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77章 母子相会

    任重见到了司马伦,如释重负,指了指身后,正有两人搀扶着一个衣衫破旧的人上前,此人蓬头垢面,甚至是不辨男女,司马伦明显地愣了一下,但他看到那人的眼神时,顿时便明白了,飞身便扑了上去,跪倒在那人的面前,双眼饱含热泪,用颤抖的声音呼喊了一声:“娘——”

    柏灵筠亦是泪水涟涟,情难自抑,抱着司马伦,不住地啜泣起来。

    好半晌,母子二人才算是止住了哭泣,司马伦询问起了详情,柏灵筠由于与爱子重逢,激动地难以言表,还是侍卫任重向司马伦说明了情况。

    任重以及数名侍卫,是司马伦刻意地留在司马府中保护柏灵筠安全的,当时司马府发生变故的时候,任重就已经警觉了,所以他特意地禀明了柏灵筠,趁着司马府火起之时一片混乱之际,任重护送上着换上普通衣物的柏灵筠逃出了司马府。

    只不过当时长安城的城门已经封闭了,整个城内戒备森严,柏灵筠虽然潜逃出了司马府,但是还是没有机会离开长安城,恼羞成怒的司马昭已经派人在长安城内大肆搜捕,柏灵筠的处境堪忧。

    幸亏任重有一个同乡在长安城里做生意,得到了他的帮助之后,任重等人带着柏灵筠潜藏到了一个地库之中,这里非常的隐蔽,乃是这个商贾藏匿一些违禁商品的所在。

    贾充虽然带人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肆的搜捕,但柏灵筠藏得十分严实,再加上长安城本身就是极大,贾充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气力,但也没有能够将柏灵筠给搜出来。

    可长安城的戒备森严,尤其是城门的盘查,简直就是到了滴水漏的地步,任重想要把柏灵筠安全地护送出城,难度也是相当大的,为了不冒风险,任重只能是继续地潜藏在地库之中,等待有合适的机会再出城。

    很快司马昭便宣布称帝了,改国号为晋,晋国始立,任重也打听了司马昭将柏灵筠封为了太妃,居于明光宫,这显然是司马昭为了掩人耳目而故作姿态的,其实这个时候,柏灵筠早就逃出了司马府,早已不在司马昭的掌控之中了。

    一晃三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任重没有混出城的机会,也只好是耐心地等待着,不过还好没有让他们等得太久了,潼关失守之后,魏军大举进入关中,长安城内陷入到了空前的混乱之中,为了躲避战乱,城中的百姓冲突了晋军的阻挠,冲出了城去,晋军无法禁止,到最后也是听之任之了。

    任重抓住机会,一行人乔装改扮成难民的模样,混入了难民人潮之中,终于是离开了长安城。他们一路向北而行,从渭桥上渡过了渭河,任重本来计划着向东去临晋关投奔司马伦的,没想到刚过渭桥,就遭遇到了晋军的人马,仔细一看,果然是赵王司马伦的队伍,所以任重才主动地靠近军队,正好司马伦就在渭水边上,任重赶紧上前相认,司马伦母子总算是平安相会了。

    司马伦总算是放心了下来,司马昭杀兄弑帝篡位登基之后,司马伦最为担忧的就是母亲了,生怕走火入魔丧心病狂的司马昭会对母亲有什么不利,尤其是传闻司马昭逼死了郭太后之后,司马伦夙夜忧叹,生怕母亲也遭遇什么意外。

    现在看来,任重还是相当的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地保护了柏灵筠的安全,倒是司马昭,还真是卑鄙之至,明明柏灵筠已经逃走,他还故意地诈称柏灵筠就在明光宫之中,还封其为太妃,以此来要挟司马伦,真是无耻之尤。

    不管怎么说,现在司马伦总算是一块石头落地了,此刻的长安城中,司马伦已经是再无牵挂,于是司马伦下令,全军立刻启程,向陇西方向开拨。

    就在此时,一队人马骑马飞快地赶了过来,看装束,分明是宫里的人,就在众军士诧异之时,为首的一个太监模样的人高声喊道:“陛下有旨,赵王司马伦接旨。”

    众将都冷眼相观,他们心里都清楚,都到这个时候了,司马昭的圣旨根本就不可能对司马伦起什么作用了,所以大家对这道突如其来的圣旨也没有半点恭敬之意,甚至有意无意地拦在钦差太监的面前,阻挡他接近司马伦。

    司马伦却是把手一挥,让众将让出一条路来,笑道:“让他进来吧,孤倒是要看看,孤这位皇兄,还有何话要说?”

    钦差太监看看众将怒目而视的模样,心里面便有些打鼓,原本宣诏可是一件美差,人人俯首听命,还有好处可拿,可现在到这儿宣诏,怎么看也有一种龙潭虎穴的感觉,甚至钦差太监都觉得宣读完圣旨,自己的脑袋都很有可能会保不住。

    本来接旨的是时候要焚香叩拜的,以示对天子的尊重,可司马伦就这么大大咧咧地站着,根本就没有下跪的意思,钦差太监也不敢多说,赶紧地拿出圣旨来宣读:“皇帝制曰:赵王伦公忠体国,恪尽职守,抵御外敌,功勋卓著,特加封为相国,都督内外诸军事,加邑四千八百户,接旨之后,即刻回师长安勤王护驾。软此。”

    念完圣旨,钦差太监还等着司马伦说接旨呢,可是结果却是半响无声,钦差太监偷眼瞥了一下,司马伦傲然而立,嘴角挂着一丝轻蔑的冷笑,根本就没有接旨的意思。

    钦差太监估计也是每一次遭遇这样的宣旨场面,司马伦不接旨,他也不敢将圣旨给递过去,拿着也不是,放下也不是,尴尬无比。

    司马伦冷笑着,看来司马昭到现在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居然还会下旨给自己要他前去勤王,什么狗屁的相国,都督内外诸军事,还加邑四千八百户?长安已经深陷魏军包围,晋国的覆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给自己画这么大的饼,又有什么意义?

第1678章 恕不奉陪了

    司马伦最终从钦差太监的手中拿过圣旨来,然后将它一条条地撕成了碎片,手一扬,黄色的碎片随风飘扬,散落在了渭河的水面上,很快就被河水吞没,消失无踪,司马伦轻笑了一声,道:“回去告诉司马昭,让他自己慢慢玩吧,孤就恕不奉陪了。”

    说罢,司马伦也没有理会钦差太监错愕的表情,跨上了战马,向西扬鞭而去。

    找到了母亲,司马伦在这里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牵挂,至于司马昭的生死,司马伦也就漠不关心了,原本司马伦还计划杀了他为司马师报仇呢,但现在看来,是没有那个机会了,司马伦必须要为追随他的十万大军负责,远离长安这片是非之地。

    至于司马昭的下场,司马伦也不必担心,首先曹亮肯定是不会放过他的,魏军已经大举围城了,司马昭穷途末路,已经是无路可走了,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但最成为了一个最为短命的皇帝,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司马伦挥鞭离去,再没有回头看向长安城一眼。

    钦差太监立于渭水河边,冷冷的风吹来,而他在风中彻底地凌乱了,司马伦撕了圣旨,非常潇洒地转身而去,如果他此刻回长安复命,盛怒之下的司马昭恐怕不会给他好果子吃。

    就算司马昭不治他的罪,但搬到不救兵,长安城完全没有机会守得住,与其死在乱军之中,倒不如趁还没有回到长安之际,率先地逃跑吧,这样还有机会捡回一条命去。

    于是钦差太监脱掉了身上的宫服,把里面的衣服撕烂弄脏,混到了逃难的百姓之中,一路向北而去。

    随行的那些属下看着领头的太监不管不顾只身而逃,他们也是面面相觑,最终也选择了混入难民之中逃走了。

    ……………………………………………………………………

    皇宫大殿之上,司马昭正召集群臣议事,可今天上朝的大臣并不多,许多人都是抱病告假,没有来上朝。

    不用说,这些大臣也并非是真得有病,而是另谋打算了,如今大晋王朝行将覆灭,许多人显然没有和王朝共存亡的心思,在这危难之时,他们可没想着什么同舟共济,而是寻思着各自的出路。

    司马昭不禁是气愤异常,脸色都发青了,怒道:“朕还没有死呢!大晋还没亡呢!你们就这么急着想卖主求荣,真是岂有此理!廷尉杨骏——”

    廷尉杨骏出班上前,躬身道:“臣在。”

    司马昭沉声道:“你且看看这大殿之上,有多少应到未到之人,下去即刻带兵去查抄,凡是今天没有上朝之人,统统给朕抓起来,打入天牢,严刑拷问,如果有与曹亮勾结者,一律斩无赦!”

    司马昭这回真是动了真怒,平时有个别大臣告假,那到是在情理之中,人吃五谷杂粮,又焉能不会得病,但现在满朝文武,居然会“病”倒了三分之二,不是装病是什么?

    论起装病界的鼻祖,那还是首推司马昭他爹司马懿,那才是装病界的泰山北斗,这些大臣跟司马懿相比,那简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完全是班门弄斧,倘若司马昭放任这些家伙肆意妄为的话,那他当皇帝的威严何在?

    现在魏军兵临城下不假,但还没有到社稷崩塌之际,这些人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另谋出路了,真是岂有此理,司马昭不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岂不是白瞎了这个皇帝之位吗?

    杨骏揖礼道:“臣领旨。”

    杨骏为人最善阿谀媚献,偷机钻营,深为诸大臣所不齿,耻于为之为伍,所以杨骏在朝中与诸多大臣交恶,不过杨骏深得司马昭的喜欢,晋升他为廷尉,执掌司法之权。

    此番司马昭要整治那些不上朝的官员,杨骏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在这些没有上朝的大臣之中,有好些人是和他有私怨的,这下杨骏内心之中极为高兴,苦思已久的报仇机会终于来临了,这些人一旦落入到了他的手中,保管让他们不死也要脱一层皮。

    这个大好的机会,杨骏又如何能放过,他拱手称诺,兴冲冲地离开了大殿。

    下达了旨令之后,司马昭恶劣的心情总算是平复了一些,虽然说法不治众,但这些朝臣们也太大胆了,太目中无人了,他司马昭还没有死呢,居然就不给他一点面子,这些人绝不能姑息纵容,否则的话,会让人认为他这个皇帝软弱可欺,更多的人会加入到叛逃的行列之中。

    不管是杀鸡儆猴,还是敲山震虎,司马昭都不能心慈手软,所以那些胆敢渺视他的人,都会受到应有惩罚。

    杨骏的办事风格倒是雷厉风行,在抓捕之前,他特意地写出了一个名单,谁和他仇怨最深,谁就排在前头,然后照名请客,一个都不准备放过。

    那些告假的大臣,不排除真正生病的,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病,而是谋划着出城投降,他们可不想死在战乱之中,听说曹亮那边对降臣条件和待遇极为的优渥,这自然让他们是怦然心动。

    他们也就不指望着加官晋爵,能和现在的地位持平,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就在他们暗暗地盘算谋划之际,杨骏带着禁军就直扑而来,不容分说,便将这些官吏给捉了起来。

    有些官吏知晓这是杨骏挟私报复,当场便斥责于他,但杨骏却毫不在意,反倒挥了挥手,将这些大臣们给统统抓了起来,关入到了天牢之中。

    光是关入天牢肯定是不足以治他们的罪的,杨骏这回当起了酷吏,对这些大臣是严加拷问,从他们的嘴里,自然是会吐露出来的。

    不管就算他们拒不奉认,杨骏都会要他们脱层皮,不就是签字画押吗,杨骏随随便便就能伪造出所有人的签名来,反正这么长的名单,司马昭也不会亲自去一一查验,他将差事交待给了杨骏,自然是会无条件地相信杨骏的。

第1679章 一群废物

    更何况,大敌当前,司马昭早就是焦头烂额了,他那有闲心逸致去管这些事,那怕杨骏就是胡作非为,司马昭也不会去管的。反正这些人公然地蔑视朝廷,罪不容诛。

    杨骏将通敌的名单上报给了司马昭,司马昭看都没看,御笔一挥,就判定了这些人的生死,一颗颗的人头滚落,长安城内又是一片腥风血雨,给本来就恐慌的局势更增添了惶恐,整个长安城内,是人人自危,胆战心惊。

    司马昭也变得烦躁不安起来,派出去宣旨的太监到现在也没有回来,这分明就是一件极为不正常的事,按理说司马伦的军队已经抵达了渭城,到长安不过是须臾之间的事,可是不但渭城那边毫无动静,就连宣旨的太监也不知所踪了,司马昭隐隐地感觉到了情势的不妙。

    这时候,城门督紧急上报,称魏军的大队人马已经向长安城围来,将长安城包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先前抵达长安城附近的魏军全是骑兵,这些骑兵也仅仅只是封锁长安城附近的道路而已,并没有对长安城实施围攻,现在魏军大举围城,很显然是魏军的攻城部队赶到了,长安大战已经是迫在眉睫,一触即发。

    以长安城目前的兵力,根本就不足以抵御魏军的进攻,司马昭想要守住长安,还需倚仗司马伦和司马伷的勤王之师,不过司马伷远在武关,如果他没有事先动身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到长安。

    所以当前司马昭能依靠的,也只有司马伦的兵马了,而且司马伦就在渭城,渭水的北岸,和长安城遥遥相望,如果司马伦肯出兵的话,须臾即至。

    但司马伦会愿意出兵吗?

    显然司马昭没有那个把握,司马昭弑兄称帝,其实已经和司马伦是势同水火了,再加上司马昭刻意地削夺司马伦的兵权,司马伦不心怀芥蒂才有鬼。

    司马伦之所以没有和他反目,最大的因为还是因为柏灵筠,可司马昭早已失去了对柏灵筠的控制,只是司马伦不知情而已,误以柏灵筠还被司马昭软禁着呢,而司马伦一旦知晓了真相,就会毫不犹豫地跟他翻脸,甚至兵戎相见。

    所以指望司马伦前来勤王,司马昭心里还真没有什么底,也许司马伦会看在柏灵筠的面子上,出兵吧,但这中间又有多少不确定的因素,司马昭还真无法算得清楚。

    可现在司马昭不指望司马伦还能指望谁?所以司马昭才会急切地等待着司马伦那边的消息,盼着司马伦出兵来救他,否则长安城沦陷了,司马昭就和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晋王朝一起完蛋了。

    骠骑将军王沈现在担任着长安城城防总指挥的职责,当他得到了赵王司马伦的军队撤离的消息,脸色顿时大变,急忙地返回了皇宫,向司马昭禀报道:“启禀陛下,赵王率军撤走了。”

    司马昭正坐在龙床上和群臣商量应敌之策呢,听到这个消息,脸色顿时惨白如纸,扶着龙床边框的手也不住地颤抖起来,他很清楚,司马伦一旦撤军,他就真得完了,司马伦的援兵,已经是能够挽救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如果就连这根稻草也没了的话,司马昭可真就彻底地凉凉了。

    殿上议事的诸臣闻讯之后也是神色各异,有惊恐万状的,有窃窃私语的,有摇头叹息的,有低头不语的,绝望的情绪在大殿之上蔓延,这个本来就不太意外的消息意外地传来,让所有的人希望破灭,深陷绝望之中。

    司马昭呆坐半晌,缓了缓神之后,才开口道:“诸位爱卿,谁可有退敌之计?”

    贾充木无表情地垂着头,抠着手上的指甲,荀顗、荀勖、王祥等人则是默然无语,谁也不敢接司马昭的话。

    司马昭见无人答应,不禁勃然大怒道:“朕称帝之时,尔等一个个邀功请赏,只恨官爵太低,如今朝廷有难,社稷危亡,正是用人之际,你们一个个却是装聋作哑,那要你们又有何用,一群废物!”

    诸大臣个个面带愧色,只能是垂下头去,莫不敢言。

    王沈是诸臣之中唯一的武将,若论打仗的事,他是责无旁贷的,见其他的大臣都沉默不言,王沈只得上前道:“陛下,如今敌强我弱,又无援兵,长安城无论如何也是守不住的,依微臣之见,不如趁早突围,方为上策。”

    司马昭这才略缓了一口气,王沈也算是一个明白人,如今的局面下,长安城肯定是守不住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突围了,尽管说突围的难度不小,但也总比坐以待毙要强吧。

    所以司马昭当即下令,由王沈统率长安城内所有的晋军,包括守城的军队和守卫皇宫的羽林军,都由王沈来统一指挥,趁着魏军立足未稳的机会,全力以赴地进行突围。

    王沈领命,率着军队保护着司马昭和后宫妃子皇子以及诸位大臣,试图从长安的西门杀出去。

    但突围想得容易,实现起来却是无比的困难,邓艾为了防止司马昭逃走,特意地派了越骑营和锐骑营昼夜突进,率先地赶到了长安城下,将司马昭所有可能逃跑的路线给封死了。

    如果司马昭早在难民潮逃离长安的时候,痛下决心早些撤离的话,或许还有机会能逃走,但正是由于他稍微犹豫了一下,把最佳的逃跑时间给错过了,等到魏军骑兵赶到霸上之时,司马昭再想逃跑,已经是来不及了。

    等到邓艾亲率大队人马杀到长安城下的时候,便将长安城围了一个水泄不通,这个时候,司马昭再想突围,那就得去问邓艾同不同意了。

    王沈率领着先头部队杀出城去,但很快就遭遇到了魏军的大队人马,虽然王沈奋力而战,但奈何敌众我寡,双方的战斗力又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那怕王沈拼死血战,也无法突破魏军的防线。

第1680章 昙花一现

    魏军的防线似乎是连绵不绝的,王沈冲破了一道,很快便有另外的魏军汇集过来,形成下一道防线,饶是他拼尽全力,也无法杀得透这重重的防线。

    尽管王沈已经调集了城内几乎所有的军队,但在强大的魏军面前,晋军的力量还是显得十分的渺小,望着眼前层出不穷的魏军,已经是汗透铠甲的王沈明显地有些力不从心了。

    手下的晋军,更是军心涣散,兵无斗志,似乎他们都清楚,这只不过是一场徒劳的挣扎而已,晋军根本就不可能突破开魏军的防线,战斗下去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去送命。

    或许在城内的时候,因为军纪的约束,没多少人敢主动地站出来投降魏军,但在这战场之上,可没有再能管束他们了,所以有的晋军打着打着,就溜号了,扔掉了武器,向魏军投降了。

    对于投降的晋兵,魏军这边倒是有容乃大,一律接纳,这使得更多的晋军无心恋战,纷纷投降。

    王沈在前面卖力地厮杀着,但后面的晋军却不断地逃跑投降,试想一下,这样的仗还能打吗?

    没过多久,王沈的部队就陷入到了魏军的重重围困之下,晋军的这种非战斗减员,给王沈的突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加再上前面出了越骑营的围杀,王沈这个时候别说是向前突围了,就算是往后撤退都没有了可能,陷入了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摆在王沈面前的,要么投降,要么死。

    王沈倒也比较光棍,宁可战死,也绝不投降,虽然身陷重围,但依然奋力死战,斩敌无数。

    对于这样的死硬分子,魏军当然也不会客气什么,文鸯一声令下,数百弓骑兵便拿着箭头对准了他,王沈就算再有天大的神通,也不可能逃得过这暴风箭雨,短短的几息之内,王沈就被活活地射成了一个刺猬,万箭穿身而亡。

    司马昭等人原本已经出城,就跟随在王沈的后面,等待王沈打通一条突围的路之后,他们跟着突出魏军的包围圈。

    但不幸的是,王沈根本就没有机会突围出去,而且还死在了魏军的乱箭之下,手下的军士,更是死伤大半。

    司马昭一看,这还得了?赶忙地退回到了长安城内,紧闭城门,再也不敢谈突围之事了。

    王沈的突围失败,让司马昭是身陷绝望之境同,王沈现在可是司马昭驾前唯一能征惯战的大将了,他的阵亡,也让司马昭陷入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当然,现在就是再有大将可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次突围,不但折损了王沈这一位唯一的大将,而且还损失了半数以上的人马,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更加地匮乏,非但没有了再次突围的能力,就连守城,都变得困难无比。

    都说大城无防,就是因为城池大城墙长,防守所需的兵力要求高,这么长的城墙,任何一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城墙的失守,所以说以不到一万的人马来守长安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这次的突围,完全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司马昭损失惨重,更让他感到惶恐不甚的是,魏军已经在集结了,并开始调动投石车,准备进行攻城作战了。

    投石车的威力司马昭可是清楚的很,魏军攻城略地无往而不胜,正是依仗着这样的利器,长安城就算是兵力充沛之时,也未必能抵挡得了投石车的狂轰滥炸,所以,当魏军祭出这个大杀器的时候,基本上长安城就已经是完了。

    这也是所有人的一种共识,几乎没有人能觉得长安城还有希望守得住,绝望悲观的情绪在长安城之中蔓延着,人人面如死灰,垂头丧气。

    军心士气一旦丧失,无论有再多的兵马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果说突围之前,长安的晋军还有那么一点精气神的话,那么突围的失败,让他们最终是彻底地泄了气,晋军的斗志已经全都瓦解了,长安的失守已经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司马昭回到了皇宫,此时的皇宫,已经是人去宫空,空荡荡一片,司马昭瘸着一条腿,费力地迈上了大殿的台阶,贾充跟随在他的身后,伸手想要扶他一把,反倒被司马昭给推开了。

    司马昭喝道:“起开!朕的江山社稷,不需要你们来扶!”他执拗地一个人爬上了大殿,然后挥退了所有的人,独自一人迈入到了大殿之中。

    其实这个时候,能跟随司马昭回到皇宫的,也没有几个人了,许多的人,看到情势不妙,已经是溜了号,尽管说司马昭的铁腕惩治了一批二心之人,但大难临头,许多人更明白,不逃的话,只能是给司马昭来陪葬,但投降魏军,却是好处多多,最起码的,是不用死的,本身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事了,至于其他的,先活下来再说吧。

    贾充望着司马昭孤独的身影,他的心头,也掠过了一丝的悲凉之色,虽然说他也是位极人臣,迈向了人生的最巅峰,但是这巅峰来得也太短暂了,就如同是昙花一现,美丽绚烂的背后,是很快的凋零与枯萎,站在人生的顶峰,贾充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地品味这权力带来的快感,就已经从人生的巅峰滑落到无尽的深渊之中。

    完了,一切都完了,贾充机关算尽,到头来也是无能为力,司马亮的愚蠢和无能,将关中还算是比较平衡的局面给打破了,贾充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让他是深陷绝望之中。

    从司马昭中嫌弃的眼神之中,显然对贾充等人也是诸多不满的,如果不是贾充这些人推波助澜,就算司马昭有着夺权的心思,也不会演变成如此的模样,一步走错,只能是步步跟着错下去。

    贾充干脆弃司马昭而走,反正现在似乎司马昭也待见他了,为了活下去,贾充必须要别谋出路才行,所以他才快马赶往了东门,决定献城而降。

第1681章 嫉恶如仇

    射死了王沈之后,晋军的突围行动便宣告失败了,残余的晋军再没有了向前的心气,狼狈地后撤回城,并且关闭了城门,准备做最后的死守。

    邓艾是有着极其丰富战斗经验的,他知道长安的晋军军心已乱,士气更是荡然无存,此时正是一鼓作气拿下长安城的最后时机,于是邓艾下令攻城的部队立刻投入战斗,对长安城展开全面的攻击。

    本来步兵部队才刚刚抵达长安城下,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调整,甚至连宿营地都未搭建好,可邓艾的一声令下,左军团三大步兵营立刻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攻城战斗的状态之中。

    投石车、连弩车、攻城车、云梯这些极为笨重的攻城器械,在正常的情况下,都得准备好几天的时间才可以使用,但邓艾命令一下,甭管条件成不成熟,所有的军队就必须到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过才短短的两个时辰之内,魏军的攻城部队就已经集结完毕,以山呼海啸之势向着晋军把守的长安城发起了攻击。

    飞石凌空,乱箭如雨,呐喊杀厮杀声响彻云霄,魏军的攻城步兵似乎也按捺不住了,不等投石车的攻击结束,他们就已经如潮水一般地向着长安的城墙涌了过去,漫山遍野,如蝗似蚁,铺天盖地,这样的场面远远望去,极为震撼人心。

    守城的晋军完全地被魏军的气势给压倒了,头顶上飞来的是石块和箭矢,他们不得不努力地躲闪的,避免被石弹给砸成肉泥,可面对魏军山呼海啸一般的攻势,他们又如何能抵挡得了,一个个都在战栗发抖,眼神空洞而无神,面如死灰。

    就在这时,长安城的东门突然间缓缓开启,城头上竖起了无数的白旗,这莫不是晋军要投降的节奏吗?

    不过在没有获得邓艾的命令之前,魏军将士谁也不敢轻易地踏足长安城中,毕竟这很有可能是敌人的一个圈套,一旦误入城中,就会遭到晋军的伏击,所以各营的将领都不敢轻举妄动,派人飞报给了邓艾。

    邓艾一听,长安城里居然有人开城献降,但现在还摸清状况,是否是敌人的诡计还需要进一步地确认,所以邓艾决定先观察一下,然后再做定夺。

    身边的文鸯一听,不以为然地道:“如今逆晋大势已去,现在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末将愿率军入城,就算有埋伏,一样能杀他们个片甲不留。”

    攻城作战本来文鸯的越骑营是参与不进去的,所以他只能是作壁上观,现在长安城的城门突然打开,等于是给了越骑营一个纵马入城的机会,文鸯才不理会有没有埋伏呢,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抵抗都不过是渣渣,只要越骑营能进入到长安城中,文鸯便自信可以横扫一切。

    邓艾想了想,此刻的晋军,也确实没有什么再翻盘的资本了,所以这次他们开城投降,或许真得走到了穷途末路,真没必要有什么好担心的了,既然文鸯主动请命出战,于是邓艾便准其出兵。

    文鸯不禁兴奋不已,原本他根本就没有染指攻破长安的首攻,但没想到城内的晋军却献上了这一份大礼,文鸯立刻率领越骑营扑向了长安的东门。

    长安本是帝都,每一座城门都修建的宽阔敞亮,越骑营都无需鱼贯而入,三四匹马并排着,就可以呼啸入城了。

    此刻的城内,再无晋军防守,文鸯一口气便冲入到了城中,持枪大喝道:“受降之人何在?”

    城门是贾充打开的,他也深知以魏军现在的实力,晋军根本就无法抵挡,破城也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等到魏军攻破城池,自己做了俘虏,那自己的命运可就由不得他自己了。

    主动地献城投降,或许还有一丝保命的机会,所以贾充弃了司马昭,赶到了东门,和那些志在投降的一些官吏一道,竖起了白旗,打开了城门,献城投降了。

    文鸯入城之后,贾充便主动地上前参礼,态度极是恭敬。

    文鸯倒是端坐在战马之上,冷眼打瞧,道:“尔等何人?现居何职?”

    贾充连忙地道:“罪臣贾充,现居尚书令。”

    其他各人,纷纷报上姓名和官职。

    文鸯倒没有理会其他人,而是将目光盯向了贾充,凌厉而犀利,冷冷地道:“原来你就是贾充?”

    贾充被他如刀的目光盯得有些发毛,他根本不敢去看文鸯的眼睛,头俯得很低,十分卑微地道:“正是罪臣。”

    文鸯冷声道:“贾逵乃大魏之纯臣,世受魏恩,忠直贤良,为何却生出你这等不忠不孝,叛国篡逆之徒,贾逵纵然是在九泉之下,恐怕也被你给羞死了。”

    贾充冷汗涔涔,面对文鸯的斥责,他无言辩驳,司马昭篡位登基,他便是最大的帮凶祸首,这便是天下人皆知之事,可当时贾充权势熏天,谁敢站出来指责于他,所以贾充横行于世,不惧毁言。

    可现在形势不同了,自己成为了阶下之囚,再难听的话那也得受着啊。

    贾充讷讷地道:“罪臣已然知罪了,所以才开城纳降,还请将军上奏天子,给罪臣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文鸯怒叱道:“你可真是无耻之尤,当初助纣为虐、篡国乱政、罪恶滔天之时,你为何不知罪?如今逆晋败亡,大势已去,偏想着要将功赎罪,天下岂能有如此之美事?别人或许能容得下你,但本将军却容你不得!”

    说着,文鸯一枪便刺了过去,不偏不倚,正中贾充的胸口,文鸯的枪是何等的犀利,一枪便刺了贾充一个透心凉。

    贾充也没有想到文鸯究竟是如此的嫉恶如仇,原本以为他献上长安城投降,至少也有一个活命的机会,甚至还能保住一官半职的话,那就更好了,但文鸯根本就不给他机会,一枪便结果了他。

    贾充死死地抓着枪杆,他真得不想死啊,可惜时运不济,他遇到的是文鸯,最终他大叫一声,气绝而亡。

第1682章 先走一步了

    贾充被文鸯所杀,其他投降的官员和将领皆是大吃一惊,不是说魏军优待俘虏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这一些人立刻是慌了神,转身便想逃跑,但越骑兵是何等的速度和反应,早就在第一时间便封锁了退路,这些降者想要出尔反尔,又怎么可能会办到?

    这些投降的文武官员一看魏军骑兵已经是截断了他们的后路,脸色剧变,暗暗地叫起苦来,连忙地朝着文鸯讨饶起来,希望文鸯可以放过他们一马。

    文鸯之所以怒杀贾充,乃是因为贾充的确是罪恶充盈,误国害民,像这样的奸佞之臣,仗着些许的微功就想要免罪免罚,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之事?

    按照魏军的规定,所有战俘都享有相应的权利,任何人不得虐待战俘,而且立功者还会受到奖赏。

    显然贾充对魏军的规定是门儿清,在长安城即将要陷落之时,主动地开城投降,虽然说这里面有投机的成分,但贾充确确实实地带着功劳投降的,如果按照魏军的规定,他肯定是会获得奖赏的。

    但不巧的是贾充遇到的偏偏是文鸯,文鸯嫉恶如仇,眼睛里揉不得半粒沙子,贾充这种祸害,如果被他混到魏国的朝廷之中,岂不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种害群之马,留之何益,还不如趁早杀之。

    尽管文鸯也清楚自己的所做所为是违反军纪的,肯定是要受到处罚的,但就是就算拼着受处罚,文鸯也绝不会容许贾充这样的败类来混水摸鱼,所以他下手又干脆又利落,一枪毙命,根本就不给贾充任何生还的机会。

    至于其他的人,或许也有些小的罪责,但和贾充比起来,实在是轻微的很,所以文鸯并没有打算追究他们的责任,看着他们惶恐不已的模样,文鸯晒然一笑,道:“尔等不必惊慌,贾充助纣为虐,罪恶滔天,虽降仍不足以弥补其死罪,故而某杀之,尔等若真心归降,必不计前嫌,尔等勿忧。”

    听了文鸯之语,那些降者这才松了一口气,文鸯只追究贾充一人之罪责,自然与他人无涉,害他们白白担忧了一场,不过他们可不敢丝毫表露出不满来,纷纷地向文鸯揖礼致谢,还不忘踩上贾充几脚,贾充估计这个时候若能活过来,也会被活活地给气死。

    文鸯懒得听他们的阿谀之词,喝问道:“司马昭何在?”

    贾充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帮凶,真正的首恶却是司马昭,文鸯进入长安城,首先要揖拿的,便是罪魁祸首司马昭。

    “陛下……”有人刚一张口,便觉得不对,赶紧地给打住了,接着道:“伪帝司马昭现在尚在未央宫中。”

    文鸯没有理会这些降将降臣,反正后续有专门的人来接管战俘的事,文鸯一马当先,便直奔未央宫而去。

    ………………………………………………………………………

    司马昭遣散文武,独自一人枯坐在大殿之上,目光呆滞,眼神空洞,仿佛他的灵魂被抽走了一般,只剩下了一具的行尸走肉。

    完了,一切都完了,司马昭苦心孤诣,算计来算计去,最终地落到了这个下场,完全是不在司马昭的意料之中。

    权力让人沉醉,也让人迷惑,更多的时候,是搞不清状况,为了谋朝篡位,司马昭已要是丧心病狂了。

    其实当皇帝也并不在司马昭的考虑范围,尽管他对这个九五尊的位子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可现在大敌当前,司马昭还真没有废帝自立的想法。

    这一切只能归根结底为机缘巧合,司马昭的本意是要挟迫曹髦下诏废除司马伦的一切职务,自己好取而代之,但曹髦却是不甘心来做一个傀儡皇帝而奋起反击。

    但这少年天子也只不过是心性高而已,或许他有一百种办法来对付司马昭,但却选择了最为愚蠢的一种方式,飞蛾扑火的一击,分明就是自取灭亡。

    本来司马昭意图是想取司马伦而代之的,但曹髦自寻死路,皇帝之位空缺,于是司马昭便一步到位,取而代之,自己当了皇帝。

    本以为这仅仅只是一个顺水推舟的决定,可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整个关中的形势,风雨飘摇,就如同是司马昭登基时的天气,说变就变,又是狂风,又是暴雨,又是闪电的,搞得是天怒人怨。

    司马昭觉得凭他的一己之力完全可以力挽狂澜的,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司马昭非但没有能够维持现状,反而是所用非人,导致了潼关失守,形势崩坏,最终连长安城都保不住了,就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危在旦夕。

    “陛下,贾充等人开门献城,曹亮的军队已经入城了,还请陛下速离皇宫,再晚就来不及了。”这时黄门侍郎太监郭维上殿向司马昭禀报当前的最新情况,还劝司马昭速速地离开皇宫,既然长安城的城门已经失守,那么魏军下一个攻击的目标肯定就是皇宫了。

    司马昭依然无动于衷,如果没法突围离开长安城的话,那么离开皇宫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怕是乔装改扮,装扮成老百姓的模样,但那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的司马昭,已经是众叛亲离了,就连贾充这样深得司马昭器重和赏识的人,到头来都卖主求荣了,更遑论别人了。

    所以,司马昭打定了主意,他是大晋国的皇帝,就算是死,那也得有尊严地去死,那种苟且的方法其实也不可能为司马昭迎来多少的时间,到头来,照样是难免一死的。

    司马昭没有去怪罪贾充,也没有去怪罪任何人,如今长安城的沦陷已成定局,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贾充在这个时候开城投降,其实也算是最为明智的一种举动了。

    只是太监郭维知道的并不全面,此刻的贾充,已经被文鸯一枪给刺死了,贾充已经是先走一步了,在黄泉路上等着他呢。

第1683章 **

    大殿之外已经传来了急骤的马蹄声,司马昭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现在他唯一能选择的,就是自己的死法,是悬梁自尽,还是拨剑自刎,是服毒还是投井,总之,如果司马昭想死的话,方式还是多种多样的。

    不过这个时候,怎么个死法已经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司马昭告诉自己,绝不能落到曹亮的手中,这一生,他已经是饱受曹亮的屈辱了,如果最终落到了曹亮的手中,那才是真正的生不如死。

    司马昭最终决定拨剑自刎,归根结底,他终究是一个武夫,武夫就应当用武夫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悬梁、服毒、投井那些都是妇人去死的办法,做为男人,还是抹脖子来得痛快一些,当用自己的剑割断自己的颈动脉的时候,鲜血喷涌的场面,也许才是最为壮观最为绚烂的。

    “取朕的剑来!”司马昭高声喝道,他要用荡气回肠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过司马昭发现,竟然无人回应他,所有的人似乎都离他远去了,就连最为忠心的太监郭维此刻也不见了踪影,此刻的司马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司马炎和司马攸已经被他安排跟随郭淮前往了天水,这恐怕也是司马昭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之后特意做出的安排,至于司马炎和司马攸最终能不能躲得过这场劫难,那就不是司马昭所能左右的了。

    称帝之时万人山呼万岁的场面还历历在目,但这仅仅才过去多久呀,司马昭就已经走了生命的终点,繁华落尽,只留无尽的凄凉,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

    司马昭苦笑了一声,只好挪动着那条瘸腿,自己去取剑了,不过他走过一个烛台的时候,摇晃的身形正好碰倒了烛台,点燃了旁边的帷帐。

    火势很快地蔓延起来,整个大殿很快地陷入到了一片火海之中,司马昭站着没有动,更没有去救火,他似乎在火海之中,看到了一个身影,不是旁人,正是他兄长司马师的。

    司马昭恍然明白了,是司马师向他来索命了,火海之中的司马师,须发皆张,面目狰狞,他正是司马昭用火烧死的,现在司马师向他来复仇了,他也要让司马昭尝一尝烈火焚身的滋味。

    司马昭倒是没有恐惧,反倒是哈哈大笑,反正横竖是一死,被火烧死似乎比拨剑自刎更壮烈更豪放,虽然被烈火所吞噬所承受的痛苦要远胜其他的死法,但这个时候,司马昭已经不在乎了,他狂呼大叫着,让火焰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文鸯赶到了皇宫,只见皇宫大殿之上已经是浓烟滚滚,烈焰腾腾,他赶紧下令手下的军士来救火,可整个大殿何其的雄伟,又全部是木制结构的,一旦火起,根本就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文鸯也只能让士兵守在火场的四周,防止大火向其他地方蔓延。

    最终,整个的皇宫大殿在一片烈火之中轰然倒塌,化为了废墟,从余火灰烬之中,扒出了一具几乎快要被烧成焦炭的尸体,文鸯经过了确认,是司马昭的尸体无疑,便派人禀报了邓艾。

    这个时候,羊祜也率军赶到了渭城,由于司马伦已经逃往了陇西,羊祜暂时是追不上了,所以他也渡过了渭水,与邓艾兵合一处,相携进入到了长安城。

    攻打长安城的过程几乎是轻松的不能再轻松了,魏军还没有展开大规模的攻击,贾充等人就已经献城投降了,其余的守军更是墙头草,纷纷归降,魏军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长安城,司马昭**而亡,大晋王朝从立国到灭亡,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七天的时间,也成为了从古至今历史上最为短命的王朝。

    但文鸯违反军纪,杀死贾充一事,却让邓艾脸色发黑,尽管邓艾也觉得贾充是死有余辜,但军纪就是军纪,如果任何人都能不遵军纪擅自行事的话,那军队的秩序何在?

    邓艾下令将文鸯关了禁闭,诸将纷纷来求情,都希望邓艾不要处罚文鸯,毕竟文鸯功大于过,但邓艾却没放文鸯,功是功,罪是罪,功罪如何能相抵,邓艾只能是如实地上禀曹亮,由他来定夺。

    长安告破的捷报很快地传到了洛阳,整个洛阳是一片欢腾,曹亮下令邓艾和羊祜火速西进,去歼灭司马伦和郭淮等残余的晋军势力,不给司马家死灰复燃的机会。

    长安失守之中,关中的局势已定,如今司马伦已经率军逃往了陇西,与郭淮会合之后,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只要真正的将司马家最后的力量给铲除掉了,曹亮才可以高枕无忧。

    司马昭其实并不是曹亮最为担心的人,那怕司马昭当了皇帝,在曹亮的眼中,也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而已,抬手可灭,只有司马伦,才是曹亮真正的心腹大患,此子有头脑,有谋略,手中握着司马家最后的兵马大权,所以他的重要性可比当上个伪皇帝的司马昭要强的多。

    所以曹亮并没有对攻陷长安有多么沾沾自喜,而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现在还不到喝庆功酒的时候,所以曹亮才会要求邓艾和羊祜火速西进,不给司马伦任何的喘息之机。

    至于文鸯杀了贾充之事,曹亮压根儿就没有在意,贾充罪恶滔天,死就死了,文鸯也算是替天行道,所以曹亮下旨特赦文鸯,准其功过相抵,擅杀战俘的事不予追究,只不过拿下长安的首功也被剥夺了。

    旨意传到了长安,邓艾当即将文鸯释放,官复原职,毕竟有着皇帝的圣旨,邓艾也就无需再追究文鸯的责任了,但这事也给诸将士敲了一个警钟,军纪不可违,文鸯可以得到陛下的特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这样的待遇,所以事关军纪,那可是非同儿戏的,诸将当然会牢记文鸯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第1684章 陇右的危机

    司马伦在和母亲相会之后,再无留恋,挥师西进,倍道而行,很快便抵达了天水。

    为了防范蜀国的入侵,在加强东线防御的同时,司马昭命太尉郭淮驻兵陇右,并以太子司马炎为监军,齐王司马攸为副监军,与郭淮协守天水。

    司马昭的这个安排让人甚感蹊跷,素来太子为储君,乃一国之根本,正常情况下,太子是监国的,而不是到地方上监军的,司马昭没有将司马炎留在长安,反而是派往了偏远的陇西,这个举动,多少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最让人困惑不解的是,除了司马炎做监军之外,司马昭还派齐王司马攸为副监军,其实司马攸现在只有十一岁,分明还是一个孩子,能当了监军吗?

    司马昭不把两个极为重要的儿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反而是派往了偏远的陇右,任谁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此中的玄机来。

    直到长安告破,司马昭**而亡,众人这才恍然明白过来,感叹司马昭的算计。

    以前有一个农妇,家里养了几只鸡,每天取蛋的时候,农妇都会拿上几个篮子去取,邻家嘲笑她,就那么几个鸡蛋,还拿几个篮子来拿,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嘛。结果有一天,一个篮子被一只狗给撞了,篮子里的鸡蛋也碎了,但由于其他篮子没有被损坏,篮子里的鸡蛋得以幸存。

    显然司马昭也是知晓这个寓言故事的,他将司马炎和司马攸托付了给了郭淮,显然就是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如今长安失守,司马昭也身死灰灭,但正是因为他的先见之明,司马炎和司马攸至目前为止,是安然无恙的。

    司马昭将两个儿子托付给给郭淮,显然也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郭淮可是他们司马家的老臣了,年轻的时候,就曾追随司马懿征战雍凉,忠心不二,一直被视为司马家大本营的看护者,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是司马昭可以倚重的为数不多的人选之一。

    现在晋国的兵马大权,一大半是掌握在司马伦的手中的,偏偏司马伦和司马昭之间,有着相当大的怨隙,司马昭根本就不敢将两个儿子托付给司马伦,更何况,司马伦的辈份虽然大点,但他的真实年纪比司马炎还要小。

    所以,司马昭思来想去,还是把司马炎和司马攸托付给了郭淮,这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毕竟陇右相比于长安,更是处于后方的,就算是长安失守了,陇右一带也暂时是安全的。

    现在看来,司马昭的举动果然是明智的,长安失守之后,司马昭以及留在长安的人基本上无可幸免,但司马炎和司马攸两兄弟,正因为事先就被送到了天水,这才幸免于难。

    长安沦陷司马昭崩殂的消息传到了天水,司马炎和司马攸两兄弟是抱头痛哭,哀恸不已,司马炎和司马攸可都是王元姬所生的。

    对于司马炎来说,自从王元姬被曹亮掳走之后,那怕她再次回到了洛阳,都没有机会再见过面了,直到王元姬自杀,司马炎一直都没有机会和母亲相见。

    而司马攸更惨,他打小就是和王元姬相依为命的,跟外界的人没有任何的接触,直到王元姬死后,他才被过继到了司马师的名下,成为了司马师的继子。

    司马昭因为王元姬的死而格外的愧咎,所以此后他对王元姬所生的这两个孩子才倍加珍爱,那怕司马攸已经是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昭仍然待之如亲子。

    司马昭称帝之后,司马炎和司马攸被封为了太子和齐王,地位极尽荣崇,可命运多舛,不过才百日的时间,他们就从巅峰跌落到了谷底,贵为天子的司马昭亡国殒命,丧母之后的他们兄弟俩又丧了父,真正地沦为了孤儿,命运真是捉弄啊!

    郭淮也不禁为之感伤,别人或许不知道司马昭任命司马炎和司马攸为正副监军的用意,只有郭淮清楚,司马昭这是将延续司马家香火的重任交给了自己,郭淮深受司马家的大恩,自然是不会辜负司马昭的重托。

    但郭淮也着实有些为难,毕竟他手中的力量也极为有限,就连司马昭都不敌魏军,自己真得能保全司马家最后的这一点血脉吗?

    魏军在攻破长安之后,将会很快地向陇右和凉州进军,这里已经成为了晋国最后的一片疆土了,如果他们连这里都保不住的话,那么天下之大,将再无他们的容身之所。

    郭淮大半辈子的征战生涯,都是在雍凉渡过的,从最初的和诸葛亮交战,以及后来和姜维的交手,郭准都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确保雍凉地区的安全,这无疑也是让他一生引以为傲的地方。

    但现在的局势不同了,曹亮以席卷天下之势进逼关中,并拿下了长安,这让郭淮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危机。

    以前郭淮坐镇雍凉之时,之所以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那是因为他的背后有着朝廷的支持,有着司马家的强大助力,而现在魏国的朝廷已经换人了,司马家也已经覆灭了,如今的郭淮,那可是孤掌难鸣啊,别说是应付曹亮的大军了,就算是姜维此刻来袭,郭淮都有力不从心之感。

    就在郭淮感叹和焦虑之际,祁山那边突然传来消息,姜维率五万蜀兵,兵出祁山,攻拨西县,再一次地出师陇西。

    姜维的突然出兵,倒是没有出乎郭淮的意料,原本郭淮坐镇陇西,就是防范姜维的进攻的,可此刻姜维出兵,带给郭淮的压力却是山大的,只能用雪上加霜来形容目前郭淮的处境。

    由于为了确保东线防御的安全以及长安的防守,晋国绝大部分的兵力都放在了东线上,在陇右和凉州一带,郭淮所能控制的兵马,也不过才两三万人而已,以前和姜维交手之时,郭淮总是能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与之周旋,让姜维屡屡无功而返,但这一次,郭淮都不知道自己如何来化解这场危机了。

第1685章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姜维这次的发力,相当的猛,他没有选择从前几次进攻的路线狄道和临洮那么发起进攻,而是走了祁山,这块诸葛亮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狄道和临洮位置相对靠西,更接近于凉州一带,姜维此前几次在这一带用兵,就是担心魏国在关陇一带的军事力量过于强大,以诸葛亮的天纵之才五次北伐尽皆折戟,姜维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在这一带搞出什么文章来。

    所以姜维才会在魏军力量更为薄弱的临洮一带用兵,希望可以出奇兵制胜,但郭淮的防御滴水不漏,让姜维数度进攻无功而返。

    当然,姜维的进攻受到了费祎的制约,当时费祎担任大将军,执掌朝政大权,费祎并不热衷于北伐,他认为蜀汉民贫兵疲,国力不堪,根本无法实现北伐大业,宜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待天下有变之时,再行出兵未迟。

    而姜维做为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对北伐中原怀有更大执念。姜维原本是魏人,出生在天水郡冀县。姜维的父亲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囧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之后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

    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与梁绪等人投降诸葛亮。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

    诸葛亮对姜维十分赏识,虽然第一次北伐看似轰轰烈烈,结果却是虎头蛇尾,大败而还,但因为收降了姜维,让诸葛亮大为感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吾得伯约,胜折千兵。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并让他统领五千虎步军。

    虎步军乃是蜀军的精锐,许多人甚是担忧,姜维乃是降将,让他统领蜀军的主力,一旦有异心,那蜀国的损失就会非常的惨重,所以许多人力劝诸葛亮,不可予姜维以重任。

    但诸葛亮却有识人之慧,认为姜维虽是魏人,但心怀大汉,才志高远,将来必为蜀汉中兴之臣,所以力排众议重用了姜维。

    姜维降蜀之后,也确实是忠心耿耿,母亲在魏国官府的胁迫下给姜维写信,要他回家,姜维回书“良田万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以示绝决。

    时人以孝行天下,姜维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这种感情也是极为深厚的,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姜维选择了效忠蜀汉,那就意味着他和母亲终身难得再见。

    每当夙夜之时,姜维向北遥望故土,何曾不是怆然涕下,这恐怕也是他一直执着于北伐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够回归故土,亲手在母亲坟前插上一柱香,恐怕是姜维毕生的夙愿了。

    当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遗愿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恐怕是诸葛亮毕生的心愿,他为此鞠躬尽瘁,身死五丈原,姜维承继诸葛亮的衣钵,自然不会忘记北伐中原也是他的使命。

    在费祎担任大将军的时候,姜维也已经升任了卫将军,卫将军的职责所在自然是宫廷宿卫,保护天子的,费祎之所以这么安排,就是希望姜维可以老老实实地呆在蜀中,不要再折腾北伐之事了。

    但姜维又怎么可能轻易地放下心中的执念呢,尽管他每次的出兵都受到了费祎的制约,所领之军不过万人,但姜维还是始终执着于北伐,并另辟蹊径地开发出狄道这些进攻路线,试图联结羌氐这些胡人,向魏军防守薄弱的区域发起进攻,取得自己想要的战绩。

    延熙十六年,春正月朔日,蜀汉举行岁首大会,大将军费祎酒后大醉,被魏降人郭修所刺杀。费祎被刺一案,成为了一千古奇案,郭修究竟是受何人遣使,究竟是出于何种动机去刺杀的费祎?随着郭修当场被蜀兵斩为了肉泥,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姜维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费祎死后,姜维升任都督内外诸军事,几个月后,便挥师数万,出石营,围攻南安,与郭淮战于洛门,粮尽而返。

    郭淮和姜维可以说是老相识了,姜维归蜀之前,担任天水郡参军,那时郭淮便已经是雍州刺史了,也许那个时候,郭淮对姜维完全是不屑一顾的,丝毫不会认为这么一个小小的郡吏会成为他平生之大敌,让他枕席难安。

    郭淮当这个雍州刺史,可谓是有些年头了,从魏国立国之时,郭淮便被曹丕委任为雍州刺史,成为了封疆大吏,魏国的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郭淮却成为了铁打的刺史,多少年都巍然不动,而他交锋的对手,也从诸葛亮换成了姜维,可以说郭淮是真正的雍凉之王,稳稳地守着魏国的西部边境,让蜀国的多少次进攻都无果而返。

    然后这打越打越难打,中原的局势对关陇的影响是相当的大,毕竟所有的战争其实打得都是后勤,没有强大的国力来做保障,任何战争都难有胜算。

    司马氏在中原一败涂地,最终不得不退守关中,这无疑也给郭淮防御蜀国的进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关中东线的防御俨然是重中之重,所以郭淮手下的军队也被抽调的七七八八了,他能调动的人马,也仅仅只剩下了两三万人,在面对姜维的进攻之时,自然是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而姜维这一次更是进攻,则更是蓄谋已久,这次姜维很是能沉得住气,他在等待着一个最为合适的进攻机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第168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向着溃败之中的淮南军发起了猛攻,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在此战之前,司马军的广大将士都过得是极其地郁闷,司马伦身为主将,却是大悖用兵之道,让这些将士都十分的揪心,都害怕因此而吃了败仗,甚至在私底下对司马伦是腹诽不已,认为司马伦不过是仰仗着其身份地位,才能如此的肆意妄为,这是不把大家带到沟里而不罢休呀!

    只不过这些话他们也只是在私底下说说罢了,毕竟司马伦的身份摆在那儿,谁也不敢轻易地得罪。

    但颖上之战打响之后,这些将士才发现,他们真得是错怪司马伦了,司马伦先前不过是韬光养晦,真正的手段却是暗藏杀机。

    这让许多腹诽过司马伦的将士是惭愧不已,人家的境界还真是他们这些普通的士兵所无法理解的,他们也唯有死战来表达自己的愧咎了,所以这些司马兵仗打得格外地卖力,格外地拼命,恨不得将这些淮南兵统统斩杀干净。

    当然杀敌越多,战功越大,普通的士兵大多是出身寒门的,只有捞取到足够的战功,才是改变他们地位和命运的唯一方法,现在如此大好的机会,司马兵们又如何肯轻易地放弃,一个个双眼通红,如饿狼一般,扑向了淮南军,将一颗颗的人头给斩落下来,整个的颖河两岸,都被血色所笼罩。

    尽管诸葛诞已经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但是数万大军想要在短时间内摆脱司马军的纠缠,撤离到安全地带,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难办的事,尤其是已经渡过颖水的淮南军,此刻撤退的时候,还得原路返回来,而四座浮桥的通行能力,本来就不大,这个瓶颈,严重地制约着淮南军的撤退速度,在司马军的轮番攻击之下,淮南军损失惨重,力不能支。

    兵败如山倒,这便是现在淮南军的真实写照,原本淮南军的战斗力是不输于任何一支军队的,但是现在的这种战局已经不是凭借着个人之力就能挽回的,司马军在兵力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做为主导战役走向的一方,他们已经完全地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那怕是淮南军再心有不甘,也难以挽回败势了。

    而随着战事的推进,淮南军的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形势也越发变得不利起来,大量的淮南兵涌向了浮桥,争先恐后的想要挤过浮桥,浮桥上已经是人满为患了,因为拥挤的关系,许多人不慎落水,在水里面挣扎哀号,但此刻的淮南军已经是乱作了一团,人人各顾各地逃命,谁也不愿或者是顾不上对落水的袍泽伸以援手,只能是任由他们在水里浮沉淹没。

    懂一些水性的士兵还好一点,他们可以挣扎着游向对岸,但那些不懂水性的人可就惨了,许多的人溺水而亡,浮尸充斥着河道。

    但浮桥也不是万无一失的,由于大量的淮南兵不顾一切地涌上浮桥,让浮桥的负载大大的加重,远远地超过了浮桥本身的承载量,整个浮桥都变得摇摇晃晃起来,最终是堪不重负,第一座浮桥首先崩塌了,在绝望的号叫声中,桥上的淮南兵纷纷落水,就如是下饺子一般,哗啦啦扔到河里一大片的人。

    河里面的淮南兵拼命地挣扎着,但这些士兵大多是来自北方的,不通水性的占据了绝大多数,颖河虽然不太宽,但水很深,水流很急,许多人一落水,就连冒头的机会都没有了,直接被溺死,尸体顺流而下,漂向了下游。

    颖河是淮河的支流,颖河水在下游的地方将会注入到淮河之中,这些尸体随波逐流,也将会流到寿春,只可惜就算是漂流到了寿春,他们也无缘再睁开眼看看他们最为熟悉的地方了。

    第一座浮桥断裂之后,紧接着第二座浮桥同样也不堪重负,再次断裂,更多的淮南兵被抛向了河中,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被溺死,只有少部分的人侥幸逃生。

    便就算是逃到了东岸之上,也不是到了安全之地,这边司马军的攻势更为的猛烈,东岸上的淮南军阵型已经彻底地崩溃了,司马军的骑兵肆无忌惮地纵横驰骋,轻易地收割着淮南兵的性命,许多的人淮南兵刚刚从颖河里爬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就被呼啸而来的司马骑兵给削去了脑袋。

    诸葛诞看到四座浮桥竟然垮了两座,西岸的淮南兵只能是涌向剩余的两座浮桥,如果不加干预的话,剩下的两座浮桥也很可能因为超重而垮掉,一旦这两座浮桥也垮掉的话,整个西岸的淮南军势必将会完全地陷入到绝境之中,万劫不复。

    诸葛诞立刻派他的亲兵去守住两侧的桥头,不让更多的人涌上浮桥,这样就可以避免浮桥因为超重而垮掉。

    但这种混乱的局面之下,想要维护秩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逃亡过河和战死投降的淮南兵越来越多,在西岸未曾渡河的淮南军处境已经是越来越危急了,司马军不断地发起着进攻,淮南军已经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了。

    过河已经是他们唯一的逃命机会,所以大量的军队云集于渡口处,但是由于浮桥的通行能力只剩下了一半,大批的淮南兵被迫滞留在西岸,面对芨芨可危的形势,他们怨声载道,群情激愤,都想要立刻过河,逃离这个死亡之地。

    但诸葛诞的亲兵卫队那可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他们严格地遵循着诸葛诞的命令,扼守着桥头,死死地控制着过河的人数,如果真有人胆敢过来闹事,强闯关卡,他们则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斩杀。

    这些亲兵卫队个个可都是诸葛诞精心培养出来的死士,不但铁血忠诚,而且武艺非凡,普通的士兵想要从他们的手中强闯硬过,那便跟找死没有多大的区别。

第168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向着溃败之中的淮南军发起了猛攻,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在此战之前,司马军的广大将士都过得是极其地郁闷,司马伦身为主将,却是大悖用兵之道,让这些将士都十分的揪心,都害怕因此而吃了败仗,甚至在私底下对司马伦是腹诽不已,认为司马伦不过是仰仗着其身份地位,才能如此的肆意妄为,这是不把大家带到沟里而不罢休呀!

    只不过这些话他们也只是在私底下说说罢了,毕竟司马伦的身份摆在那儿,谁也不敢轻易地得罪。

    但颖上之战打响之后,这些将士才发现,他们真得是错怪司马伦了,司马伦先前不过是韬光养晦,真正的手段却是暗藏杀机。

    这让许多腹诽过司马伦的将士是惭愧不已,人家的境界还真是他们这些普通的士兵所无法理解的,他们也唯有死战来表达自己的愧咎了,所以这些司马兵仗打得格外地卖力,格外地拼命,恨不得将这些淮南兵统统斩杀干净。

    当然杀敌越多,战功越大,普通的士兵大多是出身寒门的,只有捞取到足够的战功,才是改变他们地位和命运的唯一方法,现在如此大好的机会,司马兵们又如何肯轻易地放弃,一个个双眼通红,如饿狼一般,扑向了淮南军,将一颗颗的人头给斩落下来,整个的颖河两岸,都被血色所笼罩。

    尽管诸葛诞已经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但是数万大军想要在短时间内摆脱司马军的纠缠,撤离到安全地带,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难办的事,尤其是已经渡过颖水的淮南军,此刻撤退的时候,还得原路返回来,而四座浮桥的通行能力,本来就不大,这个瓶颈,严重地制约着淮南军的撤退速度,在司马军的轮番攻击之下,淮南军损失惨重,力不能支。

    兵败如山倒,这便是现在淮南军的真实写照,原本淮南军的战斗力是不输于任何一支军队的,但是现在的这种战局已经不是凭借着个人之力就能挽回的,司马军在兵力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做为主导战役走向的一方,他们已经完全地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那怕是淮南军再心有不甘,也难以挽回败势了。

    而随着战事的推进,淮南军的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形势也越发变得不利起来,大量的淮南兵涌向了浮桥,争先恐后的想要挤过浮桥,浮桥上已经是人满为患了,因为拥挤的关系,许多人不慎落水,在水里面挣扎哀号,但此刻的淮南军已经是乱作了一团,人人各顾各地逃命,谁也不愿或者是顾不上对落水的袍泽伸以援手,只能是任由他们在水里浮沉淹没。

    懂一些水性的士兵还好一点,他们可以挣扎着游向对岸,但那些不懂水性的人可就惨了,许多的人溺水而亡,浮尸充斥着河道。

    但浮桥也不是万无一失的,由于大量的淮南兵不顾一切地涌上浮桥,让浮桥的负载大大的加重,远远地超过了浮桥本身的承载量,整个浮桥都变得摇摇晃晃起来,最终是堪不重负,第一座浮桥首先崩塌了,在绝望的号叫声中,桥上的淮南兵纷纷落水,就如是下饺子一般,哗啦啦扔到河里一大片的人。

    河里面的淮南兵拼命地挣扎着,但这些士兵大多是来自北方的,不通水性的占据了绝大多数,颖河虽然不太宽,但水很深,水流很急,许多人一落水,就连冒头的机会都没有了,直接被溺死,尸体顺流而下,漂向了下游。

    颖河是淮河的支流,颖河水在下游的地方将会注入到淮河之中,这些尸体随波逐流,也将会流到寿春,只可惜就算是漂流到了寿春,他们也无缘再睁开眼看看他们最为熟悉的地方了。

    第一座浮桥断裂之后,紧接着第二座浮桥同样也不堪重负,再次断裂,更多的淮南兵被抛向了河中,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被溺死,只有少部分的人侥幸逃生。

    便就算是逃到了东岸之上,也不是到了安全之地,这边司马军的攻势更为的猛烈,东岸上的淮南军阵型已经彻底地崩溃了,司马军的骑兵肆无忌惮地纵横驰骋,轻易地收割着淮南兵的性命,许多的人淮南兵刚刚从颖河里爬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就被呼啸而来的司马骑兵给削去了脑袋。

    诸葛诞看到四座浮桥竟然垮了两座,西岸的淮南兵只能是涌向剩余的两座浮桥,如果不加干预的话,剩下的两座浮桥也很可能因为超重而垮掉,一旦这两座浮桥也垮掉的话,整个西岸的淮南军势必将会完全地陷入到绝境之中,万劫不复。

    诸葛诞立刻派他的亲兵去守住两侧的桥头,不让更多的人涌上浮桥,这样就可以避免浮桥因为超重而垮掉。

    但这种混乱的局面之下,想要维护秩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逃亡过河和战死投降的淮南兵越来越多,在西岸未曾渡河的淮南军处境已经是越来越危急了,司马军不断地发起着进攻,淮南军已经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了。

    过河已经是他们唯一的逃命机会,所以大量的军队云集于渡口处,但是由于浮桥的通行能力只剩下了一半,大批的淮南兵被迫滞留在西岸,面对芨芨可危的形势,他们怨声载道,群情激愤,都想要立刻过河,逃离这个死亡之地。

    但诸葛诞的亲兵卫队那可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他们严格地遵循着诸葛诞的命令,扼守着桥头,死死地控制着过河的人数,如果真有人胆敢过来闹事,强闯关卡,他们则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斩杀。

    这些亲兵卫队个个可都是诸葛诞精心培养出来的死士,不但铁血忠诚,而且武艺非凡,普通的士兵想要从他们的手中强闯硬过,那便跟找死没有多大的区别。

第1688章 复仇之战

    姜维立于祁山堡的残垣之上,俯瞰陇西大地,出了祁山古道,眼前便是一马平川,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之时,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

    姜维对这片土地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任何人,他就是出生在陇西天水郡冀县的,从祁山堡往北七八十里的路程,便可以抵达冀县,那儿是天水郡的郡治,也是姜维此次出征首先要攻取的目标。

    根据情报显示,此刻郭淮就坐镇冀县,擒贼先擒王,只要攻破冀县,拿下郭淮,整个陇西诸军便是群龙无首,陇右诸郡便是唾手可得。

    姜维下令各路军马依计划而行,首先攻取了西县。

    西县距离祁山堡只有十余里的路程,蜀军须臾即至,而且西县和祁山堡一样,也是一座几乎不设防的城池,蜀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西县。

    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虽然因为街亭失守的缘故,不得不将吞到嘴里的陇西三郡给吐出来,但在撤退的时候,诸葛亮还是强迁西县百姓千余户到汉中,后果便是直接导致西县成为了一座荒城。

    尽管后来也有一些其他的地方的百姓迁移到西县,但由于这里处于魏蜀两国的交界,兵争不断,所以西县的人口始终难以恢复,姜维这次攻拨西县,城中也不过只有百余户人家而已,驻防的军队更无,捉到一个县官,衣服残破,还光着腚呢,可见西县是破败如斯。

    西县状况如何,倒是不在姜维的考虑范围,而且姜维此次出征,所图甚大,一个小小的西县,自然是不会放在他的眼中的,拿下西县,不过是姜维将它做为一个进攻的基点来使用的。

    抵达西县之后,姜维便下令兵分三路,廖化率五千人马去进攻南安,张翼率领五千人马去进攻上邽,自己则亲率主力以夏侯霸为先锋,直捣冀县。

    当然,以廖化和张翼各率五千人进攻南安和上邽,除非是守城的晋军主动投降,否则的话,就算是两城的守军不多,但蜀军的攻击兵力也偏少,几乎没有多大可能拿下两城。

    姜维如此安排,也并非是要他们去夺城的,而是从东西两侧对晋军进行牵制,防范晋军向冀县进行增援,另一个意图就是阻止郭淮向东或向西逃窜,尽最大可能地将他歼灭于冀县。

    先锋官夏侯霸则表现的更为积极,夏侯霸在担任讨蜀护军的时候,就是在郭淮手下任职,两人的关系不睦,郭淮还故意地假借蜀军之手欲除掉夏侯霸,两人由此结怨,仇恨似海。

    后来夏侯玄担任了征西将军雍凉都督之后,夏侯霸的日子才算好过一些,只可惜景不长,司马懿在洛阳制造了高平陵事变,诛杀了曹爽,篡夺了朝政大权,并且召夏侯玄和夏侯霸入京。

    夏侯玄一无惧色坦荡地回去了,但夏侯霸却没有侄子夏侯玄的从容,他唯恐回京之后遭到司马懿迫害,所以干脆连夜潜逃投奔了蜀国。

    但做为司马家忠实鹰犬的郭淮得到消息,对夏侯霸是穷追不舍,夏侯霸不但损失了所有的随行亲信,而且逃入阴平之后还迷了路,差点没有把他饿死在荒山野岭,还好刘禅得到了消息,派人前去接应,这才保下夏侯霸一条命来。

    入蜀之后,夏侯霸就暗暗地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亲自手刃了郭淮,一雪前仇。

    这次出师北伐,可算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了,夏侯霸不顾年迈,执意出战,就是为了这复仇的一刻,他和郭淮,那可是不死不休的。

    蜀军的动作很快,攻占了西县之后,立刻是兵分三路,分别向冀县、上邽和南安扑去,陇西的局势瞬间大变。

    消息传到了冀县,郭淮闻之脸色大变,心想姜维来得还正是时候,他这边刚刚接到长安失守的消息,姜维就已经是兵出祁山来了,人皆称姜维为智计,精于算计,郭淮也没想到姜维掐算的是如此之准,果然是不负其名啊。

    但其实这也仅仅只是碰巧而已,姜维谋划出兵到现在,已经是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了,光是从沓中行军至祁山堡,就至少也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姜维那怕是再精于算计,也不可能算到长安城会在这个时候失守,所以这只不过是姜维的一次误打误撞而已。

    姜维选择的出兵时机,乃是注意到魏晋两军在关中东线的交手,那边的战事事关关中的存亡,晋军必然是无暇西顾,陇西空虚,正是蜀军的大好机会,至于长安的失守,晋国的覆灭,并不在姜维的考虑范围之内,或许连姜维也不认为司马昭的军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关中防线再怎么说也得坚守个一年半载的,如此的脆败,真是出乎所有的人意料。

    对于郭淮来说,却是一个雪上加霜的灾难性消息,单单是曹亮的大军,就让他是无可匹敌,现在再加上一个姜维在搅局,陇右的形势真得是不容乐观啊。

    以前和蜀军交战的时候,郭淮虽然是处于守势,但却并非是被动地来守,而是主动地接近蜀军,在险要之地设下关隘,迟滞蜀军的进攻,尽可能地将蜀军压制在秦岭北麓,同时在陇西一带坚墙清野,不给蜀军太大的活动空间,只要将蜀军逼到粮尽的地步,他们想不退兵都难。

    可这一次,郭淮却不敢轻易地离开冀县了,不光是因为此刻天水郡的兵力有限,郭淮还得考虑后面魏军进攻的问题。

    魏军在攻陷了长安之后,肯定不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会有很短的时间内就重新组织起攻势,向着陇右一带发起进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腹背受敌,郭淮深深感受到了压力。

    想要守往陇西,想要完成司马昭的托孤大计,郭淮便不可有任何的轻敌的念头,必须要全力以赴才行,而且,在关键的时候,还得给自己留下退路,真让郭淮以一敌二,就算是神仙来了也没有办法打得赢啊!

第1689章 就是干

    为了慎重起见,郭淮这一次决定死守冀县,虽然说冀县只有一万五千人马,但做为一座防御型的要塞,冀县的城防足够坚固,就算是魏军拿投石城来攻击,都未必能轻取冀县,更不别在攻城器械上面并不占据优势的蜀军了,郭淮觉得自己至少也有九成的把握守住冀县,让姜维是无功而返。

    冀县和陈仓,一西一东,构筑成为了关陇防线上的两大要隘,司马懿在雍凉都督任上的时候,就极为重视这两个战略要地,拨出军资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将两地打造成了固若金汤的要塞城池,并在城内屯积了大量的粮草和军械,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一年都是不成问题的。

    司马懿可是忍者神龟一般的防御战高手,诸葛亮一生打败过无数的对手,但对于司马懿却是无解的存在,他被司马懿防得无计可施,就连被其他将领视为奇耻大辱的激战之法,司马懿都坦然受之,一点机会都不留给诸葛亮,最后硬是把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司马懿之后,郭淮经营关陇之地,也是遵循着司马懿的战略方针的,寓攻于守,以守为主,蜀军利在速战,魏军就采用拖延的办法,慢慢地来消耗,这样拼消耗的战斗,蜀军是占不到任何的便宜的。

    冀县原本只是一座郡城,但在郭淮多年刻意地经营之下,冀县已经被打造成了一座要塞性的城池,不仅仅只是城池坚固,而且防御设施齐备,粮草充足,所以郭淮对蜀军的进犯非常的从容,决心依托城池,阻击蜀军,生生地把姜维耗死在冀县城下。

    蜀军的来势极快,在攻克了西县的第二天,他们就长驱直入,一口气杀到了冀县城下,先前姜维还担心郭淮会弃城而逃呢,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等蜀军杀到了冀县城下之时,守城的晋军已经是严阵以待了。

    冀县北临渭水,南靠马鞍山,依山傍水,险要天成。姜维登上了马鞍山,从这里俯看冀县城,惊讶的发现,此时的冀县城和他当初离开的时候,已经是全然不同了,不但城墙加高加固了,而且还修筑了瓮城、敌楼、箭塔这些防御性的工事,整个的冀县,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

    姜维弃魏投蜀离开冀县已经有二十九年了,时光荏苒,岁月如刀,当年意气纷发,志在大展鸿图的青年才俊如今已是双鬓泛白。

    对于冀县,姜维始终都怀有一种难舍的情结,毕竟这里是生他养人他的地方,姜维数度北伐,这其中也有些私心的,那就是他渴望再回到家乡回到故土,回到母亲的坟前,给她上柱香磕个头。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是姜维曾经回绝母亲的话,尽管说姜维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但于私而言,他却算不上是一个孝子,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姜维选择了效忠汉室的时候,就已经辜负了母亲的养育之恩,以致于姜母哭瞎了双眼,直到去世,也最终没有看到姜维的归来。

    这二十多年来,姜维虽然屡屡地进军陇西,但由于兵力有限,撬不动冀县这样的要隘之地,只能是活动于西羌、临洮、狄道一带,而今天,他终于有机会登上儿时曾经玩耍过的马鞍山,从这里遥望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冀县城了。

    一瞬间,姜维觉得自己的眼角竟然有些润湿了,他自嘲地一笑,道:“这儿风沙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大啊!”说着,不着痕迹地拭去了眼角闪现的泪痕,手下的人还真没有发现,坚毅的大将军姜维居然也会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就在这马鞍山顶上,姜维将夏侯霸、傅佥、蒋舒、宁随等人召来,共议攻取冀县之事。

    虽然此前已有情报显示冀县城防加固之事,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姜维登上马鞍山,看到了冀县的全貌之后,深以为冀县恐难轻取,这一仗真要打起来,必定是一场攻坚的恶战,姜维要求各部人马都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整个冀县,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破绽,郭淮也是一位极有天赋的大将,尤其是擅长防御,由他一手亲自打造出来的冀县城防,自然不会有差,而且夏侯霸已经尝试过了,在冀县城下挑战,那怕是百般辱骂,都石沉大海,毫无应声,在这一点上,郭淮还真是深得司马懿的精髓。

    所以,这次攻打冀县,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一个字:干!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拿下冀县来。

    攻下天水郡,是姜维这次北伐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天水郡是陇右诸郡之中位置最为显著的要害之地,只有拿下天水郡,姜维才可以西据陇右凉州,东窥关中长安,否则蜀军进入陇右,就是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无法真正的立足。

    此刻城内的守军不多,只有一万五千左右,而拥兵四万的蜀军在兵力上面,是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的,这无疑让蜀军诸将士是信心满满,以前他们打仗,总是要面对数倍量的敌人,战斗十分的艰苦,现在他们也能着实体验一把以众凌寡的滋味了。

    但优势不等于胜势,只有拿下冀县,才能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姜维也清楚,以冀州的城防以及郭淮的能力,这场战斗,必定是一场最为难啃的攻坚战。

    但此刻蜀军已经是兵临城下了,这仗就算是再难打,姜维也必须硬着头皮上了,只要蜀军万众一心,拿出拼死而战的血性和勇气来,未必就拿不下这冀县来。

    一声令下,蜀军有如潮水一般地涌向了冀县城,除了北临渭水的那一面,蜀军同时发起了三路攻击,从东南西三面向着冀县发起了进攻,只见蜀军漫山遍野而来,旌旗蔽日,杀声震天,整个冀县城下,已经是一片人山人海的景象,蜀军的气势正旺,席卷起漫天的黄沙尘暴,以山呼海啸之势扑了过来。

第1690章 深得司马懿的精髓

    自从得到了蜀军攻占西县的消息之后,冀县的守军就已经是如临大敌了,郭淮深知,姜维一反常态兵出祁山,肯定是冲着冀县来的,那么这一次的冀县攻防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次晋蜀之战的结果,对于此刻内忧外困的晋军而言,此战已经没有任何的退路了,许胜不许败,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就算侥幸胜了,接下来的局势走向,依然是不容乐观的。

    长安沦陷了,天子司马昭也驾崩了,此刻的陇西凉州,就如同是失去了主心骨一般,按常理,郭淮应当拥立太子司马炎登位,以继晋统,可还没等郭淮去操办继位的事呢,姜维就率兵杀过眼前了,郭淮也就顾不上其他的了,只能是全力以赴地准备迎战,继位的事,只好先缓缓再说了。

    蜀兵来犯,郭淮不顾七旬年迈之躯亲自登城督战,光是一身的盔甲,就重达几十斤,以郭淮这个年纪,也确实是不堪重负的,但郭淮没有一句怨言,登临城头,往来巡视,诸多军务都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每日所行里程,都不下数十里。

    尽管已是深秋,天气渐趋寒冷,但郭淮穿着厚厚的铠甲,每天下来,都是汗透征衣。

    部下们都劝郭淮不必太过拼命,许多的事情,交给他们底下的人去办即可。

    郭淮却摇摇头,不是说郭淮不相信部下的办事能力,而是现在局势维艰,更需要他主动地站出来鼓舞军心士气,提振军队的战斗力,赢得这场至关重要的战斗胜利。

    郭准在雍凉军之中的影响力是无人能及的,许多的中下层军官,也都是郭淮一手提拨起来的,不管郭淮走到哪儿,都能亲切地叫出这些人的名字。

    一位都督级别的高官,居然能清楚记得他们这些普通下层士官的名字,这无疑让这些将士们倍感兴奋和感动,更愿意为郭淮效死以命。

    可以说,郭淮就是雍凉军的一面旗帜,有他和没有他,完全是两个概念,在他的鼓舞和感召之下,冀县守军的战斗力能明显地提升一个层次,如果郭淮不能视事的话,只怕是军心涣散,未战先败了。

    所以那怕郭淮已是古稀之年,但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亲自上城头来督战,并跑遍了冀县的四门,亲自视察守城晋军的布防情况,不留任何的死角。

    郭淮深知,这一座城,就如同是一只木桶,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要守住一座城,也不是那儿最坚固就行,它取决于城池最薄弱的环节,只要一点被突破,所有的努力就会化为无用功,郭淮决不容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蜀军的进攻来势极快,攻克西县之后的第二天日落时分,蜀军就已经抵达了冀县城下,按理说此刻夕阳西下,临近黄昏,该是蜀军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准备休息之时,可蜀军却一反常态,大肆发起了进攻,俨然就是一副今夜就准备在冀县城中过夜的模样。

    郭淮冷笑了一声,看来姜维和夏侯霸还真是急迫的很,这么急着想要来取他的性命啊,那就让他们试试吧,看看是他们的予尖,不是冀县的盾固?

    郭淮向守城的晋军下达了作战的命令,所有参战的人员都悉数到位,所有的防御武器都已经布置妥当,严阵以待,就等着蜀军前来进攻了。

    夏侯霸率先地跑到了城下叫起阵来,还特意地挑选出了几十名嗓门洪亮粗犷的在城下骂阵,言语污秽,骂得极为难听,把郭淮祖宗十八代差不多污了个遍,气得那些守城的晋军将士是七窍生烟,纷纷地向郭淮请战,请求出城去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些蜀兵,把他们的舌头都给割下来喂狗。

    不过郭淮却是淡然地一笑,明眼人一看,这便是夏侯霸的激将之法,想要诱使晋军出城一战,如果郭淮一时气愤,派兵出城的话,那就正中了蜀军的圈套了,这种傻事郭淮才不会去做呢!

    当年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手段那可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就连送女人衣服的事情,诸葛亮都能做得出来,但这激将法在司马懿那边全然无用,司马懿非但不怒,反而大大方方的把诸葛亮送来的女人衣服穿在身上,还展示给众将去看,让一向多智的诸葛亮也是无计可施。

    郭淮做为司马懿的下属和继任者,在司马懿的熏陶之下,也学得了司马懿的许多精髓。战争的成败从来也不是意气之争,别人对你的百般羞辱其实是伤不了你任何的皮毛的,就算他去问候你祖宗十八代,你的祖宗也不会掀开棺材板来和他们理论,所以口舌之争最是下乘,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做好自己,坚守本心,才是最为重要的。

    古人常云:四十而不惑,郭淮都快活到两个不惑之年了,如何还能被夏侯霸的这些小小伎俩给激怒吗?看到部下义愤填膺的模样,郭淮却是泰然处之,并晓喻众人,稍安勿躁,郭淮甚至下令军士保持缄默,不得与蜀军进行对骂,有那精气神去对骂,还不如省省力气和唾沫,准备接下来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吧。

    夏侯霸命人骂了许久,那几个噪门大的士兵嗓子都快喊哑了,见城内没有半点动静,也只好作罢,悻悻然退了下去。

    不过夏侯霸很快便卷土重来了,蜀军趁着天色将晚未晚之时,向着冀县城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夏侯霸所率的,仅仅只是其一路人马,而在东西两面,傅佥和蒋舒也各率一支人马,向冀县城发动了攻城作战。

    姜维正是趁着蜀军占据优势的兵力,向着冀县进攻而来,尽管姜维并不认为仅仅只凭借一次进攻就能拿下冀县,但现在正是蜀军士气最为高涨之时,趁着这个机会,可以试探一下冀县的城防如何,如果一战就能拿下冀县,那便是更好也不过了。

第1691章 攻城

    当然,此刻拿下冀县城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蜀军认为冀县城不过是纸糊泥捏的,须臾可破,那他们还真是大错特错了。

    姜维身经百战,经验方面是无人可比的,冀县好不好拿,蜀军能不能短时间内拿下来?姜维是一目了然,不过就算是有攻城的困难,却也无法阻挡姜维的壮志雄心,这次他对冀县是志在必得的,所以那怕是天色将晚,姜维也不放过这有限的时间,对冀县城来一次全面的进攻,一方面可以体现一下蜀军攻城的决心和士气,另一方面,也可以试探一下冀县的防御能力,是软是硬,一试便知。

    蜀军潮水一般地涌了上来,他们所使用的攻城武器,还是比较陈旧一些云梯,由于蜀道艰难,大型的攻城器械几乎很难运到前线来,所以蜀军在攻城器械方面,始终也存在一个短板,不是他们造不出来,而是运输实在不给力,就连粮草运输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更别说那些体积庞大的投石车和攻城车了。

    蜀军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诸葛亮制造出来的连弩了,不过诸葛连弩也只是一种单兵武器,结构更复杂威力更大的连弩车不是诸葛亮造不出来,而是由于运输的困难,使得连弩车在投入使用方面,局限性很大,所以蜀军的连弩车一直无法量产,自然也无法大规模地装备于军队。

    尽管如此,这也无法阻挡蜀军攻城的信心,他们抬着简陋的云梯,挽着护盾,一路小跑,向着冀县城发起了攻击,当万千的蜀兵保持着同一个的进攻节奏之时,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足以令人感到窒息了。

    不过郭淮极为的沉稳,手下的晋军士兵也没有出现任何的慌乱状况,可以说郭淮就是雍凉军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雍凉军就不会乱,更不会怯战。

    郭淮没有急于反击,现在蜀军刚刚进入到弓箭的射程之内,而且可以看出,蜀军的攻城部队大部分是刀盾兵,配备着护盾的,如此超远距离射箭,未必能对蜀军造成多大的杀伤,反倒是会白白地浪费箭矢,所以等他们接近到城下的时候,才是给予其迎头痛击的最好时机。

    晋军的按兵不动让蜀军更为的兴奋,他们一个个嗷嗷地叫着,向着冀县城冲去,这次能攻到天水郡城下,已经是自姜维北伐以来能达到的最远地方了,如果能攻破冀县的话,那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功劳,这也难怪这些蜀兵是如此的兴奋了,功劳就摆在眼前,想要加官晋爵,眼前就是大把的机会,谁能捉住这个机会,率先地攻入城中,那就能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啊,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郭淮瞧得真切,这些蜀军已经冲到了城下,正在竖云梯,而云梯又长又重,至少得需要好些人才能竖起来,此刻反击,真是最好的机会,郭淮一声令下,城上万箭齐发,向着城下的蜀军激射而去。

    蜀军虽然人人手持护盾,但在竖云梯的时候,需要双手使力,许多人不得不把护盾先行放下,这个时候,突然遭遇到了晋军急风骤雨似的箭矢打击,慌乱之中,许多的蜀兵是纷纷中箭,云梯也是东倒西歪,一片狼籍。

    夏侯霸勃然大怒,立刻调集无数的连弩手对城头进行压制性地攻击,诸葛连弩一发十矢,如此众多的连弩同时发射,形成了一道有如梨花暴雨一般的景象,瞬间就将冀县的城头笼罩在了箭雨之中。

    单发的弓箭确实不能和连弩正面相抗衡,那种密集的箭雨,几乎覆盖了整个的城头,让守军不得不撤离最前沿,寻找掩体,以躲避这些疯狂倾泻而来的箭雨。

    连弩兵的出手顷刻之间便扭转了战场上的局面,夏侯霸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诸葛连弩的实战性已经在战场上得到过多次的检验了,它确实是蜀军最大的杀器之一,当年就连大名鼎鼎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都是死在连弩之下的,可见诸葛连弩早已是名扬天下了。

    此刻在攻城的时候,有连弩兵的压制,可以给攻城的步兵提供强有力的增援,这无疑让蜀军有了攻城的筹码,毕竟在对方的攻击之下,如果蜀军无法攻到城下或者是连云梯都竖不起来,那么接下来的战斗,将何以为继?

    扫清了第一道的障碍之后,蜀军的云梯纷纷搭在了城墙上,密密麻麻的蜀军开始了攀爬,几乎挂满了整面的城墙,从城头上面望去,景象可怖。

    但郭淮依然没有动容,他和蜀军交手多年,自然清楚诸葛连弩的威力,不过他更清楚,这攻城战斗才刚刚展开,连弩的压制不过是暂时的,一旦蜀军爬到了城墙一半以上的高度,连弩兵为了避免误伤自己人,就会停止射击,所以郭淮下令晋军先行找好掩体,利用城垛和墙体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等到蜀军攻到半墙之后,再予以反击,便可以予敌以重创。

    晋军在防御武器上的准备,是极为充分的,不但准备了大量的弓箭,还有数不胜数的滚木擂石,滚油沸水,还有其臭不可闻的滚烫金汁,那酸爽滋味,足够让深受其害的蜀军士兵一辈子记忆犹新了。

    所谓的金汁就是人畜的粪便,架火烧得滚烫之后,然后拿一铜勺舀了,冲着攻城的人头上浇下去,金汁中往往还搀有砒霜等毒药,被浇到身上之后,虽然不会立刻致命,但被烫伤的伤口很难愈合,往往受伤者会伤口逐渐溃烂而已,痛苦不堪,所以往往一勺金汁下去,就是一条人命。

    果然在蜀军快要攻到城头之时,连弩兵停止了射击,晋军便立刻涌上了城头,搭起弓箭,举起滚木擂石,金汁滚油也舀了出来,一鼓脑的倾泻下去,蜀军士兵是纷纷中招,不断地从云梯上跌落下去,惨叫连连。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