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92章 明日再战

    冀县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天黑,战况一度十分的胶着,许多的蜀兵甚至都冲到了城头上,但晋军的抵抗也是十分的顽强的,硬生生地将冲上来的蜀兵给压下去。

    在守城战方面,郭淮还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的,只要攻城部队的数量足够多的话,那怕守军的防守再严密,也不可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会有一部分的攻城兵攻上城头来。

    如果认为城头被敌人攻破城池就失守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先期登上城头的,也只是攻城部队的一少部分人而已,这个时候,如果守城的军队能发起反击,将攻上城头的敌军给压制住,将他们赶下城头,守军依然可以夺回战斗的主动权。

    但这个过程一定要快,一定要及时,否则敌军源源不断地冲了上来,再想要挡住,那难度就会变得很大。

    所以,郭淮在各段的城墙上,都安排了近身肉搏战能力出众的士兵,组成了白刃战小队,他们的任务就是与冲上城头的蜀军进行近身战斗,这些小队堪称是冀县防御线上最后一道,只要将冲上城来的蜀军斩杀或驱赶下去,城池就不会有失守危险。

    郭淮正是凭借着这么一招,将蜀军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给反转掉,这样的战果,对蜀军的士气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当有蜀军士兵冲上城头的时候,蜀军大队人马之中便爆发出一阵的欢呼声,胜利来得太突然了,许多人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呢。

    不过转瞬之间,这些冲上城头的蜀军尸体被抛了下来,让许多蜀军有如凉水浇头,看来攻城战斗还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会有结果的。

    郭淮的这支白刃战小队,基本上不参与城墙的防守,他们在后面以逸待劳,养精蓄锐,只有等到蜀军冲上城头的时候,才会主动地冲上去,大开杀戒。

    这些士兵本来就是格斗的精英,肉搏战的高手,而蜀军攻上城来的士兵,往往已经是体力不支强弩之末了,当然更关键的是数量,毕竟能在晋军重重防御之中冲上城头的,只有少数蜀兵,他们形不成整体优势的时候,就很难对城头上数量众多的晋军构成威胁,自然也就无法在城头上立足了。

    姜维远远地一直关注着攻城战斗的进展,看来一切和他预想的没有多大的出入,甚至冀州防守顽强程度超乎了他的预期,看来郭淮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廉颇未老,斗志尚存,这么一个难缠的对手,姜维还是得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全力以赴才行。

    眼看着天色已黑,姜维也没有挑灯夜战的准备,所以便下令鸣金收兵了,蜀军有如潮水一般退去,守城的晋军也终于可以喘上一口气了。

    郭淮面色冷峻,蜀军的攻势之猛,也是出乎他的意料的,看来姜维对冀县是志在必得,所以尽遣主力大军进攻,短短一个多时辰的攻击,就给冀县的防守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如果从明天开始,姜维持续地发起进攻,那才是对冀县城防巨大的考验。

    郭淮下令一部军队留守城头,谨防蜀军夜间偷袭,其他大部的军队,则是下城休息,准备迎战明天的恶战。

    此次姜维的进攻,非常有针对性,目标直指冀县,看来是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今天的进攻,最多也只是一种试探,但已经给冀县的防御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接下来,蜀军的进攻只会变得更加地猛烈,冀县的守军必须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

    长安那边的援军已经是指望不上了,甚至很有可能还会遭到魏军的来犯,冀县的形势,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地方,郭淮甚至不知道将来他何去何从。

    这是郭准镇守了二十多年雍州之后第一次面对如此大的危局,以前不管和蜀国的交战到何种程度,郭淮心中一点也不慌,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曹魏朝廷来支持着,有这样的靠山存在,郭淮自然是稳如泰山。

    但现在长安沦陷了,大晋覆灭了,郭淮的靠山倒掉了,现在他只能是孤军奋战,这样的战争,让他确实没有任何的底气可言,只能是挨一天算一天吧。

    不过就算如此,郭淮也没有轻易地放弃,他深受司马家的大恩,就算是身陷绝境,他也绝不会投降敌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蜀军撤退之后,夏侯霸是一脸的懊恼之色,今天他率军本来已经是攻上了城头,但由于晋军的防守太严密了,没有等后继的队伍再冲上去,那些登城的蜀兵就为晋军所杀,最后功亏一篑,令人扼腕而叹。

    夏侯霸抱怨自己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如果在登城的蜀军身后,可以安排大量的士兵连续地登城的话,蜀军就可以形成源源不断的冲击力,从而一举拿下冀县了。

    不过姜维却半点也没怪罪他的意思,今天的进攻对于姜维来说,本来就是一次尝试,检验一下己方军队的攻击力,同时也是试探一下冀县的城防强度如何。

    很显然,姜维的目的就已是达到了,通过今天这场不足一个时辰的攻城战,姜维已经探明了冀县城的虚实,尽管冀县这座要塞城池算得上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蜀军也并非是全无机会的,只要蜀军全军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发挥出敢打敢拼誓死而战的精神,拿下冀县也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姜维将诸将召集起来,简单地总结了一下今天攻城作战的得失,然后下令各部人马回营地休息。

    在攻城部队攻城的时候,后勤部队已经搭建好了帐蓬并准备好了伙食,各部人马入营之后,即可吃上热腾腾的饭食。

    姜维要求各部人马充分得到休息,将体力和精力全面恢复,以饱满昂扬的斗志来迎接第二天的战斗。

    诸将领命,各自率部归营,饱餐战饭之后,俱都休息了,当然警戒和巡逻的事,还是安排有专人来负责的。

第1693章 鸣金之声

    第二天天一亮,蜀军的大队人马就完成了集结,按照原定的计划,再一次投入到了进攻之中。

    昨天的攻城战只打了一个多时辰,对于蜀军来说,也就是充其量热了热身,并没有发挥出他们真实的战斗水平来,今天再次进攻,那可就完全不同了,至少在今天,他们拥有整整一天的时间,如此长的进攻时间,可以将蜀军真实的战力发挥出来。

    而夏侯霸更是踌躇满志,昨天的进攻之中,他所率的先锋部队差一点就建功了,只可惜守军打得十分顽强,而蜀军在准备也不够充分,这才和胜利失之交臂。

    不过这非但没有让夏侯霸沮丧,反而是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目前蜀军在兵力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也就是说他们控制着战场的主动权,昨天的攻城战斗不过是小试牛刀,从今天开始,蜀军才正式地发起全面的进攻,拿下冀县只是时间的问题。

    对于别的将领来说,攻克冀县只是功劳多少的问题,但对于夏侯霸来说,可就不这么简单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向郭淮复仇,向司马家雪恨,正是当年他们一再威逼,夏侯霸才不得不选择了仓皇出逃,从此和家人是天涯永隔,这样的深仇大怨,夏侯霸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释怀的。

    越早拿下冀县,夏侯霸复仇的心愿便越可以早一点达成,所以在攻城上面,夏侯霸要比任何人都更为地急迫,他所率的队伍,是第一个抵达冀县城下并且是第一个发起攻击的。

    这不禁让人为之感叹,夏侯霸真是老当益壮啊!

    不过傅佥和蒋舒也不甘落后,要知道,这攻下冀县的首功,他们可都不想落到别人的手中,所以夏侯霸率先地发起进攻之后,傅佥和蒋舒自然也是当仁不让,同时从东西两面向着冀县发起了进攻。

    无论在气势上还是在兵力上,蜀军的进攻都是极具威力的,经过了昨天试探性的攻击之后,今天蜀军再次发起进攻,便已经是轻车熟路了,进攻显得要比昨天有章法也顺畅了许多,各兵种之间的配合也趋于默契,攻城的威力也要大于昨天。

    郭淮依然是一早就登临了城头,亲自上阵督战,指挥守军战斗。

    对于郭淮来说,这绝对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冀县一旦告破,晋军残存的这支力量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那怕陇西凉州地域再广阔,郭淮能带着司马炎和司马攸逃出去,手中无兵的话,又如何能逃得出蜀军的天罗地网。

    所以说守住冀县是郭淮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郭淮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冀县。

    蜀军在调整进攻的方法,晋军也在变化着防御的招数,蜀军在昨天的进攻之中并没有投入全部的兵力,晋军当然也没有将压箱底的绝招给使出来,双方都是有所保留的。

    但昨天的试探之后,今天蜀军再度来袭,就不再有什么保留了,而是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精锐兵力,试图用最短的时间,一举将冀县给拿下来。

    守军在蜀军如潮有攻势上面,也体会到了无穷的压力,郭淮这时候也不敢藏私了,把所有能调动的预备队,也全部给顶了上去,拼死而战。

    战况异常的激烈,其程度和昨天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面,蜀军的攻势就如同是汹涌澎湃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他们采用的蚁附攻城模式,还真是特别的形象,远远望去,那些蜀兵就如同是一只只的蚂蚁,成群结队地在努力向城墙中攀登而去。

    头顶矢石如雨,滚木横飞,不断地砸中了攻城的蜀兵,许多人在发出一声声凄厉的惨叫之后,从几丈高的云梯上坠了下去。

    晋军今天更是大规模地使用滚油,那滚烫的油本身就自带伤害,一旦被滚油浇上,蜀兵立刻发出痛苦的哀嚎之声。

    不过晋军使用滚油的目的,还不是单纯地为了杀伤蜀兵的,而另有目的,他们的计划就是大规模地破坏蜀军的云梯,以达到阻止蜀军攻城的目的。

    滚油淋到了云梯之上,不但变得湿滑难踩,更重要的是,晋军开始大量地往外抛火把,而沾满油的云梯一旦遇到任何零星的火苗,就会立刻爆燃开来,整部的云梯都会被烈火所吞噬。

    但不管晋军使用什么方法,蜀军攻城的气势从来都没有衰减过,无数的蜀军将士,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发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冀县的城墙,始终处于蜀军的威胁之中,时刻都有倾覆之危。

    攻城战是打得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尤其是蚁附攻城这样原始的攻城方式,硬生生地用血肉之躯打开一座胜利之门,这其中所付出代价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这场战斗进行的十分胶着,双方都在舍生忘死地拼尽全力,没有人退缩,没有人畏惧,所有的人都是一往无前的,那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蜀军伤亡很大,但凡从云梯上跌落下来的,不是摔死就是摔残,被弓箭射死的,被滚木擂石砸死的,被烧伤烫伤的,难以计数,许多伤兵被抬了下来,鲜血淋漓,痛苦哀嚎,惨叫之声不绝于耳。

    但这个时候夏侯霸的攻城决心是十分坚定的,战争那有不死人的,这点伤亡代价还是在他的接受范围之内的,为了此次北伐的胜利,蜀军将士上下同心,同仇敌忾,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冀县。

    夏侯霸站在最前沿的阵地上督战,甚至城上射过来的箭矢,都已经落到了他的脚边,副将都劝他后退,撤离到安全的区域,以防止为流矢所伤。

    但夏侯霸却巍然不动,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不拿下冀县,他绝不后撤半步,誓与攻城的将士同生死共命运。

    可就在此时,蜀军的后方却响起了鸣金之声,锣声清脆而响亮,即使是纷乱嘈杂的战场,也是清晰可闻的。

第1694章 祁山堡告急

    闻鼓必进,闻金必退,这是铁一般的军纪,在战场上,不管出现任何的情况,只有听到己方阵营之中传出来的锣声,就必须要无条件地撤退,否则按军令,斩无赦!

    夏侯霸愣住了,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太阳,现在距离午时还有一段时间的,姜维为何会在这个时候下令鸣金收兵呢?

    不光是夏侯霸,就连所有的蜀军将士都深感莫名,虽然说现在的战况是比较胶着,但蜀军并没有处于劣势,反而是隐隐占据着上风,许多人都相信,只要蜀军坚持不懈,再努把力加把劲,拿下冀县似乎不成什么问题。

    可这个时候,突然传来的鸣金声又是什么鬼?姜维怎么会在双方正当鏖战之时突然地下令撤军了呢?

    带着一头的雾水,夏侯霸也只能是下达了撤军的命令,那怕他此刻再不甘心,也不可能有胆量去违抗军令。

    蜀军停止了进攻,迅速地撤退了,冀县城下一地的狼籍,到处都是尸体,半截的云梯已经是烧得焦黑了,依然在冒着青烟,一面残破的军旗似乎不甘心地立在那儿,倔强地迎风招展着。

    夏侯霸这边一撤退,傅佥和蒋舒那边也紧跟着撤退了,原本喧嚣的战场上突然变得安静了起来,死一般的沉寂。

    蜀军的突然撤退也让晋军是深感莫名,郭淮一直在城头上督战,所以战场上的状况他是了如指掌的,原本战况进行的十分胶着,双方势均力敌,蜀军并没有落下风,但为何却突然地鸣金收兵,让郭淮十分的诧异。

    难道说这背后有还什么诡计不成吗?以郭淮对姜维的了解,虽然姜维和诸葛亮比起来要差了一截子的,但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计,计谋超群,此刻蜀军突然后撤,让郭淮不禁有些犯嘀咕,难不成这是姜维的欲擒故纵之计?

    郭淮越思量越觉得这里面会有很大的阴谋,否则的话,姜维也不会轻易地将军队撤走,整个攻城作战,才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比起那动辄几个月的城池攻防大战,蜀军的进攻也仅仅只是开了一头而已,姜维没理由这么快就放弃进攻了吧?

    所以这次的撤军,肯定是姜维另有谋算,或者是要利用撤军让守军松懈下来,再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或者是姜维另有进攻计划,这次的撤军不过是下一次进攻的前奏。

    不管是什么原因,郭淮这边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不能因为蜀军的撤退而松懈下来,继续地保持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都可以投入到战斗之中来。

    夏侯霸急匆匆地赶回到了蜀军大营,他此刻心中有太多的疑问,想要找姜维问个清楚。他快马飞奔到了营门口,还没等战马停稳呢,就从马背上跳了下来,不巧地上正好有块石头,夏侯霸被绊了一下,差点儿就摔倒在地。

    正在营门口守望的副将宁随倒也是眼疾手快,一把便将夏侯霸给搀住了,道:“夏侯将军,小心!”

    宁随也是担心啊,夏侯霸年事已高,真要摔一下摔出个好歹来,这可咋办?

    夏侯霸倒是满不在乎,别看他年岁大了,但身子骨还硬朗着呢,常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始终保持着健壮的身体状态,夏侯霸也是从来不服老的,时常跟年轻人一起比拼,一点也不输给他们。

    刚才差点儿摔个跟头,但夏侯霸却是因为着急的缘故,所以他浑然不在意,反倒是问宁随道:“大都督为何鸣金?”

    宁随脸色有些凝重,道:“刚刚接到急报,祁山堡那边出事了,所以大都督才会下令鸣金收兵,召集众将回来议事的。”

    夏侯霸愣了一下,祁山堡的得失自然是极其重要的,一旦祁山堡失守,蜀军的整个粮道和退路就被截断了,没想到郭淮这厮竟然如此地狡猾,一方面死守冀县,另一方面则派兵去偷袭蜀军的粮道,这一招还真是狠毒之至。

    不过根据事先蜀军探子探明的情况,郭淮的手中并没有多少的兵马,他既要守卫冀县,还要分兵去偷袭祁山堡,郭淮真有那么多的人马吗?

    看来,需得见到姜维,才能问个明白的。

    这时,傅佥和蒋舒也返回了军营,四人相偕入营,来见姜维。

    姜维一脸的凝重之色,见诸将到齐,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废话,直接了当地道:“刚刚接到祁山堡方面的告急文书,晋军十万大军横穿段谷,已经抵达木门,正在向祁山堡靠近,这个消息传过来已经是两个时辰之前的了,估计现在晋军已经抵达祁山堡,祁山堡那边是凶多吉少了。”

    十万晋军?夏侯霸、傅佥等人惊讶地无以加复,此前他们得到的情报是晋军在陇西一带最多只有三万余人,所以姜维才大举兴兵出祁山,就是想要利用兵力上的优势,能够横扫陇西诸郡。

    可这突然冒出来的十万晋军是打哪儿来了,难不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成?

    姜维没等他们询问,便解释道:“是逆晋赵王司马伦的军队,本督这边也是刚刚得到的消息,魏将邓艾攻破了潼关和长安,逆晋皇帝司马昭已经是**而亡,逆晋覆灭了。司马伦率领从蒲坂津撤下来的军队一路向西,抵达了陇西,恰逢我军与郭淮战于冀县,所以才被司马伦抄了后路,祁山告急。”

    众将这才恍然大悟,隔着一座秦岭,他们的情报和消息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其实在姜维从沓中起兵之时,潼关那边就已经失守了,只不过蜀军还没有得到消息。

    在姜维的计划之中,魏晋两军旗鼓相当,正处于相持阶段,陇西这边空虚,正好给了蜀军以可趁之机,姜维便可以捉住这次的机会,一举拿下陇西诸郡。

    可谁也想不到,就在他们刚刚兵出祁山的第三天,就被司马伦的军队包抄了后路,如果只是小股晋军滋扰,倒也不必担忧,可那是十万大军啊,这一下蜀军腹背受敌,形势陡然变得严峻起来。

第1695章 准备撤退

    也难怪姜维会突然地鸣金收兵呢,以现在的形势,蜀军必须要赶紧地采取应对措施才行,否则的话,陷入到了晋军的包围之中,不能说一定会全军覆灭,但至少损失会无比的惨重。

    本来是以多打少的优势局面,但瞬间陇西风云突变,司马伦率十万大军杀到,形势惨遭逆转,蜀军马上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姜维火速地召诸将回营,就是准备与诸将商量一下解困的办法,如果继续攻城的话,无疑于坐以待毙。

    虽然说姜维对这次北伐充满着信心,渴望能有所建树,但这一突然其来的变故,不得不让姜维的计划中止。

    不过司马伦的大军还远在近百里之外,尚不会构成直接的威胁,姜维还是有机会突围的。

    而且面对困境,姜维要远比一般的人沉着冷静,毕竟多年来和魏军的交锋,姜维时时都处于一种劣势的地位之中,打逆境之仗,姜维比任何人都有经验。

    傅佥立刻道:“末将愿率一支兵马前去救援祁山堡。”

    傅佥是蜀汉将军傅肜之子,当年夷陵之战时,刘备为陆逊所破,撤退之时,遭遇吴兵的追击,幸得傅肜死战断后,刘备方才有机会逃往了白帝城。傅肜被吴兵所围,浴血厮杀乃不得脱,吴将劝降,傅肜大骂道:“吾乃汉将,安肯降吴狗乎!”于是战死。

    刘备感其忠勇,将年幼的傅佥收在府中恩养之,并封为了左中郎,长大后,进入军中,得到了姜维的赏识和提拨,现任奋武将军,成为了蜀军之中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此次北伐,姜维便令其为副先锋,与蒋舒一道,辅助夏侯霸,现在听闻祁山那边告急,便自告奋勇地欲率兵前去救急。

    不过姜维却没有答应,祁山堡那边虽然地势险要,但留守的兵马不多,只有数千人而已,而且大多还是负责押粮运草的辎重队伍,战斗力很是一般,如果真得遭遇到十万晋军的围攻,祁山堡肯定是没办法保住的。

    那边传来消息的时候,晋军已经抵达了木门,距离祁山堡也不过二三十里的距离,以晋军的速度,须臾即至,只怕是此时此刻晋军已经拿下了祁山堡,那怕傅佥带兵返回去,也是无济于事的,想从十万晋军手中重新地夺回祁山堡,那无异于虎口拨牙。

    所以姜维权衡了一下,认为重夺祁山堡的希望极为渺茫,现在蜀军只有趁着晋军还没有合围之际,火速地向狄道那边转移,跳出晋军的包围圈,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而司马伦的大军一旦北上,与郭淮的军队形成合围之势,蜀军则危矣。

    姜维征战多年,经验自然是远比其他人要丰富的,形势有利的时候,要果敢出击,扩大胜果,形势不利的时候,不能纠结得失,而要及时地止损,避免损失扩大。

    姜维深知,以蜀国的军力,是不足以跟魏军拼消耗的,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样的胜仗,没有任何的意义,魏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战争资源厚实无比,就算他们损失再多,也能弥补回来,但蜀国不一样,损失了的,就没有了,所以姜维多年以来,一直奉行一个原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管是胜仗还是败仗,保存实力才是第一要务。

    既然祁山堡失守,此次北伐又化为无功,所以姜维也就没有任何的纠结,而是主动地向狄道方向转移,从那儿返回蜀地。

    对于这次的失败,姜维也没有太大的在意,反正从诸葛亮开始的五伐中原,到自己这边九次出征,其实都没有成功,再多一次失败也无所谓,只有兵马尚存,下次还是有机会的。

    姜维很快便定了向西转移的计划,不过此刻廖化尚在上邽,姜维必须要等到廖化撤回来之后,才能起兵,否则将廖化的五千人马扔下不管,陷入晋军的包围之中,只怕是凶多吉少。

    在接到消息鸣金收兵之际,姜维就已经出快马去通知廖化撤军了,相信廖化在接到撤军的命令之后,也会在第一时间向冀县方向撤退,姜维现在所做的,也只是需要去稍等半日的时间,便可以和廖化进行会合。

    至于在南安的张翼,则正好在蜀军的撤退路线上面,姜维只需要派人去支会一声,让张翼做好准备,等到大军一到,相偕撤退便是。

    撤军的方案一定,各部将领便各自回营,赶紧地做好撤军的准备了,先前蜀军的状态,还是大举进攻的模式,此刻突然要撤退,自然事务要繁忙的多,等廖化前来的时候,他们也正好进行收拾准备,等廖化一到,便可以立刻出发了。

    姜维则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连续地派出多路的斥侯,前往祁山方向去打探消息,时刻密切关注着晋军的动态,一旦司马伦提前北进,姜维也好随时做出做出调整。

    如果形势紧迫的话,姜维甚至会不惜断尾求生,那怕舍弃掉廖化的这一支人马,也绝不能让整个大军都深陷绝境之中。

    廖化撤回来倒是比较准时,他本来对上邽只是佯攻,牵制上邽的守军去救援冀县和防止郭淮向东逃窜的,此时他处于上邽的外围,在接到了姜维的命令之后,廖化便火速地撤军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已经赶到了冀县城下,与蜀国大军相会合。

    这个时候,祁山那边的消息也传了回来,比较诡异的是,司马伦的大军只是进占了西县,并没有向祁山堡发起进攻,而且进驻西县之后,司马伦就按兵不动了,丝毫没有北上冀县的打算。

    这让姜维是一头的雾水,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姜维还真没有遇到过像司马伦这样的对手,明明有能力攻取祁山堡,切断蜀军的粮道,却只取了西县,并没有拿下祁山堡,尽管西县也是在北上的通道之中,但却没有像祁山堡那样的要害位置。

    这司马伦的葫芦里,究竟卖得什么药?

第1696章 幸福来得有些突然

    的确,司马伦的举动不符合任何军事常理,司马伦明明有能力拿下祁山堡,可他偏偏置之不理,明明可以迅速地北上,分进合击,可他偏偏地按兵不动,饶是姜维身经百战,也猜不透司马伦的心思了。

    司马伦按兵不动,姜维也就没有急着撤军了,反正双方相隔近百里的距离,司马伦那边真要有什么阴谋的话,姜维这边随机而动,也完全可以跳出晋军的包围圈。

    姜维之所以没有急着走,也是想要看看司马伦的真实意图,司马伦的所做所为,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一点姜维一点也不怀疑,一个被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极为看重的人,是不可能会出现幼稚而愚蠢的举动的。

    果然没有出乎姜维的预料,第二天司马伦就派来了使者,将司马伦的一封亲笔书信呈交给了姜维。

    但姜维读到这封信的时候,却惊呆了,因为司马伦表示,愿携十万大军和陇西之地归降蜀汉,废除晋国国号,向蜀汉天子称臣。

    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要知道那可是蜀**队的总和,包括姜维所率的野战兵团和各地驻守的守备部队,如果司马伦真得归顺蜀国的,那蜀国的军队数量,平空就会增加一倍。

    而陇西之地,更是诸葛亮和姜维心心念念想要得到的地盘,他们为此殚精竭虑,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却始终无法成功,现在只需司马伦轻飘飘的一句话,他们便是梦想天成心遂所愿。

    总之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幸福来得有些太突然了,甚至让姜维有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这是真的吗?不会是在做梦吧?

    姜维狠狠地在自己的大腿上的掐了一把,疼得他眦牙裂嘴,不过随之姜维却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十分开心,会疼就代表不是在做梦,看来这还是真的,如果真是做梦的话,此刻姜维也会笑醒的。

    众将看到姜维又是皱眉又是大笑的,形若癫狂,不禁大惊,也不知信上写了什么,竟然让姜维如此失态,便急问何故?

    姜维收敛了笑容,将司马伦的书信传于众将观看,道:“若得司马伦归降,我军便是如虎添翼,何愁汉室之不兴?”

    众将一看,原来如此,怪不得司马伦的大军明明已经杀到了祁山堡之下,却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司马伦有心归顺蜀汉,自然不会动刀兵了。

    三国之间,对待敌国的降者,例来是高官厚禄优待之,比如蜀国降魏者孟达、黄权,吴国降魏者孙秀,魏国降蜀者夏侯霸,归降之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待,当然孟达后来自己作死,为司马懿所擒,那就另当别论了。

    夏侯霸降蜀之时,受到了蜀国极大的礼遇,被封为了车骑将军,要知道,这个职位以前可是刘备的拜把兄弟张飞来担任的,夏侯霸降蜀之后,刘禅直接地便将车骑将军封给了夏侯霸,足见蜀国对夏侯霸的重视程度。

    夏侯霸降蜀,那可是单人独骑,连一个部下都没带,而此刻司马伦降蜀,可是带着十万大军和陇西之地,一下子就能将蜀国的疆域大范范围的扩张到秦岭以北,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众将自然也和姜维一样,高兴地乐开了怀。

    唯独夏侯霸暗蹙眉头,对姜维道:“大都督,末将素闻司马懿幼子司马伦天资过人,才识卓著,颇有谋略,此番携十万之众来降,或恐有诈,大都督不可不防啊。”

    夏侯霸对司马家的人还是比较了解的,尽管他降蜀之时,司马伦也不过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屁孩,但司马家的人,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司马昭,可没一个是善茬,司马伦能得到司马师的重用,执掌兵马大权,绝不会是一个庸才。

    所以,司马伦降蜀,肯定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说不定还有阴谋有成分,只不过夏侯霸现在还猜测不到,所以他才会善意地提醒姜维,要小心提防,千万不要把陷井当成馅饼。

    姜维自然是有着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的,他认为,司马伦最大的敌人是曹亮而不是蜀汉,曹亮破长安灭了司马昭,让司马伦成为了丧家之犬,别看司马伦手中还握着十万大军,但是失去了关中的地盘和人口,司马伦想要再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毕竟十万人每日所需的粮草和给养,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也许有人会说,司马伦可以屯田呀,当年曹操缺军粮的时候,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可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那是诸侯割据,群雄混战的局面,曹操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发展空间,但现在曹亮占据着优势,会给司马伦时间去让他屯田吗?

    所以就算是司马伦从关中逃到了陇西,可一样也无法解除危机,指望陇西和凉州的那点儿地盘,第一无法养活司马伦这么多的军队,第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陇西一带没有多少险要可以依仗,一旦魏军大举进犯,司马伦依旧难以逃脱。

    司马伦想要化解危机,自然地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投靠蜀国便成为了他的上上之选。

    姜维倒也不怀疑司马伦的诚意,毕竟司马伦现在的处境,也让他没有了其他的选择,如果司马伦能成功地投靠蜀国的话,也算是给自己一个落脚点,同时,司马伦和蜀国的军队强强联手,也有了和曹亮相抗衡的资本。

    从这一点上来讲,姜维认为司马伦就算未必想要投降蜀国,但迫于形势他也不得不这样做。

    这对蜀国来说,自然也是一件好事,趁着司马伦穷途末路的时候,将他的军队和陇西的地盘收入囊中,也解决了多少年来蜀军一直谋求北伐的心愿。

    于是姜维也就放弃了撤军的打算,而是应司马伦之邀,派出长史王含,前往西城,与司马伦商议投诚归降之事宜。

第1697章 最大胆而疯狂的想法

    不仅蜀军之中深感惊讶,就连晋军之中,也是一片哗然。

    司马伦在渭城与母亲相会之后,便再无留恋,挥师扬长而去,直奔陇西。

    至于司马昭的命运如何,司马伦便不再关心了,司马昭篡位登基,人神共愤,一旦他落到了曹亮的手中,绝对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司马昭最好的结果,就是自己解决,那便不再饱受屈辱和折磨了。

    不管有什么样的下场,那是他司马昭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杀兄弑帝,逼死太后,罪恶滔天,百死而难赎其身,光是他企图谋害柏灵筠这一点,就已经触犯了司马伦的逆鳞,如果司马伦有机会杀到长安的话,一样不会放过他。

    只不过司马伦以大局为重,没有和司马昭进行计较,但没想到的是司马昭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为了削夺司马伦的兵权,不惜用司马亮和司马伷来替换胡奋、州泰,司马伦没法子反击,只能任由司马昭肆意行事。

    这些的调防,埋下了一个深深的隐患,急躁的司马亮中了邓艾的埋伏,把潼关给丢掉了。潼关一失,整个关中防线就宣告了崩溃,司马伦抽身的早,才得以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逃出生天。

    司马昭可就没那么幸运了,长安被围之后,他就失去了最后逃跑的机会,神仙来了也救不了他了,只能是坐以待毙。

    他的生死,司马伦已经是漠不关心了,现在司马伦终于可以摆脱魏军的追击,到达了陈仓。

    陈仓是汉中进入关中的一座要隘,更是关中通往陇西的必经要道,司马伦抢先拿下陈仓,从战略角度上来讲,是必须的。

    现在陈仓依然还控制在晋军的手中,当然就算不在,以司马伦的大军数量,也足以碾压陈仓的守军了,陈仓守将听闻赵王司马伦赶来,那敢怠慢,赶忙地开城相迎,将司马伦迎入到了城内。

    司马伦旋即接管了陈仓,并安排州泰来担任陈仓的守将,司马伦还亲自视察了陈仓的防御情况,提出了相当的整改意见。

    自从当年诸葛亮进犯陈仓之后,陈仓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战事了,相应的,防御自然有些松懈,司马伦抵达陈仓之后,首先便是狠抓陈仓的防御,魏军拿下长安之后,很快地将会挥军西进,能不能挡得住魏军进入陇西,陈仓成为关键的要隘之一。

    在陈仓,司马伦得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姜维从祁山进军,围攻冀县。

    看来这个姜维,摆明了是趁火打劫啊,如今魏晋两军战于关中,关陇一带局势一片混乱,正是姜维从中渔利的最好时机,他如果不出兵的话,还真不是那个最擅长落井下石的姜维了。

    所以,司马伦对姜维这次出兵没有任何的意外,自从正始年间起,姜维就屡屡犯境,不断地滋扰雍凉边境,这次更是大举兴兵,看来姜维对陇西也是志在必得啊。

    胡奋等人极是愤慨,都纷纷地向司马伦请命,要求率军救援冀县,给姜维予重创,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个魏国的叛徒。

    但司马伦却没有同意,而是陷入了沉思。教训姜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以司马伦手中的十万大军,再加上郭淮的军队,里应外合,可以说击退姜维不是什么难事。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旦司马伦和姜维开战,那便是两败俱伤的局面,真正得到便宜和实惠的,只有曹亮。

    司马伦刚刚抵达陇西,还立足未稳呢,就和蜀国的军队大战一场,不管胜负如何,都会元气大伤,这样的结果,恐怕千里之外的曹亮都笑不拢嘴了。

    尽管蜀国一直是司马家的大敌,从司马懿的时代起,双方就鏖战不休,但和曹亮比起来,双方却没有那种亡国灭族之恨,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上来讲,曹亮才是司马伦的头号大敌,吴蜀远次之。

    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长安失守,大晋覆灭,这样的局面对于司马伦来说,已经是糟得不能再糟了,就算他撤兵到了陇西,曹亮会放过他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曹亮拿下长安之后,便会毫不犹豫地继续挥师西进,不将他们斩草除根,那是绝对不会善罢干休的。

    所以抵达陇西的司马伦首要的任务就构筑陇西防线,抵御魏军的随时进犯,陇西已经是司马伦最后的堡垒了,一旦连陇西都守不住了,司马伦将退往何方?

    难道说司马伦还要继续地逃亡,逃到更为荒凉偏僻的凉州去吗?

    且不说魏军会继续地追击,将司马伦彻底地逼入到荒山大漠之中,就单单说凉州之地,那儿人口稀少,粮食匮乏,司马伦的十万大军到此,恐怕都会给活活饿死了,关陇富饶之地,能养活十万大军已是不易,一片荒芜的凉州,又怎么可能负担得起?

    所以,司马伦已经将陇西之地做为了自己最后的基地,不管成败,这儿也将是司马伦和曹亮的最后决战之地,再无退路可言。

    这原本就是司马伦比较成熟的想法了,但听闻到姜维出兵围攻冀县的消息,司马伦便有了一个更为胆大而疯狂的想法,那就是投降蜀国,与姜维一道共御曹亮。

    出于对司马昭的厌恶,司马伦对所谓的大晋并没有什么归属感,如果不是司马昭自己作死,非要弑君自立篡位称帝,司马家必然可以稳稳当当地在关中呆着,有着山河之险的关中,也将会成为司马家东山再起的保障。

    而现在,司马伦却如丧家之犬之一般,别说什么东山再起了,能不能苟延残喘下去,都会一个严重的问题。

    司马昭已死,晋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司马伦也没有什么兴趣抱残守缺,继续地高举晋国的旗号。

    对于司马伦来说,只要能守住司马家的最后一片基业,只要能有机会复仇曹亮,就是最大的心愿了,至于奉谁为主,司马伦还真心不在乎。

第1698章 改旗易帜

    当然降蜀的话,并不意味着司马伦会将自己的兵权给交出去,降蜀之后,名义上也只不过是旗号的改变而已,但实则军队和陇西的权力依然还是牢牢地掌握在司马伦的手中,司马伦还没有愚蠢到放弃兵权,任人宰割的地步。

    其实司马伦内心之中还是有自己的计较的,现在受形势所迫,司马伦为求自保,投降蜀国,等于是给自己安排了一条退路,将蜀国的军队和自己绑在了一起,共同来抵御曹亮的进攻。

    将来如果真能击退曹亮的进攻,让司马伦在雍凉一带站稳脚跟甚至有了谋夺中原的基础,司马伦倒也不妨将蜀国一脚踢开。

    只要兵马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今日司马伦可以降蜀,异日同样可以反蜀,进退自如,谁也束缚不了他。

    司马伦这个计划也不完全是突发奇想的,从蒲坂津撤离的时候,司马伦就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退路了,就算他真得逃到陇西,逃到凉州,就能躲得曹亮的追击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曹亮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斩草除根的,那怕司马伦逃到天涯海角,曹亮也能派兵追得上,对于司马伦来说,曹亮就有如是附骨之蛆,会死死地咬着他不放,不死不休。

    所以别看司马伦手中还握着十余万的大军,但是跟曹亮军队相比,根本就是不堪一击的,单凭司马伦的力量,根本就不可能战胜曹亮,司马伦想要生存,想要立足,就必须要找到一个靠山。

    凉州一带倒是有不少的胡族,比如鲜卑、羌、氐等族,可这些力量过于薄弱,参考曹亮灭匈奴灭鲜卑的战例,司马伦也不认为这些胡族会对曹亮形成什么威胁,也就是说这些胡人是靠不住的。

    那么与雍凉毗邻的最大势力自然是莫过于蜀国了,尽管蜀国兵力也有限,但做为和魏国抗衡了三十多年的一个政权势力,有还是有着他的生存之道的,蜀国有着号称天险的蜀道,才得已偏安于西南一隅之地,而且还时不时地派兵出来滋扰一下魏国的边境,虽然难有斩获,但一直以来也算是魏国的一大边患。

    不过司马伦从蒲坂津撤退的十分的仓促,而蜀国远隔重山崇岭,想要和他们联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伦总不至于率十万大军南下进入汉中吧,在没有说明意图之前,蜀国方面也只会把他当做一个入侵者,当然就算是他声称是来投降的,蜀国方面估计也不会相信,只怕司马伦使诈。

    所以就算司马伦投降蜀国,也必须要有一个契机,一个合适的机会。

    就在司马伦还在考虑怎么办才好的时候,便在陈仓得到了姜维出兵攻打冀县的消息,司马伦不禁大喜,真是柳暗花明啊,他苦寻机会不到,没想到机会却在前面等着他,真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啊!

    胡奋请命出兵去救冀县,但司马伦则是另有打算,想要投靠蜀国,那这个时候就不能得罪姜维,但同时司马伦又不能这么堂而皇之地派人去和姜维讲和。

    司马伦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妙计,那就是不与姜维交战,但却要切断他的归路,给姜维那边制造一些紧张空气,然后再派人下书给姜维,说明自己的意图,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对于姜维来说,这也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司马伦找到了蜀国当靠山,而姜维则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陇西之地,这样双方合作的基础是有了,接下来,就是需要去商谈细节了。

    司马伦将诸将召集起来,宣布了他的这个决定,众将惊讶地差点没把下巴掉地上,司马家和蜀国那也算是世仇了,司马伦却想着要去投降敌人,这无疑让人在情感上很难接受。

    不过钟会对司马伦的这个计划却是比较赞同的,在他看来,司马伦做出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投降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存自己的力量,能在残酷的战争之中存活下去。

    晋国已经随着司马昭的身死而覆灭了,司马伦根本就没有必要继续地维护晋国的正统地位——而且,所谓的大晋王朝,只存活了百日的时间,早已沦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投靠蜀国,改旗易帜,借助于蜀国的力量,这才是司马伦唯一和曹亮相抗衡的机会,别人认识不到,但钟会头脑敏锐,也许司马伦刚提出来之时,他也是很是惊讶,但细细品来,这恐怕是司马伦的唯一出路了。

    所以钟会率先地对这个决定表示支持,其他将领虽然在情感上还是很难转过这个弯来,但也都纷纷表态,誓死追随司马伦,不管司马伦做出什么决定来,他们都无条件地支持。

    如今他们的生死荣辱都和司马伦是绑在一起的,都是一条蝇子的蚂蚱——跑不了我,也跑不了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管司马伦更换什么样的旗号,向什么人效忠,他们只管追随便是。

    司马伦的部下这些人,和司马伦一样,对所谓的晋国,都没有什么认同感,他们生而为魏人,一直以来都是以魏臣魏将自居的,那怕是司马家如日中天之时,名义上的皇帝也曹芳和曹髦。

    直到他们迁都到了长安,司马昭突然弑帝自立,废魏立晋,自己当上了皇帝。

    许多的人在一片茫然之中,就被迫地改换了身份,从魏人成为了晋人,可还没有等他们适应这个新的身份呢,晋国又覆灭了,眨眼之间,他们又成为了亡国之臣,这身份的急转,还真让人无法适应。

    现在司马伦决意投降蜀国,而蜀国是以汉为国号的,晋国存在了一百来天,魏国也只存在了三十七年,也就是说,三十七岁以上的人,出生之时便是汉人,就算是三十七岁以下的,虽然生在魏朝,但是他的父辈祖辈却是汉人,世代以汉人自居,四百年的香火延祀,以汉为正朔,恐怕早已是深入人心的。

第1699章 谈判的底线

    司马伦选择进军的地点是西县,西县正好在冀县和祁山堡之间,姜维北进之后,在西县并没有留下多少的人马,而祁山堡做为祁山道的出口,倒是驻扎着几千人,同时也是蜀军的粮草转运地。

    如果说司马伦想给姜维重重一击的话,攻占祁山堡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一举即可切断姜维的归途和粮道,让姜维的北伐大军陷入了困境之中。

    不过司马伦的目的是议和,自然不能下重手,所以进军西县无疑成为了上上之选。

    所以司马伦挥师西进,穿过段谷之后,从木门直取西县,毫无悬念地就占领了该地,之后司马伦便按兵不动,写了一封亲笔书信,派信使前往冀县城下,去见姜维。

    姜维也正是看到司马伦并没有什么敌意,所以才会暂时没有撤走,等到司马伦的信使前来,姜维读过司马伦的亲笔书信,这才明白司马伦的意图,旋即派出长史王含前往西县,与司马伦进行和谈。

    其实姜维对这次的和谈更为地急迫,诸葛亮死后,蜀国朝野偏安于益州,不思进取,早已没有了当初诸葛亮北伐之时的锐气了,蒋琬主政之时,还曾计划从汉中沿水路东进,谋夺东三郡,只不过因为风险难测,再加上群臣的反对,蒋琬北伐的计划最终是无疾而终。

    蒋琬死后,大将军费祎继任,但费祎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鸽派人物,完全废弃了诸葛亮的北伐主张,甚至多次打压积极北伐的姜维,还恬不知耻地对姜维说:“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 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 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费祎主政之时,姜维每每出兵,都要受其制裁,所将之兵,常常不过万人? 姜维虽有大志,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每次带着数千人马? 侵入魏境? 最多也是小打小闹? 成不了什么气候。

    姜维一直对费祎是心怀不满? 直到费祎被刺身亡之后? 姜维独掌大权? 大肆兴兵,准备大干一番。

    但多年以来早已形成苟安的蜀汉朝臣,对姜维的北伐之举并没有抱什么希望? 连续三次出征失利之后? 朝中非议四起? 尤其是光禄大夫谯周? 更是公然上书刘禅,称姜维穷兵黩武,虚耗钱粮,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所以,虽然说姜维领军在外,但依然是承受着来自朝廷的巨大压力的,这次姜维倾尽举国一半的兵力,就是想要有所建树的,如果这次依然无功而返或者说是惨败而归,那朝中的舆论可真就是一边倒了,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支持自己北伐了,恐怕就连后主刘禅都会弃用他,可以说,姜维背负着相当大的压力。

    刚一听到司马伦率十万大军出现在木门的时候,姜维的心就凉了半截,遭遇到晋军的前后夹击,别说是建功了,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一个未知之数。

    而这一次回到益州之后,可想而知姜维又将承受多少的骂名,这无疑让姜维以后再想北伐就会变得困难重重了。

    可再心有不甘,姜维也不能破罐子破摔,和晋军拼个鱼死网破,蜀军一半的兵力在他的手中,这也是蜀国之根本了,如果将这支精锐之师给折损掉了,蜀国必然是元气大伤,甚至动摇国本。

    所以,姜维只有撤退的一条路可选了,但没想到峰回路转,司马伦竟然欲携十万大军再加上陇西之地降蜀,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姜维不禁感叹命运之奇。

    如果姜维能得到司马伦的十万大军相助再加上坐拥陇右之地,北伐的第一步就算是成功了,这可是诸葛丞相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的目标,必然大振蜀中军民之士气,也让那些反对派闭嘴不言了。

    所以,姜维对这次的和谈是抱有极大的厚望的,如果成功,那他便可以立下不世之功,更是有了窥探中原的资本,匡扶汉室,还都洛阳再也不是一句不着边际的空话。

    王含临行之前,姜维特意地叮嘱于他,只要司马伦肯归降,其他的条件都可以放宽一些,不过谈判嘛,自然是要讲些策略的,能多争取的利益就一定不要放弃,司马伦既然主动地要来归降,那肯定是有着他的苦衷的,王含要捉住这一个有利的条件,尽可能地达成于蜀国有利的协议。

    王含能言善辩,睿智而有头脑,姜维派他去谈判,还是看好他的能力的,反正姜维已经很清楚地交待给他蜀国方面的底线,至于王含能谈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他的本事了。

    抵达西县之后,王含一行人很快便见到了司马伦,王含本来已经做了艰苦谈判的打算,甚至准备来耗上个几天几夜,但出乎意料的是,司马伦却是开门见山开诚布公地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司马伦归降蜀国之后,原本他麾下的军队,还继续地由他来统领,蜀军方面,不得插手他所属军队的事务,至于其他的事,就随意了,完全由蜀国方面来安排。

    因为司马伦根本就不想扯皮,如果在谈判上面斤斤计较,铢辎必较的话,那就是谈上个几天几夜也谈不拢的,可现在时间紧迫,魏军随时都会杀来,司马伦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磨蹭,反正司马伦的底线是明确的,不管怎样,谁也休想动他的兵权,如果蜀国没有这方面的诚意的话,那就一拍两散,总之,在原则的问题上面,司马伦是不会让步的,这也是双方谈判的基础。

    至于其他的条件,司马伦统统做出了让步,或者说司马伦压根儿也不在乎,只要蜀国方面的没有特别得苛刻要求,他都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他要把有限的时间给利用起来,一旦双方谈成了,马上就要布署联合防御,来抵御魏军的进攻。

第1700章 没什么可担心的

    王含一听,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保留司马伦对军队的控制权,原本也是在蜀国底线之内的,姜维也不可能趁人家归降之际,就将兵权给夺过来。

    就算是夺过来也没什么用啊,那些晋军将士都是忠于司马伦的,姜维根本就指挥不动,如果强行地剥夺司马伦的兵权,反倒会激起晋军将士的叛乱,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姜维给王含的底线就是同意司马伦继续地执掌军队,王含也就不必再向姜维进行请示了。

    甚至其他的条件,司马伦表示,蜀国方面可以尽管提,包括向陇西各郡委派官吏,司马伦都可以接受,只是要求蜀军方面尽可能地来安置陇西诸郡的原有官吏,以免引起各地的波动。

    有了这么一个良好的谈判基础,双方的谈判变得异常的顺利,王含也没有趁火打动狮子大开口,只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后,提出了蜀国方面的要求,司马伦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就同意了。

    没有半天的工夫,谈判就已经结束了,双方都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只不过王含还没有权力来拍板,需要将协议带回去给姜维审阅。

    王含返回蜀军大营之时,天才刚刚的黑,就连姜维都十分诧异王含会在这个时候归来,难道说谈判谈崩了?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这么快。

    王含笑容可鞠地呈上协议文书,对姜维称:“末将幸不辱命,请都督过目。”

    姜维拆而视之,面带惊喜之色,没想到王含此行竟然是如此的顺利,不但在最短的时间内谈判成功,而且所有的条件,都是倾向于蜀国的,对蜀国极为的有利,原本姜维还担心会有什么变故? 但没想到竟然如此轻松地就搞定了,出乎意料啊!

    不过王含随后提醒姜维道:“都督,此次谈判如此的顺利? 与司马伦做出很大让步有关,经末将之见? 司马伦如此急迫想要归降我朝? 恐怕是别有所图的,想利用我军来抵挡曹亮的人马? 如今曹亮在洛阳称帝,以席卷天下之势? 进袭陇西? 势不可挡,都督需得小心应对才是。”

    姜维哈哈一笑,道:“无妨? 此事早在本督的意料之中? 司马伦若是不惧曹亮威胁,又怎么可能会投降我们?司马伦既肯归降我大汉? 便是想要找一座靠山的? 曹亮虽得天下之大半,别人惧之? 本督却是不惧? 就算没有司马伦来降? 本督欲匡扶汉室还于旧都,也必将要与曹亮一战? 这一战来得晚些,倒也不如来得早些,如今有司马伦的十万大军相助,曹亮若敢来,陇西必是他的葬身之所!”

    如果说单凭蜀军的力量,想要撼动曹亮的军队,难度自然不小,但姜维得到了司马伦的十万大军之后,实力暴涨,自信心也是爆棚的,大有一副这天下大势,舍我其谁的架式,就连笑声,也变得豪迈了许多。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相互利用的,司马伦想要利用姜维来抵御曹亮,而姜维则要利用司马伦来得到陇西,双方各取所需,所以这次的谈判才会异乎寻常的顺利,毕竟合则双赢,分则双输,司马伦和姜维都是聪明人,如何能不明白这其中的诀窍。

    王含提醒姜维要小心司马伦的阴谋,毕竟司马伦投降的太轻易了,难免会让人怀疑他别有用心,不过姜维却没有在意,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儿子,和蜀国那是有着深仇大怨的,所以说想要让他真心实意地效忠于蜀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不过因为他受曹亮的威胁,才不得已降蜀的。

    姜维也不用担心司马伦会反复无常,至少在消灭曹亮之前,司马伦是不会有二心的。蜀国是司马家的敌人,但他们更大的敌人却是曹亮,二害相较取其轻,司马伦不甘心向曹亮投降,也只能是归顺蜀国,依靠蜀国的力量,来对抗曹亮。

    如果真得有一天能消灭了曹亮,司马伦会不会反,那就另当别论了,但姜维清楚,最起码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曹亮活着,司马伦就不会生出反叛之心。

    既如此,姜维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现在姜维真正操心的是,如何与司马伦联手,先把这片陇西之地守住再说,毕竟曹亮的强大,能让拥兵十万的司马伦都如此惧怕,姜维自然而然也是把曹亮视做最为最劲的对手。

    当年曹爽伐蜀的汉中之战,姜维是和曹亮有过交手的,只不过当年的曹亮,也仅仅只是一名越骑校尉而已,位卑职轻,在魏军之中,既不显山也不露水。

    不过在那次的战役之中,曹亮表现出的能力,却远远地要比他的职位高上一截,也正是因为曹亮的出色表现,才使得魏军免于全军覆灭,姜维对这位后主刘禅的外甥,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只不过汉中之战后,姜维便再没有和曹亮有过交集,不过这也并没有妨碍姜维对曹亮的关注,为了掌握魏国境内的状况,蜀国曾经派出大量的间谍潜入到魏国境内,去搜集情报,为姜维的战略战术提供支持。

    曹亮兴起于并州,然后一步步地蚕食幽州冀州,继而南渡黄河,鲸吞兖青豫徐淮南荆州,在数年的时间内席卷了大半个天下,并在洛阳称帝,成了大魏天子。

    在这些年间,曹亮的对手始终只有司马家,所以和姜维再无交手的机会,而现在,曹亮的大军涌入到了关中,接下来,很可能很快就会进军陇西了,姜维想要匡扶汉室,曹亮终究是姜维必须要迈过去的那道门槛。

    在诸葛亮的战略构想之中,蜀军必须要首先占据陇右,并以陇右为基础,逐步推进,拿下关中,只要拿下八百里秦川,蜀汉便可以效仿秦国或刘邦,积蓄实力,大举东进,平定中原,还都洛阳。

    得关中者得天下,这是自周朝和秦国前汉以来得经验,只可惜诸葛亮三步走的战略方针,经营多年,就连第一步都无法实现。

第170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主动去刺杀费祎,那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费祎执政时期,魏蜀两国边境一直保持着比较和平的状态,偶尔姜维带兵滋扰一下陇右,所率兵马,都不足万人,对魏国的关陇防线来说,简直就是隔靴挠痒,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但费祎一死,魏蜀边境上的战事便再次地升级了,姜维统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出祁山,其锋芒直逼诸葛亮当年的北伐之举。

    还好关陇有郭淮坐镇,姜维就算是再妖,那也难以在雍凉大地上掀起什么风浪。

    但吴国那边,却一直让司马师隐隐担忧。

    虽然说新城之战吴军大败,但诸葛恪却一直留驻在寻阳,不肯返回建业,看其行事,完全是想要找机会再兴兵马,进犯淮南的。

    对于诸葛恪这种牛皮糖似的人物,司马师还真是有些头痛,战争之中,互有胜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双方打打停停,几十年来也就这么过了,但诸葛恪上位之后,魏吴边境的战事陡然地升级了,两年之内就连续地打了东兴和新城两场大战,虽然双方各赢了一场,互不吃亏,但这种战争的密集程度,却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也就是说,诸葛恪上位之后,采用了更为强硬的攻势,东南边境,恐怕再无安宁之日了。

    如果没有曹亮这个隐患,司马师还真不怵诸葛恪,打就打吧,谁怕谁呀?但现在中原的局势一团糟,如果诸葛恪再在司马师的软肋上捅一刀的话,司马师还真是吃不消。

    所以那怕是北方战线再吃紧,司马师都不敢轻易地调动淮南防区的兵马,司马师出兵冀州之前? 还特意地给诸葛诞下令,要他严密地注视诸葛恪的动向? 谨防吴军的偷袭。

    此次司马师兵败冀州,以吴国的尿性? 大概率是会出动兵马犯境的? 尤其是诸葛恪在寻阳虎视眈眈很久了,这样的机会他理应不会错过。

    司马师本以为会接到淮南方面的告急文书? 但令他意外的是? 最终接到的,竟然是诸葛恪横死的消息。

    杀死诸葛恪的? 是孙吴宗室孙峻,这显然也不算什么令人意外的事? 在政治权力面前?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盟友? 任何人也可能会成为你的敌人,诸葛恪之所以成为首辅大臣? 一大半的功劳就是来自于孙峻的? 正是因为他在孙权面前力保诸葛恪? 孙权才最终选择了诸葛恪来当首席的顾命大臣。

    可惜诸葛恪的政治生命,成也孙峻? 败也孙峻? 孙峻将他扶上了马? 最终也将他拉下了马。

    孙峻刺杀诸葛恪的细节魏国的细作也打探了个一清二楚,所以司马师才能详细地了解到了吴国所发生的一切,孙峻之所以会伙同吴帝孙亮暗杀诸葛恪,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权力分赃不均的结果。

    孙峻支持诸葛恪上位,并不是说他和诸葛恪的关系有多么的亲密,而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去考虑的,也就是说,他希望诸葛恪上位之后,可以提携于他。

    但孙峻最终还是失望了,诸葛恪上位之后,他并没有得到期许已久的好处,反而是诸葛恪独断专行,大肆排挤反对其北伐的势力。

    从失望到怨恨,孙峻逐渐地从诸葛恪的支持者,转变成了反对者,并密谋除掉诸葛恪。

    如果诸葛恪一直呆在寻阳,或许孙峻还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但诸葛恪最终还是回到了建业,在全无防备之下,诸葛恪进入了皇宫之中,踏入到了孙峻给他设下的天罗之地网之中。

    其实诸葛恪对孙峻没有什么疑心,而且孙峻在诸葛恪的面前,表现的是谦恭有礼尊敬有加,所以诸葛恪对他还是十分放心的,但殊不知,人是可以改变的,以前孙峻对他忠心不二,但现在却成为了密谋者。

    有心算无心,诸葛恪只要踏入吴国皇宫,便是十死无生了,因为吴帝孙亮也站到了孙峻这一边,可见诸葛恪穷兵黩武,早已是众叛亲离,走上了不归路。

    诸葛恪一死,算是让司马师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其实司马师很清楚,江东的那些世家大族,原本就不支持北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划江而治,守住他们的一亩三分地足矣。

    东吴最大的北伐支持者,就是孙权了,孙权一生无数地兴兵北伐,就是想进取中原,实现他问鼎中原的宏图大志,只可惜直到孙权临死之时,这个夙愿还未能达成。

    满朝的文武孙权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诸葛恪来当这个首辅大臣,让许多人深感意外,不过从诸葛恪上位之后,频繁地挑起对魏战争,所有的人这才恍然大悟,这诸葛恪分明是继承了孙权的遗志啊,将孙权未竟的事业来发扬光大。

    可诸葛恪让孙权满意没有用,毕竟孙权已经挂了,整个吴国,他再也找不到支持者,诸葛恪获胜之后还好说,但他一旦失败,便注定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失去了民心失了同盟的诸葛恪,在新城失败之后,便已经注定了横死的命运。

    放眼整个江东,让司马师担忧的,也就是只有诸葛恪一人了,余者庸庸碌碌,根本就没有让司马师可以担心的。

    孙峻斩杀诸葛恪有功,晋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将原本属于诸葛恪的权力全部打包给了他,孙峻成为了东吴的首辅大臣。

    孙峻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鸿图大志,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军事才干,他所有的心思和能力,都放在了朝堂得尔虞我诈阴谋算计之中,而且据可靠的消息,诸葛恪的手下不甘心坐以待毙,奋起反击,还斩掉了孙峻的一只手。

    如今有伤在身的孙峻一门心思的去养伤,那怕中原的战局再乱,也似乎与他没有半文钱的关系,而司马师终于可以大笑三声,欣慰地道:“东南无事矣!”

第170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当时整个鲜卑人的王庭盛乐都陷入一片的混乱之中,各部落逃亡的逃亡,追击的追击,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事去做,一宿都未曾停歇。

    而并州军的袭击,是在黎明时刻发起的,四大骑兵营全部出击,从四个方向上同时地杀入到了鲜卑人的营地。

    由于整个盛乐都是一个不设防的营地,所以并州军的进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顺利地连此次行动的统帅羊祜都直呼意外。

    毕竟在并州军离开雁门关的时候,鲜卑人各部的叛逃行动还没有开始,而并州军经过了一夜的奔袭,赶到了盛乐的时候,正是鲜卑人最为混乱之时,并州军趁虚而入,势如破竹一般。

    这次并州军的全面进攻,正是曹亮紧接着火烧草料场之后下得又一步大棋,草料场被焚,虽然短时间内鲜卑人的口粮供应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混乱却是无法挽回的,曹亮决定趁势打铁,一举攻破盛乐,彻底地解决为祸边塞数百年的鲜卑人。

    不过在行动之间,曹亮是没有露出任何的迹象的,那怕是鲜卑人派出了无数的斥侯探哨,都无法探知并州军的真实意图。

    曹亮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要打鲜卑人一个措手不及,就如同是偷袭草料场一样,一击中的,鲜卑人就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这次曹亮的出手更狠,直接就将越骑营、屯骑营、骁骑营、锐骑营四大骑兵营全数压了上去,而步兵营和先登营也随后出塞,曹亮此次倾注全力,就是要给鲜卑一次最为沉重的打击。

    邓艾担任了突袭总指挥的职务,统一指挥四大骑兵营,虽然是采用偷袭的手段,但是邓艾对此次攻击还是采用极为慎重的态度,把它当做攻坚任务来打。

    毕竟鲜卑人可号称是有三十万骑兵的,如此数量庞大的敌人,那怕它就是睡着了,那也是一只打鼾的猛虎,邓艾在无法确保一击致命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做出打硬仗的准备。

    所以在战术布置中? 邓艾决定采用兵分四路? 由屯骑营和越骑营采用正面强攻,骁骑营和锐骑营从侧翼迂回的攻击方式,强行突破? 尽可能地把鲜卑人的营地给搅乱了? 把他们进行分割包围? 让鲜卑人不知道并州军到底派来了多少的人马,并在乱中致胜。

    邓艾有头脑? 善奇谋? 是一位真正的战术大师? 鲜卑人人多势众? 但由于草料场的事故,如今已经深陷混乱的泥沼,就算拓跋力微凭借着个人的威望可以勉强地将各个部落收拢在一起,但整个的鲜卑已经是人心离散? 再也不可能挽回到当初的局面了。

    在这种情况下,并州军采用偷袭的手段,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进攻方式? 可以把混乱的局势搅得更浑? 这样并州军就可以轻易地浑水摸鱼了。

    邓艾在这方面? 可是算得上高手了,他制定的这个多路奇袭的计划,正是可以直指鲜卑人的要害,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弱克敌的作用。

    在并州军出发的时候,鲜卑人还没有发生叛逃事件? 一直到三更左右的时候,这些鲜卑部落就如同是商量好了的一般,集体叛逃,宇文部和段部逃往了东方,而其他的部落则是逃向了北方,拓跋部的军队则连夜急追,这必然会导致了盛乐的空虚,以至于并州军冲入盛乐之后,遭遇到的抵抗都是零星的微弱的。

    并州军的四大骑兵营就如同是四柄利剑,轻易地就戳穿了鲜卑人的防线,如入无人之境。

    起初并州军还以为鲜卑人睡得太死,遭遇到敌袭都没有清醒过来,直到他们冲入进去,发现了大量的空营,这才意识到鲜卑人的主力部队不见踪影。

    难道是鲜卑人已经发现并州军的偷袭意图,故意设下了埋伏吗?但看着也不太像,毕竟并州军都快把盛乐的营地给犁了一遍了,那些所谓的伏兵还没有出现,难道要等并州军将盛乐横扫完毕之后,他们才会现身吗?

    后来并州军捉了几个俘虏,询问了一下,才知道真实的详情,原来如此呀!

    看来并州军这次偷袭的运气真得是好,鲜卑人内乱,导致了盛乐的空虚,邓艾原本还计划着要打硬仗的,没想到却是如入无人之境,并州军四万骑兵,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将盛乐给横扫了一遍,任何敢抵抗的军队,都被并州军轻而易举地镇压了。

    拓跋悉鹿从梦中惊醒的时候,整个盛乐已经是乱成一锅粥,四处火起,喊杀之声不绝于耳,拓跋悉鹿赶紧地率兵往王帐那边跑去,想要和拓跋力微会合,但等他赶到王帐之时,却发现王帐之内已经是空无一人了,拓跋力微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拓跋悉鹿没有奈何,只得率兵突围,一路之上,又遭遇到了并州军的多次拦截,所带的人马伤亡过半,最后总算是趁乱逃了出去。

    拓跋悉鹿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还好手下的亲信提醒他,拓跋沙漠汗是往东面去追击宇文部和段部得,只要他们往东走,便有机会和拓跋沙漠汗会合。

    事到如今,拓跋悉鹿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父汗生死不明,鲜卑人是兵败如山倒,现在他也只有和拓跋沙漠汗会合了,会合之后再做计较。

    于是拓跋悉鹿带着为数不多的兵马一路向东而去,赶了几十里的路,便正好的撞见拓跋沙漠汗,拓跋悉鹿哭诉了盛乐失守的详情,让拓跋沙漠汗是又惊又怒,同时对拓跋力微是担忧不已。

    拓跋沙漠汗当即下令,全军加速行军,赶回盛乐,他要和并州军决一死战,同时去寻找父汗的下落。

    刘渊赶紧地将他拦住了,道:“阿兄不可冲动,盛乐已失,大势已去,此时你若回师盛乐,岂不正中并州军的下怀,与送死何异?”

第170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当时整个鲜卑人的王庭盛乐都陷入一片的混乱之中,各部落逃亡的逃亡,追击的追击,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事去做,一宿都未曾停歇。

    而并州军的袭击,是在黎明时刻发起的,四大骑兵营全部出击,从四个方向上同时地杀入到了鲜卑人的营地。

    由于整个盛乐都是一个不设防的营地,所以并州军的进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顺利地连此次行动的统帅羊祜都直呼意外。

    毕竟在并州军离开雁门关的时候,鲜卑人各部的叛逃行动还没有开始,而并州军经过了一夜的奔袭,赶到了盛乐的时候,正是鲜卑人最为混乱之时,并州军趁虚而入,势如破竹一般。

    这次并州军的全面进攻,正是曹亮紧接着火烧草料场之后下得又一步大棋,草料场被焚,虽然短时间内鲜卑人的口粮供应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混乱却是无法挽回的,曹亮决定趁势打铁,一举攻破盛乐,彻底地解决为祸边塞数百年的鲜卑人。

    不过在行动之间,曹亮是没有露出任何的迹象的,那怕是鲜卑人派出了无数的斥侯探哨,都无法探知并州军的真实意图。

    曹亮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要打鲜卑人一个措手不及,就如同是偷袭草料场一样,一击中的,鲜卑人就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这次曹亮的出手更狠,直接就将越骑营、屯骑营、骁骑营、锐骑营四大骑兵营全数压了上去,而步兵营和先登营也随后出塞,曹亮此次倾注全力,就是要给鲜卑一次最为沉重的打击。

    邓艾担任了突袭总指挥的职务,统一指挥四大骑兵营,虽然是采用偷袭的手段,但是邓艾对此次攻击还是采用极为慎重的态度,把它当做攻坚任务来打。

    毕竟鲜卑人可号称是有三十万骑兵的,如此数量庞大的敌人,那怕它就是睡着了,那也是一只打鼾的猛虎,邓艾在无法确保一击致命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做出打硬仗的准备。

    所以在战术布置中,邓艾决定采用兵分四路,由屯骑营和越骑营采用正面强攻,骁骑营和锐骑营从侧翼迂回的攻击方式,强行突破,尽可能地把鲜卑人的营地给搅乱了,把他们进行分割包围,让鲜卑人不知道并州军到底派来了多少的人马? 并在乱中致胜。

    邓艾有头脑,善奇谋,是一位真正的战术大师,鲜卑人人多势众? 但由于草料场的事故,如今已经深陷混乱的泥沼,就算拓跋力微凭借着个人的威望可以勉强地将各个部落收拢在一起? 但整个的鲜卑已经是人心离散,再也不可能挽回到当初的局面了。

    在这种情况下,并州军采用偷袭的手段? 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进攻方式? 可以把混乱的局势搅得更浑? 这样并州军就可以轻易地浑水摸鱼了。

    邓艾在这方面,可是算得上高手了? 他制定的这个多路奇袭的计划? 正是可以直指鲜卑人的要害,从而达到以少胜多? 以弱克敌的作用。

    在并州军出发的时候,鲜卑人还没有发生叛逃事件? 一直到三更左右的时候? 这些鲜卑部落就如同是商量好了的一般? 集体叛逃? 宇文部和段部逃往了东方,而其他的部落则是逃向了北方,拓跋部的军队则连夜急追,这必然会导致了盛乐的空虚,以至于并州军冲入盛乐之后,遭遇到的抵抗都是零星的微弱的。

    并州军的四大骑兵营就如同是四柄利剑,轻易地就戳穿了鲜卑人的防线,如入无人之境。

    起初并州军还以为鲜卑人睡得太死,遭遇到敌袭都没有清醒过来,直到他们冲入进去,发现了大量的空营,这才意识到鲜卑人的主力部队不见踪影。

    难道是鲜卑人已经发现并州军的偷袭意图,故意设下了埋伏吗?但看着也不太像,毕竟并州军都快把盛乐的营地给犁了一遍了,那些所谓的伏兵还没有出现,难道要等并州军将盛乐横扫完毕之后,他们才会现身吗?

    后来并州军捉了几个俘虏,询问了一下,才知道真实的详情,原来如此呀!

    看来并州军这次偷袭的运气真得是好,鲜卑人内乱,导致了盛乐的空虚,邓艾原本还计划着要打硬仗的,没想到却是如入无人之境,并州军四万骑兵,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将盛乐给横扫了一遍,任何敢抵抗的军队,都被并州军轻而易举地镇压了。

    拓跋悉鹿从梦中惊醒的时候,整个盛乐已经是乱成一锅粥,四处火起,喊杀之声不绝于耳,拓跋悉鹿赶紧地率兵往王帐那边跑去,想要和拓跋力微会合,但等他赶到王帐之时,却发现王帐之内已经是空无一人了,拓跋力微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拓跋悉鹿没有奈何,只得率兵突围,一路之上,又遭遇到了并州军得多次拦截,所带的人马伤亡过半,最后总算是趁乱逃了出去。

    拓跋悉鹿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还好手下的亲信提醒他,拓跋沙漠汗是往东面去追击宇文部和段部的,只要他们往东走,便有机会和拓跋沙漠汗会合。

    事到如今,拓跋悉鹿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父汗生死不明,鲜卑人是兵败如山倒,现在他也只有和拓跋沙漠汗会合了,会合之后再做计较。

    于是拓跋悉鹿带着为数不多的兵马一路向东而去,赶了几十里的路,便正好的撞见拓跋沙漠汗,拓跋悉鹿哭诉了盛乐失守的详情,让拓跋沙漠汗是又惊又怒,同时对拓跋力微是担忧不已。

    拓跋沙漠汗当即下令,全军加速行军,赶回盛乐,他要和并州军决一死战,同时去寻找父汗的下落。

    刘渊赶紧地将他拦住了,道:“阿兄不可冲动,盛乐已失,大势已去,此时你若回师盛乐,岂不正中并州军的下怀,与送死何异?”

第1324章 调虎离山

    尽管邺城的原先的十万守军被抽调走了一半,但还剩五万左右的兵力,如果单纯只用作防御的话,这些兵力也足够了。

    邺城的双道城墙结构,注定了并州军就算是使用投石车,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攻破邺城的,而且本身漳河就是穿邺城而过的,也并不具备水攻的条件,所以复制信都之战的成功几无可能。

    而且并州军围攻信都,是在占据着兵力上的优势的,此时并州军进攻邺城的,只有长水营和右卫营的三万步兵,而光是守卫邺城的司马军,就达到了五万人,而且附近还有数万的司马军随时可以回援,更远的地方还有司马师的主力大军十七万人,如果长水营和右卫营不能在短时间内拿下邺城的话,就会遭到司马军的内外夹击,局势堪忧。

    所以并州军那怕是轻取滏口,但在进攻邺城上面,也是极具挑战的,这也是王濬和刘靖必须要从长计议的原因。

    攻打邺城,不能采用常规的作战方法,去死磕硬碰,只能智取,目前一个最为有利的条件就是并州军到达滏口消息的,邺城的守军还不知道,这也为他们的偷袭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不过就算如此,偷袭邺城也非易事,毕竟邺城尚有五万多的守军,其中还有两万人是吕昭的旧部,这些军队战斗力可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将这些军队想办法调出邺城的话,并州军偷袭的胜算才能达到最大。

    可这调虎离山并非易事,并州军现在不能露出任何的行藏,否则会让司马伷警觉起来,一旦邺城有所防备,偷袭的计划就会泡汤。

    而且并州军滞留滏口的时间也不宜过长,虽然他们全歼了滏口的守军,没有将消息泄露出去,但邺城和滏口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短时间内没有什么问题,但过个几天如果滏口那边的守军全无音讯的话,司马伷肯定会起疑心的。

    王濬和刘靖商议之后的最终结果,还是决定采用乔装改扮的形势,派一队人马前往邺城,诈开邺城的城门,然后主力部队趁虚而入,一举拿下邺城。

    乔装改扮倒不是难事,这次在滏口歼灭了一千多的冀州军,把他们的衣甲扒下来给并州军换上,把这些旗帜扛起来,冒充一支冀州军的队伍倒也不是难事。

    唯有一难度就是如何骗取司马伷的信任,让他没有怀疑地打开城门,把这支军队放入城中,毕竟这支军队原本就是从邺城之中调出来,和邺城的守军大多相识,如果并州军打着这支军队的旗号过去,都是一张张陌生的脸,难免对方不会起疑心。

    这时王濬还真有一丝的懊悔,当时偷袭营寨的时候,下手太狠了,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当兵的,一律统统斩杀,就连一个活口不曾留下,如果把营寨的主将和其他的士兵留一批活口的话,倒是有十分的好处的,最起码有几个领路的人。

    现在可好,一个活口也没有,到了邺城如果遇到盘查,还真是一个大麻烦。

    就在此时,外面的亲兵进来禀报道:“启禀二位将军,间军司马杜义求见。”

    王濬和刘靖不禁一愣,杜义不是刚走了没多长时间吗,怎么又回来了?不过诧异归诧异,两人还是起身相迎,此番滏口之战,杜义对他们帮助极大,两人对杜义极是礼遇。

    一见面,杜义便拱手道:“在下去而复返,乃是有件极为紧要之事,欲报知二位将军。”

    “是何紧要之事?”王濬问道。

    杜义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交给了王濬,道:“在下刚刚离开滏口,本欲绕过邺城,不料在半路之上,截获了一名司马军的信使,此人来自洛阳,奉司马昭之命,传递重要信息给邺城的司马伷,信中所称,明日将会有一批重要的辎重送达邺城,司马昭让司马伷派一支兵马护送前往前往真定。在下认为,此信息极为重要,与二位将军攻打邺城有利害之处,故而截获之后,便立刻折返回来,报于二位将军知道。”

    王濬拆信读之,大笑道:“杜司马这次可是立了大功,这调虎离山之计成也!”

    刘靖疑惑地道:“这如何能调虎离山?”

    王濬道:“这批辎重运送的如此急促,而且司马昭特意地先下书信给司马伷,要他提前做好准备,派兵护送,显然这些辎重是前线所急需的,如果我们提前截获了这批辎重,然后派人乔装进入邺城,最好能说服司马伷派那两万旧军护送,这样便可以达到调虎离山之目的。”

    刘靖道:“计策虽然不错,但何人能担此重责,能去说服司马伷呢?”

    王濬看了一眼杜义,意味深长地一笑道:“某看杜司马乃最合适的人选,就不知杜司马肯不肯出马了?”

    杜义一愣,他本来只不过是给王濬传达一下消息的,但没想到扯来扯去,却扯到了他的身上,杜义身手是不错,但他干的差事无非是跑跑腿,送一个紧急重要的文书,或者说充当一个斥侯,打探一下军情,倒也不算是什么难事,可如果让他冒充敌将,混入敌军之中,甚至去当一名说客,这可不是杜义的强项,他连忙推辞道:“王将军,这玩笑可开不得,此等重责,在下可承担不起。”

    王濬微微一笑,道:“杜司马武艺卓绝,智勇双全,胆大心细,能言善辩,某认为,此事还真没有什么人能比杜司马更合适的,事关破敌之大计,还望杜司马不要推辞才是。”

    杜义微皱眉头,要来他此行只是送一封信而已,信到了,他的差事也就办完了,没想到王濬却是得寸进尺,连着给他安排额外的差事,如果真是一些简单差事的话,杜义倒也不会推辞,但这次的差事可是有着极大的风险的,搞不好性命都难保啊。

    杜义为难地道:“王将军,不是在下推辞,这差事在下真得恐怕难以胜任,将军还是另请高明吧。”

第1325章 打劫辎重车队

    王濬笑呵呵地道:“杜司马是间军司的人,某也不好勉强,只不过此事极为重要,某认为没有再能比杜司马合适的人选了,希望杜司马看在并州大业的份上,能够伸以援手。而且某观杜司马也是大才之人,岂可屈居司马之职,此战若胜,一半的功劳便是杜司马的,某必当亲自奏明主公,升赏杜司马,最次也能保荐杜司马为牙门将军,这样的机会,真心希望杜司马不要错过才是。”

    人在仕途,最看重的就是名利二字,如果有谁说我当官无欲无求,从不求青步平云飞黄腾达,那纯属扯淡,真要有淡泊名利之人,那就不会混迹官场踏足仕途了,做个闲云野鹤,优游江湖,才是最佳的选择。

    杜义身在军中当差,自然也不能免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永远不是一个好士兵,如果有机会往上攀爬,他当然不会拒绝。

    不过间军司自成一个体系,所干的事,又是不太见光的事,其内部的升赏,也不同于军队,这次如果能帮着王濬立个大功,倒还真有机会升官,毕竟杜义也清楚,以王濬的地位,举荐一个人还是轻而易举的。

    所以王濬的话,还是令杜义怦然心动的,他沉吟了一下,道:“能为主公大业效力,在下必义不容辞,只是在下确实无法保证能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唯恐托付不效,有失将军之望啊。”

    王濬喜道:“杜司马勿忧,此事说难便难,说易便易耳,司马军中将领千千万,司马伷又如何能识得,杜司马只需见机事即可。”

    杜义勉强地答应了下来,王濬和刘靖便商议着如何来截获司马军的这支辎重队了。

    根据杜义截获的这封书信,预计这支辎重队将会在明天下午左右的时候,抵达邺城,按信中司马昭所提到的,需要司马伷派兵来护送至真定,那就证明这支辎重队押送军队的数量不会太多,否则的话,就无需邺城方面再派人了。

    王濬和刘靖商议了一番,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王濬率领长水营前往邺城以南,在这支辎重队的必经之路上设伏,准备伏击辎重队。

    而刘靖将会率右卫营接应长水营,同时密切监视邺城方面司马军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这个计划便取消。

    毕竟乔装改扮是一件极为风险的事,没有被敌人识破是好事,但如果被敌人识破的话,绝对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如果王濬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那他将会放弃这个机会,不想让杜义及上千人白白去送死。

    分配好了之后,王濬便率领着长水营在天黑的时候离开了滏口。

    滏口在邺城的西北方向上,为了避免打草惊索,王濬选择了在夜幕的掩护之下行动,他们沿着太行山最东面的山路,悄无声息地绕到了邺城南面,此地距离邺城还有三四十里的距离,傍河倚险,是一个最理想的打伏击的地点。

    果然到了午时的时候,官道之上出现了一支队伍,长长的队伍由无数辆辎重车组成,每辆车上都蒙着厚厚的苫布,看不清车上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车队的两侧,是稀稀拉拉的军队在护送,王濬目测了一下,大约有一千多人。

    这么一支庞大的辎重车队,居然只有一千人来护送,这护卫的力量也太单薄一些了吧,难怪司马昭要给司马伷写信,让他加派人手护送到真定呢,如果半路之上遭遇并州军的袭击,这点人马压根就不够差牙缝的。

    不过王濬想想也是比较正常的事,毕竟从洛阳到邺城,都属于司马军的控制区域,就算有些山贼盗匪的,这千人的护送队伍也足够解决了,过了邺城就会进入到战区,这个时候再加强戒备犹未晚也。

    但司马昭绝对没有想到,会有一支并州军已经潜伏到了邺城的南面,这支辎重车队,无疑成为了一只将要落入虎口的羔羊。

    王濬下令,要求长水营的全体将士保持缄默,等这支辎重车队全部进入到长水营的伏击圈之后,再行出击,消灭一支由一千人护送的辎重车队对长水营来说压根儿就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的是必须将这一千人全部歼灭,一个漏网之鱼也不能有,而且这些辎重物资下一步王濬还有大用,也不能出现任何的损坏。

    长水营的将士奉命耐心地等待着,辎重车显然拉着极重的货物,车轮在路面上压出深深的车辙,而且行驶极为的缓慢,直到他们全部进入到了长水营的伏击圈之后,王濬才下令出击。

    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并州军一声呐喊,齐齐地冲了出来,有如天兵降临一般,将辎重车队团团地围了起来。

    看着一瞬间就涌出了如此之多密密麻麻的并州军,那些护送辎重车队的司马兵顿时便傻了眼,他们以为并州军还在遥远的冀州北部,怎么可能突然地出现在邺城之南呢?

    按照王濬的命令,并州军并没有直接发起进攻,而是将司马军团团地围困了起来,而后喝令他们投降。

    领兵的那个校尉当时就怂了,毕竟看看并州军规模,少说也有上万人,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如果他拒绝投降的话,毫无疑问会被砍成肉酱,所以那个校尉毫无骨气地就放下了武器投降了。

    当官的一降,当兵的自然没了抵抗的念头,纷纷地缴械投降,这场战斗,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这便是兵力上具有碾压性的作用,这些司马军的内心一定相当的崩溃,他们只是一些担任押粮运草任务的杂牌部队,根本就没有多少的战斗力,并州军居然派出一个整营全副武装的野战部队来对付他们,让他们压根儿就生不出半点的反抗的念头。

    至于投降之后,是生是死,那就不是由他们自己来决定了,不过他们也很清楚,抵抗的话那是必死无疑,如果投降的话,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也说不定。

第1326章 乔装改扮

    既然司马军全部投降了,王濬自然没有杀掉他们的理由,不过接下来并州军举动,却让司马军惊慌失措,惶恐不已。

    并州军收缴了他们的武器之后,将司马兵全部集中到了一起,然后喝令他们脱掉铠甲和外衣,就连靯子都不例外。

    这一举动让司马军很是迷惑,不知道并州军此举何为,不过在并州军严令相逼之下,他们只得一个个宽衣解带,把衣服全部给脱下来。

    为了防止这些司马军逃跑,并州军用了一些长长的绳索,把他们的右臂都拴在一起,并将他们驱离官道,在一处偏僻的地方扎了十来座帐蓬,将他们关在了帐蓬之中。

    看守的并州兵对他们进行了训诫,告诉他们只需要在这儿老老实实地呆在三天,便会放他们离去,如果胆敢有人闹事或者是试图逃跑的,一律格杀勿论。

    司马兵搞不清楚并州军竟然想要干什么,但面对杀气森森的刀枪,没有人心存半点反抗的念头,尽管谁也不知道三天之后并州军是否真得会放了他们,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可信度还是蛮高的,最起码并州军还给他们送来了水和干粮,如果真要把他们杀掉的话,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只有一人留在了并州军中,那就是那名领军校尉,王濬直接把他交给了杜义,由杜义来对他进行审问。

    那校尉估计也从来没有打过仗,一看到并州军的阵势,早就怂了,对杜义的问话,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回答,生怕说错半个字,被杜义给砍了脑袋。

    杜义是间军司的人,审讯犯人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杜义盘查的很细,甚至连那校尉祖孙三代,近亲远亲都逐一问遍了,就连一些最简单的生活细节都不曾放过。

    据那校尉交待,他是司马军的押粮校尉,姓何名炎,是司徒何曾的一个远房侄子,正是因为何曾的照顾,才得以当这个押粮校尉。只不过何炎是何家的一个旁支庶脉,家道中落,和何曾也只能勉强地攀上一些亲戚关系,否则的话,以何曾三公的身份地位,自然能给何炎安排一个更好的官职。

    此次押运的辎重物资基本上都是军械,主要是攻城器械,包括三弓床弩、云梯和攻城车,以及大量的弓箭,司马军在进攻井陉关时受挫,所以急需这些攻城武器,要求他们尽快地运送到井陉关去。

    由于从洛阳到邺城这段路比较安全,所以司马昭只派了一千司马兵来护送,等到了邺城之后,将会由司马伷增派人马进行护送,只不没想到的是,这条路上也不安全,还没到邺城呢,就被并州军给劫了。

    尽管杜义一身樵夫的装扮,但何炎也看得出杜义在并州军中的身份不低,他诚惶诚恐地表示,他所说的句句是实话,如有虚假,就被千刀万剐,不得好死。

    如今何炎的小命就捏着并州军的手中,他可不敢信口胡说,生怕杜义一个不高兴,自己的人头就会落地,听先前并州军所言,只会扣留他们三天,三天之后,就会放了他们,何炎好不容易才蒙何曾的照顾,捞了这么一个差事,不过和这个差事比起来,身家性命才更重要,没了命,什么可都没有了。

    杜义审过不少的犯人,在审讯方面有着很深厚的经验,何炎说得是不是实话,他只需要反复问询,交叉考证就能确定,除非是受过专业的训练,否则谎言很容易被识破。

    从何炎交待的情况来看,杜义很容易判断出真假,像何炎这样贪生怕死的人,惜命如金,只要稍微的恐吓他一下,把他祖宗爹娘给卖了都没有什么问题,其本上确定他所说是真话。

    只过杜义还有一特别关注的事,淡淡地询问道:“司马昭和司马伷认识你吗?”

    何炎苦笑一声,道:“小的身份低微,又如何能认识这些显贵之人,如果真得能和他们攀上交情,小的又何至于只能做个押粮校尉。”

    问到这里,杜义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他站起来,轻轻地拍了一下何炎的肩头,道:“好了,谢谢你的配合,三天之后,你将会和你的部下一道获释,不过这三天之内,但凡让某发现你有半句谎言的话,那么你们就得留下这一千颗人头,一颗都不能少。”

    何炎连连地点头,像小鸡啄米似的,道:“大人放心,小的句句实言,绝无半分虚假,如若有假,甘愿受死。”

    杜义道:“好吧,某暂且相信于你,现在把你的衣服全部脱掉,一件不能少!”

    何炎愣了一下,先前并州军喝令他的降兵全部脱掉衣服时他还感到万分的诧异,当时没有要求他脱衣服,所以何炎以为自己或许还能幸免,但没想到还是一样的命运,只不过是他比其他的降兵要脱得迟一些。

    尽管何炎很难理解并州军为何不要他们的命,只要他们的衣甲,但借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去问呐,只能是老老实实地把衣甲全脱下来。

    杜义吩咐将何炎押往那临时的俘虏营地,好生看管,而他则是将何炎的衣服铠甲全部换上,两人的身高体型相差不多,所以杜义穿上何炎的衣甲特别的合身,一点也看不出什么异常来。

    而后杜义吩咐士兵将何炎所乘的战马给牵过来,他穿戴一新前去见王濬。

    王濬看到杜义换了一身装束还为之一愣,毕竟先前杜义可是一身樵夫的打扮,完全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百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此刻一身戎装上身,就如同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容光涣发,神采奕奕,这人靠衣裳马靠鞍,还真是一点也不假。

    王濬打趣地道:“杜司马换了这身装束,还真是不一样了,有点将军的气派了。”

    杜义呵呵一笑,道:“装谁得像谁才是,这次可是到邺城去见司马伷,不能有半点破绽才是,稍微露点马脚,召来得可是杀身之祸。”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