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557章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柱香的时间虽短,但对于此刻的战局,却是影响深远的,并州军疾速地在浮桥上奔跑着,越来越多的并州军通过了浮桥,登上了南岸的大堤。

    他们登岸之后,也随即投入到了战斗之中,以帮助敢死队减轻压力,随着登岸的并州军越来越多,他全面接管了河堤防线,开始在河堤上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向纵深方向推进。

    不过此时的战斗依然进行的十分惨烈,不甘心失败的司马军继续地发动着猛烈的反扑,许多的阵地双方几度易守,地上躺满了尸体,鲜血都将这里染成了红色,简直就如同是修罗地狱一般。

    钟会亲自在后面指挥了这场战斗,钟会最为担忧的就是河堤上的防线,一旦失守的话,整个黄河防线将会彻底的崩溃,所以司马军不惜一切代价,也必须要把失去的阵地给夺回来。

    但并州军的抵抗相当的顽强,他们仅仅只用了一千多人就挡住了司马军上万人的攻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并州军涌上了南岸,形势越发对司马军不利了,一旦并州军彻底地控制了渡口,所有的军队将会源源不断地从黄河北岸杀过来,到那时,真是挡也挡不住了。

    钟会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现在的战斗变得确实不太好打了,这场防御战从一开始司马军就陷入到了被动之中,在连弩飞石船的疯狂打击之下,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在河堤防线上立足,只能是向后撤退,以逃避矢石打击。

    但这一撤,酿成了无穷的后患,让并州军顺利地完成了浮桥的搭建,并且成功的完成了登岸,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口子一开,并州军就如同是决堤的洪水,疯狂地涌入进来,司马军再想把这个口子给堵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并州军步兵营控制了渡口的河堤之后,除了继续和司马军展开白刃战之外,还迅速地清理了河堤上的防御设施,将那些残破的东西统统地给扔到到河里,很快地清理出一条道路来。

    钟会看到步兵的进攻陷入到了僵局,司马军虽然人多,但由于两翼被并州军的连弩飞石船始终死死地压制着,无法展开攻势,他们只能是在正面予以强攻,而正面的宽度不足,那怕是人挨人,人挤人,也不可能一下子把数万人马全部压上去,而这个短板被并州军给利用到了,他们使用最为精悍的军队,将司马军如潮的攻势给挡了下来,让更多的军队渡过了河,形势已经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进行恶化。

    如果钟会不能再想出应对的方法来,很可能整个防线就会崩溃掉。

    钟会眼看着步兵是指望不上了,只好调动骑兵队伍,进行最后的一搏。

    其实整个河堤防线上,搭建着众多的防御工事,高低不平,阻碍重重,这样的地形是不利于骑兵冲击的,所以在最初的防御体系之中,骑兵部队被安置在了第二梯队的位置上,只是做为预备队来应付一些突发情况的,司马师还真没准备将骑兵部队当做主力来使唤。

    可现在并州军的战斗力太强悍了,司马军步兵的反击根本就不奏效,眼看着大势渐去,司马师那边也是心急如焚,他下令钟会调动骑兵,让前面的步兵给清理出一条通道来,利用骑兵的强大冲击力,来摧垮并州军的防线。

    接到命令之后,司马军开始清理防线上的那些废墟,原本的防御设施早就在石弹的轰击之下被破坏殆尽,满地都是如堆山般的垃圾,步兵进攻时,倒可以进行攀爬,而这些废墟对骑兵的进攻却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至少得给骑兵清理出一条通道来,这样才可以通行。

    好在司马军人多力量大,他们很快就清理出了数条通道,这时司马军的骑兵也从数里之外的外围阵地赶了过来,正准备向着并州军控制的河堤阵地发起进攻。

    就听得对面突然也传来了马匹嘶叫的声音,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就在司马军诧异之际,对面突然冲出无数的骑兵来,皆是铁盔铁甲,就连战马上也覆着厚厚的马铠。

    铁甲重骑兵?司马兵个个都是亡魂大冒,并州军重骑兵的厉害,他们不是没有见识过,那可是一支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铁蹄,战场上噩梦一般的存在,到目前为止,司马军在对付屯骑兵方面,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是被动挨打。

    此刻渡口的阵地上,居然会出现并州军的重骑兵,本来还心存一丝的侥幸的司马兵此刻一个个流露出绝望的神色,不仅步兵绝望,骑兵也绝望透顶,和并州军的重骑兵交锋,他们就恐怕连半点的胜算也没有啊!

    果然,屯骑兵登岸之后,便以山呼海啸之势扑向了司马军,司马军的步兵根本就没有半点的抵抗之力,在重骑兵的面前,他们就形同蝼蚁,那怕是再多的人,也不过是再多的蝼蚁罢了,丝毫不会对屯骑兵的进攻造成阻碍,逃得快一点的,或许还能逃得一条性命,逃得慢一点的,只能是被铁蹄践踏成泥,死无全尸。

    并州军已经清理出了北侧的通道,而司马军则清理出了南侧的通道,屯骑营登岸之后,几乎是畅通无阻地发起了进攻,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一直僵持不下的战局,瞬间就被打破了。

    屯骑营的进攻,几乎是碾压性的,那怕是司马军的骑兵,在它面前,也是弱鸡的存在,根本就无法与之匹敌,这些被司马师寄以厚望的骑兵部队,很快就被屯骑兵冲了一个七零八乱,司马军的阵地之上,完全陷入到了一片混乱之中。

    屯骑兵一路碾压狂扫,步兵营则是随后跟进,整个的白马渡口都落入到了并州军的控制之下。

    尽管白马渡口只是黄河防线的微不足道的一个点,但正是这么一个点被并州军所突破,整个黄河防线就轰然倒塌了。

第155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司马家门的媳妇就得循规蹈矩,唯唯诺诺,诸葛慧在家里一贯地强势,司马伷还真有些惧内,如果今天不是司马亮强拉着他前往鸣玉坊,司马伷还真未必敢去那儿潇洒。

    诸葛慧还真是怒了,原本她听到消息说司马伷今日回家,所以她特意地命下人准备了一桌子的好酒好菜,就等司马伷回来小酌一番,但没想到左等不到,右等也不到,一直等到了三更天之外,才见司马伷回来。

    如果说司马伷是因为公务耽搁了的话,诸葛慧倒也不会有什么怨言,毕竟男人还得以事业为重不是,尽管司马伷贵为司马家子弟,但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功绩的话,最多只能是籍着父兄之荫,做一个混吃等死的纨绔罢了。

    诸葛慧这么彪悍的女子,当然更希望望夫成龙,如果司马伷在战场之上能立功的话,将来也给自己搏一个诰命封号,也能风光风光。

    但看司马伷此刻的模样,分明是在风月场上鬼混去了,诸葛慧顿时便是气不打一处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也不顾什么后果了,直接一盆水浇到了司马伷的脸上,直接把司马伷给浇醒了。

    司马伷顿时也是火冒三丈,虽然平时在家里他对悍妻是比较忍让的,但一昧的容忍让诸葛慧是蹬鼻子上脸,竟敢拿水来泼他,是可忍,孰不可忍啊,于是司马伷和诸葛慧便大吵了起来。

    在司马府内,司马伷是庶子的身份,庶子就意味着地位的低下,平时他受惯了司马懿的斥责,也受惯了兄弟们的排挤,就连娶个老婆,都是河东狮,司马伷内心之中的郁闷可想而知了。

    “诸葛慧,你别太嚣张了,你不就是仗着一个有兵权坐镇淮南的爹吗?耀武扬威的,老子好歹也是司马家的三公子,岂容你如此作践?实话告诉你吧,你那亲爹犯上作乱,图谋不轨,迟早会横遭灭族,如果没有我罩着你,你的小命都一样难保!”司马伷冲着诸葛慧大吼道。

    司马伷在司马师的门外,确实听到了司马师商议要对付诸葛诞的事,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司马伷已经嗅到了一股阴谋的气息,不过他却是浑不在意的,甚至有些兴灾乐祸。

    说实话,司马伷的这桩婚姻实在难用幸福美满来形容,娶诸葛诞的女儿,完全是出于司马懿的政治需要,司马伷身不由己啊,如果他自己能做主,恨不得休了这个母老虎,也省得受这个窝囊气。

    听闻到司马师有意对诸葛诞动手,司马伷非但没有对老丈人有所同情,反而有些暗暗高兴,诸葛慧在家里肆无忌惮,还不就是仗着有这么一个手握兵马大权的老爹吗,如果诸葛诞被杀了的话,看她诸葛慧还敢嚣张不?

    本来此等机密大事,司马伷是不应该泄露的,更何况是对诸葛慧说,但今天诸葛慧的行为也确实把司马伷给激怒了,再加上他喝多了酒,嘴上没了把门,于是便将诸葛诞的事脱口而出。

    诸葛慧闻言目光顿时一滞,如有遭雷击一般,木立如死,她也很清楚,她之所以嫁到司马家来,并不是因为她姿色出众才德娴淑,而是因为一个有着兵马重权的老爹,如果不是诸葛诞封疆大吏的身份,她又怎么可能会攀得上司马家这一高门槛的,就算司马伷是庶子,在家里的地位不咋样,但再怎么说也是司马家的公子,以司马家今时的地位,多少权贵趋之若鹜,想把女儿嫁到司马家。

    如果诸葛诞倒了,诸葛慧所有的风光可能就不在了,甚至有可能受到诛连,一想到这里,诸葛慧细思极恐,冷汗涔涔。

    司马伷看到诸葛慧没了言语,于是得意洋洋地道:“将来你没了靠山,看你还敢不敢如此跋扈?放心吧,看在儿子的面上,我终究是会护你周全的……”

    说着,司马伷打了一个酒嗝,醉意又上来了,一头栽倒在了床榻上,呼呼睡去了。

    诸葛慧却是再难平静,虽然司马伷语焉不详,但却透露出来一个明晰的信号,那就是诸葛诞拥兵自重,涉嫌谋反,司马师很可能会对他要动手了。

    而司马伷也是在酒醉之下无意间说露了嘴,否则的话,这么绝密的事,是不可能向她透露的。

    怎么办?诸葛慧急得是团团乱转,谋反罪无论是搁在那朝那代,那也是诛灭三族大罪,自己虽然嫁到了司马家,但恐怕一样难以幸免,毕竟以司马伷的地位,能不能保得下她来,还真是难说得很。

    可就算他自己能活命,自己父母兄弟又该怎么办,司马师一旦动手,诸葛家可就全家覆灭了啊!

    诸葛慧真想把司马伷叫醒问个究竟,但转念一眼,她便放弃了这个的想法,这话是司马伷的酒后之言,万一他清醒了之后,把事情禀报给了司马师,那岂不是糟糕万分。

    司马师的手段诸葛慧打心眼里胆寒,他连自己的结发妻子夏侯徽都能毒杀,更别说杀她这么一个小婶子了。

    事不宜迟,诸葛慧立刻亲笔写了一封书信,将她出嫁时带来的一个老仆人瑞伯叫了进来,瑞伯可是诸葛家的老仆人了,也是诸葛慧在这里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她将这封信交给瑞伯,叮嘱他明天一早就出城,赶赴寿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这封信平安地交到诸葛诞的手中,中途不得让任何人看到这封信。

    瑞伯虽然年纪大了,但年轻时也做过诸葛诞的亲卫,身手不凡,他看到诸葛慧如此郑重其事地将一封信交给他,便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当即表示,不管是千难万险,赴汤蹈火,也要把这封信给送到诸葛诞的手中去。

    瑞伯藏好书信,消失在了夜色之中,诸葛慧这才心情稍定,她坐到了榻前,看着鼾睡如死的司马伷,一直坐到了天亮。

第155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司马家门的媳妇就得循规蹈矩,唯唯诺诺,诸葛慧在家里一贯地强势,司马伷还真有些惧内,如果今天不是司马亮强拉着他前往鸣玉坊,司马伷还真未必敢去那儿潇洒。

    诸葛慧还真是怒了,原本她听到消息说司马伷今日回家,所以她特意地命下人准备了一桌子的好酒好菜,就等司马伷回来小酌一番,但没想到左等不到,右等也不到,一直等到了三更天之外,才见司马伷回来。

    如果说司马伷是因为公务耽搁了的话,诸葛慧倒也不会有什么怨言,毕竟男人还得以事业为重不是,尽管司马伷贵为司马家子弟,但如果自己本身没有功绩的话,最多只能是籍着父兄之荫,做一个混吃等死的纨绔罢了。

    诸葛慧这么彪悍的女子,当然更希望望夫成龙,如果司马伷在战场之上能立功的话,将来也给自己搏一个诰命封号,也能风光风光。

    但看司马伷此刻的模样,分明是在风月场上鬼混去了,诸葛慧顿时便是气不打一处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也不顾什么后果了,直接一盆水浇到了司马伷的脸上,直接把司马伷给浇醒了。

    司马伷顿时也是火冒三丈,虽然平时在家里他对悍妻是比较忍让的,但一昧的容忍让诸葛慧是蹬鼻子上脸,竟敢拿水来泼他,是可忍,孰不可忍啊,于是司马伷和诸葛慧便大吵了起来。

    在司马府内,司马伷是庶子的身份,庶子就意味着地位的低下,平时他受惯了司马懿的斥责,也受惯了兄弟们的排挤,就连娶个老婆,都是河东狮,司马伷内心之中的郁闷可想而知了。

    “诸葛慧,你别太嚣张了,你不就是仗着一个有兵权坐镇淮南的爹吗?耀武扬威的,老子好歹也是司马家的三公子,岂容你如此作践?实话告诉你吧,你那亲爹犯上作乱,图谋不轨,迟早会横遭灭族,如果没有我罩着你,你的小命都一样难保!”司马伷冲着诸葛慧大吼道。

    司马伷在司马师的门外,确实听到了司马师商议要对付诸葛诞的事,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司马伷已经嗅到了一股阴谋的气息,不过他却是浑不在意的,甚至有些兴灾乐祸。

    说实话,司马伷的这桩婚姻实在难用幸福美满来形容,娶诸葛诞的女儿,完全是出于司马懿的政治需要,司马伷身不由己啊,如果他自己能做主,恨不得休了这个母老虎,也省得受这个窝囊气。

    听闻到司马师有意对诸葛诞动手,司马伷非但没有对老丈人有所同情,反而有些暗暗高兴,诸葛慧在家里肆无忌惮,还不就是仗着有这么一个手握兵马大权的老爹吗,如果诸葛诞被杀了的话,看她诸葛慧还敢嚣张不?

    本来此等机密大事,司马伷是不应该泄露的,更何况是对诸葛慧说,但今天诸葛慧的行为也确实把司马伷给激怒了,再加上他喝多了酒,嘴上没了把门,于是便将诸葛诞的事脱口而出。

    诸葛慧闻言目光顿时一滞,如有遭雷击一般,木立如死,她也很清楚,她之所以嫁到司马家来,并不是因为她姿色出众才德娴淑,而是因为一个有着兵马重权的老爹,如果不是诸葛诞封疆大吏的身份,她又怎么可能会攀得上司马家这一高门槛的,就算司马伷是庶子,在家里的地位不咋样,但再怎么说也是司马家的公子,以司马家今时的地位,多少权贵趋之若鹜,想把女儿嫁到司马家。

    如果诸葛诞倒了,诸葛慧所有的风光可能就不在了,甚至有可能受到诛连,一想到这里,诸葛慧细思极恐,冷汗涔涔。

    司马伷看到诸葛慧没了言语,于是得意洋洋地道:“将来你没了靠山,看你还敢不敢如此跋扈?放心吧,看在儿子的面上,我终究是会护你周全的……”

    说着,司马伷打了一个酒嗝,醉意又上来了,一头栽倒在了床榻上,呼呼睡去了。

    诸葛慧却是再难平静,虽然司马伷语焉不详,但却透露出来一个明晰的信号,那就是诸葛诞拥兵自重,涉嫌谋反,司马师很可能会对他要动手了。

    而司马伷也是在酒醉之下无意间说露了嘴,否则的话,这么绝密的事,是不可能向她透露的。

    怎么办?诸葛慧急得是团团乱转,谋反罪无论是搁在那朝那代,那也是诛灭三族大罪,自己虽然嫁到了司马家,但恐怕一样难以幸免,毕竟以司马伷的地位,能不能保得下她来,还真是难说得很。

    可就算他自己能活命,自己父母兄弟又该怎么办,司马师一旦动手,诸葛家可就全家覆灭了啊!

    诸葛慧真想把司马伷叫醒问个究竟,但转念一眼,她便放弃了这个的想法,这话是司马伷的酒后之言,万一他清醒了之后,把事情禀报给了司马师,那岂不是糟糕万分。

    司马师的手段诸葛慧打心眼里胆寒,他连自己的结发妻子夏侯徽都能毒杀,更别说杀她这么一个小婶子了。

    事不宜迟,诸葛慧立刻亲笔写了一封书信,将她出嫁时带来的一个老仆人瑞伯叫了进来,瑞伯可是诸葛家的老仆人了,也是诸葛慧在这里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她将这封信交给瑞伯,叮嘱他明天一早就出城,赶赴寿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这封信平安地交到诸葛诞的手中,中途不得让任何人看到这封信。

    瑞伯虽然年纪大了,但年轻时也做过诸葛诞的亲卫,身手不凡,他看到诸葛慧如此郑重其事地将一封信交给他,便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当即表示,不管是千难万险,赴汤蹈火,也要把这封信给送到诸葛诞的手中去。

    瑞伯藏好书信,消失在了夜色之中,诸葛慧这才心情稍定,她坐到了榻前,看着鼾睡如死的司马伷,一直坐到了天亮。

第156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这些兵源,大多是来自洛阳和司州豫州一带的,他们的投降,就意味着将会和亲人永隔,难以再有见面的机会了。

    更为重要的是,降兵的家属往往会受到株连,一人犯罪,全家连坐,这种制度也让上了战场的士兵往往会三思而后行,所以不到万逼无奈的地步,没有人会轻易而举去投降的。

    现在司马军降者如云,其实也是对战局绝望的缘故,降者可以免死,不降者注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还是保命要紧,至于家人会不会受牵连,不是他们不考虑,而是实在顾不上了。

    毕竟家人受到了株连,最多也就是流放边郡,暂时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他们这边不投降的话,实在是要掉脑袋的。

    最先投降的司马兵莫过于那些双亲亡故没有亲人羁拌的,他们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这些人光棍一条,官府就是想要连坐,也没法子去追究。

    所以这些人一看到形势不妙,不想白白的枉送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很光棍地站了出来,缴获投降了。

    至于那些有亲人的士卒,内心之中也必然是有一番挣扎的,只不过挣扎之后的结果,还是想要保命为主,所以投降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纠结犹豫过后,还是加入到了投降的行列之中。

    大势所趋之下,陈泰就算想要阻止,也是无济于事了,陈泰身为将军,在平时的时候,完全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但现在这些司马军都准备投降了,自然不再受陈泰的约束,自然也无人再听从他的命令。

    当然,陈泰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当他身边的亲随请求陈泰下令制止司马军的投降举动时,陈泰只是苦笑了一声,却无动于衷。

    现在他的命令,对这些士卒还有约束力吗?显然是没有的,所以陈泰干脆闭口不言,省得浪费唾沫。

    大势已去,陈泰却没法像普通的士兵那样缴械投降,毕竟陈氏家族在朝廷之中有着显赫的地位,陈泰无法让自己苟且偷生而让家族蒙难。

    陈氏家族如今的地位可是陈家历代先祖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尤其是陈泰的父亲陈群,功勋卓著,深得曹操和曹丕的信任,也让陈氏和司马氏、荀氏一样,成为天下声名显赫的一流士族。

    如果陈泰就此投降曹亮的话,那么陈氏家族的荣光也就到此为止了,司马师表面上宽宏大量,但陈泰深知他却是一个外宽内忌之人。

    卫瓘降敌之后,司马师表面上没有追究,但事后卫家却遭到了司马师的清算,卫瓘的弟弟卫实被查出贪墨钱粮的罪责,全家流配千里,卫实也死于了流徙途中。

    至于卫瓘的几个儿子,都遭到了贬斥,或被查实了营私舞弊的罪名而锒铛入狱,或者明升暗降,被调离了实权的部门,只能干些无足轻重的差事,整个卫家,活得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祸延三族。

    陈泰可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子侄被刻意地针对,不想让陈氏历代先祖创造的辉煌就此没落,如果能以自己一人之血,来继续陈家的地位和兴盛,陈泰觉得自己死得其所了。

    当然陈泰也是不可能坐以待毙的,既然不愿投降,那就还是要想办法逃出去,现在场面如此的混乱不堪,倒是给了陈泰一些机会。

    陈泰的身边,多少还是有些死忠的部下的,至少那些陈家的部曲,是百分之百地效忠于陈泰,他们拼死也要保护好陈泰的安全,拼死也要给陈泰杀出一条的血路。

    但羊祜又怎么可能让陈泰轻易地走脱呢,并州军前后至少也布置了四五道的封锁线,而且在一些关口之处,还设有岗哨,完全封死了陈泰逃亡的路径。

    尽管陈泰身边有好几百人的死士,悍不畏死地给陈泰挡刀开路,但面对并州军的层层封锁线,这些死士终究力量还是太薄弱了,他们可以冲破一道两道的封锁,但前方冲还有杀之不尽的并州军向他们蜂拥涌了过来,血战到最后,陈泰的身边再无一人了。

    而陈泰身上也是多处负伤,血迹斑斑,被并州军所围在了一棵大树之下,他凄然地一笑,弃掉了手中的长枪,拨出了腰间佩着的环首刀,横要了自己的脖子上。

    “玄伯兄,你又何苦如此?”羊祜纵马赶来过来,看到陈泰欲挥刀自刎,张口便劝道。

    以前同朝为臣,羊祜和陈泰多少还是有些交情的,尽管陈泰出仕比羊祜早的多,家世地位也远在羊家之上,不过双方还算是点头之交,只不过现在各为其主,战场之上相见,手下难以容情。

    陈泰看到羊祜亲至,苦笑了一声,道:“战场之上,成王败寇,世之常理,今日某败于你之手,亦是无话可说,某这颗人头,就送你邀功请赏吧。”

    羊祜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司马氏篡权夺位,其狼子野心,路人皆之,陈家世代忠良,玄伯兄又何苦为司马家枉送性命?我主曹亮,乃宗室之后,讨逆除贼,天下归心,玄伯兄何不下马归顺,匡扶魏室,共襄大事。”

    陈泰神色一黯,司马师和曹亮之争,说到底还是魏国内部的权力之争,双方各自奉自己为正统,竖起讨逆伐贼的旗号,但究竟谁是正统谁是篡逆,估计也只有通过战争来决定了,成者就是王侯,败者就是逆寇,因为历史从来都是强者书写的。

    陈泰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整个陈家的利益已经同司马家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陈泰所肩负的,不仅仅只是他自己的性命,而且还有家族的荣辱兴衰,陈泰不愿自己苟且偷生而让家族蒙难。

    所以陈泰没有再多说什么,冲着羊祜微微地一笑,将横在颈间的环首刀用力地一抹……

第156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这些兵源,大多是来自洛阳和司州豫州一带的,他们的投降,就意味着将会和亲人永隔,难以再有见面的机会了。

    更为重要的是,降兵的家属往往会受到株连,一人犯罪,全家连坐,这种制度也让上了战场的士兵往往会三思而后行,所以不到万逼无奈的地步,没有人会轻易而举去投降的。

    现在司马军降者如云,其实也是对战局绝望的缘故,降者可以免死,不降者注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还是保命要紧,至于家人会不会受牵连,不是他们不考虑,而是实在顾不上了。

    毕竟家人受到了株连,最多也就是流放边郡,暂时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他们这边不投降的话,实在是要掉脑袋的。

    最先投降的司马兵莫过于那些双亲亡故没有亲人羁拌的,他们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这些人光棍一条,官府就是想要连坐,也没法子去追究。

    所以这些人一看到形势不妙,不想白白的枉送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很光棍地站了出来,缴获投降了。

    至于那些有亲人的士卒,内心之中也必然是有一番挣扎的,只不过挣扎之后的结果,还是想要保命为主,所以投降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纠结犹豫过后,还是加入到了投降的行列之中。

    大势所趋之下,陈泰就算想要阻止,也是无济于事了,陈泰身为将军,在平时的时候,完全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但现在这些司马军都准备投降了,自然不再受陈泰的约束,自然也无人再听从他的命令。

    当然,陈泰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当他身边的亲随请求陈泰下令制止司马军的投降举动时,陈泰只是苦笑了一声,却无动于衷。

    现在他的命令,对这些士卒还有约束力吗?显然是没有的,所以陈泰干脆闭口不言,省得浪费唾沫。

    大势已去,陈泰却没法像普通的士兵那样缴械投降,毕竟陈氏家族在朝廷之中有着显赫的地位,陈泰无法让自己苟且偷生而让家族蒙难。

    陈氏家族如今的地位可是陈家历代先祖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尤其是陈泰的父亲陈群,功勋卓著,深得曹操和曹丕的信任,也让陈氏和司马氏、荀氏一样,成为天下声名显赫的一流士族。

    如果陈泰就此投降曹亮的话,那么陈氏家族的荣光也就到此为止了,司马师表面上宽宏大量,但陈泰深知他却是一个外宽内忌之人。

    卫瓘降敌之后,司马师表面上没有追究,但事后卫家却遭到了司马师的清算,卫瓘的弟弟卫实被查出贪墨钱粮的罪责,全家流配千里,卫实也死于了流徙途中。

    至于卫瓘的几个儿子,都遭到了贬斥,或被查实了营私舞弊的罪名而锒铛入狱,或者明升暗降,被调离了实权的部门,只能干些无足轻重的差事,整个卫家,活得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祸延三族。

    陈泰可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子侄被刻意地针对,不想让陈氏历代先祖创造的辉煌就此没落,如果能以自己一人之血,来继续陈家的地位和兴盛,陈泰觉得自己死得其所了。

    当然陈泰也是不可能坐以待毙的,既然不愿投降,那就还是要想办法逃出去,现在场面如此的混乱不堪,倒是给了陈泰一些机会。

    陈泰的身边,多少还是有些死忠的部下的,至少那些陈家的部曲,是百分之百地效忠于陈泰,他们拼死也要保护好陈泰的安全,拼死也要给陈泰杀出一条的血路。

    但羊祜又怎么可能让陈泰轻易地走脱呢,并州军前后至少也布置了四五道的封锁线,而且在一些关口之处,还设有岗哨,完全封死了陈泰逃亡的路径。

    尽管陈泰身边有好几百人的死士,悍不畏死地给陈泰挡刀开路,但面对并州军的层层封锁线,这些死士终究力量还是太薄弱了,他们可以冲破一道两道的封锁,但前方冲还有杀之不尽的并州军向他们蜂拥涌了过来,血战到最后,陈泰的身边再无一人了。

    而陈泰身上也是多处负伤,血迹斑斑,被并州军所围在了一棵大树之下,他凄然地一笑,弃掉了手中的长枪,拨出了腰间佩着的环首刀,横要了自己的脖子上。

    “玄伯兄,你又何苦如此?”羊祜纵马赶来过来,看到陈泰欲挥刀自刎,张口便劝道。

    以前同朝为臣,羊祜和陈泰多少还是有些交情的,尽管陈泰出仕比羊祜早的多,家世地位也远在羊家之上,不过双方还算是点头之交,只不过现在各为其主,战场之上相见,手下难以容情。

    陈泰看到羊祜亲至,苦笑了一声,道:“战场之上,成王败寇,世之常理,今日某败于你之手,亦是无话可说,某这颗人头,就送你邀功请赏吧。”

    羊祜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司马氏篡权夺位,其狼子野心,路人皆之,陈家世代忠良,玄伯兄又何苦为司马家枉送性命?我主曹亮,乃宗室之后,讨逆除贼,天下归心,玄伯兄何不下马归顺,匡扶魏室,共襄大事。”

    陈泰神色一黯,司马师和曹亮之争,说到底还是魏国内部的权力之争,双方各自奉自己为正统,竖起讨逆伐贼的旗号,但究竟谁是正统谁是篡逆,估计也只有通过战争来决定了,成者就是王侯,败者就是逆寇,因为历史从来都是强者书写的。

    陈泰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整个陈家的利益已经同司马家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陈泰所肩负的,不仅仅只是他自己的性命,而且还有家族的荣辱兴衰,陈泰不愿自己苟且偷生而让家族蒙难。

    所以陈泰没有再多说什么,冲着羊祜微微地一笑,将横在颈间的环首刀用力地一抹……

第156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贾充那假借身分的钦差大臣,这次来的可是货真价实的钦差,宫里的黄门侍郎陈公公,这可是皇帝身边的宦官,而且此次陈公公前来,还带了皇帝的诏书,宣旨的规格仪式都是一板一眼,相当的正规。

    诸葛诞当然不会怀疑陈公公的身份有假,只不过司马师把持朝政,如今的天子曹髦,也不过是一个傀儡的皇帝而已,所谓的诏书,应当是出自司马师的授意,所以这封诏书,定然是有所图谋的,诸葛诞虽然恭恭敬敬地来听听陈公公宣旨,但内心之中却颇为的不以为然。

    这个旨意如果真对自己不利的话,诸葛诞自然不会奉旨行事,反正诸葛诞早已做好了起兵的打算,司马师真要对自己动手的话,诸葛诞丝毫不介意这个时候便大兴兵马,与曹亮南北呼应,给司马师的背后狠狠地捅上一刀。

    按诸葛诞的估计,这张圣旨大多是升他官职,将他调离淮南,这种明升暗降的手段,恐怕是再平常不过了,诸葛诞的根基就在淮南,离开了淮南,他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需一狱卒,便可以将诸葛诞擒下问罪。

    所以不管是司马师开出什么天价的条件,诸葛诞都不可能放弃淮南的兵权,贵为三公又能如何,只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龙,司马师稍一翻脸,便为阶下之囚。

    诸葛诞心不在焉地跪在地上,身后是扬州都督府的一干官吏,诸葛靓也在其列,所有的人都规规矩矩地跪着,静静地听陈公公来宣旨。

    但听陈公公朗声地宣读道:“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皇帝制曰:征东将军、扬州都督诸葛诞,公忠体国,恪尽职守,外御吴逆,内讨国贼,居功至伟,特晋封为征东大将军,兼领都督荆扬二州之军事。钦此。”

    诸葛诞闻之明显地愣了一下,这次并没有授予他三公之类的职务,而是在保留原来扬州都督的前提之下,加封他为荆州都督,更是赐征东大将军的封号。

    这是什么个情况?诸葛诞没想到司马师不但没有将他调离淮南,反而将荆州的军事大权也交付给了他,原本诸葛诞负责的只是淮南防线,也就是对吴边境的一半,现在将荆州的军事也全权交给了他,等于是将整个的对吴国边境都由他来管辖,诸葛诞手中的权力顿时便扩大了一倍。

    按理说贾充回到司马师身边之后,司马师已经知晓了诸葛诞的态度,就算暂时没有办法来对付诸葛诞,至少也不会再给给追加权力,司马师这一出乎意料的决定,让诸葛诞半天也没有回味过来怎么回事,于是陈公公宣旨之后,诸葛诞半晌没有反应。

    陈公公念圣旨的,尾音已经拖得足够长了,就等着诸葛诞领旨了,但等了半天,也没看到诸葛诞有什么反应,他只好轻咳了一声,低声地道:“诸葛都督,还不领旨谢恩?”

    诸葛诞这才回过神来,忙伏首道:“臣诸葛诞领旨谢恩。”

    陈公公笑呵呵地将圣旨卷起来,递到了诸葛诞的手中,道:“恭喜诸葛都督荣升征东大将军兼领二州啊。”

    诸葛诞赶紧地命人奉上一盘黄金来,道:“陈公公一路舟车劳顿,着实辛苦了,些许心意,还望陈公公可以笑纳。”

    接旨之前,诸葛诞就已经命人准备好了百两黄金,这大概也算是官场上的一个潜规则吧,陈公公略为推托了一下,然后便笑纳了。

    大多数宣旨的时候,接旨的人都会孝敬一些钱物,那怕是获罪下狱的,也会花钱来贿赂一下宣旨太监,除了那种满门抄斩的圣旨之外往往油水甚厚,这已经成为了种不成文的惯例了。

    不过像诸葛诞这样出手豪阔的,还是少数,陈公公接过黄金之后眉开眼笑,如此丰厚的收入,也不枉他奔波千里了。

    诸葛诞虽然不会心疼那些黄金,但付出了这么多的黄金,至少也要有所回报才是,毕竟他心中还有无数的疑惑,需要陈公公来给他答疑。

    “陈公公,朝廷这么突然间会有这样的任命,原先的荆州都督王昶何去?”

    陈公公笑咪咪地道:“雍凉都督郭淮此前身染重病,请求致仕还乡,所以朝廷才会征调王昶继任雍凉都督,由于黄河那边战事吃紧,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继任荆州都督,所以朝廷才会提议由您来兼任荆州都督,恭喜诸葛都督了。”

    诸葛诞轻轻地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啊,郭淮可是一员老将了,自从司马懿调离雍凉之后,郭淮就一直担负着雍凉重镇的防卫,抵御着蜀国不断的入侵。毕竟郭淮年事已高,有个病痛什么的,也很正常,他如果病退之后,雍凉都督自然出缺。

    按理说,朝廷那边是不乏镇牧边关的大将的,但连续的在幽州和冀州吃败仗,司马师已经是连折了好几员大将了,现在黄河防线那边更为紧要,抽调不出人来,也属正常的事。

    现在司马师能征调的,也只有南线的诸葛诞和王昶了,如果他想要调诸葛诞去担任雍凉都督,势必要解除诸葛诞扬州都督的职务,毕竟两地相隔千里,根本就无法兼顾。

    而不管是司马师还是诸葛诞,都清楚这一纸调令的后果,所以司马师肯定不敢轻举妄动,他只能是调嫡系的王昶前往雍凉,而不能动诸葛诞。

    如此一来,倒是便宜了诸葛诞,由于司马师手下无将可用,荆州都督空缺之后,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继任,而淮南和荆州本来就相邻,同样肩负着对吴作战的使命,所以司马师不得已才会将荆州都督的职位授予了诸葛诞。

    这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迫不得己的选择,如此一来,边关虽然有所保障,但诸葛诞的权势更盛以往,横跨荆扬二州,实力更为的豪横了。

第156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贾充那假借身分的钦差大臣,这次来的可是货真价实的钦差,宫里的黄门侍郎陈公公,这可是皇帝身边的宦官,而且此次陈公公前来,还带了皇帝的诏书,宣旨的规格仪式都是一板一眼,相当的正规。

    诸葛诞当然不会怀疑陈公公的身份有假,只不过司马师把持朝政,如今的天子曹髦,也不过是一个傀儡的皇帝而已,所谓的诏书,应当是出自司马师的授意,所以这封诏书,定然是有所图谋的,诸葛诞虽然恭恭敬敬地来听听陈公公宣旨,但内心之中却颇为的不以为然。

    这个旨意如果真对自己不利的话,诸葛诞自然不会奉旨行事,反正诸葛诞早已做好了起兵的打算,司马师真要对自己动手的话,诸葛诞丝毫不介意这个时候便大兴兵马,与曹亮南北呼应,给司马师的背后狠狠地捅上一刀。

    按诸葛诞的估计,这张圣旨大多是升他官职,将他调离淮南,这种明升暗降的手段,恐怕是再平常不过了,诸葛诞的根基就在淮南,离开了淮南,他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需一狱卒,便可以将诸葛诞擒下问罪。

    所以不管是司马师开出什么天价的条件,诸葛诞都不可能放弃淮南的兵权,贵为三公又能如何,只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龙,司马师稍一翻脸,便为阶下之囚。

    诸葛诞心不在焉地跪在地上,身后是扬州都督府的一干官吏,诸葛靓也在其列,所有的人都规规矩矩地跪着,静静地听陈公公来宣旨。

    但听陈公公朗声地宣读道:“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皇帝制曰:征东将军、扬州都督诸葛诞,公忠体国,恪尽职守,外御吴逆,内讨国贼,居功至伟,特晋封为征东大将军,兼领都督荆扬二州之军事。钦此。”

    诸葛诞闻之明显地愣了一下,这次并没有授予他三公之类的职务,而是在保留原来扬州都督的前提之下,加封他为荆州都督,更是赐征东大将军的封号。

    这是什么个情况?诸葛诞没想到司马师不但没有将他调离淮南,反而将荆州的军事大权也交付给了他,原本诸葛诞负责的只是淮南防线,也就是对吴边境的一半,现在将荆州的军事也全权交给了他,等于是将整个的对吴国边境都由他来管辖,诸葛诞手中的权力顿时便扩大了一倍。

    按理说贾充回到司马师身边之后,司马师已经知晓了诸葛诞的态度,就算暂时没有办法来对付诸葛诞,至少也不会再给给追加权力,司马师这一出乎意料的决定,让诸葛诞半天也没有回味过来怎么回事,于是陈公公宣旨之后,诸葛诞半晌没有反应。

    陈公公念圣旨的,尾音已经拖得足够长了,就等着诸葛诞领旨了,但等了半天,也没看到诸葛诞有什么反应,他只好轻咳了一声,低声地道:“诸葛都督,还不领旨谢恩?”

    诸葛诞这才回过神来,忙伏首道:“臣诸葛诞领旨谢恩。”

    陈公公笑呵呵地将圣旨卷起来,递到了诸葛诞的手中,道:“恭喜诸葛都督荣升征东大将军兼领二州啊。”

    诸葛诞赶紧地命人奉上一盘黄金来,道:“陈公公一路舟车劳顿,着实辛苦了,些许心意,还望陈公公可以笑纳。”

    接旨之前,诸葛诞就已经命人准备好了百两黄金,这大概也算是官场上的一个潜规则吧,陈公公略为推托了一下,然后便笑纳了。

    大多数宣旨的时候,接旨的人都会孝敬一些钱物,那怕是获罪下狱的,也会花钱来贿赂一下宣旨太监,除了那种满门抄斩的圣旨之外往往油水甚厚,这已经成为了种不成文的惯例了。

    不过像诸葛诞这样出手豪阔的,还是少数,陈公公接过黄金之后眉开眼笑,如此丰厚的收入,也不枉他奔波千里了。

    诸葛诞虽然不会心疼那些黄金,但付出了这么多的黄金,至少也要有所回报才是,毕竟他心中还有无数的疑惑,需要陈公公来给他答疑。

    “陈公公,朝廷这么突然间会有这样的任命,原先的荆州都督王昶何去?”

    陈公公笑咪咪地道:“雍凉都督郭淮此前身染重病,请求致仕还乡,所以朝廷才会征调王昶继任雍凉都督,由于黄河那边战事吃紧,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继任荆州都督,所以朝廷才会提议由您来兼任荆州都督,恭喜诸葛都督了。”

    诸葛诞轻轻地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啊,郭淮可是一员老将了,自从司马懿调离雍凉之后,郭淮就一直担负着雍凉重镇的防卫,抵御着蜀国不断的入侵。毕竟郭淮年事已高,有个病痛什么的,也很正常,他如果病退之后,雍凉都督自然出缺。

    按理说,朝廷那边是不乏镇牧边关的大将的,但连续的在幽州和冀州吃败仗,司马师已经是连折了好几员大将了,现在黄河防线那边更为紧要,抽调不出人来,也属正常的事。

    现在司马师能征调的,也只有南线的诸葛诞和王昶了,如果他想要调诸葛诞去担任雍凉都督,势必要解除诸葛诞扬州都督的职务,毕竟两地相隔千里,根本就无法兼顾。

    而不管是司马师还是诸葛诞,都清楚这一纸调令的后果,所以司马师肯定不敢轻举妄动,他只能是调嫡系的王昶前往雍凉,而不能动诸葛诞。

    如此一来,倒是便宜了诸葛诞,由于司马师手下无将可用,荆州都督空缺之后,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继任,而淮南和荆州本来就相邻,同样肩负着对吴作战的使命,所以司马师不得已才会将荆州都督的职位授予了诸葛诞。

    这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迫不得己的选择,如此一来,边关虽然有所保障,但诸葛诞的权势更盛以往,横跨荆扬二州,实力更为的豪横了。

第156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距离武昌也仅仅只有三百多里的水路,朝夕可至。

    本来这座无名的小城一直以来都是籍籍无名的,但随着诸葛恪移驻于此,寻阳陡然间成为了吴国仅次于建业和武昌的存在,毕竟太傅诸葛恪可是吴国的重臣,兼任着丞相、荆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务,诸葛恪到那儿,那儿就是行政中心,吴国朝廷的公文奏章,雪片一样地向寻阳涌来,前来拜会的官吏更是络绎不绝。

    诸葛恪自从新城兵败之后,便退兵濡须口,在江渚上停留了数月,调养身体。

    这次的新城之败,让诸葛恪是颜面扫地,先前东兴之战所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刻化为了乌有,诸葛恪心情简直是糟透了,他迟迟不肯回建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怕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指责,那怕现在诸葛恪位高权重,无人敢当着他的面来指责,但背后被人戳脊梁骨,也是一件比较难受的事。

    更何况诸葛恪一向自负聪明,视天下英雄为草芥,可这次新城之败败得如此之惨,吴军士卒十死六七,诸葛恪脸上带是挂不住,所以他干脆不回建业,留在江渚调整心情。

    可吴国的皇帝孙亮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到亲政的时候,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务都需要辅政大臣诸葛恪和滕胤来处理,而滕胤只不过是卫将军兼职尚书事,朝廷的真正大权则决于太傅兼丞相诸葛恪。

    诸葛恪长期留驻江渚不回建业,可苦了那些官吏,他们只能是一次次地往返于建业和江渚之间,大事小情都得奏明诸葛恪,由他来决断,舟船劳顿,苦不堪言,自然是埋怨之声四起。

    再加上这一次诸葛恪出征魏国失败,劳命伤财,损失惨重,吴国也平添了不少的寡妇,自然让民怨沸腾起来。

    战场之上的事,永远也是成者王败者寇,东兴大捷之后,诸葛恪声名鹊起,威震江东,吴国上下,无不交口赞誉,都认为孙权有识人之慧,选了诸葛恪来做辅政大臣,真是太明智了!

    但新城之战后,诸葛恪的声望立刻是一落千丈,人们似乎都很快地忘记了东兴之战的胜利,而只记得新城兵败之过,诸葛恪也瞬间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成为吴人诽怨的对象。

    有些话也自然会传到诸葛恪的耳朵里面,诸葛恪是勃然大怒,他为朝廷竭心尽力,鞠躬尽瘁,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打仗这个事,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就是常胜将军,打了胜仗你们歌功颂德,大肆褒扬,打了败仗却是人人怨恨,这些人也太不厚道了吧。

    所以诸葛恪是大为光火,暗底里派人去调查这些谤言是谁传出去的,然后大肆抓捕了一批人,上百人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上千人被流配交州,不毛之地。

    诸葛恪处理这件事倒是雷厉风行,该捉的捉,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以现在诸葛恪的权势,不管涉及到那个层面上的人,一律照抓不误,照杀不误,诸葛恪绝不能让自己的声名,毁在这些搬弄口舌是非的口中,不管是杀一儆百,还是杀百儆万,诸葛恪下手都是极快极狠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些流言蜚语对他造成的影响。

    铁血的手腕倒是可以让人噤若寒蝉,但百姓和官吏对诸葛恪的怨言却是有增无减,只不过没有人再敢再明面上编排他了,在暗地里,人们对诸葛恪已经是失败透顶,也怨恨之至。

    诸葛恪对这个铁血的镇压手段却是十分的满意,杀戮之后,公然敢站出来埋怨诸葛恪的人已经是绝迹了,至于背后是不是还有人敢继续议论,反正诸葛恪已经是听不见了,可如果一旦让诸葛恪派出去缉查的人拿住,就会被就地正法,诸葛恪倒想看看,是他们的嘴贱,还是人头重要?

    诸葛恪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的,声望这个东西,就是靠人口口相传捧出来的,立之不易,毁之却很容易,诸葛恪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名就这么毁于一旦,所以宁可用铁血的杀戮手段,也要挽回自己的声名。

    诸葛恪也并不担心会激起民变,毕竟人永远是一种健忘的动物,只要时间隔的久一些,人们自然会淡忘这些血腥往事的,只要诸葛恪找机会对魏国再打上一两个胜仗,那么他在东吴,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

    朝廷召到回建业的诏书是一道接着一道,名义是皇帝孙亮签发的,但诸葛恪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知道什么军国大事,这背后肯定是有人在窜唆着,所以孙亮才会下旨来召他。

    诸葛恪本来是对这些诏书爱搭不理的,但一封封的诏书不断地发来,搞得诸葛恪都有些心烦了,正准备打道回建业呢,手下的一个谋士叫张约的劝阻道:“朝廷之中,不满太傅的人甚众,太傅此次回建业,必定是凶多吉少,倒不如以屯田养病为由,前往寻阳,暂不回朝,只要太傅手握重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中的那些宵小自然也就奈何不了太傅。”

    诸葛恪一听言之有理,自己这几年当上了太傅丞相辅政大臣,朝里面眼红的人比比皆是,都恨不得取诸葛恪而代之。这次诸葛恪兵败之后,这些人蠢蠢欲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但这些诽谤诸葛恪的流言传出来,肯定会这些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这些人出身名门士家,地位崇贵,诸葛恪派去的人不得不停止详查下去。

    这些人的手段和伎俩诸葛恪可是清楚的很,完全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权力之争,永远是充满着尔虞我诈,一个不留心,很可能就会掉入到了敌人的陷井之中,万劫不复。

    诸葛恪听从了张约之计,没回建业,反倒是称病前往了寻阳,到那儿养病去了。

第1565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距离武昌也仅仅只有三百多里的水路,朝夕可至。

    本来这座无名的小城一直以来都是籍籍无名的,但随着诸葛恪移驻于此,寻阳陡然间成为了吴国仅次于建业和武昌的存在,毕竟太傅诸葛恪可是吴国的重臣,兼任着丞相、荆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务,诸葛恪到那儿,那儿就是行政中心,吴国朝廷的公文奏章,雪片一样地向寻阳涌来,前来拜会的官吏更是络绎不绝。

    诸葛恪自从新城兵败之后,便退兵濡须口,在江渚上停留了数月,调养身体。

    这次的新城之败,让诸葛恪是颜面扫地,先前东兴之战所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刻化为了乌有,诸葛恪心情简直是糟透了,他迟迟不肯回建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怕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指责,那怕现在诸葛恪位高权重,无人敢当着他的面来指责,但背后被人戳脊梁骨,也是一件比较难受的事。

    更何况诸葛恪一向自负聪明,视天下英雄为草芥,可这次新城之败败得如此之惨,吴军士卒十死六七,诸葛恪脸上带是挂不住,所以他干脆不回建业,留在江渚调整心情。

    可吴国的皇帝孙亮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到亲政的时候,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务都需要辅政大臣诸葛恪和滕胤来处理,而滕胤只不过是卫将军兼职尚书事,朝廷的真正大权则决于太傅兼丞相诸葛恪。

    诸葛恪长期留驻江渚不回建业,可苦了那些官吏,他们只能是一次次地往返于建业和江渚之间,大事小情都得奏明诸葛恪,由他来决断,舟船劳顿,苦不堪言,自然是埋怨之声四起。

    再加上这一次诸葛恪出征魏国失败,劳命伤财,损失惨重,吴国也平添了不少的寡妇,自然让民怨沸腾起来。

    战场之上的事,永远也是成者王败者寇,东兴大捷之后,诸葛恪声名鹊起,威震江东,吴国上下,无不交口赞誉,都认为孙权有识人之慧,选了诸葛恪来做辅政大臣,真是太明智了!

    但新城之战后,诸葛恪的声望立刻是一落千丈,人们似乎都很快地忘记了东兴之战的胜利,而只记得新城兵败之过,诸葛恪也瞬间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成为吴人诽怨的对象。

    有些话也自然会传到诸葛恪的耳朵里面,诸葛恪是勃然大怒,他为朝廷竭心尽力,鞠躬尽瘁,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打仗这个事,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就是常胜将军,打了胜仗你们歌功颂德,大肆褒扬,打了败仗却是人人怨恨,这些人也太不厚道了吧。

    所以诸葛恪是大为光火,暗底里派人去调查这些谤言是谁传出去的,然后大肆抓捕了一批人,上百人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上千人被流配交州,不毛之地。

    诸葛恪处理这件事倒是雷厉风行,该捉的捉,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以现在诸葛恪的权势,不管涉及到那个层面上的人,一律照抓不误,照杀不误,诸葛恪绝不能让自己的声名,毁在这些搬弄口舌是非的口中,不管是杀一儆百,还是杀百儆万,诸葛恪下手都是极快极狠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些流言蜚语对他造成的影响。

    铁血的手腕倒是可以让人噤若寒蝉,但百姓和官吏对诸葛恪的怨言却是有增无减,只不过没有人再敢再明面上编排他了,在暗地里,人们对诸葛恪已经是失败透顶,也怨恨之至。

    诸葛恪对这个铁血的镇压手段却是十分的满意,杀戮之后,公然敢站出来埋怨诸葛恪的人已经是绝迹了,至于背后是不是还有人敢继续议论,反正诸葛恪已经是听不见了,可如果一旦让诸葛恪派出去缉查的人拿住,就会被就地正法,诸葛恪倒想看看,是他们的嘴贱,还是人头重要?

    诸葛恪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的,声望这个东西,就是靠人口口相传捧出来的,立之不易,毁之却很容易,诸葛恪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名就这么毁于一旦,所以宁可用铁血的杀戮手段,也要挽回自己的声名。

    诸葛恪也并不担心会激起民变,毕竟人永远是一种健忘的动物,只要时间隔的久一些,人们自然会淡忘这些血腥往事的,只要诸葛恪找机会对魏国再打上一两个胜仗,那么他在东吴,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

    朝廷召到回建业的诏书是一道接着一道,名义是皇帝孙亮签发的,但诸葛恪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知道什么军国大事,这背后肯定是有人在窜唆着,所以孙亮才会下旨来召他。

    诸葛恪本来是对这些诏书爱搭不理的,但一封封的诏书不断地发来,搞得诸葛恪都有些心烦了,正准备打道回建业呢,手下的一个谋士叫张约的劝阻道:“朝廷之中,不满太傅的人甚众,太傅此次回建业,必定是凶多吉少,倒不如以屯田养病为由,前往寻阳,暂不回朝,只要太傅手握重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中的那些宵小自然也就奈何不了太傅。”

    诸葛恪一听言之有理,自己这几年当上了太傅丞相辅政大臣,朝里面眼红的人比比皆是,都恨不得取诸葛恪而代之。这次诸葛恪兵败之后,这些人蠢蠢欲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但这些诽谤诸葛恪的流言传出来,肯定会这些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这些人出身名门士家,地位崇贵,诸葛恪派去的人不得不停止详查下去。

    这些人的手段和伎俩诸葛恪可是清楚的很,完全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权力之争,永远是充满着尔虞我诈,一个不留心,很可能就会掉入到了敌人的陷井之中,万劫不复。

    诸葛恪听从了张约之计,没回建业,反倒是称病前往了寻阳,到那儿养病去了。

第156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冲上来的孙峻斩掉了一只手,这时被拨出了一半的剑还在剑鞘的外面晃悠着呢。

    张约眼疾手快,握住剑柄一把便将剑给抽出来,然后顺势地一剑斩下,同样也砍掉了孙峻的一只手。…………

    尽管大殿之上有四个人,但孙峻的目标只是身上有着佩剑的诸葛恪,至于张约张震朱恩这三人,完全被孙峻给无视了,反正他们的武器已经被门口的侍卫给收缴了,孙峻便不惧怕他什么,只要制住诸葛恪,其他三人更是手到擒来。

    但孙峻万万没有想到张约的身手竟然是如此地敏捷,就在他斩断诸葛恪右手的一瞬间,张约已经拨出了诸葛恪的剑,更是以快逾闪电的速度朝他斩了过来,孙峻没有防备,还沉浸在断掉诸葛恪一手的喜悦之中,没曾想,这一剑张约斩得如此之快,根本就没有给他任何的撤手机会,一剑把他的手掌也给斩掉了,真可谓是乐极生悲。

    孙峻的右手也被斩断了,他手中握的环首刀也掉到了地上,张约一剑得手,并没有停手,而是一拧长剑,朝着孙峻的项间斩去,欲斩下他的人头,取他的性命。

    不过孙峻也非泛泛之辈,他忍着剧痛,急速地朝后退去,让张约的这一剑砍了一个空。

    张约本欲去追杀孙峻,但此刻埋伏在殿外的那些死士都已经扑了上来,他们一个个身着黑色劲装,手持刀剑,将诸葛恪他们团团围住,便将孙峻保护到了身后,以免被张约所杀。

    孙峻面孔扭曲到了极致,不知是因为断了一手疼痛导致的,还是因为恨极了张约,他目眦欲裂,疾呼道:“都给我上,把他们斩成肉泥!”

    那些死士蜂拥而上,张约本来还想着护送诸葛恪突围呢,但双拳难敌四手,很快就被乱刀给砍死了。

    朱恩和张震看到这场面,全都被吓傻了,何况他们手中就连武器也没有,根本就抵挡不了这些死士,转眼之间也被乱刃分尸了。

    诸葛恪被孙峻斩了一手,痛苦难当,自知今日中了孙峻的阴谋算计,在劫难逃,也只能是引颈待戮。

    那些死士倒也是毫不客气,乱刀便将诸葛恪砍死了,孙峻本以为自己大功告成,没想到居然还损了一只手掌,他对诸葛恪恨至极点,即使诸葛恪已经身死,孙峻连他的尸体也不曾放过,让这些死士将诸葛恪的尸体砍成了肉泥,比包子馅还要剁得细。

    尽管如此,孙峻对诸葛恪和张约的恨意还是滔天的,这个时候,他已经将断了手的右腕给包扎了起来,但鲜血依旧从伤口处渗了出来,想想自己以后再没了这只手,他的心就痛得滴血。

    哎,也怪自己太大意了,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被张约临死前还反咬了一口,真是贼咬一口,入骨三分。

    孙峻命人将张约的尸体带下去,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不过对付诸葛恪,可不能这么便宜了他,此刻诸葛恪除了脑袋还算完好之外,身上的肉已经没有一片完整的了,就连心肝五脏都被剁碎了,孙峻命令手下将诸葛恪的人头割了下来,剩下的肉泥拿去喂狗。

    然后孙峻提着诸葛恪血淋淋的人头便到后殿去见孙亮。孙亮听到了前殿激烈的厮杀声,紧张地坐立不宁,忽见孙峻拎一颗人头入内,他一个深居内宫的人,如何见过如此的场面,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结结巴巴地道:“这……这是何人的首级?”

    孙峻沉声地道:“逆贼诸葛恪已然伏诛,陛下无忧。”

    孙亮视之,虽然鲜血淋漓,但那肥硕的人头不是诸葛恪的还是谁的,自从谋划除掉诸葛恪以来,孙亮就是枕席难安,生怕画虎不成反类犬,一旦失败,他不但皇帝之位保不住,恐怕就连身家性命都是一个问题,但他禁不住孙峻的威胁利诱,最终还是同意了杀掉诸葛恪。

    当然他不同意也没办法,现在孙亮还没有亲政,完全是一个傀儡皇帝,此刻朝廷的大小事务皆由诸葛恪来把持,独断专行,而内廷的侍卫则由孙峻来把持,他如果不从孙峻的话,甚至可能会遭遇孙峻的暗杀,毕竟谋杀诸葛恪的计划是绝不能外泄的,孙亮不同意,孙峻是不可能让他活着去见诸葛恪的。

    现在诸葛恪已死,孙亮难得松了一口气,他虽贵为皇帝,但夹在两大朝臣之间,也是难受的很,不过他很快地瞥见了孙峻的断臂,惊呼道:“爱卿,这是何故?”

    孙峻道:“方才臣一时大意,被诸葛恪的人反伤了一手,不过他们已经都被臣杀死了。”

    “那接下来该如何办?”孙亮感觉自己晕乎乎的,完全是不知所措。

    孙峻沉声地道:“宫外还有诸葛恪的护卫,其中的还有诸葛恪的家人及党羽,陛下宜立刻任命接替诸葛恪职位之人,出来主持大局,并下诏诛杀诸葛恪三族以及亲信党羽,将他们斩草除根,不留任何后患。”

    孙峻此话,就是赤果果地向孙亮索要权力,不过他现在是诛杀诸葛恪的大功臣,孙亮焉能不给,真不给的话,看着孙峻那凶神恶煞的模样,说不定都能把孙亮给剁了,反正宫中已起刀兵,孙峻完全可以将孙亮之死推到诸葛恪身上,反正死无对证的事,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孙亮不敢拒绝,当即下诏道:“武卫将军孙峻诛杀逆臣诸葛恪有功,晋封为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全权负责追捕诸葛恪余党。诸葛恪欺君罔上,擅权弄国,罪大恶极,现已伏诛,枭首示众三日,诛灭三族,其余党羽,一并收监,交有司按律处治。”

    孙峻领旨出宫,带领着御林军杀散了宫门外的诸葛恪护卫,直奔诸葛府而去,一场腥风血雨,在建业城拉开了序幕。

第156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诸葛恪因为剑长的缘故,没有拨出剑来,就被冲上来的孙峻斩掉了一只手,这时被拨出了一半的剑还在剑鞘的外面晃悠着呢。

    张约眼疾手快,握住剑柄一把便将剑给抽出来,然后顺势地一剑斩下,同样也砍掉了孙峻的一只手。

    尽管大殿之上有四个人,但孙峻的目标只是身上有着佩剑的诸葛恪,至于张约张震朱恩这三人,完全被孙峻给无视了,反正他们的武器已经被门口的侍卫给收缴了,孙峻便不惧怕他什么,只要制住诸葛恪,其他三人更是手到擒来。

    但孙峻万万没有想到张约的身手竟然是如此地敏捷,就在他斩断诸葛恪右手的一瞬间,张约已经拨出了诸葛恪的剑,更是以快逾闪电的速度朝他斩了过来,孙峻没有防备,还沉浸在断掉诸葛恪一手的喜悦之中,没曾想,这一剑张约斩得如此之快,根本就没有给他任何的撤手机会,一剑把他的手掌也给斩掉了,真可谓是乐极生悲。

    孙峻的右手也被斩断了,他手中握的环首刀也掉到了地上,张约一剑得手,并没有停手,而是一拧长剑,朝着孙峻的项间斩去,欲斩下他的人头,取他的性命。

    不过孙峻也非泛泛之辈,他忍着剧痛,急速地朝后退去,让张约的这一剑砍了一个空。

    张约本欲去追杀孙峻,但此刻埋伏在殿外的那些死士都已经扑了上来,他们一个个身着黑色劲装,手持刀剑,将诸葛恪他们团团围住,便将孙峻保护到了身后,以免被张约所杀。

    孙峻面孔扭曲到了极致,不知是因为断了一手疼痛导致的,还是因为恨极了张约,他目眦欲裂,疾呼道:“都给我上,把他们斩成肉泥!”

    那些死士蜂拥而上,张约本来还想着护送诸葛恪突围呢,但双拳难敌四手,很快就被乱刀给砍死了。

    朱恩和张震看到这场面,全都被吓傻了,何况他们手中就连武器也没有,根本就抵挡不了这些死士,转眼之间也被乱刃分尸了。

    诸葛恪被孙峻斩了一手,痛苦难当,自知今日中了孙峻的阴谋算计,在劫难逃,也只能是引颈待戮。

    那些死士倒也是毫不客气,乱刀便将诸葛恪砍死了,孙峻本以为自己大功告成,没想到居然还损了一只手掌,他对诸葛恪恨至极点,即使诸葛恪已经身死,孙峻连他的尸体也不曾放过,让这些死士将诸葛恪的尸体砍成了肉泥,比包子馅还要剁得细。

    尽管如此,孙峻对诸葛恪和张约的恨意还是滔天的,这个时候,他已经将断了手的右腕给包扎了起来,但鲜血依旧从伤口处渗了出来,想想自己以后再没了这只手,他的心就痛得滴血。

    哎,也怪自己太大意了,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被张约临死前还反咬了一口,真是贼咬一口,入骨三分。

    孙峻命人将张约的尸体带下去,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不过对付诸葛恪,可不能这么便宜了他,此刻诸葛恪除了脑袋还算完好之外,身上的肉已经没有一片完整的了,就连心肝五脏都被剁碎了,孙峻命令手下将诸葛恪的人头割了下来,剩下的肉泥拿去喂狗。

    然后孙峻提着诸葛恪血淋淋的人头便到后殿去见孙亮。孙亮听到了前殿激烈的厮杀声,紧张地坐立不宁,忽见孙峻拎一颗人头入内,他一个深居内宫的人,如何见过如此的场面,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结结巴巴地道:“这……这是何人的首级?”

    孙峻沉声地道:“逆贼诸葛恪已然伏诛,陛下无忧。”

    孙亮视之,虽然鲜血淋漓,但那肥硕的人头不是诸葛恪的还是谁的,自从谋划除掉诸葛恪以来,孙亮就是枕席难安,生怕画虎不成反类犬,一旦失败,他不但皇帝之位保不住,恐怕就连身家性命都是一个问题,但他禁不住孙峻的威胁利诱,最终还是同意了杀掉诸葛恪。

    当然他不同意也没办法,现在孙亮还没有亲政,完全是一个傀儡皇帝,此刻朝廷的大小事务皆由诸葛恪来把持,独断专行,而内廷的侍卫则由孙峻来把持,他如果不从孙峻的话,甚至可能会遭遇孙峻的暗杀,毕竟谋杀诸葛恪的计划是绝不能外泄的,孙亮不同意,孙峻是不可能让他活着去见诸葛恪的。

    现在诸葛恪已死,孙亮难得松了一口气,他虽贵为皇帝,但夹在两大朝臣之间,也是难受的很,不过他很快地瞥见了孙峻的断臂,惊呼道:“爱卿,这是何故?”

    孙峻道:“方才臣一时大意,被诸葛恪的人反伤了一手,不过他们已经都被臣杀死了。”

    “那接下来该如何办?”孙亮感觉自己晕乎乎的,完全是不知所措。

    孙峻沉声地道:“宫外还有诸葛恪的护卫,其中的还有诸葛恪的家人及党羽,陛下宜立刻任命接替诸葛恪职位之人,出来主持大局,并下诏诛杀诸葛恪三族以及亲信党羽,将他们斩草除根,不留任何后患。”

    孙峻此话,就是赤果果地向孙亮索要权力,不过他现在是诛杀诸葛恪的大功臣,孙亮焉能不给,真不给的话,看着孙峻那凶神恶煞的模样,说不定都能把孙亮给剁了,反正宫中已起刀兵,孙峻完全可以将孙亮之死推到诸葛恪身上,反正死无对证的事,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孙亮不敢拒绝,当即下诏道:“武卫将军孙峻诛杀逆臣诸葛恪有功,晋封为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全权负责追捕诸葛恪余党。诸葛恪欺君罔上,擅权弄国,罪大恶极,现已伏诛,枭首示众三日,诛灭三族,其余党羽,一并收监,交有司按律处治。”

    孙峻领旨出宫,带领着御林军杀散了宫门外的诸葛恪护卫,直奔诸葛府而去,一场腥风血雨,在建业城拉开了序幕。

第1568章

    ps:章节防盗,明天迟一些更正………………………………………………

    距离武昌也仅仅只有三百多里的水路,朝夕可至。

    本来这座无名的小城一直以来都是籍籍无名的,但随着诸葛恪移驻于此,寻阳陡然间成为了吴国仅次于建业和武昌的存在,毕竟太傅诸葛恪可是吴国的重臣,兼任着丞相、荆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务,诸葛恪到那儿,那儿就是行政中心,吴国朝廷的公文奏章,雪片一样地向寻阳涌来,前来拜会的官吏更是络绎不绝。

    诸葛恪自从新城兵败之后,便退兵濡须口,在江渚上停留了数月,调养身体。

    这次的新城之败,让诸葛恪是颜面扫地,先前东兴之战所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刻化为了乌有,诸葛恪心情简直是糟透了,他迟迟不肯回建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怕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指责,那怕现在诸葛恪位高权重,无人敢当着他的面来指责,但背后被人戳脊梁骨,也是一件比较难受的事。

    更何况诸葛恪一向自负聪明,视天下英雄为草芥,可这次新城之败败得如此之惨,吴军士卒十死六七,诸葛恪脸上带是挂不住,所以他干脆不回建业,留在江渚调整心情。

    可吴国的皇帝孙亮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到亲政的时候,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务都需要辅政大臣诸葛恪和滕胤来处理,而滕胤只不过是卫将军兼职尚书事,朝廷的真正大权则决于太傅兼丞相诸葛恪。

    诸葛恪长期留驻江渚不回建业,可苦了那些官吏,他们只能是一次次地往返于建业和江渚之间,大事小情都得奏明诸葛恪,由他来决断,舟船劳顿,苦不堪言,自然是埋怨之声四起。

    再加上这一次诸葛恪出征魏国失败,劳命伤财,损失惨重,吴国也平添了不少的寡妇,自然让民怨沸腾起来。

    战场之上的事,永远也是成者王败者寇,东兴大捷之后,诸葛恪声名鹊起,威震江东,吴国上下,无不交口赞誉,都认为孙权有识人之慧,选了诸葛恪来做辅政大臣,真是太明智了!

    但新城之战后,诸葛恪的声望立刻是一落千丈,人们似乎都很快地忘记了东兴之战的胜利,而只记得新城兵败之过,诸葛恪也瞬间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成为吴人诽怨的对象。

    有些话也自然会传到诸葛恪的耳朵里面,诸葛恪是勃然大怒,他为朝廷竭心尽力,鞠躬尽瘁,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打仗这个事,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就是常胜将军,打了胜仗你们歌功颂德,大肆褒扬,打了败仗却是人人怨恨,这些人也太不厚道了吧。

    所以诸葛恪是大为光火,暗底里派人去调查这些谤言是谁传出去的,然后大肆抓捕了一批人,上百人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上千人被流配交州,不毛之地。

    诸葛恪处理这件事倒是雷厉风行,该捉的捉,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以现在诸葛恪的权势,不管涉及到那个层面上的人,一律照抓不误,照杀不误,诸葛恪绝不能让自己的声名,毁在这些搬弄口舌是非的口中,不管是杀一儆百,还是杀百儆万,诸葛恪下手都是极快极狠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些流言蜚语对他造成的影响。

    铁血的手腕倒是可以让人噤若寒蝉,但百姓和官吏对诸葛恪的怨言却是有增无减,只不过没有人再敢再明面上编排他了,在暗地里,人们对诸葛恪已经是失败透顶,也怨恨之至。

    诸葛恪对这个铁血的镇压手段却是十分的满意,杀戮之后,公然敢站出来埋怨诸葛恪的人已经是绝迹了,至于背后是不是还有人敢继续议论,反正诸葛恪已经是听不见了,可如果一旦让诸葛恪派出去缉查的人拿住,就会被就地正法,诸葛恪倒想看看,是他们的嘴贱,还是人头重要?

    诸葛恪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的,声望这个东西,就是靠人口口相传捧出来的,立之不易,毁之却很容易,诸葛恪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名就这么毁于一旦,所以宁可用铁血的杀戮手段,也要挽回自己的声名。

    诸葛恪也并不担心会激起民变,毕竟人永远是一种健忘的动物,只要时间隔的久一些,人们自然会淡忘这些血腥往事的,只要诸葛恪找机会对魏国再打上一两个胜仗,那么他在东吴,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

    朝廷召到回建业的诏书是一道接着一道,名义是皇帝孙亮签发的,但诸葛恪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知道什么军国大事,这背后肯定是有人在窜唆着,所以孙亮才会下旨来召他。

    诸葛恪本来是对这些诏书爱搭不理的,但一封封的诏书不断地发来,搞得诸葛恪都有些心烦了,正准备打道回建业呢,手下的一个谋士叫张约的劝阻道:“朝廷之中,不满太傅的人甚众,太傅此次回建业,必定是凶多吉少,倒不如以屯田养病为由,前往寻阳,暂不回朝,只要太傅手握重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中的那些宵小自然也就奈何不了太傅。”

    诸葛恪一听言之有理,自己这几年当上了太傅丞相辅政大臣,朝里面眼红的人比比皆是,都恨不得取诸葛恪而代之。这次诸葛恪兵败之后,这些人蠢蠢欲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但这些诽谤诸葛恪的流言传出来,肯定会这些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这些人出身名门士家,地位崇贵,诸葛恪派去的人不得不停止详查下去。

    这些人的手段和伎俩诸葛恪可是清楚的很,完全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权力之争,永远是充满着尔虞我诈,一个不留心,很可能就会掉入到了敌人的陷井之中,万劫不复。

    诸葛恪听从了张约之计,没回建业,反倒是称病前往了寻阳,到那儿养病去了。

第1569章

    ps:因为有事出差,更正的时间可能会迟一些,望周知………

    他们就已经自相践踏,场面是混乱不堪了。

    胡奋和陈骞也接到了撤退命令,由于他们还不知道司马师受伤的事,所以对这个命令没有丝毫的质疑,更何况他们和越骑营屯骑营交战,占不到任何的便宜,反倒是在越骑营和屯骑营的冲击之下,损失惨重。

    尽管司马军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装备上也和并州军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交起手来,战力上却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无论是战斗经验还是战斗能力,并州骑兵完全处于一种碾压似的地位,胡奋和陈骞原本还是信心满满地率军出击呢,可是一交手,却处处遭到了并州军的压制,战局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这不禁让胡奋和陈骞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司马军抄袭并州军的装备,仿造的终归是仿造的,那怕做得再高仿,也不过是东施效颦,真正上了战场之后才发现,这差距真是天壤之别。

    他们的担任的任务是阻击和断后,掩护司马师的主力部队撤离,所以那怕战况再艰难,胡奋和陈骞也得咬牙坚持下去。

    此刻接到了撤退的命令,胡奋和陈骞倒是如释重负,赶紧地下令全线撤退。

    本身他们就是断后和阻击的军队,此刻他们撤离,自然无人给他们做掩护了,并州军趁胜而进,大举掩杀,让司马军蒙受了更大的损失。

    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损失不损失的问题了,能不能突出并州军的重重包围,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候,天色黑了下来,夜幕降临了,但司马军一刻也不敢停歇,疯狂地向东逃窜而去。

    钟会清楚,现在并州军多路出击,他如果继续按原先的方案多路阻击的话,大多数的军队都会被拖在战场上,而这些阻击的部队,生还的机率也是非常小的,所以干脆他放弃阻击,所有的军队全部撤退。

    这就好比是草原上的羊群,在狼群来袭的时候,他们不可能做任何有效的抵抗,只能是撒开蹄子玩命地逃跑,最终进入狼腹的,终究是少数的羊,羊群之中大部分的羊还是有机会逃出狼爪的。

    钟会现在采用的手段,也就是断尾求生,舍小保大,并州军是狼,他们终究是要吃羊的,那就索性让他吃,谁被吃掉只能是说谁的运气不好,剩下幸运的人则可以逃出生天。

    天亮的时候,司马军大部已经逃到了真定一带,胡奋、陈骞和胡烈等人均已经撤到了真定,与司马军主力部会合,不过各营人马伤亡也是极为惨重的,粗略地估计一下,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马。

    还好并州军的追击已经停止了,司马军这时总算也能喘口气了,连续的作战,让他们是疲惫不堪。

    钟会下令全军在真定稍作休整,将损失超过一半以上的部队临时整编,这样也好形成战斗力,否则各营各部缺员甚多,空有番号而无兵员,真正再战起来,完全是不堪一击。

    尽管此时司马军的状态,整合起来也未必能有多大的战力,但总比一盘散沙的要强。

    钟会安排好之后,便向司马师禀明了状况。

    此时的司马师,已经被安顿在了一辆有车厢的马车内,服过草药之后,伤痛已经大为减轻,只不过就算是扁鹊重生,华陀再世,司马师这只眼睛也是保不住了,双目失明的结果已经是无可逆转,注定他的余生,只能是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度过了。

    钟会将撤军的情况禀报了司马师,并道:“大将军,此地也非久留之地,并州军暂止退兵,随时会攻来,我军应当速速南下,赶往阳平与三公子会合,方为上策。”

    这个建议钟会之前就跟司马师提过,此次再度跟司马师提起,只是为确认一下,司马师授权给钟会临时掌管军权,钟会也不敢擅作主张,在大方向上,还得由司马师来拿主意。

    司马师半晌没吭声,忽然间问了一句:“天亮了吗?”

    钟会愣了一下,然后才意识到司马师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光亮了,他心头不禁有些黯然,在他的印象之中,司马师可算得上一代雄主,雄才大略,有帝王之资,没想到竟然两次被人刺瞎眼睛,是时运不济,还是命运多舛?是两次意外还是宿命注定,总之结局令人扼腕。

    “天已经亮了,此刻正是日出之时。”

    司马师轻噢了一声,道:“红日初升,又是新的一天,只可惜这一切都与某无关了,士季,某将兵权付于你,就是要你便宜行事,这些计划,你确定之后,只管执行便是,无需再向某请示。”

    司马师的言语之中,透着无尽的萧瑟和悲凉,那怕他曾经心气再高,现在也完全地被现实所打败了,此刻的他心如槁木,万念俱灰,甚至连军国大事,都提不起半点的兴趣。

    钟会知道司马师一时难以承受这种打击,情绪低落也是正常的事,只不过从此失明的司马师能不能振作起来,这恐怕还是一个未知之数,毕竟从此他就是一个瞎子,再也看不到任何的东西了,执掌天下,没有一双锐利的双眼,又如何来行事?

    钟会也没有过多的打扰司马师,毕竟司马师的这个心结,暂时还无法解开,只能等到回到洛阳之后再做宽解了,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撤军的事。

    现在并州军没有追来,并不等于他们就此放弃了追击,等到并州军休整完毕,一定会卷土重来,再次对司马军发起进攻的。

    十二万的司马军,折损了接近一半,只剩下了六万左右的人了,如此兵力,恐怕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必须要尽快地南下,撤离到安全地带,这样才能保万事大吉。

    钟会即刻下令,司马军火速启程,赶往了阳平郡,欲同司马伷的军队相会合,至于下一步的行动,则要等到了阳平之后,再做定夺。

第157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反对者,比如曹亮、王凌、毌丘俭等,这些人有的已经被镇压了,但有的却逐渐成为了心腹大患。

    除了这两种人之外,还有第三种人,那就是观望者。

    这些人不会主动地跳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司马家,但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进行追随,他们大多会采用明哲保身的态度进行观望,等待时机,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通常这些人比较敏感,他们手中握有一些资源,掌控着一定的权力,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小心翼翼地观望着,只要在不损害他们的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努力地维持现有的关系,甚至是充当司马家的打手,去铲除一些司马家的敌对势力。

    但这也并非就能证明他们对司马家的效忠,他们游离于司马家嫡系圈子的外围,很难获得司马家的信任,在夹缝之中挣扎求生,如覆薄冰,战战兢兢,生怕有朝一日,灾难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诸葛诞就是这么一个非常有典型性的代表,诸葛诞出身于琅琊阳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氏是徐州琅琊郡望,蜀汉丞相诸葛亮便是出自这个家族,时人谓之诸葛三雄,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一龙便是指诸葛亮,一虎便是指诸葛瑾,一狗便是这诸葛诞了。

    这其中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而诸葛诞和他们的关系,则要疏远一些,按族谱考证,诸葛诞是诸葛亮出了五服的族弟。

    汉末天下大乱,诸葛亮兄弟便跟随叔父诸葛丰避祸于南阳,而诸葛诞出生的晚,大约到了魏国建立的时候才出生,所以他一直留在了琅琊郡。

    诸葛诞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风流才子,宦游京师,出任尚书郎,与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好,不过却因为魏明帝的禁浮华案而被殃及池鱼,罢官丢职。直到曹叡崩殂,曹芳即位之后,大权在握的曹爽重新启用夏侯玄、何晏、邓飏等人之后,诸葛诞才被征辟,担任了扬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职,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

    真正让诸葛诞青步平云是平定王凌的叛乱,王凌在淮南叛乱之时,由于诸葛诞以前担任过扬州刺史,所以他被司马懿抽调前去平叛,在平叛之战中,诸葛诞表现出色,协助司马懿攻破了寿春,擒获了王凌。

    事后论功行赏,诸葛诞被封为了征东将军兼扬州都督,也就是王凌以前的那个位子,能以非司马氏嫡系的身份坐上这个封疆大吏的位子,诸葛诞是喜出望外。

    说实话,他也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封赏,毕竟攻克寿春,不独独是诸葛诞的功劳,诸葛诞也不过是在司马懿的指挥下,奉命行事,才拿下的寿春。

    论功劳诸葛诞当然不足以得到这样的高位,不过司马懿显然是有心拉拢诸葛诞,希望他从此可以坐到司马氏的这条船上,为司马家所用。

    加官晋爵诸葛诞倒是不排斥,但死心塌地地为司马氏效命,却让诸葛诞有些犹豫,就算他投靠了司马氏,真得能到司马氏的信任吗?

    这一点诸葛诞表示深深的怀疑,毕竟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都属于那种腹黑阴鸷的人物,重用你不过是想利用你,等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下场,诸葛诞未必看不穿。

    所以诸葛诞从表面上对司马师很恭敬,但内心之中却是畏惧的很,尤其是夏侯玄张缉李丰的叛乱失败之后,诸葛诞是惶恐不安,尽管他并没有参与到这次的叛乱事件之中去,但以他和夏侯玄的关系,想要撇清自己,实在是比较难的一件事。

    诸葛诞和夏侯玄有着几十年的交情,这种交情,甚至超越了手足之谊,两人志趣相投,相交甚笃,就算是当年在浮华案遭到贬斥之后,亦能够同进共退,相濡以沫。

    尽管诸葛诞放外任离开洛阳之后,两人还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曹爽被诛杀之后,夏侯玄回到了洛阳,但受到了司马家的监视,郁郁不得志,诸葛诞还多次在书信之中安慰他,鼓励他振作起来,守得云开见日出。

    两个人这么铁的关系,一旦夏侯玄那边出事,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他是不是和诸葛诞有什么关系,尤其是夏侯玄叛乱失败之后,被没有像张缉李丰那样被司马师所杀,而是逃到了并州,投奔了曹亮。

    于是新的问题便又出来了,夏侯玄现在还和诸葛诞有没有联系,夏侯玄投奔了曹亮,诸葛诞会不会步他的后尘?

    虽然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来证明诸葛诞和夏侯玄还有勾结,但如何才能让司马师真正地放下心来,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做为一方封疆大吏,如果真得有叛乱的心思的话,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

    当初王凌在淮南的叛乱,司马家几乎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镇压下去,司马师可不希望淮南出现第二个王凌。

    如今东吴的诸葛恪已死,东吴的主战派变得式微了,无论是年幼的皇帝孙亮还是新上位的首辅大臣孙峻,他们都不是什么锐意进取的人物,再加上孙峻受伤之后需要休养,东吴暂时不会再对魏国构成什么威胁了。

    没有了吴国的威胁,司马师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处理诸葛诞的事了。当初司马懿想要拉拢诸葛诞,现在看来此举是完全失败了,尽管诸葛诞表面上臣服于司马家,但未必却是死心塌地的,诸葛诞始终留着一手,在防备着司马师。

    对于这样时刻都怀有二心的臣属,司马师也彻底死了心,这样的人可用,但却绝不能重用,一旦司马家失势的时候,他们便会狠狠地反咬上一口。从未雨绸缪的角度上来讲,这样的人绝不可轻留,更何况现在天下形势如此的不乐观,司马师可不敢将希望寄托在诸葛诞的身上。

第157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主动去刺杀费祎,那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费祎执政时期,魏蜀两国边境一直保持着比较和平的状态,偶尔姜维带兵滋扰一下陇右,所率兵马,都不足万人,对魏国的关陇防线来说,简直就是隔靴挠痒,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但费祎一死,魏蜀边境上的战事便再次地升级了,姜维统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出祁山,其锋芒直逼诸葛亮当年的北伐之举。

    还好关陇有郭淮坐镇,姜维就算是再妖,那也难以在雍凉大地上掀起什么风浪。

    但吴国那边,却一直让司马师隐隐担忧。

    虽然说新城之战吴军大败,但诸葛恪却一直留驻在寻阳,不肯返回建业,看其行事,完全是想要找机会再兴兵马,进犯淮南的。

    对于诸葛恪这种牛皮糖似的人物,司马师还真是有些头痛,战争之中,互有胜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双方打打停停,几十年来也就这么过了,但诸葛恪上位之后,魏吴边境的战事陡然地升级了,两年之内就连续地打了东兴和新城两场大战,虽然双方各赢了一场,互不吃亏,但这种战争的密集程度,却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也就是说,诸葛恪上位之后,采用了更为强硬的攻势,东南边境,恐怕再无安宁之日了。

    如果没有曹亮这个隐患,司马师还真不怵诸葛恪,打就打吧,谁怕谁呀?但现在中原的局势一团糟,如果诸葛恪再在司马师的软肋上捅一刀的话,司马师还真是吃不消。

    所以那怕是北方战线再吃紧,司马师都不敢轻易地调动淮南防区的兵马,司马师出兵冀州之前,还特意地给诸葛诞下令,要他严密地注视诸葛恪的动向,谨防吴军的偷袭。

    此次司马师兵败冀州,以吴国的尿性,大概率是会出动兵马犯境的,尤其是诸葛恪在寻阳虎视眈眈很久了,这样的机会他理应不会错过。

    司马师本以为会接到淮南方面的告急文书,但令他意外的是,最终接到的,竟然是诸葛恪横死的消息。

    杀死诸葛恪的,是孙吴宗室孙峻,这显然也不算什么令人意外的事,在政治权力面前,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盟友,任何人也可能会成为你的敌人,诸葛恪之所以成为首辅大臣,一大半的功劳就是来自于孙峻的,正是因为他在孙权面前力保诸葛恪,孙权才最终选择了诸葛恪来当首席的顾命大臣。

    可惜诸葛恪的政治生命,成也孙峻,败也孙峻,孙峻将他扶上了马,最终也将他拉下了马。

    孙峻刺杀诸葛恪的细节魏国的细作也打探了个一清二楚,所以司马师才能详细地了解到了吴国所发生的一切,孙峻之所以会伙同吴帝孙亮暗杀诸葛恪,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权力分赃不均的结果。

    孙峻支持诸葛恪上位,并不是说他和诸葛恪的关系有多么的亲密,而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去考虑的,也就是说,他希望诸葛恪上位之后,可以提携于他。

    但孙峻最终还是失望了,诸葛恪上位之后,他并没有得到期许已久的好处,反而是诸葛恪独断专行,大肆排挤反对其北伐的势力。

    从失望到怨恨,孙峻逐渐地从诸葛恪的支持者,转变成了反对者,并密谋除掉诸葛恪。

    如果诸葛恪一直呆在寻阳,或许孙峻还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但诸葛恪最终还是回到了建业,在全无防备之下,诸葛恪进入了皇宫之中,踏入到了孙峻给他设下的天罗之地网之中。

    其实诸葛恪对孙峻没有什么疑心,而且孙峻在诸葛恪的面前,表现的是谦恭有礼尊敬有加,所以诸葛恪对他还是十分放心的,但殊不知,人是可以改变的,以前孙峻对他忠心不二,但现在却成为了密谋者。

    有心算无心,诸葛恪只要踏入吴国皇宫,便是十死无生了,因为吴帝孙亮也站到了孙峻这一边,可见诸葛恪穷兵黩武,早已是众叛亲离,走上了不归路。

    诸葛恪一死,算是让司马师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其实司马师很清楚,江东的那些世家大族,原本就不支持北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划江而治,守住他们的一亩三分地足矣。

    东吴最大的北伐支持者,就是孙权了,孙权一生无数地兴兵北伐,就是想进取中原,实现他问鼎中原的宏图大志,只可惜直到孙权临死之时,这个夙愿还未能达成。

    满朝的文武孙权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诸葛恪来当这个首辅大臣,让许多人深感意外,不过从诸葛恪上位之后,频繁地挑起对魏战争,所有的人这才恍然大悟,这诸葛恪分明是继承了孙权的遗志啊,将孙权未竟的事业来发扬光大。

    可诸葛恪让孙权满意没有用,毕竟孙权已经挂了,整个吴国,他再也找不到支持者,诸葛恪获胜之后还好说,但他一旦失败,便注定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失去了民心失了同盟的诸葛恪,在新城失败之后,便已经注定了横死的命运。

    放眼整个江东,让司马师担忧的,也就是只有诸葛恪一人了,余者庸庸碌碌,根本就没有让司马师可以担心的。

    孙峻斩杀诸葛恪有功,晋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将原本属于诸葛恪的权力全部打包给了他,孙峻成为了东吴的首辅大臣。

    孙峻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鸿图大志,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军事才干,他所有的心思和能力,都放在了朝堂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之中,而且据可靠的消息,诸葛恪的手下不甘心坐以待毙,奋起反击,还斩掉了孙峻的一只手。

    如今有伤在身的孙峻一门心思的去养伤,那怕中原的战局再乱,也似乎与他没有半文钱的关系,而司马师终于可以大笑三声,欣慰地道:“东南无事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