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30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天上午更正………………………………………………

    所以单凭蓝田关的守军,是无法挡得住魏军这三万铁骑的,就算战马无法逾越,三万骑兵下马步战,那也是一支摧城拨寨的精锐力量,拿下蓝田关,没有任何的问题。

    而蓝田关做为武关道上的最后一道关隘,攻破之后,魏军就可以进入关中平原了,受困于山地之中无所做为的屯骑营和劲骑营,进入关中平原之后,必然可以大展拳脚。

    杜预则和刘靖对着地图研究起来,看看司马伷究竟会逃向何处?

    武关往东是南阳,往北是潼关,西北是长安,显然这几处他是不可能前往的,杜预的目光很快地便落到了上庸等地,司马伷如果想要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除了上庸、新城、魏兴三郡之外,还真没有别的去处了。

    虽然说上庸三郡名义上是处于魏军的控制之下,但实际上魏军的势力并未到达此地,只不过上庸三郡属于荆州管辖,荆州都督王昶投降之后,曾给上庸三郡的太守下令,让他们也随之投降。

    上庸三郡的太守虽然可以不奉王昶的号令,但眼瞅着司马军大势已去,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他们还是纷纷地向并州军投降了。

    当时曹亮进攻的目标是洛阳,对于随手拿下的上庸三郡也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仍以各自的太守坐镇各郡,甚至并州军的队伍都未到达那儿。

    司马伷选择逃往了上庸,显然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就算上庸三郡的太守归降了曹亮,但他们手中也没有多少的兵力,司马伷到达上庸之后,也是所向无敌的。

    不过虽然司马伷理论上是逃往了上庸,但他究竟走得是哪条路,杜预就不太清楚了,毕竟武关和上庸三郡之间,隔着崇山峻岭,从地图上看,根本就是无路可走,难不成司马伷长了翅膀飞过去的?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杜预下令,让斥侯兵广为搜寻,一定要找出司马伷的逃亡之路来。

    斥侯兵立刻展开了搜寻,用他们有如猎犬般的嗅觉和如鹰隼般的眼神,反复地武关道上查找,从武关到商洛之间,大约两百多里的路差不多都他们给翻遍了。

    斥侯兵的排查重点,就放在晋军痕迹消息的地方,一路之上皆有晋军遗弃的破旧衣甲和损坏军械,但到了距离商洛城大约七八十里的地方,这些痕迹就全部消失了,所以斥侯兵着重搜寻这些区域,并进入到了深山之中进行深入地探查。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这深山之中几乎都是悬崖断壁,根本就没有通行的可能,而且他们广为搜寻,也没有发现晋军留下的痕迹。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司马伷好几万的人马,那怕他做得再隐蔽,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痕迹,可魏军在武关道上搜寻了好几遍,仍旧未发现晋军经过的痕迹,难道说司马伷就这么平空消失了吗?

    刘靖不信那个邪,亲自带队排查,刘靖看着这些搜寻的衣甲军械,突然想到,如果这些东西是司马伷故意抛弃的,用来误导魏军的,那么他们可就真得上当了。

    所以刘靖将排查的重点放在了武关的附近,果然不久之后便发现了一些端倪,在丹河口上,斥侯兵发现了有土壤翻动过的痕迹,而且在河的对岸,也发现了许多的足迹和蹄印,一直向南的深山之中延伸而去。

    经过和附近的猎户的打听,这儿果然是有一条隐秘的小路通往上庸的,只不过因为山路艰险难行,人迹罕至,基本上没有人会走这里,多年以来一直处于荒凉废弃的状态。

    而且猎户证实,几天前也确实有一支军队从这里通过,密密麻麻的有好些人,猎户惧怕,也只敢远远地观望,不敢靠近他们。

    果然晋军便是从这里逃走的,刘靖立刻派人飞报给杜预,称找到司马伷的逃跑路线了。

    杜预很快带兵前来,实地勘测过之后,确定是司马伷的军队逃走的路线,于是杜预给了猎户许多的赏赐,并要他做向导,引魏军走出金丝峡,前往上庸。

    猎户欣喜万分,杜预赏赐给的钱就算他打上十年的猎都未必能赚得到,而现在他只要带着魏军走出金丝峡,就能拿到这笔钱了,对他而言,这简直就是轻松的不能再轻松了,当即就应允了。

    杜预留下了一少部分的人马来守武关,然后三个步兵营的大军沿着金丝峡一路向南,向上庸而去。

    ……………………………………………………………………

    司马伷望着滔滔的汉水,不禁是长长地吐了一口浊气,金丝峡这条路,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一路之上,处处荆棘,不是幽深昏暗的谷底,就是悬崖峭壁的绝岭,如果不是司马伷强征了几名樵夫做向导,单凭他就算是知道有这么一条路,也是无论如何走不出金丝峡的。

    毕竟在金丝峡之中,岔路甚多,许多小路走着走着,就是绝路,再无法通行了,而且此处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如果不识路径的话,很容易就迷了路,在山林里绕来绕去,只会绕到原点,根本就走不出去。

    现在不管怎么说,历经了千难万险,经过了几天的长途跋涉,司马伷总算是逃了出来,司马伷和众军士一样,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哪里还像一支军队,分明就是一大群的乞丐一般。

    这些晋军一看到汉水,都兴奋的不得了,纷纷地跳入到了河中,先畅快地洗个澡再说。虽然是已进冬天,但到了上庸一带,天气居然要比武关那儿暖和了许多,正午之时,天气还是暖洋洋的,这个时候跳到河里洗澡,倒也不觉的冷。

    司马伷也不禁止,反正他们此刻已经跳出了魏军的包围圈,所以暂时地可以放松一下了,到了天黑的时候,晋军全部渡过了汉水,便朝着上庸而去。

第230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所以单凭蓝田关的守军,是无法挡得住魏军这三万铁骑的,就算战马无法逾越,三万骑兵下马步战,那也是一支摧城拨寨的精锐力量,拿下蓝田关,没有任何的问题。

    而蓝田关做为武关道上的最后一道关隘,攻破之后,魏军就可以进入关中平原了,受困于山地之中无所做为的屯骑营和劲骑营,进入关中平原之后,必然可以大展拳脚。

    杜预则和刘靖对着地图研究起来,看看司马伷究竟会逃向何处?

    武关往东是南阳,往北是潼关,西北是长安,显然这几处他是不可能前往的,杜预的目光很快地便落到了上庸等地,司马伷如果想要跳出魏军的包围圈,除了上庸、新城、魏兴三郡之外,还真没有别的去处了。

    虽然说上庸三郡名义上是处于魏军的控制之下,但实际上魏军的势力并未到达此地,只不过上庸三郡属于荆州管辖,荆州都督王昶投降之后,曾给上庸三郡的太守下令,让他们也随之投降。

    上庸三郡的太守虽然可以不奉王昶的号令,但眼瞅着司马军大势已去,为了保住自己的官帽,他们还是纷纷地向并州军投降了。

    当时曹亮进攻的目标是洛阳,对于随手拿下的上庸三郡也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仍以各自的太守坐镇各郡,甚至并州军的队伍都未到达那儿。

    司马伷选择逃往了上庸,显然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就算上庸三郡的太守归降了曹亮,但他们手中也没有多少的兵力,司马伷到达上庸之后,也是所向无敌的。

    不过虽然司马伷理论上是逃往了上庸,但他究竟走得是哪条路,杜预就不太清楚了,毕竟武关和上庸三郡之间,隔着崇山峻岭,从地图上看,根本就是无路可走,难不成司马伷长了翅膀飞过去的?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杜预下令,让斥侯兵广为搜寻,一定要找出司马伷的逃亡之路来。

    斥侯兵立刻展开了搜寻,用他们有如猎犬般的嗅觉和如鹰隼般的眼神,反复地武关道上查找,从武关到商洛之间,大约两百多里的路差不多都他们给翻遍了。

    斥侯兵的排查重点,就放在晋军痕迹消息的地方,一路之上皆有晋军遗弃的破旧衣甲和损坏军械,但到了距离商洛城大约七八十里的地方,这些痕迹就全部消失了,所以斥侯兵着重搜寻这些区域,并进入到了深山之中进行深入地探查。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这深山之中几乎都是悬崖断壁,根本就没有通行的可能,而且他们广为搜寻,也没有发现晋军留下的痕迹。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司马伷好几万的人马,那怕他做得再隐蔽,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痕迹,可魏军在武关道上搜寻了好几遍,仍旧未发现晋军经过的痕迹,难道说司马伷就这么平空消失了吗?

    刘靖不信那个邪,亲自带队排查,刘靖看着这些搜寻的衣甲军械,突然想到,如果这些东西是司马伷故意抛弃的,用来误导魏军的,那么他们可就真得上当了。

    所以刘靖将排查的重点放在了武关的附近,果然不久之后便发现了一些端倪,在丹河口上,斥侯兵发现了有土壤翻动过的痕迹,而且在河的对岸,也发现了许多的足迹和蹄印,一直向南的深山之中延伸而去。

    经过和附近的猎户的打听,这儿果然是有一条隐秘的小路通往上庸的,只不过因为山路艰险难行,人迹罕至,基本上没有人会走这里,多年以来一直处于荒凉废弃的状态。

    而且猎户证实,几天前也确实有一支军队从这里通过,密密麻麻的有好些人,猎户惧怕,也只敢远远地观望,不敢靠近他们。

    果然晋军便是从这里逃走的,刘靖立刻派人飞报给杜预,称找到司马伷的逃跑路线了。

    杜预很快带兵前来,实地勘测过之后,确定是司马伷的军队逃走的路线,于是杜预给了猎户许多的赏赐,并要他做向导,引魏军走出金丝峡,前往上庸。

    猎户欣喜万分,杜预赏赐给的钱就算他打上十年的猎都未必能赚得到,而现在他只要带着魏军走出金丝峡,就能拿到这笔钱了,对他而言,这简直就是轻松的不能再轻松了,当即就应允了。

    杜预留下了一少部分的人马来守武关,然后三个步兵营的大军沿着金丝峡一路向南,向上庸而去。

    ……………………………………………………………………

    司马伷望着滔滔的汉水,不禁是长长地吐了一口浊气,金丝峡这条路,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路,一路之上,处处荆棘,不是幽深昏暗的谷底,就是悬崖峭壁的绝岭,如果不是司马伷强征了几名樵夫做向导,单凭他就算是知道有这么一条路,也是无论如何走不出金丝峡的。

    毕竟在金丝峡之中,岔路甚多,许多小路走着走着,就是绝路,再无法通行了,而且此处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如果不识路径的话,很容易就迷了路,在山林里绕来绕去,只会绕到原点,根本就走不出去。

    现在不管怎么说,历经了千难万险,经过了几天的长途跋涉,司马伷总算是逃了出来,司马伷和众军士一样,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哪里还像一支军队,分明就是一大群的乞丐一般。

    这些晋军一看到汉水,都兴奋的不得了,纷纷地跳入到了河中,先畅快地洗个澡再说。虽然是已进冬天,但到了上庸一带,天气居然要比武关那儿暖和了许多,正午之时,天气还是暖洋洋的,这个时候跳到河里洗澡,倒也不觉的冷。

    司马伷也不禁止,反正他们此刻已经跳出了魏军的包围圈,所以暂时地可以放松一下了,到了天黑的时候,晋军全部渡过了汉水,便朝着上庸而去。

第2302章 血债血偿

    吴军的溃败比想像之中来得要更快,范绩虽然鼓起勇气率军向白象山拦截的魏军阵地发起了进攻,但吴军几乎是一触即溃,被魏军打了一个落花流水,稀里哗啦。

    说到底还是范绩低估了魏军的战斗力,也高估了九真郡兵的实力,范绩常年在交州任职,对于中原乃至吴国的情况并不是太了解,在他的感觉之中,或许魏军的战斗力会比吴军强上一些,但也不至于强得离谱吧。

    范绩可是一位治军的好手,他常年率军与土著部落和流寇盗匪作战,培养出来的军队也是纪律严明战力强悍,在交州军体系当中,来自于九真郡的兵马,一直都称不上弱旅。

    所以范绩才对坚守九真郡抱有着极大的信心,才会对前来劝降的徐尘痛下杀手,一方面范绩是对陶基表忠心,证明自己一直效忠于吴国绝无二心,二则范绩对自己的军队有着十足的自信,认为守住九真郡不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但他真正来面对魏军的时候,却发现魏军可比他想象之中的厉害多了,而且魏军在攻打九真城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尽全力,所派的兵马,也仅仅只是一少部分的人,如果魏军集中全部兵全力发起进攻的话,九真郡分分钟都顶不住。

    这个时候,范绩才意识到自己想法的荒谬,魏国的军队,那才是真正的军队,无论是武器铠甲这些装备还是战斗实力,都是吴军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现在看来,范绩就如同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井底之蛙,对于自己的能力,严重地高估了。

    发现这个错误之后,范绩才向交趾郡那边紧急求援,希望借助于交趾的兵马来守住九真郡。

    但更让范绩绝望的是,朝廷派来的以左丞相施绩为首的一万人马,居然在马水河全军覆灭,无一逃脱。

    这个的战果,让范绩是无比地震惊,慌忙地率兵逃离了九真城,范绩认为,魏军现在主要的目标是消灭来自交趾的援军,还顾不上他,趁着这个机会,他率先逃跑,或许还有机会脱身。

    但这次范绩依然还是失算了,羊祜大鱼要打,小虾米也不准备放过,步兵营一万五千人,羊祜北上马水河伏击吴军的援兵之时,就让步兵将军皇甫闿在九真郡附近做好周密的部署,绝对不给范绩逃跑的机会。

    皇甫闿没有在九真城的外围设下障碍,就是为了防止范绩无法突出重围转而死守九真城。皇甫闿只在九真城下留驻了两千人,自己则亲率三千人马埋伏于白象山,范绩想要突围的话,没有别的路可走,注定他是要走白象山的,只要皇甫闿在白象山守株待兔,范绩就没有脱身的可能。

    魏军在九真城外的防御阵地故意设计成了一副空虚的模样,皇甫闿安排了左军校尉在城外领军,将范绩放过之后,立刻点兵尾随其后,一直追往白象山。

    皇甫闿特意地让左军校尉追击的不必心急,在吴军队伍的身后,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距离即可,等到了白象山下,魏军前后夹击,便可以轻松地将吴军这三四千人马给搞定了。

    面对魏军的前后夹击,吴军很快就陷入到了崩溃之中,大部分的选择了投降,只有范绩还不死心地率领一支军队发起进攻,试图从皇甫闿这边寻找到一个突破的机会。

    但皇甫闿早在白象山进行了精心地部署,此刻范绩的任何努力都变成了徒劳。

    这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也就是持续了大半个时辰的时间,魏军在这场战斗之中,明显地掌控着战场的形势,形成了一种碾压之势。

    战斗结束之后,大部分的吴军成为了战俘,其中就包括九真太守范绩,突围无望之下,范绩也被迫投降了魏军,向皇甫闿乞命归降。

    皇甫闿看到被押在自己马前的范绩,冷笑了一声,原本以为范绩是一个性情刚烈视死如归的人,但没想到被俘之后,也和普通人一样摇尾乞怜,着实可笑。

    赦免其他的人,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范绩的身上,还背负着一笔血债,能不能饶恕于他,可不是皇甫闿所能决定,必须要交给羊祜来亲自处置。

    所以皇甫闿将下令将范绩给绑了,押解到羊祜那里,至于其他的降兵战俘,只需要按魏军的固有政策处理即可,反正是魏军对待战俘的政策极为地优厚,吴军投降之后,除了失去自由之外,别的还真没有失去什么。

    皇甫闿将范绩押往了马水河魏军大营,去面见羊祜。

    等范绩到达马水河魏军大营之时,这才发现羊祜所率的一万人马根本就没有参与围攻九真郡,覆灭九真郡的,也仅仅只是步兵将军皇甫闿所率的五千人马而已,范绩不禁是垂头丧气,自己和魏军的差距,真得是天壤之别。

    羊祜读过皇甫闿呈上的战报,微微地点了点头,这个结果和他预料的几乎没有任何的分差,唯一意外的是,范绩没有在战场上死战殉国,居然会选择当了俘虏,真让人有些意外。

    当初徐尘劝降范绩之时,范绩是何等的趾高气扬,不但断然地拒绝了徐尘的劝降,而且还将徐尘送上了黄泉路,这笔血债,羊祜当然是要和他算的。

    “战场之上各为其主,原本也不正常不过的事,但你害了徐尘的性命,就未免有些不厚道了,这笔血债,如果不讨还的话,岂不要寒了降者之心?来人,将范绩推出去,斩首示众,以儆效尤!”羊祜看了一眼跪伏于地乞求饶命的范绩,根本就不给他任何的申辩的机会,直接就将他推出去斩首示众。

    杀人者,人恒杀之,范绩当初害了徐尘的性命,自然也就断了他的归降之路,现在羊祜如果对他继往不咎,那岂不是辜负了天下降者为魏国效命之心吗?

    所以这是范绩必死的理由,他罪无可恕!

第2303章 谁来主持大局

    范绩此刻只怕是连肠子都悔青了,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当时徐尘前来劝降的时候,范绩一脸的不屑,认为徐尘也太没有骨气了,只知道卖主求荣,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念及同乡的情谊,直接就将徐尘送上了断头台。

    直到现在,范绩才明白过来,生死事大,失节事小,和卿卿性命比起来,什么节操,什么忠诚,什么骨气,统统都是浮云,半文钱都不值。

    当时徐尘劝降的时候,范绩如果肯答应的话,那么他至少也还可以和徐尘一样,继续地呆在九真太守的位置之上,继续地可以享受他风光的权力。

    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惜范绩却看不清时务,葬送了徐尘的性命,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如果当时他没有将徐尘交出去被处死的话,那么至少现在还有挽回的余地,九真太守是做不成了,但至少还能保住他的小命。

    可就是因为这一念之差,让范绩是人头落地,被押出去斩首的时候,范绩那可真是懊悔不已啊,如果上天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那他绝不会再犯这种愚蠢至极的错误。

    可惜这世上从来没有卖后悔药的,范绩注定要为他当初的那个决定而付出代价。

    ………………………………………………………………

    “什么?全军覆没?”陶基本来正在吃饭,当马水河失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陶基差一点就把下巴给惊掉了,手一滑,银制的筷子跌落在了几案之上,砸在了盘碟上,清脆作响。

    全军覆没?怎么会这样?

    这次陶基和施绩商量着出兵救援九真郡,由施绩领军出征,陶基坐镇交趾,两人的分工极为明确,一个主攻,一个主守。

    虽然陶基没有领军出征,但对于这次的救援行动,陶基还是抱着极大的信心的,毕竟他们抽调了一万兵马,从实力上来说,已经是足够强大了,而且这也是吴军目前能调动的最多数量的人马了。

    不过相比于南路的魏军而言,吴军此次出征,也不会处于什么太大的劣势。

    而且这次出征,是由施绩亲自来带的队,相对于别人,陶基自然更愿意相信施绩,施绩能力突出,领军有方,这次由他亲自率军前往,陶基是极其放心的。

    但没想到,噩耗来得竟然是如此地突然,就在施绩出征之后刚刚过去了一天,前方战败的消息就传到了龙编:施绩战死、陶抗和陈进被俘,一万吴军全军覆灭,无一逃脱。

    陶基想不明白,这一战如何能败得如此之惨,情报显示,从日南郡登陆的魏军只有一个步兵营,一万五千人,施绩所率的一万人加上九真郡的守军四千多人,双方在总兵力上,大致是持平的,也就是说吴军并不比魏军的兵马少多少,就算打不赢这一仗,也不可能全军覆灭呀?

    但前方传回来的消息没有错,吴军真得是全军覆灭了,马水河一战,吴军中了魏军的埋伏,最终没有一个人能走出魏军的包围圈。

    至于具体的战况究竟如何,那些传递消息的探子由于无法亲临战场,所以也没办法摸清实情。

    陶基听闻这个消息,有如是五雷轰顶一般,呆若木鸡,虽然他的儿子陶抗也是生死不明,但更让他心痛的是施绩之死。

    施绩可是目前残吴朝廷的顶梁柱,和陶基一道扛起兴复吴室的重任,如今施绩阵亡,只剩下陶基一个人,独木难支啊!

    更何况吴军损失了一万军队,这对于本来就缺兵少将的吴军更是雪上加霜,马水河之战后,九真郡自然也是守不住了,等于交趾南面的门户大开,从此魏军一马平川,就可以从南面杀到交趾郡来,吴国的最后一块地盘,也处于了芨芨可危的状态之中。

    陶基手足冰凉,万念俱灰,一直以来,陶基都是交州之王,他的地位一直是牢固无比,无人可以撼动,但随着魏军入侵交州,陶基的地位是每况愈下,丢城失地,逐渐丧失了交州大半的领土,现在仅有的交趾郡这么一个落脚点也即将沦陷,属于陶基的时代,也将彻底地划上句号了。

    现在除了十万大山那儿还有吴军的一万五千人马之外,整个交趾的守军只剩下了五六千人,这么一点军队,完全是不足以和刚刚取得马水河大捷的魏军相抗衡的,眼看着交趾郡再无险要可守,魏军随时都会杀来,陶基这回真得是无计可施了。

    以前有紧急军务之时,陶基还有和施绩商量的余地,但现在施绩阵亡之后,陶基就连个商量的人也没有了,他只觉得自己形单影只,真得成为了孤家寡人了。

    忧愤之下,陶基很快就病倒了,其实自从交州开战以来,陶基便是操劳过度,心力交瘁,再加上颠沛流离,辗转数地,让他年迈衰老的身体有点吃不消,这几个月以来,陶基一直忙得是天昏地暗,让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状态。

    而现在马水河惨败的消息传来,就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陶基彻底地病倒了,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神志不清,满口的胡言乱语。

    底下的人都是手足无措,陶家的三位公子,大公子陶璜和二公子陶浚均在十万大山的鸡笼山前线抵抗魏军,而三公子陶抗却是在马水河之战中下落不明,生死未卜,陶基这一病倒,而陶家无人,内外皆是乱成了一锅粥。

    陶基手下的几个佐吏和从事是束手无策,只得商量着将这个消息通报给鸡笼山前线的陶璜和陶浚。

    施绩这一阵亡,陶基这一病倒,整个交趾郡就是群龙无首,乱作了一团。

    虽然名义上的皇帝孙奉还在,但这个皇帝也就是一个摆设而已,没人把他当一回事,所以众臣一合计,交州的大局谁来主持?还得由陶基的两位公子来主事,舍此之外,恐怕再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第2304章 噩耗传来

    鸡笼山的战事重燃,魏军在第一次进攻失利的两个月之后,终于又一次地发起了进攻。

    魏军显然是汲取了第一次进攻鸡笼山失利的教训,在向鸡笼山发起进攻的时候,特别的注重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二战鸡笼山所需的粮草,准备了三倍冗余,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在粮草方面,将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当然这次进攻鸡笼山,和上次进攻是完全不一样的,上次进攻,他们打得是主攻,必须要拿下鸡笼山,打通前往交趾郡的通道才算是完成任务。

    而这一次文钦和张统率军再战,却仅仅只是起到牵制的作用,也就是只需要将吴军牵制在鸡笼山,令其无法回援交趾郡即可。

    如今羊祜率军在日南郡那边登陆,南线将会成为魏军的主攻方向,文钦和张统这边拿下拿不下鸡笼山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打主攻和打输助,任务的性质不同,打法自然也就着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这次的任务是比较轻松的,甚至他们都未必需要尽全力,只需要将鸡笼山的吴军牵制住即可。

    对于魏军的二次来犯,陶璜等人的是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的大意,毕竟虽然上次他们击退了魏军的进攻,但自己这边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防守的压力是非常的大。

    所以面对魏军的二次进攻,想必魏军那边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次的战斗将会变得更为激烈,更为残酷。

    但陶璜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是拼死力战,以确保十万大山防线的不失。

    不过在双方接触之后,陶璜这才发现,魏军的进攻竟然是如此的绵软无力,根本就未尽全力的样子,许多的时候,魏军明明已经是冲到了阵前,却只是远远地放上几支箭就撤了,根本就没有和吴军进行实质性的交战。

    魏军的这种行为,着实让陶璜等人有些迷惑,魏军的二次进攻和上一次进攻完全是判若两军的,他们这样的打法,难道其中有什么阴谋诡计不成?

    陶璜等人也不敢掉以轻心,说不定这正是魏军故意在使诈呢,让吴军疏于防范,然后再突然地发起袭击,打吴军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那怕魏军的进攻再稀松,吴军这边也一直是全神戒备的,只要魏军一进攻,他们就会全力以赴地做好战斗准备,不给魏军发起突袭的机会。

    而魏军那边一直是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你说他不打吧,每天还会例行公事一般地发起一两次的进攻,你说他打吧,压根儿就没有大兵压上的那种攻势,只是敷衍了草地派出一些人马来,在吴军的阵地前晃悠一下,就算是完成了进攻的任务。

    陶璜很是诧异,像魏军这样的打法,猴年马月才有机会拿下鸡笼山呢?

    难不成魏军是准备在这里打持久战?那也不对呀,魏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他们追求的应当是速战速决才是,而鸡笼山背靠交趾郡,吴军的粮草供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就目前吴军在鸡笼山的粮草储备,支持一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任何困难,更何况,他们的粮道畅通无阻,不管需要多少的粮草,都可以从交趾郡源源不断地运过来。

    魏军如果想打阵地战持久战,那么他们可是打错了如意算盘。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陶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不管魏军的有什么的阴谋诡计,只要他坚定维持既定的防御方案,就不会出现任何的差池。

    陶璜有极大的信心来守卫鸡笼山,毕竟第一次鸡笼山之战,让陶璜终于是摆脱了对魏军的恐惧,打出了自信心来,那怕魏军二次来犯,陶璜依然是从容不迫。

    就这样,双方在鸡笼山僵持下来,战况虽然每天都会发生,但双方的伤亡却几乎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就在陶璜以为鸡笼山的战事就这样一直拖延下去的时候,忽然从龙编传来了陶基病危的消息。

    陶璜不禁是大吃一惊,陶基虽然是年过六旬,但身体一直硬朗的很,从未有什么病痛之症,怎么好端端地就病危了呢?

    陶璜细问详情,才知道魏军从日南郡登陆的事,魏军拿下日南郡之后,挥师北进,直取九真郡,施绩率军一万前往救援,但在马水河一带遭遇到了魏军的伏击,全军覆灭,施绩阵亡,陶抗陈进被俘,陶基也是在得到这个噩耗之后,倍受打击,才会一病不起的。

    此刻的交趾郡内,早已是乱做了一团,没有了陶基这个主心骨,整个朝廷都是一盘散沙,所以许多大臣提议,派人前来鸡笼山,请陶璜陶浚回去,主持大局。

    陶璜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魏军在鸡笼山的种种奇怪举动,其实只是为了牵制鸡笼山的吴军,而魏军将主攻方向,放在了日南郡那边,这是整个吴军防御最为薄弱的地方,魏军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突破。

    声东击西,魏军故意地在鸡笼山大举用兵,就是为了吸引吴军的注意力,陶璜精心地在鸡笼山进行布防,可结果还是一场无用功。

    如今魏军在马水河全歼了施绩的一万人马,交趾的大势已去,难怪陶基气急攻心,一病不起呢,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创下的基业就这么毁于一旦,搁谁也受不了。

    陶璜立刻派人将陶浚以及阮度、何源唤了过来,将交趾的情况向他们讲明,陶浚和阮度何源皆是大吃一惊,他们谁也没有料想到会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陶浚最为的焦急,毕竟这其中还牵挂着父亲陶基的生死,他急急地道:“阿兄,我们现在该当如何?”

    陶璜转头对阮度和何源道:“阮将军,何将军,如今交趾情势危急,我们兄弟二人必须返回龙编,这边的防务,就拜托二位将军了。”

    阮度何源拱手领命,陶璜和陶浚则是点起了五千兵马,直奔龙编而去。

第2305章 身为吴臣,死为吴鬼

    陶璜当然知道十万大山防线的重要性,一旦这道防线失守,魏军的大军就会由此呼啸南下,直扑交趾平原,势不可挡。

    但现在交趾的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虽然守住了十万大山,没有让魏军越雷池半步,但架不住魏军在日南郡开辟了第二个战场,从南面向交趾郡发起了进攻,吴军由此大败。

    马水河之战失败后,交趾那边几乎是无险可御,也无兵可御,魏军将会长驱直入,直袭交趾郡。

    这个时候,鸡笼山的这道防线,也就变得意义不大了,假如魏军从南面攻下交趾郡的话,那鸡笼山防线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时,吴国的众臣没了主心骨,急需一位有影响力的人来站出来主持大局,所以才会传书到鸡笼山前线来,让陶璜和陶浚返回龙编主持朝政。

    交州本来说是陶家的交州,陶基一手培养的那些嫡系官员将领也只遵从于陶家的命令,以前还有施绩所带来的荆州派系的力量来分庭抗礼,但现在施绩以及荆州军全部折损于马水河之役,剩下的一些荆州军也在鸡笼山前线,整个交趾也只剩下了交州系的力量,所以非陶璜和陶浚不能处理。

    所以这个时候陶璜也不能再犹豫了,他必须要立刻返回龙编才行,至于鸡笼山防线,暂时还不能放弃,因为只要吴军率先一撤,魏军必然会趁虚而进,本来交趾郡现在面对的是来自南面的压力,如果北面的魏军也杀到的话,那交趾的形势只怕崩溃的更快。

    陶璜临行之前,将鸡笼山的防务全部交给了阮度和何进,留给了他们一万人马继续驻守,自己和弟弟陶浚则只带了五千人马,连夜出发,回奔龙编。

    兄弟两个现在不知道陶基的情况如何,心急如焚,一路之上,策马狂奔,只是苦了那些没有马骑的步兵,跟在陶璜陶浚的身后,一路猛跑,个个累得是口吐白沫,气喘吁吁,差点没把肠子给跑断了。

    饶是如此,陶璜和陶浚也比大部队要快上几个时辰到达龙编,陶璜实在是等不及大部队追上来了,吩咐手下的校尉司马去领军随后赶往龙编,他和陶浚只率少数的亲兵骑马率先进城。

    此时魏军虽然没有攻来,但马水河失利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交趾,龙编城中,此刻是人心惶惶,许多的人都在收拾行李准备逃难,毕竟大战将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吴军在马水河损失了一万多人之后,这场战争谁胜谁负已经没有任何的悬念了,许多人对吴国朝廷已经丧失了信心,纷纷出逃,而守卫龙编的吴军也好不到那儿去,许多人都开了小差,整个的街头之上,都是一片的乱象,恃强凌弱者有之,杀人越货者有之,抢劫者偷盗者更是不计其数,整个交趾秩序彻底地崩坏了。

    陶璜一进城,便看到了这一幕,不禁是眉头大皱,魏军还没有杀来,龙编的军民就自己乱成这样,军不像军,民不像民,全成了一伙的流民匪寇,在这种局面下,那怕再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没法翻盘的。

    陶璜只带了一些亲兵进城,此刻就算是想要维护秩序,也只怕是有心无力,于是陶璜只能让亲兵给后面赶来的校尉司马下令,让他们入城之后,第一时间就去维护秩序,整顿城防,如有继续作乱者,一律杀无赦。

    陶璜挂念父亲的安危,进城之后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简直交待了一下,便同陶浚一直奔右丞相府而去。

    吴国朝廷迁往交趾郡之后,皇宫就临时地设在了太守府,而施绩的左丞相府和陶基的右丞相府则是征占了太守府附近的两处富商的宅院,只是门口挂了两块新的牌匾,院内的设置基本上都没有做什么改动。

    比起在番禺的陶家老宅来,这里的住所不知要寒酸了多少倍,不过无论是陶基还是陶氏兄弟,都没有在意,现在时局维艰,根本就不是讲条件的时候,能有个安身之所就不错了。

    陶璜陶浚一进门,陶府的管家就迎了上来,两眼通红,声音哽咽,陶璜急问陶基的情况,管家却是泣不成声,陶璜顿时心中一紧,快步向前,来到了父亲的卧室。

    却见陶基此刻平躺于卧榻之上,周围几个医匠正满头大汗地为他诊治,而家中的几个女眷跪在榻前,哭哭啼啼。

    “父亲——”陶璜一个箭步冲到了榻前,看到陶基昏迷不醒,大急,连声地呼喊道。

    陶浚跟在后头,看到父亲的模样,忍不住恸哭起来。

    一直昏迷不醒的陶基似乎听到了儿子的呼唤,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吃力地道:“璜儿、浚儿,你们回来了……好……很好……”

    陶璜和陶浚大喜,连忙地搀扶起了陶基,道:“父亲,您好好养病,其他的事,我们兄弟自会操办。”

    陶基缓缓地摇了摇头,道:“为父这病怕是好不了了,此乃天意,人力不可违之,你们兄弟亦勿需悲伤。为父一生,位极人臣,死亦无憾矣。只可惜,如今魏国兵临城下,交州易主已是不争之事,从此之后,吴国再无寸士,亦无一民矣。为父一世为吴臣,今日能以吴臣而亡,亦是幸事。为父死后,你们兄弟不可再与魏国为敌,率交州军民降魏即可,闻魏主曹亮乃仁德之君,想必也不会再为难你们。”

    陶浚泣道:“父亲一生矢志抗魏,兴复吴室,孩儿不才,亦当继承父亲遗志,誓不降魏!”

    陶基摆手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父生当为吴臣,死亦为吴鬼,但你们不同,如今大势已去,再挣扎下去亦是徒劳无益,何况战事不息,生灵涂炭,百姓蒙难,亦吾之过也,吾死之后,你们兄弟必不可思报仇之事,即刻率军降魏,解百姓之难,此为父这遗愿也,你们兄弟若是不从,为父九泉之下,亦不能瞑目,切记,切记!”

    言毕,陶基溘然而逝。

第2306章 投降

    陶基去世之后,陶璜顺理成章地接手了陶基的一切权力,包括交州的兵马大权,只不过陶璜没有接替陶基的右丞相之位,而是拜为了大司马,总揽朝政,陶浚为大将军,辅佐陶璜。

    就在众臣以为陶璜上任之后,将会有所作为,率领交州军民抵抗魏军之时,陶璜却突然宣布,向魏国投降,并派出使臣前往魏军军营,递交降书顺表,商谈归降事宜。

    一石激起千层浪,交趾的军民是议论纷纷,有人痛骂陶璜卖国贼,把祖宗的基业都给出卖了,有人却称赞陶璜为识时务的俊杰之才,识大体顾大局,救民于水火。

    陶璜手底下的人多有不忿,请示要去捉几个诋毁陶璜的人来杀一儆百,以阻断流言的传播。

    但陶璜却轻轻地摆摆手,示意他们无需理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现在他是大司马,是朝廷权力最高的人,但转瞬降魏之后,他就啥也不是了,很可能成为魏国的阶下之囚,所以就算现在他能堵得住悠悠众口,但魏军来了之后,还能堵谁的口?

    降魏是陶基的临终遗愿,事实上,陶基在临终之前,就已经看得很透彻了,无论他们再怎么挣扎,都难逃覆灭的命运,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魏军太强大了,吴人根本就无法与之匹配,之前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工夫。

    施绩在马水河阵亡,让陶基看清楚一个现实,那就是再挣扎下去,只会让更多的人去陪葬,所以他才会在临终之前,让陶璜向魏国投降,结束这场注定是要失败的战争。

    当然,陶基此举也是有一点点的私心的,主动地投降和战败后投降,那完全是两个概念,日南郡太守徐尘主动地献城投降,依然还是稳坐日南太守的位置,如果不是他作死地跑到九真郡来劝降的范绩的话,那是谁也撼不动他太守之位的。

    而那些顽抗到底,在战场上失败之后才投降魏军的,只能是被当做战俘来处理,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谋个一官半职的,纯粹是白日作梦。

    所以如果最终要投降的话,那么晚降就不如早降,被动降不如主动降,如果陶璜可以赶在魏军攻下交趾之前献城而降的话,那至少也能保一个不低于太守的职位。

    如果单纯地拿香火继祀的事来说,能在魏国做一个二千石的官,就足够了,至少陶家不会遭到灭门之祸。

    至于能不能继续地向陶基这样风光地做封疆大吏,那就看陶家的后辈儿孙有没有那个本事了,现在陶基能做到的,也就是力保陶家的香火不断而已。

    陶璜对陶基的遗命是不敢违抗的,更何况,现在的形势已经不是他能左右的了的,吃掉了施绩一万人马的魏军在九真郡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会进军交趾。

    北面十万大山之中的魏军同样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有发起猛烈的攻势,摧垮吴军的防线,现在他们没有急于进攻,完全是扮猪吃虎,牵制吴军而已,等到南线的魏军抵达交趾,才是北线的魏军露出獠牙的时候。

    陶璜对自己的能力也是有一个精确的定位的,以陶基和施绩的能力尚无法对付得了强大的魏军,自己又何德何能敢于魏军抗衡,就算他坐到了大司马的位置上,也是没有那个力挽狂澜的能力的。

    陶璜率先到了“皇宫”面见了孙奉,坦率地提出了降魏之事,不管孙奉是不是傀儡,但他终究是吴主,出于“礼貌”,陶璜也必须要向孙奉启奏一番。

    孙奉当这个皇帝,也当得是索然无味的,自从他登基以来,也没有经过什么安神日子,更多的时候,是在颠沛流离之中,他应有的权力没有享受过,那些胆惊受怕,惶恐不安却是一样也不能少的。

    随时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孙奉也是对自己的前途表示担忧,如果自己没有当上这个皇帝之前,有机会投降魏国的话,那他的待遇肯定是不错的。

    但坐上了这个皇位之后,如果被魏军所俘虏,只能说下场可能会更惨,想想前任吴国皇帝孙皓最后的惨死了结果,孙奉也是为之不寒而栗的。

    所以在听到陶璜准备向魏军投降的时候,孙奉没有惊讶,没有愤怒,脸色异常的平静,甚至可以看出他还有些满怀的期待。

    对于孙奉来说,其实降魏对他是一种解脱,都说无官一身轻,孙奉却是不当皇帝一身轻。

    至于吴国的这些官员,也鲜有反对者,本身剩下的官吏,大多都是陶基所培养的交州系官员,对于陶璜的命令是言听计从,陶璜也在公开的场合宣称降魏乃是陶基的遗命,这样自然更没有什么反对者了。

    其实,对于这些交州的官吏而言,现在的形势如何,他们也并非看不到,负隅顽抗下去,很可能就会是施绩的下场,不知将会身死何处。

    所以,最明智的举动便是趁着魏军到来之前,先行投降,这样的话,或许他们还有机会谋一个好的前程。

    毕竟就算是魏国统治交州,它也需要一大批官员来给它镇牧地方的,就算是魏国可以从中原派一些官员来,但也只能是少数,不可能对交州的吏治进行大换血,熟悉地方的,还是交州的这些本土官吏。

    于是,许多的官员对降魏还是满怀期待的,都是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陶璜精心地选择了别驾从事简捷为使者,前往九真郡和魏军商谈投降的事宜,简捷一直是陶基的心腹和亲信,对陶基是忠心耿耿,本人又是能言善辨,是一位谈判高手,陶璜派他前往九真郡,倒是一个最为理想的人选。

    简捷奉命之后,立刻是组团出发,至少在身边带了不少的亲兵护卫,毕竟从龙编到九真郡,也有好几百里的路程,路上强人出没,简捷自然地谨慎一些。

    不过简捷还没有来得及到达九真郡呢,在半路之上,他就遇到了魏军的大队人马。

第2307章 可有什么条件

    简捷暗呼一声侥幸,如果他真迟些出发的话,那他根本就不需要走多少的路了,魏军抵达城下,他们只需要签城下之盟,才可以投降的。

    其实投降也是分很多种情况的,在敌人还未至之前,就率先投降,这样获得的利益是最高的。

    其次便是城下之盟,如果魏军前来围城,吴军上下惊惧,这时投降的话,获得的利益就会明显地少于主动投降的。

    而等到城破之后更投降的话,那他们享受的就是战俘的待遇了,和主动投降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说,既然已经决定了要投降,那就是赶早不赶晚,越早投降,才有机会提更好的条件,享受更多的好处,越晚投降,非但这些好处都没有了,还得去当阶下囚。

    简捷刚离开龙编还没有走出百里的路呢,就遭遇到了魏军的大队人马,看他们行军的方向,必定是龙编城无疑,简捷暗呼一声幸运,幸亏自己出发的比较及时,再多耽搁一些时间,恐怕魏军就已经是兵临城下了。

    这早降和晚降的待遇,绝对是云泥之别的。

    简捷立刻率人上前,表明了身份,守营的魏军一看简捷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倒也不用担心什么,立刻予以通报。

    此刻坐镇先锋营的是步兵将军皇甫闿,他奉羊祜之命,率领五千人的前部人马去攻打交趾郡,魏军拿下了马水河之战的胜利和歼灭了九真太守范绩之后,只在九真郡停留了几天,便挥师北上,准备一鼓作气地拿下交趾。

    行至半路,正在宿营之时,忽然下面的士兵来报,吴派使者前来,皇甫闿为之一怔,也搞不清楚吴军这个时候派个使者过来有何意图,不过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皇甫闿便命人将简捷等人带上来,询问详情。

    简捷向皇甫闿申明来意,皇甫闿一听,吴军居然想要投降,看来马水河一战,彻底地是将他们给打怕了,魏军人马还没有抵达交趾城下呢,他们竟然就主动地来投降了。

    只不过纳降这种事,可不是皇甫闿能做主的,于是皇甫闿便派人护送简捷前往羊祜大营之中,交给羊祜来处理。

    魏军的行动是一致的,皇甫闿率先头部队出发之后,羊祜也率大军北上了,双方间隔的路程基本上不超过五十里,简捷等人换乘了魏军的战马之后,很快就抵达了魏军的大营。

    骑上魏军的战马,简捷不禁是暗暗称奇,魏军这马具,和吴军战马的马具却是大不相同的,前后高翘的马鞍,可以舒舒服服地将屁股卡在马背上,而双脚自然而然地踩踏在双边的马镫之中,让骑马成为一种舒服和惬意的事,再不用担心从马背上掉下去了。

    简捷不禁是暗暗惊叹,这可是一个鬼才的发明啊,看看周围魏军的马匹,全都是清一色是这样一种装备,也难怪魏军的骑兵强悍如斯,有这般的神器助力,骑兵便是如虎添翼。

    相比较而言,吴军的马具是何其的简陋,没有马鞍,马背上最多绑一个小布包,只有个单边的马镫,还是上马时踩一下的,骑到马背上双脚就悬空了,这样的马具,驾驭战马便成为了一件很辛苦的事。

    平时习惯了舟船的吴军士兵对骑马本身就不太适应,本来吴军就马少,再加上没有多少吴兵愿意去骑,所以吴军的骑兵真的很弱,在整个军队体系之中,骑兵只占到很少一部分的比例,形不成战斗力。

    反观魏军,兵强马壮,有着这样神奇的马具加成,骑兵能不厉害吗?所以魏军打胜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吴国灭亡,咎其原因,还是吴国自己太弱了,遭逢强敌,焉能不亡?

    一路快马疾行,简捷很快地就抵达了魏军大营,见到了羊祜,简捷躬行施礼,递上了盖有吴国皇帝玉玺大印的降书,便申明自己的来意。

    羊祜没有感到什么意外,马水河一战,魏军彻底地摧毁了吴军最后的抵抗力量和抵抗信念,吴国的投降,已经成为了迟早的事,唯一的不同,也就是等到魏军兵临城下再投降还是主动投降的区别了。

    对于魏军来说,这显然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管吴军投不投降,他们一样都要进军,都要拿下交趾郡的。

    但对于吴军来说,却是大不相同的,主动投降的话,还是可以有些条件谈的,当然这种条件也必须是在羊祜可以接受的范围,否则就是免谈。

    而等到魏军兵临城下之后,吴军再来投降,就是无条件地投降了,任由魏军来宰割。

    显在看来,吴军那边还是有明智之人的,主动提前投降的话,就不用将他们当做战俘来对待了。

    原本羊祜以为吴国那边的主事之人还是陶基,但简捷告诉他陶基已经病逝了,现在接任大权的是陶基之子陶璜,此次降魏的决定,就是陶璜做出的。

    羊祜倒是一阵愕然,在他的印象之中,陶基的这几个儿子并不咋地,尤其是陶璜,在揭阳之战中,大败亏输,可见他的领军能力弱爆了。

    没想到陶基死了之后,陶璜竟然能做出如此果决之事,看来此人倒是有些大局观的。

    羊祜微微一笑,道:“陶璜既然肯降,可有什么条件吗?不妨说来听听。”

    简捷低头道:“降臣未敢有所求,只求天朝大军能善待交州归降军民,妥为安置,别无他愿。”

    羊祜哈哈大笑,道:“这个自然,我主仁德宽厚,大军所行之处,皆行仁义之事,那怕你们顽抗到底,我天朝之军亦会善待百姓和战俘的。回去之后,告诉陶璜,他若真心归降,我们必不可能亏待于他,于国于民有利之事,便是功勋一件。”

    简捷喏喏地应了,和羊祜约定好出城的时间,便告辞离去,返回了龙编,回复陶璜去了。

    羊祜下令大军继续开拨,一直行至龙编城南十里之处,才停了下来,在此扎营安寨,静候吴人来降。

第2308章 战线推进

    皇甫闿见羊祜在平川之地扎营,略略有些担心,对羊祜道:“吴人历来诡诈多端,都督需防他诈降,不如由末将在此安营,都督且退后十里下寨,以保无虞。”

    羊祜微微一笑道:“如今吴人大势已去,众叛亲离,陶璜纵然有心使诈,恐怕也是无人可用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想必陶璜也是一个聪明之人,看得清大势所在,所以这次吴人是真降,未必有诈。”

    羊祜一脸的笃定,马水河之战后,吴军已经遭受到了重创,目前吴军在交趾的可用之兵,也不足万人了,而且十万大山那边的魏军四个营的兵力虎视眈眈,随时都可以发起猛攻,吴军根本无力抵达。

    在这种形势之下,除非是对吴国死忠的那种死士,但凡有一点求生**的人都不会再有什么想法了,就算魏军在平原地带扎营,吴军也恐怕没有胆量前来偷袭,毕竟论野战的能力,吴军根本就不是魏军的对手,步兵营一万五千人,足以对吴军形成碾压之势了。

    只要陶璜脑子不进水,断然是干不出这种飞蛾扑火的事情来,先前和简捷的交流之中,他也无意之中透露出投降其实是陶基临终前的遗愿,也就是说,陶基在临终之前已经是审时度势,做出了安排,这不光是为了避免交州的百姓免于战祸,更重要的是为了陶家的香火后祀。

    如果陶璜兄弟一意孤行地与魏军对抗到底的话,很可能陶家也家面临灭门的惨祸,这恐怕是陶基至死也不愿意接受的事。

    所以羊祜断定这次陶璜投降是真降,他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还有必要继续地挣扎下去吗?

    这种徒劳之举,但凡换作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去做的,陶基世食吴?,让他投降,或许还有些拉不下脸来,但陶璜做为陶家年轻的一辈,和吴室的关系淡薄,投降魏国也没有多大的心理负担。

    退一万步讲,就算陶璜还真有点小九九,但以魏军的实力,还怕他耍什么阴谋诡计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计谋妙算,都不过是浮云。

    到了约定的日子,果然龙编的城门大开,吴主孙奉面缚舆榇,在大司马陶璜,大将军陶浚的陪同之下,率群臣数十人出城十里,到魏营请降。

    时魏兴安五年秋九月十八,吴亡。

    羊祜亲自出营相迎,为孙奉解了绳索,烧了舆榇,相携入城,令魏军接管了龙编的城防,张贴安民告示,同时给驻守鸡笼山的阮度和何源下令,让他们放下武器,归降魏军。

    阮度和河源接到命令之后,知道孙奉和陶璜俱都投降,他们自然也没有坚守的必要了,于是打开寨门,向文钦投降。

    文钦受降之后,便率兵南下,越过鸡笼山,直抵龙编,与羊祜会师,交州遂定。

    羊祜一边安置交州的降臣降将和安抚交州的百姓,另一边书写奏章,将平定交州的过程详奏与朝廷,请求朝廷委派官员治理地方。

    拿下番禺之后,羊祜就曾向朝廷上过表,朝廷吏部也委任了新的交州刺史和南海、苍梧、合浦、郁林、朱崖、高凉六个郡的太守,当时由于战事紧急,羊祜未曾等到新任的交州刺史到任就率军西征去了,如今交州刺史和六郡太守俱都到任,各履其职。

    此次平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之后,羊祜继续请命朝廷要求委派新的太守前来。

    至于中军团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羊祜还需要等待曹亮的旨意,在曹亮没有下旨之前,羊祜只能是按兵不动。

    ……………………………………………………………………

    西陵之战结束之后,曹亮移驻江陵,但杜预的右军团大部人马,却依然留驻在西陵一带,并且对永安形成威胁之势,随时都可以对永安发起进攻。

    事实上,这正是曹亮所要求的,西陵之战,仅仅只是一场前哨战,魏军最终的目标,是进入西川,攻下成都,而永安做为蜀国东面的门户,地理位置是至关重要的,魏军如果想要从东面攻入蜀国,永安就是必经之路,舍此无他。

    西陵之战后,大规模的战事倒是没有了,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却是极为的频繁的,蜀军在从马鞍山撤离之后,还在信陵、秭归、巫县等地进行了阻击,试图想要拖延魏军西进的步伐。

    这几个地方都在建平郡境内,正是三峡之中巫峡之所在,巫峡绮丽幽深,以俊秀著称天下。它峡长谷深,奇峰突兀,层峦叠嶂,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是长江最为奇险之处。

    姜维当然没有指望依靠巫峡就能挡得住魏军,蜀军的防御重心还是放在永安,蜀军在永安经营了多年,那儿有着固若金汤的防线,而信陵、秭归、巫县等地虽然险要,但一直以来是吴军所控制的地盘,蜀军在此缺乏经营,自然而然姜维不会将这些地方设为重点的防御区域。

    不过派少许的兵马,在这里阻击一下迟滞一下魏军的进攻,倒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在这崇山峻岭险峰峡谷之间,魏军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将会是十分的艰辛的。

    那怕魏军能够拿下这些地方,到达永安,不死也得脱层皮,只要让魏军付出一些代价,那怕蜀军也会有相应伤亡,也是值得的。

    魏军在西进的途中,也确实是遭遇到了不少的阻力,蜀军利用地形上的优势,且战且退,双方光是在秭归,就交战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蜀军一直打到了粮尽援绝,才不得不撤退。

    魏军也是一直到九月初的时候,最终才攻克了永安城前最后一座县城——巫县,将战线推进到了永安城下,从正月西陵之战结束,一直到攻下巫县,足足用了八个月的时间,虽然战事的规模不大,但战斗打得也确实是相当的辛苦。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想要攻克永安,进入蜀国,还有更为艰巨的战斗等着他们。

第2309章 伐蜀大计

    曹亮在西陵之战后并没有返回洛阳,虽然夏侯玄、桓范、裴秀等大臣一再上表,请求曹亮回京视事,但曹亮却是置之不理,驻留江陵,继续当他的甩手掌柜。

    曹亮之所以一直滞留于荆州,还是有着他的战略考虑的。

    灭掉了吴国之后,只剩下一个蜀国,按照其他的大臣的想法,连年用兵,兵疲民贫,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了,更何况蜀国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急切之下恐怕也难有收获,所以先缓上他几年,等魏军兵精粮足之后,再行征讨之事亦未迟也。

    不过曹亮显然是不愿意等的,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为黯弱,如今魏军连强吴也给灭掉了,只剩下最弱的蜀国,正是该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将它拿下之时,为何还要等三五年呢?

    现在曹亮一统天下的决心十分的强烈,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任何的力量来阻挡他实现这一壮举了。

    天下一统,四海靖平,一直以来都是曹亮的夙愿,如今夙愿即将得偿,他又如何能轻易地放弃?

    至于朝中的政务,曹亮认为交给夏侯玄等人即可,反正曹亮自从登基之后,也基本上只管军事不管政务,这甩手掌柜当久了,曹亮也无心去理政了,他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平吴定蜀一统天下上面。

    而且夏侯玄等人处理朝政也是井井有条,曹亮本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将朝政诸事交给他们,自然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退一步说,夏侯玄等人真的有不臣之心意图谋反的话,曹亮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毕竟天下的兵马大权,那是牢牢地掌握在曹亮手中的,谁敢谋反,曹亮弹指挥间即可灭之。

    曹亮始终坚信一句话,真理永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内,只要自己牢牢地掌握兵马大权,任何人都掀不起风浪的。

    西陵之战后,吴国的残余力量也只剩下了交州,不过曹亮相信羊祜,应该可以很快地摆平交州,所以交州那边的事情基本上用不着曹亮去操心。

    而且交州那边路途遥远,来回传递一个消息,也需要成月半月的时间,曹亮想要远程遥控指挥战斗也不太现实,所以干脆曹亮就放手让羊祜去打,一切让他便宜行事。

    而曹亮在荆州也没有歇着,除了督促杜预的右军团向永安方向推进之外,曹亮还得通盘考虑伐蜀之战的战略安排。

    伐蜀着实是一个大工程,无论是进攻路线的规划,还是兵力部署的安排,还有后勤保障的问题,都是需要曹亮做出全面考虑的。

    这一战将会是曹亮平定天下一统九州的最后一战,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战,打赢了从此天下太平河清海晏,打不赢得话,那蜀国的割据势力必将会长久存在,将会彻底地破坏曹亮一统天下的计划。

    所以那怕是最后一战,曹亮都必须要全力以赴才行,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心理。

    虽然在关陇和西陵一带,曹亮与姜维两度交手,都取得了胜利,但姜维的兵力损失也并不太大,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言,司马伦和陆抗先后降蜀,让蜀国的实力是大大地增加了,现在蜀国的兵力甚至是超越其最鼎盛的时期,比起诸葛亮当初北伐之时,还兵强马壮,实力直追刘备称帝蜀汉开国之时。

    当年刘备在汉中打赢曹操之后,声势浩大,兼拥益荆二州,带甲兵数十万,隐然有与曹操争雄天下的资本。

    那是蜀汉最为风光的时候,不过随后盛极而衰,乐极生悲,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刘备败于猇亭亡于白帝城,蜀汉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纵然有天纵奇才诸葛亮力挽狂澜,但奈何力量悬殊时运不济,六伐中原而无一功,最后星殒五丈原。

    风雨飘摇之中蜀汉政权摇摇欲坠,只不过是因为魏国的内乱而得以苟延残喘,但随着曹亮平定中原,强势崛起,蜀国的末日也来临了。

    姜维是继诸葛亮之后蜀国的中流砥柱,如果没有姜维的话,蜀国能不能坚持到现在还真不好说。

    对于姜维这样的对手,曹亮自然是十分谨慎的,丝毫不敢加以轻视,那怕是曹亮拥有天下大部分的州郡和疆域,都没有半分骄傲矜狂,因为他很清楚,行百里而半九十,不到最后一刻,曹亮都不敢有任何的松懈。

    姜维在收纳了司马伦和陆抗的两支军队之后,实力大增,兵力将近扩充了将近一倍,由十多万人激增到了二十万人。

    就益州一地的税赋收入,真要是去养活二十万的军队,也着实是勉为其难的,不过在司马伦和陆抗入蜀之时,还是带去了大量的粮草和辎重物资,短时间内可以保证军队的正常供给。

    大敌当前,姜维也不敢轻易地削减兵员,但如果继续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体系,对蜀国的经济民生也是一个不堪重负的结果。

    不过姜维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屯田,这也是自诸葛亮时代起蜀国就常用的一种解决军队粮草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益州号称是天府之国,最不缺的就是土地,而最缺的是劳动力,由于人口不足,大量的土地撂荒,屯田既可以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又可以开垦荒地,那怕将来退耕于民,依然还是良田。

    姜维退守益州之后,采取了轮守轮耕的办法,也就是一部分的军队戍边,一部分军队屯田,等到了战事,再征调全部军队参战,这样既可以保证边关有人值守,而且能获得大量的粮草来补充军队。

    因为姜维也不知道这场战争将会持续多长的时间,蜀国时刻饱受魏国的威胁,在战备上是不能有任何的松懈的,姜维做为大将军,他要考虑的问题是全面的,既要做出军事上的妥善安排,又要考虑到国计民生的事,所以姜维时刻地维持着平衡,让国家机器能有效地运转起来。

第2310章 既生维,何生亮

    姜维是在马鞍山撤军之时,才得到的确切消息,原来魏军在荆州的最高指挥官并不是杜预,而是魏国皇帝曹亮。

    曹亮早在彭泽湖之战时,就已经抵达了荆州,其后更是全程参与了荆州的诸次战役,包括西陵之战,只不过曹亮抵达荆州的消息一直秘而不宣,魏军之中都仅限于高层将领才知道,普通的将校士兵都不得而知,所以蜀军这边一直也是无人知晓的。

    当然,这也是蜀军情报人员的失职,魏国皇帝御驾亲征如此重大的事件,蜀军方面始终却是一无所知,不能说这不是蜀军情报部门的一个耻辱。

    而且由于误判杜预为魏军的最高指挥,让姜维在制定战略战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致命的偏差,因为每个人的指挥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姜维只是针对杜预制定方案,而真正的对手却是曹亮,那导致的后果很可能是姜维所不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西陵之战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姜维的许多的计划都落空了,而唯一的破绽却被魏军给捉住了,蜀军最终遭遇到了失败,这让姜维都有些疑惑不解,毕竟这种用水军偷袭西陵的神来之笔,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那怕是号称是杜武库的杜预都未必有这么一个能力。

    现在姜维知晓了此事件背后的始作甬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是曹亮在幕后操控着一切,才会有魏军出其不意的这么一手。

    在军事指挥上,曹亮被人称之为千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在关键性的战役之中,往往会有曹亮的神之一手,出人意表,令人拍案叫绝。

    远的不说,就说魏军渡江灭吴之战,吴国拥有长江天险,龙盘虎距,天下无人可以憾动,但曹亮却突发奇想,研制出了巨型投石车,弹指挥间,强大如斯的吴国水军灰飞烟灭,固若金汤的建业城也如纸糊的架子坍塌掉了。

    这正是曹亮的神奇之处,事事皆可为,没有办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如果姜维真的知道自己的对手是曹亮的话,那他肯定会打起百倍的精神来认真应对。

    也不是说姜维的对手是杜预的话他就不认真了,而是说姜维肯定会针对不同的对手制定出不同的应对方案来,如果他知道曹亮来到荆州的话,那姜维首先便要针对曹亮的用兵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部署,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扼杀掉,不留一丝的隐患。

    偷袭西陵的这种匪夷所思的手段也只有曹亮才能做得出来,这也和曹亮一贯的作战风格相符合,当西陵受到突袭的时候,姜维其实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劲,这种高端的手段,还真不是杜预、石苞、刘靖这些将领能想得出来的。

    当时姜维便有所怀疑是不是曹亮亲征西陵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证据,姜维也仅仅只是怀疑而已。

    而到达马鞍山之后,消息传来,终于是实锤了,曹亮确实在魏军军中,而且是一直都在,整个荆州之战,都是曹亮指挥的。

    蜀军闻之,众皆哗然,这魏主藏得可真深啊,别的皇帝出征,前呼后拥,仪仗三千,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而曹亮则无疑低调地很,消声匿迹,隐藏之深,无人可以知晓。

    姜维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脸色顿时变得铁青,敌人暗,我在明,难怪会打败仗,毕竟姜维的所有谋略,都是摆到了明面上的,魏军一眼就可以看穿。

    而曹亮的手段,却都是见不得光的,藏得严严实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次的西陵之战,正是姜维的阳谋败给了曹亮的阴谋。本来姜维退守马鞍山,还准备依托马鞍山险要的地势,继续地和魏军周旋一二,但姜维一听到领军者是曹亮时,干脆直接放弃了坚守的打算,率军直奔永安而去。

    不是说姜维没有胆量与曹亮打,而且曹亮的手段,往往是防不胜防的,马鞍山虽险,但却也是相对的,蜀军此前一直深耕西陵东部防线,对于马鞍山防线,重视程度也是不足的。

    虽然各路人马云集于马鞍山,但败军之将,如何敢再言勇,气势上首先便输了一阵,再加上马鞍山并没有完善的防御阵地,背后还有牵弘的军队在活动,种种不利因素再迭加上曹亮亲征这事,让姜维不敢再有任何冒险的举动,果断地下令撤军。

    也只有回到永安,回到姜维最为熟悉的防线上,他才敢于和曹亮周旋一二,毕竟陇西之战留给姜维的阴影至今都难以挥散。

    和曹亮的这两次交手,可以说是姜维人生之中经历的两次最为惨重的失败,以前姜维历次北伐,虽然未得寸土,但却是小胜不断,就算是打不赢,也可以全身而退,损失甚微。

    但上一次的陇西之战和这一次的西陵之战,姜维不但打了败仗,而且还是败得相当惨重,丢城失地不说,兵马损失都是十分巨大的,这样的失败,都不禁让姜维有些怀疑人生了,这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究竟还有没有希望?

    按理说,这两次出征,都是姜维最为接近成功的两次,因为姜维都获得了第三方力量的支持,上次在陇西,司马伦携众十万来降,陇上五郡唾手而得,这样的大好机会,无疑让蜀人都眼前为之一亮,认为兴复汉室有望。

    但陇西一战之后,蜀军又被打回了原形,刚刚到手甚至给没有来得及捂热乎的陇西五郡转眼之间又得而复失了,姜维也经历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一次惨败。

    这一次的失败,对姜维的自信心打击是十分严重的,而在这此之前,姜维对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兴复汉室是抱有极大的信心的,自从他执掌兵权以后,无数次兴兵北伐,也没有让他像现在这样沮丧。

    同时也让他认清楚了曹亮这个可怕的对手,姜维不禁是生出无尽地感慨,既生维,何生亮?

第2311章 由攻转守

    而这一次的西陵之战,对于姜维来说,同样也是充满机遇的,东吴的大将军陆抗被魏军给逼到了绝路之上,势穷而降蜀,拱手将西陵之地让给了蜀国,同时归降的还有吴国的近十万大军。

    这对姜维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荆州原本就是蜀汉的地盘,是他们的发迹之地,比起关陇来,蜀人更希望收复荆州,回归故土。

    而陆抗的归降,无疑让蜀国上下的做了多年的梦成真了,他们终于有机会收复荆州。

    不过有机遇也必定有挑战,这世上没有白摘的果子,如果不能击退紧追而来的魏军,那蜀人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做一场黄梁美梦。

    姜维是想要竭心尽力地打好这一战的,毕竟西陵的得失将会决定蜀军能不能在荆州立足。

    他精心地部署了西陵的防线,知道此次魏军进攻西陵的队伍是杜预所率的右军团时,姜维还特意地做出针对性的部署。

    杜预为人博学多才,晓畅兵法,有杜武库的雅号,不过正因为如此,杜预少行奇险之策,打仗多循规蹈矩,深谙兵法之道。姜维据此在猇亭设下重兵构筑防线以拒敌,以为万全之计。

    但最后姜维却输在了西陵城上面,魏军以水师奇袭西陵,一下子打乱了蜀军的所有部署,令姜维是饮恨完败。

    姜维当时对魏军这种手段亦是惊讶不已,在他看来,以杜预的才能,未必能想出如此的妙招来,现在得知是出自曹亮的手笔,也就没什么可惊讶的了,曹亮的手段,比这厉害的多了去了,偷袭西陵,不过是小儿科罢了。

    姜维撤军回到了永安,痛定思痛,积极地备战,准备迎击魏军的来犯。

    一直以来,姜维都是一个向前看的人,因为他清楚,这世上,可没有卖后悔药的,懊悔和遗憾那不过是懦夫的行为,人永远也不可能活在过去之中,患得患失,跌倒了不要紧,重要的是能爬起来,能重拾信心,将过往的一切都忘掉,从新开始,从零开始,这才是最重要的。

    西陵之战结束了,不管结局如何,都没有必要再去纠结了,失去的终究是失去了,再也无法挽得回来,与其痛苦地活在悔恨之中,倒不如忘掉一切,重新开始。

    而且就算你不想重新开始也不成,魏军随时都可能会向永安发起进攻,蜀魏之间的形势从此也将由攻转守,被迫进入到防御模式,现在姜维已经不可能再考虑进攻了,如何抵御地住魏军的攻势,避免蜀国步吴国的后尘,才是最为重要的。

    自从曹丕篡汉立魏以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维持了四十余年,这四十年间,三国虽然是互有攻伐,但基本的疆域却没有多少改变,一直维持着当初立国时的模样。

    无论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还是姜维的九伐中原,无论是淮南之战还是荆州之战,三国之间大大小小规模的战斗几乎从未停歇过,但三国之间的疆域却异乎寻常的稳定,最多也就是你家丢一个郡,我家夺一个县,如此拉锯而已,三国之间真正的边界,四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但曹亮的强势崛起彻底地改变了三国的版图,曹亮不仅在魏国内部消灭了权臣司马家,而且大举兴兵,一口气吞掉了吴国。

    三国之间一直维持着一种极为微妙的平衡,如果将天下之势划为了十成话,魏国可以独占五成,吴蜀共占五成,再细分的话,吴可占三成,蜀可占两成。

    也就是说,大体上来说,吴蜀如果联手的话,是可以和魏军打成平手的,这也是三国一直以来能维持平衡的一个关键所在,如果魏国太强,吴蜀联合起来都不是对手的话,那么吴蜀迟早会亡于魏国之手。

    但这也仅仅只是一种对三方实力的大体划分,决定三国鼎立的因素还有许多,比如地利的因素,蜀国占据山川之险,吴国有长江天堑,这些因素对稳定三国的疆域也起着特殊的作用。

    不过吴蜀的联盟也并非是那种铁杆的联盟,他们之间依然存在着怨隙和猜疑,甚至有互相利用的嫌疑,这样的情况下,是很难形成合力的,比如诸葛亮北伐关陇,要求吴国出兵淮南,形成对魏国的两面夹击之势,而吴国倒是出兵了,但基本上是一种观望的态度,反倒是希望魏蜀两家鹤蚌相争,自己好渔翁得利。

    反之亦然。

    总之,吴蜀两国形不成铁板一块的联盟,对魏国来说,是一件利好的事情,这样就给了魏军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

    曹亮就是抓住了这么一个机会,利用高人一筹的武器装备,一举突破了吴国的长江天险,攻克了建业,灭亡了吴国。

    虽然说吴国还有地方的残余势力在不断地进行着抵抗,但就整体而已,三国鼎立的格局已经被完全的打破了。

    吴国灭亡之后,蜀国连这么一个貌合神离的盟友都没有了,而且魏国吞吴之后,疆域和实力更是倍增,当初魏国就可以独占天下五成之势,如今再得吴国的三成之势,天下已经是十占其八,在实力上,形成了对蜀国的碾压之势。

    如是放在以前,蜀国对魏国一直是攻多守少的,长年以来,蜀国一直处于一种积极进攻的状态,现在随着天下形势的改变,蜀军必须要对自己的战略决策进行调整了,不能再以进攻为主,甚至都没有力量再组织进攻了。

    从此之后,蜀国将全面地转入到战略防御阶段之中来,为了避免吴国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蜀国上下必须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认真地做好防御准备。

    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需要蜀国人好好地适应的,他们喊了几十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现在也该是放弃了,只有走务实的道路,坚定守土保国的信念,蜀国才有希望坚持下去。

第2312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

    姜维是一个倔强的人,虽然他屡战屡败,但却依然屡败屡战,为了心中的执念,姜维从未也过放弃的想法。

    但同时姜维也是一个务实的人,保存实力是他一贯的作风,那怕是在历次的北伐之战中,姜维都很少孤注一掷,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从来也不是姜维所推崇的。

    姜维频繁地用兵,一直被蜀国的大臣们所诟病,认为姜维是穷兵黩武,劳命伤财,损耗国力,但事实上,姜维的每一次用兵,都十分的谨慎,只有在保存实力的前提下,他才会选择发起进攻,有时候明明知道这是一场能打得赢的仗,但就是因为估算下来损失会比较大一些,姜维都宁可放弃。

    这也是和蜀国的国力人力密不可分的,蜀国偏居于西南一隅,国贫民弱兵少,在这样的条件之下,那种拼消耗的战斗,从来也不是姜维所想要的,魏国的实力强大,人口众多,就算是再多再大的损失,他们也能很快地补充起来。

    但蜀国真心没有那个实力,出现亏空了,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是很难补充的,所以形势所迫,姜维在用兵的时候,就不得不精打细算,恨不得把一文钱掰成两半花,一个人当成两个使。

    西陵之战给姜维留下了无穷的遗憾,这也是许他距离兴复汉室最接近的地方了,如果能够守住西陵,蜀国就等同于拥有了一个伸向中原的跳板,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桥头堡,将来天下形势有变之时,姜维或许便有机会呼啸而出,径取中原了。

    但这最后的期冀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实现,蜀军在马鞍山黯然撤退,就如同他们四十年前从夷陵败走一般,荆州之地,再一次与他们无缘。

    不过姜维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对于姜维来说,失败早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他一生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多到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如果因为一次失败就懊悔绝望的话,那姜维早就成为了一个废人了。

    事实上,姜维的内心,远比其他人要强大的多,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姜维都能做到波澜不惊,此次西陵之战的失败,在许多人的看来,都是惋惜不已,毕竟蜀国错失了一个进军中原的绝佳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而姜维却没有患得患者失,失去的终归是失去了,强求不来,也就是说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无论如何也强求不来,西陵失去了,那就证明西陵并不是你的,现在姜维所要做的,就是忘掉过去,面对现实,加强永安的防御,以应对魏军的来袭。

    曹亮既可吞吴,那就证明曹亮的野心绝不止仅仅只是一个吴国,他对蜀国同样是垂涎三尺,灭蜀之心常在。

    尤其是西陵之战后,曹亮已经是扫清了进军蜀国的障碍,接下来,他很可能会调动大军,对蜀国发起进攻。

    不要以为凭着永安的雄关要塞,就能挡得住曹亮一统天下的勃勃野心,当初吴人也是这么想的,长江天险何其厉害,但现在吴国皇帝孙休的坟头恐怕草也有三尺高了,所以姜维认定这天下没有什么能挡得了曹亮的壮志雄心,永安雄关,同样也抵挡不住曹亮前进的步伐。

    想让蜀国的边境安然无恙,那蜀军就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姿态,加强防御,统一思想,认真备战,将战略防御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只有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魏军想要伐蜀,基本上是有两条路可行的,一条就是从关陇到汉中的路,一条便是从西陵向永安的路,而且从种种迹象来看,魏军不可能只打单一的路,而可能会采用双管齐下的手段,同时从汉中和永安方向发起进攻。

    在汉中方向上,邓艾的左军团早已是枕戈待旦,秣马厉兵,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不过姜维并没有太过于担心汉中的防御,毕竟汉中防线是他一手打造的,尽管右大将军阎宇出任汉中都督对姜维的计划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汉中诸将蒋斌、王舍、傅佥、蒋舒可都是姜维的人,而且他们都是掌握着地方实权的人,完全有能力将阎宇给架空了。

    阎宇虽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汉中都督,但此人上位凭的不是真才实干,而是投机专营阿谀奉承,专舔宦官黄皓的腚,才得以青步平云。

    但阎宇的所做所为,多为人所不齿,蒋斌他们自然也是瞧不上阎宇的,做为大司马蒋琬之子,蒋斌出身名门,在蜀中多有威望,阎宇虽然是他的顶头上司,但却也不敢诘难蒋斌,再加上蒋斌王舍傅佥蒋舒等人同气连枝,阎宇在汉中的日子并不好过。

    姜维虽然在不在汉中,但通过耳目,对汉中的情况却是了如指掌的,阎宇此刻只怕是连肠子悔青了,早知道汉中是铁板一块,那打死他也不来汉中了,自己做永安都督多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何需在这汉中受这窝囊气。

    他和姜维对调防区,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汉中防区姜维经营多年,所有的官吏将领,都是姜维的亲信嫡系,这儿针插不动,水泼不进,自己当了汉中都督,完全是一个光杆都督,谁也指挥不动。

    反倒是自己的大本营被姜维占据之后,被姜维一手给掌控了起来,永安都督麾下的将领,除了巴东太守罗宪之外,凡是阎宇的亲信,都被姜维给清洗掉了,永安防区俨然已经成为了姜维的天下。

    而唯一留职的罗宪本来也是和阎宇不铆的人,此番更是得到了姜维的重用,彻彻底底地投靠了姜维。

    阎宇这个时候深为懊悔,自己这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尤其是西陵吴军的投降,让阎宇肠子都悔青了,这么好的机遇,咋就没有轮到自己呢,如果他没有和姜维对调防区的话,那么这个天大的功劳岂不是要白白地落到他的头顶上吗?

第2313章 梯次防御

    而姜维却是凭借着这次对调的机会,完成了对汉中和永安两大防区的控制。

    对汉中姜维是采用遥控的方式,凭着蒋斌等人在汉中手握重兵,姜维成功地架空了阎宇,让汉中的防御计划完全按照了他的既定部署来进行。

    在汉中,姜维推行的是敛兵聚谷的计划,该计划的核心要义就是在汉中设立汉城、乐城、阳平关等要塞据点,集重兵以防御之,然后诱敌深入,使敌困于坚城之下,然后辅以游击部队断其粮道,扰其后路,使敌疲惫不堪,被迫撤退。

    然后蜀军的的各路人马,便可以在敌人退却之时进行追击,予敌以重创。

    其实敛兵聚谷之计也是姜维一个比较无奈的计划了,一直以来,汉中的人口和经济始终是一个短板,当年曹操从汉中撤退之时,裹挟走了汉中的五万户居民,使得汉中人口大减,田地荒芜。

    而战争实则打得就是人口,没有人口,就意味着没有兵员,没有粮赋,没有战争的资源储备。

    从诸葛亮是时代开始,不断频繁的对外用兵,更加剧了汉中经济的崩溃,那怕蜀军一直采用屯田之法来补充军粮,但由于频繁的军事行动,也让屯田的效率大为下降,毕竟这么多的军队要去作战,种田只能是打仗之后的额外事务,所以单靠屯田,是无法满足汉中前线的粮草供给的。

    如果姜维继续地采用以前王平退敌时的那种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那就意味着蜀军需要更多的人马来驻扎在各个关隘险要之地,这对兵力的要求和粮草的要求是双重的,以目前蜀军的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所以,敛兵聚谷计划正式推出,其实也算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至少蜀军在汉中腹地的时候,在没有魏军来犯的情况下,可以以屯田的方式来维持军队的日常运转,一旦有敌袭,他们则会收缩兵力,固守坚城。

    在汉城、乐城、阳平关这些要塞之中,蜀军储备了大量的粮草,这些粮草被称之为战略储备粮,平时是严格禁止使用的,只有到了战事,才会动用,每座城池之中,至少会储备半年以上的粮草,以备不时之需。

    这也是敛兵聚谷计划的关键所在,用这些坚城来拖住魏军的进攻的步伐,使其无法向前推进,所以蜀军本身就必须要足够的物资储备才行,不光是粮草,各种军械也是必需品,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行。

    姜维在汉中的防御体系之中有着极为成熟的方案,同时钟会的三万大军驻守沓中,也保证了阴平武都一带的安全,保护了汉中的侧翼。

    整个北线的防御体系的完整的,只要阎宇不在汉中出什么幺蛾子,姜维相信北线防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现在问题比较大的是东线的防御,东线的防御核心就是永安,只要蜀军能守住永安,魏军就无法越雷池一步。

    只不过永安的防线没有汉中那样有充分的准备,一直以来,由于吴蜀的同盟关系,永安这边虽然有所防备,但是发生冲突的概率是比较低的,所以蜀军在永安的驻防兵力始终都没有超过一万人。

    就算姜维对调到永安来,负责永安的防务,姜维当初是带着两万人马来的,但姜维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守住永安,而是向荆州进军,所以蜀军在永安的重心,并不在防御上面。

    后来蜀军又增调司马伦的两万军队赶赴西陵,使蜀军在西陵的总兵力达到了五万人,西陵之战后,蜀军虽然也有些损失,但并未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再加上陆抗的军队,从西陵撤退到永安的蜀军总数,竟然达到了十万人之多,是当初姜维从永安出兵人数的三倍以上。

    兵多就意味着防御力量的增加,蜀军十万人马来守永安,可谓是兵强马壮,这要是搁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但兵多也有兵的烦恼,以前永安的驻军只有万把人,军队的营房和后勤补给压力自然小得多,后来姜维带两万人到达永安之后,虽然有些吃紧,但还是勉强可以应付的。

    但现在十万大军云集于永安这个狭小的地方,如何安置这么多的军队,却是让姜维有些头痛了。

    毕竟永安城小,如果将十万大军全部安置在永安的话,那直接就会将永安城给挤爆了,而且这么多的军队,挤在一起,也不利于永安的防线建设,如何合理有效地排兵布阵,规划好永安的防御体系,对于姜维来说,还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一直以来,姜维是擅长于进攻的将领,在关陇前线,他往往是以攻代守,将战火烧到魏国的领土之内,所以在姜维主政的十几年间,魏军几乎一次也没有向蜀国发起过进攻,双方战斗的地点,全都集中于秦岭北麓。

    所以进攻是姜维的长项,反之,防御就是姜维的弱项了,而现在,蜀军在永安的兵马虽多,但刚刚经历过西陵之败,蜀军几乎也是无力再发起反攻的,所以如何在永安构筑有效的防线,抵御魏军的进攻,是摆在姜维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现在蜀军在永安除了姜维之外,还拥有两员重量级的将领,那就是大司马陆抗和骠骑将军司马伦,两人的才干和见识,都堪称是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

    姜维也没有独断专行,在永安防御的问题上,他还是倾向于集思广益,多听取陆抗和司马伦的建议。

    司马伦提出了梯次防御的想法,蜀军在撤离马鞍山之后,并不需要立刻全部撤往永安,而是在信陵、秭归、巫县等地,以少量的兵力构筑防御阵地,阻击和迟滞魏军的推进,以延缓魏军向永安的攻势。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用较少的兵力,利用信陵、秭归和巫山等地险要地势,拖住魏军的前进步伐,为永安决战赢得更多的时间。

第2314章 慢慢来

    姜维对司马伦的这个计划很是赞同,整个巫山地区地势相当的险要,蜀军不需要派太多的兵马就可以构筑起一道道的防线,来阻止魏军。

    这些地区说白了都是要放弃的,蜀军的防御要塞是在永安,秭归等地并不是蜀军的必守之处,但如果蜀军只需要少量的兵力就能达到迟滞魏军进攻的目的,那显然是最为划算的。

    一来可以给永安防线的部署赢得时间,二来让他们无法轻易地抵达永安,也可以打击一下魏军的士气,对于原本就准备放弃的地方而言,也算是废物再利用了。

    于是在蜀军的撤退途中,姜维先后地安排了数千军队,分别驻守信陵、秭归和巫县的数个阵地,对尾随而至的魏军进行阻击。

    信陵的守军没有能坚持多久,魏军只发动了三五次的进攻,信陵的阵地就失守了。

    但秭归的防守却十分的顽强,连续地打了好几个月的时候,魏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将秭归给夺了下来。

    最后的巫县防御阵地,到也是守得中规中矩,魏军最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拿下了巫县,将前哨部队,推进到距离永安城四十里的摩天岭。

    摩天岭是永安城外围的第一道防线,蜀军在此驻扎着重兵,摩天岭以前也是吴蜀之间的边界,岭东归吴国,岭西归蜀国。

    凡是能叫做摩天岭的地方,都是险要无比的,姜维可以放弃原吴国境内的巫县等地,但唯独不能放弃的,就是这永安外围的摩天岭,姜维特意地在此集结重兵,构筑防线,以抵御魏军的进攻。

    其实对于蜀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情结的问题,西陵也好,秭归也罢,其实都是原属于吴国的地盘,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能得到固然是好事,但得不到也不用太过纠结,反正以前也不是自己的地盘。

    但永安不一样,那可是蜀国的门户所在,那怕当初刘备在夷陵惨败而归,永安也没有陷落到吴人手中,所以这是蜀国自己的地盘,真得如果遭到魏军入侵的话,那必须是要寸土必争的。

    姜维的主力大军,从马鞍山撤退之后,很快地就回到了永安,而秭归巫县的战斗一直呈现出比较胶着的态势,这无疑给蜀军在永安的布防有了充足的时间,姜维可以非常从容地来进行部署。

    现在的时间原本是十分珍贵的,如果在蜀军全部撤离马鞍山之后,魏军紧随其后尾随到此的话,姜维根本就没有时间来从容地布防,整个永安防线必定会吃紧。

    但现在有秭归等地的阻击阵地来拖延魏军的攻势,给了姜维更多更充分的时间来布防,所以等到魏军攻下秭归和巫县之后,蜀军的永安防线已经是万事俱备,单等魏军来战了。

    所以说,司马伦这个梯次防御计划还是相当成功的,原本那些就已经准备好要放弃的地盘,还发挥了不少的余热,魏军虽然攻下秭归和巫县,搞得他们也是疲惫不堪的,抵达摩天岭之后,魏军再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在摩天岭下扎营安寨,以等候魏国大军的到来。

    这次魏军进军秭归等地的,也仅仅只是一支先头部队而已,大约只有一个营多一点的兵力,大约为两万人左右,而且在整个向西推进的过程之中,魏军的其他人马,都没有过援助,也就是说,秭归和巫县等地,这是这支魏军的先头部队给打下来,过程确实是艰辛一点,时间也拖得久了一些。

    按理说,魏军光是在西陵一带,就云集了水陆十五万左右的大军,先头部队在攻打秭归受挫,其他的部队应当会施以援手才是,只要魏军集中优势兵力,尽早地拿下秭归和巫县,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魏军此次攻打信陵、秭归和巫县,似乎就只是先头部队的事,别的军队压根儿就没有参与,所以先头部队打得十分辛苦,别的军队却是袖手旁观,着实令人费解。

    这道命令,不是别人下达的,而是由曹亮本人下旨的,那怕魏军的这一支先头部队,打得再辛苦,也需得亲力亲为,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曹亮之所以如此的安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军队的轮换休整,西陵之战中,十五万的水陆两军都参与到了战役之中,所以为了下一阶段的伐蜀任务,魏国大军就必须要进行适当的休整。

    所以向永安推进的过程,曹亮只安排了一支两万人规模的队伍,他们的任务,就只是扫清进军永安的路线,真正地到了永安城下,这支军队的任务就全部完成了,他们也将转入到后备军休整之中。

    只是曹亮也稍稍地有些低估了蜀军的抵抗之心,信陵、秭当、巫县这些地方,看形势,基本上不在蜀军的防御体系之中,对于一块已经准备弃掉的地盘而言,蜀军打得也确实不错。

    那怕先头部队进攻受阻于秭归,杜预都向曹亮请命增加兵力,但曹亮没有同意,该是谁的任务,谁自己去完成,无需别的军队进行插手。

    曹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事先早已经是摸清了魏军的动向轨迹,蜀军采用梯次防御的打法,总兵力都不足魏军的一半,两万人去对付一万守军,还需要什么援军?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蜀军一路撤退,一路坚守,信陵的军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信陵就丢了,信陵的守军便主动地撤向秭归,无形之中加大了攻下秭归的难度。

    但蜀军一直没有给沿路阻击的军队进行增援,曹亮也就认为,没必要给魏军增加进攻队伍,但凭这支先头部队,就算是打得再辛苦一些,但拿下永安以东的全部地盘,还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再说了,曹亮还在等羊祜拿下交州呢,所以右军团这边整体上处于按兵不动的状态,所以那怕秭归难打一些,慢慢打都是没有问题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