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欺世盗国TXT下载欺世盗国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欺世盗国全文阅读

作者:司史     欺世盗国txt下载     欺世盗国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议政定官途

    突如其来的地震令饭后该有的长谈取消了,赵元昌立刻召集中枢臣僚商议震后处置事宜,陈佑则在宦官的带领下出宫回府。

    根据记载,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大名府境内,影响半径达四百里,开封汴梁也有震感。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现在极少出现两层以上的建筑,且房屋材料要么是木头要么是泥土,地震直接造成的伤亡并不大。

    这次地震会让中枢紧张起来,主要是因为它的政治影响。

    今年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三月大风雨土可能是对沙尘暴的描述:六月河南河北大水、襄州汉水入城深达一丈五尺:同月潞州出现大量乌鸦,而河南乌鸦却消失无踪;七月徐州丰县传说井中有龙,当天大雨淹城;八月河阴河决;九月齐州出现树木开花。

    如今到了十月,河东河北又发生大地震。

    接连天灾,必然会引发**。有官吏儒生上书弹劾宰执、请官家下诏罪己是肯定会有的,这都没什么,中枢需要防备的是灾区出现流民叛军。

    同时宰执们也得担心如果自己处置不当,很可能会被抛出来平息物议。

    商议的结果是派出大理寺卿陈槐宣谕安抚使,知讲武堂事苏凤羽为副使,由这两人巡视河东河北,处置灾区事务。

    这是陈佑在岳父家中听到的,翁婿二人现在正在讨论这次赈灾的安排。

    惯例该有的措施他们没怎么在意,该办的有人去办,该监督的也安排了人去监督,他们在意的是陈槐被派出去负责此事。

    陈槐亲近首相江夏青,苏凤羽是帝党。

    真要说起来同陈佑比较亲近,勉强能跟冯道、李明卿拉上关系。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官家有调整首相的心思了,如果处置不当,陈槐受罚不说,首相江夏青亦将会被罢职。

    “虽说如今枢府权势日益消减,可也能同政事堂抗衡,若是官家没有可信之人充入枢密院,王文伯就不会离开枢密使的位置。我若要更进一步,也就只得回政事堂。”

    李明卿有些感慨,若不是官家独自领兵的时间不长,幕府旧人不多,似他这般人很难进入中枢。

    摇摇头收敛思绪,李明卿对陈佑道:“若是官家问起此时,你不要提我。”

    陈佑是那种可以被称为天子心腹的人,本身职阶又不低,要有什么重要职事变动,的确有可能找他谈一谈问一问意见。

    在李明卿看来,陈佑就算提名其他人,都比举贤不避亲来得要好。前者最多就是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后者则有可能引来官家猜忌。毕竟这推荐的不是普通职位,而是中枢宰执。

    陈佑点头,换个话题问道:“大哥在京兆府时间不短,也是时候换一个位置了吧?岳丈在京中是不是要看看哪个州县缺人,即便做不得主官,做一做佐贰官也是好的,总好过一直呆在京兆管那刑狱。”

    “怎么,你有好去处?”

    “襄州谷城县如何?”陈佑早有思量,“六月大水,魏仁浦表现出众,今年考课该是上等,如果能趁机调他入京,谷城令就会空出来。”

    李仁信目前的品阶比谷城令高,不过这年头职事同品阶向来不搭,一县县令显然要比一府刑狱要好。

    “若是想要去边州,也可以寻一处做一做司马推官。”陈佑为自家大舅哥规划了不止一条路,“其实我是建议去边州的,金瓯尚缺,不缺功劳。”

    最重要的是到处给别人当幕僚,旧的关系网会更加牢固,新的关系网也会更容易地成型。这是心照不宣的事情,没必要说出来。

    陈佑能为大舅哥谋划,李明卿这个老丈人十分满意:“将明想的倒是周到。不过这事还得看求知自己的想法,他想求稳就去谷城,想挣功劳就去淮南。”

    哪怕李仁信一直在六七品蹉跎,李明卿也不着急。他致仕之后有陈佑接班,相比旁人,自然是亲戚关系更近,陈佑一定会把李仁信提起来的。

    就算陈佑出了岔子没能入两府为相,只要李仁信自身能力足够,翁婿二人的关系网也会为李仁信前进扫清障碍。

    这个话题到此结束,陈佑已经在考虑是带着妻儿告辞回家还是留在这里闲聊等晚饭,就听到老丈人说出了一个他不曾知道的消息:“官家对兴平郡王的几个讲习不太满意,近期很可能会换人,你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陈佑眼皮一跳,皱眉不已:“薛居正也不合官家之意?”

    薛居正是他推荐的兴平王友,当初为了这事还得了圣人的感谢,薛居正要是不合圣意,岂不是要出事!

    “为官自是好的,薛居正一直在中枢供职,现在是秘书少监,正经的清望官。只是这为官好,教书却是不行。”

    陈佑看到李明卿脸上那惋惜的神色,分明带着那种家长对老师的不满。

    也是,他孙子李益陪皇子读书,老师正是薛居正那波人,他们不顶事,李明卿自然会不满。

    见此情景,陈佑也想到了自家的两个孩子,若有所思道:“我认为不是薛居正他们能力不足,而是他们能力太强了。要我说,五六岁的孩子,找个品性好的书生教教读书写字就好了,没必要找大儒名人。”

    “说来容易,毕竟是皇家子弟。”李明卿摇摇头,有些无奈,“总之你仔细想想看什么人比较合适。”

    正事谈完,离饭点还有不短的一段时间,老丈人摆手道:“你这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我就不多留你了,弦歌在后院陪她娘说话,你自去领她母子归家吧。”

    这话挑不出不妥之处,但听在陈佑耳中却有些暧昧,都是过来人,小别胜新婚的道理大家都懂。当下嘿嘿一笑,也不多说,拱手告罪去往后院。

    次日小朝会结束之后,陈佑再次被召入宫中。

    还是紫宸殿,只不过这次是在偏殿的一个房间中,除了一个小宦官侍奉着,再无其他人。

    待陈佑行礼坐下,宦官奉上热汤糕点便也退了出去,房间内顿时只剩下君臣二人,这又是一次密谈。

第四百四十五章 闲谈军政论优劣(一)

    陈佑原本还有些严肃,看到赵元昌轻松的神态之后,知道他心情不错,这次应该不会谈什么太严肃的话题,故而也放松下来。

    先是闲谈几句,然后就说到了这次朝集使入京。

    “将明你可能不知,这次就就定难、归义两处是只派了使者过来。”

    听到这话,陈佑第一个想法是要对定难军动手了。

    为什么不是归义军?因为归义军和周国之间还隔了两个势力甘州回鹘和末部,人能做到有事就派使者过来已经很不错了。

    但定难军就不一样了,现在灵州还在周国手里,定难军处于一个被周国三面环绕的境地。这样的定难军竟然还不上计,妥妥的无视中枢。更别说在各节度都只有一州的情况下,定难军掌控四州之地,早就让中枢诸公看不顺眼了。

    只是南边尚未平定,现在并不是对付定难军的好时候。

    “且让他嚣张,入京当以平南为重。”

    劝了一句,陈佑出了个主意:“我听说定难军马多,不若下诏令其进贡战马。若是其听从诏令,嘉奖一番就是。若是不听,可令朔方、彰武袭扰之。且可着外间寻离间之机,其要在莫使其安心治政。如此待南面平靖,则一战而平银夏。”

    陈佑说完,赵元昌没有马上接话,而是一阵沉吟。

    一时间房间内安静下来,陈佑只能抿了一口热汤,然后安静地坐在那里神游物外。

    不知过了多久,陈佑终于听到赵元昌说话了:“若是叫你去延州全权负责定难军事务,你多久能拿下定难军?”

    陈佑一个激灵,没有过多思考就脱口而出:“就我一个军?”

    延州就是彰武节度,由于是边军,人数较多,正规军有一万,乡兵团练加起来也有一两万。这是依靠朝廷从其它地方调集粮饷,才能养得起这么多人。

    不管怎样,延州只有一州,同定难军比是比不过的,除非说趁其不备攻其一点、一击得手远遁千里。

    还好,赵元昌没有为难人:“如有必要,可以调动朔方军。”

    加上朔方军用处也不大,陈佑总不可能把灵武军调到延州来,那相当于是放弃了灵州,朝廷不会同意。

    陈佑正在权衡利弊,就听赵元昌道:“你不必急切,先就按你说得,袭扰为主。我看你以前在枢密院负责外间事的时候做得挺好,这次有关定难军的外间事务全都交给你。”

    如果民政也交给他的话,这权力就大了!

    不过涉及对外,肯定需要民政方面配合。

    陈佑决定先不提民政权力归属,回去整理一下思路,看能不能把“军政一把抓”变成一切计划的基础。

    想到这里,他出声应下:“那我回去仔细考虑考虑,写一份条陈递给官家。”

    “嗯,这样也好。”赵元昌和他是同样的想法,“这事不着急,还没确定。”

    说着他自己就笑了:“这么多年都忍了,也不急在一时。”

    “官家所言甚是。”陈佑稍稍恭维一句。

    这事就算过去了,很快又谈到下一个话题:“昨天没说完,你给我仔细说说那个治安曹的事情。”

    谈到这事,赵元昌还是一脸轻松的神情,陈佑却不得不打起精神仔细应对。

    他总共建立了两个新的体系。一个是税曹,根据朝中风向,明年应该就会推广到周国全境。另一个就是治安曹,才成立一年,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

    “好叫官家知晓,治安曹其实是两个任务,第一是把维持百姓稳定的任务从军队手里剥离出来。正要说起来,治安曹的警察同一般的衙役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臣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警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好让百姓感觉警察更亲近、更值得信任。”

    陈佑正说着,接过被若有所思的赵元昌打断话头:“我听说你之前疏浚城内水渠的时候是叫府兵帮助百姓的,这也是为了培养荣誉感和所谓的责任感吧?”

    “正是。”陈佑点头,“原来的那些府兵因为这事被邻里乡人夸赞,倒也不好再祸害乡里。再加之臣嘉奖抚恤战殁府兵,又叫邻里引以为荣,无赖行径少了不说,还叫城内泼皮少了不少。是以解散府兵之后,臣又在警察之中行此事。”

    “此行的确不错。”赵元昌赞道,“禁军当也可行此事,这个你也写一份条陈上来,我叫人看一看学一学。”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陈佑既然做了出来,就有推广的念头,当下应承下来,记在心头。

    他又接着道:“治安曹的第二个任务,其实是把府衙精于刑狱侦缉的技术官吏都集中起来,专门负责侦缉事务。自从有了治安曹,查案全归治安曹,法曹就只是负责审案。这样一来,断案有错找法曹,证据不全找治安,两者也可互相监督。”

    他刚说完,就听赵元昌问道:“你这个警察都是从府兵转过去的吧,我看你奏章上写的是大部分警察最多只有一根短棍,这样的警察真的能维持住整个府的安定?”

    “官家有所不知,府衙警察人数不多,但是各县都有自己的乡兵衙役治安曹和防务营会定期安排人手去操练各县乡兵,若真有贼人闹事,便可就近调集乡兵镇压。”

    “每个县乡兵有多少人?”

    陈佑没有注意到,赵元昌是皱着眉头问出这个问题的,他微微垂首回答道:“一般一个县乡兵会有两百人。不过其中只有一二十人是脱产的,绝大部分乡兵都是闲时操练,忙时务农,同唐时府兵相近。”

    听到这个回答,赵元昌眉头稍稍舒展。一个县一二十正规军,十个县也才一两百人,还在忍受范围内。

    不过他仍然有疑问:“府兵制残破不堪,我听闻各州乡兵团练也就充充人数,你这个乡兵真的能打得过盗匪?”

    陈佑笑了,十分自信地回答:“正如官家所言,这乡兵的确不如正经的府兵,但是对付那些盗匪,也就是有些困难罢了。只要操练严格,奖罚公正,抵御盗匪镇压不轨要比原先迅速得多。”

第四百四十六章 闲谈军政论优劣(二)

    这个赵元昌倒是知道。

    去年平乱之后,京兆府流民盗匪颇多,为此陈佑还特地上书增募警察、加强训练,这才保证了城镇和一些大村子没怎么收到流民盗匪的冲击。

    那有没有小村子遭难呢。有,但是府衙得到的报告很少。首先是偏远的小村子遭袭,县衙不一定会知道;其次就算县衙知道了,很大概率上也会瞒着不报告给府衙。

    基本上是领导不知道的问题,就是没有发生的问题。

    见赵元昌点头,陈佑开始说治安曹存在的问题:“经过这一年的试行,警察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晋升空间。原先还是府兵的时候,从普通兵丁到队正、到都头、到校尉,哪怕带的人一样,但是从陪戎副尉到翊麾校尉,能一级一级升上去。”

    陈佑脸上露出惋惜的神色:“转到警察营就不一样了,治安曹能拿出来的全都是流外官。官家也知,去年裁撤府兵的时候,不少立功升职的校尉要么送到禁军,要么调往它处,留在京兆府的很少。”

    “你有什么法子?”

    “好叫官家知晓,臣仔细思量之后,认为警察、税务员这等,可以加设流内职事。譬如普通警察皆为流外,表现优异者可升从九品下,或带一队或驻一地,往上又有从九品上,或专一司或巡视一县。不过警察归属治安曹,故而当止于八品。”

    赵元昌立刻就明白陈佑话中隐含的意思:“你是想每个县都有警察?”

    “官家慧眼。”陈佑赞了一声,“臣欲以治安曹统率阖府警察,各县虽能调动警察侦缉维稳,然警察升职贬职皆在府衙。有警察的情况下,可以削减衙役,加强府衙对诸县的钳制。”

    听到这话,赵元昌目光炯炯。

    他从陈佑的话里看到了另一层含义:府衙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钳制县衙,那么中枢可不可以用来钳制诸州府?

    只是有一个问题,钱够不够?

    当赵元昌问出这个问题,陈佑毫不犹豫地回答:“回禀官家,臣预备着让各县来负责各县警察俸禄。说起来就是双重领导、人财分离,府衙治安曹管人事,负责人员调动、技能培训考核等,县衙官财计,安排日常事务以及监督。”【1】

    这个法子会有什么弊端赵元昌暂时看不出来,但是他知道一定可以增强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

    他在心中权衡得失,陈佑安静地坐在一旁。

    陈佑也不知道这个法子会不会被批准,再怎么四处腾挪,按照他的设想来,财政支出都会增加。

    现在还是战时,恨不得花出去的每一文钱都能增加军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必要花钱在新的治安体系上面?

    陈佑没有计算过收益比,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纯粹是为了自己在京兆府能独揽大权,这是属于京兆府的中央集权。

    再说了,这一次很可能也会是在京兆府试点,一个府而已,即便失败了,耗费的钱粮也不会影响到全国局势。

    陈佑稳得很。

    可惜,这种事情赵元昌不可能说就听陈佑的,还得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是以在陈佑离开之前并没有得到准确的答复。

    倒是兴平郡王要找新老师的消息被证实了,在听到赵元昌问陈衡是不是也到了该进学的年纪时,陈佑差点以为自己家孩子也要去陪皇子读书。

    冒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不急着读书学习,要给陈衡一个快乐的童年”,然后才解释说小孩子不懂太高深的东西,先学认字写字就好,等大一点再寻老师。

    之后赵元昌感叹一句好老师不好找、孩子不用心学习之类的话,叫陈佑明白他是准备给兴平郡王换老师。

    对此,陈佑也只能沉默以对。

    今天陈佑没有在宫内留太长时间,前两个比较重要的事情说完之后,又就子女教育问题谈了几句,他便离开皇宫回到家中。

    这几天他都比较忙,要约见旧友故交,要接见旧部,要同书院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师生谈话,还要整理丁骁负责的情报网络。

    幸好他在洛阳要待到年后,像巡视工坊商行等事都可以推倒事情不怎么多的时候去办,不至于匆匆忙忙走马观花。

    十月丙子,少府少监、史馆学士元可望邀陈佑赴宴。

    陈佑同元可望不熟,不过此人在太祖朝就是天子近臣,即便现在当了少府少监,也依然兼着一个史馆学士,随时可以入宫以备咨询。

    这样一个人物突然邀请陈佑,显然是得了赵元昌的吩咐。

    陈佑欣然赴宴,果不其然,说的还是治安曹的事情。

    元可望直接就问陈佑,令京兆府推行这个措施在政事堂通过的几率是多少。

    这个问题意味着赵元昌决定现在京兆府试点。

    陈佑当即保证自己会拿出一个条陈去游说政事堂诸相公,当然,这份条陈佑会隐去一部分内容,免得有人早早发现官家想要进一步削地方的权。

    十一月乙酉,日南至,帝御含元殿受群臣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平章事江夏青率百官上尊号曰神功圣德文武仁皇帝,答诏不允,凡三上章,允之。

    从这一天开始,大家可以称呼赵官家为“仁帝”,仅限于私下里说一说。

    其实这个尊号用处不大,也就在国书、诏令上多写几个字罢了,平常根本用不到。

    顺带一提,其实这年冬至时间节点是在前一天下午,也就是甲申日申时正左右,不过灵台算出来的结果没有这么精确,把冬至定在了乙酉。

    这次冬至大朝会上,除了皇帝赵元昌受尊号,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封赏群臣。

    陈佑也得了,嗯,两个儿子的散官位都升到了宣德郎,品阶同京兆府诸曹参军事一样。

    这两个小子,一个四岁,另一个才两岁,进步速度比陈佑快很多。

    冬至之后,敕令诸府军州设立税曹,以黄世俊为税务监,巡查天下税务。

    除了黄世俊总揽全局之外,还任命了十多位负责考核监督各地区的税务官。

    不过税务监也好,税务官也罢,都是临时的职事,等各地税曹步入正轨之后就会撤销。

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诱推物理(一)

    洛阳书院真理堂,讲台上用粗厚的黑布搭建了一个棚子。这棚子朝向观众的一面的没有遮挡,书院数百师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对着大家的那一块黑布上有一条七色光带。

    这光带已经出现好一会了,此时礼堂中的议论声小了很多,绝大部分人都把目光放到站在棚子旁边的陈佑身上,等待陈佑的解释。

    陈佑抬手虚压,示意稍安勿躁,然后转身朝窗外招手。

    很快,黑布上的七色光带消失,讲台这边的油灯重新点燃。

    正当众人疑惑之际,靠近讲台的侧门打开,一个中等身材的汉子走了进来。

    这汉子穿着常见的短袄,头上戴着一个棉帽。衣帽都是新的,比较挺直,明显是特意打扮的。

    只不过这汉子走进礼堂之后形容有些猥琐,看上去非常不和谐。

    好在书院最重视礼节,之前议论归议论,见这人进来了,倒没人起哄嘲笑。

    陈佑对那汉子道:“刘匠师,你到台上来。”

    刘姓汉子闻言有些踌躇,看到陈佑鼓励的目光之后才咬牙走上讲台。

    不过他还是有些紧张,站在陈佑身后阴影处,眼神呆滞,手脚不知道该怎么放才好,大家这才看到他手里还捧着一个不时闪过亮光的东西。

    陈佑走到他跟前,温声鼓励道:“不要紧张,把镜子给我。”

    “哦,哦!”

    原来他带来的是一块镜子。

    陈佑从手忙脚乱的匠人手中接过巴掌大的镜子,刚才就是这刘匠师在外面用镜子反光通过三棱镜制造出来的七色光带。

    三棱镜也好,陈佑手中的镜子也好,都不是玻璃,而是无色透明的天然水晶磨制而成的,尤其是镜子还要镀银,价格十分昂贵。

    这刘匠师所在的工坊其实已经能人工制作玻璃了,也可以烧制琉璃。但是现在的工艺还不成熟,玻璃烧出来都是绿色或者偏绿色的,工坊正在试验怎么才能烧出来无色透明的玻璃。而琉璃可能是因为工坊得到的烧制方法有错漏之处,烧出来的琉璃总是会有气泡。

    现实条件就这样,偏偏陈佑又催着要,只好花大价钱买来无色透明的天然水晶制作三棱镜和镜子。

    陈佑一只手举起水晶镜子,他倒是没什么,旁边看着的刘匠师却是一阵紧张,生怕他手一滑,这个价值不菲的小玩意儿就没了。

    “这是镜子。”陈佑开口,走到一处灯台前,转手将火光反射到天花板上,呈现出一个模糊的光斑。

    这光斑模糊归模糊,但总归是铜镜没办法做到的,这又引起一阵惊呼。

    “方才就是刘匠师在窗外手持镜子照进来的阳光,大家可以传看一下。”

    说着,陈佑走到讲台边缘,把镜子递给一个护卫。

    那护卫没想到自己是第一个,拿到镜子的时候手抖了一下,死死盯着这面镜子的师生们心也跟着抖了一下。

    且不说能照出清晰影像的镜子在底下引起的轰动,台上的陈佑走到棚子边上取下一尺长的三棱镜。

    礼堂中人比较多,每个人都传看一遍还要等很久,陈佑不打算等待,直接就开口:“好了,每个人都有看看镜子的机会,看过的和还没看到的先看着我吧。”

    这话引起一阵笑声,不过惊呼议论之声却消失了,绝大部分人都把注意力放到了陈佑身上。

    见场面平静下来,陈佑举起手中三棱镜。

    “之前让诸君惊叹的七色光带,就是我手中这一块三棱镜制造出来的。”陈佑面带笑容,“通过镜子反射阳光,照到三棱镜的一面,就会从另一面折射出七色光带。”

    陈佑边说,便做动作试图模拟出光路。

    说完之后,他还简单解释了一下什么是反射,什么是折射。

    然后右手伸向站在一旁局促非常的刘匠师,朗声介绍道:“而诸君看到的镜子,以及我手里的这块三棱镜,全都是站在我旁边的刘壮刘匠师带着人做出来的!让我们一起为他鼓掌!”

    静了一瞬,掌声响起。

    刘匠师有些激动,连声说着谢谢虽然他声音太小以致于陈佑都没听见,然后连连朝台下行叉手礼。

    他这个举动有些怪异,惹得底下师生发出善意的笑声,更叫他满头大汗。

    “好了好了!”陈佑放下三棱镜扶住刘匠师,“让咱们的刘匠师继续去做更多神奇的物件吧,我们先说一说这个七色光带。”

    送走刘匠师,陈佑站在讲台中央继续讲课。

    “想必各位都很疑惑,我们看外面,阳光分明是没有颜色的,为什么通过三棱镜之后会出现七种颜色?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三棱镜中有什么东西受到光照之后发出了七色光,第二是阳光之中本就有这其中颜色!”

    此时,就连镜子的传递都慢了下来,所有人都看着陈佑。

    陈佑再次举起三棱镜:“我尝试了很多次,发现只有当阳光斜着照射在一个侧面从另一个侧面射出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若是照射在两个底面,或者直着照射侧面,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由此,我认为,阳光之中本就有这七种颜色!”

    他顿了一下,接着道:“今天之后我会把镜子和三棱镜留在书院,有想研究的可以自己尝试。而且也可以用没有气泡的冰块制作三棱镜,用一块木板钻洞得到一束阳光。”

    众人皆把他所说的话记在脑中。

    陈佑将三棱镜放到桌上,右手猛然一挥:“这就是我要跟诸位讲的,格物致知。在座各位想来都读过《大学》,其中格物致知即便不明白,也曾听说过。”

    绝大多数人都点头。

    “古者以‘格’为来,所言或用不同,却多为‘外物所来随心所想’。然而我以为,所谓‘格物致知’,是‘探究物理以求明智’!譬如我所展示的三棱镜现象,光会反射,会折射,阳光包含七种颜色,这就是物理;而我们通过探究这个物理明白了三棱镜现象,这就是知识。”

    陈佑扫视诸人:“但这并不是结束!为什么会反射,为什么会折射,为什么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会变成七种颜色,三棱镜现象和雨后彩虹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我们所不知道,都是我们可以探究的‘物理’!”

    顿了顿,继续道:“或许有人会说,探究这些所谓的物理有什么用呢?我只能说,明白了种种物理,对天下有益。譬如日晷,便是先人探究日影所制造出来的,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何人最先日影和时间的关系。然而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书院将会编写一本记录,所有新发现、有实现可能的猜想,都会被记录在案,千百年后当人们谈到这些发现、证实这些猜想,都避不开提出者的名字!”

第四百四十八章 名利相诱推物理(二)

    人生在世,逃不过名利二字。

    陈佑现在就是用“留名青史”来诱惑读书人,不过效果其实不大。就如他之前所说,历史上有很多发现发明都不知道首创人,你陈将明凭什么敢保证你那个记录一定会流传下去?

    而且说实话,除了算学院的那些人,其他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作为名臣被史书记录下来。

    名不行那就利,陈佑继续道:“大家也知道咱们书院对毕业的要求有多高,但凡有提出了新发现新猜想的学生成功毕业,将被授予‘优异毕业生’的称号,同时根据本人成绩和物理方面的贡献获得数目不等的奖金。具体怎么评定,我会同书院教授们仔细商量。同时,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员如果有什么发现发明,也会有奖励。”

    一阵哗然,尤其是那些出身贫寒的学生,比之前要热切一些了。

    陈佑抬手虚压,示意大家安静:“奖励措施会在不久之后公布,而且所谓物理,万物之理,各位不要被局限住。举个例子,我发现了三棱镜现象是一个,另一个教员提出优化教学模式被证明有效也是一个。”

    说到这里,他笑了起来:“咱们这里毕竟是书院,生员本职是学习,教员本职是教育。我虽然鼓励格物致知,可诸君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他不在意短时间内效果有多大,他现在看问题最少都是以“十年”为单位,毕竟改造世界这种事情,很可能一代人都无法看见成果。反正近期最重要的目标秉国执政,很多计划都需要自上而下的推行。

    这次课到这里就结束了,虽然大家有很多疑惑,但是陈佑没留时间给他们的提问。

    回到洛阳这么久,该见得人都见过了,接下来这段时间他只要没空都会来书院讲课。至于现在,是时候用上京兆编纂院的成果了书院藏书馆多了一批薄薄地名为《天行有常,万物有理》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内容不多,前面是陈佑写的两篇长文,分别论述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探究万物之理的重要性。然后是总结一些日常中常见现象的原理,同时提出一部分尚不知道原理的现象,感觉上差不多是通俗版的《天问》。

    后面那些还好,陈佑以前有过粗略了解,记不清的就直接让人验证,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最难的是那两篇长文,编纂院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为这两篇长文找古书上的记载来佐证或者批驳。当然,在此之前陈佑得先把这些人思想统一起来,不然他们自己就能吵得不可开交。

    诸师生散去准备下一节课,讲台上也有仆役来收拾,陈佑径直走下讲台,来到最前面中间的一个座位前:“冯师感觉如何?”

    “挺新奇的。”冯道笑着赞了一句,在陈佑的搀扶下站起来。

    陈佑一手扶着冯道朝外走,另一只手朝后面挥了挥,示意留下的书院教员先去忙。

    师徒二人是直接从侧门出去的,没有走上青石广场,而是在书院教室之间的石子路上缓步前进。

    虽然天上挂着太阳,但今天的风不小,寒风吹着着实有些冷。

    走了几步,陈佑禁不住道:“冯师,我们进屋说吧,外面风太大。”

    “行。你不是有个藏书馆么,就到那里去。”

    “好,这边走。”陈佑连忙引路。

    走在路上,冯道终于开口提问:“你是准备推行那什么‘物理’?”

    “瞒不过冯师。”陈佑直截了当的承认,“都说奇技淫巧,但我认为,如果把国比作一个人的话,诗书礼乐是魂魄,那么各类工具就是身体。对内治国治民可以用诗书礼乐,对外威服天下就必须借助工具。这工具怎么来?我觉得要靠物理,譬如弓弩剑甲,譬如云梯撞车,又譬如火攻水攻,都是发现和利用物理的例子。”

    冯道嗯了一声:“看来你是仔细考虑过的。”

    “其实现在也没什么具体的想法。”陈佑嘿嘿一笑,“只不过想着我还年轻,从现在开始种下种子,等到我老了,怎么也能看到它发芽了吧?”

    沉默一阵,冯道开口:“你有看好的年轻人么?”

    这是在问陈佑有没有选择好自己的接班人。

    陈佑想要登上相位推行改革,肯定会经历政争。如果接班人没选好,等他退下来,别说是芽了,就算长成了小树苗,对手也会给你连根刨起。

    陈佑无奈摇头:“冯师你也知道,我现在才三十岁,能跟在我身后的,最少也得二十五朝下,二十三四岁什么都看不出来。”

    冯道点点头,没有说什么自己培养之类的话。陈佑这个书院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虽然他依然比较反对陈佑留着这么一个明显的招牌。

    不管怎么说,身为一个没有致仕的高层官员,陈佑名下的书院就是一个指不定什么时候会爆的火药桶。

    冯道有冯道的看法,陈佑也有自己的想法,没办法,冯道这个老师只能想法子尽量为徒弟降低危险几率。

    “你这个书院,教诗书物理甚至百工都可以,只有一件,你以前讲的那些‘为政’等内容,都别再讲了。”

    眼看藏书馆就在眼前,冯道停下脚步转身看着陈佑,神情十分严肃地说出这番话。

    “既然你要办书院,就老老实实地教书育人,莫要议论国政。学员也好,教员也罢,想要谈论政事,就让他们去做官,总之要离开书院。”

    陈佑犹豫了一下,点头答应下来:“冯师放心,我心里有数。”

    学生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如果有人想要对付陈佑,完全可以煽动书院师生组织跪谏官家之类的活动。到时候参与的师生固然要倒霉,身为书院山长的陈佑也好不到哪里去。

    冯道盯着陈佑看了许久,无奈笑道:“你啊!有时候就非要抓着自个的想法不放!”

    陈佑嘿了一声:“威武不能屈嘛。”

    说话间,师生二人重又迈开步子朝书院藏书馆而去。

第四百四十九章 赵官家突访书院

    洛阳书院议事厅,各院院长以及一干教授都聚集在此,他们要讨论怎样落实山长陈佑提出来的绩点学分制。

    书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制度越来越完善。比如在教授和助教之间增加了讲师,比如聘请教学能力强、愿意留在书院长时间教学的教授为书院终身教授,再比如正在讨论的绩点学分制。

    根据陈佑前几天在真理堂中所说,优异毕业生的评定与本人成绩有关,为了公平公正公开,每个人的成绩必须量化。

    那么问题就来了,书院现在还是出了固定的基础课程,年级稍微高一点的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学习的科目,科目都不同,你怎么去比较优劣?

    于是就有了绩点学分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每一门课的学分不同,但是学生的任何两门课考核得到相同的评分就能获得相同的绩点。每门科目不同的学分简单来说就是这门课在公式中的权重,最后通过一个复杂的公式计算出平均学分绩点,用来比较优劣。

    很显然,该制度最核心一点就是根据每门课的重要程度确定该课的学分。现在的问题是,咱们俩都是辛苦教学,凭什么你的课比我的课重要?

    事关尊严问题,教授们讨论地十分激烈,若非大家都是文化人,此时可能就“靴子与袜子齐飞,鼻涕共泪水一色”了。

    汪弘洋坐在上首主位,看着底下教授们吵成一团,脸上没有任何波动。书院从一开始就是教授们管理教学事务,执事们管理行政事务,所以一群教授吵架的场面汪弘洋这几年不知道见过多少次了。

    而且以后再见到的机会也不多了,山长已经通知说要征辟他担任幕职,所以他不准备打断这些人。

    离开书院之前,他还有两件事要做,一个是定下绩点学分制度,另一个就是推荐接班人选。

    他在观察,教授和执事都在候选名单中,只不过管理一个书院,还是执事的优势更大一些。

    议事厅内热火朝天,祭酒汪弘洋神游物外,正门处,天子车驾停下,宦官扶着官家下车,之后又去扶和官家同乘一车的冯太傅。

    尊师重道的赵元昌也伸手去扶冯道,嘴里还说着:“将明这个书院搞的这个规矩倒是叫冯师受累了。”

    冯道哈哈一笑:“官家走得,老臣有何走不得?若是天底下人人都似官家这般敬学重学,何愁天下不平、黎民不安!”

    赵元昌眉头一挑,脸上带着些自得。

    此时门口两名门卫远远行礼:“拜见陛下!”

    “免礼。”赵元昌松开扶着冯道的手,向前走两步抬手示意二人起来,然后扭头看向落后半步冯道,“咱们也不等书院来接了,直接进去吧。”

    “便听官家的。”这又不是政事,自然是皇帝怎么说就怎么来。

    议事厅的门嘭地一声打开,一名仆役匆匆跑进来:“祭酒!官家和鲁国公来了!”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汪弘洋心头一跳,紧接着沉稳点头:“我明白了,你去通知两位司业,我马上就到。”

    说完,他看向安静下来的一干教授:“我要去接待官家,就不多说了。两件事,第一,所有基础课让学生选择喜欢、说不好、不喜欢,以及有用、说不好、无用;第二,所有非基础课统计选修人数,同时让学生选择不后悔、说不好、后悔。现就这样,其它事情等统计完成再说。行了,都去忙吧,四位院长跟我过去。”

    汪弘洋站起来紧了紧身上的厚重长袍,深吸一口气快步走进寒风之中,几位院长连忙跟上。

    陈佑不在洛阳的这段时间,汪弘洋就是书院的头脑,长期执掌这么一座书院,汪弘洋身上威严与儒雅和谐并存,一眼看去就属于那种古典文士风范。

    当这样的汪弘洋来到赵元昌面前时,叫赵元昌眼前一亮:好一个温润君子!

    赵元昌冯道君臣现在在一年级的教室外面,这么一大群人来到门外,里面的师生不可能不知道。

    汪弘洋看到教室门开着,但是里面讲课之声如常,便明白是赵元昌示意里面继续上课的,故而加紧上前两步,长揖低声道:“书院祭酒,臣汪弘洋拜见陛下!”

    “不必多礼。”赵元昌含笑抬手虚扶,“书香之地,这些虚礼做着着实没意思。”

    汪洪洋起身垂首道:“陛下乃天子,礼不可废。”

    赵元昌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对汪弘洋的表现十分满意,示意身边宦官将教室门关上。

    带着众人朝远处走了几步,这才开口问道:“我前些年来看的时候,教室内尚有老少,如今怎么就只剩少年人了?”

    “回禀陛下,书院分为好些个年级,眼前这个乃是一年级,所教授的皆为基础,故而少年人居多。若是有成人欲要学习基础,书院安排了速成班,也免得学生们年龄相差过大产生隔阂。”

    赵元昌眉头一挑:“你们是有意把年龄相同的生员放到一块?”

    “陛下所言极是。”汪弘洋捧了一句,然后解释道:“主要是这些孩子现在学习的不过是识字算术诗词,按照山长所说,当以培养兴趣寓教于乐为主。而成人教育则更有目的性,同孩子的教学模式不同,主要是为了保证这些孩子能得到比较有效的教育,这才把同年龄的放在一起。”

    “原来如此。”赵元昌若有所思,他转向冯道:“冯师以为如何?”

    “颇为别致。”冯道开口,“这似乎就是蒙学吧?”

    汪弘洋点头:“的确,书院其实就是从一年级的蒙学开始,一直教到深钻诗书通研礼义。不过只要学生不想留在书院了,任何时候都能退学离开,只是拿不到学院的毕业证书罢了。”

    “毕业证书?”这又是一个新的名词,赵元昌起了兴趣,“仔细说说。”

    “陛下不若移步室内,正好下个月就有一批学生毕业,书院已经备好了证书准备发放,陛下可以亲自看一看。”

    “前头带路。”赵元昌十分干脆。

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声是利器

    新一批的毕业证书都放在陈佑那座小楼中,同去年一样,今年他也得签字。

    今天这座小楼在它的主人没有到场的情况下迎来了周国最尊贵的一人周帝赵元昌。

    可能是因为在书院的关系吧,赵元昌坐到主位上,而是按着冯道坐下,他自己站在桌子前翻看那一沓毕业证书。

    汪弘洋看在眼里,心里透亮,知道接下来书院要把“官家尊师尊老,宁愿自己站着也要扶着太傅坐下”给传播出去。

    把这事当做头等大事记下来,汪弘洋给赵元昌介绍今年的毕业生,同时也提到了前几天陈佑在课上说得奖励措施。

    听到这里,赵元昌眉头动了动,目光微不可查地移向坐在椅子上休息的冯道,之后又迅速移开,问汪弘洋:“我听说陈将明他还写了一本书是吧?”

    骤然被问到这个问题,汪弘洋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点头:“陈山长的确写了一本名为《天行有常,万物有理》的小册子,总共也就三篇文章,算不上书。”

    “拿来我看看。”

    汪弘洋立刻吩咐随从去取,然后转身对赵元昌解释道:“官家稍待,这本册子全都放在书院的藏书馆,离这边有些距离。”

    赵元昌点点头,随手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冯道身旁,转头笑着同冯道说话:“将明这里倒是朴素,看不出来是一个高官显贵的地方。”

    “毕竟为人师表,总要注重德业。”冯道笑呵呵地接过话头,“我看呐,他是野心大得很,想要进文庙啊!”

    自唐时开始,文人死后进文庙,武人死后进武庙,是天底下最大的两个追求。

    文庙就是孔庙,主祀孔子,入文庙的除了孔子的一干弟子之外,还有就是后世的著名学者,分为先贤和先儒两等。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主祀姜太公,入祀武庙的都是历朝历代于军事上表现优异的将相。

    说来也怪,唐朝帝王对这种国家荣誉多有创新,比如凌烟阁,比如文庙武庙。要知道,文庙一开始只祭祀孔子及其弟子,自唐时开始加入了左丘明等先贤先儒;武庙也是,之前有过文武并祀,可惜武庙势头一直比不过文庙,直到唐肃宗以太公为武成王,选取古代名将配祀,这才把武庙的地位提上来。

    想进武庙,要看军事上的贡献,而想进文庙,就要看学术上的贡献。

    赵元昌现在已经确定冯道提议来书院看看的原因了,故而他也是笑道:“要是将明能入文庙,不知道史书上对我会是什么个评价。”

    这时候,除了冯道之外,其他人全都眼观鼻鼻观心,垂着头抿着嘴一言不发,假装没有听到两个人的对话。

    冯道也笑道:“便是陈将明没能入文庙,也不妨碍官家是一个贤明之君。”

    “那不一样。”赵元昌摆摆手,“出一个能入文庙的臣子,那才能彰显文治之功。”

    说到这里,他看向汪弘洋,指点着道:“你们这些人可要仔细着点,切不可把书院里的少年人给教偏了!”

    汪弘洋连忙躬身:“陛下放心,我等必定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嗯,可惜将明于我,于国都有大用,不能留给你们专心研究学问。”

    赵元昌说出这句,又引起一阵笑声。汪弘洋接话道:“山长也说过,咱们做学问,要于国有利,想来山长他也乐于为陛下效劳以求得天下太平。”

    这话叫赵元昌面露满意神色:“此言甚妙,做学问要于国有利,你们能专心做好学问,就是大功臣!”

    话音刚落,屋子内的书院众人就在汪弘洋的带领下齐声道:“臣等必不负陛下之望!”

    赵元昌冯道在拿到那本小册子之后就离开了。

    陈佑事后才得知了这个消息,仔细询问汪弘洋当时的场景之后,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冯道在帮他。

    核心思想就一句话:陈佑想要开宗立派,十分注重名声。

    翻译一下就是官家你不用担心陈佑,只要用道德把他拘束住,他不可能做自损名声的事情,可以放心大胆的用。

    师父都做到这种程度,陈佑自然不能辜负,隔了两天就在真理堂讲了一堂名为“学问之难,难在纯粹”的课。主要内容就是让学术远离政治,同时让政治不要牵扯到学术。

    这算是向皇帝表明心迹。

    赵元昌手段也十分大气,直接就下敕令:书院优异毕业生前三名可以直接授官。

    这无异于为陈佑的物理之学添了一阵风,至少书院里那些有志于仕途的学子都会重视起来,毕竟在书院优异毕业生的评比中,物理也占了不小的比例。

    嘉定五年的最后一段时间,朝廷内外都在传着君臣相得的佳话,更多的人是羡慕陈佑圣眷之浓无以复加。

    洛阳城这个年尾过得不顺畅,年前,枢密副使、北平县开国公冯晖病逝。

    冯晖今年夏天就病了,在御医的治疗下拖了半年终于药石无医,撒手人寰。

    一个去世的老臣,最能得到优待,赵元昌下诏追赠冯晖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陈留王。

    同时,元日大朝会也顺势取消。

    冯晖病逝只是恰逢其时,之前开了冬至大朝会,赵元昌本就不怎么想再来一次元日大朝会,正好老臣病逝,便辍朝不受贺。

    嘉定六年,在平静中到来。

    既然元日大朝会没了,陈佑就得在上元节之前回到长安城。

    之前同赵元昌谈的关于定难军的条陈他已经递了上去,只不过到现在都没动静。估计一时半会不可能再让他去延州,所以他也就能安下心来继续发展京兆府。

    正月初七,收到户部的提醒后,陈佑奏请离京。

    当天下午,正在给丁骁等人做离京前最后嘱托的陈佑被召入宫中。

    赵元昌这次是在百戏堂接见的陈佑。

    一进殿门,陈佑就看到一些熟悉的东西,大多数都是用来验证他在那本册子里提出的一些现象的道具。

    看到这些东西,再联想到这段时间宫中关于兴平郡王玩物丧志的传闻,陈佑心中一沉。

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连不断问对难

    好在这个时候殿内传来赵元昌的夸赞声,总算让陈佑稍稍心安。

    赵元昌夸的是长子德昭,一句话陈佑听得模模糊糊,赵元昌说的夸的那个词也不知道是“聪敏”还是“聪明”。不过听起来官家心情不错,兴平郡王也没惹官家生气,那就好得很。

    在宦官的指引下,陈佑走过前殿,进入后方的一间屋子。

    果不其然,皇帝皇子都在屋内。

    陈佑进来的时候,赵德昭正在向父亲展示他自己做出来的一个小玩具。

    陈佑眼神不错,立刻就看出来,那是一个简易的显微镜,主要材料是两个放大镜。难得赵德昭这么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能沉下心来调整两面放大镜的距离,以达到可以视物的程度。

    不过想要调整到合适位置,要是运气不好,得尝试很多次。一个孩子天天抱着两个放大镜玩,也不怪传出兴平郡王玩物丧志的消息了。

    陈佑进门才看清屋内情形,正准备行礼,就听赵元昌道:“大哥把这东西拿给长阳子看看。”

    “好!”

    清脆的童音响起,赵德昭小心翼翼地捧着那根简陋的显微镜走到陈佑面前,举过头顶:“给陈先生看。”

    陈佑连忙接住:“有劳大王。”

    赵德昭微倾脑袋考虑了一下,然后摆正脸色道:“不必多礼。”

    没等陈佑反应过来,他又面带急色指着陈佑拿在手里的显微镜:“这个要放在眼睛上看,就对着树叶!”

    一边说话还一边用手比划,显然十分期待陈佑对这件作品的评价。

    陈佑看了眼一脸满意神色的赵元昌,见他点头,这才接过赵德昭递过来的树叶,举起显微镜和树叶,对着光看去。

    可能是树叶太厚的原因,也可能是光不够强,总之陈佑看到的景象十分黯淡杂乱,但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显微镜!

    陈佑心中感慨,将显微镜还给赵德昭,赞了一声:“这是一个改变世界的发明。”

    此言一出,赵德昭还有些茫然,不知道该不该表现出被夸赞的喜悦。一旁的赵元昌却收敛笑意,正色问道:“将明此言何意?”

    陈佑解释:“好叫官家知晓,方才臣发现通过兴平王做这个,臣觉得称呼为‘显微镜’比较合适,通过显微镜看到的树叶同我们平常看到的树叶不同。臣认为,显微镜的出现,将我们的目光从眼前这个大尺度的世界,扩展到平常看不到的小尺度的世界。至少在医学上面,有了显微镜的帮助,将会有极大的进步。”

    说实话,赵德昭并不明白陈佑是怎么从显微镜联系到医学进步的,他不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甚至于有那么一瞬间他都怀疑陈佑是不是在拍赵德昭的马屁,只不过一想到赵德昭的年纪,这个猜测就被他抛弃了。

    不过没关系,他是皇帝,像显微镜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丢给底下人就好了。若是真如陈佑所说,就能为赵德昭扬名,即便不成也没什么损失。

    “既然如此,嗯,正好本草还在编着,准许你从太医署调人在你那书院开一个医学院,专门负责此事。”

    这算是意外之喜了,陈佑当即躬身一礼:“臣遵旨。”

    这事说完,赵元昌喊来姆妈带兴平王去寻圣人,他自己则同陈佑来到前殿。

    “听说你今年要把妻儿都带去长安?”

    骤然被问到这个问题,陈佑不明白赵元昌的心思,只得照实道:“正是,长子已经五岁,带在身边正好教养。”

    说到这里,他一脸苦色:“说出来也不怕别人笑话,我这离家近两年,年前回到家中,两个孩子却是已经不认识我这个父亲,被吓得哭出声来。”

    赵元昌点点头:“那是得带着。”

    陈佑没有说话,他等着赵元昌继续往下说。

    过了一阵,就听见赵元昌问道:“你说要教养儿子,可有什么计划?”

    这个问题陈佑一直在考虑,不为其他,就为了不把自己两个儿子养废了。

    因此,当赵元昌问到之后,陈佑只是稍一犹豫,便痛快开口:“家中二子尚幼,故而只是准备教一教识字,和简单的诗词,同时教导他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哦?”

    陈佑解释道:“譬如长辈在不可先食,譬如言而有信,譬如尊老爱幼。”

    “都是一些常说的东西。”赵元昌有些奇怪,“那你准备什么时候让他们学习典籍?”

    “大概十岁左右可以让他们接触典籍了,只不过除了古籍经典,还准备叫他们接触物理算术等,以后是学习什么,就看他们长大之后对哪方面感兴趣了。”

    沉默一阵,赵元昌再次开口:“没想过培养他们入仕么?”

    这一次陈佑没有立刻回答,他终于明白了,赵元昌还在因为皇长子的教育问题而烦恼。那么在他临出发离京之前把他叫进宫来,难不成是想让他做皇长子的老师?

    想到这里,陈佑眼皮一跳,幸好之前说了就别之后儿子不认自己的事情,不然怕不是要把皇子带到京兆去。

    陈佑都不愿意想这个猜测成真的可能性,带着一个五六岁的皇子出镇,那跟抱着核弹上战场没什么两样。一不小心即便核弹没爆,只要出了点小小的问题就够他受的。

    深吸一口气,不管官家有没有让他当兴平王老师的想法,都得提前打消。

    整理了一下思绪,陈佑开口了:“好叫官家知晓,臣以为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管的再多,到最后决定人生的还是自己。我不在乎子孙们能不能出将入相,只要能为国为民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一辈子缩在书院研究典籍也好、探寻物理也罢,我都不反对。”

    我又不打算一定要子孙当官,随便他们怎么发展,我可不懂如何培养一个合格官员甚至合格皇帝。

    这就是陈佑话语中蕴含的意思。

    赵元昌或许听懂了,也或许没听懂,但是他是皇帝,有任性的权力。

    于是,好不容易放下心来的陈佑听到了一个对臣子来说比较惊悚的问题:“将明,你以为什么样的皇帝是一个好皇帝?”

第四百五十二章 将往淮南保皇子

    领导问你什么样的领导是个好领导,你回答不好最严重也就是丢了工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皇帝问你什么样的皇帝是个好皇帝,你给出的答案若是让皇帝不满意,遇到那些不讲理的丢了命都不是没可能。

    该怎么回答?

    时间仿佛无限拉长,陈佑的大脑疯狂转动。

    “君者,当有制断天下之能、海纳百川之心。”

    陈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这一句之后,他仿佛开窍一般,没有丝毫停顿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臣以为,为君者,首重君体。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君为天下之首,为兆庶师范,其不必勇武、不必鸿博、不必得一业之专。”

    “若此,当何如?”听到这里,赵元昌心里已经知道他的答案是什么了,但还是想听他亲口说出来。

    “在用人,在纳谏,在以国为体。”陈佑继续说道,“用人以其专,善算术者为计税,善律法者为刑狱,善兵法者为将校,善诗书者为师友;用人以其长,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明职审贤,择材分禄,此当慎之。”

    虽然都是正确的建议,但这不是赵元昌想听的,他不想继续听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直接打断陈佑的话:“何为‘以国为体’?”

    “视水旱天灾如身体病灶,寻良医祛病便是择良臣治政抚灾;外敌来攻仿若贼人持刃相胁,当以贤臣良将为甲胄利刃。”

    这番话颇有新意,赵元昌立刻就明白了陈佑的意思,但这依然不是他想听的:“可有其它?”

    陈佑沉默了,他沉吟好一阵才缓缓开口:“若为帝王,心态平和,敬畏天地先祖,有识人之能,容人之量,则可守成。”

    赵元昌终于不再问了,他摆摆手:“就到这里罢,你别急着回京兆,在洛阳多留几天。德钧,送陈卿出宫。”

    宦官张德钧,可以说是陈佑的老熟人了。

    路上简单地同他聊了几句,陈佑感觉自己很可能会被留在京城教导兴平王赵德昭。

    如果再过五六年,这无疑是一个从天而降的馅饼,毕竟能从小影响未来天子的机会可不多。

    可惜现在还是嘉定六年正月,他如果留在京中,要么是一个不管事的虚职,要么就是将李明卿换出京而且他很有可能拿不到同枢密副使一个级别的职事,太亏。

    现在的陈佑,还没到那种坐在家中养望的高度。

    陈佑回去之后,立刻行文户部,要求暂时留在京中,得到宫中授意的户部十分痛快的同意了。

    多出来的这几天,陈佑除了持着官家手谕调集良医组建医学院,还有就是京城去冯府看望冯道。

    年前冯道陪赵元昌去书院的那一次他受了凉一直没好利索。

    而且,冯道今年按照日常虚岁计算,已经是七十三岁了。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再加上年前比他还小几岁的冯晖病逝,使得他精神也不太好。

    正月十七,帝幸鲁国公府问疾赐药。

    这次陈佑也跟着一块去的,在冯道卧房,终于定下了对陈佑的安排。

    正月十八,册封兴平郡王皇长子赵德昭为魏王,准开府建牙。

    随后,以京兆尹陈佑为魏王傅,泰州刺史赵普调任滁州刺史兼魏王府长史,秘书丞窦仪任魏王府谘议参军事,司农寺少卿冉益谦任魏王府司马、权知庐州事。

    紧接着,以魏王赵德昭任扬州大都督出镇庐州,辖庐、滁、泰、寿、濠、泗五州以及江都府。魏王傅陈佑领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保信节度使,冉益谦则是兼大都督府司马。

    这还不算,赵元昌又把卢仲彦调过去兼任大都督府司马,他自己的禁军亲卫包牯牛被派过去做魏王亲事府典军,亲信宦官许竹林为淮南观军容使。

    魏王府、扬州大都督府、保信节度以及庐州四个衙门算是一套班子四块牌子,绝大多数僚属都是身兼数职。而这些人全都是赵元昌亲自安排的,只有一些不怎么紧要的位置才会留给陈佑等人,让他们安插自己的亲信。

    陈佑终于当上了节度使,只是这个节度使当得有些憋屈。

    不得不说,赵元昌对他陈将明的确非常信任,把六岁的长子交给他带到边州教导,这份殊荣算是独一份。

    但是,但是!赵元昌却不忘限制他的权力!毕竟人心经不起考验,赵元昌的一系列安排,可以说是把陈佑“头脑发昏”的几率降到了最低。

    整个二月,包括庐州在内的扬州大都督府辖地文武官员调动频繁,庐州也在州衙旁边兴建一座魏王府,城墙、护城河、瓮城、城内军营等都重新整修加固。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魏王的安全。

    这段时间,陈佑也在各地抽调自己的旧部故交填充都督府辖地。比如魏仁浦,原本是想安排他入京的,现在直接就调到庐州去,再比如庞中和,也被他从潘美手里要过来了。

    顺带一提,庞言兮已经嫁入潘家,去年为潘美生了一个儿子,陈佑也是出了彩礼的。

    这时候陈佑把庞中和要过来,除了庞中和本人的能力以及同他的关系外,还有一点就是防止庞家太过依赖潘家,那样对双方都不好,容易产生矛盾。

    三月庚辰,魏王车驾离京。

    出发之前,陈佑率在京诸僚属入宫陛辞,辰时许诸僚属出宫准备。

    同明殿内,赵元昌、卢金婵这对周国最尊贵的一对夫妻正在同儿子谈心。赵元昌还好,也就是担心儿子的安全,而卢金婵则是舍不得,她不明白为什么要自己这么年幼的儿子跑到边州去。

    卢金婵才生产不久,正是体虚之时,赵元昌安抚一阵令女官扶她离去。

    又同儿子说了几句父子之间的话,这才把等在偏殿的陈佑叫进来。

    陈佑进门刚进门,就见赵元昌牵着魏王走到他跟前,将魏王的手朝他手里一放,郑重道:“将明,福宝就交给你了!”

    陈佑心中叹息,要是让魏王安安稳稳留在京中多好!

    叹息归叹息,他脸上仍得郑重道:“官家放心!”

第四百五十三章 父子分别稚子哭

    面授机宜之后,陈佑领着赵德昭出宫,他们将在城南乘船自水路至寿州,然后转陆路南下庐州。

    走出殿门,赵德昭紧绷着小脸,拉着陈佑的手十分用力。

    眼看即将转过路口,陈佑停下脚步。扭头一看,赵元昌竟然站在殿门口望着这里,虽然旁边有宦官守护,但他的身影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萧索。

    陈佑低头看了看同样回头的赵德昭,沉默一阵,松开手拍了拍赵德昭的肩膀,轻声道:“去吧,去同官家道别,这一走就得明年才能回来了。”

    赵德昭抬头,陈佑可以看到他眼眶有些红,毕竟还是个孩子。

    脸上露出鼓励的笑容,陈佑再次示意他过去。

    赵德昭仿佛收到了鼓舞,转身刚要迈步,就看到站在殿门处的赵元昌挤出笑容挥手:“吾儿且去!”

    停住脚步,赵德昭紧咬嘴唇,憋了好一会儿,猛然转身,也不要陈佑拉着了,大踏步向前走去。

    陈佑一阵惊奇,连忙向赵元昌遥遥一礼,快步跟上赵德昭。

    两辆马车在仪卫护持之下缓缓向城外驶去。

    趁着这段时间,陈佑坐在车中从头梳理一干人事。

    保护魏王安全这件事,主要责任压在卢仲彦身上。卢仲彦现在除了王府司马之外,还兼了保信节度都知兵马使,属于保信节度储帅之一另一个是知寿州事、保信节度副使董成林。

    陈佑过去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教导魏王,二是准备攻宋。

    第一个任务他只需要规划好然后监督就行了,赵元昌安排了一套有二十多人个人的班子专门负责执行陈佑的安排。这二十多人有书院各学院教员,有国内有名的名儒贤士,也有精通拳脚功夫的力士。领头的,同时也是负责监督陈佑的是曾经的宁王傅、名儒贾寻幽,他现在是魏王友,同时接替李担任淮南学政。

    贾寻幽迁都后一直在洛阳,主要治学注书,偶尔会为赵元昌讲学。陈佑去京兆之后,汪弘洋曾经邀请贾寻幽去书院讲过几次课,因此他对书院的教学理念有所了解。两点加一块,赵元昌就把他也派到淮南去了。

    第二个任务其实就是之前谈论的对付定难军的手段换一个对象罢了,到时候针对宋国的外间基本上全都交给他来负责,正好可以朝里面塞人手。只要不是太过于明目张胆,被发现的概率很小。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他现在是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保信节度使,理论上来说,整个扬州大都督府其实是他当家做主。如果能早日拿下宋国,他就可以尝试申请把新纳之土拿来做试点。

    十多个州的政治试点,可比一个府要大得多,也更有现实意义。

    虽然绝大部分职事都是赵元昌直接调人,但也有涉及施政的关键位置留给了陈佑。他也不客气,都是调自己的亲信去任职,争取早日掌握大都督府和保信军。

    不过涉及五州一府,尤其是江都府还是镇海节度使、宁郡王白崇文的地盘,不论文武都都可能调整太多,到了那里之后有的累了。

    这些都是以后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等着陈佑:如何安抚魏王?

    不等陈佑考虑好,马车就停在了城南津渡。

    陈佑率先下车,上前几步来到赵德昭的马车前。掀开车帘,看到眼眶红肿满脸泪痕的赵德昭。

    “陈师。”

    陈佑朝赵德昭点头:“大王且在此等候,过一会咱们上船。”

    见赵德昭答应下来,陈佑放下窗帘,吩咐侍立一旁的宦官去准备温水毛巾给魏王擦脸。

    而他自己,同赶来迎接的汪弘洋等人说了几句话,让贾寻幽、包牯牛在此处陪伴魏王,便带人一条船一条船的巡视。

    巳时许,陈佑巡查完毕,召集各船船长、护卫都头以上将校在主舰上议事。

    这次议事无非就是重申安全问题,然后定下赏罚制度,很快就说完了。

    待诸人各就各位,陈佑请魏王下车,站在岸边同一干随行僚属外臣闲话几句,分别上船。

    由于大多数新调往淮南的官员都在京中,基本上没兼任地方职事的都在今天同魏王一齐出发,再加上三千护卫,这一支船队十分庞大。其中有两艘楼船,一艘水师指挥使所在的主舰,另一艘是魏王座舰。

    别看陈佑之前是在主舰上召集诸人议事,实际上他自己是住在魏王座舰中的,顺带着他的妻儿也都在这一艘船上。

    之后,陈佑终于闲下来了,其余琐事都有别人去做。

    这个别人,主要是指水师指挥使郭祥瑞和魏王府亲事府典军包牯牛,再有就是魏王家令任喜。

    任喜是宦官,童谣的徒弟,比较得赵元昌信任,自赵德昭三岁起就一直照顾他,主仆二人关系很好。

    现在任喜是去了船内厨房监督今日午饭,陈佑看赵德昭郁郁寡欢的模样,犹豫了一下,开口问道:“大王可要同犬子说说话?”

    赵德昭抬起头来,神色有了变化:“盘哥儿也一起来了?”

    陈佑有些惊诧:“大王知道我家盘儿?”

    “娘娘经常请长阳郡夫人入宫说话,夫人有时会带盘哥儿和虎哥儿一起入宫。”

    好吧,夫人外交。

    陈佑倒是知道李疏绮会经常去见卢金婵,可是没想到她会把两个儿子也带上。

    既然认识,那就好办了,陈佑不再纠结,直接就道:“盘儿和虎儿都要跟我一起去庐州,现在就在船上,我去把他们叫来。”

    “有劳陈师。”

    看着赵德昭这一副小大人般的正经模样,陈佑只能叹息。他家两个儿子从来没这么正经过,但是相比之下,他宁愿自家孩子有一个活泼快乐的童年。

    陈佑一家住的船舱同赵德昭的船舱在同一层,只不过之前陈佑为了防止自己孩子不懂事冲撞了魏王,把两处安排得有些远。

    来到住处,只见舱门大开,陈佑皱眉走到门口,一股淡淡的酸臭味扑鼻而来。

    抬眼看去,虎儿缩在李疏绮怀中,整张脸都埋在她臂弯里。

    而盘儿则是趴在南桑腿上,小脑袋下面就是一个木盆,南桑此时正在轻拍他的背。

    “这是晕船吐了?”陈佑有些无奈。

    “哥哥好脏!”

    李疏绮两人还没回答,虎儿就叫了起来,他从妈妈怀中跳下,跑到陈佑身边,拉着陈佑的手:“臭死了!”

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一)

    两个孩子就是这样,有时候会兄弟情深,有时候又会互相嫌弃,陈佑早就习惯了。

    盘儿都晕船了,陈佑不好还让他去陪魏王。失礼不失礼另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儿子自己心疼,他对魏王的重视可没有超过自家儿子。

    好在船上还有备用的舱室,陈佑把妻儿安顿好便去向赵德昭解释盘儿晕船不能相见。

    盘儿晕船时间不长,吐啊吐啊地就吐习惯了。

    从洛阳到庐州,水路大概十五到二十天,陆路要五天。这近一个月的时间不能浪费,跟在船上的师傅们该表现出自己的作用了。

    一个人受苦是真的苦,两个人一块受苦就可以苦中作乐,正好陈衡五岁,便跟着赵德昭一块学习。

    陈佑给他们安排的课程就四个:识字、写字、算术、观察。

    识字写字不必多说,要说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多了阿拉伯数字陈佑给它起名叫做简易数字,现在还没传播过来的阿拉伯数字同陈佑推广这些有些差别,还没演化到这么成熟。

    算术都是简单加减,观察则是每天记录一件事或者一个事物,赵德昭还好,绝大部分常用字就能认得,陈衡认得字比较少,便口述让师傅代笔。

    他俩每天的记录都是陈佑来批改,看两个方面: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能不能把事情或是事物描述清楚简洁。

    等一众人终于抵达庐州时,两个孩子在观察课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月的最后一天,魏王车驾抵达庐州和寿州边境。

    卢仲彦、冉益谦,以及许竹林、魏仁浦等人,一干王府、都督府、节度使府院、庐州官员,全都等在边境。

    彩棚早就扎好,地面也铺了黄土撒了清水,诸人皆是身着公服,乘着不同等级的舆车。

    西北方向的官道上烟尘越来越大,越来越近。

    终于,在诸人焦急的等待中,清道骑手擎旗飞奔而来:“扬州大都督、魏王车驾到!”

    这些骑手很快越过诸官员,卢仲彦等人不敢怠慢,纷纷下车立于道左。

    接连三波骑手经过此处,然后是弩、青衣、戟、幡、护卫、鼓乐、节、槊、马等卤簿内容,这一去就有百多人。

    终于,在六名持刀骑士的护卫下,魏王所乘四驾象辂来到诸人面前,缓缓停下。

    之后,整个卤簿,包括后方的车骑步军渐次停下。

    诸官皆拜:“拜见扬州大都督、魏王!”

    陈佑掀开障尘,伸手扶着赵德昭站在车上。

    只见赵德昭小脸绷着,努力做出严肃的神情。

    他做了一个深呼吸之后,用最大的声音喊道:“诸君免礼!”

    “谢大王!”

    诸人再拜而起。

    赵德昭仔细回想之前陈佑的叮嘱,再次道:“吾受皇命都督军事,不敢劳民,诸君且随吾至合肥。”

    “喏!”

    赵德昭退回车中,陈佑放下障尘后,他有些紧张地看向陈佑。

    陈佑注意到他的目光,脸上带笑点头道:“做得不错,有大都督的样子了。”

    赵德昭嘿嘿一笑,露出得意的神色。

    车驾重新出发,卢仲彦等人也纷纷登车,快马加鞭来到清道前方,按照品级职事有序前行。

    庐州诸官迎接魏王的地方立合肥县城不过五十余里,加快速度之后总算在夜幕降临之时抵达县城。

    前一日任喜已经带着一干仆役赶到魏王府扫洒清理,入城之后径直前往王府。

    陈佑一家住的节度使府就同王府隔着一堵墙,现在墙上还开了一道小门,方便陈佑进出王府。

    王府的主人的确只有赵德昭这么一个六岁孩子,但他的那些老师都住在王府,是以不必担心有没有人气。

    两府隔了一条街就是府衙,那里是扬州大都督当然实际上是陈佑日常办公之处,至于庐州知州冉益谦,他身为魏王府和都督府僚佐,在府衙当中有一间单独的书厅。

    由于魏王年幼,城中官员没有举办什么接风宴,除了日暮时分那队十分庞大的卤簿队伍,魏王入城对普通居民来说勉强算是悄无声息,只是府衙边上多了两座衙门和节纛旗戟。

    歇了一晚,次日一早,陈佑来到王府请魏王上衙。

    书厅之中,赵德昭坐于主位,陈佑在他旁边加了一套桌椅。

    今天是要一一接见僚属,所以赵德昭必须在这里,以后日常办公,除非他学习之余有空闲,否则出现在这里的次数会非常少。

    要是什么事都要赵德昭来做的话,还要陈佑这么一个长史作甚?

    第一个进来的是卢仲彦,他现在统领庐州兵马,同时身为都督府司马的他也有理由插手民政。最重要的是,他是赵德昭的舅舅!这是赵元昌信任他的基础。

    “参见大王!”卢仲彦先朝外甥行礼,然后朝陈佑抱拳:“参见节使。”

    卢仲彦之前在洛阳,只不过由于要负责庐州这边的军事,所以提前来这边梳理军队。

    陈佑年前回京时曾约过卢仲彦,结果卢仲彦装作没看见,全然没有从前的亲近模样,着实叫他尴尬无比。

    不过这事本就是他不占理,虽说不上鸿雁传情,但他同卢云华书信往来牵扯颇深。再加上可能是距离产生美,眼看着卢云华都二十岁了竟然不愿意出嫁,卢仲彦不生气才怪。

    陈佑想着这些有的没的,这边甥舅二人简单的几句场面话已经说完,赵德昭看向陈佑:“陈师可有什么要说?”

    回过神来,陈佑轻咳一声,收敛神情问道:“卢司马来此有些时日了,治下军兵如何,可堪一战?”

    “守城有余,野战不足。”卢仲彦没有丝毫停顿,“如今保信军说是一万五千人,可用者止八千余。便是算上大王三千亲卫,短时间内也不能对外用兵。”

    陈佑闻言皱眉,又问了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才结束。

    之后赵德昭按照陈佑的叮嘱勉励卢仲彦几句,便让他离开。

    陈佑没有急着召下一个人,提笔记下关键字词,又考虑了一阵才继续喊人。

    第二个是冉益谦。

    这又是熟人。

第四百五十五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二)

    一直到下午陈佑二人才同所有在合肥的僚属谈过一遍,像赵普、董成林那般不在合肥的,则是等以后再找机会面谈。

    傍晚,节度使府,汪弘洋、魏仁浦、庞中和、梁关山等人坐在客厅之中等待陈佑开口。

    韩向阳也在扬州大都督府辖下,只不过他被调到泗州当录事参军事,没办法参与议事。

    陈佑取出一张纸,纸上都是他今天一天谈话记下来的重点。有些人说的内容重复,还有不少人没说什么有价值的内容,能记满一张纸的关键字词已经很多了。

    “我先定个调子。”陈佑环视诸人,“我来淮南,肯定是要伐宋的。在官家下令攻宋之前,我们要压制宋国,以免它在背后添乱。”

    周国的战略是先南后北,但不是说南方没有统一就不能对北边作战,否则前年就不会拿下幽州了。

    主要问题是,周国处在中间,南北两方都是敌对势力。偏偏这两方还有交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联手攻周。

    还有西北的定难军,多次趁着中原战乱攻城略地,也不是个安生的货。

    不过北边打仗归打仗,除非辽国主动入侵,否则周国是不可能抽调全**队以求毕其功于一役的,不管怎样,都得先统一南方。

    统一南方之后,就不必在南部保持常备军,即便国内有人趁官家率大军北伐时造反,没有正规军倒戈,北伐军回师就能很轻易地平乱。

    这些话陈佑不必过多解释,聚集在此的大部分人都能明白,不明白的不碍事。

    接下来就是讨论行事方法了。

    “我看目前总共有三件事要注意,第一是兵马问题。跟你们我就直说了,这里说是扬州大都督府,但是我能用来养兵的税赋只有庐州一地,所以军中不能养闲人。”

    庞中和立刻问道:“敢问大帅,其余州府兵马可以调动吗?”

    “平时我无权调动,不过你们也知道官家给魏王安排了多少人,说不得其中就有人身怀密旨符契,战时调动应该不会出问题。”

    也就是平日里指望不上。

    众皆点头,陈佑看向庞中和:“万育你整理好庐州税额之后算一下,按照京兆府兵的要求,能养多少兵。京兆府兵的练兵要求你找尚同要。”

    庞中和现在是庐州税曹参军事,同时也是保信节度支使。梁关山则是当了魏王府记室参军事和保信节度掌书记,不负责具体事务,主要协助陈佑处理庶务。

    两人应下来,陈佑将目光转向魏仁浦:“道济你的任务比较重,军法要抓起来,同时也要开始汰换军兵,注意不要叫人闹事。”

    魏仁浦是保信节度行军司马,都督府和魏王府录事参军事,正适合处理这种事。

    不等他答应,陈佑接着道:“不过现如今军事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有事你多同卢兵马使商议,我也会跟他通通气,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再来找我。”

    “是。”

    毕竟卢仲彦主管军事,涉及军兵,陈佑也不好直接跳过他。

    “还有,你注意一下,看军队里面有哪些老实肯干不油滑的,都挑出来,到时候让万育挑一些到税曹去。”

    在场众人都明白,这是要继承京兆府的优良传统税务员!

    朴实的名字,彬彬有礼的行为,以及坚决不让你少交一文钱税的坚定态度,京兆府商户豪富们享受的温暖终于能有人分享了,可喜可贺。

    “光耀,具体怎么做你教一教万育。”

    “喏。”彭盛祖,也就是陈佑幕僚中的那个彭三,出声应下。

    庞中和朝他点头示意:“有劳彭先生了。”

    陈佑没留时间给他俩继续客气,直接开始讲下一个问题:“第二是本地大族。庐州本地大族不少,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理。”

    庐州的这些所谓大族,其实也就是县里的大户,最多跨县,但是偏偏就这些人最不好处理。首先这些人向来是协助官府维持基层秩序的主力军;其次身为地头蛇,他们与州县吏员军兵关系复杂,不少吏员或者底层将校本就是出身于这些大户。

    最重要的是,他们才投降入周没两年啊!一旦闹出什么事,闹得人心惶惶,陈佑自己先得倒霉。

    沉默一阵,魏仁浦先开口:“大帅既然问了,下官也不讳言。”

    “道济但说无妨。”

    “在下官看来,税曹严格收税,和庐州大族束手,一个是鱼,一个是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如今税曹刚刚成立,人手不足,京兆府那一套严格的措施可以暂且放下,目前当以安抚人心为主,如此才可顺利整军。待新军成型,方可严格收税,整顿境内豪强。”

    最先出言反对的是庞中和:“魏司马此言不妥。且不说大帅一旦退让,豪强必会更进一步,就说收税不严,哪来足够钱粮整军?”

    说着,庞中和朝陈佑拱手:“大帅,若是对豪强大户收税不严,则税赋缺口必定不少。这些缺少的部分若要补上,就得加征黔首,如此民力日败,庐州岂能持久?”

    “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魏仁浦考虑的比庞中和多,“朝廷已有一年半未曾有过大战,大帅来淮南,最早明年就该有战事。因此今年年关之前庐州军备就要整顿完毕,若是加紧速度,半年时间,征收秋税前该可完成。到时若有不听号令之人,正可祭新军。”

    庞中和说不反驳的话来,魏仁浦都说到这种程度了,他若是再反驳,那就是无理取闹,便是同陈佑关系再好,也不能在这种场合闹事。

    这时候汪弘洋开口了:“新成立税曹也不能什么都不干,征收夏税的时候让庞参军看着就是,大帅下车伊始,那些大户想来不会叫大帅丢了面子。”

    安静一阵,陈佑突然笑出声来:“他们也不敢。”

    这话一出,反应快的立刻就跟着笑出声来,反应慢的想了一会也明白了,一时间客厅内气氛十分欢快。

    陈佑为了收税的事情,可是从锦官一直杀到京兆,找的理由无非是通贼。恰好庐州新降,一沾上通贼那可就说不清了。

    因此在陈佑等人的预计中,即便当地大户不想足额交税,也不敢扣得太过分,总得给陈佑一个面子。

第四百五十六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三)

    “我会找时间安排大王接见那些大户。不过不可能全都见一遍,尚同你想个法子出来,让他们争一争。”

    陈佑一句话将此事定下来。

    说完他看了一眼庞中和,却是想到了对大户宽松没问题,可千万不能让那些人把税赋转移到佃户身上去。

    名声这东西积攒十分困难,败坏起来却容易得很,陈佑现在对这方面比较仔细。

    他原本是准备提醒一下庞中和的,不过既然庞中和已经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那就让他去做做看,自己这边先记下来就是。

    升起这个想法,陈佑低头看了眼手中纸张,又想起一件事:需要让人研究制作铅笔了,不然记东西不方便。

    陈佑收敛思绪,继续道:“我之前看庐州的文书,各类案件卷宗异常之少,着实有些不正常。平远你整顿好功曹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查法曹。我同白司法也算相识,你不必担心他不配合。”

    白司法,名为白轩朗,就是镇海节度使白崇文的那个儿子,现在是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事。

    顺带说一句,崔翰就是通过他介绍到镇海军的。原本白崇文把儿子送到洛阳,其实是狠下心来让自己儿子去做质子,只是没想到转眼就被派回淮南。

    汪弘洋听了陈佑的吩咐,没有立马答应下来,而是出声问道:“敢问大帅,在此事上我等该如何处理那些大户?”

    他也明白,庐州案件少,不是因为这里多么清明,而是涉及到大户的事都不会拿到官面上来处理,自然也就不会留下卷宗。

    要严查法曹,不可避免地就会和大户起冲突。可是刚刚才决定对待大户稍微宽松一些,以免引起过激反应,现在又要严查法曹,这样真的好么?

    “公平公正公开。”陈佑早有定计,“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以前的事情咱们不管,但是从现在开始,刑狱事都按照刑律来,这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全交给法曹么?”

    “不是有州学县学吗,让他们带学生下去宣讲。这件事尚同你来负责。”

    关于大户,也就是法与税了。至于土地兼并,陈佑没有现在就动手的打算,怎么也得等到他自己中枢秉政才会着手处理。

    “若是有其它问题,日后再告诉我,现在来说说最后一件事。”陈佑看着手上的纸张,“宋国,用间和反间。明天我会召见鞠兴达,该安排的任务就得安排下去了。”

    鞠兴达,原先是枢密院外间房主事,淮南之战时主持招降白崇文,现在调任淮南道观风使,协助陈佑处理宋国间谍事务。

    庞中和前几两年在边军,对此有较大的发言权:“回禀大帅,我以为反间不若用间。庐州旧属宋国,此处官民多同宋国有旧。若是禁止往来则不合人情,不禁往来又不知细作何在。既然如此,我等只需要安插细作至宋**州,当可探得庐州何人为间。”

    至于安插过去的细作能成功探查到对面间谍的可能性有多大,庞中和没有说。实际上他也没去算过,他只是负责提出计划,只要有实现的可能就行,而计划该怎么完成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庞中和说完,众人皆沉默。

    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这段话传承至今,只要读过一些兵书的,都会知道。现在乃是乱世,陈佑常出镇于外,身边这些幕僚只要有条件就都会学习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每个人都知道间谍的重要性。

    但是,大家都知道该这么做,可具体要有什么手段,他们还真的不知道,即便是见识颇多的陈佑,也只了解一些表面的东西。

    沉默一阵,汪弘洋说话了:“不知大帅是有意宋国中枢,还是只为宋国边地?”

    “我意欲联络吴越和汉国,争取一战平宋。”

    陈佑说完这句话,汪弘洋立刻道:“既如此,必要联络宋国中枢重臣。宋人如何,吾等皆不知,不过扬帅昔日曾为宋国权臣,当同宋国朝臣有联络。大帅若欲行间,可着其协助。”

    借助白崇文,陈佑也冒出过这个想法,只是他有些疑虑:“用间之事叫白江都知道,恐是不妥。”

    间谍这种事情,向来是越少人知道越好。若是求助白崇文,只要他手下幕僚根据得到的消息一分析,十之**能找出陈佑派到宋国去的细作间谍。

    不是陈佑不相信他,而是最好不要去考验两人之间的信任,真出了意外就怎么都说不清了。

    这时候,彭盛祖插话道:“既然如此,何不兵分两路?官家总归是叫大帅负责此事,不若就让扬帅独自联络宋国朝臣。大帅这边或从旁策应,或专心吴越南汉。仆以为只要能过江,扫平宋国不是什么难事。”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陈佑当即颔首:“便如光耀所言。”

    说完,他将手中纸张折了两折放到桌上,笑着道:“时间也不早了,留在这吃过晚饭再走吧。”

    初二,陈佑见到了鞠兴达。

    两人可以算得上是老上司与老部下的关系,曾经外间房就归属在陈佑的领导下。现在虽然一个离开了枢密院,一个高升离开了外间房,但因为皇帝的命令,老部下又到了老领导手下。

    陈佑对间谍事务十分重视,所以他在州衙书厅接见鞠兴达的时候,书厅周围十步范围内禁止入内,至于看守书厅的,都是刘河手下那些专门负责情报的人。

    即便离开了枢密院,陈佑对枢密院的谍报机关依然是贼心不死,总想着插一脚进去。

    “听说劝降宁郡王当初是立峰你一手操持的?”

    坐下之后,陈佑用十分温和熟稔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可惜鞠兴达并没有贴上来,一脸公事公办的冷淡:“都是节使之前打下的底子好,下官才能有机会成功。”

    陈佑对他这种态度不以为意,仍是笑道:“那也是你有能力,就算是有机会,也不是谁都能抓得住的。这次官家叫你负责对宋国用间,立峰你知道我是才来淮南,什么事都不知道,可有什么要教我的?”

    “下官不敢。不过的确有事要告知节使。”

    鞠兴达拱手一礼,然后道:“宋国同我隔江而望的有江都府、宁国节度、池州、润州、江阴军等五地。因之去年多遣探马细作自润州渡江,此地多有心向王师者,故而安排细作多以润州为掩护。若是渡江,自润州江阴一线最易。”【1】

    听到这话,陈佑皱眉不已:“池州江州难道无人?”

    “好叫节使知晓,非是无人,只是传递消息尚可,协助大军渡江着实为难。”

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四)

    问了一圈,陈佑对目前谍报情况总算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有陈佑在枢密院时提出的一些理念,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实际经验,外间房在淮南之战结束后立刻趁着战争的东风迅速渗透宋国上下。

    外间房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获得敌方内部消息,一是策应己方行动。

    同以后那个除了理想啥都没有的团队不同,外间房要钱有钱,要权有权。金钱攻势、美人色诱、许愿封官,只要获得批准,外间房的细作可以通过任何方法来拉拢腐蚀敌方官民。

    尤其是在宋国刚经历一场大败,人心惶惶的当下,甚至有一些宋国文武想联络周国都苦于找不到渠道。

    然而也仅限于此了,能同周国联系上的都是那些消息灵通人士,知道周国对地方管辖越来越严,若是投了周怕是过不了如今的好日子了。之所以为周国细作提供消息,无非是求个安心的后路罢了。

    这就导致周国如果要进攻的话,或许凭借这些消息能占到些便宜,但归根结底还得用士卒来拼,想要里应外合,除非有那等不满如今生活之人愿意倒戈。

    其实主要是对普通士庶来说,周国同宋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没有提出一个值得奋斗值得牺牲的目标或理念。既然都一样,而且地方显贵在宋国更加自在,若不是看周国势大,恐怕没准没几个人愿意接触周国细作。

    人心如此,陈佑亦是无法改变,只得吩咐鞠兴达不必在寻常官吏身上花心思,多去寻那等无过而被刑者、屈在下位而不得任使者以及欲求展己之才能者,这三种人是最容易生出反叛心思的。

    除此之外,就是让他多安排人到吴越和南汉,若是能鼓动这两国在周国攻宋时出兵夹击,便是大功一件。

    原本陈佑还准备借着这次机会插手外间,没想到赵元昌根本不给机会,这边只让鞠兴达居中联络,陈佑根本接触不到负责具体事务的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陈佑惋惜一番便没有放在心上,自去信江都请白崇文拉拢宋国朝臣、离间君臣。

    转眼间魏王抵达庐州已经半个月了,除了合肥县城多了巡逻军士、管理更加严格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

    不过州衙法曹和税曹先后发了一份公文,让一干大户有些忐忑。

    法曹说但凡有冤屈皆可至州衙申诉州衙断案时可以放人进入旁观,不拘男女老少家贫家富。若有以为州衙不公者,可至保信节度使府申诉。为了这一条,州衙门口和节度府门口都立了锣鼓。只不过时日尚短,本地人都不知道陈佑陈节使这是真心还是假意,十多天都没人敲响锣鼓。

    税曹则是说要派人监督各县税赋情况,庶民有不明白的,税曹会安排人去宣讲。

    为了弄清楚陈节使究竟是什么想法,当地大户们这段时间可没少往两曹跑。

    借由两曹吏员之口,魏王准备召见部分本地贤良的消息迅速传开。

    说是魏王召见,但大家都知道最后做主的不是陈节使就是冉知州,于是纷纷宴请这两位上官的幕僚,试图探知两人的想法。

    梁关山面对邀请,饭照吃酒照喝,可一旦谈到具体问题,他就讳莫如深闭口不谈,只有喝多了说顺嘴的时候,才会透露出陈节使准备挑选一些当地贤良协助官府治理民政之类的消息。

    虽然他说得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事后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但在冉知州手下幕僚拒绝宴请的情况下,他是唯一的消息渠道,大家的态度都是宁可信其有。

    毕竟,挑选当地贤良协助官府,显然是家族发展的大好机会。至于哪些家族会得到这个机会,最好的风向标就是看魏王会召见哪些人。

    于是,各家都行动起来。

    你看,人梁书记说的是“挑选当地贤良”,也就是说你得是本地贤良才有可能被选中。

    什么样的人算是贤良呢?

    哎,积极配合官府、不欺压百姓、宽容对待佃户、造桥铺路造福乡梓、士庶称赞好名声等等,做到这些你就是当地贤良。

    可是谁的屁股都不干净,要是陈节使认真查,差不到一个能被称为贤良的大户,那就尴尬了。

    为了不让新官上任的陈节使尴尬,顺带着也为了提高自家入选的几率,相熟的大户们表面上说要通力合作云云,暗地里则是各施手段试图把别家做下的脏事爆出来。

    要不怎么说是贤良呢,为了防止陈节使尴尬,他们齐心协力让陈节使知道哪些人不贤良,这样就不用费心费力去查啦!

    皆大欢喜!

    昨天坊市间还听说张家打死佃户,今天市井里就传闻李家鱼肉乡里,再过一天可能孙家胁迫前任刺史的消息也会传出来。

    混乱不仅仅出现在合肥,像慎县、庐江、舒城、巢县,县中大户也都开始互相攻讦。

    只不过他们之间互相掀老底的目的是为了给陈佑看,自顾自在家里撕就没意思了,最后传言还是集中在合肥县。

    这种狗咬狗的闹剧,陈佑一直是冷眼旁观,这段时间他倒是同冉益谦一齐到周边乡村走了走,真遇到做得不错的立刻就会传出陈节使夸赞了某家大户的消息。

    这算是陈佑同大户们的互动吧,不然只看他们演而没有反应的话,演着演着这些人就会失去动力的。

    四月十八,大都督府公布了一个十七人的名单,扬州大都督、魏王赵德昭将于二十日在州衙召见这些人。虽然没有明说,但这相当于是官方认定的“贤良”,只是不知道最后究竟哪几家会有幸协助官府。

    二十日一早,陈佑早起打了一套拳,洗漱吃饭之后来到都督府,赵德昭此时刚吃完早饭正在背诵文章。

    陈佑站在旁边听了一阵,有些熟悉,可惜想不起来是那本古籍上的。

    赵德昭诵读一遍后,立刻放下手中书册,起身朝陈佑行礼:“陈师安好?”

    “大王亦安。”

    陈佑躬身回礼,之后问道:“今日要见本地大户,大王可做好准备了?”

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五)

    “准备好了,定不叫陈师失望。”

    赵德昭努力做出坚定的神情,可惜陈佑依然能看出来他十分紧张,当下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不是我失望。大王如今都督扬州,负的是扬州万民之望,莫要叫扬州黎民失望才是。”

    这话一出,赵德昭更加紧张了。

    陈佑一看不对,连忙宽慰:“不过这次见的是本地大户,大王无需多说,只要看着就好。此等刁民自有我来对付。”

    大户都是刁民,这样的观点有些偏颇。不过把他们当成可以利用刁民,总比当成可以信任的贤良要好。

    作为一个六七岁孩子的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三观塑造,现在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以后很可能会影响政策的倾向性。

    平静下来的赵德昭跟着陈佑出门朝州衙行去。他们要在巳时接见十七家大户,在此之前,陈佑会一边处理公文,一边把处理好的公文给赵德昭看。

    就像有人曾说过的那样,真古董看多了,遇到假货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政事也是一样,陈佑现在并不准备讲解自己做出不同批示的原因,但是赵德昭看多了陈佑的处理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下意识地就学着陈佑做出相似的抉择。

    陈衡目前陪着赵德昭读书,在赵德昭旁观政务的这段时间里,陈衡的功课是识字练字。什么时候他能跟赵德昭一般把常用字都认得差不多,他也会被拉过来看公文。

    心口不一说得就是陈佑,嘴上对皇帝说不要求自家孩子继承父业,实际上还是有这样的想法的。只不过他的确是不强求,如果他的思想理念有人继承,他这两个儿子能不能出将入相都无所谓,只要一生平安喜乐就好。

    人一忙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

    陈佑这里要批阅的公文不仅仅是庐州一地,还有都督府辖下其余各州军事。另外庐州民政虽说有冉益谦这个知州负责,但他身为保信节度使,各项公文都得抄送给他。

    是以自陈佑进入书厅开始,外面就没有停止过把公文送进来。也就是不少公文送进来之前就有幕僚贴上了处理意见,大大节省了他的时间,总算是出货量大于进货量。

    当仆役来通知大户们全到齐时,陈佑面前没批完的公文就只剩下三份了,可巧这三份不是太重要,幕僚直接就写好了处理方案,陈佑看了觉得没问题直接画个圈写一个“可”就完事。

    不过再算上赵德昭看的时间,一刻钟就这么过去了。

    看完最后一份,早就觉得无聊透顶的赵德昭长舒了一口气跳下座椅。

    陈佑落后赵德昭半步,两人一前一后走进正厅,厅内坐着的十七人连忙起身行礼。

    这十七人分别来自五个县,全都是身着长衫四五十岁的儒雅人士,一个个礼仪无可挑剔。

    很可惜,陈佑这次只准备给其中十一家以好处。而且为了保证这次分配能利益最大化,舒、慎等县每县选两家实力相近的本县大户,合肥则是选两家在整个庐州都有影响力的大户,同时搭配一家本县最有威望的大户。

    这只是开始,日后交给他们的任务,完成任务能获得好处的同时也会对另一家有损害,目的就是让他们内斗,无法抱团。

    这十分考验陈佑对平衡之道的理解,一个不巧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被本地人联合抵制。这种集体抵制不能把他怎么着,但是在陈佑无法下死手的情况下可以恶心人,让他难以成事。

    主客落座后一番虚与委蛇不必多说,赵德昭按照陈佑之前的安排问了些常规性的问题,然后陈佑借着对方的回答深入询问,再加上之前收集到的情报,该选哪些人他心里大概有数了。

    聊了这么久,陈佑的话语渐少,坐在他面前的大都是人精,陆续明白要到最后的时候了。心事重重之下,还能若无其事说话的就越来越少。

    陈佑没有等场面彻底冷下来,当即轻咳一声。

    声音虽轻,听在诸人耳中却如重锤,正厅之中立刻安静下来。

    陈佑满意地点点头,开口道:“今日来的都是本地贤良君子,言谈之间叫某获益良多。”

    “节使过谦了。”

    “当不得节使夸赞。”

    ......

    陈佑笑着抬手虚压,示意诸人安静:“诸位久在庐州,大王和我来之前曾面见官家,官家言治理庐州,还得依靠诸位贤良。”

    听到这话,赵德昭忍不住扭头看向自己的老师,他可是很清楚他爹根本对陈佑没说过类似的话。

    陈佑似乎没感受到自己学生的目光,平静地阻止了众人的自谦,继续说着:“前些日子大王也说,诸事繁杂,似法曹税曹之事,若无本地贤良相助,怕是难以成事。”

    说着,他扭头看向赵德昭。

    两人对上眼神,赵德昭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急忙开口:“啊!没错,是要本地贤良相助。”

    一干人等听到这里知道已经说到最重要的地方了,一面说着吹捧的话,一面紧张地等待最后结果。

    终于,陈佑说话了:“这次请诸位过来,也是想着从中挑选出几位来帮忙。当然,这不是说对其他人不满,只是庐州事情就这么多,不可能叫所有人都来做是不是?而且各家都有各家所善之业,大王同某以不愿劳民太甚,故而只会请诸位在自家营业范围之内帮忙,这也是一个考量。”

    “大王仁爱,节使仁爱!我等有幸在大王和节使治下,若能帮到二位,即便抛家舍业也愿意!”

    “是极!是极!”

    见名额不多,众人连忙开口表忠心。

    若不是怕吃相太难看,估计会有人直接喊出“我家正希望能超出现在的营生”来。毕竟有官府支持,只要不乱来,肯定会收益颇丰。

    赵德昭有些反应不过来,但陈佑却洞若观火,呵呵笑道:“诸贤良为国为民之心某都知晓,既不愿劳民伤财,又不想伤了诸位报国之心,实在是左右为难。”

    陈佑叹了口气,接着道:“这样吧,冉知州来得早,我再去同他商议商议。”

    说到最后还是没结果,这群人分明是想骂娘,却不得不挤出真诚的笑容说着诸如无妨、期待为国效力之类的话。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025/ 第一时间欣赏欺世盗国最新章节! 作者:司史所写的《欺世盗国》为转载作品,欺世盗国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欺世盗国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欺世盗国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欺世盗国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欺世盗国介绍:
五十年前黄巢晚死,五十年后历史变样,这里是架空的五代十国。基层官员陈佑穿越成乱世一将领,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国之柱石,又为何蜕变成朝臣口中的窃国大盗。算计、野心、感情、理想,陈佑该如何抉择?景瑞三年四月,外有敌,内不安,上不可依,下不可信,只能靠自己搏出一条生路。欺世盗国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欺世盗国,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欺世盗国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