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565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距离武昌也仅仅只有三百多里的水路,朝夕可至。

    本来这座无名的小城一直以来都是籍籍无名的,但随着诸葛恪移驻于此,寻阳陡然间成为了吴国仅次于建业和武昌的存在,毕竟太傅诸葛恪可是吴国的重臣,兼任着丞相、荆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务,诸葛恪到那儿,那儿就是行政中心,吴国朝廷的公文奏章,雪片一样地向寻阳涌来,前来拜会的官吏更是络绎不绝。

    诸葛恪自从新城兵败之后,便退兵濡须口,在江渚上停留了数月,调养身体。

    这次的新城之败,让诸葛恪是颜面扫地,先前东兴之战所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刻化为了乌有,诸葛恪心情简直是糟透了,他迟迟不肯回建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怕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指责,那怕现在诸葛恪位高权重,无人敢当着他的面来指责,但背后被人戳脊梁骨,也是一件比较难受的事。

    更何况诸葛恪一向自负聪明,视天下英雄为草芥,可这次新城之败败得如此之惨,吴军士卒十死六七,诸葛恪脸上带是挂不住,所以他干脆不回建业,留在江渚调整心情。

    可吴国的皇帝孙亮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到亲政的时候,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务都需要辅政大臣诸葛恪和滕胤来处理,而滕胤只不过是卫将军兼职尚书事,朝廷的真正大权则决于太傅兼丞相诸葛恪。

    诸葛恪长期留驻江渚不回建业,可苦了那些官吏,他们只能是一次次地往返于建业和江渚之间,大事小情都得奏明诸葛恪,由他来决断,舟船劳顿,苦不堪言,自然是埋怨之声四起。

    再加上这一次诸葛恪出征魏国失败,劳命伤财,损失惨重,吴国也平添了不少的寡妇,自然让民怨沸腾起来。

    战场之上的事,永远也是成者王败者寇,东兴大捷之后,诸葛恪声名鹊起,威震江东,吴国上下,无不交口赞誉,都认为孙权有识人之慧,选了诸葛恪来做辅政大臣,真是太明智了!

    但新城之战后,诸葛恪的声望立刻是一落千丈,人们似乎都很快地忘记了东兴之战的胜利,而只记得新城兵败之过,诸葛恪也瞬间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成为吴人诽怨的对象。

    有些话也自然会传到诸葛恪的耳朵里面,诸葛恪是勃然大怒,他为朝廷竭心尽力,鞠躬尽瘁,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打仗这个事,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就是常胜将军,打了胜仗你们歌功颂德,大肆褒扬,打了败仗却是人人怨恨,这些人也太不厚道了吧。

    所以诸葛恪是大为光火,暗底里派人去调查这些谤言是谁传出去的,然后大肆抓捕了一批人,上百人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上千人被流配交州,不毛之地。

    诸葛恪处理这件事倒是雷厉风行,该捉的捉,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以现在诸葛恪的权势,不管涉及到那个层面上的人,一律照抓不误,照杀不误,诸葛恪绝不能让自己的声名,毁在这些搬弄口舌是非的口中,不管是杀一儆百,还是杀百儆万,诸葛恪下手都是极快极狠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些流言蜚语对他造成的影响。

    铁血的手腕倒是可以让人噤若寒蝉,但百姓和官吏对诸葛恪的怨言却是有增无减,只不过没有人再敢再明面上编排他了,在暗地里,人们对诸葛恪已经是失败透顶,也怨恨之至。

    诸葛恪对这个铁血的镇压手段却是十分的满意,杀戮之后,公然敢站出来埋怨诸葛恪的人已经是绝迹了,至于背后是不是还有人敢继续议论,反正诸葛恪已经是听不见了,可如果一旦让诸葛恪派出去缉查的人拿住,就会被就地正法,诸葛恪倒想看看,是他们的嘴贱,还是人头重要?

    诸葛恪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的,声望这个东西,就是靠人口口相传捧出来的,立之不易,毁之却很容易,诸葛恪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名就这么毁于一旦,所以宁可用铁血的杀戮手段,也要挽回自己的声名。

    诸葛恪也并不担心会激起民变,毕竟人永远是一种健忘的动物,只要时间隔的久一些,人们自然会淡忘这些血腥往事的,只要诸葛恪找机会对魏国再打上一两个胜仗,那么他在东吴,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

    朝廷召到回建业的诏书是一道接着一道,名义是皇帝孙亮签发的,但诸葛恪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知道什么军国大事,这背后肯定是有人在窜唆着,所以孙亮才会下旨来召他。

    诸葛恪本来是对这些诏书爱搭不理的,但一封封的诏书不断地发来,搞得诸葛恪都有些心烦了,正准备打道回建业呢,手下的一个谋士叫张约的劝阻道:“朝廷之中,不满太傅的人甚众,太傅此次回建业,必定是凶多吉少,倒不如以屯田养病为由,前往寻阳,暂不回朝,只要太傅手握重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中的那些宵小自然也就奈何不了太傅。”

    诸葛恪一听言之有理,自己这几年当上了太傅丞相辅政大臣,朝里面眼红的人比比皆是,都恨不得取诸葛恪而代之。这次诸葛恪兵败之后,这些人蠢蠢欲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但这些诽谤诸葛恪的流言传出来,肯定会这些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这些人出身名门士家,地位崇贵,诸葛恪派去的人不得不停止详查下去。

    这些人的手段和伎俩诸葛恪可是清楚的很,完全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权力之争,永远是充满着尔虞我诈,一个不留心,很可能就会掉入到了敌人的陷井之中,万劫不复。

    诸葛恪听从了张约之计,没回建业,反倒是称病前往了寻阳,到那儿养病去了。

第156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冲上来的孙峻斩掉了一只手,这时被拨出了一半的剑还在剑鞘的外面晃悠着呢。

    张约眼疾手快,握住剑柄一把便将剑给抽出来,然后顺势地一剑斩下,同样也砍掉了孙峻的一只手。…………

    尽管大殿之上有四个人,但孙峻的目标只是身上有着佩剑的诸葛恪,至于张约张震朱恩这三人,完全被孙峻给无视了,反正他们的武器已经被门口的侍卫给收缴了,孙峻便不惧怕他什么,只要制住诸葛恪,其他三人更是手到擒来。

    但孙峻万万没有想到张约的身手竟然是如此地敏捷,就在他斩断诸葛恪右手的一瞬间,张约已经拨出了诸葛恪的剑,更是以快逾闪电的速度朝他斩了过来,孙峻没有防备,还沉浸在断掉诸葛恪一手的喜悦之中,没曾想,这一剑张约斩得如此之快,根本就没有给他任何的撤手机会,一剑把他的手掌也给斩掉了,真可谓是乐极生悲。

    孙峻的右手也被斩断了,他手中握的环首刀也掉到了地上,张约一剑得手,并没有停手,而是一拧长剑,朝着孙峻的项间斩去,欲斩下他的人头,取他的性命。

    不过孙峻也非泛泛之辈,他忍着剧痛,急速地朝后退去,让张约的这一剑砍了一个空。

    张约本欲去追杀孙峻,但此刻埋伏在殿外的那些死士都已经扑了上来,他们一个个身着黑色劲装,手持刀剑,将诸葛恪他们团团围住,便将孙峻保护到了身后,以免被张约所杀。

    孙峻面孔扭曲到了极致,不知是因为断了一手疼痛导致的,还是因为恨极了张约,他目眦欲裂,疾呼道:“都给我上,把他们斩成肉泥!”

    那些死士蜂拥而上,张约本来还想着护送诸葛恪突围呢,但双拳难敌四手,很快就被乱刀给砍死了。

    朱恩和张震看到这场面,全都被吓傻了,何况他们手中就连武器也没有,根本就抵挡不了这些死士,转眼之间也被乱刃分尸了。

    诸葛恪被孙峻斩了一手,痛苦难当,自知今日中了孙峻的阴谋算计,在劫难逃,也只能是引颈待戮。

    那些死士倒也是毫不客气,乱刀便将诸葛恪砍死了,孙峻本以为自己大功告成,没想到居然还损了一只手掌,他对诸葛恪恨至极点,即使诸葛恪已经身死,孙峻连他的尸体也不曾放过,让这些死士将诸葛恪的尸体砍成了肉泥,比包子馅还要剁得细。

    尽管如此,孙峻对诸葛恪和张约的恨意还是滔天的,这个时候,他已经将断了手的右腕给包扎了起来,但鲜血依旧从伤口处渗了出来,想想自己以后再没了这只手,他的心就痛得滴血。

    哎,也怪自己太大意了,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被张约临死前还反咬了一口,真是贼咬一口,入骨三分。

    孙峻命人将张约的尸体带下去,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不过对付诸葛恪,可不能这么便宜了他,此刻诸葛恪除了脑袋还算完好之外,身上的肉已经没有一片完整的了,就连心肝五脏都被剁碎了,孙峻命令手下将诸葛恪的人头割了下来,剩下的肉泥拿去喂狗。

    然后孙峻提着诸葛恪血淋淋的人头便到后殿去见孙亮。孙亮听到了前殿激烈的厮杀声,紧张地坐立不宁,忽见孙峻拎一颗人头入内,他一个深居内宫的人,如何见过如此的场面,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结结巴巴地道:“这……这是何人的首级?”

    孙峻沉声地道:“逆贼诸葛恪已然伏诛,陛下无忧。”

    孙亮视之,虽然鲜血淋漓,但那肥硕的人头不是诸葛恪的还是谁的,自从谋划除掉诸葛恪以来,孙亮就是枕席难安,生怕画虎不成反类犬,一旦失败,他不但皇帝之位保不住,恐怕就连身家性命都是一个问题,但他禁不住孙峻的威胁利诱,最终还是同意了杀掉诸葛恪。

    当然他不同意也没办法,现在孙亮还没有亲政,完全是一个傀儡皇帝,此刻朝廷的大小事务皆由诸葛恪来把持,独断专行,而内廷的侍卫则由孙峻来把持,他如果不从孙峻的话,甚至可能会遭遇孙峻的暗杀,毕竟谋杀诸葛恪的计划是绝不能外泄的,孙亮不同意,孙峻是不可能让他活着去见诸葛恪的。

    现在诸葛恪已死,孙亮难得松了一口气,他虽贵为皇帝,但夹在两大朝臣之间,也是难受的很,不过他很快地瞥见了孙峻的断臂,惊呼道:“爱卿,这是何故?”

    孙峻道:“方才臣一时大意,被诸葛恪的人反伤了一手,不过他们已经都被臣杀死了。”

    “那接下来该如何办?”孙亮感觉自己晕乎乎的,完全是不知所措。

    孙峻沉声地道:“宫外还有诸葛恪的护卫,其中的还有诸葛恪的家人及党羽,陛下宜立刻任命接替诸葛恪职位之人,出来主持大局,并下诏诛杀诸葛恪三族以及亲信党羽,将他们斩草除根,不留任何后患。”

    孙峻此话,就是赤果果地向孙亮索要权力,不过他现在是诛杀诸葛恪的大功臣,孙亮焉能不给,真不给的话,看着孙峻那凶神恶煞的模样,说不定都能把孙亮给剁了,反正宫中已起刀兵,孙峻完全可以将孙亮之死推到诸葛恪身上,反正死无对证的事,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孙亮不敢拒绝,当即下诏道:“武卫将军孙峻诛杀逆臣诸葛恪有功,晋封为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全权负责追捕诸葛恪余党。诸葛恪欺君罔上,擅权弄国,罪大恶极,现已伏诛,枭首示众三日,诛灭三族,其余党羽,一并收监,交有司按律处治。”

    孙峻领旨出宫,带领着御林军杀散了宫门外的诸葛恪护卫,直奔诸葛府而去,一场腥风血雨,在建业城拉开了序幕。

第156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诸葛恪因为剑长的缘故,没有拨出剑来,就被冲上来的孙峻斩掉了一只手,这时被拨出了一半的剑还在剑鞘的外面晃悠着呢。

    张约眼疾手快,握住剑柄一把便将剑给抽出来,然后顺势地一剑斩下,同样也砍掉了孙峻的一只手。

    尽管大殿之上有四个人,但孙峻的目标只是身上有着佩剑的诸葛恪,至于张约张震朱恩这三人,完全被孙峻给无视了,反正他们的武器已经被门口的侍卫给收缴了,孙峻便不惧怕他什么,只要制住诸葛恪,其他三人更是手到擒来。

    但孙峻万万没有想到张约的身手竟然是如此地敏捷,就在他斩断诸葛恪右手的一瞬间,张约已经拨出了诸葛恪的剑,更是以快逾闪电的速度朝他斩了过来,孙峻没有防备,还沉浸在断掉诸葛恪一手的喜悦之中,没曾想,这一剑张约斩得如此之快,根本就没有给他任何的撤手机会,一剑把他的手掌也给斩掉了,真可谓是乐极生悲。

    孙峻的右手也被斩断了,他手中握的环首刀也掉到了地上,张约一剑得手,并没有停手,而是一拧长剑,朝着孙峻的项间斩去,欲斩下他的人头,取他的性命。

    不过孙峻也非泛泛之辈,他忍着剧痛,急速地朝后退去,让张约的这一剑砍了一个空。

    张约本欲去追杀孙峻,但此刻埋伏在殿外的那些死士都已经扑了上来,他们一个个身着黑色劲装,手持刀剑,将诸葛恪他们团团围住,便将孙峻保护到了身后,以免被张约所杀。

    孙峻面孔扭曲到了极致,不知是因为断了一手疼痛导致的,还是因为恨极了张约,他目眦欲裂,疾呼道:“都给我上,把他们斩成肉泥!”

    那些死士蜂拥而上,张约本来还想着护送诸葛恪突围呢,但双拳难敌四手,很快就被乱刀给砍死了。

    朱恩和张震看到这场面,全都被吓傻了,何况他们手中就连武器也没有,根本就抵挡不了这些死士,转眼之间也被乱刃分尸了。

    诸葛恪被孙峻斩了一手,痛苦难当,自知今日中了孙峻的阴谋算计,在劫难逃,也只能是引颈待戮。

    那些死士倒也是毫不客气,乱刀便将诸葛恪砍死了,孙峻本以为自己大功告成,没想到居然还损了一只手掌,他对诸葛恪恨至极点,即使诸葛恪已经身死,孙峻连他的尸体也不曾放过,让这些死士将诸葛恪的尸体砍成了肉泥,比包子馅还要剁得细。

    尽管如此,孙峻对诸葛恪和张约的恨意还是滔天的,这个时候,他已经将断了手的右腕给包扎了起来,但鲜血依旧从伤口处渗了出来,想想自己以后再没了这只手,他的心就痛得滴血。

    哎,也怪自己太大意了,本以为胜券在握,没想到被张约临死前还反咬了一口,真是贼咬一口,入骨三分。

    孙峻命人将张约的尸体带下去,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不过对付诸葛恪,可不能这么便宜了他,此刻诸葛恪除了脑袋还算完好之外,身上的肉已经没有一片完整的了,就连心肝五脏都被剁碎了,孙峻命令手下将诸葛恪的人头割了下来,剩下的肉泥拿去喂狗。

    然后孙峻提着诸葛恪血淋淋的人头便到后殿去见孙亮。孙亮听到了前殿激烈的厮杀声,紧张地坐立不宁,忽见孙峻拎一颗人头入内,他一个深居内宫的人,如何见过如此的场面,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结结巴巴地道:“这……这是何人的首级?”

    孙峻沉声地道:“逆贼诸葛恪已然伏诛,陛下无忧。”

    孙亮视之,虽然鲜血淋漓,但那肥硕的人头不是诸葛恪的还是谁的,自从谋划除掉诸葛恪以来,孙亮就是枕席难安,生怕画虎不成反类犬,一旦失败,他不但皇帝之位保不住,恐怕就连身家性命都是一个问题,但他禁不住孙峻的威胁利诱,最终还是同意了杀掉诸葛恪。

    当然他不同意也没办法,现在孙亮还没有亲政,完全是一个傀儡皇帝,此刻朝廷的大小事务皆由诸葛恪来把持,独断专行,而内廷的侍卫则由孙峻来把持,他如果不从孙峻的话,甚至可能会遭遇孙峻的暗杀,毕竟谋杀诸葛恪的计划是绝不能外泄的,孙亮不同意,孙峻是不可能让他活着去见诸葛恪的。

    现在诸葛恪已死,孙亮难得松了一口气,他虽贵为皇帝,但夹在两大朝臣之间,也是难受的很,不过他很快地瞥见了孙峻的断臂,惊呼道:“爱卿,这是何故?”

    孙峻道:“方才臣一时大意,被诸葛恪的人反伤了一手,不过他们已经都被臣杀死了。”

    “那接下来该如何办?”孙亮感觉自己晕乎乎的,完全是不知所措。

    孙峻沉声地道:“宫外还有诸葛恪的护卫,其中的还有诸葛恪的家人及党羽,陛下宜立刻任命接替诸葛恪职位之人,出来主持大局,并下诏诛杀诸葛恪三族以及亲信党羽,将他们斩草除根,不留任何后患。”

    孙峻此话,就是赤果果地向孙亮索要权力,不过他现在是诛杀诸葛恪的大功臣,孙亮焉能不给,真不给的话,看着孙峻那凶神恶煞的模样,说不定都能把孙亮给剁了,反正宫中已起刀兵,孙峻完全可以将孙亮之死推到诸葛恪身上,反正死无对证的事,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孙亮不敢拒绝,当即下诏道:“武卫将军孙峻诛杀逆臣诸葛恪有功,晋封为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全权负责追捕诸葛恪余党。诸葛恪欺君罔上,擅权弄国,罪大恶极,现已伏诛,枭首示众三日,诛灭三族,其余党羽,一并收监,交有司按律处治。”

    孙峻领旨出宫,带领着御林军杀散了宫门外的诸葛恪护卫,直奔诸葛府而去,一场腥风血雨,在建业城拉开了序幕。

第1568章

    ps:章节防盗,明天迟一些更正………………………………………………

    距离武昌也仅仅只有三百多里的水路,朝夕可至。

    本来这座无名的小城一直以来都是籍籍无名的,但随着诸葛恪移驻于此,寻阳陡然间成为了吴国仅次于建业和武昌的存在,毕竟太傅诸葛恪可是吴国的重臣,兼任着丞相、荆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务,诸葛恪到那儿,那儿就是行政中心,吴国朝廷的公文奏章,雪片一样地向寻阳涌来,前来拜会的官吏更是络绎不绝。

    诸葛恪自从新城兵败之后,便退兵濡须口,在江渚上停留了数月,调养身体。

    这次的新城之败,让诸葛恪是颜面扫地,先前东兴之战所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刻化为了乌有,诸葛恪心情简直是糟透了,他迟迟不肯回建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怕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指责,那怕现在诸葛恪位高权重,无人敢当着他的面来指责,但背后被人戳脊梁骨,也是一件比较难受的事。

    更何况诸葛恪一向自负聪明,视天下英雄为草芥,可这次新城之败败得如此之惨,吴军士卒十死六七,诸葛恪脸上带是挂不住,所以他干脆不回建业,留在江渚调整心情。

    可吴国的皇帝孙亮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到亲政的时候,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务都需要辅政大臣诸葛恪和滕胤来处理,而滕胤只不过是卫将军兼职尚书事,朝廷的真正大权则决于太傅兼丞相诸葛恪。

    诸葛恪长期留驻江渚不回建业,可苦了那些官吏,他们只能是一次次地往返于建业和江渚之间,大事小情都得奏明诸葛恪,由他来决断,舟船劳顿,苦不堪言,自然是埋怨之声四起。

    再加上这一次诸葛恪出征魏国失败,劳命伤财,损失惨重,吴国也平添了不少的寡妇,自然让民怨沸腾起来。

    战场之上的事,永远也是成者王败者寇,东兴大捷之后,诸葛恪声名鹊起,威震江东,吴国上下,无不交口赞誉,都认为孙权有识人之慧,选了诸葛恪来做辅政大臣,真是太明智了!

    但新城之战后,诸葛恪的声望立刻是一落千丈,人们似乎都很快地忘记了东兴之战的胜利,而只记得新城兵败之过,诸葛恪也瞬间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成为吴人诽怨的对象。

    有些话也自然会传到诸葛恪的耳朵里面,诸葛恪是勃然大怒,他为朝廷竭心尽力,鞠躬尽瘁,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打仗这个事,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就是常胜将军,打了胜仗你们歌功颂德,大肆褒扬,打了败仗却是人人怨恨,这些人也太不厚道了吧。

    所以诸葛恪是大为光火,暗底里派人去调查这些谤言是谁传出去的,然后大肆抓捕了一批人,上百人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上千人被流配交州,不毛之地。

    诸葛恪处理这件事倒是雷厉风行,该捉的捉,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以现在诸葛恪的权势,不管涉及到那个层面上的人,一律照抓不误,照杀不误,诸葛恪绝不能让自己的声名,毁在这些搬弄口舌是非的口中,不管是杀一儆百,还是杀百儆万,诸葛恪下手都是极快极狠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些流言蜚语对他造成的影响。

    铁血的手腕倒是可以让人噤若寒蝉,但百姓和官吏对诸葛恪的怨言却是有增无减,只不过没有人再敢再明面上编排他了,在暗地里,人们对诸葛恪已经是失败透顶,也怨恨之至。

    诸葛恪对这个铁血的镇压手段却是十分的满意,杀戮之后,公然敢站出来埋怨诸葛恪的人已经是绝迹了,至于背后是不是还有人敢继续议论,反正诸葛恪已经是听不见了,可如果一旦让诸葛恪派出去缉查的人拿住,就会被就地正法,诸葛恪倒想看看,是他们的嘴贱,还是人头重要?

    诸葛恪是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的,声望这个东西,就是靠人口口相传捧出来的,立之不易,毁之却很容易,诸葛恪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声名就这么毁于一旦,所以宁可用铁血的杀戮手段,也要挽回自己的声名。

    诸葛恪也并不担心会激起民变,毕竟人永远是一种健忘的动物,只要时间隔的久一些,人们自然会淡忘这些血腥往事的,只要诸葛恪找机会对魏国再打上一两个胜仗,那么他在东吴,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

    朝廷召到回建业的诏书是一道接着一道,名义是皇帝孙亮签发的,但诸葛恪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知道什么军国大事,这背后肯定是有人在窜唆着,所以孙亮才会下旨来召他。

    诸葛恪本来是对这些诏书爱搭不理的,但一封封的诏书不断地发来,搞得诸葛恪都有些心烦了,正准备打道回建业呢,手下的一个谋士叫张约的劝阻道:“朝廷之中,不满太傅的人甚众,太傅此次回建业,必定是凶多吉少,倒不如以屯田养病为由,前往寻阳,暂不回朝,只要太傅手握重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中的那些宵小自然也就奈何不了太傅。”

    诸葛恪一听言之有理,自己这几年当上了太傅丞相辅政大臣,朝里面眼红的人比比皆是,都恨不得取诸葛恪而代之。这次诸葛恪兵败之后,这些人蠢蠢欲动,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但这些诽谤诸葛恪的流言传出来,肯定会这些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这些人出身名门士家,地位崇贵,诸葛恪派去的人不得不停止详查下去。

    这些人的手段和伎俩诸葛恪可是清楚的很,完全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权力之争,永远是充满着尔虞我诈,一个不留心,很可能就会掉入到了敌人的陷井之中,万劫不复。

    诸葛恪听从了张约之计,没回建业,反倒是称病前往了寻阳,到那儿养病去了。

第1569章

    ps:因为有事出差,更正的时间可能会迟一些,望周知………

    他们就已经自相践踏,场面是混乱不堪了。

    胡奋和陈骞也接到了撤退命令,由于他们还不知道司马师受伤的事,所以对这个命令没有丝毫的质疑,更何况他们和越骑营屯骑营交战,占不到任何的便宜,反倒是在越骑营和屯骑营的冲击之下,损失惨重。

    尽管司马军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装备上也和并州军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交起手来,战力上却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无论是战斗经验还是战斗能力,并州骑兵完全处于一种碾压似的地位,胡奋和陈骞原本还是信心满满地率军出击呢,可是一交手,却处处遭到了并州军的压制,战局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这不禁让胡奋和陈骞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司马军抄袭并州军的装备,仿造的终归是仿造的,那怕做得再高仿,也不过是东施效颦,真正上了战场之后才发现,这差距真是天壤之别。

    他们的担任的任务是阻击和断后,掩护司马师的主力部队撤离,所以那怕战况再艰难,胡奋和陈骞也得咬牙坚持下去。

    此刻接到了撤退的命令,胡奋和陈骞倒是如释重负,赶紧地下令全线撤退。

    本身他们就是断后和阻击的军队,此刻他们撤离,自然无人给他们做掩护了,并州军趁胜而进,大举掩杀,让司马军蒙受了更大的损失。

    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损失不损失的问题了,能不能突出并州军的重重包围,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候,天色黑了下来,夜幕降临了,但司马军一刻也不敢停歇,疯狂地向东逃窜而去。

    钟会清楚,现在并州军多路出击,他如果继续按原先的方案多路阻击的话,大多数的军队都会被拖在战场上,而这些阻击的部队,生还的机率也是非常小的,所以干脆他放弃阻击,所有的军队全部撤退。

    这就好比是草原上的羊群,在狼群来袭的时候,他们不可能做任何有效的抵抗,只能是撒开蹄子玩命地逃跑,最终进入狼腹的,终究是少数的羊,羊群之中大部分的羊还是有机会逃出狼爪的。

    钟会现在采用的手段,也就是断尾求生,舍小保大,并州军是狼,他们终究是要吃羊的,那就索性让他吃,谁被吃掉只能是说谁的运气不好,剩下幸运的人则可以逃出生天。

    天亮的时候,司马军大部已经逃到了真定一带,胡奋、陈骞和胡烈等人均已经撤到了真定,与司马军主力部会合,不过各营人马伤亡也是极为惨重的,粗略地估计一下,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马。

    还好并州军的追击已经停止了,司马军这时总算也能喘口气了,连续的作战,让他们是疲惫不堪。

    钟会下令全军在真定稍作休整,将损失超过一半以上的部队临时整编,这样也好形成战斗力,否则各营各部缺员甚多,空有番号而无兵员,真正再战起来,完全是不堪一击。

    尽管此时司马军的状态,整合起来也未必能有多大的战力,但总比一盘散沙的要强。

    钟会安排好之后,便向司马师禀明了状况。

    此时的司马师,已经被安顿在了一辆有车厢的马车内,服过草药之后,伤痛已经大为减轻,只不过就算是扁鹊重生,华陀再世,司马师这只眼睛也是保不住了,双目失明的结果已经是无可逆转,注定他的余生,只能是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度过了。

    钟会将撤军的情况禀报了司马师,并道:“大将军,此地也非久留之地,并州军暂止退兵,随时会攻来,我军应当速速南下,赶往阳平与三公子会合,方为上策。”

    这个建议钟会之前就跟司马师提过,此次再度跟司马师提起,只是为确认一下,司马师授权给钟会临时掌管军权,钟会也不敢擅作主张,在大方向上,还得由司马师来拿主意。

    司马师半晌没吭声,忽然间问了一句:“天亮了吗?”

    钟会愣了一下,然后才意识到司马师双目失明,再也看不到光亮了,他心头不禁有些黯然,在他的印象之中,司马师可算得上一代雄主,雄才大略,有帝王之资,没想到竟然两次被人刺瞎眼睛,是时运不济,还是命运多舛?是两次意外还是宿命注定,总之结局令人扼腕。

    “天已经亮了,此刻正是日出之时。”

    司马师轻噢了一声,道:“红日初升,又是新的一天,只可惜这一切都与某无关了,士季,某将兵权付于你,就是要你便宜行事,这些计划,你确定之后,只管执行便是,无需再向某请示。”

    司马师的言语之中,透着无尽的萧瑟和悲凉,那怕他曾经心气再高,现在也完全地被现实所打败了,此刻的他心如槁木,万念俱灰,甚至连军国大事,都提不起半点的兴趣。

    钟会知道司马师一时难以承受这种打击,情绪低落也是正常的事,只不过从此失明的司马师能不能振作起来,这恐怕还是一个未知之数,毕竟从此他就是一个瞎子,再也看不到任何的东西了,执掌天下,没有一双锐利的双眼,又如何来行事?

    钟会也没有过多的打扰司马师,毕竟司马师的这个心结,暂时还无法解开,只能等到回到洛阳之后再做宽解了,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撤军的事。

    现在并州军没有追来,并不等于他们就此放弃了追击,等到并州军休整完毕,一定会卷土重来,再次对司马军发起进攻的。

    十二万的司马军,折损了接近一半,只剩下了六万左右的人了,如此兵力,恐怕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必须要尽快地南下,撤离到安全地带,这样才能保万事大吉。

    钟会即刻下令,司马军火速启程,赶往了阳平郡,欲同司马伷的军队相会合,至于下一步的行动,则要等到了阳平之后,再做定夺。

第157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反对者,比如曹亮、王凌、毌丘俭等,这些人有的已经被镇压了,但有的却逐渐成为了心腹大患。

    除了这两种人之外,还有第三种人,那就是观望者。

    这些人不会主动地跳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司马家,但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进行追随,他们大多会采用明哲保身的态度进行观望,等待时机,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通常这些人比较敏感,他们手中握有一些资源,掌控着一定的权力,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小心翼翼地观望着,只要在不损害他们的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努力地维持现有的关系,甚至是充当司马家的打手,去铲除一些司马家的敌对势力。

    但这也并非就能证明他们对司马家的效忠,他们游离于司马家嫡系圈子的外围,很难获得司马家的信任,在夹缝之中挣扎求生,如覆薄冰,战战兢兢,生怕有朝一日,灾难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诸葛诞就是这么一个非常有典型性的代表,诸葛诞出身于琅琊阳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氏是徐州琅琊郡望,蜀汉丞相诸葛亮便是出自这个家族,时人谓之诸葛三雄,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一龙便是指诸葛亮,一虎便是指诸葛瑾,一狗便是这诸葛诞了。

    这其中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而诸葛诞和他们的关系,则要疏远一些,按族谱考证,诸葛诞是诸葛亮出了五服的族弟。

    汉末天下大乱,诸葛亮兄弟便跟随叔父诸葛丰避祸于南阳,而诸葛诞出生的晚,大约到了魏国建立的时候才出生,所以他一直留在了琅琊郡。

    诸葛诞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风流才子,宦游京师,出任尚书郎,与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好,不过却因为魏明帝的禁浮华案而被殃及池鱼,罢官丢职。直到曹叡崩殂,曹芳即位之后,大权在握的曹爽重新启用夏侯玄、何晏、邓飏等人之后,诸葛诞才被征辟,担任了扬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职,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

    真正让诸葛诞青步平云是平定王凌的叛乱,王凌在淮南叛乱之时,由于诸葛诞以前担任过扬州刺史,所以他被司马懿抽调前去平叛,在平叛之战中,诸葛诞表现出色,协助司马懿攻破了寿春,擒获了王凌。

    事后论功行赏,诸葛诞被封为了征东将军兼扬州都督,也就是王凌以前的那个位子,能以非司马氏嫡系的身份坐上这个封疆大吏的位子,诸葛诞是喜出望外。

    说实话,他也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封赏,毕竟攻克寿春,不独独是诸葛诞的功劳,诸葛诞也不过是在司马懿的指挥下,奉命行事,才拿下的寿春。

    论功劳诸葛诞当然不足以得到这样的高位,不过司马懿显然是有心拉拢诸葛诞,希望他从此可以坐到司马氏的这条船上,为司马家所用。

    加官晋爵诸葛诞倒是不排斥,但死心塌地地为司马氏效命,却让诸葛诞有些犹豫,就算他投靠了司马氏,真得能到司马氏的信任吗?

    这一点诸葛诞表示深深的怀疑,毕竟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都属于那种腹黑阴鸷的人物,重用你不过是想利用你,等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下场,诸葛诞未必看不穿。

    所以诸葛诞从表面上对司马师很恭敬,但内心之中却是畏惧的很,尤其是夏侯玄张缉李丰的叛乱失败之后,诸葛诞是惶恐不安,尽管他并没有参与到这次的叛乱事件之中去,但以他和夏侯玄的关系,想要撇清自己,实在是比较难的一件事。

    诸葛诞和夏侯玄有着几十年的交情,这种交情,甚至超越了手足之谊,两人志趣相投,相交甚笃,就算是当年在浮华案遭到贬斥之后,亦能够同进共退,相濡以沫。

    尽管诸葛诞放外任离开洛阳之后,两人还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曹爽被诛杀之后,夏侯玄回到了洛阳,但受到了司马家的监视,郁郁不得志,诸葛诞还多次在书信之中安慰他,鼓励他振作起来,守得云开见日出。

    两个人这么铁的关系,一旦夏侯玄那边出事,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他是不是和诸葛诞有什么关系,尤其是夏侯玄叛乱失败之后,被没有像张缉李丰那样被司马师所杀,而是逃到了并州,投奔了曹亮。

    于是新的问题便又出来了,夏侯玄现在还和诸葛诞有没有联系,夏侯玄投奔了曹亮,诸葛诞会不会步他的后尘?

    虽然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来证明诸葛诞和夏侯玄还有勾结,但如何才能让司马师真正地放下心来,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做为一方封疆大吏,如果真得有叛乱的心思的话,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

    当初王凌在淮南的叛乱,司马家几乎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镇压下去,司马师可不希望淮南出现第二个王凌。

    如今东吴的诸葛恪已死,东吴的主战派变得式微了,无论是年幼的皇帝孙亮还是新上位的首辅大臣孙峻,他们都不是什么锐意进取的人物,再加上孙峻受伤之后需要休养,东吴暂时不会再对魏国构成什么威胁了。

    没有了吴国的威胁,司马师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处理诸葛诞的事了。当初司马懿想要拉拢诸葛诞,现在看来此举是完全失败了,尽管诸葛诞表面上臣服于司马家,但未必却是死心塌地的,诸葛诞始终留着一手,在防备着司马师。

    对于这样时刻都怀有二心的臣属,司马师也彻底死了心,这样的人可用,但却绝不能重用,一旦司马家失势的时候,他们便会狠狠地反咬上一口。从未雨绸缪的角度上来讲,这样的人绝不可轻留,更何况现在天下形势如此的不乐观,司马师可不敢将希望寄托在诸葛诞的身上。

第157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主动去刺杀费祎,那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费祎执政时期,魏蜀两国边境一直保持着比较和平的状态,偶尔姜维带兵滋扰一下陇右,所率兵马,都不足万人,对魏国的关陇防线来说,简直就是隔靴挠痒,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但费祎一死,魏蜀边境上的战事便再次地升级了,姜维统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出祁山,其锋芒直逼诸葛亮当年的北伐之举。

    还好关陇有郭淮坐镇,姜维就算是再妖,那也难以在雍凉大地上掀起什么风浪。

    但吴国那边,却一直让司马师隐隐担忧。

    虽然说新城之战吴军大败,但诸葛恪却一直留驻在寻阳,不肯返回建业,看其行事,完全是想要找机会再兴兵马,进犯淮南的。

    对于诸葛恪这种牛皮糖似的人物,司马师还真是有些头痛,战争之中,互有胜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双方打打停停,几十年来也就这么过了,但诸葛恪上位之后,魏吴边境的战事陡然地升级了,两年之内就连续地打了东兴和新城两场大战,虽然双方各赢了一场,互不吃亏,但这种战争的密集程度,却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也就是说,诸葛恪上位之后,采用了更为强硬的攻势,东南边境,恐怕再无安宁之日了。

    如果没有曹亮这个隐患,司马师还真不怵诸葛恪,打就打吧,谁怕谁呀?但现在中原的局势一团糟,如果诸葛恪再在司马师的软肋上捅一刀的话,司马师还真是吃不消。

    所以那怕是北方战线再吃紧,司马师都不敢轻易地调动淮南防区的兵马,司马师出兵冀州之前,还特意地给诸葛诞下令,要他严密地注视诸葛恪的动向,谨防吴军的偷袭。

    此次司马师兵败冀州,以吴国的尿性,大概率是会出动兵马犯境的,尤其是诸葛恪在寻阳虎视眈眈很久了,这样的机会他理应不会错过。

    司马师本以为会接到淮南方面的告急文书,但令他意外的是,最终接到的,竟然是诸葛恪横死的消息。

    杀死诸葛恪的,是孙吴宗室孙峻,这显然也不算什么令人意外的事,在政治权力面前,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盟友,任何人也可能会成为你的敌人,诸葛恪之所以成为首辅大臣,一大半的功劳就是来自于孙峻的,正是因为他在孙权面前力保诸葛恪,孙权才最终选择了诸葛恪来当首席的顾命大臣。

    可惜诸葛恪的政治生命,成也孙峻,败也孙峻,孙峻将他扶上了马,最终也将他拉下了马。

    孙峻刺杀诸葛恪的细节魏国的细作也打探了个一清二楚,所以司马师才能详细地了解到了吴国所发生的一切,孙峻之所以会伙同吴帝孙亮暗杀诸葛恪,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权力分赃不均的结果。

    孙峻支持诸葛恪上位,并不是说他和诸葛恪的关系有多么的亲密,而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去考虑的,也就是说,他希望诸葛恪上位之后,可以提携于他。

    但孙峻最终还是失望了,诸葛恪上位之后,他并没有得到期许已久的好处,反而是诸葛恪独断专行,大肆排挤反对其北伐的势力。

    从失望到怨恨,孙峻逐渐地从诸葛恪的支持者,转变成了反对者,并密谋除掉诸葛恪。

    如果诸葛恪一直呆在寻阳,或许孙峻还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但诸葛恪最终还是回到了建业,在全无防备之下,诸葛恪进入了皇宫之中,踏入到了孙峻给他设下的天罗之地网之中。

    其实诸葛恪对孙峻没有什么疑心,而且孙峻在诸葛恪的面前,表现的是谦恭有礼尊敬有加,所以诸葛恪对他还是十分放心的,但殊不知,人是可以改变的,以前孙峻对他忠心不二,但现在却成为了密谋者。

    有心算无心,诸葛恪只要踏入吴国皇宫,便是十死无生了,因为吴帝孙亮也站到了孙峻这一边,可见诸葛恪穷兵黩武,早已是众叛亲离,走上了不归路。

    诸葛恪一死,算是让司马师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其实司马师很清楚,江东的那些世家大族,原本就不支持北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划江而治,守住他们的一亩三分地足矣。

    东吴最大的北伐支持者,就是孙权了,孙权一生无数地兴兵北伐,就是想进取中原,实现他问鼎中原的宏图大志,只可惜直到孙权临死之时,这个夙愿还未能达成。

    满朝的文武孙权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诸葛恪来当这个首辅大臣,让许多人深感意外,不过从诸葛恪上位之后,频繁地挑起对魏战争,所有的人这才恍然大悟,这诸葛恪分明是继承了孙权的遗志啊,将孙权未竟的事业来发扬光大。

    可诸葛恪让孙权满意没有用,毕竟孙权已经挂了,整个吴国,他再也找不到支持者,诸葛恪获胜之后还好说,但他一旦失败,便注定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失去了民心失了同盟的诸葛恪,在新城失败之后,便已经注定了横死的命运。

    放眼整个江东,让司马师担忧的,也就是只有诸葛恪一人了,余者庸庸碌碌,根本就没有让司马师可以担心的。

    孙峻斩杀诸葛恪有功,晋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将原本属于诸葛恪的权力全部打包给了他,孙峻成为了东吴的首辅大臣。

    孙峻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鸿图大志,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军事才干,他所有的心思和能力,都放在了朝堂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之中,而且据可靠的消息,诸葛恪的手下不甘心坐以待毙,奋起反击,还斩掉了孙峻的一只手。

    如今有伤在身的孙峻一门心思的去养伤,那怕中原的战局再乱,也似乎与他没有半文钱的关系,而司马师终于可以大笑三声,欣慰地道:“东南无事矣!”

第157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一件事去做,昨天晚上他和傅玄、裴秀、鲁芝一起讨论新营的后勤保障事宜,忙到四更天才歇下,现在起身后听亲兵说起这事,这才一拍额头道:“真是忙昏了头,差点把这事给忘了,传令下去,召集众将,前往木料场,且去看看军师是不是真得把木头给运来了。”

    这几天曹亮特意地吩咐木材的事情全权由桓范去经办,其他的人就无需过问了,就连曹亮本人,都不再探听关于木材的事,时间一到,想必桓范是自有交待。

    木料场就建在黎阳的城北,原先这里原本是一大片的荒地,现在已经让桓范给平整出来了,黎阳不过是一座小城,容纳不下多少的人马,所以曹亮的中军大营并没有驻扎在黎阳城内,而是驻扎在了黎阳城东,从中军大营出发,距离木料场大约有七八里的路程,骑马而行话,须臾即至。

    曹亮这两天没有过问木材的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不会不闻不问,许多人出于好奇,派出一些亲信的人悄悄接近木料场,想要打探一下消息。

    不过只到昨日,木料场内还是空空如也,没有堆放一根的木材,许多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次桓范肯定是认栽了,就算还有一夜的时间,难不成桓范能把那么多的木头凭空给变出来吗?

    不过一路行来,曹亮没有说话,他们也不敢乱说,都跟在了曹亮的身后,快马赶往了木料场。

    木料场就在一片平地处,其实用不着到跟前,就可以一览木料场的全貌了,远远望去,那儿的木头堆集如山,宛如是一座座小山丘似的。

    那些原本计划要看桓范笑话的人此刻一个个目瞪口呆,虽然昨天他们都没有亲临木料场,但所派出的人可都是自己的心腹亲信,如果他们真得到了木料场内有木头的话,回去之后肯定不会撒谎的,所以昨天木料场空无一物的情况应当是属实的。

    可是眼前这一幕又如何来解释呢?这么多的如山丘一样的木头,难不成都是桓范一夜之间变出来的吗?

    许多人都觉得这不可思议,仅仅过了一夜,桓范便将木头全部堆放到了这里,除了有神仙相助之外,他们实在是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了。

    曹亮则是微微一笑,看来桓范还是靠谱的,言出必行,说三天,就一天不多,一天也不少,料算如神啊。

    曹亮快马赶到了木料场,桓范并未在场门口迎接,而是几个小官吏给曹亮执马,曹亮翻身下马,亲自到堆放木头的地方查看一番,众人也纷纷下马,紧跟着曹亮奔那些木头去了。

    究竟这些木头是不是真材实料,还是桓范使得障眼法,只有走到跟前去看看究竟。

    远远望去,那些木头堆放在一起便已经很是壮观了,走到近前,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堆的木头堆得就如同一座小山丘,那一根根的木材数也数不清,密密麻麻地堆满着整个的木料场。

    这些木头,完全是货真价实的树木,有松木,有杨木,有栎木,最细的,也比壮汉的腰粗,最粗的,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起来,不管建造船只还是建造浮桥,都是相当的好的原材料。

    众人个个惊愕不已,昨天一直到傍晚,这个木料场还是空空如也,仅仅过去一夜的工夫,就堆满了木头,而且全部是货真价实的木头,桓范是如何做到的呢?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曹亮走到了近前,用手摸了摸木头,心里顿时了然了,微微地点了点头,感叹一声道:“桓军师真神人也!”

    裴秀疑惑地道:“主公似乎知道这些木头是如何运过来的?”

    曹亮微微一笑道:“季彦你有没有觉得这些木头很潮很湿?”

    裴秀也仔细地看了一眼,道:“没错,这些木头都很潮湿,但这些又能证明什么呢?新伐的木头自然是湿的,再加上这几天下雨,木头潮湿一些是很正常的。”

    曹亮道:“新伐的木头潮湿一些确实很正常,但就算是淋了雨也不会把水渗到木芯之中,你看这些木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往外面渗水,一看就是在水中浸泡久已,所以这些木头,桓军师正是通过水运的手段,从太行山运抵的黎阳。而黎阳北面,只有一条河流,那便是清河的上游淇水,所以毫无疑问,桓军师便是通过淇水,将这些木头运抵的黎阳。”

    “淇水?”裴秀可是出了名的地理专家,对天下地理简直就是了如指掌,他当即道:“淇水只是一条小的溪流,如何能运载如此多的木头?”

    曹亮叹道:“这便是桓军师真正的过人之处,淇水上游无水可用,所以许多人想到了水运之法,但限于淇水的状况,自然也就不在考虑范围,虽然漳河水量充足,但漳河距离黄河太远,亦无法利用之。桓军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早已料定了一月之后有暴雨降临,所以才在淇河所在的峡谷周围砍伐木材,等到暴雨一下,山洪暴发,淇河的水位便会暴涨,此时再将那些砍伐的木材抛入到水中,洪水下流,自然便会将这些木材漂流到了黎阳,桓军师派人在黎阳水面上打捞起这些木头,便可轻易地完成任务了。”

    河运的办法曹亮自然也曾想到过,但苦于淇水水浅,才会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桓范比任何人都看得远,他预料到一月之后必有大雨,原本没法满足的条件便可以得到满足。

    这个时代,还真没有什么气象预报这么一说,一般人就连明天什么天气都不知道,更别说高瞻远瞩能看到一个月之后的天气,在这一点上,曹亮对桓范还是相当的敬佩的,神人呐!

    在这个时代估计也只有已经去世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能和桓范有得一拼,都是料事如之神的牛人。

第157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一件事去做,昨天晚上他和傅玄、裴秀、鲁芝一起讨论新营的后勤保障事宜,忙到四更天才歇下,现在起身后听亲兵说起这事,这才一拍额头道:“真是忙昏了头,差点把这事给忘了,传令下去,召集众将,前往木料场,且去看看军师是不是真得把木头给运来了。”

    这几天曹亮特意地吩咐木材的事情全权由桓范去经办,其他的人就无需过问了,就连曹亮本人,都不再探听关于木材的事,时间一到,想必桓范是自有交待。

    木料场就建在黎阳的城北,原先这里原本是一大片的荒地,现在已经让桓范给平整出来了,黎阳不过是一座小城,容纳不下多少的人马,所以曹亮的中军大营并没有驻扎在黎阳城内,而是驻扎在了黎阳城东,从中军大营出发,距离木料场大约有七八里的路程,骑马而行话,须臾即至。

    曹亮这两天没有过问木材的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不会不闻不问,许多人出于好奇,派出一些亲信的人悄悄接近木料场,想要打探一下消息。

    不过只到昨日,木料场内还是空空如也,没有堆放一根的木材,许多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次桓范肯定是认栽了,就算还有一夜的时间,难不成桓范能把那么多的木头凭空给变出来吗?

    不过一路行来,曹亮没有说话,他们也不敢乱说,都跟在了曹亮的身后,快马赶往了木料场。

    木料场就在一片平地处,其实用不着到跟前,就可以一览木料场的全貌了,远远望去,那儿的木头堆集如山,宛如是一座座小山丘似的。

    那些原本计划要看桓范笑话的人此刻一个个目瞪口呆,虽然昨天他们都没有亲临木料场,但所派出的人可都是自己的心腹亲信,如果他们真得到了木料场内有木头的话,回去之后肯定不会撒谎的,所以昨天木料场空无一物的情况应当是属实的。

    可是眼前这一幕又如何来解释呢?这么多的如山丘一样的木头,难不成都是桓范一夜之间变出来的吗?

    许多人都觉得这不可思议,仅仅过了一夜,桓范便将木头全部堆放到了这里,除了有神仙相助之外,他们实在是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了。

    曹亮则是微微一笑,看来桓范还是靠谱的,言出必行,说三天,就一天不多,一天也不少,料算如神啊。

    曹亮快马赶到了木料场,桓范并未在场门口迎接,而是几个小官吏给曹亮执马,曹亮翻身下马,亲自到堆放木头的地方查看一番,众人也纷纷下马,紧跟着曹亮奔那些木头去了。

    究竟这些木头是不是真材实料,还是桓范使得障眼法,只有走到跟前去看看究竟。

    远远望去,那些木头堆放在一起便已经很是壮观了,走到近前,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堆的木头堆得就如同一座小山丘,那一根根的木材数也数不清,密密麻麻地堆满着整个的木料场。

    这些木头,完全是货真价实的树木,有松木,有杨木,有栎木,最细的,也比壮汉的腰粗,最粗的,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起来,不管建造船只还是建造浮桥,都是相当的好的原材料。

    众人个个惊愕不已,昨天一直到傍晚,这个木料场还是空空如也,仅仅过去一夜的工夫,就堆满了木头,而且全部是货真价实的木头,桓范是如何做到的呢?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曹亮走到了近前,用手摸了摸木头,心里顿时了然了,微微地点了点头,感叹一声道:“桓军师真神人也!”

    裴秀疑惑地道:“主公似乎知道这些木头是如何运过来的?”

    曹亮微微一笑道:“季彦你有没有觉得这些木头很潮很湿?”

    裴秀也仔细地看了一眼,道:“没错,这些木头都很潮湿,但这些又能证明什么呢?新伐的木头自然是湿的,再加上这几天下雨,木头潮湿一些是很正常的。”

    曹亮道:“新伐的木头潮湿一些确实很正常,但就算是淋了雨也不会把水渗到木芯之中,你看这些木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往外面渗水,一看就是在水中浸泡久已,所以这些木头,桓军师正是通过水运的手段,从太行山运抵的黎阳。而黎阳北面,只有一条河流,那便是清河的上游淇水,所以毫无疑问,桓军师便是通过淇水,将这些木头运抵的黎阳。”

    “淇水?”裴秀可是出了名的地理专家,对天下地理简直就是了如指掌,他当即道:“淇水只是一条小的溪流,如何能运载如此多的木头?”

    曹亮叹道:“这便是桓军师真正的过人之处,淇水上游无水可用,所以许多人想到了水运之法,但限于淇水的状况,自然也就不在考虑范围,虽然漳河水量充足,但漳河距离黄河太远,亦无法利用之。桓军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早已料定了一月之后有暴雨降临,所以才在淇河所在的峡谷周围砍伐木材,等到暴雨一下,山洪暴发,淇河的水位便会暴涨,此时再将那些砍伐的木材抛入到水中,洪水下流,自然便会将这些木材漂流到了黎阳,桓军师派人在黎阳水面上打捞起这些木头,便可轻易地完成任务了。”

    河运的办法曹亮自然也曾想到过,但苦于淇水水浅,才会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桓范比任何人都看得远,他预料到一月之后必有大雨,原本没法满足的条件便可以得到满足。

    这个时代,还真没有什么气象预报这么一说,一般人就连明天什么天气都不知道,更别说高瞻远瞩能看到一个月之后的天气,在这一点上,曹亮对桓范还是相当的敬佩的,神人呐!

    在这个时代估计也只有已经去世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能和桓范有得一拼,都是料事如之神的牛人。

第157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是无法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之中生存的,曹亮从来也不没有幻想过自己可能会以德服人,以德报怨,对敌人仁慈的便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而野蛮和文明的最大区别则是在于野蛮的人行事往往直接了当,血腥残暴,不计后果,而文明的人,则是要需要伪装自己,手段看似温和,但实则更为更为地暴厉,既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不为世人所诟病。

    距离上一次的匈奴之战已经过去十多年了,那些当年的匈奴战俘,还有几人存活?

    当初战事结束,俘获了大量的匈奴战俘,有人便曾提议,将这些战俘统统杀掉,一来可以震慑胡人,二来也可为死难的汉人百姓报仇血恨。

    曹亮当然没有采纳这些极端的建议,因为不管你是复仇也好,震慑也罢,一旦将这些匈奴战俘屠杀一空的话,曹亮自然不免会背上“屠夫”的骂名。

    而且这么多的战俘,可都是优质的劳动力,屠狗宰羊般的杀掉,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所以曹亮将这些匈奴战俘押解到了煤矿中或者是屯田、修路的地方,反正什么苦活脏活累活都是这些战俘来干,十几年来,熬得下去的匈奴战俘已经是廖廖无几了。

    但没有人对曹亮的政策有什么质疑之处,曹亮能给他们一条活路,已经是仁慈之至了,让他们干点活,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难道说这些战俘还得好吃好喝地供着养着吗?

    至于这些战俘在劳作中死去,那又能怪得了谁,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常事,能够苟且地活着,又是最大的幸事了,就连匈奴人自己也不曾抱怨过。

    对于这些战俘,曹亮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繁衍权,所以匈奴人在并州,死上一个便会少一个,几十年后,这个种族也就差不多彻底地消亡了,比起直接屠杀的手段来,曹亮的方法显得温和了许多,但却是更为的诛心。

    匈奴人在并州,已经没有了未来,没有了希望。

    上一批的匈奴俘虏到如今已经是死亡殆尽了,光是挖煤的人缺口的就很大,毕竟这个时候挖煤的就跟小作坊生产一样,安全性上面很难有保障,每年死至矿难的人数相当的多,曹亮还寻思着怎样来补充煤矿的劳动力呢,匈奴人就已经是自动地来送上门了。

    如果把这些匈奴人全部砍了脑袋,固然是痛快了,但无形之中却损失了不少的劳动力,而且曹亮还用背上一个“屠夫”的骂名,这样的事,如果被敌对势力司马家所利用的话,很可能会借此来抹黑曹亮,积谤毁骨,众口铄金,让曹亮的名声在士林以及天下百姓之中大受损失。

    历史上白起战功卓著,无愧于名将之誉,但在长平坑杀四十万赵卒的事,却成为了他一生的一个污点,永远也无法洗刷掉。

    所以那怕是匈奴人再残暴,再凶恶,曹亮也不能以暴制暴,最稳妥的手段还是把匈奴人当做苦役来使唤,一举两得。

    曹亮很快地给牵弘批复,要他还是按照既定的办法处理匈奴战俘,同时给牵弘下令,要他时刻保持警惕,谨防刘渊向离石方向进行突围,如果刘渊真得试图从离石突围的话,左卫营要不惜一切代价来挡住他。

    对付刘渊的办法就是瓮中捉鳖,如今牵弘这边瓮已经是准备好了,且看邓艾和马隆这边如何捉鳖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迟到明天,决战就会爆发,曹亮相信邓艾和越骑营一定会不负所望,重创刘渊所部。

    ……………………………………………………………………

    就在左卫营攻克离石的同时,邓艾已经率领着越骑营和锐骑营进入了黑岔沟,向楼烦方向疾速地推进。

    邓艾已经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刘渊的大军被王基阻挡在楼烦的蜂峰底,无法再前进半步,现在双方正在激战而且战况十分的激烈。

    这对邓艾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消息了,刘渊被困在楼烦,前有拦截,后有追兵,险要之地已经被王基率先给抢了,现在十万匈奴大军的处境十分的困难,这样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死局,只要邓艾现在火速赶往蜂峰底,与王基进行前后夹击,相信便可以轻易地击破匈奴大军,活捉刘渊了。

    邓艾知道,曹亮早在十几年前就对刘渊下达了追杀令,重金悬赏他的人头,当年的刘渊,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众人对曹亮的举动都有些大惑不解,为何曹亮对这么一个小孩这么感兴趣,难道说曹亮真得能未卜先知,知道刘渊将来会成为并州的心腹大患?

    现在看来,曹亮还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当年侥幸脱逃的那个左贤王刘豹的儿子刘渊居然真得带领大军杀回了并州,如果那时刘渊被抓获的话,又何至于现在要面临这样的局面?

    在这一点上,邓艾还真是对曹亮佩服的五体投地,结合到自己和石苞出身,如果没有曹亮的提拨,他们又焉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只恐怕邓艾到现在还是淮南地方上的一农事官,而石苞则是沦落到洛阳街头去卖铁。

    曹亮慧眼如炬,识人之准,天下无人可出其右,这一点谁都得服气,曹亮算无遗漏,别人还真是比不了。

    正是因为曹亮有这么一双慧眼,如今曹亮的帐下,是人才济济,将星云集,可不光是招揽到了邓艾石苞这样的寒门高士,而且招揽到了羊祜杜预裴秀这些豪门子弟,甚至连早有盛名的身居高位的桓范都心甘情愿地给他来当军师,光是用人这一点,曹亮就足以称得上是一时令主了。

    曹亮不光可以辨识人才,还能辨识敌人,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恐怕是任谁也不知道他将来的成就的,但曹亮却似乎可以料算的到,事实也证明,刘渊果然成为了心腹大患。

第1575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是无法在这种残酷的现实之中生存的,曹亮从来也不没有幻想过自己可能会以德服人,以德报怨,对敌人仁慈的便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而野蛮和文明的最大区别则是在于野蛮的人行事往往直接了当,血腥残暴,不计后果,而文明的人,则是要需要伪装自己,手段看似温和,但实则更为更为地暴厉,既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不为世人所诟病。

    距离上一次的匈奴之战已经过去十多年了,那些当年的匈奴战俘,还有几人存活?

    当初战事结束,俘获了大量的匈奴战俘,有人便曾提议,将这些战俘统统杀掉,一来可以震慑胡人,二来也可为死难的汉人百姓报仇血恨。

    曹亮当然没有采纳这些极端的建议,因为不管你是复仇也好,震慑也罢,一旦将这些匈奴战俘屠杀一空的话,曹亮自然不免会背上“屠夫”的骂名。

    而且这么多的战俘,可都是优质的劳动力,屠狗宰羊般的杀掉,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所以曹亮将这些匈奴战俘押解到了煤矿中或者是屯田、修路的地方,反正什么苦活脏活累活都是这些战俘来干,十几年来,熬得下去的匈奴战俘已经是廖廖无几了。

    但没有人对曹亮的政策有什么质疑之处,曹亮能给他们一条活路,已经是仁慈之至了,让他们干点活,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难道说这些战俘还得好吃好喝地供着养着吗?

    至于这些战俘在劳作中死去,那又能怪得了谁,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常事,能够苟且地活着,又是最大的幸事了,就连匈奴人自己也不曾抱怨过。

    对于这些战俘,曹亮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繁衍权,所以匈奴人在并州,死上一个便会少一个,几十年后,这个种族也就差不多彻底地消亡了,比起直接屠杀的手段来,曹亮的方法显得温和了许多,但却是更为的诛心。

    匈奴人在并州,已经没有了未来,没有了希望。

    上一批的匈奴俘虏到如今已经是死亡殆尽了,光是挖煤的人缺口的就很大,毕竟这个时候挖煤的就跟小作坊生产一样,安全性上面很难有保障,每年死至矿难的人数相当的多,曹亮还寻思着怎样来补充煤矿的劳动力呢,匈奴人就已经是自动地来送上门了。

    如果把这些匈奴人全部砍了脑袋,固然是痛快了,但无形之中却损失了不少的劳动力,而且曹亮还用背上一个“屠夫”的骂名,这样的事,如果被敌对势力司马家所利用的话,很可能会借此来抹黑曹亮,积谤毁骨,众口铄金,让曹亮的名声在士林以及天下百姓之中大受损失。

    历史上白起战功卓著,无愧于名将之誉,但在长平坑杀四十万赵卒的事,却成为了他一生的一个污点,永远也无法洗刷掉。

    所以那怕是匈奴人再残暴,再凶恶,曹亮也不能以暴制暴,最稳妥的手段还是把匈奴人当做苦役来使唤,一举两得。

    曹亮很快地给牵弘批复,要他还是按照既定的办法处理匈奴战俘,同时给牵弘下令,要他时刻保持警惕,谨防刘渊向离石方向进行突围,如果刘渊真得试图从离石突围的话,左卫营要不惜一切代价来挡住他。

    对付刘渊的办法就是瓮中捉鳖,如今牵弘这边瓮已经是准备好了,且看邓艾和马隆这边如何捉鳖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迟到明天,决战就会爆发,曹亮相信邓艾和越骑营一定会不负所望,重创刘渊所部。

    ……………………………………………………………………

    就在左卫营攻克离石的同时,邓艾已经率领着越骑营和锐骑营进入了黑岔沟,向楼烦方向疾速地推进。

    邓艾已经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刘渊的大军被王基阻挡在楼烦的蜂峰底,无法再前进半步,现在双方正在激战而且战况十分的激烈。

    这对邓艾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消息了,刘渊被困在楼烦,前有拦截,后有追兵,险要之地已经被王基率先给抢了,现在十万匈奴大军的处境十分的困难,这样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死局,只要邓艾现在火速赶往蜂峰底,与王基进行前后夹击,相信便可以轻易地击破匈奴大军,活捉刘渊了。

    邓艾知道,曹亮早在十几年前就对刘渊下达了追杀令,重金悬赏他的人头,当年的刘渊,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众人对曹亮的举动都有些大惑不解,为何曹亮对这么一个小孩这么感兴趣,难道说曹亮真得能未卜先知,知道刘渊将来会成为并州的心腹大患?

    现在看来,曹亮还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当年侥幸脱逃的那个左贤王刘豹的儿子刘渊居然真得带领大军杀回了并州,如果那时刘渊被抓获的话,又何至于现在要面临这样的局面?

    在这一点上,邓艾还真是对曹亮佩服的五体投地,结合到自己和石苞出身,如果没有曹亮的提拨,他们又焉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只恐怕邓艾到现在还是淮南地方上的一农事官,而石苞则是沦落到洛阳街头去卖铁。

    曹亮慧眼如炬,识人之准,天下无人可出其右,这一点谁都得服气,曹亮算无遗漏,别人还真是比不了。

    正是因为曹亮有这么一双慧眼,如今曹亮的帐下,是人才济济,将星云集,可不光是招揽到了邓艾石苞这样的寒门高士,而且招揽到了羊祜杜预裴秀这些豪门子弟,甚至连早有盛名的身居高位的桓范都心甘情愿地给他来当军师,光是用人这一点,曹亮就足以称得上是一时令主了。

    曹亮不光可以辨识人才,还能辨识敌人,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恐怕是任谁也不知道他将来的成就的,但曹亮却似乎可以料算的到,事实也证明,刘渊果然成为了心腹大患。

第157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刘渊的老巢在朔方,他又怎么肯轻易的跑到塞北来?

    刘渊当然不想跑到塞北来,回到朔方,他就是土皇帝,可以为所欲为,而逃到了塞北,就得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刘渊打死也不愿北上的。

    但形势所迫,回归朔方的路给并州军掐断了,向北逃亡,成为了刘渊唯一的出路,他也没办法啊!

    但能不能逃得出并州军的围追堵截,刘渊自己可说了不算,雁门关这一线的防御,是并州军的重中之重,刘渊以残兵败旅,想要突破并州军的防线,试如登天。

    这个时候,就该拓跋沙漠汗出手了,他挥师直扑马邑城,由于鲜卑人准备极为充分,投入的兵力又多,装备又精良,而并州守军与匈奴人陷入激战,根本就没办法防备鲜卑人的背后一刀,所以片刻光景,马邑城便失守了。

    马邑城的失守,也给了刘渊逃生的机会,他率兵急急地逃入到了马邑城中,也让刚刚追上来的文鸯扑了个空。

    本来匈奴人受阻于马邑城下,越骑营和锐骑营赶到之后,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围杀,连一个漏网之鱼都逃不掉,但没想到这个时候鲜卑人居然突然出手,攻占了马邑城,把刘渊及匈奴残部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

    文鸯眼睁睁睁地看着刘渊逃之夭夭,脸上不禁露出愠怒之色,越骑营一路追击,本来准备在马邑城下将刘渊一举围歼,但没想到这个时候鲜卑人突然地横插一杠,已经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走了。

    这事情发生的十分突然仓促,并州军事先完全没有任何的准备,他们距离匈奴军还有十余里的距离,匈奴军突然地夺城而走,并州军也是追之莫及。

    越骑营和锐骑营全部都是骑兵部队,并不擅长于攻城,而此时匈奴军一旦入城,越骑营和锐骑营再想要发起攻击的话,就必须要拿下马邑城才行,这显然并不是越骑营和锐骑营就可以办到的。

    文鸯不禁是扼腕而叹,虽然他十分的懊恼自己没有早些发起总攻,把刘渊截杀在并州境内,但是他也没有盲目地下令去攻打马邑城,此时匈奴人和鲜卑人已经联起了手,而文鸯现在还摸不清鲜卑人究竟出动了多少的人马参与到此战之中,越骑营盲目的进攻,不但可能是与事无补,而且会遭受到无谓的损失。

    在这一点上,文鸯还是比较冷静的,他下令越骑营停止行动,立刻将马邑城所发生的一切禀报给了邓艾。

    此时的邓艾和曹亮刚刚抵达了原平,毕竟除了越骑营和锐骑营之外,其他的三个步兵营行军速度比较缓慢,根本就无法跟得上骑兵的节奏。

    刘渊北逃之后,并州军一路之上是围追堵截,又杀伤了近半数的匈奴军,此刻刘渊的麾下,已经只有不到两万人了,而且俱是残兵败将,饥寒交迫,战斗力根本就不值一提,如果越骑营和锐骑营全力出击的话,灭掉他们只是须臾之间的事。

    但有了鲜卑人的接应,刘渊最终是逃之夭夭,这也让曹亮将刘渊围歼在并州的计划落空了。

    曹亮的计划原本是十分周密的,他在让左军团对刘渊进行围追堵截的同时,还给乐綝下令,要他封锁雁门郡,截断刘渊的北逃路线。

    刘渊在西逃朔方无望的情况下,于是选择了向北逃窜,企图寻求鲜卑人的辟护,曹亮当然不会让他如愿,在吕梁山的大山之中布下了天罗地网,准备一步步地将刘渊给蚕食掉。

    这个计划是相当的完备,曹亮一直不急不徐地施行着这个围歼计划,毕竟匈奴有着十万之众,在数量上面,甚至是超过左军团的,如果并州军追之甚急的话,以匈奴人好勇斗狠的性格,必然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和并州军拼个你死我活,做困兽之斗。

    所以曹亮在围追堵截刘渊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全力以赴,也并没有殊死一战,而是采用围三阙一的办法,总给匈奴人一些希望,但却一点点地耗尽匈奴人的力量。

    本来马邑之战,将成为并州军围歼匈奴人的最后一战,曹亮让刘渊逃了几百里的路,已经把匈奴人拖也拖垮了,累也累惨了,该是并州收网的时候了,否则让刘渊逃出了塞外,并州军便是鞭长莫及,再也奈何不了他了。

    对于这一战,曹亮是怀着极大的信心的,经过几百里的长途追击,曹亮不相信刘渊还真具备再战的能力,所以这一战曹亮是志在必得。

    但千算万算,曹亮还是漏算了鲜卑人这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这也不能算是曹亮的一个失误,毕竟他之前一直将精力放在与司马师的决战上面,对于匈奴人的突然袭击,曹亮也是没有充分准备的,但曹亮很快地调整了战略,及时地率兵回援并州,并掐断了匈奴人的退路,将刘渊逼入到了绝境之中。

    至于鲜卑人的动向,曹亮还真是没有时间去顾及,更何况以鲜卑人和匈奴人世代为仇的关系,鲜卑人恐怕巴不得匈奴人被灭掉呢,又怎么可能会施以援手呢?

    但事情的发现,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鲜卑人突然出手,夺取了马邑城,帮助匈奴人逃出生天。

    节外生枝啊!

    鲜卑人的突然出手,对于曹亮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它意味着不仅刘渊逃得了性命,而且证明拓跋力微也有了染指中原之心,刘渊在并州的偷袭,似乎也让拓跋力微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拓跋力微选择在这个时候,证明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才会肆无忌惮地营救刘渊,如今两大枭雄联手的话,必然带给曹亮不小的压力,曹亮此番回并州,只带回了左军团,对付匈奴人是绰绰有余了,但想要对付鲜卑人和匈奴人的联手,便显得勉为其难了。

第157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刘渊的老巢在朔方,他又怎么肯轻易的跑到塞北来?

    刘渊当然不想跑到塞北来,回到朔方,他就是土皇帝,可以为所欲为,而逃到了塞北,就得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刘渊打死也不愿北上的。

    但形势所迫,回归朔方的路给并州军掐断了,向北逃亡,成为了刘渊唯一的出路,他也没办法啊!

    但能不能逃得出并州军的围追堵截,刘渊自己可说了不算,雁门关这一线的防御,是并州军的重中之重,刘渊以残兵败旅,想要突破并州军的防线,试如登天。

    这个时候,就该拓跋沙漠汗出手了,他挥师直扑马邑城,由于鲜卑人准备极为充分,投入的兵力又多,装备又精良,而并州守军与匈奴人陷入激战,根本就没办法防备鲜卑人的背后一刀,所以片刻光景,马邑城便失守了。

    马邑城的失守,也给了刘渊逃生的机会,他率兵急急地逃入到了马邑城中,也让刚刚追上来的文鸯扑了个空。

    本来匈奴人受阻于马邑城下,越骑营和锐骑营赶到之后,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围杀,连一个漏网之鱼都逃不掉,但没想到这个时候鲜卑人居然突然出手,攻占了马邑城,把刘渊及匈奴残部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

    文鸯眼睁睁睁地看着刘渊逃之夭夭,脸上不禁露出愠怒之色,越骑营一路追击,本来准备在马邑城下将刘渊一举围歼,但没想到这个时候鲜卑人突然地横插一杠,已经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走了。

    这事情发生的十分突然仓促,并州军事先完全没有任何的准备,他们距离匈奴军还有十余里的距离,匈奴军突然地夺城而走,并州军也是追之莫及。

    越骑营和锐骑营全部都是骑兵部队,并不擅长于攻城,而此时匈奴军一旦入城,越骑营和锐骑营再想要发起攻击的话,就必须要拿下马邑城才行,这显然并不是越骑营和锐骑营就可以办到的。

    文鸯不禁是扼腕而叹,虽然他十分的懊恼自己没有早些发起总攻,把刘渊截杀在并州境内,但是他也没有盲目地下令去攻打马邑城,此时匈奴人和鲜卑人已经联起了手,而文鸯现在还摸不清鲜卑人究竟出动了多少的人马参与到此战之中,越骑营盲目的进攻,不但可能是与事无补,而且会遭受到无谓的损失。

    在这一点上,文鸯还是比较冷静的,他下令越骑营停止行动,立刻将马邑城所发生的一切禀报给了邓艾。

    此时的邓艾和曹亮刚刚抵达了原平,毕竟除了越骑营和锐骑营之外,其他的三个步兵营行军速度比较缓慢,根本就无法跟得上骑兵的节奏。

    刘渊北逃之后,并州军一路之上是围追堵截,又杀伤了近半数的匈奴军,此刻刘渊的麾下,已经只有不到两万人了,而且俱是残兵败将,饥寒交迫,战斗力根本就不值一提,如果越骑营和锐骑营全力出击的话,灭掉他们只是须臾之间的事。

    但有了鲜卑人的接应,刘渊最终是逃之夭夭,这也让曹亮将刘渊围歼在并州的计划落空了。

    曹亮的计划原本是十分周密的,他在让左军团对刘渊进行围追堵截的同时,还给乐綝下令,要他封锁雁门郡,截断刘渊的北逃路线。

    刘渊在西逃朔方无望的情况下,于是选择了向北逃窜,企图寻求鲜卑人的辟护,曹亮当然不会让他如愿,在吕梁山的大山之中布下了天罗地网,准备一步步地将刘渊给蚕食掉。

    这个计划是相当的完备,曹亮一直不急不徐地施行着这个围歼计划,毕竟匈奴有着十万之众,在数量上面,甚至是超过左军团的,如果并州军追之甚急的话,以匈奴人好勇斗狠的性格,必然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和并州军拼个你死我活,做困兽之斗。

    所以曹亮在围追堵截刘渊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全力以赴,也并没有殊死一战,而是采用围三阙一的办法,总给匈奴人一些希望,但却一点点地耗尽匈奴人的力量。

    本来马邑之战,将成为并州军围歼匈奴人的最后一战,曹亮让刘渊逃了几百里的路,已经把匈奴人拖也拖垮了,累也累惨了,该是并州收网的时候了,否则让刘渊逃出了塞外,并州军便是鞭长莫及,再也奈何不了他了。

    对于这一战,曹亮是怀着极大的信心的,经过几百里的长途追击,曹亮不相信刘渊还真具备再战的能力,所以这一战曹亮是志在必得。

    但千算万算,曹亮还是漏算了鲜卑人这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这也不能算是曹亮的一个失误,毕竟他之前一直将精力放在与司马师的决战上面,对于匈奴人的突然袭击,曹亮也是没有充分准备的,但曹亮很快地调整了战略,及时地率兵回援并州,并掐断了匈奴人的退路,将刘渊逼入到了绝境之中。

    至于鲜卑人的动向,曹亮还真是没有时间去顾及,更何况以鲜卑人和匈奴人世代为仇的关系,鲜卑人恐怕巴不得匈奴人被灭掉呢,又怎么可能会施以援手呢?

    但事情的发现,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鲜卑人突然出手,夺取了马邑城,帮助匈奴人逃出生天。

    节外生枝啊!

    鲜卑人的突然出手,对于曹亮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它意味着不仅刘渊逃得了性命,而且证明拓跋力微也有了染指中原之心,刘渊在并州的偷袭,似乎也让拓跋力微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拓跋力微选择在这个时候,证明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才会肆无忌惮地营救刘渊,如今两大枭雄联手的话,必然带给曹亮不小的压力,曹亮此番回并州,只带回了左军团,对付匈奴人是绰绰有余了,但想要对付鲜卑人和匈奴人的联手,便显得勉为其难了。

第157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手握重兵,更多的是谋划和世故,考虑的东西多了,便少了当初的那份锐气。

    此刻文鸯豪气干云的话语,似乎让文钦又回想起了年少时候的热血激情,在文鸯的这个年纪上,文钦同样是天不怕地不怕,临阵杀敌,悍勇无双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能说出这句话的人,胆量和豪气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文钦感受到了文鸯身上的热血在沸腾,身为父亲,他没有理由去拒绝儿子的请求,那怕真得是饮血疆场,马革裹尸,也不负这份豪情了。

    身为男儿,自然是顶天立地,铁骨铮铮,如果仅仅是因为前面有风险就畏缩的话,那么注定他这辈子将会是一事无成的,文鸯有这份胆量,有这份雄心,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做为父亲,文钦也只有为他擂鼓助威,断不能去扼杀这颗英雄之心。

    文鸯很快地就将一千部众给集结了起来,这一千骑兵可是文钦的部曲亲兵,堪称是精锐之中的精锐,别人是很难调得动他们的,但文鸯可是文家大公子,他的一声号令,这些部曲自然是欣然从命。

    战机稍纵即逝,倘若错过了司马师,再想追赶,恐怕是难如登天,文鸯就是要趁着司马师接近的机会,率军一举而袭杀之,所以文鸯没有耽搁任何的时间,飞马率军杀出,直奔司马师而杀去。

    此刻司马师的身边,已经没有什么骑兵部队了,七万骑兵胡奋和陈骞带走了四万,钟会和胡烈又带走了两万,还剩一万在前面开路,现在拱卫司马师中军的,也只剩下了一些步兵。

    不过就算是步兵,那人数也是众多的,接近五万之数,只不过由于保持着行军的队形,队伍拉得比较长,这倒是为文鸯的突袭创造了条件,否则的话,光是这五万人堆在那儿,一动不动让文鸯去杀去砍,任他把两条胳膊累残了,也杀不透这人阵。

    文鸯骑了一匹白色的战马,这匹马神骏非凡,浑身上下没有一根的杂毛,纯白如雪,只有四只马蹄乌黑发亮,文鸯取其名为雪影,更兼文鸯一身的银盔银甲,披着一件雪白的披风,就连手中的长枪,都是一杆银光闪闪的亮银枪,但见他面如冠玉,俊朗非凡,怎一个帅字了得。

    文鸯当先一骑,快得就如同是一道白色的闪电,径直地杀向了司马军阵中。

    年轻气盛的文鸯冲起阵来,真有一种拼命三郎的架式,不过文鸯的勇,却不是那种莽夫的勇,无脑的勇,他在冲向司马师的时候,早就观察过司马军的情况,提前安排好了冲阵的布署,由几位军司马领军,分头去截杀司马军的各支队伍,尽可能在司马军阵中掀起混乱,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而文鸯则率亲骑数十人,直冲司马师的近前,由于人少的缘故,想必司马师也不会太在意,等他发现杀机来临之时,恐怕已经是迟了。

    文鸯既有勇气又有谋略,他这种多点开花的进攻方式,必然会令司马师防不胜防的,本身一千人对于五万大军来说,就已经是微不足道了,再加上他们采用多点进攻的方式,兵力更加稀释了,从司马军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些人纯粹不过是以卵击石罢了。

    而文鸯真正的杀机就在于他自己,文鸯可不仅仅只是胆略过人,他的武艺,也是顶尖极别的,若论单打独斗,只有十七岁的文鸯在并州军中已经是罕逢敌手了,平时文鸯的陪练都是好几十名骁骑兵,还不许他们手下留情,文鸯给他们下令,打得赢就有肉吃,打不赢就要受罚,结果陪练调了一批又一批,也没有一个人能吃上文鸯挂在那儿的腊肉。

    司马师身边的护卫虽然成群结队,但是文鸯可一点也没有发怵,就这些步卒,在文鸯的眼里,不过是就是些土鸡瓦狗,他一杆长枪很快就能摆平,文鸯这次的目标,可不是杀几条小杂鱼的,他的目标,就是司马师这条大鱼。

    司马师此刻却没有什么太大的防备之心了,并州军的三大骑兵主力都已经现身了,也就是说,并州军似乎再没有什么后续的力量可用了,只要冲出鹿泉,到达真定,司马军便可以虎口脱险。

    如果并州军的主力始终不现身,那就是等于在司马师的头顶上悬了一把剑,不知道这把剑何时掉下来,司马师始终是寝食难安的,自己在明处,敌人在暗处,这种感觉最是煎熬。

    如今并州军的主力悉数现身,对于司马师来说,反倒是好事,因为他掌握了并州军主力的踪迹,也能及时地调整战略布署,最起码可以避免被动,他可以逐渐地赢回战场的主动权。

    这时,一支千余人的并州军骑兵队伍突然从一座土山上杀了出来,甚至还可以听到其身后有隆隆作响的鼓声。

    起先的时候,司马师还为之惊了一跳,以为并州军还有成建制的骑兵队伍,等文鸯率兵杀到近前的时候,司马师看到并州骑兵居然只有千把人,立刻便放心下来,看来并州军也是强弩之末了,居然只派出了千把人来进攻,司马军如此众多的兵马,司马师自然不惧对方来冲阵。

    可紧接着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如一团白影的文鸯径直地冲着司马师杀了过来,不要问文鸯如何能认识司马师,因为世人皆知司马师是一个独眼龙,而整个军中,也只有司马师一个人是独眼,这么标志性的特征,文鸯看走眼才怪。

    一千多人四散着杀向了司马军的队伍之中,整个的队伍处于了一种混乱之中,文鸯快马急风,不动声色地冲了过来。

    但见文鸯手中的那条亮银枪上下翻飞,连挑带刺,瞬间就杀透了司马军的防线,如入无人之境,特别豪横地就朝着司马师杀了过来。

第157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手握重兵,更多的是谋划和世故,考虑的东西多了,便少了当初的那份锐气。

    此刻文鸯豪气干云的话语,似乎让文钦又回想起了年少时候的热血激情,在文鸯的这个年纪上,文钦同样是天不怕地不怕,临阵杀敌,悍勇无双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能说出这句话的人,胆量和豪气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文钦感受到了文鸯身上的热血在沸腾,身为父亲,他没有理由去拒绝儿子的请求,那怕真得是饮血疆场,马革裹尸,也不负这份豪情了。

    身为男儿,自然是顶天立地,铁骨铮铮,如果仅仅是因为前面有风险就畏缩的话,那么注定他这辈子将会是一事无成的,文鸯有这份胆量,有这份雄心,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做为父亲,文钦也只有为他擂鼓助威,断不能去扼杀这颗英雄之心。

    文鸯很快地就将一千部众给集结了起来,这一千骑兵可是文钦的部曲亲兵,堪称是精锐之中的精锐,别人是很难调得动他们的,但文鸯可是文家大公子,他的一声号令,这些部曲自然是欣然从命。

    战机稍纵即逝,倘若错过了司马师,再想追赶,恐怕是难如登天,文鸯就是要趁着司马师接近的机会,率军一举而袭杀之,所以文鸯没有耽搁任何的时间,飞马率军杀出,直奔司马师而杀去。

    此刻司马师的身边,已经没有什么骑兵部队了,七万骑兵胡奋和陈骞带走了四万,钟会和胡烈又带走了两万,还剩一万在前面开路,现在拱卫司马师中军的,也只剩下了一些步兵。

    不过就算是步兵,那人数也是众多的,接近五万之数,只不过由于保持着行军的队形,队伍拉得比较长,这倒是为文鸯的突袭创造了条件,否则的话,光是这五万人堆在那儿,一动不动让文鸯去杀去砍,任他把两条胳膊累残了,也杀不透这人阵。

    文鸯骑了一匹白色的战马,这匹马神骏非凡,浑身上下没有一根的杂毛,纯白如雪,只有四只马蹄乌黑发亮,文鸯取其名为雪影,更兼文鸯一身的银盔银甲,披着一件雪白的披风,就连手中的长枪,都是一杆银光闪闪的亮银枪,但见他面如冠玉,俊朗非凡,怎一个帅字了得。

    文鸯当先一骑,快得就如同是一道白色的闪电,径直地杀向了司马军阵中。

    年轻气盛的文鸯冲起阵来,真有一种拼命三郎的架式,不过文鸯的勇,却不是那种莽夫的勇,无脑的勇,他在冲向司马师的时候,早就观察过司马军的情况,提前安排好了冲阵的布署,由几位军司马领军,分头去截杀司马军的各支队伍,尽可能在司马军阵中掀起混乱,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而文鸯则率亲骑数十人,直冲司马师的近前,由于人少的缘故,想必司马师也不会太在意,等他发现杀机来临之时,恐怕已经是迟了。

    文鸯既有勇气又有谋略,他这种多点开花的进攻方式,必然会令司马师防不胜防的,本身一千人对于五万大军来说,就已经是微不足道了,再加上他们采用多点进攻的方式,兵力更加稀释了,从司马军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些人纯粹不过是以卵击石罢了。

    而文鸯真正的杀机就在于他自己,文鸯可不仅仅只是胆略过人,他的武艺,也是顶尖极别的,若论单打独斗,只有十七岁的文鸯在并州军中已经是罕逢敌手了,平时文鸯的陪练都是好几十名骁骑兵,还不许他们手下留情,文鸯给他们下令,打得赢就有肉吃,打不赢就要受罚,结果陪练调了一批又一批,也没有一个人能吃上文鸯挂在那儿的腊肉。

    司马师身边的护卫虽然成群结队,但是文鸯可一点也没有发怵,就这些步卒,在文鸯的眼里,不过是就是些土鸡瓦狗,他一杆长枪很快就能摆平,文鸯这次的目标,可不是杀几条小杂鱼的,他的目标,就是司马师这条大鱼。

    司马师此刻却没有什么太大的防备之心了,并州军的三大骑兵主力都已经现身了,也就是说,并州军似乎再没有什么后续的力量可用了,只要冲出鹿泉,到达真定,司马军便可以虎口脱险。

    如果并州军的主力始终不现身,那就是等于在司马师的头顶上悬了一把剑,不知道这把剑何时掉下来,司马师始终是寝食难安的,自己在明处,敌人在暗处,这种感觉最是煎熬。

    如今并州军的主力悉数现身,对于司马师来说,反倒是好事,因为他掌握了并州军主力的踪迹,也能及时地调整战略布署,最起码可以避免被动,他可以逐渐地赢回战场的主动权。

    这时,一支千余人的并州军骑兵队伍突然从一座土山上杀了出来,甚至还可以听到其身后有隆隆作响的鼓声。

    起先的时候,司马师还为之惊了一跳,以为并州军还有成建制的骑兵队伍,等文鸯率兵杀到近前的时候,司马师看到并州骑兵居然只有千把人,立刻便放心下来,看来并州军也是强弩之末了,居然只派出了千把人来进攻,司马军如此众多的兵马,司马师自然不惧对方来冲阵。

    可紧接着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如一团白影的文鸯径直地冲着司马师杀了过来,不要问文鸯如何能认识司马师,因为世人皆知司马师是一个独眼龙,而整个军中,也只有司马师一个人是独眼,这么标志性的特征,文鸯看走眼才怪。

    一千多人四散着杀向了司马军的队伍之中,整个的队伍处于了一种混乱之中,文鸯快马急风,不动声色地冲了过来。

    但见文鸯手中的那条亮银枪上下翻飞,连挑带刺,瞬间就杀透了司马军的防线,如入无人之境,特别豪横地就朝着司马师杀了过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