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无限快穿逆袭TXT下载无限快穿逆袭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无限快穿逆袭全文阅读

作者:要粮票不     无限快穿逆袭txt下载     无限快穿逆袭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6章 三国赵范4

    零陵的南岭,桂阳这边叫做阳明山。该山脉在东西走向的基础上,略偏为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极其粗大,长略120公里,宽约40公里,可算是零陵和桂阳两郡在三国时期的分界线。

    描边式巡逻走完阳明山,涂山就能望见桂阳那1450平方公里了。

    这一圈走下来,虽然只花了两天时间,但跟前两天不一样,这次涂山是加了速的。走过的路途,三倍都不止。

    这么大一圈走下来,把永州市(零陵)辖下的新田县都圈进去了。

    当然,这个年代,新田县还是无人区,零陵也还没有管到南岭的这边来。

    此次出去,探得桂阳周边相对平坦、可供耕种的地形,大致上是一块梯形。

    北80公里,南60公里,由南到北高50公里,面积约为3500平方公里。

    减去上次探知的1450平方公里,余2050平方公里。

    就这,还只是桂阳周边的。

    现代湖南这样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无人区。现代地图里,郴州(桂阳)、永州(零陵)以及株州、湘潭、衡阳、娄底、邵阳、怀化等地市级单位名称,每个名称都代表一片区域,并且区域与区域之间,是没有空隙的。这在现代,已是常识。

    这样的常识,在东汉末年的三国这儿,就行不通了。

    前几天,涂山就认识到,桂阳,并没有覆盖整个地图。这次探索回来,更是证实了这样的认识。桂阳,名义是郡,实际就是一个相对繁荣的县。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田地加房舍,形成农户;农户多了,聚齐而居,形成带有大片田地的村落;若干个村落之间,由于交流的需要,促成了比村落更加发达的乡镇;再上面,就是县;县的上面,才是郡。

    而涂山实地观察到的情况证实,桂阳跨越了许多步骤,由农户、村落,直接聚集成县,再冠以郡的名称。

    远远不及正常郡府那样发达。当然,三国时期的其它郡,涂山还没走访过。不过,涂山猜测,荆州七郡,应该都跟桂阳差不多。或好点或差点,性质肯定都这样。

    不发达,也有不发达的好处,那就是,潜力巨大。

    这句话很不中听。

    这是因为,这个句式通常说的是学习成绩成绩差,也有成绩差的好处,那就是,上升空间特别大。

    不过,在涂山这儿,还真的是好事。

    为什么呢?因为涂山上个任务,就曾经带领士兵开荒造田。虽然后期没有继续,但涂山却看到了结果。

    干事情,不一定需要知道所有细节。譬如,种什么粮食。涂山不知道,但他可以问农民。

    如此,涂山就可以用增加种植面积的方式,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关于种粮的人手,三国时期,曹操那边弄了点的军队屯田。

    军屯制起源于西汉时期,被历代延续,在明朝得到极大发展,至清代臻于完善。

    也就是说,曹操时期的军屯,实际漏洞百出。

    上个任务中,魏检校也设想过种地的人手,说是要找难民、灾民。后来,公冶方仪接手,用的全是士兵,乃涂山亲眼所见。

    涂山曾就此事问过公冶方仪,那么点士兵,种得过来吗?

    公冶方仪回答的是,农忙就只几天,调大军来帮忙即可,平时根本要不了多少人。

    如此,涂山就算知道了军屯关键的一环。

    涂山相信,这边着手之后,一定会比曹操那边搞得好。至少,曹操那边有蝗灾,荆州没有。

    假定,取消水利、道路、城墙、哨卡四个方面的开支。

    把钱腾出来,直接用作士兵的伙食和补助。

    三千士兵拉出去,也不操练,直接出力,进行各项开荒造田。

    因为劳动,所以增添伙食。因为奖惩,所以有补助。

    一年之后,粮食大丰收,内政就活了。

    只不过,今年来不及了。现在的气候,似乎是春末。无论怎么开荒,都赶不上今年的种植。

    还有,孙坚什么时候北上,切莫漏过了。

    涂山依稀记得,三国的战争,大都回避了冬天。雄群聚齐陈留,然后跟董卓开战,既然就在今年,那么,孙坚随时都有可能北上。

    自己得跟上啊,没有得力人手照顾后方,咋办?

    对了,有陈应、鲍隆,还有樊韵。

    樊韵是特殊人物,特殊就特殊在两个坚持:一是不再嫁人,一是以嫂兄关系跟赵范绑定。

    陈应、鲍隆虽然任务备注里没提,但这两人实际上也能算特殊人物,原剧情中,赤壁战之后,他们是赵范的属下,并且为之丧命。

    所以,这三人虽然能力不明,但忠诚还是可以保证的。

    可以把事实托付。

    先找樊韵。这是因为,她是女的。

    三国时期,虽然有蔡琰文姬、吴国太等人顶在前面,但总的来说,似乎并没有女人从军从政。

    想到这里,涂山直接就出了府衙。

    还好,身为太守,上下班时间完全可以自己掌握。

    归家,下人还是不够,仍然是自己用钥匙开的门(不要理解为只有一个门,人进到里面,外面就无法用明锁。实际上有好几个门)。

    不久,找到樊韵。樊韵正在整理东西,涂山就在旁边等了一会儿。

    “兄弟可有要事?”樊韵终于忙完了。还好,不是站在孩子角度叫“叔叔”。

    “确有要事,”涂山道,“也许要谈很长时间。”

    樊韵点头,即带着涂山到了一处花厅。

    花厅是什么?

    客厅,应该知道吧。旧式客厅呢?

    一栋标准的房子,有三间屋,中间即是客厅。

    客厅,也叫做堂屋。是不是中堂,取决于屋。如果是标准的三进院落,有前中后屋,各自的堂屋就叫做前堂、中堂、后堂。堂屋两侧的房间,进出要通过堂屋。两侧房间的用途,不一定。

    这里说的标准房屋,就是坐北朝南那种。两边的房屋,则叫厢房,分东厢和西厢。

    但是,因为地形原因,多数都不能做到工整的坐北朝南。还有一些花圃、池塘、较大的院坝(用于晒谷子、举办大型宴会、练武练射箭等)等点缀其间。

    这样一来,较大的府第,就不完全是那种几进院落的格局,而是莘莘庭院、庭院深深。

    访客,有很多种。有短期的,也有中长期的。中长期访客,可能会住进府第,一呆就是很多天。

    于是乎,中规中矩的堂屋(客厅),就不够用了。

    花厅,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花厅,字面意思指的是,能够赏花的客厅(待客厅堂)。有直接建在花园里的,也有建在院与院的中间的,具体建在哪儿,视风景和主人心情而定。

    樊韵带涂山到花厅,主要还是因为花厅敞亮,既算室内,也算室外。

    她算是寡居,需要避免瓜田李下、飞短流长。

    落座,茶水是樊韵自己弄的,没叫下人。

    “不知长嫂这边,最近有什么难处?”先寒暄几句,不能一上来就说正事。

    “只一件,不知上回兄弟给的钱财,要管多久?”樊韵一点没客气。

    “那是我今年的俸禄,管一年。”

    樊韵点头:“好的,如此便能量入为出了。”

    涂山说:“长嫂,兄弟我最近可能要离开桂阳,或一年半载,归期不定。”

    “哦,”樊韵说,“我这边没事,放心勿念。你只管交待好公事便可。”

    “兄弟我想说的,正是公事。”

    “公事,为何在家说?”

    “原来不行吗,那长嫂能否随我去衙门?”

    “法凭因何与韵说公事?”

    这句话信息量太大,急切间难以理解。

    涂山想,此时樊韵……哦,“因何与韵说公事”中的“韵”,就是樊韵。对,刘备的自称就是备。如此说来,前面的“法凭”就是赵范的字了?却不知是怎么写的。

    涂山反问:“难道女人不能干公事?”

    樊韵道:“古有妇好,率军杀敌;今有班婕妤续谱汉书。干公事不分男女。”班婕妤是西汉人,西汉仍然算汉朝,所以东汉末年的樊韵视为本朝。

    涂山并不知道妇好、班婕妤,此时只需要知道结论就行了;便问:“那……长嫂能否主持桂阳?”

    “兄弟不是要回来吗?”言下之意是,离开几个月,没有太守,桂阳也不会乱。

    涂山道:“他日回来,恐怕也呆不住。”

    “因何如此?”

    这一问,好;没说自己不能胜任就好。

    涂山道:“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今有曹操曹孟德,邀天下诸侯共往诛之。兄弟我坐不住啊。”

    “周朝、郭石叛乱的时候呢,怎么如今偏要长途跋涉?”樊韵道。

    这一问切中要害。周朝、郭石之乱,虽是小乱,却是眼前之乱。董卓之乱,虽是大乱,却有千里之遥。

    涂山说:“勘乱救国,匹夫有责。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兄弟我没力没钱,也许还不能出主意,那便出声吆喝。”

    说到这份上,樊韵就没再劝了。樊韵问:“对桂阳,你曾有什么打算?”

    涂山说:“除了各级官、吏、役、兵的俸禄之外,桂阳郡眼下主要有水利、工匠、制衣、官学、道路、城墙、哨卡等七个方面的大额支出。

    “这几天我亲自出城查勘,发现桂阳周边,可供种植的荒地不下百万亩。

    “于是我想,取消水利、道路、城墙、哨卡四个方面的开支。把钱腾出来,直接用作士兵的伙食和补助。

    “把士兵拉出去,也不操练,直接出力,进行开荒造田。

    “因为劳动,所以增添他们的伙食。因为奖惩,所以才有补助。

    “这样种植一年之后,粮食大丰收,内政就活了。”

    樊韵问:“道路暂不修缮,可以理解。

    “取消城墙和哨卡的开销,本会妨碍安全;然士兵有事做,民众有盼头,桂阳应该无虞。

    “但水利开支,恐怕不能轻动。桂阳水多,必防洪涝。”

    涂山说:“那是因为,开荒的内容,就有改水。开辟出来的田地,也需要灌溉。”

    “哦,那就等于是部分取消了水利开支。”樊韵说。

    涂山说:“如果长嫂同意的话,明日开始,便可到衙门就职。我们先一道组织士兵开荒,相信几天之后,长嫂就会了。下次点卯,再给长嫂正式任命。”

    说一千次,不如实际做一次。更何况开荒的过程中,涂山每有安排,都详细向樊韵说明了道理,如此一来,樊韵就学得非常快。

    桂阳治安兵计三千四百来人。

    开荒直接拉走三千人,治安不到一百人。剩下的,全部负责给那三千人充当后勤。

    总指挥涂山,是个熟练工,再加上人多力量大,所以一开始,进度就特别快。

    并不是所有的荒地全部都开辟成田地。

    第一步是圈地规划。哪片地用来修建道路,哪片地用来修建蓄水堰塘,哪片地留着盖房屋,哪片地用来修建道路……剩下的,才是田地。

    开荒,要伐木、割草。这一步,当然也可以用焚烧的方式进行;但涂山没那么干。

    并不是2050平方公里全面开花一起开荒,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来。

    首先进行的,还是道路。有了路,进人,运工具,都方便些。

    就这样,忙了五六天之后,就到了点卯的日子。

    点卯,字面的意思,就是卯时点名。相当于上班打卡。

    但在桂阳这里,并不是每天上班都要打卡,而是每旬打卡一次。

    到了打卡这天,涂山要升堂,所有官吏和役里面的班头都要前来应卯。

    就在这天,点卯之后,涂山说:“当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今有曹操曹孟德,邀天下诸侯共往诛之,本太守理应响应。为此,特命樊韵、樊雅声,代理太守职务。”

    随即,拿出委任官凭,展示。樊韵上前,接过。

    涂山说:“本太守离开期间,但凡雅声所命,还望诸公遵循!”

    然后涂山起身,站到了旁边。

    樊韵则绕过案机,到了涂山先前的位置,并没有坐下,站着说:“韵并没有特别的主意,一切所为,皆法凭事先交待。只因杂事繁多,不能尽陈,故才让韵临机决断。今后一年半载,还望诸公配合。”

    “谨遵台命!”众官吏齐声表达。这当然是场面话。

第77章 三国赵范5

    下来后,涂山带走了两千两百多士兵,其中包括了陈应和鲍隆。

    留下一千二百多兵,给樊韵继续开荒。

    现代郴州至长沙318.6公里,三国时候桂阳至长沙800里。

    步兵走十天,骑兵跑四天。

    假设涂山呆在桂阳,每天派遣快马,往长沙城打听情况。

    孙坚离开长沙,次日消息传开,第三天快马回报,第六天傍晚到达桂阳,涂山这边再准备一天,率步兵赶赴长沙,第十七天傍晚到达,又因长途行军,士兵疲惫没有战力,至少要休息一天,这样,最快都得在第十九天进入长沙城。

    最快十九天,慢呢?

    说不定那个自领长沙太守的苏代就出现了。

    吴人苏代,既然是“自领”长沙太守,没有经过朝庭任命,那么,他一定会担心朝庭派兵围剿。他一警惕,进入长沙就有可能变成攻打长沙。

    虽然孙坚离开长沙之后,不会留下多少士兵,但一千兵,很可能有。一千兵守着长沙,三千兵未必就攻得下来。

    所以,涂山不能等到孙坚离开长沙的消息传到桂阳之后才北上。

    湘潭,现代距离长沙55.4公里,三国时期150里。

    湘江在这儿,像“之”字形那样,拐了两个大弯。一个拐点是株州市,另一个拐点就是湘潭。

    当然,三国时期,这两个市都是不存在的。

    不过,涟水在,并且涟水的水量,比现代要多。

    涟水是一股支流,就在湘潭这儿,汇入湘江。

    所以,三国时期,只要仔细点,确定湘潭的所以地,也还是可以的。

    150里自然不行,再往前走50里宿营。

    剩下100里,步兵走一天,骑兵走大半天,距离刚刚好。

    然后就是到长沙城里打探消息了。

    有陈应、鲍隆在,管理两千多士兵,完全没有问题。

    涂山带了两个士兵,亲自进了长沙城。

    一进长沙,就找民房,租或者买都行,最后买了一处。

    该处房屋,在一个拐角处,门开在院坝一角,院内有两栋房屋。正屋一堂两偏;厢房两间。

    到官府办手续的时候,用的是其中一个士兵的身份。

    孙坚的消息很好打听,随便一问,就知道孙坚还在长沙城内。

    然后就是打听吴人苏代的消息。这事不急,只要在孙坚离开长沙之后三天之内打听清楚就行了。

    好像还不是。

    孙坚离开长沙之后,为了防止孙坚得到消息后返回,苏代必定不敢马上夺权,最少得等三天。

    三天之后,苏代夺权,那个时候,只要涂山还在长沙城内,能够避免攻城战,就行了。

    这样一算,离开长沙城,只要能够赶在第四天返回,就不会误事。

    涂山离开长沙城干什么呢?是为了寻一座高峰,感受灵气。

    其实桂阳那边也有高峰,桂阳的南岭不算高,但零陵的南岭也就是阳明山,还是比较高的。

    只是抽不出空,就拖下来了。

    混三国,没有武艺不行。

    但武艺,又首推灵气。灵气不行,再练内功。内功不行,就只好硬来了。

    所以,尝试灵气,乃第一步。

    出城,四下望,选了一座最高的峰头,骑马走了很长一段路,都没赶到山脚。

    天黑,随便找个地方歇了。次日再走,半日之后进入山区,然后翻山越岭,往高峰而去。

    最终,还是没有到达看好的那座山峰,眼看着天色将晚,涂山只得另外选了个峰头。

    第三天,全天,感受灵气。可惜一点感觉都没有。

    第四天,全力返回。赶到长沙的时候,城门已经关了。

    第五天进城,到那个买来的院落,找到自己带的那两个小兵。

    一问,孙坚前天已经率兵出城,现在正是第三天。

    如果苏代要夺权,最快就在明天。

    再问苏代的消息,小兵说,已经打听到了,那苏代,就是长沙城的郡丞。

    郡丞,就是太守之下的第一文官。

    武官那边,全让孙坚带走了。所以苏代才有夺权的可能。

    涂山即命两名小兵出城,到湘潭附近,通知陈应、鲍隆,让其带兵赶到长沙附近待命,之后,再返回一人复命。

    随后,涂山一个人,开始修炼无间神典。

    等灵气,遥遥无期,还不如修炼了内功再说。

    来到这个任务世界之后,涂山并没有好好练武。不过那没关系,只要有了内功,以往的招武就能够信手拈来。

    算时间,当天小兵就能找到陈应,明日傍晚陈应即可接近长沙。

    那个苏代夺权之后,应该不会马上封城。

    因此,听到苏代夺权的消息,再通知陈应他们进城,应该来得及。

    如此,就过了十天。复命的小兵早就回来了。

    十天了,苏代居然还没夺权。

    怎么办?

    不可能一直等下去吧。

    涂山亲自出城,按照小兵的指引,找到自己军营,跟陈应、鲍隆验证了一下功夫。

    不是马上功夫,就是一般的武功。

    过了几招,发觉单对一人,略占上风,还不足以同时应对两人。

    这样的功夫,对付苏代那样的文人,应该够了。

    再试了下轻功,虽然也不咋样,但也已经超出了外功修炼者(就像特种兵那种)。

    第十一天,涂山还是带了那两个小兵进城。

    之后,就开始踅摸苏代。

    约一个时辰之后,望见了苏代的身影。

    涂山命两名士兵牵马出城等候。

    自己再等了一些时候,然后施展轻功,突然冲出,把苏代杀了。

    涂山跑出城门时,苏代死亡的消息都还没有传到城门。

    会合了队伍,往武陵而去。这是因为,孙坚就是走的武陵。

    这回,不需要躲藏了,正大光明的前进就行。

    现代长沙到常德148公里,三国长沙到武陵400里。

    四天后到了武陵。

    列兵城外,涂山喊话,喊来了太守曹寅。

    涂山让曹寅提供点草料。

    都说粮草。粮是人吃的,草是喂马的。粮食比重大,也容易存放,出门在外,可以带很多,吃很久。草就不行了,比重小体积大,带不了多少。三国时期出兵在外,喂马的草,主要靠沿途现割。

    但那是平时进军。赶路的时候,为了抢时间,士兵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割草。

    曹寅先前支持了孙坚粮草,但那并不是理由。支持了孙坚,可以说粮不够了,但草不能说不够。

    真是草不够,还可以叫城里的治安兵或者衙役出城现割。

    为什么涂山的士兵不去割?人家要赶路,已经累了。

    其实并不是,而是谁横得过谁的问题。涂山这边强横,曹寅那边懦弱,所以曹寅就得派人割草。

    最后,曹寅让人割了二十车草,当然也提供了二十架大车及拉车的马。

    现代常德到荆州169公里,三国武陵到江陵350里,三千人过长江还需要一天,所以五天之后涂山才到江陵。

    从离开长沙算起,涂山滞后孙坚十二天。

    孙坚在武陵呆了一天,过长江用了两天,杀王睿之后在江陵呆了三天。

    涂山到达江陵的时候,孙坚离开江陵已经七天。

    涂山按照一般程序,正常向荆州刺史王睿报备,立即就得知孙坚逼死王睿的事。

    不管是逼死还是杀死,终归都是害死。

    害死了人,好歹强加个罪名吧!

    结果孙坚给出的罪名是:“因不知罪而获罪”,简直比“莫须有”还要嚣张!

    这样的罪名,怎么能服众?

    当时,面对孙坚的武力威胁,江陵众官吏不敢做声。

    如今,孙坚已走,涂山又到,江陵众官吏纷纷请求涂山为刺史王睿报仇。

    “范府君,请您千万为王荆州报仇啊!”“范府君,请您为王荆州申冤啊!”

    江陵众官吏真的那么义愤吗?多半是真的。

    少半呢?自然是为了自己不担负责。什么责任?当然是屈于孙坚淫某威之下不敢乱说乱动的责任。

    涂山面露难色,没有答应也没有否决,似乎正在考虑。

    江陵众官吏见状,立即猜到了部分原因。当时孙坚带来的士兵有一万,眼下涂山只带了两千多兵,兵力明显不够。

    于是他们便开始为涂山出主意,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让涂山把为王睿报仇申冤的责任担下来。

    没用的主意就不消说了。

    有用的主意主要是,先不要急着行动;讨伐董卓时天下群雄聚齐,让涂山到时候再把孙坚的罪行说出来。孙坚再怎么强,也不可能强得过天下群雄。

    等众人说得差不多了,涂山才说:“诸位心意,范已自知,赵某自当竭力为王荆州报仇血恨。不过,正如诸位所言,此时不急。天下群雄会聚,尚有一段时日。为此,范以为,宜先回荆南。

    “孙贼所持檄文,乃武陵曹贼伪造,曹贼不是元凶,也是共犯,吾当伐之。此外,孙贼谋害王荆州之后,亦有可能返回长沙。可能性虽小,但既到武陵,顺便看一眼长沙,也不算费事。之后,范再继续北上,以图大事。”

    江陵众官吏一听,咦,若不是涂山提醒,还真把曹寅给忘了!

    此时,涂山已经习惯了三国时候的称呼:自我谦称用名;尊称对方用字。另外,还懂清楚了原主的字:法凭。

    考虑到武陵有兵五千,而涂山带兵只有两千多,江陵众官吏便把江陵仅存的两千兵多让涂山带上,勉强去凑五千之数。

    如此,江陵就没有治安兵了。

    当然,官吏们还可以征辟衙役,用于治安的日常维护。

    转过一日又是清晨,涂山五千兵南渡长江。

    不足五千,号称五千,夸张得不多,没有关系。

    涂山交待陈应、鲍隆,让其以正常速度带兵赶往武陵。自己则一个人先行一步,说是为了到时候斩将夺城,避免强攻城池。

    这个时候,涂山的内功刚练没多久。因为有内功,所以捡起了招式,仅仅是这样。

    跟陈应、鲍隆单打独斗,也仅仅略占上风。

    涂山一个人先行一步,先期入城,到时候斩将夺城避免强攻自然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挤点时间出来修炼内功。

    涂山进入武陵城,是第二天的傍晚。这回,涂山住的是客栈,没有再买房舍了。

    涂山计算了一下,三天后,陈应、鲍隆就能率兵过来,第四天就可以行动。

    如此,专心修炼内功的时间也就是整三天。

    三天时间,一晃就过。第四天一早,涂山就出去,到城门附近徘徊。

    陈应、鲍隆率兵过来,尘土飞扬,动静很大。

    把守城门的士卒见了,就在商量,要不要关城门。有人说不用,有人说要,意见不统一,迟迟没有动作。

    涂山已经站在一旁。如果他们关城门,涂山就会动手。杀几个守城门的士兵,总比攻城战的伤亡小得多。

    结果那城门一直都没关,陈应直接率兵往城门而来,把守城门的士兵就自行跑了。

    涂山见了陈应,招呼了一声。陈应让一名亲兵下马,马匹让给涂山。涂山的马,此时还拴在客栈。

    涂山乘了马,率兵直奔府衙。

    到府衙,本来应该喊几声,以图名正言顺,降低对方的抵抗力,但涂山没有。

    这是因为,涂山知道,历史上的曹寅是逃跑了的。

    既然对方本来就没有反抗精神,那就不喊了,直接冲进去,说不定还能捉住。

    最后,果然捉住了曹寅。

    曹寅痛哭流涕,一个劲磕头求饶。涂山自然不理,拎了他,往外便走。

    哪里有反抗,拎着曹寅一到,反抗就停了。

    最后到了武陵的军营。

    武陵治安兵编制五千,实际四千稍多。让他们抛下武器,全部出城,交给城外的士兵看押。

    随后,涂山整顿了一下武陵的治安。并且还传见了府丞等官吏,过问了一下内政。

    最后,涂山宣布了曹寅的罪状:伪造檄文,唆使孙坚杀王睿。

    涂山取了武陵太守印信,写了公文官凭,让陈应临时代理武陵太守。最后,就出城处理武陵士兵的问题去了。

    耽搁了三天,留下几十个武陵兵,和一百多江陵兵,给武陵维持治安。另外,留给陈应十名桂阳兵,作为亲兵(也是随身保镖)使用。

    桂阳兵两千多,加江陵兵两千多,再加武陵兵四千多,这回,士兵超过九千了。

    之后,涂山率兵重返长沙。

    为什么要带那么多的兵走来走去?是因为之前没什么战事,士兵的作战素质很差。行军,也是一种训练。

    这回,就没有提前潜入城内了。突然多出那么多士兵,是需要将领威慑的,涂山根本就抽不出身。

    长沙这里,自孙坚走后一直没有太守。原本郡丞苏代想要自领太守,并且还说动了一帮跟随者,哪知,突然就被杀了。

    谁杀的?众人都猜测是孙坚。

    不是说孙坚亲自动手,而是说孙坚留下的人,杀的。

    有了前车之鉴,之后一定时间内,再也无人有自领太守的念头。

第78章 三国赵范6

    由于长沙没有太守,没有一个“说了算”的头头,群龙无主,涂山带兵过来时,长沙也就没有关闭城门。

    涂山让大军驻扎城外,带了一千士兵入城。

    到府衙,召集长沙众官吏,又命人押上了俘虏曹寅,宣布孙坚罪行,并让曹寅佐证。

    最后,涂山命鲍隆暂时代理长沙太守。

    长沙这边的官吏,就没有反抗的吗?

    这个答案,其实取决于孙坚。

    假如孙坚平时待各位好,他们就有可能反抗;就算当时不反抗,过后也会搞事情。

    但,孙坚平时待他们好吗?

    孙坚对王睿素怀不满,但王睿一点不知道,见到孙坚率兵过来,居然还打开府库,任其取用军需。这样的关系,是怎么造成的?

    此前,零陵、桂阳出现匪患的时候,王睿带孙坚一同前往平叛。在平叛的过程中,王睿在言谈中,视孙坚为武将,常常流露轻蔑之意。所以,孙坚早就心存不满。

    那么,孙坚到底是不是武将呢?

    孙坚是长沙太守,太守的职责是:信理庶绩、劝农振贫、决讼断辟、兴利除害、检举郡奸、举善黜恶、诛讨暴残。其中“诛讨暴残”仅是郡守的职能之一。所以孙坚的职务,不是武将。

    但是,

    中平四年(187年),区星反叛,聚众一万多人,攻围城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剿灭。平定叛乱之后,身为长沙太守的孙坚对众官吏说:“你们只管好好对待善良百姓,好好处理官曹文书,按规矩办事。至于郡中盗贼,交我负责好了!”并且他说到做到,始终没有干涉过长沙内政。

    这段文字,是歌颂孙坚性情爽直,说话算话的。

    同样是这段文字,却反应了孙坚自己就把自己当作一员武将。所以王睿视他为武将,没错。

    文人歧视武人,或者武人歧视文人,乃是环境促成的。一般来说,天下大乱,武人地位较高;天下大治,则文人地位较高。

    所以,王睿歧视孙坚,是一个阶层与另一个阶层的歧视,不是私怨。

    回过头来再看,孙坚平时待他们好吗?

    他们是谁?他们是长沙的文职官吏。

    武职官吏都被孙坚带走了。

    “你们只管……”说得好听,你们做你们的,俺是大老粗,不懂,不用请示俺。

    但若是真不请示俺,那就是没把俺放在眼里。

    长官王睿,很多事情都不问孙坚的意见,就没有倒过来请示下级孙坚,于是孙坚就感觉受了歧视,心怀不满,逮到个机会,就把王睿弄死了。

    由孙坚对王睿的态度,可以推测出孙坚对长沙文职官吏的态度。

    所以,涂山命鲍隆临时代理长沙太守,没有一人反对。

    所谓临时代理,其时限,指的是之后新的荆州刺史上任,然后处理到这个郡的太守职务的那个时候。

    涂山是这样说的,这样说,所有人都能同意。

    今后涂山还会努力这样做,尽量谋求一个名正言顺。

    在长沙众官吏眼中,涂山委托一个临时太守,只是为了达成朝庭下次任命之前的平稳过渡。

    没瞧见涂山对长沙的内政一点都没干涉吗?

    而反对一个临时太守,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起来这么顺利,做起来,仍然需要时间。因为长沙城大,比桂阳大得多,所以涂山就多呆了两天。

    五天后离开长沙时,涂山把长沙的两千治安兵大部分都带走了。

    维持日常治安,需要的士兵并不多。

    对日常治安来说,士兵其实属于一种威慑力量,只需要有一些士兵出来晃一下,守守城门就行了。

    像桂阳,有百名士兵就够了。零陵那边上次留的是两百。

    长沙城大点,留的是五百名。当然,留的并不是长沙兵,而是桂阳兵。

    治安兵真正的作用,是防止匪患。涂山在江陵、武陵和长沙三城留下的士兵人数,防止匪患明显不够。

    因而涂山实际也在赌,下注这段时间没有匪患。赢利则是初步拥有一定的兵力。

    多少兵?

    九千,又加上一千多长沙兵,士兵真正上万了。

    再次出发之前,得先出城。出城,到军营,然后有个拔营起寨的过程,最后才是正式出发。

    就在出城到军营的路上,来了一人,拦住去路。

    涂山阻止了正在呵斥的士兵,上前问话。对方一报姓名,居然是吕岱。

    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出生在广陵海陵(今江苏省南通市)东境(如皋一带)一个官宦人家。

    建安五年(200年),东吴开基之主孙策去世,其弟孙权继位后,广揽天下人才。吕岱前往孙权幕府投其麾下,被任命为吴郡(今苏州市)郡丞。

    建安十六年(211年),吕岱以督军校尉之职,与蒋钦等领兵平定吕合、秦狼等叛乱,获授昭信中郎将。

    就这么个人,寿命96岁,80岁时能骑马打仗,十分了不起。

    但200减去161等于39,211减161等于50。也就是说,吕岱在39岁时,靠着自己前往应聘,才做了吴郡郡丞;之后50岁时,才成为骨干。

    少年如何不知道,青年失意,壮年蹉跎(三国时期的39岁已步入老年)是肯定的。

    吕岱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奇才,但他能独当一面,并且文武皆行。

    吕岱拦住涂山等人的去路是要干嘛?当然是应聘工作。

    这时候的吕岱29岁,可想而知,他已经在社会上流浪了多少年,四处碰避,应聘了无数地方。所以,他拦路应聘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

    吕岱看到涂山的士兵,由两千多迅速上升为一万。两千多士兵的管理,与一万兵的管理,复杂程度不可以道里计(不能用里程去计算,形容程度相差很大)。吕岱便认为,就业的机会来了。

    他应聘的,正是士兵管理。不是统帅士兵,而是后勤物资统筹发放。

    应聘的吕岱心中忐忑不安,招聘的涂山则心中大喜这是投靠自己的第一个三国知名人才!

    双方一拍即合。

    从江陵返长沙,再回江陵,耽搁将近一月。

    莫说追击孙坚,只说赶赴讨董之战,可能都赶不上开头。

    但涂山表示,没有气馁。悟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辈中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顿时,得到江陵众官吏一片赞扬。

    在江陵补充了粮草之后,涂山继续北上,没有在江陵留人。

    荆北这边,此时只有三郡:南阳、江陵和江夏。

    孙坚过南阳,杀南阳太守张咨,之后投靠袁术,走的方向是正北的鲁阳。

    一个月过去,孙坚早就出了荆州。

    涂山这支军队,行进方向,自然冲着南阳。

    越走,景物就越是不同。

    在荆南,尤其是桂阳,涂山实地考察过,野外多是无人区,桂阳名为郡,实际上下面根本就没有县。

    长沙和武陵的中间,倒是有不少村落,仍然没有县城。

    但荆北这边,有县城了。

    虽然那些县城规模较小,城墙低矮,但,有就是有。

    伴随着县城的出现,野外,几乎都是田地,很少有荒地。

    看起来,虽然荆北只有三个郡,但实际上,荆北比荆南要发达得多。

    涂山把队伍的行进速度调慢了。不再是每天一百里,而是每天五十里。

    剩下半天时间,士兵们无所事事。

    是说每个士兵都有半天时间无所事事,并不是所有的士兵,有共同的时间,无所事事。

    前面说过,每秒三步,每步0.625米;这是单个士兵的速度。

    一队士兵呢?

    要看是几列,或者说一排有几个人。

    公路上行走,一排四人,可算一个车道,跟一辆卡车的宽度差不多。

    田坎上行走就不行了,只能单列,即一排只有一个人。

    如今,公路是没有的。虽然有宽敞的荒地,但更多的却是田地。

    因此,涂山这一万兵,走的就是单列纵队。

    单列纵队,在行进的过程中,前后两排相距的距离是一米。一千人绵延一千米,一万人绵延一万米。

    也就是说,第一个人走出二十里,最后一个人这才出发。第一个人停下来休息了,最后一个人还要继续行进二十里。

    所以,尽管每个人都有大约半天的时间无所事事,但共同的时间,却只有一个时辰左右。

    吕岱并没有询问涂山为何让队伍单列行进,也没有问为何每天只走五十里。

    吕岱反而为了挣表现,写了个练兵的方案给涂山。内容就是一个时辰的练兵计划。

    涂山直接把吕岱提升为练兵副将。论官职的话,已是都尉。

    吕岱干劲倍增,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涂山这是干嘛呢?自然是拖慢行军速度,希望能够拖到刘表单骑入荆州。

    但仅仅如此,恐怕还是不够。

    于是乎,过了几天之后,涂山又增加了一件事。

    即,每逢经过县城,或者发现有规模较大的庄院,便上门问询。

    问什么呢?自然是问有没有人愿意一起去讨伐董卓。

    被问的一方,眼见对方带有重兵,自然不敢怠慢。或者找借口推脱,或者出点粮食,几乎都没有出人的。

    涂山的目的,是为了打听蒯良、蒯越和蔡瑁;不是为了拉人。所以,问过就了事。

    刘表单骑入荆州,找的就是这三人,如果涂山先一步找到,事情就好办了。

    现代荆州至南阳331.5公里,三国时期,约为一千里。

    走得再慢,总有到达的时候,除非停下来不走。

    涂山率兵北上,自经过武陵的时候起,打出的旗号,就是要参与讨伐董卓之战。

    后来经过江陵,再返回长沙,然后所有士兵都知道,此行的目的,就是讨伐董卓。

    如果涂山让军队突然停下不走,桂阳兵倒没有什么,武陵兵就会觉得奇怪,而长沙兵就会怀疑涂山是不是跟孙坚差不多,江陵兵则会怀疑涂山是不是不准备为王睿报仇雪恨了。

    所以不能停。

    再所以,自最后一次离开江陵之后算起,两个月之后,涂山所率一万兵,终于到达南阳。

    南阳,也就是后面的宛城,属于大城,驻兵也特别多。

    孙坚斩杀南阳太守张咨之后,南阳的驻兵哪儿去了?

    让孙坚置之不理,是不可能的。孙坚自然要收编。

    跟江陵不同的是,南阳距离陈留更近,如果南阳出现了什么反常,更容易让孙坚把脸丢到群雄面前。

    所以,孙坚就搜刮得特别厉害。厉害到,一两年内南阳都回复不了元气的程度。

    这样也算是间接扫除后顾之忧了。

    孙坚离开南阳,约三个月之后,涂山进入南阳。

    守城的士兵,根本就没有。到府衙,里面也没人上班。

    涂山猜测,就算孙坚杀了大部分南阳官吏,但总归是有人漏网的。

    要不要找回来?

    算了。

    面对无政某府状态的南阳,涂山有必要停下来整顿一下。

    为了百姓,自然可以停下讨伐董卓的步伐。当然,停留时间太长,还是不行的。

    约半个月之后,忽然一骑由南而至。

    是信使,刘表的信使!

    此时刘表已到襄阳,并且已经与蒯良、蒯越和蔡瑁接上头了。

    话说涂山经过襄阳时,也曾拜访到蒯良、蒯越庄上去了的。

    管家按照主要的吩咐,只赞助了少许粮食,涂山就离开了。

    为什么蒯良、蒯越不愿意与涂山见面呢?原因很复杂,此处就不说了。

    但刘表就不一样了,刘表的政治眼光,绝对高屋建瓴。

    刘表在得知涂山的情况之后,当即派人,给涂山送信。

    刘表在信中,上来就论述讨伐董卓与安定荆州的关系。

    两者都对,都是为了百姓。但,讨伐董卓已经有十几路诸侯,不差涂山这一军;而安定荆州就不同了,涂山这支军队,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接着又讲了王睿之仇。

    刘表认为,孙坚不是为税赋,不是为权柄,就是看不惯王睿,因而那是私仇。私仇也该报,但不能为报私仇而置公义于不顾吧。

    最后,刘表盛意邀请涂山为荆州出力。

    这里,时间似乎出了点问题。不过这是演义世界,时间出问题,是很正常的。

第79章 三国赵范7

    演义世界,即是小说世界。小说世界的时间,总是有点莫名其妙。

    甲一巴掌打过来,乙先不格挡,来一句:“你竟然敢打我?”甲微微一笑:“打的就是你,而且我正在打、已经打了,你又能奈我何!”乙没有办法,往后退一步,再做个手势,让自己的跟班先上。跟班上前一步,格挡甲最先那一巴掌这个时候才打过来。

    影视剧里,最多的是以身挡枪。甲瞄准乙,砰,打出一枪。丙一看,大叫一声:“小心!”然后急跑两步,再一个鱼跃,挡住了甲。然后,丙中弹往下倒,甲一把扶住了丙,追问:“你怎么那么傻、你怎么那么傻!”开枪的乙默默地蹲了下去,掏出一支烟,点上,等待甲的戏份结束。

    这两例,都有时间问题,但却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那么,三个多月时间,将王睿被杀的消息送到京城洛阳,然后董卓委任刘表,刘表再从京城(也许是洛阳,也许是长安)单骑来到襄阳,找到蒯良、蒯越和蔡瑁,最后还给涂山送了封信这样的时间(存在小问题的时间)安排,大家也一并接受了吧。

    涂山接信后大喜。

    涂山自己的意思,也是帮助刘表安定荆州。

    自己没出力,桂阳太守肯定能保住;自己出了力,而且出了大力,荆南四郡都有可能。

    刘表自然不可能直接把荆南四郡给自己,但多半会认可自己委任的临时太守。

    哦,还差个零陵?让樊韵顶上就是。

    不对,这边还有个吕岱,嗯,那就再争取一下江陵。

    涂山在南阳校场集合士兵,将刘表的信,朗读了一遍。

    这个时候,涂山自然不会说刘表是董卓任命之类的话;只说,刘表由皇帝任命,且有正式官凭,就凭刘表的身份(刺史),涂山(郡守)就应该服从。

    更何况,刘表在信中,还论述了讨伐董卓、为王睿报仇的事情。

    士兵中最可能存在的不同意见方,以江陵士兵为代表。江陵士兵,见到自己的上官被孙坚杀死,想不想报仇?还是想的。但若让自己一个人去,全都不敢。跟着队伍去报仇,那还差不多。

    上官与士兵的关系,只能到这份上。如果是父亲与儿子的关系,那就不同了。

    从理论上讲,就是没有切身利害关系。

    所以,涂山命令下来,江陵士兵也没敢多说什么。

    涂山让吕岱在南阳操练士兵,自己带了两个小兵,快马南下襄阳见刘表。

    这回,蒯良、蒯越和蔡瑁就没有从中作梗了。

    涂山顺利见到刘表,行礼之后,涂山首先征求刘表的意见,是让士兵就留在南阳,还是有别的什么安排。

    蔡瑁惊道:“军中无主,可别哗变了!”

    涂山道:“无妨,那并不是范的私兵,里边有桂阳、长沙、零陵、江陵四郡的兵。都是朝庭士兵,并且还来自四个地方,意见难以统一,短时间内,不会哗变的。”

    蒯良问:“军中可有得力副将代为统御?”

    “有,”涂山道,“吕岱、吕定公,广陵海陵人;之前乃长沙文吏,不料想,带起兵来,头头是道。”

    根据刘表的意思,涂山写了封信,遣小兵传信给吕岱,让吕岱带兵到附近的樊城。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逢商议事情,涂山都把吕岱带上。

    带上吕岱,纯粹就是加大份额我这边有两个人哦。

    但对于刘表怎么拿下荆州的事情,涂山则不参言。就让蒯良、蒯越发挥,自己充当打手就行了。

    涂山本是一郡太守,自愿、自动沦为武将。

    此时刘表的情况,跟原剧情有所不同。

    因为有了涂山,便可以确定,荆南四郡和荆北的江陵郡已经拿下了。剩下的,只有南阳和江夏两个地方。

    南阳此时几乎是空城,但刘表对南阳另有打算送出去,另设襄阳郡。

    于是乎,仍然是原剧情的两个手段,一是宴请“宗贼”,二是说服江夏。

    原著里,打手是蔡瑁。

    当然不是蔡瑁一个人,他还是带了人的。他带的人,其实就是蒯氏家族和蔡氏家族两族的壮丁。

    现在,涂山有兵,并且还有涂山和吕岱两个将领,所以蔡瑁的重要性,就被削弱了些。

    宴席召开了,顺利斩杀了其它敌对世家势力首领,然后再乘胜追击,对那些世家进行抄家。

    抄家的过程中,涂山、吕岱、蔡瑁、蒯良、蒯越均有贪墨,是为了自己个人贪墨,还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贪墨,就不一定了。吕岱这边,自然是为了涂山而贪墨。

    黄承彦、司马徽、庞德公等人所在家族,此时尚不强大,躲过了这一劫。

    随后,刘表派蒯越前往江夏说降张虎。这个时候,黄祖还没有出现。

    实际也是蒯越自荐。否则,单骑说降,还是很危险的。

    蒯越说,自己与张虎有旧,交情不浅,有很大把握成功说降。刘表便允了。

    不过,这回就不是单骑前往了,而是蔡瑁带人护送前往。

    演义中,刘备投刘表之后,有张武、陈孙在江夏掳掠人民,共谋造反。很显然,所谓张武、陈孙,就是张虎、陈生。

    原著中,表惊曰:“二贼又反,为祸不小!”

    又反,说的就是曾经归顺,然后再次造反。

    演义中,刘备征伐张武陈孙,双方对阵,赵云挑了张武,张飞刺了陈生,一仗而定。

    其中张武乘骑的,便是“的卢”宝马。

    如今,蒯越、蔡瑁前往江夏说降,的卢马暂时就不要想了。

    而陈生,此时则在西山立寨。

    襄阳的南边,过汉江之后,有一条山脉,其中有一段称为卧龙。这条山脉东西走向,乃是西山的支脉。

    西山,则是大巴山神龙架等山脉的总称。当然,陈生所在的地方,只是外围。

    原剧情里,刘表派了庞季前往说服陈生。如今有兵,自然是派兵围剿。

    通过这段时间的修炼,涂山的内功又精深了不少,轻功也提高了一些。

    不过,陈应、鲍隆不在,没有明显的参照物,涂山也不知道进步了多少。

    按照上一个任务的口径,也许有两年内功了。

    所以,涂山就仗着武功,先行一步。让吕岱带兵缓进。

    等到吕岱跟陈生对阵的时候,涂山突然从后面杀出,几下就攻破关卡,陈生倚险而守的计划全盘落空。

    逃跑之时,陈生身中数箭而亡。

    清点山寨,有些粮草,也有些从世家抢劫来的东西。

    杀敌几十,得俘虏数百。他们的兵器,自然都收缴了。

    返回襄阳报捷,刘表大喜,盛宴款待了涂山、吕岱和几个军中头目。

    过了十几天,蒯越、蔡瑁返回,带来了张虎的降书。

    至此,刘表的荆州刺史之位,就算是坐稳了。

    刘表写了张虎的官凭及相关文书,请蒯越再辛苦一趟。

    随后,跟涂山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总体精神就是:荆南各郡(包括江陵)的代理太守,维持不变,并予以转正。

    另外,五郡免税一年(指190年,实际只免税半年)。

    明年秋天,再按照往年核定的数目,上交粮税和特产税。

    这些都是好消息。

    坏消息也有一个,那就是,大约半年之后,刘表这边会派出一个长沙太守。

    随后,刘表询问各郡临时太守的情况。

    这个时候,涂山已经知道零陵太守名叫丘宗,字子仁;还不是刘度。

    既然长沙太守做不长,那就让这个丘宗去担任长沙太守吧。

    还是不行,还是自己担任长沙太守的好,以免错过黄忠。

    最后涂山报出的名单是:江陵太守吕岱、武陵太守樊韵、长沙太守赵范(也就是自己)、零陵太守陈生、桂阳太守鲍隆。

    对这份名单,刘表只问了一句零陵原太守丘宗,准备如何安置。

    涂山回答,长沙郡丞苏代死亡,准备调丘宗继任。

    零陵和桂阳属于贫困郡,由贫困郡的太守,调任发达郡的郡丞,不算贬职。

    刘表非常爽快写了相应公文及官凭,托涂山代送。

    随即,涂山离开襄阳南归。

    刘表为什么这么爽快?

    这其实取决于刘表的希望和不希望。

    刘表希望荆州各郡尽早承认自己这个刺史,安定下来,步入正轨,并按期纳税上贡。

    如今有了涂山,便实现了这些希望。

    刘表不希望下面出现拥兵自立,自行割据的情况。

    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刘表认为,涂山并不恋栈兵权,并且还不爱自作主张。

    是不是真的无所谓,当前是,就行了。

    所以刘表才这么爽快。

    至江陵,涂山留下吕岱,并留下那一千多名来自江陵的治安兵。

    吕岱问:“当今天下,混乱不堪,君何屈居刘表之下?”这样称呼刘表,属于贬称。

    涂山道:“名不正,言不顺,则可能天下共伐之。”

    吕岱突然下跪:“今后岱唯主公马首是瞻!”这是三国名士认主的形式。

    涂山听吕岱说完之后,再扶起,这是表示接纳;然后说:“有定公相助,黎民安居有望矣。”这是假托黎民,透露自己的报负,吸引住眼前这个认主的名士。

    南渡长江之后,经过武陵,带上了临时太守陈生,然后直插零陵。

    涂山不确定丘宗的态度,所以带兵前往。结果,丘宗欣然接受了长沙郡丞的调令。

    于是,留下陈生,正式担任零陵太守。

    然后转道至桂阳,却见桂阳这边开荒造田方兴未艾,大有起色。

    见了樊韵,说明了情况。樊韵却希望继续呆在桂阳,继续开荒造田,不愿意担任武陵太守。

    那就跟鲍隆换。

    只是相关文书,随后得上报给刘表批准。

    留下来自桂阳的士兵,再北上长沙。到长沙之后,涂山、丘宗就不走了。

    临时太守鲍隆卸任,自行带着来自武陵的士兵,前往武陵上任。

    留在长沙的桂阳兵,也让他们自行返回。

    半年之后,就接近冬天了。

    这期间,讨伐董卓的战争结束了。孙坚准备返回长沙,被刘表狙击,最后败走,跟袁术呆在一起(演义说夺路引兵回江东,有误。此时江东在原东汉官吏控制之下,不是孙氏地盘)。

    袁术这时,势力笼罩豫州、扬州,此前还包括荆州。但袁术并不是刺史,而是政府驻南边的军队首领。他的主要职务,是后将军。

    早先,袁术驻汝南附近,得孙坚后,表孙坚为豫州刺史,随后又以会稽的周昕为豫州刺史。周昕上任之后,不听从袁术,反而听从袁绍,袁术又引兵击退周昕。

    刘表击退孙坚之后,上表,请袁术兼任南阳太守,并从荆州分离,实行自治。袁术大喜。

    孙坚败退之后,最后到的,就是南阳。

    秋收的时候,荆南本来是免税的,但桂阳樊韵多出许多开荒收成,准备上交六千石粮食。

    涂山让其折半,多出的粮食,挖山洞储藏。

    最后,桂阳樊韵上交了三千石粮食到襄阳。

    新的长沙太守来了。

    这人名叫刘磐,乃刘表的侄子。难怪当初刘表要事先告知,原来是亲情难却。

    还有种说法,说刘磐是荆州牧刘表从子。从子,指伯父/叔父之孙,血脉上还不如侄子亲近。

    不管是从子还是侄子,总之,既有亲情,还有故事。若没有故事,光是那点亲情,估计还是靠不住的。

    除刘磐之外,同行的还有黄忠。

    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当初孙坚杀张咨的时候、涂山到南阳的时候,黄忠都没在南阳。

    也不知刘表是从什么地方找来的黄忠。但就如公孙瓒对待赵云一样,未予重视。

    此时,黄忠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派往长沙军中。

    三国时期,武将官职最滥的,就是中郎将。

    中郎将原是禁卫统领。三国时期,各势力广泛加于武官,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

    于是乎,刘磐担任太守,涂山降一级,担任武职都尉。原武职都尉卫奇,降为跟黄忠一样的中郎将。

    这样,黄忠就成了涂山的直属下级。

    黄忠这个人,性格天下皆知,所看重的,就两件事,一是武功,一是儿子的健康。

    这次,黄忠并没带儿子同行,儿子的健康,暂时谈不上。

    涂山要跟黄忠搞好关系,只能以武会友;要让黄忠对自己心折甚至效忠,就必须以高出很多的武功去震慑黄忠。

    三国世界,存在那种比黄忠还要高出很多的武功吗?

第80章 三国赵范8

    这半年里,涂山试过多次,始终无法感应到灵气,最后,熄了企盼,一门心思修炼内功。

    涂山的内功,这个时候已经小成。按上个世界的尺度衡量,就是二十年内功,杭家武堂子弟的毕业水平。

    想到上个世界,涂山也有点后悔,自己完全可以向公冶方仪她们索要一门比无间神典更好的内功秘芨,结果忘了。

    身具二十年内功的涂山,再加上忠勇拳、洪拳和太极拳,之前,在军中已无抗手。

    黄忠来了,三拳两脚就把涂山放倒,涂山不服都不行。

    随后,涂山就捡起上次任务做过的“砍竹子”,练了几天,被黄忠发现。

    黄忠对于涂山的轻功大为惊异,想让涂山教,又抹不开脸面,只能徐徐图之。于是乎,黄忠对涂山就客气多了。

    涂山先不知道,继续练习砍竹子。再过了半年,内功上升到三十年标准。

    这个时候,涂山就能在黄忠面前支撑个三五招了。

    涂山的武功有了明显的进步,黄忠也就方便出口夸奖涂山了。

    涂山本来就有意套近乎,黄忠同样有意,两人的关系迅速拉近。终于有一天,黄忠提出,想学涂山那种轻功。

    涂山能不教吗?不能。

    先教残影流玉身法,纯熟之后仍然不会有效果;再教无间神典内功,有内功之后,轻功立即就来了。

    两者的关系是:内功为体、轻功为用。

    涂山自己修炼,是先炼内功,后练轻功。

    教黄忠的时候,调换顺序,什么也没说,就让黄忠误认为,轻功才是药,内功只是药引子。

    于是,黄忠轻功练得多,内功炼得少。这也是涂山所希望的,不然,自己怎么追赶黄忠的武功呢。

    时光荏苒,转眼就来到了195年初。涂山进入三国世界已经5年。

    这期间,天下发生了许多事情。总的来说,有九件大事:

    一、袁绍磐河战公孙

    讨伐董卓结束后,十八路诸侯联军纷纷瓦解。袁绍抢占韩馥的冀州,之后与公孙瓒开战。

    公孙瓒常年与外族作战,经验丰富,且有三千白马义从,致使袁绍屡战不利。

    袁绍射杀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

    于是两军生仇,在磐河一带多次发生战斗,互有输赢。最后在董卓来使的调节下议和,两家终究各自罢兵。

    其间,公孙瓒得到猛将赵云,但未予重视。公孙瓒还推举了刘备担任平原相。

    二、孙坚跨江击刘表

    淮南袁术,欺负刘表忠厚老实,利用孙坚上次被刘表截杀的矛盾,唆使孙坚攻打刘表。

    孙坚率黄盖韩当等将领跨江攻打刘表,首战告捷,击败了刘表手下黄祖。

    孙坚趁势攻打襄阳,不料中计,被刘表军乱箭射杀,江东猛虎殒命。

    所幸黄盖生擒了黄祖,孙坚的长子孙策,用黄祖换回孙坚尸体。

    三、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貂蝉那些事,家喻户晓,就不提了。

    四、除凶暴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听贾诩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后,吕布乘势剿灭董卓余党。

    李、郭汜、张济、樊稠四人想要逃亡。贾诩劝说李等人起兵反抗,李四人听从了贾诩的意见,进兵长安。

    吕布出兵与其交战。李、郭汜出兵拖住吕布,张济、樊稠绕过吕布直攻长安。吕布只能败退。吕布进长安,劝说王允一起逃走,王允不从。吕布自己率兵逃走。

    李、郭汜、张济、樊稠四人兵进长安,烧杀抢掠。汉献帝与众官到宣平门止乱。李等人杀了王允。

    五、勤王室马腾举义

    李郭汜等人强迫皇帝给他们加官进爵,埋葬董卓尸骨三次未遂。

    兴平元年(194年)西凉刺史马腾,并州刺史韩遂奉秘诏,讨伐李郭二贼。

    交战,各有胜负。马超出场。

    贾诩献计用深沟高垒以逸待劳,数日之后马韩军粮已尽,内应也被诛杀,只好退兵。

    樊稠念同乡之情放走韩遂,被李设宴杀掉。

    这一年全国大荒。

    六、报父仇曹操兴师

    青州黄巾又起,朱推荐曹操去叫剿灭黄巾军。

    曹操大获全胜,整顿军事,增强实力,设置“青州兵”。

    然后荀、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毛、于禁、典韦等文官武将都投奔了曹操。

    实力进一步增强,曹操打算接父亲及家眷来享福。

    应劭去琅琊郡接曹操家眷,路过陶谦地盘,陶谦派遣原是黄巾军的手下张护送。不意夜起贼心,张杀人劫财而去。

    曹操归罪陶谦,到徐州地区大开杀戒。危急之中,陶谦召集众人商议被围之急。

    七、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陶谦派糜竺向孔融求救,当时孔融正被黄巾围困,孔融又派太史慈向公孙瓒、刘备求救。

    刘关张偕同公孙瓒部将赵云南下,救了青州北海,再赶到徐州。

    曹操兵力太强,于是刘备先试着写信劝曹操罢兵。曹操本欲拒绝,忽闻吕布偷袭了兖州,大本营危在旦夕,于是曹操做了个顺水人情,退兵回救兖州。

    八、吕温侯濮阳破曹操,曹孟德大战吕布

    吕布骁勇,得陈宫之助,如虎添翼,杀得曹操很狼狈。

    其中有一次,曹操单人独骑,正好撞见吕布。曹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而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曹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曹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

    经过多次激战,最终,曹操终于将吕布打败。

    吕布被曹操打败,投奔刘备,刘备收留了他,让他驻扎小沛。

    九、陶恭祖三让徐州

    徐州太守陶谦(字恭祖)见刘备仪表轩昂、言语豁达,心中大喜,一见面,就要将徐州太守的职位让给刘备,刘备推让,坚辞不受。

    曹兵退走后,陶谦设宴大会众将,再次提出刘备是皇室之后,可领徐州。众人都劝刘备接受,陶谦也极力再劝,但刘备仍不肯受。

    不久,陶谦病重,临终前再次将徐州大印交付刘备,请他以徐州百姓为重,接受大印。徐州官员和军民百姓也说:“刘使君若不领引郡,我等不能安生矣!”刘备这才领了徐州太守的大印。

    “三请三让”,实际三请二让,是一种隆重的传统礼节。三请诸葛,三气周瑜,都是那么回事。后来,曹操加封魏公,同样有三请二让。

    所以,三请三让并不能说明被请那个人真的就没那个心思。

    袁术那边有没有什么情况呢?

    孙坚死后,孙策在袁术帐下呆了一段时间,但袁术并不让孙策指挥孙坚旧部。孙策直接相问,袁术以言语逛之,大意是说,年轻人不能啃老,得自己创业。

    194年,孙策在丹阳太守吴景(孙策的舅父)处召募了数百乡勇(创业了),径投袁术。就凭那数百乡勇,孙策就是数百人至千人的军官,即校尉。

    由于孙策长得帅,武功强,在袁术帐下很得人心。太傅马日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张勋等都比较敬重孙策。短短一年时间,孙策在袁术军中,威名仅次于袁术。

    看上去,袁术并没有防备孙策,反而还很高兴,常说“如果我袁术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也可瞑目无憾了。”

    但实际上,袁术行动上非常小心,时刻提防着孙策。

    就在这一年(194),袁术许诺让孙策担任九江(不在江西省九江市,大概位置在安徽省滁州市。江西省九江市在三国名叫柴桑)太守,过后却改用自己的亲信、丹阳人陈纪担任此职,孙策对此很失望。

    后来,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

    孙策以前曾拜访过陆康,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没出来相见,为此,孙策怀恨在心(这性格,跟孙坚很像,不愧亲生)。

    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允诺说:“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人了。如果这次你能抓获陆康,庐江郡就真正属于你所有了。”孙策奉命出击,拿下了庐江郡。

    之后袁术却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这让孙策对袁术更为失望。

    涂山这边发展成什么样了呢?

    190年,零陵、武陵、长沙、江陵四郡,主要是安定下来,没做多少别的事。

    只有桂阳,在樊韵的带领下,全面开荒造田。

    同年底,刘磐担任长沙太守。但他这个人,头脑简单,并不足以任胜。因而长沙郡务,主要由丘宗负责,军务由涂山负责。刘磐就是名义上的太守。

    长沙、江陵补充治安兵,分别至三千。

    191年,鲍隆任桂阳太守,樊韵任武陵太守,这二人再次交换职务。

    但樊韵名为武陵太守,实际则找了个替身代理。她自己,则把开荒造田全面铺开,覆盖了武陵、零陵和桂阳。

    涂山感觉樊韵对自己的态度,跟自己对刘表的态度差不多。这主观能动性,也太强了点吧。

    荆南共四郡,三郡都在全面开荒,长沙难道还闲着?更何况,主意和方法,最初可是涂山拿出来的。

    所以,涂山也率领长沙士兵,进行了全面开荒。

    郡丞丘宗见了,大为赞赏。黄忠对开荒,暂时没什么特别反应。刘磐则不闻不问,只顾着过自己的小日子。

    钱财粮草,宽有宽用、窄有窄用。

    说的是,不够的时候,有拴紧裤带的方法;宽松的时候,又有相对丰裕的应对。

    桂阳早一年开荒,当年就准备上交六千石粮食,实际余粮,自然多于万石。

    涂山只让樊韵上交了三千石粮食,因此余粮大大的有。

    如果还是以前,各顾各的,那桂阳的余粮,就不关其它三郡的事。现在,尽管鲍隆是桂阳太守,那些余粮,却听樊韵调遣。

    如此一来,包括长沙在内,荆南四郡负责开荒造田的士兵,都吃得饱饱的。

    这个年代,民间还没有实现温饱。

    很多人当兵,就是为了吃粮。如今,不止吃粮,还能吃饱。于是乎,又有一些人,自愿报名参军。

    如此,四郡各五千士兵的名额,都足了。虽然没搞专业训练,但长期劳动,也能锻炼身体。

    江陵那边,樊韵也送了粮食,但江陵却没开荒。

    吕岱根本不知道开荒的事,并且荆北本来就比荆南发达,开荒的效果会打折扣。

    吕岱那边,整肃内政,训练士兵,实现的全都是这个时期的专业手段。别的不说,至少能够起到荆南的桥头堡垒的作用。

    另外,江陵的士兵,也上了五千。

    191年秋收,该向刘表上税纳贡了。

    荆南四郡加上江陵,共向刘表运送粮食两万五千石(1500吨),其中两万石都是桂阳出的。

    伴随着秋收,涂山感觉人口似乎增长了一点。

    不是自然增长那种,而是移民;有外来民众大量迁徙的迹象。

    迁徙过来的民众,留在长沙的并不多,长沙的人口看不出什么增长。但,桂阳增产的粮食,仅靠士兵,应该种不出这么多。

    涂山专门秘密跑了一趟桂阳,发现郴州市宜章县一带、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一带,都已经成功开荒造田,并且还已经形成了村落。

    之前,桂阳周边,就有2050平方公里荒地。如今,宜章县一带有2500平方公里,江华县一带有3000平方公里,开发面积合计7550平方公里。

    这些开发面积里,70%会形成田地,计5285平方公里,800万亩。

    每亩产粮就算200斤,就是16亿斤,1333万石。

    三国税率30%,就是400万石。就这,还没算桂阳原来1450平方公里的产出。

    当然,这是按正常年份计算的。不过,也能从侧面反应出,桂阳拿出两万石粮食,绝对是九牛一毛。

    如此规模的人口迁徙,肯定不是自然形成的。涂山心中,其实也琢磨过这事,只是没想出办法。

    于是乎,涂山就去找樊韵,想问问是怎么回事。

    到武陵,找到代理太守,一问,才知道这人是蒋琬。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潭湘乡县)人。原剧情中,任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合称“蜀汉四相”。

    原剧情中,蒋琬入仕较晚,“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时间还在赵范向赵云介绍樊氏之后。

    提前18年出现,正常吗?

    再一想,246减去191等于55。现在20,说明寿命是75岁,也算基本正常。

第81章 三国赵范9

    既然知道对方是大才,涂山就不找樊韵,直接问蒋琬了。

    蒋琬的态度很敷衍,只是承认安排有人专门负责迁徙人口的事,但却拒绝详谈。

    看来,这位名士认可的是樊韵,不是自己。

    另一个时间,涂山找到樊韵,再次询问,樊韵透露,迁徙之事,是从牙行入手的;人口主要来自豫州和扬州,自九江、建业、庐江的方向,顺着长江过来的。

    涂山就问了一下负责这方面的人是哪位,樊韵回答,是徐州琅邪莒县人,名叫徐盛。

    乖乖,又一个三国名人!

    徐盛这人,在原剧情中,能够独领一军,临机决断,通常能胜。

    如果说,吕岱的独当一面是防守,那么徐盛的独当一面就是进攻。

    涂山没去找徐盛。这是因为,涂山猜测,那徐盛此时肯定跟蒋琬一样,也是认可樊韵,没认可自己。

    那没关系,自己的长期目标本来是投靠刘备,又没想当皇帝。

    192年,桂阳开荒造田基本完成,但开发并没有终止,而是转向两个方向。

    一是向大山深处找平地,继续开发田地。

    二是直接查勘大山,开发药材种植区域和各种矿区。

    涂山并没有将现代工业技术带到三国,只是指出了煤。另外,还弄了一下上个任务弄过的石灰石矿。

    铁矿,从开采到冶炼,三国时期已经基本成熟。

    下面,只讲煤矿和石灰石矿。

    煤矿

    美国最早的商业煤矿位于维吉尼亚州的midlothian,1748年开始开采。

    煤炭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中的主要能量来源,蒸汽火车、蒸汽船等开始成为工业国家中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同时炼钢业也需要大量的煤矿。

    三国时期,自然远远早于18世纪。这个时期,根本就没有煤矿开采。

    第一问:难道三国时期没有煤?那自然是有的。

    第二问:难道三国时期没人发现煤矿。大家都知道,煤矿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后者,露天,并且还成片成片的,怎么可能没人发现。

    两问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没有开采煤矿,是因为人们并不知道煤矿有用。

    涂山告诉樊韵,煤矿有用,当然不是用“说”的方式。

    上个任务,涂山曾经负责在崇山峻岭间规划道路,这个任务里,也做了相似的事情。因而涂山发现露天煤矿,很正常。

    早在190年冬天的时候,涂山就挖了些煤炭,专门改了个小灶,把煤炭用上了。

    樊韵见了,大为惊奇。涂山就讲出了相关的道理。并且还把火熄了,把灶里的炉桥展示给樊韵看。

    炉桥很简单,起的作用,就是把煤炭架起来;它的要领,就是要通风。

    关键还是煤炭。黑黑的石头,居然可以烧,并且远比木材耐烧,烧出的温度也可以更高。

    樊韵知道之后,转天就让士兵开采露天煤炭,并且安排铁匠生产炉桥。

    几个月之后,桂阳郡百姓生活领域就普及了煤炭。

    到192年,荆南四郡的民众生活领域,全都普及了煤炭。

    生活领域普及煤炭之后,必然会延伸到生产领域。

    对,就是铁匠铺。煤炭那么好烧,当然也为改烧煤。

    铁匠铺跟居民,需求是不同的。居民,有火能烧水就行了。这年代,炒菜还不流行。

    铁匠铺则要把铁矿石烧熔。

    熔,原本指的是,用高温使固体物质转变为液体。但现实的问题是,木材燃烧,真的到不了那个温度。

    于是乎,此前的烧熔,其实只是烧软。

    烧软了,再用铁锤击打,所谓千锤百炼,就是这样“不得不”产生的。

    由此,我们还可以知道,那种原始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出来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质量并不咋样。

    回过头来,继续讲铁匠铺烧煤。

    一开始,铁匠们想的,也仅仅是木改煤,并没有多想。

    因为没有多想,所以炉膛,还是烧木材时候那么大。

    现在,里面都是煤了,那温度,刷刷刷的就突破了1000度。

    不止烧软,而且很快就烧红了。

    烧红的同时,里面的杂质也被烧掉一些。

    铁匠们一看,不行,得改。

    同样是两个方向,一是改小,一是改大,指的都是炉膛。

    这样,就产生了中低温,和高温两类不同的铁炉。高温主要用来溶炼矿石,中低温主要用来精制铁器。

    然后,铁匠们就发现,生产出来的铁器制品,品质高了许多。

    这品质高了许多的铁器制品,又提供了再次加工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铁器制品,就是锤炼件。如今,就不一样了。

    需要举例说明了。

    标的物品:青龙偃月刀。

    演义说: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尺寸呢:据后世考察,刀长九尺五寸。三国时候的一尺合今24.2cm,接近英尺。换算之后得知长度为229.9cm。

    这里问的是:那刀,是一次性铸造的吗?

    如果是,再加上当时的矿石并不能完全烧熔,哪来那么大一块矿石呢?如果真有长度为229.9cm的矿石,它的厚度和宽度如果小了,就无法支撑它的运输;但它的厚度和宽度如果合格,它的重量是多少?

    长2.299米乘以0.5米宽乘以0.5米厚再乘以3.3(铁矿石的比重是3.3~6.5)等于2吨。

    2吨重的整块矿石,铁匠炉能够均匀加热吗?铁匠能够顺利地把矿石翻转吗?

    所以,打造青龙偃月刀,用的并不是一整块矿石,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矿石,经铁匠的手,打在一起的。

    这样的拼凑式打造,那刀的质量,可想而知。

    还有,是不是大地方的名匠制造呢?

    “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这就是二客。

    “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

    于是可知,所谓“良匠”,就是桃园附近铁匠铺的工匠。

    附近有没有大城市?“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

    拼凑式打造,并且工匠还不咋的,所以,青龙偃月刀质量不行。

    切换到荆南,烧煤改膛之后的铁匠铺。

    铁矿石的熔炼,这边就是完全烧化了的,绝对烧成了液体,清除的杂质更多。

    然后,铸造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一次成模,并且模具更精良。

    模具,其实就是上几次的成品成品精良,就会促成模具改造;模具改造,又反馈于成品制造。

    其它的暂且不讲,质量就已经高出许多了。

    其它的,若是讲呢?

    像青龙偃月刀这种大家伙,需要的人,是不怎么多的。

    更多的需要,是普通大刀。刀身没有那么大,刀柄也没有那么长。

    因此,从大规模制造的角度出发,适宜一分为二,刀身和刀柄分别制造。

    制造之后,两者要结合在一起。怎么结合?自然是凹凸相对,榫卯结交。

    凸这边好说,多生产一块就是了。凹那边,则需要弄出一个洞。

    不能再加工的铁器,怎么弄那个洞?好吧,大的洞,还是弄得出来的,譬如锄头。

    但小的孔洞呢?譬如铁铲。

    请搜一下铁铲图片,注意有柄的那种。铲头与柄的结合,就有个洞。那个洞不大,但比较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难道也是铸造?

    当然不是,就是跟铲头一起,成片状,生产出来的。然后,像纸一样,弯曲成圆,最终就形成了长洞。

    然后,还没完。

    木柄插进去,再怎么插得好,今后都有脱出或转动的可能。

    为了防止出现脱出或转动的情况,就需要再打至少一个小孔,加入一颗螺丝钉、或者铁钉、或者铆钉,进行固定。

    最后打的那个小孔,现代,通常用电钻。三国时期,直接用刚性铁钉(相当于水泥钉)硬打,也是可以的。

    这样,成品的使用过程中,木柄不会脱落,也不会在铲头那个孔洞里面转动。

    稍稍总结一下就是:煤的使用,煤矿的开采,使得冶铁温度升高,铁器成品更精良。

    铁器精良,好处很多。军事上,可以批量生产刀剑,并且那些刀剑都不包括“柄”。“柄”可以由协作的另一个工厂去生产。

    如果还不清楚效果的话,再说直观点荆南的一把刀,相比外界,用铁更少,但刀身质量却更高。

    石灰石矿

    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是生产水泥的最主要成分。但三国时期,用得上的,只有石灰。

    石灰(cao)是石灰石矿,在高温下煅烧而得。caco3→cao+co2↑

    有煤,这一步才得以实现。

    石灰,也叫生石灰,加水,生成熟石灰。cao+h2o→ca(oh)2

    这一步,会释放大量的热,并且体积增大一到两倍(体积乘以2到3)。

    熟石灰,也叫石灰膏、石灰浆。

    它的干燥收缩比、较大,因此在现代,除粉刷以外,一般不会单独使用。

    收缩比、较大,还不算严重;严重的是,局部还会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致使硬化后的石灰制品表面产生鼓包、崩裂等现象,极大的影响制品强度。

    那种局面体积膨胀,工程上称为“爆灰”、“鼓胞”、“玉米花”等。

    水泥生产过程中,这种现象,叫安定性不好。对其抑制,主要是控制游离钙。

    游离钙,实际是游离氧化钙,指没有以化合物状态存在、而是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氧化钙,又称游离石灰(f-cao)。

    有很多方法,控制游离钙。

    三国时期能够用到的,只能是添加混合材料。

    加砂,变石灰浆为石灰砂浆,然后可以用于抹灰和砌筑。

    加粘土、再加砂,变为三合土。其中,砂,也可以用石屑、铁矿渣、煤矿渣等代替。

    三合土,品质比石灰砂浆更低,但土不值钱,所以价值更便宜。可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地面和道路施工。

    有人误把“三合土”当作“山河土”,只是小问题。

    现代混凝土,一个字表示是砼(tong),人工石、人造石的意思。科学的解释,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实际指用水泥、砂、石作集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

    混凝土中的石,以破碎之后的鹅卵石块(不存在经脉走向)较优。

    看了混凝土,再看三合土,混凝土是水泥、砂、石,加水;三合土是石灰、土、砂,加水。内容都是差不多的。

    三合土之所以是加土,而不是加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石灰不如水泥。

    荆南开采石灰石矿,就是用来搞建筑。修房子、修路、修水渠。

    当然,还可以消化铁矿渣、煤矿渣。

    上个任务,公冶方仪搞了砖窑。这个任务,涂山自然也要搞。

    砖,分为烧结砖(主要指粘土砖)和非烧结砖(灰砂砖、粉煤灰砖等)两类。

    非烧结砖,在电视上经常出现。就是把调好的灰浆注入模具,完全干燥之后,脱模就是砖。

    烧结砖,指在非烧结砖的基础上,再烧一下,使之产生内部性、根本性的变化。

    很明显,煤砖不能烧,灰砂砖不能烧。

    煤不能烧,好理解。灰砂砖的主要成分是熟石灰ca(oh)2,一烧,还原成石灰石caco3还是小事,因体积收缩而使得砖块报废,就是大事了。

    三国时期的条件,是得不到胶体碳酸钙成品的。

    三国类的小说,涂山看得不多,也没什么可以照抄的办法。

    涂山只是知道,搞钱不行,得搞物资。

    这个观念的确立,靠的不是小说,而是政治课里面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告诉涂山:突然挖出一笔财宝,对于个人来说,是财富;对全天下,并不是。

    复杂的道理,就不讲了。

    这儿只问,在一个封闭的荒岛,饥饿的人,挖到一堆金子,有什么用。

    如果涂山弄出少量的玻璃香皂,百姓能用吗?

    只能把玻璃香皂拿到京城去卖,然后买来各种物资,之后,荆南的百姓才能用。

    但是,一往一返,关山万里,不够安全;并且京城还在西凉军阀的控制之下,卖的时候,很容易被西凉军阀控制。

    之后,卖成了钱,又到哪里买物资?就关中那块地方(长安、弘农、洛阳等地),大量购买粮食,粮食绝对会被炒成天价。

    到哪里买了粮食,哪里的百姓就大量饿死。那绝不是任务者应该干的事。

    所以涂山不搞钱,只搞具体的东西。

    东西也不多,除了开荒造田之外,绝对新的,就只有煤矿和石灰石矿。

    只不过,间接推动的,则是荆南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82章 三国赵范10

    接着讲人口和士兵。

    演义说:

    不想青州黄巾又起,聚众数十万……不过百余日,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操择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

    这段文字讲的是,百万人口中,提炼出三十万兵。

    这就有点穷兵黩武了。

    涂山刚做任务时,桂阳户籍人口55万,实际人口15万,同样按30%计算,分别是16.5万和4.5万。实际上桂阳的治安兵定额是5千,前段时间因为匪乱,降至3千多人。

    这样,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在这个年代,合理的军民比例,应该是3%左右;否则,经济不能持续增长,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单纯的打仗,又有什么用。

    另外,个别时候,超额征兵,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是超额,所征来的士兵,素质必然低下。

    因此,所谓“青州兵”,其基础素质,肯定不咋样。不能挂靠上曹操,立即就神化了。

    190年初的荆州户籍人口,南阳243万、南郡74万、江夏26万、零陵100万、桂阳55万、武陵25万、长沙105万,共计628万。

    户籍人口与实际人口,的确存在差异,但并不是当初涂山发现的15万与55万的差异。

    真正的差异,大致只有5%左右。

    为什么桂阳人口出现80%的差异呢?主要还是因为涂山只是感觉(并忽略了城市人口),也没有真正进行统计;另外就是因为匪乱而逃跑。

    只说荆南四郡。

    还是前面的数据,190年户籍人口合计285万,实际人口270万。

    经过长沙、零陵、桂阳三起较大规模的匪乱,人口下降到258万。分别是零陵19万、桂阳38万、武陵126万、长沙75万。

    为什么武陵人口不降反升,当然是因为那个地方没有匪乱了。

    随后,就在190年,樊韵那边就安排了人口引进。当年引进的人口不多,不足两万算两万,全部安排到开荒领先的桂阳去了。

    191年,因为有了桂阳开荒的支持,引进人口超过10万。

    192年,荆南四郡全面开荒初见成效,百姓普遍实现温饱;同年,开辟了经荆北,过南阳,往司州、兖州、冀州的人口引进途径;还开辟了经荆北、过襄阳、上庸、往汉中、益州、雍州、凉州的人口引进途径。同年引进人口40万。

    193年引进人口110万。

    194年全国大荒。主要是蝗灾,其次也有干旱。史书对此的记载是:“六月,蝗虫起,百姓大饥,是时谷一解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吱,白骨委积,臭秽满路。”就是说,当时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被吃完的人,他们的尸骨没有人掩埋,被弃置在街巷,整个城市都是人肉的味道。

    同年,曹操发国难财,降青州黄巾百万,组建了三十万青州兵。193年才打完吕布,也不知道曹操的军粮从何而来。

    也是这一年,荆南引进人口280万。

    从190年到195年初,荆南一共引进人口442万,人口总数达到877万,超过了当初270万人口的三倍。

    每个时期的发展,都有侧重。

    荆南一开始侧重的,是从事开荒造田的士兵。他们也是第一批实现温饱的人。

    当时,百姓还没有实现温饱。

    吃粮当兵、当兵吃粮,说的是,之所以当兵,就是为了吃粮。

    结果,百姓们看到,那些兵不仅吃粮,而且还能够吃饱。

    于是乎,没人动员,就产生了当兵光荣的倾向。

    但,开荒造田所需要的人,不是无止境的。所以就有了各种严格的限制。

    限制之下,仍然制止不了民间的当兵热朝。

    于是就把经过开荒造田锻炼的士兵,抽了一部分,转作专业的士兵;另外,再征兵补充开荒造田队伍。

    后期,就不只是开荒造田队伍了,还有官办矿山、官办冶铁厂、官办兵器厂、官办杂件厂、官办砖窑、官办建筑营等等。

    至195年初,专业士兵共20万,分成两个10万,驻扎于江陵和长沙郡汉昌县(岳阳附近)。

    包括江陵在内的五郡治安兵维持5千不动,此外尚有各种开荒士兵、铁匠营、砖窑、建筑营士兵近13万人。

    计算士兵占百姓的比例,还需要纳入荆北江陵的人口。

    190年江陵户籍人口74万,实际70万。之后,吕岱就管理了日常和防卫,并没有进行开荒造田及各种建设。但因为荆南的粮食大量运到江陵,使得江陵的税赋维持在190年的低水平,长期不升;百姓的日子,比江夏、襄阳过得更好。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之外,也使得襄阳、江夏的少数人口,往江陵转移。最后,194年底,江陵人口135万。

    荆南877万人口,加上江陵就是1012万。

    专业士兵总数20万,占2%;士兵总数35.5万,占3.5%;这两个数据,都与穷兵黩武无关。

    一竿子从190年撑到195年初,自然是因为内政繁琐,只需笼统交待。

    之所以到195年初就停止了,自然是因为,涂山不能只关注内政了。

    原剧情中的195年,会发生很多大事。

    在演义里,就是13-15回“李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这些大事中,曹操迎圣驾到许昌,使得曹操在今后的争霸中,占尽了便宜。

    还有就是孙策以玉玺质押,向袁术借兵一万,打下横江刘繇、吴郡和会稽,建立了江东基业。

    这两件大事,对涂山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

    两件事一北一东,其中东边,孙策建江东基业的事,不急。

    北边天子的事,更急。

    但若要涂山这会儿就跟曹操硬干,显然不够明智。因而只能再往前捋,从“李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入手。

    所谓“李郭汜大交兵”,说的是一人劫持皇帝,另一人劫持百官,双方交战。

    其后,弘农张济以武力威胁,劝和,让双方放人。

    张济的兵力胜过李郭汜吗?并没有。事实是,李与郭汜相当,张济士兵很少。当时张济威胁的是,如一方不从,就帮助另一方。改变天平的平衡,并不需要多少法码。

    结果,李郭汜一放人,张济便头脑发热,自认为李郭汜怕自己了,居然敦请圣驾移至弘农。

    李郭汜自然领兵追赶。

    所谓杨奉救驾,就发生在途中。郭汜率兵追到,杨奉拦住,郭汜派崔勇出战,杨奉派徐晃出战,只一合,徐晃斩崔勇于马下。然后杨奉乘势掩杀,汜军大败。

    这是三国时期特有的斗将方式,引发的战局倾斜,无可厚非。

    郭汜败了一阵,次日又点军杀至营前来。

    杨奉跟昨天一样拦住。但这回郭汜不斗将了,直接率兵攻打。危急之中,忽然东南上喊声大震,一将引军纵马杀来,这就是董承。

    董承那么厉害?当然也不是。郭汜之所以再败,乃因为全军心里素质太低,稍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

    其后,李郭汜合兵一处,准备直接攻至弘农,杀了献帝,平分天下。但二贼言行不一,以抢劫为主,进兵缓慢,后来还被太仆韩融说服,不追赶圣驾了。

    皇帝逃到洛阳,太尉杨彪建议,召曹操护驾,然后才有了“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涂山此行,不是杀皇帝,也不能杀皇帝。不是篡权任务,杀皇帝不详。

    从“李郭汜大交兵”中可知,张济、杨奉、徐晃、董承、韩融、杨彪六人中,任意斩杀一人,就没有后面的“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为了保险起见,可以斩杀其中两人以上。

    虽然曹操迎圣驾到许昌,是196年的3月了。但这是演义世界,时间不一定准。所以,195年的新年一过,涂山就出发了。

    距离上次说涂山有二十年内功,已经四年多。现在,涂山已有内功八十年,相当于上个任务的目标杭勇,最后的内功。

    跟上个任务世界相比,这个世界没有灵气,但内功修炼又要容易些。

    身具八十年内功的涂山,此时与黄忠切磋,步战,只是稍处下风。不过,这还不能说明问题。这是因为,黄忠也炼了内功,黄忠的步战水平,也同样提高了许多。

    马战,涂山就要差黄忠更多了,大概能够支撑三十回合。

    箭术,就差得更远了。一百五十步(100米)箭靶,涂山只能勉强上靶,黄忠则能命中靶心。

    唯一能够胜过黄忠的,就是轻功了。

    其实,残影流玉身法是一样的,黄忠在这套身法上面所下的功夫,并不少于涂山。只是黄忠并不知道最后提升轻功的方法在于内功,修炼内功较少,所以如此。

    这时,黄忠才十年内功。

    涂山晓行夜宿,一路北上。

    黄忠也想随行,涂山没有同意。需要留下悍将,镇住汉昌军营的十万士兵。

    顺便再交待一下将领。

    这些年里,樊韵介绍了好几名将领进入汉昌军营,其中包括凌操和董袭。

    凌操(?203年),吴郡余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人,凌统之父。

    原剧情中,孙策与严白虎交战时,凌操出现,击败严白虎。

    董袭(?217年),字元代,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

    原剧情中,孙策进入会稽郡,董袭在高迁亭迎接。

    这两人都是原剧情里面的东吴猛将。

    目前这二人跟涂山和黄忠都相处愉快。

    涂山经襄阳、南阳、鲁阳,一路北上,不久就到了洛阳。买了个院子,停留了几天,再往西行,很快就到了弘农。

    杀张济吗?涂山犹豫了。

    杀了张济,换成张绣进长安怎么办?而张绣,今后可是有宛城之战的。

    算了,暂时不杀。涂山直接到了长安。

    城内官吏中,杨彪和韩融是目标。但不知杨彪生下杨修没有。

    那么,放过杨彪,先杀韩融吧。

    这个时候,长安城里非常混乱,那些官员,都没有应有的威严和仪仗。杀一个官员,很简单;困难的是,怎么找到那个官员。

    等了许多天,街巷传来消息,说李把皇帝劫持到坞去了。

    涂山想了一下,接下来,似乎是百官相劝。

    涂山拿布巾遮了半张脸,等在街角。不久,瞧见一个衣着华丽的官员行色匆匆。

    涂山闪身出去,抓了回来。

    问姓名,那人说:“学生姓古。”再问名,“许,许久的许。”又问字,“应诺,答应承诺。”

    涂山说:“认识太仆韩融吗?”

    “认识。”

    “带我去找他。”

    “好,壮士请随我来。”

    涂山发觉,抓来的这个官员,特别识时务,一路行走,都不往人多的地方凑,有些时候,还要钻小胡同。

    最终,官员指了一下,远处空旷平地几十人中,韩融就在里面。

    官员道:“若壮士信得过在下的话,在下能让韩融一个人过来。”

    涂山说:“我跟你又没仇,你去吧。”无所谓的样子,附带意思是:如果你想玩花样,我随时可以再抓你。

    那官员就去了,也没见他跟韩融说话,谁知,没过多一会儿,韩融真的就往这边来了。

    为免杀错,涂山躲到一旁。等韩融走过,再从侧后突然喊了一声:“韩融!”

    韩融忽听呼唤,还没完全转身,问话就来了:“何事相唤老夫?”

    “你是韩融?”涂山再问一次。

    “难道这世间还有谁肯冒充老夫的吗?”韩融的表情充满了倔强。

    涂山拔刀一刺,刀身透胸而过。再一抖,收了刀身。此时韩融尚未咽气,正在发现一些微弱的声音。涂山不理,掏了块布巾,擦了刀上血迹,刀入鞘,然后走了。

    接下来,涂山在长安呆了接近两个月,终于杀了杨奉。

    但徐晃是何人,一直没有问到。

    涂山想了一下,六人中已杀两人,剩下四人,似乎都有活着的理由(董承,今后有衣带诏),也可以不杀了。

    不过,就这么走,还是不行的。

    那李郭汜不是一直在打吗,去弄套装备。很快,涂山就弄了一身郭汜手下士兵服。

    随后,涂山就等在东面,张济过来的方向。

第83章 三国赵范11

    终有一日,张济来了。

    涂山冲动了一下,又按捺住了。此时击退张济,没意义。他今日来不了,改日照样会来。

    而要说杀死张济,大军丛中的张济,又凭什么一定要跟自己单挑呢?

    结果涂山没动,放张济的部队过去了。

    涂山就问路,霸陵怎么走。

    到了霸陵一看,原来有一座桥。看好地形,涂山就躲了起来。

    至下午,忽听一阵声音,涂山瞄了一眼,结果是来了几百士兵。其中有两个人的装备与众不同,应该是首领。

    涂山想了一下,自己是不是换身首领服装再来。

    但好像皇帝马上就要过来了,不赶趟。

    涂山直接悄悄转移到西面,然后在亮出身形,纵身跑了过来。

    桥上士兵远远一望,见涂山服饰相同,都没做声。两个首领中的一个,问:“喂,干什么去了?这么点距离居然还掉队!”

    涂山高喊:“将军有最新指令!”两个首领忙问:“什么指令?”

    涂山说:“来不及说了,先全部退到桥的那边。”

    退到桥的那边,意思是要削弱敌众我寡的劣势。张济的士兵虽然少,但还是比这里的几百士兵要多。如果拦截的士兵都退到桥东,张济士兵过来,先得上桥。受桥面宽度限制,张济的大军就施展不开。每次冲到面前,都不超过十人。

    郭汜的几百士兵很快就退到桥东了。两个首领过来,继续问郭汜的最新指令。

    涂山说:“张济马上就到,不如这里暂时由我指挥。我脑袋已经押给将军了,拦不住,就是个死!”

    两个首领本来并不愿意被指挥,但听涂山说到死,想了一下,就没再说什么了。

    不久,起风了。演义说是金风,也就是秋风。但秋风,并不是秋天里吹的所有风。

    秋天主降温,因而西北风,才是秋风。

    眼下的风,却是东南风。对涂山来说,是顺风,很好。

    隆隆的脚步声,好远就传了过来。

    响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张济的车马。

    最终,张济的人马都停在桥的另一边。

    一名官员拍马上桥,厉声喝问:“尔等何人,胆敢拦住道路?”

    照这个时代的规矩,这边应该有人回话了。

    该谁回话呢?刚才说好的,该涂山。因而两个首领都望向涂山。

    涂山望向一名持枪士兵,说:“借枪一用!”

    涂山的本意是,自己没有长兵器,所以借枪之外,还要借马。

    但接枪在手的那一刹那,涂山就改变了主意。随手一抛,那杆枪就飞了出去,扎到了桥上官员的咽喉。

    涂山慢慢走了过去。走的时候,两边人马都很安静,都被涂山这一手震慑了。

    走到位置,拾了枪杆,一挑,就把尸身抛到了桥下。这时,张济那边有人断喝:“小贼无礼,安敢有辱朝庭命官之躬躯!”

    涂山没理,又牵了桥上的马,拍了一下马颈,运轻功,飘上马背。

    然后抬望眼,判断了一下距离和位置,摘弓搭箭,嗖的一下,就把那个断喝小贼无礼的人射死了。

    这下,跟献帝一起的文武百官都不敢做声了。

    张济无奈,只得上前。

    刚到桥头,涂山便问:“来的可是张济?”

    “然也!”

    “若上桥,你便会死。想试一下吗?”

    张济原本是要上桥的,听涂山这么说,就问:“尔乃何人,因何拦住去路?”

    涂山说:“吾等奉郭将军命,把守此桥。任何人都不许过。”自己的名字,就不说了。

    张济道:“如今圣驾东行,难道尔等欲反?”

    “圣驾被劫持,东行并非圣意。”

    张济道:“那我请帝躬亲至,让圣口决断如何?”

    “你那么多兵团团围住,帝躬所言,均不由衷。因此,不足采信。”

    张济道:“那,你怎样才信?”

    “你全军自我束缚,无反抗之力,吾等始信帝躬之言乃出自本意。”

    “荒唐!”

    “不若你试试武力攻打。”

    张济黯然,退了下去。

    少时,张济果然驱兵上桥。

    涂山下马,拍了一下,让马跑往桥东。

    然后抡了长枪,便开始打斗。

    这杆枪,乃步兵之枪。枪身是木杆所制,非常适合步战。

    涂山虽然没有学过步战枪法,但一理通百理通,枪身如棍,一扫一大片,枪头如线,一扎一个准,很快,就让弘农士兵的尸体堵塞了桥身。

    看看弘农士兵放缓了攻势,忽闻西边远处喊声震天,弘农士兵只好重起攻势。

    这个时候,那杆枪已经不行了,涂山扔了枪,拔刀再战,死死守住。

    少时,郭汜兵到,弘农士兵停止抵抗,全面认输。

    郭汜连皇帝带百官,全都劫持到坞去了。

    涂山离开了长安,先东后南,返回荆南。

    涂山想,如果再来一次,张济一定不会请圣驾到弘农了。并且,李郭汜肯定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相信张济。

    至少三五年内,都不会发生曹操请圣驾入许昌的事情。

    过襄阳之后,涂山忽然想起,当日在长安抓的那个官员古许,也许就是贾诩。贾,组词商贾的时候,就念作古。至于应诺,应该是随口编的。

    也难怪他能够叫韩融过来授首。

    回到汉昌军营之后,黄忠说,樊韵几天前来找过涂山,现已返回长沙。

    涂山换了匹马,立即加鞭赶往长沙。

    涂山虽然在长沙任职,但已经好久没进过长沙城了。

    次日清晨,进了府衙,一问,太守居然不是刘磐而是张机,并且张机还治好了黄忠的儿子黄叙。

    切,这场恩德,就让医生赚去了,居然没有用来收拢黄忠的心。

    找到樊韵,涂山问到此事。此事并不重要,问此事,就相当于询问你最近过得还好吗,都属于寒暄。

    樊韵回道:“张机在别处举了孝廉,朝庭突然任命的。我们不方便拒绝,也就如此了。不过也毋须担心,张机醉心治病救人,无心理政。他就是挂个名,不会形成干涉。”

    “听说前几天你找过我?”涂山问。

    “是的,出了一些事情,需要合计合计。”

    接着,樊韵带着涂山,去了一个清静的地方。

    “淮南袁术,即将进犯荆南!”樊韵带来这么个爆炸性消息。

    “是嘛,愿闻其详。”

    “我荆南,民生富庶,引来天下人口,”樊韵说,“每年上百万人口流动,若说周邻不知,乃盗铃而掩耳矣。然,嗔贪而愤起,唯有袁术。自前年玄德入主徐州,术便厉兵秣马磨刀霍霍。然则天不佑术,总被各种杂事干扰。术箭在弦上,急切间,便欲犯我荆南。”

    这说的是每年引来上百万人口,周边相邻的诸侯都是知道的。

    相邻的诸侯都有谁呢?东边袁术、北边刘表、西边刘璋。

    刘表,最初瞧不上荆南,没想把荆南紧握在掌心。然193年一年就引入超过百万人口之后,刘表就知道,荆南,他已经惹不起了。既然惹不起,而荆南又还承认他的刺史,并向他纳税,他干脆就装着不知道了。

    西边,此前是刘焉。垂垂老者,于去年死亡。新主刘璋,急于坐稳,根本无暇东顾。

    只有袁术,才会因为贪婪嫉妒而轻举妄动。

    193年刘备入主徐州,因兵少将寡,未能掌控整个徐州。袁术一直想要征伐刘备。但总因为这事那事未能进攻。

    涂山知道的,就有一事: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索要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孙策奉命出击,拿下庐江。袁术任用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

    涂山就问:“袁术打庐江没有?”

    “打了,就在去年。”

    “既如此,可知袁术何时起兵,又往何处而来?”

    樊韵道:“我荆南,原与下江不通。因人口引进,便开辟了一些便道。其中有条便道,就在杨子江南岸,沿江而进。

    “此番,袁术犯我荆南,乃让六千士卒先行。

    “其先行士卒,去盔甲改布衣,却长刀持小刃,混入百姓之中,秘密潜入,准备理应外合。

    “然则我荆南对外来百姓,原本就要搜物、沐浴、饿乏。那六千士兵一来,就全都暴露了。

    “之后,术兴兵十万,鼓噪而来,法凭需要即日前往拦住。”

    这其中稍稍费解是“原本就要搜物、沐浴、饿乏”。那说是,荆南对于外来正常百姓,本来就要进行搜身、去外物,沐浴、饥饿等程序。

    其中,搜身,是搜去违禁用品,杀人的刀剑就是。

    去外物,还包括了衣服,则是暂时质押,后期要归还的。质押物品,是为了进行蒸煮等消毒程序,预防外地病菌入侵。此前,樊韵并不重视这个;这也是张机担任长沙刺史带来的特别贡献。

    饿乏,就是饿肚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后面有“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跟消毒的意思差不多。其间,荆南提供的少量食物里面还含有泻药。拉几天,把外界藏于体内的病菌全都拉掉。

    沐浴,是洗澡,但不是简单的只洗一次。而是各种不同的洗,很多次。

    另外,还有各种洗脑式灌输教育,军训体罚式强迫训练。

    后期自然还会有职业技能培训,及各种安排。

    那些程序,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自然会有很多不人道的地方。但那并不是涂山弄的,而是在樊韵、徐盛的指导下,三国的人自己弄的。当时的人,符合当时的时代,就行了。

    涂山忽然想起徐盛,那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野战高手,便问:“不知文向可否随军出征?”

    “他另有安排,”樊韵说,“你的任务,便是挡住沿杨子江、从南岸过来的十万敌军。由于你的兵力稍弱,所以,只求拖住敌军,不求杀敌。”

    听了这话,涂山忽然感觉不对怎么、似乎、樊韵成自己上级了?

    还好,涂山从来没有把樊韵当成自己的下级。

    硬要划分的话,在现代,嫂年长,应该是上级;在古代,嫂同样年长,应予尊重,只是有些朝代长嫂不宜主外,故不是完全的上级。

    总之,无论按哪种标准,长嫂都不是下级。

    还有,涂山这个任务,是要改变赵范的窝囊人生。原先,涂山是准备投靠刘备的,现在既然樊韵透露出这种意思,那么,在她的手下混,其实也可以。

    所以,涂山只沉默了片刻,就问:“汉昌不是也有十万兵吗?”

    樊韵说:“因为六千敌兵的潜入,我抽了两万去处理。另外,凌操、董袭,各自带兵两万,到江陵那边去了。如今大将就剩黄忠,士兵只有四万。”

    涂山想了一下,说:“我需要实地勘察一下,十天之内复命。”

    樊韵说:“已经查到敌兵潜入,袁术大军极可能已经出发。十天复命,恐怕晚了点。”

    涂山道:“无妨,士兵明日清晨就可以出发。十天之后,已过了江夏南岸。我再赶过去,正好一同进入江岸陡峭地带。如果时间仍然来不及,我还可以只带少量尖兵先行一步。”

    “既如此,到时候我在汉昌等你消息。”

    现在涂山的轻功,如果用于长途赶路的话,平地浅丘地形速度可以达到40公里每小时,陡峭崎岖地形则是20公里每小时,并且一天最多可以奔袭10小时。

    以下几段用现代地名。

    荆南自东方引进人口,以往走的是长江南岸。从铜陵到九江(现代九江)、从九江到黄石,都是蜿蜒曲折的陡峭地形,只有从黄石到岳阳(汉昌),是平地浅丘。

    如今,涂山赶赴铜陵勘察。长沙至岳阳(汉昌)157.5公里需要半天,岳阳至黄石250.9公里需要一天,然后黄石到九江148.1公里也要一天,九江到铜陵279.2公里则需要两天。

    当天走。如果当天算作第一天的话,第五天可到铜陵。

    归程只需走到岳阳(汉昌),四天就够了。说一去一回共十天,里面还含有一天机动。

    轻功赶路,并不需要行走于规整的路面。所以轻功赶路的里程数,直接采用现代高速公路里程数。

第84章 三国赵范12

    说干就干,但四天之后,涂山并没有到达铜陵。这是因为,涂山过了池州之后不久,就望见袁术大军了。

    乖乖,十万,好大一片。挤在狭窄的山道,怎么走?

    于是乎,袁术大军就在开路。要开出几条平行的道路,从单列,变成双列、三列或更多。

    但山势回转,开路又谈何容易。

    某个地段坡势较缓,好说。另一个地段,坡势就陡了。还有的地方,不架桥根本就过不去。

    如果有十足的耐心,就像涂山在上个任务那样,规划好路线,对其中的难点一个一个地解决,最终,道路还是能够修通的。

    但,袁军是在进攻。进攻,是要抢时间的。哪有那个闲功夫耗在修路上面?

    所以,矛盾了。最终嘛,肯定只得认命,走原有的那条小道。

    但如今,涂山望见他们的如今,还没到那个时候。

    涂山避开袁军,走山后。时不时的,又越过山岚或垭口,探头过来望一眼。最后,到达铜陵的时候,用时五天。

    铜陵再往东,长江沿岸就没什么大的山脉了,因而继续东行,就只剩观察敌军的意义。

    涂山倒是把这队袁军都看完了,心中默算了一下,还真有十万人。

    三国时代,早期,百姓与士兵的比例大概就在5%左右。这个时候,出兵三万,都算是多的。

    同时,出了多少兵,就说多少兵,一般不会夸张。

    中期,就像曹操那样,达到30%左右穷兵黩武的程度。这个时候,出兵通常都是十万以上。同时,还会进行一定的夸张。

    后期,这个后期,就不是时代后期的意思了,而是某一个诸侯混不下去,即将灭亡的时候。那时,就会像黄巾那样,挟民为兵,比例高达80%,并且时常会号称雄兵百万。

    现在,袁术的兵,说十万就是十万,并且还是5%左右条件下征来的高素质士兵。

    不过,据樊韵说,先头部队那六千人并不是这样。那六千人里,只有一千人满足这样的条件,另外五千人,都只是相对健康的百姓。

    涂山继续往下游走了一程,然后设法过江,自长江北岸返回。

    这是因为,涂山依稀记得,北岸这边,现代有个安庆市,地势很平坦的。

    为什么引进人口和军队进攻,不走平坦的北岸,反而去走崎岖的南岸?

    不看一下,真说不过去。

    先前与袁军遭遇,影响了速度。现在走北岸,不用担心那些,涂山就稍稍加了点速度。

    两天之后,望见南岸的鄱阳湖口,又见到长江拐向西北,便是过了现代九江了。

    一天后,在沙月矶附近渡江,再一天,返回岳阳。

    以下,改回三国地名了。

    樊韵果然等在汉昌军营,而这时,士兵已经出发,军营已经基本没人了。

    涂山回复自己查勘的情况。

    先说北岸。

    北岸的中条山实际是延伸到江边的,并没有后世存在的大块江边平地。

    但北岸靠近长江的山峰,地质情况不行。很多山石,都有较大裂缝。想来,后世可能是为了根除隐患,才进行炸山造地。

    所以,对于人口引进及大军行动都没走北岸,表示理解。

    再说南岸。

    自己过池州之后不久,望见袁军。之后估算袁军,果然有十万。

    袁军过来,过铜陵之后,进入崎岖山路。千里之后,到达鄱阳湖口,再过六百里,到达黄石,之后,才是浅丘平地。

    预计袁军在崎岖山路的先进速度为每天60里。单个士兵自铜陵走到鄱阳湖要十七天。

    同时,每公里一千人,十公里一万人,袁军十万人,将会绵延百里。

    这样的单列进军,又处于那种地形,吃饭的时候,让士兵自己挖灶不现实,集中挖灶,做好之后,还需要人工传送。吃一顿饭,就是一个时辰。

    还有宿营的问题。那条路根本就没有安营扎寨的地方。就按十七天计算,十七天都在野外合衣而卧,士兵很可能会生病。而如果想挖点平地,必然会比往常更加耗时耗工。

    结论是,就算二十天,袁军也到不了鄱阳湖口。

    自己返回花了四天,明日开始追赶部队需要两天。之后的位置,大致在黄石附近。

    黄石至鄱阳湖,五百里山路急行军需要六天。过鄱阳湖算一天。过湖,加休整。

    最后放慢速度,前进到彭泽,三百里正常行军六天。

    共计十九天。

    以十九天,去拦截二十天,的确不够保险。但涂山随时都可以带领少数士兵轻装先行。

    所以,最终计划在彭泽一带,把袁军拦住。

    涂山这计划,没什么大毛病,樊韵就点头了。之后,樊韵就离开了汉昌。

    汉昌军营十万士兵,抽两万去应对潜伏的六千,就算小题大做,也可以理解。

    但凌操、董袭各带两万士兵到哪儿去了?

    还有江陵那边的十万士兵,难道没一点行动?

    所以,樊韵点头,再一走,等于就摆明了其与涂山的上下级关系。

    樊韵负责的是全局,涂山只负责局部。虽然涂山也可以问一下全局,但却不能保证樊韵一定会说。

    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这种关系上的逆转?

    回忆了一下,涂山发觉是自己在长沙、一门心思想跟黄忠拉拢关系的时期。

    那个时期,樊韵负责的是开荒造田。由桂阳,而扩大到三郡。增加煤矿、石灰石矿之后,更是扩大到四郡。

    那期间,涂山就只搞了长沙郡的开荒造田。

    总而言之,是太消极了。

    譬如买通并控制牙行,招揽人才等事,都是樊韵主动干的。涂山根本就没往那个方向努力过。

    于是,涂山成为下级,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涂山此时的职务还是都尉。

    尉就是保卫、护卫的卫。都,则是都市。都尉,就是一个都市的武装首领。

    组词县尉,就是一个县的武装首领。

    但设置专业士兵之后,士兵与都市城郭,就脱离了关系。就像袁术的军队一样,脱离了地方,一心进行专门的训练。

    涂山职务名称没变,实质却是汉昌军营的首领。硬要明确职务的话,应该算是将军了。只是不知,将军前面的修饰定语到底会是什么。

    黄忠的职务名称也没变,还是中郎将。同样是中郎将,差别非常大。但实际上,黄忠是汉昌军营的副首领。

    涂山黄忠之下,还有五人,官职也是中郎将。

    五人的名字是凌操,没字;董袭,董元代;莫敬、莫季同;高旷、高宏放;周砀(dàng,荡)、周彭越。

    前两位,是原剧情里面的东吴名将。两人都以勇猛为主,不像吕岱和徐盛那样具有显著特点。

    士兵并没有分配到人头,因而不是每人两万兵。凌操、董袭各自带兵两万执行任务,是出于樊韵的调令。

    现在情况就是,士兵四万,将领五人:涂山、黄忠、莫敬、高旷、周砀。

    两天之后,涂山顺利追上了队伍。这个时候,队伍正行进在黄石至湖口的中途。

    又过了四天,到达湖口。过鄱阳湖,花了一天。此时,比计划提前了两天。

    再往后,计划是士兵每天行进五十里,六天后到达三百里的拦截位置。

    但涂山率兵到此,想法突然就变了。

    涂山把几个将领找过来,商量了一下。

    涂山说:“我原来的想法很简单,准备在距离此地三百里左右的位置拦截敌军。但如今突然发觉,情况有变。”

    黄忠问:“为什么选在那个位置?”

    “哦,我先一个人走了一趟。距离此地三百里左右的那个位置,山势陡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过来,很容易拦住。”

    “那,情况有变,指什么呢?”高旷问。

    “这是因为,我突然想到,这一带的山峰都不大。那条羊肠小道受阻之后,敌军必然会绕道而进。到底会怎样绕道,还需要再去查勘一下。”

    莫敬问:“就你们两个会轻功的去吗?”

    “正是,”涂山说,“你们三个,率领大军缓慢前进,每天走三十里就行了。”

    三百里就是一百五十公里,涂山一个人要走七个小时,现与黄忠同行,就走了十个小时。

    此时袁军自然没到。

    涂山和黄忠在江边那条羊肠小道上反复走了几趟。发觉前方若是被堵,往大山深处绕行的口子实在是太多。

    假设有时间有物资,在那些口子上都建设关隘拦住,那也是大工程。如今没那个条件。

    没有关隘拦阻,自然就只能用人去拦。

    难怪要带四万人过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成语。看上去,似乎指的是特别险要的地形、关隘。但如今涂山知道了,最重要的,还不是险要的地形,而是敌军没办法绕行。

    现在这个地方,绕行太多。那么,是不是找一下,看看哪个地段,是连续几十里都无法绕行的。

    涂山提出这个设想,黄忠反对了。黄忠说:“放眼瞧瞧远处,再不行望望对岸。这里的山,高不过千仞,尽皆常人能越。别费那个力气了。”

    千仞,约等于2667米,常人的确能够攀越。并且,就算真的存在几十里无法绕行的地段,后退,让过那几十里,又会如何。

    如此,敌军绕行,就成了必然。

    选出一个阻击点(不是狙击)。

    敌军肯定会绕行,阻击地点就不再是越险要越好了。

    然后走到敌军的位置,从羊肠小道的角度,去选择绕行的垭口。

    上垭口,模拟敌军绕行,以确定行走路线。

    这样,反复去做,就会发现,有的路线,会重合。

    那些重合的地段,就再次成为二次阻击点。

    二次阻击点,不止一个,实际有五个。五个阻击点,怎么安排,怎么防止敌军从后面摸到阻击点。

    黄忠又有了不同看法:“我说,怎么光是拦截?”黄忠指了指其中一个二次阻击点的地形,说,“像这个地方,直接拦阻,感觉非常困难,倒不如让士兵到上面去,还包括对面的山头,让开中间,让敌军走!”

    翻译一下就是,改阻击为伏击。

    其实也可以。

    思路打开之后,事情就顺利了,四天后,具体方案锁定。

    往回走,就不是三百里了。

    事先对莫敬等人交待的是,大军日行三十里。这里的三十里,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指,别把士兵累着,让士兵随时保持充沛的体力。

    四天时间,士兵的先头部队,已离开湖口两百里。

    判断了一下行程,感觉肯定比袁军先到达阻击点,涂山黄忠二人就跟着队伍前进了。

    再前进半天之后,涂山下令停止前进,向后传令,叫校尉过来。

    不久,校尉来了。涂山给出一张地图,又具体指点了一下山势。

    就是给他说,怎么走、怎么走,看到一大片青色的岩石就拐弯,然后又如何如何,就会发现一大块比较平坦的土地。然后,在那儿安营扎寨,营寨规模三千人;最后原地休整,等待下一步命令。

    最后,所有人都到位,格局是:

    江边第一阻击点,两千人,临战一千人,轮换一千人。

    山中二次阻击一点,一千人,临战五百,轮换五百。

    山中二次阻击二点,两千人,临战五百,轮换五百;因地形原因,另有一千人,负责侧翼的阻挡。

    山中伏击点共三处,每处一千人。由于三处伏击点相距并不远,打扫三处战场,就由另外一千人负责。

    涂山,亲自率领一千人,作为机动。

    这样,直接负责阻击作战的士兵,就达到一万人。

    这些士兵的直接指挥,除涂山那一千兵之外,都是各自的校尉。

    另外,在距离十里到二十里的范围,稍稍平坦的位置,设立了四处营地,共宿营一万。

    如果战斗时间延长,这一万兵,将会与战场上的一万兵进行轮换。

    还有两万士兵呢?

    后退。

    一直后退到湖口,再南下,夺取豫章。黄忠、莫敬、高旷、周砀均在这边。

    为什么大战将临之际,还要抽兵攻打别处?

    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受地形限制,战场狭窄,无法将四万士兵全部投入战斗。

    二是豫章靠近战场,其中或许存在对战场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的人。

第85章 三国赵范13

    豫章,就是现代的南昌,同时也代表了现代的江西。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整个江西,大部分都是山区。就只有以南昌为中心的一大块平地。平地的面积,约等于桂阳加零陵。

    原剧情里,孙策打下豫章之后,还另外增设了庐陵和鄱阳两郡。

    豫章在行政上,隶属于扬州。

    但,看一下庐江、九江(寿春)、丹阳、吴郡、会稽等同为扬州下属郡的位置,就可以发现,扬州对豫章控制力不足,基本属于放养的模式。

    三国进入195年,除了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吕布和曹操之间爆发过大战之外,其余诸侯都没什么大动作。

    现在的豫章,其实就相当于190年之前的各地。

    黄忠是著名的猛将,并且还有轻功。就像涂山刚到荆南时那样,先行一步,一个人进了豫章。

    这样的手段,只能在目标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使用。

    随后,莫敬、高旷、周砀率两万大军过来,豫章的守城士兵就想关上城门。

    黄忠闪身而出,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十几个兵杀了。

    听着城门楼上似乎有少许弓弦的声音,黄忠镇静没动,直至莫敬率兵突进城门,这才脱身出来,上了城墙。

    此时步战,谁是黄忠的对手?

    杀了七八个人之后,城门楼上的士兵居然全体降了。

    当然,他们主要迫于城下的军队,而不仅是迫于黄忠。

    按制(编制),豫章郡有兵五千;就算超编一点,也上不了万。

    因此,两万士兵控制豫章,完全没有问题。

    第一步,守取城门和城门楼。第二步,守住衙门。第三步,冲进军营,守住各处房舍,禁止豫章原来的士兵走动。

    如此,挟雷霆之势,很快就从军事上,拿下了豫章。

    军事上拿下,距离真正的拿下,自然还有一定距离,但无论什么事,都得一步一步的来。

    豫章是个大郡,下辖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吴平、西安、彭泽、艾、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等十六个县,总人口接近两百万。

    地方大了,全盘拿下就要困难许多。

    接下来,应该是“传檄而定”程序。

    檄,即檄文,指公示性质的公文,并不仅仅是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此时的檄文,应该写什么呢?

    应该写,豫章前郡守,横征暴敛,荒淫无道,我军奉某某指令,特来征讨,已经拿下该郡守。现晓喻全郡人民,稍安勿躁,前上级的事,不会牵连你们,希望你们还像以前那样工作和生活。

    随后,各县回文,表示知晓,并顺便痛斥前郡守,表示今后会向新势力上税纳贡,等等。

    这里,差了一个环节,就是奉了谁的命令。

    没有一个合适的出处,檄文都不好写。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就是这种表现。

    具体的说,黄忠他们奉的是涂山的命令;但实际他们奉的是樊韵的命令。涂山和樊韵,一个是长沙都尉职务,一个是武陵太守职务,能写出来么?写出来能对豫章的县令有震慑力么?

    所以得往上找,谁呢?自然是刘表。

    刘表不是荆州刺史吗?怎么管到扬州来了?

    这个嘛……君不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地理上,扬州也属于楚国,是不是这样?楚国,可是好几次都是在襄阳设立国都的。

    于是

    豫章前郡守,横征暴敛、荒淫无道,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我主刘景升,看在同属楚国一脉,讨叛伐逆,已经拿下前郡守。

    差不多就行了。

    “传檄而定”中的“传檄”好说,能不能“定”还不好说。

    咋办呢?当然是派兵前往了。

    不过,总共才两万士兵,被十六个县一分,就没人了。

    所以,不能分兵。就黄忠,带三千士兵,一县一县的依次通知。

    拿到回文,并且回文上表示顺从,就去下一家。否则就是武力征服。

    这样,一圈走下来,就开始的时候,武力征服了一家。

    想来,后面的县,应该也有不服的,只是看到前面的先例,就假装顺从了。

    再往后呢?自然就看黄忠的了。

    难道黄忠还有治理才能?当然没有。黄忠有的,是轻功。

    莫敬、高旷、周砀三将都不动,在武力,牢牢控制住豫章。

    黄忠,则以轻功返回荆南,向樊韵请示,让樊韵派遣治理人才过来。

    治理人才过来之后,短期内,并不能收笼民心。得通过一定的行动,给民众带去实惠,得到百姓初步的认可,那个时候,才算是真正拿下豫章。

    时间,自然就接近两月之后了。

    回过头来,追述阻击战。

    江边第一阻击点,就只设置了这么个点。并没有如果守不住,随后还有第二个、第三个点。

    首先讲的是第一阻击点的地形。

    一座一座的山,列在江边。从天上往下,只看那条羊肠小道的话,就会发现,它是蜿蜒曲折的。

    第一阻击点,就在一个较大的曲折之处。

    远方,羊肠小道转过来,自接近长江,向南,转向远离长江。之后,再拐一个弯,自远离长江,再次转向接近长江,最后,再拐一个弯。

    阻击的士兵,自然没在路上。

    想想也是,一条羊肠小道,能够并排站立几个士兵?最多两个。但实际上,这里布置了一千个。

    一千名士兵,都在山脊。那个山脊,自然是加工过了的。挖了壕沟,方便站稳,同时还能隐藏身形。

    而那条羊肠小道,最后那个弯,刚一拐过,就被堵死了。

    是被很多块巨石堵死的,人少了绝对推不开,人多了绝对站不下。

    之所以在拐弯之后才堵住,就只为了让远处的袁军望过来,发现不了。

    让袁军发现不了,当然是为了鼓励袁军继续沿着羊肠小道往前冲。

    这里,还有个小问题:也许有人会把此处地形与攻城战进行比较。

    在攻城战中,城墙的上面,排满了守方士兵,攻方照样搭起梯子往上冲。

    还有就是,攻方派出大量的士兵,强行冲上山脊,怎么办?

    这样的疑问,其实都忽略了攻方所在的位置。

    因为是平地或者浅丘,攻方才能集结大量士兵。

    集结了大量士兵,才有强攻。

    如今这里,攻方哪怕有十万人,但真正能够走到前面来的,也就几百人。

    几百人,休想依靠强攻,与上千人的防守相对抗。

    袁军来了。

    由于荆南士兵物资丰富,箭矢大大的有,因而他们并没有等敌军到达最近的位置,才发动攻击。

    一望见袁军,箭就射了过去。

    那还是在校尉控制之下的射击,每次大致就只是十个人射箭。

    此时,袁军还刚刚转过上一个弯。但空间距离并不远,不到百步。

    袁军前进受阻,自然就停止了前进。向后报告,之后就来了首领。

    第一次过来的,是个百夫长。百夫长拿着盾牌,一边走一边张望。

    等他走到远离长江的那个弯时,山脊的上端和下端同时射出十几支箭,盾牌挡了这边挡不了那边,百夫长立即就壮烈了。

    袁军士兵经过多次探头,终于发现百夫长死了。于是就再往上报。

    这回,来的不是千夫长,而是万夫长,也就是一位将军。

    谁呢?陈兰。

    陈兰(?-209),《后汉书》里记的是陈简,庐江(治今安徽庐江)人。

    原剧情中,他本为袁术部将,后来反叛袁术,落草为寇,最终被曹操部将张辽斩杀。

    陈兰跟先前那个百夫长一样,举了盾牌,向前探查。另外,他还抽出了佩箭。

    怎么不是马上作战的兵器?

    废话,这种地形,长枪大戟根本施展不开。

    同样走到远离长江的那个拐弯处,同样遇到箭袭。并且,这次箭袭,数量要比上次多得多。

    陈兰一块盾牌,的确拦不了两个方向的箭矢。但许多箭矢,射在陈兰的盔甲上面,都滑过去了。还有一些箭矢,则被陈兰用佩箭打落。

    看上去没事,其实陈兰很狼狈。他如果停站在原地,最终必将力竭而死。而如果往后退,就会影响躲避和格挡。

    稍一犹豫,陈兰还是选择了后退。没退几步,果然就中了一箭。

    中箭之后,由于疼痛,影响了武艺,格挡又差了几分。

    再退,再中箭;然后中箭越来越多。

    终于,陈兰被射成了刺猬,倒在羊肠小道。

    倒是没跟百夫长一样,摔到坡下。

    就是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无论是兵来,还是将来,都没有什么有效办法。

    袁军前进的步伐,就硬生生停了下来。

    放弃前进向后转,那是不可能的。

    袁军随后就开始了翻山越岭的绕道。

    讲了第一阻击点,其它的,诸如两个二次阻击点,以及三处伏击点,就没什么讲述的必要了。

    需要讲的是,是涂山那边。

    涂山这边的一千士兵,基本职责是机动。

    机动的意思是,哪里出现了薄弱环节,就顶到哪里去。

    结果,开战之后,涂山发现,六处战场,我方都游刃有余。

    那么,是不是率领这只机动部队直接攻击袁军呢?

    想了一下,涂山放弃了。

    此时,涂山担心的是,万一袁军久攻不下、久绕不过,灰心丧气,退却了,怎么办?

    须知,涂山的任务,是拖住敌军。樊韵的原话是“只求拖住敌军,不求杀敌。”

    樊韵没说期限。那意思就是,如果到期,会有人过来通知。没人通知,就是没有到期。

    如此看来,还得把袁军的归途阻断才是。

    怎样阻断归途?

    也像拦截那样,显然不行。

    虽然拦截那边,有一万人轮换,但那是长期作战所必备的。

    如果将那一万人调到东边去,两头作战,时间一长,所有的士兵都会疲惫。另外,东边的一万士兵,还有可能面临缺粮的窘况。

    涂山找了个隐蔽的地方,命令士兵休息。然后独自向东探路,走的路,当然不是江边。

    探明一截,让士兵走一截。十几天之后,终于绕到了袁军的东边。

    涂山找了校尉过来,说自己要离开,要校尉带兵顺路往东一直走,并随时了望对岸。走到对岸大山即将消失的位置,停止前进,然后离开江边,绕到大山深处,择地隐藏。

    这样,涂山就离开了战场。

    一个人,一个轻功全开的武林高手,奔袭在崇山峻岭,速度是非常快的。

    由于要绕开战场,还是多花了些时间。五天后,涂山回到长沙。

    一问,樊韵在武陵。

    涂山立刻找了过去,说了自己的担忧(袁军撤退),以及消除这种担忧的设想(解决办法),很快获得了樊韵的认可。

    随后,涂山拿到樊韵的批条,领取了骡马,带了一些工匠,以及许多工具,再次东行。

    这回,速度就慢了。不过,再怎么慢,都有到达的时候。

    走了将近一个月,涂山到达池州附近。初步安顿了工匠,再找到那一千士兵,询问袁军有没有退却。士兵回答还没有。涂山这才放心。

    随后,涂山一个人外出,寻找煤矿,寻找石灰石矿。

    只不过,这回,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眼下的战争,为了阻止袁军撤退。

    因而煤矿和石灰石矿的品质要求,就跟以往不一样了。

    同时,那一千士兵也被调到指定位置,进行土石方作业。

    其实就是挖山。挖山,听起来吓人,实际上并不是要把山峰挖平。

    涂山标注找了十处险要的所在,让士兵挖掘深沟。不求宽度(半尺到一尺就行),但求深度(五尺以上)。挖到石头,还要用錾子往下打。

    险要,指的是,从江边那条羊肠小道的角度去看,很危险,似乎很容易滑坡。

    但实际上,江南这边山石地质都很稳定,并没什么滑坡的迹象。

    因此,涂山才安排士兵,在那些地方进行挖掘。

    不是挖岩石的下方,而是挖岩石的背后。

    挖下方,就算把岩石挖塌了,挖掘的士兵,恐怕也跑不掉。

    挖后面,推一把岩石,照样能够造成滑坡。

    只不过,谁来推?

    不仅涂山不行,放眼天下,谁都不行。

第86章 三国赵范14

    找煤矿,是为了烧石灰,把石灰石矿石烧成生石灰。

    要烧的石灰石矿并不多,因而需要的煤,也不是很多。

    烧成生石灰之后,还要进行一定的破碎。如果破碎到底,就成了石灰粉,但现在并不需要。现在只需要破碎到鸽子蛋那么大,就行了。

    之后,便将那些生石灰颗粒,倒入那些、在岩石后面的、挖好的深沟。

    注入水。

    生石灰遇水,会变成熟石灰。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并且还会出现两到三倍的体积膨胀。

    就是这种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巨力,去推动岩石。

    岩石滚落而下,并带动周边,这样就形成滑坡。

    又一个月之后,十处位置,最后成功制造了七处滑坡。

    江边那条羊肠小道,就算是阻断了。

    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不过,算算耽搁的时间,应该也有两个月了。十万袁军,呆在江边的羊肠小道,两个月不能前进,相信离撤军,也不远了。

    遣散了工匠,涂山对一千名士兵进行最后的安排。

    七处滑坡中的五道上游滑坡,都不需要阻击。如果袁军有胆,尽可以从滑坡地带小心通过。

    如果袁军没胆,想要绕路呢?

    这一次,跟彭泽那次可不一样。

    彭泽那边,几乎袁军一绕道,就会遭受阻击或伏击。

    如今这边,没那么多兵,因而对于袁军的绕道,并没有切实可行的阻止办法。

    不过呢,撤退的袁军,也跟彭泽那边不一样。他们一定不会轻易的开始绕道,这是因为,彭泽那边,袁军的主要伤亡,就产生在绕道的过程中。

    但袁军始终还是存在着绕道的可能。就一千兵,怎么拦得住?

    涂山把士兵分为两起,一起,三百人,主要负责下游最后两处滑坡地带的阻击。另一起,七百人,负责阻止袁军绕道。

    这样的安排,肯定拦不住十万袁军。哦,这个时候,袁军可能只有九万了。

    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涂山又开始考虑自己孤身一人,杀进袁军丛中,击杀对方军官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没有军官指挥,也许袁军就不会绕道了。

    近战,倒没什么危险。涂山此时,只略逊于黄忠。而黄忠,则因为内功,战力是上涨了的。也就是说,自己步战近战的时候,战力并不输于原来的黄忠。而原来的黄忠,就已经是这个世界的顶尖战力了。

    真实历史中,袁术军中也许有高手,但演义世界里肯定没有。

    如此,自己哪怕身陷重围,都没有问题。

    加之,又是羊肠小道的地形,袁军并不能发挥人多的优势。

    所以,近战无忧。

    但弓箭呢?

    自己出现的时候,倒是可以小心一些,尽量不让袁军发现。或者说,从袁军发现自己,到自己杀进袁军丛中,时间可以很短。

    但离开的时候就不行了,离开的时候是上坡,从羊肠小道,上到大山的垭口,那个时间必然很长。

    很长的时间,足够相邻的袁军士兵放箭十轮了。

    就算相邻的袁军士兵只有三百人,那也是三千支箭啊!

    如果穿戴盔甲,去防备箭矢,自己就不能保证灵活的身法。保证身法灵活,就不能避开那么多的箭矢。

    往江边跑,最后跳入江中,就不要想了。袁军那么多人,到时候承受的,就不止三千箭矢了。

    抬头遥望天上浮云,忽起一阵风,云散了。

    咦,自己不仅可以杀将,而且还可以杀兵,那些袁军士兵惊慌退避之余,有些,肯定会往江边跌落。哦,就算不跌落,自己也完全可以杀出百米无人区。最后撤到中间,再上垭口,应该就没有多少追射的箭矢了。

    说干就干。

    吃饱喝足之后,涂山直接起身,没多久,就到了那条江边的羊肠小道。

    这个时候,涂山忽然想,就这样的地形,假如敌军不跑,而自己又有无限的体力的话,完全能够以一敌万的。

    算了,那样杀戮太重,恐怕不好。

    往北走了两百里,就望见袁军了。袁军的方向是往东,果然在撤离。

    涂山躲到旁边山上。

    袁军过来。

    袁军里面的十夫长、百夫长,服饰都差不多,看不出来谁是。

    从千夫长,也就是校尉开始,服饰不一样了。

    临战了,涂山又忽然改变了主意:直接用箭射。

    一箭,就射死一个千夫长,距离在百步左右。

    没赶上黄忠的箭术,到战场上,还是够用的嘛。

    校尉附近的袁军士兵,都没看清楚箭是从哪儿射出来的。只是胡乱的还射了一会儿,然后因为后面的催促,又继续上路了。

    这办法不错。

    如此这般,点杀了十几个校尉之后,终于,看见一个将军。

    将军的服饰,跟校尉相比,又有不同;要威严得多,也华丽得多。

    面对将军,涂山就没射箭了。涂山想,将军的武艺,应该比较高,冷箭很难伤得了将军。

    涂山就抽了刀,悄悄移动,慢慢接近,最后突然杀出。

    杀出的位置,离那个将军不远。中间七八个小兵,几下就砍翻了。

    但是,跟那个将军一接手,便发现,对方果然不是泛泛之辈。

    肯定胜得了,但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结束战斗的。

    涂山担心背后有其他袁军士兵施冷刀放冷箭,就分出了一些注意力。

    这样一来,战胜那个将军的过程就被延长了。

    突然间,两人因为大力碰撞,分开了一点距离。

    那个袁军将军大喝一声:“吠,你是何人,竟敢闯入军……”

    涂山懒得说话,直接就杀了上去,敌将只得住口。

    其后,敌将慢慢处于劣势。

    但那个敌将越是处于劣势,就越是想说话。

    想说话,也是要分心的。

    分心,就会影响战斗,就会更加处于劣势。

    终于,那个将军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就被涂山杀死了。

    杀这个将军,至少花了十分钟以上。

    随后,涂山按照事先的设想,清出一百米羊肠小道,迅速回到中间,再纵身上山。

    果然,只有稀稀拉拉的箭矢射来,没有伤到涂山。

    就这样,涂山接连杀了三天。

    杀死袁军校尉四五十人,杀死袁军将军三人。

    达到的效果还不知道。最起码,先期到达滑坡地带的袁军,应该都没有指挥。

    没有指挥的袁军,自己那一千士兵就有希望拦住了。

    第四天,涂山遇险了。主要的原因,是地形变了。

    由于袁军宿营和煮饭的需要,羊肠小道的沿途,时不时的,就会出现一小块挖出来的平地。

    由于山势陡峭,那些平地的面积都不大。就像常见的梯田那样,面积在半亩左右。

    半亩,就是333平方米。

    遇到这样的地形,涂山通常是不下去的。

    但此时此刻,涂山望见了袁军的大纛(大旗、帅旗),猜测袁术可能在那座帐篷内。

    头脑一热,涂山就冲下去了。

    结果,帐篷里面有四个将军。

    很可能,这支袁军里面活着的将军,就剩这四个了。

    四个将军里面,还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所以,一开始,涂山就处于劣势。

    中了袁军的计了。

    涂山此时,倒也不是走不掉。毕竟,涂山的武功更高并且轻功一流。但,走掉之后的箭矢,恐怕就躲不掉了。并且那些箭矢当中,肯定混有这四个将军用强弓射出的劲矢。

    所以涂山不能走,只能打。

    期待着找个机会,杀掉一个最弱的敌人,也许就能破局。

    但,那个武功只比涂山稍弱一丝的将军,眼观六路,非常警惕,让涂山几次三番,都未能如愿。

    一时之间,就胶着了。

    可惜的是,这种胶着,并不是势均力敌的状态。如果是,拼的就是体力。

    如今的胶着,却是涂山被四个将军压着打的状态。这样,拼的就不是体力,而是幸运。

    涂山随时都有可能受伤。

    而只要受到一点点伤,便会打破这种胶着,败势如山倒。

    坚持,再坚持,这个时候,涂山已经不期待杀掉最弱的敌人了。

    涂山想的是,到底跑不跑。

    跑,几乎就是个死。不跑,最终也要死。

    那么,能不能拼着一死,干掉四人当中的谁。

    四个将军当中的两个,跟涂山之前杀过的其他将军武艺相仿,另有一人,武艺稍高;但这三人,都不是什么问题。

    问题是有一人武艺特高。如果跟涂山单挑,估计涂山也要花上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取胜。

    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是纪灵。

    袁术军中,最得袁术信任,并且也是武艺最高的将军,就是纪灵。

    而另外三人,估计就是刘勋、雷薄、韩浩之流了。

    是拼死杀了武艺最高的纪灵,还是拼死杀掉两个武艺最低的将军?

    涂山心中犹豫不决。

    正在这时,忽然,武艺最低的两个将军当中的一个,一声闷哼,就倒了下去。

    怎么回事?

    是脑血栓还是脑溢血,更或者是痣疮发作?

    无缘无故的倒了一人,正在打斗的四人都有点犯懵,不约而同的放缓了动作,而提高了对周围情况的注意。

    很快,又倒一人。这回,闷哼都没有,直接就倒了。

    但剩下三人都看见了,这人之所以倒下,是中了冷箭。

    射中激烈混战当中的目标,并且还是一箭致命,那是什么箭术?

    涂山想到了,定是黄忠来了!

    这个时候,剩下了两名袁军将军已有退走之意。涂山连忙猱身而上,通过猛烈的进招,去制止他们撤退。

    山坡上一声大喝,很快,就奔下一人。

    来者果然是黄忠。

    黄忠一到,三拳两脚,就把剩下两名袁军将军当中武艺稍弱的那个,打翻在地。

    随后,与涂山夹击武艺最高的那名袁军将军。十招之内,击落敌将大刀,并一个擒拿,制住了敌将。

    居然是活捉!

    涂山的原意,自然是杀死。不过,既然黄忠想活捉,涂山也不方便阻止,那样会打击黄忠的积极性。

    涂山就说:“你抓了人,行动不方便;你先走,我掩护!”

    黄忠也没推辞,更没说“不,还是你先走,我来掩护”那种言情台词,直接就奔往山岚。

    涂山则掀了帐篷,持刀随便捡了个方向杀出。

    杀了三十米左右,涂山又换了另一个方向,力求让放箭追射黄忠的袁军士兵最少。

    往来冲杀百多米之后,瞧瞧黄忠已上了半山腰,涂山这才撤退。

    很快会合了黄忠。

    黄忠等四将,先前是去取豫章了。如今黄忠既然出现,说不定那两万士兵也来了一部分。

    于是涂山也终止了单人斩将行动,带领黄忠,赶往自己这几天休息的那个山洞。

    到地方之后,先是喝水,然后吃东西,最后睡觉,实在是太疲倦了。

    一觉醒来之后,才想起有个俘虏纪灵。纪灵在袁军的威望可是不弱。

    说降,肯定不易,但现在也不需要说降,直接将纪灵带到阵前,都可以震慑袁军。

    结果,到里面把俘虏提过来一问,居然是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

    原剧情中,徐晃先是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徐晃转投曹操,杨奉则投了袁术。

    现在,涂山进长安杀了杨奉,徐晃不知去向。哪知,他却代替了原剧情中的杨奉,投靠了袁术。

    尽管演义中徐晃的武艺比纪灵更强,但徐晃在袁军里面的威信并不高。

    而说降徐晃,涂山感觉自己口才不行。

    还是交给樊韵吧。

    取豫章的两万士兵,出来了一万二。又因为袁军撤退,彭泽方向终止了战斗。因此,在鼓泽补充了士兵之后,最后绕行赶赴池州这边的,还是两万。

    不过,两万士兵此时还没到。现在到的,就只有黄忠一个人。

    涂山感觉,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如今,袁军将军已经被杀了六个昨天被黄忠拳脚击倒的那个还不知道死没死,那就改成被杀了五六个好了校尉被杀了四五十个,袁军、尤其是靠近东边的袁军,其指挥系统,必然已陷入瘫痪。

    等袁军再次重建指挥系统,那两万士兵,估计也该就位了。

第87章 三国赵范15

    如此,阻挡了一个多月之后,袁军突然投降。

    接洽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袁术病死了。

    袁术就在这支军队里。同行的将军有纪灵、桥蕤、张勋、徐晃、梁刚、乐就、雷薄、韩暹、陈兰、韩浩等十人。

    陈兰死于彭泽,梁刚、雷薄、韩暹被涂山射箭点杀。

    那次四将围攻涂山,乃是纪灵、桥蕤、张勋、徐晃。结果徐晃被擒,纪灵受伤,桥蕤、张勋被黄忠射死。

    这支袁军还剩下两个健康的将军:乐就和韩浩。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群众能够记住的,就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

    历史上袁术和公孙瓒,都死于199年,是死得最早,同时也都是最强大诸侯。

    为什么说这两位很强大呢?

    大家都知道,三国之前,这个国家实行的是刺史制,军队是由国家统管的。那么,三国之前的东汉末年,国家的军队在哪儿呢?

    好吧,因为有黄巾之乱,答案有点复杂,那就改为三国开启(董卓进京)之后吧。

    三国开启之后,国家军队,分为五股,分别由袁术、公孙瓒、董卓、丁原、刘焉管理。

    后四个,即公孙瓒、董卓、丁原和刘焉,他们管理的军队,都是边防军。袁术管理的,才是中央军。京城洛阳那边,则是少量的卫戍部队。

    董卓奉诏,进京勤王,并没有带走全部的边防军。所以后面才有马腾、韩遂的舞台。

    公孙瓒,手下并没什么出名的将领,却仍然能够跟袁绍抗衡,就是因为他有边防军。

    吕布手下的兵,是继承丁原的边防军。

    刘焉的边防军,主要是防南蛮的。

    其实,想想冀州、徐州、青州、衮州、豫州、扬州、荆州各州刺史名下都有些什么兵,就会知道边防军的存在。

    于是很明显,三国开始之初,袁术的中央军兵力,非常强大。

    只不过,这四股兵力的领头人,都有毛病。董卓倒行逆施,吕布反复无常,公孙瓒刚愎自用,刘焉疾病缠身,袁术居然还称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败几乎就成了定局。

    失败之后,袁术手下那些武将,自然就不会被历史所传颂、所敬仰了。

    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他们就真的就是庸才。

    现在说乐就和韩浩。纪灵还要养很长一段时间的伤。

    乐就,跟凌操、董袭有点类似,属于猛将。

    韩浩稍有不同,既是武官,也有一定的内政能力。

    单独的猛将,也可以担任一方郡守,但时间不宜过长。韩浩则能打破这样的限制。

    十万袁军,直接战损并不足万,但事后收拢,一造册,居然只有七万多人。

    其中有许多伤重的、病重的、闹事的,煽动军心的,都被处死,再抛到长江喂鱼了。

    俘虏的七万袁军,士兵基本素质还行,但思想上,还残存着袁术的影响。

    所以,这七万袁军,暂时还不能形成战力。

    将俘虏转化为战力,常见的手法,有快中慢之分。

    快,就是直接将俘虏与自己的军队打散,进行随机混编。使得俘虏与俘虏之间,不方便串联,避开再次背叛或当逃兵的可能。

    中,则是将焦虑与自己的后勤士兵进行混编,过上一年半载,才可以补充进自己的作战部队。

    慢,就是遣散俘虏,让他们重归平民了。

    可往自己的占领区遣散,增加占领区人口;也可直接就地遣散,让俘虏到敌占区去宣传自己(历史上出现过的派发遣散费那种方式,一般不采用)。今后再从百姓里征兵。

    荆南是哪种方式?这个,涂山原先不知道。只是因为参与了七万俘虏的处理过程,这才知道,荆南采用的方式是“中速”方式。

    休整地点并不在荆南,而在豫章。

    荆南那边过来的所谓后勤兵,并不是各郡的治安兵,而是各个官办厂、官办矿、官办窑,抽出来的士兵。

    这次抽来的人数是七万,数量与俘虏相当。以前抽过没有,涂山不知道。

    这一仗,历时三个多月,几乎没有直接战损,但还是减员了一千多人。

    对于四万来说,一千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么一场大战打下来,作为总指挥的涂山,还是需要向樊韵汇报一下的。

    正好找到樊韵,涂山就说:“我正要找你,汇报一下这次拦截战的情况。”

    “哦,那你就说吧。”樊韵应了一声。

    但旁边蒋琬插言了:“仗打完了,汇报是当然之事。然此事不急,琬这里有更急之事。”

    樊韵歉意地笑了一下,涂山只好走了。

    这一拖,就是十几天。这期间,倒也不是一次都没找到樊韵。但只要找到,就见到樊韵非常忙碌。涂山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天,终于有人通知,说明日樊韵在新淦县飞虹殿设宴(设宴,就是现代的开会),请涂山参加。这下,总能汇报了吧。

    被邀请的,还有黄忠。

    早早的,就赶到新淦县。

    次日,赴飞虹殿,也就是飞虹庄园的大殿。

    外面,自然有少量士兵充当保安,把守各个关键位置。

    进殿之后,涂山望了一眼,没几个熟人,并且,从穿戴上看,武官极少,而文官极多。

    到时间了,樊韵也来了。

    不过奇怪的是,樊韵并没坐主位。主位就这样空着。

    在座的人,七八成涂山都不认识。可以推论,他们之间,也必然存在互不认识的情况。

    这种时候,应该有人出面,介绍一个每个人的身份,让大家相互认识。

    但却没有。

    首先说话的是一个文官:“在下李恢、字德昂,初次与会,特向各位高贤致意。”

    这是因为要说话,才自我介绍了一下。

    涂山想了一下,原剧情中,此人辗转建宁、交州等蛮荒之地。智勇双全,且具备开疆拓土特性,并且还懂经济。综合素质堪比军师;也可以说,此人乃古人当中的现代人。

    李恢继续道:“恢这里,接到元代(董袭)传信,攻寿春很不顺便,士兵折损虽然不大,但耗费了许多时日,近日方才拿下九江(寿春,扬州治所),目前,正往吴郡挺进。

    “这其中,擒得一员猛将,名唤太史慈,字子义。该降将声称不服,除非有人能够单挑赢了他。目前,已将他押往庐江舒县。”

    一名文官道:“他哪是不服啊,是在找台阶而已。”

    “孝起兄高见。”李恢答谢了一句,坐下。

    涂山想了很久,才记起,孝起,就是陈震。原剧情中,此人当官较晚,刘备领荆州牧之后,才征辟陈震为从事。后来辗转当了好几个地方的太守,最后迁尚书令。人才属性是:地方行政长官。

    冷场了一小会儿,换另一个文官,起身道:“在下法正,字孝直。前线战报说,汝南那边,吕定公(吕岱)再次分兵,让徐文向(徐盛)率兵两万,拿下沛县;周幼平(周泰)率兵一万,拿下陈国。此外,蒋公奕(蒋钦)驻梁国、甘兴霸(甘宁)驻鲁国,短期内,除颍川之外,豫州所有郡城有望全部拿下。”

    听了这番话,涂山就有点激动了。

    不仅挡了袁术,并且还反攻了袁术,看来樊韵这个上级,也还是有血性的。

    还有,周泰、蒋钦、甘宁三名大将的加入,也是极好的消息。

    “法凭,该你了。”樊韵提醒。

    “哦,”涂山起身抱拳,“末将赵范,字法凭,与副将黄忠、黄汉升一道,率汉昌四万士兵,阻拦袁军十万。历时三月,袁军投降,得俘虏七万,正在预章整编。降将乐就、韩浩、徐晃,因袁术已亡,愿意归顺。另有降将纪灵,身负重伤,正在治疗。目前我军已经休整半月,随时可以再上战场。”

    一名文官向涂山拱手:“法凭将军请了,在下杜畿(ji,机),字伯侯。”

    “久仰伯侯之命,如雷贯耳,”涂山说,“但不知伯侯有何见教?”

    杜畿道:“此后法凭应上豫州。到底是汝南,还是沛县,不知法凭将军以为应该兵向何处?”

    涂山回道:“惭愧,范没想过。长嫂雅声让末将上哪里,末将就上哪里。”

    樊韵听了,说:“我也没想过。孝直以为呢?”

    “这事不应由正说了算。”法正道。

    杜畿站了起来:“各位,今日之会,乃有一件大事待决。那就是:正名。我等辛苦操劳,殚精竭虑,所为何来?我等之主公到底是何人?每思及此,畿便夜不能寐……”

    “是啊,我们奉谁为主呢?”樊韵跟着说。

    “难道不是樊府君您吗?”杜畿直接就顶撞了一句。

    “怎么可能是我?”

    远处一个文官站了起来:“在下有一问,请樊府君指教。”

    樊韵答道:“机伯有话请讲。”

    机伯?涂山想了一下,记起这人是伊籍。原剧情中,此人依附刘表,但刘备一来,他就心向刘备。最后在刘备那边的待遇很好。人才属性:就是一般文官,偶尔可以充当外交官。

    伊籍问:“此番袁术来袭,我荆南军民的所有应对,哪一项不是樊府君您的主意?”

    樊韵想了一下,回答:“夺取豫章,就不是我的主意。还有分兵攻九江(寿春),也不是我的主意。”原来,反攻汝南、拿下豫州,是樊韵的主意。

    伊籍说:“那就是说,大部分都是樊府君的主意。即便不是,那也是樊府君您同意了的。众所周知,事实上我们荆南最终决策之人就是樊府君。难道不是吗?”末尾还带了个外国风尾巴。

    “反正我不当主公,”樊韵道,“要不,还是法凭来当吧。”

    火烧到自己身上,可是不行的。

    涂山到这个世界,是来做任务的,并不是一生一世长期呆在这里。因此,对涂山来说,能不当主公,就尽量不要当,省得累、省得麻烦。

    但如果直接拒绝,而没什么折中的解决办法,估计还是不行。

    最早,樊韵买通牙行,继而掌控牙行,没跟涂山讲;然后,樊韵四处引进人才,也没跟涂山讲。涂山以为樊韵想当上级,反正自己也乐于当下级,自然什么也没说。

    如今看来,樊韵没讲,有她性格粗放、疏于细节的原因,但又何尝没有他人告诫、不要她讲的原因。

    只是这些文人们谁也服不了谁,又或者他们真的品格高洁,所以,他们才想推樊韵当主公吧。

    涂山认为,樊韵不想当主公,多半是真的。她是女子,女子之中固然有过英豪,但却没有过霸主。她若当主公,定会引来口诛笔伐,说她牝鸡司晨什么的。

    再结合这次会议,前面,连个介绍众人认识的程序都没有,涂山猜想,樊韵应该真没想过这种事,但依附的人才多了,就想要有个奔头,因而就要逼她黄袍加身。

    因此,略微考虑了一下,涂山起身道:“此事争来争去,毫无意义。要不这样,不用一人做主,而是集体做主。但这个集体的参与者,并不是同样的权力。就像做生意参股一样,各位的意见各占一成,雅声独占五成,如何?”

    一成加五成,只有六成,不足十成;但如果每个人各占一层,却又超过了十成。因此,众人一听,就感觉大有玄机。

    其实,总和是不是刚好十成,只是小事。增发股票,不就超过了100%吗?

    100%基础上,增发60%,合计160%,相当于新的100%;原先,某个股东占比5%,意思是5除以100,增发之后就是5除以160,等于3.125%;

    于是,增发之后,又有两种口径,一是保持5%称号,听起来好听,但内涵已被稀释;另外就是将5%降到3.125%,便于理科直男直女们的理解。

    实际现实中,多用前一个办法;后一个办法,往往出现在小说中。

    总和是否刚好十成,只是小事;大事呢?

    大事是:由一个人做主,变成集体做主,行不行?

    后世当然行,关键是此时行不行。

    要说行,就需要转变观念。而观念是什么?

    常说“三观不正”。三观,词典的解释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此处的看法是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

    怎么解释都无所谓,提到这个,主要是为了证明,改变三观,是极其困难的事。

    许多事,稍纵即逝。尤其在立国之前的争霸阶段,更是瞬息万变。如果集体决策,怎么来得及?

    因而涂山的建议,按理说,是通不过的。

第88章 三国赵范16

    “法凭这主意感觉不错。”樊韵率先表态。

    樊韵感觉不错,是因为她的世界观里,并不包括治国的部分。没有既定的君主制约束,也就容易接受新事物了。

    冷场。

    这是当然的。

    过了一会儿,法正起身道:“先这么着也行。待此番战役过去,各处辖地安稳之后,我们再调集各处首脑,详细商议此事。”

    法正这个意见,算是在场所有人的代表。他及他们,并不愿意接受集体决策。但他们同时还知道,如果坚持君主决策,樊韵也会坚持不答应。僵持的结果,更加糟糕。所以,才在无奈之下,暂时答应。

    李恢道:“适才在下想了一下,法凭四万军,上汝南还是沛县,主要是针对曹操还是刘备。

    “其实在恢看来,这两家,短期都不会动。不若先拿下南阳。南阳本乃荆州要郡,拿下它,名正言顺。今后,对于拿下颍川,极有好处。”

    远处又一文官道:“进南阳极佳,此后还能拿下洛阳、弘农,直逼潼关。”

    涂山听到这儿,就心动了。逼到潼关,等于截断了长安东进之路。那样,曹操就再不能携天子令诸侯了。

    樊韵则说:“不过,庐江、丹阳两郡,之前则是漏下的。还需要法凭去捋一遍。”

    说实话,事先,樊韵并没想打扬州。只是董袭已经开始打了,也不好打击积极性吧。

    真正出发的时候,四万兵被留下了一万,另外加了两万。留下的一万是精兵;增加的两万,是整编士兵。

    涂山这边,把那两万再跟原来的三万士兵混编了一下,基本上,可算五万精兵了。

    涂山吸取袁术那边的管理优点,让莫敬、高旷、周砀、乐就、韩浩五将各领一万兵。自己和黄忠还有徐晃,不单独带兵。

    徐晃这个人,是演义中少有的、武力有争议的武将。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演义把他当作参照物了形容某个敌将很厉害,就说那个敌将战胜了徐晃。

    现实里,徐晃至少不可能每次都到场。

    这次出征,徐晃、乐就、韩浩都换上了荆南出产的优质兵器。

    同行的,还有陈震、伊籍和韩嵩。

    这三名文官并不在军中任职(譬如充当监军什么的),他们其实就是庐江、丹阳和南阳三地的后备郡守。豫州各郡的文官,短时间内还没有办法解决。

    出发之后,过湖口往东。

    这个时候,涂山知道,荆南那十四万军队,不,应该是十六万军队两万处理六千,那六千里面还只有一千精兵,肯定早就处理完了那十六万军队,走的是荆北,经襄阳、过南阳,绕过中条山。

    涂山也是感慨,刘表真没脾气。

    如果他一直就这么坚持下去,说不好还能长寿。

    此番往东进军,不仅是因为庐江和丹阳,而且也是为了练兵。

    之前,自湖口到铜陵,除了江边那条羊肠小道,没有其它道路。如今,打了一仗之后,道路就有了。虽然路不怎么好走,但正好相当于野外拉练,适合练兵。

    咦?六千里面只有一千精兵,这情况怎么这么熟悉?还有,其中至少应该有一名将领吧,怎么没有投降?

    太反常了。

    如果涂山所料不错的话,那应该就是孙策的队伍。

    原剧情中,孙策以玉玺质押,向袁术借兵一千,去取九江(寿春)。出来之后,先走舅舅当太守的丹阳,一千变成六千,然后再去打刘繇。

    如今,也是一千变六千。只是由进攻九江,变成了进攻荆南。而进攻荆南,则表示孙策还没有脱离袁术。也许玉玺还没有质押。

    如今,董袭已经打下九江(寿春),正在进攻吴郡,之后还要打会稽。

    因此,对于孙家势力,必须坚决拔除。

    别在哪天,又出来个孙氏江东,变生肘腋。

    五万精兵,八员将领,兵临庐江。还没打,庐江就降了。这回,降的是刘勋。

    刘勋张勋,名字很容易弄混。

    跟着刘勋一块投降的,居然还有名士刘晔!

    再到丹阳,涂山带了黄忠,二人先行一步入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施展武功,把丹阳太守吴景,也就是孙策的舅舅杀了。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不占扬州则罢,既然占了,就必须铲除孙氏。

    这其实也是孙氏太顽强的缘故。

    之后,陈震任丹阳太守、韩嵩任庐江太守。

    二人相较,韩嵩基本上纯文,陈震则文武皆能。

    考虑到丹阳守的靠近大山,山里的山越族人,所以才由陈震担任丹阳太守。

    伊籍也是基本纯文,但伊籍的外交才能不错,因而准备保留到南阳。

    刘晔,算是意外收获。涂山知道刘晔的厉害,就只让他随军,没敢随便委任职务。

    到庐江舒县提了太史慈。涂山以步战近战方式动手,十分钟拿下。

    当初涂山跟徐晃交手的时候,说的是单挑的话,取胜要二十分钟至半个小时。

    但这并不能证明,太史慈弱于徐晃。

    实际是因为,徐晃武功不稳定,能够超常发挥的缘故。

    接下来太史慈提出比箭术,黄忠就把他带走了。

    等回来的时候,太史慈就表示愿降了。

    涂山的箭术不一定能够胜过太史慈,但黄忠的武功,不管步战还是马战,都强于太史慈。

    没让黄忠一个人出两场,是为了给太史慈留个面子。

    豫州,相当于河南。州治所原先在谯,后来袁术搬迁到汝南。

    豫州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

    这些地方,需要交待的,是颍川、陈留和沛国。

    颍川

    颍川,是远古夏朝国都所在地,基础雄厚。别的不说,只说教育,就已经硕果累累。吕不韦、张良、晁错、郭嘉、徐庶、司马徽都出生在这里。

    颍川治下的许县,曹丕代汉后,改名为许昌,同时取代颍川,成为郡治所在地。

    陈留

    陈留,曹操的发迹之地。战国时期隶属郑国,名留地;后被陈国所并,更名为陈留。

    也就是说,颍川、许昌、陈留,都属于豫州。其中许昌是个小县,陈留是大县,颍川是个发达的大城市。

    沛国

    对沛国,很多人不熟悉。人们熟悉的,是小沛。小沛,就是沛国下属的一个县。

    沛国的治所是谯,也有称为谯郡的。

    小沛,本属豫州,但在诸侯征伐扯皮的过程中,沛国沦落到徐州陶谦手里。刘备救援徐州之后,不愿意返回平原,不愿意再为公孙瓒卖命,就被陶谦安置于此,美其名曰:拱卫徐州。

    之后,刘备得徐州之后,吕布来投,刘备又把吕布安置在小沛。

    但实际上,小沛属于沛国(或称谯郡),属于豫州。

    曹操占了颍川、陈留,刘备占了小沛。对于这种地域上的侵占,袁术并没有什么表示。因此,曹操、刘备都心安理得地把占领区当作自己的领地。

    袁术伐荆州,用的本是奇谋。

    在袁术眼里,荆州是一个整体;荆州领头的,是刺史刘表。

    荆州的情况,袁术自然也进行了一些侦察。荆南、荆北发展不同,在袁术看来,定属于刘表的考量。由于地形关系,荆南属于后方,所以刘表优先发展荆南。

    袁术伐荆州,正常的进军路线,应该走南阳,攻襄阳,由北往南攻。但经过商量之后,袁术决定,先下庐州,走那条江边的羊肠小道,突然对荆南实施打击。

    孙策领先一步率兵潜入,自然是为了立功挣表现。

    袁术有多少兵?董卓进京的时候,袁术有兵三十万。

    后来,跑了一些。士兵逃跑,原因也简单,就是克扣粮饷。

    袁术没有制止,这是因为,袁术集团发现,居然还可以吃空饷,跑了更好。

    到袁术伐荆州的时候,士兵就剩下二十万了。

    跑这么快,都是因为饥饿。

    袁术的驻兵之所在淮南,也就是汝南两个郡当中的一个,并不在南阳。

    汝南两郡,是军政各一个郡。

    如果袁术真在南阳,距离徐州太远,历史上就很难发生辕门射戟的事了。

    汝南驻兵二十万,抽十万兵,攻打荆南,没有问题。剩下的十万兵,防备曹操、刘备、吕布,看上去也没有问题。

    谁知,荆南这边,派了四万兵,拖住了袁术的十万大军,另外派遣十六万军队,上襄阳过南阳直击汝南。

    袁术留守汝南的士兵有一半,但将领呢?

    将领就只有陈纪、袁胤、韩胤、袁煜、袁涣五人了。

    文官呢?

    袁术这边的武将,处于一种被忽略的境地;毫无疑问,文官更是。

    当初跟袁术一起出征的文官,有李丰和杨弘二人。战后,二人被俘。

    虽然这二人表示原降,但由于他们是文官,荆南暂时不敢启用。

    若要把他们投到性质相对单纯的官办矿山、官办工厂去,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培训才行。

    因此,在处理战后事宜的会议上,根本就没提这二人的事情。

    现在,荆南反攻汝南时,汝南城的文官有谁呢?

    就一个:阎象。

    原剧情中的阎象,就一个重要表现:在袁术准备称帝的时候,阎象曾进行劝谏。

    那是才能的表现吗?当然不是。那是人品和智慧的表现。

    因此,对于防守汝南来说,阎象没什么作用。

    汝南之战,没啥好说的。

    倒不是十六万对十万,兵力战优的原因。老实说,这样的兵力对比,进攻方并不占优势。

    荆南军队的关键优势在于,汝南没有防备。

    并且,军城和民城也没有守望相助。

    袁术很强,袁术自己这么认为,袁术手下的将、手下的兵,也都这么认为。

    然后,袁术进攻荆州,并且还是奇兵突袭。

    留守汝南的兵将,硬要关心战况的话,就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荆州能撑多久。

    其实在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没有“荆州能撑”四个字。“多久”,只是取决于那条羊肠小道会走多久。他们相信,只要袁术一至,就能摧枯拉朽。

    这是怎么判断的呢?当然还是有根据的。

    荆州,治所在荆北襄阳。因而荆州的兵力,也就应该集中在襄阳。广袤的荆南,除了几个捕快,应该没有兵。

    于是,荆南军队就顺利地潜伏进汝南民郡好几百人。

    一声不吭就拿了民郡,并中止了向军郡的粮食运输。

    再攻军郡时,

    袁军城墙上面,居然只有两千多人,一员武将。其余士兵,并没参与防守。

    明明有十万人的,结果跟只有两千多人一样了。

    这样,汝南军郡就顺利拿下了。

    豫州的梁国、鲁国都在南方,扬州的九江(寿春)更是。

    董袭带领两万士兵进攻九江(寿春),那两万士兵,都是荆南汉昌军营的强兵。

    蒋钦和甘宁,各带两万士兵进攻梁国和鲁国,手底下的兵,有一半都是汝南的降兵。

    但这二人还是顺利拿下了梁国和鲁国。

    由于汝南直接面对曹操,之后,蒋钦甘宁,就时不时的让一些士兵换防。送还一些荆南士兵到汝南,换来汝南降兵镇守地方。原来的梁国鲁国的降兵,基本上没怎么动。

    这样过了一个月之后,汝南再次分兵,派遣周泰攻占陈国,派遣徐盛攻占沛国。

    豫章那次会议,法正汇报的,就是这个时候的事。

    曹操,在忙些什么呢?

    回顾一下时间。现在是195年初夏。194年,也就是去年,河北山东遭遇蝗灾。曹操灭青州黄巾,得人口百万,挑精壮三十万,组成青州兵。

    于是可知,曹操忙的是粮食,必须避免饿死的现象发生。

    袁术进攻荆南,十几天之后,曹操自然就知道了。不管袁术进攻的理由是什么,曹操都知道,就是为了粮食。

    但可惜的是,曹操领地并未与荆州相邻。对此,曹操鞭长莫及。

    之后不久,说不定袁术那支十万大军都还没有到达荆南,袁术的大本营汝南,就变成荆州的了。

    曹操被惊了,但曹操又能如何?

    如果能够立即进攻汝南的话,之前,袁军大军出发之后,到荆州士兵过来之前,早就进攻了。

    没粮食,根本无法打仗。

    对于荆州突然表现出来的强势,曹操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非常不安。

    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一段时间,直到汝南分兵,进攻陈国和沛国。

    进攻陈国,无所谓;但进攻沛国,就不一样了。

    荆州,是要跟吕布干起来吗?

    曹操正好乐得看戏。

第89章 三国赵范17

    陈国,周泰大军一到,直接就投降了。沛国的治所谯,也差不多。

    需要要讲一下的,其实是驻扎有吕布的小沛。

    不过,在讲小沛之前,还需要确定一下吕布和刘备的兵力。

    先说辕门射戟的故事:

    袁术向吕布赠送财物,要吕布不帮刘备。吕布收了财物,答应了。

    袁术派大将纪灵带领步骑共三万多人马征讨刘备。

    玄德县中,只有五千余人,勉强出县抵挡。

    吕布领步兵千人、骑兵二百,前往救援。

    纪灵斥责吕布不讲信用,吕布说:“我有一计,使袁、刘两家都不怨我。”

    那一计,就是辕门射戟,赌!

    之后

    197年(建安二年),袁术派手下大将张勋、桥蕤等人同韩暹、杨奉合兵,率几万步兵骑兵,分七路进攻吕布。当时吕布只有三千兵力,四百匹马,但在谋士陈、陈登的相助下,策反韩暹、杨奉反戈一击,大败袁术大军。

    很显然

    历史上几方兵力都少。袁术出兵三万,出率兵数万。

    “玄德县中,止有五千余人”、“吕布领步兵千人、骑兵二百”、“当时吕布只有三千兵力,四百匹马”,更少。

    演义里,曹操命刘备进攻袁术。

    “玄德分付了当,乃统马步军三万”出发,袁术“乃使上将纪灵起兵十万,杀弃徐州。”

    张飞留守,喝酒误事,鞭打曹豹。曹豹让吕布来援,吕布“领五百骑先行”,抄了刘备老窝。

    之后,袁术以重礼,请吕布夹击刘备。吕布“令高顺领兵五万袭玄德之后”。

    刘备跑了,袁术没有兑现礼物。吕布改变立场,反请刘备驻扎小沛。

    之后袁术再给吕布送礼,请吕布两不相帮,吕布答应。

    袁术命纪灵“统兵数万”进攻刘备。吕布再辕门射戟。

    很明显

    演义里,双方兵力比历史要多。

    兵力比史实更多,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过分。譬如吕布“令高顺领兵五万袭玄德之后”就过分了。

    都知道,除高顺之外,吕布还有八健将:魏续、宋宪、郝萌、曹性、成廉、侯成、臧霸和张辽。如果“高顺领兵五万”,另外八将至少各自领兵一万,吕布至少亲自领兵三万,加在一起,就是十六万。

    曹操打败吕布,是在建立三十万青州兵之前。

    那个时候,吕布如果还有残兵十六万,根本就不会败逃。之后,逃到徐州,驻扎小沛。小沛乃是一个县,驻扎十六万兵,自给自足都难以做到。

    所以,吕布的兵,应该上不了万。“令高顺领兵五万”,应该是“令高顺等人率兵五千”。

    吕布“领五百骑先行”,倒也合理。

    吕布兵力总数,应该在六到七千。

    刘备的兵,来自平原的,很少,算五千。接手徐州之后,自陶谦手里,接了些兵。那些兵有多少?

    徐州,下辖东海、琅邪、彭城、广陵、下邳五郡。由于刺史陶谦懦弱,琅邪,被泰山贼控制;广陵,被笮融拥兵自立;下邳又被陈姓世家(就是陈、陈登那个陈家)掌控。

    因而徐州实际只有东海、彭城两郡。

    按荆州编制,郡兵五千,州兵一万,则刘备从陶谦手中接过的兵力有两万。

    之后刘备总兵力为两万五千。

    吕布驻扎小沛之后,会不会扩军?不会。

    这是因为,一个县的产出,就那么多。搜刮得太狠的话,上这还有刘备看着。

    刘备会不会扩军?同样不会。

    刘备扩军,会令吕布不安。徐州百废待兴,并不急于扩军。加强对徐州的掌控,尽快把那三个郡拿到手,才是当务之急。

    好,兵力就是这样了。吕布有兵六千,其中有近一千骑兵。兵源都是边防军,又经过长期的战斗,士兵素质较高。

    刘备有兵五千,接徐州兵两万。自有的五千士兵,原本来自招募,素质较差,但经过黄巾之战,又经历平原县的长期训练,故素质提高。徐州兵那两万,素质本来还行,但跟前面两种比起来,相对较差。

    徐盛率两万士兵攻占沛国,治所谯县,好办。去了,就占领了。

    之后,徐盛巩固了一下,并没有急于进入小沛。

    巩固得差不多了,徐盛再派了个使者,到小沛送信给吕布。

    信中说,小沛是沛国的领地,请在十天内归还。逾期,将出兵驱逐吕布。

    徐盛敢这么对吕布吗?当然敢。

    三国时期,虽然存在特有的斗将方式,但战争的方式,从来不止斗将。

    演义中,

    刘备从陶谦手中接过徐州印信,没有天子任命,属于“自领”。曹操派人送去委任状,同时密令刘备杀吕布。吕布祝贺时,张飞持剑要杀吕布,被刘备制止。

    布大惊曰:“翼德何故只要杀我?”

    吕布为什么大惊?就是因为,刘备兵多。吕布虽猛,却是猛虎斗不过群狼。

    所以,比吕布兵多的徐盛,可以送出这么一封态度强硬的信。

    沛县属于沛国,属于豫州的事,如果不提,大家都难得糊涂,也就罢了。一旦提起,还真是那么回事。

    吕布接到徐盛的信,自然愤怒。但随便一想,便知道干不过。

    加上刘备的兵,倒是比徐盛兵多。但荆州方面,在陈国就有两万兵,汝南还有十几万。

    所以,吕布只好向刘备诉苦小沛,可是刘备让吕布驻扎的。

    刘备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干得过就干,干不过就讲仁义。

    当前的情况是,干不过。于是,就将吕布派往东海。陶谦刚当刺史的时候,就在东海。后来陶谦才把全州治所搬到了彭城。

    矛盾,暂时就这么解决了。

    沛国的谯县还好说,但小沛,距离彭城太近了。让刘备很不舒服。

    另一个方向,汝南离颍川也有点近;陈国离陈留,也非常近。

    只不过这个方向烦恼的,就是曹操了。

    三国时期,兴兵,不是那么容易。其最主要的制约条件,就是粮食。

    当时不仅民间没有实现温饱,军队里也是。但打起仗来,就需要吃饱。所以,养兵和打仗,成本是不同的。

    相比而下,曹操的难度比刘备的大。曹操那边,去年是主要受灾区,今年秋收还没到,军队完全动不了。刘备那边,实控的郡只有两个,粮食税收也不多。

    紧接着,涂山就带着五万精兵到达了汝南。

    此时,汝南士兵本来就有十六万,涂山一进城,就是二十一万了。

    这二十一万士兵里,原来的汝南士兵还有六万。

    稍事休整,涂山就带着那六万,和自己的五万,一起走了。

    到哪儿?鲁阳。

    鲁阳就是一个县,位于南阳和洛阳的中间。

    之后,涂山带了部分士兵,取了南阳,留下伊籍治理,并留下一万士兵。

    这一万士兵,是那五万当中的一万精兵。

    之后,十万军队北上。

    由于距离颍川太近,曹操那边,被迫在颍川集结了军队,以防不测。

    结果没打,荆州军队直接进洛阳了。

    洛阳与长安的中间,是弘农。弘农驻扎的,是张济。

    弘农与长安的中间,是潼关。潼关的建筑,这个时候还是好的。

    潼关,可以双面防守。既防东,也防西。吕布就曾经被潼关堵了一下。

    所以,涂山率军进入洛阳之后,并没有大的动作。只带了黄忠、徐晃、太史慈及两千人马,单取潼关。

    李、郭汜乱战的时候,张济曾经介入。由此可知,潼关是无人防守的。

    涂山曾经打潼关经过,也知道无人防守。

    无人防守的关隘,要占领,自然非常容易。可以说,人一到,就占领了。

    实际当然并不是。

    那两千人马,分为一千轻装,一千重车。先到的,必然是轻装。

    轻装上阵,可以战斗,但不能持久。之后,重车到了,有粮食有辎重,才能够长期坚守。

    没有留下将军,就在两个校尉当中委任了一个主要负责人。

    然后,涂山、黄忠、徐晃、太史慈就离开了潼关。

    贾诩,此时在长安,并不在张绣的营中。

    弘农,自然比洛阳、长安小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它也是一座大城。

    涂山等三人,准备混进城去。

    结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城门口盘查严密。三人都不愿意丢掉兵器,于是就算了。

    回洛阳,休息了一下,然后留下一万士兵守城,其余九万,正面进攻弘农。

    弘农张济,还在醉生梦死。听到荆州刘表来犯,吃了一惊。张绣请战,张济不允。最后,张济和张绣一起,点了兵马,出城迎战。

    来的是九万兵,他们出动了多少士兵迎战?五万。

    这个时候的侦察兵,就是哨骑、或称探马,都是肉眼观察的。五万和九万,看上去都差不多。所以就出动了五万。实际上城内是有十万兵的。

    只不过,这十万兵,就有携民作战的嫌疑了。

    远远的,双方都发现了对方的人马。

    这个时候,张济张绣那边,按照以往的习惯,派了弓箭兵上前,稍一接近,便是一阵箭雨射出,然后就不动了。

    这有点像一种模式。

    两军遭遇,先以弓箭射住阵脚,然后不动,等待后面的人跟上,列阵,最后再交战。

    但荆州兵这边,并没有那些习惯。

    当然也可以说,最高统率涂山,并不是很懂这个时期的军事。

    第一阵箭雨之后,涂山长刀一挥,就率兵冲锋了。

    黄忠、徐晃、太史慈待要喊停,也没机会了,只得跟着冲上。

    弓箭兵的箭,有效距离一般是一百步(六十米),但射住阵脚的箭雨,则会提前一些,通常是一百五十步(一百米)。涂山率兵冲锋,冲的就是这一百米。

    一百米,短跑十几秒,骑马差不多也是十秒。

    如果有准备,十秒之内,最多可射出三箭。没有准备的话,一箭都不能射出。

    两支军队,就这样真正的遭遇了。

    游戏中,步兵遭遇弓箭兵,步兵完胜。主要原因,是步兵有近战的武器,弓箭兵没有。

    不过,弓箭兵有腿,可以跑。

    那些逃跑的弓箭兵,实际上还是张济张绣军队里面的精兵。

    精兵都在跑,硬抓来的百姓兵,自然更要跑。

    兵败如山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张济见势不妙,立即制止,喊的是:“谁敢后退,定斩不饶!”

    后退者死,不后退难道不会死?

    后退逃跑,当然是因为怕死。但如果两者都要死的话,晚点死肯定更好。因为晚点死,说不定就可以不死。

    所以,张济喊了之后的结果是,逃跑的士兵,都从旁边绕过张济。

    张绣年轻,认为士兵绕开,也是一种挑衅,摘了枪,便来杀逃兵。

    刷刷刷,一连杀了好几个逃兵,黄忠就过来了。

    刀对枪,几招一过,表面不分胜负,实际张绣的虎口被震裂了。

    于是张绣也跑了。

    张济,则不知道在哪儿了。

    涂山等人,最先冲锋的时候,速度很快。真正打起来之后,速度就慢了下来。

    这主要是因为,将不离兵。

    不离兵,有士兵拱戴,就没有后顾之忧。离开士兵,一个劲猛冲,则容易陷入重围。

    因此,等涂山等人冲到城下的时候,张济张绣还是先一步进城了。

    城门关闭,城墙上箭如雨下。

    没来得及进城的弘农士兵,近的,直接投降;远的,就往更远的地方逃跑。

    这次,张济张绣带出来五万兵,回城只有两万。跑了两万,降了一万。

    之后,涂山黄忠徐晃太史慈稍稍退却,等待后续士兵跟上。

    扎了营帐,派人伐木造梯,准备次日再攻。

    黄忠徐晃太史慈,骑马到城门附近骂战,希望与城中武将单挑。

    因为张绣先前吃了亏,所以没有应战。

    次日,正式攻城。士兵抬着云梯,硬往城墙上爬。

    这个动作,看上去非常危险。但实际上,危险是有限的。

    抬梯子的人,不能支盾牌,但旁边有专门的人,帮忙支盾牌。

    在梯子上爬的时候,用一只手爬,另一只手支盾牌。

    此外,城下还有进攻一方的弓箭兵与城墙上面的守军对射,掩护强攻士兵。

    爬到高处,与城墙之内的守兵对杀,那才是真正危险的时候。

    在这些过程中,最担心的,还是沉重的滚木石。另外,还怕两个方向同时来箭。

    张济张绣,属于西凉军伐,自身习惯的是野战。对于城池攻防战,并不怎么擅长。并没有准备滚木石。而多角度射箭那种高技术防守,就更不要想了。

第90章 三国赵范18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那话与眼前的情况相距太远。

    更近的话,是围三阙一。

    围三阙一说的是,在攻城战中,无论有多强的兵力,也不要将城池完全围住。如果完全围住,城内守兵没有退路,就会拼死战斗,那样攻方就会损失更多。因此,按东南西北分西面的话,只适宜围住三面,必须放开一面。如此,城内守军就有了退路,有退路了,抵抗就不会坚决。进攻一方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取得胜利。

    至于城内守军从“阙一”的方向逃跑之后,又该怎么打,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此时,涂山兴兵九万攻弘农。弘农守军十万,因为迎击,已经损失三万。七万之中,有两万是逃跑回城的,士气和体力都不咋样。

    但无论怎么说,攻防兵力比例,都达不到十则围之的程度。

    所以,荆南军队就只进攻北门,其实就是北偏西方向的那道城门。

    兵法又说:始以正合,终以奇胜。

    正合,就是堂堂正正的进军,不出奇,却也没有什么破绽。终以奇胜,就不解释了。

    城墙上面的战斗,只是步战。天下武将之中,步战以谁为首,没有比过,但涂山知道,现在应该是黄忠和自己。

    这点,在此刻并不重要。此刻重要的是,黄忠跟自己,两人都是有轻功的。上城墙,也就是三秒钟的事。只需要城墙上面的守军注意力一个不集中,就能冲上去。

    如此,北边的城墙,就不要想了。这边攻势正猛,守军怎么可能注意力不集中。

    让徐晃和太史慈督战。

    徐晃督战步兵,太史慈督战弓箭兵,配合得正好。

    涂山和黄忠二人,则偷偷的绕到别的方向去。

    弘农这座城,只为河流和山势的关系,只有北偏西、西、南,三道城门。

    不过,城门是用来合法通行的。进攻,本来就不合该城的法,因而可以不走城门。

    黄忠一个劲绕到最南端,则往东,绕到东面。

    东面这边,是流河,不容易隐藏身形,潜到东面非常困难。但也正因为如此,城墙上面的守军,根本就没想到会有人从这个方向过来。

    没过多久,黄忠就成功上了城墙。

    涂山越上城墙的位置,是西门和南门的中间。一个冲刺,就上了城墙,但却被守军发现了。

    守军发现之后,立即喊叫,涂山更不迟疑,当即就往城中方向跳下了城墙。

    有校尉过来问话,士兵说,有个人,进了城中。于是校尉就当成来了奸细,而不是来了敌将。

    另一边的黄忠,也到了城中。这也是事先约好的。上了城墙,并不等于一定要从城墙上面杀到北面去。

    涂山摸到北门的时候,黄忠已经在北门开杀了。

    此时,有两个目标。一是城门,把城门边上的士兵杀死,然后打开城门,让城外的军队进入。二是冲上城墙,在城墙上面,打出一截无人区,让云梯搭上,让攻城士兵上来。

    两者相比,前者更容易。这主要是因为,城门本来就是关着的,并且还有很多东西顶着。城门洞里,基本没什么兵。

    那些顶着城门的棍棒,需要先取掉,然后才能打开城门。黄忠就在取掉那些棍棒的时候,被守城士兵发现,然后就打起来了。

    普通士兵当然打不过黄忠,但却能干扰黄忠,让黄忠打开城门的行动受阻。

    涂山就是这个时候过来的。

    现在,涂山与黄忠步战交手,涂山能居于上风,但差距并不大。

    到了实战,就不是这样了。黄忠更适合战场上的厮杀,涂山则更适合江湖上的打斗。

    眼前这种情况,虽然归属于战场,但就局部来说,却更像江湖打斗。

    所以涂山就接过黄忠的班,让黄忠去打开城门。

    没多久,城门打开了。城外士兵蜂拥而至,城门边上,就没压力了。

    涂山和黄忠立即又转战城墙。

    城墙上面厮杀的结果是,守城士兵顺着城墙逃跑了。

    下城墙时,徐晃和太史慈也进城了。

    府衙,自然是目标。其它街道,也不要放过。四个人就分了下工,分别杀出。

    之后,突然就发觉,守方士兵不知怎么的,少了许多。

    猜想,应该是脱下了衣服,扮作百姓了。

    其实,弘农的十万士兵,本来就是百姓居多。真正的西凉士兵有没有一万,都很难说。

    张济死了,但却不是被谁杀死的,而是在逃跑躲藏的时候,意外被房梁砸死的。

    房梁为什么会塌?君不闻“杀人”与“放火”是连在一起的?

    既然有火,房梁当然就会塌。

    张济被砸死的时候,张绣正好在场。

    所以,张绣并未把张济之死,怪在任何人的头上。

    张绣表示愿降。他战力不俗,这是好事。

    但张济的妻子没有任何损伤,活了下来,就不怎么好办了。

    演义世界的张济之妻邹氏,如果只作为张绣的家属对待,张绣一旦出征在外,她就危险了。兵荒马乱的三国,美丽就是原罪。

    但涂山又不好多说什么。

    涂山就只能记下这件事,准备回头跟樊韵说说。

    三国时期的司隶州,辖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七郡。

    其中河南的郡治所在,就是洛阳。往东,与衮州开封接壤,往西,与弘农接壤。往北,则以黄河为界。

    黄河北岸,就是河内。河内,西与河东接壤,东与冀州魏郡接壤,北边就是太行山山脚。

    河东,在河南河内的西面。名称河东,指黄河以东。黄河不是有个“几”字形嘛,横折弯勾中的折,相当于一竖;竖的东面,就是河东。

    并州并不在河东或河内的北边,而是在河东、河内两郡中间的北面。河东的正北,是朔方,化外之地。

    弘农在河南以西,河东之南,确定无疑。如果是现代地图,会发现弘农郡非常大。但实际该郡的南部,是崇山峻岭,并不适合耕种。

    再往西就是潼关,过潼关,就是长安。长安那里划一竖,西边,就是扶风郡,也称右扶风郡。东边,还要以渭水为界,分为南北。北边,是冯翊郡,也叫左冯翊郡。南边,是京兆尹郡。长安城,在三郡交界的位置,同时又独在京兆尹郡。

    现在,占了洛阳,打下弘农,最多就相当于占领了河南、弘农两郡。

    潼关以西的三郡就不提了。以东的,还有河内和河东,没有占领。

    河内、河东两郡,因为黄河的阻隔,似乎对洛阳威胁不大。但这两个郡,却是粮仓,农业生产非常发达。

    当然,靠近冀州的河内此时不行了,去年的蝗灾,河内也饿死了不少人。

    之后,涂山让徐晃、太史慈、张绣三将,率领来自汝南四万士兵,驻扎于弘农,并进行操练。

    因为张绣的存在,来弘农的四万降兵,就没有抽调,仍然呆在弘农。接下来,还要将这四万降兵进行适当的清退,清退目标是两万。

    张济这边的武将,胡车儿作为侍卫统领,仍然跟着张绣。

    雷叙和张先,暂时呆在弘农。等弘农练兵差不多的时候,再作安排。

    秋收之后,打南阳方向运了粮食过来。

    同时过来的,还有四名文官。他们是程秉、刘馥、张既和傅干。

    程秉(生卒年不详),字德枢,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

    原剧情中,是吴国官员、儒学家。

    刘馥(fu)(?-208年),字元颖,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

    原剧情中,曾避难于淮南,说服袁术部将戚寄和秦翊率部投奔曹操,曹操大悦,使司徒辟其为掾属。

    张既(?223年),字德容,冯翊高陵(今陕西西安市高陵区)人。

    原剧情中,举秀才出身,授新丰县令,治绩为三辅第一。河东之战时,劝说马腾参与讨伐高干、张晟叛乱,属于东汉官员。后来成为曹魏名臣。

    傅干,字彦材,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

    原剧情中,属曹将,为丞相参军、仓曹属,任为扶风太守。

    很显然,这四人,是来当河南、河内、河东、弘东四郡太守的。

    涂山原本以为,会将刘晔任命到司隶,结果没有。

    运粮队返回的时候,就让刘晔跟着走了。

    此时,洛阳、弘农都是六万兵。调降将雷叙,带兵一万,镇守潼关。

    降将张先,则带兵一万,驻守弘农。但弘农最高首领,改为太守,由傅干担任。

    徐晃、太史慈、张绣,带四万兵,由弘农转移到洛阳,与涂山会合。

    洛阳行政,由河南郡太守总领,由张既担任。

    河东郡与河内郡,从现代地图上看,是相邻的,但实际上没有。

    太行山的余脉,伸了下来,一直延伸到黄河边上。还有少量余脉,沿河而上,遮挡住河东河岸。

    如果没有这些太行山余脉,这里的黄河,也算不上什么天险。

    如今,既然荆南派了四个文官过来,涂山就理解为,要占领河东与河内。

    河东好说,那黄河虽然不好过,但由于没有阻挠,总之是能过的。

    之后,河东郡与并州接壤,但自从丁原离开并州之后,并州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军阀。董卓委任了个张扬,当并州刺史,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演义中,袁绍取并州,好像都没打仗。

    但河内郡的东边,就有些困难了。东边,与冀州接壤,并且还离衮州的濮阳很近。一下子就去触动袁绍和曹操两个巨头,似乎很不合适。

    历史上,袁术死于199年,公孙瓒也是。如今,因为袁术进攻荆南,提前于195年死了。而公孙瓒那边,与袁绍的战争,则没有受到蝴蝶翅膀扇动的影响,离死还早。

    也就是说,袁绍近几年的主要对手,仍是公孙瓒。暂时对河内郡,不构成威胁。

    曹操,演义中自196年接到圣驾之后,小动作不断,但没有大动作。后来辕门射戟之后,袁术兴七路军讨伐吕布,失败。几乎在那场战争的同时,曹操征张绣,失败。

    于是,从演义上看,如果拿下河内郡的话,曹操动兵的可能性,大于袁绍。

    倒也不是不可以与曹操交战。

    但涂山毕竟只是荆南众将当中的一员,不是主公,就不能去操主公的心。

    当前,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就只有像豫章那种,汉官管理之地。又或者,哪个军阀打过来了,也可以随时进行反击。

    总之,涂山认为,取河内郡没什么价值,还麻烦极大。

    找支持意见吧,这一路上,勉强谈得来的刘晔又走了。

    程秉、刘馥,二人中,有一人拟任河东郡守,另一人则任河内郡守。不取河内郡,与这二人直接相关。

    于是,涂山就找来了程秉、刘馥二人。将自己的困惑一说,二人均有同感。

    程秉说:“赵将军顾虑极是。河内地形狭窄,又经蝗灾,短期内难复民生。今既与袁绍曹操相邻,有卧榻之侧重嫌。秉亦认为,宜放弃河内。”

    于是,就该打河东郡了。不,说打,太严重了。河东郡并没有军阀,大军一至,就能纳入囊中。

    但河东有河东的问题。

    这个地方,非常靠近洛阳,但董卓促成的洛阳之乱没有影响到它。

    它还靠近黑山,也就是太行山,但太行山的土匪,也没有抢劫它。

    黄河的对岸,就是河东的河西那边,再稍稍偏北一点的位置,洛川一带的位置。那里还有黄巾余孽白波军。但十五万白波军,也没有骚扰河内。

    为什么河内会这么强?是因为世家。

    有好几个世家,盘踞河内。

    蔡邕的家族,在这儿;蔡文姬老公的家族,在这儿;王允的家族,在这儿;司马懿的家族,在这儿……

    因此,尽管河东有粮仓之称,但河东的税赋,却是不行的。

    有鉴于这种情况,大军不能直接就这么去。

    如果涂山是主公,那么,涂山可以决定,打土豪分田地,彻底铲除世家。

    但涂山不是。

    不是主公,就不能给自己的主公带来后患。

    土豪依然要打,但不能出兵去打,得让土匪打。

    哪儿有土匪,当然是让士兵假扮了。

    挑选士兵,并训练士兵。不训练,连土匪都扮得不像。

    大军就在洛阳。因而也不需要安排那种前脚土匪杀人,后脚官军救人的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886/ 第一时间欣赏无限快穿逆袭最新章节! 作者:要粮票不所写的《无限快穿逆袭》为转载作品,无限快穿逆袭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无限快穿逆袭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无限快穿逆袭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无限快穿逆袭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无限快穿逆袭介绍:
一句话简介:涂山惊呼出声:“你是女的!!!”位面相当于珍珠,若干个珍珠串联起来就是本书。无限快穿逆袭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无限快穿逆袭,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无限快穿逆袭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