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宋风TXT下载宋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宋风全文阅读

作者:戒念     宋风txt下载     宋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零四章 议事

    既然连枢密使富弼都成立帝国军事参谋部的建议都没有什么异议,其他几位文官更是说不上话了,宰辅韩琦由于当年自己对待狄武襄的问题上心中有愧,有了这个军事参谋部,可以很大的避免狄武襄事件的重演,再加上提出这份策论的人正是在自己的义子,他当然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英宗赵曙见这几个朝廷重臣都同意建立军事参谋部后,也满意的点点头,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了。剩下关于参谋部的结构和功能,王静辉的策论中都有详细的记述,他们根本不用费心在那里瞎琢磨,审议了其中的款项没有什么违背大宋传统的问题后,便原则上以这个策论所提出的框架准备着手建立军事参谋部了,不过在此之前当然会在后天的紫宸殿百官议事的时候把这个消息抛出来,有了这几位重臣的同意,其他大臣也说不出什么,通过那是肯定的。

    既然成立帝国军事参谋部已经成为定局,那这个新成立的机构最高领导便是还在汴都开封家中叹气的郭逵了,参谋总长的位置非他莫属。当初就是因为英宗赵曙贸然启用郭逵出任枢密副使,才使得他成为文官眼中的靶子的,差点儿把他逼向第二个狄武襄,英宗赵曙对此也是心怀歉意,这个位置当然属于他了。

    领导参谋部的参谋总长在大宋军方的地位仅次于枢密副使,虽然只是对皇帝、枢密使、宰相三人负责提供军事分析,权力有限的很,但这个职位对于从边疆立功调回汴都的将领们来说,更是一种荣耀,除了少数人喜欢当个知州、判官、节度使外,大多数还是希望能够在军事上一展所长,继续和军队保持联系。在这些立功将领的眼中,参谋总长或是能够进入军事参谋部,这是对他们统兵能力的一种肯定,尽管现在看起来这个参谋部更像养老院。

    福宁殿议事后,在家中的郭逵很快便得到了他即将出任第一届帝国军事参谋部参谋总长的职位的消息,心中喜不自胜,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是最为美妙的,打了胜仗被削职在武将心中是很受打击的,尽管他知道参谋总长没有什么权力,但地位却是枢密副使,名声上可比出任渭州判官要强得多,这也是大宋压制武将的传统,在这点上他还是非常清楚的。

    郭逵当然知道这个成立军事参谋部的设想是驸马王静辉所提出来的,想到驸马,他现在也是非常关注,因为自己和同样要出任副参谋长的陆诜能够在西北宋夏交战的时候,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这中间没有王静辉改装的武器,是十分困难的。毕竟还是属于冷兵器作战时代,王静辉所改良的大威力火器在郭逵等将领的眼中还是远不如高速发射的床弩威力大,尽管西夏皇帝谅祚最后是被地雷给炸死的,但没有操作简便,发射速度快的床弩,大顺城很难面对几万西夏精兵幸存下来。

    在得知自己的命运没有什么大碍后,郭逵现在最想做的便是和身在楚州的王静辉取得联系,看看这位驸马爷心中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有贡献出来,当初王静辉给他这几件东西的时候,那种“挤牛奶”的痛苦经历,到现在还让人想发笑。

    福宁殿议事讨论的不仅是王静辉再次提出建立帝国军事参谋部的问题,还有另外一项——青苗法,这是王静辉专门为拖延王安石而准备的。王静辉知道英宗赵曙早就对他的参谋部设想表示同意了,唯一的顾虑便是枢密使富弼不愿意看到枢密院的职能被分割,会以辞职来抗衡,所以在重新修订参谋部职能的时候,再次削减了他设想中参谋部职权,以降低富弼反对的可能性。王静辉知道富弼岁数已经很大了,再加上他曾经在濮议当中和英宗赵曙与宰辅韩琦唱对台戏,如果不是考虑到富弼巨大的政治声望,他的辞职会是赵曙非常乐意见到的。

    王静辉希望等到富弼离开枢密院后,再找机会加强参谋部的职权,尽量完善参谋部的职能,让它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到时候没有富弼这样强势的政治人物来阻挡,这样参谋部的进程会更快,而现在也只能暂时充当“养老院”,来收容那些文官眼中容不下的武将了。

    王静辉写的关于青苗法的“非正式”奏章,还有后面附上的关于帝国现今经济状况的分析,这些让当初接到信件的颍王赵顼欣喜不已——王静辉当上驸马后,很少这么大方的。当他仔细阅读后,又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对于借助商人的力量来达成治国目标的可能性,他心中存在着巨大的疑惑,不过王静辉的策论总是能够给他新的启发和灵感,并且策论中对于实施方法也写得很完善,心中虽然很疑惑,但总体看起来却是非常的合情合理。颍王赵顼当然知道英宗赵曙把王静辉弄到楚州当军州事是为了什么,但他还是希望王静辉能够离他近点,最好还是在驸马府和他做邻居最好。

    当福宁殿中的朝廷重臣看过王静辉写的青苗法草案后,心中都各自有自己的算盘了,实施青苗法可与成立军事参谋部完全不同。现在大宋的高利贷行业可谓是利益巨大,放贷利息基本上都是三成起价,大多数都在四到六成,甚至翻番也不足为奇。

    这几个人当中除了欧阳修等少数人与这方面没有瓜葛外,其他人的家族或是背后的势力那个没有沾过?尤其是身为三司使的计相韩绛,河北韩家是数一数二的大地主,每年从农民手中收取的利息可是一项家族最主要的财源之一。虽然王静辉的方法看起来绝对是个良策,对农业生产肯定有促进作用,但韩绛升职到三司使后,便越来越觉得王静辉在楚州所实施的新方法,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很可能会推广到全国,家族的根基在河北,这当然不可避免,对此韩绛心中还是有所计算的。

    与韩绛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但在福宁殿中,韩绛与其他几个朝廷重臣相比,其影响力实在是太微弱了,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对此虽然有影响,但还不足以动摇根基;而司马光和欧阳修根本就不在乎这些,相比起来他们两人是这些人当中最不在乎的;赵槩、韩绛等人因为利益关系太重,所以有些反对,但宰辅韩琦还没有说话呢,哪里轮到他们?对于韩琦的权威,虽然他们的家族势力深厚,但他们可没有王陶那个老家伙这份勇气,所以选择默不作声,静观其变。

    虽然王静辉写的青苗法实施的草案所用的办法让他们有些摸不准,但每个人都能够看到青苗法中的好处,不过这不仅会严重侵犯了高利贷行业,连带着对热衷于土地兼并的人来说也是一次打击。现在在宋朝,农村盛行高利贷,利滚利是较为常见的利率,实施上已经成为农民破产、土地兼并的一种形式,对帝国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但中间牵扯的利益很多,所以宰辅韩琦在这个问题上拒绝发言。

    司马光看到有些冷场,没有人肯站出来说话,便向前一步说道:“圣上,臣以为青苗法实为良策。仁宗朝时,当时权知庆州的李参,就要当地农民自己估计麦栗产量的盈余,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为‘青苗钱’;几年前江宁府王安石也曾使用此法,百姓都皆称良法。驸马这本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折子,其内容和李参与王安石所采用的青苗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但驸马考虑的更为周到:由商人联合组建钱庄向百姓借贷,利息三成由朝廷来对其监管,而朝廷能够从这三成利息中获取一成来填充国库。以臣看来,李参和安石之法虽然有效,但必须由能吏来执行,若是选人不当,便会如驸马文中所言:官吏便如虎狼一般借着这个机会来糟蹋百姓。而驸马的青苗法则避开了各级官吏,交给商人来办理,如果违反法例,那其惩罚也是能够让这些商人很顾忌的,所以老百姓不会因其受害,只会得其利,这实乃善法,臣请圣上批准驸马在楚州来试行,以驸马之老成稳重,定会有更好的消息传来!”

    如果王静辉在福宁殿的话,他做梦都不会想到首先支持他的人居然是司马光,在他的印象中司马光可是不折不扣的保守派领袖,对王安石新法的痛恨在历史上王安石辞相后,不管好坏将新法连根废除这种做法就能够看出来了。王静辉在写青苗法草案的时候,最担心的便是受到韩绛所代表的大地主阶层的反对,其次便是这位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了。

    司马光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对于王静辉所提出的青苗法他是非常有好感,他自然知道李参和王安石在任上所实行的那套青苗法,当然可以算得上是良法,但那也是在有能吏掌控的前提下才可以。虽然司马光是属于非常保守的那一部分,但现在无论是保守派还是进取派的划分并不像历史上王安石执政时候那样分的泾渭分明,并且即便是保守派也是对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的,不过行动起来更加稳重而已。

    王静辉的青苗法中,朝廷几乎是处在绝对有利的位置上的,它并不去具体实施,而是在幕后监控放贷商人,这样官吏就没有办法从中来插手,避开了现在大宋糟糕的吏治现状。而且在王静辉的策论中还详细解释了如何规范民间商人的贷款机构的细则,从朝廷监控到农民还贷都写的清清楚楚,这样青苗法的主要对象便只有农民和商人,规避了朝廷在此之中的政治风险。司马光对此非常欣赏,这样打击的对象便是日益猖獗的高利贷现象还有那些兼并土地的大地主,农民也会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朝廷也能从中凭空获得一笔非常丰厚的赋税,这样的好事他当然同意了。

    英宗赵曙听后,额头上已经拧出“川字”的眉头舒展开来,他看到这份策论后,对青苗法的好处当然非常清楚,虽然对于策论中,王静辉提出整合民间的商人建立银行的作用很不明白,但心中隐隐约约的觉得还是因为现在的吏治问题,也对他的良苦用心非常感动。满意归满意,要想让青苗法获得通过还是非常困难的,作为大宋的皇帝,他当然要考虑类似韩绛这样势力极大家族的反应,但这青苗钱估计如果推行到全国的话,每年会高达百万贯,这对于他的诱惑是致命的。司马光能够站出来为王静辉说话,也算是解开了现在的困局,毕竟谁都不愿意捅这个马蜂窝,由司马光来干正合适。

    此时福宁殿中像韩琦、富弼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多大影响的大臣自然是不冷不热的说两句赞成的话,但难受的便是韩绛了,平心而论在他眼中对青苗法还是非常赞成的,但一想到自己的家族的利益,这就让他有些犹豫了。韩绛想反驳,但这篇策论结构严谨,简直是滴水不漏,各个方面考虑的都非常周到,想挑毛病也是一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这让他怎么反对?

    英宗赵曙看到周围大臣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对声,便批准了王静辉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韩绛此时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但心中总算是解脱了。他明白向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完全有权力像李参和王安石那样不必向朝廷请示便可以在楚州试行青苗法。但此时不同往日,英宗赵曙越来越表现出一个有为皇帝的作风,他把王静辉弄到楚州就是为了实验不同的方法来推广到全国改革弊政,王静辉今天在楚州试行,如果效果显著很可能会被推广到全国。不过韩绛现在似乎就感到这部青苗法肯定会得到推广,那份策论的体制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简直如流水帐一般,条条框框居然写得这么清楚,有这样的策论,再加上这个驸马爷的能耐,如果试行后没有效果才怪呢!

    几天后,王静辉在楚州接到了颖王赵顼和英宗赵曙两父子的来信,老丈人赵曙的来信很简单:朕已准了你的奏折,盼早日回复佳音。而赵顼的来信就比较长了,对那天福宁殿中议事的过程都写了出来,从赵顼的信中,王静辉知道这次得罪的人比上次试行免役法得罪的人还要多,来头更大,至少河北的韩家是跑不了了。

    河北韩家这样的名门望族,王静辉当然不会忽视,他也了解了一下韩氏家族的历史,这个时候他所知道的韩家要比他原来在书上知道的多多了,而且他记得韩家在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也分成了两派,现在看来倒是韩家有意为之。韩绛在历史上是追随王安石的,这个当初太子赵顼的老师,经常在给赵顼上课讲解经义的时候,总是为王安石延誉。

    想到这里王静辉也十分纳闷韩绛应该是支持青苗法的,如果换了他弟弟韩维反对,这才是正常的,可能还是因为自己不如王安石,不值得他在政治上追随自己的缘故。

    “呵呵,历史上大概韩绛也没有想到最终他还是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上。我又不是当宰相,让他追随自己干什么?!”王静辉自嘲的想了想,觉得自己想得实在是太多了,照自己这么搞下去,除非自己的老丈人赵曙突然暴毙,王安石最多也就是个翰林学士或是参知政事而已,远远不能达到历史上的权势水平。

    现在青苗法得到了英宗赵曙的批复后,王静辉就开始准备实施了。其实在王静辉的心中,楚州不是一个试行青苗法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在这里发生最严重的灾害便是在仁宗时代发生的旱灾,而现在自己把楚州的水利问题已经搞定了,而且这里已经普及了耐旱的占城稻,就算再次发生大旱灾,王静辉也可以毫不费力的渡过灾害。青苗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农民受灾的情况下进行借贷,以渡过灾年,不至于流离失所。

    不过在楚州施行青苗法有一大好处便是这里由于是鱼米之乡,农民借贷的利息最少是四到六成,还没有想西北或是河北那样能够达到翻番的地步,将借贷利息降下来应该不会引起高利贷者们的反弹,这样可以使他能够聚集商人筹集更多的资金参加自己的计划。

    想到中国历史上的晋商票号,王静辉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晋商的票号现在恐怕要改姓了!”

第一百零五章 银行

    银行在王静辉的心目中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算这次他在楚州失败,他也会一个人来单干,现在大宋的高利贷水平是在是让他心惊胆战:最低便是四成,高的可以达到百分之二百,这样恐怖的利率远远超过了他的常识,在他的眼中这也是一项暴利行业,自己定在最低利率,其回报也是十分惊人的。况且银行的作用在王静辉的印象中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还可以对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要想使大宋富强兴盛,王静辉还需要很多工具和平台,而银行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凭借着银行这个平台,尽量的隔绝官吏和百姓之间的经济来往。虽然在现在看来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利率似乎让商人阶层有些吃亏,但从长远看将利率维持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其实也在为保护商人自己。

    王静辉曾经仔细研究过历史上王安石的青苗法,可以看得出来王安石居然已经懂得用信用贷款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成长。这在他的眼中是十分惊奇的,要不是自己来自一千年后的时空,有着现代社会的经验,要不然在这方面还是赶不上王安石那超前的经济理论的,就更不用说司马光等保守派了。

    司马光虽然在经济理论上的水平赶不上王安石,但司马光的一部《资治通鉴》几乎确立了中国人对于历朝历代兴衰治乱的见解,他在历史上反对王安石变法正是建立在对帝国历史脉动的精确理解和把握之上的,所以他的反对代表了大多数,具有令人敬畏的力量,若不是神宗赵顼对王安石有着不一般的信任,王安石早就完蛋了。

    颖王赵顼给自己的来信中提及司马光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他的青苗法摇旗呐喊,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王静辉至少能够肯定司马光对自己的“试点”策略还是非常赞成的。对于这个将会在二十年之内叱咤大宋政坛的风云人物,虽然不是“唐宋八大家”,但其领导的史学派却是让王静辉从心底就非常敬重,况且司马光本人也是非常同意对大宋进行改革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开始的时候支持王安石,但对大局的把握和结果的预测使得司马光最终站在了王安石的对面,对于这样的人,王静辉肯定是要结交的,以便能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司马光才是更加接近自己思路的人,相比王安石那个倔强的老头儿,司马光更适合跟自己合作,而王安石这个偏执狂还是尽量减少他的杀伤力,尽可能的让他做他的唐宋八大家更合适些。”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王静辉在王安石的身上看到了历史的变化,他记得王安石在被神宗赵顼启用后很快便由江宁府升任到翰林学士,然后到参知政事。而现在老丈人赵曙并没有像他儿子那样这么急躁,没有因为王安石滔天的声望和众多大臣的推荐而快速将他调入汴都开封的中枢机构,看样子王安石还要在江宁府待上一段时间了。

    王静辉把赵顼最近的来信都在书房中整理了一下,分析了一下最近汴都开封最高层的动向后,除了自己那个便宜义夫宰辅韩琦的处境似乎不是很妙,其他的都还属于正常范围,不会影响英宗赵曙对他在楚州的信心。王静辉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取得成功,把楚州的政绩搞上去,便可以保持英宗赵曙和朝中重臣对自己的信心。王静辉现在的奢望很小,他知道王安石当年做不好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也不见得能够强到哪里去,对于青苗法能否在全国推广,他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他现在的目标便是发展新行业,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给大宋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并且为帝国庞大的厢军找饭碗,为财政节流。

    “开源与节流并举才是王道,只要财政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将来的社会变革中才能更加温和。”想到这里王静辉心中也不禁叹了口气,自从参与改变历史进程后,他的心就一直很疲惫不堪,每天都尽心竭力的思考大宋的未来,但他的能力实在是很有限,面对历史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庞然大物,他已经不止一次在心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不过现在看来效果还很不错,至少自己提供的各种方法一起上,居然能够缓解了大宋国内和国外的紧张气氛,历史到现在虽然还有些依稀的模样,但已经改变了太多,谁也没有办法预知下一步历史会走向何方。

    在接到英宗赵曙批准王静辉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第四天,徐氏的李管事来到楚州拜访了王静辉。对于李管事的到来,王静辉十分惊讶:本来他写信给刘账房带上他培养的十八个会计人员和五十万贯资金南下楚州,准备用这些资金和人才作为成立银行的骨干,但没有想到刘账房没有来,倒是李管事替刘账房带着资金和人员到了楚州。

    “珍泉兄,你怎么来了?刘先生呢?”在给李管事倒上一杯茶后,王静辉不解的问道。

    李管事喝了一口茶笑着说道:“改之,刘账房已经接到你的来信了,他一切都好,不过我们看过信后觉得你提到‘银行’的生意大有可为,现在徐氏有大量的资金无处使用,与其在那里堆放着发霉,还不如拿出来跟着你发财。在和徐老商议后,徐氏决定也跟进一把,刘账房年纪大了,所以便由我过来了!”

    王静辉坐在一旁笑着说道:“这‘银行’的生意可不好做啊!珍泉兄就不怕赔本吗?”

    李管事笑着说道:“改之做生意会亏本?呵呵,我还真没有听说过!我和徐老商量过了,徐氏这次出三十五万贯,如果可以往上加的话我这里就给徐老写信让他追加!”

    李管事的话倒是让王静辉很纳闷:说是“银行”的生意,不如说成高利贷,两者之间现在还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自己成立银行的利率可要比高利贷低多了,就这样的生意徐老还要插上一脚?如果说是加强两家的联盟,出个十万贯也够意思了,没有必要出这么多啊?!

    看着王静辉那有些疑惑的神色,李管事说道:“改之,你可记得两家合办的粮店生意?现在已经发展成有十三家分店了,我们需要更多的粮食。当初在蔡、许两州买的土地所产的粮食已经渐渐的跟不上供应的速度,如果向别的粮商购进粮食,所花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前段日子你写的信中说成立银行吗?我们可以贷款给那些农民,如果他们到时候换不起债务的时候,就采用在蔡、许两州我们用过的方法,让他们继续耕种土地,多会儿还完贷款的本息再归还土地,这样既能按照你的意思来救助灾民,还可以让自己盈利了。那十五家粮店现在每个月都能够带来三万贯的收入,楚州这里的地可要比蔡、许两州好多了,到时候生意开展起来后,我们赚的钱更多!”

    王静辉听后一时脑袋短路了,等他醒过味来后不禁大声赞道:“好!珍泉兄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他没有想到困扰自己很长时间的还贷问题原来也可以这样来解决,这样一来虽然谋利虽然少,但却避过了还贷难的问题,而且这个方法还是自己很久前提出来的,自己居然没有想到,心中不禁赞叹李管事他们不愧为商场好手,居然联想这么丰富,自己空有领先他们千年的见识,但在这方面无论如何是赶不上他们的。

    随即王静辉根据李管事的提醒,逐渐的完善了他心中“银行”的架构,它如果要胜任自己提出青苗法的要求,不仅要有充足的放贷基金,而且还要有粮食流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银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像李管事那样把购买来的田地和粮店流通有机结合起来,才不会担心粮食会积压在自己的手里。

    “还积压呢?可以说整个北宋后期都是年年有灾,粮食价格不断攀升,粮食现在便是国家的基础!尤其是历史上那次导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的那场大旱灾和蝗灾,如果搞不好便由自己承担了,所以粮食问题刻不容缓,青苗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把农业银行的架构给确立起来,这对发展大宋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还能够限制土地兼并……这么多好处就算没有人来愿意和自己成立银行,那自己也必须办起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粮食。”王静辉现在最担心的便是天灾了,这个时代一场接一场的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的降临在大宋的土地上,不断的削弱这个国家的根基,粮食便是最主要的问题,把粮价降下来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正如王静辉先前设想的那样,要那些高利贷和富商集资或独资建立银行的做法太困难了,除非运用行政手段,否则谁也不肯放弃这么大的利益,毕竟他们现在借贷出去的钱的利息是银行的两倍,更何况所得的三成中还要有一成归国家所有,他们当然不愿意吃这么大的亏。

    不过好在在王静辉的号召下,楚州几个富商念在他发明榨油机和织布机让他们发家致富的情分上,还是筹资十万贯,与李管事带来的五十万贯合资建立了大宋第一家农业银行。这家银行除了王静辉和徐氏外,还有六个股东,每年按照股本分红利,管理主要由徐氏来做,其他股东派出查账人员来共同管理。

    “虽然非常原始,但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日子就看它自己慢慢走了。”王静辉看着兴国银行的牌匾,心中默默的想到。不过这是他第二次作弊了,第一次便是凭借着自己的产业来兴修水利,这次虽然主导资金不是王静辉的,但徐氏和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次也算是作弊吧。

    对于自己的“作弊”问题,王静辉心中也是颇为无奈,但产业是需要扶植的。单纯的高利贷虽说可以没收告贷者的产业,但能不能收回这还很难说,也不乏碰上血本无归或者逃债的,这也不是新鲜事。但王静辉和李管事的银行架构外表更像一家慈善机构,但其实有流通渠道的支持,没有亏本儿的风险,告贷者如果借钱后的第一年碰上灾害无力偿还,还可以继续告贷一次,如果不幸无力偿还,地产产权暂时归银行所有,还可以继续在土地上耕种,相当于银行的长工,直到可以还贷后,地产产权还可以赎回,这就相当于给农民一个盼头,除非点背到极点连续几年碰到大灾,否则没有可能还不了贷款的,而银行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平价粮食供应,通过流通系统来获得进一步的利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高利贷毕竟是有些有损阴德,朝廷肯定不会支持,甚至还会遭到打击;而银行相比之下更符合“圣人之道”,肯定会得到朝廷的大力提倡。如果在经营上能够取得很好的综合效益的话,那无疑是一种榜样作用,会促使更多的商人选择银行而不是高利贷,从而步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王静辉相信自己可以等到获得理想结果的那一天。

    兴国银行建立后,王静辉便开始着手在楚州境内推广青苗法了。事实上集中六十万贯资金在楚州这个鱼米之乡来实行青苗法,确实是有些过了,李管事甚至有些在埋怨王静辉为什么一上来便把楚州的水利工程搞得那么好,现在楚州的农民根本不用担心有旱灾和水灾的侵袭,所以单靠农民来贷款,有三十万贯就足矣了。

    必须给剩下的三十万贯寻找资金出口,否则便形成浪费了。王静辉便把这些钱用在发展楚州经济上,这个时候由于他推行楚州进出“一税制”,使得过往楚州的商人大为增加,楚州境内各处主要城市都是各地来往的客商,所以客栈、酒楼的生意也就日益兴旺。王静辉便把这三十万贯投入到这方面,从厢军中再次选出一千人,由兴国银行提供贷款沿陆路主干道和运河修建客栈,这些厢军便转行做了客栈店小二。剩下没有贷出去的十五万贯留作镇库钱,以备不时之需。

    大宋治平四年七月,身在皇宫内院的英宗赵曙和他的帝国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接到了一封令他们惊讶的掉下巴的信:启禀圣上,自臣出任楚州军州事以十个月有余,现在楚州被分流的厢军已达八千之余,现在余下的一万两千名厢军将会开垦兴修水利工程时所得的五万顷淤田,但由于淤田面积广阔,所以楚州厢军入不敷出。为了保证臣在楚州所实施的政策能够顺利进行,现臣恳请圣上能够从其他州县向楚州增添一万三千名厢军,每名厢军可开垦二十亩淤田,合计五十万亩,剩余二十五万余亩淤田可以或是就地出售,或是可以作为容纳厢军所用。另外臣建议能否让这些厢军去其额头刺字,准其转为百姓,也可以使他们变成真正的百姓以便安居乐业!

    自驸马王静辉去年十月到楚州赴任后到现在近十个月来,这道奏章是他写给英宗赵曙最短的奏章,头一次在千字以内便解决问题,但这道驸马最短的奏章却是让英宗赵曙等人心中甚为吃惊。

    大宋统治高层早就知道驸马王静辉到楚州赴任后,几乎不遗余力的裁汰厢军,两万厢军在半年内几乎让他裁掉一半,每年节省的军费粗略一算便以达七十万贯之巨,虽然相对大宋近五千万贯的巨额军费相比是杯水车薪,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这一次太让英宗赵曙高兴了,王静辉居然一下子便用水利工程的副产品——淤田一次便给两万五千厢军找到了新的饭碗。韩琦和富弼虽然已经老了,但还是飞快的计算出最直接的好处——每年节约军费二百万贯!

    两百万贯是什么概念?大宋现在的茶税也不过才两百七十万贯而已,王静辉在楚州折腾了大半年,几乎给大宋财政又送了一个茶税,这怎能不让英宗赵曙等人欣喜若狂。现在大宋财政哪怕多出一百万贯,韩琦都可以好过上许多,现在王静辉在他们的眼中简直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韩琦和英宗赵曙都在心中赞叹自己当初看对了人,不然自己现在恐怕会被大宋糟糕的财政逼得要跳河的。尤其是现在的韩琦虽然还是宰辅,但最近的日子实在是有些不好过,御史中丞王陶似乎阴魂不散一般老是挑他的刺,王静辉正是他最佳的外援。

第一百零六章 赏赐

    王静辉之所以这么快便开始推销他的农垦兵计划,一方面是因为楚州水利工程诞生了五万顷淤田不能够荒废,必须让人来开发,采用厢军这个包袱正好合适;另外一方面便是因为王安石六月二十三接到圣旨入汴都开封,接受翰林学士的职位。

    当王静辉当天得知这个消息后,正在喝茶的他失态的没有拿稳茶杯掉在地上摔碎了:王安石的升迁速度还是太快了,从江宁府至翰林学士,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官职得到这么大的提升,这让王静辉心头不禁一跳,眉头紧紧的锁了起来。

    王静辉虽然没有见过这个“拗相公”,但从历史书上他可是记得王安石辩才无双,从江宁府一步到翰林学士这样的跨越还不足以让他如此惊慌,他现在最担心的便是王安石当上翰林学士后,和皇帝的接触日益增多,以他的口才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王静辉心底还真没有谱。

    王静辉拿起赵顼的来信,上面说到王安石曾于月余前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深得英宗赵曙父子的推崇。他看过后不禁苦笑的摇摇头,王安石这篇札子他当然知道,现在他有些后悔盗版了后世这么多的诗词,怎么没有想到把王安石这篇著名的札子给盗版过来?!

    现在说什么也晚了,王静辉觉得越来越紧迫,自己该抛出自己的杀手锏了:处理厢军!干出常人所不能有的政绩,自己要在楚州加快改革试点的脚步,以后如果王安石要是在英宗赵曙面前推销他的变法的话,自己也要在老丈人耳边念叨念叨,来个釜底抽薪——论改革谁还能比我更有资格?

    在这样的想法下,王静辉便向英宗赵曙上了这道他写得最短的奏章,也是最能表现其政绩的奏章。原本这五万顷新开发的淤田今年不打算有这么大动静的,准备在明年才开始正式投入使用,但王安石的出现使他不得不加快脚步了。处理了这些厢军后,但不论他们在这些淤田上劳作的收益,单凭解决了朝廷养活他们的军费,相信也会令朝廷高层统治者对他另眼相看——王安石有名望,王静辉有才干,孰优孰劣自有公论!

    英宗赵曙看到这道奏章后,简直跟见了鬼一样,不过脸上除了掩饰不住的惊讶外,眼中流露的全是喜悦的神采,他抬起头看见在旁边的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这两个帝国重臣之首对他有些疑惑,便把奏章随手递给了宰辅韩琦:“两位爱卿,看看驸马的奏章吧!”

    宰辅韩琦看完后纵使他纵横大宋政坛数十年,也很是惊异,而富弼正是他把这道奏章交到英宗手中的,看过后也是不禁动容。韩琦和富弼相互对视了一眼,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对驸马能力的赞叹:帝国缠身数十年的厢兵政策,居然让王静辉三下五除二的解决了,并且楚州的两万厢军自此裁汰一空不算,还要再向里面补充一万多厢军才可以满足。

    韩琦和富弼上前恭喜英宗赵曙得了个能干的驸马,具有识人慧眼,乐得赵曙半天合不拢嘴。英宗赵曙在笑过之后对枢密使富弼说道:“富公,准备一下,驸马需要的厢兵,他要多少就给多少!”

    富弼听后点点头,他自然知道现在厢兵对国家财政的拖累,能够裁汰是最好不过的了,他当然赞成,不过他又问道:“驸马在奏章上所请的除去那些厢兵额头上刺字该怎么处理呢?按惯例只要入厢兵者终身为厢兵,但厢军始于太祖皇帝,太宗、真宗、仁宗朝时期厢军逐渐增多,但也没有裁汰,直到现在厢军支出太大,必须裁撤。臣以为这些裁撤的厢军将会成为平民,以后这额头上的刺字还是除去的好!”

    英宗赵曙今天接到王静辉的奏章显得很高兴,在裁汰下来厢军刺字问题上,到没有什么太多的介意,原本就打算按照王静辉的建议,打算除去裁汰厢军额头上刺字的,但由枢密使富弼主动提出来更符合他的心意,旁边的韩琦自然不会反对,所以赵曙也借机照准了。

    颍王赵顼说道:“据驸马信中所言,每个厢兵可以耕种二十亩淤田,两万五千名厢兵可以耕作五十万亩。楚州兴修水利得淤田五万顷,由于楚州厢兵人数不够,所以驸马对剩下的二十五万亩淤田上书请朝廷明示,父皇准备如何答复呢?”

    王静辉之所以没有将全部的淤田交给厢兵来处理,一方面楚州的厢兵就这么多,再找也没有了;另外便是他怕自己向外请调厢兵来转行耕田,数目少些到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多了,恐怕会遭到御史台那些神经脆弱的家伙弹劾他,毕竟现在御史台的老大是专门和韩琦过不去的王陶,自己是韩琦的义子,做起事来难免有些畏首畏尾,在处理有关于军队方面的事情的时候,生怕触及到什么忌讳,糊里糊涂的便挨上一本。

    王静辉想留下这二十五万亩的淤田来专门献给朝廷,用来赏赐给朝中大臣用的,毕竟现在财政紧张,老是赏赐钱财对于朝廷来说短期内的负担是很重的。这种借兴修水利得到的淤田,土质肥沃,往往开发出来的都是优质良田,这对于那些背后有大地主背景的官员来说,与其要钱财的赏赐,还不如得到这种淤田的奖赏,其诱惑力是巨大的。

    王静辉试行推广免役法和正在实行中的青苗法,已经得罪了不少人,要不是自己在楚州的地头上没有犯错,再加上英宗赵曙对自己圣眷一时无二和宰辅韩琦、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联手压制,恐怕自己老丈人的御案上的弹劾自己的奏章已经堆积如山。这二十五万亩的淤田正好是王静辉借花献佛之意,来缓和一下他和朝中大臣隐隐的裂痕。

    对于这样的解决方案,王静辉是颇为无奈的,毕竟这二十万亩肥沃的淤田不是个小数目,按照大宋现在的粮食亩产三石的平均水平,楚州的淤田在条件好的情况下普遍都是五石甚至是六石的亩产,配合现在正在试种的双季稻,一年下来光是卖粮食就可以达到一百三十万贯啊!要是种上棉花等更高价值的农作物,那就更不敢想象了!楚州的水利工程也不过投资在四十万贯多一点儿,这笔买卖要是合理运作的话,就是几倍的利润回报,更可怕的便是这个利润可不是一榔头的买卖而是每年都有,而王静辉当初可没有想到这中间还有提供给楚州的是无息贷款,这笔帐算下来,差点儿让他吐血而死。

    英宗赵曙听了颍王赵顼的话后,笑着说道:“朕也是不知道驸马为何不把这二十五万亩淤田一起来安置厢军,韩公可知驸马的心意吗?”

    韩琦在家里来之前便接到了王静辉的急件,知道自己这个能干的义子想把这二十五万亩淤田留给朝廷做赏赐用,他也知道王静辉最近在楚州一道又一道策论发过来,免役法和青苗法虽然得到了英宗赵曙的大力支持还有自己的帮衬,但终归是树敌了,随着这两项新法如果试行成功将来推广到整个大宋,那得罪的人可就大发了。最近自己老是受到来自御史中丞王陶的弹章,受到这位御史台老大的鼓励,整个御史台似乎吃了兴奋剂一样跟自己做对。虽然他以拥立首功在赵曙的心中地位非常重要,但这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王静辉留下这二十五万亩淤田给朝廷作为赏赐官员之用,这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他和王静辉所受到的压力,分化那些跟风与自己过不去的官员。

    宰辅韩琦也笑着说道:“臣也是刚刚接到驸马的来信,信中也提到了这些剩下的良田。驸马的意思是想把这些良田留给朝廷作为赏赐有功官员所用,可以节省下朝廷的额外开支。臣也想驸马的安排的周到,还请圣上成全驸马的一片为国分忧的孝心!”

    英宗赵曙听后,笑着说道:“驸马也不是你的儿子吗?呵呵!好!好!驸马果然是思虑周到,也难怪蜀国公主对他青眼有加……”

    “咳……咳……!”旁边的颍王赵顼听到父亲赵曙越说越离谱,蜀国公主跟着自己到处乱跑,底下的大臣可都是不知道或是睁一眼闭一眼,赵曙这个时候自己张嘴说出来,那不是让御史来上一道弹章吗?连带自己也不会好过,所以他见赵曙说的高兴,就假装咳嗽来打断赵曙的话语,以示提醒不可明言。

    英宗赵曙听到儿子的咳嗽声后,立刻意识到自己是有些高兴的过头了,脸上一红,所以连忙收住话头,转移话头问道:“顼儿,最近身体不好吗?要注意身体啊!”

    颍王赵顼为了挽回自己和皇室的面子,也只好任命的顶缸了,说道:“禀父皇,孩儿最近偶尔受了些风寒,没有什么大碍,父皇不用为此担心,倒是父皇乃是国家柱石,万万要保重身体!”

    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对这两父子欲盖弥彰的对话,在心中都快要笑破了肚皮,但还是忍住了。颍王赵顼经常带着蜀国公主出宫去找王静辉,这在他们眼中早就不是秘密了,要不然王静辉为什么还费这么大的功夫去考状元,还要拜韩琦为义父干什么?不过此事涉及皇家的颜面,即便自己的资格再老,也要把嘴巴管的严些,否则自己的圣眷便会受到影响,不要到最后临老退休后还要被皇上穿小鞋。

    对于颍王赵顼,他可不明白王静辉为什么要白白放过这二十五万亩的良田,他认为这些良田交给厢军顺便裁汰厢军更为划算的多。这段时间他的老师之一韩绛升职为三司使,这个位置有“计相”之称,他从那里翻阅了大量的卷宗。王静辉曾经告诫他:治理国家就像持家过日子一般,必须对帝国的各项数字熟记于心,并且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针对问题有的放矢提出解决方法。

    对于王静辉这位在赵顼眼中亦师亦友的人,由于他一贯的成功和足智多谋赢得了赵顼的信任,几乎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这段日子赵顼在三司翻阅卷宗使得他对大宋的现状有了更清楚和更深刻的了解:大宋现在真是太穷了!看着眼前的繁华,谁有能够想象的出现在的大宋每年的财政赤字居然高达数百万贯?!大宋现在在严重失血,改良现有体制其紧迫性远在那些满口文章道德士子说得要急迫的多!

    此时听到王静辉打算把这些淤田用来供朝廷赏赐所用,他当然有些不以为然,但这是王静辉提出来的,肯定是有他的理由,所以颍王赵顼在一旁也表示同意这样来处理耕地。不过枢密使富弼则表示还是用来做进一步分流厢军所用。

    英宗赵曙考虑了一会儿说道:“还是按照驸马的意思来做吧!不过驸马在楚州是有功之臣,要赏赐也要先赏赐他,据说他为修正楚州的水利,无偿借出四十万贯?两位爱卿看看该如何赏赐驸马?”

    宰辅韩琦说道:“赏赐驸马也不难,这楚州的土地正好能够派上用场!”然后他有停顿了一下,笑着说道;“驸马家不缺钱!”

    韩琦这句话多少有些开玩笑调侃的口吻,英宗赵曙等人听后也不禁笑了起来。赵曙说道:“驸马在楚州是花了大本钱的,咱们也不能亏待了他!嗯,就赏赐他良田万亩吧!两位爱卿看这样如何?”

    韩琦和富弼听后,心中觉得这样的赏赐虽然重了些,但与王静辉在楚州的功劳相比,却也不算多了,反正这些良田都是驸马在兴修水利的时候的意外所得,就是再多些对于朝廷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便同意了。

    王静辉街道英宗赵曙的圣旨的时候,知道自己被赏赐了一万亩良田后,心中总算是平衡了一下:总算老子没有白干,这万亩良田便算作是兴修水利的利息了,老丈人看来还是满通情达理的嘛!

    在七月奖赏王静辉在楚州所创下的功绩后,宰辅韩琦在朝中所受的压力更重了,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曾公亮不押常朝班,所以说韩琦跋扈,并且还引用霍光、梁冀专横的例子。韩琦和曾公亮都上表待罪。英宗赵曙把王陶写的弹章出示给韩琦,宰辅韩琦跪下脱掉官帽叩首说道:“臣非跋扈者,陛下可遣一小黄门到臣家中,则可缚臣以去矣!”韩琦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年他和众臣在狄武襄出任枢密使后,大加猜忌的报应居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想到这里心中也是不仅黯然心死,也体会到了当年狄武襄心灰意冷的心境。

    韩琦的这番话令英宗赵曙极为感动,想到自己能够登基,再到实现追封生父濮安懿王,再到治理国家,这中间韩琦功不可没!

    但是王陶却没有就此打住,反而连奏不已,英宗赵曙向知制诰滕甫咨询,滕甫说道:“于是弹劾宰相,宰相固然有罪,但因此指宰辅韩公跋扈,然臣不敢苟同,臣以为这是欺天陷人矣!”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表示同意。为了平息这场荡漾在大宋统治高层的风波,英宗赵曙任命御史中丞王陶出任翰林学士,司马光来代替王陶,再一次坐上御史中丞的位子,这是他第二次出任这个职位。司马光接到任命后进入福宁殿拜谢,说道:“自顷宰相权重,今王陶以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待宰相押班后就职!”

    英宗赵曙答应了司马光的请求,司马光正式成为大宋御史中丞,而王陶的翰林学士的任命在中书受到了抵制。吴奎、赵槩面圣,坚决请英宗赵曙下手诏将王陶贬黜到外地,但赵曙念到王陶曾是太子颍王赵顼的老师,所以不从。

    宰辅韩琦对于吴奎和赵槩力量人来说是极为复杂的,韩琦在朝中享有无人能相媲美的声望,但正如他给富弼的感受一样,吴奎和赵槩在心中也是对韩琦独断专行感到有些不满。但这与那个最近风云集一身的王陶相比,这点儿就算不得什么了,毕竟韩琦对大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他中书运转都会成为问题,韩琦在此时万万不能倒下,否则自己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吴奎和赵槩见英宗赵曙念在王陶是颍王赵顼老师的份上,不肯答应将王陶贬黜到外地,便建议赵曙让王陶出任群牧使。英宗赵曙现在对王陶也有些厌烦了,王陶必须离开御史中丞的位置,否则会搞得朝中重臣鸡犬不宁。

第一百零七章 无谓

    英宗赵曙再想到王静辉是韩琦的义子,按照御史台这么穷追猛打的原则,王陶收拾了韩琦自然不会放过王静辉,而驸马现在在楚州为实现大宋中兴寻找出路,并且做的还不错,要是让王陶突然杀出来搅局,那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所以便同意吴奎和赵槩的建议。

    英宗赵曙虽然同意了让王陶从御史中丞的位置上退下来,但王陶的支持者侍御史吴申、吕景奏乞留王陶继续任职御史中丞,并且弹劾吴奎有无君之心,数其五大罪状。

    吴奎自然不是好惹的,除了和韩琦一样在家里不出来外,还写了一份措辞极为严厉的奏章:“昔日唐德宗对大臣怀疑,而信群小,排斥陆贽而以裴延龄等为心腹,天下称之为暗主。今王陶挾持旧恩,排抑端良。如韩琦、曾公亮不押班事,盖以向来相承,并非由他们两臣开始废除。今若又行内批,除王陶翰林学士,则是因其过恶,更获美迁,天下待陛下为何如主哉!王陶不黜,陛下无以责内外大臣展布四体!”

    吴奎这份奏章措辞之严厉,几乎可以说是跟王陶势不两立,写完折子便在家称病不上朝了。英宗赵曙把吴奎的折子封了姓名,把吴奎弹劾王陶的折子给王陶看,结果换来的是王陶弹劾吴奎衣服宰相韩琦、欺天下六项罪名,这让英宗赵曙对他产生了不满。

    英宗赵曙以手礼赐知制诰邵亢,趣讲入王陶学士告,邵亢遂言:“御史中丞职在弹劾,阴阳不和,咎由执政,吴奎所言颠倒,失大臣体。”这使得英宗赵曙产生了罢黜吴奎的心意。

    十天后,朔日垂拱殿百官议事,英宗赵曙批复中书:“王陶、吴申、吕景,过毁大臣,王陶出知陈州,吴申、吕景罚铜二十斤;吴奎身为执政而弹劾中丞,以手诏为内批,三日不下,其罢知青州!”

    为了填补吴奎罢黜青州所留下来的执政空位,英宗赵曙传诏张方平:“吴奎罢,当以卿代之!”张方平推辞:“韩琦久在告,吴奎罢黜必不复起。韩琦勋在王室,愿陛下复吴奎原位,手诏谕韩琦,以全始终之分!”

    司马光说道:“吴奎名望素重,今为王陶而罢黜吴奎,恐大臣皆不自安,纷纷引去,于四方观听非宜!”而后曾公亮也入宫面圣也请吴奎留在汴都开封。

    英宗赵曙在慎重考虑后,终于同意了司马光、张方平和曾公亮的建议,收回了罢黜吴奎的诏命,并且在延和殿单独接见了吴奎,对他慰劳时,英宗赵曙说道:“成王岂不疑周公邪!”而邵亢知道后,更是上书为言,但赵曙心意已定,手诏说:“此无他,欲起坐卧者耳!”这个坐卧者便指的是韩琦,没有韩琦出来主持大局,不仅中书会陷入一片混乱,就是英宗赵曙也感到有许多不便。处理完王陶的“御史中丞时间”后,韩琦自然不能再在家装病了,还是出来主持朝政。

    在这段时间中,王静辉虽然身在楚州,但频繁的接到颍王赵顼、义父韩琦、还有欧阳修的来信,对王陶的所作所为也是知道的一清二楚。赵顼的来信是和他讨论朝政得失,这已经他们两个人常做的功课了,每过一段时间,颍王赵顼都要定期将朝中所发生的大事详细的记述下来,发送到楚州王静辉处。

    他们两个人的信件频繁的在汴都和楚州来回穿梭,几乎能够达到一日一封信的水平。当然,他们两个人的信件中对政局的讨论只占少部分,大多数是讨论类似《韩非子》、《战国策》、《老子》、《墨子》等书籍的心得体会,甚至是兵法。令颍王赵顼惊奇的是王静辉似乎对他们所讨论的问题都有新奇的见解,常常让他感到耳目一新,这是给他上课的王陶、韩绛、邵亢等人所不具备的。

    王静辉对待颍王赵顼的来信是十分慎重的,为此每一封回信的措辞都要思虑良久才开始写回信,自己不在汴都开封,能够继续影响这位自大宋开国来最有进取精神的皇帝,王静辉自然是视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宦海无常,他王静辉自己是个驸马出身,就是得了状元又能怎么样?再加上自己不喜欢政治圈子里面的派系斗争,他推出政治舞台是迟早的事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他不认为自己虽然具备了千年的见识便能够驾驭整个敌国的改革进程,这里面需要太多的智慧和手腕。王静辉在原来的时空中,便是成长在改革年代,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数代人的付出,这都是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他不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中国领袖那样的人,做个参谋给统治阶层提供一些修正意见更符合自己的才能。如果自己勉强成为领导改革的人,他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是不是合要成为王安石那样的人物。

    英宗赵曙虽然比较老练稳重,但从他的执政作为上看,王静辉认为赵曙还缺乏了一个改革者所具备的重要素质——魄力!而他的儿子赵顼在历史上的作为却具备了魄力,可惜太急躁,再加上遇到了倔老头儿,两者相加虽然都是为了国家好,但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王静辉要做的便是尽量让赵顼成熟稳重起来,并且通过和他的特殊关系,让这个未来的大宋皇帝思想更加开明,眼界更为宽广。

    赵顼知道王静辉当初“勇夺”状元郎的动力是什么,也知道王静辉不喜欢做官多半还是因为讨厌复杂诡异的政局关系,但放着王静辉那颗足智多谋的脑袋不用实在是可惜,所以还是定期的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节略写出来给王静辉寄去。

    对于大臣之间发生的这些事情,王静辉确实是很反感,不过他知道这个时代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时代,至少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不会有生命危险,最重的不过是发配到偏远地区去钓鱼罢了,不会出现动辄就诛灭九族之类的血腥场面。

    对于王陶的历史,他通过与韩琦的来信得知王陶初期的时候对待韩琦是十分尊敬的,韩琦也十分器重他,当时颍王赵顼刚刚成为太子的时候,东宫初建,英宗赵曙下命以蔡抗为詹事,但韩琦却力荐王陶,让他成为颖府旧人。现在的英宗赵曙还是看在韩琦是两朝重臣,拥立首功的份上格外宽宏,随着朝中事务渐渐的理顺,也对韩琦在中书一言堂感到有些不满,而王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开始慢慢攻击弹劾韩琦,逐渐演化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王静辉对这些不是感兴趣,但王陶和韩琦之间的故事倒是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欧阳修因为弹劾而黯然辞官的事情。但那是发生在历史上治平三年的事情,结果他来到这个时空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欧阳修还没有遭到弹劾。不过欧阳修的弹劾事件他还是非常了解的,就是因为欧阳修在濮议角力的时候支持英宗赵曙的决定,而他一手提拔的下属蒋之奇也赞同欧阳修,结果被其他的大臣认为蒋之奇是欧阳修的同党而被疏远,蒋之奇为了证明自己便开始频频对欧阳修发难,最后居然没有认真核实的情况下,便弹劾欧阳修帷簿补修,结果查明是诬告便被贬黜地方,而欧阳修也黯然退出官场。

    像这样的例子在宋朝实在是太多了,王静辉也是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也只能够用“宋朝过于注重士大夫气概”来解释了。幸好现在欧阳修还是尚书右丞加参知政事,估计是因为濮议角斗结束的太快,那个蒋之奇还没有来得及支持欧阳修的缘故。

    不过王静辉也从这件事上感觉到自己那个便宜义父恐怕做宰相位子不长了。韩琦和富弼这一代朝廷重臣从年龄上几乎在政坛上走到了尽头,最多也就是三四年的功夫,他们必然会全部退下来,谁来填补这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将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大宋的命运,尤其是大宋现在处在社会变革的前夜,这更加重要。

    王静辉回忆了一下他所知道的历史作为参考,像现在的御史中丞司马光、三司使韩绛、龙图阁直学士韩维、翰林学士王安石还有在外地的文彦博、范纯仁,这些人都是历史上神宗熙宁年间的风云人物。范纯仁现在还太嫩,和苏轼一样没有参加这个游戏的资格,第一个被踢出局剩下的几个,王静辉骇然发现都是亲王安石的人,关系上和王安石都是走得非常近。在王安石巨大的光环照耀下,司马光和文彦博这些以后将会是王安石主要的政敌,现在可是急切的盼望王安石能够出来做事,哪里会配合自己的心意来给王安石设置障碍?

    “老天都不帮我,看来还是要用成绩来奠定自己在英宗赵曙父子心目中的地位了!”王静辉回想历史后,才发现大宋的权力中枢必然会被王安石等人占据,就算王安石暂时不出面,以他和韩家于吕家的关系,韩绛和曾公亮肯定会为王安石在皇帝面前延誉,出来主持政事那是迟早的事情。

    大宋治平四年九月,王静辉带着蜀国公主来到楚州城郊外,在这里承载着他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双季稻。在王静辉的眼中,中国的历史便是粮食的历史,只要粮食供应充足,粮价偏低的年代,几乎都是历史上中国最安定的时期。在中国,老百姓可以忍受穷困,但决不能忍受饥饿,所有的王朝都是在饥饿的农民起义军中倒塌的,而想到大宋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频繁的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供应的困难再加上无良商人的恶意炒作,使得大宋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匪盗团伙,每年用作赈灾和招募厢兵的费用都是天价数字。

    王静辉想到自己在楚州这里玩命的给厢军找饭碗,汴都开封那头却在招募厢兵,到头来还是空忙活一场,必须从根源上解决粮食问题才可以在内部稳定大宋的局面,实现真正的控制厢兵日益庞大的数量,使国家的财政进入良性轨道!

    在汴都开封华英书院那里,有上百名这个时代的农学专家正在合力编写大宋最权威的农书,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后续加入进来的人会更多。这是一个长期投资,王静辉为此已经向里面扔进去数万贯资金,并且准备投入更多的资金。而楚州这里是王静辉最能收获短期收益的地方,在年初他就买下了一百顷良田,雇佣大量的农夫在这里进行双季稻的栽培实验。

    在这百顷良田中,王静辉让人从岭南、崖州、广东等地大量购进优秀的稻种,他在这方面知识几乎为零,但好在他有钱,那些耐寒、晚熟的稻种几乎被他一网打尽,按照不同的种类在这里划出专门的区块分别同时试种,准备看那个效果好就从中挑选最合理的双季稻连作搭配。今天便是他在收获前最后一次来视察成果。

    王静辉虽然是从千年以后来的,但他对水稻的了解也仅限于吃,什么品种的稻米在他的眼中都没有什么两样,但在这段日子里,他不时的把试验田的农户种田好手请到知州府给他汇报工作,并且还在恶补这方面的知识。现在除了没有亲自下田耕种外,嘴里面的名词一套一套的,至少糊弄个人没有穿帮的危险了。

    这个时代水稻的栽种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至少是处于这个时代栽种水平的巅峰,光是王静辉听说过的水稻品种就不下二十种,当时他可是听得差点儿下巴砸在脚背上。而且双季稻也早就有人种过,不过是在福建、广东非常温暖的地方罢了。既然有人种过双季稻,王静辉当然不会放过,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开出丰厚的价码,派人到福建广东那里去请专家,甚至是举家搬迁也在所不惜。这些人也没有让王静辉失望,早稻收获非常喜人,亩产水平能够达到四石(约合240公斤),现在成功与否全看晚稻的收成了。

    一个身材不高还略显偏瘦,但精神非常好的中年汉子,一身粗布麻衣站在王静辉身旁,面对绿色翻滚的稻田不时的向王静辉说着什么,但旁边有个人在那名汉子说完后,又重复一遍说给王静辉听。这种场面是王静辉最窝火的了,中国人之间说话还需要佩带翻译?!没有办法,这个中年汉子是他从福建那里以年薪百贯的价码专门请过来给他种田的,一口福建土话,刚见面的时候,王静辉居然连一句话都没有听懂,但这个名叫洪羽的汉子是公认的种田好手,在这里他是技术方面的头头,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便出现了这种令王静辉非常郁闷的场面。不过王静辉也在想那个吕惠卿也是福建人,到时候碰到他,会不会自己也带个翻译?

    洪羽一开始不相信有人肯出一百贯来请他到楚州种田,要知道平常人家五十贯便可以过的很宽松了,这相当与一个禁军士兵的年薪,而厢军士兵比较惨,只有三十贯左右。洪羽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情砸在自己的头上,差点儿没有用锄头把王静辉派去的人给打出来,好在王静辉驸马的名头够大,当地官员虽然不知道这个驸马发什么疯,要出这么高的价钱来请个种田的农民,但还是亲自到洪羽的家中做说服工作来证明来人的身份。没有一个农民能够抵御如此丰厚年薪的诱惑,洪羽带着全家七口人举家北上楚州。

    王静辉得知洪羽是个种双季稻的高手,并且还上过私塾识字后,立刻兑现了他的诺言,提前给付了一年的工钱让他安家,并且还做出更大的许诺:如果在楚州的试验田中,洪羽的双季稻能够收获一年亩产七石的水平,将会获得试验田中一百亩上好水田的额外奖励;如果能够培育出更为优良的稻种,能够达到十石亩产,就把这一百顷的试验田全部送给他!

    洪羽得知在他面前许诺的是当今驸马,并且是宝文阁直学士兼楚州军州事,这可比他所见过的县丞高多了的官职,并且立刻兑现了他的待遇,说话算数,赢得了他的好感。在洪羽的农夫生涯当中,因为遇到了王静辉这个不惜血本的狂人,生命自此多姿多彩,而显得那样光芒四射。尽管他读过私塾,但生活在帝国农村中那颗朴实的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现在最关注的便是如何把亩产水平提高到七石。在见识到试验田的条件后,他立刻表示亩产七石不是问题,这百亩良田就准备好吧!

    各位书友,真是不好意思,没有照顾到新来的书友。《宋风》的更新规律是每个月逢十不更新,也就是十号、二十号、三十号三天不更新,如果有变动戒念会及时在讨论区发贴子公告大家。谢谢各位书友关注《宋风》,戒念在这里感谢大家了!

第一百零八章 粮食

    洪羽在福建当地的山村中是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平均亩产有时候就能够偶尔达到六石的水平,看到王静辉买下的这片良田,水利设施完善,还有很多其他的帮手,所以对于他来说七石的亩产根本就不是问题,除非见鬼碰到蝗灾。不过王静辉所说培育新品种的水稻,能够达到亩产十石的水平,这在他眼中是个疯狂的念头,但这百顷良田的诱惑力对洪羽来说是致命的,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达到亩产七石把百亩良田挣过来再说。

    由于洪羽上过私塾,中间虽然由于家境问题辍学,写个诗词文章没有希望,但要把他种田的方法用大白话写出来还是没有问题的,不像这里其他的农夫,种田可谓是各地的好手,但连名字都写不出来,所以王静辉让他做了这里的头头,来管理这片试验田,并且还要把他种田的经验和方法写出来,尤其是不同稻种搭配的双季稻生长状况一定要写清楚,以便最后在推广双季稻的时候能够取得最佳的搭配稻种。

    王静辉每个月都会到这里来视察双季稻种植情况,尤其现在是九月,晚稻都开始灌浆结实,他来的更加勤快了。在洪羽的眼中,王静辉这样把不同的稻种毫不选择的加以搭配种植来找出最佳晚稻品种的做法简直就是浪费。这里可不是福建岭南,这里是楚州,到了九月份天气就很不适合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生长了,甚至会产生颗粒无收的可怕景象。虽然王静辉在他眼中是天大的官差了,但为了那一百亩良田,在晚稻播种的时候,他鼓起勇气跑到知州府中去见王静辉,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眼前这个大官居然没有责罚他,还赏钱三十贯,还说道什么:你们是专家,这田怎么种全靠你们来操心,我不管你们怎么种田,缺人缺钱找我要,我只管你们要产量和把种田的经验和心得!

    多次相处后,洪羽觉得这个大宋驸马、大学士哪有什么官样?!简直都快要把自己和其他几个种田好手恨不得当作佛像给供起来,吃穿用度几乎有求必应,只要种田方面的事情几乎从来没有拖沓过,为了免去这些种田好手的后顾之忧,除了让他们的子女免费上学外,还给他们置办了三十亩良田,就算以后不用他们了,也能够有足够的田地来养活自己。这些无声有形的关照让他们更能把心思放在试验田中,而且和这个驸马爷说话的时候也是毫无顾忌,实话实说也不会让他生气。后来洪羽这些外地来的种田好手才从外界的人们的议论中知道,驸马爷是难得的好官,三下五除二便把楚州治理的蒸蒸日上,百姓富足。驸马是状元郎出身,便被百姓都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来挽救大宋的。

    洪羽也明显发现驸马爷的神情随着晚稻的逐渐成熟而紧张起来。这个时候的楚州水稻都早已经收割完毕了,所以楚州郊外不远的这片稻田显得格外扎眼,不少人都来问这是什么水稻,怎么还能够种第二茬?这些农夫都会非常自豪的告诉路人:“这是奉楚州军州事王大人之命,在这里试种双季稻,收成高着呢!”

    不过王静辉此时却没有这么乐观,毕竟这东西他是一点儿也不懂,只能靠这些农夫来帮忙了,自己除了能够往里面不断的砸钱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这让他非常郁闷:什么时候自己成了后世的风险投资商了?!

    在稻田边上,王静辉和其他楚州最主要的官员在那里耐心的听着通过“翻译”转译一遍后的说明,其他官员除了通判薛向之在认真的听外,都在那里开始打起瞌睡了,王静辉用眼一瞪那些有些昏昏欲睡的官员,他们都不仅出了身冷汗。不过王静辉对薛向之却是青眼有加:这个比自己大了十岁的通判确实有些眼光,知道这双季稻如果在楚州试种成功后,那几乎有大半的大宋国土都可以种双季稻,这可是大功一件!有眼光,是个拉拢的对象!

    “听过”洪羽和几位其他的种田好手的讲解,王静辉对今年双季稻试验田的成果已经心中有数了:这里将会诞生大宋亩产水稻的奇迹,几乎所有的良田亩产都能够达到六石到七石的水平,洪羽那个变态居然有把握能够达到八石?!

    “老子的资金没有白往里投,付出的代价也没有打水漂。有把握的双季稻搭配稻种获得了七八种搭配方案。虽然在这里实施的是精耕细作,并且众高手在这里坐镇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如果交给普通农户去种,每年的亩产水平达到五石应该不是问题吧,现在的水平也就是三石到四石,如果按照保守的估计,大宋的耕地面积中的百分之四十能够种双季稻,那每年多出来的粮食会是多少?!”王静辉心中暗暗的在算计着,心里面乐开了花:大宋粮价降价的日子似乎不远了!

    王静辉听完汇报后,就站在这稻海的旁边一个人久久的矗立着发愣,旁边的洪羽因为和王静辉接触比较多,所以他大胆的拍了一下,王静辉从沉思中醒过来。他朝着那几个农夫深深的鞠了一躬,弄得那些农夫手足无措的,王静辉肃容说道:“你们不用怕,等过几天所有的水稻都收割上来过秤后,本官将会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如果你们愿意留在这里,工钱继续不变,待遇不变!本官给你们鞠躬那是因为各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大宋百姓的饭碗问题!本官身为驸马就是给你们下跪也未尝不可!你们现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本官仍然希望你们能够继续留在这里,为大宋培养更好的稻种,如果成功的话,本官将会重重有赏!”

    所有的农夫虽然听不懂王静辉话中的含义,但也都知道他在称赞自己为这个国家做了一件大好事,而且他还许下了更大的承诺,这使得所有的农夫都跪下给他行礼,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但是在场的官员这才恍然大悟,这个驸马爷虽然在这片地上下了大本钱,但赢得了更大的战果:几乎一举解决了大宋的吃饭问题!这要是报到朝廷皇帝那里,简直就是坐上了升官发财的直通车!好深远的眼光,不愧是当今皇上眼前的红人,以前认为王静辉这么年轻就能够坐上宝文阁直学士,成为大宋最年轻的直学士,并不是全靠驸马爷的身份,这才是真本事、真功夫!

    所有的官员想通这一关节后,都向王静辉恭喜、称赞,只有通判薛向之在一旁微笑。王静辉自然很关注这个楚州二号人物,并且还是专门遏制自己权力的大员,见到薛向之在朝自己微笑,他也向薛向之笑了一下。

    河北旱,民流入京师!侍制陈荐请以便籴司陈粟贷民,户二石,从之。司马光上疏曰:圣王之政,使民安土乐业而无离散之心,其要在于得人而已。以臣之愚见,莫若择公正之人为河北监司,使察灾伤州县,守宰不胜任者易之,然后多方那融斗斛,使赈济土著之民,居者既安,则行者思返。若县县皆然,岂复有流民哉!帝许之,诏河北运司约束州县,加倍抚恤。

    这是颍王赵顼给王静辉最新来信中的一段,后面的则是完全责问王静辉为什么没有能够预测这场旱灾?!口气之严厉出乎意料。王静辉一看笔迹便就知道这多半是英宗赵曙的手诏。

    “老丈人还真以为自己是神仙能够占卜未来啊?!那我不成了人形气象局了?!”王静辉拿着那封信苦笑的想到。虽然老丈人很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当成气象局,这次失误漏报罪责全在自己,但这封解释的回信还是要写的,现在他已经觉得这很不好玩了:汴都开封的雨涝灾害让自己出现了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但这个漏洞偏偏还是要补上,否则自己可就完蛋了。

    在回信中王静辉小心的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由于自己不在河北,所以无法“天人感应”获得示警,才无法演算出河北的旱灾。这也是没有办法,他心中有些懊悔不已,但汴都百姓在那场雨涝灾害中的损失已经创造了奇迹,即便历史再次重演,他仍然要这么做,不然他会于心不安的。

    在给赵顼写好信后,王静辉又仔细审查了一番信件的内容,觉得没有什么破绽后才封好。想到以后自己“神棍”这个名头就要坐实了,心中也是感到好笑,不过大宋所处的这一历史阶段也是灾害不断,也亏宋朝君臣了得,居然在连年的灾害中挺了过来,没有酿成比较大的流血事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王静辉想到后世中国政府在“非典事件”后建立了国家应急部门,自己也倡导建立了城市防疫体系,虽然受到大宋财政的困局进展缓慢,但总是聊胜于无,一点一点往最终目标蹭吧。大宋也有储备粮食应急系统,其作用多半是平抑粮食物价和赈济灾民所用,但在王静辉的眼中,这套系统的管理十分混乱,至少在他的楚州他就看到很多问题,很多地方官员都可以任意挪动常平仓的储备来做他用。

    挪用常平仓是宋朝各地普遍的现象,给王静辉的感觉便是大宋虽然实行了“强干弱枝”的政策,但地方仍然还有很大的自治权利,像青苗法的最早使用者李参和王安石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治下进行改革,而不用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复,李参和王安石实行青苗法便是以常平仓的资金为主力,才得以实施的。这是他们运气好,治下实行青苗法的过程中没有碰到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不然常平仓空虚碰到灾害年景,那可要死很多人的!

    王静辉想到这里后,便写了一份奏章:设立大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由这个中心来专门把留在地方政府常平仓等用来在灾年赈济灾民各种官仓集中管理,将各地的官仓职能更加细化,用来做什么就做什么。虽然王静辉想到要想让这个时代的官员不能随意挪用官仓粮食和资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起码也要把用来赈济灾民的粮食和银钱单独另立出来,再怎么挪用也不能把注意打到赈济灾民粮食这一块来。

    提议另立专项官仓的奏折可不是这么好通过的,这会使中央对地方的监控能力更强,各地官吏也会称此法“不便”——这会断了许多官员的财路。为此王静辉仍然执行了他的老政策——把奏章写得超级厚,所有的理由写得清清楚楚,怎么执行也给详细写出来。就算他不在汴都开封亲自面圣解释,也要用详细的奏章把所有可能会遭到反对的地方武装的滴水不漏,以保奏章能够一次性说服那几个老家伙,获得通过。当然这也少不了要给那几个主要官员写封信,现在的三司使不是蔡襄了,而是河北韩家的韩绛,他没有和韩绛接触过,但还是硬着头皮给韩绛这位“计相”写信,毕竟身为“计相”的韩绛是他的职权范围之内,这件事能否通过的关键就在他的身上。

    王静辉准备后各种文字材料后,并没有急切的向上呈送,而是等了五天——试验田的晚稻成熟了,才将晚稻和早稻的稻穗与这些奏章交给等候的快马送往汴都开封,当然给所有重要大臣的信件恐怕此时已经都收到了。

    “圣上,驸马的奏章臣以为应该大力推行!”司马光穿着整洁的官服在福宁殿中高声说道。这是在福宁殿中,英宗赵曙再次紧急召集几位大臣议事,对这种“福宁殿议事”的事情,各位参加会议的重臣已经开始习以为常,尤其是在枢密院得到楚州的“热线”后,最多不过三天,英宗赵曙肯定会要把他们招到福宁殿中,对此所有的官员都知道楚州那位驸马又在“远程遥控”了。

    英宗赵曙收到了王静辉关于“天气预报”解释的回信后,沉吟了半晌才点点头把这件事先放到一边去了,他最关注的便是那两捆颗粒饱满的稻穗,在另外一封信中,王静辉说是这两捆稻穗是在今年同一块水田中所栽种出来的双季稻,亩产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八石——那个变态的洪羽真的做到了。不过洪羽为了求得双季稻的最高产量,所以便抛弃了水稻的品质,在第二季栽种的水稻中,采用了抗寒能力极强的“乌口稻”,这种水稻抗寒是抗寒,但种出来的米粒多是黑色、黄色和红色,虽然不能赶上其他稻米可口,稻米的品质高,但贫寒家境的百姓的餐桌是不会拒绝的。

    英宗赵曙看到关于这两捆稻穗的说明后,立刻遣人找来熟悉农作物生产的官员,详细了解了双季稻在大宋的种植水平和耕种现状。双季稻在这个时候的大宋也是有的,但多是再生稻——这种水稻在楚州和无为军也曾有过,但产量很低,它是在早稻收割后,稻茬上又生出新芽的。而驸马这里呈送上来的明显是连作双季稻,这中双季稻种植方式都是在岭南等气侯温暖的地区,分布也很少,楚州这里居然能够采用连作双季稻,倒是让这些被请来的“专家”吃惊不少:连作双季稻和再生稻可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便是在产量上,再生稻的产量也就是一石左右不可能超过两石,即便是连作双季稻平常最好的亩产也不会超过三石,而王静辉的双季稻居然能够接近四石,这样的产量确实是创造了新纪录。

    英宗赵曙挥手将那几个“专家”退下,脑海中净是回响着王静辉奏章上的话:“整个淮河流域以南的大宋版图都可以进行双季稻播种,虽然臣是以良田耕作来达到这么高的产量,但放眼三分之二的大宋国土的农田在推行双季稻种植后,每年的亩产在平常年间也会达到四五石,远远高于三石的亩产水平,我大宋百姓的饭桌再也不会因为饥荒而受到威胁!”

    这段话在得到了那些“专家”的认可后,英宗赵曙的心不禁怦然心动,但最令他激动的是司马光的那句话:“如驸马所言能够成为现实,则我大宋百姓将永无饥荒之患。若朝廷能够善加处理,百姓因为发生饥荒而效仿黄巾之事!”

    王静辉还在策论中写到:“臣正全力给洪羽等十三名种田能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加紧培养新品种的晚稻和早稻稻种,以便使双季稻的亩产能够达到十石水平!”这句话在英宗赵曙等人的眼中简直如天方夜谭一般,但摆在他们眼前的已经有八石的亩产,相信十石也会在驸马的手下变成现实!

第一百零九章 应急中心

    王静辉的双季稻实验,英宗赵曙也是知道的,蜀国公主身边隐藏的密探也把王静辉频繁出入试验田的消息传送回来过,但赵曙从来就没有指望王静辉能够从这块试验田中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以前王静辉的奏章中虽然也说起过双季稻在楚州试种的意义,但他也不过是一笑了之,不过这次早稻和晚稻的稻穗都在这里了,奏章也写明了这次试种的效果和分析,那些密探也传回消息,证明了双季稻亩产八石的消息是真实的。这简直是让赵曙喜出望外:大宋最近连年灾荒,常平仓国库粮食频繁调出赈灾,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亏空,双季稻的产量几乎能够达到一般亩产量的一倍,可以快速填补粮仓的亏空,今后如果再遇到年景不好的年份的时候,就是赈灾他的心中也有些底气。

    王静辉的这两捆稻穗给大宋高层统治者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毫无疑问,他所提出明年大范围的推广双季稻的奏章毫无阻碍的便被通过了。接下来众人讨论的焦点便是王静辉提出要建立一个专门管理赈灾粮食的机构,将国库和各地粮仓中关于赈灾的部分钱粮统一规划到这个部门之下进行集中式管理,以便防止这部分用来赈灾的粮食被各个地方官所挪用。

    相对第一项王静辉要求推广双季稻的奏章,这份奏章却遇到了阻力——参知政事赵槩的反对,而且还是非常的理直气壮。赵槩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反而会使原本庞大的官员系统更加膨胀,并且这一措施也会使地方官员感到不便。

    与王静辉的预期相反的是,原本担心受到反对的主力,三司使韩绛却出人意料的支持,并且还抢在正要发言的司马光之前提出赞成:“臣以为组建这样的新机构并不会扩大官员的数量,大宋现在无法安置的官员数量是在职官员的两倍,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组建这样的机构,驸马也在奏章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个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是归属于三司之下,专门负责调配各地灾区赈灾粮食所用,除了向各地派出检察提举外,不用再额外增加官员数量。”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派遣官员并不是什么问题,他也为这么多等候差遣的官员而感到头痛,如果全部裁汰肯定会打击士林的积极性,他们可都是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这与大宋提倡的文治产生冲突,甚至可能会动摇大宋国本,不过他还是担心在实行过程中会遭到地方官员的抵制。

    司马光是最支持建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的人,毕竟这个机构专门应对的便是近几年来大宋境内频发的自然灾害。他做过地方官,正如王静辉奏章中所说的那样,地方官员虽然有通判能够遏制其权力,但挪用国库在地方上的储备,那是经常事,地方常平仓亏空都快成为公开的秘密,一旦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常平仓的亏空将会成为致命的漏洞。

    这次河北大旱的灾情比较严重,如果河北的常平仓充满的话,灾民断不至于流入汴都开封,而且常平仓不挪用,赈济灾民的时候朝廷也可以省下了不少运费,最重要的便是在赈灾过程中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司马光敏锐的看到王静辉之所以写这道奏章,其最大的目的便是能够在发生灾害的时候能够挽救更多百姓的生命,如果灾区的情况得到稳定缓解,到时候可以避免厢军规模的膨胀。

    韩绛的发言结束后,司马光、欧阳修等赞成的人连续发言,相比之下赵槩的反对便苍白无力起来。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大臣能够支持王静辉,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写给那些比较熟识重臣的解释信件所起到的作用。王静辉知道仅凭自己的一道奏章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未免太单薄,给这些重臣写信除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表示更清楚明了,还能够增进他与这些大臣的关系。

    现在给王静辉来信的朝廷重臣也是越来越多,除了韩琦、郭逵、富弼、欧阳修这些常客外,司马光最近给他写信的次数也频繁起来、还有吴奎、张方平等人的来信。他写给朝廷重臣的信件虽然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对,但至少不会产生太大的误会,最起码也必须使自己站在公理的高度,而不是凭借这些政策为自己谋取利益。

    其实王静辉向英宗赵曙上这道奏章除了要把赈灾的粮食储备稳定下来外,还有便是针对即将上台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的声势远比原来的历史弱的多,不仅升官的速度大大折扣外,受到皇帝的关注程度也远不及历史上的那样,但王静辉知道,凭借王安石巨大的社会声望和与朝廷各方面的大佬的关系,他被启用那是早晚的事情。

    王安石最得意也最有把握的青苗法被王静辉抢先给“盗版”了,从他所了解的熙宁变法的历史中,他知道发动熙宁变法的资金几乎都是来自常平仓,以至于地方常平仓空虚,在灾害来临的时候,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来赈灾,尤其是那场河北的那场大旱灾加蝗灾发生后,更是彻底动摇了王安石的地位,造成了他第一次辞相。他的这道奏章可以将常平仓相当数量的物资给封固起来,至少在赈灾上地方政府不至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而剩下的资金除去地方政府的日常开支外,能够让他动用来发动变法的资金就很有限了,这样提前制约了变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大宋治平四年十月,由三司使韩绛牵头组建大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成立了,紧接着便是下放了新任命的五十多位检察提举奔赴大宋各地,来检查各地常平仓的储备情况,按照王静辉奏章上的赈灾款项的比例来进行封存部分资金,严禁地方政府对这笔赈灾储备钱粮挪作他用。这些封存的固定数量赈灾所用的粮食,会在固定年份进行更新,淘汰陈粮,或是在市场上出售,或是用来酿酒等用处。

    王静辉在楚州当然对此做好了准备,他早就接到了老丈人的手谕,对此他也是欣喜异常:各地常平仓赈灾钱粮以这么一个机构给固定下来后,以后谁要是再打这笔钱粮的注意可就难了,第一个便会遭到三司使的反对,恐怕最大的反对还是来自于那些还没有得到安置的官员。这也是王静辉在多次考虑后才想到的,大宋的这些冗官他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贸然裁汰,那就是得罪了整个文人阶层,自己离完蛋也就不远了,能够给这些多余的官员找到位置,他们也会感谢王静辉,这些人自然成为因为王静辉的政策而受益的人,到时候他们自然会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群人的力量还很小,但也会慢慢的壮大。

    王静辉现在越来越感到王安石的力量和声望了,不仅是刚刚和自己有联系的三司使韩绛就不用说了,单是从颍王赵顼、司马光、欧阳修、韩琦的来信中,王安石的名字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令他比较放心的是自己的老丈人英宗赵曙似乎对王安石并不是很感冒,自王安石被提拔到翰林学士后,他的升迁之路就暂时关闭了,好几个月还是待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而不是像原本历史中那样,几乎是以火箭速度升任到参知政事,韩琦告老辞相后便迅速填补了韩琦所留下来的权力真空,升职为执政位。

    从赵顼的来信中,王静辉知道现在的王安石似乎和赵顼的来往日渐频繁,这多半是拜韩绛所赐,有他在赵顼的耳边吹风,就是赵顼不想见王安石也难。不过赵顼现在还处于观望之中,王安石的学说和观点固然能够吸引这位年轻气盛的储君,但相比之下自己的妹夫王静辉更是神奇无比,而且至少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流入国库,缓解了大宋财政的现状。

    王静辉也把握到了赵顼目前的状况,他当然不能坐视王安石把自己寄托在赵顼身上的希望给磨灭掉,只要是颍王赵顼的来信中说“安石先生认为如何如何”,他便以此为中心展开讨论,并不是要把王安石的观点全部驳倒,而是采用推演论的方法来给他解释其中的利弊,借此来消除王安石对赵顼的影响。

    从王安石和赵顼的来往当中,王静辉也可以感到王安石对英宗赵曙的不满,毕竟在提拔他任翰林学士后,王安石的声望虽高,但韩琦、富弼、欧阳修、吴奎、张方平等人的资历要比他强得多,英宗赵曙也不可能像历史上的神宗那样为了提拔王安石,而把所有朝廷中枢大臣都给清洗了个遍,况且他的手下除了有稳重守旧派的韩琦和司马光等人外,还有在楚州正在寻找出路的驸马王静辉。

    在英宗赵曙的眼中王静辉虽然年轻,但驸马稳重且足智多谋,方法多而且有效,当真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所以他也并不着急把王安石提拔上来施展他的才能。英宗赵曙希望王安石能够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能够多待上一段时间,等韩琦、富弼、欧阳修、吴奎等老一阀朝廷重臣隐退后,再把他提上执政位,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英宗赵曙对待王安石的安排,王静辉只要略微一思量便能想到三分,毕竟宋朝的皇帝还是非常开明的,忌讳也是历朝历代皇帝中最少的,他们并不忌讳朝廷重臣提出立储和为子孙培养宰相的建议。所以对于王静辉来说一是必须保证英宗赵曙那个垃圾身体的健康;另外便是抓紧时间,继续给大宋财政开辟新的活路,以缓解财政压力。

    初冬的十月,楚州的天气虽然也开始慢慢的变得寒冷起来,但王静辉在刚刚收获了晚稻的丰收后,楚州的商业远远比他刚来楚州时候要繁荣多了。楚州的街头店铺客栈林立,当初借贷给厢军开客栈和酒楼的资金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除了资金得到了回笼外,还掌握这客栈等产业相当大的股份,还有正在价格飞涨的地产,要是现在全部出手的话,兴国银行赚上两三倍的利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主持兴国银行的李管事再一次见识到了王静辉的赚钱手段,虽然在主营业务青苗贷款上的收益并不是很大,但在给商业上的贷款却斩获颇丰,现在正是金鸡下蛋的时候,他自然舍不得将这些正在疯狂增值的产业卖出去,光是年底分红已经让所有的投资人的脸笑开了花,徐氏作为大股东当然是收获让人眼红,而那些当初没有加入兴国银行的富商嫉妒的捶胸顿足:兴国银行的产业如果出售的话,大股东可以有优先购买权和享受优惠价格的福利。这里面除了王静辉和徐氏的股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外,其他的六家投资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太小,除非绑在一起,否则是享受不到这个福利的。

    王静辉和李管事在碰头会议上经过仔细商量后,决定扩股来吸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兴国银行。而兴国银行这半年来的运行效果也使得王静辉改变了初衷:农业和商业都要成为兴国银行的主业。用商业贷款的盈利来支持农业贷款的推行,商业地产和农业地产有了流通渠道,不怕亏钱。

    王静辉扩充兴国银行的规模,也是希望把楚州所有有实力的大商户和富贵人家一网打尽,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团体——楚州商团。王静辉和徐氏现在都是大宋富甲一方的人物,就算扩充股本后,他们仍然能够掌握超过三分之二的股份,兴国银行的操纵权还是掌握在他们两家的手里。王静辉现在可以算是和徐氏有着深厚的互助背景,是徐氏最可靠的保护人,徐氏自然会全力支持王静辉在政治上的发展。

    当初王静辉创建兴国银行最主要的作用便是为青苗法服务,但楚州这里被他弄得水旱不惧,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楚州的农业贷款收益虽然称不上差劲,但与等量的商业贷款相比,那差距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为了让兴国银行在楚州不至于本末倒置,王静辉向英宗赵曙和朝中的那几个最重要的大臣开始写信了:希望能够将楚州的兴国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充到其他地区,来发展其他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在奏章中除了要求楚州兴国银行能够扩大经营范围外,王静辉甚至还向英宗赵曙兜售了一笔买卖:开展客栈买卖。

    此时的大宋客栈分布状况可不像王静辉在后世读武侠小说那样分布广泛,在出要城市周围还好些,几乎每天都能够碰到可以打尖歇脚的客栈,只要一远离城市,客栈的数目大为减少,几乎走上两天你都看不到一个茶棚,更别说客栈了。王静辉来楚州的时候是走得水路,所以没有住客栈的机会,但听说如果要是走陆路的话,大多数都要寄宿在沿途的寺庙和道观,甚至干脆就在野外安营扎寨,风吹雨打,令出门在外的旅人苦不堪言。

    王静辉希望能够依托大宋运力最繁重的几条主干道,沿途开设客栈,款项由兴国银行来贷款,朝廷只要出让土地和厢兵即可,并且在赋税上能够给予一定的优惠,在利润分成上采取四六分帐的原则,即兴国银行占六成,朝廷占四成。大宋商业贸易繁荣,在主干道上来开客栈,盈利自然是可以预见的,并且在客栈工作的厢兵可以携带一定的武器,来负责客栈的安全,以保证客栈不被各路匪盗所骚扰。这样除了能够消化一批厢兵外,在税收和利润分成上,朝廷也可以有不小的斩获。

    这是一项庞大的商业计划,王静辉粗略的计算了一下,选择了最有把握的三条陆路主干道,恐怕也需要将近新建五十座客栈,因为是试运行,所以客栈的居住条件也不用太好,只要能够满足来往客商和旅人住宿的需要即可,但就是这样的客栈计划也需要至少一万五千贯的支持,好在在王静辉的眼中,这些钱不算多,成与不成对他往后的计划都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不过在李管事的眼中,这项客栈的买卖的盈利预期肯定是稳赚的,根本不用担心,但是和皇帝老子一起做生意,这可是他从来没有敢想过的,生意人能够跟皇帝一起合伙做生意,真是不知道这项生意对于自己来说是荣耀呢?还是定时炸弹?不过好在王静辉是英宗赵曙的女婿,资金的安全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各路“扒皮鬼”来客栈打秋风的时候,也要多少来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够格。

第一百章 成果

    王静辉在老织工的讲解下弄明白眼前这台古董级别的织布机后按照记忆中所见过的织布机和纺纱等纺织工具模糊的先画出一个雏形然后在仔细推敲可以改进的地方。王静辉做为一个现代人比这个时代人的优势之一便是接受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虽然他不会织布纺纱但凭借着其所所学的知识硬是一点一滴的完善织布机和其附属工具的性能。

    以前王静辉只是知道搅车、踏车、椎弓这些古代纺织机的名词没想到通过自己对照纺织机慢慢的改进居然也在自己的手里制造出来。他把新部件的形状给画出来对织工说明其作用然后由织工和木匠来互相交流确定具体的尺寸做出实物。

    在设计制作新式纺织设备的时候王静辉还特意把那十个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也带着也让他们来参加设计机械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这十个学生已经快要十七岁了被王静辉收养两年又由他亲自教授一年的科学知识现在他们的数学和物理水平已经很有基础了。在参加设计的时候虽然是打打下手来观摩学习但也不时的提出问题和建议王静辉也都耐心的解答或者是给予肯定。

    虽然蜀国公主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干些什么但也能够看出王静辉对此事重视的态度每天都亲自下厨为丈夫做几样精致的手打小菜给他舒缓压力。有一次蜀国公主还是开口问道王静辉正在做什么。王静辉抱着她说道:“是一种织棉布的机关有了它。百姓可以用它织布会更快更好。棉手打花也不是丝麻。大宋境内任何地方都可以栽种就像种粮食一样。为夫为官一任便要造福一方。这种机关会能够容纳很多人来劳作到时候就可以给裁汰下来的厢军找口饭吃大宋也好早一天免去这‘冗兵’弊政!”

    蜀国公主看着王静辉那双略显疲惫地眼睛不禁心疼地轻拂他那棱角分明的脸颊。怜惜地说道:“夫君大志但也要爱惜身体!”

    经过十几天的折腾知州府的偏庭中王静辉终于在众多人手的帮助下纺织设备地全套改进终于完成从脱籽到纺纱织布要比以前的老设备效率提高了数倍而且经过织工操作后织出来的棉布质量也是上乘自此王静辉终于拿到了一个可以支撑众多劳力的密集型产业。

    楚州富商的忍耐力都已经到了极限。当听到知州大人的请帖后立刻云集知州府的夜宴。同上次一样这个驸马爷的饭菜实在是不怎么样不过上次他拿出来的液压榨油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赚钱机器虽然时日尚短但在这段日子里面他们都觉得每个月向楚州财政上缴地那一百贯使用费是非常值当的。有过前一次的经验后虽然这饭菜比较难吃。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走开。

    知州府的大厅前面是一个盖着大红绸布的机关联系到最近王静辉从外面召进来的是织工和木匠所有的人都知道可能是织布机。王静辉在上百双焦急等待的目光中把那块红绸布揭开然后几个人走上前去开始操纵全套地纺织设备。从棉花脱籽到纺纱织布在几个人密切的配合下随着织梭的当当声响一块棉布便一点一点的织了出来。

    在场的商人没有几个是干过棉布生意的但他们却知道从棉花到棉布是一件非常麻烦地事情棉布没有绸缎贵正式因为其织造繁琐而使其成本增高所以利润也就低下的很没有什么人来做这搞不好会赔本的买卖。

    这台上有个老织工在一旁讲解而其他几个在配合织布听过讲解后楚州的富商们才知道驸马爷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造出了新式的纺织设备改进了许多地方以至于使整个织布度比以前提高了数倍。富商们心中也在嘀咕:看着眼前的一番景象也不相传闻中那么慢的织布度如果要是这么快那织布倒是个不错的生意就以前这么慢的度来织布松江、闽广地区还有种棉花的还不是棉花要比丝绸好伺候多了。楚州有地完全可以大范围种植棉花或者是让周围别的地区种棉花到时候楚州只管织布便可以了。

    王静辉等到演示的差不多的时候才走上前台说道:“各位楚州商界的朋友们今天你们看到的便是经过本官改进后的织布设备相信各位都能看得出来如果用它来织布会手打取得什么样的效益。本官也不多说了这纺织机的规矩和几个月前的液压榨油机一样不过会费涨到每个月五百贯各位老板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王静辉的话刚说完台下的楚州富商们都开始交头接耳的商量起来整个大厅显得乱糟糟的旁边列席的楚州各地官员也是对此非常反感脸上都露出了不耐烦的神色心中直埋怨王静辉为什么和商人打成一片。见到会场秩序有些散乱他拿起旁边早已经准备好的小木槌敲了两下说道:“各位商家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本官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坐在前排的几个商人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便由其中一个身体稍微福的中年人站起来问道:“请问大人其实收取几个‘会员费’我们到不是很在乎毕竟大人制作的新式机关能够让我们获利不菲这点儿钱我没还是出得起的。不过小人还是想代大家问问这笔会员费到底是干什么用了?!”

    王静辉认识这个中年人他是楚州一大富人叫刘和胜手下掌握这多处钱庄、榨油作坊、当铺等产业。王静辉挥手示意刘和胜先坐下来听。然后笑着说道:“想必在座的各位都听说过。‘一人致富而天下人皆贫。则富不能长久;一人独安而天下人皆困怎安不能长享’这句话不吧?其实就拿几个月前的榨油机来说吧本官完全有能力自己来单干。或是交给厢军去办但为什么本官还要把榨油机拿出来给大家共同分享呢?楚州盛产油菜籽在这楚州城内还有多少人指着榨油来混口饭吃如果本官要是吃了独食恐怕你们的榨油作坊都会破产地到时候给你们雇佣地老百姓就会失去饭碗到头来还是本官的过失!本官身为楚州地父母官与其一人富不如带着大家一起家致富这样你们也可以扩大生产。招募更多的百姓来做工牟取利益而楚州也会因为你们的生意兴旺赋税才能充足。”

    看着底下一群人在那里听得非常仔细都在思考他的话王静辉又继续说道:“刚才刘老板问及每家商户所交地‘会费’用在哪里这个问题提的好本官也给你们交个底。也好让你们明白自己交的钱用到哪里去了。薛大人你那里有本账本你来给他们说吧!”

    坐在旁边官员席上的楚州通判薛向之拿起早已准备好的账本走到前台来打开账本便念道:“自治平三年腊月到现在一共收取了五个月的会费总共是六万两千贯。其中修缮桥梁或是架设新桥共计三十八座耗费三万六千八百余贯;剩下的两万六千贯用在楚州的楚州、淮阴、宝应、盐城、山阳、建湖六处兴修学堂之用。和赈济了三百一十名身负功名的贫寒士子一千二百余石米粮还有剩下的二百贯便是今天饭桌上地菜肴了。修建的桥梁、学堂和所受赈济的贫寒士子的名单都在账簿上各位如果不信可以按图索骥查实一番!”

    通判薛向之可没有像王静辉这样给这些商人好脸看相对于王静辉他更像这个时代读书人对商人比较鄙视他不明白自己的上司为什么对他们这样客气但看在这本账本的面子上他还是对王静辉的手段非常佩服的。楚州财政虽然在上一任吴大人那里没有得到展也算是四平八稳但绝对不可能如此痛快地拿出六万多贯来干这些好事这可都是政绩对自己将来的仕途有很大好处的。

    台下的众人虽然有钱但看着通判薛向之那张黑脸心中也不禁有些寒意倒是旁边的驸马爷一脸笑容乐呵呵的说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本官做事地一贯主张各位对自己上交上来的钱表示关心这是无可厚非的本官在这里先代表楚州百姓感谢你们了有了这些会费可以用来做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本官决定:以后凡是楚州再成立的商会其会员都有权向官府索要其会费支出的去向而这些会费也只能够用在赈济灾民、教育、兴修水利桥梁道路和其他民生方面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你们也不用担心本官任满后离开就会变样圣上派本官牧守楚州为的便是在楚州实行一些新法若是得当便会在全国推广到时候楚州的商会制度也同样有机会推广到全国!”

    回想王静辉的话下面的富商们都陷入了沉思当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前这些话不过是当官的来糊弄傻子所说的托辞罢了不过驸马爷今天把账单拿出来让大家知道自己的钱用到哪里去了显然驸马跟其他的官员不一样知道自己的钱全部都用来为楚州百姓做了好事也使他们心中多少有些成就感。

    而王静辉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中也是直打鼓:这是成立全国性的总商会啊!自己太鲁莽了这个诺言可不是很好兑现不过他还需要观察一下这个商会的作用再说。在几个月前成立楚州液压榨油商会的时候他也仅仅是为了收费容易再加上联合众多商人联合监控其内部严防使用的液压榨油机被外泄而已但今天看来这个商会的作用应该更大不仅可以调节内部成员的关系处理纷争等还可以把不同的商会连接起来成为总商会。

    这也仅仅是短暂的思考王静辉心中记下了还要开商会功能后。便继续主持宴会。想等宴会结束后好好再想想。从中有什么潜力可挖。可能是受到王静辉比较坦诚地交代或是因为这套纺织设备地高效率宴会上的富商都纷纷表示要引进这种先进地纺织设备进行棉布生产对于高出榨油机五倍的会费。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异议非常顺利的便通过了。

    一个多月后楚州地厢军规模进一步压缩由王静辉开始到楚州时候的两万经过邮政系统免役法和榨油机的分流后剩下了一万五千人再经过纺织设备的分流后又少了两千人现在楚州的厢军规模也只有一万三千人了裁汰厢军规模的成绩也让王静辉非常满意。这七千被裁汰下来的厢军名义上还挂着厢军的名头。但实际上已经开始流入社会自食其力了他们或是进入邮政系统、充当官府雇佣的差役或是进入榨油作坊、织布作坊和设备制造作坊虽然收入仅比以前每月在厢军中多了一两贯但生活状况已经改善了不少。王静辉按照厢军每年军饷一个五十贯计算再加上后勤等等费用仅楚州一地每年便可以节省军费达到五十万贯之多相比自己老丈人英宗赵曙连在宫中多点颗蜡烛都要计算一番。这五十万贯可是个奇迹了。

    王静辉在心中默算完这笔帐后另他得意非常:自己仅仅只是在楚州小试牛刀一把便把这里的两万厢军给压缩了快一半了等后面地筑路工程兵、农垦兵等重头戏出来是不是该考虑顺便把禁军也给减减肥了?!他到楚州后只拿出了液压榨油机和织布机两样东西便很好的打开了局面。不仅分流了厢军还大大改善了楚州的财政两个商会每个月都能给楚州提供近六万贯的收入一年下来他又给老丈人赚了七十万贯。更可怕的便是这一切才刚刚开始:邮政系统也只是才刚刚进入运行有许多以前王静辉见过的功能服务还没有实现;楚州今年虽然有成套的织布设备但却错过了种植棉花的时间为了避免损失楚州纺织商会统一向比较近地松江或是闽广地区大肆收购棉花真是有多少就收多少等到明年大规模种植棉花或是在别的地区提前订购棉花的话那纺织行业势必会更加兴盛也就能够容纳更多的“厢军织工”两项叠加后这中间仅是裁汰厢军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可就大了。

    不过王静辉也没有为此昏了头他不会为了挣钱而贪多嚼不烂眼下他认为有榨油和纺织这两样新兴产业作为楚州的主打产业已经足够了至于裁汰厢军也不是非要靠这些“高技术”来完成地他更注重立足于现有状况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零敲碎打进行改良这一样也能够大范围的裁汰厢军和展经济也能为以后在其他地方进行变革打下基础。

    随着各种优惠措施的实施现在的楚州虽然和半年前的楚州没有什么不同但来往的客商急剧增多每天在楚州码头装货卸货来往不断。与王静辉当初设想的差不多在实行“一税通行制”后虽然在单个客商身上少收了进三分之二的过境税但却架不住人多过境税不降反升而且来往的客商一多起来嗅觉灵敏的楚州本地富商也抓住机会建设了许多客栈和酒楼楚州因此的财政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也让当初有些反对的通判薛向之和其他各县地方管吏的担心变成了多余进而对他的计算能力所钦佩。

    农田水利工程也开始逐渐挥其效用由于王静辉在上任之初趁着冬季农闲时间投入巨资动用了大批人力几乎将楚州各处的河防农田水利都修理个遍并且将那些停留在图纸上很多年的水利工程全部完成。虽然今年雨水少了许多但百姓对今年的收成还是格外有信心。

    王静辉在楚州城不远的村落里试种的双季稻效果看起来也不错不过现在只是第一季早种几天的水稻还不是关系到实验成败的第二季所以王静辉只是嘱咐那些试种的农户小心照看罢了。

    明前新采摘的茶叶茶工也按照王静辉所说的炒制方法制作了一批冲饮后炒制茶叶果然要比蒸青茶叶更具有浓郁芳香味道也好了许多不过最让人喜欢的便是茶叶不是成为粉末状而是整个的新嫩茶叶在水中上下起伏别具美感。王静辉当然不会放过讨好老丈人的机会虽然楚州产的茶叶没有什么特别知名的但采用的炒制法所制作的茶叶浓香诱人相比老丈人赵曙应该会非常感兴趣。不仅老丈人要送义父韩琦、欧阳修、司马光、颖王赵顼……当然还有慈寿宫的曹太后这些人都是不能忘记的。王静辉当了楚州的父母官不能够随意走动这件事便由娇妻蜀国公主辛苦跑一趟代劳了。

第一百零一章 来信

    现在的楚州慢慢挥了它的活力显得一片欣欣向荣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让王静辉满意:原本他寄予厚望的沼气池便是惨败而归各地的府衙都按照王静辉的只是建立了沼气示范区可惜的是百姓对此并不感兴趣他手底下的地方官倒是挺喜欢这些东西反正示范区是减灾府衙或是附近的正好拿过来取代原来木柴和泥炭做为燃料这多少让王静辉有些哭笑不得。

    与王静辉想象的正好相反城里的大户人家对沼气更为追捧些最主要的用途除了做饭取暖外就是用来照明。这个时代富人家晚上庭院中的照明可不是王静辉想象中用灯笼来照明而是用内外相重的两只碗里面的碗盛满鲸油用石棉做灯芯来燃烧照明而外面的碗则是装满水用来给里面的碗降温防止鲸油由于受热而加快蒸。而采用沼气照明可以省去很多费用没有用鲸油或是其他燃料照明那么麻烦。

    没有想手打到自己准备提高粮食产量的沼气池项目居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夭折了王静辉心中感到郁闷的很不过他也知道沼气池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对于现在乡下的农民来说照顾起来比较麻烦得不到大范围推广也是在情理之中。

    与身在楚州正在收获初期果实的王静辉相比在京畿路开封府坐镇的曾公著日子可没有王静辉过得那么惬意了:自实行免役法三四个月来小小的京畿路各处反映上来关于免役法扰民的事件就没有停过成天把开封府闹得是鸡飞狗跳。

    曾公著开始地时候并没有手打在意这些扰民事件。但这种事情越来越多。自己坐镇地开封府又是个很敏感的地方不由得他不重视。所以便把反应免役法扰民地折子递了上去交给英宗赵曙来圣裁。

    对于京畿路免役法扰民的事情英宗赵曙当然有所耳闻让他非常困惑的便是同样进行免役法试行的楚州。为什么在驸马王静辉地主持下没有生这样的事情还吸纳了几千厢兵进去找饭吃。最重要的便是这个免役法还是非常赚钱的楚州的免役钱要比京畿路要少多了但也有几万贯之多比不得京畿路几十万贯的免役钱但要想想京畿路仅开封府就有多少达官贵人和富商能够取得几万贯的成绩而且不出问题这就是能吏了。

    单从在保护蜀国公主的禁军侍从返回的秘密消息英宗赵曙得知楚州的官员在王静辉地控制下官场的风气可以说是突变。焕然一新而且他在得到免役法试行的圣旨的时候并没有急着就开工而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让属下各地的官员严格统计治下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况然后划分等级并且还把自己安排的禁军是从派出去随处抽查驸马和公主也轻装简行地在属地到处转悠这都快要把属下的官员给吓坏了。又几个月前配边疆的同僚的榜样他们哪里还敢作弊?

    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等人在福宁殿开小会来讨论京畿路和楚州试行免役法效果的时候两相对比就能够看出高下这让在一旁旁听的曾公著脸红地只想找个洞钻进去。在这次福宁殿会议上大宋的统治高层先取得一致的便是这免役法是良法是绝对不能废除的。不说免役钱能够给国库增加收入单单就是容纳的厢军对全国范围裁汰厢军就具有重大的意义也让与会所有人都不能投反对票。

    虽然不能废止免役法但京畿路现在的状况不佳也不能忽视对于两地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所有的人心知肚明:吏治!想到几个月前王静辉策论中关于吏治方面的警告所有的人心底都有些不自在:这可是个大刺猬强如韩琦、富弼这样的权倾朝野的老臣也不敢在上面有所动作盖因为现在帝国的整体风气便是如此。传统是不能随意侵犯的否则便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而王静辉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没有在奏章上来讨论这件事而是放在策论中旁敲侧击王静辉的策论只是在统治高层中间流传而奏章就是要暴光天下的两者之间有着太大的差别显然驸马考虑到这点了。

    英宗赵曙在御案上问道:“各位爱卿现在京畿路各处都反应免役法扰民爱卿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殿内群臣都三缄其口宰辅韩琦也是一筹莫展:免役法对帝国的财政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绝对不能废止!自己和那个能干的便宜义子王静辉现在已经是合穿一条裤子了此时如果批评免役法那就是等于打自己的耳光更何况驸马在楚州干的有声有色不说别的光是免役法解决的那几千厢兵就给朝廷一年便节省了几十万贯的财政支出免役法在楚州百姓的嘴里都是称“善法”这样情况下驸马又有什么错?让自己何从说起?!

    旁边的司马光现在已经是参知政事了他看到韩琦在那里紧锁眉头不说话便上前一步说道:“圣上驸马所上的免役法实为良法但为什么在楚州试行没有问题而在京畿路试行便成了扰民盖因为吏治也!臣也曾观阅驸马策论驸马对此早有预言时至今日两地试行结果相互对比可知驸马可谓老成稳重之辈。现在京畿路试行免役法所造成的民怨不可不视臣建议圣上先停止京畿路免役法的试行而楚州照行以观后效待到几个月后没有差错的话朝廷便让驸马上道奏章在京畿路严格按照楚州的方法来试行免役法不迟!”

    当年仁宗皇帝在福宁殿驾崩拥立当时还是皇太子的赵曙为新帝司马光也是其中一个。他在朝中的声望也开始崛起。英宗赵曙是不可能不考虑他地意见地不过对于废止免役法。赵曙的心中是很不乐意地刚刚开始增加的财政收入和开始转型的厢兵这都以为着金钱所以让他实在很难下定决心废止京畿路的免役法。

    参知政事欧阳修说道:“臣以为现在可以暂时停止征收京畿路免役钱一个月。在这个月当中开始按照楚州试行免役法过程中所使用地方法派出检察御史仔细核对重新分出乡户等级然后再开始实行免役法。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扰民!”

    相对于司马光那种变向的枪毙免役法欧阳修的建议对英宗赵曙来说显然更具有诱惑力尤其是旁边的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都点头表示同意的时候赵曙就最终拍板让曾公著在京畿路开始按照楚州的模式整肃并且派遣了十名检察御史从旁协助以核定乡户等级划分是否客观。

    “好在免役法是王安石推出所有新法条例中还算是最为温和的一项。要是什么方田、均输、市易法一出那会死的更难看的!”王静辉通过颍王赵顼的来信得知了京畿路试行免役法所出现地问题在他眼中这和王安石当初推行新法的时候所遇到的情况基本上是一样的。

    “关键还是吏治历史上王安石就是因为忽视了这方面以至于在历史上备受争议。”颍王赵顼在来信中想看看王静辉对于京畿路生的这些扰民事件有什么好办法而王静辉哪里有什么好办法?在楚州也是靠上次水利工程中辣手处理了几个官员后楚州的官场风气才好了许多。要是把自己放在曾公著那个位置上那才是火山口呐!汴都开封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官吏还有无数家财万贯的富商在那里行使免役法王静辉就是有十个胆子也不敢贸然下手要不然连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颍王赵顼想要让他想办法。王静辉又有什么办法可想?这完全就是吏治地问题自古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官污吏不会因为高薪而放弃对金钱和权势的追求就算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也是一样更何况大宋现在对读书人出身的官吏向来待遇就十分优厚即便像蔡京等人犯了天大的错误也没有上断头台所以这个时代来当官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官员这一职业最旱涝保收的时代了。

    王静辉知道就算自己如何受到英宗赵曙父子的重视如果要是拿吏治开刀地话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有效的举动毕竟几个月前他就做过这样的尝试了。现在赵顼朝他要解决方法王静辉也不是神人面对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他也拿不出什么好的方案。不过他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了一份策论再次重申了吏治对国家稳定统治的重要性。其中大量引用了法家先贤韩非的《韩非子》中一些名句他知道赵顼喜欢翻看《韩非子》指着他老丈人这一代来改变这一局面是不可能了慢慢的渗透影响才是最适合的。

    虽然王静辉在策论中大量引用了法家的观点但同时也考虑到类似现在已经升职到群牧使的颍王老师王陶这样“纯儒”的存在他也在策论中着重于以“仁道”的方式来治理吏治并且联想到后世贪官污吏在死刑的威胁下照贪不误的现状他更主张与其把贪官的狗头一砍了事不如让贪官失去所有令其子孙也为之蒙羞的做法这样更能够震慑官吏达到好的效果最具体的例子便是他在楚州运用过的手段。

    在王静辉给赵顼写回信的时候此时的龙图阁直学士韩维也在给远在金陵的王安石写信信中除了交换朝中的动向外着力的推荐当今的驸马王静辉把他所知道有关王静辉的事迹详细的记述了一遍并且由他的兄弟时任三司使的韩绛提出的役法需要变革的奏章引来王静辉的免役法进行详细的解说并且认为驸马王静辉远不是外界所认为靠公主驸马的名份来取得官位的庸才而是一个大大的人才希望王安石能够与他多多接触。

    在旁边看着哥哥写信地韩绛不时对韩维写给王安石地信中内容提出意见因为韩绛虽然没有见过王静辉。但他是皇太子颍王赵顼的老师之一。自然知道赵顼对王静辉地推崇已经远远出任何人的想象。他也曾看到过一些王静辉的策论虽然重要的策论没有见过但仅仅就是他见过地那部分其中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才干。也足以让韩绛动容。

    尤其是韩绛在就任三司使的时候向朝廷上当今役法之害的奏章后他没有想到英宗赵曙居然直接把他的奏章抄录了一份寄往楚州而王静辉的回复便是正在试行的免役法了。经过这番事件后韩绛越的重视这位原先只是以诗词闻名的驸马爷了。平素里韩绛和哥哥韩维说起当今天下有谁能够力挽狂澜来拯救日益衰落的大宋地时候韩绛甚至提出:“当今天下唯有介普与改之能够胜任惜改之年少身为驸马否则二十年后就又是一个王介普大宋幸甚!”

    本来韩维听到弟弟韩绛这样夸奖王静辉心中颇有些不以为然但他身为龙图阁直学士。平时也接触到许多关于楚州的消息在他眼中当今圣上和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几个参知政事等高层人物似乎对楚州的消息格外敏感时不时的就在福宁殿开小规模的会议。这样的会议内容有的无关大局的话其会议内容会很快被泄露出来其中对王静辉在楚州所作所为地讨论格外的多。并且驸马王静辉在楚州只是刚刚上任半年多其治下的政绩早就传出来了尤其是王静辉在楚州大肆修缮各种学堂。赈济贫寒士子更是赢得了满朝官员的好感。所以渐渐地韩维也对王静辉关注起来。

    随着韩维知道关于王静辉的事情越多他对当今的这个圣眷尤隆地驸马爷也就越有兴趣。尤其是韩维现:自从王静辉开始不声不响的出现在众人视线范围后大宋的财政状况似乎正在朝好的方向转变。在从身为“计相”的弟弟韩绛那里得知王静辉给英宗赵曙出了几个主意便可以使大宋的财政收入每个月凭空上涨近百万贯。这也让他还在奇怪王静辉身为驸马还能圣眷尤隆的疑心释然了。

    金陵的初夏是十分宜人的在王安石的丁忧之地此时已经四十六岁的王安石依然平静的在这里边丁忧边教授学生。看似平静原理朝廷中枢的王安石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北方大宋心脏汴都朝堂上的变化通过与吕家和韩家的密切交往朝堂上所生的重要事件他都了如指掌当然这中间也包括了王静辉的崛起并且令王安石更为关注的便是王静辉在楚州上任这半年来所取得的政绩。

    对于这个刚刚二十出头和自己得意儿子王雳年龄相仿的驸马爷安石心中可是佩服的紧尤其是王静辉在楚州任上所推出的免役法虽然这免役法的某些章程在仁宗时代就有两浙路转运使李复圭和越州通判张诜等都曾在局部地区试行过但毫无疑问王静辉的免役法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才向朝廷推出的其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远远要过李复圭等人的方法。

    王静辉刚刚在汴都开封以诗词扬名的时候儿子王雳便在给他的来信中提及此人不过可能是出于“文人相轻”的毛病王雳对王静辉的感觉并不是很好所以在信中对王静辉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不过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却是对王静辉评价甚高因为王静辉在刚刚开始出名的时候曾经用自己的财力来支撑《梅雪》的行而王安国正是《梅雪》的评委会中的一员并且还在王静辉开办的华英书院做任教。

    像王静辉这样积极的从事文化事业的人本身又有诗词名声在当时的宋朝注重文治的背景下很是得天下士子的好感尽管他也有商人的背景。对于王安石来说这些都是善举还不足以打动他能够让王安石真正记住王静辉名字的时候便是在王静辉被他的老丈人外放到楚州的时候了他的政绩即使是远在金陵的王安石也有所耳闻。

    韩家兄弟给王安石的来信当中每次都附有王静辉写的策论和奏章的副本王安石也对此十分注重每次都仔细推敲为此也是收获良多。再加上韩绛、韩维兄弟二人对王静辉的高度评价使得王安石心中很想见见这么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驸马了想看看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一个人。

第一百零二章 安石

    治平四年六月十二紫宸殿内已经登上御史中丞位置的王陶在殿中说道:“臣奉诏别举台官缘有才行可举之人多以资浅不应敕文。欲乞举三任以上知县资序人为御史里行。”

    英宗赵曙在朝会上批准了御史中丞王陶的奏章不过王陶举荐的人是吕大防、郭源明这两个人可是濮议角斗中的“皇伯派”代表而当初王陶身为太子颍王赵顼的老师和英宗太子府的旧人王猎一样曾经反对过英宗赵曙对濮安懿王称亲不过他们都是府邸旧人所以有这份情份在里面赵曙也不好处理。英宗赵曙对濮议角斗中被贬黜外地的吕大防、范纯仁等三个御史也是心怀愧疚心中也知道他们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把刀而已他们还是非常效忠于国家的所以在处分这三个人的时候也没有过分为难。

    御史中丞王陶推荐的人选在宰辅韩琦的眼中可就不是那么很好了因为自己为了濮议角斗差点儿很不体面的终结了自己近十年的宰相政治生涯这个风险冒的可比英宗赵曙大多了现在把他在濮议中的对头又调回来进入御史台那岂不是阴魂不散?要知道御史台弹劾宰辅宰辅按照惯例很可能会引咎辞职所以无论是宰辅韩琦还是另外一位“皇考派”的领参知政事欧阳修都不希望吕大防等人再回到御史台那样以后的麻烦肯定不会少所以在他们眼中御史中丞王陶是在逼迫自己。以报两年前濮议之败。

    紫宸殿议事召回吕大防、郭源明两人进御史台出任御史里行没有过十天。同样是在紫宸殿曾公亮上书:“工部郎中、知制诰王安石既除丧。诏令赴阙。”

    英宗赵曙没有明确表示但是在福宁殿与韩琦等几个帝国最重要的官员进行会议的时候对这些朝廷重臣说道:“安石历先帝朝累召不起。或以为不恭。今召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旁边地曾公亮回答道:“安石文学齐业宜膺大用;累召不起必以疾病不敢欺罔。”

    而吴奎却在王安石在仁宗时代就任在京刑狱地时候有过接触而且留下的印象是无比地恶劣。当时吴奎就任开封府有一个斗鹑少年杀死狎友案件吴奎当时判决杀人者当死按律申详。王安石在察视案牍。看过卷宗认为这个少年得斗鹑有旧友向他索与少年不许而旧友抢去少年追夺竟将友人杀死因此拟援例抵罪。王安石当时不禁批驳道:“按律公然窃取皆以盗论。该少年不与斗鹑。旧友擅自抢劫是与盗无异。追杀乃是分内之事不得为罪!”就任开封府的吴奎当然不会俯认错当下双方闹上仁宗那里结果王安石一气之下便趁着为母丁忧的机会解职回到金陵去丁忧了。不过双方也就留下了梁子。

    现在提起王安石吴奎一想到当年开封府的旧事心中便恨得牙直痒痒所以说道:“安石向任纠察刑狱争刑名不当有旨释罪不肯入谢。意以为宰辅韩琦沮抑已故不肯入朝!”

    吴奎此时搬出宰辅韩琦其中也是很有缘故地。大约在十五年前当时韩琦官居扬州太守王安石刚刚高中进士后被授予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那时王安石常常秉烛夜读通宵达旦更是常事只是在破晓时分的时候在义子上休息片刻来不及洗漱便匆匆忙忙赶去办公而韩琦一见之下以为王安石年少得志时常彻夜纵情声色于是便谆谆教导:“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小伙子趁着年轻多读点书吧。不要自暴自弃。”显然这是善意的可是王安石没有辩解只是在三年任满后告诉朋友自己的上司韩琦不赏识自己。后来王安石的诗文声名鹊起颇有成为一代像欧阳修那样的文学巨擎的架势了韩琦才知道自己看走了眼于是便对王安石加以提携谁知王安石不买帐始终对韩琦相当疏远。

    曾公亮说道:“安石真辅相之才奎所言荧惑圣听。”

    吴奎反驳道:“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备见其护前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当年除了在仁宗时代在开封府吴奎和王安石曾经因为刑狱而交过手外早前他和王安石在群牧司相处的也不是很愉快当年他们的上司便是名传千古的包拯。

    不过相对于吴奎地阻拦在王安石当时的名气下显得是那么的无力。此时王安石已经名满天下被视为奇才。在七年前王安石便在嘉佑五年的时候便在千呼万唤中出任三司度支判官地位仅低于“计相”三司使一筹而已但他还是推辞了。天下的士子都认为王安石不同凡俗的行为之中蕴藏了深不可测的才干与品行。

    机关有吴奎的阻拦英宗赵曙对王安石地大名早就如雷贯耳决定启用王安石出任知江宁府。所有的大臣都认为王安石这次必定还会推辞而和王安石关系甚深的龙图阁直学士韩维说道:“安石知道守正不为利动久病不朝今若才除大郡即起视事则是偃赛君命以要自便臣固知安石之不肯为也。若人君始初践后慨然想见贤者与图天下之治孰不愿效其忠、伸其道哉!使安石甚病而愚则已若不至此必翻然而来矣。议者以为安石可以渐至而不可以遂召不知贤者可以义动而不可以计取唯陛下断而行之。”

    当英宗赵曙把招用王安石的事情和司马光说起的时候司马光毫不隐讳的说道:“介普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多年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淡薄名利志向高远;不管认识或者是不认识地人都有一个看法:介普不当大任则罢。但凡身肩大任则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苍生都会承受他地恩泽!”

    在王静辉街道颍王赵顼写给他的信中提及王安石即将被启用地时候王安石也在金陵也收到了英宗赵曙启用他出任知江宁府的任命诏书。

    王静辉知道王安石即将启用的消息。半天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历史虽然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但王安石步入北宋统治高层地结果还是没有改变他负天下三十年的大名果然是无可匹敌在强调文治的大宋还能有谁和王安石的名望相提并论?!出任北宋统治高层也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如果范仲淹还活着也许情况会好的很多现在老一代的名公巨卿还活着的不过文彦博、富弼、欧阳修、曾公亮、司马光之辈对王安石均是好评如潮司马光那句话简直是大大刺激了想要一心中兴大宋的英宗赵曙父子的雄心!”

    蜀国公主看见丈夫拿着哥哥的来信脸上地神色变换不定。还以为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走到他身旁给他披上了一件薄衣看过书信后说道:“夫君王安石先生可是仁宗皇帝累召不起的大人物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难道夫君是担心这次安石先生还会推辞吗?”

    王静辉抱过蜀国公主默默的说道:“安石先生大名在我辈读书人心中是如雷贯耳天下有谁不识此君?你放心好了圣上这次下诏启用王安石。他肯定会答应的!”

    蜀国公主在王静辉的怀中好奇的问道:“怎么夫君还能算到安石先生在想什么吗?”

    王静辉心中也是非常复杂对于王安石他是十分尊敬的但那也只是在文学上他很难想象在一千年后如果让鲁迅来当总统治理国家会是什么样子。他佩服王安石变法图强不惜得罪权贵地勇气但有些事情不是单单靠勇气和热忱就能够解决的尤其是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深深的感到目前大宋所处的局面要是再经过历史上熙宁变法那样的折腾恐怕神仙来了也难救。

    对于颍王赵顼信中所提及富弼、曾公亮、欧阳修、司马光等重臣对王安石地评价王静辉心中更是有些哭笑不得:历史上正是因为王安石动熙宁变法富弼、韩琦先便远遁他方了而司马光正是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死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结束后原本取得的那可怜的成绩全部都被司马光给否决了整个变法条例全部被废除。想到这里王静辉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现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关系。

    抬头望望天上那轮明月王静辉叹了口气说道:“安石先生固然有大才但还需圣上好好把握才能够挥更大的作用但愿天下的百姓真的能够为此受得益处!”

    蜀国公主虽然不知道王静辉心中为什么隐约有些排斥王安石但她是王静辉的妻子王安石固然是名满天下名动四方但离她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自从自己被丈夫的那“上邪”所打动后在她的心中就坚定了没有什么能够难道王静辉的信念。虽然丈夫的才学并不被外界士子所知但她心中非常清楚即便是那个闻名遐迩的安石先生也不会比丈夫强到那里去现在只是看看楚州就知道了大宋又有那个官员能够在半年之内治理将一州之地变得如此繁华?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王静辉的脸上显得迷雾重重但那双眼睛却格外的坚定和明亮蜀国公主有些痴痴的望着丈夫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不由得将身体向他的怀里凑了凑感受那坚定有力的心跳……

    同样的明月也照耀着王安石这个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的著名文豪此时手中正握着英宗赵曙给他的手诏上面对他才学满是赞誉之言这个王安石早就不稀罕了早在仁宗时代王安石便已经有这样的待遇了他现在心中更关注的便是现在的英宗皇帝赵曙与他地养父仁宗皇帝到底有多大地区别振兴国家的决心到底有多大?

    这些对于王安石来说十分重要他想到了二十五年前仁宗时代地庆历新政。那场由范仲淹和韩琦等人起的改革。那年他才二十二岁就是在那年。他高中进士榜的第四名也曾经被帝国的现状而忧心过面对庆历新政他也曾激动过。但这场庆历新政就是由于仁宗地耳根子软外加当年范仲淹等主持政局的人手软就那样无声无息的消亡了现在留下来的老人也不过是韩琦、富弼而已但观他们两人这几年的作为实在是乏善可陈让他失望的很。

    庆历新政过后王安石平静的在官场中度过冷眼旁观帝国的日益衰落仁宗皇帝也曾对他十分欣赏。但就是因为自己在仁宗皇家宫苑宴请臣子的时候他的心思在思考别地问题以至于把旁边用来钓鱼的一盘鱼饵全部吃光而遭到了仁宗皇帝的猜忌至此以后没有受到过重用而他对皇帝的失望从而一次又一次的谢绝朝廷的征召。

    从韩绛、韩维兄弟的来信中他得知当今的英宗赵曙和未来帝国地继承人颍王赵顼都可以算得上是锐意进取的皇帝。而且他看到自英宗赵曙继位后虽然很糊涂的追封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的名分中间遭到几乎满朝上下的反对但却出人意料地解决了此事。这让王安石心中也是很惊讶因为他从中看到了权谋的身影没有精确的计算。英宗赵曙想在如此劣势下还能够赢得濮议角斗的最后胜利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看得出英宗赵曙决非一个简单的皇帝在这点儿上是仁宗皇帝拍马也赶不上的。

    至少在现在看来在王安石的眼中虽然英宗赵曙旁边这些韩琦、富弼之类的辅政大臣没有什么作为而赵曙本人却颇有中兴大宋的强烈愿望在京畿路和楚州试行免役法这是对大宋原有的一些弊政进行革新这对于他来说就足够了他相信以自己才干能够把大宋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让契丹和党项俯称臣。

    王安石独自在书房中心潮澎湃在书案上的稿纸上写下了《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决定开始出山实现自己中兴大宋的理想。

    王静辉在得到王安石可能会重新受到重用而出山的消息后他就开始进行新一轮的部署了。对王安石历史非常了解的王静辉知道现在他的老丈人英宗赵曙当政其政治手腕要远比历史上那个急躁的神宗赵顼要稳重的多王安石就算出山也不能再现他那个时空中短时间就升任为帝国执政的位置而韩琦、富弼也在汴都开封虽然两个人似乎还是有些别扭但他想在王安石这个问题上有这两个深受赵曙信任的大佬在王安石也不能崛起的很快。王静辉现在的任务便是为大宋争取时间缓和现在目前还非常紧张的帝国财政状况。

    只要大宋的财政没有这么紧张到时候就算英宗赵曙像历史上神宗那样器重王安石来个“治平版”的熙宁变法也不会采取刮地皮的方式来折磨老百姓会将这场变革给大宋带来的动荡降低到一个他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历史上的神宗赵顼在继位后面对父亲留下的这堆烂摊子简直是一筹莫展就连春季祭天大典后赏赐给文武百官的银两绸缎都拿不出来这笔钱放在后世那可是相当于年终奖性质的奖励不到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是不会不的但在王安石强力干预下这笔年终奖还是没有下来。可见当时谁如果能够给大宋弄到资金来缓解糟糕的财政状况那皇帝肯定会对谁言听计从王安石出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防止王安石过早的推出他的那一套“新法”条例除了靠朝中那些保守派大员和英宗赵曙理智的压制外最重要的还是给大宋财政解决其根本问题那些人固然能够压制王安石一时但到最后英宗赵曙还是免不了受到财政威胁而启用王安石。王安石的那套新法和历史上汉武帝启用桑弘羊之辈所提出的“富国”政策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连条例的名称都没有改就搬上来都是属于“刮地皮”这类的玩艺。

    “打着中兴大宋的旗号借助国家力量来谋取百姓的财产那老百姓面对这样的局面简直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有任其宰割。这样的‘国富’不要也罢!”王静辉心里暗暗想到。

第一百零三章 准备

    对于王安石的出现王静辉的心中还是有所准备的因为王安石当时在士人当中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声望在加上历史上王安石心中强烈的效法商鞅的做为注定王安石肯定不会终老于田园。在王静辉所知道关于王安石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这个老家伙从来就没有自甘寂寞过不然也不会在金陵为母丁忧期间不仅和吕家、韩家关系密切还广召门徒讲学在被神宗赵顼启用后变法的骨干都是在这几年丁忧期间他所重点培养的学生。

    如果王安石是蔡京之流王静辉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暗地里干掉他毕竟他还有手枪无声无息的干掉一个正处于丁忧期间缺乏保护的读书人这个难度并不高。不过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其历史上的作为也确实是一心为国家的兴旺达而奋斗只是不适合当个政治家而已要是为此干掉王安石王静辉还真下不了这个黑手。不过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变了许多由于王静辉的存在这只小蝴蝶借用八方风力已经将历史改的面目全非尤其是本应该去世的英宗赵曙现在还在紫宸殿上和百官商议国家大计。

    面对远比神宗赵顼成熟稳重多的赵曙王安石那套为国理财的理论应该暂时找不到什么市场这就为王静辉从容布局赢得了时间尽管不会很长但也足够让他在底下做些小动作了。

    在王静辉的历史的时空中王安石上任后开始动熙宁变法的开端。便是他在出任江宁府地时候颁布地青苗法。这项条例是经过他实际检验过的但王静辉知道正是这个青苗法点燃了新旧两派势不两立地导火索。而王安石的青苗法从实际实施的效果上看也十分差强人意当中一部分原因固然是想靠新法推行趁机进行政治投机的官员讨好上司而歪曲执行青苗法条例。导致民怨沸腾;另外一个原因便是青苗法本身还不完善并且其适应能力差。当然也是因为青苗法地利息比当时的高利贷平均利率要低得多强了别人的饭碗得罪了权贵所以才导致受到一些人的坚决压制这也是上不来台面的一个理由。

    现在王静辉所要做的一方面努力为大宋财政开拓新的财源当然前提是不采用刮地皮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如果能像白酒攻略一样顺便打击契丹和党项那是最好不过的了;第二方面便是他潜心研究很长时间地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的条例挑选切实可行的。抢在王安石掌控大局之前抢先向他的老丈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实施这总比王安石在那里启用那些政治投机分子来实行新法要强得多毕竟有宰辅韩琦等朝廷大佬为代表的稳重派来实施就算出了什么毛病也不会形成多大的气侯。

    改良历史上王安石曾使用过的新法条例王静辉早就在这方面开始做准备了并且成功地推出了免役法。虽然京畿路试行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麻烦但在楚州这里却是非常正常并且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了相信老丈人赵曙和韩琦等人尝到甜头只会进一步在此之上进行改良一边更适合当地情况。而不会贸然废除的这也在赵顼给他的来信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王静辉对比并不担心只要随时提出修修补补的意见保证其良性展即可。

    但免役法还不能够满足王静辉地胃口尤其是当他得知王安石即将被启用的消息后他开始准备推出青苗法了。青苗法的杀伤力更大但无论是对王静辉还是那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王安石来说其意义重大如果他能够把青苗法改良成功那王安石起步的时候会更加困难这就是在给他自己争取时间。

    治平四年六月英宗赵曙和朝廷中枢官员的各位大佬们认为西夏边境可以太平几年了因为西夏终于如王静辉当初策论所预测的那样生了内部权力斗争后系和帝系争的是不亦乐乎并且有情报反回来说:李元昊的弟弟现在西夏帝系党项贵族的精神领嵬名浪遇终于还是被梁太后和国相梁乙埋给配到边远的地区任职了。梁太后姐弟的那点儿花样在宰辅韩琦的眼中不值一提在私下里韩琦对英宗赵曙说道:“嵬名浪遇必然会在一两年之内死在任上因为梁太后姐弟要想自己的政权稳固就必须杀掉嵬名浪遇!”

    有鉴于宋夏边境军事对抗在今后几年当中都会趋于平缓英宗赵曙还是把陕西宣抚使、判渭州的郭逵召回汴都开封在宰辅韩琦的推荐下准备再次授予郭逵同签枢密院事的职位。不过御史中丞王陶上书:韩琦引逵二府至用太祖出师故事劫制人主韩琦必有奸言惑乱圣聪愿罢郭逵为渭州!

    当看到颍王赵顼的来信后王静辉对郭逵的命运真是感慨万千:宋朝武将活得可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窝囊的了虽然自己在原来那个时空中是个军人但来到宋朝后幸好没有选择武将出身否则非要郁闷而死。

    不过王静辉在感慨完宋朝武将的命运后还是决定拉郭逵一把毕竟他不愿意看到第二个狄武襄出现。实际上王静辉心中还是非常赞同将郭逵留在西北的虽然西夏对大宋在这两三年内没有什么威胁了但有这么一个熟知军务的大将镇守西北那当然是最好的。不过这个御史台的老大王陶显然手太黑了点郭逵从枢密副使的位置上被削到西北当陕西四路宣抚使判渭州等完事后干脆就把郭逵的官职再削掉一层当个一州的判官级别比自己这个楚州军州事还低。打了胜仗还要被削掉一级官职。彻底变成一个文官这样做岂不是伤了所有武将的报国之心吗?以后谁还敢打胜仗?!

    王静辉不明白这个昔日颍王赵顼地老师。御史中丞王陶到底想干什么打击郭逵还可以说成是压制武将这是大宋文官地传统活动倒是可以理解。但顺便来弹劾宰辅韩琦这中间可就说不过去了。王静辉对于这些政治人物之间的龌龊事不感兴趣也懒得费那写脑筋来思考但殊不知他身为驸马有深受英宗赵曙父子和朝中众位大佬地器重他本身也变成了政治人物了。

    在给颍王赵顼的回信当中王静辉告诉他现在是时候启动那个参谋部的设置了由郭逵这样有作战经验的高级将领来担任总参谋长正适合这样同样也是在枢密院这样地要害部门任职但枢密使这样的顶级军职还是由富弼这样的文官来担任。参谋长是向皇帝、枢密使、执政三人负责。以后因为军功调回汴都开封的武将就让他们进入参谋部这样也还可以挥他们的军事才能不至于埋没人才同时也同样有效的控制武将的展。

    在给颍王赵顼的信中王静辉随后附上了一道奏章这便是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一些的设想地奏章这是非正式的奏章青苗法也不过是一种比免役法级别还要低的实验。所以王静辉把这道奏章附在写给颍王赵顼的回信后。

    王静辉心中的青苗法已经和历史上王安石用过的那一套完全不同了:他的想法便是让青苗法远离官方的具体控制。他担心自己地改良后历史上的新法条例在推行的过程中难免还是会受到政治投机分子的关注就算有朝廷保守派的大佬来进行压制也无法阻挡官吏们借着推行新法的机会如虎狼出笼一般糟蹋本已经负担沉重地老百姓。

    毕竟每一次社会变革总是要造就一批利益既得者。就像王安石变法中崛起的吕惠卿、曾布、蔡京等人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王静辉也明白如果自己动手来领导这场社会变革也会有一批人为了利益跟随在自己身旁但在他心中关键是那些人代表着什么样的阶层这才是最重要的他的选择就是刚刚露出资本萌芽的商人阶层。

    在王静辉的青苗法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创立初级银行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对金融知识除了最基本的名词外可以说是一窃不通。不过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况且又不是真的让他创建和后世一样的银行系统只要能够满足他最基本的要求即可不过这个时代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放贷系统了尽管是高利贷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剩下的就慢慢再摸索了不过这个银行一定是民间资本创立的才可以。

    写给颍王赵顼的信便是写给英宗赵曙的信在这点上王静辉是十分清楚的这也是他的便利之处:他可以装傻充楞把一些不适合现在传统的东西写进去原来拿诸葛亮和曹操开涮也曾有过英宗赵曙也不过拿它当成一种学术上的交流而已自己冒得风险要小得多。

    以前赵顼曾经要求过王静辉写一些关于经济方面的东西但他一直没有在意这次为了能够让赵顼甚至是他背后的老丈人赵曙能够明白关于青苗法一文中做法的含义他特别详细的解释了成立民间银行的作用和必要性并且阐述他这样做的原因:大宋目前的吏治状况实在是很差劲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就算有好的强国方法在他们手中也会变成祸害老百姓的尚方宝剑与其用他们还不如启用商人阶层来办事。以来商人阶层更容易受到朝廷的掌控;另外就是他们要想赚钱只能在朝廷画的圈子里面靠规则来赚钱这样也可以受到更合理的监管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具体实施人不是官方也好划清责任该是谁的黑锅谁来背减少朝廷的政治风险。

    仔细检查过策论中的毛病后王静辉便把策论交给蜀国公主来誊抄准备送出去。王静辉所写的文字材料全部都是由蜀国公主来操办的因为他地字虽然还可以看得过眼。但他嫌用毛笔写字度太慢。所以原件都是用鹅毛笔写地然后由蜀国公主这个贤内助来誊抄一边送出去。

    蜀国公主给王静辉誊抄策论和信件慢慢的增多。也开始有些明白丈夫心中地想法也知道丈夫额头上那“川字”皱纹显现越来越多的原因。在随丈夫来到楚州的这几个月她也在看着楚州的变化更是对王静辉才干所倾慕。虽然王静辉日常皱眉思考地时间越来越长。但写给赵顼的信件和策论中的用词还是让人忍俊不禁想笑这哪里是状元郎写的东西不过她从字里行间中还是能够体会到丈夫对治下百姓的劳心费力。

    王静辉和汴都开封之间的联系是由枢密院富弼亲自按照英宗赵曙的意思布置的开始的时候还认为有些小题大做但时间长了虽然他没有权力先行审查信件但也知道这个驸马爷似乎充当了一个智囊的作用每当朝中有什么比较大地事情生这条线路上总会繁忙几天从楚州驸马那里传来的消息也很受英宗赵曙的重视。几乎甚少有被驳回的时候这也让富弼赞叹王静辉的才干。当富弼接到英宗手谕让他赶去福宁殿议事他立刻意识到今天福宁殿议事的内容肯定和昨天楚州驸马的来信有关系。

    英宗赵曙端坐在御案之后参加福宁殿议事的极为官员除了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外其他几人也都是参知政事赵曙看人都来齐了便把御案上一本厚厚地折子递给旁边的太监交到底下的大臣来阅览。富弼等人一看那本折子的厚度便知道肯定是出自王静辉的手笔。和他那少见的“硬笔书法”一起都快成为他地招牌了。

    对于殿中这几个帝国重要的大臣来说王静辉的奏章和策论已经不是很陌生了虽然王静辉远在楚州但由于英宗赵曙对他的看重几乎每隔上不到十天皇帝都会把他们弄到福宁殿来开会。然后根据会议的结果在紫宸殿或是垂拱殿百官议事的时候宣布这半年多来几乎成为一个惯例了。

    这一次王静辉寄送来的策论是关于建立帝**事参谋部关于成立参谋部的事情几个大臣都知道而且他们心里都清楚王静辉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把成立军事参谋部的事情重提为的便是几天前御史中丞王陶反对英宗赵曙任命刚刚从西北调回汴都的郭逵出任同签枢密院事没想到英宗赵曙居然把这件事传到楚州去了这份重视让所有的大臣包括韩琦在内都有些眼红。

    对于成立军事参谋部身为枢密院老大的富弼心中对此还是很有戒心毕竟是分他的权对此富弼心中还是很郁闷的。不过驸马这份“非正式”奏章的内容也作出了相应的修改在其权力划分上更尊重原有枢密院的功能但更加突出了参谋部的专业性其成员都必须是在边疆服役过有统兵经验的将领枢密院的大权还是掌握在文官系统的手中参谋部最重要的职能便是向皇帝和帝国大臣根据战报和消息提供可以选择的对策。

    看过这份奏章后枢密使富弼心中长舒了一口气这样的参谋部并没有多大的权利在他看来更像是个收容所专门来收容那些边疆立功后立刻被文官打压的那些将领对此他心中也是觉得有愧那些立功将领便说道:“老臣窃以为按照驸马的设想来成立帝**事参谋部是个良策这样也能够让那些在边疆立功的将领回到汴都后不至于马放南山对我大宋很是有助力!”

    富弼身为枢密使是大宋在军事上最有言权的人往日都是宰辅韩琦先说话但今天讨论设立军事参谋部这完全是枢密院的下属机构枢密使对此最有言权所以他先开口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富弼作为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其言也是最有权威的直接决定了王静辉这份策论的命运就算英宗赵曙反对也要费些周折才可以因为大宋的高级官员都有一脉相承的“怪癣”搞不好会辞职的像富弼这样有拥立之功的重臣如果他要是选择辞职在政治影响上会令英宗赵曙很难堪的。

    英宗赵曙听到富弼的话后心底也踏实起来他心中早就在惦记这个参谋部制度了王静辉几个月前针对郭逵被御史台弹劾的事件而提出的参谋部制度甚合他的心意参谋总长的职位也是属于枢密副使的级别这样不算亏待这些在边疆拼死拼活保卫大宋的武将了。

第一百零四章 议事

    既然连枢密使富弼都成立帝**事参谋部的建议都没有什么异议其他几位文官更是说不上话了宰辅韩琦由于当年自己对待狄武襄的问题上心中有愧有了这个军事参谋部可以很大的避免狄武襄事件的重演再加上提出这份策论的人正是在自己的义子他当然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英宗赵曙见这几个朝廷重臣都同意建立军事参谋部后也满意的点点头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了。剩下关于参谋部的结构和功能王静辉的策论中都有详细的记述他们根本不用费心在那里瞎琢磨审议了其中的款项没有什么违背大宋传统的问题后便原则上以这个策论所提出的框架准备着手建立军事参谋部了不过在此之前当然会在后天的紫宸殿百官议事的时候把这个消息抛出来有了这几位重臣的同意其他大臣也说不出什么通过那是肯定的。

    既然成立帝**事参谋部已经成为定局那这个新成立的机构最高领导便是还在汴都开封家中叹气的郭逵了参谋总长的位置非他莫属。当初就是因为英宗赵曙贸然启用郭逵出任枢密副使才使得他成为文官眼中的靶子的差点儿把他逼向第二个狄武襄英宗赵曙对此也是心怀歉意这个位置当然属于他了。

    领导参谋部的参谋总长在大宋军方的地位仅次于枢密副使虽然只是对皇帝、枢密使、宰相三人负责提供军事分析权力有限的很但这个职位对于从边疆立功调回汴都地将领们来说。更是一种荣耀。除了少数人喜欢当个知州、判官、节度使外大多数还是希望能够在军事上一展所长。继续和军队保持联系。在这些立功将领地眼中参谋总长或是能够进入军事参谋部这是对他们统兵能力的一种肯定尽管现在看起来这个参谋部更像养老院。

    福宁殿议事后。在家中地郭逵很快便得到了他即将出任第一届帝**事参谋部参谋总长的职位的消息心中喜不自胜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是最为美妙地打了胜仗被削职在武将心中是很受打击的尽管他知道参谋总长没有什么权力但地位却是枢密副使名声上可比出任渭州判官要强得多这也是大宋压制武将的传统在这点上他还是非常清楚的。

    郭逵当然知道这个成立军事参谋部的设想是驸马王静辉所提出来的想到驸马。他现在也是非常关注因为自己和同样要出任副参谋长的6诜能够在西北宋夏交战的时候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这中间没有王静辉改装的武器是十分困难地。毕竟还是属于冷兵器作战时代王静辉所改良的大威力火器在郭逵等将领的眼中还是远不如高射的床弩威力大尽管西夏皇帝谅祚最后是被地雷给炸死的但没有操作简便。射度快的床弩大顺城很难面对几万西夏精兵幸存下来。

    在得知自己的命运没有什么大碍后郭逵现在最想做的便是和身在楚州地王静辉取得联系看看这位驸马爷心中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有贡献出来当初王静辉给他这几件东西的时候那种“挤牛奶”的痛苦经历。到现在还让人想笑。

    福宁殿议事讨论的不仅是王静辉再次提出建立帝**事参谋部的问题还有另外一项——青苗法这是王静辉专门为拖延王安石而准备的。王静辉知道英宗赵曙早就对他地参谋部设想表示同意了唯一的顾虑便是枢密使富弼不愿意看到枢密院的职能被分割会以辞职来抗衡所以在重新修订参谋部职能的时候再次削减了他设想中参谋部职权以降低富弼反对的可能性。王静辉知道富弼岁数已经很大了再加上他曾经在濮议当中和英宗赵曙与宰辅韩琦唱对台戏如果不是考虑到富弼巨大的政治声望他的辞职会是赵曙非常乐意见到的。

    王静辉希望等到富弼离开枢密院后再找机会加强参谋部的职权尽量完善参谋部的职能让它挥更有效的作用。到时候没有富弼这样强势的政治人物来阻挡这样参谋部的进程会更快而现在也只能暂时充当“养老院”来收容那些文官眼中容不下的武将了。

    王静辉写的关于青苗法的“非正式”奏章还有后面附上的关于帝国现今经济状况的分析这些让当初接到信件的颍王赵顼欣喜不已——王静辉当上驸马后很少这么大方的。当他仔细阅读后又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对于借助商人的力量来达成治国目标的可能性他心中存在着巨大的疑惑不过王静辉的策论总是能够给他新的启和灵感并且策论中对于实施方法也写得很完善心中虽然很疑惑但总体看起来却是非常的合情合理。颍王赵顼当然知道英宗赵曙把王静辉弄到楚州当军州事是为了什么但他还是希望王静辉能够离他近点最好还是在驸马府和他做邻居最好。

    当福宁殿中的朝廷重臣看过王静辉写的青苗法草案后心中都各自有自己的算盘了实施青苗法可与成立军事参谋部完全不同。现在大宋的高利贷行业可谓是利益巨大放贷利息基本上都是三成起价大多数都在四到六成甚至翻番也不足为奇。

    这几个人当中除了欧阳修等少数人与这方面没有瓜葛外其他人的家族或是背后的势力那个没有沾过?尤其是身为三司使的计相韩绛河北韩家是数一数二的大地主每年从农民手中收取的利息可是一项家族最主要的财源之一。虽然王静辉的方法看起来绝对是个良策对农业生产肯定有促进作用但韩绛升职到三司使后便越来越觉得王静辉在楚州所实施地新方法。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地话。很可能会推广到全国家族的根基在河北。这当然不可避免对此韩绛心中还是有所计算地。

    与韩绛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但在福宁殿中韩绛与其他几个朝廷重臣相比。其影响力实在是太微弱了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对此虽然有影响但还不足以动摇根基;而司马光和欧阳修根本就不在乎这些相比起来他们两人是这些人当中最不在乎的;赵桀韩绛等人因为利益关系太重所以有些反对但宰辅韩琦还没有说话呢哪里轮到他们?对于韩琦的权威虽然他们地家族势力深厚但他们可没有王陶那个老家伙这份勇气所以选择默不作声。静观其变。

    虽然王静辉写的青苗法实施的草案所用的办法让他们有些摸不准但每个人都能够看到青苗法中的好处不过这不仅会严重侵犯了高利贷行业连带着对热衷于土地兼并的人来说也是一次打击。现在在宋朝农村盛行高利贷利滚利是较为常见的利率实施上已经成为农民破产、土地兼并的一种形式对帝国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但中间牵扯的利益很多所以宰辅韩琦在这个问题上拒绝言。

    司马光看到有些冷场没有人肯站出来说话便向前一步说道:“圣上臣以为青苗法实为良策。仁宗朝时当时权知庆州地李参。就要当地农民自己估计麦栗产量的盈余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为‘青苗钱’;几年前江宁府王安石也曾使用此法百姓都皆称良法。驸马这本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折子其内容和李参与王安石所采用的青苗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但驸马考虑的更为周到:由商人联合组建钱庄向百姓借贷利息三成由朝廷来对其监管而朝廷能够从这三成利息中获取一成来填充国库。以臣看来李参和安石之法虽然有效但必须由能吏来执行若是选人不当便会如驸马文中所言:官吏便如虎狼一般借着这个机会来糟蹋百姓。而驸马的青苗法则避开了各级官吏交给商人来办理如果违反法例那其惩罚也是能够让这些商人很顾忌的所以老百姓不会因其受害只会得其利这实乃善法臣请圣上批准驸马在楚州来试行以驸马之老成稳重定会有更好的消息传来!”

    如果王静辉在福宁殿地话他做梦都不会想到先支持他的人居然是司马光在他的印象中司马光可是不折不扣的保守派领袖对王安石新法的痛恨在历史上王安石辞相后不管好坏将新法连根废除这种做法就能够看出来了。王静辉在写青苗法草案的时候最担心地便是受到韩绛所代表的大地主阶层的反对其次便是这位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了。

    司马光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对于王静辉所提出的青苗法他是非常有好感他自然知道李参和王安石在任上所实行的那套青苗法当然可以算得上是良法但那也是在有能吏掌控的前提下才可以。虽然司马光是属于非常保守的那一部分但现在无论是保守派还是进取派的划分并不像历史上王安石执政时候那样分的泾渭分明并且即便是保守派也是对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的不过行动起来更加稳重而已。

    王静辉的青苗法中朝廷几乎是处在绝对有利的位置上的它并不去具体实施而是在幕后监控放贷商人这样官吏就没有办法从中来插手避开了现在大宋糟糕的吏治现状。而且在王静辉的策论中还详细解释了如何规范民间商人的贷款机构的细则从朝廷监控到农民还贷都写的清清楚楚这样青苗法的主要对象便只有农民和商人规避了朝廷在此之中的政治风险。司马光对此非常欣赏这样打击的对象便是日益猖獗的高利贷现象还有那些兼并土地的大地主农民也会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朝廷也能从中凭空获得一笔非常丰厚的赋税这样的好事他当然同意了。

    英宗赵曙听后额头上已经拧出“川字”地眉头舒展开来。他看到这份策论后。对青苗法地好处当然非常清楚虽然对于策论中。王静辉提出整合民间的商人建立银行地作用很不明白但心中隐隐约约的觉得还是因为现在的吏治问题也对他的良苦用心非常感动。满意归满意要想让青苗法获得通过还是非常困难地。作为大宋的皇帝他当然要考虑类似韩绛这样势力极大家族的反应但这青苗钱估计如果推行到全国的话每年会高达百万贯这对于他的诱惑是致命的。司马光能够站出来为王静辉说话也算是解开了现在的困局毕竟谁都不愿意桶这个马蜂窝由司马光来干正合适。

    此时福宁殿中像韩琦、富弼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多大影响的大臣自然是不冷不热的说两句赞成的话但难受地便是韩绛了平心而论在他眼中对青苗法还是非常赞成的。但一想到自己的家族的利益这就让他有些犹豫了。韩绛想反驳但这篇策论结构严谨简直是滴水不漏各个方面考虑的都非常周到想挑毛病也是一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这让他怎么反对?

    英宗赵曙看到周围大臣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对声便批准了王静辉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韩绛此时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但心中总算是解脱了。他明白向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完全有权力像李参和王安石那样不必向朝廷请示便可以在楚州试行青苗法。但此时不同往日英宗赵曙越来越表现出一个有为皇帝的作风他把王静辉弄到楚州就是为了实验不同地方法来推广到全国改革弊政王静辉今天在楚州试行。如果效果显著很可能会被推广到全国。不过韩绛现在似乎就感到这部青苗法肯定会得到推广那份策论的体制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简直如流水帐一般条条框框居然写得这么清楚有这样的策论再加上这个驸马爷的能耐如果试行后没有效果才怪呢!

    几天后王静辉在楚州接到了颖王赵顼和英宗赵曙两父子的来信老丈人赵曙地来信很简单:朕已准了你的奏折盼早日回复佳音。而赵顼的来信就比较长了对那天福宁殿中议事的过程都写了出来从赵顼的信中王静辉知道这次得罪的人比上次试行免役法得罪的人还要多来头更大至少河北的韩家是跑不了了。

    河北韩家这样的名门望族王静辉当然不会忽视他也了解了一下韩氏家族的历史这个时候他所知道的韩家要比他原来在书上知道的多多了而且他记得韩家在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也分成了两派现在看来倒是韩家有意为之。韩绛在历史上是追随王安石的这个当初太子赵顼的老师经常在给赵顼上课讲解经义的时候总是为王安石延誉。

    想到这里王静辉也十分纳闷韩绛应该是支持青苗法的如果换了他弟弟韩维反对这才是正常的可能还是因为自己不如王安石不值得他在政治上追随自己的缘故。

    “呵呵历史上大概韩绛也没有想到最终他还是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上。我又不是当宰相让他追随自己干什么?!”王静辉自嘲的想了想觉得自己想得实在是太多了照自己这么搞下去除非自己的老丈人赵曙突然暴毙王安石最多也就是个翰林学士或是参知政事而已远远不能达到历史上的权势水平。

    现在青苗法得到了英宗赵曙的批复后王静辉就开始准备实施了。其实在王静辉的心中楚州不是一个试行青苗法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在这里生最严重的灾害便是在仁宗时代生的旱灾而现在自己把楚州的水利问题已经搞定了而且这里已经普及了耐旱的占城稻就算再次生大旱灾王静辉也可以毫不费力的渡过灾害。青苗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农民受灾的情况下进行借贷以渡过灾年不至于流离失所。

    不过在楚州施行青苗法有一大好处便是这里由于是鱼米之乡农民借贷的利息最少是四到六成还没有想西北或是河北那样能够达到翻番的地步将借贷利息降下来应该不会引起高利贷者们的反弹这样可以使他能够聚集商人筹集更多的资金参加自己的计划。

    想到中国历史上的晋商票号王静辉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晋商的票号现在恐怕要改姓了!”

第一百零五章 银行

    银行在王静辉的心目中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算这次他在楚州失败他也会一个人来单干现在大宋的高利贷水平是在是让他心惊胆战:最低便是四成高的可以达到百分之二百这样恐怖的利率远远过了他的常识在他的眼中这也是一项暴利行业自己定在最低利率其回报也是十分惊人的。况且银行的作用在王静辉的印象中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减缓土地兼并的度还可以对工商业的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要想使大宋富强兴盛王静辉还需要很多工具和平台而银行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凭借着银行这个平台尽量的隔绝官吏和百姓之间的经济来往。虽然在现在看来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利率似乎让商人阶层有些吃亏但从长远看将利率维持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展其实也在为保护商人自己。

    王静辉曾经仔细研究过历史上王安石的青苗法可以看得出来王安石居然已经懂得用信用贷款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成长。这在他的眼中是十分惊奇的要不是自己来自一千年后的时空有着现代社会的经验要不然在这方面还是赶不上王安石那前的经济理论的就更不用说司马光等保守派了。

    司马光虽然在经济理论上的水平赶不上王安石但司马光的一部《资治通鉴》几乎确立了中国人对于历朝历代兴衰治乱的见解他在历史上反对王安石变法正是建立在对帝国历史脉动地精确理解和把握之上地所以他的反对代表了大多数。具有令人敬畏地力量。若不是神宗赵顼对王安石有着不一般的信任王安石早就完蛋了。

    颖王赵顼给自己的来信中提及司马光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他地青苗法摇旗呐喊。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王静辉至少能够肯定司马光对自己的“试点”策略还是非常赞成的。对于这个将会在二十年之内叱咤大宋政坛的风云人物虽然不是“唐宋八大家”但其领导的史学派手打却是让王静辉从心底就非常敬重。况且司马光本人也是非常同意对大宋进行改革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开始的时候支持王安石但对大局的把握和结果的预测使得司马光最终站在了王安石的对面对于这样地人王静辉肯定是要结交的以便能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司马光才是更加接近自己思路的人相比王安石那个倔强的老头儿司马光更适合跟自己合作而王安石这个偏执狂还是尽量减少他的杀伤力尽可能的让他做他的唐宋八大家更合适些。”王静辉心中默默地想到。

    王静辉在王安石的身上看到了历史的变化。他记得王安石在被神宗赵顼启用后很快便由江宁府升任到翰林学士然后到参知政事。而现在老丈人赵曙并没有像他儿子那样这么急躁没有因为王安石滔天的声望和众多大臣的推荐而快将他调入汴都开封的中枢机构看样子王安石还要在江宁府待上一段时间了。

    王静辉把赵顼最近地来信都在书房中整理了一下分析了一下最近汴都开封最高层的动向后除了自己那个便宜义夫宰辅韩琦的处境似乎不是很妙其他的都还属于正常范围不会影响英宗赵曙对他在楚州的信心。王静辉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取得成功。把楚州的政绩搞上去便可以保持英宗赵曙和朝中重臣对自己的信心。王静辉现在的奢望很小他知道王安石当年做不好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也不见得能够强到哪里去对于青苗法能否在全国推广他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他现在的目标便是展新行业。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给大宋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并且为帝国庞大的厢军找饭碗为财政节流。

    “开源与节流并举才是王道只要财政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将来的社会变革中才能更加温和。”想到这里王静辉心中也不禁叹了口气自从参与改变历史进程后他的心就一直很疲惫不堪每天都尽心竭力的思考大宋的未来但他的能力实在是很有限面对历史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庞然大物他已经不止一次在心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不过现在看来效果还很不错至少自己提供的各种方法一起上居然能够缓解了大宋国内和国外的紧张气氛历史到现在虽然还有些依稀的模样但已经改变了太多谁也没有办法预知下一步历史会走向何方。

    在接到英宗赵曙批准王静辉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第四天徐氏的李管事来到楚州拜访了王静辉。对于李管事的到来王静辉十分惊讶:本来他写信给刘手打账房带上他培养的十八个会计人员和五十万贯资金南下楚州准备用这些资金和人才作为成立银行的骨干但没有想到刘账房没有来倒是李管事替刘账房带着资金和人员到了楚州。

    “珍泉兄你怎么来了?刘先生呢?”在给李管事倒上一杯茶后王静辉不解的问道。

    李管事喝了一口茶笑着说道:“改之刘账房已经接到你的来信了他一切都好不过我们看过信后觉得你提到‘银行’的生意大有可为现在徐氏有大量的资金无处使用与其在那里堆放着霉还不如拿出来跟着你财。在和徐老商议后徐氏决定也跟进一把刘账房年纪大了所以便由我过来了!”

    王静辉坐在一旁笑着说道:“这‘银行’的生意可不好做啊!珍泉兄就不怕赔本吗?”

    李管事笑着说道:“改之做生意会亏本?呵呵我还真没有听说过!我和徐老商量过了徐氏这次出三十五万贯如果可以往上加的话我这里就给徐老写信让他追加!”

    李管事的话倒是让王静辉很纳闷:说是“银行”地生意。不如说成高利贷。两者之间现在还没有什么本质上地区别但自己成立银行的利率可要比高利贷低多了。就这样地生意徐老还要插上一脚?如果说是加强两家的联盟出个十万贯也够意思了没有必要出这么多啊?!

    看着王静辉那有些疑惑的神色李管事说道:“改之。你可记得两家合办的粮店生意?现在已经展成有十三家分店了我们需要更多地粮食。当初在蔡、许两州买的土地所产的粮食已经渐渐的跟不上供应的度如果向别的粮商购进粮食所花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前段日子你写的信中说成立银行吗?我们可以贷款给那些农民如果他们到时候换不起债务的时候就采用在蔡、许两州我们用过的方法让他们继续耕种土地多会儿还完贷款地本息再归还土地这样既能按照你的意思来救助灾民还可以让自己盈利了。那十五家粮店现在每个月都能够带来三万贯的收入。楚州这里的地可要比蔡、许两州好多了到时候生意开展起来后我们赚的钱更多!”

    王静辉听后一时脑袋短路了等他醒过味来后不禁大声赞道:“好!珍泉兄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他没有想到困扰自己很长时间的还贷问题原来也可以这样来解决这样一来虽然谋利虽然少但却避过了还贷难的问题而且这个方法还是自己很久前提出来地自己居然没有想到。心中不禁赞叹李管事他们不愧为商场好手居然联想这么丰富自己空有领先他们千年的见识但在这方面无论如何是赶不上他们的。

    随即王静辉根据李管事的提醒逐渐的完善了他心中“银行”的架构它如果要胜任自己提出青苗法地要求。不仅要有充足的放贷基金而且还要有粮食流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银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像李管事那样把购买来的田地和粮店流通有机结合起来才不会担心粮食会积压在自己的手里。

    “还积压呢?可以说整个北宋后期都是年年有灾粮食价格不断攀升粮食现在便是国家的基础!尤其是历史上那次导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的那场大旱灾和蝗灾如果搞不好便由自己承担了所以粮食问题刻不容缓青苗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把农业银行的架构给手打确立起来这对展大宋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还能够限制土地兼并……这么多好处就算没有人来愿意和自己成立银行那自己也必须办起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粮食。”王静辉现在最担心的便是天灾了这个时代一场接一场的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的降临在大宋的土地上不断的削弱这个国家的根基粮食便是最主要的问题把粮价降下来也有利于国家的展和稳定。

    正如王静辉先前设想的那样要那些高利贷和富商集资或独资建立银行的做法太困难了除非运用行政手段否则谁也不肯放弃这么大的利益毕竟他们现在借贷出去的钱的利息是银行的两倍更何况所得的三成中还要有一成归国家所有他们当然不愿意吃这么大的亏。

    不过好在在王静辉的号召下楚州几个富商念在他明榨油机和织布机让他们家致富的情分上还是筹资十万贯与李管事带来的五十万贯合资建立了大宋第一家农业银行。这家银行除了王静辉和徐氏外还有六个股东每年按照股本分红利管理主要由徐氏来做其他股东派出查账人员来共同管理。

    “虽然非常原始但总算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日子就看它自己慢慢走了。”王静辉看着兴国银行的牌匾心中默默的想到。不过这是他第手打二次作弊了第一次便是凭借着自己的产业来兴修水利这次虽然主导资金不是王静辉的但徐氏和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次也算是作弊吧。

    对于自己的“作弊”问题王静辉心中也是颇为无奈。但产业是需要扶植地。单纯地高利贷虽说可以没收告贷者的产业。但能不能收回这还很难说也不乏碰上血本无归或者逃债地。这也不是新鲜事。但王静辉和李管事的银行架构外表更像一家慈善机构但其实有流通渠道的支持没有亏本儿的风险告贷者如果借钱后地第一年碰上灾害无力偿还。还可以继续告贷一次如果不幸无力偿还地产产权暂时归银行所有还可以继续在土地上耕种相当于银行的长工直到可以还贷后地产产权还可以赎回这就相当于给农民一个盼头除非点背到极点连续几年碰到大灾否则没有可能还不了贷款的。而银行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平价粮食供应通过流通系统来获得进一步的利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高利贷毕竟是有些有损阴德朝廷肯定不会支持甚至还会遭到打击;而银行相比之下更符合“圣人之道”肯定会得到朝廷的大力提倡。如果在经营上能够取得很好的综合效益的话那无疑是一种榜样作用会促使更多的商人选择银行而不是高利贷。从而步上良手打性展的道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王静辉相信自己可以等到获得理想结果地那一天。

    兴国银行建立后王静辉便开始着手在楚州境内推广青苗法了。事实上集中六十万贯资金在楚州这个鱼米之乡来实行青苗法确实是有些过了李管事甚至有些在埋怨王静辉为什么一上来便把楚州的水利工程搞得那么好现在楚州的农民根本不用担心有旱灾和水灾的侵袭。所以单靠农民来贷款有三十万贯就足矣了。

    必须给剩下的三十万贯寻找资金出口否则便形成浪费了。王静辉便把这些钱用在展楚州经济上这个时候由于他推行楚州进出“一税制”使得过往楚州的商人大为增加楚州境内各处主要城市都是各地来往的客商所以客栈、酒楼的生意也就日益兴旺。王静辉便把这三十万贯投入到这方面从厢军中再次选出一千人由兴国银行提供贷款沿6路主干道和运河修建客栈这些厢军便转行做了客栈店小二。剩下没有贷出去地十五万贯留作镇库钱以备不时之需。

    大宋治平四年七月身手打在皇宫内院的英宗赵曙和他的帝国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接到了一封令他们惊讶的掉下巴的信:启禀圣上自臣出任楚州军州事以十个月有余现在楚州被分流的厢军已达八千之余现在余下地一万两千名厢军将会开垦兴修水利工程时所得的五万顷淤田但由于淤田面积广阔所以楚州厢军入不敷出。为了保证臣在楚州所实施的政策能够顺利进行现臣恳请圣上能够从其他州县向楚州增添一万三千名厢军每名厢军可开垦二十亩淤田合计五十万亩剩余二十五万余亩淤田可以或是就地出售或是可以作为容纳厢军所用。另外臣建议能否让这些厢军去其额头刺字准其转为百姓也可以使他们变成真正的百姓以便安居乐业!

    自驸马王静辉去年十月到楚州赴任后到现在近十个月来这道奏章是他写给英宗赵曙最短的奏章头一次在千字以内便解决问题但这道驸马最短的奏章却是让英宗赵曙等人心中甚为吃惊。

    大宋统治高层早就知道驸马王静辉到楚州赴任后几乎不遗余力的裁汰厢军两万厢军在半年内几乎让他裁掉一半每年节省的军费粗略一算便以达七十万贯之巨虽然相对大宋近五千万贯的巨额军费相比是杯水车薪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过这一次太让英宗赵曙高兴了王静辉居然一下子便用水利工程的副产品——淤田一次便给两万五千厢军找到了新的饭碗。韩琦和富弼虽然已经老了但还是飞快的计算出最直接的好处——每年节约军费二百万贯!

    两百万贯是什么概念?大宋现在的茶税也不过才两百七十万贯而已王静辉在楚州折腾了大半年几乎给大宋财政又送了一个茶税这怎能不让英宗赵曙等人欣喜若狂。现在大宋财政哪怕多出一百万贯韩琦都可以好过上许多现在王静辉在他们的眼中简直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韩琦和英宗赵曙都在心中赞叹自己当初看对了人不然自己现在恐怕会被大宋糟糕的财政逼得要跳河的。尤其是现在的韩琦虽然还是宰辅但最近的日子实在是有些不好过御史中丞王陶似乎阴魂不散一般老是挑他的刺王静辉正是他最佳的外援。

第一百零六章 赏赐

    王静辉之所以这么快便开始推销他的农垦兵计划一方面是因为楚州水利工程诞生了五万顷淤田不能够荒废必须让人来开采用厢军这个包袱正好合适;另外一方面便是因为王安石六月二十三接到圣旨入汴都开封接受翰林学士的职位。

    当王静辉当天得知这个消息后正在喝茶的他失态的没有拿稳茶杯掉在地上摔碎了:王安石的升迁度还是太快了从江宁府至翰林学士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官职得到这么大的提升这让王静辉心头不禁一跳眉头紧紧的锁了起来。

    王静辉虽然没有见过这个“拗相公”但从历史书上他可是记得王安石辩才无双从江宁府一步到翰林学士这样的跨越还不足以让他如此惊慌他现在最担心的便是王安石当上翰林学士后和皇帝的接触日益增多以他的口才以后会生什么事情王静辉心底还真没有谱。

    王静辉拿起赵顼的来信上面说到王安石曾于月余前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深得英宗赵曙父子的推崇。他看过后不禁苦笑的摇摇头王安石这篇札子他当然知道现在他有些后悔盗版了后世这么多的诗词怎么没有想到把王安石这篇著名的札子给盗版过来?!

    现在说什么也晚了王静辉觉得越来越紧迫自己该抛出自己的杀手锏了:处理厢军!干出常人所不能有的政绩自己要在楚州加快改革试点的脚步以后如果王安石要是在英宗赵曙面前推销他地变法地话。自己也要在老丈人耳边念叨念叨。来个釜底抽薪——论改革谁还能比我更有资格?

    在这样的想法下王静辉便向英宗赵曙上了这道他写得最短地奏章。也是最能表现其政绩的奏章。原本这五万顷新开的淤田今年不打算有这么大动静的准备在明年才开始正式投入使用但王安石地出现使他不得不加快脚步了。处理了这些厢军后但不论他们在这些淤田上劳作的收益。单凭解决了朝廷养活他们的军费相信也会令朝廷高层统治者对他另眼相看——王安石有名望王静辉有才干孰优孰劣自有公论!

    英宗赵曙看到这道奏章后简直跟见了鬼一样不过脸上除了掩饰不住的惊讶外眼中流露的全是喜悦的神采他抬起头看见在旁边的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这两个帝国重臣之对他有些疑惑便把奏章随手递给了宰辅韩琦:“两位爱卿看看驸马的奏章吧!”

    宰辅韩琦看完后纵使他纵横大宋政坛数十年。也很是惊异而富弼正是他把这道奏章交到英宗手中的看过后也是不禁动容。韩琦和富弼相互对视了一眼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对驸马能力地赞叹:帝国缠身数十年的厢兵政策居然让王静辉三下五除二的解决了并且楚州的两万厢军自此裁汰一空不算还要再向里面补充一万多厢军才可以满足。

    韩琦和富弼上前恭喜英宗赵曙得了个能干的驸马具有识人慧眼。乐得赵曙半天合不拢嘴。英宗赵曙在笑过之后对枢密使富弼说道:“富公准备一下驸马需要的厢兵他要多少就给多少!”

    富弼听后点点头他自然知道现在厢兵对国家财政的拖累能够裁汰是最好不过的了。他当然赞成不过他又问道:“驸马在奏章上所请地除去那些厢兵额头上刺字该怎么处理呢?按惯例只要入厢兵者终身为厢兵但厢军始于太祖皇帝太宗、真宗、仁宗朝时期厢军逐渐增多但也没有裁汰直到现在厢军支出太大必须裁撤。臣以为这些裁撤的厢军将会成为平民以后这额头上的刺字还是除去的好!”

    英宗赵曙今天接到王静辉的奏章显得很高兴在裁汰下来厢军刺字问题上到没有什么太多的介意原本就打算按照王静辉地建议打算除去裁汰厢军额头上刺字的但由枢密使富弼主动提出来更符合他的心意旁边的韩琦自然不会反对所以赵曙也借机照准了。

    颍王赵顼说道:“据驸马信中所言每个厢兵可以耕种二十亩淤田两万五千名厢兵可以耕作五十万亩。楚州兴修水利得淤田五万顷由于楚州厢兵人数不够所以驸马对剩下的二十五万亩淤田上书请朝廷明示父皇准备如何答复呢?”

    王静辉之所以没有将全部的淤田交给厢兵来处理一方面楚州的厢兵就这么多再找也没有了;另外便是他怕自己向外请调厢兵来转行耕田数目少些到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多了恐怕会遭到御史台那些神经脆弱的家伙弹劾他毕竟现在御史台的老大是专门和韩琦过不去的王陶自己是韩琦的义子做起事来难免有些畏畏尾在处理有关于军队方面的事情的时候生怕触及到什么忌讳糊里糊涂的便挨上一本。

    王静辉想留下这二十五万亩的淤田来专门献给朝廷用来赏赐给朝中大臣用的毕竟现在财政紧张老是赏赐钱财对于朝廷来说短期内的负担是很重的。这种借兴修水利得到的淤田土质肥沃往往开出来的都是优质良田这对于那些背后有大地主背景的官员来说与其要钱财的赏赐还不如得到这种淤田的奖赏其诱惑力是巨大的。

    王静辉试行推广免役法和正在实行中的青苗法已经得罪了不少人要不是自己在楚州的地头上没有犯错再加上英宗赵曙对自己圣眷一时无二和宰辅韩琦、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联手压制恐怕自己老丈人的御案上的弹劾自己地奏章已经堆积如山。这二十五万亩地淤田正好是王静辉借花献佛之意来缓和一下他和朝中大臣隐隐的裂痕。

    对于这样地解决方案王静辉是颇为无奈的。毕竟这二十万亩肥沃的淤田不是个小数目。按照大宋现在的粮食亩产三石地平均水平楚州的淤田在条件好的情况下普遍都是五石甚至是六石的亩产。配合现在正在试种的双季稻一年下来光是卖粮食就可以达到一百三十万贯啊!要是种上棉花等更高价值的农作物那就更不敢想象了!楚州的水利工程也不过投资在四十万贯多一点儿这笔买卖要是合理运作的话。就是几倍的利润回报更可怕的便是这个利润可不是一榔头地买卖而是每年都有而王静辉当初可没有想到这中间还有提供给楚州的是无息贷款这笔帐算下来差点儿让他吐血而死。

    英宗赵曙听了颍王赵顼的话后笑着说道:“朕也是不知道驸马为何不把这二十五万亩淤田一起来安置厢军韩公可知驸马的心意吗?”

    韩琦在家里来之前便接到了王静辉的急件知道自己这个能干的义子想把这二十五万亩淤田留给朝廷做赏赐用他也知道王静辉最近在楚州一道又一道策论过来免役法和青苗法虽然得到了英宗赵曙的大力支持还有自己的帮衬。但终归是树敌了随着这两项新法如果试行成功将来推广到整个大宋那得罪地人可就大了。最近自己老是受到来自御史中丞王陶的弹章受到这位御史台老大的鼓励整个御史台似乎吃了兴奋剂一样跟自己做对。虽然他以拥立功在赵曙的心中地位非常重要但这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王静辉留下这二十五万亩淤田给朝廷作为赏赐官员之用这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他和王静辉所受到的压力分化那些跟风与自己过不去地官员。

    宰辅韩琦也笑着说道:“臣也是刚刚接到驸马的来信。信中也提到了这些剩下的良田。驸马的意思是想把这些良田留给朝廷作为赏赐有功官员所用可以节省下朝廷的额外开支。臣也想驸马的安排的周到还请圣上成全驸马的一片为国分忧的孝心!”

    英宗赵曙听后笑着说道:“驸马也不是你的儿子吗?呵呵!好!好!驸马果然是思虑周到也难怪蜀国公主对他青眼有加……”

    “咳……咳……!”旁边的颍王赵顼听到父亲赵曙越说越离谱蜀国公主跟着自己到处乱跑。底下的大臣可都是不知道或是睁一眼闭一眼赵曙这个时候自己张嘴说出来那不是让御史来上一道弹章吗?连带自己也不会好过所以他见赵曙说的高兴就假装咳嗽来打断赵曙的话语以示提醒不可明言。

    英宗赵曙听到儿子的咳嗽声后立刻意识到自己是有些高兴的过头了脸上一红所以连忙收住话头转移话头问道:“顼儿最近身体不好吗?要注意身体啊!”

    颍王赵顼为了挽回自己和皇室的面子也只好任命的顶缸了说道:“禀父皇孩儿最近偶尔受了些风寒没有什么大碍父皇不用为此担心倒是父皇乃是国家柱石万万要保重身体!”

    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对这两父子欲盖弥彰的对话在心中都快要笑破了肚皮但还是忍住了。颍王赵顼经常带着蜀国公主出宫去找王静辉这在他们眼中早就不是秘密了要不然王静辉为什么还费这么大的功夫去考状元还要拜韩琦为义父干什么?不过此事涉及皇家的颜面即便自己的资格再老也要把嘴巴管的严些否则自己的圣眷便会受到影响不要到最后临老退休后还要被皇上穿小鞋。

    对于颍王赵顼他可不明白王静辉为什么要白白放过这二十五万亩的良田他认为这些良田交给厢军顺便裁汰厢军更为划算的多。这段时间他的老师之一韩绛升职为三司使这个位置有“计相”之称他从那里翻阅了大量的卷宗。王静辉曾经告诫他:治理国家就像持家过日子一般必须对帝国的各项数字熟记于心并且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针对问题有的放矢提出解决方法。

    对于王静辉这位在赵顼眼中亦师亦友的人。由于他一贯地成功和足智多谋赢得了赵顼地信任。几乎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这段日子赵顼在三司翻阅卷宗使得他对大宋地现状有了更清楚和更深刻的了解:大宋现在真是太穷了!看着眼前的繁华谁有能够想象的出现在地大宋每年的财政赤字居然高达数百万贯?!大宋现在在严重失血。改良现有体制其紧迫性远在那些满口文章道德士子说得要急迫的多!

    此时听到王静辉打算把这些淤田用来供朝廷赏赐所用他当然有些不以为然但这是王静辉提出来的肯定是有他的理由。所以颍王赵顼在一旁也表示同意这样来处理耕地。不过枢密使富弼则表示还是用来做进一步分流厢军所用。

    英宗赵曙考虑了一会儿说道:“还是按照驸马的意思来做吧!不过驸马在楚州是有功之臣要赏赐也要先赏赐他据说他为修正楚州的水利无偿借出四十万贯?两位爱卿看看该如何赏赐驸马?”

    宰辅韩琦说道:“赏赐驸马也不难这楚州的土地正好能够派上用场!”然后他有停顿了一下笑着说道:“驸马家不缺钱!”

    韩琦这句话多少有些开玩笑调侃的口吻英宗赵曙等人听后也不禁笑了起来。赵曙说道:“驸马在楚州是花了大本钱的咱们也不能亏待了他!嗯就赏赐他良田万亩吧!两位爱卿看这样如何?”

    韩琦和富弼听后心中觉得这样地赏赐虽然重了些。但与王静辉在楚州的功劳相比却也不算多了反正这些良田都是驸马在兴修水利的时候的意外所得就是再多些对于朝廷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便同意了。

    王静辉街道英宗赵曙的圣旨的时候知道自己被赏赐了一万亩良田后心中总算是平衡了一下:总算老子没有白干这万亩良田便算作是兴修水利的利息了。老丈人看来还是满通情达理的嘛!

    在七月奖赏王静辉在楚州所创下地功绩后宰辅韩琦在朝中所受的压力更重了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曾公亮不押常朝班所以说韩琦跋扈并且还引用霍光、梁冀专横的例子。韩琦和曾公亮都上表待罪。英宗赵曙把王陶写的弹章出示给韩琦宰辅韩琦跪下脱掉官帽叩说道:“臣非跋扈者。陛下可遣一小黄门到臣家中则可缚臣以去矣!”韩琦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年他和众臣在狄武襄出任枢密使后大加猜忌的报应居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想到这里心中也是不仅黯然心死也体会到了当年狄武襄心灰意冷地心境。

    韩琦的这番话令英宗赵曙极为感动想到自己能够登基再到实现追封生父濮安懿王再到治理国家这中间韩琦功不可没!

    但是王陶却没有就此打住反而连奏不已英宗赵曙向知制诰滕甫咨询滕甫说道:“于是弹劾宰相宰相固然有罪但因此指宰辅韩公跋扈然臣不敢芶同臣以为这是欺天陷人矣!”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表示同意。为了平息这场荡漾在大宋统治高层的风波英宗赵曙任命御史中丞王陶出任翰林学士司马光来代替王陶再一次坐上御史中丞的位子这是他第二次出任这个职位。司马光接到任命后进入福宁殿拜谢说道:“自顷宰相权重今王陶以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待宰相押班后就职!”

    英宗赵曙答应了司马光的请求司马光正式成为大宋御史中丞而王陶的翰林学士的任命在中书受到了抵制。吴奎、赵桀面圣坚决请英宗赵曙下手诏将王陶贬黜到外地但赵曙念到王陶曾是太子颍王赵顼的老师所以不从。

    宰辅韩琦对于吴奎和赵桀力量人来说是极为复杂的韩琦有无人能相媲美的声望但正如他给富弼的感受一样吴奎和赵桀在心中也是对韩琦独断专行感到有些不满。但这与那个最近风云集一身的王陶相比这点儿就算不得什么了毕竟韩琦对大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他中书运转都会成为问题韩琦在此时万万不能倒下否则自己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吴奎和赵桀见英宗赵曙念在王陶是颖王赵顼老师的份上不肯答应将王陶贬黜到外地便建议赵曙让王陶出任群牧使。英宗赵曙现在对王陶也有些厌烦了王陶必须离开御史中丞的位置否则会搞得朝中重臣鸡犬不宁。

第一百零七章 无谓

    英宗赵曙再想到王静辉是韩琦的义子按照御史台这么穷追猛打的原则王陶收拾了韩琦自然不会放过王静辉而驸马现在在楚州为实现大宋中兴寻找出路并且做的还不错要是让王陶突然杀出来搅局那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所以便同意吴奎和赵桀的建议。

    英宗赵曙虽然同意了让王陶从御史中丞的位置上退下来但王陶的支持者侍御史吴申、吕景奏乞留王陶继续任职御史中丞并且弹劾吴奎有无君之心数其五大罪状。

    吴奎自然不是好惹的除了和韩琦一样在家里不出来外还写了一份措辞极为严厉的奏章:“昔日唐德宗对大臣怀疑而信群小排斥6贽而以裴延龄等为心腹天下称之为暗主。今王陶挟持旧恩排抑端良。如韩琦、曾公亮不押班事盖以向来相承并非由他们两臣开始废除。今若又行内批除王陶翰林学士则是因其过恶更获美迁天下待陛下为何如主哉!王陶不黜陛下无以责内外大臣展布四体!”

    吴奎这份奏章措辞之严厉几乎可以说是跟王陶势不两立写完折子便在家称病不上朝了。英宗赵曙把吴奎的折子封了姓名把吴奎弹劾王陶的折子给王陶看结果换来的是王陶弹劾吴奎衣服宰相韩琦、欺天下六项罪名这让英宗赵曙对他产生了不满。

    英宗赵曙以手礼赐知制诰邵亢趣讲入王陶学士告邵亢遂言:“御史中丞职在弹劾阴阳不和。咎由执政。吴奎所言颠倒失大臣体。”这使得英宗赵曙产生了罢黜吴奎的心意。

    十天后。朔日垂拱殿百官议事英宗赵曙批复中书:“王陶、吴申、吕景过毁大臣王陶出知陈州。吴申、吕景罚铜二十斤;吴奎身为执政而弹劾中丞以手诏为内批三日不下其罢知青州!”

    为了填补吴奎罢黜青州所留下来的执政空位英宗赵曙传诏张方平:“吴奎罢当以卿代之!”张方平推辞:“韩琦久在告吴奎罢黜必不复起。韩琦勋在王室愿陛下复吴奎原位手诏谕韩琦以全始终之分!”

    司马光说道:“吴奎名望素重。今为王陶而罢黜吴奎恐大臣皆不自安纷纷引去于四方观听非宜!”而后曾公亮也入宫面圣也请吴奎留在汴都开封。

    英宗赵曙在慎重考虑后终于同意了司马光、张方平和曾公亮的建议收回了罢黜吴奎地诏命并且在延和殿单独接见了吴奎对他慰劳时。英宗赵曙说道:“成王岂不疑周公邪!”而邵亢知道后更是上书为言但赵曙心意已定手诏说:“此无他欲起坐卧者耳!”这个坐卧者便指地是韩琦没有韩琦出来主持大局。不仅中书会陷入一片混乱就是英宗赵曙也感到有许多不便。处理完王陶的“御史中丞时间”后韩琦自然不能再在家装病了还是出来主持朝政。

    在这段时间中王静辉虽然身在楚州但频繁地接到颍王赵顼、义父韩琦、还有欧阳修的来信对王陶的所作所为也是知道的一清二楚。赵顼地来信是和他讨论朝政得失这已经他们两个人常做的功课了每过一段时间颍王赵顼都要定期将朝中所生的大事详细的记述下来送到楚州王静辉处。

    他们两个人的信件频繁的在汴都和楚州来回穿梭几乎能够达到一日一封信的水平。当然他们两个人的信件中对政局的讨论只占少部分大多数是讨论类似《韩非子》、《战国策》、《老子》、《墨子》等书籍的心得体会甚至是兵法。令颍王赵顼惊奇地是王静辉似乎对他们所讨论的问题都有新奇的见解常常让他感到耳目一新这是给他上课的王陶、韩绛、邵亢等人所不具备的。

    王静辉对待颍王赵顼的来信是十分慎重的为此每一封回信的措辞都要思虑良久才开始写回信自己不在汴都开封能够继续影响这位自大宋开国来最有进取精神地皇帝王静辉自然是视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宦海无常他王静辉自己是个驸马出身就是得了状元又能怎么样?再加上自己不喜欢政治圈子里面的派系斗争他推出政治舞台是迟早的事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他不认为自己虽然具备了千年的见识便能够驾驭整个敌国的改革进程这里面需要太多地智慧和手腕。王静辉在原来的时空中便是成长在改革年代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数代人的付出这都是生在他周围的事情他不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中国领袖那样的人做个参谋给统治阶层提供一些修正意见更符合自己的才能。如果自己勉强成为领导改革的人他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是不是合要成为王安石那样的人物。

    英宗赵曙虽然比较老练稳重但从他的执政作为上看王静辉认为赵曙还缺乏了一个改革者所具备的重要素质——魄力!而他的儿子赵顼在历史上的作为却具备了魄力可惜太急躁再加上遇到了倔老头儿两者相加虽然都是为了国家好但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王静辉要做的便是尽量让赵顼成熟稳重起来并且通过和他的特殊关系让这个未来的大宋皇帝思想更加开明眼界更为宽广。

    赵顼知道王静辉当初“勇夺”状元郎的动力是什么也知道王静辉不喜欢做官多半还是因为讨厌复杂诡异的政局关系但放着王静辉那颗足智多谋的脑袋不用实在是可惜所以还是定期的将朝堂上生的事情节略写出来给王静辉寄去。

    对于大臣之间生的这些事情王静辉确实是很反感不过他知道这个时代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少有地开明时代。至少政治斗争地失败者不会有生命危险。最重的不过是配到偏远地区去钓鱼罢了不会出现动辄就诛灭九族之类地血腥场面。

    对于王陶的历史。他通过与韩琦的来信得知王陶初期的时候对待韩琦是十分尊敬地韩琦也十分器重他当时颍王赵顼刚刚成为太子的时候东宫初建。英宗赵曙下命以蔡抗为詹事但韩琦却力荐王陶让他成为颖府旧人。现在的英宗赵曙还是看在韩琦是两朝重臣拥立功的份上格外宽宏随着朝中事务渐渐的理顺也对韩琦在中书一言堂感到有些不满而王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开始慢慢攻击弹劾韩琦逐渐演化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王静辉对这些不是感兴趣但王陶和韩琦之间的故事倒是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欧阳修因为弹劾而黯然辞官的事情。但那是生在历史上治平三年的事情结果他来到这个时空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欧阳修还没有遭到弹劾。不过欧阳修的弹劾事件他还是非常了解地就是因为欧阳修在濮议角力的时候支持英宗赵曙的决定而他一手提拔的下属蒋之奇也赞同欧阳修结果被其他的大臣认为蒋之奇是欧阳修的同党而被疏远蒋之奇为了证明自己便开始频频对欧阳修难最后居然没有认真核实的情况下便弹劾欧阳修帷簿补修。结果查明是诬告便被贬黜地方而欧阳修也黯然退出官场。

    像这样的例子在宋朝实在是太多了王静辉也是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也只能够用“宋朝过于注重士大夫气概”来解释了。幸好现在欧阳修还是尚书右丞加参知政事估计是因为濮议角斗结束地太快那个蒋之奇还没有来得及支持欧阳修的缘故。

    不过王静辉也从这件事上感觉到自己那个便宜义父恐怕做宰相位子不长了。韩琦和富弼这一代朝廷重臣从年龄上几乎在政坛上走到了尽头。最多也就是三四年的功夫他们必然会全部退下来谁来填补这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将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大宋的命运尤其是大宋现在处在社会变革的前夜这更加重要。

    王静辉回忆了一下他所知道地历史作为参考像现在的御史中丞司马光、三司使韩绛、龙图阁直学士韩维、翰林学士王安石还有在外地的文彦博、范纯仁这些人都是历史上神宗熙宁年间的风云人物。范纯仁现在还太嫩和苏轼一样没有参加这个游戏的资格第一个被踢出局剩下的几个王静辉骇然现都是亲王安石的人关系上和王安石都是走得非常近。在王安石巨大的光环照耀下司马光和文彦博这些以后将会是王安石主要的政敌现在可是急切的盼望王安石能够出来做事哪里会配合自己的心意来给王安石设置障碍?

    “老天都不帮我看来还是要用成绩来奠定自己在英宗赵曙父子心目中的地位了!”王静辉回想历史后才现大宋的权力中枢必然会被王安石等人占据就算王安石暂时不出面以他和韩家于吕家的关系韩绛和曾公亮肯定会为王安石在皇帝面前延誉出来主持政事那是迟早的事情。

    大宋治平四年九月王静辉带着蜀国公主来到楚州城郊外在这里承载着他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双季稻。在王静辉的眼中中国的历史便是粮食的历史只要粮食供应充足粮价偏低的年代几乎都是历史上中国最安定的时期。在中国老百姓可以忍受穷困但决不能忍受饥饿所有的王朝都是在饥饿的农民起义军中倒塌的而想到大宋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频繁的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供应的困难再加上无良商人的恶意炒作使得大宋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匪盗团伙每年用作赈灾和招募厢兵的费用都是天价数字。

    王静辉想到自己在楚州这里玩命的给厢军找饭碗汴都开封那头却在招募厢兵到头来还是空忙活一场必须从根源解决决粮食问题才可以在内部稳定大宋的局面。实现真正的控制厢兵日益庞大地数量。使国家地财政进入良性轨道!

    在汴都开封华英书院那里有上百名这个时代的农学专家正在合力编写大宋最权威地农书。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后续加入进来的人会更多。这是一个长期投资王静辉为此已经向里面扔进去数万贯资金并且准备投入更多的资金。而楚州这里是王静辉最能收获短期收益地地方。在年初他就买下了一百顷良田雇佣大量的农夫在这里进行双季稻的栽培实验。

    在这百顷良田中王静辉让人从岭南、崖州、广东等地大量购进优秀的稻种他在这方面知识几乎为零但好在他有钱那些耐寒、晚熟的稻种几乎被他一网打尽按照不同的种类在这里划出专门的区块分别同时试种准备看那个效果好就从中挑选最合理的双季稻连作搭配。今天便是他在收获前最后一次来视察成果。

    王静辉虽然是从千年以后来的但他对水稻的了解也仅限于吃什么品种地稻米在他的眼中都没有什么两样。但在这段日子里他不时的把试验田的农户种田好手请到知州府给他汇报工作并且还在恶补这方面的知识。现在除了没有亲自下田耕种外嘴里面的名词一套一套的至少糊弄个人没有穿帮的危险了。

    这个时代水稻地栽种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至少是处于这个时代栽种水平的巅峰光是王静辉听说过的水稻品种就不下二十种当时他可是听得差点儿下巴砸在脚背上。而且双季稻也早就有人种过。不过是在福建、广东非常温暖的地方罢了。既然有人种过双季稻王静辉当然不会放过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开出丰厚地价码派人到福建广东那里去请专家甚至是举家搬迁也在所不惜。这些人也没有让王静辉失望早稻收获非常喜人。亩产水平能够达到四石(约合24o公斤)现在成功与否全看晚稻的收成了。

    一个身材不高还略显偏瘦但精神非常好的中年汉子一身粗布麻衣站在王静辉身旁面对绿色翻滚的稻田不时的向王静辉说着什么但旁边有个人在那名汉子说完后又重复一遍说给王静辉听。这种场面是王静辉最窝火的了中国人之间说话还需要佩带翻译?!没有办法这个中年汉子是他从福建那里以年薪百贯的价码专门请过来给他种田的一口福建土话刚见面的时候王静辉居然连一句话都没有听懂但这个名叫洪羽的汉子是公认的种田好手在这里他是技术方面的头头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便出现了这种令王静辉非常郁闷的场面。不过王静辉也在想那个吕惠卿也是福建人到时候碰到他会不会自己也带个翻译?

    洪羽一开始不相信有人肯出一百贯来请他到楚州种田要知道平常人家五十贯便可以过的很宽松了这相当与一个禁军士兵的年薪而厢军士兵比较惨只有三十贯左右。洪羽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情砸在自己的头上差点儿没有用锄头把王静辉派去的人给打出来好在王静辉驸马的名头够大当地官员虽然不知道这个驸马什么疯要出这么高的价钱来请个种田的农民但还是亲自到洪羽的家中做说服工作来证明来人的身份。没有一个农民能够抵御如此丰厚年薪的诱惑洪羽带着全家七口人举家北上楚州。

    王静辉得知洪羽是个种双季稻的高手并且还上过私塾识字后立刻兑现了他的诺言提前给付了一年的工钱让他安家并且还做出更大的许诺:如果在楚州的试验田中洪羽的双季稻能够收获一年亩产七石的水平将会获得试验田中一百亩上好水田的额外奖励;如果能够培育出更为优良的稻种能够达到十石亩产就把这一百顷的试验田全部送给他!

    洪羽得知在他面前许诺的是当今驸马并且是宝文阁直学士兼楚州军州事这可比他所见过的县丞高多了的官职并且立刻兑现了他的待遇说话算数赢得了他的好感。在洪羽的农夫生涯当中因为遇到了王静辉这个不惜血本的狂人生命自此多姿多彩而显得那样光芒四射。尽管他读过私塾但生活在帝国农村中那颗朴实的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将会生什么样的变化他现在最关注的便是如何把亩产水平提高到七石。在见识到试验田的条件后他立刻表示亩产七石不是问题这百亩良田就准备好吧!

第一百零八章 粮食

    洪羽在福建当地的山村中是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平均亩产有时候就能够偶尔达到六石的水平看到王静辉买下的这片良田水利设施完善还有很多其他的帮手所以对于他来说七石的亩产根本就不是问题除非见鬼碰到蝗灾。不过王静辉所说培育新品种的水稻能够达到亩产十石的水平这在他眼中是个疯狂的念头但这百顷良田的诱惑力对洪羽来说是致命的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达到亩产七石把百亩良田挣过来再说。

    由于洪羽上过私塾中间虽然由于家境问题辍学写个诗词文章没有希望但要把他种田的方法用大白话写出来还是没有问题的不像这里其他的农夫种田可谓是各地的好手但连名字都写不出来所以王静辉让他做了这里的头头来管理这片试验田并且还要把他种田的经验和方法写出来尤其是不同稻种搭配的双季稻生长状况一定要写清楚以便最后在推广双季稻的时候能够取得最佳的搭配稻种。

    王静辉每个月都会到这里来视察双季稻种植情况尤其现在是九月晚稻都开始灌浆结实他来的更加勤快了。在洪羽的眼中王静辉这样把不同的稻种毫不选择的加以搭配种植来找出最佳晚稻品种的做法简直就是浪费。这里可不是福建岭南这里是楚州到了九月份天气就很不适合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生长了甚至会产生颗粒无收的可怕景象。虽然王静辉在他眼中是天大的官差了。但为了那一百亩良田。在晚稻播种地时候他鼓起勇气跑到知州府中去见王静辉。把自己地想法说了出来。眼前这个大官居然没有责罚他还赏钱三十贯还说道什么:你们是专家这田怎么种全靠你们来操心。我不管你们怎么种田缺人缺钱找我要我只管你们要产量和把种田的经验和心得!

    多次相处后洪羽觉得这个大宋驸马、大学士哪有什么官样?!简直都快要把自己和其他几个种田好手恨不得当作佛像给供起来吃穿用度几乎有求必应只要种田方面地事情几乎从来没有拖沓过为了免去这些种田好手的后顾之忧除了让他们的子女免费上学外还给他们置办了三十亩良田就算以后不用他们了。也能够有足够的田地来养活自己。这些无声有形地关照让他们更能把心思放在试验田中而且和这个驸马爷说话的时候也是毫无顾忌实话实说也不会让他生气。后来洪羽这些外地来的种田好手才从外界的人们的议论中知道驸马爷是难得的好官三下五除二便把楚州治理的蒸蒸日上百姓富足。驸马是状元郎出身便被百姓都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来挽救大宋的。

    洪羽也明显现驸马爷的神情随着晚稻地逐渐成熟而紧张起来。这个时候的楚州水稻都早已经收割完毕了所以楚州郊外不远的这片稻田显得格外扎眼。不少人都来问这是什么水稻怎么还能够种第二茬?这些农夫都会非常自豪的告诉路人:“这是奉楚州军州事王大人之命在这里试种双季稻收成高着呢!”

    不过王静辉此时却没有这么乐观毕竟这东西他是一点儿也不懂只能靠这些农夫来帮忙了。自己除了能够往里面不断的砸钱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这让他非常郁闷:什么时候自己成了后世的风险投资商了?!

    在稻田边上王静辉和其他楚州最主要的官员在那里耐心地听着通过“翻译”转译一遍后的说明其他官员除了通判薛向之在认真的听外都在那里开始打起瞌睡了王静辉用眼一瞪那些有些昏昏欲睡的官员他们都不仅出了身冷汗。不过王静辉对薛向之却是青眼有加:这个比自己大了十岁的通判确实有些眼光知道这双季稻如果在楚州试种成功后那几乎有大半的大宋国土都可以种双季稻这可是大功一件!有眼光是个拉拢地对象!

    “听过”洪羽和几位其他的种田好手的讲解王静辉对今年双季稻试验田的成果已经心中有数了:这里将会诞生大宋亩产水稻的奇迹几乎所有的良田亩产都能够达到六石到七石的水平洪羽那个变态居然有把握能够达到八石?!

    “老子的资金没有白往里投付出的代价也没有打水漂。有把握的双季稻搭配稻种获得了七八种搭配方案。虽然在这里实施的是精耕细作并且众高手在这里坐镇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如果交给普通农户去种每年的亩产水平达到五石应该不是问题吧现在的水平也就是三石到四石如果按照保守的估计大宋的耕地面积中的百分之四十能够种双季稻那每年多出来的粮食会是多少?!”王静辉心中暗暗的算计着心里面乐开了花:大宋粮价降价的日子似乎不远了!

    王静辉听完汇报后就站在这稻海的旁边一个人久久的矗立着愣旁边的洪羽因为和王静辉接触比较多所以他大胆的拍了一下王静辉从沉思中醒过来。他朝着那几个农夫深深的鞠了一躬弄得那些农夫手足无措的王静辉肃容说道:“你们不用怕等过几天所有的水稻都收割上来过秤后本官将会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如果你们愿意留在这里工钱继续不变待遇不变!本官给你们鞠躬那是因为各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大宋百姓的饭碗问题!本官身为驸马就是给你们下跪也未尝不可!你们现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本官仍然希望你们能够继续留在这里为大宋培养更好的稻种如果成功的话。本官将会重重有赏!”

    所有地农夫虽然听不懂王静辉话中地含义。但也都知道他在称赞自己为这个国家做了一件大好事而且他还许下了更大的承诺。这使得所有地农夫都跪下给他行礼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但是在场的官员这才恍然大悟这个驸马爷虽然在这片地上下了大本钱但赢得了更大的战果:几乎一举解决了大宋的吃饭问题!这要是报到朝廷皇帝那里。简直就是坐上了升官财地直通车!好深远的眼光不愧是当今皇上眼前的红人以前认为王静辉这么年轻就能够坐上宝文阁直学士成为大宋最年轻的直学士并不是全靠驸马爷的身份这才是真本事、真功夫!

    所有的官员想通这一关节后都向王静辉恭喜、称赞只有通判薛向之在一旁微笑。王静辉自然很关注这个楚州二号人物并且还是专门遏制自己权力的大员见到薛向之在朝自己微笑。他也向薛向之笑了一下。

    河北旱民流入京师!侍制陈荐请以便麋司陈粟贷民户二石从之。司马光上疏曰:圣王之政使民安土乐业而无离散之心其要在于得人而已。以臣之愚见莫若择公正之人为河北监司使察灾伤州县。守宰不胜任者易之然后多方那融斗斛使赈济土著之民居者既安则行者思返。若县县皆然岂复有流民哉!帝许之。诏河北运司约束州县加倍抚恤。

    这是颍王赵顼给王静辉最新来信中的一段后面的则是完全责问王静辉为什么没有能够预测这场旱灾?!口气之严厉出乎意料。王静辉一看笔迹便就知道这多半是英宗赵曙的手诏。

    “老丈人还真以为自己是神仙能够占卜未来啊?!那我不成了人形气象局了?!”王静辉拿着那封信苦笑地想到。虽然老丈人很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当成气象局这次失误漏报罪责全在自己但这封解释的回信还是要写的现在他已经觉得这很不好玩了:汴都开封的雨涝灾害让自己出现了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但这个漏洞偏偏还是要补上否则自己可就完蛋了。

    在回信中王静辉小心的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由于自己不在河北所以无法“天人感应”获得示警才无法演算出河北的旱灾。这也是没有办法他心中有些懊悔不已但汴都百姓在那场雨涝灾害中地损失已经创造了奇迹即便历史再次重演他仍然要这么做不然他会于心不安的。

    在给赵顼写好信后王静辉又仔细审查了一番信件的内容觉得没有什么破绽后才封好。想到以后自己“神棍”这个名头就要坐实了心中也是感到好笑不过大宋所处的这一历史阶段也是灾害不断也亏宋朝君臣了得居然在连年的灾害中挺了过来没有酿成比较大的流血事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地。

    王静辉想到后世中国政府在“**事件”后建立了国家应急部门自己也倡导建立了城市防疫体系虽然受到大宋财政的困局进展缓慢但总是聊胜于无一点一点往最终目标蹭吧。大宋也有储备粮食应急系统其作用多半是平抑粮食物价和赈济灾民所用但在王静辉的眼中这套系统的管理十分混乱至少在他的楚州他就看到很多问题很多地方官员都可以任意挪动常平仓的储备来做他用。

    挪用常平仓是宋朝各地普遍的现象给王静辉的感觉便是大宋虽然实行了“强干弱枝”的政策但地方仍然还有很大的自治权利像青苗法的最早使用者李参和王安石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治下进行改革而不用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复李参和王安石实行青苗法便是以常平仓的资金为主力才得以实施的。这是他们运气好治下实行青苗法的过程中没有碰到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不然常平仓空虚碰到灾害年景那可要死很多人的!

    王静辉想到这里后便写了一份奏章:设立大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由这个中心来专门把留在地方政府常平仓等用来在灾年赈济灾民各种官仓集中管理将各地的官仓职能更加细化用来做什么就做什么。虽然王静辉想到要想让这个时代的官员不能随意挪用官仓粮食和资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起码也要把用来赈济灾民地粮食和银钱单独另立出来。再怎么挪用也不能把注意打到赈济灾民粮食这一块来。

    提议另立专项官仓地奏折可不是这么好通过的。这会使中央对地方地监控能力更强各地官吏也会称此法“不便”——这会断了许多官员的财路。为此王静辉仍然执行了他的老政策——把奏章写得级厚。所有的理由写得清清楚楚怎么执行也给详细写出来。就算他不在汴都开封亲自面圣解释也要用详细地奏章把所有可能会遭到反对的地方武装的滴水不漏以保奏章能够一次性说服那几个老家伙。获得通过。当然这也少不了要给那几个主要官员写封信现在的三司使不是蔡襄了而是河北韩家的韩绛他没有和韩绛接触过但还是硬着头皮给韩绛这位“计相”写信毕竟身为“计相”的韩绛是他的职权范围之内这件事能否通过的关键就在他的身上。

    王静辉准备后各种文字材料后并没有急切的向上呈送而是等了五天——试验田地晚稻成熟了才将晚稻和早稻的稻穗与这些奏章交给等候的快马送往汴都开封。当然给所有重要大臣的信件恐怕此时已经都收到了。

    “圣上驸马的奏章臣以为应该大力推行!”司马光穿着整洁的官服在福宁殿中高声说道。这是在福宁殿中英宗赵曙再次紧急召集几位大臣议事对这种“福宁殿议事”的事情各位参加会议的重臣已经开始习以为常尤其是在枢密院得到楚州地“热线”后最多不过三天英宗赵曙肯定会要把他们招到福宁殿中。对此所有的官员都知道楚州那位驸马又在“远程遥控”了。

    英宗赵曙收到了王静辉关于“天气预报”解释的回信后沉吟了半晌才点点头把这件事先放到一边去了他最关注的便是那两捆颗粒饱满的稻穗在另外一封信中王静辉说是这两捆稻穗是在今年同一块水田中所栽种出来的双季稻亩产达到了骇人听闻地八石——那个变态的洪羽真的做到了。不过洪羽为了求得双季稻的最高产量。所以便抛弃了水稻的品质在第二季栽种的水稻中采用了抗寒能力极强的“乌口稻”这种水稻抗寒是抗寒但种出来的米粒多是黑色、黄色和红色虽然不能赶上其他稻米可口稻米的品质高但贫寒家境的百姓的餐桌是不会拒绝的。

    英宗赵曙看到关于这两捆稻穗的说明后立刻遣人找来熟悉农作物生产的官员详细了解了双季稻在大宋的种植水平和耕种现状。双季稻在这个时候的大宋也是有的但多是再生稻——这种水稻在楚州和无为军也曾有过但产量很低它是在早稻收割后稻茬上又生出新芽的。而驸马这里呈送上来的明显是连作双季稻这中双季稻种植方式都是在岭南等气侯温暖的地区分布也很少楚州这里居然能够采用连作双季稻倒是让这些被请来的“专家”吃惊不少:连作双季稻和再生稻可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便是在产量上再生稻的产量也就是一石左右不可能过两石即便是连作双季稻平常最好的亩产也不会过三石而王静辉的双季稻居然能够接近四石这样的产量确实是创造了新纪录。

    英宗赵曙挥手将那几个“专家”退下脑海中净是回响着王静辉奏章上的话:“整个淮河流域以南的大宋版图都可以进行双季稻播种虽然臣是以良田耕作来达到这么高的产量但放眼三分之二的大宋国土的农田在推行双季稻种植后每年的亩产在平常年间也会达到四五石远远高于三石的亩产水平我大宋百姓的饭桌再也不会因为饥荒而受到威胁!”

    这段话在得到了那些“专家”的认可后英宗赵曙的心不禁怦然心动但最令他激动的是司马光的那句话:“如驸马所言能够成为现实则我大宋百姓将永无饥荒之患。若朝廷能够善加处理百姓因为生饥荒而效仿黄巾之事!”

    王静辉还在策论中写到:“臣正全力给洪羽等十三名种田能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加紧培养新品种的晚稻和早稻稻种以便使双季稻的亩产能够达到十石水平!”这句话在英宗赵曙等人的眼中简直如天方夜谭一般但摆在他们眼前的已经有八石的亩产相信十石也会在驸马的手下变成现实!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1473/ 第一时间欣赏宋风最新章节! 作者:戒念所写的《宋风》为转载作品,宋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宋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宋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宋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宋风介绍:
又一个穿越历史时空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感谢《明》、《新宋》,正是读了这两本小说才让我提笔写网络小说的。宋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宋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宋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