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武侠修真唐诗剑诀TXT下载唐诗剑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诗剑诀全文阅读

作者:曾灵     唐诗剑诀txt下载     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83章 青春作伴好还乡

    王九未曾想到黎人的茶如此别具风味,味酸甜而芳香,咬食时柔软且稍韧,食之气爽神清,五内透通。

    待得冼三娘介绍后,王九方且明白,这是黎人独有的鱼茶。

    鱼茶是黎人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亦是黎人的食品。

    传说很久以前在一次丰收庆宴后,为了不浪费吃剩的东西,无意中把米饭和生鱼放在一个坛子里盖好,几天后发现其味鲜美异常,“鱼茶”因而流传至今。

    “鱼茶”分为“湿鱼茶”和“干鱼茶”两种。

    制作原料有鱼、米饭或炒米及少许盐与碎蒜头,制法是把鱼的内脏取出,将鱼洗干净,再和炒米粉或将大米煮成的熟饭,趁热混拌在一起,加上适量的盐,用陶罐密封七到十几天后便可取食,封存时间越长越好吃。

    密封过程十分忌沾到油,否则便会腐烂。

    制“干鱼茶”则要把鱼晒干。做法同上。

    冼三娘未曾想到这王九竟然对此感兴趣,并且这年轻人在自己说话时,聚精会神地听着,丝毫不觉厌烦……不知不觉之中,冼二娘差点连自己肚兜的颜色都说予王九知晓!

    就连冼三娘身侧的王长老,亦是笑咪咪地看着王九,觉得这年轻人甚是不错。虽然这老人家说不清、道不明这年轻人到底好在哪里……

    或许是这年轻人的笑容实在是灿烂无,让人觉得他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而无半句虚言;或许是这年轻人的举手投足都似乎有着别样的魅力,仿如春风拂面,让人无法抗据……总之当你看到一个人非常顺眼,那便是了。

    直至正午,冼三娘便命人摆上数围宴席。

    而此时,那黎江沅方才将何伊带了回来,随之而来的还有那何山为首的十余名何家庄与黑狼们。这些人虽被关押,但黎人并未为难他们,有的吃,有的睡,唯有行动受限而已。

    宴席之上,尽皆为黎人所独有的食品,这让众人尽皆大饱口福。

    首先上的自然是黎人的山兰米酒,黎家人称“酉并”酒,它以口味醇正,味道香甜,浓而不烈著称。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山兰米,为黎家所独有的旱生山兰糯稻谷,具独有的米脂芳香。而最为重要的酒曲,则是采用山上天然的扁叶刺、山橘叶、南椰树心等树叶为材料制成;这些树叶独具树脂芳香。

    米脂芳香与树脂芳香成就了独具特色的黎家山兰米酒。

    黎族山兰酒的色泽初期呈乳白色,温润如玉。黎族人通常叫“biang”酒。

    “biang”酒对不好酒者最具吸引力,浓甜微辣,辣而不燥。一年后,酒呈黄褐色,好似玛瑙,甜味减弱,香味渐浓,此为佳品。时间渐长,酒呈红色,甚至黑色,此为上品,最为正宗。

    而此时王九手中酒杯中的酒正是黑色!

    那黎人的王长老正对着王九讲解着黎人的山兰米酒的制法……

    山兰酒浅饮生津,但后劲十足!

    酒过三巡,便开始上饭。

    黎人的竹筒饭、三色饭同为一绝。

    用山栏稻(一种旱稻)中的“香米”并配肉类为原料,放入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在炭火中将绿竹烤焦,里面的饭便可食用。

    竹筒饭是黎人传统美食,黎人民间多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竹筒香饭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做的。

    黎家的三色饭为红、黑、黄三种颜色,取自天然植物染色。制作三色饭的材料:山兰糯米、三角枫、红蓝藤叶、黄姜等等;三种颜色相映成趣,形态美观,药味中带有甜香,极具风味。

    而另一种菜肴,却差点让何伊将舌头吞下去,那便是黎家酸菜!

    黎人招待上宾的这种独特的菜叫“南杀”。

    “南杀”为腌制的酸菜,是将黎语叫做“里嫩”(剥去叶子取其幼茎)或“芝温”(取其幼茎和叶子)的野菜,用冷饭和水冲调,入坛密封一个月,让其发酵成为独特气味的酸菜;又或是把牛或山鹿的脊椎骨斩碎,也可将田蟹、小青蛙、蚂蚱和其他小动物切碎,与半熟的热干饭拌调,加进量食盐或盐水,入坛封存,经过一个月以上甚至一两年时间发酵一取出食用。

    “南杀”有一种浓郁并独特的气味。

    在酒席上能象黎家一样吃“南杀”者,将是深受欢迎的客人,即如何伊一般。

    那黎江沅见何伊如此喜欢“南杀”,直将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王九喝黎家的山兰米酒,如同喝水一般,而来敬王九的黎人络绎不绝。

    那王长老连敬王九三大碗,干了之后未已便如同孩子一般,跳入场中开始跳舞……直让冼三娘眼珠子都要掉出来,她未曾想到如此老成持重的王长老竟然如此放得开……

    黎人是能歌善舞。

    当王长老走至场中,黎人的独木皮鼓、鼻箫、叮咚板等便开始响起,同时又有几名男女开始唱歌……

    黎人的歌谣主要有两种:一是汉语为词,以黎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黎歌内容多样,有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

    当王长老下场跳舞,不少黎人随之而入,不长时间,宴会场上便成了欢乐的海洋。

    那何山明显已喝大了,摇摇晃晃地在在场中打起了醉拳,惹得众人围之哈哈大笑……

    王九看着眼前欢乐的人们,内心充满喜悦。

    王九喝的酒,实在是不少,黎人的汉子轮流向他敬酒,即便是冼三娘也是与王九碰了数大碗。但这王九喝酒如水,眼眸越喝越是发亮……

    冼三娘惊讶于王九的海量,对黎人与王九的合作更是充满了信心!

    而如今的王九看着喧闹的人群,却在思量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王九实在是想念任罄与他尚未谋面的孩子,思念杜雪萌与他的女儿王七毓……

    王九真是恨不得马上回到妻儿身边……

第284章 斗转星移

    宴席之上,尽皆为黎人所独有的食品,这让众人尽皆大饱口福。

    首先上的自然是黎人的山兰米酒,黎家人称“酉并”酒,它以口味醇正,味道香甜,浓而不烈著称。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山兰米,为黎家所独有的旱生山兰糯稻谷,具独有的米脂芳香。而最为重要的酒曲,则是采用山上天然的扁叶刺、山橘叶、南椰树心等树叶为材料制成;这些树叶独具树脂芳香。

    米脂芳香与树脂芳香成就了独具特色的黎家山兰米酒。

    黎族山兰酒的色泽初期呈乳白色,温润如玉。黎族人通常叫“biang”酒。

    “biang”酒对不好酒者最具吸引力,浓甜微辣,辣而不燥。一年后,酒呈黄褐色,好似玛瑙,甜味减弱,香味渐浓,此为佳品。时间渐长,酒呈红色,甚至黑色,此为上品,最为正宗。

    而此时王九手中酒杯中的酒正是黑色!

    那黎人的王长老正对着王九讲解着黎人的山兰米酒的制法……

    山兰酒浅饮生津,但后劲十足!

    酒过三巡,便开始上饭。

    黎人的竹筒饭、三色饭同为一绝。

    用山栏稻(一种旱稻)中的“香米”并配肉类为原料,放入新鲜的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在炭火中将绿竹烤焦,里面的饭便可食用。

    竹筒饭是黎人传统美食,黎人民间多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竹筒香饭通常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招待客人时才做的。

    黎家的三色饭为红、黑、黄三种颜色,取自天然植物染色。制作三色饭的材料:山兰糯米、三角枫、红蓝藤叶、黄姜等等;三种颜色相映成趣,形态美观,药味中带有甜香,极具风味。

    而另一种菜肴,却差点让何伊将舌头吞下去,那便是黎家酸菜!

    黎人招待上宾的这种独特的菜叫“南杀”。

    “南杀”为腌制的酸菜,是将黎语叫做“里嫩”(剥去叶子取其幼茎)或“芝温”(取其幼茎和叶子)的野菜,用冷饭和水冲调,入坛密封一个月,让其发酵成为独特气味的酸菜;又或是把牛或山鹿的脊椎骨斩碎,也可将田蟹、小青蛙、蚂蚱和其他小动物切碎,与半熟的热干饭拌调,加进量食盐或盐水,入坛封存,经过一个月以上甚至一两年时间发酵一取出食用。

    “南杀”有一种浓郁并独特的气味。

    在酒席上能象黎家一样吃“南杀”者,将是深受欢迎的客人,即如何伊一般。

    那黎江沅见何伊如此喜欢“南杀”,直将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王九喝黎家的山兰米酒,如同喝水一般,而来敬王九的黎人络绎不绝。

    那王长老连敬王九三大碗,干了之后未已便如同孩子一般,跳入场中开始跳舞……直让冼三娘眼珠子都要掉出来,她未曾想到如此老成持重的王长老竟然如此放得开……

    黎人是能歌善舞。

    当王长老走至场中,黎人的独木皮鼓、鼻箫、叮咚板等便开始响起,同时又有几名男女开始唱歌……

    黎人的歌谣主要有两种:一是汉语为词,以黎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黎歌内容多样,有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

    当王长老下场跳舞,不少黎人随之而入,不长时间,宴会场上便成了欢乐的海洋。

    那何山明显已喝大了,摇摇晃晃地在在场中打起了醉拳,惹得众人围之哈哈大笑……

    王九看着眼前欢乐的人们,内心充满喜悦。

    王九喝的酒,实在是不少,黎人的汉子轮流向他敬酒,即便是冼三娘也是与王九碰了数大碗。但这王九喝酒如水,眼眸越喝越是发亮……

    冼三娘惊讶于王九的海量,对黎人与王九的合作更是充满了信心!

    而如今的王九看着喧闹的人群,却在思量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王九实在是想念任罄与他尚未谋面的孩子,思念杜雪萌与他的女儿王七毓……

    王九真是恨不得马上回到妻儿身边……

    这场宴会自正午直落至夜晚……

    宾主尽欢。

    当晚这些人尽皆倒地而眠,而后尽皆被人抬至黎人的船屋内休息。

    那何伊喝得不多,但她困了之后,却找到了王九。

    此际的王九却独自一人坐在黎寨边上,仰头正看着天空中一轮弯弯的明月……

    “阿九哥,你怎么一人在看明月?”何伊问道。

    王九点了点头。

    “你何时走开的?”何伊问道。

    “就在你们玩得最开心时。”王九道。

    “你想你家的夫人与孩子了?”何伊红着脸道。这红着脸却不仅仅是因为喝了酒。

    王九又点了点头道:“原本想离开,现在看起来,却是暂时走不开了,估计尚要大半个月的时间方可离开。”

    “啊……为何?”何伊早就知晓她的阿九哥要走,但未曾想到,还会在此呆一段时间,不禁心花怒放。但一转念,却压下了内心的喜悦,生怕她的阿九哥不高兴。

    未曾想到王九却未曾在意地道:“今日与黎首冼三娘谈过,我却想在此牵头,建立一个以黎人为首的地方,专门收购黎人的织锦,并行销大明及海外。同是,或是可以的话,我再收些黎人的汉子入锦衣卫。据冼三娘道,他们黎人平日很多人以打猎或出海捕鱼为生。我亦想招收些身手较好之人,充实入锦衣卫……”

    王九与何伊二人看着弯弯的月亮,何伊依偎在王九身旁……不知何时,王九一人说了许久,但未曾听见何伊的回话,却听见何伊均匀的呼吸声,原来何伊已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黎首冼三娘一夜未眠,但她却没有半点睡意。这一整夜,她都沉浸在与王九聊天的所带来的震憾之中。

第285章 其乐融融

    所以,目前来看,王九暂时还需要在琼州府呆上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王九突然在琼州府现身之事在朝堂之上已起了层层波澜……

    因任罄生了个儿子,永乐帝朱棣的恩旨随即而下,杜雪萌、任罄均被诰封三品淑人,二人并列,杜雪萌为大,任罄为二;王九的儿子赐名王阳明,字守仁,并封为六品忠武校尉之闲职;另赠金银若干……

    不在乎封赏多少,而在乎的是圣上的态度!

    朝廷百官哗然……

    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王九对崖州锦衣卫百户李良钊的指控:崖州百户李良钊意图对王九不利,意图不轨,已被擒下,经审讯,他已将罪责全部担下。

    朝廷皆知,这锦衣卫为纪纲的把控。故纪纲马上上书请罪:其御下不严,甘愿受罚云云。

    但永乐帝朱棣只是将那请罪书留中而不发……也即是不说好,亦不说坏,你自己看着办。

    一时之间,那纪纲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熟悉永乐帝朱棣性情的纪纲明白,这是对自己的极度不满!

    “解铃还需系铃人。”

    纪纲忽然想到了王九,连忙联系远在天涯海角的王九,极尽好话。

    王九很快便回话了。

    当纪纲拿到王九的回话时,却愣了半晌。原来这回话却是一张牛皮地图。地图之上,在大明版图之上一连串的红点点,尽皆在浙、闽、粤、桂、琼的沿海一带。

    纪纲不蠢,看到这地图,便知道这王九欲与自己划分一下势力范围,而王九的意思是,沿海一带归他,而内陆归纪纲。

    纪纲咬了咬牙,脸上皱成一团,即刻回信:同意!

    在纪纲看来,这却无妨,沿海一带,除却江浙一带较为富庶,其余倒也无妨。他咬了咬牙,心道:来日方长,千万别被我拿到你的把柄!

    朝堂之上的交锋,从来兵不血刃,犹如春风一渡,又是新的一天。

    纪纲扲着王九以牛皮画的地图,被永乐帝朱棣臭骂一通,一脚踢出了宫门。

    纪纲虽被朱棣踢了一脚,但出得宫门外,又扯气高昂起来。他明白,这一关他是过了,并且这段时间他必须夹着尾巴做人方可……

    永乐帝朱棣桌上放着王九早几日写来的秘奏,他在奏章内详述了自己的想法。

    凶猛的永乐帝朱棣心头从来插不得一根针,尤其是在自己国土之上。琼州府,黎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几乎每隔几年便会闹腾一下,虽说影响不了大明的国势,但大象的脚指头被蚂蚁咬上几口,却总是有点痛的。

    但永乐帝朱棣看罢王九早几日写罢的秘奏,真是龙颜大悦,如按照王九的方式,这琼州府黎汉之间的矛盾直可迎刃而解!

    这亦是朱棣对纪纲的上罪奏章留而不发的原因。

    按照王九的方式,高价收购黎人的织锦,行销大明各地或海外,那黎人有银子了,闹腾那么多干嘛?招收黎人的有本事的男人至锦衣卫,一来精壮用来为大明做事,二来这有事做何来闹腾?并且为大明做事,可以增强黎人对大明的归属感……

    这是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当王九如此提出来,那永乐帝朱棣自无不可,龙颜大悦。同时,这永乐帝朱棣对王九为何会飘至崖州一事,倒未感一丝疑惑。在朱棣看来,这王九完全是一个异类,大明江山有恙之处,他便会在那里出现……

    当朱棣踢走纪纲之时,远在天涯海角的王九已带着挑选出来三百余名黎人子弟乘船离开了崖州府,正向泉州港进发……

    冼二娘等黎人首领、长老,还有何家庄何三叔等人在崖州码头送别。

    何伊更是哭得如同泪人一般。

    但对王九等余下三百余名的黑狼来说,却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洪平、如画大和尚等人,亦是离开大明,四年有余未曾归国;包括王九在内,尽是内心似箭。

    这班人等,按王九的要求,却是先在福建泉州港登陆,在泉州登陆之后,然后逐步将原属纪纲管辖的闽、粤、江、浙一带共计二十余处的锦衣卫据点尽皆完成交割。

    而这班人等原来至琼州府时近五百人,已有近二百人留在了琼府府,已开始将琼州府内的六处锦衣卫据点尽皆收归囊中。而那李良钊,王九倒命人将其一起交割予纪纲,由纪纲发落。但王九用脚指头都想得到心狠手辣的纪纲会如何处理李良钊……但这倒不是王九所需考虑的问题。

    王九如今是归心似箭,他已命刘胜随商船,由安南归国,开始统筹接收沿海锦衣卫据点事宜;同时,王文海与刘胜的千户任命,已由王九向朝廷报备。锦衣卫千户,正五品。由锦衣卫指挥使提名报备,一般均可获朝廷批准。

    王文海与刘胜,在数年前,仅是在杭州府陪同王九的锦衣卫世袭而不入流的小吏,是王九由京城至杭州府送公文所识。当王九出海之时,带他们一同出海……仅四年时间,这二人便凭着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性情,却也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此次由王九提名,却也是实至名归。

    江浙、闽、粤一带的锦衣卫交割,王九将此重任交于刘胜身上。一来他出自杭州府,二来他自底吏而上,清楚其中的关节所在。依王九的意思,如果可堪用之人,可留任;若不堪用之人,则不留。

    王九所属的锦衣卫,如今来说,实在是谁人都想挤破脑门想入的衙门;而这老实人刘海,依王九来看,却正适合处理此项事务。

    而那指挥佥事陈侍郎,亦被王九一纸调令调回南京城坐镇。在王九看来,京城如若没有这老于世故、长袖善舞的陈侍郎,这海外锦衣卫实在是言官、御史嘴中的肥肉!

    并且这陈侍郎已是年迈,更是到了理应颐养天年的年纪。王九实在不舍让这老人家如此大的年纪仍漂泊在外。

    陈侍郎接到王九的一纸调令,便乐呵呵地与刘海一起由陆路归国。他们由广西踏入大明的国土,直至湖南、江西,由江西分路,刘海直至江浙,而陈侍郎则直至南京城……

第286章 春山暖日和风

    自遇见王九之后,陈侍郎忽觉此人却为自己人生中的一大福星,王九没官架子,笑起来总是一口雪白的牙齿,让人心生亲近之意;那帮黑狼们,视王九为狼王,既畏之又敬之;王九的兄弟,如洪平、如画大和尚,在得知王九落水下落不明之时,洪平在海水中直接搜寻三日三夜,直至晕厥,方且被人救上岸,而如画大和尚,亦是如此,虽然他的水性差些……

    当洪平与如画大和尚得知王九有可能在崖州时,二话不说,连夜启程……这便是兄弟情。

    陈侍郎在路上,与即为千户的刘胜探讨王九。

    “若无王大人的带携,凭借自己,恐怕永远无法独挡一面,更甭论可官至五品了……”刘胜,三十余岁,江浙人士,一脸憨厚地道。

    “我这把老骨头亦是如此。原本锦衣卫大牢内,便是我这老骨头的埋骨之地。但未曾想到被这年轻人竟捞了出来,你看,便混成如今的模样。”陈侍郎笑道。

    “陈大人,你却甭说笑了。在下是个粗人,读书甚少,却未曾想太多。您老识书识礼,却来说说,您看这王大人弄这一出却又是为何?如今我们在海外发展得蒸蒸日上。”刘胜道。

    “哎,我说你这家伙。这王大人,每一出必有其意。这些年来,我这老骨头方且琢磨出一些意味。这局势,却如一盘棋,先着、落子、布局,却是十分讲究。而这王大人,总是可抢先一布落子,且布局精妙直叫人叹为观止……”陈侍郎道。

    在陈侍郎看来,王九乔装海盗出海,为神来之笔;而以内应的身份进入海盗王陈祖义的地盘,更是画龙点睛;同时,在出海之后,借道入安南,为平定、顺利收复安南立下赫赫战功;所领海外锦衣卫,每人均持身股,仅此一项,便如同一锅油里,滴入一滴水,整盘棋都被激活……如此这般,无不是立足之高远、布局之精妙之手笔。

    而相较而言的生擒陈祖义的功劳,反而不甚重要了……

    陈侍郎谈至此,叹道:“这王大人,天马行空,看似不经意之举,反而会有奇效。而此次他又进行了布局。并且布局于国内,我这把老骨头反而难看透。他在与纪纲争夺地盘,并且硬是让他在睚眦必报的纪纲手里撬走了一大块。如此我反而看不透了。”

    “你说,那王大人难道不清楚纪纲的为人吗?为何会与纪纲虎口夺食?”刘胜道。

    “实难揣测。在我这老骨头看来,叶落归根。而这王大人所率的这部分,亦是圣上所属;假若你拼命在境外发展势力,那圣上是否会有想法?所以他的根基一定在大明境内。”陈侍郎道。

    “那此次在下接收纪纲所属的锦衣卫据点一事,那纪纲使点绊子又如何是好?”

    “毋须担心。我们只做好大人安排之事便可。那大人,斗转星移之功,岂是我们这些人可揣测……”

    如今已达泉州港的王九与近五百人的黑狼与黎人,除此之外,尚有何家庄以何山为首的十余人,瞪目结舌地在泉州港看着数不清的五桅、六桅、吃水量极深的大小帆船而发呆……

    王九未曾想到,自己当初仅在三年前离开泉州港时,此地停泊的船只也仅三三两两,而如今停靠的船只多少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且货物种类繁多,大到较人粗细的树木,小至数十丈开外便可闻到的香料,应有尽有,且上下货物极其繁忙!

    以至于王九等人的五桅帆船等了足足两个时辰尚未得位置停靠上岸。直至王九实在无奈,直接如鱼一般跳入海中,瞬息不见踪影……

    一旁的洪平愣了。

    如画自洪平背后探出了大脑袋叹息道:“这位施主等得不耐烦,已超出其所能忍耐的范围,所以建议升起黑狼旗,吓吓他们,让他们尽快让道,好让我们靠岸……”

    话未说完,如画的光头便被洪平甩了一巴掌:“你怎么不早点说……”

    黑狼旗果然效果极佳。

    黑狼旗升起,在前挡路的货船如同被狗咬一般,自动两侧分开。但岸上如临大敌,吵杂声、调兵声,蜂拥而至……一时间,岸上码头乱成一团。

    当洪平将五桅帆船停靠于岸上时,方且发现,岸上已集结了数百大明水师的精兵,正举着长枪列阵欢迎他们……

    直至洪平等人亮出身份,一侧方且跑出两位气喘吁吁身着飞鱼服的泉州据点的锦衣卫官员。原本他们早已接到通知会有一艘将至,需要他们接船,并且锦衣卫内已传开,这沿海一带的锦衣卫据点将被交割于另一位指挥使王九麾下。这着实让他们兴奋不已……

    但他们已在这泉州码头晃悠了两天,均未见到有锦衣卫的船只停靠,原想没那么快,便跑去一边偷懒了。

    未曾想到听见码头在叫有“黑狼”来了,再一想,那海盗王陈祖义是如何被灭的?不正是黑狼海盗为内应方且被灭的,于是火急火撩地直奔而来……

    当黑衣洪平对着那二位气喘吁吁、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轻声“哼”了一声时,虽是初春时节,这二位仍是汗如雨下……

    而那王九却是不理那么多,折腾了那么久,他早已爬上岸来。

    王九浑身湿漉漉的,找了间店,丢了一块碎银子,换了身衣裳,找到大明的驿站,亮了黑色“锦”字腰牌,弄了匹马,丢了锭银子,辨了下方向,一路向西南靖的方向而去,因为那里,有杜雪萌与他的女儿王七毓……

    泉州至南靖,四百多里地。风尘仆仆的王九在大明沿途驿站换了数轮马匹,一日一夜,不眠不休,直至清晨,南靖城已在远处露出了朦胧的身躯……

    但王九的老家距南靖城尚有二十余里的小路。

    王九决定在南靖城稍事休息一下。如今这王九着实如同一个土人,同时腹中着实有些饥饿,还需洗个澡,再上路罢!

    如土人般的王九正行至城门处,忽然愣住了,他忽然看见城门口除了警戒的士兵之外,还站着一大一小的两名女子。

第287章 南靖城轶事

    那公子一边脸瞬间竟肿了寸许,围观之人至今尚且发现这娇滴滴的娘子的手劲竟如此之大!

    那武师与数名打手正挽起衣袖想上。

    “住手!”一个悦耳的男声瞬间传来,声音不大,但围观之人每人均觉这声音发自耳边,出自心肺,却是自心底里生出一丝畏惧。

    那武师与打手瞬间定住。

    场中之人,唯有那少妇与女童未受影响。

    “相公,是你吗?”那少妇顺着声音转身望去。

    顺着少妇的眼神,围观之人散开,却见一个青衫已成“灰衫”、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手牵着马,黑漆发亮的眼神正凝视着那少妇。

    “娘子,是我。”那年轻人笑着答道。

    “真的是你吗?妾身怎么觉得如在梦中?”那少妇的眼泪不由自主地顺着雪白的脸颊流了下来……

    “真的是我。”年轻人笑道。

    二人旁若无人地对视,而那女童睁着亮晶晶的大眼睛一直疑惑地打量着那年轻人。

    洪公子愣了一下,又冲着一则的武师、打手吼道:“你们愣着干嘛?还不赶快上……这两人,连同那女娃,都给我带回府去……”说着指着少妇、女童与那年轻人。

    那武师方且回过神来,手一挥,数名打手中两名直冲向那年轻人,而他与另一名打手则冲向少妇与女童。

    在那武师看来,那少妇是个练家子,且身手绝对不弱,那一拦、一巴掌,甚是巧妙,即便是自己,亦未惩多让。

    武师冲上前来,未曾想到那少妇竟是理都不理他,只是旁若无人地看着那位年轻人。

    武师来到少妇跟前,正待将手搭在少妇肩上,意欲将她擒下,而那少妇却是不闪不避,眼中只有前面的年轻人……

    武师的手顿了一下,但仍是将自己的手欲搭上少妇的肩上……就在即将触及少妇肩上的霎那,武师忽然肋下一麻,全身竟然动弹不得。

    紧接着这武师只觉腾云驾雾一般自围观人的头顶掠过,直接摔了个狗啃泥!

    紧接着又三个人影自围观人群头顶飞过,武师直接变成肉垫,接二连三地撞于武师身上,那武师原本便动弹不得,而今直接被砸晕了过去……

    年轻人左手将少妇揽在怀中,右手向那女童伸了手去,道:“爹爹将坏人打跑了!”

    粉雕玉琢的女童迟疑片刻,郑重地将自己的手放在年轻人手中,道:“爹爹真厉害,将坏人打跑了,爹爹是个大英雄!”

    而那少妇自见到这年轻人以来,眼睛从未离开过那年轻人。在那年轻人的怀里,虽然泪痕未干,但却笑意盈盈……

    围观之人一片哗然,现场寂静无声。围观之人愣住了,哪来的人竟然那么生猛,百余斤之人,毫无还手之力,竟如破沙袋一般竟丢了出去!

    洪公子傻眼了。他看这娘子带着一名女童已两日,今日为第三日。

    这娘子衣着素雅,但举手投足,绝对是大家出身;她未施粉黛,但顾盼神飞之间,却是韵味怡然……

    洪公子自他懂男女之事以来,对少妇情有独钟,祸害良家妇女却是数之不清。而这两日,他又看上了这少妇,打听来打听去,却不知是谁家娘子。直至今日,他终于想着上前一叙,未曾想到竟落得如此结果……

    这是到底是谁家娘子?

    这自然是杜雪萌带着女儿王七毓。

    年轻人自然是已至南靖城的王九。

    这王九落海下落不明一年有余,杜雪萌无日不曾想念,每日带七毓入睡之时,不知曾掉了多少泪水……

    直至大半个月前,突然有人传信,这王九出现在琼州府崖州。

    杜雪萌一听到这消息,禁不住当场泪流满面,即刻跑到避静处,大哭一场……自此,她便每日等候王九的消息。

    直至她收到王九等人会由海上崖州至泉州乘船而来,再由泉州陆路至南靖,她估算了一下时间,实在忍不住,便自王家老宅数十里地,带着女儿七毓直接来南靖城等王九。

    这洪公子打听来打听去,自然不知晓杜雪萌的底细。色胆包天,精虫上脑,自然会做出异常举动。直至第三日,洪公子终于忍不住,上前搭讪,未曾想到被杜雪萌抽了一巴掌,直至王九上来……

    洪公子看得清清楚楚,这灰衫的年轻人,却如闲庭信步一般,在数丈之外,两跨步便至那武师跟前,左手在其肋下一点,那武师即刻僵住,右手一提,如同丢破烂一般,那武师便腾云驾雾飞过人顶,落至数丈之外……

    而另三名打手,那年轻人随手一伸,那打手竟如自己凑上前来,依葫芦画瓢,亦被那年轻人砸向那最前的武师,四人撞在一起,看起来短时间却是无法起来……

    杜雪萌依偎在王九怀里,男人独有的气息包裹着她,她忽然觉得此生如此便好,哪怕天塌下来,她亦不怕……

    洪公子扭头正想逃,

    “过来。”王九看着洪公子,冷冷地道。

    不知为何,洪公子竟如中了邪一般,转头便走向王九。

    洪公子如何清楚,如今的他已被吓晕了头,而王九虽说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蕴含其意志,洪公子便听话地走向前来。

    来到近前,洪公子看着那年轻人,方才醒觉,自己为何竟会听话至此。然而未得洪允公子想得太多,只觉腹下痛入骨髓,丝毫体会不到越过人头、便腾云驾雾美妙,便跌至最先前武师那堆人之中晕了过去……

    余下的时间,王九一手搀着杜雪萌,一手牵着王九毓,扬长而去……

    此事事发突然,仅半盅茶的功夫。城门口官兵尚未反应过来,待得反应过来,城门口只是躺着五人,最上面的却是早已晕了过去的洪允公子。

    其余一名武师与三名打手却是摔得不轻,挣扎地爬了起来,发现洪允公子尚有呼吸,只是晕过去,便舒了口气,连忙将洪允公子抬回府内而不提……

    而那王九一家三口却是去哪了?

    自然是回客栈,休息、沐浴了。

    王七毓很乖。但却不代表她很有耐心。她的娘亲说要帮父亲沐浴,但不知为何却在内呆了很久,直至七毓在门外叫了无数遍娘亲,这爹与娘方且面色红润、笑容可掬地打开了内里的门。

    七毓撅着嘴,很不高兴。

    但爹爹却说要带她上街走走,顺便给她买东西,于是七毓瞬间眉开眼笑起来……

    一家三口至集市,却正是“春山暖日和风”之时节……

第288章 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靖城下午的集市人已不多。“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年的收成在于春天的播种,每日的生计,在于早上辛劳。早上的集市自然热闹,而下午的集市上的人已不是很多了。

    而今这王九的一家三口走上集市,七毓在中间,右手牵着父亲,左手牵着母亲,这种种感觉让七毓觉得特别好。她经常听母亲说自己的父亲是位大英雄,飘扬过海,擒拿海盗;南征北战,建下赫赫功勋……

    今日她瞪大眼睛,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只是如丢破烂一般便将那几个欺负娘亲的坏人丢在一边,更觉自己父亲是位大英雄了。而之前久候的不快,早已抛至九宵云外……

    现在的杜雪萌与之前简直判若两人,如今的她却如璞玉已被雕琢,象暖玉一般,从里至外,光彩照人!

    早上穿的素色长裙,在伺候王九沐浴之时弄湿了,她却换上了一件青绿色的长裙,配上她雪白的肌肤,更显得另一派生机。

    而这王九,换上了细心的杜雪萌,自老家拿来的青蓝色儒袍,更显儒雅而俊朗。如今在街上,谁人曾想到,即在二个时辰之前,这年轻人便将一名武师、三名打手弃于街上,并将原本在崖州城无法无天的洪允公子废了……

    “唉,那东西没用了,被废掉了,”洪府内,一名老郎中正在开药方,一边开,一边叹气道,“筋络尽断,但出手之人未想伤其性命,只是废了那男人之物,足见此人功力非凡。”

    “啊!那……那我家孙儿……我们洪家不是要绝后?”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哭道。

    老郎中摇了摇头道:“洪老太太,在下是无法治愈了。或您可另请高明,看看是否有办法。”老郎中不敢直说,另外一名武师及三名打手,倒只是皮外伤,倒无大碍;但这洪允,却只有一条路:去做太监!

    假若不做太监,那对鸟蛋,已被劲力击得如同浆糊,若不尽早割掉,溃烂之后,却是性命难保!

    “到底是谁人伤我孙儿?我必将他碎尸万段,”老太太大转头问侧旁的侍女,怒道,“查清楚没有?到底是谁干的?”

    侍女颤声道:“刚刚那随从回禀,是一个外乡来的,风尘仆仆的年轻人。”

    “报老爷那没有?报衙门没有?”

    “都报了。老爷那已派人快马报信至漳州,估计晚上会送到;那捕快已出动,城门口严加盘查,正在全城搜捕。”

    “抓到那人,一定要将他碎尸万段……”老太太恶狠狠地道。

    城门口的加强了盘查,宽进严出。

    忽然远处地面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大门口盘查的卫兵睁眼一看,却是吓了一跳:远处两队数十骑黑衣人正快马向需门奔袭而来,而其身后滚滚尘土紧随其后……

    所来之人,自然是洪平、如画所率领的黑狼众人。

    他们较王九的到来仅迟了大半日而已,途中却也是每百里也稍事休息片刻。原本五百余人,洪平仅带了数十名精锐离去,其余人等会由刘胜安插入沿海锦衣卫据点。

    这帮黑狼将至城门口,便放缓了速度。

    城门口的卫兵乍见到这班默不作声这黑狼,便觉煞气逼人。

    领头的洪平亮出银色“锦”字令牌,那城门卫兵顿时知晓,这班人是锦衣卫之人。

    “这两日,是否有见过一名俊朗的单身年轻人进城?”洪平问道。

    “年轻人?每日入城的年轻人太多,但独自一人的倒不多。”一名卫兵恭敬地回道。实在是这帮人给他太大压力,铁血的味道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住。

    “那年轻人,手指修长的,很秀气,功夫也很是厉害……”洪平身侧的胖大和尚如画插嘴道。

    如画一说,门口的卫兵即刻想到今日清晨时分,城门口所发生的冲突,那年轻人给他们震憾实在太大,今日里他们城门口都在议论此事。那年轻人跨两步便是数丈之远,将那打手、武师如同小鸡一般丢至远处……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更甚者是这年轻人竟似乎会点穴,这等内家功夫,平常人仅是听闻,更甭说见到了!

    “有啊。今日清晨,便有一位,如今全城正在搜捕他呢……”

    “什么?竟敢搜捕我家大人,嫌命长了!”洪平怒道。

    “啊……你家大人……”那名卫兵吓得膝盖一软,只觉裤裆有点湿润……这伙人瞬间迸发的杀气,差点让他尿了裤子。

    “知道如今他在哪吗?今早发生何事?”洪平问道。

    “正在搜捕……噢,正在……找……”卫兵结结巴巴将今早的事情说了一下。

    洪平大致明白,转头伸手一挥道:“好。入城,主要街道,看看大人是否还在。如若是与嫂子、闺女在一起,那大人应还在城内。”

    说罢,数十骑黑狼纵马而入,门口卫兵瞬间便被尘土包围,成了土人……

    而如今的始作俑者王九对此是毫不知情,如今的他哪里管得全城搜捕,他们一家三口,正在一处酒楼的二楼上,坐于临街的一处雅座之上,桌上数个精致小菜,两个酒杯,王九与杜雪萌相对而坐;四岁的七毓闲不住却在桌侧,左手拎着一个风铃,右手拿着一串粮葫芦,高兴地走来走去……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此际正是饭点,酒楼生意不错,人来人往,但今日议论声却较往日多了许多……

    “你们知道吗?今日那漳州知府洪任鸿的侄子洪允撞上硬点子了……”

    “听说了,那洪府下人传来的讯息,那洪允下面的话儿,被人废了……”

    “嘻嘻……活该,不知祸害了多少良家女子……”

    “如今全城在搜捕那年轻人呢,不知那人如今在哪……”

    “据说他们是一家三口……”

    众人议论纷纷,一人忽然将目光转向了王九与杜雪萌这张桌……慢慢地,众人的目光时不时地便会投向王九。

    杜雪萌嗔怪地看着自家相公。

    王九笑看杜雪萌,却不经意地将目光投向楼下。楼下已集结了数名手执锁链的官差……

第289章 再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大明王朝的外交与贸易使命,永乐帝朱棣十分满意。尤其是随船而来的各国使节,更让朱棣踌躇满志,有一种“天下共主”的飘飘然快感。

    他觉得那些质疑自己“篡位”的大臣们应该闭上他们的乌鸦嘴了,由此江山稳固,自己可以稳坐皇位了。

    为将各国使节安全送返,永乐帝朱棣特令工部再建一艘宝船,专供各国使节宾客乘坐。同时朱棣心中之不快源于第一次下西洋的功臣----王九竟然下落不明,故此永乐帝朱棣命郑和尽快再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公元1407年),郑和率领四十八艘大、中型宝船自南京龙江启航,到达太仓刘家港驻泊,与先期停泊在此的六十余艘其他船只汇合。

    在刘家港停留二十日后,船只前往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太平港停留休整一个余月,静候季风。

    一个晴朗的日子,郑和率领百余艘船泊与二万七千五百余人组成庞大的船队,扬帆出海,乘风破浪,开始了第二次下西洋的远洋航行。

    船队此次下西洋的路径与第一次大致相同,所到国家与地区主要有占城、爪哇、暹罗、满刺加、苏门达剌、阿鲁、加异勒、柯枝、阿拨巴丹、小阿兰、南浡里、甘巴里、古里等十三个国家与地区。

    占城为距离大明最近的国家,也为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必经之地。由于占城经常受到邻国安南的侵扰,每次均为中国为其伸张正义,所以占城对中国一直充满感激之情。

    此次郑和再度莅临占城,受到占城国王热烈欢迎。

    双方互赠礼品,商定于占城设立船队对东南亚贸易的大本营,并聘请占城政府官员彭德庆协助郑和制订实施大明对东南亚的贸易计划。

    不久,占城国王派遣其孙舍杨该,前往南京进贡大象和方物。

    郑和特别强调要求占国留意是否有漂流至此的人员或尸体之类的,必须向驻守于此的大明官员报告并辨认,而这些官员,正是王九所属锦衣卫所在占城的派驻人员。

    应该说如今的锦衣卫人员,每人均如注入鸡血一般,充满生机与活力。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后,打通与西洋诸国的贸易的大门之后,王九所属之锦衣卫便开始以各种身份,以瓷器、茶叶、丝绸及中国所特有的物品,承载着中华文明一同向其他诸国传播。

    王九所属的锦衣卫亦官亦商,亦探子,亦木匠,亦农夫,亦赤足郎中……总之,西洋的沿海诸国,均活跃着一班如此特别的人马,他们白日忙着与沿海诸民交换货物,或教他们种植,晚上便整理资料,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待商船到来,便将情报资料交付上头,进行汇总。

    而此情报中,有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所急需之货物或当地有何特产,待上头确实之后,便开始收购,待商船到后,便载归大明进行销售……

    大明的货物,在西洋诸国供不应求;而西洋诸国的如香料、木材之类的,在大明亦极为紧俏……

    如今来往大明与西洋诸国的货船很是频密,但最为频密的便是以原王九所率的那帮黑狼们,他们除却运送货物之外,还承担了搜寻自家头头的头号任务!

    这些船只在印尼旧港附近海域,自王九下落不明之时起,便开始搜寻,如今已大半年之久,便由搜寻改为货物运输加上搜寻,而活动范围亦由原本百里左右直接扩展为千里之外……

    慢慢地,这伙黑狼由原来的二千余人,半年之后,便发展为将近五千人;原本仅为数十只船只,则发展成百余艘船只……加上其余锦衣卫据点人员配备,已近万人。

    实在是因为海上贸易利润太大,并且因为锦衣卫每人均配了身股,所获利益与锦衣卫牢牢绑在一起,这便唤起了沉淀于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无穷活力!

    王九所属的锦衣卫据点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后半年,已遍布西洋诸国,基本上因地置宜,每国均设一至两个或更多,如占城,便在占城首府及海港码头各设置了一个。

    当黑狼所属发展至五千人及百余艘船,加上锦衣卫人员达到万人时,指挥佥事陈侍郎与专事贸易的袁杰便按下暂停键。他们均认为暂时维系近万人的队伍已是足够,待得消化人员所属,每人各司其职,将各人职能优化即可……

    郑和结束对占城的访问后,船队前往暹罗(泰国)。

    自占城向西南顺风航行七昼夜,即可到达暹罗新门口港(泰国湄南河口北榄港)。一到达此地,早有锦衣卫人员将暹罗的风土人情、风俗地貌等简介交予郑和。

    应该说,锦衣卫在此方面做得相当到位。

    当郑和见此,不禁泪水盈眶,这便是他的义弟王九之功……

    而此时,王九距其下落不明已有大半年之久。谁都不知晓,此际的王九早已出现在大明的琼州府,正如一张白纸一般。唯有知晓王九所在大致方向、身怀六甲的任罄,已开始启程归国。

    暹罗山多地贫,但中部湄南洒吴尊原一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盛产大米与水果。

    暹罗国民多信佛教,上至国王,下至平民,无论男女至一定年龄,都要入寺庙持斋受戒,出家修行一段时间。暹罗有三万余座寺庙,供奉着无数精雕细琢的大小佛像,故有“千佛之国”之称。

    暹罗物产丰富,出产黄速香、罗褐速香(沉香的一种)、降真香、沉香、花梨木、白豆蒄、大风子、血褐、藤黄、苏木、花锡、象牙、翠毛、猫眼石等物,价格低廉,醇香浓郁。

    农家饲养的家禽主要有牛、羊、鸡、鸭等。

    暹罗成年男子束发扎髻,以白布缠头,身头长衫。妇女椎髻、长衫,擅长纺织、刺绣,生产的各种丝、棉织品,如头巾、手巾、花布、被面、帐幔等都十分精美。

第290章 暹罗之行

    暹罗男妇婚姻,先请僧侣迎接新郎至女方家成亲,僧侣向女方讨喜红,贴于新郎面额,名“利市”(讨吉利),然后一对新人行仪式。三日后,男方再宴请僧侣至男女双方亲友,再将女方迎娶至男方家中。

    不同于中国重男轻女,暹罗则重女轻男,普通百姓家大小事务皆由妻子掌管。

    暹罗丧葬礼俗,富贵之家用水银灌入死者腹中,入土为安。普通贫困之家,则将逝者遗体放在海边,任由海鹰啄食其肉,待尸体仅剩骨骸时,家人号哭将尸骸抛入大海之中,并请高僧设斋诵经礼佛,此称之谓“鸟葬”。

    郑和船队来到暹罗,暹罗国王昭?群膺哆罗谛剌率领群臣热烈欢迎。国王骑着白象为前导,大臣们赤足相随。暹罗国王在王宫隆重设宴款待郑和使团。

    此次访问暹罗国,调解暹罗与周边邻国的矛盾冲突却是最主要的使命。

    永乐初年,在东南亚各国中,暹罗国力最为强大,还曾是满剌加的宗主国,每年强迫满剌加进贡黄金四十两。暹罗国王依仗国力强盛,经常入侵周边国家,拦截满剌加、苏门达剌等国赴华朝贡船只;发兵满剌加、苏门达剌夺取明朝赏赐的封诰与礼物。

    但暹罗对大明心怀畏惧,尤其是大明在一年内便平定了安南之后;更为甚者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所率船队给予暹罗的震憾……

    同时,还有一种船是暹罗不敢碰的,那便是悬挂黑狼旗之船。这大半年来,自从郑和庞大的船队经过西洋,活捉海盗王陈祖义之后,便开始有悬挂黑狼旗之船在西洋各处游走……

    这些船只做工、质地与郑和下西洋之船只一脉相承,一眼望去便是出自大明工匠之手;船上船员尽皆沉默寡言,船上悬挂黑狼旗。西洋诸国开始以为这又是一伙新海盗,但未曾想到这些黑狼船只从不劫掠,不扰人,不收过路费,只是在海面游荡,似乎在搜寻着什么……

    有些船只以为这伙人好欺负,便想劫掠船只,未曾想到,这伙人配合严密、兵器精良,火器、弓驽、长枪、短刀……均有配备,劫掠者反被劫掠!

    海面之上总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这伙黑狼不劫掠商船,反而对海盗情有独钟,这实在是黑狼的优良传统!

    暹罗国曾遇到这黑狼,但十数艘船却被数艘黑狼船只打得鬼哭狼嚎。黑狼的数艘船只轻微受损,而这暹罗的船只却是沉没大半……自此,无论任何人遇到悬挂黑狼旗帜的船只均退让三舍。

    慢慢地,黑狼船队开始亦兵亦商,开始承接运送货物的职能,活动范围亦越来越大,俨然如同海上镖局的职能。很多客商均愿意由黑狼船队运送货物;而黑狼船队除为锦衣卫自己的生意之外,亦承担了一部分外来的货运职能。

    暹罗虽然全国信佛,但却如痞子一般,欺软怕硬。大明它是不敢碰的,但欺负起其他国家绝不手软。

    如占城遣使来华访问,归国途中遭遇海上风暴,船只漂流至彭亨国(今马来西亚彭亨州一带)。暹罗强行向彭亨国索要占城使者,并扣押使者,借机向占城勒索钱财。

    暹罗的倒行逆施,激起周边各国的强烈不满,占城、满剌加等国先后遣使至大明控诉暹罗的流氓、霸道行径。暹罗的所作所为,引起大明朝廷的关注。

    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当郑和结束暹罗之行离开后不久,暹罗国王遣使来华朝贡。永乐帝朱棣严厉谴责暹罗的无道行为,令使臣归国后转告国王,否则将受到严惩!

    郑和在暹罗其间,与国王交谈时,亦谴责其行径。暹罗国王自知理亏,便遣使至中国进贡,表示认错悔罪。暹罗之行,郑和圆满解决暹罗与邻国的矛盾纠纷,巩固了苏门答剌、满剌加等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安宁。

    郑和代表大明调停暹罗与周边国家关系之后,昭?群膺哆罗谛剌国王陪同郑和参拜了暹罗最大的寺庙玉佛寺及其供奉的佛祖,还为郑和一行主持了布施仪式。

    在暹罗,船队向当地百姓传授了中国开垦梯田、种植稻麦的方法,提高了暹罗稻米的产量与质量。

    应该说中华文明影响深远,暹罗人的衣、食、住、行诸方面均受中国影响,特别是丝织品。泰绸,即是由中国纺织府绸的方法演变而来。

    这日,郑和难得清闲,正在暹罗首府的会同馆内品茶,却有侍卫手执一块沉沉甸甸的金黄色“锦”字牌来访。

    郑和一见这“锦”字令牌,却吓了一跳,这明摆着便是纯正黄金所铸,且上面的古朴花纹、编号,却是绝对错不了,必是锦衣卫之人求见。他连忙命人有请。

    待得那人进来,更是让郑和吓了一跳,这哪里是人,明明是个肉球。郑和很是诧异,自己义弟王九为何找了一个如此之人为自己下属!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半年前王九至占城所临时起意而收归麾下的商贾袁杰。

    在锦衣卫仿照晋商的银股、身股与财神股的改制之中,袁杰起到积极的作用,顺利完成锦衣卫的改制,确定其权威;并且在锦衣卫亦官亦商的身份之中,袁杰在西洋诸国中呼风唤雨,凭借其出色的商业头脑,为锦衣卫带来滚滚财源……

    两人相互介绍、寒喧之后,郑和对袁杰倒是大为改观,袁杰虽胖,但他头脑敏锐异常,且为大明杭州府人士,江浙沿海一带,文化气息甚厚;这胖球般的人,谈吐之间,却是意韵悠远……

    郑和笑道:“你家大人如今虽然下落不明,但我与他却是相交莫逆,成八拜之交。据我所知,你家大人实非常人所能及也,必会安然而归。你此次来,却为何事?”

    袁杰哭丧着脸道:“我说郑主使,既然如此,我便明人不说暗话了,看在您义弟王大人的面上,您能否放小的们一条生路……”

    一言既出,却是吓了郑和一跳。这一惊一乍的,自袁杰报上名堂进来,郑和已被袁杰吓了足足三次!

第291章 袁杰的故事

    每人每天均需摄取一定量的食盐,以保证人体所需。

    暹罗国的食盐,依靠开采岩盐。岩盐多产于深山,采掘、运输极为不便;且岩盐缺碘,长期食用很容易患“大脖子病”(甲状腺钟大)。

    最早进入暹罗国的却是王九所率的锦衣卫。他们搜集各方情报,关于武器装备、衣食住行……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即便是国王有痔疮、妃子有狐臭均有所记载……西洋诸国的情报均由那些黑狼们送至安南河内的“明月酣”,再由情报人员专门整理成册,并得出何种结论,有军事价值、有经济价值、或留待以后查看等等,分门别类而存放。

    而这些,均是由千户文章大人的“军情司”所把控。锦衣卫的运作,基本上是按大明的锦衣卫设置。

    而暹罗国的情报,原本涉及民生部分,却被那千户袁杰拿去借阅。袁杰自幼喜欢看书,他的祖上原本便为书香世家。但这袁杰虽喜看书,但却是个异类。他更喜欢黄澄澄的金子。

    于是他祖父便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很是听话,便去书中找……果然,他自书中看到许多“黄金”。

    “南橙北桔”,北桔运往南方,是否可以赚些钱呢?而南橙送至北方,是否可以多赚些呢?

    瓷器、茶叶与丝绸,为何可以异域卖出黄金价呢?实在因为“物以稀为贵!”

    于是袁杰这个异类果然在书中找出了“黄金屋”……所以袁氏家族拿此人毫无办法。袁杰祖父无奈,只是出点本钱,让其做买卖,未曾想到,这袁杰只是凭着百两银子,在二十余年内,便赚取了数百万的身家,这尚且是袁杰深谙为人之道,当赚取一定钱财之后,他便开始反哺社会,捐钱修桥、筑路……

    当公主朱菁至福州,袁杰大方地将一处闹中取静、极好的宅子赠予公主,搭上福建布政使王卜鸣的线,却为下一步见到王九,并得到王九的赏识埋下伏笔……

    因果一事,来的并非没有缘由。

    广施善果,终会有善缘。

    王九果然看上了袁杰,并拉其入锦衣卫,授予千户一职,专事贸易。而他的令牌一事,袁杰笑道他喜欢金黄色。王九直接答应,如若他通过考核之后,便专门以黄金做一块给他……

    果不其然,当袁杰通过锦衣卫众人的考验之后,指挥佥事陈侍郎特命吏部、工部特制一枚以黄金打造的令牌,专门予袁杰。

    吏部范难,这黄金倒是有,但若足金,实在太软,不耐磨、不堪用!

    远在千里之外的陈侍郎收到消息,大骂吏部、工部之人死脑筋:只是要金黄色,加点铜,将金子的成色加足些,便可……

    于是三个月后,这袁杰千户一职、令牌均已到手。袁杰收到任命,大哭一场。他当初未入仕途,他的祖父伤心不已,未已便撒手人寰……未曾想到如今无意插柳,却踏入官场,官阶正五品,实可告慰自己的祖父了!

    当袁杰拿到关于暹罗民计民生的卷宗参阅时,惊奇地发现如今的暹罗竟有“大脖子病”!

    他捂着肚皮足足笑了半晌,自“大脖子病”,他便可推论出,这暹罗人没有用海盐,未用海盐,那这海盐便由自己帮他们做啦……

    于是袁杰便开始着手在暹罗布局制造海盐事宜。

    这郑和来至暹罗,袁杰是知晓的;有人与郑和接洽,将暹罗的风土人情等资料交予郑和,郑和所率之人教暹罗人种植、帮助暹罗人提高粮食产量等,袁杰更是一清二楚!

    唯独郑和属下欲教暹罗人制造海盐,这却是让袁杰着实为难。要知暹罗的海岸线较长,煮海为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为方便,且价格低廉。

    袁杰原本未想赚太多,只想着赚它四、五年便可。但若郑和来此一着,那便是没的赚!

    袁杰硬着头皮,执自己天下独此一号的黄金“锦”字令牌求见郑和,原本他并未打算可一次性说服郑和,未曾想到这郑主使竟道,自己的头头王九与他是八拜之交,这却让袁杰喜邮望外。既然如此,袁杰便直接向郑和道明来意……

    郑和方且恍然大悟。

    此等小事,郑和确实不知,郑和至暹罗也仅一个月,每日都是忙着接见、会见来宾,而此等事宜,实是大水冲了龙王庙,郑和连忙命下人,将负责此事的人员找来。

    袁杰来见郑和仅半日功夫不到,便将此事完美解决。但却不是没有代价:这袁杰需向郑和提供船队所需的海盐!袁杰满口答应,这与暹罗所得相较而言,实在是九牛一毛……

    海盐不仅可以食用,还有诸多医疗功效,如盐卤可用作外敷,以清除流火丹毒,治疗皮肤炎症。暹罗气候酷热,患皮肤病者甚多,可以此清毒治疗;海盐含碘,更可治疗“大脖子病”……

    待事情完美解决,郑和方且转头对袁杰叹道:“我说袁大人,我那义弟王九真是好眼力,竟有你这等属下助力!”

    袁杰连忙起身拱手笑道:“郑主使实在谬赞了,此乃在下份内之事而已。”

    “那么在暹罗,除了盐业之外,你们还折腾了些什么?”郑和笑道。

    “郑主使在上,在下实不敢欺。如今这暹罗之地,还有一样,在下还在收购。”袁杰道。

    “却是何物?”郑和问道。

    “紫檀木。”袁杰道。

    郑和笑着摇了摇头,未再说话,命人再奉茶。袁杰饮后告退。

    袁杰不知为何郑和后来有些不悦。但不管怎样,袁杰却是实实在在地达到了此行目的,自是安心地筹措暹罗的盐业事宜,并且亦开始囤积紫檀木。

    应该说,这袁杰实在是经商的天才,实在是不枉王九高看他一头。

    而那郑和后来的不悦,实在是因为自己义弟王九的下落不明。而锦衣卫发展的蒸蒸日上,更是让郑和心内始终有一根剌扎于心内,让郑和内疚异常!

第292章 紫檀木·明月坊

    当公主朱菁至福州,袁杰大方地将一处闹中取静、极好的宅子赠予公主,搭上福建布政使王卜鸣的线,却为下一步见到王九,并得到王九的赏识埋下伏笔……

    因果一事,来的并非没有缘由。

    广施善果,终会有善缘。

    王九果然看上了袁杰,并拉其入锦衣卫,授予千户一职,专事贸易。而他的令牌一事,袁杰笑道他喜欢金黄色。王九直接答应,如若他通过考核之后,便专门以黄金做一块给他……

    果不其然,当袁杰通过锦衣卫众人的考验之后,指挥佥事陈侍郎特命吏部、工部特制一枚以黄金打造的令牌,专门予袁杰。

    吏部范难,这黄金倒是有,但若足金,实在太软,不耐磨、不堪用!

    远在千里之外的陈侍郎收到消息,大骂吏部、工部之人死脑筋:只是要金黄色,加点铜,将金子的成色加足些,便可……

    于是三个月后,这袁杰千户一职、令牌均已到手。袁杰收到任命,大哭一场。他当初未入仕途,他的祖父伤心不已,未已便撒手人寰……未曾想到如今无意插柳,却踏入官场,官阶正五品,实可告慰自己的祖父了!

    当袁杰拿到关于暹罗民计民生的卷宗参阅时,惊奇地发现如今的暹罗竟有“大脖子病”!

    他捂着肚皮足足笑了半晌,自“大脖子病”,他便可推论出,这暹罗人没有用海盐,未用海盐,那这海盐便由自己帮他们做啦……

    于是袁杰便开始着手在暹罗布局制造海盐事宜。

    这郑和来至暹罗,袁杰是知晓的;有人与郑和接洽,将暹罗的风土人情等资料交予郑和,郑和所率之人教暹罗人种植、帮助暹罗人提高粮食产量等,袁杰更是一清二楚!

    唯独郑和属下欲教暹罗人制造海盐,这却是让袁杰着实为难。要知暹罗的海岸线较长,煮海为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为方便,且价格低廉。

    袁杰原本未想赚太多,只想着赚它四、五年便可。但若郑和来此一着,那便是没的赚!

    袁杰硬着头皮,执自己天下独此一号的黄金“锦”字令牌求见郑和,原本他并未打算可一次性说服郑和,未曾想到这郑主使竟道,自己的头头王九与他是八拜之交,这却让袁杰喜邮望外。既然如此,袁杰便直接向郑和道明来意……

    郑和方且恍然大悟。

    此等小事,郑和确实不知,郑和至暹罗也仅一个月,每日都是忙着接见、会见来宾,而此等事宜,实是大水冲了龙王庙,郑和连忙命下人,将负责此事的人员找来。

    袁杰来见郑和仅半日功夫不到,便将此事完美解决。但却不是没有代价:这袁杰需向郑和提供船队所需的海盐!袁杰满口答应,这与暹罗所得相较而言,实在是九牛一毛……

    海盐不仅可以食用,还有诸多医疗功效,如盐卤可用作外敷,以清除流火丹毒,治疗皮肤炎症。暹罗气候酷热,患皮肤病者甚多,可以此清毒治疗;海盐含碘,更可治疗“大脖子病”……

    待事情完美解决,郑和方且转头对袁杰叹道:“我说袁大人,我那义弟王九真是好眼力,竟有你这等属下助力!”

    袁杰连忙起身拱手笑道:“郑主使实在谬赞了,此乃在下份内之事而已。”

    “那么在暹罗,除了盐业之外,你们还折腾了些什么?”郑和笑道。

    “郑主使在上,在下实不敢欺。如今这暹罗之地,还有一样,在下还在收购。”袁杰道。

    “却是何物?”郑和问道。

    “紫檀木。”袁杰道。

    郑和笑着摇了摇头,未再说话,命人再奉茶。袁杰饮后告退。

    袁杰不知为何郑和后来有些不悦。但不管怎样,袁杰却是实实在在地达到了此行目的,自是安心地筹措暹罗的盐业事宜,并且亦开始囤积紫檀木。

    应该说,这袁杰实在是经商的天才,实在是不枉王九高看他一头。

    而那郑和后来的不悦,实在是因为自己义弟王九的下落不明。而锦衣卫发展的蒸蒸日上,更是让郑和心内始终有一根剌扎于心内,让郑和内疚异常!

    暹罗森林茂密,出产名贵的紫檀木。

    紫檀这种良材,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中国古代最早关于“檀”的记载,始见于《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明人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记述紫檀这种木材:“紫檀木出交趾、广西、湖广,性坚好,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湿浸之,色能染物,作冠子最妙。”紫檀木主要产自热带地区,于中国生长不多。由于这种木材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成材大料极难得到,且木质坚硬,致密,适于雕刻各种精美的花纹,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而美观,故被视为木中极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之说法。

    “紫檀”名称虽然早就见诸晋代文献,但有关以紫檀木打造器物的记载却是始于唐代。全唐诗卷四孟浩然《凉州词》诗云:

    “混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哪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紫檀木,色红带紫,木质坚硬密实,分量奇重,不易着火也不易腐蚀。

    袁杰开始囤积紫檀。

    暹罗人不知紫檀之价,且紫檀并非必用之物;而那食盐,却是人人所需之物。

    于是,袁杰以十倍之重的海盐换取大量紫檀。郑和率人来到袁杰等锦衣卫囤积紫檀之地,郑和看着堆积成山的紫檀,实在叹为观止。紫檀开采实在不易。需由当地人利用象群将深山中开采的木材运出,抛入河中,顺流而下,再打捞起来,运至囤积地。

    有些工匠言道,可以此种木材制造船舵。郑和将目光投向袁杰。

    袁杰肉痛不已地道:“郑主使,您需要多少,在下便无偿提供多少!”

第293章 大明的都城之殇

    南京城为大明帝国第一个首都。

    明太祖朱元璋在这里渡过悲欢离合的岁月。

    朱元璋能夺取天下,要感谢南京。他以南京为基地消灭群雄。定都于此,进退自如,进可跨过两淮北征,统一全国。即使失利,退亦可凭借长江之险,划江自守。

    作为南方与全国的经济中心,南京从来不差钱。朱元璋住惯吴王时代建造的宫殿,富丽堂皇,他不忍心舍弃。而他的部下,大多是南方人,不愿远离故土。

    自长远来看,打下江山,距离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隔着千山万水,如若卷土重来,打至南京,也不容易。总之,南京是个能过日子,苟且偷安的好地方。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次年九月开始仿效北极星星象建设新城,大兴土木四年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八月建成。

    第一重为京城,周长九十六里,有十三座门:正阳、通济、聚宝、三山、石城、太平、神策、金川、钟阜、朝阳、清凉、定淮、仪凤,后关闭钟阜、仪凤门,留十一门。

    第二重为皇城,有六座门:洪武(南)、长安左、长安右、东华、西华、玄武(北)。

    最里面为宫城,也叫紫禁城,为帝王居住之地,建造午门、左掖、右掖、东安、北安等六座门。宫城原为燕尾湖,朱元璋调集数十万民工填湖造宫。

    据风水师说法,此地“风水”不佳,地势南高北低,即前高后低。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洪武十三年(1390年)四月,最外又建造城墙(外郭),周长一百八十里,设十六座门:东有姚坊、仙鹤、麒麟、沧波、高桥、双桥,南有上方、夹风、凤台、大驯象、大安德、小安德,西有江东,北有佛宁、上元、观音。

    南京,成为当时中国超级大都市,非常繁盛。据洪武十六年(1393年)统计,南京城人口为十六万余户,约一百二十万人。但明太祖朱元璋对建都南京并不满意,六朝在此建都,都难逃劫数;王朝偏居一隅,不便统治北方;宫城风水不佳,影响龙脉……这些均让他如鲠在喉,坐立不安。

    明太祖朱元璋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直想着迁都。他如一只要下蛋的母鸡,争惶惶地四处找窝,对安徽临濠(今凤阳县临淮)、河南汴梁(今开封)、河南洛阳、北平、陕西长安(今西安)等数个候选地都做了详细考察。

    曾有大臣提议建都北平,但朱元璋不想劳民,或许内心尚有些害怕。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元朝残余势力,离北平距离太近。元朝残余百万兵力,战斗力不可小觑,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不管几座山、几条河、几座城池,在巨大的攻势面前,都会沦为摆设。元朝势力不灭,北平还不如南京安全。

    洪武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考察陕西长安。

    汉唐雄风今犹在,朱元璋对唐太宗仰慕已久。而中国历史上,西北军力一直强悍。建都长安,既可抑制北方蒙古势力威胁,还可防止西北势力崛起。不过,长安同样偏居一隅,中国的政治中心早已东移。自西到东,路途艰难,不便统治,走走路都能把朱标折腾出病来。

    朱标回至南京,刚向皇帝汇报考察长安的情况,迁都大计未定,就急匆匆地病死。

    朱元璋将太子之死,归咎于南京宫城风水不好,是风水害死他的继承人!一头白发的老皇帝万念俱灰,从此不再提迁都,朱家王朝的兴废,只好“听天由命”!

    其实不管建都何处,地理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人为。《明史·地理志》指出,固若金汤不足以防止土崩瓦解,领土广阔不足以形成犄角之势。国家强弱,天下兴亡,而并非地利的因素。所以说“在德不在险”,治国有道比地理险要更为重要。

    斗转星移,至永乐帝朱棣的时代。

    南京轻易被占领,也说明南京作为首都,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

    而朱棣在南京称帝,却无时不刻不在想念他的老窝与龙兴之地----北平。而他的手下将领、大臣对北方有感情。既然皇帝不喜欢南京,那便让他回北平好了!

    永乐元年(1403年)天上月,礼部尚书李至刚揣摩皇帝朱棣的心思,正式建议道:“北平为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应该遵从太祖设立中都之制度,将北平改名北京。”朱棣听后十分高兴。

    李至刚成为提出迁都的第一人。

    朱棣思前想后,觉得北平作为首都,的确有着许多优势。论城市,北平为元代首都,洪武时经过徐达、华云龙的初步改造,基础实佳。按照旧都的城市规划,大体不会出现问题,建设宫殿、郊庙便可投入使用。

    论地理条件,北平辐射东西南北。自地图上看,右有大海环抱,左有太行山拱卫,南有大河阻隔,北有居庸关当靠山。

    自河北到北平,有数十、上百个关口,尤其成庸关、紫荆关、山海关、喜峰口、古北、黄花镇等,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应对军事上的突然袭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而对于北元残余势力,朱棣天不怕,地不怕,连建文皇帝都敢打,当然不把蒙古人放在眼里。

    朱棣一旦下定决心,那便是百牛拉不回。待其百年之后,回顾其一生便可发现,其文治武功实不逊于唐宗宋祖,甚至胜于其父亲朱元璋。他之所事,件件均为大事,且不说靖难之役,单论郑和七下西洋,便为载入史册的光辉印记……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设置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等衙门。

    当年正月,朱棣将北平升为陪都,改名北京。二月,派长子朱高炽(即洪熙帝)治理新都。朱棣不断迁徙直隶、苏州、浙江、山西人至北京发展……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阔别北京七年后回来视察,住入燕王府,为迁都北京与首次伐鞑靼做准备。他索性来个“天子守边”,长住北京,不回南京。此种事情,也只有永乐帝朱棣做得出来……

第294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曾有大臣提议建都北平,但朱元璋不想劳民,或许内心尚有些害怕。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元朝残余势力,离北平距离太近。元朝残余百万兵力,战斗力不可小觑,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不管几座山、几条河、几座城池,在巨大的攻势面前,都会沦为摆设。元朝势力不灭,北平还不如南京安全。

    洪武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考察陕西长安。

    汉唐雄风今犹在,朱元璋对唐太宗仰慕已久。而中国历史上,西北军力一直强悍。建都长安,既可抑制北方蒙古势力威胁,还可防止西北势力崛起。不过,长安同样偏居一隅,中国的政治中心早已东移。自西到东,路途艰难,不便统治,走走路都能把朱标折腾出病来。

    朱标回至南京,刚向皇帝汇报考察长安的情况,迁都大计未定,就急匆匆地病死。

    朱元璋将太子之死,归咎于南京宫城风水不好,是风水害死他的继承人!一头白发的老皇帝万念俱灰,从此不再提迁都,朱家王朝的兴废,只好“听天由命”!

    其实不管建都何处,地理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人为。《明史·地理志》指出,固若金汤不足以防止土崩瓦解,领土广阔不足以形成犄角之势。国家强弱,天下兴亡,而并非地利的因素。所以说“在德不在险”,治国有道比地理险要更为重要。

    斗转星移,至永乐帝朱棣的时代。

    南京轻易被占领,也说明南京作为首都,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

    而朱棣在南京称帝,却无时不刻不在想念他的老窝与龙兴之地----北平。而他的手下将领、大臣对北方有感情。既然皇帝不喜欢南京,那便让他回北平好了!

    永乐元年(1403年)天上月,礼部尚书李至刚揣摩皇帝朱棣的心思,正式建议道:“北平为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应该遵从太祖设立中都之制度,将北平改名北京。”朱棣听后十分高兴。

    李至刚成为提出迁都的第一人。

    朱棣思前想后,觉得北平作为首都,的确有着许多优势。论城市,北平为元代首都,洪武时经过徐达、华云龙的初步改造,基础实佳。按照旧都的城市规划,大体不会出现问题,建设宫殿、郊庙便可投入使用。

    论地理条件,北平辐射东西南北。自地图上看,右有大海环抱,左有太行山拱卫,南有大河阻隔,北有居庸关当靠山。

    自河北到北平,有数十、上百个关口,尤其成庸关、紫荆关、山海关、喜峰口、古北、黄花镇等,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应对军事上的突然袭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而对于北元残余势力,朱棣天不怕,地不怕,连建文皇帝都敢打,当然不把蒙古人放在眼里。

    朱棣一旦下定决心,那便是百牛拉不回。待其百年之后,回顾其一生便可发现,其文治武功实不逊于唐宗宋祖,甚至胜于其父亲朱元璋。他之所事,件件均为大事,且不说靖难之役,单论郑和七下西洋,便为载入史册的光辉印记……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设置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等衙门。

    当年正月,朱棣将北平升为陪都,改名北京。二月,派长子朱高炽(即洪熙帝)治理新都。朱棣不断迁徙直隶、苏州、浙江、山西人至北京发展……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阔别北京七年后回来视察,住入燕王府,为迁都北京与首次伐鞑靼做准备。他索性来个“天子守边”,长住北京,不回南京。此种事情,也只有永乐帝朱棣做得出来……

    永乐六年夏天,南京城的东门处的品茗轩处来了一队人马,这队人马簇拥着一辆马车。马车停了下来,一位身着儒袍的年轻人修长的手掀开马车的车帘,自马车上下来一位素色长裙的女子与一位粉雕玉琢的四、五岁的小姑娘。

    这队人马,自然便是王九、杜雪萌及女儿七毓携着洪平所率的数十名黑狼。

    王九与杜雪萌在南靖会面后,处理了漳州府知府洪任鸿之后,便至王家老宅探望自己的奶奶蔡氏。蔡氏见自己的孙子王九完好无恙,心花怒放,欢喜自是不必细述……

    三日后,王九一行人在洪平所率数十名黑狼的护送之下,离开了南靖,而蔡氏因身体原因,还是留在了南靖老家,由王九的姑姑王宁照顾。王九等人走得不快,福建南靖至南京城二千余里,亦是走了半个月,方才到达南京城。

    品茗轩侧旁的院门开了,一名圆脸的黄衣女子怀抱着一名婴儿在一名侍女的陪同之下,正饱含着泪光看着那名年轻人。黄衣女子正是任罄与她的已出生数月的儿子阳明。如若算起娘胎中日子,这阳明已近二岁。这家伙在任罄腹中足足呆了十四个月!

    王九与任罄相视无语凝噎。

    当初他跌入海中,任罄正在那船上,她的最后一瞥却是见这王九平静的眼神扫在她的身上,而她读出他眼眸内的依依不舍……

    而今再见,她已为他生下一子……却真是恍如隔世一般!

    “哎,任妹妹,让我看看这小子……噢,他的眼睛好黑,正看着我……”一旁的杜雪萌的话语打断了二人的对视,并且杜雪萌接过了任罄怀中数月的孩子。

    “我还要去衙门一趟交差之后方得返家。”王九有些歉意地看着任罄道。

    “去吧,”任罄看着自己的相公,袖口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的泪花道,“家里都好,等您归来。”

    王九笑笑,转身上马,回过头冲又望了望院门口任罄稍为富态的身体,转身向锦衣卫衙门的方向而去。而那任罄看着王九这队远去的人影,叹了口气,不知为何,有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感!

    王九所率的黑狼分为两队,一队随王九而去;而另一队则开始搬抬行李、牵马车入院等暂且不提。

    王九已入城的消息在硕大的南京城中如石投大海,起不了多少波澜;但在朝堂之上,却如晴空霹雳一般。

第295章

    元朝残余百万兵力,战斗力不可小觑,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不管几座山、几条河、几座城池,在巨大的攻势面前,都会沦为摆设。元朝势力不灭,北平还不如南京安全。

    洪武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考察陕西长安。

    汉唐雄风今犹在,朱元璋对唐太宗仰慕已久。而中国历史上,西北军力一直强悍。建都长安,既可抑制北方蒙古势力威胁,还可防止西北势力崛起。不过,长安同样偏居一隅,中国的政治中心早已东移。自西到东,路途艰难,不便统治,走走路都能把朱标折腾出病来。

    朱标回至南京,刚向皇帝汇报考察长安的情况,迁都大计未定,就急匆匆地病死。

    朱元璋将太子之死,归咎于南京宫城风水不好,是风水害死他的继承人!一头白发的老皇帝万念俱灰,从此不再提迁都,朱家王朝的兴废,只好“听天由命”!

    其实不管建都何处,地理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人为。《明史·地理志》指出,固若金汤不足以防止土崩瓦解,领土广阔不足以形成犄角之势。国家强弱,天下兴亡,而并非地利的因素。所以说“在德不在险”,治国有道比地理险要更为重要。

    斗转星移,至永乐帝朱棣的时代。

    南京轻易被占领,也说明南京作为首都,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

    而朱棣在南京称帝,却无时不刻不在想念他的老窝与龙兴之地----北平。而他的手下将领、大臣对北方有感情。既然皇帝不喜欢南京,那便让他回北平好了!

    永乐元年(1403年)天上月,礼部尚书李至刚揣摩皇帝朱棣的心思,正式建议道:“北平为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应该遵从太祖设立中都之制度,将北平改名北京。”朱棣听后十分高兴。

    李至刚成为提出迁都的第一人。

    朱棣思前想后,觉得北平作为首都,的确有着许多优势。论城市,北平为元代首都,洪武时经过徐达、华云龙的初步改造,基础实佳。按照旧都的城市规划,大体不会出现问题,建设宫殿、郊庙便可投入使用。

    论地理条件,北平辐射东西南北。自地图上看,右有大海环抱,左有太行山拱卫,南有大河阻隔,北有居庸关当靠山。

    自河北到北平,有数十、上百个关口,尤其成庸关、紫荆关、山海关、喜峰口、古北、黄花镇等,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应对军事上的突然袭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而对于北元残余势力,朱棣天不怕,地不怕,连建文皇帝都敢打,当然不把蒙古人放在眼里。

    朱棣一旦下定决心,那便是百牛拉不回。待其百年之后,回顾其一生便可发现,其文治武功实不逊于唐宗宋祖,甚至胜于其父亲朱元璋。他之所事,件件均为大事,且不说靖难之役,单论郑和七下西洋,便为载入史册的光辉印记……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设置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等衙门。

    当年正月,朱棣将北平升为陪都,改名北京。二月,派长子朱高炽(即洪熙帝)治理新都。朱棣不断迁徙直隶、苏州、浙江、山西人至北京发展……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阔别北京七年后回来视察,住入燕王府,为迁都北京与首次伐鞑靼做准备。他索性来个“天子守边”,长住北京,不回南京。此种事情,也只有永乐帝朱棣做得出来……

    永乐六年夏天,南京城的东门处的品茗轩处来了一队人马,这队人马簇拥着一辆马车。马车停了下来,一位身着儒袍的年轻人修长的手掀开马车的车帘,自马车上下来一位素色长裙的女子与一位粉雕玉琢的四、五岁的小姑娘。

    这队人马,自然便是王九、杜雪萌及女儿七毓携着洪平所率的数十名黑狼。

    王九与杜雪萌在南靖会面后,处理了漳州府知府洪任鸿之后,便至王家老宅探望自己的奶奶蔡氏。蔡氏见自己的孙子王九完好无恙,心花怒放,欢喜自是不必细述……

    三日后,王九一行人在洪平所率数十名黑狼的护送之下,离开了南靖,而蔡氏因身体原因,还是留在了南靖老家,由王九的姑姑王宁照顾。王九等人走得不快,福建南靖至南京城二千余里,亦是走了半个月,方才到达南京城。

    品茗轩侧旁的院门开了,一名圆脸的黄衣女子怀抱着一名婴儿在一名侍女的陪同之下,正饱含着泪光看着那名年轻人。黄衣女子正是任罄与她的已出生数月的儿子阳明。如若算起娘胎中日子,这阳明已近二岁。这家伙在任罄腹中足足呆了十四个月!

    王九与任罄相视无语凝噎。

    当初他跌入海中,任罄正在那船上,她的最后一瞥却是见这王九平静的眼神扫在她的身上,而她读出他眼眸内的依依不舍……

    而今再见,她已为他生下一子……却真是恍如隔世一般!

    “哎,任妹妹,让我看看这小子……噢,他的眼睛好黑,正看着我……”一旁的杜雪萌的话语打断了二人的对视,并且杜雪萌接过了任罄怀中数月的孩子。

    “我还要去衙门一趟交差之后方得返家。”王九有些歉意地看着任罄道。

    “去吧,”任罄看着自己的相公,袖口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的泪花道,“家里都好,等您归来。”

    王九笑笑,转身上马,回过头冲又望了望院门口任罄稍为富态的身体,转身向锦衣卫衙门的方向而去。而那任罄看着王九这队远去的人影,叹了口气,不知为何,有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感!

    王九所率的黑狼分为两队,一队随王九而去;而另一队则开始搬抬行李、牵马车入院等暂且不提。

    王九已入城的消息在硕大的南京城中如石投大海,起不了多少波澜;但在朝堂之上,却如晴空霹雳一般。

    当初王九失踪的消息,已传遍朝堂。

第296章

    汉唐雄风今犹在,朱元璋对唐太宗仰慕已久。而中国历史上,西北军力一直强悍。建都长安,既可抑制北方蒙古势力威胁,还可防止西北势力崛起。不过,长安同样偏居一隅,中国的政治中心早已东移。自西到东,路途艰难,不便统治,走走路都能把朱标折腾出病来。

    朱标回至南京,刚向皇帝汇报考察长安的情况,迁都大计未定,就急匆匆地病死。

    朱元璋将太子之死,归咎于南京宫城风水不好,是风水害死他的继承人!一头白发的老皇帝万念俱灰,从此不再提迁都,朱家王朝的兴废,只好“听天由命”!

    其实不管建都何处,地理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人为。《明史·地理志》指出,固若金汤不足以防止土崩瓦解,领土广阔不足以形成犄角之势。国家强弱,天下兴亡,而并非地利的因素。所以说“在德不在险”,治国有道比地理险要更为重要。

    斗转星移,至永乐帝朱棣的时代。

    南京轻易被占领,也说明南京作为首都,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

    而朱棣在南京称帝,却无时不刻不在想念他的老窝与龙兴之地----北平。而他的手下将领、大臣对北方有感情。既然皇帝不喜欢南京,那便让他回北平好了!

    永乐元年(1403年)天上月,礼部尚书李至刚揣摩皇帝朱棣的心思,正式建议道:“北平为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应该遵从太祖设立中都之制度,将北平改名北京。”朱棣听后十分高兴。

    李至刚成为提出迁都的第一人。

    朱棣思前想后,觉得北平作为首都,的确有着许多优势。论城市,北平为元代首都,洪武时经过徐达、华云龙的初步改造,基础实佳。按照旧都的城市规划,大体不会出现问题,建设宫殿、郊庙便可投入使用。

    论地理条件,北平辐射东西南北。自地图上看,右有大海环抱,左有太行山拱卫,南有大河阻隔,北有居庸关当靠山。

    自河北到北平,有数十、上百个关口,尤其成庸关、紫荆关、山海关、喜峰口、古北、黄花镇等,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应对军事上的突然袭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而对于北元残余势力,朱棣天不怕,地不怕,连建文皇帝都敢打,当然不把蒙古人放在眼里。

    朱棣一旦下定决心,那便是百牛拉不回。待其百年之后,回顾其一生便可发现,其文治武功实不逊于唐宗宋祖,甚至胜于其父亲朱元璋。他之所事,件件均为大事,且不说靖难之役,单论郑和七下西洋,便为载入史册的光辉印记……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设置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等衙门。

    当年正月,朱棣将北平升为陪都,改名北京。二月,派长子朱高炽(即洪熙帝)治理新都。朱棣不断迁徙直隶、苏州、浙江、山西人至北京发展……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阔别北京七年后回来视察,住入燕王府,为迁都北京与首次伐鞑靼做准备。他索性来个“天子守边”,长住北京,不回南京。此种事情,也只有永乐帝朱棣做得出来……

    永乐六年夏天,南京城的东门处的品茗轩处来了一队人马,这队人马簇拥着一辆马车。马车停了下来,一位身着儒袍的年轻人修长的手掀开马车的车帘,自马车上下来一位素色长裙的女子与一位粉雕玉琢的四、五岁的小姑娘。

    这队人马,自然便是王九、杜雪萌及女儿七毓携着洪平所率的数十名黑狼。

    王九与杜雪萌在南靖会面后,处理了漳州府知府洪任鸿之后,便至王家老宅探望自己的奶奶蔡氏。蔡氏见自己的孙子王九完好无恙,心花怒放,欢喜自是不必细述……

    三日后,王九一行人在洪平所率数十名黑狼的护送之下,离开了南靖,而蔡氏因身体原因,还是留在了南靖老家,由王九的姑姑王宁照顾。王九等人走得不快,福建南靖至南京城二千余里,亦是走了半个月,方才到达南京城。

    品茗轩侧旁的院门开了,一名圆脸的黄衣女子怀抱着一名婴儿在一名侍女的陪同之下,正饱含着泪光看着那名年轻人。黄衣女子正是任罄与她的已出生数月的儿子阳明。如若算起娘胎中日子,这阳明已近二岁。这家伙在任罄腹中足足呆了十四个月!

    王九与任罄相视无语凝噎。

    当初他跌入海中,任罄正在那船上,她的最后一瞥却是见这王九平静的眼神扫在她的身上,而她读出他眼眸内的依依不舍……

    而今再见,她已为他生下一子……却真是恍如隔世一般!

    “哎,任妹妹,让我看看这小子……噢,他的眼睛好黑,正看着我……”一旁的杜雪萌的话语打断了二人的对视,并且杜雪萌接过了任罄怀中数月的孩子。

    “我还要去衙门一趟交差之后方得返家。”王九有些歉意地看着任罄道。

    “去吧,”任罄看着自己的相公,袖口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的泪花道,“家里都好,等您归来。”

    王九笑笑,转身上马,回过头冲又望了望院门口任罄稍为富态的身体,转身向锦衣卫衙门的方向而去。而那任罄看着王九这队远去的人影,叹了口气,不知为何,有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之感!

    王九所率的黑狼分为两队,一队随王九而去;而另一队则开始搬抬行李、牵马车入院等暂且不提。

    王九已入城的消息在硕大的南京城中如石投大海,起不了多少波澜,并且王九入城之时,亦是非常低调,不惊人,不扰民。但在朝堂之上,却如晴空霹雳一般。

    当初王九在活捉海盗王陈祖义之时,落水失踪的消息,已传遍朝堂。不少人叹惋之余,却将红通通的眼睛盯上了王九所率、富得流油的锦衣卫,并想取而代之……这其中自然以纪纲为代表。

第297章

    永乐六年(1408年)夏,自安南重归大明怀抱已一年有余,且交阯布政司看起来已风平浪静。张辅将军正式率军撤回南京,沐晟撤回云南。张辅将军交予朱棣的交阯地图,东西长一千八里里,南北长二千四百里,人口达五百二十万人,缴获船只近九千余艘,二百五十万件武器。

    永乐帝朱棣论功行赏,封张辅为英国公,封沐晟为黔国公,其余将士尽受封赏。

    锦衣卫的封赏终于随之而下,金银不说,而那王九竟封为三等明月候,世袭。虽然爵位不高,但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代表朝廷对王九功绩的认可。

    当张辅将军归国之际,王九又化名陈伺,带着公主朱菁、携着之前安南的陈氏王嗣陈天平,在数十名黑狼的护卫之下,又踏上了安南的土地……离别之时,王九与杜雪萌、任罄依依惜别,襁褓内的阳明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直看着自己的父亲,那四、五岁的七毓则哭得鼻涕、眼泪各两行……

    张辅被调归国内。永乐帝朱棣任命工部尚书黄福兼任交阯最高行政、司法长官,吕毅、黄中负责军事。九千余名当地人被送至南京学习、培养,并被授予各种官职。兼职的布政使黄福勤俭节约、轻徭薄赋,实行了许多惠政。

    原安南王嗣陈天平重新住入现在的王宫,即原来的皇宫,作为仅存的安南王嗣陈天平终于重见天日;且永乐帝朱棣的恩旨下达,封陈天平为交阯王,坐镇交阯郡。但遗憾的是陈天平因受此劫难,在大明会同馆两、三年时间,礼部曾自安南寻得好生养的数名女子前来侍奉陈天平,无奈这陈天平因在丛林避难太久,湿气入侵全身经络,无法尽男女之事,更是无法留下子嗣。

    而在王九眼内,这陈天平确系全身经络已发黑,确已是病入膏肓,并且非但无法留下子嗣,并且连命都不久矣!

    而在来交阯的路上,这王九与陈天平却是结下了不小的交情。这倒不仅在于是当初在永乐四年之时,王九千里奔袭、僵桃代李,救下陈天平时所结下的缘,更多的却在于王九看起来,却是让人由衷地生出好感。

    实在是因为如今的王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而那与王九同来的公主朱菁,有事无事,便唤王九骑马至其马车侧,跟他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天。而陈天平亦是如此……

    “陈兄弟,为何你至这安南,便以‘陈’为姓?”陈天平问道。

    “回禀王爷,初至此地,便为自己取名‘陈伺’,因自己母亲姓陈。”王九道。

    陈天平又问道:“那你可知你母亲祖籍是哪里?”

    “在广州府。为我父亲云游之时遇到母亲,然后母亲便随父亲而去,后来便有了我。”王九回道。

    “可曾寻过你母亲的娘家?”陈天平道。

    王九点了点头,接着道:“有。”但王九却明白,这交阯郡王陈天平聊此“陈”姓,绝非心血来潮。

    “那你可知安南陈姓传自哪里?”陈天平问道。

    “这个却是不知。”王九道。

    “陈姓于北宋躲避战乱之时,入安南甚众,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日创建安南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嗯……所以某种程度之上,我们可谓同宗同源。”陈天平说完这番话之后,便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应该说陈天平此人四十余岁,岁数倒是不大,但历经全族人被杀,而自己过了数年东躲西藏,栖身丛林的日子,实在为其一生中难以挥去的阴霾!自天堂落入地狱,亦不过如此。所以陈天平如今苍老得如同已是入土半截之人,岁月的磨难完完全全地便写于其脸上……

    王九从不打诳语,他已探至“道”之边缘。

    经常打诳语之人,身上会涣散着一些负面的能量,而依王九此际的眼力,却是一眼便可看穿。且此种负面的能量有悖于“道”。当你说过一次谎话,便会有数个、乃至十数个谎话去圆,而谎话始终会有揭开的那天,进而形成于另一种因果报应循环……

    而正直、诚实之人,自带气场,给人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

    王九很早以前便翻查来自广州府的户籍,意图寻找自己母亲陈氏,闺名丁仪。广州府为千年古郡,自秦、汉以来曾命名为南海郡,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asxs.。王九查了数询数万户籍,方且在其中寻至一名为陈邑的秀才,与自己母亲所述较为吻合;但亦仅为关注而已。

    直至此次王九自南靖归来,王九方且命人将此广州府陈邑的秀才一家的情况了解清楚……

    秀才陈邑,娶妻王氏,育有一女一子,却是一个书香世家。女儿名丁仪,二十余年前已出嫁;儿子陈丁胜,早在十数年前已于乡试考取举人,但在殿试之中却落榜而归。

    但无论如何,考取了举人,却也是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但这陈丁胜却是对做官无甚兴趣,便一直闲赋在家。

    直至王九所派的锦衣卫千户刘胜在筹建广州府的锦衣卫据点时,便将这陈丁胜再三地请了出来……

    王九的舅舅陈丁胜不明所以的情况下,一个百户的帽子便扣在他的头上!

    以至于王九的外公陈邑,嘴都合不拢在邻里乡亲面前甭提多风光了……

    当然,此乃后话。

    化名陈伺的王九又回到了交阯郡河内的明月酣。而那公主朱菁乍见到明月酣,便说什么都不肯去专门为自己准备的宅院,而非得要住在明月酣

    王九无奈,只得随她。

    当还剑湖畔的微风撩起公主朱菁的发梢,掠过王九的脸庞时,王九嗅到来自公主朱菁特有的少女清香,忽然觉得公主朱菁的此行似乎大有深意。虽然在来之时,永乐帝朱棣似乎仅是轻描淡写地命王九带公主朱菁出来见识一下世面,但帝王之心,却是何等的难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915/ 第一时间欣赏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作者:曾灵所写的《唐诗剑诀》为转载作品,唐诗剑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诗剑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诗剑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诗剑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诗剑诀介绍: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一首诗,代表一种意境,一种剑诀。这是明启王朝洪武年间,新科武状元王泊自唐家王朝诗中所悟,既而成为一代剑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众门派集结前来寻衅,继而导演了一起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王泊剑气纵横,所向披靡,手刃数十人;但众人执其妻与子相挟,王泊自尽而亡。十数年后,当年挟迫王泊之人接二连三暴毙,唐诗剑诀重出江湖……唐诗剑诀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诗剑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诗剑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