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北境之王TXT下载三国之北境之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北境之王全文阅读

作者:红场唐人     三国之北境之王txt下载     三国之北境之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72章 杨奉惨败

    李傕接到杨奉的信之后,二话不说便撕得粉碎,随后一脚踹翻了面前的小桌案,大声地喊道:“来人,来人啊!”

    随着他的喊声,从外面冲进来几名亲兵。李傕用手朝杨奉的使者一指,命令道:“将此人拖出去砍了。”

    “大司马!”杨奉的使者没想到李傕说杀就杀,连说话的机会都没给自己。但自己被两名亲兵架着往外拖的时候,他连忙大声地喊道:“小人还有话说,请大司马饶命!”

    骑都尉崔勇与杨奉的私交不错,此刻见李傕要杀杨奉的使者,连忙出列相劝:“大司马,且听此人说些什么,再做处置也不迟。”

    杨奉本是李傕的部下,如今他居然想出来调停李傕和郭汜的纷争,李傕哪里受得了这种窝囊气,便不理睬崔勇,而是冲着几名亲兵说道:“尔等还站在这里作甚,还不将其推出斩首。若是再迟疑,与此人同罪。”

    几名亲兵原本是听到崔勇向李傕求情,以为李傕会网开一面,让使者不死,才没有将他立即拖出去。此刻见到李傕发火,知道自己假如不尽快将使者斩首,自己也会性命不保,便七手八脚将使者拖了出去。片刻之后,便向李傕献上了首级。

    虽说已经杀了使者,但李傕心里还是怒火难消,他冲着众人说道:“杨奉不过是吾手下一名小小的中郎将,不但不帮吾对付郭汜狗贼,反而还出来装什么好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来人,立即点起兵马,随吾攻城,吾一定要将杨奉碎尸万段。”

    “叔父息怒。”李暹见李傕处于盛怒之下,连忙劝说道:“郭汜大军在侧,若是我们挥军攻城,一旦他们从后面偷袭,我军必然惨败。倒不如暂且按兵不动,以观郭汜兵马的动静。”

    经李暹这么一劝说,李傕立即意识到自己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光想着教训不知天高地厚的杨奉,却忘记了一旁虎视眈眈的郭汜。自己的实力与郭汜不相上下,一旦率兵去攻城,若不能一鼓而下,而郭汜的兵马又从身后发起攻击,势必会招致惨败。想到这里,他便点了点头,同意了李暹的说法:“暹儿所言极是,是叔父考虑不周了。我们就暂且按兵不动,看郭汜那边如何应对。”

    派往李傕军中的使者,被李傕砍了。而派往郭汜军中的使者,却收到了盛情款待,郭汜亲自设宴招待了使者,并向他详细地了解杨奉军的情况。

    使者没想到自己一个小人物,居然可以得到当朝大将军的热情款待,不由受宠若惊。对于郭汜所提出的问题,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郭汜在了解完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后,便对使者说:“请回去转告杨中郎将,本将军同意他的提议,与李傕休兵。若是李傕不肯,还请杨中郎将出兵相助。”

    使者连忙答道:“请大将军放心,小人一定把大将军的话,带给我家将军。”

    李傕斩了杨奉的使者后,命从人将首级带给了杨奉。杨奉看了以后,不由气得浑身发抖,他有心兴兵去攻打李傕,但考虑到自己的实力不济,不是李傕的对手,只能坐在军营中生闷气。

    好在过了没多久,前往郭汜营中的使者返回,带回了郭汜的话,说同意杨奉的调停,暂时与李傕休兵。得知郭汜愿意接受调停,与李傕休战,杨奉悬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这样一来,就算李傕还想再继续打下去,自己只要和郭汜两面夹攻,就能狠狠地教训他一顿。

    当天夜里,郭汜派人送来一份书信,说是打算连夜攻打李傕的军营,请杨奉出兵相助,并约定以火光为好,同时向李傕的军营发起进攻。杨奉想到李傕撕书斩使,便毫不迟疑地答应了郭汜的请求。

    郭汜的使者带着杨奉的回信,离开了城池,准备返回郭汜军营的途中,遭到了李傕军的伏击。经过一番混战,除了使者被擒外,其余护卫的兵士俱被杀光。

    李傕看到使者携带的书信,见郭汜企图与杨奉夹攻自己,在拷问完使者后,立即吩咐人将其乱刀砍死。

    做完这一切后,李傕问自己的部下:“诸位,郭汜狗贼欲与杨奉勾结,趁今夜来偷袭,你们有什么应对的措施吗?”

    李傕的手下都是清一色的武将,有几个懂得计谋,因此听到李傕的问题后,都保持着沉默。好在左灵还懂得几分计谋,见帐中无人说话,便出列说道:“大司马,信使落入我军手中之事,想必郭汜和杨奉都不知道,我们不如将计就计。”

    “将计就计?”李傕听到左灵这么说,连忙问道:“左灵,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吗?”

    左灵连忙走上前,凑近李傕的耳边小声地低语了几句。李傕听完后,不禁拍案叫好:“妙计,果然是妙计,此事就依你。若是今夜能破了杨奉,本大司马一定不吝赏赐。”

    左灵本就是个贪财之人,听说李傕对自己将有重赏,不禁喜出望外,连忙冲李傕躬身施礼说道:“多谢大司马,小的在这里先行谢过了。”

    三更时分,杨奉领兵出了城池,悄悄朝着李傕的军营而来。兵马在距离营寨两里的地方停下,耐心地等待着约定的火光。

    等了小半个时辰,在李傕军营的东面,忽然升起了几团火光。杨奉见状不由大喜,得意地说:“郭大将军动手了,看来李傕狗贼今夜是难逃一死了。”

    就在他准备率兵冲向李傕营寨时,马缰绳却被骑都尉宋果拉住了。宋果摇着头说:“杨兄且慢,虽然李傕营寨方向有火光,但却没有听到有喊杀声,其中恐怕有诈。”

    “但我们和郭汜约好以火光为号,同时向李傕的营寨发起进攻。”杨奉着急地说道:“我们因为担心其中有诈,就裹足不前啊!”

    “杨兄,”宋果深怕自己的判断有误,便主动向杨奉请缨:“某愿意领一支兵马前去探路,若是郭汜果然派兵马攻打李傕营寨,你再率兵前来支援也不迟。”杨奉觉得宋果说的有道理,便拨了两千人马给他,让他先行去探营,自己带着大军随后就到。

    宋果带着兵马冲到了营寨前,撞开了寨门冲了进去。他们很快就顺利地冲到了李傕的大帐前,但等宋果一进入大帐,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

    就在他吃惊不已之时,一名兵士来报:“禀报骑都尉,这里是一个空营!”

    几名亲兵原本是听到崔勇向李傕求情,以为李傕会网开一面,让使者不死,才没有将他立即拖出去。此刻见到李傕发火,知道自己假如不尽快将使者斩首,自己也会性命不保,便七手八脚将使者拖了出去。片刻之后,便向李傕献上了首级。

    虽说已经杀了使者,但李傕心里还是怒火难消,他冲着众人说道:“杨奉不过是吾手下一名小小的中郎将,不但不帮吾对付郭汜狗贼,反而还出来装什么好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来人,立即点起兵马,随吾攻城,吾一定要将杨奉碎尸万段。”

    “叔父息怒。”李暹见李傕处于盛怒之下,连忙劝说道:“郭汜大军在侧,若是我们挥军攻城,一旦他们从后面偷袭,我军必然惨败。倒不如暂且按兵不动,以观郭汜兵马的动静。”

    经李暹这么一劝说,李傕立即意识到自己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光想着教训不知天高地厚的杨奉,却忘记了一旁虎视眈眈的郭汜。自己的实力与郭汜不相上下,一旦率兵去攻城,若不能一鼓而下,而郭汜的兵马又从身后发起攻击,势必会招致惨败。想到这里,他便点了点头,同意了李暹的说法:“暹儿所言极是,是叔父考虑不周了。我们就暂且按兵不动,看郭汜那边如何应对。”

    派往李傕军中的使者,被李傕砍了。而派往郭汜军中的使者,却收到了盛情款待,郭汜亲自设宴招待了使者,并向他详细地了解杨奉军的情况。

    使者没想到自己一个小人物,居然可以得到当朝大将军的热情款待,不由受宠若惊。对于郭汜所提出的问题,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郭汜在了解完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后,便对使者说:“请回去转告杨中郎将,本将军同意他的提议,与李傕休兵。若是李傕不肯,还请杨中郎将出兵相助。”

    使者连忙答道:“请大将军放心,小人一定把大将军的话,带给我家将军。”

    李傕斩了杨奉的使者后,命从人将首级带给了杨奉。杨奉看了以后,不由气得浑身发抖,他有心兴兵去攻打李傕,但考虑到自己的实力不济,不是李傕的对手,只能坐在军营中生闷气。

    好在过了没多久,前往郭汜营中的使者返回,带回了郭汜的话,说同意杨奉的调停,暂时与李傕休兵。得知郭汜愿意接受调停,与李傕休战,杨奉悬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这样一来,就算李傕还想再继续打下去,自己只要和郭汜两面夹攻,就能狠狠地教训他一顿。

    当天夜里,郭汜派人送来一份书信,说是打算连夜攻打李傕的军营,请杨奉出兵相助,并约定以火光为好,同时向李傕的军营发起进攻。杨奉想到李傕撕书斩使,便毫不迟疑地答应了郭汜的请求。

    郭汜的使者带着杨奉的回信,离开了城池,准备返回郭汜军营的途中,遭到了李傕军的伏击。经过一番混战,除了使者被擒外,其余护卫的兵士俱被杀光。

    李傕看到使者携带的书信,见郭汜企图与杨奉夹攻自己,在拷问完使者后,立即吩咐人将其乱刀砍死。

    做完这一切后,李傕问自己的部下:“诸位,郭汜狗贼欲与杨奉勾结,趁今夜来偷袭,你们有什么应对的措施吗?”

    李傕的手下都是清一色的武将,有几个懂得计谋,因此听到李傕的问题后,都保持着沉默。好在左灵还懂得几分计谋,见帐中无人说话,便出列说道:“大司马,信使落入我军手中之事,想必郭汜和杨奉都不知道,我们不如将计就计。”

    “将计就计?”李傕听到左灵这么说,连忙问道:“左灵,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吗?”

    左灵连忙走上前,凑近李傕的耳边小声地低语了几句。李傕听完后,不禁拍案叫好:“妙计,果然是妙计,此事就依你。若是今夜能破了杨奉,本大司马一定不吝赏赐。”

    左灵本就是个贪财之人,听说李傕对自己将有重赏,不禁喜出望外,连忙冲李傕躬身施礼说道:“多谢大司马,小的在这里先行谢过了。”

    三更时分,杨奉领兵出了城池,悄悄朝着李傕的军营而来。兵马在距离营寨两里的地方停下,耐心地等待着约定的火光。

    等了小半个时辰,在李傕军营的东面,忽然升起了几团火光。杨奉见状不由大喜,得意地说:“郭大将军动手了,看来李傕狗贼今夜是难逃一死了。”

    就在他准备率兵冲向李傕营寨时,马缰绳却被骑都尉宋果拉住了。宋果摇着头说:“杨兄且慢,虽然李傕营寨方向有火光,但却没有听到有喊杀声,其中恐怕有诈。”

    “但我们和郭汜约好以火光为号,同时向李傕的营寨发起进攻。”杨奉着急地说道:“我们因为担心其中有诈,就裹足不前啊!”

    “杨兄,”宋果深怕自己的判断有误,便主动向杨奉请缨:“某愿意领一支兵马前去探路,若是郭汜果然派兵马攻打李傕营寨,你再率兵前来支援也不迟。”杨奉觉得宋果说的有道理,便拨了两千人马给他,让他先行去探营,自己带着大军随后就到。

    宋果带着兵马冲到了营寨前,撞开了寨门冲了进去。他们很快就顺利地冲到了李傕的大帐前,但等宋果一进入大帐,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

    就在他吃惊不已之时,一名兵士来报:“禀报骑都尉,这里是一个空营!”

第273章 挥师西进

    别看徐晃带的兵马少,但都是生力军,一下就将李傕的兵马冲得七零八落。他护着杨奉朝城门的方向冲去,试图先退进城中,凭借高大的城墙,来抵抗李傕的兵马。

    谁知他们冲到了城门附近,却看到吊桥被收了起来,城门也关得紧紧的。徐晃见此情形不由一愣,他记得自己率兵出城之时,城门是打开的,吊桥也放下来的。想到这里,他连忙冲着城墙上喊道:“城上的兵士听着,杨中郎将回城了,速速将城门打开。”

    随着喊声,城墙上忽然燃起了无数的火把,一个顶盔掼甲的武将,手扶着城墙,从垛口探出半边身子说道:“吾乃是大司马麾下的崔勇,此城如今已经被我占了。尔等速速下马投降,我还可以向大司马求情,赏你们一个全尸。”

    徐晃见城池被李傕的手下占了,而身后又传来了喊杀声,知道此地不宜久留,连忙护着杨奉绕过城池朝东面退去。

    杨奉带来的一万五千兵马,经过这番野战,随着杨奉、徐晃逃走的不过两千多人。剩下的不是战死,就是归顺了李傕。

    天明之后,郭汜终于搞清楚从李傕营寨传来的喊杀声,并不是李傕在使诈,而确实是杨奉率军攻打李傕的营寨。但由于自己一直不曾出兵,结果导致了杨奉的惨败。李傕收容了八千多败兵,使自己的实力更胜一筹。

    李傕打败了杨奉之后,为避免再出现杨奉这样前来劝和的人,便命崔勇率五千兵马驻守在长安城内。而自己依旧每天率领兵马出营寨,与郭汜的兵马厮杀。

    被徐庶派回邺城的石韬,在经过了七八的奔波之后,终于回到了邺城。他在议事厅里将徐庶的书信交给了韩湛,并急匆匆地说:“主公,属下在离开京师之际,李郭二人已经反目成仇,在长安城外厮杀。元直请主公立即出兵,去剿灭李郭二贼,为朝廷除害。”

    “要想消灭李傕、郭汜,谈何容易啊。”韩湛在心里想到:“从邺城到长安,就算全部是骑兵,至少需要八到十天的奔波。而这些轻装的骑兵到了长安城外,要是城内的守军闭门不纳,那么自己的先头部队就成为了一支孤军。一旦李郭二人握手言和,那么自己的这支兵马,就有被两人联手绞杀的危险。”

    想到这里,他抬头问站在下首的郭嘉:“奉孝,以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

    站在队列的郭嘉,听到韩湛在问自己,连忙走了出来,躬身施礼后说道:“主公,虽说圣驾在冀州,可要是没有文武百官,那么多少还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既然此刻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杀得难解难分,正是我们出兵讨伐的大好时机。就算我们无法灭了李郭二贼,但至少可以将他们从长安赶走,迎回文武百官。”

    对于郭嘉的这种提议,韩湛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问荀攸:“公达,你对奉孝的提议,又是怎么看的?”

    “启禀主公,”荀攸也从队列里走出,态度恭谨地回答说:“属下认为郭奉孝所言,极为有理。若是我们能赶走李郭二人,顺利地迎回百官。那么就能在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主公称霸天下只是早晚的事情。”

    韩湛见郭嘉、荀攸两人的意见相同,都提议赶走李傕、郭汜,把百官从长安迎回到邺城。便好奇地问:“奉孝、公达,本侯不明白。若我们将李郭二人从京师赶走,为何要将百官从长安迎回邺城,难道直接让圣驾直接返回京师,不是更方便一些吗?”韩湛之所以这么说,是考虑到在邺城内建宫殿,真是太耗费人力、物力了。若不是有个沮授在全权负责此事,估计自己早就焦头烂额了。

    没想到他的话刚说完,郭嘉和荀攸两人就异口同声地说:“主公万万不可将圣驾送回京师。郭嘉继续说道,“关中几经兵灾,早已民不聊生。若是主公想让圣驾返回京师,势必需要从其它城池迁移人口,充实京师……

    郭嘉的这番话,彻底打消了韩湛打算带汉献帝返回长安的打算,接下来大家又开始讨论挥师西进的事宜。在有了眉目之后,韩湛开始发号施令:“黄忠、荀攸何在?”

    被点到名字的两人连忙出列:“属下(末将)在!”

    韩湛从桌案上的令匣子里抽出一支令箭,说道:“我给你们五千骑兵,以汉升为先锋,公达为军师,星夜赶往长安,不得有误!”

    黄忠上前接过令箭,大声地说道:“末将领令!”

    随后韩湛又抽出一支令箭:“赵云何在?”

    “末将在!”赵云也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本侯给你三万步卒,跟随黄忠的骑兵西进。”

    “末将领命!”赵云上前接了令箭之后,也退回了队列。

    在布置完西征后,韩湛宣布结束议事。堂中的文武朝韩湛拱手施礼后,纷纷离开了议事厅,只有赵云一个人留下。

    别看徐晃带的兵马少,但都是生力军,一下就将李傕的兵马冲得七零八落。他护着杨奉朝城门的方向冲去,试图先退进城中,凭借高大的城墙,来抵抗李傕的兵马。

    谁知他们冲到了城门附近,却看到吊桥被收了起来,城门也关得紧紧的。徐晃见此情形不由一愣,他记得自己率兵出城之时,城门是打开的,吊桥也放下来的。想到这里,他连忙冲着城墙上喊道:“城上的兵士听着,杨中郎将回城了,速速将城门打开。”

    随着喊声,城墙上忽然燃起了无数的火把,一个顶盔掼甲的武将,手扶着城墙,从垛口探出半边身子说道:“吾乃是大司马麾下的崔勇,此城如今已经被我占了。尔等速速下马投降,我还可以向大司马求情,赏你们一个全尸。”

    徐晃见城池被李傕的手下占了,而身后又传来了喊杀声,知道此地不宜久留,连忙护着杨奉绕过城池朝东面退去。

    杨奉带来的一万五千兵马,经过这番野战,随着杨奉、徐晃逃走的不过两千多人。剩下的不是战死,就是归顺了李傕。

    天明之后,郭汜终于搞清楚从李傕营寨传来的喊杀声,并不是李傕在使诈,而确实是杨奉率军攻打李傕的营寨。但由于自己一直不曾出兵,结果导致了杨奉的惨败。李傕收容了八千多败兵,使自己的实力更胜一筹。

    李傕打败了杨奉之后,为避免再出现杨奉这样前来劝和的人,便命崔勇率五千兵马驻守在长安城内。而自己依旧每天率领兵马出营寨,与郭汜的兵马厮杀。

    被徐庶派回邺城的石韬,在经过了七八的奔波之后,终于回到了邺城。他在议事厅里将徐庶的书信交给了韩湛,并急匆匆地说:“主公,属下在离开京师之际,李郭二人已经反目成仇,在长安城外厮杀。元直请主公立即出兵,去剿灭李郭二贼,为朝廷除害。”

    “要想消灭李傕、郭汜,谈何容易啊。”韩湛在心里想到:“从邺城到长安,就算全部是骑兵,至少需要八到十天的奔波。而这些轻装的骑兵到了长安城外,要是城内的守军闭门不纳,那么自己的先头部队就成为了一支孤军。一旦李郭二人握手言和,那么自己的这支兵马,就有被两人联手绞杀的危险。”

    想到这里,他抬头问站在下首的郭嘉:“奉孝,以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

    站在队列的郭嘉,听到韩湛在问自己,连忙走了出来,躬身施礼后说道:“主公,虽说圣驾在冀州,可要是没有文武百官,那么多少还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既然此刻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杀得难解难分,正是我们出兵讨伐的大好时机。就算我们无法灭了李郭二贼,但至少可以将他们从长安赶走,迎回文武百官。”

    对于郭嘉的这种提议,韩湛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问荀攸:“公达,你对奉孝的提议,又是怎么看的?”

    “启禀主公,”荀攸也从队列里走出,态度恭谨地回答说:“属下认为郭奉孝所言,极为有理。若是我们能赶走李郭二人,顺利地迎回百官。那么就能在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主公称霸天下只是早晚的事情。”

    韩湛见郭嘉、荀攸两人的意见相同,都提议赶走李傕、郭汜,把百官从长安迎回到邺城。便好奇地问:“奉孝、公达,本侯不明白。若我们将李郭二人从京师赶走,为何要将百官从长安迎回邺城,难道直接让圣驾直接返回京师,不是更方便一些吗?”韩湛之所以这么说,是考虑到在邺城内建宫殿,真是太耗费人力、物力了。若不是有个沮授在全权负责此事,估计自己早就焦头烂额了。

    没想到他的话刚说完,郭嘉和荀攸两人就异口同声地说:“主公万万不可将圣驾送回京师。郭嘉继续说道,“关中几经兵灾,早已民不聊生。若是主公想让圣驾返回京师,势必需要从其它城池迁移人口,充实京师……

    郭嘉的这番话,彻底打消了韩湛打算带汉献帝返回长安的打算,接下来大家又开始讨论挥师西进的事宜。在有了眉目之后,韩湛开始发号施令:“黄忠、荀攸何在?”

    被点到名字的两人连忙出列:“属下(末将)在!”

    韩湛从桌案上的令匣子里抽出一支令箭,说道:“我给你们五千骑兵,以汉升为先锋,公达为军师,星夜赶往长安,不得有误!”

    黄忠上前接过令箭,大声地说道:“末将领令!”

    随后韩湛又抽出一支令箭:“赵云何在?”

    “末将在!”赵云也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本侯给你三万步卒,跟随黄忠的骑兵西进。”

    “末将领命!”赵云上前接了令箭之后,也退回了队列。

    在布置完西征后,韩湛宣布结束议事。堂中的文武朝韩湛拱手施礼后,纷纷离开了议事厅,只有赵云一个人留下。

    别看徐晃带的兵马少,但都是生力军,一下就将李傕的兵马冲得七零八落。他护着杨奉朝城门的方向冲去,试图先退进城中,凭借高大的城墙,来抵抗李傕的兵马。

    谁知他们冲到了城门附近,却看到吊桥被收了起来,城门也关得紧紧的。徐晃见此情形不由一愣,他记得自己率兵出城之时,城门是打开的,吊桥也放下来的。想到这里,他连忙冲着城墙上喊道:“城上的兵士听着,杨中郎将回城了,速速将城门打开。”

    随着喊声,城墙上忽然燃起了无数的火把,一个顶盔掼甲的武将,手扶着城墙,从垛口探出半边身子说道:“吾乃是大司马麾下的崔勇,此城如今已经被我占了。尔等速速下马投降,我还可以向大司马求情,赏你们一个全尸。”

    徐晃见城池被李傕的手下占了,而身后又传来了喊杀声,知道此地不宜久留,连忙护着杨奉绕过城池朝东面退去。

    杨奉带来的一万五千兵马,经过这番野战,随着杨奉、徐晃逃走的不过两千多人。剩下的不是战死,就是归顺了李傕。

    天明之后,郭汜终于搞清楚从李傕营寨传来的喊杀声,并不是李傕在使诈,而确实是杨奉率军攻打李傕的营寨。但由于自己一直不曾出兵,结果导致了杨奉的惨败。李傕收容了八千多败兵,使自己的实力更胜一筹。

    李傕打败了杨奉之后,为避免再出现杨奉这样前来劝和的人,便命崔勇率五千兵马驻守在长安城内。而自己依旧每天率领兵马出营寨,与郭汜的兵马厮杀。

    随后韩湛又抽出一支令箭:“赵云何在?”

    “末将在!”赵云也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本侯给你三万步卒,跟随黄忠的骑兵西进。”

    “末将领命!”赵云上前接了令箭之后,也退回了队列。

    在布置完西征后,韩湛宣布结束议事。堂中的文武朝韩湛拱手施礼后,纷纷离开了议事厅,只有赵云一个人留下。

第274章 黄忠建功

    函谷关的守将乃是李傕手下的骑都尉张苞,听说城下的人居然是国丈董承,连忙命人打开了城门,将董承放进了城里。

    董承骑着马穿过门洞,来到了城内时,见到一员武将垂手站在路边,连忙翻身下马朝对方走了过去。他和张苞曾有过几面之缘,一打照面,就认出了对方,连忙拱手笑着说:“老夫还以为函谷关的守将是谁啊,原来是张骑都尉。”

    “见过国丈。”张苞躬身朝董承行礼后,客气地说:“国丈远道而来,想必已人困马乏,请到守将府中歇息片刻,但末将击退了来犯的贼兵,再设宴款待国丈不迟。”

    满脸笑容的董承,听到张苞这么一说,立即收敛了脸上的笑容,说道:“张骑都尉此言差矣。若是说贼,前有伏诛的董卓,今有乱京师的李傕、郭汜。他们才是危害社稷的国贼,冀州兵马正是前往京师讨贼的。”

    “董国丈,”张苞将手搭在了剑柄上,望着董承问道:“你莫非是为贼兵来当说客的么?”

    见到张苞的左手握住了剑柄,董承的心里也是一阵阵发慌,但他故作镇定地说:“张骑都尉差异,老夫并不是来做什么说客的,而是为了救骑都尉的性命而来。”

    董承的话将张苞搞糊涂了,他不解地问:“不知国丈此话何意啊?”

    “根据长安的线报,李傕、郭汜两人每日里大打出手,死伤狼藉。”董承望着张苞说道:“假以时日,等两人的兵马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就算冀州牧不起兵,也会有关中的诸侯兴兵讨伐李傕、郭汜二贼。若是两人败亡之后,骑都尉守在这个函谷关内,就算有天险可以依托,但若是断绝了钱粮,你认为还能支持多久?”

    对于董承的这种说法,张苞的心里泛起了嘀咕:虽说函谷关乃是天险,但要是被断绝了钱粮,就算自己有心固守,关内的兵士也会发生哗变。这么一想,他不禁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他连忙拉住董承的手臂,紧张地问:“董国丈,可有什么妙计,能救末将的一条性命。”

    “冀州兵马就在关外。”董承朝关外一指,说道:“若骑都尉不想给李傕陪葬,就打开城门,请冀州兵马入关。冀州牧带人忠厚,若是知道你主动献关,想必将来对你必有重用。”

    张苞听完董承的这番话之后,站在原地发了很久的呆。见他已经有些心动,但却迟迟不能下最后的决心,董承便趁热打铁地说:“张骑都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是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将来就算想归顺冀州牧,可能也不会得到重用。”

    董承的话说完后,张苞终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他猛地一跺脚,说道:“既然国丈这么说,那末将就听你的,将函谷关献给冀州牧,为将来谋一出身。”随后,他吩咐兵士,“打开城门,请冀州兵马入城。”

    黄忠和荀攸二人,就骑马站在离函谷关一箭之遥的地方。黄忠望着高高的城墙,有些担忧地问荀攸:“公达,你说董国丈能劝服守将吗?”

    “若是李郭二贼没有反目成仇,估计董国丈的劝说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荀攸给黄忠分析说:“但如今李郭之乱,让两人的手下人人自危。若是有可以投靠的主公,那些人会毫不迟疑地舍弃李傕、郭汜,转投新的主公。若荀某判断无误的话,要不了一炷香的工夫,关门就会打开。”

    他的话音刚落,函谷关门便被打开,随后从关内出来一群人,走在最前面的正是董承和一名顶盔掼甲的武将。荀攸冲黄忠一笑,说道:“汉升,看来事情要比我们预料得更加顺利。”

    黄忠在马背上直起身体,冲着后面大声地喊道:“进城!”

    骑兵大队进入了函谷关,黄忠、荀攸、董承跟着张苞来到了守将府。荀攸见张苞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便好言安抚了他几句,随后派人到后面去向韩湛报讯,说已经取得了函谷关。

    就在张苞准备设宴款待黄忠等人时,忽然有人来报:“启禀骑都尉,关外来了数千人马,正在叫门呢。”

    张苞听到手下这么禀报,还以为是冀州的后续人马,便笑着说:“我们已经归顺了冀州牧,那就立即将城门打开,放冀州的兵马入城。”

    “骑都尉,”听到张苞这么说,兵士有些为难地回答说:“来的不是从东面来的冀州兵马,而是从西面京师来的。”

    “什么,从京师来的?”张苞听到兵士这么说,立即从座位上蹦了起来,紧张的问:“你可看清楚领头的是何人吗?”

    “小的只看到旗帜上有一个‘李’字。”兵士回答说:“但不知来的主将是谁?”

    荀攸见张苞一脸慌乱的样子,便主动说道:“张骑都尉,我们不如上城墙去看看,来的究竟是谁。”

    “如此甚好。”张苞此刻的心里格外后悔,刚刚归顺冀州,谁知从京师又来了一支人马还不知依靠关内的这些兵马能否应付呢。听到荀攸说上城墙去看看,便顺水推舟地同意了。

    一行人来到了城墙之上,扶着垛口朝下面看。只见一名骑着枣红马的武将,冲着城墙上喊道:“吾乃是大司马之弟李应,速速打开城门,放我等入关。”

    “是李傕的弟弟李应,”张苞得知来的是人李应后,大冷的天还是被吓得满头大汗。他一边抬手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紧张地问荀攸:“荀先生,我们该怎么办?”

    荀攸听后,只是淡淡一笑,转身对黄忠说:“汉升,此人乃是李傕之弟,不知你可能应付?”

    黄忠望着关外的李应,冷笑着说:“吾观李应,如插标卖首耳!”

    荀攸虽说知道黄忠武艺高超,但深怕他过于轻敌,还是提醒他说:“汉升,千万莫要轻敌。”

    黄忠用手里的大刀杆猛地一剁地面,大声地说道:“某虽不才,要取此人首级,犹如探囊取物一般。”说完,提着他的大刀,大步流星地下了城楼。

    关门一开,黄忠就提着大刀策马冲向了不远处的李应。李应看到函谷关的关门打开,从里面冲出一将,正想问什么,谁知黄忠的马速快,已经冲到了他的面前,手起刀落,便将他劈于马下。随后翻身下马,剁下他的首级,高高地举过头顶,大声地说:“李应已死,尔等还不速速归降。”

    李应带来的兵马,看到李应被城里冲出的一员武将一刀斩于马下,还没有回过神。此刻看到黄忠将李应的首级高高举起,不由人人大惊。看到从关内有大批的骑兵冲出,那里还有什么斗志,发一声喊便调头就跑。

    黄忠趁势挥军掩杀,使李傕军声嘶力竭。在伤亡过半后,剩下的人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跑不过冀州骑兵的四条腿,慌忙跪地求饶。黄忠连忙制止了部下们的追杀,招呼让将降兵收拢起来,带回了函谷关。

    张苞作为李傕的部下,自然知道李应的武艺如何。看到黄忠单枪匹马冲出关外时,还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但看黄忠一刀斩了李应,又率领骑兵追杀李傕军,心里忽然觉得自己归顺冀州,也许是一个最明智的选择。虽然不知冀州军的攻城能力如何,但说到野战,李傕军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

    等黄忠回城时,张苞连忙跟着荀攸的身后,亲自到城门口去迎接黄忠。他冲骑马入关的黄忠抱拳施礼,随后恭恭敬敬地说:“将军神勇,在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真是令末将佩服得五体投地。”

    虽说大败了李傕的兵马,但黄忠手里的兵力有限,因此他们没有继续前行,而是在函谷关里驻扎下来,等后面的大队人马赶到以后,再继续朝长安进发。

    荀攸派出报讯的人,在路上跑了一天一夜,总算遇上了正刚渡过黄河的韩湛。见是荀攸派来的信使,郭嘉连忙上前接过了书信。等他看完上面的内容后,不禁笑着对韩湛说:“恭喜主公,贺喜主公!函谷关的守将张苞,在董承的劝说下,已经归顺了我军。汉升他们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函谷关。”

    在出征后,韩湛一直很担心函谷关,他觉得如果要强攻的话,就算黄忠和赵云的部队合起来,要夺取这座关隘,势必会付出让自己心疼的伤亡数字。但如今却是兵不血刃地夺取函谷关,怎么能不令人兴奋呢。于是他果断地说:“奉孝,给汉升回信,让他们暂时留在函谷关按兵不动,待大队人马到达之后,再继续西进也不迟。至于张苞,”一念到这个名字,他就想起了张飞的儿子也叫这个名字,总觉得有点别捏,“让他暂时留任函谷关守将一职,待我军扫平了李傕、郭汜之后,再论功行赏。”另外还派人给赵云送信,命他加快行程,尽快赶到函谷关,与黄忠汇合。

    等大军都渡河之后,韩湛命人在河边安营扎寨。刚扎营完毕,荀攸派来的第二个信使又到了。

    听说是荀攸的信使求见,韩湛不禁有些惊奇,他扭头问坐在一旁的郭嘉:“奉孝,公达表兄不久前才派人送信,说已经兵不血刃地取了函谷关。此刻又派人送信,不知为的是何事?”

    郭嘉不是神仙,自然猜不到荀攸的第二封信写的是什么,只能笑着对韩湛说道:“主公只需将信使叫进来,一问便知。”

    等信使一进大帐,韩湛就迫不及待地问:“公达的书信在何处?”

    信使连忙从怀里掏出了荀攸的书信,递到了韩湛的面前。韩湛一把抢过了信封,从里面掏出信笺仔细地查看起来。看完上面的内容后,他将信笺递给了郭嘉,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说,说道:“汉升他们刚刚取得函谷关,还立足未稳之际。李傕之弟李应,便迎数千人马到了函谷关。汉升率骑兵出击,阵斩了李应,全歼了数千李傕军。如今,函谷关是固若金汤。”

    “主公!”郭嘉看完书信后,望着韩湛说道:“既然汉升立下了如此大功,应该予以表彰,以激励我军的士气。”

    “没错,奉孝所言极是。”其实就算郭嘉不说,韩湛也打算给黄忠升官。别人原本是蜀汉的五虎上将,结果在自己的手下待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是一名小小的校尉,真有点说不过去。如今他立下了这样的功劳,就算自己给他升官,估计也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因此他吩咐郭嘉:“奉孝,本侯打算晋汉升为裨将军,不知你可有异议否?”

    “汉升屡立战功,主公早就该给他升官了。”郭嘉猜到了韩湛的心事,因此委婉地说:“昔日主公担心汉升资历浅,骤然晋升高官,会有文武官员心中不服。让自从他投入主公的麾下之后,建立了不少的奇功。莫说一个小小的裨将军,就算更高的官职,他也是当之无愧。”

    见郭嘉不反对自己的决定,韩湛在心里暗暗想:“等平定了李傕、郭汜之后,一定要将手下这些文臣武将都升官。不然让一帮在三国叱咤风云的文武,只当一些芝麻小官,未免太屈才了。”

    郭嘉在起草完晋升黄忠为裨将军的书信后,又对韩湛说:“主公,我们前几日提到的,派人到李傕、郭汜军中散布流言之事,如今倒有一个极好的机会。”

    韩湛记得前几天,郭嘉是提议让徐庶寻找合适的人选,到李傕和郭汜的军中散布流言,瓦解两军的士气。今天他旧事重提,肯定是有了新的想法,便朝他扬了扬下巴说道:“奉孝,你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在公达的书信里,提到有不少李傕军的降兵。”说到这里时,郭嘉的脸上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我们可以用他们来做做文章。”

    韩湛也是闻弦歌而知雅意,连忙试探地问:“奉孝的意思,某非是想将这批降兵放掉,让他们回到李傕军中,帮我们散布流言,以达到瓦解军心的目地。”

    “没错,嘉就是如此考虑的。”郭嘉摇着羽扇说道:“可惜这些降兵都是李傕的手下,要想瓦解郭汜军的军心,还是需派人去通知元直,让他物色合适的人选。”

第275章

    由于杨奉以调停者的身份出现,让李傕意识到自己部署在京师东面的兵马,有些靠不住了。为了防止再出现一个像杨奉这样的人,李傕专门派了自己的兄弟李应,领数千人马前往函谷关,防止有人将关外的诸侯放进了关中。

    虽说他及时地派出了李应,但还是晚了一步。李应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守将张苞已经将关隘献给了冀州军。而李应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黄忠的刀下之鬼。

    在歼灭了李应所率的李傕军之后,荀攸为了防止过早地泄露己方的行踪,专门派人打扫了战场,挖了一个大坑,将那些战死的李傕军尸首都扔进了大坑。

    做完这一切后,荀攸对黄忠说:“汉升,为了防止李傕军察觉到我军已入关,那些派出的探马,还是让他们穿李傕军的服饰,免得露出了马脚。”

    “荀先生所言极是。”黄忠觉得荀攸说得非常有道理,假如让李傕知道冀州大军正在向长安开拔,势必会和郭汜休战,然后两军联合起来对付冀州军。到时就算冀州军取胜,势必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次日清晨,黄忠、荀攸两人正在早膳之时,忽然有兵士来报:“启禀黄校尉、荀先生,外面有一名主公的信使求见。”

    听说是韩湛的信使,两人立即便知道,肯定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连忙吩咐兵士:“速速将主公的信使请到这里来。”

    等信使进门,没等他开口,荀攸就着急地问:“主公如今在何处?”

    信使看了荀攸一眼,态度恭谨地说:“回荀先生的话,主公的大军已经过了黄河,昨夜就驻扎在黄河岸边。”说完,他从腰间抽出一个竹筒,交给了黄忠,说道,“黄校尉,这里面是主公的亲笔信,请您过目。”

    黄忠接过竹筒,从里面抽出一张写满字的布帛,仔细地查看起来。看完之后,他整个人都愣住了,他将手里的布帛递给了荀攸,说道:“荀先生,你帮我看看上面写的都是什么?”

    荀攸看完上面的内容后,不禁哈哈大笑,随后拱着手对黄忠:“恭喜黄将军,贺喜黄将军,从即日起,你就是将军了。”

    坐在一旁的董承、张苞二人,听到这个消息,也连忙起身,朝黄忠拱手贺喜:“恭喜将军,贺喜将军!”

    “来人啊!”得知自己被晋升为将军,黄忠的心里格外高兴,他连忙吩咐亲兵:“抬两酒来,我要与诸位痛饮一番。”

    看到亲兵转身想去搬酒坛,荀攸连忙制止了黄忠,对他说道:“汉升且慢高兴,主公另外还给我们布置了一件事情。”

    “何事?”

    荀攸用手指着布帛的左侧,对黄忠说道:“你看看,上面命我等将李傕军的降兵悉数放回,让他们回到李傕军中去散布流言,以达到瓦解李傕军的军心……”

    让降兵回去散布流言,对这样的安排,黄忠自然是没有异议,不过他的心里还有一个疑问,于是便开口问出来:“荀先生,若是我们将降兵悉数放回,固然能起到瓦解李傕军心的目地。可一旦郭汜察觉,趁机攻打李傕,到时我们不就为他们做了嫁衣裳吗?”

    对于黄忠的这种担忧,荀攸点了点头,说道:“汉升所言极是。你所担心的问题,主公早已考虑到了。他另外会派人前往京师,去联络元直,让他物色合适的人选,到郭汜的军中去散布流言。”

    黄忠为了不耽误韩湛的大事,一吃完早餐,就命人将关在军营里的一千多降兵放掉。在放人之前,他对着那些降兵说:“李傕谋反,从之者即为贼党,后患不浅。尔等都是西凉人,何必要跟着他在京师作乱,都速速回家,免得将来连累家人。”

    说完这番话之后,黄忠命人给降兵每人两个馕和一袋水,便将他们从函谷关里轰了出去。这些降兵昨日的投降,都是迫于无奈,此刻见黄忠要放自己回家,顿时喜出望外。一出了函谷关,大家都一哄而散,三五成群地朝着西面而去。

    再说李傕打败了杨奉之后,又和郭汜展开了厮杀。双方连着打了几天,互有胜负,但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日收兵回营,喘息未定,忽然有亲兵来报,说随着李应去函谷关的兵士们回来了。

    李傕听到这个消息一愣,心里暗说这些兵士不在函谷关帮着自家兄弟守城,都跑回京师来做什么?想到这里,他连忙命人叫了两名兵士进来,想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被叫进帐中的两名兵士,见到坐在大帐中间的李傕后,连忙手脚并用地爬到了他的面前,带着哭腔说道:“大司马,李将军在函谷关外遭了意外,还请您为他报仇雪恨。”

    “什么,我家兄弟在函谷关外遭遇不测。”李傕听到这么消息,不禁眼前一黑,如果不是他及时地扶住面前的桌案,估计早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他起身走过去抓住一名兵士的衣襟问道:“快告诉本司马,究竟是何人所为?”

    被放回来的降兵,都在函谷关内被关押了大半天,自然知道占据关隘的是何方兵马。此刻听到李傕在问,连忙回答说:“是冀州兵马!”

    “什么,冀州兵马?”

    由于杨奉以调停者的身份出现,让李傕意识到自己部署在京师东面的兵马,有些靠不住了。为了防止再出现一个像杨奉这样的人,李傕专门派了自己的兄弟李应,领数千人马前往函谷关,防止有人将关外的诸侯放进了关中。

    虽说他及时地派出了李应,但还是晚了一步。李应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守将张苞已经将关隘献给了冀州军。而李应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黄忠的刀下之鬼。

    在歼灭了李应所率的李傕军之后,荀攸为了防止过早地泄露己方的行踪,专门派人打扫了战场,挖了一个大坑,将那些战死的李傕军尸首都扔进了大坑。

    做完这一切后,荀攸对黄忠说:“汉升,为了防止李傕军察觉到我军已入关,那些派出的探马,还是让他们穿李傕军的服饰,免得露出了马脚。”

    “荀先生所言极是。”黄忠觉得荀攸说得非常有道理,假如让李傕知道冀州大军正在向长安开拔,势必会和郭汜休战,然后两军联合起来对付冀州军。到时就算冀州军取胜,势必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次日清晨,黄忠、荀攸两人正在早膳之时,忽然有兵士来报:“启禀黄校尉、荀先生,外面有一名主公的信使求见。”

    听说是韩湛的信使,两人立即便知道,肯定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连忙吩咐兵士:“速速将主公的信使请到这里来。”

    等信使进门,没等他开口,荀攸就着急地问:“主公如今在何处?”

    信使看了荀攸一眼,态度恭谨地说:“回荀先生的话,主公的大军已经过了黄河,昨夜就驻扎在黄河岸边。”说完,他从腰间抽出一个竹筒,交给了黄忠,说道,“黄校尉,这里面是主公的亲笔信,请您过目。”

    黄忠接过竹筒,从里面抽出一张写满字的布帛,仔细地查看起来。看完之后,他整个人都愣住了,他将手里的布帛递给了荀攸,说道:“荀先生,你帮我看看上面写的都是什么?”

    荀攸看完上面的内容后,不禁哈哈大笑,随后拱着手对黄忠:“恭喜黄将军,贺喜黄将军,从即日起,你就是将军了。”

    坐在一旁的董承、张苞二人,听到这个消息,也连忙起身,朝黄忠拱手贺喜:“恭喜将军,贺喜将军!”

    “来人啊!”得知自己被晋升为将军,黄忠的心里格外高兴,他连忙吩咐亲兵:“抬两酒来,我要与诸位痛饮一番。”

    看到亲兵转身想去搬酒坛,荀攸连忙制止了黄忠,对他说道:“汉升且慢高兴,主公另外还给我们布置了一件事情。”

    “何事?”

    荀攸用手指着布帛的左侧,对黄忠说道:“你看看,上面命我等将李傕军的降兵悉数放回,让他们回到李傕军中去散布流言,以达到瓦解李傕军的军心……”

    让降兵回去散布流言,对这样的安排,黄忠自然是没有异议,不过他的心里还有一个疑问,于是便开口问出来:“荀先生,若是我们将降兵悉数放回,固然能起到瓦解李傕军心的目地。可一旦郭汜察觉,趁机攻打李傕,到时我们不就为他们做了嫁衣裳吗?”

    对于黄忠的这种担忧,荀攸点了点头,说道:“汉升所言极是。你所担心的问题,主公早已考虑到了。他另外会派人前往京师,去联络元直,让他物色合适的人选,到郭汜的军中去散布流言。”

    黄忠为了不耽误韩湛的大事,一吃完早餐,就命人将关在军营里的一千多降兵放掉。在放人之前,他对着那些降兵说:“李傕谋反,从之者即为贼党,后患不浅。尔等都是西凉人,何必要跟着他在京师作乱,都速速回家,免得将来连累家人。”

    说完这番话之后,黄忠命人给降兵每人两个馕和一袋水,便将他们从函谷关里轰了出去。这些降兵昨日的投降,都是迫于无奈,此刻见黄忠要放自己回家,顿时喜出望外。一出了函谷关,大家都一哄而散,三五成群地朝着西面而去。

    再说李傕打败了杨奉之后,又和郭汜展开了厮杀。双方连着打了几天,互有胜负,但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日收兵回营,喘息未定,忽然有亲兵来报,说随着李应去函谷关的兵士们回来了。

    李傕听到这个消息一愣,心里暗说这些兵士不在函谷关帮着自家兄弟守城,都跑回京师来做什么?想到这里,他连忙命人叫了两名兵士进来,想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被叫进帐中的两名兵士,见到坐在大帐中间的李傕后,连忙手脚并用地爬到了他的面前,带着哭腔说道:“大司马,李将军在函谷关外遭了意外,还请您为他报仇雪恨。”

    “什么,我家兄弟在函谷关外遭遇不测。”李傕听到这么消息,不禁眼前一黑,如果不是他及时地扶住面前的桌案,估计早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他起身走过去抓住一名兵士的衣襟问道:“快告诉本司马,究竟是何人所为?”

    被放回来的降兵,都在函谷关内被关押了大半天,自然知道占据关隘的是何方兵马。此刻听到李傕在问,连忙回答说:“是冀州兵马!”

    “什么,冀州兵马?”

    由于杨奉以调停者的身份出现,让李傕意识到自己部署在京师东面的兵马,有些靠不住了。为了防止再出现一个像杨奉这样的人,李傕专门派了自己的兄弟李应,领数千人马前往函谷关,防止有人将关外的诸侯放进了关中。

    虽说他及时地派出了李应,但还是晚了一步。李应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守将张苞已经将关隘献给了冀州军。而李应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黄忠的刀下之鬼。

    在歼灭了李应所率的李傕军之后,荀攸为了防止过早地泄露己方的行踪,专门派人打扫了战场,挖了一个大坑,将那些战死的李傕军尸首都扔进了大坑。

    做完这一切后,荀攸对黄忠说:“汉升,为了防止李傕军察觉到我军已入关,那些派出的探马,还是让他们穿李傕军的服饰,免得露出了马脚。”

    “荀先生所言极是。”黄忠觉得荀攸说得非常有道理,假如让李傕知道冀州大军正在向长安开拔,势必会和郭汜休战,然后两军联合起来对付冀州军。到时就算冀州军取胜,势必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次日清晨,黄忠、荀攸两人正在早膳之时,忽然有兵士来报:“启禀黄校尉、荀先生,外面有一名主公的信使求见。”

    次日清晨,黄忠、荀攸两人正在早膳之时,忽然有兵士来报:“启禀黄校尉、荀先生,外面有一名主公的信使求见。”

第276章 劝降王昌

    王昌率领的人马对羌人的围剿,进入尾声的时候,忽然听说郭汜的兵马已经冲入了大营。他深怕李傕会有危险,便留下一名军侯,带着五百人马继续清剿剩下的羌人,而自己则带着数千兵马,硬着郭汜军冲了过来。

    快到中军大帐时,王昌忽然看到李傕策马狂奔而至。等靠近之后,他才发现李傕左侧的脸上满是血迹,不由惊惶地问:“大司马,你受伤了?”

    “中了一支冷箭。”李傕冲着王昌冷冷地说道:“你速速率人挡住郭汜的兵马,我去召集后营的人马进行反击。”

    王昌留下一队骑兵保护李傕,自己带着其余的兵马,迎击冲进营寨的郭汜军,双方在营中展开了混战。

    射中李傕的不是别人,正是郭汜。他以为李傕中箭后,李傕军会立即土崩瓦解,谁知忽然冒出了一支人马,将自己的大军生生地挡住了。别看郭汜军多,但王昌率领的人马却在拼命,使他们无法再继续向前推进。

    挡住了郭汜的王昌,为李傕调集兵马争取了时间。不过一炷香的工夫,集结完毕的李傕军,便从四面八方朝郭汜军冲来。见到李傕军的主力赶到,郭汜知道错过了良机,只能在心里暗叹一口气,随即吩咐大军撤退。

    不过王昌的表现,却让郭汜眼前一亮。他知道经过连番的大战之后,李傕手下能用的武将是越来越少,而王昌就是剩下武将里的佼佼者,如果能劝说他归顺自己,等于就是斩断了李傕的一只手臂。

    郭汜回到自己的营寨之后,立即召集自己的心腹议事,对他们说道:“今日若不是王昌突然率兵杀出,估计李傕早已性命不保。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劝说王昌归顺本将军吗?”

    众人沉默良久之后,一名军司马开口问道:“大将军,属下想问问,假如您想招降王昌,打算给他一个什么官职?”

    “他如今是李傕手下的骑都尉。”对于军司马的问题,郭汜想了想,回答说:“若是王昌愿意归顺本大将军,某可以给他一个校尉之职。”

    “校尉之职,可能王昌不会满意。”军司马有些踌躇地说:“以属下看,让他当裨将军,没准会让他动心。”

    “就依你,封他为裨将军。”郭汜为了拉拢王昌,果断地说道:“不知谁愿意冒险潜入李傕营中,劝说王昌来降?”

    军司马听到郭汜这么说,连忙上前一步道:“大将军,属下愿意担此重任。”

    郭汜听到军司马愿意去劝说王昌归顺,顿时喜出望外,连忙说道:“不知军司马打算何时前往李傕的营中,劝说王昌归顺本大将军啊?”

    “大将军请稍安勿躁。”对于有些急躁的郭汜,军司马开口说道:“今日李傕军营寨中的内讧有些蹊跷,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有理,有理。”对于军司马的这种说法,郭汜立即表示了赞同:“李傕军营寨中今日莫名其妙地内讧,肯定事出有因,我们必须搞清楚。你立即派人潜入李傕的军中,打探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李傕军和郭汜军一样,每天都要派人到附近的树林里砍柴。军司马派出的探子,就混在这些砍柴的兵士中,混进了李傕的军营。

    由于李傕二人以前交情深厚,两军将士之间的私交也不错。探子混进营寨之后,立即去伙房寻找自己的同乡,想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探子的运气不错,他伙夫同乡此刻正在伙房外生火做饭,看到他的出现,不由楞了片刻,随后指着他说:“你不是在大司马的军中吗?”

    “噤声!”探子连忙上前捂住了他老乡的嘴,小声地说:“要是被别人听到了,小弟就性命难保了。”

    伙夫听后,点了点头,反问道:“你到我们的营中来作甚?”

    探子左右张望了一番,见附近没人,便压低嗓子说:“我军在攻进寨中之前,曾听到寨内有喊杀声,不知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据说羌人要谋反。”伙夫凑近探子的耳边,小声地说:“因此大司马命令骑都尉王昌,率领数千人马清剿他们……”

    听说是围剿企图谋反的羌人,探子不解地问:“既然羌人要谋反,那么事情肯定极为隐秘才对,怎么会让大司马知道,并提前派人清剿呢?”

    “你不知道,”伙夫有些慌乱地说道:“前几日大司马派他的弟弟李应,到函谷关去接替防务,谁知却被人杀掉了。”

    “啊,有人杀了大司马的弟弟?”这个消息让探子吃惊不已,他反问道:“你可知道,是何人所为?”

    “还能是谁,是冀州的兵马呗。”伙夫有些不屑地说:“他们杀了大司马的弟弟之后,还将被俘的羌人都放了回来,让他们在营中散布流言,说大司马是谋反,若是继续追随大司马,早晚会连累各自的家人。那些羌人听了流言以后,便闹着想离开营寨返回西凉去,大司马在这种时候怎么可能让他们离开,所以便命令王骑都尉清剿他们……”

    在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探子趁着夜色悄悄地从栅栏的缝隙钻出了营寨,拔腿就朝郭汜的营地奔去。

    郭汜听说探子回来了,便立即将他召到帐中,迫不及待地问:“你可探明李傕军的营寨中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内讧?”

    “启禀大将军,小的已经将事情打听得清清楚楚。”探子听到郭汜的询问,便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向他源源本本地说了一遍。

    帐中的武将们听完探子的禀报,总算明白怎么回事。怪不得自己的兵马如此轻松地冲进了李傕军的营寨,原来他们当时正在内讧,以至于营寨个别地段的防御薄弱,才让自己能如此轻易地得手。

    郭汜虽说在谋略方面差一点,但也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他听说李傕军中因为流言,而导致军心动摇,不由引起了警惕。他连忙叫过一名骑都尉,吩咐他说:“立即派人加强营寨中的巡逻,若是有人擅自传播流言,便立斩不赦。”

    骑都尉答应一声,转身离开了大帐,到外面抽调人手组建新的巡逻队,力求将不利于军中的流言消灭掉。

    等骑都尉离开后,郭汜又望着自己的部下问道:“你们谁愿意到李傕军中,劝说王昌来降?”

    听到郭汜的这个问题,帐内忽然变得安静了。自从听了探子的汇报后,大家忽然意识到去李傕的营寨中劝降王昌,是一件掉脑袋的事情,于是都纷纷保持着沉默,谁也不愿意轻易地表态。

    见到自己的属下都不说话,郭汜不禁有些着急了,他用力一拍面前的桌案。

    王昌率领的人马对羌人的围剿,进入尾声的时候,忽然听说郭汜的兵马已经冲入了大营。他深怕李傕会有危险,便留下一名军侯,带着五百人马继续清剿剩下的羌人,而自己则带着数千兵马,硬着郭汜军冲了过来。

    快到中军大帐时,王昌忽然看到李傕策马狂奔而至。等靠近之后,他才发现李傕左侧的脸上满是血迹,不由惊惶地问:“大司马,你受伤了?”

    “中了一支冷箭。”李傕冲着王昌冷冷地说道:“你速速率人挡住郭汜的兵马,我去召集后营的人马进行反击。”

    王昌留下一队骑兵保护李傕,自己带着其余的兵马,迎击冲进营寨的郭汜军,双方在营中展开了混战。

    射中李傕的不是别人,正是郭汜。他以为李傕中箭后,李傕军会立即土崩瓦解,谁知忽然冒出了一支人马,将自己的大军生生地挡住了。别看郭汜军多,但王昌率领的人马却在拼命,使他们无法再继续向前推进。

    挡住了郭汜的王昌,为李傕调集兵马争取了时间。不过一炷香的工夫,集结完毕的李傕军,便从四面八方朝郭汜军冲来。见到李傕军的主力赶到,郭汜知道错过了良机,只能在心里暗叹一口气,随即吩咐大军撤退。

    不过王昌的表现,却让郭汜眼前一亮。他知道经过连番的大战之后,李傕手下能用的武将是越来越少,而王昌就是剩下武将里的佼佼者,如果能劝说他归顺自己,等于就是斩断了李傕的一只手臂。

    郭汜回到自己的营寨之后,立即召集自己的心腹议事,对他们说道:“今日若不是王昌突然率兵杀出,估计李傕早已性命不保。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劝说王昌归顺本将军吗?”

    众人沉默良久之后,一名军司马开口问道:“大将军,属下想问问,假如您想招降王昌,打算给他一个什么官职?”

    “他如今是李傕手下的骑都尉。”对于军司马的问题,郭汜想了想,回答说:“若是王昌愿意归顺本大将军,某可以给他一个校尉之职。”

    “校尉之职,可能王昌不会满意。”军司马有些踌躇地说:“以属下看,让他当裨将军,没准会让他动心。”

    “就依你,封他为裨将军。”郭汜为了拉拢王昌,果断地说道:“不知谁愿意冒险潜入李傕营中,劝说王昌来降?”

    军司马听到郭汜这么说,连忙上前一步道:“大将军,属下愿意担此重任。”

    郭汜听到军司马愿意去劝说王昌归顺,顿时喜出望外,连忙说道:“不知军司马打算何时前往李傕的营中,劝说王昌归顺本大将军啊?”

    “大将军请稍安勿躁。”对于有些急躁的郭汜,军司马开口说道:“今日李傕军营寨中的内讧有些蹊跷,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有理,有理。”对于军司马的这种说法,郭汜立即表示了赞同:“李傕军营寨中今日莫名其妙地内讧,肯定事出有因,我们必须搞清楚。你立即派人潜入李傕的军中,打探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李傕军和郭汜军一样,每天都要派人到附近的树林里砍柴。军司马派出的探子,就混在这些砍柴的兵士中,混进了李傕的军营。

    由于李傕二人以前交情深厚,两军将士之间的私交也不错。探子混进营寨之后,立即去伙房寻找自己的同乡,想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探子的运气不错,他伙夫同乡此刻正在伙房外生火做饭,看到他的出现,不由楞了片刻,随后指着他说:“你不是在大司马的军中吗?”

    “噤声!”探子连忙上前捂住了他老乡的嘴,小声地说:“要是被别人听到了,小弟就性命难保了。”

    伙夫听后,点了点头,反问道:“你到我们的营中来作甚?”

    探子左右张望了一番,见附近没人,便压低嗓子说:“我军在攻进寨中之前,曾听到寨内有喊杀声,不知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据说羌人要谋反。”伙夫凑近探子的耳边,小声地说:“因此大司马命令骑都尉王昌,率领数千人马清剿他们……”

    听说是围剿企图谋反的羌人,探子不解地问:“既然羌人要谋反,那么事情肯定极为隐秘才对,怎么会让大司马知道,并提前派人清剿呢?”

    “你不知道,”伙夫有些慌乱地说道:“前几日大司马派他的弟弟李应,到函谷关去接替防务,谁知却被人杀掉了。”

    “啊,有人杀了大司马的弟弟?”这个消息让探子吃惊不已,他反问道:“你可知道,是何人所为?”

    “据说羌人要谋反。”伙夫凑近探子的耳边,小声地说:“因此大司马命令骑都尉王昌,率领数千人马清剿他们……”

    听说是围剿企图谋反的羌人,探子不解地问:“既然羌人要谋反,那么事情肯定极为隐秘才对,怎么会让大司马知道,并提前派人清剿呢?”

    “你不知道,”伙夫有些慌乱地说道:“前几日大司马派他的弟弟李应,到函谷关去接替防务,谁知却被人杀掉了。”

    “啊,有人杀了大司马的弟弟?”这个消息让探子吃惊不已,他反问道:“你可知道,是何人所为?”

第277章 兵临长安

    军司马知道李傕此刻的警惕性高,除非王昌单人匹马跟着自己离开,否则只要一调动部队,肯定会被李傕的耳目发现。因此他在思索片刻后,对王昌说道:“王将军,在下有两个建议:一是将军单人匹马,随在下离开,那样就能避开李傕的耳目;二是留在营中做内应,等郭大将军的兵马到了以后,再里应外合杀李傕一个措手不及。”

    对于军司马的这两个提议,王昌踌躇了许久。第一个方案,虽然很保险,但自己若是单人匹马去了郭汜手下,恐怕以后难以得到重用;而留下做内应,虽然风险大一些,但却能带走更多的人马。只有自己的手里有兵马,就一定可以成为郭汜重点拉拢的对象。想到这里,他对军司马说:“请你回去禀报大将军,说某愿意继续留在李傕军中做内应。三日之后,看营中火起为好,郭大将军便领兵攻寨,我自会命人打开寨门,迎大将军的兵马进寨子。”

    军司马见王昌已经答应归顺郭汜,心里也觉得踏实了许多,便向王昌告辞,返回郭汜的营地。郭汜听说王昌愿意归顺,顿时喜出望外,他脸色说道:“王昌乃是李傕手下的猛将,若他肯归顺,本大将军犹如猛虎添翼,要灭李傕易如反掌。”

    就在李傕郭汜两军杀得不可开交之时,徐庶收到了韩湛派人送来的书信,他在反复地看过信件之后,不禁泛起愁来。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具体派谁到郭汜的军中散步流言,这就是一件令人犯愁的事情。

    正当他在犯愁之时,他手下的随从带了一人进来,对他说道:“启禀徐先生,有太尉的家人求见。”

    跟着随从进来的一名家仆打扮的人上前向徐庶施礼,说道:“徐先生,我家太尉请您今夜过府饮宴。”

    徐庶听到家仆这么说,心里立即明白,肯定是杨彪、朱儁有要事和自己商议,否则绝对不会请自己到太尉府里饮宴。要知道京师经过连番的大乱,就算文武百官也不见得能吃饱肚子,更别说请人到家里饮宴。

    因此徐庶很干脆地对来人说:“请回去禀报太尉,说徐某稍候便至。”

    徐庶来到了太尉府,果然看到杨彪和朱儁两人都在这里,连忙上前朝两人施礼。杨彪回礼之后,招呼徐庶来到了会客厅坐下。

    三人坐定之后,杨彪开口问道:“元直啊,不知冀州牧的兵马,何时可以到京师啊?”

    听到杨彪的提问,徐庶连忙站起来回答说:“回太尉的话,昨日徐某收到了主公的来信,他们已经取了函谷关,斩杀了李傕之弟李应,稍作休整之后,便会挥师西进,与李傕、郭汜二贼一决雌雄。”

    由于李傕担心李应之死,会影响到军心士气,因此隐瞒了此事。别说城中的文武百官不知道,就连他身边的兵将知道此事的人也不多。此刻杨彪、朱儁二人听说冀州军已经斩杀了李应,脸上都不禁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两人对视一眼后,杨彪继续问道:“元直,老夫问你,冀州牧的大军还需几日,可以到达京师?”

    徐庶在心中盘算了一阵后,伸出三根手指说道:“若是没有意外,三日之内,便可抵达京师城外。”

    “这真是太好了。”听说韩湛的大军在三日之后,就能抵达京师,不管是杨彪还是朱儁,个个都是喜笑颜开。

    “两位大人。”徐庶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大军从远道而来,恐怕没有携带多少攻城的器械,因此还需要两位协助,在大军到来之际,将城门打开。”

    听到徐庶说开城门之事,杨彪二人脸上的表情变得黯淡。过了好一阵,朱儁才为难地说:“不瞒元直,若是杨奉的兵马还在京师城内,给冀州牧打开城门,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可如今杨奉远遁,城内是李傕手下的猛将崔勇把守,要想开城门,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见两人为了开城门之事犯愁,徐庶的脑子里快速地思索起来。他觉得需要立即将这事向韩湛禀报,免得自家主公带着几万兵马赶到时,因为城内没有内应,而进不了城。若是拖的时间太长,李郭二人忽然罢兵言和,形势对冀州军将大大不利。

    想到这里,徐庶连忙站起身对两人说道:“既然两位大人都觉得要打开城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么徐某需要立即将此事向主公禀报,以便他早做安排。告辞!”说完,他转身便走。

    刚走到门口,徐庶忽然想起自己此来的目地,便停下脚步对两人说道:“两位大人,其实徐某今日到此,还有一事相求。”

    杨彪听说徐庶有事相求,便客气地说:“元直有什么事情,但说无妨。”

    徐庶便将韩湛的书信中所说的,派人潜入郭汜军中散布流言,瓦解郭汜军军心和士气一事,向两人详细地说了。最后问道:“不知两位大人可有什么人选?”

    杨彪和朱儁对视一眼后,回答说:“元直,老夫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不知你是否愿意用?”

    听说杨彪有合适的人选推荐,徐庶不禁心中暗喜,连忙问道:“杨太尉,不知您说的是何许人也?”

    “皇甫郦。”杨彪说道:“此人乃是皇甫嵩的侄子,素有忠义,若是让他潜入郭汜的军中散步流言,想必定可事半功倍。”

    徐庶听说是皇甫郦,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他记得此人前段时间曾经去调停过李郭双方,虽然没成功,但是对双方的情况,要别人更加了解,由他来负责散布流言,想必能起到极好的效果。他连忙冲杨彪躬身施礼,说道:“既然是杨太尉有合适的人选,那么一切就拜托太尉了。”

    徐庶返回驿站,立即修书一封,然后派一名机灵的随从,星夜送往韩湛的军中。

    韩湛是在第二天收到徐庶书信的,在得知长安城已经被李傕手下的猛将崔勇所控制,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发现如今所发生的一切,和自己所了解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很多偏差,一想到这里,他就不禁愁眉紧锁。

    郭嘉见韩湛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便关切地问道:“主公,你莫非担心我军到达长安城下以后,没有人为我们打开城门,使我军无法入城?”

    对于郭嘉的提问,韩湛点了点头,肯定地说:“没错,本侯正是担心此事。我军远途而来,没有攻城器械,若是没有内应打开城门,迎我军入城,要想取得长安,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军司马知道李傕此刻的警惕性高,除非王昌单人匹马跟着自己离开,否则只要一调动部队,肯定会被李傕的耳目发现。因此他在思索片刻后,对王昌说道:“王将军,在下有两个建议:一是将军单人匹马,随在下离开,那样就能避开李傕的耳目;二是留在营中做内应,等郭大将军的兵马到了以后,再里应外合杀李傕一个措手不及。”

    对于军司马的这两个提议,王昌踌躇了许久。第一个方案,虽然很保险,但自己若是单人匹马去了郭汜手下,恐怕以后难以得到重用;而留下做内应,虽然风险大一些,但却能带走更多的人马。只有自己的手里有兵马,就一定可以成为郭汜重点拉拢的对象。想到这里,他对军司马说:“请你回去禀报大将军,说某愿意继续留在李傕军中做内应。三日之后,看营中火起为好,郭大将军便领兵攻寨,我自会命人打开寨门,迎大将军的兵马进寨子。”

    军司马见王昌已经答应归顺郭汜,心里也觉得踏实了许多,便向王昌告辞,返回郭汜的营地。郭汜听说王昌愿意归顺,顿时喜出望外,他脸色说道:“王昌乃是李傕手下的猛将,若他肯归顺,本大将军犹如猛虎添翼,要灭李傕易如反掌。”

    就在李傕郭汜两军杀得不可开交之时,徐庶收到了韩湛派人送来的书信,他在反复地看过信件之后,不禁泛起愁来。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具体派谁到郭汜的军中散步流言,这就是一件令人犯愁的事情。

    正当他在犯愁之时,他手下的随从带了一人进来,对他说道:“启禀徐先生,有太尉的家人求见。”

    跟着随从进来的一名家仆打扮的人上前向徐庶施礼,说道:“徐先生,我家太尉请您今夜过府饮宴。”

    徐庶听到家仆这么说,心里立即明白,肯定是杨彪、朱儁有要事和自己商议,否则绝对不会请自己到太尉府里饮宴。要知道京师经过连番的大乱,就算文武百官也不见得能吃饱肚子,更别说请人到家里饮宴。

    因此徐庶很干脆地对来人说:“请回去禀报太尉,说徐某稍候便至。”

    徐庶来到了太尉府,果然看到杨彪和朱儁两人都在这里,连忙上前朝两人施礼。杨彪回礼之后,招呼徐庶来到了会客厅坐下。

    三人坐定之后,杨彪开口问道:“元直啊,不知冀州牧的兵马,何时可以到京师啊?”

    听到杨彪的提问,徐庶连忙站起来回答说:“回太尉的话,昨日徐某收到了主公的来信,他们已经取了函谷关,斩杀了李傕之弟李应,稍作休整之后,便会挥师西进,与李傕、郭汜二贼一决雌雄。”

    由于李傕担心李应之死,会影响到军心士气,因此隐瞒了此事。别说城中的文武百官不知道,就连他身边的兵将知道此事的人也不多。此刻杨彪、朱儁二人听说冀州军已经斩杀了李应,脸上都不禁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两人对视一眼后,杨彪继续问道:“元直,老夫问你,冀州牧的大军还需几日,可以到达京师?”

    徐庶在心中盘算了一阵后,伸出三根手指说道:“若是没有意外,三日之内,便可抵达京师城外。”

    “这真是太好了。”听说韩湛的大军在三日之后,就能抵达京师,不管是杨彪还是朱儁,个个都是喜笑颜开。

    “两位大人。”徐庶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大军从远道而来,恐怕没有携带多少攻城的器械,因此还需要两位协助,在大军到来之际,将城门打开。”

    听到徐庶说开城门之事,杨彪二人脸上的表情变得黯淡。过了好一阵,朱儁才为难地说:“不瞒元直,若是杨奉的兵马还在京师城内,给冀州牧打开城门,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可如今杨奉远遁,城内是李傕手下的猛将崔勇把守,要想开城门,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见两人为了开城门之事犯愁,徐庶的脑子里快速地思索起来。他觉得需要立即将这事向韩湛禀报,免得自家主公带着几万兵马赶到时,因为城内没有内应,而进不了城。若是拖的时间太长,李郭二人忽然罢兵言和,形势对冀州军将大大不利。

    想到这里,徐庶连忙站起身对两人说道:“既然两位大人都觉得要打开城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么徐某需要立即将此事向主公禀报,以便他早做安排。告辞!”说完,他转身便走。

    刚走到门口,徐庶忽然想起自己此来的目地,便停下脚步对两人说道:“两位大人,其实徐某今日到此,还有一事相求。”

    杨彪听说徐庶有事相求,便客气地说:“元直有什么事情,但说无妨。”

    徐庶便将韩湛的书信中所说的,派人潜入郭汜军中散布流言,瓦解郭汜军军心和士气一事,向两人详细地说了。最后问道:“不知两位大人可有什么人选?”

    杨彪和朱儁对视一眼后,回答说:“元直,老夫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不知你是否愿意用?”

    听说杨彪有合适的人选推荐,徐庶不禁心中暗喜,连忙问道:“杨太尉,不知您说的是何许人也?”

第278章 郭嘉妙计

    索科夫虽然看到张苞和另外一名武将站在城墙上,但却看不清楚他们的表情,此刻他的心里暗想:要是有一副望远镜就好了,这样就算隔得再远一些,自己也能看清楚城墙上众人的表情。

    为了搞清楚崔勇是否愿意开城门归顺,他扭头对黄忠说,“汉升,给本侯安排几个人,吾想靠近一点去看看。”

    黄忠望着远处的城墙,踌躇了片刻,随后叫过两名什长,命令他们带着自己的属下,护送韩湛到城下看个究竟。

    韩湛来到护城河边,仰头望向城墙上,只见张苞和另外一名武将站在垛口后面,在他的身后,还站着一群盔明甲亮的兵士。韩湛冲着上面大声地喊道:“张骑都尉,你身旁的可是崔勇崔骑都尉?”

    张苞没说话,他身旁的那名武将呵呵地笑着说:“想不到亭侯居然听说过小人的名字,小人真是受宠若惊啊!”

    韩湛听到崔勇这么一说,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暗想:“听崔勇说话的语气,似乎并不想归顺自己。既然他不肯归顺,为何张苞没有及时回来通报呢?”

    就在他想开口问的时候,便听崔勇说道:“某受大司马的大恩,纵使粉身碎骨也难报万一,怎么肯投降你这个鼠辈。来人啊!”

    随着他的喊声,韩湛看到张苞被两名兵士反剪着双手,压在了垛口之上。崔勇在一旁指着张苞说道:“某今日就让你看看,背主求荣之徒是什么下场!”说完,把手猛地向下一挥,大声地命令道,“砍了!”

    旁边的一名兵士,听到崔勇的号令后,走过来将手里的大刀高高举起,猛地向下一挥后,张苞立即便身首异处,鲜血从脖颈之处喷出老远。

    韩湛见势不妙,心里暗叫一声不好,随后转身吩咐护卫自己的那些骑兵:“快退,快点退回去。”

    然而他的喊声还是慢了半拍,崔勇在斩杀了张苞之后,发出了号令,早就蓄势待发的弓箭手,立即冲到垛口朝城下射箭。无数的利箭从城头射下,顿时将几名没有反应过来的骑兵射成了刺猬,而韩湛在策马狂奔之际,感觉后背上好像被谁用拳头狠狠地砸了一下,他立即就意识到自己中箭了。但此地还在守军的弓箭射程之内,如果继续停留的话,势必性命难保,他只能拼命地挥动马鞭,以求能尽快脱险。黄忠见城上的守军放箭,暗叫一声不好,随后带着一队骑兵冲了出来,前来接应韩湛。

    等韩湛逃回本阵之后,发现跟着自己前往城池边的二十名骑兵,活着回来的不过四五人;而黄忠带出去接应自己的那队骑兵,也伤亡了十几人。

    见自己的属下伤亡如此惨重,韩湛不禁气得直跳脚,他用马鞭指着远处的城墙,大声地骂道:“崔勇匹夫,此仇不共戴天,他日本侯定将你碎尸万段……”

    劝降崔勇失败,把张苞的性命搭进去不说,还死伤了三十多人,让韩湛怒不可遏。不过他并没有盲目地命令骑兵攻城,而是传令收兵回营。对于他的这种做法,郭嘉和黄忠都都没说什么,因为他们明白,要想夺取这座坚城,骑兵是派不了多大的用途,决定最后胜负的还是步兵。

    一回到军营,黄忠就主动对韩湛说:“主公,看来我们要想进入长安,必须派兵攻打城池才行。”

    “主公,”听到黄忠这么说,典韦从队列中站出来,主动请缨说:“末将愿意带人去监造攻城器械。等器械完成之日,定能夺取京师。但末将一定亲自砍下崔勇的人头,为主公出一口心中的恶气。”

    韩湛见通过内应的方式进城,已经是不可能的,采用强攻,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想到这里,他扭头望向郭嘉、荀攸,问道:“二位,你们觉得我们该如何夺取京师呢?”

    首先表态的是荀攸,他有些顾虑重重地说:“主公,若是我们率兵攻城,李傕、郭汜的兵马有可能会合兵一处,袭扰我军的侧后,到时腹背受敌,恐怕会……”

    没等荀攸说完他的顾虑,郭嘉就站出来说道:“主公,嘉有一计,可破李傕、郭汜的兵马。”

    听到郭嘉这么说,韩湛顿时喜出望外,连忙问道:“奉孝有何妙计,快快讲来!”

    “我军可由典韦将军率兵在东门佯攻,吸引李傕、郭汜的兵马前来。而子龙和汉升率兵埋伏在半路,伏击他们……”

    韩湛等郭嘉说完后,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考虑这个计谋的可行性。想了一阵,他摇着头说:“奉孝,若是李郭二贼的兵马绕城而来,我们所设下的埋伏,才会有用处。可要是他们直接进入城池,帮着崔勇的兵马守城,那我们又如何应对呢?”

    “主公多虑了。”郭嘉笑着说道:“如今李傕、郭汜势成水火,两人就算暂时罢兵,联手对付我军,但心中依旧会存着猜忌之心。无论谁的兵马进入城池,另外一方心里都不会踏实,因此他们肯定会绕城而来。”

    对于郭嘉的这种说法,荀攸只思索了片刻,便点头表示赞同:“奉孝所言极是,李郭二贼就算联手,也是迫于形势,彼此之间依旧存着猜忌之心,他们是绝对不会进入城池。要想对付我军,他们肯定会从城池的北面和南面绕过来,袭击我军的侧背。”

    “我听说李郭二贼的手下,有一名谋士叫贾诩。”虽说自己手下的两位谋士意见达成一致,但韩湛一想到有毒士之称的贾诩,心里就一阵阵发毛。因此他顾虑重重地对两人说道:“若是他识破了我们计策,又当如何?”

    郭嘉沉默了片刻,随后用肯定的语气说道:“主公,从李傕、郭汜最近的混战情况来看,军中似乎根本没有军师一类,否则其中一方早已败北。以嘉的估计,贾诩也许此刻并不在京师。”

    索科夫虽然看到张苞和另外一名武将站在城墙上,但却看不清楚他们的表情,此刻他的心里暗想:要是有一副望远镜就好了,这样就算隔得再远一些,自己也能看清楚城墙上众人的表情。

    为了搞清楚崔勇是否愿意开城门归顺,他扭头对黄忠说,“汉升,给本侯安排几个人,吾想靠近一点去看看。”

    黄忠望着远处的城墙,踌躇了片刻,随后叫过两名什长,命令他们带着自己的属下,护送韩湛到城下看个究竟。

    韩湛来到护城河边,仰头望向城墙上,只见张苞和另外一名武将站在垛口后面,在他的身后,还站着一群盔明甲亮的兵士。韩湛冲着上面大声地喊道:“张骑都尉,你身旁的可是崔勇崔骑都尉?”

    张苞没说话,他身旁的那名武将呵呵地笑着说:“想不到亭侯居然听说过小人的名字,小人真是受宠若惊啊!”

    韩湛听到崔勇这么一说,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暗想:“听崔勇说话的语气,似乎并不想归顺自己。既然他不肯归顺,为何张苞没有及时回来通报呢?”

    就在他想开口问的时候,便听崔勇说道:“某受大司马的大恩,纵使粉身碎骨也难报万一,怎么肯投降你这个鼠辈。来人啊!”

    随着他的喊声,韩湛看到张苞被两名兵士反剪着双手,压在了垛口之上。崔勇在一旁指着张苞说道:“某今日就让你看看,背主求荣之徒是什么下场!”说完,把手猛地向下一挥,大声地命令道,“砍了!”

    旁边的一名兵士,听到崔勇的号令后,走过来将手里的大刀高高举起,猛地向下一挥后,张苞立即便身首异处,鲜血从脖颈之处喷出老远。

    韩湛见势不妙,心里暗叫一声不好,随后转身吩咐护卫自己的那些骑兵:“快退,快点退回去。”

    然而他的喊声还是慢了半拍,崔勇在斩杀了张苞之后,发出了号令,早就蓄势待发的弓箭手,立即冲到垛口朝城下射箭。无数的利箭从城头射下,顿时将几名没有反应过来的骑兵射成了刺猬,而韩湛在策马狂奔之际,感觉后背上好像被谁用拳头狠狠地砸了一下,他立即就意识到自己中箭了。但此地还在守军的弓箭射程之内,如果继续停留的话,势必性命难保,他只能拼命地挥动马鞭,以求能尽快脱险。黄忠见城上的守军放箭,暗叫一声不好,随后带着一队骑兵冲了出来,前来接应韩湛。

    等韩湛逃回本阵之后,发现跟着自己前往城池边的二十名骑兵,活着回来的不过四五人;而黄忠带出去接应自己的那队骑兵,也伤亡了十几人。

    见自己的属下伤亡如此惨重,韩湛不禁气得直跳脚,他用马鞭指着远处的城墙,大声地骂道:“崔勇匹夫,此仇不共戴天,他日本侯定将你碎尸万段……”

    劝降崔勇失败,把张苞的性命搭进去不说,还死伤了三十多人,让韩湛怒不可遏。不过他并没有盲目地命令骑兵攻城,而是传令收兵回营。对于他的这种做法,郭嘉和黄忠都都没说什么,因为他们明白,要想夺取这座坚城,骑兵是派不了多大的用途,决定最后胜负的还是步兵。

    一回到军营,黄忠就主动对韩湛说:“主公,看来我们要想进入长安,必须派兵攻打城池才行。”

    “主公,”听到黄忠这么说,典韦从队列中站出来,主动请缨说:“末将愿意带人去监造攻城器械。等器械完成之日,定能夺取京师。但末将一定亲自砍下崔勇的人头,为主公出一口心中的恶气。”

    韩湛见通过内应的方式进城,已经是不可能的,采用强攻,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想到这里,他扭头望向郭嘉、荀攸,问道:“二位,你们觉得我们该如何夺取京师呢?”

    首先表态的是荀攸,他有些顾虑重重地说:“主公,若是我们率兵攻城,李傕、郭汜的兵马有可能会合兵一处,袭扰我军的侧后,到时腹背受敌,恐怕会……”

    没等荀攸说完他的顾虑,郭嘉就站出来说道:“主公,嘉有一计,可破李傕、郭汜的兵马。”

    听到郭嘉这么说,韩湛顿时喜出望外,连忙问道:“奉孝有何妙计,快快讲来!”

    “我军可由典韦将军率兵在东门佯攻,吸引李傕、郭汜的兵马前来。而子龙和汉升率兵埋伏在半路,伏击他们……”

    韩湛等郭嘉说完后,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考虑这个计谋的可行性。想了一阵,他摇着头说:“奉孝,若是李郭二贼的兵马绕城而来,我们所设下的埋伏,才会有用处。可要是他们直接进入城池,帮着崔勇的兵马守城,那我们又如何应对呢?”

    “主公多虑了。”郭嘉笑着说道:“如今李傕、郭汜势成水火,两人就算暂时罢兵,联手对付我军,但心中依旧会存着猜忌之心。无论谁的兵马进入城池,另外一方心里都不会踏实,因此他们肯定会绕城而来。”

    对于郭嘉的这种说法,荀攸只思索了片刻,便点头表示赞同:“奉孝所言极是,李郭二贼就算联手,也是迫于形势,彼此之间依旧存着猜忌之心,他们是绝对不会进入城池。要想对付我军,他们肯定会从城池的北面和南面绕过来,袭击我军的侧背。”

    “我听说李郭二贼的手下,有一名谋士叫贾诩。”虽说自己手下的两位谋士意见达成一致,但韩湛一想到有毒士之称的贾诩,心里就一阵阵发毛。因此他顾虑重重地对两人说道:“若是他识破了我们计策,又当如何?”

    郭嘉沉默了片刻,随后用肯定的语气说道:“主公,从李傕、郭汜最近的混战情况来看,军中似乎根本没有军师一类,否则其中一方早已败北。以嘉的估计,贾诩也许此刻并不在京师。”

    郭嘉沉默了片刻,随后用肯定的语气说道:“主公,从李傕、郭汜最近的混战情况来看,军中似乎根本没有军师一类,否则其中一方早已败北。以嘉的估计,贾诩也许此刻并不在京师。

第279章 李郭大败

    李傕的兵马从城池的北面绕了过来,按照他的想法,冀州军此刻肯定正在猛攻城池,只要自己的兵马从侧面出击,肯定能打冀州军一个措手不及。只要冀州军的队形被自己冲乱,那么自己在郭汜赶到之前,就能取得全胜。

    谁知他刚来到城东,就看到前方有兵马列阵。他以为这不过是韩湛听说有兵马来袭,临时拼凑的人马,只要自己的兵马一冲,就能将其冲垮。因此他果断地命令部下,冲进对面列阵的兵马。

    迎击郭汜的是张辽,以及他手下的魏续、宋宪、成宜、侯成四健将。见到李傕的大军冲了过来,张辽冲站在一旁的魏续使了个眼色,后者连忙点了点头,策马冲到队列前,大声地喊:“强弩手,出列!”随着他的喊声,分成三排的一千二百强弩手,向前走了几步,位于整个大阵的最前方。

    看到李傕大军越冲越近,魏续举起手里的一面小红旗,这个韩湛的创新,说这样喊号令时,就算很多隔得远的兵士听不到,但他们看到旗帜也知道怎么做。强弩手们见魏续举起了小红旗,也抬起了手里的强弩。

    见冲在最前面的李傕军,距离大阵只有五十步,魏续猛地大喊一声“放箭~!”随后将手里的小红旗,用力向下一挥。

    随着魏续的一声令下,三排强弩兵依次开始射击。第一排射击完后,趁着第二排射击时,进行重新装填;第二排射击完毕,又由第三排继续射,他们也学着第一排那样进行重新装填。

    短短的五十步距离,至少有近千的李傕军倒在了冲锋路上。眼见冲在最前面的李傕军,距离强弩兵的队列不过二十步,魏续又一挥手里的旗帜,喊道:“退~!”

    强弩兵们转身从刀盾手和长枪兵留出的空隙,重新躲进了阵中。等他们一进入阵中,刀盾手和长枪兵便自动关闭了通道,排着整齐的队形迈着大步,朝李傕军迎了上去。片刻功夫,双方便进入了一场混战之中。

    张辽见到李傕被几名冀州兵士围在中间,连忙策马冲了过去。他刚投奔韩湛不久,希望能生擒李傕,作为自己的投名状。沿途虽然有李傕军拦路,但他手中的长枪一摆,对方便立即了账。

    李傕在几名冀州兵的围攻下,本来就是左支右绌,有些招架不住,此刻见到吕布手下的头号武将朝自己冲过来,便知道自己假如继续留在这里的话,没准会把性命搭进去。于是他果断地调转了马头,朝来的方向逃去。

    见到主将都逃跑了,原本就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的李傕军,哪里还有胆子继续打下去,一部分调头跟着李傕往回跑,一部分狡猾的见势不妙,连忙扔掉手里的兵器,跪在地上乞降。张辽留下魏续、宋宪二人收容降兵,自己带着成宜、侯成率领大军紧随其后。

    李傕逃了没多远,忽然听到前方一声炮响,随后杀出了一支人马,拦住了自己的去路。当头一名银盔银甲的武将,冲着李傕大声地吼道:“常山赵子龙在此,李傕速速下马受死!”

    李傕对韩湛手下的武将进行过了解,知道最厉害的几名武将是赵云、黄忠、典韦和夏侯兰,而赵云又是重武将之首,据说武艺只比吕布稍逊一筹。对于这样的猛将,李傕可不会狂妄到认为自己能在对方的手下走几十个回合,便拨马试图朝回跑,但却看到张辽率领的兵马已经赶过来了。万般无奈之下,李傕只能再次拨转马头,朝北门奔来。

    北门守将也是李傕手下的一名武将,看到李傕在前面逃,后面是一群乱兵,再后面是赵云、张辽的兵马,知道一旦打开城门,那么冀州军肯定就会一拥而入。他连忙命令放下吊桥,并从城上放了一个吊篮下去,作为了李傕逃生之用。

    李傕冲到城边,见城门紧闭,但却有一个吊篮摆在地上,正纳闷的时候,就听到城头有人喊:“大司马,快点进吊篮,属下把你吊进城来!”

    听到城上的喊声,李傕立即弃了坐骑,跳进了吊篮。看到李傕坐进了吊篮,城上的守将立即吩咐手下将吊篮绞起。不少跟着李傕逃过来的乱兵,看到李傕上了吊篮,也纷纷往上蹦着试图抓住吊篮的边缘,跟着进城。

    城上的守将见城下的乱兵试图抓住吊篮,深怕李傕有什么三长两短,便命令冲那些乱兵放箭。城头箭如雨下,可怜很多乱兵没有死在冀州兵马的手里,却死在了自己人的乱箭之下。

    李傕被吊上城楼之后,立即冲着守将喊道:“快点把吊桥拉起来,不然冀州兵马就冲过来了~!”

    守将不敢违背李傕的命令,连忙命令拉起吊桥,同时继续向城下射箭,免得乱兵都挤在桥上,导致吊桥无法拉起。

    被拦在城外的上万兵马,见进不了城池,而后面又有冀州军杀到。大多数人沿着城边四散奔逃,而有的则索性投降。

    李傕的兵马从城池的北面绕了过来,按照他的想法,冀州军此刻肯定正在猛攻城池,只要自己的兵马从侧面出击,肯定能打冀州军一个措手不及。只要冀州军的队形被自己冲乱,那么自己在郭汜赶到之前,就能取得全胜。

    谁知他刚来到城东,就看到前方有兵马列阵。他以为这不过是韩湛听说有兵马来袭,临时拼凑的人马,只要自己的兵马一冲,就能将其冲垮。因此他果断地命令部下,冲进对面列阵的兵马。

    迎击郭汜的是张辽,以及他手下的魏续、宋宪、成宜、侯成四健将。见到李傕的大军冲了过来,张辽冲站在一旁的魏续使了个眼色,后者连忙点了点头,策马冲到队列前,大声地喊:“强弩手,出列!”随着他的喊声,分成三排的一千二百强弩手,向前走了几步,位于整个大阵的最前方。

    看到李傕大军越冲越近,魏续举起手里的一面小红旗,这个韩湛的创新,说这样喊号令时,就算很多隔得远的兵士听不到,但他们看到旗帜也知道怎么做。强弩手们见魏续举起了小红旗,也抬起了手里的强弩。

    见冲在最前面的李傕军,距离大阵只有五十步,魏续猛地大喊一声“放箭~!”随后将手里的小红旗,用力向下一挥。

    随着魏续的一声令下,三排强弩兵依次开始射击。第一排射击完后,趁着第二排射击时,进行重新装填;第二排射击完毕,又由第三排继续射,他们也学着第一排那样进行重新装填。

    短短的五十步距离,至少有近千的李傕军倒在了冲锋路上。眼见冲在最前面的李傕军,距离强弩兵的队列不过二十步,魏续又一挥手里的旗帜,喊道:“退~!”

    强弩兵们转身从刀盾手和长枪兵留出的空隙,重新躲进了阵中。等他们一进入阵中,刀盾手和长枪兵便自动关闭了通道,排着整齐的队形迈着大步,朝李傕军迎了上去。片刻功夫,双方便进入了一场混战之中。

    张辽见到李傕被几名冀州兵士围在中间,连忙策马冲了过去。他刚投奔韩湛不久,希望能生擒李傕,作为自己的投名状。沿途虽然有李傕军拦路,但他手中的长枪一摆,对方便立即了账。

    李傕在几名冀州兵的围攻下,本来就是左支右绌,有些招架不住,此刻见到吕布手下的头号武将朝自己冲过来,便知道自己假如继续留在这里的话,没准会把性命搭进去。于是他果断地调转了马头,朝来的方向逃去。

    见到主将都逃跑了,原本就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的李傕军,哪里还有胆子继续打下去,一部分调头跟着李傕往回跑,一部分狡猾的见势不妙,连忙扔掉手里的兵器,跪在地上乞降。张辽留下魏续、宋宪二人收容降兵,自己带着成宜、侯成率领大军紧随其后。

    李傕逃了没多远,忽然听到前方一声炮响,随后杀出了一支人马,拦住了自己的去路。当头一名银盔银甲的武将,冲着李傕大声地吼道:“常山赵子龙在此,李傕速速下马受死!”

    李傕对韩湛手下的武将进行过了解,知道最厉害的几名武将是赵云、黄忠、典韦和夏侯兰,而赵云又是重武将之首,据说武艺只比吕布稍逊一筹。对于这样的猛将,李傕可不会狂妄到认为自己能在对方的手下走几十个回合,便拨马试图朝回跑,但却看到张辽率领的兵马已经赶过来了。万般无奈之下,李傕只能再次拨转马头,朝北门奔来。

    北门守将也是李傕手下的一名武将,看到李傕在前面逃,后面是一群乱兵,再后面是赵云、张辽的兵马,知道一旦打开城门,那么冀州军肯定就会一拥而入。他连忙命令放下吊桥,并从城上放了一个吊篮下去,作为了李傕逃生之用。

    李傕冲到城边,见城门紧闭,但却有一个吊篮摆在地上,正纳闷的时候,就听到城头有人喊:“大司马,快点进吊篮,属下把你吊进城来!”

    听到城上的喊声,李傕立即弃了坐骑,跳进了吊篮。看到李傕坐进了吊篮,城上的守将立即吩咐手下将吊篮绞起。不少跟着李傕逃过来的乱兵,看到李傕上了吊篮,也纷纷往上蹦着试图抓住吊篮的边缘,跟着进城。

    城上的守将见城下的乱兵试图抓住吊篮,深怕李傕有什么三长两短,便命令冲那些乱兵放箭。城头箭如雨下,可怜很多乱兵没有死在冀州兵马的手里,却死在了自己人的乱箭之下。

    李傕被吊上城楼之后,立即冲着守将喊道:“快点把吊桥拉起来,不然冀州兵马就冲过来了~!”

    守将不敢违背李傕的命令,连忙命令拉起吊桥,同时继续向城下射箭,免得乱兵都挤在桥上,导致吊桥无法拉起。

    被拦在城外的上万兵马,见进不了城池,而后面又有冀州军杀到。大多数人沿着城边四散奔逃,而有的则索性投降。

    李傕的兵马从城池的北面绕了过来,按照他的想法,冀州军此刻肯定正在猛攻城池,只要自己的兵马从侧面出击,肯定能打冀州军一个措手不及。只要冀州军的队形被自己冲乱,那么自己在郭汜赶到之前,就能取得全胜。

    谁知他刚来到城东,就看到前方有兵马列阵。他以为这不过是韩湛听说有兵马来袭,临时拼凑的人马,只要自己的兵马一冲,就能将其冲垮。因此他果断地命令部下,冲进对面列阵的兵马。

    迎击郭汜的是张辽,以及他手下的魏续、宋宪、成宜、侯成四健将。见到李傕的大军冲了过来,张辽冲站在一旁的魏续使了个眼色,后者连忙点了点头,策马冲到队列前,大声地喊:“强弩手,出列!”随着他的喊声,分成三排的一千二百强弩手,向前走了几步,位于整个大阵的最前方。

    看到李傕大军越冲越近,魏续举起手里的一面小红旗,这个韩湛的创新,说这样喊号令时,就算很多隔得远的兵士听不到,但他们看到旗帜也知道怎么做。强弩手们见魏续举起了小红旗,也抬起了手里的强弩。

    见冲在最前面的李傕军,距离大阵只有五十步,魏续猛地大喊一声“放箭~!”随后将手里的小红旗,用力向下一挥。

    随着魏续的一声令下,三排强弩兵依次开始射击。第一排射击完后,趁着第二排射击时,进行重新装填;第二排射击完毕,又由第三排继续射,他们也学着第一排那样进行重新装填。

    短短的五十步距离,至少有近千的李傕军倒在了冲锋路上。眼见冲在最前面的李傕军,距离强弩兵的队列不过二十步,魏续又一挥手里的旗帜,喊道:“退~!”

    短短的五十步距离,至少有近千的李傕军倒在了冲锋路上。眼见冲在最前面的李傕军,距离强弩兵的队列不过二十步,魏续又一挥手里的旗帜,喊道:“退~!”

第280章 众叛亲离

    徐庶的一名随从,听到外面的声音,赶紧走进了徐庶的房间,向他请示道:“先生,听外面的动静,整个京师似乎已陷入了混乱,您看我们是否想办法混出城去?”

    “混出城?”听到随从这么说,徐庶不禁苦笑着说:“别说此刻四门紧闭,就算我们离开了驿站,不免也会招来杀身之祸。”

    听徐庶这么一说,随从不禁慌乱起来,他连忙问道:“先生,要是李傕的兵马杀过来,我们不是坐以待毙么?”

    “稍安勿躁,这里不会有事的。”驿馆外的平静,徐庶早就察觉到了,他冲随从摆了摆手,说道:“若是李傕要对我们下手,早就派人冲进驿馆啊。令徐某不解的是,为何李傕不光不派兵马冲进驿站,反而还派出人手,在街头巷尾执勤,这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

    就在他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时,驿吏从外面急匆匆地走进来,对徐庶说道:“徐先生,外面有安西将军杨定求见!”

    “安西将军杨定?”徐庶将驿吏的话重复了一遍,心里暗自回想杨定的为人,昔日李傕、郭汜作乱时,王允除了派吕布出征外,还派杨定率兵马随后接应。谁知杨定离开长安后,不光没有去帮助吕布,而是躲在一旁偷偷地扩充自己的实力。等李傕、郭汜等人杀了王允,占据长安之后,他又迫不及待地投奔了李郭二人。此刻他深夜来访,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因此徐庶连忙站起身,对驿吏说道:“快快有请!”

    功夫不大,杨定带着十几名亲兵,跟在驿吏的身后,大步流星地走近了驿馆,朝着徐庶所住的房间而来。

    杨定身为安西将军,徐庶不敢托大,便站在屋外等待。看到杨定过来,慌忙上前施礼:“颍川徐庶,见过安西将军!”

    “徐先生免礼。”杨定连忙上前扶住了徐庶,笑着说:“先生到京师已有数月之久,本将军诸事繁忙,始终不曾前来拜访,还请先生恕罪。”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徐庶的心里想着这句话,便猜到杨定摆出如此的低姿态,肯定是有什么事情求自己。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连声说道:“将军说哪里话,应该是小人前去拜访才是。”

    两人有说有笑地来到了会客厅,不等徐庶吩咐,驿吏立即派人给两人端来了酒菜。看到酒菜都摆好之后,驿吏躬身对两人说:“酒菜已经齐备,请安西将军和徐先生慢用。小人就在外面伺候,有什么事情叫一声,小人立即进来!”

    等驿吏离开之后,徐庶便在座位上朝杨定拱了拱手,问道:“不知道将军深夜来访,可有什么见教?”

    杨定见屋内就只有自己和徐庶两人,而自己带来的一帮亲兵,此刻都把守在门外,闲杂人等轻易是无法进入这个屋子的。听到徐庶这么问,他连忙站起身,冲徐庶回了一礼,说道:“不瞒先生,如今冀州兵马兵临城下,京师朝不保夕。为了避免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在下斗胆前来拜访先生,希望先生能和冀州牧说一声。”

    徐庶见杨定此来果然是有事相求,便不动声色的问:“不知将军打算让徐某给我家主公说什么?”

    杨定听徐庶说话的语气,似乎早就猜到了自己的来历,便直截了当地说:“希望先生告诉冀州牧,虽说李傕在城中,但忠于他的党羽并不对。若是冀州牧能宽宏大量,放大家一码,相信会有不少的人倒戈相向。”

    从杨定的话中,徐庶听出对方似乎有倒戈投降的意思,便试探地问:“将军的话,徐某可以代为转达给我家主公。不过如今城内戒备森严,要想出城,恐怕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啊。”

    “此事先生不用担心。”见徐庶愿意相助,杨定悬在心头的石头算是落了地,他对徐庶说:“本将军的兵马集结在城南方向,别的不敢说,但要放一两个人出城,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在两人商议细节时,驿吏忽然跌跌撞撞地从外面跑了进来,神情极为慌乱。见到他的这副表情,杨定不悦地问:“驿吏,出了什么事情,让你如此慌张?”

    “回安西将军的话,”驿吏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外面有骑都尉王昌求见。”他说完这话后,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了徐庶,似乎在等待他拿主意。

    “什么,王昌来访?”杨定听到驿吏这么说的时候,脸上的肌肉不禁剧烈地抽搐起来,他知道王昌乃是李傕的心腹之一,若是他将自己深夜前来驿馆的事情,向李傕禀报的话,到时自己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想到这里,他也扭头望向了徐庶,神情慌乱地问道:“徐先生,王昌来访,你看我们该怎么办?”

    见堂堂一个安西将军,居然被李傕手下的一名骑都尉吓成这样,徐庶在心里不禁狠狠地鄙视了一下对方。不过考虑到对方目前还能派上用途,他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地说:“既然是王骑都尉前来拜访,我看还是请他进来,问问究竟是什么事情。”

    听到徐庶这么说,杨定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对站在面前的驿吏说:“你还站在这里作甚,还不快点将王骑都尉请进来!”

    等驿吏离开后,杨定有些慌乱地问徐庶:“徐先生,我们见王昌,真的不会有事吗?”

    “应该不会。”徐庶摇着头说:“既然王昌深夜来访,看来他对李傕也丧失了信心,与其给李傕等人陪葬,不如另择明主。”

    两人正说着话,驿吏已经带着王昌走进了会客厅。看到门口站着的亲兵,已经坐在会客厅里与徐庶饮宴的杨定,王昌不禁皱了皱眉头,随后冷冷地问:“原来安西将军也在这里,末将是不是来得不凑巧啊!”

    王昌虽然答应了军司马,要投奔郭汜。但今日看到李郭二人的兵马,面对远道而来的冀州军,居然是不堪一击,不到一个时辰,两支兵马就被冀州军打得溃不成军。若不是李傕跑得快,此刻不是死在了乱军之中,就是被冀州军生擒活捉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继续留在李傕的麾下,还是去投奔郭汜,都并非明智的选择。因此王昌在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后,决定来驿馆见徐庶,看有没有投奔冀州的可能。此刻在这里见到杨定,他觉得自己好像来晚了一步。

    徐庶的一名随从,听到外面的声音,赶紧走进了徐庶的房间,向他请示道:“先生,听外面的动静,整个京师似乎已陷入了混乱,您看我们是否想办法混出城去?”

    “混出城?”听到随从这么说,徐庶不禁苦笑着说:“别说此刻四门紧闭,就算我们离开了驿站,不免也会招来杀身之祸。”

    听徐庶这么一说,随从不禁慌乱起来,他连忙问道:“先生,要是李傕的兵马杀过来,我们不是坐以待毙么?”

    “稍安勿躁,这里不会有事的。”驿馆外的平静,徐庶早就察觉到了,他冲随从摆了摆手,说道:“若是李傕要对我们下手,早就派人冲进驿馆啊。令徐某不解的是,为何李傕不光不派兵马冲进驿站,反而还派出人手,在街头巷尾执勤,这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

    就在他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时,驿吏从外面急匆匆地走进来,对徐庶说道:“徐先生,外面有安西将军杨定求见!”

    “安西将军杨定?”徐庶将驿吏的话重复了一遍,心里暗自回想杨定的为人,昔日李傕、郭汜作乱时,王允除了派吕布出征外,还派杨定率兵马随后接应。谁知杨定离开长安后,不光没有去帮助吕布,而是躲在一旁偷偷地扩充自己的实力。等李傕、郭汜等人杀了王允,占据长安之后,他又迫不及待地投奔了李郭二人。此刻他深夜来访,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因此徐庶连忙站起身,对驿吏说道:“快快有请!”

    功夫不大,杨定带着十几名亲兵,跟在驿吏的身后,大步流星地走近了驿馆,朝着徐庶所住的房间而来。

    杨定身为安西将军,徐庶不敢托大,便站在屋外等待。看到杨定过来,慌忙上前施礼:“颍川徐庶,见过安西将军!”

    “徐先生免礼。”杨定连忙上前扶住了徐庶,笑着说:“先生到京师已有数月之久,本将军诸事繁忙,始终不曾前来拜访,还请先生恕罪。”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徐庶的心里想着这句话,便猜到杨定摆出如此的低姿态,肯定是有什么事情求自己。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连声说道:“将军说哪里话,应该是小人前去拜访才是。”

    两人有说有笑地来到了会客厅,不等徐庶吩咐,驿吏立即派人给两人端来了酒菜。看到酒菜都摆好之后,驿吏躬身对两人说:“酒菜已经齐备,请安西将军和徐先生慢用。小人就在外面伺候,有什么事情叫一声,小人立即进来!”

    等驿吏离开之后,徐庶便在座位上朝杨定拱了拱手,问道:“不知道将军深夜来访,可有什么见教?”

    杨定见屋内就只有自己和徐庶两人,而自己带来的一帮亲兵,此刻都把守在门外,闲杂人等轻易是无法进入这个屋子的。听到徐庶这么问,他连忙站起身,冲徐庶回了一礼,说道:“不瞒先生,如今冀州兵马兵临城下,京师朝不保夕。为了避免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在下斗胆前来拜访先生,希望先生能和冀州牧说一声。”

    徐庶见杨定此来果然是有事相求,便不动声色的问:“不知将军打算让徐某给我家主公说什么?”

    杨定听徐庶说话的语气,似乎早就猜到了自己的来历,便直截了当地说:“希望先生告诉冀州牧,虽说李傕在城中,但忠于他的党羽并不对。若是冀州牧能宽宏大量,放大家一码,相信会有不少的人倒戈相向。”

    从杨定的话中,徐庶听出对方似乎有倒戈投降的意思,便试探地问:“将军的话,徐某可以代为转达给我家主公。不过如今城内戒备森严,要想出城,恐怕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啊。”

    “此事先生不用担心。”见徐庶愿意相助,杨定悬在心头的石头算是落了地,他对徐庶说:“本将军的兵马集结在城南方向,别的不敢说,但要放一两个人出城,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在两人商议细节时,驿吏忽然跌跌撞撞地从外面跑了进来,神情极为慌乱。见到他的这副表情,杨定不悦地问:“驿吏,出了什么事情,让你如此慌张?”

    “回安西将军的话,”驿吏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外面有骑都尉王昌求见。”他说完这话后,眼睛不由自主地望向了徐庶,似乎在等待他拿主意。

    “什么,王昌来访?”杨定听到驿吏这么说的时候,脸上的肌肉不禁剧烈地抽搐起来,他知道王昌乃是李傕的心腹之一,若是他将自己深夜前来驿馆的事情,向李傕禀报的话,到时自己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想到这里,他也扭头望向了徐庶,神情慌乱地问道:“徐先生,王昌来访,你看我们该怎么办?”

    见堂堂一个安西将军,居然被李傕手下的一名骑都尉吓成这样,徐庶在心里不禁狠狠地鄙视了一下对方。不过考虑到对方目前还能派上用途,他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地说:“既然是王骑都尉前来拜访,我看还是请他进来,问问究竟是什么事情。”

    听到徐庶这么说,杨定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对站在面前的驿吏说:“你还站在这里作甚,还不快点将王骑都尉请进来!”

    见堂堂一个安西将军,居然被李傕手下的一名骑都尉吓成这样,徐庶在心里不禁狠狠地鄙视了一下对方。不过考虑到对方目前还能派上用途,他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地说:“既然是王骑都尉前来拜访,我看还是请他进来,问问究竟是什么事情。”

第281章 韩湛入长安

    冀州兵马从北、东、南三面围住了京师,李傕、郭汜的兵马已经成为了秋后的蚂蚱,蹦腾不了多长时间了。一想到这个,韩湛就兴奋得失眠。不过很快事实就证明,失眠不见得是什么坏事,总比在熟睡中被人叫醒更好一些。

    就在韩湛在卧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时,忽然听到陈到在帐篷外低声地喊道:“主公,主公!”

    听到陈到的喊声,韩湛猛地从床榻上坐起来,望着外面问道:“何事?”

    “启禀主公!”陈到听到韩湛说话的声音底气十足,不像是被自己从睡梦中吵醒的样子,连忙说道:“徐先生派人从京师送信来了!”

    徐庶派人从京师送信来了?!韩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翻身下了床榻,连靴子都来不及穿,便赤脚走到了帐篷门口,掀起帘子望着外面的陈到问:“人在何处?”

    “回主公的话,他们在议事的大帐之外等候。”

    “叔至,把他带到这里来!”由于急于知道京师内的情况,韩湛没有注意陈到说的是“他们”而不是“他”,便吩咐陈到:“本侯想了解一下京师城内的情况。”

    “主公!”陈到站在原地没动,脸上露出了为难的表情。他喃喃地说道:“主公,除了徐先生的信使外,另外还有一名城内的武将同来。若是将他们叫到这里,我担心对主公的安危不利。”

    得知有一名城内的武将,陪同徐庶的信使一起前来营中,韩湛感到非常诧异。他迟疑了良久之后,吩咐陈到:“叔至,让信使和那名武将在大帐外等待,本侯更衣之后就前往大帐,顺便把郭先生、典将军他们也一起叫上。”

    一炷香之后,韩湛出现在大帐之中。此刻郭嘉、典韦等人,已经分文武分列两侧就坐。韩湛冲站在身旁的陈到点了点头,示意可以让信使入内了。

    心领神会的陈到,快步走出了大帐。功夫不大,他便带着两人从帐外走了进来。拱手向韩湛禀报:“启禀主公,人已经带到~!”

    韩湛朝陈到带进来的两人瞅了一眼,随后问道:“谁是徐先生派来的信使啊?”

    “参见主公!”韩湛的话话音刚落,左侧身穿黑衣的便单膝跪下,口称:“小人是徐先生派来的信使。”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双手捧着交给了站在旁边的陈到。

    陈到将书信放在韩湛面前的桌案上,随后便退到了一旁。韩湛朝桌案上的信件看了一眼,却没有拿起来看,而是望着另外一名骑都尉打扮的武将问道:“不知这位兄台该如何称呼?”

    听到韩湛的问话,骑都尉打扮的人连忙上前一步,单膝跪下,抱拳向韩湛施礼,回答说:“西凉王昌,见过亭侯!”

    王昌?!韩湛在心里叫这个名字重复一遍后,觉得好像从来没听说过,因此他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郭嘉,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谁知郭嘉与他的目光相对之后,却轻轻地摇了摇头,示意自己也未曾听说过这个名字。

    见从郭嘉这里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韩湛只能望着王昌问道:“骑都尉,本侯从来未曾听说过你的姓名,不知你是何人的属下?”

    如果是旁人问这句话,没准王昌早就发火了。但此刻问话的人是韩湛,他只能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回亭侯的话,小的乃是大司马李傕麾下的骑都尉,乃是默默无名之辈,亭侯不知,也是情有可原。”

    韩湛见王昌表现得如此恭恭敬敬,冲他点了点头后,没有让他起身,而是打开了徐庶所写的书信。他快速地浏览完上面的内容后,知道跪在自己面前的王昌,目前控制着长安的西门,若是能收服他,那么冀州大军便能兵不血刃地从西门进入长安。

    从徐庶的书信上,韩湛知道此人有非常大的利用价值,便连忙站起身,绕过桌案来到王昌的面前,俯身扶起他,嘴里笑着说:“原来是王骑都尉,本侯怠慢了。来人啊,给王骑都尉看座!”

    分坐两侧郭嘉、典韦等人,见韩湛对一名小小的骑都尉如此客气,脸上都露出了惊诧的表情。韩湛把众人的反应都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随后冲着已经坐下的王昌问道:“王骑都尉,护送信使一事,你尽快派遣手下即可,何必要冒险跑一趟呢?”

    王昌听到韩湛的问题,立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回亭侯的话,小的离开徐先生居住的驿馆后,反复思索再三,觉得亲自到大营里来见亭侯,显得更有诚意一些,因此便冒险跟信使来到了这里。”

    郭嘉从韩湛和王昌的对话中,听出要夺取长安城,此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连忙也奉承了对方几句,随后向他打探起城内的虚实。他从王昌的嘴里得知:李傕、郭汜的兵马,原本都驻扎在长安城外。城内驻扎的都是原来朝廷的军队,不过将领都换成了李傕、郭汜的手下。

    听说城内还有四五万被李傕控制的兵马,韩湛就浑身冒冷汗。别看自己手下有七八万大军,但要想攻取这座城池,自己手下的兵马肯定会丧失殆尽。但如果王昌肯主动打开西门,让自己的大军入城,那么就能大大地减少冀州军的伤亡。

    想到这里,他客气地问王昌:“不知王骑都尉有和打算?”

    王昌站起来回答说:“回亭侯的话,李傕虽是王某的旧主,但良禽择木而栖,只要亭侯一句话,王某愿意打开西门,迎冀州兵马入城。”

    “如此甚好,甚好!”听到王昌再次表态,愿意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冀州兵马入城,韩湛不禁喜出望外,他上前抓住王昌的手臂说道:“若是本侯进了长安城,灭掉了李傕、郭汜,定当奏请圣上,给将军封侯。”

    如果是别人这么说,王昌肯定是不屑一顾。但说这话的人是韩湛,不光当今圣上在他的手里,而且朝中的文武百官,也倾向于他。一旦他掌握了长安,要给自己加官进爵,甚至封侯,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王昌连忙在韩湛的面前跪下,感激涕零地说:“多谢亭侯美意。小的愿为亭侯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听到王昌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韩湛不禁一愣,心说这不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的话么,你怎么提前这么多年就说出来了?但他没时间想这些问题,连忙附身扶起了王昌,笑着说:“王将军,若是我军能顺利地取得长安城,你今日之义举,必将载入史册,为后世所传颂。”

    王昌等韩湛说完后,小心地提醒他:“亭侯,小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当不起将军之称。小的不敢奢望能被载入史册,只希望将来入土之后,别给子孙后代留下骂名就知足了。”

    冀州兵马从北、东、南三面围住了京师,李傕、郭汜的兵马已经成为了秋后的蚂蚱,蹦腾不了多长时间了。一想到这个,韩湛就兴奋得失眠。不过很快事实就证明,失眠不见得是什么坏事,总比在熟睡中被人叫醒更好一些。

    就在韩湛在卧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时,忽然听到陈到在帐篷外低声地喊道:“主公,主公!”

    听到陈到的喊声,韩湛猛地从床榻上坐起来,望着外面问道:“何事?”

    “启禀主公!”陈到听到韩湛说话的声音底气十足,不像是被自己从睡梦中吵醒的样子,连忙说道:“徐先生派人从京师送信来了!”

    徐庶派人从京师送信来了?!韩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翻身下了床榻,连靴子都来不及穿,便赤脚走到了帐篷门口,掀起帘子望着外面的陈到问:“人在何处?”

    “回主公的话,他们在议事的大帐之外等候。”

    “叔至,把他带到这里来!”由于急于知道京师内的情况,韩湛没有注意陈到说的是“他们”而不是“他”,便吩咐陈到:“本侯想了解一下京师城内的情况。”

    “主公!”陈到站在原地没动,脸上露出了为难的表情。他喃喃地说道:“主公,除了徐先生的信使外,另外还有一名城内的武将同来。若是将他们叫到这里,我担心对主公的安危不利。”

    得知有一名城内的武将,陪同徐庶的信使一起前来营中,韩湛感到非常诧异。他迟疑了良久之后,吩咐陈到:“叔至,让信使和那名武将在大帐外等待,本侯更衣之后就前往大帐,顺便把郭先生、典将军他们也一起叫上。”

    一炷香之后,韩湛出现在大帐之中。此刻郭嘉、典韦等人,已经分文武分列两侧就坐。韩湛冲站在身旁的陈到点了点头,示意可以让信使入内了。

    心领神会的陈到,快步走出了大帐。功夫不大,他便带着两人从帐外走了进来。拱手向韩湛禀报:“启禀主公,人已经带到~!”

    韩湛朝陈到带进来的两人瞅了一眼,随后问道:“谁是徐先生派来的信使啊?”

    “参见主公!”韩湛的话话音刚落,左侧身穿黑衣的便单膝跪下,口称:“小人是徐先生派来的信使。”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双手捧着交给了站在旁边的陈到。

    陈到将书信放在韩湛面前的桌案上,随后便退到了一旁。韩湛朝桌案上的信件看了一眼,却没有拿起来看,而是望着另外一名骑都尉打扮的武将问道:“不知这位兄台该如何称呼?”

    听到韩湛的问话,骑都尉打扮的人连忙上前一步,单膝跪下,抱拳向韩湛施礼,回答说:“西凉王昌,见过亭侯!”

    王昌?!韩湛在心里叫这个名字重复一遍后,觉得好像从来没听说过,因此他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郭嘉,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谁知郭嘉与他的目光相对之后,却轻轻地摇了摇头,示意自己也未曾听说过这个名字。

    见从郭嘉这里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韩湛只能望着王昌问道:“骑都尉,本侯从来未曾听说过你的姓名,不知你是何人的属下?”

    如果是旁人问这句话,没准王昌早就发火了。但此刻问话的人是韩湛,他只能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回亭侯的话,小的乃是大司马李傕麾下的骑都尉,乃是默默无名之辈,亭侯不知,也是情有可原。”

    韩湛见王昌表现得如此恭恭敬敬,冲他点了点头后,没有让他起身,而是打开了徐庶所写的书信。他快速地浏览完上面的内容后,知道跪在自己面前的王昌,目前控制着长安的西门,若是能收服他,那么冀州大军便能兵不血刃地从西门进入长安。

    从徐庶的书信上,韩湛知道此人有非常大的利用价值,便连忙站起身,绕过桌案来到王昌的面前,俯身扶起他,嘴里笑着说:“原来是王骑都尉,本侯怠慢了。来人啊,给王骑都尉看座!”

    分坐两侧郭嘉、典韦等人,见韩湛对一名小小的骑都尉如此客气,脸上都露出了惊诧的表情。韩湛把众人的反应都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随后冲着已经坐下的王昌问道:“王骑都尉,护送信使一事,你尽快派遣手下即可,何必要冒险跑一趟呢?”

    王昌听到韩湛的问题,立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回亭侯的话,小的离开徐先生居住的驿馆后,反复思索再三,觉得亲自到大营里来见亭侯,显得更有诚意一些,因此便冒险跟信使来到了这里。”

    郭嘉从韩湛和王昌的对话中,听出要夺取长安城,此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连忙也奉承了对方几句,随后向他打探起城内的虚实。他从王昌的嘴里得知:李傕、郭汜的兵马,原本都驻扎在长安城外。城内驻扎的都是原来朝廷的军队,不过将领都换成了李傕、郭汜的手下。

第282章 金蝉脱壳

    李傕站在皇宫外,听着城东面传来的喊杀声,不住地抬手拭去额头的汗水,不停地吩咐身边的亲兵:“速速地查看东门的情况,随时向本大司马回报。”

    亲兵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的身边,到东门去查看冀州军攻城的情况。同时,也有亲兵被派往北门和南门,虽说这两侧城门外的冀州兵马不曾攻城,但他们在城外列阵,就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况且还有不少部下包藏祸心,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造反,因此李傕觉得有必要及时地了解各个方面的情况。

    就在李傕忐忑不安之时,街道上忽然传来了一阵急如骤雨的马蹄声。他侧耳听了片刻,便听出马匹正朝自己这里而来,他不禁浑身一震,心头涌起了不祥的预感。

    一名骑兵来到了李傕的面前,勒住了战马,随即翻身下马,在李傕面前单膝跪下:“小人参见大司马。”

    见到骑兵神色慌乱的样子,李傕的心往下一沉,他已经意识到肯定出了什么想不到的意外,连忙颤声问道:“何事?”

    骑兵赶紧回答说:“回大司马的话,城西守将王昌已打开城门,放冀州兵马入城。冀州军兵分两路,正朝着此处而来。”

    李傕听到这里,脑袋嗡的一下,面色骤然变得苍白,他的身子摇晃了几下,直挺挺地往后倒去,幸好李暹及时地伸手扶住了他,嘴里还在喊:“叔父,你怎么了?”

    李傕被李暹和几名亲兵搀扶着坐在一个锦墩上,面无血色地说道:“完了,这下全完了。王昌放冀州军入城,只要他们打开了北门和南门,我们就插翅难逃了。”

    他的话刚说完,就听到外面乱糟糟地响成了一片,无数的人在喊:“冀州兵马入城了,冀州兵马入城了……”

    李傕听到这个喊声,更是被吓得面无血色。好在李暹还算镇定,连忙吩咐亲兵护着李傕退进了皇宫,他们打算利用宫墙来负隅顽抗。

    李傕退进皇宫没多久,就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兵器的金铁交鸣之声响成了一片。他战战兢兢地来到城楼之上,朝下张望,见自己手下的兵士正和冀州兵马展开混战。看了一会儿,他发现自己的人马越打越少,而冀州兵马却越来越多,他虽然不清楚这是因为从西门入城的兵马,杀散了北门和南门的守军,将城外的赵云、黄忠放进来的缘故,但根据他的经验,城中的兵马是支撑不了多久。

    再说韩湛到了驿站,见到在这里的徐庶后,慰勉了他几句,便一起朝皇宫而来。来到皇宫附近,见这里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双方数以千计的兵马正在这里厮杀。看到李傕的兵马人数虽然处于劣势,但如果他们困兽犹斗的话,势必给自己造成巨大的伤亡。想到这里,韩湛眉头一皱,顿时计上心头。

    他扭头冲跟在身后的陈到说道:“叔至,命令兵士们喊话: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弃械者免死!”

    陈到听完韩湛的吩咐,不敢怠慢,立即带着几名亲兵,朝着正在混战的人群冲过去,同时嘴里大喊:“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弃械者免死!……”

    先是陈到一个人在喊,很快他带着的几名亲兵也跟着喊了起来,最后在皇宫外的冀州兵士都大声地喊叫起来。正在拼死作战的李傕军,听到冀州军在这么喊,顿时丧失了继续打下去的勇气。有人带头,自然就有跟随者,先是一两名兵士停止了抵抗,扔掉了手里的兵器,接着是十几二十个兵士,最后是成百上千的兵士扔掉兵器,一时间只听到兵器叮当落地的声音。

    半柱香之后,除了少数忠于李傕的兵士退进了皇城外,剩下的兵士不是战死,就是丢掉武器向韩湛他们投降了。

    李暹身中数刀,在两名兵士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跑到了城墙上,跪在李傕的面前说道:“叔父,冀州兵势大,我军抵抗不住,还是尽快撤吧。”

    “撤,我们往哪里撤?”望着城下黑黝黝的一片冀州军,李傕苦笑着说:“皇城已经被冀州兵马所谓,我们是插翅难逃了。”

    “叔父,快走吧。”李暹朝城下看了一眼后,催促李傕说:“再不走,就真的走不掉了。”说完,他扭头对搀扶自己的一名兵士说道,“你与吾叔父的体型差不多,快点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和吾叔父对换。”

    那名兵士知道自己一旦穿上了李傕的盔甲,估计离死就不远了。但看到手里握着还在滴血宝剑的李暹,心里明白,一旦自己不照李暹所说的做,自己马上就会毙命,因此他只能硬着头皮脱下了身上的盔甲,和李傕交换。

    宫门很快就被冀州军从外面撞开,兵士们呐喊着冲进了皇宫。韩湛知道李傕此刻就在皇城内,连忙又发出了第二道命令:“生擒李傕者,赏千金,封列侯!取李傕首级者,赏百金,连升三级!”

    很快,韩湛的这道命令,就在冀州兵士的口中喊开了:“生擒李傕者,赏千金,封列侯!取李傕首级者,赏百金,连升三级!”

    皇城中的李傕军,原本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一类,听到冀州兵马的喊声,也不禁怦然心动。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冀州兵马,连忙将双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嘴里喊道:“不打了,不打了,我们投降!”

    见宫门连片刻的工夫都没支撑住,就被攻破了,李暹连忙带着剩下的人,护卫着真假李傕朝宫内退去。

    “李傕在那里!”刚投奔韩湛不久,寸功未立的张辽,看到李暹带着一名穿着李傕盔甲的人,朝深宫退去,连忙用手里的兵器朝前一指,大喊道:“杀啊!”

    张辽策马冲上前,魏续、宋宪、成宜、侯成四人深怕他有什么闪失,都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将沿途的李傕军杀散,朝着逃跑的李傕追去。

    黄忠带着兵马冲进皇宫之后,见到远处逃跑的李傕,立即张弓搭箭朝对方放箭。离弦之箭犹如闪电一般飞入人群,准确地命中了那名穿李傕盔甲的兵士。那人惨叫一声,直接栽倒在地。

    正在朝前冲的冀州军,见到李傕被一箭射倒,都不禁欢呼起来。而冲在最前面的张辽,见李傕被射倒,不禁叹了口气,随之放慢了脚步。

    李暹见假的李傕被箭射倒,慌乱挣扎着拖着李傕朝深宫逃去。由于他们对宫中的地形熟悉,居然很快就摆脱了追杀的冀州兵。

    黄忠来到了“李傕”的尸首前,翻身下马,准备割下对方首级时,一旁的宋宪忽然喊道:“这不是李傕!”

    “什么,这不是李傕?”听到宋宪这么说,黄忠不禁一愣,他连忙将尸首翻过来查看,别看他不认识李傕,却依旧能认出这是一个冒牌货。据他所知,李傕是满脸络腮胡子,而倒在地上的人却是面白无须,看起来也就二十出头,黄忠知道自己中了李傕的金蝉脱壳之计,气得狠狠地踹了尸首一脚,随后吩咐四周的兵士:“在宫中仔细搜索,千万不可走了李傕!”

第283章 韩湛的计划

    不管李傕是死了还是逃了,城中的兵马很快就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韩湛命兵马在城里大喊:“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弃械者不杀!”

    城中的兵马大多数都非李傕的嫡系,只不过因为领兵的将领被换成了李傕的心腹,而不得不暂时服从李傕的调遣。此刻李傕的“死讯”已经传遍了全城,再听到冀州兵的喊声,大家都无心再战。看到冀州兵一冲过来,立即纷纷弃械投降。

    到天黑之后,整个长安城都被冀州军控制了。太尉杨彪、大司农朱儁带着朝中的文武百官,来到皇宫见韩湛。

    看到沿途遍地的尸首,不少文官被吓得双腿打颤,需要旁人搀扶,才能勉强站立。韩湛见这些人被吓得魂飞魄散,知道就算勉强把他们聚集起来,也讨论不出什么东西。因此他与杨彪、朱儁见礼后说道:“两位大人,今日我军刚刚平定京师,尚有不少的李傕的余党没有清除,不如请各位大人先行回府,待明日局势稳定后,再议事不迟?”

    朱儁不明白韩湛这么说的目地,便好奇地问:“亭侯,老夫不明白你的意思。既然文武已经聚集于此,我们就在这里议事有何不可,为何非要等到明日呢?”

    韩湛朝那些被吓得魂不附体的文官一指,说道:“大司农请看,这些大人都被遍地的尸首吓坏了,想必就算留下,也会魂不守舍而难以议事。既然如此,不如让他们先回去歇息一晚,待明日再议事也不迟。”

    朱儁听完韩湛的话之后,扭头问站在一旁的杨彪:“杨太尉,不知你的意下如何?”

    其实杨彪见到尸横遍野的场景,和闻到空气中挥之不去的血腥味时,也一阵阵地犯恶心,但他担心得罪了韩湛,因此只能硬着头皮召集百官到此。此刻听到韩湛主动提出让百官先回家歇息,待明日在议事,自然是求之不得。不过他还是假装思索了片刻,才点着头说:“大司农,既然亭侯这么说,那我们就照他的意思做吧。等明日肃清了城内的李傕余党之后,再到此处来议事不迟。”

    说完,杨彪便走到文武百官面前,冲着他们挥挥手,大声地说:“诸位,这里已经没有事情了,就别耽误冀州牧办正事,大家都散了吧,散了吧~!”

    不少文官听到杨彪这么说的时候,心里不禁嘀咕:“若不是你派人将我们强行带到这里,谁会在这种时候,来这种尸横遍野的鬼地方啊。”虽说心里有牢骚,但听到杨彪让大伙儿都先回家,正求之不得呢,立即便一哄而散。

    杨彪跟着文武百官离开后,就只剩下朱儁一人陪着韩湛。他想到韩湛曾经说过,要肃清李傕的余党,深怕又是一场大杀戮,连忙委婉地提醒说:“韩亭侯,虽说朝中有不少大臣攀附李傕、郭汜,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郭二贼一直大权在握,若是文武官员不依附的话,恐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韩湛是个聪明人,他听到朱儁对自己这么说,心里明白对方在担忧什么,便笑着对他说:“请大司农放心,本侯固然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会错杀一个好人。朝中的文武百官,不管昔日是否曾经依附董卓、李傕、郭汜,只要他忠于朝廷,便可继续留在朝中为官。”

    韩湛说到这里,见朱儁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连忙又接着说:“大司农,本侯绝对不是滥杀之人。不会像王司徒掌权那样,把所有亲近董卓之人全部杀光。那些与李傕、郭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臣们,只要不是作恶多端,本侯是不会为难他们的。”

    在得到了韩湛的承诺之后,朱儁悬着的心算是落地了。在停顿了片刻之后,他想到远在冀州的汉献帝,便试探地问:“亭侯,老夫想问问,一旦京师平定,你打算何时迎回圣驾?”

    “大司农,”韩湛听朱儁这么说,有些诧异地望着他问道:“你的意思,是准备把圣驾迎回长安,继续定都于此么?”

    “没错,老夫正有此意。”对于韩湛的说法,朱儁点了点头,肯定地说:“不管是老夫,就连杨太尉也是同样的想法。”

    “不行,大司农,我是不会迎接圣驾返回长安的。”韩湛等朱儁说完后,态度坚决地说:“即使要定都,也该选择在邺城,而不是残破不全的长安。”

    “亭侯,”听到韩湛这么说,朱儁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怒色:“你说说,为何不能迎回圣驾重返长安呢?”

    韩湛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招呼朱儁坐下,随后问道:“大司农,我且问你,长安城中的谷米多少钱一斛,豆麦又是多少钱?城中的百姓可曾衣食无忧?”

    韩湛的几个问题,一下就把朱儁问住了。若是朝中大事,朱儁还能说出了个子丑寅卯,可问到民生的问题,他就哑口无言了。

    见朱儁答不上来,韩湛对他说道:“据本侯所知,如今的谷米是一斛五十万钱,豆麦二十万钱,城内很多地方都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圣上在被本侯救走之前,已经安排杨太尉用太仓的米豆,来赈济灾民,才使不少的百姓活了下来。

    如果我们要继续留在长安,那么就必须从外地调运粮草,来补充京师所需。您觉得我们长期从冀州千里迢迢把粮草运过来,合适吗?”

    “亭侯所言极是。”朱儁不是什么迂腐之人,听到韩湛说清楚了不能迎接汉献帝重返长安的理由,也没有再固执己见,而是虚心请教:“但不知亭侯是如何打算的?”

    “早在数月之前,我已命监军沮授在邺城内大兴土木,想必再过一月,新宫殿就可以落成,到时大可将新都定在邺城。”韩湛觉得要想说服朝中的文武,必须先说服面前的朱儁:“本侯打算将京师内的文武百官,都迁到邺城去。至于百姓嘛,愿意跟着本侯走的,每天为他们提供食物;不愿离开家乡的,本侯也不勉强,会给他们留下必要的粮食,让他们继续在这里生活。”

    朱儁见韩湛如此耐心地向自己解释放弃长安的理由,甚至还提出了将长安居民迁移的方案,心里顿时明白,这个长安只能放弃了。他在短暂的失落之后,对韩湛说道:“亭侯,老夫明白了。放心吧,若是你明日在朝堂上提出此事,老夫一定说服其他的大臣支持你,把新都定在邺城,并迁走城里所有的官员和百姓。”

第284章 迁都(上)

    韩湛在次日的朝会上,提出将文武百官和城中百姓迁往邺城一事。他原以为自己的这个方案,会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谁知他的话说完后,朝堂上居然是一片寂静。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杨彪从队列中走出,站在中间冲着众文武说道:“诸位,大家都听到了冀州牧的提议,不知你们是如何考虑的,不妨说说。”

    杨彪的话说出来之后,朝堂上还是一片鸦雀无声。毕竟这几年是董卓和李傕轮流掌控朝局,经常是一言不合就杀人,文武百官都被吓破了胆子。如今整个京师被冀州牧的兵马控制,他的性格如何还没有摸清楚,如果自己贸然发表意见,惹对方不高兴,命人将自己拖出去斩了,又该怎么办?

    “诸位大人,”韩湛见众人都保持着沉默,心里也觉得很奇怪,他走到杨彪的身边,冲着众文武说道:“不知各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说无妨。”

    见韩湛站到了杨彪的身边,众文武更加不敢说话,有些和杨彪交好的官员,心里还在为杨彪的个人安危担忧,生怕韩湛一时发怒,命人将杨彪拖出去砍了。朱儁见到众人都是沉默不语,便走出了队列,冲着众人说道:“诸位,不知你们对冀州牧的提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说无妨!”

    听到朱儁也站出来为韩湛帮腔,总算有一名上了年纪的大臣从队列中走了出来,冲韩湛深施一礼后问道:“冀州牧,老夫想问问,您是打算只把朝中的文武都迁完邺城呢,还是将长安城中的百姓一道迁往邺城?”

    除了杨彪、朱儁,韩湛不认识朝中的任何人。看到有人终于站了出来,他连忙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杨彪,希望他能给自己做一个解释。

    杨彪看到韩湛的眼神后,顿时心领神会,他凑近韩湛的耳边低声地说:“此人乃是马日磾马翁叔,官拜当今太傅。”

    搞清楚面前官员的身份之后,韩湛朝马日磾还了一礼,说道:“太傅,本侯自然是要把朝中百官和城中百姓一道,迁往邺城!”

    “冀州牧,”见韩湛对马日磾恭敬有加,站在两侧的文武心里感到踏实了许多,又有一名文官站出来,代表众人问道:“冀州牧,在下想问问,城中有百姓二十余万,若将他们迁到千里之外的邺城,不知是否为他们沿途提供足够的粮食?”

    这次不等韩湛再给自己使眼色,杨彪便抢先说:“此乃当朝太仆,姓赵名岐字邠卿。”

    “原来是赵太仆。”别看此人在三国演义一书里名不见经传,但韩湛知道此人在东汉末年还算小有名气,是著名的经学家、画家,原名赵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便连忙朝他施了一礼,客气地说:“虽然本侯想将城中的百姓全部迁走,但若要全部安置在邺城,可能也力有不逮。”

    听到韩湛这么一说,别说朝中文武百官,就连杨彪、朱儁等人也变了脸色。过了好半天,杨彪才试探地问:“冀州牧,不知你打算将这些百姓都安置在什么地方?”

    对于将长安的百姓迁到冀州之后,该如何安置的问题,韩湛连夜和郭嘉、荀攸、徐庶等人商议过,觉得全部安置在邺城,会加重该城的负担。经过一番谈论后,众人都觉得从进入冀州地界开始,便沿途进行安置,不光不可以减轻补给的负担,等到了邺城之时,也许只剩下五六万百姓,到时就好安置多了。

    此刻见众文武都用期盼的目光望着自己,韩湛决定将自己和部下商议的结果告诉他们,让大家也能安心。想到这里,韩湛开口说道:“冀州经过一番战乱,不少城池人口减少。此番迁移京中百姓,本侯打算从进入冀州地界开始,就沿途进行安置。不光可以减轻大军的后勤压力,也能使百姓能尽快安顿下来。不知各位大人有何异议?”

    众文武听完韩湛的解释,都纷纷点头,齐声说道:“冀州牧所言极是。”

    见众人同意迁都,韩湛总算松了一口气,他让杨彪、朱儁、马日磾等人继续商议迁都的细节问题,自己则带着一群护卫到街上去查看赈济灾民的情况。

    前段时间李郭二人在城外大战一月有余,城外的百姓为了躲避他们的迫害,都纷纷逃进了京师城内。其中不少人因为衣食没有着落,很快就横死街头,再加上前两日李傕抓壮丁帮着守城,又死了一批,以至于现在从城外逃进来的灾民十不存一。

    韩湛为灾民们开设的粥场设在城东的开阔地上,十几个粥棚前排着长长的灾民队伍,都在等待棚中的兵士施粥。负责施粥事宜的石韬,见到韩湛带人来到了粥场,连忙迎了上来。

    韩湛问道:“今日有多少灾民啊?”

    石韬满脸苦涩地回答说:“回主公的话,至少有五千人。”

    “五千人?”韩湛听到这个数目时,也被吓了一跳,按照他的想法,这些从城外逃进城池的灾民,经过了一月的风吹雨打、忍饥挨饿,所剩人数能有一千都算不错了,没想到有这么多。他不解地问:“广元,为何有如此多的灾民啊?”

    “主公有所不知。”石韬向韩湛解释说:“除了城外的灾民,城中有不少的百姓也早已揭不开锅了。听说我们这里施粥,便扶老携幼地到此领粥。属下原想将他们驱散,但看到这些人都是面黄肌瘦,像是很久没有吃饱饭,若是将他们赶走,没准他们只能冻饿而死,因此一时心软,便听任他们在这里领粥。”

    对于石韬的这个举动,韩湛点了点头,抬手在对方的肩部上拍了拍,张口说道:“广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今日的善举,将来这些百姓一定会感激你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石韬将韩湛的话重复了一遍后,不解地问道:“主公,不知这是何意啊?”

    听到石韬这么问自己,韩湛才猛地想起,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明朝的《增广贤文》里,这个时代的人哪里能听懂。他呵呵一笑,也不解释,只是说:“你早晚会知道的。”

    就在这时,韩湛忽然听到前方传来了一阵小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便朝那个方向快步走了过去。陈到等人担心韩湛有危险,也紧随其后跟了上去。

    韩湛很快就来到了孩子哭闹的地方,只见一名二十多岁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女子,坐在一堵墙旁,正端着一个破碗在呼啦啦地喝着粥,一名被她用腿夹住、约莫五六岁、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拼命地想抢她手里的粥碗,却一次次被她无情地推开。旁边排队的灾民,都在用手朝女子指指点点,低声地议论着什么。

    石韬见到这种情形,顿时怒不可遏,他怒气冲冲地说道:“从来不曾见过如此狠心的母亲,孩子都饿成这样了,她还只顾着自己吃东西……”说完,石韬就要冲过去制止那女人,谁知却被韩湛伸手拉住了,对方还冲他摆了摆头,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

    石韬不解地问:“主公,为何不让属下去制止那女人?”

    “她做得对。”韩湛望着不远处的女人,轻轻地叹了口气,说道:“如果她不先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旦饿死了,那谁来管这个小女孩。你觉得在当今的乱世中,一个还不懂事的小孩,有独自生存下去的能力吗?”

    韩湛的话让石韬愣住了,因为这个观点对他来说,实在太惊世骇俗了。按照他的想法,在这样的艰难的情况下,父母找到吃的东西以后,肯定是先让自己的子女吃,等孩子们吃饱之后,有剩下的东西再吃两口;如果没有,就自己忍着,不管怎么说,大人忍饥挨饿的能力要比孩子强得多。

    此刻听到韩湛这么说,他仔细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要是这个女人被饿死了,那么正在哭闹的小女孩肯定会成为孤儿,在如今的乱世里,等待她的命运,不是被活活饿死,就是被饿红了眼的人吃掉。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游历的过程中,就见过不少地方,把能吃的人称为“两脚羊”。

    韩湛没有考虑石韬的心里在想什么,而是吩咐一名亲兵到粥棚里去端了一碗粥。等粥碗端来之后,韩湛从亲兵的手里接过粥碗,捧着朝那名女子走去。石韬见状,连忙劝阻道:“主公,您乃是万金之躯,怎能做这等低贱之事,还是让属下去吧。”

    韩湛扭头望着石韬说道:“广元,如今我们占领了京师,城内的百姓都是我们治下之命,帮他们做一点事,怎么能叫低贱之事呢?”说完,他也不理睬石韬,端着粥碗就走到了女子的面前,俯下身子说道:“这位大姐慢慢喝粥,喝完了这里还有。”

    喝粥听到有人对自己说话,便停止了喝粥,抬手警惕地望着面前站着的人。她看到一名衣着华丽的年轻公子,捧着一碗粥站在自己的面前,身后还跟着一群气势汹汹的兵士,顿时被吓坏了,连忙将用腿夹住的女孩搂紧自己的怀里。早就饿坏了的小女孩,终于有了接近粥碗的机会,也不顾里面的粥水烫嘴,便凑近破烂的粥碗喝了起来。

    见到这一幕,韩湛的鼻子不禁一酸,他看到女人始终对自己保持着警惕,便将粥碗放在了女子的脚步,抬手在小女孩的头上摸了一下,随后站起身朝后退了一步。韩湛转身对石韬说:“广元,本侯交给你一项使命,既然我们开了这个粥场,那么务必不能让一名灾民饿死,你能做到吗?”

    “请主公放心,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绝对不会让一人饿死。”石韬朝坐在墙脚的女子看了一眼后,向韩湛保证说:“若是死了一人,石某愿意以死谢罪。”

    “以死谢罪倒不必了,你只要搞好这个粥场,等回到邺城,本侯一定会论功行赏的。”韩湛说完,转身吩咐陈到:“叔至,立即派人到城外的军营,传我的将令,让奉孝先生再调一千斛粮食入城,不得有误。”

    韩湛交代完这一切,准备转身离开时,无意中瞥见女子没有去动脚边的粥碗,知道她是心中害怕,在自己离开前,肯定不敢碰那个粥碗。但自己如果现在就离开,没准附近的灾民会上前抢夺女子的粥碗,她一个弱质女流,肯定无法对付那些饿红了眼的灾民。想到这里,他叫过一名亲兵,吩咐他说:“你留在这里,等这女子喝完粥以后再离开。明白吗?”

    亲兵看了女子一眼,随后点了点头,说道:“请主公放心,小的一定不辱使命。”

    等到韩湛离开后,女子小心翼翼地端起了粥碗,有些心虚地看了一眼站在面前的兵士,见他没有丝毫的动静,便壮着胆子把碗端到嘴巴,小心翼翼地喝了起来。不过这一次,她没有光顾着自己喝粥,而是将粥吹凉了喂给她的女儿吃。

    看到女人喝完粥,亲兵蹲下身子从她的手里接过了粥碗,笑着问:“吃饱了吗?还需要再来一碗吗?”

    女子摸不清对方的虚实,哪里还敢再要一碗,连忙将头摆得拨浪鼓似的,说道:“吃饱了吃饱了,多谢军爷,多谢军爷!”看到亲兵拿起粥碗就要离开,她连忙问道,“敢问军爷,刚刚的那位公子是谁?”

    “那位公子?”亲兵将女子的话重复一遍后,立即猜到她问的肯定是韩湛,连忙说道:“刚刚那人是我家主公,如今的冀州牧、漳水亭侯韩湛韩侯爷。”

    女子听到韩湛的名字后,使劲地点了点头,将这个名字牢牢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准备将来有机会时,一定要报答这位施粥给自己的大恩人。

第285章 迁都(中)

    迁都邺城的决定,满朝文武只用不到半个时辰,就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但要实施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毕竟官员们都是家大业大,要搬一次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且在城外有田庄、城内有店铺,要处理这些东西,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官员们搬迁不易,普通的老百姓同样不容易。从长安到邺城有千里之遥,除了家中富裕,有马车或牛车的人家外,剩下的百姓只靠自己的双腿。这段路程至少要走一个多月,就算有冀州兵马的协助,也会有很多老弱妇孺坚持不到目的地。

    上次从雒阳迁都到长安,是董卓的兵马威逼利诱,谁要不走,立即一刀杀光满门。除此之外,董卓军还四处放火,让整个雒阳城内火光冲天。留下,不是被杀死就是被烧死,跟着董卓军去长安,还有一些生机。正因为这个原因,数十万官民们才跟着董卓离开了雒阳,来到了长安。不过饶是如此,至少有三成的人死在了路上。

    如今从长安到邺城的路程更加遥远,因此朝廷的文武百官做出迁都决定,并张榜公布之后,城内的百姓响应者寥寥无几。

    面对这种情形,就连郭嘉也束手无策。他望着韩湛问道:“主公,冀州兵马不比董卓军,无法用刀枪逼着百姓迁移到邺城去。看来我们要想其它的办法才行!”

    郭嘉的话说完后,旁边的荀攸立即开口问道:“奉孝,你可有什么良策吗?”

    郭嘉摇摇头,说道:“没有。嘉也是无计可施。”

    韩湛的目光从众人的身上一一扫过,最后停留在徐庶的身上,他开口问道:“元直,你可有什么想说的?”

    “主公!”徐庶从队列中走出,来到了韩湛的面前,朝他深施一礼后说道:“属下倒有一个办法,可有劝说百姓离开长安前往邺城。”

    听说徐庶有好办法,韩湛顿时眼前一亮,连忙催促道:“元直,你有什么好办法,快说来听听。”

    “主公当初提出了为冀州军分永业田,此举深得军心。”韩湛想到徐庶就是分田地的具体实施人,他今日忽然提起此事,肯定和他所要说的计策有关,便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京师的百姓不愿迁徙,无非是因为舍不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有道路遥远。若是我们帮他们解决了此事,那么一切的难题,不久迎刃而解了么?”

    “说具体点。”

    “我们冀州各郡县外设置农庄,安置从长安去的百姓。给他们每家分得一定数量的田地,免税三年。属下觉得若是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踊跃前往的。”

    “元直。”徐庶的话刚说完,荀攸就发表了自己的疑问:“就算我们给百姓分了土地,他们所需的种子和耕牛从何而来?还有,就算有这些东西,至少要几个月之后,他们才能有收成,那他们这几月吃什么、喝什么?”

    徐庶等荀攸说完后看,冲他笑了笑,随后说道:“公达所担心的事情,徐某早就考虑过了。官府可以借粮给这些农户,待秋收之后,他们再将收获的粮食以同样的数量返还给官府。”

    “元直此计甚妙。”郭嘉听到这里,不禁点头称赞道:“如此一来,主公不光挽救了无数的百姓,还可以让他们对你歌功颂德。此计真是再妙不过了。”

    “百姓安置一事,可以按照元直所说的来办。”荀攸继续说道:“可是从此地到邺城有千里之遥,除了少数家中富庶的百姓,可以用马车、牛车代步外,剩下的大多数百姓,只能靠自己的两条腿慢慢地走到邺城。就算沿途可以进行逐步地安置,但在下还是担心会有不少的人会死在路上。”

    “尽人事安天命,”韩湛听到这里,插嘴说道:“沿途百姓的饮食,可以由军**给;对那些老弱病残,也可以用马车运送;另外再派出郎中,为体弱者治病。如此一来,本侯想还是能让大多数百姓平安的进入冀州。”见韩湛已经把调子定了下来,众文武不好再反对,只能针对一些细节,再进行一些研究。

    见张贴榜文没有什么效果,韩湛便命典韦、夏侯兰等人,领着一群嗓门大的兵士,沿着街道去大声地宣讲前去冀州的好处。

    嚷嚷了一天之后,他们的宣传终于起到了一点效果。愿意前往邺城的百姓,都纷纷到设在城东的报名点进行报名。看着每个报名点前一眼望不到头的报名队伍,韩湛的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他心里暗想:“在这个乱世中,要救所有的人是不现实的。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能救多少就救多少。”

    穿着便服的韩湛,带着陈到和两名护卫,来到了一个报名点旁查看。他听到一个坐在小桌案后面的小吏,问站在面前的一位老人:“你叫什么名字,家里有几口人?在冀州地界可有亲属?如果没有亲属的话,是愿意直接到邺城,还是接受沿途安置?”

    老人的耳朵可能有点不好使,他侧着脸尽力把耳朵朝前凑,以便听清楚小吏所说的话。那小吏的态度极好,深怕老人听不清楚,又放慢语速,将刚刚的话重复了一遍。韩湛见小吏不光没有趾高气扬,反而如此客气地对待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不禁微笑着点了点头,又朝着另外一个报名点走去。

    视察完毕的韩湛回到府中后,把徐庶叫过来问道:“元直,那些小吏所问的话,可是你交给他们的吗?”

    “回主公的话,没错,正是属下交给他们的。”徐庶听到韩湛的提问,连忙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以属下的估计,就算有很多百姓不肯离开长安,要进入冀州的百姓也会有二十来万。这么多人一起涌入冀州,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让小吏们在询问时,首先搞清楚报名的百姓,是否有亲属在冀州,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进入冀州以后去投亲靠友,以减轻我们的压力。”

    “这倒也是。”韩湛心想谁说古代人比现代人笨,像徐庶这样的人,就比现代人强多了。“如果能让百姓到冀州投亲靠友,倒不失为了一条好的出路。”

    “主公,”徐庶等韩湛说完后,又接着说道:“今日报名的人数,大概有一万二千人,属下建议,不如先派一支兵马护送他们离开。这样一来,等第二批百姓出发时,第一拨百姓差不多已经到了安置地点。”

    转移几十万人的大迁徙,韩湛可没有想过一次完成,他就是考虑达到一定的数目后,就送走一批人。分批将长安城内的百姓送走,自己军队的压力也能大大减弱。因此他对徐庶的提议表示了支持,他想了想,对徐庶说:“元直,既然你如此说,那么第一批迁徙百姓,就于明日午时出发。派两千兵马护送,由石韬和魏续二人带队。”

    听到魏续这个名字时,徐庶先是一愣,随后想起此人乃是张辽手下的一名武将,便有些迟疑地问韩湛:“主公,魏续刚归顺我军不久,就让他执行这样重大的任务,是否太冒险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韩湛笑着对徐庶说:“本侯相信,魏续一定能完成好此次的护送任务。”

    次日午时,一万三千多名吃饱喝足的百姓,在两千冀州兵马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沿着官道缓缓向东而去。韩湛和郭嘉、徐庶等人站在城门楼上,望着渐渐从视野里消失的部队,感慨地说:“本侯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地到达冀州,若是在沿途死伤太多,就是本侯的罪过了。”

    “主公请放心。”见韩湛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郭嘉连忙安慰他说:“石韬、魏续二人携带有足够的粮草和药品,而且队伍中还有上百辆马车,足以将这批百姓顺利地送到冀州。”

    可能是看到报名的百姓,在秋毫无犯的冀州军护送下,顺利地离开了长安。原本很多觉得故土难离的百姓,也动了迁徙到冀州的念头,在城东各报名点排队的百姓骤然多了起来,原来的那些书吏明显不够用了,不得不临时抽调了一批人,来协助他们进行百姓的登记工作。

    从城楼下来后,郭嘉返回了城外的军营,而徐庶则陪着韩湛去视察那些人满为患的报名点。陈到担心韩湛会有危险,打算多带点人去护卫他,却被韩湛抬手制止了:“叔至不要担心,城中早已没有李傕、郭汜的余党,本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看到韩湛如此有信心,陈到打算再继续劝说他:“可是……”

    可他一开口,就被徐庶打断了后面的话:“放心吧,叔至。如今城中的百姓拥护主公还来不及呢,哪里会有人想害主公。就算有这样的不法之徒,百姓们也能保护主公的周全。”

    “回主公的话,没错,正是属下交给他们的。”徐庶听到韩湛的提问,连忙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以属下的估计,就算有很多百姓不肯离开长安,要进入冀州的百姓也会有二十来万。这么多人一起涌入冀州,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让小吏们在询问时,首先搞清楚报名的百姓,是否有亲属在冀州,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进入冀州以后去投亲靠友,以减轻我们的压力。”

    “这倒也是。”韩湛心想谁说古代人比现代人笨,像徐庶这样的人,就比现代人强多了。“如果能让百姓到冀州投亲靠友,倒不失为了一条好的出路。”

    “主公,”徐庶等韩湛说完后,又接着说道:“今日报名的人数,大概有一万二千人,属下建议,不如先派一支兵马护送他们离开。这样一来,等第二批百姓出发时,第一拨百姓差不多已经到了安置地点。”

    转移几十万人的大迁徙,韩湛可没有想过一次完成,他就是考虑达到一定的数目后,就送走一批人。分批将长安城内的百姓送走,自己军队的压力也能大大减弱。因此他对徐庶的提议表示了支持,他想了想,对徐庶说:“元直,既然你如此说,那么第一批迁徙百姓,就于明日午时出发。派两千兵马护送,由石韬和魏续二人带队。”

    听到魏续这个名字时,徐庶先是一愣,随后想起此人乃是张辽手下的一名武将,便有些迟疑地问韩湛:“主公,魏续刚归顺我军不久,就让他执行这样重大的任务,是否太冒险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韩湛笑着对徐庶说:“本侯相信,魏续一定能完成好此次的护送任务。”

    次日午时,一万三千多名吃饱喝足的百姓,在两千冀州兵马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沿着官道缓缓向东而去。韩湛和郭嘉、徐庶等人站在城门楼上,望着渐渐从视野里消失的部队,感慨地说:“本侯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地到达冀州,若是在沿途死伤太多,就是本侯的罪过了。”

    “主公请放心。”见韩湛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郭嘉连忙安慰他说:“石韬、魏续二人携带有足够的粮草和药品,而且队伍中还有上百辆马车,足以将这批百姓顺利地送到冀州。”

    可能是看到报名的百姓,在秋毫无犯的冀州军护送下,顺利地离开了长安。原本很多觉得故土难离的百姓,也动了迁徙到冀州的念头,在城东各报名点排队的百姓骤然多了起来,原来的那些书吏明显不够用了,不得不临时抽调了一批人,来协助他们进行百姓的登记工作。

    从城楼下来后,郭嘉返回了城外的军营,而徐庶则陪着韩湛去视察那些人满为患的报名点。陈到担心韩湛会有危险,打算多带点人去护卫他,却被韩湛抬手制止了:“叔至不要担心,城中早已没有李傕、郭汜的余党,本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第286章 迁都(下)

    陈到定睛一看,拦在他们面前的两名乞丐,正是昨日韩湛亲自施粥的那对母女。年轻女子先在韩湛的面前跪下,见自己女儿站在一旁发呆,连忙拉了她两下。小女孩不情不愿地跪在了韩湛的面前,学着自己母亲的样子给韩湛磕头。

    “这位大姐。”韩湛实在搞不清楚该如何称呼这个时代的女子,只能含糊其辞地说:“不必行此大礼!”

    “冀州牧的大恩大德,鲁周氏没齿难忘。”女子趴在地上,对韩湛说道:“妾身今日来见冀州牧,乃是有一事相求。”

    韩湛见这女子虽然蓬头垢面,但说话却不像寻常人,连忙附身扶起了她。好奇地问道:“本侯看大姐不像是寻常人,不知如何会落魄如此啊?”

    听到韩湛问起自己的身世,鲁周氏的眼圈一红,哽咽地说道:“妾身乃是太仆鲁馗之女,嫁给了大鸿胪周奂的此子。”说到这里,她低头看了一眼怯生生站在自己什么的小女儿,继续说道,“这便是我的女儿周萍。”

    鲁周氏的话引起了韩湛的好奇,他惊诧地问:“小姐既然是官宦之女,为何会落魄到如此境地?”

    “数月前,”鲁周氏在脸上抹了一把,继续说道:“数月前,李傕、郭汜兵犯长安。城破之时,家父太仆鲁馗、公公大鸿胪周奂和太常卿种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惧在城中战死。天明之后,李傕、郭汜手下的贼兵冲进府中,把阖府上下全部杀光。幸好夫君在贼兵冲进来时,带着我母女二人躲进了后花园里的一口井里,否则我们也活不到现在。”

    在了解了鲁周氏的身世之后,韩湛的眼圈不禁红了。他竭力用平静的语气问道:“鲁小姐,本侯打算将长安的官员和百姓,都迁往冀州的邺城,不知你有没有去报名啊?”

    鲁周氏摇了摇头,很干脆地回答说:“没有。”

    鲁周氏的回答让韩湛感到很奇怪:“这是为何?”

    对方苦笑了一下,说道:“冀州牧有所不知,此去邺城有千里之遥。妾身乃是一介弱质女流,怎么能到达目的地?”说到这里,她再次低头看了一眼小女孩,“若是妾身在路上有个三长两短,这孩子可怎么办啊?她可是我们鲁家和周家唯一的血脉。”

    陈到等女子说完后,凑近韩湛的耳边低声地说:“主公,此乃是忠良之后,您可以帮帮她们啊。”

    其实就算陈到不说,韩湛也打算将母女二人安全地带到邺城去。他想了想,对鲁周氏说:“鲁小姐,如果你愿意去邺城,本侯会专门为你们母女二人安排一辆马车,这样便能省去千里奔波之苦。”

    说完这话之后,又问道:“不知你们在冀州可有亲属可以投奔?”

    听到韩湛的这个问题,鲁周氏又拖着孩子在韩湛的面前跪下,带着哭腔说道:“没有,家中除了我们孤儿寡母,就再也没有别人了。请冀州牧行行好,收留我们母女吧。妾身来世愿意衔草结环,报答州牧的大恩大德!”

    “鲁小姐,你先起来!”韩湛听说对方没有亲戚可以投靠,不由起了恻隐之心,连忙再次扶起鲁周氏,安慰她说:“你放心,到了邺城之后,本侯一定妥善地安排你们母女二人。现在,先随本侯回府,先沐浴更衣再饱餐一顿,我看小丫头都饿坏了吧。”

    按照韩湛原来的计划,第二批百姓应该是在五日之后出发,但当天晚上徐庶拿来了名册之后,韩湛不禁改变了主意。报名的百姓居然已经达到了五万多人,比白天出发的人数多出了几倍。

    既然情况有了变化,原定的计划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韩湛将郭嘉、荀攸和徐庶等人见到了自己的府中,和他们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

    首先说话的是徐庶,他对韩湛说道:“主公,原本我们以为每日报名的百姓不过万人。谁知今日他们见到第一批百姓,在冀州兵马的护送前,向东缓缓而去,觉得我们不是诓骗他们,因此都踊跃报名。既然已有五万余人,我们不妨明日再派人护送一批离开。”

    “不行,绝对不行。”徐庶的话刚说完,就遭到了荀攸的反驳:“要安排这么多人离开,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准备沿途的饮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看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五日之后再出发吧。”

    徐庶对荀攸的这种说法,自然是不赞同的,两人便唇枪舌剑地争论起来。见两人争的不可开交,韩湛将目光投向了一旁不说话的郭嘉,问道:“奉孝,此事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郭嘉朝正在争吵的二人看了一眼,随后说道:“各种物资的准备,需要一定的时间,若是明日出发,时间太仓促,恐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而五日后出发呢,也不可取,从今日百姓报名的情况来看,五日后的百姓至少有十数万。”

    陈到定睛一看,拦在他们面前的两名乞丐,正是昨日韩湛亲自施粥的那对母女。年轻女子先在韩湛的面前跪下,见自己女儿站在一旁发呆,连忙拉了她两下。小女孩不情不愿地跪在了韩湛的面前,学着自己母亲的样子给韩湛磕头。

    “这位大姐。”韩湛实在搞不清楚该如何称呼这个时代的女子,只能含糊其辞地说:“不必行此大礼!”

    “冀州牧的大恩大德,鲁周氏没齿难忘。”女子趴在地上,对韩湛说道:“妾身今日来见冀州牧,乃是有一事相求。”

    韩湛见这女子虽然蓬头垢面,但说话却不像寻常人,连忙附身扶起了她。好奇地问道:“本侯看大姐不像是寻常人,不知如何会落魄如此啊?”

    听到韩湛问起自己的身世,鲁周氏的眼圈一红,哽咽地说道:“妾身乃是太仆鲁馗之女,嫁给了大鸿胪周奂的此子。”说到这里,她低头看了一眼怯生生站在自己什么的小女儿,继续说道,“这便是我的女儿周萍。”

    鲁周氏的话引起了韩湛的好奇,他惊诧地问:“小姐既然是官宦之女,为何会落魄到如此境地?”

    “数月前,”鲁周氏在脸上抹了一把,继续说道:“数月前,李傕、郭汜兵犯长安。城破之时,家父太仆鲁馗、公公大鸿胪周奂和太常卿种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惧在城中战死。天明之后,李傕、郭汜手下的贼兵冲进府中,把阖府上下全部杀光。幸好夫君在贼兵冲进来时,带着我母女二人躲进了后花园里的一口井里,否则我们也活不到现在。”

    在了解了鲁周氏的身世之后,韩湛的眼圈不禁红了。他竭力用平静的语气问道:“鲁小姐,本侯打算将长安的官员和百姓,都迁往冀州的邺城,不知你有没有去报名啊?”

    鲁周氏摇了摇头,很干脆地回答说:“没有。”

    鲁周氏的回答让韩湛感到很奇怪:“这是为何?”

    对方苦笑了一下,说道:“冀州牧有所不知,此去邺城有千里之遥。妾身乃是一介弱质女流,怎么能到达目的地?”说到这里,她再次低头看了一眼小女孩,“若是妾身在路上有个三长两短,这孩子可怎么办啊?她可是我们鲁家和周家唯一的血脉。”

    陈到等女子说完后,凑近韩湛的耳边低声地说:“主公,此乃是忠良之后,您可以帮帮她们啊。”

    其实就算陈到不说,韩湛也打算将母女二人安全地带到邺城去。他想了想,对鲁周氏说:“鲁小姐,如果你愿意去邺城,本侯会专门为你们母女二人安排一辆马车,这样便能省去千里奔波之苦。”

    说完这话之后,又问道:“不知你们在冀州可有亲属可以投奔?”

    听到韩湛的这个问题,鲁周氏又拖着孩子在韩湛的面前跪下,带着哭腔说道:“没有,家中除了我们孤儿寡母,就再也没有别人了。请冀州牧行行好,收留我们母女吧。妾身来世愿意衔草结环,报答州牧的大恩大德!”

    “鲁小姐,你先起来!”韩湛听说对方没有亲戚可以投靠,不由起了恻隐之心,连忙再次扶起鲁周氏,安慰她说:“你放心,到了邺城之后,本侯一定妥善地安排你们母女二人。现在,先随本侯回府,先沐浴更衣再饱餐一顿,我看小丫头都饿坏了吧。”

    按照韩湛原来的计划,第二批百姓应该是在五日之后出发,但当天晚上徐庶拿来了名册之后,韩湛不禁改变了主意。报名的百姓居然已经达到了五万多人,比白天出发的人数多出了几倍。

    既然情况有了变化,原定的计划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韩湛将郭嘉、荀攸和徐庶等人见到了自己的府中,和他们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

    首先说话的是徐庶,他对韩湛说道:“主公,原本我们以为每日报名的百姓不过万人。谁知今日他们见到第一批百姓,在冀州兵马的护送前,向东缓缓而去,觉得我们不是诓骗他们,因此都踊跃报名。既然已有五万余人,我们不妨明日再派人护送一批离开。”

    “不行,绝对不行。”徐庶的话刚说完,就遭到了荀攸的反驳:“要安排这么多人离开,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准备沿途的饮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看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五日之后再出发吧。”

    徐庶对荀攸的这种说法,自然是不赞同的,两人便唇枪舌剑地争论起来。见两人争的不可开交,韩湛将目光投向了一旁不说话的郭嘉,问道:“奉孝,此事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郭嘉朝正在争吵的二人看了一眼,随后说道:“各种物资的准备,需要一定的时间,若是明日出发,时间太仓促,恐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而五日后出发呢,也不可取,从今日百姓报名的情况来看,五日后的百姓至少有十数万。”

    陈到定睛一看,拦在他们面前的两名乞丐,正是昨日韩湛亲自施粥的那对母女。年轻女子先在韩湛的面前跪下,见自己女儿站在一旁发呆,连忙拉了她两下。小女孩不情不愿地跪在了韩湛的面前,学着自己母亲的样子给韩湛磕头。

    “这位大姐。”韩湛实在搞不清楚该如何称呼这个时代的女子,只能含糊其辞地说:“不必行此大礼!”

    “冀州牧的大恩大德,鲁周氏没齿难忘。”女子趴在地上,对韩湛说道:“妾身今日来见冀州牧,乃是有一事相求。”

    韩湛见这女子虽然蓬头垢面,但说话却不像寻常人,连忙附身扶起了她。好奇地问道:“本侯看大姐不像是寻常人,不知如何会落魄如此啊?”

    听到韩湛问起自己的身世,鲁周氏的眼圈一红,哽咽地说道:“妾身乃是太仆鲁馗之女,嫁给了大鸿胪周奂的此子。”说到这里,她低头看了一眼怯生生站在自己什么的小女儿,继续说道,“这便是我的女儿周萍。”

    鲁周氏的话引起了韩湛的好奇,他惊诧地问:“小姐既然是官宦之女,为何会落魄到如此境地?”

    “数月前,”鲁周氏在脸上抹了一把,继续说道:“数月前,李傕、郭汜兵犯长安。城破之时,家父太仆鲁馗、公公大鸿胪周奂和太常卿种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惧在城中战死。天明之后,李傕、郭汜手下的贼兵冲进府中,把阖府上下全部杀光。幸好夫君在贼兵冲进来时,带着我母女二人躲进了后花园里的一口井里,否则我们也活不到现在。”

    在了解了鲁周氏的身世之后,韩湛的眼圈不禁红了。他竭力用平静的语气问道:“鲁小姐,本侯打算将长安的官员和百姓,都迁往冀州的邺城,不知你有没有去报名啊?”

    鲁周氏摇了摇头,很干脆地回答说:“没有。”

    鲁周氏的回答让韩湛感到很奇怪:“这是为何?”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4676/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北境之王最新章节! 作者:红场唐人所写的《三国之北境之王》为转载作品,三国之北境之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北境之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北境之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北境之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北境之王介绍:
在博物馆参观的韩湛,意外地通过八阵图回到了东汉末年,成为了同名的冀州牧韩馥之子。他原想做个无忧无虑的纨绔子弟,每天没心没肺地过日子,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饱喝足后就带一帮家丁恶仆去调戏良家妇女的幸福生活。但随着冀州被袁绍巧取豪夺,他的梦想破灭了。三国之北境之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北境之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北境之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