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03章 多事之秋

    这恐怕是司马师今年以来听到的一个最好的消息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司马师是霉运缠身,倒楣的事一桩接着一桩,现在突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可以让他如释重负。

    尽管诸葛恪的横死对司马师的黄河防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却无形之中解决了司马师的后顾之忧,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威胁,最起码司马师能把全部的兵力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黄河防线上,以确保黄河防线万无一失。

    但曹亮真得就那么好对付吗?尽管司马师在黄河防线上投入了将近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黄河防线不同于防守一座城池,这就如同是熬粥一般,一个小锅里加上一碗米,熬出来的粥又稠又黏,而一口大锅加上同样的米,只能是去喝米汤了,上千里的防线,早已将些兵力稀释掉了。

    但是对于曹亮而言,却根本无需全面进攻,他只需要在这条黄河防线上,任意地选择一点进行攻击,就可以在局部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以多打少,这无疑是司马师最为担心的。

    可明知如此,司马师却也无法改变什么,因为他不可能预知道曹亮究竟会攻击哪儿,而提前做出防备,其实就曹亮而言,究竟选择从哪儿渡河,现在恐怕还没有什么定论,司马师又怎么可能会知道。

    司马师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黄河南岸,修筑大量的防御工事,构筑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不管将来曹亮从哪儿发起进攻,都将会折戟沉沙,碰得头破血流。

    钟会向司马师提出了自己看法,黄河在司州河段处于深山峡谷之间,两岸的地势险要,除了少数的几个渡口之外,其他的河段并不具备渡河的条件,而且洛阳是司马军防守之重点,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曹亮基本上不会选择在司州渡河。

    而处于下游的青州河段,入海口泥沙淤积,形成了众多的沼泽,这些沼泽可都是吃人的陷井,一旦踏足,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活着从沼泽地里爬出来,所以入海口处基本上是无人区,并州军也不可能从那个地方渡河的。

    所以中路的兖州河段,将会大概率地成为曹亮的主攻目标,这一河段流经平原,水势减缓,大量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在了这儿,长年累月,使河床抬高,使得黄河成为了一条地上悬河,兖州河段,也是黄河决口和改道最为频繁的河段,黄河就如同是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曾经带给这里的百姓无尽的痛苦和悲惨,黄河的每一次决口和改道,都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河道窄,流速慢,兖州河段的防守任务显然要比上游的司州和下游的青州更为地繁重,所以钟会才会提醒司马师,曹亮很可能会将兖州河段定为首选的攻击目标,要司马师特别的注意。

    而且从战略角度上考虑,并州军如果真得能从兖州突破黄河防线的话,向西可以直取洛阳,向东可以进攻青州,向南可以攻打豫州,可谓是左右逢源,多点开花,远比从青州渡河之后,还有泰山等险要隔阻,所以从后续的战略层面上考虑,曹亮也会优先选择进攻兖州的。

    钟会之所以向司马师提出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在充州河段的防御兵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再补充兵力的话,兖州河段的防守形势便是芨芨可危。

    在这三大防区之中,兖州防区的距离最长,接近五百里,而现在钟会手中只有十万军队,其中一半左右还是以前的冀州军,这些军队都是钟会一手招募的,战斗力如何,钟会比谁都清楚,冀州之战的实践证明,这些临时征募拼凑的军队,根本就是难堪大用,如果黄河防线真要指望他们的话,恐怕离失败真得不太远了。

    所以,钟会还是希望司马师能再抽调一些军队加强黄河防线的防御力量,尽管他已经在全力以赴地兴修防御工事了,在每个渡口处,都修筑了高高的堤坝和围墙,但再坚固的工事也得需要人来维护和把守,没有人的话,再强的防御工事也是形同虚设。

    兖州自从令狐愚叛乱之后,司马师就将其驻守的郡国兵削减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两万人马,还得分别驻守各个城池,实在是抽不出什么兵力来补强黄河防线了。

    钟会想要的兵马,还是淮南的兵马,由于淮南的军队久经善战,战斗经验极为的丰富,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有可能助他一臂之力。

    先前淮南的兵马不可轻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恪还在那儿虎视眈眈呢,一旦淮南抽调兵马出现空虚,诸葛恪就会趁虚而入。

    不过现在诸葛恪死了,新晋的大将军孙峻也伤了,吴国君臣上下再无进取之心,淮南这边也就不会担心吴国的入侵了,司马师完全可以将淮南的兵马抽调出一部分来,补强黄河防线,以解燃眉之急。

    淮南军北调也确实可以解决黄河防线兵力匮乏的困难,但司马师不放心的还是诸葛诞这个人,毕竟他可不是司马家的嫡系亲信,司马师还很难驾驭于他。

    太和年间的“禁浮华案”,打击的就是以夏侯玄何晏等为首的四聪八达,四聪八达究竟指的是哪些人,目前已无考,但诸葛诞却是位列其中的,他和夏侯玄交情莫逆,起初司马师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但他后来淡出了,并与之反目成仇,高平陵事变之时,死在司马家屠刀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也全在其列,诸葛诞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却是也惶惶不安的,尤其是在夏侯玄张缉李丰叛乱案发之后,诸葛诞的猜忌之心渐重。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师下令抽调淮南兵马的话,难保诸葛诞不会有什么想法,淮南已经经历过王凌的一次叛乱了,在这多事之秋,淮南也再经不起折腾了。

第1404章 诸葛诞

    司马家坐拥天下,虽然有一大批的嫡系亲信追随,但也有那些不忠于司马家的反对者,比如曹亮、王凌、毌丘俭等,这些人有的已经被镇压了,但有的却逐渐成为了心腹大患。

    除了这两种人之外,还有第三种人,那就是观望者。

    这些人不会主动地跳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司马家,但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进行追随,他们大多会采用明哲保身的态度进行观望,等待时机,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通常这些人比较敏感,他们手中握有一些资源,掌控着一定的权力,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小心翼翼地观望着,只要在不损害他们的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努力地维持现有的关系,甚至是充当司马家的打手,去铲除一些司马家的敌对势力。

    但这也并非就能证明他们对司马家的效忠,他们游离于司马家嫡系圈子的外围,很难获得司马家的信任,在夹缝之中挣扎求生,如覆薄冰,战战兢兢,生怕有朝一日,灾难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诸葛诞就是这么一个非常有典型性的代表,诸葛诞出身于琅琊阳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氏是徐州琅琊郡望,蜀汉丞相诸葛亮便是出自这个家族,时人谓之诸葛三雄,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一龙便是指诸葛亮,一虎便是指诸葛瑾,一狗便是这诸葛诞了。

    这其中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而诸葛诞和他们的关系,则要疏远一些,按族谱考证,诸葛诞是诸葛亮出了五服的族弟。

    汉末天下大乱,诸葛亮兄弟便跟随叔父诸葛丰避祸于南阳,而诸葛诞出生的晚,大约到了魏国建立的时候才出生,所以他一直留在了琅琊郡。

    诸葛诞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风流才子,宦游京师,出任尚书郎,与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好,不过却因为魏明帝的禁浮华案而被殃及池鱼,罢官丢职。直到曹叡崩殂,曹芳即位之后,大权在握的曹爽重新启用夏侯玄、何晏、邓飏等人之后,诸葛诞才被征辟,担任了扬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职,重新登上了政治舞台。

    真正让诸葛诞青步平云是平定王凌的叛乱,王凌在淮南叛乱之时,由于诸葛诞以前担任过扬州刺史,所以他被司马懿抽调前去平叛,在平叛之战中,诸葛诞表现出色,协助司马懿攻破了寿春,擒获了王凌。

    事后论功行赏,诸葛诞被封为了征东将军兼扬州都督,也就是王凌以前的那个位子,能以非司马氏嫡系的身份坐上这个封疆大吏的位子,诸葛诞是喜出望外。

    说实话,他也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封赏,毕竟攻克寿春,不独独是诸葛诞的功劳,诸葛诞也不过是在司马懿的指挥下,奉命行事,才拿下的寿春。

    论功劳诸葛诞当然不足以得到这样的高位,不过司马懿显然是有心拉拢诸葛诞,希望他从此可以坐到司马氏的这条船上,为司马家所用。

    加官晋爵诸葛诞倒是不排斥,但死心塌地地为司马氏效命,却让诸葛诞有些犹豫,就算他投靠了司马氏,真得能到司马氏的信任吗?

    这一点诸葛诞表示深深的怀疑,毕竟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都属于那种腹黑阴鸷的人物,重用你不过是想利用你,等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下场,诸葛诞未必看不穿。

    所以诸葛诞从表面上对司马师很恭敬,但内心之中却是畏惧的很,尤其是夏侯玄张缉李丰的叛乱失败之后,诸葛诞是惶恐不安,尽管他并没有参与到这次的叛乱事件之中去,但以他和夏侯玄的关系,想要撇清自己,实在是比较难的一件事。

    诸葛诞和夏侯玄有着几十年的交情,这种交情,甚至超越了手足之谊,两人志趣相投,相交甚笃,就算是当年在浮华案遭到贬斥之后,亦能够同进共退,相濡以沫。

    尽管诸葛诞放外任离开洛阳之后,两人还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曹爽被诛杀之后,夏侯玄回到了洛阳,但受到了司马家的监视,郁郁不得志,诸葛诞还多次在书信之中安慰他,鼓励他振作起来,守得云开见日出。

    两个人这么铁的关系,一旦夏侯玄那边出事,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他是不是和诸葛诞有什么关系,尤其是夏侯玄叛乱失败之后,被没有像张缉李丰那样被司马师所杀,而是逃到了并州,投奔了曹亮。

    于是新的问题便又出来了,夏侯玄现在还和诸葛诞有没有联系,夏侯玄投奔了曹亮,诸葛诞会不会步他的后尘?

    虽然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来证明诸葛诞和夏侯玄还有勾结,但如何才能让司马师真正地放下心来,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做为一方封疆大吏,如果真得有叛乱的心思的话,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

    当初王凌在淮南的叛乱,司马家几乎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镇压下去,司马师可不希望淮南出现第二个王凌。

    如今东吴的诸葛恪已死,东吴的主战派变得式微了,无论是年幼的皇帝孙亮还是新上位的首辅大臣孙峻,他们都不是什么锐意进取的人物,再加上孙峻受伤之后需要休养,东吴暂时不会再对魏国构成什么威胁了。

    没有了吴国的威胁,司马师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处理诸葛诞的事了。当初司马懿想要拉拢诸葛诞,现在看来此举是完全失败了,尽管诸葛诞表面上臣服于司马家,但未必却是死心塌地的,诸葛诞始终留着一手,在防备着司马师。

    对于这样时刻都怀有二心的臣属,司马师也彻底死了心,这样的人可用,但却绝不能重用,一旦司马家失势的时候,他们便会狠狠地反咬上一口。从未雨绸缪的角度上来讲,这样的人绝不可轻留,更何况现在天下形势如此的不乐观,司马师可不敢将希望寄托在诸葛诞的身上。

第1405章 划河而治

    按钟会的意思,他希望将淮南的兵马调集一部分来补强黄河防线,兖州河段很可能会成为并州军攻击的重点,以目前的防御兵力,确实是有些捉襟见肘。

    临时招募的军队就算了吧,钟会可是吃足了新军的苦头,在冀州他招募了三十万的新军,光看到规模浩大,气势汹汹的,但内容却是稀松一泡水,纯粹的乌合之众,真正打起仗来,还真是半点也指望不上。

    甚至连郡国兵钟会都看不上眼,这些军队平时疏于战阵,只是守守城池,平定一些山贼匪患什么的,根本就不具备和正规军对抗的能力。

    司马军之中,除了中军之外,钟会能看上眼的军队恐怕也只有雍凉和淮南的军队了,这两处的军队,常年和吴蜀两国进行交战,有着极其丰富的战斗经验,这样的军队投入到黄河防线上来,才有真正的战斗力来和并州军相抗衡。

    雍凉的军队是指望不上的,根据雍凉那边传回来的情报,蜀将姜维屡犯陇右,郭淮正与之激战,所以雍凉的军队不可轻动。

    而吴国的诸葛恪身亡之后,吴国朝野陷入到了动荡之中,暂时恐怕是没有能力向魏国发起进攻了,所以淮南的军队暂时没有什么太大的防御任务,调动一部分兵马北上的话,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钟会考虑的是纯军事层面上的事,但司马师考虑到的却是政治层面上的事,这一纸军令倒是简单,但军令发出之后,诸葛诞又是什么想法,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些都在司马师的考虑范围之内。

    从淮南调兵,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兵马调动问题,而是要涉及到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司马师没有轻易地答应钟会,而是把贾充给叫来了,命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使淮南,去刺探一下诸葛诞的意图。

    贾充是司马师信得过的心腹亲信,这个时候,司马师也确实需要派一个亲信之人去摸一摸诸葛诞的底,试探一下诸葛诞对调兵的反应,然后司马师才有可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来。

    贾充领命,带人即刻启程,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了寿春。

    而司马师也没有闲着,除了紧盯着黄河防线的防御工事兴建进度之外,对河对面并州军的动向也进行了密切地关注。

    司马军是撤离了黄河北岸,但却在冀州一带留下了大量的细作斥侯,用来侦察并州军动向,并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司马师。

    ………………………………………………………………

    并州军在巨鹿完成集结之后,还未等他们南下,就已经传来了司马军弃阳平清河南逃的消息,邓艾立刻将这个消息禀报了曹亮,询问是否立刻进行追击。

    邓艾没有自做主张地派兵追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率越骑营才刚刚抵达巨鹿,摸不清司马军的撤退是不是一个圈套,如果轻兵冒进的话,是很容易遭到司马军的伏击的。

    尽管司马军在冀北之战中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但虎死不倒威,毕竟司马师的麾下还有十几万的军队,司马师又是一个诡诈多端的人,在敌情未明的情况下,邓艾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没有轻易地去追击。

    曹亮此刻还在赶往巨鹿的途中,接到了邓艾的禀报,他也是赞同邓艾的处理办法的,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是好事,但却必须要建立在情报准备的前提之下,盲目地进军,很可能会遭到司马师的伏击。

    司马师也是一个打仗的行家里手,尽管冀北的战役严重地打击了司马师的自信心,但不可能让司马师从此一蹶不振,更何况他手下还有钟会这样的谋将,如此大规模的撤退,司马师是不可能没有断后的人马的,所以邓艾没有立刻闻风而动,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尽管这也很有可能会坐失战机,但曹亮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冀州之战已经算是圆满地拉下了帷幕,再对司马师穷追猛打的话,便有些画蛇添足了。

    而且司马师这次撤退的非常的坚决,几乎是在他到达阳平的同一天就下达了大撤退的命令,按正常的情况,司马师至少会在阳平观望几天再做出决断,并州军完全有机会迂回到他的侧翼,斩断他的逃路的。

    但没想到这次司马师竟然是如此地警觉,并州军还未到达阳平之时,他就主动地撤离了,阳平郡南面便是黄河,司马师就算是裹挟着冀东南的百姓渡河,也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就算越骑营可以击溃司马军断后的军队,但想要全歼司马军的主力,显然已经是鞭长莫及了。

    曹亮已经尽力了,在全歼了陈泰的人马之后,并州军各部的人马几乎就都没有停歇,而是很快地南下集结,其进展已经堪称是神速了,其实要怪也只能怪司马师太没有骨气了,玩命似地逃跑,就连半点再战的勇气也没有了。

    很显然,这次司马师的撤退,与他背靠的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司马师撤退到了阳平清河时,从战略位置上来讲,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必须要背河而战,非但黄河天险利用不上,一旦兵败之后,黄河反倒成为了一道障碍,阻断了他们逃生的机会,此时的司马师,没有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没有韩信背水一战的胆量,所以留在阳平清河,没有任何的益处,果断地撤军黄河南岸,便算是他最为明智的选择了。

    司马师撤军到黄河南岸之后,便可以在黄河南岸重新地构筑防线,来阻挡并州军的攻势,并州军骑兵强大,步兵厉害,但水军方面,却近乎是一片空白的,所以并州军到达黄河北岸之后,恐怕暂时就没有能力来渡过黄河了。

    而司马师所打的如意算盘也十分的明了,就是想要依靠这道黄河天险,来阻挡并州铁骑的南下,最终达到划河而治的目标。

第1406章 民为本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一道天险,它不但是北方的第一大河,也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甚至可以说,没有黄河,也就没有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司马师在冀州失败之后,退守黄河,也完全在曹亮的预料之内。

    但是仅仅凭着一道黄河天险就能挡得住并州军南下的步伐吗?曹亮付之一笑,司马师不过是想要抓住这一根救命的稻草而已,但稻草终归是稻草,无论司马师再怎么挣扎,也不可能挽回他覆灭的命运。

    诚然黄河这条水道,对于步骑方面占据着明显优势的并州军来说,确实是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没有黄河,现在并州军便可以挥师南下,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兖青豫徐。

    但现在司马军退守黄河南岸之后,沿河修筑防御工事,加强了整个河段的防守力量,并州军想要渡河,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曹亮对渡河却是胸有成竹,别看黄河汹涌宽阔,但防线长达千里,司马师的防御做得再精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以现在司马军的兵力,就算是倾尽全国之兵,亦无法构筑一条没有任何疏漏的黄河防线,司马师试图以黄河来阻挡并州军前进的步伐,最终也只能是沦为历史的笑柄。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如果一昧的龟缩防守,那么再坚固的防线最终也会瓦解冰消,冀州之战后,司马师的机动力量已基本上被消灭殆尽了,他已经没有能力再发起反击,在这种大势之下,他妄图以守住黄河防线而达到划河而治的目的,完全是不切实际的。

    曹亮根本就无需全面攻破黄河防线,他需要做的,只是找到黄河防线上一个相对薄弱的地方,集中兵力以攻之,只要破其一点,整个的黄河防线便宣告崩溃。

    这一点很难找吗?曹亮觉得这压根儿就不算一个问题,黄河防线千里之长,严重的稀释了司马军的兵力,以司马军的兵力,就算是手拉手站到黄河大堤上,恐怕都不能从潼关站到青州入海口,而这样的防御,单薄的就如同一张纸一样,并州军都无需用全力。

    曹亮抵达巨鹿后,并州军的斥侯兵已经侦察到了司马军的所有情报,仅仅只是用了三天的时间,司马师就已经裹挟着阳平清河平原乐陵四郡的百姓渡过了黄河,抵达了兖州和青州境内,冀东南四郡,目前已无司马军的一兵一卒,所有的平民也都被强迁走了,城池被焚,百里之内,一片焦土。

    不用说,司马师也是继续执行着坚壁清野的三光政策,而且在冀东南四郡执行的更为彻底,四郡之内的所有房屋和树木,都被焚毁,并州军恐怕就是连一块尺许长的木头都很难再找得到。

    渡河是需要搭建浮桥和打造船只的,而不管是建浮桥还是建船只,都需要大量的木头,司马军撤退之时将所有的木头都付之一炬,就是要破坏并州军近就取材建造浮桥和船只的念头。

    尽管并州军完全可以从邺城和临近的郡国来运输木头,但距离就要远的得多了,而且木头本身就是大宗的笨重的东西,无法就地取材的话,运输成本就会大大的提高,在时间上面也会耽搁很多。

    能迟滞并州军的进攻,对于司马师来说,是最为有利的,只要并州军能推迟进攻几个月的时间,司马师就有信心对黄河防线做出进一步的完善,让它真正成为一条固若金汤的防线。

    所以任何能迟滞并州军进攻的手段,司马师都会毫不犹豫的采纳,那怕由此而造成民生凋蔽,百姓蒙难,也完全不在司马师的考虑之中,在他的眼中,百姓就是草芥,任由他来践踏和收割,只要符合司马家族的利益,庶民百姓的死活,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

    而曹亮则和司马师的观念完全不同,他认为,民为本,没有百姓,就没有天下,战争已经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并州军所到之处,不应该将这种苦难再加深下去,而是需要将战争疮伤进行医治,安抚百姓,结束灾难,让天下所有的黎庶都有衣有食,都可以安居乐业。

    兵民是胜利之本,而兵出自民,更需要民来供养,所以归根结底,老百姓才是天下真正的中流砥柱,而在司马师的眼中,他看重的只有那些士家大族,以为凭借着这些士家大族就可以撑得起司马家的这一片天。

    诚然现在的天下,确实是士家大族把持的天下,但这所谓的士家大族,在滚滚的战争浪潮之中,一样也会灰飞烟灭。

    曹亮最不看重的就是那些所谓的士家了,无论是在最先占据的并州,还是后来拿下的幽州和冀州,曹亮在选拨将领,任用官吏上面,一律采用比较开明的手段,不论出身,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士家豪门的弟子前来投奔,曹亮也并不排斥,寒门子弟之中有出类拔萃者,一样重用的提拨。

    尽管曹亮此举让许多的人颇有微词,尤其那些地方豪强名门世阀,眼看着曹亮重用寒门子弟,打破了他们垄断了多少的士族经济,表示极度的不满,甚至明里暗里对曹亮的政策进行破坏。

    对那些破坏者,曹亮则毫不迟疑地展现出了他铁血的手腕,士家豪族,也就自个儿把他们自己当回事,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曹亮捏死他们就如同是捏死一只蚂蚁。

    打破了汉代以来一直沿袭的察举制,曹亮的用人制度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但曹亮却不为所动,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任人为贤,只要是人才,不断他出身贵贱,一律都会受到曹亮的重用。

    而且曹亮对这种用人制度一直是坚定不移的,任何企图破坏这种制度的人,曹亮都会毫不留情地予以镇压,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制度,曹亮绝不会容许它在萌芽状态就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第1407章 科举制

    人才的选拨制度是一种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它所触及到了利益是方方面面的,数百年来士族对它的垄断,已经达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曹亮想要去撼动这棵大树,必然要和千千万万的士家豪门去战斗,这远比推翻司马家的统治要更艰难的多。

    树大根深,想要一口气就将大树给拨起,这显然是很容办得到的事,所以曹亮一开始也没有采取比较激进的手段,去推出科举制,而是采用了曹操的办法,广纳贤才,选贤任能,不拘一格,既重用寒门高士,也不排斥士族人才,鱼和熊掌兼得矣。

    邓艾和石苞就是出身寒门的典范,本来以他们的出身和资历,是很难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的,但曹亮将他们招揽到了自己的麾下,委以重任,当然邓艾和石苞表现的也是十分出色,拥有目前的地位,是他们一步步用自己的战功升上来的,也为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树立起了一个楷模。

    曹操的用人策略,也一度遭人诟病,不过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许多士家豪门自顾不暇,那儿还有余力去操心曹亮的政策,所以就算有反对之声,但对于曹操来说,也不过是蚊蝇之声,他丝毫不加以理会,若有人胆敢横加阻挠,曹操可没有妇人之仁,死在曹操手下的名士如孔融、杨修、崔琰,那一个不是名震天下一呼百应的士族领袖,但曹操说杀就杀,眉头都不皱一下。

    而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了达到篡汉立魏的目的,曹丕向士家大族进行了妥协,恢复了汉代的察举制,以换取这些门阀的支持。其后曹丕大肆推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地巩固了士族的地位,上品无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高低贵贱,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那些寒门庶族,就算是终其一生努力奋斗,也无法爬到上品的地位上去,而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那怕是庸庸碌碌,一样可以窃居高位。

    曹亮要打破的,就是这种以家世来定品级的腐朽制度,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这样的选举制度,埋没的可不光是那些寒门高士,最终会导致那些上层的士族子弟不学无术,奢侈无度,反正做官凭得是家世条件,有没有能力根本就无所谓。

    其实曹亮所重用的人里面,真正出身寒门的人并不多,也就只有邓艾和石苞,其他的人,如羊祜出身于泰山羊家,杜预出身于京兆杜家,裴秀出身于河东裴氏,其他诸如王濬、傅玄等人,也都是家世两千石的士家出身,一大堆的豪门贵胄。

    也就是说曹亮并不排斥士家的人,只要你有才干,有能力,就可以得到重用和提拨,曹亮排斥的,只是那些不学无术的士族草包,这些只凭身世没有半点真材实学的士家子弟,在曹亮这里,完全没有市场。

    量材而用,择优录取,是曹亮的用人淮则,其实这样的选拨标准是有利于士族的,毕竟他们掌握着教育的资源,有着成才的途径,那些贫苦的寒门子弟,往往衣食无着,饥寒交迫,就连最低的生活水平都无法保障,又如何有机会去读书识字?

    所以士族和寒门,.asxs.往往是不同的,许多寒门高才,天资聪慧,只因为家贫,无力去承担相应的学费,被迫中途辍学,本来有机会平步青云的人生,从此变得黯淡无光了。

    而士族的子弟往往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只要他们有天赋,肯努力,就一定能塑造成材。

    所以,在这个时代,士家子弟几乎垄断了所以晋阶的通道,曹亮真想要改变这种制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以前摊子小,曹亮自己可以选拨官员,量才而用,但现在他的地盘扩到了三个州,几十个郡国,几百个县,几十万的军队,如果每一个官职曹亮都要亲自去过问,亲自来定夺的话,那就是把曹亮给累死,也不可能把事情办完。

    所以关于官吏的选拨,曹亮必须要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拨办法来,汉代以来沿继地察举制已经废止了,历史也已经证明了它的不可靠性。陈群推出来的九品官人法,已经逐步沦为了士家经济的工具,曹亮更不可能去沿用它,所以曹亮必须要用新的选拨制度来代替原有的制度,以保证在自己的治下,吏治清明,所用之人,皆是贤良之辈。

    从隋唐才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度,无疑成为了曹亮的首选,科举制度是一种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用,考得是真才实学,不用比较出身地位,大致上实现了人人平等。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平等,前面说过,由于士族和寒门.asxs.不同,所以考试的成绩优劣,还是士族占据优势的。

    对于这一点,曹亮自然是不在乎的,他选拨是人才,而不是出身,不管贫贱,只要有真才实学,一样可以录用,士族子弟足够优势,他们自然可以夺得魁首,寒门子弟没有才干,一样是望洋兴叹,反之亦然。

    不过科举制度一旦推行起来,那影响将会是极其深远的,那些士家门阀虽然依然会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这样的地位不再是绝对的,也不再是牢固的,那些寒门子弟在九品中正制下看不到希望,当然就没有努力的必要了,耗尽家资,费尽心血去读书,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成,那么读书的意义何在,自然没有人肯白费心血。

    但科举制一旦推行起来,必然带给那些寒门庶族无尽的希望,有希望才有动力,如果读书成为了他们唯一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许多人便会不遗余力地来读书,并去参加科举,希望自己可以鱼跃龙门,出人头地。

    这将会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意义非常的深远,但同样曹亮也知道会有无穷的阻力在等着他,任何时代的变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第1408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一个人的高度了。

    现在看来,破坏扁箱车的难度非常大,不光是扁箱车的厚度十足,选用的木头又多是难以劈砸的硬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有这些护车枪手的存在,只要接近扁箱车,就和送死没有什么区别。

    偏偏司马军又是无法进行反击的,扁箱车上的孔那么小,他们一个手执巨斧,根本就没法下手啊,而保持距离的话,又无法对扁箱车造成破坏,所以冲上来的司马军处境特别的尴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左右为难。

    不过既然没办法进行破坏,他们也只有采用攻上扁箱车的办法,只要能夺取和控制扁箱车,那同样可以起到和破坏扁箱车一样的效果。

    但攻上扁箱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扁箱车的的防御是立体的全面的,在上中下三个层次上面,都有并州军司职防守,又如何肯让司马军轻易地得手呢?

    司马军中也不乏聪明的人,这个高度,他们完全可以踩着尸体往上跳,原本只有一丈左右的高度,有这么多的尸体来垫脚,他们便可以轻易地跳到扁箱车上,和守护在车顶上的并州军进行肉搏战,这样或许才是他们唯一的办法。

    但并州军却不可能让他们如愿以偿,把守扁箱车顶的军队,是先登营之中最为强悍的军队,由他们所构筑成的那一道防线,完全是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挥舞着破甲长矛,几乎是一矛一个,敢胆露头者,一律是杀无赦。

    司马军阵亡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堆集的尸体也已经是有如小山丘了,个别地方的高度,甚至都快超过并州军的扁箱车了。

    尽管触目惊心,但这些尸体却让胡奋为之一震,这俨然是专门堆起了一座高台,司马军从上面跨过去,简直太方便了。

    胡奋下令提高进攻的强度,利用人海战术,不断地冲击着扁箱车阵,虽然看起来人员伤亡多了一些,但和他们的尸体能铺成前进的道路相比,胡奋又觉得这些人的伤亡是值得的,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些神出鬼没的长枪,确实是防不胜防啊,胡奋看了半天,也找不到破解的方法,只是让司马军从扁箱车顶上冲过去。

    战斗越激烈,死得人越多,只要扁箱车前堆上足够数量的尸体,司马军的众士兵踩着尸体往上冲,便是事半功倍。

    马隆却是暗暗地冷笑,司马军真以为他们扛来几具尸体,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真是小瞧了他马隆了。

    这扁箱车阵又不是城墙,固定的不能移动,司马军想要堆砌尸体或杂物来进攻,那他们完全是打错了如意算盘,马隆随即下令扁箱车阵后退一百步,便可以轻易地再空出一大片的场地来,那些司马兵的尸体立刻没有半点的价值,白死了。

    扁箱车的底部装有可调节方向的轮子,使得扁箱车不但可以前后移动,而且还可以侧向移动,这是马隆在听取了曹亮的建议之后,对扁箱车做出的一个重大的修改。

    以前扁箱车只能前后移动,一但布阵完成之后,如果想要移动的话,就毕竟打乱阵型,重新布阵,临敌之时,重新布阵的话,极容易给敌军以可趁之机。

    而将扁箱车底部的轮子改为万向轮之后,扁箱车的移动则变得很轻易了,完全可以在首尾相连的情况下,整体地后退或前推,机动性能比以前大大地增强了。

    扁箱车阵的突然后撤,让司马军是惊诧不已,居然还有这种操作,太神乎其神了吧?

    胡奋看不到扁箱车轮子的结构,但整个扁箱车阵的的整体后移,让他是大惑不解,完全想象不到并州军是如何做到的。

    扁箱车阵的这一后撤,又空出了大概一箭之地的距离,胡奋本来还计划着借尸体之力攀登上去呢,这一下全都落空了。虽然他倾尽全力来进攻,但在扁箱车坚固的防御面前,却是一愁莫展,伤亡累累却也始终打不开局面。

    可是进攻不能停,陈泰那边已经被围了快一天一夜了,处境十分的危险,如果再等不到援兵的到来,他恐怕是坚持不了多久了,所以那怕是攻击无力,胡奋依然没有放弃进攻,不断地率兵冲击着,试图想要冲出一条血路来。

    但扁箱车完全就是一座移动的堡垒,任凭司马军如何冲击,它都岿然不动,胡奋这边既有步兵又有骑兵,既有重甲兵,又有弓箭兵,按理说兵种搭配得十分合理,适合于如何的作战场合,但面对扁箱这块硬骨头,他死活就是啃不下来。

    越打越急躁,但越急躁越是无计可施,由于并州军所占据的这个地形十分的有利,正好卡在一片山谷之中,左右两边俱是断崖,胡奋倒是尝试着想从左右两翼进行迂回,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毕竟这么高的悬崖,司马军是很难攀登上去的,就算有身手矫健的士兵可以爬得上去,但人数太少也无法对并州军进行包抄,迂回过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而正面进攻又过于单调,最多也只能是用弓箭兵进行远程攻击一下,可重甲步兵冲上去之后,弓箭兵又不敢再射了,以免误伤自己人。

    而骑兵更成为了鸡肋一般的存在,根本就没有法用,胡奋也试着用骑兵从两翼发起进攻,但立刻遭到了并州军密集如雨的箭矢攻击,骑兵没有重甲步兵那样的防护,还没等到冲到近前呢,就已经被并州军的弩箭给射倒一大片了。

    扁箱车是骑兵的克星,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如此强度的防守,骑兵根本就冲不上去,就算侥幸能冲到近前,一丈多高的车体,骑兵也根本就跨不过去,到了近前,同样也是无计可施。

    对付扁箱车,骑兵反倒不如重甲兵好用,最起码重甲步兵能冲到跟前去,近距离地展开肉搏。

第1409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一个人的高度了。

    现在看来,破坏扁箱车的难度非常大,不光是扁箱车的厚度十足,选用的木头又多是难以劈砸的硬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有这些护车枪手的存在,只要接近扁箱车,就和送死没有什么区别。

    偏偏司马军又是无法进行反击的,扁箱车上的孔那么小,他们一个手执巨斧,根本就没法下手啊,而保持距离的话,又无法对扁箱车造成破坏,所以冲上来的司马军处境特别的尴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左右为难。

    不过既然没办法进行破坏,他们也只有采用攻上扁箱车的办法,只要能夺取和控制扁箱车,那同样可以起到和破坏扁箱车一样的效果。

    但攻上扁箱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扁箱车的的防御是立体的全面的,在上中下三个层次上面,都有并州军司职防守,又如何肯让司马军轻易地得手呢?

    司马军中也不乏聪明的人,这个高度,他们完全可以踩着尸体往上跳,原本只有一丈左右的高度,有这么多的尸体来垫脚,他们便可以轻易地跳到扁箱车上,和守护在车顶上的并州军进行肉搏战,这样或许才是他们唯一的办法。

    但并州军却不可能让他们如愿以偿,把守扁箱车顶的军队,是先登营之中最为强悍的军队,由他们所构筑成的那一道防线,完全是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挥舞着破甲长矛,几乎是一矛一个,敢胆露头者,一律是杀无赦。

    司马军阵亡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堆集的尸体也已经是有如小山丘了,个别地方的高度,甚至都快超过并州军的扁箱车了。

    尽管触目惊心,但这些尸体却让胡奋为之一震,这俨然是专门堆起了一座高台,司马军从上面跨过去,简直太方便了。

    胡奋下令提高进攻的强度,利用人海战术,不断地冲击着扁箱车阵,虽然看起来人员伤亡多了一些,但和他们的尸体能铺成前进的道路相比,胡奋又觉得这些人的伤亡是值得的,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些神出鬼没的长枪,确实是防不胜防啊,胡奋看了半天,也找不到破解的方法,只是让司马军从扁箱车顶上冲过去。

    战斗越激烈,死得人越多,只要扁箱车前堆上足够数量的尸体,司马军的众士兵踩着尸体往上冲,便是事半功倍。

    马隆却是暗暗地冷笑,司马军真以为他们扛来几具尸体,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真是小瞧了他马隆了。

    这扁箱车阵又不是城墙,固定的不能移动,司马军想要堆砌尸体或杂物来进攻,那他们完全是打错了如意算盘,马隆随即下令扁箱车阵后退一百步,便可以轻易地再空出一大片的场地来,那些司马兵的尸体立刻没有半点的价值,白死了。

    扁箱车的底部装有可调节方向的轮子,使得扁箱车不但可以前后移动,而且还可以侧向移动,这是马隆在听取了曹亮的建议之后,对扁箱车做出的一个重大的修改。

    以前扁箱车只能前后移动,一但布阵完成之后,如果想要移动的话,就毕竟打乱阵型,重新布阵,临敌之时,重新布阵的话,极容易给敌军以可趁之机。

    而将扁箱车底部的轮子改为万向轮之后,扁箱车的移动则变得很轻易了,完全可以在首尾相连的情况下,整体地后退或前推,机动性能比以前大大地增强了。

    扁箱车阵的突然后撤,让司马军是惊诧不已,居然还有这种操作,太神乎其神了吧?

    胡奋看不到扁箱车轮子的结构,但整个扁箱车阵的的整体后移,让他是大惑不解,完全想象不到并州军是如何做到的。

    扁箱车阵的这一后撤,又空出了大概一箭之地的距离,胡奋本来还计划着借尸体之力攀登上去呢,这一下全都落空了。虽然他倾尽全力来进攻,但在扁箱车坚固的防御面前,却是一愁莫展,伤亡累累却也始终打不开局面。

    可是进攻不能停,陈泰那边已经被围了快一天一夜了,处境十分的危险,如果再等不到援兵的到来,他恐怕是坚持不了多久了,所以那怕是攻击无力,胡奋依然没有放弃进攻,不断地率兵冲击着,试图想要冲出一条血路来。

    但扁箱车完全就是一座移动的堡垒,任凭司马军如何冲击,它都岿然不动,胡奋这边既有步兵又有骑兵,既有重甲兵,又有弓箭兵,按理说兵种搭配得十分合理,适合于如何的作战场合,但面对扁箱这块硬骨头,他死活就是啃不下来。

    越打越急躁,但越急躁越是无计可施,由于并州军所占据的这个地形十分的有利,正好卡在一片山谷之中,左右两边俱是断崖,胡奋倒是尝试着想从左右两翼进行迂回,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毕竟这么高的悬崖,司马军是很难攀登上去的,就算有身手矫健的士兵可以爬得上去,但人数太少也无法对并州军进行包抄,迂回过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而正面进攻又过于单调,最多也只能是用弓箭兵进行远程攻击一下,可重甲步兵冲上去之后,弓箭兵又不敢再射了,以免误伤自己人。

    而骑兵更成为了鸡肋一般的存在,根本就没有法用,胡奋也试着用骑兵从两翼发起进攻,但立刻遭到了并州军密集如雨的箭矢攻击,骑兵没有重甲步兵那样的防护,还没等到冲到近前呢,就已经被并州军的弩箭给射倒一大片了。

    扁箱车是骑兵的克星,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如此强度的防守,骑兵根本就冲不上去,就算侥幸能冲到近前,一丈多高的车体,骑兵也根本就跨不过去,到了近前,同样也是无计可施。

    对付扁箱车,骑兵反倒不如重甲兵好用,最起码重甲步兵能冲到跟前去,近距离地展开肉搏。

第1410章

    ps:章节防盗,明早更正…………………………………………

    只不过旗帜甚为残破,一副烟熏火燎的模样。

    就在司马伷为之疑惑之时,对面的冲出一将,赫然竟是牙门将军郝进,郝进也瞧见了司马伷,快马奔了过来,然后便滚鞍落马,跪倒在了司马伷的面前,泣不成声地道:“三公子,卑职中了何炎的诡计,所有的辎重皆被焚毁,士卒也死伤近半,卑职无能,有失三公子厚望,卑职罪该万死!”

    司马伷看到郝进出现之时,心头已经是凉了半截,邺城的失守,就是何炎留在邺城的手下干的好事,想必随同郝进北上的何炎也不会安分老实,肯定是会在半路之上动手的。

    有心算无心,郝进一定会吃何炎的大亏,只不过司马伷还有抱有一丝的希望,那就是郝进所率的可是两万大军,何炎的五百人,再怎么做妖,也不可能虎口夺食吧?

    但当司马伷看到郝进出现的时候,心底便是黯然地一沉,看来自己最担心的后果还是出现了,郝进没有能够保护那批司马师急需的辎重物资,这无疑是继邺城失守之后,对司马伷的又一个沉重打击。

    司马伷问清楚了郝进具体的情况,不禁是暗暗地长叹一声,这个何炎早已经是并州军的奸细了,但演戏演得真好,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戏耍了,这回司马伷是彻底地认了栽。

    郝进被烈火所困,死伤无数,幸亏他采用的措施及时,在营地之中制造出了一个隔离带,这才让一多半的司马军侥幸捡了一条命,否则乱成一团的话,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葬身火海呢。

    等到大火将熄之际,郝进这才率兵冲了出去,但此时的何炎早已经是不知去向,郝进就算是想要带兵去追,也不知从何追起。

    郝进回头再想想,何炎如此诡计多端,自己如果冒然地带兵去追,说不定还会中了他的埋伏,就算是此时他对何炎是恨意滔天,但思虑再三,还是放弃了追击的念头。

    所有的辎重物资都被焚毁了,大概是用了猛油火罐的缘故,这些东西被烧得连渣都没有剩下,只剩下了一堆堆的灰烬。

    要押运的东西都毁了,郝进自然也没有再去井陉关前线的必要了,于是他只好打道回府,准备回邺城向司马伷复命去。

    不过走到半路上,郝进遇到了从邺城逃出来的人,才得知邺城已经失守了,郝进大吃一惊,自己只不过是刚刚离开邺城两三天的时间,邺城竟然会发生如此的变故,一个诺大的城池,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

    更让郝进匪夷所思的是,他率军一路北进,都没有遭遇到并州军,那么攻打邺城的并州军,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不过这并不是郝进该去操心的事,他最为急切的,是想知道司马伷的下落,可现在兵荒马乱的,就算有从邺城逃出来的人,也早已是自顾不睱了,那还有余力去关心其他的人,司马伷究竟是死是活,还真没有人知道。

    郝进眼看着邺城的回不去了,毕竟他还没有自大到率领这一万多人,就敢去反攻邺城,并州军既然能攻下邺城,那肯定是调动了不少的兵力,如今他们又占据了城防坚固的邺城,自己如果是回兵邺城的话,那和送死也没有多大差别了,所以郝进打定了主意,邺城肯定是回不去了。

    那接下来去哪儿呢,郝进的想法倒是和司马伷不谋而合了,他同样也是选择了与邺城相邻的阳平郡,于是率领着这支残兵折向东南而行,奔阳平郡而去。

    还没到阳平郡呢,半路之上便遭遇到了司马伷逃亡的军队,郝进看清楚旗号之后,便纵马而行,直奔到了司马伷的马前。

    司马伷得知了详情之后,也无法去怪罪郝进了,毕竟首先轻信何炎的是自己,不管是邺城失守还是辎重被毁,司马伷都将难辞其咎,何况郝进是自己的心腹爱将,如今邺城失守,将领奇缺,司马伷真正能倚仗的心腹更是了了无几,郝进率领着一万多人返了回来,倒是让司马伷吃了一颗定心丸,最起码自己安全有了一定保障。

    司马伷双手将郝进搀扶起来,道:“此事乃某之过也,不干郝将军之事,将军请起,重振旗鼓,再战未迟。”

    因为辎重物资是在郝进的手中被焚毁的,所以郝进在见到司马伷之前,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的,如果司马伷一怒之下砍了他的脑袋,郝进也无可辩白。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司马伷丝毫没有怪罪他的意思,而且还大加勉励,让郝进是激动不已,当下信誓旦旦地表示,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司马伷苦笑一声,现在他还不需要郝进这么拼命,问道:“郝将军手下,可有些多余的干粮,这边的队伍,已经断粮两天了,如果有的话,拿一些出来接济接济。”

    郝进那边虽然也损失惨重,但每个士兵身上,都携带着几天的行军干粮,倒也不用担心会饿着。

    反倒是司马伷这边,由于一直呆在城里的缘故,士兵身上也不会带什么干粮,当时逃出城的时候十分的紧张,人人光顾着逃命了,谁也没时间去带粮食,所有离城之后,才发现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充饥。

    郝进没有犹豫,当即下令手下的军队将身上带的干粮全部拿出来,堆到了司马伷的面前,堆得如同一座小山。

    饿得两眼发晕的司马兵立刻将这些干粮哄抢一空,拼命地往嘴里面塞,甚至都顾不得去喝上一口水,许多人被噎得喘不过气来。

    马上就到阳平了,到了阳平郡之后,司马军便会得到补给,所以郝进丝毫没有藏私,把手里的干粮全部奉献了出来,也算是讨好司马伷吧。

    吃过干粮之后,司马军的体力总算是得到了一些恢复,于是两军兵一处,在沉沉的暮色之中,奔阳平郡而去。

第1411章

    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只不过旗帜甚为残破,一副烟熏火燎的模样。

    就在司马伷为之疑惑之时,对面的冲出一将,赫然竟是牙门将军郝进,郝进也瞧见了司马伷,快马奔了过来,然后便滚鞍落马,跪倒在了司马伷的面前,泣不成声地道:“三公子,卑职中了何炎的诡计,所有的辎重皆被焚毁,士卒也死伤近半,卑职无能,有失三公子厚望,卑职罪该万死!”

    司马伷看到郝进出现之时,心头已经是凉了半截,邺城的失守,就是何炎留在邺城的手下干的好事,想必随同郝进北上的何炎也不会安分老实,肯定是会在半路之上动手的。

    有心算无心,郝进一定会吃何炎的大亏,只不过司马伷还有抱有一丝的希望,那就是郝进所率的可是两万大军,何炎的五百人,再怎么做妖,也不可能虎口夺食吧?

    但当司马伷看到郝进出现的时候,心底便是黯然地一沉,看来自己最担心的后果还是出现了,郝进没有能够保护那批司马师急需的辎重物资,这无疑是继邺城失守之后,对司马伷的又一个沉重打击。

    司马伷问清楚了郝进具体的情况,不禁是暗暗地长叹一声,这个何炎早已经是并州军的奸细了,但演戏演得真好,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戏耍了,这回司马伷是彻底地认了栽。

    郝进被烈火所困,死伤无数,幸亏他采用的措施及时,在营地之中制造出了一个隔离带,这才让一多半的司马军侥幸捡了一条命,否则乱成一团的话,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葬身火海呢。

    等到大火将熄之际,郝进这才率兵冲了出去,但此时的何炎早已经是不知去向,郝进就算是想要带兵去追,也不知从何追起。

    郝进回头再想想,何炎如此诡计多端,自己如果冒然地带兵去追,说不定还会中了他的埋伏,就算是此时他对何炎是恨意滔天,但思虑再三,还是放弃了追击的念头。

    所有的辎重物资都被焚毁了,大概是用了猛油火罐的缘故,这些东西被烧得连渣都没有剩下,只剩下了一堆堆的灰烬。

    要押运的东西都毁了,郝进自然也没有再去井陉关前线的必要了,于是他只好打道回府,准备回邺城向司马伷复命去。

    不过走到半路上,郝进遇到了从邺城逃出来的人,才得知邺城已经失守了,郝进大吃一惊,自己只不过是刚刚离开邺城两三天的时间,邺城竟然会发生如此的变故,一个诺大的城池,怎么会说丢就丢了呢?

    更让郝进匪夷所思的是,他率军一路北进,都没有遭遇到并州军,那么攻打邺城的并州军,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不过这并不是郝进该去操心的事,他最为急切的,是想知道司马伷的下落,可现在兵荒马乱的,就算有从邺城逃出来的人,也早已是自顾不睱了,那还有余力去关心其他的人,司马伷究竟是死是活,还真没有人知道。

    郝进眼看着邺城的回不去了,毕竟他还没有自大到率领这一万多人,就敢去反攻邺城,并州军既然能攻下邺城,那肯定是调动了不少的兵力,如今他们又占据了城防坚固的邺城,自己如果是回兵邺城的话,那和送死也没有多大差别了,所以郝进打定了主意,邺城肯定是回不去了。

    那接下来去哪儿呢,郝进的想法倒是和司马伷不谋而合了,他同样也是选择了与邺城相邻的阳平郡,于是率领着这支残兵折向东南而行,奔阳平郡而去。

    还没到阳平郡呢,半路之上便遭遇到了司马伷逃亡的军队,郝进看清楚旗号之后,便纵马而行,直奔到了司马伷的马前。

    司马伷得知了详情之后,也无法去怪罪郝进了,毕竟首先轻信何炎的是自己,不管是邺城失守还是辎重被毁,司马伷都将难辞其咎,何况郝进是自己的心腹爱将,如今邺城失守,将领奇缺,司马伷真正能倚仗的心腹更是了了无几,郝进率领着一万多人返了回来,倒是让司马伷吃了一颗定心丸,最起码自己安全有了一定保障。

    司马伷双手将郝进搀扶起来,道:“此事乃某之过也,不干郝将军之事,将军请起,重振旗鼓,再战未迟。”

    因为辎重物资是在郝进的手中被焚毁的,所以郝进在见到司马伷之前,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的,如果司马伷一怒之下砍了他的脑袋,郝进也无可辩白。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司马伷丝毫没有怪罪他的意思,而且还大加勉励,让郝进是激动不已,当下信誓旦旦地表示,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司马伷苦笑一声,现在他还不需要郝进这么拼命,问道:“郝将军手下,可有些多余的干粮,这边的队伍,已经断粮两天了,如果有的话,拿一些出来接济接济。”

    郝进那边虽然也损失惨重,但每个士兵身上,都携带着几天的行军干粮,倒也不用担心会饿着。

    反倒是司马伷这边,由于一直呆在城里的缘故,士兵身上也不会带什么干粮,当时逃出城的时候十分的紧张,人人光顾着逃命了,谁也没时间去带粮食,所有离城之后,才发现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充饥。

    郝进没有犹豫,当即下令手下的军队将身上带的干粮全部拿出来,堆到了司马伷的面前,堆得如同一座小山。

    饿得两眼发晕的司马兵立刻将这些干粮哄抢一空,拼命地往嘴里面塞,甚至都顾不得去喝上一口水,许多人被噎得喘不过气来。

    马上就到阳平了,到了阳平郡之后,司马军便会得到补给,所以郝进丝毫没有藏私,把手里的干粮全部奉献了出来,也算是讨好司马伷吧。

    吃过干粮之后,司马军的体力总算是得到了一些恢复,于是两军兵一处,在沉沉的暮色之中,奔阳平郡而去。

第1412章 等上三日

    曹亮也确实是一头雾水,虽然他没有亲至太行山,但早已派身边的人前往太行山了解情况了,所以太行山那边的伐木情况,曹亮是一清二楚。

    太行山覆盖着大片的森林,并州军所需的木材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按理说伐木的话,应当是从山下最近的地方开始伐,这样后续的运输便简单一些,但桓范却没有这么做,而是让牵弘深入到太行山的腹地之中,那儿尽是些高山峡谷,又没有河流,牵弘砍伐下来的树木,真要是翻山越岭,难度不知道有多高。

    但桓范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从来也没有说过什么假大空的话,更何况像运输木材这样关系到战略大局的事,想必桓范绝不可能有开玩笑的心思,所以曹亮干脆摒弃了胡思乱想的念头,等约定的期限到了再说,反正牵弘那边木头还没有伐完呢,到时候桓范能给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也说不定。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牵弘每日都派人向曹亮这边汇报伐木的进度,按照这个进度推算,至月底的时候,所需的木材便可以全部伐完。

    木材倒是伐完了,可到目前为止,全部的木头还都堆积在伐木场原地,就连一根也没有运出来,当然牵弘也没指望能运出去,随着伐木场的向前推进,至少也向太行山深处推进了有五十里的距离,这五十里可都是那种险峻陡峭的山路,就连空手攀登都比较困难,更别说是运送这么粗大的木头了。

    牵弘望望堆集如山的木头,再看看脚下深不见底的悬崖,悬崖底下也全都是丛丛灌木,天才知道这些木头究竟要怎么样才能运出这大山深处?

    桓范早就不来太行山了,自从他到此云淡风轻地巡视了一圈之后,就再无踪影,就连那些整天搬运木头的士兵也是一脸的茫然,谁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牵弘无奈,也只能是卖力地去干活,反正他的任务是伐木,至于这些木头最终能不能运得出去,还真不是他能操心的事。

    临近月底的时候,整个冀州突降暴雨,牵弘伐木的进度也大受影响,不过他已经完成了九成以上的任务,只要雨势稍停,牵弘便可以保证在八月初的几天之内将木材全部伐完。

    本来临近月底的时候,众人都为桓范捏了一把汗,突如其来的大雨把伐木时间给拖延了几天,等于是又多给了桓范几天的时间。

    可再多几天有意义吗?

    到目前为止,桓范就连一根木头都没有运到黎阳来,那堆集在太行山上的木头又怎么可能会在几天之内就跑到黎阳?

    大家想想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所以所有人都认为这次桓范挨罚是跑不了的,军令状岂是儿戏?

    不过桓范倒依然还是一脸的云淡风轻,丝毫没有半点着急的样子,该睡觉睡觉,该喝酒喝酒,完全像是一个没事人一样,而且是闭口不谈运木头的事,仿佛压根儿就没有这一桩事一般。

    曹亮当然也不好催促,毕竟和桓范所约定的时间并没有到,曹亮也只能是等到时间到了再说,反正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也确实是用不了几天了。

    桓范真得能把木头运到黎阳吗?此刻曹亮还真没有什么底,尽管他对桓范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信任的,但这一次连曹亮也觉得不可思议,尤其是到目前为止,桓范没有运来一根木头,真就剩下几天的时间,那肯定是来不及的。

    裴秀已经向曹亮提议,另想运输的办法吧,如果桓范这一次没能兑现诺言的话,并州军所耽误的时间可真得难以补得回来了。

    曹亮苦笑了一声,这个时候如果真的改弦易辙的话,那只怕损失会更大,因为此前牵弘伐木,都是按照桓范所提供的地图来进行砍伐的,许多的砍伐点,都在深山老林之中,道路险峻,车马不能通行,所以这些木材几乎没有运出来的可能,若要采用寻常的办法,则需要牵弘重新砍伐边山的树木,这样才方便运输。

    可如果真得重新砍伐的话,那就至少白白浪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得不偿失了。

    事已至此,曹亮也无可奈何,他所能做的,只有等最后的期限了,看看最终桓范带给大家的,是否是一个惊喜。

    又过了几日,牵弘派人来禀报,称他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全部的砍伐任务,并将所有的木材都交给了军师桓范所派遣的人。

    接到牵弘禀报的时候,正是曹亮在中军大帐召集众将众谋士议事之时,并州军的一些高层基本上都在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到了桓范的身上,牵弘的伐木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就看桓范的了。

    不过谁也没有开口去询问,中军帐之内,死寂一片。

    桓范这时站了起来,冲着曹亮长揖一礼,道:“主公,既然牵将军那边已经完成伐木,那便请主公三日之后移驾木料场,接收木材。”

    木料场是桓范一早就在黎阳城北划出的一大片空地,是准备堆放木料的,只不过到目前为止,场地内还是空空如也。

    桓范说完,转身飘然而去了,只留下众人是面面相觑。

    牵弘带了一万多人前往太行山,足足砍伐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就算众人没有亲眼看到这些砍伐下来的树木,但光是想象,就足以见其浩大了。

    三天,桓范承诺只用三天,就会将所有的木材运抵黎阳,这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众人惊愕之余,自然是议论纷纷,不过从言谈之间,似乎并没有人会看好桓范,觉得他说的完全是一句空话,根本就没有可能会兑现。

    曹亮却是古井无波,面对众人的质疑声,他抬手阻止道:“诸位,稍安勿躁,既然军师说三日,那么我们便耐心地等上三日,三日之后,本督将与诸位一起亲临木料场,一看究竟。”

第1413章 请您移步

    既然桓范说三日之后便有分晓,所以曹亮干脆这几日也就没有再管木头的事,同时吩咐下面的人也不必再向他汇报这些情况,一切静候三天,答案自然会水落石出。

    而且这一个月的时间,曹亮可没有歇着,自从冀州之战开始,并州军就已经是连续地作战了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如此高强度的战斗,那怕并州军拥有铁打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充沛的体力,也难免会疲惫,会疲倦,所以捉住这个难得的契机,让并州军全员休整,恐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休整不等于松懈,不等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次的休整,将会是大决战之前的一次放松,曹亮要求各营的人马,按照计划进行分批的轮休,休整的同时,要捉住这一次难得的作战间歇期,进行兵力的补充和调派,并进行相应的操练,以保持军队旺盛的战斗力。

    同时在降兵之中麟选合格者以及从并州幽州招募的新兵,将会成为此次曹亮扩军计划的主力。

    这次的冀州之战中,并州军大获全胜,不但俘虏了司马军多达八万人,而且缴获了不计其数的粮草辎重、军械战马,尤其是战马,正是并州骑兵所急需的,长久以来,受困于战马的数量,并州骑兵一直未能进行大规模的扩编。

    而骑兵是战场之上的高端战力,并州军正是拥着三大骑兵王牌越骑营、屯骑营和骁骑营,在战场之上纵横捭阖,所向无敌,令敌人是闻风丧胆。

    随着战场向纵深方向不断推进,并州军目前拥有的兵力已经不足以实现战略控制,所以扩军之事,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但局限于并州幽州的人口和经济,大规模的扩军似乎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曹亮必须要严格控制人口和军队的比例,不可穷兵黩武,给并州和幽州的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这次拿下冀州,掌握了大量的人口之后,并州军的扩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尤其是司马师无偿援助了这么多兵卒、战马、军械、物资,曹亮如果不妥为利用的话,又怎么对得起司马师的一番好意呢?

    这次曹亮可是计划着一个大手笔,除了组建三大军团之外,曹亮一次性就将扩编六个营的军队,一个营按正常编制是一万五千人,六个营就是九万人,再加上三大军团直属的部队一万五千人,这次扩编的总数将会突破十万人。

    十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蜀国总共的兵力才达到了十万人,就算是吴国,也不过才二十余万人,曹亮一个简单的扩军,就等于是重建了蜀国的全部或者是吴国的一半兵力,这样的手笔,堪称大气。

    这六个营的名称曹亮都想好了,骑兵的三个营将会以锐骑营、果骑营、劲骑营来命名,步兵的三个营将会以陷阵营、中坚营、中垒营来命名。

    名称只是一个部队的番号而已,曹亮倒是没有刻意地去琢磨,上口好记即可,同时这些名称往往还有激励士气的意义,曹亮取名字的时候,还是选择一些有积极因素的字词,这样可以培养士兵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这段时间以来,曹亮一直致力于新编六个营的建设,这些营的所有骨干力量,都将会从九营之中进行抽调,原先九营之中的伍长,在新营之中就会担任什长,原先是什长的,抽调过来担任队率,以此类推,以前的在九营之中担任队率、都伯、军侯、司马的,抽调到新营之后,将会自动地高升一级,而九营之中所出缺的职位,也将按军功的高低进行递补。

    一支军队只有在建立骨架之后,才能屹立不倒,曹亮将那些身经百战,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军官安排到新营之中,然以以新兵填添充血肉,这样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让新营形成战斗力。

    司马师当初在冀州募兵三十万,虽然从场面上看是蔚为壮观的,但是由于这些军队从上而下都是新兵,就算有个别的职位上会派上去一些有经验的军官,但军队在整体上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结构,这样的军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支乌合之众,那怕经过再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有效地提升战斗力,失败当然是在所难免了。

    而现在这其中许多的人已经成为了并州军的俘虏,曹亮在这些俘虏之中进行挑选,合格者加入到了新营之中。

    正是因为什长以上的军官都是来自于旧营,所以整个新营的构架上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这些新营完全可以照搬旧营的操练模式,在短时间内就完成整合,让新营初步地具备了作战能力。

    当然这些新营的战斗力想要达到旧营的水平,那还得经过长期的磨合和战斗经验的积累,任何一支军队,不可能只经过操练,就会成为百战雄师,只有在战火之中的焠炼,才可能会锻造出所向无敌无往而不胜的骁勇之师来。

    曹亮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给六个新营配备齐全了骨架体系,接下来就会把他们投放到真正的战争之中去,让他们在战火之中历练成长,成为一支支无坚不摧的军队。

    组建新营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曹亮这次如此的大手笔,一下子就扩军达到了十万多人,想要井然有序地完成扩军,还真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

    新营的建立,可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人员调派,还有相应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必须要建立起来,毕竟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一件小事。

    这段时间以来,曹亮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建新营的事务上面,关于木材的事,他也仅仅只是过问一下而已,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详查。

    反正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到时候桓范必定会有所交待的。

    到了第三天早上,曹亮刚起身,便有亲兵上前道:“主公,桓军师请您移步木料场。”

第1414章 军师真神人也

    这几天曹亮说放下木料的事,还真就给放下了,毕竟军中事务繁忙,曹亮也不可能总盯着一件事去做,昨天晚上他和傅玄、裴秀、鲁芝一起讨论新营的后勤保障事宜,忙到四更天才歇下,现在起身后听亲兵说起这事,这才一拍额头道:“真是忙昏了头,差点把这事给忘了,传令下去,召集众将,前往木料场,且去看看军师是不是真得把木头给运来了。”

    这几天曹亮特意地吩咐木材的事情全权由桓范去经办,其他的人就无需过问了,就连曹亮本人,都不再探听关于木材的事,时间一到,想必桓范是自有交待。

    木料场就建在黎阳的城北,原先这里原本是一大片的荒地,现在已经让桓范给平整出来了,黎阳不过是一座小城,容纳不下多少的人马,所以曹亮的中军大营并没有驻扎在黎阳城内,而是驻扎在了黎阳城东,从中军大营出发,距离木料场大约有七八里的路程,骑马而行话,须臾即至。

    曹亮这两天没有过问木材的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不会不闻不问,许多人出于好奇,派出一些亲信的人悄悄接近木料场,想要打探一下消息。

    不过只到昨日,木料场内还是空空如也,没有堆放一根的木材,许多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次桓范肯定是认栽了,就算还有一夜的时间,难不成桓范能把那么多的木头凭空给变出来吗?

    不过一路行来,曹亮没有说话,他们也不敢乱说,都跟在了曹亮的身后,快马赶往了木料场。

    木料场就在一片平地处,其实用不着到跟前,就可以一览木料场的全貌了,远远望去,那儿的木头堆集如山,宛如是一座座小山丘似的。

    那些原本计划要看桓范笑话的人此刻一个个目瞪口呆,虽然昨天他们都没有亲临木料场,但所派出的人可都是自己的心腹亲信,如果他们真得到了木料场内有木头的话,回去之后肯定不会撒谎的,所以昨天木料场空无一物的情况应当是属实的。

    可是眼前这一幕又如何来解释呢?这么多的如山丘一样的木头,难不成都是桓范一夜之间变出来的吗?

    许多人都觉得这不可思议,仅仅过了一夜,桓范便将木头全部堆放到了这里,除了有神仙相助之外,他们实在是找不出一个合适的理由了。

    曹亮则是微微一笑,看来桓范还是靠谱的,言出必行,说三天,就一天不多,一天也不少,料算如神啊。

    曹亮快马赶到了木料场,桓范并未在场门口迎接,而是几个小官吏给曹亮执马,曹亮翻身下马,亲自到堆放木头的地方查看一番,众人也纷纷下马,紧跟着曹亮奔那些木头去了。

    究竟这些木头是不是真材实料,还是桓范使得障眼法,只有走到跟前去看看究竟。

    远远望去,那些木头堆放在一起便已经很是壮观了,走到近前,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堆的木头堆得就如同一座小山丘,那一根根的木材数也数不清,密密麻麻地堆满着整个的木料场。

    这些木头,完全是货真价实的树木,有松木,有杨木,有栎木,最细的,也比壮汉的腰粗,最粗的,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起来,不管建造船只还是建造浮桥,都是相当的好的原材料。

    众人个个惊愕不已,昨天一直到傍晚,这个木料场还是空空如也,仅仅过去一夜的工夫,就堆满了木头,而且全部是货真价实的木头,桓范是如何做到的呢?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曹亮走到了近前,用手摸了摸木头,心里顿时了然了,微微地点了点头,感叹一声道:“桓军师真神人也!”

    裴秀疑惑地道:“主公似乎知道这些木头是如何运过来的?”

    曹亮微微一笑道:“季彦你有没有觉得这些木头很潮很湿?”

    裴秀也仔细地看了一眼,道:“没错,这些木头都很潮湿,但这些又能证明什么呢?新伐的木头自然是湿的,再加上这几天下雨,木头潮湿一些是很正常的。”

    曹亮道:“新伐的木头潮湿一些确实很正常,但就算是淋了雨也不会把水渗到木芯之中,你看这些木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往外面渗水,一看就是在水中浸泡久已,所以这些木头,桓军师正是通过水运的手段,从太行山运抵的黎阳。而黎阳北面,只有一条河流,那便是清河的上游淇水,所以毫无疑问,桓军师便是通过淇水,将这些木头运抵的黎阳。”

    “淇水?”裴秀可是出了名的地理专家,对天下地理简直就是了如指掌,他当即道:“淇水只是一条小的溪流,如何能运载如此多的木头?”

    曹亮叹道:“这便是桓军师真正的过人之处,淇水上游无水可用,所以许多人想到了水运之法,但限于淇水的状况,自然也就不在考虑范围,虽然漳河水量充足,但漳河距离黄河太远,亦无法利用之。桓军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早已料定了一月之后有暴雨降临,所以才在淇河所在的峡谷周围砍伐木材,等到暴雨一下,山洪暴发,淇河的水位便会暴涨,此时再将那些砍伐的木材抛入到水中,洪水下流,自然便会将这些木材漂流到了黎阳,桓军师派人在黎阳水面上打捞起这些木头,便可轻易地完成任务了。”

    河运的办法曹亮自然也曾想到过,但苦于淇水水浅,才会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桓范比任何人都看得远,他预料到一月之后必有大雨,原本没法满足的条件便可以得到满足。

    这个时代,还真没有什么气象预报这么一说,一般人就连明天什么天气都不知道,更别说高瞻远瞩能看到一个月之后的天气,在这一点上,曹亮对桓范还是相当的敬佩的,神人呐!

    在这个时代估计也只有已经去世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能和桓范有得一拼,都是料事如之神的牛人。

第1415章 幸不辱命

    裴秀顿时是恍然大悟,淇水并非是不能运木头,而是因为水量不足的关系,如果等到降下大雨,河水暴涨,自然就可以运送木头了。

    但裴秀精通的是地理,对天文气象并无涉猎,他自然是不可能知道一个月之后会有大雨降下,桓范料算如神,才敢立下军令状,如果是别的人的,无法知晓一月之后会有大雨的话,又如何能提前一个月在太行山的淇水上游山谷之中做伐木准备。

    如果没有这场大雨,牵弘一个月的努力很可能就全白费了,砍伐了堆集如山的木材,却根本没有机会运出大山。

    就算现在有这么一场大雨,却没有砍伐到数量足够的树木,或者是距离淇水河谷太远的话,一样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从这方面来讲,桓范真得可以称得上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裴秀是自叹弗如。

    “军师何在?”曹亮问旁边的小吏道。

    “禀主公,军师正在渡口打捞木头。”小吏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曹亮对众人道:“走,咱们去瞧瞧。”一行人尾随在曹亮的身后,朝着渡口方向而去。

    淇水是原先是黄河的支流,建安年间,曹操攻打袁绍进攻邺城,为了解决粮草的漕运问题,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自此淇不再南流,而折向了东南,汇入了白沟,而曹操当年兴建的拦河大坝就在黎阳,而淇水流出黎阳之后,就不再叫淇水,而叫白沟了,至界桥以下,称为清河。

    淇水发源于太行共山,只是一个并不太大的河流,水流有限,每当山洪暴发,水湍流急,洪流汹涌,极易泛滥为害,但洪水过后,淇河又会很快变为缺水的状态。

    所以那怕是裴秀这样的地理专家,也不会想到利用淇水来运输木头,其他的人,对地理更是一无所知,就连牵弘伐木之时,也只看到了深壑万丈,却看不到山涧之中的那一溪清流,竟然能将数之不尽的木材运送到黎阳去。

    淇水的山洪具有时间短,来水快,水量大,说停即停的特点,所以真正留给并州军运木头的时间,其实是很短很短的,只有那么两三天的时间,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就让桓范给捉住了,他让牵弘在淇水河谷的两侧进行伐木,同时伐倒的木头全部堆集在了山崖的边上,等到山洪暴发之时,桓范便命士兵将堆集起来的木头逐一抛到淇水之中,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搬运工,淇河水位暴涨之后,裹挟着这些木头顺流而下,浩浩荡荡地直奔黎阳而来。

    而桓范早已在黎阳渡口派人设桩拦截,将漂流到此的木头打捞上来,轻轻松松的就完成了这一个看似艰巨的任务。

    曹亮赶到渡口之时,打捞木头的工作已经是临近尾声了,由于桓范早已命人在淇水口立下数十根木桩,洪水流经此处时,并不受限,但那些漂流过来的木头却被木桩所阻,无法继续下流,桓范指挥士兵将水里的木头拖上岸来,整齐堆放。

    整个的木料场人山人海,并州军士兵喊着号子,几十人才能抬得起一根木材,可见这些木材有多么的沉重,各支队伍各司其职,现场秩序井然,曹亮不禁是暗暗点头,桓范不仅是智谋过人,而且在管理上也是颇有章法的。

    桓范看到曹亮过来,便放下了手头的事,径直来到了曹亮的面前,拱手揖礼道:“主公,这已经是最后一批的木头了,等这批木头上岸之后,在下便可以交差了,也算是幸不辱命吧。”

    曹亮赞叹道:“军师神机妙算,料算无遗,真神人也!”

    桓范微微一笑道:“主公谬赞了,在下不过是略懂得一些粗浅天象之术,算不得什么神机妙算,况乎夏秋之际,寻常都会有暴雨山洪,在下不过是因势利导,权且借山洪一用,不误军机。”

    曹亮道:“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军师高才,当世无匹啊!”

    裴秀亦道:“某常自诩精通地理,天下大山名川,无不知晓,今与军师一比,始知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军师料事之准,我等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这时一名校尉匆匆上前,拱手道:“禀主公,禀军师,所有木头已经打捞完毕,请主公军师查验。”

    曹亮扫了一眼木料场,诺大的场地已经被木头给填满了,不用查验,也可以看得出这些木头只多不少,无论是建造船只,还是建造浮桥,都已经是足够了。

    曹亮对桓范道:“如今木头齐备,便可以即刻开工,建造船只和浮桥,依军师之见,何时渡河最为恰当?”

    桓范道:“夏秋之际,洪涝频发,黄河水位暴涨,水流湍急,此时渡河不易,只有到秋冬交会之际,水位回落,此时渡河,最为恰当。那就看渡河的准备事宜如何了,如果准备不足,只能推迟到明年桃花汛之后了。”

    冬天黄河是要结冰的,但兖州和青州河段的冰层不太稳定,有时厚有时薄,厚的时候千军万马亦可过也,薄的时候单人所行也有可能掉入河中,司马望还不就是死在黄河里吗?

    所以桓范给了曹亮渡河的两个时间点,一个是今年初冬之时,黄河尚未冰封,冬季也是黄河的枯水期,这个时候渡河最为合格。

    当然如果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周的话,也只能推迟到明年春天桃花汛过后,在夏季汛期来临之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两个时间点,一个略显的紧张些,一个拖得比较靠后了,所以能不能实现在今年渡河成功,就得看船只和浮桥的建造进度了。

    曹亮回头看到一眼,先登将军马隆正在其列,马隆可是兵器方面的革新家,机械制造方面的高手,曹亮便委派马隆为监造使,督造船只和浮桥,所有人员和工匠,都听从马隆的调遣,一切的军需物资,优先满足于他。

第1416章 浮箱

    马隆可是军械制造方面的专家,他研究发明的扁箱车,至今都是是步兵对付骑兵的最佳武器,无人可出其右。

    所以曹亮才把监造船只和浮桥的任务交给他,估计在并州军中,再没有人能比马隆更适合担任这个任务了。

    不过马隆接手这个任务之后,却是深感责任重大,毕竟按照桓范提出来的渡河时间表,最快并州军将会在十月之初就发起进攻,那么现在是八月,留给马隆的时间真得不太多了。

    浮桥是船只和木板连接的一种产物,建造浮桥之时,首先地将一艘艘大小长短相同的船只横排在水面上,然后在上面铺以厚木板,用大铁钉或缆绳进行联结,这样就可以建成供车马人通行的浮桥。

    但说起来简单,真正建造起来,却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首先浮桥下面使用的船只,建造的要求会高一些,这些新伐来的木头不能直接用,必须工烘干之后才能使用,否则木板容易变形,建好的船也会漏水。

    而浮桥上面铺的木板则相对简单一些,由于浮桥上面的木板本身就是有空隙无需密封的,所以木板干湿与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但是黄河宽阔,水流湍急,普通的浮桥极易被洪水给冲走,所以黄河浮桥在设计和施工上面,都必须做得更坚固才行。

    由于黄河的南岸有着司马军的重兵来把守,那么这些浮桥就不能像普通的浮桥那样修建的太窄,太窄的话就不利于并州军从浮桥上发起进攻,所以浮桥必须要修得足够宽才行,最起码也能让两匹战马并排地从浮桥上通过。

    而且单一的浮桥也是不利于进攻的,司马军完全可以在浮桥的尽头处集结重兵,将浮桥彻底地封死,这样一来,就算并州军拥着绝对的优势兵力,也无法施展开来。

    所以架设浮桥不可能只是一座,至少也得需要三座或三座以上,这样在进攻的时候,才能做到相辅相成,互为掩护。

    同时建三四座的大型浮桥,所需要船只和木板数量是相当的惊人的,就算木材上面供应足够,但工匠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而曹亮给马隆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个月,两个月之内,就必须要将浮桥建成,这个任务还是足够繁重的。

    马隆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人,建造浮桥需要首先建造大量的船只,然后才能在上面铺设木板,而建造船只,需要大量的造船工匠。

    毕竟冀州不比江东,江东水网密布,船只几乎是达官贵人军队商旅普通民众的出行工具,所以江东的造船业才会十分的发达,而冀州地处北方,舟船的用途比较少,所以能建造舟船的工匠几乎是廖廖无几,马隆费了很大的力气,最终也不过才召集到了几十个懂造船的工匠,其余的工匠,只是精通木匠活而已,对如何造船,几乎是一窍不通。

    没有大量熟练的造船工匠,两个月之内完成三座以上浮桥的建造,几乎是痴人说梦。

    但马隆没有气馁,而是细心地研究了浮桥的结构,浮桥下面用来起到支撑作用的船只,也仅仅只是当做一个可以漂浮的桥橔而已,并不需要做得多精细。

    于是细心的马隆经过多方的观察,认为完成可以建造一些浮箱来取代船只,只要能完全保证浮箱的密封程度,不让它进水,浮箱的浮力甚至是优于船只的,

    所谓的浮箱,便是一种四面密封起来的长方体状的箱子,这种箱子的打造难度,是远远要小于船只的,便是一个最普通的木匠,都可以将这种完全密封的浮箱给打造出来。

    如果论实际的用途,这种浮箱当然是比不过船只的,船只不仅可以用来搭建浮桥,而且还能载人渡河,运送粮草物资,但如果仅仅是搭建浮桥,这种浮箱便完全可以满足所需。

    而且浮箱不光是制作简单,由于它是全封闭的结构,里面是中空的,浮力要比普通的船只大的多,所以同样的体积大小,浮箱可以承载更多的重量,马隆在设计浮桥的时候,可以让浮桥更宽一些。

    浮箱究竟好不好用,只有实验才是唯一的检验办法,马隆首先便在淇水兴建了一座浮桥,采用的便是他最新发明出来的浮箱结构,事实证明,使用浮箱搭建的浮桥,和船只搭建的浮桥相比,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而且在性能上,是完全优于船只的,它浮力大,承载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建造简单,方便实用,更易于拆卸。

    浮箱浮桥建成之后,马隆特意地把曹亮请到了淇水口来参观,曹亮对马隆的发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马隆的这个浮箱创意也肯定是来自于扁箱车的,扁箱车上面,也是利用了大量的木箱,两者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用打造船只,全力以赴地制造浮箱,必然可以大大地提高浮桥的建造速度,相信用不了多久,三座浮桥便可以横跨于大河之上,大河南北从此天堑变通途。

    不过浮桥得建,但战船也不能完全不建,因为仅仅依靠浮桥,是很难突破司马军防线的,所以在并州军沿着浮桥对司马军发起攻势之时,黄河河面上还得需要大量的战船来进行掩护。

    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战船就是箭船和投石船。

    箭船故名思义就是装备有弓弩的船只,曹亮拟建的箭船上下分为两层,下层装备破坏威力极大的三弓床弩和射速飞快的连弩车,而上层则是平板的结构,到时上面可以站满弓箭手,对黄河对岸实施远程攻击。

    投石船则是将投石车搬到了船上去。以前牵挂式的投石机根本就无法装备到船上,因为那么多的拽手,狭窄的的船身根本就无法容纳得下。

    而曹亮配重式投石车则克服了这个缺点,由于不需要大量的人手,仅仅几人就可以操作投石车了,所以将投石车安装到战船上,成为了可能。

第1417章 实至名归

    将投石车安装到战船上,估计是这个时代最疯狂的发明了吧,在此此之前,估计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一点,毕竟这样的组合,怎么看都是有些匪夷所思的。

    投石车以前只有在攻城作战时才会采用,但曹亮之前便将它运用到了野战之中,现在更是将它搬到了战船上,许多人就会有一个疑问,投石车安装到了战船上,真得好使吗?

    投石车无论是攻城还是野战,都会放置在坚实的平地之上,这样就不会影响石弹投射的精度,但到了江面河面上,战船可能会受到风浪的影响,出现颠簸的现象,一旦投石车随着战船摇摆不定,那命中度如何来保证?

    曹亮在让投石车上船之前,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了,所以安装投石车的战船,都采用那种船舷高,吃水深,利用压舱石将战船的吃水线压得很深,这样就可以增加战船的稳定性。

    更何况黄河并不是长江那样的大江,也没有大海那样的风浪,所以只要提高战船的稳定性,便基本上可以保证投石车的发射要求。

    而且投石车在改装到战船上之后,取消了轮子的设计,直接将投石车的底座固定在了战船上,这样一来,整个战船和投石车就联为一体,投石车在投掷石弹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前后左右晃动的现象。

    曹亮亲自设计了投石车装备上船的图纸,并且召集工匠制成了样船,经过测试,基本上是可以达到实战的要求的。

    当然,投石车战船毕竟不能跟陆地上的投石车相比,在命中率方面,能达到一半的程度就相当不错了。

    根据间军司传回来的情报,司马军在黄河南岸已经修筑了相当坚固的防御工事,许多有利于渡河的河段,已经被司马师打造成了铜墙铁墙,如果没有一定的渡河攻击手段,并州军是很难突破黄河防线的。

    尽管马隆已经改进了浮桥的搭建方式,采用浮箱的话,要比采用船只的效率略高一些,但这么宽的黄河,并州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就完成浮桥的搭建,所以一旦开始建桥,对岸的司马师很快便可以发现,从而组织起相应的防御来。

    仅仅依靠浮桥,是很难对南岸的司马军防御阵地构成威胁的,毕竟浮桥的体量有限,并州军只能是采用纵列的队形通过浮桥,司马军只需要在对岸投入防守重兵,并州军几乎就没有登岸的可能,甚至浮桥都无法修到岸边,因为一旦进入到司马军弓箭或投石车床弩的射程之内,司马军就会毫不疑问地发起攻击,来破坏并州军浮桥的兴建。

    所以不管是兴建浮桥,还是发起进攻,并州军都必须要加强掩护,利用强大的攻击力,破坏司马军的岸防工事,这样才能为登陆作战的步骑兵提供强有力的支援。

    箭船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双方弓箭的射程相当,箭船想要攻击到岸上的敌军,就必须接近到射程之内,这样虽然可以对敌人造成伤害,但同样箭船也要面临被攻击的风险。

    投石车船就没有这么一层顾虑了,由于并州军所使用的配重式投石车是目前战场上射程最远的武器,所以它可以打得到别人,别人却打不到它,这样天然的优势,可以让投石车船在攻击的同时,不用担心会受到敌方的反击。

    投石车船和箭船将会成为并州军攻破黄河防线最大的利器,那怕是司马师在黄河堤岸上修筑了大量的栅栏和土墙等工事,但在投石车强大的摧毁能力面前,完全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的。

    木材到位之后,各项工作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而新编步骑六营的建设也已经到了尾声,曹亮适时地宣布了组建三大军团的决定,并州军的扩编和重组,已经正式地迈上了轨道。

    三大军团之中,邓艾将出任左军都督,征西将军,统领左军团,副都督为平西将军马隆,安西将军牵弘,下辖越骑营、先登营、左卫营以及新编骑兵锐骑营和新编步兵陷阵营。

    羊祜为中军都督、征南将军,统领中军团,副都督为平南将军文钦、安南将军王濬,下辖骁骑营、步兵营、长水营以及新编骑兵果骑营和新编步兵中坚营。

    杜预为右军都督、征东将军,统领右军团,副都督为平东将军石苞、安东将军刘靖,下辖屯骑营、射声营、右卫营以及新编骑兵劲骑营和新编步兵中垒营。

    并州军重组之后,原来所有的营将军都提升到了军团都督或副都督的位置上,原先九个将军职位和六个新营将军职位自然而然出现了空缺,按照曹亮的安排,除了越骑将军一职之外,其他的将军职位将会由原先各营的校尉晋升。

    每营五名校尉,九个营一共就是四十五名校尉,四十五人来竞争十四个位置,可见这场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

    曹亮在选拨之中,奉行的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谁能胜出荣膺将军,将会对这四十五名校尉进行考核,而考核的最大的依据,就是战功,并州军已经经历过了无数次的战斗,每一次的战斗都会有专人去记录这些将领们的功劳,只有在战场上英勇杀战,战功卓越者,方有升职的机会。

    当然,考核的依据也不仅仅是比较战功,而是战功是列在首位,优先考虑的一个项目,身为一营之统率,曹亮还特别地注重选拨者的综合素质,除了勇而无畏之外,组织管理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项目,真正优秀的将领,不光善于冲锋陷阵,还要懂得谋略,能运筹帷幄。

    在这次的选拨之中唯一越级提升的,只有越骑将军一职,曹亮直接将这个职位交给了文鸯,尽管从别部司马一跃而升到了越骑将军,但所有的人都是心服口服,毕竟文鸯在冀州之战中的卓越表现,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光是射瞎司马师的眼,如此功绩,就足以让他胜任越骑将军一职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