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02章 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

    此时的曹亮刚刚把母亲妻儿接回了洛阳,高陵侯府别来无恙,只不过司马师将其封禁,多年来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显得有些残破,不过曹亮已经安排工匠进行翻修了,不求富丽堂皇,只要恢复原状即可。

    刘瑛显得特别的高兴,当年被迫离开洛阳,离开了居住了几十年的高陵侯府,刘瑛的心情莫名的沉重,再加上离开洛阳时曹演的去世,让她更加的惆怅,尽管在晋阳生活条件也非常的好,曹亮还修了一座和洛阳高陵侯府几乎一模一样的府父邸,但同样也无法慰籍刘瑛伤痛的心。

    如今重回洛阳,重新回到高陵侯府,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刘瑛不禁是泪水涟涟,她真不敢相信,在她的有生之年,居然还是能回到这里的。

    曹亮好言宽慰,刘瑛总算才平静了下来,物是人非,曹演的尸骨已寒,过去的一切,终究还是回不来了,不过好在儿子特别的争气,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也足可以告慰他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羊徽瑜和司马如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不过这么些年来,她们和曹亮一直是聚少离多,曹亮忙于军务,常年征战在外,此番回到洛阳,也就代表着天下安定了,以后她们就可以多陪在曹亮的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了。

    就在此时,下人来报,裴秀等人晋见。

    高陵侯府只是曹亮的私宅,如今曹亮办公之地,选在了以前的尚书台,按理说裴秀他们有事启奏的话,应该去兰台阁才是,直接跑到他的宅邸来,莫不是有什么重要的军情?

    曹亮传令让裴秀等人进来,裴秀上前施礼之后,并递上了奏章,曹亮拆而视之,脸色顿时大变,沉声地道:“季彦,你这是何意?”

    裴秀一脸的兴奋,滔滔不绝地道:“主公自并州起兵,讨伐司马逆贼,功勋盖世,德泽天下,恩布四海,如今魏室垂危,社稷崩坏,主公理应顺应民意,承继大统,此则百官之幸,万民之幸。”

    曹亮冷哼一声,奏章弃之于地,怒道:“季彦啊,你这是欲陷我于不忠不义之地啊,某乃魏臣,讨奸除逆,匡扶社稷,本就是份内之事,如何能以此而邀功天下,如今天子为司马贼逆所挟持,正是蒙难之时,某在洛阳自立为帝,与篡逆之贼又何分别?来人,将他们轰出去,以后若有谁再敢言这窃篡之事,定罚不赦!”

    裴秀等人是灰头土脸地被赶出了高陵侯府,这一幕,被刚刚赶到洛阳的夏侯玄看在眼里,呵呵一笑,道:“主公,季彦他们可是一番好意,你又何需动怒?”

    曹亮是余怒未消,道:“裴秀他们这简直就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刚刚拿下洛阳,就急着称帝,这让天下人如何来看待,合着我打天下,就是为了要谋朝篡位?这该让天下芸芸大众有多失望啊。”

    夏侯玄微微一笑道:“某倒不怎么认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天下本来就是有德者居之,如果不是主公凭借着一己之力打败司马氏,只怕这曹氏的江山,早已被司马氏所窃居,所以主公之天下,并非谋篡而来,而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裴秀上表,代表的也是一种民心,希望主公可以多加考虑,而不是一竿子打死。”

    夏侯玄的分量,显然是要比裴秀等人高上一筹的,曹亮没想到夏侯玄也会公然地支持他称帝,按理说夏侯玄也算是宗室出身,如何能不知血统的重要性,曹亮的祖父曹纯和曹操只是族兄弟,典型的旁支庶脉,按理说曹亮是不具备承继大统的资格的。

    而且此次曹亮进入洛阳,也是相当的低调的,他下令军队将皇宫封禁起来,除了一些负责打扫清理的仆人之外,其他的官员佐吏一律禁止进入皇宫,就连曹亮为了避嫌,一步也未曾踏入过皇宫之内,就生怕有人借题发挥,污蔑曹亮有篡夺皇位之心。

    如今的曹亮,大权在握,兵马在手,想要称帝的话,那也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但曹亮不愿意让世人来诟病,所以刻意地低调处理这些事情,没想到裴秀竟然会主动地上表,这分明就是把曹亮架在火上烤啊,如何让曹亮不怒,将他们轰出去都是轻的,按理应当每人重罚一百军棍,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再造次了。

    曹亮苦笑道:“如今天子尚在长安,我若称帝,岂不是天存二日,不妥不妥,此事就此罢了,以后谁都不许再提起。”

    夏侯玄道:“如果天子驾崩或者被废黜,那主公可有称帝之意?”

    曹亮似乎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沉默了一下,道:“尽人事,看天命吧。”

    夏侯玄没有再追问,只是微微一笑,或许他的内心之中,已经有了他想要的答案了。

    裴秀等人挨了曹亮的一顿训斥,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兰台阁,见到了桓范,道:“还是军师所言极是,我等谏言,主公非但不喜,反而是大为震怒,真是自讨没趣啊。”

    桓范老神在在地攸然一笑道:“某都说你们太操之过急了,你们偏偏不信,这回可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了吧,主公就算有称帝之意,但也绝不是现在,你们贸然前往,这不是要陷主公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地吗,也难怪主公会震怒了,也幸亏你们都是主公的肱股之臣,否则今天这顿板子,是少挨不了的。”

    裴秀瞪大了眼睛,桓范不愧是智囊啊,真是料事如神,所有的一切,就如他亲眼所见一般,不过他仍旧有些不甘心,追问道:“以军师之言,我们是操之过急了,那依军师之见,何时才是最佳时机,如今主公已经拿下了洛阳,囊括了大半的天下,难道现在还时机不成熟吗,我们又将等到何时?”

    桓范拈须一笑,道:“此乃天机,自然是天机不可泄露。”

第160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所以在杀伤力方面,远不如弓箭和连弩。

    但是箭矢可以用盾牌和甲胄来防护,那怕被射死的人很多,但绝不会在军队之中引起什么太大的恐慌。

    可石弹却不一样,那种凌空飞来,无坚不摧,碾压一切的气势,就足以让司马军胆战心寒了,那怕你穿着再厚的铁甲,那怕你拿着再坚固的盾牌,那怕你躲在车辆的里面,面对这毁灭的力量,还是无可防御的。

    所有的司马兵都面带着恐惧,看着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石弹,都在祈求不要落在他的头上或身边,没有人能躲得过这致命的一击。

    陈骞有些气急败坏,本来他还想着大秀一把呢,却被并州军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并州军的石弹落在了他的阵地内,不但摧毁了多辆的投石车,而且还给司马军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更要命的是,由此而引发的混乱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后果,对司马军投石机阵地的冲击非常的大。

    陈骞先前只是将防范的重点放在了预防并州军的偷袭上面,按常理来说,并州军肯定不会坐视被投石机进行攻击的,所以在司马军布阵的时候,他们肯定会有所行动的。

    正常情况下,并州军肯定会派出一支精锐的力量发起突袭,最好是骑兵,速度快,冲击能力强,所以陈骞在这方面还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由一支三千名长枪兵组成的长枪方阵,就可以抵御并州军的一切攻击了。

    只是陈骞压根儿没想到,并州军的反击手段并不是派兵出来偷袭,竟然是采用投石车进行反击,这样一来,陈骞所精心布署的防御方案就失去了任何的作用。

    在这场较量之中,陈骞已经落了后手,如果还不出手的话,只怕很快就会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了,所以陈骞赶紧地下令:“攻击!投石机立刻发起攻击!”

    命令下达之后,却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尽管只有五六架的投石机被并州军摧毁,但其他的石弹落入到了人群之中,引发了极大的混乱,为了躲避头顶上的石弹,司马军的士兵是四处逃散,难以各守其职,这时陈泰下达了攻击的命令,许多人才发现根本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整个阵地上一片乱哄哄的,能正常发射飞石的投石机根本就没有几架。

    而并州军的投石车,在第一轮的攻击之后,几乎没有停歇多长的时间,第二轮的石弹就又飞临到司马军的阵地上了。

    第一轮攻击基本上属于试探性的进攻,没有命中的投石车马上对角度和位置进行了调整,所以第二轮的攻击命中度大大的提高,十几架的投石机中弹被摧毁了。

    命中率达到了将近一半,这样可怕的精度让司马军简直就是目瞪口呆,如果并州军继续保持着这样的命中率的话,估计都不用十轮攻击,就能彻底地摧毁司马军的投石机了。

    司马军的投石机倒是出手了,但零零星星地总共也只投出了二十多块的飞石,数量竟然要比并州军投出的还少。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军的整个投石车阵地遭受到了攻击之后,许多的投石机都处于了瘫痪状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投石机都被摧毁了,而是操作投石机的拽手不知去向了,一架投石机,缺少十几个拽手倒也不碍事,但如果近一半左右的拽手都找不到了,这架投石机也就难以发射飞石了。

    只要并州军的石弹不停的发射,混乱的情况根本就无法遏制,并州军的打击非常的精准,一架接一架的投石机被摧毁,而且并州军还是专门先瞄着那些可以发射飞石的投石机进行打的,许多的投石机刚刚将飞石抛射出去,马上就遭到了石弹的轰击,四分五裂,碎为一地。

    和并州军的命中精准比起来,司马军的投石机根本就是笑话,他们的攻击目标原本就是扁箱车,可惜石头飞出去之后,不是远了就是近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块砸到了扁箱车的上面。

    这些飞石的威力,倒是比较惊人的,一旦命中了扁箱车,扁箱车就根本无法抵挡,“喀嚓”一声,整辆的扁箱车被被砸烂了,木屑横飞,彻底的散了架,根本就无法再使用了。

    马隆倒是早有准备,立刻吩咐后面的扁箱车顶上去,填补好这个空缺。

    司马军的将士包括陈骞,看到这一幕都兴奋不已,看来并州军的扁箱车也不是无坚不摧的,依靠投石机就可以其摧毁,司马军也可以狠狠地出上一口恶气。

    可惜双方还处于一种会战之中,司马军的投石机大多哑火,能使用的投石机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而且随着并州军打击力度的不断增加,能发射飞石的投石机逐一被摧毁,剩下尚能发射飞石的投石机越来越少,反击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弱了。

    这场对战,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被碾压的状态,司马军根本就看不到并州军的投石车,所以无从对这些投石车展开攻击,他们的攻击目标只能是定位到这些扁箱车上面,由于射程的关系,对于藏匿在扁箱车后面的投石车,还真是鞭长莫及。

    而并州军的投石车,却是精度极高,每一轮攻击之后,或多或少的司马军投石机就惨遭摧毁,不过小半个时辰的光景,司马军近半数的投石机就被并州军给摧毁了,伤亡人数更是多的不可计算,整个阵地之上,一片狼藉。

    最惨的是,司马军的投石机,几乎全部哑火了,根本就没有几架投石机还能再发射飞石,而且并州军完全是瞄着那些尚有一战之力的投石机进行攻击,只要它们还有进行攻击,必然遭到并州军的疯狂打击,最惨的时候,竟然同时有三枚石弹命中目标,司马军的这些投石机,完全地成为了并州军的活靶子。

第160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司马师是霉运缠身,倒楣的事一桩接着一桩,现在突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可以让他如释重负。

    尽管诸葛恪的横死对司马师的黄河防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却无形之中解决了司马师的后顾之忧,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威胁,最起码司马师能把全部的兵力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黄河防线上,以确保黄河防线万无一失。

    但曹亮真得就那么好对付吗?尽管司马师在黄河防线上投入了将近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黄河防线不同于防守一座城池,这就如同是熬粥一般,一个小锅里加上一碗米,熬出来的粥又稠又黏,而一口大锅加上同样的米,只能是去喝米汤了,上千里的防线,早已将些兵力稀释掉了。

    但是对于曹亮而言,却根本无需全面进攻,他只需要在这条黄河防线上,任意地选择一点进行攻击,就可以在局部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以多打少,这无疑是司马师最为担心的。

    可明知如此,司马师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他不可能预知道曹亮究竟会攻击哪儿,而提前做出防备,其实就曹亮而言,究竟选择从哪儿渡河,现在恐怕还没有什么定论,司马师又怎么可能会知道。

    司马师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黄河南岸,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构筑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不管将来曹亮从哪儿发起进攻,都将会折戟沉沙,碰得头破血流。

    钟会向司马师提出了自己看法,黄河在司州河段处于深山峡谷之间,两岸的地势险要,除了少数的几个渡口之外,其他的河段并不具备渡河的条件,而且洛阳是司马军防守之重点,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曹亮基本上不会选择在司州渡河。

    而处于下游的青州河段,入海口泥沙淤积,形成了众多的沼泽,这些沼泽可都是吃人的陷井,一旦踏足,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活着从沼泽地里爬出来,所以入海口处基本上是无人区,并州军也不可能从那个地方渡河的。

    所以中路的兖州河段,将会大概率地成为曹亮的主攻目标,这一河段流经平原,水势减缓,大量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在了这儿,长年累月,使河床抬高,使得黄河成为了一条地上悬河,兖州河段,也是黄河决口和改道最为频繁的河段,黄河就如同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曾经带给这里的百姓无尽的痛苦和悲惨,黄河的每一次决口和改道,都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河道窄,流速慢,兖州河段的防守任务显然要比上游的司州和下游的青州更为地繁重,所以钟会才会提醒司马师,曹亮很可能会将兖州河段定为首选的攻击目标,要司马师特别的注意。

    而且从战略角度上考虑,并州军如果真得能从兖州突破黄河防线的话,向西可以直取洛阳,向东可以进攻青州,向南可以攻打豫州,可谓是左右逢源,多点开花,远比从青州渡河之后,还有泰山等险要隔阻,所以从后续的战略层面上考虑,曹亮也会优先选择进攻兖州的。

    钟会之所以向司马师提出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充州河段的防御兵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再补充兵力的话,兖州河段的防守形势便是芨芨可危。

    在这三大防区之中,兖州防区的距离最长,接近五百里,而现在钟会手中只有十万军队,其中一半左右还是以前的冀州军,这些军队都是钟会一手招募的,战斗力如何,钟会比谁都清楚,冀州之战的实践证明,这些临时征募拼凑的军队,根本就是难堪大用,如果黄河防线真要指望他们的话,恐怕离失败真得不太远了。

    所以,钟会还是希望司马师能再抽调一些军队加强黄河防线的防御力量,尽管他已经在全力以赴地兴修防御工事了,在每个渡口处,都修筑了高高的堤坝和围墙,但再坚固的工事也得需要人来维护和把守,没有人的话,再强的防御工事也是形同虚设。

    兖州自从令狐愚叛乱之后,司马师就将其驻守的郡国兵削减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两万人马,还得分别驻守各个城池,实在是抽不出什么兵力来补强黄河防线了。

    钟会想要的兵马,还是淮南的兵马,由于淮南的军队久经善战,战斗经验极为的丰富,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助他一臂之力。

    先前淮南的兵马不可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恪还在那儿虎视眈眈呢,一旦淮南抽调兵马出现空虚,诸葛恪就会趁虚而入。

    不过现在诸葛恪死了,新晋的大将军孙峻也伤了,吴国君臣上下再无进取之心,淮南这边也就不会担心吴国的入侵了,司马师完全可以将淮南的兵马抽调出一部分来,补强黄河防线,以解燃眉之急。

    淮南军北调也确实可以解决黄河防线兵力匮乏的困难,但司马师不放心的还是诸葛诞这个人,毕竟他可不是司马家的嫡系亲信,司马师还很难驾驭于他。

    太和年间的“禁浮华案”,打击的就是以夏侯玄何晏等为首的四聪八达,四聪八达究竟指的是哪些人,目前已无考,但诸葛诞却是位列其中的,他和夏侯玄交情莫逆,起初司马师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但他后来淡出了,并与之反目成仇,高平陵事变之时,死在司马家屠刀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也全在其列,诸葛诞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却是也惶惶不安的,尤其是在夏侯玄张缉李丰叛乱案发之后,诸葛诞的猜忌之心渐重。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师下令抽调淮南兵马的话,难保诸葛诞不会有什么想法,淮南已经经历过王凌的一次叛乱了,在这多事之秋,淮南也再经不起折腾了。

第1605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司马师是霉运缠身,倒楣的事一桩接着一桩,现在突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可以让他如释重负。

    尽管诸葛恪的横死对司马师的黄河防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却无形之中解决了司马师的后顾之忧,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威胁,最起码司马师能把全部的兵力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黄河防线上,以确保黄河防线万无一失。

    但曹亮真得就那么好对付吗?尽管司马师在黄河防线上投入了将近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黄河防线不同于防守一座城池,这就如同是熬粥一般,一个小锅里加上一碗米,熬出来的粥又稠又黏,而一口大锅加上同样的米,只能是去喝米汤了,上千里的防线,早已将些兵力稀释掉了。

    但是对于曹亮而言,却根本无需全面进攻,他只需要在这条黄河防线上,任意地选择一点进行攻击,就可以在局部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以多打少,这无疑是司马师最为担心的。

    可明知如此,司马师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他不可能预知道曹亮究竟会攻击哪儿,而提前做出防备,其实就曹亮而言,究竟选择从哪儿渡河,现在恐怕还没有什么定论,司马师又怎么可能会知道。

    司马师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黄河南岸,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构筑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不管将来曹亮从哪儿发起进攻,都将会折戟沉沙,碰得头破血流。

    钟会向司马师提出了自己看法,黄河在司州河段处于深山峡谷之间,两岸的地势险要,除了少数的几个渡口之外,其他的河段并不具备渡河的条件,而且洛阳是司马军防守之重点,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曹亮基本上不会选择在司州渡河。

    而处于下游的青州河段,入海口泥沙淤积,形成了众多的沼泽,这些沼泽可都是吃人的陷井,一旦踏足,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活着从沼泽地里爬出来,所以入海口处基本上是无人区,并州军也不可能从那个地方渡河的。

    所以中路的兖州河段,将会大概率地成为曹亮的主攻目标,这一河段流经平原,水势减缓,大量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在了这儿,长年累月,使河床抬高,使得黄河成为了一条地上悬河,兖州河段,也是黄河决口和改道最为频繁的河段,黄河就如同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曾经带给这里的百姓无尽的痛苦和悲惨,黄河的每一次决口和改道,都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河道窄,流速慢,兖州河段的防守任务显然要比上游的司州和下游的青州更为地繁重,所以钟会才会提醒司马师,曹亮很可能会将兖州河段定为首选的攻击目标,要司马师特别的注意。

    而且从战略角度上考虑,并州军如果真得能从兖州突破黄河防线的话,向西可以直取洛阳,向东可以进攻青州,向南可以攻打豫州,可谓是左右逢源,多点开花,远比从青州渡河之后,还有泰山等险要隔阻,所以从后续的战略层面上考虑,曹亮也会优先选择进攻兖州的。

    钟会之所以向司马师提出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充州河段的防御兵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再补充兵力的话,兖州河段的防守形势便是芨芨可危。

    在这三大防区之中,兖州防区的距离最长,接近五百里,而现在钟会手中只有十万军队,其中一半左右还是以前的冀州军,这些军队都是钟会一手招募的,战斗力如何,钟会比谁都清楚,冀州之战的实践证明,这些临时征募拼凑的军队,根本就是难堪大用,如果黄河防线真要指望他们的话,恐怕离失败真得不太远了。

    所以,钟会还是希望司马师能再抽调一些军队加强黄河防线的防御力量,尽管他已经在全力以赴地兴修防御工事了,在每个渡口处,都修筑了高高的堤坝和围墙,但再坚固的工事也得需要人来维护和把守,没有人的话,再强的防御工事也是形同虚设。

    兖州自从令狐愚叛乱之后,司马师就将其驻守的郡国兵削减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两万人马,还得分别驻守各个城池,实在是抽不出什么兵力来补强黄河防线了。

    钟会想要的兵马,还是淮南的兵马,由于淮南的军队久经善战,战斗经验极为的丰富,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助他一臂之力。

    先前淮南的兵马不可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恪还在那儿虎视眈眈呢,一旦淮南抽调兵马出现空虚,诸葛恪就会趁虚而入。

    不过现在诸葛恪死了,新晋的大将军孙峻也伤了,吴国君臣上下再无进取之心,淮南这边也就不会担心吴国的入侵了,司马师完全可以将淮南的兵马抽调出一部分来,补强黄河防线,以解燃眉之急。

    淮南军北调也确实可以解决黄河防线兵力匮乏的困难,但司马师不放心的还是诸葛诞这个人,毕竟他可不是司马家的嫡系亲信,司马师还很难驾驭于他。

    太和年间的“禁浮华案”,打击的就是以夏侯玄何晏等为首的四聪八达,四聪八达究竟指的是哪些人,目前已无考,但诸葛诞却是位列其中的,他和夏侯玄交情莫逆,起初司马师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但他后来淡出了,并与之反目成仇,高平陵事变之时,死在司马家屠刀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也全在其列,诸葛诞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却是也惶惶不安的,尤其是在夏侯玄张缉李丰叛乱案发之后,诸葛诞的猜忌之心渐重。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师下令抽调淮南兵马的话,难保诸葛诞不会有什么想法,淮南已经经历过王凌的一次叛乱了,在这多事之秋,淮南也再经不起折腾了。

第1606章 唯一的担忧

    兵马未动,情报先行,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曹亮不管是打任何的仗的时候,都极为地重视情报工作,在没有拿到第一手情报资料的时候,他决计是不会贸然进军的,在敌情未明的情况下,盲目地展开进攻,那就是拿并州军将士的生命开玩笑,是极不负责的一种表现。

    此刻司马军全部撤退到了关中,将司马军最为精锐的三大主力中军、雍凉军、淮南军全部整合到了一起,应该说此刻的司马军,是力量最为强大的时候,尽管他们丢掉了天下大部分的州郡,但却换来了三军合一的机会,现加上堪称有天险的关中之地,曹亮想要击败这样的一支军队,并非易事。

    司马军最厉害的武装自然莫过于中军,其他各地方的郡国兵,完全没办法和中军相提并论,但外军之中,却有两个例外,那便是雍凉军和淮南军。

    为了防范蜀国和吴国的入侵,魏国在边境之地驻扎重兵,正是因为长期不断的战争洗礼,让雍凉军和淮南军成为了两支劲旅,其战斗力丝毫不亚于中军,而且在战斗经验方面,还略胜一筹。

    以前因为要镇守雍凉和淮南,这两支王牌的军队一直是没有机会参与到和并州军的战争之中,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司马师率领着中军以及各地的郡国兵进行着战斗,结果当然是不太理想的,丢城失地,屡战屡败,不但损失了关东的大部分州郡,而且连都城洛阳也被迫放弃了。

    但弃守洛阳之后,司马军的防线收缩到了关陇一带,第一次有机会将三大主力集中到一起来,这样司马军便可以攥紧拳头,和并州军做最后的一番殊死之战了。

    别看司马伦年轻轻,但他的战略大局观却是无人可以企及的,迁都长安,撤守关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司马军损失惨重,但这却是一个以退为进的高招妙手,他们裹挟了近百万的军队和平民到关中,添补了关陇一带的人口缺口,虽然说依靠雍凉一带的平民养活司马军二十七八万的人马仍旧有一定的困难,但大量从洛阳一带迁来的百姓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而且司马军也可以继续地推行在雍凉一带推行了多年的屯田制度,保证军粮的供给,为长期地坚守关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讲,司马伦从司马师手里接过的这个班,都是有着利好的一面的。

    其实司马伦既然力劝司马师放弃洛阳退守关中,那肯定是有着比较长远的战略考虑的,有着全盘的战略谋划的,绝对不是司马伦一时的心血来潮。

    如果他没有坚守关中的把握,那么放弃洛阳纯粹就是一个大笑话,所以在司马伦的计划之中,关陇之地是必保的,而且司马伦对此有早有一个成熟而周全的方案。

    司马师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对司马伦提出的方案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之后,才最终采纳了迁都的策略,而且一到长安,司马师就迫不及待地将大将军的位子交给了司马伦,由他来统一指挥各路的人马,这显然也是出自司马师对司马伦完全的信任,才会让他这么放心地交出全部的权力来。

    司马伦接手了兵马大权,自然也知道他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司马家的兴复大业,完全将会由他来主宰,难度虽然大,但司马伦责无旁贷,尽管他现在年纪尚轻,可也必须要承担起这份重责来。

    司马伦是司马懿指定的隔代继承人,从小的时候,他就被灌输了承继大位的思想,他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时刻准备着接司马师的班的,尽管这个时间点来得比较早了一些,但司马伦还是坦然地接受了它,该来的终究是不会错过的,就算现在处于风尖浪口,司马伦也坦然地接受了这个命运的安排。

    关中虽然号称是四塞之地,前后左右都有险关要隘,但司马伦深知,如果防御不到位的话,就算是再险峻的关隘那也是白给,所以系统地安排布署关中的防御体系,是他上任之后的头等大事。

    显然司马伦在这方面已经有过深思熟虑了,所以在司马师向众臣宣布司马伦接掌大权之后,司马伦立刻显现出王者风范,宣布了三项任命。

    这三项任命首先关系到东线的防御体系,自然是重中之重的事。

    东线的防御要害不外乎三处:潼关、武关和蒲坂津,两处陆路的关隘和一处水路的要塞,能不能抵御得住并州军的进攻,这三处要隘的防御就决定着成败,无论任何一处的失守,都将导致关中防御体系的崩坏,所以司马伦绝不能容许有任何的一点失误,那怕是蚁穴一般的问题,都可以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其实这三处关隘,最难守的莫过于蒲坂津,虽然蒲坂津有着黄河天险这样的屏障,但经历过白马渡失败的司马军都很清楚,在并州军强大的攻击力面前,所有的河防工事都是形同虚设,只要并州军继续地动用连弩飞石船,司马军就很难守得住黄河防线。

    而蒲坂津一旦失守,并州军便可以从河东渡河进入关中,诺大的关中平原,已经是无险可守了。

    相比于蒲坂津,潼关和武关的防守难度便小得多了,毕竟司马军可以依仗险峻的关隘进行防御,那曾经令六国联军都望而生畏的险要关隘,司马伦不相信曹亮就有办法轻易地完成突破。

    所以司马伦安排胡奋去守潼关,州泰去守武关,以他们的能力,完全是有把握守住这两个战略要地的。

    现在司马伦唯一担忧的,只有蒲坂津了,其实并州军真要从这儿渡河的话,司马伦也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好办法进行阻击,思来想去,他也只有委派足智多谋的钟会去守蒲坂津,并至少给钟会配备了十万军队,就是准备在蒲坂津和并州军正面交锋,拼个你死我活的。

第160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没有再管木头的事,同时吩咐下面的人也不必再向他汇报这些情况,一切静候三天,答案自然会水落石出。

    而且这一个月的时间,曹亮可没有歇着,自从冀州之战开始,并州军就已经是连续地作战了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如此高强度的战斗,那怕并州军拥有铁打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充沛的体力,也难免会疲惫,会疲倦,所以捉住这个难得的契机,让并州军全员休整,恐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休整不等于松懈,不等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次的休整,将会是大决战之前的一次放松,曹亮要求各营的人马,按照计划进行分批的轮休,休整的同时,要捉住这一次难得的作战间歇期,进行兵力的补充和调派,并进行相应的操练,以保持军队旺盛的战斗力。

    同时在降兵之中麟选合格者以及从并州幽州招募的新兵,将会成为此次曹亮扩军计划的主力。

    这次的冀州之战中,并州军大获全胜,不但俘虏了司马军多达八万人,而且缴获了不计其数的粮草辎重、军械战马,尤其是战马,正是并州骑兵所急需的,长久以来,受困于战马的数量,并州骑兵一直未能进行大规模的扩编。

    而骑兵是战场之上的高端战力,并州军正是拥着三大骑兵王牌越骑营、屯骑营和骁骑营,在战场之上纵横捭阖,所向无敌,令敌人是闻风丧胆。

    随着战场向纵深方向不断推进,并州军目前拥有的兵力已经不足以实现战略控制,所以扩军之事,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但局限于并州幽州的人口和经济,大规模的扩军似乎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曹亮必须要严格控制人口和军队的比例,不可穷兵黩武,给并州和幽州的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这次拿下冀州,掌握了大量的人口之后,并州军的扩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尤其是司马师无偿援助了这么多兵卒、战马、军械、物资,曹亮如果不妥为利用的话,又怎么对得起司马师的一番好意呢?

    这次曹亮可是计划着一个大手笔,除了组建三大军团之外,曹亮一次性就将扩编六个营的军队,一个营按正常编制是一万五千人,六个营就是九万人,再加上三大军团直属的部队一万五千人,这次扩编的总数将会突破十万人。

    十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蜀国总共的兵力才达到了十万人,就算是吴国,也不过才二十余万人,曹亮一个简单的扩军,就等于是重建了蜀国的全部或者是吴国的一半兵力,这样的手笔,堪称大气。

    这六个营的名称曹亮都想好了,骑兵的三个营将会以锐骑营、果骑营、劲骑营来命名,步兵的三个营将会以陷阵营、中坚营、中垒营来命名。

    名称只是一个部队的番号而已,曹亮倒是没有刻意地去琢磨,上口好记即可,同时这些名称往往还有激励士气的意义,曹亮取名字的时候,还是选择一些有积极因素的字词,这样可以培养士兵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这段时间以来,曹亮一直致力于新编六个营的建设,这些营的所有骨干力量,都将会从九营之中进行抽调,原先九营之中的伍长,在新营之中就会担任什长,原先是什长的,抽调过来担任队率,以此类推,以前的在九营之中担任队率、都伯、军侯、司马的,抽调到新营之后,将会自动地高升一级,而九营之中所出缺的职位,也将按军功的高低进行递补。

    一支军队只有在建立骨架之后,才能屹立不倒,曹亮将那些身经百战,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军官安排到新营之中,然以以新兵填添充血肉,这样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让新营形成战斗力。

    司马师当初在冀州募兵三十万,虽然从场面上看是蔚为壮观的,但是由于这些军队从上而下都是新兵,就算有个别的职位上会派上去一些有经验的军官,但军队在整体上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结构,这样的军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支乌合之众,那怕经过再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有效地提升战斗力,失败当然是在所难免了。

    而现在这其中许多的人已经成为了并州军的俘虏,曹亮在这些俘虏之中进行挑选,合格者加入到了新营之中。

    正是因为什长以上的军官都是来自于旧营,所以整个新营的构架上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这些新营完全可以照搬旧营的操练模式,在短时间内就完成整合,让新营初步地具备了作战能力。

    当然这些新营的战斗力想要达到旧营的水平,那还得经过长期的磨合和战斗经验的积累,任何一支军队,不可能只经过操练,就会成为百战雄师,只有在战火之中的焠炼,才可能会锻造出所向无敌无往而不胜的骁勇之师来。

    曹亮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给六个新营配备齐全了骨架体系,接下来就会把他们投放到真正的战争之中去,让他们在战火之中历练成长,成为一支支无坚不摧的军队。

    组建新营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曹亮这次如此的大手笔,一下子就扩军达到了十万多人,想要井然有序地完成扩军,还真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

    新营的建立,可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人员调派,还有相应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必须要建立起来,毕竟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一件小事。

    这段时间以来,曹亮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建新营的事务上面,关于木材的事,他也仅仅只是过问一下而已,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详查。

    反正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到时候桓范必定会有所交待的。

    到了第三天早上,曹亮刚起身,便有亲兵上前道:“主公,桓军师请您移步木料场。”

第160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蒋班在诸葛诞应允的条件范围之内,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不仅军费军粮的开支提高了一倍,而且事成之后的割地数目,也从庐江一郡,扩大到了庐江、安丰和弋阳三个郡,也就是寿春以西淮河以南的全部地盘,都将划归到吴国的版图之内。

    如果这个条件可以达成的话,那吴国方面实在是没有拒绝的理由了,毕竟这样的条件真得很诱人,谈判之时,就连孙綝都差点掉了口水,确实是真香啊。

    合肥新城再加上庐江等三个郡,等于吴国一下子就掌控了大半个淮南,将吴国的疆域向北推进了两百多里。

    更重要的是,吴国的军队第一次兵临淮河,渡过淮河的话,那便是进入到了中原地带豫州,孙权喊了几十年问鼎中原的口号,却能在他驾崩之后实现了。

    这样的功绩,简直就是前无古人的,孙峻因为是除掉诸葛恪而上的位,所以吴国的许多人对他并不认可,所以孙峻在吴国的地位也并不牢靠,如果能和诸葛诞达成合作,将吴国的疆域向北推进两百里,那孙峻和他孙綝的功勋何其卓著,从此之后,吴国的那帮老臣全部都得靠边站,他们兄弟籍此也能爬上高位,无人可以企及。

    别看孙綝以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但他同样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甚至他比孙峻的野心更大,孙峻的眼光和格局都没有他大,如果这次不是他孙綝力谏之,恐怕就因为诸葛这么一个姓氏,孙峻就有可能把天大的功劳给拒之门外。

    和蒋班谈妥之后,孙綝即刻又回去见了孙峻,具告详情,蒋班希望东吴方面可以尽快地出兵,他们出兵接收新城之时,便是诸葛诞起兵之日,届时诸葛诞将会向天下发布檄文,正式地与司马师决裂。

    “那我们派多少人马出征为合适呢?”孙峻问道。玩弄阴谋手段或许孙峻还在行,但如果领军打仗的话,他还真不在行,以前孙峻一直在朝廷上任职,从没有军中任职的履历。倒是孙綝,此前一直担任军职,从都尉一直做到了偏将军,如今更是靠着孙峻的关系,担任了武卫将军,所以在行军打仗方面,孙峻还得依仗于孙綝。

    “至少得五万人吧。”关于兵马数量方面,孙綝倒是和蒋班谈过了,蒋班自然希望吴国可以多派兵马,多多益善嘛,不过孙綝却另有计较,吴国原先的兵马大权,都是控制在诸葛恪的手中,军队中的各级将领,也大多是诸葛恪的亲信,孙峻刚刚上位,正在对军队进行清洗,一些诸葛恪的嫡系或者是亲近一些的将领,都将会被清理出军队的行列,所以这个阶段吴国的军队管理极不稳定,孙綝也不敢把尚未清理完毕的军队带到淮南,万一中途发生哗变,那还真是一个麻烦事。

    所以孙綝估算着暂时能调动的人马,大约也就是五万人,而且五万人相对于吴国二十万多万的总兵力,也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就算这一战不利,将五万人折损了,对于吴国来说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当然去少了也不抵事,派个一两万前往,杯水车薪,诸葛诞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就找来这么几个帮手,他肯定是不满意的。

    所以五万人算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底线吧,蒋班临行之前,诸葛诞就要求他尽可能地多争取一些援兵,这样在司马师来犯的时候,淮南这边可以得到吴国的强力支援,但诸葛诞同样也清楚,吴国不可能倾尽全部的兵马来相助于他,所以能争取到五万的人援兵,也算是诸葛诞的最低要求了。

    孙峻显然对五万人没有多大的概念,既然孙綝提出了派五万人去,孙峻当然不会有什么异议,只是在领军出征上面,孙峻倾向于让孙綝来领军,自己坐镇建业即可。

    但孙綝认为这样做不妥,如果孙峻仅仅只是坐镇建业未曾领军出兵的话,那么将来不管有多大的功劳,都不会算到他的头上,现在的孙峻,急需军功来提振他的声望,对于这样绝佳的立功机会,白白放弃了很是可惜。

    孙峻原本是不想去的,毕竟他断手之伤到现在还没有好利索,本身行军打仗就是一件苦差事,孙峻着实不想趟这趟浑水,但是考虑到孙綝所说的也是事实,他现在虽然是吴国九五之尊下的第一人,但是声望不足,确实是难以服众。

    孙峻如本在辅政大臣之中排名是末尾的,但是因为诛杀诸葛恪成功,所以一跃而升到了首辅大臣的位子上,成为了吴国新任的丞相大将军。

    虽然位子是坐上了,但牢不牢固谁也说不准,就连孙峻自己都有些如坐针毡,毕竟孙峻虽然是孙氏宗室的人,但也仅仅只是旁支庶脉,他的先祖,只是孙坚的弟弟,和孙权嫡系的一脉关系疏远的很。

    孙峻依靠阴谋暗杀的手段上台,也令许多的人心怀不满,诸葛恪的残余势力还未剿清,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而江东四大家族亦是虎视眈眈,急欲从这次政变之中分得一杯羹。

    话说起来,这次孙峻能成功地刺杀诸葛恪,与四大家族还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如果不是得到了他们的默许和支持,孙峻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而如果他一旦失手,很可能就会遭到诸葛恪的反杀,现在横遭灭族的,就不是诸葛恪,还是他孙峻了。

    江东四大家族的势力实在是在庞大了,他们的根基几乎触及到了江东所有的方方面面,就算孙峻身为首辅,依然对四大家族忌惮不已。

    所以孙峻想要摆脱四大家族的控制,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利用军功来提高声名,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吝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孙峻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同意了孙綝的建议,决定自己亲自带兵出征。

第160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蒋班在诸葛诞应允的条件范围之内,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不仅军费军粮的开支提高了一倍,而且事成之后的割地数目,也从庐江一郡,扩大到了庐江、安丰和弋阳三个郡,也就是寿春以西淮河以南的全部地盘,都将划归到吴国的版图之内。

    如果这个条件可以达成的话,那吴国方面实在是没有拒绝的理由了,毕竟这样的条件真得很诱人,谈判之时,就连孙綝都差点掉了口水,确实是真香啊。

    合肥新城再加上庐江等三个郡,等于吴国一下子就掌控了大半个淮南,将吴国的疆域向北推进了两百多里。

    更重要的是,吴国的军队第一次兵临淮河,渡过淮河的话,那便是进入到了中原地带豫州,孙权喊了几十年问鼎中原的口号,却能在他驾崩之后实现了。

    这样的功绩,简直就是前无古人的,孙峻因为是除掉诸葛恪而上的位,所以吴国的许多人对他并不认可,所以孙峻在吴国的地位也并不牢靠,如果能和诸葛诞达成合作,将吴国的疆域向北推进两百里,那孙峻和他孙綝的功勋何其卓著,从此之后,吴国的那帮老臣全部都得靠边站,他们兄弟籍此也能爬上高位,无人可以企及。

    别看孙綝以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但他同样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甚至他比孙峻的野心更大,孙峻的眼光和格局都没有他大,如果这次不是他孙綝力谏之,恐怕就因为诸葛这么一个姓氏,孙峻就有可能把天大的功劳给拒之门外。

    和蒋班谈妥之后,孙綝即刻又回去见了孙峻,具告详情,蒋班希望东吴方面可以尽快地出兵,他们出兵接收新城之时,便是诸葛诞起兵之日,届时诸葛诞将会向天下发布檄文,正式地与司马师决裂。

    “那我们派多少人马出征为合适呢?”孙峻问道。玩弄阴谋手段或许孙峻还在行,但如果领军打仗的话,他还真不在行,以前孙峻一直在朝廷上任职,从没有军中任职的履历。倒是孙綝,此前一直担任军职,从都尉一直做到了偏将军,如今更是靠着孙峻的关系,担任了武卫将军,所以在行军打仗方面,孙峻还得依仗于孙綝。

    “至少得五万人吧。”关于兵马数量方面,孙綝倒是和蒋班谈过了,蒋班自然希望吴国可以多派兵马,多多益善嘛,不过孙綝却另有计较,吴国原先的兵马大权,都是控制在诸葛恪的手中,军队中的各级将领,也大多是诸葛恪的亲信,孙峻刚刚上位,正在对军队进行清洗,一些诸葛恪的嫡系或者是亲近一些的将领,都将会被清理出军队的行列,所以这个阶段吴国的军队管理极不稳定,孙綝也不敢把尚未清理完毕的军队带到淮南,万一中途发生哗变,那还真是一个麻烦事。

    所以孙綝估算着暂时能调动的人马,大约也就是五万人,而且五万人相对于吴国二十万多万的总兵力,也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就算这一战不利,将五万人折损了,对于吴国来说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当然去少了也不抵事,派个一两万前往,杯水车薪,诸葛诞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就找来这么几个帮手,他肯定是不满意的。

    所以五万人算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底线吧,蒋班临行之前,诸葛诞就要求他尽可能地多争取一些援兵,这样在司马师来犯的时候,淮南这边可以得到吴国的强力支援,但诸葛诞同样也清楚,吴国不可能倾尽全部的兵马来相助于他,所以能争取到五万的人援兵,也算是诸葛诞的最低要求了。

    孙峻显然对五万人没有多大的概念,既然孙綝提出了派五万人去,孙峻当然不会有什么异议,只是在领军出征上面,孙峻倾向于让孙綝来领军,自己坐镇建业即可。

    但孙綝认为这样做不妥,如果孙峻仅仅只是坐镇建业未曾领军出兵的话,那么将来不管有多大的功劳,都不会算到他的头上,现在的孙峻,急需军功来提振他的声望,对于这样绝佳的立功机会,白白放弃了很是可惜。

    孙峻原本是不想去的,毕竟他断手之伤到现在还没有好利索,本身行军打仗就是一件苦差事,孙峻着实不想趟这趟浑水,但是考虑到孙綝所说的也是事实,他现在虽然是吴国九五之尊下的第一人,但是声望不足,确实是难以服众。

    孙峻如本在辅政大臣之中排名是末尾的,但是因为诛杀诸葛恪成功,所以一跃而升到了首辅大臣的位子上,成为了吴国新任的丞相大将军。

    虽然位子是坐上了,但牢不牢固谁也说不准,就连孙峻自己都有些如坐针毡,毕竟孙峻虽然是孙氏宗室的人,但也仅仅只是旁支庶脉,他的先祖,只是孙坚的弟弟,和孙权嫡系的一脉关系疏远的很。

    孙峻依靠阴谋暗杀的手段上台,也令许多的人心怀不满,诸葛恪的残余势力还未剿清,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而江东四大家族亦是虎视眈眈,急欲从这次政变之中分得一杯羹。

    话说起来,这次孙峻能成功地刺杀诸葛恪,与四大家族还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如果不是得到了他们的默许和支持,孙峻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而如果他一旦失手,很可能就会遭到诸葛恪的反杀,现在横遭灭族的,就不是诸葛恪,还是他孙峻了。

    江东四大家族的势力实在是在庞大了,他们的根基几乎触及到了江东所有的方方面面,就算孙峻身为首辅,依然对四大家族忌惮不已。

    所以孙峻想要摆脱四大家族的控制,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利用军功来提高声名,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吝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孙峻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同意了孙綝的建议,决定自己亲自带兵出征。

第1610章 北地三郡

    在司马昭的眼中,早就将司马伦视为了口蜜腹剑的小人,如果司马伦真是司马伷口中的老好人,又怎么可能借势上位,凌驾于他们的头上。

    司马伦天生就聪慧过人,在诸兄弟之中,脑子比谁都灵活,别看他对谁都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但司马昭知道,司马伦才是城府最深的那一个,玩心计玩手段,恐怕没一个人那玩得过他的。

    他能得到司马懿的厚爱,那算是司马懿对柏灵筠的宠幸,爱屋及乌,自然司马伦也就成为了司马懿的掌中之宝了。

    但他同样能得到司马师的厚爱,那就和柏灵筠没有一点的关系了,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本事来讨好了司马师,才换来今天的大权独揽。

    司马师固然有着司马懿的遗命要遵守,但未必是主要的原因,如果司马师打心眼里厌恶司马伦的话,那么他宁可背上不孝之名,也不会把大位交给他。

    由此可见,在司马师的心目中,还是中意司马伦的,甚至于中意的程度,都远比其他众兄弟更强,那怕是和他一母同胞的兄弟司马昭,恐怕地位也在司马伦之下,否则的话,这执掌朝廷的大权,又怎么可能会落到司马伦的手中。

    司马昭为了这个位置,那可是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到头了赔了夫人折了儿,却依然没有换来他想要的结果,这不禁让司马昭怨愤不已,将司马伦是恨之入骨。

    可还没有等司马昭采用什么手段呢,司马伦居然是抢先出手了。

    司马懿一共生了九个儿子,除了长子司马师和幼子司马伦之外,还有七个儿子,而在这七个儿子之中,最有实力和他争权的,也就是司马昭、司马伷和司马亮三人了,结果却让司马伦来了个一锅烩,把他三人一齐发配到北地三郡去,远离长安,远离朝廷,远离权力中枢。

    或许别人不知道他司马伦打得什么小九九,但司马昭却是门儿清,北地三郡远离长安,荒凉偏僻,如果三人就此调离的话,恐怕无人再对司马伦的地位构成威胁,司马伦的地位将会愈发地巩固起来,就算他们将来有机会调回朝廷之中,但司马伦气候已成,司马昭他们将会被死死地压制住,就连半点的反抗机会都没有了。

    什么北地防御是重中之重,完全是司马伦扯出来的鬼话,司马昭打心里就从来没有相信过,曹亮放着从蒲坂津、潼关大道不走,偏偏迂回数百里的路程,从近乎不毛之地的朔方进军,除非是曹亮脑子有病才会选这样的进攻路线。

    司马伦在安排防御上面,就将重兵集结的潼关武关和蒲坂津交给了胡奋、州泰、钟会防守,既然他认为自家兄弟更为可靠的话,为什么不将这三处要隘交给他们兄弟三人来把守,反而是将鸟不拉屎的北地三郡交给他们。

    这显然是司马伦的一个预谋,利用这个机会,来将他们排挤出朝廷的权力中心,从此大权独揽,再无后顾之忧,端得是好算计啊!

    而且司马伦处置办法还是相当的聪明,他没有自己去下命令,尽管他现在的身份是大将军,拥有着朝政的决策权、兵马的调动权和官员的任免权,但他还是巧妙地将皮球踢给了司马师。

    尽管司马师已经是退居了二线,但是谁也不敢否认司马师在朝中的话语权,尤其是对司马家的子嗣,那更是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就算司马伦的话都不好使,但司马师一出面,所有的难题瞬间就可以摆平,毕竟司马师的威望就摆在那儿,谁敢不从?

    司马昭这回可真是吃了一个哑巴亏,那怕是千般不愿万般不肯,但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司马师的任命,其他人的命令司马昭可以不在乎,但司马师的命令,他却真得不能违抗,多少年来形成的威慑力,始终压得司马昭喘不过气来,那怕司马师已经眼瞎了,但对于司马昭来说,长兄如父,除非司马师死了,否则他终究是压在司马昭头顶上的一块大石,搬是搬不走的。

    司马昭在司马伷和司马亮面前发了一顿牢骚,抱怨了一番,不过这些话最多也就是说说罢了,司马昭也不用担心司马伷和司马亮会去告密,不管司马伷和司马亮以前对司马伦是什么看法,反正从此刻起,司马昭算是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两颗钉子,将来或许可为自己所用。

    不过现在嘛,他们既然已经接受司马师的任命,那就必须要尽快地赶往北地三郡,这显然是无法耽搁的。

    司马昭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到了长安之后,司马家虽然贵为朝廷显贵,但长安不比洛阳,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宅子给司马家充当私宅,司马师倒也没有在意,下令安排了几个宅邸,让司马昭等几个兄弟搬出去住,其中便有司马昭、司马伷、司马亮等三人。

    而司马师则是和司马伦以及其他的几个幼弟生活在了一起,最大原因还是因为司马伦的缘故,毕竟和司马伦住在一起的话,有什么事也方便交流。

    至于司马昭司马伷司马亮他们,由于早就成年了,本身就应该有着自己的府邸,但在洛阳之时,还是习惯了,所以一大家子都住在司马府之中,谁都没有率先搬家之念。

    但到了长安,情况突变,长安可找不出那么大的现成的府邸,更何况司马师是临时起意到的长安,真想要建一座和洛阳同等规模的豪华府邸,没点时间可真还是不行的。

    司马师倒没有纠结于此,反正他们来长安也是暂时的,应该不会停留太长的时间,所以重建奢华府邸,司马师未没有答应,如此多事之秋,还是低调一些为好。

    司马昭等人倒是不置可否,他们留下来也好,离开也好,反正也没有多少的意义。

    贾充赶到时候,司马昭也是刚刚回到了自己的府邸,满脸阴沉的样子。

第1611章 壮士断腕

    不知是贾充得到了什么消息,还是碰巧无意来拜访司马昭的,但看到司马昭满面的怒容,呵呵一笑道:“这是谁又招惹了我们家二公子了?”

    司马昭压住怒火,把司马师安排他和司马伷、司马亮前往北地三郡的事说了一遍。

    贾充听了,也是皱起了眉头,道:“二公子,这恐怕不是出自大公子的意思吧?”

    贾充听到这个消息,也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一旦司马昭被调离长安,那么他就距离权力核心越来越远了,再想翻盘就越不容易了,他被调到冯翊郡之后,手中的兵马有限,人脉也有限,再想要和司马伦抗衡,几乎就没什么机会了。

    这显然不是司马师的主意,如今司马师当了太师,退居二线,如此重要的人事调整,想必司马师不会参与,贾充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这完全是司马伦的主意,司马昭这边还没有什么行动呢,司马伦就先下手为强了,把潜在的危险消除在了萌芽状态,不得不说,司马伦这一招釜底抽薪够狠够绝啊!

    “这当然不是大哥的主意,如果不是司马伦在幕后谋划,又怎么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呢?看来是我们小瞧这个老九了,下手够黑的!”司马昭悻悻然地道。

    前几天贾充给司马昭出了一个主意,司马伦有着司马师在背后撑腰,就算他们想要夺权,也得徐缓图之,不能操之过急,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司马昭要积极地拉拢其他的兄弟,和他们结成统一的联盟,毕竟司马伦的突然上位,肯定会引发诸兄长的不满,司马昭如果能利用好这层关系的话,不失为一大助力。

    司马师上台之后,汲取了曹氏家族重用外族弃用宗族的教训,刻意地培养自己的亲兄弟执掌权力,并重用司马族内之人,如今的司马氏,有多达百人以上在朝中及军中任职,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

    如果司马昭能够巧为利用这股力量的话,从司马伦手中将权力夺回来,也是蛮有希望的,毕竟司马伦做为庶末子,身份低微,勉强凭借着司马师的器重而上位,名不正言不顺,让许多的人心生不满。

    另一方面,朝中还有如同贾充一样,没有受到司马伦重用的人,自然也会对司马伦的用人制度有所质疑,在这种欲求不满的情况下,他们也是很有可能会投靠司马昭的。

    尽管说司马伦在司马师的支持下,一举攀上了高位,但他的根基尚浅,和司马昭深耕了十几年势力真得是无法相比,司马昭只需要将他所能整合到的力量整合起来,接下来,就是等待一个时机了。

    这个时机最好是司马伦吃一个败仗,大失人心的时候,司马昭便可以果断出手,取而代之了。

    但是计划永远也抵不过变化,司马昭在谋算司马伦的同时,焉知司马伦不在谋算司马昭?

    司马伦的下手显然更快更狠,他刚刚上位没有多久,就已经谋划着清除他的潜在对手了,显然这次的举动,针对的不仅仅是司马昭一个人,而且还包括司马伷和司马亮。

    而恰好他们三个人,是在朝廷之中有司职的三个,其他四个兄弟司马干等人,还未有司职,完全对司马伦构不成威胁,自然也就不在司马伦清洗的范围之内。

    这不禁让贾充感叹,虽然说姜是老的辣,但司马伦这块嫩姜,一样是辛辣无比啊!

    以北地三郡防御为借口,同时将司马昭司马伷司马亮三个有威胁的人调离长安,这样的话,就没有人能再对司马伦的位子产生觎觑了,而且司马伦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北地三郡那边确实需要人来防守,如此防御重地,非亲信之人得力之人不能用,司马昭三兄弟和其他的人相比,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派他们去,合理应份,谁都挑不出任何的刺来。

    更何况,这事还不是由司马伦亲自出的面,而是由他在幕后出谋划策,让司马师出面,这样司马昭他们更没有拒绝的理由了,除了应命,似乎没有别的任何办法了。

    贾充道:“二公子,这冯翊郡你可去不得,那里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得不到任何的借力,除非你肯一辈子肯甘于人心,肯一辈子忍气吞声,看别人的脸色活着,否则的话,你就不能离开长安,不能离开权力中枢,不能放弃手中的兵权。”

    司马昭恨声地道:“要我一辈子在老九面前低头,休想!只是我已经答应过大哥了,此事也不好推托啊?”

    贾充哈哈大笑,道:“二公子如果真的不想去的话,那谁也强迫不了,属下倒有一计,保二公子可以留在长安。”

    司马昭一喜,道:“计将安出?”

    贾充诡异地一笑:“二公子何不学学令尊?”

    说起司马懿,那可以装病界的大神级人物,当年为了拒绝曹操的征辟,司马懿假装得了风痹之症,躺在床上,一躺就是七年,瞒天过海,把一代奸雄曹操都瞒了过去。后来曹爽当权之时,司马懿更是扮成了老年痴呆症患者,装聋装哑,答非所问,把曹爽给耍得团团转,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高平陵事变,司马懿扮猪吃虎,灭掉了曹爽,夺得了大权。

    司马昭一听贾充要他装病,顿时灵光一现,这办法不错啊,这朝廷也不用病人啊!但是现在突然装病的话,会不会让司马伦起疑心,昨天还生龙活虎的,今天出征居然就病了,这也太诡异了吧?

    司马昭把他的疑虑说了一下:“此刻装病是不太刻意了,让他们有所怀疑,有也所防备?”

    贾充大笑道,“装病的招数那是很多的,就看二公子你舍得不舍得下血本了,某有一计,二公子只需如此这般,便可瞒天过海,任谁也看不出破绽来。”说着,贾充低声将计策说于司马昭听。

    司马昭咬着牙,颇有一股壮士断腕的气概,重重地点了点头,道:“只要能留在长安,做什么都行!”

第1612章 发生意外

    隔了几日之后,准备的也差不多了,司马昭等三人就准备出发了,毕竟防线就在那儿搁着呢,并州军随时都有可能会发起进攻,所以司马军的布署尽快到位,才是构筑关中防御体系的关键,司马昭等人确实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拖着。

    与司马伷司马亮那边抱怨连连不同,司马昭这边却是表现积极,他早早就收拾停当了,甚至是一副迫不及待急欲出征的模样,让人真心感觉到司马昭对北地防线极为的用心。

    司马伷和司马亮是一头的雾水,前几日刚刚接受任命的时候,司马昭分明还是牢骚满腹,可转眼几天之后,他却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极为的踊跃,态度变化明显。

    到底哪个才是司马昭真正的想法,司马伷和司马亮还真就琢磨不透了。

    司马伦亲自赶来送行,满面堆笑,如沐春风,司马伷和司马亮满脸的不自在,说实话,他们才不想去那么荒凉的北地三郡,就算长安比不上洛阳,但好歹也是大城。以前长安还是前汉的都城,如今虽然没有了当初的地位,但依然是魏国的五都之一,和邺城、许昌并列,也是雍州的州城,是雍凉一带首屈一指的大城池,人口众多,再加上此次迁都,大量的洛阳民众涌入长安,使得长安一跃成为了天下最繁华的都城。

    司马伷和司马亮过惯了那么奢华无度的生活,真要把他们放在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归途遥遥无期,可不郁闷死才怪。

    尽管司马伦特意地赶来送行,司马伷和司马亮也没有什么好脸色给他,毕竟谁都清楚,命令虽然是司马师下的,但谁敢保证司马伦不是背后的主谋呢,被他这么摆了一道,还给他好脸色,岂不是作贱自己吗?

    但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昭却是一脸的和颜悦色,对着司马伦道:“九弟放心吧,北地三郡交给我等,定然是固若金汤,曹亮休想从此逾越。”

    司马伦道:“北面防线的事,就拜托三位兄长了,北地三郡,条件是简陋艰苦了些,但事关司马家族大业,小弟斗胆恳求三位兄长,克服一下困难,待破曹亮之日,小弟必亲自躬迎三位兄长载誉而归。”

    司马昭哈哈一笑道:“九弟何出此言,如此家族危难之时,理应是我等效命之际,为了家族的兴盛发达,我们吃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只是我等离去之后,长安的事就劳烦九弟多用心了,大哥那边也需得人悉心顾照顾,为了家族,我们都责无旁贷!”

    司马伦想不到司马昭竟然如此的豁达,先前的担忧一扫而光,含笑着拱手致意,互道郑重。

    司马昭本欲直接离去,但司马伦执意送他出城,两人并辔而行,司马昭看到司马伦新骑了一匹枣红色的高头骏马,不禁连声地称赞好马。

    司马伦骑的是一匹大宛良驹,这种骏马,西域那边的小国每年都会进贡一批,数量有限,极为珍贵,不过以司马伦现在的地位,换一匹好的坐骑,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他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什么样的好东西轮不上他?

    司马伦看了司马昭的坐骑一眼,这是一匹普通的战马,按理说,司马昭的马厩之中,也是应该不缺好马的,却不知为何司马昭没有骑那些好马,反而是骑了一匹普通骑兵所骑的战马。

    当下司马伦丝毫没有犹豫,跳下马,将手中的缰绳交给了司马昭,道:“二哥此番前往北地,岂能没有好的坐骑,这匹烈焰驹就送给二哥了,你试着骑骑如何?”

    司马昭当即推辞,司马伦却坚持赠送,司马昭无奈,只好接受了,由一名手下牵了马,司马昭和司马伦将坐骑给换乘了,一直到了城外的十里长亭,这才依依作别。

    司马昭打马离去,可还没有行出数十丈远,却见那匹烈焰驹突然嘶鸣起了,前蹄高高地扬起,司马昭猝不及防,直接就从马背上给摔落了下去。

    司马伦大吃一惊,赶忙冲上前去,那匹烈焰驹虽然已经被手下的士兵拉住了缰绳,但依然口中喷着白沫,狂躁不安地大声嘶叫着,并试图的挣脱缰绳的束缚。

    司马伦很是纳闷,这匹大宛良驹他已经骑了不短的时间了,一向是温顺的很,没想到今天却是兽性大发,直接把司马昭给摔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说是换了人的缘故吗?

    顾上去考虑战马发狂的问题,司马伦急切地去看摔下马的司马昭。

    由于事发突然,司马昭事先又没有任何的防备,所以这一摔确实是摔得相当严重,右腿骨折了,饶是司马昭骨头硬,但断骨的疼痛还是让他不住的呻吟起来,脸色也是痛苦不堪。

    司马伦急令将军中的医匠给召来,火速的给司马昭医治,医匠确诊司马昭的腿断了,整个的大腿骨断为了两截,想要康复的话,至少也得要休息几个月甚至是半年一载的时间。

    发生这样的意外,显然是司马伦意料不到的,他一边关切着司马昭的伤势,一面吩咐手下的人将司马昭抬回长安的府邸去,司马昭这样的状况,显然冯翊郡是去不成了。

    同时,司马伦也是暗暗地自责,早知如此,他就不会把自己的坐骑给司马昭骑了,让司马昭遭受了如此的大罪,这完全是自己的过错啊!

    回城的一路之上,司马伦再三地向司马昭道歉,司马昭强忍着疼痛,连声说不碍事,这是一个意外,谁都不希望发生,只是如此一来,就得劳烦司马伦重新地来选择冯翊太守的人选了,短时间内司马昭是无法上任的,而冯翊郡那边一刻也缺不得人,所以司马伦必须要在近期内,就重新确定冯翊太守的人选。

    司马伷和司马亮却是面面相觑,发生这样的事,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可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还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司马昭重伤不能离开,司马伷和司马亮却不能推托,他们带兵而行,直奔北地、安定二郡而去。

第1613章 狠人

    由于是自己赠送的战马摔伤了司马昭,司马伦显得特别地内疚,一路亲自将司马昭护送到他的府邸,又命人速传太医来为司马昭诊治,忙前忙后,一直将司马昭给安顿了下来,这才算是稍稍地松了一口气。

    司马昭有些过意不去,道:“九弟啊,本想着前往北地为你分忧,没成想搞成这副模样,非但帮不了你的忙,反而是帮了倒忙,真得很抱歉啊。”

    司马伦道:“一家人,何需说两家话,二哥你就安心养伤吧,其他的事,等伤好之后再说吧。”

    司马昭有些担忧地道:“这冯翊郡我是没法去赴任了,这又该安排何人去才是,如此重任,九弟可不能轻付他人。”

    司马伦点点头,冯翊郡是整个关中防御体系上比较重要的一环,司马伦之所以想让司马昭去,就是希望在北线的防御上有自己的人坐镇,这样才不会出乱子,可惜司马昭刚出门就摔了,而且还摔得挺惨的,司马伦的计划全被打乱了,看来冯翊太守的人选,得重新考虑了。

    “二哥你就好好养伤吧,这些事情,小弟自会考虑。”

    司马昭满脸愧色地道:“九弟,如今时局难艰,正是用人之际,为兄也真是太不争气了,你看我门也没法出,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这卫将军的职位,不如先让别人担着吧。”

    司马昭虽然改任冯翊太守,但司马师答应他们朝中的职位一律予以保留,所以司马昭卫将军的职务还一直是兼着的。

    司马伦忙道:“二哥你这是甚话,你摔伤了腿,我也有很大的责任,怎么能让你辞职呢,你放心吧,你只管在府里安心养伤,其他的事,小弟去操办便是。”

    司马昭道:“既如此,九弟须安排一下中领军的人选,中领军空缺已久,该是安排一个合适人选来担当才是。”

    中领军先前一直是由司马昭的岳父王肃来担任,去年王肃病逝之后,中领军的职位就出现了空缺,不过反正有司马昭当卫将军,中领军职位空缺也不大碍事,如今各处都是用人之际,官吏的缺口甚大,所以中领军暂时没有人来担任。

    如今司马昭受伤不能视事,虽然继续顶着卫将军的头衔,但宫廷宿卫还真没有去管了,所以司马昭才提出安排合适的去当中领军。

    司马伦道:“那二哥认为谁来当中领军最为合适?”毕竟司马昭是卫将军,中领军是隶属于卫将军管辖的,所以司马伦还需要征询一下司马昭的意见。

    司马昭显然早有打算,道:“贾公闾可以。”

    司马伦脸上掠过一丝的异色,不过很快他便展颜一笑,道:“好吧,回去之后,我即刻让尚书台敕封,就让贾公闾来做中领军吧。”

    其实司马伦对贾充并没有什么好感,此人阴险腹黑,擅长于投机钻营,实属奸佞小人,但司马昭主动地提出来让他担任中领军,司马伦也不好驳回,反正现在的中领军,已经早没有当初的权势了,原本隶属于中领军麾下的中军五营,大多已经外调到各个都督麾下,现在中领军所执掌的军队,也仅仅只剩下宫廷宿卫武卫军,就算让他执掌中领军,也无碍大局。

    稍坐了片刻之后,司马伦便起身告辞了。

    贾充从屏风后面转了出来,满脸的笑意,原来他早就来了,只是碍于司马伦在场,所以才藏身于屏风的后面,听到了司马昭为他求来了中领军的位子,贾充喜不自胜,拱手相谢:“多谢二公子成全。”

    司马昭呵呵一笑,道:“司马伦如果不是看在我这条断腿的份上,他未必肯答应,要谢就谢你那个马夫吧,还真是有两把刷子啊。”

    今天所有的一切,都出自贾充的算计,贾充手下有一个马夫,精通各种御马之术,他只需要一根银针,刺入马的穴道,就可以操控马的神经,既能让正常的发狂起来,也能让发狂的马安静下来。

    如果司马昭从自己的战马上摔了下来,那肯定会有嫌疑的,所以贾充出谋,让司马昭故意地骑了一匹劣马,等司马伦相送的时候,让司马昭专门称赞他的马好,如此一来,司马伦肯定会把他的坐骑相让的,此时司马昭只需让那马夫扮做亲兵来牵马,暗中使用手段,就会让那匹战马发狂起来,把司马昭从马背上摔下去。

    至于摔伤到什么程度,那就是司马昭所无法控制的了,不过司马昭已经计划好了,如果没有摔出大伤来,那就干脆说他头疼,反正头疼这种毛病,就连太医来了,也无法查明原因。

    不过结果却是摔断了一条腿,虽然惨点,但司马昭的目的是达成了,这样他可以留在长安,不用再去冯翊郡了。

    贾充的这个法子够狠,但却非常的有效,而且没有露出任何的马脚,司马昭疼痛之余,却是十分的满意,做为回报,他想尽办法把贾充提拨到中领军的位置上来。

    因为是自己送的马摔伤了司马昭,司马伦肯定会有愧咎之情,而且他绝对也不会想到这是司马昭搞得鬼,所以司马昭这个时候担出让贾充担任中领军,司马伦只是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了,也算是做为对司马昭的补偿吧。

    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也是一根绳子的蚂蚱,如果贾充能担任中领军的话,无疑对司马昭是一大助力。而贾充因为给司马昭出谋划策,也获得了升迁的机会,这自然也是他期冀已久的,两人可谓是皆大欢喜。

    “恭喜二公子成功地留在了长安,接下来,就是二公子安心养伤,然后等待时机了,属下祝愿二公子心想事成,夙愿得偿。”

    司马昭眼中掠过了一抹的狠色,方才堕马之时,折断的大腿骨疼得差点没让他晕过去,但司马昭没有一丝的后悔,真正想要成大事的人,对别人狠,对自己狠,只要将来他能拿回属于他的一切,那么现在所有的付出就都是值得的。

第1614章 吃一堑,长一智

    经过几个月详细的侦察,曹亮已经拿到了他需要的一切情报:完整的关中布防图以及司马军内部的人事调动,曹亮已经掌握了进攻关中的所有资料,万事具备,就等一声号令了。

    关中四面环山,险阻天成,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之地,如今司马伦集中了二十七八万的大军固守关中,怎么看,这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如今曹亮所拥有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但其中大部分的兵力,都是郡国兵,他们是需要来守备各个州郡的,曹亮真正能调动的野战部队,依然还是三个军团十五个营的队伍。

    当然,曹亮对自己的战力丝毫不用担心,这三个野战军团久经善战,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作战经验以及战斗能力,都是远远在司马军之上的,如果双方正面厮杀的话,司马军绝对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唯一让曹亮有所担心的是司马伦这一个人,别看他年纪轻轻,但表现来的睿智和谋略,已经是胜人一筹了,这样的对手,曹亮自然不敢有任何的大意,绝不会因为对方年轻,就予以轻视,而轻视,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

    通过仔细地分析间军司送回来的情报,曹亮不禁为之感叹,如此精密的防御布署,在如今司马军兵力和资源的基础上,已经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不能说毫无破绽,但并州军想要破解司马伦的关中防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并州军想要进攻关中,无非是有四条路径可选,由南向北分别是武关、潼关、蒲坂津和朔方。

    武关和潼关分别由州泰和胡奋来把守,虽然说州泰和胡奋能力只是中上等,但武关和潼关地势险要,雄关虎距,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司马军无需过多的派遣军队,就能牢牢地守住这两处关隘,而并州军想要从武关或者潼关进军的话,必须要做打攻坚硬仗的准备,那怕现在并州军的战力十分的强悍,但想要攻克如此要塞关隘,还是需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的。

    所以,曹亮自然把目光投向了攻坚难度相对较小的蒲坂津。

    其实蒲坂津也是关中的一道天险,它既有临晋关这样的险要关隘,又有黄河天险相隔,自古以来,这里便是秦晋之咽喉要道,易守难攻,其攻陷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函关武关。

    不过自从白马强渡黄河成功之后,所谓的黄河天险在并州军的眼中,如履平地而已,司马军任何的河防工事在连弩飞石船的攻击下,都是不堪一击的,驻守蒲坂津的司马军必然要承受极大的压力。

    所以司马伦才将钟会派往了蒲坂津,目前钟会已经是司马军之中为数不多能挑大梁的大将了,司马伦将钟会派往蒲坂津,正是要倚仗钟会能独当一面的能力,守住蒲坂津。

    蒲坂津可谓是司马军防守的重中之重,光是司马伦给钟会调派的十万大军就可以看得出来,司马伦俨然已经将这里视为了主战场,视为了决战的舞台。

    如果蒲坂津守不住的话,那么整个关中防线就会形同虚设,并州大军将会从临晋关杀到关中平原来,浩浩荡荡地直逼渭水,兵临长安城下,司马军也将会丧失最后的地盘,彻底地覆灭掉。

    所以蒲坂津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司马氏的生死存亡,显然司马伦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在蒲坂津集结重兵,那怕是被并州军突破了防线,就是用人海战术,也要把并州军挤入黄河去。

    钟会在抵达临晋关之后,已经着力在布署蒲坂津的防御了,尽管河防工事难以有效地抵御并州军的攻击,但也不能说彻底地放弃了,钟会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试图阻止并州军从这儿登岸,毕竟依靠黄河天险,可以最大程度地对并州军进行阻击。

    为了对付连弩飞石船的攻击,钟会将所有的岸防工事建造的尽可能低矮一些,坚固一些,他在黄河堤岸上,修筑了只有半人多高的矮墙,全部都用石块来砌筑,司马军可以蹲在或爬在石墙的后面利用弓弩对登陆的并州军进行阻击,这样的工事,可以最大程度地抵消投石船的攻击。

    当然指望这点工事内的司马军还是无法抵挡并州军凶猛的攻势,想当初司马军在白马渡也是集结了十万大军,但依然在几个时辰之内就被并州军彻底地攻破了防线,可见并州军的攻势有多么的凶悍。

    有着白马渡的经验和教训,钟会肯定会在蒲坂津的防御之中,采用更为有效的防御手段,当第一梯队难以抵达的时候,就要适时建立起第二梯队的阵型,确保有足够的防御纵深,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钟会在临晋关一带,构筑了相当严密的防线,在第一道防线的后面,又连续地深挖了数道壕堑,以防备并州骑兵的冲击。

    白马渡战役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司马军防御不足的问题,他们只重视了岸防的阵地,忽视了并州军骑兵的攻击,起初的时候,没有人认为骑兵可以跨越黄河直接发起攻击的,所以在防范骑兵进攻上面,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那怕就连最起码的拒马都未曾布署,结果导致并州骑兵登陆之后,势如破竹,直接就冲垮了司马军的防线。

    吃一堑长一智,所以在蒲坂津的防御上面,钟会几乎放弃了第一道的防线,而将主要的兵力投入到了第二第三防线上面,在第一道防线后面构筑纵横交错的壕垒工事,钟会认为,只要能成功的扼制住并州骑兵的进攻,就能确保蒲坂津防线的安全。

    事实上,并州骑兵对于司马军来说,也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数度的交锋之中,并州骑兵都完全占据着上风,如今并州骑兵更是到了巅峰状态,打败天下无敌手,在平原地带,已经没有任何的力量能与之抗衡了。

第1615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曹亮翻看了司马军在蒲坂津的布防图,确实司马伦和钟会还是下了一番苦心的,最起码他们在应对连弩飞石船和骑兵的攻击方面,还是有着针对性的布署的。

    不过如果司马伦和钟会认为这样就可以挡得住并州军的进攻,那么他们就是大错特错了,战争的成败,取决于民心所向,如今司马氏民心尽失,大势已去,现在退守关中,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现在的司马氏,就如同是行驶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之中的一艘破船,四处漏水,随时都有沉没的可能,司马伦纵然有惊世之才,但是他出道的有些晚了,天下大势已就,再想要只手翻天,力挽狂澜,确实是没有什么机会了。

    也幸亏柏灵筠把他生得有点晚了,如果他真能早出生几年,或许还真是曹亮的一个劲敌,最起码有他做对手,曹亮打下这江山的过程,要比现在艰辛好几倍。

    而现在大事已定,司马伦仅凭着关中之地想要翻盘,试如登天,那怕曹亮真得拿不下蒲坂津,选择从其他的路径攻取关中,亦未不可,条条大道通罗马,司马伦防得住东线,他能防得住北线吗?防得住北线,他能防得住西线吗?

    关中以前在秦汉时代,确实是只需要守住东面的防线即可,因为西边北边是匈奴人的地盘,关东诸强想要进攻关中,是不可能绕道匈奴境内的。

    而现在匈奴鲜卑人已经彻底地臣服于曹亮了,朔方之地的羌胡,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刘渊活着的时候,他们老老实实地依附于匈奴,刘渊死后才重新作乱,如果曹亮决心要收拾他们的话,只需派一支偏师就完全可以搞定了。

    而收拾了羌胡之后,关中的北大门无形之中也就打开了,从黄河这边到黄河那边,八百里的距离,等于是门户洞开,并州军完全可以由此挥师南下,进入关中,司马军想要抵挡,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司马伦到是没有忽视北线的防御,他特意地安排了司马伷来担任北地太守,司马亮担任安定太守,胡烈担任冯翊太守,共同构筑三北防线,但是相对于东部防线,三北防线无论是在兵力配置还是将领选择上面,相对来说都比较薄弱一些。

    而且间军司的人还探听到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原本冯翊太守司马伦是安排司马昭担任的,但就在出师之日,司马昭意外地从坐骑上摔落下去,把右腿给摔断了,所以才临时地调成了胡烈。

    传闻是马惊了的缘故,但曹亮认为此事却不是那么简单,毕竟这也太巧了,司马昭早也不摔晚也不摔,偏偏正好是出征之日给摔了,这其中真没有什么猫腻的存在吗?曹亮是深表怀疑。

    根据间军司所掌握的情报,司马昭对司马伦的上位颇为不满,他和司马伦的关系多年来也是貌合神离,从司马昭将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司马昭还真是处心积虑地想要破坏司马懿遗命安排,想要离间司马师和司马伦的关系。

    所以这一次的堕马事件,看似意外,却很可能是暗藏玄机的,司马伦把司马昭等人调离长安,肯定也是别有用心的,毕竟司马伦刚刚上位,根基不稳,如果司马昭等人趁机作乱的话,局面将难以收拾,将他们调离长安,远离权力中心,就算他们想要兴风作浪,恐怕也没有什么机会了,所以这次的调动,表面上看是为了增强北地三郡的防御,但实则有司马伦的算计在里面。

    司马昭当然是不想离开长安的,离开了权力中心,他真得就一无所有了,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司马伦坐稳大位,扩大根基,而他到了地广人稀荒凉偏僻的冯翊郡,一切就真得无能为力了。

    所以司马昭肯定是不甘心离开长安的,这次的堕马事件,更像是一个苦肉计,司马昭用断腿的代价让他留在了长安,尽管曹亮不知道细节如何,但也不得不佩服司马昭的狠辣,这是摔断了腿,还有康复的机会,可要摔坏了脑袋或者说当场给摔死了,那岂不是冤透顶了?

    看来权力的诱惑真让人变得疯狂啊,司马昭为了留在长安,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宁可自残,也不放弃夺权的希望。

    曹亮微微地一笑,再固若金汤的防御,如果内部出现裂纹的话,崩溃和坍塌便是迟早的事,司马兄弟之间的阋墙,或许会成为这次攻打关中的一个契机,利用司马昭的愚蠢野心,并州军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如果从天下大势来看,司马昭的所做所为,也确实是够愚蠢的,大敌当前,形势危急,不思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反倒是密谋争权夺利,兄弟阋墙,这权力之争,真得就让人如此的疯狂吗?

    不过对于曹亮来讲,司马氏兄弟争得越是头破血流,对他越是有利,这样的话,并州军便可以兵不血刃或者是付出极小的代价拿下关中,一统魏国,彻底地消灭司马氏的残余力量。

    如果司马氏兄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话,关中肯定将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曹亮倒不会怀疑自己拿不下关中,但无疑这一仗将会打得相当的艰苦,会有更多的并州军将士牺牲。

    这已经是和司马氏的最后一战了,打完这一仗之后,许多的将士便可以卸甲归田,他们的亲人也在殷切地盼望着他们的归来,曹亮当然不希望更多的将士战死疆场,让白头人来送黑头人。

    所以利用好司马氏兄弟之间的裂隙,是轻取关中的关键所在,曹亮给方布下令,要间军司的人设法地打入到司马家内部,掌握司马伦和司马昭的适时动向和第一手资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煽风点火,制造混乱,从内部瓦解司马家的势力,这样便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第1616章 顺其自然

    为了更好地“配合”司马昭的行动,曹亮决定三路大军同时地进攻武关、潼关和蒲坂津,给司马军造成一种大军压境的感觉,让司马伦忙于边境上的战事而无睱顾及其他。

    杜预的右军团进攻武关,邓艾的左军团进攻潼关,羊祜的中军团则进攻蒲坂津,三路大军三管齐下,同时对司马军重兵把守的三处要隘发起了进攻,时甘露二年四月。

    曹亮没准备真打,但就是佯攻的话,那也得把文章给做足了,最起码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任何的破绽的。

    当然,这次的进攻也有试探司马军虚实的打算,如果司马军的防线不堪一击的话,曹亮倒是不介意一口气挥师杀向关中的,但如果司马军的防御足够顽强足够坚固,并州军只依靠简单的攻势无法叩开大门的话,那么曹亮便不介意将战事拖上一拖,看一看关中的变化再说。

    反正现在曹亮手头的事情都忙得焦头烂额了,取关中缓上一缓,也不是什么坏事,反正司马氏已经是笼之中之鸟网中之鱼了,任凭他如何折腾,也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曹亮最终收拾中掉他,也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

    现在曹亮已经是需要考虑后司马氏时代的事情了,如今的天子曹髦还被司马氏所挟持,就算司马氏最终覆灭,天子曹髦如何安置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如今曹亮的手下绝大部分的文臣武将都不赞成曹亮迎还曹髦,因为曹髦并不是先帝曹叡的子嗣,他并没有合法的继承权,先帝曹叡的法定继承人曹芳已经被司马师给废掉了,曹髦其实是司马师僭越伪立的皇帝,当初司马师废帝另立的时候,曹亮还曾发布檄文声讨过,拒不承认司马师的废立之举。

    但当时曹亮的势力范围仅仅局限在并州和幽州,只占据着两个州地盘,影响力远没有现在这般大,所以声讨之后,也就没有什么下文了,曹髦立为天子之后,改年号为正元,废除了曹芳的嘉平年号。

    曹亮虽然没有承认曹髦的天子地位,但并州幽州还是属于魏国的境内,总不能继续地使用嘉平年号吧,所以,迫于无奈,并幽之地也采用了正元年号来纪元。

    这就出现一种比较尴尬的状况,一方面曹亮拒不承认新朝廷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却是并幽二地不得不采用新的年号纪元,这无疑也等于了曹亮对新天子的默认。

    毕竟那个时候曹亮的实力还不算强大,占据的地盘还不多,在朝中更没有什么话语权,所以这件事情也就搁置了下来,曹亮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和司马军的战斗上面去,并逐步取得了胜利,最终拿下了洛阳,将司马氏和他挟持的魏国朝廷驱逐到了关中之地,偏安一隅。

    如今曹亮的势力比起当初仅仅占据的并州扩大了十倍有余,真正地可以主宰天下了,而这个时候,他也终于是有权力来讨论一下曹髦天子之位的合法性了。

    否认曹髦为天子,自立为帝,这种呼声在并州军阵营之中十分的响亮,它代表了绝大多数并州军文臣武将的声音,在他们看来,由司马氏一手扶植的伪帝曹髦根本就不配做天子,曹魏的天下,都是曹亮和他的追随着一刀一枪从司马氏手中夺下来的,凭什么让一个根本就没有资格当天子的人继续地坐享其成,曹亮也是曹氏子弟,同样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力,更何况他的功劳比天高比海深,天下无人可及,由他来坐天子之位,承天意,顺民心,再合适不过了。

    以裴秀为首的一大帮人就是坚定的支持者,他们甚至跑到高陵侯府,上书劝说曹亮称帝,受到曹亮的斥责之后,这才有所收敛。

    其实曹亮现在也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说实话,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曹亮又不是圣人,自然做不到心平气和,心如止水,但这个时候如果他悍然称帝的话,难免会让天下人为之诟病,认为他这是篡逆之举。

    虽然说曹髦是司马师一手扶立起来的皇帝,但他毕竟是文帝曹丕之孙,是曹家的子嗣后裔,甭管他合不合法,反正他已经在位好几年了,天下的人理所应当地认为他是天子,在曹髦还在位的时候,曹亮便另起炉灶,另立朝廷,不让天下人腹诽才怪。

    所以现阶段曹亮根本就没有称帝的想法,至少在拿下关中,消灭司马氏之前,是不会加以考虑的。

    至于进入长安之后,如何处理曹髦的地位问题,还真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所以曹亮干脆不想这个问题了,将来的事,留待将来去解决,谁也无法预测到将来究竟会发生些什么,顺其自然最好。

    进攻的命令下达之后,三大军团立刻是展开行动,不过他们的进展速度却是不一样的,中军团需要北渡黄河,进入到河东郡之后,才能抵达蒲坂,而且,他们需要在蒲坂津渡口上搭建浮桥才能渡河,而且为了保护浮桥不被司马军所破坏掉,还必须要首先投入连弩飞石船进行护航,所以中军团花费的时间是最长的,至少需要一个月的左右的准备时间。

    而右军团向南转移,也需要多日的行军才能抵达武关,所以三路大军之中,进展最快的莫过于左军团。

    左军团在完成堵决口的任务之后,就已经是移师洛阳了,驻守在洛阳西面的上林苑,一方面是拱卫洛阳,一方面已经做好了进军关中的准备,曹亮的一声令下,左军团连夜开拨,沿着函关故道,一路向西,向着潼关奔袭而去。

    秦时整个防御线是前移的,函谷关便是入秦之咽喉要冲,但到了汉代,函谷通道的战略位置后移,潼关做为军事要塞的位置显露了出来,成为了关中防御体系上最为重要的一座关隘,而这条关洛通道,也成为洛阳长安之间的必经要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