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9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带着两名随从离开了陈留,望寿春行去。

    这两名随从也是令狐愚府上的家兵,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保护杨康的安全,将书信平安地送达寿春王凌的手中,至于书信的内容以及令狐愚所图谋的大事,就不是他们这种级别的下人可以知道的。

    而杨康自得到了薛正的授意之后,反倒是镇定了许多,离开了陈留之后,杨康并没有全力奔驰,仅仅保持着中速前进,不急不徐。

    两名随从紧紧地跟在杨康的身后,一路之上,没有说话,也没有任何的交流。

    杨康是令狐愚手下的属官,而这两名随从只是令狐愚的家奴,双方的地位身份比较悬殊,一路之上,杨康没有答理这两名随从也是很正常的事。

    傍晚时分,杨康一行三人到达了梁国,梁国城外,有一条河流,名为梁河,在梁河上,有一座浮桥,过了这座浮桥,便可进入梁国城。

    杨康当先一骑,便上了浮桥,浮桥并不宽,由对面过来一个农民,推着独轮车,车上装满了货物,大概是装载的货物太重太多了,上了桥之后,他竟然是无法掌探独轮车,左歪右斜,在浮桥上扭起了秧歌。

    杨康速度比较快,看到那独轮车东倒西歪的,他便向右侧躲去,那知那独轮车究竟也拐向了右侧,杨康收势不住,直接地和独轮车撞到了一块,结果连人带马,坠入了河水之中。

    由于意外发生的十分突然,两名随从赶到跟前的时候,杨康已经被湍急的河水给冲走了,这个时候天色已晚,河面上十分的昏暗,两名随从顺着河流找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找到杨康,生不见人,活不见尸。

    两名随从搜寻无果,只得连夜返回兖州去禀报令狐愚了。

    这个时候,杨康从河里面爬了出来,虽然杨康的水性不行,但是薛正早已安排了两名水性极佳的水手埋伏在河里,等杨康落水之后,便将他捞了起来,并秘密地带离梁河。

    至于浮桥上那名推独轮车的农民,也是薛正派人假扮的,整件事其实都是薛正事先就安排好的,整个过程,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意外,这样杨康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失踪”了。

    杨康从河里出来的之后,河边早已停着一辆接应的马车,车厢的帘子低垂着,杨康爬上了车,那里面放着干净的衣服还有干粮和盘缠。杨康上车之后,换衣服的时候,马车就已经启动了,他们并没有返回陈留,而是一路向西,直奔洛阳而去。

    其实那两名随从是跟在这辆马车后面走了一长段路的,直到前面的那个三岔口,才分道扬镳的,马车往西而去,而那两名随从则向北前往兖州。

    在这个过程之中,那两名随从丝毫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倒是杨康钻在车内,透过厚厚的车帘,可以看到那两名随从的模样。

    那两名随从神色慌张,杨康的意外落水,虽然并不是他们的责任,但是他们担负着保护之责,现如今却出了意外,令二人十分的沮丧。

    一路快马疾行,回到兖州的时候,正是天亮之时,他们回到了刺史府,向令狐愚禀报了这个意外的事件。

    令狐愚吃了一惊,不过既然是一场意外,令狐愚倒也没有过多的表示,只能叹息杨康短命,这么个小小的意外竟然会葬送掉性命。

    杨康的意外落水,导致这封信未能及时地送到寿春,令狐愚只得重新修书一封,另派他人重新前往寿春去送信。

    到是别驾从事单固面有疑色,详细地询问了那两名随从杨康的落水情况,而后又询问了他们一行离开了兖州之后一路上所发生的全部情况,那两名随从具实以告,包括离开兖州当天夜里夜宿陈留杨家的事。

    挥退两名随从之后,单固对令狐愚道:“此事疑点颇多,使君当详查之。”

    令狐愚奇道:“此事只不过是一件意外,恭夏你是不是有些多虑了?”

    单固道:“杨康离开兖州之后,并没有直接南下,而是绕道于陈留,在家中驻留了一宿,此为一疑;梁国浮桥之上,杨康本可以避开危险,但却和车辆相撞,而且还落水了,此为二疑;梁河并不太宽水也不深,杨康落水之后,却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此为三疑。杨康知悉使君之大事,而且身上还带着送给王太尉的书信,如果这书信一旦落到朝廷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使君不可不防。”

    令狐愚摇了摇头,道:“恭夏你就是疑心太重了,杨康跟随我多年,一直忠心耿耿,何况他早就知悉我所谋之事,想要出首告发的话,又何必等到今天?昨日之事,不过纯属意外,事成之后,定然可以加官晋爵,封妻荫子,只可惜他福浅禄薄,无缘享受这等荣华富贵了。听说杨康还有个七岁的儿子,等新君立位,便给他封个爵位吧,也不枉追随某一场。”

    说着,令狐愚不禁为杨康之死深表惋惜,自然也就没有听从单固之言,不以为备,仍然按步就班地推进曹彪登基之事。

    单固亦是无奈,不禁是摇头叹息。

    而此时此刻,在薛正派人护送之下,杨康已经是平安地抵达了洛阳城。

    薛正和司空高柔有些交情,所以马车直接就驶到了高柔府上,递上了拜帖,很快便得到了高柔的接见。

    在路上,杨康已经写好了奏章,见到高柔之后,便将奏章连同那封书信给呈了上去,并具述令狐愚准备另立新君之事。

    高柔闻讯,十分的震惊,这等谋逆的大事,可不是一件小事,就算高柔贵为三公之一的司空,也不可能单独地来处理此事,他立刻知会留守洛阳的司马家二公子司马昭和光禄大夫王肃,共同来协商此事。

    于是,一封六百里加急的文书,便从洛阳发出,直抵并州上党前线司马懿的军中。

第791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带着两名随从离开了陈留,望寿春行去。

    这两名随从也是令狐愚府上的家兵,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保护杨康的安全,将书信平安地送达寿春王凌的手中,至于书信的内容以及令狐愚所图谋的大事,就不是他们这种级别的下人可以知道的。

    而杨康自得到了薛正的授意之后,反倒是镇定了许多,离开了陈留之后,杨康并没有全力奔驰,仅仅保持着中速前进,不急不徐。

    两名随从紧紧地跟在杨康的身后,一路之上,没有说话,也没有任何的交流。

    杨康是令狐愚手下的属官,而这两名随从只是令狐愚的家奴,双方的地位身份比较悬殊,一路之上,杨康没有答理这两名随从也是很正常的事。

    傍晚时分,杨康一行三人到达了梁国,梁国城外,有一条河流,名为梁河,在梁河上,有一座浮桥,过了这座浮桥,便可进入梁国城。

    杨康当先一骑,便上了浮桥,浮桥并不宽,由对面过来一个农民,推着独轮车,车上装满了货物,大概是装载的货物太重太多了,上了桥之后,他竟然是无法掌探独轮车,左歪右斜,在浮桥上扭起了秧歌。

    杨康速度比较快,看到那独轮车东倒西歪的,他便向右侧躲去,那知那独轮车究竟也拐向了右侧,杨康收势不住,直接地和独轮车撞到了一块,结果连人带马,坠入了河水之中。

    由于意外发生的十分突然,两名随从赶到跟前的时候,杨康已经被湍急的河水给冲走了,这个时候天色已晚,河面上十分的昏暗,两名随从顺着河流找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找到杨康,生不见人,活不见尸。

    两名随从搜寻无果,只得连夜返回兖州去禀报令狐愚了。

    这个时候,杨康从河里面爬了出来,虽然杨康的水性不行,但是薛正早已安排了两名水性极佳的水手埋伏在河里,等杨康落水之后,便将他捞了起来,并秘密地带离梁河。

    至于浮桥上那名推独轮车的农民,也是薛正派人假扮的,整件事其实都是薛正事先就安排好的,整个过程,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意外,这样杨康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失踪”了。

    杨康从河里出来的之后,河边早已停着一辆接应的马车,车厢的帘子低垂着,杨康爬上了车,那里面放着干净的衣服还有干粮和盘缠。杨康上车之后,换衣服的时候,马车就已经启动了,他们并没有返回陈留,而是一路向西,直奔洛阳而去。

    其实那两名随从是跟在这辆马车后面走了一长段路的,直到前面的那个三岔口,才分道扬镳的,马车往西而去,而那两名随从则向北前往兖州。

    在这个过程之中,那两名随从丝毫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倒是杨康钻在车内,透过厚厚的车帘,可以看到那两名随从的模样。

    那两名随从神色慌张,杨康的意外落水,虽然并不是他们的责任,但是他们担负着保护之责,现如今却出了意外,令二人十分的沮丧。

    一路快马疾行,回到兖州的时候,正是天亮之时,他们回到了刺史府,向令狐愚禀报了这个意外的事件。

    令狐愚吃了一惊,不过既然是一场意外,令狐愚倒也没有过多的表示,只能叹息杨康短命,这么个小小的意外竟然会葬送掉性命。

    杨康的意外落水,导致这封信未能及时地送到寿春,令狐愚只得重新修书一封,另派他人重新前往寿春去送信。

    到是别驾从事单固面有疑色,详细地询问了那两名随从杨康的落水情况,而后又询问了他们一行离开了兖州之后一路上所发生的全部情况,那两名随从具实以告,包括离开兖州当天夜里夜宿陈留杨家的事。

    挥退两名随从之后,单固对令狐愚道:“此事疑点颇多,使君当详查之。”

    令狐愚奇道:“此事只不过是一件意外,恭夏你是不是有些多虑了?”

    单固道:“杨康离开兖州之后,并没有直接南下,而是绕道于陈留,在家中驻留了一宿,此为一疑;梁国浮桥之上,杨康本可以避开危险,但却和车辆相撞,而且还落水了,此为二疑;梁河并不太宽水也不深,杨康落水之后,却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此为三疑。杨康知悉使君之大事,而且身上还带着送给王太尉的书信,如果这书信一旦落到朝廷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使君不可不防。”

    令狐愚摇了摇头,道:“恭夏你就是疑心太重了,杨康跟随我多年,一直忠心耿耿,何况他早就知悉我所谋之事,想要出首告发的话,又何必等到今天?昨日之事,不过纯属意外,事成之后,定然可以加官晋爵,封妻荫子,只可惜他福浅禄薄,无缘享受这等荣华富贵了。听说杨康还有个七岁的儿子,等新君立位,便给他封个爵位吧,也不枉追随某一场。”

    说着,令狐愚不禁为杨康之死深表惋惜,自然也就没有听从单固之言,不以为备,仍然按步就班地推进曹彪登基之事。

    单固亦是无奈,不禁是摇头叹息。

    而此时此刻,在薛正派人护送之下,杨康已经是平安地抵达了洛阳城。

    薛正和司空高柔有些交情,所以马车直接就驶到了高柔府上,递上了拜帖,很快便得到了高柔的接见。

    在路上,杨康已经写好了奏章,见到高柔之后,便将奏章连同那封书信给呈了上去,并具述令狐愚准备另立新君之事。

    高柔闻讯,十分的震惊,这等谋逆的大事,可不是一件小事,就算高柔贵为三公之一的司空,也不可能单独地来处理此事,他立刻知会留守洛阳的司马家二公子司马昭和光禄大夫王肃,共同来协商此事。

    于是,一封六百里加急的文书,便从洛阳发出,直抵并州上党前线司马懿的军中。

第792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经常会给人一种拖泥带水、裹足不前的错觉,认为司马懿是那种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的人。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觉,真正的司马懿行事果断坚决,雷厉风行,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此次北征并州,自从进入上党之后,虎峪口之战还是司马军主力几个月来首次和并州军交锋,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无休止的驻军等候之中消磨殆尽的。

    但是决定撤军却仅仅只是司马懿心中的一念头,然后就付诸实施了。

    当司马懿宣布撤军之时,众将明显的都愣了,按理说现在司马军和并州军已经进入到了相持的阶段,这个阶段,比得就是双方的耐心,如果司马军一直保持现在的这种打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司马军可以拿下并州来。

    司马师上前道:“淮南有事,父亲何不遣一上将,领兵平定之,又何必亲自前往?”

    说实话,并州和淮南相隔在千里之外,本来司马懿在并州打仗就很辛苦,此番转战千里,而且还要求迅速前进,司马师很是担心司马懿的身子吃得消吃不消?

    司马懿目光沉稳坚如钢铁,他缓缓地点点头,道:“淮南之事,兹事体大,容水得任何的错漏,所以,为父必须亲自前往,不敢假他人之手。”

    司马师知道父亲轻易的不做决断,而一旦下定决心之后,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此事既然他已经决定了,那就谁也劝他不得了。

    司马懿一旦决心撤军,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将会有所行动,不过就算要走,司马懿也必须要安排好北边的事务,以达到牵制曹亮的目的。

    撤出上党是必须的,否则一旦司马军大军撤走,残余的军队几乎会被曹亮的军队所碾压,这种给别人送餐的做法,司马懿肯定是不会采用的。

    但放弃高都,那就意味着此次北征并州彻头彻尾地失败了,从情感上来讲,这很难让司马军的将士们所接受,毕竟为了这么一点地盘,现在司马军几乎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但到头来却依旧是一无所获,让司马军的士兵普遍是郁闷不已。

    但司马懿的态度却是十分的决绝,他决定在并州境内不留一兵一卒,那就肯定会办得到,而且撤军之时是最危险的时候,曹亮就像一只狼那样蹲着,注视着司马军的一举一动,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狠狠地咬上一口。

    所以撤离上党对于司马懿来说,也必须要谨小慎微一些才行,绝不能给曹亮留下咬上一口的机会。

    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从虎峪口转而向东南,装出一副搜寻并州军隐藏部队的模样,而到达了白陉之后,则火速地穿越这条峡谷,退回到河内林虑。

    司马军的撤退相当的突然,事先没有任何的征兆,这样才能给曹亮一个措手不及,就算曹亮想要阻截和追击,也完全是来不及调动人马的。

    更何况司马军走得是先前并没有走过的白陉,所以在司马军到达白陉之前,曹亮是万万不会想到司马军会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等他发现之时,司马军早已是扬长而去,返回了河内。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从白陉撤军,一方面是为了迷惑曹亮,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平定兖州叛乱的需要。

    从上党前往兖州,最近的一条路就是走白陉到林虑,再从林虑向东到白马,从白马渡渡过黄河,便可直抵兖州,比起上党返回洛阳之后再从洛阳前往兖州,到少能近一半的路程。

    司马懿最擅长的,就是玩这种长途奔袭的招数,当年他屯兵宛城时,孟达在新城叛乱,司马懿先斩后奏,仅仅只用了八天时间,就杀到了上庸城下,杀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攻破城池,擒获了孟达。

    如今司马懿听闻令狐愚在兖州试图谋反,脑海之中便早已规划好了一条进军的路线,这条路线自然是最短最快的,司马懿要么不出手,一旦出手的话,便是出其不意,绝不会给对手任何的喘息之机。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先对令狐愚动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兖州只是一个内州,并没有多少兵马驻扎,而令狐愚虽然是一州刺史,但他也不过只是一个单车刺史,没有领兵的权限,所以他手下能调动的军队极为有限,大概也就是他自己的家兵部曲和一部分的郡国兵。

    至于楚王曹彪,也只不过是一个诸侯王而已,按朝廷的律法,诸侯王手下的家兵,也是受到严格控制的,看个家护个院没啥问题,但真正想要参与谋朝篡位,这点人马恐怕连塞牙缝都不够。

    对于兖州这股子势力,司马懿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只要他带兵过去,基本上是手到擒来,唯一让他担忧的,就是怕走露了风声,让令狐愚警觉起来,如果令狐愚觉得危险了,向南投奔王凌去了,那再想收拾他,就不那么容易了。

    司马懿可不能让令狐愚和曹彪给跑了,尤其是曹彪,是王凌和令狐愚准备推为新君的人,他们计划在许都为曹彪举行登基大典,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不过许都那边未能如愿的话,他逃到寿春,同样可以篡位登基,就算影响力不如在许都这边,但至少还是能得到一些异己势力支持的。

    所以他们这个另立新君的计划必须首先要粉碎掉,绝不能让曹彪登上帝位,那怕他就是伪帝,也不允许。

    现在朝廷内外对曹芳这个皇帝的资格有很大的质疑之声,首先曹芳不是曹亲生的,而是从宗族之中过继而来,至于出自那家宗族,一直语焉不详,应该是曹生前刻意地隐瞒着,结果现在传出许多的声音,认为曹芳并非是曹氏宗亲,是没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如果不是司马懿力挺着,曹芳的这个皇位,早就不保了。

第793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经常会给人一种拖泥带水、裹足不前的错觉,认为司马懿是那种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的人。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觉,真正的司马懿行事果断坚决,雷厉风行,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此次北征并州,自从进入上党之后,虎峪口之战还是司马军主力几个月来首次和并州军交锋,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无休止的驻军等候之中消磨殆尽的。

    但是决定撤军却仅仅只是司马懿心中的一念头,然后就付诸实施了。

    当司马懿宣布撤军之时,众将明显的都愣了,按理说现在司马军和并州军已经进入到了相持的阶段,这个阶段,比得就是双方的耐心,如果司马军一直保持现在的这种打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司马军可以拿下并州来。

    司马师上前道:“淮南有事,父亲何不遣一上将,领兵平定之,又何必亲自前往?”

    说实话,并州和淮南相隔在千里之外,本来司马懿在并州打仗就很辛苦,此番转战千里,而且还要求迅速前进,司马师很是担心司马懿的身子吃得消吃不消?

    司马懿目光沉稳坚如钢铁,他缓缓地点点头,道:“淮南之事,兹事体大,容水得任何的错漏,所以,为父必须亲自前往,不敢假他人之手。”

    司马师知道父亲轻易的不做决断,而一旦下定决心之后,八头牛都拉不回来,此事既然他已经决定了,那就谁也劝他不得了。

    司马懿一旦决心撤军,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将会有所行动,不过就算要走,司马懿也必须要安排好北边的事务,以达到牵制曹亮的目的。

    撤出上党是必须的,否则一旦司马军大军撤走,残余的军队几乎会被曹亮的军队所碾压,这种给别人送餐的做法,司马懿肯定是不会采用的。

    但放弃高都,那就意味着此次北征并州彻头彻尾地失败了,从情感上来讲,这很难让司马军的将士们所接受,毕竟为了这么一点地盘,现在司马军几乎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但到头来却依旧是一无所获,让司马军的士兵普遍是郁闷不已。

    但司马懿的态度却是十分的决绝,他决定在并州境内不留一兵一卒,那就肯定会办得到,而且撤军之时是最危险的时候,曹亮就像一只狼那样蹲着,注视着司马军的一举一动,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狠狠地咬上一口。

    所以撤离上党对于司马懿来说,也必须要谨小慎微一些才行,绝不能给曹亮留下咬上一口的机会。

    撤退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从虎峪口转而向东南,装出一副搜寻并州军隐藏部队的模样,而到达了白陉之后,则火速地穿越这条峡谷,退回到河内林虑。

    司马军的撤退相当的突然,事先没有任何的征兆,这样才能给曹亮一个措手不及,就算曹亮想要阻截和追击,也完全是来不及调动人马的。

    更何况司马军走得是先前并没有走过的白陉,所以在司马军到达白陉之前,曹亮是万万不会想到司马军会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等他发现之时,司马军早已是扬长而去,返回了河内。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从白陉撤军,一方面是为了迷惑曹亮,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平定兖州叛乱的需要。

    从上党前往兖州,最近的一条路就是走白陉到林虑,再从林虑向东到白马,从白马渡渡过黄河,便可直抵兖州,比起上党返回洛阳之后再从洛阳前往兖州,到少能近一半的路程。

    司马懿最擅长的,就是玩这种长途奔袭的招数,当年他屯兵宛城时,孟达在新城叛乱,司马懿先斩后奏,仅仅只用了八天时间,就杀到了上庸城下,杀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攻破城池,擒获了孟达。

    如今司马懿听闻令狐愚在兖州试图谋反,脑海之中便早已规划好了一条进军的路线,这条路线自然是最短最快的,司马懿要么不出手,一旦出手的话,便是出其不意,绝不会给对手任何的喘息之机。

    司马懿之所以选择先对令狐愚动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兖州只是一个内州,并没有多少兵马驻扎,而令狐愚虽然是一州刺史,但他也不过只是一个单车刺史,没有领兵的权限,所以他手下能调动的军队极为有限,大概也就是他自己的家兵部曲和一部分的郡国兵。

    至于楚王曹彪,也只不过是一个诸侯王而已,按朝廷的律法,诸侯王手下的家兵,也是受到严格控制的,看个家护个院没啥问题,但真正想要参与谋朝篡位,这点人马恐怕连塞牙缝都不够。

    对于兖州这股子势力,司马懿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只要他带兵过去,基本上是手到擒来,唯一让他担忧的,就是怕走露了风声,让令狐愚警觉起来,如果令狐愚觉得危险了,向南投奔王凌去了,那再想收拾他,就不那么容易了。

    司马懿可不能让令狐愚和曹彪给跑了,尤其是曹彪,是王凌和令狐愚准备推为新君的人,他们计划在许都为曹彪举行登基大典,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不过许都那边未能如愿的话,他逃到寿春,同样可以篡位登基,就算影响力不如在许都这边,但至少还是能得到一些异己势力支持的。

    所以他们这个另立新君的计划必须首先要粉碎掉,绝不能让曹彪登上帝位,那怕他就是伪帝,也不允许。

    现在朝廷内外对曹芳这个皇帝的资格有很大的质疑之声,首先曹芳不是曹亲生的,而是从宗族之中过继而来,至于出自那家宗族,一直语焉不详,应该是曹生前刻意地隐瞒着,结果现在传出许多的声音,认为曹芳并非是曹氏宗亲,是没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如果不是司马懿力挺着,曹芳的这个皇位,早就不保了。

第794章 来者何人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司马懿会在这个时候就果断撤退,等他发现之时,司马军已经奔行在太行山的峡谷之中了。

    这个时候,并州军由于分散的厉害,再想集结起来打追击战,时间上已经是来不及了,曹亮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司马军从白陉扬长而去。

    这次司马懿选择撤退的道路,居然不是他们此前进军的石门关,也不是遭到过重创的羊肠坂,而是走了壶关东南方向上的白陉。

    这一反常的举动确实令曹亮有些意想不到,只能证明司马懿确实很鬼,在这一点上,还真是不服不行。

    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懿用他老道的经验,给并州军上了一课。司马大军向东南方向移动时,打着的旗号是搜寻并州军的隐藏部队,为此,驻守在白陉附近的一支并州军还被迫进行了转移,以避司马军的锋芒。

    但谁也没想到,司马大军到达白陉时,突然沿着白陉向东而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撤了个干干净净,等驻守在这一带的并州军明白过味来的时候,司马大军已经离开了上党,回到了河内。

    并州军再想追击,已经是鞭长莫及了。

    不过司马军的撤退,也意味着连缓打了几个月恶仗的上党之战落下了帷幕,司马懿趁兴而来,败兴而回,这一次,那怕他撤退的十分完美,没有折损一兵一卒,但纵观整个上党之战,司马懿还是输了。

    想当初,司马懿可是纠集了十五万的大军,三路人马分进合击,气势逼人,但是被曹亮连破两路大军之后,司马懿的气势就收敛了不少,最后恢复了他缩头乌龟的本质,收缩防线,不再给并州军可趁之机。

    只是让曹亮疑惑的是,虎峪口之战,严格来说,双方只是平局收场,算不得谁输谁赢,司马懿的大军主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完全有能力再战斗下去。

    但令人诧异的是,司马懿这个时候居然撤兵不打了,这和司马懿一贯的性格可是完全不符的,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桓范笃定地道:“如果不是有特殊情况发生,司马懿是绝不会轻易退兵的,想必兖州淮南那边定然是有事发生,所以司马懿才会这么急着撤走。”

    此前桓范奉曹亮之命,到过兖州,和令狐愚有过联络,以曹亮的意思,就是希望令狐愚和王凌可以早些起兵,与并州军遥相呼应,南北两面同时夹击司马懿。

    但令狐愚这个时候耍起了小聪明,他并不想急于地起兵,不想引火烧身,反正司马懿和并州,肯定是有一战的,最起码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们再起兵,那样成功的机会便会大很多。

    桓范也是无奈,他把自己能提的建议都提了,包括另立新君的计划,只是希望那怕令狐愚和王凌起兵晚一些,也总比没有强。

    回去之后,他把情况俱都和曹亮说了,曹亮倒也不以为意,有助力也好,无助力也罢,自己和司马懿这一战,绝对是势不能免的,想打败司马懿,终究还是得靠自己,把希望建立在别人那儿,肯定是不靠谱的。

    这个时候司马懿毫无征兆地突然退兵,想必也是和淮南那边有事发生有关,如果令狐愚和王凌拥新君起兵的话,司马懿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此番突然退兵,走得还是白陉,意图显而易见啊。

    如果司马懿撤军回洛阳,那必然应当是原路返回,走白陉要绕很远的路,而如果直袭兖州的话,恐怕没有任何路再称之为捷径了。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聪明的司马懿当然不会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和路程,其实曹亮心中已经给令狐愚默哀过了,以司马懿的雷厉风行的速度,自以为得计的令狐愚恐怕又是另一个孟达了。

    永远也不要去低估你的对手,司马懿虽然老了,但他仍有一颗雄鹰的心,像令狐愚这种投机主义的小麻雀,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司马懿的对手。

    到不是说曹亮落井下石,只不过等他洞悉司马懿的意图之后,就算想通知令狐愚也晚了,以司马懿的速度,只需要短短的几天,就可以扑到兖州了。

    但愿令狐愚对此事有着一定的警惕和防备吧,这样他就可以躲避司马懿的长途奔袭,最起码不会一败涂地。

    不过曹亮也觉得这种希望不大,令狐愚这种人,只有鼠肚鸡肠的小聪明,没什么大局观,在老辣的司马懿面前,他的智商也估计只有被碾压的份。

    不管怎么说,令狐愚王凌那边一有动静,司马懿便是闻风而动,宁可放弃进攻并州,也要先回头去对付淮南那边,可见在司马懿的心目中,淮南那边是重中之中,绝对不容有失的。

    这样一来,并州承受的压力便暂时地消失了,至于能消失多久,得看司马懿平定准南之乱需要多久。

    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并州而言,这将会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可以稍稍地松一口气,如果被司马懿连续地压着那么打,迟迟早早是会出大事的。

    这段时间,让并州恢复元气也应该是足够了,补充兵员,调整防御,在这些有限的时间内,曹亮需要做的事还是挺多的。

    骑兵一直以来是曹亮最大的倚仗,但是这次在虎峪口双方骑兵展开激战的时候,并州骑兵与对手数量相近,实力也仅在伯仲之间,并没有展现出高人一等的战斗力,不禁让曹亮有些暗皱眉头。

    是啊,这几年越骑营他们发展太顺了,没有遭遇到真正强劲的对手,如今和实力相当的司马骑兵遭遇,让曹亮明白提升骑兵战斗力的重要性。

    这次双方骑兵数量相当,并州骑兵没有吃亏,但如果下一次司马懿调集更多的骑兵来袭的话,并州军将何以应对?

    所以在数量短时间内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提高骑兵的作战能力,这一点,曹亮倒是有信心的。

第795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司马懿会在这个时候就果断撤退,等他发现之时,司马军已经奔行在太行山的峡谷之中了。

    这个时候,并州军由于分散的厉害,再想集结起来打追击战,时间上已经是来不及了,曹亮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司马军从白陉扬长而去。

    这次司马懿选择撤退的道路,居然不是他们此前进军的石门关,也不是遭到过重创的羊肠坂,而是走了壶关东南方向上的白陉。

    这一反常的举动确实令曹亮有些意想不到,只能证明司马懿确实很鬼,在这一点上,还真是不服不行。

    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懿用他老道的经验,给并州军上了一课。司马大军向东南方向移动时,打着的旗号是搜寻并州军的隐藏部队,为此,驻守在白陉附近的一支并州军还被迫进行了转移,以避司马军的锋芒。

    但谁也没想到,司马大军到达白陉时,突然沿着白陉向东而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撤了个干干净净,等驻守在这一带的并州军明白过味来的时候,司马大军已经离开了上党,回到了河内。

    并州军再想追击,已经是鞭长莫及了。

    不过司马军的撤退,也意味着连缓打了几个月恶仗的上党之战落下了帷幕,司马懿趁兴而来,败兴而回,这一次,那怕他撤退的十分完美,没有折损一兵一卒,但纵观整个上党之战,司马懿还是输了。

    想当初,司马懿可是纠集了十五万的大军,三路人马分进合击,气势逼人,但是被曹亮连破两路大军之后,司马懿的气势就收敛了不少,最后恢复了他缩头乌龟的本质,收缩防线,不再给并州军可趁之机。

    只是让曹亮疑惑的是,虎峪口之战,严格来说,双方只是平局收场,算不得谁输谁赢,司马懿的大军主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完全有能力再战斗下去。

    但令人诧异的是,司马懿这个时候居然撤兵不打了,这和司马懿一贯的性格可是完全不符的,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桓范笃定地道:“如果不是有特殊情况发生,司马懿是绝不会轻易退兵的,想必兖州淮南那边定然是有事发生,所以司马懿才会这么急着撤走。”

    此前桓范奉曹亮之命,到过兖州,和令狐愚有过联络,以曹亮的意思,就是希望令狐愚和王凌可以早些起兵,与并州军遥相呼应,南北两面同时夹击司马懿。

    但令狐愚这个时候耍起了小聪明,他并不想急于地起兵,不想引火烧身,反正司马懿和并州,肯定是有一战的,最起码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们再起兵,那样成功的机会便会大很多。

    桓范也是无奈,他把自己能提的建议都提了,包括另立新君的计划,只是希望那怕令狐愚和王凌起兵晚一些,也总比没有强。

    回去之后,他把情况俱都和曹亮说了,曹亮倒也不以为意,有助力也好,无助力也罢,自己和司马懿这一战,绝对是势不能免的,想打败司马懿,终究还是得靠自己,把希望建立在别人那儿,肯定是不靠谱的。

    这个时候司马懿毫无征兆地突然退兵,想必也是和淮南那边有事发生有关,如果令狐愚和王凌拥新君起兵的话,司马懿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此番突然退兵,走得还是白陉,意图显而易见啊。

    如果司马懿撤军回洛阳,那必然应当是原路返回,走白陉要绕很远的路,而如果直袭兖州的话,恐怕没有任何路再称之为捷径了。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聪明的司马懿当然不会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和路程,其实曹亮心中已经给令狐愚默哀过了,以司马懿的雷厉风行的速度,自以为得计的令狐愚恐怕又是另一个孟达了。

    永远也不要去低估你的对手,司马懿虽然老了,但他仍有一颗雄鹰的心,像令狐愚这种投机主义的小麻雀,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司马懿的对手。

    到不是说曹亮落井下石,只不过等他洞悉司马懿的意图之后,就算想通知令狐愚也晚了,以司马懿的速度,只需要短短的几天,就可以扑到兖州了。

    但愿令狐愚对此事有着一定的警惕和防备吧,这样他就可以躲避司马懿的长途奔袭,最起码不会一败涂地。

    不过曹亮也觉得这种希望不大,令狐愚这种人,只有鼠肚鸡肠的小聪明,没什么大局观,在老辣的司马懿面前,他的智商也估计只有被碾压的份。

    不管怎么说,令狐愚王凌那边一有动静,司马懿便是闻风而动,宁可放弃进攻并州,也要先回头去对付淮南那边,可见在司马懿的心目中,淮南那边是重中之中,绝对不容有失的。

    这样一来,并州承受的压力便暂时地消失了,至于能消失多久,得看司马懿平定准南之乱需要多久。

    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于并州而言,这将会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可以稍稍地松一口气,如果被司马懿连续地压着那么打,迟迟早早是会出大事的。

    这段时间,让并州恢复元气也应该是足够了,补充兵员,调整防御,在这些有限的时间内,曹亮需要做的事还是挺多的。

    骑兵一直以来是曹亮最大的倚仗,但是这次在虎峪口双方骑兵展开激战的时候,并州骑兵与对手数量相近,实力也仅在伯仲之间,并没有展现出高人一等的战斗力,不禁让曹亮有些暗皱眉头。

    是啊,这几年越骑营他们发展太顺了,没有遭遇到真正强劲的对手,如今和实力相当的司马骑兵遭遇,让曹亮明白提升骑兵战斗力的重要性。

    这次双方骑兵数量相当,并州骑兵没有吃亏,但如果下一次司马懿调集更多的骑兵来袭的话,并州军将何以应对?

    所以在数量短时间内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提高骑兵的作战能力,这一点,曹亮倒是有信心的。

第796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既然是登门拜访哪有不通姓名不递名帖的,神神秘秘,藏头缩尾,也不知道这所谓的故交是什么样的来头?

    “是什么样的人,多大年纪?”令狐愚随口问道。

    管家道:“来人又高又瘦,须发皆白,看年纪,怎么也有六十大几。”

    “又高又瘦,六十多岁?”令狐愚搜索枯肠,也没有从认识的人里面找出年纪样貌与之符合的人来,不过他想了想,自己费那么大劲想也没多大意义,反正人已经到了门口,出去看一眼一切不就都明白了。

    于是令狐愚整了整衣冠,便准备出去看一个究竟。

    管家在身后嚅嚅地道:“老爷,此人带了好些个手下,个个黑衣劲装,凶神恶煞似的,恐怕来头不小,不好惹。”

    令狐愚不禁哑然失笑,道:“来头不小?本官身为兖州刺史,在这兖州地面上,还有惹不起的人吗?”

    令狐愚不禁暗暗地嘲笑自己的管家真没有见过世面,这里是什么地方,是兖州城,自己身为兖州城的首席长官,还怕有人来捣乱不成?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上,令狐愚还真没怕过谁,都说强龙难压地头蛇,以自己的身份,令狐愚确实不怕有什么人来捣乱。

    所以,听了管家如此说,令狐愚反倒好奇起来,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敢来他兖州刺史府撒野,今天如果对方来者不善的话,令狐愚也定然不会有半分畏惧,肯定会让对方领教一下,什么叫地头蛇!

    边思量着,令狐愚边往外面走,他甚至连护卫都没多带几个,便径直地来到了府门口,他倒也想亲眼瞧瞧,对方是什么样的来头?

    单固倒是迟疑了下,暗中吩咐底下的人,调一队人马过来,以备不测。

    很快令狐愚便来到了刺史府门口,抬头一看,门口赫然站着二十多个黑衣劲装的汉子,虽然是赤手空拳,但明显地可以看出黑衣下鼓起的肌肉,个个健硕无比,他们面向府门,齐刷刷地站成一排,木无表情,冷若冰霜,带着一股肃杀之气,也难怪管家有些害怕,如果眼神能杀人的话,那么这些黑衣人恐怕就已经吓死一大片了。

    令狐愚也不禁有些骇然,不过他很快就又镇定了下来,他堂堂兖州刺史,还没出门就给人家吓住了,传扬出去,自己的脸面往那儿搁?

    他往前走了几步,距离这些黑衣人还有几十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强作镇定地喝道:“尔等何人,见本官又有何事?”

    这些黑衣人几乎都是面朝令狐愚站着的,但中间有一人例外,他也是一身黑衣,只不过是穿的是一件黑色的披风,从上到下,遮盖得严严实实的,也不知道,这么个大热的天,他穿着这么一身,会不会喘不气来?

    这为首的黑袍人是背对着令狐愚的,以致于令狐愚压根儿就看不到他的真实面目,听到令狐愚说话之声后,此人才缓缓地转过身来,面对着令狐愚,阴阴地一笑,道:“令狐刺史,别来无恙否?”

    令狐愚的脸上,本来是带着趾高气扬的笑容,只不过看到那黑袍人的真实面容之后,他脸上的笑容立刻凝固了,那原本神气活现的眼神立刻变得如死灰一般,如同大白天看到了鬼魅。他整个人如坠冰窖,浑身不由自主地战栗了起来,额头上,脸颊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他想张嘴,却发现嘴唇竟在似有千钧一般,抬都抬不动了,好半天才嚅嚅地挤出一点声音:“司马太傅……您……您怎么来了?”

    没错,站在令狐愚面前的,正是司马懿。

    司马懿出了太行山之后,便率军轻装简从,倍道而行,从白马渡过了黄河,吩咐司马师率军去包围楚王曹彪的府邸,要求司马师仅仅将曹彪的府邸围起来,任何人禁止出入,暂时不要入府擒拿任何人。

    而司马懿本人,则率领一支轻兵直奔兖州城,连夜突进,天明时分,正好赶到了兖州城下。

    此时的兖州城,全然没有任何的防备,城门大开,往来的百姓摩肩接踵,人流熙熙攘攘,守在城门口的,只有那么一队的兵马,看起来也是极为的慵懒,丝毫没有戒备的样子。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军发起进攻的话,拿下城门自然不在话下,守城的兖州兵恐怕连关闭城门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司马懿并没有轻举妄动,他知道,拿下兖州城,不过是易如反掌的事,但司马军一旦发起进攻,势必会引起大乱,令狐愚如果趁乱逃跑的话,司马懿截住他的概率并不高,

    所以司马懿当即立断,改变了主意,下令大军全部隐藏起来,暂时露不出行踪,自己则亲率上百名的黑衣死士乔装改扮,潜入到兖州城中,等到他们成功的控制目标之后,再发出暗号,让大军入城。

    此刻的兖州城,全然没有任何的防备,以致于司马懿带领的上百名黑衣死士分批混入兖州城的时候,没有引起任何人的警觉,十分顺利地就通过了城门的关卡。

    入城之后,司马懿立刻兵分几路,分别去攻占兖州城的要害目标,而司马懿本人,则率领着几十名黑衣死士前往了刺史府,站到刺史府门口的,只是一部分的人,其余的人则守在了刺史府的后门及周围附近,构成了一个天罗地网,绝对让令狐愚是插翅也飞不走。

    随后,司马懿堂而皇之地来请见令狐愚,没想到,这个令狐愚居然亲自出来了,还摆出一副颐气指使的模样。

    不过令狐愚亲眼看到来者竟然是司马懿之后,脸色顿时就绿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司马懿竟然真得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当场他便吓尿了,裤裆里湿了一大片,整个人都全懵了,分不清这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在梦里?

    如果是做梦的话,那这简直就是一个平生最大噩梦了。

第797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既然是登门拜访哪有不通姓名不递名帖的,神神秘秘,藏头缩尾,也不知道这所谓的故交是什么样的来头?

    “是什么样的人,多大年纪?”令狐愚随口问道。

    管家道:“来人又高又瘦,须发皆白,看年纪,怎么也有六十大几。”

    “又高又瘦,六十多岁?”令狐愚搜索枯肠,也没有从认识的人里面找出年纪样貌与之符合的人来,不过他想了想,自己费那么大劲想也没多大意义,反正人已经到了门口,出去看一眼一切不就都明白了。

    于是令狐愚整了整衣冠,便准备出去看一个究竟。

    管家在身后嚅嚅地道:“老爷,此人带了好些个手下,个个黑衣劲装,凶神恶煞似的,恐怕来头不小,不好惹。”

    令狐愚不禁哑然失笑,道:“来头不小?本官身为兖州刺史,在这兖州地面上,还有惹不起的人吗?”

    令狐愚不禁暗暗地嘲笑自己的管家真没有见过世面,这里是什么地方,是兖州城,自己身为兖州城的首席长官,还怕有人来捣乱不成?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上,令狐愚还真没怕过谁,都说强龙难压地头蛇,以自己的身份,令狐愚确实不怕有什么人来捣乱。

    所以,听了管家如此说,令狐愚反倒好奇起来,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敢来他兖州刺史府撒野,今天如果对方来者不善的话,令狐愚也定然不会有半分畏惧,肯定会让对方领教一下,什么叫地头蛇!

    边思量着,令狐愚边往外面走,他甚至连护卫都没多带几个,便径直地来到了府门口,他倒也想亲眼瞧瞧,对方是什么样的来头?

    单固倒是迟疑了下,暗中吩咐底下的人,调一队人马过来,以备不测。

    很快令狐愚便来到了刺史府门口,抬头一看,门口赫然站着二十多个黑衣劲装的汉子,虽然是赤手空拳,但明显地可以看出黑衣下鼓起的肌肉,个个健硕无比,他们面向府门,齐刷刷地站成一排,木无表情,冷若冰霜,带着一股肃杀之气,也难怪管家有些害怕,如果眼神能杀人的话,那么这些黑衣人恐怕就已经吓死一大片了。

    令狐愚也不禁有些骇然,不过他很快就又镇定了下来,他堂堂兖州刺史,还没出门就给人家吓住了,传扬出去,自己的脸面往那儿搁?

    他往前走了几步,距离这些黑衣人还有几十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强作镇定地喝道:“尔等何人,见本官又有何事?”

    这些黑衣人几乎都是面朝令狐愚站着的,但中间有一人例外,他也是一身黑衣,只不过是穿的是一件黑色的披风,从上到下,遮盖得严严实实的,也不知道,这么个大热的天,他穿着这么一身,会不会喘不气来?

    这为首的黑袍人是背对着令狐愚的,以致于令狐愚压根儿就看不到他的真实面目,听到令狐愚说话之声后,此人才缓缓地转过身来,面对着令狐愚,阴阴地一笑,道:“令狐刺史,别来无恙否?”

    令狐愚的脸上,本来是带着趾高气扬的笑容,只不过看到那黑袍人的真实面容之后,他脸上的笑容立刻凝固了,那原本神气活现的眼神立刻变得如死灰一般,如同大白天看到了鬼魅。他整个人如坠冰窖,浑身不由自主地战栗了起来,额头上,脸颊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他想张嘴,却发现嘴唇竟在似有千钧一般,抬都抬不动了,好半天才嚅嚅地挤出一点声音:“司马太傅……您……您怎么来了?”

    没错,站在令狐愚面前的,正是司马懿。

    司马懿出了太行山之后,便率军轻装简从,倍道而行,从白马渡过了黄河,吩咐司马师率军去包围楚王曹彪的府邸,要求司马师仅仅将曹彪的府邸围起来,任何人禁止出入,暂时不要入府擒拿任何人。

    而司马懿本人,则率领一支轻兵直奔兖州城,连夜突进,天明时分,正好赶到了兖州城下。

    此时的兖州城,全然没有任何的防备,城门大开,往来的百姓摩肩接踵,人流熙熙攘攘,守在城门口的,只有那么一队的兵马,看起来也是极为的慵懒,丝毫没有戒备的样子。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军发起进攻的话,拿下城门自然不在话下,守城的兖州兵恐怕连关闭城门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司马懿并没有轻举妄动,他知道,拿下兖州城,不过是易如反掌的事,但司马军一旦发起进攻,势必会引起大乱,令狐愚如果趁乱逃跑的话,司马懿截住他的概率并不高,

    所以司马懿当即立断,改变了主意,下令大军全部隐藏起来,暂时露不出行踪,自己则亲率上百名的黑衣死士乔装改扮,潜入到兖州城中,等到他们成功的控制目标之后,再发出暗号,让大军入城。

    此刻的兖州城,全然没有任何的防备,以致于司马懿带领的上百名黑衣死士分批混入兖州城的时候,没有引起任何人的警觉,十分顺利地就通过了城门的关卡。

    入城之后,司马懿立刻兵分几路,分别去攻占兖州城的要害目标,而司马懿本人,则率领着几十名黑衣死士前往了刺史府,站到刺史府门口的,只是一部分的人,其余的人则守在了刺史府的后门及周围附近,构成了一个天罗地网,绝对让令狐愚是插翅也飞不走。

    随后,司马懿堂而皇之地来请见令狐愚,没想到,这个令狐愚居然亲自出来了,还摆出一副颐气指使的模样。

    不过令狐愚亲眼看到来者竟然是司马懿之后,脸色顿时就绿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司马懿竟然真得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当场他便吓尿了,裤裆里湿了一大片,整个人都全懵了,分不清这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在梦里?

    如果是做梦的话,那这简直就是一个平生最大噩梦了。

第79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全部地带到了司马懿的面前。

    司马懿暗自冷笑,这令狐愚果真是人如其名,既愚且蠢,还真不枉曹丕给他改名,这名字还真没改错。

    司马懿此番乔装入城,首先就是要擒获罪魁祸首令狐愚,其实就是要拿到令狐愚和王凌勾结的真凭实据,尽管事先有杨康的出首告发,但仅仅只凭一封书信,还是不足以扳倒王凌的,如今有令狐愚这个关键的人证,再加上大量的信件做为物证,王凌这回是在劫难逃。

    司马懿下令将瘫得如同一堆烂泥的令狐愚给拖下去,好生看管,务必不让他出现任何的意外。

    被擒的诸人皆是垂头丧气,唯独单固是傲骨铮铮,被押下去的时候拒绝司马兵的拉扯,昂首而行。

    司马懿见之大异,令人将单固押至跟前,道:“汝乃何人?”

    单固双手被缚,但神情倨傲,冷冷地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乃兖州别驾从事单固是也。”

    司马懿闻之大笑道:“素闻兖州别驾单恭夏颇有胆略,多谋善划,今日一见,也不过尔尔。”

    单固冷哼一声,道:“如果不是令狐愚蠢如豚,不听某之劝谏,又何至有此一败?”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单别驾也是聪明之人,又何苦跟着令狐愚做这叛逆之事?单别驾如能迷途知返,只需写一封悔过之书,承认是受令狐愚胁迫,某定当上奏朝廷,对单别驾从轻发落。”

    司马懿看到单固有胆有识,是个人才,便心生招揽之意。

    那知单固丝毫不睬他,冷笑怒骂道:“司马老贼,你才是真正的篡国谋逆之徒,今日某失手被擒,不过是时运不济,但求速死,想招揽于某,你就死了那条心吧!叛逆之贼,人人得尔诛之,别看你今日贵为太傅,将来亦不得好死!”

    贾充一直跟在司马懿的身后,闻言大怒,拨剑欲斩单固,喝道:“逆贼口出狂言,今日定斩汝头!”

    司马懿倒没有动怒,拦住了贾充,微微一笑,道:“你还指望着王凌给你报仇吧,好,某便暂且留你一命,让你亲眼瞧瞧谁先横死。”

    司马懿虽然有心招揽于他,但单固显然是那种软硬不吃只认死理的人,于是司马懿很快便放弃了招揽他的念头,下令将他押了下去。

    贾充不解地道:“他如此出言不逊,污蔑太傅,何不将其斩之,以敬效尤?”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令狐愚单固等人密谋叛乱,皆是倚仗王凌,此刻将他们斩之,似乎多有不服,本太傅擒下王凌之后,一并将他们斩首,也算让他们心服口服。”

    对于不肯归降的异己势力,司马懿当然不会手下容情,心慈手软,令狐愚单固这些人性命,早已入了阎王的生死薄,只不过司马懿并没有急于动手,让他们多活几天也不是什么问题,等擒下王凌,断了这些人的念想,再将他们处斩,必定可以让他们低下高贵的头颅。

    司马懿处理兖州的事务和奔袭兖州一样,都是雷厉风行的,这次在兖州,司马懿倒是没有杀一个人,并不是说司马懿变得仁慈了,最关键的是,这些人将会是王凌叛乱的根基,王凌没死之前,就如同单固一样,许多人还是抱着幻想的,认为王凌能打败司马懿。

    所以司马懿干脆给他一个机会,让他们真正地心死。

    处理这次的兖州之乱,司马懿也没有将清理目标放大化,而是仅仅擒下了令狐愚以及参与密谋的一些心腹之人,至于没有参与叛乱的那官吏和军队,司马懿丝毫没有追究的意思,继续地让他们官居原位,以维持兖州的稳定。

    所以司马军进入兖州,仅仅是造成了兖州一天的震动,第二天兖州就恢复了正常,那些入城的司马军,在第二天的时候,也已经是离开了兖州,城里的秩序井然依旧。

    唯独少了的,仅仅只有刺史令狐愚、别驾从事单固、兵曹从事张式等几人而已,绝大部分的官吏全部留任,虽然局势难免有些波动,但无关痛痒,哪个州没换过刺史?没换过刺史下面的属官?

    所以,刺史之位一旦补缺的话,兖州城就会恢复正常。司马懿已经安排了新任的兖州刺史,正准备从洛阳那边调过来,兖州城没有刺史的状况,最多也就维持个三五天而己。

    司马懿在兖州的处理,可以说是最为明智的,按理说做为叛乱之城,遭到大清洗的可能性非常的大,以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后的尿性,不杀个千把人似乎说不过去。

    但是屠刀举起容易,后果却无法估量,兖州是魏国腹地内的州,如果动荡不安的话,影响的是整个的中原大局,拿下令狐愚之后,也就把王凌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形势下,淮南那边战事无可避免,而并州的叛乱也未平息,所以司马懿真得不敢再在兖州搞事情。

    三天后,时任光禄勋的郑冲匆匆地赶到了兖州,顶替令狐愚出任兖州刺史。

    郑冲是司马集团的老人了,此次高平陵事变,他更是坚定不移地站在司马懿这边,司马懿上位之后,他获得重用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而兖州的局势,也确实需要一位能力出众并且忠于司马氏的大臣来担纲,郑冲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司马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他调过来。

    而别驾从事的人选,司马懿则安排了杨康,杨康在此次平定令狐愚叛乱的事件中,可是立了大功的,论功行赏的话,他也配得上这个位置。

    另外,杨康原本就是担任过令狐愚的幕僚从事,熟悉兖州的事务,这次让他来担任别驾从事,也可以很好地给郑冲当好助手。

    司马懿安排好一切之后,很快地便离开了兖州城,前往了白马。

    白马那边,还有一件要紧的事等着他处理。

第799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全部地带到了司马懿的面前。

    司马懿暗自冷笑,这令狐愚果真是人如其名,既愚且蠢,还真不枉曹丕给他改名,这名字还真没改错。

    司马懿此番乔装入城,首先就是要擒获罪魁祸首令狐愚,其实就是要拿到令狐愚和王凌勾结的真凭实据,尽管事先有杨康的出首告发,但仅仅只凭一封书信,还是不足以扳倒王凌的,如今有令狐愚这个关键的人证,再加上大量的信件做为物证,王凌这回是在劫难逃。

    司马懿下令将瘫得如同一堆烂泥的令狐愚给拖下去,好生看管,务必不让他出现任何的意外。

    被擒的诸人皆是垂头丧气,唯独单固是傲骨铮铮,被押下去的时候拒绝司马兵的拉扯,昂首而行。

    司马懿见之大异,令人将单固押至跟前,道:“汝乃何人?”

    单固双手被缚,但神情倨傲,冷冷地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乃兖州别驾从事单固是也。”

    司马懿闻之大笑道:“素闻兖州别驾单恭夏颇有胆略,多谋善划,今日一见,也不过尔尔。”

    单固冷哼一声,道:“如果不是令狐愚蠢如豚,不听某之劝谏,又何至有此一败?”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单别驾也是聪明之人,又何苦跟着令狐愚做这叛逆之事?单别驾如能迷途知返,只需写一封悔过之书,承认是受令狐愚胁迫,某定当上奏朝廷,对单别驾从轻发落。”

    司马懿看到单固有胆有识,是个人才,便心生招揽之意。

    那知单固丝毫不睬他,冷笑怒骂道:“司马老贼,你才是真正的篡国谋逆之徒,今日某失手被擒,不过是时运不济,但求速死,想招揽于某,你就死了那条心吧!叛逆之贼,人人得尔诛之,别看你今日贵为太傅,将来亦不得好死!”

    贾充一直跟在司马懿的身后,闻言大怒,拨剑欲斩单固,喝道:“逆贼口出狂言,今日定斩汝头!”

    司马懿倒没有动怒,拦住了贾充,微微一笑,道:“你还指望着王凌给你报仇吧,好,某便暂且留你一命,让你亲眼瞧瞧谁先横死。”

    司马懿虽然有心招揽于他,但单固显然是那种软硬不吃只认死理的人,于是司马懿很快便放弃了招揽他的念头,下令将他押了下去。

    贾充不解地道:“他如此出言不逊,污蔑太傅,何不将其斩之,以敬效尤?”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令狐愚单固等人密谋叛乱,皆是倚仗王凌,此刻将他们斩之,似乎多有不服,本太傅擒下王凌之后,一并将他们斩首,也算让他们心服口服。”

    对于不肯归降的异己势力,司马懿当然不会手下容情,心慈手软,令狐愚单固这些人性命,早已入了阎王的生死薄,只不过司马懿并没有急于动手,让他们多活几天也不是什么问题,等擒下王凌,断了这些人的念想,再将他们处斩,必定可以让他们低下高贵的头颅。

    司马懿处理兖州的事务和奔袭兖州一样,都是雷厉风行的,这次在兖州,司马懿倒是没有杀一个人,并不是说司马懿变得仁慈了,最关键的是,这些人将会是王凌叛乱的根基,王凌没死之前,就如同单固一样,许多人还是抱着幻想的,认为王凌能打败司马懿。

    所以司马懿干脆给他一个机会,让他们真正地心死。

    处理这次的兖州之乱,司马懿也没有将清理目标放大化,而是仅仅擒下了令狐愚以及参与密谋的一些心腹之人,至于没有参与叛乱的那官吏和军队,司马懿丝毫没有追究的意思,继续地让他们官居原位,以维持兖州的稳定。

    所以司马军进入兖州,仅仅是造成了兖州一天的震动,第二天兖州就恢复了正常,那些入城的司马军,在第二天的时候,也已经是离开了兖州,城里的秩序井然依旧。

    唯独少了的,仅仅只有刺史令狐愚、别驾从事单固、兵曹从事张式等几人而已,绝大部分的官吏全部留任,虽然局势难免有些波动,但无关痛痒,哪个州没换过刺史?没换过刺史下面的属官?

    所以,刺史之位一旦补缺的话,兖州城就会恢复正常。司马懿已经安排了新任的兖州刺史,正准备从洛阳那边调过来,兖州城没有刺史的状况,最多也就维持个三五天而己。

    司马懿在兖州的处理,可以说是最为明智的,按理说做为叛乱之城,遭到大清洗的可能性非常的大,以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后的尿性,不杀个千把人似乎说不过去。

    但是屠刀举起容易,后果却无法估量,兖州是魏国腹地内的州,如果动荡不安的话,影响的是整个的中原大局,拿下令狐愚之后,也就把王凌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形势下,淮南那边战事无可避免,而并州的叛乱也未平息,所以司马懿真得不敢再在兖州搞事情。

    三天后,时任光禄勋的郑冲匆匆地赶到了兖州,顶替令狐愚出任兖州刺史。

    郑冲是司马集团的老人了,此次高平陵事变,他更是坚定不移地站在司马懿这边,司马懿上位之后,他获得重用自然是顺理成章的。

    而兖州的局势,也确实需要一位能力出众并且忠于司马氏的大臣来担纲,郑冲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司马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他调过来。

    而别驾从事的人选,司马懿则安排了杨康,杨康在此次平定令狐愚叛乱的事件中,可是立了大功的,论功行赏的话,他也配得上这个位置。

    另外,杨康原本就是担任过令狐愚的幕僚从事,熟悉兖州的事务,这次让他来担任别驾从事,也可以很好地给郑冲当好助手。

    司马懿安排好一切之后,很快地便离开了兖州城,前往了白马。

    白马那边,还有一件要紧的事等着他处理。

第800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曹彪的自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司马懿只看了一眼曹彪的尸体,然后掉头就走了。

    接下来的事,朝廷那边自然会另行派人来处置,至于曹彪是按诸侯之礼葬之,还是按平民之礼葬之,朝廷那边自然难免会有一番争论,但对于司马懿来说,已经不太重要了。

    曹彪一死,王凌另立新君的图谋也就破产了,短时间内,他也再找不了出什么合适的替代者,总之他想要借立新君的名义起兵叛乱是没什么机会了,如今司马懿陈兵兖州,很快就会挥师南下,王凌已经被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了。

    但是没有了曹彪来装点门面,王凌一旦起兵,就会被打上谋反叛乱的标签,虽然他身为征东将军扬州都督,并顶着太尉的头衔,但是一旦起兵,形势就未必能如他所愿,淮南前线许多的将士家属,皆在洛阳或中原,这其中有多少人肯抛妻弃子死心塌地追随王凌,还真是一个未知之数。

    司马懿将大部分的兵马留给了河内河东平阳的三位太守,自己只率一支轻军赶到兖州了,不过到达兖州之后,司马懿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令狐愚和曹彪,并将兖州的人马收编到自己的麾下。

    然后司马懿又征调豫州、青州、徐州的兵马,纠集起了十万大军,随时准备南下,讨伐王凌。

    ┄┄┄┄┄┄┄┄┄┄┄┄┄┄┄┄┄┄┄┄┄┄┄┄┄┄┄┄┄┄

    “蠢才!真是个蠢才!愚不可及!”王凌手握着刚刚传来的信函,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连声地怒骂道。

    王凌怒骂的对象,自然是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外甥令狐愚了。

    本来他们谋划着另立新君的计划进展的十分顺利,只要曹彪在许都登基,他们便可以另立一个朝廷,和司马懿挟持的洛阳朝廷分庭抗礼,这样他们便可以得到反司马阵营的全力支持,不客气地说,拥有曹魏的半壁江山,就足以成就大事了。

    但千算万算,自己这个不中用的外甥竟然麻痹大意,让司马懿再度上演了一把千里奔袭的好戏,当年的孟达好歹还没让司马懿进城,坚守了半个月之后,才城池陷落,令狐愚倒好,直接让人家给堵到被窝里了,来不及反抗就被司马懿果断地拿下了。

    王凌知道自己的这个外甥好酒色,家里美妾成群,夜夜笙歌,关键是你平时这么玩没人搭理你,但现在他们正谋划大事,按理说该把精力放在这上面才是,可令狐愚照旧我行我素,最终才酿成这样的惨祸。

    事先王凌就曾多次提醒他小心司马懿,因为王凌知道,司马懿可是一个最为难缠的对手,稍不留神就会着了他的道儿,可令狐愚却是置若罔闻,最终被司马懿所擒,也让自己的计划彻底地破产了。

    现在王凌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极为困难的局面,令狐愚失败导致兖州失守,王凌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强援,而曹彪的自杀更让王凌失去了舆论的支持,没有宗室的藩王给他在前面扛大旗,王凌一旦起兵,那就是叛乱,想要获得更多的人支持,难度很大。

    而现在事情已经泄露,已经把王凌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地境,司马懿已经是陈兵兖州,王凌再不起兵对抗的话,等司马懿到达淮北,一切都晚了。

    可是起兵的话,又过于仓促,尽管这段时间以来,王凌一直致力于起事,但由于时间短暂的缘故,他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毕竟现在的状况和原先的计划是大相径庭,此刻再想更正计划,时间上也是太紧张了。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这个该死的令狐愚犯下如此的大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也难怪当初曹丕一怒之下将他改名了,这家伙还真是愚蠢透顶,自己怎么就昏了头,相信了他,哎,烂泥终究是扶不上墙的。

    “父亲,如今的形势紧迫,您还是早做决断才是。”次子王飞枭在一旁道。

    王凌有四个儿子,长子王广,现在在洛阳任职,忝为尚书郎,次子王飞枭,三子王金虎好武艺,骁果善战,跟随着王凌帐下为督,还有一个幼子叫王明山,善长书法文章。

    王凌常常自诩,他这四个儿子有文有武,个个能力非凡。只不过此次起兵,这几个儿子的思想却不统一,王飞枭王金虎是王凌的坚定支持者,但王广却表示反对,认为废立大事,勿为祸先,王凌对此很是恼火。

    其实王凌在谋反这条道上,已经是走得很远了,现在就算是想回头,也来不及了,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

    王金虎则有些担忧地道:“目前淮南军中,亲信之军尚不足半数,一旦起事,响应者廖廖,如今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会南下,进逼淮北,我们又何以为战?”

    王凌没有吭声,但脸色却很不好看,其实他也明白,虽然自己身为都督,但对淮南的军队,却没有绝对的掌控权,前任的扬州刺史孙礼在任之时,更是和他明争暗斗,各自培养自己的势力。

    虽然现在孙礼调任了豫州刺史,但他在淮南的影响力却短时间内无法消散,那些忠于孙礼的军队,其实就是等同于司马懿在淮南埋下的钉子,王凌一旦起兵,这些军队不仅无法给他提供帮助,反而会多有掣肘。

    正因为如此,王凌才不敢轻易地下决心起兵。

    这时最小的儿子王明山道:“父亲又何必忧虑,淮南靠近东吴,司马懿逼迫得紧,倒不如降了东吴,请求东吴派援兵相助。”

    王凌有些担忧地道:“为父与东吴多次交战,仇怨颇深,东吴焉肯派兵相助?”

    王明山晒然一笑,道:“两国交兵,各为其主,何来仇怨一说?更何况,吴人一直以来觎觑淮南,欲得之而后快,父亲以一州之地降吴,东吴正是拍手称快,如何敢不出兵。”

第801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曹彪的自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司马懿只看了一眼曹彪的尸体,然后掉头就走了。

    接下来的事,朝廷那边自然会另行派人来处置,至于曹彪是按诸侯之礼葬之,还是按平民之礼葬之,朝廷那边自然难免会有一番争论,但对于司马懿来说,已经不太重要了。

    曹彪一死,王凌另立新君的图谋也就破产了,短时间内,他也再找不了出什么合适的替代者,总之他想要借立新君的名义起兵叛乱是没什么机会了,如今司马懿陈兵兖州,很快就会挥师南下,王凌已经被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了。

    但是没有了曹彪来装点门面,王凌一旦起兵,就会被打上谋反叛乱的标签,虽然他身为征东将军扬州都督,并顶着太尉的头衔,但是一旦起兵,形势就未必能如他所愿,淮南前线许多的将士家属,皆在洛阳或中原,这其中有多少人肯抛妻弃子死心塌地追随王凌,还真是一个未知之数。

    司马懿将大部分的兵马留给了河内河东平阳的三位太守,自己只率一支轻军赶到兖州了,不过到达兖州之后,司马懿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令狐愚和曹彪,并将兖州的人马收编到自己的麾下。

    然后司马懿又征调豫州、青州、徐州的兵马,纠集起了十万大军,随时准备南下,讨伐王凌。

    ┄┄┄┄┄┄┄┄┄┄┄┄┄┄┄┄┄┄┄┄┄┄┄┄┄┄┄┄┄┄

    “蠢才!真是个蠢才!愚不可及!”王凌手握着刚刚传来的信函,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连声地怒骂道。

    王凌怒骂的对象,自然是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外甥令狐愚了。

    本来他们谋划着另立新君的计划进展的十分顺利,只要曹彪在许都登基,他们便可以另立一个朝廷,和司马懿挟持的洛阳朝廷分庭抗礼,这样他们便可以得到反司马阵营的全力支持,不客气地说,拥有曹魏的半壁江山,就足以成就大事了。

    但千算万算,自己这个不中用的外甥竟然麻痹大意,让司马懿再度上演了一把千里奔袭的好戏,当年的孟达好歹还没让司马懿进城,坚守了半个月之后,才城池陷落,令狐愚倒好,直接让人家给堵到被窝里了,来不及反抗就被司马懿果断地拿下了。

    王凌知道自己的这个外甥好酒色,家里美妾成群,夜夜笙歌,关键是你平时这么玩没人搭理你,但现在他们正谋划大事,按理说该把精力放在这上面才是,可令狐愚照旧我行我素,最终才酿成这样的惨祸。

    事先王凌就曾多次提醒他小心司马懿,因为王凌知道,司马懿可是一个最为难缠的对手,稍不留神就会着了他的道儿,可令狐愚却是置若罔闻,最终被司马懿所擒,也让自己的计划彻底地破产了。

    现在王凌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极为困难的局面,令狐愚失败导致兖州失守,王凌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强援,而曹彪的自杀更让王凌失去了舆论的支持,没有宗室的藩王给他在前面扛大旗,王凌一旦起兵,那就是叛乱,想要获得更多的人支持,难度很大。

    而现在事情已经泄露,已经把王凌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地境,司马懿已经是陈兵兖州,王凌再不起兵对抗的话,等司马懿到达淮北,一切都晚了。

    可是起兵的话,又过于仓促,尽管这段时间以来,王凌一直致力于起事,但由于时间短暂的缘故,他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毕竟现在的状况和原先的计划是大相径庭,此刻再想更正计划,时间上也是太紧张了。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这个该死的令狐愚犯下如此的大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也难怪当初曹丕一怒之下将他改名了,这家伙还真是愚蠢透顶,自己怎么就昏了头,相信了他,哎,烂泥终究是扶不上墙的。

    “父亲,如今的形势紧迫,您还是早做决断才是。”次子王飞枭在一旁道。

    王凌有四个儿子,长子王广,现在在洛阳任职,忝为尚书郎,次子王飞枭,三子王金虎好武艺,骁果善战,跟随着王凌帐下为督,还有一个幼子叫王明山,善长书法文章。

    王凌常常自诩,他这四个儿子有文有武,个个能力非凡。只不过此次起兵,这几个儿子的思想却不统一,王飞枭王金虎是王凌的坚定支持者,但王广却表示反对,认为废立大事,勿为祸先,王凌对此很是恼火。

    其实王凌在谋反这条道上,已经是走得很远了,现在就算是想回头,也来不及了,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

    王金虎则有些担忧地道:“目前淮南军中,亲信之军尚不足半数,一旦起事,响应者廖廖,如今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会南下,进逼淮北,我们又何以为战?”

    王凌没有吭声,但脸色却很不好看,其实他也明白,虽然自己身为都督,但对淮南的军队,却没有绝对的掌控权,前任的扬州刺史孙礼在任之时,更是和他明争暗斗,各自培养自己的势力。

    虽然现在孙礼调任了豫州刺史,但他在淮南的影响力却短时间内无法消散,那些忠于孙礼的军队,其实就是等同于司马懿在淮南埋下的钉子,王凌一旦起兵,这些军队不仅无法给他提供帮助,反而会多有掣肘。

    正因为如此,王凌才不敢轻易地下决心起兵。

    这时最小的儿子王明山道:“父亲又何必忧虑,淮南靠近东吴,司马懿逼迫得紧,倒不如降了东吴,请求东吴派援兵相助。”

    王凌有些担忧地道:“为父与东吴多次交战,仇怨颇深,东吴焉肯派兵相助?”

    王明山晒然一笑,道:“两国交兵,各为其主,何来仇怨一说?更何况,吴人一直以来觎觑淮南,欲得之而后快,父亲以一州之地降吴,东吴正是拍手称快,如何敢不出兵。”

第802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吴魏两国为了争夺淮南,不知投入了多少的兵力,不知打了多少次的仗,如今魏国坐镇淮南的太尉王凌竟然有主动投降吴国的意图,那不正是天下掉下馅饼的好事么?

    做为第一个接洽此事的东吴将领,如果最终能够玉成此事,这岂不是天大的功劳白白地落在他的头上,陈正不禁是暗暗欣喜,亲自带着王明山入境,去拜见大将军诸葛恪。

    此时的东吴政坛,与七年前相比,早已是物是人非,沧桑变幻。

    丞相陆逊在两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做为东吴开国元勋之中分量最重的人物之一的陆逊猝然离世,也代表着江东重臣全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陆逊离世的前两年,丞相顾雍去世,而大将军诸葛瑾则更早地阵亡于七年前的淮南之役,这些重量级的大臣先后离世,令东吴政坛出现了权力的真空。

    不过这些真空很快地就被后来者给填补了,诸葛恪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大将军的位子,而他的父亲诸葛瑾正是七年前在这个位置上殁于王事的。

    其实诸葛恪上位也是挺曲折的,自幼诸葛恪聪明过人,孙权对他极为的赏识,在平定山越的作战之中,诸葛恪表现卓越,被孙权升为威北将军,不过在随后的淮南之战中,诸葛恪因为父亲诸葛瑾被曹亮所杀之故,举止失措,导致吴军大败。

    陆逊认为诸葛恪聪明外露,刚愎自用,终非社稷之臣,所以劝谏孙权任用诸葛恪要慎重。由于陆逊的地位超然,说话的分量重,孙权虽然有意提拨诸葛恪,但碍于陆逊的面子,只好作罢,所以淮南之战后,诸葛恪一直也是郁郁不得志。

    直到陆逊去世之后,诸葛恪才有机会得到升迁,晋升为大将军。而在他之上的,也仅仅只剩下了上大将军吕岱和丞相步骘。

    吕岱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的职务,而诸葛恪则驻守牛渚,负责整个的淮南的防线。

    诸葛恪升任大将军之后,立即着手在淮南地区布署兵力,密谋进攻,想要一雪前耻。

    最让他耿耿于怀的,自然莫过于父亲诸葛瑾被曹亮所杀之事,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打探魏国的消息,只可惜曹亮在淮南之战后,就离开了淮南地区,转战于汉中并州,让诸葛恪想要报仇的心愿化为了泡影。

    毕竟淮南和并州相距太远了,隔着千山万水,除非诸葛恪把魏国给灭了,一路打到并州去,才有机会替父报仇。

    但这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魏国的强大,让吴国就连淮南这道防线也迈不过去,想带兵打到并州,无异于痴人做梦。

    不过诸葛恪并没有为之气馁,他一力主导的淮南进攻方发案到了孙权的首肯,已经进入到了筹备阶段,现在诸葛恪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让诸葛恪是兴奋不已,还有什么能比魏国的一场内乱更令他高兴的了,这不就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吗?

    不过很快诸葛恪就失望了,洛阳的政变发生的突然,结束的也快,司马懿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打败了曹爽并且篡夺了朝廷的权力,而淮南这边,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驻守淮南的扬州都督王凌更是升任太尉,丝毫未曾变化的淮南防线让诸葛恪试图出兵的计划严重受阻。

    诸葛恪不禁是好生郁闷,他为了筹划这次的进攻,花费了将近两年的心血,如今眼瞅着魏国内乱,正是进攻淮南的大好良机,可淮南防线却是无懈可击,只能说王凌这老东西太厉害了,完全不给诸葛恪任何的机会。

    就在此时,诸葛恪收到了濡须守将无难督陈正的禀报,称王凌受到司马懿的逼迫,为求自保,特意地派他儿子王明山前来商议归降事宜。

    乍听这个消息传来,诸葛恪兴奋地差点没跳起来,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诸葛恪太胖的缘故,使他想跳也跳不动。

    不过在兴奋之余,诸葛恪还是保持着冷静,他首先联想到的,是当年的石亭之战,正是因为周鲂献诈降之计,吴军才得以重创曹休,取得了石亭大捷。

    会不会是王凌眼看着东吴筹备进攻而故意诈降,想引诱诸葛恪上当?

    不能不说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毕竟这里是战场,充满着尔虞我诈,稍不留神,就很可能着了对方的道儿。

    王凌做为老将,镇守淮南已经是有不少的年头了,这种老奸巨滑的对手,诸葛恪自然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恪亲自从牛渚前往了濡须,去会见王明山,想一看个究竟。

    毕竟诸葛恪也仅仅只是怀疑王凌使诈,其实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王凌的投降是真的,如果这样的话,吴国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得到淮南之地,这可是皇帝孙权梦寐以求的事了。

    王明山从诸葛恪将信将疑的表情之中,也看出一些端倪来,毕竟这件事发生的十分突兀,以诸葛恪的聪明,是不可能不有所防范的。

    王明山开诚布公地将王凌所面对的险恶局势讲了出来,同时他一点也不讳言王凌参与了与令狐愚谋立新君之事,正是因为这个的缘故,司马懿陈兵与兖州,时刻准备对淮南发起进攻,情势所迫,王凌不得不主动地向吴国投降。

    当然,王明山自然也不忘和诸葛恪讨价还价,王凌投降倒不是假的,但却也不是无条件的,所以王明山对诸葛恪提及王凌投降吴国之后,王家世镇淮南的要求,将来那怕王凌不再世了,淮南之地依然得由他们王家来控制,只不过唯一不同的,就是把曹魏的旗帜,换成孙吴的旗帜。

    虽然仅仅只是旗号的不同,但对于吴国而言,却是意义非凡的,经历了几代人的梦想,他们才有机会将淮南之地纳入其麾下。

第803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吴魏两国为了争夺淮南,不知投入了多少的兵力,不知打了多少次的仗,如今魏国坐镇淮南的太尉王凌竟然有主动投降吴国的意图,那不正是天下掉下馅饼的好事么?

    做为第一个接洽此事的东吴将领,如果最终能够玉成此事,这岂不是天大的功劳白白地落在他的头上,陈正不禁是暗暗欣喜,亲自带着王明山入境,去拜见大将军诸葛恪。

    此时的东吴政坛,与七年前相比,早已是物是人非,沧桑变幻。

    丞相陆逊在两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做为东吴开国元勋之中分量最重的人物之一的陆逊猝然离世,也代表着江东重臣全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陆逊离世的前两年,丞相顾雍去世,而大将军诸葛瑾则更早地阵亡于七年前的淮南之役,这些重量级的大臣先后离世,令东吴政坛出现了权力的真空。

    不过这些真空很快地就被后来者给填补了,诸葛恪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大将军的位子,而他的父亲诸葛瑾正是七年前在这个位置上殁于王事的。

    其实诸葛恪上位也是挺曲折的,自幼诸葛恪聪明过人,孙权对他极为的赏识,在平定山越的作战之中,诸葛恪表现卓越,被孙权升为威北将军,不过在随后的淮南之战中,诸葛恪因为父亲诸葛瑾被曹亮所杀之故,举止失措,导致吴军大败。

    陆逊认为诸葛恪聪明外露,刚愎自用,终非社稷之臣,所以劝谏孙权任用诸葛恪要慎重。由于陆逊的地位超然,说话的分量重,孙权虽然有意提拨诸葛恪,但碍于陆逊的面子,只好作罢,所以淮南之战后,诸葛恪一直也是郁郁不得志。

    直到陆逊去世之后,诸葛恪才有机会得到升迁,晋升为大将军。而在他之上的,也仅仅只剩下了上大将军吕岱和丞相步骘。

    吕岱驻守武昌,接替陆逊的职务,而诸葛恪则驻守牛渚,负责整个的淮南的防线。

    诸葛恪升任大将军之后,立即着手在淮南地区布署兵力,密谋进攻,想要一雪前耻。

    最让他耿耿于怀的,自然莫过于父亲诸葛瑾被曹亮所杀之事,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打探魏国的消息,只可惜曹亮在淮南之战后,就离开了淮南地区,转战于汉中并州,让诸葛恪想要报仇的心愿化为了泡影。

    毕竟淮南和并州相距太远了,隔着千山万水,除非诸葛恪把魏国给灭了,一路打到并州去,才有机会替父报仇。

    但这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魏国的强大,让吴国就连淮南这道防线也迈不过去,想带兵打到并州,无异于痴人做梦。

    不过诸葛恪并没有为之气馁,他一力主导的淮南进攻方发案到了孙权的首肯,已经进入到了筹备阶段,现在诸葛恪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让诸葛恪是兴奋不已,还有什么能比魏国的一场内乱更令他高兴的了,这不就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吗?

    不过很快诸葛恪就失望了,洛阳的政变发生的突然,结束的也快,司马懿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打败了曹爽并且篡夺了朝廷的权力,而淮南这边,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驻守淮南的扬州都督王凌更是升任太尉,丝毫未曾变化的淮南防线让诸葛恪试图出兵的计划严重受阻。

    诸葛恪不禁是好生郁闷,他为了筹划这次的进攻,花费了将近两年的心血,如今眼瞅着魏国内乱,正是进攻淮南的大好良机,可淮南防线却是无懈可击,只能说王凌这老东西太厉害了,完全不给诸葛恪任何的机会。

    就在此时,诸葛恪收到了濡须守将无难督陈正的禀报,称王凌受到司马懿的逼迫,为求自保,特意地派他儿子王明山前来商议归降事宜。

    乍听这个消息传来,诸葛恪兴奋地差点没跳起来,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诸葛恪太胖的缘故,使他想跳也跳不动。

    不过在兴奋之余,诸葛恪还是保持着冷静,他首先联想到的,是当年的石亭之战,正是因为周鲂献诈降之计,吴军才得以重创曹休,取得了石亭大捷。

    会不会是王凌眼看着东吴筹备进攻而故意诈降,想引诱诸葛恪上当?

    不能不说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毕竟这里是战场,充满着尔虞我诈,稍不留神,就很可能着了对方的道儿。

    王凌做为老将,镇守淮南已经是有不少的年头了,这种老奸巨滑的对手,诸葛恪自然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恪亲自从牛渚前往了濡须,去会见王明山,想一看个究竟。

    毕竟诸葛恪也仅仅只是怀疑王凌使诈,其实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王凌的投降是真的,如果这样的话,吴国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得到淮南之地,这可是皇帝孙权梦寐以求的事了。

    王明山从诸葛恪将信将疑的表情之中,也看出一些端倪来,毕竟这件事发生的十分突兀,以诸葛恪的聪明,是不可能不有所防范的。

    王明山开诚布公地将王凌所面对的险恶局势讲了出来,同时他一点也不讳言王凌参与了与令狐愚谋立新君之事,正是因为这个的缘故,司马懿陈兵与兖州,时刻准备对淮南发起进攻,情势所迫,王凌不得不主动地向吴国投降。

    当然,王明山自然也不忘和诸葛恪讨价还价,王凌投降倒不是假的,但却也不是无条件的,所以王明山对诸葛恪提及王凌投降吴国之后,王家世镇淮南的要求,将来那怕王凌不再世了,淮南之地依然得由他们王家来控制,只不过唯一不同的,就是把曹魏的旗帜,换成孙吴的旗帜。

    虽然仅仅只是旗号的不同,但对于吴国而言,却是意义非凡的,经历了几代人的梦想,他们才有机会将淮南之地纳入其麾下。

第804章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投降东吴的事说了一遍,包括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以及王凌所提出来的要求,诸葛恪都原原本本地上奏于孙权。

    诸葛恪一边上奏,一边还偷偷打瞧着孙权的表情,看到孙权起初迷惑、惊讶,到后来则是那种按捺不住的狂喜,很显然,孙权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极为的感兴趣,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件事之中蕴含的巨大战机,很可能他的毕生梦想将会变为现实。

    其实诸葛恪要的就是孙权的这个态度,此事只有得到孙权的支持,他才能放手全力去做。

    孙权对此事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尽管诸葛恪说得已经是比较详细了,但孙权还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询问了几个关键问题,并且直接向王明山进行了求证,得到了准确的回复之后,孙权则是心满意足地颔首而笑。

    随后,孙权下令近侍将王明山带下去,好生招待。王明山知道接下来该是吴国的君臣来商议此事了,所以他叩拜了一下,识趣地退了下去。

    孙权也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接了当地问诸葛恪道:“诸葛爱卿,你看此事可行否?”

    诸葛恪道:“臣以为,此事的可信度至少有九成,王凌和司马懿不和,乃天下尽人皆知之事,此番司马懿在洛阳兵变,从曹爽手中夺去辅国之权,王凌必然是心存猜忌,唯恐司马懿会对他下手,所以才会先下手为强,与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另立新君。刚刚从兖州传回来的消息,兖州刺史易人,光禄勋郑冲出任了兖州刺史,接替了令狐愚的位子,至于令狐愚,下落不明。估计王凌所做所为,十有九成真事,他现在担心兵屯兖州的司马懿南下对付他,所以才想的投降我东吴,借我东吴一臂之力来抵御司马懿。”

    孙权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王凌之所以投降我们,是迫于无奈,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出兵淮南,只要联手王凌打败司马懿,进取中原指日可待!”

    说到指日可待时,孙权苍老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色彩,也确实,他等这一天,几乎等了快五十年的时间,如何不令他为之激动。

    这时步骘上前道:“陛下,臣以为此时贸然出兵,并不妥当,此事还容从长计议才是。”

    步骘的话明显是给孙权的热情浇了一盆凉水,孙权有些不悦,但步骘身为丞相,乃百官之首,终究是要给一些面子的,孙权沉声地道:“步爱卿有何忧虑,不妨直言。”

    步骘道:“陛下,王凌所提要求,过于苛刻,他名义上降吴,但实则却是继续把持淮南,做国中之国,此番借我东吴之兵击退司马懿,虚耗得是我东吴的兵马钱粮,换来的不过是一个虚名,如此为他人作嫁衣的之事,臣以为,还是不做的为好。”

    王凌的投降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求世镇淮南,不光是王凌要做国中之国的淮南王,就连他的子孙,也要代代在淮南为王。

    在步骘看来,这一要求很难接受,王凌所付出的,只不过是改旗易帜这么简单的事,而东吴付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兵马钱粮,而且打起仗来,肯定是会有伤亡的,用东吴将士的鲜血,来给王凌垫背,最终除了一个虚名,东吴一无所获,这样的买卖,很难用划算来形容,所以步骘建议孙权从长计议,不要草率地做决定。

    诸葛恪轻笑一声,道:“步丞相多虑了,王凌有他的想法,我们也有我们的考虑,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进军淮南,击退司马懿的进攻,至于得胜之后,我军未必就需要退出淮南,王凌能不能当成这个淮南王,还不是陛下说了算。”

    诸葛恪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说一致对外的时候,不妨先答应王凌的要求,等到打败了司马懿的军队,回过头来再处理王凌的事,那时候吴军已经全面进驻淮南,如何处置,则由孙权说了算。

    孙权闻言大喜,看来诸葛恪果然聪明过人,现在大敌当前,全盘答应王凌的要求未尝不可,等到东吴军队进入淮南,木已成舟,撕不撕毁约定,那自然是孙权一句的事。

    当年为了得到荆州,孙权不惜悍然撕毁孙刘联盟之约,偷袭荆州,斩杀关羽,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整个东吴都不以为耻,反而沾沾自喜,蜀国暗弱,最终也只能是忍气吞声讲和了。

    所以在孙权的眼里,永远只有利益,为了利益,背盟毁约也在所不惜,诸葛恪提出现在对王凌的要求可以百依百顺,将来等大军进入淮南,稳定大局之后,这撕毁约定,不过是孙权轻车熟路的事。王凌如果识时务,主动地将大权交出,或许还能保他一官半职,如若不然,一口气灭了他,也不过是举手之事。

    而东吴如果不借助于这个机会的话,是永远也无法插足到淮南的。

    最终孙权很愉快地决定由诸葛恪全权负责淮南事务,王明山则被留在了建业,充当人质,这也算是通行的“国际惯例”吧。

    离开建业之前,诸葛恪向孙权提议,应立刻照会蜀国,让他们出兵关陇,共谋天下。

    如今魏国内乱频仍,曹亮叛于并州,王凌叛于淮南,光是为了平定这些叛乱,就足够司马懿殚精竭虑了,如果这个时候吴蜀两国可以共同出兵的话,赢取天下的机会无疑就大了很多,此时不出兵,还更待何时?

    吴蜀两国之前曾有过约定,甚至连如何平分天下已经定了,豫、青、徐、幽四州归属东吴,兖、冀、并、凉四州归属蜀国,想想这也是够荒唐的了,连个最起码的战略布署都没有,却想到先来分赃了,典型的画饼充饥。

    如今天下的形势大变,风起云涌,正是谋夺天下的好时机,所以诸葛恪寻求蜀国同盟的援助,趁热打铁。

    孙权欣然允之,立刻派出使者,前往蜀国。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