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之北境之王TXT下载三国之北境之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之北境之王全文阅读

作者:红场唐人     三国之北境之王txt下载     三国之北境之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29章 韩湛的设计图纸

    一个时辰之后,在城北的空地上,赵云带人搭建了十几个大棚。棚内支起了大锅,加上水之后,新宰杀好的羊肉,以及药材扔进锅里煮。煮了不到两炷香的时间,锅里的肉香四溢,跟着老远就能闻到。

    早在搭建大棚时,附近就有不少的百姓驻足观看,但看到这里都是成群的军士,也没有敢上前询问。此刻闻到锅里传出的肉香,一些腹中饥饿的百姓,就忍不住上前问维持秩序的军士:“军爷,这锅里煮的是什么,为何如此之香?”

    “羊肉。”军士倒没有百姓想象中的那么凶神恶煞,反而和气地说:“这是安阳侯见天气寒冷,煮给百姓们喝了御寒的羊肉汤。若是你们想喝,就快点去排队。”

    鉴于韩湛以前曾经有过多次施粥之举,百姓们听了军士的话,倒也不怀疑对方会欺骗自己,便立即跑到军士指定的位置排队。短短半柱香的工夫,十几个大棚前就都排上了长长的队伍。

    韩湛以往施粥都会专门准备粗瓷大碗,供领粥的百姓使用。用完之后,大多数的百姓都会把碗送回来。这时,负责施粥的管事,就会临时招募一些百姓帮着洗碗。当然,做这些事情也不是没有报酬的,至少每人能得到几块面饼。

    正是有了以往的经验,一些心事活泛的百姓,刚开始排队时,就询问在一旁军士:“军爷,待会儿吃完后,能让小的帮着洗碗吗?您老放心,若是洗得不干净,绝对不要一块面饼。”

    一石激起千层浪,旁边的百姓一听,什么,洗碗还可以得到面饼,也纷纷激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军爷,小的是酒店的伙计,洗碗可是小的强项,您一定要把此事交给小人来做。”

    “军爷,小的是烧品轩的伙计,每天都要把店里的碗洗一遍。您把此事交给小的,小的一定给您做得妥妥的。”

    正和赵云、张仲景一起在大棚里巡察的韩湛,听到远处传来的吵闹声,以为百姓为了抢食物而发生的争执,连忙带人过来查看。等他发现不过是一群百姓为了赚几个面饼,都争着想帮忙洗碗时,不免有些哭笑不得。

    但他无意中听到一名百姓,说自己是烧品轩的伙计,心里不禁一动。他知道烧品轩是卖罐子和碗的地方,这些东西都是烧制出来的,因此便有烧品轩之名。

    正在争执的百姓,看到一群衣着华丽的高官,在军士们的簇拥下过来,便知道来了大人物,便乖乖地闭上了嘴巴,免得惹恼了对方,把自己从队伍里赶走。

    韩湛来到了队伍前方,看了看眼前这群面黄肌瘦的人,开口问道:“刚刚何人说他是烧品轩的伙计?”

    问过之后,队伍里一片寂静,大家谁也不敢吱声,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公子为何如此询问。但认识烧品轩伙计的人,还是不自觉地把目光望向了那伙计。

    韩湛见不少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个个头不高,尖嘴猴腮的年轻男子身上,便用手朝对方一指,说道:“你可是烧品轩的伙计?”

    见韩湛点了自己名,伙计迟疑着从人群中走出,噗通一声跪倒在韩湛的面前,磕着头说:“这位公子,小的可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您是不是认错人了。”

    “起来啊,本侯叫你出来,是有点事情要问你。”韩湛招呼伙计起来后,扭头对赵云、张仲景说:“时间不早了,快点给百姓分发羊头肉和娇耳吧。”

    吩咐完两人后,韩湛朝刚从地上爬起来的伙计一摆头:“跟本侯到棚子里来,本侯有事情要问问你。”

    伙计看到排队的百姓,每人领取一个粗瓷大碗后,来到锅前,由掌勺的军士给碗里倒一勺热腾腾的羊肉汤,另外两个形状奇怪的面食。看得伙计不禁暗自流口水,他担心自己跟着韩湛离开后,就吃不到这么美味的东西了。

    见伙计站在原地没动,目不转睛地盯着正在领取羊肉汤和娇耳的百姓,韩湛便知道他是馋了,便笑着对他说:“走吧,我待会儿让人给你双份。”

    听到韩湛说待会让人给自己双份,伙计顿时两眼放光,他连忙答应一声,立即跟在韩湛的身后来到了大棚里。

    韩湛在大棚找了位置坐下后,望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伙计问道:“你们的烧品轩,平时都是从什么地方进的货?”

    “回公子的话,”伙计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店里所销售的瓦罐、坛子、瓷器和大碗,都是东家自家的火窑所烧制。”

    “烧一窑瓦罐,不知需要多少时间?”

    听到韩湛的问话,不光伙计愣住了,就连站在一旁担任警戒的罗布也愣住了,他心想堂堂的侯府,难道还缺瓦罐之类的,居然要到民间去购买?

    伙计懵懵懂懂地问:“不知公子想烧制什么样的瓦罐,数量又是多少?”

    这里要找纸笔肯定不容易,丁榕正好见到地上有炭条,便弯腰捡了起来,稍作修理后,趴在桌上画自己心中所想的物体形状。韩湛在画图时,罗布忍不住凑过去查看,只见韩湛纸上所画之物,与平时所见的坛子有几分相似之处,但又大相径庭。

    韩湛画好图纸后,把伙计叫到了自己的面前,指着刚画好的草图,对他说:“能让你的东家给我烧制一批这样的坛子吗?”

    伙计看了看,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指着图纸问:“公子,我家所售的坛子,和您所画的还有一些区别,坛口没有这种翘起的部分。”

    “你观察得很仔细。”韩湛见对方发现了自己所画的东西,与平时市面上所见的坛子有区别时,不禁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本侯就要这种特殊的坛子,你们店里能烧制吗?如果能的话,先烧一百个试试。”

    “公子,”伙计有些为难地说:“您的这个坛子形状过于特别,小的担心给东家说不清楚,到时恐怕就会误了公子的大事。”

    韩湛连忙拿起自己刚画的设计图,塞到了伙计的手里:“那你就把这图纸带回去给老板看看,如果他能烧的话,就让他烧制一百个,本侯过几日派人过去取。”

    见到伙计接过图纸,依旧是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韩湛便吩咐罗布:“罗布,取两百钱交给这位伙计,权当是我交的定金。”

    伙计收到钱之后,立即变了另外一副嘴脸,他连忙点头哈腰地对韩湛说:“公子请放心,小的回到店里,就立即把图纸给东家看,让他尽快给您烧制一百个坛子。”

    韩湛微笑着点点头,又叫过一名军士,对他说道:“给这位伙计准备双人份的羊肉汤。”说完,便起身离开了大棚。

第530章 泡菜

    张仲景熬制的药膳汤,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喝一次就能治好冻伤,因此这项善举持续了足足十天。

    城中诸多的羊肉汤锅老板,看到百姓都喜欢吃新推出的“娇耳”,便纷纷去大棚区偷学了制作方式,然后再依瓢画葫芦地在自己的店里推出。一时间,诸多的羊肉汤锅门外,都挂上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内有娇耳出售。”

    城里家境富裕之人,肯定不会和那些穷苦百姓一般,放下身段,跑到大棚区去领取免费的娇耳,如今见住所附近的羊肉汤锅,也推出了这种新奇的面食,便忍不住跑过来尝鲜。

    韩湛得知如今邺都城内所有的羊肉汤馆,都有娇耳,也就是后世所熟悉的饺子出现后,觉得自己的目地基本已经达到,便派人通知张仲景,停止发放药膳汤和娇耳。

    奉命行事的罗布,从张仲景回来后,见府门外停着几辆牛车,车上还堆满了坛坛罐罐。几个百姓模样的人,正和门口的兵丁在交涉。

    “这是怎么回事?”罗布驱马上前,冲着负责的什长大声问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车辆停在府门前?”

    “回罗侍卫的话,”什长连忙禀报说:“这些百姓说是给州牧府送烧好的坛子来的,小的正在盘问呢。”

    “这位军爷。”一位戴着狗皮帽子的中年男子,发现罗布似乎是说话有分量的人,连忙上前向他施礼,陪着笑说:“小人是烧品轩的老板,数日前,安阳侯曾经拿了一张图纸给小人的伙计,说要按图烧一百个特殊的坛子。如今幸不辱命,坛子都已经烧好,小人便亲自带人把东西给侯爷送过来。”

    “我家主公定制的坛子?”当初韩湛把伙计叫进大棚里时,罗布正好没有在身边,因此对此事是一无所知。不过见烧品轩的老板又不像骗人的样子,而且在邺都城内,谁要是敢骗韩湛,等于是自己找死,老板就算胆子再大,也不敢坐这种事情。为了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罗布问道:“图纸何在?”

    老板连忙从袖子里抽出一张叠得四四方方的纸,双手捧着递给了罗布,毕恭毕敬的说:“这位军爷,这就是侯爷交给小人家伙计的图纸。”

    罗布接过图纸看了看,发现上面画着一种很奇怪的坛子,和以往常见的坛子有很大的区别。他不敢确定这是否是韩湛下的订单,只能对老板说了一句:“你且在这里等着,我进府向主公禀报。”

    来到内院,罗布见到了韩湛,将手里的图纸递给了对方:“主公,外面有一位烧品轩的老板,说您定制的坛子都烧出来了,如今都堆在门口,等您验收呢。”

    韩湛见自己前段时间定制的坛子,都已经烧制完成,连说了两个好之后,吩咐罗布:“罗布,立即命人把坛子都运到内院来,给老板结清货款,再赏他二十金。”

    过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罗布带着一群兵士,把那些坛子都搬进了院子。韩湛见状,朝墙边一指,吩咐他说:“把这些坛子都整齐地摆放在墙边。”

    就在罗布领着一众兵士在摆放坛子时,郭嘉从外面走了进来,看到眼前的一幕,不由好奇地问韩湛:“主公,这些坛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泡菜,”韩湛拿起面前的一个坛子,仔细地端详起来:“冬天的菜少,除了白菜萝卜,百姓们很少能吃到其它的菜。本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一些菜泡在坛子里,这样不光可以让百姓们多一种吃法,而是菜的保存时间也要长得多。”

    郭嘉盯着韩湛手里的坛子,发现高有一尺,坛口附近居然有一圈坛沿,和平时以往所见的坛子有很大的区别。他好奇地问:“是装腌菜的坛子吗?”

    “不不不,”韩湛朝站在不远处的一名家丁招招手,示意他过来,嘴里对郭嘉说道:“腌菜是腌菜,泡菜是泡菜,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等家丁过来后,韩湛将手里的坛子递给了他,说道:“立即拿去刷洗干净,再吩咐厨房烧一锅水,等水凉了以后,都倒进坛子里。”

    家丁领命离开后,韩湛指着脚边的一个坛子,向郭嘉科普起来:“我打算把一些菜蔬,都放进这个坛子,用盐水泡起来,简称泡菜。把菜泡进坛子里,盖上盖子后,在坛沿里加上水,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使里面的菜可以长期保存。”

    郭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见到泡菜坛,哪里知道这种坛子的妙用,还在懵懵懂懂地问:“不知菜蔬放进去之后,多长时间可以吃?还有,里面的菜能保存多久?”

    “如果泡的是白菜萝卜,只需要四五个时辰就可以了。”

    “四五个时辰就可以吃了?”郭嘉有些诧异地问:“不知味道如何?”

    “到时你尝尝就知道了。”

    半个时辰后,家丁前来向韩湛禀报:“启禀主公,坛子已经洗干净,凉了的开水也倒进了坛子里,不知下一步做什么?”

    韩湛很熟悉制作泡菜水的步骤,比如说加盐、花椒、干辣椒、冰糖、料酒等等。如今这个时代,可没有干辣椒和冰糖,只能用茱萸代替辣椒,便吩咐家丁:“往坛子里加盐巴、花椒、茱萸和酒,……”

    话刚说到一半,韩湛立即意识到,这个时代的人连泡菜都不知道是什么,自己向他们交代如何做泡菜水,没准会弄巧成拙,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便改口说道:“算了,”还是本侯自己动手吧。

    韩湛来到厨房,开始亲自动手制作泡菜水,他一边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比例,向坛子里放盐巴、花椒和白酒,嘴里还吩咐在一旁看热闹的厨子:“给我准备一点白菜帮子、和白萝卜的萝卜皮。”

    厨子虽然不明白韩湛为何会如此吩咐,但还如实地遵照他的命令,给他准备好了这些东西。韩湛制作好泡菜水,把厨子准备的白菜帮子,一片一片地掰开,依次放进了坛子里。接着又把厨子削好的萝卜皮,也放进了坛子。

    做完这一切,他盖上了坛子的盖子,又往坛沿里加了水。这才对厨子说:“晚餐之时,你把白菜帮子和萝卜皮捞出来,切成小块送上来,明白吗?”

    厨子虽然觉得韩湛的做法稀奇古怪,但听到他的吩咐,还是毫不迟疑地答应:“小的遵命。”

    郭嘉到州牧府,本来只是和韩湛议事的,但见到如此稀奇的东西,忍不住想尝尝味道。在议事解释后,随便找了个理由留了下来。韩湛明白他的心事,但考虑到要在整个冀州、青州等地推行这种泡菜,的确要让自己的心腹先尝尝味道,这样他们才能卖力地去推广。

    看到桌上盘子里切好的萝卜皮和白菜帮子,郭嘉夹了一筷子,放在嘴里轻轻地咬了一口,发现脆脆的,还带有一些酸味,比平日里吃的水煮白菜好吃多了。他连忙使劲地点点头,对韩湛说:“主公,这泡菜的味道果然不错,您快点尝尝。”

    韩湛见郭嘉又去夹泡菜时,心里不禁暗想:可惜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没有,否则一定要你感受一下巴蜀特有的泡菜风味是如何的。还有,如果有辣椒的话,在泡菜里浇上一勺油泼辣子,撒点味精,拌匀之后,简直是佐饭的佳品。

第531章 远途传讯

    韩湛为了尽快地推广泡菜,命人把制作好的泡菜,赠送给冀州文武以及朝中一些关系密切的大臣。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南方泡菜的制作方式便在邺都城内传开了,不管是朝廷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在学着做泡菜。

    邺都城内泡菜业的兴旺,受益最大的莫过于烧品轩的老板,到他店里定制泡菜坛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使他家里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的几口瓦窑,每天都是烈火熊熊,还特地招募了十几名窑工,昼夜不停地烧制,但依旧是供不应求。

    得到了好处的烧品轩老板,还特地在家中供奉了韩湛的长生牌位,早晚都要和家人拜一拜,祈求老天让韩湛长命百岁,这样才能庇佑自己生意兴隆。

    韩湛压根不知道烧品轩老板在家中供奉了自己的长生牌位,他正在考虑,用什么方式实现远途传讯。

    正琢磨着,罗布进来禀报:“启禀主公,军师求见!”

    郭嘉如今已经把韩湛的州牧府当成了自己的家,不光是为了每天来看黄梅戏,更重要的是蹭饭。不光怎么说,韩湛是冀州地面上最有权势的人,每天来讨好他的人都在外面排长队,送来的各种吃的东西更是琳琅满目,郭嘉到这里来,就是为了随时能品尝到意想不到的美味。

    看到郭嘉进门,韩湛忽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奉孝,本侯问你,有什么办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千里之外的讯息传回来,或者是把这里的讯息传出去?”

    郭嘉想了想,回答说:“回主公的话,可以用信鸽,千里之外的讯息最多两天就能传回来!”

    “不行,太慢。”韩湛摇着头说:“信鸽其实是最不靠谱的,有可能在中途迷路,或者是天敌猎杀,到时就会贻误大事。”

    “那我们可以通过驿站传讯。”郭嘉见韩湛否定了自己的说法,在短暂的思索之后,继续说道:“六百里加急,两天之内就能收到千里之外的信息。”

    “也不行,还是太慢。”但韩湛听后还是继续摇头:“我们这里收到信息,再反馈回去,最快就需要四天时间。如果是北方的异族来犯,需要两三天才能得到讯息,未免太慢了点吧。”

    “主公,”韩湛的话让郭嘉迷糊了:“如果异族来犯,边关守将完全可以通过烽火台来报讯,就算有千里之遥,最多一两个时辰,我们这里就能得到讯息。”

    “看到远处的烽火,只能知道有敌人来犯。但来的敌人有多少,是从什么地方入关的,我们依旧无法及时地知晓……”韩湛刚说到这里,脑子忽然灵光一闪,顿时想到了一种类似烽火台的传讯方式,便用力在桌上一拍,激动地说:“军师,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本侯知道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千里之外进行联络了。”

    见到郭嘉一脸茫然的样子,韩湛得意洋洋地说:“军师,假如本侯告诉你,有办法在两炷香的时间内,得到千里之外的讯息,你可相信?”

    “两炷香的工夫,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郭嘉听韩湛这么说,小心翼翼地问:“主公莫非说的是千里传音?但这种事情只有能人异士才行,普通人还是没法办到。需要属下派人去寻访这样的能人异士吗?”

    “谁说非要能人异士,就算是普通人也可以的。”韩湛见郭嘉一副半信半疑的样子,便对他说:“我们像修烽火台一样,在高处每隔一里就修筑一个高台,上面安置一名发旗语的兵士。我们派专人把讯息变成旗语,传给一里外高台上的兵士,兵士看到旗语后,再把相同的旗语发给下一个高台的兵士。以此类推,我们要发出的讯息,就通过高台上兵士的旗语,快速地传向远方。”

    郭嘉听完韩湛的介绍后,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主公,您真是天才啊,居然能想出如此绝妙的办法。要知道,烽火台只能起到示警的作用,而主公的办法,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千里之外的准确信息传出来,简直是太妙了。”

    说到这里,郭嘉站起身,毕恭毕敬地对韩湛说:“主公若是信得过属下,可以把此事交给属下办理。属下一定在两月内,修建好通往千里之外的高台。”

    “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韩湛见郭嘉愿意主动承担此事,也没有反对,而是向他交代起工作:“传讯高台之间的间隔不能超过一里,这样高台上的兵士,才能看清楚上一个高台传来的旗语,并准确地传给下一个高台。”

    “那每个高台应该部署多少兵士?”

    “一个高台,三人足矣。”韩湛回答说:“若是遇到哪些不太平的地段,所建立的高台内,至少要配备一什甚至更多的人手,免得遭到攻击时无力抵抗。”

    郭嘉明白韩湛的意思,在冀州境内所建立的高台,每台有三个人就足够了。但若是青州等新收之地,民心还不够稳定,若是每座高台里只有三个人,一旦遇到袭击,估计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连忙答道:“请主公放心,属下一定会办好此事的。”

    “奉孝,”韩湛继续叮嘱说:“如今正是寒冬腊月,也是农闲之际。修筑高台之事,可以招募百姓来做,记得要多给他们一些钱粮。只有肚子里有食,他们干起活来才会更加卖力。”

    “主公请放心,”郭嘉连忙答道:“不光是冀州还是青州,到了冬天农闲之际,有诸多百姓生计都会出现问题,想多赚点钱来贴补家用。若是知道主公愿意出钱粮,来招募人修筑高台,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抢着来做此事的。”

    得知会有诸多的百姓,来参与高台的修筑,韩湛的心里还是蛮欢喜的,他接着说道:“先修筑通往青州的高台,不光怎么说,那里都是新收之地,民心不稳,而且还有一些与我们面和心不和的官吏,因此及时了解那里的信息是非常关键的。

    修完了通往青州的高台,再修北上的高台。开春之后,我们和公孙瓒之间的战事是在所难免,有了高台,我们就能更及时地了解公孙瓒的动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只有了解清楚对方的虚实,开战后才不会吃亏。”

第532章 跨时代的黑科技

    在三国时期搞这种千里传讯的通讯高台,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创举。韩湛穿越到东汉末年以前,看过数以百计的穿越小说,穿越者们虽然有着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发明,但却从来没人想到过利用这种简单易行的通讯方式,与千里之外取得联系。

    但为了保密起见,韩湛还特意叮嘱郭嘉:“奉孝,若是有人问起,你就说是修烽火台,千万不可走漏风声。”

    “属下明白。”郭嘉接着说道:“但修高台耗费时间较长,属下若是一直监工,恐怕没有时间去培训那些传讯兵士的旗语。”

    韩湛从郭嘉的话中,听出他是想自己再给他安排一个助手,略加思索后,对他说道:“奉孝,你看田丰田元皓如何?”

    “田元皓?”

    “没错,就是田元皓。”韩湛觉得把太多的谋臣摆在了邺都,未免有点浪费人才,便打算将他们陆续派出去为官。而这次修建传讯高台,无疑就是最佳的良机:“本侯觉得他待在邺都,未免有些太屈才了,想让他到青州去担任长史一职。”

    “主公的安排考虑得很周到。”对于韩湛的这个决定,郭嘉立即表示了赞同:“自从臧洪担任青州刺史一职后,虽然殚精竭虑,可毕竟势单力薄,再加上还有北海的杨琦等人牵制,他要想做成什么事情,还真是不容易。若是由田元皓担任青州长史,想必对臧刺史治理好青州,还是一个极大的助力。”

    安排好田丰的去处后,郭嘉便把话题转移到了信号兵的培训工作上:“主公,一条千里之遥的信号高台,就需要三千到五千的兵士。若是要想每名兵士都懂得旗语,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奉孝,本侯认为兵士们不用懂旗语,他们要做的工作,只是把自己看到的旗语,如实地传递给下一个高台。”韩湛向郭嘉解释说:“每个发送点,安排一两名编译员就可以了。他们负责把情报编成旗语,然后再由信号兵通过旗语发出。”

    “主公所言极是,”郭嘉把韩湛的这番话琢磨了一遍,觉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便点着头说:“若是能把懂旗语的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那么就算将来有人袭击了通讯高台,抓获了信号兵,他们也不能知晓我们的通讯内容。”

    说到通讯内容,韩湛还觉得自己提出的方案不够完善,又补充说:“为了方便编译信息,可以用四个数字来代替一个字,具体是什么字,等收到信息后,再根据数字去《诗经》里查找,这样就能知道对方的传讯里说的是什么了。”

    “若是按照主公所言,信号兵所发送都是一组数字,等我们收到信息后,再根据数字去《诗经》里查找相对应的字,就能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了。”郭嘉点点头,随后又问:“那信号兵应该使用什么规格的旗帜呢?”

    “所有的信号兵,都使用一红一绿两只信号旗。”韩湛回答说:“旗帜一尺见方,以方便信号兵发信号使用。”

    听说信号兵居然是两只一尺见方的小旗时,郭嘉不禁有些愕然,按照他的想法,信号兵在高台传讯时,肯定用的是红色的号旗,这样隔着老远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谁知却是一种新式的旗帜。

    “奉孝,为了方便那些编译员编辑信息,本侯刚琢磨出了一组数字,正好写给你看看。”韩湛说着,拿起纸笔在上面写下“1、2、3……9、0”的数字。

    郭嘉歪着头看着韩湛写在纸上的阿拉伯数字,一脸诧异地问:“主公,您写的这是什么,为啥属下一点都不认识啊?”

    韩湛心想,你不认识就对了。这个阿拉伯数字是公元五世纪,由古印度人发明的,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在我国使用的。如今距离印度人发明这些数字,还需要再过三百年,整个天下除了自己,是没有任何人认识的。

    既然印度人都还没有发明这些数字,他自然就好不脸红地据为己有了。“奉孝,这是本侯新相出来的一组数字,方便编译信息用的。”说着,他还在阿拉伯数字旁边,一一写上中文,向郭嘉解释说,“这就是和数字对应的文字。”

    郭嘉盯着韩湛写出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瞧了半天,随后缓缓地点点头,说道:“主公真是聪慧过人,居然能想出如此精妙的数字。如此一来,编译信息就要便利多了。”

    虽说韩湛让后世流行的阿拉伯数字提前两百年面世,可听到郭嘉对自己的夸奖,脸上还是感觉一阵阵地发热。他冲郭嘉摆摆手,说道:“奉孝,你立即着手去进行此事吧。若是需要什么人手,冀州的文武、兵马、钱粮都听任你的调遣。”

    “属下遵命。”郭嘉连忙答道:“属下这就回去着手进行此事,明天就张贴告示,在城中招募修建高台的民工,并调集钱粮,准备尽快动工。”

    望着郭嘉离去的背影,韩湛的心里还是蛮自豪的,既然以往的穿越者,都没有搞出这个千里传讯的高台,那么自己的今日之举,必将开一个先河,给后世的穿越者做一个榜样,让他们在古代也学着自己的样子,搞出一系列的传讯高台,方便各地的信息传输。

    谁知郭嘉离开后没有多久,沮授就从外面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有些着急地问韩湛:“主公,听说您打算命军事在冀州大肆修筑烽火台,不知可有此事?”

    “是啊,”韩湛不想传讯高台的事情,太早就闹得满城风雨,便随口回答说:“别看邺都这里遭到外敌入侵的可能不大,但居安思危的意识,还是不能少的。因此我命令奉孝去修筑高台,为将来防范外敌之用,免得敌人骤然兵临城下,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了解完韩湛修高台的目地后,沮授主动请缨:“若是主公不弃,属下愿意协助军师,来共同修建这烽火台。”

    韩湛正担心郭嘉在大兴土木之时,缺乏足够的人手帮忙,此刻听到沮授主动请缨,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沮监军,既然你愿意协助军师,修筑城外的烽火台,那本侯就任命你为军师的副手,共同监督烽火台的修建工作。”

    “请主公放心。”见韩湛如此轻松地答应了自己的请求,沮授不禁喜出望外,连忙长揖倒地:“属下一定会协助军师,修筑好城外的烽火台,绝不辜负主公的期望。”

第533章 青州长史

    在修建传讯高台之前,韩湛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打算上奏汉献帝,任命田丰为青州长史,协助臧洪管理新收复不久的青州。

    不过在上奏前,韩湛觉得有必要和田丰谈谈,让他清楚去青州之后的使命。因此等沮授一离开,韩湛就吩咐罗布,请田丰到府中议事。

    说来也巧,田丰前脚到府中,荀彧紧接着就赶到了。他在门口遇到田丰,有些诧异地问:“元皓为何在此?”

    “见过长史。”田丰向荀彧行礼之后,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主公差罗侍卫前来召唤下官,说是有要事相商,下官便匆忙赶了过来。”

    “正好,吾也有要事需立即拜见主公。”既然已经到了府门口,荀彧便没有继续刨根问底,而是对田丰说:“我等一起去见主公吧。”

    两人来到正堂之上,见韩湛正坐在这里看书,便上前施礼:“属下等见过主公!”

    “长史、元皓,你们来了!”韩湛放下手里的书卷,起身客气地和两人打招呼:“快点请坐吧。”

    荀彧和田丰二人分左右坐下后,荀彧率先问道:“主公,听说你准备大兴土木,兴建烽火台,不知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韩湛也不隐瞒,点了点头,回答说:“不知长史有何见教?”

    “启禀主公,”荀彧起身说道:“若是要修烽火台,三五里修一座,即可传递烟火讯号。可如今主公却命人每隔一里,便修建一座高台,这样做未免太劳民伤财了吧?”

    听到荀彧这么说,韩湛也不说破原因,而是反问道:“长史莫非觉得本侯这样修建高台,靡费钱粮过多?”

    “正是。”荀彧也不客气地说:“若是每隔一里,便修筑一座高台,就算再简陋,所耗费的钱粮,也比每隔三五里修建一座,要多费一倍乃至数倍的钱粮、人工。等修好了烽火台,差不多也到了春播的季节,到时百姓已经被累得筋疲力尽,恐怕会影响到民年的农事。”

    “长史,既然你说到了烽火台,本侯就和你详细地说说此事。”眼前的两人都算得上是自己的心腹之人,韩湛认为有必要让他们了解自己修建传讯高台的意义,便耐着性子解释说:“你先告诉本侯,何为烽火台?”

    荀彧不禁一愣,心说你正准备大兴土木修建烽火台,怎么可能不知道烽火台是什么东西呢?但以他对韩湛的了解,知道自己的这个外甥不会平白无故地问这个问题,连忙如实地回答说:“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外敌入侵而建。一旦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如今最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长史说得没错,烽火台就是传讯示警用的。”韩湛先是点点头,随后又继续问道:“但本侯想问问,一旦看到烽烟四起时,你如何知晓是何处敌人来犯,有多大的规模?”

    “这个嘛……”韩湛的问题把荀彧问住了,他思索了许久,才开口说道:“回主公的话,通常发出烽火之地,在数日内,会差快马回报……”

    “长史,如果边关有外族入侵,就算边关守将派人昼夜兼程来送信。恐怕我们最快也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搞清楚来犯之敌来自何方,有多大的规模。”韩湛正色说道:“若是我们能将获得情报的时间,从两三天缩短到一两个时辰,那我们是不是有更多的备战时间?”

    “主公,把两三天时间缩短到一两个时辰,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旁的田丰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嘴说:“就算是采用飞鸽传书,恐怕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我们才有机会搞清楚边关发生的事情。”

    “元皓,”韩湛转头望向了田丰,微笑着说:“若是本侯说,有办法把获得边关讯息的时间,从如今的两三天,缩短到一两个时辰,你会相信吗?”

    田丰绞尽脑汁想了一阵,随后摇摇头,苦笑着回答说:“主公,非是属下不敬,此事实在是匪夷所思,属下是万万不敢相信的。”

    田丰的反应早就在韩湛的预料之中,他淡淡一笑,随即说道:“本侯如今准备修建的高台,名为烽火台,不过是掩人耳目,其实是一种新式的传讯台,可以在一两个时辰内,接收到边关的讯息,或者把京师的讯息传送到边关。”

    韩湛的话引起两人的好奇,荀彧和田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惊诧。最后还是荀彧开口问道:“敢问主公,你所说的新式传讯台,是如何把讯息在一两个时辰内,传送到边关的?”

    见两人对此事都有兴趣,韩湛便把如何将信息编译成旗语,再由信号兵通过旗语,一站站地传递下来的过程,向两人详细地介绍了一遍。讲完之后,他问了一句:“不知二位对本侯的这种传讯方式,有何不同的看法吗?”

    韩湛这种超越时代的传讯方式,荀彧和田丰两人以前何曾听说过,心中正对韩湛的创举赞叹不已时,听到对方的问话,连忙摆着手说:“主公的传讯方式,的确是闻所未闻,但绝对比烽火台更加有效。”

    田丰联想到韩湛特意招自己入府,推测可能和修建传讯台有关,连忙主动请缨:“主公,若是信得过属下,修建传讯台一事,属下愿意尽绵薄之力。”

    对于田丰的毛遂自荐,韩湛只是微笑着摇摇头:“元皓,修建传讯台之事,本侯已交给了奉孝和公与二人,你就不必操心了吧。”

    得知韩湛不准备让自己督建传讯台,田丰的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只能把话题转向韩湛招自己来的事情上:“既然主公不准备让属下督建传讯台,那今日招属下入府,又所为何事呢?”

    “元皓,本侯今日招你入府,是想让你前往青州,担任长史一职,协助臧刺史治理青州。”韩湛深怕田丰有什么顾忌,特意强调说:“青州是新收之地,民心不稳,再加上又有杨琦等人处处掣肘,臧刺史是独力难支。本侯相信你的能力,有你协助臧刺史,想必要不了一年,就能将青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田丰没想到韩湛招自己入府,居然是想让自己前去担任青州长史,实权可比自己如今的官职大得多。田丰连忙躬身施礼:“多谢主公厚爱,属下一定不辜负你的信任,协助臧刺史治理好青州。”

第534章 对外策略

    被任命为青州长史的田丰启程前往青州后不久,郭嘉、沮授督造的传讯高台,也正式破土动工。

    就在这时,远在渤海的袁绍开始蠢蠢欲动。他召集自己仅剩下的几名文武,到正堂议事,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做。

    议事开始后,袁绍问站在下首的辛毗:“辛先生,如今我等偏安在渤海郡,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不是被韩家小儿所灭,就是被公孙瓒赶得走投无路。”

    自从逢纪死后,辛毗、辛评二兄弟就成为了袁绍最信任的谋士。两人这几个月内,也在寻求出路,免得自己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特别是辛毗,当初韩馥还是冀州刺史之时,他为了讨好对方,将自己的女儿辛宪英许配给了韩馥的次子。等到袁绍巧取冀州之后,他就立即迫不及待地选择了退婚,准备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将女儿许配给袁绍的次子袁谭。

    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韩馥的长子韩湛居然可以咸鱼翻身,利用韩馥之死,起兵讨伐袁绍,不光重新夺回了冀州,还收复了青州,如今甚至还让当今皇帝迁都到了邺城,这简直太出乎自己的想象了。

    他有心向韩湛示好,偷偷派人去邺城进行联络。但派出的人都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音讯。见吃不了回头草,他只能铁了心为袁绍效力。

    此刻听到袁绍的提问,他踌躇了片刻,回答说:“主公,渤海郡的人口有限,就算我们大肆征兵,总兵力也无法超过八万。这样的实力,别说和韩家小儿抗衡,就算对付北面的公孙瓒,也是非常吃力的。”

    “佐治,”听到辛毗这么说,袁绍的心里不由暗暗吃惊,他连忙问:“那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扭转当前的不利局势呢?”

    “昔日秦国之所以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辛毗对袁绍说道:“靠的策略,无非就是远交近攻四个字。”

    “远交近攻?”听到辛毗这么说,袁绍客气地问:“辛先生,你能详细地说说,我们该怎么做吗?”

    “主公,属下听说,朝中的侍中杨琦和另外38名朝臣,因为担心韩家小儿成为董卓第二,曾经派人去行刺于他。”辛毗说道:“如今这些朝臣被贬官,发完青州的东莱郡担任太守、县令一职。若是我们能派人联络杨琦等人,引为奥援,由他们为我们提供钱粮、兵马,假以时日,等到兵强马壮之时,就能北上吞并公孙瓒,扩大我们的实力。”

    辛毗的话让袁绍怦然心动,他心里很清楚,青州虽然缺少粮食,但却有足够的兵员。若是自己派出的人,能说服杨琦和自己联手,让对方给自己提供兵员,就可以考虑先对付北面的公孙瓒,夺取他的幽州。

    就在袁绍开始考虑应该派谁去联络杨琦时,却听到一个声音说道:“主公,不可,千万不可。休要听辛毗的胡言乱语。”

    袁绍朝说话的人望去,原来是自己手下的另外一位谋臣审配,便板着脸问:“审正南,何出此言?”

    别看审配和辛毗都是袁绍手下的谋臣,但两人却分别亲近袁尚和袁谭,前段时间袁绍下落不明时,为了争夺渤海郡的控制权,双方还曾经大打出手。因此,只要是辛毗、辛评两兄弟给袁绍出的主意,审配都要跳出来唱反调。

    “主公!”审配对袁绍说道:“且不说渤海郡与东莱郡相去甚远,就算是相邻,我们联络杨琦,也无甚用处。他只是一介文官,手里哪有什么可用之兵。依属下之见,还是命人去联系辽西乌丸的蹋顿,请他出兵攻打公孙瓒,使我们能有机会拿下幽州。”

    “此去辽西有千里之遥,同样也是联络不便。”既然审配和自己唱反调,那辛毗自然也不会客气,连忙反唇相讥:“若是我们请蹋顿出兵,共同讨伐公孙瓒。若是夺取幽州之后,蹋顿要求和我们平分幽州,你说主公是平分呢,还是不平分?”

    袁绍本来就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见自己手下的两位谋士,居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一时间不知该选择哪个?他不禁长叹一口气,满脸遗憾地说:“可惜逢纪逢元图死得太早,否则吾也不会居于渤海这弹丸之地。”

    袁绍这话说得有些诛心,若不是当初逢纪出馊主意,让他诱骗公孙瓒出兵,共同夺取冀州,双方怎么可能变得像如今这般水火不容;若没有辛毗、审配这些谋臣全力辅佐他,恐怕就连渤海也被韩湛或公孙瓒占据了,哪里还轮得到他在此大发感慨呢。

    听到袁绍说出这样的话,不管是辛毗还是审配,脸上都露出了尴尬的表情。两人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如此尽心尽力地辅佐袁绍,结果在他的心目中,还及不上一个早已死掉的逢纪。

    看到议事厅内一片沉寂,辛评连忙出来打圆场:“主公,属下认为,不管是家兄还是公则所言,都要几分道理。不如双管齐下,同时向东莱郡和辽西派出使者,去联系杨琦太守和蹋顿大人。”

    “辛大人言之有理,属下附议!”辛评的话刚说完,和他同一阵营的郭图便站了出来,附和道:“我们应同时向两处派出使者,争取与他们结盟,来共同对付韩家小儿和公孙瓒。”

    别看袁绍手下的文武,为了拥护袁谭还是袁尚,分为了地敌对的两派,平日里都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可今天所议之事,关乎着大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双方不得不暂时放下成见,来认真考虑接下来对外策略。

    辛毗见审配没有再跳出来唱反调,便打算按照辛评和郭图的提议,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同时与东莱郡和辽西结盟。既然他提出和东莱郡结盟,那么前往拜访杨琦的使命,自然是非他莫属。

    他站在堂中,朝袁绍拱手施礼,嘴里说道:“主公,属下愿意前往东莱郡,游说杨琦与我们结盟。”

    “主公!”见到辛毗主动请缨,审配自然不敢示弱:“属下原前往辽西,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蹋顿与我军结盟。”

    袁绍对两人的表现非常满意,他微笑着点了点头:“既然两位先生都想作使者,代表渤海出使,本将军便答应你们的请求。议事结束后,你们各自回去挑选随行之人,并准备好给杨琦、蹋顿的礼物。明天一早,就启程出发。”

    见袁绍答应了自己的请求,辛毗和审配两人同时向他施礼,嘴里说道:“请主公放心,属下此次出使,一定不辱使命。”

第535章 大秦国的使者

    由郭嘉和沮授督造的传讯高台,修建得十分顺利,仅仅一个月时间,就建好了一百五十多个高台。相当于一百五十里外的讯息,可以在半个时辰,甚至更短的时间,传递到京师。

    韩湛见已经修建好了这么多高台,便把郭嘉和沮授等人召回京师,和他们商议择机测试传讯效果之事。

    两人刚来到府中,还没有来得及与韩湛议事,陈到就从正堂外走进来,向韩湛禀报说:“启禀主公,荀长史求见!”

    韩湛知道自己的这个舅父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既然到府中来拜访自己,肯定有什么要紧事,连忙吩咐道:“速速有请!”

    片刻之后,荀彧就跟着陈到走进了正堂。他看到郭嘉和沮授也在,不禁楞了一下,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他冲两人微微颔首,随后上前向韩湛施礼:“属下参见主公!”

    “长史免礼!”韩湛用公事公办的语气问道:“不知长史今日到府中,有何要事?”

    “启禀主公,有大秦国使者前来。”荀彧回答说:“使者要先拜见过主公之后,再进宫见驾。”

    “大秦国使者?”韩湛听荀彧这么说,不禁一愣,心里暗想:秦朝不是四百多年前就灭亡了么,哪里又冒出一个大秦国使者?

    就在韩湛发愣时,沮授却是眼前一亮,惊喜地说:“自从延熹九年,大秦国使者到洛阳拜见过先皇之后,如今整整过去了27年。没想到,他们居然又派使者前来了。”

    韩湛记得延熹是汉桓帝用过的年号,但这个大秦国到底是什么来历,他却不得而知。看到三位属下都是一脸兴奋的样子,韩湛试探地问:“诸位,不知谁可以告诉本侯,这大秦国到底是何方神圣?”

    “回主公的话,”见到韩湛对大秦国一无所知,沮授连忙解释说:“大秦国在极西之地,据我大汉疆土有数万里之遥。当初班定远平定西域后,曾经派副使甘英前往大秦国,开辟通商渠道。”

    极西之地、数万里之遥。韩湛把这些词组联系在一起,立即联想到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就是被称为大秦国,难道荀彧、沮授等人说的大秦国,就是罗马帝国不成?

    为了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韩湛在经过一番思索后,对荀彧说道:“荀长史,大秦国使者不远万里而来,肯定是鞍马劳顿,本侯只当尽尽地主之谊。你立即回去通知他,本侯在府中为他接风洗尘。”

    “属下遵命!”

    等荀彧离开后,韩湛对沮授说:“沮监军,邺城外的通讯高台,已经修建了一百五十多座,你可以尽快安排人手进行测试,看看通过高台传讯的效果如何。”

    沮授等韩湛说完后,提醒他说:“如今传讯台只修筑了不到两成,就匆忙进行测试,难道主公就不担心会走漏风声吗?”

    “如今可传讯的距离,为一百五十里。”韩湛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胸有成竹地回答说:“这次测试,只需要选择其中一百二十里无人的地段即可。对了,公与,信号兵训练极为容易,这一点本侯倒是不担心。可这编译旗语之人,可曾训练妥当?”

    “回主公的话,”沮授有些尴尬地回答说:“编译旗语之人,训练起来殊为不易,到目前位置,也不过五六人而已。”

    韩湛原以为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有训练出来,听说有五六个人,便点了点头,说道:“五六人足以,明日你就亲自带他们前去测试。至于细节问题,你待会儿与奉孝慢慢协商吧。”

    郭嘉和沮授正坐在一处,讨论测试的细节时,荀彧再次从外面进来,向韩湛禀报说:“主公,大秦国使者带到。”

    随后一个穿着皮袍,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男子,从荀彧的身后走出来,右手放在左胸,向韩湛行了一个礼,用生硬的汉语说道:“使者安东尼奥,见过安阳侯大人。”

    “安东尼奥?!”韩湛把这个具有浓厚意大利特色的名字重复一遍后,也没顾得上问对方为什么会说汉语,而是好奇地问:“你是来自坎帕尼亚吧?”

    韩湛他记得,安东尼奥这个名字,是意大利半岛南部坎帕尼亚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因此才有这么一问。

    韩湛的话一出口,郭嘉、荀彧等人是一脸茫然,而安东尼奥却是一脸的震惊,他没想到在遥远的东方,居然有人只听到他的名字,就能猜到自己的家乡所在的。短暂的震惊过后,他的态度变得更加谦恭:“安阳侯大人,您猜得真是太对了,小人的家乡的确是罗马帝国的坎帕尼亚。但不知道尊敬的大人,是如何猜到的?”

    对于安东尼奥的提问,韩湛没有回答,而是及时地变换了话题:“安东尼奥,本侯听你的汉语说得不错,不知你是在什么地方学的?”

    “小人曾经在西域住了两年时间,”安东尼奥满脸堆笑地回答说:“是跟着当地人学会的汉语。”

    “在西域学的汉语?”韩湛满脸疑惑地望向了郭嘉、荀彧等人,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好在郭嘉明白了韩湛的意思,连忙向他解释说:“主公,自从当年班定远出使西域,36人灭了西域数十国之后,西域就以能说汉语为荣。”说到这里时,郭嘉的脸上露出了几分自豪的表情。

    听郭嘉这么说,韩湛心里也不禁暗自感慨,真是没想到汉朝居然强大如斯,连西域的人都要以会说汉语为荣。如果能这样一直维持下去,那么后世就不用再学习什么令人头疼的外语了。

    “安东尼奥,”韩湛招呼安东尼奥就坐后,继续问道:“不知你是受大秦国哪位皇帝的派遣而来呢?”韩湛称呼安东尼奥所说的国家时,并没有用罗马帝国的称呼,而用的是郭嘉等人熟悉的大秦国。

    “是奥勒留之子康茂德,他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君王,深受士兵和民众的喜爱。”

    得知如今的罗马帝国皇帝是康茂德,韩湛便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搜索关于这位皇帝的资料。很快,他就想起关于这位皇帝的点点滴滴,康茂德是一位放荡、轻佻和优柔寡断的人物。他继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有利于对方的条件下,跟马可曼尼人和夸德人缔结了和约。

    返回罗马后,康茂德便埋头于首都的各种享乐之中,把国事的管理交付给自己的宠臣近卫军长官培伦尼苏斯等人。他常常把自己打扮成角斗士和与野兽搏斗的猎人,在竞技场上毒打手无寸铁的人们和兽类。

    安东尼奥说康茂德深受士兵和民众的喜爱,但也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因为公元183年,发生了阴谋谋杀事件。阴谋泄露后,康茂德便大肆屠杀贵族,而对于士兵和罗马民众,却以各种方式进行讨好,比如说增加近卫军的薪金,免费让罗马民众观看角斗表演等等。

    韩湛之所以对康茂德的历史记得如此清楚,完全是因为曾看过以康茂德为原型拍摄的电影,这部被列入了十大禁片之一的电影,极大程度地还原了康茂德的生平。

    康茂德最后是在公元192年12月30日,被发动政变的近卫军长官列图斯,杀死在角斗士的营房里,从而导致盛极一时的安敦尼王朝至此结束。

    “安东尼奥,本侯问你。”韩湛在心中默默地算了一下时间,康茂德此时应该已经命丧黄泉,便试探地问安东尼奥:“你离开罗马有多长时间了?”

    “五年!”安东尼奥伸出五根手指说道:“我是五年前,接到了皇帝陛下的旨意,到遥远的东方来觐见伟大的汉朝皇帝。可惜,向导带着我去了你们的都城长安和洛阳,发现那里的城市都破烂不堪,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已经迁都到了这里,这样在路上又耽误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

    “安东尼奥,本侯不关心你来觐见我朝皇帝,是为了达到什么目地。”韩湛望着安东尼奥问道:“可要是等你结束了这里的使命,重新返回罗马之时,发现皇帝已经换人,那里该怎么办?”

第527章 增加场次

    第一批到戏园子里看戏的达官贵人,都带着几个随从。出于成本的考虑,这些随从都坐在一楼的长凳上,从头到尾观看了这出黄梅戏。

    黄梅戏独特的唱腔,不一样的扮相,在征服了看戏的达官贵人的同时,也让他们的随从长了见识。戏一散场,随从们在外面为各自的主子准备马车时,遇到那些好奇的百姓,还会主动给他们解说几句黄梅戏是什么回事。

    到第二天一早,大半个邺城都知道安阳侯推出了一种叫“黄梅戏”的新鲜玩意儿,唱戏的女人不光声音好听,而且还一个比一个漂亮。这么一来,在戏园子门口围观的百姓人数更多了。

    到此地来巡视的沮授,见大清早就有无数的百姓围观,便灵机一动,决定午时加一场,由原来的三场增加到四场。

    八姑得知沮授增加了表演的次数后,连忙来见沮授,提醒他说:“监军大人,姑娘们一天唱三场,已经非常辛苦了。假如要增加到四场,我担心主唱的头牌姑娘会受不了。”

    谁知沮授听后,却不为所动。不过看在罗布的面子上,他对八姑还算客气:“八姑,主公兴办的戏园子,乃是一棵不可多得的摇钱树。不瞒你说,若不是担心戏班的姑娘们吃不消,我还想每天唱六场呢。”

    “但四场还是太多了一点。”听到沮授这么说,八姑意识到,对方临时提议把原来的一天三场,增加到四场,还是个自己留了情面,不过她为了戏班的切实利益着想,还是心有不甘地说:“特别是张香儿,她基本是从头唱到尾,若是每日四场,恐怕要不了几日,只怕嗓子就废了。”

    听到八姑这么说,沮授显得有些犹豫,把演出的场次,从三场增加到四场,的确可以增加收入,可真要是把张香儿的嗓子唱哑了,韩湛若是怪罪下来,恐怕自己也是吃罪不起的。

    但眼前这么好的机会,若是白白放过,沮授又是心有不甘。他在沉思良久之后,对八姑说道:“八姑,我看不如再培养一个可以替代张香儿的姑娘。如此一来,就算张香儿有什么事情不能登台,又有人接替她的角色。”

    八姑听完沮授的话,目瞪口呆了许久,随即用力一拍手,激动地说:“还是沮监军考虑得周详,为何奴家就从来不曾考虑过此事呢。若是有人能接替张香儿唱主角,别说一天唱四场,就算是唱五场,也一点都不在话下。”

    但她只高兴了片刻,表情又重新黯淡了下来。要培养出一个能挑大梁的角色,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如今沮授想把原定的一日三场,改成一日四场,八姑的心里特别为张香儿担忧,没准几天下来,嗓子就全废了,到时找不到合适人接替她唱主角,黄梅戏的演出就只能停止。

    “八姑,”沮授在思酌再三之后,决定还是尝试一番,便对八姑说道:“主公当日定下一日三场的规矩,是考虑到这样的强度,对戏班的姑娘们不会造成什么损害。如今就算改成一日四场,对姑娘们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恐怕本监军也不是让她们天天唱四场,而是因为我们的黄梅戏刚推出,京师的百姓还需要一定的是假来熟悉和了解它。因此本监军打算以三日为界,这三日每天都演出四场,三日之后,又重新恢复一日三场的节奏。”

    八姑的心里很明白,既然沮授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如果自己再推脱的话,恐怕会激怒对方。如今向自己承诺,只需要一日内演出四场,三日之后,又会恢复一日三场的节奏。因此她只能硬着头皮回答说:“既然监军已经发话,那么奴家遵命就是了。”

    回到戏园子,八姑把戏班的姑娘们召集起来,向她们宣布了原定一日三场的演出,要改为一日四场。八姑的话刚说完,姑娘们顿时炸窝了:“我的老天爷啊,居然要每日演出四场,这让我等怎么受得了?”

    还有的姑娘为张香儿打抱不平:“八姑,张香儿唱的是冯素贞,每场差不多要唱一个时辰。一日三场都极为勉强了若是该为四场,恐怕要不了两日,香儿的嗓子就全费了。”

    众位姑娘说话时,八姑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聆听她们所说的内容。等她们都闭上嘴之后,八姑才开口说道:“姑娘们,你们都懂的道理,难道我不知道吗?但这是沮监军下达的命令,我们只能照做。”

    “八姑,”八姑的话刚说完,就有一位姑娘小心翼翼地说:“您看我们是否应该把此事禀报给主公,看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没用的。”八姑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主公既然把戏园子的事情,交给沮监军负责,那就意味着他不会过问此事。就算我亲自去找了主公,没准他还是会将此事转交给沮监军处置,到时我们事情没有办成,反而得罪了沮监军,恐怕我等将来的日子不会好过。”

    “八姑,”张香儿站出来对八姑说:“主公对我等有恩,别说只是唱戏,就算让香儿赴汤蹈火,香儿也不会有半点怨言。”

    见张香儿都站出来表态,其余的姑娘们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八姑见众人都不说话了,才接着说道:“沮监军向我保证,由于黄梅戏刚在京师演出,为了满足百姓的好奇心,才每日临时增设了一场。三日之后,将会重新恢复一日三场。

    不过此事倒是提醒了我,戏班子里还需要再培养两名角色,这样可以在香儿不便登场时,却代替她进行演出。若是谁觉得自己能胜任,完全可以私下过来找我。若是我觉得你合适,便会开始慢慢培养你。”

    听到八姑说还要培养新的角色,姑娘们不由怦然心动,开始低声议论,说假如八姑真的能培养出新人,等到可以几个人轮流唱主角时,别说一日唱四场,就算唱五场、六场也是不在话下。

第528章 饺子的由来

    自从戏园子开业,百姓就多了一个消遣的活动。平日里侃大山,聊的都是最近戏园子又推出了什么新戏,城中什么地方又开了一个新戏园子。如今唱戏的诸多姑娘中,谁是最大的角儿等等,很难再听到什么抨击冀州的言论。

    秋去冬来,入冬以后,所有人都换上了厚厚的冬装。眼看就要冬至了,韩湛忽然心血来潮,想去军营巡视一番。但他没有想到,外面的气温很低,刚出府门来到街上,一股寒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一个哆嗦。

    韩湛扭头对跟在身后的陈到和罗布:“再过几日,就是冬至,不知军中是准备喝羊肉汤,还是吃饺子?”他之所以要这么问,是因为南北两地过冬至的习俗不同,有的是吃饺子,有的吃汤圆,有的则喝羊肉汤。

    谁知陈到、罗布二人听到韩湛这么问,却是面面相觑,两人四目相对,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了疑惑。

    见两人迟迟不说话,韩湛的心中不喜,他提高嗓门问道:“我问你们两人的话,你们怎么不搭理我?”

    “回主公的话,”陈到见韩湛面色不睦,连忙抱拳回答说:“羊肉汤,属下倒是经常喝。可这饺子是何物,属下却从来不曾听说。”

    陈到的答复,让韩湛暗吃一惊,他心中暗想:难道饺子和包子一样,还不曾问世吗?他在考虑如何向两人科普时,忽然想起饺子的发明,貌似和张仲景有关,便吩咐罗布:“罗布,你去把张神医请到军营,本侯有事情要问他。”

    “主公。”罗布听到汉韩湛的吩咐,有些不解地问:“为何要召张神医去军营,莫非营中出现了疫病,需要小的把华神医一同叫上吗?”

    “不用,只需要召张神医一人即可。”韩湛说完此话后,催促罗布说:“还愣着作甚,还不速速前去寻张神医。”

    韩湛在骑马前往军营的途中,脑子里在努力地回忆关于饺子发明的经过:曾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辞官回乡之时,正值严冬。见到白河两岸的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为百姓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粉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求药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疮也渐渐好转。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一行人来到军营时,早就得到消息的赵云,顶盔掼甲带着一群部下在营门外迎接。把韩湛接到了自己所在的营房之后,赵云好奇地问:“二弟,今日怎么想着前来军营视察,莫非有哪个诸侯蠢蠢欲动不成?”

    “如今正是寒冬,就算有诸侯准备对我冀州不利,也需要等到开春才行。”韩湛向赵云解释说:“小弟是看近日天气寒冷,担心将士们在军营里受冻,才特意前来视察的。”

    搞清楚韩湛的来意后,赵云的心里顿时踏实了许多,他笑着说:“二弟多虑了,如今营房里有暖炕,不管外面有多冷,只要兵士们一回到营房,就能感到暖和。这暖炕真是好东西,有了它的存在,哪怕天气再冷,也不用担心有兵士在睡觉时被冻死或冻伤。”

    韩湛心想,虽然很多资料里都说,棉花是明朝才传入天朝的,不过早在两汉、魏晋到隋唐时期的很多史书,都能看到有关棉花的记载,不过要等到南宋才有棉纺织品出现。只所以会形成棉花是明朝传入的观点,完全是因为棉纺织品是明朝开始普及的。在此之前,富人们是穿丝绸或动物的皮革过冬,而穷苦的百姓,只能穿粗麻衣服御寒。

    赵云并没有注意到韩湛在想心事,便对他说:“二弟,为兄前几日,听沮监军说,幽州的公孙瓒和乌桓的蹋顿似有勾结,恐怕准备在开春之后挥师南下,我们不得不早做预防啊?”

    “蹋顿?”韩湛把这个名字重复一遍后,若有所思地问:“此人和丘力居是何关系?”

    “两月前,丘力居单于去世,儿子楼班年幼,从子蹋顿有武勇智略,因此立他为单于,总领右北平、渔阳、上谷三郡的乌桓部落,各部众皆听从他的号令。”

    对韩湛来说,威胁最大的是匈奴,而不是什么乌桓,因此等赵云一说完,便接着问了句:“那匈奴最近有什么异动吗?”

    “没有。”赵云摇摇头,回答说:“自从二弟把关中的人口,都迁移到了冀州,匈奴就算想南下掳掠,也没有人口、财物可供他们洗劫。”

    两人正说着话,罗布急匆匆地从外面走了进来,向韩湛禀报说:“启禀主公,张神医到了。”

    “快快有请!”

    赵云有些纳闷地问韩湛:“二弟,你叫张神医来作甚,莫非是身体抱恙不成?”

    “大哥稍安勿躁,”韩湛笑着对赵云说:“待会儿等张神医来了,你就知道了。”

    片刻之后,张仲景从外面走进了屋里,向韩湛、赵云施礼:“张机见过主公,见过赵将军!”

    “张神医,”等张仲景施礼完毕后,韩湛笑着问道:“你可知本侯召你来此的目地?”

    “张机不知。”

    “本侯近日在街头,看到有不少的百姓因为天寒,而双耳被冻伤,不知张神医有什么办法,可以为这些百姓治病?”

    “回主公的话,”张仲景回答说:“张机近日也看到不少双耳被冻伤的百姓,便打算采用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的方式,来为他们进行治疗。”

    “以食取暖,以食治病?”赵云把张仲景的话重复一遍后,好奇地问:“张神医,不知该怎么做?”

    “赵将军,张机近日研究了一种祛寒汤,可为百姓治疗冻伤的耳朵。”

    “什么祛寒汤?”韩湛明知故问。

    “就是用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内熬煮,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那些冻伤耳朵的百姓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让他们食用,吃完之后,冻伤耳朵的症状就能得到缓解,假以时日便可痊愈。”

    “以形补形,这倒是一个好办法。”韩湛装出惊喜的样子,对张仲景说:“张神医,那此事本侯就交给你负责,让荀长史为了提供羊肉、驱寒药材和面粉,再让赵将军派兵前去维持秩序。”

第529章 韩湛的设计图纸

    一个时辰之后,在城北的空地上,赵云带人搭建了十几个大棚。棚内支起了大锅,加上水之后,新宰杀好的羊肉,以及药材扔进锅里煮。煮了不到两炷香的时间,锅里的肉香四溢,跟着老远就能闻到。

    早在搭建大棚时,附近就有不少的百姓驻足观看,但看到这里都是成群的军士,也没有敢上前询问。此刻闻到锅里传出的肉香,一些腹中饥饿的百姓,就忍不住上前问维持秩序的军士:“军爷,这锅里煮的是什么,为何如此之香?”

    “羊肉。”军士倒没有百姓想象中的那么凶神恶煞,反而和气地说:“这是安阳侯见天气寒冷,煮给百姓们喝了御寒的羊肉汤。若是你们想喝,就快点去排队。”

    鉴于韩湛以前曾经有过多次施粥之举,百姓们听了军士的话,倒也不怀疑对方会欺骗自己,便立即跑到军士指定的位置排队。短短半柱香的工夫,十几个大棚前就都排上了长长的队伍。

    韩湛以往施粥都会专门准备粗瓷大碗,供领粥的百姓使用。用完之后,大多数的百姓都会把碗送回来。这时,负责施粥的管事,就会临时招募一些百姓帮着洗碗。当然,做这些事情也不是没有报酬的,至少每人能得到几块面饼。

    正是有了以往的经验,一些心事活泛的百姓,刚开始排队时,就询问在一旁军士:“军爷,待会儿吃完后,能让小的帮着洗碗吗?您老放心,若是洗得不干净,绝对不要一块面饼。”

    一石激起千层浪,旁边的百姓一听,什么,洗碗还可以得到面饼,也纷纷激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军爷,小的是酒店的伙计,洗碗可是小的强项,您一定要把此事交给小人来做。”

    “军爷,小的是烧品轩的伙计,每天都要把店里的碗洗一遍。您把此事交给小的,小的一定给您做得妥妥的。”

    正和赵云、张仲景一起在大棚里巡察的韩湛,听到远处传来的吵闹声,以为百姓为了抢食物而发生的争执,连忙带人过来查看。等他发现不过是一群百姓为了赚几个面饼,都争着想帮忙洗碗时,不免有些哭笑不得。

    但他无意中听到一名百姓,说自己是烧品轩的伙计,心里不禁一动。他知道烧品轩是卖罐子和碗的地方,这些东西都是烧制出来的,因此便有烧品轩之名。

    正在争执的百姓,看到一群衣着华丽的高官,在军士们的簇拥下过来,便知道来了大人物,便乖乖地闭上了嘴巴,免得惹恼了对方,把自己从队伍里赶走。

    韩湛来到了队伍前方,看了看眼前这群面黄肌瘦的人,开口问道:“刚刚何人说他是烧品轩的伙计?”

    问过之后,队伍里一片寂静,大家谁也不敢吱声,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公子为何如此询问。但认识烧品轩伙计的人,还是不自觉地把目光望向了那伙计。

    韩湛见不少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个个头不高,尖嘴猴腮的年轻男子身上,便用手朝对方一指,说道:“你可是烧品轩的伙计?”

    见韩湛点了自己名,伙计迟疑着从人群中走出,噗通一声跪倒在韩湛的面前,磕着头说:“这位公子,小的可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您是不是认错人了。”

    “起来啊,本侯叫你出来,是有点事情要问你。”韩湛招呼伙计起来后,扭头对赵云、张仲景说:“时间不早了,快点给百姓分发羊头肉和娇耳吧。”

    吩咐完两人后,韩湛朝刚从地上爬起来的伙计一摆头:“跟本侯到棚子里来,本侯有事情要问问你。”

    伙计看到排队的百姓,每人领取一个粗瓷大碗后,来到锅前,由掌勺的军士给碗里倒一勺热腾腾的羊肉汤,另外两个形状奇怪的面食。看得伙计不禁暗自流口水,他担心自己跟着韩湛离开后,就吃不到这么美味的东西了。

    见伙计站在原地没动,目不转睛地盯着正在领取羊肉汤和娇耳的百姓,韩湛便知道他是馋了,便笑着对他说:“走吧,我待会儿让人给你双份。”

    听到韩湛说待会让人给自己双份,伙计顿时两眼放光,他连忙答应一声,立即跟在韩湛的身后来到了大棚里。

    韩湛在大棚找了位置坐下后,望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伙计问道:“你们的烧品轩,平时都是从什么地方进的货?”

    “回公子的话,”伙计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店里所销售的瓦罐、坛子、瓷器和大碗,都是东家自家的火窑所烧制。”

    “烧一窑瓦罐,不知需要多少时间?”

    听到韩湛的问话,不光伙计愣住了,就连站在一旁担任警戒的罗布也愣住了,他心想堂堂的侯府,难道还缺瓦罐之类的,居然要到民间去购买?

    伙计懵懵懂懂地问:“不知公子想烧制什么样的瓦罐,数量又是多少?”

    这里要找纸笔肯定不容易,丁榕正好见到地上有炭条,便弯腰捡了起来,稍作修理后,趴在桌上画自己心中所想的物体形状。韩湛在画图时,罗布忍不住凑过去查看,只见韩湛纸上所画之物,与平时所见的坛子有几分相似之处,但又大相径庭。

    韩湛画好图纸后,把伙计叫到了自己的面前,指着刚画好的草图,对他说:“能让你的东家给我烧制一批这样的坛子吗?”

    伙计看了看,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指着图纸问:“公子,我家所售的坛子,和您所画的还有一些区别,坛口没有这种翘起的部分。”

    “你观察得很仔细。”韩湛见对方发现了自己所画的东西,与平时市面上所见的坛子有区别时,不禁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本侯就要这种特殊的坛子,你们店里能烧制吗?如果能的话,先烧一百个试试。”

    “公子,”伙计有些为难地说:“您的这个坛子形状过于特别,小的担心给东家说不清楚,到时恐怕就会误了公子的大事。”

    韩湛连忙拿起自己刚画的设计图,塞到了伙计的手里:“那你就把这图纸带回去给老板看看,如果他能烧的话,就让他烧制一百个,本侯过几日派人过去取。”

    见到伙计接过图纸,依旧是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韩湛便吩咐罗布:“罗布,取两百钱交给这位伙计,权当是我交的定金。”

    伙计收到钱之后,立即变了另外一副嘴脸,他连忙点头哈腰地对韩湛说:“公子请放心,小的回到店里,就立即把图纸给东家看,让他尽快给您烧制一百个坛子。”

    韩湛微笑着点点头,又叫过一名军士,对他说道:“给这位伙计准备双人份的羊肉汤。”说完,便起身离开了大棚。

第530章 泡菜

    张仲景熬制的药膳汤,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喝一次就能治好冻伤,因此这项善举持续了足足十天。

    城中诸多的羊肉汤锅老板,看到百姓都喜欢吃新推出的“娇耳”,便纷纷去大棚区偷学了制作方式,然后再依瓢画葫芦地在自己的店里推出。一时间,诸多的羊肉汤锅门外,都挂上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内有娇耳出售。”

    城里家境富裕之人,肯定不会和那些穷苦百姓一般,放下身段,跑到大棚区去领取免费的娇耳,如今见住所附近的羊肉汤锅,也推出了这种新奇的面食,便忍不住跑过来尝鲜。

    韩湛得知如今邺都城内所有的羊肉汤馆,都有娇耳,也就是后世所熟悉的饺子出现后,觉得自己的目地基本已经达到,便派人通知张仲景,停止发放药膳汤和娇耳。

    奉命行事的罗布,从张仲景回来后,见府门外停着几辆牛车,车上还堆满了坛坛罐罐。几个百姓模样的人,正和门口的兵丁在交涉。

    “这是怎么回事?”罗布驱马上前,冲着负责的什长大声问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车辆停在府门前?”

    “回罗侍卫的话,”什长连忙禀报说:“这些百姓说是给州牧府送烧好的坛子来的,小的正在盘问呢。”

    “这位军爷。”一位戴着狗皮帽子的中年男子,发现罗布似乎是说话有分量的人,连忙上前向他施礼,陪着笑说:“小人是烧品轩的老板,数日前,安阳侯曾经拿了一张图纸给小人的伙计,说要按图烧一百个特殊的坛子。如今幸不辱命,坛子都已经烧好,小人便亲自带人把东西给侯爷送过来。”

    “我家主公定制的坛子?”当初韩湛把伙计叫进大棚里时,罗布正好没有在身边,因此对此事是一无所知。不过见烧品轩的老板又不像骗人的样子,而且在邺都城内,谁要是敢骗韩湛,等于是自己找死,老板就算胆子再大,也不敢坐这种事情。为了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罗布问道:“图纸何在?”

    老板连忙从袖子里抽出一张叠得四四方方的纸,双手捧着递给了罗布,毕恭毕敬的说:“这位军爷,这就是侯爷交给小人家伙计的图纸。”

    罗布接过图纸看了看,发现上面画着一种很奇怪的坛子,和以往常见的坛子有很大的区别。他不敢确定这是否是韩湛下的订单,只能对老板说了一句:“你且在这里等着,我进府向主公禀报。”

    来到内院,罗布见到了韩湛,将手里的图纸递给了对方:“主公,外面有一位烧品轩的老板,说您定制的坛子都烧出来了,如今都堆在门口,等您验收呢。”

    韩湛见自己前段时间定制的坛子,都已经烧制完成,连说了两个好之后,吩咐罗布:“罗布,立即命人把坛子都运到内院来,给老板结清货款,再赏他二十金。”

    过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罗布带着一群兵士,把那些坛子都搬进了院子。韩湛见状,朝墙边一指,吩咐他说:“把这些坛子都整齐地摆放在墙边。”

    就在罗布领着一众兵士在摆放坛子时,郭嘉从外面走了进来,看到眼前的一幕,不由好奇地问韩湛:“主公,这些坛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泡菜,”韩湛拿起面前的一个坛子,仔细地端详起来:“冬天的菜少,除了白菜萝卜,百姓们很少能吃到其它的菜。本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一些菜泡在坛子里,这样不光可以让百姓们多一种吃法,而是菜的保存时间也要长得多。”

    郭嘉盯着韩湛手里的坛子,发现高有一尺,坛口附近居然有一圈坛沿,和平时以往所见的坛子有很大的区别。他好奇地问:“是装腌菜的坛子吗?”

    “不不不,”韩湛朝站在不远处的一名家丁招招手,示意他过来,嘴里对郭嘉说道:“腌菜是腌菜,泡菜是泡菜,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等家丁过来后,韩湛将手里的坛子递给了他,说道:“立即拿去刷洗干净,再吩咐厨房烧一锅水,等水凉了以后,都倒进坛子里。”

    家丁领命离开后,韩湛指着脚边的一个坛子,向郭嘉科普起来:“我打算把一些菜蔬,都放进这个坛子,用盐水泡起来,简称泡菜。把菜泡进坛子里,盖上盖子后,在坛沿里加上水,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使里面的菜可以长期保存。”

    郭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见到泡菜坛,哪里知道这种坛子的妙用,还在懵懵懂懂地问:“不知菜蔬放进去之后,多长时间可以吃?还有,里面的菜能保存多久?”

    “如果泡的是白菜萝卜,只需要四五个时辰就可以了。”

    “四五个时辰就可以吃了?”郭嘉有些诧异地问:“不知味道如何?”

    “到时你尝尝就知道了。”

    半个时辰后,家丁前来向韩湛禀报:“启禀主公,坛子已经洗干净,凉了的开水也倒进了坛子里,不知下一步做什么?”

    韩湛很熟悉制作泡菜水的步骤,比如说加盐、花椒、干辣椒、冰糖、料酒等等。如今这个时代,可没有干辣椒和冰糖,只能用茱萸代替辣椒,便吩咐家丁:“往坛子里加盐巴、花椒、茱萸和酒,……”

    话刚说到一半,韩湛立即意识到,这个时代的人连泡菜都不知道是什么,自己向他们交代如何做泡菜水,没准会弄巧成拙,还不如自己亲自动手。便改口说道:“算了,”还是本侯自己动手吧。

    韩湛来到厨房,开始亲自动手制作泡菜水,他一边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比例,向坛子里放盐巴、花椒和白酒,嘴里还吩咐在一旁看热闹的厨子:“给我准备一点白菜帮子、和白萝卜的萝卜皮。”

    厨子虽然不明白韩湛为何会如此吩咐,但还如实地遵照他的命令,给他准备好了这些东西。韩湛制作好泡菜水,把厨子准备的白菜帮子,一片一片地掰开,依次放进了坛子里。接着又把厨子削好的萝卜皮,也放进了坛子。

    做完这一切,他盖上了坛子的盖子,又往坛沿里加了水。这才对厨子说:“晚餐之时,你把白菜帮子和萝卜皮捞出来,切成小块送上来,明白吗?”

    厨子虽然觉得韩湛的做法稀奇古怪,但听到他的吩咐,还是毫不迟疑地答应:“小的遵命。”

    郭嘉到州牧府,本来只是和韩湛议事的,但见到如此稀奇的东西,忍不住想尝尝味道。在议事解释后,随便找了个理由留了下来。韩湛明白他的心事,但考虑到要在整个冀州、青州等地推行这种泡菜,的确要让自己的心腹先尝尝味道,这样他们才能卖力地去推广。

    看到桌上盘子里切好的萝卜皮和白菜帮子,郭嘉夹了一筷子,放在嘴里轻轻地咬了一口,发现脆脆的,还带有一些酸味,比平日里吃的水煮白菜好吃多了。他连忙使劲地点点头,对韩湛说:“主公,这泡菜的味道果然不错,您快点尝尝。”

    韩湛见郭嘉又去夹泡菜时,心里不禁暗想:可惜这个时代很多东西都没有,否则一定要你感受一下巴蜀特有的泡菜风味是如何的。还有,如果有辣椒的话,在泡菜里浇上一勺油泼辣子,撒点味精,拌匀之后,简直是佐饭的佳品。

第531章 远途传讯

    韩湛为了尽快地推广泡菜,命人把制作好的泡菜,赠送给冀州文武以及朝中一些关系密切的大臣。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南方泡菜的制作方式便在邺都城内传开了,不管是朝廷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在学着做泡菜。

    邺都城内泡菜业的兴旺,受益最大的莫过于烧品轩的老板,到他店里定制泡菜坛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使他家里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的几口瓦窑,每天都是烈火熊熊,还特地招募了十几名窑工,昼夜不停地烧制,但依旧是供不应求。

    得到了好处的烧品轩老板,还特地在家中供奉了韩湛的长生牌位,早晚都要和家人拜一拜,祈求老天让韩湛长命百岁,这样才能庇佑自己生意兴隆。

    韩湛压根不知道烧品轩老板在家中供奉了自己的长生牌位,他正在考虑,用什么方式实现远途传讯。

    正琢磨着,罗布进来禀报:“启禀主公,军师求见!”

    郭嘉如今已经把韩湛的州牧府当成了自己的家,不光是为了每天来看黄梅戏,更重要的是蹭饭。不光怎么说,韩湛是冀州地面上最有权势的人,每天来讨好他的人都在外面排长队,送来的各种吃的东西更是琳琅满目,郭嘉到这里来,就是为了随时能品尝到意想不到的美味。

    看到郭嘉进门,韩湛忽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奉孝,本侯问你,有什么办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千里之外的讯息传回来,或者是把这里的讯息传出去?”

    郭嘉想了想,回答说:“回主公的话,可以用信鸽,千里之外的讯息最多两天就能传回来!”

    “不行,太慢。”韩湛摇着头说:“信鸽其实是最不靠谱的,有可能在中途迷路,或者是天敌猎杀,到时就会贻误大事。”

    “那我们可以通过驿站传讯。”郭嘉见韩湛否定了自己的说法,在短暂的思索之后,继续说道:“六百里加急,两天之内就能收到千里之外的信息。”

    “也不行,还是太慢。”但韩湛听后还是继续摇头:“我们这里收到信息,再反馈回去,最快就需要四天时间。如果是北方的异族来犯,需要两三天才能得到讯息,未免太慢了点吧。”

    “主公,”韩湛的话让郭嘉迷糊了:“如果异族来犯,边关守将完全可以通过烽火台来报讯,就算有千里之遥,最多一两个时辰,我们这里就能得到讯息。”

    “看到远处的烽火,只能知道有敌人来犯。但来的敌人有多少,是从什么地方入关的,我们依旧无法及时地知晓……”韩湛刚说到这里,脑子忽然灵光一闪,顿时想到了一种类似烽火台的传讯方式,便用力在桌上一拍,激动地说:“军师,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本侯知道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千里之外进行联络了。”

    见到郭嘉一脸茫然的样子,韩湛得意洋洋地说:“军师,假如本侯告诉你,有办法在两炷香的时间内,得到千里之外的讯息,你可相信?”

    “两炷香的工夫,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郭嘉听韩湛这么说,小心翼翼地问:“主公莫非说的是千里传音?但这种事情只有能人异士才行,普通人还是没法办到。需要属下派人去寻访这样的能人异士吗?”

    “谁说非要能人异士,就算是普通人也可以的。”韩湛见郭嘉一副半信半疑的样子,便对他说:“我们像修烽火台一样,在高处每隔一里就修筑一个高台,上面安置一名发旗语的兵士。我们派专人把讯息变成旗语,传给一里外高台上的兵士,兵士看到旗语后,再把相同的旗语发给下一个高台的兵士。以此类推,我们要发出的讯息,就通过高台上兵士的旗语,快速地传向远方。”

    郭嘉听完韩湛的介绍后,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主公,您真是天才啊,居然能想出如此绝妙的办法。要知道,烽火台只能起到示警的作用,而主公的办法,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千里之外的准确信息传出来,简直是太妙了。”

    说到这里,郭嘉站起身,毕恭毕敬地对韩湛说:“主公若是信得过属下,可以把此事交给属下办理。属下一定在两月内,修建好通往千里之外的高台。”

    “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韩湛见郭嘉愿意主动承担此事,也没有反对,而是向他交代起工作:“传讯高台之间的间隔不能超过一里,这样高台上的兵士,才能看清楚上一个高台传来的旗语,并准确地传给下一个高台。”

    “那每个高台应该部署多少兵士?”

    “一个高台,三人足矣。”韩湛回答说:“若是遇到哪些不太平的地段,所建立的高台内,至少要配备一什甚至更多的人手,免得遭到攻击时无力抵抗。”

    郭嘉明白韩湛的意思,在冀州境内所建立的高台,每台有三个人就足够了。但若是青州等新收之地,民心还不够稳定,若是每座高台里只有三个人,一旦遇到袭击,估计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连忙答道:“请主公放心,属下一定会办好此事的。”

    “奉孝,”韩湛继续叮嘱说:“如今正是寒冬腊月,也是农闲之际。修筑高台之事,可以招募百姓来做,记得要多给他们一些钱粮。只有肚子里有食,他们干起活来才会更加卖力。”

    “主公请放心,”郭嘉连忙答道:“不光是冀州还是青州,到了冬天农闲之际,有诸多百姓生计都会出现问题,想多赚点钱来贴补家用。若是知道主公愿意出钱粮,来招募人修筑高台,我想一定会有很多人抢着来做此事的。”

    得知会有诸多的百姓,来参与高台的修筑,韩湛的心里还是蛮欢喜的,他接着说道:“先修筑通往青州的高台,不光怎么说,那里都是新收之地,民心不稳,而且还有一些与我们面和心不和的官吏,因此及时了解那里的信息是非常关键的。

    修完了通往青州的高台,再修北上的高台。开春之后,我们和公孙瓒之间的战事是在所难免,有了高台,我们就能更及时地了解公孙瓒的动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只有了解清楚对方的虚实,开战后才不会吃亏。”

第532章 跨时代的黑科技

    在三国时期搞这种千里传讯的通讯高台,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创举。韩湛穿越到东汉末年以前,看过数以百计的穿越小说,穿越者们虽然有着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发明,但却从来没人想到过利用这种简单易行的通讯方式,与千里之外取得联系。

    但为了保密起见,韩湛还特意叮嘱郭嘉:“奉孝,若是有人问起,你就说是修烽火台,千万不可走漏风声。”

    “属下明白。”郭嘉接着说道:“但修高台耗费时间较长,属下若是一直监工,恐怕没有时间去培训那些传讯兵士的旗语。”

    韩湛从郭嘉的话中,听出他是想自己再给他安排一个助手,略加思索后,对他说道:“奉孝,你看田丰田元皓如何?”

    “田元皓?”

    “没错,就是田元皓。”韩湛觉得把太多的谋臣摆在了邺都,未免有点浪费人才,便打算将他们陆续派出去为官。而这次修建传讯高台,无疑就是最佳的良机:“本侯觉得他待在邺都,未免有些太屈才了,想让他到青州去担任长史一职。”

    “主公的安排考虑得很周到。”对于韩湛的这个决定,郭嘉立即表示了赞同:“自从臧洪担任青州刺史一职后,虽然殚精竭虑,可毕竟势单力薄,再加上还有北海的杨琦等人牵制,他要想做成什么事情,还真是不容易。若是由田元皓担任青州长史,想必对臧刺史治理好青州,还是一个极大的助力。”

    安排好田丰的去处后,郭嘉便把话题转移到了信号兵的培训工作上:“主公,一条千里之遥的信号高台,就需要三千到五千的兵士。若是要想每名兵士都懂得旗语,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奉孝,本侯认为兵士们不用懂旗语,他们要做的工作,只是把自己看到的旗语,如实地传递给下一个高台。”韩湛向郭嘉解释说:“每个发送点,安排一两名编译员就可以了。他们负责把情报编成旗语,然后再由信号兵通过旗语发出。”

    “主公所言极是,”郭嘉把韩湛的这番话琢磨了一遍,觉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便点着头说:“若是能把懂旗语的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那么就算将来有人袭击了通讯高台,抓获了信号兵,他们也不能知晓我们的通讯内容。”

    说到通讯内容,韩湛还觉得自己提出的方案不够完善,又补充说:“为了方便编译信息,可以用四个数字来代替一个字,具体是什么字,等收到信息后,再根据数字去《诗经》里查找,这样就能知道对方的传讯里说的是什么了。”

    “若是按照主公所言,信号兵所发送都是一组数字,等我们收到信息后,再根据数字去《诗经》里查找相对应的字,就能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了。”郭嘉点点头,随后又问:“那信号兵应该使用什么规格的旗帜呢?”

    “所有的信号兵,都使用一红一绿两只信号旗。”韩湛回答说:“旗帜一尺见方,以方便信号兵发信号使用。”

    听说信号兵居然是两只一尺见方的小旗时,郭嘉不禁有些愕然,按照他的想法,信号兵在高台传讯时,肯定用的是红色的号旗,这样隔着老远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谁知却是一种新式的旗帜。

    “奉孝,为了方便那些编译员编辑信息,本侯刚琢磨出了一组数字,正好写给你看看。”韩湛说着,拿起纸笔在上面写下“1、2、3……9、0”的数字。

    郭嘉歪着头看着韩湛写在纸上的阿拉伯数字,一脸诧异地问:“主公,您写的这是什么,为啥属下一点都不认识啊?”

    韩湛心想,你不认识就对了。这个阿拉伯数字是公元五世纪,由古印度人发明的,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在我国使用的。如今距离印度人发明这些数字,还需要再过三百年,整个天下除了自己,是没有任何人认识的。

    既然印度人都还没有发明这些数字,他自然就好不脸红地据为己有了。“奉孝,这是本侯新相出来的一组数字,方便编译信息用的。”说着,他还在阿拉伯数字旁边,一一写上中文,向郭嘉解释说,“这就是和数字对应的文字。”

    郭嘉盯着韩湛写出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瞧了半天,随后缓缓地点点头,说道:“主公真是聪慧过人,居然能想出如此精妙的数字。如此一来,编译信息就要便利多了。”

    虽说韩湛让后世流行的阿拉伯数字提前两百年面世,可听到郭嘉对自己的夸奖,脸上还是感觉一阵阵地发热。他冲郭嘉摆摆手,说道:“奉孝,你立即着手去进行此事吧。若是需要什么人手,冀州的文武、兵马、钱粮都听任你的调遣。”

    “属下遵命。”郭嘉连忙答道:“属下这就回去着手进行此事,明天就张贴告示,在城中招募修建高台的民工,并调集钱粮,准备尽快动工。”

    望着郭嘉离去的背影,韩湛的心里还是蛮自豪的,既然以往的穿越者,都没有搞出这个千里传讯的高台,那么自己的今日之举,必将开一个先河,给后世的穿越者做一个榜样,让他们在古代也学着自己的样子,搞出一系列的传讯高台,方便各地的信息传输。

    谁知郭嘉离开后没有多久,沮授就从外面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有些着急地问韩湛:“主公,听说您打算命军事在冀州大肆修筑烽火台,不知可有此事?”

    “是啊,”韩湛不想传讯高台的事情,太早就闹得满城风雨,便随口回答说:“别看邺都这里遭到外敌入侵的可能不大,但居安思危的意识,还是不能少的。因此我命令奉孝去修筑高台,为将来防范外敌之用,免得敌人骤然兵临城下,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了解完韩湛修高台的目地后,沮授主动请缨:“若是主公不弃,属下愿意协助军师,来共同修建这烽火台。”

    韩湛正担心郭嘉在大兴土木之时,缺乏足够的人手帮忙,此刻听到沮授主动请缨,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沮监军,既然你愿意协助军师,修筑城外的烽火台,那本侯就任命你为军师的副手,共同监督烽火台的修建工作。”

    “请主公放心。”见韩湛如此轻松地答应了自己的请求,沮授不禁喜出望外,连忙长揖倒地:“属下一定会协助军师,修筑好城外的烽火台,绝不辜负主公的期望。”

第533章 青州长史

    在修建传讯高台之前,韩湛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打算上奏汉献帝,任命田丰为青州长史,协助臧洪管理新收复不久的青州。

    不过在上奏前,韩湛觉得有必要和田丰谈谈,让他清楚去青州之后的使命。因此等沮授一离开,韩湛就吩咐罗布,请田丰到府中议事。

    说来也巧,田丰前脚到府中,荀彧紧接着就赶到了。他在门口遇到田丰,有些诧异地问:“元皓为何在此?”

    “见过长史。”田丰向荀彧行礼之后,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主公差罗侍卫前来召唤下官,说是有要事相商,下官便匆忙赶了过来。”

    “正好,吾也有要事需立即拜见主公。”既然已经到了府门口,荀彧便没有继续刨根问底,而是对田丰说:“我等一起去见主公吧。”

    两人来到正堂之上,见韩湛正坐在这里看书,便上前施礼:“属下等见过主公!”

    “长史、元皓,你们来了!”韩湛放下手里的书卷,起身客气地和两人打招呼:“快点请坐吧。”

    荀彧和田丰二人分左右坐下后,荀彧率先问道:“主公,听说你准备大兴土木,兴建烽火台,不知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韩湛也不隐瞒,点了点头,回答说:“不知长史有何见教?”

    “启禀主公,”荀彧起身说道:“若是要修烽火台,三五里修一座,即可传递烟火讯号。可如今主公却命人每隔一里,便修建一座高台,这样做未免太劳民伤财了吧?”

    听到荀彧这么说,韩湛也不说破原因,而是反问道:“长史莫非觉得本侯这样修建高台,靡费钱粮过多?”

    “正是。”荀彧也不客气地说:“若是每隔一里,便修筑一座高台,就算再简陋,所耗费的钱粮,也比每隔三五里修建一座,要多费一倍乃至数倍的钱粮、人工。等修好了烽火台,差不多也到了春播的季节,到时百姓已经被累得筋疲力尽,恐怕会影响到民年的农事。”

    “长史,既然你说到了烽火台,本侯就和你详细地说说此事。”眼前的两人都算得上是自己的心腹之人,韩湛认为有必要让他们了解自己修建传讯高台的意义,便耐着性子解释说:“你先告诉本侯,何为烽火台?”

    荀彧不禁一愣,心说你正准备大兴土木修建烽火台,怎么可能不知道烽火台是什么东西呢?但以他对韩湛的了解,知道自己的这个外甥不会平白无故地问这个问题,连忙如实地回答说:“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外敌入侵而建。一旦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如今最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长史说得没错,烽火台就是传讯示警用的。”韩湛先是点点头,随后又继续问道:“但本侯想问问,一旦看到烽烟四起时,你如何知晓是何处敌人来犯,有多大的规模?”

    “这个嘛……”韩湛的问题把荀彧问住了,他思索了许久,才开口说道:“回主公的话,通常发出烽火之地,在数日内,会差快马回报……”

    “长史,如果边关有外族入侵,就算边关守将派人昼夜兼程来送信。恐怕我们最快也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搞清楚来犯之敌来自何方,有多大的规模。”韩湛正色说道:“若是我们能将获得情报的时间,从两三天缩短到一两个时辰,那我们是不是有更多的备战时间?”

    “主公,把两三天时间缩短到一两个时辰,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旁的田丰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嘴说:“就算是采用飞鸽传书,恐怕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我们才有机会搞清楚边关发生的事情。”

    “元皓,”韩湛转头望向了田丰,微笑着说:“若是本侯说,有办法把获得边关讯息的时间,从如今的两三天,缩短到一两个时辰,你会相信吗?”

    田丰绞尽脑汁想了一阵,随后摇摇头,苦笑着回答说:“主公,非是属下不敬,此事实在是匪夷所思,属下是万万不敢相信的。”

    田丰的反应早就在韩湛的预料之中,他淡淡一笑,随即说道:“本侯如今准备修建的高台,名为烽火台,不过是掩人耳目,其实是一种新式的传讯台,可以在一两个时辰内,接收到边关的讯息,或者把京师的讯息传送到边关。”

    韩湛的话引起两人的好奇,荀彧和田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惊诧。最后还是荀彧开口问道:“敢问主公,你所说的新式传讯台,是如何把讯息在一两个时辰内,传送到边关的?”

    见两人对此事都有兴趣,韩湛便把如何将信息编译成旗语,再由信号兵通过旗语,一站站地传递下来的过程,向两人详细地介绍了一遍。讲完之后,他问了一句:“不知二位对本侯的这种传讯方式,有何不同的看法吗?”

    韩湛这种超越时代的传讯方式,荀彧和田丰两人以前何曾听说过,心中正对韩湛的创举赞叹不已时,听到对方的问话,连忙摆着手说:“主公的传讯方式,的确是闻所未闻,但绝对比烽火台更加有效。”

    田丰联想到韩湛特意招自己入府,推测可能和修建传讯台有关,连忙主动请缨:“主公,若是信得过属下,修建传讯台一事,属下愿意尽绵薄之力。”

    对于田丰的毛遂自荐,韩湛只是微笑着摇摇头:“元皓,修建传讯台之事,本侯已交给了奉孝和公与二人,你就不必操心了吧。”

    得知韩湛不准备让自己督建传讯台,田丰的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只能把话题转向韩湛招自己来的事情上:“既然主公不准备让属下督建传讯台,那今日招属下入府,又所为何事呢?”

    “元皓,本侯今日招你入府,是想让你前往青州,担任长史一职,协助臧刺史治理青州。”韩湛深怕田丰有什么顾忌,特意强调说:“青州是新收之地,民心不稳,再加上又有杨琦等人处处掣肘,臧刺史是独力难支。本侯相信你的能力,有你协助臧刺史,想必要不了一年,就能将青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田丰没想到韩湛招自己入府,居然是想让自己前去担任青州长史,实权可比自己如今的官职大得多。田丰连忙躬身施礼:“多谢主公厚爱,属下一定不辜负你的信任,协助臧刺史治理好青州。”

第534章 对外策略

    被任命为青州长史的田丰启程前往青州后不久,郭嘉、沮授督造的传讯高台,也正式破土动工。

    就在这时,远在渤海的袁绍开始蠢蠢欲动。他召集自己仅剩下的几名文武,到正堂议事,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做。

    议事开始后,袁绍问站在下首的辛毗:“辛先生,如今我等偏安在渤海郡,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不是被韩家小儿所灭,就是被公孙瓒赶得走投无路。”

    自从逢纪死后,辛毗、辛评二兄弟就成为了袁绍最信任的谋士。两人这几个月内,也在寻求出路,免得自己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特别是辛毗,当初韩馥还是冀州刺史之时,他为了讨好对方,将自己的女儿辛宪英许配给了韩馥的次子。等到袁绍巧取冀州之后,他就立即迫不及待地选择了退婚,准备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将女儿许配给袁绍的次子袁谭。

    但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韩馥的长子韩湛居然可以咸鱼翻身,利用韩馥之死,起兵讨伐袁绍,不光重新夺回了冀州,还收复了青州,如今甚至还让当今皇帝迁都到了邺城,这简直太出乎自己的想象了。

    他有心向韩湛示好,偷偷派人去邺城进行联络。但派出的人都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音讯。见吃不了回头草,他只能铁了心为袁绍效力。

    此刻听到袁绍的提问,他踌躇了片刻,回答说:“主公,渤海郡的人口有限,就算我们大肆征兵,总兵力也无法超过八万。这样的实力,别说和韩家小儿抗衡,就算对付北面的公孙瓒,也是非常吃力的。”

    “佐治,”听到辛毗这么说,袁绍的心里不由暗暗吃惊,他连忙问:“那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扭转当前的不利局势呢?”

    “昔日秦国之所以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辛毗对袁绍说道:“靠的策略,无非就是远交近攻四个字。”

    “远交近攻?”听到辛毗这么说,袁绍客气地问:“辛先生,你能详细地说说,我们该怎么做吗?”

    “主公,属下听说,朝中的侍中杨琦和另外38名朝臣,因为担心韩家小儿成为董卓第二,曾经派人去行刺于他。”辛毗说道:“如今这些朝臣被贬官,发完青州的东莱郡担任太守、县令一职。若是我们能派人联络杨琦等人,引为奥援,由他们为我们提供钱粮、兵马,假以时日,等到兵强马壮之时,就能北上吞并公孙瓒,扩大我们的实力。”

    辛毗的话让袁绍怦然心动,他心里很清楚,青州虽然缺少粮食,但却有足够的兵员。若是自己派出的人,能说服杨琦和自己联手,让对方给自己提供兵员,就可以考虑先对付北面的公孙瓒,夺取他的幽州。

    就在袁绍开始考虑应该派谁去联络杨琦时,却听到一个声音说道:“主公,不可,千万不可。休要听辛毗的胡言乱语。”

    袁绍朝说话的人望去,原来是自己手下的另外一位谋臣审配,便板着脸问:“审正南,何出此言?”

    别看审配和辛毗都是袁绍手下的谋臣,但两人却分别亲近袁尚和袁谭,前段时间袁绍下落不明时,为了争夺渤海郡的控制权,双方还曾经大打出手。因此,只要是辛毗、辛评两兄弟给袁绍出的主意,审配都要跳出来唱反调。

    “主公!”审配对袁绍说道:“且不说渤海郡与东莱郡相去甚远,就算是相邻,我们联络杨琦,也无甚用处。他只是一介文官,手里哪有什么可用之兵。依属下之见,还是命人去联系辽西乌丸的蹋顿,请他出兵攻打公孙瓒,使我们能有机会拿下幽州。”

    “此去辽西有千里之遥,同样也是联络不便。”既然审配和自己唱反调,那辛毗自然也不会客气,连忙反唇相讥:“若是我们请蹋顿出兵,共同讨伐公孙瓒。若是夺取幽州之后,蹋顿要求和我们平分幽州,你说主公是平分呢,还是不平分?”

    袁绍本来就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见自己手下的两位谋士,居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一时间不知该选择哪个?他不禁长叹一口气,满脸遗憾地说:“可惜逢纪逢元图死得太早,否则吾也不会居于渤海这弹丸之地。”

    袁绍这话说得有些诛心,若不是当初逢纪出馊主意,让他诱骗公孙瓒出兵,共同夺取冀州,双方怎么可能变得像如今这般水火不容;若没有辛毗、审配这些谋臣全力辅佐他,恐怕就连渤海也被韩湛或公孙瓒占据了,哪里还轮得到他在此大发感慨呢。

    听到袁绍说出这样的话,不管是辛毗还是审配,脸上都露出了尴尬的表情。两人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如此尽心尽力地辅佐袁绍,结果在他的心目中,还及不上一个早已死掉的逢纪。

    看到议事厅内一片沉寂,辛评连忙出来打圆场:“主公,属下认为,不管是家兄还是公则所言,都要几分道理。不如双管齐下,同时向东莱郡和辽西派出使者,去联系杨琦太守和蹋顿大人。”

    “辛大人言之有理,属下附议!”辛评的话刚说完,和他同一阵营的郭图便站了出来,附和道:“我们应同时向两处派出使者,争取与他们结盟,来共同对付韩家小儿和公孙瓒。”

    别看袁绍手下的文武,为了拥护袁谭还是袁尚,分为了地敌对的两派,平日里都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可今天所议之事,关乎着大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双方不得不暂时放下成见,来认真考虑接下来对外策略。

    辛毗见审配没有再跳出来唱反调,便打算按照辛评和郭图的提议,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同时与东莱郡和辽西结盟。既然他提出和东莱郡结盟,那么前往拜访杨琦的使命,自然是非他莫属。

    他站在堂中,朝袁绍拱手施礼,嘴里说道:“主公,属下愿意前往东莱郡,游说杨琦与我们结盟。”

    “主公!”见到辛毗主动请缨,审配自然不敢示弱:“属下原前往辽西,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蹋顿与我军结盟。”

    袁绍对两人的表现非常满意,他微笑着点了点头:“既然两位先生都想作使者,代表渤海出使,本将军便答应你们的请求。议事结束后,你们各自回去挑选随行之人,并准备好给杨琦、蹋顿的礼物。明天一早,就启程出发。”

    见袁绍答应了自己的请求,辛毗和审配两人同时向他施礼,嘴里说道:“请主公放心,属下此次出使,一定不辱使命。”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4676/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之北境之王最新章节! 作者:红场唐人所写的《三国之北境之王》为转载作品,三国之北境之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之北境之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之北境之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之北境之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之北境之王介绍:
在博物馆参观的韩湛,意外地通过八阵图回到了东汉末年,成为了同名的冀州牧韩馥之子。他原想做个无忧无虑的纨绔子弟,每天没心没肺地过日子,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饱喝足后就带一帮家丁恶仆去调戏良家妇女的幸福生活。但随着冀州被袁绍巧取豪夺,他的梦想破灭了。三国之北境之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之北境之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之北境之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