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武侠修真唐诗剑诀TXT下载唐诗剑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诗剑诀全文阅读

作者:曾灵     唐诗剑诀txt下载     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43章 黎利的想法

    这黎利确实是接到王九的知会前来军营。

    自从明月酣在安南扎根之时,如今在南京的指挥佥事陈侍郎便开始与安南本地的豪绅发展关系,如交阯中部的阮氏家族阮景真,交阯中部的黎氏家族黎利。

    王九曾与黎利见过面,对黎利此人评价甚高;而黎利亦为如此,同时,这黎利对张辅为人甚是钦佩。

    当王九知会黎利前来时,这黎利得知急切赶来,且将如今叛军的部署等倾盘相告予张辅。

    王九在向张辅推荐黎利时,曾极力推崇黎利之为人。待得张辅见到黎利之时,这黎利谈吐之间,儒雅异常,思路清晰,对时局的判断亦是相当到位,对其亦心生好感。

    在黎利看来,这叛军陈季扩是秋后的蚂蚱,亦是长不了;并且这陈季扩,与那些匪类亦无区别,最后遭殃的仍是安南的百姓。同时,永乐帝朱棣曾授予陈季扩的交阯布政使之职,但这陈季扩仍不愿接受,这让黎利甚是失望……

    在黎利看来,若需为交阯百姓谋福祉,首先在于大明帝国应改变对对安南这块领土的定位。

    而大明帝国错误地将之视为传统意义上在乱世中短暂脱离中原统治后又收复的故土,而非一个已经脱离中华体系四百年之久,并独立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政体、文字乃至文化,比起内地更近似云贵的边陲之地。这一定位上的失误,最终导致经略安南时一系列的举措失当。

    所以大明帝国必须予如今的交阯相对独立的自主权!

    而将这交阯管理民生、政务的头头让予交阯,正是恰如其分。

    而大明帝国对交阯急剧的郡县化并未带来预想中的管理效能,反而可能忽视了本地土豪的利益。张辅收复安南时,共获得十五府(后调整为十七府),四十七州,二百零八县。永乐帝随后效仿内地省份在安南建立三司衙门在内的一整套官僚体系,实行完全的郡县化统治,并在当地实施科举,选拔和拉拢安南本地知识分子。

    平心而论,大明拉拢安南士人的努力算是成功的。

    在如今安南起义此起彼伏中,不少安南儒生出身的文官依然选择忠诚于大明。

    但如此庞大的官僚体系(交阯共设有衙门四百余个),所需的人手是当时的大明难以填充的。为此不得不大量选用两广等地原本不胜任的官员填补相应空缺,其结果就如巡按黄宗载所言“郡县官多两广、云南举贡,未历国学,遂授远方,牧民者不知抚字,理刑者不明律意,若俟九年黜陟,废弛益多”。

    即使如此,人手依然不够,不得不大量任用本地土官在县一级承担治安、行政职能。而这黎氏一族的族长黎利,身为蓝山地区数一数二的豪族,却仅能担任一个毫无地位可言的九品巡检!

    黎利的失望可想而知。

    安南的社会形态并非完全类同宋以后的中国,社会阶层的主体是寒门士人。安南依然有大量传统意义上的“土豪”存在,如黎利便是如此,这批人未能很好地融合进效仿内地的三司行政体系。

    而如今的王嗣陈天平已告诫过王九,并且王九亦深以为然。而拉拢黎利或者说向黎利示好,这正是王九所迈出的第一步。

    时至夜半,中军帐内,灯火通明。

    帐内侧旁,一个仿真的沙盘模型,两处悬崖峭壁,正中为蓝色的出海口,摆了密集的唯妙唯俏的密集小船……这便是如今神投海叛军的阵势。

    依黎利所言,如今叛军有大、中型船只共计四百余艘,而张辅军所有仅为千余艘小船,大、中型船只均无。假若在神投海与叛军开战,实在不利。军中将领对黎利所言将信将疑,正待王九率队前往查探的结果。

    当锦衣卫的那些能工巧匠将沙盘阵势依黎利所言,一字摆开时……这黎利看着精致的沙盘,实在是愣了半晌:这些王九所率的锦衣卫们实在是太过专业。而黎利用屁股便知晓,那此叛军如何是这些精锐的大明将士的对手,并且大明的火器更是独步天下!

    凭心而论,张辅相信黎利所言,并且这黎利所探知的情况,与如今锦衣卫所传的情况出入不大。黎利更言道,如今在交阯与哀牢(老挝)边境的爱子江附近,那陈季扩更是多方购买、收集了大量的战象,数量足有数千头之多……这与锦衣卫所掌握的情报相吻合。

    但张辅却是来不及思考得太远,如今这神投海一战应如何应对?假若这叛军四百余艘船只摆开阵势,若我们以小船突击,但那风向,幸好如今为季候风起,正是北风,可顺势突入……

    张辅正在思量着,突然有卫兵来报:“那王大人率队已归!”

    “快,快,让他滚进来……”张辅很不客气地喝道。

    要知道,今日下午,他方且与那王九方且在军营内上演一出“抓猴”的把戏。

    中军帐打开,凉风入内,三名黑衣人入内,伴随着一股腥燥的恶臭,直让人作呕……三人尽皆浑身**,正中一人,俊朗的年轻人,正是王九。

    张辅一吸鼻子,差点未将隔夜饭吐了出来。他一边掩鼻子,一边道:“王大人辛苦……快将你所探知的情况速速报来……你却是哪里来?咋身上如此恶臭……”

    “无妨。回来之时,恰好碰上叛军巡视,措不及防,却是躲入那敌军茅房。但未曾想却有二人要上茅房,未免打草惊蛇,只得跳入那茅坑……”王九无所畏地道,“刚回来时,已至那海中洗过,难不成还有味道?”

    一语既出,却让帐中那些人尽皆忍俊不已。

    “算了,你快将你所探知的情况尽快报上来。”张辅掩鼻而道。

    王九一侧目,却将目光放至那精致的沙盘之上,顺手一拂,那叛军船队便整齐地分列三队,随口道:“那叛军共约四百余艘大、中型船,因那神投海的出海口较窄,所以计划分为三列队来冲击我军的海口。”

    忽然王九眼睛一扫,便看到了身着儒袍、与众将格格不入的黎利,又道:“估计我所述的与这黎世兄告知各位的情况相差无几。我先将丑话晾在这,这黎世兄是我王九请来的,如若各位对这黎世兄不敬,休怪我王某人不客气!”说罢,这王九黑得发亮的眼眸将帐内的各将扫了一圈……

第344章 神投海之战

    大明将士是自信且骄傲的。

    张辅当晚便决定,大胆地以“小船突击”的方式、各船配以火器进行冲击。

    而这在黎利看起来,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但出乎黎利的意料,在场的大明将士无人有异议。而那浑身散发着浓郁“芬芳”的王九,自告奋勇,要打头阵,但此时的大明将领却个个争先恐后,争执不休……最后,这头阵的姿格却被都指挥方政抢去!

    王九正待争着什么,那张辅看着王九,掩着鼻子笑道:“你还呆在这干什么?你去洗洗睡吧!一身臭哄哄的。”

    王九笑笑,抬起袖子,闻了闻,这味道着实难闻了些,便拱手携黎利离去。

    在离开帐内之时,帐内各将领齐刷刷拱手让路予王九及两名随从,而在正中的张辅将军亦起身相送道:“王大人,明日之战,您在此地休息即可。”

    待出得帐外,那黎利冲着王九道:“王大人,实在感激您的提携之恩。”

    王九笑道:“无妨。自此之后,这交阯之局,还真是要您尽心方可。”

    “理所应当。待这交阯局势稳定后,在下必尽所能,”黎利道,“但明日之战,胜负尚且未知。况且据我所知,这帮叛军在交阯与哀牢(老挝)边境的爱子江,汇集了数千头的大象。”

    “嗯。与我们所知相同。以象兵的形式,并非首次。数年前的多邦城之战时,亦曾用过,当时我们便无惧,更何况如今。”王九笑道。

    黎利点点头又道:“适才那张辅将军要您先行离去……”

    话未说完,那王九便笑道:“以为我会发怒,是吗?”

    黎利点了点头。

    “他们是觉得我们锦衣卫出力已够,已帮他们大忙,剿匪毕竟是他们的事情,我们锦衣卫不便再插手了。而我出面表态,也仅是表态而已。”王九笑道。

    “觉得身为大明之人,幸甚!”黎利叹道。确如他所言,今晚幸甚,他见到了一批热血之士,逆流而上,奋勇赴死……而这种热情,实在是感动了黎利。

    “你亦是大明之人,切记。假若以后有天,我们可携手周游这大明帝国,北至那‘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茫茫草原,或可随我那义兄郑和,西至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你便可明白,此刻我们所面对的叛军,实在不足一提!”王九笑道。

    黎利未再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次日清晨,张辅率都指挥方政等出击。

    战鼓响起,万余名明军分别踏上了千余艘小船。

    叛军战船,正如王九所探知,四百余艘分列为三队,出神投海外迎战。季候风正向北刮,这对明军有利。

    此战相持良久,最终叛军不敌,仓惶而逃……

    据史书记载:“明军乘北风冲其中坚,奋勇直前,与之联舟,刀槊竟进,火器迅发。叛军力战不支,掉头而逃。明军紧追不舍,相与勾联,激战良久,大败之。斩杀甚众,生擒诩卫大将军陈磊等将校七十五人及士卒千余人……”

    史书自然未曾记载,此次大明军士伤亡多少。

    大战结束,神投海海面,“樯橹灰飞烟灭……”,海面上狼藉一片,目之所及,暗红色的尸首为大明将士,叛军大多无统一制式的服装,各色均有,以灰蓝为主。

    而活着的大明军士大多带着伤,神色黯然地清理着战场。

    黎利自发地组织人员协助清理战场、救治伤兵……

    但那黎利见到齐整划一、整洁得一塌糊涂的伤兵营,着实嘴巴可以塞得进数个鸭蛋:这还是伤兵营吗?

    “黎兄,可有指教?”正在诧异之间的黎利忽然听到一声悦耳的声音传来,正眼一看,却见伤兵营口一名俊朗的年轻人露出雪白的牙齿,正冲他笑道。

    这正是王九。

    当他看到一位位哀嚎着的伤兵或搀或抬入这伤兵营后,王九随眼一瞥,便在那伤兵身上,伸出修长的手指,在伤兵身上指指点点,那伤兵尽皆情绪稳定地踏入了伤兵营。

    随之便有数名粗壮的妇人便架着伤兵,去清洁伤口……

    “这伤兵营还有妇人?”黎利更是诧异非常。

    “你以为呢?”王九问道。谈话间,黎利便见王九却是在一位伤兵的胳膊之上轻点数下,那伤口不断涌出的鲜血瞬间止住。

    “你这是……”黎利道。

    “止血,止痛,然后再由人送入处理、清洁伤口,缝线、包扎。如何?”王九一边说道,手下却未停止。

    “此次伤亡如何?”黎利问道。

    王九叹了口气道:“伤亡实在不少。一万余大明将士,当场折损一千余人,过半带伤。能来此处的,属伤势尚且不太重之人。”

    “为何你们会让女子入营?”黎利问道。

    “这却是我们王大人首创。按王大人对上头的说法,却是人手不足。但在我们看来,放些女子入来,实在不似那些粗手粗脚的大男人,那些伤兵实在对此欢迎得紧。”一旁的黑衣护卫忍不住插嘴道。

    而这王九却笑笑未曾言语。

    “假若你们需要,我这边可招募更多妇人过来。”黎利道。如今这交阯战乱频频,伤亡的尽皆为精壮男子,孤儿寡母实在不知多少。

    “那敢情好,”王九道,“稍后我便会与张辅将军协商,却想让黎兄担更大些担子,如今您这九品巡检,实在屈材了!”

    黎利摇了摇头道:“当官倒未曾想太多。却着实想为这交阯百姓做些事情。原来以为这叛军为义军,未曾想到这伙人与那此匪类却无区别,打家劫舍,无恶不作!”

    王九原本坐着,闻听此言后站起,拱手赞道:“黎兄有此言,在下实在钦佩。”

    “错了。王大人,”黎利道,“你们大军开拔,秋毫无犯,军纪严明,实在让人钦佩。再看你们后勤运作,这伤兵营,即便是我未曾受伤,也是真想来此一住。”

    “那不若以后这些事务均交由黎兄处理?”王九笑道。

    黎利连忙拱手道:“在下惶恐,怕是不成胜任。”

    “无妨,这些人会助你,”王九一指自己身边的数名侍卫道,“如今此处已平定,收拾残局后,会慢慢再行向西推进。而我这边尚有事处理,还需至河内,预计半年内,便可返回。”

    黎利看了看王九身旁的侍卫善意的笑容,便冲王九拱手道:“那恭敬不如从命……”

第345章 交阯的改变

    清化省峨山县神投海一战,叛军主力被打残,继续向西北撤退。

    张辅军稳打稳扎步步紧逼。

    黎利升官了,直接一个清化省知府、正四品的官帽子扣在他头上,却是让黎利喜不自禁。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一时间,这清化省所辖十余县、十余万户的民生,全压于其肩上。当然,张辅这大明军的后勤辎重亦全由黎利负责调配。

    黎利每日忙得屁股不着地,但其累、并快乐着……

    张辅待黎利甚好。

    大明将士很是骄傲,亦有部分人看不起黎利。但随着黎利工作入正轨,对大军进发、粮食调配甚是得当,这些大明将士慢慢地接受了这位勤快、做事风风火火,在安南土生土长的本地官吏。

    甚至有人还与黎利打趣道:“黎大人,听闻您有位待出阁的姑娘?您看看俺合不合适?待这仗一年半载地便会打完,俺到时叫您岳丈,您看中不?”

    黎利一时未曾反应过来道:“中……啊,你个混蛋……”说着拎着棍子便砸了过去……

    但黎利不生气,反而有些欣喜。与他打趣,恰是代表了这些人已经接受了他!

    黎利对大明帝国很是向往,而大明的文化更是让他艳羡不已。

    在这东南半岛的诸多小国家中,属安南最为繁荣,这却是因为四百余年前,安南便为从属于中国,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耕作方式,先进的文化输入,使安南在这东南半岛内鹤立鸡群!

    但在大明“郡县安南”,交趾郡设立之前,安南国李朝、陈朝却是崇佛的国度。

    四百余年前,宋室王朝末落,安南丁部领建立大瞿越之后自立。自立后的安南从地方政权上升为国家政权,制度典章并不完善,然而在建国之初就以佛教为国教,崇法敬僧。

    丁、黎短暂统治之后,李朝建立。李朝建立者李公蕴从小在交州六祖寺成长,高僧万行是其师父,在获取政权时得到僧侣支持。安南建国之初佛寺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僧侣精修佛学和符谶预言之术,参与当地政权更迭。所以在李公蕴夺权前,其师万行以佛教僧侣解释谶文,以符谶参与到黎李换代。

    故而李朝建立后李公蕴大建佛寺,并以万行为国师,以佛教为国教。当时李朝皇室无不以礼佛为上,就连帝王名字都与佛教有关,如李公蕴太子就名为李佛玛,李公蕴去世后,李佛玛即位为李太宗。

    在李朝时期,佛僧也为李朝统治造势,如献佛门祥瑞助稳固李朝统治,李朝统治者也因佛门祥瑞时常改元。崇佛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陈朝,陈朝时期曾有多位帝王退位礼佛。佛教对李陈影响深远,甚至在科举考试中都出现了包括佛义在内的三教考试。

    李朝和陈朝长期佛教势盛,最终使得安南长期属于崇佛的国家。

    但一切在大明踏平安南、“郡县安南”后,有了改变。

    大明帝国设立交趾省后,实行了一系列促进交阯文化教育措施,使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交阯得到更广传播,为交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永乐帝朱棣下令在交趾各府、州、县设立各级地方学校儒学,教化当地人为明朝所用。

    自永乐五年开始在交趾东关城开始设立儒学,数年之间交趾共设有十四所府儒学、三十四所州儒学、百余所县儒学。使得交趾八成以上的府设立了府儒学,七成的州设立了州儒学,七县设立了县儒学。短短数年间建立如此众多的府、州、县儒学,是安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直接推进了安南学校教育的普及,使得安南人识文儒士人数大为增加。

    这其中,明月酣居功至伟。

    增加儒学堂的同时,大明帝国这数年间一边选拔安南“土官子弟及民间俊秀充生员”至南京读书为地方培养儒学人才“擢为教官”,还派遣内地老有所成的人才到交趾充当学官任教,以复华风。

    大明对交趾实现内地化,所以为普及儒学,当时明朝内地大量书籍教材颁发给交趾各府、州、县儒学的师生学习。大越史记全书》曾载:永乐年间,明遣监生唐义,颁赐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为善阴骘》、《孝顺事实》等书于府州县儒学。另《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年间,交宣化、太原、镇蛮、奉化、清化、新安等府及所隶州县学校的师生贡方物,谢赐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为善阴骘》等书。

    同时,科举制度亦开始在交趾施行,举行和内地诸省一样的乡试,规定交趾乡试人数为十人,与云南相同。此外,明朝选拔优秀的安南各府州县儒生前往南京国子监学习。

    据《大越史记全书》曾载:“初,诸州县学,不拘入学年月浅深,择有学行者充岁贡,补国子监,府学每岁二名,州学二岁三名,县学岁一名。后改定府岁一名,州三岁二名,县二岁一名。”

    除了挑选贡生入内就学,永乐帝还选交趾土官、土人前往内地观摩学习天朝礼仪制度。土官考察了半个中国,沿途耳闻目睹了中国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礼仪制度,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文明的熏陶。

    如今,各地州府县的文庙以及祭祀山川、社稷等的场所,已开始慢慢建立,这些均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播儒家思想。如今交趾各府、州、县设立的祭祀风云、雷雨、社稷等坛场共达数百处之多,地方官员定期作春秋二祭,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城隍庙、旗纛庙等,春秋朔望,文武官僚行礼祭享。

    所有的一切,均让这如今的清化知府黎利,感受到大明帝国独有的魅力与脉动,而让其心神向往之。黎利曾与王九言道,假若持续若干年,这交阯郡必定改庭换貌,焕发勃勃生机……

第346章 皇家婚事·交阯弊政

    王九回至河内。

    实在是因为王嗣陈天平的动作。

    陈天平的交阯王为世袭,但其因潜逃之际,精神、身体各方受损而无子嗣。但这陈天平直接指认化名陈伺的王九为其陈氏的唯一继承人,并报至朝庭礼部备案。那这交阯王陈天平百年之后的传人便成了陈伺,也即是王九。

    但这王嗣陈天平上书向永乐帝朱棣,为陈伺求婚,对象竟然是永乐帝朱棣最小、最为疼爱的咸宁公主朱菁!一个偏居一隅、刚刚纳入大明帝国版图的交阯郡的王嗣竟然向大明帝国的皇室求亲?

    癞蛤蟆竟想吃天鹅肉!

    朝堂之上,众官员讥笑有之,嘲讽有之,但更多的却是不屑……

    但那礼部侍郎李至刚却有不同看法:“这交阯王陈天平,待其百年之后,由其指定陈氏一族的陈伺世袭其王位,如此一来,倒不至辱没公主,与礼亦合。”一言既出,不屑的声音瞬间少了许多……

    礼部侍郎李至刚话毕,又一人站了出来,这却是户部尚书,管理大明的钱袋子的夏原吉!

    只听他道:“我这里不谈婚配,我只谈交阯郡。交阯郡近七十万户、五百余万人,在永乐六年纳安南入我大明之时,便有一千三百六十万石粮食储备。除此之后,这交阯物产丰富。例如如今北京宫殿建造宫门所需的苏木檀香,这必须以苏木的树皮提取红色染料。这数年以来,单是交阯郡每年上贡七千五百两至二万五千两苏木檀香,虽然尚不可满足所需,但已解决大半!再相较云南,我们不用补贴它已是万幸!”

    “那依你所述的意思……”台上的永乐帝朱棣不动声色地问道。

    “假若这公主朱菁嫁过去,能换得交阯如此之多的上贡,实是非常划算。就是老臣已有二女已嫁,若是那王嗣看得上我的女儿……”夏原吉停顿了一下道,“老臣便是要拿刀子都逼她嫁过去!实在是如今迁都北京,而北京如今大兴土木,花费实在巨大!”

    一言既出,满堂大笑。

    唯独这夏原吉没笑。

    就连那永乐帝朱棣都难得地露出了笑颜。

    “那你是赞成喽!”永乐帝朱棣笑道。

    “自然,”夏原吉又停顿了一下,补充道,“陛下假若答应交阯郡的求婚,不妨问他们要多些聘礼,尤其是那些紫檀木。如今为臣每日睡觉都想着北京的宫殿所需的木料,那些东西实在稀缺……”

    一言既出,满堂笑声……

    那永乐帝朱棣更是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这夏原吉一本正经,依旧没笑。

    “此事暂且搁置,待联回宫后再作定夺。不过,那聘礼一事,倒是可以商榷!”永乐帝朱棣止笑后道。

    一言既出,满朝官员尽皆止口。

    可以商量聘礼?这莫不是皇帝真想将他最小、最为宠爱的公主朱菁嫁予那交阯的陈伺?

    这陈伺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得到永乐帝朱棣的首肯?

    而依那户部尚书夏原吉所言,这交阯物产却是相当丰富,莫不是自己之前太过小看了那南蛮之地?

    满朝文武尽皆疑窦顿生……

    但这些均不在化名“陈伺”的王九的考虑之中。此际的王九已自战场回至河内,在还剑湖畔,除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之外,亦开始上奏折,向永乐帝朱棣阐述如今交阯局势之困。

    四百余年前,宋室王朝末落,安南趁机独立。但凭心而论,如今交阯百姓对大明帝国的“郡县安南”倒不是非常反感,唯有些不习惯而已;但对原来的安南的世家不甚友好,却是影响如今交阯局势一大弊政。

    世家有势有钱,稍有不顺意,便扯旗拉起义军,并且响应者甚众。这亦是如今交阯局势不稳的重要原因。

    而交阯局势不稳的直接原因,更是因为驻军太少!

    安南这样一个幅员广阔、辖区复杂、人口众多的行政辖区,大明最开始设置了十一个卫所与两个独立千户,后增加为十二个卫和四个独立千户,可动员总兵力亦不过六万人,相对管辖的区域来说这点兵力实在是太少!

    与之对比,边陲之地的云南在洪武十五年最开始收归明土时,就设置了十个卫所与一个千户所,随后陆续设置起新的卫所与独立千户。

    不仅如此,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谋划将儿子岷王移镇到云南就藩,进一步带来了三个王府护卫。

    至洪武末年,云南共设置十三个卫所,二个指挥使司,十六个独立千户,三个王府护卫。除此之外,黔宁王沐英(即沐晟父亲)还自江南迁移民二十万,解决屯田及军属问题,而当时云南总人口亦不过八十万左右。而如今交阯郡人口达五百万之众!

    地理和人口环境相对接近的广东,设置了十二个卫,二十九个独立千户,虽然卫所数量相差不大,但广东有数量庞大的独立千户所,总人口不如安南的情况下,可动员的总兵力要比安南驻军多近一半。

    明军在安南驻军兵力稀少带来两个后果:首先,不得不大量使用安南本地土军完成屯田、基本的治安维持等工作,然而这些人在大明兵威正盛时不敢有什么异心,可一旦局势翻转,这些人必然是首鼠两端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大明在交趾的驻军是一次大败都承受不起的!

    事实上,永乐六年张辅调走并带走之前入交阯的二万精锐后,六万驻军能弹压五百万安南人达数年之久,已为一流军队的水准!

    在黎利与王九商议交阯的局势时,王九亦留意到驻军太少之事宜。

    与此同时,依王九看来,朝廷待交阯,更需要具有怀柔之政,设置驿道,修整港口,推广儒学,抚恤老幼等。大明待对云贵地区的统治更为“怀柔”,虽然对叛乱土司坚决镇压,但对恭顺大明的土官和土司,除了战时要求其协助作战外,并未强行征收贡物。

    正如户部尚书夏原吉而言,云贵地区的开支一直为朝廷支持而非本地征收!

    假若交耻效仿效仿云南沐氏经验,在安南留下一面旗帜,更是再好不过。而此旗帜,由如今的王嗣陈天平执掌最为恰当!

第347章 道破天机

    这段时间在河内的王九很忙。

    如今那王嗣陈天平终于站了出来,而王九则协助其处理政务。陈天平的旗帜终于扯了起来,而交阯的局势则随着张辅大军的推进、叛军的节节败退更为明朗起来。

    王嗣陈天平向大明帝国皇帝为自己的继承者求亲一事,已在交阯慢慢传开。陈天平并未刻意掩饰,但此举着实影响很大。于是不少交阯郡内的最先收到消息之世家开始登门求见。

    以往陈天平一般都是闭门谢客,谁知这段日子,陈天平竟然开始开门迎客……一时间,交阯王陈天平府上竟是宾客盈门。

    每次陈天平见客,必会将化名陈伺的王九推于台前,向众人介绍。

    “这便是我的侄儿陈伺……”

    “当初多邦城一战,便是他率队打开东门……”

    “如今交阯境内的‘明月酣’,便是以他为主事……”

    “……”

    你却甭说,这俊朗的王九与王嗣陈天平倒是有几分相似,并且那王九笑起来,露出雪白的牙齿,让人如沐春风,瞬间便博取了别人的好感。

    说起多邦城之战,“陈伺”之名却仅在军方内流传;但在交阯境内的“明月酣”之名实在是声名远播。

    当众人知晓这明月酣的主事竟然是一位年轻俊朗之人,顿时大生好感,溢美之词喷涌而出,让王九实在难以招架……

    明月酣在交阯境内,以河内还剑湖畔的店为总店,交阯境内十余家分店分布各地,以经销来自大明的瓷器、茶叶、丝绸等手工艺品为主,同时还收购交阯所产的各类名贵木材、香料,如紫檀木等输入大明……除此之外,明月酣更是以精致的布局、优雅的格调引领着交阯的宅院、商铺的修建。

    来自大明数百名的能工巧匠被明月酣接至交阯,原本匠人在大明的收入与地位不高,未曾想至交阯之后,不令倍受人尊敬,且收入翻了几番,这让那些匠人着实喜出望外……

    建宅、筑路、修桥……在这些辛劳的匠人们,交阯郡慢慢地开始变样;尤其是河内,在经过数年以来的发展之后,与大明的一些中等城镇相差无已。河内为交阯郡的郡守,引领着交阯的潮流。河内的改变,如同推动骨牌一般,带领着其余各州府的改变……

    “听说你现有两名夫人?”结束了一天的会客,王嗣陈天平问道。

    “嗯。还有一双儿女。”王九老实地回答。

    “我这王府实在是有些冷清,明日王府闭门谢客。不若你带那两位夫人、一双儿女来我这玩耍,给我看看?”陈天平道。

    “好。”王九点头道。

    这段日子,王九陪家人的时间多了许多。

    杜雪萌、任罄及七毓、阳明都住进了还剑湖畔的明月酣。宋远侨、老祖非常喜欢还剑湖畔的明月酣。于是每日里还剑湖畔,时常都有两个老人家与一位女童和男童嬉笑的身影……但那算上娘胎的岁数、已是五岁的王阳明仍不说话!

    今日王九回府较往日早了许多。

    当王九提出明日带一大家子去王府,那七毓开心得跳了起来……

    “去那王府?我也去会会那王嗣陈天平,据说这以前安南陈朝的国王,个个理佛、事佛,想来这陈天平亦有家学渊源。或许,这阳明说话的契机便在于此。”一旁的老祖插嘴道。

    “老祖,您确定?”任罄喜道。

    “或许吧……”老祖漫不经心地道。

    任罄冲着老祖撇了撇嘴。

    “我也去。”宋远侨道。

    “都去。”王九笑道。

    “觉得你们三人怪怪的,有啥都不说,”任罄有些恼了,怒道,“今晚不准你入房,你便自己在书房睡罢……”

    及至夜半,七毓早已睡熟。这杜雪萌心有不忍,想来书房看看自家相公,却发现王九书房内灯光仍亮着,再走前去,却听见房内任罄在声音:

    “……自家儿子一直不说话,你们明明知晓为何,但你们均不说……”

    “罄儿,非不说,实在是不能说。”王九耐心地解释道。

    “那儿子到底有没有事?”任罄怒道。

    “当然无事。或许明日见到那王嗣陈天平,便可明了……”

    “那还好……别碰我……嗯……”任罄怒火渐熄,但她的声音却有些异样。

    杜雪萌脸上有些发烧。

    “雪萌,你在外面?”王九的声音不大,但恰好杜雪萌听得到。

    “啊……杜姐姐在外面?”任罄的声音有些慌乱。

    “我进来了!”杜雪萌一咬牙,推开了房门……

    直至天明,杜雪萌与任罄方且云鬓散乱、慌乱回房。

    当王九一行人,三辆马车,沿着青石板路,“叽叽嘎嘎”地来到交阯王府门口,而此时瘦弱的交阯王陈天平早已携护卫守在门口等候王九一大家子的来临。

    陈天平在府门迎候,实在是因为王九得知这老祖与宋远侨亦要来,提前知会了陈天平。陈天平信佛,且造诣颇深;宋远侨为道教高人,估且作罢,但那老祖却是“老”字辈的佛教高人,这陈天平闻其欲来,便提前一盅茶的功夫守在门口相迎。

    王九笑咪咪地跳下马车,冲着陈天平行礼后,待得一大家子下了马车,两厢介绍。

    七毓与阳明灵巧地跳下了车,七毓与阳明冲着陈天平分别见礼。

    七毓与阳明颇似,二人的乌黑透亮的黑眼仁灵动异常,却与王九极为相似。二人向陈天平见礼,七毓很乖巧地称陈天平为“王爷”,但阳明却闭口不言。

    陈天平正纳闷,那任罄解释道:“我这儿子阳明,自幼出生至今,未吐一字,实在无法。”

    陈天平仔细端详着阳明,看着他虽幼小,但老成的面孔,忽有所感,笑道:“阳明,阳明,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一语既出,忽然晴空霹雳一声响,一个旱雷却将众人吓了一跳!

    平地起旱雷,实在是不知何意。

    唯独那两位老人家与王九好似早知如此,却无任何反应。

    任罄正想询问详情,那向边的王九却扯着任罄的衣袖,随着王嗣陈天平踏入了王府……

    任罄一直想向王九询问,未想到一侧的杜雪萌偷偷地在她耳边道:“何谓‘道破’,‘道破天机’便是!”

    任罄恍然大悟:儿子不说话,实在是因为他的名字“道破天机”……

第348章 四下西洋

    再将镜头转向郑和。

    衣锦还乡之后,郑和依依不舍告别故乡与亲人,前往西安。任性亦随行。

    西安,古又称“长安”,“长治久安”,为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历史上,西安为丝绸之路的.asxs.,亦为中国联系西亚的重要枢纽,此处有众多msl信徒,ysl文化氛围浓厚,许多通晓阿拉伯语言、文化的人才亦定居于此。

    经过一番寻访,郑和终于找到西安羊市大清净寺掌教哈三,随即聘请他出任第四次下西洋使团的通事(翻译)。哈三为西安著名的ysl大清净寺的掌教,对ysl语言、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

    不久,郑和又寻至马欢,由于他“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

    马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回教。

    马欢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在郑和使团中,作为通事、教谕,一身兼两职,既为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中华文化。

    其后,马欢数次随郑和下西洋,将下西洋时二十多个国家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记录成文,在景泰二年(1451年)串缀成《瀛涯胜览》一书。

    当然,此为后话。

    当郑和离开西安之时,任性辞别郑和,率一队睚眦,一路向北而行,踏入茫茫了草原。

    郑和则转向京城方向,沿路招揽人才,如医术高明之人、善于观测海洋气象的阴阳官以及航海技术人员随下西洋。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均以西亚古里国作为终点,船队活动区域主要局限于东南亚与南亚一带。

    经前三次下西洋活动,郑和船队已在东南亚与南亚沿海各国中树立了明朝的威望,恢复和发展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完全打通了航路,扫清了中国与西洋国家发展的障碍。

    郑和回京后,郑和与王景弘等人继续谋划四下西洋的规划,制定了远航忽鲁谟斯以远和把非洲东海岸各国作为四下西洋目标的安案,并得到永乐帝的批准。

    自四下西洋时志,郑和船队每次均以远航忽鲁谟斯以远的西洋国家和非洲东海岸作为目的地,探索未知海域,开辟新航路。

    由此,郑和下西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十五日,永乐帝朱棣正式向郑和船队下达了第四次下西洋谕旨。郑和随即率领部分船只自南京出发,顺江而下,与太仓刘家港的主力船队会合,然后启锚出航……

    此际,距三下西洋归来已一年有余。

    此次为第四次下西洋,共有宝船六十三艘,其他船舶四十余艘,官兵总计二万八千余人,为下西洋人数之最。此次远航郑和仍为主帅,王景弘作为正使太监担任副手,协助郑和协调指挥整个船队。

    随行将领有大明水师右卫流官指挥使唐敬,流官指挥佥事王衡,金吾卫左卫流官指挥使林子宣,龙江左卫没放弃官指挥佥事胡俊,宽河卫流官指挥同事哈只,锦衣卫千户温纯生、百户马贵、刘海、徐政、汪海,小旗张通等人。

    航行十余天后,船队抵达福建长乐,在此进行休整、补充物资。这次船队在长乐驻泊停留时间较长。随队回国的外国使节与随从利用驻泊机会,纷纷在当地选购福建物产与喜爱的商品。

    官兵进驻在长乐的十洋卫。

    十洋卫,又名十洋街,街如十字,故此命名;此街是长乐县城的主要街道。众所周知,下西洋船队均在此采办各类物资。随着下西洋官兵的到来,昔日安静的街道一下热闹起来,人烟辏集如市。

    长乐县境内有座登高山,又名南山、六平山,每年九九重阳节人们均在此登高。山上有座南山寺(又称“南山三峰塔寺”),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

    为了使驻泊此地的官兵有一个良好瞻仰天妃、祈保平安的场所,郑和奏准朝廷修葺了南山三峰塔寺,并在寺旁修建了一座天妃宫,郑和欣然为南山三峰塔寺题写了“三峰塔寺”的匾额。

    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趁着海上东北季风,船队由长乐五虎门出洋,开始了第四次访西洋的行程。

    此次郑和船队先后访问了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彭亨、苏门达剌、柯枝、南浡里、加异勒、古里、忽鲁谟斯、比剌、溜山(今马尔代夫)、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等国。

    郑和此次出访的重点是西亚与非洲东海岸诸国,顺道解决东南亚诸国的矛盾。

    当是时,东南亚的满剌加与爪哇两国间因旧港土地发生纠纷,旧港部分地区为爪哇所占据,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便假称奉大明王朝政府的命令,向爪哇索取这部分土地,双方矛盾尖锐。

    郑和先后至两国进行调解,一方面向爪哇国王都马板解释事情真相,让他不要听信满剌加的谎言,在时机不成熟时,爪哇可以不急着退还所侵占旧港部分领土;另一方面,谴责了满剌加国王假冒明朝名义向爪哇索地的不端行为。

    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自知理亏,表示认错悔改。

    对旧港地区,从维护南洋群岛的稳定出发,郑和确定仍由旧港宣慰使司管辖,避免大明、爪哇、满剌加三方间的矛盾冲突。

    处理完满剌加与爪哇两国领土纠纷后,船队继续向西南航行,顺风航行五昼夜,抵达苏门答剌国。

    船队在苏门达剌设有官厂,储存大量与西洋各国进行贸易的物资。王九所统领的锦衣卫早已将此地经营得风声水起……

    而这郑和每次出使西洋,均要经过苏门达剌。苏门答剌国也经常至大明朝贡,两国关系十分融洽。

    而此次下西洋,就在经过苏门达剌时,苏门达剌国却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争夺……

第349章 狂风巨浪自天涯

    苏门达剌的王位之争,实在有些狗血。

    苏门达剌西面有一小国,名为那孤儿(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实格里附近),其百姓脸上都刺有三尖青花纹,他们的国王被称为“花面王”。

    永乐五年(1407年),苏门达剌国王宰奴里阿必丁遣使赴华朝贡不久,那孤儿花面王发兵侵入苏门达剌。苏门达剌国王宰奴里阿必丁率兵迎战,激战之中,身中毒箭而死,其之尚小,不能替父报仇。宰奴里阿必丁妻子向国人誓言道:“无论是谁,只要有能力为夫王报仇、恢复失去领地者,我便下嫁其为妻,共同主持国事!”

    此时,苏门达剌一渔翁站出来道:“我能为你夫王报仇血恨!”

    不久,渔翁率苏门答剌余众成功打败那孤儿国,杀死花面王,将那孤儿人逐出国境,为国王报了一箭之仇。

    王妻践约,下嫁渔翁为妻,与渔翁共理国政,国人称渔翁为“老王”,先王之子尊他为“义义”。

    永乐七年(1409年),老王遣使来华朝贡,大明默认了其国王的地位。

    三年后,苏门达剌先王之子锁丹罕难阿必镇长大成人,便与部将合谋发动政变,弑杀了义父老王,夺回王位。

    老王虽然被杀,但其势力并没有完全被消灭,其子苏干剌率领余众和族人逃进山林,不时率兵骚扰并攻打锁丹罕难阿必镇,一心要为父报仇,并夺回王位。

    而夺回王位的锁丹罕难阿必镇为稳固王位、剪除苏干剌这一心腹大患,于永乐十年(1412年)九月遣使来到中国,向大明朝廷报告自己继任苏门达剌国王位的消息,请求大明正式封王,并赐予印诰,并助他平息苏干剌的叛乱。

    永乐帝朱棣接受了锁丹罕难阿必镇使节的请求,册封其为苏门达剌国王,赐予印诰,并命郑和在下西洋时,给予锁丹罕难阿必镇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当船队到达苏门达剌后,郑和会见了其国王,锁丹罕难阿必镇,代表大明朝廷对他进行了赐封,并赏赐了财物。锁丹罕难阿必镇十分欣喜,再次提出助他平定苏干剌叛乱的请求。

    接受三下西洋锡兰山之战的经验,郑和与锁丹罕难阿必镇商定在船队完成任务返航时再办助平定苏干剌。因为此时贸然行动,时间与军事力量必会消耗过多,从而影响后面的行程。

    锁丹罕难阿必镇感谢郑和作出的承诺,令下属全力为船队作好自苏门达剌远航的准备,并应郑和的要求,自国内挑选了一些熟悉南洋群岛各岛屿情况、通晓当地土语的人士,随同分船队巡航南洋群岛及其周边海域。

    第四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访问的国家与地区,较之前多出一倍,达到三十余个国家与地区,为此,郑和派出多支分船队前往不同的国家,分船队首领由随行副使太监担任,任务结束后约定在某一中转点会合。

    郑和船队访问苏门达剌后,船队一分为二:主力船队向西北航行,沿途访问锡兰山、小葛兰、柯枝、古里等国,最后到达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东口霍尔木兹海峡内的霍尔木兹岛);另一支分船队自苏门答剌进入印度洋后,继续朝西南方向航行,经锡兰山、溜山(今马尔代夫)等国,抵达非洲的木骨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郑和率领的主力船队自苏门达剌正西方向顺风航行三昼夜,抵达南浡里国。

    船队在南浡里短暂访问后,向西北航行半天,过帽山岛(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西北韦岛)进入印度洋海域。自帽山向东北航行三日,到翠兰山(又名翠兰屿,位于孟回拉国湾与安达曼海之间的大尼科巴岛,今属印度)。过翠兰山,船队再经鹦哥嘴山、佛堂山等地,便到达了锡兰山国的别罗里港口。

    船队自此泊船登岸,向北陆行近五十里,便又再次来到锡兰山国的王城。

    上次三下西洋之时的锡兰山之战,却是有千余名大明将士血洒异域……

    而今郑和重返锡兰山国,却是感慨万千。

    如今锡兰山国新任国王名为不剌葛麻巴忽剌查。新任国王不剌葛麻巴忽剌查是在大明朝廷支持下方且登上王位,故此他对郑和的到来十分重视,在王城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在王宫,郑和向不剌葛麻巴忽剌查赠送礼品,并转达永乐帝的问候。

    不剌葛麻巴忽剌查设宴款待,感谢大明朝廷对锡兰山国的帮助,并表示将派遣使节随船队赴华进贡。

    结束了锡兰山国的访问,郑和船队又顺访了小葛兰国、柯枝与古里国。

    古里国是南亚著名的国际商港,也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终点,并且此处船队设有官厂。

    当船队到达此处后,郑和会见了古里国王沙米的,双方互赠礼品。

    当国王沙米的了解到船队继续向西航行的计划后,表示愿意在各方面提供帮助。在古里国王的帮助之下,船队获得了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东海岸的各种航海资料,尤其是比较详细的航海记录、航海手册和航海图等,同时亦找到一些阿拉伯籍的船长与水手,自他们那里了解到更多的与西行相关的航海资料,从而最后确定了具体的西行方案。

    在古里,郑和派一位副使太监率一支分船队赴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东南端的阿曼佐法尔)、阿丹(今也门的亚丁)等地访问,而郑和与王景弘一道则率船队主力前往本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忽鲁谟斯。

    印度洋地处热带,气候炎热且变幻无常,有时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但转睛间便乌云翻滚,狂风暴雨,巨浪大作。

    在驶往忽鲁谟斯途中,一天,郑和船队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飓风。

    正在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与海面蔚蓝呈一色的海面上,突然乌云密布,昏天黑地,狂风雷电夹杂着暴雨与巨浪一起扑向船队……却正是“狂风巨浪自天涯”!

    却不知郑和如何应对,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第350章 忽鲁谟斯

    如今的大海,瞬间便成愤怒的海洋。

    海上乌云密布,昏天暗地,狂风雷电夹杂着暴雨与巨浪一起扑向船队。有的船只桅杆被风暴折断,有的船舱漏水,船体摇晃不停,根本无法站立行走,水手、士兵被颠簸的海浪掀得东倒西歪,呕吐不止。

    有些胆小的船员被吓和脸色煞白,浑身颤抖,不知如何是好……

    作为主使的郑和,海上风浪遇过不知多少,但如此恐怖的场景,亦是头一次经历,内心震憾与旁人一般。但作为船队主使,他肩负重任,却不能有丝毫慌乱。他镇定地下达一道道命令,指挥各船拼力掌稳船舵,抗击风浪。

    霎时间,帅船最高点上亮起一盏红色桅类,同时,帅船上的螺号与竹梆声此起彼伏,绵延不绝……

    而对黑暗风暴中闪烁不定的红色桅类,郑和灵机一动,命帅船上的水手士兵齐声高呼:“天妃娘娘显灵啦!天妃娘娘显灵啦……”

    帅船上的全体船员的呼声,由近及远,顿时传遍整个船队。一时间,整个船队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帅船上这盏红灯所吸引,一中苦难中看到救星的狂喜顿时在船队中弥漫……

    不少船员在甲板上向红灯跪拜……

    恍惚之中,有些船员说自己不但看到了神灯,还影影绰绰见了天妃。

    郑和抓住时机,向全船官兵喊道:“天妃娘娘显灵了,她写能帮助大家战胜风暴,大家尽快行动,抗击风暴,报签天妃娘的庇佑!”

    船员们顿时信心百倍,又跃身奋力抗击风暴……

    不久,风势渐弱,海浪小了,暴雨也渐渐停歇。

    与风暴博击得筋疲力尽的官兵们,散乱地坐在甲板之上。回想起刚才风暴突袭的险恶之境,大家向苍天再三

    叩首,感谢天妃娘娘救助之恩。

    郑和许愿,为报答天妃娘娘保佑船队脱离险境,回国后将得修天妃宫,永垂祀典。

    不顾疲倦,郑和指挥船队调整队形,传令各船检查被大浪卷入海中的失踪人员,给织搜救,尽量减少风暴造成的死伤,工匠们抓紧时间修补损坏的桅帆、船桨、舱室等。

    说来却也奇怪,此次风暴,造成的损失却不大,失踪十余人,各船损坏若干,无船只倾覆,却是大幸!

    实在是大明的制船造诣颇深,船只承受住飓风的考验!

    经过二十五天的昼夜航行,永乐十二年(1414年)年底,船队顺利抵达忽鲁谟斯。

    忽鲁谟斯是位于阿曼弯与波斯湾之间的一个岛国(即今日伊朗霍尔木兹海峡北侧的格什姆岛)。虽说它是霍尔木兹海峡中最大的岛屿,但亦仅相当于南京城的六分之一。此地气候干燥,一年四季雨水稀少,春天开化,秋季落叶,有霜无雪。

    忽鲁谟斯有座大山,山之四周分别出产四种颜色的特产:一面出产红色盐石,人们以铁锨开采盐块,使用时敲碎成粉末,或以盐石做成食物盛具,食物不加盐而有盐味;一面出产赤土,其色红若朱砂;一面出产白土,如石灰,可以用来粉刷墙壁;一面出产黄土,如姜黄之色。

    地方官府派人守护各处,有需求者须向官府购买,方能开采取用。

    忽鲁谟斯是印度洋进入波斯湾以及两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港口,地处海上交通要冲,东西方商船云集于此,是闻名遐迩的国际贸易产港,经济文化相当发达。

    当地居民多是信奉ysl教的回族人,他们皮肤白提,体格健壮,衣着整洁。因善于经产,民众生活都很富裕,富而好礼,乐善好施。

    当地瓜果、蔬菜十分丰富,出产的瓜果蔬菜有核桃、把聃果、松子、石榴、葡萄、桃子、花红、万年枣、西瓜、菜瓜、葱、韭、蒜、萝卜、甜瓜等。

    当地所产红色胡萝卜,大如莲藕,产量很高。甜瓜也很大,有的长达两尺。所产一种薄皮核桃,手捏即碎,食用方便。葡萄干也有多种,大小不一,有的如紫色枣干,有的如莲子,有的如白豆粒大小。把聃果很像核桃略尖长,色白,果仁味道胜过核桃肉。石榴大如碗口,花红大如拳头,味道香甜。

    万年枣也有三种:一种叫“垛沙布”,如人手拇指大小,核小,表面结着一层砂糖似的白霜,特别甜;第二种特别软,味道似人们常吃的杮饼软枣;第三种味道苦涩,当地人多用于喂养牲畜。

    因为土地贫瘠,农作物不多,居民食用的米、面等粮食多自市场上采购。集市上商口丰富,烧羊、烧鸡、烤肉、薄饼、哈喇撒等各种熟食应有尽有。许多家庭常不开伙,直接至市场购买熟食归家食用。人们的饮食习惯是喜以酥油拌煮而食。

    街市上有销售各种商品的店铺,唯独无酒馆,因为忽鲁谟斯严厉禁酒,凡违反者一律处死。

    忽鲁谟斯集市之上还售卖各色精美的珍珠、宝石等饰品。珍珠大若龙眼,重达一钱二、三分;宝石有红、青、黄的雅姑石,剌石(一种玫瑰色宝石),祖把碧(一种苍绿色宝石)、祖母绿(即绿宝石)、猫眼石、金钢钻等;此外还有珊瑚树、金铂珠、神珠等各色美玉与水晶器皿。

    忽鲁谟斯所生产的纺织品有十样锦剪绒花毯、各色梭服(即以鸟之羽毛加工而成的织物)、撤哈剌毡、氁罗、氁纱、番青工丝嵌手巾等,市场皆有售卖。

    市场上的驼、马、骡和牛羊亦不少。当地羊有四种,一种大尾绵羊,每只七、八十斤重,尾有一尺多宽,重达二十多斤,长长地搭于地上。一种狗尾羊,长得像山羊,拖着一条二尺长的尾巴。

    还有一种斗羊,高约三尺,前半截毛很长,后半个身子的毛被人个剪得很干净,脑袋长得像绵羊,弯弯的双角向前卷曲着,人们在其角上挂个小铁牌,一走动,小铁牌例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这种羊生性好斗,好事之人喂养此羊,专门用于斗羊,以此为游戏赌博,如中国斗鸡、斗蛐蛐一般。

    还有一种九尾羊,自胸至尾最下端共分九部分,故名“九尾羊”。

第351章 远洋

    在忽鲁谟斯还有一种山猫,名曰“草上飞”,人称“昔雅锅失”。平时性情温驯,但若遇见狮、豹等猛兽则凶猛无比,吓得这些猛兽或俯伏在地,或落荒而逃。在它面前,连老虎也不敢称老大,俨然百兽之王。

    忽鲁谟斯的市场上,还有各种艺人的杂耍,深受民众欢迎。

    其中一种耍羊的杂耍“羊上高竿”最为可笑。

    一块空地上立一根三、四米长的木杆,木杆两端以绳子固定。杂耍艺人牵来一只白色的小山羊进入空地,他边走边拍手,只见小山羊随着拍手的节拍摇头摆尾地舞蹈起来,跳着跳着就来到木杆下,沿着绳索爬了上去。

    小羊先将两只前脚踩在杆子的顶端,再将后面的两脚立于杆子上。接着,艺人拿来另一根同样长的木杆,竖在第一根木杆旁,小羊照着前一次动作,在两根木杆之间来回跳动,羊看似在空中跳舞,观众禁不住鼓掌叫好。

    等这一套节目结束之后,杂耍艺人又拿来五、六段木头,叠在一起有丈余高。他命小羊爬至木头顶端,小羊颤颤巍巍地刚站稳,艺人突然将木头推倒,大家惊叫起来,却见那艺人很熟练地伸出双手接住小羊,搂于怀中……

    人们刚松口气,艺人又令小羊躺于地上,装出一副要死的样子。艺人让它伸前腿,它便伸前腿,让它伸后腿,它就伸后腿,一副乖巧听话的样子,十分讨人喜欢!

    即便是郑和见此,亦是忍俊不已。

    郑和船队靠岸后,由于忽鲁谟斯暂未与大明帝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郑和首先向其国王递交国书,并赠送许多珍贵的中国特产与金银财物。因暂未收到国王回复,于是郑和等人便先在街上闲逛,欣赏忽鲁谟斯的风土人情。

    郑和与副手王景弘递交国书之后,便带着侍卫在忽鲁谟斯街头上闲逛。

    “郑兄,看这街头与大明街头有何不同?”王景弘问道。

    这王景弘与郑和交情实在是好。二人同为永乐帝所器重的太监,同下西洋,交情却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建立。王景弘言语不多,但做事实在,郑和则顾全大局,思虑周全,二人配合相得益彰。

    “异域风情,看看即可。”郑和道。

    “听闻郑兄在此次下西洋前曾衣锦还乡,回了趟云南?”王景弘问道。

    “是的。此次回去,我那义弟王九自那交阯赶了过去,还曾与他相聚了一场。”郑和说着还是有些感叹。

    一提至王九,那俊朗的年轻人,王景弘摇头笑道:“你那义弟,却是一身好功夫。最早在永乐初年出使倭国之时,我便曾借调其至船上。但当实我还真不知其是锦衣卫之人,他亦未明说。”

    “噢。那时至今已近十年了吧。看来王兄识我义弟更久些。我却是第一次下西洋前方且认识他。而如今,那年轻人已是朝廷的三品大员了!”郑和感慨不已道。

    “这却其自身审时度势、义胆忠心分不开啊。”王景弘道。王景弘自然知晓这王九在郑和一下西洋之时的所作所为,首先化身“黑狼”,先行清理海上贼盗,派人打入海盗王陈祖义的队伍,建立内应;又潜入安南,力闯多邦城东门,协助张辅踏平安南;再返身旧港,生擒海盗王陈祖义……建立赫赫功勋!

    “谁说不是呢。”郑和道。

    “现在回想起那日的海上飓风,仍是心有余悸。再看看此处风土人情,更是恍如隔日。”王景弘道。

    郑和亦是心有所感道:“这下西洋,看似风光无比;但谁曾想每日我们都是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不管前途艰险,人却总归是要向前而行!”

    “确实如此啊。但不知郑兄还有何打算?”王景弘道。

    “我等残身,未有子嗣,实愧对列祖列宗,上次回家,已与我兄长说过,会寻个近房过继予我,算作自己的一脉。”郑和道。

    “我亦有此打算……”王景弘叹道。

    忽鲁谟斯的婚丧习俗,完全遵循ysl教规礼仪。

    男人娶妻,先托以媒妁之言,双方同意后,男家再行聘礼,宴请加的(即ysl教中掌管地方宗教裁判的法官)、主婚人、媒人以及双方亲戚长辈。

    宴请过后,双方家长各自通报三代乡贯来历,写好婚书,然后择吉日举行结婚仪式,否则官府不予承认,而以通奸论处。

    至于丧葬礼俗,若有人离世,丧家以白番布做成大殓、小殓的衣服,以瓶盛净水将尸体自头到脚擦洗三次。净身之后,以麝香、片脑等香料填入死者口鼻,再换上殓衣,放入棺内。

    其坟墓以石块砌成,墓穴下面铺就五、六寸净沙,抬棺至坟前,自棺中移出尸体放入石穴之内,上以石板盖定,堆加净土,厚筑坟堆,显得十分整洁雅致。

    郑和等人的国书与礼物,很快便得到了忽鲁谟斯国王的回复。国王了解了郑和船队的来意后,表示愿与大明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并打算派使节访问中国。郑和船队参观了当地繁荣的市场,并将带来的中国特产与当地百姓进行贸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当船队结束访问时,忽鲁谟斯国王派使节携带狮子、麒麟、马匹、珍珠、宝石等贡物,以及金叶表文(以金箔制作的表文)随郑和船队一起来华访问。

    在船队主力访问鲁谟斯时,郑和派出的分船队自古里港向西北方航行,前往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东南端的阿曼佐法尔)、阿丹(今也门亚丁)和剌撒(今属也门)访问。

    当时阿拉伯人已开辟了自古里直达祖法儿和阿丹的海上贸易航线,日夜航行需要二十余日。分船队在阿拉伯商人的指引下顺利抵达了港阔水深的祖法儿港口……

    祖法儿为一个著名的商埠与贸易港口,商贾云集。它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南端,濒临卡马尔湾,依山傍海,没有城郭,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大海,山地至海岸间的低平地带是阿拉伯南部最肥沃的土地!

第352章 祖法儿·阿丹国

    祖法儿四季温暖,夏季炎热,冬季不冷,出产米、麦、豆、粟、黍、稷、麻、谷及瓜、茄等蔬果,与中国相同,百姓也饲养鸡、鸭、牛、羊、马、驴等畜禽。

    当地山中有一种驼鸡(即驼鸟),颈长如鹤,脚长三、四尺,体毛如骆驼,吃绿豆等,走路似骆驼,故名“驼鸡”。当地还有骆驼、祖剌法(长颈鹿)、花福鹿和金钱豹等动物。骆驼既有单峰,也有双峰,其为当地人出行的重要的交通工具。

    祖法儿启蒙植**树,其树很像中国的榆树,叶子尖长。春夏两季,将**树干的树皮用刀由下而上切开,开一小沟,使树脂由切口慢慢渗出,数日后流出的树脂即凝固成无色或淡黄色油性胶状固体,这便是“**”,是当地的重要特产。

    此外还有一种安息香树,为热带和亚热带的落叶乔木,杩形高大,可达十米,其树脂色如紫檀,即所谓“安息香”,可做香料,也可药用。

    祖法儿人体形高大,相貌伟岸,言语朴实。

    国王住在一个石砌的宫殿之中,约六、七层楼高,形似宝塔。国王头戴白色番布缠头,身穿青花如绢细丝嵌领或金锦衣袍,脚穿靴子或浅面皮鞋,出行骑马乘轿,前有大象或驼队,后有乐队吹奏筚篥(一种簧管乐器)、唢呐,簇拥而行。

    当地国王与百姓均信奉ysl教,民风淳朴。男子头缠白布,身穿长衫,脚穿靴鞋。女子外出时以布蒙面,轻易不肯露容。她们头上有的梳着三个角儿,有的梳五个角儿,多的甚至有梳十个角儿的。

    据说,女人角儿的数目等于她丈夫的数目。原来,祖法儿国男多女少,因而形成了这种一妻多夫现象。这实在让大明船员难以接受!

    每逢回教礼拜日,上半天市场交易停止。男女老幼沐浴净身,用蔷薇露、沉香香水搽洒,穿上用香薰过的整洁衣服,至清真寺做礼拜。礼拜结束后,人们经过街道,街市上香气四逸,经久不散……

    祖法儿国流通的货币大额用称为“倘伽”的金币,小额则是铜币。

    当分船队到达祖法儿后,向祖法儿国王及手下头目赐以袍窃、冠带,赠送丝绸、瓷器等珍贵礼品。

    国王大摆宴席,欢迎中国客人。分船队离开时,祖法儿国王又献上**、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等特产作为答谢礼品,还送给船队驼鸡、花福鹿等珍禽异兽。

    离开祖法儿,分船队沿着阿拉伯半岛继续向东南航行,前往阿丹国拜访。

    阿丹濒临亚丁湾,正当红海南口,一直是阿拉伯半岛上东西方贸易中心,也是西亚宝石、珍珠的集散地。阿丹气候干燥炎热,除沿海为平原外,大部分地区是山区和沙漠、半沙漠地带,大部分居民傍海而居,垒石为房。城墙上建有尖塔式城堡,城中最豪华的建筑是宫殿和神庙。

    阿丹物产丰盛,米、粟、豆、谷、麦、芝麻和各类蔬果应有尽有。果类有万年枣(椰枣)、松子、把担(一种杏果)、干葡萄、核桃、花红、石榴、桃、杏等。家养禽畜有骆驼、驴、骡、牛、羊、鸡、鸭、猫、狗等,但不饲养猪、鹅。

    当地还有花福鹿、麒麟、狮子、黑白花驴、青花白驼鸡、驼啼鸡、金钱豹、大尾无角绵羊等动物。花福鹿长得像骡子,白身白面,从头部眉心到四蹄全身布满条形花纹,条间道如画青花,这即为我们今天所知的斑马!

    麒麟前两足有一丈高,后两足有六尺高,抬头高达近二丈,因头高脚低,故不能骑行,它即长颈鹿。

    大尾无角绵羊浑身白色羊毛,但毛短如狗,尾巴大如盘,头上有两团黑毛,其颈下如黄牛袋一般。

    此外,当地土产还有紫檀木、蔷薇露、詹卜花、无核白葡萄及质量上乘的珊瑚树、宝石等。

    阿丹国民信仰ysl教,讲阿拉伯语。国王头戴金冠,身穿黄袍,腰系宝妆金带。礼拜日去清真寺做礼拜时,则换上细白番布缠头,上加金锦之顶,身穿白袍,坐车列队而行。其手下酋长、头目等视官阶高低冠服也各有不同。阿丹民风淳朴,国民富裕。男子缠头,穿撒哈剌(宽幅毛绒织物)、梭幅(一种精织毛织物)、锦绣、纩丝、细布等做成的衣服,脚穿鞋靴。女子多穿长衣,颈项佩戴宝石、珍珠缨络,耳带镶宝金环,手臂佩戴金宝钏镯,甚至脚趾上也戴有指环,头部用丝嵌手巾遮盖,仅露出面部。

    分船队在阿丹国受到热烈欢迎,国王率大小官员到海滨迎接中国使团。在王府,中国船队代表明朝皇帝向国王颁诏、赏赐礼物。在参观访问的同时,分船队也同时进行了贸易活动。

    国王下令国民有珍宝者,可售卖给中国船队。

    阿丹的商业相当发达,各类店铺林立,集市、公共浴室、熟食店、彩帛店、书店等分布各处,市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这里买卖交易一般使用硬通货,一种赤金铸成的金币称作“哺噜喙”,重一钱,底面有文字;另一种红铜铸造的硬币名“哺噜斯”,用作零钱。买卖中还广泛使用金、银、丝绸、瓷器、檀香、胡椒等物品作为通货,以货易货。

    中国船队用丝绸、青白瓷器等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购买了香料、宝石、珊瑚树等。在阿丹,中国船队采购到重达两钱的猫睛石、大颗珍珠和两尺高的珊瑚树。

    临行,阿丹国王还赠送船队狮子、麒麟、花福鹿、金钱豹等珍禽异兽。

    结束对阿丹的访问后,分船队继续向西北航行,穿越红海,抵达天方国港口秩达(今沙特阿拉伯吉达)。上岸陆行一天,分船队到达天方国王城麦加(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然后再往东北行,前往与天方国相邻的麦地那国(今沙特阿拉伯麦地那一带)访问。

第353章 横跨印度洋

    麦加坐落在赛拉特山区的一个山谷里,四面环山,景色优美,是***教的第一圣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于此,并在此地创立和传播***教,后因遭受迫害被迫迁往麦地那。在麦地那,穆罕默德规定***教徒做礼拜方向须朝向麦加。

    从此,全世界各地的msl都朝麦加方向做礼拜。

    天方、麦地那两国民众都是回族人,皆信仰***教,在饮食服饰、生活习惯上都遵从***教规。百姓恪守教规,民风淳朴,日常违法乱纪者甚少。在饮食方面,天方国人有比较严格的禁忌,他们只食用脚蹄分两瓣的反刍动物的肉,如牛、羊、骆驼、鹿、山兔等,禽类中只食用鸡、鸭、鹅、鸽等,水产只食用鱼、虾等。

    他们不食用病死的动物,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动物,所有食用动物必须由清真寺四掌教(刀师傅)或阿訇屠宰。一些动物的特殊部位也禁食,诸如肛门、生殖器官(如牛鞭)、鼻须、耳、脊髓、爪(蹄壳)、脑汁、胰脏、血液等。他们除不吃猪肉外,还不吃有爪的、不反刍、性情凶暴的动物肉,如马、骡、驴、猫、狗、象、、豹、熊、狼、鹰等,也不吃两栖类的蟒肉、爬行类动物中的蛇肉,水产类中奇形怪状的生物如乌龟、泥鳅、青蛙河蚌、海参等也在禁食之列。

    此外当地还禁酒,设宴一般不摆酒,凡参加葬礼、祭祀、清真寺聚会和礼拜,一律禁酒。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这些食物禁忌,为广大msl教徒所接受,历代相沿袭,逐渐演变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麦加城中心的禁寺(大清真寺)是msl最为神圣的地方,分船队访问麦加时,参拜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船员们深深被这座大清真寺的雄仹壮丽所折服,也真切感受到了ysl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郑和派出的另一支分船队自苏门答剌出发,在印度洋上探索前往非洲的航路。经过十余天往西南方向的航行,他们先到达了溜山国(今马尔代夫)。

    溜山国位于印度洋中,四面环海,整个国家由数千个珊瑚岛礁组成,船队中的通事马欢称之为“弱水三千”!“弱水”为中国文人习惯对不能行船的浅水区的称呼。

    溜山国礁石丛生,海流经常突然变向,形成漩涡,因此船舶在这一海域航行充滿风险。

    在溜山国数千个岛礁中,有八个比较大的岛礁,分船队为它们各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沙溜(今木拉库岛)、人不知溜(马杜卢环礁中一个岛屿)、起来溜(今喀雷岛)、麻里溜(今马里克岛)、加半年溜(今加尔皮尼岛)、加加溜(今卡加达礁)、安都里溜(今安德罗斯岛)和官屿溜(今马累)。

    官屿溜是溜山国的都城,即今马尔代大首都马累岛。

    这八大珊瑚岛礁均有人生活居住,有头目管辖,各溜间有船舶通行。

    溜山国旳珊瑚岛礁上有各种海鸟,如野鸭、鸬鹚、麻鸠等,一些小岛还有灰苍鹭和鹦鹉。周围的海域生活着七百多种鱼类,以珊瑚鱼居多,它们颜色、形状、大小不一,千奇百态。

    溜山国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女肤色微黑。男子白布缠头,下围布巾;妇女上穿短衣,下身以阔布、手巾围裹,头部用大布手巾过头遮盖面部。一些溜山国小岛上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这些土著巢居穴处,不识米谷,不穿衣服,仅以树叶或毛皮等遮盖身体前后,以捕捞鱼虾为生。

    溜山国居民饲养鸡、羊、牛等禽畜,生活自给自足。当地土产椰子甚多,从各处岛礁收购而再销往别国。有人还用小椰子壳做成酒杯,再以花梨木作为杯足,美观精致。

    溜山国出产龙涎香,渔民常于海中采得,其价昂贵。

    当地特产有“趴子”(海趴)和“鱼干”。“趴子”是一种贝类之壳,每当海潮退去,当地渔民就到海难上采拾贝类,然后埋入土中,等贝肉腐烂消失后,再将其壳取出洗净,盛在椰叶编成的三角包中运往国外售卖。

    溜山“鱼干”的制作方法,是将捕捞的马鲛鱼切割成块,再经烟熏晒干,称作“海溜鱼”,直接销往国外。

    当地人还用椰子皮的纤维编织成绳索用来造船,所造的船只不用一颗铁钉,而在船木上钻孔,用这种椰子绳索联结在一起,塞进木楔,再漆沥青以防止漏水。这种船称为“绳索船”,是一种小型的船,安全性能很好,适宜在礁多浪大的海面上航行。

    溜山国最早信仰佛教,***教传入后,渐渐成为以***教为国教的苏丹国。

    当得知中国船队前来访问,溜山国王派出有丰富航海经验的水手前来导航,保证船队平安抵达官屿溜港。

    分船队向溜山国王赠送了礼品,并在溜山国用金银、丝绸、瓷器等采购了当地的龙涎香、椰子、丝嵌手巾等特产。

    时至今日,马尔代夫马累国家博物馆中仍陈列着当地出土的中国昍朝瓷器与钱币,这些文物是郑和船队与马

    尔代友好往来的最好见证!

    离开溜山国,分船队继续向西航行,驶向非洲东海岸。

    历经二十多个日夜,船队来到了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

    木骨都束气候炎热,到处黄土沙石,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欠佳。每年降水稀少,有时甚至数年无雨,水贵如油,凿井很深才能找到地下水源,人们常用羊皮袋储存淡水。多数人以捕鱼为生,生活贫穷。

    当地产**、龙涎香,少数头脑灵活的商人靠售卖**、龙涎香致富。

    当地居民身材矮小,皮肤黑色,上身裸露。男女卷发四垂,腰间围一条稍布手巾。妇人头发盘在脑背后,黄漆光顶,两耳挂数枚络索,颈项带银圈,圈上璎珞一直垂至胸前。女子出门用单布兜遮盖全身,青纱罩面,足穿毛皮做的鞋子。

    濒海居民,堆石为城,多用石头砌房,石砌楼房高的有三至五层,楼上用作休息、厨房和会客之所,底楼则用作厕所和饲养牲畜。当地有骆驼、马、牛、羊等家畜。

    在非洲历史上从未有中国船队来访,所以郑和分船队的到来,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这亦是郑和船队首次踏上了非洲大陆,完成了横渡印度洋的伟大壮举!

第354章 麒麟外交

    木骨都束国王闻讯十分欣喜,立即派大臣把中国客人迎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一群男女青年为中国客人表演了乡土气息浓郁、节奏热烈奔放的舞蹈。

    中国客人向木骨都束君臣赠送了丝绸、瓷器、茶叶等丰厚礼品,表达中国与木骨都束建立长期友好关系的愿望。

    分船队把带去的丝绸、瓷器等与当地百姓进行了交易。当地买卖双方把手伸到袖子里互格指头讨价还价,成为一种奇特的买卖风俗。

    当船队启程离开时,木骨都束国王派使臣随船队回访中国,并赠送了马哈鲁(长颈鹿)、花福录和千里驼鸡(驼鸟)等当地特产。

    离开木骨都束,分船队又沿非洲东海岸南下,前往卜剌哇(今索马里布腊亙一带)、竹步(今索马里南部朱巴河口的准博)和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一带)等国访问。

    卜剌哇男女服饰和生活习俗与木骨都束类似,居民傍海聚居,地广人稀,沿海多盐池。当地居民生产食盐方式独特,盐民们将树枝投放到盐池中,过一段时间捞起,树枝上便有许多白色食盐结晶。沿海居民主要以捕鱼为生。

    分船队在对非洲东海沿岸诸国的访问中,将船队槜带的金银、丝绸、锦缎、瓷器等与这些国家官民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交换,换取了大量的龙诞香、没药、**、象牙等当地特产,以及麒麟、花福禄、狮子、犀牛、金钱豹、驼蹄鸡等珍禽异兽,与当地人民建立了友好情谊,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各国海上贸易的发展。

    永乐十三年(1415)三、四月间,印度洋上开始刮起西南季风,各支分船队纷纷返航,与船队主力会合归国。郑和船队回国途中再次抵达苏门答剌。

    此时苏干剌正虎视眈眈密谋夺回王位,见郑和船队又来到苏门答剌,原本就对郑和只赏赐锁丹罕难阿必镇心怀不满,加上觊觎郑和船队的财物,于是领兵数万围攻船队,率先桃起战事。

    由于船队官兵事先有所防备,在苏门答剌国王锁丹罕难阿必镇军队的配合下,船队官兵奋起反击。

    经过浴血奋战,苏干剌部最终溃败!

    苏千剌最后带着妻子和一些亲信仓皇逃离苏门答剌。

    但郑和并未放过苏干剌,随即派兵穷追猛打,直追至南浡里国,终于将苏干剌和妻子一起俘获,带回京师。

    苏门答剌之役的胜利,展现了郑和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的才能,他运筹帷幄,稳札稳打,指挥舟师和锁丹罕难阿必镇所部协同作战,最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据《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卫所武职选簿》保留的档案,此次战况十常惨烈,荣立战功的将士姓名后都注明了“厮杀有功”,并由此战得到晋升的下西洋官兵有一百四十余人!

    郑和舟师活捉了苏干剌,消除了苏干剌对锁丹罕难阿必镇王位的威胁,苏门答剌与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船队的官厂也更为稳定。锁丹罕难阿必镇对大明帝国十分感激,派遣使节随郑和船队来中国朝贡,借以表达对中国的感激之情。

    归国途中,郑和船队顺道拜访了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向他通报了平定苏干剌叛乱的一些情况,取得了各国对平叛行动的理解和认同,维护了郑和使团和平友好的使者形象。国王拜里米苏剌准备了许多珍贵特产,偕妻子和臣属随同郑和船队一起来到中国访问。

    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离开大明已近三年的郑和,带领下西洋船队重回南京。

    麻林、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溜山、忽鲁谟斯、古里、柯枝、甘巴里、锡兰山、南浡里、苏门答剌、爪哇、满剌加、占城、旧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臣也随船到达。

    南京作为明初国都,接待外国使节来访是其重要职能。各国使节多由长江入秦淮河,至南京三山门,再由三山门到江东门,然后入住大明朝廷专为外国宾客修建的十六座大酒楼,它们分别是江东楼、鹤鸣楼、醉仙楼、集贤楼、乐民楼、南市楼、北市楼、轻烟楼、翠柳楼、梅妍楼、粉楼、讴歌楼、鼓腹楼、来宾楼、重译楼、叫佛楼。

    到永乐年间,随着郑和下西洋而来的各国贵宾云集南京,这些酒楼更是座无虚席,盛况空前。在朝廷的精心安排下,各国宾客来到中国,深切地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八月八日,明朝廷对苏门答剌反叛首领苏干剌进行了审判,郑和历数苏干剌举兵叛乱、杀害平民、攻击明船队的种种罪行,最后明朝按照大明律判处苏干剌死刑!

    明王朝对苏干剌的判处,对东南亚那些图谋不轨者,无疑是一种严厉的警戒。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南洋地

    区再没有出现过苏干剌式的反叛人物。

    第四次下西洋,郑和船队开辟了通往西洋的新船线,进一步扩大了大明王朝在海外各国的影响力。而本次航线上距离中国最遥远的东非麻林国也派来特使,并向中国皇帝进献麒麟等珍禽异兽,此事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轰动,视为盛事。

    在中国文化中,“麟、凤、龟、龙”都是象征吉祥、高贵、长寿的圣兽瑞兽,被视为““四灵”。其中麒麟居首,是“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吉祥征兆。

    中国古代帝王乃至普通百姓都将麒麟视为仁兽、瑞兽,它的出现被视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祥瑞吉兆。

    不过,麒麟究竟是什么形状,国人只能依靠想象。古籍中对麒形貌的描绘是头似龙,形似鹿,尾似牛,蹄似马,长五色毛,不食生物、不履生草。

    明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摘抄》卷三《麒麟》中记载:麒麟,雄曰麒,雌日麟,字皆从鹿。”在下西洋的过程中,船员们发现,西洋许多地方都有的邢种高高大大脖子特别长的动物,不就是人们想象中的麒麟吗?于是依椐传说中的麒麟形象,人们将长颈鹿当作了麒麟。

    长颈鹿在非洲只是寻常动物,而在中国却是稀罕之物,如今麻林国和木骨都束国特使前来进献麒麟,还有忽鲁谟斯国王、阿科国王赠送的国礼麒麟,这些麒麟的到来不正是“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象征吗?

    一年前榜葛剌(今孟加拉一带)最早向中国进献了麒麟,画家沈度还绘有《榜葛剌进麒麟图》,生动描绘了榜葛剌向大明朝廷进献麒麟的情景。但是榜葛剌并不产麒麟,所献麒麟多从非洲购买。而此次麒麟直接来自其故乡,意义自然非同凡响。因为中国的喜爱,自第四次下西洋后,西洋各国进献麒麟便成为一时风尚,形成了所谓的“麒麟外交”!

第355章 祥瑞兆万年

    明代沈度作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的《瑞应麒麟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了1414年郑和下西洋时榜葛刺国进贡麒麟时的场景。

    但那麒麟高大粗笨,运输颇为不便,路上遇到许多困难,直至十一月才抵达北京。

    此时永乐大帝已常驻被称为“行在”的北京,自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在阔别北京七年后回来视察,住进燕王府,为迁都北京和首次讨伐鞑靼做准备时,他索性来了个“天子守边”,长住北京,不回南京了。这种怪事,也只有朱棣做得出来。所以麻林国使臣的进献仪式在北京举行。

    永乐帝朱棣至北京,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为自己和皇后敲定百年之后的风水宝地。

    年仅四十六岁的徐皇后早在永乐五年(1407年)病逝于南京,出了殡,却没有下葬。风水大师廖均卿受命为她和朱棣寻找风水宝地,范围指定在北京。

    廖大师不辱使命,找到北京昌平县黄土山,发现这里风水实在太好:山势崇高正大,雄伟宽宏,群峰犹如万马簇拥,又如众星捧目,云蒸霞蔚,王气聚集,完全符合天上紫微垣的星象,真是天子下葬升天的好去处。廖大

    师更是将这座山的王气,牵强附会地跟昆仑山扯在一起。

    好像皇帝死了,只要埋在这大山里,真能够羽化成仙,飞上天与他的父亲朱元璋紫微大帝在天宫相会……

    永乐帝朱棣亲自考察一番,对廖大师独到的眼光十分满意,立即封这座山为天寿山,派武安侯郑亨祭告天地,立即动工,派武义伯王通督建长陵。

    长陵玄宫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耗银约八百万两。朱棣派汉王朱高煦千里迢迢地将徐皇后棺木,自南京拉到长陵安葬,让她长伴自己左右。可见真正能在朱棣心中占有方寸之地的,也只有这位女中豪杰----徐皇后。

    当然迁都北京,还有几大难题摆在朱棣的面前。要确保北京的安全,必须彻底击败蒙古人。因此,迁都之前,他要发动对蒙古人的大规模战争,打垮蒙古人的势力,消除北边的威胁;其次,经济中心在南方,必须硫通京杭大运河,将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供给北京;最后,需要在原来元代首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建设一个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新首都!

    因为明初建都南京,向北京运粮主要依靠海运,水路不好,任务不重,倒也落得清闲。朱棣要迁都北京,人口急剧膨胀,疏通京杭大运河就势在必行。想当年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留下千古骂名,而朱棣对此毫不畏惧,认准硫通大运河是泽被后世的伟大事业,铁了心要大干百年!

    治理京杭大运河,选谁最合适?朱棣选择一员武将----陈瑄。

    陈瑄,安徽合肥县人,武艺高强,箭法超群,身怀云中射雁的绝技。他曾经代替父职,修理川都江堰,积累一点水利知识。建文年间,他负责驻守南京长江防线,凭借长江天堑阻档朱棣大军南下。可是他偏偏胳膊肘往外

    拐,当燕兵攻至浦口,立即率水军迎降,帮助燕兵渡江,把建文帝逼上死路。

    因为陈瑄在渡江战役中立了大功,被封为平江伯,世袭指挥使。这么一员武将,去搞海军最合适。但那朱棣偏偏削去他的军权,打发他去搞水利。

    永乐十三年(1415)十一月十九日,正值初冬时节,隆重的瑞兽进献仪式在北京正式举行。

    在御林军的严密护卫下,在北京城内百姓的夹道观看中,麻林国等西洋各国的使节或乘轿或骑马,来到奉天门,向亲临的中国永乐皇帝进献了麒麟(长颈鹿)、天马(斑马)、神鹿(非洲独角羚)等珍禽异兽。

    文武群臣齐声稽首祝贺道:“吾皇圣德广大,被及远夷,故有此嘉瑞!”

    看着这盛大的喜庆场景,永乐帝龙颜大悦,感慨道:“你们要永远记住今天这个日子,正是番邦使臣向我朝进献这样稀罕的神兽,才使你们有机会大饱眼福,瞻仰祥瑞,这一切都是托父皇的洪福厚德所致啊!”

    郑和陪伴各国使臣目睹了这一盛况,心中充满国家强盛、万邦来朝的自豪感。

    为了表彰郑和船队在第四次下西洋中取得的业绩和重要突破,朝廷除了对船队有功人员给予奖赏外,还赐封郑和侯爵爵位,对郑和给予了最高奖赏。

    第四次下西洋途中,船队经历了前三次海上航行从未遭遇过的风暴袭击,郑和依靠广大船员们对天妃的信仰,同心齐力战胜了惊涛骇浪。远洋航海的人们面对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力,往往迷信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能够驾驭船只并保佑船员的安全,这就是中国的航海女神----天妃娘娘。

    回国后,郑和将途中遭遇风暴天妃显灵的经过禀告永乐帝,朱棣很受感动,特赏赐天妃“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的封号。

    为纪念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远航,感谢天妃的保佑,郑和奏请皇上修缮南京龙江天妃宫。

    龙江天妃宫始建成于永乐五年(1407),初名“天妃庙”,两年后更名“天妃宫”,此时天妃宫显得有些破旧。郑和原本就主管过宫廷营造,加之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第二年春天妃宫维修工程就顺利完工。

    天妃宫修葺一新,画师们根据郑和的描绘还在宫庙回廊的墙壁上彩绘了许多西洋国家的奇风异景。

    郑和还在天妃宫内竖立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高一丈有余,宽四尺有余,碑顶雕饰四龙探海,底卧石龟,碑文由明成祖撰写于永乐十四年四月六日,碑文总计六百九十九字。

    碑文记述永乐帝朱棣为了使中华文明传播到海外、教化影响各国,派出以郑和为首的使团出使海外诸国的历程。文中还描述了郑和船队远洋航行中遭遇飓风袭击、天妃显灵而保佑船队的惊险事迹,祈望天妃继续护佑郑和船队平安。

    历经数百年风雨,明初南京修建的几座天妃宫早已不见踪影,所幸《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重要见证!

第356章 赐婚

    函谷关外,只是一片云捎来的引信,从一头青牛慢条斯理厮磨出的路线,一次云淡风清的际会或漫谈。后来云散了,牛走了,莫知其所终。若以眼见为实,不过云与牛,和一个老聃的路过。

    若以引信为由,私聊几句,清风拂面,清气爽心,可追忆至黄帝捐天下席白茅的三个月,还可以想到神农氏炮制的耒耨,尧、舜的垂衣裳,伏羲的俯仰,没什么大不了的,皆不过是清风徐徐,无清无明。是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只不过是面容相易。

    就如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我是谁。

    任运资生。

    如如本来。

    王阳明的名字,依深谙佛法的陈朝王嗣陈天平所云:“道破天机。”所以算上娘胎的年岁,已是五岁的王阳明还是不会说话。

    但王九的一双儿女,王七毓、王阳明,均是永乐帝朱棣赐名。

    这让任罄愁眉不展,不怪得自家相公王九,及家中的那两名老人老祖、宋远侨均是闭口而不谈!

    但这小阳明,除了不说话,喜欢静静地听老人念书,其他的与普通幼童无异。

    老祖自然是念经,佛经。

    宋远侨出身道家,所诵的却是道家经典。

    而那皇宫之中的老廖亦是时不时地跑来与这两位老人相聚。这老廖更是喜欢读些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之类的予这阳明。

    于是儒、释、道齐聚,全是因为这王阳明!

    说来也是性格使然,这小阳明能静好动。当他静下来听三位老人诵书之时,俨然幼童老成的模样;但当他好动之时,更是喜欢无拘无束,舞棍弄棒。

    而那七毓早已在宋远侨的指导下,开始习武。

    七毓的性子实在是活泼,精力旺盛,并且身体姿质、柔韧性极佳。

    每当七毓习武之时,那阳明便在一旁观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胜刚强……’”

    “‘道’正因柔弱,则能长久。你是女子,女属阴柔,所以需循‘道’……”

    阳明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姐姐在宋远侨的指导下习武。

    习武很是枯燥而无味,但那阳明经常痴痴地看着自己的姐姐。每当习武空隙,阳明会伸出胖胖的小手,帮忙擦拭姐姐额头上的汗水……

    王嗣陈天平的王府很大。陈天平迎入老祖、宋远侨及王九一家之后,便在府内一处人工湖侧凉亭内,与老祖、宋远侨聊起了天来,王九自然在下首旁听,而杜雪萌、任罄带着七毓与阳明,则在湖侧玩耍。

    湖面平静如洗,却有一群大白鹅排队在湖面游曳……

    阳明见状,扯着姐姐七毓的衣角,非要执竹杆去赶那群大白鹅……两位幼童“咯咯”的笑声荡漾在湖侧,果然让这素日里静寂的王府显现了一番生气!

    “杜姐姐,莫不是王爷所述‘阳明’这名字‘道破天机’是真的?”任罄担心道。

    “应该是如此,”杜雪萌思虑道,“你可知,在你生阳明前一夜,祖母蔡氏在南靖王家老宅曾做了梦,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自天而降……但这名字却是陛下所赐。”

    “陛下所赐之名,自然不能改。但留待日后再用,不知可否?”任罄问道。

    “当然可以。不过,还是要跟相公协商一下……”杜雪萌道。

    “想跟我说什么?”杜雪萌的话音未落,一声悦耳的男声传来,这不是王九却是谁?

    “何谓‘道破天机’?咱们儿子到底咋回事?为何至今仍不肯说话。”任罄嗔道。

    “无妨,待我书信一封予祖父,看他如何说……”王九笑道,露出雪白的牙齿,煞是好看……

    当夜幕降下,王九一家老小方且自交阯王府尽兴而归。

    王嗣陈天平送至王府门口。

    世事如棋,永远都是局局新。

    当夜王九提笔写信予自己的祖父福建布政使王卜鸣。

    未待王九第二天一早将信发出,却接到官差前来府上通知,马上至王府,有钦差执旨前来!

    待得到了王府,却发现钦差早已骑马简身前来,钦差的一身行头早被甩在身后;而那钦差,正是手执圣旨、自己的祖父福建布政使王卜鸣。

    钦差是个好差使,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每至一处,必将受到最为隆重的款待。

    但看着满眼血丝、一身尘土的王卜鸣,王九忽然心头一软,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蜡烛燃起,香案摆上。王嗣陈天平与化名“陈伺”的王九跪下接旨。

    旨意晦涩难懂,但对于王九来说,却是有了爵位,英国公,岁禄三千石,给予世袭诰券;另赐冠服,赏赐白金、钞币等物;另赐婚咸宁公主朱菁……

    王嗣陈天平已谢旨领着王卜鸣去沐浴更衣,准备宴席了,但那王九跪地上愣了半晌……

    爵位?这却是对王九这些年来功劳的统一补偿。

    赐婚,这更是皇恩浩荡!

    王九脑海中浮现咸宁公主朱菁瓜子脸,若颦若笑的面孔……

    “起来吧,孩子。”王九耳边传来和蔼的声音,这正是王卜鸣。不知何时,王卜鸣已沐浴更衣完毕,又来到堂前。

    王九此时方且发现自己跪得两腿发酸。

    “祖父。”王九起身行礼。

    “坐吧。”王卜鸣道。

    此时,王九已抬头看到自己祖父王卜鸣鬓角数络白发。

    “此次,陛下派我至此,除完成公主朱菁的大婚一事,还要考察交阯的各项民生。看来,交阯常年叛乱,着实是让陛下上心了,”王卜鸣道,“你之前上的那个奏章,陛下亦转予我看过了。看来你对交阯亦是有心了。”

    “那陛下将公主嫁予我的意思是……”王九问道。

    “噗哧”一声,王卜鸣却是笑道:“还能有什么意思?她喜欢你呗。之前这公主朱菁在你以‘黑狼’海盗的名义西下之际,我看便出这女子对你有意。在来之前,陛下便对我坦言道,让公主朱菁嫁予你,却是当初徐皇后的遗言,唯有当初你已娶妻,公主不可能做小,但嫁予交阯的‘陈伺’却是可以的。于是,便有我来此的这一遭……”

第357章 大学之道

    其实王九隐隐地知晓公主朱菁对自己的情意,之前借郑和回乡省亲之时,他千里迢迢奔往云南之时,郑和已提至此事,即王嗣陈天平代自己向陛下求亲。

    当初自己并未在意,只是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但如今陛下却是真正应允了,自己却是实在有些转不过弯来!

    不怪得自己这些年来虽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统领海外锦衣卫,随陛下北伐,但却没有任何封赏。自己原本并不在意,但自己的属下却颇有微词,但却被自己强力压下。

    原来陛下早有打算,这却是早已将自己当成自家人;既然是自家人,封赏自然少了许多!

    “还没转过弯来?”王卜鸣怜爱地看着自家的孙子。

    王九摇了摇头道:“我与公主朱菁私交确实不错,但我向来与她只是鸿雁传书,纯友人之谊而已;但如今却要将她当娘子,实在有些怪异!”

    王卜鸣看着自家孙儿王九俊朗的脸庞,笑道:“你却不知道,这王嗣陈天平向陛下求婚之时,朝中不知吵得多厉害,都言道这交阯偏远一隅,竟然如此大胆。朝中知晓‘陈伺’为王九之人不多。户部尚书夏原吉是一个,礼部侍郎李至刚又是一个。”

    “噢。”

    “原本朝堂之上吵杂一片,均嘲笑这交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那礼部侍郎李至刚却言道,这世袭之王位,与公主倒也称;而那户部尚书夏原吉却直接言道,交阯物产丰盛,那聘礼绝不会少,假若公主有几个,都嫁过去,这生意倒也不亏……”说着,这王卜鸣“哈哈”大笑,直至笑出了眼泪。

    谈笑着,王九的心情稍微好了些。

    “差不多,你便要携聘礼去迎娶公主朱菁了,我知道你不缺钱。但这交阯这边的担子亦实在不轻,这段日子,我会查档、理理头绪。这里实在不可如此乱下去!”王卜鸣喃喃自语道。

    宴席摆好,有下人来通知王卜鸣与王九二人前去……

    闲话休提。

    当晚,王卜鸣便住在了明月酣,见到了七毓与阳明。这老人见到一双儿女,开心是自然的。直至这一双儿女被杜雪萌与任罄带去睡了,王卜鸣方且冲着王九言道:“那阳明一事,我已知晓。今日我一直在考虑此事。陛下的赐名,暂且不用亦无妨,待此子成人后再用不迟。如今我在考虑应应该取个何名为好。”

    “有劳祖父了。”王九笑道。

    “在我看来,《论语·卫灵公》有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不若便叫‘守仁’吧。”王卜鸣道。

    王九正待答话,却听见如铃般的声音传来:“这名字甚好。多谢祖父了……”原来任罄哄睡了阳明,走出来,正听见王卜鸣为自家儿子取的名,下意识地应道。

    王九哑然。

    确实,这任罄视这小阳明,如今的小守仁如命根子般,已是五岁,但始终不说话。任罄始终担心不已。如今被王嗣陈天平一语道破缘由,即便叫“狗剩”也是好的!

    一夜无话。

    第二日,王卜鸣至布政使司府。王九便呆在“明月酣”处理锦衣卫各处汇来的情报。如今张辅大军势如破竹,正在一路将陈季扩的叛军向西北赶……

    而王九仍在留意在叛军的老巢----交阯与哀牢(老挝)边境的爱子江附近,陈季扩囤积的大象的数量成倍增,欲与张辅军决一死战!

    王九已将信息传递予张辅,叛军象兵的数量已突破五千头,估计可达八千头。

    但不知为何,王九对张辅却是极有信心。之前在多邦城之时,张辅曾遭遇过象兵,且大获全胜。象兵诚然有些恐怖,但牲畜怕火,怕声响。

    而大明的火器有火,且声响极大,恰好是象兵的克星!

    晚上,王九一家吃过饭,王九开始煮水泡茶。他已许久未亲自动手泡茶了。老祖、宋远侨则坐在案前看着王九举手投足之间举重若轻的气度……

    王九的祖父王卜鸣则在书案的宣纸上挥毫。王九的书案如今被王卜鸣暂用了,王九桌上的用品自然是极好的,尤其是那只狼毫,正是以狼王尾部最尖处黑里透点白的毛发所制。

    王卜鸣见状,便摊开宣纸,而那杜雪萌见状,便开始为老爷子研墨……

    王九的一双儿女七毓和已更名的守仁,则由任罄看着,在一旁玩耍……

    一切都很恬静而自然……

    王卜鸣已开始提笔挥毫,“大学之道”四字一气呵成,跃然纸上。这四字是廋金体,这宋室王朝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

    这种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写完之后的王卜鸣很是开心,笑咪咪地邀请自己的孙子王九与案前品苟的老祖、宋远侨一同品鉴。

    “‘大学之道’……嗯……”宋远侨看着,正待评论。

    忽然一旁传来稚气的童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众人一时尽皆愣住了。

    举杯正冲茶的王九一时失神,手中的茶壶未曾拿稳,“啪”地摔于地上,摔得粉碎。这紫砂壸虽然名贵,但这王九正听着童音朗朗的诵读声而不自知……

    任罄听着小守仁背诵着《大学》,转头泪水夺眶而出……

    王卜鸣则是身心一震,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突然,猝不及防,卡住了嗓子,笑中加上了咳嗽,笑得弯下了腰……

    老祖、宋远侨则与王九一般,愣在当场……

    堂上只有守仁的朗朗诵书声,就连那七毓,亦是感觉到大人的异样,静静地站在堂上,一声不吭,静看自己的弟弟……

    这小守仁,实在是语出惊人,自出娘胎以来,便不说话,但乍一开口,便惊吓四座,出口便是圣贤书!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915/ 第一时间欣赏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作者:曾灵所写的《唐诗剑诀》为转载作品,唐诗剑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诗剑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诗剑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诗剑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诗剑诀介绍: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一首诗,代表一种意境,一种剑诀。这是明启王朝洪武年间,新科武状元王泊自唐家王朝诗中所悟,既而成为一代剑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众门派集结前来寻衅,继而导演了一起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王泊剑气纵横,所向披靡,手刃数十人;但众人执其妻与子相挟,王泊自尽而亡。十数年后,当年挟迫王泊之人接二连三暴毙,唐诗剑诀重出江湖……唐诗剑诀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诗剑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诗剑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