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武侠修真唐诗剑诀TXT下载唐诗剑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诗剑诀全文阅读

作者:曾灵     唐诗剑诀txt下载     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98章 多事之秋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因病去世,让朱棣的感情一下跌入低谷。这位四十六岁皇后的病逝,让朱棣的情感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此后朱棣一直未再立皇后,可见伉俪情深。叱咤风云的朱棣为此素服一年,不至正殿办公一个,以此祭奠亡妻。

    而朱棣此举并非仅作样子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男人最为真实的一面。他深知徐氏为他做得太多了,正该享福的年纪,她却悄然离去。这种打击远远胜于对占有江山的兴趣,虽然平定安南的消息已传至朝廷……

    徐氏是个好女人,至南京后,她作为后宫领袖,曾劝告过朱棣的后宫佳丽:“女人侍奉丈夫,并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衣食起大,应该对他们的前途事业亦有所助益。朋友劝告,不易采纳,同样的话,妻子来说便容易入耳。我与皇上朝夕相处,从不以私欲开口,所说的一切以民生为念,望你们也能以此自勉。”

    徐氏之话,极好地诠释了“枕边风”的威力。但在她的枕头边之言谈,仅限于国于民有利,不谈裙带关系,不干扰丈夫判断的朝政,实为人妻之典范!

    她亦可担当重任。在靖难之役北京保卫战之时,她率领全城妇女们勇敢地站在城头,与将士们一同面对疯狂攻城的敌人,最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临终前,徐氏将朱棣拉至身边,一次次摸索着他的手背手心,感受着这个男人的体温。她忆起二人自南京至北京定居的日子,忆起三子四女相继出生的日子,忆起风风雨雨一同走过的日子,忆起年轻时冬天换衣服,而朱棣总是逞强不听话……如今,一切均要离她远去了。

    她反而不留恋这些了。

    徐氏道:“你还是多关心百姓吧。要体谅他们的疾苦。”

    朱棣嗓子有些发哑,点头道:“你放心,俺从来就没有忘记过老百姓。”

    徐氏又道:“你应广求贤才。”

    朱棣道:“会的。你不要多说话了。你的病会慢慢好起来的。”

    徐氏艰难地露出笑容,气若游丝地道:“臣妾以为,你应该对你的家族好些,毕竟都是与你骨肉相连。”

    朱棣道:“俺都听你的。你歇歇,别伤了元气。”

    此时,徐氏一阵咳嗽,朱棣急忙端起痰盂,亲自为徐氏接痰。

    喝了口水,徐氏又道:“对我娘家人,你可千万别太纵容他们,别让他们毁坏了皇上的名声。”

    朱棣泪流满面,哽咽道:“你我夫妻多年,我没有让你过上一天安生的日子,俺心里有愧啊!”

    徐氏摆了摆手,以极其微弱的声音道:“你已经做得够好了……我唯一放不下的便是菁儿与她的婚事。”

    朱棣点了点头道:“嗯。”

    “她想找她喜欢之人,那便让她去罢……那王九我看这人不错,安南之役,那便让他在安南罢,据说他曾化名陈伺,那便以安南王嗣之名,赐他个郡王,让菁儿嫁去,倒不至委屈菁儿……”

    话语说完,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带着对丈夫与孩子的牵挂,悄无声息地走了……

    望着枕边人恬淡的面孔,自尸海中走出的朱棣这次没有大喊大叫。他觉得不能再打扰妻子了,一起自苦难中度过的夫妻,最知对方的心愿。

    徐氏,不愿意为了自己打扰任何一个人。

    朱棣累了。他瘫倒在妻子床榻边压抑着巨大的悲痛,心里流成一片泪海……结发妻子就这样走了,以后再想与她说话,便只能对着苍穹念叼了。

    而就在前几日,徐氏还对已被立为太子的朱高炽进行一番谆谆教导:“娘一直惦记着当年在‘靖难之役’刚开始时,为守住北平而应命作战的将士妻子,感念她们的功劳和付出的伤亡。我一直想趁着皇帝日后北巡机会,亲自向她们和她们的家人赠予嘉奖抚恤,只可惜我再也无法完成这个夙愿,这是为娘此生唯一憾事……”

    朱棣为妻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坐镇北京,又将妻子搬至北京长陵,为入主明十三陵的第一人。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北伐病逝中的朱棣方才与妻子见面,合葬于长陵……

    恩爱的夫妻又可以九泉之下见面唠叼旧事了。

    此际朱棣安排咸宁公主朱菁随王九一起至安南,实在是为坐实徐皇后的嘱托。安南虽更名交阯郡,重新纳入大明版图,但其中势力交错复杂,如无得力之人坐镇,恐有反复。

    这亦是离京之夜王九向永乐帝朱棣所提出的担忧。而后朱棣便叫公主朱菁随王九一同至交阯,一来看着易变的交阯,二来是朱棣看着成日在宫中的公主朱菁每日郁郁寡欢,徐皇后临终嘱托却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幸福,而假若公主朱菁随着王九能开心,那朱棣自是愿意成全自己最为心爱的女儿……

    咸宁公主朱菁未想到父皇竟然允许她跟随王九前往交阯郡。

    旅途艰辛,一路风尘仆仆,但这公主朱菁一路之上却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鸟,围着王九叽叽喳喳。朱菁心思单纯,亦无架子,风餐露宿之下,每日亦笑脸常开……足见在徐皇后的调教之下,朱菁受到良好教育。

    王九很是喜欢性情开朗的朱菁,而那伙黑狼们亦是非常喜欢这位毫无架子的少女。

    至于王九为何会重回交阯,却实在是王九对原安南人民的了解。如今的交阯郡虽已被大明征服,但局势未定。这主要是安南国原先国王陈氏旧臣们不甘心于向大明屈服,不甘心丢失自主权,因此便有人蠢蠢欲动、应运而作。

    尤其是当张辅、沐晟将军率二十万人的大明军撤离安南、而原安南王嗣陈天平归国后,便有人开始暗中撺掇陈天平起兵谋反……

    造反一事,只要找到一个好理由,总能得到一些唯恐天下不乱之人的拥护。

    此际牵头之人却为原陈氏家族中的陈季扩。

第299章 沧海月明珠有泪

    公主朱菁待王九的态度,却实在是没将王九当成外人,呼来喝去,有时来下女子独有的娇嗔……王九虽然有些不胜其烦,但却乐在其中。

    “九哥哥,你怎么想到在这河内建个‘明月酣’?”来到明月酣的公主朱菁便再也不愿离开。

    还剑湖畔,湖面如镜,波光粼粼,微风徐徐……

    “嗯。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大明有‘明月楼’,这交阯建个‘明月酣’亦是不错。”王九答道。

    “据说,在暹罗,你那帮手下,那个大胖子袁杰又建了‘明月坊’?”公主朱菁笑道。

    “下一步,我打算在倭国建‘明月思’;在大明西北部,我打算再建‘明月关’……”

    王九的话未完,那公主朱菁却是“咯咯”地笑得前俯后仰:“九哥哥,莫不是你想你的明月普照大地……”

    “错,应是我们的大明王朝,陛下的光芒,泽被苍生!”王九正色道。

    朱菁又是笑得花枝乱颤……

    王九不仅将目光投向西洋诸国,而且将目光投向了大明的北部茫茫的大草原……

    在王九看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自秦汉以来,均是与游牧民族交织于一起的斗争史与血泪史。

    匈奴、东胡、突厥、回鹘、蒙古、契丹、女真、鞑靼、鲜卑、羌、党项、乌苏、柔然、哈萨克……这些随着历史长河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游牧民族,可气、可恨又可怜……

    自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便存在于中国北部。游牧民族对中国北方边境骚扰不绝。

    大秦王朝始筑万里长城,意欲护卫国土周全。

    万里长城与年四百毫米降水量线相当吻合。大秦王朝以后,由于北方土地逐渐的沙化,年四百毫米降水量线有部分南移。在年四百毫米降水量线和万里长城以北,降水量少,是天然的游牧场所,而在长城以南,则是汉民族为主的农耕区域。

    终至强大的汉室王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集六代人积蓄的力量,韬光养晦,坐拥名将如卫青、霍去病、程不识、李广之流,凭着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综合力量,仅仅与人口为大汉王朝六十分之一的匈奴战成平手!

    当时匈奴族人口最多亦不过百万,而汉武帝时,大汉王朝人口达六千万!

    世上好战者莫如游牧民族。

    由于地处年四百毫米降水量线以北,那是天然的草地而不适于耕种。他们的食物主要赖于牛羊牲畜,由于长时间食肉和放牧,他们体格强健,弓马娴熟。

    但游牧民族比农耕者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如遇干旱,牛羊马匹就会迅速降膘乃至饿死,而在严寒的冬季还会有大匹牲畜冻死。由于天灾,他们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就对周边进行掠夺,如果此时有一个强有力的“共主”,他们简直就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势不可当。

    即使在水草丰茂的时间里,他们亦会由于对未知天灾的担心而伺机掠抢以备后患。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觅草而移,全部家当,几匹马便可驮走,战事一起,成年男子均可立即上马操弓,武器就是平时谋生的工具,随招随到,战完即散,平常生活与战时无多大区别。他们几乎是天然的战士,亦几乎不太需要后勤、军辎。

    恶劣的气候因素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好战的性格,长期食肉形成了强悍的体格,自幼培养的精湛骑技和野外生存能力,是定居者无法逾越的,而游牧民族的马匹众多而精良,而这又是定居者的一大弱项。

    在少数民族战争中,战场缴获的所有权基本属于获得者,这更刺激了他们好战的天性……

    故此,在与农耕为主的中国作战之中,中国胜少败多,几乎处于一面倒的被蹂躏的状态之下。直至武力强悍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元入主中原,建立了大元王朝!

    元朝入主中原未至百年,便被明太祖朱元璋将其赶回北边,称其为“北元”,但死心不熄的北元始终念念不忘中原的富庶,在一侧虎视眈眈,意图东山再起。

    永乐帝朱棣目光投向北方,那王九同样将目光投向北方。

    王九的锦衣卫,在指挥佥事陈侍郎的主导之下,已有亦商亦兵的商队携着货物向北而行……

    这亦是在离京那晚,朱棣对王九的要求与布局。

    王九认为朱棣应加强对琼州府的关注,减免琼州府原住民黎人的税负,同时可迁民入琼,引导、同化当地黎人;除此之外,王九对交阯的局势亦是忧心仲仲……

    忧心仲仲实是源自于张辅的大军撤出安南,而安南原陈氏旧部的蠢蠢欲动,及安南黎利为首的黎氏家族的虎视眈眈!

    至于王九为何会重回交阯,却实在是王九对原安南人民的了解。如今的交阯郡虽已被大明征服,但局势未定。这主要是安南国原先国王陈氏旧臣们不甘心于向大明屈服,不甘心丢失自主权,因此便有人蠢蠢欲动、应运而作。

    尤其是当张辅将军率二十万人的大明军撤离安南、仅余沐晟数万人镇守,而原安南王嗣陈天平归国后,便有人开始暗中撺掇陈天平起兵谋反……

    造反一事,只要找到一个好理由,总能得到一些唯恐天下不乱之人的拥护。

    陈氏旧部以陈季扩为首;而于交阯中部的黎利为首的黎氏家族正虎视眈眈,并且在暗中招兵买马……

    王九的明月酣,如今发展得如日中天,来自大明的货物,自陆路、水路,源源不断输入安南,同时来自于安南的木材、香料、药材等原材料亦是不断地输入国内……钱财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除此之外亦商亦兵的探子们,以“明月酣”为基,如同只只蝗虫一般,探听着交阯郡各路诸候、世家的虚实,形成各式情报汇总于河内还剑湖畔的三层小楼……

    管理国家如同放风筝,线太紧,容易断;线太松,又易让风筝掉下来。处理如今安南的问题,便是如此。

第300章 逸气凛凛横清秋

    民心不可违。陈氏王朝虽然不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民心所向。

    所以陈季扩暗中联络王嗣陈天平……

    陈季扩见到了如同风蚀残年般的陈天平。原本仅四十余岁的陈天平,头发虽梳得整齐,但那花灰的头发却在召示着他应不久于世。

    陈季扩很是伤心。

    但作为已死过一次的陈天平却似已看透世事,笑道:“毋须如此。生死由命罢了。”

    “王爷,您当真愿意奉北方那位为主?您真的甘心吗?”陈季扩擦了擦眼泪道。

    “无不可。只要可善待我们百姓。”陈天平道。

    “但我们安南独立已二百余年,百姓都已习惯……”

    陈季扩的话尚未说完,陈天平抬手便止住了他的话语道:“若我说的没错,你早已做了准备吧?交阯的上洪、大塘、同登等地,你们如今收买了有多少人马?”

    陈季扩愣住了,未曾想到,这陈天平竟早已知晓。

    “七万余人。”陈天平身侧响起了一个悦耳的男声。

    及至此刻,陈季扩方才发现,在陈天平侧早已站着一位秀气、俊朗的年轻人,身着儒袍,一双眸子黑得发亮。声音正是自他嘴内发出。

    “嗯,这位是陈伺,我的远房侄儿,”陈天平轻描谈写地道,“除此七万余人之外,你还自各处收了多少战象?”

    陈季扩汗如雨下。

    他未曾想到,自己所为均在这刚至河内的王嗣陈天平掌控之下……

    “三千余头。”又是一旁名为陈伺的年轻人道。

    这战象是陈季扩的杀手锏。

    “收手吧。季扩,”陈天平摇了摇头道:“你不会是大明的对手。连我都知晓你这些引为傲的东西,难不成大明会不知道,会没有准备……”

    陈委扩头亦未回地离开了王府。

    “唉……伺儿,你如何看这事?”陈天平叹了口气转头问向身边的俊朗的年轻人。

    这年轻人正是化名陈伺的王九。

    王九笑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罢。叔父,您老甭操那么多心了。让侄儿处理便是。”

    “那你打算如何处理?看起来,交阯还是避免不了一战啊……百姓苦啊!”陈天平叹道。

    “确实。实在是这些人利欲熏心。如依他们所为,陛下眼内揉不得沙子的性子,一仗不可免。但若不经过一番风雨,却又如何见彩虹?侄儿这已准备好了……”王九笑道,露出雪白的牙齿……

    王嗣陈天平在入主河内之时,大摆宴席,邀请河内内达官贵人,当众宣布化名陈伺的王九为自己侄儿,让人大跌眼镜……此举让王九亦是始料不及。

    让王九更是始料不及的是,交阯郡内看似风平浪静之下,却是孕育着波澜:以陈氏旧部陈季扩为首之人,不甘心屈居人下,暗中招兵买马,在邻里各国如暹罗、真腊购买战象,欲图不轨……而这些讯息尽皆汇聚于“明月酣”。

    陈季扩再求见交阯王陈天平,陈天平原本不想理会此等事宜,他邀王九一起接见了陈季扩。于是便有了如上的会面。

    王九写密奏予朝廷,汇报如上事宜。

    应该说,曾经为安南朝中大臣的陈季扩,造反很有章法。他先派使者至大明,希望得到永乐帝朱棣的首肯,允许安南独立。在陈季扩派使者至大明朝之前,密奏早已呈御览。永乐帝朱棣看后,勃然大怒:安南纳入大明的版图,那版图尚未捂热!

    朱棣哪肯如此轻易便放过这些造反派!

    当陈季扩所派的使者刚至南京,便被勃然大怒的朱棣杀掉,同时立刻安排大部队进攻安南,由此再次拉开了南征的序幕。

    朱棣此次调集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精兵,共计四万人,由西平候担任征南将领,负责此次征剿活动。

    应该说,朱棣既有战略家的霸气,亦有政治家与外交家的诡异招数。

    在派兵同时,又委派兵部尚书刘俊带着诏书,远赴安南招抚叛军,打出战争与和平的组合拳。如若说战争是少林拳,那招抚便为太极拳,一边为寒光闪闪的出鞘宝剑,一边是珍馐美味大餐,向左亦是坑,向右亦是坑。朱棣此举为让安南二选一,或者挨打,或者投降……

    此时的永乐帝朱棣,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王者姿态,可让他猝不及防的是,结果却是第三种……

    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沐晟率军与陈季扩在安南生厥江(今越南丰盈县)展开决战。未曾想到,明军轻敌冒进,沐晟率领的军队陷入对方包围圈内,一场战争下来,几乎全军覆灭。甚至明朝的交阯指挥使吕毅、安南招抚兵部尚书刘俊等人均在此役中阵亡。

    幸好在最后关头,一队数十人的强悍的黑衣人冲入重围,将沐晟解救下来,否则,即便是沐晟亦无法幸免!

    交阯建省仅一年有余,时局竟然发生风云突变,这是朱棣之前无论如何都未有料到的。

    王九、沐晟分别上了请罪疏。

    在决战之前,王九派了军情司千户文章随军配合沐晟。与张辅将军待锦衣卫的态度不同,沐晟对锦衣卫的态度不甚友好,且不感冒。王九费尽心力将陈季扩的兵力分布图倾囊相送,但沐晟却置之如废纸一般……

    在开战前,王九便哀叹万分。

    那兵力分布图,为明月酣根据各地粮食运送情况,兵力调动等情况,经过王九组织十数位原军中参谋推算而来,虽然不会十分准确,但却**不离十……

    同时,王九在此次到达安南后,便着手组建“睚眦”。此“睚眦”人人均为万里挑一,以一挡十,经过洪平与王九亲自训练,上山下海,无所不能……王九意图打造一个强力的武力,以护卫锦衣卫的情报的取得……

    何谓“睚眦?”

    “睚眦必报也!”

    这便是王九打造“睚眦”的目的。

    锦衣卫最为低层的便为探子。

    但探子,不一定会武,三教九流、男女老幼均有。

第301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待沐晟率军征剿陈季扩时,王九所率数十名睚眦一直在深山密林中埋伏,直至最后关头,终将沐晟救出!

    沐晟羞愧万分,但王九却不介意,与沐晟把酒言欢后,一笑泯恩怨……

    善缘亦于此。

    王九未在意,十数年后却是因为此缘,于云南的沐氏却是帮了王九大忙。当然此乃后话。

    堂堂大明皇权,岂能容番邦小国任意胡来?朱棣不想发火又不得不发,于是决心对安南政局动一次更大的手术。

    但实际上,朱棣在安南建省的决定,确存隐患。毕竟安南多年以来均为附属国,朱棣让人失去国家,百姓心中不太乐意,更甭说那些原本在国内任职的大臣们了。

    再想想,原安南虽为明朝附属,但享独立自治的国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皇帝、丞相应有皆有。可如今大明将安南设立一省,官员尽皆为皇帝委派,即使原官员尚在朝中为官,却已是降一级。此种落差,着实让人难以接受。

    而且朱棣惹怒的不仅是数人,且为一群人,一个民族,所以当地人注定会造反。

    成功与否不说,最起码可一试,未曾想到这一试还挺厉害,竟将明朝的大部队给歼灭了。但陈季扩等人歼灭大明部队后,也陷入了极度的惊恐之中,他们清楚,大明朝廷必不会忍下这奇耻大辱!

    原本朱棣只是陪他们玩玩,就哪男人与女人打架,根本没在意,结果却被女人抓破了脸,这便不好玩儿了,必须要把安南收拾得服服帖帖再说。

    对安南收入大明版图持反对意见的,亦是有人,此人为翰林院编修杨士奇。杨士奇道:“老陈家虽然无能,但已为国王多年,积攒了许多民心,老百姓很尊敬他们。如果一下取消安南,老百姓会很怀念。这亦会导致士兵生恨,再有人抓此机会,后患无穷啊!”

    但朱棣亦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安南反反复复作乱,就是因为太尊重他们,直接将他们纳入大明版图,让老百姓享明朝的福利,却有何不可。设立安南为省,大明王朝的天塌不下来!

    未曾想到,设立安南省后,却最终造成了比以前更为混乱的局面,明朝四万军队,白白送了性命。

    朱棣发脾气了,他再次委派自己最信任的小字辈张辅出征。他对王九、沐晟倒未曾责怪,命沐晟回云南好好反省,而对王九倒是严命他配合张辅大军作战,同时希望交阯王陈天平尽可能劝解陈氏旧部归降,否则兵戎相见,后果难测。

    陈天平收到命令,恰好王九前来寻他。

    陈天平叹道:“实在不知那此旧臣闹些什么,为己私欲,而置百姓死活于不顾。”

    “却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那些人等,如若放得下,便不会如此了,”王九道,“如若可能,下一番却会对这交阯郡进行一次官场大清洗。我会向陛下进言,尽量用本地官员,减免税赋……”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朱棣命张辅督师,发兵二十万大军南下。这次朱棣不敢轻敌,上次派的人少,让安南占了便宜。尚有另一层意思,朱棣未讲,但他予张辅下达的命令为:速战速决!

    因为此时北方鞑靼等蒙古部落不断袭扰疆土,朱棣有心收拾他们,但安南拖着后腿,实是让朱棣无法集中精力对付他们。在朱棣看来,北方部落才是大明最大的隐患。

    但张辅此次却没做听话的好孩子,他反而慢悠悠地开始战争。张辅上次出征,因朱能半路去世,而临危受命,最后取得安南的完胜。此番再次出片,还是此地,仍为自己挂帅,所以只能胜不能败!

    同时,鉴于叛军水军厉害,张辅在大明沿海征召水军近五万人,一同进入安南境内。

    锦衣卫文章大人被张辅请入军营,为张辅军提供各类情报讯息。实在是因为之前文章与张辅配合默契,并且好用;与大明境内的锦衣卫相较而言,张辅有种感觉,大明境内的锦衣卫是用来添堵的!

    张辅抵达安南,先是安抚当地因战乱逃亡的流民,严惩当地贪暴害民的明朝官吏,实施攻心战略。

    派至安南的官吏,与大明琼州府的官吏,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大明官场之上混得不得意之辈,然后便被派至大明化外之地。

    如琼州府,自宋室王朝始,便为一些犯官、得罪皇帝之流,或在官场上混得不如意之辈便流放至此化外之地;时至如今的大明王朝,仍是如此。而这安南收归大明版图,则这流放之地又多了一处而已!

    安南之的的锦衣卫却是何等了得。锦衣卫指哪,张辅便打哪。仅一个月时间,来自大明的贪官污吏便被清洗一空,余下之人,应为清吏!

    二十万大军,吃喝拉撒,开销极大。

    不过,张辅此举确有奇效,不但保证大军开战前的稳定,而且确保了大军向南进发途中不会受到背后的干扰。

    三月,张辅率军直捣慈廉州,向叛军老巢咸子关进发。

    双方激战,张辅凭借强大的武力与事先锦衣卫详实的情报与布局,采火攻之计,焚烧叛军战船六百余艘,再次取得安南战役的巨大胜利。

    兵贵神速。至十一月,张辅军赴安南作战的已小一年,叛军大部分地区得以控制,明军已基本上控制了局面。而此际,锦衣卫已探知叛军主力在神投海,叛军头子陈季扩亦在那儿。

    张辅悍然发动了神投海之战。

    张辅命朱福、蔡荣率骑后自陆地包抄,而他自己亲率海军对叛军发起强攻,水陆并进,斩杀叛军四万余人……战场之上,一队身手敏捷的黑衣人突入重围,将叛军中为首之人一举拿下。这个便是叛军头目陈季扩。

    战事至此,张辅已将安南局面彻底扭转。永乐帝朱棣得到汇报,觉得这已足够,叛军虽然尚未完全歼灭,但已达到威慑目的,而且最为难得的是,头子陈季扩亦被拿下。

    也就在此时,朱棣不得不将张辅调归国内,准备参加另一场战争;同时被召回的还有王九……

第302章 风吹草低现牛羊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朱棣命张辅督师,发兵二十万大军南下。这次朱棣不敢轻敌,上次派的人少,让安南占了便宜。尚有另一层意思,朱棣未讲,但他予张辅下达的命令为:速战速决!

    因为此时北方鞑靼等蒙古部落不断袭扰疆土,朱棣有心收拾他们,但安南拖着后腿,实是让朱棣无法集中精力对付他们。在朱棣看来,北方部落才是大明最大的隐患。

    但张辅此次却没做听话的好孩子,他反而慢悠悠地开始战争。张辅上次出征,因朱能半路去世,而临危受命,最后取得安南的完胜。此番再次出片,还是此地,仍为自己挂帅,所以只能胜不能败!

    同时,鉴于叛军水军厉害,张辅在大明沿海征召水军近五万人,一同进入安南境内。同时,张辅利用之前俘获的八千六百多艘安南船只,组建水军,控制海岸线与河港。与此同时,陈季扩如今仅余两万兵力与六百余艘战船。

    锦衣卫文章大人被张辅请入军营,为张辅军提供各类情报讯息。实在是因为之前文章与张辅配合默契,并且好用;与大明境内的锦衣卫相较而言,张辅有种感觉,大明境内的锦衣卫是用来添堵的!

    张辅抵达安南,先是安抚当地因战乱逃亡的流民,严惩当地贪暴害民的明朝官吏,实施攻心战略。

    派至安南的官吏,与大明琼州府的官吏,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大明官场之上混得不得意之辈,然后便被派至大明化外之地。

    如琼州府,自宋室王朝始,便为一些犯官、得罪皇帝之流,或在官场上混得不如意之辈便流放至此化外之地;时至如今的大明王朝,仍是如此。而这安南收归大明版图,则这流放之地又多了一处而已!

    安南之的的锦衣卫却是何等了得。锦衣卫指哪,张辅便打哪。仅一个月时间,来自大明的贪官污吏便被清洗一空,安南百姓拍手称赞。

    张辅此举确有奇效,不但保证大军开战前的稳定,而且确保了大军向南进发途中不会受到背后的干扰。

    二十万大军,吃喝拉撒,开销极大。

    三月,张辅率军直捣慈廉州,向叛军老巢咸子关进发。

    鉴于敌军依仗水军,张辅在北江府仙游大造战舰。陈季扩部下邓景异扼守卢渡江太平桥,阮世每率二万余人与六百艘战船,严防死守。

    八月,当西北风呼啸而来之时,张辅已做好准备,凭借强大的武力与事先锦衣卫详实的情报与布局,令方政等多路水军齐发,万箭齐射,阮世不能抵挡,三千余人被杀,二百多人被俘,四百余艘船只落入明军之手。

    兵贵神速。大军进击邓景异,邓景异仓皇逃走,交州等六府平定。明军穷追不舍。

    至十月,张辅军赴安南作战的已小一年,叛军大部分地区得以控制,明军已基本上控制了局面。而此际,锦衣卫已探知叛军主力在神投海。

    张辅悍然发动了神投海之战。

    张辅命朱福、蔡荣率骑后自陆地包抄,而他自己亲率海军对叛军发起强攻,水陆并进,斩杀叛军四万余人……邓景异大败。战场之上,一队身手敏捷的黑衣人突入重围,将叛军中为首之人一举拿下。这个便是叛军头目范必栗。

    战事至此,张辅已将安南局面彻底扭转。

    永乐帝朱棣得到汇报,觉得这已足够,叛军虽然尚未完全歼灭,但已达到威慑目的。

    张辅已基本打跨叛军主力,陈季扩逃入美良县的大山之中。张辅大军将大山重重围困。数小队黑衣人开始入山搜索。十一月,叛军一路主帅邓景异被潜入深山锦衣卫“睚眦”小队活捉……

    不得不说,这“睚眦”着实好用,主帅张辅对这睚眦赞誉有加。

    如今的陈季扩节节败退,但无论如何,陈季扩却成为安南人抗战的一面旗帜。陈季扩派使者与张辅交涉,要求封其为王。而张辅看也不看,一刀便将使者杀了。

    双方于是再战。

    时光踏入永乐八年(1410年)一月,张辅在东潮州安老县与阮师桧两万余人大战。

    张辅已杀出真火,他的耐心已被耗尽;原本一直在河内的王九亦是坐不住,与张辅一同在前线督战。张辅与王九终在安老县的张辅帅帐会面,却实在是有“逸气凛凛横清秋”的味道。

    “我说王大人,您终于舍得站出来了?”张辅如兔子般的红眼睛瞪着王九。

    “张将军,不站出来不行啊,陛下催得太急了。”王九亦是不堪重负。

    张辅所率二十万军队,粮草补给,却是全压在王九身上。按永乐帝朱棣的说法,帮你们安南乡下佬平叛,兵不需你们派,但粮草,你们总归要负责罢。平了足足一年叛乱,这钱粮花了无数,尽皆落在王九身上。

    幸好这明月酣是个生钱机器,开足马力运转,方保张辅这班人马后勤无虞。王九亦不客气,再扯着交阯王陈天平的大旗大做文章,将安南的百姓搞得头晕脑胀,倒也不知哪边真是陈氏王朝的后裔,只是觉得这两边好似窝里斗一般……

    再有便是永乐帝朱棣这边催得实在太紧。

    正当张辅在安南的战斗势如破竹之时,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朱棣在北方发动讨伐鞑靼的战役,这等同于南北两线作战。如将郑和二下西洋亦算上,大手笔的朱棣等于三线全面开战。

    这换作任何一位皇帝均吃不消。所以,朱棣对安南作战催得甚是紧迫。张辅、王九均感到沉重的压力。王九受不住,亦跑至前线与张辅一起督战。

    “你们的锦衣卫很是了得啊,硬是将那叛军阮师的兵力分布给探了出来。数日内便可决战。”张辅道。

    “愿闻将军喜迅。”王九一时心大定。

    “陛下会征我随他一起出征鞑靼……哎,你的这帮“睚眦”,很是得力,送予我罢?”张辅很不客气,直接问王九要人。

    王九倒还真没见过脸皮如此厚之人,愣一下道:“张将军,你倒是连我一起收了罢。”

    “要不起……”

    “陛下也要征我随你一起出征鞑靼……”

    “啊……那太好了!”

第303章 大漠黑煞

    他们为朱棣所率近五十万大军的前哨。

    朱棣五十万大军按照既定路线,沿途运送粮草等物资。因为是皇上亲征,所以后方补给线上的官员不敢有丝毫懈怠。因运送不力导致战争发生一丝一毫的延误,他们知道朱棣绝不会轻饶自己,故格外小心。

    队伍行进并不快,一路上该停即停,该歇即歇,皇上亲征,意义自然非同一般。

    对远赴蒙古作战,朱棣非常熟悉。自燕王之时,他便是这方面的专家。此刻又上战场,又至他熟悉的地方,朱棣不仅没的紧张,反而感到一丝畅快。朝中当皇帝固然舒服,但远没有这种提着刀枪上战场来得酣畅,就如农民发现肥田、猎人追野狼一般,朱棣觉得自己浑身肌肉都充满力量……

    行走二十余日,三月初大部队到达塞外。朱棣登上凌霄峰,极目远眺漠北,一望无际,极为萧条……

    突然远处数十骑身着黑衣黑甲之人引起朱棣注意。

    这数十骑为首者,身材不高,但与那马匹看起来极为协调,浑然一体,而其后数十骑之人,尽皆向手矫健,紧随其后。随着为首者一声唿哨,数十骑狂奔向北方,瞬息不见,唯余一堆尘土……

    “那队人是何人?”因那队人马来去太快,朱棣未及看清,便奇问道。

    “噢,那是前哨,锦衣卫指挥使王九所率的‘睚眦’,”一旁的张辅将军道,“如今他们承担侦察敌情之责。”

    朱棣点了点头笑道:“将你们二人自安南调至此,你们可有怨言?”

    张辅忙拱手道:“属下不敢。”

    “不是敢不敢。是有没有。”

    “自然没有。”

    “哈哈……”朱棣哈哈大笑道,“你与王九,均在壮年。如今你们二人配合默契,联甚是心慰。南征、北战。如今联尚可带你们一程,若干年后,‘天子守国门’,联当然需将此国门之重任托付予你们……”

    张辅汗颜……

    若说他无一丝怨言,却是不可能,正当安南兵败当是时,却将功劳拱手让人,任谁都不甘心;但听及朱棣言道,张辅方且明了,这朱棣却是在布局,布一盘大局……若干年后,当“大漠黑煞”纵横大漠,“明月关”虽然仅为流动的商队,但横曳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威慑,却让游牧民族不敢越雷池半步,却不仅仅是一个流动的商队那么简单……

    两军相交,最先相交的却是前哨。

    而随后数月来,对鞑靼的侦察兵来说是个梦魇。侦察兵原本便为精锐中的精锐。但每次外出,鞑靼的侦察兵均有去无回,无论数人,数十人或上百人。

    鞑靼的士兵头脑清楚,每次派出的侦察兵有去无回,还是想得明白到底所发何事。之后,每次外出侦察时,均距营地数里地之外,找个地方睡两天再回去报告:“嗯,那里好多大明士兵,有多少啊,噢,好多,好多。……”。

    但一些精明的将士隐约感觉到其中之不寻常:经常失踪的均为前哨,前哨的尸首亦无所踪;间或亦有发现侦察兵的尸首,但经察看,出手之人出手狠辣,任何人均为一击毙命!

    为不影响军心,鞑靼军将此信息压制。

    但人之思维总是相对的,你越是压制,反而传得更快;内部消息反而更让人心慌:

    “听说近段时间派出之人经常失踪,到底怎么回事啊?”

    “可能是有个魔鬼,专抓侦察兵。”

    “噢,那个魔鬼是长得咋样?”

    “听说有数丈高,百丈长,口大如牛,嘴大如猪,……”

    越说越玄,但最后称其为“大漠白魔”。

    据说这是一队黑衣,为首者甚是彪悍,无人是其一合之敌!

    但一场针对“大漠黑煞”的伏击战亦在筹划之中。

    一日,五名鞑靼前哨骑马在大漠中飞驰。

    突然,大漠中,一沙堆中飞出一个黑色人影,身形飘忽,直冲向那数名前哨。仿如一片乌云,划出美丽的弧线,但那弧线的尽头,意味着死亡……

    只听“啪”,“啪”,“啪”地连续三声,三名鞑靼士兵飞落马下,口吐鲜血,瞬间而亡。

    一名黑衣蒙面人站立于另外两名侦察兵前,其眼神漆黑发亮,如看着自己的猎物……

    二人中的一名,右手一扬,一团烟火飞上天。

    随即,四周传来轰轰的马蹄声……

    黑衣人手一挥,地面大漠突然现出无数沙坑,瞬间涌出数百名身着黑衣之人,直视滚滚前来的骑兵。随着黑衣人唿哨一响,数百人手中响起整齐的铁器“咔哒”声,不约而同地出现黑黢黢的弓弩,黑洞洞的孔直指前方,再随着一声唿哨,伴随着隆隆的地陷声,及一片沙尘之中,黑衣人前方塌陷出一个数丈深,丈余宽的沟渠……

    这是这帮人专门为针对游牧骑兵所准备的陷阱。

    后据清算,此役鞑靼共投入精锐骑兵千人,折损四百余人,伤者二百余人,一千人长毙命。

    而这队黑衣人,据说折损甚少。

    随后曾有鞑靼军将领珂扎尔率四千余人追击此队三百余人,此三百余人将此四千余人引至一片丛林中,暗杀、陷阱、机关、暗器等无所不用其极,死伤近千人。

    鞑靼大将珂扎尔大怒誓要活捉此人。没想到当晚全军大半人员上吐下泻,包括大将珂扎尔在内,其一晚上茅房八次。茅房不够用,三军将士以天地为茅房,全军于一片臭气之中。随后,鞑靼军一败途地。珂扎尔及数员大将被俘,头上毛发尽皆被剃,因其肤色较黑,如一黑西瓜,额上被刺青,画一维妙维俏一王八。

    因被下泻药而败,两军交锋史上为空前,尚不知是否绝后。

    珂扎尔等将领人均被放归鞑靼,但归去不久便羞愧自尽而亡……

    经此役,因这队人马人人身着黑衣,来无影去无踪,人人精弓善骑,较之生长于马背之上的游牧人亦不惩多让,故被鞑靼人称之谓“大漠黑煞”。

    这队数百人的“大漠黑煞”自然是王九所率的睚眦。

第304章 旧港宣慰司

    再将镜头再次转向郑和的二下西洋。

    在郑和停留暹罗期间,郑和还派出一支分船队前往真腊(今柬埔寨)访问。分船队受到真腊国王的热情接待。

    真腊与明朝关系一向友好,华人在真腊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亦高于土著人。

    真腊在处理华人与当地土著的刑事案件时,有一条特殊规定:如若土著人杀死华人,按律需处死;反之,如若华人杀死土著,只需赔偿一定罚金即可免罪。

    分船队结束真腊的访问,与郑和的主船队合并后,离开暹罗,前往爪哇国。

    于第一次下西洋期间,西爪哇王都马板杀害一百七十余名下西洋官兵,迫于明朝廷的强大压力,都马板同意交纳六万两黄金作为赔偿。然而,随着郑和船队的离开,大明帝国又隔着茫茫大海,远在数千里之外,因此都马板迟迟未向大明朝廷交纳这笔赔款。

    对此,永乐帝朱棣十分不满,要求郑和敦促西爪哇王尽快交纳赔款。

    郑和庞大的船队对来至爪哇,一再催促,西爪哇国王迫于压力,当年底向大明朝廷交纳了一万两黄金。

    其实,永乐帝朱棣又岂在乎西爪哇的万两黄金呢?他需要的是西爪哇王认罪服法的态度。当大明朝廷收到西爪哇王交纳的万两黄金后,朱棣大度地减免了剩余尚未交纳的其余五万两黄金。

    通过此事,这西爪哇国王都马板亦意识到,臣服中国并不会对本国造成任何伤害,反而能自朝贡贸易中获得大量经济利益,因此不再抵制与大明的交往,反而频繁遣使前往大明帝国进行朝贡贸易。

    “宣德化而柔远人”,打造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以巩固大明帝国的统治,并扩大明朝在西洋诸国的影响力,为郑和此行的一个重任。

    而此任要旨在于大力宣扬推广中华文明的先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作为msl,郑和于下西洋期间以和平的方式积极传播ysl教。

    一下西洋之时,郑和在爪哇当地土著居民之中传播ysl教,力劝土著对“鬼教”的崇拜,改信ysl教。

    为使ysl教传播至全岛,郑和借助当地华裔msl的势力来推动ysl教的传播。

    此次下西洋,郑和率先于旧港华人中建立msl社区,后在山巴斯(今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建立msl社区,接着在爪哇沿海、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建立了类似的msl社区,并在各地相继建立多个清真寺。

    传播ysl教并形成msl社区为郑和下西洋期间于东南亚地区传播ysl教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爪哇成为ysl王国,并向周边国家与地区传播ysl教,进而奠定如今印度尼西亚作为ysl教国家的基础。

    而提及此,却不能不再提及旧港宣慰司。

    在海盗王陈祖义覆灭之后,旧港宣慰司便宣告成立,首任旧港宣慰使即为立下大功的施进卿。同时,旧港宣慰司为大明王朝最南端的一块飞地!

    飞地而已,有何了不起?

    果真如此吗?

    那为何时至今日,巨港,仍为苏门答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且将历史重翻,让我们自历史中探寻其中的真相……

    14世纪后期,明朝基本一统了半数以上的东亚大陆。继承的不仅是众多传统农业产区,还有在宋元时代就发展成熟的沿海经济网络。尽管明朝在坚守农本思想方面,远超之前各代,但永乐大帝朱棣继位后,进行了超乎寻常的参与策略。

    永乐大帝本人身上有非常浓厚的蒙古帝国遗风,不仅比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更依赖蒙古武士,也在各方面有向元室王朝忽必烈汗看齐的企图。此二人均为非常有名的得位不正者,捡起相同的逻辑也就不会让人过于意外,只有保持对外不断扩张的进攻态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冲淡国内的反对情绪。

    作为朱棣亲信的郑和太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授命指挥东亚古代史上最庞大的舰队。其规模不仅让之前最重视海洋经济的宋朝汗颜,甚至足以将忽必烈派往日本和爪哇的远征军也比下去。

    巨大的规模,不仅有利于船队自身安全,也是宣扬大明新皇帝威严的绝好广告。足够的储物空间,还能将大批“赏赐”运往西洋各邦。在贿赂地方势力之余,换得足够的奢侈品与国外产品回国。通过朝廷控制的垄断市场,这些大都在本国无法获得的产出,就可以为皇帝狠捞一笔,以支撑迁都、疏通大运河、北伐等巨大的财政开支!

    除此之外,郑和船队在其他方面的行为逻辑,其实与后来的大航海殖民者们并无本质区别。其中既包括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垄断,也需要稳定的基地网络进行支持。否则,庞大的船队很容易因为海况和补给品不足等问题,遭受严重损失。

    因而,大明王朝首先在今日的马六甲港建立了仓库和常驻机构。随后,又借着对安南北部的吞并战争,建立了辐射整个中南半岛海岸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前者可以助大明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后者则有利于明朝的船队安全通过南海海域。唯有不同的便是,相较更南方的旧港宣慰司来说,以上两个地方的重要性都要弱了不少。

    明朝时期的旧港,即为今日印尼最大港口之一的巨港市。

    此港口在古往今来的南洋贸易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旧港坐落于苏门答腊岛的东南部,向北直面繁忙的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只要在这里布置船队,就可以轻松攻击任何去往马六甲、新加坡和文莱的商船。所以,历史上从当地出发的南洋强权,都可以轻松的将统治伸张到马来亚半岛与婆罗洲沿海。

    而封锁南中国海出口,都不再话下!

    控制了旧港,就等于控制了三条黄金水道!

    旧港宣慰司之地位可见一斑。

第305章 大明的海洋战略

    郑和船队自列国输入的商品中,香料是非常大宗而价值连城的货物。

    除去一些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的低等级香料,真正的高档货还需要自南洋腹地的摩鹿加群岛获得。当地盛产的丁香、豆蔻、胡椒,又都需要通过巽他和马六甲海峡输出。因而,控制了旧港就等于扼守主力世界香料贸易的大头。

    而当年选择在婆罗洲西部短暂停歇,就直扑爪哇岛而且的元室王朝舰队,最终因为后继乏力而一战即溃。早在明朝的船队之前,旧港就先后被南洋地区的各大强权所觊觎。

    公元九至十世纪,发源自苏门答腊本岛的三佛齐王国,就是将都城直接设在旧港。源自印度东南部泰米尔地区的朱罗王国,也通过突袭和占据旧港,一度控制了整个海洋的主要贸易航路。自十四世纪始,崛起于东面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势力,也频繁策动西征,希望将旧港纳入自己的领地范围。

    当郑和意识到旧港的重要性时,当地的局势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由于三佛齐王国的持续衰退,其势力已萎缩为都城旧港与周边众多封建领拼凑的地方小国。东面的满者伯夷正在虎视眈眈,甚至一度登陆苏门答腊,控制住旧港局势。

    但已经在旧港当地站住脚跟的华人势力,却不愿意成为满者伯夷治下的弱小团体。这些主要源自广东的海外流亡者,在首领梁道明的带领下,高举起反抗爪哇人统治的大旗。众多原本就不服满者伯夷的土著王公,也纷纷加入进来。

    十年间,一个以梁道明为君主的新三佛齐王国出现。本地王公出于典型的封建习惯,认可了梁道明这个外来者为国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权力,就可以轻松延伸到旧港以外的地方。于是,为了抗衡强大的满者伯夷,新三佛齐王国也需要更多有生力量帮助。

    关键时刻,又一批源自广东的流亡者,从马六甲南下抵达旧港。这次的队伍规模超过万人,船只数量超过百艘,并及时的加入到梁道明的三佛齐王国一边。他们的领袖,就是后来被明朝官方搞得臭名昭著的大海盗----陈祖义。

    在数万海盗船队与苏门答腊本岛封建军队的联盟前,满者伯夷人暂时选择了后撤。但旧港的局势却没有因此安定下来。追随不同领袖,在不同时间抵达当地的广东流亡者,彼此之间也立刻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以至于原本维系彼此的族群认同,也随着利益和路线问题而变得模糊不清。

    作为所有人都承认的国王----梁道明和手下施进卿逐渐成为融入本土派。他们明白自己的人数不足以抗衡本土的各王公势力,只有与之合作才能保持共荣局面。尤其是作为副手的施进卿,还在旧港受到东来的商团影响,将信仰改宗ysl教。类似的事情,几乎同时也在北面的马六甲苏丹身上出现,算是外来者稳固自身地位的不二之选。虽然在当时的南洋各群岛上,ysl的影响力还不足以完全压过印度教,但改宗者往往是和外来msl商团有密切联系的势力。所以,这类改宗活动本身,也有为自己的领地带来更多财富的因素。

    与之相对,晚来一步的陈祖义则有自己的班底和另一套体系。

    这位流亡者领袖在朱元璋死前,带领大批相邻离开广东,成为了南洋地区的漂泊势力。相比起家仅有千人的梁道明和施进卿,他的队伍更为庞大,也更难融入一个文化差异较大的新世界。所以,在多年的流亡生涯中,陈祖义势力就难以觅得自己如意的新家园。

    这反过来促使他们发展为亦商亦盗的“海上部落”。结果,进一步导致自身难以和各地的土著势力达成默契。

    但在同为广东流亡者掌权的旧港,陈祖义还是获得了最为理想的停泊之地。国王梁道明需要陈祖义的船队来保护自己,陈祖义则需要一位统治者来接纳自己。双方一拍即合,并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

    只是随着满者伯夷威胁的消退,坐在港口里收税的守成者就不免与四处出击的进取者发生矛盾。

    前者希望旧港依然是一个自由港,后者却希望建立自己船队的垄断。如果照此剧情延续,三佛齐王国可能爆发一场广东流亡者间的内战。

    但自永乐三年(1405年),代表大明王朝的郑和船队南下,闯入了旧港这个流亡者天堂。几乎所有人都为此感到紧张。因为他们从家乡出逃的事情本身,就已经触犯了明朝的金科玉律。陈祖义更是因为社会影响恶劣,而让自己的脑袋价值八百万两白银!

    郑和船队的到来,打破了地区内原有的平衡。

    郑和在首次下西洋时,便对旧港抛去了橄榄枝。

    既然郑和授命为明朝控制南洋,就不可能对旧港听之任之。尤其是在当地,还存在一个通缉榜上知名的大海盗。但他同样认识到了流亡者群体内部,存在不一样的诉求和利益。所以便精心布局,对两派进行分化瓦解。

    郑和在首次下西洋时就派出的诏安队伍。知道旧港已被盯上的梁道明,只能顺水推舟的接受诏令,带着少数人返回故土大明。但流亡者政权依然运作平稳,原来的副手施进卿便成为了旧港的实际领导者,但却被海盗王陈祖义逼迫出海去做海盗,而恰好被以王九为首的“黑狼”们俘获。

    在梁道明与施进卿手里,都没有决定港口归属权的武装主力。

    完成初步瓦解的郑和,在回程中开始解决旧港问题。

    永乐五年(1407年),完成印度洋航行的郑和船队,通过马六甲返回南海地区。船队径直从巽他海峡南下,逼近他们志在必得的旧港。

    面对这个最后摊牌时间的到来,守成派的施进卿和进取派的陈祖义,都开始打各自的算盘。握有武力的陈祖义,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郑和的第二次招降,却不准备向逼自己流亡的势力低头。他集合精锐力量,制定了伏击郑和船队的计划,准备通过典型的斩首策略,直接打掉宝船队在海外的权力中枢。

    而施进卿在“黑狼”为后盾的情况之下,则选择了主动投靠郑和与大明王朝……

第306章 海禁中的小人物的命运

    但早就不满陈祖义的施进卿,却已经决定倒向郑和一边。他及时向三宝太监提供了陈祖义的作战计划,作为自己投诚明朝的厚礼。郑和随即做出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布置,故意引得陈祖义的舰队接近,并利用自身船队的规模优势去包围对手。

    同时,也慑于陈祖义集团常年在海上活动,郑和不准备和他们进行直接的对攻。他麾下战船上仅有火箭和碗口铳,更是不足以摧毁海盗舰队中的大船。但通过释放火船的古老战法,还是让陈祖义的船队猝不及防。十艘海盗船就这样毁在大火之中。

    在随后发起的接舷战中,郑和的战船又攻占了七艘敌船,并基本上摧毁了陈祖义的核心队伍。陈祖义本人也被水军抓获,关在船舱里押回北京。

    唯有遗憾的是王九在此役之中,被袭落水而下落不明……却应了古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年余后的王九再次于琼州府现身,竟已初窥“道”之门径。

    随后的海盗王陈祖义,在永乐帝朱棣的命令下,当着外国使臣的面被处以极刑。

    至于助剿有功的施进卿,则获得了意味深长的任命----旧港宣慰使。随即,原本的新三佛齐王国,也就成为了明朝册封的旧港宣慰司。不同于其他番邦在朝贡体系中的国王位置,宣慰司的地位近乎于西南山地间的部族土司。也就是说,担任宣慰使的地方领袖,其实是大明朝设置的土官。宣慰司所在地也需要按固定期限交纳贡赋,并在朝廷的号令下提供军队等人力资源。

    旧港在明朝海洋战略中的地位,也由此能可见一斑!

    郑和及大明朝对旧港的战略布局,体现得不仅仅是对南洋地缘格局的认识,也是王朝本身的统治逻辑。梁道明、施进卿和海盗王陈祖义的不同结局,更是小人物在大趋势面前使用不同小趋势的结果。

    在大战略下,设立宣慰司就可以让明朝名正言顺的控制旧港。在海外力量投射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关键一点的作用,可以超过对多点的分头施展。

    旧港精英阶层的华裔背景,让明朝觉得渗透起来会更为容易。

    这点而言,不仅是南洋土著出生的马六甲、苏丹不能相比,就是同样存在大量儒生、雅士的安南更是无法企及。讽刺的是,也是为了支持对旧港的控制力度,在郑和剿灭陈祖义势力后,永乐帝朱棣就在当年宣布设立交阯布政使司。

    如此一来,从广州港的船队就可以在获得沿岸港口支持的情况下,更为安全的抵达旧港。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南北部的安南王国,在实际上被明朝取消了独立王国地位。甚至连宣慰司这样的土司领地位都不再享有。自此,我们便可直接看穿明王朝的内在统治逻辑。

    今人在盛赞郑和下西洋壮举的同时,很容易忘却同期的明朝,正在进一步加强海禁。

    如果说朱元璋时代的海禁,是为了消灭盘踞在沿海岛屿上的元末残余势力。那么朱棣时代的海禁,基本上就是在为郑和船队的经济收益,保驾护航。因为只有绝断民间贸易,才能让官营船队的货物更值钱。下西洋船队的成员,不是朝廷命官,就是从卫所中抽调的军户。

    民间团体则根本不被允许自由贸易。

    而这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则代表了以永乐帝朱棣为首、以“明月楼”为主体所汇集的利益集团。当然,郑和下西洋,自然代表的是利益的主体,是为大鳄;而王九所率的锦衣卫,则亦官亦商,代表的则是小虾米。

    但不管大鳄或是小虾米,背后站着的却是永乐帝朱棣为首的大明王朝。

    所以,从明朝建立开始,就有大量的人员逃亡海外。无论是梁道明、施进卿还是陈祖义,家乡都在原本靠海吃饭的广东。在不愿意坐视祖传技艺被扼杀,自己和家族陷入困苦生活时,他们勇敢的选择流亡。直至郑和船队降临,他们才被迫再次与逼走他们的明朝产生联系。

    以郑和为代表的大明官方视角,在看待他们时也有截然不同的考量。

    接受诏安的梁道明能最后获得最后的善终,不是因为他的旧地位与态度,而是手下施进卿的表现结果。陈祖义则属于顽劣之辈,不仅应该消灭,还要带回内地公开处刑。一方面向外邦彰显天朝的公正威严,一方面也是在告诫其他有逃亡企图的沿海居民。

    幸运的施进卿能保住财富和地位,也不仅仅因为自己识时务的合作。改宗***的他,是最融入苏门答腊当地的一位,也是在明朝官方眼里最不属于“自己人”的一个。加之明朝对于巨港和旧三佛齐王国的笼络政策,让施进卿反而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新国王。

    但明朝只给与一个宣慰司的封号,也充满了防范意味和轻视态度。

    也是这种今人还有些似曾相识的标准,让明朝敢于强行吞并安南王国。纵然当地读书人的口音,可以奇怪的让人难以捉摸,但也终究还是认可孔孟之道的圣贤书拥护者。在有利可图的条件下,就是宣慰司级别的土司领都不能给予。

    正是因为对安南的不在意,所以一些无能、无后台、政见不合的大明官吏被派至安南,横征暴敛,导致安南民众此起彼伏地造反,将大明拖至战争的泥潭……

    郑和的二下西洋正在继续。

    郑和船队离开爪哇国后,又先后访问了满剌加、苏门达剌、南浡里等国。

    不得不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郑和船队正在爪哇等国访问期间,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二十日,浡泥(今文莱国)国王麻那惹加那带着他年仅四岁的王子,以及王室大臣、嫔妃等一百五十余人组成庞大的使团,慕名前来大明的京城南京访问……

    早在郑和一下西洋期间,副使王景弘曾率领分船队拜访了浡泥国,代表大明朝廷赐封前浡泥国王马合漠沙世子麻那惹加那乃继任浡泥国王,颁给印符诰命。

    至今,文莱国仍有一条“王总兵路”,以纪念明初王景弘对浡泥国的访问。

第307章 浡泥碑刻·锡兰山布施

    郑和一下西洋时,对东南亚各国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使团来华访问,亲身领略中华文明。

    浡泥国为东南亚小国,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即今日的文莱达鲁萨兰国。浡泥自然风光优美,资源丰富,盛产龙脑香,百姓“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麻那惹加那乃为郑和下西洋后首位来华的西洋国王,明朝廷上下分外重视。当浡泥国使团到达福建时,朝廷不仅派宦官杜兴等前往迎接,还令沿途地方官员都要设宴接风,不许有一丝怠慢。

    浡泥使团到达南京后,向永乐帝进献了龙脑、帽顶、腰带、片脑、鹤顶、玳瑁、犀角、龟筒、金银八方器等方物,表达浡泥对中国的友情。永乐帝朱棣亦向浡泥国王与王妃回赠了冠带袭衣,银制仪仗、交椅、水缸、水盆,白罗制的伞、扇、销金鞍马、金织文绮、纱罗和绫绢衣等礼物。

    永乐帝朱棣还令人将浡泥国进献的礼品陈列于皇宫显要位置,供群臣与百姓参观,让国人进一步了解浡泥的文化与特产。

    大明对浡泥国王的来访给予最高规格的礼遇,将使团安置于朝廷专门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并精心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浡泥国王不仅受到明成祖的接见,还会见了大明朝廷主要大臣与社会名流,与明朝社会各界进行了交流与接触。

    陈此之外,浡泥来宾还在明朝廷大臣陪同之下参观游览了不少地方,参加不少文化娱乐活动。中华文化之繁盛,让浡泥国王十分钦羡、仰慕。

    或许是舟车劳顿,或许是水土不服,永乐六年十月一日,来华不久的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不幸于会同馆病逝,年仅二十八岁。弥留之际,国王嘱咐臣属与子嗣,要世代不忘大明天子的恩德,并要求将遗体安葬于中国。

    永乐帝惊闻噩耗,下令罢朝三日以表哀思,并赐谥麻那惹加那乃“恭顺”。明朝廷遵从浡泥国王的遗愿,按王的规制将他隆重安葬在南京安德门外的石子冈,为陵墓建祠立碑,还特意选派人户世代为其守护陵墓,岁时拜祭不辍。

    明代以后,南京石子冈浡泥国王墓逐渐被荒山野草堙没……

    直至后世,重新发现浡泥国王墓址。该墓东西相对,由南而北有石文臣、石武将、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离石兽不远处有神道碑龟跌。碑身长宽各三尺有余,厚近一尺,残碑中“浡泥王去中国”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读……

    安葬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后,永乐帝诏令其子遐旺袭封浡泥国王,赏赐冠服、玉带、仪仗、鞍门、服物、器皿及金银、丝绸等。

    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四日,遐旺离别南京时,永乐帝朱棣亲自在奉天门设宴为遐旺饯行,并赠送黄金百两、白银三千两,派遣中官张谦和行人周航护送遐旺等归国即位。

    在遐旺的请求下,永乐帝朱棣还敦促爪哇国王都马板取消爪哇每年向浡泥索取的贡物。

    麻那惹加那乃在访问中国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政府对浡泥国的深厚友情,为纪念此次富有意义的访问,曾请求永乐帝封表浡泥国后山为镇国之山。麻那惹加那乃病逝后,王子遐旺再次请封其国后山,于是永乐帝赐封其国后山为“长宁镇国之山”。明朝廷特派使臣至浡泥国,在山前竖立了“长宁镇国之山碑”,碑上雕刻着朱棣撰写的碑文:

    “炎海之墟,浡泥所处。

    煦仁渐义,有顺无忤。

    撦撦贤王,惟化之慕。

    导以象胥,遹来奔赴。

    同其妇子,兄弟陪臣。

    稽颡阙下,有言是陈。

    谓君犹天,遣其休乐。

    一视同仁,匪偏厚薄。

    顾兹鲜德,弗称所云。

    浪舶风樯,实劳恳勤。

    稽古远臣,顺来怒趙。

    以躬或难,矧曰家室。

    王心亶诚,金石其坚。

    西南蕃长,畴与王贤。

    矗矗高山,以镇王国。

    馋文于石,懋昭王德。

    王德克昭,王国休宁。

    于万斯年,仰我大明。”

    永乐七年(1409年)一月底,郑和船队进入印度洋面,再次拜访了锡兰山国。

    在一下西洋之时,郑和船队察觉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对已方满载货物不怀好意,便仓促离去;此次再访,更是小心翼翼,再三防范。但这国王亚烈苦奈儿已闻知大明王朝的威名,已然不敢造次;如此庞大的船队,俨然是一股覆国的力量……

    锡兰山国又称“僧伽罗国”是南印度的佛教圣地,居民大多是虔诚的佛教徒。国锡兰山国曾是佛祖释迦牟尼传教之地,国中有不少佛祖的文物遗迹。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以三昧真火自行荼毗火化,共烧出八万四千颗舍利,其中有四枚佛牙舍利,一枚被帝释天(佛教护法神)请往天宫供养,一枚被捷疾罗刹请入龙宫,另两枚留存人间。

    留存人间的两枚佛牙:一枚“法献佛牙”,供奉于中国北京西山灵光寺;另一枚供奉在锡兰山寺,世称“锡兰佛牙”。各国佛教徒至锡兰山,必至该佛寺焚香,祈求平安吉祥。

    永乐帝朱棣信奉佛教,当他得知锡兰山供奉着一枚佛牙,便嘱托郑和访问锡兰山时一定要代表他至锡兰山寺礼敬佛牙并布施。

    此外,身为三宝太监的郑和亦是虔诚的佛教徒,至佛牙前上香礼拜,祈祷佛祖保佑远洋船队的往返平安亦为他之心愿。因此,当船队二次至锡兰山后,郑和率领船队首先来到供奉佛牙的锡兰山寺,去完成永乐帝的夙愿。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一日,阳光灿烂,和风习习,锡兰山寺金碧辉煌,佛像被重新涂刷了金粉。郑和率领船队官员来至佛寺,举行了礼敬佛牙和盛大的布施财物仪式。

    布施仪式结束后,郑和于佛寺内竖立了事先于国内刻好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以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雕刻而成。碑文中,郑和颂扬佛祖仁慈、圆明广大,赞颂锡兰山为佛教圣地,海道大开,商旅往来虞,最后记载了此次布施的主要物品及数量。

第308章 三下西洋·御驾北伐

    此次锡兰山郑和布施的主要物品有:金一千钱、银五千钱、各色纻丝(缎)五十匹、各色绢(细丝绸)五十匹、织金纻丝宝幡四对:纳红二队,黄一对,青一对。古铜香炉五个戗金座全,古铜花瓶五对戗金座全黄铜烛台五对戗金座全,朱漆铁香盒五个,金莲花六对,香油二千五百斤,蜡烛十对,檀香十炷。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后因动乱而不知散落何处。直至今世,人们方且在锡兰岛南部港口城市高尔一个路口下水道内寻至,但已有部分残缺。如今此块残碑保存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

    碑顶两面两角叶圆拱形,碑的上部前后两面刻有二龙戏珠浮雕,碑的四周饰以花纹。石碑长四尺有余,宽二尺有余,厚约五分。碑石背面光滑平整无文字,而碑石正面刻有中文、泰米尔、波斯三种文字。其中,中文刻在碑石右侧,幅面长三尺有余,宽约一尺;泰米尔文在碑石左上言,幅面长约一尺五,宽一尺有余;波斯文在碑石左下,幅面与泰米尔文相仿。

    碑文中仅有汉文尚存,其他两种文字已大部分磨损、模糊不清。

    斑驳的碑石,见证着那段过往的岁月……

    郑和主持的此次锡兰山佛寺布施活动与立碑之举,弘扬佛教文化,使当地民众及各国香客、商贾亲眼目睹大明帝国的风彩与明王朝的富有,提高中国威望,扩大中国在西洋各国的影响。

    在锡兰山,郑和也礼节性地拜访了国王亚烈苦奈儿,再次规劝他弃恶从善,与周边各国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亚烈苦奈儿表面答应,背里依然故我。

    离开锡兰山,船队又先后拜访了甘巴里国、陈拨巴丹(今印度陈默达巴德)、加异勒(今印度南部的卡异尔)、小葛兰、大葛兰、柯枝、古里、南浡里等国。

    甘巴里、阿拨巴丹、加异勒是三个南亚小国,气候民风相似,物产虽不丰富,但民风淳朴,它们与锡兰山国相邻,屡受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尔欺凌。

    郑和船队的顺道访问,加强了与它们的联系,并给予他们道义上的支持与鼓励,随后他们均派遣使者随中国船队来华访问。

    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间,郑和船队结束西洋各国的访问,顺利返回南京。

    郑和向永乐帝朱棣报告此次下西洋如何调解暹罗与占城、苏门答剌、满剌加等国的矛盾与纠纷情况,并着重汇报了在锡兰山布施的盛况。

    对于郑和二次下西洋所取得的成果,永乐帝朱棣龙颜大悦,他要求船队加紧休整,作好三次下西洋的准备。

    九月,归国仅三个月的郑和船队再次踏上第三次出使西洋的航程。

    十二月,郑和统领大型宝船四十八艘、其他船只一百余艘及官兵近三万人,自福建五虎门扬帆远航,再次前往西洋各国。

    也正是郑和三下西洋之时,丘福北伐兵败的消息传至朝廷。永乐帝朱棣一喜一忧。最南端安南战场上的张辅势如破竹与北方丘福的全军覆灭成了鲜明的对比。朱棣决意御驾亲征。安南的战事远远不足以影响大明的局势,而这北方蒙古鞑靼却是一股足以动摇大明统治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永乐八年(1410年),战旗猎猎,士兵的刀剑闪着寒光,坚硬、冰冷、凛冽的北国寒风伴随着朱棣御驾亲征。

    此次朱棣率领五十万军队的强大阵容,他决定予对手一记重拳,不打则已,打便一击致命。此便为朱棣此行目的。并且此行朱棣北伐决心巨大,他不惜动用明朝精锐五十万,并且亲自带队,可见他对鞑靼部落的不断侵扰已经失去耐心。

    出发之前,朱棣下令十三岁的皇长孙朱瞻基留守北京,还给他配备了夏原吉这个著名的辅臣,让夏原吉负责六部和都察院的诸多事务。

    此处却不能不提夏原吉此人。

    夏原吉,字维喆。湖广长沙府湘阴(今湖南湘阴)人,祖籍浙江开化,后迁徙于江西德兴。

    夏元吉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太祖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明成祖即位后,夏元吉升任户部尚书,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务,被委以重任,与蹇义齐名。

    说起来,夏元吉最初并不是朱棣的人。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夏元吉作为建文帝的大臣户部右侍郎,为建文帝积极筹措粮饷,甚至称得上是朱棣的敌人。

    朱棣对于自己的敌人,从来不会手软。当朱棣攻入京城后,有人将夏元吉抓来。朱棣大手一挥,要将他处死。夏元吉说,好啊。不过,我手头有点工作没有完成,能不能等我完成后再杀我?

    朱棣一愣,这种把工作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他还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人,怎么能杀呢?朱棣虽然冷酷,却并不是傻子。等夏元吉干完工作,朱棣并没有杀他,反而将他升任为户部左侍郎。不久,又提拔为户部尚书。

    受“靖难之役”的影响,朱棣即位之初,国家财政比较困难。夏元吉就任户部尚书后,砍了三板斧。一是裁减过多的财政供给,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二是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增加财政收入。三是推广屯田种养,供给边防军队,减轻人民负担。这三板斧砍下去后,国家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有钱好办事。

    朱棣出手阔绰,“靖难之役”结束后,他既要打赏有功之臣,还要分封藩王。不久平定安南,要派郑和下西洋,要在北京修建皇宫以便迁都……哪项开销不是花钱如流水,若无夏元吉的精心打理,“国用不绌”,如何撑得如此庞大的开支?

    二月初十,朱棣大军正式出发,随驾亲征的有学士胡广、庶子杨荣、谕德金幼孜等人。其中自然少不了自安南撤回的张辅与王九!

第309章 北伐·赚钱大计

    永乐八年(1410年),战旗猎猎,士兵的刀剑闪着寒光,坚硬、冰冷、凛冽的北国寒风伴随着朱棣御驾亲征。

    此次朱棣率领五十万军队的强大阵容,他决定予对手一记重拳,不打则已,打便一击致命。此便为朱棣此行目的。并且此行朱棣北伐决心巨大,他不惜动用明朝精锐五十万,并且亲自带队,可见他对鞑靼部落的不断侵扰已经失去耐心。

    出发之前,朱棣下令十三岁的皇长孙朱瞻基留守北京,还给他配备了夏原吉这个著名的辅臣,让夏原吉负责六部和都察院的诸多事务。

    二月初十,朱棣大军正式出发,随驾亲征的有学士胡广、庶子杨荣、谕德金幼孜等人。其中自然少不了自安南撤回的张辅与王九!

    安南的战事已告一段落,小股、不成气候的叛军交由沐晟将军继续围剿,而此次沐晟终于明白王九的锦衣卫的触角到底有多敏锐……当然此乃后话。

    公主朱菁随张辅大军一同返京,在南京城王九与杜雪萌带着的闺女七毓、任罄与已满周岁的阳明依依惜别,公主朱菁送王九至十里长亭。

    公主朱菁怨气大得很。

    “都不知晓父皇为何召你一起至那里,要么就到闷热得如火炉的地方,要么就至冷得剌骨之地。等父皇归来,我一定要好好跟他好好计较一番。你又不是武将,不知派你去做甚。”公主朱菁怒气冲冲地道。

    “眼睛。你父皇派我去做眼睛,”王九笑道,“他让我在军中找些人,纳入‘睚眦’,当探知敌军所在,便会集结队伍予雷霆一击。”

    “那岂不是很危险?那却如何是好?”公主朱菁瞬间又担心不已。

    “无妨。打不赢,跑便是……”

    王九终于到了“风吹草低现牛羊”之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是此地最好的写照……

    大漠之行,成就了王九所率的“睚眦”之“大漠黑煞”之赫赫威名!

    除此之外,流动的“明月关”随着五十万的大军推进,慢慢地建立了起来……

    “明月关”,是王九一时意动,为亦兵亦商的锦衣卫将触角延伸至大漠深处所取之名。王九深研历史,在他看来,无论自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北宋时契丹与女真……至今时的明启王朝与蒙古,这些游牧民族与大汉民族之间的斗争贯串着整个中华文明。

    游牧民族,吃喝全部依从天意;假若来个寒冷的冬天,牲畜冻死无数,确实无法生存,只能去抢;且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环境恶劣,一口铁锅可当传家宝传至三代……中华文明,自然是他们所向往之地。

    但万里长城的修筑,将他们完全隔绝于中华文明之外……

    草原所食,尽皆为肉食,腥燥无比;草原之人,天气寒冷,又需酒活血。酒肉养人,人皆短寿。

    茶叶可解腥燥,助消化,草原对此需求旺盛无比!

    草原人所穿尽为皮草,且盛产皮革,对中华的丝绸、布匹更是向往无比……

    在王九看来,这茫茫大草原,绝对是待开拓的聚宝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出征之前,王九曾与大明的财政部长----户部尚书夏原吉就五十万大军的粮草运送问题进行过深入交流。

    王九将自己锦衣卫军械司所最新研制的“武刚车”演示予夏原吉看。

    夏原吉看后,大为赞赏。

    武刚车,为一种作战战车。

    自军械司为王九统领后,在研究经费、家用补助大幅增加的情况之下,他们所研制的新式武器层出不穷,武刚车正为军械司最新研制成果。

    军旅之中确实所需一种既可用于打仗,又可运送粮草的器物,于是“武刚车”应运而生。

    武刚车可以运送士兵、粮草、武器,亦可用来作战。作战之时,武刚车车身需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长矛,立上坚固的盾牌。有的武刚车开有射击孔,弓箭手可以躲于车内,通过射击孔射箭。用武刚车作战之时,可将数辆武刚车扣在一起,成为坚固的堡垒。

    精于算计的夏原吉首先对武刚车赞扬一番后道:“本官以为,跟随大军前行的武刚车,可交由工部批量制造,以三万辆为宜,大约可运粮二十万石。每十天可以此筑一座小城,斟酌贮粮,以备军用。”

    “夏大人,那粮食、劳役呢?”王九问道。

    “粮食以国库征用,劳役则征用民夫,”夏原吉看向王九,大有深意地道,“莫不是王大人另有算计?”

    王九道:“在下确实另有想法。”

    夏原吉挠了挠头道:“王大人不妨说来听听。实不要瞒,如今大明国库,捉襟见肘。征安南、迁都、下西洋……哪项不是花钱如流水。如今陛下统兵五十万,御驾亲征,更是大手笔!实不相瞒,如若不是你那边的锦衣卫这两、三年年陆陆续续填入近千万两银子,二下西洋亦陆续收入数百万两银子,这国库实在是揭不开锅了!”甚少向人吐苦水的夏原吉终于忍不住向王九诉苦。

    王九笑道:“我说夏大人,实不相瞒,如今我打算在随陛下的路途中建立‘明月关’,而随这‘明月关’之后,会有江浙一带的粮商,以辅助陛下的粮草供应,但仅为补充。主体还是要靠国库与民夫。”

    “你跟我说这些,却是有何用意?当国库的粮草不够之时,你们‘明月关’是不是打算高价卖粮予陛下?”夏原吉差点跳了起来道。

    王九的头摇得如同拨浪鼓道:“夏大人,此话差矣。如若陛下粮草不济之时,我‘明月关’当然不会高价卖粮予陛下,成本价或低些亦无不可,保证大军供应即是。但若可能,我们‘明月关’会在沿途收购些来自大漠的皮草或者其他物事,看看会不会有些盈余……”

    王九的话未完,那夏原吉一拍大腿喝道:“好啊!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假若如此,各取所需,还打个鸟仗啊!”

    夏原吉哪里知晓,这些都是那个大胖子袁杰写了一封厚厚的信予王九,信中详细阐述了他对“明月关”看法、定位等,最为重要的便是如何赚钱;并且在他的信中,曾提到一桩计谋,不费刀兵便瓦解一个春秋大国,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第310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若论“不战而屈人之兵”,却不能不提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天纵其才,《管子》一书中提至“衡山之谋”,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文字记载的利用经济手段打击敌国的案例,这实为“不战而屈敌之兵”的典范!

    当时,齐桓公想要吞并衡山国,可是又没有十足把握能够赢下,因为衡山国擅长制造器械尤其是攻城机器。于是齐桓公向管仲讨教,管仲献上一策: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器械,燕赵秦等国为了防止我国坐大必定会跟着买入,这样衡山国器械供不应求必定将价格上涨多倍,如此一来,衡山国百姓必定抛弃本业,全部去生产器械。

    齐桓公依计行事。

    果然,衡山国器械上涨十倍之多!

    此时,管仲再派人去盛产粮食的赵国收购粮食,然后将收购回来的粮食在齐国高价回收。这下子所有粮食商都将粮食运到齐国贩卖。

    齐国垄断了市面上的大部分粮食之后,开始宣布与衡山国断交,燕赵秦等国也纷纷效仿。衡山国由于百姓全部都去盛产器械高价出售了,荒废了田地,断了粮食,也无足够的器械可以守城,顿时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齐国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衡山国北部,鲁国吞并了其南部。

    “上兵伐谋”。兵不血刃,没有硝烟,但是残酷性一点也不输予真刀真枪的战争!

    一理通则百理通,或者说“一招鲜,吃遍天”。

    齐鲁争霸,而管仲又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攻势,废了鲁国,成就齐恒公的霸业……

    欲以经济攻势,首要足够的资本,否则必败无疑。

    管仲一向提倡低税制。

    如农业税,齐国两年纳税一次,税率丰年一成五,常年一成,欠收之年半成,如遇饥荒,则免税!

    商业税上,其关市税率仅有百抽一至二。

    因为管仲认为多收税不一定好,因为它是有形的,是直接从老百姓兜里掏钱,有点像明抢,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的办法是偷之于无形,哦不是,是取之于无形。办法为“官山海”。

    所谓“官山海”,即是将山、海资源垄断起来,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此即盐铁专卖。管仲便是要让政府垄断盐铁专卖,以此“寓税于价”,把税收隐藏在生活必需品盐铁之中,使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他们既不知情,自然毫无怨言,即“取之于无形”。

    这样一来,盛产盐铁的齐国,就成了管仲经济攻势的最大资本,为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春秋为青铜向铁器过渡的时代。

    《管子》书中记载,当时天下剑戟等兵器普遍用青铜,针织用具、农具、工具则多为铁铸。

    铁作为一切工作之工具,是重要生产物资。齐国经济发达,铁器铸造业极为兴盛,只要把齐国官营的各种铁器的价格稍加些许,卖往天下,积累起来便为天文数字。

    其次,天下每人每日均要食盐。盐为重要生活物资。而当时中原地区除了晋国的河东盐池,便仅有齐国临海专门出产海盐。

    管仲予齐桓公算了一笔账:

    当时齐国约有五十万户二百余万人,中原地区则约二千万人口。

    保守的估计,约一千万人口消费齐国的海盐。平均每人每月食盐大约三升,每升只需加价二钱,齐国每月可获财政收入竟多达六千万钱,为当时齐国每月税收收入的两倍!

    这是什么概念?此即只要食齐国海盐之人,均在为齐国纳税。

    所以管仲自豪的称之为“煮沸水以籍天下”,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收取无穷无尽的税赋!

    更妙的则为,盐属微量消费品,无人觉得齐国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仍然孜孜不倦无怨无悔的为齐国输送财富。齐国国内,齐桓公因为利润丰厚完全不必担心财政赤字,可大量减免农业与商业税,实现管仲的低税制。

    换而言之,盐铁价格的上升,反而让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此亦证明了管仲的“富治思想”: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便是要老百姓手里有余钱,老百姓手里有余钱,方可自官商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从而又促进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反之,若老百姓的钱被高赋税搜刮走了,无钱买东西,市场便会萧条、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管仲在齐国为盐铁专卖,而非盐铁专营。

    齐国无国营工厂,而是将山海资源承包予民间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如此便可控制盐业的销售与产量,进而控制盐价,让国家和百姓均可赚取巨额利润,以免造成后世汉武帝实施盐铁专营而“与民争利”,最终导致国民分裂的恶劣情况。

    由政府控制专营权,然后将经营权下包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此即后世非常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之雏形。

    总之,如此一来,齐国便在不压迫百姓的情况下,积累了巨额财富。

    有钱不一定可使鬼推磨,但措施得当,绝对可以控制别国的经济,进而控制对方的政治,则敌国尽在我彀中,这岂不比辛辛苦苦舍生忘死去打仗轻松的多,有趣的多么?

    所以,齐桓公对管仲的提议甚是有意:既可称霸天下,又毋须战争流血,简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嘛,这样好的事儿哪里找?

    但齐恒公还是疑惑:可是亲爱的仲父干爹啊,那具体余下应如保做呢?且听如下分解。

第311章 上兵伐谋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

    管仲告诉齐桓公道:鲁国纺织业发达,跟我们齐国有的一比。如今,我们就要帮助他们一下。君王您可以带头让齐国贵族们改穿鲁国生产的绨料衣服,还要带动鼓励全国的百姓都去买,让鲁国人大赚一笔!

    齐桓公歪着头发傻道:仲父,干爹,你的脑袋没发烧吧,寡人是要制服鲁国。而且这样搞的话,我们齐国的丝织业可以大受打击了!

    管仲笑道:君王不闻“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乎?我们就是要让鲁国人先占便宜,再来对付他们!至于我国的丝织业,可以由国家收购,绝对不会受影响,而且到时候会有大用处!现在,咱们就先让国内的丝织品完全依赖鲁国进口,这样一来,鲁国的农民就会放弃种田,全去种桑养蚕,或者进城至纺织厂做农民工……

    齐桓公突然一下子跳了起来,叫道:好,就这么办!

    管仲与齐桓公双手紧握,二人齐声发出了阴险的大笑……

    很快,齐国成鲁国绨衣的海洋……

    当是时,世人还以为此为一场时尚风潮,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竟是管仲的阴谋!

    于是,“鲁国制造”的服装在齐国成为了紧俏商品,价格大涨。

    然而,管仲不仅没有提出反倾销政策,限制鲁国丝织品进口,反而派人去与鲁国的商人道:你们给我贩来鲁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金;贩来万匹,给三千金。反正越多越好……

    鲁国的商人怀疑地问道:太宰为何要如此?

    管仲笑道:没办法,谁叫齐国百姓喜欢你们的产品呢?反正我们齐国人有的是钱,花都花不完,而且这样你们的政府财政有盈余,就不必向人民征收农业税了,我们这是双赢啊!

    为了迷惑这些商人,管仲还收受了他们回扣,假公济私大赚一笔。

    商人们大喜,便开始大量养蚕种桑,并招工开织厂,源源不断的向齐国输送绨匹,以赚取巨额利润……

    而鲁庄公发现纺织品给鲁国带来的贸易顺差后,也大喜起来:织业繁荣,政府税收增多,税收增多,寡人就可以大幅减免农业税,让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此国富民强,何乐而不为?

    于是鲁庄公发布了大量优惠政策,鼓励全国百姓加入到丝织业大军中来……

    一年后,管仲派人至鲁国考察,发现鲁国已经经济泡沫弥漫了……

    农村人口全都毁粮种桑,城市人口则全改行开织厂,资金不够怎么办,找地下钱庄借!

    以前钱庄借钱,庄主还考虑一下借款人有没还贷能力,有没有房产抵押之类的。现在,只要是说借钱搞丝织业的,统统放贷,丝织业现在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哪有还不起钱的!

    这可真是全民大炼钢铁,哦,不对,是全民大织鲁绨。

    鲁国大城小镇,几乎所有车辆马匹都被用来运输出口到齐国的丝织品了,街道上的灰土遮天蔽日,如同刮起了沙尘暴,十步之外都看不见人。

    农业型大国鲁国已被管仲成功和平演变为纺织轻工业发达国家了,其经济发展速度增长的超快,快的都有点变态了……好,时机成熟,鲁国人也该为他们的见钱眼开付出代价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切的繁荣,都是虚假的,都是泡沫,都是管仲的阴谋!

    果然,齐使回来报告完情况,齐桓公于是立刻改穿齐国丝帛,并声称极其讨厌鲁绨;并放开国库,向老百姓与中原各国低价倾销之前囤积的齐帛,同时闭关,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

    两个月后,上行下效,齐国穿鲁绨的人已然绝迹,再过两个月,中原各国也很少穿鲁绨了。

    十个月后,管仲再派人去鲁国考察,发现鲁国已经陷入了粮食极度紧缺的窘境之中:百姓饥贫,民不聊生,鲁绨堆积如山变成废物,丝织厂大批倒闭……

    鲁庄公什么税都收不上来了,政府财政赤字疯狂暴涨。

    庄公无奈,只得赶紧命令百姓改种粮食,但短时间内粮食根本无法收成,结果鲁国的粮价竟然暴涨到一千钱,为齐国粮价的百倍。

    齐国的商人趁机至鲁国高价出售齐国粮食,将鲁国之前卖鲁绨赚到的钱,加倍赚回去……

    至此,鲁国农业完蛋,经济崩溃,百姓无法生存只得逃亡,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

    齐国人口大增,越发强盛,而鲁国国将不国矣!

    齐桓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83年,鲁庄公被迫归顺齐国。

    桓公恩赐了他一些粮食,让鲁国勉强渡过难关。

    这便为鲁国退出春秋大国行列的一个转折点。

    十余年后鲁庄公去世,三桓作乱,鲁国进一步衰弱,就基本上沦为中小诸侯了。

    而齐国则进一步强大,此后还依样画葫芦,用这种方法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和宋国,成就春秋霸主!

    此即杀敌不见血,灭国不用刀,只要让齐国的商品填满了各国的市场,则天下尽在管仲的掌中。

    后世之中,诸葛亮曾利用直百钱与蜀锦收割东吴与曹魏的财富,使用得亦是非常成功,相当高明!

    很显然,假若曹魏和东吴能够好好地学习《管子》,联手抵制蜀锦,诸葛亮的日子肯定会相当难过;当然,前提是曹魏和东吴的织锦业也必须足够发达才行,而曹魏和东吴没这水平,所以估计也还是很难办。

    归根结底,蜀汉织锦发达,号称“魏晋以来蜀锦兴,锦缕专为蜀有。”(朱启钤《丝绣笔记》)而齐国则“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

    二者的丝织产业对敌都是碾压性的优势。由此可见,经济攻势中的贸易战最终还是国家意志、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综合比拼,这才是蜀汉与齐国成为赢家的原因。

    读史鉴今,“不战而屈敌之兵”、“上兵伐谋”,兵不血刃而取得最终的胜利,实在是兵家的最高智慧;历史会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实在是王九麾下的大胖子袁杰的读书所得……

第312章 一路向北

    朱棣的大军一路向北。

    王九所率的“睚眦”游曳于大队人马四周,方圆百里左右,与本雅失里所派的游骑进行的遭遇战达十数起。王九的睚眦未偿败绩。

    实在是睚眦人选百里挑一,且王九所率之人均可获知先机,提前发现敌人的踪迹。或者说如今的蒙古此时已经自最初的元朝正规军、北元残部混成了散兵游勇的游击队,战力已大不如前。

    但本雅失里本人为黄金家族的后代,内心一直不服气,念念不忘恢复先祖的辉煌;但他实在是心强而命不硬,于是只好干一些土匪的勾当。

    本雅失里派了数十队游骑,但均无回应,未见游骑的归来。

    本雅失里明白,这些人凶多吉少。但他无奈,他只能采取偷袭的战术,因为他的人马实在不够朱棣所率的五十万人塞牙缝的。原本本雅失里杀了明使郭骥之后,朱棣麾下大将丘福率十万大军前来,本雅失里便知道,终有一天,会将大明的大军杀来,未曾想到这一天的到来竟是如此之快,并且人数竟达到五十万。

    这明摆着要灭了黄金家族血统的态势,所以本雅失里除了逃跑,也只能逃跑!

    但往哪逃?朱棣的大部队就在身后。

    一直至五月,王九所率的“睚眦”已让本雅失里的游骑闻风丧胆,被誉为“大漠黑煞”。朱棣大军来到胪朐河畔。睚眦发现敌人丢弃的战马四匹及一处箭筒。

    朱棣闻之大喜,因为他隐隐感觉到,本雅失里已是不远了。

    胪朐河此处水源充足,朱棣觉得这是上苍眷顾,故命名此河为“饮马河”。

    数日之后,王九的睚眦又抓获了一名逃兵。经审讯得知,本雅失里在兀古儿札河,朱棣当即决定大部队渡过饮马河,准备迎敌。

    朱棣安排王友在附近扎下大营,并将金幼孜留予营中,以备与王友商量突发事件的对策。而朱棣亲自将王九与张辅带于身侧,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三千向前行进,每名骑兵配备双马及二十日的干粮,轻装上阵,速度自然很快。

    朱棣非常熟悉蒙古兵的作战风格,他深知,一旦让敌人嗅到大军的气味,很可能会逃窜,所以他率领精锐骑兵采取突袭的方式急行军朝敌营进发……

    当王九听到此命令,愣了半晌,拍了拍身侧的张辅道:“哎,我说张将军,我没听错吧?”

    张辅头都没抬,一边束甲一边道:“快些收拾,再慢些,小心军法收拾你。甭以为此次你们那队‘大漠黑煞’立了那么多功劳,那煞威棒便落不到你屁股上。”

    这些日子,按级别王九与张辅均可分得单独营帐,但王九却始终赖在张辅身边,不愿回自己的营账,反而与张辅同帐而憩。张辅无奈,却也由得王九。

    王九未曾在军中呆过,但那张辅却是军人世家,耳闻目睹尽皆为军中轶事,二人相处甚是融洽。

    而张辅年长王九约十余岁。说实话,这张辅对这秀气俊朗的王九之前并无好感。但因平定安南,锦衣卫的情报实在帮了年少老成的张辅大忙,并且这王九率数十人,硬闯多邦城东门,为打开安南门户立下大功,这张辅方且对王九另眼相看!

    但这张辅唯一看不透王九的便是,这王九的锦衣卫简直太会做生意了。

    五十万大军的粮草,在王九与户部尚书夏原吉的统筹之下,直接包圆了。王九的锦衣卫成立了一个“明月关”的商队,竟将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浙的数名大粮商联合起来,向五十万大军提供部分粮草,其余则由户部组织官粮供应。

    每次供粮,王九还会拿着单,要张辅签字画押,到时待战争完结后,由户部统一向那伙粮商付钱……

    张辅每次见王九拿着一沓厚厚的签单便头疼,经常直接将自己的将印丢予王九,要他自己盖。

    而王九硬是好脾气,一边笑嘻嘻地盖印,一边跟张辅解释,这日送了多少石粮草,那日送了多少石粮草,还为官兵备了多少御寒皮草之类的,这些为那些粮商送的,不要钱……

    张辅气得鼻子差点歪了,这些皮草,却是王九的那队“明月关”在瓦剌部落收购、经挑选、质地不好,卖不上价的,便送予官兵的,且数量着实不小。

    张辅看过帐单,却发现王九卖予这五十万大军的粮食却是不贵,较京城的粮价,稍高三成;算上路途损耗,却不会太高,反而较上官粮,还低上不少。

    张辅很是奇怪为何会如此。

    王九倒未瞒着张辅,便在行军图上,指着大军的行军路线道:“每十日便会在路途中以武刚车建一个城郭,在内贮粮,且会派军把守,这路途之中,穿过瓦剌的部落。这些游牧民族,物资匮乏得很,但却不缺金银,那你说,我们会做些什么?”

    张辅恍然大悟……

    张辅在军中威望甚高,实在因为张辅爱兵如子。而张辅却发现王九更甚于己。

    王九带至大漠的“睚眦”原本有三百余人,在军中精挑细选,征召了七百人,共计约千余人,承担了这五十万大军的外出侦察之重任。应该说,这帮人是精锐中的精锐,但无论如何他们是最早与本雅失里所率的鞑靼交手之人。

    千余人的睚眦,如今仍保持着千余人,但其中已折损了百余人,折损达一成以上,虽然这在张辅看来不算高。但王九每次拿着阵亡将士的军牌,张辅实实在在地看得到王九眼神内的深藏、不可抑制哀伤……

    “想不通陛下为何会亲身涉险。”王九一边整理着行装一边道。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在‘靖难’之时,他便是经常如此。我父亲张玉当初便是为护他,闯入敌军阵中,力竭伤重而战死。”张辅仍是头亦不抬地道。

    “噢。”王九若有所悟地道。

    “借你‘睚眦’三百。”张辅道。

    “可以。”此次王九回答得干脆。

    “你不问我为何?”

    “护着陛下呗……”

    “呸……”张辅一脚向王九屁股踹了一脚,未及,王九脑后似乎有眼睛灵巧地躲了开来。随即帐内响起张辅与王九爽朗的笑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915/ 第一时间欣赏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作者:曾灵所写的《唐诗剑诀》为转载作品,唐诗剑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诗剑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诗剑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诗剑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诗剑诀介绍: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一首诗,代表一种意境,一种剑诀。这是明启王朝洪武年间,新科武状元王泊自唐家王朝诗中所悟,既而成为一代剑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众门派集结前来寻衅,继而导演了一起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王泊剑气纵横,所向披靡,手刃数十人;但众人执其妻与子相挟,王泊自尽而亡。十数年后,当年挟迫王泊之人接二连三暴毙,唐诗剑诀重出江湖……唐诗剑诀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诗剑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诗剑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