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270章 两手准备

    魏军采取的所有军事行动,其实一直都是在羊祜的运筹之中。

    竹筏渡江究竟有几成的把握,羊祜心理也是没有底的,毕竟羊祜出身于北方,对水战完全是外行,虽然这几年魏国的水军搞得有声有色,但羊祜并不负责这块,所以他对水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不过此刻就算是水军都督王濬来了,没有战船,他也一样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羊祜看到交州这边的竹子临机一动,想到了建竹伐渡江的方法,其实也是一个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究竟有几成的胜算,羊祜自己也是没有任何把握的,毕竟利用竹筏渡江,跟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道理,能否成功,还是要看实战的效果的。

    所以一直以来,羊祜都是做好两手准备的,这边大张旗鼓地操练水军,另一边悄悄地派出骁骑营来,伺机进攻高要,准备切断吴军的退路。

    在羊祜的战略构想之中,进攻交州,是要由东自西地往过打,一步步地挤压吴国的生存空间,逐步地蚕食交州的,也就是说,吴国退一步,魏军就进一步,敌退我进,步步为营,用这种相对来说比较温和一点的手段,拿下交州。

    但施绩和陶基看起来却有些“不识时务”,在揭阳之战后,羊祜原本已经给他们留足了西撤的时间,但吴军却没有选择西撤,而是仅仅地从番禺后退了那么一小步,撤到了番禺西面的一个沙洲之上,企图负隅顽抗。

    施绩和陶基所依靠的,不过是这个沙洲四面环水的地理优势,但在羊祜看来,这不过是一块死地,如果魏军将其围困的话,那吴军必将陷入到绝境之中,一块小小的沙洲小岛,吴国十几万人逃亡到哪儿,坐吃山空,就算魏军不来强攻,光困也能将他们给困死了。

    想要对番禺新城形成包围之势也不难,只要魏军在高要一带打开一个缺口渡郁水南下的话,就可以彻底地斩断吴军的西逃之路。

    不过羊祜暂时的没有轻举妄动,毕竟高要峡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魏军稍有动作的话,吴军肯定会不遗余力地前往高要峡进行协防的。

    所以只有在魏军向番禺新城发起进攻,吸引到吴军全部注意力的时候,羊祜才可能派骁骑营去突袭高要峡,这样吴军就无法分兵去救高要峡了。

    尽管说羊祜对竹筏渡江的成功率也并不十分看好,但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的演练之中,羊祜还是相当认真地注重着每一个细节,督促魏军士兵去熟练地掌握驾驭竹筏的技巧,提高实战的能力。

    说实话,这些魏军士兵虽然在战场上那叫个生龙活虎,但到了水面之上,却成了彻头彻尾的菜鸟,最初的时候,他们别说是掌控和驾驭竹筏了,能站在竹筏上保持平稳的姿势不掉到水里,就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对于那些来自北方的旱鸭子,可以熟练地操纵竹筏,其实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但仅仅只是熟练地操纵竹筏还是远远不够的,魏军需要在渡江作战之中有所做为,就必须要掌握抢滩登陆的能力,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进攻如何防御如何撤退,这些都是需要羊祜认真研究和考虑的。

    在这方面,还真没有半点的经验可循,不光是羊祜,就是副都督文钦、张统以及五营将军,他们对此也都是一愁莫展。

    打了十几年的仗,这样的难题,还是头一遭遇到。

    但再大的困难,也是难不到魏军将帅的,他们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团体,那怕真的是从零开始,他们也能排除万难,迎来胜利。

    羊祜始终是做着两手准备的,如果渡江登陆不成功的话,那骁骑营就会果断进行出击,去突袭高要峡,只要完成对高要峡的控制,魏军就可以切断吴军的退路,将吴军真正的围困在番禺新城这一孤岛的上面。

    羊祜也从来没有将平定交州当成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所以在制定平交方略的时候,羊祜是没有考虑时间成本的,在羊祜看来,这就是一场持久战,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年五年,都是很有可能的,只要心理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才可能在遭遇到困难的时候从容不迫。

    由于准备的相当充分,在第一次登陆作战之中,魏军的表现还是相当的出色的,尽管这一次的进攻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但魏军也打出了士气打出了经验,相信在接下来的进攻之中,魏军会一次比一次打得更好,拿下番禺新城,也不过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但出人意料的是,羊祜并没有趁热打铁,继续地发起进攻,而是采用了他之前早就制定的好的备用方案,派骁骑营去攻打四会、高要,拿下高要峡,切断吴军的退路。

    首次的登陆战,魏军伤亡了一千多人,这个损失其实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打仗么,那有不死人的道理,更何况吴军的损失是魏军的三到四倍,也就是说魏军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之下,还完成了歼敌三四千的任务,这个战绩,怎么看,也差不到哪儿去。

    但羊祜还是觉得这个伤亡代价有些大,如果魏军继续采用一成不变的打法,想要拿下番禺新城来,至少也得需要再发起三到四次或者更多的登陆战来,假设每次伤亡的人数大体相同,那么这一战下来,魏军至少也要承受四五千人的损失。

    这还不包括魏军在完成登陆之后的作战任务,想要彻底地消灭岛上的吴军,登陆之后,魏军依然还有面临一个大的战役,才可能会消灭吴军的抵抗力量。

    魏军最终的伤亡人员,应当不会七八千人,最坏的情况下,很可能会超过一万人,这显然是羊祜所不想承受的。

    所以,羊祜考虑了一番,最终还是决定启用备用的计划,让骁骑营出手。

第2271章 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骁骑营自从抵达番禺之后,就一直处于一种待命的状态,和登陆突击队不同,突击队需要日夜苦练,而骁骑营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进攻交州的第一仗就是骁骑营打的,对于这支王牌骑兵营来说,揭阳一战,出不过是一道开胃小菜,接下来他们还渴望有着更多更大的仗要打。

    只不过吴军龟缩到了一座沙洲小岛上,魏军想要灭掉吴军,就必须跨江登陆,这显然不是骁骑营的特长,所以这一仗肯定是没有骁骑营的份的。

    不过羊祜还是给骁骑营下达了战备候命的命令,虽然他们不知道下一步的攻击目标是什么,但既然羊祜如此安排,那就意味着接下来骁骑营还是有硬仗要打的。

    这无疑让骁骑营的将士极受鼓舞,这些天来,他们一直是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做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

    但这一等,居然就等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漫长的等待,让骁骑兵难免有些稍稍懈怠了,毕竟任何一支军队,也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备战状态,而且是遥遥无期的等待,谁也不知道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一直到魏军的突击队登陆失利之后,羊祜在傍晚突然下达了骁骑营进攻四会、高要的命令,骁骑将军许林接令之后,连夜便出发了。

    从接到命令到出发,只有短短的半个时辰时间,如果不是骁骑营提前就做好了出征的准备,这么一点时间,根本就不够。

    不过对于骁骑营来说,这都不是事,这一个月以来,他们枕戈待旦,就是等着这一道命令的,别说是傍晚接到的命令,就算是半夜接到命令,他们同样可以在半个时辰之内完成集结,马上出发的。

    凌晨的时候,骁骑营就已经出现在了四会城下。

    四会城并没有什么吴军在把守,那些县官县吏看到有如神兵天降一般的骁骑营,早就吓得双腿发软,魂飞魄散了,那还有什么抵抗的心思,赶忙地打开了城门,献城投降了。

    骁骑营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四会,不过他们只在这里稍作停留,然后就直扑高要而去。

    四会只不过是他们中间稍息的一站,此行骁骑营真正的攻击目标是高要峡。

    四会距离高要峡只有几十里路,以骁骑营的速度,须臾即至。

    高要城倒是驻守着一千吴兵的,不过看着魏军千骑万乘呼啸而来,高要守将顿时也是慌得六神无主,赶紧地关闭城门,派人向番禺新城紧急求援。

    以高要城的兵力,肯定是守不住高要的。

    许林也没有观望等待,骁骑营是骑兵不假,但弃了战马,他们一样也是呱呱叫的精锐步兵,尽管后续会有拥有着重型攻城装备的步兵营赶来,但时间上就无法予以保证了。

    这次出征,骁骑营就带了一些简易版的云梯,这种云梯是可拆卸式的,每个云梯都能拆分成几部分,这样就算是骑马,骁骑兵也能携带。

    而使用的时候,只需要简单地进行组装,就可以投入使用了,方便快捷,也彻底地解决了骑兵不能攻城的这个缺点。

    当然,这也仅仅是针对一些兵力不多城防薄弱的城池,魏军骑兵可以化身为攻城步兵,如果遇到城池坚固守军众多的城池,那就必须要由拥有着投石车等重型攻城器械的步兵营来打了。

    高要的守军只有千余人,这样的防御力量完全是不堪一击的,所以骁骑营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下战马,便组装起云梯来,少顷,弄好了云梯,便立刻发起了攻击。

    魏军的一通操作,直把吴军守将给看懵了,原本以为魏军这次杀来的是骑兵,他们把城门一关,就万事大吉了,没有攻城的步兵,魏军就算来再多的骑兵也是白搭。

    但万万没想到魏军骑兵居然还携带着云梯,转瞬之间就化身为攻城步兵,吴军守将一看大事不妙,立刻是弃城而逃。

    高要城背倚郁水,在高要峡上建着一座索桥,平日里南北往来,基本上都是倚仗此桥的,吴军守将见势不妙,知道自己就算是死守,也守不住高要城,索性弃城而走,逃到南岸去,只要他们过桥之后,将这个索桥给破坏掉,魏军暂时就渡不过郁水。

    而此刻他们派出的快马,也想必已经是赶到了番禺新城,只要耐心地等待援兵到来即可。

    陶基刚一接到消息的时候,心底便是突地一沉,其实一直以来他最担心的,就是怕魏军来这么一手,一旦后路被抄,那么番禺新城就将成为孤岛,成为死地。

    本来陶基对坚守番禺新城的信心就不太足,尤其是昨日一战,吴军的表现实在是拉胯,如果按照这个形势来看的话,魏军只需要多进攻几次,北边的防线崩溃那是迟早的事。

    这个时候一听魏军偷袭高要之事,陶基便大呼不妙,一旦被魏军拿下高要峡,吴军的后路就没有了,困守番禺这个弹丸之地,最终也是难逃覆灭的命运。

    所以在找施绩商量之前,陶基其实也就已经是做好了撤军的打算,不管施绩是什么态度,陶基也已经是铁了心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了。

    这一圈兜兜转转下来,等于是白费力气,可见当初撤离到这个小岛上,是何等的错误,倒不如早些西去,也就不用面对如此的危机局面了。

    看到陶基如此坚定的态度,施绩也最终放弃了坚守番禺新城的想法,同意了西迁交趾。

    想法是一回事,现实却又是另一回事,如今的形势,也早已经是偏离了施绩当场的计划,更何况陶基态度相当的坚决,施绩明白,如果陶基真得率兵离开了,留下自己那更是死路一条。

    所以他索性也放弃了之前的想法,同意了陶基的决定。

    现在两人的关系,完全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跑不了你,也逃不了我,就算是死,也要抱团死在一处的,被魏军各个击破的话,只能是死得更惨。

第2272章 安抚百姓

    由于没有带平民百姓上路,所以吴军的速度还是比较可观的,他们一路向西狂逃,经苍梧郡、高凉郡到达了合浦郡,连续地行军了上千里地,总算是暂时获得了安全。

    吴军之所以得以安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得益于交州境内的这条郁水,郁水横贯交州境内,将交州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骁骑营被隔阻在了郁水北岸,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渡江地点,所以骁骑营最多也只能是沿着郁水北岸西进,一路拿下了苍梧郡的广信和郁林郡布山,平定了北部交州。

    只不过再往西走,就是人烟罕至的十万大山了,骁骑营也只能是在布山停了下来,等候魏军主力的到来。

    羊祜倒是没有急于派兵追击,如何安置这十余万被吴军所遗弃的平民是羊祜现在的头等大事,征讨交州不只是为了消灭盘距在交州的残吴势力,更主要的是安抚交州的百姓,稳定交州的民心,将交州这块地方真正的纳入到魏国的版图之中。

    其实从羊祜一路自建业南下以来,就一直奉行着这个原则,以抚为主,以伐为辅,打击残吴势力是次要的,安定民心安抚百姓才是排在第一位的。

    这也是曹亮对羊祜的一个额外要求,不光要拿下扬州和交州,而且要真正地收服民心,让两州之民真正臣服大魏王朝,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天下之大一统。

    所以这次羊祜征战的过程,看起来就是比较“磨叽”,在扬州就打了大半年的时间,进入到了交州之后,步调依然是从容不迫,在羊祜看来,安置新城的十万百姓要比去追击残吴朝廷的军队更为的重要。

    所谓的新城,只是一个荒岛,陶基施绩将番禺百姓强迁至此,就是准备坚壁清野,准备和魏军对抗到底的。

    可结果却是他们携带着粮草物资跑路了,让这些百姓无衣无食,自生自灭。

    羊祜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他不光下令军队拿也一部分的粮草来救济这些难民百姓,而且还提了一个更为实际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让这些百姓回到番禺旧城去,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所谓的新城,其实就是一座荒岛,以前一直是渺无人烟的,施绩和陶基出于自己的目的,采用威胁利诱的手段迫使交州百姓登岛,如有不从者,就会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诛灭三族,手段之残忍卑鄙,令人发指。

    所以羊祜接管了这里之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来安置百姓,毕竟这个荒岛上无衣无食,无房可住,无地可耕,如果任由他们自生自灭的话,那肯定会有无数的百姓饿死在这里。

    而将他们遣返回番禺,应该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了,这十几万的百姓之中,大部分都是番禺来的,只有一少部分的番禺周边的县城的,吴军在撤退的时候,虽然将所有的物资粮草都搬运一空,将所有的人口都驱逐一空,但并没有破坏城内的房屋和建筑。

    羊祜倒不认为这是吴人在大发善心,而是他们还抱了一颗将来反攻回来的心思,如果他们此刻纵火烧城,将番禺城付之一炬的话,等他们将来返回番禺的时候,将会是一片残垣断壁,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而且本身从坚壁清野的角度上来讲,吴军需要清空的是人口和物资,这样魏军到达交州之后,就得不到任何的援助了,而魏军住宿时候是自带帐蓬的,有没有房舍其实对于魏军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

    所以吴军完好无损地将番禺城内的建筑给保留了下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着自己将来回到番禺城也不至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当然魏军真要是在交州呆不下去,临走的时候会不会一把火将番禺城给烧了,施绩和陶基心中也是没底的,只不过魏军烧不烧城不是他们能决定的,但吴军撤退时将番禺城保存下来,却是他们自己可以办到的。

    正是施绩和陶基抱着的这个小心思,才让羊祜有了安置交州百姓的地方,否则的话,这十几万人,露宿荒野,还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毕竟魏军不可能携带如此数量的帐蓬。

    这个时候,魏军已经在郁水上搭好了浮桥,这些百姓返回番禺也是十分方便的。

    为了维护秩序,羊祜特意地派了五千人马来协助番禺百姓返乡,首先对这些百姓的户籍和住址进行了登记,以确保这些百姓回城之后,可以顺利地回到自己的家中。

    这么多的人,鱼龙混杂,难免会有一些浑水摸鱼的人存在,所以在登记户籍和住址的时候,往往还需要左邻右舍的人来签字作保,只有在确认无疑的情况下,魏军才会发放入城的手续,将这些百姓安置到原址。

    如果无人能证明这间房子的主人,那么权利的主张人,将会被列到存疑的名单之中,一旦有其他人再来争夺,自然是有人来判个明白的。

    其实大多数的百姓都能循规蹈矩,按律行事的,羊祜这一点倒是不会怀疑的,极个别的人试图弄虚作假,发现了之后,要一律严惩之。

    这么多的百姓,数量比整支的魏军还要多,对于魏军来说,巨大的困难还是粮草的问题,毕竟这一下子增加了如此多的人口,让魏军本来就比较困难的后勤补给雪上加霜。

    羊祜下令,让原本只停泊于东安的海运船只现如今改停泊于番禺,这样就缩短了不少的陆上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加大了运输的力度,在保证前线将士的衣食住行之外,还得兼顾到番禺的百姓,让他们衣食无忧。

    只有真正的安抚了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羊祜才能算是真正完成曹亮交待的任务,这一点是万万不能马虎的。

    这些番禺的百姓一听还有这等的好事,顿时喜极而泣,纷纷跪拜,在战乱之中,他们能还找回自己的房子,是何等难度的事啊!

第2273章 内卷

    安顿好了番禺的百姓之后,羊祜便上表朝廷,请求任命新的交州刺史和各郡太守,现在魏军已经拿下了交州的州城番禺以及南海、苍梧、郁林等几个郡,而且吴军已经远遁到了交趾郡一带,所以郁水以南的高凉、合浦和朱崖也已经成为了空城,魏军随时可以完成接收。

    寻常的情况下,刺史和太守的任命都需要来自朝廷,羊祜当然不敢擅行其事,以落别人的口实。

    尽管说曹亮对羊祜那是绝对的信任,但再高度的信任也不可能任由羊祜随心所欲,如果羊祜拥兵自重,违反朝廷法度擅立官吏的,保不住被哪个御史给参上一本,到时候还真就是麻烦了。

    所以一直以来羊祜处理地方官位这个事情还是比较谨慎的,甚至他从也不提出人选供朝廷方面参考,反倒是朝廷派来的官员,羊祜会积极地进行对接,将手中的事务全部交卸出去。

    羊祜此次南征,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平定扬交二州,每攻略一带,为了维护当地的秩序,羊祜都会派人临时进行监管,一旦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员到任之后,即刻交割。

    ……………………………………………………………………

    施绩和陶基一路颠沛,终于是抵达了交趾郡的龙编。

    幸亏这一路之上没有魏军的追兵,否则的话他们有命没命活着到龙编来,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就算如此,这一路上跨越了近三千里的行程,也足以让他们疲惫不堪了,他们所携带的粮草,行在半路之上就已经消耗一空了,最后的几百里路程,他们也只能靠打猎,吃野菜野果来充饥。

    因为饥饿和疾病的缘故,当初从番禺撤离的时候,吴军大约有五六万的人马,抵达龙编之后,也只剩下了不到四万,非战斗减员让吴军也是损失惨重。

    好在交趾郡也算是交州的一个大郡,人口有十几万,抵达交趾之后,施绩和陶基首先就是商量着先招募一些人马,将军队的缺额给补上。

    虽然说一路上损失了不少的人,但铠甲兵器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重新招募军队应该没有什么压力的。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虽然魏军并没有追过来,但迟早他们是会打来的,以现在吴军的实力,那怕再多招募一些军队,也未必是魏军的对手,一旦魏军再次的兵临城下,那么他们怎么办,继续跑吗?

    再往南,就是九真郡和日南郡了,这也是吴国所管辖的最南边的地域,由于九真郡和日南郡都处于热带雨林,那儿全是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人迹罕至,但野兽和毒蛇却是时常出没。

    所以吴军所控制的九真郡和日南郡,都是两个比较狭长的地带,靠近海边,再往西走,就出了吴国的控制地域,那是一片未知而神秘的区域。

    当然那些区域也并非完全没有人,据说居住着一些原始的部落,茹毛饮血,还保留着吃人的余风,着实让人感到恐惧。

    所以交趾郡已经成为了他们最终的落脚点,接下来所需要的做的,就是认真考虑一下交趾郡的防御问题。

    好在交趾郡和合浦郡之间,还隔着一座十万大山,在没有追兵的情况下,吴军翻越十万大山都辛苦至极,走了差不多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走出了大山。

    走出大山的时候,吴军诸将士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已经完全没有了军队的模样,就好象是一支乞丐的队伍,破破烂烂,惨不忍睹。

    如果吴军能利用十万大山险要的地势,对魏军进行阻击的话,还是有机会将他们挡住的。

    施绩和陶基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将原有的军队和新招募军队共计六万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进驻十万大山,在十万大山的险要之处扎营安寨,设下关卡,对魏军进行阻击。

    另一部留守交趾郡,并且在沿海地带进行防御,以防止魏军从海路突袭交趾。

    交趾郡已经成为了吴国最后的一片疆土,想要让吴国的旗帜不倒,施绩和陶基就必须要齐心协力地来守住交趾,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尽管说在番禺新城的问题上面,陶基和施绩有一点小的分歧和意见,难免会让双方心里存在一些疙瘩,再加上部下的一些流言蜚语,以至于在整个的西撤过程之中,荆州军和交州军一直处于一种不太和谐的态度,双方甚至出现恶语相加,相互指责谩骂,最后发展成小规模的械斗事件。

    虽然这些事件很少也很小,但影响到了交州军和荆州军的团结,也不得不引起陶基和施绩的警觉。

    旋即陶基和施绩立刻联合发布声明,禁止在吴军之中搞派系对立,无论是交州籍的还是荆州籍的士兵,都是统一的吴国士兵,相互之间不相应存在隔阂和对立,如今正逢国难之时,大家理应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共御外侮才是,以后若出现相互攻讦相互敌视的情况,将一律严惩不贷。

    不得不就这个声明的发布,及进挽回了吴军的军心,否则对立事件愈演愈烈,内卷的厉害,那么就会无形之中削弱自己的力量,没有等到魏军打来,吴军自己就自乱阵脚了。

    陶基和施绩的同时出现,也自然而然地粉碎了他们不和的一些流言,让吴军的情绪归于平静,闹事的人也逐渐少了。

    这件事也确实让陶基和施绩暗暗心惊,其实两个人之间虽然有一些不愉快,但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或者敌视的情况,可手下的人却过份的解读了他们的情绪,甚至是发生了如此恶劣的对抗事件。

    这不禁让陶基和施绩警觉起来,身为上位者,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地会影响到手下的这些人,所以他们必须要做出表率作用才行。

    现在团结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只有将所有的力量凝聚起来,才有和魏军抗衡的资本,他们绝不容许内卷的出现,绝不容许分崩离析。

第2274章 十万大山

    所以在这次的布防上面,陶基和施绩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分工明确,将交州兵和荆州兵单列开来,而是进行了混编,前往十万大山驻防的军队,分别由交州系的陶璜、陶浚和荆州系的阮度、何源共同指挥,不再区分派系。

    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升吴军的凝聚力,让各个军队之间没有隔阂和界限,更能够同心同德,共赴时艰。

    确切地来讲,荆州兵对交州兵的战斗力很是不满,新城一战,陶抗所指挥的那支交州军败得是一塌糊涂,把北边的阵地差点儿给丢掉了,如果不是施绩率领着荆州兵及时地施援,打退了魏军,他们现在能不能活着到交趾来,都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荆州兵普遍看不上这些地头蛇,好歹荆州兵们也是见过世面的,而交州兵全都是些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能力不行脾气还挺大,仗着自己是本地人,时常地轻侮他们这些外来人,自然而然会激起荆州兵的义愤。

    这次施绩和陶基将两方面的军队揉合在一起,就是想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和积怨。

    但有效没效,却真是不好说,但总比把一支军队放在条件相对舒适一点的交趾郡,把另一支军队放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十万大山要好的多,否则的话,无论怎么安排,都会是怨声载道的。

    现在施绩和陶基搞平衡,各抽调一半的人员到十万大山去,自然是怨言最少的。

    而且十万大山将会是交趾郡的最前沿阵地,能不能挡得住魏军的进攻就全看这支军队的表现了,陶基派了他的儿子陶璜和陶浚前往,施绩则派了零陵太守阮度、长沙太守何源前往。

    这基本上已经是他们能派出来最强的将领了,可见陶基和施绩对十万大山的重视程度。

    十万大山就是交趾的门户,守住十万大军,就等于是守住了交趾郡的大门,如果门户失守了,被魏军攻入到了交趾平原之上,以魏军步骑的强悍战斗力,一旦让他们进入到平原地带,那真得是万事皆休。

    所以陶基和施绩想不重视都不行,如今交州八个郡,他们已经丢掉了五个,只剩下了交趾和九真、日南三个郡,其实九真郡和日南郡由于地理的关系,远在边陲地带,少有人烟,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交趾郡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容身之地,如果守不住的话,那么东吴恐怕就真得亡了。

    交趾郡的太守林良也是陶基的心腹,是陶基一手提拨起来,对陶基是忠心耿耿,早在魏军兵临交州之时,林良就曾给陶基写信,希望他可以到交趾郡来避难。

    这也是当初陶基率先提出要迁都交趾的原因,当然因为施绩对留守番禺新城还抱着一定程度的幻想,所以陶基的这个建议最终才没有被采纳。

    后来战事不利,陶基才旧事重提,这回终于让他迁都到了交趾,也算是了却了陶基心愿。

    陶基做为交州刺史,交趾郡自然是归于他治下的,但由于路途遥远,陶基做了好多年的交州刺史,也只对交趾郡巡视过两次而已,真得是不常来。

    但不常来归不常来,陶基对交趾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年交州的土皇帝士燮就曾担任过交趾太守,在士家称霸交州几十年的时间里,交趾郡的地位甚至要比州城番禺那边还要高,经济发展的也是相当不错的。

    再加上交趾郡的郡城龙编周围,全部都是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稻谷都可以收三季。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的关系,农作物基本上都是一年一季的,春种秋收,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到了荆州扬州的江南一带,稻谷可以一年两熟,而到了交趾一带,更是夸张地做到了一年三熟。

    同样的一块地,产量却是北方的三倍,所以说到了交州,只需要耕种少量的田地,就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那怕是陶基迁四五万的军队到交趾来,都不需要考虑粮草供应的问题,光是交趾郡府库之中的存粮,就可以让吴军坚持好几月的时间了。

    再要熬上几个月,等到早稻收割之后,吴军的粮草问题很轻松地就解决了,根本就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陶基力主迁都到交趾来,首先可以确保不会出现粮荒的情况,只有大家不会饿肚子,才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否则的话,大家各自逃命,人都跑光了,还有什么坚守的意义?

    其实交趾郡远离中原,甚至是远离吴国,魏军想要继续征讨,就得长途跋涉,如此长距离的征途,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是望而生畏的,如果魏军不能很好地解决后勤粮草的问题,那他们几乎是没有能力打到交趾来的。

    当然,这也只是陶基的想像而已,毕竟魏军的那股子韧劲,也是吴军所不能轻视的。

    当初许多人认为,魏军根本就不可能从建安郡打到交州来,毕竟从建安郡到南海郡,中间隔着好几百里的无人区,全是莽莽的原始森林,魏军想要通过,试如登天。

    但就是这样难走的路,魏军一样趟了过来,并且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全军覆灭。

    所以说,对于魏军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那怕交趾郡相隔遥远,但魏军只要解决了粮草运输的问题,其他的困难,压根儿就不算是什么困难,他杀到交趾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想要挡住魏军进入交趾郡,也只有在交趾郡的门户十万大山上面做文章了。

    陶基也曾询问过林良,把守交趾郡的关键在何处,林良直言不讳地指出——鸡笼山。

    鸡笼山是十万大山的主峰,山顶有一块平地,形似鸡笼,故名鸡笼山,也叫著良岭,三面悬崖峭壁,登高一览众山小,是通往交趾的必经要道,也是最为险要的去处,守住鸡笼山,就等于是守住了交趾的门户,至关重要,绝不容有失。

第2275章 山顶立寨

    十万大山也并非是真有十万座山峰,十万大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合浦郡一直延伸到交趾郡境内,东西长约三四百里,南北宽约一两百里。

    由于人迹罕至的缘故,这里几乎没有官道可以通行,就连几条小路都是荆棘密布,虎狼当道,也难怪当时吴军在这十万大山之中迷路了,转悠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才走了出去,甚至由于毒蛇毒虫瘴气的缘故,还白白地折损了不少的人。

    吴军当时走得相当的辛苦,而且还是在没有任何追兵的情况下,如果魏军从此经过的话,那么他们未必就会比吴军轻松多少,吴军好歹还是有些当地的士兵来当向导的,而魏军进入十万大军,完全是两眼一摸黑,什么情况都搞不清,伤亡的人数肯定会多于吴军的。

    就算他们赶到了鸡笼山,早已是精疲力竭,虚弱不堪的,只要吴军守好阵地,魏军想要突破他们到达交趾,完全是痴人说梦。

    听从了林良的建议之后,陶璜陶浚和阮度何源奉陶基和施绩的命令,各率一万五千人进入到了十万大山,并且驻守于鸡笼山及其附近,根据地势情况,立寨设卡,做好了严密的防御措施,严阵以待,就等着魏军的到来了。

    由于交州军和荆州军各派了一万五千人到了十万大山之中,所以两边都没有什么怨言了,这个就属于一碗水端得平,自然也就无人腹诽了。

    临行之前,陶基特意地将陶璜和陶浚叫到了跟前,自揭阳之战失利之后,陶璜是不是有能力领军一直受到了吴军诸将士的质疑,但陶基不信任其他的人,还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吗,所以陶璜那怕打得再差,陶基也不可能将他替换掉。

    任亲唯亲怎么啦?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果陶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再信任了,那他还会去相信谁?

    至于荆州兵那边,施绩也是派出了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零陵太守阮度和长沙太守何源,倒不说阮度和何源的能力有多出色,但至少在忠诚度方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们不远万里地追随自己到交州来,没有一颗死心塌地的忠诚之心,肯定是干不长的。

    能力再强的人,如果没有忠心的话,那是十分危险的,万一整一个临阵倒戈,那所有的一切岂不都白瞎了。

    所以无论是陶基还是施绩,选人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忠心的问题,其次才会考虑能力的问题,这个主次顺序,千万不能搞错了。

    如今的交州形势,已经是大不如前了,吴人失去了南海郡以及东面的其他五个郡,来到了更加偏远荒僻的交趾郡,陶基和施绩根本就无法保证人心还能思齐,或许随着吴军的不断失败,早有人与他们已经是离心离德,随时都有临阵背叛的可能。

    所以在这个时候,任人唯亲远比任人为贤更重要,只有选用扎实可靠的人来担当大任,才能确保十万大山成为了交趾郡的屏障所在,才能挡得住魏军的进攻。

    四将重新返回到了十万大山之中,光是让他们回忆一下当初从这里经过的痛苦经历就已经是不堪回首了,这次居然还要在这里安营扎寨,不知道需要坚守多长的时间,未入大山,吴军诸将士就已经是叫苦连天了。

    不过还好他们这次还是带好了足够的粮草和给养的,不至于在蛮荒的大山之中风餐露宿,只吃野果野菜充饥。

    鸡笼山处于十万大山的西段,距离交趾并不远,所以进入到山区之后,只需要走两三天的路,就可以抵达鸡笼山。

    鸡笼山是十万大山的主峰,寻常的山顶,都是挺立的陡巃的高峰,几乎无立足之地,但鸡笼山不同,山顶却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宛如被人生生地削去了峰顶一般。

    陶璜等人登上了鸡笼山,周围的群山顿时便矮了下去,就像是一堆堆的小土丘,那原来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此刻也如同爬地的小草一般,只瞧见绿茵茵的一片。

    关于十万大山,一直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从前在北部湾沿岸一带,海妖常年作怪,洪水肆虐、民不聊生。天庭上的玉皇大帝派出山神从北方搬来十座大山堵海降妖,山神把十座大山变幻成十万头大象赶往北部湾。当行至漓江边时,因一路象不停蹄的赶路,一头大象不知是贪恋漓江的好山好水,还是怨山神一路没照料好,怎么也不肯离开漓江,盛怒之下的山神,一剑把这头犟象钉在了漓江边上,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头大象被山神赶至北部湾震慑海妖。因山神开始赶的是十万头大象,人们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仍然称“十万大山”。

    陶璜和陶浚以及阮度、何源商量了一下,决定在鸡笼山的山顶上扎下一座主寨,这里居高临下,站得高,看得远,再加上三面皆是险峻而陡峭的悬崖,也不会担心魏军会从正面攻上来,只要他们扼守鸡笼山,就可以守得住前往交趾郡的这条通道,魏军根本就没有机会逾越。

    陶璜是四人之中的主将,这次十万大山的这一道防线,也是由他来指挥的,所以陶璜提出在鸡笼山上立寨的时候,其他人也都没有反对,毕竟附近最为险要的地方就是鸡笼山了,想要阻击魏军,这里便是最为合适的主阵地。

    不过阮度倒是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水源如何来解决,鸡笼山虽然地势险要,但由它是这一带最高的山峰,那山上肯定不会有溪流之类的水源,如果单单仅靠降雨,肯定是无法满足数万大军的饮水问题的,如果正巧魏军来围山,偏偏又连日不曾降雨的话,那么驻守山顶的军队就可能会面临一个缺水的困难。

    陶璜一听有道理,于是派阮度和陶浚各率五千人马,分别在鸡笼山的山左和山右立寨,以确保魏军不会迂回到鸡笼山的后面进行包抄,水源不被魏军所切断。

第2276章 稳得一批

    安顿完番禺的百姓,羊祜也没有等新任的交州刺史到任,就率军西进了。

    毕竟从中原到交州,万里之遥,吏部那边就算是选派出合适的官员,也得需要经过长途的跋涉才能赶到交州来,羊祜不可能等那么长的时间,所以安置好百姓之后,羊祜就率军西进,直奔交趾而去了。

    残吴势力西窜交趾,已经是日暮西山,没有多大的能量再折腾了,就算他们还能扑腾几下,也兴起不什么浪花了,总之,这点垂亡的势力,就如同是燃尽的余灰,仅仅剩下一些温度罢了,再想死灰复燃,试如登天。

    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本着斩草除根,除恶务净的原则,羊祜是不可能给他们逍遥的机会的,这次羊祜集中兵力,向交趾郡发起最后的进攻,就是要彻底地剿灭这一支残吴力量的。

    原本这种跨越数千里的征程,是需要羊祜好好谋划才行的,光是后勤补给的一个问题,就已经难煞无数人了,千里悬粮,这几乎一个无解的死结。

    不过现在羊祜可没有什么担心的,海路航运通道的畅通,可以将魏军所需要的粮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甚至可以运到魏军大队人马的前头去。

    比如这次魏军主力尚在番禺,但海路的运输船却可以将所运输的粮草装备送往合浦郡,真正的实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等魏军主力赶到了合浦之后,正好可以接收这批粮草装备,一路上轻装而行,事半功倍。

    这次魏军在交州没有受到后勤补给的困扰,也是完全得益于吴国发达的航运和交州海岸线漫长的好处。

    这些大海船,可都是吴国官方和民间商人造出来的,魏军这方面还真没有建造大海船的能力,羊祜巧妙的利用了这些资源,解决了自己征途上的最大困难。

    就算是将来打到了交趾,魏军一样也不用担心粮草运输的问题,现在魏军的大海船完全可以直抵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将魏军所需的粮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水路运输的成本相当的低廉,甚至连陆路运输成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且是路线越长,水运的优势就更明显,真要从建业一带将粮草运往交州最南边的日南郡,陆路要走长达上万里的路程,这中间的消耗简直是无可计算的,或许根本就永远也无法将粮草运到那儿。

    毕竟陆路运输需要人力和畜力,这人和牲口都不可能饿着肚子,所以那怕有再先进的运输工具,也不可能有装载太多的粮食,而他们所运输的粮食,都不够半途之中的消耗,所以长距离的陆路运输简直就是噩梦。

    但是水运和海运不同,水运和海运所需要的工具不是车马而是船,拉车的牲口是需要吃草料的,否则寸步难行,但船不同,它不需要消耗额外的物资,只需要少量的船员就可以驾驶船只。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驾船的船员也是基本上不需要消耗船上所装载的粮食的,走海路运输,一万斛的米还是一万斛,在路上基本上就没有任何的消耗,每艘船的船员都有另外的口粮配额,他们是无权动用这些封装好的军粮的。

    但就是他们自己携带的口粮,往往也是吃不完的,一路之上他们所经过的水域或海域,寻常的情况下都是盛产鱼虾海鲜的,在行船的同时,只要随便撒上几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试问从钱唐到交州,一路上都有着美味的鱼虾海鲜可以食用,谁还会瞧得上那些糙米?

    而陆路运输则比较困难的,无论是人扛车载,运力都是极为有限的,根本就无法和体积庞大负重多的船只相比,运得少反而是人员多,这一路上这么多的人吃喝消耗也是相当惊人的,所以陆路运输的效率根本就无法和水路相比。

    水路和海路运输的风险主要是怕遭遇极端恶劣的天气,如果遇到大风大浪的话,船只会有倾覆的危险,而一旦有翻船的事故,不光是所运的粮草没了,船也没了,损失还是相当大的。

    好在魏军所征用的船只上,都有经验比较丰富的船员水手,他们常年往来于东南沿岸,对这一带的气候还是比较熟悉的,再加上这一路行来,基本上都是离岸不太远,就算真遇到了大风暴,这些船只也能及时地靠岸避险。

    所以自从开始海运之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遭遇过一起沉船的事故,一切进行地还是十分顺利的。

    下一步,羊祜已经下令延长海运路线,所有的船只将会绕行朱崖半岛,在合浦郡一带停泊,这样魏军所需的粮草便可以直抵前线,对进军交趾来说,是影响巨大的。

    陆路粮草的运输最多也只能是运到东安,如果再向前延伸运输线的话,基本上所运的粮草就抵不过消耗了,所以羊祜在东安专门建立起了一个粮仓,用来贮存陆路运来的粮草,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说海路运输出现了大的问题,羊祜就可以从东安紧急地调运粮草或者是撤军到东安就食,以解决燃眉之急。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路的运输安全高效,暂时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所以羊祜的这个备用方案暂时也用不上。

    用不上当然是好事,至少羊祜不用去费心地考虑后勤补给的问题,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打好这交州最后一仗的问题,只有拿下交趾郡,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平定交州之事,这次的南征才会彻底地划上一个句号。

    交州在秦汉时代就是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领土,真正大一统的王朝,都会不舍弃这些蛮荒边陲之地,自从魏代汉之后,中原王朝已经六十年没有在交州行使过权力了,现在羊祜的这支王师,就是要完成六十年来一直未竟的事业,真正地实现天下之大一统。

第2277章 自掘坟墓

    在羊祜的主力赶到合浦郡之前,许林的骁骑营已经是渡郁水南下了,抢先一步拿下了合浦郡,以迎候右军团的主力到来。

    当然这一切都是出于羊祜的授意和安排,在羊祜从番禺动身之前,羊祜已经大致地了解到了吴军撤军之后的情况。

    吴军撤离的相当的干净,一路之上,他们几乎洗劫了所经过的所有郡县,能搬走的搬走,能拿走的拿走,至于那些拿不走的搬不动的,则是一律地破坏掉,砸光烧光,反正是一粒粮食也不给魏军留下,继续搞他们的坚壁清野策略。

    魏军其实压根儿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毕竟魏军从来也没有指望过可以从交州这块地方获得补给,魏军所需的一切粮草和物资,完全是从吴郡那边运过来的。

    真正遭了殃的却是沿途的交州百姓,这次吴军撤退,为了保证行军的速度,除了强掳一些青壮年充军之外,其他的妇孺老弱这些被他们视为累赘的平民百姓一个不带。

    但这些平民百姓手中的粮食却不给他们留下,为了防止这些粮食落入到了魏军的手中,吴军一路进行了抢夺和搜刮,那怕他们负重太多,带不走这些粮草,都会放上一把火将这些粮草给烧光了。

    百姓在那儿呼天抢地,悲苦哀号,这些粮食可都是他们的命根子啊,却让吴军如此地糟践掉,他们的心头都在滴血。

    吴兵们却是熟视无睹,根本就不曾理会这些百姓的诉求,他们也只是麻木地执行着上头的命令,一路之上抢掠劫烧,简直比那些盗匪强贼还万恶。

    沿途的百姓对他们自然是恨之入骨,民心大失,不过似乎吴军这边一点也不在乎,饱受到百姓的白眼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坚壁清野的策略必须要贯彻下去,丢掉民心好说,如果以后有机会,他们重新地统治交州的话,还是比较容易摆平这些百姓的。

    当然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希望不甚大,失去的终将是失去了,能保住没有失去的已经是万幸,魏军步步紧逼,吴军一退再退,这种日子,何时才是个尽头啊?

    吴军在撤退的时候,一路造孽,而魏军却也不得不为他们擦屁股,这些被欺凌被劫掠的百姓无衣无食,魏军当然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所以该接济的接济,该安置的安置。

    似乎魏军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一般,而吴军反倒成为了侵略者,吴军的所做所为,自然毫无疑问地将交州的平民百姓都推向了魏军这一边,魏军一路西进,都不用费什么力气,只要拿出一些粮食来,就瞬间掳获了民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吴军如何对待民众,而魏军如何对待民众,老百姓心中自然是明镜一般。

    当然,这么多的交州百姓都需要接济,这对魏军的粮草供应还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还好羊祜对此有着提前的预案,为保证不时之需,魏军的粮草储备基本上是有着双倍冗余的,也就是说万一海路运输出现问题,一时无法将粮草运到,魏军在交州多坚持一两个月的时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一两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将粮草运到,万一真得出现运粮船队遇到强风暴全军覆灭的情况,魏军也有充足的时间来撤退或者是动用东安粮仓的后备粮草的。

    所以羊祜在粮草储备方面,还是有着长远打算的,这个时候,将这些多余的粮草接济给交州的百姓,也不会对魏军产生太大的影响,最多也就是储备粮没有了,后续魏军只要加大运输的力度,这个缺额还是可以补回来的。

    而吴军丧失掉的民心,魏军却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给拾起来,原本魏军拿下一片新的疆土,虽然打败了敌军,但要想收复当地的民心,却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很大的力气,在短时间内,也是很难奏效的。

    而现在吴军自己作孽,倒让魏军省了不少的事,魏军所到之处,交州的百姓是扶老携幼,夹道欢迎,焚香叩拜,比对待自己的子弟兵还亲切。

    这样的百姓,不用安抚,也彻底地成为了顺民。

    这个结果,让羊祜都深感意外,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施绩和陶基完全是在自掘坟墓,整个交州的民心都失去了,他们还有什么资格呆在这里?

    民心向背是战争的关键,这老百姓就是水,朝廷就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施绩和陶基如此穷凶极恶,为了搞所谓的坚壁清野,害惨了老百姓,也彻底地将这些老百姓推向了魏军这边,他们不灭,天理何容?

    羊祜抵达了合浦郡,许林率军出城相迎,骁骑营提前抵达了这里,已经安顿好了一切。

    羊祜详细地询问了吴军的情况,许林一一具实告知。

    如今吴军已经全部地撤往了交趾郡,不过他们在十万大山的主峰鸡笼岭一带,设下防线,意图阻止魏军的西进。

    由于十万大军那边全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魏军的斥侯兵也是无法深入,只能是探查到一些大概的情况,至于鸡笼山一带究竟有多少吴军,如何布防的,这个情报他们目前还没有掌握,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查。

    “哦,鸡笼岭?”羊祜微微地沉吟了一下,交州多山地,尤其是在合浦郡和交趾郡接壤的地方,全部都是崇山峻岭,羊祜事先已经是研究过了这一带的地图,对这一带的地形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打这种山地战,羊祜其实也是不怵的,当初在并州的时候,他们也基本上是在山沟里和司马军匈奴人打仗,不过并州却很少有几百里荒无人烟的地方,那怕山地险峻,羊肠小道,也终究是有路可循的。

    但像十万大山这样的原始森林,却是渺无人烟,除了鸟兽之道外,还真没有人可行的路,所以魏军想要翻越十万大山,终究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2278章 过把瘾就死

    不过再大的困难对于羊祜来说都不是个事,行百里而半九十,仗都打得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不彻底地消灭残吴势力,羊祜是绝不罢休的。

    施绩和陶基逃到了交趾郡,就是妄图利用交趾郡远离中原极边陲的地理特点来负隅顽抗的,在双方战斗力的对比上面,几乎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魏军可以轻易地将吴军碾压掉。

    所以施绩和陶基也只能采用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方式,加大延伸魏军的后勤补给线,大范围的制造坚壁清野的区域,让魏军在行进的过程之中,无法从当地获取到任何的资源补给。

    这个手段也确实是比较恶毒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知道对魏军的影响到底有多少,但至少吴国所损失的民心是很难弥补的。

    可到了现如今的这个局面下,施绩和陶基还有别的考虑吗?

    现在他们也只能是走一步瞧一步了,只要是有利于阻止魏军前进的手段,不管后果有多么的严重,他们都顾不上多想了,此刻他们的念头,也只剩下了如何能保往交趾,保住吴国的最后一片疆土。

    至于其他的,一概统统的不管了。

    羊祜仔细地查看了关于吴军在交趾的情报,认为现在他们拿到的情报太少了,对交趾那边的情况完全是不了解,尤其是十万大山的情况,这是魏军的必经之路,必须要探查清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所以,抵达合浦郡之后,羊祜也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加派人手,向交趾那边进行渗透性的侦察,他必须要掌握交趾郡的第一搬情报,才能制定相应的战术计划,不是说现在吴军看起来穷途末路了,魏军就可以随便打,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思,那肯定是会有苦头吃的。

    羊祜打仗,素来是以稳见长的,他用兵向来是堂堂之师,步步为营,很少有行奇弄险之举,就算是明摆着有实力碾压对手的能力,羊祜都会谨慎行事,他从来不会高估自己的实力,也不会低估敌人的力量,即使现在许多魏军将领看来,吴军已经是不堪一击了,但羊祜依然是稳中求胜,从不冒进。

    每个人的都有着自己的打仗风格,比如邓艾,他就和羊祜是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邓艾打仗,往往能够兵行险棋,剑走偏锋,出奇制胜,和羊祜相比,两人完全就是不同的指挥风格。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都能成为一代名将,邓艾有邓艾的长处,羊祜也有羊祜的特点,正应了那句不管是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的都是好猫,在魏军征战天下的过程之中,羊祜和邓艾一正一奇,辅佐曹亮立下了不世之功。

    如果此时换作是邓艾,只怕早已经亲自率军在十万大山之中寻得一隐秘小道,绕开吴军在鸡笼山的防线,翻山越岭长途奔袭交趾。

    这样的小道有没有?答案是肯定的,有!十万大山也并非是像秦岭太行那样的险峻山脉,只要肯冒风险,沿着狭长的山谷迂回前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终归是可以找到另外的蹊径的。

    只不过性格的原因,邓艾或许敢冒这样的险,但羊祜却是未必,他宁可从正面向鸡笼山发起进攻,也不可能派兵去探寻一条可能会存在也可能不会存在的险路。

    吴军在鸡笼山也确实集中了不少的兵力,吴军逃亡到了交趾之后,原有的兵力加上从交趾新募的兵员,合计也达到了六万多人,施绩和陶基肯将其中的一半人马布防在鸡笼山,也足可见他们对鸡笼山的重视程度。

    根据斥候兵侦察到的情况,吴军在鸡笼山防守的十分严密,这次领军指挥作战的依然是魏军的老熟人,在揭阳一战之中被打得灰头土脸的陶基的大公子陶璜,另外还派给了陶璜三个副将,陶基的次子陶浚以及零陵太守阮度和长沙太守何源。

    当然,这是阮度和何源以前的官职了,如今荆州所有的地盘都被魏军所攻占,他们还挂名着以前的官职,也不过是遥领罢了,没有半点的实权,如今阮度和何源除了保有原来的太守职位以外,还兼任着征北将军和镇北将军的官职,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八面,内容却是稀松一泡水。

    在孙奉的残吴小朝廷之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官位都明码标价的出售了,其中不乏中二千石的大官,那将军的封号更是滥大街了,所以阮度和何源宁可保着零陵太守和长沙太守的官职不放,也瞧不上那些将军的封号。

    至于陶璜,现在的职位更是高人一等,已经做到了左大司马,自从交州战事开始之后,陶璜寸功未立,官职却是一路飙升,所以怎么看,残吴朝廷的官职都跟儿戏一般,没人当它一回事。

    残吴朝廷的地盘越来越小,以前还是占据着一州之地,现如今连交州三分之一的地盘都没有了,但朝廷之中的官员,官职却是越来越大,放眼望去,全都是三公九卿之流,个个官位显赫。

    这完全是吴人最后的自嗨模式了,也许他们都不自信能不能守得住交趾,就算是守住了,交趾这种弹丸之地,真是有称帝的资格吗?

    现在大家似乎也是抱着过把瘾就死的态度了,原本大部分的人这辈子最多也就是在交州刺史的治下做个从事都尉之类的官职,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能混个一任太守。

    而现在孙奉在交州称帝,太多数的官员都是连升几级,个个“飞黄腾达”了,那段时间,便是交州政坛上最为繁荣的时刻,人人额手称庆,欢欣鼓舞。

    但好日子没有过多久,魏军就打了过来,揭阳打了一个败仗,迁都到番禺新城也失败了,无数的官员跟着朝廷碾转迁移到了交趾,虽然暂时地安定了下来,但究竟这种安定的日子还能维持多久,谁也无法确定。

    其实到了交趾之后,依然是人心惶惶,局势维艰的。

第2279章 困难重重

    应对这种局面,施绩和陶基只能是采取一种办法,那就是加官晋爵,不停地给这些官吏升职加官,以前的吴国朝廷,只有累积的功勋够了或者任职的年限到了,才会有升官的可能。

    但现在施绩和陶基根本就不管那些,只要是跟随着他们到达交趾的官吏,一律是连升三级,人人有份。

    反正对于残吴朝廷来说,所谓的封官,最多也就是一纸诏书而已,至于俸?,那就是对不住了,现在朝廷也困难着呢,所有官员的俸禄,只能是先欠着吧,等将来退了敌兵,朝廷没了危机,再慢慢地给大家补发,在这个时局艰难的时候,还请诸位大臣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不用支付俸禄,对于朝廷来说,加官晋爵,也不过是惠而不费的事,这时的交趾街头,还真是将军遍地走,公卿多如狗,歌舞升平的背后,却潜藏着无尽的危机。

    只可惜,这种危机意识却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

    揭阳之战的失败,倒是让陶璜学到了不少的经验,都是失败是成功他娘,陶璜也明白了打仗可不是兵书写的那么简单,这学费虽然花得有些昂贵,但至少也是值得的,在这次的鸡笼山布防之时,陶璜也是汲取了不少的教训。

    在防守阵地的选择在上面,陶璜这次还是下了不少的工夫的,领教魏军骑兵的厉害,也就不敢再托大了,这次防御地点的选择,基本上是魏军骑兵鞭长莫及的地方,凭借着险要的地势来构筑工事,并与相邻的两个阵地形成了犄角之势,易守难攻。

    看来这个陶璜也并非是草包,揭阳之战之所以惨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陶璜没有经历过多少实战,尤其是没有经历过和成建制的骑兵之间的战斗,拿着纸上谈兵的经验来对付骁骑营,误以为拿一个长枪阵就可以对付得了骁骑营。

    素不知纸上来的终觉浅,血淋淋的惨痛经历教会了他,千万别相信那些书卷上的东西,只有实战过,才知道魏军的骑兵究竟有多么的可怕,什么长枪结阵,什么战车结阵,都根本无法抵御魏军骑兵的进攻。

    想要挡住魏军骑兵,唯一可能便是利用险峻的山势和关隘,没有地利的加成作用,魏军骑兵几乎是不可战胜的。

    鸡笼山地势险要,不仅有高峻的山峰,而且还有湍急的溪流和幽深的峡谷,这些天然的屏障构成了一道完美的防线,让魏军的骑兵是寸步难行,魏军如果想要进攻鸡笼山,就必须放弃骑兵,使用步兵来进攻。

    而魏军的步兵虽然也十分的厉害,但战斗力至少没有骑兵那么恐怖,如果吴军可以合理地利用地形的优势,将魏军给阻截在十万大山之中,陶璜还是有着一定的把握的。

    更何况这次陶璜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陶基和施绩还给他派了三位副将,最起码在陶璜犹豫不决的时候,也有几个人可以商量,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有这几个人从侧相助,陶璜对打好这次的十万大山之战,还是有着充分的信心的,至少不会像揭阳之战那样,一触即溃,败得惨不忍睹。

    羊祜于四月初抵达合浦,一直到五月中旬才派文钦率领骁骑营和长水营向十万大山进发,拉开了进攻交趾的序幕。

    不过文钦的进攻并不十分的顺利,十万大山茂密的原始森林给魏军的行进带来了不少的麻烦,骁骑营速度优势根本就发挥不出来,就连长水营的行进也是受到荆棘所阻,进展缓慢。

    十万大山的植被极为的茂盛,这里的原始森林,几乎都是参天大树,遮天蔽日,穿梭于林间,白天看不到太阳,晚上看不到月亮和星星,如果魏军不是有指南针的话,是很容易在这大山之中迷失方向的。

    由于地处沿海地带,十万大军这里降雨也是十分多的,魏军在这里驻扎了一个多月,至少有半个月的时间在下雨,大雨导致了十万大山之中的溪流水位暴涨,水流湍急,每次穿越这些溪流,魏军都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会被急流给卷走了。

    等文钦到达鸡笼山的时候,魏军已经是精疲力竭了,在十万大山之中行军,简直就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阴暗、潮湿、蚊虫、毒蛇、瘴气等等,这让这些来自中原来自北方的士兵是苦不堪言。

    看来在这十万大山之中,敌人远不止只有吴军这么简单,恶劣而糟糕的环境才是真正致命的。

    许多魏兵因为无法适应这种湿热的环境而生病的,也有让毒蛇咬伤的,非战斗减员十分的严重,文钦不得不下令休整,等魏军恢复体力之后再向鸡笼山发起进攻。

    但魏军三万大军呆在这十万大山之中,时间一长,后勤补给又成为了一个困难的事,毕竟海运的粮草最多也只能是在合浦郡沿岸的港口卸货,从合浦郡运往鸡笼山前线,就得采用人拉车推的方式了。

    由于山路的崎岖,骁骑营的战马都不能很好地通行,更别说运输粮草的车马了,所以这一路的运输,魏军只能是采用小型的独轮车,用人力的方式进行运输,险峻的地方,甚至是采用人背肩扛的方式,才能把粮草运上去。

    这样的运输方式,自然是困难无比,也就间接的导致了前线的粮草供应紧缺的问题,现在魏军不是缺粮,而是运输跟不上的缘故。

    魏军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在鸡笼山速战速决,将战线推进到交趾郡去,这样运粮的船队就可以在交趾郡靠岸。

    但鸡笼山是能够速战速决的吗?

    吴军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防线,魏军想要拿下鸡笼山,就必须要攻破这些防线才行。

    文钦不敢做过多的休整,只能是让魏军稍稍恢复之后,就开始向鸡笼山发起了进攻。

    长水营做为先头部队,他们涉过深涧,越过丛林,向着吴军的阵地悍然地冲了上去。

第2280章 鬼见愁

    吴军占据着险要的地势,封锁了所有的通道,魏军每前进一步,都是要迎接吴军密集的箭雨,所以推进地十分的缓慢而且是代价巨大。

    魏军很少打这种憋屈的战斗,以前的战斗,魏军的推进向来是以行云流水而称著,不管是多么坚固的堡垒,也不管是什么险要的阵地,都会在魏军的凌厉的攻势面前被瓦解掉。

    但这一次,魏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倒不是说吴军真得有多少的强悍,也不是说鸡笼山的阵地就多么的固若金汤,而是这种复杂的地形之下,魏军真得非常的疲惫,体力和精力都有着极大的损耗,后续的进攻往往是难以为继。

    寻常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最好的时候如果三样都占全了,那么仗打得肯定是非常的顺,实则次一点的,三样之中至少也能占到一样,那还有得一拼。

    可现在看来,魏军这次三样都不沾边,天时不占,地利不占,人和就更别提了,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连个人影都瞧不着,还谈什么人和。

    其实魏军现在最需要的是休整,在这丛林之中跋涉多日,早已是疲惫之极,但受制于粮草的短缺,他们又不得不在稍息之后就强行地发起进攻,魏军士兵的体力和精力都无法恢复的情况下,仓促进攻,自然是很难取得良好的进展。

    但文钦着实也是比较犯愁的,在这种后勤补给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原地休整只能是加剧困难的程度。

    而让疲惫的士兵攻击敌人坚固的防线,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好的主意,但舍此之外,文钦还有别的办法吗?

    不能休整,不能进攻的话,那最终也只有撤退一个办法了,但未战而先撤,这可从也不是魏军的作战风格,文钦如果真这么做了,那还不得被兄弟部队笑掉大牙吗?

    所以,在明知道战局不利,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文钦依然不断地发起进攻,主要的原因就是文钦不信那个邪。

    魏军的战斗力如何,已经不用再去证明什么了,他们横扫天下,涤荡四海,威名震寰宇,如果现在连一个小小的鸡笼山都拿不下来,这岂不是丢人都丢到家了?

    这口气文钦当然是咽不下去的,所以那怕现在的局面对魏军着实不利,但文钦依然希望通过魏军顽强的战斗精神将鸡笼山给夺下来。

    这样困难的局面,以前魏军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想当初,并州军初创之时,司马军的实力是何其的强大,他们以泰山压顶之势向并州发起进攻,谁都以为并州这回是抗不住了,必败无疑。

    但在曹亮的指挥下,并州军打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以弱胜敌,以寡敌众,最终大败司马懿,并由此而拉开了大反攻的序幕,直到最后彻底地覆灭司马家,再也没给司马家翻盘的机会。

    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难道魏军真会在这次的小阴沟里翻了船?

    文钦当然不会苟同的,所以他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发起进攻,誓要拿下鸡笼山,为魏军正名。

    但鸡笼山的这一仗,确实是不太好打,在靠近鸡笼山脚下的地方,首先是一道被称之为鬼见愁的深涧,虽然宽度只有十几丈,但却是深不见底,扔下一块石头去,只听得咕咚一声,连个水花也没有溅起来。

    由此可见鬼见愁的涧水之深度了,虽然涧水不宽,但深不见底,魏军如果采用平填的方式,是根本无法奏效的。

    而如果采用强渡的方式,两岸都是笔直的峭壁,从岸边的到水面,至少也有好几丈的距离,就算是魏军能渡得过去,如何登岸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更何况,吴军还在对岸埋伏了不少的弓箭手,一旦魏军试图渡涧,他们就会全力放箭,来阻挡魏军的渡涧。

    这个鬼见愁,名字起得还真是恰如其分,鬼都见了发愁,更何况人乎?

    最初的时候,文钦到了涧边,也是为之发愁的,下水容易,上来难,想爬上对岸几丈高的悬崖,而且上面还驻守着大量的吴军,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文钦很快就发现了战机,由于鬼愁涧的宽度只有十几丈,那么对岸的吴军就完全地处于魏军弓弩的射程之内,文钦立刻调来了一千弓箭兵和一千连弩兵,对着对岸进行了压制性地射击。

    吴军敌不过魏军这种疯狂的箭雨,只能是龟缩到掩体或石头的后面,再也不敢露出头来了。

    接着文钦便挑选了几百名会水的魏兵,带着飞爪和绳索泅渡过涧,他们先从东岸这边垂吊了下去,然后游过深涧,再向上抛出飞爪,钩到对岸上,然后顺着绳索再爬上去。

    这个任务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简直就是难如登天,但魏军之中,却也不乏这样身怀绝技的好手,抽调出几百人既擅长游水又擅长攀岩的好手来,也不算是什么难事。

    其实无论是泅渡还是攀岩,对于这些身怀绝技的好手来说,也算不得什么难事,毕竟他们以前游过的河比这个宽,攀过的崖也比这个高。

    唯一的不利因素也只有对岸是有着吴军的防守,他们的弓箭兵可不是摆设,只要他们一旦出手的话,那么不管是泅渡之中的魏军还是攀岩之中的魏军,都会成为活靶子,几乎难逃吴军的弓箭袭击。

    则受到地形和条件的所限,魏军有泅渡时和攀崖时,都是很难使用盾牌的,而没有盾牌的防护,他们想要成功,难如登天。

    不过现在魏军有两千的弓弩手,用连珠箭雨的方式,将吴军的弓箭兵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来,倒是给渡涧的魏兵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们顺着绳索垂到了涧水水面,然后跳入到了涧水之中,飞快地游了过去,十几丈的距离,他们游起来还是十分的轻松的,很快到达了对岸,扔出飞爪,钩住了对岸崖边,他们敏捷似猿猴,在没有任何外力地干扰下,顺利地爬上了对岸的悬崖峭壁。

第2281章 世无常胜之军

    但后续的进攻却未必能再有这么的顺利,吴军的主力盘距在鸡笼山的山顶,他们居高临下,占据着明显的地利优势。

    而且陶璜到达鸡笼山之后,也进行了积极的备战,伐木采石,储备了大量的滚木擂石,这样的木石资源,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陶璜又下令焚烧了鸡笼山山前的丛林,这样就在鸡笼山的前面,形成了一大片的开阔地,没有了丛林的掩护,魏军的任何行动,都会被山顶上的吴军瞧得清清楚楚仔仔细细,魏军再想要发起突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这无形之中加大了魏军的进攻难度,毕竟任何军事行动,都是有虚有实的,当敌人摸不清你的意图之中,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现在魏军的所有进攻都暴露在吴军的眼皮子底下,任何的调遣和变动,吴军都看得一清二楚,也就说是魏军的行动没有了任何的隐蔽性,吴军完全可以根据魏军的进攻方式来从容地调动兵力应对之。

    文钦指挥魏军连续多次地向着鸡笼山以及附属的两个阵地发起了进攻,但由于魏军的每次进攻都无法做到掩人耳目,吴军的防御都能及时的到位,再加上地利的优势过于明显,魏军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也一直未能拿下鸡笼山。

    战事拖得越久,形势对魏军越是不利,再加上天气越来越热了,酷暑难耐,瘴气弥漫,魏军的阵亡和非战斗减员都十分的厉害,士气明显的低落了许多,后续的进攻也是难以为继。

    羊祜在得到了文钦进攻鸡笼山不利的消息之后,便下令让魏军撤退了。

    进入到了夏天之后,十万大山之中又热又潮的环境让北方的魏兵很是不适应,而吴军在鸡笼山也打得很顽强,魏军多次进攻未果,如果继续强攻的话,只能是徒增伤亡而已。

    所以撤军已经成为了必然之事,以现在的这种情况,也只能等到了秋冬之际天气转凉之后,再图进攻了。

    首度进攻十万大山失利之后,魏军的士气显然是倍受打击,所有的军队驻扎在合浦郡进行休整,士气低落。

    不过魏军并没有消极到绝望的地步,而是多有不忿与憋屈,从一个个士兵脸上,流露出的是不甘的神色,人人都憋着一口气,等待着羊祜再次下令,准备二度攻打鸡笼山。

    但羊祜显然没有急着进军,他总结了第一次进攻鸡笼山失利的经验,最主要的问题是魏军太过于自信,对困难准备不足,对十万大山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适应,所以这一仗打得很糟糕,是历年来魏军打得最差的一次战斗。

    打败仗其实不怕,这世上哪有常胜将军?只有从败仗之中汲取教训,才不会在下一次的战斗之中重蹈覆辙。

    这几年来魏军的发展实在是太顺了,所有的大战小战,皆是一路横扫,所以披靡,这也给魏军将士造成一种错觉,感觉到他们就是天下无敌的,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

    这种情绪其实也是不健康的,仗打羸了,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仗打输了,就怨天尤人,恼羞成怒。

    羊祜认为,打仗不论在何时,都是有输羸的,胜不骄,败不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在冷静下来之后,你才能思考到这次战斗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又可以学到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而光是埋怨和不甘,那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会让自己情绪更加地激动,做事更为的盲目,遭受到更大的失败。

    所以这次撤军休整以来,羊祜将所有都伯以上的军官将领都集中了起来,让他们共同探讨这次战役的得失,集思广益,找出破敌的方法来。

    羊祜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指挥者的位置上,只管发号施令,那怕羊祜本身有着不俗的才干,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战场上的人,才最有发言权,在这一点上,羊祜的态度十分的民主,他就是想要听听一线的将士们的真正心声。

    战争是注重细节的,往往一个细节,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这次进攻鸡笼山,魏军在准备方面,确实是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所以接下来魏军就在做针对性的准备。

    羊祜计划着最早魏军也会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后发起进攻,这就意味着魏军至少有两个多月的准备时间,如果能利用好这段时间的话,魏军就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次向鸡笼山发起进攻的时候,就不会再那样的被动了。

    经过了第一次的战斗,魏军已经是大致摸清了鸡笼山附近的地形和吴军的布防情况,这对魏军下一步的行动,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第一次进攻失利并不代表什么,这也不是羊祜人生之中的第一次败仗,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魏军能从中汲取教训,在下一次的进攻之中,拿下鸡笼山,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结束了一天的议事之后,魏军都伯以上的军官纷纷退出大帐,一百多人挤在一个帐蓬之中,在这炎热的夏天,也确实是一种煎熬。

    但羊祜不开口,这些军官那怕是汗流浃背,也不敢出声,要知道,这么大热的天,他们一个个可全是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

    但这就是魏军的军纪,不管行军还是宿营,在战时,永远都是马不离鞍,人不卸甲,时刻做好着战斗准备的。

    同样的,羊祜也是一身的戎装,在牛皮大帐之中闷了一天,他也难受啊。

    可这和征战在十万大山原始丛林之中的魏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出人的品格和意志来。

    散会之后,羊祜也是轻舒了一口气,他在几名亲兵的陪同下,来到了海边。

    此刻夕阳西下,海风徐徐,让人顿感清凉与舒适,心中的烦闷之气也一扫而空,羊祜漫步于沙滩之上,望着平静的海面,顿时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第2282章 漫步海滩

    这里是港口,所有的海运粮船都在这里停泊卸货,羊祜将大营扎在临海的岸边,没有屯兵于合浦郡城,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以方便海运粮船的交接。

    此时的海面上,一支船队正徐徐地靠岸,巨大的白帆在夕阳的反射下,映出一片血红的颜色。

    和江船比起来,海船的体积更大,载重量也更大,这几十艘海船运过来的粮草,就足够八万大军食用十天半个月的。

    像这样规模的船队,魏军还有三四支,羊祜要求他们错开航行的时间,这样就等同于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船队在海上遭到风暴,那怕是全军覆灭,也仅仅只是一支船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船队,这样就可以确保粮草的供应不至中断。

    前期的时候,魏军的粮草供应确实是十分的紧张,不仅用供应八万大军的粮草,还得解决交州几十万百姓的口粮问题。

    不过随着交州百姓的安顿,交州的经济也在恢复,虽然交州大部分地区三季稻的实现有些困难,但双季稻却是丝毫没有什么压力的,春种夏收,秋种冬收,一年收割两次稻谷。

    吴军的撤离是在二月,魏军安顿百姓是同步进行的,基本上没有耽误农时,所以熬过了春荒之后,到了五月,早稻就可以收割了,对于交州百姓来说,最难熬的也就是这三个月,一旦能熬过这三个月,他们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了。

    尽管因为战争和吴军坚壁清野的政策,让交州的经济破坏的十分厉害,如果想要恢复到当初的水平,没有个两三年的光景肯定是不行的。

    但初步地恢复起秩序来,有老百姓有地种,才有饭吃,这样魏军的负担倒可以减轻一些,最起码不用魏军不远万里地转运粮草来接济交州的百姓了。

    至于交州的粮赋可以满足魏军的供应,羊祜倒没有这个奢望,毕竟以交州的经济能力,想要养活八万军队,那怕是在它全盛之时,也是勉为其难的。

    所以,羊祜对交州的百姓从无盘剥的心思,那怕魏军粮草不济,困难重重的时候,羊祜也是尽可能地自己想办法,而不去盘剥百姓。

    想要安民,首先就得收复民心,好在吴军在撤退的时候,抢光了百姓所有的口粮和物资,将老百姓推到了水深火热的绝境之中,施绩和陶基的这番操作,简直就是神助攻,本来羊祜还在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将交州的人心给收复了,施绩和陶基的举动,一下子就给了羊祜莫大的机会。

    一个刚刚吃饱饭的人,你给他粮食,他未必会心存感激,甚至还会挑三拣四,嫌这嫌那,而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这一碗饭很可能就会救他的性命,对他而言,这就是天大的恩惠。

    所以饭要给饥者食,药要给病者医,这样才能很容易达到收买人心的效率。

    如今施绩和陶基倒行逆施,不但遗弃百姓,还要抢百姓的口中之食,搞得是天怒人怨,而羊祜只需要付出一些粮食的代价,就轻易地将交州几十万百姓的民心给收复了。

    这笔买卖,如何算都是再划算不过的。

    现在熬过了最艰难的几个月时间,交州百姓就算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但再也不需要魏军的全盘接济,这样无形之中也给魏军减少了不少的压力。

    充足的粮草供应,让羊祜此刻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可以一门心思地考虑二战鸡笼山的事了,

    不过进攻鸡笼山,可不单单是粮草的问题,尽管第一次攻打鸡笼山时,魏军由于准备不充分,确实有些受制于粮草供给的问题,但最大的败因还是在对环境的不熟上面以及他们低估了吴军的战斗力。

    吴军在揭阳之战和番禺新城之战的两次战斗之中,表现的都不算是太尽如人意,这也难免让魏军产生了轻敌的思想,认为吴军不过如此,不堪一击。

    当魏军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向鸡笼山发起进攻的时候,遭遇到的却是吴军顽抗的抵挡,这次吴军的表现完全是出乎意外的,甚至与以前的揭阳之战新城之战判若两军。

    在这种情况下,魏军想要拿下鸡笼山,难度就变得很大了,尽管魏军从来也没有认怂过,但这一次,他们不占天时地利人和的任何一点,战斗打得非常的艰若,所以失利也是必然之事。

    尽管羊祜召集了所有的军官来议事,商讨这一战的得失成败,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魏军想要拿出一个可行性的进攻方案来,还是困难重重的。

    有些问题,明知道是魏军的薄弱环节,但却是极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始终也没有将这个新的进攻方案给确定下来。

    羊祜心情有些郁闷,所以才会来到海边透透气,看到辽阔的大海,羊祜的心情立刻变得好了起来,看来这大海,还真有治愈心情的功能。

    羊祜让护卫的亲兵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独自一人漫步于沙滩上,静享这宁静的黄昏海滩时光。

    在半路上,羊祜遇到了一位老的船员水手,看年纪大约是五十余岁,皱眉已经爬满了他的额头,大概是因为经常出海的缘故吧,他的皮肤早已晒成了重重的古铜色,很有一种沧桑的质感。

    这位老水手应当是某艘海船上的船员,由于航海不同于江河湖泊之中行船,它更需要一些年长的水手,利用他们丰富经验来识别风暴和暗礁,所以在海船上,上了年纪的水手并不鲜见。

    羊祜立刻上前去攀谈,果然没有出乎所料,这个老水手是交州日南郡人,早年就在海上讨生活了,这几十年来,他几乎没有回到过日南郡。

    毕竟日南郡那边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做为吴国最偏远的郡,实在是毫无存在感可言。

    老水手只是负责指引航线的,装船卸船和他可是没有半分关系,所以他才会在大家忙着卸船的时候,悠闲地在海边。

第2283章 开辟新的战线

    老水手并不知道羊祜的身份,只把他当做了寻常的巡逻将领,见他态度和蔼,到也没有在意,于是便和羊祜攀谈了起来。

    老水手倒是一个相当健谈的人,这辈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海上讨生活,有着极其丰富的航行经历,从他的口中,羊祜也知道早些年海船也是到过日南郡的,这是那儿比较荒凉偏僻,人口稀少,商人们没有多少的生意可做,那些商船也就渐渐地不再前往日南郡了。

    在吴国灭亡之前,商船往来于扬州和交州之间,番禺和交趾郡都是他们来往的重要港口,常年都有商船的进出。

    老水手侃侃而谈,羊祜却是若有所思,之前他一直将进攻的方向确定在陆路,就算是在十万大山遭遇到了吴军的阻击,依然没有改变羊祜进攻交趾的决心。

    不过现在和老水手无意之间的谈话,却让羊祜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那就是陆路既然走不通,那何不尝试一下海路?

    之前羊祜并非没有考虑过从海路向交趾发起进攻,但根据斥候侦察到的情报,吴军除了向十万大山派去了三万人马,留守交趾的也有三万人,而且为了防止魏军在海边登陆,吴军专门抽调出一支军队来驻防在海边。

    如此一来,羊祜自然也就放弃了从海路进攻交趾的计划,毕竟虽然魏军现在有不少的海船,但全部是商船或运输船,没有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战船,如果吴军在交趾郡没有防备的话,那这些运粮船运人运马倒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吴军在海边驻兵防御,魏军想利用运粮船抢滩登陆的话,就实在是勉为其难了,所以羊祜最终也没有将这个计划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不过现在老水手的一番话,倒给了羊祜不少的启迪。

    魏军从交趾直接登陆的话,确实是不太现实,毕竟商船不是战船,攻击力方面和战船相比,确实也差得太远。

    但商船既能运粮,运人运马也自然是不在话下的,只要魏军选择在吴军没有驻防的海岸登陆,那就不会受到什么阻力。

    日南郡在交趾之南,与交趾郡还隔着一个九真郡,距离相隔数百里,虽然目前魏军并没有拿到日南郡的详细情报,但从吴军目前的布防情况来看,日南郡那边肯定不会有什么大量的兵马驻扎,如果魏军从日南郡发起进攻的话,一定可以杀吴军一个措手不及。

    出奇不意,才能攻其不备,施绩和陶基将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到了交趾郡和十万大山一带,他们的手中兵力有限,所以偏僻的日南郡肯定不在施绩和陶基的考虑范围,从日南郡发起进攻,从技术上来讲,完全是可行的。

    羊祜当即向老水手拱手称谢,同时让亲兵拿过一万钱来,赏赐给了老水手。

    老水手一脸的茫然,自己只是讲了一通闲话而已,这位将军没有听得嫌烦已经很不错了,为何要向自己道谢,还给他重赏?这一万钱对于一个普通的水手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羊祜回到了中军帐之中,立刻将文钦和张统召来,商讨从日南郡发起进攻的可行性计划。

    “从日南郡登陆进攻?”文钦和张统听了之后,很是诧异,毕竟日南郡那边太过于偏僻和遥远,魏军对日南郡的了解几乎为零,冒然地从日南郡登陆,是否太过于冒险了。

    如果邓艾提出这样的计划,或许文钦和张统不会有什么惊讶,毕竟邓艾打仗素来以出奇制胜而闻名,而羊祜这么一个谨慎稳健的人,居然也会想出这种冒险进击的办法来,确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这和羊祜以前的作战风格完全是大相径庭啊!

    从日南郡登陆,从理论上虽然是可行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之中,还有许多的难题需要解决,目前魏军集结于合浦郡,想要直接从合浦郡向日南郡发起进攻,首先要征服的就是茫茫的大海。

    日南郡可是距离合浦郡有着上千里的海路,同时这条海上航路并没有多少人走过,中途有多少的暗礁险滩,会不会遭遇大的风暴,这些都是未知之数。

    文钦和张统都劝羊祜三思而后行,但羊祜反问了他们一句:‘你们对二战鸡笼山有十足的把握拿下吗?”

    文钦和张统皆沉默了,虽然说魏军对二战鸡笼山进行了周密的布署,但能不能拿下鸡笼山,却都心中没底,毕竟一战鸡笼山失利之后,魏军上下都认识到想要夺取鸡笼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羊祜更得考虑伤亡的问题,上一次进攻鸡笼山,魏军损失多达数千人,而一多半的伤亡并不是来自于战斗的,非战斗减员造成的损失更大。

    如果第二次向鸡笼山发起进攻,魏军依然会承担比较大的伤亡损失,恶劣的环境,顽强的守军,无一不给魏军的前进制造无穷的困难,如果连续的几次都拿不下鸡笼山的话,那么魏军的伤亡损失将会达到一个难以承受的地步。

    做为领军者,羊祜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目前中军团深入到交州,远离中原腹地,在兵员的补充上面,会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甚至可能交州战役都打完了,后备兵员也难以补充上来。

    如果按目前魏军兵力损耗的程度,恐怕等到交州打完了,中军团也给打残了,所以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魏军的伤亡,尤其是非战斗减员,是羊祜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强攻鸡笼山看似是目前魏军想要拿下交趾郡的唯一途径,但如果真得有机会开辟第二条战线的话,羊祜也是欣然可以考虑的。

    诚然从日南郡登陆,魏军确实也将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总比用人命去堆的鸡笼山再好吧,所以羊祜对这个计划还是抱着极大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羊祜就是全面的推进这个计划的实施,他下令召集了相关方面的人员,对合浦到日南的海路航线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第2284章 海路

    像老水手那样出身于日南郡的船员也并不是极为稀缺,虽然人数不多,但凑个几十人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这些人大多是航海经验丰富的老手了,有些人近几年就到过日南郡,对日南郡的海上路线很熟。

    前往日南郡,一直以来都有两条路线,一条就是经过交趾郡的陆上路线,一条就是从朱崖郡直抵日南的海上路线。

    相比于陆路上的路线,海上的这条路线至少能节省三分之二以上的路程,便捷得很。

    只要有了向导,接下来的事就变得简单多了,羊祜只需要等其它的几支运粮船队到来之后,将所有的海船都集中起来,这样就可以至少能运送一个营的兵力到日南郡了。

    羊祜计划自己亲率步兵营在日南郡登陆,现在魏军拥有差不多快一百多艘海船了,单论运兵力的话,一次性运送两三万人也不在话下。

    但此次魏军在日南郡登陆,完全是孤军奋战,所以除了人员之外,还必须要携带充足的粮草战马军械物资给养,这些东西加起来,所占的空间甚至比人还多,所以运送一个步兵营一万五千的兵力,对于魏军海运船队来说,已经差不多是极限了。

    不过步兵营可是魏军的精锐,战力非凡,就算它一路北上,进入到交趾郡,吴军三万人马,也未必会是它的对手。

    更何况这支步兵营可是羊祜的嫡系人马,想当初羊祜就是从步兵校尉一步步地干起,最后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所以羊祜或许有可能不相信其他的营,但绝不会不信任步兵营的。

    文钦和张统听到羊祜要亲自出征,都赶忙地劝阻,认为羊祜太冒险了,毕竟前往日南郡,充满着巨大的风险,羊祜身为军团统帅,乃是军团的支柱,万万不容有失的,所以文钦和张统皆是主动请战,请求代替羊祜出征。

    “此行凶险重重,都督如何能亲身涉险,我等愿率军出征,望都督准许。”

    羊祜淡然地道:“你们还有更重要的差事要做,二战鸡笼山的准备现已完成,本督离开之后,你们便率军即刻向鸡笼山发起进攻,你们这边打得越坚决越狠,本督在那边就越安全。”

    羊祜这次的行动,就是准备采取分进合击的策略,在远征日南郡的同时,对鸡笼山将会发起二次进攻,这样就可以牵扯到吴军的大部分兵力,让他们无睱南顾。

    至于魏军这次能不能拿下鸡笼山,也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魏军真正的主攻方向已经是从北线移往了南线,羊祜让文钦和张统率军进攻鸡笼山,目的也十分明确,那就是起到牵制吴军的作用。

    如果能拿下鸡笼山,那就再好也不过了,这样魏军就可以从南北两线,对交趾郡形成夹击之势。

    如果拿不下鸡笼山,也不打紧,最起码一半左右的吴军将会被牵制在鸡笼山动弹不得,这无疑给魏军的从日南郡北上提供了方便。

    这个战略安排羊祜很早就确定了下来的,文钦和张统虽然还有些不放心,但羊祜坚持这个安排,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是依从了羊祜,下去准备行动了。

    上百艘的海船俱都云集于合浦的港口,他们是分批陆续抵达的,只不过按照以前的惯例,海船卸载货物之后,很快就会返航,重新地前往钱唐运输粮草和货物。

    这样所有的海船分为了四个批次,每间隔多少日就会有一支船队靠岸,周而复始。

    尽管这种运输看来是枯躁无味的,但许多的船员水手却是乐此不疲,毕竟也只有魏军才出得起如此的高价运费,对于这些船员和水手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啊。

    要知道,以前官府也曾经征用过他们的船只,给的运费那是少得可怜,连起码的糊口问题都解决不了,但谁都不敢抗命,毕竟和官府做对,那不是自讨死路吗,被官府随便定一个罪名,这些船工可就都死定了。

    所以和官府打交道,这些船工是有苦不能言有怨不能说,再大的委屈也只能是受着。

    这次魏国灭吴,而魏军征集沿海的所有海船,最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管是船主还是船工,一个个心怀忐忑,惶惶不安,只以为新朝廷比旧朝廷还要更黑更狠,他们甚至都做好了给新朝廷白打工的准备,只要新朝廷不刻意地刁难他们,就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魏军虽然强行征用他们的船,但出的运费价格却比普通的价格高出了近三成,和以前吴国官府的出价相比,却是高了三倍不止。

    所有的船工都惊得是目瞪口呆,这几乎是他们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啊,民间运输虽然运费不低,但谁也不能保证经常会有业务,也就是说这一趟出海撑得是这一趟的钱,如果下一趟没了业务,就只能是等着,吃老本了。

    但魏军的这个差事,却是连续不断的,这一趟回来,马上接着就又要出海,甚至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了,由于魏军的要求是严格的,他们从来不会拖欠运费,但也要求这些海船不得停顿,尽可能地加快运输的速度,将粮草和物资源源不断地从钱唐运往交州。

    这些船主和船工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只有多拉快跑,才能挣到更多的钱。

    他们往来与扬州和交州之间,虽然疲惫,但却是个个心满意足,像这样的美差,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就能实现他们发财的梦了。

    这旧朝廷和新朝廷之间,真是有着天壤之别啊,这些船工们打心眼里念叨着新朝廷的好,这改朝换代真得好啊,他们现在可都是魏国人了,谁要是还说自己是吴国人,这些人非跟他急不行。

    其实普通的老百姓就是这么的实称,在他们的心中,自然是有一杆称的,什么忠君爱国,那都是扯淡的事,谁能给老百姓好处,老百姓就拥护谁,谁要是盘剥百姓,老百姓就反对谁,这一点绝对没什么可商量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