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17章 潼关告急

    潼关告急!武关告急!蒲坂津告急!

    告急的文书如雪片一样涌向了长安,整个长安都为之震动了。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经过了半年左右的沉寂,并州军的进攻如期而至。尽管这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当战争再度来临的时候,整个关中的人还是为之震动,惊恐和慌乱写满人们的脸上,人们奔走相告,在惶恐之中栗栗发抖。

    大多数的人,都是茫然而无措的,他们就如同是一叶叶的浮萍,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可暴风雨来临之时,他们也会害怕,会惊惧,更多的是一种绝望。

    战乱之中,灾难会毫不留情地降临到人们的头上,谁能在浩劫之中幸免于难,这都是一个未知之数,只是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是无力抗争的,在这乱世之中,他们渺如沙粒尘埃,对于自己的生死命运,都由不得自己来掌控。

    这大半年的时间,司马伦一直在忙碌,自从他担任大将军的职位之后,朝中军中的事务一鼓脑儿地压在了他的身上,尽管司马伦天资聪慧,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在从政经历几乎为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就接任了如此位高权重的职务,让他颇感吃不消。

    不过压力越大,动力越足,司马伦贵在年轻,每天都有着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更有着蓬勃的朝气,那怕是忙碌了一天,累得成了狗,加腰都直不起来了,但睡上一觉,明天早上起来,又是容光涣发,精力无限。

    现在的司马伦,就如同是一部动力十足的机器,不停地疯狂运转着,许多的时候,亲信手下看不过去,都想要劝他歇一歇,但司马伦却不肯歇息,每日不是将自己埋在如堆山的案牍之中,就是奔走于各地,亲自视察军情,布署防御,司马伦都恨不得把黑夜当做白天来使用,又如何肯停下来歇歇。

    关中的这四塞防线,关系到整个关中的安危,这也是司马氏赖以支撑的最后一块根据地了,稍有闪失的话,整个司马家族都将陷入到亡族灭宗的悲惨命运之中。

    司马懿喜欢诛人三族,凡是和司马氏作对的政敌,司马懿将其打倒之后,然后就是毫不留情地诛灭三族,美其名曰斩草除根,这种做法也是这个时代最通行的做法,不留任何的后患,不给仇敌任何反扑的机会,在打倒对手的同时,踏上一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

    现在风水轮流转,司马氏也走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司马伦不会认为曹亮就能心慈手软,给司马家一个延续香火的机会,所以一旦关中失守,司马军败亡,整个司马家族也将灰飞烟灭,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现在司马伦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尽力地挽救司马家族,那怕还有最后的一丝机会,司马伦都不会放弃希望。

    从小的时候,司马伦就被灌输了执掌天下权柄的思想,司马懿打下了一片基业,所有的人都指望在司马师的手中可以发扬光大,等到司马伦接位的时候,天下大事已成,司马伦就可以水到渠成,登上九五之尊,代魏自立,让司马家族走向辉煌的顶峰。

    可惜事与愿违,司马师接替司马懿之后,非但没有发扬光大,反而是一败再败,丢城失地,一溃千里,到司马伦手里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那怕司马伦能力再强再有智谋本事,想要逆转这天下大势,也是试如登天。

    司马伦现在也不敢奢望能反攻倒算,打败曹亮,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守住这关中之地,给司马家族保留最后的一点生存空间,至于将来的事,那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虽然司马伦早就做出了战略上的防御安排,但落实到每一处的细节,依然是需要他操心的事,因为整个防线,就是同是一只木桶,决定这个水桶能不能盛水的关键,并不是最好的那块木板,而是最差的那一块木板,很可能一个虫眼,一个漏洞,最终就很有可能将这条防线给葬送掉。

    所以司马伦丝毫的不敢掉以轻心,这大半年的时间,他几乎走遍了关陇地区周围所有的关隘,亲自勘查地理,和边关守将一道研究最佳的防御方案,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为司马家族续命的上面。

    并州军的突然来犯,倒没有出乎司马伦的预料,甚至感觉到并州军的进攻或许有些迟了,按正常的情况推算,并州军应该在年后天气稍暖的时候,就可以发起进攻了,看来曹亮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而且并没有急于进攻。

    并州军进攻时间拖得越久,说明他们的准备就越充分,一旦开战,关中防线就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所以当接到并州军来袭的消息之后,司马伦便在第一时间飞马赶赴潼关,亲自去督战,事关关中的生死存亡,司马伦不敢有任何的侥幸心理,他必须要全力以赴。

    潼关的胡奋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尽管司马军兵力有限,派守潼关的军队只有三四万人,但潼关的地形险要,面对倍于自己的敌军,胡奋依然是信心十足,拍着胸脯向司马伦表示,绝对是万无一失。

    司马伦亲自查看了潼关的防御工事,这半年的时间,胡奋一直在抢修工事,针对并州军投石车凶猛的特点,将潼关所有的关墙都进行了加固,就地取材,采用了大石块进行砌筑,这样的关墙,坚固无比,那怕是并州军投石车连着轰个三天三夜地,都只能是撼动个皮毛,所以胡奋对守住潼关有着极大的信心。

    关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只需要承受一面之敌,而不像普通的城池那样需要承担四面之敌,所以关城的防守压力会明显的小一些,胡奋可以将守军全部地集中到正面去,全力以赴来阻挡并州军的攻击。

第161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百多辆投石机至少也需要七八千人来操作,光是这么多的拽手就已经可以把整个山口给占满了。

    所以在投石机到位之前,胡奋就必须把他的部下给撤出来,腾空场地。

    在命令下达的之前,胡奋部的进攻倒是一直没有停止,尽管收效甚微,但是他们依旧在继续地发起着进攻,只不过在气势上面,也早没有了最初进攻的那种精气神了,阵前堆集如山的尸体,让他们感到窒息,感到绝望。

    司马师一声令下,胡奋命人敲起锣声,这时所有的进攻部队似乎都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如蒙大赦,仓皇后撤,倒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山口位置给腾空了出来。

    先登营这边,也可以略略地松了一口气,尽管在战斗之时,有扁箱车的保护,并州军战斗起来比较游刃有余,但胡奋不惜代价地发起进攻,还是给先登营制造了一些麻烦,这个时候司马军突然撤退,也算是给了先登营一些喘息之机。

    不过马隆可没有一点松懈的思想,这里是通往白鹿山唯一的通道,为了救援被围困在白鹿山的陈泰所部,司马军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全力发起进攻。

    司马军的第一波进攻受挫之后,全线撤离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就此放弃进攻,撤退必然会为新的进攻做筹备,在这一点上,马隆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所以马隆下令先登营在稍息的同时,保持着最高的警惕,时刻地提防着司马军发起新的进攻。

    果然没过多久,新的一批司马军就进驻了原先的阵地,马隆冷眼观瞧,这些司马军是抬着一个个高大的木头架子来的,看这架式,是准备使用投石机进行攻击了。

    以前投石机的应用,基本就是用来攻城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石机笨重无比,机动性能力差,在野战之中,所有的目标都是运动着的,又怎么可能会等着那儿等你来打,所以按正常的思维,是没有人会把投石机应用到野战之中的。

    第一个提出用投石车来对付扁箱车的是曹亮,当然曹亮仅仅是假设,他是不可能对扁箱车出手的,而且曹亮也不可能将这个信息透露给敌方。

    但曹亮同时也指出,虽然人们暂时还改变了思维的方式,但司马军中也不乏聪明之人,他们也一定会揣摸出来使用投石车来对付扁箱车的,所以曹亮要求马隆,一定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更不能掩耳盗铃,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并加以解决。

    扁箱车一旦结阵,虽然可以移动,但移动速度缓慢,甚至都赶不过投石车的攻击速度,所以一旦遭到投石车的攻击,扁箱车基本上是无解的,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会被投石车打个七零八落。

    可以想像出当时马隆的沮丧,扁箱车是马隆半生的心血之作,为了研制扁箱车,他呕心沥血,勤于钻研,和马钧一样,他的发明很多年都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直到他归顺并州军之后,才得到了曹亮的重用,将他的理想变为了现实。

    但是仅仅经历了河内之战后,曹亮却又在马隆的头上泼了一盆的凉水,让他是倍受打击。

    不过曹亮并不是泼完凉水之后就不管了,而是同马隆认真地探讨起解决的方案来。

    想要避开投石车的攻击,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扁箱车的机动能力实在太差了,一旦结阵之后,再想移动,几乎是很困难的事,除非撤阵,否则的话,几乎没有什么可能会逃避掉投石车的攻击。

    既然躲不开,那就必须要有反制的手段,最好的方案自然是破坏掉对方的投石车,这样扁箱车阵就可以免受到攻击了。

    想要破坏掉敌人的投石车,其实手段也是蛮多的,比如派兵突袭,使用火箭,但最为有效有手段却莫过于使用投石车,以投石车来对付投石车,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尤其是并州军所使用的配备式投石车无论在射程上还是威力上,都是远超司马军的投石机的,只要在扁箱车阵之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投石车,就可以防范司马军用投石机来攻击了。

    当然这个投石车的数量不必多,不用像步兵营那样足足配备一百多辆的投石车,每辆抬石车都会占据大量的空间,毕竟扁箱车阵大部的时候,还是需要在平原应战的。

    平原地带扁箱车结阵的话,需要布署成环型的阵地,而环型阵地的中央,通常情况下比较狭小,所以这就要求投石阵的数量,必然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

    经过演练,大致地确实投石车的数量为三十辆左右,太多的话扁箱车阵无法容纳,太少的话也起不到应的作用。

    扁箱车阵和投石车的组合是一种新型的方式,在这之前,还真没有人敢这么想,曹亮这一手倒是极具创新性,也算是可以完美地解决了扁箱车阵的最大隐患。

    在扁箱车阵之中布署投石车之后,马隆也算是立刻恢复了不少的底气,以投石制投石,从此扁箱车就不再惧怕司马军投石机的攻击,让马隆在布阵的时候,更加地从容自如了。

    毕竟投石机对于扁箱车阵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而如果马隆没有反制的手段的话,整个扁箱车阵就会处于对方威胁之下,只要司马军一旦动用投石机,扁箱车就会存在被摧毁的可能。

    而现在扁箱车一旦完成布署,阵中的投石车也相应地进入到了战备的状态之之中,随时都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配重式投石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大大减少了拽手的人数,使得投石车的占地更少,使用更方便,否则的话,光是三十辆投石车就会占据很大一片的空地,扁箱车阵就无法组得很紧密,周围的漏洞就会增多,反倒给敌人以可趁之机。

第161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百多辆投石机至少也需要七八千人来操作,光是这么多的拽手就已经可以把整个山口给占满了。

    所以在投石机到位之前,胡奋就必须把他的部下给撤出来,腾空场地。

    在命令下达的之前,胡奋部的进攻倒是一直没有停止,尽管收效甚微,但是他们依旧在继续地发起着进攻,只不过在气势上面,也早没有了最初进攻的那种精气神了,阵前堆集如山的尸体,让他们感到窒息,感到绝望。

    司马师一声令下,胡奋命人敲起锣声,这时所有的进攻部队似乎都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如蒙大赦,仓皇后撤,倒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山口位置给腾空了出来。

    先登营这边,也可以略略地松了一口气,尽管在战斗之时,有扁箱车的保护,并州军战斗起来比较游刃有余,但胡奋不惜代价地发起进攻,还是给先登营制造了一些麻烦,这个时候司马军突然撤退,也算是给了先登营一些喘息之机。

    不过马隆可没有一点松懈的思想,这里是通往白鹿山唯一的通道,为了救援被围困在白鹿山的陈泰所部,司马军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全力发起进攻。

    司马军的第一波进攻受挫之后,全线撤离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就此放弃进攻,撤退必然会为新的进攻做筹备,在这一点上,马隆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所以马隆下令先登营在稍息的同时,保持着最高的警惕,时刻地提防着司马军发起新的进攻。

    果然没过多久,新的一批司马军就进驻了原先的阵地,马隆冷眼观瞧,这些司马军是抬着一个个高大的木头架子来的,看这架式,是准备使用投石机进行攻击了。

    以前投石机的应用,基本就是用来攻城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石机笨重无比,机动性能力差,在野战之中,所有的目标都是运动着的,又怎么可能会等着那儿等你来打,所以按正常的思维,是没有人会把投石机应用到野战之中的。

    第一个提出用投石车来对付扁箱车的是曹亮,当然曹亮仅仅是假设,他是不可能对扁箱车出手的,而且曹亮也不可能将这个信息透露给敌方。

    但曹亮同时也指出,虽然人们暂时还改变了思维的方式,但司马军中也不乏聪明之人,他们也一定会揣摸出来使用投石车来对付扁箱车的,所以曹亮要求马隆,一定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更不能掩耳盗铃,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并加以解决。

    扁箱车一旦结阵,虽然可以移动,但移动速度缓慢,甚至都赶不过投石车的攻击速度,所以一旦遭到投石车的攻击,扁箱车基本上是无解的,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会被投石车打个七零八落。

    可以想像出当时马隆的沮丧,扁箱车是马隆半生的心血之作,为了研制扁箱车,他呕心沥血,勤于钻研,和马钧一样,他的发明很多年都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直到他归顺并州军之后,才得到了曹亮的重用,将他的理想变为了现实。

    但是仅仅经历了河内之战后,曹亮却又在马隆的头上泼了一盆的凉水,让他是倍受打击。

    不过曹亮并不是泼完凉水之后就不管了,而是同马隆认真地探讨起解决的方案来。

    想要避开投石车的攻击,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扁箱车的机动能力实在太差了,一旦结阵之后,再想移动,几乎是很困难的事,除非撤阵,否则的话,几乎没有什么可能会逃避掉投石车的攻击。

    既然躲不开,那就必须要有反制的手段,最好的方案自然是破坏掉对方的投石车,这样扁箱车阵就可以免受到攻击了。

    想要破坏掉敌人的投石车,其实手段也是蛮多的,比如派兵突袭,使用火箭,但最为有效有手段却莫过于使用投石车,以投石车来对付投石车,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尤其是并州军所使用的配备式投石车无论在射程上还是威力上,都是远超司马军的投石机的,只要在扁箱车阵之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投石车,就可以防范司马军用投石机来攻击了。

    当然这个投石车的数量不必多,不用像步兵营那样足足配备一百多辆的投石车,每辆抬石车都会占据大量的空间,毕竟扁箱车阵大部的时候,还是需要在平原应战的。

    平原地带扁箱车结阵的话,需要布署成环型的阵地,而环型阵地的中央,通常情况下比较狭小,所以这就要求投石阵的数量,必然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

    经过演练,大致地确实投石车的数量为三十辆左右,太多的话扁箱车阵无法容纳,太少的话也起不到应的作用。

    扁箱车阵和投石车的组合是一种新型的方式,在这之前,还真没有人敢这么想,曹亮这一手倒是极具创新性,也算是可以完美地解决了扁箱车阵的最大隐患。

    在扁箱车阵之中布署投石车之后,马隆也算是立刻恢复了不少的底气,以投石制投石,从此扁箱车就不再惧怕司马军投石机的攻击,让马隆在布阵的时候,更加地从容自如了。

    毕竟投石机对于扁箱车阵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而如果马隆没有反制的手段的话,整个扁箱车阵就会处于对方威胁之下,只要司马军一旦动用投石机,扁箱车就会存在被摧毁的可能。

    而现在扁箱车一旦完成布署,阵中的投石车也相应地进入到了战备的状态之之中,随时都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配重式投石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大大减少了拽手的人数,使得投石车的占地更少,使用更方便,否则的话,光是三十辆投石车就会占据很大一片的空地,扁箱车阵就无法组得很紧密,周围的漏洞就会增多,反倒给敌人以可趁之机。

第1620章 陈兵对岸

    钟会不仅将十万军队当做了劳工,而且还征调了二十多万的民夫来参与修筑工事,站在临晋关的城头,远远望去,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知道的人晓得这是在修筑工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司马军在这里大兴土木,要建一座阿房宫出来。

    指望一两道壕堑就能挡得住并州军,钟会还真没有过这样的奢望,所以钟会调动了近三十万的劳力将临晋关附近几十里的范围之内都挖得是面目全非,原本比较平坦的河岸附近已经是沟壑纵横,满目疮荑。

    这便是钟会所需要的效果,每一条都深达数丈的壕沟都有两丈左右的宽度,这个宽度,正好是战马所无法跳跃过去的,挖壕沟挖出来的土方还可以堆成高垒,以增加战马逾越的难度。

    这些壕垒纵横交错,构成网状,那怕并州军可以突破一两道防线,但整个临晋关的纵深地带,都被这些壕垒所覆盖,并州军行动起来,是举步维艰,根本无法进行快速地推进。

    而司马军则可以通过事先安排好的吊桥或铺板,做到进退自如。

    成功地扼制住并州军的机动性,将会是此次蒲坂津之战的关键所在,司马伦之所以给钟会调派了十万大军,就是准备在蒲坂津与并州军一决雌雄的,司马军无法阻止并州的登陆,但却可以利用人海攻势,将冲上岸的并州军给压下去,建立不起有纵深的滩头阵地,并州军就算能登岸成功,也注定拿不下临晋关。

    司马伦是承认曹亮的强大,但并不代表他就这么轻易地去认输,毕竟司马家现在还有将近三十万人的军队,这也是他们最后的底牌了,如果能把这把牌打好,扬长避短,克制住并州军的优势,司马伦还是有一定的获胜机会的。

    潼关和武关那边的御敌成功,给了司马伦极大的信心,并州军再强大,它也不是无敌的,只要想办法善谋略,一切还是皆有可能的。

    等司马伦赶到蒲坂津的时候,那边的局势还尚处于平静之中,不过并州军的中军团已经抵达了蒲坂,并在黄河东岸扎下了营寨,到了晚上,站在临晋关的城头,可以看到对岸并州军的连营是灯火通明。

    尽管双方隔河对峙,暂时没有发生冲突和战事,但谁都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而已,并州军随时都可能会渡河,随时都可能会发起进攻,大战一触即发。

    紧张而压抑的气氛在司马军之中蔓延着,钟会已经下达了一级战备的命令,河岸上全天十二个时辰都有人职守,随时地向钟会报告敌情。

    由于隔着黄河往来不便,为了刺探并州军的消息,钟会还特意地在临晋关的高地之处,立起了数丈高的刁斗,每日轮流派几名目力极好的士兵爬上刁斗,去监视并州军的动向,只有详尽地掌握并州军的情报,钟会这边才能做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来。

    司马伦抵达蒲坂津之后,首先并没有前往钟会帅营所在的临晋关,而是赶到渡口,前去查看渡口的情况。

    蒲坂津河面的宽度超过了两里,奔腾汹涌桀骜不驯的黄河流经此处,也变得温顺平和了许多,尽管河水还是一如既往的浑浊,但水流却是平缓了许多,这也是蒲坂津成为数不多的黄河中游渡口之一的原因。

    这个季节正是桃花汛刚过,而夏季洪峰尚未来临的时候,黄河的水位正处于低位,水流最为平缓的时期,最为适合渡河,大概这也是曹亮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发起进攻的重要原因吧。

    两里左右的宽度并不是太宽,站在黄河的西岸,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对岸的情况,并州军的连营巍然森严,井然有序,旗帜鲜明,兵强马壮,远远望去,都有一股浓郁而逼人的杀气袭来,让人不禁为之胆寒。

    在河面的渡口处,一艘艘威武的战船齐齐整整地排列在岸边,战船上的投石车和连弩车都清晰可见,虽然司马伦没有亲眼目睹过,但毫无疑问,这些战船便是令司马军闻风丧胆的连弩飞石船。

    在白马津战役之中,并州军使用连弩飞石船,一直是一件隐密的事,这些战船造好之后,都被蒙上厚厚的青色幔布,隐藏地严严实实的,司马军虽然好奇,但始终搞不清这些战船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那怕他们派出无数的细作,试图过河去刺探军情,但并州军防备严密,他们根本就没有接近的机会。

    直到这些战船行驶到岸边的时候,才始露峥嵘,打了司马军一个措手不及。

    确实,这种非常规的操作,是任何人也想不到的,把战船和投石车结合起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的一种创意,估计此次就算做梦也没有人敢去这么想。

    但现实就是无比残酷,曹亮不但将连弩飞石船给造了出来,而且在白马津一战之中大发神威,成为攻破司马军防线的关键因素。

    这样的攻坚利器曹亮当然不会只用一次,曹亮能将连弩飞石船用于黄河下游的白马津,同样也可以用于黄河中游的蒲坂津,这次并州军甚至连隐藏都懒得隐藏了,直接就把连弩飞石船摆放在河岸边上,这简直就是一种赤果果的威慑。

    并州军丝毫不加掩饰他们的强横,也确实,拥有连弩飞石船之后,渡河对于并州军来说,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之事,司马军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什么破解之法,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恐怕这边的司马军将士看到对面那耀武扬威般存在的连弩飞石船,早已是心寒胆战了。

    这样的战船,根本就是人力所无法抗衡的,号称天险一般的黄河,并州军完全可以如履平地,轻易地完成渡河,司马军根本就抵抗不了,驻守在河岸上的司马军,想要挡住并州军的进攻,无异于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第162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在地形上处于一种极为不利的局面,打仗讲究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和人和暂不用考虑,但地利的因素却是处于实实在在的劣势之下,这个消息的传来,让司马师是眉头紧锁。

    别看司马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但处于这种不利的地形之中,司马师都明白形势堪忧。

    更何况,曹亮是有备而来,最为典型的围点打援,先是重兵围困陈泰所部,截断其归路,迫使司马师出兵救援,然后在半路之上进行阻击,将司马大军困于地形不利之处,最后出动骑兵围剿之。

    曹亮的这个计划真是严丝合缝,步步杀机,司马师已经感受到了一丝丝的死亡气息,这次的战役,曹亮完全是有备而来,司马师还真有些懊悔,不该不听钟会的建议,如果当时司马师再坚定些,没有受胡奋等人的影响,也不至于现在落入到了曹亮的圈套之中,陷入到困境。

    司马师回头去看钟会,询问道:“士季,如今之计,又该当如何?”

    钟会道:“并州军三路围攻,我军处境堪忧,唯今之计,也只有派人先抵挡住南北两路之并州军,主力急速向东突围,然后在真定会合,南下阳平,方为上策。”

    这个计划,和钟会先前所提出的那个南撤计划是如出一辙的,所不同的是,当初在真定时,司马军想要撤退,可以从容不迫,毫发无损,但现在身处并州军的包围圈之中,想要脱身,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并州骑兵的凶悍,那可是出了名的,司马军想要突围,不死也得脱层皮。

    陈骞此刻已经撤退了下来,正想和司马师汇报一下战斗的情况,但还没来得及等他出口呢,就接到了并州军三面来袭的紧急军情,所以陈骞主动地闭口不说了。

    现在听闻钟会要撤军的建议,陈骞立刻道:“大将军何须惧怕曹亮,我军兵多将广,万人同心,只要军心可用,士气昂然,必可与之决一死战,又何须仓皇而逃?”

    陈骞的话得到了周围诸多将领的响应,众将纷纷地向司马师请命出战,欲与并州军决一死战。

    要知道司马军的人数,可是倍于并州军的,就算在至关重要的骑兵对比上,司马军骑兵的数量也是远多于并州军的,遇敌未战而先退,岂不是懦夫所为,为将者,自然当是身先士卒,勇而无惧,陈骞当然不肯轻易地就这么退兵。

    司马师看向了钟会,显然在计谋方面,他还是想听听钟会的主意。

    钟会道:“夫战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军被并州军车阵所阻,多次进攻未果,士气跌落已经是不争事实,就算在场诸位尚有一腔之热血,但也难以挽回颓势。当然军心士气是一个方面,最不利的是此处的地形,并州军三面围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我军无险可守,被动迎战,处境不利,所以卑职断言,如果拼死一战,我军必败无疑,大将军不可再犹豫了,战机稍纵即逝,晚上一刻,必有全军覆灭之忧。”

    司马师自然也明白战场之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现在是战是走,他必须要做出决断才行,迟疑不决,那可是兵家之大忌。

    尽管司马师也渴望着和曹亮来一场正面的较量,淋漓酣畅地大战一番,用自己的实力去打败曹亮,这也是他此次北征冀州的最大目标。

    可是曹亮一直不给他这个机会,等机会出现的时候,司马师却又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极为不利的战场环境之中,虽然司马师手中兵力雄厚,但战争从来也不是以兵力多寡来定输赢的,现在就算是司马师强行应战,但诸多的不利条件已经让他完全处于劣势,钟会断言他必败无疑,司马师虽然并不一定完全认同,但是这场战斗想赢的话,确实是机会渺茫。

    冒着全军覆灭的风险,去打一场完全没有把握的战斗,总得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司马师很快地做出了决断:“传令下去,全军立刻准备撤退!”

    一听司马师准备撤退了,胡奋都有些急眼了,道:“大将军,我们撤了,陈玄伯他怎么办?”

    钟会瞥了一眼胡奋,这胡奋脑子还真是一根筋,都这个时候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了,还想着去救陈泰,脑子进水了吧?

    正是因为此前胡奋力谏,非要带兵去救陈泰,才导致了现在的困难局面,这家伙不思悔改,反而还要一意孤行,把大家都带到了沟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

    不过钟会可没开口,司马师现在已经下了决断,是不可能再被胡奋改变心意的。

    果然,司马师瞪了他一眼,道:“你口口声声要去救陈泰,可就连并州军的一道车阵都破不了,你拿什么去救?现在情势危急,再不撤离,你我都得交待在这儿,亏你还有脸说这话?胡奋、陈骞听令——”

    司马师训斥了胡奋几句,旋即下令,胡奋陈骞一看司马师动怒了,不敢再有所怠慢,躬身领命:“末将在。”

    “命你二人各率两万骑兵,阻击南北山之敌,为大军撤退断后,然后至真定会合,不得有误!”司马师高声下令道。

    “末将遵令!”胡奋陈骞无奈,只得接令,各自引了两万骑兵,分别赶往南山和北山迎战去了。

    胡奋和陈骞带去了四万骑兵,司马师的麾下还剩下三万骑兵和不足五万的步军,司马师也没有磨叽,下令所有军队立刻开拨,向真定方向突围而去。

    这次的救援行动,也就彻底地划上了一个句号,司马军无功而返,等于这一次的出战,白白的浪费了不少的时间也伤损了不少的人马,最困难的局面还是遭到了并州军的团团围困,究竟最终能不能突围成功,还是一个未知之数,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第1622章

    没有任何的悬念,六座浮桥几乎同时延伸到了岸边,而早已经岸边蓄势待发的并州军也在第一时间冲上了浮桥,冲向了对岸。

    司马军在岸边的守备兵力本身就不多,岸防工事也极为的简陋,怎么看都像是司马军主动放弃了一般,事实上,司马伦和钟会也确实是主动放弃了河堤的防守,因为派再多的军队驻守河堤也不够连弩飞石船塞牙缝的,所以干脆就少派,象征性地驻守一些军队,象征性地抵抗一下,也算是消耗一下并州军的弩箭和石弹吧。

    总而言之,并州军在登岸的过程之中,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有威胁的抵抗,其实连弩飞石船早已经障碍给扫除了,并州军如覆平地一般地便攻入了黄河的对岸,所谓的黄河天险,就是同一张窗户纸一样,一捅就破。

    不过羊祜脸上并没有任何的喜悦之色,因为他清楚,真正的恶战,才刚刚开始。

    尽管钟会封锁了黄河,严禁任何船只往来,还在许多的交通要道之处大设关卡,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并州军细作的活动,以免被他们刺探到司马军的军情。

    但面对水银泄地无孔不入的间军司,那怕钟会的防范做得再滴水不漏,他们也总能找到空隙钻进去,而且,如今的间军司,早已脱离了斥侯的侦察方式,他们早已完成了对司马军体系的渗透,许多情报,甚至都不需要间军司的人亲自出手,就被那些策反的人员悄然地送了出来。

    大厦将倾,许多不甘心和司马家这艘破船一起沉没的中层官吏早几年就开始寻找出路了,他们有意无意地想和并州军方面进行接触,明里暗里给并州军输送情报,以换取将来曹亮夺得天下之后,他们也可以继续地保有官位。

    对此,间军司自然是来者不拒的,每策反一人,司马氏的势力便多一成瓦解机会,当然,间军司对这些情报也会再行甄别,以防止是司马军那边故意泄露出来的假消息,本来这间谍战和反间战,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一不留神,很可能就会中了对方的圈套。

    这些年,方布主持的间军司,不断地向着司马氏的势力进行了全方面的渗透,方布行事果断狠辣,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绑架勒索威胁敲诈,什么样的黑手段,只要管用,就是无所不用其极。

    经过不断的发展,间军司已经将触手伸到了司马军内部的各个机构之中,并蔓延到各个角落之中,那怕钟会刻意地封锁各个交通要道,但司马军的情报还是会通过这些被策反了内应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根本就是防不胜防。

    间军司在各州经营多年,不但拥有着稳定的情报来源,而且还拥着安全的情报输送通道,许多重要的情报,都会被及时地送到并州军高层的手中,丝毫不会误事。

    羊祜抵达蒲坂之后,就已经拿到了司马军在临晋关的布防图,而且这个布防图,还会每隔几天就实时地更新一下,根据司马军做出的调整随时进行上报,可以说羊祜对对岸的情况是了如指掌。

    掌握了司马军的布防情况,羊祜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更加从容地调派兵力,制定相应的进攻策略。

    很显然司马军这边已经汲取了白马津战役失败的教训,不再以岸防为主,而是加大了纵深防御的力度,他们无法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对付连弩飞石船,所以干脆选择性放弃了岸防工事,只在堤岸上派驻少量的军队进行阻击,其余的大军将后撤到一定的安全距离之内,进行纵深防御。

    纵深防御需要阻击的,是并州军强大的骑兵力量,白马津的最终失守,是被屯骑营冲破了他们最后的防线,才导致白马黄河防线最终崩盘的,所以无论是司马伦还是钟会,都把并州军骑兵视做了头号敌强,所以临晋关纵深地带的布署,基本上都是针对并州军骑兵的。

    如何扼制骑兵的机动力一直是司马军比较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平原地带,骑兵完全是王者的存在,如今司马军的骑兵主力基本上都被并州军给消灭了,所以不倚仗天险要隘,司马军根本就无法在平原地带和并州军相抗衡,这恐怕也是司马伦决意从洛阳迁都长安的主要原因吧。

    潼关和武关那边倒是不必担心,那么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唯一的弱点恐怕只有蒲坂津了,黄河防线形同虚设,一旦被并州军形成突破,整个临晋关地势不太险要,根本就无力阻挡并州骑兵的攻击。

    所以深挖壕堑成了司马军唯一的选择,也只有把平地搞成沟壑纵横的模样,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并州骑兵的进攻。

    挖壕堑也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唯一的缺点就是耗时耗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人手,是根本无法完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的。

    还好并州军延迟了几个月的进攻时间,给司马军以充分的喘息机会,钟会调动十万大军及二十万民夫,连续地埋头苦干了几个月时间,这才将临晋关纵深防御地带内挖出数十道纵横交错的深壕来。

    这当然不是无用功,最起码羊祜第一次看到司马军在临晋关的布防图时,确实地感觉到有些头疼,看来想要突破司马军的防线,骑兵暂时是指望不上了,步兵将会成为此次攻坚的主力,而且他们的任务也将会十分的明确,那就是填坑,把司马军挖出来的壕沟给填平了,开辟出一条可以供骑兵通行的道路来,这样才有获胜的机会。

    按照羊祜的布署,步兵营将会担任攻击的先锋,长水营殿后,而中坚营则担任预备队,至于骁骑营和果骑营,暂时只能是枕戈待旦,按兵不动,只有等步兵部队扫清障碍开辟出道路来,才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步兵营久经善战,是并州军步兵之中的王牌主力,由他们来担当攻坚任务,羊祜自然是最为放心的。

第162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打量着司马军蜂拥登山的场景,微微地露出了一丝的笑意,这个请君入瓮,果然是不错的妙计!

    白鹿山是井陉关东面的一座断山,有三座山峰,但却不与周围的山脉相接,最要命的是山上没有水源,司马军五万多人登山之后,喝不到水,最多也坚持了不了三天的时间。

    这白鹿山的地形,羊祜一早就专门登山去考察过了,别看这白鹿山上山林茂密,但却是一个无水之地,山上就连一个泉眼也没有,想要水,那就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所以在并州军发起进攻之前,羊祜已经特意地选择好了在白鹿山一带设伏,只要并州军四面的伏兵一出,慌不择路的陈泰,肯定会选择先抢占白鹿山这个制高点。

    由于时间的关系,陈泰已经是顾不上去考虑白鹿山有没有水的问题了,恕不知,他已经完全掉入到了羊祜的圈套之中。

    白鹿山上无水,陈泰的五万人马根本就坚不了多久的时间,并州军根本就无需去攻山,只要在山下进行围困,陈泰迟早会突围的,到那时,自然是手到擒来。

    并州军的这个反击计划,是和偷袭邺城是息息相关的,曹亮在稳守井陉关的同时,就已经布署好了反击的手段。

    其实以现在并州军的实力,就算是和司马军正面的较量,也是占有极高的胜率的,毕竟并州军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战斗经验极其丰富,尤是并州军的三大骑兵,经验老道,骁勇善战,就算司马军现在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也不过是东施效颦而已,曹亮还真没把他们视作是真正的对手。

    一支骑兵队伍的战斗力,远不止是马具和武器更新一下就能提高的,不可否认新式的马具和武器对骑兵的影响程度,但这绝不是决定性的条件,一支骑兵队伍的成长,战斗经验才是关键所在。

    并州骑兵在这数年间,经历过无数次的大战,经过这不断地锺炼,才成为真正的百战雄师,天下无人可以与之争锋。

    司马军的骑兵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操练,也完整的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但在作战经验的上面,却是一个大大的零字,没有经过残酷的战场洗礼,完全就是一群战场菜鸟,根本就不可能是并州军的对手。

    曹亮之所以没有轻易地调动军队直接来和司马军开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并州军处于数量上的劣势,这样的战斗,就算是可以达到获胜的目标,但杀敌千人,自损八百同样也是无可避免的,如果仅仅为了打赢这场战役而不计损耗,曹亮自然是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和司马师拼消耗的。

    所以并州军最初的避而不战,让许多的人为之质疑,认为曹亮胆小如鼠,就连和司马师正面怼的勇气都没有。

    对此,曹亮也只是付之一笑,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最大的胜利,才是他追求的极致目标,上兵伐谋,能用计策来取胜,又何须逞武力?

    上党的这枚棋子,早在曹亮布局冀州之时,就已经暗藏着那儿了,为了暴露行踪,长水营和右卫营进入上党之后,一直是偃旗息鼓,藏匿于太行山的深山峡谷之中,不为人所知。

    为了侦察并州军的动向,司马军肯定没少往并州派间谍进行军情刺探,但由于上党的这支伏兵保密工作做得极好,司马军间谍根本就没有发现在太行山的峡谷之中,还潜藏着这么一支队伍。

    错误的信息自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不管是司马师还是钟会吕昭,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冀州北部,密切的关注着可能来自幽州和井陉方面的进攻,而忽视了上党方向。

    所以从一开始,曹亮就将长水营和右卫营定位于攻击邺城,这完全是一步釜底抽薪的狠招,不管冀州北部的战况进行得如何,只要并州军能攻克邺城,就会彻底地打乱司马军的战略布署,从而在战略上赢得主动。

    不过长水营和右卫营选择出击的时机必须要适当,只有在司马军防守松懈兵力薄弱的时候出击,才可以收到奇效,否则出兵去攻打敌人重兵防守的邺城,完全是以卵击石的。

    所以在钟会坐镇邺城之时,曹亮一直采用按兵不动的方式,隐而不发,这也让司马军所有的高层都认为,并州军的主攻方向是来自北面的,所以丝毫没有担心邺城会出问题。

    司马师率军进入冀州之后,整个冀州的形势也由守转攻,钟会被撤去了河北都督的职务而转任先锋官,这无疑释放出一个战略大反攻的信号,司马师频频地调兵遣将,挥师冀北,无形之中削弱了邺城的防御。

    王濬巧为其谋,设计轻取了邺城,也彻底地扭转了整个冀州的形势,曹亮运筹帷幄,谋划全局,在王濬攻取邺城之后,曹亮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就已经浮出水面了。

    司马师强攻井陉关,在真定设下伏击圈,等着曹亮来钻,曹亮自然不会上当,只要井陉关能坚守得住,司马师所有的计划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邺城失守之后,司马军的后勤补给线完全给掐断了,对于这个致命的影响,司马师肯定也是坐不住的,撤军已经成为了必然。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曹亮当然不会让司马师轻易地脱身,而从井陉关撤下来的陈泰部,自然成为了曹亮首先要吃掉的目标。

    司马师想要围点打援,曹亮没有上他的当,现在却是风水轮流转,只要并州军截击司马军这一支撤退的军队,司马师肯定是会派兵来救援的。

    一口气吃掉司马师的七万骑兵和五万步兵,曹亮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所以这次的目标,还是以之被围困在白鹿山的陈泰部为主,对付司马师的援兵,曹亮只是进行阻援,而不是打援。

第162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或许整个的司马家族,众多的子侄,真正可堪大用的,还真心没有几个人,矮子里面拨将军,司马邕估计也就是他们之中稍微出彩一些的人了。

    但说到实战经验,司马师对司马邕还是有些担心的,司马邕之前一直在朝中任职,直到前年的时候,司马师才让他转任徐州刺史,但徐州并不是边州,尽管司马邕做的并不是单车刺史,而是领兵刺史,兼任着扬威将军,但光是领兵不打仗,实战的经验还是等于零。

    所以司马师这一次把司马邕放在了前线都督的位子上,其实也等同于是一次冒险,但这个险司马师又不得不冒。

    如果司马师没有双目失明的话,那么他还拥着对大权的绝对控制力,但现在这种情况,司马师再想掌控大权,也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尽管他手下还有一些亲信的心腹大将可用,但再心腹之人也终究是外人,人心隔肚皮,司马师强权在握时,可以保证他们绝对没有二心,可一旦司马师失去了掌控力时,谁能保证他们这些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忠诚?

    所以,司马师能倚仗的,也只有本家兄弟了,他们血脉相承,同气连枝,关键的时候,还得是自己人才行。

    在洛阳,司马师依靠的是司马昭,由他来负责司州河段的防务,麾下的军队多达十五万人,手下更是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名将。洛阳可是整个黄河防线之中最为紧要的一处,洛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洛阳首先沦陷了,那他们还玩个屁。

    司马师对司马昭是比较放心的,毕竟司马昭的能力也摆在那儿,经过这几年的历练,他也逐渐地成熟了起来,司马师相信他可以独挡一面,担当大任了。

    在兖州河段,虽然钟会被任命为都督,全面负责兖州的防务,但有司马师亲自坐镇,钟会终归还是无法擅自行事的。

    如今将司马邕安排到了青州河段,基本上实现了由司马家族的人对整个黄河防线的控制。为了弥补司马邕在实战经验方面的欠缺,司马师还特意地调派陈骞为副都督,来协助于他。

    司马师和司马邕彻夜地详谈,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都和司马邕做了交流,司马邕也开诚布公地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司马师在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司马家族的前途命运唯系于此,这一战绝不容有任何的闪失。

    就在司马邕离开白马之后,司马师接到了来自于吴国方面的消息,吴国发生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些潜藏在吴国的魏国细作,自然恨不得将消息飞报给司马师,但吴国的边境封锁很严,他们好不容易才将情报送出了边境。

    司马师一直最为担心的就是吴蜀两国,这两个敌对势力别的本事没有,落井下石往往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只要魏国发生什么国丧啊,动乱啊,吴国和蜀国必然是闻风而动,在边境上兴风作浪。

    如果说没有曹亮这个隐患的时候,司马师对吴蜀两国也并没有太过担心,那怕是两国联手,同时行动,司马师都有信心摆平他们。

    但现在的情况却是不同了,曹亮在并州雄起,并以席卷之势鲸吞了幽冀二州,现在光是曹亮就够司马师难以对付了,如果吴蜀两国再趁机发难的话,司马师必然是腹背受敌,雪上加霜。

    去年蜀国发生了一大事,那就是费祎被刺案。一位和魏国早已经失去联系的旧将郭修突然在蜀汉岁首大会上刺杀了蜀国大将军费祎,消息传到了洛阳,就连司马师都惊愕不已,几乎朝中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郭修究竟是什么人,又怎么会干出如此惊天动地大事来?

    司马师立刻派人去调查,发现这么一位“孤胆英雄”之前不过是西平郡的一位中郎,秩比六百石的小官,在一次姜维偷袭西平的战斗之中,被生擒俘获。两国交战之中的生死俘伤本来就是再稀松不过的平常事了,更何况郭修也只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自然不会引起魏国方面的任何注意。

    反倒是蜀国,对来降之人是极尽优厚之能事,郭修在魏国是不过是郡守之下的一个属官,降蜀之后却被封为左将军,就算是没有实权,但那爵禄是实打实地摆在那儿的,郭修也算是到达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但郭修似乎却不领情,他一直心怀故国,想要密谋暗杀刘禅,但一直苦无机会,最终找机会接近了费祎,趁着费祎喝得大醉之时,一刀刺死了他,当然郭修也是难逃一死,做为刺客,最终只能是被乱刃分尸。

    刺客自古以来便有之,最出名的是荆轲、专诸、要离,他们往往是怀着沉重的使命,有着坚韧不拨的意志和信念,他们无情、冷酷,对待敌人和自己都非常的残忍,为了完成使命而不择手段。

    但郭修刺杀费祎之举却令人费解,司马师已经查过了所有的卷宗,魏国方面并没有委派过郭修或其他人进行暗杀,郭修的行动,本质上来讲,更像是一种个人的寻仇行为。

    但这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毕竟费祎和郭修那是八杆子也打不着,一生众无交集,祖上更无仇怨,如果说郭修对蜀国仇视的话,那他最想刺杀的人,应该是俘虏他的姜维才对,为何费祎成了倒楣蛋?

    透过厚厚的卷宗,司马师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这些卷宗里记载的,只是一些表象上的东西,真正的内幕,往往潜藏在不为人知的背后。

    对于司马师来说,他根本就不屑去刺杀费祎,在蜀国,这么一个鸽派的人物,是维持双方和平的基石,准确的来说,费祎的存在,对魏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司马师根本就没有任何念头去想把费祎怎么样,保持西部边境的安宁,才是司马师需要重点考虑的事。

第1625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或许整个的司马家族,众多的子侄,真正可堪大用的,还真心没有几个人,矮子里面拨将军,司马邕估计也就是他们之中稍微出彩一些的人了。

    但说到实战经验,司马师对司马邕还是有些担心的,司马邕之前一直在朝中任职,直到前年的时候,司马师才让他转任徐州刺史,但徐州并不是边州,尽管司马邕做的并不是单车刺史,而是领兵刺史,兼任着扬威将军,但光是领兵不打仗,实战的经验还是等于零。

    所以司马师这一次把司马邕放在了前线都督的位子上,其实也等同于是一次冒险,但这个险司马师又不得不冒。

    如果司马师没有双目失明的话,那么他还拥着对大权的绝对控制力,但现在这种情况,司马师再想掌控大权,也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尽管他手下还有一些亲信的心腹大将可用,但再心腹之人也终究是外人,人心隔肚皮,司马师强权在握时,可以保证他们绝对没有二心,可一旦司马师失去了掌控力时,谁能保证他们这些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忠诚?

    所以,司马师能倚仗的,也只有本家兄弟了,他们血脉相承,同气连枝,关键的时候,还得是自己人才行。

    在洛阳,司马师依靠的是司马昭,由他来负责司州河段的防务,麾下的军队多达十五万人,手下更是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名将。洛阳可是整个黄河防线之中最为紧要的一处,洛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洛阳首先沦陷了,那他们还玩个屁。

    司马师对司马昭是比较放心的,毕竟司马昭的能力也摆在那儿,经过这几年的历练,他也逐渐地成熟了起来,司马师相信他可以独挡一面,担当大任了。

    在兖州河段,虽然钟会被任命为都督,全面负责兖州的防务,但有司马师亲自坐镇,钟会终归还是无法擅自行事的。

    如今将司马邕安排到了青州河段,基本上实现了由司马家族的人对整个黄河防线的控制。为了弥补司马邕在实战经验方面的欠缺,司马师还特意地调派陈骞为副都督,来协助于他。

    司马师和司马邕彻夜地详谈,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都和司马邕做了交流,司马邕也开诚布公地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司马师在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司马家族的前途命运唯系于此,这一战绝不容有任何的闪失。

    就在司马邕离开白马之后,司马师接到了来自于吴国方面的消息,吴国发生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些潜藏在吴国的魏国细作,自然恨不得将消息飞报给司马师,但吴国的边境封锁很严,他们好不容易才将情报送出了边境。

    司马师一直最为担心的就是吴蜀两国,这两个敌对势力别的本事没有,落井下石往往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只要魏国发生什么国丧啊,动乱啊,吴国和蜀国必然是闻风而动,在边境上兴风作浪。

    如果说没有曹亮这个隐患的时候,司马师对吴蜀两国也并没有太过担心,那怕是两国联手,同时行动,司马师都有信心摆平他们。

    但现在的情况却是不同了,曹亮在并州雄起,并以席卷之势鲸吞了幽冀二州,现在光是曹亮就够司马师难以对付了,如果吴蜀两国再趁机发难的话,司马师必然是腹背受敌,雪上加霜。

    去年蜀国发生了一大事,那就是费祎被刺案。一位和魏国早已经失去联系的旧将郭修突然在蜀汉岁首大会上刺杀了蜀国大将军费祎,消息传到了洛阳,就连司马师都惊愕不已,几乎朝中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郭修究竟是什么人,又怎么会干出如此惊天动地大事来?

    司马师立刻派人去调查,发现这么一位“孤胆英雄”之前不过是西平郡的一位中郎,秩比六百石的小官,在一次姜维偷袭西平的战斗之中,被生擒俘获。两国交战之中的生死俘伤本来就是再稀松不过的平常事了,更何况郭修也只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自然不会引起魏国方面的任何注意。

    反倒是蜀国,对来降之人是极尽优厚之能事,郭修在魏国是不过是郡守之下的一个属官,降蜀之后却被封为左将军,就算是没有实权,但那爵禄是实打实地摆在那儿的,郭修也算是到达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但郭修似乎却不领情,他一直心怀故国,想要密谋暗杀刘禅,但一直苦无机会,最终找机会接近了费祎,趁着费祎喝得大醉之时,一刀刺死了他,当然郭修也是难逃一死,做为刺客,最终只能是被乱刃分尸。

    刺客自古以来便有之,最出名的是荆轲、专诸、要离,他们往往是怀着沉重的使命,有着坚韧不拨的意志和信念,他们无情、冷酷,对待敌人和自己都非常的残忍,为了完成使命而不择手段。

    但郭修刺杀费祎之举却令人费解,司马师已经查过了所有的卷宗,魏国方面并没有委派过郭修或其他人进行暗杀,郭修的行动,本质上来讲,更像是一种个人的寻仇行为。

    但这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毕竟费祎和郭修那是八杆子也打不着,一生众无交集,祖上更无仇怨,如果说郭修对蜀国仇视的话,那他最想刺杀的人,应该是俘虏他的姜维才对,为何费祎成了倒楣蛋?

    透过厚厚的卷宗,司马师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这些卷宗里记载的,只是一些表象上的东西,真正的内幕,往往潜藏在不为人知的背后。

    对于司马师来说,他根本就不屑去刺杀费祎,在蜀国,这么一个鸽派的人物,是维持双方和平的基石,准确的来说,费祎的存在,对魏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司马师根本就没有任何念头去想把费祎怎么样,保持西部边境的安宁,才是司马师需要重点考虑的事。

第162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那些反对自己的士家大族,大多已经在战乱之中灰飞烟灭了,比如祁县的王家,那可是并州赫赫有名的大族,勾结司马氏,明目张胆地来进行叛乱,曹亮当然是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之。

    就算自己现在强行地推行科举制,固然有许多的士家会跳出来反对,但许多中小士家还是会选择沉默,毕竟他们也清楚,和曹亮对抗的下场是什么,曹亮表面上看起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人畜无害,但熟悉曹亮的人都知道,他的铁腕可不是吃素的,一旦曹亮要动真格的,没人能有机会幸免于难。

    更何况,初期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士家也将会是科举制的最大受益者,那些族里的优秀子弟和优秀人才,将会在科举考试之中独占鳖头,唯一不同的,只是那些滥芋充数不学无术的士家子弟,将不会再有任何的机会。

    关于推行科举制的想法,曹亮之前已经同夏侯玄聊过了,夏侯玄震惊之余,对曹亮这个“大胆”的想法也是比较认同的,其实曹亮的这个思路,也是同曹操当初的选贤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所不同的是,曹操的选拨人才办法是根据他个人的好恶,没有绝对的标准,曹操认为你行,你就行,而曹亮的科举制,则会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贯彻执行下去,九品中正制也将因此而寿终正寝。

    不过夏侯玄也认为这种变革的力度有些大,真要实行的话,必然会受到那些士家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所以在推行科举制时,必须要采取极为慎重的方法,最好能在根基牢固的并州进行试行,成功之后,再向其他的州郡进行推广。

    曹亮对夏侯玄的这个建议很是赞赏,确实,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一口永远也吃不成胖子,如果科举制能在并州进行试点的话,成功的几率还是蛮大的,毕竟并州可是曹亮的大本营,在那儿,曹亮拥有着无数的支持者,尤其是那些寒门庶民,对科举制肯定是举双手欢迎的。

    而在并州,几经战乱,士家力量已经是渐式衰微了,曹亮虽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但在并州,士族已经明显没有什么话语权了,曹亮如果真的在并州强推科举考试,遭受的阻力估计也是最小的。

    如果科举制在并州试点成功的话,便有机会进一步地推向其他的州郡,未来甚至有可能向全天下推行,这一点,曹亮还是满怀期冀的。

    人才的选拨制度关系到吏治,没有好的官吏,国家如何来管理,曹亮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国家的治理,还是需要无数的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这样国家的管理才能井井有条,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所以人才的选拨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拨制度,真正的人才提拨不起来,反倒是大量的庸才充斥官场,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国家,腐朽和崩溃只是迟早的事。

    熟知历史的曹亮对士族阶层的统治是深恶痛绝的,西晋王朝之所以成为短命的王朝,不但是因为有“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更是有着一帮着奢侈无度,只知道享乐,从不关心百姓疾苦,不顾及百姓死活的士族官僚阶层,生而富贵,窃居高位,昏聩无道,也难怪西晋王朝在五胡的铁蹄之下很快瓦解冰消,彻底覆灭了。

    为了不让五胡乱华的悲剧重演,曹亮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把科举制推行下去,不管遭受多大的阻力,不管面临多少的困难,都阻挡不了曹亮那颗坚毅的心。

    曹亮已经将科举的实施细则交给了夏侯玄,由他一手来操办,全权负责,曹亮要求夏侯玄抽调官吏,特别地成立试举曹,取代了原先的中正官。

    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这将是以后选拨文官和武官的主要途径,明清时代的科举虽然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但八股文的盛行,却严重的桎梏了人们的思想,对于这种迂腐之极的科举,曹亮并不太感感冒,反倒是唐代的科举,比较开明,值得效仿。

    但曹亮推行科举,也并非是一昧地生搬硬套,他还需要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万事开头难,在九品中正制度之下,推行新的科举制,许多的困难还是意想不到的,曹亮也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在并州试点成功之后,取得了经验,才有可能向其他的州郡进行推广。

    这事不能急,也急不来,曹亮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逐步推广这个科举制,现在所有的计划也只是一个雏形,真正具体实施的时候,还要经过不断的完善,曹亮必须要保证不办则已,一办必须要成功,这是关乎到国家的千秋大业的事,只许成功,绝对不能失败。

    这件事曹亮交给夏侯玄去办,也确实是比较放心,夏侯家族本身就和曹氏宗族是联为一体的,他们在朝中,基本上算不上什么名门世阀,也常常受到那些所谓的大世家的排挤,曹亮继承并改进了曹操的选贤办法,一提出来便得到了夏侯玄的赞许,太祖皇帝的英明圣武,一直以来都是夏侯玄所崇拜的。

    夏侯玄博学多才,满腹的经论,由他来主持这个科举考试,比曹亮自己来亲自操办更要放心的多,毕竟曹亮最多的提供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具体的操办,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举的事交给夏侯玄去办,曹亮这边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办,那就是强渡黄河,向司马氏发起最后的总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在曹亮绝不能再给司马师任何的喘息之机了,一鼓作气,攻破黄河天险,直捣洛阳,彻底地消灭司马氏残余的力量,大兴曹魏的基业。

第162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那些反对自己的士家大族,大多已经在战乱之中灰飞烟灭了,比如祁县的王家,那可是并州赫赫有名的大族,勾结司马氏,明目张胆地来进行叛乱,曹亮当然是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之。

    就算自己现在强行地推行科举制,固然有许多的士家会跳出来反对,但许多中小士家还是会选择沉默,毕竟他们也清楚,和曹亮对抗的下场是什么,曹亮表面上看起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人畜无害,但熟悉曹亮的人都知道,他的铁腕可不是吃素的,一旦曹亮要动真格的,没人能有机会幸免于难。

    更何况,初期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士家也将会是科举制的最大受益者,那些族里的优秀子弟和优秀人才,将会在科举考试之中独占鳖头,唯一不同的,只是那些滥芋充数不学无术的士家子弟,将不会再有任何的机会。

    关于推行科举制的想法,曹亮之前已经同夏侯玄聊过了,夏侯玄震惊之余,对曹亮这个“大胆”的想法也是比较认同的,其实曹亮的这个思路,也是同曹操当初的选贤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所不同的是,曹操的选拨人才办法是根据他个人的好恶,没有绝对的标准,曹操认为你行,你就行,而曹亮的科举制,则会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贯彻执行下去,九品中正制也将因此而寿终正寝。

    不过夏侯玄也认为这种变革的力度有些大,真要实行的话,必然会受到那些士家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所以在推行科举制时,必须要采取极为慎重的方法,最好能在根基牢固的并州进行试行,成功之后,再向其他的州郡进行推广。

    曹亮对夏侯玄的这个建议很是赞赏,确实,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一口永远也吃不成胖子,如果科举制能在并州进行试点的话,成功的几率还是蛮大的,毕竟并州可是曹亮的大本营,在那儿,曹亮拥有着无数的支持者,尤其是那些寒门庶民,对科举制肯定是举双手欢迎的。

    而在并州,几经战乱,士家力量已经是渐式衰微了,曹亮虽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但在并州,士族已经明显没有什么话语权了,曹亮如果真的在并州强推科举考试,遭受的阻力估计也是最小的。

    如果科举制在并州试点成功的话,便有机会进一步地推向其他的州郡,未来甚至有可能向全天下推行,这一点,曹亮还是满怀期冀的。

    人才的选拨制度关系到吏治,没有好的官吏,国家如何来管理,曹亮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国家的治理,还是需要无数的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这样国家的管理才能井井有条,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所以人才的选拨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拨制度,真正的人才提拨不起来,反倒是大量的庸才充斥官场,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国家,腐朽和崩溃只是迟早的事。

    熟知历史的曹亮对士族阶层的统治是深恶痛绝的,西晋王朝之所以成为短命的王朝,不但是因为有“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更是有着一帮着奢侈无度,只知道享乐,从不关心百姓疾苦,不顾及百姓死活的士族官僚阶层,生而富贵,窃居高位,昏聩无道,也难怪西晋王朝在五胡的铁蹄之下很快瓦解冰消,彻底覆灭了。

    为了不让五胡乱华的悲剧重演,曹亮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把科举制推行下去,不管遭受多大的阻力,不管面临多少的困难,都阻挡不了曹亮那颗坚毅的心。

    曹亮已经将科举的实施细则交给了夏侯玄,由他一手来操办,全权负责,曹亮要求夏侯玄抽调官吏,特别地成立试举曹,取代了原先的中正官。

    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这将是以后选拨文官和武官的主要途径,明清时代的科举虽然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但八股文的盛行,却严重的桎梏了人们的思想,对于这种迂腐之极的科举,曹亮并不太感感冒,反倒是唐代的科举,比较开明,值得效仿。

    但曹亮推行科举,也并非是一昧地生搬硬套,他还需要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万事开头难,在九品中正制度之下,推行新的科举制,许多的困难还是意想不到的,曹亮也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在并州试点成功之后,取得了经验,才有可能向其他的州郡进行推广。

    这事不能急,也急不来,曹亮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逐步推广这个科举制,现在所有的计划也只是一个雏形,真正具体实施的时候,还要经过不断的完善,曹亮必须要保证不办则已,一办必须要成功,这是关乎到国家的千秋大业的事,只许成功,绝对不能失败。

    这件事曹亮交给夏侯玄去办,也确实是比较放心,夏侯家族本身就和曹氏宗族是联为一体的,他们在朝中,基本上算不上什么名门世阀,也常常受到那些所谓的大世家的排挤,曹亮继承并改进了曹操的选贤办法,一提出来便得到了夏侯玄的赞许,太祖皇帝的英明圣武,一直以来都是夏侯玄所崇拜的。

    夏侯玄博学多才,满腹的经论,由他来主持这个科举考试,比曹亮自己来亲自操办更要放心的多,毕竟曹亮最多的提供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具体的操办,还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举的事交给夏侯玄去办,曹亮这边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办,那就是强渡黄河,向司马氏发起最后的总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在曹亮绝不能再给司马师任何的喘息之机了,一鼓作气,攻破黄河天险,直捣洛阳,彻底地消灭司马氏残余的力量,大兴曹魏的基业。

第162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这些兵源,大多是来自洛阳和司州豫州一带的,他们的投降,就意味着将会和亲人永隔,难以再有见面的机会了。

    更为重要的是,降兵的家属往往会受到株连,一人犯罪,全家连坐,这种制度也让上了战场的士兵往往会三思而后行,所以不到万逼无奈的地步,没有人会轻易而举去投降的。

    现在司马军降者如云,其实也是对战局绝望的缘故,降者可以免死,不降者注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还是保命要紧,至于家人会不会受牵连,不是他们不考虑,而是实在顾不上了。

    毕竟家人受到了株连,最多也就是流放边郡,暂时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他们这边不投降的话,实在是要掉脑袋的。

    最先投降的司马兵莫过于那些双亲亡故没有亲人羁拌的,他们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这些人光棍一条,官府就是想要连坐,也没法子去追究。

    所以这些人一看到形势不妙,不想白白的枉送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很光棍地站了出来,缴获投降了。

    至于那些有亲人的士卒,内心之中也必然是有一番挣扎的,只不过挣扎之后的结果,还是想要保命为主,所以投降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纠结犹豫过后,还是加入到了投降的行列之中。

    大势所趋之下,陈泰就算想要阻止,也是无济于事了,陈泰身为将军,在平时的时候,完全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但现在这些司马军都准备投降了,自然不再受陈泰的约束,自然也无人再听从他的命令。

    当然,陈泰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当他身边的亲随请求陈泰下令制止司马军的投降举动时,陈泰只是苦笑了一声,却无动于衷。

    现在他的命令,对这些士卒还有约束力吗?显然是没有的,所以陈泰干脆闭口不言,省得浪费唾沫。

    大势已去,陈泰却没法像普通的士兵那样缴械投降,毕竟陈氏家族在朝廷之中有着显赫的地位,陈泰无法让自己苟且偷生而让家族蒙难。

    陈氏家族如今的地位可是陈家历代先祖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尤其是陈泰的父亲陈群,功勋卓著,深得曹操和曹丕的信任,也让陈氏和司马氏、荀氏一样,成为天下声名显赫的一流士族。

    如果陈泰就此投降曹亮的话,那么陈氏家族的荣光也就到此为止了,司马师表面上宽宏大量,但陈泰深知他却是一个外宽内忌之人。

    卫瓘降敌之后,司马师表面上没有追究,但事后卫家却遭到了司马师的清算,卫瓘的弟弟卫实被查出贪墨钱粮的罪责,全家流配千里,卫实也死于了流徙途中。

    至于卫瓘的几个儿子,都遭到了贬斥,或被查实了营私舞弊的罪名而锒铛入狱,或者明升暗降,被调离了实权的部门,只能干些无足轻重的差事,整个卫家,活得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祸延三族。

    陈泰可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子侄被刻意地针对,不想让陈氏历代先祖创造的辉煌就此没落,如果能以自己一人之血,来继续陈家的地位和兴盛,陈泰觉得自己死得其所了。

    当然陈泰也是不可能坐以待毙的,既然不愿投降,那就还是要想办法逃出去,现在场面如此的混乱不堪,倒是给了陈泰一些机会。

    陈泰的身边,多少还是有些死忠的部下的,至少那些陈家的部曲,是百分之百地效忠于陈泰,他们拼死也要保护好陈泰的安全,拼死也要给陈泰杀出一条的血路。

    但羊祜又怎么可能让陈泰轻易地走脱呢,并州军前后至少也布置了四五道的封锁线,而且在一些关口之处,还设有岗哨,完全封死了陈泰逃亡的路径。

    尽管陈泰身边有好几百人的死士,悍不畏死地给陈泰挡刀开路,但面对并州军的层层封锁线,这些死士终究力量还是太薄弱了,他们可以冲破一道两道的封锁,但前方冲还有杀之不尽的并州军向他们蜂拥涌了过来,血战到最后,陈泰的身边再无一人了。

    而陈泰身上也是多处负伤,血迹斑斑,被并州军所围在了一棵大树之下,他凄然地一笑,弃掉了手中的长枪,拨出了腰间佩着的环首刀,横要了自己的脖子上。

    “玄伯兄,你又何苦如此?”羊祜纵马赶来过来,看到陈泰欲挥刀自刎,张口便劝道。

    以前同朝为臣,羊祜和陈泰多少还是有些交情的,尽管陈泰出仕比羊祜早的多,家世地位也远在羊家之上,不过双方还算是点头之交,只不过现在各为其主,战场之上相见,手下难以容情。

    陈泰看到羊祜亲至,苦笑了一声,道:“战场之上,成王败寇,世之常理,今日某败于你之手,亦是无话可说,某这颗人头,就送你邀功请赏吧。”

    羊祜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司马氏篡权夺位,其狼子野心,路人皆之,陈家世代忠良,玄伯兄又何苦为司马家枉送性命?我主曹亮,乃宗室之后,讨逆除贼,天下归心,玄伯兄何不下马归顺,匡扶魏室,共襄大事。”

    陈泰神色一黯,司马师和曹亮之争,说到底还是魏国内部的权力之争,双方各自奉自己为正统,竖起讨逆伐贼的旗号,但究竟谁是正统谁是篡逆,估计也只有通过战争来决定了,成者就是王侯,败者就是逆寇,因为历史从来都是强者书写的。

    陈泰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整个陈家的利益已经同司马家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陈泰所肩负的,不仅仅只是他自己的性命,而且还有家族的荣辱兴衰,陈泰不愿自己苟且偷生而让家族蒙难。

    所以陈泰没有再多说什么,冲着羊祜微微地一笑,将横在颈间的环首刀用力地一抹……

第162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这些兵源,大多是来自洛阳和司州豫州一带的,他们的投降,就意味着将会和亲人永隔,难以再有见面的机会了。

    更为重要的是,降兵的家属往往会受到株连,一人犯罪,全家连坐,这种制度也让上了战场的士兵往往会三思而后行,所以不到万逼无奈的地步,没有人会轻易而举去投降的。

    现在司马军降者如云,其实也是对战局绝望的缘故,降者可以免死,不降者注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还是保命要紧,至于家人会不会受牵连,不是他们不考虑,而是实在顾不上了。

    毕竟家人受到了株连,最多也就是流放边郡,暂时不会有性命之忧,而他们这边不投降的话,实在是要掉脑袋的。

    最先投降的司马兵莫过于那些双亲亡故没有亲人羁拌的,他们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这些人光棍一条,官府就是想要连坐,也没法子去追究。

    所以这些人一看到形势不妙,不想白白的枉送了自己的性命,所以很光棍地站了出来,缴获投降了。

    至于那些有亲人的士卒,内心之中也必然是有一番挣扎的,只不过挣扎之后的结果,还是想要保命为主,所以投降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纠结犹豫过后,还是加入到了投降的行列之中。

    大势所趋之下,陈泰就算想要阻止,也是无济于事了,陈泰身为将军,在平时的时候,完全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但现在这些司马军都准备投降了,自然不再受陈泰的约束,自然也无人再听从他的命令。

    当然,陈泰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当他身边的亲随请求陈泰下令制止司马军的投降举动时,陈泰只是苦笑了一声,却无动于衷。

    现在他的命令,对这些士卒还有约束力吗?显然是没有的,所以陈泰干脆闭口不言,省得浪费唾沫。

    大势已去,陈泰却没法像普通的士兵那样缴械投降,毕竟陈氏家族在朝廷之中有着显赫的地位,陈泰无法让自己苟且偷生而让家族蒙难。

    陈氏家族如今的地位可是陈家历代先祖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尤其是陈泰的父亲陈群,功勋卓著,深得曹操和曹丕的信任,也让陈氏和司马氏、荀氏一样,成为天下声名显赫的一流士族。

    如果陈泰就此投降曹亮的话,那么陈氏家族的荣光也就到此为止了,司马师表面上宽宏大量,但陈泰深知他却是一个外宽内忌之人。

    卫瓘降敌之后,司马师表面上没有追究,但事后卫家却遭到了司马师的清算,卫瓘的弟弟卫实被查出贪墨钱粮的罪责,全家流配千里,卫实也死于了流徙途中。

    至于卫瓘的几个儿子,都遭到了贬斥,或被查实了营私舞弊的罪名而锒铛入狱,或者明升暗降,被调离了实权的部门,只能干些无足轻重的差事,整个卫家,活得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祸延三族。

    陈泰可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子侄被刻意地针对,不想让陈氏历代先祖创造的辉煌就此没落,如果能以自己一人之血,来继续陈家的地位和兴盛,陈泰觉得自己死得其所了。

    当然陈泰也是不可能坐以待毙的,既然不愿投降,那就还是要想办法逃出去,现在场面如此的混乱不堪,倒是给了陈泰一些机会。

    陈泰的身边,多少还是有些死忠的部下的,至少那些陈家的部曲,是百分之百地效忠于陈泰,他们拼死也要保护好陈泰的安全,拼死也要给陈泰杀出一条的血路。

    但羊祜又怎么可能让陈泰轻易地走脱呢,并州军前后至少也布置了四五道的封锁线,而且在一些关口之处,还设有岗哨,完全封死了陈泰逃亡的路径。

    尽管陈泰身边有好几百人的死士,悍不畏死地给陈泰挡刀开路,但面对并州军的层层封锁线,这些死士终究力量还是太薄弱了,他们可以冲破一道两道的封锁,但前方冲还有杀之不尽的并州军向他们蜂拥涌了过来,血战到最后,陈泰的身边再无一人了。

    而陈泰身上也是多处负伤,血迹斑斑,被并州军所围在了一棵大树之下,他凄然地一笑,弃掉了手中的长枪,拨出了腰间佩着的环首刀,横要了自己的脖子上。

    “玄伯兄,你又何苦如此?”羊祜纵马赶来过来,看到陈泰欲挥刀自刎,张口便劝道。

    以前同朝为臣,羊祜和陈泰多少还是有些交情的,尽管陈泰出仕比羊祜早的多,家世地位也远在羊家之上,不过双方还算是点头之交,只不过现在各为其主,战场之上相见,手下难以容情。

    陈泰看到羊祜亲至,苦笑了一声,道:“战场之上,成王败寇,世之常理,今日某败于你之手,亦是无话可说,某这颗人头,就送你邀功请赏吧。”

    羊祜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司马氏篡权夺位,其狼子野心,路人皆之,陈家世代忠良,玄伯兄又何苦为司马家枉送性命?我主曹亮,乃宗室之后,讨逆除贼,天下归心,玄伯兄何不下马归顺,匡扶魏室,共襄大事。”

    陈泰神色一黯,司马师和曹亮之争,说到底还是魏国内部的权力之争,双方各自奉自己为正统,竖起讨逆伐贼的旗号,但究竟谁是正统谁是篡逆,估计也只有通过战争来决定了,成者就是王侯,败者就是逆寇,因为历史从来都是强者书写的。

    陈泰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整个陈家的利益已经同司马家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陈泰所肩负的,不仅仅只是他自己的性命,而且还有家族的荣辱兴衰,陈泰不愿自己苟且偷生而让家族蒙难。

    所以陈泰没有再多说什么,冲着羊祜微微地一笑,将横在颈间的环首刀用力地一抹……

第1630章 听我安排

    贾充扶起了惊惶失措的司马昭,司马昭并不是被曹髦刺来的一剑给吓怕了,而是成济杀了曹髦,这天子一死,他的全盘计划都被打乱了,这样的结果,可是不是司马昭能预料到的。

    司马昭是扼腕而叹,这个成济,也太冲动了,就算曹髦拨剑刺向了他,司马昭身披一身的铠甲,曹髦想要伤他有那么容易吗?

    更何况,成济就算是出手,也未必需要将曹髦往里整,刺伤他个手臂大腿啥的,那也是无关痛痒的,只要不要了曹髦的命,司马昭总归是有挽回的余地的。

    可是成济出手太狠了,一下子便把曹髦给刺死了,这下给司马昭惹了一个大麻烦,不管怎么说,是司马昭今日进宫导致的曹髦被杀,不管曹髦是不是死在司马昭的手中,但司马昭绝对是难辞其咎的。

    “公闾,这该如何是好?”司马昭望向了曹髦的尸体,他被一戈穿心而过,死得不能再死了,曹髦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双目圆睁,一副死不瞑目的模样。

    贾充眉头紧锁,沉吟了片刻之后,道:“二公子,陛下乃是成济所杀,这个成济,已经被曹亮给收买了,潜伏在军中,这次得到了进宫的机会,趁机刺杀了陛下,所以此事完全是曹亮所为,与二公子毫无关系,卑职会安排人对成济严刑逼供的,就算他是铁嘴钢牙,也一定会把他给撬开的。”

    司马昭顿时明白了,贾充此举,是故意安排的,将刺杀曹髦的事,栽赃到曹亮的身上,而将成济,屈打成招,让他供认是曹亮安排的刺客即可,尽管这事看起来破绽百出,但只要咬死了成济是曹亮的人足矣,毕竟谁也不可能把曹亮找来当面对质,贾充此计,便有一石二鸟之计,既可以洗清司马昭的弑君之罪,也可以把脏水泼到曹亮的头上。

    是不是曹亮做的存疑,但贼咬一口,入骨三分,曹亮远在洛阳,就算他得知了这个消息,那也是百口莫辨。

    那么现在所需要的,就是坐实成济行刺的动机和目的,也就是说成济的口供十分的重要,只要他供认不讳是受曹亮委派的,那么此事便能和司马昭划清界限。

    这一点,贾充已然有了计较,他回过头,对那些已经被控制住的太监近侍道:“尔等亲眼所见,是成济弑杀了陛下,与他人无关,是否?”

    曹髦一死,这些太监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一个个跪伏于地,连连地狂点头,称确实是成济杀了天子,当然这也是他们亲眼所见的,倒也不是胡说。

    贾充淳淳善诱地道:“今日卫将军入宫,是和陛下有紧急的军情商议,但没想到太子舍人成济乃是曹亮派来潜藏在宫中的刺客,所以陛下一时不防,为成济所害,这你们是亲眼所见,希望将来有司派人查证之时,你们如实地能向有司之人汇报。但此事事关卫将军的声誉,希望你们能忽略卫将军的存在,告诉有司之人,卫将军是在陛下遇刺之后才赶到的皇宫。”

    这些太监都有些愣了,贾充让他们如此之说,显然是违背事实的,事关陛下遇刺这样的大事,他们又岂敢胡乱说话,一时间个个面露难色。

    贾充轻轻笑了笑,道:“陛下是成济成杀,这也是你们亲眼所见,本官也没有让你们做伪证,你们也亲眼所在,陛下之死与卫将军无关,如果你们肯替卫将军作证的话,那么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拿到百万钱的奖赏,但你们若是不肯的话,如今陛下已亡,你们何去何从也是一个问题,识点时务,便可以保证你们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这几个太监窃窃私语了半天,贾充开出的条件确实是相当的诱人,百万钱的巨额奖赏,恐怕是这辈子他们也无法挣到的,曹髦是天子不假,但也仅仅只是一个活在司马家阴影之下的傀儡,无权无势,更别说调动钱财赏赐手下的太监和近侍了,所以看起来高高在上的皇宫不过是一个清水衙门,这些太监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油水可捞。

    此刻贾充许诺给他们每人百万钱,面对横财,谁又能不动心呢?更何况,也仅仅只是让他们作证司马昭并不在刺杀现场而已,反正天子也不是司马昭亲手杀的,他在不在场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于是这些人商议了一下,同意了贾充的要求,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在天子遇刺之时,只看到了成济一人,至于卫将军司马昭,是在曹髦死后不久,才赶到的皇宫。

    有钱能使鬼推磨,贾充一番威胁利诱之后,这些太监便彻底地倒向了司马昭这边,为他做不在场的证据。

    至于司马昭带来的那些禁军,全部都是司马昭的亲信,如此重大之事,司马昭当然不会重用非嫡系的人,所以跟随他进皇宫的,包括贾充成济在内,可都是司马昭的心腹之人,断然不会泄露出半点机密的。

    现在贾充唯一需要搞定的,也就剩下了成济一人而已,只要让成济亲口招认,他是曹亮委派潜入到长安的刺客足矣。

    至于让成济开口,贾充似乎有上百种的方法,严刑逼供也好,威胁利诱也好,只要成济供认是曹亮的人,一切就万事大吉了。

    不过贾充对此另有办法,他对司马昭耳语几句之后,径直便离开了,亲自前往关押成济的牢房。

    成济一看贾充到来,连忙是高声地讨饶,因为他明白,现在能救他的,也只有司马昭一人了,如果司马昭将他放弃了,那他真得就是死路一条了。

    贾充挥退左右,对成济神秘兮兮地道:“成济,你是想死还是想活啊?”

    成济痛哭流涕地道:“当然是想活了,贾公救我啊,大恩大德,永世不忘。”

    贾充攸然地道:“如果你想活,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你肯听从我的安排,定保你无虞。”

第163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大军号称有十万之众,但是没有认为他们能在并州兴起多大的风浪来。

    在他们看来,刘渊不过是当年匈奴左贤王刘豹的余孽而己,现在卷土重来,实力和当年的左贤王刘豹相比,还是逊色了许多,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能有多大的能耐?

    匈奴人在诸将的心目中,还是那种只擅长于骑战野战的蛮子,只要并州军坚守城池,他们便是束手无策。

    桓范推断,这次匈奴偷袭并州,背后肯定是司马师挑唆的,甚至是司马师赞助的,因为以朔方匈奴的实力,是根本不足以撼动并州的,只有在获得司马师的支持之下,他们才有能力发动进攻,所以与其说是刘渊兴兵复仇,倒不是如说是司马师使得围魏救赵之计,妄图以这种手段来拖延并州军渡河,如果这个时候曹亮回师并州的话,那便正中司马师之计了。

    桓范分析的基本上是正确的,毫无疑问,这次刘渊进犯并州,背后肯定是有着司马师的影子的,没有司马师的支持,刘渊从朔方那片荒蛮之地走出来,兵力上或许不缺人,但武器装备却是相当的匮乏,没有好的武器装备,他们那怕人再多,前来并州也只是送人头的,司马师别的或许缺乏,但凑出几万套武器装备来,还是很轻松的事。

    现在司马师在黄河防线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再加上淮南诸葛诞的兵变叛乱,确实是让他焦头烂额,所以司马师急需要开辟第二条战线,以牵制并州军的攻势。

    既然桓范识破了司马师的阴谋,那并州军也就没有上当的道理,桓范认为曹亮无需转移注意力,还是集中全力来准备渡河,至于进犯并州的匈奴军,曹亮只需派一员上将带一营的兵马,即刻平定,根本就无需主力回援。

    桓范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认可,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渡河作战,毕竟时节不等人,渡河的窗口期就是那短的,错过了时间,渡河战役就得推迟到明年才能进行,所以几乎所有的人一致地认为,刘渊不过是癣疥之患,不足为虑,并州军接下来的战略还是应当以渡河为主,切莫影响了大局。

    曹亮不禁是暗暗地苦笑,也确实他们不知道刘渊的厉害,所以才会武断地认为这些匈奴余孽不堪一击,刘渊是何许人也,那可是五胡乱华的鼻祖,前赵的开国皇帝,正是因为他掀起了五胡乱华的风暴,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汉民族挣扎在了生存和死亡的边缘之中,那段黑暗沉重的历史,也成为了汉民族最为痛苦不堪的回忆。

    此等妖孽,一直是曹亮苦苦寻觅欲除之而后快的人物,当初曹亮对刘渊下达了追杀令,许多人还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曹亮有些小题大作,一个毛都没有长齐的孩子,失去了根基,还能兴风作浪吗?

    事实证明,妖孽之所以称之为妖孽,就是他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那怕是一片最为贫瘠的土地,他一样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

    正因为如此,曹亮才会不遗余力地去想尽办法追杀刘渊,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预防那个推倒汉人政权的前赵王国的出现,尽管由于自己的穿越,原本的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司马氏能否建立起西晋王朝来,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之数,那么西晋之后的五胡十六国,能否存在,更是难以预料。

    但曹亮也深知历史的车轮有着它强大的惯性,自己纵然可以改变一些东西,但未必历史上所有的东西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变化,曹亮所能做的一切,就是防患于未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所有的灾难都扼杀在萌芽之中。

    刘渊已经登上了曹亮的黑名单,他的地位仅次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属于那种必须要铲除的对象,如果刘渊一直隐藏起来,让曹亮无法发现,曹亮还真是奈何他不得,但现在他主动地跳了出来,兴兵犯境,那么曹亮绝对是不会让他再逃走了。

    别人或许觉得曹亮不过是在小题大作,杀鸡焉用牛刀,但曹亮却无法向别人明言,说刘渊将来可是屠灭汉人的第一屠夫,是五胡的万恶之首,这样的祸害不除,将来汉人的天下将会永无宁日。

    而且曹亮也深知刘渊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一个能在乱世之中雄起的霸主,又岂是池中之物?所以曹亮才会对他格外的重视,看到众将都不以为然的态度,曹亮也只好是暗叹了一声,这是你们不知道刘渊将来的成就,如果你们知道以后,或许就不会这般的轻敌了。

    所以曹亮决定渡河战役全面暂停,自己将会亲率左军团回援并州,对来犯的匈奴人予以重拳还击,先解决掉后顾之忧,再考虑渡河战役的事。

    众将都流露出不解的神色,都认为曹亮的这个决定太过谨慎了,左军团五个营,一旦撤走之后,进攻的兵力便会完全的不足,很难再投入战斗,事实上,曹亮已经是放弃了今年渡河的机会,至少也等到明年才会重启渡河行动。

    不过曹亮的态度非常的坚决,而且理由也十分的充分,并州是并州军的大本营,是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并州一旦有失的话,他们必将面前无源之水的困境,所以渡河作战可以拖迟,但救援并州却一刻也不能懈怠,必须要立刻出兵。

    众将看到曹亮的态度如此地决绝,他们自然无法再坚持之前的想法了,反正黄河防线就摆在那儿,不管是今年攻取还是明年攻取,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并州军的手中,反正曹亮已经做出了保证,在平定匈奴人叛乱之后,将会重新投入到渡河作战之中来,那就让司马师多活几天吧,反正他现在也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