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兴汉室TXT下载兴汉室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兴汉室全文阅读

作者:武陵年少时     兴汉室txt下载     兴汉室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将死

    “勿谓在屋漏,人见汝肺肝。节义实大闲,忠孝後代看。”【自勉】

    蜀郡,都。

    当吕常来到静室的时候,刘焉正半躺在床榻上,一个侍女在后头扶着他的背、另一个侍女正捧着碗汤药打算拿勺喂给他喝。

    “你且在一旁稍待,我饮药过后再与你细说。”刘焉看了眼吕常,复又皱眉看向那碗黑漆漆的药。

    吕常不为所动,径直走了过去,从侍女手中接过了药,冲刘焉示意屏退这些奴仆。

    他是跟随刘焉从凶险万分的蜀道上一路走来的旧人了,虽然才智平庸,但也算忠心可靠,刘焉一直拿他当心腹。此时见吕常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他的神情也跟着严肃了起来,待挥退身边闲杂人等以后,方才问道:“怎么了?”

    “这是卢氏进的汤药?”吕常一手小心的扶着刘焉的背,尽量避免接触到他背后的那些背疮。

    “如何会是她?这么久了,除了饮用符水,就是让我在静室叩头思过,我问她何故迟迟不愈,她只知道说我信道不诚。”刘焉似乎有些疲惫,微微后靠,把身体的重量大部分放在吕常手上,然后轻咳几声,冷笑着道:“说来说去,都是这么几招,这两天说是为我请祷,将我的姓名书在简上,陈说服罪之意。写作三份,亲自拿着它往山上、地里、水中投放去了。”

    “巫祷之辞,最不可信,真正说起来,还是药石管用。”吕常干巴巴的说着。

    刘焉老脸一红,他知道对方是在借机讥讽他当时鬼迷心窍、讳疾忌医的事情,当下也不好意思再说,只得故作不耐的说道:“把药拿来吧,都冷了。”

    吕常轻叹了一口气,先用勺子舀了一勺药,自己毫不犹豫的喝了一口,然后静待数息,身体没什么异常之后,方才一口一口的喂给刘焉。

    “本来就是将死的人了,你还怕有人毒害我不成?”对于老手下的关心,刘焉揶揄的笑说道。

    话是这么说着,他还是小心翼翼的喝了一口药,他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严重恶化、药石难医,现在无非是早死与晚死的差别而已。只是他还有一些布置尚未完成,若是骤然撒手人寰,会让身后生出许多麻烦。

    刘焉几口喝完了药,忍不住露出一副很恶心的表情,他难受的摆摆手,拒绝了吕常递过来的饴糖,说:“让我多尝尝这苦味吧。”

    他没有解释缘由,但吕常心里却隐约明白是什么‘苦’让刘焉揪心悔恨。吕常没有说话,等刘焉缓过一阵之后,将其面朝下的伏在榻上刘焉的背部满是灌满脓水的疮苞,轻易压破不得,所以每次寝卧都只能以面朝下,不能辗转翻身,十分难受。

    吕常本来也是个精壮的汉子,当初护送刘焉入蜀,不知为其驱退多少虎豹,如今染下病根,身子日渐消瘦。刚才又是用一只胳膊撑着刘焉、又是扶刘焉躺下安卧,就这么几个动作,倒让他出了一身的汗,呼吸都有些不稳了。

    “你身子也不好,本该赐你些钱财宅地、放你出去做个什么不劳累人的官,让你在蜀地安居……”刘焉伏在榻上,语气微弱、有些抱歉的说道,这一起一卧,让他也不是很舒服:“可若不是我身边实在没有可值得托付的亲信,我也不会强留下你来看顾我。”

    这只是一个上位者表示亲近、让手下人自以为很‘重要’的手段,刘焉谙熟权术,用起来得心应手,吕常的表情看上去也是极为受用。他轻吁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呼吸变得平稳,笑着说道:“在下没什么才干,也就只能为使君做些奔走传信、照料私隐的活计。何况使君待我不薄,犬子能得拜名师,也是使君给我家的恩惠,我不能不守信义。”

    “嗯……”刘焉闭上眼睛,一边养精会神,一面梳理着自己的思绪,轻声问道:“你家那小子近来如何了?”

    吕常之子吕自从拜入来敏门下,每日都在来敏府中受业读书,不仅如此,在私底下,小小年纪的吕也是连接刘焉与来敏之间的桥梁,许多州牧府外的事情,都是靠吕代为转述。故而刘焉此次开口问询,问的不是吕的近况,而是来敏等人有无新的动向。

    “来君近来频繁拜访蜀郡各家名士、颇得善名,譬如本郡张氏、杜氏,与之来往甚为亲密。依在下之见,来君能有这般成绩,吴氏在其中出力殊多、可谓功不可没。”吕常一五一十的说道。

    刘焉轻哼一声,语意不明的说道:“自打吴班跟来敏一同南下,还甘愿为其左右骑从的时候,我就知道彼等会有什么想法了……这并不出奇。”

    也许是刚服下的汤药发挥了效用,刘焉此刻觉得身体状态还算不错,后背的疼痒也减轻了许多,手足也不像以往的那般无力。尤其是他头脑很清楚,能够像往常那样对局势进行思考、分析。

    他现在已经离死不远了,成天卧床不起,全靠汤药吊着性命,吴氏这些跟随他入蜀、打着从龙心思的外乡人也都已不再把宝压在他的身上。彼等都在与来敏一同串联益州豪强,等着在刘焉死后,趁着益州无主、朝廷派兵南下之际,聚众一心北拒张鲁,迎接王师,为自家、为其身后的主谋者黄琬搏得一个功名富贵。

    对于将要发生的一切,刘焉必须要做好充足的打算,不仅让自己洗脱在蜀地‘割据谋逆’的罪名,还要让自己的儿子刘瑁赶上这批北迎王师的队伍。所以他选择主动迁移州治,对本地豪强示好,并且不干涉来敏在私下里的串联活动、甚至提供一定的支持。

    刘焉预想的最后结果是,这些豪强在他死后,临时拥立刘瑁暂代州牧职权,与朝廷夹击张鲁,主动打通道路,对朝廷重新奉职纳贡。那个时候刘瑁最不济也会凭借着‘临时州牧’的职权以及献土之功,得到封赏、甚至能保全刘焉膝下四个儿子的性命,若是皇帝性子好一点,身家富贵也不是不可期许。

    “还有什么事么?”刘焉把脸侧在软枕上,头上的发髻露出几丝花白的头发,垂在他微阖着的眼皮上,使其愈加显得苍老:“上回你说家那小子,叫揖的,也常往来敬达府上走动?”

    揖是河南偃师人,他的父亲是前益州刺史俭,因为被州中盗贼马相所杀,天下大乱,所以才滞留蜀地。这是刘焉当初请命入蜀的因由,如今这个前刺史之子突然冒了出来,虽然揖是个奢侈享乐、花费无度的人,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焉不得不谨慎待之。

    “就只来了一次,还是听闻来君在蜀郡风头渐盛,特来拜访,后来发现来君待他不过尔尔,也识趣不来了。”吕常知道刘焉想问什么,主动说道:“来君试探过他,此人什么都不知道,观其言行,也不似作伪。”

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难为

    “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夜饮】

    刘焉仍在榻上沉吟不语,像是睡着了一般,仔细看却会发现他眉头微皱,像是在忍着背后复发的疼痛、又像是在为这个看似寻常的小事而感到棘手。

    吕常抿了抿嘴,他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严重的事情,因为前刺史俭为人赋敛无度、贪残放滥,州中百姓、黎庶无不呼嗟愤恨。其父不得民心如此,何况揖其人才干平庸,声名不显,再如何也成不了事。

    只是见刘焉仍是一副忧虑的样子,吕常虽是不解,还是出声宽慰道:“使君难道忘了,当初揖为了不让家财遭贼人惦记,特意向使君敬献数百万钱。使君那时还对在下说‘此人贪财好奢,不足为虑’,故而收容于他。如今不过是在来君府上走动了一次,来君也未有理睬过他,使君又何必多思?”

    “揖的确算不得什么。”刘焉终于开口了,他的鼻音很重,有些闷闷的:“只是有人见我把叔玉管得太紧,所以想借此提醒我。他出去的越晚,供他交游各家的时间就越短、在益州就越不好站稳脚跟。”

    ‘叔玉’说的正是刘瑁,刘焉知道这个儿子向来狂妄、又自以为是,身边围着一帮阿谀奉承的人,被糊弄得终日做着在这乱世中干一番光武皇帝中兴汉室、或者是公孙述割据一方的美梦,但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若是早早的把他放出去了,不仅不利于刘焉的计划,反而会让他在有心人的蛊惑下做出什么逆举来。

    所以刘焉打算再过几天,确定朝廷已经开始派兵攻打张鲁的时候,就把刘瑁放出去慢慢接触益州豪强,那时候来敏作为交换,会主动帮他联合豪强,临时拥立刘瑁为首。而那时候,刘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找到愿意支持他割据的野心家,无论愿不愿意,都会一步一步沿着刘焉为他安排的路走下去。

    这是一个行将就木的父亲,为自己不成器的儿子、乃至于他全家而精心做出的安排。至于该不该全盘告诉刘瑁,刘焉每想起这个儿子的心智,总会不假思索的打消这个念头,索性让他当个泥塑木偶,到时候任人推着他走就是了。

    如果单单只是为了阻止,事情并不难办,如何能镇住底下的暗流、使其安心,又不击碎表面安静的冰层,才是最让刘焉耗费精力的地方。

    吕常在旁安静的等待着,他跟了刘焉这么多年,知道对方哪句话是在与他商量、哪句话是自言自语。良久,刘焉方才沉吟说道:“先让孝裕替我麻烦一趟吧,叔玉曾拜他为师,有他出面,几方人都无话可说。”

    孟光,字孝裕,是河南雒阳人,是孝顺皇帝时的太尉孟郁的后人。孟光在孝灵皇帝时曾担任讲部吏,朝廷迁都长安,其避难逃入蜀地,为刘焉待为宾客,蜀地士人多慕其声名。有孟光在,多少能为刘焉表明态度、稳住局面,而且刘焉心里并不忧惧揖,论起声名他与俭都曾残害过本地豪强,但刘焉却比俭行事更有分寸、更未伤及普通黎庶。

    吕常点头说道:“孟公也曾几次想来见使君,可惜都为人拦下,现在卢氏正往外地为使君投放三官书,不妨由在下将其引入?”

    “不了。”刘焉仍是皱着眉头,刚才若说是因为思虑局势而头痛,此刻他便真的是因为短暂的药效过去而有些头痛脑胀了,他难受的咳嗽了几声,摆了摆手,说道:“我这副样子,见了也说不上什么话,你为我转述也是一样,何况孝裕见了来敬达之后,愈会明白原委。”

    “谨诺。”吕常应道。

    “诶……”刘焉忽然叹道:“来敬达说,黄子琰根据各种迹象推断,朝廷今年会派兵南下,讨伐张鲁。如今已是三月,何故还未得闻讯息?莫不是张鲁有意阻绝?你可得多为我打听清楚,这事可出不得半点差池。”

    吕常正欲点头,忽然,他的脑子里恍然记起了什么,有些自责的说道:“啊!险些忘了告诉……”

    刘焉头上已经沁出了细密的汗水,竟没有理会对方张口欲言的动作,与吕常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道:“屋里太闷热了,你去把窗子打开,看能否放些风进来。”

    吕常听了,也只好先把要说的话放在一边,缓步走到东边的窗下,伸手将窗子推开。今日的天气有些异样,虽说还是如往常那般明朗,但好像是因为城头笼着一层阴云的缘故,使得阳光淡了几分,温度也显得有些闷热。

    不过蜀地的天气一向晴朗、气候适宜,在此生活了三四年的吕常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若是在荆州老家,此时早该春雨连绵、凉爽宜人了。哪像都,前些天下过几场春雨,雨过之后,又复如此。”室内的空气开始流通后,刘焉感觉呼吸都舒缓了几分,缓缓说道:“但不得不说,巴蜀的气候确实是个养老的福地啊……你适才准备与我说什么的?”

    吕常正抬头仰望着灰色的阴云,这天看上去像是要下雨,可四周却还是明晃晃的散射着光,让他有些犹疑。远处的城楼之巅似乎传来隆隆的声音,像是有人敲起了包着牛皮的鼓,低沉有力;又像是传说中的雷兽夔牛从东方而来,在云端天际独步行走,发出阵阵低鸣。

    “吕常。”见吕常老半天站在窗边没有回话,刘焉忍不住唤道,他声音很低,但语气里已经有些不满了。

    一阵凉风吹到吕常的脸上,吕常顿时恍恍惚惚的回过神,立即回道:“唯唯。”

    说着他便疾步走了回来,跪坐在刘焉的榻前,身子略微低伏前倾,对刘焉说道:“我听说孙校尉说,最近阴平的氐人似乎有所异动。”

    刘焉霍然张目,一双满是白翳的眼瞳中满是惊诧:“怎么回事?”

    “听说是阴平有两个叫强端、雷定的年轻氐人,几年前曾带部族一起从阴平逃亡武都,寻求武都氐王窦茂的庇护。今年羌氐之中传闻朝廷将伐凉州宋建以及叛羌,武都氐人担心会祸及自身,故而以窦茂为首,聚兵青泥岭,恃险据守。”吕常一边简单的把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一边在心里懊恼这种事情怎么会在这时候说。

    见刘焉面色镇静,一时没有怪他贻误的意思,吕常不由放下心来,在开始由散漫柔和、变得迅疾呼入的穿堂风中,徐徐说道:“窦茂后来被朝廷之兵击败,于是强端二人只得带着残兵跑回了阴平,也将朝廷大军轻松便击溃氐王窦茂的消息传了过去,阴平羌氐无不震惊。之后消息传到孙校尉手下青羌、叟兵的耳中,孙校尉由是将此事托付告知于我。”

    让两人未曾注意到的是,屋子里忽然间变得凉风习习,天色几乎是瞬间变得昏暗了起来,空中的雷鸣不再隐隐约约,而是肆意的震响着。

    刘焉虽然想起这个孙校尉似乎与刘瑁有颇多往来,但却还没来得及就此事而展开细想,便再度阖上了眼。因为他后背上传来的疼痛再也忍受不住了,这已经干扰到了他绝大多数的精力,刘焉只好懒得去想了,勉力说出今天的最后一句吩咐,像是释然、又像是无奈:“让叔玉出府,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

    ‘沙’

    头顶的屋瓦、庭间的树叶一时发出雨水洒落下来的声音,尘土的浊味被清新的雨水掩盖的无影无踪,吕常忍不住往外望去,只见原本整个黄色的田地骤然间变得阴沉,让人耳目一新。

    室外热闹喧哗,室内安静异常。

    两人一站一卧,谁也没有说话,卧着的那人气息逐渐沉稳,像是一边忍受着疼痛、一边尝试着在嘈杂的雨声中入睡。

    “下雨了?”刘焉伏卧在席上,没头没脑的问道。

    吕常答道:“下雨了。”

    “这时候的江夏也在下雨。”

    刘焉这最后一声叹息又轻又低,柔弱的像是一阵被扬起的尘土,很快便被猛烈的雨水压下。

    “真好啊……”

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枭獍

    “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书康诰】

    吕常口中的那个孙校尉全名叫做孙肇,为刘焉掌管着数千由青羌、叟人组成的军队,是刘焉麾下将领。刘焉起初之所以能在益州立足,除了靠蜀地豪强赵韪的支持、以及张鲁的部曲以外,更重要的还是靠着孙肇手下的这些青羌、叟兵。

    如今张鲁已经不可信任、赵韪与刘焉早已‘以利合、以利分’,故而孙肇便成为了刘焉手中最后一支保证威权、震慑宵小的嫡系部队。

    也是他留给儿子刘瑁,使其在接下来的纷争中,保证他能与来敏等人顺利分享利益与成果、而不被中途抛开的资本与保障。

    只是他不知道,孙肇不仅与刘瑁颇有来往,而且还是刘瑁坚定的支持者。

    待吕常走了之后,刘瑁一下便从席上跳了起来,在得知自己能够随意出府后,他第一个想的竟不是去看望父亲,而是心急火燎的招呼奴仆,说要摆车驾外出。

    吕常静静地待在墙角,默默听完刘瑁这一系列动作之后,本来就不太好看的脸色愈加灰败了几分:“诶……枉费使君曾经那么喜爱他。”

    他捂着胸口沉重的咳嗽了几下,扶着墙一步一步的走了。

    坐在车驾上,待冷静过来后,脸色苍白的刘瑁左思右想,有些心神不定。

    能跟随刘焉千里迢迢来到这方巴山蜀地,见识过其父刘焉在益州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打下一份基业,作为旁观者的刘瑁自有一套捉摸局势的心思。其父当初突然将他关在府中,或许还能解释为是要他静心读书,少出去厮混;如今又突然把他放出去,怎么看也不像是父亲见他读书有成的意思,其中必有未知的隐情。

    这盘旋在心头的疑惑,直到刘瑁秘密来到北城,到了孙肇安置在都的隐秘府邸后,才得到孙肇的解答。在后院的密室内,孙肇有意屏退了左右,无比自信的说道:“看来使君的病情日笃,恐怕将不久于人世。”

    “啊!”刘瑁顿时大惊失色,连声说道:“可我等此前在绵竹的时候,只与广汉彭氏、秦氏打过交道,从未料想过阿翁抱着病躯,会突然将州治移到蜀郡,这一下使我等前面的布置全都落了空。如今要想扎稳脚跟,就得重头开始联系蜀郡这边的豪强,可是、可是阿翁他……我等恐怕是来不及了。”

    “刘君不用怕来不及。”孙肇是个精瘦的中年男人,脸上的皮肤因为常年受风吹雨打,像片枯叶似得干皱发黄。本来平平无奇的相貌,全因他那一双细小却阴狠的眼睛而出彩,他站在刘瑁身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就像是一只灰狼拍打着兔子皮毛上的灰尘,他侃侃说道:“如今这世道,再大的仁义、再响亮的家名都不管用,管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手中的刀!”

    刘瑁眼睛一亮,不由大笑了几声,说道:“没错,阿翁当年就是仰仗刀兵,一路杀了不知多少盗贼、豪强,乃有今日这般局面!如今有孙将军为我出力,我又何愁不能为我阿翁守下这方沃土?”

    孙肇当初随刘焉入蜀,曾与刘瑁一同跋山涉水、经历艰险,彼此有过一段交情。刘焉在蜀地只有刘瑁一个继承人,如今刘焉眼见就快死了,不趁着这时候支持刘瑁为益州之主,拿下‘拥立’之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去?

    至于来敏私下派人与他说的话,孙肇是全然不放心上的,一来是作为亲自一步步走完秦岭山道的人来说,他认为那个孱弱的朝廷即便振作些许,打败了外强中干的氐人,也不一定能打下汉中。而且就算退一步说,即便是打下了,他只要守住剑阁、葭萌等关隘,背靠益州钱粮,也必然能让朝廷在关下铩羽而归。

    “刘君且放心。”孙肇冷冷说道:“在这益州,就算是赵韪的私兵部曲也奈何不了我手中的叟兵。”

    听了这话,刘瑁自然要给孙肇许下好处,他唇角向上一挑,自信满满的对他说道:“如若事成,你便是我手下大将,整个巴郡都将是你的,你我可共享富贵!”

    孙肇配合的抱拳说道:“多谢刘君厚爱!”

    刘瑁轻轻‘嗯’了一下,然后静静听着窗外淋漓的雨声,又在室内继续踱了几个来回,凝眉深思,刚才那番说辞似乎并未让其心安。过了好半晌,才听他背对着孙肇,朝桌上灯烛说道:“我这段时日不得出门,不知外间有什么新鲜事没有?比如那个来敬达,我看他此行南下,绝非投奔亲友那么简单。”

    孙肇低眸细思,停顿了片刻,方道:“刘君睿鉴,来敬达这个人不简单,他这段时日频频走访蜀郡各家,似乎是在为朝廷做说客,就连我也曾与其接触过。”

    刘瑁心中一动,立即转过身来,状若无意的问道:“他亲自来找的你?”

    “不是。”孙肇坦诚的直视刘瑁,语气平静的说道:“是吴班。”

    刘瑁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径直移开目光,轻蔑的说道:“吴氏向来是趋势附利,当年听说巴蜀有天子气,非要赖着我父来益州。又还想说动我阿翁,把女儿许给我。如今,哼,这门庭倒是换的挺快。”

    孙肇淡淡说道:“士族豪强,能立数十年乃至百年家业,就得要有应风而动的本事。”

    “是啊。”刘瑁脑筋转得很快,既然不是来敏亲自说项,那就说明彼等在一开始,便对拉拢孙肇这等刘焉手下亲信这件事很不自信,这样想着,他心里就有了底:“来敬达还能怎么做说客,鼓动益州豪强在我阿翁亡故之后,率土归附朝廷?口说无凭,彼等如何会笃定这些享乐惯了的豪强会听他一人之言?如何笃定我等就会听其施为?此外,张鲁在汉中杀官害民,他会愿意拱手而降?”

    刘瑁等了片刻,发现孙肇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不由好奇的问道:“怎么了?”

    孙肇默然少时,说道:“朝廷已经派兵南下了,前些天已击败了拦道的氐人,如今应是在阳平关下,与张鲁交战。”

    “什么?”刘瑁觉得不可思议,更是从未想过会这般突如其来:“朝廷已经派兵了?那为何这些天蜀地一点动静都没有?”

    未及孙肇答话,刘瑁便想明白了:“难道张鲁也在等、咳,在等益州出现变乱?”

    他及时收了口,虽然二人此时心知肚明,但这个‘也’字直白的说出去未免也太过不孝。

    刘瑁见孙肇面色不改,遂补充说道:“当初此人归附的时候我就知道,此人贼子之心,不仅派妖妇蛊惑我父,如今竟还想图我益州,简直死有余辜!”

    “这件事瞒不了多久,益州豪强多有派往阴平、汉中行走的商贾,他们只会比我等晚知道几天而已。眼下无论卢氏妖妇有什么图谋,都不重要,只要刘使君还在一日,彼等就不敢有所妄动。”孙肇低声说道:“何况此时此刻,朝廷还在阳平关外与张鲁交战,张鲁就算要图我益州,现在也脱身不得。首要之事,还是刘君要在这些天多寻访名士,时刻不能离刘使君左右,以防有变。”

    “好、好。”刘瑁接口说道,临了还不忘嘱咐孙肇:“来敬达那里,你最好还是敬而远之,莫要遭其算计了。彼等所为,我父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没有动静,我想还是病重无力、或者是要留待我日后拿来立威的缘故。”

    孙肇不知是听明白了还是没听明白,简单答了个‘喏’字,算作回应。

第一百六十三章 谋望成着

    “孤棹夷犹期独往,曲栏愁绝悔长凭。”【浦津河亭】

    蜀地自古以来便是天下首屈的富实之地,畅兴奢侈攀比之风,凡货殖商贾,百姓豪强,无不锦衣玉食,就连出行的车辆都要在不僭越违制的前提下讲究光鲜亮丽。

    尽管作为他乡之客,来敏在此也得入乡随俗,往来拜访之际,无不出行轩车、前后扈从骑士。他的这一切行当都是由吴氏提供,这几个月以来,来敏正是利用自己江夏来氏的声名,以及这番高调的阵势,来往于蜀郡各家之中。他也不怕卢夫人会在暗中做什么手脚,毕竟这里是豪强云集的蜀郡,而不是五斗米道信徒众多的巴郡。

    轩车载着来敏回到刘焉赠与的府邸,刚换了便服、洗了脸,正打算好些休息,只听得帘钩叮咚作响,抬眼看时,一名七八岁大的幼童打起门帘,站在门边。那幼童不似养尊处优的士人那般白皙,却也是健康正常的肤色,相貌普普通通,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像是两颗黑色珍珠。

    那幼童抿了抿嘴,迎着来敏的视线说了声:“先生!”

    “阿卤。”来敏亲切的唤着对方的小名,对他招了招手:“过来说话。”

    这幼童的大名唤作吕,是刘焉身边老护卫吕常的独子,自从拜入来敏门下以后,吕便经常到府上听候教导。起初来敏收下吕只是为了例行应付、给刘焉以及吕常一个交代,可后来却发现,吕这个孩子虽然不爱说话,但其实是个内秀于中的人,是块难得的璞玉。

    由此来敏愈为上了心,渐渐地把他当做自己真正的学生一样打算倾囊相授,不过可惜的是,他发现吕似乎对儒家经义没有多大兴趣,反倒是更喜欢一下《管子》之类的理论。这让来敏有些心情复杂,不知道是不是该继续强迫他研习经义、还是为他另寻名师,以免辜负了这等禀赋。

    “先生,费公来了。”吕揭开帘子有些腼腆的往里走了一步,少年清音朗声,宛如室外雨水叮咚。

    正说着,两鬓斑白的费伯仁便安闲踏进室内,他这些天常与来敏共车偕行,彼此早已不拘礼数,所以也不在门亭苍头的挡驾之列。费伯仁也穿着一件便服,看到来敏手头正准备拿书来看,轻松的笑道:“如此大雨,还能静下心读书,你倒是清兴不浅!”

    “天降大雨,饶是寻常黎庶也都留屋不出、无事可做,何况是我?”来敏将书简放在一边,笑着回答道。

    费伯仁脱下湿透了的丝履,光着脚踩在木地板上,径直走到来敏下首的客席上坐好:“我刚从使君府上来,有些事,不知道你听说了没有。”

    “也是才知道不久。”来敏指了指侍候在一旁、正与跟在费伯仁身后进来的费交流眼神的吕,示意道:“多亏有吕公代为沟通内外,不然,我等想见使君一面都难。”

    吕不再与费纠缠,立即回道:“家君勤劳王事,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费伯仁刚才旁观了费与吕这两个孩子之间在大人眼皮子底下的小动作,着实没料到好动活泼的费居然会和沉静寡言的吕玩到一起去,他捋须笑看,也不说破。

    还是来敏说道:“此间无需侍奉,你二人且先下去休息吧。”

    费立即应了一声,与吕执礼拜谢之后,便拉着对方走了出去。两人一同站在檐下看雨,费兴许是身边一直鲜少同龄人,遇见吕后直觉特别亲切,何况又都是荆州老乡,于是在他旁边说了好些关于荆州风物人情的话。直到吕有些不耐了,生硬的说道:“我要回去看书了。”

    “别啊,一个人看书多没意思。”费赶紧拦着他,说道:“你陪我出去寻个人如何?”

    “我为何要陪你?”吕皱着眉头,一直以来他都很疑惑这个事情,他与费并不相熟,对方一介江夏豪强出身,要呼朋引伴,何必扯上家世寒微的自己?说起来,自从拜入来敏门下,这些天的确有不少往日根本不会瞧他们一眼的豪强子弟来与他结交,这个费也是其中的一员么?

    费往来敏等人所在的地方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吕知道对方这是想私下里为来敏等人排忧解难了,来敏虽然个人素有名望,但行事之间惹人注目、仍有许多不方便。如果由他们几个孩子作为初次接触,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便利,于是吕问道:“找谁?”

    “董公的儿子,董允。”费年纪虽小,但性情却十分大方磊落,他好似不知吕内心里的活动,顾自说道:“你不认识不要紧,跟我去见一面就好了。董公的身份可不一般,其先祖本是巴郡江州人,后来迁往南郡枝江,这两年又率宗族西迁回蜀。你想必也知道,益州一直都有外地、本地士人之分,这个董公可是两边都能说得上话的。”

    费年纪虽小,但由于时刻跟随在族父费伯仁身边,耳濡目染,知晓许多隐秘事故,心智自然比同龄者要早熟。吕知道费寻董允是假、借机试探董和的态度才是真,这段时间经过来敏的努力,已经有不少豪强倾向于他了。董和虽然不是分量最重,但若能说其表态,这也算是锦上添花。

    “这么说,朝廷此时正顿兵阳平关外、寸步难进?”费伯仁想了一想,说道:“不过依此前,朝廷大军轻易便击败凭恃山险的氐王来看,朝廷此番调遣而来的将兵皆为精锐,料想这阳平再是险要,克平关隘,也不过计日而已。”

    来敏朝费伯仁倾起上身,说道:“朝廷如今正紧着攻城讨贼,我等在蜀地也要抓紧了。”

    “正是此理。”费伯仁拱拱手,说道:“却不知这些天来,敬达可有什么进展?”

    “蜀郡张氏、杜氏,犍为张氏、费氏、杨氏等豪强闻说朝廷振奋、又知刘使君身体近况,皆早有意动,但兵来之前,也只是观望而已。如今朝廷已经动兵汉中,最多数月便能南入益州,彼等也该做出决断了。”来敏自知大军就在数百里之外的阳平关,底气也足了些:“若还是虚与委蛇、推诿敷衍,以后可就得悔恨莫及。”

    “此时却要早些知会彼等,再过几日,汉中的消息传来以后,会有更多人主动上门造访。”费伯仁点了点头,若不是刘焉病体残躯、来者又是堂堂正正的朝廷之军,他也不至于会跟来敏商议着一仗不打就急着望风输诚。

第一百六十四章 阴雨之期

    “因其利而利之,俾不失其性也。”【南阳文学颂】

    当然,这也不算是背叛之举,而是重归朝廷治下,费伯仁毫无心理负担的想着,忽然问道:“倘若朝廷一旦打下汉中,张鲁败亡,益州扰攘混乱,届时仅凭刘瑁一人,恐难以团聚人心,非得有重兵相佐不可。校尉孙肇乃刘公腹心,手绾羌叟之兵,若能为我等所用,足堪弹压局势。”

    说到这里,来敏却是有些挫败的说道:“孙肇此人实在冥顽,第一次见过吴元雄之后,获知来意,便再不理睬。我看他要么是另有打算、要么是一心只听刘使君之令。”

    “或许是前者居多。”费伯仁深思良久,谨慎的说道。

    “什么?”

    “敬达有所不知,孙肇此人平日里曾与刘瑁多有往来,交情不浅。若是我所料不差,刘瑁定然已与孙肇有过谋议。”费伯仁说道。

    “天下事岂有如此!”来敏想起去年来绵竹时,与刘瑁的一番话不投机的交谈。虽然在事后隐约猜测出了对方或许有不孝之举,但二三十年的儒学伦理却让他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如今被费伯仁委婉的点破,来敏顿时有牢骚要发了:“刘使君怎会生出这般逆子!”

    “刘瑁向来狂悖轻傲,此人在家行三,本来刘公一死,益州这基业本轮不到他,可谁让刘公其余三子皆在关中、膝下唯有刘瑁一人。依我看刘公心里也有数,只是念及长安诸子,不得不由刘瑁在其死后出面罢了。”费伯仁说道。

    如今为了让刘诞等人能在长安保全富贵性命,就必须要由刘瑁通过完成献土归附之功,以折罪补过。刘焉为了达到这个结果可谓是煞费苦心,先是迁移州治,拉开与张鲁的距离、再派甚有威望的孟光出面说和,主动向豪强低头妥协、最后凭借孙肇的兵力,软硬兼施,让豪强同样刘瑁在其死后暂代州牧。

    若是朝廷那时势如破竹,顺利打下汉中,进逼剑阁,那么刘瑁大可凭领头人的身份、与来敏一同率众归附;若是朝廷没能打下汉中,那么刘瑁照样能借此平稳继承益州,他刘氏还能保有这块家业。

    真正的政客没有朋友,来敏心知肚明,他与刘焉只是互信互利的程度而已。别看现在刘焉对他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可一旦朝廷没能对益州造成威胁,后继者刘瑁完全会杀了他这一批主和派的头来立威。

    虽然来敏与黄琬在一开始也没真心为刘焉打算过,但此时身份互换之后,来敏还是不免有些心寒。

    “不行!”来敏忽然说道:“如今不能将全部的念想盼在孙肇一人身上,我等得另谋一条出路才行。”

    费伯仁倒是把他的话好好想了一通,叹口气答说道:“我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只是益州坐拥强兵之人,不过汉中张鲁、校尉孙肇、以及江州赵韪。张鲁与孙肇是不指望了,而赵韪也不是个易与之辈,彼态度暧昧、心思难定,又远在江州,就连刘公都调他不动。依我看,此人不仅帮不上忙,我等更还要防着他另生事端!”

    “此人不需管他,他远在江州,我等只要控制蜀郡,待朝廷打下汉中,便可北迎王师。王师一到,就算赵韪再有想法也是默然无计。”来敏放低了声音说道:“眼下当务,乃是蜀郡的兵马能否在紧要时刻,为我等所用。但有蜀郡郡兵在手,纵然不能压制孙肇,也能防其独大。”

    费伯仁想了一想,忽然说道:“都附近兵马,除了驻兵雒县的孙肇以外,还有两支兵马。一支是蜀郡北部都尉高靖手下郡兵……”

    “且慢。”来敏皱着眉说道:“若我未有记错,这个高靖,在今年元月就病逝了吧?”

    “没错,高靖亡故以后,北部都尉一职始终未曾安排继任,所部兵马,皆由沈弥、娄发二人代领。”费伯仁细细的为来敏陈说道:“而这两人,则皆奉另一人为兄长,那人手下所掌的就是我适才所言、都附近第二支兵马。”

    “喔、喔。”来敏大为点头,他已知道费伯仁所指为谁了:“刚补为蜀郡丞的甘宁?”

    说完,他又有些犹疑了:“可这人向来轻薄无礼、好杀人劫掠,我等能说服他么?”

    “凡轻侠者,多好利重义,甘宁此人殊为尤甚,其生性好奢、好放大言,却极守信诺。只要敬达能许下重利,自不难诱之襄助,得此一人,可得半数郡兵、乃至江上盗寇。”费伯仁捋须说完,身子往后一仰,颇有运筹帷幄的气概。

    而来敏却正好相反,低着头悄然无语,片刻,方才问道:“然我这段时期,皆是与豪强大姓往来,从未与其有过交集。仓促与会,为人所轻倒是其次,彼若误以为我有意藐视,那可就麻烦了。”

    “所以,此事还得仰赖到已亡故的高靖身上。”费伯仁很快、又很笃定的说道。

    “可他不是病故了么?”来敏问道。

    费伯仁想了一下说,复又说道:“虽已病故,但因为子嗣不在蜀地,故而暂时停丧不葬。前些日子,其子高柔从兖州陈留出发、走白帝而入蜀,于今正好就在都预备丧事。现在的蜀郡太守高同为陈留高氏,丧事一始,蜀郡无论大小,皆要前往敬奉,聊表丧仪。敬达尽可一去,就算不能借此与甘宁搭上关系,但能结好太守,也算不虚一行。”

    “嗯……”来敏这三个月来走访各家,对本地太守也是过府拜访过几次,这个太守高拙于智计,一心扑在经义上。在与来敏仅有的几次谈话中,通篇不离他的政绩在城南翻修重建的文翁石室。

    来敏与其沟通后,发现对方确实对除了儒学以外的东西没有任何兴趣,只要保他心心念念的文翁石室不受损坏,无论谁来主政益州,他都不会反对。在当初知道高的立场之后,来敏也不再打算拉拢对方,将其抛在脑后了,此时费伯仁又将其当做一个继续攻克的关键,这让来敏又再度重视了起来。

    他沉吟道:“高府君常与我研讨经义,其族子高柔力行千里险阻,有如此孝行,我如何也要前去拜访一回。”

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帏宾迎

    “斩衰裳,苴杖,立于丧次,宾客吊唁无不哀者。”【说苑修文】

    两汉以降,葬期不一,从收敛遗体到正式下葬中间少则两三月、多则一年。尤其是大抵在西汉末年开始,便屡有停丧不葬之风,其中有许多种原因,譬如时日禁忌、求择吉地、家贫无力治丧等等。

    而蜀郡北部都尉高靖病故之后迟迟未葬,则属于另外最常见的一种,也就是因为客死他乡、社会动乱而不能及时归葬。

    如今其子高柔千里迢迢,远道而来,这场延迟已久的丧事,终于得以在孝子临场的情况下开始了。

    早有预谋的来敏换了一身素净的衣服、由吕作为童子,随行前往高府吊唁。他只到了一会的功夫,便先后看见了蜀郡有名有姓的几家豪强,几人点头示意了一下,便一脸肃穆的站在一旁。那幅纷扰沉寂的景象,简直像是在为后面更大的一次丧事进行预演。

    不管来时打着什么想法,来敏还是对高柔这个孝子心存敬佩,毕竟不是谁都能冒着沿途战乱、千里赶来迎丧的。看着一脸哀戚之色的年轻人,穿着衰麻,木然的跪坐在灵柩前,来敏忍不住轻叹了一声,来到他身边,一言不发。

    高柔虽然不曾抬头,却也知道身边人的动静,见他不像其他人那样例行公事似得说句‘节哀’便走,心里不由多了几分感动。

    不多时便有门亭长高声喊道:“州牧之子到。”

    来敏微微错愕之际,只见刘瑁脚下迈着有些虚浮的步子,缓步走进奠堂。他是代表其父刘焉过来吊唁的,当众陈说了祭词、奉上丧仪钱帛。行过礼节过后,刘瑁又对起身相迎的高柔说了几句安慰的话,目光却时不时的在来敏身上扫视着:“足下纯孝,竟不顾山险盗贼、跋涉至此,我实在是敬佩万分。”

    高柔虽然面色悲痛,待他抬眼看向刘瑁时,却是应答从容:“天下岂有不相见之父子?蜀地虽隔千里,艰险阻绝,为人子者,也不得不往。”

    “猛兽不为害,山川不能阻,《孝经》所谓‘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居上不骄,为下不乱’,说的便是文惠了吧?”来敏忽然朗声言道。

    在场众人不知道来敏话里的意思,纷纷顺着话头赞叹高柔不远千里而来的孝行,说得高柔连连摆手,神色有些惶然,似乎不想借此搏名。众人也是知道场合,只淡淡议论了几句后,便继续忙着各自的事去了。唯独刘瑁脸上有些挂不住,虽然来敏说的不甚明确,但他还是自觉的代入了进去。

    因为来敏刚才所言的下一句话就是‘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这分明是在借此警告刘瑁。

    高柔眼底流出一丝异色,饶有兴致的打量了这两人一眼后,便借故离开接待别的宾客去了。

    来敏任由对方狠狠瞪着,待高柔借故离去后,他向刘瑁迈前一步,似乎有话要说。谁知刘瑁竟不再看他,转身便走到一边去了,似乎想借机与高柔搭话。但高柔看上去忙于迎来送往,一时无暇顾及于他,这让刘瑁病态般发白的脸色顿时灰败了几分。

    “此人太狂妄了,真是糟蹋了刘使君的一番布置。”吴班今天穿着一身干净利落的素色武服,腰挂短剑,在来敏身后凑了过来:“长安城的刘诞、刘范等兄弟,论性情与才干,哪一个不比他强?”

    来敏面上飞快的闪过几分鄙夷之色,深以为然,说道:“或许刘公是怕他在朝中惹下祸端,才将其带入蜀地,而不仅是宠爱此人的缘故……”

    话虽如此,来敏仍是对刘焉的态度心知肚明,对方是真的很疼爱这个儿子的,不然也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有传其家业的想法。只是让来敏搞不懂的是,刘瑁无论容貌还是性情都不像其父,也无出彩之处,刘焉难道是眼拙么?

    吴班正好看到来敏此刻的神情,正欲再言,忽然又改了口,视线越过来敏望向前门,说道:“他来了。”

    话音刚落,只听一阵清脆的铃声由远而来,来敏放眼看去,一个身形雄壮的青年汉子昂首阔步的走了进来,他身上穿着低调却不失豪奢的锦衣,身后跟着的几人也俱是穿着文绣、做游侠打扮。这名青年汉子的腰间挂着一只做工粗糙、看上去极为破旧的铜铃铛,走起路来叮铃作响,远近皆闻。

    “这就是甘宁?”来敏看向吴班,低声感慨着说道:“看来蜀中亦不乏英豪。”

    他在初入蜀地的时候,便曾对吴班说蜀地民风绵软,甚少气概。如今见到巴郡人甘宁之后,自觉承认了失言,让吴班未免觉得有些好笑。

    “不仅气势豪迈,此人看似粗猛,却熟知分寸、礼数。不错,不错。”来敏听说甘宁性喜豪奢,只穿绣有繁杂花纹的锦衣,乘船出行,皆用缯锦维系,去则舍弃。如今甘宁来参加高靖的丧礼,身上穿着的是暗色的锦衣,衣服上只有少许纹饰,可谓是简单到了极点,表现出了对陈留高氏最大的尊重。

    “既如此,那我现在去与他攀谈?”吴班曾经也以豪侠的身份称名于陈留,如今遇上同样好游侠之事的甘宁,心思立时跃跃欲试起来。

    来敏点了点头,游侠之间或许有着属于他们圈子之间的共同话题与沟通渠道,由吴班出面先行交涉,可以给他们二者之间留一个合适的缓冲。

    这般想着,他便挪步走到另外一边,在那里,吴班的族兄吴懿正在与太守高轻声叙谈。说起来,蜀郡太守高也是出身陈留高氏,不仅与高柔同族,更与吴懿都是陈留乡人。这次他们两兄弟同时出面,各有所专,就是为了双管齐下。

    高是个文质儒雅的中年人,年纪约有四十余岁,同在他乡为异客,高与吴懿本该有许多话可说,只是高对于吴懿有意无意的将话题引到当前局势上的行为,常用一句闲话轻飘飘的带过,转而去大谈特谈、他那引以为郡守任上政绩之最的‘文翁石室’,与蜀郡教化的心得。

    来敏在一旁听了一半就明白了几分,高此人不是不明事故,他是故意耍滑,不肯轻易表态。像这样精于世故的二千石大吏,没有眼见为实的利益,很难让他真心支持。这样想着,原本对今天这件事信心满满的来敏忽然有些没了底,正在犹疑之际,只见吴班一脸失落的走了回来。

    “如何了?”来敏心里一沉,看吴班这副神色就知道结果不容乐观。

    果然,吴班闻言,却不说话,只是微微地摇了摇头。

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剑而行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说苑正谏】

    来敏于是对高告罪而出,带着吴班走了出去,沿着庑廊寻了个僻静处,仔细追问了起来。

    吴班这才如实道:“他说‘来君绝无官身,其言不可轻信’,得从长再议。”

    “我虽无官身,但我背后却站着的是黄公。”来敏有些不可置信的说道:“那甘宁本是南阳人,江夏黄氏的声名、黄公个人在天下间的威望,他难道还不知道吗?”

    “知道,但他说‘黄公不是朝廷’。”吴班面露苦色。

    来敏下意识的就说道:“黄公如何不能代表朝……”

    话说到一半他便下意识的住了口,是了,黄琬如今闲居在家,无权无势,的确不能代表朝廷。这些天来敏全靠着自己过人的口才、刻意塑造出来的气度、以及黄琬的家世名望,让益州豪强误以为他们此行背负着皇命。其实他此行背负的仅仅只是黄琬指派的使命、而不是朝廷的授意。

    这是一次私人筹划的行动,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朝廷被来敏拉着虎皮做大旗,糊弄了不少人而已。如今被甘宁当面戳破,来敏面上有些不自在,但他心里却更为疑惑的是:“他是如何知道的?”

    “也不是说如何知道的。”吴班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小心的环顾四周,此时微雨绵绵,四下无人,他这才一字一顿的说道:“他只是想要朝廷给个凭据,譬如事成之后应封何职、该授何官。可来君你也知道,这些东西,我又如何能说得清?我稍微含糊了一下,他就说我等不可‘轻信’了。”

    来敏再次惊讶了,他本来以为吴班只是会与对方打好交情,试探一二,等轮到摊牌的时候再由他亲自出面。谁知道吴班一下子把这种话都说出去了,这让他有些着恼:“你与他说了这么多?”

    此话一出,吴班脸上也尴尬起来,试图解释道:“来君!不是我要说,而是根本瞒不住。如今司隶校尉裴公率军攻打阳平的事情早已通过阴平道的那些氐人传过来了,甘宁是蜀郡丞、身边又跟着一批消息灵通的轻侠,如何会不知道朝廷南征的事?我这次代来君与他攀谈,他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说完,吴班眼色不由有些鄙夷、忿然的说道:“同样是联合聚势,别人家倒不曾对来君直接问及官爵利禄,都是彼此心知,唯独这个甘宁,竟张口就要官爵,生怕人事后不会给他似得……也不知此人怎么混上的郡丞,到头来还是改不了轻侠好利的习性。”

    来敏听了,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失望,怅然道:“诶,这可如何是好……”

    他本来只以为甘宁是那种勇而无谋的豪侠之辈,口头许下钱帛就是了,怎料对方心思缜密……如今都附近的两支重要军事力量都不支持自己,难道最后真要眼看着刘瑁这个变数依仗孙肇的部众率领州郡?

    吴班见来敏心神不宁,心里知道是自己办砸了事,又以为来敏同时也在担心事情泄露,于是说道:“来君且放心,那甘宁也说了,不会将今日之事外传出去,他是个讲信重义的人,不会说谎。”

    来敏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一阵微风吹过,终于让他紊乱的心情彻底平静了下来。如果甘宁笼络不住、蜀郡太守高这里又不肯松口,那么他也就只能做最坏的打算了,只希望结果不会太坏。

    甘宁与高靖并无深交,只是看着同僚一场的份上来走个形式,如今丧仪已经送到、礼也敬了,他再留在此处,与那些豪强名士混迹在一起,倒显得很是格格不入了。

    他在客席上坐了一会,四周都是轻声细语的交谈声,没有一个人将目光往他这里停留半分,仿佛当他不存在似得;即便是短暂停留了,那也是带着不屑与轻蔑的眼神。这让甘宁很受屈辱,若是寻常长吏敢这么对他,他早就拔刀相向了。然而这里是都、不是巴郡小县,在座的都是豪强高门,他即便是头熊、也得在这群白鹅中间好生卧着。

    过了半晌,他再也坐不住,起身招呼道:“走!”

    候在外间的轻侠随从们如释重负,纷纷聚在甘宁身边,招摇着往门外走去。

    甘宁走在一侧狭长的庑廊上、准备绕到正门,迎面却不知从何处悄无声息的走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苍头,身躯瘦弱、胡子拉碴,穿着一身再寻常不过的短褐,衣服下摆露出两条黝黑结实的小腿。

    这个苍头的样子虽然老,走起路来却步步生风,好似有股一往无前的气势,像是身前有座巨岩,非要靠自己的血肉之躯撞开不可。

    甘宁走在正中间,这种地位低下的老苍头根本不值得他停步相让,他身边的几个随从也已经开始叫了起来,催促那人让开。可那老苍头却像是耳聋了一样,脚下步子不停,反倒抬起眼睑,与甘宁对视了一下。

    那老苍头的眼睛仿若深渊寒潭,表面波澜不兴,底下却翻涌着刀光剑影。

    他往腰间虚扶了一下,甘宁这才发现这个老苍头的腰间竟还挂着一把剑,跟他腰间挂着的皮鞘玉饰的剑比起来,对方的剑就像是一条生锈的废铁但就是那条未出鞘的废铁,让甘宁发自内心的感到惊惧。

    “大兄,大兄!”沈弥在一旁说道,将甘宁从失神中唤了回来。

    “这老翁不知轻重,竟敢直接冲撞过来,大兄不让我等把他擒下也就算了,又何故把路给让开了?”沈弥观察着甘宁的神色,好奇的追问道。

    甘宁此时才发现自己不知怎么竟站在了庑廊的边上,栏杆外飞散的细雨沾湿了他半边肩膀,他回头望去,说道:“此人是个用剑的高手。”

    “高手?”沈弥跟着回头看去,只见那个平平无奇的老苍头正站在厅堂前的小块空地上,像个木头一样垂手而立,似乎在等候着什么人。

    “此人剑术定然精妙,远在吴班那小子之上。”甘宁死死地盯着那个老苍头,然而对方像是没有察觉到这犹如实质般的目光,仍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无奈,甘宁只好收回了目光,说道:“我从未在蜀地见过此等人物。”

    “我记得他。”甘宁身边的娄发有个记人的本事,此时顺着甘宁的目光看了过去,开口说道:“他好像是本郡长史新募的护卫。”

    “护卫?那就是连宾客都不如了?”甘宁大为皱眉,实在想不通有如此剑术的人怎么会屈尊到一个长史家里当护卫。

    娄发忽然指着远处说道:“大兄你看现在从里头出来的那小子,他是本郡长史的小叔子,名叫裴俊,此人就是跟着这个裴俊一起过来的。”

    “裴俊……”甘宁看着远处那个年纪十六七岁左右、被老苍头撑伞侍奉着走下台阶的小子,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联系到了什么。这思考没有持续多久,见对方有向自己这边走过来的趋势,甘宁慌也似的吩咐道:“走,先回去再说!”

    甘宁等人走了没多久,裴俊优哉游哉的来到这处庑廊下,他的相貌与裴潜有六七分相似,只是眉宇之间比裴潜要多了几分稳重,看上去很有城府。他目光一瞬不瞬的盯看着乱飞的细雨,对着前方问道:“如何?”

    “同为剑客,习剑之人,他不可能注意不到我。”身边的老苍头微阖着双眸,平静安详的样子,从外表上看,简直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老人。

    “论剑术,天下谁能及得上你?王公可是大方之家,既然王公说彼等已经注意到了,那就是真的注意到了。”裴俊好整以暇的说道:“接下来,就等他亲自上门吧。不然像来公那般上赶着去寻他,反倒会遭人看轻、落了下乘。”

第一百六十七章 骆谷行军

    “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飞仙阁】

    高大的乔木在头顶上遮盖出一层厚厚的墨绿深云,在墨绿深云之外更是一片黑沉沉、低压压的天空。风停树静,四周散着灰白色的微光,一行五千人的队伍沉默着在这条被遮蔽得近乎于无的小道上忍受着闷热与乏味,像不知疲倦的机器一般缓缓的前行着。

    树林间偶尔会传来几声‘啾啾’的鸟叫,抬眼看过去,会发现一片巴掌大的、青绿的‘树叶’以平滑的轨迹,迅速的从这棵树的枝头飞到另一处的枝干上。仔细一看,原来那‘树叶’是一只全身青翠的鸟儿,站在树枝上,不时地偏头歪脑,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支队伍。

    走在队伍前头是一个面容坚毅、相貌端正的男人,他的身子并不是特别壮硕,却给人一种力不能破的气势。此人的每一步都很沉稳,就如他谨慎踏实的作风,在这支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声望。

    步兵校尉徐晃,自打成为偏师,轻装简从走入骆谷以后,他便始终身先士卒、与前方的向导一同为后方部众斩荆开道,这也是让近半个月以来不见人间县乡的五千部众,始终保持军心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但在南北军内部,却是按照的是皇帝根据后世《武经总要》所定下的‘十里齐整休息、三十里会干粮、六十里食宿’的规矩。即便是在这群山之中,昼短夜长,带兵严整的徐晃也依然执行着这个定规。

    他抬眼看了下密不透光的层层树冠,在心里估算了行程之后,利落的把手一摆,说道:“传令休息,除了寻水源的辅兵以外,其余人等不得擅离队伍、更不得私入丛林深处。”

    “谨诺。”行军司马孟达略松了一口气,毫不迟疑的应下,旋即转身往后传令去了。

    “再派斥候往前看看,还有多远出谷。”徐晃又吩咐完,往林子里环顾了一圈,发现在数步开外的一棵松树下有一块磨盘大小的石头,石头上爬满了青苔,像是铺上一层厚厚的毡毯。

    于是徐晃便带着几个人往那块大青石走了过去,径直坐在青石旁边一条露出泥土的树根上。刚一坐下,这个二千石的北军步兵校尉便毫无风度的把两腿尽情的在地上伸直,并用拳捶了捶腿,嘴里似有若无的嗯了一声,微眯着眼,很是惬意放松的样子。

    身边跟着的监军谒者法正知道徐晃虽性情严谨,但相处起来也是个不摆架子的,作为军中权力仅次于徐晃的法正,此时也有样学样,跟着坐在徐晃的下首,舒展了一下发酸的双腿。

    “都别站着了,挑个干净的地方坐会。”徐晃这时把两条腿收了起来,半蹲半坐的对剩下几个站着的都尉们说道。

    彼等也不客套,径直坐了,随后没过多久,分散在军中各部、曲、营、屯的司马赵云、太史慈等由皇帝亲自指派的年轻将官们闻讯赶了过来。众人围着那一块大青石坐成一圈,见徐晃吩咐人在青石上铺好行军地图,一个个默不作声,静待对方先做发言。

    徐晃看了看羽林军司马赵云,又看了看行军司马太史慈、孟达,这些年轻人虽经长途跋涉,仪表疏于打理、面上有些许疲惫之色,有些人比如说孟达,脸上都瘦了一大圈,但还是精气神十足,仿佛只待徐晃下令,便立即能提刀上阵。他满意的点了点头,皇帝亲自挑选的这些殿前羽林郎果有不凡之处,假以时日,便会是军中砥柱。

    “孝直,我看你身子不好,这五六百里的山路过来,倒真是有劳你了。”徐晃看了身形相对来说比较孱弱的法正一眼,如是说道。

    “国家曾与在下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凡事还是得亲身体会’,人常说入蜀之艰险,直到今日亲身见识了,才算是切实体悟,这过程远比读书按图更有效用。”法正轻声说道。

    说起来,他曾与徐晃有过一段交集,在初平三年的时候,皇帝出城阅兵,考校南北军大小将官,当时徐晃就与一个叫王昌的人因为讨平蓝田贼刘雄鸣有功,而得被召见。法正那时颇为钦慕屡出奇谋、不费兵卒便说降巨寇的王昌,后来在奉命问过徐晃几个有关于行军布阵、临机应变的问题;以及王昌的底细败露之后,法正便开始转而对徐晃另眼相看。

    也正是因为那时候,徐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险些被人夺功埋没的小军候,一跃而成为皇帝口中的‘上将军’。从此简在帝心,一路顺风顺水,不消一年便成了步兵校尉,如今独领一军,执行奇袭汉中的重任。

    “是啊。”徐晃微微颔首,点头说道:“你擅于军略,兵家言语之外,经常还有自己的见解。就只是缺少临阵的经验,不过此战过后,便算是再无缺憾了。”

    因为两人之间有这么一番误会、释然、敬慕的事故在,所以法正在军中与徐晃很是合得来,时不时以晚辈的身份向徐晃请教实战临阵的经验,又大方的与徐晃研究兵法。

    不仅如此,在他们讨论的时候,身边常有赵云、孟达、太史慈等年轻将官跟着旁听,他们本来就心智远胜常人,亲身听了一代名将与谋士的研讨之后,于行军布阵,各自有了几分独到的心得。

    上层将领之间在行军之余还不忘学习兵法,这股风气被法正有意无意的刮往下层军兵。他根据皇帝临行前的嘱咐,以及‘夜校’的成例,在步兵营休息时,特意选拔召集那些在行军途中帮助袍泽、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低级军兵,对他们讲授基本的道德伦理和军事常识作为嘉奖。

    那些军兵受到教诲之后,转头又将这些传递给其他人,这么一系列动作下去,法正与徐晃一文一武,配合无间,让这支五千人的部众,在莽莽群山之中,未曾因为久不见人迹、长途跋涉而产生心理崩溃等事故,反而让他们更为凝聚。

第一百六十八章 兴势云雷

    “其间乔木夹道,行者遇夜或宿于岩穴间。出褒城,地始平。”【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上】

    隔着层层森林,山下依然有轰鸣的激流急湍,沿着数万年凭自然伟力开辟的河道,冲击着南下,与汉水相合。

    徐晃微微闭上眼睛,静听着仿佛隔得极远的水声,方才说道:“从长安至于汉中,沿骆谷而走,听往昔行人言,路程凡六百五十余里,其谷长有四百余里。如今我等自出发到现在,已走了十五天,出谷在即,越在这时候,就越要警惕。”

    说着,他伸手指了指图中某处画着的一个像山峰似得标识,说道:“再往前走,就是兴势山,此山横绝道中,将骆谷分为两条岔路,岔路皆可通往汉中。彼等若是有备,可遣一军拦我、另一军绕道于我军之后,使我等前后受敌。故而汝等分布军中,要严密防范前后动静,不可有稍许疏忽懈怠。”

    由于时时观看、揣摩,这地图上所绘的汉中地形几乎都被法正记在了心里,他简单的在图上扫视了一眼,对众人补充说道:“列座诸君泰半都出于陛前,蒙国家亲自拔举任用、深受皇恩之重,不消我再多赘言。此次南征,务求克成全功,将来献俘归朝,拜官封爵,不在话下!若还有随意玩忽者,休怪我行监军之权!”

    其实毋庸多言,众人也都知晓厉害,他们知道这主要是把话转达给其他中下层军官,于是一时间轰然应诺。

    没过多时,被徐晃派到前面去的斥候回来了。

    孟达代为问道:“兴势山可有敌兵结寨?”

    “回禀将军,兴势山四周未曾发现一兵一卒,山道上全是杂草,无任何被踩踏的痕迹。”斥候言道,徐晃用兵,常将斥候派得比其他将领还要远,为的就是能准确的探知前方敌情,有备无患。这一次斥候更是被派到兴势山后,将两条岔道都仔细查探了清楚,确认无误后方才赶了回来。

    “将军。”听了这个消息后,法正立即对徐晃说道:“我军只要一过兴势,再走十数里便可出谷入汉中。如今该处险要无人驻守,正是苍天眷顾我军!当即刻下令,今日务必越过兴势,攻下成固,以行国家既定之策!”

    他还有句话藏着没说,若是阳平关下的裴茂等军依然是驻足不前,与张鲁军主力对峙相持的话。那么他们这支兵马足以作为一支奇兵,不仅能完成夺下成固作为据点的既定计划,甚至还能进取整个汉中郡,立下大功!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皆读出了法正言犹未尽之意,要想他们奔波多日,饱受枯燥乏味、山道险恶,为的不就是今日这场大功么?于是一个个再也坐不住了,就连相对稳重的赵云也跟着站起向徐晃请命,想要一鼓作气,杀出谷去。

    徐晃仍是坐在地上不发一言,他伸手将那幅地图小心的卷了起来,然后收进了特制的竹筒里。像是有意要耗人的性子,徐晃刻意将这个简单至极的动作做得极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向众人展示了什么叫从容不迫、不为外物所动摇情绪的主将素质。

    “你们还得都磨磨性子。”徐晃年岁其实并不比赵云、太史慈等人大多少,但说起这番话来,却有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对年轻莽撞的后辈谆谆教导的感觉。众人都服膺徐晃的战绩与能力,也后知后觉的知道自己刚才情急了,于是都有些面带惭愧的把头低了下来,但彼此眼中那对开战在即的渴望,却是如烈火一般,水浇不灭。

    ‘呼!’

    远处忽然刮来了一阵强劲的山风,空气里充斥着一股浓郁的土腥味与湿润的水汽。

    太史慈吸了吸鼻子,醒悟道:“要下雨了!”

    他说话的语气没有任何因为这场雨会给炎热的山林降下温度的欣喜,反而带着惊骇与担忧,他们这一次行军,很少在山中遇见大雨。此时正是春雨连绵的时候,有时候春雨在山中甚至能持续月余,如果他们现在遇到大雨,那恐怕就要困死在骆谷中了。

    徐晃忍不住抬头看去,只见原本遮挡得严严实实的墨绿树冠此时被大风狠狠的刮动着,无数细碎的树枝末与叶子纷纷落下。在树杈之间露出的缝隙之间,徐晃瞪着有些发红的双眼,看到天上正在团聚着又黑又浓的乌云,那层层黑云互相堆积,低的仿佛能触及山峰,带给人莫名的压迫感。

    一时风云齐动,山谷呼啸着尖唳的叫声,天色仿佛一下子就要暗了下来。

    “要下雨了。”徐晃沉声说道,开始对众人下达命令,他的声音铿锵有力,一时竟盖住了几乎无处不在的风声:“大军开拔,务必在雨前赶至兴势山!”

    “谨喏!”一声齐喝,顿时响彻山谷之中,犹如云中闷雷。

    汉中郡,成固县。

    城北的群山之中仿佛有万马奔腾、沉闷作响,这片突如其来的乌云不仅覆盖了兴势附近的山区,甚至覆盖到了不远处的成固县的城头之上。

    此时虽然天地黑压压的一片,却还不是关闭城门的时辰,几个信五斗米道的‘鬼卒’瑟缩着聚成一团,躲在城门洞里避风。

    当中一个鬼卒说道:“这云都聚了半天了,风在一个多时辰前就刮个不停,怎的还不下雨?我还等着下雨关门了之后回去收衣服呢。”

    “谁让你家里没有婆娘?这么大个爷们了,收个衣服还要自己来?”另一个鬼卒笑话道,他也是躲在这里无聊,所以才拿对方打趣。

    “呸!要不是县里的功曹这些天突然责骂城门司马,说咱们以前随便开闭城门,搞的小民出行不易,非要咱几个延长两个时辰才准闭门。不然的话,老子这时候早就回去了,还留在这里吹什么风!”那个鬼卒不满的说道。

    “说也奇怪,咱们成固县的那个功曹,本来是什么事也不大管的,这个月是受了哪门子的风,要拿咱几个看城门的出气?”一人奇怪道。

    那鬼卒因为这两天制度看管极严,不得溜号回去收衣服,心里正窝着火呢,此时直言不忌的说道:“不过我倒是想不通,咱这功曹的身家好歹是咱成固李氏,听说他祖上还出了个太、太什么来着?”

    “傻子,那叫太尉,是顶大的一个官。天子之下,就他,还有另外几个官一般大。”

    “就是啊,想想,祖上好歹出过一个太尉,子孙却跑去干个县功曹!”那鬼卒一副饶有兴致的说道:“我听说他以前死活不肯做这个功曹的,就这个月突然急着对县令说想做官了,你们说奇不奇怪?”

    有人想不通、也不愿去想这些遥不可及的事情,嗤之以鼻的说道:“谁知道他们这些高门百姓的想法?咱几个国号自己的日子就成,等过几天上头松懈了,不再管这事了,咱还是像往常一样,早点闭门。”

    “那是当……”这鬼卒话说到一半突然噎住了,指着城门外正对着的黑色群山,突然说道:“那是什么!”

    这条夯土的官道正对着一片山脚下的林子,顺着那鬼卒所指的方向,众人看见那片漆黑的林子正快速的朝城门这里移动着。

    一道闪电掠过,瞬间照亮这方天地,众人也由此看见了那支移动的‘树林’的真面目。

    那是一支军队!

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夺城

    “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三国志魏书】

    就在那‘鬼卒’刚惊呼出声,霎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这一场蓄积已久的大雨在此刻犹如天破。

    城门口的那些鬼卒们仍不敢相信眼前有一支被闪电一瞬间照亮的军队,此时周遭尽是风声、雨声、雷声,天昏地暗、水流如注,仿佛世界末日,他们动也不敢动,像是被雷击中了一样,屏息静听着这嘈杂的环境中,那一声声如排山倒海、低沉有力、气势雄浑的呐喊。

    ‘杀’

    又一道闪电当空掠过,本来刚才还远在路尽头的那支军队,现在居然跑到了距离城门不及数十步的地方。闪电短暂的给他们指明了前路,也照亮了他们一个个狰狞咆哮的面目,这支来路不明的军队浑身上下沾着泥土,像是刚从泥淖里爬出来,给了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是鬼兵!”

    在张鲁治下,凡是学五斗米道者,起初皆名为‘鬼卒’,这些鬼卒们深受鬼神思想的影响,见到眼前这副骇人的景象,顿时对号入座,把他们当做是了地府来的鬼兵。虽然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或许是一万、或许是十万,但只见他们神出鬼没的行踪、以及恐怖凶狠的气势,这些人便全无抵抗之心,转身便往城里跑去,一边跑还一边因为恐惧而叫喊道:

    “鬼兵来了!泉下的鬼兵杀到人间来了!”

    墙矮池浅的成固县城顿时被惊动,城墙上的守军也早早目睹了这一切,他们一个个包括守将在内争先恐后的试图从城墙跑下去,守军顺着城墙梯手忙脚乱的往下滚、践踏踩死无数,有些人则吓昏了头、等不及的直接从城墙上跳了下去,摔了个半死。

    步兵校尉徐晃身先士卒,带着一干年轻小校,如赵云、太史慈、孟达等人,皆身披轻便的皮甲,手持斫刀,带着身后四千多人疯了似的往成固冲去。他们不久之前还在兴势山中,见天色久未下雨、反而雨云有越聚越大的趋势,徐晃便当即放弃了歇息的想法,带领全军一鼓作气,从谷口一路奔袭至成固。

    这一路上有数百人因体力不支等原因发生掉队、减员,全军都很疲惫不堪,但徐晃对此视若无睹,他甚至连云梯都未有吩咐人赶制,为的就是趁着雷雨暮色,先声夺人,造就如今这般阵势。

    此时徐晃趁着夜空一闪而过的电光,看见城门大开、城墙之上乱成一片,不禁大喜。他首先带着赵云等人杀入城中,在呼啸的风雨声中,他不得不连声大吼,这导致他平日里镇定自若的面目表情也变得狰狞了起来:“赵子龙!太史子义!尔等领后面的人抢占四面城墙,封锁城门!有敢顽抗者,一律处死!”

    说完之后,徐晃也不待回应,径直带着孟达以及数百名先行闯过城门的步兵营精锐往城中的县府跑去。

    “末将尊令!”赵云与太史慈两人守在城门边,齐声应道。等后续的主力都涌入城门之后,他们便聚众攻上城墙,天空之中频繁闪动着的电光将城墙照如白昼,太史慈瞅准敌军,带兵冲入敌军之中挥刀乱砍,身上尽是湿漉漉的血水,浸入甲衣之内、又从戎衣里流了出来,像是从鲜血中洗了一遍。

    赵云担心夜色太黑,恐有误伤,只朝前方胡乱挥舞了几下斫刀,便提醒太史慈等人转身回来,与身后兵马结成简单的军阵,逐渐将城头上的敌兵赶尽杀散。

    暴雨之中,后续登城的步兵营越来越多,守军抵挡不住,纷纷败走。这时候开始有人从城门楼里搜出了几百来根松脂火把,还有雨伞、棉被、干粮等军资,于是赵云便让人在城墙上星星点点的燃起了火把,用雨伞遮着,与太史慈分头绕了城墙巡视了一圈。

    确认再无隐藏的敌兵之后,赵云便留下尚有余力和精力的人手,分别待在四方城门楼上,一面避雨、一面哨探,剩下的那四千多人,则被安置在了守军原本的营帐里休息。等他们二人制定好各类防务、巡戍、轮休诸事之后,赵云与太史慈连歇一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接着又受到徐晃的传令,说是县府已经拿下,今夜情况特殊,务必严守城防、安抚军心,直待天明。

    幸而这一夜仅仅只是雷雨交加,没有出现什么敌军去而复返的意外事故,这四千多人在温暖安宁的营帐中好好休息了一夜,次日醒来,城头上几乎到处都是积水,昨晚厮杀过后的血迹被暴雨冲刷得干干净净。若不是角落里零零散散的摆放着残破的尸体,倒像是昨夜什么事都不曾发生,可偏是在这悄无声息之间,使得这一方局势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天色晴朗,湛蓝的天空清澈如洗,站在城头往东遥看,那连绵的汉水尽头是一片壮丽的朝霞。

    赵云在城头看得出神,他脸庞的棱角在朝阳的照耀下变得有些柔和,像是笼着一层红纱。

    “子龙!”身后的太史慈走了过来,喊着他的表字,声音被压得很低,像是不愿打扰这个年轻的羽林军司马走神。

    “子义。”赵云转过头来,很快看见了对方那神采奕奕的神色,笑道:“你倒是一夜安眠。”

    “可别这么说啊。”太史慈笑道,他比赵云还大一两岁,但对方却是参与过河东平叛等系列大战,论经验、功绩都远胜于他,对太史慈而言是前辈,更何况对方还和徐晃有一份情谊在。虽然太史慈并不喜欢钻营这一套,但能与像赵云这样年轻有为、易于亲近的同龄人结为好友,哪怕是被人在背后议论攀附,太史慈也觉得无所谓了:“没有谁比谁更累这一说。”

    赵云眉头一挑,看向太史慈的眼神多了几分笑意,点头赞同道:“说得对,打仗没有谁比谁更累,我等在军中都是一样的。不过……”

    他转而言道:“我还以为你会说,你‘上半夜值守城门,论疲惫要比我更累一些’之类的说辞呢。”

    “我可不是这样的人。”太史慈心中一乐,赵云与他同样都是在生人面前不爱说笑的人,只有在心里把对方当做朋友,才会说几句揶揄的话,可见,赵云已经把他归入朋友一类了。

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兴蔚

    “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黄帝内经】

    两人并肩立于城头,在这寂寥清冷的清晨默然无声的看着天边那轮红日缓缓升起,难得的享受着这一片宁静。太史慈看着远处云兴霞蔚,忽然想起在骆谷的时候,赵云也是经常早起站看日出。

    那时候的赵云穿着一身被树枝荆棘刮破了的戎衣,腰间配着一把短剑,皮质的剑鞘磨损的厉害。当时全军上下都因为这破烂的山道而狼狈至极,就连孟达这等豪强子弟在山道上走了几天后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而赵云却不同,同样是衣衫破烂,他却穿出了一种简单利落的感觉,就像是个四处寻访明主却屡屡碰壁、但眼中仍留有希望的剑客。

    这个剑客坐在稍微一动就会吱呀怪叫的栈道上,双腿悬空乱摆,两眼聚精会神的盯看着傥骆道上的每一次日出。像是在憧憬着什么人生大事、又像是在回忆着什么过往时光,这个放空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辅兵们开始吆喝着早饭做好,他才站起来拍拍屁股,毫不留恋的离开。

    这个疑惑一直留在太史慈的心里,他几次都想开口去问,却又担心这很冒昧唐突,此时机会正好,他终于找到了话头,开口问道:“你很喜欢看朝阳?”

    “倒也不是。”赵云轻声说道:“只是这里的朝阳与我故乡常山郡很像。”

    他没有详说,太史慈也不好多问,两者之间沉默稍许,他忽然自顾自的说道:“汉中的朝阳未免气魄不足,我家在青州东莱,曾在海边的山崖上见过一次,那里的朝阳才算是真正的壮阔非凡。你虽是站在山崖之上,俯瞰海天,太阳只有你的一个指头大,但你却无比清楚,你比眼前任何事物都要渺小。”

    赵云收回了目光,伸手往女墙上一拍,好笑着说道:“望洋兴叹,你这是把我比作河伯啊。”

    看着太史慈这个忠直、义气的青州人瞬时发楞的神态,赵云随即摆了摆手,感慨说道:“不过你这么一说,我倒真想看看海边的日出、到底比山中的要如何宏大。”

    “会去的。”太史慈像是想起了什么,目光流露着回忆的神色:“我还会回青州去的,只希望他那时……不会与我战场相见。”

    赵云有些莫名的看了太史慈一眼,不知道对方为何会突然发出这样的感慨,他正要说话,却见几个军兵从远处走过来说道:“城北来人了,是咱们留在后头的队伍。”

    于是二人顾不得闲话,急忙跑到城北,在城下聚着三四百人,皆狼狈不堪、神色憔悴,他们是昨天徐晃带全军奔袭过程中,被甩在后方的队伍。徐晃当时见他们跟不上,又顾及到法正的身体素质不比受过训练的正规士兵,故而将这批人留在后头一边照看法正,一边收束前面零零散散掉了队、跑不动的散兵。

    赵云的视线在人群中扫视了一圈,没有发现法正的身影,故而问道:“法监军何在?”

    “法监军昨夜淋了雨,如今昏迷不醒!还请赵司马速速开门,找医者诊治!”城下人群散开稍许,在他们中间有一人正背着一个年轻瘦弱的文士,鬓发凌乱,脸色苍白。

    太史慈目力极好,放眼看去,见对方的确是法正,于是冲赵云点了点头,放开了城门。

    他们两个亲自跑到城门处把法正接了过来,直接将其带到最近的军帐里,刚传唤了军中医者,得知消息的徐晃与孟达等一干人便心急火燎的赶了过来。

    法正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此次南征,若有任何闪失,那是谁都承担不起的。更何况对方还是这支军队的监军谒者,要与徐晃一起参议军谋,如今他们已经打下了成固,完成了既定目标,接下来该怎么走,徐晃心里虽然有了个计划,但还是要得到法正首肯的。

    徐晃径直走到法正的榻前,紧紧抿着嘴唇,眉头紧皱的样子,立时环顾四周,这才发现站在旁边的赵云等人:“怎么回事?”他表情严肃,厉声问道:“我不是让人带法监军在后方缓行了么?为何还是淋了雨!”

    负责留后保护法正的都伯突然跪了下来,战战兢兢的说道:“是监军自己下的军令,他说将军你作为一军主将都要亲当矢石,何况是他?而且这一路走来,也没遇见可供遮雨的民居、驿亭……”

    “自己下去领军法!”徐晃不想再听,断喝道。

    那都伯如蒙大赦,连忙跑了出去。

    见到好友憔悴成这个样子,孟达心急如焚,连忙拉过医者的手问道:“孝直现在如何了?有无大碍?”

    “监军从山谷中一路奔波下来,身子本就劳损,如今淋了些雨,受了寒气,故而内外催发。”那医者的手被孟达无意识的攥得生疼,又不好挣开,只好强忍着,表情有些扭曲的说道:“好在监军年纪轻,扛得住,一会给他灌下一碗汤药,发汗之后,兴许就没事了。”

    “将军……”躺在病榻上的法正醒了过来,声音微弱的说道。

    徐晃与孟达等人立即凑到榻前,关切的看着法正,徐晃开口说道:“孝直,成固已下,几日内再无他事,你好生修养着,待病好了,我等再议兵法。”

    “不。”法正有些头痛,在枕上幅度极微的摇了摇头,说道:“将军的想法我明白,如今……既已夺得成固,而阳平鏖战未下。我等便不能坐守此城,而该继续进兵,沿汉水而上,进逼南郑……”

    孟达看到这副样子,没来由的有些心疼,赶紧说道:“你现在身子不好,就不要再说了。”

    “子度。”法正脸上挤出了几分笑,看着孟达说道:“我不能随军,接下来是你该展露锋芒的时候了。”

    孟达忍不住两眼一红,他与法正两家交好,自幼便在一起长大,彼此争来斗去,除了骑射武艺,其他样样都是法正比他强。尤其是当初法正通过自己的能力而成了秘书郎,而他却靠着父亲敬献田地而‘买’了个羽林郎,这让他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时刻想与法正一较高下。

    然而现在机会来了,可他却没有这个想法了。

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进取

    “将知兵,宜听其方略,以时进取。”【广阳杂记】

    成固位于汉水之滨,西边是汉中的郡治南郑,东边就是张鲁重兵防守子午道的黄金戍,越过黄金戍、顺着汉水往下,可一路直达上庸、西城等地。成固县作为汉中连接东部的枢纽、囤积了大量的粮草辎重,如今既已克复,徐晃遂下令全军休整一天,然后认真的考虑接下来的去向。

    无论是打仗还是别的什么,徐晃一向的宗旨都是‘先为不可胜,然后战’。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有这么一个出路,就是驻守成固县,对南郑造成足够的牵制与威慑,这也最保守的策略。

    只是所有人,包括徐晃自己都不赞成,他们跋山涉水,历经艰险,可不仅是为了当个起牵制作用的偏师。既然如今朝廷大军主力尚在阳平关下,那他们何不变副为主,把攻克汉中的大功一口吃下。

    太史慈首先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南郑乃汉中之腹心,若我军逆流击之,南郑以西的阳平守军必还师来援,如此,则裴公等军可接踵而进。若是阳平守军不还,则南郑之兵寡少,我军大可趁势拿下。又何必坐守此地,凭白丢失战机呢?”

    徐晃沉吟不语,他没有急着发表意见,抬眼看向孟达,问道:“子度,你的意见呢?”

    自打法正罹病之后,军中能与徐晃议论军事的就只有孟达一个人了,只是孟达到底在临机应对上比法正要慢了几分,让已经习惯了法正敏捷思维的徐晃有些不太适应。虽然孟达的谋略也不算差,但徐晃跟法正相处已久,再来与孟达共事,就有些滞塞了。

    孟达不知道徐晃心中所想,为了显得重视,他很是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却不知这副举动在徐晃看来,却像是毫无预备。

    只听他从容说道:“军志有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张鲁麾下重兵,首在阳平、次在黄金,南郑虽为郡治,但与成固相比,左右不过是多些守备。如今正是南郑空虚之际,我军大可挥兵破之,有列座将军与步兵精锐在,必得大功。”

    “可若是我军西行,东边的黄金戍却不得不防。”徐晃对此颇有顾虑,通过城中降兵口中得知,黄金戍守将杨昂是张鲁手下大将,手下有精兵万余。他们手上只有四五千人,若是全军西向,无异于放弃成固,将后背暴露给杨昂。杨昂要是稍微懂些兵法,和南郑的张鲁来一次夹击,自己这些人可就要折在这里了。

    思来想去,徐晃还是决定留下一支兵马镇守成固,一来保证后路和粮草、二来也能防备杨昂。

    这时恰好有人来报,说是本地豪强投上名剌,请求接见。成固县也是汉中有数的大县,这回来的还不止一个,七八个人有老有少,其中以姓李、姓张的两个人为首,守在门下。

    徐晃不以为然,如今正是议论军情的时候,安抚本地豪强的事再重要也得往后排。他正准备让人将对方打发回去,却被孟达伸手拦下:“慢!将军,我听说汉中成固,有两家人轻慢不得。”

    孟达的家里也算是一方豪强,父亲孟他更是前凉州刺史,在座众人,徐晃、太史慈仅做过郡吏,赵云更是连小吏都没做过,故而就属孟达的家世最好。豪强之间都有自己的一套信息渠道和人脉资源,对于各地豪强背景的了解程度,只做过郡吏的徐晃可不如孟达。

    “喔?”见孟达都如此说了,徐晃也不得不谨慎了起来,问道:“成固还曾出过什么名士?”

    出了名士、名臣,是决定一个豪强是否能被称之为世家大族的标志,最高的就是如杨氏、袁氏那般四世三公,名士大儒辈出,次一等的也得是家里世代二千石,只有上了这个档次,才算是士族。这个时候他们的社会地位与资源就不再是物质财富,而是靠累世积累的名望、人脉。

    除此之外,若是家中没有出过名士、大儒或是名臣,哪怕家中蓄有巨亿、奴仆上千,也跟东海麋氏一样,只是个大一点的豪强而已。

    蜀地的经济实力不如中原,很少有颍川荀氏那样具有覆盖全国的政治影响力的世家大族,说起来,就徐晃所知,整个益州也就一个蜀郡赵氏算是士族高门,因为彼等累世三公,加上当今的司空赵温,已经出过四个三公了。可他却从未听过汉中有过什么大人物,难道是他孤陋寡闻了么?

    孟达说道:“成固张氏倒是不用多虑,彼等祖上虽出了博望侯这等凿空西域的人物,但那已是孝武皇帝的事了,中兴以来,未曾有过什么人物。至于这李氏,在孝顺皇帝朝,曾与蜀郡的司空赵公一同抗衡大将军梁冀的太尉李公,正是汉中李氏出身。”

    他所言的汉中李氏,曾出过司徒李、太尉李固,还有一个河南尹李燮。他们本来是南郑人,但由于遭受梁冀的****,家族丧乱,不得已改居成固,后来李燮光复祖业、还家故居,但这成固仍留下了一片基业。

    徐晃这才了然,他本来想着的是,对方若来的只是普通豪强,那就暂且晾着,如今看来却是不行了。

    “那就让这李氏进来吧,我记得我等入城之时,成固令能干脆的投降、不焚府库,其中也有他李氏说劝之功。”徐晃想起了什么,摆手说道。

    于是很快,李伏作为本地豪强的代表,迈着步子走了进来,见了步兵校尉徐晃,他也不摆架子,谦抑的一笑,拱手说道:“将军英武,调遣兵马宛如天降,除灭妖道,成固之民无不心悦,犹解倒悬。”

    他在半个月前便与南阳人李休打好主意,要为朝廷天军入汉中的行动中尽可能的提供些便利,以彻底洗白身上的从贼之罪、谋一个反正之功。因此,他们利用本地盘根错节的关系与人脉,不仅说动张鲁几次三番的抽调黄金戍留守的精兵强将,故意弱化东边的防御、而且还在成固这等县城进行了一系列布置。

    比如以整治为名,延长关闭城门的时间,就是为了不时之需。只是李伏没有想到的是,朝廷派的偏师不是他们所以为的子午道,而是人迹罕至的傥骆道。

    朝廷之兵来得又快又急,让李伏措手不及,幸而他早在几天前就借故回到成固,此时正好第一时间与徐晃搭上关系。

    “李君客气了,米贼肆虐,朝廷深知汉中百姓身处水火,我等领兵之人,合该奋力除贼才是。”徐晃看似随意,眼神却是微带探询之色:“我等只善征伐、不善治民,如今成固虽已重归朝廷治下,但新官未到,要安抚民心、筹备粮草,还得有赖于李君等人啊。”

    “谢将军厚爱,在下何以德能,敢受此任。”李伏高兴的道,他知道这只是一个甜头,真正的好处还在后头,此时他也投桃报李,接着将自己在张鲁府中的身份说了出来,其间很是委屈的将自己塑造成忍辱负重、委身于贼的形象。此时双方都是互相利用,信或不信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个理由。

    然后,李伏又将他与李休等人的筹划详细陈说道:“如今黄金戍守将杨昂、材质平庸,其麾下仅有数千兵马,守护戍口尚且不足,又何来余力击我军后路?”言语之间,他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开始一口一个‘我军’。

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众

    “汉中居秦之坤,为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栈道铭】

    徐晃与众人面面相觑,皆是未曾料到汉中豪强不满张鲁已久,五斗米道布施蜀地多年,仍还有心向朝廷者。虽然对李伏这等士人为了一时身家富贵、委身侍贼,见势不妙后,又开始谋图‘反正’的一系列行为表示不屑,但当着李伏的面,徐晃等人还是得表现出友善的态度。

    孟达意有所指的盯看了皱眉不语的太史慈一眼,示意他不要将情绪外露,直到李伏得到徐晃的承诺之后,心满意足的走了,他这才轻声说道:“也就是说,阳平城内诸将龃龉、各自不服,内乱只在顷刻之间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如果阳平并非铁板一块,那么就容易不攻自破,何况过了这么长时间,以裴茂、荀攸等人的才智,不会发现不了端倪。既然阳平易破,他们要想得到大功,就务必得抢先进发了。

    “即刻传令。”徐晃沉声说道:“全军明日上午收拾辎重,将府库里的旌旗等物都拿上,再让李伏收集民夫,这一路上招摇前进,三千多人要给我打出三、四万人的气势来!”

    “末将遵命!”孟达、太史慈、赵云等人立即站起,抱拳应道。

    他们知道这是故意虚张声势,最好能以势逼人,让张鲁不战而降。只是所有人隐隐有些纳闷,如今全军还有四千多人,徐晃偏少算了一千,显然是要留下镇守成固后方了。

    就是不知道是那个人会被看中。

    孟达看了看太史慈、又看了看赵云,主动说道:“将军若是信得过,还请许我带八百人留守成固。”

    “你?”徐晃挑了挑眉,他刚才其实就想着点孟达的名字,毕竟这次进军南郑,需要的是登城杀敌的大将,出谋划策倒在其次,孟达虽然武艺不错,但还是远不如太史慈等人。此时听孟达主动请缨,徐晃却忍不住好奇了起来,想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孟达听徐晃问完,便即说道:“一是,李伏心思难定,不可轻信,在下无弓马之力,随军无用,也只好在此事上为将军分忧。二是,法孝直尚在病中,我留下来也好方便照料于他。”

    他总不好说自己与太史慈、赵云等人相比起来,家世能与那些豪强说得上话、又有一定的智谋应对各种情况吧?这样说也太伤人了,孟达已经尽可能的委婉,赵云等人也都听出来了,只相对一笑,不置一词。

    于是众人议定,由孟达带八百精兵留守成固,其间还制作了大量旗帜树在城头以诈做声势。而徐晃、太史慈、赵云等人则在第二天的中午,带着若干辎重、民夫纷纷扰扰的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往南郑而去。

    与此同时,汉中西陲的阳平城下,一场鏖战正在接近尾声。

    阳平关城依山而建,山上又有若干壁垒营寨以为掎角,此刻先登土山攻城的正是盖顺指挥的虎贲军,箭矢如雨浇下,朝着仰攻的士兵射了过去,虎贲军经验丰富,无不保持着弯腰持盾的姿势,他们的阵型十分分散,箭雨一时也很难造成大规模的杀伤。

    很快又有数百人攻上寨墙,趁着敌军一时没能拉开弓弦,挥刀乱斫,在城头展开激战。都尉王昌身先士卒,像一头嗜血的猛虎,拿着斫刀冲入敌军四处砍杀,身中数十创而浑然不觉。身边的袍泽被他的勇武所感染,也跟着与敌厮杀着。

    稍显混乱的敌军很快稳住了阵脚,他们一齐压了上来,试图将这几百人的前锋分割吃掉。

    箭雨仍时不时地落下,鲜血沿着寨墙汇成数十道水流缓缓淌下,即使从山下往上看,这副场景也是极为惨烈。

    “横山筑城,阳平实乃险隘啊!”南征主帅、司隶校尉裴茂站在望楼之上看了半会,不由感慨着说道:“就连最为精锐的南军虎贲都攻之不下,阳平这一仗,打得着实艰难!我都不知该如何给国家回奏军情了,顿兵旬月,空耗粮草,我实在是有负所托啊。”

    “白马寨东望阳平,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连绵不尽,只有这南面才有盘道。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亦难攻克。”荀攸在一边说着,一边看了看山上的草草搭建的营垒,摇头道:“裴公,天色不早,再战无益,强攻也只会多造伤亡,暂且传令收兵吧。”

    裴茂对眼前这个局面也是束手无策,他擅长的是沟通、协调众将的人际关系,至于如何攻城作战,还是要仰赖荀攸这个行家。如今既然连荀攸都这么说了,他也没什么好说的,点头道:“也好,这回虎贲军可是出了死力,别人可不能再说什么了。”

    荀攸闻言一笑,前段时间他们一直都是派遣的羌人义从与郡兵、杂兵登山试探,结果伤亡不小,军中很是有一阵厚此薄彼的怨言。于是从这两天开始,每每都是由最为精锐的虎贲军打头阵,这才得以消解众人的不满。

    大营之中,数十个铃铛模样的钲器被人接连敲响,山上的虎贲听到鸣金声,开始有次序的撤退下来。在敌寨之中,王昌杀红了眼,他一连砍倒了十余人,像是没有听见山下持续不断的鸣金声一样,机械性的挥舞着斫刀,砍杀着任何一个接近他身边的敌兵。

    “王都尉!山下鸣金了!”有个好心的虎贲撤退之前打算叫上王昌。

    王昌这时两手已经快没了力气,仍双手握刀,用力砍向了一个敌兵的胳膊。敌兵的臂骨登时断裂,只可惜这一刀的力气用尽,敌兵的胳膊仍连带着一丝白色的皮肉,转瞬间被喷薄出的鲜血染红。见到这副惨象,王昌方才回过神来,踉跄着拿刀往回跑,身子灵活的从寨墙上翻了下去,运气极好的躲过了几支游矢。

    其中有个跟随盖顺讨伐蓝田贼的虎贲在旁边目睹了全程,神色虽然有些动容,但嘴上仍是说道:“现在知道卖力气了,当初怎么不自己出把力!”

    周围其余的虎贲军军官也大都是如此神色,虽然仍对王昌当初贪功邀赏的行径表示鄙夷,但对方此刻的奋勇拼命却深深地让他们有所改观。在潜移默化间,王昌用他的行动,逐渐推翻了所有人心中对他的不良形象。

    这一场仗在事后也传到了盖顺耳中,但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将此事默默记在了心里。他与王昌都是犯过大错的人,当初皇帝给了他一次机会,又何尝不是给了王昌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议军谋

    “驿道要区,岩石阻绝,架木为梁,以渡人马。”【名胜记】

    中军大营内,裴茂正左手按着一根简牍、右手提笔,在上头一撇一捺的写着什么。虽然这两年朝廷的将作监根据左伯纸的制作方法,研制出了更为节省、质量上乘的纸张,并且一经发出,立即受到了关中士人的推崇,书信文章皆用此纸。但有些守旧的大臣仍旧在写奏疏时,继续沿用简牍的传统形式。

    出于谨慎,在朝廷未有明确改革奏疏、公文的载体之前这在裴茂看来仅仅只是皇帝一道诏书的事。但既然皇帝都出于某种考虑没有说,那他也没必要特立独行的用纸撰写奏疏,于是依然选择了用简牍来上奏。

    一刻钟过去了,短短的一根竹简上只寥寥写下了几个字,奏疏上的那开头的几句话‘司隶校尉臣茂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现在看起来怎么看怎么觉得刺眼。

    “诶……”裴茂把笔放下,轻叹了口气。

    荀攸正好揭帐入内,听见了这声叹息,眼神往桌案上一瞥,很快就知道对方是在犯愁该如何给皇帝汇报此间战况。出征快一个月,伤亡不小,士气大损,任谁看见这雄山险隘都会心生沮丧:“裴公尚在忧心奏疏行文?”

    “那里是忧心这个……”裴茂指了指一旁的次席,示意荀攸坐下,苦笑着言道:“这些天呈递国家的军报,内容都近乎一致,甚至只需改几个字便可原样上呈。我只是心怀惭愧,寸土之功未立,反而空耗钱粮,实在有负国家所托之重啊。”

    荀攸想了想,说道:“裴公,阳平乃汉中重地,是张鲁的咽喉、腹心,地势险要,天下皆知国家睿鉴,当会体谅裴公的苦衷。旬月以来,国家每回降诏也只是问询粮草、军医可有或缺,从未有一次催促进兵,可见在国家心里也知道此事是急不得的。”

    “那我这奏疏又该如何陈说呢?总得有个进取的说辞才好。”裴茂发愁的脸色未有因此而减轻,他轻轻晃着脑袋,如是说道。

    他真正怕的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那些潜在的政敌,尤其是眼红他此次被皇帝钦点负责南征的董承。这些人可不会管阳平关有多难打,他们只会说裴茂用兵无能,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伤,耽误了朝廷的南征大计。若是遇见一个年轻毛躁的君主,说不定就会下诏急催、甚至是临阵换将。

    幸而皇帝比裴茂想象的还要沉稳,不仅如此,裴茂通过儿子裴潜的家书,知道皇帝为他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临阵换将这种臭棋,皇帝绝不会做,也不可能做,那些人也知道皇帝的性子,之所以还攻讦弹劾不断,无非是想让皇帝妥协,另外加派几员大将赶往阳平支援前线。如果真来了支援的大将,无论是皇甫嵩、还是马腾、还是张济、或者是别的什么人,都会让裴茂在军中的权威大打折扣。

    荀攸两眼顿时眯了一下,旋即恢复如常,这里头的弯弯绕绕,彼此都心知肚明,没必要挑开了说,如果朝廷真的认定裴茂无能,那么他这个‘参军事’呢?他知道裴茂这是有意提醒自己,他们两个现在是荣辱与共的关系,于是说道:“依在下看,这道奏疏不如留待三天之后再写。”

    “改在三天之后?”裴茂下意识的反对道:“这可不行,国家有诏,称前线战事必须五日一报,若是明早不托付信使,这八百多里的路即便是换马换人,走驿道的‘百里加急’也是赶不上……”

    ‘百里加急’是皇帝去年在翻修关中驿道的时候所定下的新规,按照规定,每个驿站都要预备快马,以方便信使传递重要情报。只是后来经过计算,若是全面铺开,仅关中一地就得花费数千匹良马,这可不是当前的朝廷所能承受的,尤其是那时尚未征讨河东、未曾从南匈奴手中缴获足够的良马,于是皇帝的这个想法被理所当然的搁置了下来。

    直到这次南征,皇帝再故事重提,将南匈奴俘获来的数万良马挑选部分出来,布置在长安到汉阳、汉阳到武都、武都到阳平的官道上。这么做一来是为了便于及时的传递前方战报、二来也是当做试点运营,若是行之有效、再据此敲定出一整套详密的制度,推行于整个司隶、并州以及雍凉等地。

    “百里加急也依事情轻重缓急,分百里、三百里、六百里、乃至八百里等等之称。”见裴茂还没明白过来,荀攸忍不住解释道:“裴公此番走的加急,由于内容非是急事,故仅为‘三百里’。若是等到三天之后再撰写奏疏,安知不是以八百里飞寄捷报?”

    “荀君的意思是说?”裴茂眉头一抖,忽然想起了一事:“已寻到小路,可供我军迂回其后了?”

    “正是。”荀攸放低声音说道:“当年淮阴侯渡陈仓道北进关中,历险无数,走得就是此路。只是数百年来,这条路因为山路极险,故无人再走,反而在阳平关外另辟了一条且算平坦的山路。这些日我军遣派本地氐人、向导屡加探视,终于在西北处发现一条古径,其路虽窄,但只要束人系马,亦能通行。”

    迂回到阳平背后,的确能给对方造成突然袭击、更能借此断敌粮道,但这条路从未有人走过,贸然遣派部众,裴茂还是选择谨慎的问道:“可有派人亲往试过?”

    “射声营派了一百人走了一趟,确实能到阳平之后,回来时还将沿路的荆棘等物给扫除干净,以便于行走。”绕道马鸣阁道是荀攸等人早已商议好的策略,这个阁道是汉中咽喉之处,位于阳平附近,多年失修,人迹罕至,道路也被草木遮盖,若非是本地人谙熟地形,荀攸等人还未必能找出来。

    如今不仅是马鸣阁道被重新发现,在射声营派遣的探路兵马返程回来时,还发现了另外一个让荀攸欣喜雀跃的‘东西’:“若是此刻派兵走马鸣阁道,尚且需要两日功夫,等到后日晚上,我军趁夜上山攻拔敌屯,另一军袭扰阳平。只要屯寨一破,阳平守军必然生乱,彼又见我前后之兵,焉能再战?”

    “山上营寨虽是木柱栅栏,但依仗山势,非人力可破,荀君这是有何妙计了?”裴茂问道。

    荀攸神秘一笑,随即用指头轻敲桌子,道:“裴公暂且宽心,等到后日,且看我为裴公请来数千‘援军’攻破敌屯。”

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雾迷茫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

    山上屯堡依地形错列布置,彼此由远有近,有道路互通,一旦有人进攻,其他各屯也能就近相援,既能避免出现大军挤在一处无法施展开来的窘境,又能照顾到各个险要之处。

    当然,虽然这些屯堡各依山势,但无论是对方的羌氐义从、还是杂兵郡兵、抑或是精锐的南北军,首要攻拔的目标还是山路上的这一处由校尉杨任亲自带兵镇守的屯堡。负责正面应敌的他这些天来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相比之下,扎营在他后方的校尉杨白却是因此被分担了大部分的压力,显得轻松自如。

    杨任有些迟钝糊涂,尚且没往心里去,倒是身边有几个自认聪明的却不肯吃这个亏,经常在杨任耳边说些怨言,比如这两天攻防结束后,清点战损,死伤竟有上千人,这比以往的损失还要大:“将军!朝廷虎贲之精锐,无论衣甲、兵卒皆远胜于我等。勉力守御,已属艰难,若是东面那位还不增兵援甲,或是遣人助守,那接下来可就难打了!”

    “要杨白出兵?”一个都尉冷笑说道:“他现在巴不得待在自家屯堡里安卧酣睡、就等着山下的官军攻上来与我等难分难解、俱有损伤的时候坐收渔利呢。哪里还会另外出兵助我?”

    杨任皱着眉头,很是苦恼的样子,不知是在苦恼杨白作壁上观、有意保存实力的行径,还是在苦恼不知该如何向义愤填膺的下属们劝解。沉吟了半晌,方才徐徐说道:“我等同奉五斗米道,教友信挚,岂能妄生猜嫌。何况这东西二屯,互为依仗,唇亡齿寒,若我等真处于危急,彼等岂会不援?”

    “这两日虎贲军几次都翻过寨墙杀进来了,尤其是那个叫王昌的都尉,简直张狂无比!”一人忿然说道:“若不是咱们几个合起力来打了回去,这个屯堡早就易主了。而那杨白一点动静都没有,这算哪门子的‘唇亡齿寒’!”

    “够了。”杨任终于找到立威的机会,沉声说道:“他是校尉,阳平附近除了张将军,就属他最为权重。你别一口一个杨白的乱叫,注意分寸,小心被旁人听了去。”

    他本意是想提醒对方不要口无遮拦,谁知这却被视为了训斥,被训斥的那人是杨任的亲信,此时不禁哑然无言,好半天才气急说道:“将军!我这可是为咱们着想,当初我等随师君攻入汉中,是将军你带着我等率先拿下南郑,最后却因那杨白侥幸杀了苏固,才得获首功!此人最喜欢看别人费力卖命,然后在关键时候跑出来捡现成的,这种人如何信得?”

    杨任见对方似乎被伤透了心,自知失言,刚才好容易塑造的威严形象立马瓦解,低声解释道:“我的意思是,彼等固然有种种劣迹,但他好歹也是个校尉,你也不能……”

    “哼!”那人再也受不住,拍案站了起来,他知道杨任糊涂,又不善言辞,容易得罪人。平常的时候彼此亲近,倒也还罢了,在这个时候还拿话挤兑他的不是,偏向外人,这人气愤起来,又如何忍得?

    “那将军就等着杨校尉的援兵吧!”说完他便转身离去了。

    杨任紧皱眉头,忍不住说道:“此人今日未免太过分了。”

    “还请睿鉴,彼是见东边的杨校尉将所有小屯、小寨里的驻兵都调集至他所在的屯堡中,这无疑是聚兵自守,不管我等死活,所有彼才心有怨怼。”有人好心劝道。

    “他又如何晓得。”杨儒自以为是的说道:“我等此行不过三四万兵马,而朝廷有八万之众,纵有天险可恃,也是捉襟而肘见,不得不度力而行。如今阳平关城有兵马两万,山上仅有一万余人,而各处屯堡壁垒不下数十,虽可接连声气,但却会使我等分兵。故杨白将兵马集聚一处,也是为了防止分散实力的缘故。”

    见他还不明白,其余几人也顿时没有继续说下去的念头了,纷纷借机告辞。杨任如此糊涂,也难怪杨白会从阳平关城中移军驻在山上。跟张卫比起来,杨任这些天为杨白顶在前头消耗敌军实力,还无怨无悔,简直是太好欺负了。

    想到这里,军中不免有人回想起当初张卫、杨任、杨白三人布置防务的时候,山上本该只由杨任一人带八千人负责所有屯堡,可最后没想到杨白与张卫为了争夺主导权,二人失和。所以杨白才带兵负气上山,从杨任手中抢过了安排屯堡、设兵防御的权力。

    如今杨任这里若是遇险,以杨白的性情,定会在一旁等着两军杀个你死我活,才会出来以奇兵的姿态扭转战局。至于阳平关城内的张卫,这么多天下来,也不知是张卫太过相信山险难克、还是厌恨杨白,两者之间从未有过任何联动与响应,仿佛山上的死活与张卫无关似得。

    三个将军,一个公报私仇、一个心怀鬼胎、还有一个糊涂暗弱,这仗怎么打得过!

    有些人心里这般想着,出帐回营往四下一看,四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大雾,此情此景,不免让人心里更加悲凉。

    山中的夜间永远比平地上要寒冷,乳白色的雾气在山间缓缓团聚、弥漫而上,由远处、高处看,会发现这群山皆为雾海淹没,只余下几只孤零零的山头,如岛屿一般错落分布着。雾海茫茫、汽涛滚滚,月光照在这一片雾海之上,那股空寂清远的氛围,宛如人间仙境。

    但这种美景若是将视线转移到山中,那就不怎么美妙了。

    林间的白雾浓郁的连月光都照不透,两个人走在一起,往往间隔数步就看不见对方的下半身了。山林中的夜间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有在雾中又冷又湿,让屯堡内放哨巡视的兵卒们人人发抖,既是心理上的怕、又是生理上的冷。

    “这么大的雾,路都看不清,我衣服都湿透了!”一个放哨的兵卒强打精神,故意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色说道:“我看山下的那批人这时候是摸不上来的了,咱也没必要巡这劳什子的夜。”

    “就、就是!这么冷的晚上,无论他们还是咱们,这时候都在被窝里躺着呢,也、也就咱两个……”说到这里,回话的小兵畏缩的往四周的浓雾中瞧了一眼,低着声说道:“也就咱几个大半夜的还要来巡视,此时离天明还早,咱两个不如找个地方躺着去?”

    还未等到回应,只见那人突然神情严肃起来,把手一摆,止住了另一人将要说的话。

    “听,这是什么声音?”

    两人屏息静听着,浓浓的白雾之中,不知从哪个方向隐隐约约传来一阵喧哗。两人的心猛地提了起来,转身就像往回走去,可这个时候却发现四周浓雾一片,早已辨不清来时的路了。

    也就在这时候,两人紧接着便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脚下的土地开始发生微微的颤动,眼前如帷帐一般的浓雾也仿佛被风吹过的水面,抖出阵阵褶皱。

    “好像是……”这个兵卒一脸见了鬼似得表情,惊疑不定的说道:“马蹄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027/ 第一时间欣赏兴汉室最新章节! 作者:武陵年少时所写的《兴汉室》为转载作品,兴汉室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兴汉室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兴汉室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兴汉室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兴汉室介绍:
【大国记·秦时明月征文金奖作品】一觉醒来,他成为汉献帝刘协!杀了董卓,又有王允擅专,除了王允,又有李郭之乱,雍凉初平,又有豪族割据。制天下易,制人心难!群狼环伺,如何建安?且看他运用帝王心术,成霸业,兴汉室!本书原名:三国之献帝崛起兴汉室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兴汉室,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兴汉室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