何能够动摇满清根基,而我又何能够迅速北伐,开创帝国基业?我看这事咱们不怕说,也不需要掩藏什么,纫秋劳烦你再把《太平天国史》也给写了,”说完王财顿了一顿,“为后人留一个真实的历史吧!”

    [奉献]

第252章:儒墨之争

    第252章:儒墨之争

    第252章:儒墨之争

    正想着,却听小桂子在门外奏道:“皇上,嵇先生到了,是否请他进来?”

    王财一听,便朝王闿运笑了笑道:“今天给你找了个对手,江南嵇云的名头你可曾听过?”说着回道朝门外喝道,“请嵇先生进来吧。”

    没有一会儿,小桂子便当先引了一位面目焦黄,身材瘦小,身着粗布补丁衣服的中年男子缓慢步走进屋来,这中年男子穿着极为朴素,见了皇上也不刻竟奉承,默然的欠了欠身道:“嵇云见过皇上。”随后便肃立一旁,不再说话。

    嵇云的名头,王闿运是听过的,据说此人是两千年来墨家唯一传人。在春秋时代,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影响极大,只是两家学说结局却大不相同,儒家学说越来越兴旺,而墨家思想却随着墨子死去而日渐衰微,两千年来几乎消失,这个嵇云早先也并不出名,只是近几年在南康府开设学堂,宣传墨家思想,到此时一直被国人以为早已失传的墨家学派原来维系至今,不过身为儒家学派的王闿运并不了解嵇云的为人,对于墨家的学说也根本不放在眼里,今天皇上把嵇云请来却不知是为什么?

    皇帝并不在意嵇云的不敬,微笑着点了点头道:“来,朕给两位介绍一下,这位是朝廷首辅大臣,当朝一品王闿运,王大人。”说着指了指肃立一旁的嵇云道,“这位是墨家学者嵇云,嵇先生,两位可以说是当今儒、墨两派地代表人物了,今天请两位来,是因为朕有一事想不明白,为什么两千年来儒家学说越来越兴旺。而春秋诸子却势微如此呢?却想请两位说说看。”

    王闿运这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他不明白为什么皇上现在又对墨家学说有了兴趣?今天措手不及的把自己找来要搞这个学说辩论。实在有些令人不解,不过王闿运向来把儒家学说看为正统,对于墨家的理论了解不多,既然墨家思想都没有留传下来,想来自是比不上儒家正统了,念及此处欠了欠身道:“皇上,微臣以为儒、墨两家自是各有所长。学派之说,原是分不出高下的。”

    王财看了看默不作声的嵇云,转头对王闿运道:“今日请两位来也并非是要分出什么高下,只是墨家学说似乎不传已久,总算还有嵇先生精通于此,朕近日翻查了墨家的一些书藉,对此颇有些兴趣,请首辅大人来。是想请纫秋你一起听听,这嵇先生所说的墨家思想到底如何?或真或假,以纫秋之才,定可分辨地清。”

    王闿运点了点头,原来是皇上只是想看看这嵇云所说的墨家学说到底是真是假,当下便朝嵇云道:“嵇先生。据在下所知战国之后墨家便已势衰,及至汉武帝时绌抑黄老,崇尚儒学后,墨家学派便不见于史书所记,今日嵇先生或言墨子,实不知先生所言者何来?”

    嵇云面无表情地说道:“王先生才学过人,乃当朝宿儒,在下素来仰慕,只是儒墨两派向来水火不容,你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谈之处。”

    王闿运脸色微变。转头看了看笑嘻嘻的皇帝。忍住心中不快,缓缓道:“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宣扬人人互爱互利,却无君臣之别,无君无父,无尊无卑,无亲无疏,自然是没有什么可谈之处。”

    嵇云也不动怒,微微一笑便道:“王先生只知墨家兼爱、非攻之说,却不知道墨家还有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这些思想大多与儒学虚礼格格不入,只可惜儒家之说心向帝王家,千年来在历代皇家的帮助下才成就了这般声势,我墨家学派心怀天下,以民利为己利,却因此被历代皇家所排斥,自然比不上抱着皇家大腿的人了。”

    王闿运一拍桌子怒道:“嵇先生口出狂言,何以辱及孔孟先师!你且将墨子之说一一道来,到是看看有何惊人之处!”

    嵇云微微一笑,转身朝王财道:“今日皇上请在下来此,原是想为皇上说说我墨家学说,既然王先生也在,那在下便一并都说了。”说着他顿了一下继续道,“孔子从周礼,说仁,但孔子之仁却非对天下人之仁,其核心乃是孝、悌,是对王公贵族之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可是我墨家学派呢?我们主张‘背周道’,不法古而求创新,反对繁饰礼乐以yin人,追求的是贫民利益。孔子讲孝,主张厚葬与三年之丧,却不知道贫民百姓哪里有钱来厚葬?三年守孝,不农不桑,贫家又何来生活之资?孔子言仁,却又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上下尊卑、亲疏远近,这哪里是仁?分明是假仁!而我墨家却道‘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尚贤而不尚贵贱,这才是真正的仁,真正的兼相爱、交相利。”

    王闿运冷笑一声道:“一派胡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那有朝一**们是不是要与朝廷对着干,是不是要谋反呐?须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亲再有何不对,那也是父亲,皇上再有何不对,那也是皇上,做臣子地就一定要谨守臣子之道,嵇先生满口无君无父之言,当真是狂徒!”

    嵇云耳听这威胁,却丝毫不为所动,不慌不忙的说道:“王先生谨守君臣之道,自是上了孔孟大当,我且问你,孔子总是说复周礼,那周王弑商纣,这却如何?周王不守君臣之道,弑杀商君纣,这等无君无父之事,孔子为何不提了呢?难不成你们都去学箕子、微子、比干这三位先贤,一个个都被人掏了心肝才算完了?那王先生又如何从龙起事,推翻满清呢?”

    王闿运一时语塞,略一沉思道:“孟子云消雾散‘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纣王乃无道昏君,昏君乱及天下,为祸百姓……”

    没等他说完,嵇云冷笑一声道:“昏君便不是君了?呵呵,王先生当真把事情推得一干二净,很好!很好!”

    王闿运心道自己不通墨家思想,又是无备而来,若是由着这个嵇云发问,自己必然是被他处处压着,坐死了下风,稍一沉思便道:“墨家讲‘天志’、‘明鬼’,以鬼神之说来迷惑天下,假借神力来宣扬学说,这与神棍何异?所谓杜伯杀周宣王,更是胡言乱语了[注一]!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才是真正不知不言。”

    嵇云哈哈一笑道:“王先生又上了孔子的当,孔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你便信了?《论语※#8226;为政》中说孔子‘祭之以礼’,那我却要问你了,孔子若是不信鬼神,却干么去祭之以礼?认为没有鬼而去祭奠,就像没有鱼而去结鱼网一般,这不更说明孔夫子虚仁假义么?王先生说墨子说《明鬼》,但《明鬼》中却说祭祀用的酒食也可以给宗族、乡里享用,合驩聚众,取亲乎乡里,这哪里是信鬼神?到不如说是借鬼神来实现兼爱、非功而已。王先生又说天命,那更是简单了,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而墨子说‘夫岂可以为其命哉?固以为其力也’,怎么能相信命运呢?一切要靠自己努力啊!”说到这里,嵇云转头看着坐在椅子上微笑不语的皇上道,“皇上认为儒墨之争,谁对谁错呢?”

    王财没有想到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却突然跳出来问自己,说实话自己如何能够轻易的说谁对谁错?且不说自己对于儒墨两学派的理论基本等于文盲,就算是明白两学派的根本精髓,自己身为帝国之首也绝不能随便一句话便否定一个理论,更何况自己本来就是想借这个机会来推动社会思想地解放,打破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事实上这次请嵇云来之前,王财也专门找来《墨子》一书仔细阅读过,觉得墨家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比儒家学说要先进很多,却有今日势衰的结局,十成有九成都是因为墨家总是站在统治者对立面的原因。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只要是“贤者”就“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贵族如“不肖”就“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就是任人唯贤,不论尊卑、亲疏,一国之君则应该“因贤而立”,这些思想在王财看来远远比儒家那一套宗法血缘要强多了,可是哪个皇帝能够容忍有这个与皇帝老子对着干的教派?所以法家、兵家甚至连阴阳家的思想都能流传至今,唯独墨家思想屡遭查禁,乃至成了不传之术。

    PS(不计入正文字数):本章中儒墨之论,并非表示锄头支持儒墨中任何一派,仅仅中小说情节需要而已,读者无需深究儒墨两派地对错。

    相关史实:

    1、杜伯杀周宣王:典出《墨子※#8226;明鬼下》,说的是周宣王杀了无辜的大臣杜伯,杜伯临死前说如果他泉下有知,那三年之内必定要让周宣王知道自己是无辜的之类,三年后周宣王带着千百的随从与诸候满大街的游玩,却突然看见杜伯乘着白马驾驶的白车而来,一箭将周宣王射死。

    [奉献]

第253章:诸家思辩

    第253章:诸家思辩

    第253章:诸家思辩

    没等王财回答,旁边的王闿运却是一声冷笑:“儒墨二千年来便是纷争不止,今日单凭你几句话就想让皇上断出个对错,不觉得太放肆了吗?孔孟圣教千百年来传承不息,而你墨家学说却衰微至此,这不正说明了谁更顺应历史吗?兼爱,哼,爱一个人不行,爱一部分人也不行,若要实现你们的兼爱理想,非得要天下所有的人兼爱才行,这可能吗?”王闿运突然一笑,转头对王财道,“皇上,嵇先生的这一套过是空想罢了,原是当不得真的。”

    王财仔细了听了两人刚才的一番辩论,点了点头道:“嵇先生,儒墨之争,朕不想说什么,只是有两点想请你指点一下,”说着王财略一沉吟道,“这几日朕挑灯夜读《墨子》,对于墨家这千年来的发展有了一点点的心得,其一是王首辅说的,兼爱之说太过苛刻,须知有社会就必有等级,从氏族部落的相对平等到封建王朝的绝对不平等,因财产多寡、地位高低必然会产生等级之分,那却如何让这些人兼相爱呢?若有一部分人怀有仇恨之心,这兼爱就成了一句空话,着实太难,而且杀人之人,是否也要去爱他呢?其二,墨家学说尚贤、尚同,这便是挑战皇权了,朕虽亦赞同选贤任能乃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但‘因贤而立’,却由谁来断定这贤与不贤呢?朕以为选贤任能的执行者仍然应当是朝廷,而不是民众。因为民众固然是国家之基,但未必能有此见识。”

    嵇云想了想道:“想来皇上也只看过《墨子》一书,其实墨家尚有诸多书籍,皇上所问者,这些书籍中都有论及,皇上所说地爱天下人太过于苛刻,事实上墨家所说的爱天下人。便是爱你知道的人,杀盗与兼爱并不矛盾。盗乃是罪人,兼爱不是爱人不爱自己的,正所谓‘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便是这个道理。”

    王财点了点头,事实上他并不在意于墨家理论到底现在有什么实际用处,只要能够为千年来地位稳固的儒家寻一个对手便是成功了,因此不再分辩什么。朝嵇云笑了笑道:“今天把你请来,也算是解了朕的一些疑惑,千年来墨家经典散失甚多,这前人思想的经典总是留下来地好,此刻分辩不清,就留给后人去分辩,嵇先生乃墨家传人,这重任朕就交给你了。总要将这些经典整理出来,刻印发行才好。”

    嵇云面露喜色,墨家理论难得皇上居然不加禁止,还要帮助刻版刊印,当真是意外之极,而坐在一旁的王闿运却是颇有不满。正想劝阻,又听王财道:“纫秋,回头你再通知文化部,不但墨家学说要帮助刊印,儒、道、释、兵、法等等这些学派地经典都要刻版刊印,可以参考《永乐大典》。那个文渊阁的《四库全书》令人制版刻印,但是仅做收藏之用,《四库全书》被清人删改太多,比不上《永乐大典》忠于原著,朕前次问过文化部。现在藏于京师皇城和天京文渊阁的残卷、副本不足七千卷。朝廷现在没有时间和精力编一部集中华文化大成的百科巨著,但却有责任保全这些经典传之后世。令文化部想办法收集散失,刻印于天下吧!”

    王闿运还想再说什么,但略一犹豫便知道皇上决定的事情,凭自己一言实在难以说得动他,况且皇上有心修史编典,这确是名垂千古的大事,虽然自己对这些别家杂说颇为瞧不上眼,但是皇上说的也有道理,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自己看不上地东西,却不能让别人也看不到,更何况儒学素为汉学正统,千百年来已是深入人心,哪里是些旁门杂说能够动摇的?想通这一节,便自平静下来,微微一笑朝皇上欠了欠身应承下来。

    王财见他应了,心知王闿运虽有不满,却仍识大体,忍不住颇觉欣慰,当下笑道:“纫秋果然是我朝第一贤臣,”说着转头对内廷书记道,“拟诏,首辅大臣王闿运十余年劳心国事,忧国忧民,实为本朝贤臣典范,着升文德公!”

    王财骤听此言,呆了一呆,立刻拜伏于地,大声谢恩。要知道建国以来,尚没有任何一人被封到公爵,就是候爵也不过潦潦数人,今日得此封号实是本朝前所未有的荣誉,自己十几年来一心只为辅佐英主,开创千秋功业,实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今日得封文德公,王闿运到不是为了升官而兴奋,实是为了自己十几年的苦心到底没有白费而感动,一时间伏于地上说不出话来。

    王财正想好言劝慰几句,却听站在一旁的嵇云发出一声冷笑,心知他看不起儒生抱着皇家大腿的作派,也不以为异,只是走下来轻轻抚起王闿运,拍拍他们肩头以示鼓励后,便不再说话。王、嵇二人眼见皇上脸有倦容,当下告退离去。

    很快,这场御前辩论便传了开去,尽管皇上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儒生们都认为皇上公然在朝堂之上由着墨家邪说胡乱指责儒学圣教,即使没有表明立场,但偏向之意已是毫无可疑了,因此全地都有儒生学者到官府闹事,嵇云在南康府开设的墨家学馆也一再遭到儒生地冲击,王财原想着双方之么闹将下去也并非什么坏事,理不辩不明嘛,可没过多久,居然有一些其他学派也参与进来,或指责墨学,或攻击儒教,甚至连洋务派学者也跳出来借机宣传西化,顿时大江南北吵了个不可开交,总算这些闹事的儒生还晓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双方吵来吵去也仅限于文章上的你来我往,或按章据典,或旁征博引,到后来代表各自学派的朝廷官员也撰文参与到其中,其时正是帝国推进改革,学习西方的变革时期,社会上地各种思潮原本就是风起云涌,王财于此时处心积虑的挑起儒墨之争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一些官员担心学派之间争论持续下去,轻者造成文化分裂,重者引起社会动荡,千百年来中国都是一个脑子做主,到了今天突然之间多出这许多脑子来,到底是利是弊,着实在难料。王财虽然也有这般担心,但是他却不愿意以国家力量来中止这场争论,更何况现在各学派之间的争论已经慢慢的有些规律可循,是不是真的有了百家争鸣的规模他不知道,不过随着辩论的深入,各方从刚始的恶言相向到现在的渐趋理性,所辩的内容也越来越深入,这都说明国人长期以来被冰封住地思想已经渐渐突破前人地条条框框,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很多长期以来被认为理所当然地前人语录现在也被人翻出来详加推究,竟也得出了新的心得,这些都是王财所乐意见到的,因此尽管知道这是把双刃剑,王财最终还是决定听之任之,不再强行压制,唯是嘱咐警察部通令各地,学术辩论固然不去管他,但若有人以此为借口宣传叛国邪说,那警察部必须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的出手镇压。

    虽然对于皇帝突然之间另立异说,大多数的国人都表示了不满,但是重新整理《永乐大典》却是一个颇得人心的工程,这种打一巴掌,再给几分好处的手法,王财屡试不爽,现在已经用的有些心得,而那些长期以来屡被压制的学术派别因为朝廷开始整理《永乐大典》散卷,皇帝对各种非主流学派又非常尊重,因此都存了发扬各派学术观点的心思,纷纷将收藏的典籍供献给朝廷,很多遗失已久的书籍居然也被发现,这让文化部的那些博学鸿儒欣喜过望。

    而奉旨修史的王闿运接旨之后,便给自己的数位至交好友写信,请这些宿儒高才一起来帮他完成《清史》、《太平天国史》的撰写,甚至还给隐居的曾国藩写了一封措辞肯切的邀请信,希望这位前清封疆大吏能够不记前嫌,出山帮助朝廷一起完成这篇巨著。《清史》巨著若是能有曾国藩的着笔润色,凭空便能增加几分可信,而且清廷种种内幕总是清廷的官吏来写更为真实了。事实上王闿运曾经想联系奕欣等一干前清遗族,只是一来考虑到亡国之人来写前朝国史未免有些残忍,二来也担心他们为前清歌功颂德,所撰不实,因而此念转瞬即灭,只是派了几人赶赴京师紫禁城收集藏于禁城的前朝文件,像什么《起居注》、《清实录》以及内阁、军机处所存上谕、臣工本章等原始档案,当真是决心要写成一本撇开成见,实事求是的史家巨著来。

    [奉献]

第254章:孝明之死

    第254章:孝明之死

    第254章:孝明之死

    自春秋以来,国内从无如此大规模的思想交锋,一时间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原本一潭死水的中国再次迸发出勃勃生机,人的思想一旦被解除了束缚,他所绽放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出现这样的结果王财非常得意,他常常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诸候相互攻杀的乱世能够产生如此众多的思想家,到了大一统的王朝反而思想却凋蔽了?此刻总算恍然,越是乱世,人们的思想越是自由,相反到了统一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自然是要控制思想,排除杂说,却不知这样一来让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都被压制,一代代的都是顺民、愚民。想通了这一节,王财极为自豪,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是古往今来难得一见的大度君王了。

    不过这一次自上而下的文化运动也得到了另一个王财计划中的好处,仅仅半年时间,江南日渐流行的西化呼声便被压了下去,大街上穿着西式服装的虽然屡见不鲜,但是华服汉装的行人却也不少,到了传统节日时,大街上几乎都是穿着各式民族服装游玩嬉闹的人群,眼看条件成熟,皇帝又下了一道诏令,政府官员在接待外国来宾时,必须以华语为交谈语言,即便像容闳这些能说一口流利英语、法语的官员,也必须由译员转述,此外凡是出席国内纪念活动的官员,必须身着民族传统服装。到了太平九年元旦。皇帝陛下携皇妃、皇子全体皇室成员身穿汉服一同出席天京政府举办的元旦庆典时,把这个稳固国本地民族传统活动推到最高点。

    近代西方列强凭借船坚利炮打开了亚洲各国的国门,进而引起了亚洲各国学习西方的热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国家走上了迷信西方,全盘西化的进程,从而丧失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典。在王财看来这哪里是学习西方,分明是被西方同化了。因此当江南有了全盘西化的呼声时,他便意识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那才会给中华文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文化、思想层面地东西,用行政的办法去压制反而会造成民心与朝廷地对抗,这才有心重振中华传统,鼓励百家学说。以思想对思想,以文化对文化,以中华传统对全盘西化,现在看来,果然是效果不错,也正是因为王财提前意识到了这一危机,及时制订出了相应的对策,这才避免不知不觉着了西方文化侵略的道儿。

    正在王财得意于自己一手策划的文化复兴运动初见成效时。远在海外的日本却突然爆炸出一个惊人的信息——孝明天皇被暗杀了。

    孝明天皇在位期间可以说是一直奉行支持幕府,亲华排夷的政策,他地妹夫德川家茂在帝**队的支持下,取得征长胜利,再次确立了幕府在日本的统治地位,而主张洋务的长州藩败于幕府军队之手后。日本倒幕派的势力严重受挫,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原本寄希望于天皇能够转变态度的倒幕派彻底失去了耐心,决心刺杀孝明天皇与德川家茂,他们认为只要除去幕府中这两位关键性的人物,倒幕派便有可乘之机,好在范例总督日本情报部,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可疑之处,多次提醒孝明与德川家茂,这两人自然明白倒幕派人人恨不得生啖其肉。因此也加强了府宅周围的警戒。倒幕派几次行刺都被人捕获,到了后来范例不放心。亲自安排军队接管了幕府防务。实际上此刻地日本,除了南方几个亲西方的强藩外,日本大部分地区都在帝国国防军与幕府军队的联合控制之下,而且为了利用孝明天皇对华的友好态度,以及贯彻帝国皇帝文化扩张的指示,在范例的劝说下,德川家茂决心仿照汉武帝地削藩政策,逐步削弱遍布日本各处的藩属而改设郡县,由朝廷派官员担负行政事务。范例之所以提出削藩设郡的政策,其实并不是为了帮助幕府强化对日本地方的统治,而是想借此机会安插亲华的官员赴地方任职,慢慢的架空幕府。可以想象,这个削藩的政策自然引起了各地藩属的不满,几个稍有实力的藩属联合起来举兵反抗,但都被帝国国防军与幕府军队联合镇压,但是这样一来,原本态度模棱两可的藩属也转头站到了倒幕派一边,这样一来日本国内两派势力地冲突越发激烈了。

    太平八年底,时年仅21岁地德川家茂在大坂暴亡。德川家茂的死让范例非常恼火,因为他早已经接到情报,多次提醒,可是德川家茂自恃护卫严密,根本没有把范例地提醒放在心上,仍是带着军队前往大坂巡视,结果到了大坂的当天晚上便遇刺身亡。幕府担心他一死,唯恐倒幕派有何异动,便对外宣称德川乃是暴病而亡,同时严令各地军队戒严,防止倒幕派军队有何不轨之举。帝国朝廷接到范例送回的情报后,一至认为倒幕派急于解决阻碍他们的孝明天皇与德川家茂,现在德川家茂遇刺身亡,那么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孝明了,如果孝明一死,那么继任者就只能是被定为储君,年仅十五岁的睦仁了,这小孩子当上天皇,事情就多了许多变数。事实上王财根本没有打算在孝明死后再扶起一个天皇来,换句话说就是王财自己也不搞不清楚,现在的睦仁是不是历史上的明治天皇,想要避免日本有重新振做的机会,那干脆就结束这所谓的“万世一系”,可现在削藩设郡的计划尚未完成,安插到各地的亲华官员还没有到位,这个时候孝明天皇万万死不得,所以王财秘令范例无论如何要加强孝明天皇的护卫,一定要让孝明活到帝国控制日本计划完成,只要计划完成,即使倒幕派不杀孝明,王财也要送他去见天照大神。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范例派出军队把天皇府邸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的似铁桶一般时,孝明天皇居然在众人眼皮底下突然吐血昏迷,仅支撑了一个时辰便暴死了。当时范例就在孝明身边,亲眼见到事发的整个过程,全然摸不着头脑,起初以为孝明当真是命薄,三十多岁便生了什么怪病,但果检验孝明尸体时却令他大吃一惊,孝明尸体全身布满红点,面色淤青,指甲发黑,耳鼻之中隐隐有鲜血渗出,分明是中剧毒的情形。范例深感有负皇恩,更觉此事蹊跷,当下封锁皇宫,仔细盘查皇宫仆妇职侍,范例知道天皇在日本百姓心中威望甚高,此时死于帝**队严防的皇宫之内,若是查不出原因来,立时就会影响到帝国在日本的即定政策,因此封锁孝明死讯,甚至还请谭绍光、李世贤调动军队南下,做出进攻南方强藩的态势。如此折腾了半个月,终于搞清孝明死因。

    原来这日晚饭后孝明突发*欲,便跑到后宫典待中山庆子的屋子里一番温存,哪知道典侍中山庆子有个同母弟弟中山忠光,此人追随倒幕派首领人物岩仓具视,痛恨孝明奉行亲华政策,乃至日本国内亲华势力日涨,眼见国将不国,中山忠光决心刺杀孝明,除去这个亲华的天皇,而且他也知道孝明死后,那中山庆子的儿子睦仁身为储君,一定会继任天皇之位,到时候自己以皇亲身份,便可以抚佐新君,慢慢的排除中国人势力,恢复邦家。但是中山忠光有心行刺,却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无奈之下听从岩仓具视的命令,兵行险招,暗中在中山庆子所用的胭脂水粉中调和剧毒,这胭脂水粉抹于皮肤之上当然不至令人中毒,但是孝明与中山庆子温存之时,口中自然会沾上一些,气血翻腾之际更加剧了毒物扩散,乃至晚间孝明到大厅与众人议事之时,终于毒发不治。真相大白后,任谁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结局,按理中山庆子身为典侍,却毒杀天皇,虽然她自己并不知情,但到底脱不了干系,可是中山庆子又是储君睦仁的亲生母亲,哪有储君继位,他**却因为谋杀先帝而被处决的?范例颇感事情棘手,无奈之下只好派人紧急回朝请示。

    王财也没有想到一件行刺事件却如此复杂,若将孝明死因公布天下,固然打击倒幕派势力,但是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可是若是将孝明死因揭过不提,那睦仁继位后,欺他年幼,只要好好调教,说不定比孝明还要听话也未可知,只是睦仁虽然年仅十五,但极为聪明,他身边的随从官员大多倾向倒幕尊王,万一睦仁上台后,铁了心和帝国对着干,那必要让朝廷花费大力气应对,再说小孩未必没有心机,中国历史上康熙不就是幼年继位的吗,他杀敖拜,平三藩,手腕也辣的紧,因此便存了绝后患之心。

    [奉献]

第255章:和宫继位

    第255章:和宫继位

    第255章:和宫继位

    然而就在王财准备秘旨范例以弑君谋逆之罪处死中山庆子一族满门,再以寻个类似的借口革了睦仁储君位,然后立孝明天皇的皇后九条夙子为皇太后,以皇太后位监国,再随便找个娃儿来顶着天皇位子的时候,范例的第二份奏报又到,在奏报中范例提出了两个办法,其一是暂不公布孝明死因,仍然立睦仁为122代天皇,并以此来缓和日趋紧张的日本国内矛盾,只待时机成熟,再把旧帐翻出来,而且范例还认为天皇在日本民间威望极高,人人都把天皇看成神一般,如果皇上决心处理日本皇室,那就要散布流言,先戳破了罩在天皇身上的那一层神棍壳子,这样收拾起来,便少了许多阻力,其二是立刻公布孝明死因,革去睦仁储君位,并以行刺谋逆为借口,严厉打击日本国内的倒幕派,而考虑到天皇位空缺,范例请示皇上,由仁孝天皇之女,孝明天皇之妹,德川家茂孀妻和宫亲子内亲王继任天皇。和宫亲子内亲王时年21岁,其兄、夫都被倒幕派刺杀,可以说和倒幕派结下了血海深仇的,如果扶她继天皇位,那么毫无疑问,和宫一定会继续推行孝明的亲华排夷的政策,而这对于帝国政府来说是最为有利的。

    以女子为天皇,在日本历史上并不鲜见,数百年来一共有十代八位女子继位天皇,这还不算摄政69年的神功皇后。如果能够立和宫为天皇,那对于倒幕派来说绝对是意想不到地打击。范例的这个提议果然让王财眼前一亮,琢磨了半天仍然觉得让这个新寡的和宫登位比什么都好,把这个新的方案拿去与内阁重臣商议之后,不但批准了这个改变日本命运的计划,还授予范例调动驻日本国防军的权力。

    且不说帝国政府为了保证日本稳定,防止倒幕派借机作乱而开始渡海向日本增兵。只说范例接到朝廷密旨,知道皇上批准了他的计划后。当真是得意非常,不过得意归得意,范例办起事情来也是狠辣无比,他马上命令属下秘密进宫逮捕中山庆子和睦仁皇太子,同时命令谭绍光、李世贤领兵到处抓捕倾向倒幕派地官员,捉住之后,无需查实便可就地处死。随后范例指示幕府亲华派官员。由他们出面将孝明天皇的死因公布天下,并在日本国内积极制造舆论,大肆宣扬倒幕派暗杀天皇地罪行,日本百姓听闻天皇死于非命本已悲痛万分,又听说暗杀天皇的居然是日本人,当真是既痛又恨,原本国内倾向倒幕的官员闻听此事,也是吃惊不小。需知这些官员虽然反对幕府,但是对于天皇的尊敬却是毫不动摇的,倒幕派冒然做出此事,得手之后固然有机会扩张倒幕派势力,但若是真相大白,也是失尽民心之举。

    就在倒幕派焦头烂额辩解的时候。和宫亲子内亲王在亲华幕府的支持下,继任了日本第122代天皇,成为统领东瀛万民地女王。虽然日本国内颇有反对之声,但在严阵以待的帝国国防军与幕府联军的弹压下,任何反对声音都如萤扑火般自取灭亡,前前后后大杀特杀,等到和宫坐上天皇宝座的时候,因孝明之死而牵连受戮的日本官员百姓实际已经超过了两万余人,这中间当然有倒幕派,但更多的却是平日就拒绝与帝国合作的普通日本官员。借此机会。除了南方几个英、法支持的强藩外,帝国实际上取得了日本中、北部地实际控制权。

    和宫亲子继位后。改年号为裕宁,史称裕宁天皇,其年号出自《尚书》中“裕乃以民宁”,乃是社会富裕,人民才得安宁的意思。和宫以裕宁为年号,其实也是向天下表明了无意于争强斗胜,希望国家安宁,百姓富足。事实上此刻的和宫非常清楚,随着大批中**队登陆日本关东,范例又从天京得到了驻日中**队的兵力调动权,眼下无论是幕府军队还是南方强藩都已经无法单独与中**队对抗了,更不要说幕府与强藩势成水火,实难合作,眼下中华帝国实力日渐增强,保全大和民族根基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中国人合作,尽力争取仿朝鲜、琉球例,以属藩的地位臣服于中华帝国,这样一来尚可保全祖宗家业,亦可图将来风云变幻之际再别做打算。

    王财并不知道和宫有这个打算,看到此女登皇位后派人送来地亲笔书信心中颇为得意,此信全文均用汉文小楷书写,字迹工整娟秀,起头便是“东瀛岛主裕宁谨问候中华帝国大皇帝”,和宫自称岛主那明显是服软了,再仔细看书信内容,更是百般的恭谨,什么“愿为天朝世守东海”、“以一岛之民资助皇帝成就经世伟业”、“翘首仰望上国文武教化,以蒙下国小民”之类的言语比比皆是,直把王财看得心花怒放,当场就要提笔给这位和宫回信,应允了和宫“守上国之东海,息波澜于藩外”的请求。

    “皇上,当真要允了她么?”韩寒彰眼瞧着眉开眼笑的皇上提起朱笔,忍不住出言提醒,“臣不懂治国之道,但是臣这几年来督办情报事务,深深明白一个道理,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啊!”

    王财一愣,韩寒彰的话让有些忘乎所以的皇上猛然警觉起来,自从运送满清降兵登陆日本以来,朝廷花了多少财力、兵力才有今天的形势?此刻若是同意了和宫仿朝鲜、琉球例以属藩的形势并入帝国势力范围的话,那岂不是数年地心血都流水东去了?随即懊恼自己太过于大意,马上将朱笔放下,沉思良久才转头朝王闿运缓缓道:“纫秋你以为呢?”

    “臣以为应当允了和宫地请求。”王闿运欠了欠身道。

    王财颇为意外,奇道:“为何?韩寒彰方才所说的,纫秋没有什么想法吗?”

    王闿运欠了欠身继续道:“皇上,臣以为朝廷此刻允了和宫地请求乃为上策,其因有三,一是因为当下朝廷在日本的种种安排尚未就续,撤藩设县之举仍需要三年时间才可完成,此时尚需安抚才不至过于动荡,其二,和宫虽是女子,然其眼光颇为独到,初登大位便有此见识,书信皇上提出仿朝、琉例,足见其实不可小视,若逼之太急,此女说不定便倒向南方强藩,强藩有西洋列强支持,若是冲突起来,皇上统一日本的计划就有可能变成与西洋各国南北分割日本,其三,日本民众迷信天皇,此刻孝明天皇在位时,倾向帝国,但若是和宫转而与天朝对抗,那么日本民众也必定群起反抗,此举必将加大国防军在日本的阻力,因此皇上需要时间来破坏天皇这万世一系的神话,臣正是依据以上三条认为,皇上可以暂允了和宫之请。”

    王财点了点头,想了一会儿又问道:“暂时允了此事也无不可,只是需得加快部署兵力,此外南方强藩也总得想办法拾了才好,这到底是心腹之患。”

    王闿运又道:“此事不难,强藩所依仗的乃是西洋列强的支持,如果切断英、法、美三国力量介入,那么以朝廷在日本军力,一举荡平亦非难事,臣以为眼下普法两国之间日趋紧张,而英国在印度的战事虽然将要结束,但失去印度北部已是不争的事实,臣以为这说明英国在印度打了几年,着实也到了强弩之末,臣所担心的乃是美国,美国虽与我朝向为友邦,但自南北统一后,美国恢复迅速,隐隐有争雄天下之意,着实不可小觑,臣以为皇上可以待普法开战之际挑动美国夺取法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美国若是真的动手,那必将引发美、法之间的冲突,而皇上可借机出兵平息日本南方强藩,到此时,任其三国也无力干涉了。”

    王财只待听完,随便哈哈大笑,过了许久才点头道:“纫秋,我向来以为你是治国之臣,想不到今日却看到你心机如此之重,你所说的计策,实际是算计了三、五年的天下之势,也罢,咱们就按你所说的试试看,”说着脸色一寒道,“既然这和宫有心再搞出点事情来,那就让他来试试吧,”说着朗声道,“着升范例为驻日藩大臣,节制日本政务,一要加快撤藩置县,二要收拾了什么万世一系的屁话,至于日本驻军交给谭绍光统带,也是本着两条办事,一是削弱幕府兵力,二是建立军事管制体系,”想了想又转头对胡雪岩道,“商务部也有几件事要办,一是扩大对日本的商品倾销,二是想办法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厂开到日本去,那里的人工成本低,其三是商务部派人去日本,严格限制日本发展工、商业,只允许日本百姓从事农业,把他们变成咱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除此之外,”王财又顿了一下对王闿运低声道,“把那个在苏州造福寿膏的王磊也送到日本去,扩大日本的鸦片种植,我看他们怎么翻身!”

    PS(不计入正文):向大家说声抱歉,最近更新的速度慢了一些,主要是因为几件事情一齐涌来,锄头有些忙不过来,一是新房交房,忙于验收,二是锄头开始准备第二本小说了,《太平新篇》是锄头第一次写,经验不足,难免诸多疏漏,因此决心把第二本书写写好,三是家里也有些事情,不过锄头保证一天一更的基础上,如果时间来的及便一天两更,再次感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

    [奉献]

第256章:靖海

    第256章:靖海

    第256章:靖海

    和宫自然没有想到如此容易的便得到了中国人的许可,虽然这个属藩的名头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但是在她看来只要名份定了,那接下来什么都好办,甚至还大着胆子提拨了一批亲信家臣到各部府任职,她所做的一切范例都看在眼里,遵照朝廷的命令,他并没有对和宫的这些尝试做出过激的反应,只是暗中加紧撤藩置县,同时派出一些人在各地宣传“徐福创造日本记”,反复强调日本人乃是中国人的一个旁支,而所谓万世一系的天皇也不过是中国秦代一个神棍方士的后代,自古以来日本就是中华帝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谁想搞日本独立,就是和全中华帝国四万万人民为敌,必将成为千古罪人云云。

    因孝明之死而引发的这一系列权力斗争确实在世界各国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西方各国都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控制日本,纷纷向南方各强藩提供武器装备,以此来为各方留一个日后介入日本的借口,其时包括美国在内,对于中华帝国的迅速崛起都开始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担忧,特别是在《中华帝国舆图》发布后,列强都开始提防中国人的野心,特别是南海海面被收入《中华帝国舆图》后,以商业贸易为生命的英国尤其恐惧这条沟通东西方海上通路的重要航线被中国人控制。事实上舆图中所划定的太平洋海域远远比南海要大地多,但是19世纪各国都以工、商业贸易为政策重心。对于广袤的海洋国土资源并没有王财这般重视,因此尽管舆图中帝国向东扩张远远比南海要多,但西方各国反而把南海的争夺看得更重。

    王财当然不会有了太平洋就放弃南海,依着他土财主的性格只要是家里的东西,哪怕是一个铜板也不能被别人莫名其妙的拿走,根据朝廷即定的政策,不但要以水师控制南海航线。还要以文化输出地方式控制东南亚各国,因此各方激烈争夺的南海远远比日本情势要复杂地多。帝国水师、张得一的海盗集团、英国海军、法国海军、西班牙海军甚至还有刚刚恢复元气的美国海军都在这片海面上来来往往,这些国家的海军除了见到海盗毫不客气的开枪开炮外,彼此见面都还能客气的升旗致意,但各方的心里都明白,迟早有一天,南海、明呀刺海之间必定会发生一场决定生死地大海战。

    在南海各方之内,最难过的要数张得一的海盗集团了。自从各国加强了南海的海军力量之后,曾经横行南海的张得一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遭,往常张得一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收取往来商船的保护费,好在帝国海外贸易一天比一天大,他收地保护费到也一天比一天多,可后来帝国政府调整了策略,张得一布置在江南沿海的暗桩、哨探不断被朝廷捕获,加上各**舰频繁航行于南海。海盗船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损失越来越大,甘愿受他们控制的商船也越来越少,甚至一些武装商船开始向逼进的海盗船开火反击,因为这些商船知道,只要他们能够坚持半个时辰。这隆隆的炮声就能吸引来各国地海军战舰,到底强盗怕官兵,还愁这些海贼不跑么?就这么着,张得一不得不慢慢退出富得流油的南海航线,转而向东寻找新的发财地,可现在朝鲜、日本都成了中华帝国的商品倾销地,西洋各国的成本远较华商为高,因此慢慢被挤出了两国,转而全力与华商争夺东南亚市场,因此张得一向东所要面对的就只有帝国水师。压力顿减。可是华商海运一般都从上海港和北方四港出发,这一段属于黄海、东海。几乎已经成为帝国内海,张得一又哪里敢到这里去抢劫?更何况现在的帝国水师已经不比当年了,自从太平六年皇帝陛下拟定水师优先的策略后,经过四、五年的时间,或向西方购买,或开工建造,以每年列编四艘主力舰的速度进行大规模地扩编,时至太平十年,帝国水师已经建成了一只大舰队,包括三艘铁甲舰在内地拥有战列舰、巡洋舰十七艘,各类辅助舰七艘的强大舰队了,这样地规模在当时的世界上来看,虽然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各七十艘以上的规模,但已经超过了西班牙、美国海军,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海军大国,这样的实力,哪里是仍然驾驶木帆船的海盗所能比的?

    眼下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与朝廷对抗,在海上做没本钱的买卖,发不了大财,只能图个饿不死,另一条路就是接受朝廷招安,谋个一官半职,封妻荫子。事实上这两条路也成了张得一海盗集团内部争论越来越激烈的话题,而最终迫使张得一归顺朝廷却是发生在断魂岛的激烈海战。

    在朝廷的严厉督促下,帝国水师不断加强对南海海盗的打击力度,朱永华数年来一直在寻找张得一海盗集团在大海上的藏身之处,根据他的判断,张得一必定是盘据在台湾以东的某个岛屿上,因为海盗向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距,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为了防止官军扫荡老巢,他们绝对不会在老家附近抢劫商船,一般都是在远离老巢的重要航线上讨生活,可是台湾以东洋面何其广袤?这许多岛屿哪一处才是海盗大本营呢?朝廷一直都摸不清楚,直到帝国水师在南海击沉了一艘海盗船,并从船上抓获数名海盗小头目之后,这几个人受不了严刑拷打终于把这个小小的岛屿指了出来。

    朱永华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张得一了,断魂岛在朝廷的海图上名叫东威岛,此岛方圆数里,岛上缺乏土壤,光秃秃的什么植物也没有,帝国水师数次巡查此岛都因为岛上事物一览无遗,而没有登岛细查,谁知道这个东威岛西侧有两块巨岩,刚好形成一个Z字形状,外面看上去是个陡峭的岩壁,实际却是能容中型海船通过的极窄水道,海船通过这个水道后,便有一个能容下十余艘海船的小小港湾,张得一将东威岛岩壁凿空,几乎弄成了一个空心的堡垒,当真可以藏兵千人。

    既然知道海匪藏身之处,憋了一肚子气的朱永华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聚歼海贼的机会,派了人仔细堪察了东威岛海情后,突然调集水师主力将这个小小的海岛给包围了。接下来的战斗就很快了,躲在岛内的众海盗醉眼迷蒙之际突然听到海面上传来巨大的炮击声,吃惊不小,有心驾船冲出一条生路,却没想到帝国水师早已经泊人悄悄潜入港内,点起一把火焚烧港内那几条海船,这下张得一真的慌了,返回的海盗进不来,岛内的海盗也逃不出去,一连围困了几天,几百个不要命的海盗居然趁着黑夜驾小艇冲出岛来要抢船,帝国水师把他们放进了一阵枪炮,顿时把他们送下了海底,眼见走投无路,张得一只好派人举着白旗要投降,这伙海盗也真是骁勇,水师各舰放下小艇,将数百名海盗载回大舰时,这伙人居然又掏出暗藏的兵器反抗,总算水师官兵早有准备,一阵阵排枪打去这才把他们给打服了。

    为了防止东威岛上的海盗巢穴以后被人利用,帝国水师在撤走之前埋上炸药,轰然一声巨响就把这个匪巢给炸平了。张得一此人虽在海上颇有盛名,但一到官兵手中就软了半截,主动要求为朝廷招抚南海余盗,但是帝国皇帝却不给他这个机会,一道诏命飞到,立刻人头滚滚,张得一集团的数十名头目全部被斩首示众。其实王财并非不担心南海余盗,只是他认为这些桀骜不驯的巨盗现在服软是因为朝廷兵力占优势,等装来有一天朝廷水师远赴海外,难保他们不在背后动手,所以决心采用“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办法来瓦解这些海盗势力。果然,张得一被砍头之后,南海的数个海盗集团纷纷归降朝廷,猖獗一时的海匪数月之间便消失在南海海面,仅有一些散寇仍然阴魂不散的小打小闹,不过这已经成不了气候,彻底扫平也是指日可待。

    相对于海盗头目直接砍头的办法,数千名盗众如何处理却让朝廷伤透了脑筋,原来王财主张把他们全部编入水师,这些海盗虽然是匪类,但毕竟在海上讨生活,航海经验还是极为丰富的,编入水师正可以大展所长,可是没有想到皇上的这个决定引起水师部的激烈反对,水师官兵根本看不起这些匪气十足的海寇,深怕这些人编入水师后挫伤了整个水师的士气,好风气养成不容易,变坏却不是难事。

    PS:明天验房,暂停更新一次。

    [奉献]

第257章:海上防线

    第257章:海上防线

    第257章:海上防线

    这伙海盗在马尾军港关押了一个多月后,他们最后的去向终于有了定论,综合了朝廷与总参各部的意见之后,王财下令将这伙“极凶残,极不守法而又极其适合于生活在海上”的海盗编成了一个特殊的部队——海岛守备队。现在帝国近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有一半都是海洋,散布于这些海洋上的一个个岛屿就成为守御帝国海疆的哨卡,此前由于帝国水师与陆战队人数、装备以及海岛条件的制约,这些原本应该驻军的岛屿上大多都只留了一块块的领土标记碑,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卫力量,不但在列强海军面前这些石碑形同虚设,就是在各国商船、大洋海盗的面前也根本和没有一样。张得一海盗集团的覆灭仿佛及时给朝廷送来了一支具有坚韧意志与极强海上适应性的特种部队,因此当诸葛不亮提出这个意见后,王财只是稍一犹豫就批准了加强外岛守备的方案。

    根据朝廷计划,这些海盗将全部整编为海岛守备队,隶属水师陆战队编制,接受总参水师部命令,同时海岛守备队不再采用陆军师编制,以十一人为最小的军事单位——守备队,设正、副队长各一名,装备线膛快枪十支,短枪一支,安装有轻型水师炮的小型海岛守备艇一艘。条件恶劣、面积狭小的岛屿原则上部署一个守备队,条件优良、面积中等的岛屿一般部署不超过十个守备队地士兵。并修建炮台与补给仓库,担负警戒以及为周围小岛提供补给的任务,比较大的岛屿部署五十个守备队以上的兵力,修建小型军港、炮台、补给仓库,担负帝国水师停泊、补给以及国土防卫中枢的作用。海岛守备队官兵服役五年后有权力申请离岛退役或申请调离,服役期间伤亡者享受国防军士兵同等抚恤待遇,为了加强守备力量。守岛官兵还有权力向任何不听警告,擅自靠近并企图登岛的任何人开火。除了守土之责外,守备队官兵还有责任保护管辖海域内帝国船只的航行安全等等。

    这个海岛守备队地计划得到了包括被俘海盗在内所有人的一致赞同,刚刚被俘地海盗们也不愿意和那些大屁股的国防军官兵混到一起去,对于他们来说大海才是真正的家,与其把他们分散到国防军、水师部队去受人白眼,还不如跑到岛上去待个五年漂漂白,五年之后时过境迁。谁还记得自己当年是当过海盗的?但是这计划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却非常不容易,首先最大的困难便是如何让这些孤守海岛的守备队官兵活下来,各岛物资极度缺乏,食物、淡水都是关系到守岛士兵生命的必须品,这些东西如果全部由海船运输,那成本又过大,朱永华拉着水师部官员与新成立地海岛守备队各级军官仔细研究之后。认为采取由近而远,由大而小,以主岛为核心,兼顾离岛的策略,逐步加强对帝国海疆各岛的防御力量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所谓由近而远,由大而小。以主岛为核心,兼顾离岛的策略,具体的说来就是在当前海上长期补给能力薄弱和守岛器材缺乏的情况下,先守卫、巩固靠近大陆海岸的各岛屿,将这些岛屿连接为帝国海防地内侧防卫线,并积累一些守岛的经验,同时在远离大陆的海洋上,先选择几个大的海岛为核心,完善这些核心岛屿的设施与防卫力量,核心岛屿的基地建成后。便可以向周围小岛就近提供物资补给。这时就可以把核心岛屿与离岛建成防御整体,以大顾小。以小护大。最后一步就是把大海上地这一个个防御点给连成帝国海疆的防御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直至强化整个帝国海疆防卫力量。根据这个计划,帝国第一步便要以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为内侧防御圈,建立一道坚固的近海防御体系,第二步则应向东扩张,以日本列岛,经小笠原群岛、东龙岛(即硫黄群岛)、东极群岛(即马里亚纳群岛)、天方岛(即关岛)为核心,建立帝国海上中层防御圈,第三部则是以北极群岛(即阿琉申群岛)、中途岛、夏威夷群岛为核心,建立外层防御圈,如此近、中、远三层海上防御圈一旦建成,那帝国的军事力量将真正的推进到美国西海岸。

    不过王财也知道,要想真正的把这三道海上防线给完成没有十年的功夫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这三道防御圈主要都面向太平洋,但是皇帝认为帝国的海疆虽然大部分都在太平洋上,但是在可以预计的数年内,帝国地主要威胁并非来自东边,而是来自于西边地各列强,英、法、西班牙各国现在加紧在南海的兵力投送,这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了收复南海想要不流血是不可能的,因此王财下令总参在考虑太平洋防线的同时,也要注意巩固南海守备力量,特别是将来用于南海作战的水师主力也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海战训练,如果战事突发,水师必须有能力及时投入作战。

    事实上现在南海的局势已经是处在一触即发的境地了,中国那个疯狂的皇帝想要把南海航线一口吃下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几年时间中国人以打击海盗为名,逐步抢占了他们口中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中大部分的岛屿,并派士兵登岛驻守,稍微大一些的岛屿上还修筑了炮台工事,一个个黑洞洞的炮口让来往的列强心中总觉得有些不舒服,特别是控制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更是深恶痛觉,几次派出士兵也想上岛抢一块地方,但岛上的中**队根本不管什么交战原则、江湖义气,只要你敢靠近他们待的破烂荒岛,这些中**人就马上开枪开炮,起初还是警告性射击,再敢向前那就是直接瞄着船身动真格的,总算西班牙国势日渐衰弱,无意挑起与中华帝国的全面战争,因此试了几次之后便改成了外交抗议,发了几份照会说什么中国人非法侵占了西属岛屿云云,但是帝国总理衙门也毫不客气的回复,硬说帝**队控制的是中华帝国传统领土,这些岛屿乃是帝国水师从海盗手中夺回来的,在岛上驻军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南海航道,甚至还公然宣称守岛军队有权力行使天赋自卫权,向任何对他们构成威胁的目标开火射击,至于“不开第一枪”的**传统早就被王财丢到脑袋后面去了。

    中国人在南海越来越强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英、法、西三国为保护他们在亚洲的利益而趋向联合,以英国为首的三国政府签订秘约,强调三国将协调各自在南海的政策,并将共同保证南海、明牙刺海地区海上航运的自由与安全,如果南海权力国中任何一方试图改便南海现状,英、法、西三国将共同采取果断的行动来确保三国在该地区的权力。这份秘约并没有明确针对谁,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三国联合各自己亚洲的海军力量以应对日渐强大的中华帝国水师,毕竟他们谁都没有办法单独对抗现在的帝国舰队了。三国秘约签订没有多久就被帝国情报部探听到了消息,根据中普两国关于情报共享的协议,韩寒彰轻而易举的从紧盯着法国人动向的普鲁士情报部手中得到了这份让王财非常恼火的秘约内容,但是这个情报却让普鲁士人非常高兴,自从击败奥地利之后,普鲁士一直把目标放在法国人身上,现在英、法、西三国结成了针对中国人的联盟,那就表明自己是时候从中国人那里捞到一些好处了,因此一再劝说中国人干脆利用这个机会出兵收复南海诸岛。

    普鲁士人的心思王财当然明白,只要自己在南海一动手,那必然会吸引法**队,而法**队只有略有调动,那普鲁士就可以借机收复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施塔德以及含有丰富矿藏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现在普鲁士人得到了曾经被他们狠揍过的奥地利的支持,普法之间的矛盾几乎变成了“两人之间的公平决斗”,如果这个时候中国人在南海插上一脚,毫无疑问普鲁士人就更有胜算了。其实普鲁士人的想法对帝国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坏处,只要普鲁士动手,那英、法必定要回防欧洲,南海的对手便只剩下一个西班牙,这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王财天生就不喜欢被别人当棋子用,普鲁士的建意在他看来实际就是拿帝国的命运去赌博,打仗的事情谁都没有把握说必胜,帝国水师到底年青,万一不敌三国舰队呢?那不是把这几年的心血又给丢到水里去了?

    [奉献]

第258章:华人之仇

    第258章:华人之仇

    第258章:华人之仇

    除了担心帝国水师实力不济以外,更让王财担心的是善于趁火打劫的美国人态度让人琢磨不定,长期以来与中、普关系密切的美国人似乎在英国人为南北战中站错了队而交了一笔赔偿金之后,立刻与他们的世仇英国人打得火热,除了一再表示尊重英国在全球殖民地的统治权外,还令人大跌眼镜的说“大英帝国作为海军强国,理所当然的应当在海洋上享有更多的权力”,这句话出口,那就是在向帝国政府暗示美国人对于在海上迅速扩张的中国人非常不满。如果中、普两国与英、法开战,那美国人坐收渔人之利怎么办?要知道历史中的美国人是非常精于此道的,所以在美国人的态度没有明确之前,王财是说什么也不肯轻易把自己的家底给送出去的。

    因此明知道现在南海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但是王财还是下令南海驻军以及帝国水师收缩防线,尽量避免与英、法、西三国的正面冲突,即便有冲突,那也要争取降低这个冲突的规模,让普鲁士人等不及了先动手才对帝国最有利。而与帝国政府转而趋向小心谨慎完全相反,刚刚签完三国秘约的西班牙人有心借英、法之手除去堵在菲律宾门口的中国人势力,开始主动向帝国南海驻军以及在南海巡视的帝国水师开枪开炮,希望以此来把帝国拖入一场四国大战中,可是令西班牙人奇怪的是。这回无论他们如何挑恤,中国舰队就是避而不战,原先在南海横冲直撞地几艘铁甲舰,如今远远的看到西班牙“血与金”旗之后马上转舵避开,帝国水师战舰船龄都很新,又大多采用新式的蒸汽动力,速度远远比西班牙的战舰要快。只要中国人不想打,西班牙就根本追不上。几次之后西班牙人就开始主动炮击中**队驻守的各岛屿,守岛中国人也不含糊,只要西班牙人开炮,立刻就还击,西班牙人想要顺利登岛那更是不可能,每个小岛上虽然只有十余名守军,但这些士兵身负守土之责。即便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会轻易放弃抵抗,十几天的时间中**队接连丢失了南海的数个岛屿,若不是王财气急败坏地忍无可忍的命令帝国水师主力出击,得意忘形地西班牙人只怕还要继续夺岛行动。

    帝国水师赶来一阵炮击就把西班牙的几艘战舰给打了回去,十几天来丢失的岛屿又重新收复,只是中、西两国却打起了口水仗,一边说对方挑起南海冲突。破坏南海和平,另一边说自己是夺回失地,唇枪舌战的好不热闹,西班牙人原来就是想把事情闹大,这时正好拿着三国秘约去求英、法按约动手,可是英、法两国接到西班牙国书后。沉默了几天,最后回答说根据合约,只有当试图改变南海现状的情况出现,他们才承担相应的责任,可是现在是西班牙人先动手挑起事情来的,因此根据密约,他们两国不需要对西班牙承担密约规定地责任,况且中国人夺回被西班牙抢去的岛屿后,并没有采取下一步行动,并不能说是破坏了南海现状。这下把西班牙人气的头晕。密约也是英国人牵头。可事到临头了却缩手缩脚,而王财却大喜过望。别看英、法神气活现的,原来也是纸老虎,当下调整政策,命令水师加强在南海的巡逻,凡遇挑衅,立即还击。

    而就在西班牙与中华帝国几番交手都处于下风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自明末以来,菲律宾就是华人下南洋的主要目地地,数百年来华人在菲律宾的势力不断膨胀,在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华人社区,这些华人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种植技术与手工艺技术带到了落后的菲律宾,勤劳努力的在这块异国土地上工作、生产,在富裕自身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菲律宾地繁荣,但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以及民族风俗与菲律宾土著完全不同,造成了华人在菲律宾社会中相对独立,特别是帝国政府派出数批肩负传教使命的教士后,菲华人更是心向祖国,不断扩大中菲两国的海上贸易,他们源源不断的输送回大量国内急需的橡胶等工业原料,又从国内运回工业制成品在菲律宾销售,极大的支持了帝国工、商业的发展,而正是这一点被西班牙殖民者所利用,为了缓解当地土著居民对西班牙殖民者疯狂掠夺的敌视,西班牙人故意挑拨当地土人与华人之间的关系,这次在南海问题上吃了亏地西班牙殖民者更担心菲律宾华人心向祖国,害怕他们在想象中地中西之战中暗助帝国政府,于是决心利用这个机会将华人势力彻底赶出菲律宾去。太平十年十二月,就在全球华人兴高采烈的准备迎接农历新年地时候,西班牙军队借口打击盗匪,开始在菲律宾大规模的捕杀华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菲律宾数个大城市的华人社区都遭到西班牙军人有组织的冲击,大批华人在睡梦之中被枪杀,更为恶劣的是西班牙殖民者还将掠夺菲律宾本地土著的责任全部推到了华人头上,蓄意挑动菲土著对华人的敌意,结果屠杀的规模越演越烈,很快便从西班牙军人扩大到了菲律宾土著共同参与的灭族屠杀,刽子手们高叫着要杀光所有的华人,不但把华人几代人苦心经营的店铺、工厂全部抢光、烧光,还举起血淋淋的屠刀不分老幼的砍向所有在菲华人,这场毫无人性的种族大屠杀数日之内就席卷了菲律宾的各个城市、乡村,近五万华人死于非命,无数华人家破人亡,甚至惨遭灭门,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王财从内阁官员手中接过这份报告时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七天时间啊,只有七天时间,数万华人死于非命,数万手无寸铁的华人惨遭屠戮,这对于一向以英主自诩的帝国皇帝来说不啻于迎头猛击,直把王财看得双目通红,几乎要流下泪来,他万万想不到印尼屠杀华人的事情会让他也遇上,而且规模有过之无不及,这让王财心中涌起了深深的耻辱感,愤怒之下,这位已过中年的帝国皇帝破口大骂西班牙人与禽兽无异,当场就要亲征海外,直被十几位内阁大臣好说歹说才冷静下来。

    大家都知道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会怒不可遏,但是没有想到人到中年了,皇上还是雄心不减,居然要亲征海外,这当然是皇上一时气话,但是所有内阁大臣都认为朝廷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海外子民,这是关系到朝廷的脸面,也关系到帝国政府在所有海外华人中的形象,如果不能保护自己的海外百姓,那朝廷有什么资格让海外华人来回报祖国呢?有好处想着拿,有责任却不愿意承担,这哪里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呢?但是皇帝要用兵复仇的决心却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最令皇帝意外的就是刘丽川和李鸿章居然出言反对。

    “皇上,臣以为此番出兵海外有三不可,其一,兵法云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皇上于太平六年说,除非有大规模外敌入侵,否则朝廷将以发展国内工、商业为唯一目标,此刻皇上盛怒之下轻易出兵,轻者打乱朝廷原有之计划,重者中断数年建设之功,其二,菲律宾华人虽血统出自炎黄,但其并非帝国在籍子民,实是西班牙皇帝子民,皇上企有出兵保护西班牙人之说?其三,现在西班牙与英、法签有密约,倘皇上轻易出兵,那英、法会有何态度?眼下南海局势有利于皇上,若是出兵海外,不但未有必胜之把握,也将英、法与我朝之罅隙公之于天下,到时再无回旋余地,企非失策?皇上,臣深知皇上心中之痛,但小不忍则乱大谋,今日皇上忍一时之愤,他日必可得数倍之利,越王勾贱卧薪尝胆乃至灭吴,汉武逐匈奴之功乃承文、景和亲之辱,皇上,我朝自太平六年罢兵息战至今不过六年,天下承平未久,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何忍再兴兵祸?皇上,万万不可因怒而出无名之师啊!”

    王财涨红了验,半天没有说一句话,他满脑子都是复仇、雪恨,什么“主不可因怒而兴师”,什么三国密约,他根本没有放到耳朵里去,甚至他也没有想过华人与国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在王财眼中,天下凡是黑头发,黄皮肤,说汉语,血管里流淌着炎黄血脉的都是他的子民,既然是自己的子民受了这等屈辱,那身为皇上怎么可以顾虑这个顾虑那个而缩手缩脚呢?而两位精通外交的大臣居然会找出这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来劝说自己不要复仇,那不但丢光了朝廷的脸面,也让好不容易振奋起的民族精神再次被抛入悬崖,这中间的轻重得失,刘丽川、李鸿章难道会看不到?

    [奉献]

第259章:民告官

    第259章:民告官

    第259章:民告官

    王财想了想,慢慢站起身道:“你们刚才说的三条确实有些道理,主不可因怒而兴师,不错,我现在确实愤怒之极,但兴师的原因并非是仅仅因为这一个怒字,自我领兵以来,十余年从未向洋人屈服过,你们要知道,西洋人向来只尊重强者,你越是让步,他们越是会得寸进尺,不要以为西班牙现在屠杀的是菲律宾华人,如果我们以沉默应对,那这就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海外的华人从此就抬不起头,朝廷对外政策从此便处处落于下风,不错,菲律宾华人的确不能算是帝国臣民,但是咱们不也有很多传教士、商人罹难吗?海外华人值此危难之标,正需要朝廷挺身而出,为他们鸣冤,如果说前次与英国人开仗是打出了帝国尊严,那这一仗,我就要打出民族精神,打出一个国家意识来,让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身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帝国在支持他们,我要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抬起头来作人,”说着他顿了一下又道,“至于英、法、西的三国密约,咱们不要怕,打破了瓶瓶罐罐咱们从头再来,况且我认为这一仗规模有限,英、法受普鲁士的影响,未必敢出力应战。”

    李鸿章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什么,王财摆了摆手道:“不用说了,朕即为帝国之首,自有权决定对外战和,伍凌心。”王财朝舆宣司看了看,伍凌心转出人群应了应声,王财继续道,“舆宣司马上调整国内舆论,将此番西人屠我数万华人的实情向天下百姓言明,将朝廷维护对外用兵地目的向百姓言明,务要让天下百姓知道。朝廷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每一个百姓,此外……借机再进行一次国家意识的宣传。总要让老百姓明白中华帝国是所有中华百姓共同的国家!”

    伍凌心欠了欠身,王财又看了看刘丽川道:“两件事,一是要通告各国,中华帝国此番用兵,目的是惩恶伐暴,可以让咱们各国公使联系各国媒体,将西班牙的暴行大大的宣传一番。尽力阻止英、法参战,二是和西班牙断交,把他们驻华公使赶回去,以此表明我朝决心。”刘丽川无奈地点了点头。

    这场因为屠杀而引发的中、西大战随着王财一声令下立刻爆发了。在随后发布地宣战诏书中,王财向全国百姓说道“朕闻此惨事,愤怒不能自制,海内臣民、四方豪杰,人人需存国家之权益。民族之精神,誓为逝者复仇,誓为生者雪耻!古人云,兵者,凶器也,朕体恤百姓。本不愿妄兴甲兵之利,然今日菲律宾华人之仇,乃我国人之同仇,今日死者之恨,乃我国人之同恨,朕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所有帝国百姓与海外华人的合法权益,此诏天下!”宣战诏书发布后,总理衙门马上派人将西班牙驻华公使礼送出境,正式宣布与西班牙断交。

    事实上王财根本不需要担心老百姓是否支持朝廷对西用兵,因为菲律宾华人的惨事传回国内后。立刻引起举国百姓的愤怒。特别是在福建、广东两省,这两省的百姓或多或少都有几个亲友在海外谋生。因此他们更担心海外华人的安危,西班牙人的大屠杀几乎是让福建、广东户户批麻,家家戴孝,望海号哭者不知凡几,得知朝廷向西班牙宣战地消息后,当真是民心沸腾,投军效力者人山人海,全国上下都同仇敌忾的要为海外同胞复仇雪恨,犹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北、西南的自治区百姓也同声支持朝廷决策,中华帝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团结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终于在外敌的屠杀面前爆发出来了。

    但是中华帝国的宣战决定在列强之间却引发了完全不同的反应,在接到帝国政府地宣战书后,西班牙也随即发布总动员令,向中华帝国宣战。最尴尬的要数英、法两国了,西班牙搞大屠杀挑起事端让他们两国觉得简直不可思异,随着欧洲战云密布,他们实在不愿意打这一仗,几次派人调解,但是王财咬死了非要审判菲律宾屠杀事件的杀手,还一步不肯让的要让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偿命,这当然不可能了,于是中、西两国宣战后不久,英、法也依据三国密约向中华帝国宣战。而此前一再表示支持中华帝国的普鲁士却出人意料的默不作声,相反一再向法国承诺他们绝对无意于利用这个机会挑起普法战争,甚至还故作姿态度将边境驻军后撤了十几里,这样一来情势立转直下,陡然间变成了帝**队独自应战英、法、西三大强国,当真是让王财吃惊不小,除了大骂俾斯麦背信弃义外,王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总不能因为敌人实力强,就把宣战诏书给收回来吧?王财固然担心海战不敌,但更担心英、法两国在印、缅、藏和越南向中**队发起进攻,说实话现在帝**力、财力都不足以支持陆、海两个方向,战线如此长地全面战争,此时王财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但后悔也没用,唯有抛开一切应付了。

    按照总参谋部的部署,帝国将主要攻击方向摆在了西班牙控制的菲律宾,但考虑这到这帝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渡海作战,为了保证渡海登陆部队的安全,这就需要水师能够得到南海制海权,可是三国水师在南海的实力虽不能说远超帝国水师,但至少也是个旗鼓相当,万一交战,着实胜负难料,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宣战后,三国水师尚未及调动的机会先拿下西班牙那几要破船,此时英国舰队主要集中在孟买港,而法国舰队始终在越南部转悠,看样子似乎在等英军到达,只要能在英、法舰队集中之前打败西班牙舰队,然后将陆军送上菲律宾,那尚有一线取胜的把握。但是王财却不同意这个计划,他担心如果陆军攻上菲律宾之后,海军却不敌随后而来地英、法舰队,那攻上菲律宾地陆军不是成了无根的浮萍么?制海权一旦失去,这支陆军不但得不到本土增援,万有战事不利,连撤都撤不下来,到时候英、法军队再攻入本土,那朝廷就真地要陷入全面背动了。因此皇上主张在彻底得到制海权之前,陆军绝不冒然进行渡海登陆作战,帝国水师只需封锁菲律宾港口,打击三国舰队有生力量即可。总参反复计划之后,仍然认为应当先发制人的将部队送上菲律宾,哪怕只是占领一个港口也有利于舰队后续作战,几次上奏后,皇上最终同意了总参计划,随着命令的下达,早已整装待发的帝国水师主力全部离港开赴南海复仇,三十多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直把法国人七条战舰吓得躲在港内根本不敢出战,而西班牙的那五艘战舰也是望风而逃,只把菲律宾沿海炮台留给中国人一通乱炮,直炸得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魂飞魄散,好在中**队并没有扩大登陆的打算,只是派出几批陆战队登岸将几批准备逃离菲律宾的华人接上了船,随后便全部驶往巴拉旺岛,派出两千人的部队登岛抢修起了一座座工事,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英国舰队主力。

    就在全国上下全力以赴迎接即将来的到强敌时,国内发生了一桩惊天大案,建国十一年以来首例民告官的案子让所有人都非常意外。建国以来王财在吏制的问题上始终奉行恩威并重的原则,有功的官员,王财舍得封官进爵,可是有罪的墨吏,王财也从不手软,十一年来因触犯朝廷律法而被革职枭首的贪官愚吏几乎占到了帝国官吏总数的百分之七,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但也正是朝廷严肃吏治,中华帝国的各级官员大多清廉守法,可这次却突然有一人跑到天京西华门68号直接捶大门的扯着嗓子告御状,而且要告的人还是一个掌管一省司法监察的正三品按察使——安徽按察使,当然是引起整个朝廷的震动。

    不过王财看到出首告状之人呈上的鸣冤状子,却是既吃惊又意外,原来这出首告状的叫张汶祥,而被告的却是安徽按察使马新贻!这清末奇案张汶祥刺马怎么变了一个调调,成了张汶祥告马了?王财当真是有些莫名其妙,自己分明记得当初好像是马新贻抢了他结义兄弟的老婆什么的,后来他结义兄弟咽不下夺妻之恨,将他当街刺死,不过现在历史改变,张汶祥弃武从文也没什么了不起,最奇的是马新贻什么时候混上安徽按察使了?王财搜肠刮肚的好像记得当年自己领兵北伐时,在皖中和这个马新贻还交过手,只是后来便没有什么印象,十几年后,此人居然混到了帝国正三品的官员,着实有些本事。

    [奉献]

第260章:开庭

    第260章:开庭

    第260章:开庭

    原来时任安徽按察使的马新贻(见130章)在怀远被北伐军击败之后在他两个结义兄弟的保护下一路逃到蒙城,到达蒙城没多久,李秀成所部便追赶而至,蒙城之战拉开了关系到北伐胜负的“蒙城-大汶口”战役的序幕,李秀成所部在蒙城周围与淮军嫡系部队万人血战数日,最终将这支精锐清军给击溃,城破之时马新贻又和他两个兄弟一路狂奔,居然又让他逃出生天,从此这位清廷三品大员便不敢再回京师复命,只能寻了个乡村躲了起来,一直到新朝建立,王财宣布不再追究前朝官员抗拒之罪,有能者还可以留职续用后,马新贻才重新跑到京师投诚,考虑到此人确实有些能耐,当时的帝国吏部几番调查之后将其调往安徽六安州当了个正五品的知州,十余年来此人为官极为谨慎,和他同地任官的数名前朝官员一个个被白逸生砍掉了脑袋,唯独马新贻总是摇来晃去的就是不倒,不过马新贻确实有些本事,在他任职六安州知州期间,当地工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他仿照上海洋人商行,帮助当地商人建立了皖西两个近代企业——寿州绿茶公司和亳州药材公司,将皖西特产绿产与中药材的加工、销售由原来的散户行为变成了企业行为,着实带动了皖西洋务的发展,因而官运享通,重新爬到了安徽按察使的位子,甚至王财找来内阁吏部官员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吏部官员还在考虑上报内阁为这个马臬台再升升官呢。

    如果马新贻在任期间地所作所为真的如吏部考核中说的那样,王财到有些舍不得这个人才了,毕竟张汶祥状子里面说来说去也无非就是马新贻罢占他的嫂子,谋杀了他的结义二哥,可是这谋杀二哥即无人证,也无物证,总不能仅凭你张汶祥一句话。朝廷就拿了一员干吏吧?再说这罢占嫂子的罪名,王财看来看去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要是放在未来,最多也是个生活作风问题,更何况张汶祥口中受辱的嫂子据王财派人调查,似乎还是喜欢马新贻多一点,这实在是一个破除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地典型啊,无奈之下只得把案子转给法务部去审理。考虑到此案被牛英久知道后,在天京议政院里大肆宣传了一番,已经成了帝国司法公正与否的焦点,国内那些改革派个个眼睛瞪着滚圆等着看结果,王财犹豫再三,还是答应了牛英久自告奋勇担任张汶祥“代理律师”地请求,结果这案子就变得有些奇怪,被起诉的凶手不但没有律师辩护。反而要面对原告的代理律师和监察部公诉人双重的压力。

    牛英久到也称职,带着张汶祥跑到皖西搜集证据,而马新贻因为涉及刑案,也被法务部暂时免职,传到天京候审,与张汶祥到处呼天抢地的喊冤枉完全相反。这个马新贻却是镇定自若,无论法务部询问什么,他都是一句话“请朝廷秉公执法”,消息传到王财耳朵,始终关注此案的帝国皇帝越来越喜欢这个颇有个性的马臬台,心中着实不希望仅仅为了什么生活作风问题而失却了一个能说能干地官员。

    一个月后,牛英久与法务部官员都认为此案已经完成调查,可以进入审判阶段了。王财原本想打听一下他们都查出些什么了,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是嘱咐他们在法务部公开审理此案。同时允许天京议政院议员傍听。之所以没有打听法务部调查详情。是王财担心自己听到自己不想听的东西会忍不住去做些手脚,所以干脆狠了狠心不去打听了。只是琢磨着等开庭那天自己也去听听,看看在容闳的领导下,帝国的司法进程到底弄到了什么水平。

    结果到了开庭那天,赶到法务部的皇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法务部审判庭简直与港版影片中的法院差不多,甚至那几个坐在法官席位的几个官员也在头上顶了一顶卷毛的假发,那个原告张汶祥更是莫名其妙地坐在原告位子后紧张的手足无措,到是被两个警察看着关在了一排栅栏后的马新贻神态自若的闭目养神,坐在庭内的旁观众人头一回见到这个没有举着水火棍的衙差地大堂,都在议论纷纷的说些什么。王财笑嘻嘻的真不明白这容闳到底在搞什么,学习司法流程可没有必要把这套行头也学来吧?当下王财忍住不言,静静的坐在厢房内悄悄的观看整个审判过程。

    与法庭这套行头相比,审案的经过就比较有意思了,首先是张汶祥的代理律师牛英久滔滔不绝的将起诉原因给说了一遍,指责马新贻逼*嫂子,谋杀义兄,而监察部的公诉人也紧随其后的指责马新贻滥用权力,擅自将其部下——即其义兄黄纵派往英山,却在浠水中暗设手脚,将黄纵溺死,还举出了一大堆地证据,什么浠水渡船船夫证辞,什么知州府门房证辞,什么黄纵亡妻证辞等等,当真是排山倒海,颇具声势,但是法务部那几个戴着滑稽假发地审判官偏袒马新贻的意思非常明显,监察部公诉人与牛英久提交地所有证据他们都认为不够充份,不但这些审判官认为证据不充份,就是躲在厢房的王财也是一个劲的摇头叹息,比如那个浠水船夫证辞,只不过证明了某年某月某日,黄纵与几个官差坐了他的渡船而已,那船到江中黄纵落水却并没有说明细节,再说那个黄纵亡妻的证辞就更是毫无力道,说什么她与黄纵感情淡漠,这感情淡漠却又怎么能说明马新贻杀人呢?唯有那个门房的证辞稍具杀气,但也只是证明某年某月某日马新贻与黄纵在花园内争吵,可吵些什么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这些所谓的证辞当然不能草率的判马新贻有罪,双方你来我往,争执的好不热闹,直把那个坐在原告席上的张汶祥气得脸红脖子粗,张汶祥认定黄纵是马新贻所杀,眼见此刻仇人若无其事的在栅栏后面闭目养神,不由得火往上冲,到最后忍无可忍,在众人面前大吼一声跳到桌子上,从怀中摸出几把飞刀,二话不说的向马新贻掷去……

    原告突然在法庭上拿出凶器图谋刺杀被告,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事,一时间法庭内全都呆住了,总算马新贻身后的两名警察反应极快,一见张汶祥跳上桌子,立刻把闭着眼睛养神的马新贻给按倒,只听几声轻响,五把飞刀整齐的插在马新贻刚才坐的椅背上,寒光闪闪,当真是让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张汶祥眼见一击不中,也管不得身在法庭,又从怀里摸出一把飞刀,怒吼着就要朝马新贻杀去,没等他冲得几步,周围十几位警察举起棍棒一涌而上,狠狠的把张汶祥按住,那几个头戴假发的法务部官员这才擦擦脑门上的汗,拍着桌子大叫胡闹,一时间原本庄严的法庭乱成了一团,王财在厢房里只看得乐不可支,特别是牛英久捧着厚厚一叠证词站在位子上目瞪口呆的样子让王财笑满脸通红,过了许久才转身悄悄吩咐身边的禁卫几句,那禁卫板着张面孔点了点头,转身走进混乱的审判庭冷冷的看了几眼众人大喝一声道:“皇上驾到!”

    这一声嗓子立马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大小官吏赶紧起身肃立,那个拼命挣扎的张汶祥也瞪着一双大眼看着审判庭大门,只过了一会,穿着滚龙黄袍的皇帝微笑着走进门来,王财径直走到张汶祥的面前看了他几眼,转身又走到旁听席坐下,朝那几个法官点了点头道:“怎的这般混乱?案子审得怎么样了?”

    众法官并不知道皇上始终在旁观看,面面相觑之后,其中一名法官紧走几步,欠了欠身道:“皇上,臣等正在审案,不料原告张汶祥突然拿出凶器,意欲行凶刺杀被告,这等公然藐视公堂之事,臣等正要将张犯拿下。”

    王财哈哈大笑道:“朕瞧你们这案子审得倒也有趣的紧,原告也成了被告,那此案谁是原告?是你吗?”

    这名法官情急之下擦了擦汗分辩道:“皇上,臣以为此案只怕中间另有关节,应先审马新贻,再查张汶祥。”

    没等王财说话,被按在地上的张汶祥又吼叫起来,张汶祥压根也没有想到,这一瞬间他就从原告变成了杀人犯,听这当官的意思,还要查办自己,当真是怒不可遏,大声吼道:“天下乌鸦一般黑,你们这些狗日的平白整出这些东西来耍老子,马新贻,马新贻,你杀了黄二哥,你有种今天把老子也杀了,日后自然有人为老子报仇!”

    [奉献]

第261章:审马

    第261章:审马

    第261章:审马

    没等张汶祥说完,围住他的几个警察劈头盖脸的就抽了他几个嘴巴,张汶祥到是硬气,挨了打,仍是哼哼的骂个不停。王财听他骂的恶毒也不在意,低头跟那个法官吩咐了几句,却见那法官脸一红,把头上的假发给取了下来,然后朝皇帝陛下欠了欠身,走回审判席敲了敲了惊堂木(这东西容闳到是保留下来了),大声道:“皇上有旨,各人归位,继续开庭!”

    一听是皇上有旨,乱哄哄的众人马上都走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下来,只不过他们坐定后全部都看着王财,想从皇帝的目光中得到些什么提示,完全忽略了台上的众位法官,王财朝牛英久笑了笑,朗声道:“继续吧!”

    这时的张汶祥已经被几个警察按回到位子上,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站在原告身后的警察比站在被告后的还要多,不过这并不影响张汶祥的愤怒情绪,只是故虑到皇上便在身侧,双手又被紧紧的缚了起来,因此便一个劲儿的喘气。几个法官低声商议了一下,当先一人朗声道:“原告与公诉人还有其他证据吗?”

    牛英久刚才被皇上嘲笑,心中是恼怒万分,听了法官的问话,便把手头的资料又翻了一遍,虽然他有心帮助张汶祥一起完成这次历史性的民告官案子,但带着张汶祥跑到皖西查了近一个月,仍然是不得要领。事实上他自己也知道手头的这些证据根本不能作为搬倒马新贻地利器,只得摇了摇头道:“没有了,但是我想请大家注意,黄纵亡妻在其夫死后没有三年便改嫁马新贻,这不但违礼,也实有可疑。”

    等他说完,公诉人马上站起来请求法庭暂缓宣判。因为他们认为应该对黄纵亡妻进行补充侦察,可是没想到法务部的法官一口回绝了他们的请求。因为根据相关法律,黄纵亡妻没有守孝三年就改嫁并没有违法,这种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是完全不相干的,不合情理却不一定不合法,几个法官又商议了一会,猛的一敲惊堂木,大声宣布原告张汶祥证据不足。被告马新贻无罪释放。

    法官们自然认为案件所断合理合法,但是张汶祥与旁观席上的议政院议员们就不乐意了,倘若不是皇帝就在现场,那张汶祥只怕又要跳将起来,四处乱丢飞刀了。王财认为法官们判的非常正确,马新贻是一员干吏,没有真凭实据,王财当然不会同意就这么送了他地性命。当下也不管庭内众人意论纷纷,就想起身离去,却见牛英久站在远处不断的使眼色,似乎有什么话想说,王财想了想,吩咐禁卫士兵将牛英久带到厢房。皇上实在不明白这么简单地案子,这个议政院议长还有什么好说的?

    没一会就见牛英久满脸通红的走了进来,朝皇上欠身见礼之后,没头没脑就是一句话:“皇上,这案子你得判张汶祥胜诉。”

    王财奇怪的看了看牛英久,略一沉吟问道:“为什么?你难道还有什么证据没有拿出来吗?”

    牛英久摇了摇头道:“皇上,能找得到的证据我都找来了,确实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马新贻谋杀了黄纵。”

    王财更奇了,当下追问道:“那你为什么一定要找马新贻的麻烦呢?”

    牛英久迟疑了一下道:“皇上,这是第一例民告官的案子。”突然他又加重了语气道。“是第一例民告官地案子啊。”

    王财立刻明白他的意思,牛英久担心如果这个头没有开好。那今后谁还相信民告官能胜诉呢?老百姓可不管你有没有证据,他们看得只是案件最后的结果,如果张汶祥胜了,那么老百姓就会说老百姓打官司,告倒了臬台大人,他们就会相信这民告官不是在做样子,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但要是张汶祥败诉了,那老百姓就会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所谓的民告官只不过是做做样子,今后谁也不会再来挑战官方,更何况张汶祥在法庭上拔刀企图谋杀,接下来肯定要追究他的责任,蹲个二十年黑牢是毫无疑问的了,这原告没有扳道被告,反而自己把牢底坐穿了,今后还有人“民告官”了吗?显然,牛英久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牺牲马新贻一个人,却能促进全国老百姓法制意识的觉醒,这笔帐怎么算都是划得来地,可是这未免让马新贻太冤枉了。

    牛英久看到皇上迟疑着不回答,知道皇上已经明白他的意思,当下又说道:“皇上,此案影响极大,天下多少人都看着呢,”说着他看了一眼站在皇上周围的禁卫军人,恶狠狠的低声道,“皇上,为人君者当思长远,有时候牺牲几个人算不得什么大事,过个十年皇上还他清白便是。”

    王财万万没有想到牛英久居然能说出这般杀气的话来,心中暗道此人不可小觑,当真有政治家的黑心与权谋,但是让王财对眼前这个反对党领袖说出这番颠倒黑白地话来,皇帝陛下还真不好开口,犹豫了一下居然义正言辞的驳斥道:“胡涂!牛英久,瞧你也是个颇有才学,晓大义的人,怎么说出这等胡涂的话来?如你所说此案影响极大,天下人都瞧着呢,倘若不能依法审理,那必定会被人纠出来大做文章,老百姓固然只看结果,但并不是天下人都只看结果的,你从西洋回来,自然知道法律的公正何等重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并不是靠一两件案子就行的,这需要长期的过程,如果为了达到树立法律权威的目地而刻意去破坏法律地公正性,目光当真是短浅!”说着王财冷哼一声道,“你就这点水平?”

    牛英久被皇上一阵申斥,居然面不改色,还是怔怔有词的说道:“那皇上是要无罪开释马新贻了?那张汶祥不必问,也要拿下狱了?”

    王财瞪了牛英久一眼,提高嗓门道:“不是朕要释放马新贻,是帝国法律要释方马新贻,不是朕要将张汶祥下狱,是帝国法律要将这狂徒问罪!”说完也不理他,自顾自地又要离开,他心中打定了主意,即然将来要以法治国,那就决不能树一个恶劣的典型,正要出门,耳边突然传来一个妇人的哭声,边哭边说什么“认了吧,认了吧”,也不知道认什么了,正要出言询问,只见法务部一名官员从审判厅内冲了出来,一直跑到王财身边欠了欠身道:“皇上……这……这案子只怕要重审……”

    王财脸色一变,转头看了看面露得色的牛英久,阴沉着脸问道:“怎么了?哪里出问题了?”

    那官员涨红着脸道:“刚才臣等正在审理张汶祥咆哮公堂,图谋行杀的案子,皇上,依法这张汶祥是要服刑二十年以上的,”看到皇上点了点头,那官员又道,“臣也是这么判的,可是刚一宣判,那黄纵的亡妻却跳将出来,为张汶祥巧言开脱,眼见国法无情,这妇人却指证马新贻谋害黄纵……皇上,这妇人证词极为关键,因此臣认为必须重审。”

    王财直听着目瞪口呆,心中暗骂这妇人好不多事,既然想为夫申冤,那干嘛不早点说,非要到张汶祥被拿下狱了才肯说实话?难道这妇人与张汶祥也有私情?好奇之心顿起,当下看了看牛英久,转身又进了审判厅。

    进得厅内却见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妇人跪在张汶祥身前放声大哭,而刚才闭目养神的马新贻此刻却面色苍白,额上冷汗直流,恼怒的看着哭泣的妇人,周围的官员、百姓也是交头接耳,不住的说些什么,王财走到前排坐下,示意重新审理马新贻一案。

    这一次审理总算是把事情给弄清楚了,原来马新贻与黄纵妻子私通,日久之后担心事发,乃决心除去黄纵,遂借黄纵公干之际,命属下将其推入江中溺死,黄纵死后,马新贻将此事告诉了黄纵亡妻,此妇人到也悲痛了一阵,只是害怕今后生活无依,于是改嫁马新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朝廷官员找她调查时,此妇人一再为马新贻遮掩,但得知张汶祥也要因为此案而被捕坐牢,这妇人终于心中不忍,想到黄纵往日的恩情,实不愿再看到为他的结义兄弟张汶祥也蒙此不白之冤,愧疚之下竟将实情当众说了出来,这可真要了马新贻的命。

    其时虽有妇人证言,但实无物证,马新贻原可拒不承认,但此事传扬出去,他半生奋头的官帽子也铁定是戴不成了,时年五十的马新贻不愿再爱羞辱,随即便承担了一切,只是他一直为那妇人开脱,再三说自己谋杀黄纵,此妇人原不知情,当中的深情也确实让人感动。王财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演变成这样,看着关在栅栏后的的马新贻,心中着实舍不得砍了他的脑袋,但此案真相大白,自己实在无从回护,只得站起身走到马新贻身边,低声道:“糊涂啊!”说完便不待法官判决,自行带着随从离开了。

    PS:审马的情节与历史无关,纯属小说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嘿嘿。

    [奉献]

第262章:寸土不让

    第262章:寸土不让

    第262章:寸土不让

    马新贻眼见皇上极为失望的离去,突然在栅栏后跪了下来,默默然的说不出话。马新贻一案在帝国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朝廷三品大员被一个草民出首告发,查据属实后随即便掉了脑袋,两千年来乃是闻所未闻的事情,此案一结让帝国各级官员人人自危,谁都不敢再依仗权力为所欲为,而受了委屈的老百姓也一个接一个的跑到当地监察局、法务局申诉,监察部门到也因此抓到了几个违法乱纪的官员,但是大多数被举报的官员经过监察部门仔细查证后都被认定是遵照朝廷律法办事,只是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略有不当而已,这也算不得是什么大事,看来除了官员守法外,还必须让老百姓懂法,不过从朝廷方面来说,继续完善法律体系却是首先要考虑的,最起码那法官头上的卷毛假发就让王财很看不惯,这种事情也只有容闳弄得出来,因此王财在马新贻案之后没有多久,便下令容闳将法务部、立法院行政条例呈上御览,没看得多少,王财便找出来一大堆的不满来,当下一一标出,令王闿运依据中华传统典章礼法会同立法院容闳重新修改调整,不但要考虑到行政、执法中的公平、公正,更要考虑到施行中的合情、合理。

    事实上王财原想亲自介入执法系统的改革,但是帝国水师在南海接连吃了几个败仗让他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军事上来。

    在巴拉旺岛严密防守地帝国水师原计划是在这段海域给远道而来的英国舰队以迎头痛击,可是没有想到尽管集中了全部精锐的帝国水师仍然不是英国舰队的对手。英国舰队吸取前次南海海战的教训,不再将舰队分散,而是以三艘铁甲战列舰为核心,二十余艘大小战舰护卫在外的稳固队形,两只舰队在南海只打了半天,信兴满满的帝国水师就被击沉了大小战舰七艘,新任水师提督张承宗乃是惠山一期水师科毕业地老科班生了。自帝国水师创建的那一天起,张承宗就始终奋战在大海之上。几乎把帝国水师大小官职都做了个遍,真正是积功而至水师提督,海上经验极其丰富。这次迎战英国舰队他深知双方实力相差甚远,犹其在水兵地个人素质上,帝国水师远远不如英军水兵经验丰富,因此张承宗主张以巴拉旺岛吸引英军舰队,而水师则从侧后夹击。可是没有想到英军根本没有理会巴拉旺岛的驻军,而是直接饶岛而过,随后直接与赶来的法、西舰队会合,这样一来不但在战斗素质上联军超过了帝国水师,便是在数量上也比帝国舰队多了近八艘,会合后的联军舰队一路北上,接连攻克了数个被帝**队占领的南海岛屿,如果任着联军北上。那帝国将失去南海所有的岛屿,不但防线将被迫收缩,连在巴拉旺的陆军也被困在敌后,说不定便落个全军覆没,真要如此那可是帝**队从未有过地重大损失,无奈之下。张承宗只得集中水师主力突袭了越南的数个法**港,想以及来吸引联军舰队增援,而他们可以中途设伏,未料此招又被联军看破,双方主力在归仁以东四十海里处遭遇,顿时便乒乒乓乓一阵乱打。

    这场海战,联军为了利用撞角而采用了锲形队,利用航速直接冲击帝国水师中军,而帝国水师舰船根本就没有安装撞角,这般迎头对撞自然不是联军对手。张承宗只好命令舰队转舵避让。同时利用侧舷火炮对高速而来的联军舰队炮击,只第一个回会。帝国水师便丧失了上风优势,接下来的舷号战中,英军三艘铁甲舰奋不顾身的冲击在最前面,想利用自己的装甲防护来进一步的打乱中国舰队的队形,总算帝国水师地三艘铁甲舰虽然火力不及联军,但却是采用了旋转炮塔,左躲右闪中仍可勉强还击,几番冲突才把阵脚守住,但已经有两艘巡洋舰被炸破水线而缓缓沉入海底。双方你来我往,硝烟弥漫,喊杀震天,一直拼杀到日暮总于是帝国水师损失过重而不得不先退出战斗,所幸联军也吃了不小的亏,也不敢再追,只得各自收兵。这一战帝国水师沉没五艘,重创七艘,而联军也被打沉三艘,至少有六艘不得不回港修理数月,仅仅从战果上看帝国水师损失远远比联军要重得多,但对于帝国政府来说,更严重的不是沉了几条船,而是这次海战失利意味着即将丢失南海的控制权,这才是真正重大损失。

    面对帝国水师的重大损失与朝廷内部要求将水师撤回,消极避战的重重言论,帝国皇帝力排众议,严令朱永华、张承宗必须继续保持在南海海域对联军舰队地压力,在条件成熟时敢于突袭印、越、菲港口,迫使联军舰队不敢放胆北上,同时王财严令南海各守岛部队,除非军令撤离,否则必须死守,任何擅自放弃阵地的行为都将面临军法严惩。此外,考虑到联军在海上的优势,王财认为继续将南海做为主战场,甚至登陆菲律宾的计划已经不合时宜,必须扬长避短,以帝国陆军的优势来弥补水师的劣势,因而命令高建国、李秀成的印北驻军展开积极动作,配合印北义军向英军发动小规模反击,越北总督石达开向越南南部推进,消灭法国人在越南部的驻军。而这两个方向上又以越南战场为主,印度战场为辅,之所以这么决定是因为印度英军尚有数万人之众,主动进攻未必能够有全胜的把握,而越南法军就不同了,法军驻守越南陆军总兵力不到五千,其余大部分都是越南本土的土兵,其装备与战斗力都远远不如石达开地部队,出击南下实有十成地把握,只要逼法国人停战,那将是对联军的重大打击。

    而联军地作战计划实际上是在取得南海制海权之后,舰队主力迅速北上,以威胁中国本土来迫使中**队不敢在印、越发动陆上进攻,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刚刚遭到重创的帝国水师居然寸土必争,受到如此重大损失还是坚持在南海与联军舰队游斗,不断炮击三国港口,袭击三国商船,这样一来联军舰队为了保护各港口安全,不得不继续在南海寻找帝国水师主力决战,也因此而没有余力继续北上。这样一来虽然初战受到重大损失,结果帝**队在石达开部挥师南下后却反而渐渐占了上风。

    接到朝廷军令的越北总督石达开立刻以刘永福所部194师为先头部队,以石镇吉的190师为后续,两师共两万五千余人分别从南定、和平出发,一路南下。当时在越北帝**队与越南法**队之间缓冲的是越南阮氏王朝,阮朝之所以能存活至今,完全是因为中、法两国都希望能够有一个缓冲区来防止两国冲态,现在帝国既然决心驱逐法国势力,那当然不会再意这个阮朝是否允许他们借道而过,两万大军滚滚而入,随即便将一路之上的阮朝军队全部缴械,仅仅三天时间便杀气腾腾的直冲到了昆嵩。帝国政府这一招即在联军意料之中,又在三国意料之外,所谓意料之中是因为联军早就算到在海上吃了亏的中国人一定会借陆军优势出击,印度和越南的英、法军队都为此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所谓意料之外是因为没有想到中国人放弃了主力云集的印度战场,而以杂牌军(洋人向来认为王财嫡系国防军是帝国主力,地方军阀是二级杂牌军)南下进攻法军,更没有想到中国人会进攻的如此之快,三天时间便让越南阮朝几乎亡国,这样一来法军是否能够挡住中国人的冲击,实在难以预料,唯有寄希望于在邦美蜀至芽庄一线修筑的防线了。

    邦美蜀至芽庄防线是从中英之战便开始修筑的一道坚固防线,当时英**队在印度北部被中国人打得连吃败仗让法国人意识到保留越南之地就必须要有一套应付中**队的战术,考虑到当时的战术思想与陆军作战实际,法国政府最终批准了修筑这一样道长达数十里的防线,整个防线纵深达到十里,设置大小藏兵洞三十余处,各类火炮近五百余门,由五千法军与两万越南土兵共同防守,贮备了大批粮食军械,近十年来法国人不断的强迫越南贫民修筑、完善这道防线,实际整个亚洲也没有比他更坚固的防线,凭借这道防线,法国人与英国人达成协议,只要中**队开始攻击邦美蜀-芽庄防线,英**队就必须在印度发起进攻侧应,同时一旦法军力不能支,那印度英军必须派部增援。事实上法国人也不愿意英国人插手越南,所以不到万不得以,他们并不希望英军登陆越南。

    [奉献]

第263章:战术分歧

    第263章:战术分歧

    第263章:战术分歧

    在这样一道坚固的防线面前,刘永福与石镇吉也是没有什么把握,正如洋人们说认为的那样,这两个师的中**队并不是帝国国防军主力,刘永福的194师是石达开在越北组建的新部队,虽然装备上达到了二线师标准,但是兵员全部是越南人土人,战斗意志与战术技能甚至至还不如石镇吉的190师,而石镇吉的190师虽然是一支参加过内战的太平天国老部队,又以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居多,但是他们都有二线师的通病,就是缺少打攻坚战的重炮,全师一百多门火炮全部是轻型野战炮,这对于结构坚固的法军防线基本如同挠痒,而更为严重的是自开战以来,刘、石两军一路势如破竹,着实有些犯了轻敌的毛病。

    面对法军防线,刘永福担心194师实力不足,因此建议将两师的火炮并到一起使用,集中火力打击法军防线上比较薄弱的点,并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由作战经验丰富的190师主攻,采用中央突破,快速穿插的战术,但是石镇吉认为190师是石达开的家底部队,不能轻易的和法国人拼消耗,再说战前计划也是刘永福的194师打头阵,所以不同意刘永福的意见,坚持要194师主攻,1第二个方案,他认为如果坚持要由194师主攻的话,那必须以少数部队吸引法军正面。主力则绕过邦美蜀,从法军侧后发起进攻,没想到这一条石镇吉也坚决反对,石镇吉认为必须在正面战场上“狠狠地敲打一下法国人”,绕到法军侧后的做法完全是“畏敌之举”。两个人在进攻前为这事一直吵到了越北总督石达开那里,最后还是石达开改变命令,严令由石镇吉担任进攻总指挥。统一指挥这次对法军事行动,这样一来刘永福的194师就被推到了进攻一线。刘永福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也没有挑战军令的勇气,只能传令所部各团、营临时赶制攻坚器械,结果中**队虽然早就抵达法军防线下,但却拖了将近一个月才做好进攻准备,这样一来原来措手不及的法军得到了宝贵的近三十天时间来收集中**队的情报,并调整了部署。等到刘永福恼火地发起进攻时,集中在中**队二百多门各型野战炮面前的法军防线后面,联军也部署了轻重火炮近一百五十门,甚至连防线前沿都做了炮兵射击标记,当真是威胁极大。

    总算刘永福颇有自知之明,为了克服火力不足与士兵作战经验缺乏地劣势,这位帝国未来的名将认为只有将进攻发起地向前推进,才能尽可能的缩短士兵在冲锋过程中的损失。为止他暗中命令士兵开展坑道作业,不断将进攻出发地向法军防线掘进,这一招颇出法军意外,躲在防线后的法国人眼见着如同鼹鼠般在黑夜中不断挖土推进的中**队居然毫无办法,只能不断的开枪开炮,但是在黑夜中地命中率实在不高。给中**队造成的伤亡也远远低于刘永福的心理价位,又花了四、五天的时间,194师终于把阵线推进到了法军防线二百米左右的地方,再想往前,法军的枪炮精确度就高了,双方就这么对峙着,大家心里都明白,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二百米的距离将结束许多人地生命。

    194师上校师长刘永福一生都将记住这个血肉横飞的日子,如果说野战中**队尚可借着人多的优势占点上风的话。那攻击即设的坚固阵地就不那么熟练了。在双方数百门火炮持续一个小时的对射结束后,194师一团一营近千人呐喊一声便扛着各式各样地攻坚器械冲了出去。在工事里紧张的盯着这些冲锋的士兵。刘永福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刚才法军的炮火充分说明尽管在中**队猛烈的炮击之下,法国人仍然保存了火力,在这种情况下命令士兵强攻无疑是愚蠢的。果然,一团一营刚刚跳出战壕便遭到防线后法军劈头盖脸的猛烈射击,飞舞的弹丸在土地上砸出一个又一个的弹坑,士兵们仅仅冲出去五、六十米就倒下了一百多人,受伤未死的士兵蜷缩在地上翻滚哭号,他们地惨状让一营其余地士兵目瞪口呆,不但脚步放缓,连队形也不成提统了,不但有人随手扔掉武器,抱着脑袋就往回跑,更有人双脚一软就趴在地上装死!这第一次冲锋不但损失了二百多人,简直把帝**队的脸都丢光了,特别是大声欢呼地法军士兵躲在防线后用步枪瞄准了伏在阵地上即不敢前进,又不敢后撤的那些个一营士兵,声声惨叫传来,直把刘永福气疯了。

    没等刘永福下令再次组织第二次进攻,石镇吉派人来斥责194师这次“丢脸的进攻”让刘永福气得一把抽出短枪,扯掉衣衫就要上去拼命,总算是周围的副官死死的抱住,这才没让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第二次进攻的规模远远超过第一次了,刘永福吸取前次进攻的教训,以精锐的三团一营为第一攻击波,以一团一、二、三营为后序,一次投入了四个营近四千人的兵,为了防止队形过于密集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刘永福还命令所有士兵必须以散兵队形前进,任何擅自逃跑、后退的士兵都将被枪毙。在他的严令下,194师的越南藉士兵总算是鼓起了勇气,当炮声一停,相互鼓励着再次冲出战壕,黑压压的四千人像洪水一般汹涌而来,到也颇俱声势。刘永福只见得法军防线上不断闪动着道道火光,他明白,这火光每闪动一下,自己就会失去一名士兵,但在这个死战拼杀的时候,自己只能希望士兵们凭借他们的勇气奋勇而上,去争取荣誉了。

    也许是比较精锐的三团一营坚决果断的冲锋激励了一团三个营的士兵,也许是三团一营承受了极大的伤亡,为后续的同袍开辟了安全的通路,第二次冲锋的士兵居然没头没脑的一直推进到法军防线外侧的土壕边,随即五十多架长梯与踏板一起架上了壕沟,成百上千的士兵呐喊着往防线上冲去……

    站在工事内指挥的刘永福激动的跳了起来,他狠狠的搓了搓满是汗水的手掌,正要下令待命的二团一营跟进,却突然看见好不容易爬上法军防线的士兵下饺子般一个接一个的摔了下来,紧接着土壕外升腾起了十几个巨大的烟雾,猛烈的爆炸声中,无数士兵的残肢断臂被炸上了半空中,就在众人目瞪口呆之间,刚才已经枪声零落的法军阵地突然之间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也不知道是增援法军到了,还是该死的法国人早有埋伏,总之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立刻让正要得手的中**队发生了混乱,冲上法军阵地三团一营伤亡惨重,根本无法再起到中坚的作用,而土壕一侧发生的十几处巨大爆炸又让后续的一团三个营慌了神,仅仅是稍一犹豫,方才还占着优势的帝**队再次像退潮一般乱吼乱叫着逃了回来,所谓兵败如山倒,即使刘永福铁青着脸下令执法队向发了疯般逃命的士兵射击也根本没有办法阻止这些丧失了斗志的逃兵,而一团撤了下去,冲在最前面的三团一营就成了被他们抛弃的孤军,194师阵地上所有的士兵都清楚的看见三团一营残余的士兵为了掩护当了逃兵的一团,仍然拼死抵抗法军的反击,双方的士兵端着刺刀展开了激烈的肉搏,不断有穿着灰布军装的三团士兵长声惨呼着滚下阵地,这一幕幕让刘永福痛苦不堪,也让194师疯狂逃命的士兵极感羞耻,一团三个营的士兵在逃命的过程猛然回头发现阵地上还有自己人拼死奋战,人人均感后悔,但是现在继续返回已经毫无意义了,法军害怕中**队增援三团一营,刚刚稳住阵脚便命令火炮覆盖射击两军中间的缓冲地段,最后的结果便是194师三团一营近千人几乎全军覆没,犹其令人痛恨的是,阵亡在法军阵地上的三团士兵尸体居然被法国人毫不客气的全数抛了出来,这情景即让刘永福恼火,又让他无奈,如果还按照石镇吉的办法,那打光了194师也不一定能前进一步,可是军令如山,明知这是错的,刘永福只能咬咬牙认了。

    尽管194师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是石镇吉仍然坚持采用正面强攻的办法,事实上这与石镇吉长期以来的作战习惯有关系,石镇吉是石达开的族弟,在内战中滚了多少年,可以说战斗经验极其丰富,但是这个人有个坏毛病,无论是与清军还是湘军作战,他都是敌强己更强的态度去打仗,面对清军、湘军当然吃不了太大的亏,这种不要命的打法甚至还让他占了便宜,但面对洋人军队还采用这种打法,那不但吃定了亏,甚至与送死无异了。

    [奉献]

第264章:普军参战

    第264章:普军参战

    第264章:普军参战

    正是石镇吉的这种心态让他对刘永福两次进攻都遭到惨败极为不满,一再斥责刘永福作战不利,指挥无方,刚开始刘永福还垂头丧气的忍了,第一天的进攻让他损失了近千人,心中的恼火着实比石镇吉要厉害的多了,他也知道失败固然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是士兵们胆小怕死的孬种样子更让他气愤,特别是第二次进攻,倘若一团三个营能够及时跟进,那三团一营就算攻不下来,至少也能退回一些来,因此当晚就将从一团的团、营正职全部免职,决心第二天再决一死战,可是石镇吉这几次三番不问原由的严历申斥到底也把刘永福给搞火了,在他看来,假如按照他的那个方案,这仗决不会打成得这么窝囊,激愤之下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御,派人赶回越北找石达开申诉,甚至表示宁可不当194师师长,也不愿看着士兵去送死。

    且不说大敌当前,石镇吉与刘永福自己吵得昏天黑地,就说收到申诉的越北总督石达开,他万万没有想到刘、石两人居然到现在也没有在打法上取得一致,按照太平军以往的作战习惯,领兵将领有权力决定具体的战术,这次也是一样,石达开既然把指挥权交给了石镇吉,就没有再过问他的具体部署,可以刘永福送回的申诉却让石达开非常清楚的意识到,继续去攻打敌人重兵据守地防线绝对是费时费力的愚蠢行为。不但会将士兵的锐气消耗怠尽,也会影响到帝国与三国联军在大棋盘上的博弈,水师失利之后陆军再失利,那皇上到底会如何处置,实在是不难预料,石达开越想越是不安,和几个参谋师爷仔细商量之后。亲自率领越北驻军精锐——国防军119师李杰部赶往前线增援。

    119师李杰部原是驻守江西的部队,在石达开归顺帝国政府时。119师作为朝廷先头部队入云、贵震慑局面,后来又随石达开入越北平叛,可以说是西南军队中唯一一只王财嫡系的精锐国防军(按帝**制,190-199师番号均属于西南军编制),长期以来都作为西南保留部队驻守河内,拱卫越北总督府,这次石达开将119师带出来。可以说是绝心不成功,便成仁的,实际石达开还有一个心思,那就是打完这一仗,他有心辞去越北总督一职,学曾国藩地样儿带着家眷回祖藉安度余生。

    两天后率军赶到前线的石达开仅仅在法军防线前转了两圈便免去了石镇士前线指挥一职,亲眼看过战场形势地越北总督毫不犹豫的批准了刘永福“绕过正面,主攻侧后”的意见。但考虑到194师在前几天的进攻中伤亡颇重。便命令刘永福部194师仍然在法军防线正面牵制,而他亲率190、119两个主力师绕过邦美蜀后再返身回击,到时候两面夹攻,彻底击败据守防线的法军。

    当初在修建邦美蜀防线时,法国人就考虑到了中**队绕过防线正面突袭其侧后的可能性,有心将防线继续向西沿伸。但是当时作为中、法两国缓冲的阮氏王朝仍然存在,根据中、法两国分割越南地协议,两国都不得擅自将部队扩张到阮朝领土内,这样一来邦美蜀防线的西端就因为这个原因而空缺,开战后,法军担心中国人以此为突破口,临时抢修了一段工事,但远远比即设防线要脆弱的多,到后来法军发现中国人根本无意利用这个破绽,反而选择了硬碰硬的攻打防线正面。于是便逐渐将这段地区的守军抽调到别处。等到石达开亲率两万精锐乘夜杀到时,当面的两千名联军士兵仅仅挡了一顿饭时间便四散奔逃而去。

    取得突破后。石达开当即命令119师李杰部迅速突击邦美蜀法军侧后,194师石镇吉部则马不停蹄的继续向南推进,一路上绕过所有法军据点,全力以赴破坏越南南岸的各个港口,对于这些港口,石达开只有一个命令“全部炸毁”。

    中国人如此快地绕过邦美蜀着实令法军大吃一惊,匆忙之间急调两千越南土军前往堵击,这两千越南土军刚刚跑到邦美蜀西侧便与119师李杰部先头二团一营遭遇,黑夜之中一阵乱打,越南土军瞬间便被冲得七零八落,更要命的是这支越南土军的法军指挥官也在混战中被打死,法军指挥部完全失去了对邦美蜀附近的情报来源,而李杰也是一员猛将,遭遇战击败土军后,他拒绝了参谋关于保留预备队的建议,直接下令119师三个团分三路从法军防线后发起冲击,而这位少将师长也带着近卫营官兵冲到了全师的最前线,一举突破了法军地数道阻击线,以越南土人为主的法军部队根本没有办法挡住中**队的猛冲猛打,几乎没有任何一道阻击线能够让119官兵停留超过半个时辰,踏着法、越军队层层叠叠的尸体,帝**队呐喊着越战越勇,到东方发白时,南、北两面的帝**队终于在法军阵地上会师了。

    一肚子火气的刘永福总算是站在了数日来屡攻不克的敌军阵上,看着周围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几日来阵亡的194师官兵尸体,心中对石镇吉是恨意远远超过了对法国人的恨,只是身居西南军序列,除了忍气吞生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突破了邦美蜀防线后,石达开严令119师李杰部与194师刘永福部一个向东,一个往南,向当面法军展开全线进攻,而法军则是一片慌乱,虽然邦美蜀只不过是数百里防线中最西边地一个据点,但是此处被中**队突破就意味着整个防线地法军都有可能被中**队抄了后路,结果数日之间法军全线溃退,西线的法军至少还见到了中国人地面,而东线的法军则连中国人的脸都没有见到就不得不退出这条坚固防线,迅速后撤以加强后路。法军原计划依靠邦美蜀-芽庄防线能够挡住中国人,加上兵力不足,因此只在二级修筑了一道简单的工事,结果没想到中国人推进如此之快,突破防线后没有任何停留,一路紧追在后撤的法军屁股后面汹涌而来,退至二线阵地法军根本来不及加强工事中国人便涌了上来,结果一个追,一个跑三万余中**队在越南南部把一万法军追的走投无路,一直逃到海边才遇上匆匆赶来接应的数千英军。

    石达开原来认为一鼓作声,完全可以将法军逼下海去,可没有想到在港内联军战舰猛烈炮击的掩护下,英军死守防御阵地,119、194两个师接连发起几次冲锋都因为战舰炮火过于猛烈而功亏一篑,陆军野战炮根本不是大口径舰炮的对手,巨大的炮弹每一次爆炸都能让靠两腿冲锋的中**队死伤十余人,只攻了几天时间两个师就伤亡了近三千人,到此时石达开才明白在没有赶走联军舰队的情况下,单靠陆军是没有办法攻下这个背靠海洋的英、法阵地,眼见部队伤亡过重,越北总督石达开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击,转身在联军舰炮射程外深掘沟,长期围困。

    虽然这场令人眼花燎乱的越南南部作战没有取得“将法国人赶到海里去”的预期目标,但法国人在越南南部的势力却受到了重大打击,不但越南土军烟消云散,就连那些来不及撤退的法国移民也被帝**队一个个的搜了出来,法国人仅仅在南部保留了几个港口来显示自己对越南的权力,而这在王财看来等到将来战争结,法国人总要和平移交给帝国政府的,暂时让他们帮忙看着也没有什么不好,甚至还可以用他们来牢牢的牵制联军舰队不敢北上。

    石达开在越南的这仗打得令王财非常不满,皇帝陛下并不在意刘永福与石镇吉谁导致了攻击受挫,也不想得意于总参上报的所谓越南大捷,在皇帝的眼中法国人现在还站在越南土地上是让他最不能容忍的,原本王财想借着大胜法军的余威再给英国人一些压力,但无法彻底解决越南法军,就意味着帝国没有办法放心的调转用兵方向于印北,就直接造成了将英、法逼出战争的即定计划成为泡影。

    然而就在法国政府为是否增兵亚洲而争论不下,帝国政府为继续战争的用兵方向大伤脑筋的时候,自开战以来一直对法国政府极为“友好”的普鲁士突然在普法边界发起了进攻,秘密集结起来的三个军团共四十七万普军在普皇威廉一世以西班牙皇室继承权为借口突然向法国宣战后仅仅三个小时便突破了法军防线,一举攻入阿尔萨斯、洛林,边境法军促不及防,当天便被俘六万余人,通向巴黎的道路瞬间洞开。

    [奉献]

第265章:吞并越南

    第265章:吞并越南

    第265章:吞并越南

    法皇拿破伦三世虽然也曾经担心普鲁士的野心,但是并没有想到威廉一世会在这个时候发动突然袭击,眼看着巴黎危在旦夕,也顾不上在亚洲与中国人争什么殖民地了,法国政府立刻全力以赴调集军队,组建了莱茵军团以对抗普军的进攻,只是法军国内的交通网远远没有普鲁士发达,军队的集结基本上都靠士兵两条腿,结果匆忙之间仅仅在防御正面结集了十余万人,其他主力部队至少还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到部署到位,法皇拿破伦三世情急之下,自任为总司令,命令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而具体指挥则交给了经验丰富的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与他们对应的则是由弗里德里希※#8226;卡尔亲王统一指挥普军1、2军团以及由弗里德里希※#8226;威廉王储指挥的3军团,而总参谋长更是当时还不出名的H.K.B.von毛奇,最高统帅则是普皇威廉一世,普法两国的皇帝亲自出任最高统帅,使这场战争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根据战争开始后的情势发展,普军决定继续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夺取阿尔萨斯、洛林后在巴黎外围消灭法军主力,最后攻战巴黎,而法军却针锋相对的认为在当前这个不利的情势下,应当集中兵力先遏制住普军的进攻,在普军进攻受挫。士气不济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反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最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仅看普、法两国地作战计划便可以看出普军更为务实,而法军则把战胜的希望过多的寄托在不可预料的因素上,首先南德意志各邦在普军的节节推进下很难再继续保持中立。至于他们希望奥地利借道那更是纯属一项情愿了,奥地利虽然在普奥战争中吃了大亏。但感于战败后普鲁士并没有对他们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甚至还保留了奥地利相当的权益,加上奥地利尚未从战败后恢复过来,因此在法国提出联盟请求后,奥地利毫不犹豫地表示将严守中立。英国到是有心帮助法国,无奈亚洲战事尚未结束,中国人瞄着印度的两只眼睛仍然是放着光芒。同时在亚、欧与两个大国同时开仗,英国人着实没有把握,何况法国受到削弱对于英国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因此也只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至于西班牙就更靠不住了。

    王财当然大喜过望,普鲁士这时候出兵法国就算不是真心帮助自己,那也绝得是一个大便宜。此前对于普鲁士与法国人勾勾搭搭地不快顿时一扫而光,又一次落井下石的摇旗呐喊起来。不过场面上的事情要做做,私底下的外交活动也不能放松,其时帝国政府虽然与西班牙断交,但与英、法仍然保持着勾通,这个时候王财对于英、法急于结束亚州战事深信不疑。因此命令刘丽川代表帝国政府主动与在天京的英、法公使勾通,暗示英、法两国,帝国政府无意于同英、法两国继续争强,只是想为惨死在西班牙屠刀下的华人百姓讨个公道,希望英、法两国能够退出三国联盟,同时刘丽川还保证,只要英、法退出三国联盟,停止针对帝国政府的军事行动,那么帝国政府也无意于在印、越扩大军事行动。

    出人意料地是,帝国政府的善意却被信心十足的拿破伦三世一口回绝。这位法国皇帝根本不把普鲁士军队放在眼里。他相信只要勇敢的法**队发起反击,那普鲁士人必定会一溃千里。而击溃普军之后,法军就可以抽出手来收拾中国猴子了。与拿破伦三世的信心十足完全相反,英国人却并不那么看好法国人,近几年来英国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都被投入到了没完没了的印度战场,虽然杀了数以万计的印度叛军,但该死地印度人却好像杀不完一般,得到中国人暗中援助的印度人反而越打越强了,英国人实在是有些厌烦了这场“打烂印度,同时也拖跨自己”的战争,而要结束印度的战争,他们就必须与印度叛军的幕后黑手中国人达成默契,只是英国人有心停战,却不能公然背离三国盟约,对于中国人的善意,只好含含糊糊地不置可否。

    英、法如此不爽快,王财也同有办法,毕竟帝国现在也没有在战场上取得更多的好处,唯一可做的就是继续在印度战场上给英国人一些压力,等到那个拿破伦三世想明白之后,再将英、法逼出战争了。

    最令王财不满的是美国人又扮演了一个左右逢缘的角色。美国政府一面表示严守中立,一面又向参战各国表示可以提供必要的援助,最可恨的是美国人居然还不顾中华帝国感受转让了两艘战舰给焦头烂额的西班牙人,几乎是公开了中、美两国的矛盾,也公开表明将不再与中华帝国合作的态度了。对于美国人态度地转变,王财到并不担心,此时地美国虽然经济增长迅速,但对于中华帝国来说仍然是远远不及的,除了他们地制度上颇有可取之处外,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力量,美国都不是中华帝国的对手,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王财原来是希望能够与美国合作,但是现在看来,唯利是图的美国人(王财并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是唯利是图的)根本不足以建立“战友加兄弟”的盟友关系,是时候要对联普、联美的政策做一些调整了。

    借着欧洲战场日渐激烈与亚洲战事慢慢演变成对峙局的时机,石达开终于决心放弃越北总督之职,带着全家老小回广西老家闲居养生,事实上这位帝国最年青的殖民地总督意识到这次对法作战必将成为朝廷削弱西南兵权的好借口,身处峰口浪尖的位置如果不晓得激流勇退的话,那第一个倒霉的肯定是自己,这点上曾国藩做的很好,老老实实的放弃权力,如今反而得到朝庭十二分的尊重与厚待,皇上如此厚待曾国藩那分明是给石达开一个暗示:只要你放弃权力,那王财他也不会赶尽杀绝,颇有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味道,自己倘若不识时务,后果怎么样就难说了。因此战事稍一稳定,一封辞职奏便被千里送到了王财的案几上。

    说老实话王财连作梦都想着把石达开的实力给剥光,但此刻他主动上奏到让王财有些不好意思了,平心而论石达开与曾国藩都是难得的实干人材,只是一山容不得二虎,只能委屈他们两位了。于是在王财的授意下,帝国政府批准了石达开的辞去越北总督的奏折,但是却驳回了他想回广西老家的请求,王财亲自拟诏,宣布褒奖石达开为帝国建立的种种功勋,加封其为毅德公,并将其诏回天京担任国务咨政,朝夕随王伴驾,其越北总督一职取消,越南北部改设趾北省,中部改设趾中省,而南部则设趾南省,由朝廷另派得力干员前往担任各级行政关员,也不管英、法以及阮氏王朝如何反对,反正先吃下再说,当此,中华帝国正式将国土推进到了南海海岸,虽然法国此刻仍然占据了越南越部数个港口,但是谁都不怀疑这几个摇摇欲坠的据点迟早将被中国人永不满足的吞下肚去。这个时候最痛苦的要数阮氏王朝了,近十年来越南长期被中、法分割,阮氏早已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权,此时整个王室成员又被中**队俘虏,实际是到了国破家亡的境地,但帝国皇帝还是不满意,在给石达开的诏书中另附密旨,而收到密旨的石达开在移交越北总督职权之前下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将阮氏王族四十七口全部毒杀于顺化俘营,对外却宣称是法国人害怕阮氏国王与中国人合作,派人将阮王给暗杀了,普通的越南百姓哪里知道什么真项,谎言说了一百遍立刻就成为真理,更何况阮王四十七口的尸体全都在中国人手里,想要做点假还不容易?甚至石达开还画蛇添足的派人伪造了一份同意越南并入中华帝国,由阮王亲笔签名的文件,没想到这份文件反而被法国人抓到了把柄,双方互相推卸责任,结果阮王之死,引发中、法之间又是一通口水仗,在越南占居了绝对宣传优势的帝**队轻尔易举的就把越南百姓对国王丧命的痛苦转化成了对法国殖民者的切齿仇恨,针对法国人的暴力行为越演越烈,在被英、法占领的那个港口中几乎每天都有洋人被当地百姓暗杀,尸体残缺不全,当真是惨不忍睹,但在越南的中国人也并不好过,也有一批忠于王室的越南人把中国人与法国人放在了同样敌对的位置,整个越南几乎成了暗杀与暴力的天堂。

    PS:最近锄头在忙于验房、装修的事情,尽量保证更新吧,但是一天数章恐怕是困难了。

    [奉献]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1182/ 第一时间欣赏太平新篇最新章节! 作者:春锄所写的《太平新篇》为转载作品,太平新篇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太平新篇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太平新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太平新篇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太平新篇介绍: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而这又是一场颇具争议的战争,至今在这段历史中涌显出的众多历史人物还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就是清末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2006年一位喝醉了喜酒而在回家路上莫名其妙的被卷入时间长河的年青人一头栽到了1853年的中国,此时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内矛盾重重,第二次鸦片战争将要开始的年代,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刚刚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位名叫王财的年青人如何才能在乱世中生存下来?他能改变中国近百年耻辱的血泪史吗?从胡说八道的逃兵,到一个开创历史的枭雄,他走过了怎样一个人生历程?幻想着做一个冲锋陷阵的英雄,却在血与火的面前双腿一软当了逃兵;自作聪明的玩战术,却让白手起家的部队伤亡殆尽;费尽心血兴建的兵工厂却发现没有合格的钢铁来源,他不得不面临连续数年的使用劣质产品;错误的把黄河改道算到了老蒋的头上,结果造成了怎么样的损失与背动;积极推行的太平天国乡官制度适合现实的社会吗……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曾国藩、李鸿章等等英雄豪杰都将再掀起血腥风雨,而才华洋溢的太平之花的傅善祥、年轻貌美的天长金洪天蛟、情深意重的女检点周秀英、雌威莫测的西太后等等,这些女人围绕主角又会产生怎样的交集?在尔虞我诈中他到底能走多远?成长起来的王财太平新篇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太平新篇,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太平新篇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