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105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他舐了舐干裂的嘴唇,整个喉咙如看了火一般,干渴难耐。

    已经一天多的时间滴水未进了,不光是陈泰,整个被困在白鹿山上的司马军都是干渴无比。

    白鹿山就是一片绝地,山上没有任何的水源,那怕就是连一个最普通的泉眼也没有,司马军发疯似地去挖井,可惜掘地都有数丈之深了,最多也只挖到了些潮湿的土壤,连一滴水也没有找到。

    人或许能坚持三天不吃饭,但却不能一天不喝水,司马军被困在山上,已经快两天的时间了,人人嗓子都冒了烟,如果再找不到水源的话,这四万多的大军,就会活活地渴死。

    干渴难耐的司马兵只能去嚼树根吃树叶,可树根树叶不但苦涩无比,而且里面也没有多少的水分,根本就解决不了缺水的问题。

    陈泰向东面瞭望,但是山下除了并州军的旗帜和队伍之外,压根儿就看不到司马军的援兵。

    真定距这儿也不过才几十里的路程,如果司马师派遣援兵的话,很快就可以抵达,但直到现在,都看不到援兵的踪影,陈泰心中泛起了一丝不祥的预感,难道说司马师根本就没派援兵来?还是半路之上遭到了并州军的阻击,援军无法抵达了?

    不管是哪种结果,对陈泰以及被围困在白鹿山上的司马军来说,都是灾难性的,按照现在司马军的缺水状态,最多也就在支撑一天时间,不突围的话,只能是坐以待毙。

    可是突围的话,那跟送死也没有什么分别,山下的并州军严阵以待,将白鹿山围得如铁桶一般,此刻司马军极为疲惫,以这种状态,想要突破并州军的重重围困,又何其之难?

    陈泰仰望着天空,他多么的渴望此刻能降下一场大雨来,但此刻的天空睛空万里,就连一片云彩都看不到,又怎么可能会降雨呢。

    而且老天爷偏偏地和他来作对,刚刚早上,就已经是骄阳似火,酷热难耐了,这样的天气,身体上的水分流失的更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支军队。

    陈泰有些纠结,不知道该是继续等待援兵的到来还是强行突围,可不管是怎样的选择,恐怕都是一条不归路啊!

    这时,有人突然惊呼:“着火了!”陈泰循声望了过去,果然看到山下的树林已经燃起了熊熊的火焰,显然这是并州军故意纵的火,火势蔓延的很快,从山脚已经一路向山上烧了过来,火舌汹涌,浓烟滚滚,已经将整座的白鹿山笼罩在了烟雾之中。

    并州军放火并不是从一面放的,而四面八方同时点的火,白鹿山上的植被非常的茂盛,除了树林之外,还有大量的灌木丛,一旦火起,漫山遍野都沦为了火海。

    本来已经因为缺水而人心惶惶的司马军,此刻更是乱作了一团,谁也清楚,这火势一旦烧到了山顶,他们将死无葬身之地,直接就被烈火给烧成了灰烬。

    “将军,赶紧突围吧,再不走可就来不及了!”身边的人都纷纷去劝说陈泰,如此满山遍野的火海,根本就不可能扑得灭,而且就算是扑得灭,山上的植被也差不多都快被烧光了,本来还指望着嚼点叶子挤出点水分呢,这下最后的一点希望也被泯灭了,再不走可真就得迟了。

    陈泰也清楚现在的局面非常的危急,如果继续困守白鹿山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他立刻下令,所有军队,朝山下突围。

    至于突围点的选择,自然是火势小的地方,并州军虽然四面放火,但由于风向的关系,上风处的火势极其凶猛,司马军自然不敢在这个方向突围,他们也只能选择从下风处进行突围。

    羊祜在放火的时候,就早已经做好准备,早晨的时候,羊祜刚刚接到了鹿泉方面的战报,司马军的援兵已经被击退了,并州军大获全胜,斩杀俘虏司马军近六万人。

    援兵没了,白鹿山的司马军就成为了瓮中之鳖,羊祜和杜预、牵弘商量了一下,决定把陈泰给收拾了,陈寨暂时还不准备突围,那就逼他突围。

    放火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白鹿山上树木丛生,植被茂盛,一旦火起,根本就难以扑救,而且放火之后,也很容易控制司马军的突围方向,司马军想要穿过火场,肯定无法选择火势凶猛的上风口,而必然要选择火势相对较小的下风口,并州军完全可以集结重兵,在下风口对司马军的围追堵截。

    羊祜的胃口可不止是获得一场胜利,而是要干净彻底地将这支司马军全部消灭,一个漏网之鱼也甭想逃掉。

    在放火之前,并州军就已经全部地布署到位了,他们抢占了全部的有利地形,形成了数道的封锁线,张网以待,就等着司马军前来了。

    陈泰也清楚,此时突围,就等于是往并州军的圈套里钻,但是他还有别的选择吗?没有!明知道是圈套,明知道是火坑,他现在也得硬着头皮往里面跳了。

    司马军蜂拥下山,有如决堤的洪水一样,从山下冲了下去,那怕前面有一片火场,也无法阻挡他们的攻势,司马军踩踏着火场的余烬,疯狂地向前扑去。

    此刻的白鹿山,已经成为了一座人间炼狱,烈火腾腾,浓烟滚滚,迟早一步,都有可能葬身火海。

    至于山下究竟藏着多少未知的凶险,有多少的圈套和陷井等着他们,这个时候司马军已经顾不得考虑这么多了,先解决掉眼前的燃眉之急再说,至于山下的圈套,也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穿越了一大片的火场之后,司马兵的突前队伍个个的烟熏火燎,浓烟都呛得他们双眼红肿,不住地咳了起来。

    还没有来得及庆幸自己逃离了火海,前面突然地一排箭矢就密集地射来过来,司马兵纷纷中箭,倒地了一大片的人。

第2106章 猇亭

    宗预这边刚走,姜维就接到了来自于猇亭方面的急报,魏军水陆两路,出动了数万大军,对猇亭展开了攻击。

    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的,姜维处惊不乱,神态自若,显他已经早就判断到魏军首攻的目标必是猇亭,所以丝毫没有半点的惊讶。

    猇亭位于西陵的东南,地势尤为险要,山峦叠障,沟壑纵横,而越过了猇亭山,就是一片苍茫的荆楚平原了,当年陆逊就是在猇亭设下了最后的一道防线,成功地遏制住了刘备的进攻,并趁着蜀军懈怠的机会,火烧连营数百里,一举打败了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当年的夷陵,就是现在的西陵,孙权在夷陵大败刘备之后,改夷陵为西陵,而猇亭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从江陵到西陵,还是从西陵到江陵,猇亭始终是一处绕不过去的要塞,所以在姜维构筑的西线防御体系之中,猇亭是最为紧要的一处,最早的时候,姜维便派宁随驻守在这儿,司马伦赶到之后,姜维便撤下了宁随,将猇亭的防务交给了司马伦。

    宁随虽然一直担任姜维的副将,是姜维可以倚重的心腹,但个人的能力着实一般,像镇守猇亭这样的硬仗,宁随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只不过当时姜维刚刚从江陵撤到了西陵,手下缺兵少将,而且当时他对吴军诸将的领军能力也不太熟悉,所以才临时地将猇亭交给宁随来镇守。

    后来随着陆抗的回归和司马伦的到来,姜维帐下能用的大将多了,所以姜维便将猇亭的防御任务交给了司马伦,这自然也是姜维对司马伦能力的一种认可。

    司马伦虽然年轻,但却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在蜀军之中,他是和魏军交战次数最多的人,也是唯一全歼过魏军一个步兵营的人,光凭这一点,天下无人能及。

    蜀国这些年将星殒落,人才凋零,明显地感觉到后继无人,姜维本人也已经是年近六旬了,像宗预廖化这些老将,更是直奔八张了,如果这一战打输了,也没啥可说的,他们一起跟着蜀国陪葬便是,但如果侥幸赢了或打成了平手,接下来的岁月,才是真正考验蜀国存亡的关键。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留给姜维这一代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培养蜀国下一代的领军人物,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

    而司马伦正是姜维所看好的人,姜维一直以来都是把司马伦视为自己的接班人,而这次的猇亭之战,也是姜维对司马伦的一种考验。

    司马伦能不能担当得起守护蜀国兴复汉室的重任,这一战便是最好的试金石。

    同时这场西陵之战,也是蜀国能不能立足于荆州,与魏军相抗衡的关键所在。

    吴国已经灭亡了,姜维虽然清楚陆抗还抱着复国的想法,但在姜维看来,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就算是他们这一次能打得赢西陵之战,但也仅仅只是能守住西陵,守住荆州的这最后一片土地。

    想要反攻,想要收复整个的荆州,那是何其之难,更别说打到建业去,收复扬州了。

    最务实的做法就是守住西陵,先在荆州占稳脚跟,等到将来有机会天下有变的时候,再出兵中原,讨伐曹魏,兴复汉室。

    这似乎又回到了当初诸葛亮初出茅庐时那著名的隆中对的时候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经确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且诸葛亮还为刘备量身打造了一个完善的战略计划,先取荆州后取益州,站稳脚跟之后,一路兵出荆州直取宛洛,一路兵出汉中直取关中,如此天下可定矣,汉室可兴矣。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备虽然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功地拿下了西川和汉中,但反过头来荆州却丢了,诸葛亮两翼齐飞的策略最终还是泡了汤。那怕诸葛亮穷其一生,殚精竭虑,五次兴兵北伐,但折翼之后的单飞还是难以撑得起大局,最终铩羽而归,兴复大业付之东流,就连诸葛亮本人也身殒五丈原。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虽然多次出兵北伐劳师无功,但姜维却是矢志不移,如今姜维获得了一个如此绝佳的机会,那就是重夺荆州,那怕所得到的地盘不过是荆州的十分之一,对于姜维来说,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如果他能在西陵站住脚,那就等于是蜀国将会拥有一个新的进攻桥头堡。

    而且相比于汉中,西陵更适合当做进攻的跳板来使用,越过猇亭山,就是茫茫的荆楚平原,无险可依,只要姜维能稳稳地守住西陵,将来总会觅到出兵的良机的。

    这便是这次姜维出兵荆州的战略考虑,就算陆抗拿整个荆州来献降,但蜀国却未必有那么大的实力来笑纳这份大礼,如今魏国兵雄势大,实力强劲,姜维根本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所以那怕姜维已经抵达了江陵,但权衡了一番之后,还是决定放弃江陵,退守西陵。

    毕竟江陵虽好,但防守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搞不好,姜维所带来的军队,就会全折在江陵了,这样的风险是姜维所承担不起的,所以姜维宁可选择放弃,也绝不去冒这样的风险。

    而西陵不一样,这儿的地形以山地为主,这样的地形条件和蜀地是相类似的,这也算是姜维最喜欢的作战环境了。

    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之中,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魏军的优势,让魏军的骑兵是寸步难行,最厉害的投石车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在听到魏军大举进攻猇亭的消息之后,姜维的脸上流露出的,是一种淡定从容的神色,如果说魏军的进攻早上一两个月的话,那姜维还真是不好应付,但现在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有的防御都已经齐备了,魏军这个时候来进攻,那是正中姜维的下怀,他自然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

第2107章 草木皆兵

    初冬的晨雾弥漫在山间,就如同是一层薄薄轻纱,萦绕着峡谷与山峦之间,既朦胧又迷离,数百步之外,就已经是难辨模样了。

    这不禁让把守猇亭山要塞的蜀军是精神紧张起来,这种大雾的天气,最是适合偷袭了,在弥漫的大雾掩护之下,敌人很可能会悄无声息地摸上来,然后发起突然袭击。

    而且这种短距离的突袭,一般是很难防备的,需要驻守要塞的士兵提高警惕,集中注意力,一旦稍有分神,阵地就容易被敌人所攻破。

    在大雾之中,你根本就无法判断清楚敌人的数量和进攻的路线,一旦他们出现在你的视野之中,那也只有一箭之地的距离,根本就很难做出有效反应的,稍微疏忽一下,敌人就已经很可能出现在你的眼皮子底下了。

    把守这里的不是别人,正是胡烈,司马伦是负责整个猇亭防区,而胡烈则是被他安排到了第一道防线鹰嘴崖,这里是进入猇亭山的第一处险要之地,山崖形似鹰嘴而得名,站在鹰嘴崖上,便可以看得到远处一片苍茫的荆楚平原。

    当然现在大雾弥漫,眼前除了白茫茫的一片,什么都不看到。

    眼前完全是一片盲区,胡烈这个时候显得十分地紧张,他已经下令麾下的三千人马全员戒备,箭在弦,刀在手,进入到了一级战备状态,严阵以待,谨防魏军的偷袭。

    魏军的大队人马,昨天就已经杀到了猇亭山下,并在山下扎下连营,与鹰嘴崖相距也不过十余里,胡烈居高临下,魏军的旗号都看得真真切切,魏军大举来犯,胡烈自然是如临大敌,丝毫也不敢懈怠。

    降蜀之后,胡烈被蜀国封为了平东将军,不过他依然是追随着司马伦,是司马伦麾下的一员得力干将。

    这次司马伦奉命驻守猇亭,胡烈更是被司马伦委以重任,率领三千精兵把守鹰嘴崖,这可是猇亭的第一道关隘,鹰嘴崖的得失,关系到整个西陵之战的成败,责任可是重中之重。

    胡烈自然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所以自从魏军抵达山前,胡烈就是全神贯注地在备战了,甚至一整夜他都不曾合眼,唯恐魏军会趁着半夜前来偷袭。

    所幸一夜无事,但清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雾却让胡烈隐隐有些担忧,大雾弥漫,原本看得清楚的山下现在完全笼罩在了一片白色之中,什么也瞧得见,如果这个时候魏军发起突然袭击的话,胡烈根本就无法判断地清魏军的位置。

    越是危险的时候,越需要提高警惕,胡烈此刻愈发地不敢松懈了,他让前排的弓箭兵全部持弓搭箭,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就立刻就用乱箭封死前面,绝不能让魏军有摸上来的机会。

    面对着重重的迷雾,蜀军显得格外地紧张,他们蹲在掩体的后面,摒气凝神,就连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声。

    就在此时,浓雾之中突然传来了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胡烈毫不犹豫地就下令道:“放箭!”

    嗖嗖嗖,一排箭雨倾泻而下,朝着声音来源的方向激射过去,鹰嘴崖虽然面积很大,但绝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悬崖峭壁,根本就无法攀爬,只有几条险峻的山路可以登顶。

    蜀军现在所有做的,就是封死这几条山路,就可以把魏军的进攻扼杀在摇篮之中。

    一排箭雨之后,对面立刻变得寂静起来,既没有濒死的惨叫声出现,也没有听到敌人后撤的声音,就不禁让胡烈感到了奇怪,先前那动静声特别地大,肯定是有人摸上来了,按理说数百支箭这样覆盖似的攻击,敌人绝无幸免的机会,但为何一通乱箭下去,却无同是泥牛入海,听不见半点的响动。

    真是奇了怪了,胡烈等到了半天,也没再听到任何的动静,好奇心之下,胡烈便派了一个斥侯兵,上前去一探究竟。

    不一会儿工夫,斥侯兵便折返了回来,手里面拎着一只兔子,那只可怜的兔子,差不多被射中了十几支箭,活脱脱被射成了一只刺猬。

    众兵士此刻才如释重负,原来他们听到的响动,是那只野兔传出来的,害得他们白紧张了一番,真是草木皆兵啊!

    胡烈也轻吁了一口气,刚才那突如其来的情况,也让胡烈是精神高度紧张,他不假思索地便下令放箭,最终只射到了一只兔子,白白地浪费了好几百支的箭。

    不过胡烈倒也没有自责,在这种情况下,胡烈的应急反应也没有任何的错误,万一是敌人的偷袭呢,难不成也要摸清情况再放箭,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许多的机会,往往就是稍纵即失的,如果方才真得是魏军前来偷袭,那胡烈稍作犹豫的话,很可能魏军就已经扑到了他们的近前了。

    所以那怕几百支箭去射一只兔子,在胡烈看来,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小心驶得万年船,在这种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宁枉勿纵,浪费几百支箭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可一旦让魏军得手的话,那后果却是不堪设想的。

    这次把守猇亭,司马伦特意地将胡烈安排到了鹰嘴崖,还专门地叮嘱他,魏军作战向来都是神出鬼没,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要提高警惕,切不可有任何的松懈,也许只是一点点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防线的崩溃。

    鹰嘴崖是整个猇亭防线的最前沿,也将会成为魏军首要的攻击目标,能不能守得住鹰嘴崖,关系到猇亭之战的成败,司马伦正是出于对胡烈的信任,才让这最险要的地段交给他来防守。

    胡烈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越是这种气候恶劣,能见度低的天气,越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

    斥侯兵拎回了那只兔子,笑了笑,道:“这只兔子挺肥的,今天能打打牙祭了。”

    众军士哄堂一笑,几百支箭只射死了一只兔子,这打猎的效率,也太差劲了吧。

第2108章 有敌袭

    就在此时,胡烈眼角的余光扫向了方才射中兔子的地方,发现隐隐绰绰地有人影在晃动,由于蜀军阵地上声音十分的嘈杂,所以胡烈还真有听到什么声音,不过他很快地意识到了什么,大声喊道:“有敌袭!准备战斗!”

    胡烈的话音未落,就已经看到无数的蜀军从浓雾之中扑了出来,以飞快地速度向着蜀军的阵地冲了过来,刚刚还有所松懈的蜀军这个时候顿时慌了神,连忙是拈弓搭箭,准备射击。

    但他们还是慢了半拍,蜀军在冲上来的时候,首先动用了连弩,如蝗似的箭矢向着魏军阵地覆盖了过来,蜀军纷纷中箭,顿时倒了一大片。

    连弩这种大杀器,在这种中近距离的厮杀上,几乎是具有着压倒性的优势的,几百具的连弩同时射击的话,可以形成一个死亡扇面,被笼罩在这个扇面之中的人,如果没有掩护的话,几乎是九死一生。

    虽然说蜀军的阵地上有着大量的掩体,而且蜀军也是配备着不少盾牌的,此前他们的防御也一直是全神贯注的,但就是因为刚刚的一个走神,让魏军抓住了一个突袭的机会,杀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

    胡烈的反应还算机敏,是他在第一时间发现了魏军的踪影,立刻高声地示警,不过紧接着胡烈就听到了箭矢破空的呼啸声,他马上意识到了情况不妙,连忙一个闪身,躲到了一块大石的后面,紧接着就看到无数的箭矢擦身而过,距离最近的那支箭几乎是贴着他的胳膊就飞了过去,站在胡烈身后侧的一名士兵连反应的动作都没有,箭矢已经穿透了他的铠甲,当场毙命。

    胡烈不禁是冷汗涔涔,心想如果不是他反应快的话,这支箭就足以要了他的命了。

    这不禁让胡烈十分的后怕,魏军的弩箭真得十分厉害,就蜀兵身上的铠甲都能穿透,这威力也太恐怖了吧。

    虽然说胡烈所穿的铠甲要比普通士兵的坚固一些,但看看那弩箭一箭毙命的威力,胡烈根本就没有以身试箭的胆量。

    其实弩箭的穿透力和射程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弩箭和弓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弩箭是没有羽毛的,只有箭头和箭杆,所以弩箭的阻力要小,速度比弓箭要快得多,穿透力自然比普通的弓箭要厉害。

    不过弩箭的箭道比较平直,不像弓箭那样弧度大,在射程上面,弩箭是要逊色于弓箭的,此刻魏军趁着大雾的机会,摸到了近前,使用连弩进行了攻击,这个时候的距离,正好是连弩的最佳射程,威力自然是最大的,那怕是身穿铁铠的蜀兵,也是纷纷地中招,被当场击杀了无数。

    蜀军阵地上登时便乱做了一团,他们也试图想要反击,但是魏军显然准备地比他们更为地充分,这种覆盖似的箭雨打击,几乎不给蜀军任何的还手机会,许多的蜀兵刚刚将箭搭到弓弦上面,还没有来得及将箭射出去呢,数支弩箭就已经是透胸而过,将他给杀死了。

    还有的蜀兵举起盾牌和刀枪,准备和冲上来的魏军进行肉搏战,但魏军的箭矢太密集了,就算拿着盾牌,也是顾了上,顾不了下,顾了头,顾不了脚,在魏军这种密集的攻势之下,几乎是无人可以幸免的。

    只有像胡烈那样躲在掩体后面的蜀兵,才勉强地能捡回一条命去,但藏起来的蜀军根本就没有能力阻挡魏军的进攻,短短一箭之地的距离,魏军以冲刺一般的速度冲过来,也不过是几十息的时间,就在蜀军惊魂未定,还搞不清究竟出了什么状况的情况下,魏军黑压压的人马就已经冲上了蜀军的阵地。

    魏军的这次进攻,打得十分的突然,大雾给他们提供了天然的掩护,让他们有机会悄无声息地接近崖顶。

    魏军是在昨天就抵达了鹰嘴崖山前的,这一路人马是正是刚刚从荆南返回来的劲骑营和中垒营,他们返回江陵之后,都来不及做任何的休整,就马不停蹄地从江陵奔向了西陵,参与到西陵的总攻战斗之中。

    刘靖依然是这支混编步骑兵团的指挥,按照曹亮的战役安排,刘靖率领劲骑营和中垒营直奔猇亭而来,只要拿下猇亭,便可以打开进攻西陵的通道。

    本来这个主攻的任务是轮不到刘靖,按照曹亮的计划,劲骑营和中垒营长途跋涉而回,正是疲惫之时,他准备让劲骑营和中垒营殿后,边进攻边休整,在战事进入僵持和胶着之时,做为预备队再顶上去。

    但刘靖心里面正憋着一口气呢,此次出征荆南,刘靖率军来回跑了上千里的路程,但却没有捞到任何的仗来打,等于是溜了一圈腿而已,如果这样的还需要休整的话,那岂不是让人笑掉了大牙?

    让施绩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给溜走了,这让刘靖是倍感郁闷,虽然曹亮一再表示不会追究刘靖的任何责任,而且给他记了拿下荆州七郡的大功,但刘靖自己却觉得受之有愧,所以他这次强烈地要求要打先锋,要担任主攻,所以曹亮才将进攻猇亭的任务交给了他。

    接了任务之后,刘靖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上次丢掉的面子,这次无论如何他要争回来,这次攻打猇亭,刘靖是铆足了劲头的。

    攻打猇亭,第一关就是鹰嘴崖,别看鹰嘴崖只有三千多人的守军,但那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是司马伦不想派更多的人镇守,而鹰嘴崖地方狭小,根本就容不下再多的人。

    这样险要的地势,刘靖想要轻易地拿下,也并非易事,早一天抵达鹰嘴崖下之时,刘靖就已经亲自到山下查看了地形,当时看过之后,刘靖便是眉头直皱,以正常的军事常识来看,鹰嘴崖确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而且蜀军的布防十分的严密,几乎没有什么漏洞可钻,要想拿下鹰嘴崖看来绝非易事。

第2109章 鹰嘴崖

    鹰嘴崖地势十分的险要,唯一通往西陵的道路就在崖下江边,蜀军扼守在崖上,魏军想要通过这个路段,那么就必须要拿下鹰嘴崖才行,否则蜀军居高临下,那怕是随便抛下一些石块来,都能破坏魏军的通行。

    所以攻打鹰嘴崖,是进攻西陵绕不开的一个关口,但鹰嘴崖几乎都是悬崖峭壁,接近九十度的垂直坡度,没有点攀岩技巧的人根本就爬不上去,只有几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可以直通崖顶。

    但想要通过这几条小路登山的话,难度也是非常的大,因为这几条小路完全是暴露在山顶守军的眼皮底下的,几乎是无遮无拦,别看从山顶到山脚的垂直距离没有多远,但那些山路蜿蜒曲折,全部都是盘山路,不走个几里,根本就登不上山顶。

    一旦魏军发起攻击的话,他们的进攻路线就全完成地掌握在蜀军的眼中,而且那些小路非常的狭窄,那怕魏军兵雄势大,人数众多,但根本就无法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依靠人海战术来取胜这样的战术,根本就行不通。

    而且一旦魏军有所防备的话,根本就不会给魏军发起进攻的机会,他们完全可以利用弓箭或者滚木擂石,将所有登山的路径给封死,魏军根本就没有接近山顶的机会。

    这样的仗,无疑是攻坚战,而且比城池更难打,城池的高度一般是固定的,魏军的投石车那可不是吃素的,再坚固的城墙也承受不住投石车的狂轰滥炸。

    但这种山寨关隘却是最让魏军为之头疼的,一般的山寨,高度都是城墙的好几倍,投石车就算是射程再远,也不可能打到山顶上,所以攻打这种关隘,投石车压根儿就使不上力。

    刘靖常年征战,也是积累了大量的作战经验的,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战术应用,也是相当娴熟的,只不过面对这样的地势,却也让刘靖是一愁莫展。

    山地作战确实不是魏军的强项,一直以来都是蜀军的优势,这大概和双方平时所处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魏国虽然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什么样的地形都有,但他们平时作战之时,战场大多数都处于平原地带,适合大兵团作战。

    而蜀地多山,自然而然地蜀国的士兵也就形成了以山地作战为主的方式,所以一进入到了山区,那无疑就进入到了蜀军的主场,他们在这里占据着不少的优势,魏军与之交手,是很难讨到便宜的。

    刘靖仔细地查看了鹰嘴崖的环境,发现了蜀军布防时的一个破绽,那就是蜀军全部集中于崖顶,并在崖顶上修筑了防御工事,而半山腰上,并没有设防。

    当然,这也算不了什么破绽,毕竟半山腰的地形十分陡峭,根本没有条件来修筑防御工事,也呆不了多少人,所以蜀军将大量的兵力集中于崖顶,也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在刘靖看来,这或许就是蜀军的一个瑕疵,如果蜀军在半山腰上多点设卡的话,虽然人数不多,但却可以保证魏军无法进行偷袭。

    而蜀军没有在半山腰设防的话,如果魏军有一个合适的进攻条件,便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说黑夜、阴雨天,在能见度比较低的时候,魏军还是有接近山顶的机会的。

    根据情报的显示,驻守鹰嘴崖的是平东将军胡烈,胡烈是司马伦的人,按照当初司马伦归降蜀国的条件,司马伦对所属的军队有独立控制的权力,所以凭此可以推断,胡烈所率的人马,大部分是司马军的旧部。

    擅长山地作战的是蜀国的军队,而司马军不过是几年前才到的蜀国,又一直保持着独立完整的编制,所以很难说司马军也有山地作战的经验。

    这对刘靖来说,是一个比较利好的消息,如果他现在面对的是一支纯粹的蜀军,那这场攻坚战势必会很难打,但如果他面对是出身于魏国的司马军,反倒是容易对付一些。

    至少在刘靖仔细观察过鹰嘴崖的防御之后,可以得出如上的一个结论。

    但现在刘靖攻打鹰嘴崖,还缺少一个契机,那就是如何能悄无声息地接近崖顶,在近距离上,向鹰嘴崖的守军发起进攻,这样才有拿下鹰嘴崖的可能。

    半夜发起进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着夜色的掩护,魏军是有机会接近山顶的。

    但问题是,夜间登山困难比较大,鹰嘴崖到处都是悬崖峭壁,道路曲折难行,稍不留神的话,就会摔下山去,摔个粉身碎骨。

    而且蜀军在山顶上,自然对夜袭防备很深,一旦发现了有任何的响动,随便地扔下几支火把来,便可以将魏军的行踪暴露出来,刘靖权衡利弊之后,最终放弃了当晚就攻山的打算。

    虽然夜袭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的攻击手段,但至少也得需要充分的准备才行,现在魏军刚刚赶到鹰嘴崖前,自然来不及做准备,当夜就突袭的话,实在是太仓促了。

    所以刘靖决定按兵不动,先睡上一觉再说,魏军一路奔波,完全没有休整过,虽然刘靖嘴上不说,但士兵还是有着不同程度的疲惫,相对来说,中垒营就要比劲骑营辛苦的多。

    于是刘靖便下令让劲骑将军张乔率兵来警戒,让中垒营好好睡上一觉,反正打这个的攻坚战,骑兵是几乎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的,担任攻山任务的,只能是步兵,真要到了战况紧急的时候,劲骑营也得是弃马而步战。

    魏军的营地,就扎在离鹰嘴崖不到十里的山前,刘靖只是草草地立了一些帐蓬,连营栅都没有,更别说什么深壕高垒了。

    这完全是刘靖故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诱使山上的蜀军下山来偷袭,这样埋伏在后面的劲骑营便能给蜀军以致命一击了。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而已,如果换作是一般谨慎一点或者有经验的将领,那是肯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

第2110章 天助我也

    魏军步骑两个营,编制是三万人,这次南征,几乎没有折损一兵一将,所以到达鹰嘴崖时,刘靖的人马根本就无需补充,完全是满编的。

    而鹰嘴崖的守军,只有三千人,胡烈如果敢率兵前来偷袭的话,除非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抑或是脑子里进了水,才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来,所以蜀军前来的偷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不过就算如此,刘靖也不能大意,该做的防备还是不会落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那怕是小到微乎其微的概率,自己这边也要做好百分百的准备。

    一夜无事,就连刘靖都睡了一个安稳觉,不过刘靖起得很早,天还没亮,他就起身了,起身出帐之后,他本来只是准备巡视一圈的,但突然发现营地内居然是大雾弥漫,数丈之外,都难觅人影。

    刘靖不禁是大喜过望,大叫道:“天助我也!”

    想要攻打鹰嘴崖,首先便需要天气的支持,只有在能见度比较低的时候发起进攻,魏军才有机会接近山顶,刘靖不是没有想到利用雾天,但雾天并不能保证常常有,甚至许多天都不一定能等来一个有雾的天气,魏军的进攻迫在眉睫,刘靖肯定是等不起的,所以刘靖才想到夜袭的可能性。

    但没想到刘靖的运气真是好到爆棚,刚到猇亭的第二天,就遇到了一个大雾天,这可是刘靖梦寐以求的理想天气啊,如果黑夜偷袭的话,魏军面对险峻的山路,两眼一摸黑,真得不太好走,而且如果蜀军扔出火把的话,魏军就会完全地暴露了,这两点困难,几乎是难以克服的。

    可雾天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雾天能见度低,只要远处的目标看不清楚,但身边一丈之内,几乎是不受什么影响的,这样魏军便可以规避路径的险情。

    而且雾天之中,蜀军根本没有使用火把照明的可能,这层无法破解的雾障,给魏军提供了最好的保护,他们可以一路顺利地在大雾的掩护之下,推进到山顶上。

    这样的天赐良机,刘靖如何能轻易地放弃,而且刘靖知道,寻常这样的大雾天气,也只会发现在凌晨时分,一旦太阳升起来,大雾就会被驱散,最长也就是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如果魏军准备发起进攻的话,那就必须要在一个时辰之内,赶到山顶上去。

    或许对于一般的军队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事先并没有任何的准备,仓促之间,想要集结人马,没有一两个时辰根本就无法完成,更别说还得攀爬好几里的山路了。

    但对于魏军来说,这却根本不算什么事,因为在魏军之中,每个营,无论是骑兵营还是步兵营,都建立有一个应急快速反应部队的,只要命令下达,快速反应部队可以在短短一柱香的时间内完成集结,并投入战斗,效率高到让人无法想像。

    建立快速反应部队是曹亮对每个野战营的要求,因为战场上永远有一些突发的,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如果一支军队无法做出快速的应对的话,结果不是遭遇危险就是错失良机。

    所以,曹亮要求每个营至少至少建立一部(三千人左右)快速反应部队,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的效机制,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这支部队都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刘靖此时一声令下,不到一柱香的工夫,中垒营的快速反应部队就已经集结完备,由中垒将军皇甫坚亲自带队,列队于营前,整装待发。

    快速反应部队的装备是优于普通的部队的,他们穿着更为精良的铠甲,使用着更为优质的兵器,别的部队之中,连弩只是选配,而在他们这里,连弩属于标配。

    就连待遇,快速反应部队都是优于普通士兵的,粮饷基本上要比普通的士兵高出二成左右,而且升迁的机会更大。

    更好的待遇,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寻常在营中表现突出的士兵,才有资格进入到快速反应部队之中,通常的情况下,快速反应部队的建制是五部之中的前部,这是一个营之中最为精锐的部队,平时的冲锋陷阵,开山辟路,也都是由他们担当的。

    刘靖将皇甫坚叫到了身边,简单地叮嘱了几句,皇甫坚率领前部人马打头阵,而刘靖也会率领后续的部队紧随其后,给他们提供支援。

    同时刘靖还给了皇甫坚两只活嘣乱跳的野兔,皇甫坚一看,愣了,这两只兔子不正是前天中垒营的士兵捉到的,皇甫坚特意地送给了刘靖,让他补补身子。

    没想到刘靖居然没吃,还给他退了回来,这让皇甫一时摸不清刘靖这是何意,就算是刘靖送还回来让他吃的,现在正是打仗的时候,皇甫坚哪有那个工夫呀?

    刘靖笑了笑,如此这般地吩咐了皇甫坚一下,皇甫这才是恍然大悟,原来这两只野兔子还有此等的妙用啊,他当下令人收了,率兵立刻出发,很快就消失了苍茫的大雾之中。

    由于事先已经摸清了上山的路径,皇甫坚倒也不用担心会迷路,他们出发之时,天色已经是微亮了,只是因为大雾的存在,整个鹰嘴崖完全地笼罩在一片的迷雾之中,根本就看不清山顶上的状况。

    同理,山上的蜀军往下瞧的时候,看到的也是白茫茫一片,对山下和半山腰的情况是一无所知,不用皇甫坚下达禁止喧哗的口令,这支魏军的人马绝大多数都是老兵,战斗经验比较丰富,此时该如何行军,他们个个门清,整个队伍鸦雀无声,但却是健步如飞。

    随着天光渐渐大亮,此刻的雾气有些消散,只有几十丈之外的物体才能看得模糊,这显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魏军行进的道路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利的是皇甫坚担心到了山顶上大雾会消散,那才是最为糟糕的。

第2111章 居然栽在了兔子的手里

    本来天气就是一种最不确定的因素,像这种大雾的天气,谁也不能判断出它何时会产生,何时又会散去,所以现在魏军所能做的,就是捉住这个有利的时机,一举攻克敌人的阵地。

    有着雾障做掩护,魏军的行进十分的顺利,不到两刻时间,他们就已经接近到了山顶。

    这个时候,皇甫坚没有选择冒进,虽然现在他看不清山顶上蜀军的状况,但毫无疑问,蜀军此刻必然是严阵以待,如果冒然地发起突袭的话,很可能会遭遇蜀军的迎头痛击。

    于是皇甫坚下令魏军先停一下,然后按照刘靖交待的计策,合命人将两只野兔给放开,刚一松手,两只野兔便如同是离弦之箭一般,飞快地向前窜了出去,一只跑向了侧面,另一只则是朝着山顶上冲了过去。

    野兔逃跑的过程之中刚产生了一些响动,便有无数的箭矢穿透了浓雾,疾射而至,所幸魏军所处的位置都在一箭之地外,蜀军的箭矢射到他们面前的时候,已经是耗尽了势能,落在了地面上。

    不过从这密集的乱箭之中,可以看出蜀军的防备还是相当的严密的,皇甫坚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看来这场恶战是避不可免了。

    一阵箭雨过后,蜀军便停止了射箭,山顶上又恢复了平静,部下向皇甫坚低声询问是否此刻发起进攻,皇甫坚摇了摇头,低声地道:“再等等!”

    皇甫坚断定蜀军一定会派人出来查看情况的,如果他们发现了兔子的尸体,那自然不会怀疑魏军前来偷袭,必定会有所松懈。

    而现在魏军所需要做好的,就是隐藏自己,然后抓住机会,给蜀军以最狠地一击。

    果然没有出乎皇甫坚的意料,蜀军随后派出了一个斥侯,出来查看一下状况,他很快就发现了那只被射死的兔子,然后便愉快地拎着兔子回去复命了。

    如果他能再向前走出个几十步,便可以发现埋伏在那儿的魏军了,不过如果他真得发现魏军的话,那也就代表他的死期将至,魏军是不可能让他再有回去的机会的。

    但如此一来,魏军的行踪也就暴露了,他们只能是发起强攻了,接下来的战斗,孰胜孰败,还真不好说。

    幸运的是,那名斥侯兵发现了被射死的兔子之后,便再也没有向前多走一步了,他很是高兴地拎着兔子回去复命了。

    他的命暂时是保住了,但给蜀军的防线,却带回了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信息。

    皇甫坚感觉到机会来临了,他立刻安排了上百名的连弩手,排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临近山顶的位置,道路也变得宽阔而平整了一些,比较适合魏军的近距离的突袭。

    浓雾之中传来了蜀军哄堂大笑的声音,这无疑也给魏军辨别方位和距离提供了便利,皇甫坚当即立断,下令魏军发起了突袭。

    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扑向了蜀军的阵地。

    他们所处的位置,刚好就在蜀军的弓箭射程之外,区区几百步的距离,魏军全力发起冲刺的话,也就是几十个呼吸的事。

    等蜀军意识到有敌袭的时候,一切就已经晚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进行防御呢,瓢泼般的箭雨就已经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

    蜀军完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关键是魏军在突击的时候,连弩兵是边跑边射,越接近蜀军的阵地,弩箭的威力便越大,这种覆盖似的打击,压得蜀军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们也试图想要进行反击,但往往是还没有来得及举起枪来,拎起弓箭,就被魏军的乱箭给射死了,蜀军抵敌不住,不是寻找掩体藏身,就是火速后撤,只有逃到连弩射不到的地方,才算是安全一些。

    可如此一来,胡烈精心构筑的防线瞬间就崩溃了,蜀军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冲入了蜀军的阵地。

    胡烈此刻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居然会栽在一只兔子的手里,本来他领命驻守鹰嘴崖,是信心满满,毕竟鹰嘴崖这样险要的地势,完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胡烈完全有机会凭着这样险峻的地势,将魏军阻击在山下,让他们寸步难进。

    鹰嘴崖虽然比不上剑阁、阳平关那样的险要,但就地势而言,魏军想要拿下来,也绝非易事,胡烈到达鹰嘴崖之后,也是认真研究了这里的地势,半山腰上山路过于的陡峭,根本就无法立足,只有崖顶还算是平坦,而且崖顶和后面的山脉是连为一体的,胡烈也不用担心困守崖顶会被魏军所包围,他们的粮草饮水的还是能得到保证的。

    胡烈奉命来把守鹰嘴崖,是做好了长期坚守的打算的,不过在胡烈看来,这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他只需要在崖顶上构筑几道坚固的防线,魏军就要根本没有机会冲上来。

    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雾一下子就打乱了胡烈的部署,弥漫的大雾之中,胡烈根本就看不清山下和山腰的状况,他也就无法判断魏军是否会来进攻。

    那怕胡烈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但距离实在是太近了,而且胡烈也抵估了魏军的火力配置,魏军一出手就是最强最猛的箭雨攻势,打得蜀军连北都找不着了。

    所以第一道阵地的失守,胡烈都来不及做出任何的反应,魏军的攻击迅猛地就如同是一只豹子,轻易地就将蜀军的防线给撕裂了。

    胡烈没办法,只好退守到第二条防线上,希望依靠第二道防线来阻挡住魏军的进攻。

    在防御阵地的设置上面,胡烈还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将三千人马分为了三拨,每拨一千人,在鹰嘴崖的山顶上,以间隔几十的丈的距离,设下了三道防线。

    在这三道防线之中,胡烈均挖有壕沟,筑起高垒,设下鹿角,并委任了各自的指挥官,以确保前一道防线失守之后,后一道防线依然可以正常的运转。

    这种多层次的防御工事,让胡烈有着很大的信心来坚守鹰嘴崖。

第2112章 谁说天时不如地利

    但三道防线之中,真正对魏军构成威胁的,也只有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之下,便是陡坡,魏军想要发起进攻,那只能是仰攻。

    而仰攻是所有进攻之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尤其是在这种比较狭窄的山路之中,魏军的大部队根本就无法展开行动,尽管他们拥着有十倍于蜀军的兵力,但用不上也是枉然。

    而第二道第三道的防线,由于处于比较平坦的山顶上,已经没有了地利之便,再难有优势可言,所以想要守住鹰嘴崖,第一道防线是至关重要的。

    可关键时候,偏偏是第一道防线掉了链子,最为可笑的是,防线失守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只兔子,蜀军倒是保持着万分的警惕,但却用数百支箭去射死了一只兔子,这么一个可笑的结果让所有的蜀兵都忍俊不禁。

    就在那一刻,几乎所有的人都放松了。

    就是这么一个稍稍的放松,让蜀军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魏军就是趁着蜀军相对松懈的时候,突然发起了暴风骤雨似的打击,一下子就将蜀军给打懵了,许多蜀军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呢,他们的防线就已经失守了。

    此刻胡烈才意识到那只该死的兔子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正是因为蜀军发现他们施放了几百支的箭,居然只射死了一只兔子之后,连他们自己都感觉到可笑之至,相互之间都嬉笑起来,防备之心在那一刻瞬间就瓦解了。

    按照魏军的攻击推算,在他们发现兔子尸体的时候,魏军已经潜伏在了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只是因为大雾的关系,蜀军之中没有一个人发现魏军的存在。

    那么按照逻辑来讲,这只兔子这个时候自然出现在这里的可能性为零,那么也就只有一个可能,这只兔子就是魏军放的,而这正是魏军投石问路的一个妙招,仅仅利用一只兔子就麻痹了蜀军的防守意识。

    等到蜀军发现魏军来袭的时候,一切都已经迟了。

    有时候,决定战场成败的,往往就是那么短短的几息时间,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蜀军也只是微微地分了一下神,让紧繃的神经松懈了一下,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胡烈这个时候肠子都有些悔青了,如果他没有派斥侯兵出去捡回那只兔子的尸体,或许就不会导致这么一个悲剧的结果了,毕竟没有那么一只兔子,蜀军的注意力不会分散。

    只要蜀军所有的士兵都保持一种全神贯注的专注状态,那怕魏军发起突袭,蜀军也不会这么的狼狈和被动,这么轻易地就将阵地给丢掉了。

    胡烈现在满脸的铁青色,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的失败了,趁着魏军刚刚冲上来,立足未稳的时候,胡烈下令蜀军立刻发起反扑,拼了性命也要把丢失的阵地给夺回来。

    双方很快地进入到了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在胡烈指挥下,蜀军也是打得极为地拼命,因为他也清楚,他们没有退路可言,一旦退却的话,鹰嘴崖阵地就会宣告失守。

    这支蜀军也是一支身经百战的精兵,他们一路追随司马伦从中原打到关中,从陇西又退到蜀地,经历过无数次惨烈的战斗,可以说是百战余生,能活下来的,都是精英。

    如果换作是一般的对手,这支蜀军或许还可以占据到一定的优势,但非常不幸的事,他们现在面对的对手,一样也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队伍,双方的实力其实是在伯仲之间的,现在的较量,比拼的就是心理和意志力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在气势上压倒对手,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士气的比拼上,蜀军自然是稍稍落后于魏军的,本来他们是占据着地利的优势,完全可以凭借着鹰嘴崖的险要阻击魏军,但魏军却利用雾天发起了突袭,谁说天时不如地利,这回魏军的表现着实打脸了那些军事名家,他们确确实实地利用天时战胜了地利。

    本来蜀军占据着明显的地利之势,让他们是胸有成竹,都觉得守住鹰嘴崖很有把握,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样的,这无疑让蜀军是大丧士气。

    相对而言,魏军的士气却是极其地高昂,在这场势均力敌的肉搏战之中,逐渐地占据了上风。

    而且魏军人数上的优势很快就可以体现出来了,只要他们能在山顶上站住脚,后续的部队就会源源不断地增援上来,魏军越打气势越盛,而蜀军越战心里却是越胆寒,整个战斗的形势很快也就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了。

    此时太阳升起来了,浓雾也渐渐消散了,魏军的人马正浩浩荡荡地不断向山上涌来,满山遍野的全是魏军的旗帜和人马,胡烈一看这阵势,心顿时便凉了半截。

    本来蜀军在兵力上只有魏军的十分之一,处于一种完全的劣势位置,只有依靠鹰嘴崖的险要地势,才能勉强地与之抗衡,如今这个地利的优势丧失之后,双方就进入到了平等的交战状态,蜀军没有魏军的人多,如何能敌得过魏军啊?

    从魏军突袭成功,冲入蜀军的阵地之后,这场失败就已经是注定的了,就算胡烈再心有不甘,再想着法子拼死抵抗,但面对源源不断地杀上山来的魏军,蜀军的反击力量是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他们也只能是节节败退,从第一道防线撤向了第二道防线。

    可惜第二道防线以及最后的第三道防线,也仅仅只是能拖延一下魏军的进攻而已,对整个战局的走势,没有任何意义了,失去了鹰嘴山的地利优势,蜀军的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无可挽回。

    这个时候,蜀军的斗志也是彻底地瓦解了,他们也明白,再打下去,也只是徒劳而已,根本就没有夺回鹰嘴崖的可能,于是乎蜀军是兵败如山倒,纷纷地溃败而走。

    胡烈一看大势已去,也只能是放弃了最后一道防线,向西撤退而去。

第2113章 将功折罪

    皇甫坚拿下了鹰嘴崖之后,并没有对溃逃的蜀军进行追击,本身刘靖给他的命令就是拿下鹰嘴崖,所以那怕战斗进行地再激烈,也仅限于鹰嘴崖,一旦蜀军撤离这个区域,皇甫坚便下令魏军停止追击,任由胡烈逃之夭夭。

    穷寇莫追,是一个最为基本的战术原则,魏军此前的所有作战计划,都是围绕着攻取鹰嘴崖而进行的,并没有后一步的进攻计划。

    而鹰嘴崖只是魏军整个西陵战役的第一步而已,光是在猇亭,魏军就集结三四万人,鹰嘴崖的守军仅仅只占到不到一成的兵力,接下来在猇亭,还有更为艰苦的战斗等着他们呢,如果皇甫坚此刻冒然发起追击的话,那很可能会误入到蜀军的埋伏之中,所以在没有详尽的作战预案的情况下,皇甫坚还是明智地选择了停止追击。

    尽管放任胡烈逃走让这次的鹰嘴崖的战斗未能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但这场战斗,上面并没有对中垒营有全歼守敌的要求,在他们的计划之中,拿下鹰嘴崖便是最为理想的战果了,歼敌多少倒在其次。

    所以皇甫坚如果追击的话,反倒是画蛇添足了。

    蜀军一撤,战斗基本上也就停止了,只有那些被魏军所围来不及撤走的蜀军还在继续地负隅顽抗,但这种零星的战斗已经无法再对战局产生任何的影响了,魏军已经牢牢地控制了鹰嘴崖,并且开始欢呼胜利了。

    而那些零星的战斗也很快就戛然而止,没有大军的支援,仅靠这些残余的兵力根本就无法抵抗得了魏军的进攻,他们很快也就会被淹没在魏军的人潮之中。

    胡烈撤离鹰嘴崖之后,发现魏军并没有追来,这最起码让他稍稍心安一点,毕竟此刻他是兵败如山倒,如果魏军一路追杀的话,那他的损失只会更大。

    现在魏军放弃了追击,胡烈粗略地点了点人数,这场战斗,他的人马也至少损失了一半,胡烈回头望了鹰嘴崖一眼,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领军奔鬼牛坡,去见司马伦了。

    鬼牛坡距离鹰嘴崖只有十几里的路程,是此次猇亭之战的主阵地,司马伦所率的三万人马基本上都集中于此,司马伦在此构筑了最为坚固的防线,而这里也将会成为整个西陵之战的一个重要支点。

    鬼牛坡虽然地形地势没有鹰嘴崖那般险要,但好在它地盘大,那怕就是在此屯兵十万,都显得十分宽绰,丝毫没有拥挤之感,不像鹰嘴崖,至多屯上几千人马,就已经是人满为患了。

    所以,鹰嘴崖只适合做前沿防御阵地,以它的体量,是完全担负不起整个猇亭的防御重任的,所以司马伦对鹰嘴崖的防守并没有抱有多大的希望。

    但鹰嘴崖的瞬失让司马伦是大为吃惊,原本司马伦估算,就算鹰嘴崖的人马不多,但以鹰嘴崖险要的地势,坚守一段时间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魏军想要拿下鹰嘴崖,至少也得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有可能.

    拿三千人换魏军的三千人甚至更多,这笔买卖其实是很划算的,更重要的是,司马伦布防鹰嘴崖,更多的是为了拖延魏军进攻的时间,其实司马伦到达猇亭的时间并不长,许多的防御工事还没有修筑起来,司马伦需要一些时间去布防,而魏军的进攻却是迫在眉睫的,所以只能是依靠鹰嘴崖的防守来拖住魏军的攻势,让司马伦有充足的时间来构筑鬼牛坡的防御。

    可令司马伦大出意外的是鹰嘴崖居然在一天之内就失守了,准备的说,从魏军发起进攻到鹰嘴崖的失陷,前后只有一两个时辰,这个结果,真心让司马伦有些难以接受。

    为了守住鹰嘴崖,司马伦给胡烈调派的可是最为精锐的部队,这支军队,可是一路跟他从中原打过来的,其战斗能力如何,司马伦比谁都清楚,如果鹰嘴崖能容纳更多的人马,司马伦当然不会只派这三千人,他会派更多的军队过去,以确保万无一失。

    尽管在人数上受到了限制,但司马伦丝毫不吝啬地将自己麾下的精兵强将给调派过去,但没想到的是,鹰嘴崖的失守竟然来得如此之快,也难怪司马伦大为震怒了。

    司马伦沉声地向胡烈质问鹰嘴崖失守的经过,胡烈满脸的羞愧之色,将事情的原委细致地说给了司马伦听。

    司马伦听罢,面色稍缓,从战斗的进程来看,胡烈也确实是尽了力,但由于他对大雾天气的准备不足,以至于魏军趁着大雾发起突袭的时候,胡烈没有能够拿得出相应的反制措施来,很快地就陷入到了被动之中。

    鹰嘴崖的战斗,其实对地形的依赖十分大,毕竟敌我双方兵力相比是十比一的比例,如此的悬殊的比例,在同等的地形条件下,蜀军获胜的几率完全是微乎其微的,他们想要守住鹰嘴崖,唯一能依靠的也就是鹰嘴崖险要的地形了。

    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雾让蜀军的优势立刻丧失掉了,他们无法判断魏军攻或不攻,而一旦等到魏军冲至他们面前,一切都已经晚了,整个战场的形势已经是不可逆转,鹰嘴崖的失守已经成为了必然。

    胡烈手中的兵马终归是有限的,在没有地利的优势之下,与魏军展开肉搏白刃战,那肯定是无法打得赢的,所以胡烈在明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撤退,也是无可厚非的。

    胡烈对鹰嘴崖的失守十分自责,跪地恳求司马伦处罚于他,但司马伦并没有责罚他,虽然说鹰嘴崖的失守胡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归根结底,还是天气的原因造成的,胡烈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更何况现在是用人之际,司马伦没有再过多的纠结谁的责任,他给胡烈安排了新的司职,打得好将功折罪,打不好的话,二罪归一。

    胡烈感激涕零,当场叩谢司马伦,并表示肝脑涂地,亦万死不辞。

第2114章 一生之敌

    鹰嘴崖失守顿时给司马伦带来了危机感,尽管说此役蜀军的损失只有一千多人,属于比较轻微的,但鹰嘴崖是鬼牛坡的前沿防御阵地,鹰嘴崖失守之后,魏军的人马将会直逼鬼牛坡而来,整个猇亭的防御压力骤然增大。

    而此时司马伦的防线并没有完善,这给猇亭的防御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司马伦出身于司马家,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尝尽了人间的富贵,此番入蜀,被刘禅招赘驸马,倒是又过了一番温柔富贵乡的日子。

    公主不但漂亮,而且温柔可人,芙蓉帐里度**,道不尽遣绻消魂,成都城中的男人,仰望着站着人生巅峰的司马伦,无不艳羡,此生如果真有司马伦这般的人生际遇,纵然现在就是死了,这辈子也值了。

    但对于司马伦而言,内心却是无比的苦闷,公主纵然天资国色,但出身于司马家的司马伦,什么样的美女没见过,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司马伦对于男欢女爱之事,并没有特别的热衷,甚至可以说有些冷漠。

    或许是双肩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或许是经历了无数的风浪,方及弱冠的司马伦早已是阅尽了人间的沧桑,他亲眼见证了司马家从鲜衣怒马烈火烹油的繁华到家破人亡的衰败,如果说司马伦内心之中没有波澜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司马家族最为鼎盛之时,那便是天下第一豪门,无人可出其右,尤其是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家族已经压倒了皇权,成为了魏国最高权力的掌控者。

    司马伦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打他记事的事时候起,就觉得司马家那是睥睨天下,坐拥四海,大魏的天下,就是他们司马家的天下。

    不过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之中,还是潜藏着些许的危机和风暴的,父亲和兄长们曾经会聚在一起,讨论北边的战事,时不时地会流露出忧虑之色,年幼的司马伦对此自然是懵懵懂懂,不过他还是清楚地记下了一个叫曹亮的名字。

    只是他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名字对司马家族意味着什么,不过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个名字被不断地提及,而且成为了司马家梦魇的存在,司马伦便知道这个人将会成为他的一生之敌。

    司马伦在十六岁的时候,便登上了军事舞台,独立领军参与淮南平叛这样的大战了,而同样出身于士家豪门的同龄人,此时此刻,不是干着风花雪月的事,就是埋头苦读,将来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来豪门的孩子一样活得不轻松啊!

    司马伦走向政治军事舞台的时候,正是天下沧桑巨变之时,虽然说司马伦心怀鸿愿,才华横溢,但奈何大厦将倾,覆水难收,司马家族的败局早已注定,纵然司马伦是天纵奇才,也无法做到力挽狂澜。

    当然,最让司马伦痛心的是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司马家的人居然还不忘记兄弟阋墙自相残杀,司马昭弑兄废帝,只为当一次过把瘾就死的皇帝,却也让司马家族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果不是司马昭如此的折腾,那怕司马家退守关中,但依然可以依靠八百里秦川的险要,守住最后的这一片基业。

    想当年,六国合纵联合攻秦,却依然是铩羽而归,最终秦国绝地反击,一统天下,所以司马家占据着关中这片龙兴之地,也并非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但所有的机会最终却葬送在了司马昭的利欲熏心之下,司马家最后残存的那么一点力量最终也分崩离析,被曹亮各个击破,诺大的魏国,再无司马家的容身之地。

    对此,司马伦感到深深的遗憾,如果说在最后的关头,他们兄弟几个能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的话,司马家又何至于沦落到如此的惨境。

    虽然说司马伦归降了蜀国,有了一片安身之地,但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让司马伦特别的难受,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回,从此颠沛流离,成为了天涯沦落人。

    比起那些身死灰灭的兄弟,比起那些被阉割苟且偷生的族人,司马伦还算是幸运的,最起码他不用去过阶下之囚的生活,最起码他在蜀国还能拥有相当高的地位,并且能娶得上美艳的公主。

    但司马伦真得开心过吗?

    他一点都没有开心过,那怕是香车美人,那怕是珍馐仙酿,都无法让司马伦开怀大笑过,忧郁写满了他的脸上,纵然是强颜欢笑,那笑声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郁愤之气。

    也许他这辈子将彻底地与快乐绝缘,仇恨将会伴随他的一生,除非他能够手刃仇人,恢复司马家的荣耀和地位。

    不过现在看起来这个愿望是遥不可及的,且不说曹亮已经强大到了无可匹敌的地步,根本就是司马伦现在所无法抗衡的,而且司马伦所倚仗的蜀国,也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司马伦现在还能在蜀国当一当骠骑将军,做一做驸马,可真要到了蜀国也灭亡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将灰飞烟灭,如过眼云烟般彻底地湮灭。

    所以司马伦现在如何能安枕于温柔乡之中,不管他以前和蜀国之间有多少的成见,但此时此刻,他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理当应同舟共济,齐心协力,这样才有机会渡过难关,挽救危局。

    姜维此番没有返回汉中,而是前往了永安,虽然此举让所有的人都大惑不解,但司马伦却感觉到这是姜维在另觅良机,姜维的北伐之心从来也没有死过,这次前往永安,也不过是换一个方向,换一个方式,他终究还是矢志不移的。

    从汉中北进的路线如今已经被堵死了,也许永安那边有新的契机也说不定,从司马伦的内心之中,还是认可和看好姜维的。

第2115章 杀人诛心

    事实上,司马伦确实也没有错看姜维,姜维前往永安,可不单纯的是避祸那么简单,手握重兵的姜维如果真的急眼了,废掉刘禅也是不在话下的,如何会惧怕刘禅身边的一个小小太监。

    黄皓在姜维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罢了,如果姜维真要去捏死他,也不过是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

    只不过真要弄死黄皓,必然会在蜀国的政坛上掀起一番的滔天巨浪,如今乃多事之秋,蜀国发生内乱的话,不论谁能胜出,都没有赢家可言,两败俱伤的结果只会是让蜀国的国力更为衰弱,朝堂更为地混乱,最后得了便宜的,只能是曹亮。

    在这一点上,姜维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所以他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率兵前往了永安,那儿天高皇帝远,没有人再能奈何了他,姜维也好一门心思地对外,而不是跟着朝堂上的人蝇营狗苟,相互倾轧。

    单是这一点,司马伦就特别地佩服姜维,忍辱负重,一切以大局为重,这才是光明磊落的真汉子。

    虽然司马伦因为要和公主大婚而留在了成都,没有随同姜维前往永安,但司马伦一直以来都是默默地关注着永安那边的情况,并且在暗中一直做着出发的准备。

    司马伦降蜀之时,麾下有十万之众,如此庞多的兵力,和蜀国的总兵力也几乎是持平的,只不过经历过了陇西之战,司马军损失惨重,折损了半数之多,如今到达蜀国的,仅剩下了五万人左右。

    不过就算是这一残师,也依然占据着蜀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不管搁在什么时候,也是一支任谁也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这一支军队是完全听命于司马伦的,其他人的话,在这里都不好使,不管是大将军姜维还是后主刘禅,都没有直接指挥和调动这支军队的权力。

    按照当初司马伦降蜀时的约定,司马伦对他的这支军队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尽管说这种约定蜀国方面是没有绝对约束力的,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强取豪夺,但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却是蜀国方面所无法承担的。

    试想一下,如果司马军的五万人在蜀国内部叛乱的话,其破坏力无疑是巨大的,在这种外患重重地环境之下,蜀国内部的稳定几乎是压倒一切的大局。

    再加上姜维对司马伦的欣赏和看重,刘禅对司马伦的刻意拉拢,让司马伦在蜀国的地位是如日中天,仅仅十九岁的司马伦就当上了骠骑将军,更顶着当朝驸马的光环,估计也只有前汉时代的霍去病有过这样的荣光吧。

    但司马伦却真心不在乎,要知道,他在关中的时候,当过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当过赵王,其地位,比现在还要显赫得多。

    可没有实力的话,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是过眼烟云,经历过无数沧桑的司马伦知道,再好的荣华富贵你也得有实力来保障才行,司马昭不顾一切悍然称帝,最终也只当了百日的皇帝,然后就落了一个身死灰灭的下场,所以想要把握手中的富贵,享受至高的权力,没有实力来保障的话,一切都是扯淡。

    现在的曹亮,已经拥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也许用不了几年的时间,他的军队就已经兵临蜀地,蜀国的天子和群臣,也只有沦为阶下之囚的份了,现在爬的有多高,将来就会摔得有多惨。

    在对待政敌方面,或许曹亮的手段没有司马懿那样的残暴,司马懿动不动就灭人三族,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光在洛阳杀得人,就超过了七千人,牵连之广,杀人之多,简直就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相比而言,曹亮掌权之后,没有像司马懿那样残暴无度,不但很少有灭人三族的事发生,就连对待司马家族这些人上面,曹亮都没有进行屠戮,许多人成为了阶下之囚,但却有幸保住了性命。

    不过保住性命的代价也是极是惨重的,那就是必须接受宫刑,而宫刑是所有刑罚里面却让人屈辱的一种,曹亮不斩草却除根的方式,虽然让许多人觉得他对待司马一族太过温和了,但对于司马伦来说,却是倍感耻辱。

    剩下的这一代司马人或许能得到善终,但也仅此而已,司马家族已经没有了未来,曾经显赫一世的司马家族,几十年后,将会再无一人存世。

    杀人诛心,莫过如此。

    司马伦已经成为了司马家族最后的独苗,他如今寄身于蜀国,也成为了他最后的期冀之地,而蜀国如果沦陷的话,那司马家族,也真得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真得要彻底地绝后了。

    在司马伦的儿子呱呱落地之时,永安那边也终于传来了司马伦久违的消息,吴国灭亡,吴国大将军陆抗携荆州之地降蜀,姜维上表朝廷,准备出兵荆州。

    整个蜀国朝堂之上是一片欢腾,收复荆州,那可是蜀人梦想了多年的事啊,上至后主刘禅,下至百官群臣,无不是欢欣鼓舞,尤其是那些荆襄派系出身的官员,更是热泪盈眶,这么多年了,他们的梦想终于是成真了。

    刘禅当即给姜维回复诏书,同意姜维出兵接收荆州,同时,封陆抗为大司马,并拟派兵增援荆州。

    但一提到出兵,蜀国群臣又都沉默了,现在蜀国的兵马,一共分为了四块,汉中一块,那是防御魏国的,这部分的兵马不可轻动,永安一块,归姜维指挥,已经带到了荆州,南中一块,那是镇抚南中诸夷的,同样不可以轻动,否则南中诸蛮夷一乱,蜀国的后院就又起火了。

    剩下的兵马,就只剩拱卫成都的禁军了,这部分兵马,更是无法调动的,否则皇宫谁来守护?

    诺大的蜀国,其实兵力相当的有限,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突然要抽调几万人马出来,实在是捉襟见肘啊。

    就在众臣无言之时,司马伦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愿率本部人马前往荆州。”

第2116章 连襟

    刘禅闻言不禁是大喜,他正发愁派哪儿的兵马呢,司马伦便主动地请缨出战,这可算是解了刘禅的心烦事。

    虽然说成都还有两三万的禁军,但这些兵马可是留着拱卫都城的,一旦将成都的禁军调走,皇宫的安全谁来负责,刘禅就算是坐在皇位上,那也没法踏实安心啊。

    相比于开疆拓土,刘禅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成都城内的禁军,不管是北伐战事何等的激烈,他们都没有轻易地调动过,离开过都城,所以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虽然说这次出征有很大的希望收复荆州,但对于刘禅来说,自己的安全更重要,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禁军是不可以出征的。

    但禁军不动的话,蜀国就会面临无兵可调的窘境,毕竟驻守各地的兵马,那基本上就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并没有多余的编制。

    这时司马伦主动地站了出来,愿意率兵出征,这自然是让刘禅喜出望外,看来这关键的时候,还是自己的女婿靠得住啊。

    司马伦率军入蜀之后,他所率的兵马并没有随同他前来成都,而是根据姜维的安排,接手了阴平武都两个郡的防务,担负起了蜀国西北边境的防御重任。

    司马伦到了成都之后,依然掌控着这支军队,司马军暂时由钟会和其他的部将来指挥,不过他们可都是司马伦的人,蜀国对这支军队完全没有掌控和指挥权。

    这次司马伦要出兵荆州,也必然是要从阴平武都那边调兵过来,当然别人的调不动的,对于司马伦来说,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这五万军队,只是司马伦的私兵而已。

    不过司马伦也不可能将五万人全部调到荆州去,毕竟阴平武都那边的防御也是关键,就算是调动人马,也得保证留下足够的防御力量来对抗魏军。

    所以在司马伦的计划之中,他最多也只是抽调两万人而已,其余的三万人,则继续在钟会的带领下,坚守沓中。

    刘禅对司马伦主动请战的态度是相当的满意的,这支军队既然是司马伦的人,那自然也得由司马伦来统率。

    不过这么拉风露脸的事,刘禅也不能让司马伦独专了,他必须要搞一些平衡,尤其是这次收复荆州,理应派一个荆襄派系的代表人物前往。

    最合适的人选应当就是诸葛瞻了,诸葛瞻目前担任卫将军,平尚书事,是朝廷内阁的重要成员,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诸葛瞻的出身,他可是诸葛丞相之子,在蜀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如果说诸葛瞻能代表荆襄系来接收荆州的话,那无疑也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

    不过诸葛瞻似乎对前往荆州之事并不热衷,毕竟这次出征荆州,所有的人马都是司马伦的,那司马伦将毫无疑问担任主将,而诸葛瞻只能是当副将了。

    诸葛瞻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他可是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亮曾过继过侄子诸葛乔为子,不过诸葛乔早亡,只留一子诸葛攀,后来诸葛恪被灭族,诸葛攀又改回诸葛瑾一脉),诸葛瞻出身之时,诸葛亮已经四十六岁了,诸葛亮身陨五丈原之时,诸葛瞻只有八岁。

    从小就承受着诸葛亮的荣光和余荫,受到了蜀国万民的景仰,十七岁的时候迎娶公主,做了骑都尉,此后更是青步平云,延熙七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

    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盛名之下,诸葛瞻也确实是有些飘飘然了,尽管他从未到前线打过仗,但还是担任了卫将军、中都护、平尚书事的显要职位,成为朝中数一数二的重臣。

    诸葛瞻和司马伦都娶了公主,两人便成为了连襟,但诸葛瞻未必能看得上司马伦,要知道,司马伦的父亲司马懿那可是诸葛亮的一生之敌,诸葛亮的北伐最终功败垂成,多半也是拜司马懿所赐,所以诸葛瞻对司马懿的后人还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怨恨的,而且多年以来,诸葛瞻也不会认为自己会和司马家的人有所交集。

    但谁曾想到世事变幻之莫测,居然会让司马伦成为了他的连襟,这上天还真给他开了一个不大小的玩笑。

    尽管这事是诸葛瞻无法左右的,但至少他可以刻意地与司马伦保持距离,在朝堂上,除了无可避免的公事应酬,私底下诸葛瞻与司马伦没有半点的往来,他俨然就一个态度,我和你不熟,别跟我攀亲戚。

    这次刘禅有意让他随同司马伦出征,本来这也算是一个美差,如果蜀军收复了荆州,诸葛瞻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再加上百姓对诸葛瞻本身就一直追捧,会令诸葛瞻声望倍增。

    不过诸葛瞻一想到自己此行要给司马伦打副手,心里顿时便不平衡起来,所以他干脆托病不出,变相地拒绝了刘禅的旨意。

    刘禅一看,诸葛瞻不想去,他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正好宗预和廖化两位老将主动地站出来,表示愿意为前部先锋,出征荆州。

    正好前段时间夏侯霸因为身体原因辞官致仕,车骑将军出现了空缺,而最有资历晋升为车骑将军的也就是廖化和宗预两个人了,此次他们主动请战出征,刘禅也不好说让谁来当车骑将军,于是干脆将车骑将军一分为二,让宗预来当左车骑将军,廖化来当右车骑将军,把一碗水端平了,而后下旨让他们随同司马伦出征。

    退朝之后,司马伦便立刻用六百里加急给沓中的钟会传信,让胡烈等人率两万人马火速赶到成都来,准备出征荆州。

第2117章 垂泪而别

    过了几日,胡烈引军两万赶到了成都,司马伦亲自出城相迎并校阅了人马。

    这支军队就是司马伦在蜀国立足的底气,正因为有这么一支军队为司马伦撑腰,司马伦在朝中的地位才能牢固无比,而司马伦也成为了各方势力竭力拉拢的对象。

    如果司马伦手里面无兵无将的话,那么他归降于蜀国,终究也不过是寄人篱下而已,需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但现在司马伦手中掌握着蜀国三分之一的兵马大权,这可是一支谁也不敢忽视的力量,那怕司马伦真得不招人待见,但也无人敢去挑战司马伦的底线。

    就目前而言,司马伦堪称是蜀国腰杆最硬的人之一,绝对是无人敢去捋其虎须。

    那怕是强如诸葛瞻这样的大腕,虽然司马伦可以感受到他的冷意,但诸葛瞻也是比较克制的,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

    司马伦大概也明白诸葛瞻为何对他是冷眼相对了,不过是多年前的父辈恩怨了,更何况当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相争,也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没想到诸葛瞻却对此是耿耿于怀,还真是出乎司马伦的意料。

    两国相争,各为其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于定军山战死在黄忠的手中,姜维的父亲姜冏为马超的乱兵所杀,但夏侯霸和姜维归降蜀国之中,却能放下旧怨和仇恨,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柱。

    诸葛亮和司马懿也谈不上什么深仇大恨,在战场上,他们更像是一对惺惺相惜的对手,只能是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司马伦也没想到诸葛瞻的心胸如此狭隘,他继承了诸葛亮武乡侯的爵位,却没有继承到诸葛亮的胸襟与气概,真可惜啊,诸葛家后继无人了。

    本来司马伦这一年多来在成都是刻意地结交蜀国的上层人氏,为此还不惜放下自己的身段,那怕是地位低的人,司马伦都能做到以礼相待,可诸葛思远却是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本来司马伦还准备以亲戚的关系与他好好地结交一番呢,但瞧瞧诸葛瞻的模样,司马伦也只能是放弃了。

    这次出征,刘禅有心安排他俩一起出战,毕竟这次收复荆州,有陆抗主动来降,难度不大,而且对于蜀国来说,收复荆州那堪称是丰功伟业,那可是名垂青史的事,有这么大的好处,刘禅首先想到的是安排自己的女婿。

    不过诸葛瞻耻于屈居司马伦之下,称病不出,主动地放弃了这个机会。

    司马伦暗暗冷笑一声,诸葛瞻也太琉璃心了吧,诸葛亮一世英才,却生了这么一个不堪的儿子,既自负又任性,偏偏刘禅还如此地信任于他,如果真有一天魏兵打来了,以诸葛瞻的能力,蜀国不亡才怪。

    既然胡烈率兵已到,司马伦急着出发,便立刻上朝向刘禅辞行,刘禅对此次司马伦出征也是抱着极大的信心的,尽管说刘禅本人比较平庸,也不擅长治国之事,但多年以来,无论是诸葛亮北伐还是姜维出征,他很少有扯后腿的时候,就算是下旨令诸葛亮或姜维退兵,大多的时候也是受到了黄皓或其他大臣的蛊惑,从刘禅内心来讲,还是希望北伐有所建树的,这样也能告慰他老爹刘备的在天之灵。

    司马伦辞了刘禅,返回了驸马府,又与妻子南平公主道别,南平公主刚刚生下孩子,闻司马伦即将出征,不禁是泪水涟涟,司马伦只得好言宽慰于她,南平公主这才止住了哭啼,怯怯地问道:“夫君此去,何日是归期?”

    司马伦道:“行军打仗之事,孰难断定,或三五月,抑或一两载,未定也。”

    南平公主闻言又哭,泣道:“都言战场之上,生死难料,夫君此去,妾身如何能心安?只是可怜了这孩子,刚出生就见不到父亲了。”

    司马伦笑了笑,道:“娘子,某不过是出征在外,又不是不回来了,你又何故如此悲切?你放心吧,等仗打完了,我须臾便回,你在府里好生静养,切记不可伤了身子。”

    虽然说司马伦和南平公主的婚姻不过是一场政治联姻,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南平公主刚刚诞下一个儿子,对于差不多已经是绝后的司马家族而言,功莫大蔫,所以司马伦对南平公主还是特别关心的。

    女人坐月子的时候,情绪最是不稳定,很容易得产后抑郁,这个时候,丈夫的陪伴是相当重要的,但荆州军情紧急,司马伦不得不走,只能是好言宽慰,并安排下人好生服侍。

    南平公主见司马伦去意已决,不免又伤心了一番,不过知道无法挽回,也只能是作罢了,央求司马伦给刚出生的儿子取个名字,司马伦思索了一下,道:“馥焉中镝,中镞声急,就叫他司马馥吧。”

    随后,夫妻二人垂泪而别,司马伦将管家叫来叮嘱了一番,然后上马离去,径直出城,与宗预廖化会合,领军离了成都,望永安而去。

    司马伦胸怀大志,这一年呆在成都,尽享富贵荣华,连他自己都有此担忧安枕于温柔富贵乡中,会消磨自己的意志,此刻离开成都,奔赴荆州,司马伦内心之中还是有些许的小激动,是啊,国仇家恨现在唯系于他一身,司马伦如何敢沉缅于儿女私情之中。

    纵然此次荆州之行前途未卜,但对于司马伦而言,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兴复司马家族的大业,是他毕生的宏愿,只要司马伦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和曹亮血战到底,分一个输赢胜负。

    在关陇一线,司马伦已经是遭遇到了太多的失败,几乎再没有翻盘的可能了,现在荆州这边出现了新的转机,这无疑让司马伦重新地燃起了希望,或许这次的荆州之战,就是一个向曹亮反攻的最后契机,成败在此一举,司马伦是绝不会轻言放弃的。

第2118章 大司马

    为了尽快地赶到永安,离开成都之后,司马伦就下令所属军队加快行军的速度,晓行夜宿,倍道而行,在行军的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赶路上。

    不过由于他们这一路都是在蜀国的境内,所以也不用担心会不会遭遇到敌人伏击偷袭的问题,放下了防备之后,全军就可以保持高速的行军状态。

    至于粮草的调运,那就更不用担心了,从成都到永安水路畅通,蜀军完全可以从水路进行粮草的运输,就可比陆路运输省时省力的多,其至司马伦还没有抵达永安,粮草就已经是先期运抵了,正合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

    到达永安之后,正好也遇到了刚刚从荆西撤过来的罗宪和陆抗,他们一路迂回转折,无巧不巧地正好和司马伦会师了,于是他们三军合一,从永安出发,直奔西陵而去。

    西陵已经成为了各路吴蜀军的交会点,所有的人马都在向西陵集结,西陵的防御力量明显地强大了起来,蜀军的人马共分为三路,姜维的人马一路,罗宪的人马一路,司马伦的人马一路,而吴军的人马也同样分做三路,陆抗的武昌军一路,步协的西陵军一路,江陵军一路,各路人马合计起来,共计多达十一万之众。

    人马多而杂,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情,这样的军队多数时候是缺乏凝聚力的,各路的人马各自为战,甚至是暗藏心机,而对强大的敌人,吴蜀军这样一盘散沙的状态,那怕有再多的人马,也是要吃败仗的。

    如何解决统一指挥的问题成为了摆在姜维面前的头等大事,姜维深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西陵这一战是必败无疑,如果能解决了这个棘手难题,或许还会有几分的胜算。

    但这个问题想要解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蜀军这边好说,虽然也是三路人马,但对姜维的号令是严格遵从的,唯独吴军这边,让姜维比较头痛。

    当初在江陵的时候,姜维就曾遭遇过南郡太守朱乔的强烈反对,如果不是步协及时赶到,拿下了朱乔,江陵撤军的计划肯定会胎死腹中。

    而一旦江陵落入到了魏军的手中,不但两万的江陵守军会全军覆灭,而且江陵所囤积的大量粮草和物资也必然会落入到魏军手中,那怕姜维退守西陵,没有粮草和军队,那肯定也是难以为继的,西陵的失守也成为了必然,再挣扎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团结协作,齐心合力才是摆在蜀军和吴军面前的头等大事,但如何才能让六万吴军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接受姜维的指挥与调度,确实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朱乔的做法,代表了吴军之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意志,拿下一个朱乔容易,但让千千万万的吴兵吴将心服口服,却是如同登天一般。

    陆抗司马伦率军抵达西陵之时,姜维亲自出城相迎,司马伦偷眼打瞧,姜维虽然表面上很开心,也相当的热忱,尤其和陆抗交谈之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但司马伦却发现,在姜维的笑容背后,却是带着一丝的忧郁,毫无疑问,姜维这是遇到了烦心事了。

    在入城的时候,司马伦找了一个机会,和姜维是并辔而行,低声地询问道:“大将军莫非有心事?”

    姜维早已将司马伦视做是自己的心腹,当下也不隐瞒,将西陵的情况和司马伦说了一遍,也谈到了自己的隐忧,虽然说目前蜀吴同盟,但如果两军不能合二为一,形成战斗合力的话,整个西陵的防御就是形同虚设,很容易被魏军各个击破。

    司马伦微微一笑,道:“解铃还需系铃人,大将军何不将此事交给陆幼节去处置。这是陛下的诏书,大将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宣旨。”

    司马伦此行不光是带兵前来,他还带来了刘禅封陆抗为大司马的诏书,虽然他在永安的时候就已经和陆抗见面了,不过司马伦却没有将诏书拿出来,而是带到了西陵,司马伦就是准备将诏书给姜维,由他来宣读。

    有了陛下的诏书,姜维这边心里就踏实了,毕竟以姜维的地位,招降陆抗是没有问题的,但如何安置,却是让他比较犯愁的事。

    陆抗在吴国的时候,就是大将军的职位,和姜维一般无二,如今降蜀之后,蜀国也不能寒碜不是,至少也得给陆抗安排一个相应的职位才是,可大将军只有一个,姜维也不可能让贤,两军合一之后,姜维必须要占据主导地位置才行,所以如何安置陆抗,这就需要一点政治智慧了。

    姜维看了一眼诏书,刘禅封陆抗为大司马,姜维顿时眼前便是一亮,看来刘禅那般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这个大司马,封的是恰到好处。

    大司马,这个官职在三国之中,倒也是屡见不鲜的,蜀魏吴都有置,位在三公之上,但并不常设,可见地位之尊崇。

    在魏国,担任过大司马的比较多,曹仁、曹休、曹真、司马懿,都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吴国这边,担任过大司马的是吕范和吕岱,而且还曾分置左右大司马,朱然曾担任过左大司马,全琮担任过右大司马。

    蜀国这边,担任过大司马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蒋琬,由于丞相之位是诸葛亮专属的,后继之人谁也不敢以丞相自居,蒋琬初任大将军,后迁为大司马,卒于任上,蜀国从此再无置大司马。

    由此可见蜀国对大司马也是不轻易相授的,此番陆抗归降,蜀国方面自然不能亏待了他,于是刘禅将很久未置的大司马职位拿出来,授予了陆抗。

    如果单从官位的高低上来看,大司马还是在大将军之上的,不过姜维不但担任着大将军,而且还兼着录尚书的职务,是三军统帅,陆抗就算是担升大司马,也不可能将兵权夺了过去,所以刘禅的这个安排还是很有心的,既给了陆抗相当重的官职,又无碍于兵权的掌控,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2119章 心存敬畏

    姜维看了一眼诏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世人都说后主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也是有失公允的,刘禅能在皇位上稳坐四十余年,比起吴国和魏国的那些动辄就被权臣给废掉的傀儡皇帝,刘禅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也许有人会说,比起魏国和吴国来,蜀汉的大臣比较忠诚,没有篡权夺位的事情发生,所以刘禅才能在皇帝宝座上安稳如山。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任何一个朝代的朝堂之上,都是充满着血腥的,所谓的忠诚在利益的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之所以没有背叛者的出现,无非是因为代价大于获得,没有敢轻易冒险罢了。

    蜀国朝堂上的水比起魏吴来,更是深得很,魏吴有权臣擅专,是因为他们有独大的资本,而蜀国朝堂之上,各个派系林立,元从派、荆襄派、益州派乃至于阉党相争不断,相互制衡,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所以蜀国的政坛才是最复杂的,这反倒成为了刘禅稳坐皇位的最大保证。

    如果单纯地从能力上来看,刘禅确实属于那种庸碌无能的皇帝,他后宫佳丽无数,却看上了刘琰的妻子,借着刘妻入宫之际,强留于宫中一月,与之私通。刘琰听到了风言风语,怒而责妻,拿鞋底打脸。刘禅闻之大怒,刘琰名义上是打老婆,实则是打我这个天子的脸啊,这还了得,于是下令有司捉拿刘琰,腰斩弃市。

    这件事当时在成都也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坐实了刘禅荒淫好色的名声。

    当然好色对于君王来说也算不了什么大事,曹操有人妻之好,但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枭雄,所以判断一个帝王是否有成就,单单从生理需求方面就下定论,自然也不太合适。

    至于在治国理政方面,刘禅几乎就是一个甩手掌柜。初登帝位之时,刘禅只是一个十七岁的懵懂少年,自然所有的内外事都交给了丞相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事无巨细,鞠躬尽瘁,刘禅这个皇帝当得简直轻松的不要不要的。

    诸葛亮死后,蜀国经历了一个相当大的危机,那就是魏延和杨仪争权,两人相互攻讦,并且是大打出手,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蜀国会在这次内乱之中彻底地崩盘。

    刘禅在处理这次的危机方面,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他没有偏听偏信,而是无条件地选择了遵照诸葛亮的遗策行事,诸葛亮安排蒋琬继任,那刘禅就选择了信任蒋琬,利用杨仪除掉了魏延,最后又废杨仪为平民,彻底地解决了内乱的隐患。

    刘禅不擅理政,但却擅长于人治,蜀国内部派系繁多芜杂,争权夺势时刻不休,刘禅表面上来看是和稀泥,他既重用荆襄派系的蒋琬、费祎、董允,也不曾冷落益州派系的谯周、吴懿等人,而对姜维、夏侯霸这些魏国的降将更是委以兵权重任,至于张绍这样的元从派加外戚的身份,在朝中同样有着一定的话语。

    乍看起来,蜀国朝堂之上简直就是大杂烩,荆襄派系居于首辅的地位,但兵马大权却落在了雍凉派的姜维手中,元从派和益州派虽然看起来比较衰微,却依然是两支可以左右朝堂的势力。

    可以说,各个派系之间,起到了一个相当大的制衡作用,在蜀国朝堂上,没有一家独大的局面,自然也就不会有权臣的出现。

    那怕是姜维执掌兵马大权,但在朝中,却也没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北伐之举还屡屡遭到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的反对,可见蜀国朝堂之争,暗流汹涌,波云诡谲。

    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御人之术,在历史上的皇帝,真正有雄才大略可以只手遮天的人物其实并没有多少,除了那些开国的君主,大部分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庸庸碌碌的,想坐稳江山都不是容易的事,比如汉献帝刘协、比如曹芳、曹髦、孙亮,臣强主弱,注定会被权臣所欺凌。

    而刘禅表面上看起来庸碌昏聩,事事无为,但却是深谙御下之道的,他在朝堂上搞平衡,和稀泥,却让蜀国的政局,成为三国之中最为稳定的一个。

    就连刘禅重用的黄皓,同样也是刘禅玩权力平衡的产物,别看黄皓结党营私,玩弄权柄,但实则宦官当权,背后的靠山只有皇帝,往往百官奈何不了的太监,皇帝只需一道命令,便可以轻易取其首级。

    刘禅纵容黄皓,就等于是在朝堂之上埋设了一颗可以由自己掌控的棋子,姜维受到了黄皓的谗言陷害,北伐之事功败垂成,遂怒不可遏,上朝欲斩黄皓,但刘禅只是云淡风轻地劝说姜维作罢,让黄皓给姜维赔罪道歉了事。

    从表面上看,黄皓擅弄权柄,把持朝政,把蜀汉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刘禅亲小人远贤臣,不是昏君是什么?

    但细看究竟的话,刘禅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段,让那些有野心觑觎权位的人不得不有所收敛,否则的话,谁又能保证蜀国朝堂之上不会出现司马懿,不会出现孙峻孙綝?

    此次陆抗降蜀,同样得到了刘禅的重用。

    刘禅对外来的归降势力,通常都是不拘一格,信任有嘉的,前如姜维、夏侯霸,后如司马伦,都得到过刘禅的重用,陆抗这次携荆州来降,刘禅自然也是大为高兴,封其为大司马,位在百官之上。

    对于刘禅来说,外来归降的势力,在蜀国并无根基,他们想要坐大,难度很大,但利用这些外来的势力制衡蜀国的本土派系,却是屡试不爽的。

    这一点,姜维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一直以来姜维对后主刘禅也是心存敬畏的,那怕他对黄皓恨之入骨,但也没有胆量越过刘禅直接将黄皓给杀了。

    不是说君权不可欺,而是说没有足够的实力,你是没有资格去挑战君权的,如果实力允许,姜维未尝做不了司马懿,但在蜀国的这种大环境之下,姜维还没有挑战君权的资格。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