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47章 水到渠成

    桓范是并州军的军师,一直以来都是曹亮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做为智囊的桓范在数次重大的战役之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为曹亮出谋划策,屡立功勋,是并州军元老级的人物,在军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夏侯玄虽然加入并州军比较晚,但做为玄学派领袖,夏侯玄在天下士子之中拥有极高的地位,更何况,在曹亮发迹之前,夏侯玄还做过曹亮的上司,与曹亮更是有着过命的交情,否则夏侯玄落难之时,曹亮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来拯救他,可以看出夏侯玄在曹亮心目之中的地位如何了。

    夏侯玄到达并州之后,出任兰台令,全面负责并州以及其后拿下的各州的政务,是名符其实的相国。

    所以只要能说服他两人出面的话,曹亮称帝之事,就是板上钉钉。

    裴秀去见桓范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夏侯玄也在这里,他们似乎在谈论什么事情,满眼都是兴奋之色。

    裴秀非常客气地拱手施礼,桓范还了一礼,随后三人落坐,裴秀也没有客套,开门见山地讲明自己的来意,桓范和夏侯玄相视一笑,道:“看来主公的支持者还是不在少数的,人心所向啊!”

    裴秀的表情顿时亮了,原来桓范和夏侯玄聚在一起,商量的正是这事啊,如果有这两位大佬尽力周旋的话,这事还真有机会能成。裴秀连忙地道:“原来二位公台早有计较,倒是在下唐突了。”

    桓范呵呵一笑,道:“此事干系重大,光是某与泰初公二人之言,恐怕尚不足以打动主公,此事还需各位同僚齐心协力,某还计划,此次联名上奏,可不光是我们这些留在洛阳的文臣,各个军团的都督副都督们也该出一份力,大家一起去请奏,这样效果会更好。”

    裴秀连连点头,光是他们这一帮子文臣请命,曹亮或许很难答应,如果将九位都督都拉到他们的统一阵线上来,这样的影响力就完全不同了。

    邓艾羊祜等九位正副都督,可都是并州军的中流砥柱,多年来他们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为曹亮的这片江山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他们能出面的话,肯定是事半功倍。

    裴秀原本准备将朝中的文官集合起来,共推桓范和夏侯玄为首,向曹亮进谏,现在看来,他的格局还是没有桓范大,桓范建议将所有的官员,包括文官和武将,都拉入到进谏的阵营之中,这也就表明曹亮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和支持,这样或许才能改变曹亮的心意。

    只不过现在三个军团都在外边打仗,联系这九大都督需要一些时间,桓范当即写了三封亲笔书信,命人快马连夜分别送往蒲坂津、潼关和武关。

    尽管羊祜邓艾他们并未表态,但桓范还是相信他们会一致支持曹亮来称帝的,毕竟在曹亮称帝这件事上,除了曹亮本人持反对的态度之外,其他的文臣武将都莫不希望曹亮能登上帝位。

    除了曹亮称帝对大家的好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之外,大家更希望曹亮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这片江山社稷不会旁落到别人的手中,现在曹髦死了,曹亮当然不可能拥立司马昭称帝的,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曹亮会从曹氏宗族之中重新挑选一个子嗣出来当这个天子。

    以曹亮的个性,肯定是做不了司马懿那样的权臣的,将天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必然对天子恭敬有加,甚至会将大部分的权力交还给天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谁知道将要重新选出来的天子是怎么样的一副德性,如果是贤明之君那还算走了运气,如果遇到一个昏聩无道,庸碌无能的皇帝,那么大家也不是跟着倒了楣吗?

    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完全篡夺了魏国朝廷的实权,曹亮为了兴复魏室,远在并州,在那片荒凉偏僻之地建立起了反司马的这一片基地。

    那时的并州军,还十分的弱小,面对气势汹汹扑来的司马军,所有的人众志成城,在曹亮的带领下,与强大的司马军展开了殊死之战,这样的战斗,对每一个人都是生死考验,但大家始终都无怨无悔地追随着曹亮,经过了一次次不懈的战斗,终于是打垮了司马家。

    没有曹亮,又怎么可能会有重兴的魏廷,只怕是此刻所有人都得匍匐在司马家的脚下,任由其凌辱。

    自己栽的桃树,自己去浇灌去培养,如今桃子熟了,却让别人来摘,这道心结恐怕是任何人也不愿意接受的。

    别说是昏庸之主了,就算是圣明之主,那也会有自己的打算和心思,一朝天子一朝臣,谁又能保证新任的天子不会培植自己的亲信,网罗自己的党羽,到时候,他们辛苦拼来的江山让别人摘了桃子,也就让这些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功臣们彻底地寒了心。

    上一次裴秀进谏,碰了一鼻子的灰,桓范就没有参与此事,因为他很清楚,曹髦只要在世,曹亮肯定是不可能僭越称帝的,谁说也不好使,所以桓范压根儿就没有趟这趟浑水。

    不过桓范倒是旁敲侧击地问过曹亮,如果曹髦不在了,是否可也?当时曹亮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没说行,但也没说不行,其实桓范当时心里便有数了,曹亮不是不愿称帝,而是需要等待时机,只有时机合适,条件成熟了,曹亮称帝的事,才能水到渠成。

    按理说曹髦可年轻着呢,岁数要比曹亮小上不少的,如果按正常的情况来看,就算曹亮等到了白头,都未必能等上一个合适的时机。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司马昭这次主动地站出来帮忙了,正是因为这次的弑帝风波,给曹亮的称帝之举铺平了道路,年纪轻轻的曹髦魂归九泉,曹亮称帝已经没了任何的障碍,现在只需要曹亮点头,一切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众人的劝谏,不过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罢了。

第1648章 脑子也被摔坏了

    洛阳距离三大军团作战的前线并不太远,快马一天之内往返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当然,留给各位都督考虑的时间显然是不多的。

    不过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需要考虑的,正如桓范所计划的,九大都督接到书信之后,很快地便做出了回复,而且回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表示,愿意无条件地支持曹亮称帝。

    由他们亲自署名的上疏也传回了洛阳,因为军务在身,九大都督是不可能返回洛阳来参与联名上奏的,但他们也会用奏疏的方式来支持桓范们的行动。

    拿到了九大都督的奏疏,桓范、夏侯玄、裴秀、傅玄、鲁芝等数十位在朝中的官员,前往了高陵侯府,去向曹亮进谏。

    自从到达洛阳之后,曹亮就一直居住在高陵侯府,有事的时候,会前往尚书台理事,主要是处理一些需要议事才能解决的大事,平时批阅公文奏疏,一般都是在高陵侯府进行的。

    桓范没有选择在尚书台进谏,而是直接前往高陵侯府,最主要的,还是桓范并没有把这事当做一件正式的大事来办,毕竟在曹亮点头之前,这事还没有定下来,所以在尚书台地办这个事似乎不太好,所以桓范特意地选择了在天色将明,曹亮还没有出门之前,赶到了高陵侯府。

    正常的情况下,曹亮在高陵侯府是不接待客人的,就算是手下的人来办事,也不过是三两个人相随,从来也没有出现在成群结队的现象。

    如今洛阳城中几乎所有级别高一些的官员都齐至高陵侯府,场面极为浩大,高陵侯府的管事从来也没有见过如此的阵势,慌忙报于曹亮知道。

    此刻曹亮正在书房内聚精会神地批阅奏疏,案上那支几乎快要燃尽的蜡烛似乎告诉人们,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曹亮整整地批阅了几乎一夜的奏疏,终于是看到了最后一本。

    曹亮搁下了笔,伸了伸弯了几乎一夜的背,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些奏疏终是批阅完毕了,接下来将会交给兰台阁,由他们再次审阅并执行处置。

    这段时间以来,由于并州军进攻关中的战斗在持续,奏疏明显地增多了起来,再加上各州各郡的例报,曹亮每天要处理的案牍如山,他不得不彻夜批阅,这样才能勉强的看完这些公文。

    毕竟这些公文奏疏,大多都是急件,都得需要曹亮亲自来批阅,再加上长安这次的突发事件,确实需要曹亮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处理。

    司马昭杀兄弑帝篡位登基,也确实是出乎曹亮的意料,在正常情况下,稍微有些理智的人,都不会做出这么疯狂的事,除非司马昭发疯了。

    司马师被杀,多少有些令曹亮吃惊,没想到司马师一世枭雄,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家兄弟的手里,也算是死得冤屈透了。

    司马氏兄弟阋墙,对于曹亮来说,不算什么坏事,司马昭的举动,无益加速了司马家的灭亡,如果司马家诸兄弟可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话,想要灭掉他们,曹亮还是需要花费不小的力气的。现在他们首先自相残杀起来,这对曹亮显然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最起码少了司马师这个劲敌,和司马氏的这最后一战,也会变得轻松不少。

    而且司马昭弑兄之后,必然会加大的司马氏诸兄弟之间的隔阂,尢其是司马昭和司马伦之间,必然会深陷到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篡位称帝的司马昭和手握兵权的司马伦,一旦产生矛盾,司马家的覆灭就近在咫尺了。

    按理说在曹亮的认识之中,司马昭也算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物,阴险腹黑,但也不失头脑,这回怎么就能干出如此疯狂之事呢?

    大概上次从马上掉下来,不仅摔坏了腿,也摔坏了脑子,否则的话,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去称帝,毕竟现在司马家所处的环境,还远不如当初高平陵政变之时所处的环境,那时候大权在握在司马懿都没有称帝,轮到司马家如此衰微之时,司马昭却悍然称帝,这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曹亮不是司马昭,自然也无法理解司马昭的行为,不过他们兄弟越是自相残杀得厉害,越对曹亮有利,司马昭越是疯狂,越会加速他们司马家的灭亡。

    历史上,西晋本身就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如今在这个平行的世界之中,司马昭建立起来的晋国,只怕会更加地短命。

    只是曹髦被害,司马昭没有立曹奂为帝,这便给曹亮带来了麻烦,曹亮统治下的州郡,当然是不会承认伪晋政权的合法性的,但曹髦已崩,曹魏的朝廷已经是不复存在了,曹亮辖下的这大片地盘等于成了无主之地,现在曹亮想要恢复魏室朝廷,首先便需要新立天子,这样的话才可能把曹魏的统治延续下去。

    身为曹氏宗族之人,兴复魏室,是他责无旁贷的事,更何况,这对于曹亮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事,天下大部的州郡已经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重立新君,似乎也不过是曹亮的一句话而已。

    但说说容易,办起来却也不易,这次司马氏迁都,不光是将洛阳的平民百姓都强迁到了长安,而且曹氏宗族的所有人,也被他一并强迁而走。

    原本那些曹家子嗣,都是有封地,比如燕王曹宇,他的封地就在幽州,比如彭城王曹据,他的封地就在徐州,大多的时候,这些诸侯王都是呆在封地之上的,不奉诏不得进京。

    不过随着曹亮的军队大踏步的进军,洛阳以东的州郡接连沦陷,为了避免这些曹姓的诸侯王和曹亮有所勾结,司马师下令将滞留在各个封地上的诸侯王一律迁入洛阳,之后更是迁往长安。

    所以,几乎所有的曹氏宗室诸王,都处于司马家的控制之下,就算还有一些遗留,那也是旁支庶脉,血缘比起曹亮来还更为的疏远,曹亮就算想重新立帝,至少也必须要在血缘相近的曹氏宗族之内寻找人选,但这似乎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了。

第1649章 大胆!放肆!

    血统是极为重要的,当初曹叡无子,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地从民间过继一个儿子来,他所过继的儿子曹芳,也是宗室之内任城王曹楷之子,曹芳被废,也是从宗室之中挑选出东海王曹霖之子高贵乡公曹髦来继位。

    由此可见,那怕是前一任皇帝没有子嗣,至少也得从宗室之中关系最为亲近之人中挑选,新立为帝,维护血统之纯正,几乎是挑选嗣位时的不二之选。

    但曹亮这边是面临着无米下炊的宭境,所有的宗室子弟都被司马氏给裹挟走了,没有合适的人选,这魏国新朝廷是很难重建起来的。

    如果随意地从曹氏宗族之中拉一个人出来,那是很难服众的,在这个唯血统的时代,立没有血统或旁支庶脉的人为帝,是会引起很大的轩然大波的。

    就如同司马昭的篡位,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却不被人认可,光看看长安城内如今的混乱局面,就证明司马昭有多么的不得人心了。

    而曹亮本身就是曹氏宗族之人,只不过他是典型的旁支庶脉,曹亮的祖父曹纯和曹操那是一辈,但论祖谱,至少也是五服之外的族兄弟了,以曹亮的身份,真要是承继大统的话,也会为世人诟病。

    这么多年来,曹亮经历过连番的恶战,什么样的大场面没有见过,那怕是在局势最为危急的时候,他都能坦然自若,谈笑风声,但这次曹亮却给这个问题给绊住了,愁眉不展。

    这对曹亮而言,确实是一件难事,处理不好的话,多少年结累的功业将会毁于一旦,甚至会以篡逆者之名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三国之中,是以曹魏为正统,蜀吴为附庸,但到了后世人眼中,却将刘备所建立的蜀汉奉为了正溯,这绝不仅仅只是罗贯中的粉饰和美化,毕竟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三国的这些故事就已经是深入人心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关羽封圣。

    要知道,在三国时代,关羽只不过是一个略微牛逼一点的武将,既有诛颜良斩文丑水淹七军的高光时刻,也有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至暗时刻,再加上关羽为人高傲,目空一切,多数的时候,都是被当做反面教材来使用的。

    只不过到了后世,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关羽封王封帝封圣,一跃而成为了比肩“文圣”孔子的“武圣”,这可不是光罗贯中一张嘴就能吹出来的。

    宋代的朱熹推出了蜀汉正统论,以谋篡得了天下的曹操自然被黑化了,而负负也不没有得正的司马懿名声比曹操还更为的不堪,西晋的短命王朝也没有搏得后人的同情,反倒是让人拍手称快。

    篡逆者在当世,虽然可以依靠强权堵得住悠悠众口,但是历史终竟是一面镜子,百年之后呢?千年之后呢?篡逆者尸骨已寒,所建立的王朝更是荡然无存,功与罪只能由后人来评说了。

    曹亮做为一个穿越者,自然很清楚历史的鞭跶,虽然他自认为做不到完美无瑕,但也不想在历史上留下污点,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后人的唾弃。

    就在曹亮陷入到沉思之中的时候,羊徽瑜默默地站在了他的身后,将一碗热腾腾的参汤放在了几案上,轻声地道:“夫君,先喝碗参汤吧,别熬坏了身子。”

    曹亮反手握住了她的柔荑,略带歉疚地道:“徽瑜,跟着我,这些年来,可苦了你了。”

    羊徽瑜脸上露出一丝温婉的笑意,道:“夫君这是什么话,相夫教子,这些原本就是妾身该做的,有什么苦不苦的?到是夫君这么多年为国事操劳,妾身不能为之分忧,心里着实的过意不去。”

    曹亮问道:“徽瑜,如果真让你来当这个母仪天下的皇后,你又当如何?”

    如果是一般的人,听到这话差不多眼珠子都快掉地下了,但羊徽瑜却丝毫没有动容,只是浅浅地一笑,道:“母仪天下又当如何?这辈子我能做你的妻子,能做靖儿母亲,已经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了,还有什么可奢求的?”

    曹亮轻叹了一声,道:“人生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这时,管家进来禀报,但看到曹亮正拉着羊徽瑜的手,连忙地垂下头来,不敢再看。

    羊徽瑜脸上腾得就涌起了红晕,羞不自抑,赶忙将手抽了回来,急匆匆地离去了。

    虽然是老夫老妻了,但羊徽瑜的那份羞涩,却让曹亮恍惚回到了当年在北邙山初遇之时,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两人才走到了一起,可惜曹亮多年来一直忙于征战,从来也没有多少机会陪在她的身边。

    而羊徽瑜却始终是无怨无悔,孝敬母亲,抚养幼子,任劳任怨地做着一个贤内助应该做的一切,如此温柔贤惠的女人,曹亮真得亏欠她很多。

    或许现在就有这么一个补偿她的机会,只是曹亮自己都犹豫不定,不知道该不该迈出那一步。

    “主公,桓军师、夏侯台令、裴长史、鲁参军、傅主薄等人求见。”管家恭敬地禀报道。

    曹亮对这些人的到来似乎一点儿也没有感到意外,而且他们来此的目的,曹亮更是心知肚明,他轻轻的挥了挥手,示意管家带他们上来。

    曹亮的书房并不大,所以他们一行人根本就没办法全都进屋,只能由桓范、夏侯玄、裴秀、鲁芝和傅玄入内,其他的人,都在门外候着。

    桓范等人进屋之后,对着曹亮躬身施礼,曹亮笑了笑,道:“来得倒是挺全的,大家随便坐吧,这里不是尚书台,地方不怎么宽裕,你们且将就一下吧。”

    众人拱手称谢,皆落坐,对视了一下,按照他们事先商量的,先由裴秀呈上联名进谏表,看看曹亮的反应如何,然后桓范夏侯玄等人再进言。

    那知裴秀刚把表一递,曹亮就把脸一沉,道:“大胆!放肆!裴长史,记得你上次也上过同样的奏疏,当时某是怎么说的?”

第1650章 拂袖而去

    裴秀当时便呆住了,先前进门之时,曹亮还是满面春风,和颜悦色的,但刚刚递上表疏,曹亮马上就变了脸,阴沉得如三九天的寒霜,裴秀顿时是张口结舌,不知所言。

    随着权力的增长,曹亮的威仪渐重,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伙同裴秀兜售五石散的曹亮了,尽管曹亮平时也是满脸和善待人亲切的模样,但是一旦曹亮发怒,有如雷霆之威,令人不寒而栗。

    真正的上位者,往往都是恩威并施的,如果太过随和反倒容易让部下生出轻视之心,关键时候的雷霆一怒,刚硬铁碗,往往会让人心生敬畏。

    上次裴秀进表劝谏曹亮称帝,就遭到了曹亮怒斥,当时对他没有惩罚,只是进行了口头警告,下不为例。但这个裴秀,似乎真没有长记性,只才过了半年的时间,居然又老调重弹,趁着司马昭弑帝篡位,又来上表劝谏,对曹亮的警告是置若罔闻,曹亮当然不会对他假以颜色了,当场便对他进行了诘问。

    裴秀光是一门心思地考虑如何才能劝进成功了,似乎还真把曹亮当初的警告当成了耳旁风,此刻曹亮一怒,吓得他心里一哆嗦,这才想起来曹亮曾说过下不为例的话,这让他真有些发懵了,不知如何是好。

    还好这个时候夏侯玄主动地站了出来,毕竟他们今天可是同盟,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来的,夏侯玄道:“主公莫要动怒,此事不关裴长史的事,此表乃是众人商议之举,表后有附议者签名的,如此大事,还请主公斟酌。”

    曹亮面色稍稍地和缓了一些,沉声地道:“卿等此举,乃是欲陷我之不忠不义啊!僭越称帝,与谋逆何异?”

    桓范道:“非也。司马昭篡魏自立,魏室朝廷已是无存,主公乃曹氏宗室苗裔,合当承继大统以延魏祀,讨贼伐逆,恢复魏室,此乃民心所心,万众之愿,望主公不要推辞。”

    曹亮道:“司马昭篡位自立,某若称帝,岂不是与逆贼同流?纵然当世无人敢来诋毁,但谁有能挡得住后人唾骂,吾有兴魏之志,却无篡立之心,吾意已决,尔等不复再言!”

    说罢,曹亮直接拂袖而去,径直地走入到了内堂之中。

    书房之内,只剩下众人是面面相觑,尽管他们都做好了被曹亮拒绝的打算,但曹亮如此决绝的态度,还是让众人大感失望,看来曹亮真得是没有称帝的野心啊。

    如果曹亮的态度稍微的和缓一些,众人还有劝谏的余地,但现在曹亮的这种态度,分明就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呀,甚至当场拂袖而去,一点机会都不给众人。

    在这众人的印象之中,可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以前的曹亮,事无大小,都要和手下的一起研究一起商讨对策,在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之前,他甚至连饭都不吃,觉都不睡,废寝忘食,事必躬亲。

    现在一涉及到称帝的事,曹亮直接就给众人来了个免谈,本来他们个个都准备了一大堆的说辞,准备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到了这儿才发现,全白瞎了,曹亮压根儿就不听,准备那么多,有用吗?

    众人将目光看向了桓范,桓范可是出了名的智囊,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么棘手的事,当然离不了桓范。

    桓范拈着颔下的几缕短髯,呵呵一笑,道:“诸公勿急,某自有妙计,不过尚需时日,诸公且耐心地多等几日。”

    曹亮的态度其实并没有出乎桓范的意料,如果曹亮一听这么多人前来劝谏,爽快地便答应了,那他还真不是曹亮了。所以桓范面对这个结果,显得十分平静,并没有如裴秀他们那样沮丧。

    既然明知这个方案难以奏效,桓范肯定是做好了预备方案的,所以他才会自信满满地向众人表示,让大家耐心多等几天,到时自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众人一听,心情稍好,曹亮已经离去,他们呆在这儿也是无趣的很,于是相偕离去。

    曹亮很少发脾气,这次居然发了这么大的脾气,态度甚是决绝,让众人是无计可施,他们几乎已经动用了所有文臣武将的力量,大家联名上奏,就是希望曹亮看在众人的面子之上,答允称帝,但曹亮似乎并没有买他们的帐,不管多少人联名上奏,对曹亮而言都没有什么意义,违反原则的事,他是绝不会同意的。

    在一片唏嘘声中,众人离开了高陵侯府。

    别人为了当这皇帝,不惜使尽手腕,耍尽心机,甚至是众叛亲离,都不曾回头,而曹亮放着唾手可得的皇位竟然是不屑一顾,也不知道曹亮这算是高风亮节还是迂腐之至,众人不敢评说,但内心之中,却是深感遗憾的,以曹亮立下的盖世之功,这个皇位自然是当仁不让的,普天之下,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有异议,如果曹亮错过了这次的机会,只怕从此再无机会了。

    次日,曹亮一如既往地赶往了尚书台,平日里这个时候,尚书台已经极为地忙碌了,大小官吏各司其职,紧张地处理着各地的奏疏。

    并州的兰台阁迁到洛阳之后,就进驻了尚书台,虽然仍旧沿用兰台阁的官署名,但所行之事,与原本朝廷的尚书台是别无二样的。

    昨夜曹亮得到了关于晋军潼关和武关守将调动消息,所以特意地赶来尚书台,准备与诸臣议事,商讨一下新的进攻方案,但未曾想,迈步进入尚书台,几乎是空无一人,除了几个小吏在收拾着东西之外,一干大臣一个也不见人影。

    曹亮不禁是眉头一皱,喝问怎么回事?

    小吏拿上了一堆的请假条,有的是告病的,有的是告事假,原因五花八门,曹亮暗暗地冷笑,昨天他们去高陵侯府,一个个生龙活虎,无病无痛的,怎么到了今天,居然一个个不是生病就是有事,看来昨天的事让他们耍起了心眼,哼,反了他们了!

第1651章 先生意欲何往

    “传令下去,告事假的,一律不准,告病假的,一律抬到尚书台来,本督亲自给他们诊治,保证药到病除!”曹亮沉声喝道。

    用消极怠工来发泄他们的不满,这样的招数,在曹亮这里是无效的,你们有司马懿的水平吗,就敢出来装病,而且一病居然是一群,这也太假了吧,曹亮身为大都督,还治不了他们吗?

    曹亮一边翻阅着,一边大声地下着令,底下站在的小吏战战兢兢的,心想你们是神仙打架,他们这帮小吏可是谁也不敢惹,谁也不敢得罪啊。

    曹亮翻到最后,愣住了,最后一张竟然不是请假表,而是一张请辞表,请求致仕的,曹亮一看,落款居然是桓范,不禁心里一紧,这桓范不会是玩真得吧。

    桓范可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虽有大才大略,但脾气古怪,性格乖张,不擅与人交往,行事素来是我行我素,自从归附曹亮之后,脾气还算是改了不少。

    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桓范此刻突然提出辞呈,显然与昨天的事有着莫大的关系,也许是曹亮给他们甩了冷脸子,让脾气本就不好的桓范一下子有些接受不了,所以才会来这一出。

    别的人或许曹亮不在乎,真提出辞呈的话,兴许曹亮大笔一挥,准了!但桓范不同,他不光是曹亮的左膀右臂,为曹亮出谋划策,屡立功勋,而且这么多年来,桓范与他是相交莫逆,相濡以沫,是真正的良师益友,或许对别人曹亮无需尊重,但对桓范,始终是以先生相称,以礼相待。

    但此刻突见桓范的辞呈,难免让曹亮去反思自己昨天的所做所为,难道说是自己昨天的恶劣态度惹恼了桓范?应该不会吧,昨天曹亮可不是单独地针对他的,而且也没有刻意地去针对谁,纯粹是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而已。

    不过以桓范的性格,认为是大受其辱也有可能,不管怎么说,桓范的此次辞职,与昨天的事件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曹亮赶紧地离开了尚书台,乘车前往桓范的府邸。

    桓范在洛阳原本是有自己的府邸的,只不过高平陵事变之时,身为大司农的桓范逃出洛阳,劝说曹爽无果后,得曹亮相助,前往了并州,他留在洛阳的府邸也就被司马家给抄没了。

    此次重返洛阳之后,曹亮原本准备给桓范安排一个更大更好的宅子,但桓范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他原先的府邸。

    这只不过是一个里外三进的院子,自从被查封之后,这里便从此无人再居住了,里面值钱的东西都被抄没了,不值钱的东西也被破坏殆尽,整个府邸残破不堪,桓范简单地修葺了一下便搬了进去。

    按桓范的话来说,只有故居才住得最为舒适,更何况选择故居的人可不在少数,比如曹亮就选择住回到了高陵侯府,夏侯玄则住回到了昌陵侯府,裴秀羊祜等人也是回到了旧宅,只有羊祜和石苞这些“无产者”才住到了新的府邸之中。

    洛阳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还好司马师撤离之时,大发善心地没有纵火烧城,才得以将这座都城给保存下来,否则洛阳将会继董卓之后,再一次地遭了难。

    曹亮很快便驱车抵达了桓府,还没入门呢,就见桓府的仆人们正在忙碌着,将东西往车上搬,俨然一副搬家的景象。

    曹亮下车拦住了一个管事模样的人,问道:“桓军师何在?”

    那管事的显然是不认识曹亮的,白了他一眼道:“我家老爷方才吩咐过了,他正忙着呢,概不见客,阁下请回吧。”

    曹亮此刻并没有穿官服,而是身着便装,那管事地显然是把曹亮当做了拜访的客人,所以对曹亮是爱搭不理的,毕竟以桓范现在的身份,在洛阳城之中完全是可以横着走的,所以桓府的管事也是特别的豪横。

    曹亮笑了笑,没有在意管事的态度,宰相家奴七品官,一点儿也不假,他没有理会那管事,径直地往里面走去。

    那管事的一见便是大怒,上前推搡曹亮道:“你这人怎么回事,聋了还是瞎呀,不是告诉你了吗,我家老爷忙得很,不见客,再往里闯,可休怪我不客气了!”

    曹亮回过头,饶有兴致对那管事的道:“那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地不客气?”

    那管事有些气败坏地道:“太猖狂了,居然跑到桓府来撒野,你是不知道马爷王有三只眼吧,来人,给我乱棍打出去!”

    管事的一声招呼,立马有好几个膀大腰圆凶神恶煞一般的奴仆拎着大棒便冲了过来,曹亮纹丝未动,身边的侍卫倒是出手如电,立刻拨刀护在了曹亮的身前,将这些奴仆给挡下来,沉声地道:“大胆,敢对主公无礼,真是不知死活!”

    主公?那管事的顿时愣住了,在洛阳城里,能被称之为主公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他们家老爷桓范的顶头上司,难道说眼前之人,就是曹亮吗?

    那管事的打了一个激灵,冷汗直冒,连忙跪倒在地,讨饶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求主公饶罪!”

    曹亮看到他前倨后恭的模样,呵呵一笑,道:“这么快你就怂了,某还以为你真有什么厉害的手段呢,看来也不过如此啊。”

    那管事的全身抖若筛糠,连声求饶,这时就听得院里有一道声音传了出来:“主公何等身份,与一下人计较,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曹亮哈哈一笑,看来这桓范护短,还真是出了名的,一个家奴得罪了主公,他居然不思如何处罚恶奴,反倒是道德绑架曹亮。

    不过既然他这么说了,曹亮自然也不能真把这管事的怎么样,信步走入到了院里,只见整个前院堆得都是满满当当的,行李被褥,坛坛罐罐,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被搬了出来,所有的仆人也都在前前后后地忙碌着,曹亮惊道:“先生这是意欲何往?”

第165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并由心腹吴纲亲自来审讯,诸葛诞给吴纲的命令就是,不管用什么手段,一定要撬开张特的嘴,搞清楚这背后的主谋是谁,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党?

    至于还留驻在城外的张特残部,诸葛诞则让诸葛靓带兵前往,将他们诱入城中,而后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全部拿下,并严刑拷问,看能不能从这些人嘴里,得到诸葛诞想要的答案。

    因为诸葛诞很清楚,像张特的这样的硬汉骨头必然是硬得很,想从他的嘴里撬出有价值的东西来,确实是比较难的事情,但张特的这些手下,却未必能有张特那样视死如归的气节,熬刑不过,也肯定是会有人交待的。

    诸葛靓听从了诸葛诞的安排,亲自出城,将张特的残部带入到城中。

    张特的残部在城外,无衣无食,请葛靓将他们带入城中,起初他们还欢呼雀跃,以为他们可以摆脱苦难了,但一进城之后,画风突变,诸葛靓将他们分别安置到不同的军营,随后一声令下,将这些人马团团围住,缴械擒下。

    敌众我寡之下,这些士兵就算是想要反抗,也完全是来不及了,更何况诸葛靓已经将他们分割开来,无法形成统一而凝聚的力量,轻易地就被诸葛靓的军队给俘虏了。

    正如诸葛诞所预料的那样,张特果然是硬骨头一个,吴纲动用了酷刑,将张特折磨的是奄奄一息,但张特从始至终都没有吐露出半个字来,吴纲最终也是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再刑讯逼供下去,张特很可能就会死掉,但就算如此,吴纲一样也撬不开他的嘴。

    不过诸葛靓那边,却很快获得了突破,毕竟新城的这些守军,未必能有张特那样的骨头,据他们所招供的,张特在撤军之前,曾经和朝廷那边有过联络,朝廷那边确实派使者过来和张特进行过联系,诸葛靓按照线索逐步地细查下去,在张特的家人那儿,找到了司马师的书信,张特并没有把书信给烧了,只是藏匿了起来,最终却是落到了诸葛诞的手中。

    事实也最终于是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原来幕后的指使者不是别人,正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师,司马师以扬州刺史之位诱惑张特,唆使张特密谋来刺杀诸葛诞。

    如果不是诸葛诞为人警惕,常常软甲不离身,这次很可能有就中了司马师的暗算,看来司马师还真是亡我之心不死,调虎离山之计失败之后,竟然利用张特来密谋暗杀,手段叵测,让人防不胜防啊。

    了解了真相之后,诸葛诞也不墨迹,将张特所带的千把人一个不留,全部活埋,这些人可都是张特的死忠部下,留着都是祸害,诸葛诞想也没想,全部处决,也算是斩草除根。

    张特的家人,三族之内,也统统地全部斩首,全部夷灭,既然张特如此胆大妄为地来行刺自己,那他就必须要付出灭族的代价,这一点上,诸葛诞可不会心慈手软。

    至于张特本人,他已经深受酷刑的折磨,生不如死了,诸葛诞也无需再问他的口供,下令直接将张特处斩,脑袋留着准备祭旗,至于尸体,则被乱狗分尸,连骨头渣子都没有剩下,当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吴军也顺利地抵达了新城,诸葛诞派人过去接洽之后,便正式地昭告天下,发布讨伐司马氏的檄文,宣告起兵。

    尽管和吴国联手,但诸葛誕并没有改旗易帜的打算,他现在打得还是大魏的旗号,还是尊魏帝曹髦为天子,自己还是以扬州都督征东大将军自居,唯一不同的,就是将司马师做为窃国之贼进行讨伐,整个淮南诸郡,纷纷响应,天下为之震动。

    ……………………………………………………………………

    诸葛诞起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洛阳,传到了白马,也传遍了全天下。

    司马师脸色阴沉,这估计是他最不想听到的结果了,诸葛诞既然已经起兵了,那么他利用张特来谋刺诸葛诞的计划肯定是失败了,这让司马师深深地予以惋惜。

    让司马师惋惜的并不是张特这个人,毕竟他与张特素未谋面,自然不会有什么感情,张特的生与死,对于司马师而言,甚至没有任何的感觉。

    司马师感到可惜的是,这一枚本可以发挥重要的棋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湮灭了,没有对诸葛诞造成任何的影响,甚至让诸葛诞起兵的计划为之提前。

    尽管诸葛诞起兵完全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但是真正等到消息传来的时候,司马师还真有一种焦头烂额的感觉。

    黄河以北的曹亮已经让司马师穷于招架了,诸葛诞再叛于淮南,这就是等于腹背受敌啊,现在司马师才感受到了真正的压力,如何才能应对目前这样的危局,让司马师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如果诸葛诞只是屯兵于淮南,那暂时倒还不会对司马师构成什么威胁,但现在诸葛诞和东吴已经联起了手,东吴的丞相孙峻已经兵抵新城,吴人向来好大喜功,这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如何不趁机落井下石呢?

    所以司马师所面对的敌人,可不仅仅只有曹亮和诸葛诞,恐怕还得加上东吴和西蜀,蜀国的姜维,那更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魏国这边出了天大的事,他又怎么可能会不大举兴兵,进犯关陇呢?

    所以说,现在的司马师,真到了四面楚歌的处境之中,北方的曹亮咄咄逼人,东南的诸葛诞和吴国的孙峻虎视眈眈,蜀国的姜维同样也是枕戈待旦,如果让司马师一个个地去对付他们,或许并不太吃力,但四方兵马齐至,司马师顿时是压力倍增,如何破解这种局面,还真是让司马师束手无策。

    就在此时,近侍突然进来禀报道:“大将军,九公子在帐外求见。”

第165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并由心腹吴纲亲自来审讯,诸葛诞给吴纲的命令就是,不管用什么手段,一定要撬开张特的嘴,搞清楚这背后的主谋是谁,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党?

    至于还留驻在城外的张特残部,诸葛诞则让诸葛靓带兵前往,将他们诱入城中,而后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全部拿下,并严刑拷问,看能不能从这些人嘴里,得到诸葛诞想要的答案。

    因为诸葛诞很清楚,像张特的这样的硬汉骨头必然是硬得很,想从他的嘴里撬出有价值的东西来,确实是比较难的事情,但张特的这些手下,却未必能有张特那样视死如归的气节,熬刑不过,也肯定是会有人交待的。

    诸葛靓听从了诸葛诞的安排,亲自出城,将张特的残部带入到城中。

    张特的残部在城外,无衣无食,请葛靓将他们带入城中,起初他们还欢呼雀跃,以为他们可以摆脱苦难了,但一进城之后,画风突变,诸葛靓将他们分别安置到不同的军营,随后一声令下,将这些人马团团围住,缴械擒下。

    敌众我寡之下,这些士兵就算是想要反抗,也完全是来不及了,更何况诸葛靓已经将他们分割开来,无法形成统一而凝聚的力量,轻易地就被诸葛靓的军队给俘虏了。

    正如诸葛诞所预料的那样,张特果然是硬骨头一个,吴纲动用了酷刑,将张特折磨的是奄奄一息,但张特从始至终都没有吐露出半个字来,吴纲最终也是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再刑讯逼供下去,张特很可能就会死掉,但就算如此,吴纲一样也撬不开他的嘴。

    不过诸葛靓那边,却很快获得了突破,毕竟新城的这些守军,未必能有张特那样的骨头,据他们所招供的,张特在撤军之前,曾经和朝廷那边有过联络,朝廷那边确实派使者过来和张特进行过联系,诸葛靓按照线索逐步地细查下去,在张特的家人那儿,找到了司马师的书信,张特并没有把书信给烧了,只是藏匿了起来,最终却是落到了诸葛诞的手中。

    事实也最终于是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原来幕后的指使者不是别人,正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师,司马师以扬州刺史之位诱惑张特,唆使张特密谋来刺杀诸葛诞。

    如果不是诸葛诞为人警惕,常常软甲不离身,这次很可能有就中了司马师的暗算,看来司马师还真是亡我之心不死,调虎离山之计失败之后,竟然利用张特来密谋暗杀,手段叵测,让人防不胜防啊。

    了解了真相之后,诸葛诞也不墨迹,将张特所带的千把人一个不留,全部活埋,这些人可都是张特的死忠部下,留着都是祸害,诸葛诞想也没想,全部处决,也算是斩草除根。

    张特的家人,三族之内,也统统地全部斩首,全部夷灭,既然张特如此胆大妄为地来行刺自己,那他就必须要付出灭族的代价,这一点上,诸葛诞可不会心慈手软。

    至于张特本人,他已经深受酷刑的折磨,生不如死了,诸葛诞也无需再问他的口供,下令直接将张特处斩,脑袋留着准备祭旗,至于尸体,则被乱狗分尸,连骨头渣子都没有剩下,当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吴军也顺利地抵达了新城,诸葛诞派人过去接洽之后,便正式地昭告天下,发布讨伐司马氏的檄文,宣告起兵。

    尽管和吴国联手,但诸葛誕并没有改旗易帜的打算,他现在打得还是大魏的旗号,还是尊魏帝曹髦为天子,自己还是以扬州都督征东大将军自居,唯一不同的,就是将司马师做为窃国之贼进行讨伐,整个淮南诸郡,纷纷响应,天下为之震动。

    ……………………………………………………………………

    诸葛诞起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洛阳,传到了白马,也传遍了全天下。

    司马师脸色阴沉,这估计是他最不想听到的结果了,诸葛诞既然已经起兵了,那么他利用张特来谋刺诸葛诞的计划肯定是失败了,这让司马师深深地予以惋惜。

    让司马师惋惜的并不是张特这个人,毕竟他与张特素未谋面,自然不会有什么感情,张特的生与死,对于司马师而言,甚至没有任何的感觉。

    司马师感到可惜的是,这一枚本可以发挥重要的棋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湮灭了,没有对诸葛诞造成任何的影响,甚至让诸葛诞起兵的计划为之提前。

    尽管诸葛诞起兵完全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但是真正等到消息传来的时候,司马师还真有一种焦头烂额的感觉。

    黄河以北的曹亮已经让司马师穷于招架了,诸葛诞再叛于淮南,这就是等于腹背受敌啊,现在司马师才感受到了真正的压力,如何才能应对目前这样的危局,让司马师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如果诸葛诞只是屯兵于淮南,那暂时倒还不会对司马师构成什么威胁,但现在诸葛诞和东吴已经联起了手,东吴的丞相孙峻已经兵抵新城,吴人向来好大喜功,这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如何不趁机落井下石呢?

    所以司马师所面对的敌人,可不仅仅只有曹亮和诸葛诞,恐怕还得加上东吴和西蜀,蜀国的姜维,那更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魏国这边出了天大的事,他又怎么可能会不大举兴兵,进犯关陇呢?

    所以说,现在的司马师,真到了四面楚歌的处境之中,北方的曹亮咄咄逼人,东南的诸葛诞和吴国的孙峻虎视眈眈,蜀国的姜维同样也是枕戈待旦,如果让司马师一个个地去对付他们,或许并不太吃力,但四方兵马齐至,司马师顿时是压力倍增,如何破解这种局面,还真是让司马师束手无策。

    就在此时,近侍突然进来禀报道:“大将军,九公子在帐外求见。”

第1654章 三省六部

    曹亮登基之后,顺理成章地封羊徽瑜为皇后。

    羊徽瑜出生自泰山望族羊家,幼时曾有一个术士来访,见到羊徽瑜后大惊,言此女富贵不可言,有母仪天下之质,众人只当是一个玩笑话,但谁也没想到此术士居然一语成谶,若干年后,羊徽瑜果然成为了皇后,母仪天下。

    司马如被封为了德妃。曹亮拒绝了大臣们广纳后宫的提议,在未称帝之前,他便是一妻一妾,称帝之后,一后一妃足矣,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也许是许多人的梦想,但它绝对不是曹亮的。

    曹靖被立为太子,做为曹亮的独子,他的东宫之位,没有任何的悬念。而曹慧则是被封了长阳公主。刘瑛被尊封为了太后,而曹亮的祖父曹纯,被追封为了平原郡公,曹亮的父亲曹演,被追封为了梁国公。

    在朝廷上,曹亮正式的废除了三公九卿制,而推行三省六部制。其实到了三国时代,随着尚书台逐渐掌握实权,三公九卿已经变成了一种虚衔,除了个别职务以外,三公九卿已经没有了什么实权,大多的时候,司徒、司空、太尉变成了一种加官,荣誉性质,不过这也造成了一种官职上的混乱,许多的职位人浮于事,那些掌握实权的尚书,往往又处于一种位卑禄低的尴尬境界,所以曹亮继位之后,对朝廷内部的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草,许多虚衔虚职被砍掉,精简和合并了许多的办事机构,让朝廷各部署的运转,更为地流畅,大大地减少了冗员,有利于朝廷的办事效率。

    虽然自魏文帝开始,就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但其实这仅仅只是一种官员的选拨机制,但往往人们将品阶与官职挂钩,不再以多少石来称呼官阶的高低。

    曹亮这次直接地将朝廷的官职定为了九品,每品分为了正、从两级,一共十八级,最高为正一品,最低为从九品。

    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交易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讼狱。

    工部,掌管营造工程、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屯田,航政及水利等事。

    三省的长官分别为中书令、门下令和尚书令,而六部的长官则为尚书,次官为侍郎,部下辖司,司的主官称为郎中,次官为员外郎。

    其实历史上魏晋之时,随着尚书台和中书省的权力日益增大,三公九卿制已经逐步地被废止,三省六部制已经是展露雏形,而曹亮所做的,也不过是一步到位,直接将名存实亡的三公九卿给废止了,并且将三省六部制推到了前台。

    比起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最大的进步,是帝王的家天下朝着中央集权的一大迈进,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三权分立,甚至有着近代文明社会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影子。

    曹亮当然没有去照搬那些近代的文明,因为他深知不论何种的文明,都需要合适的土壤,否则的话,只能是一种偃苗助长的行为,适得其反。

    试想一下,曹亮在登基大典之上去喊出打倒皇权,自由民主万岁的口号,将会是怎样的结果?估计会被人当做是失心疯吧。

    所以穿越者穿越到过去,想要以一己之力改变这个时代,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曹亮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就算是他想妄图改变这个世界,也必须用一种步步为营,潜易默化的方式来影响这个世界。

    既然这个时代必须要有皇帝,那么最适合当皇帝的人,也就是只有自己了,只有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曹亮才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实现一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力,这当然得益于司马昭的篡逆,迁都长安之后,原本魏国的朝廷已经是分崩离析了,其中大部分的人都屈从于司马昭,成为了晋国的新贵,而曹亮在洛阳建立起的新朝班底,则完全是一套全新的班子,以前官职最高的,也不过是当过太常的夏侯玄和当过大司农的桓范,其他的文官武将,甚至都没有在朝廷任职的履历,所以甭管是三公九卿制,还是三省六部制,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论曹亮推行何种的官制改革,他们也是照例拥护的。

    而且新朝必有新气象,曹亮的此举根本性地改变了朝廷上官制混乱的局面,有利于裁剪冗员,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这一点还是得到了广大文武官员的赞同的。

    历史的经验证明,三省六部制是封建文明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唐朝推行了这样的政治制度,才有盛唐王朝的出现。

    当然,与三省六部制相辅相称的,还有科举制,正是科举制这种先进的人才选拨机制,让盛唐王朝是人才济济,繁华昌盛。

    科举制在夏侯玄的主持之下,已经在并州和幽州两地取得了成功,一大批的寒门庶族子弟脱颖而出,迈向了仕途,彻底地改变了士家当道的局面。

    根深蒂固的樊笼一旦被打破,接下来就会以势不可挡之势继续地冲击着士族阶层,庶族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已经不再遥远了,唯才是举,唯贤是用,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历史的滚滚洪流,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第1655章 大封群臣

    科举考试制度,将会成为曹亮坚定不移的国策,不光将会在并州和幽州持续地推行下去,而且很快将会扩展到全国所有的州郡,包括雍凉二州。

    尽管现在雍凉二州还处于司马氏的控制之下,但曹亮相信,用不了多久的时间,他便可以收复关中,做到真正的兴复魏室。

    当然,在科举制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之中,肯定会遭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和压力的,这可是士家豪族保留下来的最大的一块蛋糕了,谁要去动它,肯定会遭到群起而攻之。

    不过,经过战乱的洗礼,士家的力量已经是大为的衰落了,因为在战争的初期,大部分的士家豪族都是站在司马家这一边的,当战争行将结束,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清算,所以当司马氏迁都长安的时候,这些士家豪门大部分都跟着跑了,所以曹亮计划将科举制推向全国的时候,阻力也变小了许多。

    就算曹亮拿下了关中,最终消灭了司马氏,在雍凉地区也不会有太大的阻碍,毕竟那些士家有如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安,害怕和司马家一个命运,人人自危的情况下,想要反对曹亮的新政,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是推行科举制,推行新政的最好时机,只有破而后立,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王朝来。

    当然,首先还得将三省六部制的官员体系建立起来,尚书令和中书令将会由桓范和夏侯玄来担任,这两个官职和门下令一样,俱都是从一品的官阶,不过曹亮加桓范为左丞相,夏侯玄为右丞相,这样两个人就达到了正一品,地位超然。

    以桓范和夏侯玄的功勋,官拜左右丞相,也是众望所归的,桓范一直担任并州军的军师,为曹亮出谋划策,署理军务,而夏侯玄则担任兰台令,主持政务,负责后勤,两人如同是曹亮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如今曹亮将三省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门交给他们,并加封为左右丞相,俨然可见曹亮对他们的倚重,在新的王朝之中,他们也将会成为中流柱石,支撑起新王朝的社稷大业来。

    裴秀出任门下令,也是三省首脑之一,由于他没有加官,所以品阶定在了从一品,尽管裴秀无法与桓范和夏侯玄比肩,但他是朝中的三巨头之一了,也是文官之中,仅有的三个一品大员之一,再往下的尚书,最高则为正二品。

    鲁芝出任吏部尚书、傅玄出任户部尚书、任恺出任礼部尚书、王基出任兵部尚书、李胤出任刑部尚书,庾纯出任工部尚书。

    鲁芝和傅玄是曹亮的旧部,自曹亮起兵并州之后,就一直担任并州军的参军和主薄,是曹亮最为得力的助手,此次被提拨为吏部和户部尚书,一个主管吏治,一个主管财政,也是最为主要的职位,深得曹亮的器重。

    而最为重要的兵部尚书,曹亮则让王基来担任,此前王基一直是并州刺史,为曹亮在前方征战提供后勤支持,其实王其原来也是武将出身,只不过并州军之中人才济济,将星璀灿,而曹亮当时缺少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来坐镇并州,所以王基才当上了并州刺史,成为萧何似的幕后功臣。

    这次曹亮将王基调入京师,被授予兵部尚书的官衔,也算是一了王基的夙愿,除了兵部尚书之外,曹亮还封王基为镇军大将军,他也成为了三省六部之中唯一的武职。

    至于任恺、李胤、庾纯则是曹亮从年轻官吏之中提拨起来新人,曹亮正是凭借着穿越者无所不知的优势,将这些西晋王朝的肱股之臣提前一步招揽到了他的麾下,并给予提拨和重用,象任恺、李胤、庾纯等人,之前都曾担任过太守刺史等职,此番入朝,更是被列入尚书人选,位居正二品。

    曹亮重用任恺等人,让许多人深感意外,毕竟他们还相当的年轻,资历尚浅,如此飞速地提拨重用,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不过曹亮对此是晒然一笑,有能力的人,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也是有能力的,而那些庸碌无能者,那活是活到老,也都是无能的。

    魏晋时代,原来就是一个肆意张狂奢糜腐化的时代,但在这浊流之中,还有会有一股清流的,比如任恺庾纯等人,他们不畏权贵,清正刚直,正是曹亮所看重的,所以他们得到火箭般地提升也就是不为奇怪了。

    尚书之下侍郎以及各司的郎中和员外郎,都有合适的人选,比如兵部侍郎羊琇,是羊祜的堂弟,晓畅军事,很有才华,中书侍郎张华,更是曹亮一手提拨起来的,学识渊博,聪敏而多才,其他如李熹、杨肇、唐彬等人,亦是有德有才的后起之秀,都得到了曹亮的重用。

    军队方面,曹亮倒没有做过多的改动,还是维持目前三军都督府的设置,分别由邓艾、羊祜和杜预分别统领左军团,中军团和右军团,不过曹亮继位称帝之后,还是对这些武将进行了升赏。

    邓艾被封为骠骑将军,左军都督,杜预被封为了车骑将军,右军都督,羊祜被封为卫将军,中军都督,统领三军。

    邓艾、羊祜、杜预三人位置得以提升之后,六位副都督的职位相相应地得到了提升,左军团副都督马隆升任征西大将军,牵弘升任镇西大将军,右军团副都督石苞升任征东大将军,刘靖升任镇东大将军,中军团副都督文钦升任征南大将军,王濬升任镇南大将军。

    从品秩上来划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都是从一品的官职,四征四镇将军都是从二品的官职,加大将军封号之后,相应地提升了一级,为正二品的官职,所以邓艾、羊祜、杜预和三省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令是同一级别的,马隆等人与六部尚书是同一级别的,只不过因为桓范和夏侯玄加了丞相,所以才会比他们略高一级的。

第1656章 五等爵

    军队是立身安命之本,所以曹亮始终将兵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尽管三省六部之中设有兵部,但兵部的权限只是在执行政令,而无军事的指挥权,真正执掌兵权的是三军都督府,三大都督分别执掌三个军团,他们直接接受曹亮的指挥,不受外界任何的干扰。

    军政分离是曹亮这次新政的原则,以前的官吏,大多是文武不分的,文官可以担任武职,武官也可以担任文职,许多的官职上面,甚至都会添加一个将军的封号,也甭管他究竟打没打过仗,能不能拉得开弓射得了箭,反正加个将军的封号,逼格就显得高多了,以至于在汉代校尉都是高级的武官,将军更是凤毛麟角,但到了魏国时,将军越封越多,越封越滥,据说午门口掉下一块牌匾,砸到了七个人,而这七个人之中,竟有六个是将军。

    虽然这可能是一个笑话,但是却能真实地反映出将军封号之滥,将军封得越多,将军的名号就越不值钱,那些真正出生入死,用性命搏来功名的武将,反倒是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曹亮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文官不再兼挂武职,九品十八级的官阶,也分为了文武两类,各成体系,互不相通。三省六部之中,除了兵部之外,所有的官员都是文职,如果有个别的武官转入文职的话,原先的武官品阶也会相应地改为文官品阶,并且不再挂任何的武官封号。

    当然,文官和武官之间,还是一样东西是可以联系的,那就是爵位,只要有足够的功勋,不管是文官和武官,都可以封爵。

    在爵位的方面,曹亮也进行大规模的变革,废除了自秦国以来沿革使用的二十等爵制,恢复了西周分封的五等爵制。

    秦国的二十等爵,是商鞅变法时提出来的,虽然商鞅变法失败被处死,但他的许多变法成果却保留了下来,成为秦国由弱变强的法宝,其中这二十等爵制,便是其中之一。二十等爵制是建立在军功的基础上的,其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秦军战斗力爆棚,人人效死以命,冲锋陷阵,建立了一支所向无敌、横行天下的虎狼之师,也让秦国得以横扫**,一统天下。

    二十等爵分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国还规定,非军功者,不得授予爵位,就算是宗室子弟,没有军功也得不到封爵。

    汉代基本上沿袭了秦代的二十等爵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之讳,改彻侯为通侯,后改为列侯,列侯之中,根据食邑的大小,又细分为县侯、乡侯、亭侯、都乡侯、都亭侯,并在列侯之上,设王爵,不过王爵只是分封宗室子弟的,外姓之人不可封,曹操被封为了魏王,那基本上也就是篡位的先兆了。

    汉代的爵位虽然与秦代大体相同,但是最鲜明的,就是不再以军功做为封爵的依据,当权的太监和外戚也纷纷被封侯,汉末的张让等十常侍便是鲜明的例子,反倒是真正有军功的人,难以封侯,比如李广,一句“李广难封”,道不尽唏嘘和悲凉。

    到了魏国时期,大体上沿用的也是秦汉的爵制,这次曹亮将沿用了四百多年的二十等爵制推倒,恢复到了周朝时的五等爵制,堪称是一次大手笔的运作,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人甚至都暗暗地诟病,恢复五等爵制,难道不是一种倒退吗?

    曹亮闻之,也只是晒然一笑,其实只有曹亮自己清楚,如果司马氏没有倒台的话,几年之后,也就是在他们灭蜀后的那一年,司马昭就开始推行五等爵制,为司马晋代魏做准备了。

    二十等爵制和五等爵制孰优孰劣,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的,不过曹亮比谁也清楚,二十等爵制也不过是秦汉魏三朝用过,而五等爵制却贯穿了几乎整个古代历史,自从曹魏末年改回五等爵制之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直到封建王朝的最终终结。

    五等爵制始创于周朝,分为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分封天下,五等爵皆为封国,只不过是封地大小有异而已,以公爵为尊,侯爵次之,男爵最低。

    不过春秋之时诸侯混战,自然也就没有了尊卑之别,宋襄公地位尊贵,最终却落人笑柄,原本是晋侯齐侯秦伯楚子,强盛起来都称公称王了,尤其是到了战国,大家都称王了,也就没把五等爵制再当回事了。

    这次曹亮复古地推行五等爵制,当然不是准备真得效仿周天子那样将天下分封给功臣,如果曹亮真得如此做了,只怕会重新搞一个春秋战国出来,到时候天下大乱,百姓还不得把曹亮给骂死才怪。

    所以,曹亮准备将五等爵位进行虚封,只有封号,而无食邑,当然爵禄是给的,否则这封爵还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曹亮将首开虚封的先河,要知道,不管是周朝,还是秦汉魏,它们的封爵可都是有食邑的,汉魏的王侯,平时还都是呆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不奉诏的话,甚至都不能随便进京来。

    其实到了汉代,就算王侯有封邑,但也仅仅是可以食邑之禄而无管理地方之权,不仅他们不得插手郡国或县国的事务,而且还会受到国相或县令的监视,自由都成为了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与汉初的七国之乱有着莫大的关系,七国之乱后,朝廷认识到了诸侯国的强大对中央的威胁,所以皇帝和朝廷不断地剥夺地方上诸侯的权力,导致到了最后,诸侯国仅仅只是名义的存在,没有半点的实权了。

第1657章 河清海晏

    曹亮将封爵的事全权交给裴秀去做,因为他知道,裴秀完全可以胜任此职,毕竟历史上的五等爵制,就是裴秀一手炮制出来的。

    裴秀则很快地把五等爵制给搞了出来,上表呈给曹亮。就算在新朝之中,许多人也是原本有爵位的,比如夏侯玄、羊祜等人,不过这次新的五等爵制,等于是推倒重来,以前的爵位一律地废除,这回重新封爵。

    列入表章的名单共计五百余人,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文武功臣,曹亮阅过,微微颔首,裴秀做的确实不错,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就能把这份名单给搞出来,要知道列名单容易,但划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却不容易,裴秀必须要按照每个人的功勋大小来划分,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更不能有所遗漏。

    在这方面,裴秀也确实干练,爵位划分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偏差,曹亮只是略做修改之后,便当朝昭告了。

    第一等的公爵,共计十二人,桓范被封为了平阳公、夏侯玄被封为了晋阳公、邓艾被封为了襄阳公、羊祜被封为了鲁阳公、杜预被封为了武阳公、裴秀被封为了汾阳公、文钦被封为了安阳公、石苞被封为了易阳公、王濬被封为了河阳公、牵弘被封为了曲阳公、刘靖被封为义阳公、马隆被封为了开阳公。

    三相九督被封为了公爵,确实也是合乎情理的,毕竟他们的功勋是最大的。

    公爵以下,便是侯爵,这次封侯的多达四十九人,傅玄、鲁芝、王基、文鸯等人在列。

    伯爵一共有一百一十五人,而子爵是封爵之中最多的一级,达到了三百二十七人,男爵则相对较少,只有四十二人。

    此次的封爵,并非是按照官职品阶来的,而是侧重于功勋,相对来说,武官在这次封爵之中,占据的比例较大,基本上占据了七成以上,而文官只占三成。

    同样是正二品的官员,石苞文钦等人被封为了公爵,而傅玄、鲁芝只能是封为侯爵,而新晋被提升起来的刑部尚书李胤只是伯爵,而礼部尚书任恺和工部尚书庾纯也只是子爵,所以官阶品秩和爵位的高低并没有任何的联系,爵位的授予,是按以前的功勋高低来划分的,而品阶的高低,则是官职的需要,也是对官员能力的认可。

    曹亮登基之后,更改甘露二年的年号,是为兴安元年,至于司马昭所改的景泰年号,曹亮这边根本就不予承认,景泰年号也只能在雍凉一带推行,而且似乎并不被百姓所承认,许多的百姓甚至都不知道雍凉一带已经是改朝换代了,仍然以魏人自居。

    曹亮宣布大赦天下,除了一些罪大恶极的死刑犯之外,其他囚徒一律释放,就连被判了流徙之刑的人,也可以重回故土。

    司马家上台之后,严刑重法,惩处了不少的人,许多人都是遭受了无辜的牵连,所以曹亮特别的下诏,对那些被司马家迫害的无辜者,不但可以赦免其罪,而且还返还被抄没的家资,不足的部分,还要求当地官府予以补足。

    曹亮此举,深得人心,要知道,被司马家****的人何止万千,他们接到了特赦的诏令,一个个喜极而泣,朝着洛阳跪拜,山呼万岁。

    这些人原本遭到司马家的迫害,已经看不到出头之日了,许多人甚至被流配千里之外,受尽了苦难,原本已经是彻底地绝望了,但没想到天道轮回,竟然还有重获自由的机会,如何不喜,如何不对曹亮是感恩戴德。

    同时对曹亮感恩戴德的还有普天之下的百姓,因为随着新帝登基,也预示着天下的战乱行将结束,国泰民安的日子就要来临了。

    饱经战乱的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太平,只有太平才会有盛世,战乱之中,其实最为悲惨的便是百姓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更替,权力变迁,看似只是帝王将相的事,但真正遭殃的,永远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

    帝王将相之争,有失败者,但也会有胜利者,但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都是失败者,战乱所到之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百姓们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战乱和饥荒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就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证。

    战乱的结束,带给人们的便是曙光,他们最为渴求的,便是一位明君的存在,而曹亮完全是符合百姓的预期的,所以,普天之下,几乎所有的百姓对曹亮的登基都表现在强烈的拥护之意,各州各郡各县都流传着曹亮的佳话,曹亮称帝,深得民心,深得民意。

    曹亮给天下百姓的回馈也是实打实的,他称帝之后,首先便下诏天下的赋税减半征收,而且不是一年,而是三年,他要让百姓真正的休养生息,弥补战争带来的疮伤。

    尽管天下的赋税减半征收之后,给朝廷的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曹亮相信,只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地推广精耕细作之法,粮食的产量很快就可以提高起来,赋税虽然减征了,但是粮食的单产上来之后,赋税的缺口就不会那么大了。

    精耕细作方法已经在并幽冀三州进行了推行,并州和幽州推行的较早,收效相当的明显,原本并州和幽州都属于贫瘠苦寒之地,但是通过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甚至出现了翻倍的增长,原本的荒漠地带现在都已经变为了粮仓,百姓们都可以吃饱饭,手中更有余粮,日子过得自然舒坦许多。

    冀州被司马师的全民皆兵搞成了一团糟的局面,大片的田地荒芜,曹亮得到冀州之后,首先便是恢复冀州的生产,如今冀州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民生安定。

    接下来,曹亮将会派专门的官员去督导精耕细作法向全国的推广,相信用不了几年,便会是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局面了。

第1658章 潼关

    潼关前线。

    左军团的中军帐,就扎在麒麟山的北麓,滨临黄河,邓艾的帅字旗高高飘扬,似乎唯恐让人不知道他的存在。

    中军帐的宿营地一直以来都为之诟病,因为麒麟山的北麓,就紧靠着黄河,背后还有远望沟天堑,地域狭小不说,这里距潼关前线太近,登上潼关的城头,便可以将这里一览无余,完全是无险可守,一旦晋军发起偷袭,中军队伍很难应付的。

    邓艾对此却不以为然,其实他将中军帐扎在这里,是刻意为之的,目的就是要诱使守城的晋军出来偷袭,邓艾早就在麒麟山上埋伏了一支精兵,只要晋军敢出关,保管他是有来无回。

    只不过以目前晋军的状况,恐怕他们是没有胆量出关来偷袭的,目前镇守潼关的将领是胡奋,虽然胡奋算不上赫赫有名的大将,但在守成方面,还是比较稳健的,这也是司马伦之所以重用胡奋的原因,其实把守潼关这样的要隘,并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和能力,越是智勇双全的名将想法越多,总考虑着如何来出奇制胜。

    而比较平庸一点的将领,往往没那个胆量,他们会以稳守为主,只要能守住潼关,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别的想法,他们还真没有。

    胡奋就是比较典型的这类将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前往潼关之前,他就得到了司马伦的面授机宜,其实司马伦要求非常的简单,就是要胡奋利用好潼关的险要地势,以稳守为主,不可轻兵冒进,更不可贪功求胜,守住潼关,他就是第一功,如果丢了潼关,提头来见。

    所以到达潼关之后,胡奋便将稳守潼关放在了第一位,更何况,他和并州军多次的较量,屡战屡败,也确实是被打怕了,如果是在平原地带交手,胡奋还真没接这个差事,但好在有潼关这样险峻的关隘来助力,也算是给胡奋平添了几分的勇气。

    潼关北临黄河,南倚秦岭,这座关城就坐落在这山水之间的狭隘通道上,扼守着洛阳通往长安的关洛大道,这里依山傍水,险阻天成,南控秦岭,北控风凌渡,是洛阳通往长安绕不开的必经要道。

    其实潼关和函谷关共处于一条线上,一个是西口,一个是东口,函谷关的位置更靠近洛阳一些,而潼关的位置则更靠近长安一些。

    秦时以函谷关为重,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国进攻性偏强一些,函谷关成为秦国向东方六国进攻的一个跳板,进可攻,退可守,那怕是六国合纵进犯秦国,面对函谷雄关之时,也是望关而兴叹,不得期门而入。

    但是从关中的纯防御的角度来看,函谷关就不如潼关了,毕竟函谷关的战略位置过于前移,身后还有数百里长的补给线,这无疑会加大函谷关的防御成本。

    而潼关处于崤函通道的末端,距离长安比较近,无论是补给还是增援,都比较得心应手,所以秦以后,潼关的战略价值便突显了出来,函谷关则被废弃了,潼关成为了关中防御体系上最为重要的一环。

    司马氏之所以放弃都城洛阳而迁都到关中,看重的恰恰就是潼关武关这样的要塞可以帮他们抵挡并州军的雄师,从黄河防线被突破之后的一溃千里便可以看出,司马氏的军队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在无险要的情况下和并州军进行抗衡了,如果继续地固守无险可御的洛阳的话,司马家可能就交待在洛阳了。

    所以退守关中,迁都长安,已经是司马家逼不得己的最后选择了,而由潼关武关和蒲坂津构筑的防线,也成了他们最后的屏障,只有守住潼关等这些关隘,才能让司马家苟延残喘下去。

    胡奋倒是恪尽职守,到达潼关之后,他严密布防,认真备战,积极地构建潼关防线,表现地格外卖力,毕竟胡奋是司马家的死忠分子,和并州军有着杀父之仇,所以胡奋是不可能向曹亮的势力投降的,他和司马家是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司马家卖命的同时,也是给自己的前途出力。

    邓艾率领大军杀来的时候,胡奋如临大敌,将所有的兵力都调到了要隘处,对潼关进行了严密的防御。

    出乎意料的是,邓艾居然把中军帅营扎在了麒麟山下,这里距潼关的关城不过五六里的距离,站在关楼之上,并州军的营地是一览无余。

    邓艾此举,也激怒了不少的司马军将领,认为邓艾实在是傲慢的很,这摆明了就是欺司马军不敢出关啊,于是纷纷地向胡奋请战,希望带领一支军队,半夜杀出去,偷袭并州军的帅营,给邓艾一个下马威。

    但胡奋却冷笑一声,这摆明了就是邓艾的圈套,他正巴不得司马军出城偷袭呢,如果此刻他派兵出城,正中了邓艾的计策,不管派多少人出去,只怕是有去无回。

    邓艾是何等样的人,胡奋可是清楚的很,毕竟他们又是交手多年的老对手了,胡奋在邓艾的手下,也吃不过不止一次的败仗,所以胡奋面对邓艾之时,真没有什么可以轻敌的资本,反倒是倍加地重视。

    邓艾在麒麟山下扎营,俨然就是故意地给胡奋挖了一大坑,准备着让他往里面跳,但胡奋上当的回数多了,自然也不会再往坑里跳了,所以这次他是铁了心,下令不管出现任何的状况,各营的兵马,一律都不得出关,违令者立斩无赦。

    此令一下,自然打消了不少将领的念头,就算他们是心有不甘,但军令如山,还是没有人敢违抗的。

    邓艾看到胡奋并没有上当,也没有在意,本来他也没有对诱敌出城抱有太大的希望,遇到胡奋这样稳健型的将领,诱敌的可能性只会更低,所以,想要拿下潼关,凭借的还是硬实力,各营人马到齐之后,邓艾便对潼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试图用实力叩开关中的大门。

第1659章 还是下手了

    其实曹亮交待给邓艾的任务并没有那么严格,这次的进攻,包括中军团对蒲坂津和右军团对武关的进攻,都属于试探性的性质,曹亮只不过是想试探一下,关中的防御能力究竟有多强。

    当然,如果潼关防线有如纸糊一般,曹亮倒是不介意邓艾挥师拿下潼关,进入关中,直捣长安的。

    但如果司马军的防守特别的顽强,防线坚如磐石固若金汤的话,曹亮并不建议并州军发起强攻,毕竟那样的做法,伤敌一千,也得自损八百,并州军没有必要和司马军死磕到底。

    如今的司马军,就犹如一只被逼入绝境的野兽,虽然处境堪忧,但它还没有丧失战斗的能力,濒临绝地之时,只会让它变得更为疯狂。

    所以,曹亮给邓艾的命令是试探一下潼关防线的软硬,易取的话就取之,不易取的话就暂缓之,反正司马家已经是穷途末路了,给曹亮一些时间,总是有办法解决掉它的。

    于是邓艾并没有尽遣主力对潼关发起攻击,而仅仅只是派出了大量的投石车和连弩车对潼关展开了连番的轰击。

    不过显然这样的攻击并不太奏效,毕竟司马军为了加强的潼关的防御,特意地加固了潼关的城墙,用石墙来取代了原先的夯土城墙,这样石砌的城墙牢固性能提高了不少倍,面对投石车这样犀利的攻城武器,也能应付自如。

    潼关的战局陷入到了僵持的状态之中,战事一拖就是数月的时间,但并州军似乎并没有撤军的打算,双方便在这种僵持之中耗了下去。

    不光是潼关,武关和蒲坂津防线同时也告急了,这次并州军的进攻是全面的,兵分三路,同时地向关中的三大要隘发起了进攻,整个关中的防线全面吃紧,各处的兵力是捉襟见肘自顾不暇,所以胡奋也指望不上别的兵马前来救援了,面对邓艾的进攻,他也只能是独力支撑,熬过一天算一天。

    好在邓艾的进攻并不给力,胡奋承受的压力并不太大,双方经过了几个月的僵持之后,胡奋的信心似乎又回来了,看来并州军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

    险峻的山地地形,让并州军最为厉害的骑兵没有了用武之地,而加固后潼关关城,也完全可以抵挡得住投石车的攻击,并州军少了这两大攻击的利器,也就没有了凶猛的爪牙,潼关也就变成了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胡奋也不禁感叹,还是司马伦有先见之明啊!退守关中之后,司马伦便下令重修了武关和潼关,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潼关和武关东面的城墙全部用石块重新砌筑,并加高加厚,这样打造出来的城墙坚固无比,完全能挡得住投石车的攻击,成了他们的立身安命之本。

    否则就原来的夯土城墙,根本就抵挡不住并州军的投石车,一旦关墙被攻破,潼关防线也就形同虚设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投石车再厉害,终究也还是有克制它的东西,只不过花费的代价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和关中的安危比起来,再大的代价也是可以承受的。

    胡奋原本以为局势可以这样一直地持续下去,反正他们是防守的一方,压力远没有进攻的一方大,一直耗下去,局面是对他们有利的,并州军终究是会有支撑不住的一天,然后退兵的。

    但长安发生的一切让他是措手不及,茫然无助,在一日之间,天子曹髦和司马师竟然是先后被刺身亡,紧接着,司马昭废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所有的人是瞠目惊舌,就在关中的形势危如累卵的时候,司马昭突然地整出了这么多的幺蛾子,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尽管胡奋只是一方守将,但他也深知现在稳定是压到一切的急所,关中的任何变故及动荡,对关中防线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深深地担忧起来,关中的局势已经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司马昭登上帝位之后,大封群臣,胡奋也被封为了镇南将军,诏令传到了潼关,胡奋脸上却难有半点的喜色,毕竟他不是司马昭的嫡系,一直以来,胡奋都是听命于司马师的,司马师将权力移交给了司马伦,胡奋自然对司马伦是言听计从。

    但没想到司马昭竟然会突然上位,而且是当上了皇帝,尽管胡奋获得了晋升,可他毕竟不是司马昭的心腹,潼关如此重要的位置,司马昭考虑换人吗?

    胡奋接受诏令之后,还特意地派人去蒲坂津和司马伦联系,他想知道司马伦的真实想法,别看司马昭继位为帝,但所有的兵马大权,还是掌握在司马伦手中的,如果司马伦起兵反抗的话,胡奋倒不介意率兵追随,他现在宁可奉司马伦为主,也不愿意尊司马昭为帝。

    但司马伦那边却似乎没有什么动静,他也是接受了赵王的封号,并没有下一步的行动,并写封信给胡奋和州泰,要他们安守防线,切不可因为长安改朝换代的事,影响到防线的军心士气,让并州军有可趁之机。

    胡奋也是无计可施,毕竟司马伦都没有轻举妄动,他焉敢有什么想法。

    其实,胡奋也是可以理解司马伦的,尽管司马伦现在手中握着十几万的兵马大权,但基本上都被并州军死死地拖在了武关到蒲坂津的防线上,根本就抽调不出多少的兵力来去对付司马昭。

    而且司马昭还掐着他的粮草命脉,如果司马伦一旦起兵的话,司马昭便可以随时地掐断粮草供应,司马伦如果短时间内能拿下长安还好,一旦战事不利,整支军队都有断粮的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从大局的角度上来讲,司马伦还是屈从了,毕竟司马伦投鼠忌器,一旦他率兵反抗,遭殃的就是司马家所有的人。

    但司马昭显然并不会对司马伦放心,很快地,他还是朝着东部防线下手了。

第166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别看这几年曹亮把主要的精力都拿来对付司马师了,但并不意味着曹亮就对塞外的鲜卑人漠不关心,在曹亮的眼里,鲜卑人始终是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的。

    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与司马师的战争一直接连不断,让曹亮无法腾出手来,否则鲜卑人必将成为曹亮率先要征服的敌人。

    在幽州之战时,曹亮为了进军辽东,顺道出兵平灭了东部鲜卑之中宇文部和慕容部,虽然看起来不过是打鱼捎鳖一样的举动,但曹亮可以清楚的很,东部鲜卑的三大部落,那可是没有一个善茬,尤其是慕容鲜卑,更是凶残之至,杀人成狂,在五胡十六国的时代,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对与这样的部落和种族,曹亮当然不会手下留情,只要能消灭的,一律统统地消灭,一个都不留。

    当时并州军出击果敢而坚决,打得东部鲜卑狼狈逃窜,再加上东部鲜卑各部之间矛盾重重,为曹亮各个击破创造了机会,曹亮趁势大破东部鲜卑,慕容部遭到全军覆灭,宇文部也只是逃了宇文莫槐本人以及一些残部,只有段部鲜卑得以全身而退。

    东部鲜卑的覆灭等于是给曹亮彻底地平定鲜卑创造了一个契机,宇文莫槐和段日陆眷先后投奔了拓跋鲜卑,等于是给了曹亮一个出兵的口实,当然,出兵讨伐拓跋鲜卑也无需什么借口,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真要灭他又何需商量。

    不过最终曹亮还是选择了隐忍,毕竟当时他主要的目标还是司马军,曹亮不可能跨越数千里的距离去攻击拓跋鲜卑,只能是纵容拓跋力微吞并了东部鲜卑的残部,实力比之前愈发地强大了。

    实力的强大也就意味着拓跋力微的野心进一步地膨胀了,曹亮知道拓跋力微一直对中原是垂诞三尺,一旦给他机会的话,那不死的老家伙是不会放过的。

    别的人或许有些不以为然,毕竟拓跋力微已经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者了,时日无多,又怎么可能会有再大的野心和**呢。

    但曹亮却知道拓跋力微可是一个活得倍久的老寿星,如果曹亮没有记错的话,拓跋力微历经汉魏晋三代,一直活了一百多岁才挂的,可以说八十多岁的拓跋力微还正当壮年呢,壮志雄心未减,觎觑并州之心一直未死,这样的可怕的对手不想办法消灭的话,将来一定会成为并州的心腹大敌。

    尤其是拓跋力微将王庭迁往盛乐之后,其野心更是昭然若揭,曹亮无法判断出拓跋力微何时才会进军,所以只能是给王基和乐綝提个醒,要他们时刻对北方之敌保持警惕,谨防鲜卑人的突然入侵,尤其是雁门太守乐綝,雁门郡是防范鲜卑人的第一道防线,必须要依靠雁门关一线的险要地势,做积极的防御,不让鲜卑人越过雷池半步。

    只不过出乎意料的是,率先发难的并不是已经迁都到盛乐的拓跋力微,而是从朔方成长起来的刘渊。

    尽管刘渊在并州掀起了不小的风暴,但曹亮也泰然处之,在他看来,根本就无需派遣更多的军队去参战,仅仅只需派出左军团,就足以横扫掉匈奴人了。

    事实证明,曹亮的判断没有任何的问题,他亲自率领左军团回援并州,把刘渊打了一个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但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鲜卑人此时居然出手了,只不过他们并没有趁势侵入并州,而是解救出被困的刘渊之后,扬长而去。

    鲜卑人的突然横插一杠,让并州军错失了全歼刘渊的大好机会,本来在劫难逃的刘渊最后也是趁此机会逃出生天,让并州军围剿计划彻底地落空了。

    是鲜卑人事先就和匈奴人有所勾结吗?显然并不是,如果双方事先便有所联系的话,那么在刘渊出兵东进的时候,鲜卑人就应当出兵南下,这样两路夹击,似乎对并州的威胁更大一些。

    而鲜卑人此次突然攻取马邑城,来得急去得快,就如同一阵风似的,拉上刘渊转身就逃,行动非常的仓促,显然他们此次出兵,并没有准备好要与并州军开战,而仅仅只是派兵来营救刘渊的。

    这不禁让曹亮有些纳闷,没听说匈奴人和鲜卑人之间有什么纠葛和牵连的,双方以前一直可是世仇,都盼着能置对方于死地的,拓跋力微突然地出兵争救刘渊,这其中又藏着什么猫腻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帐,曹亮又不可能是拓跋力微肚子里的蛔虫,怎么会知道拓跋力微的真实想法呢?

    不过刘渊没死,对曹亮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坏消息,他是很清楚刘渊的能耐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旦给刘渊机会,他一定可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更何况,这回刘渊的靠山是拓跋力微,这样强强联手,对并州北境,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所以,北方草原上的鲜卑人,成为了曹亮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现在中原形势,可以放一放,就算是来年再渡河作战,也不会延误多少,但不解决掉鲜卑人,曹亮始终都会有后顾之忧。

    曹亮当机立断,还没到达雁门郡之前,就下令调集骁骑营和屯骑营立即赶回并州,准备对鲜卑人抢先动手。

    先下手为强,对付鲜卑人这样的强敌,就必须要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否则被鲜卑人遁入到了大漠草原之中,并州军必是无迹可寻。

    但是先下手为敌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要解决冬天御寒的问题,否则大漠草源上的那种寒泠,恐怕是让任何人马都为忌惮的。

    曹亮这几年在并州,就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曹亮广为搜集皮毛蚕丝,并制作了大量的冬衣,完全可以满足几万人装备,有了这些保障之后,曹亮才敢有在大冬天出兵塞外的计划。

第166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别看这几年曹亮把主要的精力都拿来对付司马师了,但并不意味着曹亮就对塞外的鲜卑人漠不关心,在曹亮的眼里,鲜卑人始终是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的。

    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与司马师的战争一直接连不断,让曹亮无法腾出手来,否则鲜卑人必将成为曹亮率先要征服的敌人。

    在幽州之战时,曹亮为了进军辽东,顺道出兵平灭了东部鲜卑之中宇文部和慕容部,虽然看起来不过是打鱼捎鳖一样的举动,但曹亮可以清楚的很,东部鲜卑的三大部落,那可是没有一个善茬,尤其是慕容鲜卑,更是凶残之至,杀人成狂,在五胡十六国的时代,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对与这样的部落和种族,曹亮当然不会手下留情,只要能消灭的,一律统统地消灭,一个都不留。

    当时并州军出击果敢而坚决,打得东部鲜卑狼狈逃窜,再加上东部鲜卑各部之间矛盾重重,为曹亮各个击破创造了机会,曹亮趁势大破东部鲜卑,慕容部遭到全军覆灭,宇文部也只是逃了宇文莫槐本人以及一些残部,只有段部鲜卑得以全身而退。

    东部鲜卑的覆灭等于是给曹亮彻底地平定鲜卑创造了一个契机,宇文莫槐和段日陆眷先后投奔了拓跋鲜卑,等于是给了曹亮一个出兵的口实,当然,出兵讨伐拓跋鲜卑也无需什么借口,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真要灭他又何需商量。

    不过最终曹亮还是选择了隐忍,毕竟当时他主要的目标还是司马军,曹亮不可能跨越数千里的距离去攻击拓跋鲜卑,只能是纵容拓跋力微吞并了东部鲜卑的残部,实力比之前愈发地强大了。

    实力的强大也就意味着拓跋力微的野心进一步地膨胀了,曹亮知道拓跋力微一直对中原是垂诞三尺,一旦给他机会的话,那不死的老家伙是不会放过的。

    别的人或许有些不以为然,毕竟拓跋力微已经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者了,时日无多,又怎么可能会有再大的野心和**呢。

    但曹亮却知道拓跋力微可是一个活得倍久的老寿星,如果曹亮没有记错的话,拓跋力微历经汉魏晋三代,一直活了一百多岁才挂的,可以说八十多岁的拓跋力微还正当壮年呢,壮志雄心未减,觎觑并州之心一直未死,这样的可怕的对手不想办法消灭的话,将来一定会成为并州的心腹大敌。

    尤其是拓跋力微将王庭迁往盛乐之后,其野心更是昭然若揭,曹亮无法判断出拓跋力微何时才会进军,所以只能是给王基和乐綝提个醒,要他们时刻对北方之敌保持警惕,谨防鲜卑人的突然入侵,尤其是雁门太守乐綝,雁门郡是防范鲜卑人的第一道防线,必须要依靠雁门关一线的险要地势,做积极的防御,不让鲜卑人越过雷池半步。

    只不过出乎意料的是,率先发难的并不是已经迁都到盛乐的拓跋力微,而是从朔方成长起来的刘渊。

    尽管刘渊在并州掀起了不小的风暴,但曹亮也泰然处之,在他看来,根本就无需派遣更多的军队去参战,仅仅只需派出左军团,就足以横扫掉匈奴人了。

    事实证明,曹亮的判断没有任何的问题,他亲自率领左军团回援并州,把刘渊打了一个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但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鲜卑人此时居然出手了,只不过他们并没有趁势侵入并州,而是解救出被困的刘渊之后,扬长而去。

    鲜卑人的突然横插一杠,让并州军错失了全歼刘渊的大好机会,本来在劫难逃的刘渊最后也是趁此机会逃出生天,让并州军围剿计划彻底地落空了。

    是鲜卑人事先就和匈奴人有所勾结吗?显然并不是,如果双方事先便有所联系的话,那么在刘渊出兵东进的时候,鲜卑人就应当出兵南下,这样两路夹击,似乎对并州的威胁更大一些。

    而鲜卑人此次突然攻取马邑城,来得急去得快,就如同一阵风似的,拉上刘渊转身就逃,行动非常的仓促,显然他们此次出兵,并没有准备好要与并州军开战,而仅仅只是派兵来营救刘渊的。

    这不禁让曹亮有些纳闷,没听说匈奴人和鲜卑人之间有什么纠葛和牵连的,双方以前一直可是世仇,都盼着能置对方于死地的,拓跋力微突然地出兵争救刘渊,这其中又藏着什么猫腻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帐,曹亮又不可能是拓跋力微肚子里的蛔虫,怎么会知道拓跋力微的真实想法呢?

    不过刘渊没死,对曹亮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坏消息,他是很清楚刘渊的能耐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旦给刘渊机会,他一定可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更何况,这回刘渊的靠山是拓跋力微,这样强强联手,对并州北境,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所以,北方草原上的鲜卑人,成为了曹亮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现在中原形势,可以放一放,就算是来年再渡河作战,也不会延误多少,但不解决掉鲜卑人,曹亮始终都会有后顾之忧。

    曹亮当机立断,还没到达雁门郡之前,就下令调集骁骑营和屯骑营立即赶回并州,准备对鲜卑人抢先动手。

    先下手为强,对付鲜卑人这样的强敌,就必须要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否则被鲜卑人遁入到了大漠草原之中,并州军必是无迹可寻。

    但是先下手为敌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要解决冬天御寒的问题,否则大漠草源上的那种寒泠,恐怕是让任何人马都为忌惮的。

    曹亮这几年在并州,就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曹亮广为搜集皮毛蚕丝,并制作了大量的冬衣,完全可以满足几万人装备,有了这些保障之后,曹亮才敢有在大冬天出兵塞外的计划。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