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幸福的小农民TXT下载幸福的小农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幸福的小农民全文阅读

作者:腼腆的胖子     幸福的小农民txt下载     幸福的小农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065.杀猪(下)

    最后,这头一丝不挂的雪白大猪被抬到大案子上,杀猪匠开始了他的最后一道工序——分解猪了。

    真正的杀猪匠一点也不逊于庖丁,长刀下去,只在脖颈处转了一圈,那猪头就掉了下来。剖开肚皮后,就会很熟练地分离出肠子、肝、肺和心脏。割猪蹄时,也只用刀在关节处转了一圈,然后用手扭动两下,一个完整的猪蹄就下来了。

    那翻肠子洗肠子的手段也是了得,只几下,就用一根细竹棍把整根肠子翻过来。洗好的肠子要用盐水浸泡一会才能灌血肠,否则会有猪粪味。

    处理猪头、猪蹄的时候,要格外加一道工序,否则会有刮不净的猪毛。就是把猪头、猪蹄放在烧开的松香里沾一下,随后放进凉水里。松香很快凝固,再用手一剥,一层琥珀色的松香应声而落,肉皮上细小的毛,就处理干净了。而且还带有一种松枝特殊的香味,并且这味道一直保持到把它做熟能吃。

    有些黑心商人用塑料布或者沥青烧成汁水,来去猪毛,这样会有很难闻的味道,而且还不安全,燃烧的塑料布和沥青都是有毒的。

    在汪老大取猪的内脏时,几个小娃子求他把猪水泡(猪的膀胱)留下来。然后小孩子们就会往里面吹气,直到吹得它鼓得不能再鼓把它用绳子扎严。待到干好后,就可以像球一样抛来抛去玩它了。这玩意儿孙刚也是记忆颇深啊,小时候没钱买球,就拿它当足球踢。当时谁要有个猪水泡就是全村小孩子的偶像,大家都得听你的,跟着你混。

    猪骨头还是小孩子们的好玩具,猪蹄上端有一截骨头被称为“嘎拉哈”,呈长方体有四个面。有花纹的一面叫“针”;没花纹的一面叫“曼”;鼓起来的一面叫“背”;有坑的一面叫“坑”。女孩子们都要把它们收藏起来并染上颜色,凑到一起来玩它们。玩的规则是,把一只装了豆粒的小布口抛起来,然后用手去把四只嘎拉哈都一一摆到“针”朝上的位置。等到那只布口袋掉下来时还要用那只摆嘎拉哈的手接住它,接不住就是犯规。评输赢的办法是看谁扔的布口袋次数少,最后又抓起的嘎拉哈多。

    还有一个是猪后腿的大骨头,俗称“哈拉巴”,用锥子在它的左右钻上眼,拴上小绳,绳头上系上铜钱,左右一摆丁冬作响,可以随着响声说几句“数来宝”,一般都是吉利话。玩这东西的一般都是男孩子,不过讲究的人家是禁止小孩玩这种东西的,原因是这是旧社会要饭花子用的专有工具。

    汪老大按照孙爸的要求把排骨、板油都分离开来,再把两扇猪肉分解成4-5斤重的条肉。这样到时候婚宴大厨更好处理了。

    把分割好的肉放在面筐里,孙刚挑了几趟,才把猪肉弄回家里去。

    回到院子里,孙妈一遍一遍地用热水反复淘洗猪肠子。洗肠的水见清了,又开始往盆里倒了一些豆油,继续揉洗。反复洗了不下十余次,最后用清水泡上。

    以前农村流行用碱或者洗衣粉处理猪肠,但随即人们发现这样处理的猪肠虽然干净,但不好吃,就没人再用了。用豆油洗肠,既去味,又干净,对人体也无害。

    最后是请帮忙的人吃杀猪菜。杀猪匠起个大早,帮助杀猪,除了一起吃杀猪饭,其报酬是猪尾骨连带猪尾巴,另外还一小叶猪肝,这也是固定的老规矩。再给一条烟,一般不会收钱,让来让去人家也不要。

    杀猪菜是大盆的酸剌菜炖肥肉,一大盘子猪血肠,一大盆猪杂汤,里面有猪肺和猪肝,还有一盆子鱼和一些家常蔬菜、小菜。都是农村人也没那么讲究,肉都是大盆装的,管够。

    这个猪血肠真不好做,把猪小肠洗净后,一头用绳子绑好,将生猪血与糯米混合,加入盐,味精,五香粉,白酒,葱花香菜之后灌入猪肠中,再系紧另一边。把灌好的肠子在清水锅内烧煮开,开锅后用慢火煮,还要时不时的拿针在肠子上戳些小孔,使其不会胀裂。出锅后用冷水泡凉,把线绳解去切块儿即成。

    颤莹莹的大肥肉、有嚼头的血肠、爽口的酸剌菜,口口见肉,却没人喊腻。

    孙刚感慨地说:“在城市里上哪儿吃这么香的肉啊。还是我们农村的粮食猪吃着香。”

    吃菜时当然有酒了,有孙妈酿的米酒,也有瓶装的好酒,度数也很高。

    “老二啊,你家老大快结媳妇儿了,就剩刚娃了。”汪老大抿了一口酒说道。

    “是啊,结一个利量一个,等都结完了,我也就不操心了。”孙爸也感慨的说道,在农村儿子结婚后,老子就算完成任务了。

    “对了,大锁,老水牛,明天就来帮忙啊。”孙爸赶紧交代他们。大锁是孙刚大舅的小名,水牛是胡金成的小名,和孙刚一个辈分,孙刚尝喊他水老表或者水哥。

    “三哥,你不说我也知道,外甥结婚,大舅得做上席啊。”孙刚的大舅喝的有点儿多,孙妈在娘家是排行老三,所以孙刚的大舅喊孙爸三哥。孙刚又五个姨,两个舅舅,孙刚的大舅年龄比五姨还小,只在两个舅舅中排行老大。

    “二表叔,我一定来,”胡金成也没什么事儿,农村就这样,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什么大事儿,招呼一声,基本上是全村人出动帮忙。

    “来,大舅、表叔(汪老大),水老表……我敬你们一杯。”孙刚端着酒杯站起来,一饮而尽。他们几个人喝的差不多了,孙刚是瞅准机会,要把他们灌醉。在农村就是要让客人吃好喝好才行。

    对于晚辈的敬酒,他们不能不喝,一口将那有些辛辣的酒灌进肚子里,只觉得眼中泪花闪闪,热火烧心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男人们喝得大呼小叫,直吃喝到天黑才斜斜歪歪地让人扶回他们家里去了。

    ————————————————————————————————

    感谢老实人888的打赏!!!谢谢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本书!!

    不好意思,本来是想休息一会儿呢,一不小心睡过头了!!!

066.婚礼前的准备(上)

    时间很快来到了腊月十五,也就是孙刚的哥哥举行婚礼的前一天。

    一大清早,孙刚家里就来了很多帮忙的人,现在来的大部分都是亲戚,有姑姑、姨、舅妈和婶子,十几号人。村里的邻居要到吃完早饭才会来帮忙,毕竟家离得近。

    孙刚带着大舅和孙爸去稻田里捞了50条鱼,鱼要稍微小一点儿的,二三斤的最好,因为是整条红烧的,要装盘子。又从果园鸡棚里捉了50只鸡子,上桌的时候也是整个的。

    因为孙爸和大厨预算是40多桌,每桌要用一条鱼和一只鸡子,当然剩下的是备用的,万一客人来多了,难免会用到。

    一大群人吃完简单的早餐后,早餐是猪肉黄花菜汤和馒头,大家都不是外人,一人端一碗菜汤就着馒头,或蹲着或站着就开吃,吃完了好干活。

    择鱼的择鱼,择菜的择菜,分工明确。鸡子孙爸就拿到街上,有专门拾掇鸡子的地方,每只给几块钱的择鸡子费用,回来清洗几遍就可以了。

    吃完早饭,大厨也从下村里赶来了,提前列好了一张清单,有婚宴用到的菜、调料和几种罐头。

    孙妈划去家里有的蔬菜,剩下的孙刚去县城买。他从空间里转移出来一批空间产的蔬菜还有黑木耳、香菇,这样需要买的东西就没几样了,主要是一些大料和罐头,蔬菜只有几种空间没有的,只好去县城农贸市场买。

    农贸市场在刚进县城不远的地方,孙刚家里今天忙,所以大家起来的都很早,吃完早饭才7点多,现在太阳才刚刚升起。

    把车停在农贸市场门口,虽然早上很冷,但是农贸市场却已热闹非凡了。菜农满怀丰收的喜悦,瞧那一筐筐鲜嫩的蔬菜和水果还带着晨露。

    太阳逐渐升高了,买菜的人们也渐渐多了起来,整个农贸市场更显出一派生机,叫卖声不绝于耳,货物琳琅满目。

    人们四处挑选新鲜的蔬菜、肉类、鱼类,各种叫卖声、争吵声、笑声、闲谈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经久不息,为农贸市场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许多摊主喜欢用纸牌或泡沫板写些广告语推销自己的菜。它们的语言都很简洁,其中有一些语言生动活泼,俏皮有趣,看着感觉十分亲切。不知道这种纸牌广告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孙刚逛了一些菜市场,发现现在还有一些市场还见不到这种有趣的广告,我推想他们是互相学习慢慢推广开的。想必最开始是一个摊主这么做了,其他的觉得不错也效仿之。

    如:农家肥黄瓜,顶花带刺,生吃好吃,齐着拿。提醒齐着拿,是怕顾客挑拣,黄瓜鲜嫩,挑拣时花和刺容易被弄掉了。那样就卖相不好了。

    流油咸鸭蛋,不太咸,保出油。有的咸鸭蛋不是太咸,就是不出油。所以强调这两个优点。

    ……等等,农贸市场这些俏皮的塑料板招牌,为摊位招揽不少顾客。

    孙刚逛了一圈,买了些干的白木耳、干黄花、芹菜、蒜苔还有一些花椒、八角等大料。

    清单上要求买几瓶樱桃罐头,用来做甜汤的点缀。孙刚想了想,空间里还有不少樱桃,是不是直接拿新鲜的樱桃做甜汤啊。只是别人问起来不好交代啊,最后考虑了一下,还是算了,直接拿了几瓶樱桃罐头。

    离开农贸市场,孙刚差点忘记了孙妈的交代,要买一两百个馒头,明天早上的客人会来不少。婚礼当天早饭不是正餐,中午才是,所以早饭很简单,一般都是菜汤和馒头。孙刚找了一家做馒头的店铺,买了200个白馒头。

    给赵涵打了个电话,让她准备好,去接他,赵涵前几天说也要去参加孙刚哥哥得婚礼,今天是周四,婚礼在周五,所以给单位请了两天假。

    孙刚把车停在赵涵家楼下,“噔噔噔”跑上楼。

    “小孙,来了,快进来。”开门的是赵妈。

    “叔叔,阿姨,你们好。”孙刚很有礼貌的打了招呼。

    “小涵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了,家里还有很多事要忙呢。”孙刚看着赵涵还在收拾打扮。

    “来了,来了,别催。”赵涵背起背包准备出发。

    “小孙,祝你哥哥新婚快乐啊!我们就不去了,小涵去就代表了。”赵爸对孙刚说道,年末了他作为领导,事情很多,也就没时间去。

    “谢谢叔叔,阿姨。”孙刚客气的回答道。

    接过赵涵的包包,两人开着车子往家里驶去。

    很快就到家了,院子里到处忙碌的身影。

    “小刚,你回来了,”孙阳在门口帮着婚庆公司的人员一起扎彩门。

    彩门是婚庆公司提供的,两边用鼓风机把整个拱形的彩门支撑起来,用绳子固定好。彩门有3-4米高,拱形上面写着“祝贺‘孙阳王燕’新婚快乐!”两边写着“喜日行婚礼赏心悦事天作美;淑女配才郎佳偶良缘人撮合。”

    “嗯,哥,这是我女朋友赵涵。”孙刚把赵涵介绍给哥哥认识,孙阳一直没见过她。“小涵,这是我哥孙阳,这次结婚的就是他。”

    “你好。”孙阳看着弟弟和他女友站在一起很般配的样子,也很欣慰。

    “你好,阳哥,新婚快乐!”赵涵上前恭喜孙阳。

    “谢谢,你们赶紧进屋吧。”

    孙刚叫了几个人,一起帮忙卸菜,把菜搬到水池边,孙刚的舅妈和婶子都在那儿择菜洗菜。

    赵涵也挽起袖子帮忙洗菜,有些是已经认识的,有些第一次见到她,赵涵挨个打招呼。受到孙刚长辈们的夸奖,脸一直红红的,看得孙刚眼都直了。

    “刚娃,愣在那儿干啥?来帮忙啊。”邻居周海生看见孙刚发呆似的站在那儿。

    “来了,海生叔。”孙刚反应过来,赶紧去帮忙搭棚子。

    要在整个院子里搭上遮阴棚,下面好摆桌子。塑料单是孙刚小叔家用来给化肥挡雨的大单子,四周都各竖立一个大钢管,把塑料单四角绑紧,把单子拉开。中间用钢管和接口固定,钢管和接口都是租赁的,现在有专门的租赁公司。

    ————————————————————————————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胖子,谢谢!!!

    不知不觉写的快20万字了,对于胖子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一定要加油啊!!!

067.婚礼前的准备(下)

    忙碌了一会儿,村里的邻居都陆陆续续来帮忙了,确实需要不少人手。

    天气虽然寒冷,但是整个院子里都是热火朝天的。

    孙刚的大姨夫带着两个人,在垒大灶台,大灶台需要两个,一个做菜,一个做米饭,几百人吃喝,锅小了还真不行。锅是几十年前生产队做大锅饭时候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很结实好用,谁家有了红白喜事、生孩子待客就会去借用,平时放在村长家里。

    用黄泥巴掺上碎稻草做粘合剂,来砌灶台,这两个大灶台只用两天,用完就扒掉了,所以没必要用水泥石灰了。泥巴砌的也很结实,过去的盖房子的土坯就是用这种黄泥巴掺上碎稻草做成的,结实耐用。

    临近中午,孙爸租赁的桌椅板凳,还有盘子、碗、筷子和瓷盆才送过来,这些都是镇上一家专门做这种出租生意的。

    孙刚记得小时候,谁家要是办大宴席的话,就借用全村人的东西,桌椅板凳、盆子、盘子、碗都是,都做上记号,所以说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桌子、凳子、盆子这些东西都有用红漆做的记号,现在都还有。这也是当年的一大特色。

    桌子是那种可以折叠的木架子,上面放一块儿圆的木板的那种简易桌子,凳子就是长条板凳,一桌四条长条板凳。

    先在院子里摆好七八个桌子,中午吃饭要用的,剩下的等下午忙利量了再摆其他的,省得碍事儿。

    中午厨师炒大盆菜,一桌一大盆,猪肉炖的萝卜、白菜,肥肉瘦肉都有,田大厨用大锅做出来的,一锅能装好几盆,米饭也是大锅饭。大锅饭最香的就是饹馇(家乡的叫法,其实就是锅巴),一群人都抢着吃,淋点儿菜汤水,吃起来最香了。

    一桌**个人,也没怎么讲究,都是大盆子菜,舀一勺盖到饭上,吃起来很香。

    吃完热闹的午饭后,孙刚和爸爸一起把车棚里的车、摩托和手扶拖拉机都转移到果园里了,车棚也能摆上两三个桌子。

    孙爸预算来的客人是45-46桌,能摆的地方都摆了,客厅、餐厅,孙刚爷爷奶奶家里也安排了几桌,邻居家里也安排了席面,剩下的都摆在院子里,幸好院子够大,不然还真摆不下。

    下午,孙刚的三叔、四叔全家人都来了,上大学的孙五一也放寒假了,上高中的几个弟弟也请好了假,今天晚上才会回来。除了孙刚当兵的六弟回不来外,其他人全部到齐。

    有大锅灶烧火的,煤炉烧茶水的,洗盘子碗的,知客的,写礼帐的,端条盘的都安排好了人。烧火和看茶水的都是村里的50多岁的老人,洗盘子碗的是几个村里的妇女,知客要在村子里威望高的,一个是村子周贵兵,另一个是孙刚的大伯,两个人威望都很高。写礼帐的要字比较好的,孙刚的大哥来写,收钱的是孙刚的小叔,两人配合。端条盘的是村子里的棒小伙子,基本上都是20多岁的,这样才有力气,端条盘的需要技巧和体力,一般一个条盘上放6盘子菜,没力气的话汤汤水水的撒的到处都是。

    孙刚记得前几年大堂哥结婚的时候,他以为端条盘很简单,就亲自试了一下,接过差点儿端翻了,出洋相了。从那次之后,他决定再也不碰这玩意儿了。

    田大厨带着两个“徒弟”,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他的帮手,切菜配菜的,和他是一个村子的,有什么宴席制作,田大厨都会带上他们两个的。

    他们三个人开始制作明天中午正席的大菜和炸货,先起一口大锅,炸一些豆腐块儿,婚礼上一道油豆腐炖肥肉,需要用到。还有炸整鱼,把鱼身上打上花刀,抹上调料,丢在锅里稍微炸一下就出锅沥干油,明天制作起来就很方便了。

    最后,在另一口锅里,加上各种大料、猪骨头、五花肉、猪肘棒和猪耳朵开始卤肉,等猪肉卤好又开始卤鸡子。整个院子里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肉香。大黑小黑两个家伙早早的蹲在旁边,不停的呜咽着,嘴里的口水流了好长,就等猪肉出锅。

    最后那几个大骨棒子都炖出骨髓油了,亮晶晶的在水面上泛了一层。

    那肥嫩的猪肉已经被煮的通体油亮,丝丝泛着光泽。让人看了欲罢不能。

    肉卤好了,大厨们开始施展刀工,瘦肉和肥肉分解开来。猪肘棒也是骨肉分离。孙刚分到一根大棒子,啃啃,吸吸骨髓,香极了。大黑小黑可怜巴巴的看着主人,孙刚没办法只好把骨头抛给它们,这两个家伙骨头一到嘴里,就一溜烟儿跑到墙角开始慢慢享受去了。

    孙刚最喜欢婚宴酒席上的一道菜是:蒸肉,用饼干、炒熟的花生米和芝麻一起碾碎,加上糯米粉和白糖,做成的“粉”。用肥肉相间的五花肉卤熟后,切成半厘米厚、8-10厘米长的大块儿,在制作好的“粉”里滚一滚,然后把“粉”铺在盘子底,肉一片一片的码好,放在笼屉上蒸。

    孙刚不爱吃那上面的肉,最爱吃下面的粉,吃起来香甜可口,让人回味十足,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只不过是今天晚上吃不到了,只有明天中午才有得吃。

    临近晚上,远方的亲戚朋友都陆续到来,如果明天来可能赶不上婚礼,所以比较远的都是提前一天来,晚上就住在这儿。

    “阳哥,刚哥,我们回来了。”正在县城上高中的孙浦和孙鹏请假赶回来了。

    “孙浦高三了吧,还有时间啊。”孙阳看着两个弟弟,很高兴。

    “嘿嘿,反正就一天时间,耽误不了。”孙浦正在上高三,成绩不是很好,很贪玩,不是很在意,孙鹏刚上高一,学习不算太紧。

    几个兄弟聊了会儿天,准备吃晚饭。

    晚饭还是在院子里,棚子上挂几个大功率的灯泡,把院子照的如同白昼。

    菜还是大盆子装,猪肉炖菜一盆,还有一盆子是鱼炖豆腐,今天晚上用的鱼是另外准备的。

    主食是馒头和大米粥,冷冷的冬天,吃上热气腾腾的炖菜和热乎乎的大米粥,热闹的场面,大家边吃边聊天,气氛十分热烈。

    男人们在一起喝着酒、大声的行着酒令,场面十分火爆。

    赵涵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觉得很新奇,食欲也不错,吃了不少菜。

    ——————————————————————————

    感谢xiaojiu和血狮兽皇两位书友的打赏,谢谢你们!!!

068.看电影(上)

    晚饭后,孙爸在院子里生了几堆火,加上院子高高的围墙,和上面的遮阴棚,冬天的寒冷都被挡在墙外。

    孙爸请来的放电影的也开始了准备工作,大家围在火堆边聊着天。电影请了两场,今天一场,明天还有一场。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形式,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说起农村放映电影这个情况,现在的“九零”、“零零”后们,或许知道的不多,亲眼看过农村放电影的,可能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电影是**十年代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娱乐方式。在农村和农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位置。

    看着放映电影的师傅在忙碌着,孙刚想起了小时候因为电影的种种趣事。

    看电影当然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村里人家里有喜事了,放场电影给大家热闹一下也是惯例。比如儿女考上了学,这是大事,光宗耀祖的大事——孙刚兄弟俩小时候经常被母亲耳提面命,谁家的你什么哥,吃的是啥苦?受的是啥罪?看人家现在都是大学生了!

    对考上大学的什么哥哥保存某种敬畏,敬畏当然是因为他的刻苦,在给孙刚幼小的心灵不少压力之余,意外的收获是还有一场电影看。

    想来那情景应该是这样,一般是当家的男人在某场酒后慷慨激昂地表过态,说些“我儿子考上学,一定连请两场电影”之类的大话,待到儿女真考上了学,自己背着手,有事没事在村里迈着跟以前不老一样的步伐走几个来回,偶尔会有迎面来的村人老远就道着喜:“啧啧啧,孩子真争气!”这很受用的话可能会听上一两年,但也会有人道过喜,走过去多远了,又突然拐回头问:“哎,那一年不是承当放电影么?”

    于是,村里人又有一场电影看。

    那个时候,天还没有黑下来,放电影的早早骑自行车就来村里了。

    主家管过饭后,搬张桌子、板凳放自家门口晾晒场里,把电线用几根木棍撑出来。

    电影师傅会指挥主家派来帮忙的小伙子七手八脚把黑边白面的银幕找地方绑起来,再把两个大方喇叭一边一个挂在银幕两边。

    银幕前已经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凳子,美其名曰——占地方呗。

    孩子们已经满村吆喝了:“今晚放电影喽!”

    接着,从挎包里掏出一个电灯泡,外面带着粗铁丝编的罩网,这样这电灯泡即使掉在地上或者磕在线杆上也不会摔碎。

    接线停当后,便开始把最要紧的宝贝——放映机,小心翼翼地从大铁箱子里搬出来,稳稳当当地放在桌子上,然后是车子后座的铁皮匣子里取出缠着电影胶片的轮子,安放在放映机上。

    再用一个话筒试试声响,然后就坐在桌子前,悠然自得地吸着烟,等天黑透了开始放电影。

    通常孙刚这些小孩子们是先去的,一堆孩子们在场里叽叽喳喳兴奋不已,前面的程序看了几遍,总还觉得新奇。

    有时电影过后会捡到一段被师傅剪下来的胶片,虽然看上去那么长十几格只是一个场景的重复,但还会珍藏许久都舍不得扔掉。

    等外村来看电影的人陆续到来,村子里大人们三五成群搬着椅子、板凳过来,天也差不多黑下来了,电影也该开始了。大银幕前面,坐得一疙瘩一片,一疙瘩又一片。

    但在电影开始之前,大家其实总会有一个担心,就是今天晚上会不会停电!过去农村供电不太顺畅,经常会停电。甚至放着放着停电了,失望的人们一边咒骂着电工,一边固执地坐在场子里不走,有的主家不甘心,会派个人骑自行车跑一二十里路问原因或者来电的确切消息,如果等来的消息是一会儿就来,哪怕后来等了快俩钟头,也很少有走的。

    后来因为停电频繁,一些放电影的会拉来个发电机,这样即使停了电,只消一会儿功夫,远远地听着“突突”的声响,这边那盏带铁丝罩子的灯泡就唰地亮起刺眼的光芒……后来孙刚这些孩子们的担心,便从今晚会不会停电,变成那师傅拉没拉发电机。

    电影在嘈杂的人声中就要开始了,师傅把放映机打开,从机头前部打出一束极强的光,方方正正地落在前面的银幕上,调好位置,便又关掉。

    这时主家或者村长会讲两句话,孙刚也不记得讲的是什么内容,只觉得那大喇叭里面的声音传得非常远。

    就着那柄带铁丝罩子的灯泡发出的黄澄澄的光,整个场子里黑压压全是人,熟识的面孔,似曾相识的面孔,一齐期待着从那神奇的放映机里跳出来一夜的欢乐。

    讲话的声音住了,场子里人声也停下来,大家好像都屏住呼吸,紧盯着前方那块雪白的银幕,生怕有漏下的段落——正经电影开始了,如果不是孙刚和伙伴们喜欢的武打片,看着也无趣,他们便开始在场子里里外外跑开了,一会儿跑到银幕后面,几个小伙伴指认着反写的字幕,一会儿又上到树上,找个比较舒服而且没有人挤的位置,坐着再看一会儿,待坐不住了,就又跳下来,人群里、板凳下泥鳅一样钻来钻去,常常一场电影下来,他们是一身灰、一身汗,还有不走运的还会在树枝上挂破了衣服,少不了第二天一早遭到家人一顿臭骂……

    电影在嘈杂的人声中结束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满场乱窜,大人们呼喊着自己的孩子,来帮自己搬爷爷***椅子。

    电影师傅一边收拾好放映机,重新小心翼翼地放进大铁箱子,一边招呼主家再找人帮着解下银幕和喇叭。最后收拾的,还是那只带铁丝罩子的灯泡,当它啪地一声关掉之后,这一场带给村人们无限欢乐的电影于是宣告结束了。

    ——————————————————————————————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胖子,你们的支持才是胖子码字的动力!!!(2079字)

    那一年,小胡子登上了中央广场的演讲台,高举着单臂,发表了演讲,煽动人心的讲话中多了这样一段。

    “在东方,有一个人,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亚洲秩序!”

    “今天,应该轮到我们骄傲伟大的德意志,用鲜血和生命!去建立一个全新世界秩序!并捍卫它直至世界末日!”

    那天,华尔街时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军人的时代......或许明天又将到来!”

    推荐河马散人的《辛亥大英雄》,不错的历史军事书!!!

069.看电影(下),压床

    但也不是每一场电影都幸运地在孙刚的村子里放。有时候他们从学校得知几十里外邻村人家放电影,太远的如果不是星期天,孙爸孙妈绝对不允许孙刚两兄弟跑去看。即使有村里大一点的哥哥们一块儿,于是晚上听着远处隐约的喇叭声,会在院子里出神,远远地想着伙伴们欢乐的情景。

    也有偶尔去了几次。跑得真远,翻山越岭的十几里地,也没有手电筒,就是跟着村里的大哥哥们走啊走,那时也不觉着累。看的什么电影倒忘了,只觉得路上人多、热闹,即使到那儿或因为没有电放不成或者是主家因其他原因推迟或不放了,也没有多少遗憾,因为毕竟不是自己村子里的,不放就不放,不吃什么亏,回来就是。

    孙刚还记得一件糗事,那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在学校听一个同学说他们村里晚上有电影放。孙刚坐不住了,回家对着妈妈软磨硬泡,求了很久才答应。匆匆吃过晚饭,孙刚和哥哥、还有村子里一些大孩子一起跑了十几里路,还趟过了一条河,才到达那个村子。

    看的什么电影孙刚确实不记得了,人家是连放两部电影,到了第二场的时候,孙刚就开始犯困了。喊着哥哥要回家睡觉,孙阳和其他人看的正上瘾呢,就不回去,没理会孙刚。

    结果看完电影孙阳和村里的人一起回家,到家发现弟弟孙刚没有跟着一起走。孙爸孙妈吓坏了,只好连夜跑到那个村子里去找人,天黑又没有灯,拿着手电筒找了半天,才发现孙刚就在放电影的那儿旁边的草垛边上睡着了。

    回家被孙爸孙妈好一阵子收拾,孙爸打了孙阳,说他没照顾好弟弟,孙刚也跟着挨了几下。但是每次听说哪有放电影的地方,他们还是乐不思疲的跑很远去看。

    赵涵听到孙刚说的儿时的糗事,没心没肺的大笑不止。

    孙阳在旁边也微笑着,这种事情像他们这个年龄,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孙鹏这几个小点儿弟弟,没怎么经历过这种事儿,所以不太清楚那种场面。

    “电影开始喽,”孙刚的大侄子,还有村子里的几个小娃子,好奇的围在银幕前等待着。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影碟机,所以看电影的非常少,不像以前一样,人都是一片一片的。要不是讲究个喜庆和传统,孙爸还真没打算请放电影的。现在放映的基本上都是以前的老片子,大家都看过,这么冷的天,还不如回家偎在被窝里看会儿电视。现在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孙刚想想这情这景,仿佛就是在昨天一样,那翻着村子去看电影的快乐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了。

    在信息飞速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自觉或不自觉地潜入多元的影视世界,我们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轻松自如。

    现在,技术这么发达了,电脑里随手都能找来一个电影,想怎么看怎么看,然而也轻易不会去看了,一个没有了心境,一个也没有了时间。

    去现代化的电影院里花几十元看一场电影,虽然只要好看也感觉很划得来,但总觉得奢侈,而且也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少了些什么呢?感情?还是回忆?

    看着前面闪着雪花的银幕上那熟悉的电影情节,听着放映机发出“嗡嗡”那亲切的声音。银幕前真正看电影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在忙自己的,有聊天的、打牌的、烤火的……

    看着这些,孙刚感慨良多,也许是那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时代的纯真,也许是那一村人挤在一起看电影的乡土亲情……总之,再也找不回来了!

    赵涵好像对这种放映模式很感兴趣,老片子也看的津津有味。

    放映机还在“嗡嗡”的响着,夜越来越深了。

    孙爸孙妈开始张罗着睡觉的地方,因为来了不少远方的亲戚朋友,所以今天晚上要住下。赵涵和孙刚的堂妹睡孙刚西头那间屋,孙鹏跟着去睡果园里。剩下的爷爷家、几个叔叔伯伯家都可以住人,还有一些打地铺的。

    孙浦和孙五一就跟着孙阳一起睡新房,就是所谓的“压床”。

    所谓压床,即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

    压床的人也有条件限制,不是任何人随便就能压的。首先,压床的人必须是小于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姑舅姨表弟弟。

    如果在自己的亲戚范围内没有这样的人选,新郎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学。

    压床人的第二个条件,比须是未婚青年。如果是结果婚的弟弟辈,他们已经知道结婚的奥秘,懂得男女之间的私情,新郎家就不再把他们排在被请之列了。被请的压床人,都是充满青春气息的少男,他们是纯洁和阳刚的象征。对娶亲的人来说,压床是一件吉利的事情。而作为被请的人,经过重重筛选能被选中,也是一件荣耀的事,他们会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另外,民间传说新娘的床有灵气,睡睡可治百病。腰腿疼的睡过新娘的床后,立刻就会痊愈。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除了请十七八岁的少男压窗外,有的地方还讲究请四五岁的男孩儿压床,这是从延续子孙的角度来考虑的。这个压床的男孩儿与压轿的男孩儿一样,都是新娘婚后生育的象征。如果男孩儿在压床的时候,不小心尿在了新床上,这是吉利加吉利,人们更是欣喜异常。

    至于压床习俗的来由,大多数农民都说不清楚,只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到现在人们依然沿用。

    孙刚的大婶把床铺好,床单、被子都是新的,大红的,很喜庆。

    大床睡两三个人正好,孙鹏也想睡新房的床,没办法,抢不过两个哥哥,只好悻悻地跟着孙刚去果园睡觉。

    明天早上要早起,所以很多人睡的都很早,当然院子里还有熬夜的,至少孙爸就得熬到大半夜,总不能别人还在玩儿,主人家就都睡了的。

    ——————————————————————————————

    感谢951274927的打赏,谢谢这位书友!!!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胖子,这样胖子才能动力十足!!!多谢!!!

070.婚礼进行时(上)

    腊月十六,天气很冷,早上五点多,天还没亮,孙刚就不得不从暖暖的被窝里爬出来,接触到被窝外的冷空气,他打了个寒颤。

    “孙鹏,起来了,”孙刚拍拍旁边被窝里的弟弟,这孩子估计还没起这么早过。

    “刚哥,起那么早干啥啊。”孙鹏满脸不情愿的样子。

    “今天阳哥结婚,好多事儿要做呢,赶紧起来帮忙。”今天早晨几个兄弟的任务是贴对子。

    匆匆穿衣起床,外面还是黑漆漆的一片。

    难得的起来这么早,天还没亮,到处灰蒙蒙的,四周寂静的怕人。不远处的村子暗暗淡淡,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恰似海市的幽邈,可望而终不可及。遥看村庄的几处灯火渐渐燃亮。点亮了他们新的一天。

    孙刚舒缓了一下因为睡觉有些懈怠的四肢,微闭久久不忍阖上的眼帘,深深地又恍若悄悄地呼吸沁人的晨的芬芳,弥留鼻息间的切切的怡人的是黎明的醉。

    很想趁着这浅浅的醉,再次回到温暖的被窝;更想就着这梦回萦绕,沉沉的睡去。可是今天太忙,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想回去睡个回笼觉是不太可能了。

    孙刚领着睡眼惺忪的孙鹏亦步亦趋的往家里走去。

    走到大门口,就听见院子里已经人声鼎沸,勤快的田大厨用大勺在热气腾腾的大锅里搅着,香味扑鼻而来。看来他是在准备大家的早餐。

    孙妈在端着热水让人洗漱,孙刚几人也匆匆洗漱完毕。

    “五一、孙浦、孙鹏,来帮忙贴对子。”孙刚拿起孙妈打好的浆子,叫他们几个过来帮忙。

    孙五一拿来了对子,孙浦搬来梯子,先贴大门上的。

    “刚哥,高点儿,再向右挪点儿……”下面孙鹏专门看对子贴的正斜。

    “两边没有对齐,下首联再向上一点儿,好,好了。”

    大门上、客厅门框上、厨房门框上,只要是有门的地方都贴上了崭新的对子。包括院子里的树上都贴上了“囍”,从大门外到村口,只要迎亲队伍经过的路边树上都要贴上“囍”。

    贴完所有的对子和囍,此时的天际,已微露出蛋白,云彩赶集似的聚集在天边,像是浸了血,显出淡淡的红色。太阳渐渐升起来了,淡蓝色的天幕,仿佛被舞台上的灯光照亮了,东半边涂上了一摸亮晶晶的朱红色。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吐出灿烂的早晨。

    “吃饭啦。”只听见田大厨一声大喊,热气腾腾的早餐端上桌来,早餐依然是肉菜汤和馒头,人多吃这个方便,早上又冷,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菜汤,舒服又惬意,温暖了整个早晨。田大厨的手艺真不错,特别是做这种大锅菜,最有一套。

    大家也没那么讲究,端着一碗菜汤,拿一个馒头,就围在火堆边,边吃边烤火。

    “来,小涵,尝尝这菜汤,味道不错的。”孙刚给赵涵盛了一碗菜汤。

    “嗯,很香。”赵涵小口抿了一下,汤鲜香味浓,十分可口。

    慢慢大口大口的喝菜汤,也不吃馒头。

    吃过早餐以后,有村子里的几个妇女专门刷碗的。

    “五一和孙浦,跟着你阳哥一起去接亲,”孙刚的大伯是知客的,提前已经交代好接亲人员,“女的呢,就是兰兰和晓晓。”兰兰是孙刚的堂妹,晓晓是孙刚的堂姐,她们俩都是孙刚三叔的女儿,孙五一的亲姐姐,兰兰刚大学毕业,还没结婚,晓晓已经结婚了,儿女双全。接亲的就是要一个未婚,一个儿女双全的人来陪着新娘。

    孙妈递上来一大把红包,每个里面10-50元不等,这是叫门红包和压车红包。

    租好的六辆车子在大门口一字排开,婚庆公司已经在车上贴好了“囍”和婚花。有5辆小轿车和一辆中型卡车,是用来拉嫁妆的。还要选几个棒劳力去抬嫁妆,把嫁妆往车上装。

    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这是一个晴天,金色的阳光如同美酒。好像也为孙阳的婚礼添一把彩。

    孙阳带着两个弟弟和两个姐妹一起坐上了主婚车,几辆车排成一溜儿,开始向县城驶去。最前面的是婚庆公司的摄像车,摄像师傅穿的厚厚的羽绒服,把自己包的严严实实的。整个车队的车速都不快,这样摄制出来的录像才不会摇摇晃晃的。

    迎亲车队出发后,家里也忙活起来了。院子清扫干净,在屋檐下摆了一张桌子,摊上礼帐单子,找个写字好的记账,另外从自家亲属中找了一位亲戚“把钱”,一个写礼帐,另一个收钱,这财务这块就算齐了。

    孙刚的小叔和大哥坐在那收钱。孙鹏帮忙发毛巾,有人交礼帐,孙刚的大哥就在单子上记下人的名字和金额,小叔就把钱收到提包里,孙鹏就准备一条新毛巾发给别人。

    写礼帐是一个习俗,看到很多亲戚朋友,这大概是办这种事情的本质吧,大家在一起谈谈笑笑,开心得很。曾听有人说办宴席赚钱,孙刚倒并不这样想,这次你收人家多少,下次人家家里有事儿是要回随多少的,谁能赚到谁的呢,也只是大家在一起乐呵乐呵吧。

    如果这次人家随你多少钱,下次人家里有事儿,你没去,或者随的不如人家去你家的多,这样你的名声就不好了,时间长就没什么人愿意和你打交道了。

    客人也逐渐到来,写礼帐的人越来越多,孙刚看小叔他们三个忙不过来,就帮他们倒茶递烟,分发毛巾。这些亲朋好友是想赶紧交完礼账,好去打牌或者下象棋。

    看到认识的亲戚还要寒暄几句,有好多亲戚朋友孙刚都不太认识,从上大学到工作这么些年都在外面,见面的机会少,所以不管认识不认识,孙刚都一一打招呼问好。

    赵涵也帮着孙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如果煤炉上的水开了,就去倒入暖瓶中。或者给正在聊天或者打牌的大人杯子里添点儿水,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表扬。

    ———————————————————————————————————

    今天感谢谁呢?感谢支持我的书友吧!!!哈哈!!!

    胖子求各种支持,随便支持,多多支持啊!!!

071.婚礼进行时(中)

    “二叔,婚车已经从县城出发了,”孙鹏接到跟着婚车车队的孙浦的电话,就跑过来对孙爸说道。

    “好,知道了,”孙爸点点头,找到专门负责放鞭炮的,一个是孙刚的远房舅舅,一个是邻居,“根生,小成,你们准备好去放炮。”

    “知道了,三哥。”

    “好的,二表叔。”

    ………………

    几个人一人拎了根大竹棍,是用来缠鞭炮的,举起来放,这样更响亮。在省道往村子里的土路拐弯的地方安排一个人,一大挂鞭炮,村口一个,隔一段路安排一个,大门口安排两个。等到车队到谁身边,就开始点燃鞭炮。

    “孙小雨,一会儿你给二嫂端洗脸盆啊,”孙爸对孙刚最小的堂妹,今年8岁,端洗脸盆给新娘子洗手,新娘子会给红包的。

    “王二娃,你撕窗户纸。”窗户纸是用一张红纸贴在窗纱上,寓意是那仅有的一层窗户纸都捅破了,就是说从此两个人要敞开心扉,要不怎么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呢。

    “刘洋,你端茶水。”给远道而来的新娘端上一杯茶水。

    一些杂七杂八的小事儿,孙爸都给安排好人,不然这些小孩子抢起来容易出差错,这个时候可不能掉链子。因为这些事儿新娘子都会给红包的,所以小孩子们会争抢起来。

    孙刚记得小时候村里有户人家也是结婚,就因为没安排好人,结果几个小孩子争起来,闹的脸红脖子粗的,差点打起来,小孩子也不懂忌讳什么的,只知道这样好玩儿,还有红包拿,虽然里面可能就是几个硬币,但是还是乐不思蜀。

    “车队快到了,快铺好红地毯。”家里人忙做一团,这时候婚庆公司的婚礼主持人也来了,指挥大家做最后的准备。

    红地毯从大门口一直到新房门口,这意味着新娘从下车就不用直接站在地上。

    村里的几个小伙子站在地毯两边,手持礼炮,已经准备完毕。

    不大一会儿,只听见村外的第一声鞭炮声响起来,证明车队已经下了公路,大家都准备好,就等举行仪式了。

    几分钟后,车队缓缓停在了大门口彩门下,装嫁妆的车子上站了几个年轻的小伙子,都是村子里的,帮忙抬嫁妆的。女方嫁妆不多,冰箱、洗衣机、液晶电视和一个踏板摩托,每样嫁妆上面都粘上一根柏树枝。本来还有一些衣柜、梳妆台之类的。孙爸和孙阳商量过,等他们住县城新房了,缺什么他们自己买就行了。

    新娘穿着一身洁白的婚纱,显得优雅动人。孙阳一身深蓝色西装,衣服比较单薄的两人在寒风中显得有点儿楚楚“冻”人。

    新娘王燕浓妆淡抹,面如桃花,两眼含情脉脉,眉若一弯新月,皓齿珠玉,口比樱桃,冰肌玉骨。好比那空谷幽兰,高寒杜鹃,出水芙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新郎孙阳落落大方,英姿潇洒,气宇轩昂。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天庭饱满胸藏九州就风云,地阁方圆腹内天空海阔。一看就是一位讲礼仪、有眼光、有智慧,有气质、文质彬彬、彬彬有礼的新青年。

    新郎新娘在两边手持礼炮的洗礼下,缓缓的在红地毯上前行,接受着亲朋好友的祝福。

    来到屋檐下临时搭制的红色木台,孙爸孙妈穿着喜庆的衣服坐在那里,胸前别着一朵花,分别写着“父亲”、“母亲”,身边站了一位男主持人,是婚庆公司的。

    等新郎新娘站在孙爸孙妈面前。那主持人开始主持婚礼。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儿见到每一位朋友,并且荣幸的作为孙阳先生和王燕女士的结婚典礼主持,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二位新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歇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成家立业是人生旅途的重要里程,让我们祝愿两位新人:并蒂常开幸福花,永结同心团圆彩。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夫唱妇随,勤俭持家,孝敬父母,教导兄弟,团结邻里,和睦相处,共建和乐家庭。”

    “我宣布:孙阳先生和王燕女士结婚典礼现在开始。”

    “第一项:鸣炮奏乐,新人就位,来宾就位。”大门外、屋檐下响起了鞭炮声。主持人继续说道“龙蟠凤栖,花香月美,鱼水偕欢俏佳人。他们是郎才女貌,相般相配,珠联璧合,佳偶天成!他们从相识到相知相爱,成就美好姻缘。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祝愿他们:生活象蜜糖般甜蜜,爱情象钻石般永恒,事业象黄金般灿烂!”

    “第二项,新人向来宾、亲朋好友三鞠躬。”只见孙阳和王燕对着院子里的所有亲朋好友鞠了三躬。一鞠躬,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二鞠躬,祝愿大家:心想事成!三鞠躬,祝愿大家:事事顺心!下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三项:宣读结婚证书。”主持人拿着两人的结婚证书,按照上面的文字宣读起来。领取结婚证书,婚姻合法又幸福。

    “第四项:证婚人讲话。”本来媒人是孙刚的四婶,证婚人就安排了孙刚的四叔。四叔上去磕磕巴巴的总算讲完了一大段祝福的话。

    “第五项:拜天地。”鼓乐齐鸣,春风拂面,风和日丽,喜笑颜开,新人共拜天地,祈求天长地久。(上香化表)。一拜天地,天赐良缘结连理;二拜天地,百岁不移情蜜蜜;三拜天地,福寿康宁生贵子。

    “第六项:拜高堂。”笑容满面乐开怀,子孙满堂续未来,新人叩拜高堂面,当面改叫爸妈。孙爸孙妈坐在那里,喜笑颜开。(未完待续…………)

    ——————————————————————————————————————————

    感谢檒沁和黑暗√路西法的打赏,谢谢你们的支持!!!谢谢!!!

    今天特别困,昨天晚上只睡了两三个小时,郁闷!!!

072.婚礼进行时(下)

    那主持人又接着说道,“一拜高堂:和顺平安笑开颜;二拜高堂:子孝媳贤了心愿;三拜高堂:家和人安儿孙欢。相亲相爱一家人,从今改叫爹妈。新娘子先叫爸再叫妈。”两位新人在他们面前的垫子上跪下,王燕改口向孙爸孙妈叫爸妈,两位老人答应后,一人塞给他们一个大红包,里面是1001元,代表着千里挑一。

    “第七项:夫妻对拜。”春风得意,洞房花烛,夫妻对拜地久天长。二位新人相亲相爱好几年,嘴上不说心里甜,彼此一切都奉献,就等结婚这一天,新郎新娘夫妻对拜。听到主持人的口令:新郎向左转新娘向右转,听口令,夫妻对拜:一鞠躬喜结连理;二鞠躬一日夫妻百日恩;三鞠躬莲子盈室,终身相爱亲亲亲,精彩瞬间深情一吻。

    “第八项:结婚典礼礼成。送入洞房。”孙阳抱着媳妇儿,送到新房的床上,坐住。孙刚端了一个火盆进去,太冷了,烤点儿炭火。那些小孩子们送洗脸水的、端茶的、撒窗户纸的都围上来了,红包一个个分给他们,小家伙们十分高兴的跑了。

    赵涵,还有孙刚的姐姐妹妹们陪着王燕在新房里聊天烤火,孙阳到外面来招呼客人。

    “哥,去换套衣服,看你嘴唇都冻乌了,反正仪式都结束了,没必要穿西装了。”孙刚看着哥哥冻的瑟瑟发抖的样子,就提醒他,“顺便让我嫂子也换袄穿。”

    “那也是,”孙刚转回屋内换了一件羽绒服出来。

    院子里的重要客人早就被知客安排好位置了,今天来送亲的是王燕的叔叔、堂弟各一个,还有几个王燕娘家的女性亲戚。被知客安排在客厅正席,由孙刚的几个叔叔来陪客。新郎新娘在偏厅次席,桌子上有迎亲的几个人,还有孙刚的几个婶子和赵涵,都为了陪王燕娘家来的女客。

    其他客人都在院子里一一就坐,碰到一起来的,或者关系好的,就坐在一起。有没坐上桌的,或者来的较晚的客人,先到旁边聊聊天,打打牌,等待下一轮。一般农村宴席吃三轮,先站好位置的就先吃,吃完赶紧撤席开下一轮。第三轮一般是帮忙的、厨子、端条盘的和主家。

    临近中午,村子里的小学生都放学了,几十个小娃子背着书包也来了,来到各自父母的身边也凑一个,没座位就站着吃,吃完还要上学呢。孩子们抢来抢去的,那场面孙刚很熟悉,也很是热闹。

    大家都就坐完毕,孙刚带着3个弟弟就开始忙碌起来,每桌发两瓶白酒、两大瓶饮料、两盒烟、筷子、碟子、勺子等。

    只听见主持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各位亲友、各位来宾,喜庆祥和日,共好月圆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喜筵杯杯醇香酒,菊花盏盏玉壶诗。请大家吃好,喝好!”

    俗话说:农家婚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孙刚家乡这边婚宴席上一般是28道菜不多不少,8个凉菜、16个热菜、四个汤不能有丝毫偏差。16个热菜中又分为大件、中件和压桌菜,名称讲究,上菜顺序也非常严格。

    宴席中的8个冷盘分为4荤4素,有酸辣口味的,有咸香口味的。

    端条盘的开始上菜,先上八个个冷盘,有凉拌莲藕、黄瓜、花生米、卤好的牛肉、猪肝,还有几盘熟肉。

    凉菜过后,接着是16个热菜,依次登桌。上热菜时,大件和中件搭配成组,也就是一个大菜。一组一组上,味道齐全,

    八个热炒,有荤有素,色香味俱全。

    然后上的就是大菜,囫囵个的鸡子和鱼熟后装盘,还有小孩拳头大小的四喜丸子,看起来很诱人。

    压桌菜蒸肉紧随其后,这是孙刚最爱农村婚宴的一道菜。

    紧接着是两碗甜汤和两碗咸汤,甜汤一碗是苹果桔子甜汤,用小块儿苹果和桔子瓣儿做的,另一份甜汤是白木耳汤,里面点缀着几粒红色的樱桃罐头,红白相间,好看又好喝。咸汤一份是黄花菜瘦肉汤,另一份是黑木耳肉丝汤。

    最后是四大碗,是用的农村的那种大碗,比海碗稍微小一点儿的那种。

    一碗是油豆腐炖肥肉,看起来肥腻腻的,是嗜肉族的大爱,肉炖的烂糊糊的,入口即化,其实一点儿也感觉不到腻。

    一碗是酸剌菜炖五花肉,酸剌菜吃起来十分爽脆,五花肉也很香。

    还有一碗是油炸的莲藕,这个是莲藕切片,裹上面糊,下油锅里炸。咬上一口,一层很簿的酥脆刚碰到牙齿,上下牙还没合在一起时,一股藕的清香从鼻子进入你的大脑,香得顿时让人浑身酥软,飘飘然找不着北。还会有藕断丝连的体会。藕中带着的丝丝姜味,细细悠悠在口中飘散,晕染开来,淡淡的咸、酥酥的脆、软软的香,一层层的口感递增起来,让你欲罢不能,不知不觉就忍不住吃得很多。

    最后一碗是油炸红薯片,这个做法和炸莲藕很相似,裹上面糊,还要加上蛋液,炸成金黄色。咬一口一股红薯的香味扑鼻而来,吃起来外酥里嫩,甜甜的,也不油腻。

    这四大碗上完了,说明今天这顿宴席的菜算是全部齐活了,客人都知道了,也就不会再等菜了。

    孙阳和王燕草草的吃点儿东西垫垫肚子,就起身去挨桌敬酒。孙刚把酒瓶里的酒基本上全部倒出来了,然后换成空间水,只保留了酒味,别人不尝就不知道这是水,一般都是这么干的,要不几十桌敬到一半,就早趴下了。

    “新郎新娘来看菜了……”走到每桌旁边,知客就会这么喊一句,意思是:新郎新娘来敬酒了,一般座位上的人都会站起来,等两个新人来敬酒。

    孙刚端着酒瓶子跟在哥哥和嫂子后面,挨桌敬酒。遇到亲舅舅、姨这些亲戚的桌席,还要挨个给他们敬酒。邻居和其他亲朋就一桌一起喝,这年头大家也没有攀着新郎喝,意思到就行了。十几年前那时候可不这样,实打实的酒,不过那时候人没这么多,一般一家一个人就代表了,就那每个人当新郎的时候都得喝趴下一回。

    第一轮吃完后,孙刚和几个弟弟一起收酒瓶子、饮料、扫地,那边几个妇女开始在大盆子里洗盘子刷碗。然后准备开第二轮,第二轮的客人相对来说就要少很多了。

    第一轮吃完的客人好多都一一向孙爸孙妈握手告别,孙阳和王燕也在一旁作陪,嘴里不停地说着客气话。

    “孙刚,你还没吃吧?”赵涵看见孙刚在那儿忙着收酒瓶子,就帮他一起捡瓶子了。

    “还没呢,等客人先吃完,一会儿和厨子他们一块儿吃。”孙刚笑着说道,“你吃好了吗?”

    “吃好了呢,味道都挺好吃的,”赵涵以前没有吃过农村这样的流水席,感觉的很新鲜,“菜很多,一个菜尝一点儿就吃饱了。”

    “刚娃,第二轮客人只有12桌,加上厨子和一些帮忙的,一共才15桌,不用开第三轮了,等会儿我们直接吃吧。”知客的村长周贵兵和孙刚交代一声。

    “好了,知道了,贵兵叔。”孙刚拿起一次性桌布,开始布置餐桌,和第一轮一样,忙活了一会儿才开饭。

    “嗯,真香,好吃。”孙刚一个人把整盘子的蒸肉下面的“粉”给吃了,周围都是大人,都爱吃上面的蒸肉,也没人和他抢这个,正好吃独食。这是孙刚提前打算好的,专找这桌,这桌没人和自己抢这个,一般小年轻都喜欢吃。

    “来,走一个。”

    “喝起。”

    “你杯子里养鱼啊……”

    …………………………

    他们几个喝的热火朝天的,孙刚一个只管吃菜,下午还有很多事儿要忙活,所以他就没有喝酒。

    等孙刚吃饱之后,很多菜已经凉了,因为是冬天,所以冷的很快。他们也不在乎,喝着吃着,反正厨子没啥忙活呃事儿,只要晚上再做个四五桌就行了,晚上每桌炒个7-8个菜,分量足一点儿,种类不会像中午那么多。主要是一些村子里帮忙的、还有亲戚们要留在这儿吃晚饭。

    众人把客人都送走之后,就剩下自家亲戚、还有村子里不少帮忙的人。大家把桌凳收拾好,只留下几张,晚上好用,剩下的明天上午租赁公司的人会来拉走的。

    孙刚抱着一个大扫帚,开始清扫院子,地上都是垃圾,有鞭炮纸碎屑、一次性杯子、骨头菜什么的。孙刚扫出去之后倒在垃圾堆里,吸引村子里好几条狗在那儿觅食。

    大黑小黑从来就不去,别人扔的骨头,它们看都不看,只有孙刚和孙爸孙妈喂食,它们才吃。因为以前孙刚家里养的狗,都是被别人扔块儿下了药的馒头或者骨头,就毒死了。所以在它们从小孙刚就开始教导它们,不让它们吃别人扔的食物。

    都全部收拾妥当都已经下午4点多了,大灶台边大厨又在准备晚上的饭菜。

    傍晚,孙刚他们辛苦了一整天,忙活了很久,带着赵涵跑到果园去喂喂鸡鸭和羊,孙爸孙妈都忙,上午孙刚抽空去喂了一次。

    忽见得傍晚的天空没有一丝儿云,淡蓝的苍穹是那么地高远,而冬日阳光也快收尽它那最后的余辉,天边与四周,只有几抹深黄,几许寂静。

    此时,孙刚赵涵两人漫步在堰塘边小路上,但见夕阳西沉,把他俩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而寒风卷着树梢上最后几片残叶,鸟儿扑棱着翅膀,全速地飞向它心爱的小巢,或惊愕着消失在远方密林的深处之时。

    远处的山顶还有一丝丝白雪,那是上次下雪还没有化净的残雪。

    冬天的黄昏是极短的,从日落西山到薄暮冥冥,你若不去留心于它,它便与你擦肩而过;冬天的黄昏也是飘忽的,从余辉微明到朦胧暗色,你若不去全心观察,它便稍见即逝。然而,即便是那短短的一段,却让你感受到人生时特有的冷静、成熟与睿智;或者,即便是那飘忽的一瞬,它却毫无保留地释放出生命的极致,从而体味出人生的苦短与倍加的珍惜。

    天空吹来淡淡的白云,薄薄地裱在天顶之上。太阳并不刺眼,只是在西边天上温和地朝你笑着,笑着,最后,脸红了,慢慢地跑到山那边去了。

    冬天的黄昏,大地岑寂,天际寥廓,昏黄的斜阳只一会儿便隐匿西山。

    孙刚把食盆和水盆都注满,才松了一口气,这些鸡鸭都是半大小仔,太能吃了。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虽然是比喻这个不恰当,也就说明了问题。

    从空间里弄些青草出来给羊添上,两只小羊羔也开始吃草了,它们是半草半奶的。看着它们稚嫩的小嘴左右咀嚼着青草,赵涵都被它们可爱的样子融化了,就趴在圈墙边看着它们吃草。

    ——————————————————————————————————————

    感谢951274927的打赏,谢谢你!!!

    昨天晚上睡的很早,前天没怎么休息好,所以今天下午一起发出来,晚上朋友约着去吃饭,所以今天只有3700多字,所以大家将就着看吧,不好意思啊!!!

073.闹房(上)求推荐票

    “我们走吧,回去了,等会儿吃晚饭呢。”孙刚拉上在羊圈边上依依不舍的赵涵,锁上果园的大铁门,两人慢慢的往家走去。

    看着西边天上的晚霞渐渐地隐去,黄昏悄悄地降落下来。广阔的天幕上出现了最初的几颗星星,树木在寒风中晃动着。

    夕阳似乎陡然从地平线上断裂了,无声无息地消失,西边天际山口上,只残留着一条血红。

    赵涵裹紧了身上的棉衣,戴上了厚厚的围巾,还是觉得有点儿寒冷。

    孙刚两人走到院子里的时候,人声嘈杂,院子里几堆大火,让他俩感受到了温暖。冬夜的温暖,像是上苍伸出的怜爱之手。就像在忍受了夏日炎炎的白日后,它必在晚风中沁入一些清凉,让人们感到微风吹拂的温柔和凉爽。冬夜的温暖,也是上苍慈爱的心肠,为了慰抚人们白日忍受酷寒的一种补偿。

    孙刚记得这几年春节都在深圳,两地之间,气候竟是迥异。当家乡这边都穿着厚厚的羽绒衣,深圳的冬天却是花繁叶茂,温暖如春。正午的时候仿佛已如初夏,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象极了三月的桃花天,令人只想慵倦而眠。

    孙刚却独爱家乡的冬天,只有寒冷和雪才是冬天独有的味道。

    晚上不是正席,又都是自家人,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大家8-9个人一桌,桌上的菜分量都很足,有荤有素。

    这些年有些住在街上的人家办事害怕办酒席麻烦,就在饭店包席。省事,省心又省力。不过,这样似乎少了一种气氛,吃完就走人,感觉不是很尽兴。再说了,饭店的菜也不实惠,盘子小,菜量少。

    在家里办酒席虽然很麻烦,很劳神,也很累人,但相对要省钱很多。因为很多蔬菜都是自家菜地产的,猪肉也是自家的,人忙碌劳累但气氛绝对不一样的。

    大家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场面那是相当的热闹,特别几个爱喝酒的。

    吃完饭,收拾好后,年轻的小伙子们就开始嚷嚷着要闹房了,让厨子准备好闹房需要用的东西。

    闹洞房是通常在婚礼的晚上进行,有的地方或者省份延续数日。闹房时,“三天无老少”,允许长辈、平辈、小辈亲朋和宾客嬉闹,皆无禁忌。

    年青人闹房最为活跃,多出些稀奇古怪的难题和游戏让新人回答或完成,引人发笑,以此捉弄新人,而新人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回答。

    有的地方闹房时,新娘要挨个点烟、敬酒,敬到谁都不能装孬,敬到什么时候就喝到什么时候,这种闹房酒常常喝醉方休。由于闹房气氛热烈,整日整夜不歇,新人经此一阵常常精疲力尽,有的甚至累倒、病倒。

    闹洞房不但喜家高兴,闹洞房的亲朋好友,也乐得借机喧腾一番,使出各类新招数,让新郎新娘“坐困愁城”哭笑不得。无论如何喧闹,主人不得恼怒,愈闹愈发,喜可加倍。

    洞房花烛夜,长夜燃明灯,新娘开柜,新娘开柜,新郎试鞋,夫妻对话,窗外偷听的耳贴墙壁,若得其一言半语,常为人们传扬很多年。

    闹房,无论是纯民间习俗也好,故事传说也罢,它毕竟也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有选择性的保留和发扬才对。婚姻,无论对谁而言,毕竟是人生之大喜、人生之大事。现在的人都很忙,平时很少有机会一块聚聚,闹房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交流与叙旧的好机会。作为亲朋好友,平时小事很难聚头,但是亲朋好友的婚姻大事,一般都不会怠慢,那就索性借此机会好好的闹一闹,只要闹的有分寸、闹的有文化,闹出亲情、闹近了距离,孙刚认为闹房还是很值得地。

    现在这年头,一般都意思一下,闹上个一两个小时就行了。孙刚记得小时候有些人闹房,真能闹腾,如果新娘脾气大的,就能闹出火来,那样的话就显得不好了。

    孙刚小时候见多了大人闹洞房,看着那闹腾的场面,那时候小脑瓜就在想:以后我要是结婚,别人也这么闹腾咋办啊。

    幸好现在没人那么死劲了,不会想十几年前闹的那么夸张了。

    “一会儿,他们闹腾的时候,你可不能生气和发火啊。”孙阳提前给王燕打好预防针,他小时候也看多了闹房的场景,知道很折腾人了。如果闹洞房途中,新娘发火的话,别人会认为你太小气了。

    “真有你说的那么可怕?”王燕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听到孙阳刚刚给她说过的一些闹房的程序。

    “没事儿,这几年没那么闹腾了,我刚刚和狗成交代了一声。”孙妈上前安慰两个心灵恐惧的新人,狗成叫胡金斌,小名叫小成,狗成是村里人从小叫到大的。他是孙刚的老表,比他们大个7-8岁,对这方面有一套,主要是当年他结婚的时候被闹房的折腾了半夜,所以对这方面深有研究。这几年村子里闹房都是他带头的,相当于主持人。

    “在闹房时,你俩一定要积极配合,协调行动。特别是你阳阳,一定要时刻注意为王燕解围,别让她陷入难堪的境地。”孙爸也在旁边交他们两个怎么应付闹房的。

    “东西都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孙刚在旁边窃窃的笑着,他没打算参加,只在旁边看着就行,那几个堂弟可不管,正是闹腾的年龄,都一个个在新房里的桌子边就坐。

    顶棚上挂着红红的灯笼,床上红红大床单、一叠厚厚的新红棉被,新娘穿着大红的绸缎棉袄棉裤。屋里的一切布置都是充满喜庆的。

    只见桌子上有四个盘子,和一个倒扣在盘子上的碗。四个盘子里有散烟、花生、大枣和一个苹果。寓意着平(苹)安幸福、早(枣)生贵子。中间倒扣的碗下面是一个煮熟的鸡蛋,碗上抹上了猪油,光滑无比。桌子下面还有一些闹洞房需要用到的道具。

    ————————————————————————

    感谢书友“梓桢”的打赏,谢谢你!!!顺便求点推荐票!!!

    幸好今天晚上没喝醉,洗洗澡,准备看皇马VS巴萨的巅峰对决!!!

074.闹房(下)

    “闹房现在开始……”狗成的声音很大,门口围了很多亲戚来看热闹的。

    孙阳和王燕很严肃的坐在上席,狗成站在他们旁边,其他位置上坐了几个弟弟和村子里的半大小子,现在大人没几个闹房的了,一般都在其他房间里打牌呢。

    “新郎新娘抬烟。”抬烟是新郎新娘搂着,一只手捏着烟的一头,抬着烟递给接烟者,嘴里还要说着。

    “五一弟,请抽烟。”两人搂着抬一根烟递给孙五一。

    “搂的不紧,我不接。”孙五一抱着膀子,是在故意刁难他们。

    两人紧了紧,再次递上,五一才接过烟。这只是一个形式,并不是让接烟人吸烟,他们几个小孩子都不抽烟的。

    依次给在座的每一位都敬上烟。

    “五子登科……”一看敬完烟,狗成继续说道。

    五子登科是考验新人互相配合的默契,找根红绳子,新人用嘴各叼一头,中间系上一支点燃的香烟,在桌上放5根竖直的火柴插在水果上,然后新人不能用手帮忙,两人合作把5根火柴全部点燃。

    开始几下,两人总是掌握不好力度,好几次都没点完5根。狗成给他们提示:一定要紧绷绳子眼睛瞄准,还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最后孙阳和王燕在狗成的教导下才艰难的完成任务。

    “夹筷子……”夹筷子是在一个酒瓶子插上一根筷子,只露出不到一公分的头,然后新郎和新娘两人用舌头各抵住一边,合力把筷子夹出瓶子。

    “吃花生……”用一根红色的细绳把花生拴起来,孙五一站在凳子上,让哥哥和嫂子咬花生。五一时不时的提一下绳子,他俩就会不小心亲到一起,等五一逗弄累了,才放慢速度,让孙阳他们咬到花生。

    狗成在床单下放置几个吹气的汽球,请新郎新娘一起躺下,登时,床上传来“噼里啪啦”气球爆炸的声音,以表示两人爱情坚贞,共赴落难。

    孙刚凑准一个间隙,就跑到哥哥身边,给他出主意,“哥,你让我嫂子趁他们不注意,把中间的碗揭开,闹房就可以结束了。”

    这招是孙刚家乡这边闹房的惯例,最后一步就是新娘揭开倒扣着的碗,露出里面的鸡蛋,整个闹房不管进行到哪,都可以结束了。但是闹房的人必须要保住整个碗,让新娘晚点儿揭开。

    孙阳听到弟弟的主意,赶紧和王燕细声交代清楚,一定不能打草惊蛇。王燕眼睛死死的盯住那个倒扣的碗,在想怎么才能把它揭起来,上面抹了猪油,十分的光滑。

    两人的异常孙刚的几个堂弟没有什么经验,没发现什么,但是经验老到的狗成发现了,不过他就没有告诉几个小子,事先孙妈交代他不要闹太晚了。

    “下一项……”狗成正在那说着,几个弟弟的注意力也在狗成身上。只见王燕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下子就把倒扣着的碗掀开了,露出里面的红皮鸡蛋。

    “啊!”几个闹房的才反应过来,都悻悻的看着嫂子。

    “好了,结束了。”孙阳和王燕这才松了一口气。

    孙刚搬走桌子,交给他们收拾去了。

    然后,几个弟弟、妹妹和姐姐都在新房里陪着孙阳他们聊天。

    孙爸给厨子包个100的红包和一条烟,两个伙计是一人50和一条烟。收下后,人家就告辞离开了。

    夜渐渐深了,像一块巨幕覆盖下来,朦胧着村庄,田野。旷野中的树,缓缓托起了月亮。

    湛蓝的天空,繁星点点,浮云轻盈的舞动着。皎洁的月光泻在整个村庄,整个村子都激荡在一片圣洁的宁静中。

    今天晚上的人少了很多,住宿就更好安排了。孙刚开车把镇上的亲戚都送回家了,多跑了几趟。

    赵涵还是在孙刚房间里,和兰兰一块儿休息。

    孙刚一人回到果园,到鸡棚羊圈转了一圈,没什么问题,这才安歇。这两天却是很忙,孙刚经过空间水的滋养,躺在床上还觉得浑身酸酸的,要是换做以前,估计早就是累趴下了。孙爸孙妈的身体也比以前好很多,张罗孩子的婚礼,要准备的东西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幸好孙刚帮了不少忙,其他的亲戚也帮着张罗,使他们的压力大大减轻了。

    …………………………

    早上六点多,外面还是黑呼呼的一片,冬天一般到7点才天亮。

    孙刚便被一声响亮的鸡鸣从梦中叫醒,他伸个懒腰,抖擞抖擞精神,浑身顿时感到一种冬日的清凉贯透全身,于是便穿上衣裤。

    在屋前空地上,锻炼一下身子,活动活动筋骨,孙刚感到一阵舒爽。

    此时,虽然天已微微放亮,但在这雾里,什么也看不见。这雾,如婀娜多姿的舞女那洁白的绸缎;又如心灵手巧的织女织出的那轻盈的薄纱。雾中的花草若影若现,使得这更有一丝趣味。

    一张口就有白白的哈气冒出来,天空中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人走在里面什么也看不见,就像在仙境里一样。

    空气中,感到一股股雾气的芬芳中更带着一丝丝清新和湿气,使人心旷神怡。孙刚使劲的吸着清晨这新鲜的空气,浑身充满了力量。

    回到家中,孙爸孙妈已经起床,正在清理院中的垃圾,孙刚上前帮忙。

    “妈,我哥他们还没起来?”

    “嗯,让他们多睡一会儿吧,结婚挺累人的。”孙妈看着儿子进门,“你也累了几天了,怎么不多睡一会儿啊。”

    “我身体好着呢,没事儿”孙刚又问道,“赵涵也没起来?”

    “天冷,外面没有被窝里舒服,就让兰兰她们多睡一会儿。”

    “你们去忙别的吧,我来扫地,”孙刚结果爸爸手里的大扫帚,开始清扫昨天晚上留下的垃圾,东西上面结了一层白白的霜。

    “好,你们爷儿俩弄吧,我去做早饭,今天吃的人也不少。”今天早上还有三叔一家和四叔一家,加上自己现在家里6个人,也有十几号人呢。

    ————————————————————————

    感谢951274927的打赏,谢谢你!!!

    最近很多书友提了意见,对胖子有很大帮助,由于胖子第一次写书,想把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和习俗都介绍出来,所以没搞清主次,以后一定注意,加快进度。不再整景了,也不再弄这么详细了。各位不好意思!请见谅!!(这张是中午写好的。)

075.村里打工返乡潮

    今天的活很多,主要是清理垃圾、整理东西,还有就是借了村子里邻居的东西,像暖瓶、盆子之类的。估计吃过早饭那些租赁公司就会来拉东西,顺便给人家结账。

    孙爸看着接过儿子扫地的活,就拿起钢钎把大灶台都拆了,现在用不着了。

    等了一会儿赵涵也起床了,洗漱后也帮着收拾院子。

    “爸,妈,早啊”只见王燕也刚起床,“小刚,赵涵,早。”

    孙刚和赵涵也上前喊嫂子,打招呼。

    过了一会儿,孙阳也起来了,两人一人端了杯茶,向孙爸孙妈敬茶。

    “刚娃,你去叫你三叔、四叔他们吃饭去。”孙妈对小儿子交代着。

    孙刚三叔和四叔两家人都睡在孙刚的奶奶家,当时房子翻新的时候就留有他们的房间,虽然他们两家在县城住,但是每年春节都是在家过的,所以就翻新的时候多盖了几间房。

    早餐很简单,米粥、馒头和清爽的小菜,主要这几天油水大了,吃清淡点刮刮油。

    吃罢早饭,三叔、四叔两家也陆续告辞离开。

    孙阳他们继续在院子里忙活,孙刚去把结婚借用到的盆子、暖瓶之类的东西还给别人。

    “咦,周辉?你啥时候回来的?”孙刚刚出自家大门不远,就遇到了儿时的玩伴。

    “孙刚啊,我昨天晚上半夜才到家,听说你哥结婚了,我就上来看看。”周辉和孙刚同岁,人瘦小瘦小的。

    “行,他们在家呢,你上去看看吧。”孙刚说道,“对了,你弟弟回来了吗?”

    他弟弟叫周强,比孙刚他们小2岁,小时候关系很好,是发小。他们经常一起去瓜地偷瓜、菜园子偷西红柿、下河洗澡,在村子里算是非常淘气的几个。

    “我们一块儿回来的。”兄弟两人都在广州打工,学历都不高,连高中都没上过。

    “你弟弟身体现在怎么样?没什么问题了吧?”孙刚这么问道是因为,周强在镇上上初中的时候,逃课出去打游戏机。马路边公家的卫生所正在盖房子,路边有辆车在蹬钢筋,周强在过马路的时候没注意,被拉直的钢筋绊倒,掉进盖房子挖的石灰池,虽然是发好的石灰,但是也把他脖子以下的皮肤腐蚀了。在床上躺了一年多,才能下地。那年孙刚去看他的时候,整个房间都是一股怪味,因为一年多没法洗澡,只是擦擦身子,头发和指甲长得老长了。

    后来好了之后,全身的皮肤还是白一块儿,灰一块儿的,看着很恐怖,两脚后面四个脚趾头也只有半截了。他家为了给他治病,算是倾家荡产了。治好伤之后他爸爸带着他去市里去省里打官司,虽然官司打赢了,法院也判了,可是一直没收到那家卫生所赔付的钱。

    “现在都没什么大问题,能干些轻活,只要不经常站着就行。”周辉也是因为他弟弟而辍学的,“好了,你去忙吧,我先上你家去。”

    孙刚和周辉告别,继续去挨家还东西,并感谢别人的帮忙。

    当孙刚回到家的时候,周辉在堂屋里和孙阳聊着天。

    “在外打工多年,还是家里好啊,每次回家我都有种莫名的兴奋。”周辉确实是15-6岁就跟着他的表哥一起去南方打工,到现在有十来年了。

    “那就回来干呗,在外面总不能打一辈子工吧。”孙刚正好刚进门,就插话道。

    “这你们也都知道,我家里因为弟弟的事儿,欠了一屁股债,在家什么时候能还清啊?”周辉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县城虽然离家近,但是我初中毕业,找工作很难,可供选择的岗位不多,并且工资不高。如果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只比沿海地区差一点点,试问,谁会背井离乡去外面干呢?还要受人家的歧视。现在本地人叫我们这些打工是外来务工人员,总是认为我们搞得他们社会治安不好,在外不容易啊。”

    他家是比较困难,50多岁的父母在家种二三十亩地,每天起早贪黑的,上面还有个80岁的爷爷,幸好爷爷身体不错,能帮助他妈妈做做饭,喂喂猪,这些小活。村子里的人在自家忙完也会帮他们家干干活,要不然凭着周爸周妈这几十亩地还真够呛。

    “我了解,我也在外面干了几年啊,不过还好深圳是个新兴城市,大部分人员都是外来人口。”有些地方是存在这些歧视的,孙刚上初中的时候就转到县城去读书,那些县城的孩子们,都看不起他们这些乡下来的学生,总觉得比他们高一等。

    “你大学毕业,是坐办公室的啊,我们只有进厂啊,不然没人要啊。”

    “你怎么不回来创业啊?弄点儿小生意做做。”孙阳也给他出出主意,虽然比他们大两岁,小时候他们也经常一起出去捣乱。

    “在外打工多年,虽然一部分替家里还了帐,自己手里也存了些积蓄,也想回家创业,开家小店什么的。”周辉接过孙刚端过来的茶杯,“但是,看到的是咱这儿开店的风险明显大于南方城市。其中,镇上的社会购买力弱,店家竞争环境恶劣,看看街上的小超市的顾客多少就知道,所以这种开店念头很快就没有了。”

    其实孙刚脑袋里有个想法,只是现在没法说出来,等明年实施后,看看效果之后再想办法在村里推广。

    几人又聊了一会儿,周辉婉拒了孙刚他们的留饭的想法,告辞离开。

    此后几天,村子里好多在外面打工的年轻小伙子都陆陆续续回来过年了。孙刚也见到了几个多年未见的玩伴儿,在家也设宴款待了他们。

    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天天盼着儿子、媳妇儿回来团聚,孩子们盼着爸妈回来,带新衣服、玩具和好吃的。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回来了,所以整个村子里都洋溢着一股喜悦的气氛。

    快过年了,年味越来越浓了。

    ————————————————————————————————

    新的一周,求下推荐票!!!

    每到春节的时候,胖子每次回家前都有种莫名的兴奋!特别怀念家乡的一切一切!!!

076.扒藕

    这天上午,刚吃罢早饭。

    “小刚,今天我用下车啊。”孙刚拉着弟弟说。

    孙妈拉着孙阳,交代一下去亲家需要注意哪些礼节,俗话说礼多人不怪。

    在孙妈的嘱咐下,孙阳开着车带着王燕回门认亲去了。认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至亲,如:叔叔、舅舅、姑姑之类的。认几门亲戚,到时候节日的时候就要送几份礼。

    回门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孙刚这边的是结婚后第三天。

    按照中国婚俗礼仪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同新郎一起带很多礼物回家,也称3天“回门”。这是中国人民间的一种礼节。新娘的家长非常重视三天回门的礼仪,是新娘全家的一件大事,因此新人3天回门,要在礼品上都要有好准备,争取给岳父岳父留下好印象。

    回门礼品酒,糖,茶,水果等要提前准备,礼物一定是新娘家长喜欢的东西,回门礼物要买时尚的礼物。

    “刚娃,你大舅家今天扒藕,你去帮下忙,你爸爸年纪大了。”在孙阳夫妻走后,孙妈拉着孙刚说道。扒藕要泡在淤泥里,冬天天冷,孙妈怕孙爸身体受不了。

    “好嘞……”孙刚还没扒过藕,感觉很新鲜,所以很痛快的答应了。

    孙刚迎着凛冽的北风来到大舅家门前的小堰塘,荷塘已失去盛夏时节艳丽的色彩,浑浊的水面只剩下枯黄的荷梗歪歪倒倒地指向天空,张大所和几个帮忙的人正半弯腰身站在水塘中。

    只见穿着一身黑色塑胶连体防水服的张大所,正站在齐膝深的水里,手臂、衣服乃至肩头,都沾着污泥。距他2米远的地方,一个泡沫板漂浮在水面,上面堆满了刚刚挖出来的莲藕。

    在大舅妈的帮助下,孙刚费力地钻进了仅露出头部的“水鬼服”,趁着好奇和兴奋劲儿,大踏步地迈向池塘。

    然而,仅仅踏出两步后,孙刚便觉得脚步无比沉重,还没等人反应过来,膝盖以下就全陷了进去,黢黑的淤泥一下就将腿给紧紧裹住。很快,孙刚双脚全都陷了进去,脚边的淤泥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稠,小腿附近的淤泥仿佛干涸的固体胶一样,死死地将整只脚粘住,根本无法移动,整个人就像被牢牢地“焊”在了池塘中,望着池塘最中央干活的人们,不足十米的距离竟是那么遥远。

    “要用巧劲,不能尽使蛮力,注意好节奏,没挖过藕的刚下塘时都是这样。”不远处,张大所看见孙刚陷入窘境,乐得呵呵直笑。

    渐渐地,孙刚双脚趟水,双手扒泥,手脚并用地缓慢往池塘正中央挪动,不到十米的距离,整整用了十几分钟才“爬”完,此时,已完全变成一个从头到脚被泥裹住的“泥人”。

    勉强能够站立后,孙刚在大舅手把手的指导下开始挖藕:半弯着腰站在冰冷的泥水中,双手握住铲柄,将荷梗周围表层塘泥铲起,并将其抛到一边。在泥水趁机往低洼处涌进的时候,沿着荷梗往下继续挖。挖至近一米深时,再用手沿着露出轮廓的莲藕慢慢扒开硬泥,最后将一节节紧紧相连的莲藕掏出来,一手握住,一手顺着藕节挤掉淤泥,初步清洗的莲藕被统一堆放在附近。

    孙刚在张大所的指导下,不到十分钟,孙刚就可以成功挖起四五节长的莲藕。

    然而,在孙刚按照他的方法独自作业时,常常挖了一大片也见不到一节藕,好不容易发现一段藕,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准备将其完整取出的时候,听到“啪”的一声脆响,最后的收获也只是几节断藕。

    “手插进泥,首先要慢慢摸,摸清楚整段莲藕的走势和长度,区分哪边是头哪边是尾,然后再逐段逐段地清除淤泥等障碍,挖藕要有极大耐心,才能成功取出完整的一段藕。”说话间,孙刚的大舅就跟变魔术似的,轻轻松松将一段一米多长的莲藕挖了出来。

    由于多年种藕,张大所已经练就了一双找藕的“火眼金睛”,“不是每根荷梗下都有藕,平均5根下面长着两三段藕,梗子高大粗壮、颜色泛黄又没有完全枯萎腐烂的下面才有,空荷梗下没藕,坑刨得越深越徒劳。”

    将这些经验现学现用后,孙刚渐渐开始“上路”,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挖出了十多斤藕。

    “哇,泥鳅……”孙刚挖起一团泥,发现一条大泥鳅在泥里翻滚着,孙刚喜出望外,伸手就抓,可是泥鳅一滑,掉进泥塘里了。孙刚囧了。

    “刚娃,现在泥鳅不好弄,等我这儿的藕全部扒完了,就直接拿铁锨掘。”张大所看着外甥那发窘的样子,提醒他别忘了正事儿。

    “呵呵……”旁边的几个人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在孙刚弯腰站在水塘中央挖藕的两三个小时中,大腿以下部位基本上冻得没了感觉,由于要不断地铲泥采藕,劳动量较大,上身穿的秋衣及外套已被汗水浸透。在不停地刨土挖藕后,十指各关节格外酸疼,长时间佝偻着作业,让人腰酸背疼。

    忙活了半天,收获了不少,够几个集卖的了。

    孙刚的大舅妈已经张罗出一桌好菜,叫他们上来洗洗吃饭了。

    孙刚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干净的地方,脸上都是泥点子,头上也有,泥点已经干了,弄得头发一缕一缕的。

    光洗刷就换了几盆水,才像个人样。

    中午陪着他们喝了两杯,冬天下泥里干活就要喝点儿酒暖暖身子。

    下午,孙刚又帮忙干了一下午,晚上喝的微醺,背着大舅装的十几斤莲藕,亦步亦趋的回家了。

    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浪漫,也没有轻舟采莲的诗意,有的只是冰冷的污水和陷进去就难以自拔的淤泥…………

    吃藕容易挖藕难,正是有了这些人在泥水中不停地采掘,莲藕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人们的餐桌。炒藕丁、滑藕片、炸藕夹、煨藕汤…………

    这次体验之后,孙刚才真正深刻体会到这些美食的来自不易——谁知盘中藕,片片皆辛苦。

    ————————————————————————————

    最近肯定让很多书友失望,我一定会改变风格,继续加油!!!希望大家还能支持我,多多投投推荐票,多多打赏!!!拜托了!!!

077-078.年集

    腊月的风吹在脸上,依然是那么的寒冷,年关也在这寒冷中向走来。

    家里也开始准备置办年货了,上次杀的猪还剩下几十斤,还有排骨、猪蹄子和一些下水。孙爸找了一些人又把圈里的另外一头猪杀了,让汪老大把猪肉连着肋骨条砍成一块儿十多斤的肉。这些用来送人,家里的亲戚比较多,每家多少要分一点儿。

    给爷爷和姥爷各半扇儿后臀尖,其他几个叔叔每家十几斤条肉,孙刚也给赵涵家预备了一些,等过几天一起送到县城去。

    现在每天的温度都在零下,所以肉类都好保存,放在地上十几二十天都不会坏。

    孙刚和家人一块儿去街上,准备过小年的物件,准备过大年的年货。所有忙年之用,去旧换新,都要在年前仅有的4-5个年集上陆续备齐。

    赶年集在腊月里可称得上大事,一过腊月二十,逢农历单数日就是集,就开始“乱市”了,标志着年集的正式开始。诸般杂物都要靠赶年集买回来,年集便一直赶到腊月二十九。

    还要请财神、买对子、买烟花、鞭炮等等,这些都是过年时的必需品。

    大村小庄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要赶年集,买年货。

    时间如果到了腊月二十九那天,四里八乡的,都开集,但只是个“半截子集”。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果是“小尽”过年,二十九就等于三十日,是夜已是除夕夜了,所以二十九日的半个集也叫“跑集”,人们都急溜溜地,跑上一趟,需要补充购买的买一买,转身就回家了。

    年后一般到初八以后才会开集,而且那时候来集市上卖东西的人不多,所以大家都要买很多东西存储起来。基本上能用到正月十五以后。

    春节一天天近了,农家大集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村里男女老少都爱赶年集,热闹又喜庆。上了年纪的人常能在集市上遇到几个老熟人,拉拉家长里短的。

    一大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闺女,小媳妇,成群结队担着自己的东西,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朝街上的集市上涌来。

    孙刚一家人开着车只能到小镇郊的地方,再也开不进去,只好把车停在小叔家门口,步行朝前走。

    来到大桥上,桥的两边停满了各个村子来的手扶拖拉机,用来拉年货的。

    一入集内,满大街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连成一片的喧闹和嘈杂声。很快地,长长的街筒子随着喧闹的嘈杂声。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蔬菜、干货、鱼、蛋、生熟的牛、羊、猪、鸡、鸭鹅肉等等,应有尽有。辛勤了一年的乡亲们揣着大把的票子,尽情地享受着购买年货的喜悦。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快过年了,多买点儿东西,应该好好过个年了。

    集市上则沸腾了,像烧开了热水的锅。人挤人,肩挨肩,人群中的叫喊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尤其是卖佐料的摊子,他们把自己所卖的佐料编上歌谣唱起来:“大茴香、小茴香,买回家中熬鲜汤;大八味,都要买,家人夸奖决不怪……”好听的歌谣味儿掺和着佐料沁人的香气,飘出了好远,牵动赶年集的人们,心上象绞着辘轳,急切的情绪实在按捺不下去,纷纷围上去掏钱购买。

    集市上,卖对子、灶神、香把、烟花、炮竹以及年画的特别多,这些东西,红黄绿蓝摆满地,分外耀眼。年画摊上,什么观音送子图、财神灶王爷……各种各样图案的年画应有尽有。

    孙刚依稀记得,在他童年的时候,每个年集,在一个春联摊上,一位留胡须戴花镜极有学问的老人在案上铺平纸,面对着围观的人们,挥毫书写门对,字迹写得很老成,每每写完一字,便引来围观的人啧啧称赞。春联行草隶篆,气象万千!

    现在现场写对子的人少了,一般商贩都是进的印刷好的,那样便宜又方便。

    一到年集的时候,所有的商店改变了他们以往在屋里卖货的习惯,纷纷在门前挂满了各种鲜艳的服装、鞋帽、布匹等等,丰盈的商品真可谓是琳琅满目,使整个年集尽显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而且把街道弄的十分拥挤,本来能街上很宽敞的,路边的门市都把东西从门口摆到路边,所以街道越来越窄。

    孙妈买了少量糖果和水果,留待过小年祭灶神时用。

    西瓜子和葵花瓜子两种都称上不少,年后来串门的亲戚朋友多,所以都要多预备一点儿。

    苹果桔子和糖果也必不可少,因为这些是给小孩子们预备的,他们来家里拜年,都要“带”点儿东西走的。

    卖衣服的门市或者摊子上,大人孩子衣服款色花样,让人眼花缭乱。给孩子买衣服的大妈婶子们看了又看,比了又比,忙得不亦乐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高兴高兴,过大年穿的喜庆点儿。

    有些东西平日里不怎么好卖,到了赶年集时,往往只因为它有个吉利的名字,价钱便飙升了起来。比如豆腐,再贵也要买,因为豆腐的谐音押着一个“福”字,吃了有福,焉能不买?比如白菜,谐音“百财”,除夕的饺子馅非它莫属,是必须买的。

    年集上最热闹的地方,应该说是卖鞭炮的摊子了。年集上最快乐的要属小孩子了,他们除了要好吃的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爆竹市场。在那里他们会缠着大人给买各种各样的花炮,“二踢脚”、“起火”、“钻天猴”、小火鞭、“小豆炸”。

    那些卖烟花鞭炮的商贩更会为抓住这一年中展示自己产品的最佳时机,扯破喉咙不遗余力地叫卖声,加上此起彼伏的噼哩啪啦不绝入耳的鞭炮炸响,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呼声淹没在在浓浓烟雾中。

    扎着堆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摊子,并且品头论足地嗡嗡议论着。爱炮心盛的娃子们,不顾大人的斥责,在人群空子里挤来串去,东奔西喊,蹦蹦跶跶,跳跳趱趱,尽情戏耍,拼命地撒欢儿。

    菜摊前,几种稀罕的青菜格外抢眼。肉市里,牛羊猪鱼鸡鸭,都自成一体,各占一堆儿。

    这几年装饰精美的红蜡烛也开始上市,在堂屋上沿的供桌上,需要这种蜡烛。卖蜡烛的摊子多在热闹处放一个大方桌,桌上摆满圆的、方的蜡烛,有大有小,成双成对,上面印着金色的图案和吉祥语。有的摊子为显示质量,还特意点上一对。蜡烧着着红色的烛油,燃得整齐,不淋不流,堪称上品。

    如果说平日里这些集并不见得都那么兴盛的话,到了赶年集却一律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至于城里的集日,那更是“举袂成幕,挥汗成雨”。集日这天,没有空身去的,也没有空手回的,穷人富人都要过年,多多少少总要买些东西,物价因此飞涨,所以年集也有个说辞叫“二十**杀穷人”。

    上午十一点光景,正是人们赶年集热闹的时候,赶集的人们可街满道,摩肩接踵,挤挤擦擦,水泄不通,到处是吆喝声一片。

    这里面,有白须满胸的老爷爷,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有网着大盘头的小媳妇,有梳着大辫子的大姑娘,也有刚剃了光头的小伙子,还有穿着开裆裤的娃子们……所有这些人的眼珠子,骨骨碌碌地在货摊上转,寻求着自己要买的年货。

    尤其是年集上的妇女们,几个同村的姐妹凑在一趟,满脸喜气地在摊上,挑着自己要买的东西放在篮子里,有时为了一点利益,一个姐妹与摊主争着讨价还价,其她姐妹看不过眼,七嘴八舌地打起相帮来,直把个摊主讨得一句话说不出来,打着哈哈在价格上让了步。这还都不是为了年的喜气,让人顺个心吗。

    由于赶年集的人多,那些卖吃食跑勤行的人们也全上来了。

    街上搭满了一个挨一个的席棚子,大勺碰小勺叮当直响。还有吱嘎着竹板子扁担满街叫卖;卖烧鸡的,身后背着个箱子,油手敲着梆子;卖红薯的,推着车子提着盘子秤,声嘶力竭地高声叫卖:“烤红薯热的!烤红薯热的!”。

    在热闹的年集的角落里,净是些不成买卖的“买卖”,什么缝破鞋的啦,卖鞋样的啦,张箩底的啦,攒水筲的啦,绑笤帚的啦,粘破缸的啦,还有剃头的,锯碗的,杂七杂八样样有,密密麻麻一大片。好一片热闹的景象。

    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走路都要小心踢到别人脚后跟,或者别人踢到你的。偏偏有些不信邪的人,或者不知情的外地人,开着小车,想穿过集市,他们的下场一般是最少原地不动好几个小时。本地人都知道,在年集上,出了两条腿外的什么交通工具也不要用,连摩托车、自行车都寸步难行,别说小轿车了,那是给自己找麻烦。

    “妈,快晌午了,咱回去吃饭吧。”孙刚跟着爸妈一起成了搬运工,孙阳和王燕两人单独逛了起来。

    “不用啦,你小叔家做着呢,等会吃完还来接着买年货。”孙爸提前接到了弟弟的电话,他家做着饭的。

    “还缺啥要买的?”孙刚虽然喜欢赶年集,走的太久了,人太多了,他想找个歇脚的地方,孙妈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糖烟酒等腊月二十九我们来拉。”往年孙爸都是在过年前一天才把这三样拉回家,这里的糖是小袋的白糖,配着酒送礼用的。

    孙妈想了想,说道:“别忘了买挂炮,过小年要放的。”今天都腊月二十一了,老孙家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村子里还有一些人家是二十四过小年,各有各的习惯。

    过大年要用的鞭炮,孙爸往年都是二十五或者二十七才买,然后剩下几天中午的时候搬院子里晒晒,去去潮。

    “先给你哥他俩打电话,说不等他们了,就让他们去老五家,都晌午透了。”孙爸给孙刚交代一下,都快下午1点了,是该出午饭了,想买什么吃完饭再买。

    孙刚掏出手机给哥哥打了个电话,他们那边正逛着呢,和他们交代一声,就往孙刚小叔家走去。

    走了十来分钟,到了小叔家,发现中午果然已经做好了,五婶也是去赶集后回来做的。

    孙刚把孙妈上午买的东西扔在车斗里,都是一些零散东西,省得到时候落下哪件。

    连催了几个电话,孙阳和王燕才姗姗来迟,几个人就等他俩上桌了。

    饭桌上,王燕感觉集市很好玩儿,她以前也没见过,县城的集市就没那么热闹了。

    吃过午饭,孙妈和孙刚的五婶妯娌两个结伴去继续买东西,孙刚他们尾随其后。

    下午两三点了,街上依然是人声鼎沸,并没少多少人,很多小镇近处的都是吃过午饭再来的,远处的,就在街上随便垫补点儿东西。也有舍不得花钱,饿一顿晚上回家再吃的。

    等着夕阳西下的时候,集市的人们散了,人们大包小包满载而归,身影渐渐消失在赶集路的深处。这一天的年集彻底结束了,乡亲们买了年货,只等欢欢喜喜的过大年了。

    不知不觉间又一年的春节即将来到,孙刚渐渐地陶醉于新年的欢乐氛围中了,可是,他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过年时的那种欣喜和激情。以前春节才能享受的年货,如今都日常化了。赶年集,买年货的场景却使人难以忘怀,让人回味良久。

    孙刚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这样的场景,那兴盛的年集,更忘不了年集那人如穿梭,车马辚辚的热闹景象。

    一年的年集只有一回,就那么几天,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年集,就像名家大师一幅大墨随意泼洒出来的民风乡情画。

    ————————————————————————————————

    两更送上!!!没分章。

    感谢梓桢的588起点币打赏,感谢951274927的多次打赏!谢谢你们的支持!!

    希望大家多多收藏,多多投票,求各种包养!!!

079.灶祭(求收藏)

    小年转瞬即到,时序告诉人们,要过大年春节了。过大年,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所以,一进入小年,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会立即进入浓浓的节日喜庆之中。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可以欢欢乐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热热闹闹地尽情嬉闹几天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据说,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祭灶,在我国民间是一项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祭灶时间多选在黄昏入夜之前举行。

    小年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都要把灶王爷请下来,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是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再等他回宫降吉祥,好让下界保平安。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要用“糖瓜儿”来粘住“灶王爷”的嘴。

    有“二十三,糖瓜粘”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

    其实对于那些慈善人家说来,灶王爷上天说什么倒也都无所谓,有的还甚至担心灶王爷把话说少了,但对于那些好事不做、坏事做绝的恶人来说倒是要小心喽。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以保护和监察一家。

    所以民间最为重视灶王的来历,认定它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仙,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

    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之手。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撇开这个习俗其中的故事成分,单单从这个习俗就能够看出我们的先辈们和普通百姓们对“灶”的重视,“无灶不成家”,当然“年夜饭”更是重中之重。

    孙妈准备祭灶用的供品,有糖瓜、水果之类的,大部分都是现成的,现蒸了一碗糯米饭,拌上白糖,又甜又糯,也是供品之一。

    一家人先到厨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孙妈是把糯米饭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在用糖贿赂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民间盛行。

    腊月二十三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祭灶之后,一直到大年三十儿都是围绕着“吃”“年夜饭”来打转的内容了,所有的忙碌和内容几乎全部都是为这一顿饭。

    孙刚把爷爷奶奶也叫到家里吃晚饭,吃个小团年饭。

    孙妈等饭做好后,孙刚拿出买回来的一挂鞭炮,点燃起来。

    噼里啪啦的响了一通,这时,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放完鞭炮才能开饭。

    …………………………

    翌日,一家人吃完饭,就开始换上旧衣服,全副武装,开始打扫卫生。

    俗话说:“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天都会围绕这新年的到来而安排得满满的。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扫房子说白了其实就是过年前的大扫除,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还要把旧的对联、年画什么的撕下来,王安石的那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房子一般是一年才扫一次,所以天花板上、屋檐上会有些蜘蛛网和灰絮子。孙刚负责清扫这些,孙妈和王燕洗杯子、碟子之类的用具,孙爸擦家具,孙阳扫院子。人多力量大,一上午时间,家里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去除了一年的“尘”,迎接明年的“新”。

    晚上,孙妈拿出大胶盆把黄豆用水泡上,准备明天上午磨一个豆腐。

    ————————————————————————————

    感谢神级书呆子的打赏,谢谢你!!!

    恳求各种支持,特别是收藏,现在收藏还不到6000,离上架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

080.要过年了

    春节磨豆腐,是孙刚家乡的传统习俗。

    “豆腐”与“头富”谐音,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家常豆腐、麻婆豆腐、五香豆腐、脆皮豆腐、三鲜豆腐、臭豆腐……记者走进磨豆腐和买豆腐的人中,听他们讲述与豆腐有关的故事,品味那浓浓的豆腐香……

    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第二天一早,孙爸和孙刚就抬着半盆泡胀的豆子,去了村子里王家祥家里。事先打好了招呼。

    他家做出的豆腐以鲜香、嫩白等特点远近闻名,颇受欢迎。年轻的时候经常走街串巷去卖,他是使用石磨磨制豆腐的人,而他的那句“谁要豆腐,石磨豆腐……”也为附近村民所熟知。石磨磨出的豆腐水分少、硬度高,味道醇香。

    王家祥经常带着淡淡的惆怅,“石磨豆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俺一直舍不得丢。”

    年纪大了以后,小儿子王成友接下他这活儿,开始用机器做起豆腐。也不走街串巷了,逢集便磨一个豆腐上街去卖。背集磨一个小点儿的豆腐,村里人都消化的了。

    春节临近,王成友一家格外忙碌。

    窗外寒风瑟瑟,屋内热火朝天。

    “现在快过年了,得提前几天预订,咱村里为先,其他村里也有订的,可是忙不过来。”正在调试机器的王成友累得满头是汗,却顾不上擦一下。

    “现在俺家是昼夜不停地生产。”在旁边捞豆子的王成友老婆接上了话茬。

    “二哥,来抽根烟。”王成友递给孙爸一支烟,“这几天忙起来了,一天不停歇。”

    将黄豆制成豆腐,要经过磨浆、煮浆、滤浆、点浆和起锅入匣等多道工序,加上磨浆前的拣豆、浸泡,工序多达七八道,不仅很麻烦,而且相当费力。

    孙刚和王成友的老婆抬起泡好的大豆,倒进磨浆机那硕大的铝制容器里。

    拧开供水阀门,合上电闸,嗡嗡的机器声和着流水声,白花花的豆浆便汩汩流出。

    墙上挂着的红灿灿的“鞭炮花”与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将年味烘托到极致。

    “过年了,老百姓都想吃点豆腐。虽说现在生活好了,但是大鱼大肉中间还是少不了豆腐不是?”王成友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得意劲,“现在俺一家全部上阵,人手还是不够,我和大哥一家还得日夜倒班生产。”

    操作间里,王成友一家人各司其职。妻子和儿子负责操控磨浆机和豆渣过滤,王成友负责大锅熬煮。

    经过半个小时高温熬煮后的豆浆经细网过滤后,流到大缸中,王成友此时便端出老浆倒入缸里。

    用老浆点制豆腐是个技术活,老浆不能倒多也不能倒少,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最好。

    脸盆里盛着老浆,他一边将老浆慢慢地滴下,一边用搅棒将豆浆慢慢地搅匀。

    点浆的过程不能快也不能慢,特别要将老浆搅匀了,豆腐的老嫩质量,成败在此一举。检验豆腐老嫩的办法是,拿根筷子自由落下,插入缸里,如果直立不倒,就表明可以了。

    “刚娃,喝豆腐脑儿不?”王成友用他那瓢在缸内舀一下,倒进旁边的大茶缸内,加点儿糖递给孙刚。

    接过茶缸,就抿了一口,孙刚只感觉,豆腐脑鲜嫩滑软入口即化,味道特别纯正。只觉从来没有过的浓甜清香滑爽。

    剩下的工序就是“装盒”和“挤压”了,“挤压”很简单,就是把装在盒里的豆腐用重物压上,使之成型。

    豆腐分两种:水豆腐和千张豆腐。

    王成友对每块豆腐的挤压时间都超过30分钟,确保豆腐有一个标准的硬度。

    经过这一系列程序,一块直径一尺多的圆形豆腐正式成型了。磨豆腐的过程中生产出的都是宝:豆腐可以吃,豆浆可以喝,豆腐渣还能喂猪、喂牛。

    …………………………………………………………

    孙刚稻田里捞了几十条鱼,给几个叔叔、姑姑、姨、舅一家弄几条,过年就不用买了。

    村里不少人也来向孙刚买鱼,他们知道孙刚家的鱼好吃,又不存在什么问题。毕竟一个村子里,这些鱼等于在自己眼鼻子下长大的,所以吃着放心。孙刚一律按低于街上的价格卖的,不知不觉就卖出去好几百条鱼。因为有些人一买就会多买点儿,送给亲戚朋友啊,慢慢口碑就传开了。

    这几天孙妈和孙刚发面做馒头,要做几百个,自家留点儿,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各做了50个,他们家里也不会来客人吃饭,就老人吃,能吃到正月底。

    孙刚这两天一直揉面,孙妈蒸馒头。孙刚的嫂子是没做过这些,只能打打下手。孙爸和孙阳就择鱼、杀鸡子,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挂了一溜儿的鸡子、鱼,拾掇的干干净净。

    孙刚使出吃奶的劲儿,摔、摔、使劲儿摔,揉,揉,使劲儿揉,全家人被他摔面的架势震倒,说还以为是在拿案板出气呢。

    揉的累死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孙刚的两只胳膊就开始疼了。

    刚出锅的馒头热气腾腾,外表微黄,闻起来具有股麦香味儿,吃起来很有嚼劲,这说明孙刚把面揉开了,吃的很劲道。

    孙刚最爱吃的是贴着锅沿那一圈的馒头,那蒸熟后会烤出焦焦黄黄的馍壳儿。本来在馍篦子上铺有干荷叶,不会出现馍壳儿。只有最外面一圈贴着锅的才会有。

    粘锅那面带着焦黄焦黄的壳儿,咬一口,“咯嘣”脆,牙口不好还真不行。

    孙刚记得小时候妈妈蒸的馒头一出锅,兄弟俩就开始揭馍壳儿,最后好几个馒头都会缺一块儿,孙妈说这像秃子头。被揭下壳儿的馒头,以后几天孙妈就会热一热,给兄弟俩吃。

    离年关越来越近了,年味浓了!

    ——————————————————————————

    最近收藏一直涨不上去,每天要掉几个,很郁闷啊!希望大家多多收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138/ 第一时间欣赏幸福的小农民最新章节! 作者:腼腆的胖子所写的《幸福的小农民》为转载作品,幸福的小农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幸福的小农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幸福的小农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幸福的小农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幸福的小农民介绍:
宅男青年无意中得到一枚戒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过着悠然自得、田园山水般悠闲生活。在都市的喧嚣中,发现逐渐迷失了自我,平淡、自然的乡村风情为您的心里注入一道清泉……新人新书,请求大家多多收藏、推荐,谢谢!
幸福的小农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幸福的小农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幸福的小农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