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595章 让位

    刚刚抵达长安之后,司马师便以天子诏书的方式,宣布自己转任太师,而大将军的位置,将会由司马伦来接任。

    虽然太师是位列于三公之上的,和太傅少傅并列,但所有的人都很清楚,司马师这是将兵马大权给交卸了出来,从此西迁到长安的魏国朝廷大权,就落到了司马伦的手中。

    三公之上的太师太傅少傅,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的职务,位优而职轻,很适合养老,当年的司马懿,受到曹爽的排挤,晋升为太傅,被剥夺了所有的权力,司马懿韬光养晦,最终发动了高平陵事变,干掉了曹爽,不过司马懿仍旧以太傅的身份署理朝政,直至终老。

    正因为司马懿长期担任太傅一职,所以轮到司马师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当太傅,而是当了太师,这也算是避讳吧,毕竟司马太傅长期以来指得就是司马懿,现在又冒出一个司马太傅来,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司马师觉得也是对先父的不敬。

    至于交卸大权,这也完全是在司马师的计划之中,自从司马师眼瞎之后,即使他还能处理朝政,但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毕竟司马师双眼不能视物,只能听近侍的人进行转述,许多的时候,司马师自己都心烦意躁,郁结难平。

    更何况,司马师他对自己也是失望透顶的,自从他从司马懿手中接过权柄,司马氏的势力便是有如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幽州失守、冀州失守,大量的地盘被曹亮给蚕食掉了,最终就连司马师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也被曹亮所突破,接下来更是一溃千里,兖青豫徐扬荆,六个州啊,全部失守,最后连洛阳都被迫主动地放弃了,这样的战绩,司马师自己觉得愧对九泉之下的司马懿啊。

    想当初,司马懿临终之时,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希望他可以将司马氏的大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真正登上九五之尊的位子,让司马氏的子孙,永享这天下之权。

    当时的司马师,也是雄心勃勃,豪气万丈的,自以为以他的才华,必定可以在司马懿奠好的地基上面,建起司马家的煌煌大厦,司马师甚至幻想着,司马懿为之奋斗了一生却无缘戴上的那顶皇冠,可以戴到他的头顶之上。

    但再丰满的理想,却也敌不过骨感的现实,辗转数年之间,司马师丢城失地,一败再败,当初司马懿辛辛苦苦打下了来的江山社稷,却在司马师的手中一点点地被挥霍浪费掉了,曹亮就如同是附骨之蛆一样,不停地蚕食着司马师的地盘,也一步步吞噬着司马师的希望。

    黄河防线的失守,导致司马师的心态也崩了,双眼失明的他,再想翻盘是没有机会了,司马师便开始为后继者发愁了,无论是司马懿指定的继位人司马伦,还是他过继过来的儿子司马攸都年纪太小,不足以担当大任。

    而剩下的几个弟弟,司马昭性狭而急躁,能力尚且在自己之下,司马师如果把大位传给他的话,司马师自己都不太放心,其他的如司马干、司马伷、司马亮,能力比司马昭还要次上一等,如此倾危之时,将大权交给他们,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所以司马师早就心存退位之念,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只能是自己勉力维持,但维持的结果,却是丧师失地,一败再败,败得连自己都有点怀疑人生了。

    再这么下去,司马家迟早完蛋!

    就在司马师一愁莫展之时,司马伦的横空出世,就如同是划破司马师心底里阴霾的一道曙光。

    司马伦天生聪慧不假,但毕竟他只有十几岁,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毛都没长齐呢,又从来没有在战场之上历练过,司马师又自怎么可能会把这么一个烂得一塌胡涂的摊子交给他?

    不过司马伦的到来还是给司马师带来了一些惊喜,他借匈奴人刘渊之手偷袭并州的计划堪称是围魏救赵的典范,虽然不可能对曹亮造成多少的伤害,但却给司马军赢得了不少的时间,尤其是在诸葛诞淮南叛乱腹背受敌的时候,用此计来牵制住曹亮,延缓了司马军的败亡之势。

    其后司马伦有一个更为惊艳的表现,那就是一举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要知道这可是司马伦平生第一次单独地领军作战,但他的表现却是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就连诸葛诞这样的宿将都不是对手,被他打得满地找牙,司马伦也很快地平息了准南的叛乱。

    这一战之后,所有的人都对司马伦是刮目相看,司马师更是激动万分,看来他期盼已久的继位者一直就在他的身边啊,从此司马师变是萌生了将大权交给司马伦的想法。

    这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呢,曹亮便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了司马师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整个战局急转直下,形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司马师夺路狂逃,并在酸枣掘开了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淹没了兖豫二州,这才阻断了并州军的追击之势,让他有了一丝的喘息之机。

    洛阳虽然转危为安了,但黄泛区以东的兖青豫徐却成为了待宰的羔羊,任由并州军去践踏了。

    这个时候,司马伦再次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智慧,出兵豫东,在苦县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仗,一举歼灭了并州军上万人,这样的胜仗,可以说是数年来几乎从未有过的,司马师和曹亮交锋,一直在不停地打败仗,整个战局形势也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而司马伦此番逆势而为,打了一个大胜仗,虽然不足以扭转战局,但却大大地提振了司马军萎靡的士气。

    而后,司马伦更是果断地放弃了淮南,碾转千里,将这十万大军顺利地带回到了洛阳,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司马军的实力。

    这无疑更加坚定了司马师让位的决心,司马家确实需要一个新的领军人物了。

第1596章 舍你无他

    司马伦听到这个决定之后,立刻跑去见司马师,表示自己的年龄和资望还不足以担当如此重要的职位,希望司马师可以收回成命。

    而且本身司马师现在就已经赋予了他很多的权力,司马伦只需要尽心辅佐司马师便是,在司马伦的心目之中,这大局还得由司马师来主持才是。

    司马师却是苦笑着摇摇头,他很清楚,自己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他已经是力不从心,如果由他来主持大局的话,只怕司马家还得要承担更大的失败。

    如今的司马氏的势力,早已不再是当初司马懿留下来的势力了,只剩下了最后的这么一点根基,已经是经不起任何的折腾了,司马师觉得,司马家族只有在司马伦的带领之下,才可能重振雄风,恢复到往昔的荣光,如果继续由他来统领的话,只怕连这点最后的希望也没有了。

    司马师语重心长地对司马伦道:“九弟,如今正是我们家族的危难之时,为兄给你的并不是什么权力,更像是一只烫手的山芋,为兄不是让你来享受权力,而是要让你担负起重振司马氏荣耀的重任,天降大任于斯人,希望你可以带着家族走出困境,重振辉煌,不负父亲的临终托付。”

    提起司马懿,司马伦神色也黯淡了许多,虽然说父亲司马懿临终之时,司马伦还尚在年幼,但是远比其他孩童更加早熟的他,格外地看重这份父子亲情。

    相比于其他的兄弟,司马伦享受过更多的父爱,也许是晚年得子的缘故吧,司马懿对司马伦相当的溺爱,以前他长年在外行军打仗,对其他的儿子大多是不管不问的,唯独司马伦出生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闲赋在家,晚年的司马懿,尽管他韬光养晦,时刻准备着对曹爽进行反击,但闲暇之余,也不妨碍他享受着天伦之乐,加上司马伦天资聪慧,自然是深得司马懿的宠爱。

    但是这美好的日子并不长久,高平陵事变后没多年,司马懿就在征伐并州的过程之中意外受伤,不久之后离世,还未成年的司马伦便从此失去了父爱。

    所以,司马伦内心之中对曹亮是极端地仇视的,认为就是曹亮害死了司马懿,这样的杀父之仇,有机会他一定要报。

    原本司马伦是竭力推辞的,但听了司马师的话之后,反倒是沉默了下来,是啊,现在这个所谓的大将军之位,并不是说谁想坐就能坐上去的,一旦登上此位,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司马师在这个位置上做得并不好,让司马家族深陷危机之中,现在司马氏只剩下了雍凉之地,再无任何的退路了,如果雍凉之地也丢了,那就只能是等待全族受诛吧。

    司马伦沉默了一下,道:“复兴家族,小弟自然是责无旁贷,只是小弟担心以小弟之才,能不能担得起这份重任,唯恐托付不效,以伤兄长之明。”

    司马师沉声地道:“九弟何需妄自菲薄,为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诸兄弟之中,只有你堪当此重任,所以为兄恳求你万勿推辞,为了家族的中兴之举,还望九弟你能竭尽全力,让父亲亦可含笑九泉。”

    司马伦深吸了一口气,他也清楚,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是他能推辞得了的,司马家现在确实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带着家族的人走出至暗时刻,既然司马懿和司马师都选择了自己,那么自己便是责无旁贷。

    他冲着司马师拱手道:“蒙兄长之抬爱,小弟必是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司马师终于是面上露出了微笑,这个决定,大概也是他这几年来做出的唯一最正确的决定了,现在他已经是无能为力了,只希望司马家族可以在司马伦的带领之下,走出困境,重塑辉煌。

    随后司马师将自己的几个弟弟:司马昭、司马干、司马伷、司马亮等人以及朝中重臣何曾、郑冲、郭淮、钟会、傅嘏、荀勖、荀顗、贾充、钟毓、州泰等人召入府邸,当众公布了由司马伦出任大将军的决定,从此一切兵马大权,皆由司马伦来调度,朝中所有文臣武将,皆需听命于司马伦,司马师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众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神情各异,有的人是一脸的震惊,有的人的却是泰然处之,有人是欲言又止,有人是低头不语,总之这些人是各怀心思,各有计算。

    其实司马师在这个决定做出之前,没有同任何人商量过,自然也就没有任何人是知情的,总得来说,这个决定还是相当的出人意料,众人深感意外,毕竟司马师的年纪并不太大,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虽然说眼不能视物,但指挥调度,需要的是一颗能够运转良好的头脑,现在的司马师,还没有到致仕的年纪,这个时候便将权力移交给司马伦,似乎是早了一些吧?

    当然,有些人对此并没有感到意外,比如钟会,他和司马师相处的日久了,自然对司马师的心思比其他的人了解的更多,从白马撤退之后,司马师就已经时不时地流露出交权的意思,虽然他没有跟钟会明言过,但钟会是何等聪明的人,他早已就猜测到了司马师的想法了,所以今天司马师做出这个决定,钟会一点也不没有感到意外。

    真正感到意外,触动最深的,却是司马昭,做为司马师的嫡亲兄弟,如此重大之事,事先司马昭竟然没有听到一点的风声,直到今天司马师当着众臣的面宣布的时候,司马昭这才知晓。

    而且最为让司马昭难受的是,司马师最终还是选择了司马伦来做他的继位者,就如同当初司马懿临终之时公布嗣位时,一次性地就决定了两代人的权位,当时司马昭就多有不忿,没想到事隔多年后,他竟然再遭打击,这让司马昭真得很难接受。

第1597章 机关算尽

    当初司马懿在位之时,所看重的人,只有司马师和司马伦,司马师是长子,能力最为出众,一直被司马懿当做继承人来培养,早在高平陵事变之前,司马师就晋升为中护军,并且暗中执掌着三千死士,是司马懿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

    而司马昭却一直受到司马懿的轻视,高平陵事变前,他担任的职务是典农中郎将,一个主管屯田的官,堂堂太傅之子,却管着种地的事,司马昭见人都有些抬不起头来。

    好吧,司马昭承认自己不如司马师,司马师是嫡长子,能力又是出类拔萃的,和司马师要竞争的话,自己真得没有任何的胜算,所以司马昭只能是甘当绿叶,甘当陪衬。

    不过司马昭还是有一些私心的,如果说司马师能长命百岁寿祚长久最起码也能活到司马懿的那个年纪,那么司马昭也就没有什么念想了,可人人处处是意外啊,万一司马师提前给挂了的话,那么在诸兄弟之中,论资排辈,自然当是他司马昭了。

    可惜司马懿临终之前的一个决定,却让司马昭彻底地寒了心,那就是司马懿不但安排了由司马师继承大位,而且还指定司马师百年之后,由他最小的儿子司马伦来接替司马师。

    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幼子,年纪最小,小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司马师最小的那个五女儿以及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都要比他大,司马师和司马伦,名为兄弟,实则有如父子,两个相差了有三十岁,司马懿做如此安排,在许多人看来,再合适不过了。

    他们是合适了,但司马昭的心态却是彻底地崩了,本来他还有一丝的希望,万一司马师先挂了的话,他还是大有机会的,但司马懿如此安排,把司马昭最后的希望也给泯灭掉了。

    司马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对权力的**比其他人都要强烈,本以为生在司马家这样的权贵人家,司马昭便有着相当大的上位机会。

    可惜司马懿对他不曾看重,又如何才能让他执掌大权,自从司马师继位之后,司马昭就一直郁郁寡欢,常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啊。

    诸臣之中,贾充和司马昭的关系莫逆,于是贾充给司马昭出主意,让他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当初是因为司马师无子,司马懿才做出了如此的安排,如果司马师膝下有子的话,大权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司马伦的。

    如果司马师真得有个什么意外,那么子承父继,接过大权的必然是司马攸,而做为司马攸的亲生父亲,司马昭必定可以从中分润到不少的权力,甚至如果司马攸年幼的话,他取而代之亦未不可。

    由于司马攸出身成谜,连同王元姬在内,都遭到了司马昭的嫌弃,数年都未曾谋面,贾充这个计划确实让司马昭是怦然心动,用一个来历不明的野种换这天下之权,这买卖合算啊!

    但此事却遭到了王元姬的强力反对,并以自杀的方法进行了控诉,更为狗血的是,司马昭通过滴血验亲的方式,确认了司马攸居然真得是他的种,这下司马昭是赔了夫人折了儿,郁闷得差一点背过气去。

    但一切木已成舟,悔之晚矣,为了自己的权力大计,司马昭咬着牙把司马攸过继了司马师,希望将来真有机会能换来无限的锦绣前程。

    尤其是冀州之战后,司马师双目失明,这不禁让司马昭是兴奋不已,看来自己期盼已久的愿望就要达成了。

    可惜事与愿违,司马师虽然眼瞎了,但还是丝毫没有放权的意思,亲自坚守白马渡,主持兖州防线,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的是司马师居然会起用司马伦为征东将军扬州都督,去征讨叛乱的诸葛诞。

    这个苗头可不对啊,如果司马师有意让自己的儿子司马攸接掌大权,就不该去培养司马伦啊,诚然司马攸是小了点,还真没法去领军打仗,但司马伦也不大啊,出征淮南的时候,他才只有十三岁,司马昭真不相信一个毛都没长齐的黄口小儿能办成什么大事。

    但让司马昭大跌眼镜的是,司马伦不但打了胜仗,而且是一场漂漂亮亮的大胜,顺利地平定了诸葛诞。

    这样的仗,司马昭自问自己也不可能打得如此顺利,就算是朝廷上的那些宿将,也未必能打得比司马伦更出色,事实证明,司马伦这一战,让他是声名鹊起,这自然也让司马昭是忧心冲冲。

    这可不是什么好的苗头啊,司马师重用司马伦,摆明了就是有让司马伦接班的意思,而司马伦一旦继位,自己先前的所有努力不就付诸东流了吗?

    王元姬白死了,自己的儿子白送人了,所有的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结果,是司马昭根本就无法接受的,他处心积虑地经营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才等来了这样的机会,可却又亲眼看着机会从指缝之中悄然流走,机关算尽可到头来一切成空,司马昭彻底地绝望了。

    司马昭脑袋昏昏沉沉的,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他似乎都有些记不清了,恍恍惚惚之间,只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纷纷给司马伦道贺,极尽巴结之能事,反而平时他这位众人仰望的二公子,被冷落到了一旁,无人问津。

    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啊!司马昭脸色极为的难看,他只是虚以委蛇地应付了几句,然后找个借口便溜了出去,如果继续地呆在大堂之上,司马昭觉得自己真得能崩溃掉。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司马昭是一蹶不振,他头脑里浑浑噩噩的,只想找个地方买醉,大概也只有酩酊大醉一场,才能缓减他内心之中的痛楚吧。

    长安的街头酒肆林立,随着洛阳迁民的到来,整个长安也变得繁华喧嚣起来,司马昭随便找了一家酒楼,点了好几坛子的酒,一个人自斟自饮,不一会儿工夫,就喝得烂醉如泥了。

第1598章 别把称谓给弄混了

    司马昭身后随然还跟着几个贴身的侍卫,但他们也只能是远远地站着,劝都不敢劝,毕竟司马昭的脾气他们又不是不清楚,现在上前劝说,纯粹是自讨没趣。

    在司马昭身边当差久了,自然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接近他的时候,像现在司马昭心情恶劣的时候,很可能会杀人的,所以打死他们也不敢去劝说的。

    司马昭先前只是用杯子喝,喝完一杯再倒一杯,不过喝着喝着,他觉得这样太麻烦了,索性直接捧起坛子来喝,连喝带洒,就连衣服有前襟都濡湿了,但司马昭浑然未觉,依然是一坛接着一坛地往下灌。

    虽然酒楼用的坛子不大,每坛酒也就大概一斤左右,但司马昭连喝了好几坛,酒量也委实够惊人了。

    司马昭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喝了多久,反正眼前摆了五六个空坛子了,整个人也喝得是晕晕乎乎,但他似乎还意犹未尽,高声嚷嚷道:“店家……拿酒来……拿好酒来……这些破酒一点也不好喝……寡淡如水……爷要喝好酒……”

    贾充这个时候走了进来,他离开府邸的时候,天色已经是不早了,出来之后他便去寻司马昭,但却没有发现司马昭的身影,询问之后才知道,司马昭去了一处酒楼饮酒了,他赶忙地赶到了酒楼,发现司马昭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却依然不依不饶地在向店家讨酒喝。

    虽然说店家不认识司马昭,但看他衣饰华贵,身边的随从都是锦衣带刀,显然司马昭非富即贵,这样的大人物他们可不敢得罪,可现在司马昭喝得烂醉,还在继续地索要酒,看这架式,不给的话显然是不行的,给他的话又害怕他喝出问题来,真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把他的酒楼拆了也不够赔啊。

    店家战战兢兢地不知如何是好,贾充进来冲他摆摆手,让他端上一碗醒酒汤来,这下店家才算是如释重负,拭了拭额头的汗珠退了下去。

    贾充跪坐到了司马昭的桌边,司马昭此刻却是箕坐着,一副大刀金刀的模样,他看到贾充过来,嘿嘿冷笑一声,道:“原来是公闾啊……如今新贵登台,你不去抱大腿,跑来这里干嘛……”

    贾充劝道:“二公子,今天你可喝不少了,这饮酒需适量,多则伤身,亦可误事。”

    “误事?”司马昭怪异地大笑三声,道:“公闾,你看我现在还有事可做吗?”

    店家把醒酒汤给端了过来,贾充将醒酒汤推到了司马昭的面前,道:“二公子,你现在的心情属下完全能理解,你且喝了这碗醒酒汤,属下有话要说。”

    司马昭没好气地道:“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当初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便是贾充的主意,现在看来,完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让司马昭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司马昭恼火至极,对贾充自然也没什么好脸色。

    贾充看看了酒楼里可是有不少的客人,便压低声音对司马昭道:“二公子,此处非说话之所,我们换个地方如何?”

    司马昭扫了他一眼,哼了一声,对店家道:“店家,你们这儿可有客房么?”

    店家看司马昭醉意朦胧,显然是喝多了想找地方休息,连忙道:“客官,这楼上便是客房,您楼上请。”

    司马昭踉踉跄跄地站了起来,贾充连忙去搀扶,那知司马昭一把便把他给推开了,没好气地道:“起开,我还没老到走不动道的地步,要你来扶?”

    贾充讪讪一笑,只好跟着司马昭的身后,看着他摇摇晃晃,在店家的引路之下,爬上楼梯,店家特意地给他们安排了一间上房,同时又命伙计煮了一壶的浓茶给送了进来。

    一番折腾之后,司马昭的酒倒是醒了大半,不过他的心情却没有好起来,闷坐在床榻边上,喝着刚刚煮好的浓茶,半晌才对贾充道:“你不是有话要说吗,怎么不说了?”

    贾充道:“二公子,大将军的这个决定确实是太突然了,我们都是措手不及啊——”

    “打住!现在的大将军是司马伦,你应该称呼司马太师才对,别把称谓给弄混了。”司马昭打断了他的话,一本正经地纠正道。

    贾充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他们向来对司马师以大将军称呼惯了,这一时半会儿的还真改不过来口,不过他还是很聪明地改了一个称呼:“二公子,这次大公子突然让位给九公子,让人是始料不及,不过二公子放心,属下还是站在二公子这边的,二公子若有差遣之处,属下必定是效死以命,肝脑涂地。”

    司马昭看着向他竭力表忠心的贾充,无奈地叹了口气,其实一直以来,贾充都是效忠于他的,为他鞍前马后的做了不少的事,包括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也是贾充出的主意,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段,将本来已成定局的局势再想办法给扳回来。

    只可惜事与愿违,司马师虽然过继了司马攸,但显然并不准备违背司马懿的临终遗命,将自己的大位传给嗣子司马攸,而是选择了司马伦,并且还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将大将军之位交给了司马伦。

    贾充再有办法,也无法改变司马师的心迹,所以他们先前所做的种种努力,最终是付诸东流。司马昭心情不好,迁怒于贾充,其实想想也是有些过激的,贾充一直对他忠心耿耿,司马昭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当然,对于贾充来说,这无疑也是一场政治赌博,他投靠司马昭,或许就是认定司马昭将来有机会登上大位,做为他的心腹亲信,贾充便会迎来飞黄腾达的机会。

    可惜这场政治投机到目前未止,是失败的,贾充以前认为司马伦太过年幼,而司马师瞎了之后,估计很快就会另立继承人,而司马家唯一能抗起大旗的人,应该就是司马昭了,只要跟定了司马昭,从此青步平云步步高升,那还不是话下之事么?

第1599章 押错宝

    但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司马伦的横空出世。

    以前的司马伦,常被人们冠以神童的称谓,认为其天资聪慧,聪明过人,不过也仅此而已,毕竟神童再神,他也不是一个小孩,而治国理政,行军打仗,又不是过家家,一个小孩子家的,又能懂得了多少?

    少时了了,大未必佳,许多幼年被誉为神童的,长大以来未必就真得能成栋梁之材,夭折的天才不要太多太多了,就算他们有幸长大,许多人也会褪去原本的光彩,泯然众人也。

    当然,形势不等人啊,不管司马伦将来成材与否,但现在却是指望不少的,司马师双目失明,而司马军的形势又是相当的不乐观,丢城失地,一溃千里,如果司马家不更换新的领军者的话,很可能一败涂地,彻底地覆灭。

    而司马师之后,最合适的人选则莫过于司马昭了,尽管司马昭的能力也不是那么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但数遍司马师诸兄弟以及诸子侄,真正可以挑大梁的,恐怕只有司马昭了。

    贾充为人精明,最擅长的就是投机钻营了,他有司马师的手下,并未得到重用,所以贾充便希望早些抱上一个大腿,和司马昭打好关系,等到司马昭真正上位之时,自己便是肱股之臣,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

    所以贾充竭力地向司马昭示好,并积极地给司马昭出谋划策,让司马昭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这样一来,司马师有了儿子,就不会把大位传给司马伦了。

    贾充确实是打得一手如意算盘,尽管司马懿的临终遗命众人皆知,但那是建立在司马师无子嗣的前提之下,这次司马昭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司马师便算是有了子嗣,有人来承继香火,那按照子承父继的传统,基本上就没有司马伦什么事了。

    而眼看着司马师的身体日渐崩坏,司马攸继位的概率大增,而司马攸年纪尚轻,一旦他承继大位,必定得有人在背后辅佐才行,而做为司马攸的亲生父亲和司马师最长年的嫡亲弟弟,司马昭无疑会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执掌大权之后,司马昭将如何运用这个权力,那便是后话了。

    只不过贾充千算万算,没有料算到司马伦竟然会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强势登场,十三岁之时,便领军出征,还一举地平定了诸葛诞的叛乱,声望疾速地在飙升,无疑也得到了司马师的认可。

    消息传来的那一刻,贾充便暗暗叫苦,这回自己可算是押错宝了,他将自己的所有筹码都押到了司马昭的身上,无形之中也得罪了司马伦,如果有朝一日司马伦真得上位的话,自己的前途人生那可就真得是一片灰暗了。

    不光是贾充,朝中一大帮的大臣都看好司马昭,在这场夺嫡之戏之中,他们都站到了司马昭的这边,可谁也不曾想到,最后的情景竟然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反转,年仅十五岁的司马伦逆袭上位,让这些朝臣的计划全部落空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皇帝曹髦不过是一个傀儡,真正掌握朝廷大权的是司马氏,这次司马师让位给司马伦,在朝廷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亚于十级的地震,那些站错队的朝臣们一个个懊悔不迭,都在为自己的仕途前程担忧呢。

    司马伦接掌大权之后,当即便对关中的防御体系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命胡奋去守潼关,州泰去守武关,钟会去守蒲坂津,郭淮则坐镇长安,各项调度,井井有条。

    但那些亲司马昭派系的将领,司马伦则有意无意地加以冷落,贾充自然是没有捞到任何的实权好处,他内心之中也是慌得一批,看来这个司马伦虽然年纪不大,但城府很深,只怕自己的仕途,真就个断送在这儿了。

    所以散会之后,贾充赶紧地去寻司马昭,却发现司马昭早就离开了大将军府,跑到酒楼那儿买醉了,都到了这个时候了,司马昭居然去借酒浇愁,贾充赶紧地把司马昭给拦了下来,他们现在便是该商量怎么办的时候,司马昭这副模样,是成大事的人吗?

    司马昭也是一脸的无奈,双手一摊,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道:“大哥宠幸九弟,执意要将大位兵权传给他,我又能如何,拦得住吗?”

    贾充目光之中掠过一丝的狠戾,道:“拦肯定是拦不住的,但二公子想过没有,九公子虽然年幼,但为人城府极深,天资聪慧,我们当年办得那些勾当,他岂能无视,如今他执掌大权,只怕二公子的日子从此再不好过。”

    司马昭不以为然地道:“我们毕竟是兄弟,他还能对我开刀不成?”

    贾充看向司马昭的目光有些不善,冷笑一声道:“二公子把九公子视做兄弟,但九公子却未必肯如此之想,文帝与陈留王之事二公子忘乎?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二公子想要再续兄弟之情,只怕到头来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司马昭一听,顿时冷汗涔涔,曹丕和曹植的故事可是广为人知的,当年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嫡位,明争暗斗,最终曹丕胜出,坐拥天下,并试图杀了曹植,所以幸曹植七步赋诗,逃过一劫,但从此大权旁落,郁郁而终。

    司马昭可没有曹植的才气,七步写不出诗赋来,如果司马伦真要想来对付他的话,他大概只能是引颈待戮了。

    贾充的话,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刺痛了司马昭的神经,是啊,司马昭和司马伦虽为兄弟,但此前两人关系一直都比较紧张,并不和睦。

    因为司马昭竭力要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司马师的事,柏灵筠见了他,也一直冷眉冷眼的,如今司马伦成功上位,恐怕该是他们和司马昭算总帐的时候了,司马昭顿时背上寒意森森,他也感觉到己真得是噩运难逃了。

第1600章 禁绝五石散

    曹亮进入洛阳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恢复洛阳的民生,司马师撤离洛阳的时候,带走了洛阳所有的居民,让洛阳成为了一座空城,曹亮想要恢复洛阳往日的繁荣,首先便是要移民,将并冀兖豫青徐荆州的平民迁往洛阳,以充实洛阳的人口,恢复洛阳的经济。

    当然,曹亮也不是什么人都往洛阳迁移的,毕竟洛阳是都城,如果放任百姓随意迁移的话,很可能会出现一窝蜂的移民**,什么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人物都削尖了脑袋往洛阳钻,那么势必给洛阳的治安带来无穷的隐患。

    所以,曹亮对迁往洛阳的人口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和审查,对于那些有前科有劣迹的人,一律予以阻拦,禁止其进入洛阳。

    不光如此,曹亮还对迁往洛阳的人员阶层进行管控,士农工商都按照所要的比例进行调派,以防止出现各个阶层人员失调的情况。

    一个合理而健康的社会,是需要各个阶层的人来建设的,假如整个洛阳都是读书人,看起来挺高大上的,但他们的衣食住行如何来保证,没有底层的平民阶级,上层建筑永远也只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当然,曹亮也没有按照最为僵化的模式来定义各个阶层,这次的迁移过程之中,曹亮还是给商人阶层一些倾斜,并给予他们不少的优惠政策,曹亮相信,只有把商业给搞活了,洛阳的经济才能变得繁荣起来。

    以前洛阳的经济,完全是把持着各个士家豪门手中的,司马家旗下的一品居,几乎垄断了洛阳商业的一半以上,其他士家豪族则占据了剩下的大部分份额,那些最低层的商人,只能是苦苦挣扎求生,很难有出头之日。

    这样的一种垄断性商业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的经济,司马家等士家豪族,依靠他们手中无上的权力,攫取着高额的利润,对平民经济实行残酷的压榨,洛阳表面繁荣的背后,还不知道充斥着多少人的血泪呢。

    曹亮曾经在洛阳做过生意,那就是五石散的生意,这桩利润极高的生意让曹亮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为曹亮的原始积累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否则仅仅凭着高陵侯府的那点资产,根本就不足以为曹亮培养私军,不足以让曹亮有对抗司马家的资本。

    当时这桩生意还是虎口拨牙,硬生生地从司马家手中给抢过来的,只不过高平陵事变之后,曹亮逃出了洛阳,所有的五石散生意都被司马家给没收了,尽管司马家的一品居所出产的五石散品质上不如曹亮的逍遥五石散,但是逍遥五石散断供之后,一品居的五石散重新抢回了先有的市场份额,成为司马家财政的一个重要来源。

    这次曹亮重回洛阳之后,许多人认为曹亮必将重新地夺回五石散的销售权,毕竟这玩意儿的利润极为地惊人,而且只有洛阳市场上才消费得起,基本上洛阳市场占据全国市场九成以上的份额。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曹亮重建洛阳城大规模移民之时,竟然发布了一条禁令,那就是禁售五石散,将五石散列为了禁品,任何生产、存贮、售卖五石散的行为,都将会被课以重罚,视情节严重程度,将会处以罚金或监禁,如果生产和售卖五石散数量极大,情节特别严重的,还会被处以流配之刑,致人死亡的,将会被处以死刑。

    这下原本以为司马家退出五石散市场之后,那些各地的商人便有可趁之机,他们屯积了大量的五石散,准备在洛阳大捞一笔的时候,却突然被这道禁令搞得发懵了。

    没听说生产贩卖五石散是犯法的事,何况以前曹亮不也是干这一行的吗,怎么说变脸就变脸了,这让那些花了重金生产出五石散的商人是欲哭无泪,而且根据禁令,私藏五石散也是重罪,他们只能是忍痛将五石散全部倒掉,改行做别的生意去。

    许多人深感莫名,都问曹亮何故,曹亮答道:“五石散乃是慢性毒药,害人误国,理当禁绝,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众人不解,问道:“既然主公认为它是毒物,为何当年还要生产售卖?”

    曹亮微微一笑道:“当然某若不卖五石散,其他人也会卖,根本就无法禁绝,而且某特制的逍遥五石散,配方先进,毒副作用小,等于是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当年我便曾立誓,待到将来有话语权的时候,首先便是禁绝五石散,令它无法再遗祸人间,今日我重归洛阳,正是实现当初诺言之时。”

    其实曹亮对五石散是抱着相当敌视的态度的,尽管五石散给他带了巨额的利润,但这不并意味着曹亮就能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些所得,只不过当初自己无权无势,根本就做不到禁绝五石散。

    正如曹亮所说的,如果他不做五石散,一样会有别的人来做,比如司马家,比如其他的一些小作坊,而这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五石散,由于品质难以保证,毒副作用极大,许多人吃了这样的五石散,常常就会一命呜呼。

    而曹亮所制的逍遥五石散,配方精确,毒副作用小,虽然长期服用对人体是有害的,但是却大大地减少了暴毙的可能,挽救了不少瘾君子们的性命,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曹亮所做的五石散,还是功大于过的。

    而且曹亮本身对五石散就没有什么好感,当初研制五石散,内心之中也是怀璧其罪的,他曾经暗暗地发誓,等他拥有主宰一切的权力之时,首先要封禁的,便是这五石散,让它无法再祸害民众。

    现在曹亮大权在握之后,丝毫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立下的誓言,进入洛阳之后,颁布的禁令第一条就是禁绝五石散,这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曹亮在这方面一点也不含糊,任何人胆敢违反禁令的,一律是严惩不贷。

第1601章 联名上奏

    其实早在并州之时,曹亮就已经在并州推行了禁绝五石散的禁令,这让许多常年服用五石散成瘾的那些士人们颇感不便,其中便有裴秀,当初他跟着曹亮在洛阳售卖五石散,也是发了一笔横财的,他本人也是服药成瘾,曹亮断了五石散的来源,让裴秀很难接受。

    不过曹亮的一句话点醒了裴秀:“你若不想死在药石之中,以后千万别再去碰它。”

    裴秀因为常年服用五石服,身体状况极差,皮肤骚痒难耐,甚至都不敢穿紧身的衣服,后来听从了曹亮的建议,戒掉了五石散,他的身体逐渐地变好了,这也让他认识到了五石散确实是有着相当大的危害,主动地远离了五石散。

    由于没有五石散的侵袭,并州军的整体素质都有了相当的提高,战斗力也跟着水涨船高,在和司马军的较量之中,始终都是处于上风的。

    这也是曹亮要禁绝五石散的重要原因,五石散这种东西,本来就有钱有闲的贵族阶层才能享用起的东西,只有在士人之中才广为流传,而做为上层建筑的士人阶层,一旦被五石散所腐蚀,整个社会的崩溃也就不远了,魏晋时代的没落与衰亡,虽然原因种种,但五石散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绝不能轻视和忽略。

    这个禁令的推出,可见曹亮的决心是相当大的,他放弃了巨额的利润来源,给了士人阶层一个重生的机会。

    当然后续曹亮还会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挽救危亡之中士族阶层,比如科举制,但现在时机还尚不成熟,曹亮只在并州和幽州推行,不过随着曹亮所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这种新的人才选拨制度毫无疑问将会面向全国推广。

    五石散禁令的推出,虽然有一部分商人的利益受一邓损失,但总得来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毕竟原本洛阳的旧官僚旧士族统统被司马师给迁走了,现在涌入洛阳城的,将会是一个新的官僚体系和士族体系,那些原本的被边缘化的地方士族此次则是隆重登场,成为了洛阳城的新贵。

    这其中,来自并州的势力将会成为主流,这当然也毫不令人奇怪,毕竟并州是曹亮起事的根据地,曾经义无反顾地追随曹亮的人,现在自然是到了硕果累累之时。

    不过此次并州崛起的这股新兴势力,已经不再是局限于士族了,经过并州科举制度的推行,已经有一大批的寒门庶族人才加入到了并州官宦势力体系当中,曹亮采用了择优录用的方式,唯才是举,摒除了官僚体系的恶习,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司马师将洛阳所有的官吏军队以及平民百姓统统迁走,看似占了大便宜,但实则为曹亮革新除弊,创造一个新洛阳奠定了基础,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司马师没有带走洛阳的这些人,曹亮势必得去接手这个烂摊子,洛阳的水究竟有多深,生长洛阳长在洛阳的曹亮不可能不知道,就算他想有所变革,也必然会遭到来自各方各面的阻力,举步维艰。

    但现在洛阳完全是一副空白,白得就如同是一张没有任何墨迹的宣纸,曹亮便可肆意地挥毫泼墨,按照自己的心意,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曹亮多年来的夙愿得偿,这种随心所欲的感觉,真得是爽歪歪啊!

    现在曹亮完全是通过自己的构想来重建洛阳城,所以自然要做得尽善尽美。

    拿下洛阳之后,曹亮便给远在并州的夏侯玄去函,让他将兰台阁迁往洛阳,以后整个并州军的政治中心,也将会从晋阳迁往洛阳,如今的曹亮,已经是无冕之王了。

    司马师迁都长安之后,自任为太师,将大将军之职让给了司马伦,同时更改了正元的年号,六月底,天子曹髦下诏,宣布魏国朝廷正式迁都长安,改正元三年为甘露元年,并大赦天下。

    但是此刻的朝廷早已失去了以前的威望,偏安于雍凉二州,所管辖的地盘已经是越来越小了,整个潼关以东,已经全部成为了曹亮的天下,那些并州军的官吏和将领都希望曹亮可以称帝,以正其名。

    现在曹亮也确实拥有着称帝的资格,他坐拥天下十州之地,带甲之兵五十万,已经没有任何的势力敢同曹亮再叫板了。

    虽然说曹亮只是曹氏的旁支庶脉,但是这个时代,并不是唯血统论的时代,如果不是曹亮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曹魏的江山社稷早就被司马家的人篡夺了,哪还轮得上曹家的人在这里说话,曹亮对曹魏的江山社稷有着大天的功劳,所以曹亮登临帝位,乃是名正而言顺之事。

    更何况,如今的洛阳城乃至十州之地,全部都是曹亮的嫡系势力,如果曹亮进位为帝的话,那么论功行赏,大家也是有着莫大的好处的。

    不过这显然是一个最为敏感的事情,大家彼此心照不宣,但却无人敢率先提出来,所以大家都前往军师桓范那儿,希望桓范可以出头上表,劝说曹亮登临九五之位。

    桓范一听,微微一笑道:“你们啊,太过心急了,如今主公并无称帝之意,你们如此贸然进谏,势必让主公震怒,待到将来水到渠成之时,主公自然会君临天下的。”

    裴秀不信邪,认为现在并州军已经攻下了洛阳,曹亮称帝的时机完全成熟了,现在曹亮不好意思主动地来称帝,正是缺少大家的支持,如果所有的大臣们都联名上奏的话,曹亮肯定同意的。

    于是裴秀亲自草拟了一封奏章,并在阁中寻找联名者,大家的心思其实都是一样的,一听裴秀带头上奏,都纷纷在奏章上面签名,表示全力支持曹亮称帝。

    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之后,裴秀更是信心满满,他带着密密麻麻签满名字的奏章,和几个同僚一道,前往曹亮所居住的高陵侯府,亲自去递上奏章。

第1602章 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

    此时的曹亮刚刚把母亲妻儿接回了洛阳,高陵侯府别来无恙,只不过司马师将其封禁,多年来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显得有些残破,不过曹亮已经安排工匠进行翻修了,不求富丽堂皇,只要恢复原状即可。

    刘瑛显得特别的高兴,当年被迫离开洛阳,离开了居住了几十年的高陵侯府,刘瑛的心情莫名的沉重,再加上离开洛阳时曹演的去世,让她更加的惆怅,尽管在晋阳生活条件也非常的好,曹亮还修了一座和洛阳高陵侯府几乎一模一样的府父邸,但同样也无法慰籍刘瑛伤痛的心。

    如今重回洛阳,重新回到高陵侯府,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刘瑛不禁是泪水涟涟,她真不敢相信,在她的有生之年,居然还是能回到这里的。

    曹亮好言宽慰,刘瑛总算才平静了下来,物是人非,曹演的尸骨已寒,过去的一切,终究还是回不来了,不过好在儿子特别的争气,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也足可以告慰他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羊徽瑜和司马如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不过这么些年来,她们和曹亮一直是聚少离多,曹亮忙于军务,常年征战在外,此番回到洛阳,也就代表着天下安定了,以后她们就可以多陪在曹亮的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了。

    就在此时,下人来报,裴秀等人晋见。

    高陵侯府只是曹亮的私宅,如今曹亮办公之地,选在了以前的尚书台,按理说裴秀他们有事启奏的话,应该去兰台阁才是,直接跑到他的宅邸来,莫不是有什么重要的军情?

    曹亮传令让裴秀等人进来,裴秀上前施礼之后,并递上了奏章,曹亮拆而视之,脸色顿时大变,沉声地道:“季彦,你这是何意?”

    裴秀一脸的兴奋,滔滔不绝地道:“主公自并州起兵,讨伐司马逆贼,功勋盖世,德泽天下,恩布四海,如今魏室垂危,社稷崩坏,主公理应顺应民意,承继大统,此则百官之幸,万民之幸。”

    曹亮冷哼一声,奏章弃之于地,怒道:“季彦啊,你这是欲陷我于不忠不义之地啊,某乃魏臣,讨奸除逆,匡扶社稷,本就是份内之事,如何能以此而邀功天下,如今天子为司马贼逆所挟持,正是蒙难之时,某在洛阳自立为帝,与篡逆之贼又何分别?来人,将他们轰出去,以后若有谁再敢言这窃篡之事,定罚不赦!”

    裴秀等人是灰头土脸地被赶出了高陵侯府,这一幕,被刚刚赶到洛阳的夏侯玄看在眼里,呵呵一笑,道:“主公,季彦他们可是一番好意,你又何需动怒?”

    曹亮是余怒未消,道:“裴秀他们这简直就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刚刚拿下洛阳,就急着称帝,这让天下人如何来看待,合着我打天下,就是为了要谋朝篡位?这该让天下芸芸大众有多失望啊。”

    夏侯玄微微一笑道:“某倒不怎么认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天下本来就是有德者居之,如果不是主公凭借着一己之力打败司马氏,只怕这曹氏的江山,早已被司马氏所窃居,所以主公之天下,并非谋篡而来,而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裴秀上表,代表的也是一种民心,希望主公可以多加考虑,而不是一竿子打死。”

    夏侯玄的分量,显然是要比裴秀等人高上一筹的,曹亮没想到夏侯玄也会公然地支持他称帝,按理说夏侯玄也算是宗室出身,如何能不知血统的重要性,曹亮的祖父曹纯和曹操只是族兄弟,典型的旁支庶脉,按理说曹亮是不具备承继大统的资格的。

    而且此次曹亮进入洛阳,也是相当的低调的,他下令军队将皇宫封禁起来,除了一些负责打扫清理的仆人之外,其他的官员佐吏一律禁止进入皇宫,就连曹亮为了避嫌,一步也未曾踏入过皇宫之内,就生怕有人借题发挥,污蔑曹亮有篡夺皇位之心。

    如今的曹亮,大权在握,兵马在手,想要称帝的话,那也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但曹亮不愿意让世人来诟病,所以刻意地低调处理这些事情,没想到裴秀竟然会主动地上表,这分明就是把曹亮架在火上烤啊,如何让曹亮不怒,将他们轰出去都是轻的,按理应当每人重罚一百军棍,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再造次了。

    曹亮苦笑道:“如今天子尚在长安,我若称帝,岂不是天存二日,不妥不妥,此事就此罢了,以后谁都不许再提起。”

    夏侯玄道:“如果天子驾崩或者被废黜,那主公可有称帝之意?”

    曹亮似乎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他沉默了一下,道:“尽人事,看天命吧。”

    夏侯玄没有再追问,只是微微一笑,或许他的内心之中,已经有了他想要的答案了。

    裴秀等人挨了曹亮的一顿训斥,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兰台阁,见到了桓范,道:“还是军师所言极是,我等谏言,主公非但不喜,反而是大为震怒,真是自讨没趣啊。”

    桓范老神在在地攸然一笑道:“某都说你们太操之过急了,你们偏偏不信,这回可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了吧,主公就算有称帝之意,但也绝不是现在,你们贸然前往,这不是要陷主公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地吗,也难怪主公会震怒了,也幸亏你们都是主公的肱股之臣,否则今天这顿板子,是少挨不了的。”

    裴秀瞪大了眼睛,桓范不愧是智囊啊,真是料事如神,所有的一切,就如他亲眼所见一般,不过他仍旧有些不甘心,追问道:“以军师之言,我们是操之过急了,那依军师之见,何时才是最佳时机,如今主公已经拿下了洛阳,囊括了大半的天下,难道现在还时机不成熟吗,我们又将等到何时?”

    桓范拈须一笑,道:“此乃天机,自然是天机不可泄露。”

第160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所以在杀伤力方面,远不如弓箭和连弩。

    但是箭矢可以用盾牌和甲胄来防护,那怕被射死的人很多,但绝不会在军队之中引起什么太大的恐慌。

    可石弹却不一样,那种凌空飞来,无坚不摧,碾压一切的气势,就足以让司马军胆战心寒了,那怕你穿着再厚的铁甲,那怕你拿着再坚固的盾牌,那怕你躲在车辆的里面,面对这毁灭的力量,还是无可防御的。

    所有的司马兵都面带着恐惧,看着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石弹,都在祈求不要落在他的头上或身边,没有人能躲得过这致命的一击。

    陈骞有些气急败坏,本来他还想着大秀一把呢,却被并州军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并州军的石弹落在了他的阵地内,不但摧毁了多辆的投石车,而且还给司马军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更要命的是,由此而引发的混乱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后果,对司马军投石机阵地的冲击非常的大。

    陈骞先前只是将防范的重点放在了预防并州军的偷袭上面,按常理来说,并州军肯定不会坐视被投石机进行攻击的,所以在司马军布阵的时候,他们肯定会有所行动的。

    正常情况下,并州军肯定会派出一支精锐的力量发起突袭,最好是骑兵,速度快,冲击能力强,所以陈骞在这方面还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由一支三千名长枪兵组成的长枪方阵,就可以抵御并州军的一切攻击了。

    只是陈骞压根儿没想到,并州军的反击手段并不是派兵出来偷袭,竟然是采用投石车进行反击,这样一来,陈骞所精心布署的防御方案就失去了任何的作用。

    在这场较量之中,陈骞已经落了后手,如果还不出手的话,只怕很快就会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了,所以陈骞赶紧地下令:“攻击!投石机立刻发起攻击!”

    命令下达之后,却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尽管只有五六架的投石机被并州军摧毁,但其他的石弹落入到了人群之中,引发了极大的混乱,为了躲避头顶上的石弹,司马军的士兵是四处逃散,难以各守其职,这时陈泰下达了攻击的命令,许多人才发现根本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整个阵地上一片乱哄哄的,能正常发射飞石的投石机根本就没有几架。

    而并州军的投石车,在第一轮的攻击之后,几乎没有停歇多长的时间,第二轮的石弹就又飞临到司马军的阵地上了。

    第一轮攻击基本上属于试探性的进攻,没有命中的投石车马上对角度和位置进行了调整,所以第二轮的攻击命中度大大的提高,十几架的投石机中弹被摧毁了。

    命中率达到了将近一半,这样可怕的精度让司马军简直就是目瞪口呆,如果并州军继续保持着这样的命中率的话,估计都不用十轮攻击,就能彻底地摧毁司马军的投石机了。

    司马军的投石机倒是出手了,但零零星星地总共也只投出了二十多块的飞石,数量竟然要比并州军投出的还少。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军的整个投石车阵地遭受到了攻击之后,许多的投石机都处于了瘫痪状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投石机都被摧毁了,而是操作投石机的拽手不知去向了,一架投石机,缺少十几个拽手倒也不碍事,但如果近一半左右的拽手都找不到了,这架投石机也就难以发射飞石了。

    只要并州军的石弹不停的发射,混乱的情况根本就无法遏制,并州军的打击非常的精准,一架接一架的投石机被摧毁,而且并州军还是专门先瞄着那些可以发射飞石的投石机进行打的,许多的投石机刚刚将飞石抛射出去,马上就遭到了石弹的轰击,四分五裂,碎为一地。

    和并州军的命中精准比起来,司马军的投石机根本就是笑话,他们的攻击目标原本就是扁箱车,可惜石头飞出去之后,不是远了就是近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块砸到了扁箱车的上面。

    这些飞石的威力,倒是比较惊人的,一旦命中了扁箱车,扁箱车就根本无法抵挡,“喀嚓”一声,整辆的扁箱车被被砸烂了,木屑横飞,彻底的散了架,根本就无法再使用了。

    马隆倒是早有准备,立刻吩咐后面的扁箱车顶上去,填补好这个空缺。

    司马军的将士包括陈骞,看到这一幕都兴奋不已,看来并州军的扁箱车也不是无坚不摧的,依靠投石机就可以其摧毁,司马军也可以狠狠地出上一口恶气。

    可惜双方还处于一种会战之中,司马军的投石机大多哑火,能使用的投石机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而且随着并州军打击力度的不断增加,能发射飞石的投石机逐一被摧毁,剩下尚能发射飞石的投石机越来越少,反击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弱了。

    这场对战,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被碾压的状态,司马军根本就看不到并州军的投石车,所以无从对这些投石车展开攻击,他们的攻击目标只能是定位到这些扁箱车上面,由于射程的关系,对于藏匿在扁箱车后面的投石车,还真是鞭长莫及。

    而并州军的投石车,却是精度极高,每一轮攻击之后,或多或少的司马军投石机就惨遭摧毁,不过小半个时辰的光景,司马军近半数的投石机就被并州军给摧毁了,伤亡人数更是多的不可计算,整个阵地之上,一片狼藉。

    最惨的是,司马军的投石机,几乎全部哑火了,根本就没有几架投石机还能再发射飞石,而且并州军完全是瞄着那些尚有一战之力的投石机进行攻击,只要它们还有进行攻击,必然遭到并州军的疯狂打击,最惨的时候,竟然同时有三枚石弹命中目标,司马军的这些投石机,完全地成为了并州军的活靶子。

第1604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司马师是霉运缠身,倒楣的事一桩接着一桩,现在突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可以让他如释重负。

    尽管诸葛恪的横死对司马师的黄河防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却无形之中解决了司马师的后顾之忧,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威胁,最起码司马师能把全部的兵力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黄河防线上,以确保黄河防线万无一失。

    但曹亮真得就那么好对付吗?尽管司马师在黄河防线上投入了将近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黄河防线不同于防守一座城池,这就如同是熬粥一般,一个小锅里加上一碗米,熬出来的粥又稠又黏,而一口大锅加上同样的米,只能是去喝米汤了,上千里的防线,早已将些兵力稀释掉了。

    但是对于曹亮而言,却根本无需全面进攻,他只需要在这条黄河防线上,任意地选择一点进行攻击,就可以在局部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以多打少,这无疑是司马师最为担心的。

    可明知如此,司马师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他不可能预知道曹亮究竟会攻击哪儿,而提前做出防备,其实就曹亮而言,究竟选择从哪儿渡河,现在恐怕还没有什么定论,司马师又怎么可能会知道。

    司马师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黄河南岸,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构筑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不管将来曹亮从哪儿发起进攻,都将会折戟沉沙,碰得头破血流。

    钟会向司马师提出了自己看法,黄河在司州河段处于深山峡谷之间,两岸的地势险要,除了少数的几个渡口之外,其他的河段并不具备渡河的条件,而且洛阳是司马军防守之重点,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曹亮基本上不会选择在司州渡河。

    而处于下游的青州河段,入海口泥沙淤积,形成了众多的沼泽,这些沼泽可都是吃人的陷井,一旦踏足,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活着从沼泽地里爬出来,所以入海口处基本上是无人区,并州军也不可能从那个地方渡河的。

    所以中路的兖州河段,将会大概率地成为曹亮的主攻目标,这一河段流经平原,水势减缓,大量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在了这儿,长年累月,使河床抬高,使得黄河成为了一条地上悬河,兖州河段,也是黄河决口和改道最为频繁的河段,黄河就如同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曾经带给这里的百姓无尽的痛苦和悲惨,黄河的每一次决口和改道,都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河道窄,流速慢,兖州河段的防守任务显然要比上游的司州和下游的青州更为地繁重,所以钟会才会提醒司马师,曹亮很可能会将兖州河段定为首选的攻击目标,要司马师特别的注意。

    而且从战略角度上考虑,并州军如果真得能从兖州突破黄河防线的话,向西可以直取洛阳,向东可以进攻青州,向南可以攻打豫州,可谓是左右逢源,多点开花,远比从青州渡河之后,还有泰山等险要隔阻,所以从后续的战略层面上考虑,曹亮也会优先选择进攻兖州的。

    钟会之所以向司马师提出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充州河段的防御兵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再补充兵力的话,兖州河段的防守形势便是芨芨可危。

    在这三大防区之中,兖州防区的距离最长,接近五百里,而现在钟会手中只有十万军队,其中一半左右还是以前的冀州军,这些军队都是钟会一手招募的,战斗力如何,钟会比谁都清楚,冀州之战的实践证明,这些临时征募拼凑的军队,根本就是难堪大用,如果黄河防线真要指望他们的话,恐怕离失败真得不太远了。

    所以,钟会还是希望司马师能再抽调一些军队加强黄河防线的防御力量,尽管他已经在全力以赴地兴修防御工事了,在每个渡口处,都修筑了高高的堤坝和围墙,但再坚固的工事也得需要人来维护和把守,没有人的话,再强的防御工事也是形同虚设。

    兖州自从令狐愚叛乱之后,司马师就将其驻守的郡国兵削减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两万人马,还得分别驻守各个城池,实在是抽不出什么兵力来补强黄河防线了。

    钟会想要的兵马,还是淮南的兵马,由于淮南的军队久经善战,战斗经验极为的丰富,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助他一臂之力。

    先前淮南的兵马不可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恪还在那儿虎视眈眈呢,一旦淮南抽调兵马出现空虚,诸葛恪就会趁虚而入。

    不过现在诸葛恪死了,新晋的大将军孙峻也伤了,吴国君臣上下再无进取之心,淮南这边也就不会担心吴国的入侵了,司马师完全可以将淮南的兵马抽调出一部分来,补强黄河防线,以解燃眉之急。

    淮南军北调也确实可以解决黄河防线兵力匮乏的困难,但司马师不放心的还是诸葛诞这个人,毕竟他可不是司马家的嫡系亲信,司马师还很难驾驭于他。

    太和年间的“禁浮华案”,打击的就是以夏侯玄何晏等为首的四聪八达,四聪八达究竟指的是哪些人,目前已无考,但诸葛诞却是位列其中的,他和夏侯玄交情莫逆,起初司马师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但他后来淡出了,并与之反目成仇,高平陵事变之时,死在司马家屠刀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也全在其列,诸葛诞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却是也惶惶不安的,尤其是在夏侯玄张缉李丰叛乱案发之后,诸葛诞的猜忌之心渐重。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师下令抽调淮南兵马的话,难保诸葛诞不会有什么想法,淮南已经经历过王凌的一次叛乱了,在这多事之秋,淮南也再经不起折腾了。

第1605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司马师是霉运缠身,倒楣的事一桩接着一桩,现在突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可以让他如释重负。

    尽管诸葛恪的横死对司马师的黄河防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却无形之中解决了司马师的后顾之忧,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威胁,最起码司马师能把全部的兵力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黄河防线上,以确保黄河防线万无一失。

    但曹亮真得就那么好对付吗?尽管司马师在黄河防线上投入了将近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黄河防线不同于防守一座城池,这就如同是熬粥一般,一个小锅里加上一碗米,熬出来的粥又稠又黏,而一口大锅加上同样的米,只能是去喝米汤了,上千里的防线,早已将些兵力稀释掉了。

    但是对于曹亮而言,却根本无需全面进攻,他只需要在这条黄河防线上,任意地选择一点进行攻击,就可以在局部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以多打少,这无疑是司马师最为担心的。

    可明知如此,司马师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他不可能预知道曹亮究竟会攻击哪儿,而提前做出防备,其实就曹亮而言,究竟选择从哪儿渡河,现在恐怕还没有什么定论,司马师又怎么可能会知道。

    司马师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黄河南岸,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构筑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不管将来曹亮从哪儿发起进攻,都将会折戟沉沙,碰得头破血流。

    钟会向司马师提出了自己看法,黄河在司州河段处于深山峡谷之间,两岸的地势险要,除了少数的几个渡口之外,其他的河段并不具备渡河的条件,而且洛阳是司马军防守之重点,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曹亮基本上不会选择在司州渡河。

    而处于下游的青州河段,入海口泥沙淤积,形成了众多的沼泽,这些沼泽可都是吃人的陷井,一旦踏足,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活着从沼泽地里爬出来,所以入海口处基本上是无人区,并州军也不可能从那个地方渡河的。

    所以中路的兖州河段,将会大概率地成为曹亮的主攻目标,这一河段流经平原,水势减缓,大量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在了这儿,长年累月,使河床抬高,使得黄河成为了一条地上悬河,兖州河段,也是黄河决口和改道最为频繁的河段,黄河就如同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曾经带给这里的百姓无尽的痛苦和悲惨,黄河的每一次决口和改道,都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河道窄,流速慢,兖州河段的防守任务显然要比上游的司州和下游的青州更为地繁重,所以钟会才会提醒司马师,曹亮很可能会将兖州河段定为首选的攻击目标,要司马师特别的注意。

    而且从战略角度上考虑,并州军如果真得能从兖州突破黄河防线的话,向西可以直取洛阳,向东可以进攻青州,向南可以攻打豫州,可谓是左右逢源,多点开花,远比从青州渡河之后,还有泰山等险要隔阻,所以从后续的战略层面上考虑,曹亮也会优先选择进攻兖州的。

    钟会之所以向司马师提出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充州河段的防御兵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再补充兵力的话,兖州河段的防守形势便是芨芨可危。

    在这三大防区之中,兖州防区的距离最长,接近五百里,而现在钟会手中只有十万军队,其中一半左右还是以前的冀州军,这些军队都是钟会一手招募的,战斗力如何,钟会比谁都清楚,冀州之战的实践证明,这些临时征募拼凑的军队,根本就是难堪大用,如果黄河防线真要指望他们的话,恐怕离失败真得不太远了。

    所以,钟会还是希望司马师能再抽调一些军队加强黄河防线的防御力量,尽管他已经在全力以赴地兴修防御工事了,在每个渡口处,都修筑了高高的堤坝和围墙,但再坚固的工事也得需要人来维护和把守,没有人的话,再强的防御工事也是形同虚设。

    兖州自从令狐愚叛乱之后,司马师就将其驻守的郡国兵削减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两万人马,还得分别驻守各个城池,实在是抽不出什么兵力来补强黄河防线了。

    钟会想要的兵马,还是淮南的兵马,由于淮南的军队久经善战,战斗经验极为的丰富,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助他一臂之力。

    先前淮南的兵马不可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恪还在那儿虎视眈眈呢,一旦淮南抽调兵马出现空虚,诸葛恪就会趁虚而入。

    不过现在诸葛恪死了,新晋的大将军孙峻也伤了,吴国君臣上下再无进取之心,淮南这边也就不会担心吴国的入侵了,司马师完全可以将淮南的兵马抽调出一部分来,补强黄河防线,以解燃眉之急。

    淮南军北调也确实可以解决黄河防线兵力匮乏的困难,但司马师不放心的还是诸葛诞这个人,毕竟他可不是司马家的嫡系亲信,司马师还很难驾驭于他。

    太和年间的“禁浮华案”,打击的就是以夏侯玄何晏等为首的四聪八达,四聪八达究竟指的是哪些人,目前已无考,但诸葛诞却是位列其中的,他和夏侯玄交情莫逆,起初司马师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但他后来淡出了,并与之反目成仇,高平陵事变之时,死在司马家屠刀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也全在其列,诸葛诞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却是也惶惶不安的,尤其是在夏侯玄张缉李丰叛乱案发之后,诸葛诞的猜忌之心渐重。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师下令抽调淮南兵马的话,难保诸葛诞不会有什么想法,淮南已经经历过王凌的一次叛乱了,在这多事之秋,淮南也再经不起折腾了。

第1606章 唯一的担忧

    兵马未动,情报先行,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曹亮不管是打任何的仗的时候,都极为地重视情报工作,在没有拿到第一手情报资料的时候,他决计是不会贸然进军的,在敌情未明的情况下,盲目地展开进攻,那就是拿并州军将士的生命开玩笑,是极不负责的一种表现。

    此刻司马军全部撤退到了关中,将司马军最为精锐的三大主力中军、雍凉军、淮南军全部整合到了一起,应该说此刻的司马军,是力量最为强大的时候,尽管他们丢掉了天下大部分的州郡,但却换来了三军合一的机会,现加上堪称有天险的关中之地,曹亮想要击败这样的一支军队,并非易事。

    司马军最厉害的武装自然莫过于中军,其他各地方的郡国兵,完全没办法和中军相提并论,但外军之中,却有两个例外,那便是雍凉军和淮南军。

    为了防范蜀国和吴国的入侵,魏国在边境之地驻扎重兵,正是因为长期不断的战争洗礼,让雍凉军和淮南军成为了两支劲旅,其战斗力丝毫不亚于中军,而且在战斗经验方面,还略胜一筹。

    以前因为要镇守雍凉和淮南,这两支王牌的军队一直是没有机会参与到和并州军的战争之中,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司马师率领着中军以及各地的郡国兵进行着战斗,结果当然是不太理想的,丢城失地,屡战屡败,不但损失了关东的大部分州郡,而且连都城洛阳也被迫放弃了。

    但弃守洛阳之后,司马军的防线收缩到了关陇一带,第一次有机会将三大主力集中到一起来,这样司马军便可以攥紧拳头,和并州军做最后的一番殊死之战了。

    别看司马伦年轻轻,但他的战略大局观却是无人可以企及的,迁都长安,撤守关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司马军损失惨重,但这却是一个以退为进的高招妙手,他们裹挟了近百万的军队和平民到关中,添补了关陇一带的人口缺口,虽然说依靠雍凉一带的平民养活司马军二十七八万的人马仍旧有一定的困难,但大量从洛阳一带迁来的百姓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而且司马军也可以继续地推行在雍凉一带推行了多年的屯田制度,保证军粮的供给,为长期地坚守关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讲,司马伦从司马师手里接过的这个班,都是有着利好的一面的。

    其实司马伦既然力劝司马师放弃洛阳退守关中,那肯定是有着比较长远的战略考虑的,有着全盘的战略谋划的,绝对不是司马伦一时的心血来潮。

    如果他没有坚守关中的把握,那么放弃洛阳纯粹就是一个大笑话,所以在司马伦的计划之中,关陇之地是必保的,而且司马伦对此有早有一个成熟而周全的方案。

    司马师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对司马伦提出的方案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之后,才最终采纳了迁都的策略,而且一到长安,司马师就迫不及待地将大将军的位子交给了司马伦,由他来统一指挥各路的人马,这显然也是出自司马师对司马伦完全的信任,才会让他这么放心地交出全部的权力来。

    司马伦接手了兵马大权,自然也知道他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司马家的兴复大业,完全将会由他来主宰,难度虽然大,但司马伦责无旁贷,尽管他现在年纪尚轻,可也必须要承担起这份重责来。

    司马伦是司马懿指定的隔代继承人,从小的时候,他就被灌输了承继大位的思想,他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时刻准备着接司马师的班的,尽管这个时间点来得比较早了一些,但司马伦还是坦然地接受了它,该来的终究是不会错过的,就算现在处于风尖浪口,司马伦也坦然地接受了这个命运的安排。

    关中虽然号称是四塞之地,前后左右都有险关要隘,但司马伦深知,如果防御不到位的话,就算是再险峻的关隘那也是白给,所以系统地安排布署关中的防御体系,是他上任之后的头等大事。

    显然司马伦在这方面已经有过深思熟虑了,所以在司马师向众臣宣布司马伦接掌大权之后,司马伦立刻显现出王者风范,宣布了三项任命。

    这三项任命首先关系到东线的防御体系,自然是重中之重的事。

    东线的防御要害不外乎三处:潼关、武关和蒲坂津,两处陆路的关隘和一处水路的要塞,能不能抵御得住并州军的进攻,这三处要隘的防御就决定着成败,无论任何一处的失守,都将导致关中防御体系的崩坏,所以司马伦绝不能容许有任何的一点失误,那怕是蚁穴一般的问题,都可以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其实这三处关隘,最难守的莫过于蒲坂津,虽然蒲坂津有着黄河天险这样的屏障,但经历过白马渡失败的司马军都很清楚,在并州军强大的攻击力面前,所有的河防工事都是形同虚设,只要并州军继续地动用连弩飞石船,司马军就很难守得住黄河防线。

    而蒲坂津一旦失守,并州军便可以从河东渡河进入关中,诺大的关中平原,已经是无险可守了。

    相比于蒲坂津,潼关和武关的防守难度便小得多了,毕竟司马军可以依仗险峻的关隘进行防御,那曾经令六国联军都望而生畏的险要关隘,司马伦不相信曹亮就有办法轻易地完成突破。

    所以司马伦安排胡奋去守潼关,州泰去守武关,以他们的能力,完全是有把握守住这两个战略要地的。

    现在司马伦唯一担忧的,只有蒲坂津了,其实并州军真要从这儿渡河的话,司马伦也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好办法进行阻击,思来想去,他也只有委派足智多谋的钟会去守蒲坂津,并至少给钟会配备了十万军队,就是准备在蒲坂津和并州军正面交锋,拼个你死我活的。

第1607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没有再管木头的事,同时吩咐下面的人也不必再向他汇报这些情况,一切静候三天,答案自然会水落石出。

    而且这一个月的时间,曹亮可没有歇着,自从冀州之战开始,并州军就已经是连续地作战了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如此高强度的战斗,那怕并州军拥有铁打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充沛的体力,也难免会疲惫,会疲倦,所以捉住这个难得的契机,让并州军全员休整,恐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休整不等于松懈,不等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次的休整,将会是大决战之前的一次放松,曹亮要求各营的人马,按照计划进行分批的轮休,休整的同时,要捉住这一次难得的作战间歇期,进行兵力的补充和调派,并进行相应的操练,以保持军队旺盛的战斗力。

    同时在降兵之中麟选合格者以及从并州幽州招募的新兵,将会成为此次曹亮扩军计划的主力。

    这次的冀州之战中,并州军大获全胜,不但俘虏了司马军多达八万人,而且缴获了不计其数的粮草辎重、军械战马,尤其是战马,正是并州骑兵所急需的,长久以来,受困于战马的数量,并州骑兵一直未能进行大规模的扩编。

    而骑兵是战场之上的高端战力,并州军正是拥着三大骑兵王牌越骑营、屯骑营和骁骑营,在战场之上纵横捭阖,所向无敌,令敌人是闻风丧胆。

    随着战场向纵深方向不断推进,并州军目前拥有的兵力已经不足以实现战略控制,所以扩军之事,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但局限于并州幽州的人口和经济,大规模的扩军似乎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曹亮必须要严格控制人口和军队的比例,不可穷兵黩武,给并州和幽州的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这次拿下冀州,掌握了大量的人口之后,并州军的扩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尤其是司马师无偿援助了这么多兵卒、战马、军械、物资,曹亮如果不妥为利用的话,又怎么对得起司马师的一番好意呢?

    这次曹亮可是计划着一个大手笔,除了组建三大军团之外,曹亮一次性就将扩编六个营的军队,一个营按正常编制是一万五千人,六个营就是九万人,再加上三大军团直属的部队一万五千人,这次扩编的总数将会突破十万人。

    十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蜀国总共的兵力才达到了十万人,就算是吴国,也不过才二十余万人,曹亮一个简单的扩军,就等于是重建了蜀国的全部或者是吴国的一半兵力,这样的手笔,堪称大气。

    这六个营的名称曹亮都想好了,骑兵的三个营将会以锐骑营、果骑营、劲骑营来命名,步兵的三个营将会以陷阵营、中坚营、中垒营来命名。

    名称只是一个部队的番号而已,曹亮倒是没有刻意地去琢磨,上口好记即可,同时这些名称往往还有激励士气的意义,曹亮取名字的时候,还是选择一些有积极因素的字词,这样可以培养士兵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这段时间以来,曹亮一直致力于新编六个营的建设,这些营的所有骨干力量,都将会从九营之中进行抽调,原先九营之中的伍长,在新营之中就会担任什长,原先是什长的,抽调过来担任队率,以此类推,以前的在九营之中担任队率、都伯、军侯、司马的,抽调到新营之后,将会自动地高升一级,而九营之中所出缺的职位,也将按军功的高低进行递补。

    一支军队只有在建立骨架之后,才能屹立不倒,曹亮将那些身经百战,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军官安排到新营之中,然以以新兵填添充血肉,这样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让新营形成战斗力。

    司马师当初在冀州募兵三十万,虽然从场面上看是蔚为壮观的,但是由于这些军队从上而下都是新兵,就算有个别的职位上会派上去一些有经验的军官,但军队在整体上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结构,这样的军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支乌合之众,那怕经过再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有效地提升战斗力,失败当然是在所难免了。

    而现在这其中许多的人已经成为了并州军的俘虏,曹亮在这些俘虏之中进行挑选,合格者加入到了新营之中。

    正是因为什长以上的军官都是来自于旧营,所以整个新营的构架上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这些新营完全可以照搬旧营的操练模式,在短时间内就完成整合,让新营初步地具备了作战能力。

    当然这些新营的战斗力想要达到旧营的水平,那还得经过长期的磨合和战斗经验的积累,任何一支军队,不可能只经过操练,就会成为百战雄师,只有在战火之中的焠炼,才可能会锻造出所向无敌无往而不胜的骁勇之师来。

    曹亮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给六个新营配备齐全了骨架体系,接下来就会把他们投放到真正的战争之中去,让他们在战火之中历练成长,成为一支支无坚不摧的军队。

    组建新营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曹亮这次如此的大手笔,一下子就扩军达到了十万多人,想要井然有序地完成扩军,还真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

    新营的建立,可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人员调派,还有相应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必须要建立起来,毕竟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一件小事。

    这段时间以来,曹亮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建新营的事务上面,关于木材的事,他也仅仅只是过问一下而已,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详查。

    反正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到时候桓范必定会有所交待的。

    到了第三天早上,曹亮刚起身,便有亲兵上前道:“主公,桓军师请您移步木料场。”

第160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蒋班在诸葛诞应允的条件范围之内,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不仅军费军粮的开支提高了一倍,而且事成之后的割地数目,也从庐江一郡,扩大到了庐江、安丰和弋阳三个郡,也就是寿春以西淮河以南的全部地盘,都将划归到吴国的版图之内。

    如果这个条件可以达成的话,那吴国方面实在是没有拒绝的理由了,毕竟这样的条件真得很诱人,谈判之时,就连孙綝都差点掉了口水,确实是真香啊。

    合肥新城再加上庐江等三个郡,等于吴国一下子就掌控了大半个淮南,将吴国的疆域向北推进了两百多里。

    更重要的是,吴国的军队第一次兵临淮河,渡过淮河的话,那便是进入到了中原地带豫州,孙权喊了几十年问鼎中原的口号,却能在他驾崩之后实现了。

    这样的功绩,简直就是前无古人的,孙峻因为是除掉诸葛恪而上的位,所以吴国的许多人对他并不认可,所以孙峻在吴国的地位也并不牢靠,如果能和诸葛诞达成合作,将吴国的疆域向北推进两百里,那孙峻和他孙綝的功勋何其卓著,从此之后,吴国的那帮老臣全部都得靠边站,他们兄弟籍此也能爬上高位,无人可以企及。

    别看孙綝以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但他同样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甚至他比孙峻的野心更大,孙峻的眼光和格局都没有他大,如果这次不是他孙綝力谏之,恐怕就因为诸葛这么一个姓氏,孙峻就有可能把天大的功劳给拒之门外。

    和蒋班谈妥之后,孙綝即刻又回去见了孙峻,具告详情,蒋班希望东吴方面可以尽快地出兵,他们出兵接收新城之时,便是诸葛诞起兵之日,届时诸葛诞将会向天下发布檄文,正式地与司马师决裂。

    “那我们派多少人马出征为合适呢?”孙峻问道。玩弄阴谋手段或许孙峻还在行,但如果领军打仗的话,他还真不在行,以前孙峻一直在朝廷上任职,从没有军中任职的履历。倒是孙綝,此前一直担任军职,从都尉一直做到了偏将军,如今更是靠着孙峻的关系,担任了武卫将军,所以在行军打仗方面,孙峻还得依仗于孙綝。

    “至少得五万人吧。”关于兵马数量方面,孙綝倒是和蒋班谈过了,蒋班自然希望吴国可以多派兵马,多多益善嘛,不过孙綝却另有计较,吴国原先的兵马大权,都是控制在诸葛恪的手中,军队中的各级将领,也大多是诸葛恪的亲信,孙峻刚刚上位,正在对军队进行清洗,一些诸葛恪的嫡系或者是亲近一些的将领,都将会被清理出军队的行列,所以这个阶段吴国的军队管理极不稳定,孙綝也不敢把尚未清理完毕的军队带到淮南,万一中途发生哗变,那还真是一个麻烦事。

    所以孙綝估算着暂时能调动的人马,大约也就是五万人,而且五万人相对于吴国二十万多万的总兵力,也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就算这一战不利,将五万人折损了,对于吴国来说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当然去少了也不抵事,派个一两万前往,杯水车薪,诸葛诞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就找来这么几个帮手,他肯定是不满意的。

    所以五万人算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底线吧,蒋班临行之前,诸葛诞就要求他尽可能地多争取一些援兵,这样在司马师来犯的时候,淮南这边可以得到吴国的强力支援,但诸葛诞同样也清楚,吴国不可能倾尽全部的兵马来相助于他,所以能争取到五万的人援兵,也算是诸葛诞的最低要求了。

    孙峻显然对五万人没有多大的概念,既然孙綝提出了派五万人去,孙峻当然不会有什么异议,只是在领军出征上面,孙峻倾向于让孙綝来领军,自己坐镇建业即可。

    但孙綝认为这样做不妥,如果孙峻仅仅只是坐镇建业未曾领军出兵的话,那么将来不管有多大的功劳,都不会算到他的头上,现在的孙峻,急需军功来提振他的声望,对于这样绝佳的立功机会,白白放弃了很是可惜。

    孙峻原本是不想去的,毕竟他断手之伤到现在还没有好利索,本身行军打仗就是一件苦差事,孙峻着实不想趟这趟浑水,但是考虑到孙綝所说的也是事实,他现在虽然是吴国九五之尊下的第一人,但是声望不足,确实是难以服众。

    孙峻如本在辅政大臣之中排名是末尾的,但是因为诛杀诸葛恪成功,所以一跃而升到了首辅大臣的位子上,成为了吴国新任的丞相大将军。

    虽然位子是坐上了,但牢不牢固谁也说不准,就连孙峻自己都有些如坐针毡,毕竟孙峻虽然是孙氏宗室的人,但也仅仅只是旁支庶脉,他的先祖,只是孙坚的弟弟,和孙权嫡系的一脉关系疏远的很。

    孙峻依靠阴谋暗杀的手段上台,也令许多的人心怀不满,诸葛恪的残余势力还未剿清,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而江东四大家族亦是虎视眈眈,急欲从这次政变之中分得一杯羹。

    话说起来,这次孙峻能成功地刺杀诸葛恪,与四大家族还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如果不是得到了他们的默许和支持,孙峻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而如果他一旦失手,很可能就会遭到诸葛恪的反杀,现在横遭灭族的,就不是诸葛恪,还是他孙峻了。

    江东四大家族的势力实在是在庞大了,他们的根基几乎触及到了江东所有的方方面面,就算孙峻身为首辅,依然对四大家族忌惮不已。

    所以孙峻想要摆脱四大家族的控制,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利用军功来提高声名,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吝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孙峻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同意了孙綝的建议,决定自己亲自带兵出征。

第160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蒋班在诸葛诞应允的条件范围之内,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不仅军费军粮的开支提高了一倍,而且事成之后的割地数目,也从庐江一郡,扩大到了庐江、安丰和弋阳三个郡,也就是寿春以西淮河以南的全部地盘,都将划归到吴国的版图之内。

    如果这个条件可以达成的话,那吴国方面实在是没有拒绝的理由了,毕竟这样的条件真得很诱人,谈判之时,就连孙綝都差点掉了口水,确实是真香啊。

    合肥新城再加上庐江等三个郡,等于吴国一下子就掌控了大半个淮南,将吴国的疆域向北推进了两百多里。

    更重要的是,吴国的军队第一次兵临淮河,渡过淮河的话,那便是进入到了中原地带豫州,孙权喊了几十年问鼎中原的口号,却能在他驾崩之后实现了。

    这样的功绩,简直就是前无古人的,孙峻因为是除掉诸葛恪而上的位,所以吴国的许多人对他并不认可,所以孙峻在吴国的地位也并不牢靠,如果能和诸葛诞达成合作,将吴国的疆域向北推进两百里,那孙峻和他孙綝的功勋何其卓著,从此之后,吴国的那帮老臣全部都得靠边站,他们兄弟籍此也能爬上高位,无人可以企及。

    别看孙綝以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但他同样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甚至他比孙峻的野心更大,孙峻的眼光和格局都没有他大,如果这次不是他孙綝力谏之,恐怕就因为诸葛这么一个姓氏,孙峻就有可能把天大的功劳给拒之门外。

    和蒋班谈妥之后,孙綝即刻又回去见了孙峻,具告详情,蒋班希望东吴方面可以尽快地出兵,他们出兵接收新城之时,便是诸葛诞起兵之日,届时诸葛诞将会向天下发布檄文,正式地与司马师决裂。

    “那我们派多少人马出征为合适呢?”孙峻问道。玩弄阴谋手段或许孙峻还在行,但如果领军打仗的话,他还真不在行,以前孙峻一直在朝廷上任职,从没有军中任职的履历。倒是孙綝,此前一直担任军职,从都尉一直做到了偏将军,如今更是靠着孙峻的关系,担任了武卫将军,所以在行军打仗方面,孙峻还得依仗于孙綝。

    “至少得五万人吧。”关于兵马数量方面,孙綝倒是和蒋班谈过了,蒋班自然希望吴国可以多派兵马,多多益善嘛,不过孙綝却另有计较,吴国原先的兵马大权,都是控制在诸葛恪的手中,军队中的各级将领,也大多是诸葛恪的亲信,孙峻刚刚上位,正在对军队进行清洗,一些诸葛恪的嫡系或者是亲近一些的将领,都将会被清理出军队的行列,所以这个阶段吴国的军队管理极不稳定,孙綝也不敢把尚未清理完毕的军队带到淮南,万一中途发生哗变,那还真是一个麻烦事。

    所以孙綝估算着暂时能调动的人马,大约也就是五万人,而且五万人相对于吴国二十万多万的总兵力,也只占五分之一左右,就算这一战不利,将五万人折损了,对于吴国来说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当然去少了也不抵事,派个一两万前往,杯水车薪,诸葛诞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就找来这么几个帮手,他肯定是不满意的。

    所以五万人算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底线吧,蒋班临行之前,诸葛诞就要求他尽可能地多争取一些援兵,这样在司马师来犯的时候,淮南这边可以得到吴国的强力支援,但诸葛诞同样也清楚,吴国不可能倾尽全部的兵马来相助于他,所以能争取到五万的人援兵,也算是诸葛诞的最低要求了。

    孙峻显然对五万人没有多大的概念,既然孙綝提出了派五万人去,孙峻当然不会有什么异议,只是在领军出征上面,孙峻倾向于让孙綝来领军,自己坐镇建业即可。

    但孙綝认为这样做不妥,如果孙峻仅仅只是坐镇建业未曾领军出兵的话,那么将来不管有多大的功劳,都不会算到他的头上,现在的孙峻,急需军功来提振他的声望,对于这样绝佳的立功机会,白白放弃了很是可惜。

    孙峻原本是不想去的,毕竟他断手之伤到现在还没有好利索,本身行军打仗就是一件苦差事,孙峻着实不想趟这趟浑水,但是考虑到孙綝所说的也是事实,他现在虽然是吴国九五之尊下的第一人,但是声望不足,确实是难以服众。

    孙峻如本在辅政大臣之中排名是末尾的,但是因为诛杀诸葛恪成功,所以一跃而升到了首辅大臣的位子上,成为了吴国新任的丞相大将军。

    虽然位子是坐上了,但牢不牢固谁也说不准,就连孙峻自己都有些如坐针毡,毕竟孙峻虽然是孙氏宗室的人,但也仅仅只是旁支庶脉,他的先祖,只是孙坚的弟弟,和孙权嫡系的一脉关系疏远的很。

    孙峻依靠阴谋暗杀的手段上台,也令许多的人心怀不满,诸葛恪的残余势力还未剿清,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而江东四大家族亦是虎视眈眈,急欲从这次政变之中分得一杯羹。

    话说起来,这次孙峻能成功地刺杀诸葛恪,与四大家族还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如果不是得到了他们的默许和支持,孙峻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而如果他一旦失手,很可能就会遭到诸葛恪的反杀,现在横遭灭族的,就不是诸葛恪,还是他孙峻了。

    江东四大家族的势力实在是在庞大了,他们的根基几乎触及到了江东所有的方方面面,就算孙峻身为首辅,依然对四大家族忌惮不已。

    所以孙峻想要摆脱四大家族的控制,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利用军功来提高声名,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吝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孙峻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同意了孙綝的建议,决定自己亲自带兵出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