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武侠修真唐诗剑诀TXT下载唐诗剑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诗剑诀全文阅读

作者:曾灵     唐诗剑诀txt下载     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13章 幹难河之战

    一代帝王朱棣,丝毫未将自己当一回事儿,率队纵马驰骋于大漠之上,身后留下“哈哈”肆意的笑声……

    而那王九、张辅一脸苦色追随于其身后。

    皇帝不将自己当回事,那身为臣子却不能不将自己当回事。

    王九早将自己的睚眦派出,梭巡于数十里之外。王九研看过丘福兵败的卷宗,他还与张辅探讨过,为何之前丘福发现敌踪猛追不舍却全军覆灭,而此次这永乐帝朱棣发现敌踪,还是死追,就不怕重蹈覆辙?

    张辅听后,笑得连眼泪都出来了道:“我说你这个九哥儿,我就知道你不明白,还以为你不会问我,一个人钻牛角尖。”

    “不明白自然是要问的,”王九道,“你亦知道,这领兵打仗,我确实不懂,但要我备下军需、外出侦察之类的,我却是当仁不让。”

    “那你对如今安南之战却是怎看?”张辅问道。

    王九沉吟片刻道:“如今尚有陈季扩妄图部仍在负隅顽抗。据当时我查探的情况,那陈季扩部应在筹备多邦城之时的象兵,他到处搜罗大象,估计数量实在不少,至少五千头!”

    “如今沐晟仍在清剿……”

    “假若是将军您率兵……”王九思虑道,“我却是信心十足;但这沐将军,我倒觉得,此次北伐之后,张将军,估计您还需要再跑一趟安南……”

    王九的话未说完,就被张辅打断道:“你这个乌鸦嘴。我可实在是不想去你那个鬼地方了!”

    张辅,河南人,而那安南多山、多雨,湿热至极,身为北方人的张辅实在是受不了。

    安南的话题被张辅转移了,这张辅倒开始为王九解释为何这朱棣一定要如丘福一般追击,而不怕重蹈丘福的覆辙。按张辅的话来说,假若是他,他亦会如朱棣一般,死追不舍,恐怕追击得还要更快一些……因为朱棣与张辅身为优秀的将领,明白时机稍纵即逝的道理。如狼一般,一旦闻到敌人的气息,便会毫不犹豫紧紧咬住,直至敌人尸骨无存!

    至于朱棣为何会死追不舍,而不担心重蹈丘福的覆辙,那是因为此次朱棣五十万大军杀来,情况较上次大有不同。

    本雅失里上次是主动设圈套让丘福钻,而此次却完全不同。他清楚地知道,上次让朱棣爱将丘福全军覆灭,此次朱棣带着五十万大军前来,是要灭了自己,报一箭之仇。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他只能逃窜、保命,藏得越深越好,最好如草原鼠钻入地底才好……却哪里想得到再设一个圈套让朱棣再钻一次!

    本雅失里明白。张辅明白。而那朱棣更是明白。所以朱棣撒开蹄子紧追不舍,而那本雅失里更是舍命逛奔……

    待得朱棣率五千人马赶至兀古儿札河时,发现本雅失礼已逃走。

    最早赶至本雅失礼宿营地的却是数十人的睚眦,将残留于地上的炊具痕迹保存好,待随后约一个时辰后到来的朱棣查探。

    朱棣看到残留于地上的炊具痕迹,心内一阵暗喜:距敌已不远了!

    朱棣即刻下令全军暂歇,入夜后急行军,自远路绕去截击敌军。

    应该说,名将即是名将,名将有一种特质,即是爱兵如子。身为帝王的朱棣,更是如此。这是王九的感悟。

    部队实行口粮制,有胃口小的,便会积攒些粮食;但有胃口小的,即有大肚汉。朱棣允许将士借贷战友的粮食,并称回京后双倍酬谢。

    精于作战的朱棣明白,只有**惜士兵的好主帅,士兵们才会不惜性命地保护你、拥戴你。假若肚子都吃不饱,却如何为你卖命、打仗!

    行军途中,朱棣总是天黑透了还不吃饭,太监端上饭菜几次催促,朱棣仍置若罔闻,待得巡视一通之后,待将士吃饱后,朱棣方且进食。

    急行军一日一夜,每百里休息半个时辰。当到达干难河时,本雅失里的大部队约三千余人终被追上。

    干难河,又称斡难河,这里是元太祖铁木真、人称成吉思汗的发迹之地。

    公元1206年,中国北部的瀚海沙漠群以北的幹难河上游,金帝国的藩属----蒙古民族诸部落举行的一个重大集会之上,推举孛儿只斤部落五十二岁的首长铁木真为大可汗,尊称成吉思汗,意思是海洋皇帝,蒙古帝国正式诞生。

    蒙古民族正是匈奴的后裔,居住在以不儿罕山(今肯特山)为中心的荒漠地带,四周有斡难河(今鄂嫩河)、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土兀刺河(今土拉河)。

    也正是于此斡难河,纵横欧亚大陆、武力举世无双的元室王朝的前身,已然诞生。

    而时至今日,本雅失里正是想借祖先的遗泽,在此斡难河,意图击败朱棣。

    永乐帝朱棣见宿敌本雅失里停滞不前,自是不肯放过此次难得的机会,双方二话未说,列阵马上展开激战……

    阵地战,绝非如今的鞑靼人所擅长;且已丧失成吉思汗时代一往直前气势的本雅失里,如何能抗衡大明帝国精锐中的精锐的冲击……

    朱棣亲自率军冲入敌营,王九一侧保护。如今军营之中,若论武艺之高,非王九莫属。那护王之责自然便落于王九肩上。王九不杀敌,只是护着朱棣防止冷箭、突如其来的刀兵的袭来……

    血路之中,一只冷箭向直袭向朱棣,永乐帝朱棣手执长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待闪避,却听“叮”的一声响,却见一道黑光直将那突如其来的冷箭击落于马前。

    朱棣侧眼一看,身侧正是那王九手执短刃纵马身旁。朱棣大喜过望,相较于朝堂之上,他更喜欢驰骋于疆场……此次朱棣北伐,老廖未曾跟来。

    按老廖对朱棣的说法,有这年轻人在,估计没有可伤得到你,即便你千军包围,这年轻人都可将你自千军中背出来,保你无虞,并且如今我年事已迈,帮你守护太子罢……

    朱棣原本将信将疑,但战场之上,却发现自己冲锋之后,这身侧的王九纵马于身侧前后,举手投足,袭向自己的刀兵,尽皆挡住,如同身披无敌的重甲一般。朱棣大喜过望,挥动长刀,大喝一声:“杀……”直冲向已溃不成军、本雅失里所率的鞑靼军……

第314章 大破鞑靼·太子监国

    朱棣亲自率军冲入敌营,举起明晃晃的大刀,杀向敌军……

    皇帝身先士卒的激励无以伦比,众将士见皇帝都如引拼死血战,自不甘落后,军威大振,愈战愈勇……

    数个回合之后,本雅失里的部队消灭殆尽。仓皇失措的本雅失里丢下辎重与物资,只带着七名随从匆忙渡河逃走。

    北伐首战告捷,永乐帝朱棣心情大好。

    让朱棣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此次战役之中,未有发现本雅失里的丞相阿鲁台。

    随后进行的数次围剿,依然未有发现阿鲁台的踪迹。这让朱棣有些不甘心,他明白阿鲁台是个大隐患,必须除恶务尽。但部队踏入茫茫草原,粮草、补给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的统筹之下,已达深入草原至二千余里,停留达三个月之久,后勤补给实在跟不上,而不可恋战了。

    永乐八年六月,朱棣率军开始慢慢回撤。让朱棣未想到的是,当班师还朝的队伍回至飞云壑时,先前与本雅失里闹别扭的鞑靼丞相阿鲁台竟率一股部队来袭……

    这让朱棣喜出望外,他一直为找不到这支部队发愁,送上门的肉岂能不吃。

    朱棣又一次提刀上马,冲入敌营,左冲右突……

    王九自然随身圣驾左右。

    永乐帝朱棣天生便是一名战将,此际的他,却是丝毫不顾忌自身的安危,大呼道:“杀尽贼寇,建功立业!”实在是因为王九在身侧护卫,朱棣方且不需顾及自身安危,他只需将大刀往敌寇脑袋上砍便是,任何有危及朱棣安危的刀箭,早被王九消灭于萌芽状态……

    朱棣左冲右突,挥刀向敌军拦截之人脑袋上砍去,那敌军见刀来,正待举枪来拦,突觉一道黑光袭来,肋下一阵剧痛,手上之枪却举不起来……

    那朱棣却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刀便将那敌军的脑袋上砍了下来,鲜血直冲天三尺……

    朱棣“哈哈”大笑……

    朱棣岂有不知王九暗中相助之理,如此数次,朱棣只管用刀往敌军脑袋上砍便是,仿如那敌军前来送死一般。

    皇帝如此英勇,将士们岂有不上前之理……一时间将士们杀红了眼,蒙古军一时溃不成军。

    阿鲁台本人更是惨不忍睹,被明军打下了马,在亲随的帮助之下,换上别一匹战马,仓惶而逃。

    朱棣率师紧紧咬住不放,直追出百余里之外……实在是因为天气炎热,将士饥渴难耐,朱棣方且兴尽收兵。

    大军缓慢班师回朝。

    此际,太子朱高炽正于南京城履行监国之职。

    监国,即是协助管理国家。

    太子,实在是一个尴尬的角色。

    永乐帝朱棣一路向北,临走之时,接受群臣跪拜,交待太子朱高炽道:“此际大明各事务,你定要尽心尽力。”看似交权,但朱高炽明白,此际正是考验他的关键时刻,实在不可掉以轻心。此际他的两个弟弟,尤其是汉王朱高煦,正在眼巴巴地等着自己出丑,然后他们方有机会上位……

    放权不是放任自由,在太子身边,朱棣安排了一帮与太子相处和谐之人与一些监视太子之人。

    当然,这些人于暗处,随时向朱棣汇报太子的一举一动。

    走之前,朱棣专门与负责留守南京的四大重臣座谈。

    此四人分为为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

    朱棣对此四人郑重道:“留守非常重要。文臣中命你们四位辅佐太子监国,如同当年唐太宗每次派房玄龄一般,意义重大。望你们理解联之良苦用心,兢兢业业,不许有一丝懈怠。”听起来如同交流,其实这是朱棣给此四位戴上紧箍咒。话外之意便是:假若太子有何不妥,我唯你们是问!

    这四位均为老臣,自然明白朱棣的话语中之意。

    永乐年间,太子监国总共六次。此次北伐期间,为太子第一次监国,自永乐六至八年(1408----1410年)间。

    朱棣规定,除文武朝拜、周围邻国朝贡、边境调发这些重大事情需转发北京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太子直接处理,不必专门请示北京的皇上。这既是对朱高炽的信任,亦为一种考验与历练。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其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永乐帝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他的两个较年幼和更好武的儿子朱高燧和朱高煦,并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使其与长子接受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朱棣大军继续前行,王九贴身护卫着朱棣。

    朱棣对王九的护卫甚是满意,这种将敌军脑袋送予他砍的护卫,可做得如此不露痕迹的着实绝无仅有。

    更为难得的是,王九丝毫不居功,并且对此甚是淡漠……

    朱棣又打了一次胜仗,回至中军帐中,甚是兴奋地冲着王九低声道:“哎,俺说你这九哥儿,怪不得那老廖说他不必来,只你在此便好。”

    王九伸手将朱棣身上的盔甲卸下,笑道:“陛下开心便好。您能亲自率兵冲锋,便是众将士们的福气。等那些将士告老还乡时,可向村里人吹嘘道,自己年轻之时,还曾与陛下一起并肩杀敌……”

    朱棣揉了揉稍有酸楚的肩膀,哈哈大笑道:“真有你的。俺还道你这小子不会说话呢,以前成天在殿前如同一根柱子,那菁儿成天叫你‘柱子’。”

    王九未有答话,只是略用真气助已是年过半百的朱棣运血过宫。朱棣毕竟已是知天命之年纪,温暖的气息在其体内游走,让在躺椅之上的朱棣舒服得差点睡着了……

    朱棣忽然瞪大眼睛,如同牛眼一般,若有所思地问道:“俺说九哥儿,说句实话,你觉得俺那几个儿子,如何?”

    此话一出,却吓了王九一大跳……

第315章 我心皎皎向明月

    永乐帝朱棣共有四子,末子早夭,其余三子分别为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王九其三子均极少交集。

    唯有交集之时便是其在御前侍卫之时,王九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如同柱子一般。

    王九虽在,但却如不在。

    常人看到王九,但甚少注意。

    朱菁注意得到王九,实是因为王九救过他。

    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看到王九,但从未留意。

    但那长子现在亦为太子的朱高炽不仅留意过王九,且每次见到王九均会在两名宦官的搀扶之下,冲着王九稍稍点头示意。虽然王九从未直视太子朱高炽,但他自太子的略微示意之下,感受得到太子朱高炽如同肥猪的身体之下,释放的善意……

    王九实在不能拒绝这种善意。

    同时,王九可以感觉得到太子朱高炽肥胖的身躯内,却是包裹着的火烫的赤子之心……

    因为王九自己亦有。

    老廖在王九入宫前,曾对王九言道:“你之赤子之心在于‘义’。我这老不死的,至今仅见过二人有此种赤子之心。而另一位……呵呵……你见到便会知晓。”

    当王九见到这太子朱高炽之后,瞬间就知道,这老廖说的人是谁了。

    老廖说的人,正是这太子朱高炽无疑。

    而这朱高炽的赤子子心,便在于“仁”。

    圣人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亲也。----《说文》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即便太子朱高炽被时常暴跳如雷的永乐帝斥责,骂得狗血淋头,朱高炽在台前跪拜不起,在太子朱高炽的肥肉挤得看不见的眼睛内,王九依然感觉不到一丝不满,唯有温良而已……

    而其余二子朱高煦、朱高燧,当被朱棣斥责之时,王九很清晰地感觉到那二子在低下头之时,目光中的不满与怨气!

    王九的感觉分外敏锐。而其他大臣见到朱棣的诚惶诚恐、又或哀怨满怀……王九更是心若明镜一般。

    公主朱菁与太子朱高炽的兄妹感情相当好。朱高炽当然知晓自己的父皇对自己不甚喜爱,有时与公主朱菁言谈之中,忐忑不安、如坐针毡之情,却是通过公主朱菁之口,传入王九耳内。

    朱菁有时甚是可怜自己这位肥胖如猪的哥哥。

    永乐帝朱棣未曾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话,却让王九的脑子如电般闪现如此多的念头。

    而王九与太子朱高炽的唯一一次交集,却是在一次朱棣冲着朱高炽大发雷霆,直喷得跪拜的朱高炽满面口水之后,命他自己起来。但那朱高炽如皮球一般,实在爬不起来,满堂之人尽皆不敢动,原朱高炽身侧两名宦官亦不敢动。

    满堂皆惊……

    而此际,如柱子一般的王九动了,他却是一个箭步走到太子朱高炽的身侧,一柄上鞘的短刃直插朱高炽的肋下,一腿直垫朱高炽的臀部,直接将近三百余斤的朱高炽架了起来。

    直至此刻,永乐帝朱棣方才发现自己的火气也是大了些,若非王九出手,这实在亦是让自己亦下不了台:这朱高炽虽然肥胖,但实无劣迹,这台下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自己这火也是有些过了……

    但皇上绝不会承认自己有错!

    太子朱高炽向王九投了感激的目光,而王九亦回报以朱高炽善意的目光。

    这即为二人的唯一一次的交集。

    时转境移,时空转至北伐的军帐之内。

    朱棣见身后的王九一直未回话,便转头将目光移至王九的脸上。

    “怎么,不敢回话?如今帐内仅俺们二人,那几个没卵子的,算不上。”朱棣目光扫向几名宦官,那数人吓得连忙跪下,不敢言语。

    “陛下,请恕臣无礼,”王九终于开口道,“如今太子实有一‘仁’字可当。另在臣看来,其身体着实堪忧。不若将目光投至下一代……”

    朱棣看着漆黑如墨眼神的王九,王九亦正视朱棣。

    朱棣忽然“哈哈”大笑道:“果然好个九哥儿,忠心可鉴啊……”

    随即朱棣便将话语转至他处。

    王九将朱棣推血过宫后,交由几名宦官带朱棣沐浴更衣、侍候休息而不提。

    王九出得帐后,便有那自己的亲卫头儿刘老二前来。

    王九交待那刘老二命睚眦必须保证大军百里范围内巡视。

    刘老二应声领命而去。

    王九叹了口气,自去巡营而不提。

    伴君如伴虎,此言实在不假。在王九看来,如若此次自己所言如不符圣意,那必会为日后埋下祸患。

    依多疑的朱棣来说,他能如此问自己,那便是欲在自己处寻得让自己心安、且自己已认同的答案,而非推翻自己的判断。

    而这王九所言,却正是依从了朱棣的判断;而这王九亦是所言从心,却未昧心而言。

    依王九如今的境界,实在不愿违心而言,因为天有“道”,而王九已初窥“道”境。

    其实王九亦有话未说完,那便是关于朱棣的其余二子,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

    不可否认,次子朱高煦与朱棣极为相似,且在“靖难之役”中,随朱棣身边,数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而那朱高煦亦是以其父为标杆,处处模仿其父之作风……更有甚者,虽然其大哥朱高炽已然身为太子,因其父朱棣为四子而为帝,这朱高煦甚是想以次子取而代之!

    殊不知在旁人看来,这朱高煦只是形似而已。

    依张辅与王九瞎聊时,评价这次子朱高煦道:“这次子,也便是志高才疏……”

    王九笑笑而不语,左右而言他。

    张辅明白,此话实在不宜宣之他人之口,好在这九哥儿游离于朝堂之外;而这家伙虽然官居三品,却从未听闻与人结党之类的,从不与他人交往,如同闲云野鹤一般……

    而按王九的说法便是:“‘我心皎皎向明月’便是……”然后,这张辅冲着王九屁股便是一脚,奈何这王九从来都是脑后长眼睛一般,张辅又是一脚踢空……

第316章 北伐·南征

    朱棣大军继续前行。

    王九仍在朱棣一侧护卫。

    按张辅的说法,这御前带刀侍卫一职,从未听闻陛下下诏将此职解除,所以这王九仍需挂着此职。且老廖未曾跟随陛下出征,所以陛下护卫一职板上钉钉地需要王九承担;且在开战之初,张辅已任王九逍遥了好一阵子,此际回程,更需谨慎……

    睚眦回报,有残余蒙古骑兵不时窥探、尾随其后。

    朱棣大喜,让部队故意在渡河蛙丢弃辎重诱惑敌军,造成明军疲惫不堪的假象。

    残余蒙古骑兵果然上当,纷纷来抢明军丢下的物品。这实在是因为蒙古军物资太过匮乏。此时,早已在背后埋伏的朱棣又亲自率领千余名骑兵杀出,蒙古军惨败,自此再也不敢尾随明朝大军!

    朱棣率军占领胡山。

    永乐帝朱棣登山远眺,五十万大军蜿蜒自头望不到尾。王九、张辅紧随朱棣身侧。

    一时朱棣感慨万千道:“偿有闻,‘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皇位坐了八年,但始终觉得于战场上厮杀更为酣畅淋漓!”

    王九与张辅拱手低头而不言。

    凉风掀起了朱棣的战袍。朱棣手一挥,又笑道:“你们二人在安南之战,俺已留意许久,发现你们二人配合作战,实是相得益彰。实乃大明之幸。想来大明有你们二人,定可保得大明江山永固。”

    王九与张辅二人连忙谢恩。

    朱棣手一摆,示意不需多礼,他又思虑道:“安南至今未平,此番北伐之后,那沐晟就算了。你们二人再度携手罢!”路途之中,朱棣收到安南战报,安南之战势又陷入胶着状态之中!

    朱棣转身又面向山下自北方而归蜿蜒的大队,嘴中自言自语地嘀咕道:“假若有日,俺死于征途之上,亦是不枉此生……”

    张辅未曾听清,但以王九的耳力,却是清晰地听到朱棣的自言自语。

    王九瞬间全身一征。一侧的张辅看着王九,疑惑的眼神,似乎在问:陛下说什么?

    王九摇了摇头,示意过后再与张辅说道。

    王九叹了口气,隐隐觉得这朱棣此话并非一个好兆头,弄不好为一语成谶。

    但此刻的朱棣却非如此以为。在朱棣看来,茫茫大草原,却是自其年轻之时便纵马于此,而自己数十年的征战生涯,大多于此苍茫的草原之上……假若马革裹尸于此,亦是自己的宿命。

    这却是朱棣随口的肺腑之言。

    朱棣一直在胡山之上站立了半晌。

    随后,朱棣命人在此立碑记载功先过目与警示敌人:“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

    回师途中,再次来到清流泉,朱棣又命人刻石碑:“于铄六师,禁暴止侮。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鞑靼部落遭此打击,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伟大的黄金家族就这样悄声无息地陨落……

    本雅失里逃至北边,一年后被瓦剌部落首领马哈木收拾,终于殒命。

    此后,到处流窜、疲惫不无功而返鞑靼丞相阿鲁台也主动归顺称臣,被朱棣封为“和宁王”,但他最终也死于瓦剌部的刀剑之下。

    这便是一直不甘心臣服大明、鞑靼丞相的下场,他期望拯救蒙古,但却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永乐八年(1410年)六月,朱棣班师回至北京,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庆祝此次胜利。此次出兵五十万,征伐半年,歼敌共计万人。

    朱棣暂时放下心来,蒙古暂时闹腾不起来了。但很快便证明这亦只是其一厢情愿。鞑靼被剿灭,另外一支原本对大明俯首称臣的蒙古势力瓦剌部落却偷偷崛起,躲在一旁暗处冷冷发笑……

    永乐帝朱棣又重新将目光投向大明的最南方。

    持续太久的战争,很容易成为一个泥潭。

    安南战争,最终也是陷入了这种状态。

    这场由朱棣设立交阯省所带来的后患竟然持续了如此之久,这是他所未想到的。但皇上就是皇上,皇上无错,为维护皇上的权威,明朝大部队再次开始对安南的征讨。

    领兵的自然是张辅莫属。而那王九,早被朱棣一脚踢去安南,连北京城都未让王九进入。

    势力强大的大明,认为应该狠狠地教训安南。如果谈判可解决问题,不动用部队,自然是再好不过。但行伍出身的朱棣,首选武力镇压!

    永乐九年(1411年),张辅再次被派至安南,与早已至安南的王九再次汇合,并肩作战。

    此时的朱棣已特别信任张辅与王九。他觉得既然张辅在南作战取得过胜利,那安南这地方派其去最为适宜。

    而为何朱棣要对北方亲征,对安南却如此放得开?这着实与朱棣的经历有关。

    朱棣自年轻之时就一直在北京,对北方蒙古习性较为了解,而且蒙古残余势力为元朝旧班底。明朝政权是在推翻元朝基础之上建立,最怕元朝势力死灰复燃,所以格外重视;蒙古残余势力确实也越来越强大,朱棣方且会亲征。

    而更重要的是,朱棣喜欢打仗。他不喜坐于朝堂之上……

    而安南则不同,它只不过曾是中国的一个附属国,从来没有掀起过风浪,安南的级别远远达不到御驾亲征的程度。这种情况之下,派张辅再为适当不过。

    张辅原本在永乐七年(1409年)就将安南大部队叛乱平息,只留下“侄皇帝”陈季扩带兵退守乂安苟延残喘。朱棣北伐,便将张辅调回北方战场。

    而说来也怪,这张辅一走,陈季扩便发起反攻,沐晟再次大败。

    在胡山之上,朱棣便接到沐晟大败的消息。可败归败,但大明一日不撤军,安南亦是一刻不得安生。

    事情就是如此,同样的安南,同样的大明军队,张辅一打便胜,而沐晟却一败途地……

    朱棣在北方大胜而归,心情绝佳。

    安南陈季扩乘着朱棣心情绝佳时,说尽好话,希望朱棣能大发慈悲,册封其为王。

    朱棣当然明白安南陈季扩的心思。这一次,朱棣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不再另外委派明朝官员,而是直接册封陈季扩为交阯布政使----这却是一省之长!

    善玩手段的永乐帝朱棣,这次是否可称安南陈季扩之意?且听下回分解!

第317章 春风飞渡明月关

    陈季扩一心想要的是安南国王的帽子,可这永乐帝朱棣给的还是高官的帽子,这下他不满意了。乘着打了胜仗,想要要狭朱棣一把的陈季扩,于是变本加厉,继续扩大叛乱的范围。

    镇守安南的沐晟实在无力控制局面。

    当张辅与王九被永乐帝朱棣调至身边,参与征讨鞑靼之北伐之战后,这安南平叛之任又落于沐晟肩上,沐晟承担继续搜捕陈委扩之重任!

    但狡猾的陈季扩实在难缠,凭借深山密林、地形熟悉与沐晟周旋。

    沐晟殚精竭虑,却久攻不下;加之下属、以都督黄中为首之人,对沐晟实在不服,沐晟实在无法服众……

    于是,安南之战陷入了胶着之态!

    而此际,远在北伐已班师的朱棣已接到安南战况不利的消息,当是时,朱棣已决定将王九、张辅再次调至安南平叛。此时的张辅,已经成为朱棣手中一张很硬的王牌军!

    而那飘忽的王九,在永乐帝朱棣的心目中,却成了一支奇兵。

    奇兵,出奇而不易。

    藏于手中,不轻易显现;假若显现,却如利箭,一箭封喉!

    这便是朱棣对王九的定位。

    所以,王九此次北伐实在是无功。

    王九属下的睚眦,虽闯下赫赫威名的“大漠黑煞”,但却无功而返。

    说是无功而返却也是不太确切。因为此次北伐所开拓的道路,却被“明月关”建成了一条商道!

    五十万大军班师回朝,回朝之职责又被永乐帝朱棣丢于王九身上。

    足足五十万大军的班师,又是何等的复杂,需计算每日的行程,各路兵马的宿营,水源汲取,防备袭营等事宜……好在王九身边有个沙场老将张辅,且军中参谋、文书甚多,路线规划等事宜,只需王九签章即可。

    但似乎朱棣似乎看出王九的意图,因为王九更大的意愿却是在于建立一条与蒙古经贸往来的商道,所以班师回程一事便落于王九身上。

    每十日会有一处以武刚车筑就一座小城,以为辎重存储。但既然班师回朝,那些辎重便不需存储太多,而可以储存些游牧民族所需要的如丝绸、茶叶、盐巴等……

    不得不说,那些蒙古游牧民族还真是有钱,他们劫掠的金银,实在不知如何使用,但实用主义却是他们所崇尚,用来换取丝绸穿起来,着实比那些厚重皮草更为轻爽而舒服得太多;换些茶叶,用来洗涤一下被油腻侵蚀的脾胃,这却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王九对赚钱一事,情有独衷。

    所以永乐帝朱棣赶王九去负责班师一职,王九乐此不疲。

    但那张辅对王九此举却是不置可否。

    在张辅看来,陪君侧,却是无尚荣光之事,别人求还求不来,你却是个猪头,反而避之不及。

    “喂,你这个猪脑子,陛下叫你负责班师,你便班师?难道你不会推辞?”张辅终于看不过眼道。

    “我那三百骑睚眦难道不够?我将自己的亲卫头子那刘老二,都放在陛下身侧,难道还不够?”王九道。

    “当然不够。你应该时时刻刻呆在陛下身边,护卫陛下周全。别人求还求不来的事,你却避之不及。”张辅道。

    “问题便是在此,”王九振振有词道,“我却认为,此际建立一条通往蒙古的商道更为重要。一来通商,二来,可根据货物的数量,进而推算他们的人数、聚集地,为获取他们的翔实的情报。”

    “即便如此,你亦是要在陛下面前多晃动一下。你可知咱们的陛下,是雄主不假;但他最为忌讳为何……”张辅未将话说全。

    王九愣住了,这却是他未曾想过的。

    朱棣最为忌讳的,帝位不正!

    郑和下西洋所谋,正是万国来朝,以正其名;迁都北京,亦是因为北京为其经营多年之地;多疑,亦是担心别人所思其帝位不正!

    这却陷入了一个怪圈。

    王九拱手正色道:“张大哥,实在小弟所思虑不周。小弟受教了。”

    张辅摆了摆手道:“多在陛下面前露露脸,会有好处的。”

    “好的。”王九答道。

    “你在军中选人入你睚眦,入你锦衣卫一事,陛下曾问过我。我答道,你曾与我议过。但你这家伙,你是与我提过,但数量未免太大了些,睚眦加上锦衣卫人员,足足有万余人!”张辅骂道。

    王九道:“张大哥,你想想,撤军之后,那商道安全如何保障?少些人,却也着实运作不来啊。”

    “但你应向陛下请旨啊。幸好陛下是问我,若问其他人,不知会如何……”张辅怒道。

    话未说完,张辅便是一脚踹向王九屁股,这次踢得倒是甚是实在,难得王九没有避开……

    但这张辅抱着脚叫唤了好久,这王九的屁股莫不是石头做的?后来张辅脱了靴子一看,脚背竟肿了好高一块……

    由大明帝国通至蒙古的商队,名曰“明月关”已被建立。高档丝绸、精美瓷器、茶叶、盐巴等,又或产自大明的手工艺品已然源源不断输送至蒙古瓦剌部落,而来自蒙古大漠的皮草、金银已运回大明,换取更多的物资正输送蒙古大漠……

    其实大明的管家----户部尚书夏原吉与王九的属下大胖子袁杰已在筹划一系列对蒙古的经济战。而因此,大胖子袁杰被王九调至北京,与夏原吉一起,筹划此战。

    而此战正是通过“明月关”来进行。

    按照夏原吉与袁杰的筹划,意在通过来自大明的物资,让蒙古大漠感受到大明帝国的文明,向往大明的生活,慢慢瓦解蒙古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是而不战而胜之……

    此计亦得到朱棣的首肯。而首当其冲的却是建立商道。

    建立商道,自然需要大量的人力,那自这五十万的大军挑选便是最为顺其自然的。然而,这悄声无息的选拔,却在朱棣班师回朝的路途之中,演变成为比武选拔……

    这无论如何是王九未曾想到的;但这却是尚武的朱棣所乐于见到的。

    睚眦的待遇,好得不能再好;王九所领的锦衣卫的待遇,相较普通兵士而言,更是让人趋之若鹜……

    但不管如何,在回程之路上,随着大军的后撤,明月关沿途建立了起来。按王九的说法,却是欲让那“春风飞渡明月关”!

第318章 兄妹谈心·家务事

    且将镜头再次转向南京城。

    永乐帝朱棣北伐,太子朱高炽监国。太子朱高炽正于殿上兢兢业业地处理政事,一侧的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老廖及数名宦官正于一侧侍候着。

    朱高炽正在批阅奏章。各地呈上来的奏章何其之多,朱高炽看着如他体积相差无几的奏章,堆积于身侧,便叹了一口气:看来今夜非要至三更方可处理完毕!

    正在朱高炽埋头苦干之时,忽然他身后来了一位身着明黄色长裙、婀娜多姿的女子。

    一侧的老廖睁开眼睛又闭上了。另一侧的杨士奇正想躬身行礼,但那女子圆目一瞪,那杨士奇吓了一跳,连忙装做没看见。

    却见那女子悄悄地来到肥胖如山的太子身后,一双柔夷便将朱高炽的眼睛蒙上了。

    未曾想到那太子朱高炽手中之笔停下,身子未动便道:“皇妹,你又调皮了?”这兄长威严却是显露无疑。

    这明黄长裙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永乐帝朱棣最小的女儿、太子朱高炽的妹妹公主朱菁!

    随着一阵玲珑的笑声,朱菁自后面搂着朱高炽肥胖的脖颈道:“哥哥,你怎么每次都知道是我?”

    朱菁自太子身后转至案台侧旁坐了下来。

    “除了你,谁还有这么大胆?”朱高炽头都不抬地道。

    “真无趣。”朱菁撅嘴道。

    “在交阯呆着就有趣了?”太子朱高炽终于抬起了头,两道目光自肥胖的脸庞迸射而出,却满是怜爱地落在朱菁身上道,“你那位九哥哥,可是跟着父皇去了北边。”

    公主朱菁羞红了脸道:“哥哥提他作甚?”

    一侧的杨士奇见这兄妹拉起了家常,连忙躬身下殿,这些皇家的家常,自己在殿上呆着实有不便。几名宦官见状亦躬身退下。而那老廖却仍在一侧闭目养神。

    “你可是我妹妹。我能不关心吗?”太子朱高炽思虑道,“我那未来的妹夫,实在是了不得。据说当时安南的多邦城东门便是他率数十位锦衣卫攻破,不仅艺高胆大,但另外有一点却是常人所未留意的。”

    “怎么说?”公主朱菁对自己的兄长的话却是很感兴趣。她实在很是在意自己兄长对王九的看法。

    “大明有个明月楼,交阯有‘明月酣’,西洋暹罗有个‘明月坊’,如今他跑到北边,又弄出了一个‘明月关’出来。看来我未来的妹夫倒对‘明月’是情有独衷啊。”太子朱高炽笑道。

    “还有吗?”公主朱菁眼睛发亮道。

    “当然。我对他的军械司很是感兴趣。据说他将锦衣卫的军械司收归麾下,将军械司内的工匠们的待遇提高何止一倍,然后不计成本研制各类军械,如今军械司研制的武刚车,已由工部订制三万台,随父皇北伐。据悉,此车相当实用,”朱高炽喝了一口案头的茶,又道:“据闻,现在军械司又已研制出杀伤力极为强大的火器!”

    公主朱菁眼睛笑成了月芽状,为自己的兄长添了茶,问道:“这我为何不知晓?”

    “你自然是不知的。此为极端的军事机密,”朱高炽道,“如今军械司已被父皇迁至北京城。虽然由妹夫名义上管辖,但已由父皇直管。但那冤大头还是妹夫……”

    朱高炽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已开始称之为“妹夫”。却让公主朱菁心花怒放,但朱菁不愿意朱高炽称王九“冤大头”,便插嘴道:“为何称他为‘冤大头’?”

    朱高炽嘴角略有一丝笑意地道:“钱归他出,他养着,但如今军械司却由父皇亲自看着。并且,妹夫如今仍在四处网罗能工巧匠,源源不断将人送至军械司。不仅是那些工匠,还包括那些人的家眷。你说,他不是‘冤大头’是什么?”

    “当然不是‘冤大头’,那是他忠义之所在。”朱菁恼了道。

    “噢。那是为兄的不是,为兄为你赔不是。”朱高炽挣扎着欲起身向朱菁赔礼,但他实在太胖,一时间起不来。

    朱菁行至朱高炽身旁,吃力地将朱高炽搀扶起来。

    “陪为兄走走?”朱高炽道。

    朱菁点了点头道:“只要你不说他的坏话。”

    朱菁搀着朱高炽向殿外走去。

    如今已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殿外一片春意盎然。

    “都说‘女生外向’,果不其然啊。”朱高炽一边走,一边笑道,“但关于那个‘明月关’,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怎么说?”朱菁问道。

    “假若施行妥当,数年之后,‘不战而屈敌之兵’便指日可待……”

    殿外的花丛之中,掩映着两个身影,一个肥胖如猪,一个窈窕,二者相映呈趣……

    二人身后,是老廖饶有趣地看着二人的背影,饱含笑意,却是一副老怀欣慰的姿态!

    再将镜头转向南京城东门处。

    品茗轩内。

    一个鹤发童颜、身着道袍的老人。

    一个光头,身着僧袍、老僧入定般。

    二人正在斗嘴。

    “你个老宋。你说那个阳明怎么就不说话呢?”僧袍人道。

    “你个老祖,两、三岁的小孩子,你看他的眼睛,漆黑发亮,每次都是看着我们拌嘴,他亦不必说啥了。”道袍人道。

    这二人,正是来自少林寺的老祖与来自武当派的宋远侨,任罄自安南归来,这两位祖宗级别的人物一直呆在此未曾离开过。

    “你成天对着那两、三岁的小孩子念那佛经,你不烦,那小孩子烦不烦?哪会开口说话?”宋远侨道。

    “那就好,成天对着那两、三岁的小孩子读《道德经》,那小孩子能懂个啥?”老祖嘴一撇道。

    “哎,你懂个啥?你未见那小孩子眼睛骨碌转,一直向着我看?”宋远侨道。

    “他哪是看你,他是冲着你翻白眼……”老祖道。

    “……”

    二位老人家一直在拌着嘴。

    “宋爷爷、祖爷爷,我父亲来信了……”一位粉雕玉琢、双鬓约五、六岁的小姑娘牵着一名约摸二、三岁孩童,冲了进来嚷道。

    “七毓,你爹信里说了啥?”宋远侨问道。

    王七毓嘴角一耷拉,样子极为可爱,欲哭道:“爹爹他们打了胜仗,自自北边班师回朝,又要往南边,他暂时回不来。二妈也要自个儿去南边陪爹爹,但大妈不许,二妈正生气呢……”

第319章 交阯的乱局

    老祖、宋远侨在七毓牵着二、三岁的孩童的带领下,踏入了内院,隔着老远便听见两名女子在拌嘴,一个声音悦耳,另一个声音则略显娇柔,显然悦耳的声音为杜雪萌,娇柔的声音为江浙一带口音的任罄。

    但熟知任罄之人都明白,这稍显娇柔的女子的性子却是极为执拗。

    “大姐,我真的要去安南,那边我比较熟悉,并且我知晓此次……那边确实棘手……”这是任罄略显娇柔的声音,她似乎有些话未曾说出口。

    “二妹,如若没有阳明我没意见。但此次真的不行,如今他算上娘胎的时间亦才三岁,他怎么可以离开你?”这悦耳的声音显然是杜雪萌的。

    “我可以将阳明带在身边。他虽然不说话,但我知道他心里是很清楚的。但不知道为何他就是不说话……”任罄的语气中有些焦灼。

    “……”

    “……”

    七毓牵着那幼童推开房门。老祖与宋远侨则站在门外。屋内一名身着素色长裙、瓜子脸的女子,这正是杜雪萌。另一位略显富态、粉色长裙圆脸女子,正是任罄;如今的任罄胸脯正一上一下喘着气,明显气得不轻……

    那幼童一见任罄气得不轻,连忙跑至任罄面前,搂住了任罄的大腿,仰头看着任罄。

    那任罄一见那幼童,那双洁净无睱、漆黑发亮的眼眸看着自己,瞬间心都化了,蹲了下来,将这幼童搂在怀内,而瞬间任罄的眼眸内的泪珠“吧嗒吧嗒”地落在幼童的衣襟上……

    任罄有些话确实没说。

    在安南,以“明月酣”为依托,锦衣卫在安南全境建立了一个情报网,而当时,王九恰好落海失踪期间。任罄为搜寻王九而建此网络。有些“暗子”,唯有任罄方且知晓,而那王九都不甚清楚。

    此次王九又要踏入安南,那么这些情报网正可派上用场。同时,据任罄在离开安南之时,便得到密报,叛军在安南全境正搜罗大象,他们意图重建象兵;不仅在安南,同时他们更是在原来安南旧贵胄的支持之下,在暹罗大肆采购大象……

    这些消息,都需要知会王九方可。

    有些话不便说,

    “这样罢,你们不需要再争执了,”宋远侨心若明镜便地在门外道,“看得出来,罄儿似乎有些话不便说,我便陪着罄儿带着阳明一起去一趟交阯。假若可以的话,雪萌你不若带着七毓一起去那交阯走走。”

    七毓瞬间眼睛发亮,看向她的母亲杜雪萌。

    杜雪萌看了下众人,最后看向了自己粉雕玉琢的女儿,沉吟半晌,最后点了点头。

    众人终于露出了笑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三日后,五辆马车顺次驶出品茗轩。

    头辆马车里坐着杜雪萌及王七毓,第二辆马车坐着的是任罄与阳明,第三辆马车里坐的是老祖与宋远侨,后面两辆马车则是一些衣物、物品等。

    第二辆马车上,任罄带着阳明,任罄很容易地便发现这小阳明看向马车外、漆黑透亮的眼眸中的欣喜、好奇与求知欲……

    任罄叹了口气地搂着不说话的阳明,痴痴地望着窗外,想着心事……自己又会与相公相会在安南了,但估计自家相公又会忙得找不到北了,他每日那么忙,身体不知可好?这小阳明,很是懂事,在娘胎里呆了足足十四个月,看起来很是老成,但按说他早应该会讲话,但他始终不说话,这却如何是好?不知相公是否会责怪自己照顾不周……

    任罄搂着小阳明,不知不觉地便睡着了。梦中,她似乎靠在了丈夫温暖的怀中……似乎在他坚强的怀抱之中,她什么都可以不用管,什么都可以不理,只要依偎着他,便是天塌下来,她亦都不怕,因为有他顶着!

    在杜雪萌一家人,在两位老人家老祖、宋远侨的带领下,踏上了至安南的路途之上,已是永乐九年(1411年)开春时间。

    而此刻的王九已至河内还剑湖畔的“明月酣”。他正殚精竭虑地整肃着交阯郡的情报网络,分析着交阯各处原来的勋贵的势力分布及划分。

    除此之外,王九亦与沐晟书信来往,王九十分诧异,为何这沐晟为何征讨不力,同样的大明军队,自己属下的锦衣卫同样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情报……

    慢慢地,有两个名字映入王九眼帘,一个便为交阯中部黎氏家族的黎利,而另一个却是沐晟麾下的将领都督黄中。

    黎氏家族黎利,并无反迹,但其威望却与日俱增。主要原因却是因为大明派至交阯的官,实在不堪重用;来此之官吏,尽皆庸碌无能之辈,想着在交阯捞些好处,贿赂上司,尽快调回大明。而这黎利,威望与日俱增的原因,却在于与这些贪官污吏的斗争中建立!

    派至交阯中部的大明官吏,日子实在不好过,横征暴敛之辈,尽皆倒在黎氏家族黎利所率的民众的口征笔伐之下……

    永乐帝朱棣委任叛军陈季扩为交阯布政使,果不其然被陈季扩拒绝了。朱棣派张辅大军已在征讨安南的路上。但这黎利却认为,陈季扩应该接受此职,为交阯百姓谋利!

    这一应的情报尽皆汇总于王九在河内的“明月酣”处。

    王九对此,尽皆了然。

    而另个人的名字,却是大明军中的都督黄中。

    王九叹了口气。

    他与都督黄中,有交情,且交情颇深。

    当初在广西边境鸡陵关,曾与都督黄中一同不知饮了多少酒。他甚是喜欢这性情直爽的都督黄中。并且在多邦城东门之战时,正是这都督黄中率数百敢死队,自外勇闯东门,与他所率的数十名锦衣卫自内汇合,一同打开了多邦城的东门!

    但这桀骜不驯的都督黄中,对沐晟阳奉阴为,让沐晟军令大打折扣,让沐晟实在难堪。王九很清楚,若按贻误军情来计,这黄中砍十次头都不够!

    明月酣中的王九怒火中烧,一巴掌便将自己桌头的紫檀木案一巴掌拍得粉碎……

    一旁的侍卫惊呆了,从来都是从容不迫的指挥使王九,从来都是笑容满面,让人如沐春风、敬佩有加的年轻的王大人,今日竟然发如此大的火!

    侍卫轻手轻脚地将散落在粉碎的桌案处的卷宗收拾好,将已然粉碎的紫檀木碎块拾走。

    待那侍卫收拾紫檀木时方且发现,这是紫檀木,竟然在大人的掌力之下,变得粉碎,如若这是人脑袋,又将如何?以前都听说这王大人的武功卓绝,果不欺我啊……

第320章 君子一诺

    陈季扩一心想要安南国王的帽子,而这朱棣却只给了个交阯高官的头衔,这下子陈季扩不满意了。陈季扩乘着打了胜仗,想要挟朱棣一把,于是变本加厉,继续扩大叛乱的范围。

    因为如今镇守安南的沐晟将令执行不力,无力控制局面,朱棣又派出了自己的王牌军----张辅。

    其实安南有王,名为交阯王,却是原陈氏王朝仅存的王嗣陈天平。

    交阯王陈天平终于在陈季扩拒绝接受交阯布政使之职后发声了。他指责陈季扩为一己之私,扩大叛乱,置安南百姓的安危于不顾;并且他明确指出,这陈季扩并非自己陈氏王嗣的后裔,自己陈氏一族早被当初篡位的胡季犛父子屠戮殆尽,而自己与自己的侄儿陈伺经九死一生,方且逃出生天……

    同样,指责陈季扩的还有黎氏一族的黎利,他认为,要改变安南的状况,执政者必须为交阯本土人员方可,且执政权必须由交阯自己来;当然,军权、外交等可由大明负责!

    一时间,安南民间众说纷纭。

    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陈氏一族原本在安南民众中威望甚高,陈季扩当初扯旗造反,实因安南不堪大明派来的官横征暴敛,原来民众对大明便不抱好感。当有人起来,说他是陈氏一族的后裔,响应者众,大家便跟着他一起造反。

    但如今这大明皇帝已放下架子,让你当个高官,管理交阯,但你却不愿意,那你想怎样?并且民众竟然发现,这扯旗造反的陈姓之人,竟然不是陈氏王朝的陈姓之人,这却让人大跌眼镜!

    王嗣陈天平,为原来陈王的弟弟,这是板上钉钉、不容置疑之事。连他都站出来指责这“义军”,那么这“义军”的“义”字是否还站得住脚呢?

    安南的民众心里打了问号。

    河内的交阯王府内。一名瘦弱、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与一位年轻俊朗的年轻人正在交谈。

    “王爷,为何你将我推了出去?”王九问道。

    “哈哈……”那老人笑得连眼泪都笑出来了。这其实只是一名面容仍是中年人,但瘦弱,头发花白,象个老人而已。这人正是王嗣陈天平。

    “直至今天你还不明白?你从来不愿站出来,而今天我却要将你推出去方可,”陈天平看透世事,平静的眼眸看着王九道,“你当初化名陈伺来安南、创建‘明月酣’的那日,便应明白,这天始终会到来……”

    实在是如今的“明月酣”在安南如日中天,明月酣在安南不显山不露水,发展得日益强大。

    这明月酣,不招摇,只是向安南全境销售来自大明的各类高、中、低档物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手工艺品,最近来自琼州府的“五色丝加木棉,挑织为单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所织的“黎锦”、“黎单”、“黎幕”,色彩鲜明,美观适用,价格适宜,而更是让安南普通百姓深为喜爱。

    而明月酣在官府备案的所有人----陈伺更是让众多安南旧贵族看不透!

    不知为何,无人胆敢来招惹明月酣。

    来自大明的将士,很是喜欢至还剑湖畔的明月酣喝酒作乐,但无人闹事。曾有人醉酒闹事,仅片刻之间,便被煞气满身的数名黑衣人丢入还剑湖内醒酒……第二日,那数名饮酒闹事的将士便跪至明月酣门口请罪!

    亦有来自大明的贪官眼红明月酣红火的生意,至还剑湖畔的明月酣,指名道姓让官府备案的“陈伺”前去官府见他。当时正是任罄坐镇明月酣,而那时的王九正落海而下落不明。

    一肚子火气无处撒的任罄勃然大怒,挺着略微显怀的大肚子,带着数名煞气满身的黑衣人,坐了马车便去了官府……最后那官府内最大的官儿将大肚子的任罄卑躬屈膝、汗流浃背地送出来不算,未过几日,便有一部囚车将这官儿装了进去,送京治罪!

    之后,来自大明的官吏对明月酣敬而远之,无人胆敢来找明月酣的麻烦。

    来自大明的将士、官吏不敢找明月酣的麻烦,不代表安南本地的豪绅、匪类不会觊觎明月酣的财物。

    但明月酣与本土势力盘据于安南中南部阮氏一族、安南中北部和黎氏一族的关系甚佳。阮氏一族的族长阮景真、黎氏一族的族长黎利,亦在为扎根于安南、背靠大明的明月酣发展背书!

    不是没有匪类不开眼地劫掠明月酣来自大明的货物,不仅十数车货物被抢,且押送货物的数十人尽皆或伤或杀。

    明月酣如同被火燎了一般。

    三日后掠劫的数十名匪类被发现抛尸于路边,个个不成人形;进而在某位安南贵族家中抄出那十数车原封未动的货物。那安南家族被连根拔起,存在安南数百年的家族,竟在一夜之间消失如同未存于世间一般,再也寻不到其踪迹……

    假若有人有幸至如今的北京城硕大、尚在建设的工地上,那数万篷头垢脸、满脸菜色、瘦骨嶙峋的民工中,或可发现这个安南家族人的踪迹,这家族数百人尽皆以战俘的身份送至北京城,用以建造皇宫,为永乐帝迁都做准备……

    能让安南某位旧贵家族,在一夜之间便如同从未存在过,这能量大得让人瞪目结舌。

    自此,从未有人胆敢打明月酣的主意。

    “你现在应该站出来了,以陈伺之名,”交阯王陈天平眼眸望向遥远的夜空,似乎想看穿那遥远的未来道,“我知道,我命不久矣。而这交阯,需要人守护。这交阯数百年前,便为中国国土。如今重归故土,岂不应好好守护它……”

    王九看着仅是中年却似老头般的陈天平,未有答话。

    “我知道你生性淡泊名利,不愿出头。你有掌兵之才,却不愿掌兵;你有经商之能,却不愿经商;你有为官之势,却不愿造福一方百姓,那你到底想如何?算我这将入土之人求你了,守护这一方百姓,可否……”陈天平满眼渴求地看着王九道。

    王九看着如同风烛残年的陈天平,心底里忽然一软,重重地点了点头……

第321章 人在旅途

    永乐九年(1411年),张辅随朱棣班师回朝后,戎装尚未脱下,便被朱棣派至安南,继续清扫以陈季扩为首的叛军。而王九早已提前至安南坐镇。

    安南的政局,随着交阯王陈天平的发声、陈季扩拒不接受交阯布政使之职,影响深远。

    交阯王的声明,让陈季扩名声扫地,而他拒不接受交阯布政使一职,更是让安南民众看清楚了他的真面目。一时间,这“义军”名誉扫地。原本近十万的“义军”在张辅率二十万大明军队进入交阯的路途之中,便有近二万人丢下大刀,重新背上锄头,回家种田了……

    这让陈季扩头大无比……

    交阯王陈天平的筹划终于见效了。

    化名陈伺的王九,携着“明月酣”的名声,终于被推上前台!

    杜雪萌一大家子、五辆马车,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就连那杜雪萌都有些吃不消,但七毓与阳明两个孩童,竟然乐在其中。一路上,两个孩童竟然没有半点水土不服,平安无恙地通过广西鸡陵关,踏入交阯的境内……

    当刚踏入交阯之后,浓密的原始丛林慢慢地展现于众人的眼前。过了鸡陵关,即将到达芹站。芹站位于安南北部谅山。谅山为安南北边重镇,河内屏障。自古便有得谅山越王降的说法。穿过此百里的崇山峻岭,便是一马平川。

    虽然如此,但这官道与大明的官道相差无几。原本这杜雪萌还以为这交阯郡甚是落后,阡陌交通甚是不便。未曾想到,这交阯郡与大明的州郡却是区别不大,官道甚是通畅,与大明的官道无甚区别。

    但按任罄所说,这是相公在安南赚的钱,重新又投进去了,并且大多用于修筑官道了;尤其是这段连接大明与交阯的这段!

    因为王九觉得若真要将交阯纳入大明,这道路交通首先要修葺好。所以这数年来明月酣所赚的钱,大多又重新投入了安南。

    任罄坐在颠簸的马车之上,与杜雪萌讲述当初自家相公王九千里奔袭,僵桃代李救下安南王嗣陈天平一事……马车又踏上昌江之上的桥上。

    这是一座石桥,宽可容四匹马并行,长约二十余丈。这桥看起来便是新建不久。

    杜雪萌牵着七毓,任罄牵着阳明,直接走过昌江桥。看着奔涌的昌江,大江东去,如同历史的潮流,又埋藏着多少往事,一一随着江水而逝……

    在桥北面,一个崭新的碑石,记载何时、何人修建此桥,而“永乐七年”、“明月酣”的名字,赫然于上。

    “交阯境内,河流纵横密布,很多地方无桥,交通甚是不便,九哥哥便命‘明月酣’牵头,各地筑桥、修路,响应都甚众。这数年来,‘明月酣’捐资何止数百万。所以如今交阯境内‘明月酣’的名声甚佳……”任罄道。

    小阳明静静地听着自己的母亲任罄所述,漆黑明亮的眼神中透出异彩……

    五辆马车终于在入夜时分,踏入了多邦城。

    如今的多邦城,是交阯郡的北方门户,来自于大明陆路货物,首先便集散于此。虽然入夜,但这多邦城仍然人声鼎沸。不少来自大明的粮草,已陆续运送至多邦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是此话最好的诠释。

    多邦城如今没有实行宵禁,街头仍有不少行人。

    马车在任罄的指引之下穿梭于多邦城的青石板路之上,来至多邦城东门前的“明月酣”。

    东门前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楼阁高低有序,错落有致列于街头两旁。

    众人下了马车。

    两位老人在最后一辆马车上下来。

    那正是老祖与宋远侨。这二人一路上甚少下车,只是呆在马车之上,甚少露面。

    明月酣的数名黑衣侍从早已将五辆马车牵至侧旁,而有两名侍从上前来引路,正欲将众人引入后面的雅院。因为明月酣早已接到消息,会有重要人物前来,故此明月酣早已准备妥当待人前来。

    众人下了马车,任罄牵着阳明,低矮的阳明眼尖,忽然一瞥,看到东门处一个石碑,一撒任罄的手便冲着那石碑而去……

    一路之上,自踏入安南境内,甚多石碑,并且大多是筑路、修桥所立。而这阳明对石碑甚是有意,亦不知其识不识字,他都会睁着眼睛看着石碑上的字,待自己的姐姐七毓为自己诵读之后,他亦会再端详片刻方且心满意足而离去。

    “阳明,等等我……”随着一声呼声,七毓追了上去。王七毓虽然仅是六、七岁,但在杜雪萌悉心教导之下,如今已识字不少。

    “让他们去看吧,那石碑却不是筑路、造桥,”任罄道,“那石碑便是早几年,多邦城之战时,我与九哥哥一起,率人闯多邦城东门,自内而突……当时九哥哥说要自内杀至东门,出其不意,以减少大明官兵的伤亡。当时我愣住了,我未想到九哥哥会如此想……”

    当晚的腥风血雨似乎便在眼前……

    任罄顺着东门望向这条青石板路,似乎这条路上仍如往日那般遍是尸首遍地,每前进一步都是踏着鲜血而行,而她与九哥哥,相互配合,直插至东门处,却被那箭雨拦住……

    当是时,王九手下的韩老六、王二麻子冲入箭雨之中,以血肉之躯硬是杀出一条血路。

    就在当晚,王九的亲卫如铁塔般的柱子,惨死于“寒山三兽”的短矛之下……

    任罄想至此,忽然眼角有些湿润了。

    “他为何会想到自内而突?你亦跟着?”杜雪萌忽然发问道。

    “是的。现在想想,或许他早已想到自内率队而突。我当时还奇怪,他为何会自张辅军中调来如此之多的利器,装备在多邦城内的暗哨,”任罄道,“当时他告诉我要率队突击,我定要随他而去。我当时只是冲他说道,要死便死一起……他笑笑地答应了。”

    任罄擦了擦眼角的泪痕。

    “哪里来的两个小兔崽子,马上让开……”突然自东门处传来喧闹声,打断任罄与杜雪萌的谈话。

第322章 不期而遇

    多邦城东门侧的石碑,记载了那晚多邦城破的惨烈景象。

    王七毓在石碑前读着碑文:“‘……陈伺率数十人冒箭雨,自内而强突向东门……’,噢,阳明,你要记得,爹爹在交阯的名字叫陈伺,‘……柱子、韩老六、王二麻子等十余人血染东门。呜呼哀哉,谨立此碑,告慰此役中血染沙场的大明将士在天之灵……’”

    王阳明一直瞪大了眼睛,盯着石碑,听着姐姐讲解着石碑上的文字,而他的脸上却是有着与他同龄的孩童所未有的成熟,似乎有些不解,又有些困惑……

    王七毓读完了,王阳明便伸出胖胖的小手,在石碑上抚摸着石碑上的文字

    然而就在此刻,“哪里来的两个小兔崽子,马上让开……”的粗暴话语却是打断了在石碑前的盘恒的二位姐弟。

    随即便是盔明甲亮的一队人马,簇拥着一座四周都是黑布蒙着的八抬大轿自东门而入。喝开王七毓、王阳明姐弟俩的,却是那队人马中领头的一名太监服饰、扯气高昂约二十岁的年轻人。

    王七毓怒目而视,而那王阳明却是睁大着眼睛,看着这群耀武扬威的人群在自己面前经过。

    忽然那八抬大轿里面传出苍老的声音道:“谨儿,不可如此嚣张。此番我们自水路来此,是为陛下监察视听,必要好好办差,方可向报效皇恩。”

    那为首的扯气高昂、太监服饰的年轻人却马上变了一幅毕恭毕敬脸面,仿如翻书那般快,连声应道:“是,干爹。”

    王七毓乍见那年轻人翻脸如翻书般快,不由的“噗嗤”笑出声来。

    而那王阳明不明所以,疑惑万分地看着自己的姐姐……

    那名为“谨儿”之人一侧头见一名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正看着自己掩面而笑,不禁大怒,正待走向王七毓,却忽觉跟着一名小姑娘怄气却是有**份,瞪了一眼王七毓,然后“哼”了一声,便要离去。

    八抬大轿的帘门掀开了,探出一个头发花白的脑袋,盯着那粉雕玉琢的小姑娘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又看了看那漆黑发亮眼神的孩童,眼神又扫过东门侧的石碑,最后看向“明月酣”观望的杜雪萌、任罄等人,忽然道:“停轿。”

    轿子停了下来,颤颤巍巍地下来一位老太监,而那年轻人,下了马搀着那老太监,来至那石碑前,仔细地端详着那石碑,忽然转过眼,一巴掌“啪”地狠狠击在那年轻人脸上,道:“知道这是哪里吗?知道吗,就在永乐四年十二月的某天夜里,此多邦城东门城破,我们大明军鱼贯而入,打开了这安南的大门……而正是因为有这些将士们以血践行之路,方有我们此行。知道了吗……”

    那年轻人的脸瞬间便起了五道手印,可见这老太监下手不轻。而这年轻人一点都不敢还嘴,低头哈腰,而那老太监的唾沫横飞,直弹至那年轻人的脸上……

    一旁的王七毓有些不忍,牵着阳明在一旁道:“老爷爷,你别骂这位哥哥了。”

    “为何不要骂他?他刚才喝斥你们,难道你们不怪他?”这老太监慈眉善目地道。

    “我早就不怪他了,”王七毓道,“你刚才打了他,他一定很疼。”

    老太监转向那名叫“谨儿”的太监道:“你疼吗?”

    “干爹,不疼。”那谨儿道。

    “你看,他都说不疼了。你这小姑娘,心肠真好。你是不是自北边而来的啊?你是不是叫七毓,你这个弟弟,叫阳明,是吗?”老太监赞道。

    “啊,您怎么知道我们的名字?”王七毓诧异地道。

    王七毓正诧异间,忽然一阵悦耳的女声传来:“马公公,什么风将您吹到这了?妾身这厢有礼了。”

    说话的正是婀娜多姿的杜雪萌。她与任罄一起向这东门处走来。说话间,她与任罄二人双手放腰款款行了个万福。这马公公,正是早两年,执圣上诏书,为阳明赐名之人,这杜雪萌如何能不知!

    而这名老太监,正是来自宫中、永乐帝朱棣宠信的马齐。

    安南之乱此起彼伏,乱作一团;如今张辅又率兵二十万而来,朱棣实在放心不下,便命自己的亲信马齐来安南坐镇,了解情况上报予他。马齐得令,便自福建沿海,沿海路顺风而下,再自出海口,沿洮江顺流而上,便至多邦城东门。

    实在是郑和下西洋在朝廷、民间引起的反响太大,这马齐亦是想试试下海的滋味,便带着自己刚认未多久的干儿子刘谨一起踏上海船员。未曾想到,刚踏上海船,马齐未曾想到刚踏上海船,便连那苦胆水都吐了出来……

    几经折腾,马齐在船上数日后,方且稍为适应,方且食些粥水。

    八面玲珑的马齐,正是执朱棣诏书为王九儿子赐名,则名予王九的女儿、儿子一事,宫中人尽皆知;更有甚者,永乐帝朱棣最小的女儿公主朱菁,待字闺中,早已至婚嫁的年龄,而这朱棣却始终未曾将其许配人家……更多的传闻却是这公主朱菁对王九倾心,而徐皇后逝去之时,曾留言要朱棣准许朱菁自择良婿!

    “二位夫人,在下有礼了,”马齐笑得满面的皱纹如同老树开花一般,笑道,“陛下派我这把老骨头来此,却是欲了解安南叛乱的具体情况,再考察一下此地民生。未曾想到,却这此地遇到二位夫人。”

    “我们二人,得知相公在此,一看实在想念他,另外亦想带着这两位孩童出来长长见识。”杜雪萌笑道。

    “马公公,之前甚是感谢您代陛下赐名。前一阵子杜姐姐尚且谈至此事,不知您是否有住处,不若便至前面的‘明月酣’,容妾身为您安排一下?”身后的任罄一手牵着王七毓,一手牵着王阳明道。

    “噢,那多谢了。确实未有安排住宿,刚才还在想今晚应住哪呢。早就知晓这交阯的‘明月酣’便如大明的‘明月楼’,今日终得一见……哈哈……”马齐笑道。

第323章 犹恐相逢是梦中

    马齐与杜雪萌一大家子的人,当晚入住多邦城的明月酣。

    未曾想到,当晚多邦城人声鼎沸,张辅的先锋部队陆续抵达多邦城,水路的船舶亦开始不断停靠于东门外的码头,粮草随即被搬入城内。

    杜雪萌等人第二日起床时,发现街上到处都是厉兵秣马、盔明甲亮的大明将士。不少人面色冷峻,满身煞气,腰挂佩刀,身着的盔甲不少地方有暗红色的痕迹人未洗净,俨然是刚自战场上归来,尚未休整便又踏上了交阯的战场……

    在阁楼之上的王七毓看着满身煞气的将士,目光中却是充满敬佩与憧憬。她一边兴奋地指着那些将士,一边冲着身侧、瞪着大眼睛的弟弟王阳明说着什么……

    任罄已经连夜离去,在明月酣她已了解到如今王九已在河内坐镇,她率了十余名随从当夜便自多邦城纵马欲至河内与王九汇合。任罄性子急,她却是等不及了。她将自己儿子托付予杜雪萌,在小阳明熟睡之后,她亲了亲亲儿子红扑扑的脸颊,便将熟睡的儿子抱予杜雪萌处,辞别了杜雪萌,连夜踏上了路途……

    在她心目中,这相公却是排在第一位的,儿子阳明重要,但亦只能排在第二位!

    杜雪萌此次倒未曾阻拦任罄。当踏入交阯境内后,这杜雪萌的心倒是定了许多,她却是很能理解任罄此举,星夜赶路,着实辛苦。

    “一路上定要小心。见到相公,一告诉他全家都好……”杜雪萌耐心地叮嘱着任罄。

    任罄点头答应。她向两位陪同他们一起来的老祖、宋远侨一一道别,并向太监马齐辞行,便转身义无反顾地提前踏上了路途。

    多邦城至河内四百余里,任罄马不停蹄,每至驿站便换马休整半个时辰,连续赶路一日一夜,终于在第二日夜幕降临之时,远处灰蒙蒙、黑黢黢的河内的城郭显现在眼帘……

    任罄强纳住内心的激动,看着远处的落日余辉映红了天边,夜幕即将笼罩大地,她勒住了手中的缰绳。随着她坐下的马匹“咴咴”一声长嘶,停了下来,随同她一起的十余名随从亦停了下来。

    “终于到了。”任罄揉了揉腰间的酸楚叹道。

    身后一名干练的随从拱手答道:“嫂子,王大人现仍在明月酣。在您一行数人踏入交阯境内,便知会了王大人。但您自行前来,尚未来得及知会他。”

    任罄侧眼看了下这随从,似曾相识般。她疑惑地道:“我好象在哪见过你。”

    那随从笑道:“二夫人难不成忘记了,我叫小六子。永乐四年,是我以马车送您与王大人至多邦城。中途遇劫,解决了那散兵游勇之后,大人要我先行回城。如今我已官至百户,一直负责多邦城至河内的驿道、联络事务。”

    任罄恍然道:“噢,我记起来了。当年解决了那伙毛贼之后,你家大人还于远处看你如何处理现场。当初你是将那些人尸体处理掉方才离去。当时你家大人尚且赞道,这小子有头脑!”

    任罄依稀记得当初的小六子,只是一个黄毛小子,但如今他却看起来是干练异常。在哪歇息、在哪换马,却是异常熟悉。

    小六子有些腼腆拱手道:“多谢大人栽培。”

    任罄忽然道:“按理应不应由你护送。”

    “确实。原本由小旗率一小队即可。但王大人传信来,估计依二夫人的性子,到了多邦城应会提前而来,故要我们稍为留心。后来,果然是二夫人要提前而来,各处驿站我最为熟悉,故我便前来护送,”小六子答道,“据王大人交待,让大夫人等人随着张辅大军的前锋一同前来即可。”

    任罄内心一片温暖,笑道:“实在辛苦你们。”

    “谈不上。但此处北井离乡,且事务繁多,想家倒是有的。但好在王大人爱兵如子,薪俸、花红着实不少。”小六子答道。

    “可曾娶亲?”任罄忽然问了一句,她随手拨了拨眼前的乱发道。

    “老家湖南岳阳已说了一门亲事,待今年休假回去便完婚。我已多年未归了。”小六子脸红了。

    任罄点了点头,道:“那我们继续前行罢。”

    小六子望着河内城,摇了摇头道:“不必了。城里有队人马已前来接您了。如果我未说错,应该是王大人亲自出城来接了!”

    果然,就在任罄与小六子谈话未留意之间,城内一队人马一溜烟地如离弦之箭般蹿了出来,距离任罄却是越来越近……

    而最前面之人,面目渐已清晰,那眼眸漆黑如墨、俊朗却略显消瘦的面孔,不是自己的相公王九却是谁?

    任罄内心一阵激动,她看着渐渐来前的自己的相公,眼泪盈眶……

    小六见状,一挥手,众人退下……

    小六子等人与王九所带的那队人马汇合,看着在小山坡上,那任罄如同乳燕般轻盈地扑入王大人怀中,远看如同神仙眷侣般的二人,小六子的眼眶有些湿润……

    小六子这些年,自十六、七岁,便从军籍加入锦衣卫,便被派至每日腥风血雨,从未稳定过的交阯,这数年之间,由一个愣头小伙子硬是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鸟。

    数年前,愣头小伙子以马车送任罄与王九至多邦城,这前凸后翘的任罄的身影便深深地映入其脑海之中……

    这数年间,这愣头小伙子却是数次历于生死边缘,半路遇伏坠马,若非同伴相救,却是早已至阎王爷处报到了。但不知为何,这愣头小伙子脑海中前凸后翘的身影硬是挥之不去……

    事后检查,胸前肋骨摔断了数根……幸好未曾插入肺中!

    其实小六子有很多话想与任罄讲,而自己内心深处的话,却是不必讲的了;但那王大人,在交阯的众多弟兄们心中,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尤其是在王大人失踪的那一年多时间内,小六子独自在被窝内不知掉过多少次……那段时间里,交阯的弟兄们基本上眼睛都是红红的,每人都是憋着一股气,而当时坐镇于交阯的正是任罄。

    恰好是任罄在交阯的坐镇,稳定了众人之心。她以女子之细腻,在交阯布下了一个网,正是这个情报网络,将交阯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奠定了基础。

第324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怎么会提前来?”王九放下怀中的任罄。

    “想你呗。”任罄整了一自己的衣裙,而突然发现自己连夜赶路,风尘仆仆的,自家相公抱了自己,却将许多灰尘粘上王九衣衫上,连忙拍打王九的衣服。

    王九却丝毫不在意地将任罄搂在怀中道:“别弄了,回去再换衣服便是。阳明与七毓怎样?”

    “都还好。就是那阳明不说话。但大人说什么他都懂,平常亦不哭闹。这却如何是好?”一提到那不愿意说话的儿子,任罄却是忧心仲仲。她一来担心自家儿子会有何事,二来更是担心自家相公怨自己照顾不周。

    “无妨,”王九随手拉着任罄在小山城上坐下道,“你以为那老祖、宋远侨来我家干嘛?却还不是看上了我们的儿子。一僧、一道,还有那个老廖,却是儒,那僧、道、儒齐聚,却是有的好看了。”

    “那却如何是好?他们会不会打起来?”关心则乱,事关自己的儿子,母子连心,这任罄却有些慌乱了。

    “无妨,顺其自然便是。”王九却是丝毫不在意。

    自家相公的两个“无妨”,让任罄顿时心安。她不管自己风尘仆仆,却将自己满是灰尘的头轻倚于王九肩上,二人坐在小山坡上,静看远处渐次被夜色笼罩下的河内……

    任罄发丝随风轻掠王九的脸庞,痒痒的,略带风尘之味又有任罄独有的体味……却让王九很是惬意。

    “嗯。娘子,刚才抱了你,你的手感挺不错的。”王九笑道。

    “嗯。”任罄赶路赶了一日一夜,待见到自家相公,心却是放下,而倦意却又是向她袭来。

    “你较之前丰硕了许多……”王九话未落,嘴里便发出如狼般的嚎叫,实在是因为任罄却是直接掐了王九腰间的一团肉,直接扭成麻花状!

    一侧待命的小六子吓了一跳,马上抽出刀欲上前。

    未曾想到他的一名四十余岁的手下却拦住他道:“六子,人家两口子的情趣,你却去凑啥热闹?”

    “那头儿的叫声咋那么凄惨?”

    “以头儿的身手,现在又有谁能伤得了他?并且那里只有他们二人……”

    “这也是噢……”

    当明月当空之时,月光洒于还剑湖上,微风轻袭,波光粼粼。

    明月酣如今正是生意最好之时,客来客往,人声鼎沸。

    但明月酣最高的那?第三层处,灯火柔和,静谧异常。

    王九携任罄在夜色中踏入河内,来至明月酣。任罄第一件事便是去沐浴更衣。而这王九不时揉着腰间那块被任罄扭成麻花状的肉,仍在倒吸一口凉气:这小蹄子的手若无骨,乍会有那么大劲……

    当楼下将饭菜端至书房门口时,王九刚放下案头上张辅发来的一份欲将都督黄中擒拿的将令,他叹了口气,提笔在张辅已签字画押的旁,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印鉴……

    这张辅大军的先锋已至多邦城,不日便会开拔至乂安前线,与沐晟的大军汇合。

    而这欲拿下都督黄中的将令,未发至沐晟大军处,却先发至自己此处,却显出张辅此举实在是思虑周全至极!

    张辅又率军南征,而他却不紧不慢。

    王九与他一起北伐,而王九在三月前便已至交阯,连南京城都未踏入,便转道交阯。

    这却是永乐帝朱棣的命令。在朱棣看来,对王九却是没有什么好吝惜的,该用便往死里用,根本不必跟这家伙客气!

    临行前,这张辅很不客气地拉住了王九道:“我说九哥儿,那交阯的情况,你比我熟悉。若此番不得,你可小心点哈,我们二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陛下谁都不会放过……”不待王九回话,便扬长而去。

    直气得王九差点吐血……

    王九当然明白永乐帝朱棣的担心,他需要了解交阯的具体情况,以便作出全盘的判断;更为重要的是如今安南王嗣陈天平仍在,朱棣需要王九的牵线搭桥,以破交阯之局……

    而张辅想了解的却是如今沐晟所率军中的情况。张辅曾与沐晟并肩作战,对沐晟有一定了解,沐晟此人有勇有谋,但却是输在心太慈。张辅最为担心的正是沐晟镇不住他之前所留下的骄兵悍将!

    而王九综合了各方情况后,正恰恰印证了此事:以都督黄中为首,令沐晟的军令大打折扣!

    这是张辅所绝不能容忍的。

    当王九签名用印之后,忽然背后轻缓的脚步,伴随着一阵女子独有的清香而来……

    “相公,还不去沐浴?”带着特有江南女子嗔声的任罄道。

    王九实在有些头疼,揉了揉太阳穴,将手中的张辅的将令递予任罄,道:“刚处理了张辅将军交来的将令,这张辅发来的将令,却邀我一起来处理。”

    任罄顺手接了,翻开一看,一目十行,转瞬看毕,惊道:“欲拿下都督黄中?这如何使得?”任罄很是清楚,当初在多邦城之战中,她与自家相公自内而外,而这都督黄中却是率敢死队自外而内,一并拿下了东门……

    “这一年多以来,沐晟主持战局不利,这都督黄中对军令阳奉阴为,导致大明军队进展不利,损兵折将。如若我是张辅,亦要拿其问罪!但签下此令,我内心亦不好受啊……”王九接过任罄递回自己的将令道。

    “那张辅为何要你一起汇签此令呢?”任罄不解地问道。

    “这便是他的高明之处了,一来是表示尊重予我,二来拿下黄中,却是对大明军中、陛下都有所交待,且由我们二人一起担待。”王九道。

    “那这张辅可真是……”任罄本想说“狡诈”,但话到嘴边却未说出口。

    王九却未在意地道:“陛下要我们二人一起至此,原本便是事事都需二人一起担待。临走之时,那张辅便道我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如今这张辅欲拿下都督黄中祭旗,他心内何尝好受。我便与他一起担待罢……”

    任罄叹了口气,未再说话。

    “楼下拿来饭食,你且吃罢。吃罢早些休息,你已累了……”

    任罄点了点头。

    待得王九整理妥当返回书房时,却发现这任罄如同一个肉球一般蜷缩在自己的太师椅上,已然睡着了……

第325章 三下西洋·占城、暹罗之行

    且将镜头再次转向郑和的船队。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归国仅三个月的郑和船队再次踏上第三次出使西洋的航程。十二月,郑和统领大型宝船四十八艘、其他船只一百余艘及官兵近三万人,自福建五虎门扬帆远航,再次前往西洋各国。

    三下西洋访问的主要国家与地区早已确定: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锡兰山、南浡里、甘巴里、柯枝、小葛兰等国。

    应该说,如今的郑和船队每次启航均带着国家意志与明月楼集结了众多商人的赚取利润的意愿而行。

    江浙的丝绸商、全国各地的茶商、以江西景德镇为首的瓷器商加足马力生产各类商品,运送至在郑和启航、停靠的各处码头。这数年以来,各处郑和启航、停靠的码头处慢慢汇聚了大量的人流,搬运、打包、餐饮、住宿等应运而生,却是造就了一片畸形的繁荣景象……

    这些码头平素人流不多,仅有维护、修整船舶的工匠及家眷等,平素人流并不大。但如今每隔一年多,便会有商家慢慢将商品送至各处码头,而人流便慢慢开始集中。待得郑和船队离去后,这些地方又开始如往常一般。早些日子的繁华如同恍然一梦,又终结于郑和船队的离去,如梦醒一般……

    郑和船队如前两次下西洋一般,船队的首站仍是占城国的新州港(今越南中南部平定省的归仁港)。

    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永乐帝朱棣下令出兵征讨安南黎氏政权。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大明军占领安南全境。八月,大明帝国改安南为“交阯”,设立“交阯布政使司”,设置三司管理交阯地区。

    在明军讨伐安南的同时,占城军队也乘机北伐,收复大片原来被安南侵占的土地。大明出兵灭亡安南,为占城消除北方最大的侵略威胁,并帮助它恢复了大片失地,占城全国上下对大明王朝充满感激之情。

    当郑和庞大的船队抵达新州港时,占城国王与欢迎人群早已等候在码头。

    当占城国王得知宝船队即将抵达新州港,便乘着大象前来迎接。占城国王的肤色很深,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着锦花手巾,手脚佩戴金镯子,脚穿玳瑁壳鞋子,腰系八宝方带。其端坐于大象背上,远远望去,如同金刚一般。

    其前后是由五百名士兵组成的仪仗队,有人执枪,有人擂鼓,有人吹着椰壳筒……场面甚是壮观。

    仪仗队后,便是乘着马跟随国王出迎的大臣。

    身着锦衣华服的郑和率领部下上岸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便是宣读永乐帝予占城国王的诏书,并奉上皇帝赏赐的各色物品。

    此时,占城国王自大象背上下来,跪行至使团面前,匍匐在地,恭听郑和宣读诏书,并对皇帝的赏赐表示感谢,又将准备的贡品一一呈现。

    为迎接郑和的来访,占城国王在王宫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款待中国船队官兵。

    占城人酿酒,习惯先将适量的米和药丸密封在瓮中,直待醇香米酒酿成。

    饮酒时,宾主围坐在酒瓮旁,以一根三四尺长的小竹管插入瓮中,依次以竹管吸饮酒水,吸干后加入适量的水,直至没有酒味方且停下。若仍有酒味,便将酒瓮封存起来留待日后饮用。

    占城国王不仅爱好美酒歌舞,而且喜欢美女侍酒伴舞。

    在招待郑和使团的宴会之上,宾主围着酒瓮开怀畅饮,共叙友情,占城王宫美女在管乐丝竹声中轻歌曼舞,为酒宴带来欢乐喜庆的气氛。

    于占城,郑和与占城国王及官员会谈,希望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占城之间的经贸活动。

    来自交阯郡的锦衣卫早已在西贡、藩切两处建立明月酣,生意做得不亦乐乎。

    占城销往大明的物品主要有大象、象牙、犀角、孔雀、孔雀尾、桔皮、抹身香、龙脑、熏衣香、金银香、奇南香(沉香)、土降香、檀香、花梨木、鸟木、苏木、花滕香、红印花布、油红绵布、白绵布、鸟棉布、杂色缦、蕃花手巾、兜罗绵被等。

    而其中以香料为占城对外贸易最为重要的特产,奇南香(沉香)尤为珍贵,其价运回至大明,价比金银。

    于占城,郑和约见了明月酣驻派至占城的头目----千户彭德庆,同时亦是占城官厂的头头。郑和了解了占城与东南亚各国经贸往来的情况。

    如今这彭德庆在占城混得风声水起,在与各国贸易中赚得盘钵满贯,这数年之间利润直至千万两银子……郑和闻之大喜,对彭德庆等驻扎于此的明月酣、官厂等人予以奖励,并让船队予占城官厂留下更多货物,以便于他们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离开占城之后,船队顺风航行七昼夜抵达暹罗(泰国)。

    此次再访暹罗,郑和除了护送暹罗使节归国外,尚有另一目的,就是敦促暹罗国王昭?群膺哆罗谛剌协助大明遣返畏罪潜逃至暹罗的光犯何八观等人。

    何八观,永乐年间于国内犯事,大明发布全国通缉令,国内无处容身,秘密潜逃海外,并在南洋某地纠集了一伙人,屯聚海岛,成为海外与大明王朝作对的敌对势力之一。但因郑和下西洋,海岛亦无法安身,便辗转流窜到暹罗国。

    王九所属锦衣卫却是何等了得,在贸易往来之中,竟探得何八观等人自盘踞的海岛潜入暹罗。

    原本在永乐七年十月初一,暹罗派使臣前来朝贡时,永乐帝朱棣便就让他回去转告暹罗国王昭禄群膺,让他将何八观等人遣返中国。但直到十二月份暹罗都一直没有动静,因此郑和不得不再次来到暹罗。

    何八观这件事,原本与暹罗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是暹罗始终想籍此获取一些利益,方才一再拖延。郑和来到暹罗后,经过一番交涉,暹罗国王承诺一定予以协助尽快将何八观等人抓捕遣返中国!

    次年,暹罗再次朝贡之时,终将何八观等人抓获,派特使将他们押送遣返大明。大明厚赐暹罗使节,以示奖励。

    大明建国之初,由于政治斗争、犯罪等,许多人逃亡至海外进行反朝廷活动,既破坏大明统治,亦对大明声誉产生消极影响。此次永乐帝通过追捕何八观等人的行动,表明大明追捕海外逃犯之决心,一方面对国内试图逃亡海外之的的震慑,另一方面亦告诫海外各国不可收留中国逃亡之人!

    此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随后多年,直至万历年间,都有逃亡海外之人被遣返的例子。

第326章 香料之路

    离开暹罗后,郑和船队赴满剌加访问,并在满剌加主持了国王拜里米苏剌的封王典礼。

    郑和一下西洋之时,满剌加由酋长拜里米苏剌掌管,不久明朝廷赐拜里米苏剌为满剌加国王颁给诰敕与王印,并以满剌加国西山为镇国之山。永乐帝朱棣亲自撰写了《镇国山碑铭》,派人勒石立碑于满剌加国。

    然而不久,暹罗国王悍然派兵入侵满剌加,将明朝廷赐予拜里米苏剌的国王印诰和镇国之山碑一起掳走,并强迫满剌加每年向其纳贡。为此,郑和在二下西洋时亲赴暹罗与其国王昭?群膺哆罗谛剌进行交涉,谴责其霸道行径,迫使其改正错误。

    满剌加既然臣服于中国,那大明帝国就有义务保护它作为藩属国的国家地位。同时满剌加作为郑和船队下西洋的贸易基地,大明帝国亦有必要采取措施保障它的安全。因此,当郑和三下西洋来到满剌加后,再次代表大明朝廷敕封拜里米苏剌为满剌加国王,并举行了隆重的封王典礼。

    典礼当日,装饰一新的满剌加王宫内,彩旗招展,鼓乐喧天,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年轻的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郑和宣读完敕封他为满剌加国王的诏书后,自郑和手中接下永乐帝朱棣赐予他的两枚银印、一顶王冠、二条金镶玉带豚四套蟒袍。

    封王典礼后,郑和与拜里米苏剌又一起来到满剌加西山脚下,进行敕封满剌加国镇国之山的仪式,在西山脚下坚立起高大的满剌加国镇国山碑。

    郑和此次对满剌加的访问,通过封王、封山等一系列活动,向海内外各国显示了大明非常重视与满剌加的关系,提升了满剌加在东南亚各国中的地位。自此,满剌加国在明朝廷的支持下取得了与暹罗国平等的政治地位,暹罗再也不敢轻易侵扰满剌加,原本满剌加每年要向暹罗进贡四十两黄金亦予取消。

    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为表示对大明朝廷的感谢,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带领妻子与臣下五百余人来到中国访问。

    两个多月访问期间,永乐帝朱棣多次设宴款待满剌加使团。

    朝廷还让礼部为拜里米苏剌国王特制了两件用金丝绣成的玉带龙衣、一件绣有麒麟的绸缎衣服,还有各种金银器皿、帐幔被褥等生活用品,使团其他成员在收获赏赐。

    九月,拜里米苏剌告别归国时,永乐帝朱棣又为满剌加使团举行了盛大的欢送宴会,再次大量赏赐,仅国王拜里米苏剌一人便得到鞍马两匹、黄金百两、白银五百两、钞四十万贯、铜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六百匹、绢一千匹等。使团其他成员亦均有赏赐。

    为帮且满剌加士兵守疆卫土,大明朝廷还赐予满剌加部分海船,让其归国后用于海上防御。

    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是继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之后,第二位率领使团来访问的西洋国王。

    获取西洋各国的香料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目的之一,因而有人将郑和下西洋之路称为“香料之路”。香料在中国史书上通称“香药”,为中国历史上长期自海外输入的商品,主要包括各种香料、调味品、颜料、药材等。香药为中国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中的重要物品,以此彰显主人的富贵荣华或文雅清高。

    郑和下西洋时期,西洋各国社会交换尚不发达,多习惯以货易货,故多以土产香料作为与下西洋船队易货的物品,郑和下西洋贸易采办的商货中,香料为其主要商品之一。

    在满剌加附近海域,分布着由十座礁石与小岛屿组成的群岛,统称“九洲山”(今马来西亚森美兰群岛)。

    九洲山四面环海,风景秀丽,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以出产沉香、黄熟香等香木而闻名于世。

    满剌加的官厂,长期驻扎着大明军士及王九所派遣的锦衣卫等人员,他们长期在九洲山采集、囤积香料,待有来自大明的船只及下西洋的船队来时,便将采集、囤积的香料搬至船上,销往国内。

    此次三下西洋至满剌加,郑和更是遣官兵入九洲山采香。

    沉香、黄熟香等香料实际上是沉香树与黄熟香树的树脂。沉香就是将沉香树砍断,堆积数年,直至外围腐烂,仅存树心,其香清远,放入水中,竟可下沉,故曰“沉香”。黄熟香,就是砍其树木,流出的色黄而成熟的树脂。

    郑和此次派官兵进山采香,竟意外采得一株长八至九丈、直径达八至九尺的特大香树,黑花细纹,香味清远,实属罕见。如此巨大的香树,当众官兵运出深山时,如蛟龙走,虎兔奔,岛上土著见之,个个瞠目结舌,惊叹不已……

    此次郑和派官兵入九洲山群岛采香,为便于采香官兵与当地土著交流,取得他们的协助,郑和特派费信随行翻译。因而费信在其后的《星槎胜览》中对此次下西洋官兵入九洲山采香一事,作了真实的记录:

    “九洲山色秀,远见郁苍苍。

    四面皆环海,满枝都是香。

    树高承雨露,岁久表祯祥。

    采伐劳天使,回朝献帝王。”

    九洲山之外,官兵还在占城、暹罗、爪哇、旧港等地采集伽蓝香、降真香、檀香、黄速香、罗褐速香等各类植物香料。

    不仅植物香料,船队及各处官厂还在西洋各国采购动物香料。

    印度洋海域是龙涎香最大的来源,由苏门达剌向西航行一昼夜,便进入印度洋南浡里海域,其附近朋一岛屿,名曰“龙涎屿”。它以出产龙涎香而闻名。

    每年春季,成群结队的抹香鲸来到龙涎屿海域繁殖、交配,波涛滚滚的海面上会出现它们排出的“涎沫”。

    这时,附近岛屿的渔民便会冒着生命危险驾驶独木舟,乘着海浪采集涎沫。涎沫最初似脂胶,黑黄色,有股难闻的鱼腥味……

    但这便是龙涎香!

第327章 龙涎香·遇阻

    世界上最早发现龙涎香的国家便是中国。

    中国古人所谓龙涎香的“龙”其实就是抹香鲸,他们认为的“涎沫”为“龙的唾液”。雄性的抹香鲸大的体长约七、八丈,雌性的抹香鲸体型较小,不分泌唾液,所以以雄性抹香鲸是龙涎香的唯一来源。

    雄性抹香鲸食量巨大,常把巨大的乌贼等鱼类一口吞下,不易消化的乌贼等食物逐渐在小肠内形成一种黏黏的深色物体,排出体处,呈胶块状。有人为获取龙涎香,甚至不惜杀死抹香鲸取得其腹中的龙涎香,但自肠道中直接取出的龙涎香暂时无任何价值,它必须在海中浸泡数十年。

    因为龙涎香比水轻,不会下沉。龙涎香漂于海面上,经过数十年,甚至经过上百年的海水的浸泡。海中的龙涎香起初为浅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渐渐地变淡,呈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的不透明蜡状胶块。风干后,焚之可散发出持久的香气,此时的龙涎香清香四溢……

    价值最高的龙涎香为白色,最低的为褐色,因为褐色仅在海水中浸泡十余年,其内杂质尚未散除。

    龙涎香有多种药用价值,具有理气活血、化痰平喘、行气散结、利水通淋等疗效。

    抹香鲸生活于世界各大洋中,主要活动在热带与温带海域。苏门达剌因为地近龙涎屿,成为当时龙涎香的主要产地之一。此外,印度洋的溜山(今马尔代夫)、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东南端阿曼佐法尔)、天方(今沙特麦加一带)等地也有龙涎香。

    渔民自海上捞得龙涎香后,郑和船队、长驻于苏门达剌的官厂人员或以金银购买,或以货物换取。

    除采购香料外,官兵还采购各国珍贵的土特产。满剌加是燕窝的王国。据当地人传说,郑和船队的船员是首先冒险品尝燕窝之人。一次,郑和船队在海上遇到大风暴,被迫停泊于附近一个荒岛躲避,食物紧缺。官兵无意中发现了悬崖峭壁上的燕窝。

    郑和命船员们采摘下来,洗净后以清水炖煮,聊以充饥。数日后,船员官兵个个脸色红润,中气十足,郑和十分惊奇,无意之举竟然发现了燕窝的特殊功效。于是郑和又采集了一些燕窝,归国后献予永乐帝。

    朱棣品偿后,十分喜欢。自此后,燕窝逐渐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滋补养颜食品,达官显贵毕喜食用燕窝以保养身体,燕窝亦成为东南亚一些国家来华朝贡的重要特产。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为郑和船队三下西洋时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

    永乐三年(1405年),一群来自中国的佛教徒至锡兰山寺佛牙前献香,其间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的虐待与侮辱,在海外广大佛教徒中严重损害了中国威信。郑和一下西洋至锡兰山时,便发现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不敬佛祖、结怨邻国、暴虐凶残。郑和诚心规劝,亚烈苦奈儿不听从劝告,反而欲加害郑和船队。

    二下西洋时,郑和至锡兰山寺布施时,再次劝说亚烈苦奈儿皈依佛教,与邻国友好相处,改邪归正。但亚烈苦奈儿置若罔闻,继续作恶,为害一方。

    三下西洋,郑和船队自满剌加出发,经过阿鲁、苏门达剌、南浡里,然后分两支:一支向加异勒、阿拨巴丹和甘巴里;另一只由郑和率领向小葛兰、柯枝、古里进发。

    永乐八年(1410年)春,郑和船队三下西洋途中,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派人邀请郑和船队顺道访问锡兰山王国。郑和以为亚烈苦奈儿迷途之返,甚是高兴,愉快地接受了邀请,率领船队抵达锡兰山别罗里港。

    未曾想到,就在郑和率三千官兵来至锡兰山王宫后,亚烈苦奈儿却避而不见,反而让儿子出面向郑和索要大量金银财物。这种无理要求遭到郑和严词拒绝。

    原来,这亚烈苦奈儿早已探知郑和宝船上有大量金银财宝,早已垂涎三尺,便假惺惺地邀请郑和船队到锡兰山,企图乘机抢夺财宝。

    锡兰山国,古称“狮子国”,亦称僧伽罗国。国内气候极热,不分春夏秋冬,草木繁盛,禽兽众多。而这国王亚烈苦奈儿强横不羁,爱好亦是与众不同:其爱好豢养猛兽。只得空闲,他便以驯狮为乐,百姓若有得罪之处,便捉来投入狮虎豹群中,任其撕裂为食,惨不忍睹,而百姓敢怒不敢言。

    郑和第一次至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热情欢迎,便邀郑和参观其狮虎豹象群……郑和见之,表面平静,但内心惊诧不已。而第二日,国王亚烈苦奈儿又来热情邀郑和观狮斗,郑和心内一抹疑云,暗中派锦衣卫密探查探。果不其然,密探回报,这亚烈苦奈儿兽性难改,想乘郑和观狮斗之时,唆使咬死郑和,以达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

    郑和识破这一阴谋,连夜逃至船上,提前离开锡兰山海域……

    二下西洋之时,郑和至锡兰山寺,却是捐了大批金银财物,所以亚烈苦奈儿放过了这郑和船队。直至此次三下西洋,而此次郑和船队并未计划前来锡兰山国访问。但那亚烈苦奈儿却惦记上了这郑和宝船上的财物,于是他便假惺惺地邀请郑和船队来锡兰山访问……

    郑和船队抵达锡兰山别罗里港。郑和率三千人来至锡兰山王宫外,但亚烈苦奈儿避而不见,反而令其子索要大量金银财物。此刻郑和终于明白这亚烈苦奈儿未安何好心!

    郑和马上醒觉,即刻命全军后撤,同时手一招,一黑衣人便拱手上前,静默如山。

    这正是锦衣卫睚眦的人员。旧港宣慰司、交阯郡、苏门达剌、满剌加、暹罗等处官厂,锦衣卫人员无处不在。而睚眦正是锦衣卫中的佼佼者,专事武力、侦查等事宜。

    三下西洋,郑和船队中更是配备了睚眦百人。要知道,在王九统率的锦衣中,睚眦方且不超五百人,而船队中,便配备了百人的睚眦!

    郑和命道:“你们等人查探如今锡兰国到底情况如何,那亚烈苦奈儿到底葫芦里卖什么药!”

    那黑衣睚眦面无表情,一言不发,拱手而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915/ 第一时间欣赏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作者:曾灵所写的《唐诗剑诀》为转载作品,唐诗剑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诗剑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诗剑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诗剑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诗剑诀介绍: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一首诗,代表一种意境,一种剑诀。这是明启王朝洪武年间,新科武状元王泊自唐家王朝诗中所悟,既而成为一代剑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众门派集结前来寻衅,继而导演了一起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王泊剑气纵横,所向披靡,手刃数十人;但众人执其妻与子相挟,王泊自尽而亡。十数年后,当年挟迫王泊之人接二连三暴毙,唐诗剑诀重出江湖……唐诗剑诀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诗剑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诗剑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