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285章 预测风暴

    不过这一次他们抵达合浦的港口后,卸完了货,得到的命令却是原地等候,哪儿也不准去。

    这不禁让这些船员水手是慌的一批,难道说魏军已经不再需要他们运送粮草了?

    这几个月来,这些海船虽然是日夜不停地航行在大海之上,向交州运送了不少的粮草和物资,但真正说这些粮草和物资已经足够大军所需了,这似乎也有些不合常理,毕竟魏军如此庞大的队伍,怎么可能只运这点粮草就足够了。

    而且吴国的残兵逃往了交趾郡,交州的战事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魏军突然停运,谁也猜不透其中的用意。

    当然,军令是大于天的,这些船工虽然不是军人,但是现在他们受命于魏军,自然无人敢违抗魏军的命令,上头有命令让他们在港口停泊,那就只能是停在这儿。

    对于这些船工来说,只能是有些许的遗憾,钱挣不着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不过很快就传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那就是所有船工的薪俸,都按正常的标准发放,也就是说他们不出海,一样也能拿到该得的钱。

    开始的时候,这个消息并没有得到官方的宣布,只是在各个船队之间流传着,许多人都是不相信的,这世上哪有不干活还给钱的,开玩笑的吧?

    但是等到最后的一支船队抵达合浦之后,魏军正式地宣布了这个决定,那就是对停泊在合浦的船上人员按日计薪,而且薪资将不会低于他们平时所得。

    还真有坐着拿钱的好事?

    这些船工是兴奋之极,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啊,这就好比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正好砸到了他们的头上。

    对于羊祜来说,这点钱也不过是些小钱,一艘海船上,也只有几十名船工,一百艘的海船,充其量也只有几千人而已,多给他们一些薪资,对于魏军来说,也算不上什么负担。

    更何况接下来可是用人之时,想让马儿跑得快,就得让马儿多吃草,多付一些薪资给这些船工,他们必将会更为用心,不误羊祜的大事。

    最后的一支船队到港之后,羊祜下令他们无需卸货,所有的船只都在港口外停泊候命,而在岸边等候已久的步兵营则开始登船,同时步兵营所需的一应马匹、军械、营帐、物资也都有序地装船,整个过程一直持续了两天的时间,装载完毕之后,羊祜才下令起锚出航,庞大的船队渐次离开了合浦,向着西南方向航行而去。

    直到出发之前,羊祜才公布了此行的目的地是日南郡,这也是为了防止泄密而采取的措施,那怕真有吴军的细作混在其中,此刻船行在茫茫的大海之上,他们是根本没有机会传递消息的。

    所有的海船都是呈事先排列好的队型向前航行的,任何的一艘船那怕是海船上放下来的一只小艇,在海面上都是一览无余的,根本就没有脱离大船队的可能。

    至于游泳回去,那就更是一个笑话了,如此辽阔无比的大海,那怕是水性再好的高手,想游回陆地都是痴人说梦,更何况水中还有鲨鱼的存在,一旦落水,那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一旦出海之后,羊祜就不会再担心消息的泄漏了,他亲自指挥船队,一路向南航行。

    在魏军出发之前,海上刚刚经历过一场大的风暴,滔天巨浪,狂风骤雨,感觉就如同到了世界的末日一般。

    尽管说,海上的风暴并无规律可循,但常年在海上行船的船工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发现风暴的预兆,从而进行规避。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些船工和渔民常年在大海之中讨生活,那可怕的风暴必然是他们需要去面对的东西,在这种毁天灭地的力量面前,人的力量往往是苍白软弱的,只有做到对风暴的比较准确的预测,他们才能规避风险。

    在这方面,祖祖辈辈常年积累的经验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比如观察海浪的情况,如果出现长浪或浪吼的现象,那就证明风暴在几天后就会来袭。

    看云也是一个办法,看到东方天边散布着象乱丝一样有光的云彩,从地平线象扇子一样四散开来,约有六、七千米高,且在早晨或晚上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霞,那就是风暴的前兆。

    或者观察海中鱼虾和空中海鸟的变化,也可以感知风暴的来临。

    寻常的情况下,海中的这些鱼或鸟对气候的敏感程度是远大于人类的,在风暴来临之前,鱼儿会大面积地上浮,骚动不安,海鸥海燕这些海鸟也会拼了命地往陆地方向飞,这些动物的异常反应,也大多是预示着风暴的来临。

    虽然说这些预测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大多的时候还是比较靠谱的,本来羊祜计划着在几天前就要出发了,但一位有经验的船工劝他暂缓出发,就一两天就会有一次风暴来袭。

    这位船工发现了海上的一种异常现象,那就是前天夜里,海面上突然风平浪静,宛如一面镜子一般,就连月亮的影子都清晰地倒映在海中。

    若是在平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浪上无风三尺浪,随便一点的海浪都能把月影给揉碎了。

    魏军之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么平静的好天气利于出海,但一位有经验的老船工却劝阻他们,海底照月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要提防大风的来袭。

    众人不信,但羊祜为了谨慎起见,还是让船队多停留了几日。

    果然两天之后便有一场风暴来袭,众人皆对老船工是心服口服。

    羊祜也是虚心地向老船工请教,老船工道,海上风暴虽然常有,尤其是夏秋之际频发,但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每次风暴过后,都会有些许天的平静,长则十天半月,短则三日五日,只要魏军船队能抓住这个时间,及早出发,三五日后便可抵达日南郡。

    羊祜从其言,风暴一过,便令船队扬帆启航,直赴日南郡。

第2286章 日南郡

    如果此时曹亮在交州的话,一定会下令禁止出海的,此时是夏秋之际,正是台风的高发期,如果预测失准的话,船队行至半路,一旦遭遇到强台风袭击,那就是全军覆灭的下场。

    至于台风有间隔期说法,那更是无稽之谈,台风的生成是一个很复杂的气象问题,就算到了后世,虽然能准确的预报台风,但对其生成的原因仍旧是一知半解,那怕是在台风季节,也会出现一个月无风或者连续出台风的现象。

    这个时代的人只知道风暴时有时无,不可能天天刮台风,所以才会得出风暴有间隔期的结论来。

    但事实上,许多的台风往往是前仆后继的,尤其是在台风的高发期,前一个台风刚刚过云,后一个台风接踵而至,让人是应接不睱。

    所以,如果曹亮在交州的话,他宁可等到冬天也不会在这个季节出海,毕竟风险太大了,为了消灭最后一点残吴势力,羊祜冒这么大的风险根本就不值,让他们多苟延残喘些时日又有何妨?

    但无知者无畏,羊祜不想再将交州的战事拖延下去了,所以才会选择这条相对风险较大的路线。

    不过这一次羊祜运气还是不错的,这一次的风暴结束之后,果然没有再遇到什么风暴,一路之上风平浪静,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羊祜率领着船队,用了五天四夜的时间,顺利地抵达了日南郡。

    接下来的登陆,也同样是异乎寻常的顺利,吴军在日南郡并没有驻扎什么守军,看守郡城的,也只有几百郡兵而已,魏军在海滩上登陆的时候,没遭遇到任何的阻力,甚至海滩一带是荒无人烟,魏军顺利地就完成了登陆。

    直到魏军杀到了日南城下,守城的郡兵这才如梦方醒,日南太守徐尘自知不敌,当即就下令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了。

    日南郡人口稀少,全郡的人口加起来,都恐怕没有中原的一个大县人多,这里荒凉偏僻,了无人烟,与北面的交趾郡、九真郡不同,日南郡的原住民并非越族,而是占族,属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三国志》记载“日南郡男女**,不以为羞“,“深目高鼻,发拳色黑“。因而他们一直被中原王朝的官吏视为非常不开化的野人。日南郡的土著居民曾多次反叛,攻击焚烧官寺,伤害官民。东汉末年,占族人区连叛汉,率数千人起兵作乱,杀害汉朝的象林县令,推翻汉朝在象林县的统治,建立林邑国。

    当地一年中相当长的时间内(近两个月)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南,因此令在黄河流域居住、习惯了日影终年在北的汉人十分惊讶,遂命名为日南郡。但也容易让人混淆,觉得日南郡终年在太阳南面,日影朝南。东汉时,日南人张重去京都洛阳向朝廷进献记录当地财政收支的账簿,在元旦朝会时,汉明帝好奇地问道:“日南郡北向视日邪?“张重回答说:“臣闻雁门郡不见垒雁为门,金城郡不见积金为郡,云中郡不见深居云中。臣虽居日南,未尝向北看日。“毕竟日南郡在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里太阳都在南面。

    日南郡还是汉代流放罪犯的地方,最著名的是“党锢之祸“中的窦武。窦武是东汉王朝的外戚,他十分同情太学生,而且反感宦官。汉灵帝建宁元年,窦武谋诛宦官,后来计划泄露,窦武自杀并被枭首,家属被流放到日南郡之比景县。

    日南郡还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后汉桓帝时,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最著名的是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遣使来华,就是在日南郡登陆前往洛阳的。此举开创了中欧官方往来之先河。

    士家控制交州的时候,对日南郡的蛮夷部落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不服从管辖的,基本上都被士燮给屠杀掉了,林邑国也被士燮给剿灭了,士燮重新任命了日南郡的太守,将日南郡收归到了士家的治下。

    等到吴国收拾了士家之后,日南郡也就重新归到了吴国的版图,徐尘成为了日南郡的新太守。

    不过这日南郡的太守,徐尘当得也是比较辛苦的,日南郡居民成分太过复杂,有从北边迁移过来的难民,也有当地的土著居民,还有流放在这儿的犯人后代,所以管理起来特别的困难。

    原本日南郡还有上千人的郡兵,但自从魏军进攻交州开始,陶基便开始从各郡抽调兵马到番禺去,虽然日南郡的兵少,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用抽兵,陶基至少从日南郡抽走了一半的兵力,最后日南郡也仅仅只剩下了五百多郡兵。

    这五百多人,恐怕连平时平定一下土著居民的叛乱都不可能,所以徐尘便将五百郡兵都留守日南城中,坚守不出,至于外边乱成什么样子,都和徐尘没有关系,他只要守好日南城就足矣。

    但徐尘的愿望很快就落空了,因为他遭遇到的,并不是什么土著蛮夷,也不是什么流匪盗寇,而是黑压压的魏军大队人马。

    当魏军人马出现在日南城下的时候,徐尘彻底地懵了,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支魏军是打哪儿冒出来的,只因为看到了魏军的旗号才知道这就是令吴人闻风丧胆的魏军。

    难不成魏军真是肋生双翅不成,能从番禺飞到日南来?

    但此刻再纠结魏军是如何到的日南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现在魏军已经兵临城下了,徐尘明白,仅靠日南城中的这么一点可怜巴巴的守军,根本就不可能守得住城,一旦魏军发起攻城,日南城顷刻就会陷落,而他们抵抗的下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死路一条。

    徐尘可不想死,他好不容易才混到了一任太守的位置上,尽管这个太守当得也太憋屈了,但这并不会成为徐尘飞蛾扑火的理由。

    于是徐尘一早就下令打开城门,果断地向魏军投降了。

第2287章 说客

    大敌当前,徐尘根本就没有为国效忠的心思,更何况,现在的吴国朝廷,更像一个草台班子,孙奉只不过是孙权的侄孙,根本就是没有资格来继承皇位的,让徐尘去效忠一个野鸡朝廷,他当然是不干的。

    当然,就算孙奉的身份再正统一点,徐尘也没有为孙吴效死命的打算,忠心不忠心的,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保全自己的性命才是最关键的。

    屈膝投降虽然耻辱一点,但最起码自己的性命是无虞的,徐尘虽然久在日南,好像消息闭塞,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由于日南郡是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只要有商船到来,就会给徐尘带来新的消息。

    魏军对待降兵的态度一直是相当不错的,只要投降,基本上是没有性命之忧的,而且有立功的表现的话,还能在魏国的治下获得一官半职的。

    所以徐尘的投降心思十分的明确,一看到魏军大举来犯,立刻是主动地献城投降,以换取立功的机会。

    徐尘的表现当然不会没有回报,羊祜入城之后,对他是大加褒扬,并举荐他继续地担任日南郡太守。

    之所以是举荐而不是直接任命,那是因为羊祜并没有任命地方官吏的权力,不管是刺史还是太守甚至是县令,按照魏国的制度,所有地方官吏的任免,均需要出自尚书省的吏部,尽管说此次南征,曹亮赋予了羊祜极大的权力,但有些线还是羊祜所不能越的。

    所以徐尘最多也只能是暂时地代理日南郡太守,而不能直接成为魏国的日南太守,他想要真正的走马上任,至少也得等到吏部的任命下达之后才能生效。

    徐尘有些哭笑不得,原本他就是日南太守,此次魏军入城之后,自己反倒成为了代理太守。

    不过,想想也无所谓,以羊祜的地位,向朝廷举荐一个偏远郡国的太守,吏部那边根本就不可能驳回,所以徐尘的这个太守之位,十有九成是坐稳了。

    不过徐尘可不满足于只当一个日南太守,日南太守远在极南之地,与中原相隔遥远,如果将来有机会能到中原腹地混一个太守当当,那才是真正的美差。

    当然徐尘也清楚,如果自己没有立下大功的话,是不可能高迁的,怎么才能立下大功呢?

    徐尘眼珠子一眼,顿时计上心来,魏军突然出现在日南郡,肯定不是冲着日南郡而来的,他们最终的进攻目标,只能是残吴小朝廷目前盘距的交趾郡。

    想要攻打交趾郡,那魏军肯定绕不开九真郡,于是徐尘向羊祜道:“都督,九真郡太守范绩是卑职的同乡,与卑职交从过密,卑职愿前往九真郡,劝降于他,这样大军便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九真郡了。”

    羊祜一听,这个办法好,如果能劝降九真太守的话,倒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算范绩不肯投降,自己这边也没有什么损失。

    魏军在日南郡只停留了几日,等到所有的物资都卸载之后,才集结起步兵营来,向北进发。

    而徐尘已经是先走一步,带着几个随从骑马直奔九真郡而去了。

    九真郡在日南郡以北,相比日南郡那可怜巴巴的几万人,九真郡在鼎盛时期也曾拥有四万六千户,二十万九千人,比起日南郡的规模来,至少大了四五倍。

    九真郡的太守范绩和徐尘本是同乡,两人又在邻郡任职,自然关系交从过密。

    由于魏军在日南登陆之后,率先就封锁了北上的通道,所以一直到现在,范绩都不知道日南郡失守的事,徐尘的突然到访,倒是让范绩深感莫名。

    孙奉的朝廷迁到交趾郡之后,九真郡的局势也变得紧张了起来,朝廷给九真郡派了不少的任务,募兵募粮,九真郡的青壮抽了不少北上的,就连九真郡的府库都被清理一空了。

    现在所有的资源都在向交趾郡那边倾斜,不过这也能够理解,毕竟交趾郡成为了战争的最前线,交趾郡一旦失守,九真郡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九真郡倾尽人力物力来援助交趾郡,也是合情合理的。

    “徐兄怎么有如此之空闲到敝郡来?有失远迎,恕罪恕罪。”范绩含笑将徐尘迎入了中堂。

    徐尘哈哈一笑道:“小弟此来,正是给范兄送一场大富贵大机缘的。”

    范绩苦笑了一声,道:“徐兄何出此言,你我镇守这边陲不毛之地,何来大富贵一说?”

    徐尘诡秘地一笑道:“范兄可知这天下,现在是何人的天下?实不相瞒,小弟虽然仍为日南太守,但早已不同效力孙吴,而是吃曹魏的傣禄了,范兄只要能开城投降,小弟定保范兄不失州郡之位,倘若攻取交趾有功,回中原任职亦不是空想。”

    范绩闻言大吃了一惊,细细地问明了徐尘详情,原来是魏军渡海从日南登陆,徐尘不但献城投降,而且此刻是充当了魏国的说客角色,前来九真郡劝降于他的。

    徐尘说完了原委,此刻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给范绩描绘了一个相当出彩的蓝图,一再地追问范绩答应否。

    范绩含糊其辞地应了一下,旋即道:“徐兄远来,小弟这便吩咐下面准备酒菜,咱们边吃边聊。”说着,范绩便匆匆离去。

    徐尘自以为说服了范绩,坐在中堂之上正等着美酒佳肴呢,可等半天也没有人上菜上酒,徐尘正在疑惑间,忽然冲上堂来十几名兵丁,二话不说,就拿刀架在了徐尘的脖子上面,紧接着抹肩头拢二臂,将徐尘是五花大绑,捆了个结结实实的。

    徐尘大骇,却见范绩从堂外迈步进来,铁青着脸,连忙问道:“范兄,你这是何意?”

    范绩喝斥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你这种卖主求荣贪生怕死之人,与你称兄道弟,污了某之口!“

    接着范绩下令将徐尘打入死囚车,押往了交趾郡,交给朝廷发落。

第2288章 肠子也悔青了

    徐尘看到范绩突然地翻脸,后悔得连肠子都悔青了,如果范绩将他押往交趾,交给朝廷的话,那他恐怕不是被凌迟处死就是五马分尸,死得惨得不能再惨了。

    都怪自己贪功心切,自告奋勇地来劝降范绩,原本以为凭借和范绩的关系,可以轻松地将他搞定。

    但没曾想,范绩却是一脑子的愚忠,吴国现在都成这个模样了,马上就覆灭了,范绩居然还对其忠诚不二,看来这次徐尘真得失算了。

    这个失算的结果,却是徐尘所不能承受的,徐尘现在那个后悔呀,让他是痛不欲生,放着好好的日南太守不当,偏偏要求取什么功名富贵,结果一头栽在了这儿,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给枉送了。

    可这世上卖什么药的都有,唯独没有卖后悔药的,无论徐尘如何地懊悔,现在都无事无补了,他现在被范绩打入到了死囚车上,估计只有等死的份了。

    看守囚车的士兵那可是范绩的亲信心腹,这一路之上押解到徐尘到交趾郡去,任凭徐尘如何的威胁利诱,他们都始终不为所动,而且丝毫都不接徐尘的茬,徐尘使出了如簧的巧舌来,却最终也是对牛弹琴,无人理会于他。

    徐尘最为擅长的,可就是他这一张嘴,正因为如此,徐尘才会有胆量前往九真郡去劝说范绩。

    哪知这个范绩,油盐不进,那怕是徐尘说得天花乱坠,但范绩都丝毫不在意,他是铁了心地要跟着残吴朝廷一道共进退,徐尘不但投降了魏国,而且还居然敢腆着脸来当说客,范绩早就想要将他给拿下了。

    只不过是为了防止徐尘狗急跳墙,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举动,范绩才主动地撤出了中堂,然后派亲兵将徐尘给拿下,这种乱臣贼子,人人得尔诛之,但为了向朝廷邀功请赏,范绩没有亲自去杀徐尘,而是将他交给了陶基去处理。

    此刻的范绩,对擒获徐尘是大为兴奋的,只要将他交给陶基,自己肯定可以获得褒奖,徐尘这家伙,纯粹是一个愣头青,他还以为凭着自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说服于他,这不过是痴人说梦的事,痴心妄想!

    范绩虽然和徐尘是同乡,两个人私底下交情还说得过去,但行如此叛逆之事,可不能仅仅只一个乡党的关系就可以盲从的,徐尘也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事实上,范绩早已坚了信念,准备和吴国朝廷共存亡共进退。

    这次范绩将徐尘押解往交趾,除了要将他交给陶基治罪之外,范绩还请求陶基增派援兵到九真郡,以拒魏军。

    不管怎么说,徐尘此次的到来,还是给范绩一个了解敌情的方式,否则的话,就算是魏军杀到了九真郡的城下,范绩都还是两眼一摸黑的。

    这固然和魏军封锁日南郡失守的消息相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九真的守军根本就没有注视到日南郡这边会出事,就算是防守,他们只是会关注交趾郡的情况,丝毫不会想到日南郡也已经是落到了魏军的手中。

    幸亏徐尘主动地跑了过来,这才让范绩如梦初醒,原来魏军已经是绕到了九真郡的背后,并已经是拿下了日南郡。

    说实话,就事论事,范绩还真得需要好好地感激徐尘一番,如果不是徐尘前来“通风报信”,范绩还真不知道魏军来袭的消息。

    如果此时魏军突然地向九真郡发起袭击的话,那必然会杀九真郡的守军一个措手不及,很可能九真郡就会失守。

    所以范绩真得需对徐尘是抱有一颗感激之心的,只不过范绩的感激方式有些“特别”,那就是专门地安排一辆既不能遮风又不能挡雨的木笼车,将徐尘送往了吴国朝廷那儿,这样的有功之臣,自然得好好犒赏一番才是。

    至于徐尘的下场如何,那就不再是范绩所考虑的范围了,现在范绩得到了魏军即将来犯的消息,自然得全力以赴备战才是。

    九真郡的守军,可不止是日南郡那样只有区区数百人而已,同样是被朝廷抽调走了近半数的人马,但日南郡至少还保留着四千多人的兵力,依托日南的城池防御,范绩还是极有信心一战的。

    更何况九真郡本身就是和交趾郡相临的,一旦九真郡这边出现战况,交趾郡那边的军队便随时可以增援九真郡。

    所以背倚着强大的朝廷势力,范绩根本就不可能像徐尘那样一听魏军来袭的消息就闻风丧胆,屈膝投降的,范绩还是很有底气和魏军较量一番的。

    由于有了提前的预知,使得范绩在排兵布阵的方面就显得游刃有余多了,在押送徐尘离开九真郡之后,范绩立刻下令全城戒严,所有的军队都进入到了一级战备的状态,时刻准备好战斗的架式。

    于是吴军纷纷地涌上了九真郡的城头,拈弓搭箭,绰刀提枪,一个个神情严峻,如临大敌,范绩也下令四门紧闭,任何人不奉将令,一律严禁出城。

    在城内,也将会采用戒严的手段,这个时候,为了防止细作传递消息,禁止任何百姓出城,有私自逃离城池者,一律格杀勿论。

    铁血的手段才能造就铁血的军纪,在这方面,范绩倒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果军队的纪律松松垮垮的话,那么打败仗便是家常便饭。

    范绩的这支军队,在交州军之中一直有着铁军的称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范绩对军纪抓得比较紧,而且是常抓不懈,所以在交州军体系之中,九真郡兵是一支比较清新脱俗的队伍,战斗力之强悍,是远胜于其他各郡郡兵的。

    这无疑也成为了范绩的底牌之一,现在不管魏军来犯没有来犯,范绩也已经下令九真兵严阵以待,全力备战了。

    而此刻,魏军大队的人马也已经悄然地向九真郡逼近,已经抵达了九真郡的郊外,距离城池也仅仅只剩下不到十里的距离。

第2289章 攻其所必救

    徐尘非常热情主动地要去“说服”范绩,羊祜当然是欣然同意的,如果能像拿下日南郡一样拿下九真郡的话,那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对于魏军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损失,就算徐尘劝降失败,那九真郡迟早还是要有一战的,魏军打便是了,还有什么好考虑的?

    如果是徐尘借此机会叛逃回吴国那边,这显然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徐尘此前就已经献日南郡而降了,就算逃回吴国,也必然会承受相当大的惩罚,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这种愚蠢的决定想必徐尘也是不会做的。

    对于魏军来说,徐尘劝降成功的话,那他们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九真郡,并且可以顺利地打开交趾郡的南大门,从而敲响残吴朝廷的丧钟。

    如果徐尘劝降不成功的话,魏军最大也就是损失一个代理太守而已,甚至可说是毫发无伤,毕竟这种代理太守一抓一大把,死了一个重新再换上一个,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后面排队的候补太守,多了去了。

    所以徐尘提议他去劝降九真太守范绩的时候,羊祜当然是欣然同意的,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当然是越多越好。

    另外羊祜当然也没有在日南郡坐等消息,而是趁着徐尘北上的时候,魏军步兵营早已经挥师北进,直抵九真郡城下。

    徐尘入城也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有再现身,羊祜估算到徐尘的任务失败了,看来这个九真太守范绩是一块茅抗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羊祜立刻下令魏军对九真郡发起进攻。

    根据事先魏军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九真郡留守的兵力,估计不足五千人,而且基本上都郡兵,战斗力不会高到哪儿,魏军只要全力地赴地发起攻击,拿下九真郡,几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过战斗一开始,羊祜就知道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这守城的军队,真的只是郡兵吗?从战斗力的情况上来看,比起正规的吴军来,也是不遑多让的。

    步兵营这次跨海大进击,也不是全员出动的,最起码一些重要的重型装备,比如投石车、冲车等器械,就是由于体积太大的缘故,全部放弃掉了,这次渡海作战的步兵营,完全是轻装而行,抛弃了大多数的辎重器械。

    虽然在机动力上面步兵营可以保持相应的能力,但攻坚能力却是下降最为明显的,前面攻克日南郡,魏军还没有来得及出手,徐尘就已经是率军投降了,所以那一战根本不算数,魏军跨海以来,真正的第一战,就是在九真郡城下展开的。

    这场战斗异常的激烈,虽然步兵营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攻坚实力,但九真吴军打得也是十分的顽强,他们非常坚毅地抵挡着魏军的攻势,力保城池的不失。

    羊祜在后面督战,看到如此的状况,他便下令鸣金收兵了,众将不解,这天色尚早呢,只要魏军连续不断地发起进攻,拿下九真郡也只是迟早的问题。

    毕竟和真正的野战陆军相比的话,九真吴军平时作战也就是剿剿匪,镇压一下异族的叛乱,并没有经历过生死搏杀的大战,这样在经验方面,吴军还是远远逊色于魏军的。

    有人对魏军的进攻进行了估算,想要拿下九真郡,当然一天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不过只要魏军持之以恒地将战斗进行下去,三到五天的时间,必定是可能拿下九真郡的。

    不过羊祜似乎并没有同意这种看法,毕竟连续打三到五天的话,拿下拿不下九真郡,但至少魏军的伤亡程度是极其巨大的。

    而魏军的伤亡一旦超过了羊祜的预期的话,羊祜就会立刻将大军给撤下来,不再这种无谓的伤亡和牺牲。

    更何况,九真郡与交趾郡相邻,一旦这边的战事拖延太长的时间,吴军必然会发兵救援九真的。

    攻其所必救,简单的来说,就是魏军使过了千遍万遍的围城打援计划,如今九真郡屡攻不克,吴军发兵来救,正是魏军围城打持援的最好时机。

    有机会逮住一条大鱼,羊祜自然不会将拿下九真郡放在要紧位置,于是第二天开始,魏军就改变了进攻的打法,只留五千人继续地围攻九真郡,其余的人马,则北行至移风,这里是交趾通往九真的必经之路,一万魏军埋伏于此,张网以待。

    同时,魏军的攻城部队并没有减缓攻势,持续不断地对九真郡发起进攻,当然这种进攻更多的是一种佯攻,羊祜才不会在这种地方消耗太多的兵马。

    魏军的进攻变得雷声大,雨点小,他们在进攻的时候,更多的倚仗于防御力比较强的刀盾兵,刀盾兵在这个时候也是不负众望的,他们往往能攻到吴军的城下,并且发起攻城作战。

    由于魏军使用厚厚的铠甲和坚固的盾牌,吴军的弓箭是很难伤到魏军刀盾兵的,除非是动用滚木擂石进行打击,这样才能有效地破坏魏军的攻势。

    此刻一直在不断进攻魏军很快就会予以撤离,毕竟只有他们心里清楚,这是佯攻,并不是实打实的进攻手段,一旦遭遇到更大的危险,上峰便有指示,立刻撤军,保存实力。

    魏军反复不断地进攻,给九真吴军带来了极大的危险,让九真城时时刻刻都处在一种沦陷的边缘地带,范绩虽然作战非常的勇猛,但他也担心九真失守之后,真得要玉石俱焚吗?

    于是范绩听好派出了多批次的信使,前往交趾郡递交告急文书,希望陶基可以出兵解救九真郡。

    一般的情况下,魏军围城,基本上是水泄不通的,根本就不给吴军送信的机会。

    但这一次情况有些例外,魏军的阵地并不是那么紧密的,范绩所派出的那些信使,大部分都突出了重围,然后向北边急驰而去,将九真郡遭遇到魏军攻击的消息,传递到设在交趾城中的残吴朝廷之中去。

第2290章 怙恶不悛

    最先抵达龙编的是押送徐尘的囚车,同时范绩将日南郡失守的消息的也进行了上禀,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施绩和陶基无不骇然,惊愕地说不出话来。

    在鸡笼山击退了魏军的进攻之后,整个交趾郡的吴军都陷入到了一场地极度地兴奋狂欢之中,要知道这可是自从魏军入侵交州以来吴军打得第一场胜仗。

    这场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吴军的士气,证明魏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吴军能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他们是完全有可能战胜魏军的。

    现在十万大山已经形成一道屏障,将魏军挡在了山外,让原本逃到了交趾依然忐忑不安的吴人这回终于是可以放心下来,这道屏障的存在,给了吴人十足的安全感。

    陶基和施绩对坚守在鸡笼山吴军的表现十分的满意,这次陶璜以及陶浚、阮度、何源打得极有血性,魏军的实力完全是有目共睹的,曾经几次击败了交州军,但这一次陶璜等人没有退让,与魏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成功地战胜了魏军,守住了交趾郡最后的一道防线。

    一旦让魏军攻破了十万大山,进入到了交趾的平原,那么交州军可就真得彻底地完蛋了,因为他们再没有任何的力量去阻挡魏军的铁骑了。

    就在全交趾的人都沉浸在欢欣鼓舞之中的时候,徐尘的囚车宛如一道睛天霹雳,一下子就击垮了吴人那脆弱的小心脏。

    天呐!魏军竟然打到了日南郡?

    这怎么可能?要知道魏军还一直被吴军阻击在北面的十万大山之中,怎么可能会突然出现在日南郡,要知道,日南郡可是在交趾之南数百里之遥,魏军想要抵达日南郡,就得渡过茫茫的大海,不是说魏军没有水军可用吗,可为何他们还能从日南郡登陆?

    许多人似乎都不敢相信,但被关押在囚车里的日南太守徐尘却让人不得不相信,这就是事实。

    陶基比施绩更为的愤怒,毕竟施绩和徐尘并不认识,也从未有过任何的交集,所以施绩对徐尘的投敌叛国行径并没有太多气愤,这几年来,施绩也见过很多原本忠诚于吴国的官吏,纷纷地变节投降,大树一倒,树上的猢狲一哄而散,落井下石者,比比皆是,像徐尘这样的降敌之人有如过江之鲫,所以施绩对徐尘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但陶基不一样,徐尘可是他最为倚重的心腹之人,否则陶基也不会让徐尘去当日南太守。

    尽管说日南郡只是交州最为偏僻偏远的一个郡,地位也远不及其他的郡重要,但再不重要,那也是交州九郡之一。

    到目前为止,交州虽然已经陷落了九个郡之中的六个,但至少还没有一个太守是屈膝投降的,那就证明陶基在用人方面,还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

    陶基还甚至是自诩到虽然他用兵不佳,但至少在用人方面,还是没有问题的,交州的官吏,对朝廷那是忠心耿耿,个个效死以命,杀身报国,皆为世之楷模。

    可没想到打脸竟然是来得如此之快,魏军突袭日南郡,徐尘非但没有杀身报国,最后竟然是不战而降,拱手便将日南城给让了出来。

    如果徐尘变节投敌之后一直呆在日南郡,陶基虽然对他是恨极了,但却也是无可奈何,至少陶基不可能从魏军的手中将徐尘给捉回来正法,只能眼睁睁地瞧着徐尘逍遥法外。

    不过这次却是徐尘自己作死,不但献城投降做了卖国贼,而且还甘当魏军的马前卒,前往九真郡去劝降九真太守范绩。

    徐尘以为可以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将陶基给说服了,但九真太守范绩却是对陶基忠心耿耿的人,当即便和徐尘翻了脸,并且将他给捉了起来,押到交趾来让陶基发落。

    当然范绩的此举,有点向陶基邀功的样子,不过陶基倒是十分的满意,至少范绩的表现,已经是足够地忠诚了。

    现在残吴朝廷手里控制的地盘只剩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个郡,如果日南降魏之后,九真郡也跟着降魏,那么残吴的地盘再三去其二,那他们在交趾郡真得成为了孤家寡人了。

    陶基对徐尘是恨意非浅,下令打开囚车,将徐尘给押到自己的面前来,痛斥道:“徐尘,本相待你不薄,为何你要投敌叛国?”

    徐尘此刻早已是吓得魂飞魄散,他跪伏于地,磕头如捣蒜,连声喊道:“使君饶命啊,卑职并无降敌之心,奈何敌强我弱,被迫曲线行事,诈降于魏国,然后假借劝降为名,前往九真郡,实乃是回归我大吴,望使君明察。”

    徐尘被逮住之后,当时便是万念俱灰,知道自己很难幸免,不过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像徐尘这样一心想着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的人,所以一路之上,徐尘还是暗暗地思索着办法,他也只有见到了陶基本人之后,才有机会脱罪。

    如果说陶基的面也没有机会见到,那就被喀嚓一刀砍了脑袋,徐尘也只能是自认倒楣,毕竟周围的这些人都不可能决定的他是否能生还。

    他唯一获救的机会就是面见陶基,而陶基也恰恰给了他这个机会,徐尘早就想好了,把自己的投降行为定性为强敌我弱,把劝降范绩说成是拨乱反正,弃暗投明。

    但陶基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吗?

    在将徐尘押上来之前,陶基就已经详细地读过范绩的表章,了解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那怕徐尘说得再好听,陶基也早已是心知肚明的。

    当下冷冷地道:“好一个曲线行事,未放一矢,未砍一刀,就居然将整座城交给了逆魏,而且如果不是范绩对本相忠心耿耿,只怕现在本相都身首异处了!来人,将徐尘给押下去,本相本来想着给一个全尸的,没想到你怙恶不悛,自讨死路,来人,将徐尘推下去凌迟处死!”

第2291章 后院起火了

    刚刚处死了徐尘,陶基就接到了范绩的求救急报,原来就在范绩送走了徐尘之后,魏军就向着九真郡发起了攻击,九真郡的兵力被抽走了一半之后,防御能力大减,所以范绩才会向交趾这边求援的。

    以九真郡的兵力,根本就坚守不了多长的时间,面对魏军的进攻,范绩的心里真是慌得一批,他也没想到魏军的动手会这么快,徐尘前脚来劝降,魏军后脚便来进攻,仿佛魏军这边根本就不相信徐尘会劝降成功似的。

    而且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魏军也根本就没有劝降范绩的打算,反倒是想利用徐尘来迷惑吴军,让他们没有防备,杀一个措手不及。

    还好范绩的警惕性比较高,对徐尘画下的大饼许下的利诱完全没有动心,甚至连犹豫考虑的时间都没有,直截了当地就将徐尘给拿下了,同时还下令吴军紧闭城门,严阵以待,将战备级别提到了最高级,以防止魏军的突然进攻。

    事实证明,范绩的针对性防御措施还是十分到位的,在徐尘到来之前,九真郡方面还真没有几个人知道魏军拿下日南郡的消息,毕竟谁也不可能闲着没事,派人时刻盯着日南郡。

    范绩最担心出问题的地方恰恰相反,他认为魏军的威胁是来自北面的,一旦被魏军突破了交趾郡,那么吴军的防线就会整体崩溃。

    而现在残吴的势力盘距的地方,也只有交趾郡是最为繁华的,交趾郡如果真得失守的话,那么只剩下九真郡和日南郡的话,整个交州也就名存实亡了。

    不过好在有徐尘自己比较作,让范绩发现自己后背受敌了,这个情况让他立刻改变了防御策略。

    原本九真郡的防御是稍稍松懈的,毕竟前面交趾郡顶着,如果交趾郡安然无恙的话,那么做为大后方的九真郡肯定是高枕无忧的,这一点是勿庸质疑的,所以说,九真郡的人普遍都有一个心理,那就是天塌了有高个儿顶着,交趾郡就是这么一个大高个。

    而九真郡只能算是一个小矮子,这天只要压不垮交趾郡,就压不到九真郡。

    至于日南郡,那更是一个小不点,在九真人眼中,日南郡那么蛮荒偏僻的地带,更是安然无恙的。

    但万万没有想到,魏军居然会盯上了这么一个极边极远的地方,而日南郡的失守,就意味着原本处于大后方的九真郡,突然之间,变成了最前沿的阵地。

    而且攻下了日南郡的魏国大军,随时都是有可能进犯九真郡的,范绩是陶基一直比较重用的心腹亲信,对于陶基也自然是忠心耿耿的,所以他压根儿就没有像徐尘那样投降变节的心思。

    既然魏军要打九真郡,那他无论如何也要拼死力战的,誓于九真城共存亡。

    魏军的进攻果然是来势汹汹,虽然没有投石车的助力,但做为魏军最为精锐的步军力量,他们的强悍实力还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是羊祜考虑的比较多的话,步兵营倾尽全力不计代价强攻的话,就凭九真郡的这么一点兵力,还真是无法抵御得住。

    范绩嘴上虽然说要与九真城同存亡,但面对魏军凶悍的攻击,他内心之中还是慌得一批,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来,范绩也并不是那种完全将生死置之于度外的人,所以他也只能派人向陶基求援,希望陶基可以在这个时候援他一把,让他渡过难关。

    陶基当然不可能坐视九真郡失守,日南郡失守倒在其次,而九真郡一旦失守的话,整个交趾郡必将会陷入到腹背受敌的境地之中。

    而且交趾郡的北面,可是有十万大山来做为屏障的,从这个方向上进犯的魏军是比较难以突破吴军的防线的。

    而九真郡不同,九真郡的地形以丘陵为主,一旦魏军突破了九真郡之后,将会进入到交趾郡广阔的平原之中,那儿几乎是无险可守。

    平原地带,恐怕是魏军最喜欢的作战场所了,那怕没有令人恐怖到窒息的魏军骑兵存在,就算是魏军的步兵,也是吴军很难在平原地带挡住的。

    所以陶基一听到魏军进犯九真郡,顿时便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后心处是凉飕飕的,仿佛真有人在他的后背上捅了那么一刀。

    陶基赶紧地将施绩请了过来,共同商议救援九真郡的计划。

    施绩此刻最为关心的,也是十万大山前线的战况,魏军在第一次进攻失利之后,暂时地偃旗息鼓,后撤到了合浦郡。

    不过没有间隔太长的时间,施绩就收到了鸡笼山前线的告急文书,魏军大队人马,又向十万大山发起了进攻,眼看着那边的战火就要重燃,施绩当然不会掉以轻心,一直密切地关注着鸡笼山的情况。

    施绩甚至离开了龙编,准备亲自前往鸡笼山,视察一下鸡笼山的防御情况。

    尽管说吴军成功地击退了魏军的第一次进攻,但魏军的再度来犯,依然让施绩是忧心冲冲,不是猛龙不过江,既然魏军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再度发起进攻,那就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拿下十万大山的把握,来者不善啊!

    所以施绩决定亲自去鸡笼山瞧瞧,一则是鼓舞一下军心士气,二则施绩也要认真地视察一下鸡笼山的防御情况。

    自从打退了魏军的进攻之后,吴军的士气倒是变得高昂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那就是吴军的情绪也骄狂起来。

    这种骄狂之气实在是要不得,自古以来便是骄兵必败,所以施绩前往鸡笼山,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去稳定军心的。

    鸡笼山的防线对于残吴朝廷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容不得有任何的失误,所以打好这一战是至关重要的,施绩要求各部人马必须从上一战的胜利喜悦之中清醒过来,去迎接新的战斗。

    但刚走到了半路之上,就接到了陶基的传讯:后院起火了!

第2292章 救援九真郡

    施绩也是赶忙地返回了龙编,九真郡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十万大山,如果说十万大山是交趾郡的北大门,那么九真郡就是交趾的南大门,南大门一失守的话,那交趾郡则几乎再无险要可据,魏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抵龙编。

    所以施绩也顾不得再去往鸡笼山了,赶紧地回到龙编,与陶基共商大计。

    两人一合计,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九真郡绝不能丢,不管用什么方法,也一定要保住九真郡。

    根据九真郡那边反馈回来的信息,魏军此次在日南郡跨海登陆,使用的大部分是民间的商船,几乎没有一艘像样的战船,如果当初吴军能在日南郡布下一些兵力的话,魏军是根本没有机会在日南郡登陆的。

    商船在性能上面,是根本没法和战船相比的,如果在有兵力防守的海滩上进行抢滩登陆的话,那肯定会遭受到重创,甚至是寸步难行。

    毕竟商船和战船根本就不是同一类的船队,商船偏重于运输的性质,而战船就是为了战斗而设计的,那怕商船做得再大,比战船都大,但它充其量也只是一只运输船而已,根本就不具备抢滩登陆的能力,如果吴军的岸防能力足够强悍的话,这些商船都有被打成筛子的可能。

    但遗憾的是,吴军在日南郡疏于防范,原本防备力量就薄弱的日南郡还被抽调走了五百兵丁。

    当然更关键的是,陶基所用非人,日南太守徐尘不但是个天生的软骨头,那怕日南郡只有五百兵士,但如果这些人马都能在城中坚守的话,最起码支撑一段时间也是现实的。

    而且何尘还是一个最擅于卖主求荣的卖国贼,他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投降魏国,还不是看到吴国大片的疆土也都沦陷了,残吴的小朝廷逃到了交趾郡,也行将就木,所以何尘才会产生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卑劣想法。

    何尘在日南郡未发一矢就举城而降,让魏军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日南郡,等于是让吴国的南大门瞬间洞开,那些商船纷纷靠岸,更多的魏军涌上了日南的土地,彻底地占领了这块地方。

    一旦让魏军在南部占稳了脚跟,整个交州的形势就彻底地崩坏了,魏军拥有了南北两路夹击交趾的能力,让残吴朝廷无时不刻地深深陷入到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稍有疏忽和闪失,交趾郡就会彻底地陷落。

    现在的形势,真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九真郡早已是芨芨可危,陶基和施绩商量之后,立刻从驻守交趾各地的一万五千军队之中,抽调出一万人马来,火速增援九真郡。

    由于陶基还得坐镇龙编总揽全局,所以他们商议着由施绩来领兵,这个时候,必须要有顶梁柱一般的人物来坐镇了,仅仅派一个偏将出场,那肯定是镇不住场面的。

    所以,在救援九真郡的行动之中,施绩当仁不让地担当起了主将的职责,至于副将的人选,则是由陶基的三子陶抗和桂阳太守陈进来担任。

    由于这次救援九真郡的队伍,还是以交州兵为主体的,陶基无法亲临,但施绩领军出战的话,难免会出现交州军不服调配的情况,所以陶基特意地派他的儿子陶抗来当施绩的副手,协助施绩来管理军队,有陶家三公子的坐镇,交州兵也基本上不敢生事。

    九真郡的军情十分火急,所以施绩也没有做过多的耽搁,点兵完毕,已经是临近黄昏了,施绩下令立刻出兵,连夜进军,奔赴九真郡。

    当然施绩也是一位有经验的将领,虽然说这次的行动是紧急救援,但盲目地快速行军并不是什么好事,一旦半路上遭遇到魏军伏击的话,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施绩当然是防备着魏军的这一手的,所以这一路上吴军的行军虽然比较急,但在急行军的同时,却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施绩派陈进为先锋,率领着三千人为前队。

    这三千人,基本上都是以荆州军为班底的,战斗力稍强一些,施绩将自己最为信任的部队放在排头兵的位置上,就是准备着打攻坚战的。

    而后续的兵马并没有和前面的先头部队拉开太大的距离,这样就方便前面的部队遇袭之后,后面的部队可以立刻地顶上去,进行增援,避免出现前面的部队遭到包围都快要被敌人给歼灭了,后续的部队还顶不上来的问题。

    应对敌人的伏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抱团,除非敌人有将他们全歼的能力,否则的话,想要一口吃掉吴军的一万人马,绝非易事。

    而吴军一旦处于分散的状态,就容易被魏军所各个击破,所以分兵而进,乃是兵家的大忌,施绩深谙兵法之道,自然是知道此中利害的,他在排兵布阵的上面,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尽可能地将行军的队伍搞得更为紧凑一些,避免排成一字长蛇的行军阵型。

    一字长蛇的行军阵型,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行动有序,队列齐整,行进的过程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队型的完整。

    而缺点就是队伍拉得太长,一支一万人的部队,前后队之间,甚至能相隔十几里之外,一旦遇到敌人的袭击,这么长的队伍肯定会被魏军拦腰截为几断,首尾不能相顾。

    其实一字长蛇阵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战斗阵型,这种一字长蛇阵其实并不是太长,只不过是队列不会太长,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腰则是首尾皆应。

    这种一字长蛇阵阵型十分的灵活,反应敏捷,是战场上对战最为有效的一种阵型。

    而另一种一字长蛇,只是形似长蛇而得名,如果受到地形的影响长蛇阵也可以化整为零,转变为其他的阵型,而这种一字长蛇阵,却只是一种行军队列而已,一旦陷入到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或者被敌人拦腰截为几段,整个阵型就会立刻崩溃掉。

第2293章 敌暗我明

    施绩这个时候当然不敢走出一字长蛇的阵型来,一旦在半路上遭遇到魏军的伏击,等同于是自寻死路,所以施绩虽然安排了陈进在面前担任先锋,但依然采用的是比较紧凑的行军阵型,整个队伍都保持着一个战斗的整体状态,时刻准备着参加战斗。

    同时,在队伍的两侧,施绩安排了不少的哨骑,让他们往来突进,扩大搜索的范围,至少保证在五里的范围之内,没有魏军的兵马埋伏。

    五里的距离属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外,如果就算是发现魏军的伏兵,哨骑都可以及时的上禀,让吴军有充足的反应时间。

    如果距离太短的话,那么就算是哨骑发现了魏军的伏击,魏军的攻击速度非常之快,恐怕还没等哨骑将信息给传递回去呢,魏军的攻击就已经到了眼皮子底下,吴军只怕还来不及做出任何的反应,就遭到毁灭性打击了。

    为了避免吴军在遭遇到伏击的时候能够快速地反应过来,施绩在大队人马的周围方圆五里的范围之内,构筑了一个示警网,用可以快速移动的哨骑来传递消息。

    这些哨骑虽然不具备战斗能力,但行动敏捷快速,用来传递消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大军的前进提供预警,保驾护航。

    这次的出击其实是十分仓促的,吴军完全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踏上了出征之路,从军队的集结到出发,最多也三两个时辰的时间,这次调动的吴军虽然都布署在龙编的附近,但一下子调动这么多的军队,让吴军着实有些费力。

    毕竟吴军并不具备那种快速反应的能力,各营各部的人马,接到了命令之后,就急急地往集结地点赶,盔歪甲斜者有之,错拿器械者有之,潦潦草草,军容散乱,施绩见状,不禁是勃然大怒。

    这其中荆州兵的状况要明显地好于交州兵,荆州兵好歹还是比较适应这种紧急集结的情况,而交州兵完全不适应,毕竟此前他们从来没有上过走真正的战场,以前的队伍集结都是慢吞吞的,根本就不在一个节奏上,现在要他们突然地提速,真心是难以适应。

    陶抗就在施绩的身边,看看荆州军齐整的模样的,再看看交州兵这边的乱相,连陶抗自己的脸上都觉得燥得慌,这些交州的子弟兵,真不给他们陶家长脸啊。

    施绩震怒归震怒,但却也无可奈何,毕竟这些兵全部是陶基的人,施绩真想要处罚,也得看陶基的脸色才行。

    当然施绩就是愤怒杀掉几个交州兵的话,陶基那边也肯定不会说些什么,但难免也会心存芥蒂,现在正是欲出兵之时,临阵杀人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军心不稳,施绩权衡了一番之后,最终还是按压下自己心中的怒火,装做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对交州兵的散乱差熟视无睹。

    就连陶抗自己也都不好意思了,主动地提出来对那几个军纪散漫的交州兵进行处罚,但施绩却摆摆手,道:“大敌当前,莫要为这种些许小事而误了大事,暂由他去,以后再做计较。”

    施绩还是明白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处治几个小兵对于施绩来说倒也没有什么压力,但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却施绩所无法预料的,也许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可以震憾其他的交州兵,但也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敌对情绪加剧的话,对于整个的军心士气来说,很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所以施绩只能是暂时地选择了隐忍,那怕陶抗主动地请求处罚几个太不像话的吴兵,施绩都选择了息事宁人,现在的施绩无论如何也必须要顾全大局。

    大敌当前,形势危急,施绩必须保证没有任何影响军心士气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救援九真郡的行动之中,不出任何的意外。

    夜很黑,阴沉沉的天,几乎看不到任何的星光,吴军在前进的时候,只能是燃起了无数的火把,用来照亮前进的道路。

    用火把照明,好处自然是明显的,无数的火把照如白昼,将漆黑的夜空彻底地给点亮了,隔着几十里的距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这无疑将吴军的位置完全暴露给了魏军,那怕远在几十里之外的魏军,甚至都不需要派出斥候兵来,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吴军的动向,提出做好伏击的准备。

    这也正是施绩所担心的事情,如果双方都在黑夜之中行军,想要准确掌握对方的情况,也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不管派出多少的斥侯兵来,也是难以争决这个问题。

    但现在吴军为了加快行军的速度,不得不暴露自己的行踪,这就好比是在黑夜的丛林之中,每个人都是带弓潜行的猎人,需要时刻地隐藏自己的行踪,谁暴露谁先死。

    现在施绩已将自己置于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可不这么做的话,他们到达九真郡的时间将会大大地延长,救兵如救火,如果九真郡真得失守了,那么施绩先前所做的一切都成为了徒劳,枉费力气。

    所以施绩明知道自己的军队面临危险,但依然必须要这么做,因为他没有选择,只有尽快地赶到九真郡去,才能解决掉目前所有的困境。

    吴军的行进速度是远远要超过军队正常行军速度的,那怕是在黑夜之中行军,他们依然是速度不减,尤其是前面带队的陈进,是施绩手下的嫡系将领,能力比其他的将领要突出一些,在他的带领之下,吴军的整体速度真得一点也不慢。

    经过了一夜的急行军,吴军终于是离开了交趾郡的范围,进入到了九真郡的地界,但施绩看到了界碑之后,脸色并没有变得缓和,反而更加地凝重起来。

    因为施绩清楚,越临近目的地,危险的系数反倒是越来越高了。

第2294章 刀落下了

    但不管有再大的危险,施绩都是义无反顾,再没有回头的可能了。

    这个时候,天刚蒙蒙亮,由于是阴天的关系,今天天亮得要比平时晚上一些,而且天亮之后,天气阴沉的十分厉害,天空之中还飘起了零星的细细的雨丝,放眼望去,这天地似乎都像施绩的心情一样灰暗,既朦胧又迷离。

    随着天光渐亮,吴军士兵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倒是缓和了一些,经过了一夜的急行军,他们大多是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此刻就如同是一张拉满的弓弦,经过了一夜的紧绷之后,也变得稍稍松懈了。

    半路伏击并没有出现,这对吴军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好消息了,这一路行来,让他们是担惊受怕了一夜,不过好在魏军并没有出现,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精神补偿吧。

    前面有一条不太宽的河,叫做马水,过了马水之后,就是移风城,而移风和九真郡之间,也只剩下了十几里的路程,对于吴军来说,这里就是通往九真郡的最后一段路了。

    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放松警惕,行百里而半九十,也就是说最后的这十里才是最为关键的,跨过去了,才能是达成最后的目标,跨不过去,所有的一切都是半途而废。

    在渡马水之前,施绩也是略微地犹豫了一下,他首先地下令陈进派几个人去探一下水的深浅,陈进当即派了几名水性好的士兵跳入到了马水之中,游过去。

    结果发现,这马水压根儿就不深,许多的地方,最多也就是齐腰的水深,最深处,也仅仅漫过七尺高汉子的肩头,所以,这样的水深条件,不用渡船,也无需舟桥,只需要吴军趟过去即可。

    这无疑让施绩大为放心,这一路上他走得很是匆忙,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携带舟桥设备,如果马水的水比较深的话,吴军想要全部渡过江去,那是相当的困难。

    不是说每一个吴军士兵都是熟悉水性的,都是会游泳的,他们之中,还是有一部分的士兵不会游泳或者游水技术不行,没办法游过这么宽的河。

    马水虽然不深,但宽度可不小,从北岸到南岸,至少也有近半里的宽度,而且水流速度极快,初到河边之时,施绩也不禁为之头痛,如果马水真是一条大江的话,那么这次救援九真郡的行动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施绩并不是交州人,他此前一直以来在荆州当官,所以自然对交州的地理情况不太熟悉,不知道马水的深浅也情有可原。

    但陶抗可是交州人,他居然也对马水的情况一无所知,也真是有些说不过去了。

    不过陶抗也没有脸红,毕竟他虽然也是交州人,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呆在交州的州治番禺城中的,很少有机会巡视地方,至于如此偏僻的九真郡,说实话,陶抗也是平时第一次来,对这里的情况知道也不比施绩多多少,并非是他刻意地隐瞒施绩。

    施绩也只是看了一眼陶抗,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让更多的人下水探路,将马水及周边附近的情况摸了一个透。

    马水不深,而且周边的情况比较安静,似乎看不到魏军伏兵的影子,此时不渡江更待何时?

    施绩终于打消了顾虑,下令吴军全面渡江,向对岸扑去。

    吴军立刻有如下饺子一般,扑腾腾都跳入到了水中,齐腰深的水,也无需去游过去,只要脚踩着江底的泥沙,就可以渡过江了。

    不过马水快速的江流还是给吴军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马水的水确实不太深,但江底的情况却远比想像之中的还要复杂,在沟壑有暗漩,还有大量的水草,如果吴军在趟河的时候,一不小心踩到坑里面或者被水草缠住了脚,很容易就被江流给冲倒卷走,一命呜呼。

    有鉴于这种情况,许多的吴军士兵开始抱团,相互之间扶持一把,那怕是队伍之中的个别人不幸地跌倒了,其他的人也可以拉他一把,将他给带出险境。

    吴军采用这种成群结伙的方式,或三五人一群,或十多人一群,手拉手,肩并肩,不但行进的速度大大地提高了,而且安全系数也的高多。

    第一拨渡江的吴军很快就抵达了南岸,北岸那边立刻发出了欢呼声,想想现在一胜难求的吴军就连渡过这种浅浅的河流都值得欢呼雀跃,其实也是挺悲哀的。

    越来越多的吴军士兵渡过了江,正在登岸,而北岸的吴军更是络绎不绝,纷纷地涌入到了马水之中,整个江面上,几乎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吴军士兵的身影,场面极其的热闹。

    就在此时,哨骑忽然来报,在东北和西北方向上,突然发现了大批的魏军,此刻正在向马水这边扑了过来,哨骑都是些游兵散勇,没有什么战斗力,无法抵挡魏军的进攻,他们也只能是赶紧撤退,将魏军突袭的消息呈报给了施绩。

    施绩大吃了一惊,一路之上,他最为担心的就是魏军的偷袭,生怕魏军会突然地从某处给冒出来,这个担忧,就如同是一把悬在他头顶上的刀,时刻的让施绩是提心吊胆,生怕一不留神,这把刀就砍了下来,要了他的命。

    还好一路之上都是平安无事的,眼看快到目的地了,施绩也能稍稍的松上一口气,他现在终于是可以考虑如何解决九真郡之围的事了。

    但没有想到,这把刀最终还是落了下来,而且是专挑最为关键的渡河的时刻,施绩一听这个消息,心里顿时是哇凉哇凉的。

    此时吴军的一万人马,渡过去三分之一,留在北岸的还有二分之一,正在渡河的,也差不多是六分之一,很显然,魏军采用的是半渡而击的手段,趁着吴军渡河之时,正是防御力最为薄弱的时候,要么不出手,要么一出手,就是给吴军一记重拳,直指吴军的要害所在,这个手段,稳中带狠,堪称是致命一击。

第2295章 钝刀割肉

    魏军袭来的是步兵队伍,还好这次埋伏在马水一带的魏军是步兵,才有机会让吴军的哨骑逃掉了性命,有机会给施绩去报信,如果换成骑兵的话,那么这么多的哨骑恐怕连一个都没有机会走脱,魏军骑兵可怕的速度将会成他们永远也挥不去的噩梦。

    但魏军步兵的速度可不是盖的,虽然没办法跑得过四条腿的,但在所有的两条腿之中,恐怕也是无人可以超越的。

    就在施绩刚刚得到了禀报之后,就听到东北方向上和西北方向上传来了喊杀之声,魏军已然逼近了。

    半渡而击,魏军的这次攻击完全是恰到好处的,时机拿捏的不差分毫,吴军登时便是人心惶惶,乱作了一团。

    施绩立刻下令,加速渡河,反正马水没有太深的水,不需要舟桥就可以渡河,但这条不深的河却成功地阻隔了吴军的大部队,将吴军的人马分割成为了南北两个部分,首尾难以相顾。

    唯今之际,也只有加速渡河这么一个办法了,只有吴军的人马全部能在南岸集结,才能逃得过魏军的伏击。

    一听这个命令,吴军士兵立刻是向着马水岸边冲去,此刻的河面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吴兵,比起热汤下饺子来,场面更为的宏大壮观,吴军这么多的人,几乎要把马水给填平了。

    他们现在一门心思地向着对岸冲去,认为只有逃过对岸上,才有生存的机会。

    但魏军在此做过精心的部置,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地给吴军留下逃生的机会,就在吴军大批量地跳入到马水之中后,魏军从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再度杀出,对马水两岸的吴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这场战斗,是羊祜亲自指挥的,自从确定了围城打援的计划之后,羊祜就将三分之二的步兵营人马给调离了九真城,前往了移风一带,准备进行打援。

    打援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差事,在兵力上并没占据明显的优势,魏军就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来对吴军进行围歼战斗。

    打伏击战,最为关键的就是一个地利问题,只有占据地利上的优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说山谷、丘陵这些地形,对伏击战便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借助于这些地形,伏击的一方便可以处于一种有利的位置,可以取得理想的战果。

    反之,在平原开阔地带进行伏击,效果便会差上很多,所以羊祜针对这次的伏击的地点,还是认真地进行了调研,从交趾郡到九真郡的这一段路上,基本上都是平原和热带丛林,确实没有更好的伏击位置。

    平原地带的热带丛林,那是一个非常讨厌的存在,开阔连绵,遮天蔽日,丛林里面迷宫一般的道路,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而魏军也没有充足的军队来打围歼战,所以想要在这迷宫一般的丛林之中打伏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而从交趾郡到九真郡,几乎都是红河的冲积平原,一望无垠的热带大丛林,这样的地形想要打伏击,就算是打成了,也会有很多的漏网之鱼。

    羊祜亲自视察了很多的地方,在行至马水之时,羊祜顿时眼前一亮,这个地方不错啊!

    马水的水虽然不太深,渡河根本无需渡船或浮桥,但它的河面足够宽,河水的流速也是极快的,吴军想要渡河,就需要小心翼翼地缓慢前行,一路跑过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一点羊祜反复地进行了确认,马水的深度,最浅的地方也得有齐腰深,最深的地方则会没过头顶,那怕就是在齐腰深的水里面前进,都将会是步履蹒跚的。

    只要吴军的过河速度受到延迟,那么这就会给了魏军出击的机会,如果魏军能在马水的两岸设伏,不就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伏击场所吗?

    羊祜立刻是在马水的两岸进行了部署,各派遣了五千人马埋伏于马水的南岸和北岸,距离吴军的行军路线,至少也有六里以上的距离。

    因为刚刚得到的情报消息,吴军在行军的时候,周围遍布斥侯哨骑,但这些哨骑侦察的范围也就是五里左右的距离,他们没有再往远里探的能力,所以只要魏军埋伏在六七里之外,吴军就很难发现其中踪迹。

    这次羊祜采用的策略就是半渡而击,在吴军已渡未渡完的时候,发起袭击,这样吴军将会有很多的人陷入到马水之中,队伍前后脱节,首尾难顾。

    对于这个时机,羊祜拿捏得还是比较精准的,就在吴军一半左右的人马完成渡河的时候,羊祜一声令下,埋伏在北岸周围的魏军兵分两路,从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同时发起进攻。

    吴军的慌乱是在羊祜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吴军是在平原地带或者丛林之中,面对魏军的突然袭击,或许会从容一些,但在他们渡河的时候,魏军突然地袭来,一下子就打乱了吴军的节奏,让他们是措手不及,自然就乱作了一团。

    吴军这一乱,必然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而他们唯一的出路也就向前,趟过这条河,和前面已经渡过河的吴军相会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但这只是施绩的如意算盘,羊祜当然不会让他如意,魏军的埋伏可不仅仅只是在北岸,在南岸也部署了同样多的兵力,只不过在攻击的次序上面,是不同的,羊祜让北岸的魏军率先发起攻击,以达到驱赶吴军下河的目的,紧接着,南岸的魏军抢在这些下河的吴军上岸前面适时地杀出来,对吴军展开致命的一击。

    原本十分平静的渡河场面,突然之间就变得失控起来,魏军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隐隐地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魏军的攻击并没有太过于犀利,没有进行穿插包抄,而是采用了稳步逼近步步为营的方式,仿佛就如同一把钝刀割肉,虽慢却格外的有力。

第2296章 殊途同归

    魏军的这个打法是羊祜精心地安排出来的,他并不要求可以速歼吴军,但却要求魏军必须要外围形成一个紧密的包围圈,绝不容吴军一个走脱。

    如果按照兵法的原则,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魏军和吴军的兵力是持平的,都是一万人的规模,就算是打伏击,魏军想要一口气吃掉吴军,似乎看起来是一个根本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诚然想要全歼吴军,难度是比较大的,一万人吃掉一万人,换作是哪个将领恐怕都没有这个野心,能打得羸这场战斗就已经是很不错了,这么大的胃口,只能是把自己也给吃撑了。

    但羊祜却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只要魏军利用好马水河这个条件,全歼吴军未必没有可能。

    所以羊祜在事先就安排一个极大的包围圈,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对马水河进行了包围,只在北边留了一个口子,等到吴军全部进入到包围圈之中后,魏军就来一个关门打狗,将这个缺口给合拢了,不再给吴军任何的退路。

    兵法上讲究围三阙一,不将敌人置之于死地,不给敌人做困兽斗的机会,但今天羊祜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马水河的两岸,布置了一个绵密的包围圈,目的就是要斩尽杀绝,一个不留,给吴军一个逃跑的机会?门都没有!

    而施绩这种紧凑型的阵型,也给了羊祜一个全歼他们的机会。

    施绩为了防止被魏军分而歼之,所以采用了一个抱团前进的方式,前队和中军,中军和后队,基本上都是无缝衔接的,整支军队,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整体,先头部队和殿后部队之间的距离,也仅仅只有五六里而已,只要魏军的这个包围圈做得稍微大一些,完全可以将吴军整个队伍全都罩进去。

    如果施绩将军队的队型拉长的话,羊祜就无法实施这种围歼了,但同样的,羊祜可以选择的战术就会更多,虽然无法做到将吴军全数歼灭,但分割包围起来,仗会打得更轻松一些。

    吴军以这样密集的阵型踏入到马水河之中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是一个全军覆灭的下场了。

    魏军的攻击就如同是一张绵密的大网,疏而不漏,刀盾兵排在攻击队伍的最前列,其后是长枪兵,再后是弓弩兵,当然这样的排法几乎是步兵战阵的一种惯例,是一种最为坚实的攻守兼备的阵型,不过在突击的时候,却是很少使用的,毕竟这种阵型太过厚重推进也是最为缓慢,着实是一把钝刀,而不是利刃。

    利刃杀人,快而狠,甚至敌人都来不及出做反应,就已经阵亡了,而钝刀杀人,带来的却是更多的痛苦和折磨。

    此刻的魏军,就如同是一把钝刀一般,并不追求那种淋漓酣畅的效果,他们的推进稳而有力,一步步地逼迫和压制着吴军,将他们逼向了马水河那边。

    吴军虽然也有反击的意图,但对于魏军的这种坚固阵型,吴军的反击就显得苍白无力多了,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冲破魏军所构筑的这个盾阵,甚至于接近盾阵的机会都没有,连弩兵就在刀盾兵和长枪兵的身后,吴军稍有反抗的动作,密集的箭矢就足以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大部分的吴军现在都跟无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窜,当他们发现在魏军阵前撞个头破血流的话,那只能是改变逃跑的方向了。

    不过他们很快就悲催的发现,马水河北岸的吴军,北东西三面都有魏军的队伍,根本就无路可走,唯一能走的,也就是南面的马水河方向了,所以北岸的吴军一窝蜂似地朝着马水河那边涌去。

    到达了河边之后,没有任何的犹豫,纵身跳到了河里,反正河水又不深,淹不死人。

    这些吴兵,早就成了惊弓之鸟,恨不得一下子渡过河去,逃离魏军的攻击。

    同样的,南岸的吴军也涌入到了马水河中,他们遭遇到的,是南东西方向上的魏军攻击,魏军的这种半圆型攻击阵型,让吴军根本就没有向其他方向逃跑的可能,只能是往马水河里面跳。

    此时不管是南岸的吴军还是北岸的吴军,在乱军之中,都缺乏明确的信息,反正是哪边安全往哪边跑呗,但踏入了马水河中之后,这些吴兵才傻了眼,瞧着对面蜂拥过来的吴兵,都焦急地询问起了对方的情况,这才知道,无论是南岸和北岸,都遭受到了魏军同样的攻击,他们无路可退,才会选择逃往对岸的。

    现在看来,对岸是去不了,只能是呆在至少也是齐腰深的马水河中,处境更为的糟糕了。

    施绩很快就明白了魏军的意图,就是要将吴军全部给赶下河,而下了河之后,吴军寸步难行,移动困难,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战斗力可言。

    所以施绩赶紧地组织军队进行反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魏军给逼过来。

    但这个时候,吴军的队型已经彻底地散架了,兵不见将,将不见兵,施绩的命令传达下去,能够奉命从事的,根本就没有多少,大多数的吴军就如一窝蜂似的,乱哄哄地朝着马水河涌去,也只有这个方向上目前来看是安全的。

    普通的士兵是不可能有大局观的,尤其是在失去了指挥之后,他们就变成了无头的苍蝇,哪儿没有危险就往哪儿跑,根本不会考虑接下来会有什么后果。

    施绩纵然知道后果严重性,但这个时候,他已经丧失了对整支军队的有效控制,虽然施绩组织人马强突了几次,但吴军形不成战斗合力,根本就撼不动魏军的防线。

    那些冲上去的吴兵,大多数都阵亡了,不是死在魏军的弓箭之下,就是死在刀枪之下,没死的,也就有掉头逃跑的份,这一条马水河,隔阻了两岸吴军的联系,他们只能是各自为战,各自逃亡,可结果都是大家殊途同归,都跳到了马水河中。

第2297章

    ps:章节防盗,明早上午更正………………………………………………

    但并不代表他不会关心这方面的事,假设魏军在麒麟山下的宿营地是一个圈套的话,那么魏军埋伏的兵马只能是来自于麒麟山上。

    所以胡奋一直密切地派人关注着麒麟山上的动静,看看那边是不是有魏军活动的迹象,以此来判断麒麟山上是不是真得有魏军的伏兵。

    虽然说不管有没有伏兵,胡奋都不太可能派兵前去偷袭,毕竟一旦出城,就会冒着很大风险,而这样的风险胡奋是不可能承受的,但这并不妨碍胡奋对麒麟山的关注,只需要派几个目力好的士兵日夜盯着就是。

    尤其是夜间,更为的关键,白天的时候,就算魏军有伏兵,也会埋伏的很好,不容易被发现,但到了夜里,他们就会疏忽一些,这个时候是观察情况的最好时机。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晋军这边确实没有发现麒麟山上有魏军活动的迹象,似乎山上真的没有伏兵,但胡奋却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毕竟邓艾可是出了名的大将,计谋超群,没有阴谋的话,又怎么可能故意露这个大的一个破绽,就算是邓艾屡战屡胜,骄傲了,但也不至于这么飘吧?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身为主将,当然也不可能故意地将自己置身于险地之中,胡奋虽然找不到什么破绽,但他一直隐隐地感觉到一丝的危险,所以就算他有一口吃掉邓艾中军队伍的能力,也绝不会轻易地出手。

    而且在调防的时候,胡奋还反反复复地提醒司马亮,一切以防守为重,切不可轻兵冒进,中了邓艾的圈套。

    司马亮对于胡奋的话,自然不会那么在意,不过司马亮也不是那种头脑一热,就会冒然出击的愣头青,他身上,多多少少也会遗传一些司马懿的特质。

    不过刚刚封王的司马亮此刻还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之中,此前他虽然带过兵,但却从未打过仗,在资望上还是容易被人诟病的,此番司马亮被司马昭重用为潼关督,负责把守关中的东大门,司马亮便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一定要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可不是那种只会混吃等死的官二代,他要用功绩来证明自己,他无愧于司马这个姓氏。

    此时魏军的进攻依然是乏善可陈,投石车几乎已经是砸进去上万枚的石弹了,可对潼关的破坏效果却微乎其微,而且邓艾似乎在进攻上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兵力,以免造成大量的伤亡,所以魏军的进攻一直是断断续续,投入的兵力很少,自然也不会对守城的晋军造成太大的压力。

    这无疑给司马亮造成一种错觉,曹亮的军队也不过尔尔,他没上过战场,没有亲身经历过和魏军的较量,光是看此时魏军的战力,他就有些搞不明白了,凭什么魏军这样的战斗力,就能连续地打败司马懿和司马师,横扫了大半个天下?

    司马亮在潼关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地熟悉了魏军的进攻节奏,自然也有了一些轻敌的想法,胡奋临行前曾反复叮嘱过他,在司马亮看来,胡奋也真得是很菜,魏军的攻势如此之弱,还需要自己认真对待吗,随便打一打,就足以将魏军的进攻给拦下了,胡奋言过其实,也不过是想证明他自己有多重要罢了,其实像潼关这样固若金汤的防线,随便换个人来,一样能守得住。

    但守得住最多也只能是维持一个平局罢了,想要立下功勋,那就得打胜仗,司马亮的目光,不由自地盯在了魏军的营地上面。

    不得不说,魏军的中军营地,真是一个天大的诱饵,馋得司马亮直流口水,在潼关的高墙之上,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魏军营地状况,每天那么多魏军将领进进出出,如果有机会将这个营地给一锅端了,那么潼关的胜利便是指日可待。

    不过诱惑归诱惑,司马亮还没敢轻举妄动,毕竟胡奋临走之前的话言犹在耳,同时一旦出城偷袭,确实是存在风险的,所以要不要出兵,司马亮当然地多多斟酌,不敢贸然行事。

    司马亮经过询问,得知胡奋以前就曾派出几个士兵日夜轮班观察魏军营地情况,于是将这几个人召了过来,详细地询问过他们侦察的情况。

    这些士兵自然是不敢有任何隐瞒的,具实以告,详细地述说了他们几个月来的观察结果,他们确实没有在麒麟山上发现任何魏军的踪迹。

    司马亮显然对这个结果很感兴趣,其实他也看得出来,潼关距离麒麟山不算太远,麒麟山上有没有人确实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尽管说他们不可能看到麒麟山的全貌,但是如果连续地几个月时间都没有发现麒麟山上有魏军活动的迹象的话,那基本上可以排除魏军在麒麟山有埋伏的可能。

    也许当初邓艾是有可能会有一个伏击的计划,但胡奋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出战,邓艾的计划早就泡汤了,就算是有伏兵,可能也早就撤走了,毕竟麒麟山可是荒山野岭的,怎么可能会有伏兵在那儿埋伏上几个月的时间,想想都是匪夷所思的。

    所以司马亮断定邓艾原先是有一个伏击计划的,但胡奋迟迟的不上钩,伏击计划早已取消了,但邓艾在麒麟山下驻扎了比较长的时间,已经习惯了,反正晋军也不会出击,所以邓艾也就没有挪窝,继续地呆在那儿。

    司马亮的这个想法一旦形成,便会自行地去脑补一些东西,再加上那些观察兵的佐证,事实已经很清楚的摆在那儿了,那就是魏军那边根本就没有什么伏兵,胡奋胆小如鼠,反而是夸大其辞,如果自己能捉住这个机会的话,便可以一举擒获邓艾、牵弘、马隆一干魏将,击垮这支魏军,从而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战局。

第229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但并不代表他不会关心这方面的事,假设魏军在麒麟山下的宿营地是一个圈套的话,那么魏军埋伏的兵马只能是来自于麒麟山上。

    所以胡奋一直密切地派人关注着麒麟山上的动静,看看那边是不是有魏军活动的迹象,以此来判断麒麟山上是不是真得有魏军的伏兵。

    虽然说不管有没有伏兵,胡奋都不太可能派兵前去偷袭,毕竟一旦出城,就会冒着很大风险,而这样的风险胡奋是不可能承受的,但这并不妨碍胡奋对麒麟山的关注,只需要派几个目力好的士兵日夜盯着就是。

    尤其是夜间,更为的关键,白天的时候,就算魏军有伏兵,也会埋伏的很好,不容易被发现,但到了夜里,他们就会疏忽一些,这个时候是观察情况的最好时机。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晋军这边确实没有发现麒麟山上有魏军活动的迹象,似乎山上真的没有伏兵,但胡奋却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毕竟邓艾可是出了名的大将,计谋超群,没有阴谋的话,又怎么可能故意露这个大的一个破绽,就算是邓艾屡战屡胜,骄傲了,但也不至于这么飘吧?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身为主将,当然也不可能故意地将自己置身于险地之中,胡奋虽然找不到什么破绽,但他一直隐隐地感觉到一丝的危险,所以就算他有一口吃掉邓艾中军队伍的能力,也绝不会轻易地出手。

    而且在调防的时候,胡奋还反反复复地提醒司马亮,一切以防守为重,切不可轻兵冒进,中了邓艾的圈套。

    司马亮对于胡奋的话,自然不会那么在意,不过司马亮也不是那种头脑一热,就会冒然出击的愣头青,他身上,多多少少也会遗传一些司马懿的特质。

    不过刚刚封王的司马亮此刻还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之中,此前他虽然带过兵,但却从未打过仗,在资望上还是容易被人诟病的,此番司马亮被司马昭重用为潼关督,负责把守关中的东大门,司马亮便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一定要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可不是那种只会混吃等死的官二代,他要用功绩来证明自己,他无愧于司马这个姓氏。

    此时魏军的进攻依然是乏善可陈,投石车几乎已经是砸进去上万枚的石弹了,可对潼关的破坏效果却微乎其微,而且邓艾似乎在进攻上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兵力,以免造成大量的伤亡,所以魏军的进攻一直是断断续续,投入的兵力很少,自然也不会对守城的晋军造成太大的压力。

    这无疑给司马亮造成一种错觉,曹亮的军队也不过尔尔,他没上过战场,没有亲身经历过和魏军的较量,光是看此时魏军的战力,他就有些搞不明白了,凭什么魏军这样的战斗力,就能连续地打败司马懿和司马师,横扫了大半个天下?

    司马亮在潼关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地熟悉了魏军的进攻节奏,自然也有了一些轻敌的想法,胡奋临行前曾反复叮嘱过他,在司马亮看来,胡奋也真得是很菜,魏军的攻势如此之弱,还需要自己认真对待吗,随便打一打,就足以将魏军的进攻给拦下了,胡奋言过其实,也不过是想证明他自己有多重要罢了,其实像潼关这样固若金汤的防线,随便换个人来,一样能守得住。

    但守得住最多也只能是维持一个平局罢了,想要立下功勋,那就得打胜仗,司马亮的目光,不由自地盯在了魏军的营地上面。

    不得不说,魏军的中军营地,真是一个天大的诱饵,馋得司马亮直流口水,在潼关的高墙之上,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魏军营地状况,每天那么多魏军将领进进出出,如果有机会将这个营地给一锅端了,那么潼关的胜利便是指日可待。

    不过诱惑归诱惑,司马亮还没敢轻举妄动,毕竟胡奋临走之前的话言犹在耳,同时一旦出城偷袭,确实是存在风险的,所以要不要出兵,司马亮当然地多多斟酌,不敢贸然行事。

    司马亮经过询问,得知胡奋以前就曾派出几个士兵日夜轮班观察魏军营地情况,于是将这几个人召了过来,详细地询问过他们侦察的情况。

    这些士兵自然是不敢有任何隐瞒的,具实以告,详细地述说了他们几个月来的观察结果,他们确实没有在麒麟山上发现任何魏军的踪迹。

    司马亮显然对这个结果很感兴趣,其实他也看得出来,潼关距离麒麟山不算太远,麒麟山上有没有人确实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尽管说他们不可能看到麒麟山的全貌,但是如果连续地几个月时间都没有发现麒麟山上有魏军活动的迹象的话,那基本上可以排除魏军在麒麟山有埋伏的可能。

    也许当初邓艾是有可能会有一个伏击的计划,但胡奋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出战,邓艾的计划早就泡汤了,就算是有伏兵,可能也早就撤走了,毕竟麒麟山可是荒山野岭的,怎么可能会有伏兵在那儿埋伏上几个月的时间,想想都是匪夷所思的。

    所以司马亮断定邓艾原先是有一个伏击计划的,但胡奋迟迟的不上钩,伏击计划早已取消了,但邓艾在麒麟山下驻扎了比较长的时间,已经习惯了,反正晋军也不会出击,所以邓艾也就没有挪窝,继续地呆在那儿。

    司马亮的这个想法一旦形成,便会自行地去脑补一些东西,再加上那些观察兵的佐证,事实已经很清楚的摆在那儿了,那就是魏军那边根本就没有什么伏兵,胡奋胆小如鼠,反而是夸大其辞,如果自己能捉住这个机会的话,便可以一举擒获邓艾、牵弘、马隆一干魏将,击垮这支魏军,从而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战局。

第229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更新…………………………………………………

    但并不代表他不会关心这方面的事,假设魏军在麒麟山下的宿营地是一个圈套的话,那么魏军埋伏的兵马只能是来自于麒麟山上。

    所以胡奋一直密切地派人关注着麒麟山上的动静,看看那边是不是有魏军活动的迹象,以此来判断麒麟山上是不是真得有魏军的伏兵。

    虽然说不管有没有伏兵,胡奋都不太可能派兵前去偷袭,毕竟一旦出城,就会冒着很大风险,而这样的风险胡奋是不可能承受的,但这并不妨碍胡奋对麒麟山的关注,只需要派几个目力好的士兵日夜盯着就是。

    尤其是夜间,更为的关键,白天的时候,就算魏军有伏兵,也会埋伏的很好,不容易被发现,但到了夜里,他们就会疏忽一些,这个时候是观察情况的最好时机。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晋军这边确实没有发现麒麟山上有魏军活动的迹象,似乎山上真的没有伏兵,但胡奋却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毕竟邓艾可是出了名的大将,计谋超群,没有阴谋的话,又怎么可能故意露这个大的一个破绽,就算是邓艾屡战屡胜,骄傲了,但也不至于这么飘吧?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身为主将,当然也不可能故意地将自己置身于险地之中,胡奋虽然找不到什么破绽,但他一直隐隐地感觉到一丝的危险,所以就算他有一口吃掉邓艾中军队伍的能力,也绝不会轻易地出手。

    而且在调防的时候,胡奋还反反复复地提醒司马亮,一切以防守为重,切不可轻兵冒进,中了邓艾的圈套。

    司马亮对于胡奋的话,自然不会那么在意,不过司马亮也不是那种头脑一热,就会冒然出击的愣头青,他身上,多多少少也会遗传一些司马懿的特质。

    不过刚刚封王的司马亮此刻还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之中,此前他虽然带过兵,但却从未打过仗,在资望上还是容易被人诟病的,此番司马亮被司马昭重用为潼关督,负责把守关中的东大门,司马亮便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一定要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可不是那种只会混吃等死的官二代,他要用功绩来证明自己,他无愧于司马这个姓氏。

    此时魏军的进攻依然是乏善可陈,投石车几乎已经是砸进去上万枚的石弹了,可对潼关的破坏效果却微乎其微,而且邓艾似乎在进攻上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兵力,以免造成大量的伤亡,所以魏军的进攻一直是断断续续,投入的兵力很少,自然也不会对守城的晋军造成太大的压力。

    这无疑给司马亮造成一种错觉,曹亮的军队也不过尔尔,他没上过战场,没有亲身经历过和魏军的较量,光是看此时魏军的战力,他就有些搞不明白了,凭什么魏军这样的战斗力,就能连续地打败司马懿和司马师,横扫了大半个天下?

    司马亮在潼关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地熟悉了魏军的进攻节奏,自然也有了一些轻敌的想法,胡奋临行前曾反复叮嘱过他,在司马亮看来,胡奋也真得是很菜,魏军的攻势如此之弱,还需要自己认真对待吗,随便打一打,就足以将魏军的进攻给拦下了,胡奋言过其实,也不过是想证明他自己有多重要罢了,其实像潼关这样固若金汤的防线,随便换个人来,一样能守得住。

    但守得住最多也只能是维持一个平局罢了,想要立下功勋,那就得打胜仗,司马亮的目光,不由自地盯在了魏军的营地上面。

    不得不说,魏军的中军营地,真是一个天大的诱饵,馋得司马亮直流口水,在潼关的高墙之上,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魏军营地状况,每天那么多魏军将领进进出出,如果有机会将这个营地给一锅端了,那么潼关的胜利便是指日可待。

    不过诱惑归诱惑,司马亮还没敢轻举妄动,毕竟胡奋临走之前的话言犹在耳,同时一旦出城偷袭,确实是存在风险的,所以要不要出兵,司马亮当然地多多斟酌,不敢贸然行事。

    司马亮经过询问,得知胡奋以前就曾派出几个士兵日夜轮班观察魏军营地情况,于是将这几个人召了过来,详细地询问过他们侦察的情况。

    这些士兵自然是不敢有任何隐瞒的,具实以告,详细地述说了他们几个月来的观察结果,他们确实没有在麒麟山上发现任何魏军的踪迹。

    司马亮显然对这个结果很感兴趣,其实他也看得出来,潼关距离麒麟山不算太远,麒麟山上有没有人确实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尽管说他们不可能看到麒麟山的全貌,但是如果连续地几个月时间都没有发现麒麟山上有魏军活动的迹象的话,那基本上可以排除魏军在麒麟山有埋伏的可能。

    也许当初邓艾是有可能会有一个伏击的计划,但胡奋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出战,邓艾的计划早就泡汤了,就算是有伏兵,可能也早就撤走了,毕竟麒麟山可是荒山野岭的,怎么可能会有伏兵在那儿埋伏上几个月的时间,想想都是匪夷所思的。

    所以司马亮断定邓艾原先是有一个伏击计划的,但胡奋迟迟的不上钩,伏击计划早已取消了,但邓艾在麒麟山下驻扎了比较长的时间,已经习惯了,反正晋军也不会出击,所以邓艾也就没有挪窝,继续地呆在那儿。

    司马亮的这个想法一旦形成,便会自行地去脑补一些东西,再加上那些观察兵的佐证,事实已经很清楚的摆在那儿了,那就是魏军那边根本就没有什么伏兵,胡奋胆小如鼠,反而是夸大其辞,如果自己能捉住这个机会的话,便可以一举擒获邓艾、牵弘、马隆一干魏将,击垮这支魏军,从而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战局。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