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450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羊祜和副都督文钦张统率领步兵营是最先抵达红河谷的。

    红河谷是位于交州和益州的交界之处,不过这里几乎是荒无人烟,除了密布的原始丛林之外,就是这条泛着红色的河流了,由于这条河流的上游流经一片红土地,所以河水被染成了红色,这倒是和北方的黄河有相似之处,得名为红河,到也是实至名归的。

    红河发源于益州南中的云南郡,一直到交趾郡入海,是交趾郡境内最大的河流,羊祜之所以选择在益州和交州交界的红河谷集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红河在交趾郡境内可以通航,而河运粮草物资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

    这次伐蜀,羊祜已经准备在红河谷建立起一个前进基地来,这里距离益州最近,而且可以通过水运的方式,从龙编将粮草物资运过来,并且当魏军进入到南中之后,亦可继续利用红河水路,向前线的魏军输送粮草,省时省力。

    当然,红河可以通航的河段也并不太长,羊祜事先也进行过勘察,进入南中境内之后,红河也最多能维持四五百里的航程,再往前走,就是急流险滩,不能通航了。

    而且红河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雨季的河水暴涨,可以达到平常流量的四到五倍,而旱季之时,就连平常水量的一半都不及,水量的因素也是制约红河航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洪水期和枯水期的红河都是无法通航的,不过幸运的是现在正好是春天,汛期未到,而来自南中高原的雪水融化之后,让红河的水位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上,使得红河的通航里程比其他时期要长上不少。

    别小看一条河流的作用,它在后勤运输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水运的低成本可以让魏军的后勤补给变得更为地通畅。

    但尽管如此,羊祜对后勤事宜还是十分的重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知道魏军八万人马,每日所消耗的粮草都是极为惊人的。

    由于交州刚刚收复,生产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光是解决交州的民生问题,就已经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了,如果魏军还要在交州征粮征税的话,非得引起交州大规模的骚乱不可。

    交州初定,正是需要安定人心的时候,为了安抚百姓,羊祜甚至把士兵们的口粮拿了出来赈济难民,而交州军民所需的粮草,都得万里迢迢从吴郡以及徐州一带调运,代价十分的昂贵。

    还好在交州军民不断地努力之下,交州的经济总算是有所恢复,撂荒的地也重新开垦耕种,早季稻也快到了收获的季节了,最起码民生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了。

    对此羊祜也不禁是颇有感慨,还是交州这地方好啊,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如果是放在一年一熟的中原地带,这民生的恢复需要很长的周期。

    老百姓的诉求其实是很简单的,日求两餐,夜求一宿,只要能吃饱穿暖,他们就没有别的想法了,而饿着肚子的饥民则是最可怕的,他们随时都可能会加入到叛乱的队伍之中。谷

    所以不要和饿着肚子的人去讲什么忠孝节悌,礼义廉耻,人在饥饿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道德可言的,想让他们做守法知律的顺民,那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让他们吃饱肚子。

    在这方面,羊祜还真是深有体会,交州战乱,最遭殃的就是交州的百姓,吴军为了对抗魏军,采用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大量还未成熟的庄稼被毁弃,所有的老百姓都驱赶到了城内。

    这些百姓可都是种地的农民,都住在了城内,吃啥喝啥,但吴军那边根本就不管不顾,他们在逃亡的时候,更是将这些百姓统统地遗弃了,留下一个烂摊子来让魏军收拾。

    百姓安,则交州安,黎庶定,则岭南定,羊祜深知此理,所以在安抚百姓上面,羊祜一点也不敢马虎大意,更不敢让其自生自灭,那怕是魏军的军粮本就十分困难,但羊祜还是从这些粮草之中挤出一点的份额来赈济给百姓,让他们渡过难关。

    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交州的民心总算是安定了下来,经济也开始往好的方面转变,但交州的经济目前依旧是很脆弱的,为此在羊祜的争取之下,朝廷已经下旨,减免了交州百姓两年的赋税,令其休养生息。

    所以此次出征蜀国,诺大的交州根本就给不了羊祜任何的支持,不用成为累赘已经是万幸之中的万幸了。

    现在魏军所需的所有物资和粮草都依然需要从万里之外进行转运,而且平时驻军和出征的时候,粮草消耗是完全不同的,出征的时候,需要更多的粮草和物资进行支持,再加上运输之中的损耗,基本上要达到平时所需的三倍,方能满足前线之所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强大有力的后勤保障体系,魏军的出征注定是会失败的,所以羊祜最为优先考虑的,就是粮草物资的储备和运输。

    尽管事先还并没有确定中军团是否要出征,但所有的后勤储备却是按照出征所需来准备的,所以交州战事结束之后,海运的船队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或减缓运输的速度,反而是加大了运力,源源不断地往交趾郡这边运送粮草和军械物资。

    半年多的时间,已经在交趾囤积了充足的粮草和物资了,起初这些物资全部是堆集在红河入海口附近的,龙编城都没有进入,羊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隐蔽性。

    在河口那儿,几乎没有什么人烟,魏军划定一片空旷的区域,再封锁附近的道路,蜀军就是有探子深入交州,也是无法进入到这个囤粮基地的。

    羊祜也是在接到了出征的指令之后,才下令向交益边界的红河谷地转运粮草的。

    这个谷地其实羊祜也是事先就安排好了,只不过在未行动之间,这里是一片空旷,直到此时,各营的人马赶到,这才人满为患。

第2451章 南中

    红河谷虽然就在益州和交州的边界之上,但这里基本上是荒无人烟的,山高林密,人迹罕至。

    其实所谓的边界,也不过是在地图上所标注的,无论是交州还是益州,都没有派人来管辖这片区域,这里真正算得上是三不管地带。

    不过想要对蜀国发起突然袭击,打蜀军一个措手不及,羊祜就必须要做好隐藏工作,数万人马云集到红河谷,声势何其之大,随便一个蜀军的探子隔着数里都可以知晓。

    所以为了保证这次集结的隐秘性,事先羊祜就派出了不少的游岗暗哨,将他们分派到附近几十里的范围之内,将所有通往红河谷的道路都给封锁了,无一遗露。

    不管什么人,这些暗哨都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只进不出,进来的时候不管,一律予以放行,但想要出去,那就试比登天了。

    就算是本地的猎户或者樵夫,或者蛮夷土著,这些暗哨都不会轻易让他们折返回去,如果确认不是蜀军的密探的话,则会将这些人扣留到大军出征之后。

    如果是蜀军的密探,身份确定之后,便会将其控制起来,如有反抗,则是格杀勿论。

    不过这也仅仅只是安排而已,事实上,这一带真得是荒无人烟,从红河谷出发,到最近的城池,也有好几百里的路程,这一带自然也没有什么猎户和樵夫出没了。

    魏军的暗哨倒是捉住了几个蛮夷土著人,然后将他们扣留了起来,所以魏军的整个集结行动,总体来说,消息封锁的还是挺严的,蜀人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魏军会在交州准备抄袭他们的后路。

    通过渗透性的侦察,羊祜大体已经是清楚了南中地区的情况。

    南中地区蜀汉共设立七郡,分别是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以前蜀国在南中设立过庲降都督,统辖南中七郡,刘备平定益州之后,就任命邓方为朱提太守、庲降都督,管辖南中之地。邓方也就成为了第一任的庲降都督。

    邓方就任庲降都督是在刘备入蜀的建安十九年,卒于刘备称帝的那一年章武元年,一共任职六年,任内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夷汉敬其威信。

    邓方死后,蜀国便任用李恢为庲降都督,李恢本是南中大姓,在南中当地很有威信,但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南中大族便蠢蠢欲动,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夷族豪强孟获参与其中,声势浩大。

    刘禅继位之后,拜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很快就提出了东和孙吴,北拒曹魏,攘外必行安内之策,于建兴三年出兵南征。

    当时蜀臣王连劝死劝谏,认为诸葛亮身居相位,乃国之重器,未可轻出,但诸葛亮认为其他的将领才能不足以担此大任,故而力排众议,率兵出征。

    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平南中策略,诸葛亮深以为然,对马谡从此很是器重,每有大事,皆会问计于他,这无疑也给马谡失街亭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出征之后,进展十分的顺利,率军从水路由安上到越巂进入南中,又派马忠进攻牂柯郡、李恢由平夷攻向建宁郡。谷

    这时,高定的主力主要集结在旄牛、定筰、卑水(今四川美姑)一线,诸葛亮为了吸引叛军主力决战,在到达卑水地区后,暂停前进,以等待叛军向卑水地区集中,以便一举消灭之。

    高定的主力果然向卑水地区集中,自益州郡北上增援的雍闿、孟获部队也在向这个地区运动。

    这时,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高定部将杀死了雍闿,结果造成孟获军停止了向卑水地区的增援。

    诸葛亮看到已经不能将叛军聚而歼之,于是果断向当面的高定军发起了进攻,击败了高定军。

    高定的部队后撤到邛都准备继续抵抗,又被诸葛亮大军击败,并攻占了邛都。高定带领残部二千人不肯投降继续抵抗,被蜀军最后全部消灭,高定战死。

    这时孟获军已经向益州郡老家撤退,诸葛亮大军立即展开追击。

    与此同时,马忠的东路军进展顺利,在牂柯郡击败了朱褒部队,平定了该地区的叛乱。

    李恢军在攻入南中益州郡一带孟获根据地后,遭到了强大部族武装的包围。李恢在孤军深入、又没有诸葛亮大军消息的情况下,利用欺骗手段、麻痹部族武装,而后趁其不备,发起反击,一举将优势的敌军击败,并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占领了孟获的根据地,切断了孟获军的退路。

    建兴三年五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在味县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经过激战,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

    不过诸葛亮没有直接处斩孟获,而将其释放,准其再带兵来战,于是乎诸葛亮在南中地区上演了一出七擒七纵的好戏,孟获最终心服口服,臣服了诸葛亮。

    随后,蜀军向西挺进,进兵滇池,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秋九月,南中彻底地予以平定。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并没有留大量的兵马驻守南中,而是采用了和抚的政策,使纲纪粗安,夷汉粗安,继续地任用南中大族治理南中,李恢仍为庲降都督。

    其实诸葛亮的这个策略还是相当有效的,本身蜀国资源贫乏,人口稀少,兵员不多,如果还在南中大量驻兵的话,那么北伐曹魏,肯定就会面临缺兵少将的问题。

    而留守南中的兵马多了,也会让南中的那些大族和夷人心生疑忌,说不定以后还会再生叛心。

    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宗旨,是要把南中变成一个后勤补给基地,兵力补充源地,而是不要给蜀国增加负担。

    从南中征募的军队,日后也成为了蜀军的精锐无当飞军,在北伐之战中,立下过赫赫的战功。

第2452章 前进基地

    自从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南中地区虽然偶有叛乱,但只是一些小规模的动乱骚乱,镇守南中的将领官吏就足以搞定了,不再需要蜀国朝廷派遣兵马了。

    南中的局势几十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一个稳定的状态,夷人对诸葛亮至今仍旧是敬重万分,立祠塑像以祭奠之。

    在李恢之后,张翼、马忠、张表、阎宇相继担任了庲降都督,其中马忠镇守的时间最长,也最有威望,由于其宽济有度量、处事能断,蛮夷畏而爱之。及卒,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人心之深得可见一斑。由于功勋卓著,以致后继者皆不及忠。延熙十二年,马忠卒于任,在任十七年。史评其扰而能毅。

    后来阎宇迁任永安都督之后,庲降都督一职便予以撤裁,不复再设。

    如今总领南中军政大权的是建宁太守霍弋,霍弋的父亲霍峻跟随刘备入蜀,刘备与刘璋决裂时,霍峻驻守葭萌,先后阻挡张鲁和刘璋的攻击,刘备定蜀后,分广汉设置梓潼郡,以霍峻为梓潼太守,霍峻在郡三年去世,灵柩运回成都安葬。刘备对霍峻之死非常痛惜,率领群僚参加霍峻葬礼,并留宿霍峻墓上,养其子霍弋于府上。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立刘禅为太子,霍弋被刘备任命为太子舍人。

    章武三年,刘备去世,太子刘禅即位,任用霍弋为谒者,伴随刘禅左右掌管传达等事。

    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北往驻守汉中,准备北伐事宜,于是征召霍弋到丞相府,担任记室,让他与自己的养子诸葛乔一道周游各处军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霍弋担任黄门侍郎。

    延熙元年,刘禅立刘璿为太子,任命霍弋为中庶子,成为太子的近侍。刘璿喜爱骑马射箭,出入没有节制规矩,霍弋引经据典,尽心规谏刘璿,甚为教育得体正导得力。

    后来,霍弋担任庲降屯副贰都督阎宇的参军,又转任护军,管理军营事务照旧。当时永昌郡地区少数民族依恃险阻地势不臣服,经常进行骚扰,朝廷于是以霍弋兼任永昌太守,率领一部分军队征讨他们,终于斩杀他们的头领,攻破他们的村寨,永昌郡界便得到安宁平静。霍弋因功升任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回军后统管南郡政事。

    尽管此时蜀国已经不再设立庲降都督一职了,但建宁太守霍弋虽然一郡太守,但依然能总摄南中七郡之军政,实际上还是代行着庲降都督的职权,只不过没有都督的名号而已。

    霍弋的驻节地点当然也是在建宁郡的郡治味县,建宁郡以前叫益州郡,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才改名叫做了建宁郡。

    建安郡堪称是南中之腹,他北接朱提郡和越嶲郡,东靠牂柯郡,南通兴古郡,西连永昌郡和云南郡,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地带。

    所以羊祜想要拿下南中,必须要拿下建宁郡。

    蜀国在建宁郡驻守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一万余人,主要也集中在建宁郡一带,而周围的几个郡,汉夷杂居,基本上都是各地豪强自己的部曲私兵,并不受建宁太守霍弋的直接管辖,各郡的独立性要强一些。

    这无疑也给羊祜进军创造了一个机会,可以对南中的各郡人马实施各个击破。

    交州与益州的兴古郡为邻,而魏军想要拿下建宁郡,首先便要攻下兴古郡。

    担任兴古太守的是当地的豪强焦让,焦家也是南中的大姓之一,在兴古,焦让完全是一手遮天似的人物。

    不过和建宁比起来,兴古设郡比较迟,民智未开化,蛮夷族人所占的比例比较高,汉人所控制的区域也就是宛温、句町、贲古、漏卧、汶兴、西随、进乘等几个县城,魏军只要拿下进乘、贲古、宛温这几个地方,兴古郡便是唾手可得。

    所以这次进攻,羊祜将首要目标就定在了进乘和贲古,进乘是魏军进入南中之后需要攻取的第一站,而贲古则是红河上游可以通航的最远地方,魏军攻克贲古之后,要在贲古建立起一个前进基地,所有水运的粮草物资将会在贲古上岸卸货,后续的运输只能是采用陆路车马的方式进行了。

    所以贲古这个前进基地的存在,将是此次北伐蜀国的关键之所,它将会承担起后勤物资的转运任务来,这个任务还是相当的繁重的,最起码魏军必需要确保这个基地的安全和稳定运转,只有这样,才能让前进中的魏军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鉴于南中蜀军的力量比较薄弱,但道路漫长,蛮夷遍布的关系,羊祜决定缩减每个营的战斗人员。

    按魏军的编制,野战军团每个营的满额编制为一万五千人,每营下设五部,分为前后左右中五部,每部三千人,负责后勤的部队不在营的编制之内,负责后勤事务的辎重营归属于军团都督部管辖。

    辎重营的编制大概是三千到四千人不等,当然不包括车伕民伕在内,如此规模的辎重营,在平原地带或者是短距离运输粮草物资时,是没有任何的问题的,但到了南中之后,这种后勤模式显然就不够用了。

    南中地形复杂,山高林密,烟瘴遍地,道阻难行,再加上魏军此次突袭的目标并不是要占领和平定南中,而仅仅只是要借道,在南中打开一条北上的通道,直取成都,速战速决。

    这样的战略目标显然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是相当高的,由于魏军无法也无时间完全清除南中的蜀军,再加上南中地区本来就是蛮夷丛生之地,谁也无法保证这些蛮夷部落不会趁火打劫。

    所以羊祜决定,每个营抽调出来两部人马来各六千人,五营加起来,也就有三万人马,来担任后勤保障任务,确保贲古前进基地和整个行军粮道的安全和通畅。

第2453章 分兵计划

    各营抽调掉走了六千人之后,也就是剩下了九千人,不过但凡抽调走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各营之中的后营和右营,通常在各营的战斗序列之中,这两个营属于预备队和侧翼部队,真正担任攻坚主力的前营和中营并没有被抽调。

    所以虽然看起来各营的人数都不满万了,但战斗力并没有减少多少,反而变得更加精悍,机动能力再强了。

    按羊祜的这个方式,每个营在保留战斗核心之后,等于是裁剪了冗余的部队,而让这一部分部队不再担任战斗的任务,专心去搞后勤运输,主力部队也就可以做到轻装上阵。

    羊祜做这样的调整,主要是根据南中地区蜀军部署来进行的,蜀军在南中地区并没有多少的兵力,而且分布的极为零散,所以右军团就不必保持一种高度的集中模式,对分散之敌,就要分兵分路打击。

    就以拆分之后的实力,魏军也足以做到秒杀蜀军了。

    其实这次进军南中,遭遇到的敌人要比以往中军团作战时遭遇到的敌人更弱一些,别说是和司马军相比了,就算是吴国的交州军的军队,实力上都会比南中蜀军更胜一筹

    这次中军团所遭遇到的最大敌人,恐怕也只有严酷的环境了。

    自从踏入到红河谷之后,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原始而荒蛮的气息扑面而来。

    由于交趾郡处于热带,常夏无冬,气候炎热,再加上降雨丰沛,所以这里的植被相当的茂盛,成片成片的原始森林,树木长得高大茂密,在丛林之中,往往是遮天蔽日,不见日月。

    在没有树木的地方,野草和灌木也是肆意地滋生,高度甚至能没过人的头顶。

    提前赶到红河谷的步兵营并没有原地等待,而是紧张地进行伐木割草,在这红河岸边的谷地之中,清理说一大片的空旷区域来。

    这自然是羊祜所要求的,毕竟这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最为热闹的物资转运中心,从交州运来的所有粮草和物资都将会首先在这里囤积,而后才会转运到益州境内。

    周围这么茂密的植被存在,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毕竟魏军要往这里堆放大量的粮草和物资的,而粮草和物资基本上都是易燃品,一旦丛林之中有个火灾的,那岂不是要殃及池鱼?

    所以羊祜要求首先将红河谷谷地以及周围的区域全部清理出来,方圆一里之内,不得有任何树木和草丛,以方便后继的物资调运。

    军队集结和物资调运,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当其他的四个营继续地赶到了红河谷之后,那些粮草补给辎重物资也很快就到位了,毕竟水运的便利性还是很高的,再加羊祜事先做出了准备,所以进展的十分顺利。谷

    军事行动想要保证突然性和隐蔽性,那对时间的把控必须要精准,行动越迅捷,越不容易给敌人以防备的时间,如此规模的军事调动,想要瞒天过海,难度是非常的大。

    这也得益于南中荒凉的特点,就算是蜀军有细作在活动,但也无法及时地将情报给高层汇报回去,只要魏军能捉住这个兵贵神速的良机,完全可以打南中蜀军一个措手不及。

    等五营人马会合之后,羊祜当即宣布了他分兵的这个计划,每个营都将会抽调出两部人马来,专门负责后勤保障事务,而其他三部,则可以心无旁鹜地专门负责攻伐之事。

    各营的将军倒是没有任何的意见,从这里打到成都去,确实是一个比较遥远的征程,如果没有切实的后勤保障的话,那么军队越往北推近,困难便会越大,到最后粮草断绝,补给困难,根本就无以为战。

    羊祜的这个办法也是相当不错的,尽管说从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和削弱各营的战斗力,但结合蜀军的状况,实事求是的说,这种影响完全是微乎其微的,对魏军征战最大的影响,并不是来自于南中蜀军,而是来自于南中复杂而恶劣的自然环境。

    所以诸将都是赞同羊祜的这个计划的,各营将军回去之后,也很快地两部人马给抽调出来,归副都督文钦统一调度。

    这次羊祜安排由文钦来总督后勤事务,这次北伐南中,和平常的打仗是完全不同的,后勤事务不但要集中三四万的人马来运作,而且普通的后勤官吏已经不能担负起如此重要的职责了,至少得需要军团副都督这样的人来坐镇才行。

    中军团的两位副都督,张统是新晋才提升的,无论资历还是经验都和另一位副都督文钦相差甚远。

    文钦可是魏军元老级的人物了,早些年在骁骑营之中任职,担任军校尉,当时的骁骑将军还是曹亮的父亲高陵亭侯曹演,高平陵事变之后,文钦才随同骁骑营前往了并州,而文钦则是接替了阵亡的曹演,成为了骁骑营的新任将军。

    几十年的戎马生涯,文钦如今也是两鬓斑白,年过花甲,所以这一次羊祜没有安排他担任冲锋陷阵的差事,而是转而负责后勤事务。

    羊祜事先也和文钦有过沟通,商讨过此事,按文钦的想法,他当然是更愿意领军冲锋,只不过羊祜谈到了此次作战后勤的重要性,文钦便接受了这个差事,全面管好军队的后勤事务。

    文钦年过花甲,虽然是心有余,但再这么说是力不足了,羊祜这样的安排,其实是给文钦一个好的差事,至少不用在战场上打打杀杀,而将冲锋陷阵的差事,交给了稍微年轻一些的张统。

    这当然是经过了羊祜细致考虑的,张统年轻,有干劲,当王濬被抽调走当水军都督之后,曹亮明确地提出所出缺的副都督一职,须由中军团内部提拔出来的,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地对中军团进行合理的统辖。

    此令一出,中军团是一片欢腾,张统也因为在淮南之战中出色的表现,幸运地当上了中军团的副都督。

第2454章 找几个向导

    羊祜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副都督文钦此次负责后勤任务,而张统则担任先锋,率领步兵营和骁骑营组成的一个混成营,一万八千人,做为突前的部队,首先向距离益州和交州边界最近的进乘发起了进攻。

    进乘是兴古郡最靠南的一个县城,距离益交边界大约有两百多里,如果是在中原地区,这两百多里差不多能跨越四五个县城了,但南中地广人稀,进乘一个县,就差不多有中原的一个郡大了。

    而且除了进乘县城之外,周围大多数的地区都是荒凉的原始森林,鸟兽的天堂,人迹罕至。

    张统率兵是轻装突进,饶是如此,这两百里的路还是用去了他三天的时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现成的大道可走,魏军虽然在山林之中,跟着那些鸟道兽道绕来绕去,实在绕不过去了,还得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杀到进乘城下之时,天色已晚,城门已经关闭,城上城下,鸦雀无声。

    张统立刻下令魏军将进乘给围了个水泄不通,以魏军的实力,拿下这种边陲小城,简直就是易如反掌,轻松的不能再轻松了。

    不过拿下进乘来并不值得夸耀,不让一个人逃跑,不让消息外泄才是最为关键的,所以张统更关心的是如何来封锁周围的道路,以至于在拿下进乘之后,兴古郡那边得不到任何的消息。

    毕竟南中的这种道路形如迷宫一般,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很可能会有个别的漏网之鱼从隐密的小道上逃跑,一旦让兴古郡那边的人知道魏军来袭的消息之后,必然会有所防备,对于魏军接下来的行动会有一定的影响。

    这世上最难打的仗是什么,那自然是无准备之战,别说是实力处于劣势,就算是处于优势兵力的一方,仓促应战的话,八成是吃败仗的。

    所以打仗时如果能采用出其不意的方式的话,那么获胜的概率是相当高的,大张旗鼓地发起进攻,将自己的意图明显地告诉敌人,那才是最为愚蠢的做法。

    当然兵法上讲究虚实之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如果作战时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话,永远都是上计之选。

    这场战斗是魏军进入南中之后的首战,虽然双方实力对比悬殊,但张统打得还是相当的谨慎,做好周密的部署之后才在后半夜向进乘发起了进攻。

    进攻的结果当然是很顺利,魏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进乘,进乘县长被拎到了张统的面前,还光着腚呢,看着眼前黑压压一片的魏军士兵,进乘县长当时就吓尿了,连声喊叫饶命。

    张统当然不会取他的小命,而且还告诉他,只要他肯配合,这进乘县长的职务他还可以继续地担任着。

    进乘县长喜出望外,当他被魏军营俘虏之后,一脸懵逼,一脸沮丧,心想自己的小命这回是彻底保不住了。

    但没有想到张统竟然亲口承诺,非但不杀他,而且还继续让他官居原职,这天下究竟有这等的好事?

    进乘县长自然是忙迭地同意了,如果真有机会让他继续当县长的话,那就是让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的。

    张统的要求也不高,他让进乘县长继续当他的县长,整个进乘县的秩序维持原样不变即可,另外挑选几个熟知南中道路的人来给魏军充当向导即可。

    尽管说张统手里有行军地图,但南中的地理状况实是太复杂了,光凭行军地图,还不知道要走多少的冤枉路呢,所以张统现在急需一些向导带路,这样魏军便可以更快地抵达目的地了。

    原本进乘县长还以为张统要提什么过分难办的事情呢,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么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要求了,原模原样地来当这个县长,没有比这更轻松的事情了。

    至于找几个向导,那便是更简单的事,只需要在城内找几个经常出门,熟悉南中道路的人出来,交给张统便是。

    张统得到了向导之后,留了一屯也就是百人的队伍协助进乘县长守城,当然守城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要在进乘的周围最主要的是在通往郡城宛温的道路上设立关卡,以免有人向宛温通风报信。

    张统没有在进乘多做停留,天亮之后便率军离开了进乘,前往了贲古方向。

    贲古可是羊祜指明要首先拿下的目标,贲古是红河可以通航到南中境内最远的地方了,羊祜要求张统首先控制住贲古,在贲古建立起第二前进基地,水陆码头,魏军所有的后勤物资都将会由水路运抵贲古,然后在这里卸货上岸,将来以陆运的形势转运出去,以支持不断前进的魏军,保障他们的供给。

    所以对贲古的控制是最为紧要的任务,张统在拿下进乘之后的首要目标就是拿下贲古。

    离开进乘之后,张统特意地将几个向导叫了过来,二话不说,每人先赏赐了一千钱,这让这几个向导是欢天喜地,意外之极。

    本来他们被进乘县长选中给魏军当向导,都是一副苦哈哈的样子,在他们的印象之中,给官府军队当差,那就是义务劳动,贴人还得贴钱,但没想到魏军的主将竟然是如此地阔绰,出手便赏了他们每人一千钱,要知道,在这穷山僻壤之中,一千钱可不是一小数目,人们的生活大多是以物易物,很少使用现钱的,一贯铜钱沉甸甸的,拿着手中,真有些份量啊!

    那些向导纷纷地叩首拜谢,张统呵呵一笑道:“本将军这些钱可不白给,需要你们用心带路,谁能找出更便捷更好走的路来,本将军还会有奖赏,但如果误如歧途,耽误了军情的话,那可得小心你们的项上人头了。”

    那些向导连忙地表示他们会尽心尽力地来带路,绝不会让大军误入歧途的。

    这些向导都是本地人,而且常人行走于南中各地之间,自然熟知南中的路径,张统恩威并施,威胁利诱一番,也就没人敢再有别的心思了。

第2455章 兴古太守焦让

    有了向导的带路,魏军的行军就变得更为顺畅了,别看这些向导只是些普通的平民,但在此时起到作用却是相当重要的,至少可以让魏军少走不少的弯路。

    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魏军的行动越快捷,留给南中蜀军的反应时间就越短,这仗打得就会越轻松。

    相反的,如果魏军不能有效地提高行军速度,每天路走的不少,但走得大多是冤枉路,不但耗费体力精力,而且还将会贻误很多的战机,损失不可谓不大。

    有了这些向导的带路,魏军的行动自然变得事半功倍。

    贲古和进乘一样,都是一座小城,几乎没有多少的兵马来把守,张统到达贲古之后,也同样的办法如法炮制,轻易地就拿下了贲古。

    张统拿下贲古之后,后续地事务将会交给文钦来处理,他则率军继续轻装出发,直袭兴古的郡城宛温而去。

    其实宛温并不在魏军北进的路线之上,按照羊祜的计划,魏军在贲古建立前进基地之后,大军会朝着正北方向,去夺取南中的重镇滇池,然后继续北上,去攻打建宁郡郡治所在的味县。

    只有拿下了建宁郡之后,才能真正地打通北上成都的道路,所以南中之战的核心之战,还是在建宁一地的。

    不过兴古郡那边焦让还是有一些兵力的,如果不予以清剿的话,还是会对魏军的补给线造成一定的威胁。

    所以羊祜才会让张统拿下贲古之后,并没有直接向滇池进军,而是转头去打宛温,先将焦让拿下才是。

    …………………………………………………………

    宛温城是南中比较靠南的一座小县城,偏僻而闭塞,如果不是当年诸葛亮南征之后将它升格为郡城的话,恐怕宛温城也不会比周边的其他县城更优越。

    不过这宛温城升格为郡治之后,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它很快成为了兴古郡的中心,焦让成为了兴古太守之后,宛温更是成为了焦家的大本营,权势熏天。

    焦让当兴古太守也已经是好多年了,他的父亲焦同便是首任的兴古太守,焦同去世之后,便是由焦让来接任太守之位的。

    这种父子相承的继承方式,在中原地区简直就是不可想像的,别说是父子继了,就连一个太守在某郡任职,都是有一定年限的,时间一到,不论是升迁还是平调,都得挪个窝换个地方。

    但在南中这片土地上,这种父死子继的方式几乎成为了一种传统,这就是当年诸葛亮和南中大族妥协的一种结果,这种近乎世袭的土官制定和其他地区奉行的流官制定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诸葛亮当然也想将南中地区纳入到朝廷直接的管辖体系之中,但诸葛亮也深知如果强行地在南中推行改土为流的话,必然会激起更大的矛盾来,这一次的平定叛乱,诸葛亮已经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了,而诸葛亮的任务重心可不是在南中,他心怀的是兴复汉室的大业,如果一直被拖在南中这个泥潭之中,那可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诸葛亮最终才决定撤军之后在南中不留兵,仍旧延用南中大族治理南中的办法,汉官夷帅并立,只要南中各郡不再叛乱,蜀国朝廷完全可以放弃治权,将南中各郡的管理权限,继续交由各大族来掌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朝廷并不予以干涉。

    所以焦让在兴古,完全就是土皇帝的存在,除了按规定需要向朝廷交纳一定的赋税和兵丁之外,兴古郡军政大权,完全都由他来独享。

    说焦让是兴古的土皇帝,那是一点也不假的,焦让在兴古可是有着绝对的权力,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要女人有女人,焦让每天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酒池肉林,轻歌曼舞,日子过得非常的惬意。

    焦让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相当的满意,虽然兴古郡说起来是偏僻荒凉之地,但焦让的从来不缺酒肉也不缺美女,真要给他换个再大的官当当,他还不一定乐意呢。

    此时的焦让,对进乘和贲古的失守还是浑然无知的,尽管建宁太守霍弋早有几个月前就曾给他下达过命令,让他要严密地注意交州方面魏军的动向,一旦发现有任何的异常情况,要做好防守的同时,及时地上报建宁。

    焦让对霍弋的这道命令很是不满,凭什么同样是太守,你霍弋就有资格来命令别人?

    霍弋是南中七郡太守之中唯一的朝廷派来的官员,尽管霍弋没有都督的名号,但却是代行都督的权力,有号令南中七郡的资格,他给兴古太守焦让下达命令也属于正常的公务往来。

    当魏军攻下交州的消息传到了建宁之后,霍弋自然不敢等闲视之,立刻警觉起来。

    毕竟交州和南中是相连的,既然魏军能打到交州,那肯定也可以从交州打到南中来,这并不是什么杞人忧天,而是真真在在地有这种可能性。就算是南中地势险要复杂道路难行,但魏军能跨越万里攻打交州,缘何不能继续地向南中挺进。

    霍弋担负着整个南中的防务大事,所以对魏军的动向十分的敏感,尤其是魏军在汉中和永安发起大规模进攻之后,南中的危险系数也在增加,加强南中防御是必须的。

    但焦让对此却很不满意,名不正则言不顺,以前马忠阎宇等人担任庲降都督之时,好歹也有正式的官印,霍弋没有官印也没有都督的称号,却依然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焦让当然是不爽了。

    于是焦让也只是派出了一小部分的人,潜入到了交州去草草地侦察了一番,掌握了魏军分驻于交州各郡的情况,焦让一看,魏军这不是没有进攻南中的准备嘛,霍弋完全是小题大作。

    至此焦让再没有派人前往交州了,每日饮酒作乐,全然不把兴古的防御当一回事,以至于魏军都打到贲古来了,他依然是浑然无知。

第2456章 懵了

    直到魏军将宛温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之后,那些手下慌里慌张地向焦让禀报,怀里搂着美娇娘,喝得五迷三道的焦让还吐着个大舌头,骂道:“简直是胡说八道,魏军难不成长了翅膀,能飞到兴古不成?谎报军情,坏了本太守的兴致,你们该当何罪?”

    那报信的手下一脸哭丧地道:“小的绝不敢胡言,太守若不信的话,可以亲自登城看看。”

    焦让醉醺醺地站起来,道:“好,本太守倒要亲自去看看,长着翅膀的魏军,美人……等某回来……”

    于是焦让在一众手下的搀扶下,来到了城头之上,焦让往城下一看,密密麻麻地全是魏军的人马,旌旗招展,盔明甲亮,阵容齐整。

    焦让打了一个激灵,酒顿时醒了一半,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魏军真得打来了。

    这怎么可能呢?早在上个月的时候,焦让还派人前往交州去刺探军情呢,魏军的人马全部分散于交州各地,相互之间的距离都远隔千里,如此短的时间内,魏军是如何集结起来,并且毫无征兆地打到兴古城下的?

    对于焦让来说,这简直就跟做梦似的,不对,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过这样的场景啊,焦让整个人都懵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说实话,焦让虽然担任太守多年,但基本上就没有管过什么事务,更别说行军打仗了,他之所以能当上这个太守,还是仗着他那个死去的老爹么,否则纯粹是纨绔子弟的焦让再怎么说也不可能当上这个太守的。

    无事的时候,焦让在兴古城内是颐气指使,横行无忌,派头十足,威风得很,但真正遇到事情了,立马原形毕露,手足无措,根本没有半点的退敌之策。

    和进乘贲古相比,宛温城倒是有一些军队,全部是焦家的私兵部曲,自行招募来的军队,毕竟朝廷既然不干涉南中各郡的事务,那肯定也不会管你养多少私兵,反正朝廷那边是不会派给你粮饷的,招募多少私兵,自己就得全额来负担。

    焦让这个人比较抠,虽然自己的生活比较骄奢,但在养兵上面,却十分的吝啬,诺大的兴古郡,焦让只招募了千八百人。

    而且就这点数量,已经让他很是肝疼了,这么多的私兵,得花他多少钱啊,要知道,兴古郡地盘虽大,但人烟稀少,除了蛮夷部落之外,真正纳赋的平民并没有多少,而除去每年需要上交朝廷的粮赋之外,剩下的钱能让焦让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所以在除了建宁郡之外的南中六郡之中,兴古郡是兵力最少的一个郡,别的郡实力都很强大,据说永昌郡拥兵达到了八千人,都快赶上朝廷派往建宁的兵力了。

    当然,这也跟永昌郡和盘越国相邻有关,盘越国是南中西面的一个蛮夷之国,不服王化,不在南中七郡的管制之下,而且这个盘越民风彪悍,好勇斗武,时常会派兵来滋扰永昌的边界。

    所以永昌太守吕祥招募了大量的郡兵,并且和永昌的和个夷帅订立了攻守同盟,一旦盘越蛮人进犯,各部落群起而攻之。

    吕祥是前任永昌太守吕凯之子,当然雍闿孟获叛乱,南中各郡皆依附之,唯独吕凯坚守永昌,拒不归附,后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时出过不少的力,后来为蛮夷部落所害,朝廷感其德,让其子吕祥继承了吕凯的爵位,仍镇永昌。

    吕祥当了永昌太守之后,克勤克俭,据说吕祥穿着得都是补丁的衣服,每餐只吃糙米,他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招募郡兵,修缮城防的上面,为了抵御盘越人的进攻,不遗余力。

    焦让可没办法享受吕祥那样清贫的生活,他要过酒池肉林,锦衣玉食,美女成群的生活,自然也削减别的开支,尤其是浩大的军费开支,以满足他?好的生活需求。

    而且焦让认为,兴古郡在南中的最南端,这里的蛮夷部落都很安分,能和汉民百姓和睦共处,自己养上一堆的郡兵根本就是闲得蛋疼,如果像吕祥那样,养上那么多的部曲,还不得把自己给吃穷了?

    所以焦让平时对兴古郡的防务一点也不上心,就连目前他养活的一千多郡兵看着都心烦,心想着把这一千多傻大粗的士兵换成一千多娇滴滴的美人有多好啊,那自己的日子就比皇帝过得都惬意了。

    但此刻看到城外黑压压的魏军之时,焦让这才后悔自己先前的行为有多么的愚蠢,美人再多也打不了仗了,没有军队,自己的小命可就保不住了。

    平生都没有经历过任何战斗的焦让此刻面对魏军的大兵压境,完全是慌得一批,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来应对,倒是平时主持兴古政务的郡丞王昭出主意道:“太守,如今魏军来势汹汹,以兴古之兵力,根本不足以守卫宛温,不如趁魏军尚未攻城之际,早点突围吧,一旦魏军攻城,宛温肯定是守不住的,迟则生变啊!”

    焦让根本就没有什么主见,这个时候他的脑子早就变成浆糊了,王昭说啥,他也只有听从的份,当即王昭命令全城的军队紧急集合。

    原本以为能够凑足一千人马呢,结果再三点兵,只来了五六百人,大概一半左右的士兵都不知所踪了。

    其实这也怨不得这些士兵,平时焦让对军队管理根本就不上心,而且还经常无故地克扣军队的粮饷,引得这些郡兵是怨声载道。

    平时都舍不得付出一点,这个时候大敌当前,还能指望这些士兵给他卖命,那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一听到魏军打来的消息,许多的士兵都开了小差了,差不多一半左右的人都跑路了,王昭勉勉强强地凑了五百来人,而且队伍是松松垮垮,平时都不怎么操练,这关键的时候能指望他们多少?

    但突围之事那是如在弦之箭,如果不突围,那更是坐以待毙,所以焦让最终也只能是硬着头皮率兵杀了出去。

第2457章 践踏成泥

    不知是王昭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还是低估了魏军的战斗力,宛温城的五百士兵出城之后想要突围,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之时。

    焦让出城之后才发现,他们完全陷入到了魏军的汪洋人潮之中,他们这点可怜巴巴的人马就如同是一滴水一般,滴到了大江大河之中,立刻就被淹没了。

    魏军对宛温城采用包围的手段,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展开攻城,就是为了防止有漏网之鱼逃向建宁,所以张统下令还是继续采用先围后打的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宛温城给包围起来,切断了宛温通往建定或别的郡的路线。

    所以焦让想要突围,几乎等同于与虎谋皮,魏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地让焦让逃出去呢?

    焦让等人刚出城之后,原本距离城池还比较晚的魏军立刻是围了上来,将焦让一行人困在了阵中,兵潮汹涌,焦让这五百人,立刻就被淹灭在了兵潮之中。

    焦让大骇,魏军如此势大,他们又怎么能突围得出去啊,焦让这个时候顿时是后悔了,回头去寻王昭,却发现王昭和他已经是被魏军给冲散了,焦让这下更是六神无主,拨转了马头,就想回城,但魏军早已经截断了他的归途,他出得来却未必能回得去。

    “王昭误我!”焦让急得大叫,骑着马是团团乱转,不曾想一员魏军的刀盾兵已经冲了过来,左手挽盾,右手持环首刀,手起刀落,直接就斩在了焦让坐骑的马腿上。

    坐骑痛苦地嘶鸣了一声,失掉了一条马腿,战马也无法支撑下去,直接就跪倒在地,将马背上的焦让给掀了下去,焦让重重地被摔在了地上。

    焦让本来就没有任何的防备,这一摔,把他摔了个七荤八素,眼冒金星。

    焦让本来想要挣扎着爬起来,但不知道是谁的一只脚突然重重地踩在了他的后背上,只听得喀嚓一声脆响,一股剧烈的疼痛从后背上传了过来,大概是脊梁骨被踩断了。

    乱军之中,焦让也无法分辨出是谁踩了他,他绝望地趴着哪儿,被一只又一只的脚或者是马蹄从身上踏了过去,起初他还能哼上几声,但很快就没有了声响,直到后来,被踩成了一堆烂泥。

    王昭倒是比较识时务,一看到魏军势大,逃亡无望,干脆举手投降了,五百士兵大多也跟着投降了,谁都清楚,抵抗下去,只有白白地送命。

    别说是焦让对人苛刻无比,整个兴古都没有人拥戴于他,就算是焦让爱兵如子,生死关头,又有几个能为他卖命的。

    战斗结束之后,王昭倒是四处去寻焦让,但却没有发现焦让的身影,后来在战场上找到了一具被踩的不成人形的尸体,面目稀烂,浑身骨骼寸断,根本就无法分辨出来这是谁。

    王昭也是凭借着衣服勉强地认出他是焦让的,只不过焦让死得也有些太惨了,几乎被践踏成了一滩肉泥了。

    想来焦让自己也绝然不想到,一生享尽了无数荣华富贵的他最终会死得如此凄惨。

    其实如果焦让不出城,直接选择向魏军投降的话,甚至可以保全他的太守之位,就算再次一等成为了魏军的战俘,也能保证他的生命安全。

    可惜这么多条出路,焦让自己选择了一条最悲惨的死路,他活着的时候,是踩着无数人头上的,死的时候却是被千人万人所践踏,风风光光了一辈子,到头来却是死得都不如一条狗。

    就连王昭都为之悲戚,虽然说焦让为人刻薄,生性淫暴,但好歹自己也是在他的手下为官多年的,多少也是有些感情的,焦让死得如此之惨,其实王昭也是该负不少责任的,如果不是王昭竭力劝说焦让率兵逃亡,也不会沦落到如此的下场。

    好在王昭自己还是比较明智的,一看到逃跑无望,索性立刻投降,这才免了生死之忧。

    其实大多数的兴古兵也是这样的想法,尽管他们都是焦让的私兵部曲,但根本就没有几个肯为焦让卖命的人,先前出城之前,就已经逃走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人,一出城看到了魏军这般的阵式,没有几个人有胆去以卵击石,大多数人和王昭一个想法,保命要紧。

    但他们刚一出城,就被魏军的骑兵给掐断了退路,陷入到了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想要突围,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现在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投降了,尽管他们并不清楚魏军的战俘政策,但至少投降的话,能有一条活路存在,所以大部分的兴古兵还是选择缴械投降。

    张统命人将焦让的尸体给收殓了,本人张统还有意想要劝降焦让呢,毕竟焦让在兴古是有着绝对的权威的,做为焦姓大族的一员,在南中一带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如果能劝降焦让的话,至少可以让焦氏一族彻底地放弃抵抗,为解决南中创造好的条件。

    但没想到焦让自己作死,不好好呆在城里,反倒是想着从乱军之中去逃命,你说你带多点人也行啊,带五百人就想要突破魏军上万人的包围圈,这不是寿星佬上吊——嫌命长么。

    乱军之中是个啥情况谁也不肯打包票,生死往往在一线之间,往往会稀里糊涂地就丢掉了性命。

    想想看焦让还是挺悲催的,蜀军五百多人,只有几十人阵亡,他就占了其中之一,而且别人都能死个全尸,唯独他死得比谁都惨,被践踏成泥,最后魏军有收殓他的遗体时,根本就无法抬起来,只能是找来一块幔布,将其包裹起来,才勉强给抬走了。

    张统知道王昭是郡丞之后,便令他引兵到宛温城下,劝降留在城内的人。

    其实焦让逃亡之后,宛温城内早已是群龙无首,乱作了一团,此时王昭再引魏军入城,也就没有遭遇到任何的抵抗,魏军很快地就顺利接收了宛温城,拿下了兴古郡。

第2458章 纸里包不住火

    魏军的动作迅速,在短短十余天的时间内,就接连地拿下了进乘、贲古和宛温,虽然说还有好几个县城没有拿下,魏军也算不上控制了整个兴古郡。

    但这似乎并不重要,这次羊祜的行动计划,就是要在兴古郡撕开一口子,打出一条北上的通道来,至于兴古郡的其他地方,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在拿下兴古三地的过程之中,张统率先头部队打得十分坚决,动作如风,根本就没给蜀人以任何的反应机会,往往是魏军都打到城下了,蜀人才醒悟过来。

    不过醒了也就误了,魏军根本就不给他们喘息之机,以一种近乎碾压的方式,就将三座县城给夺了下来,蜀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力。

    魏军所到之处,蜀人的保命方式除了投降之外,没有别的任何的办法,兴古太守焦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企图带兵突围,结果刚一出城就挂了,而且死得凄惨无比,连个囫囵尸首都没有能够保全下来。

    许多看了焦让遗体的人,都忍不住吐了,那还是人的尸体吗,简直就是一堆肉酱,而且还是特别稀烂的那种,当包子馅都不用再剁了。

    兴古郡本来就是焦让一个人的兴古郡,焦让一死,兴古郡的人纷纷投降,谁也不想步焦让的后尘。

    当然,就算是焦让不死,这兴古郡也铁定易主了,魏军一到,在兴古郡作威作福几十年的焦家,就如同是纸糊的架子一样,呼??地就倒了。

    在这个世上,谁的拳头硬谁才能无所欲为,以前焦家凭着南中大族的身份,对兴古郡进行控制,为了让自己能享受到骄奢淫逸的生活,焦让几乎是吸干榨尽了兴古百姓的血,搞得是民怨沸腾,就连他手下的那些私兵,都是阳奉阴违,关键的时刻都没有几个人肯站出来为他卖命。

    其实焦让就是一个银样蜡头枪,中看不中用,平时欺负一样平民老百姓还是没问题的,可一旦遇到魏军这样强大的对手,顷刻间就原形毕露了。

    魏军进入到宛温之后,张贴安民告示,于民秋毫无犯,一下子就俘获了人心,因为对比焦家和魏军的统治,傻子也能分得清谁好谁坏。

    他们被焦家压榨了这么多年,过得是生不如死,如今兴古换了天了,而且这天还是晌晴的天,老百姓们忐忑不安了几天之后,脸上终于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做为平民百姓,为了生存,他们被焦家吸了这么多年的血,也是不敢有丝毫反抗的,因为他们清楚,以焦家的势力,弄死他们捏死一只蚂蚁没有什么区别。

    不反抗的话,日子过得艰辛一些,总归还是能过得下去的,但反抗的话,就是死路一条,人没有在被逼到绝境的时候,总是会轻易妥协的,两害相较取其轻,这也是这么多年焦让可以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的结果。

    现在突然之间兴古换天了,焦家倒了,魏军来了,虽然他们不清楚魏军究竟是什么样的队伍,但至少从魏军入城之后的表现来看,他们还是有好日子可以盼的。

    拿下兴古郡之后,魏军并没有做任何的停留,而是长驱直入,向滇池杀去。

    同时文钦所率的后勤部队,也在贲古建立起后勤基地,源源不断地将粮草物资从红河谷从水路运到贲古来,然后再以陆运的方式,向前线的部队进行输送。

    这个事情是最为关键的,关系到右军团整个军团的运转问题,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物资供应,那么魏军前进的势头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前进乏力。

    所以从羊祜安排文钦抽调了近四成的人马来做这个后勤事务,足以看出羊祜的高瞻远瞩来,如今魏军进展神速,前线的部队都是轻装简从,甚至连多余的干粮都没有带,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勤保障体系,这么可能做得到?

    而张统不用操心粮草后勤的事,他只需要一门心思地做好进攻就行了,尽管说在最初的十天时间里,张统表现的相当的出色,顺利地拿下了兴古三城,但对于整个南中来说,兴古郡也不过是南中最为靠南的一个边郡而已,魏军想要打到成都去,前面的路还长着呢,任重而道远。

    接下来,张统便率军从贲古北上,直取滇池。

    滇池是南中最大的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之称,风光秀丽,一碧万顷,湖光山色,令人陶醉。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滇池这一带,也是南中最为丰饶的地方,人口众多,汉夷杂居,汉武帝时,在南中设益州郡,郡治便是在滇池城,直到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才将益州郡改为了建宁郡,郡治也从滇池移往了味县三岔口,并成为庲降都督的驻地,统领南中七郡,建宁郡也成为了南中的核心区域。

    张统攻下兴古三城,还能采用攻其不备的方法,但一路到了滇池,进入到了建宁郡地界之内,纸里终究还是包不住火的,魏军进犯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建宁,传到了建宁太守霍弋那儿。

    霍弋最为担心的,就是魏军从交州攻过来,所以霍弋在建宁做好防御准备的同时,还给兴古太守焦让下达命令,要他时刻盯防着交州魏军的动向,一旦发现魏军有什么异常的举动,立刻向霍弋那边进行上报,同时整个南中各郡也要做好相应的防守准备。

    但让霍弋愤怒的是,焦让对自己的命令是置若罔闻,仅仅派人去交州潦草地侦察了一次,简单地呈交了一个报告就算完事了,既没有派人再去多次进行侦察,也没有认真做了兴古郡的防御,结果魏军打到了他的眼皮子底下,他才发现情况不妙了。

    关键焦让这个废物,平时在兴古恃敌凌弱,飞扬跋扈,但一遇到紧急情况,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包,外强中干,面对魏军的大举围城,他不坚守城池,反而是愚蠢地率军突围,结果刚一出城就悲剧了,横死于城外。

第2459章 咎由自取

    焦让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别人同情,但因为焦让的缘故,却让蜀国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就白白地丢失了兴古这么一个大郡。

    而且是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兴古就丢掉了,一直等魏军到了滇池,他们才发现魏军真得打过来了。

    焦让镇守的兴古郡,非但没有起到对魏军的任何阻挡作用,就连最起码的示警作用也起不到,真是一个废物点心啊!

    当然,霍弋是清楚焦让的能力的,如果有可能的话,霍弋早就恨不得将焦让给撤职,另外换上能力相当的人去当兴古太守了。

    只可惜,霍弋也只是建宁太守,虽然挂着总督南中七郡的头衔,但实在他对其他六郡并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不光是焦让,就是别别的太守,霍弋都真没有权力去撤职换人。

    那怕霍弋就是真得坐上了庲降都督的位子,有了直接管束南中七郡的权力,都未必能撼得动这个六个太守。

    除了建宁郡之外,其他的南中六郡,太守之位皆是当地的大族土官来担任的,这种世袭罔替的官吏制定,就连蜀国朝廷都干涉不了,大才如诸葛亮,用兵征服南中之后,一样忌惮南中大族的势力,不敢轻易地来虎口拔牙。

    以霍弋目前的身份地位,最多也就是能给其他的太守下达下达命令,甚至于他们听不听,是不是阳奉阴违,霍弋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霍弋没有庲降都督的实职,自然对这些土官太守们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最后的一任庲降都督是阎宇,自从阎宇从南中调到永安担任都督之后,朝廷在南中地区就没有再设置都督之位。

    以前阎宇在当庲降都督的时候,霍弋就曾经担任过他的参军,后转任护军,阎宇调离南中之后,霍弋也升任了建宁太守,同时加监军翊军将军,统管南中诸事。

    但是朝廷并没有直接任命霍弋为庲降都督,或许是朝廷考虑到霍弋的资历尚浅,尚不足以担任如此要职?抑或是朝廷本意就是想要取缔庲降都督的这个编制,就如同以前曾经设立过的江州都督,到后来不也是给取消了吗?

    起初霍弋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自己没有能够当上庲降都督,但依然还是以建宁太守之位监管南中七郡的,在权力上应当是划等号的。

    但履职之后,霍弋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南中的水,可是深得很。

    南中七郡之地,虽然是地广人稀,看起来荒芜的很,但实际上把南中各地的人口全部加起来,其实也并不会比蜀国全部的人口少多少。

    这是因为朝廷在统计人口的时候,往往只会去统计赋税人口,也就是说只有交税的人平民,才会被登记入册,严加管理。

    至于南中的那些蛮夷部落,原本就不算是蜀国人,诸葛亮南征之后,他们虽然表示愿意臣服,但并不意味着会将所有的南中人都纳入到蜀国的赋税体系之中来,以孟获为首的各个部落臣服,也就仅仅只是向朝廷称臣而已,每年象征性地给朝廷上交一些金沙、丹漆、象牙、香料等贡品,然后再获得朝廷赏赐下来的蜀锦、布帛、粮草、牲畜。

    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以物易物的交换过程,朝廷方面都是吃着大亏的,双方物品的交换,根本就不是等价的,蛮夷部落拿价值一文的东西,就可以换来朝廷五倍十倍的赏赐。

    蜀汉朝廷傻吗?当然不傻,他们正是利用这种丰厚的赏赐,来安抚南中的蛮夷,只要他们不造反,那朝廷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如果他们向南中的蛮夷课以重税的话,恐怕南中这些夷人,早就揭竿而起了。

    所以蜀国朝廷不能也不敢将各个蛮夷部落列入到征税的范围。

    同样的,南中地区还有许多的大族,他们操纵着南中各郡的权力、人口和家奴,而寻常这些大族豢养的私兵、家奴、农奴都同样不在户籍册上,当然也不会向这些人丁征税。

    当了建宁太守霍弋才知道,整个南中地区在籍人口才四万户,十七万多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南中地区可是有整个七个郡,五六十个县,居然才这么点人口,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霍弋也很快地摸清了实底,除了蛮夷族不在户册之内,就连许多的大族都是在隐匿人口,逃避税赋。

    像焦让那样,每年横征暴敛,搞得兴古是民怨沸腾,但收回来的税赋,大多数焦让一个人就享受了,真正上交朝廷的,只有可怜巴巴的极少数。

    尽管霍弋能够查到真相,但他却没有资格对南中六郡的太守动手,只能是写奏章上疏于朝廷,由朝廷来进行定夺。

    但朝廷的回复却是让霍弋不可以轻举妄动,毕竟有雍闿、高定的前车之鉴,朝廷安抚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会跟南中的这些大姓过不去呢。

    在朝廷看来,隐匿人口,虚报粮赋,这些事都是小事,只要能维持南中的安宁稳定大局,比什么都更为重要。

    毕竟蜀国的外部环境并不太好,连年和魏国的征战,几乎将蜀国的国库消耗一空,而盟友吴国笑里藏刀,蜀国还得时时提防,不被吴国暗中再捅上一刀。

    如果这时候南中的叛乱再起的话,蜀国腹背受敌,才是真正最为难受的,稍有不慎,便可能会有亡国之虞。

    朝廷都不予理睬了,霍弋当然不能揪着不放,尤其是吴国灭亡,交州落入到魏军手中之后,霍弋所关心的重点也自然放在了魏军会不会从交州进攻南中上面来,其他的事情,也只能是暂时地搁置起来了。

    吴国虽然和蜀国是貌合神离的,但终归也算是盟友了,所以几十年来吴盟的边界也算是十分安宁的,南中虽然与交州相邻,但丝毫不会影响到南中大后方的概念。

    只是现在交州风云突变,南中的位置也开始出现变化,大后方也可能会成为前沿阵地啊!

第2460章 何来十万大军

    霍弋肩负着南中防务大事,自然是不敢有半分的松懈,但南中防御大事,也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就能办到的,除了建宁郡的防务他可以亲力亲为之外,其他郡的防务,还得仰仗其他各位太守。

    只是连霍弋都没有想到,兴古太守焦让竟然是如此的不堪,全军覆没不说,就连覆没的消息都没有传出来,着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打不过魏军不怪你,但你总不至于连魏军袭来的消息也传递不出来吧,好歹兴古郡也是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郡,魏军就算是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拦,从南走到北,那也得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吧,不可能这么长时间连一点消息也传不出来吧,直到魏军快打到滇池了,霍弋才得到了魏军进犯的消息,对于整个南中的备战,现在都变得极为的被动。

    魏军这次进攻的投入的兵力相当的多,整个入侵交州的中军团都涌向了南中,而霍弋手中能掌握的兵力,也不过只有区区一万人,而其他的各郡的兵力,又都不在霍弋的掌控之中,敌众我寡,这样的战斗,让霍弋的压力非常的大。

    其实南中各郡的兵马加起来,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当然除了兴古之外,焦让那个混球自从当了兴古太守之后,整天就是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兴古郡所能调用的兵马,居然都不足千人,真要指望焦让挡得往魏军的进攻,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本来霍弋对焦让就不抱有什么希望,可偏偏他是无法插手兴古郡的防务,除了建宁这一亩三分地之外,霍弋还真无法将自己的手中的兵马派遣到别的郡去。

    这也是诸葛亮当初南征之后和南中各派妥协的结果,除了建宁郡之外,其他各郡的防务皆由各郡太守自行来负责,而这些太守全部都出自于南中大姓,也就是南中各方的割据势力。

    兴古的焦让是各郡之中实力最弱的一支,如果霍弋真要动手的话,收拾一个焦让还是相当轻松的,但只要霍弋一出兵,那等于就是破坏了南中各派和诸葛亮当初默认达成的协议。

    兴古焦让没有反叛之举,朝廷出兵就抢夺他的势力范围,肯定会遭其他各郡势力的反对的。

    这是一个最为敏感的底线问题,霍弋自然是不敢轻易地越线,这让他这个名义的南中都督倍受憋屈,明明是自己的治下之地,却无法染指,就连正常的军事调动都不做到的啊。

    南中地区历来就是一个大坑,任何人想要治理好南中并不容易,不但要时时刻刻地提防蛮夷各族的叛乱,而且对南中大姓也必须要安抚得住才行,一旦南中发生大规模的叛乱,这局面恐怕也得诸葛亮再生才能收拾得了吧。

    如今魏军进犯,大敌当前,如果南中地区还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话,那霍弋就算再有天纵之才也恐怕难以挽回败局。

    其实蜀军能够镇抚南中的人,多年来也只有诸葛亮和马忠两人了,其他的数任都督,能力都不及诸葛亮和马忠,在南中任职之时,日子过得也并不太好。

    霍弋知道自己也并非是众望所归的人物,他的才干和威望,是无法和诸葛亮马忠相提并论的,但在其位就得谋其政,既然朝廷将这份重担交给了他,那怕就是有千钧之重,霍弋也必须挑得起来。

    兴古失守,滇池告急,一旦滇池也失守了,那么魏军就会长驱直入,一口气杀到味县来,形势不容乐观啊。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以霍弋手中有限的兵力,能挡得住魏军的虎狼之师吗?

    虽然说霍弋还从来没有跟魏军交过手,但并不意味着霍弋对魏军就是一无所知的,魏蜀之间的关陇之战和西陵之战,霍弋虽然得不到一手的信息,但战后获得这些情报还是相当容易的,包括魏军在中原地区和司马家相争这战事以及魏灭吴之战,霍弋研究的还是比较透的。

    通过这些信息和情报,霍弋对魏军的战斗力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自己的军队不但数量上占据着绝对的劣势,而且在战斗力方面,恐怕有着更大的差距。

    毕竟南中的军队虽然有过一些平定叛乱的战斗,但基本上只是一些小部落小规模的反叛,南中蜀军镇压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而且就是这样的战斗,也不是时时会有,甚至于相隔上好几年才会发生一起,南中蜀军在这种低烈度的战争之中,也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战斗经验,遭遇到实战经验相当丰富的魏军队伍,不打败仗才怪。

    如何才能抵达得住魏军势如破竹一般的攻势呢,霍弋也是一愁莫展,思虑了良久,也没有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这个事不能说不急,魏军已经打到了眼皮子底下了,如果霍弋没有好的退敌之策的话,那好南中陷落便是板上钉钉之事。

    看到了霍弋忧心冲冲之后,建宁郡的郡丞卫永对他道:“将军可是担忧魏军进犯之事?下官倒是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霍弋一听,不禁大喜,连忙追问道:“卫郡丞有退敌之计,何不速讲之。”

    卫永道:“将军最为担忧的恐怕就是建宁兵不足的问题吧,难道将军忘了,南中可是有十万大军的,危急时刻,何不借来一用?”

    “十万大军?”霍弋不禁眉头大皱,蜀国国力有限,能维持十万兵马已经是很不错了,如果将蜀军全部调到南中来,挡住魏军的进攻倒也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北边就会出现空虚,谁又能保证魏军不会乘虚而入,这个办法根本就行不通。

    以现在蜀军和魏军在北线东线的胶着之势,蜀军根本就抽调不出任何的兵力来,所以霍弋根本就指望不上朝廷能派出援兵来,想要退敌,霍弋也只有依靠南中的这些兵力了。

    所以霍弋苦笑一声道:“卫郡丞说笑了,何来十万大军?”

第2461章 云盘寨

    卫永道:“南中夷人各部落的人马全部加起来,恐怕都不止十万之数,将军何不利用夷人来对抗魏军,借夷人之手,拖住魏军的进攻之势,正好也可以削弱夷人力量,可谓一石二鸟也。”

    南中蛮夷部落众多,号称有三十六寨,七十二洞,人数众多,何况夷人打仗,讲究的是全民上阵,除了实在拿不起刀枪弓箭的老弱病残之外,就连女人都会上阵作战。

    诸葛亮南征之时,孟获之妻祝融夫人就曾率一支全部由女子组成的军队援助孟获,骁勇善战,巾帼不让须眉。

    所以如果夷人全民参战的话,凑足卫永所说的十万人马倒也不算是什么难事。

    而真正难办的是,如何才能让这十万蛮夷倾巢出动,来参与到阻击魏军的作战之中。

    毕竟魏军这次虽然向南中发起了进攻,但他们的行军路线也只有一条,那就是从贲古北上,攻取滇池之后再打味县,这条路线之上,虽然也有一些小的蛮夷部落,但他们的实力和那些大部落比起来,差了很远,根本就挡不住魏军的攻势。

    至于那些蛮夷大部落,都散居在南中各地的深山老林之中,魏军如果不去招惹他们的话,这些蛮夷也不会轻易地和魏军为敌,双方井水不犯河水,蜀军想要利用蛮夷大军恐怕是真得很难。

    毕竟这些蛮夷虽然表面上是臣服于蜀国的,但事实上他们并不可能接受蜀国的调遣,虽然蜀国也在南中地区征过兵,比如曾经赫赫有名的无当飞军就是招募自南中夷族。

    但这种招募,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雇佣军的形式,蜀国朝廷出钱出粮,诱之以利,那些骁勇善战但却是穷困潦倒的夷人往往经不住重金的诱惑,而加入到了蜀军之中。

    但这种雇佣模式也仅仅只是个人行为,与部落大族没有什么太多的关系,也就是只要得到当地酋帅的默许,蜀军的这种募兵方式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无当飞军的数量并不太多,最多的时候,也就是维持在五千人左右,只可惜这支最为骁勇的军队,也在当年的陇右之战中,连同他们的指挥官张嶷一道,大部阵亡于陇西前线。

    如今南中夷人虽然还有一部分人在蜀军之中服役,但数量已然不多了,而且并不是以成建制的方式存在,无当飞军的湮灭,令人咸叹,也令人唏嘘。

    尽管说为了在南中招募夷兵,蜀国朝廷也是花费了不少的代价的,前前后后从南中募走了上万人的士兵,不过这几乎是在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内完成的事,如同此刻霍弋想要在南中紧张地来招募夷兵的话,根本就招募不到多少人,杯水车薪而已。

    如果想要真正获得助力,那霍弋就必须要得到那些酋帅的支持,三十六寨的寨主,七十二洞的洞主,这些人才是霍弋需要争取的对象。

    而且如果霍弋想要利用南中蛮夷各部对魏军实施阻击的话,那至少也的得到一大半的酋帅支持才行,少了还真不抵事。

    但想要获得一大半的蛮夷酋帅的支持,这个难度不亚于重新来遍诸葛卫丞相南征,以霍弋现在在南中的威望,想要拉拢几个酋帅倒不算什么难事,但想要把几百个部落都拉拢过来,那就是难如登天了。

    且不说许多部落之间本来就是矛盾重重,相互攻伐,彼此之间结怨颇深,但说是各个部落分散居住在南中各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至少也是跨越了千百里的地方的,而且南中本来就是地形复杂,道路不通畅,彼此之间想要传递消息,难道也是很大的。

    所以说卫永的提议虽然不错,但真正想要实现,难度却是有如登天,霍弋原本听了卫永之言,心中升起了一丝的希望,但听完之后,心中的那团火苗却又熄灭了,叹了一口气,道:“此计虽好,但想要现实,试若攀天,很难如愿啊。”

    卫永却是淡淡一笑道:“将军如果不试试,又如何能知道行不行?”

    霍弋看了卫永一眼,看他一副淡定从容的样子,心道莫非永真有办法?

    要知道,卫永在建宁郡当郡丞已经是有些年头了,熟知南中的情况,他的资历甚至要比霍弋多得多,别人或许没有办法,到了卫郡丞这儿,兴许有好的办法呢。

    于是霍弋很是虚心求教道:“卫郡丞有何妙策,还望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当,下官倒是有一计,如果将军能按计而施的,让这些蛮人出手,并不是什么难事。”

    卫永的笑容之中,透着那么一丝的诡异,不过这笑声也证明了他的自信,似乎是胸有成竹。

    ……………………………………………………………………

    云盘寨。

    这个寨子位于滇池的东北,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景致是相当的不错。

    在南中,常年无冬,雨水充沛,所有这里的植被生长的都是很不错的,绿意盎然。

    云盘寨只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寨子,族人也并不多,大概只有一千多人。

    虽然只有一千多人,扣除那些妇孺老弱之外,云盘寨能战斗的人员居在还有五百多人,可见其族人骁勇,好斗成性。

    当然这也是生存压力逼出来的,虽然云盘寨北临滇池,南靠云盘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既可上山打猎,又可以下水捕鱼,这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

    但由于滇池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滇池的周围,聚集着大大小小的几十个蛮夷部落,以及南迁过来的汉民,为了争夺这有限的渔猎资源,往往会发生冲突,靠成流血事件。

    不过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这样的争斗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谁的拳头更硬一些,那么谁获得的利益就大一些,谁就可以吃肉,谁就只能喝汤。

    云盘寨显然就是能吃上肉的一个,他们虽然不是周边寨子中人数最多的那一个,但却是战斗力最彪悍的那一个,长久以来,云盘寨一直占据着最好的位置,日子过得比较滋润。

第2462章 井水不犯河水

    按照惯例,云盘寨的人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一部分人将会上山打猎,一部分人会下水捕鱼,这些出发的人,都是寨子里最为强壮的男人,他们早出晚归,会带回许多的猎物来,以维持寨子里的人的生活。

    女人们则负责把收获的猎物进行处理,大部分山上的猎物都是有皮毛的,女人会将这些猎物的皮剥掉,并进行鞣制,并且积攒起来,聚少成多,集腋成裘,可以做成冬装来御寒。

    尽管说南中的冬天不是特别的寒冷,但有些年份也是会很冷的,甚至也会出现下雪和积冰,所以这些皮毛的衣服还是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当然这仅仅只是副业,女人宰割兽类,主要还是将兽肉分割成长条,腌制风干成肉条,鱼类也会制成鱼干,这样有利于长期的保存,这也是蛮夷人长久的生存之道,渔猎本身就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生活方式,有时候收成会好一点,能多获得一些猎物,有时候收成不好,往往好几天都会空手而归,这个时候部落中如果没有食物储备的话,那他们就会肚皮挨饿。

    制作风干鱼和风干肉,几乎成为了蛮夷人的一种传统,这也是他们赖以长久的生存之道,虽然大量的汉民南迁,给蛮夷带来农耕技术,但受到传统思想的左右,这些蛮夷人对种植粮食兴趣都不大。

    在他们看来,大自然的赠予已经是足够的慷慨了,有着数之不尽的野兽、鱼虾、野果、野菜,这东西可以随手获取,那怕这几天收成不好,但过两天肯定会好的,多少年来也没有见他们部落的人饿死几个。

    反倒是汉民们的农耕生活,非常的辛苦,开荒种地,播种收割,都会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而且种地这个事情往往需要看天意,也许庄稼快要收割了,突然来了一场暴雨,一年的希望就都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还有风灾,冰雹、旱灾、蝗灾,那些庄稼,如何能受得了这样的折腾,许多的时候颗粒无收,饿死人是常有的事。

    所以对于蛮夷人来说,种植庄稼,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看着汉人们乐此不疲地劳作着,他们只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难道是野兽的肉不香吗,水里的鱼虾不鲜吗,山上的竹笋、蘑菇、野菜、野果不好吃吗,非得把那一粒粒的种子埋到土里面,然后等待上漫长的时间,才能收割到一些禾谷,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干什么?

    所以说蛮人和汉人之间,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的,这也是蛮人和汉人共同生活在南中大地上,但却没有产生多少冲突的原因。

    蛮人打猎需要山林,只有山林之中才有猎物,捕鱼需要河流湖泊,只有河流湖泊之中才会有鱼虾,而汉人种田需要的是平原,地势越平坦越好,当然他们也需要河流,不过和蛮夷人不同的是,他们只对河水感兴趣,所以双方是很难发生冲突的。

    像往常一样,部落的酋帅会给部落的男女劳动力进行分工,男人打猎捕鱼,女人之中的一部分则是采摘野果蘑菇,另一部分做饭看孩子,整个部落的生产生活井然有序,十分的宁静。谷

    但这一天清晨,这种宁静的生活突然之间就被打破了,一支军队包围了山寨,将正准备上山捕猎的蛮夷猎人堵在了半路上,将他们逼退回了山寨之中。

    起初这些夷人并不能准确的分辨这是哪部分的军队,毕竟他们根本就没有几个识字的,根本就认不清这支军队的旗号,还以为是蜀国朝廷的军队呢,他们表现的特别的愤怒,因为这些军队的出现,已经耽误他们不少的行程,再延误下去的话,今天的收成可就没有了。

    而且他们的愤怒也是有理由的,自从诸葛亮南征以后,蜀国的军队和蛮夷部落之间就没有发生过在规模的冲突,双方一直以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的,为何今天蜀军会突然包围他们的营寨,这是准备意欲何为?

    蛮夷人民风彪悍,当然不服蜀军的包围,本身双方言语不通,是很难进行交流的,怒火中烧之下,冲突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但蛮夷是准备出门去打猎的,并不是准备打仗的,而包围他们的军队,却是早有准备,而且在数量上是蛮夷人的数倍,双方的冲突很快就演变成了流血的械斗,蛮夷人在死伤了多人之后,不得不退却到山寨之中,紧张地禀报了酋帅喃可那。

    喃可那一听就火冒三丈了,蜀军这也欺人太甚了吧,这么多年来云盘寨可没有少向朝廷交过贡品,而且云盘寨也从来没有参与过其他的部落的反叛行动,对蜀汉朝廷一向是很拥戴的,他们为何要突然包围山寨并且杀伤族人,简直就是岂有此理。

    喃可那立刻召集山寨之中所有能战斗的人员,各自抄起武器,向着寨门口跑去,既然蜀军敢公然地来挑衅他们,那今天非得让蜀军尝尝苦头才行,不然被他们给欺凌惯了,以来还怎么生存。

    夷人的很快地就集结了起来,武器自然是五花八门的,既然军队正规使用的刀枪弓箭,也有打猎捕鱼用的钢叉鱼叉,实在是没有武器了,也会拿下一根木棍,反正对于云盘寨的夷人来说,只要有入侵者,他们不分男女,全民皆兵。

    当然这些夷人也谈不上队形阵形的,酋帅喃可那出现在哪儿,他们就跟随到哪儿,忽啦啦一大片的人,气势倒是挺足。

    喃可那昂首挺胸地走在最前面,这种前呼后拥的感觉也确实不错,不过走出寨门之后,喃可那却发现对面的军队气势可比他更足,盔明甲亮,刀枪闪着阵阵的寒光,阵容严整,气势凛然。

    这支队伍数量可不少,少说也有两千人,比他山寨里的人都多,喃可那见此情景,不禁有些怂了,对方的力量可是比他大多了。

第2463章 专治各种不服

    不过喃可那可不能怂啊,他的身后,可是有着千百双族人的眼睛在盯着呢,而且今天这支蜀军可是杀了他的几十个族人的,如果喃可那认怂了,那么以后他还怎么在云盘塞抬得起头来,怎么还能当得起山寨的酋帅?

    喃可那正欲昂首而出,身后的一个佐领悄悄地拉了他的袖子一下,喃可那不解其意,正欲相问时,那个佐领指了指对面的一面旗帜道:“大帅,你瞅瞅那个?”

    喃可那并非是不识字,身为酋帅,对汉字和汉话还是要懂得一些的,否则又怎么能和蜀人打交道,只不过喃可那听闻到有族人被杀害之后,义愤填膺,欲向蜀军讨一个公道,所以他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对方的旗帜上面,这时被身后的那个佐领提醒了一下,这才专门去看那面旗帜。

    喃可那认识的汉字不多,但蜀军所使用的旗号皆是“汉”字,这一点倒是绝对不会搞错的,但对面的旗帜,分明和“汉”字旗完全的不同,颜色和蜀军所使用的红色的旗帜相差甚多,这面旗帜是禇黄色的,一个大大的黑色圆圈之中套着一个黑色的大字,只不过喃可那对这个字比较陌生,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来这个字念什么。

    喃可那一脸的疑惑,为啥蜀军会换旗帜啊,好好的红底黄字的旗不打,偏偏要打一个黄底黑字的旗子,难不成这旗帜还能随便地来换吗?

    而且喃可那也注意到了,这些士兵穿着得衣服也和平时不尽相同,以前他们的军服是绛红色的,现在却穿着了身禇黄色的衣服,这变化还是蛮大的。

    身后的那个佐领却是比喃可那识字识得多,他到来到了寨门口,一眼就瞧出那个字是“魏”,这旗号可不是乱打的,也就是说眼前包围山寨的军队,并不是蜀军而是魏军。

    那佐领自然是清楚自家酋帅的文化水平的,看到他有些发懵,才压低了声音对喃可那道:“大帅,这些兵可不是汉兵,而是魏兵。”

    魏兵?喃可那的脑瓜子顿时就嗡嗡嗡了,天杀的,南中不是蜀国的地盘吗,蜀国朝廷还特意地将南中地界分为了七个郡来分别管理,他们云盘寨那可是处于南中之腹建宁郡的地盘上,怎么会在这里有魏军的人马出现?

    喃可那完全搞懵了,他实在是搞不清这是一个什么状况,魏军是怎么平空冒出来的?

    魏军进犯南中的消息,一直掩藏得很好,就连身为建宁太守的霍弋也才是刚刚知道,至于那些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消息闭塞的蛮夷肯定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得到这个重大的消息,所以他们不知情也不为奇怪。

    那佐领却比喃可那更知道一些消息,他对喃可那道:“大帅,这些魏军想必就是灭了吴国交州的军队了,想来他们也是从交州打过来的。”

    这时,魏军阵中闪出一骑,全副铠甲,看模样是一个领军的将军,那将军行至寨前,趾高气扬地高声喝道:“谁是这山寨的主事之人,出来说话!”

    喃可那好歹也是一寨之主,在他的这块地盘上,平时也骄横惯了,看到魏军如此神气,喃可那也是怒了,傲然而出,喝道:“本帅在此,你是何人,敢如此猖狂?”

    那魏将冷笑一声,道:“某乃魏国上将是也,奉大魏皇帝圣旨,讨伐蜀逆,尔等蛮夷草寇,还不速速投降?如若不然,待某打破山寨,杀你们一个鸡犬不留!”

    喃可那气得浑身发抖,他当这个酋帅这么多年了,还没有哪个不开眼的家伙敢这么出面威胁他,本来这些魏军已经杀了几十名的族人了,喃可那这回率众而出,就是为了给这些死难的族人报仇的。

    可结果仇没报成呢,还反倒被魏将给一通威胁,喃可那顿时是火冒三丈,不甘如此受辱,立刻下令蛮兵杀过去,准备给魏军点教训尝尝。

    虽然喃可那没有打过正规的野战,和正规的军队交过手,但他和周边的那些部落却是经常为了抢夺狩猎和捕鱼的地盘而大打出手,喃可那也在滇池附近落得了一个好勇斗狠的名声,

    论起打仗来,喃可那那可是谁也不服的,在周边的部落之中,那就是要数他的拳头是最硬的,可谓是打遍滇池无敌手,这无疑也助长了喃可那的骄横之气。

    今天魏军居然杀上了门来,喃可那当然是不可能举手投降的,更何况他还要为那几十个死难的族人报仇呢。

    再说了,如果这次喃可那认怂了,那么他还有什么脸面在众部落之中抬起头来,所以面对魏军的威胁,他是寸步不让。

    蛮兵一听喃可那下令了,立刻举起武器,嗷嗷叫着扑了上来,向着魏军发起了进攻。

    那魏将冷笑一声,看来盘云寨的这个酋帅是不服,不过这次魏军敢来袭寨,那自然是早有准备的,专治各种不服,他既然不肯投降,那就打到他们跪地投降为止。

    看到蛮兵乌泱乌泱一大片冲了上来,那魏军倒是不慌不忙,挥手下令弓箭兵和连弩兵排成数排,立刻是开弓放箭。

    那箭雨顷刻之间就封锁了寨前的山路,密密麻麻的箭矢有如飞蝗一般,向着蛮兵激射而去。

    蛮兵们所使用的武器是五花八门的,他们最缺乏的是防御性的武器,比如盾牌,而他们身上的衣甲最多也就是兽皮所制的皮甲,铁制的铠甲不能说没有,但至少是少得可怜,只有少数酋帅的心腹亲兵大概才能穿着上铁甲,使用制式的武器。

    如此一来,那就造就了蛮兵的防御力比较薄弱,而且他们的进攻完全是一窝蜂似的,一个个虽然悍猛无比,但在训练有素的魏军弓弩兵的攻击下,他们几乎和活靶子一样,一通乱箭之下,蛮兵们是尸横遍野。

    这几乎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魏军的弓箭密度之强,力度之足,根本就不会给蛮兵靠上来的机会。

第2464章 索要干货

    喃可那双目赤红,他本欲报仇,但没想到魏军的弓弩竟然是如此的厉害,蛮兵连魏兵的衣角都没有碰上,就又白白地损失了一大批的族人。

    而喃可那所处的位置,也是在魏军弓箭的射程之内,如果不是身后那个佐领反应敏捷,将喃可那往后拉了一截,只怕喃可那也会死于魏军的乱箭之下。

    魏军的箭矢太密集了,那怕蛮兵身上有铠甲的保护,依然无法避免被射穿的下场,毕竟蛮兵身穿着的这种铠甲不会太精良,甲片之间的衔接也不会天衣无缝,更关键的是,铠甲的防护面积是有限的,比如面部和四肢,都无法保护得到,这些部位一旦中箭,尤其是头部,绝对是死翘翘的。

    喃可那眼里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但他也清楚,对面魏军的战斗能力,可不是他寻常的对手能比拟的,所以遭受了一轮打击之后,喃可那下令蛮兵全部撤退回来,依托山寨内的防守工事,来抵御魏军的进攻。

    不过魏军看到蛮兵撤退之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停止射箭,为首的魏将是哈哈大笑,遥遥地道:“尔等不想死的话,赶紧出来投降,给你们一个时辰的考虑时间,到时如果还不肯降的话,休怪某心狠手辣,鸡犬不留!”

    喃可那气得咬牙切齿直跺脚,但却又是无可奈何,这支魏军战斗力之强悍,装备之精良,是远超云盘寨的蛮兵的,如果喃可那拒不投降的话,那结果肯定是魏军要攻上山来,到时候全寨之人能不能幸免于难,大概率是很难的。

    毕竟双方的实力是摆在那儿的,而云盘寨附近根本没有援兵能来搭救他,附近的这些蛮族部落大多数还是和他们有仇怨的,巴不得落井下石呢。

    喃可那唯一能指望的,也只有远在几百里之外的部帅孟柯了。

    孟柯是蛮王孟获之子,孟获被诸葛七擒七纵之后,心悦诚服,不再叛乱,后来还被朝廷任命为御史中丞,孟获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各据一方,分别称之为北部帅、东部帅、南部帅和西部帅,孟柯是孟获的第三个儿子,占据了南中中南部的地盘,势力庞大,一些中小部落纷纷依附之,听从于孟柯的命令,云盘寨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喃可那想要求救的话,唯一能指望的也就是孟柯了,只可惜孟柯的营寨远在数百里之外,喃可那就算是想要求援的话,那也是远水难解近渴。

    那佐领对喃可那道:“大帅,这好汉不吃眼前亏,不如我们先假意投降,然后再派人告知部帅,然后再做定夺如何?”

    喃可那一听,现在也只有这么一个办法了,不投降的话,那就是死路一条,全山寨的人都得跟着他陪葬,倒不如假意投降归顺于魏军,喃可那不相信魏军会长久地留驻在云盘寨,只要他们一走,将来反不反可是由自己说了算的。

    于是喃可那派佐领前去和魏军谈判,只要魏军的条件不过分,他是可以考虑投降的。

    魏军那边一听喃可那肯投降,脸上皆露出轻蔑的神色,原本以为这些蛮人凶顽,会负隅顽到底,现在看来,这些家伙也不过是些怂包,欺软怕硬,当魏军刚刚展示了一部分的武力之后,这些家伙们就已经是吓得屁滚尿流了,不经打啊!谷

    那领军的魏将更是一脸的高傲,对俯首贴耳的佐领一行人是好一番的奚落和嘲讥,佐领以及那些蛮人头领是敢怒不敢言,默默地承受下了这份屈辱。

    那魏将的要求也很简单,就是要搜刮蛮人营寨之中的粮草,以充军需。

    当然这个要求也不奇怪,魏军从交州远来,道路坎坷,粮草转运困难,所以他们进入南中之后,肯定是会大肆搜刮粮草的,每攻下一座山寨,就会将山寨内的粮草物资搜刮一空。

    如果蛮人部落肯投降的话,魏军倒也不会横加杀戮,只要能搞到粮草即可。

    但如果那个蛮人部落不开眼,非得顽抗到底的话,或许这些魏军就不会客气了,也许会将整个部落进行一番血洗,杀光所有的蛮人,然后那些粮草物资依然还是他们的。

    当然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毕竟这些蛮人并不是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的羔羊,如果魏军逼迫的比较急的话,那他们肯定还是会奋起反抗的,兔子急了还要咬人不是。

    所以,魏军能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拿下这些山寨,那是再好也不过的,最次也能减少一些魏军的伤亡。

    不过一听魏军索要粮草,那佐领是一脸的苦相,他告诉魏军将军,山寨内根本就没有存粮,而且蛮人本身也不会耕种粮食,他们平时吃得都是山上捕捉的野兽,湖里捞得鱼虾,还有就是现挖的野菜现摘的野果,这些东西都是无法保存的,平时没有收获的时候,他们还得饿肚子,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存粮。

    魏将冷冷地道:“少来这一套,鬼才会相信你们没有贮备,你们没粮草,不是还有肉干鱼干吗,拿这些抵粮食也是一样的。明确地告诉你们,少耍花样,否则休怪本将军翻脸无情!”

    佐领心中暗暗叫苦,看来魏军对他们山寨的情况是了如指掌的,也难怪他们知道的如此清楚,看来他想要蒙混过关,是根本不可能的。

    于是佐领只能将魏军索要一万条肉干,一万条鱼干以及一百石的干蘑菇和其他山货的情况如实地禀报给了喃可那。

    喃可那一听就暴跳如雷,魏军索要的这些干货,就相当于山寨内所有的储备了,本来这些东西就是为了饥荒时节准备的,如果都被魏军给搬空了,那一旦遇到天灾饥荒之时,那云盘寨的人岂不就得饿死了吗?

    “不行,绝对不行!如果他们要一半还可以商量,要将这些东西全部搬走,那跟杀了我们有什么区别,如果魏人如此蛮横的话,那本帅誓于之血战到底!”喃可那斩钉截铁地道。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