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盛唐不遗憾TXT下载盛唐不遗憾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盛唐不遗憾全文阅读

作者:朕御山河     盛唐不遗憾txt下载     盛唐不遗憾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春季收获和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各种早已规划好的新建楼房,也趁着天气转暖开始准备动工,如此,就带动了劳动保护产品的销量,藤条编织的安全帽,棉线编织的手套的销量大大增加,这些之前没多少工匠使用的产品,如今却已经获得了普及。

    颜如玉负责的工坊,已经难以体用足够数量的安全帽和手套,为此,正在筹备扩大规模,把零散会编制帽子和手套的零散之人都集中起来,这样干活的效率会高出许多,销售也没有压力。

    之前零散贩卖藤条安全帽的小贩,也都是从普通手工艺人哪里买来的,而这些农民式的手工艺人,工作的效率非常的低下,他们编织安全帽的时候,所有的步骤全部由自己一个人完成,比如去山里砍伐藤条,对藤条进行挑拣,对藤条进行各种热处理和晾晒,进行安全帽的编织,刷上防腐的桐油,这些都是一个人完成了,做好一个安全帽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这样人力成本就太大了。

    而把这些工匠统一招收进工坊之后,就能够进行更加合理的流水线生产,还可以节约手工艺人资源,把砍伐藤条,挑拣,热处理这些工序都交给初学者去做,而有手艺的工匠专门负责最后的编织和刷桐油,这样一来,劳动的效率就大大增加了,以前很多天才能编织一个安全帽,采用这种办法,一天编织几十个都不成问题,人工成本将大大降低,利润也就上去了。

    而工坊付给这些干活手工艺人的工钱,肯定要比他们之前自己干活的时候要高得多,这样也能很好的留住人才,让工坊的规模能够持续的扩大从而制造出更多的安全帽,以此来保护工匠们的安全。

    之所以,选择编织藤条这种原始的办法制作安全帽,而不去利用更新的材料,那是因为新材料都很贵,而防护性更好的军队用头盔又太笨重了,戴着不是很舒坦,只有这种既轻便又透气,还廉价的藤条头盔最适合给工匠使用,反正,现在京城盖的楼房也不是太高,藤条安全帽已经能够达到很好的防护效果了。

    手套是棉线编织的,刚开始的时候,颜如玉还让人常识用麻绳进行编织,最后虽然编织出来了,也确实更加的坚固耐用,可麻绳太过于粗糙,使用的意义不大,毕竟,干活戴手套就是为了保护手掌,若是戴手套反而能把手掌给磨破,那戴手套还有什么意义,而麻绳手套经过一番测试,最终证明是不能使用的,使用麻绳手套很容易将手掌给磨破,甚至还不如不用手套,这让颜如玉很受伤,她还以为自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那曾想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馊主意,最终只能放弃这种想法,专心发展棉线材料的手套,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

    当然,提出手套的自然是李安了,因为在大唐这个时代,还没有手套这个概念,这个时代也根本就没有手套。

    可大唐的冬天也很冷啊!没有手套保护,冬天的时候怎么能受得了,手掌岂不是要被冻烂了。

    其实,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在大唐这时代,衣服的袖子是很长的,棉衣也是一样,而手掌所在很长的袖子里,自然不会被冷空气侵袭,甚至,还有手炉子这种在冬季取暖用的工具,就是一个金属材质的小型取暖设备,一个袖珍型的手持煤炉,可以很好的温暖手掌,让人的手掌不至于被冻坏。

    当然,不论是棉衣长袖,还是温暖的手炉,这些都是富裕人家才能有的,对于普通的穷人,这些自然是用不起的,那穷人冬季又是如何保护手掌的呢?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把两只手分别塞入另外一只手的袖子里,这样不就暖和了么,若是干活的时候,那就根本不需要防护了,因为干活是体力劳动,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加剧,从而把全身的热量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手掌部位,让手掌不至于寒冷,若是手掌实在太冷的话,可以让两只手不停的搓动,从而摩擦起热,保护手掌不被冻坏。

    当然了,穷人干活的时候,不可能时时刻刻想着保护手掌,所以,很多穷人的手掌,在冬季的时候都是满满的冻疮,看着颇为吓人,甚至都腐烂了,这就是穷人的宿命,没有任何的办法。

    李安两世小时候的手掌,在冬季的时候,也都是烂糟糟的,看着都觉得恐怖,最关键是天热之后非常的痒痒,让人极其的痛苦,痛苦的难以形容,这就是穷困没有手套的结果,若是有温暖的手套,李安就不会在冬季的时候被冻的满手烂肉了。

    在所有材质的手套之中,棉质头套无疑是最好的一种,因为棉质材料最后的柔软,对手掌皮肤的保护是最佳的,干活的时候要想很好的保护手掌,一定要使用棉质的手套。

    与编制藤条头盔一样,颜如玉负责的劳保工坊,编制棉线手套采取的也是人力编织的办法,这对于人工的熟练度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编织技术不好或者干活太慢的都会增加人力成本,不过,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那就是记件算工钱,干的越多拿钱越多。

    大唐第一个会织手套的不是别人,就是李安,因为大唐之前还没有手套,是李安提出手套,并交给了颜如玉,然后,颜如玉把家里的所有女子全部教会了,最后直接将手套引入了自己负责的劳保工坊,从而让更多的妇人学会了编织棉线手套,然后,就是一步步的打开市场,让普通的劳动者愿意使用这种产品。

    这种棉质的手套能够很好的推广下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足够的廉价,若是价格比较昂贵的话,推广的难度就会很大了,而只要价格比较便宜,愿意接受的人就会比较多。

    毕竟,与藤条安全帽相比,棉质手套属于损耗较大的产品,在劳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几天下来手套就磨烂了,就需要更换新的手套,成本若是较高,又怎么能消耗的起,当然了,手套坏了也是可以修补的,一般手指部位损坏比较常见,其次是手心的部位,都是用力和摩擦比较多的部位,而手面几乎不会损坏,所以,在磨损了之后,也可以把两只手套换手戴,这样就能使用双倍的时间了。

    因为市场对手套的需求量一下子就多了起来,所以,工坊的女工也比较的忙碌,而女工忙碌必然会遇到更多的突发意外,为此,作为管理者的颜如玉她们最近也比较的忙碌,总是要去处理好多棘手的问题。

    “什么,最近手套销量大增,都忙不过来了,那你们为何不亲自上阵,一人一天编织十套也是好的。”

    李安笑着说道。

    李芽儿笑道:“不济事的,我们府上才几个人,全都去工坊干活也来不及的,姊姊说了,就算现在招工五百都未必够用,只能尽量让姊妹们加班加点的干活了,工钱当然也跟着加。”

    “哦,是产量跟不上啊!这也难怪,紧靠妇人一点点的编织,自然是没有太大的产量了,必须要想个更好的办法才行。”

    李安开口说道。

    “夫君能有什么好办法,说出来听听?”

    李芽儿开口问道。

    李安想了一下,笑着说道:“还能有什么好办法,当然是制造机器了,使用机器编织手套,速度肯定比人力要快得多,一台机器能超过一百个妇人,这是肯定的。”

    “一台机器能顶一百个女工,有这么厉害,是真的吗?那这个机器什么时候能造出来?”

    李芽儿略显兴奋的说道。

    “快了,用不了太久的,相信很快就能造出来,我保证。”

    李安开口说道。

    其实,在教会颜如玉编织手套的那一刻,李安就已经在研究织造手套的机器了,只是当时手套还没被京城的百姓认可,市场还没有打开,所以,李安并不着急研发机器,仅仅人力编织的手套都够用了,而此刻京城的很多百姓都认可了手套,就算不是干活的百姓,在冬季的时候,人们也愿意买手套来给手掌御寒,这样销量就上去了,人力编织就比较难以满足要求了,而且,这个编织也不是很难,普通老百姓都能学会如何编织,慢慢的编织手套的工坊就没有竞争力了,倒闭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使用机器进行快速编织,是维持核心竞争力最靠谱的手段,只要工坊采取效率极高的机器编织手套,马上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在机器加入工坊之后,干活的女工并不会被辞退,因为机器也是需要人工进行操作的,只有编织技术好的工匠,操作机器的时候才能发现机器做的不好的地方,从而及时进行调整。

    李安进行手套机器的研究已经有些日子了,但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研发的进度非常缓慢,距离成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李安多花一点精力,研发成功也不会耗费太长时间的,差不多几个月之后就能研发成功了,毕竟,研发中心的基础设施已经摆在那里了,只要有这些基础设施,研发织手套的机器就没有多大的难度。

    “若是真的有这样的机器,那就太好了,那我们就不用继续招女工了,棉手套的价格也会更加的便宜,老百姓就更能用得起了。”

    李芽儿高兴的说道。

    李安点头道:“说的没错,待机器研发出来之后,制造手套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确实更加买得起了。”

    手套的材料太简单了,就是棉线而已,而棉线的成本并不高,尤其是手套所需要的棉线数量很少,成本就更低了,但把少量的棉线编织成棉质手套,却颇需要花费一番功夫,这对人力的损耗是比较大的,所以说,棉质手套的最主要成本,就是人力的成本,材料成本仅占两三成,而人力成本却要占据七八成,是实实在在的大头。

    后世的棉质手套之所以那么便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些手套都是用机器编织的,效率和速度极快,而机器的成本又比较小,人力的成本也同样很小,倒是棉线材料占了大头了,如此一来,手套自然是极其的便宜了,这是手套进行大规模普及的条件,甚至一天扔掉一副都不心疼,而此时的大唐,还不具备如此的条件,就算是为工匠提供的手套,也至少也用半个月才能换新,普通老百姓买的手套,都是省着用的,生怕将手套给弄坏了。

    这就更加凸显织手套机器的重要性了,只要这些机器加入到编制的行动中,手套价格大幅度降低,那么,老百姓就都能够放心大胆的使用了,再也不用担心资源的消耗问题了。

    一夜之后,第二日一早,李安前往研发中心之后,第一个布置的任务,就是加快织手套机器的研发,哪怕这些机器研究和使用会错过春耕,那也没有关系,反正,下半年的秋收,以及之后的一些年都是能够用得上的。

    李安家工坊生产的防护手套,也有一部分被卖到了研发中心,专门分给技术好的工匠使用,毕竟,现在的产量太少了,还没有办法普及给所有的工匠,只能选择性的给更重要的人使用,以保护这些人的手掌健康,避免他们因为手掌受伤而耽误研发机器的进度。

    李安拿出上个月绘制的织手套的机器,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这样的机器也是根据印象绘制的,里面还有不少细节没有考虑清楚,还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这样才能更好的研发出来,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就算图纸全部修改完毕,进行制造和测试也同样需要时间,所以,等到织手套的机器投入实用的时候,很有可能都是半年之后了。

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编织棉质手套的机器,李安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只不过,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研究,基本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毕竟,这几个月,万里传音计划才是最重要的,任何其它方面的研究都要尽量的摆在后面,如此,这项计划才没有能够完成,若是全力以赴进行研究的话,估计早就已经研发成功了。

    不过,此时此刻,李安已经有足够的时间了,万里传音计划已经取得了成功,接下来就是继续进行完善了,至少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样李安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点别的好东西了,织手套的机器虽然只是很普通的机器,作用似乎也不是很棘手,老百姓没有手套也能干活,况且,人力也能编织,可李安却觉得这种机器非常的重要,因为这种机器可以极大的提高编织手套的效率,从而极大的降低棉质手套的成本,可以让更多的棉质手套出现在市场上,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这种手套带来的便利,而李安发明这么多机器的目的,不都是为了改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么,若不是为了这个,李安何必这么辛苦。

    织手套机器的研发并不是很困难,这种机器结构一点也不复杂,比万里传音简单多了,就是模仿人力编织进行的,就是简单的把人力编织转换为机器编织,与织布机是一个道理,但比织布机要麻烦一些,但只要花费一番功夫,制造出来是不成问题的。

    按照李安的记忆,后世的织手套机器,一个时辰编织六十个防护手套是毫无压力的,如此一来,一天就能够编织七八百个手套,而若是采用人力编织的话,那是万万完不成的,反正李安觉得一天编织七八个就很受罪了,更别提七八百个了,而李安曾经的家人也用手工编织过手套,基本上一天只编织一双,也就是两只,然后就喊累了,不愿意继续编织了,当然,这是因为还有别的事情要做,不能把所有时间都拿来编织手套,但也足以体现编织手套耗时长,人也会非常的辛苦,编一双人就很累人了,女工没日没夜的编织,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李安的目标也不高,发明的机器一天能编织三百双就很满足了,而这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儿,但效率确实人工编织的十几甚至几十倍。

    当然了,机器十二个时辰连轴干的前提是要有人照顾才行,当放置的棉线快要结束的时候,女工要及时的将新的一卷棉线拿出来并接上头,然后继续进行编织,否则,就会造成机器的空转,机器可以不用休息,但人是需要休息的,至少也要有两组人轮流干活才行,但好在并不需要一个人看着一台机器,只要机器足够好,一个人看管十台八台是毫无压力的,这样一来,人力成本就非常低了,比采用人力编织便宜太多了。

    而机器编织的最主要成本就成了机器本身的折旧费用,还有机器的使用耗能,以及棉线的成本,人力成本只能屈居最次,这会造成生产出来的棉质手套非常的廉价,价格至少能够降低七成,以前买一双的钱,便可以买到三双的手套,这对于普通的劳动者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手套在大唐的普及型也会越来越高的,劳动者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

    “李侍郎,这又是什么机器,看着挺奇怪的。”

    一名高级工匠走到李安的面前,开口问道。

    李安指着他手上的手套,开口说道:“就是这个手套了,这种机器可以编制手套,效率非常高,一天一夜可以编制至少三百双,够多吧!哈哈!”

    “织手套的机器,这个好啊!这个最好了,我们干活的人最怕手掌受伤了,因为只要手掌受伤就没法干活了,很耽误事儿,人也非常受罪,尤其是大冬天干活,手掌受冻很容易受伤开裂,那叫一个苦啊!有这个手套就好多了,不但能够防寒,还能够防止磨伤,实在是太好了。”

    工匠开口说道。

    在几乎所有时代,干活的体力劳动者,在冬季的时候手部到处溃烂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几乎没有那个劳动者能够躲开,还有经常训练的士兵也是一样,一到冬季的时候,手掌就全是烂肉,看着就难受,而改变这一现象最好最完美的办法,就是在冬季的时候,给所有劳动者提供可以防寒保暖,还可以防止磨损伤害的手套,只要有了手套,这种情况就会获得极大的改善。

    对于贵族来说,手套的作用似乎并不大,平常不用干活,不需要考虑手掌磨伤的问题,天冷了有长袖和手炉,也同样不用担心手掌被冻坏,而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就不同了,他们对手套有很高的需要,他们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面临手掌伤害的机会很多,冬天也没有手炉可以取暖,长袖衣服更不是他们能够拥有的,穿着长袖也没法干活,而手套无疑就是最好的保护手段了。

    所以,自从李安第一次把手套拿到研发中心,就受到了大部分工匠的认可和支持,只有极少数钢铁直男觉得戴手套干活有损男子汉的乞丐,有点女儿态了,其实就是心里问题在作崇,男人也是会受伤的,也是需要保护的,难道非要把手掌弄得到处都是伤痕,才能体现男子汉的气概么,若是这个道理的话,那士兵也不用穿铠甲了,直接光着膀子去杀敌吧!这样才能体验男子汉的气概啊!可当兵的军人有谁不穿铠甲的,他们难道女儿态吗?

    “这个机器的这些零件,本官都已经标注的够清楚了,你们一定要快些打造,越早把这个机器研究出来,你们这些干活的工匠就越能早些享受防护手套带来的好处,要轮班干活,日夜不停的打造。”

    李安开口要求道。

    “李侍郎放心,我们一定会加班加点的,不过,这些零碎的机器要一个个的做,若是只有我们一组几百个人的话,至少也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做好,就不能多调一些人吗?这样速度会更快的。”

    工匠提出了条件。

    李安摆手道:“一百多人已经不少了,现在要研究和改良的机器太多了,若是仅仅为了研究织手套的机器而调动太多的工匠,朝廷会不答应的,你们尽力就是了,晚一点也没有关系,不急。”

    朝廷的那些官员是个什么德行,李安是最清楚不过的,这些家伙更看重的是作用更大,或者对自己有利的机器,而不是织手套这种对平民劳动者更有利的机器,或许在某些官员的心目中,研发这种机器就是多余的,用人工织造部分手套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用机器大规模的生产,老百姓手掌受点伤有什么大不了的,穷苦人不就应该受罪么,不受罪还是穷苦人么。

    就好比坐牢受苦一样,若是坐牢还能在里面过的有滋有味,那还有什么惩罚的意义,所以,古代的牢房条件都是极为糟糕的,里面的空气简直是臭气熏天,吃喝拉撒基本上全都在一个空间内,睡觉连个床铺都没有,只能胡乱的躺在满是潮湿虫的稻草堆上,这就是古代非常普遍的牢房了。

    老百姓是无罪的,可普通老百姓若是日子过的与贵族一样幸福,那还如何体现贵族的优越感呢?就是因为普通老百姓辛苦受罪,这样才能体现贵族的优越感,让贵族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如老百姓在冬季手指溃烂,而贵族的手指都是很娇嫩光滑的,这样只需要看手就能知道谁是老百姓,谁是普通的劳动者了。

    好多贵族就是这么无聊,就是不能看老百姓过的比自己好,要不然自己的心里就会不痛快,这也算是一种嫉妒心吧!

    在人类这个群体之中,有嫉妒心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都有那么一点嫉妒之心,至于这种心里是怎么产生的,估计是天生的吧!反正感觉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那么一点嫉妒心,看到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就嫉妒,尤其是身边人比自己过得好,就更加的嫉妒了,心里会极度的不平衡。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嫉妒心,可成年人的嫉妒心是不会写在脸上的,都悄悄的埋在内心深处了,只有孩子的嫉妒心才会很明显的写在脸上,比如一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总是嘴里含着糖果,而自己却从来都吃不上糖果,内心就会非常的嫉妒,看上去的表现就是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有糖的孩子,表情很是不开心,这便是嫉妒了,若是跑过去抢夺,那就更加的明显了。

    孩子有嫉妒心最多也就是去抢别人的糖果,是能够看得见的,危害性不会很大,而成年人有嫉妒心就比较的危险了,因为成年人会策划,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甚至为了夺取别人所拥有的物品而去剥夺别人的生命,危害性就太大了。

    而李安可不会去管这些,为了让老百姓少受点苦,织手套的机器必须尽快发明出来,然后立即投入到制造手套的行动中去,而按照预计,这种机器的研制是不会花费太多时间的,最多一两个月应该就能够成功,现在的基础条件摆在这里了,只要肯干,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

    把织手套机器的研发交代下去之后,李安还要继续去关注其余各项研究和改良的进展,万里传音计划还需要继续改良和完善,农耕机器也需要改良,还有很多其它的机器同样需要进行改良,而研发中心除了有研发和改良的任务之外,还有生产的任务,要不然也不需要二三十万人,而大部分的人力其实都是属于生产人员,在各项机器急需用人的情况下,能够拿来进行研发的人力就显得相对不足了,就比如朝廷突然下令,要调拨几万人参与万里传音机器的生产,这一下子就调用了太多的人力,这样一来,搞研发的人自然要大减,各项重要的改良是不能有丝毫停顿的,在如此人力紧张的情况下,李安能调动一百多人去研发织手套的机器,可谓也是尽了全力了,再也不能调动更多的人力了。

    “不错,不错,继续努力。”

    “很好,这个做的也不错。”

    “这个也很好,你们还是很能干的吗?”

    李安视察了多个改良机器的进展,每一个都颇为满意,并对工匠们进行了一番表扬,以提振士气,让工匠们都高兴高兴。

    “李侍郎,这些都是京城的一些大户聚在一起,研究之后递上来的建议,您过目。”

    一名小吏走了过来,把一张写满字的纸张递给李安。

    “剥玉米粒,剥大豆,水稻去皮,红薯切片……呵呵!这些家伙要求还不少吗?都学聪明了,居然跑到本官这里提要求了。”

    李安笑着说道。

    “李侍郎,这只是建议,建议,建议,嘿嘿!”

    小吏不知道收了多少好处,笑的跟刚吃完蜂蜜似的。

    “这些机器都不难,不过,本官现在手头人力不够,暂时还没有开始研究这些,只怕要到后半年才能开始研制,让他们慢慢等着吧!不要着急。”

    李安淡定的说道。

    这说的也是大实话,随着要研究的机器种类越来越多,需要进行批量制造的机器更多,如此一来,就算研发中心有二三十万人,那也是不够用的,有时候真的是有心无力,不是不想研究新的机器,是实在没有特别充足的人力,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就只能往后放放了,先捡要紧的进行研发。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继续增加研发中心的人力,可京城的住房问题没有解决,贸然继续增加人力,必然会进一步增加京城的住房紧张,所以,李安暂时还不能这么做,要首先把住房的问题给解决了,然后,才能继续增加研发中心的人力。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李安坚持先解决棘手的京城住房紧张状况,然后,再去考虑研发中心继续扩大规模的问题,要从自己做起,尽可能的去缓解住房的紧张状况,而不能任由住房紧张持续下去。

    最初建设研发中心的时候,圈了好大的一块土地,可现如今这块很大的土地也早就已经不够用了,为此,不得不重新选择几块地盘,建立了几处专门用于建设的分部,而若要进一步增加人力,那就要继续建设分部了。

    在李安的规划中,下一个分部的地址已经确定了,距离京城中心的距离自然更远一些,而这一次的建设与以往不同,要首先建设能够满足工匠居住的宿舍,然后才会去建设功能性的房子,要先解决工匠的生活,然后才能是工作。

    可居住的宿舍既可以是八个人一间,也可以是单独一个人一间,甚至还可以为部分工匠准备能够居住一家人的住房,这个区别就大了,一个宿舍房间,自然是居住的人越少越好了,这样居住的时候才会更加的舒坦,但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对工匠太好了,会不会让有些人心里不舒坦。

    由于研发中心与配套的工坊,对人力的需求太大了,所以,为单个人准备独立的房子不太现实,但对于最优秀的工匠,给他们准备一些单独的房子就比较的现实了,另外,普通工匠的住宿条件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要尽可能的让工匠们住的舒坦一些。

    李安在计划里写的已经很清楚了,将淘汰一个房间住八个人的宿舍,新的分部的宿舍,最多一个房间只能住六个人,房间的面积还不能减少,以此来增加舒适性,高等的工匠则必须四个人一间,而至于顶级的工匠,必须为他们单独提供一间房子。

    工匠的数量很庞大,而房间的人员密度又不能太高,如此一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提高楼房的高度了,五层显然显得有些不够用了,怎么着也要盖个八层的高度,在距离京城核心很远地方,盖个八层的居住楼房是毫无压力的,因为距离太远,即便这个高度超过了京城皇宫围墙的高度,也是看不到京城的,不会对皇家有窥探的可能,房子建造的高一些也没啥关系。

    在后世的城市,住宅房子建造的越高,越能显示这里是核心区,一般矮一些的房子都在郊区和农村,市中心的房子都是非常高耸的。

    可这并不能说明,高房子比矮房子要高档,其实恰恰相反,较高的房子居住起来并不是太舒适,还是矮一些的房子居住起来比较的惬意,只不过,越是繁华的市区,土地资源越是紧张,不允许盖矮房子,只有郊区的土地资源稍微好些,这样一来,自然郊区才有条件盖矮房子了,这是造成繁华区房子高大,而郊区房子矮小的最根本原因。

    可在大唐的长安城,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因为皇宫的建筑已经定型,周边皇城的建筑也没有更改的可能,在偌大的京城,是不允许有房子超过皇宫围墙高度的,否则就是违制,在大唐帝国,皇帝才是高高在上的,其余的人都要比皇帝矮一截才行。

    还好皇宫所在的位置是龙首原的最高处,在地势上占有巨大的优势,如此,就算低矮的城南建设五层楼房,站在楼顶也没有皇宫的城墙高,南门城外就更不用说了,永远都不会比皇宫高。

    城南和城外的好多楼房都是五层的,每一层的高度也都比较矮,比一般的一二层房子要矮得多,但比人要高许多,成年人把双手举起来都够不到屋顶,但稍微跳一下就能够摸到屋顶了,这个高度已经算是不错了,住在里面一点也不压抑,是最合适的高度了。

    可不论怎么说,京城内外所建设的这些五层的房子,都是远远不如拥有院子的房子舒坦的,虽然这些房子整体比较高大,可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些房子都是给穷人居住的,有钱人居住的房子都是起码有三进的房子,在后世都属于超级大别墅,就比如李安的房子,不就是超级大别墅么,只不过这个超级大别墅在城外罢了,城内的房产还比较小。

    其实在进行工业化发展的时候,李安就已经预料到京城的房价会疯狂上涨了,可李安却没有去炒房,因为李安实在不缺钱,也不可能去住那种没有院子的鸽笼房,更不想去做炒房这种缺德事儿,拒绝炒房就从自己开始,这是李安的想法,不论京城的房价涨到什么程度,李安都不会去炒房,而且,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房子价格的持续升高,全力以赴解决京城住房的紧缺现状,让老百姓都有房子住,都能住得好住的舒坦。

    是不是很伟大,这便是李安当前的追求,人在不同的阶段,追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很贫穷的时候,便会竭尽全力的追求金钱,把追求金钱当成自己人生最大的追求,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其它各个方面的拥有。

    可一旦追求的金钱到手了之后,继续拥有更多的金钱就显得有些索然无味了,就好比饥肠辘辘的时候,看到美味的食物,便会很有食欲,可若是每天都吃的饱饱的,任何山珍海味都能吃到,那么,对食物的兴趣就会降低很多,看到任何美味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俗称吃腻了。

    挣钱也是一样的,若是有的人发财了之后还想继续发财,这只能说明他手里的钱财还不够多,或者没有比较稳定可靠的持续收入来源,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念头,若是一个人足够有钱,而且,还有非常可靠的持续资金来源,那么,他对金钱的兴趣就会持续的降低,甚至丧失继续追求金钱的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人生就会发生转变,所追求的东西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会追求一些之前所忽略的东西,或者想要去帮助更多的人,去做做慈善啥的。

    后世的很多有钱的大佬,动不动就会教训年轻人,觉得年轻人不应该总是忙于追求金钱,而应该多去旅游,多去做公益,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可这些大佬却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已经拥有了金钱,自然可以毫无顾虑的去追求新的人生意义,可很多年轻人连居住之地都没有,必然需要拼命的挣钱,根本就不可能有心思去做公益,更没有资金支撑自己出去旅游,当然也更加不会认可这些大佬说的话,每次大佬说话,都会被年轻人喷的满地找牙。

    一个人只有条件成熟了之后,才会去考虑做慈善,才会没事就出去旅游散心,在兜里没钱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去做慈善,也没钱旅游,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甚至还需要在工作之余找个兼职做做,以多挣钱来贴补家用。

    自身的条件会限制一个人的想法,让一个想去看看这个世界的人,不得不整天待在家里,而李安显然不属于这种人,李安已经足够富有了,家里的工坊更是利润丰厚,富裕的程度是皇帝都比不了的,这种持续性的富有,让李安不必整体考虑挣钱,而人生若是没了目标,活着还能有什么意思,人生若想活的有意义,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才行,而李安的目标,就是要让大唐的所有百姓都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至少要尽可能的让老百姓过上好一些的日子,要让老百姓都有最基本的幸福感。

    而让老百姓有幸福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方面,衣服的问题随着棉花的大量增产已经不在是问题,也是最轻松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食物现在也完全解决了,整个大唐就遇不到饿死的人,就算没有工作去要饭,都能够吃的饱饱的,很多老百姓已经完全不清楚饥饿是一种什么滋味了,尤其是新生的孩子,至少都是能吃饱的,只是穷人家的孩子吃的不够好罢了,比如有钱人家的孩子吃的都是蛋肉和糕点,而穷人家的孩子吃的都是红薯地瓜,但肯定都是能够吃得饱的,区别就是吃的够不够好,够不够有营养罢了,而这个是需要长期努力去改善的,只能一步步的慢慢改善,急不得。

    住房的问题,在乡村和小地方都是足足的,一点也不缺住房,只有京城和类似的大城住房问题极为的严峻,尤其是京城是最严峻的,大唐的住房难题有一多半都在京城这里,其余几个大城加起来的住房问题也比不了长安城一个,可见长安城住房的严峻程度,而长安城会如此严峻,自然与李安脱不了干系,因为李安在这里,而且,还创办了拥有二三十万工匠的研发中心,而每一次研发出来新的机器,都会带来一次人口的增长,久而久之,京城就人满为患了,而其余几个大城虽然也有机器工坊,可都是一些在京城不方便开办的工坊,比如莱州沿海的造船工坊,在京城附近根本就没法开办,或者只能建造小型的船舶,大型的海船只能放在莱州沿海的港湾里建造,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若是京城在海边,那就没有莱州什么事儿了。

    京城的地价已经很贵了,比很多大城都要贵得多,劳动力的工钱也超过所有城市,可为何人们还是喜欢扎堆在京城开办工坊呢?这自然是因为这里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工坊遇到什么难题,可以比较容易的被解决掉,而到了陌生的小城,不但原材料不好解决,机器出了故障也不好解决,京城的生态好,决定了人们不愿意离开京城去别处发展。

    研发出来的机器,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就直接让研发中心的工匠自己制造,而还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则都直接卖给需要的商人和贵族了,让他们也过过开工坊的瘾,这样也能减轻研发中心的负担,否则机构太大,光是管理就很累人了,滋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的,直接将技术卖给商人和贵族,让他们自己管理,自负盈亏,这样也能减轻朝廷的负担,不至于让研发中心这个机构太过于庞大,二三十万的机构已经很大了,若是所有机器都自己负责建造,估计研发中心这个单位会聚集一二百万的人力,几乎能够囊括京城二三成的人口了,这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管理起来的难度太大了,李安是希望能够把更多的不太重要的技术卖给商人和贵族,让他们自己负责管理日常,而研发中心更多的人力将专门用来从事研究的任务,这样研发的进度就会更快更好的。

    至于出行的问题,也在持续的改善之中,就目前大唐帝国的出行条件,已经比之前好太多了,长江黄河济水淮河这些大河上建设了不少桥梁,从而很好的沟通了两岸老百姓的联系,铁路系统的完善,更是让很多老百姓可以用极短的时间抵达自己的目的地,铁路对于商业的发展更是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总之,出行的条件好了太多了。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基本上都在持续的改善之中,在大部分地区,这四个方面都大大的进步了,只有部分地区的住房和出行稍微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京城的出行和住房就遇到了难题。

    为了解决京城老百姓的出行问题,李安提出了地下停车场和地下通道的构想,而为了解决京城住房的问题,李安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提出过多少措施和办法了,出行问题的解决相对比较容易,而住房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因为出行问题的解决,所有的京城人民都是受益者,不论是家财万贯的贵族和商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需要道路的。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穷人和富人对道路的需求是相同的,道路的拥堵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在面临道路拥堵的时候,都是满心的烦躁,甚至,富人的烦躁会更严重一些,因为富人有车,在拥堵比较严重的时候,车辆将寸步难行,但穷人走路却还能够在车辆之间穿行,受到的影响较小,愤怒值自然也比较小了。

    而对于住房就不同了,很多贵族和商人都囤了好多房子,还有专门以出租房子生活的人,一旦房子的紧张状况获得缓解,那么,他们的利益就要受到很大的损失了,在面临自己的利益被损害的时候,他们能够做的就是拼尽全力的反抗,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房屋紧张问题的缓解,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为此获得更多的利益。

    商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家伙,可无利不起早的又何止商人,任何人在特定的情况下都会如此的,拥有几百套房子的大商人不希望房子降价,而只是拥有一两套房子的普通老京城人,同样不太希望京城的房子问题被解决,因为只要房价降了,他们所拥有的房子的价格就大幅度的贬值了,损失可想而知。

    在后世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一大群人,整天抱怨房子太贵了,实在是买不起啊!可当房子真的要降价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一大群人跑去打砸卖房子的售楼部,房子不降价会有一大群人整天骂房子贵,不让人活了,可当房子真的要降价的时候,马上又会有一群人出来打砸售楼部,不允许开发商降价卖房子,要不就必须赔偿自己所受到的损失,否则,那是肯定会不依不饶的,可若是开发商涨价卖房呢?这些已经买房的人,会不会去补交这部分钱财呢?当然是不会的了,降价了开发商必须要补偿,而涨价了则皆大欢喜,这样的滑稽场景在后世的很多城市频繁的上演着,这些自私自利的家伙实在是太让人讨厌了,简直一点道德都没有,可这些都是非常普通的老百姓啊!他们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没有契约精神,如此的无赖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变成这样的,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李安觉得老百姓之所以变得如此没有契约精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房子是大额资产,很多人终其一生所挣到的钱也不过勉强够个首付,大家都太穷了,所以,对房子看的很重,而房子一旦降价,那就是所属资产的巨大贬值,那可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不但会让老百姓心痛和肉痛,还会让老百姓陷入疯狂,从而控制不住自己的理智,做出打砸售楼部的暴力行为。

    虽然这种暴力行为是无理取闹,可法不责众,处理起来颇为困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房产就是自己的命根子,房产价格的变动会牵动他们的敏感神经,一旦他们刚买过就降价,这会让他们非常难以接受的,会让他们脆弱的神经一下子就崩溃掉。

    如此,作为统治阶层就很是为难了,不想办法让房子价格下降,会有一大群买不起的人到处骂娘,可房子的价格真的开始大规模下降的时候,马上又会有一群人出来闹事,甚至到处去搞暴力活动,两部分人的利益诉求不相同,做事情自然也就不会相同了,这让干领导的非常为难,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了,也就只能稍微采取温和一些的手段,让房子的价格涨的慢一些,同时照顾两部分人的情绪,避免房价出现太大的起伏。

    大唐的首都长安城,目前所面临的难题也是一样的,不控制房子和房租的价格,底层的老百姓会活的非常吃力,而若是动作太大,会让囤房的人损失惨重,甚至会引起一些不可控的动乱,狗急了还跳墙呢?人一旦急了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朝廷对于此种情况,只能采取比较文化的措施,不敢迈出太大的步子,而李安这一次所提出的办法,只是稍微把步子迈的大一些罢了,但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缓解压力,起到遏制京城房价进一步上涨的作用,要想全面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想更好的办法,不动囤房贵族和商人的蛋糕怕是行不通了,可也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但在下手之前,至少要放出一些风声,要让囤房的商人和贵人心惊胆战,从而不敢继续囤房,甚至,把自己所囤的房产早些抛出去,贵族和商人之中有强大后台的人或许还不会慌张,可某些后台比较弱的商人和小贵族可能就会绷不住的,他们非常担心这些房子会砸手里,心里一紧张就会低价抛售出去,这对于缓解京城的房子紧张,自然有很大的好处了。

    李安就要时不时的制造一点恐怖的气氛,唱衰京城的房价,要让京城的所有人都明白,继续囤房子的风险是很大的,要么停止继续囤房,要么卖掉多余的房子,这样才能避免一旦变天之后有可能遭遇的巨大损失。

    虽然这个只能吓住一部分人,但只要能吓住一部分也是好的,这样就能够缓解住房的紧张状况了,然后再多建造一些房租,住房的压力一点点的就缓解掉了。

    研发中心的研究任务永远都不会停止,所有人都非常的忙碌,而外界对研发中心同样也是抱着很大的期望的,都盼着研发中心能够发明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机器,甚至都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刚才小吏传达的几种机器,就是种粮大户最紧迫需要的机器,剥玉米粒,剥大豆,给水稻去皮,红薯切片,这些可都是需要人工的,而且,对人工的需求量还很大,可京城的人工成本上升的蛮厉害的,就算是种粮大户,在付工资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非常肉痛的感觉,并非常希望能够使用机器来代替人工,这样种地的成本就能够进一步降低了。

    如此一来势必会造成很多工匠的失业,会让很多原本干这些活儿的工匠失去养活自己饭碗,对就业似乎是不利的,可这是大势所趋,而没有工作的淘汰者可以进入工匠领域,这样研发中心和各个工坊的扩大规模就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了,对整个帝国的发展自然是大有好处的。

    剥玉米粒,水稻去皮,这些工作有多繁琐,有多累人,相信凡是干过这些活儿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最要命的是效率不高,几百人一起剥玉米粒,一天也剥不了多少,而很多种粮大户一次收获的玉米那都是海量的,这需要庞大的人力来帮助他们剥玉米,人工的支出绝对是一笔很大的数额,想想都让这些地主肉痛。

    为了节约这些钱财,有不少种植玉米的大户,直接选择不剥了,收获玉米棒子之后,直接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直接卖出去或者放在粮仓里储存起来。

    不过,像这种带着玉米棒芯的完整玉米棒,与已经完全剥成粒子的玉米,价格相差很多,而价格相差很多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些玉米棒子里有占重量的玉米棒芯,而棒芯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另外,就是需要购买的人自己去剥粒,而直接卖玉米粒就有了剥粒的成本在里面,价格自然要高许多。

    一般情况下,大酒楼和贵族家庭都喜欢直接购买剥好的玉米粒,而穷人的家庭则更喜欢买没剥的玉米棒子,然后回家自己慢慢剥,因为对于穷人来说,花同样的钱,买玉米棒子所能得到的玉米粒更多一些,只是需要自己亲自去剥玉米罢了,而穷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他们也非常愿意去剥玉米粒。

    大酒楼和贵族家庭的情况就不同了,大酒楼不会在乎这点小钱,而且,大酒楼的员工都忙的很,实在没有闲工夫去剥玉米粒,这样反而会增加人力成本,另外,玉米棒子的存储也更加的占地方,酒楼的空间都是有限的,用玉米棒子占用空间,显然是非常不划算的。

    贵族和有钱人的家庭也是一样,他们并不会在乎多花一点钱,而家中的厨房要存储很多食材,自然不能用玉米棒子去过多的占用空间,还是直接买玉米粒更靠谱一些。

    现在,不论是直接卖玉米棒子,还是剥成玉米粒卖出去,最终的收益是差不多的,可一旦有机器能够替代人工,那么,剥玉米粒的人力成本就要极大的降低了,卖玉米粒就会更加的划算,到时候市面上估计全都是剥好的玉米粒,再也不会有玉米棒子了。

    后世除了还没有硬化的鲜嫩玉米棒之外,市面上卖的玉米都是剥好的玉米粒,就没有卖硬化玉米棒子的,这就是采用机器去粒造成的。

    给水稻去皮之后,水稻就是大米了,稻谷和大米的区别,就是大米外面的那一层皮,剥了皮之后就是大米,没剥皮就是稻谷。

    对于稻谷剥皮成大米,自古以来都是采用锤击和碾压这两种办法,也是两种效率非常低的笨办法。

    锤击这种办法非常简单,就是在一个碗形的容器中放入稻谷,然后用一根粗木棒一下一下的往稻谷上砸,多砸一段时间之后,稻谷上的稻糠就会与大米脱离,轻轻用嘴巴一吹,稻糠就会飞走,而留在容器中的就是白发发的大米了。

    这种办法的效果究竟如何,据说还是挺不错的,是古代人们获得稻谷的最普遍方法,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原始水稻去壳技术。

    当然,直接用手臂的力量挥舞木棒锤击稻谷是非常辛苦的,于是就有人发明了一种可以使用腿部力量进行水稻脱壳的技术。

    这种技术也非常简单,容器和稻谷不变,但木棒变成了一个跷跷板的结构,人站在稍微远一些的位置,用脚踩跷跷板的另一头,然后松开再踩,一直持续的踩下去,这样就能够实现对水稻的脱壳,这种使用腿部力量的方法,自然比使用臂力要高明一些了,谁都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大腿更加的有力量,更加的充满耐力,干活的效率也更高一些。

    还有一种碾压的去壳办法,就是使用石磨盘来给水稻去壳,当然不是那种很常见的石磨了,否则就不是去壳了,普通的石磨能直接把水稻磨成粉末。

    这种专业的水稻去壳石磨是竖着放的,中间插入一根木棍,而木棍的中间有一个大孔,大孔插入垂直放置的另一根木棍里,如此一来,这个石磨就能够以垂直木棍为圆心,以木棍的一段长度为半径,做圆周运动了,而石磨盘所做圆周运动的下面有早已挖好的凹槽,这些凹槽里便会放入稻谷,然后使用人力或者畜力推动石磨去做圆周运动,如此,便可以实现对水稻的脱壳处理,这种方法比之前的两只方法都要好,也更加的省力,尤其是利用畜力之后,效率可以提高很多倍。

    当然,还有更绝的,那就是把这样的水稻去壳小作坊放在有水流落差的地方,利用水的动力去推动石磨工作,这比畜力更加的节省,毕竟,就算是牲畜也有疲累的时候,而水流是大自然的动力,是永远都不会停歇的,效率自然也是最高的。

    这已经是古代的人们所能想到的最棒的水稻去壳办法了,京城的好多大户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水力水稻去壳作坊,可即便是这种利用水力给水稻去壳的办法,与后世的机器脱壳仍然具有巨大的差距,效率相差不是一星半点,那简直就是妥妥的碾压,随着水稻的增产,种粮大户手里有太多的水稻需要脱壳,而就算这些水力水稻脱壳作坊全天候运转,也解决不了需求,仍旧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来给水稻脱壳,而使用人力是需要钱的,在水稻很多的情况下,那也不是一比小数目。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关于稻谷和大米,在古代的书籍之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毕竟,水稻是老百姓的主粮,产量在所有粮食之中,算是比较高的,同时味道较好,也是很多老百姓非常爱吃的粮食,尤其是南方一带的老百姓,所持的主粮就是大米,甚至北方的贵族也很喜欢大米。

    稻谷去壳之后便是大米,但对于存储粮食来说,肯定是直接存储稻谷了,因为稻谷存储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也不容易发霉生虫,可以存储很多年都不坏,而若是去壳之后制作成大米,那么,存储起来就要困难的多了,尤其是夏季的时候,大米总是很容易生虫,而生虫的大米不论是营养价值还是味道都要大打折扣,而且,被米虫吃掉一部分之后,剩余的大米就更少了,也是一种不小的损失。

    关于大米的保存,自古以来都找不到什么太好的办法,所以,几乎就没有人会大规模的保存大米,一般保存的数量都是几个月,最多不会超过一年,尤其是夏季的时候保存的大米更少,都是现吃现买,能存储一个月就可以了。

    一个普通的家庭存储一个月的大米,也没有多少,一袋子就足够了,可那些批发大米的粮店,所需要存储的数量就很庞大了,同样是保存一个月的数量,普通人家只需要一袋就够,而批发大米的米行商人,却需要储备海量的大米,以京城几百万的人口数量,每个月消耗的大米是极其庞大的,所以,即便是大米远不如稻谷容易保存,但也需要制作出大量的大米,以供应市场的需求,城市里的人都忙得很,居住的地方也很狭小,很少有条件自己给稻谷脱壳,只能直接去米店买米,如此,大型的城池对大米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大量的老百姓需要每个月购买大米,粮店则需要储备足够数量的大米,而批发的大米米行所需要的大米就更多了,米行商人是做生意的,贩卖的是可以直接吃的大米,是没有时间给稻谷脱壳的,所以,他们进货的时候,也会要求种粮大户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否则,他们是不会购买的。

    当然了,也会有一些专门贩卖稻谷的商人,那样就不用给稻谷去壳了,只是在长安城之中,老百姓对大米的需求很大,而愿意购买稻谷,回去之后自己进行加工的老百姓不太多,所以,大部分的种粮大户还是要把自己家种植的稻谷加工成大米。

    对于只有百八十亩的种植户来说,问题可能不是很大,大不了自己一家人加班加点的舂米,不需要花钱雇人都能完成稻谷到大米的加工,可那些拥有几千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土地的大户,自己亲自加工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就算他们采用最先进省力的水力工坊,加工的速度也远远来不及,而米行的商人又不收稻谷,朝廷的稻谷粮库也早就满仓了,他们若是想要尽快卖出稻谷,就必须请大量的劳力来加工稻谷,把大量的稻谷全部加工成大米,这份加工费可着实不低,让种粮大户颇为肉疼。

    古代行军打仗,军队所携带的粮食之中,是既有大米也有稻谷,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平时做饭的时候,自然是直接使用大米了,而闲着无事的时候,则可以舂米,尤其是重要战略要地的守城战,城内若是囤积了几年的粮草,那么,这些粮草肯定大部分是稻谷,只有少量的大米,毕竟,只有稻谷才能存储几年,若是都加工成大米,一年之后就会全部生虫,那就完蛋了,一旦失去粮草,战略要地也就不攻自破了。

    种粮大户此时要加工大米,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而他们收割稻谷的时候,却是可以使用机器的,收割机在大唐已经开始普及了,到处都在使用,而收割机使用之后给这些大户节约的工钱有多少,这些大户心里是很清楚的,正是因为尝到了使用机器的甜头,所以,这让他们对机器产生了依赖,并希望舂米这个步骤也能使用机器来完成,这样,他们就又能够大大的节省一笔劳务费了。

    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这些种粮大户自然也不会例外了,在粮食价格不太理想的当下,种粮的利润其实并不高,如此一来,能省一点就省一点,省到就是赚到,为了能省钱,他们非常大胆的对李安提出了要求,希望研发中心能尽快研发出他们需要的这些机器。

    对于这些家伙提出的建议,李安自然是要研究的,就算没有他们的建议,李安也不会放弃对这几种机器的研究,毕竟,给水稻去壳,还有给玉米去粒,都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对于减轻劳动者的体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要这些机器大规模的生产出来,大唐帝国的农民就轻松太多了,尤其是拥有海量土地的种粮大户,是受益最多的。

    只不过,研发中心要研究和改良的机器太多了,一时没顾上也不能怪李安,在机器领域的研究是永远都不会有尽头的,实在有太多的任务要完成了。

    关中的气候不太适合种植水稻,所以,水稻在关中一带是极少的,大部分的水稻几乎都集中在江南水网地带,那里的气候才最适宜种植水稻,甚至,在崖州和广州一带,一年可以种植两茬水稻,长江下游的附近则是水稻种植最为密集的地区,因为那里开发比较早,人口数量众多,地理条件也非常的优良,有大片大片的平原土地,非常适合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所以,那一带的水稻产量是最多的,似乎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水稻产量最多的地区。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未必一定是当地人,京城的贵族和巨富商人,也很有可能会在江南一带拥有海量的水田,平常很少会过去,派几个心腹过去打理就可以了,待到收获的时候,将粮食运到京城就是了。

    毕竟,江南一带虽然水稻产量非常高,但市场并不大,在江南是水稻多人相对较少,而京城则相反,人口众多但水稻很少,市面上需要的稻谷类粮食,大部分都是从江南运输过来的。

    都说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其实,这根本就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自古以来,北方种植的就是小麦,南方种植的就是水稻,就凭古时候的运输条件,粮食运输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价格是要上涨很多的,老百姓难道放着本地的廉价粮食不吃,专门吃从远处运来的食物么,那样耗费就太大了,古时候的穷人还是很多的,谁也不是傻子,肯定要优先选择吃廉价的食物了,恐怕只有特别有钱的贵族才会热衷去吃外地的昂贵食物。

    后世的运输条件极大的改善了,就算万里之外运输来的食材,价格也上涨不了太多,这才最终造成北方人可以轻易的吃到南方的热带水果,而南方人也可以很容易的吃到北方的特产食材,是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造就了这一切,当然,也是后世的人们变得更加的富裕了,条件更加的好了,手里有余财了,才能去吃很多种不同的食材,从而补充身体所需的不同营养。

    大唐此时的交通条件,也因为李安的努力而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南方的食物可以比较容易的运输到北方,北方也是一样,如此,老百姓吃到异地食材就相对要容易的多了,尤其是在长安城之中,大米系的食物和小麦系的食物几乎是对等的,完全感觉不到这里是小麦系食物占据统治地位的北方。

    在长安城,首先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到处都是大富巨富,二是老百姓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是房子的紧张,也就是高房租造成的压力,而食物方面的压力并不大,最近这几年,粮食也一直在降价,只有那些混的最差的打工者,才会在食物方面极尽节省,比如只吃最廉价的红薯和地瓜,而对于价格稍贵的小麦和水稻系食物敬而远之。

    现在食物是越来越充足了,京城的所有官仓都储满了粮草,另外,还有不少新建的粮仓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既然官仓已经储满了,那么,更多的粮食就只能自己存储了,好在京城的很多大商人和贵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粮仓,有一些商人家的粮仓还非常的大,甚至都超过了官家的粮仓,正在建设之中的民间粮仓也很多。

    尽管粮食的价格一降再降,已经降低了一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有继续持续降低的可能,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某些商人大肆囤积粮食的做法,因为粮食并不是一种普通的商品,这是关系到老百姓生死存亡的战略物资,自古以来,几乎每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都与粮食的欠收和绝收有关,粮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就算此时粮食不缺,价格也没有升高的希望,但商人却并不这么想,都说天有不测风云,这个世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说不定哪天就发生粮食绝收了呢?再不济也可以把粮食运到西域诸国贩卖,此刻,大唐的粮食是降低了一半不假,可西域诸国的粮食价格并没有降低,现在的交通又这么好,把粮食运输到西域诸国也增加不了多少成本,粮食的价格仍然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屯粮的商人是不紧张的,手中有粮便会心中不慌,囤粮永远都不会亏,况且,粮食已经这么多了,商人不肯囤,那便是种粮大户囤了,总不能将多余的粮食扔掉吧!在科学不发达的社会,无缘无故扔掉粮食,那是要遭天谴的,就算粮食多余了,那也应该囤起来,而不应该扔掉。

    囤积粮食那也是有技术的,毕竟,粮食是比较娇气的,不能受潮,部分粮食还不能受冻,要设法避免生虫,另外,还有老鼠这种讨厌的家伙会对粮食造成很大的威胁,自古以来的粮仓,就没有不招老鼠的,而且都是硕鼠,个头很大的那种大老鼠,都是吃撑了的坏家伙。

    对于粮库的结构,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几千年的时间就没有发生过变化,从很久远的古代开始,就是下面一个巨大的圆柱体,顶部加一个圆锥体防雨,这就是一个粮仓了,而一个粮库区域,会有几百上千个一模一样的粮仓,每一个粮库里面都放入了满满的粮食,几百几千个粮仓,所能存放的粮食数量是可想而知的,那个数量不是一般的庞大。

    当然,那种动辄几千个大粮仓的粮库都是朝廷的大官仓,是最大的那种,小一些的官仓可能只有十几个,甚至只有几个粮仓囤的粮食也不会很多,这是根据需要进行囤积的,有些地方面积有限,建不了太大规模的粮仓,而这个地方又非常的重要,不得不建设粮仓,所以,才会有这种小型化的粮仓。

    比如京城是大唐帝国的核心所在,不论大唐帝国在别处建设了多少大型化的粮仓,但京城是肯定必须要拥有官仓的,甚至还需要建设多个,城内城外,甚至宫里都要有能够储备粮食的粮仓,否则一旦京城被围困,那就是亡国之危。

    贵族和大商人所拥有的粮仓,有一些比朝廷的小官仓还要大,尤其是在京城,到处都有私人建立的粮仓,尤其是做粮食批发生意的商人,所囤积的粮食就更多了。

    在京城,炒房子的人很多,但炒粮食的商人却没有,原因也很简单,房子在京城是稀缺商品,有炒作的可能,而粮食在京城是供大于求的,想炒也吵不起来,要知道,炒作必须要选择稀缺的商品才有可能成功,只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才具备进行炒作涨价的可能,烂大街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炒不起来的。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对于炒作的套路,李安内心是非常清楚的,也经历过不少炒作,自古以来,很多黑心商人都非常热衷于炒作,各种商品都能拿来炒作,炒作其实也可以换一个词,那就是囤积居奇,炒作的本质就是囤积大量市面上稀缺的商品,从而让商品更加的稀缺,进而推高商品的价格,然后抛售出去,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

    对于商人群体的这种囤积居奇的行为,自古以来的老百姓都是非常痛恨的,所以才会给商人加上奸商的标签,无奸不商说的就是商人的这种不顾别人利益,只顾自己过得好的各种无良行为,炒作老百姓所必须的商品就是其中一种。

    因为炒作的本质是囤积居奇,而且,还必须是老百姓所必须的商品,这样,炒作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最高,如此,就注定了有些商品是万万炒作不了的。

    比如高产的作物就没法炒作,某年因为风调雨顺,苹果的产量增加了一倍,市面上到处都是红彤彤的苹果,如此,傻子才会去囤积炒作苹果,因为这种商品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不具有稀缺性,炒作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或许需要海量的炒作商人通力合作,一起出动把所有的苹果都买空,这样或许才能造成苹果的稀缺,从而提高售价,可如此庞大的囤积数量是不容易做到的,最关键的是囤积如此大量的苹果是没法全部高价销售出去的,卖一部分市场就饱和了,最终肯定是吃亏的,大量商人之间的利益也没法协调,囤积后先卖的可以赚一笔,而后卖的估计就要赔光老本了。

    而若是因为大旱或者倒春寒,让苹果的产量减半,在这种情况下,苹果的价格就肯定会提高了,喜欢炒作的商人,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抢先一步抵达苹果的产区,把稀缺的苹果都给买下来,从而让市面上的苹果几乎看不到,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然后慢慢卖出去,肯定能够大赚一笔。

    当然了,有些炒作对老百姓的影响巨大,而有些炒作对普通老百姓是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的,比如某些文玩,古董什么的,都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就算价格被炒到天上去,对普通的老百姓也没啥影响。

    李安记得有一种被人炒作的很贵的山核桃,这原本就是一种食物,并没有什么值得稀奇的,但有的人觉得,山核桃只要长得好看,并能够凑成一对一模一样的两个,那么,这两个山核桃就属于极品,价格就能够水涨船高,甚至都被炒到了几十万,是实际山核桃价格的近百万倍,贵的实在是太离谱了,当然,这样长得一模一样的山核桃并不常见,想要凑成一对一模一样的山核桃,还是很有难度的,这也算是物以稀为贵了,于是越炒价格就越贵。

    可这种东西毕竟是树上长的,而既然是树上长的,那么,就完全能够采取磨具控制生长的办法,让核桃按照人们的意愿去生长,待核桃成熟之后,只需要把果肉挖掉,所获得的核桃就会长得差不多,而且都是最优质的外形,因为都是磨具控制的,所以,出现一模一样核桃的概率也会极大的增加,凑出一对极品核桃似乎也没有那么困难。

    于是乎,几乎在一夜之间,这种文玩核桃的价格就跌落谷底了,原本几十万一对的极品核桃,最终只能卖到几百元的价格,降价足有一千倍,花高价囤积的商人算是亏大了,最后购买的接盘侠那是巨亏的。

    还好玩这些的都是稍微有点小钱的,一般的穷苦百姓是玩不起这个的,所以,就算巨亏也与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多少的影响。

    还有一种来自吐蕃的看家狗,本来就是一种很普通的动物,却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炒作到了百万千万的价格,是其原本合理价格的上万倍,已经严重偏离了这种犬只的真实价格,于是又几乎在一夜之间跌落神坛,价格恢复到原本合理的价格,也就是涨了上万倍之后又跌了上万倍,那些花高价办养殖场的商人,亏的不是一般的大,有些商人一怒之下就把养殖场的所有设备都卖了,至于里面的大量大小犬只,则直接丢弃掉,而这些被人工饲养的大量犬只,突然失去了饲养员,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可想而知,这些自私的商人把犬只直接大量放弃,造成了某一区域流浪狗成灾,不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也频繁的攻击人类,给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灾难,导致很多胆小和力弱的老百姓都不敢独自出门了,在当地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狗患。

    商人的随意丢弃行为,让某个地区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狗患,而治理狗患的最直接办法,要么是把这些流浪狗全部扑杀,要么采取强制的收容政策,扑杀是最简单的,也很容易做到,只要拿出武器进行围捕就行了,可因为存在一些吃饱了撑的所谓爱犬人士,他们以圣母的爱,极力阻止朝廷的灭狗计划,甚至不惜动用暴力手段,至于这些犬只伤人,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这些恶心的家伙根本就不考虑,死几个人算什么,只要他们热爱的犬只高兴就好。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对所有的犬只进行收容,可由于这些无良的商人放生了太多的犬只,这给收容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朝廷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没有足够的犬舍和足够的资金,是没有办法实现大规模收容的,而且,犬只的繁殖能力很强,收容之后还会造成数量的激增,消耗就更大了,若是进行绝育手术的话,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这个也是要花钱的,总之,大规模的收容就是一个无底洞,是持续性的流血,就算是朝廷也不敢这么浪费。

    既然灭杀遭到阻止,收容又不太现实,如此,真的是没有太好的办法,恶犬还在到处商人,而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受伤的永远都是老百姓。

    炒狗算是最最恶心,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炒作了,别的炒作大不了把牛奶倒掉,把白菜打碎在地里,对普通老百姓没啥危害,可这个炒狗的商人,却在炒作失败之后,一气之下放生了海量的犬只,给生态和老百姓的安全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甚至导致很多老百姓无辜的死亡,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炒作也算是一种骗术了,只不过,这种骗术比较高明一些,甚至不容易被人们所发现,若是运营的好多话,说不定几百年都不会被破灭,当然了,若是真的能够维持百年千年不变,那就不算是炒作的,也可以算是产品本身的价值了。

    就比如钻石这种商品,原本就是碳的同位素,就因为长得漂亮且足够坚硬,所以,便被推到了很高的价位,而且,几百年来始终都是昂贵的,从来就没有掉价,甚至还有涨价的趋势。

    其实,钻石并不稀缺,只不过被少数商人控制了而已,他们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出货量,始终维持钻石的相对稀缺,就算全部捂着不卖,也绝对不会廉价走量,而且,通过某种宣传,让这个商品的价值深入人心,从而一步步增加销量,扩大自己的市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这么一句非常简单的广告词,让多少人为之疯狂,尤其是爱做梦的少女,更是将其看做一个男子对其是否真心的标准,如此一来,销量想不上升都难,而就算市场需求突然强劲,钻石的供应也从未断过货,这足以说明这种产品其实并不缺货,只不过有人进行了控制,始终尽力维持这种商品的出货量,市场需求小就少出售,市场扩大,就把库存都抖出来,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李安看来,钻石也是一种炒作,只不过炒作的人太高明,从一开始就把大部分的货源都给控制了,然后,几个拥有大量货物的商人全部联合起来,共同维护这个市场的高价值,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他们谁也不愿意随意的扩大出货量,如此,才维持了这个神话几百年不灭,也让做这个生意的商人永远都能赚的本满钵满,而很多老百姓为此要付出大量的金钱,来购买这种本就无用的身外之物。

    炒钻石的人实在是太坏了,当然,也太高明了,高明到几百年都没把钻石炒坏,这个神话始终都没有破灭,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仍有很大的可能不会破灭,穷苦的老百姓将永远为此受苦。

    李安在心里痛恨炒作,其实仔细一想,自己也是一个炒作的好手,玻璃和镜子这种很廉价的产品,就因为别人没有掌握,所以,李安家的工坊便会以很高的价格卖出去,而这些商品的实际价值却并没有这么多,李安高价贩卖玻璃类制品,完全就是赚黑心钱,与那些炒房的家伙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房子是必需品,价格也实在是太高了,炒的都让老百姓受不了了,而镜子这类玻璃制品的价格,就算卖到成本的十倍,其实也没几个钱,况且,家里不买镜子也没啥关系,可没有房子就没地方住,所以,李安觉得自己赚黑心钱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很小,远远不如炒房的人。

    而李安对大唐的贡献又实在太大了,如此一来,李安总体对大唐还是贡献更多一些,相对于李安的贡献,赚点黑心小钱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既然要发明水稻去壳的机器,自然还是要亲自去水稻去壳的工坊看一看比较好,只有看到了工匠们的辛苦,李安发明机器的动力才能更大一分。

    此时距离春耕春收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但关中几乎没有水稻,广州一带收获的水稻运输到京城需要很长时间,但京城的很多商人的仓库和种粮大户的仓库里,都囤积了大量的稻谷,所以,想要看到给稻谷脱壳的场景是不难的,一年四季每天都能在京城看到这样的场景,只要你愿意去水稻去壳工坊就能看到。

    整天待在研发中心也是挺无聊的,所以,李安时不时的便会去各处转转,找找灵感啥的,这样总比整天待在一个地方要强,也能更好的了解更多的情况,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了解工坊对机器的要求,更能够体味民间的疾苦。

    “京城最大的稻谷去壳工坊在哪里?”

    李安开口问小吏道。

    “京城最大的一家?这个下官还真的不清楚,京城水稻去壳工坊太多了,小人知道的只有几十家,其中,最大的一家在城南,距离我们这里只有五里地。”

    小吏开口回答道。

    “哦,才五里地,这么近,那必须要去看看,走,备车。”

    李安说走就走,别提有多潇洒了。

    五里路就算是走着去,也要不了多少时间,何况是坐车前往,没多久就到了水稻去壳工坊,这个加工坊的旁边就是一个粮库,足足有十几个庞大的粮仓,而每一个粮仓都能够存储几百吨的粮食,十几个粮仓,至少能存储几千吨的粮食,甚至还有可能更多。

    李安刚下车,便有人跑了过来,显得非常热情,显然是看到了豪车,以为大买卖来了。

    “李侍郎,这是扬州苏家的稻谷加工作坊,苏家二十年前便在京城买了宅子和不少商铺,专门贩卖他们老家的稻谷和大米,前几年又买了块地,修了十几个粮仓,还有眼前这个稻谷去壳工坊,这人是个小管家,也是苏州人。”

    大唐的苏州是一个很发达的州郡,位置在后世的长江三角洲一带,这里水网纵横,农业发展非常的不错,另外由于靠近长江和沿海,渔业的发展同样非常厉害,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地方。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自古就有一种说法,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说的就是苏杭一带美丽,繁荣和富庶,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这里不冷不热雨水丰沛,非常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达的水网地形,让商品的运输变得非常的便捷,运输成本较低,这造就了这里商业的发达,而凡是商业发达的地区,人民的生活都会比较的富庶。

    不论从气候,田地,交通,资源等各个角度去考虑,苏杭一带都是占尽优势的,所以,若这里不是天堂,哪里又能称得上是天堂呢?

    生活在苏杭一带的老百姓都是幸福的,不但是因为这里的气候比较宜人,这里遭遇饥荒的几率也非常的低,这里不像关中和中原一带,动不动就发生旱灾和蝗灾,这里一直都比较风调雨顺,发生自然灾害的几率很低,粮食的产量一直都高于自身的消耗,所以,自古苏杭一带都要用自己的粮食补充北方的都城,京城的大部分米粮都是江南苏杭一带补充的。

    大唐有很多粮仓,其中,最重要最让朝廷在意的,就是苏杭一带的长江下游粮仓,这里一旦发生叛乱,或者被敌对势力占据,对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危机,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必须要控制江南苏杭一带的,否则,自身的财政和粮食来源就会非常的有限,这样非常不利于统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

    苏杭一带是粮仓,是很好的养老休闲之地,但这里却不是帝国的行政中心,也不是最发达的商业中心,而若要挣更多的钱,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去京城立足,京城的人口和行政资源是最多的,去京城开个店,一定比在苏杭一带生意好。

    所以,这个在苏州经营了几百年的苏家,在几十年前就把生意开到了京城,最近几年京城人口暴涨,商业异常繁荣,于是,他们又抓住时机,直接把部分粮仓也搬到了京城,并在京城的粮仓附近弄了一个稻谷去壳工坊,以前他们家的粮仓和稻谷去壳工坊都在苏州这边,大米都是在苏州这边加工好了之后,运到京城贩卖的,而稻谷运到京城也是直接贩卖,在京城是不负责加工的。

    是京城持续繁荣刺激了苏家,让他们看到了京城的机会,所以,才把仓库放在了京城,这样做生意会更加的灵活,毕竟,若是还用之前的办法,会错失很多挣钱的机会,运多了会担心短期卖不出去没出存储,甚至让大米生虫坏掉,而运输太少,又会导致大米很快卖完,店铺空转耗损,而且,这还需要一年四季持续不断的运输粮米,分批运输的成本显然更高一些,遇到梅雨季节,运输的损耗也是不小的,若是大风暴雨天气,那就更加的糟糕了,说不定会造成船翻的惨祸,只有把仓库直接放在京城,才能避免发生这些不好的结果,与此相比,京城的高人工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了,当然了,若是能使用机器给稻谷去皮,那就更加的划算了。

    “这个工坊的干活人不少啊!”

    李安看了一眼,开口说道。

    苏家的小管家已经知晓李安的身份,连忙说道:“李侍郎,我们这个工坊,一共有一百五十人,一百二十头毛驴,转盘磨坊一百个,一天最多出产大米五百旦,这个在京城虽然不是首屈一指,但排前十那是肯定的。”

    “恩,五百旦,不错,这个产量也算是不错了。”

    李安开口赞赏,其实心里却不这么人为,这个工坊动用了一百五十人,还有一百二十头驴,一天最多才生产这么点大米,实在是不够看的,若是使用机器的话,加工的数量将远远超过这些。

    而李安夸赞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已经采取了最好的办法了,在水力无法应用的这个地方,采用牲畜和人力结合给稻谷去壳,已经算是最好的一种办法了,这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优最好的办法。

    在这个工坊里,一百五十人都在不停的忙碌,一百个磨盘也全都在转动,只有一百二十头毛驴,有一部分在棚子里休息吃草,这些毛驴属于替补,是需要进行轮换的,要不然会把毛驴给累死的,毕竟,毛驴才是推动磨盘转动的动力来源,也是最辛苦的,而人工干的都是相对较轻的活儿,他们要时不时的低头清理碾压过的稻糠,还要时不时鞭打走不动的毛驴,甚至把毛驴牵走,换一头休息好的毛驴过来继续干活。

    一个干活的人,对应一头毛驴和一个磨盘,至于多出来的五十人,则也忙的要命,他们有的在给驴棚加草加清水,有的推着小车前往稻谷仓库去取稻谷,还有的把刚刚加工好的大米运输到存放大米的地方,还有的在用清理稻糠,把稻谷堆到院子的固定位置,这些稻糠也是有用的,会有专门的人员前来收购,价格自然是非常低廉了,基本上是卖不成什么钱的,但好歹也是一笔收入,总比没有的好。

    这一百五十名工人,每天的工资应该不会是一个小数目,一百二十头毛驴的消耗也不小,不过,每天能加工出五百旦的大米,比起卖大米的利润,这个支出还是负担的起的,只是利润被大大压缩罢了,若是使用机器的话,真的可以节省不少钱。

    李安一步步的往里走,虽然里面的气味不太好,但还是能够忍受的,为了防止弄脏粮食,所有毛驴的后屁股都装了一个布口袋,如此一来,当毛驴拉粑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落在布口袋里了,而不至于落入去过壳的大米上,保证大米的品质。

    毛驴习惯性的喜欢甩尾巴,所以,李安必须离毛驴稍微远一些,要不然很容易甩到自己,马尾巴是很脏的,被甩一下衣服就该洗了。

    这些毛驴在人工的驱使下缓缓的走着,它们似乎已经完全理解什么是最佳速度了,所以,它们拉磨的速度不快也不慢,始终维持着相对固定的速度,一百头毛驴走的几乎是一样的速度,若是把在这些毛驴拉去大阅兵,稍微训练就能走的很齐整。

    石磨的重量至少有一百斤,而且,还比较的宽,重量大挤压的力气就大,而下面比较宽是为了平均分布压力,若是地步很窄,那就不是给稻谷脱粒了,而是直接把稻谷碾成了粉末,如此就没有大米,而只有大米稻糠糊糊了。

    这些石磨的重量,石磨底部与凹槽的接触面积,连接木棍的粗细,中轴木棍的粗细,这些都是经过一次次的测试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的,不但要考虑到稻谷外皮的耐破能力,稻谷内部大米的抗碎能力,还要考虑木头的承受能力,毛驴的持续拉力,以及如何能够实现最大的加工量等各方面的问题,是均衡各方面的因素之后,最后得出的结果,也是最优的结果。

    这些小小的石磨还真是神奇,居然能够将带着壳的稻谷给加工成大米,最关键是没有破坏大米,破壳之后的大米还是完整的大米,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力度的掌握比较好,太轻无法破碎稻谷皮,太重则会碾碎里面的大米,不轻不重刚刚好。

    一名正在干活的工人,轻轻蹲下身子,迅速的扒开凹槽的米糠,抓了一把大米,并仔细的观察了片刻,然后,便拽了拽缰绳,让毛驴停了下来。

    见毛驴停了下来,马上又有一人推着小车子走了过来,这个小车子不大,是个独轮的车子,非常的灵巧,载重估计最多只有两旦,车子停稳之后,他们两个人便开始使用最原始的小工具,将凹槽里面已经碾压好的大米给装上小独轮车,装好之后便将大米运输到外面,然后到处大运输车内,那个大运输车的运输量足有二十旦,运输能力是小独轮车的十倍,主要负责将满满的大米运输到大米仓库。

    “这些大米已经全部脱壳了吗?脱壳的效果如何?”

    李安开口问道。

    因为这种重力碾压是不可能把每一个稻谷全部准确无误的碾压成大米的,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没有被碾压完全的,还有一些是去掉了部分稻壳,仍存一些稻壳粘在稻谷上,当然,也有一些是破碎的大米,也就是碾碎了的稻谷。

    稻谷加工的好坏,自然是有相应标准的,大米越纯净,掺杂的稻糠越少,破碎的大米越少,则大米的质量越上乘,若是稻糠掺杂太多,且碎米很多,则就属于质量低劣的大米了,贩卖时的售价是肯定不一样的。

    稻谷去壳作坊,既要追求高质量,同时还要追求高效率,而高质量和高效率,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矛盾的,比如若是干活快点,稻谷可能会加工的不干净,大米里面会掺杂较多的稻糠和碎米,而若是要保证质量,让稻糠和碎米少一些,则又必须增加碾压的时间,加工稻谷的效率又在无形中降低了,这里面有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是需要摸索和尝试的,非常不好把握,还要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比如质量好的大米比质量差的大米有较高的价格差,那就相应的降低效率保证质量,若是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大米价格相差不大,则就必须以效率为先,从而保证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回李侍郎,肯定还是会有一些稻糠和碎米的,运到米店贩卖的时候,会有人用筛子清理,把细小的碎米给筛出来,稻糠有时间的话也会清理一下的,能清理出来的就按优质米卖,没清理干净的就降了一个档次了,碎米就更便宜了。”

    苏家的小管家开口说道。

    “恩,我看看。”

    李安说着走到了一个小推车的旁边,把手伸进去抓了一把大米,仔细看了一下,去壳的效果还算不错,一大把大米只有三五个没有脱壳干净的,碎米所占的比例也很少,基本上不影响什么,这算是脱壳比较好的了。

    在李安的印象中,自己前世小时候吃的大米饭之中,总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稻糠,但比例不多,有时候还会吃到大沙粒和绿豆粒等很硬的异物,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把牙齿给磕的很疼,这足以说明,在稻谷去壳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外,大米不会那么干净,直到长大了之后,随着加工机器的先进程度提高了很多,大米之中再也没有了稻糠,大沙粒,绿豆粒等各种杂物了,就连碎米都几乎看不到,每一粒大米都是那么的光滑完整,蒸饭之后看着都很有食欲。

    “不错,不错,已经非常干净了,哈哈!”

    李安笑了笑,继续在干活的人群中穿梭,看着这些干活的人。

    由于体力消耗最大的工作被毛驴代替了,所以,这些干活人都不是太累,再加上天气比较冷,所以,大汗淋漓的人是看不到的,但微汗的人还是不少的,就算天气较冷,但干点活儿的话,身体还是会微微出汗的,这是避免不了的。

    “咦,这不是双儿的父亲么,怎么干这个了,不是给人栽树么?”

    李安绕了一圈,看到了一个熟人,也是前段时间接触过的双儿小娘子的父亲,那个被工头骗了,还帮工头数钱的傻汉子,没想到多日不见,居然跑到稻谷去壳工坊上班了。

    汉子一见李安,心情颇为激动,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傻笑了半天,吞吞吐吐的说道:“工头走了,我们栽树的人也散了,好多栽树的人都改行干别的了,这里招人,我就来了,按月领钱不骗人的。”

    “恩,好好干,好好干,哈哈!”

    李安笑着回应,侧首见苏小管家一脸的自豪,他们的加工坊从不欺负干活的人,只要好好干活,工钱是一文钱都不会少的,他们是做大生意的,不会在乎这些小钱。

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李安继续在稻谷去壳工坊里观察,看着这个工坊的工作效率,时不时的查看一下加工的效果,给出一些评价。

    一圈走完之后,李安对这个工坊的基本情况已经了解了,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过,这也是在现有条件下的满意,这种落后的加工方法到机器跟前就差的太远了,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这里的工人,每个月的工钱是多少?”

    李安看向苏家的小管家问道。

    “回李侍郎,每人每月三贯钱,若是干得好,还会有额外的稻谷奖励。”

    苏家小管家说道。

    “一个月三贯钱,就是一天一百文,现在稻谷的价格是一斗十文左右,大米一斗十五文到二十文,除掉稻糠占的重量,一斗米从稻谷变大米的增值不过五文钱,一旦就是五十文,一天一个人最大加工出五旦大米,也就是二百五十文,其中,人工的成本就占一百文,占了足足四成啊!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难怪你们这些种粮大户都嚷着要机器呢?”

    李安开口说道。

    苏家小管家连连点头称是,声称人工费太贵了,占了太多的成本,若不是人工成本占据太多,稻谷和大米的价格或许不会相差一倍,利润或许也能多一些。

    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由于人工费用占据太多,导致稻谷加工成大米所获得的在增值有接近一半都被人工费用占据了,这极大的降低了种粮大户和商人的利润,同时,也是造成大米比稻谷价格高很多的主要原因。

    在之前,人力比较低廉的时候,稻谷和大米的价格相差的就比较小,老百姓闲着无事都可以自己舂米,而现在就不同了,就算是京城的底层老百姓,也都是直接购买大米的居多,选择购买便宜稻谷的底层百姓只是少数。

    这主要是因为工坊太多了,很多底层百姓都忙着去工坊打工挣钱了,甚至家中的妇人也去找活儿干了,如此一来,真的没有时间去舂米,也没有这个精力,就好比后世的社会,市面上已经没有零售的稻谷卖了,就算有也卖不出去,因为没有人有那个闲工夫去春蜜,大家都忙得很,别说给稻谷去壳了,就算是买好的大米,她们都没时间去做饭,随便一个点击就有外卖送上门来,这可比自己亲自动手做饭要方便的多了。

    是京城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改变了京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让原本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的老百姓,也开始喜欢买现成的东西了,直接买加工好的大米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要知道在之前的京城,只有条件好的家庭才会直接购买加工的大米,大部分家庭都是买稻谷,然后自己亲自舂米的,很多老京城人,现在家中还有舂米的工具,只不过由于长时间不用而被废弃掉罢了,甚至上面都落满了树叶和灰尘,也有一些人家把这个没用的家伙卖掉了,也有卖不掉嫌碍事的,直接就扔掉了,当然,扔掉舂米的人家都是条件较好的富裕之家,穷人家就算用不着也会放在家里而不会随便扔掉,毕竟,当初都是花钱买来的,扔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哪怕是什么用处都没有,那也是舍不得扔掉的,穷人嘛,总会有这种爱囤垃圾的臭毛病,也是早年穷怕了养成的毛病,可能一辈子都改不掉了。

    轻微爱囤没用物品的毛病也没啥,对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可若是这个囤垃圾的毛病比较严重的话,那就比较的糟糕了,后世的新闻里经常会报道一种人,他们非常爱囤垃圾,甚至把自己的房子给囤的满满的,连个走路的地方都没有,晚上睡觉就睡在垃圾上,家里的臭味非常的浓厚,让人很难忍受。

    像这种囤垃圾严重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人,那是肯定有毛病的,正常人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只有心里有疾病的人,才会把自己的整个房子都塞满垃圾,让自己的小家变成垃圾堆。

    苏家小管家听李安的意思有研发稻谷脱壳机器的意思,内心非常的高兴,连忙说道:“李侍郎,若是能有给稻谷脱壳的机器,咱们工坊的人工最多五十人应该就够了,能省下不少工钱,最主要的是干活够快,遇到大生意也能接,现在因为大米加工的速度有限,遇到大客户只能让给别人,或者与几个卖粮的大户共同合作,一起为大客户提供大米。”

    “听说苏州那边的工钱比较低,为何不直接在苏州加工,然后大批的运到京城呢?这样不是可以省很多钱?”

    李安开口问道。

    在交通越来越便利的大唐时代,若选择走水路,大米运输到京城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可如今已经有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大米直接运到京城也不是很难。

    苏小管家听完一脸的无奈,开口说道:“李侍郎有所不知,现如今虽然有了铁路了,可需要走这条路的货物实在是太多了,运费也连年增长,若是大批的运输粮食比走水路要贵一些,当然,因为能很快运到京城,多付一点运费也算不了什么,可我们苏家也算不上什么大家族,也没啥过硬的后台,我们基本抢不到车厢,那么多商人的货物都需要走这条道,尤其水果绿菜这些,若是走水路到京城就坏掉了,所以,肯定要优先让他们运输,而我们这些粮食短时间内也坏不了,自然争不过他们,所以,我们这里从苏州运过来的稻谷都是走水路的,有时也会远一些大米,但数量不会太多,主要是担心路上不好保存,若是坏了生虫了就不好了。”

    这个小管家说的是实话,虽然大唐已经新修了运力强大的铁路,但由于线路就那么几条,而需要借助这条道路运输的物资就极多,所以,就注定了很多物资,尤其是大宗物资,难以通过这条线运输,运力不够也没有办法,有实力有后台的权贵自然能够争到铁路的运力,而地位一般的商人就难以争取的到了,或者说要排好久,甚至直接拒绝运输,就算朝廷加开很多火车班次,也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运输需求。

    对于运力紧张这种情况,李安自然是非常清楚的,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并不容易,因为修建铁路没有那么容易,这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每一条都是需要大量真金白银才能修成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自然只能先满足最棘手最重要道路,而对于不太重要的道路就要延后修建了。

    铁路的修建对资源和资金的需求极大,而大唐内部有那么多大河小河,这些河流上必须要修建铁路桥才能让火车通行,而在大江大河上修建桥梁,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要耗费的资源和资金自然低不了,所以,长江黄河这些大河上至今也只是拥有几座桥梁罢了,长江黄河的桥梁全部加起来一只手都数的完,而只要这些大河上的桥梁不够多,那么,火车的通道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江河上的桥梁将成为铁路交通中的瓶颈,所以,若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要多修一些铁路之外,还要多在河流上建桥,不能让江河阻碍大唐帝国交通的发展。

    只不过,不论是修路还是修桥,都需要慢慢来,是万万急不得的,着急也没有用,资金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满足了交通的要求,其它方面就难以满足了。

    “哦,你们是担心大米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损坏,所以才运输稻谷的,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大米比稻谷娇气很多,若是在路上受潮了,确实不太好办。”

    李安很是认可的说道。

    “李侍郎,那个稻谷脱壳机器,肯定很难吧!需要多久才能捣鼓出来?”

    苏家小管家开口问道。

    很显然,这货对于这种机器非常的上心,虽然他只是苏家的一个小管家,可他对自己的主子却是万分的忠心,是真心巴不得主子好的。

    这种忠心耿耿的忠仆,在古代的时候是非常常见的,因为自古以来,就有忠孝仁义理智信的说法,尤其是忠孝两条被普通人看的很重,对主子要忠心,对父母长辈要孝顺,这是普通老百姓做人的准则,对主子忠心耿耿,才能得到主子的信赖,自己的地位才能更加的稳固,可更多的是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忠心的思想,就算长大了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在后世,像这种对主人非常忠心的人,就很难找得到了,每个人都以自我为忠心,很难忠心于别人,或者说是有价值的忠心,也就是虚假的忠心。

    当老板能够给员工足够利益的时候,员工对老板就是忠诚的,而若是老板给不了员工想要的,那么,员工就会忠心于别的老板,把自己原先的老板抛弃掉,这就是利益为先,愚忠的人在后世是不存在的。

    大唐却存在很多愚忠的人,这是古代所特有的,是被忠心思想所毒害的一群人,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只有忠心于自己的主子,才是一个合格的奴才,若是有不忠的心思,那就是大逆不道。

    李安看向这名对主子苏小管家,轻松的说道:“研究稻谷脱壳机器也不是很难,只是暂时没空罢了,现在是春耕,待秋收的时候,这种机器差不多就能出来了,到时候你们的工坊就能用上了。”

    “哎呦,那可在很是太好了,用了机器肯定比磨盘要快很多。”

    苏小管家高兴的说道。

    “至少也有十倍以上的速度,说不定有百倍,这也要看机器的大小,就好比你们这里的小推车,一车只能容纳最多两旦米,而外面的大车子却能够运输二十旦大米,这就是区别。”

    李安开口说道。

    “百倍好,还是百倍好,一百倍的速度,一台机器就能达到我们这里一百台石磨的能力了,速度越快越好啊!”

    苏小管家开口说道。

    李安看着这些正在干活的工匠,突然感叹的说道:“机器若是造出来了,这些干活的人只怕就要失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留下来,本官这是做好事呢?还是在做坏事。”

    说完看向苏小管家。

    苏小管家连忙说道:“当然是好事了,现在京城到处都是工坊,只要不是懒汉,总能找到活儿,养活自己和家人是没有问题的,李侍郎就不用为他们考虑了,嘿嘿!”

    这个小管家说话的语气,很明显的有鄙视干活人的意思,自古以来,任何时代都有很浓重的尊卑观念,地位高的人就是尊,而地位低的人就是卑,这也是古代的统治者为了奴役人民,让人民不会因为不满而反抗,所以才弄出了这么一个洗脑思想,而效果自然也是杠杠的,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老百姓很少有反抗的,都老老实实的做朝廷的顺民,除非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会揭竿而起,而且,还不是老百姓自己揭竿而起的,而是某些装神弄鬼的神棍,把自己虚构成新的尊者,并给予老百姓很多承诺,这才把这些实在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组织了起来,形成了改朝换代的武装力量。

    李安自然也知道,机器取代人工是大势所趋,所以,也是不会为了这些人的生计而停止研究机器的,而且,还要加快研究更多更实用的机器,让大唐帝国可以发展的更快更迅速。

    “看来你们确实挺急需稻谷脱壳机器的,这样的稻谷脱壳工坊,在京城大约有多少?”

    李安开口问苏小管家。

    苏小管家愣了一下,开口说道:“回李侍郎,小人也不是非常清楚,但大体的情况,小人自认为还是了解的,大大小小的稻谷脱壳工坊,估计不低于一百家,比我们苏家的工坊规模还要大的,一定不超过十家,城外稍远一些的地方可能还有一些小的加工坊。”

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苏小管家所说的数据,与李安猜测的也差不多,眼前这个稻谷去壳工坊一天能加工出来的大米,可以养活五万到十万人,而京城有几百万人,至少也需要五十家这么大的加工作坊,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而很明显多数加工坊并没有苏家的加工作坊规模大,数量自然要多一些才行,一百家水稻脱壳工坊还是有的,甚至有可能直逼二百家。

    至于京城到底有多少家稻谷去壳工坊,这个只需要去相关的衙门问一声就清楚了,他们应该会有统计的,只不过,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要知道大概的数量就行了。

    研发和生产机器必然需要很多人力,但机器研发成功之后,又能够节省不少人力,从而让这部分被释放的人力可以进入新的工坊,以此来缓解京城的人力资源紧张状况,所以,研发更多的机器总不会有错,好处永远都比坏处多。

    京城现在足有一二百家稻谷去壳工坊,如此庞大的规模至少解决了万余人的就业,对京城的繁荣贡献很大,而在京城除了稻谷去壳工坊之外,还有玉米等其它作物的去壳工坊,就比如玉米剥粒工坊,同样也是规模不小,解决的就业人口未必比稻谷低。

    玉米是最近几年才在大唐种植的新型作物,是从美洲传过来的,也是李安开辟新大陆之后,给大唐带来最实惠的一种粮食作物之一。

    红薯,玉米,土豆,这几种作物在大唐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都是高产的作物,而且,对土地的肥力要求较低,耐旱性也非常优良,比大唐本土的很多作物都要好些。

    红薯土豆的保存主要是地窖,或者切片晒干保存也行,而玉米的保存是直接晒干就行,不过,玉米有玉米粒和玉米棒两种保存方式,玉米棒是收获时的样子,而玉米粒则是玉米棒加工之后的产品。

    玉米棒直接存储与存储玉米粒相比,自然是存储玉米粒效果更好,毕竟,粮仓也是有容积的,存储玉米粒的话,可以多存储一些,而存储玉米棒会占用过多的仓库容积,从而导致有限仓库存储的玉米粒数量较少。

    此时的京城百姓,由于工作较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剥玉米粒,所以更愿意购买玉米粒,甚至是玉米粒加工之后的玉米粉或者玉米碎粒。

    煮饭的时候,玉米粒是不容易煮烂的,所以,切碎之后贩卖效果更好,而摩成玉米粉之后,则可以用来烧玉米稀饭,总之,老百姓都喜欢直接购买现成的产品,而不会去购买玉米棒子,这就要去商人和种粮大户要先将收获的玉米粒加工成可以直接做饭的产品,然后才能有更好的销量。

    磨玉米粉用石磨就行了,只是效率比较低下,远远不如机器的速度,而让玉米棒变成玉米粒,也是使用人工搓掉的,非常消耗人工,当然了,相比于大米这样的小颗粒作物,玉米剥粒的产量自然更高一些。

    不过,加工玉米粒无法借助牲畜的力量,只能由人工进行剥粒,对人员体力的消耗比较大,干这活儿比较累,尤其是两只手最累,简直是又累又疼,若是皮肤娇嫩的人去剥玉米粒,要不了多久,手掌就会被磨破的。

    除了手掌,其次就是胳膊,因为手掌用力搓的时候,手臂的用力是最大的,搓的时间长了自然是会手臂发酸的,手掌疼且手臂发酸,这是剥玉米粒必然要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问题,若是不长干活的人,是受不了的。

    至于京城剥玉米的人工是如何干活的,只有亲自去这样的工坊里看一眼才能知道,而李安很想去看一眼,看看剥玉米粒有多辛苦。

    “苏小管家,你们苏家除了稻谷和大米,还有别的粮食吗?”

    李安开口问道。

    苏小管家摇了摇头,开口说道:“回李侍郎,我们苏家是专门经营稻谷和大米的,别的粮食一概不过问。”

    李安点了点头,迈步继续往前走,他是觉得若苏家经营玉米,则直接就近去看看就行了,可仔细一想,苏家经营玉米的可能性太小了,江南是水网地形,非常适合水稻这种水生植物的生长,若是在江南种植玉米就显得太浪费了,因为玉米的抗旱能力很强大,在水网纵横的地区,玉米的优势体现不出来,而且,大米的价格比玉米要贵不少,种植玉米肯定是吃亏的。

    而关中就不同了,这里的水系远没有江南发达,缺少水源的旱地资源很丰富,在这种旱地上种植水稻是不可能的,而种植玉米这种非常耐旱的植物就非常适合了,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关中的旱地资源,提高大唐帝国的粮食产量。

    如今的天下,很多地区都缺粮,而唯独大唐不但不缺粮,还有较大的盈余,在存储足够的情况下,很多大唐商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方市场,而西部区域之所以缺粮,最主要的原因是持续的冲突导致的,在大唐西域的西部一带,由于大唐帝国的强力干涉,让这个地区始终维持一种比较松散均衡的状态,而这样一来,这个地区就没有统一的可能,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帝国,这些小势力之间虽然表面上也能基本维持和平,可这么多的小国,是难免会有一些矛盾和摩擦的,尤其是领地之争,利益之争,而这种争斗很容易引起武装冲突,也就是战乱会频发。

    因为各自的实力都比较有限,都不想把自己的老本赔光,且有大唐帝国在其中调停维持,所以,这些战乱都是相对比较短期的,并不会持续太久,甚至打了一个月不到就在大唐官员的调停下各自撤军了。

    尽管武装冲突总会很快被压制,可频发短期的战争,对国力的消耗也不会小,而且,既然每次大唐都能从中调停,难道不会收点好处费么,而这个好处费是两头收取的,这个对于这些小国的国力也是一种损耗,而一旦打仗了,老百姓的生产肯定会受到影响,比如一次冲突中,一个王国放了一把大火,将敌对势力刚刚成熟,还未来得及收割的粮食全给烧掉了,这个损失可想而知,若是没有大唐驻地官员将这个消息送回京城,让京城商人运粮食过来贩卖,估计这个小国的一大半老百姓都要被饿死了。

    当然,商人能把粮食运到西部小国贩卖,也是得益于铁路交通的便利,若是没有铁路这条线,商人是万万不肯运输粮食去那么远的地方的,毕竟,普通运输方式的运费太贵了,就算卖十倍的价格都不能收回成本,而走铁路运输过去,卖三倍的价格就够本了,只要能卖五倍的价格,那就算是赚大了,而在粮食危机的地区,就算卖十倍的价格,那也是会生意兴隆的,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了,只有填饱肚子,人才能活下去。

    既然苏家没有经营玉米,李安只能问身边的小吏:“哪里有玉米脱粒工坊?”

    小吏开口说道:“回李侍郎,附近就有,只有二里地,不过规模不大,只有三五十人。”

    “好,就去那里了。”

    李安离开了苏家的稻谷去壳工坊,去了附近不太远的玉米脱粒工坊。

    二里地实在是太近了,几乎刚上车就到了,这个工坊很明显要小得多,里面干活的人也更少,牲畜只有几头毛驴,不是加工用的,而是用来拉车的,这些毛驴会把装满玉米粒的大车拉走,拉去可以贩卖玉米粒的商铺。

    “李侍郎,这里便是玉米脱粒工坊了,门口的是赵小管家,这个工坊是关中赵家的,赵家就在距离京城不太远的咸阳,家里足有万亩的旱地,另外,他们除了贩卖本家出产的玉米之外,还会低价收购普通小农户的粮食,赚一点差价。”

    小吏开口说道。

    李安点了点头,开口说道:“赵家的,咸阳的确不远,一万亩旱地,一年收获的玉米至少也要有五万旦,说不定能超过十万旦。”

    小吏忙解释道:“李侍郎,赵家的儿子与我是好友,他们家的情况小官都清楚,这一万亩旱地,仅有三成是玉米地,收不了这么多的玉米粒。”

    “哦,那他们家还种什么?”

    李安开口问道。

    小吏开口回答道:“除了玉米,他们家还有三成地种了红薯,地瓜只有一千亩,剩下的粮食就更少了,但种类很多,另外,还有一千亩的菜地,种了各种绿菜,至少有几十种。”

    “哦,这个赵家有意思啊!居然种了这么多种粮食,够全的啊!”

    李安笑着说道

    下车之后,赵家的小管家连忙迎了上来,听说李安的身份,吓得麻溜的就跪下了。

    “本官就是过来看看,看看这里加工的玉米粒。”

    李安笑着开口说道。

    赵小管家闻言,连忙在前面引路。

    “干活的人在哪儿呢?怎么才五六个人?”

    李安看到工坊内仅有五六人在忙活,开口问道。

    赵小管家回答道:“李侍郎,干活的人都在这间屋子的上面,需要走楼梯上去。”

    李安闻言,走到赵小管家所说的屋子里,顿时看到了在外面看不到的场景,同时也明白干活的人为什么在上面了。

    在这间屋子里,有大量的麻袋,有五六个人在紧张的忙碌着,他们分工合作,将麻袋放在屋顶的洞口下面,而从屋顶的洞口下有一根比较粗大的柔性管道,这个管道能够容纳玉米粒从上面滑落下来,只要把管道的另一头塞入麻袋之中,可以让玉米粒顺利的落入麻袋之中,然后扎口换下一个麻袋,这样的工作更加的轻松和高效率,基本上一会儿就一袋子。

    怎么,你担心换麻袋的时候,管道口会有玉米粒落到地面上,那就有些担心多余了,这个管道是柔性的,只需要轻轻折一下,管道就暂时阻断了,一个玉米粒也不会落在地面上。

    若是不用这种办法,玉米粒还需要人工一点一点的装卸,那就麻烦大了,不但效率不高,对人的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看到房间内的情况,上面是一种什么场景,李安已经能够猜出来了,可既然人都来了,上去看一眼也挺好的。

    赵家小管家在前方带路,李安与几名随从迈步跟了上去,并很快来到了上面一层的房间。

    这个房间内有三十人左右,他们分成两圈,一圈大约是十五人,他们多数坐在凳子上不停的用手剥玉米,而剩下的几个人则不停的去不远处取玉米,放在这些剥玉米的人跟前,从而让这些剥玉米的人不至于窝工,十几个人围成的一圈中间,自然就是有洞口的位置了,他们剥出的玉米粒直接就落在洞口和洞口周围,只需要旁边的人轻轻推几下,就哗啦啦的落下去了,而下面自然有麻袋在等着。

    剥玉米虽然是用手,但也不完全是用手指去扣玉米粒,那样也太累了,效率完全没有保证,而干活人的人,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废弃的玉米棒芯去搓玉米粒,这样效率更高一些,搓玉米棒子,最难的是开头的时候,因为所有的玉米粒都分布的满满的,搓的时候很难撼动,而只要把开头的一点搓掉,下面就相对容易的多了,可以很快把所有的玉米粒都搓完。

    在农药还没有普及的大唐时代,任何农作物都是会生虫的,玉米自然也不会例外,而生虫的玉米粒是没有卖相的,也是必须要在贩卖之前进行清除的,不过,这都是小贩的事情了,他们干活很急,实在没有那么多功夫去清理玉米粒之中少量的坏玉米粒。

    除了被害虫破坏的坏玉米粒,还有一些没有发育完全的小玉米粒,也是会影响卖相的,这些可以用筛子筛掉,从而保证玉米的纯度,让玉米粒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玉米脱粒对人工的依赖很大,而人工的效率又不高,若是再去筛选坏粒和小粒,效率就更低了,而极少了的坏粒和小粒对玉米的质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大家都是这么卖的,所以,也没有人去刻意的筛除坏粒和小粒,至少加工作坊没那个闲功夫,小贩没事的时候或许会清理一些,这样可以稍微卖的价格高一些。

    当然了,也会有一些爱占小便宜的顾客,在购买玉米粒的时候,会用手去捡,一粒一粒的捡,专门捡最好的玉米粒,然后买个半斤啥的,而每当遇到这样的顾客,卖玉米粒的人就会很头疼。

    这些顾客把最好最大的玉米粒都捡走了,那么,剩下的坏粒和小粒的比例就相对提高了。这样贩卖的玉米粒给人的整体印象就不太好了,售价或许会受到一定影响的,所以,会有小贩生气不卖给这样吹毛求疵的人。

    当然,也会有一些小贩比较的大度,他们的原则是捡完卖完,最后剩下一星半点坏粒和小粒没人要也损失的起,甚至有些小贩直接贴上牌子,让顾客随便挑拣,想怎么捡就怎么捡,这样生意会好很多的,走量的话是可以把损失给补回来的,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这些正在干活的都是男子,这样的活儿虽然女子也能干,可不知为什么,连续看了两个工坊,干活的都是男子,也许女子都去干更符合女子干的活儿了吧!

    干活人正在剥玉米粒,看到李安走过来,全都胆怯的看向李安,时不时的偷偷看一眼,显得颇为有趣。

    “把手伸出来给我看看。”

    李安走到一名正在干活的男子的身旁,开口说道。

    赵小管家立马俯下身子,将还在卖呆的男子的手掌给拽了过来。

    李安仔细一看,这个年纪不大的汉子,手掌全都是老茧,很厚的一层老茧,可就算是手掌上有厚厚的老茧,手掌还是被磨破了,由此可见剥玉米粒对手掌的磨损程度有多高,这是一项比较受罪的活儿,也许就是因为太辛苦了,所以,没有招收女工,而之前的稻谷去壳工坊,也许是因为需要控制毛驴,同样不适合女子。

    “手掌都被磨破了,磨的挺严重的啊!为什么不戴手套呢?这样手掌不就不容易被磨破了么?”

    李安看着双手被磨破老茧的汉子,开口说道。

    汉子憨憨的笑了笑,说道:“不碍事,没那么娇气,嘿嘿。”

    赵小管家也忙说道:“干活人都这样,破了皮过几天就好了,没事的。”

    李安自然知道破点皮没啥,可是能避免还是要避免的好,总是受伤的话,不但人受罪,干活也不是很卫生,手掌流出的血液沾在食物上是很不卫生的,还好大唐这个时代没有太多奇怪的传染病,或许没啥关系吧!

    赵小管家刚才只是本色表演,所以脱口便说工匠手破了没啥,可他总觉得手套这个词很熟悉,想了一下猛然意识到这好像是李安家工坊生产的产品,难不成李安是过来推销手套的,可仔细一想也不太合理,李安是什么身份,家里又不缺钱,手套就算零成本,那也没多少利润,不至于自己亲自过来推销产品。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既然李安都说工匠应该戴手套了,他当然也要迎合一下了,于是连忙笑着说道:“虽然这些干活的粗人,手掌破了没多大关系,可我们东家也是爱护下人的,回头我跟东家说说,给他们每个人准备几套手套,这样以后就不会磨破手了。”

    说完讨好的看向李安。

    李安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手套只是起到保护手掌的作用罢了,干活不多没手套也不会把手弄破,若是干活太多,就算有了保护的手套,手掌也一样会受伤,完全避免很难做到,可能减轻一点都是好的,干活的粗人也是人,干活的时候手掌破了也会疼的,而手掌一旦吃痛,干活的速度肯定会有所影响,他们少干一点的损失,肯定比买手套的损失要大一些,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于李安的教诲,赵小管家连忙说道:“李侍郎说的太多了,小人就这么跟东家说,东家一定不会拒绝,这既博了爱护下面人的美名,还能节约成本,一举两得的好事儿可不好找,嘿嘿!”

    对于这种讨好的嘴脸,李安看的实在是太多了,所以,看到这货的表现,心里并不能掀起丝毫的波澜,不会因为别人认可自己的说法就非常得意,对于这种小小的成就感早就麻木了。

    “一个人一天能剥多少玉米粒?”

    李安开口问道。

    赵小管家开口说道:“这个没仔细算,估计三旦左右吧!或许更多一些。”

    李安闻言,沉思了起来,若平均只有三旦,那人力成本岂不是比大米加工还要高,可仔细一想,稻谷脱壳工坊除了人工还有毛驴,而毛驴的消耗也是很大的一笔钱,这样一算,总体的加工成本也差不了多少。

    总之,加工成本真的不低,加工过的玉米粒比没加工的玉米棒的成本相差较多,这比稻谷和大米的差价还要高,若是特别穷的穷人的话,还是会购买玉米棒的,买回去之后自己慢慢剥就是了。

    就好比后世的毛豆,没剥的两元一斤,剥好的六元一斤,价格相差足足有三倍之多,而毛豆的豆壳占比只有四成,若是不算人工成本,剥好的毛豆应该是三块三一斤才对,结果却直接卖到六块,这还是有良心的小贩,贵一点的直接卖七八元一斤,贵的不是一般的离谱。

    可即便卖七八元,也还是不愁卖的,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卖菜的小贩闲着无事的时候,可以安安静静的剥毛豆,而上班族都忙得很,哪里有剥毛豆的闲工夫,要知道一斤毛豆至少要花费半个小时才能剥完,上班族能费这个事儿,能自己亲自下厨就不错了,而饭点对毛豆的需求量很大,同样没有时间去剥毛豆,否则多招几个员工的话,成本就极大的提高了,这比高价买毛豆花的钱还要高。

    按照后世的工资标准,正常起码要一个小时十元钱,而一个小吃能够剥出的毛豆也就几斤,比如能剥出两斤毛豆,材料费接近四斤,也就是七八元,人工费十元,合计十七八块,一斤的成本接近九块钱,这可比直接买剥好的毛豆粒贵多了,所以,就算卖七八块钱,饭点也更倾向于直接购买毛豆粒,只要饭点里有这方面的需求,就一定会花高价购买。

    此时的大唐长安城,当然也是这种情况了,除了贫穷且闲工夫多的人,会直接买玉米棒子自己剥,而对于工作很繁忙的人来说,更喜欢直接购买玉米粒,京城的有钱人和饭馆这么多,对玉米粒的需求极大,这很好的催生了玉米加工作坊的形成。

    与普通人坐在家里剥玉米不同,作坊的效率显然更高一些,若是普通老百姓在家里剥玉米,最多只能有工坊的一半,因为工坊里有人管着,不能偷懒休息,还有专门的开槽工具,从而让剥玉米的速度可以提高很多,而在家剥玉米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干活的速度就要慢得多了。

    李安看到这些人的身旁都有一个不足一尺长的金属刀具,这个工具的作用就是给玉米棒切出一条沟壑,然后,下面的玉米粒才能更好的剥出来,毕竟,开头这一步是最难的,只有把开头的这槽子给开好了,接下来的剥玉米才能更顺利的进行下去,若是开头的槽子没开,就会非常的难剥了。

    开槽是一个力气活儿,同时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刀具非常的锋利,但开槽的时候不能用力过猛,要控制着力气,让这一刀切下去的时候,一排玉米粒能够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若是切的太浅,玉米粒就切坏了,而切的太深的话,就会连玉米棒芯一起切烂了,所以要顺着这个力气切下去,一个玉米棒子,可以切一刀,也可以多切几刀,切槽技术好的自然可以多切几刀,而切槽技术不好和不熟练的切一刀就够了,下面直接用手剥就行了。

    “给我一个,让本官也试试。”

    李安开口说道。

    赵小管家连忙拿了一个切好槽的玉米棒子,轻轻的递到李安的手中。

    李安用手掰了一下,确实够硬的,需要好些力气才能把玉米粒剥下来,随意的剥了几粒玉米之后,李安便把玉米棒子丢下了。

    看着这些干活人用原始工具给玉米棒切槽,李安突然觉得,若是这个切槽的工具能够做成环形,一次性的切下去,岂不是能够将所有的玉米粒都切下来么,如此一来,不就省剥了么,效率至少能够提高好几倍,人工成本也就能够降低好多了。

    在李安看来,研发这样的机器几乎不需要什么时间,一晚上就能搞定设计图,第二天与工匠一起讨论一下就能够完全将机器搞定。

    毕竟,这是一种不需要动力的手动机器,难度几乎没有,而为了尽可能的节省力气,李安觉得有必要引入手摇系统,这样就能更加的节约力气了,只要手摇款出来,再加上动力就能形成真正的机器了,一切都顺理成章,真的用不了多少时间,玉米粒较大,玉米棒几乎都是差不多粗细的,只给李安研发这种脱粒机器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让李安能够更快更好的研发出机器,从而为社会服务。

    李安让属下拿十几个玉米棒还有相同数量的棒芯,准备带回去慢慢研究。

    “这些本官拿走了,过几日就能给你们送来几套好用的工具,绝对比这里的切槽刀好用。”

    李安微微一笑,带着众人返回研发中心。

    赵小管家听说过几日就能有更好的工具,心里自然是非常高兴了,若是真的有更加先进好用的工具,那就真的是太爽了。

    李安一行人乘车回到研发中心之后,立即就命人拿来了尺子,对这些玉米棒和玉米棒芯进行测量,每一个都进行仔细的测量,从而了解这些玉米棒和玉米棒芯的准确尺寸。

    由于玉米棒和玉米芯不可能完全相同大小,总会有一些出入,所以,必须要多测量一些,从而找出其中的平均值,便于研发工具的时候有个参考。

    几十个棒芯和玉米棒很快就测量完成了,李安看了一下尺寸,差距并不是很大,所以,并不需要制造多个型号的工具,一个固定尺寸的机器就足够了。

    李安在头脑中思考了片刻,然后便开始绘制剥玉米粒工具,各个零部件的尺寸图,最后将这些零散的零件图交给不同的工匠,让他们尽快把这些零件打造出来,最好能多打造一些。

    这些基础的零件都是非常简单的,而研发中心此时的研发机器和工具非常多,这就给打造各种零件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所以,对于结构不是很难的普通零件,很快就能打造出来,比如像打造一个大刀片子,那就是几个时辰的事儿,而李安绘制的手摇脱玉米粒机器,估计也用不了一天就能打造出来,回去睡一觉之后,第二日一早过来上班,估计就能造出来了,而李安只需要组装就行了,尺寸都是标好的,再加上这种机器也不是什么精密的一起,只要尺寸误差不是很大,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设计完手摇玉米脱粒机器之后,李安坐在椅子上思索如何设计手套织机,还有稻谷脱壳机器,这些也必须要认真思考才行的,这些都是比较大型的机器了,从设计制造到最终的定型,肯定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从春耕到秋收,也不过短短半年时间罢了,总体来看,时间并不是很充裕,研发出来倒是其次,进行批量的制造,也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的,在人力比较缺乏的京城,这个压力也算是不小了。

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李安绘制了不少草图,主动加班到很晚才回去,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肚子是真的比较饿,在绘图的间隙,让护卫去外面买了一些牛肉生煎,暂时填补了一下肚子,不过,并没有吃饱。

    “阿郎回来了,把菜都下锅了。”

    一名后厨见李安回来,连忙下令道。

    他们也不需要问李安吃什么,因为他们都是府上的老人了,李安的口味他们早就已经非常熟悉了。

    而因为府上夜间也需要有人值守,所以,后厨也有晚班人员,他们不但要为晚归的李安准备饭菜,同时还要供应夜间当值护卫和下人的吃喝,没有三四个人是忙不过来的,当然,他们自己也是要吃的。

    “夫君,今日为何回来的如此晚?”

    颜如玉甜甜一笑,一脸关心的问道。

    “如玉,若是困倦了,就早些去睡吧!你们真的不用天天等我。”

    李安有些心疼,开口说道。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中的夫人们,总是轮流等待李安回家,只要李安不回来,她们便是等上一夜也不会去休息,真的是挺让人感动的。

    “夫君不回来,我怎么能休息呢?”

    颜如玉莞尔一笑,含情脉脉的看向李安,表情略微有些憔悴,但仍掩盖不住她那绝世的容颜,尤其是看向李安的崇拜眼神,居然有一种少女花痴的味道,也是李安太有魅力了,居然能让自己的夫人这么久了,都始终对自己崇拜有佳,换了别人是万万做不到的。

    “夫人憔悴了,最近很累吗?是不是工坊的事情太操劳了,要多注意休息啊!”

    李安同样含情脉脉的说道。

    “很憔悴吗?”

    颜如玉一直很重视自己的容颜,而憔悴显然不是一种让人满意的容颜,没有任何一个女子,希望自己是一个憔悴的女人,而都希望自己是一个靓丽可爱的小女人。

    李安笑着说道:“其实也不是很憔悴,就是感觉夫人有些累了,应该多休息一下就会好的。”

    “就在工坊干了一点活儿,居然就被夫君发现憔悴了。”

    颜如玉笑着说道。

    “如玉,以后不许自己亲自干活了,为夫会心疼的,说,都干了些啥?”

    李安开口问道。

    颜如玉嘟着嘴说道:“就织了十付手套而已。”

    “十付手套,我的乖乖,夫人也太不爱惜自己了,怎么能干这么多活呢?我看看,手破了没有,还好,手掌没事儿,以后不许了,让工匠干活就是了。”

    李安心疼的说道。

    对自己夫人的关怀,李安绝对是真心的,看着确实心疼。

    “知道了,夫君也要早些回来才是,不能总是晚归,让我们姐妹担心。”

    颜如玉轻轻一笑,开口说道。

    李安笑着说道:“总是晚归,为何总是晚归吗?一个月偶尔几次罢了,为的就是不让夫人们担忧,以后一定尽量避免,今日若不是想着多绘制几张图,也不至于回来这么晚。”

    “夫君绘制什么图?居然忙道现在。”

    颜如玉问道。

    李安开口回答道:“就是织手套的机器图啊!看着夫人经营劳保工坊如此辛苦,为夫当然要做点什么了,要不了几个月,织手套的机器就能研究出来,到时候,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女工们都可以轻松不少。”

    “原来夫君是为了我们姐妹才辛苦到这么晚才回来的啊!那如玉是不是要补偿夫君呢?”

    颜如玉一脸渴望的表情,渴望中带着一丝期待和羞涩,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表情,让李安看了就觉得难以自持,况且,也是自己的夫人,不满足一下有损夫妻名分。

    “补偿,当然要补偿,一定要好好补偿为夫才行,夫人吃过了没有,一起先吃个饭吧!肚子怪饿的。”

    李安开口说道。

    颜如玉莞尔一笑:“早就已经吃过了,不过,夫君若是喜欢,妾身可以陪着夫君一起共进晚餐。”

    “恩,必须的,这是必须的,来人,饭菜好了没有,都快饿死了。”

    李安开口大声问道。

    “阿郎,奴婢过去催催。”

    一名刚刚买入府邸不久的小女仆,连忙跑向了后厨,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李安家里的用工也渐渐的多起来了,除了招收的下人,还有一些是直接从市场上买的。

    买卖人口在后世是违法的事情,而在大唐这个时代,却是可以买卖人口的,比如昆仑奴就是一种很流行的奴隶,很多贵族家里都会买几个使用,干活不怕苦,还很有力气,新罗婢也是一样受欢迎,都是非常不错的奴隶,让奴隶的命运就像牲口一样,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哪怕主人想杀了奴隶都是完全可以的,只不过大部分人顾及名声,一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在很多时代,都会存在贵族男子,因为精神崩溃,将仆人鞭打致死的事情发生,而鞭死仆人的贵族男子并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这足以体现仆人地位的低下。

    “夫君为何饿成这样,晚上一点都没吃吗?”

    颜如玉见李安语言急躁,开口问道。

    李安笑着说道:“傍晚的时候,就吃了一点点生煎包,现在肚子饿着呢?”

    颜如玉笑道:“待会我喂你。”

    李安笑道:“好啊!这样最好不过了。”

    说着拉起了颜如玉的小手,轻轻亲了一下。

    “阿郎,后厨说马上就好了,再等一小会儿就行。”

    小女仆急急忙忙的跑了过来。

    没多多久,后厨的几个人,就将一桌子饭菜都端了上来,由于天气还是有些寒冷,所以,李安选择在屋内吃饭,若是天气够暖和的话,李安就会去庭院吃饭了。

    一桌子只有十几道菜,这么多的分量,李安肯定是吃不完的,不过不要紧,能吃多少是多少,剩下的部分自然会有仆人负责扫尾了,最后的残渣才能轮到家里猪狗,一点也不会浪费的。

    “好了,你们都下去吧!不用站在这儿伺候了。”

    李安轻轻挥手,让众人全都退下,在家里虐狗虽然也没啥,可显得有些不道德,还是低调一点比较好。

    最后一名离开的女仆,轻轻的将门给带上了,房间内就剩下李安与颜如玉两个人。

    看着娇滴滴含情脉脉的颜如玉,李安顿时已经不那么想吃饭了,秀色可餐可不仅仅只是说说,看着美色的时候,人是会暂时忘记饥饿的,除非真的是饿的不行了,才会无视美色的存在,一心一意吃自己的饭。

    “夫君想吃什么菜,我喂你。”

    颜如玉抛了个媚眼,温柔的说道。

    李安笑着说道:“只要是夫人喂的,为夫都喜欢,来,躺在为夫怀里,这样就更有感觉了。”

    生活就是要充满情趣才行,若是生活中全都是枯燥无味的柴米油盐,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岂不是要无聊透顶了,该浪的时候还是要浪的,该色的时候也是要色的。

    颜如玉熟练的躺到李安的怀中,一只手搂着李安的脖子,一只手拿着筷子,随意的夹了一块菜,然后缓慢的塞到李安的嘴里。

    李安轻轻张开嘴,轻轻咀嚼几下便咽了下去,然后坏笑着看着颜如玉。

    “来,张嘴。”

    颜如玉继续喂李安吃菜,表情依旧满是热情和火辣,让李安很是受用。

    就这样,李安吃的每一道菜,都是颜如玉亲自夹起的美味,这样李安很是舒心,有人觉得自己夹菜吃更从容,让别人喂着吃饭不自在,可那是因为喂饭的人不是绝色美人,只要喂饭的人足够漂亮,那么,被喂饭的人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了。

    “夫君,吃饱了没有?”

    颜如玉表情火辣的问道。

    李安满足的说道:“多谢夫人,为夫早就吃饱了,只是想让夫人一直这么喂下去,所以,才多吃了一些,现在肚子都有些撑了。”

    “吃饱了还赖着,出去走走吧!”

    颜如玉笑着说道

    李安府邸的院子很大,足有几十个院落,是真正的大别墅,搁在后世的城市核心区,怎么着也能卖一百个亿,甚至是千亿万亿才能拿得下,所以,晚上吃多了,在自己的院子里也能尽情的闲逛,不用担心地盘不够大,已经足够大了,这个比后世的很多大型化的中学都要大得多,甚至很多颇上规模的大学,都没有李安住的地方大。

    谁让李安住在城外呢?若是住在城内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面积了,毕竟,当初李安选址在城外的时候,城外还很是荒凉,土地的价格也不贵,土地紧张更是完全不存在的,这样一来,自然就可以建设规模超大的住宅了,若是你愿意去西域沙漠,建一个比皇宫还要大的住宅,都不会有人去管你,毕竟,沙漠的环境太恶劣了,人住在里面并不舒坦,甚至都没法生存,那里的土地也没啥价值,如此,谁会闲着没事去管你呢?你想干啥就干啥好了,哪怕将整个沙漠都占有,也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李安就是赶了个好时候,在城南土地还很荒芜的时候,在城南占据了很大的一片土地,除了盖住宅,还有更大的面积搞了属于自己的工坊,还有一些种植的土地,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总之,生活的非常有滋有味,就没有谁比李安生活的更好了。

    李安的城内住宅只有三进的院子,而城外的住宅却足有五进,而每一进都有至少三个院落,还有一块区域简直就是九宫格,到处都是院子,且每一个院子的规模都非常小,看上去小巧玲珑,非常的有意思。另外,也不是每一个院子都是方形的,在院落集中区,那里面的院落都是奇形怪状的,不了解的人,进去了之后,都找不到出来的路,是很容易迷路的。

    九宫格这里是李安最喜欢去散步的地方,就因为这里的道路比较庞杂,地形比较的错落有致,所以,在这个地方散步是最有感觉的。

    这些院落全部都种有一定的果树,还有不少名贵的花费,是水果与花卉区域,尤其是水果树都是很高大的,且这些水果也都是非常时候在关中大地生长的,南方虽然也有很多优质品种的果树,可惜并不适合关中的气候特点,也就只能选择放弃了,只要能够适应北方气候的果树,且是名贵的树种,李安是一定会弄到自己家院落的。

    大部分的果树都是秋季收获的,但也有少量水果是在冬季和春季成熟的,夏季的当然也有了,任何季节都有成熟的水果。

    此时是初春的季节,也同样有一种耐寒的桃子在李安的府上成熟了,这种桃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冬春桃,是在冬春季节才成熟的品种,不过,由于京城冬季的时候气候非常寒冷,若是不进行保暖的话,这些桃子肯定是要被冻坏的,而李安的府上当然是有所准备的,在天气很冷的时候,每一个桃子都被套上了保暖套,另外,在特别冷的时候,还会进行烟熏,也就是在桃树的附近点燃火堆,并用水浇灭大半,让麦草产生大量的烟雾,从而防御极寒天气对桃果的伤害。

    前一段时间,这些桃子已经摘过一批了,此时,树上还存有一部分,稀稀落落的挂在树上,非常的好看,摘下来就能吃。

    “夫君,树上的桃子还有一些,还吃得下吗?”

    颜如玉看向树上的桃子,开口问道。

    此时的风景非常好,李安抬眼透过桃树的树缝,便能够看到天上挂着的一轮明亮的满月,而在明月的照耀下,包裹了保暖套的桃子显得非常的诱人,若是没有这些桃子做点缀,光秃秃的桃树就显得不那么好看了,这些桃子点缀让桃树有了灵魂,所以,李安非常不忍心吃这些桃子,哪怕全都烂在树上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桃树旁边的石榴树上,也有不少石榴,不过,这些石榴早就已经坏掉了,只是还没有掉落罢了,总有一些坚强的石榴,即便烂掉风干也坚强的挂在树枝上,就是不掉下来。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果树上挂着的果子,一旦虫害和寒流,就会大量掉落,就算没有这些灾害,果子到了熟透的时候,若是无人采摘,也是会自然掉落的,这是水果的特性,但总有一些水果即便早就过了采收的时间,果子也因为长时间失去果树的营养供应而干瘪,但就是不肯脱落,就这么倔强的挂在果树上,从而让单调的树枝上多了一些点缀,让人感叹果子的坚强。

    在李安的印象中,最坚强的果子,即便到了第二年的果树开花时节,也依然坚强的挂在果树上,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果农都会顺手将这个坚强的果子给打掉,若是太高不好打的话,那就放任不管,反正只是少数,对整个果树的丰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而一个果树上的钉子果数量的多寡,与果树所处的环境也是很有关系的,果树水分影响充足,这种钉子果的数量就会比较多,甚至还有一些老的树叶也不肯脱落,而若是缺水少肥,钉子果就几乎没有,树叶也发黄落地较早。

    同一个品种同一批栽种的白杨树,到了冬天的时候,有的已经光秃秃了,叶子全部掉光,而有的却还有不少绿叶,黄叶也都坚强的挂在树梢上,需要好久才慢慢的掉落,这就是因为这个树的位置好,有比较充足的水分和影响,衰败的自然要晚一些了。

    若是将白杨树用玻璃房保护起来,里面维持温暖的气温,怕是到了冬季也不见得会落叶,落叶是由气候导致的,而不是时间导致的,是气候的寒冷干燥让树叶果子掉落的,而不是树叶到了时间就该掉落。

    “夫人,这些果子挂在上面挺好看的,都吃了就可惜了,这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啊!”

    李安开口说道。

    显然,李安并不打算吃这些果子,肚子也是非常的饱,也根本就吃不下去,故意撑肚子也没啥意思,而留着这些果子,也是院子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远远的看过去会非常舒服的。

    果树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培育的,而从后世畅销的果品来看,有很多果子都是人工培育的,因为经过人工培育的方法,可以让果子更加的饱满香甜,可以去除果子先天的一些不好的方面,增加果子好的一面。

    李安府邸栽种的果子,有一些就是李安亲自进行培育的,而培育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不同的果树进行嫁接处理,从而吸取不同果树的优点,搞出一个全新的优良品种,比如这个冬春桃,就是李安根据冬桃和春桃进行嫁接之后搞出来的,是全新的桃子品种,口味更好个头更大,成熟的时间也更长,可以从冬季一直挂树保存到春季,只要不被冻坏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另外,西瓜嫁接南瓜,同样也是非常不错的嫁接技术,这样西瓜的产量和生长速度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了。

    颜如玉笑着说道:“果子是吃的,也只有夫君会留着欣赏,那倒不如把外面的棉衣褪去,这样更便于欣赏。”

    李安忙笑道:“不可,不可,万万不可,若是把果子上套着的棉衣给褪去,欣赏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果子直接就冻烂了,以后想吃的话,也吃不到了,如此岂不可惜。”

    “可是这些桃子已经成熟很长时间了,再不摘了吃,也会坏掉的,前几日唐儿用弹弓打掉一个,就是坏了的桃子,直接就扔了。”

    颜如玉开口说道。

    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果子成熟了之后,一直挂在树梢上,确实比较容易坏掉,就算是给每个果子包裹上棉衣,也不能避免部分果子仍旧被寒冷的天气冻坏,总有保护不周的水果会被冻烂。

    李安闻言,点头道:“坏掉的只是一部分而已,总有不坏的,春耕之后,绿叶就多了,到时候就把这些果子全部都摘了吧!我敢保证,至少有一半都不会坏掉,这棉衣透气保暖,还防虫,可不是普通的棉衣。”

    李安说的是每一个果子上包裹的保暖外套,这种东西是李安亲自发明的,主要的材料是棉花,但也混合了别的材料,制作出来的每一个水果套都非常的坚韧蓬松,透气又保暖,将这种水果套扎在水果上,便能够避免水果遭受冻害和虫害,以及很让人讨厌的鸟害,鸟类吃水果那是出了名的,而且,专门吃成熟的果子,还不单个吃完,总是,一个果子吃几口,一只鸟就能把整个园子的所有成熟的果子都祸害掉,这也是最让人痛恨的,所以,果园防鸟也是很关键的,否则,辛辛苦苦收获的水果,就都要喂鸟了,那将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春耕快到了,可空气中还是有一丝寒气,时不时的来一次倒春寒,温度便会下降到零度以下,若是此时有果树开花,花朵便会因为低温而被冻坏掉,如此,这一年的果树就要大规模的减产了。

    大唐地大物博,拥有很多种类的果树,最近几年,又从外地引进了一些新品种的果树,让大唐的果树变得更多了,但大部分的果树都集中在南方,毕竟,南方的气候温暖湿润,更加有利于果树的生长,而北方的果树种类就相对较少了。

    在北方,果树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若是抗寒能力不足,是很难在北方生存下来的,光是冬季极寒天气的这一关就过不去。

    果树不禁冻就会导致死亡干枯,几年之后就化为一堆木屑了,所以,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抗寒能力才行,这就限制了很多果树进入北方,尤其是从美洲和澳洲传过来的果树,大部分都是热带的果树,温带偏寒带的果树较少。

    相比于热带雨林,偏寒地区的生存条件太过于苛刻,所以,果树自然是热带最多了,不但多而且还非常的高产,个头也都比较的偏大,而北方的果树品种较少,个头也相对较小,看看热带的菠萝蜜,那个头不是一般的大,西瓜,菠萝也都不小,而北方的苹果,山杏,核桃就要小得多了,其中,苹果算是北方水果之中的绝对大块头了,比苹果还大的北方水果应该不常见了,而南方有榴莲,菠萝蜜这样的巨型水果,真不是北方能比的。

    关中一带最常见的水果,怕就是苹果了,这种水果因为种植技术比较简单,果子生虫也比较少,成熟采摘之后,能够放置较长的时间,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若是桃子的话,成熟之后很快就会烂掉,短时间内销售不掉就要损失惨重了,南方的荔枝也是一样的,一日就味变了。

    相比于其他容易变坏的水果,苹果的耐保存性优势就太明显了,只要表皮没有被碰坏,保存一个月那是绰绰有余的,冬季的时候,起码能保存两三个月,若是使用保护套一个个的保存起来,放置在温度和湿度都非常合适的地方,保存半年都毫无压力。

    后世的冷库苹果,往往都能保存一两年,味道虽然有所变化,但变化并不是很大,仍旧是很好吃的苹果。

    李安的府邸院子里,同样也是有苹果树的,各种品质的苹果树都有,收获的季节也各不相同,几乎一年四季都能有苹果收获,而冬季是一个大坎,有些水果虽然是冬季成熟,可那是在气温稍微温和一些的南部,到了关中这里,冬季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十几度,这么低的温度,已经超过了这种耐寒水果的承受期限,就算是坚硬的果皮也保护不力里面的果肉了,随着气温的侵袭,果肉内的水分会逐渐的被冰冻起来,如此,果子也就坏掉了,是不能吃的。

    还有果树的树干,也会因为不适应北方的极寒天气而被冻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李安不但要给果树包裹防寒的麦草,同时,还要为每一个水果准备温暖的棉衣,树下还要准备一些麦草,在天气特别冷的时候,要进行烟熏保暖,让果树避免被冻坏,通过这些措施,便能够让生活在南方的水果,勉强可以在北方扎根,慢慢适应几年之后,这种果子就会开始具备一定的抗寒能力,以后就用不着在冬季时候给果树绑麦草了。

    之所以亲自发明这种保护套,完全是因为在之前的大唐,还没有人干过这种事情,南方的水果就在南方,北方的水果自然在北方,就算遭遇特大的寒流,北方的果农也不会采取这种保护套的措施,就算损失再大,也不会采取这种办法。

    这也不能怪果农,实在是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效果究竟如何也不清楚,因为没有人尝试过,自然无法得知真实的效果,若是花了大笔钱财,结果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那岂不是要亏大了,在古代的社会,只要不是皇家的贡果,普通的水果价格并不高,付出这么高的代价,最后肯定是连本都赚不回来的,这种亏本的买卖,又有谁会去做呢?除非他脑子有病了才会这么做。

    李安就不同了,家里种植果树,是为了心情,并不是为了赚钱,如此一来,就算付出很大的代价那也是无所谓的,这点损失对于李安来说并不算什么。

    按照李安为果子准备的各种防御严寒的措施,这些果子的成本至少增加了三五倍,售价也应该卖三五倍才够头,除了有钱人之外,又有谁能够买得起,有钱人也会够买从南方运过来的果子,而不会刻意的去买贵的果子,李安府邸的果树,那就是妥妥的自产自销,并不会外卖。

    抵御严寒必须要有足够的厚度才行,这些保护套都有厚厚的棉花构成主要成分,中间还是蓬松的,这样就更加便于阻断寒冷的空气了,就能够保护娇嫩的果肉不会被冻坏,事实证明确实是有效的,这些保护套很好的保护了果子,让很多果子经过了刺骨的寒风之后,仍然非常完好,摘下来一个尝尝都非常的鲜嫩,那是一种特别的酸爽,一种有别于其它季节吃到水果的酸爽,味道非常的特别,非常的可口。

    当然了,在摘果子之前,遇到天气晴朗的时候,李安也会把这些准备采摘的果子暂时去掉保护套,让果子能够充分接触阳光的照射,只要经过了阳光的照射,果子就会变红变甜,味道就更好了,若是没有经过充足阳光照射的话,果子的颜色看着就不太好吃,甜味多多少少是会受到一些影响的,为了味口能够更好一些,当然要尽量让阳光照射一下了,哪怕照射一天也是好的。

    在果园里闲逛了一阵子之后,李安的肚子已经不那么撑的慌了,肚子里刚吃的饭菜也消化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自然就该回去休息了,另外,也要让颜如玉好好的补偿自己,让自己好好的放松一下。

    尽管年纪也不小了,可李安的威风始终不减,丝毫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某方面的能力,甚至还有继续增强的趋势,尤其是持久力大大增强,甚至是翻倍的增强,这一点不但让颜如玉惊讶,同样也让李安自己感到诧异,自己啥药也没吃啊!怎么就这么优秀呢?这是天生的吗?既然想不出个所以然,李安索性就不想了,一场剧烈运动也让人很是疲倦,睡一觉才是正事。

    第二日一早,李安醒的稍微有点晚,还好自己不用按时考勤,否则,那是肯定要被扣工资了。

    “如玉,如玉。”

    李安呼唤身旁的颜如玉,平时她总是比李安早醒,可此时居然还睡着,一点醒来的意思都没有。

    “宝贝,那就继续睡吧!”

    李安轻轻的在颜如玉的脸颊上亲了一口,然后快速的穿好衣服,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李安转身离开的时候,颜如玉轻轻睁开眼睛,嘴角一抹陶醉的微笑,心下感叹自己的夫君,是越来越威猛了。

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新的一天开始了,李安神清气爽的起身,舒了个懒腰走出房门,此时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空气中还带着一丝寒气,就算是李安这样身体强壮的男子,也禁不住打了个冷战。

    “喳喳喳……”

    一群喜鹊的声音突然响起,足有三五只,全都落在隔壁院子的高大梨树上,不是在觅食,也不是回巢,好像专门来报喜似的。

    喜鹊报喜只不过是迷信的说法,其实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是大唐此时的生态较好,且没有人愿意捕杀喜鹊,这才让喜鹊的数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让人们可以经常性的听到喜鹊的叫声。

    尽管喜鹊报喜之说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可这并不妨碍人们喜爱喜鹊的叫声,就比如李安,是不相信喜鹊报喜之说的,可听到这种喳喳喳的声音,心里还是会很高兴的。

    “一大早喜鹊报喜,看来昨日的手摇玉米脱粒机,肯定是做好了,待会就能亲自试一试了。”

    李安自言自语的说道。

    简单的吃了一些美味之后,李安照常前往研发中心上班,开始了一天的惬意工作。

    由于工资水平足够高,所以,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都充满了热情,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只要干出成绩来,便能够获得不菲的经济收入,李安对他们这些干得好的工作人员的奖励是不菲的,李安是足够大方的一个人。

    “李侍郎早。”

    “李侍郎早。”

    所有见到李安的小吏全都恭敬的行礼,他们是这里唯一没有技能的,但他们擅长管理,知道如何控制这里的工作人员,明白如何能让所有人都足够听话,遇到突发事件,他们也知道该如何处理,而技术够好的工匠人才只能干活,他们是不懂管理的。

    就好比刘邦这货不懂带兵打仗,但他能够控制将领,这个便是足够了,能控制将领肯定比直接领导士兵的档次要高,要不然人家是怎么坐上皇帝宝座的。

    不论在什么时代,专业技术人才都是被压制的对象,就算能力再高,也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这怎么能跟高高在上的读书人相比呢?怎么能跟士族相比呢?

    玩技术的人,无论如何都玩不过搞权术的人,李安曾经看过一幅图,一个魔术师轻轻掀开帘子,马上变出了一只鹦鹉,但一名大官很轻松的就变出了一套豪宅,旁边还有美女和豪车,看的魔术师都自叹不如,魔术就是魔术,到了真正的权术跟前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完全就没有可比性。

    说的简单一些,搞生产的人,不如搞交换的,而搞交换的人不如搞整合的人,这完全就是不同等级的差距,完全没有可比性。

    一个农户辛辛苦苦一年,所种的粮食也卖不了几个钱,在后世的社会,甚至都无法收回成本,经常性出现的亏本让很多农民宁愿让土地长草也不愿意去种地了,这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浪费。

    交换指的是商人阶层,他们不需要辛辛苦苦的种地,只需要花钱去收购农民生产的农作物,然后高价卖给城市的小贩就可以了,这个阶层赚的钱比农民要高一个档次,不是一个级别的,这也是导致产地价格与城市零售价格相差几十倍的主要原因。

    而更高层次的整合力量,就是玩金融的,他们随便一出手,可能几个亿的资金就到腰包了,一觉睡醒就增加了百亿的资产,这超过无数商人和农户的收益,让人看了都觉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而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还有更加强大的力量,比如大唐的皇帝,只要皇帝缺钱了,一句话就能将一个最富有之人的全部财富都给拿走,有意见撒泼打滚都没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现在不要你死,只是让你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而已,那还不得乖乖的上交,现在的大唐当然不会了,因为皇室并不缺钱,国库也非常的充盈,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和富人过不去,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去搜刮老百姓的财产,毕竟,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老百姓有钱消费了,大唐的发展才能更快更好。

    “李侍郎,昨日让工匠们做的零件,全部都做好了,您过目。”

    一名小吏指着露天摆放的各种零件,开口说道。

    “不错,可以啊!这么多零件,能够组装好几个的了,现在就组装,你们几个听我的命令。”

    李安指着几名工匠,让他们干活。

    “对对对,先放这个大的,然后把小的塞进去,最后是侧面的螺丝,一定要上紧了,底座也要固定好,不能乱晃,哎呀,看来还缺一个更稳定的底座。”

    指挥工匠们组装了三台手摇式玉米脱粒机,李安觉得这个工具有些轻了,真正用力干活的时候,地盘不够稳当,若是有个更重一些的底座就完美了。

    “李侍郎,这个好办,底下弄个厚木板就行了,我早上还看到几块没用的厚木板,大小也差不多,马上就能弄好。”

    工匠说着看了一眼李安的眼神,然后飞快的跑走了。

    李安用脚踢了踢刚组装好的三台手摇式玉米脱粒机,比较满意的点了点头,虽然底座不是太平稳,但只要运用得当,也比用手剥要强的多,在底座部位增加一个厚木板,这个缺陷也能够被解决了,如此,这必将成为一个剥玉米的神器,而因为结构比较简单,对技术的要求不高,普通级别的工匠也能模仿,所以,一旦推出之后,市面上马上就会有人卖仿制品,从而让这项技术可以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增加大唐帝国的发展速度。

    “去,把昨日带来的玉米棒子都拿过来,本官要亲自试一试。”

    李安开口说道。

    一名小吏亲自跑去拿玉米棒子,并很快跑了回来。

    昨日一共从赵家玉米脱粒工坊拿了十几个还没有剥的玉米棒子,现在就用这些玉米棒子做实验,看看效果如何,是否比人工快几倍。

    一名小吏贴心的拿来了小凳子,也好让李安能够坐着实验。

    李安轻轻坐在凳子上,左手将玉米棒塞入手摇式玉米脱粒机的入口,轻轻的往下按压,右手则用力的转动摇把,然后奇迹就出现了,只见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纷纷脱落,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玉米棒芯,从底部落了下去。

    “好,不错,非常的不错,看来这个手摇式玉米脱粒机算是研发成功了,你们也来试一下吧!”

    李安高兴的说道。

    几名小吏也觉得挺有意思,全都高兴的去体验。

    “哎呦,这劲儿挺大啊!”

    “还行吧!是你力气太小了,这么点体力能让婆娘满意吗?”

    “哈哈哈!”

    李安已经走远了,几名小吏一边体验一边开着玩笑,这些家伙早就摸透了李安的脾气,知道只要不是出格的事情,李安就不会放在心上。

    通过这些家伙的体验,也确实发现这个手摇玉米脱粒机有一定的缺陷,这个东西虽然是好东西,但使用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让真个工具翘起来,而这自然是因为地盘不够稳定导致的,若是地盘足够稳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很快,那名离开的工匠抱着几块厚木板跑了过来,他特意将厚木板加工了一下,把这个几块厚木板的棱角都给去掉了,这样就不会伤到人了。

    也不需要李安提醒,这名工匠拿着锤子和铁钉,非常熟练的就将手摇玉米脱粒机给钉在厚木板上了,这样,这些手摇玉米脱粒机才算完全做好,使用的时候也更加的顺手,再也不用担心会翘起来而使不上劲儿了。

    厚木板已经被钉好了,可十几个玉米棒子也被用完了,要想继续尝试好不好用,就只能去玉米工坊试试了。

    “你们几个把这些抬到车上,一起去昨日赵家玉米脱粒工坊去,那里有足够多的玉米棒子,看看效果如何?”

    李安开口说道。

    很快,麾下的小吏和几名工匠便把新造好的玉米脱粒机器给搬到车上了,然后直奔赵家玉米脱粒工坊。

    赵家的小管家万万没有想到,昨天才刚刚来过的李安一行人,今天一大早居然又过来了,前后两次到访的时间差也太短了,一天的时间都不到,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他并不知道李安会再次光顾,否则,他肯定会提前告知自己的主人,也好让主人亲自过来迎接。

    “小人参见李侍郎。”

    赵家的小管家连忙过来迎接。

    李安也不客气,开口便说道:“工人们都来干活啦!那就好办了,新做的剥玉米工具,拿来这里试一试,若是好用就多做一些推广下去。”

    说完伸手一招,让几名工匠赶紧把手摇式玉米脱粒机给搬上来。

    赵小管家也没见过这样的机器,看了觉得挺神奇的,似乎也能看出是如何使用的,对这个小玩意充满了期待。

    而李安之所以要把这个机器拿到这个地方进行测试,主要是为了搞明白,这样的手摇式工具,效率到底有多快,能比纯人工剥玉米快多少倍,一台手摇式剥玉米的工具能够顶替多少人工,这个是李安迫切想要知晓的,也是必须要搞明白的事情。

    上了二楼的工作间之后,李安看到了正在干活的一群大老爷们,这些汉子干活都非常的卖力,而李安随机抽选了三个人,让他们试一试手摇工具,学会使用这种工具。

    因为这个工具实在是太简单了,这些干活的汉子虽然不是很聪明,但也不是傻子,自然能看出这个工具的使用方法,稍微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学会了这种工具的使用,继续适应一下就熟练了。

    “怎么样,好用吗?”

    李安开口问道。

    这简直是明知故问,工具好不好用都写在这三个汉子的脸上了,显然是无比的好用了,若是不好用,他们也不会高兴成那个样子。

    “好用,太好用了,嘿嘿嘿。”

    “还是这个好使,这个好。”

    “比刀好用多了。”

    三名干活的汉子全都非常肯定称赞李安带来的机器,简直是赞不绝口。

    “这个工具可比用手剥要快得多了,是好东西啊!”

    赵小管家满意的笑道。

    李安满意的笑了笑,看向赵小管家,开口说道:“要不我们来参加比赛吧!让使用手摇剥玉米工具和没有工具的人进行比试,看看能快多少,这样本官也能搞清楚这个工具能有多大的效果。”

    赵小管家自然非常赞同了,连忙说道:“比试一下最好了,小人觉得起码有五倍的速度。”

    李安身边的小吏觉得有六七倍,还有说能达到十倍的,每个人的估计都略有差异,但总体是差不多的。

    “李侍郎,您说怎么比,我让他们都停下来,先忙比赛。”

    赵小管家开口说道,为了验证机器的效率,他自然可以不在乎暂时的产量损失,只要这种机器能够获得,产量很快就能够补回来。

    李安想了一下,觉得还是全员公平比赛比较合理,毕竟,每个人的水平都不太一样,若是分组进行比赛的话,就看不到个体的实力了,另外,比赛的玉米棒的数量也绝对不能少,若是太少的话,就看不出手摇玉米脱粒机的压倒性优势了,太长肯定也不行,李安的时间是宝贵的,不能一直耗在这里,看完数据就必须要离开,返回研发中心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要不就这样吧!所有人各领二百个玉米棒子,不论用手摇工具的,还是没用手摇工具的都一样,然后同时开始干活,当第一个人干完二百个玉米棒子的时候,所有人都立即停止干活,然后数一数剩下的玉米棒子,不就能算出每个人加工了多少个了么?”

    李安开口建议道。

    “李侍郎说的是,那就按李侍郎说的来,小人这就去准备。”

    赵小管家觉得李安说的很有道理,于是,立即跑了过去,让所有人停止干活,准备参加比赛,是所有人全部参加比赛。

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赵家剥玉米作坊足有三十多人,他们听说要进行比赛,全都立即停下了手中的活儿,非常配合的去准备玉米棒子。

    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所有的玉米堆都必须是二百个玉米棒子,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这需要他们进行反复的清点,最后还要由赵小管家和李安身边的小吏再清点一遍,以保证确实都是二百个玉米棒子。

    全部参加比赛之人,排成整齐的三排,每排十个人左右,每一个人的位置都有板凳一个,玉米棒子二百个,另外还有各自使用的工具,其中,有三个人身前是手摇玉米脱粒工具,其余的都是很简陋的切槽刀。

    这些干活之人都是工作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熟练工,水平虽然略有差异,但差距并不是很大,只要拼命的去干活,估计相差也会很有限的。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赵小管家走到李安身前,说道:“李侍郎,都准备好了,可以开始比赛了。”

    李安看着众多工匠,开口说道:“诸位,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你们所有人一定都要尽力,不管你们手里用的是什么工具,都不许偷懒,一定要拿出你们最高的速度,好了,听我命令,比赛现在开始,动手。”

    三十多人闻令,立即开始动手剥玉米,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也是一个能够体现他们个人价值的大好机会,如此又怎么能不尽力呢?

    比赛才刚刚开始,差距一眼就看出来了,使用普通工具剥好一个玉米棒子的时候,使用手摇工具的都连续剥了五六个了,差距实在是太明显了,这让站在旁边观看比赛的李安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能有如此好的效果,李安怎能不满意,这个工具结构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于很多普通的铁匠来说,打造这种工具都没有什么难度,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成本,这对于推广这种工具的普及具有很大的作用。。

    工具成本廉价,效果却非常明显,这样的发明无疑是最成功的,没有哪种发明比这个更好更能让李安满意的了。

    “效果真是太明显了,用了这样的工具,剥玉米的速度提高了这么多,这要是所有人都用上这样的机器,那真的是不敢想啊!以后有大生意也敢接了,东家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赵小管家非常兴奋的说道。

    “可这样的工具也不是给你一家使用的,所有剥玉米工坊以后都会使用这样的机器。”

    一名小吏说道。

    “那就是所有东家都高兴,都高兴,哈哈哈!”

    赵小管家高兴的说道。

    虽然每个参加比赛的汉子身边都是二百个玉米棒子,但由于手摇的速度很快,所以,注定大部分玉米棒子没有被剥的机会,设置这么多的数量只是为了体现手摇工具对普通手剥方式的优越性,只有相当多的数量,才能体现出这个工具的巨大作用。

    看着完整的玉米棒子塞入手摇工具之后,很快就变成一根光秃秃的玉米棒芯,就连干活的汉子都笑的合不拢嘴,这样干活实在是太舒坦了,比用手搓要舒坦的多,效率也要高得多,这让他们很是开心。

    不过,这种工具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处境,他们在使用工具之后,也就是一时爽,但这种工具普及了之后,由于所有脱粒工坊都会使用,这样一来,玉米粒的售价肯定会受到影响,如此,相同重量的加工费就会变少,他们之前使用手工剥玉米粒一天需要干活的数量,就会直接提升很多倍,干五倍的活拿原先的工资是肯定的,当然,他们所消耗的体力和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换了一种工具干活而已。

    人对新鲜的事物总是会充满兴趣的,尤其是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新鲜事物,就更加的有兴趣了,干活的人感兴趣,管理的人感兴趣,围观的人也感兴趣,若是让这个工坊的东家知道了,那就更高兴了。

    二百个玉米棒子看似很多,其实真的是一点也不多,对于手摇式玉米脱粒工具来说,才二百个玉米棒子,这就是一碟小菜,很快就能干完。

    这不,李安刚离开二层小楼,去工坊其它的地方逛了逛,回来的时候,三台手摇工具都加工了一大半的玉米棒了,而那些使用原始办法的汉子,都只是加工了很少的一部分,差距极其的明显。

    “效果出来了,使用咱们手摇工具的都快加工完了,使用原来办法的才加工一小部分,不错,不错,马上就要结束了,哈哈!”

    李安非常高兴的说道。

    赵小管家也没闲着,他蹲下身子,仔细的检查被手摇工具加工过的玉米粒,看看效果到底如何,经过一番检查,赵小管家一脸满意的站了起来。

    “李侍郎,这个手摇工具加工的效果真是太好了,玉米粒一点破损都没有,这个机器能用,而且还非常的好用。”

    赵小管家开心的说道。

    很快,其中一台手摇机器跟前的玉米棒子便全部加工完了,用时非常的短暂,这让李安非常的满意。

    “停下,所有人都停下。”

    李安开口直接下令道。

    “停下,都停下。”

    赵小管家跟着呵令众汉子,让他们停止比赛。

    李安微微点头示意,身边的小吏和赵小管家连忙命开始清点剩下的玉米棒子,并算出每个人加工类多少,只加工一半的不算加工过。

    清点玉米棒子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但人多的话,清点起来也费不了多少时间,分组进行清点就是了。

    “李侍郎,结果已经出来了,除了第一台手摇玉米脱粒工具加工二百个玉米棒子之外,剩下的两台分别加工一百九十五个和一百八十九个,而其余手工剥玉米的,最多一个才加工四十五个玉米棒,最少的一个只加工了三十四个玉米棒,差距差不多在五倍左右。”

    一名小吏开口汇报情况。

    “平均五倍的差距,在本官的预料之中,这个差距已经非常不错了,一个人能顶五个人用,如此一来,就能节约八成的劳动力,可以大大缓解京城的劳动力紧缺状况。”

    李安非常满意的说道。

    对于五倍的效率,李安当然很满意了,这个效率可不是一星半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有了这个厉害的工具,玉米脱粒的效率就已经能够获得很大的提高了,这就让接下来的玉米脱粒机器的研究显得不那么紧迫了,而如此一来,李安就可以集中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别的机器了,这个手摇玉米脱粒工具完全能够顶很长时间,在这个手摇工具普及之后,再推出剥玉米粒机器也不晚。

    “李侍郎说的是,这样的小工具实在是太巧妙了,不但很好的解决了剥玉米粒的难题,而且造价还不贵,普通的铁匠稍微琢磨一下就能知道该怎么打造,不过,还是我们的铁匠打造更好,我们有专门的机器,生产出来的工具效果最好。”

    小吏说道。

    李安笑了笑,开口说道:“看到了没有,这几个零件很关键,若是打造的不够精良,会影响手摇玉米脱粒机的使用效率,所以,这几个零件我们可以大规模的生产,然后卖出去,其余这些部分,就没有那么讲究了,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就行了,本官相信这些普通工匠就能够解决。”

    对于生产手摇玉米脱粒工具,李安觉得成本越低越好,大规模生产核心部件,可以压低单个部件的成本,而不太重要的部分,使用一些金属废料就可以,甚至木料也能凑合,不必浪费有限的资源,所以,非核心部件就不生产了。

    进行一番交流之后,李安开口说道:“三个工具留下一个送给你们了,剩下两个要带走,准备进行推广,以后,整个京城的玉米脱粒工坊,就都会使用这种手摇工具了。”

    “多谢李侍郎,多谢李侍郎。”

    赵家小管家非常激动的感谢道,能获得这么好的一个工具,他自然没有不高兴的理由,而且,他还能在东家面前好好的吹嘘一番,把得到这个好用工具的功劳都揽在自己的身上。

    返回研发中心之后,李安把推广手摇玉米脱粒机的任务交给了一名小吏,让他全权负责此事,而李安则开始绘制织手套机器的图纸,这种机器的难度并不大,但太过于琐碎,里面的零件太多了,为了保证一定的可靠性,在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要慎重再慎重,要考虑到容易损坏的部位,并对这些部位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织手套这类纺织机器不同于制造零部件的机器,这种机器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断线,试想一下,脆弱的棉线在通过金属机器的时候,会不会因为与金属机器的摩擦而断掉呢?或者还不好磨毛呢?若是棉线在通过机器的时候被机器隔割断,那就没法织手套了,这一点非常关键,导致断线的几率越小越好,断线率越小的纺织机器就越受欢迎。

    虽然导致棉线断掉的原因,不一定全是机器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棉线本身质量的问题,但好的纺织机器,就算棉线的质量不够好,也不会有太多的断线问题,而质量不好的纺织机器,就算棉线的质量非常好,那也是会经常性的导致断线问题的。

    做过纺织工作的工人心里都非常的清楚,这个断线有多么的让人厌烦,尤其是出现大面积断线的时候,那更是非常的要命,能把干活儿的工人给累死。

    纺织虽然属于轻工业,但其实对于干活的工人来说,一点都不轻,尤其是机器不太好的工厂更是如此,这些垃圾机器会经常性的导致线条断掉,然后工人就有的忙了,断了一根就接一根,断了一百根就接一百根,断一万根当然也要接一万根了,而每一根线都不是那么好接的,在断线多的情况下,真的能把人给烦死,甚至不得不进行加班,否则真的无法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

    正因为纺织行业工作非常的繁重,所以,这个行业的加班是非常多的,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个月天天加班也不稀奇,不采取如此措施,根本无法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若是增加人手的话,工厂的经营成本就大大的增加了,对于把利益看得比命都要重要的工坊老板来说,这显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就只能采取加班的办法了。

    李安前世在纺织厂干过活,而且,还是不同的纺织厂,由于机器水平的差距,不同工厂的劳累程度有所区别,好一些的一个女工负责二十台机器,而差一些的一个女工仅能负责十台,而且,还忙的不可开交,这很明显就是机器水平的差距。

    好机器出现断线的几率比较少,而不好的机器会频繁的造成丝线的断裂,从而大大增加了女工的工作量,一个人能够负责的机器自然就比较有限了,而国外先进的机器,甚至能做到一个女工负责一百台机器的水准,这个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小,这就是机器水平导致的差距。

    李安在设计织手套机器的时候,自然要把控制断线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因为控制断线是最重要的,能够把断线的几率控制住,这对于这种机器的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作用。

    导致断线的原因,就那么几种而已,一个是棉线不够坚固,在机器拉扯的过程中容易断掉,还有就是机器的震动太大,导致把线条给震断了,另外,与棉线有直接接触的机器零件也同样很关键,这些小零件若是过于锋利,也是很容易割断棉线的,所以,在设计这些零件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摩擦的问题,一定要避免有生硬的菱角,要保证与棉线有直接接触的机器零件全部都是光滑没有菱角的,这一点极其关键。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李安在设计机器部件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这些部件的外形和结构,同时还要考虑当下的技术积累,能否实现较低成本的建造,就算设计的部件极为合理,但若是制造不出来,或者制造的成本太过于高昂,那就不太合适了,必须要是既合理又廉价才是最好的。

    一般机械的零部件都是金属材料的,因为金属材料的韧性和强度都比较大,非常适合制造零件,而非金属材料就不具备这些特性了,所以在机械上应用相对较少,但也绝对不是没有应用,就比如机器上需要传动装置上的皮带,这个皮带就是橡胶材料的,而不是金属,还有好多地方都必须使用别的材料,这些都是金属材料所无法胜任的。

    机器的主体骨架是肯定要用金属的,要不然会不够坚固的,而对于很多要通过棉线的部位,完全可以使用更加平滑和耐磨的陶瓷材料,而且,最好还是能够经常进行更换的陶瓷小部件,陶瓷产品在大唐的价格是比较低廉的,烧制大量陶瓷小零件的成本极低,对于机器成本的占比极小。

    虽然陶瓷平滑且耐磨,可时间长了也难免会被磨出一道深沟,从而很容易造成棉线的断裂,所以,必须要给放陶瓷小部件的位置设计成可拆卸的,当一个零件磨损了之后,马上能够顺利的更换一个新的陶瓷小部件,如此,便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让织造能够很好的持续下去。

    在绘制好织手套的机器之后,李安对很多走线的部位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增加了好多陶瓷部件,甚至核心部件上也设计出了陶瓷内嵌结构,从而进一步减少棉线断裂的情况发生,当然,外面的陶瓷部件损坏之后可以更换,而内部某些无法设计成可拆卸零件的陶瓷部件一旦损坏的话,那就只能整体更换了,考虑到陶瓷的耐磨性超过很多金属,所以,内嵌陶瓷的部将寿命肯定会增加不少,如此一来,根本就是一点也不亏的,就算到了损坏的时候,整体更换也不吃亏。

    大唐的陶瓷技术一直都非常的先进,不过,一直以来烧制的陶瓷都是观赏和当容易用的,从来就没有应用于工业领域,而若是要应用于机器上,原先的陶瓷技术是肯定要进行一番改进的,尤其是在硬度和韧性上,一定要大大加强才行,若是硬度和韧性达不到要求,很有可能机器震动起来之后,陶瓷就碎裂了,耐破碎性是陶瓷能否应用于机器上的最核心指标,而经过李安的努力,大唐已经有好多种,比较耐破碎的高质量陶瓷了,这些陶瓷的质量杠杠的,有些用小锤敲打都不容易碎裂,而这显然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若是以后能搞出金属陶瓷那就更好了,金属陶瓷的性能一点都不必金属差,当然,韧性是肯定比不过的,就比如用锤子捶打金属,从没听说能把金属给砸碎的,最多也就是让金属变形和断裂罢了,这还都是劣质的铸造金属,好的金属是万万不会碎裂的。

    经过前几日的准备,中午的时候,李安已经将织手套机器的部分核心零件设计出来了,尺寸标注的非常清楚,然后就递给了相关工匠,让他们赶紧去准备,越早做出来越好。

    “李侍郎,这是什么机器,怎么这么复杂,里面的金属条中间还要镶嵌陶瓷,这不好弄啊!”

    小吏看到图纸开口说道。

    虽然不负责干活,但小吏对于机器零件还是有一定认知的,天天看着别人干活,多多少少会有些了解的。

    李安笑着说道:“这个就是我前几日说的织手套机器的核心部分,还有一部分没设计出来呢?先做出这些来吧!”

    “织手套的机器,这机器看着怪怪的,能怎么织手套呢?看不出来啊!”

    小吏皱起了眉头。

    李安笑道:“这是专业的图纸,你哪里能看得懂,快去干活吧!”

    累了一上午,李安起来活动了一下,然后去各个部门转了一下,不过不是走过去的,而是坐着敞篷车过去的,一种非常小巧的车辆,速度虽然不是很快,但肯定比步行要快得多,最主要是节省体力,研发中心这么大,规模一点也不比一座城镇小,就是妥妥的一个工业城镇,若是在内部都用两条腿视察,那还不得累死,坐车是必须的,工作中需要经常去不同部门的小吏,甚至高级别的工匠,都有自己专属的座驾,当然了,级别不同的人,座驾也是不同的,比如李安的座驾是机器动力的,座椅也是非常舒适的材料,座椅下面有非常完善的减震系统,而普通小吏和高级工匠的座驾,就是一辆自行车,需要自己用力的去骑才能走。

    当然了,骑车的速度比步行要快得多,区别也还是挺大的,有了自行车对于很多需要导出联络的人来说,实在是方便太多了。

    现在也只有研发中心这种规模极大的工业区,才有可能给高级工匠配备自行车,别的工坊是不可能有的,另外,这才是刚刚开始,日后一定还会配备更加先进和省力的机动工具,李安正在考虑生产电动小车,到时候这些人在内部行动就更加的方便和省力了。

    “李侍郎。”

    随便走到一处组装工坊,一名小吏便迎了上来,非常恭敬的向李安行礼。

    这是一个火车车厢组装工坊,大唐生产的高档火车车厢都是出自这里,随着工匠们不断的进行摸索,以及皇室和贵族提出的各种改进的意见,此时的车厢已经变得越来越繁华,越来越舒适了,一个车厢就是一个非常让人舒坦的豪华套房,至于普通百姓乘坐的普通车厢,早就已经交给商人们去生产了,这里只生产贵族和皇族的专用车厢,以满足他们的出行要求。”

    现在皇室和贵族都非常富裕,而人一旦富裕了起来,就会考虑如何将生活过得更加有滋有味,出去旅游就是一种不错的提高生活的方式。

    铁路的畅通让长途旅行变得非常的方便,以往去远处一次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此时,最远的边疆也只需要几天就能抵达,吃喝玩乐几日之后,再过几日返回京城,一来一回外加尽情的享乐,总共也不过耽误半个月而已,这对于贵族来说都是小菜一碟,甚至千里之内的旅行,两三天就能完成,还是在玩的尽兴的前提下,所以,最近,贵族和有钱人的旅游变得越来越频繁了,除了一些实在走不开身的官员,剩下的贵族和有钱人都特别喜欢旅游,一年若是不出去几趟,就会感觉自己是白活了一场,会非常的难受。

    后世的老百姓有手机依赖症,这个毛病的犯病率极高,但老百姓还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旅游依赖症,喜欢旅游的人,每个月都要去周边旅游一番,一年之内要去远方旅游,这个犯病率比手机依赖症要小一些,但也不会小太多,毕竟,手机值不了几个钱,但出去旅游是要花费很多钱财的,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旅游综合症不是不喜欢旅游,是兜里实在没有闲钱,能吃饱喝足就不错了,哪里有钱去外面浪荡。

    大唐原先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交通更是没法跟后世相比,如此,就算想旅游,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大部分人是无法实现旅游的,只有少数有点钱且时间非常充裕的人才能做到。

    此时的大唐就不同了,随着经济的腾飞,物资的充裕,以及交通的极大便利性,这让很多有钱的人能够轻易的实现出去旅游的愿望,尤其是贵族和商人群体,更是出去旅游的主力军,就算是穷人阶层,出行的频率也极大的提高了,比之前提高太多了。

    穷人出行一般不会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能坐上车就行了,而贵族和富人群体就不同了,他们不但要出行,而且,还追求路上的舒坦,若是一路颠簸吃不好也睡不好,那旅游就没多大意思了。

    于是,很多贵族就给研发中心下命令,让他们制造更多更好更能符合他们要求的车厢,大贵族的要求是整个车厢都设计给他一个人坐,而小贵族则提出了小包厢的建议,总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而皇帝的要求就更高了,一个人就要占据三五节车厢,另外,整列火车不管有多少节,都只能是皇帝身边的侍卫和宫女太监这些人,无关人等是一律不得进入的,这也是为了考虑帝王的安全。

    “不错啊!这车厢做的是越来越高了,你们真是花了不少心思啊!”

    李安看到各种新奇的车厢,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些都是工匠们的劳动成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小吏一脸的无奈,开口说道:“李侍郎,这不花心思不行啊!朝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还都是不同的要求,我们是谁都不能得罪,也谁都不敢得罪。”

    这显然是实情,这些小吏在大官的面前,都是地位低下的人,他们只有执行命令的命令的权利,而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要干什么,而因为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他也很是为难,只能根据各种反馈和要求,进行综合考虑之后,设计出能够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车厢。

    “哈哈!这也真是难为你了,你们也是不容易啊!”

    李安笑着说道。

    “难啊!实在是太难了,有时候实在顶不住,下官也只能假借李侍郎的威名来回应了,要不然下官非被扒了皮不可。”

    小吏非常忐忑的说道,表情是一脸的讨好和感激。

    李安笑着指了指小吏,开口说道:“你可真是够聪明的啊!居然拿本官当挡箭牌,不过,你做的非常对,遇到如此情况就应该这样,实在不好办,就把他们给顶回去,现在的卧铺都已经够舒坦的了,他们还不知足,他们这是想干什么啊!拿来那么多要求,说说吧!他们主要都提什么要求了。”

    小吏闻言,那是一脸的无奈,开口说道:“李侍郎,也别提了,这些要求多着呢?每个提要求都不一样,而且,好多要求都是相反的,实在太让人为难了。”

    在李安的再次询问下,小吏终于说出了这些家伙提出的要求,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要求都有,有些要求都是李安没有想到的。

    比如,有人信奉佛教,便觉得车厢上的风景画应该改成佛祖和菩萨,这样也能保佑行车的安全,不至于车辆半路上遭遇邪祟的侵扰,而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觉得车厢应该增加一些道教大佬的画像,还有酸儒这等读书读傻了的人觉得提高大唐的教育非常关键,车厢应该绘制孔圣人的画像,这样才能让车厢显得更有文化气息,甚至,还提出要在车厢打造出一个书房,里面打造书架,放上一些孔孟之道的启蒙书籍。

    对于车厢的灯光,有的人觉得太暗了,应该增加灯光的强度和数量,也有的觉得灯光的颜色不好,应该改成粉色才够温馨,也有觉得窗户太大了,应该改小一些,也有觉得窗户太少了,影响自己看风景,应该大一些比较好。

    车辆都有专门的餐车,可有的人觉得餐车是给所有提供食物的,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贵族,怎么能够和普通的人吃相同的饭菜呢?必须要有所区别才行,所以,也有人觉得要给每个贵族车厢准备单独的厨房,专门做饭给贵族吃。

    还有就是对于厕所的提高要求,他们觉得厕所太小了,如厕的时候只能一个人进去,伺候的人进入之后就没地方占了,这样不利于别人伺候自己如厕,而对于好多贵族来说,就算是如厕,那也是需要有人伺候的,不是生活不能自理,而是被人伺候惯了,短时间内也改不了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4624/ 第一时间欣赏盛唐不遗憾最新章节! 作者:朕御山河所写的《盛唐不遗憾》为转载作品,盛唐不遗憾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盛唐不遗憾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盛唐不遗憾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盛唐不遗憾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盛唐不遗憾介绍:
玄宗后期,外部战事不断,边镇势力急剧膨胀,太子党与相国党明争暗斗,大唐帝国已是内忧外患。 主角李安,误入大唐,本想做个安分的富家翁,却被时事逼迫,一步步迈入波谲云诡的政局之中。 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等人的命运,会因为他的到来,出现怎样的变化? 千年的历史遗憾,又该盛唐不遗憾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盛唐不遗憾,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盛唐不遗憾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