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武侠修真唐诗剑诀TXT下载唐诗剑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诗剑诀全文阅读

作者:曾灵     唐诗剑诀txt下载     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58章 京杭大运河

    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二月,张辅与沐晟组成的明朝大军,与陈季扩在安南与哀牢(老挝)交界的爱子江决战。

    这一次陈季扩又用上了安南特有的秘密武器----大象战队。

    上一次张辅攻击安南的时候,曾经与大象战队交过手,当时他用的是火攻,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明朝军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此次陈季扩所用的大象战队,正如王九所估量,足足有战象八千头。

    一头象重达数千斤,一旦奔跑起来,其力量更是不可小觑。这些战象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由驯兽师驱使,它们不知道朱棣是谁,明朝有多么强大,它们只知道听从驯兽师的命令!

    群象踩踏大地引起的震动,让明朝军队每个士兵都心有余悸,胆战心惊。

    与安南军队交战多次,王九所传的示警,张辅当然知道他们有战象军团,可真正看到场面如此宏大的象群朝明军奔来,他也不得不佩服安南的这支象兵军团!

    幸好,张辅早有准备,如上次一样他命令部队弓箭手射出带火的箭,又用火枪射出愤怒的子弹。不过,这样的子弹射到大象身上,还不够给它们挠痒。最厉害的是,张辅命令弓箭手组成两个方队:一队专门用弓箭瞄准那些驱使大象的驯兽师,驯兽师一死,象群就乱了阵脚;另外一队专门射击大象的鼻子,大象的鼻子就是它的手,鼻子一受伤,象群就变得烦躁不安。

    一时间,箭矢铺天盖地,如飞蝗一般射向象群,象群开始有了小范围的骚乱。接着,茫然失措的大象朝着来时路狂奔,将安南军队冲得七零八落,陈季扩完败……

    后经多方搜捕,终于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一月,于哀牢(老挝)蒙册将陈季扩全家活捉。至此,持续数年的安南简定之乱彻底平定!

    奏响胜利的凯歌,张辅命人押解陈季扩全家回到京城。

    朱棣下令,让原来任“交趾副指挥使”的李彬接替张辅,主持安南全面工作。而那钦差大臣王卜鸣自然还呆在交阯除享天伦之乐外,每日至衙门协助处理一下民生事务。

    为何永乐帝朱棣不派张辅在安南多驻扎些日子,或者直接就任命张辅在安南当一把手呢?主要是朱棣担心北方的战事吃紧。当然,还有另外一摊子事,朱棣一直筹划的“迁都北京”已经迫在眉睫,提上了正式的议事日程,而为了迁都还需要疏通大运河。

    更重要的是,首都一旦迁移到了北京,北京的军事力量就必须加强,不能让蒙古人对首都造成威胁。要知道,蒙古部落虽然最强大的鞑靼被基本打压下去了,可还有瓦剌和兀良哈部落并未彻底消灭。这两个部落,一个在西部,一个在东部,虽然现在口头上称臣,可蒙古人的老病根是说反悔就反悔,不能不防!

    兀良哈部落就是著名的朵颜三卫,这支部队曾经是宁王朱权的部下,共设有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曾在朱棣发起的奉天靖难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以调张辅回京,实则是为了防止蒙古人作乱。

    为运粮北上,在永乐元年(1403年)始,朱棣便任命陈瑄为漕运总兵官,负责物资运输,每年向北京和辽东运粮五十万石。

    陈瑄采用海运、陆运、河运三种形式多拉快跑。但是,海运风大浪高,经常发生沉船事故,多次与倭国海盗交手,非常危险。陆运靠牛拉肩扛,民工像牛马一样辛苦。绝望之余,他把殷切的目光投向京杭大运河。

    但此时的大运河得了病----“肠梗阻”,不能全线通航。有的地方长达近二百里均为是陆地,由山西、河南民工转运粮食;有的地方需要爬坡上坎,靠人力搬运物资。而且运河水量无法调节,河里有水船就走,河里无水船就歇。走运河,实在太憋屈了!

    为使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首先要打通山东境内的会通河。

    永乐九年(1411年)二月,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主持整修会通河。会通河在元代还能使用,至元末已经无人行船。洪武年间由于黄河泛滥成灾,会通河淤积上百里,完全沦为臭水沟。

    宋礼等人发动三十万山东、江苏、南京等地的农民工,大规模整修从济宁到临清长达近四百里的运河段,引入汶水、泗河抬高水位,修建闸门和水库调节水量。永乐十三年(1415年),会通河竣工。为降伏黄河水、保护会通河,宋礼又发动十万河南民工治理黄河。

    京杭大运河三千多里的河道,终于全线贯通!

    使用河运的人逐渐增多,走海运的人几乎没有了。沉寂多年的运河热闹起来,一时间万艘船舶云集,运粮的船队络绎不绝。大运河虽全线贯通,但是河道淤积,两岸残破,有的地方逆水行舟,费时费力。

    陈瑄运粮北上,遭遇到极大的麻烦。

    陈瑄在湖广、江西制造三千艘平底浅船,运输这两个省以及江浙的大米北上,每年运力达到二百万石。这么多粮食运到江苏淮安后,运河还是断头路。民工把粮食搬下船,改用陆运,经过仁、义、礼、智、信五座水坝,然后再进入淮河北上。过一个坝,犹如翻一座山,人要脱一层皮。过坝类似船闸的斜面升船机,船舶先卸下货物,用辘轳绞把船拉上坝,然后下坝。经过五个大坝后,再把货物装船运走。之后在淮河逆水行驶六十里,到达北岸的清河口,继续北上。

    大运河要成为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必须实现直通淮河!

    苦恼不已的陈瑄,到处访问百姓,向老者请教,终于找到解决办法——开凿清江浦。

    他沿着宋代乔维岳开凿的沙河旧址,开凿二十里清江浦河道,引入淮安城西的管家湖水,并修建新庄、福兴、清江、移风4座水闸调节水量,这样,船舶可以直达淮河边上的鸭陈口,不用再翻坝了,航程也大为缩短。

第359章 猛夫建都

    长江北岸有三个运河口:瓜洲运口、仪真运口和白塔河口。

    江浙来的漕船一般通过瓜洲运口北上。陈瑄动员镇江、扬州、常州、仪征等地二万余人,疏浚瓜洲坝河道,并设置两座减水闸,成为比较完善的通航枢纽。湖广、江西及长江上游来的漕船沿长江东下,一般进入仪真运口,进入仪扬运河。陈瑄对仪真运口和河道大力疏浚,使它们方便通行。

    运河的另一过江通道是泰州白塔河。江南来的船舶从孟渎河到达长江,再沿长江上溯三百里,到达瓜洲运口,然后北上,不仅跑冤枉路,而且江水滔滔,很不安全。

    而离孟渎河不远,有条水浅狭窄、行船不便的白塔河。陈瑄大力开凿白塔河,直通长江。这样,江南来的船出了孟渎河,通过白塔河,就可以直接北上了。

    运河淮阴至徐州段,借黄河河道运输。黄河经常决口,一条大河变成很多条小河,船走不了多远就容易搁浅。而在百步、吕梁,却是乱礁纵横交错,水势汹涌,一不小心,船只撞上礁石,一船货物就泡了汤。陈瑄组织人力凿掉乱礁河段的巨石,建立闸门蓄水。黄河水变得平缓,行船安全了,运河北上的通道变得顺畅。

    淮扬运河以西是大大小小的湖泊,在广阔的湖上行船也不安全。陈瑄全面督浚淮扬运河,增筑高邮河堤,在高邮湖堤内凿渠四十里,避开风涛之险。又大筑宝应、汜光、白马诸湖长堤,运输条件则大为改善。

    陈瑄沿运河建立大型物资转运枢纽,在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德州、通州等地建立大仓库,漕船分段运输,保证北京供应。沿运河一线,建设近六百个管理处,有士兵保卫运河、引导船只,如果船只搁浅,则有专人拉纤(即“纤夫”)。他们光着脊背,喊着整齐的号子,拉着大船艰难跋涉,豆大的汗珠吧嗒吧嗒地落在石堤上。

    运河上的纤夫,的确是一幅不错的绘画素材。

    陈瑄还建设很多水闸和水库(即“水柜”),使运河雨季行船安全、旱季河不干涸。

    这样,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大大增加。

    陈瑄运粮,由以前的每年二百万石增加至五百万石,朱棣不再担忧北京的吃饭问题了。

    大运河由此开启长达五百余年的物流繁荣,成为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成为中国空前融合的纽带,成为明王朝的生命线,其作用不亚于今日的铁路!

    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六十九岁的陈瑄在淮安一线勘察水利,倒在其为之治河数十年的河堤之上,不幸病逝……宣宗追封其为平江侯,隆重地举行国葬。他为治水贡献毕生精力,做的运河规划,目光长远,精密周详,治理漕河三十年,从未失误、犯错,功勋远超东周时期的水利专家郑国。

    而这陈瑄虽然一开始为武将,但被永乐帝朱棣却安排于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漕运总兵官,负责物资运输,直让人笑掉大牙。

    但这陈瑄在此位上,一做便是数十年,做了一件泽被苍生的大事情----疏通京杭大运河,最后倒在为之奋斗终生的河堤之上,这与大半生在海上航行,最后魂归大海的郑和却是何等的相似。

    大运河通了,但老百姓的负担并未减轻。每年五百万石粮食自湖广、江西、浙江及苏州、松江府运到北京,三千里路,艰难跋涉,但是朝廷不出一分运费,全由百姓承担。

    江南百姓上缴的公粮,还需要自己运至山东临清、江苏淮安、徐州等地,搬到政府指定的官仓里,一来一去要花一年时间,再由运粮兵运至北京。尽管运河上的运粮兵多达十二万人,地方政府为省钱,经常征调百姓参与运粮。因此,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干扰,以至于许多人饥寒交迫,连饭都吃不上。

    自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始,永乐帝朱棣正式下诏建设北京,命令泰宁侯陈珪、工部尚书宋礼、副都御史刘观等人把物力集中到北京,建造宫殿和城墙。

    宋礼、刘观、户部侍郎师逵、户部侍郎古朴、右副都御史虞谦等人分赴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山西和江西等林区组织伐木。陈珪在山东临清、北直隶、河南、苏州等地组织烧砖,此外派官员在北京开采巨石、烧制琉璃。

    建造新首都的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劳苦大众的血泪和汗水。

    这些巨石是从哪里来的?都是百姓从距北京七八十公里外的大石窝(今房山南尚乐乡石窝村)、马鞍山、牛栏山、白虎涧等地弄来的。大石窝产汉白玉,是宫廷巨石的主产地。马鞍山、牛栏山则产青砂石,白虎涧产豆渣石。

    紫禁城三大殿的台阶石,块块均为“万人石”。

    因为每次采石有一两万人参加,有时多达数万人。

    搬运石头的场面十分宏大。有的大石料**十丈方,小的四五十丈方,搬运一块需要一万人。

    搬运一块长三丈有余、宽丈余米、厚约五尺的石头,两万名民工喊着震天响的口号,迈着一致的步伐,一起拉动巨石,像蜗牛一般向工地爬行,不知为何会让人联想到古埃及人建设金字塔的场面……

    民工们挥汗如雨,饥渴难耐,于是每一里凿一口旱井,供大家解渴。巨石搬运至工地,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花费十万余两白银!

    有的石头用车拉,稍微省力一些。一块石头需十六**车装载,以一千八百头骡子拖拽。即便如此,搬到北京工地仍需二十二日,耗银约七千两。

    建造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料,材料过半才能动工。四川、湖南、湖北的原始森林是主要砍伐地。

    砍树运树很危险,百姓痛苦不堪。有的官员体恤百姓,百姓做牛做马还有个好心情。比如户部侍郎古朴,在江西采伐木头时,体恤百姓,受到大家称赞。

    而有的官员逼迫太急,官逼民反,惹出大麻烦。户部侍郎师逵便是如此。

第360章 坎坎伐檀兮

    师逵,济南平阴县人,有才干,算得上好官。

    他在单亲家庭长大,非常孝顺寡居的母亲;母亲死后,他按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母亲守墓,三年中没喝过一顿酒、没吃过一顿肉,以表哀痛。

    永乐帝朱棣非常欣赏他的清廉,曾经对左右言道:“六部官员中,不贪污的,只有师逵一个人。”

    永乐四年(1406年),时任户部侍郎的师逵奉命前往湖北、湖南采运木料。作为钦差大臣,他有权驱使当地民众,他发动近十万名民众、商人、军人进入深山,开辟道路,采运木料。

    师逵为君王办事,自然十分卖力。

    而珍贵的木材,多生长于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里面瘴气瘟疫杀人,虎豹毒蛇出没。采伐民工进山采木,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死亡率非常高。很多人因此丢失性命、家破人亡,难免兔死狐悲、怨声载道。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杀机。

    先讲砍树。大树深藏在原始森林中,必须先找结实坚韧、躯干笔直的大树,比如楠木、樟树、榆树、橡树、杉树、桧树等。找起来费劲,而森林里有种神秘的“瘴气”,此为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里面饱含致病的微生物,尤其是恶性疟疾病菌。

    当你踏入森林,忽然,一团乌烟瘴气飘过,你就立即倒下了,然后全身发热发冷,几天之后就扛不住了。其实这是被成群的蚊虫叮咬,感染上恶性疟疾。尽管有二千余种中药配方治疗疟疾,但就是治不好病,得疟疾就等于进鬼门关。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发,易流行。疫病爆发的时候,一人得病,全家均亡。

    右副都御史虞谦负责监督大树运输,民工们碰到瘟疫。虞谦立即将这些人分散开,减少传染几率;幸好瘟疫消失,民工得以存活。

    然而大多数民众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踏入深山,树还没砍几棵,就被瘴疠之气毒死。

    因为瘴气、瘟疫、寒冷、炎热、饥渴,死亡的民工数不胜数,尸横遍野,一堆堆白骨暴露在大山深谷……

    砍伐大树,事情仅完成三成。剩余的却是需要搬运、运输。

    大树又长又粗,重达数千斤,甚至重达上万斤。

    将这么大的树搬出原始丛林,仅依靠一双手与简单的工具。搬运一棵长达近十丈、直径九尺的楠木,需要五百人至八百人搬运,拉至长江边上需要八、九个月,耗费一两千两白银。

    抵达长江后,一艘船装八十棵木头,配十名水手、四十名民众,有官员押运。

    经过三峡,顺长江而下,再经过淮河、泗水,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到达通州,再搬到北京朝阳门外的大木厂与崇文门外的神木厂。

    一船大树运到北京一般需要两三年,有的竟然长达四年。

    运树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民众伤亡。

    民工出来服徭役,仅有一点点工钱,几乎是白打工。农村成了空壳村,老人、妇女、孩子留在村里种田。民工们在山里苦熬岁月,而家里田地荒芜、生计艰难。

    这里面有个民工叫李法良,湖南人。湖南人天生有血性,胆子大,不怕事。李法良不想白白丢命山野,于是偷偷串联民工造反。他自称是弥勒佛,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下秘密结社。民工们对师逵的怨恨越来越多,参加弥勒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师逵是个工作狂,也把民工逼成工作狂。他办事认真,但是心很急,不知道体恤民工。据说,有民工死了,家里的妇女竟然被拉来服徭役。《明史》说他“颇严刻”,就是把民工逼得太狠,以至于忍无可忍。

    大量巨木源源不断地输向北京,而伐木工人早已民怨沸腾。李法良看准时机,在湘潭县带头造反,率领石匠、铁匠、篾匠、伐木工、搬运工,操起砍刀,杀向官府。十万民众,大多跟随李法良起义,战火一直烧到江西吉水县,但遭到明军疯狂镇压。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武器落后的起义军失败,李法良被俘虏,惨遭杀害。

    李法良是第一个为反抗朱棣徭役而死的人,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师逵尽管拣了一条命,还是遭到左中允周干的弹劾。官逼民反,永乐帝朱棣对此深恶痛绝。而这一次,师逵还比较走运,审案的是在北京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一向性情仁厚,又爱惜师逵的才华,又因为他是皇帝特别派遣的钦差大臣,采伐大木功绩卓著,所以没理会周干的弹劾,放了师逵一马。

    朱高炽为平息林区人的怨气,将湖南、湖北、四川的伐木工作暂停一段时间。当永乐帝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即位,还提拔师逵当了南京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当然此为后话。

    伐木大约持续十三年,为北京上万间房屋提供木料,无数人为此牺牲性命。

    可以想象衣衫褴褛的百姓在大山里伐木的情景----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采到的木料多得用之不完。除此之外,郑和下西洋诸国如暹罗、苏门达剌……各国上好的木材亦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北京。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北京神木厂还有永乐年间的木料!

    直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永乐帝朱棣见良材巨木已经集聚北京,成千上万间仓库堆满大木,方且将宋礼等人召回北京,停止伐木。

    湖北人、四川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他们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一提起伐木,无不哽咽流泪。

第361章 百万民众建北京

    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帝朱棣在全国各地征集几十万名工匠、士兵和普通劳工,会聚北京,大兴土木。劳动大军的总数令人吃惊----超过百万人,其中技师十万人、辅助工百万人,一起建都北京!

    征来的工匠分为两种:一种是北京周边定居的“住坐”匠,约有二万五千户,每月服役十日;另一种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轮班”匠,约十八万人,分批定期到北京服役。

    全国各地最顶尖的能工巧匠都来了!

    江苏吴县的“蒯鲁班”蒯祥来了,他的木工做得实在是顶呱呱。他父亲本来就是高级木匠,主持南京宫殿的木工活,当其退后,让蒯祥接班。“蒯鲁班”参与北京的许多工程,建造殿阁楼榭、回廊曲宇,随手画个图纸,施工时却十分精确。每次修缮,他拿个尺子比来比去,看起来毫不经意,结果不差一分一毫。他为工程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堪称楷模。

    江苏无锡的石匠世家陆祥来了,其家族自元代始就参加建造宫殿。

    上海松江来的泥瓦工杨青升官了,如今负责调配工料。

    江苏武进的建筑工蔡信,则为包工头。

    士兵是营建北京的主力,人数几乎占到一半左右。

    这些军人来自北京、河南、山东、陕西、山西、中都、直隶等卫,半年换一批。民工也半年换一批,每人每月给米五斗,有时免除部分杂役。

    上万名被张辅俘获的交阯工匠,也被押送到北京参与建设。

    陈珪从自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主持营建北京。他是员老将,早年跟随徐达、朱棣南征北战。明代的官员永远不退休,只要皇帝乐意,你得一直干到死。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除正月休息几天外,天天都要上班。陈珪当年已经是七十二岁的老翁,由于建设北京谋划有方,多次得到皇帝褒奖。

    营建北京的总设计师是安南籍奇才----阮安。当然他很小就加入大明。张辅攻占安南后,带回一些相貌俊美的男孩,送到宫中阉割,充当宦官。安南也曾经向皇帝进贡阉人。阮安是带回来的战利品,且为一件安南贡品,至今仍是个谜。

    阮安非常幸运。朱元璋时期,宦官不允许读书识字,以便他们永远愚蠢,甘做供驱使的羔羊。但是朱棣大发慈悲,让阮安等人在内书堂接受良好的教育。阮安天资聪颖,进步很快,精通数学、建筑学,从宦官一步步晋升为地位很高的太监,成为首屈一指的建筑设计大师。

    他奉朱棣之命,和工部尚书吴中合作,营建北京的城池、宫殿、政府机关。如今的紫禁城模仿南京皇宫而建,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宫殿、门阙、庙社、郊祀、坛场规制和南京一样,但较南京的更高大、更宽敞、更壮丽。

    阮安是个很神的人。

    他的建筑设计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建筑设计,要体现“天人合一”、皇权至上的模仿天宫造皇宫的法则,要体现君临天下、尊卑贵贱的礼教秩序,要遵循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的中国传统风水,学问深不可测。可是,他到工地转一转、看一看,不需南京的资料,不用尺子测量,脑中盘算一下,只凭实地观测和思考,就能画出精确的建筑图纸,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在政治上,竟然全部符合规范,建设方案完全达到各方面的要求,工部照图施工即可。

    他屡次督建重大工程,业绩显著,多次得到皇帝奖赏。官员的工资都不高,阮安的报酬与贡献完全不相称,但他毫不在意,始终俭朴清廉,不拿公家一分一毫。他把赏钱、赏物上交国库,为皇帝分忧,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

    囚犯更为建设北京的生力军。

    刑部、都察院从判处苦役的囚犯中,抽调很多人送至工部,参与建设。

    其他地方,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死刑犯、等待判决的强盗,都可以放回家,予路费至北京做工赎罪。

    “徒”的本义是指奴隶,明代囚徒即是被迫做罚役的奴隶。劳役的目的就是使用囚犯做苦役,使他们困极疲弊而改悔归善,变成好人。

    囚徒从事的全是辛苦事,分为做工、运囚粮、运灰、运瓦、运水和运炭五等。

    北京的文武衙门、军人营房,都要囚犯自己买材料修理。

    罪重的囚犯就煎盐、炼铁。犯了笞、杖等轻罪的犯人,砌城垣、修街道、盖官员房屋等,由监工带着做工。白天,判处徒刑的人颈上戴二十斤的枷,脚戴铁镣从事劳役。晚上收工,犯轻罪的人脚上戴三斤的小铁镣(也叫小锁),犯杖罪的人戴十五斤的枷。

    任务很重,一般人吃不消。比如盖房,一年徒刑盖一间房,自己准备建筑材料,八年徒刑就要盖八间房,盖好你走人。犯了杖罪,三人一起盖一间房。

    再如挑工,每担六十斤,一日近的挑三百担,半里地挑二百担,一里地挑百担……六里则为十七担,七里十五担,八里十三担。也就是说,挑砖瓦的日工作量为百里每担,且返回路程的消耗不计算在内。

    因不堪其苦,囚犯累死、病死之人甚多。

    在百万劳动大军的努力下,前期工程一直在加紧进行,对元代旧都进行大规模改建、重建,元宫城合适的就保留,不合适的就拆除,腾出地面建造新城。

    紫禁城的地基建得非常牢固,平均深六尺,有的深入地下六丈,有非常完善的排水系统,暗沟的水都流进内金水河。南海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开凿,将清清的河水引进金水河。开挖河道的土方,堆成万岁山(今景山)。

    永乐十五年(1417年),地下工程全部结束,朱棣才宣布正式动工营建北京,全面营建地面上的宫殿。他向大臣们征询开工意见,大家都没有表示异议,众口一辞要求立即开工。

    朱棣组建新的工程指挥部。八十三岁的陈珪仍任营建总督,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做他的副手。后来又加派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庆为总督,并命令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都督薛禄、金玉、章安、谭广分别负责单一项目。陈珪殚精竭虑,直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第362章 天人合一的紫禁城

    永乐十五(1417年)四月,西宫建成,有一千六百三十间房屋。建在元代宫城内的燕王府被拆除,皇帝搬到西宫临时处理政务。六月,动工营建政治核心建筑----宫城(万历朝以后叫紫禁城,今故宫)。

    永乐十七年(1420年)是个丰收的年份,许多工程相继竣工。经过三年半的大规模修建,北京的建设于1421年正月基本竣工。另外还建设祭祖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祭土神谷神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祭天地的天地坛(今天坛,嘉靖时改为天坛)、山川坛(今先农坛)。又在今日的王府井大街等处建设王府,有八千三百五十间房屋。

    由于财力所限以及频繁的战争,朱棣并未将紫禁城全部建设完成,以后的建设任务自然又落于阮安等人身上。

    紫禁城的建筑,体现“天人合一”、皇权至上,要体现君临天下、尊卑贵贱,要遵循阴阳五行、四象八卦。

    但建筑又如何体会出如上,这便是一个问题!

    历代天子均要模仿天象,在国家的正中心建造宫殿办公和居住,以其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天上的紫微大帝,保持步调一致。紫微大帝住在哪里呢?他住在北极星(又叫紫微星)那个位置,那里也有叫紫微垣的宫殿。

    北极星独自居于天轴之上,是天下的枢纽和中心,众星环绕。

    而天子是地上的主宰,他在哪里居住并处理朝政呢?

    他应该独自居住于地轴上,是地上的枢纽和中心,被天下子民和建筑环绕。经过勘测,这个地轴便为北京城和宫城的中轴线,是贯穿南北的中央子午线,和天轴对应。

    而朱棣的居住与处理朝政之地,应位于地轴线的轴心,正如紫微大帝居住在天的中心紫微垣一样,这样就能天人合一、人神合一,达到太极、无极的理想境界,体现他是天下的真正主宰。

    所以,皇帝的宫城叫紫禁城。

    因为北极星周围星辰的景象分为三个区域:紫微、太微、天市,又叫三垣。

    朱棣模仿三垣,在北京建造三个区域的建筑群与三道厚厚的城墙,展现天子的威严。

    最外边一层叫京城,周长五十里,正如天上的下垣天市区,宫内的人可以做买卖。天有九重,便有九座门。

    京城亦有九座门:丽正(正统初年改称正阳)、文明(后改称崇文)、顺城(后改称宣武)、齐化(后改称朝阳)、东直、平则(后改称阜成)、彰仪(后改称西直)、安定与德胜。

    再往内便是皇城,周长超过十八里,建造大明、东安、西安、北安、长安左、长安右共六座门。

    最里面就是宫城(紫禁城),处在地轴的轴心上共建造八座门:正南第一重为承天门(今日**),第二重为端门,第三重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进入紫禁城,城外有宽近十八丈的护城河,

    四面围有高三丈有余的城墙,可谓固若金汤。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有士兵瞭望。

    踏入午门,跨过内金水桥,到达奉天门(今太和门,取“奉天承运”之意)。

    内金水河是模仿天上的银河,人工开凿的河道。河水拐弯抹角地算起来,发源于跟天有关的天寿山,天寿山拐弯抹角地又跟昆仑山有关,而昆仑山似乎又有上天的通道。

    这样,天子坐镇北京,便不愁死了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象征天上的太微垣,为天子的正朝。外朝的中心为奉天殿(今太和殿,即金銮殿,为皇帝听政处)、华盖殿(今中和殿,为皇帝休息室)、谨身殿(今保和殿,为皇帝宴会厅),统称三大殿。

    三大殿是天子执政的宫殿,象征太微垣的明堂三星,三大殿的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的三台星。

    奉天殿建成于1420年,俗称“金銮殿”,即“奉天承运”之意。

    正如天上的上垣太微区域,地轴的中轴线从皇帝宝座的中心穿过。

    皇帝宝座,理论上就是帝星的位置,和紫微大帝的位置对应。只有坐在这个位置上,才叫真命天子。

    奉天殿是皇帝听政和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包括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大将出征。每年皇帝生日、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奉天殿是皇宫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建筑之首。

    奉天殿面阔九间(后来为十一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之尊”。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丈余、重约八千斤的大吻,檐角安放十个走兽。内部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梁枋上装饰和玺彩画。门窗上嵌成菱花格纹,下部刻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为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殿内以苏州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六根直径三尺、贴金云龙图案的巨大木柱。宝座前两侧有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四对陈设,分别寓意国泰民安、吉祥、长寿、江山永固。宝座上方有形若伞盖的藻井,正中雕刻蟠卧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殿前有宽阔的丹陛平台,月台上陈设各一个日晷、嘉量,各一对铜龟、铜鹤,十八座铜鼎。

    日晷即时钟,嘉量即秤,均为皇权的象征。殿下基座为三层汉白玉石雕,栏杆环绕。栏杆下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谨身殿则是大典前皇帝更衣之处,也为皇帝宴会厅。华盖殿则是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的休息室,在此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自祭天地坛,皇帝提前一天在这里预习祝文。祭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皇帝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华盖殿源于星名,华盖是天上九星的名称,罩着紫微大帝的宝座。

    三大殿左右两翼为早期建成的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

    过了乾清门,便到了皇帝寝室部分----内廷。内廷象征紫微垣,是天子经常居住之所,是皇帝、皇后、后妃们居住的宫殿。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处于北京城的基点之上,风水里叫“穴位”,正处于内廷院落的几何中心点上。乾为天、为阳,代表皇帝、男人。内有暖阁九间,上下两层共有二十七张床,后妃来此与皇帝居住。皇帝每晚睡在哪个房间,很少有人知道,以防止有人暗杀。

    坤宁宫为皇后的寝宫,即中宫。坤为地、为阴,代表皇后、女人。

    东西各有六宫,象征十二颗星辰,属于阴,体现夫为妻纲的伦理关系。景仁宫、景阳宫、永寿宫、长春宫、延禧宫、永和宫、咸福宫、储秀宫、翊坤宫、钟粹宫等均在1420年建成。

    后边是人工堆出来的万岁山(今景山),修建散步游玩的御花园。因为建城必须要有靠山,否则“北风穿堂,家破人亡”,于是在元代延春阁的位置上,堆出一座山,镇住元代。有此座镇山,似乎历代皇帝就不会家破人亡。万岁山的风水方位为北玄武,与南朱雀(午门)、东青龙(文华殿在东,属青)、西白虎(武英殿又称白虎殿),构成四象,象征四方,又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宿。

    按照阴阳学说,中轴线的东边为阳,中轴线的西边为阴。

    但为何每个宫殿颜色不一,呈现出红、黑、黄、白、青多种颜色?

    这又牵扯到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紫禁城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要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宫殿要遵循北水南火东木西金土中的五行法则,位置和颜色很有讲究。

    如金銮殿为什么要金碧辉煌呢?因为它处于中央位置,中央属土,色黄,所以台阶必须设计成土字形,屋顶用黄琉璃瓦。又因为木克土,所以油漆不能用青色(蓝色或绿色),院内不能种树。

    又如午门为什么是红色呢?这是因为午门在紫禁城的南面,风水方位为朱雀,所以又称凤门。南方属于火,要以红色为主。又如太子读书的文华殿,东方属木,从春,色青(蓝色或绿色),主文,所以,它要放在东华门内,屋顶用绿琉璃瓦。

    整个建筑群,中轴线与天轴、地轴合一,体现皇帝的天极之尊,体现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的政治意义,不愧是中国的建筑宝贝、世界的文化遗产。

第363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时间一晃,距原来的小阳明、如今的小守仁开口说话,已是三年。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假若是一颗种子,落于泥土之中,应已开始芽、生长;亦已是足够一座高楼平地而起;原本蹒跚学步的孩童更是可以健步如飞……

    时间永远不急不缓地在人们身边逝去。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就在两年之前,也即是世袭交阯王位的陈伺,至大明京都将永乐帝朱棣最小的公主朱菁娶回交阯不久,那王嗣陈天平便撒手西去……交阯人民原本未曾在意、觉得可有可无之人,突然的离去,忽然觉得悲自心来,全民陷入悲痛之中……

    因为他是老一代的陈氏王朝的最后一人。

    即便是“陈伺”的王九,亦觉悲痛不已。直至那刻,王九方觉得这王嗣陈天平死后的布局之妙:他在之日,虽未发声,但对交阯人民却是隐隐地起着安定民心之用;只要他在,任何叛乱借以之前陈朝的名义都是乱臣贼子;而向陛下提亲,更是将朝廷的圣恩提至无以伦比的地步!

    而正是因为王九世袭王位、顺理成章地搬入王府,与公主朱菁的下嫁,交阯人民承圣恩而突然变得乖巧无比。

    但不管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交阯人民的饭仍是要吃的,地里的活仍是要干的……生活仍是要过下去的。

    叛乱早已平息。各地的地主、豪绅、世家得到了新任交阯王陈伺的安抚。尤其是原来河内的阮氏一族、交阯中部的黎氏一族,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阮氏一族的族长阮景真,黎氏一族的族长黎利,均已调至郡守河内担任重职。

    当然,交阯郡名义上的布政使还由朝廷派人兼任,但具体事务均已由原来的安南人接手,这亦是如今的交阯王陈伺对大明朝廷的提议。如今看起来,朝廷已接受此议。

    并且,朝廷在交阯的驻军亦较之前增加了许多,军垦田的数量较之前增加了两倍有余;同时,自两广一带更是慢慢地开始迁民进入交阯郡。不仅如此,朝廷更是在各州选拔学识俱佳的年轻有为之士,送至京城的太学深造,待学业有成者,再回乡为官。

    作为钦差大臣、王九的祖父王卜鸣,在一年多以前已回大明。将自己一生的青春都献予朝廷的王卜鸣,对民生、政务中隐藏的各类讯息,自然有着自己的判断与处理方式。经王卜鸣居中策划,交阯的局势愈加稳定、和谐。

    于是作为钦差大臣的王卜鸣便回宫缴旨,顺便七毓与守仁也被带回大明。自然,杜雪萌、任罄及老祖和宋远侨两位老人家也跟着回去了……

    于是,少了两个孩童的王府变得清净起来。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交阯人民的生活却是变得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富足,亦越来越安定。一是随着公主的下嫁,交阯人民觉得背靠大明王朝却亦没有什么不好,大树底下好乘凉,毕竟一个泱泱大国,资源的富足实在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国所不能比拟的;二是朝廷对交阯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善,也即是虽然“郡县安南”,但较之前给予了交阯更多的自主权,并重用了许多交阯当地的豪绅,而当地的豪绅也恰是稳定交阯的定海神针!

    比如黎氏一族的黎利,已被朝廷任命为交阯右布政使,当然,左布政使仍为朝廷派员担任,但实际上,那左布政使如今只是兼个名堂,实际上各项事务均在黎利手中。

    而阮氏一族的族长阮景真,更是被任命为交阯专司刑名、监察百官的按察使。

    但无论是黎利,还是阮景真,对如今王府之中的化名“陈伺”的王九均是满怀敬意。因为交阯如今和谐的局面,正是王九一力促成!

    而王九的促成,正是因为公主朱菁的下嫁。朱氏子弟,很是护短。公主朱菁的下嫁,一年之后,更是生下一子,永乐帝朱棣龙颜大悦,赐单名一个“耀”字,与此同时,原本需要交阯缴纳的税赋一下子便减少了一半,仅此一项,便让交阯郡的包袱便轻了许多……

    张辅军撤离交阯,原本二十万的大军,被王九截留了大半,因为大明在交阯的驻军实在不足!当然,截留的驻军并不会影响永乐帝朱棣的北伐大计,因为这十余万的军队,大部分均是自云南、广西调来,朱棣北伐之军大部分均是在北方征调。

    另外,王九更是加强了吏治。对就任交阯的官员,三年考评不合格的官员,民怨较大、贪赃枉法之辈,坚决法办……

    王九每日都会至还剑湖畔的“明月酣”去处理政事,各处锦衣卫的情报源源不断地汇总于此,均需要王九批示、回复,每晚回至王府时,已是深夜……

    公主朱菁与王九二人相敬如宾,二人感情甚好。如今的公主朱菁已褪却少女的青涩,每日白天带着已是两岁的耀儿,在王府内的湖边游玩,晚上等着王九归来。而此时,那耀儿早已入睡……

    这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

    公主朱菁很是满意这种局面。

    也许是在很多年前,对刚登基的自己父亲朱棣,在秦淮河畔的刺杀那晚,或许是他不忍心让她见到那幕血腥,他将带着自己体温的锦衣卫长袍覆于她的头上的那时,情窦初开的她便将自己的心系于他的身上,于是她便注意了他的动向……

    他以一只孤军在郑和下西洋前出海,她便南下,长驻福州配合他的行动……也许在那时,她已芳心萌动。

    因为他,她推却了不知多少王孙贵胄的求亲,直至她的母亲临终前的嘱托,兜兜转转,终于寻到安南的王嗣陈天平,让其世袭王位予化名的“陈伺”,并向永乐帝朱棣求亲……

    直至今日,嫁予他为妻,一年之后,诞下了麟儿……

    人生若如此,却何偿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

第363章 启蒙

    如今已是八岁的王守仁入学了,他回到了福建南靖的王家老宅。他入学堂了,学堂便是陆恒拙庵龙门学馆,位于王家老宅秘图山山丘东边不远之处。

    陆恒,字有常,号拙庵,儒家学者。学堂简朴大方,学堂正中从右至左四个大家“龙门学馆”,上联为“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勤学为梯”;下联“水就低处流,时时谦下,修德若川”。

    原本依王卜鸣的想法,却是不想让王守仁上私塾,因为自这孩子出生未多久,便至京都。而老祖、宋远侨与皇宫中的老廖便是经常齐聚品茗轩。这三个老人齐聚,却是儒、释、道的碰头。

    三位老人齐聚却是代表了什么?自然是看中王守仁的资质。三位老人却是想在王守仁身上争着什么。当王守仁第一次开口便儒家经典的“大学之道”后,老祖与宋远侨便知晓,自己二人已输给了如今宫中的那位老廖……当王守仁三年前离开交阯后,二位老人随同回国后,便辞别而去。

    但依那宋远侨的说法却是:“反正‘道’之种子已种下,何时孕育、发芽尚且未知,且看之后,再看如何……”

    老廖对此倒是嗤之以鼻!

    当王守仁会说话后,任罄问他之前为何不说话。

    “娘,我会说话。只是不想说而已。”王守仁老老实实地答道。

    “那‘大学’,你何时会背的?”任罄问道。

    “老廖爷爷教的。”

    “那你还会背什么?”

    “会背很多。光头爷爷教的《金刚经》,长胡子爷爷教的‘道’,他们教的,我都会背。娘亲教的唐诗,我更是会背……”

    在场的众人无不瞪目结舌。宋远侨考较守仁的《道德经》,这小守仁张嘴便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场众人真不知晓这小小年纪的守仁,却是如何将自己身上的“众妙之门”开启的!

    人体是一部世上最为精密的仪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人身体上都有一扇门,那便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原本回至大明的王卜鸣想按大户子弟一般,请位私塾先生单独为王家的几个子弟授课,未曾想到这王九断然拒绝,让任罄在王家老宅附近寻个学堂,让守仁上学便是。于是,小守仁便入了儒家学者陆恒所开办的龙门学馆。

    为何王九会让小守仁上学堂?这却是王九幼时最想做的事情。

    在王九小时,他未曾上过学堂,他没有玩伴,没有同窗之谊。王九自幼在南京城长大,他家院子不远便有一个屡试不中的秀才开办了一个学堂,他经常听到学堂内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他非常非常羡慕……

    所以王九便让小守仁上学堂。王九对小守仁没有其他希望,只是希望他依自己的性子发展便是。但这小守仁的新生的第一课,

    新生第一课,陆恒按惯例,要给孩子指个大方向,就是帮孩子树立志向。有方向就有奔头。

    王守仁的同窗暂时六人:倪宗正、魏朝端、诸经、胡东皋、范顺风、张二毛。他们一个个在座位上新奇地翻看着桌面上的课本,有《大学》《三字经》《孝经》等。但这些书小守仁已全部读过。

    陆先生问道:“大家知道来这儿干什么吗?”

    “上学读书。”众人齐应。

    “好,读书干什么呢?”

    回答五花八门。

    倪宗正、胡东皋、魏朝端,这三位书香门第,答案比较一致:“中进士,当大官!”

    诸经比王守仁小一岁,他要当好人。

    范顺风船户出身,他回答道:“我爷爷说了,读书识字,考秀才,当老爷,不用再撑船了,雨淋不着,日头晒不着,还能娶住绣楼的大小姐当媳妇。”

    张二毛裁缝家庭,他答道:“俺爹说了,读了书明了理,不用再天天拿着大铁剪子,把手都磨烂了,当不了官,做师爷;做不了师爷,教学堂。”

    王守仁有些犹豫,家里人未对他有要求,但他自己更喜欢演武场。在他想着演武场点将台上那位立于帅字旗下威风凛凛的大元帅,于是在七个人中最后应道:“将军!”

    陆恒听完七嘴八舌的回答,笑眯眯地道:“既然大家都有目标,那这个目标关系着一生的命运。大家听说过命运吗?”

    “听过。人生有命,富贵在天。”众人应道。

    陆恒道:“人活一口气,这口气便叫命,上谓人生有命。富贵、贫贱,这是人之运。富贵在天吗?这倒不一定。假若如此,大家便不用来此读书,待天安排就是……”

    陆恒谈至此,便想到自己,没有中举人、进士,就是命罢,办学馆便是自己立定的人生目标,而且学馆已经被他办得有声有色,这就是他的命运,这命运却是在自己手里的。

    “命和名有直接的关系,‘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人的名声能反映一个人的命运,比如孔圣人,他留下的名声就是圣人,圣人就是他一生的命运;比如秦始皇,他的名声也是他一生的命运。入学第一天,我们每个人要取字,这个字,与名一样,代表着大人对你们的希望,相当于给你们指定的努力方向,有志气的孩子就会作为自己的志向,这个名字关系到你们将来一生的命运,关系到你们将来一生的名声……”

    学堂先生有这个传统权利,给孩子取学名。入学堂后,先生还要再取一个字;并孩子取名取字的权利交予先生。

    按陆恒先生的说法,汉人名字的结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姓,第二部分是名字。名字包括三个内容,有大名,有表字,有称号。

    于是我们的小守仁又多了一个表字:伯安。

    因为陆恒发现王守仁坐不住,像一壶滚开的热水,内里的冲动眼看着要冲开壶盖,这是年少心躁,守不住一个“仁”,就在他守仁的基础上,结合他排行老大的身份,为他取字“伯安”。

第364章 仁者爱人

    大名,为人的正式名称,表示大人对孩子的希望。每个人出生时,上告天地和祖先时,报的便是这个名,家谱上是这个名,朝廷登记户口黄册时用的是这个名,考功名时用这个名,大名用在比较正式严肃的场合。

    字是对名的替代,是大名的解释和延伸,可以用在比较亲近的场合:家庭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僚之间。

    名和字,一般是小时候大人给起的,如长大后,如果自己觉得名字不能完全代表自己的希望、命运与名声,可以自己做主起个号,表示自己的愿望或者自身评价。

    晚辈对长辈称呼号,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如守仁的老师,陆恒对自己的名、字与号的解释:姓陆名恒,表示长辈希望他读书、做事要有恒心;字有常,要有“仁义礼智信”的常心,这是对恒的解释和明确;号拙庵,这是陆恒自己长大后,希望自己回归自然,过本色生活,活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回至淳朴自然的心灵状态……

    “以后,你,伯安要安稳些,不管做何事,读书、做官、习武、做大将军,心不静不行!”

    这是陆恒对小守仁的嘱托。

    小守仁的六名同窗都有了表字。

    胡东皋,皋,是高地的意思,给他取字“汝登”,“胡汝登,好好学习,先生希望你攀登高峰。”

    诸经,诸让进士的儿子,这个经字,天经地义,学会了经典,做一个明白人,取字“用明”,“诸用明,立大志,做大人,心胸一开就见光明,明明白白做人做事。”

    倪宗正,要想身正、行正,关键是心得正,心是根本,取字“本端”,“倪本端,以后先正心,心正自然身正,要正心,先诚意。一辈子行得端,走得正。”

    魏朝端,在朝廷做正派官员,得有竹子一样的节操,取字“清节”,“魏清节,要像竹子一样清清白白,谦虚向上。”

    范顺风,要打破船户狭隘的思维,既然读书明理,就不能仅仅想着自己的小船,要接济苍生,取字“济民”,“范济民,要当秀才,做老爷,得心量大些,心里也要想着别人。”

    张二毛,大名和表字都得新取,他在家排行老二,取一“仲”字,裁缝出身,家长裁剪衣裳,希望孩子青出于蓝,二月春风似巧手,裁剪江山美如画,起名“仲春”,字“秋实”,“张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既要有春华,更要有秋实。”

    有了新名字,小学童很兴奋。

    坐不住的王伯安,记性好,兴奋地喊着同学的新表字:“倪本端、诸用明、张秋实。”别的同学也兴奋地互相称呼新名字。

    “《说文解字》上有言,‘名,自命也’。什么意思呢?名字是对自己命运的希望,经过勤奋学习,争取一个好的命运,给世人留下一个好名声。这是名字和命运的关系。有了希望,有了目标,就等于立了志向,这叫立志。男儿要有志气,要刻苦学习。怎么刻苦呢?这个志字,是心上一个战士的士字,要像战士一样去努力,在哪里努力呢?在心上努力!努力干什么呢?”

    陆恒撤身到讲台边上,指着头顶上方墙上的孔圣人像,问道:“我们努力读圣人的书,学习什么呢?”

    张秋实兴奋地答道:“读熟‘四书五经’,文章金榜题名!”

    陆恒道:“对。熟读‘四书五经’,学做人,就是做个好人,心里要能装得下天下,变成大人,就可以出去考功名,可以做官了。怎么变大人呢?要先做仁。怎么做仁呢?”

    陆先生走向讲台,巡视了一下课堂,最后目光盯住胡东皋问道:“汝登,你家几口人?”

    胡汝登扳着指头在查数,嘴里嘟囔道:“祖父、祖母、爹、娘、叔叔、婶婶……”最后报出十五口人,爸爸弟兄三个,两个婶婶,叔伯兄弟姊妹七个。

    陆先生问道:“你爱不爱叔叔婶婶?爱不爱兄弟姐妹?”

    “爱呀!”

    “为何?”

    “我们是一家人。”

    “你祖父弟兄几人?”

    “一共五个。”

    “你们祠堂人多不多呀?”

    “听祖父道,我们胡家祠堂一共九十八口人。我们都是一个老祖爷。”

    “你们过去是一大家人,对不对?”

    “对呀!”

    “你爱不爱他们呢?”

    胡东皋有些犹豫。

    陆恒又问道:“一家人该不该互相爱护?你们过去是一个大家庭,日子久了,才分成了现在这么多个小家庭。”

    “爱护!”

    “外地有没有姓胡的同宗来找过你们的祠堂?”

    “听祖父言道,去年姓胡的修总家谱,都到河南去了,说那里是姓胡的老祖宗。”

    “对。过去很多年前,天下姓胡的都是一个老祖宗。你们该不该互相爱护呀?”

    胡东皋没有见过河南的老祖宗,一时回答不上来。

    陆恒道:“很久以前,我们每一个姓氏都是一家人。如王伯安的王氏,老祖宗最早是周朝周灵王封在山西太原的太子晋。以后大家学习《百家姓》会发现,里面好几个姓氏又是从一个姓氏变出来的,再往前追查,又会发现,一百个姓氏又是从一个老祖宗变出来的。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意思呢?”陆先生耐心地等着大家想一会儿,接着道,“最早是不是都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血脉?”

    “是!”这下大家达成了共识,回答得很整齐。

    “一家人应不应该互相爱护?”

    “应该!”

    陆先生终于如释重负般轻松下来,“我们既然都是一家人,是不是应该爱所有的人?”

    “是!”

    “圣人教我们做人,要做到仁,仁即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并且爱所有的人。‘四书五经’就说这一个‘仁’字,就是爱所有人。正如圣人述:君子造命,便会有好命,留下好名声。听懂了没有?”

    “听懂了!”

    “好,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表字,立下了志向,知道了仁字的意思,就是爱人,我们以后好好学习,争取做大人,争取一世好名声。散学!”

第365章 儿童散学归来早

    我们的小守仁进了学堂之后,每日朝出晚归,散学后便与同窗嬉戏,当夜幕降临之时方且回家,小日子过得快乐无比……

    小守仁十分好动,但过目不忘,很得先生陆恒的宠爱。他想当大将军,因为在王九在交阯,张辅大军撤离之时,王九曾带他至军营之中,军营中的演武场给了小小的守仁极大的震憾。

    演武场之上,张辅将军正立台前,面对军容严整、杀气腾腾的将士,那种气势深深地刻在小小的守仁心里……

    于是他用漆黑发亮的眼神看着父亲,向父亲王九要求:他想习武,他想当大将军!

    “你想当大将军?”

    小守仁坚定地点了点头。

    “但要当大将军,不仅要习武,还要学文。”

    小守仁又点了点头。

    王九看着小守仁坚定无比的眼神,也点了点头。

    于是,自小守仁五岁时便开始与自己的姐姐七毓一般,开始习武。

    其实这小守仁不知道,其实他很早已开始习武而他自己不清楚而已。每天当他入睡时,他体内的先天之气便会自觉地在他体内游动,自丹田而始,游走于他的奇经八脉,滋润着他的全身经络,最后又归于丹田……

    随着先天之气地游走,它自己亦在慢慢地一丝丝地发展壮大……

    这先天之气,最早便是被王九所种下,经老祖、宋远侨所激发,然后在小守仁每天睡觉之时便开始游走于经络之中,慢慢地改造小守仁的身体,让小守仁的身体既充满力量,又柔韧性十足!

    所以这小守仁从来都是精力十足,好动无比。

    清晨,当太阳在东方刚刚升起,河内城里大部民众尚未起床,仍在床上呼呼大睡。柳叶摇曳的河内还剑湖畔,还剑湖畔有早起的寥寥数人。其有一名俊朗的年轻人牵着一名胖乎乎孩童的手,然后便可见到那年轻人随手拎起那如球一般的孩童,在湖畔转了几圈后,一撒手,伴随着那孩童“咯咯”开心的笑声,那如球般的孩童如大石块一般“嗵”地一声落于十余丈之外的湖水之中,瞬息不见了身影……

    路人瞪目结舌。

    假若未曾听到那孩童“咯咯”笑声,这年轻人与那害命的贼人何异?

    而十数息之后,数十丈远的湖面对岸冒出了一个黑点,并传来孩童悦耳的喊叫声:“父亲,我在这啦,我在这啦……”

    这二人,正是王九与他的儿子王守仁。

    王守仁要学艺,而王九给自家儿子上的第一课却是潜水。以水,冲刷周身三千六百个毛孔,感受水予自己的压力与动力,感受水的流动,在窒息的情况之下,如何让自己在水中呆得更久,这涉及到调息、运气……

    这便是王九想教予自家儿子守仁的。

    未曾想到,这小守仁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王九第一次将这胖儿子丢入还剑湖中,他便会了潜水。

    当然,以王九如今的功力来说,这小守仁落于水之后,如有何窒息的危险,王九瞬时便知。并且王九水性极佳,大海中练就,在这风平浪静的湖畔,这又算得了什么!

    除此之外,遇山翻山,遇水涉水,王九带着小守仁踏遍了交阯每一寸土地。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

    埋头学艺,不如边走边学。

    王九未曾刻意地教守仁,只是随心所欲地让小守仁随着自己的性子学。

    当守仁离开交阯之时,由原来可在水中屏息十数息,至离开时已可在水中呆上半个时辰……而这大半年时间里,守仁也从一个球一般的小胖墩,变成一个古铜色皮肤,虽然稍显胖,但身材更为匀称的孩童!

    任罄看着许久不见、瘦了一圈但精壮的小守仁,气得挥着棉花拳便要擂在王九身上,但那守仁将那腰一扭,“嗖”一下,便钻进任罄与王九之间,拦住了任罄道:“娘,父亲带着我出去逛,我很开心……”

    任罄心头一软,搂住了精壮的小守仁,泪水却不由自主地掉在了守仁的衣襟上……

    任罄心疼自家儿子辛苦。

    但小孩子却不知何谓“辛苦”,反而觉得非常有趣。

    遇山翻山,王九教这小守仁如何足并用,气沉丹田,让自己身轻如燕;遇水涉水,王九教小守仁如何象鱼一般在水中徜徉……小孩子,对未知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会去探索。如同一张白纸,总是可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经过此次外出,守仁显得更为成熟、懂事些。当小守仁如小鱼一般在水中呆上半个时辰时,王九已明白,自家的娃的内力已有小成,并且在他这年年龄来说,欲速则不达,应该让小守仁静心一下方可!

    于是小守仁便被带回福建南靖的王家老宅,上学堂,感受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熏陶……

    小守仁在同窗之中,不是最大的,亦不是最小的,但却成了这群同窗中的“孩子王”。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正是小守仁如今状态的最好写照。

    这群孩子上山爬树掏鸟蛋,光屁股下河捞鱼……

    每天不玩到家家炊烟袅袅升起、任罄在村口以中气十足、响彻全村的声音大吼:“守仁,回家吃饭了……”这小守仁是绝不会黑头土脸、以百米冲剌的速度出现在任罄眼前!

    每次任罄都是气鼓鼓、一步三扭地拎着一枝柳条至村口,喊自家儿子回家吃饭,但看到黑头土脸、眼仁如其父亲一般漆黑发亮的小守仁,又总是不忍心抽下去:这毕竟是自己怀胎十四个月的骨肉!

    别人怀胎十月,而自己却是怀胎较别人多了四个月……任罄经常因此而愤懑不平!

    按自己相公王九的说法:“让他开开心心地,顺其心意,不走歪路,能孝顺父母即可!”

    任罄想想也是,自家不愁吃,不愁穿,待其长大,娶妻、生子也便是了;如若他想博取功名,依自家相公的本事,他若学得三成,亦足够他驰骋于朝堂之上了……但想来这小守仁应该是“青取之蓝而胜于蓝”罢!

第366章 至京城

    王守仁实在太淘气了。

    在王家老宅东南方不远有座山,名曰石鹰山,内有石门岩。相传唐垂拱年间陈元光入闽平乱,当地畲民首领柳斜率众踞此险要洞穴、出没山坳林间,与官军对抗的故事,至今在当地民间还广为流传。其后,唐朝高僧禅苑从江西化缘至此,爱其山幽林蔚、洞奇景美,遂结庐于该景区石鹰山,并募资辟洞修径,凿池栽荷,植梅插竹,筑亭建庙,首创石门岩各景点,后人称之为“开山祖师”。

    石门岩奇特景观,可谓天造地设。其中有长达百余丈的螺旋洞、冬暖夏凉的怀荫洞。其洞景变幻无穷:清明时节,草绿水茵,繁花满树,山香飘拂,泉水潺潺,无异于人间仙苑;冬春交会,云雾迷朦,层岩叠阁、忽隐忽现,又仿佛是海上神山……

    而这王守仁在某日散学之后,竟然带着二名同窗摸了进去,然后,然后便找不到回家的路……

    任罄急了。另外两名同窗的家长亦急了。

    幸好有同窗知道守仁带着二人去石鹰山了。于是数十人点着火把连夜至石鹰山寻人。

    众人行至半夜方且在石门岩内最深处的瀑布下看到守仁两个傻科乎的同窗与旁边的一堆衣物。问那守仁哪里去了,二人不约而同地指向潭水……

    “伯安已经下水好几次了,每次都很久,这次最久……”

    “我们沿着溪流逆流而上,天将黑了,我们本来想要回去,但伯安不肯,说既然来了,不看到尽头便不归……”

    “来到尽头,看到这潭水,伯安便说要下水洗洗,一身的汗,太脏了,我们不敢下水……”

    那两名同窗争相解释道。

    伯安,自然便是守仁。

    “他下去多久了?”任罄冷冷地问道。

    “有一会儿了。”一名同窗答道。

    “这潭水有多深?”任罄问向一旁的众人。

    “不清楚。以前曾有会水性之人潜入,但无法潜入最深处。”一旁人答道。

    一柱香时间过去了。

    “我们先派人下去找找吧……”有人叹息道。随后只听“噗通”数声水响,已有数名精壮汉子跳入水中……

    又一柱香时间过去,陆续有人摇着头**地爬上岸来,又有有跳了下去……

    已有人以哀怜的目光看向这圆脸的少妇:水下两柱香的时间,即便是大人已是没得救了,更何况是未满十岁的孩童!

    任罄看着漆黑如墨的潭水,潭水很深,但整个潭的面积不大,长宽数丈见方。母子连心确实没错。不知为何,这任罄却总是觉得自家儿子倒还真是没啥事。

    自家相公王九在交阯之时曾言道:“守仁如今的功力确在一个关口,如今他可潜水半个时辰不出水面。且他此生与水有缘……”

    任罄估算着,如今这小守仁在水中应该已有半个时辰,但估摸再呆着一柱香的时间也没太大问题。任罄看着漆黑如墨的潭水,实在是因为上面为瀑布,水声太大,不然自己应该可以感受得到儿子的气息……但那家伙应该在水底正看着自己,怕自己责罚,而不敢探头!

    “仁儿,出来吧。娘亲不责罚你……快点出来吧……再不出来,娘亲可要走了……”任罄冲着潭水喊道。

    众人不明所以,还以为任罄痴了。

    任罄冲着潭水喊了数息之后,在瀑布直冲水潭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黑点,这黑点慢慢变大,正是一个小人头,水流之下,这人头被水流冲得有些狼狈,但眉目清秀之间,不是守仁还是谁……

    众人哗然……

    然后光着屁股的小守仁爬上了岸。

    任罄没有揍小守仁。

    小守仁在王家祠堂上跪了整整一日,可怜兮兮的。

    小守仁的太祖母蔡氏不忍心,终将小守仁拉了起来。任罄头大如斗,写信向自家相公求助。

    半月后,王九回信了。

    王九对守仁之事,只是倒未曾做太多的指示,只是言道:“至京城!”

    任罄明白,如今的京城,却不是指南京,而是北京。永乐帝朱棣如今便是在北京,而太子朱高炽则坐镇南京。

    因为王九知道,自己的祖父王卜鸣如今已调至翰林院。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王卜鸣的品阶未变,但具体事务却少了许多。王卜鸣乐此不彼,正好借此机调教一下自己的重孙子小守仁!

    巧的是,小守仁的启蒙恩师陆恒的学堂搞出了名堂,数十年来,秀才则不说,举人、进士出了三十余人,育人品高,收费却低廉。在全国性的“举遗贤”,即选拔在科举战场上失败的优秀人才时,要求每个知县要荐举一位孝廉,荐举有误要负连带责任。

    这陆恒既没有请托,亦未拉票,凭着一份踏踏实实的文字介绍材料,便被南靖知县贾宗锡呈报了上去,最后逐级上报到了吏部。吏部把陆恒分派到广东石城任知县,现在正好在北京领凭准备赴任。

    这陆恒与小守仁一家子一起到了北京,正巧赶上小守仁的太祖父王卜鸣的接风宴……

    却说这王卜鸣来至北京城,便在京城里特意拣选了一处四合院中植满竹林的住处。王卜鸣自号竹轩翁,他亦是承道家修养,以竹自比,养直谅之志,修清虚之气,以竹之品质为其志向:宁折毋弯!

    当小守仁一大家子来到之后,原本冷清的四合院瞬时热闹了许多。

    王守仁一大早背诵了一遍《大学》和《千字文》之后,静不下心来的他便跑到竹林前。竹林便如他的千军万马,他手中的竹杆便如他的剑,他仗剑寻视他的队伍,挺胸抬头,擎剑跨步……

    正在此刻,王卜鸣的接风宴来了第一位客人,他过了影壁墙,见到正在专心检阅“千军万马”的小守仁,不禁笑了半晌……

第367章 京中之事

    但这位客人的表情却由笑却变成了惊,再由惊变成了叹服,再由叹服又变成了惊愕……也即是一盅茶的时间里,这客人变化多端的表情足以载入史册!

    因为踏入小小竹林之中的小守仁却是变了,他左脚轻轻在泥土中一点,跃入竹林,右足在一只竹节上一点,手中的竹杆划了一个圆,一个翻身,身轻如燕般又纵向左方……

    却见这小守仁小小身影在竹林中穿梭,不住地划着一个个圈,大圈圈小圈,小圈又圈出大圈……身形在划圈,而他手中的竹杆,随着修长的手指的转动如同有灵物,亦在划圈……

    这客人惊了,两眼尽是圈圈,愣在当场……他的表情变幻莫测,由惊转为叹服,那嘴巴张得老大,口水扯出一条细线坠于衣襟上都不知!

    再见竹林之中的小守仁,踏着一根竹干,“蹬蹬蹬蹬……”如履平地般竟纵上丈余高,一个翻身便要头向下坠下,而在下落之时,他手中的竹杆如同沾在手上转了数周,随着他修长的小手掌“啪”地在竹杆尾部一拍,那竹杆“嗖”地脱手而出……

    说是迟,那是快,就在那小守仁头朝下附落之时,那客人惊愕地欲喊不急,只是手指着那小小的身影,却是发不出声来……

    就在小守仁欲落地的刹那,却见那小小的身影又划了一个圈,“砰”的一声,两足稳稳地落于地上。而就在落地那瞬间,却听数丈之外“笃”的一声,这小竹杆竟插入数丈远的一枝竹干之中,尾部仍自颤抖不停,发出“嗡嗡”之声……

    小守仁两手叉腰,看来对自己此番表现说是相当满意。

    他忽然觉有人,一转头便发现一位身着蓝色儒袍的年轻人正张大嘴看着自己,而那口水已流至衣襟上而不自知……

    这客人名叫诸让,与王卜鸣是乡邻,如今为北京吏部文选司任员外郎,亦是小守仁同窗诸经的父亲。

    那晚与小守仁一同去石门岩的两名同窗中,便有一位是诸经。

    诸让盯着身材挺拔顺溜、眼神漆黑明亮的小守仁,愣了半晌,就连小守仁冲着他敬礼打招呼都未曾听到。直至小守仁站在诸让面前,仰头看着他,诸让方且回过神来……

    “这可是竹轩翁的重孙守仁?这功夫实在是太……太好了。跟谁学的?学了多久了?”诸让仍在震憾之中。

    “我父亲教我的。”小守仁睁大眼睛道,“我五岁时,跟父亲游玩时,他教我的。都是划圈圈,很好玩。学了六年了。”

    “你经常练吗?”诸让问道。

    “每天都会练啊,大约练上半个时辰。”守仁道,“按父亲的说法,假若我可以踏树干蹿上丈余高,那么应是略有小成。也就是这段时间,我方可做到……”

    诸让赞叹不已。

    王卜鸣迎了出来,与诸让拱手寒暄。

    诸让没有立即进室内,他笑问王卜鸣道:“令孙多大了?”

    “十一了。”王卜鸣疑惑地望着诸让,等着他的下文。

    “家有小女,年龄相仿,识文断字,尚未许配人家,冒昧地问一声,竹轩翁,令孙可曾定下婚配?”

    “蒙养和贤侄不弃,这还是要与其父商议一下方可。”

    “好。一言为定。望能听到好消息。”

    守仁看着自己祖父与那客人入内,丝毫未曾留意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已在二人的寒喧中敲定了……

    永乐十六年(1418年),小守仁一十二岁了。如今却是不能称其为小守仁了,因为他已经长高了许多,站立时如树一般挺拔。其间,王九携公主朱菁、耀儿曾回宫探亲一次,与其父亲王九站在一起,却是如同兄弟一般。

    唯有不同的是,守仁眼眸却是莹光闪烁,而王九的眼眸内敛。

    这却涉及功力的深浅。如今王九的功力却是收发自如,而这守仁却是难以自控。

    王九的道家情怀,主张静虚无为,在王守仁无论学武、识文之上,都崇尚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拔苗助长。当然,这守仁的功底自然是以王九所修的道家三诀:《清心诀》、《定心诀》与《冰心诀》为根基,除此之外,还有一卷《定心心经》。

    王九少年老成,很早父亲便离世,自幼由母亲抚养长大,见识太多人情冷暖,却是很容易理解何谓“清心”、“定心”。但这守仁却是自幼未偿人间疾苦,内心毛燥不堪。守仁有时候在屋里读书写字,有时候在院里舞棍弄棒。这让身为太祖父的王卜鸣头疼不已。

    王卜鸣以儒家用心,崇尚苗不剔不长,树不削不直。

    王卜鸣向王九谈至诸让想结亲家一事,王九笑笑却未发表任何意见,却悄悄指向了一旁瞪大眼睛在一旁听着的任罄……

    王守仁读书写字的时候,王卜鸣在翰林院当值;王守仁在院子里疯闹时,往往是王卜鸣散衙回家时间,总是让他逮着。有次,王守仁和邻家几个孩子,正在胡同里玩老鹰捉小鸡,被王华撞个正着。

    王卜鸣决定,守仁该上学了!

    王九当然赞成。

    王卜鸣送守仁去的学馆叫豫章学馆,塾师叫辛得理,江西吉安人。

    一个江西人,敢把学馆开到皇帝脚下,倚仗的就是一肚子学问。辛得理做学问,往身心修养上使劲多,走的是古人修身的路子,往科举八股文章上下功夫少,结果是德纯道尊,文章简古,不讨八股考官老爷的欢心。

    但王卜鸣与王九又何偿会在乎八股考官老爷的想法。王九只在乎这人能否教好自己的儿子。

    通过检查守仁的功力,王九对守仁的功力倒还是满意。唯有不满意的便是这守仁的心太过浮燥。

    但未曾想到这任罄对守仁至北京后的表现倒是十分满意。在她看来,这守仁淘气点亦无妨,难不成养个木头?但家中两位男人定下的事情,她倒未有太多意见;唯有王九将选媳妇的事情交给了自己,她倒甚是开心……

    再说辛得理的豫章学馆,却是自江西籍官员家子弟教起,口口相传,豫章学馆享誉北京。

    易子而教,可以避溺爱;易地择师,可以免雷同。

    所以王卜鸣没有选同乡办在北京的学馆。

第368章 静心

    王卜鸣带着王守仁踏入豫章学馆。

    见过礼后,辛得理问王守仁道:“伯安,圣人十五志于学,你今年十二,可有何志向?”

    王守仁在南靖刚入学时志向是当将军,至北京,听爷爷讲述大明驱逐元朝的事迹,还跟着爷爷,爬上了北城门的城楼。站在城楼上,他想象着蒙古大军兵临城下,目光所及是那遍地肆虐的鞑靼战旗……

    来北京以前,王守仁凭着本能,觉得阅兵、操兵很好玩,听了许多故事,方且知晓打仗可以尽忠国家,保护爹娘,保卫百姓,做圣贤。

    王守仁觉得圣贤忠良比只知弯弓射大雕的将军高尚得多,于是,心中志向却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于是王守仁毫不犹豫地回答辛先生道:“学圣贤!”

    “四书五经”人人读,人人都要学圣贤,这却是大明王朝的基本指导思想。

    辛得理继续平静地问道:“学圣贤干什么呢?”

    王守仁回答道:“做圣贤!”

    这句回答惊呆了两个学了几十年圣贤,压根儿也没胆量敢想着做圣贤的、一辈子只敢当圣人学生的王卜鸣与辛得理。

    辛得理听此回答,心头一惊,身子一震,这是自己几十年来心里一直埋藏着的愿望和自我期许,甚至是不敢承认的自我评价。他多少次静夜自思自问:学了几十年圣贤,做不到圣人,起码做个贤人够资格吧?如果连个贤人也没做到,自己几十年又学到了个啥呢?

    听了王守仁的回答,辛得理有些惭愧,有些惊奇,甚至有些佩服,他赞许地点了点头,又自责地摇了摇头,看了一眼王卜鸣。

    王卜鸣数十年来循规守矩,跟在圣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超越一步,发誓勇做圣人的好学生。孙子的回答,石破天惊,皇帝他老人家只许天下有他孤家寡人一个圣人呀!

    这要是让锦衣卫那些人听到……王卜鸣几十年谨慎惯了,圣人教他“戒慎恐惧,战战兢兢”,隔墙有耳,不得不防,于是他假意生气道:“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说着,他伸手去扯孙子的耳朵。

    但辛得理真心喜欢这个学生,赶忙拦住王卜鸣已露暴力倾向的手,劝解道:“息怒!孩子志在圣贤,可喜可贺!心高气浮,正是我们师长的用力处。”

    “乳臭未干!让您见笑了,”王卜鸣脸怒心喜,转脸对着王守仁道:“回家再给你算账……”

    辛先生发现,王守仁聪明伶俐,但是躁气不安,只有把他的躁气变成静气,才算是可造之才。

    辛先生熟读《道德经》,知道心一静,躁自消。

    他思量很久,有了对策。

    王守仁中途插班,辛先生要单独调教他,好让他与班里同窗的步调一致,于是他被安排住在先生的住室兼书房。

    第一日,辛得理递给王守仁新课本:《中庸》、《论语》、《孟子》、《九章算术》等。这些书王守仁都曾学过,没学过的有《夏书》、《商书》、《虞书》、《周书》。

    辛先生告诉王守仁,同窗们上课他上课,同窗们下课他下课。

    然后,辛得理一天再没跟王守仁说上一句话。

    王守仁十二岁个孩子,翻了一页书,扔一边,过一会儿再翻书,看两眼,又丢一边。

    一天就在翻翻玩玩中度过……

    第二日,辛得理提醒王守仁的坐姿,要求他身正气直,之后再没搭理他。

    王守仁像个囚徒,趴到窗户上,偷窥一会儿,又怕先生,只好再回到座位上。坐板凳像坐钉床。

    第三日,辛先生问他,心里急不急,告诉他不要着急。之后又一天不再理睬他。

    这样的日子,哪天是个结束呀?没人告诉他。不知道哪天结束,就没有了盼头,没有了盼头,王守仁终于老实了,肯踏实坐着了。

    第三日晚上,王守仁回家向太祖父王卜鸣诉苦,说辛先生啥也不教他。

    王卜鸣听了守仁委屈的哭诉,笑了起来。

    恰好任罄在,对王卜鸣道:“您老慈心舍不得!易子而教,这步棋对了!”又转向儿子道:“孩子,那就是教你呀。一个字,静!”

    第四日,王守仁知道了安静,牢稳多了,能坐住了。

    这样,辛得理反而不让他坐了,吩咐他,一个人打扫院子,打扫教室。

    小孩子扫地毛躁,如同耍花枪一般,隔三岔五,急着完成任务。

    辛得理等王守仁一个人胡乱扫完院子,正要放下手中的扫帚,及时走到了他身旁,接过扫帚,重新打扫,边扫边告诫他:“人生百事,不学不会。扫地也一样。事事有技巧。和读书一样,书要一字一字读,地要一下一下扫,读书不能漏字,扫地不能隔过去,读书要沉下心,一字一字往下念,扫地要沉下扫帚,一扫帚一扫帚平推,不要往上扬,上扬容易起灰尘。懂了吗?你再扫一遍,我看看。”

    王守仁按着辛先生的教导,像写字一样,不再空格了,一下挨着一下扫,边扫地边听先生因势利导的教育:“你要做圣贤,先生很欣赏你,很支持你。圣贤要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没有积累,那就只是空中楼阁,流于口头。”

    辛得理发现王守仁理解力很强,很快扫地就像模像样了,很细密很沉稳。

    “你别小看这扫帚,它可以扫地,但是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扫地的工具,家里的鸡毛掸子,是用来除灰尘的,道士们手中的拂尘,也是除尘。扫帚、鸡毛掸子、拂尘,人们用来天天扫除。为什么天天扫除?这是提醒我们,既要打扫地面,也要打扫我们的心灵。”

    王守仁听到打扫心灵,有些不解其意,他直起腰来,疑惑地看着辛得理。

    辛得理看火候很好,望着孩子求知的眼睛,他和声细语地道:“人的心灵也会落灰尘,也需要天天打扫。学圣贤,做圣贤,要像打扫庭院房屋一样,天天时时打扫心灵。”

    王守仁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辛得理索性一次说个透彻:“你现在扫地,心里就想着扫地,别的念头把它打扫出去;同样道理,你读书的时候,就一心读书,不是读书的念头,把它打扫出去;你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不是吃饭的念头,把它打扫出去。这下明白了吗?”

    王守仁点了点头。

第369章 任性归来

    在辛得理的豫章学馆,学圣贤学问是王守仁的主课。但是他挥剑演兵、破敌塞外的心思被他听闻来的边关消息重新鼓动起来。北京离边境很近,蒙古铁骑践踏砍杀手无寸铁平民的血腥味,三两天便能飘到北京……

    辛得理不迂腐,知道文宣武备缺一不可,知道天天闭门黑屋盘腿坐的“剩闲”,两耳不闻窗外事,哪管百姓死与活,只能教化不太坏的人,感化不了真正的恶人。

    他支持王守仁的武备思想,一张一弛,文武之功,一阴一阳,天地之道!

    王守仁心中的演武意识,已不像小时候,只是出于喜欢,图个热闹。如今,边境上传来的战鼓雷鸣、旌旗猎猎、剑刺戈挥、刀砍斧削,已绝然不像演武场。

    现在边境上的金戈铁马,是你死我活,是妇幼老弱的人头落地,是和平边民的生灵涂炭,是国破家亡,是我男人的耻辱!

    王守仁的演武意识,已经有了明确的对象,那便是仗剑立马长城外,不叫胡敌犯边关!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王守仁很是不解,一群野蛮人,神出鬼没,像一大群一大群的泥鳅,像遮天蔽日的蝗虫,大明百万屯兵竟然防不胜防,胜少败多。

    野蛮人也许就像一群野狼,怎么对付成群的野狼呢?

    辛得理琢磨过这个事,他告诉王守仁,塞外草原辽阔,鞑靼人以马代步,驰骋草原戈壁,骑马如履平地。逮狼可以下套子,但是对群狼,人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宋人有钩镰枪砍马腿破骑兵阵的,但是那也只能破连环马阵。

    辛得理也告诉王守仁,一般来说,每至秋季,鞑靼人为储备越冬的粮食,一般均会至边境骚扰大半年的时间;但这三至五年以来,鞑靼人越过长城来至大明的边境的时间却是缩短了许多,且人数也少了许多……至于为何,他亦不清楚。

    王守仁看不上三国许褚袒胸露背的自杀式战法,中国智慧,讲究地理、智谋和变化莫测的排兵布阵,前提还是要摸清敌情。

    就在王守仁疑惑之间,这天晚间,王守仁散学回家,却发现家里来了客人,一位不怒自威、举手投足之间举重若轻的年轻圆脸男子;一位身着白裙,却是仪态万千的妇人和一位、脸颊两侧有“高原红”的三、四岁孩童。

    而自己的母亲任罄正一边笑着,一面转头抹泪……

    “守仁,这便是我经常与你提到的舅舅任性,舅母蔷薇和你六岁的表弟任欢。”任罄见守仁踏进大堂,便介绍道。

    王守仁闻之大喜,连忙上前见礼。

    见礼之后,王守仁便站在自己母亲身旁,睁大眼睛打量着舅舅一家。

    王守仁知道,他的舅舅任性在北方大草原上一呆便是六年,早已成亲,却一直不肯回来。

    而自己懂事、有记忆之后,母亲任罄因为此事,不知埋怨了多少次父亲王九将舅舅派至北方!

    但自己的父亲王九却总是笑咪咪地回道:“快了,快了。他答应今年便回来……”这一答应,又是两个三、五年过去……直至今天,王守仁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舅舅。

    “这孩子,看起……嗯……挺不错的,是个小男人,”任性上下打量着王守仁笑道,“今年十二了?比你表弟北大五岁。”

    王守仁点了点头道:“舅舅,您在北边是做什么的?娘亲从来未曾说过。”

    “那你看我象是做什么的?”

    “我觉得看您样子,象是将军。”王守仁道。不知为何,王守仁觉得舅舅肯定会武功,并且武功与自己的路数很是相似,既然会武功,那肯定是当将军!

    “哈哈……”任性笑得极为开心。

    “你这次回来还走不走了?”任罄问道。

    “姐,我们不走了,”任性思虑道,“那草原辽阔,但非我们中原人呆的地方。这次我请调回江南老家长驻杭州,陪父、母亲终老。并且现在这欢儿也慢慢长大,总是要识文断字。他在马背之上长大,始终不是办法……”

    王守仁看着舅舅,忽然觉得自己母亲与舅舅真的很是相似,不仅是圆脸,连说话的表情都极为相似。待得听到自己的表弟竟然是在马背之上长大,他终于忍不住发问了……

    “啊,表弟会骑射?”王守仁惊诧地问道。

    “当然了,你可会骑马?”任性玩味地看着自己的外甥。

    “骑过,但不熟。”王守仁道。

    “有空我可以教你。”原本在舅母怀中的任欢,睁大了眼睛看着自己的表哥道。

    “好啊!”王守仁差点蹦了起来。王守仁忽然一转念头道:“但哪里可以学骑马呢?”

    “北京城东南部,有一个上万人的鞑靼人聚居地,有鞑靼人武校,有摔跤训练、有骑射训练、有刀法练习,那方热闹得紧,”任性不假思索地道,“有空我带你们去看看。反正我这数日还要在这待锦衣卫的调令。我很早便知道有这么个地方,但也从来没去过。顺便再拜访几位老友。”

    “啊。舅舅是锦衣卫?”王守仁吓了一跳。

    在家中,王守仁从来都未曾听到父母亲、太祖父在家中谈公事。这却是王家的传统。在王守仁幼小的心里,自己的父亲、太祖父只是朝廷的官员而已。

    任罄点了点头,却将话题叉开了:“弟妹,你呢?”。任罄的意思是那蔷薇却是有何打算。

    “我应该会至杭州府的明月楼。”蔷薇脸颊闪过一道红晕。

    永乐九年,明月楼的蔷薇遵师命,至北方处理“明月关”的事务,恰遇到至北方“睚眦”任性。寂寞的心的碰撞,擦出了火花,天地为盟,插香为红烛,二人顺理成章走到了一起……

    在任性的信件之中谈至此事。但蔷薇却是从未见过任性的家人,她心中着实有些忐忑不安。

    “你们成婚,却是没有什么送你,这匣子里有一对玉镯,却是守仁的父亲自交阯带回来的,送予你。”说着,任罄双手将这匣子双手递予蔷薇,顺带又看着蔷薇道,“跟着我那不成器的弟弟,辛苦你了!”

    这一句话,蔷薇的眼睛一红,泪水差点掉了下来:在草原之上,实在太清苦;而自己生这欢儿,更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产后大出血,幸好“明月关”有位稳婆,凭着数十年的经验,生生地将她这条命捡了回来……

第370章 王守仁的疑惑

    北京城的东南角,鞑靼人聚居地。

    有前朝敬佩汉文化、自愿融入汉文化圈的元朝遗老遗少的后代,有留恋塞内水土丰美、物产富饶的外邦人,有号称“义士”实际是违犯鞑靼法令的亡命者,有明鞑战争的俘虏,有被严冬冻饿折磨怕了的偷渡者,有厌弃野蛮生活方式的投诚者,有大明刻意扶植的具有亲明倾向的大权旁落者。

    他们有他们的王爷,在北京城里,他们可以自由过鞑靼人的风俗生活,可以开办鞑靼人学校,甚至可以举办鞑靼人的那达慕大会,但是,要遵守大明的法律!

    出于羁縻的需要和大汉民族的宽宏大量,朝廷按编户给他们发放口粮,王爷等贵族比照大明官职,还享受相应的俸禄。朝廷觉得,自己虽然总是被塞外的鞑靼人侵扰,但这一万多人鞑靼人,还是证明了我大明是真正的礼仪上邦,是德布天下的。

    任性也是在人带领之下,与王守仁第一次来到此地。

    如今的他已因功早已晋升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官阶正四品。在至西北方草原五、六年间,已将稍显稚嫩的小伙子硬生生地熬成了一名成熟的男人!

    这期间,任性不仅带领百余名的“睚眦”护卫“明月关”的周全,还率队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随永乐帝朱棣二次北伐。

    此次大战与瓦剌军正面对决,明军在乌兰巴托附近击退了据险而守的瓦剌军,但并未追击。

    “睚眦”在此次北伐中,与“明月关”交互情报,预敌于先机,为明军取胜奠定根基。二次北伐结束后,任性居功由原百户晋升为千户,且北方“睚眦”尽属于其统领之下!

    而就在此时,任性的夫人蔷薇诞下麟儿……

    三年后的今日,时光踏入永乐十六年(1418年),任性带着蔷薇、四岁的任欢返回京城……

    王守仁想学骑马。任性便要人为王守仁找到一个鞑靼师傅,向他学习骑射。

    骑射教练叫巴特尔,高大威猛,脸颊上带着刀疤,因为和小狼主争女人,胳膊拧不过大腿,就带着心爱的女人,趁着月黑风高夜,投奔了大明王朝。

    巴特尔他们的生活习性,逐水草而居,流浪惯了,也没把长城以南当异乡,更何况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人,还在中原大地做过九十年皇帝。

    巴特尔认为,长城一隔是两家人,扒了长城,还是一国民。

    鞑靼人,天当房地当床,辽阔草原是胸膛,全部家当,一个蒙古包,一口煮肉锅,无牵无挂,吃了今天不管明天,天天过得从容坦荡。

    乐天派的巴特尔对王守仁很热情,也很真诚。

    大明开国之初,朝廷规定,学校要开设习射课程,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官府开始重文轻武,上行下效,射箭课程逐渐演化成射礼课,县学和府学,校内还有块地方做射圃,私塾学校,局限于场地,射礼课又退化成了投壶课,成了纯粹的游戏。

    所以,王守仁既不会骑马,射箭也仅限于儿童玩具。

    王守仁从上马下马学起,巴特尔手把手地教了一个月。

    当王守仁第一天跃上马之时,巴特尔愣了,这小娃娃却是身轻如燕,却是哪里需要自己教呢?

    一个月后,巴特尔站在马头旁边,一手握着酒囊,一手把缰绳递给马背上的王守仁,仰脖灌了一口白酒,豪爽地拍了一下胸脯,伸着大拇指吹嘘道:“小巴特尔,英雄手下不出孬种,我巴特尔的学生,要参加那达慕比赛,我保证你,能像天马一样奔驰草原,能像雄鹰一样飞行戈壁……”

    实在是巴特尔发现,真的是有那么一种人,学习任何事物,上手极快。而经过这一个月以来,这王守仁竟如生长在马背之上的鞑靼人无异,而自己实在是不知道再教王守仁什么了……

    而通过与巴特尔的交往,王守仁发现,这巴特尔除了有些粗鲁,并不像个烧杀抢掠的坏人,他不喝酒的时候,对自己婆娘萨日娜好得很,与祖母蔡氏疼自己没什么两样。

    对自己的这匹白马,他亲昵地称呼为“查干乌日”,他解释说是他的白云。当他高兴起来,他和查干乌日前额抵前额,像父女俩。

    这样的人怎么会忍心在边境那些母亲和孩子头上挥砍马刀呢?

    王守仁疑惑起来。

    在接触巴特尔以前,他痛恨鞑靼人,作为有着统率千军万马冲动的年轻人,他巴不得有朝一日,挥军塞外,斩尽杀绝那些无恶不作的鞑靼人!

    现在他有些犹豫,如果塞外都是些像巴特尔一样的鞑靼人,自己又怎么能忍心拔出鞘中的宝剑。

    但是,事实上呢?

    未接触巴特尔之前,在王守仁的想象中,鞑靼人是一群一群的野狼饿狼,逮着机会就残暴地撕咬大明的边境;了解了巴特尔,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巴特尔和他周围的男人一样,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马牛。

    但是,离北京不算远的边境上,鞑靼人对边民的抢劫屠杀却并没有停止。

    他不明白,是不是鞑靼人只有巴特尔两口子是好人,是不是只有北京鞑靼人聚居地这些鞑靼人是好人,好的鞑靼人都搬到了大明,留在草原上的都是坏人呢?

    王守仁有些迷惑,他想弄明白。

    在他想象中,战争都是要打坏人的,圣贤教好人,将军杀坏人,这是分工。自己心中的敌人就是那些鞑靼人,这是自己学本事保卫大明。

    但将军不能不明不白地杀人。

    他想弄明白草原上的鞑靼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好人,怎么动不动侵犯大明?是坏人,自己是做圣贤去教化他们,还是做将军去灭掉他们?

    如汉武帝的英雄气派,直捣黄龙,虽远必诛。

    在福建老家,他想象不出北京的样子,来了后,各处跑一跑,看一看,才真正地知道了北京;要了解草原,要摸清鞑靼人的底细,必须亲自去草原上看一看……

第371章 离家的孩子

    王守仁不知道的是,在这些鞑靼人中,北京遵循先礼后兵的原则,兵部幕后运作,礼部出面组织,锦衣卫领导,成立了明鞑民间怀柔亲善会,主要目的是增进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培养亲善,次要目的是了解一下各自的动态,包括物资战备、兵力储备和配置,不能敌人一动,你还未知情,躺在床上等着挨刀。

    并且随着“明月关”的建立,这是一条大明向鞑靼输送粮食的通道,用以换取草原上的马匹、兽皮等物资。

    兵部官员得出结论,秋天大草原上,羊肥驼壮,鞑靼人满圈的肥肉,有吃有喝,一般不愿意南下侵扰,吃饱喝足的野蛮人,也比平常温顺,男欢女乐,享受无拘无束的人生,警惕性低,侦察敌情容易成功。

    这个时候,朝廷锦衣卫便会多派友好协会成员,前往交流联络。

    巴特尔是怀柔亲善会的会员。

    不然,这任性亦不会安排王守仁向巴特尔学习骑术。

    今年派出至草原之人正是巴特尔,且巴特尔得到许诺,交流成果丰富的话,锦衣卫百户的衣冠在等着他。

    锦衣卫对他的情况很是了解,知道他是因为女人才投奔的大明,在他北去草原侦察联络的时候,他心爱的萨日娜被留在大明以为人质。

    巴特尔知道他回草原的任务。

    但作为坦荡的草原人,他是不愿意干这活的。草原人一根筋,直率坦荡,连草原上的牧羊犬也一样,对主人忠诚,何况人呢?不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他愿意背叛自己的部落吗?

    生是部落的人,死是部落的魂,这个血肉之躯就是为狼主而生的,狼主教猎狼就猎狼,狼主让杀人就杀人,狼主是他的主人,但萨日娜是他的心。

    这个世界上他最爱的人,只有他的母亲和他的小宝贝萨日娜。当时也是他一时头脑发热,为了爱着的女人,离别了亲爱的母亲。

    在他看来,他是世界上最爱萨日娜的人,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她背叛部落投奔大明,正是担心心爱的人落到不爱她的人手里受苦受难。

    但是,来到大明,生活习惯太不一样,吃米多,见肉少,喝水多,饮奶少。为了心爱的女人,这些他能克服。但是看着女人因吃不上肉、喝不上奶而皱眉头的样子,他心里难受。

    如今大明的贵族老爷答应的锦衣卫百户,能提供他足够的银子保障小宝贝吃肉喝奶,他不得不干。

    王守仁知道了巴特尔的任务,去塞外摸清鞑靼人情况的心思一下子便高涨起来,缠着巴特尔要跟他一起去。在王守仁看来,只到长城外看一眼也行。到长城外,三四天便可打个来回。

    一路相伴不寂寞,巴特尔带上王守仁出发了。

    巴特尔和王守仁两人骑马并行。一匹马上驮着两驮茶叶,这是巴特尔得到的筹码。兵部的差役会同锦衣卫之人一直护送他们出了北京,过了居庸关,通过宣府,经过万全右卫出了长城关隘。

    王守仁自然不知道,当他刚踏出北京城,任罄便已得知自己儿子随着巴特尔向草原进发……

    当然,知晓此事之人还有任性。

    应该说,王九原本便很随性之人,自从初窥“道”之门径之后,更变得随遇而安。王九不贪财,不奢侈,不好名,不图利,不求女色,只求心安;唯有便是多情了些。而随着锦衣卫的发展壮大,王九已呈逐渐隐退的态势。

    随着王九的隐退,“九爷”也逐渐变成了传说。

    随着九爷的隐退,当初追随九爷之人亦开始逐渐退居幕后。而依据当初“九爷”的说法便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应该让年轻人露露脸了……”

    此话未有得到考证。

    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老一辈之人慢慢退居幕后倒是事实。

    军情司的文章大人五十岁便致仕,海外锦衣卫、“明月酣”的直接缔造者指挥佥事陈侍郎老人家致仕,原杭州锦衣卫千户、数次随郑和下西洋的武当派温纯生退隐……这些锦衣卫的“老人家”都已慢慢消逝于朝堂之上。

    如今海外锦衣卫的指挥使虽然仍是挂名王九,但如今的锦衣卫只知其名,但即便是如今真正主事之人、精于生财之道、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袁杰和多面手洪平。

    二人一文一武,却是相得益彰。

    而那王九早已当起了甩手掌柜。但虽然王九未曾露面,但对锦衣卫之事的管控较数年前,却是严了不知多少倍!

    之前的海外锦衣卫忙于开拓,而疏于管理;而今的锦衣卫已逐渐成形,那管控自然须得跟上。

    而如今的锦衣卫看似宽松,但内部的流程、讯息的传递,在无数金银开路的情况之下,较之前不知快了多少。

    王九不讲究排场,很是低调,低调到在朝堂之中,如同每次炒菜中的盐,从未有人留意,但不可或缺。

    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国内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被拿下狱。

    而对纪纲的审讯仅仅进行了不到一天就草草结束,当天不可一世、嚣张跋扈的纪纲便以“谋大逆”的罪名被凌迟处死。

    随后,锦衣卫的独一无二的掌权人“王九”赫然重现于朝堂之上……

    此际朝堂上的官员方才想起,原来锦衣卫确有两位指挥使,而另一人便当年御前带刀侍卫王九……于是,王九生平又开始在朝堂之上传颂。

    锦衣卫中有张无形之手,忽紧忽松,调控着锦衣卫各项事务,把控着节奏。

    随着纪纲身死、抄家已两年有余,如今的锦衣卫在具体执事的大胖子袁杰与洪平的手中,早已焕发勃勃生机。如今的锦衣卫名声较纪纲时代不知好了多少,尤其与兵部的关系。

    虽说王九不在意身外之物,但对于家人的安全,却是十分在意。而这王守仁,更是有一小队护卫轮流随时暗中紧随。当王守仁踏出北京城,已有二人紧吊着巴特尔与王守仁二人的尾,而另有人即马上回禀锦衣卫总部及知会任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915/ 第一时间欣赏唐诗剑诀最新章节! 作者:曾灵所写的《唐诗剑诀》为转载作品,唐诗剑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诗剑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诗剑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诗剑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诗剑诀介绍: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一首诗,代表一种意境,一种剑诀。这是明启王朝洪武年间,新科武状元王泊自唐家王朝诗中所悟,既而成为一代剑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众门派集结前来寻衅,继而导演了一起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王泊剑气纵横,所向披靡,手刃数十人;但众人执其妻与子相挟,王泊自尽而亡。十数年后,当年挟迫王泊之人接二连三暴毙,唐诗剑诀重出江湖……唐诗剑诀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诗剑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诗剑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