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700章 没什么可担心的

    王含一听,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保留司马伦对军队的控制权,原本也是在蜀国底线之内的,姜维也不可能趁人家归降之际,就将兵权给夺过来。

    就算是夺过来也没什么用啊,那些晋军将士都是忠于司马伦的,姜维根本就指挥不动,如果强行地剥夺司马伦的兵权,反倒会激起晋军将士的叛乱,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姜维给王含的底线就是同意司马伦继续地执掌军队,王含也就不必再向姜维进行请示了。

    甚至其他的条件,司马伦表示,蜀国方面可以尽管提,包括向陇西各郡委派官吏,司马伦都可以接受,只是要求蜀军方面尽可能地来安置陇西诸郡的原有官吏,以免引起各地的波动。

    有了这么一个良好的谈判基础,双方的谈判变得异常的顺利,王含也没有趁火打动狮子大开口,只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后,提出了蜀国方面的要求,司马伦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就同意了。

    没有半天的工夫,谈判就已经结束了,双方都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只不过王含还没有权力来拍板,需要将协议带回去给姜维审阅。

    王含返回蜀军大营之时,天才刚刚的黑,就连姜维都十分诧异王含会在这个时候归来,难道说谈判谈崩了?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这么快。

    王含笑容可鞠地呈上协议文书,对姜维称:“末将幸不辱命,请都督过目。”

    姜维拆而视之,面带惊喜之色,没想到王含此行竟然是如此的顺利,不但在最短的时间内谈判成功,而且所有的条件,都是倾向于蜀国的,对蜀国极为的有利,原本姜维还担心会有什么变故? 但没想到竟然如此轻松地就搞定了,出乎意料啊!

    不过王含随后提醒姜维道:“都督,此次谈判如此的顺利? 与司马伦做出很大让步有关,经末将之见? 司马伦如此急迫想要归降我朝? 恐怕是别有所图的,想利用我军来抵挡曹亮的人马? 如今曹亮在洛阳称帝,以席卷天下之势? 进袭陇西? 势不可挡,都督需得小心应对才是。”

    姜维哈哈一笑,道:“无妨? 此事早在本督的意料之中? 司马伦若是不惧曹亮威胁,又怎么可能会投降我们?司马伦既肯归降我大汉? 便是想要找一座靠山的? 曹亮虽得天下之大半,别人惧之? 本督却是不惧? 就算没有司马伦来降? 本督欲匡扶汉室还于旧都,也必将要与曹亮一战? 这一战来得晚些,倒也不如来得早些,如今有司马伦的十万大军相助,曹亮若敢来,陇西必是他的葬身之所!”

    如果说单凭蜀军的力量,想要撼动曹亮的军队,难度自然不小,但姜维得到了司马伦的十万大军之后,实力暴涨,自信心也是爆棚的,大有一副这天下大势,舍我其谁的架式,就连笑声,也变得豪迈了许多。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相互利用的,司马伦想要利用姜维来抵御曹亮,而姜维则要利用司马伦来得到陇西,双方各取所需,所以这次的谈判才会异乎寻常的顺利,毕竟合则双赢,分则双输,司马伦和姜维都是聪明人,如何能不明白这其中的诀窍。

    王含提醒姜维要小心司马伦的阴谋,毕竟司马伦投降的太轻易了,难免会让人怀疑他别有用心,不过姜维却没有在意,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儿子,和蜀国那是有着深仇大怨的,所以说想要让他真心实意地效忠于蜀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只不过因为他受曹亮的威胁,才不得已降蜀的。

    姜维也不用担心司马伦会反复无常,至少在消灭曹亮之前,司马伦是不会有二心的。蜀国是司马家的敌人,但他们更大的敌人却是曹亮,二害相较取其轻,司马伦不甘心向曹亮投降,也只能是归顺蜀国,依靠蜀国的力量,来对抗曹亮。

    如果真得有一天能消灭了曹亮,司马伦会不会反,那就另当别论了,但姜维清楚,最起码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曹亮活着,司马伦就不会生出反叛之心。

    既如此,姜维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现在姜维真正操心的是,如何与司马伦联手,先把这片陇西之地守住再说,毕竟曹亮的强大,能让拥兵十万的司马伦都如此惧怕,姜维自然而然也是把曹亮视做最为最劲的对手。

    当年曹爽伐蜀的汉中之战,姜维是和曹亮有过交手的,只不过当年的曹亮,也仅仅只是一名越骑校尉而已,位卑职轻,在魏军之中,既不显山也不露水。

    不过在那次的战役之中,曹亮表现出的能力,却远远地要比他的职位高上一截,也正是因为曹亮的出色表现,才使得魏军免于全军覆灭,姜维对这位后主刘禅的外甥,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只不过汉中之战后,姜维便再没有和曹亮有过交集,不过这也并没有妨碍姜维对曹亮的关注,为了掌握魏国境内的状况,蜀国曾经派出大量的间谍潜入到魏国境内,去搜集情报,为姜维的战略战术提供支持。

    曹亮兴起于并州,然后一步步地蚕食幽州冀州,继而南渡黄河,鲸吞兖青豫徐淮南荆州,在数年的时间内席卷了大半个天下,并在洛阳称帝,成了大魏天子。

    在这些年间,曹亮的对手始终只有司马家,所以和姜维再无交手的机会,而现在,曹亮的大军涌入到了关中,接下来,很可能很快就会进军陇西了,姜维想要匡扶汉室,曹亮终究是姜维必须要迈过去的那道门槛。

    在诸葛亮的战略构想之中,蜀军必须要首先占据陇右,并以陇右为基础,逐步推进,拿下关中,只要拿下八百里秦川,蜀汉便可以效仿秦国或刘邦,积蓄实力,大举东进,平定中原,还都洛阳。

    得关中者得天下,这是自周朝和秦国前汉以来得经验,只可惜诸葛亮三步走的战略方针,经营多年,就连第一步都无法实现。

第170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主动去刺杀费祎,那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费祎执政时期,魏蜀两国边境一直保持着比较和平的状态,偶尔姜维带兵滋扰一下陇右,所率兵马,都不足万人,对魏国的关陇防线来说,简直就是隔靴挠痒,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但费祎一死,魏蜀边境上的战事便再次地升级了,姜维统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出祁山,其锋芒直逼诸葛亮当年的北伐之举。

    还好关陇有郭淮坐镇,姜维就算是再妖,那也难以在雍凉大地上掀起什么风浪。

    但吴国那边,却一直让司马师隐隐担忧。

    虽然说新城之战吴军大败,但诸葛恪却一直留驻在寻阳,不肯返回建业,看其行事,完全是想要找机会再兴兵马,进犯淮南的。

    对于诸葛恪这种牛皮糖似的人物,司马师还真是有些头痛,战争之中,互有胜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双方打打停停,几十年来也就这么过了,但诸葛恪上位之后,魏吴边境的战事陡然地升级了,两年之内就连续地打了东兴和新城两场大战,虽然双方各赢了一场,互不吃亏,但这种战争的密集程度,却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也就是说,诸葛恪上位之后,采用了更为强硬的攻势,东南边境,恐怕再无安宁之日了。

    如果没有曹亮这个隐患,司马师还真不怵诸葛恪,打就打吧,谁怕谁呀?但现在中原的局势一团糟,如果诸葛恪再在司马师的软肋上捅一刀的话,司马师还真是吃不消。

    所以那怕是北方战线再吃紧,司马师都不敢轻易地调动淮南防区的兵马,司马师出兵冀州之前? 还特意地给诸葛诞下令,要他严密地注视诸葛恪的动向? 谨防吴军的偷袭。

    此次司马师兵败冀州,以吴国的尿性? 大概率是会出动兵马犯境的? 尤其是诸葛恪在寻阳虎视眈眈很久了,这样的机会他理应不会错过。

    司马师本以为会接到淮南方面的告急文书? 但令他意外的是? 最终接到的,竟然是诸葛恪横死的消息。

    杀死诸葛恪的? 是孙吴宗室孙峻,这显然也不算什么令人意外的事? 在政治权力面前?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盟友? 任何人也可能会成为你的敌人,诸葛恪之所以成为首辅大臣? 一大半的功劳就是来自于孙峻的? 正是因为他在孙权面前力保诸葛恪? 孙权才最终选择了诸葛恪来当首席的顾命大臣。

    可惜诸葛恪的政治生命,成也孙峻? 败也孙峻? 孙峻将他扶上了马? 最终也将他拉下了马。

    孙峻刺杀诸葛恪的细节魏国的细作也打探了个一清二楚,所以司马师才能详细地了解到了吴国所发生的一切,孙峻之所以会伙同吴帝孙亮暗杀诸葛恪,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权力分赃不均的结果。

    孙峻支持诸葛恪上位,并不是说他和诸葛恪的关系有多么的亲密,而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去考虑的,也就是说,他希望诸葛恪上位之后,可以提携于他。

    但孙峻最终还是失望了,诸葛恪上位之后,他并没有得到期许已久的好处,反而是诸葛恪独断专行,大肆排挤反对其北伐的势力。

    从失望到怨恨,孙峻逐渐地从诸葛恪的支持者,转变成了反对者,并密谋除掉诸葛恪。

    如果诸葛恪一直呆在寻阳,或许孙峻还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但诸葛恪最终还是回到了建业,在全无防备之下,诸葛恪进入了皇宫之中,踏入到了孙峻给他设下的天罗之地网之中。

    其实诸葛恪对孙峻没有什么疑心,而且孙峻在诸葛恪的面前,表现的是谦恭有礼尊敬有加,所以诸葛恪对他还是十分放心的,但殊不知,人是可以改变的,以前孙峻对他忠心不二,但现在却成为了密谋者。

    有心算无心,诸葛恪只要踏入吴国皇宫,便是十死无生了,因为吴帝孙亮也站到了孙峻这一边,可见诸葛恪穷兵黩武,早已是众叛亲离,走上了不归路。

    诸葛恪一死,算是让司马师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其实司马师很清楚,江东的那些世家大族,原本就不支持北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划江而治,守住他们的一亩三分地足矣。

    东吴最大的北伐支持者,就是孙权了,孙权一生无数地兴兵北伐,就是想进取中原,实现他问鼎中原的宏图大志,只可惜直到孙权临死之时,这个夙愿还未能达成。

    满朝的文武孙权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诸葛恪来当这个首辅大臣,让许多人深感意外,不过从诸葛恪上位之后,频繁地挑起对魏战争,所有的人这才恍然大悟,这诸葛恪分明是继承了孙权的遗志啊,将孙权未竟的事业来发扬光大。

    可诸葛恪让孙权满意没有用,毕竟孙权已经挂了,整个吴国,他再也找不到支持者,诸葛恪获胜之后还好说,但他一旦失败,便注定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失去了民心失了同盟的诸葛恪,在新城失败之后,便已经注定了横死的命运。

    放眼整个江东,让司马师担忧的,也就是只有诸葛恪一人了,余者庸庸碌碌,根本就没有让司马师可以担心的。

    孙峻斩杀诸葛恪有功,晋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将原本属于诸葛恪的权力全部打包给了他,孙峻成为了东吴的首辅大臣。

    孙峻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鸿图大志,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军事才干,他所有的心思和能力,都放在了朝堂得尔虞我诈阴谋算计之中,而且据可靠的消息,诸葛恪的手下不甘心坐以待毙,奋起反击,还斩掉了孙峻的一只手。

    如今有伤在身的孙峻一门心思的去养伤,那怕中原的战局再乱,也似乎与他没有半文钱的关系,而司马师终于可以大笑三声,欣慰地道:“东南无事矣!”

第170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当时整个鲜卑人的王庭盛乐都陷入一片的混乱之中,各部落逃亡的逃亡,追击的追击,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事去做,一宿都未曾停歇。

    而并州军的袭击,是在黎明时刻发起的,四大骑兵营全部出击,从四个方向上同时地杀入到了鲜卑人的营地。

    由于整个盛乐都是一个不设防的营地,所以并州军的进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顺利地连此次行动的统帅羊祜都直呼意外。

    毕竟在并州军离开雁门关的时候,鲜卑人各部的叛逃行动还没有开始,而并州军经过了一夜的奔袭,赶到了盛乐的时候,正是鲜卑人最为混乱之时,并州军趁虚而入,势如破竹一般。

    这次并州军的全面进攻,正是曹亮紧接着火烧草料场之后下得又一步大棋,草料场被焚,虽然短时间内鲜卑人的口粮供应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混乱却是无法挽回的,曹亮决定趁势打铁,一举攻破盛乐,彻底地解决为祸边塞数百年的鲜卑人。

    不过在行动之间,曹亮是没有露出任何的迹象的,那怕是鲜卑人派出了无数的斥侯探哨,都无法探知并州军的真实意图。

    曹亮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要打鲜卑人一个措手不及,就如同是偷袭草料场一样,一击中的,鲜卑人就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这次曹亮的出手更狠,直接就将越骑营、屯骑营、骁骑营、锐骑营四大骑兵营全数压了上去,而步兵营和先登营也随后出塞,曹亮此次倾注全力,就是要给鲜卑一次最为沉重的打击。

    邓艾担任了突袭总指挥的职务,统一指挥四大骑兵营,虽然是采用偷袭的手段,但是邓艾对此次攻击还是采用极为慎重的态度,把它当做攻坚任务来打。

    毕竟鲜卑人可号称是有三十万骑兵的,如此数量庞大的敌人,那怕它就是睡着了,那也是一只打鼾的猛虎,邓艾在无法确保一击致命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做出打硬仗的准备。

    所以在战术布置中? 邓艾决定采用兵分四路? 由屯骑营和越骑营采用正面强攻,骁骑营和锐骑营从侧翼迂回的攻击方式,强行突破? 尽可能地把鲜卑人的营地给搅乱了? 把他们进行分割包围? 让鲜卑人不知道并州军到底派来了多少的人马,并在乱中致胜。

    邓艾有头脑? 善奇谋? 是一位真正的战术大师? 鲜卑人人多势众? 但由于草料场的事故,如今已经深陷混乱的泥沼,就算拓跋力微凭借着个人的威望可以勉强地将各个部落收拢在一起,但整个的鲜卑已经是人心离散? 再也不可能挽回到当初的局面了。

    在这种情况下,并州军采用偷袭的手段,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进攻方式? 可以把混乱的局势搅得更浑? 这样并州军就可以轻易地浑水摸鱼了。

    邓艾在这方面? 可是算得上高手了,他制定的这个多路奇袭的计划,正是可以直指鲜卑人的要害,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弱克敌的作用。

    在并州军出发的时候,鲜卑人还没有发生叛逃事件? 一直到三更左右的时候,这些鲜卑部落就如同是商量好了的一般,集体叛逃,宇文部和段部逃往了东方,而其他的部落则是逃向了北方,拓跋部的军队则连夜急追,这必然会导致了盛乐的空虚,以至于并州军冲入盛乐之后,遭遇到的抵抗都是零星的微弱的。

    并州军的四大骑兵营就如同是四柄利剑,轻易地就戳穿了鲜卑人的防线,如入无人之境。

    起初并州军还以为鲜卑人睡得太死,遭遇到敌袭都没有清醒过来,直到他们冲入进去,发现了大量的空营,这才意识到鲜卑人的主力部队不见踪影。

    难道是鲜卑人已经发现并州军的偷袭意图,故意设下了埋伏吗?但看着也不太像,毕竟并州军都快把盛乐的营地给犁了一遍了,那些所谓的伏兵还没有出现,难道要等并州军将盛乐横扫完毕之后,他们才会现身吗?

    后来并州军捉了几个俘虏,询问了一下,才知道真实的详情,原来如此呀!

    看来并州军这次偷袭的运气真得是好,鲜卑人内乱,导致了盛乐的空虚,邓艾原本还计划着要打硬仗的,没想到却是如入无人之境,并州军四万骑兵,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将盛乐给横扫了一遍,任何敢抵抗的军队,都被并州军轻而易举地镇压了。

    拓跋悉鹿从梦中惊醒的时候,整个盛乐已经是乱成一锅粥,四处火起,喊杀之声不绝于耳,拓跋悉鹿赶紧地率兵往王帐那边跑去,想要和拓跋力微会合,但等他赶到王帐之时,却发现王帐之内已经是空无一人了,拓跋力微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拓跋悉鹿没有奈何,只得率兵突围,一路之上,又遭遇到了并州军的多次拦截,所带的人马伤亡过半,最后总算是趁乱逃了出去。

    拓跋悉鹿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还好手下的亲信提醒他,拓跋沙漠汗是往东面去追击宇文部和段部得,只要他们往东走,便有机会和拓跋沙漠汗会合。

    事到如今,拓跋悉鹿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父汗生死不明,鲜卑人是兵败如山倒,现在他也只有和拓跋沙漠汗会合了,会合之后再做计较。

    于是拓跋悉鹿带着为数不多的兵马一路向东而去,赶了几十里的路,便正好的撞见拓跋沙漠汗,拓跋悉鹿哭诉了盛乐失守的详情,让拓跋沙漠汗是又惊又怒,同时对拓跋力微是担忧不已。

    拓跋沙漠汗当即下令,全军加速行军,赶回盛乐,他要和并州军决一死战,同时去寻找父汗的下落。

    刘渊赶紧地将他拦住了,道:“阿兄不可冲动,盛乐已失,大势已去,此时你若回师盛乐,岂不正中并州军的下怀,与送死何异?”

第170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当时整个鲜卑人的王庭盛乐都陷入一片的混乱之中,各部落逃亡的逃亡,追击的追击,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事去做,一宿都未曾停歇。

    而并州军的袭击,是在黎明时刻发起的,四大骑兵营全部出击,从四个方向上同时地杀入到了鲜卑人的营地。

    由于整个盛乐都是一个不设防的营地,所以并州军的进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顺利地连此次行动的统帅羊祜都直呼意外。

    毕竟在并州军离开雁门关的时候,鲜卑人各部的叛逃行动还没有开始,而并州军经过了一夜的奔袭,赶到了盛乐的时候,正是鲜卑人最为混乱之时,并州军趁虚而入,势如破竹一般。

    这次并州军的全面进攻,正是曹亮紧接着火烧草料场之后下得又一步大棋,草料场被焚,虽然短时间内鲜卑人的口粮供应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由此而引发的混乱却是无法挽回的,曹亮决定趁势打铁,一举攻破盛乐,彻底地解决为祸边塞数百年的鲜卑人。

    不过在行动之间,曹亮是没有露出任何的迹象的,那怕是鲜卑人派出了无数的斥侯探哨,都无法探知并州军的真实意图。

    曹亮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要打鲜卑人一个措手不及,就如同是偷袭草料场一样,一击中的,鲜卑人就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这次曹亮的出手更狠,直接就将越骑营、屯骑营、骁骑营、锐骑营四大骑兵营全数压了上去,而步兵营和先登营也随后出塞,曹亮此次倾注全力,就是要给鲜卑一次最为沉重的打击。

    邓艾担任了突袭总指挥的职务,统一指挥四大骑兵营,虽然是采用偷袭的手段,但是邓艾对此次攻击还是采用极为慎重的态度,把它当做攻坚任务来打。

    毕竟鲜卑人可号称是有三十万骑兵的,如此数量庞大的敌人,那怕它就是睡着了,那也是一只打鼾的猛虎,邓艾在无法确保一击致命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做出打硬仗的准备。

    所以在战术布置中,邓艾决定采用兵分四路,由屯骑营和越骑营采用正面强攻,骁骑营和锐骑营从侧翼迂回的攻击方式,强行突破,尽可能地把鲜卑人的营地给搅乱了,把他们进行分割包围,让鲜卑人不知道并州军到底派来了多少的人马? 并在乱中致胜。

    邓艾有头脑,善奇谋,是一位真正的战术大师,鲜卑人人多势众? 但由于草料场的事故,如今已经深陷混乱的泥沼,就算拓跋力微凭借着个人的威望可以勉强地将各个部落收拢在一起? 但整个的鲜卑已经是人心离散,再也不可能挽回到当初的局面了。

    在这种情况下,并州军采用偷袭的手段? 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进攻方式? 可以把混乱的局势搅得更浑? 这样并州军就可以轻易地浑水摸鱼了。

    邓艾在这方面,可是算得上高手了? 他制定的这个多路奇袭的计划? 正是可以直指鲜卑人的要害,从而达到以少胜多? 以弱克敌的作用。

    在并州军出发的时候,鲜卑人还没有发生叛逃事件? 一直到三更左右的时候? 这些鲜卑部落就如同是商量好了的一般? 集体叛逃? 宇文部和段部逃往了东方,而其他的部落则是逃向了北方,拓跋部的军队则连夜急追,这必然会导致了盛乐的空虚,以至于并州军冲入盛乐之后,遭遇到的抵抗都是零星的微弱的。

    并州军的四大骑兵营就如同是四柄利剑,轻易地就戳穿了鲜卑人的防线,如入无人之境。

    起初并州军还以为鲜卑人睡得太死,遭遇到敌袭都没有清醒过来,直到他们冲入进去,发现了大量的空营,这才意识到鲜卑人的主力部队不见踪影。

    难道是鲜卑人已经发现并州军的偷袭意图,故意设下了埋伏吗?但看着也不太像,毕竟并州军都快把盛乐的营地给犁了一遍了,那些所谓的伏兵还没有出现,难道要等并州军将盛乐横扫完毕之后,他们才会现身吗?

    后来并州军捉了几个俘虏,询问了一下,才知道真实的详情,原来如此呀!

    看来并州军这次偷袭的运气真得是好,鲜卑人内乱,导致了盛乐的空虚,邓艾原本还计划着要打硬仗的,没想到却是如入无人之境,并州军四万骑兵,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将盛乐给横扫了一遍,任何敢抵抗的军队,都被并州军轻而易举地镇压了。

    拓跋悉鹿从梦中惊醒的时候,整个盛乐已经是乱成一锅粥,四处火起,喊杀之声不绝于耳,拓跋悉鹿赶紧地率兵往王帐那边跑去,想要和拓跋力微会合,但等他赶到王帐之时,却发现王帐之内已经是空无一人了,拓跋力微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拓跋悉鹿没有奈何,只得率兵突围,一路之上,又遭遇到了并州军得多次拦截,所带的人马伤亡过半,最后总算是趁乱逃了出去。

    拓跋悉鹿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还好手下的亲信提醒他,拓跋沙漠汗是往东面去追击宇文部和段部的,只要他们往东走,便有机会和拓跋沙漠汗会合。

    事到如今,拓跋悉鹿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父汗生死不明,鲜卑人是兵败如山倒,现在他也只有和拓跋沙漠汗会合了,会合之后再做计较。

    于是拓跋悉鹿带着为数不多的兵马一路向东而去,赶了几十里的路,便正好的撞见拓跋沙漠汗,拓跋悉鹿哭诉了盛乐失守的详情,让拓跋沙漠汗是又惊又怒,同时对拓跋力微是担忧不已。

    拓跋沙漠汗当即下令,全军加速行军,赶回盛乐,他要和并州军决一死战,同时去寻找父汗的下落。

    刘渊赶紧地将他拦住了,道:“阿兄不可冲动,盛乐已失,大势已去,此时你若回师盛乐,岂不正中并州军的下怀,与送死何异?”

第1704章 办法

    司马伦在马上欠了欠身,拱手朝着郭淮道:“敢问伯济公,此祖乃何祖,此国乃何国?”

    郭淮不禁为语塞,方才司马伦通报之时,并未自称赵王的名号,也未对郭淮以太尉相称,而是沿用了司马昭称帝之前的官职,司马伦以大将军自居,而称呼郭淮为雍凉都督,显然司马伦对司马昭所建立的晋国,并没有予以认可。

    虽然司马昭称帝之时,郭淮远在陇西没有亲临长安,但其中的一些龌龊,郭淮还是相对了解的。天子曹髦遇刺,凶手是司马昭身边的亲信成济,虽然最终审出结果是成济被曹亮那边的人收买,充当了刺客,但这一结果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也没法给司马师洗白。

    紧接着司马府失火,司马师被活活地烧死,同时被离奇烧死的,还有数百名的司马府护卫,唯独司马昭安然无恙,这其中的诡异之处,恐怕就连傻子都不用脑子,用脚指头就能算出来。

    司马昭弑帝杀兄,悍然地篡位登基,名不正也言不顺,但郭淮能怎么办,这是人家司马家的家事,司马家都无人站出来反对,他郭淮一个外人,又怎好来说什么?

    所以郭淮也只能是无奈地接受了司马昭的任命,默认了司马昭的称帝之举,但现在面对司马伦的突然发问,郭淮还真不知道该如何答复了。

    司马伦见郭淮没有言语,乃道:“晋国乃是司马昭一人之晋国,而非吾等之国也,某本魏臣,与父兄一道,效忠于魏帝,任谤任怨? 一心只为社稷,从未有谋朝篡位之心。唯有司马昭,狼子野心? 为了一己之私欲,残害吾兄? 弑帝自立? 如今身死国灭,不知他在九泉之下? 如何去面对父兄之面?”

    郭淮不禁为之语塞,司马伦自幼才思敏捷? 出口成章? 真要是讲道理,郭淮自然是说他不过的,郭淮只好道:“既如此? 那殿下为何要降蜀国?逆蜀可是我们的仇人大敌? 殿下此举,安能服众?”

    司马伦朗声地道:“伯济公只知其一? 却不知其二? 如今长安沦陷,司马昭身死国灭? 所谓的晋国已经不复存也? 我等如果以晋国子民自居? 不过是亡国之民也,某欲恢复魏之国号? 奈何大魏之国号,已为曹亮所窃居,就算我们再想做回魏之臣民,亦无可能。蜀国继承汉祀,而我等三代之上,亦是汉臣,今日归汉,亦是认祖归宗,何用降字耳?如今天下大势已尽归曹亮,此国仇家恨,某时刻铭记,须臾不敢忘,若得蜀国之襄助,方可报仇有望。某今日此来,就是不想与伯济公刀兵相见,以免令亲者痛,仇者快,还望伯济公能以大局为重啊!”

    这回郭淮真得是沉默了,司马伦所言句句在理,司马家的头号敌人是谁,自然是曹亮,那是有着灭国亡族之恨啊,此仇不共戴天,永远也是无法和解的,司马伦为了报仇,也算是不择手段了,眼看着凭借自身的愿意无法达成目标,司马伦毅然决然地投降了蜀国,他并不是去寻求荣华富贵的,而是想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达成目的。

    现在唯一能让司马伦来借助的力量,也只有蜀国了,所以司马伦才会忍辱负重地去投降蜀国,同时为了避免和郭淮自相残杀,司马伦主动地前来劝说于他。

    其实郭淮对自己的处境也是十分的清楚的,毕竟以他手中目前拥有兵力,尚不足以对付蜀国的姜维,而一旦曹亮的军队杀到的话,郭淮恐怕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了,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陇西的沦陷,或者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因为很可能他早早就就会死于魏军的铁蹄之下了。

    思索和纠结了半天之后,郭淮对司马伦说,让他考虑考虑再做答复,司马伦拱手称诺,率军转身而去。

    郭淮此刻的心中,是无比的充满着矛盾,尽管他也清楚目前的局面困难,但他真得做不到和司马伦那样洒脱,说降蜀便降蜀。

    和蜀国做对手,郭淮差不多做了三十年,可谓是知根知底,积怨颇深,如果这个时候让郭淮去向蜀国投降的话,从情感上来讲,郭淮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答应。

    而且司马昭生前将太子司马炎和齐王司马攸托付给了他,如果郭淮此刻跟随着曹亮一同降蜀的话,那么司马炎和司马攸又该如何妥为安置呢?

    尽管司马伦对司马昭诸多指责,尤其是忿恨他杀害司马师,一直是耿耿于怀,但郭淮却和他不一样,毕竟司马昭称帝之后,对郭淮还是相当的不错的,不但继续地对他重用,而且还封他为太尉,身列三公,地位荣崇。

    纵然司马昭有着千般的不是,万般的过错,但他已经篡位称帝了,木已成舟,覆水难收,再想退回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天下的路有着千条万条,唯独没有回头路,天下的药有千种万种,唯独没有后悔药,一步行将踏错,那也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了。

    郭淮不愿意投降,尤其是向蜀国投降,他活了一辈子,也和蜀国打了一辈子的仗,这个时候再向蜀国投降,他也真是拉不下这个脸来。

    人活七十古来稀,郭淮活到这个年纪了,黄土都埋到了脖子上了,其实他早已是不再惧怕生死了,他唯一担心的就是司马炎和司马攸,真若是归降了蜀国,他们的命运又将会如何呢?

    司马伦对司马昭是恨之入骨,他能否善待他的两个侄子,一切还真是未知之数,司马伦手中有兵,他可以在蜀国也能混得风生水起,但司马炎兄弟却是无兵无将,归属之后,能否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谁也说不准。

    毕竟他们是司马昭的子嗣,还顶着太子和齐王的头衔,蜀国方面如何对待他们,可不仅仅只是司马伦一句话就能保全的。

    为了不辜负司马昭的托孤,郭淮痛定思痛,终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

第1705章 离去

    司马伦回营之后不久,郭淮就已经派人过来了,司马伦本以为郭淮会纠结比较长的时间,没想到一转身的工夫,郭淮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司马伦立刻将来人传入大帐,询问其来意。

    郭淮派人完整地表达了他的意思,自己和蜀国打了一辈子的仗,临近暮年,却要投降蜀国,这一点他是万万做不到的,他不能让自己晚节不保,让后世之人去戮他的脊梁骨,所以郭淮恳请司马伦准许自己带着司马炎和司马攸离开冀县,前往凉州,将陇西之地交给司马伦,从此双方井水不犯河水。

    如果司马伦和姜维不肯答应,那他便是继之以血,死战到底,与冀县共存亡。

    这是郭淮最终的决定,显然郭淮也清楚,司马伦惦记冀县,并不是冀县城内的一万多守军,而是冀县城内屯集的大量粮草,现在司马伦手中并不缺兵,缺的是粮草,所以郭淮最后的那一句共存亡就是有些威胁司马伦的意思了,你不放我走,那我便死战到底,那怕城破之际,郭淮也是有机会把城中的粮草付之一炬的。

    现在冀县的粮草可以说是司马伦的命脉了,如果得不到这批粮草,这个冬天司马伦根本就熬不过去,十万大军也必然会土崩瓦解。

    所以司马伦只是略微的沉吟了一下,便答应了郭淮的要求,其实说实话,不到万不得已司马伦是不会选择和郭淮开战的,郭淮可是他们司马家的老臣了,对司马家一直都是忠心耿耿,那怕司马昭已然身死,但郭淮依然不忘托孤之事。

    他们司马家内部的兄弟阋墙,让郭淮面临着一个站队困难的问题,究竟支持谁才是忠于司马家,这似乎是很难做出决定的。

    不过郭淮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他宁可逃亡,也决不降蜀。蜀国是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敌人,可临老却要投降蜀国,从情感上来讲,这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

    尽管司马伦也希望郭淮可以留下来帮他对付曹亮,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人能比郭淮更熟悉的了? 但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司马伦同意了他的请求。

    但是有一点必须是明确的? 那就是郭淮人可以走,但屯积的粮草必须要留下? 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

    最后? 司马伦又亲笔写了一封书信给郭淮? 对他多年来忠于司马氏的行为表达了感激,同时也希望郭淮到了凉州之后? 双方也可以做到守望相助,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

    毕竟放眼天下,只有曹亮才是他们所有人的敌人,如果他们各自为战的话? 最终也只能是被曹亮逐步蚕食,各个击破。

    郭淮读到了司马伦的信,也不禁是惆怅万分? 说实话,当初司马师将大位传给司马伦的时候,郭淮也是真心拥护的,希望以司马伦的聪明才智? 能挽救危局? 将司马家的大业发扬光大。

    但半中间突然杀出一个司马昭来,不按常理出牌,一下子将关中的局势给搅了个天翻地覆,结果也是地覆天翻的,司马昭最终把司马家仅存的一点家底也给折腾没了。

    和司马伦为敌,自然是郭淮所不希望看到的,他效忠了一辈子司马氏,又如何能与司马懿指定的继承人兵戎相见呢?

    如果不是现在司马伦已经投降了蜀国,郭淮恐怕是心甘情愿地为司马伦所驱策,死而后已。可是郭淮最为能接受的便是投降蜀国了,或许别的人并没有什么体会,他们将曹亮视为头号大敌,但郭淮却是从来也没有和曹亮交过手,他一生的对手,都是蜀人,所以他宁可去死,也绝不可能降蜀。

    逃往凉州,这恐怕也是郭淮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了,既然司马伦已经同意了,那么郭淮便准备立刻启程,唯恐夜长梦多。

    虽然他也知道司马伦说话一言九鼎,既然答应了他便不会反悔,但毕竟司马伦的身后,还有一个姜维,姜维如果不同意的话,那他还是走不了的。

    郭淮传令下去,所有的军队都立刻收拾行装,每人只带十日的口粮,其余的粮草全部封存于府库之中,一粒也不容许轻动,将这些粮草,全部留给司马伦。

    郭淮知道,司马伦就是冲着这批粮草而来的,司马伦没有为难他,给了他自行离去的机会,自己也算是投桃报李,做到仁至义尽了,主臣一场,虽不能始终,但也算是好聚好散吧。

    和司马伦派来的人办理完交割之后,郭淮便率军离开了冀县,往凉州方向而去了。

    蜀军的探马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飞报于姜维,众将听闻之后,顿时大为兴奋,一个个摩拳擦掌,纷纷地向姜维请命,请求前往追击。

    郭淮可是蜀军的头号大敌,这么多年来,也不知道有多少的蜀军将士死在了他的手中,可谓是血债累累,蜀军诸将,恨不得诛之而后快。

    但如果郭淮投降的话,他们还真没办法去对付他,现在郭淮拒不投降,弃城而逃,蜀军诸将自然是不准备轻易地放他离开的。

    但姜维却轻轻地摆了摆手,因为冀县的事,他和司马伦有一个约定,那就是全权交给司马伦来处理,姜维这边不再插手,很显然,郭淮的离开是司马伦授意的,如果司马伦不同意,郭淮那是插翅也难飞,而司马伦同意了的话,姜维这边再派人追击,显然就不合时宜了。

    尽管姜维对郭淮也是恨之入骨的,但他从大局出发,还是需要尊重司马伦的决定,毕竟他和司马伦有约在先,如果违约的话,难免让司马伦是心怀芥蒂。

    司马伦归降之后,虽然让蜀军的实力是暴涨,但同时由于司马伦的兵力远多于蜀军,也有一种尾大不掉之感。

    所以姜维下令,放郭淮离去,诸将不得追击,诸将虽有不满之意,但也不敢违抗姜维的军令,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郭淮带领着雍州军扬长而去。

第1706章 清点粮草

    其实郭淮的离去,并没有令陇西的局势恶化,相反的,由于轻松地拿下了冀县,蜀军也得以顺利地接收了整个陇西,形势一片大好。

    冀县本身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之前蜀军已经尝试过了,想要攻下冀县,那至少得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行,而且也会花费不少的时间。

    现在形势极为的紧迫,时间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一旦冀县久攻不下,而魏军从关中杀来,那局面将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一点上,姜维和司马伦都是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的。

    如果能劝郭淮的投降的话,那便是最为完美的结果了,不但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冀县,而且有了郭淮的人马助力,他们的力量又能增加不少,对抗曹亮,又多了一些筹码。

    但是郭淮为人相当的固执,他认准的死理八匹马也拉不回来,郭淮拒绝降蜀,那就是谁也劝他不得的,纵然是强力逼迫,恐怕郭淮也是宁折不弯的,很可能还会拼个鱼死网破,反倒是白白便宜了曹亮。

    司马伦最为忌惮的就是冀县的粮草了,现在司马伦立足陇西的根本,就是获得这批粮草,而这些粮草都攥在郭淮的手中,如果郭淮铁了心地要抗拒到底的话,司马伦最终得到的,很可能就是一把灰,鸡飞蛋打,得不偿失。

    所以在郭淮坚持不降的情况,司马伦也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留下粮草,放任郭淮带着司马炎司马攸离去,尽管这并不是最为理想的结果,但也是算是目前司马伦难接受的一个结果。

    郭淮到也守信,他将粮库交接给司马伦的人之后,这才离开了冀县,否则的话,一旦无人看守? 粮库存极易遭到流民的哄抢。

    司马伦入城之后,也是在第一时间便直奔粮库而去,粮库内存有多少的粮草? 是现在司马伦最为关心的事,为了能让十万大军不饿肚子? 司马伦可算是操碎了心。

    清点的结果? 大大的出乎司马伦的意料,原本司马伦以为冀县府库之中的粮草能让他支撑个三四个月的时间? 但没想到粮库之中仓禀殷实,至少也能满足十万大军半年所需? 司马伦心里的这块石头? 总算是落了地。

    先前司马伦便知道冀县有着陇西最大的一个粮仓,是晋军的屯粮之所,但具体到粮库之中究竟有多少的存粮? 司马伦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冀县的粮库能在多大的程度上缓解司马军的燃眉之急,司马伦心里其实并没有底。

    如今粮食数量清点了出来? 司马伦也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 解决了后顾之忧,司马伦也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备战之中了。

    说到底? 司马伦还真得感谢郭淮? 为了留下了这么一笔丰厚的“遗产”? 否则的话,司马伦光是为了粮草的事情就已经是焦头烂额了? 如何还有精力去安排备战的事。

    郭淮的离去,虽然带走了近三万的人马(郭淮直接带走了冀县的一万多人,其他各郡的守军也随后奉命相继撤离),但他的军队是无关大局的,司马伦加上姜维,足足有十五万人之多,单纯的从兵力上来讲,已经是足够多了。

    其实兵马也不是越多越好,兵马越多,后勤补给的压力便越大,司马伦从冀县获得的粮草已经是超出了预期,但也仅仅只能是满足十万大军半年之需,那么问题就来了,半年之后呢,这些粮草吃光了,司马军会怎么办?

    尤其现在是战乱时期,百姓大量逃亡,成为流民,而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对于司马伦来说,也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不过战局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半年之后的状况,谁会知道呢?

    司马伦根据约定,撤换了陇西五郡:天水、广魏、安定、南安、陇西的太守,将这些郡守的职务全部地交给姜维,由他来委派官员担任。

    司马伦对陇西的行政权并不在意,不过他很清楚,蜀国方面对这些地方的管辖却是十分重视的,只有蜀国派出官吏在陇西五郡上任,才能真正地掌握这片疆土。

    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皆都降蜀,只可惜马稷在街亭吃了败仗,导致形势惨遭逆转,诸葛亮甚至连前往安定郡纳降的机会都没有,就草草地撤军汉中了。

    从此蜀国那怕是再战陇西,也没有机会再得到郡城了,所以此番司马伦降蜀,主动地献上陇西五郡,姜维自然是当仁不让地接管了五郡的行政权,姜维确实需要拿陇西五郡来证明自己,同时也打脸那些朝廷之中竭力反对他北伐的人。

    当然姜维也没有私相授受,自己来委派这些太守,而是把委派大守的权力交还给了朝廷,上奏朝廷请求天子指派官员。

    姜维的这个做法显然是聪明的,否则的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又会跳出来指责姜维拥兵自重,割据陇西,图谋不轨了,姜维将陇西的人事任免交还给后主刘禅,也自然就堵上了那些悠悠众口。

    朝廷那边的力事效率还是相当高得,姜维用六百里加急了的快马将奏章送回到了蜀中,而朝廷也有几天之内就做出了反应,任免了五位官员出任陇西五郡的太守,当然,这也仅仅只是将名单送到了冀县,至于这些官员何时上任,至少也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

    为了表彰姜维的功劳,刘禅特意地加封姜维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都督内外诸军事,封邑也增加了一千户。

    至于司马伦,蜀国朝廷也是不吝赏赐的,特封司马伦为泾阳侯,封邑一千三百户,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姜维,另赏赐一万金,蜀锦千匹等等。

    同时对于归降的钟会、胡奋、州泰等将领也各有封赏,钟会被封为了平西将军,胡奋被封为了平东将军,州泰被封为了平南将军,其余诸将,也各有封赏。

第1707章 另找出路

    相比于司马伦在晋国时的封号,这个泾阳侯的爵位就显得寒碜些了,毕竟司马伦先前可是赵王兼大将军兵马大都督,降蜀之后,地位相差可不少。

    不过蜀汉一直奉行他们祖宗刘邦的规定,非刘不王,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宗室之人,那怕就算是立下天大的功劳,最多也只是能封侯,王爵就谁也甭想了,就连为朝廷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诸葛丞相,也只是被封为了武乡侯。

    所以表面上来看,无论是官职还是爵位,和司马伦降蜀之间差得太远,但是,这已经是蜀国方面能够拿出来的最大诚意了,在爵位上,司马伦和姜维几乎是平起平坐的,仅仅只比姜维少了几百户而已。在官职上面,司马伦被封为骠骑大将军,也是仅次于姜维大将军的,可以看来,蜀国朝廷对司马伦还是十分看重的。

    司马伦倒是不在乎这些东西,曾经他担任大将军,被封为赵王,但这些富贵,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蜀国朝廷之所以如此看重于他,还不是因为他给蜀国带来了十万大军加上陇西五个郡的地盘吗?如果没有这些,司马伦几乎是一文不名的。

    司马伦降蜀,是有着自己的计划和考虑的,对于这些身外之物,司马伦压根儿就没有太在意,现在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这场即将要来临的大战上面,如何击败曹亮的军队,如何守得住陇西之地,那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因为司马伦估算着,曹亮也不会让他在陇西逍遥太久,魏军在攻占长安之后,稍做停留,便会挥师西进,进逼陇西,司马伦已经是无路可退了,必须要在陇西和魏军决一死战,胜则生,败则死。

    而事实上,曹亮在得悉攻克长安的消息之后,便在第一时间下旨,令邓艾和羊祜即刻起兵? 进军陇西,不给司马伦以喘息之机? 一举拿下陇西和凉州? 彻底地解决掉司马家的余孽。

    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之中,邓艾和羊祜还是耽搁了一些时间的? 毕竟刚刚地拿下长安,还有许多的事务要他们去处理,同时,进攻长安和进攻陇西在粮草的筹备上面? 是截然不同的? 进攻陇西需要跨越长达八百里的秦川之地,再加上陇西地域也宽达数百里,所以魏军必须要筹措更多的粮草和辎重物资才行。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就是行军打仗最基本的要素,更何况? 曹亮在旨意之中提及到的不仅仅只是陇西? 还包括地域跨度超过两千里的凉州,如果中军团和左军团的十五万大军要进入凉州的话? 没有充足的物资保证,这仗根本就没法打。

    所以现在筹措粮草和物资成为了头等的大事? 邓艾和羊祜只能是等到粮草基本齐备,万无一失,这才起兵向陇西扑来。

    潼关被邓艾击破,司马亮被生擒,潼关的守军几乎全军覆灭,临晋关的守军除了断后的一万多人被羊祜所围歼之外,其余的军队则在司马伦的带领之下,逃走了。

    同时司马伦在撤退的过程之中,将驻守在冯翊、北地、安定三郡的军队也裹挟而去,拥兵十余万,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敌。

    长安那边的情况和潼关也大体相似,由于邓艾突袭迅速,根本就没给司马昭以及手下官吏军队逃跑的机会,整个长安,都被魏军给一锅端了,司马昭兵败**,被烧成了一截焦炭,手下的官员和将领则是纷纷地投降。

    在关中局面大定的同时,似乎有一支力量被人给忽视了,那就是驻守在武关的司马伷,不过他面对的对手可是杜预,司马伷面对杜预,也只能是凭着武关的险要地势,勉力维持。

    但潼关的失守就如同堤坝的垮塌一般,魏军好比是决堤的洪水一样,浩浩荡荡地席卷了整个的关中大地,所向披靡,身处武关的司马伷仿佛一下子成为了汪洋大海之中的一片孤岛,顷刻之间陷入到了绝境之中。

    司马伷比司马亮强一点的是,他好歹也上过战场,打过仗,虽然邺城那一战他败得是一塌胡涂,但好歹也是学了不少的战争经验,所以,这次奉命把守武关,他可就要比司马亮冷静的多。

    杜预可不是善茬,有着杜武库之称的他,在谋略方面,那可是高手,只不过司马伷整一个缩头乌龟,窝在武关内死活不出来,碰到了这样的对手,杜预多少也是无计可施的。

    不过关中的形势的改变,让司马伷驻守武关成为了一种徒劳,司马昭在临近覆灭之前,还给司马伷下诏,要他率兵回长安勤王。

    司马伷接到诏书之后,犹豫了,本身他在武关带的人马不多,只有三万余人,如果回师长安的话,武关怎么办?留多了吧,勤王的人马杯水车薪,留少了吧,根本就挡不住杜预的进攻,一旦司马伷前脚回了长安,杜预后脚便会跟上,如此一来,司马伷根本就不是勤王,而是引狼入室了。

    可关中的形势一日千里,司马伷还在犹豫的时候,就传来了长安失守的消息,连司马昭也**而死了,这下也省得司马伷纠结了,看来他得决定还是正确的,如果此刻他返回长安,根本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倒是给司马昭陪葬了。

    可接下来怎么办,司马伷却又犯了愁,关中失守之后,他继续地再守武关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反倒是处于了一种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一旦攻陷长安的魏军回过头来对武关进行夹击,司马伷便是一个必败之局。

    武关守肯定是守不住了,但接下来司马伷又该何去何从呢?

    投降嘛,那是不可能的,别人或许可以,但司马家的人却不行,曹亮与司马家有着深仇大恨,投降那是死路一条。

    不过不能降魏的话,却不代表不能投降别的国家,司马伷想着想着,眼前一亮,有了!

第1708章 金丝峡

    司马伷回归长安的可能性是破灭了,他甚至都不没有机会到达陇西和凉州,毕竟他身处武关,想要到陇西去,已经失守的长安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绕过去的坎。

    但司马伷仔细地察看了一番地图,发现他还是有一条退路的,那就是武关的西南,与上庸等东三郡相接,荆州失守之后,上庸诸郡也纷纷向并州军投降,但曹亮用兵不在此地,所以上庸等地实际上属于三不管地带,并没有多少的兵马驻守,一旦司马伷到达上庸,向西可以投奔蜀国,向南可以投奔吴国,绝处逢生啊!

    不过从武关到上庸,直线距离上看似很近,但由于这一带的山脉都是东西走向的,所以武关道才成为南阳通往长安的唯一通道,司马伷想要到上庸去,需要绕行不短的路,而且杜预的军队一直在武关前面虎视眈眈,司马伷想要脱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司马伷终归是不死心的,因为他清楚,一旦魏军腾出手来,前后夹击,自己再想走也走不了,所以趁着现在这么一个空当,他必须要立刻行动起来,迟则生变。

    还好司马伷派人去深山之中探寻道路,经过樵夫的指点,发现了一条名为金丝峡的涧谷,峡深谷险,人迹罕至,不过穿过金丝峡,便可以直抵汉水,越过汉水,便可以到达上庸了。

    司马伷如获至宝,感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立刻下令军队准备启程,不过在撤退的时候,司马伷还是在武关留下了三千人马来断后的,否则武关空虚? 杜预就会趁机追来? 自己还是没法子走脱的。

    司马伷对留守武关的将领称? 长安那边出现了紧急的情况,皇帝下诏要他回师勤王,所以他必须要赶回长安去,武关的防守就交给他们了,要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那怕是把人马给拼光了,也要守住武关,绝不容有失。

    这时? 长安失守的消息刚刚传到了武关,也仅仅是司马伷和手下的几个亲信将领知晓,其他的将士还不知道呢,司马伷之所以隐瞒实情? 也是为了防止军心不稳? 如果长安失守司马昭身死的消息传开,那对武关的士气来说? 肯定是倍受打击的。

    司马伷刻意地不把他逃往上庸的消息告知诸将,就是为了防止泄密的,那怕杜预拿下了武关,也只会以为他逃往了长安,会顺着武洛道一直追下去。

    被安排下来留守武关的几位将领是面露难色,司马伦三万大军守武关,尚且是非常的吃力,现在主力撤走,只剩下了三千人马,想要挡住七万多人的魏军,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司马伷军令如山,他们又不敢违抗,只能是拱手领命,不过心里面却打着小九九,司马伷把他们当做弃子来用,他们未必敢真心实干地卖命,真要是到了势穷的地步,到不如趁早投降,把自己的小命先保下来再说。

    司马伷当然不会知道这些留守将领的心思,不过对于他而言,武关的失守已成定局,关键是自己能不能逃得出去,这才是重点。

    完成布署之后,司马伷便立刻下令主力军队撤离了,为了避免被魏军发现,司马伷还特意地选择了在天黑之后才行动,这个时候,魏军也停止了进攻,撤回他们的营地去了,至少在明天日出之前,魏军是不会发现晋军的异常的。

    而有这一夜的时间,也足够司马伷逃得比较远了。而且就算是被魏军发现了,司马伷留下断后的三千人也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是在白天,他们或许很难抵挡得住魏军的进攻,但在黑夜里,探不明虚实,魏军也未必敢冒然地来进攻。

    司马伷下令军队偃旗息鼓,各部人马不得发出任何的喧哗之声,悄然地离开了武关。

    不过似乎司马伷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两军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雄关,高大的关墙给晋军的撤离提供了天然的掩护,魏军无法派出细作和斥侯来监视晋军的动静,所以只要晋军不发出一些比较大的声响来,武关外宿营的魏军根本就不可能察觉到晋军此刻的动向。

    在这一点上,司马伷也确实是够谨小慎微的,甚至就连撤退的将士,司马伷都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撤军的目的地,直到走到了丹河口,司马伷才下令晋军从刚刚临时搭建的一座浮桥上折向了南行。

    这个时候,许多的晋军将士不禁是倍感疑惑,不是说司马伷接到了天子的圣旨,要回师长安勤王救驾吗,怎么会往南走呢?这岂不就是南辕北辙吗?

    此时司马伷才不得不吐露实情,告诉众人,其实长安城已经被魏军所攻破,天子司马昭也已经是龙驭宾天了,他们在武关,已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为了避免全军覆灭,司马伷必须带领他们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长安现在肯定是回不去了,所以他们只能是往南走,寻找生路。

    说到司马昭驾崩,司马伷的声音也不禁有些哽咽,眼眶之中溢出了泪水,再怎么说,司马昭也是他的兄长,更何况司马昭当了皇帝之后,也没有忘记他们兄弟,封了他为琅琊王,封了司马亮为汝南王,并给了他们兵马大权,让他们来守武关和潼关。

    只是弟弟司马亮实在是不太争气,把潼关给弄丢了,司马亮本人也失陷于乱军之中,生死未卜。

    身旁的亲信赶紧地劝慰司马伷,让他节哀顺变,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带领着这一支军队突出重围,还不是哀悼的时候啊。

    司马伷当然分得清轻重缓急,他催促大军渡过丹水,向南的深山峡谷之间开进,司马伷还特意地安排了几百人,向长安方向的商洛沿路丢弃一些破损得衣甲和军械,制造出晋军向长安方向前进的假象。

    等到所有的人马渡过丹水后,司马伷立刻拆除了浮桥,并抹掉了一切的痕迹,整个大军便这样消声匿迹了。

第1709章 拿下武关

    几万人的行藏踪迹想要抹去,其实是比较难的,不过通过渡河,这个痕迹还是有机会抹去的,毕竟流淌的河流便是一个天然的掩护者,两万多晋军通过河流,也确实留不下什么明显的痕迹,一切都被流水所掩盖。

    至于岸上的一丝痕迹,司马伷专门派人做了掩饰,除非魏军展开地毯似的搜索,否则是很难发现晋军是从这儿渡河的。

    更何况,司马伷还故布疑阵,给魏军留在了明显的痕迹往长安方向,所以魏军有很大的概率沿着武洛道一直向前,最好他们是追到了长安才发现上当了,这样司马伷早已经是逃之夭夭了。

    渡过丹水之后,天色已经是大亮了,从司马伷看向武关的方向,已经有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这个时候,应该是魏军向武关发起进攻的时候了,晋军主力撤走之后,武关的防御必然处于一种近乎空虚的状态,只留下三千人断后,是不可能撑得起整条防线的,不出意外的话,杜预也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端倪,魏军全力发起攻击的话,留守的军队应该是撑不过半天的时间。

    不过有半天的时间,对于司马伷来说,也已经是足够了,他最后望了一眼武关,毅然地扭过头去,催促大军,向着金丝峡而去。

    金丝峡顾名思义,就是这些峡谷细若金丝,蜿蜒曲折,再加上这里人迹罕至,荒凉偏僻,荆棘丛生,几乎很难找得出一条可以通行的路来。

    司马伷安排了手下最为得力的部将公孙立为开路先锋,挑选了两千名身强力健的勇士组成先锋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生生地趟出一条路来,以供大军通行。

    …………………………………………………………………

    杜预在武关发起进攻也有些时日了,只不过是因为武关的地势过于险要,而司马伷又坚守不出,所以杜预按照曹亮的布署,不准备在武关虚耗兵力,进攻的力度一直维持在不商也不低的程度。

    这样的进攻强度,是很难威胁到武关的防御的? 所以杜预在武关的进攻,更多的是一种牵制,把司马伷的这一支军队给拖在武关? 给其他方向的魏军提供机会。

    杜预在武关先前的对手是州泰? 这是司马伦安排的人选,州泰虽然勇猛有余? 但却是谋略不足的,正因为如此? 司马伦才屡屡约束于他? 禁止他出城交战? 把守武关? 必须要以稳守为主。

    同时,司马伦还特意地派了一个亲信之人担任监军? 专门来监督州泰? 就是为了防止他脾气火爆,经不起敌人的激将,轻易地杀出城去,中了魏军的埋伏。

    有了这一层的约束之后,州泰自然是老实的多了? 所以在他把守武关其间,并没有出现什么秕漏,没给杜预以可趁之机。

    后来司马昭篡位称帝,为了削夺司马伦的兵权,特意地将司马伦的心腹之将州泰调往了安定郡,而把琅琊王司马伷调到了武关来,如此一来,在潼关和武关,经过调防,司马昭将这两座关隘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削弱了司马伦的势力。

    司马伷的性格和司马亮比起来要温和的多,而且司马伷以前跟并州军打过交道,那一战也足以让他丧胆,所以司马昭派他来把守武关,司马伷一直是谨小慎微的,倒是和州泰的防御策略一脉相承。

    尽管武关的守将换了人,但杜预依然是没有找到什么破绽,如果强攻的话,魏军必然会承受很大的人员伤亡,所以杜预也不敢轻举妄动,每天只以少量的人马进行试探似的进攻,以寻找晋军的薄弱环节下手。

    新的一天到来之后,魏军又开始了新的进攻,不过杜预很快就发现了晋军防御上面的不同,兵力明显的要比平时薄弱许多。

    这种很不正常的情况让杜预敏锐的察觉到了,莫非晋军在武关的兵力有所调动?还是说司马伦故布疑阵,给魏军下套?

    不过杜预很快就排除了下套的可能,毕竟城池的防御战基本上没有多少计谋可耍,想要诱敌深入围而歼之,那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一旦被敌军攻破了城墙,后果很可能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所以杜预推断武关的守军肯定是有所减少的,而减少的原因大概率是关中那边出现了新的状况,所以司马伷才不得把武关有限的防守兵力给调走。

    由于距离上的关系,杜预这个时候还没有得到邓艾已经攻破潼关长安的消息,不过这并不妨碍杜预做出正确的判断。

    武关防守兵力的减少,对魏军而言,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好消息,杜预捉住这个机会,出动大军,大举压上,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武关发起了攻击。

    一旦魏军动用全力发起进攻,武关防线立刻便告急了,原本三万人的防守任务要由三千人来做,这么一点兵力,又如何能抵挡得住魏军的攻击。

    所以,从魏军发起全面进攻之后,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武关便宣告失守了。

    这当然和守军的斗志也有极大的关系,本来司马伷留下他们来断后,这就已经让这些将领心生怨言了,谁都知道断后的差事可不是一个好差事,十有九成是死路,拼死而战的话,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活命得机会的。

    所以,当魏军重兵来袭的时候,这些守将早就萌生了降意,反正魏军对待战俘一向比较优待,投降之后,不但可以免死,基本上还能保证官位不降,所以只要不是司马家的死忠分子,肯定不会出力卖命的。

    于是乎,在守将的带领下,晋军是纷纷投降,甚至魏军都没有攻破他们的阵地呢,这些守军就已经扔掉武器,举手投降了,生怕投降的晚了,被魏军所误杀掉。

    杜预将那几名降将唤来,一问之下,果然不出所料,此刻留守武关的,只有三千人马,其余的主力,都被司马伷带走了。

第1710章 金蝉脱壳

    杜预详细的询问过了,司马伷是接到了司马昭的诏书之后,才匆匆地连夜率兵离开的,显然肯定是长安那边出现了重大的变故,才会让司马昭不得不放弃武关。

    此次魏军的三大军团同时进攻武关、潼关和蒲坂津,既然长安那边出现状况,毫无疑问是魏军攻入了关中平原,只是杜预还不知道,究竟是邓艾在潼关得手了,还是羊祜突破了蒲坂津,不过这显然并不重要,魏军此次攻入到了关中,可谓是大获全胜,失去在关河之险的晋军,将很难再挡得住魏军的攻势了。

    杜预当然不会让司马伷轻易地走脱,按时间推算,司马伷离开武关距离现在,也不过才过去了十几个时辰而已,如果魏军奋起直追的话,还是有很大概率追得上的。

    所以杜预在武关并没有停留多长的时间,除了留下一个营的兵力来接手武关之外,其余的主力大军则挥师西进,沿着武关道向长安方向急驰而去,杜预的意图也十分明显,那就是要抢在司马伦到达长安之前,将他给追上。

    毕竟长安那边的情况还不明了,杜预也不知道司马伷回师之后,会对长安的局势产生多大的影响,不过既然司马伷是杜预的菜,那杜预就绝不会容许他逃离到自己的视线之外。

    右军团一路西行,虽然队伍之中有屯骑营和劲骑营这两支速度比较快的骑兵队伍,但由于武关道崎岖不平,狭窄难行,所以骑兵的速度优势发挥不出来,并不比步兵要快上多少。

    对于杜预来说,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果这条道比较平坦的话,两大骑兵营这个时候恐怕是很快就抵达了长安了。

    一路之上,倒是发现了不少晋军所遗弃的破旧衣甲、军械等物,似乎证明晋军从这里刚刚通过不久,而且从方向来看,确实也是朝着长安方向逃走的,所以魏军所有的人都没有怀疑这其中有什么不对之处? 一直沿着武关道长驱直入? 直到抵达了商洛城下。

    武关道上一共有三道关隘? 第一道便武关? 沿着武关道向西北行大约两百余里? 便是商洛,商洛是一座县城? 同时也是武关道上第二道关隘。还有一道关隘则是一百多里之外的蓝田关,出了蓝田关? 距离长安城就不远了。

    不过相比于武关高大坚固的城墙,商洛的城墙就普通的多? 仅仅是夯土而建,而且由于年久失修? 城墙也显得破蔽的多。

    更夸张的是,商洛的守军居然只有几百人? 而且还不是那种正规的军队,仅仅是从本地招来的乡勇,装备简陋,军纪散漫,平时维持一下城内的秩序,吓唬吓唬平民老百姓? 恐怕连那些规模大一些的山贼强盗都对付不了? 此刻看到有如潮水一般涌来的魏国大军,所有的守军都懵了,不是说武关那边有司马伷的大军挡着吗,怎么魏国的大军就能杀到商洛城下呢?

    如果武关失守的话,理应也是司马伷的军队先逃到商洛来,怎么反倒是魏军先到了商洛,难道说司马伷的军队全军覆灭了?

    商洛的县令细思极恐,吓得是瑟瑟发抖,望着眼着如蝗似蚁一般的魏国大军,商洛县令屁滚尿流,心想如此阵势,又哪里是他抵抗了的,不想死的话,趁早开城投降,这样还有机会保下一条性命来,如果挡臂挡车的话,只有横死于乱军的份。

    所以商洛县令要根本就没有抵抗的打算,还没等魏军冲到城下呢,就打开城门,缴械投降了。

    魏军入城之后,便很快地控制了商洛,不过稍微一查,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司马伷及其军队的踪迹,魏军这个时候也只是认为司马伷并未在商洛停留,而是直奔长安去了,可直到商洛县令被带到了杜预面前之后,杜预的一句问话让他彻底地懵了。

    杜预问的自然是司马伷的下落,商洛县令根本就没有见过司马伷,别说是司马伷了,就连他手下的兵马也没有看到一个,商洛县令只能是如实回答,连他也搞不清楚,杜预为何会这么问他。

    这回懵得是杜预了,因为他从商洛县令的眼神之中看出,他并没有撒谎,可商洛是通往长安的唯一通道,司马伷居然没有到商洛来,就这么平空消失了?

    杜预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原来司马伷并没有准备返回长安,而是半路之中逃向了别处,至于从武关的降兵和路上被遗弃的衣甲军械,那便是司马伷故布疑阵,好让自己从容逃脱。

    看来自己还是太大意了,司马伷远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无能和怯懦,居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玩了一把金蝉脱壳。

    杜预立刻将副都督石苞和刘靖召来,共同商议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是继续向长安进军,还是搜寻司马伷的下落?

    石苞认为,反正他们已经是攻破了武关,已经打到了商洛,距离长安已是不远,倒不如径取蓝田关,直逼长安,司马伷不过是一支偏师,逃就逃了吧,只要进军长安,摧毁晋军的主力,这天下再大,也没有司马伷的容身之所了。

    刘靖认为,司马伷没有逃回长安,那肯定是长安那边情况有了变化,邓艾或羊祜或许已经攻下了长安,司马伷觉得回长安也是一个送死,所以他直接选择了跑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右军团赶往长安,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倒不如在这一带搜寻司马伷得下落,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才是。

    杜预认为他们两个说得都在理,所以索性地分兵两路,由石苞带领屯骑营和劲骑营,前往长安,如果左军团和中军团还没有拿下长安,石苞赶去也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反正这武关一带,全是山路,骑兵也无挥不出战力来,如果他们进入到关中平原,倒是可以逞雄扬威。

    而杜预和刘靖则留在武关道上,仔细地搜寻司马伷的下落,不能轻易地让他就这样逃之夭夭了。

第1711章 蛛丝马迹

    石苞率领着屯骑营和劲骑营三万骑兵呼啸而去,直奔蓝田关,由于司马伷并没有逃往蓝田关,所以单凭蓝田关的守军,是无法挡得住魏军这三万铁骑的,就算战马无法逾越,三万骑兵下马步战,那也是一支摧城拨寨的精锐力量,拿下蓝田关,没有任何的问题。

    而蓝田关做为武关道上的最后一道关隘,攻破之后,魏军就可以进入关中平原了,受困于山地之中无所做为的屯骑营和劲骑营,进入关中平原之后,必然可以大展拳脚。

    杜预则和刘靖对着地图研究起来,看看司马伷究竟会逃向何处?

    武关往东是南阳,往北是潼关,西北是长安,显然这几处他是不可能前往的,杜预的目光很快地便落到了上庸等地,司马伷如果想要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除了上庸、新城、魏兴三郡之外,还真没有别的去处了。

    虽然说上庸三郡名义上是处于魏军的控制之下,但实际上魏军的势力并未到达此地,只不过上庸三郡属于荆州管辖,荆州都督王昶投降之后,曾给上庸三郡的太守下令,让他们也随之投降。

    上庸三郡的太守虽然可以不奉王昶的号令,但眼瞅着司马军大势已去,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他们还是纷纷地向并州军投降了。

    当时曹亮进攻的目标是洛阳,对于随手拿下的上庸三郡也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仍以各自的太守坐镇各郡,甚至并州军的队伍都未到达那儿。

    司马伷选择逃往了上庸,显然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就算上庸三郡的太守归降了曹亮,但他们手中也没有多少的兵力,司马伷到达上庸之后,也是所向无敌的。

    不过虽然司马伷理论上是逃往了上庸,但他究竟走得是哪条路,杜预就不太清楚了,毕竟武关和上庸三郡之间,隔着崇山峻岭,从地图上看,根本就是无路可走,难不成司马伷长了翅膀飞过去的?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杜预下令,让斥侯兵广为搜寻,一定要找出司马伷的逃亡之路来。

    斥侯兵立刻展开了搜寻,用他们有如猎犬般的嗅觉和如鹰隼般的眼神,反复地武关道上查找? 从武关到商洛之间? 大约两百多里的路差不多都他们给翻遍了。

    斥侯兵的排查重点? 就放在晋军痕迹消息的地方? 一路之上皆有晋军遗弃的破旧衣甲和损坏军械? 但到了距离商洛城大约七八十里的地方,这些痕迹就全部消失了,所以斥侯兵着重搜寻这些区域,并进入到了深山之中进行深入地探查。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 这深山之中几乎都是悬崖断壁,根本就没有通行的可能? 而且他们广为搜寻? 也没有发现晋军留下的痕迹。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 司马伷好几万的人马,那怕他做得再隐蔽? 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痕迹,可魏军在武关道上搜寻了好几遍,仍旧未发现晋军经过的痕迹? 难道说司马伷就这么平空消失了吗?

    刘靖不信那个邪,亲自带队排查? 刘靖看着这些搜寻的衣甲军械,突然想到,如果这些东西是司马伷故意抛弃的,用来误导魏军的,那么他们可就真得上当了。

    所以刘靖将排查的重点放在了武关的附近,果然不久之后便发现了一些端倪,在丹河口上,斥侯兵发现了有土壤翻动过的痕迹,而且在河的对岸,也发现了许多的足迹和蹄印,一直向南的深山之中延伸而去。

    经过和附近的猎户的打听,这儿果然是有一条隐秘的小路通往上庸的,只不过因为山路艰险难行,人迹罕至,基本上没有人会走这里,多年以来一直处于荒凉废弃的状态。

    而且猎户证实,几天前也确实有一支军队从这里通过,密密麻麻的有好些人,猎户惧怕,也只敢远远地观望,不敢靠近他们。

    果然晋军便是从这里逃走的,刘靖立刻派人飞报给杜预,称找到司马伷的逃跑路线了。

    杜预很快带兵前来,实地勘测过之后,确定是司马伷的军队逃走的路线,于是杜预给了猎户许多的赏赐,并要他做向导,引魏军走出金丝峡,前往上庸。

    猎户欣喜万分,杜预赏赐给的钱就算他打上十年的猎都未必能赚得到,而现在他只要带着魏军走出金丝峡,就能拿到这笔钱了,对他而言,这简直就是轻松的不能再轻松了,当即就应允了。

    杜预留下了一少部分的人马来守武关,然后三个步兵营的大军沿着金丝峡一路向南,向上庸而去。

    ……………………………………………………………………

    司马伷望着滔滔的汉水,不禁是长长地吐了一口浊气,金丝峡这条路,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一路之上,处处荆棘,不是幽深昏暗的谷底,就是悬崖峭壁的绝岭,如果不是司马伷强征了几名樵夫做向导,单凭他就算是知道有这么一条路,也是无论如何走不出金丝峡的。

    毕竟在金丝峡之中,岔路甚多,许多小路走着走着,就是绝路,再无法通行了,而且此处还有大片得原始森林,如果不识路径的话,很容易就迷了路,在山林里绕来绕去,只会绕到原点,根本就走不出去。

    现在不管怎么说,历经了千难万险,经过了几天的长途跋涉,司马伷总算是逃了出来,司马伷和众军士一样,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哪里还像一支军队,分明就是一大群的乞丐一般。

    这些晋军一看到汉水,都兴奋的不得了,纷纷地跳入到了河中,先畅快地洗个澡再说。虽然是已进冬天,但到了上庸一带,天气居然要比武关那儿暖和了许多,正午之时,天气还是暖洋洋的,这个时候跳到河里洗澡,倒也不觉的冷。

    司马伷也不禁止,反正他们此刻已经跳出了魏军的包围圈,所以暂时地可以放松一下了,到了天黑的时候,晋军全部渡过了汉水,便朝着上庸而去。

第1712章 上庸太守

    上庸太守胡途正在呼呼大睡,尽管他也知道,此刻的天下已经发生了剧变,司马昭在长安称帝,曹亮在洛阳继位,这天下风云四起,惊雷八方,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大变。

    不过身处于上庸,却好比是世外之地,这里平静地掀不起一丝的波澜来,胡途自从担任上庸太守之后,就一直过着比较安稳的日子,似乎乱世与他没有半点关系似的。

    其实早在胡途上任之前,上庸在经历过孟达叛乱之后,就再也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战事了,虽然说这里是魏蜀吴三国的交界处,但三国频繁用兵,这里却是异常的平静,仿佛成为了一个三不管的地界,成了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地方。

    蜀国在蒋琬执政的时候,倒是有一个计划,想要从汉中沿汉水东下,直取上庸诸郡,但考虑到进攻容易,撤退困难,最终蜀国还是放弃了这个军事计划,从此上庸更是无人问津,虽然身处边境,魏国派驻在这里的兵马却是少得可怜,每郡就连一千人都不到,似乎魏国都有一种将上庸之地拱手相让的打算,可依然没有人来取。

    就算曹亮在进攻荆州的时候,也仅仅是拿下了襄阳、新野,连正眼都没有瞟上庸一下,若不是王昶为了邀功,主动地下令招降三郡太守,上庸之地还不知道该归何人去管呢。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上庸之地太过于偏僻,又不是什么战略要地,魏蜀吴三国的交兵,基本都远离了这个区域,所以上庸虽然看似处于三国的交界之地,但却成为了一个三不管的地带,成为了天下最没有存在感的地方。

    不过这样也好,身为上庸太守的胡途正好是乐得清闲,这个太守职位可是他当初托了好多的关系,求了许多的门子,这才从司马师那儿求到了这个职位,胡途本来说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 到上庸这样的安逸之地任职,确实是也是他最希望的事。

    只不过天下动乱的风波最终还是波及到了上庸,荆州都督王昶向并州军投降之后? 便给他治下的所有郡国太守国相下令,要他们也归顺并州军。

    胡途是不敢不从啊? 本身并州军是极为强大的? 一路横扫席卷天下,神挡杀神? 佛挡杀佛,司马师挡不住? 荆州都督王昶也挡不住? 如果胡途不归降而死忠于司马氏的话,并州军一到,他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而且要他投降的命令的是王昶下达的? 王昶可是他的顶头上司? 如果不给王昶面子,或许都不用等并州军出手? 单单是王昶来灭他? 就犹如捏死一只蚂蚁那么轻松,胡途如何能不惧?

    更何况? 胡途投降并州军之后? 并不是一撸到底? 失去了现有官职和地位,而是一切还能维持原样? 他可以继续去当他的上庸太守,唯一改变的,也只有效忠对象不同而已。

    上庸附近的魏兴郡、新城郡、房陵郡、南乡郡的太守纷纷响应王昶的命令,向并州军投降了,胡途自认为没有实力来抗衡王昶和并州军,而他又不愿意放弃现有的官职,所以也索性抛弃了司马氏,向并州军投降了。

    投降之后,并州军也没有前来上庸接管什么,胡途依然高居太守之位,继续地过着他清闲而优裕的生活,直到冰凉的刀架到他的脖子上的时候,胡途才从梦中惊醒过来,借着昏暗的灯光,打量着那些不速之客。

    “你们是什么人?好大的胆子,竟敢闯入太守府,信不信本官一声令下,你们一人也休想走出上庸城!”胡途把这些人当做是了半夜前来偷袭的劫匪,所以才会大声地喝斥。

    上庸一带由于多数是山地,山贼和盗匪层出不穷,过往官兵也多次地进军围剿,但怎奈山贼众多,根本就剿之不尽。以前也多次发生过山贼潜入到郡城来绑架勒索的事,但太守还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入贼,胡途惊魂未定之时,还不忘威胁他们一番。

    这时,从屏风后面转过一人,呵呵地冷笑一声,道:“胡太守好大的威风,都成了阶下之囚,还是如此的飞扬跋扈,佩服佩服。”

    胡途一看来人,顿时是亡魂大冒,原来这来者不是别人,却是司马家三公子司马伷,以前胡途为了求取仕途,还特意地拜会过司马伷,所以他对司马伷是印象深刻。

    而此时他竟然在自己的屋内,看到了司马伷,差别没把他给吓死,胡途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司马伷此时此刻竟然会站到他的面前,还把刀给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胡途用劲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生疼生疼的,他这才确定自己确实没有在做梦,他听着司马伷的弦外之音,惊恐地道:“三公子……噢,不,琅琊王殿下,您……您怎么会来这里啊?”

    胡途虽然身处闭塞偏僻之地,但却也不代表他就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司马昭在关中称帝之事,胡途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他知道司马三公子司马伷被封为了琅琊王,而且还带兵驻守在武关。

    可司马伷为何会突然出现在了上庸城内,这就有些让胡涂大惑不解了,可想想自己当初可是背叛了司马家的,顿时便是冷汗涔涔,吓得瑟瑟发抖,生怕司马伷会拿他开刀。

    司马伷带兵杀到上庸城下的时候,正值深夜,上庸城多少年都没有过战事了,所以守备极为的松懈,司马伷派人偷袭了城池,很轻易地就拿下了上庸城,并直取太守府。

    饶是城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上庸太守胡途居然能还睡得如此安稳,如果不是刀架到了他的脖子上,估计这会儿胡途还没有醒呢。

    这家伙,胖得跟一只肥猪差不多,远比当初求仕到司马门下的时候胖得多了,可见他在这里也是搜刮了不少的民脂民膏,这家伙,日子到是过得安逸不少的。

第1713章 送瘟神

    不过司马伷专程地跑到太守府来,可并不是为了杀胡途的。

    尽管说胡途当时投降了曹亮,成为了司马家的叛徒,这种叛徒人人得尔诛之,但司马家大势已去,原无依附于他们司马家的臣子纷纷归降了曹亮,那么司马伷还得挨个儿寻仇报复吗?

    司马伷当然没有那个闲情逸致,这次他杀入上庸城,擒下胡途来,是有着明确的目的。

    当时司马伷离开武关的时候,走得非常的匆忙,并没有携带太多的粮草,经过了几天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他们的粮草已经是消耗殆尽了,司马伷进入上庸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筹措粮草。

    而这筹措粮草还需要上庸太守胡途来配合才是,这样的办事效率才会比较高,毕竟司马伷没有多少的时间来耗,他知道,就算自己做得再隐密,也只能是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杜预迟早会发现他的逃跑路径的,很快便会追击而来。

    司马伷可不敢在上庸多做停留,只要杜预率兵追来,他便是插翅也难逃了,所以司马伷必须要在上庸尽快地筹措到粮草,然后离开,才能保证安然脱身。

    司马伷看着抖若筛糠模样的胡途,不禁是暗暗发笑,对他道:“别怕,孤王此来,可并不是要取你性命的,孤王有一件事要你去办,做得好,必有厚赏。”

    胡途一听,面带喜色地道:“殿下只管吩咐,只要是卑职能办到的,一定竭尽全力,不失殿下所望。”

    司马伷道:“孤王到此,缺少军粮,如果你能替孤王筹措到足够的粮草,定有重谢。”

    胡途一听,这还不容易吗,立刻道:“府库之中,还有不少的存粮? 殿下尽可以取用。”

    上庸的府库,自然是司马伷入城之后要夺取的头等目标,就在司马伷抵达太守之时? 他早已派另一队的人马前往了府库,但令司马伷大失所望的是? 府库之中并没有多少的存粮? 晋军就算一锅端的话,也吃不了几天? 而接下来无论是降蜀还是投吴,路途都比较遥远? 没有粮草的支撑? 他的军队就会垮掉的,所以司马伷必须要在上庸城得到相应的补给,这样他才有可能会走出困境。

    不过上庸全是山地? 粮食产量微薄? 自然征收上来的粮赋就少得可怜了,就这胡途还说有不少的存粮呢? 真是一个井底之蛙。

    司马伷按压住心头的怒火? 道:“这些恐怕是不太够,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多搞一些粮草来?”

    胡途想了想? 道:“殿下所需如此巨大? 府库之中自然是难以供给的? 现在唯有向上庸的那些士家豪门搜刮一些,方可解决殿下所需。”

    方今这天下? 便是士家经济,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都由大大小小的士家来把持的,上庸郡亦不例外,别看这里土地贫瘠,但许多的士家还是极具底蕴的,这些士家存贮的粮草,可一点儿也不比府库之中少。

    胡途当即表态,天亮之后,他自会召集这些士家前来,让他们主动地献出粮草,经供司马伷的大军所需。

    然而司马伷却等不了那么久,更何况等这些士家主动地献上粮草,还能指望他们献上多少,所以司马伷干脆让胡途当即将上庸城内的士家大族的名单全部写出来,交给他手下的大军,挨门挨户去抄家,把这些士家所存贮的粮草全部给搜出来。

    这一夜,注定是一个鸡飞狗跳血雨腥风的夜晚,每个士家都要养活一大家子的人口,所存贮的粮食自然不在少数,如果说迫于军队的威压,他们或许会交出一部分来,但司马伷的胃口很大,他可不是要一部分,而是要这些士家私库内的全部粮食,这些士家当然不干了,把粮食全部交出去,他们岂不是等着饿死,所以晋军的募粮,所到之处,尽皆遭到了反抗。

    司马伷当然是毫不手软,凡是敢于反抗的,一律是血腥镇压,毫不留情,甚至是全家杀光,鸡犬不留。

    两万多的晋军就是如同一只只闯入羊群的饿狼,在上庸城内是横行无忌,司马伷的目标是抢粮食,可底下的士兵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单纯了。

    原本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这些士兵还要受到军纪的约束,不可能肆无忌惮,但现在上庸可不归他们管,这里是魏国曹亮的地盘,更何况司马伷已经下令可以开抢了,他们自然也就没那么多的顾虑了,闯入一个个的士家豪门之后,被抢的也不再局限于粮食了,金银细软,珍宝玉器,也在他们的抢夺之列。

    抢的粮食需要上交,但抢到的这些贵重物品,都被士兵们私藏了起来,许多有些资色的妇人也难逃被蹂躏的命运。

    伪善的面具一旦被撕开,人性的丑恶一面就会显露出来,司马伷的军队在上庸城内奸淫掳掠,肆意妄为,甚至被抢劫的目标也不限于那些士家富户,许多的普通百姓也深受波及,整个上庸城内是哭声震天,惨叫之声此起彼伏。

    司马伷明知如此,也不下令禁止,反而是纵容他的部下继续作恶,现在上庸是一座敌城,而这些晋军刚刚从死亡之地逃出来,发泄一下他们的情绪也是正常的,多杀几个人,多抢一些东西,又有什么关系?这个时候,司马伷需要维系的,是军队得凝聚力,否则一路逃亡,会有不少的士兵离队的,他的人马只会是越来越少。

    天亮之后,晋军满载而归,司马伷下令火速出城,离开上庸。

    这一夜,胡途过得是胆战心惊,司马伷所做所为,和屠城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少杀了几个人,能抢的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少抢,胡途也没有想到司马伷竟然是如此的暴虐凶残。

    但就算是如此,胡途也一个屁也不敢放,只能是陪在司马伷的身边,一个劲地陪着笑脸,总算是挨到了司马伷的离开,心想,这回总算是把瘟神给送走了。

第1714章 借你的人头一用

    司马伷骑在马上,缓辔而行,走到了城门口的位置,忽然对一直毕恭毕敬陪在身边的胡途呵呵一笑,指着空荡荡的城门口对他道:“胡太守,你不觉得这城门口太空了吗,是不是悬挂一样东西才会好看一些?”

    胡途不禁有些愣神,城门口不就是一直空着吗,还需要悬挂什么东西呢?不过胡途可不敢违逆司马伷,陪着笑脸道:“殿下想挂什么东西随意了,怎样都好。”

    司马伷笑容有些阴森:“那就借胡太守的一样东西,不知可否?”

    “殿下何需言借,只要是卑职有的东西,殿下只管取用,卑职绝无二话。”

    “那好,就借你的项上人头一用!”

    啊!胡途一听,脸色顿时变得惨白,原本他认为纵容司马伷的任何行为,最起码可以免他一死,但现在看来,他想得还是太天真了,司马伷显然打一开始就没有准备饶恕他,先前许诺给他封赏,不过是诱使胡途给他办事的,如今胡途已经被有利用价值了,司马伷便卸磨杀驴,毫不手软。

    胡途吓得便跪倒在地,连连叩首道:“殿下饶命!殿下饶命!”

    司马伷冷哼一声,道:“叛国逆主之臣,留之何用,来人,斩了!”

    身边的亲兵立刻扑上前去,还没等胡途反应过来呢,亲兵的环首刀就已经是斩落了下来,“喀嚓”一声,便将胡途的人头给砍掉了。

    这种随风而倒的墙头草,是司马伷最为厌恶的人,司马伷入城之后,便恨不得将他一刀给斩了,但由于他还需要胡途去替他办事,所以司马伷暂时没有杀他。

    暂时没有并不代表司马伷会放过他,等到司马伷离开上庸的时候,胡途也就没有了任何利用的价值,对于所有背叛过司马家的人,司马伷恨不得把他们都给杀光了,当然全杀掉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好不容易撞到一个? 司马伷自然不可能轻易地宽恕的? 所以利用完他之后? 司马伷便命亲兵一刀斩之。

    然后? 司马伷命人将胡途的人头高高悬挂于城门口? 又将胡途鲜血蘸了,在城门口上写了一行大字:“背叛者死!”

    处理完这一切,司马伷这才纵马离开了上庸城。

    离开上庸之后,司马伷便面临一个重大的决择? 是往西走呢,还是往南走?

    往西走? 便可以抵达蜀国? 而往南走,便是去投奔吴国? 对于司马伷而言,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行将踏错,很可能便是万劫不复。

    其实不是管是蜀国还是吴国,之前可都是司马家的敌人? 双方交战多年,结怨颇深? 这也是司马伷深深为之忌惮的地方,不管投奔蜀国还是吴国,都是有着巨大的风险的,万一要清算以前的旧帐,司马伷真是吃不了兜着走。

    可是在这里,已经没有了司马伷的容身之地,魏国的军队,随时都会追来,如果司马伷不做决断的话,一旦追兵迫近,他就是想走也走不了了。

    司马伷深深地陷入到了纠结之中,因为他根本就无法得知蜀国朝廷和吴国朝廷的态度,他甚至连试探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前面只有一条路的话,或许司马伷也不用犹豫,一条道走到黑就行了,但两条路同时摆在面前,而且只能是二选一的时候,司马伷举棋不定,真得不知道该走哪条好了。

    这时,身边的副将看到了司马伷的纠结,便提醒他道:“殿下,您不如投一枚铜钱试试,正面去吴国,反面去蜀国,由天意来安排便是。”

    司马伷一听,这倒是个办法,自己拿不定主意,交给天意来决断,倒也不错,于是他从亲兵那儿讨来了一枚铜钱,闭目默念了一下,然后将铜钱抛向了空中。

    铜钱在空中翻了几个滚,然后落在了地面之上,众人视之,正是铜钱有字的正面,按刚才副将所言的,正面便去吴国,反面便去蜀国,此刻铜钱正面朝上,看来天意是让他们去吴国的。

    这回司马伷到是没有再纠结了,其实对于司马伷来说,他是倾向于投奔吴国的,因为吴国和蜀国对比,还是吴国要更为强盛一些,就算将来曹亮去攻打两国,吴国灭亡的概率也是要小于蜀国的,从这个方面来讲,投降吴国要强于投降蜀国的。

    魏吴的边界距离上庸也不太远,从上庸向南行二三百里,便可以进入到吴国建平郡的地界,认准方向之后,司马伷下令军队倍道而行,火速地向南前进。

    ……………………………………………………………………

    晋军离开上庸不到半天的工夫,杜预便率领着魏军赶到了上庸,刚到城门口,就瞧见了在城门口高高悬挂着一颗人头,本来城下围观的人还有不少,但一看到有军队赶来,他们便一哄而散了。

    杜预纳闷了,为何这上庸城门口,会挂着一颗人头呢?上庸城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

    不过看城内的模样,城门洞开,城内也应该是没有什么军队驻扎的,也不知道司马伷经过没有经过此处,还是逃之夭夭了,杜预决定传唤上庸太守过来问个究竟的。

    此刻魏军正好抓住一个正准备逃跑的小吏,带到了杜预的面前,杜预便问道:“上庸太守何在?”

    那个小吏指了指城门口的人头,怯懦地道:“这便是胡太守的人头。”

    杜预悚然一惊,道:“胡太守是何人所杀?”

    小吏道:“是被司马伷杀得,他还杀了城内许多的人,抢走了不少的财物粮草。”

    果然没有出乎杜预的预料,人果然是司马伷杀的,而且司马伷还在城门口留下了几个血字“背叛者死”,没想到逃亡之中的司马伷,竟然也能干出如此穷怨极恶,丧心病狂的事来,真是猖狂的没边了。

    杜预是怒火冲天,问明了司马伷逃走的方向以及时间,便火速集结起人马,一路向南追了过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