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75章 截击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斥侯探明的情报,壶关并没有多少并州军在把守,显然曹亮把壶关和高都一样,也视为了弃子,司马懿对拿下壶关毫不怀疑,但拿下之后,并不会对局势有任何改变,反而司马军还得派人驻守,分散了兵力,得不偿失。

    现在司马懿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寻找曹亮的并州军主力,只有打垮了并州军的主力部队或者是擒杀了曹亮之后,才能彻底地扭转现在被动局面。

    至于多占少占一两座城池,对司马懿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可想要找到曹亮和并州主力的去向,这群山茫茫的,又谈何容易?

    现在突然听闻到曹亮和桓范的下落,让司马懿顿时精神大振,曹亮现身壶关,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啊,如果能够一举擒杀曹亮,必可以彻底地改变战局形势。

    司马懿立即召集诸将,以司马师为先锋,司马懿统率中军,王观来断后,集结起大军,连夜出发,即刻北上,直取壶关。

    ┄┄┄┄┄┄┄┄┄┄┄┄┄┄┄┄┄┄┄┄┄┄┄┄┄┄┄┄┄┄

    曹亮出现在壶关,其实是故意地显露出行藏,让司马军的斥侯所看到,否则司马懿就算是派出一万个斥侯来找上一年,也未必能找得到曹亮的下落。

    放弃高都只不过是为了暂避司马军的锋芒,并不意味着曹亮就彻底地放弃了和司马军交手,毕竟和司马懿的十万大军来硬碰硬,是最不明智的选择,想要与敌周旋,就必须继续地采用各个击破的手段。

    但司马懿吃一堑长一智,损失了东西两路人马之后,司马懿自然也学聪明了,他集中兵力,屯兵于丹河,自成一营,根本就不给曹亮各个击破的机会。

    在打仗方面,司马懿还是极为有耐心的,在没有进军机会的情况下,他能守得住寂寞,在丹河河畔一呆就是二个多月,不分兵,不冒进,稳如狗。

    从这一点上,还真没有人能比得了司马懿,当年在雍凉,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攻势,他就用一招深壕高垒高挂免战牌,硬生生地把诸葛亮给拖死了,此次进攻上党,在已经吃了两个大亏的情况下,司马懿当然不会再重蹈覆辙,给曹亮以可乘之机,别说是耗上两个月,就算是耗上两年,司马懿恐怕都不会皱半下眉毛。

    曹亮等了两个月,一直也没有什么机会,自然也就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了,既然没机会,那就自己去创造机会,所以曹亮故意地现身壶关,吸引司马军斥侯的注意。

    曹亮知道,司马懿这两个月来要一直没闲着,侦骑四出,斥侯遍布,不为别的,就为寻找自己的下落,寻长与并州军决战的机会,想要诱敌深入,自己不露面肯定是不成的。

    所以曹亮在壶关现身,相信过不了多久,司马军的斥侯就会将这个消息传到丹河司马军大营那儿,曹亮相信,司马懿肯定不会无动于衷的,因为他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两个多月,所以司马懿一定会北上攻打壶关的。

    事实上,曹亮在现身壶关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战略布署,计划在半路上伏击司马军。

    当然,一口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全部吞掉曹亮还没那个胃口,曹亮的目标,就是司马懿一字长蛇的那个尾巴。

    司马懿排出了这个一字长蛇阵,就是为了防备曹亮的各个击破,大阵彼此首尾相顾,无论并州军攻击那一个部分,都会遭到其反击,所以司马懿根本就不惧怕并州军来攻击。

    但一字长蛇阵就真得无解吗?那当然也不是,任何阵法都是有利有弊的,破解一字长蛇阵,最重要的就是扼制其机动能力,令其首尾不得相顾,其阵不攻自破。

    当然这种破阵方法是建立在己方兵力大于敌方之上的,三路兵马齐出,同时攻击其首腹尾,长蛇阵三处要害皆遇敌袭,自顾不,又焉能相援。

    但现在并州军可没有那么多的人马,想要同时攻击长蛇阵的三处要害,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兵力。

    所以曹亮只能是另想办法,利用地形地势来扼制长蛇阵的机动能力,卡住其头其腹,硬生生地将其尾给断下来。

    曹亮这一招确实有虎口拨牙的味道,他将战场选择在了虎峪口,这里是高都通往壶关的必经之处,地形险要,峪口处只有几丈的宽度,两边悬崖耸立,笔直陡峭,并州军如果在这里设伏,将司马军的前部和中军放过,直接将后队人马给截下来,围而歼之,此时蛇首蛇腹被卡在虎峪口不得转身,一字长蛇阵自然失去了作用。

    如果是正常的作战,司马军的一阵长蛇阵必然十分的紧凑,队伍之间的间隔很小,但如果是行军状态,整个长蛇阵就要比平常拉长数倍,首尾之间的距离自然也增大不少,只要并州军充分地利用地形地势,破解一字长蛇阵也不算什么难事。

    针对破解这个一字长蛇阵,曹亮还真是费了不少心思,光是和桓范裴秀他们做沙盘推演,就不下十数次,而且曹亮还亲自亲往虎峪口,实地考察过这里的地势,最终制定出了一个详实的作战方案。

    这个方案虽然有一定的冒险性,但谁打仗也不可能十拿九稳,该冒险的时候还得冒,相比于其他的方案,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最佳的一个,桓范等人也都出言献策,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计划。

    为了确保此次虎峪口伏击战的成功,曹亮几乎调动了手上能调动的所有军事力量,并在十余天之前,就陆续地将各营各部人马秘密地调往了虎峪口进行了蛰伏,到日前,所有部队全部到位,并州军枕戈待旦,就等司马军入坑了。

    这场战斗,将会是决定并州命运的重要一战,曹亮要求各营各部,全力以赴,争取打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

第776章 计中计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丝毫不敢攒其锋,但见田豫的旗号,避之惟恐不及。

    而现在,他确实已经是老了,面对势如野火般滋生的匈奴叛乱,田豫不得不能禁止,而且还节节败退,几乎丢光了晋阳城之外的所有城池,如此糟糕的战绩,可谓是他平生的奇耻大辱。

    现在已经不再是田豫沉缅过去丰功伟绩的时候了,摆在他面前的,是能不能保住晚节的关键时刻,如果晋阳城也失守的话,田豫不仅晚节不保,恐怕就连寿终正寝也做不到。

    所以面对匈奴人咄咄逼人的攻势,田豫也只能是采取守势,将所有的力量都收缩到晋阳来,做最后的防守。

    而此刻从榆次渡汾河进击晋阳的刘猛,却是意气纷发,踌躇满志,他此番对两样东西是志在必得,其一是晋阳城,其二是单于之位。

    攻下晋阳城在刘猛看来,已经是毫无悬念了,由于周边几乎所有县城郡城的陷落,晋阳早已成为了一座孤城,孤城不可守,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刘猛丝毫不会怀疑他们拿不下晋阳城来。

    但最为关键的,却不是这个,根据匈奴四部的约定,先入晋阳城中,为匈奴单于。

    刘猛觎觑单于之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上一任的单于呼厨泉去世之后,魏国朝廷为了达到长久分裂匈驻各部的目的,不再册封新的单于,以至于匈奴单于之位长期空缺。

    朝廷不册封,并不代表着匈奴人不想坐这个位子,此次的匈奴叛乱,无疑给了那些一直垂涎单于位子的人一个绝好的机会。

    单于之位例来是匈奴人自己世袭罔替的,何时轮得上汉人指手划脚,这一次匈奴人攻占并州之后,就要产生新的单于来一统匈奴各部,光复曾经辉煌过的匈奴王朝。

    刘猛的右部匈奴是五部之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之一,刘猛以此番叛乱发起人的身份,成为新单于的有力竞争者。

    正常来说,五部部帅都有晋升单于的希望,但是由于各部这些年来发展并不平衡,逐渐形成了左右两部雄起,其他三部沦为陪衬的格局,所以单于之位的竞争,其实也就是刘猛和刘豹之间的竞争。

    为了争夺匈奴各部的控制权,刘猛和刘豹长期的明争暗斗,早已是势同水火,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纠纷,刘猛主动地提出来先入晋阳者为单于,可以号令匈奴诸部。

    晋阳城是并州的州城,城垣高大,防御坚固,想要拿下来肯定并非易事,刘猛的右部匈奴实力强劲,自然是攻城的一大主力,刘猛之所以敢这么约定,那么他至少也有六成以上的把握。

    唯一的变数就是刘豹了,匈奴左部的实力与右部不相上下,论攻坚能力也不次于右部,究竟谁先攻破晋阳城还真不好说,这也是刘豹爽快地答应这个约定的理由。

    但人算不如天算,这一次还真是刘豹失算了,就在其他各部紧锣密鼓地向晋阳进军的时候,刘豹却得到了魏军援兵向兹氏进军的消息。

    老巢不能丢,所以刘豹不得不引军南退,去解兹氏之围,他的这一走,也就等于是退出了单于之位的竞争。

    这对刘猛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最大的竞争对手走了,剩下其他各部,压根儿就不是刘猛的对手,看来这次多年的美梦就要成真了,直让刘猛是兴奋无比。

    当然,在登临单于宝座之前,刘猛还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拿下晋阳城,在晋阳城中,将举行他的登基加冕大典,到时候四方来贺,才是刘猛的终极目标。

    右部匈奴大军渡过汾水之后,马不停歇,直接就向着晋阳的东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两万多大军,漫山遍野而来,登上东面的城墙,便可以看到匈奴人黑鸦鸦一片,扑天盖地地向晋阳城涌来。

    为了激励士气,刘猛开出了巨额的悬赏,这个悬赏不同于别的金钱财物的悬赏,而是刘猛承诺,谁第一个攻破晋阳,就将右部匈奴部帅的位子赏赐给谁。

    至于刘猛,只要能第一个踏足晋阳,那么他就是新的匈奴单于了,这个右部帅的位子便会空缺下来。

    至于刘猛的另一重身份右贤王,则是许诺给了中部帅刘蛟,只要刘蛟支持自己,刘猛晋升为单于之后,便将右贤王的位置给刘蛟。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刘猛开出了空前绝后的赏格,自然让匈奴兵是兴奋地嗷嗷直叫,恨不得一步就跨上晋阳的城头。

    这个赏格太过于诱人了,以前匈奴人的赏格,无非就是土地、牛羊、奴隶,而这次刘猛直接就把他坐的位置拿了出来,右部帅如此瞩目的位子,想不动心都难。

    匈奴兵变得个个亢奋起来,比打了鸡血还管用,虽然他们进攻的武器只是一些简陋的云梯,但这丝毫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热情,潮水一般地涌向了晋阳的东面城墙,并向着城头涌去。

    七十二岁的田豫依然是一身的戎装,尽管这沉重的铠甲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但田豫却没有半点下城歇息的打算,因为他清楚这一战对晋阳城意味着什么,那怕他再不堪重负,也必须要坚守城头,鼓舞士气,绝不能让晋阳有所失。

    战斗一开始就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匈奴兵悍不畏死地顺着云梯攀爬着,竭尽全力试图登上城头。

    但魏军守兵的防御准备还是极为齐全的,不光准备了大量的弓箭、滚木、擂石,还准备了大量的开水和滚油,一股脑地砸将下去,让匈奴人是惨叫不断,伤亡累累,在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之内,晋阳城下已经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了。

    不过前面伤亡如此惨重,却依然无法阻挡匈奴兵的进攻**,他们踩踏着同伴的尸体,向着晋阳城发起了一轮又轮狂暴的进攻。

    战斗不光是激烈,完全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了。

第777章 血战虎峪口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丝毫不敢攒其锋,但见田豫的旗号,避之惟恐不及。

    而现在,他确实已经是老了,面对势如野火般滋生的匈奴叛乱,田豫不得不能禁止,而且还节节败退,几乎丢光了晋阳城之外的所有城池,如此糟糕的战绩,可谓是他平生的奇耻大辱。

    现在已经不再是田豫沉缅过去丰功伟绩的时候了,摆在他面前的,是能不能保住晚节的关键时刻,如果晋阳城也失守的话,田豫不仅晚节不保,恐怕就连寿终正寝也做不到。

    所以面对匈奴人咄咄逼人的攻势,田豫也只能是采取守势,将所有的力量都收缩到晋阳来,做最后的防守。

    而此刻从榆次渡汾河进击晋阳的刘猛,却是意气纷发,踌躇满志,他此番对两样东西是志在必得,其一是晋阳城,其二是单于之位。

    攻下晋阳城在刘猛看来,已经是毫无悬念了,由于周边几乎所有县城郡城的陷落,晋阳早已成为了一座孤城,孤城不可守,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刘猛丝毫不会怀疑他们拿不下晋阳城来。

    但最为关键的,却不是这个,根据匈奴四部的约定,先入晋阳城中,为匈奴单于。

    刘猛觎觑单于之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上一任的单于呼厨泉去世之后,魏国朝廷为了达到长久分裂匈驻各部的目的,不再册封新的单于,以至于匈奴单于之位长期空缺。

    朝廷不册封,并不代表着匈奴人不想坐这个位子,此次的匈奴叛乱,无疑给了那些一直垂涎单于位子的人一个绝好的机会。

    单于之位例来是匈奴人自己世袭罔替的,何时轮得上汉人指手划脚,这一次匈奴人攻占并州之后,就要产生新的单于来一统匈奴各部,光复曾经辉煌过的匈奴王朝。

    刘猛的右部匈奴是五部之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之一,刘猛以此番叛乱发起人的身份,成为新单于的有力竞争者。

    正常来说,五部部帅都有晋升单于的希望,但是由于各部这些年来发展并不平衡,逐渐形成了左右两部雄起,其他三部沦为陪衬的格局,所以单于之位的竞争,其实也就是刘猛和刘豹之间的竞争。

    为了争夺匈奴各部的控制权,刘猛和刘豹长期的明争暗斗,早已是势同水火,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纠纷,刘猛主动地提出来先入晋阳者为单于,可以号令匈奴诸部。

    晋阳城是并州的州城,城垣高大,防御坚固,想要拿下来肯定并非易事,刘猛的右部匈奴实力强劲,自然是攻城的一大主力,刘猛之所以敢这么约定,那么他至少也有六成以上的把握。

    唯一的变数就是刘豹了,匈奴左部的实力与右部不相上下,论攻坚能力也不次于右部,究竟谁先攻破晋阳城还真不好说,这也是刘豹爽快地答应这个约定的理由。

    但人算不如天算,这一次还真是刘豹失算了,就在其他各部紧锣密鼓地向晋阳进军的时候,刘豹却得到了魏军援兵向兹氏进军的消息。

    老巢不能丢,所以刘豹不得不引军南退,去解兹氏之围,他的这一走,也就等于是退出了单于之位的竞争。

    这对刘猛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最大的竞争对手走了,剩下其他各部,压根儿就不是刘猛的对手,看来这次多年的美梦就要成真了,直让刘猛是兴奋无比。

    当然,在登临单于宝座之前,刘猛还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拿下晋阳城,在晋阳城中,将举行他的登基加冕大典,到时候四方来贺,才是刘猛的终极目标。

    右部匈奴大军渡过汾水之后,马不停歇,直接就向着晋阳的东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两万多大军,漫山遍野而来,登上东面的城墙,便可以看到匈奴人黑鸦鸦一片,扑天盖地地向晋阳城涌来。

    为了激励士气,刘猛开出了巨额的悬赏,这个悬赏不同于别的金钱财物的悬赏,而是刘猛承诺,谁第一个攻破晋阳,就将右部匈奴部帅的位子赏赐给谁。

    至于刘猛,只要能第一个踏足晋阳,那么他就是新的匈奴单于了,这个右部帅的位子便会空缺下来。

    至于刘猛的另一重身份右贤王,则是许诺给了中部帅刘蛟,只要刘蛟支持自己,刘猛晋升为单于之后,便将右贤王的位置给刘蛟。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刘猛开出了空前绝后的赏格,自然让匈奴兵是兴奋地嗷嗷直叫,恨不得一步就跨上晋阳的城头。

    这个赏格太过于诱人了,以前匈奴人的赏格,无非就是土地、牛羊、奴隶,而这次刘猛直接就把他坐的位置拿了出来,右部帅如此瞩目的位子,想不动心都难。

    匈奴兵变得个个亢奋起来,比打了鸡血还管用,虽然他们进攻的武器只是一些简陋的云梯,但这丝毫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热情,潮水一般地涌向了晋阳的东面城墙,并向着城头涌去。

    七十二岁的田豫依然是一身的戎装,尽管这沉重的铠甲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但田豫却没有半点下城歇息的打算,因为他清楚这一战对晋阳城意味着什么,那怕他再不堪重负,也必须要坚守城头,鼓舞士气,绝不能让晋阳有所失。

    战斗一开始就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匈奴兵悍不畏死地顺着云梯攀爬着,竭尽全力试图登上城头。

    但魏军守兵的防御准备还是极为齐全的,不光准备了大量的弓箭、滚木、擂石,还准备了大量的开水和滚油,一股脑地砸将下去,让匈奴人是惨叫不断,伤亡累累,在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之内,晋阳城下已经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了。

    不过前面伤亡如此惨重,却依然无法阻挡匈奴兵的进攻**,他们踩踏着同伴的尸体,向着晋阳城发起了一轮又轮狂暴的进攻。

    战斗不光是激烈,完全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了。

第778章 激战虎峪口(上)

    ps:章节防盗,明天早上八点以前更新……

    那些被压在滚木下的司马军全部变成了肉饼,没有半点生还的可能。

    不过似乎感觉不足量,西山那边也紧接着投下了几乎同等数量的滚木,两边的滚木堆集起来,差不多有两三丈的高度,完全把峪口给封死了。

    王对这个效果很是满意,这也得益于先前他率军在周围砍伐了不少的大树,用滚木封路的效果非常的好,顷刻之间便可以将这条路给封个严严实实的,那些滚木横七竖八地压在一起,就算司马军想要搬动它,但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如愿的。

    更何况山上还有布置好的弓弩兵,只要司马军试图接近或搬动这一道木墙,山上的弓弩兵就会乱箭射下,根本不给他们搬动滚木的机会。

    这次伏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司马军的后队人马,曹亮给这次的行动起了一个代号,就叫“斩断蛇尾”。

    虎峪口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次的行动变得游刃有余,并州军这一刀斩得又快又狠,让司马军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顷刻之间就被一截两断,首尾不得相顾。

    现在司马军这条大蛇被卡在虎峪口若悬河的峡谷之内,转身变得相当困难,想要将前后两部分重新联结起来,司马军就必须要攻占两侧的山头。

    而并州军的长水营和射声营早已是严阵以待,长水营和射声营也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构筑防御阵地,阻击司马军前部人马的救援,另一部分则发起了攻击,配合步兵营和骁骑营,围攻被困在谷口位置上的司马军后队。

    虎峪口的谷口形如喇叭,底狭而口阔,两面是高地,长水营和射声营抢先占据了高地位置,对司马军后队形成了包围之势。

    不过这个包围只是半包围,整个谷口的位置还是开放着的,为了防止司马军从谷口位置上逃跑,曹亮安排骁骑营和步兵营就埋伏在虎峪口的山后,等到司马军尽数入谷内那边封口之后,即将杀出,斩断司马军的退路。

    这种包饺子的打法,最是简单实用,司马军三路兵马齐出,轻易地便将司马军的这条蛇尾困在谷中,虽然说从兵力上来讲并州军尚未达到围歼敌人的所需数量,但是因为地形使然的缘故,司马军是很难实现突围的。

    当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秦将白起就是利用这里的地形地势,以较少的兵力困住了赵兵四十万人,赵军浴血奋战了四十余天,粮尽援绝,也未能突破秦军的围困,最终只能是全体投降,却惨遭坑杀。

    所以从兵法上来讲,以少围多,以弱围强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最主要的,还是讲究个地利条件,像虎峪口这样的地方,原本就是打伏击的最佳战场。

    当然包饺子的成败,最重要的还是封口如何,如果封口封得不好,这饺子岂不就露馅了。所以在封口的位置上,曹亮特意地安排了骁骑营来协助步兵营作战,步兵营的防御力,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有着强大攻击力的骁骑营,司马军想要突围,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司马军显然没有仓皇的选择突围,而是主动地收缩兵力,原地构筑防线。

    在后队领军的是尚书王观,王观和司马懿交从过密,高平陵事变时,他代行中领军之职,夺了曹羲的兵权,做为司马氏的爪牙,事后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改任为尚书,此次随同司马懿出征,担任的是后勤大总管的职务。

    并州军在虎峪口发起突袭,王观表现的相当的镇定,并没有因为突袭事件而慌乱,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得到过司马懿的吩咐。

    后队的人马多是以后勤保障队伍为主,尽管人数不少,但战斗力并不强,如果这个时候强行突围的话,面对战斗力强悍的并州军,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所以王观并没有急于突围,而是下令将粮车围成一圈,所有的兵力都收缩到粮车的防御圈以内,重兵构筑防线,以抵御并州军的攻击。

    不得不说王观采取的策略是极为明智的,如果这个时候他强行的率军突围的话,根本就无法维持相应的防御阵型,面对并州军前后左右的夹击,这些以后勤保障军队为主体的队伍是很难抵挡得住并州军强力的冲击的。

    尤其在谷口的位置上,并州军还配备着骁骑营这样强悍的骑兵,司马军想要突围,就必须要正面面对骁骑营,以步兵为主的后队人马,想要迈过骁骑营这一关,试比登天。

    龟缩防守虽然看起来很狼狈的,但是无比实用,尤其众多粮草车构成的防御阵地的情况下,对阻挡并州军骑兵的攻击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

    当然这种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并州军进攻的手段可不止一样,如果在某一种进攻方式下受阻,他们很快便会改变攻击的方式,单凭粮车,是很难抵挡更长时间的。

    不过王观显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并州军的四面围攻,他也显得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相比之下,司马军则显得慌乱的多,他们收缩着防线,尽可能地靠拢在一起,似乎觉得摩肩接踵这个方式可以给他们最大的安全感。

    并州军的进攻几乎是在完成合围的同时就开始了,在谷口的位置上,羊祜的步兵营排出了一个巨大的步兵方阵,以长枪兵为先导,迈着沉稳的步伐,沉着有力地向着迈着,虽然速度不快,但每一步都铿锵有力,带着一股的肃杀之气。

    在步兵方阵的左右两翼,是骁骑营的骑兵,这次他们虽然没有担任主攻的任务,但强大的气场还是让司马军为之胆战心惊。

    东山的长水营和西山的射声营同时地从山坡上冲了下来,他们没有像步兵营采用密集的方阵,而采用的是散兵攻击型阵容,但散而不乱,杀气逼人。

第779章 激战虎峪口(下)

    ps:章节防盗,明天早上更正,请大家更正后再看……

    那些被压在滚木下的司马军全部变成了肉饼,没有半点生还的可能。

    不过似乎感觉不足量,西山那边也紧接着投下了几乎同等数量的滚木,两边的滚木堆集起来,差不多有两三丈的高度,完全把峪口给封死了。

    王对这个效果很是满意,这也得益于先前他率军在周围砍伐了不少的大树,用滚木封路的效果非常的好,顷刻之间便可以将这条路给封个严严实实的,那些滚木横七竖八地压在一起,就算司马军想要搬动它,但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如愿的。

    更何况山上还有布置好的弓弩兵,只要司马军试图接近或搬动这一道木墙,山上的弓弩兵就会乱箭射下,根本不给他们搬动滚木的机会。

    这次伏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司马军的后队人马,曹亮给这次的行动起了一个代号,就叫“斩断蛇尾”。

    虎峪口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次的行动变得游刃有余,并州军这一刀斩得又快又狠,让司马军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顷刻之间就被一截两断,首尾不得相顾。

    现在司马军这条大蛇被卡在虎峪口若悬河的峡谷之内,转身变得相当困难,想要将前后两部分重新联结起来,司马军就必须要攻占两侧的山头。

    而并州军的长水营和射声营早已是严阵以待,长水营和射声营也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构筑防御阵地,阻击司马军前部人马的救援,另一部分则发起了攻击,配合步兵营和骁骑营,围攻被困在谷口位置上的司马军后队。

    虎峪口的谷口形如喇叭,底狭而口阔,两面是高地,长水营和射声营抢先占据了高地位置,对司马军后队形成了包围之势。

    不过这个包围只是半包围,整个谷口的位置还是开放着的,为了防止司马军从谷口位置上逃跑,曹亮安排骁骑营和步兵营就埋伏在虎峪口的山后,等到司马军尽数入谷内那边封口之后,即将杀出,斩断司马军的退路。

    这种包饺子的打法,最是简单实用,司马军三路兵马齐出,轻易地便将司马军的这条蛇尾困在谷中,虽然说从兵力上来讲并州军尚未达到围歼敌人的所需数量,但是因为地形使然的缘故,司马军是很难实现突围的。

    当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秦将白起就是利用这里的地形地势,以较少的兵力困住了赵兵四十万人,赵军浴血奋战了四十余天,粮尽援绝,也未能突破秦军的围困,最终只能是全体投降,却惨遭坑杀。

    所以从兵法上来讲,以少围多,以弱围强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最主要的,还是讲究个地利条件,像虎峪口这样的地方,原本就是打伏击的最佳战场。

    当然包饺子的成败,最重要的还是封口如何,如果封口封得不好,这饺子岂不就露馅了。所以在封口的位置上,曹亮特意地安排了骁骑营来协助步兵营作战,步兵营的防御力,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有着强大攻击力的骁骑营,司马军想要突围,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司马军显然没有仓皇的选择突围,而是主动地收缩兵力,原地构筑防线。

    在后队领军的是尚书王观,王观和司马懿交从过密,高平陵事变时,他代行中领军之职,夺了曹羲的兵权,做为司马氏的爪牙,事后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改任为尚书,此次随同司马懿出征,担任的是后勤大总管的职务。

    并州军在虎峪口发起突袭,王观表现的相当的镇定,并没有因为突袭事件而慌乱,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得到过司马懿的吩咐。

    后队的人马多是以后勤保障队伍为主,尽管人数不少,但战斗力并不强,如果这个时候强行突围的话,面对战斗力强悍的并州军,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所以王观并没有急于突围,而是下令将粮车围成一圈,所有的兵力都收缩到粮车的防御圈以内,重兵构筑防线,以抵御并州军的攻击。

    不得不说王观采取的策略是极为明智的,如果这个时候他强行的率军突围的话,根本就无法维持相应的防御阵型,面对并州军前后左右的夹击,这些以后勤保障军队为主体的队伍是很难抵挡得住并州军强力的冲击的。

    尤其在谷口的位置上,并州军还配备着骁骑营这样强悍的骑兵,司马军想要突围,就必须要正面面对骁骑营,以步兵为主的后队人马,想要迈过骁骑营这一关,试比登天。

    龟缩防守虽然看起来很狼狈的,但是无比实用,尤其众多粮草车构成的防御阵地的情况下,对阻挡并州军骑兵的攻击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

    当然这种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并州军进攻的手段可不止一样,如果在某一种进攻方式下受阻,他们很快便会改变攻击的方式,单凭粮车,是很难抵挡更长时间的。

    不过王观显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并州军的四面围攻,他也显得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相比之下,司马军则显得慌乱的多,他们收缩着防线,尽可能地靠拢在一起,似乎觉得摩肩接踵这个方式可以给他们最大的安全感。

    并州军的进攻几乎是在完成合围的同时就开始了,在谷口的位置上,羊祜的步兵营排出了一个巨大的步兵方阵,以长枪兵为先导,迈着沉稳的步伐,沉着有力地向着迈着,虽然速度不快,但每一步都铿锵有力,带着一股的肃杀之气。

    在步兵方阵的左右两翼,是骁骑营的骑兵,这次他们虽然没有担任主攻的任务,但强大的气场还是让司马军为之胆战心惊。

    东山的长水营和西山的射声营同时地从山坡上冲了下来,他们没有像步兵营采用密集的方阵,而采用的是散兵攻击型阵容,但散而不乱,杀气逼人。

第78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王没有投入到围攻司马军后队人马的战斗之中,而且长水营也仅仅是少部分的军队下山参与攻击,大部分的军队则另有任务,那就是阻击司马军前队人马的救援。

    长水营和射声营联手扔下去一大堆的滚木,将山谷分断,也将司马军的一字长蛇一截两段。

    当然,并州军的目标还仅仅只是司马军的后半段,至于前半段,由于司马军兵力雄厚,以并州军的实力,暂时还啃不动。

    并州军攻击司马军后队的同时,司马军前部的人马自然不可能袖手旁观,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地进行营救的。

    果不其然,就在并州军刚刚截断山谷之后,前部的司马军就势如疯虎一般地扑了上来,他们试图将挡在半路上的那些滚木给搬开,以疏道这条阻塞的道路。

    埋伏在山上的并州军弓箭手当然不会让司马军如愿,就在他们刚刚接近到那堆滚木边上的时候,乱箭纷至沓来,许多正在搬木头的司马兵来不及隐蔽,纷纷中箭倒地,木头没有搬走一根,人倒是死了一片。

    这些滚木从山上滚落下来,横七竖八,相互压着,想要清理,从底部是没有可能的,只能是从顶部依次搬开。但是山顶上的弓弩兵,就这么虎视眈眈地守着,只要司马军有人试图接近,不分青红皂白就是弩箭伺候,一律统统射杀,司马军也发现不解决上山的并州军伏兵,是不可能清理出一条通道的。

    所以尝试了一番无果之后,司马军开始向东西两侧的高地发起了进攻。

    司马军投入的兵力非常的多,从山顶上向下望去,整个山谷内如蝗似蚁,密密麻麻,全是司马军士兵的身影,他们顺着崖壁向上攀登着,如果不是这里的山崖比较陡峭,恐怕这东西两山很快就会被司马军的人潮给淹没。

    王今天最大的任务就是阻击司马军前部的援军,围攻峪口内的后队只是次要任务,不过长水营终究还是分走了一部分的兵力,以致于面对司马军如潮的攻势,在阻击兵力上,多少显得有些薄弱。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并州军和司马军比起来,在兵力上还是有着极大的差距的,并州军想要以少胜多,就必须打硬仗,关键的时候能顶得住。

    王事先早已观察过东山的地理详情,在上山的几条道路上都布署了士兵来防守,并州军居高临下,利用弓弩,不停地射杀着刚刚攀上来了司马兵。

    连弩在这个地方的运用是最为合适不过了,完全可以弥补并州军兵力上的劣势,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是连续地打退了司马军多次的进攻了。

    不过细心的王发现,虽然司马军派出的人马众多,漫山遍野的光是看着就头疼,但相对而言,这边的战斗却不是那么的太激烈,司马军进攻的势头并不是那么的强烈。

    按理说司马军后队人马被围,最应该担心的自然是前部中军的司马懿了,为了营救被困的后队,至少应该派兵拼尽全力来进攻才是。

    但现在明显地看出司马军的士气不足,更多的好象是在应付差事,虽然说虎峪口两边的高地地势险要,但并没有险峻到无法攀登的地步,只要司马军倾尽全力发动人海战术,长水营和射声营必然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难道说司马懿还有什么别的阴谋不成?

    王暗自嘀咕,但到目前为止,形势还是有利于并州军的,只要长水营和射声营死死地卡住东西边的高地,不让司马军的前部人马和后部人马取得联系,那么深陷入包围圈之中的司马军后队人马迟早是一个败亡之道。

    王看看了峪口方向,并州军的几支部队此刻都在收网,基本上已经将司马军后队困在了方圆不到两里的范围之内,王观不断地收缩兵力,试图将最后仅存的人抱成一团,以抵御并州军的进攻。

    相比于上山的战斗,峪口的战斗就进行地非常的激烈,虽然大火烧了一阵了,火势没有先前的那般旺了,但是依旧熊熊的烈火还是阻挡着骁骑兵的前进方向,没办法,文钦只能是守在火圈的外面,等待着大火的熄灭。

    现在骁骑兵只能是使用弓箭,对已经攻进去的并州军步兵进行局部的支持,但这种支持是比较有限的,因为那边一旦陷入肉搏战短兵相接之后,远程的弓箭兵就不敢再往这边射箭了,以防止误伤自己人。

    骁骑营只能是用箭去射并州步兵没有到达的区域,不过王观的防守比较严密,远程攻击的效果不是太明显。

    骑兵是最强大的攻坚力量,也只有骑兵,才具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能力,曹亮之所以在这个位置上安排了骁骑营和步兵营协同作战,就是指望骁骑营发挥它应有的攻坚能力,在步兵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发挥骁骑营的战斗力,尽快地拿下这场战斗。

    在虎峪口伏击司马军,典型的属于虎口拨牙的类型,必须地要速战速决才行,否则一旦陷入到胶着苦战之中,形势便越发困难了。

    这个时候,步兵营和长水营、射声营的进攻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只不过长水营和射声营另有任务,只能是派出一支偏师来支援一下,真正担纲主力的,只有步兵营。

    羊祜亲自上阵,指挥步兵营突破司马军的粮车防御线,全力地发起攻击,步兵营的士兵完全是踩踏着粮车的残骸和人的残骸奋力向前的,与司马军的人马展开了激烈无比的战斗。

    步兵营打得倒是十分的坚决,但王观却也是守得十分顽强,双方都有些杀红了眼,拼尽全力,想要改变目前的局势。

    但是骑兵如果指望不上,但凭步兵,并州军还是很难吃掉这么庞大的一支司马军的。

    文钦也很焦急,看到火势稍减,他干脆下令

第78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早上更正……

    王没有投入到围攻司马军后队人马的战斗之中,而且长水营也仅仅是少部分的军队下山参与攻击,大部分的军队则另有任务,那就是阻击司马军前队人马的救援。

    长水营和射声营联手扔下去一大堆的滚木,将山谷分断,也将司马军的一字长蛇一截两段。

    当然,并州军的目标还仅仅只是司马军的后半段,至于前半段,由于司马军兵力雄厚,以并州军的实力,暂时还啃不动。

    并州军攻击司马军后队的同时,司马军前部的人马自然不可能袖手旁观,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地进行营救的。

    果不其然,就在并州军刚刚截断山谷之后,前部的司马军就势如疯虎一般地扑了上来,他们试图将挡在半路上的那些滚木给搬开,以疏道这条阻塞的道路。

    埋伏在山上的并州军弓箭手当然不会让司马军如愿,就在他们刚刚接近到那堆滚木边上的时候,乱箭纷至沓来,许多正在搬木头的司马兵来不及隐蔽,纷纷中箭倒地,木头没有搬走一根,人倒是死了一片。

    这些滚木从山上滚落下来,横七竖八,相互压着,想要清理,从底部是没有可能的,只能是从顶部依次搬开。但是山顶上的弓弩兵,就这么虎视眈眈地守着,只要司马军有人试图接近,不分青红皂白就是弩箭伺候,一律统统射杀,司马军也发现不解决上山的并州军伏兵,是不可能清理出一条通道的。

    所以尝试了一番无果之后,司马军开始向东西两侧的高地发起了进攻。

    司马军投入的兵力非常的多,从山顶上向下望去,整个山谷内如蝗似蚁,密密麻麻,全是司马军士兵的身影,他们顺着崖壁向上攀登着,如果不是这里的山崖比较陡峭,恐怕这东西两山很快就会被司马军的人潮给淹没。

    王今天最大的任务就是阻击司马军前部的援军,围攻峪口内的后队只是次要任务,不过长水营终究还是分走了一部分的兵力,以致于面对司马军如潮的攻势,在阻击兵力上,多少显得有些薄弱。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并州军和司马军比起来,在兵力上还是有着极大的差距的,并州军想要以少胜多,就必须打硬仗,关键的时候能顶得住。

    王事先早已观察过东山的地理详情,在上山的几条道路上都布署了士兵来防守,并州军居高临下,利用弓弩,不停地射杀着刚刚攀上来了司马兵。

    连弩在这个地方的运用是最为合适不过了,完全可以弥补并州军兵力上的劣势,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是连续地打退了司马军多次的进攻了。

    不过细心的王发现,虽然司马军派出的人马众多,漫山遍野的光是看着就头疼,但相对而言,这边的战斗却不是那么的太激烈,司马军进攻的势头并不是那么的强烈。

    按理说司马军后队人马被围,最应该担心的自然是前部中军的司马懿了,为了营救被困的后队,至少应该派兵拼尽全力来进攻才是。

    但现在明显地看出司马军的士气不足,更多的好象是在应付差事,虽然说虎峪口两边的高地地势险要,但并没有险峻到无法攀登的地步,只要司马军倾尽全力发动人海战术,长水营和射声营必然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难道说司马懿还有什么别的阴谋不成?

    王暗自嘀咕,但到目前为止,形势还是有利于并州军的,只要长水营和射声营死死地卡住东西边的高地,不让司马军的前部人马和后部人马取得联系,那么深陷入包围圈之中的司马军后队人马迟早是一个败亡之道。

    王看看了峪口方向,并州军的几支部队此刻都在收网,基本上已经将司马军后队困在了方圆不到两里的范围之内,王观不断地收缩兵力,试图将最后仅存的人抱成一团,以抵御并州军的进攻。

    相比于上山的战斗,峪口的战斗就进行地非常的激烈,虽然大火烧了一阵了,火势没有先前的那般旺了,但是依旧熊熊的烈火还是阻挡着骁骑兵的前进方向,没办法,文钦只能是守在火圈的外面,等待着大火的熄灭。

    现在骁骑兵只能是使用弓箭,对已经攻进去的并州军步兵进行局部的支持,但这种支持是比较有限的,因为那边一旦陷入肉搏战短兵相接之后,远程的弓箭兵就不敢再往这边射箭了,以防止误伤自己人。

    骁骑营只能是用箭去射并州步兵没有到达的区域,不过王观的防守比较严密,远程攻击的效果不是太明显。

    骑兵是最强大的攻坚力量,也只有骑兵,才具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能力,曹亮之所以在这个位置上安排了骁骑营和步兵营协同作战,就是指望骁骑营发挥它应有的攻坚能力,在步兵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发挥骁骑营的战斗力,尽快地拿下这场战斗。

    在虎峪口伏击司马军,典型的属于虎口拨牙的类型,必须地要速战速决才行,否则一旦陷入到胶着苦战之中,形势便越发困难了。

    这个时候,步兵营和长水营、射声营的进攻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只不过长水营和射声营另有任务,只能是派出一支偏师来支援一下,真正担纲主力的,只有步兵营。

    羊祜亲自上阵,指挥步兵营突破司马军的粮车防御线,全力地发起攻击,步兵营的士兵完全是踩踏着粮车的残骸和人的残骸奋力向前的,与司马军的人马展开了激烈无比的战斗。

    步兵营打得倒是十分的坚决,但王观却也是守得十分顽强,双方都有些杀红了眼,拼尽全力,想要改变目前的局势。

    但是骑兵如果指望不上,但凭步兵,并州军还是很难吃掉这么庞大的一支司马军的。

    文钦也很焦急,看到火势稍减,他干脆下令

第78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从虎峪口往东,是巍峨的太行山余脉落日峰,驻足山巅,虎峪口这边的战局,一目了然。

    一盘棋局,两杯清茶,曹亮现在享受的,几乎是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与他对弈,自然是桓范,两个人似乎对远方那场战局漠不关心,而是心无旁鹜地将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了棋局之中。

    曹亮执白先行,很快在棋盘上筑起了大模样,欲上演屠龙的好戏,不过桓范却是从容应对,几手腾挪变化,将一片孤棋死中做活。

    桓范悠然一笑道:“主公恐怕没想到某的这一手吧,一子双关,既挽救了这块孤棋,还破解了白棋的外势,主公的这番大模样,只怕是肚底走风,支离破碎了。”

    曹亮微微一笑,道:“一盘棋,谁还能没有几步妙手,你且莫得意,这棋局,还长得很呢。”

    ┄┄┄┄┄┄┄┄┄┄┄┄┄┄┄┄┄┄┄┄┄┄┄┄┄┄

    虎峪口外,司马军骑兵的来势很快,刚刚还在南面的平川上,不过片刻光景,就已经杀到了虎峪口外。

    虎峪口是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形如虎口,如果被司马骑兵杀入到谷中,那么并州军的步兵营和骁骑营就会受到压制,阵地被完全挤压,生存空间也将受到威胁。

    原本的局面是并州军四面围攻司马军的王观所部,如今司马骑兵杀到,里应外合之下,反倒成了司马军夹击并州军,如果这里平川地带的话,并州军倒也可以转移战场,避其锋芒。

    但虎峪口特殊的地形决定了并州军几乎没有什么退路可以选择,那怕一部分的兵马可以退回到东山和西山上,可能撤退的也是步兵,骁骑营的战马是无论如何也爬不上那陡峭的崖壁的。

    更何况步兵的撤退也需要时间,上山的路终归是太拥挤了,而司马军骑兵的来势如此之快,大多数的并州军几乎没有退路可走。

    一旦遭遇到敌人里应外合的夹击,并州军的处境就会变得险恶起来。

    文钦当机立断,率领着骁骑营杀出谷去,将司马军的骑兵挡在谷外,这样一来,至少可以为步兵营赢得不少的时间来。

    一声令下,骁骑营立刻调头,冲向了谷口。

    铁蹄隆隆,战马嘶鸣,司马骑兵一路冲杀而来,激荡起的黄尘漫天飞舞,好象平地之间刮起了一场沙尘暴,遮天蔽日,碧蓝的天空仿佛都蒙上了一层黄色的沙幕,如火的骄日也变得隐隐约约起来。

    骁骑营自然也不甘示弱,快速奔驰的马蹄将山谷内原本已经碾压成尘的黄土又激荡起来,带着一路的尘烟,骁骑营浩浩荡荡地正面与敌相遇。

    尽管在数量上骁骑营明显的占据着劣势,但这一支虎豹之师从来也不缺乏勇气,那怕遭遇到再强大的敌人也不会令他们丧失斗志,反而更能激发起他们的血性来。

    文钦一马当先,冲在了最前面,骁骑营全体骑兵,呼啸而过,向着谷口杀了过去。

    陈骞、陈泰、胡奋各领一万骑兵,三路齐出,一齐地杀向了虎峪口。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将并州军全部封堵在狭小的山谷之内,然后依靠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对并州军步兵进行碾压似地攻击,并在王观的配合之下,里应外合,这场战斗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了。

    别忘了,虎峪口的前面还有司马懿的好几万主力部队呢,他们目前受到了并州军的阻击,暂时无法打通这条路,但如果他们在这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并州军的阻击也就难以为继了,司马军的会师之时,便是并州军彻底地覆灭之际。

    司马军的如意算盘自然打得精妙,但他们忽略了骁骑营的血性,明知道司马军强大无比,但他们迎难而上逆流前行,将司马军骑兵阻截在山谷之外。

    原本应该是司马军骑兵大肆冲击并州步兵的大好机会,但被骁骑营一个反冲锋,反倒演变成了双方骑兵之间的对决,而且战场也不在虎峪口内,这片平川之地虽然谈不上有多么的宽阔,但却足以让双方的骑兵自由驰骋,尽显本领。

    两股的铁骑洪流,正面迎头相撞,展开了激烈的搏杀。

    骁骑营是一支久经战阵的雄师,虽然距离上一次参加淮南之战已经过去了七年的时间,但当时参战的那些骑兵大多数还在阵中,尽管此时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但岁月的积淀让他们更加地从容,也更加无畏。

    这是一场最为惨烈的战斗,许多的战马直接地就撞到了一块,猛烈的碰撞甚至让战马的头颅都碎裂了,双方的士兵依然地坐在马背上,奋力地对战厮杀着,你一刀,我一枪,刀刀致命,枪枪夺魂。

    骁骑营虽然在装备上和司马军几乎相同,但是这些骑士的勇气却是无可比拟的,五千人的骁骑营,和三万人的司马骑兵,也许在数量上不是一个级别,但是正因为有着骁骑营的阻截,司马军骑兵半步也无法踏入到虎峪口之内。

    羊祜并没有因为司马军骑兵的到来而撤退,反而加大的进攻的力度,会合长水营和射声营的部分军队,继续地围攻王观。

    王观事先已经知道司马骑兵必将到来,所以在战斗之中,王观一直采用明哲保身的策徊,一而再再而三地收缩兵力,加大防御能力,以抵御并州军的轮番进攻。

    因为他知道,只要拖到司马军的援兵到来,他就可以投入反击了。

    不过让王观郁闷的是,司马军的援兵如约而至,但却被为数不多的并州骑兵挡在了虎峪口外,得不到援兵的有力支援,司马军被围困的局面根本没有什么改观。

    并州军依然还是一如既往地进攻,攻势似乎变得更加地猛烈了,压制地王观喘不过气来,王观无奈,只好老老实实地继续扮演着缩头乌龟的角色,等待援兵来救援。

第783章

    ps:章节防盗,明天早上更正……………………

    从虎峪口往东,是巍峨的太行山余脉落日峰,驻足山巅,虎峪口这边的战局,一目了然。

    一盘棋局,两杯清茶,曹亮现在享受的,几乎是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与他对弈,自然是桓范,两个人似乎对远方那场战局漠不关心,而是心无旁鹜地将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了棋局之中。

    曹亮执白先行,很快在棋盘上筑起了大模样,欲上演屠龙的好戏,不过桓范却是从容应对,几手腾挪变化,将一片孤棋死中做活。

    桓范悠然一笑道:“主公恐怕没想到某的这一手吧,一子双关,既挽救了这块孤棋,还破解了白棋的外势,主公的这番大模样,只怕是肚底走风,支离破碎了。”

    曹亮微微一笑,道:“一盘棋,谁还能没有几步妙手,你且莫得意,这棋局,还长得很呢。”

    ┄┄┄┄┄┄┄┄┄┄┄┄┄┄┄

    虎峪口外,司马军骑兵的来势很快,刚刚还在南面的平川上,不过片刻光景,就已经杀到了虎峪口外。

    虎峪口是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形如虎口,如果被司马骑兵杀入到谷中,那么并州军的步兵营和骁骑营就会受到压制,阵地被完全挤压,生存空间也将受到威胁。

    原本的局面是并州军四面围攻司马军的王观所部,如今司马骑兵杀到,里应外合之下,反倒成了司马军夹击并州军,如果这里平川地带的话,并州军倒也可以转移战场,避其锋芒。

    但虎峪口特殊的地形决定了并州军几乎没有什么退路可以选择,那怕一部分的兵马可以退回到东山和西山上,可能撤退的也是步兵,骁骑营的战马是无论如何也爬不上那陡峭的崖壁的。

    更何况步兵的撤退也需要时间,上山的路终归是太拥挤了,而司马军骑兵的来势如此之快,大多数的并州军几乎没有退路可走。

    一旦遭遇到敌人里应外合的夹击,并州军的处境就会变得险恶起来。

    文钦当机立断,率领着骁骑营杀出谷去,将司马军的骑兵挡在谷外,这样一来,至少可以为步兵营赢得不少的时间来。

    一声令下,骁骑营立刻调头,冲向了谷口。

    铁蹄隆隆,战马嘶鸣,司马骑兵一路冲杀而来,激荡起的黄尘漫天飞舞,好象平地之间刮起了一场沙尘暴,遮天蔽日,碧蓝的天空仿佛都蒙上了一层黄色的沙幕,如火的骄日也变得隐隐约约起来。

    骁骑营自然也不甘示弱,快速奔驰的马蹄将山谷内原本已经碾压成尘的黄土又激荡起来,带着一路的尘烟,骁骑营浩浩荡荡地正面与敌相遇。

    尽管在数量上骁骑营明显的占据着劣势,但这一支虎豹之师从来也不缺乏勇气,那怕遭遇到再强大的敌人也不会令他们丧失斗志,反而更能激发起他们的血性来。

    文钦一马当先,冲在了最前面,骁骑营全体骑兵,呼啸而过,向着谷口杀了过去。

    陈骞、陈泰、胡奋各领一万骑兵,三路齐出,一齐地杀向了虎峪口。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将并州军全部封堵在狭小的山谷之内,然后依靠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对并州军步兵进行碾压似地攻击,并在王观的配合之下,里应外合,这场战斗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了。

    别忘了,虎峪口的前面还有司马懿的好几万主力部队呢,他们目前受到了并州军的阻击,暂时无法打通这条路,但如果他们在这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并州军的阻击也就难以为继了,司马军的会师之时,便是并州军彻底地覆灭之际。

    司马军的如意算盘自然打得精妙,但他们忽略了骁骑营的血性,明知道司马军强大无比,但他们迎难而上逆流前行,将司马军骑兵阻截在山谷之外。

    原本应该是司马军骑兵大肆冲击并州步兵的大好机会,但被骁骑营一个反冲锋,反倒演变成了双方骑兵之间的对决,而且战场也不在虎峪口内,这片平川之地虽然谈不上有多么的宽阔,但却足以让双方的骑兵自由驰骋,尽显本领。

    两股的铁骑洪流,正面迎头相撞,展开了激烈的搏杀。

    骁骑营是一支久经战阵的雄师,虽然距离上一次参加淮南之战已经过去了七年的时间,但当时参战的那些骑兵大多数还在阵中,尽管此时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但岁月的积淀让他们更加地从容,也更加无畏。

    这是一场最为惨烈的战斗,许多的战马直接地就撞到了一块,猛烈的碰撞甚至让战马的头颅都碎裂了,双方的士兵依然地坐在马背上,奋力地对战厮杀着,你一刀,我一枪,刀刀致命,枪枪夺魂。

    骁骑营虽然在装备上和司马军几乎相同,但是这些骑士的勇气却是无可比拟的,五千人的骁骑营,和三万人的司马骑兵,也许在数量上不是一个级别,但是正因为有着骁骑营的阻截,司马军骑兵半步也无法踏入到虎峪口之内。

    羊祜并没有因为司马军骑兵的到来而撤退,反而加大的进攻的力度,会合长水营和射声营的部分军队,继续地围攻王观。

    王观事先已经知道司马骑兵必将到来,所以在战斗之中,王观一直采用明哲保身的策徊,一而再再而三地收缩兵力,加大防御能力,以抵御并州军的轮番进攻。

    因为他知道,只要拖到司马军的援兵到来,他就可以投入反击了。

    不过让王观郁闷的是,司马军的援兵如约而至,但却被为数不多的并州骑兵挡在了虎峪口外,得不到援兵的有力支援,司马军被围困的局面根本没有什么改观。

    并州军依然还是一如既往地进攻,攻势似乎变得更加地猛烈了,压制地王观喘不过气来,王观无奈,只好老老实实地继续扮演着缩头乌龟的角色,等待援兵来救援。

第784章

    ps:章节防盗,明天早上更正……

    司马师出现在了前部人马之中,他依然担任的是先锋,只不过这次没给他配备副将,原本一直担任前军副将的陈骞此次并没有随军前往,司马师的身边,只剩下了长史钟会。

    其实这大热的天,是不适于行军的,顶着这么一个毒日头而长途行军,堪称是最苦的差事了,甚至有的士兵都出现了中暑的现象,走着走着,便倒在了烈日之下。

    偶尔的减员并不会动摇司马师前进的决心,当他得知曹亮出现在壶关的时候,就宛如打了一针强心剂,司马师恨不得肋生双翅,转瞬间就飞到壶关去,与曹亮来一番生死大决战。

    只不过,这只能是司马师想想而已,高都距离壶关有三四百里的距离,就算单纯是骑兵,那至少也得一昼夜时间才行。

    而现在司马军又不可能是单一兵种,步兵肯定会严重地拖累骑兵的速度,那怕司马师再急,路也必须要一步一步地走。

    离开丹河大营是晚上,经过了一夜和一个上午的急行军之后,司马军略显的有些疲惫,但司马师并没有下令停止行动,按原计划,他们将会在今晚的时候抵达长子,稍做休整之后,便会直接奔袭壶关。

    根据最新的情报,曹亮和桓范同时出现在了壶关,对于志在取曹亮性命的司马师来讲,这绝对是一个比较利好的消息。

    然而曹亮终归是一个大活人,来去自如,他到壶关来,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的,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完结,所以司马师长驰直入,其实也是带着一种赌博的成分在里面。

    所以司马师这是在赌曹亮不会短时间地离开,只要给他两到三天的时间,司马师必定能赶到壶关城下,继而擒杀曹亮。

    这两个月来,司马师驻守在丹河大营,早就是憋闷不己,多次向司马懿请战,司马懿却是不许,司马师亦是无可奈何,只得遵从将令。

    打仗的时候,不同于在家里,司马师还有些偷机的机会,在这里,军令如山,法不容情,司马懿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司马师丁点儿挑战的念头也没有,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必须要遵从司马懿的号令。

    此番司马懿得到曹亮在壶关的消息之后,便没有再犹豫,而是直接下令全军全体出击,孤注一掷。

    这让司马师不禁是兴奋不已,一路率军匆匆赶路,甚至是顶着烈阳前行,只为及早赶到壶关城。

    大军抵达到了虎峪口,不过司马师依然没有任何停顿的意思,指挥军队继续沿着大路向前。

    倒是钟会打量了一下虎峪口地形,暗暗地皱了皱眉头,对司马师道:“大公子,你瞧瞧这里,地形甚是险恶,须得小心提防并州人偷袭才是。”

    司马师这才有机会打量了虎峪口,说来也奇怪,原本是炎热无比的环境,可到达虎峪口之后,却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令人不由自主地冷汗涔涔。

    司马师暗暗心惊,他也是通晓地理之人,以虎峪口的地势,确实是一个最佳的伏击地点,为了避免中埋伏,司马军就应当彻底地搜索虎峪口两侧的高地,以杜绝敌军埋伏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平安通过虎峪口。

    不过看着那连绵不断的密林,司马师亦是大皱眉头,如此险峻的环境,如果派兵搜山的话,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瞧瞧这两座大山,藏兵十万也不在话下,而现在他首要的任务就是袭取壶关城,时间紧,任务重,根本不容许他在此处逗留。

    “传令诸军,加快速度通行,不得在此处逗留!”司马师下令道。

    司马军的行军速度并不太慢,在这样炎热的气候下,能保持着这么高速的行军速度已经是实属不易了,现在司马师下令提高行军速度,自然让众军士是苦不堪言,不过军令如山,无人敢来违背,他们也只好是咬紧牙关,加速前行。

    此刻的司马军穿行于峡谷之中,就真如一条蜿蜒而行的一字长蛇,前不见首,后不见尾。

    王在山上冷眼打瞧着司马军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前头部队是骑兵,后面是井然有序的步兵,他们正在加速通过虎峪口,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模样。

    现在还不是攻击司马军长蛇阵的机会,就算虎峪口的地形再险恶,但一口气想吃掉司马军的十万大军肯定是不现实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司马军分为三个部分,前部、中军和后队,所以曹亮瞄上的目标,是整个一字长蛇的蛇尾。

    别看只是一个蛇尾,那也是一支三万人左右的庞大部队,如果是在平川地带,攻击蛇尾的话,司马军蛇头部队就会反咬过来,而在虎峪口,利用这里险恶的地势,并州军便可以一举截断其前后首尾的联系。

    俗话说,蛇打七寸,曹亮就是瞄着司马军的要害下手,不出手便罢,一出手就是要置其于死地。

    司马军三部人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所以王一直是耐心地等待着司马军前部和中军的人马的通过,等到中军过后,后队人马刚刚抵达之际,王大喝一声:“放!”

    长水营的士兵立刻砍断了那几根粗硕的绳索,早就堆集在山顶上的树干立刻顺着悬崖峭壁滚落了下去,那些树干,是长水营士兵早上刚刚砍伐的,每根树干都有一抱粗细,这些树干从山顶上滚落下来,呼啸而下,势如惊雷。

    原本顺顺当当行进的司马军突遭袭击,惊得是面如土色,拼命地想躲避开,但这些树干以雷霆万钧之势砸了下来,这么狭窄的道路,想躲也无处躲藏,许多的人被树干砸中,血肉模糊。

    似乎是在配合长水营的行动,西山上的射声营紧跟着也是扔下来无数的滚木,这两边山上一起动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山谷拦腰截断,将司马大军首尾分割开来。

第785章

    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司马师出现在了前部人马之中,他依然担任的是先锋,只不过这次没给他配备副将,原本一直担任前军副将的陈骞此次并没有随军前往,司马师的身边,只剩下了长史钟会。

    其实这大热的天,是不适于行军的,顶着这么一个毒日头而长途行军,堪称是最苦的差事了,甚至有的士兵都出现了中暑的现象,走着走着,便倒在了烈日之下。

    偶尔的减员并不会动摇司马师前进的决心,当他得知曹亮出现在壶关的时候,就宛如打了一针强心剂,司马师恨不得肋生双翅,转瞬间就飞到壶关去,与曹亮来一番生死大决战。

    只不过,这只能是司马师想想而已,高都距离壶关有三四百里的距离,就算单纯是骑兵,那至少也得一昼夜时间才行。

    而现在司马军又不可能是单一兵种,步兵肯定会严重地拖累骑兵的速度,那怕司马师再急,路也必须要一步一步地走。

    离开丹河大营是晚上,经过了一夜和一个上午的急行军之后,司马军略显的有些疲惫,但司马师并没有下令停止行动,按原计划,他们将会在今晚的时候抵达长子,稍做休整之后,便会直接奔袭壶关。

    根据最新的情报,曹亮和桓范同时出现在了壶关,对于志在取曹亮性命的司马师来讲,这绝对是一个比较利好的消息。

    然而曹亮终归是一个大活人,来去自如,他到壶关来,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的,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完结,所以司马师长驰直入,其实也是带着一种赌博的成分在里面。

    所以司马师这是在赌曹亮不会短时间地离开,只要给他两到三天的时间,司马师必定能赶到壶关城下,继而擒杀曹亮。

    这两个月来,司马师驻守在丹河大营,早就是憋闷不己,多次向司马懿请战,司马懿却是不许,司马师亦是无可奈何,只得遵从将令。

    打仗的时候,不同于在家里,司马师还有些偷机的机会,在这里,军令如山,法不容情,司马懿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司马师丁点儿挑战的念头也没有,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必须要遵从司马懿的号令。

    此番司马懿得到曹亮在壶关的消息之后,便没有再犹豫,而是直接下令全军全体出击,孤注一掷。

    这让司马师不禁是兴奋不已,一路率军匆匆赶路,甚至是顶着烈阳前行,只为及早赶到壶关城。

    大军抵达到了虎峪口,不过司马师依然没有任何停顿的意思,指挥军队继续沿着大路向前。

    倒是钟会打量了一下虎峪口地形,暗暗地皱了皱眉头,对司马师道:“大公子,你瞧瞧这里,地形甚是险恶,须得小心提防并州人偷袭才是。”

    司马师这才有机会打量了虎峪口,说来也奇怪,原本是炎热无比的环境,可到达虎峪口之后,却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令人不由自主地冷汗涔涔。

    司马师暗暗心惊,他也是通晓地理之人,以虎峪口的地势,确实是一个最佳的伏击地点,为了避免中埋伏,司马军就应当彻底地搜索虎峪口两侧的高地,以杜绝敌军埋伏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平安通过虎峪口。

    不过看着那连绵不断的密林,司马师亦是大皱眉头,如此险峻的环境,如果派兵搜山的话,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瞧瞧这两座大山,藏兵十万也不在话下,而现在他首要的任务就是袭取壶关城,时间紧,任务重,根本不容许他在此处逗留。

    “传令诸军,加快速度通行,不得在此处逗留!”司马师下令道。

    司马军的行军速度并不太慢,在这样炎热的气候下,能保持着这么高速的行军速度已经是实属不易了,现在司马师下令提高行军速度,自然让众军士是苦不堪言,不过军令如山,无人敢来违背,他们也只好是咬紧牙关,加速前行。

    此刻的司马军穿行于峡谷之中,就真如一条蜿蜒而行的一字长蛇,前不见首,后不见尾。

    王在山上冷眼打瞧着司马军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前头部队是骑兵,后面是井然有序的步兵,他们正在加速通过虎峪口,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模样。

    现在还不是攻击司马军长蛇阵的机会,就算虎峪口的地形再险恶,但一口气想吃掉司马军的十万大军肯定是不现实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司马军分为三个部分,前部、中军和后队,所以曹亮瞄上的目标,是整个一字长蛇的蛇尾。

    别看只是一个蛇尾,那也是一支三万人左右的庞大部队,如果是在平川地带,攻击蛇尾的话,司马军蛇头部队就会反咬过来,而在虎峪口,利用这里险恶的地势,并州军便可以一举截断其前后首尾的联系。

    俗话说,蛇打七寸,曹亮就是瞄着司马军的要害下手,不出手便罢,一出手就是要置其于死地。

    司马军三部人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所以王一直是耐心地等待着司马军前部和中军的人马的通过,等到中军过后,后队人马刚刚抵达之际,王大喝一声:“放!”

    长水营的士兵立刻砍断了那几根粗硕的绳索,早就堆集在山顶上的树干立刻顺着悬崖峭壁滚落了下去,那些树干,是长水营士兵早上刚刚砍伐的,每根树干都有一抱粗细,这些树干从山顶上滚落下来,呼啸而下,势如惊雷。

    原本顺顺当当行进的司马军突遭袭击,惊得是面如土色,拼命地想躲避开,但这些树干以雷霆万钧之势砸了下来,这么狭窄的道路,想躲也无处躲藏,许多的人被树干砸中,血肉模糊。

    似乎是在配合长水营的行动,西山上的射声营紧跟着也是扔下来无数的滚木,这两边山上一起动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山谷拦腰截断,将司马大军首尾分割开来。

第786章 抗衡司马懿的秘密武器

    如果说谁最关心上党之战,别的地方或许不清楚,但在兖州,令狐愚绝对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对于兖州人来说,上党确实比较远,在这个信息比较闭塞的时代,绝大多数的兖州人甚至都不知道上党那边正在发生在一场大战,他的的生活,依然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中,天下的所谓大事,与他们没有半文钱的关系,这些人浑浑噩噩的活着,却又自得其乐。

    正所谓知道的越少越快乐,知道的越多越痛苦,令狐愚此刻便是深陷这种痛苦之中。

    他现在正在密切地关注着上党之战的进程,他特意地派出心腹之人,往来与兖州和并州之间,将上党那边的最新战报和情况及时地通报于他,由于路途遥远的关系,那边的情报送达并不会很及时,有时候令狐愚为了等一场战斗的消息,是百爪挠心,望眼欲穿。

    令狐愚迫切地想要知道上党那边的战况,与他现在所图谋的大事是息息相关的。在曹爽伏诛之后,令狐愚的惶恐与不安到达顶点,做为曹爽曾经的亲信和幕僚,令狐愚一直担心遭到司马懿的清算,司马懿在洛阳杀了那么多的人,许多的人与曹爽的关系和令狐愚比起来还疏远的很,却也是横遭杀戮,所以令狐愚对自己能不能幸免于难,深表怀疑。

    不想坐以待毙的话,只有主动出击了,令狐愚最大的倚仗,就是他那位刚刚荣升太尉,在淮南掌握重兵的舅舅王凌,令狐愚虽然被曹丕诏令改名为愚,但他未必就真得是那么的愚蠢,相反而言,他极具小聪明,只是缺乏点大智慧而已。

    虽然令狐愚借着曹爽的关系,爬上了兖州刺史的位置,但是他自己也清楚,像他这样手中没有握着兵权的单车刺史,司马懿想要弄死他跟掐死一只蚂蚁没有区别。

    司马懿之所以没有动他,令狐愚估计最大的原因还是在王凌这儿,毕竟司马懿也清楚,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打狗也得看主人,更何况他们之间还有这么一层亲戚关系,如果动令狐愚的话,势必会激怒王凌,这对司马懿维稳的大局是不利的。

    所以令狐愚到现在还可以安稳如山的坐在兖州刺史的位置上,全是倚仗舅舅王凌的关系。

    但令狐愚也清楚,他在兖州刺史位子上还能坐多久,完全取决于司马懿的态度,如果司马懿和王凌翻脸的话,那么首当其冲遭殃的肯定是自己,谁让兖州离洛阳近得多,司马懿在对付淮南的王凌之前,恐怕得先把兖州的这根刺给拨了。

    现在司马懿的最大敌人,自然是并州的曹亮,司马懿兴师动众大举十五万人马北征并州,目的相当的明确,那就是想要把曹亮及并州的势力连根铲除。令狐愚当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曹亮败亡,司马懿第二个要开刀的,恐怕就是王凌和他了。

    所以令狐愚对上党的战况格外的关切,甚至一天得不到那边的消息,就焦虑不安,担心司马懿很快地将并州给平定了,然后就会挥师东进,一举荡平兖州。

    不过并州那边传回来的消息让令狐愚多多少少比较安心一些,那边的战况并没有因为司马懿的大军压境就变成了一边倒,连续的几个月来,战况极为地胶着,司马懿的时展并不是太顺利。

    这显然让令狐愚开心无比,从内心之中,其实是他是相当畏惧司马懿的,毕竟司马懿凶名赫赫,辽东筑京观,那场面,别说是亲眼目睹了,光想想就令人头皮发麻了。

    如今司马懿在并州吃瘪,足以证明这老家伙并不是天下无敌的,这无疑也让令狐愚心思活络起来,趁着现在司马懿无南顾之机,如果他和王凌举兵起事的话,成功的机率不是就能大很多吗?

    于是令狐愚派心腹前往寿春,和王凌商议起兵之事。

    这个时候的王凌正处于纠结之中,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三公职位落到他头上之时,说实话王凌还真有些小激动,对于年龄比司马懿还要大上七岁的王凌早已过了古稀之年,马上就奔八张了,对于他这么一位耄耋老者,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按理说应当是无欲无求了。

    但王凌偏偏心里有一根刺,始终是挥之不去,那就是司马懿。

    论出身,王凌可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祁县王家在并州是望族,一点也不比河内温县的司马家差;论能力,比司马懿出仕更早的王凌无论是战功无论是政绩,都是赫然卓著,王凌早年当中山太守的时候,司马懿还在家里装病卧榻不起呢;论功勋,王凌长年驻守淮南,与东吴大大小小身经数十战,为魏国的东南防线那是鞠躬尽瘁,居功至伟。

    可让王凌郁闷的是,不管他出身再好,功劳再大,却始终被司马懿给压了一头,当他任扬州刺史的时候,司马懿已经是雍凉都督了,当他当上扬州都督时,司马懿已经是当朝太尉了,其后曹驾崩,曹芳即位,司马懿更成为了辅政大臣,当朝太傅,王凌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诛杀曹爽,成为唯一的辅政大臣,朝廷大权尽落其手,虽然王凌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太尉之职,但是这个三公职位,更象是司马懿的一种施舍,有名无实,让王凌短暂地兴奋之后,继续地深陷郁闷之中。

    更让王凌担忧的是,尽管司马懿上位之后,对他极尽拉拢,但多年以来两人的关系就一直是貌合神离,彼此敌视,而深知司马懿为人的王凌自然对他是心存戒心,时刻提防着司马懿可能对他的清算。

    不过谋反是不可能的,借他王凌几个胆子也不敢有这样的念头,但外甥令狐愚带来的另立新君的计划却让王凌为之眼前一亮。

    或许这就是他和司马懿相抗衡的秘密武器了。

第787章 咸鱼翻身

    令狐愚在信中提到,当今天子曹芳昏庸无能,朝政皆为司马氏所把持,而楚王曹彪,天资聪慧,有勇有谋,可为新君。

    对于王凌来说,楚王曹彪有没有谋略聪不聪明并没有什么关系,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可以籍此名头来对付把持中央权柄挟天子以令地方的司马懿。

    如果没有这个由头而起兵对抗的话,那他们必将会担负谋反的罪名,而把楚王曹彪推到前台来,正可以消除这一不好的名声,曹芳昏庸无能,用聪慧有胆略的曹彪来代替,那便是天经地义的事,做为曹操的儿子,曹彪绝对是有这个资格的。

    由于曹彪的封地在白马,是在兖州的境内,王凌自然不方便出面,所以和曹彪的一切联系事务,都是由令狐愚来完成的。

    王凌在信中反复地叮咛令狐愚,要他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隐密从事,切不可泄露出半点的风声,不能让司马懿有半分的警觉。

    如今司马懿北征并州,在上党与曹亮陷入了苦战,据令狐愚所探听到的消息,上党的战况十分的胶着,短时间内司马懿肯定是无南顾,这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拥立新君曹彪,讨伐篡国之贼司马懿,正当其时。

    不过拥立新君的地点,却是一个值得商榷之处,无论是兖州还是淮南,似乎都缺乏号召力,毫无疑问,最合适的地点莫过于洛阳,如果王凌和令狐愚的人马能将洛阳控制在手中,直接废掉当今天子曹芳,改立楚王曹彪为帝,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但是做为京师重地,就算司马懿不在了,同样会委派得力之人驻守,他们打探到的消息是司马懿安排次子司马昭驻守洛阳,同时令高柔和王肃辅佐之。

    司马昭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自然没有被王凌放在眼里,但高柔和王肃这两个老家伙,却让王凌不得不有所提防,有二人驻守洛阳,恐怕在洛阳行废立之事会有重重的阻力。

    对此王凌只能是退而求其次,他和令狐愚约定,将迎立曹彪为新君的地点,放在了许昌。

    许昌做为曹魏的陪都,在曹魏的政坛上,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曹操时代,这里就成为了汉廷新的都城,曹操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诸侯,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壮举,为曹魏定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曹丕篡汉立魏,才将都城从许昌迁往了洛阳,尽管许都的名号不再,但是做为曹魏的根基所在,其影响力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将许昌做为迎立新君的地点,恐怕是王凌最为得意的选择了,借助于许都曾经的辉煌地位,曹彪在这里登基为帝并诏告天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仅次于在洛阳称帝,得到天下各地的响应,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过许昌在豫州境内,距离淮南比较远,倒是距离兖州比较近,所以如何安排曹彪在许昌登基的事务,王凌还是主要依靠令狐愚来做。

    令狐愚接到王凌的回信,见他同意了起兵拥立新君之事,十分的高兴,立刻着手安排,派遣心腹张式,前往白马,与曹彪共商大计。

    曹彪此前就曾与令狐愚有过接触,本来做为诸侯王,他是没有机会登上皇帝宝座的,但令狐愚和王凌的扶立,让曹彪有一种咸鱼翻身的感觉。

    没错,别看当诸侯王表面上光鲜亮丽,其实他们就是高级一点的囚徒而已,被圈禁在封地之内,没有得到天子的诏令,他们连离开封地的机会都没有。

    说实话,他们就是一群又臭又硬近乎发霉的咸鱼,在朝廷的监视下,过着死气沉沉的生活。

    不过就算是做一条咸鱼,曹彪也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有翻身的机会,他是曹操的儿子,骨子里毕竟流淌着一代枭雄的血液,他不甘心这一辈子就这么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地活下去。

    而令狐愚派人到访,无疑给曹彪提供了机会,他这条咸鱼,终于迎来了翻身的契机。

    令狐愚和王凌想要借助于曹彪的名号来讨伐司马懿,而曹彪则要利用他们的扶持登上他觎觑已久的帝位,既然彼此是心照不宣,那么曹彪和令狐愚便是一拍即合,很快地便将此事给定了下来。

    不过迎立新君可是一件大事,筹备起来也是千头万绪,令狐愚不得不动用他所有的亲信力量来完成此事,阖府上下,忙得皆是不亦乐乎。

    以前与王凌联系,令狐愚一直是派张式前往的,张式是他的心腹亲信,对他自然是言听计从,只不过与曹彪的联系多起来之后,张式便一直负责曹彪这条线,无分身再前往淮南了,于是令狐愚便从手下幕僚之中,选出一个叫杨康的小吏,派他携带书信,前往寿春。

    杨康是一个胆小的人,虽然他跟随令狐愚多年,但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并不是说他对令狐愚就忠心到什么程度,最起码绝对没有士为知己者死那种境界。

    尽管令狐愚一再隐瞒实情,但阖府上下,这么多的办事人员,再怎么也做不到守口如瓶,所有有些情况,府里的人还是知道一些的,杨康听说了另立新君的事,差点就傻住了,这另立新君能是小事吗,搞得不好,恐怕就会落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啊。

    当令狐愚将杨康叫到书房,将一封信递给他,要他送到寿春王凌那儿,当时杨康的冷汗刷地就冒了出来,那封薄薄的书信,在他的手中,似有千钧之重。

    接过书信的时候,杨康的手都有些哆嗦了,脸色跟白纸一样惨白。

    只是令狐愚忙得天昏地暗的,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脸色的变化,还以为是天热的缘故他才会出汗,只是催促其快点上路,尽快地将书信送到王凌那儿。

    杨康唯唯诺诺地应了,携带着书信,离开了平阿城,动身前往寿春而去。

第788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当今天子曹芳昏庸无能,朝政皆为司马氏所把持,而楚王曹彪,天资聪慧,有勇有谋,可为新君。

    对于王凌来说,楚王曹彪有没有谋略聪不聪明并没有什么关系,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可以籍此名头来对付把持中央权柄挟天子以令地方的司马懿。

    如果没有这个由头而起兵对抗的话,那他们必将会担负谋反的罪名,而把楚王曹彪推到前台来,正可以消除这一不好的名声,曹芳昏庸无能,用聪慧有胆略的曹彪来代替,那便是天经地义的事,做为曹操的儿子,曹彪绝对是有这个资格的。

    由于曹彪的封地在白马,是在兖州的境内,王凌自然不方便出面,所以和曹彪的一切联系事务,都是由令狐愚来完成的。

    王凌在信中反复地叮咛令狐愚,要他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隐密从事,切不可泄露出半点的风声,不能让司马懿有半分的警觉。

    如今司马懿北征并州,在上党与曹亮陷入了苦战,据令狐愚所探听到的消息,上党的战况十分的胶着,短时间内司马懿肯定是无南顾,这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拥立新君曹彪,讨伐篡国之贼司马懿,正当其时。

    不过拥立新君的地点,却是一个值得商榷之处,无论是兖州还是淮南,似乎都缺乏号召力,毫无疑问,最合适的地点莫过于洛阳,如果王凌和令狐愚的人马能将洛阳控制在手中,直接废掉当今天子曹芳,改立楚王曹彪为帝,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但是做为京师重地,就算司马懿不在了,同样会委派得力之人驻守,他们打探到的消息是司马懿安排次子司马昭驻守洛阳,同时令高柔和王肃辅佐之。

    司马昭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自然没有被王凌放在眼里,但高柔和王肃这两个老家伙,却让王凌不得不有所提防,有二人驻守洛阳,恐怕在洛阳行废立之事会有重重的阻力。

    对此王凌只能是退而求其次,他和令狐愚约定,将迎立曹彪为新君的地点,放在了许昌。

    许昌做为曹魏的陪都,在曹魏的政坛上,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曹操时代,这里就成为了汉廷新的都城,曹操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诸侯,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壮举,为曹魏定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曹丕篡汉立魏,才将都城从许昌迁往了洛阳,尽管许都的名号不再,但是做为曹魏的根基所在,其影响力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将许昌做为迎立新君的地点,恐怕是王凌最为得意的选择了,借助于许都曾经的辉煌地位,曹彪在这里登基为帝并诏告天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仅次于在洛阳称帝,得到天下各地的响应,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过许昌在豫州境内,距离淮南比较远,倒是距离兖州比较近,所以如何安排曹彪在许昌登基的事务,王凌还是主要依靠令狐愚来做。

    令狐愚接到王凌的回信,见他同意了起兵拥立新君之事,十分的高兴,立刻着手安排,派遣心腹张式,前往白马,与曹彪共商大计。

    曹彪此前就曾与令狐愚有过接触,本来做为诸侯王,他是没有机会登上皇帝宝座的,但令狐愚和王凌的扶立,让曹彪有一种咸鱼翻身的感觉。

    没错,别看当诸侯王表面上光鲜亮丽,其实他们就是高级一点的囚徒而已,被圈禁在封地之内,没有得到天子的诏令,他们连离开封地的机会都没有。

    说实话,他们就是一群又臭又硬近乎发霉的咸鱼,在朝廷的监视下,过着死气沉沉的生活。

    不过就算是做一条咸鱼,曹彪也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有翻身的机会,他是曹操的儿子,骨子里毕竟流淌着一代枭雄的血液,他不甘心这一辈子就这么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地活下去。

    而令狐愚派人到访,无疑给曹彪提供了机会,他这条咸鱼,终于迎来了翻身的契机。

    令狐愚和王凌想要借助于曹彪的名号来讨伐司马懿,而曹彪则要利用他们的扶持登上他觎觑已久的帝位,既然彼此是心照不宣,那么曹彪和令狐愚便是一拍即合,很快地便将此事给定了下来。

    不过迎立新君可是一件大事,筹备起来也是千头万绪,令狐愚不得不动用他所有的亲信力量来完成此事,阖府上下,忙得皆是不亦乐乎。

    以前与王凌联系,令狐愚一直是派张式前往的,张式是他的心腹亲信,对他自然是言听计从,只不过与曹彪的联系多起来之后,张式便一直负责曹彪这条线,无分身再前往淮南了,于是令狐愚便从手下幕僚之中,选出一个叫杨康的小吏,派他携带书信,前往寿春。

    杨康是一个胆小的人,虽然他跟随令狐愚多年,但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并不是说他对令狐愚就忠心到什么程度,最起码绝对没有士为知己者死那种境界。

    尽管令狐愚一再隐瞒实情,但阖府上下,这么多的办事人员,再怎么也做不到守口如瓶,所有有些情况,府里的人还是知道一些的,杨康听说了另立新君的事,差点就傻住了,这另立新君能是小事吗,搞得不好,恐怕就会落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啊。

    当令狐愚将杨康叫到书房,将一封信递给他,要他送到寿春王凌那儿,当时杨康的冷汗刷地就冒了出来,那封薄薄的书信,在他的手中,似有千钧之重。

    接过书信的时候,杨康的手都有些哆嗦了,脸色跟白纸一样惨白。

    只是令狐愚忙得天昏地暗的,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脸色的变化,还以为是天热的缘故他才会出汗,只是催促其快点上路,尽快地将书信送到王凌那儿。

    杨康唯唯诺诺地应了,携带着书信,离开了平阿城,动身前往寿春而去。

第789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当今天子曹芳昏庸无能,朝政皆为司马氏所把持,而楚王曹彪,天资聪慧,有勇有谋,可为新君。

    对于王凌来说,楚王曹彪有没有谋略聪不聪明并没有什么关系,最为关键的是,他们可以籍此名头来对付把持中央权柄挟天子以令地方的司马懿。

    如果没有这个由头而起兵对抗的话,那他们必将会担负谋反的罪名,而把楚王曹彪推到前台来,正可以消除这一不好的名声,曹芳昏庸无能,用聪慧有胆略的曹彪来代替,那便是天经地义的事,做为曹操的儿子,曹彪绝对是有这个资格的。

    由于曹彪的封地在白马,是在兖州的境内,王凌自然不方便出面,所以和曹彪的一切联系事务,都是由令狐愚来完成的。

    王凌在信中反复地叮咛令狐愚,要他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隐密从事,切不可泄露出半点的风声,不能让司马懿有半分的警觉。

    如今司马懿北征并州,在上党与曹亮陷入了苦战,据令狐愚所探听到的消息,上党的战况十分的胶着,短时间内司马懿肯定是无南顾,这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拥立新君曹彪,讨伐篡国之贼司马懿,正当其时。

    不过拥立新君的地点,却是一个值得商榷之处,无论是兖州还是淮南,似乎都缺乏号召力,毫无疑问,最合适的地点莫过于洛阳,如果王凌和令狐愚的人马能将洛阳控制在手中,直接废掉当今天子曹芳,改立楚王曹彪为帝,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但是做为京师重地,就算司马懿不在了,同样会委派得力之人驻守,他们打探到的消息是司马懿安排次子司马昭驻守洛阳,同时令高柔和王肃辅佐之。

    司马昭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自然没有被王凌放在眼里,但高柔和王肃这两个老家伙,却让王凌不得不有所提防,有二人驻守洛阳,恐怕在洛阳行废立之事会有重重的阻力。

    对此王凌只能是退而求其次,他和令狐愚约定,将迎立曹彪为新君的地点,放在了许昌。

    许昌做为曹魏的陪都,在曹魏的政坛上,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曹操时代,这里就成为了汉廷新的都城,曹操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诸侯,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壮举,为曹魏定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曹丕篡汉立魏,才将都城从许昌迁往了洛阳,尽管许都的名号不再,但是做为曹魏的根基所在,其影响力依然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将许昌做为迎立新君的地点,恐怕是王凌最为得意的选择了,借助于许都曾经的辉煌地位,曹彪在这里登基为帝并诏告天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仅次于在洛阳称帝,得到天下各地的响应,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过许昌在豫州境内,距离淮南比较远,倒是距离兖州比较近,所以如何安排曹彪在许昌登基的事务,王凌还是主要依靠令狐愚来做。

    令狐愚接到王凌的回信,见他同意了起兵拥立新君之事,十分的高兴,立刻着手安排,派遣心腹张式,前往白马,与曹彪共商大计。

    曹彪此前就曾与令狐愚有过接触,本来做为诸侯王,他是没有机会登上皇帝宝座的,但令狐愚和王凌的扶立,让曹彪有一种咸鱼翻身的感觉。

    没错,别看当诸侯王表面上光鲜亮丽,其实他们就是高级一点的囚徒而已,被圈禁在封地之内,没有得到天子的诏令,他们连离开封地的机会都没有。

    说实话,他们就是一群又臭又硬近乎发霉的咸鱼,在朝廷的监视下,过着死气沉沉的生活。

    不过就算是做一条咸鱼,曹彪也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有翻身的机会,他是曹操的儿子,骨子里毕竟流淌着一代枭雄的血液,他不甘心这一辈子就这么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地活下去。

    而令狐愚派人到访,无疑给曹彪提供了机会,他这条咸鱼,终于迎来了翻身的契机。

    令狐愚和王凌想要借助于曹彪的名号来讨伐司马懿,而曹彪则要利用他们的扶持登上他觎觑已久的帝位,既然彼此是心照不宣,那么曹彪和令狐愚便是一拍即合,很快地便将此事给定了下来。

    不过迎立新君可是一件大事,筹备起来也是千头万绪,令狐愚不得不动用他所有的亲信力量来完成此事,阖府上下,忙得皆是不亦乐乎。

    以前与王凌联系,令狐愚一直是派张式前往的,张式是他的心腹亲信,对他自然是言听计从,只不过与曹彪的联系多起来之后,张式便一直负责曹彪这条线,无分身再前往淮南了,于是令狐愚便从手下幕僚之中,选出一个叫杨康的小吏,派他携带书信,前往寿春。

    杨康是一个胆小的人,虽然他跟随令狐愚多年,但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并不是说他对令狐愚就忠心到什么程度,最起码绝对没有士为知己者死那种境界。

    尽管令狐愚一再隐瞒实情,但阖府上下,这么多的办事人员,再怎么也做不到守口如瓶,所有有些情况,府里的人还是知道一些的,杨康听说了另立新君的事,差点就傻住了,这另立新君能是小事吗,搞得不好,恐怕就会落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啊。

    当令狐愚将杨康叫到书房,将一封信递给他,要他送到寿春王凌那儿,当时杨康的冷汗刷地就冒了出来,那封薄薄的书信,在他的手中,似有千钧之重。

    接过书信的时候,杨康的手都有些哆嗦了,脸色跟白纸一样惨白。

    只是令狐愚忙得天昏地暗的,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脸色的变化,还以为是天热的缘故他才会出汗,只是催促其快点上路,尽快地将书信送到王凌那儿。

    杨康唯唯诺诺地应了,携带着书信,离开了平阿城,动身前往寿春而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