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最后的三国2兴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文阅读

作者:风之清扬     最后的三国2兴魏txt下载     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49章 振臂一呼

    司马师给刘渊的封赏确实是诚意满满,他给刘渊的官职可不是那种单于或者是部帅之类的名誉虚职,而是并州刺史这样有品秩有俸禄的实职,像这样的职位,以前只有汉人官吏方可担任,无论胡人如何努力,也是高不可攀的。

    不过现在的并州,还在曹亮的手中,司马师敕封刘渊为并州刺史,说好听点叫遥领,说不好听点,那就叫当枪使,刘渊想要真正地成为并州刺史,还得自己去争取。

    而且郭奕此来可不光是宣诏的,他还带来了可以装备几万人的武器和铠甲,如此看来,司马师把刘渊当枪使的意味更浓了。

    不过刘渊却似乎一点也不在乎,或许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甚至远远的超出了他的预期,自然让刘渊十分的满意。

    刘渊最大的仇人就是曹亮,为了报这个血海深仇,他卧薪尝胆了十年,暗暗得积蓄起了力量,而司马师的助力,就如同是一场及时雨,让刘渊的信心倍增。

    至于这中间司马师有什么阴谋,刘渊也自然是看得一清二楚,不过就是想要借刘渊的手,来对付曹亮么,如此一来,曹亮不得不分兵应之,自然也就缓解了司马师的压力。

    尽管被别人所利用多多少少心里会不舒服一些,但刘渊深知,这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饭,司马师敕封你官职,提供给你武器装备,自然是有所需的,如果你没有半点的利用价值,那司马师又何需这么劳神费力?

    所以刘渊坦然地予以接受了,相比于看似风光无限的并州刺史职位,更为实惠的还是那几万件武器和铠甲。现在刘渊的麾下,不缺可以冲锋陷阵的勇士,唯独缺少武器装备,朔方荒凉偏僻,资源匮乏,再加上朝廷对铁器的管制比较严格,所以刘渊手下虽然号称十万大军,但武器的装备率连一半都不到,许多的匈奴士兵甚至是拿着棍棒来当武器的,这样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如果仅仅只是和胡人的其他部落交战,那倒也无所谓,因为大家手里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但如果东渡黄河进入并州,刘渊就必须要面对装备精良的并州军了,如此低劣的武器,刘渊还真是没有什么胜算。

    在这一点上,司马师倒是急人之所需,这次他送来的几万釿武器装备,可算是解决了刘渊的燃眉之急,也让刘渊坚定了攻打并州的想法。

    刘渊知道司马师如此的慷慨,绝不是司马师为人豪爽,乐施好善,而是自己在司马师的眼中,有足够的利用价值,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交易,司马师给刘渊封官加爵又资助武器铠甲,有着他的目的,而刘渊接受这一切,同样也是有他的目的,总而言之,两个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才能殊途同归,达成这笔交易。

    刘渊坦然地接受了朝廷的敕封,接受了司马师的馈赠,同时也许诺很快将向并州进攻,与曹亮决一死战。

    郭奕也没有想到此行竟然是如此地顺利,本来他还准备了诸多的谈判策略呢,但没想到他这边刚把条件摆出来,刘渊那边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让郭亦感觉到刘渊比自己还要急切。

    任务顺利地完成,郭奕便告辞返回了长安,和郭淮复命去了。

    刘渊当然是心急之至,他等了十多年的复仇机会,现在终于来临了,又焉能让他不兴奋,他送走了郭奕之后,立刻清点了郭奕带来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可都是朝廷军队所使用的制式武器,有刀剑枪矛,还有弓箭弩箭,大概是因为保养好的关系吧,这些武器全部是崭新如故,锋利无比,和匈奴人现在所使用的武器,真有天差地别之感。

    至于铠甲,那也是货真价实的铁甲,穿上这些铠甲,匈奴兵的防护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可以说关键的时候,这一身铠甲就等于是多一条命啊。

    刘渊下令将这些武器装备统统分发下去,拿到新式武器和铠甲的匈奴兵个个是欢欣鼓舞,兴高采烈。

    趁着这个士气高涨的时候,刘渊高声地宣布了将要进军并州的命令:“并州是我们匈奴人的故土,但十多年前被我们的仇人曹亮所侵占,他屠杀掉了我们的兄弟,奴役着我们的女人,今天就是我们讨还血债的时候了,儿郎们,你们可愿随我杀回并州去,离开这穷山恶水的朔方,夺回并州那水草丰茂的地方?”

    “我愿追随单于大人杀回并州!”

    “我也愿意!”

    “我也愿意……”

    底下的匈奴兵是群情激昂,纷纷响应刘渊的号召,声音震耳欲聋。

    刘渊微微地一笑,朔方一带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所以魏人才会将它放弃,匈奴各部落生活在这一片的荒芜之地,生活自然是困苦不堪的,为了生存,各部落经常会发生流血冲突,而所争夺的,往往又仅仅只是一处的水源或者是一片草地。

    此前刘渊闲来无事,就曾向归降的那些部落民众讲述并州的状况,向他们描绘出并州水草丰美物产丰富的图画来,引得这些部下心醉神驰,都恨不得有朝一日能前往并州,自在地生活着。

    古人有画饼充饥,也有望梅止渴,刘渊正是利用宣传并州的物华天宝,让这些生活在贫瘠之中的匈奴人心怀憧憬,时时刻刻想要到并州去。

    穷则思变,在朔方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匈奴人日子过得确实是非常的苦,他们无时不刻地想要改变这一切,刘渊向他们不止一次地许诺,只要回到了并州,他们不但有衣穿,有肉吃,还有数之不尽的女人供他们享用,听得这些人嘴上都流哈喇子了。

    如今时机成熟,刘渊登高振臂一呼,自然是应者如云。刘渊趁热打铁,下令各部落的士兵立刻是整装出发,连夜奔赴黄河岸边,趁着初冬黄河枯水之际,准备东渡黄河,一举地杀入到并州境内。

第1449章 振臂一呼

    司马师给刘渊的封赏确实是诚意满满,他给刘渊的官职可不是那种单于或者是部帅之类的名誉虚职,而是并州刺史这样有品秩有俸禄的实职,像这样的职位,以前只有汉人官吏方可担任,无论胡人如何努力,也是高不可攀的。

    不过现在的并州,还在曹亮的手中,司马师敕封刘渊为并州刺史,说好听点叫遥领,说不好听点,那就叫当枪使,刘渊想要真正地成为并州刺史,还得自己去争取。

    而且郭奕此来可不光是宣诏的,他还带来了可以装备几万人的武器和铠甲,如此看来,司马师把刘渊当枪使的意味更浓了。

    不过刘渊却似乎一点也不在乎,或许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甚至远远的超出了他的预期,自然让刘渊十分的满意。

    刘渊最大的仇人就是曹亮,为了报这个血海深仇,他卧薪尝胆了十年,暗暗得积蓄起了力量,而司马师的助力,就如同是一场及时雨,让刘渊的信心倍增。

    至于这中间司马师有什么阴谋,刘渊也自然是看得一清二楚,不过就是想要借刘渊的手,来对付曹亮么,如此一来,曹亮不得不分兵应之,自然也就缓解了司马师的压力。

    尽管被别人所利用多多少少心里会不舒服一些,但刘渊深知,这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饭,司马师敕封你官职,提供给你武器装备,自然是有所需的,如果你没有半点的利用价值,那司马师又何需这么劳神费力?

    所以刘渊坦然地予以接受了,相比于看似风光无限的并州刺史职位,更为实惠的还是那几万件武器和铠甲。现在刘渊的麾下,不缺可以冲锋陷阵的勇士,唯独缺少武器装备,朔方荒凉偏僻,资源匮乏,再加上朝廷对铁器的管制比较严格,所以刘渊手下虽然号称十万大军,但武器的装备率连一半都不到,许多的匈奴士兵甚至是拿着棍棒来当武器的,这样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如果仅仅只是和胡人的其他部落交战,那倒也无所谓,因为大家手里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但如果东渡黄河进入并州,刘渊就必须要面对装备精良的并州军了,如此低劣的武器,刘渊还真是没有什么胜算。

    在这一点上,司马师倒是急人之所需,这次他送来的几万釿武器装备,可算是解决了刘渊的燃眉之急,也让刘渊坚定了攻打并州的想法。

    刘渊知道司马师如此的慷慨,绝不是司马师为人豪爽,乐施好善,而是自己在司马师的眼中,有足够的利用价值,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交易,司马师给刘渊封官加爵又资助武器铠甲,有着他的目的,而刘渊接受这一切,同样也是有他的目的,总而言之,两个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才能殊途同归,达成这笔交易。

    刘渊坦然地接受了朝廷的敕封,接受了司马师的馈赠,同时也许诺很快将向并州进攻,与曹亮决一死战。

    郭奕也没有想到此行竟然是如此地顺利,本来他还准备了诸多的谈判策略呢,但没想到他这边刚把条件摆出来,刘渊那边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让郭亦感觉到刘渊比自己还要急切。

    任务顺利地完成,郭奕便告辞返回了长安,和郭淮复命去了。

    刘渊当然是心急之至,他等了十多年的复仇机会,现在终于来临了,又焉能让他不兴奋,他送走了郭奕之后,立刻清点了郭奕带来的武器装备,这些武器可都是朝廷军队所使用的制式武器,有刀剑枪矛,还有弓箭弩箭,大概是因为保养好的关系吧,这些武器全部是崭新如故,锋利无比,和匈奴人现在所使用的武器,真有天差地别之感。

    至于铠甲,那也是货真价实的铁甲,穿上这些铠甲,匈奴兵的防护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可以说关键的时候,这一身铠甲就等于是多一条命啊。

    刘渊下令将这些武器装备统统分发下去,拿到新式武器和铠甲的匈奴兵个个是欢欣鼓舞,兴高采烈。

    趁着这个士气高涨的时候,刘渊高声地宣布了将要进军并州的命令:“并州是我们匈奴人的故土,但十多年前被我们的仇人曹亮所侵占,他屠杀掉了我们的兄弟,奴役着我们的女人,今天就是我们讨还血债的时候了,儿郎们,你们可愿随我杀回并州去,离开这穷山恶水的朔方,夺回并州那水草丰茂的地方?”

    “我愿追随单于大人杀回并州!”

    “我也愿意!”

    “我也愿意……”

    底下的匈奴兵是群情激昂,纷纷响应刘渊的号召,声音震耳欲聋。

    刘渊微微地一笑,朔方一带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所以魏人才会将它放弃,匈奴各部落生活在这一片的荒芜之地,生活自然是困苦不堪的,为了生存,各部落经常会发生流血冲突,而所争夺的,往往又仅仅只是一处的水源或者是一片草地。

    此前刘渊闲来无事,就曾向归降的那些部落民众讲述并州的状况,向他们描绘出并州水草丰美物产丰富的图画来,引得这些部下心醉神驰,都恨不得有朝一日能前往并州,自在地生活着。

    古人有画饼充饥,也有望梅止渴,刘渊正是利用宣传并州的物华天宝,让这些生活在贫瘠之中的匈奴人心怀憧憬,时时刻刻想要到并州去。

    穷则思变,在朔方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匈奴人日子过得确实是非常的苦,他们无时不刻地想要改变这一切,刘渊向他们不止一次地许诺,只要回到了并州,他们不但有衣穿,有肉吃,还有数之不尽的女人供他们享用,听得这些人嘴上都流哈喇子了。

    如今时机成熟,刘渊登高振臂一呼,自然是应者如云。刘渊趁热打铁,下令各部落的士兵立刻是整装出发,连夜奔赴黄河岸边,趁着初冬黄河枯水之际,准备东渡黄河,一举地杀入到并州境内。

第1450章 来自并州的急报

    时入十月,万木凋枯,天气也渐渐变得寒冷起来,黄河的水位较之秋汛之时,已经下降了很多,两岸的许多河床都露了出来,可以看到大片的黄色淤泥,上面分布着零星的水草。

    这儿也成为了南归的大雁临时的落脚点,在淤泥沼泽之中,可是有着不少的鱼虾,水浅鱼虾逃不掉,自然成为了鸟儿口中的美食。

    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准备,并州军浮桥和战船的打造已经是接近完成了,马隆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黄河的枯水期比较短,下个月就要进入到凌汛期了,而黄河一旦结冰,就不再适合渡河了,也就是说只有这个月才是渡河的最佳时机,错过了,那就必须要等到明年才行。

    所以,马隆的压力还是蛮大的,那些堆集如山的木头必须要消化掉,打造成浮桥和战船才行。所幸马隆在器械制造方面还是极具天赋的,曹亮又从并州和冀州各地征调来大量的工匠,所以马隆在督造之时,表现的还是游刃有余的,到了十月初的时候,堆集如山的木头基本上已经被清空了,马隆也算是如释重负。

    浮桥和战船的建造成功,也让并州军的渡河行动正式地进行到了倒计时之中,更何况淮南也传来了好消息,诸葛诞起兵反叛,曹亮估计,司马师的脑袋此刻是无比的巨大,头痛着呢。

    并州军在积极地做着渡河准备,而司马师那边自然也是没有闲着,精心的修筑起了黄河防线,不过这种攻与防并不是平等的,曹亮现在根本就没有确定从哪儿进行渡河,所以司马师的防御准备只能是全线铺开,在千里黄河上,兴建工事,强化防御,这无疑将会耗费司马军大量的人力物力。

    百密也难免有一疏,就算司马师的防御体系再精密再严实,也不可能一点漏洞都没有,更何况这是一条长达上千里的防线,司马师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一个环节没有秕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曹亮迟迟地没有确定进攻地点,就是不给司马师任何准备的时间,现在无论司马师派出多少的细作,也无法准确地打探到并州军的具体动向。

    不光如此,曹亮还专门地放出了许多的烟幕弹,借之来迷惑司马师,让司马师疑神颖鬼,疲于奔命,这样就更容易让司马军暴露出破绽来。

    现在曹亮给司马师准备的,就是雷霆一击,一旦万事具备,时机成熟,曹亮就会毫不犹豫地发起渡河战役,以最为凌厉的攻势,摧垮司马师的防线,击碎司马师最后依仗。

    以现在双方的实力对比,曹亮相信此战将会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旦黄河防线崩溃,司马军必将是一溃千里,再也抵挡不住并州军如狼似虎一般的攻势了,并州铁骑,也将彻底地横扫青兖豫徐,洛阳也将尽在掌握之中,司马师也将彻底地丧失再战的资格。

    曹亮从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既然他下定决心要渡河作战,那就说明向司马军发起总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且不说淮南的诸葛诞能不能给曹亮以助力,就是单凭曹亮的并州军,也足以有彻底摧毁司马军的能力。

    更何况现在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叛乱,这无疑加重了司马师的负担,就算诸葛诞暂时没有进攻豫州的打算,那也无形之中像一根刺一样,卡在司马师的喉咙里,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那个难受劲,估计只有司马师自己才能体会地到。

    不过诸葛诞勾结吴国的这种举措,却让曹亮不敢苟同,诸葛诞此举,虽然是为求自保,但却也是引狼入室啊,吴人终究是外敌,诸葛诞想依靠吴人来抵挡司马师,但最终很可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曹亮太了解吴国人了,这帮家伙不但卑鄙而且无耻,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所谓的联盟,也不过是他们获取利益的一种工具,背后捅刀子耍手段,便是他们一贯的伎俩,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当年的关羽。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惊得曹操都准备迁都以避其锋芒,但就在这关键时候,东吴在背后捅了关羽一刀,致使关羽败走麦城,荆州失守,孙刘联盟从此反目。

    当年这样的结果对于曹魏而言,是再合适不过了,吴蜀在彝陵拼个你死我活,拍手称快的当然是曹丕了,如果不是诸葛亮审时度势,重修了孙刘联盟,魏国恐怕大有机会平定吴蜀,一统天下。

    单就从这件事来看,吴人绝对是不值得信赖的,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好处,吴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兵帮助诸葛诞的,诸葛诞只怕最终就算是没有死在司马师的手中,也一定会死在吴国人的手中。

    曹亮没有和诸葛诞共过事,也不清楚他的为人如何,不过光是诸葛诞和吴人勾结这件事来说,曹亮认为诸葛诞行事还是过于草率,那怕他就算没有底气去对付司马师,但也不至于非得要引狼入室吧,纵虎容易缚虎难,只怕将来诸葛诞会自食恶果。

    当然曹亮对诸葛诞也是鞭长莫及,管不着啊,诸葛诞想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自由,曹亮也无权去干涉,诸葛诞的最终的命运如何,也不是曹亮可以控制的,现在曹亮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准备渡河战役的上面。

    十月便是渡河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适逢黄河的枯水期,黄河的水位大降,水流平缓,此时渡河,无论是采用搭浮桥的方式还是渡船的方法,都是比较合适的,曹亮给马隆两个月的建造时间,就是要抢这个渡河的黄金期,否则一旦等到黄河凌汛结冰,渡河便要推迟拖延很长的时候了。

    马隆的任务已经接近尾声,曹亮已经开始准备布署渡河作战的事宜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并州那边传来了急报,却让曹亮不得不暂停了所有的行动。

第1451章 妖孽

    “刘渊?”曹亮的神色明显地有些凝重,目光也变得凌厉了起来,当年在攻破兹氏匈奴左部的老巢之时,曹亮将刘豹一家老小连锅端了,唯独没有找到刘渊。

    这几乎成为了曹亮的一块心病,别的人或许曹亮并不在乎,逃就逃了呗,但刘渊不一样,这家伙可是五胡乱华的始作甬者,本事和能耐大得很,这种人留着,始终就是一个祸胎,曹亮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除掉才行。

    但是天下之大,人海茫茫,想要找出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来又谈何容易,尽管曹亮给方布暗中下令,要他全力搜寻刘渊的下落,但这十几年来,始终是沓无音讯,曹亮也一直忙于军务政务,自然把这事放在了脑后,没有再去管它。

    但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刘渊竟然突然地跳了出来,杀回了并州,而且他可不是一个人回来的,居然携众十万,显然那个曾经的孩童蛰伏了十多年,已经成长了起来,并且是羽翼丰满,前来寻仇了。

    不过对于曹亮来说,这也是好事,如果刘渊一直隐姓埋名地躲藏起来,曹亮还真是难以找得到他,这样的心腹大患,如果隐匿不出的话,始终是曹亮的一块心病,这个时候他突然地跳了出来,反倒是一件好事,最起码曹亮有把握将他扼杀,以免将来再掀起什么风浪来。

    曹亮把并州那边送来了急报很快地读完了,方才明白原来刘渊是逃到了朔方,早已不在并州境内,这也是曹亮穷尽人力进行搜寻始终未能找到的原因,刘渊早就逃之夭夭了,如何还能逮得住他?

    朔方之地魏国朝廷早就放弃了,那一带匈奴、氐、羌等胡族杂居,部落众多,相互征伐,混战不休,尽管方布的间军司在各地都有渗透,但唯独没有涉及到朔方这里,毕竟这里全是胡人,又没有汉人,间军司想要渗透再去,难度非常大,再说了那种荒蛮混乱之地,对并州也构不成威胁,间军司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司马氏控制的区域之中,对朔方那边的情况知之甚少。

    看来这刘渊确实是一个人物,能在短短的十余年之间,就将诸部落混战不休的朔方之地统一起来,并能拥兵十万之众,这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要知道刘渊当时逃出并州,不过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所带之人,不过数百人而已,如今的刘渊,也不过才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赤手空拳地打下这么一大片的基业,确实是了不得。

    妖孽终归是妖孽,这本事和能耐还真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了家族的支持还能闯出一片天空来,确实是了不得啊!曹亮在赞叹之余,也暗自庆幸,幸亏刘渊他急着报仇,所以才会在羽翼刚刚丰满之时就主动地跳了出来,如果刘渊懂得隐忍的话,再熬个二三十年,等自己老了,上不得马,打不动仗了,他再出手,那还真是有些危险了。

    现在嘛,曹亮则是丝毫不怵刘渊的,再妖孽的天才,不懂得审时度势,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也终究是庸才一个。

    年轻人血气方刚,锋芒毕露,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却是坏事,也许他可以凭借着这股子的锐气统一朔方诸部,但是碰到了曹亮这样经验老道的高手,他未必能占到什么便宜。

    尽管如此,曹亮对刘渊还是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重视,刘渊在朔方集结起军队之后,便火速地东渡黄河,侵入了西河郡。

    并州军从来没有将朔方视做假想敌,所以在黄河沿线上,并没有驻守着兵马,当然这也和西河郡的驻防兵力有关,只有数千人守备兵的西河郡,光是各个城池的防守就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又如何有富余的兵力来加强黄河渡口的防守,所以匈奴人在渡河的时候,没有受到并州军的任何阻拦,刘渊长驱直入,率军一口气便杀到了离石城下。

    西河郡太守成肃和都尉方晨看到匈奴军势大,不敢出城迎战,只能是坚守城池,并派人向并州刺史王基求救。

    王基在接到禀报之后,感觉到事态极为严重,匈奴人起大军十余万,来势汹汹,这显然已经不是普通的胡族劫掠滋扰的行径了,而是一次有预谋的大规模进攻,以目前并州军的守备兵力,恐怕是难以应对如此大规模的攻势,此事必须立刻上报给曹亮,由他来定夺。

    同时,为了确保晋阳的安全,王基派兵进驻楼烦,加强了晋阳侧曹亮对王基的处置是极为赞赏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盲目的救援离石只能是导致战局更为地被动,刘渊是极为少见的军事天才,他熟读汉人的兵书战策,对用兵之道极为谙熟,一旦王基冒然地出兵,很可能会遭到刘渊的伏击,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西河郡的得失也是十分的重要,但和晋阳城的安危比起来,就相去甚远了,刘渊此次兵犯并州,目的肯定不会只是拿下西河郡那么简单,他的目标,一定是瞄着晋阳的,只有拿下州治晋阳,才能真正的掌控并州。

    所以攻打西河,也只是刘渊的障眼法,他要以此为诱饵,达到围城打援的目的,将并州的守军在野战之中予以消灭。

    王基显然没有上当,反而是派兵驻守楼烦,楼烦在晋阳之西,地势险要,是晋阳的西面门户,如果刘渊想要快速地偷袭晋阳,楼烦便是其必经之地。

    倘若走大道的话,刘渊则需要多迂回绕行上百里,其中沿途还有兹氏、平陶、大陵等诸城需要攻拨,无论是时间上还是难度上,都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王基派兵把守楼烦,无疑是最为明智的一种选择,基本上掐断了匈奴军东进的路线,为曹亮的大军回援,赢得了不少的时间。

    并州出现了如此紧急的情况,曹亮立刻放下手头的军务,将诸将谋士召集起来,共议此事。

第1452章 回师并州

    出乎曹亮的意料,大家似乎对匈奴人的来犯不以为然,尽管刘渊的大军号称有十万之众,但是没有认为他们能在并州兴起多大的风浪来。

    在他们看来,刘渊不过是当年匈奴左贤王刘豹的余孽而己,现在卷土重来,实力和当年的左贤王刘豹相比,还是逊色了许多,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能有多大的能耐?

    匈奴人在诸将的心目中,还是那种只擅长于骑战野战的蛮子,只要并州军坚守城池,他们便是束手无策。

    桓范推断,这次匈奴偷袭并州,背后肯定是司马师挑唆的,甚至是司马师赞助的,因为以朔方匈奴的实力,是根本不足以撼动并州的,只有在获得司马师的支持之下,他们才有能力发动进攻,所以与其说是刘渊兴兵复仇,倒不是如说是司马师使得围魏救赵之计,妄图以这种手段来拖延并州军渡河,如果这个时候曹亮回师并州的话,那便正中司马师之计了。

    桓范分析的基本上是正确的,毫无疑问,这次刘渊进犯并州,背后肯定是有着司马师的影子的,没有司马师的支持,刘渊从朔方那片荒蛮之地走出来,兵力上或许不缺人,但武器装备却是相当的匮乏,没有好的武器装备,他们那怕人再多,前来并州也只是送人头的,司马师别的或许缺乏,但凑出几万套武器装备来,还是很轻松的事。

    现在司马师在黄河防线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再加上淮南诸葛诞的兵变叛乱,确实是让他焦头烂额,所以司马师急需要开辟第二条战线,以牵制并州军的攻势。

    既然桓范识破了司马师的阴谋,那并州军也就没有上当的道理,桓范认为曹亮无需转移注意力,还是集中全力来准备渡河,至于进犯并州的匈奴军,曹亮只需派一员上将带一营的兵马,即刻平定,根本就无需主力回援。

    桓范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认可,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渡河作战,毕竟时节不等人,渡河的窗口期就是那短的,错过了时间,渡河战役就得推迟到明年才能进行,所以几乎所有的人一致地认为,刘渊不过是癣疥之患,不足为虑,并州军接下来的战略还是应当以渡河为主,切莫影响了大局。

    曹亮不禁是暗暗地苦笑,也确实他们不知道刘渊的厉害,所以才会武断地认为这些匈奴余孽不堪一击,刘渊是何许人也,那可是五胡乱华的鼻祖,前赵的开国皇帝,正是因为他掀起了五胡乱华的风暴,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汉民族挣扎在了生存和死亡的边缘之中,那段黑暗沉重的历史,也成为了汉民族最为痛苦不堪的回忆。

    此等妖孽,一直是曹亮苦苦寻觅欲除之而后快的人物,当初曹亮对刘渊下达了追杀令,许多人还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曹亮有些小题大作,一个毛都没有长齐的孩子,失去了根基,还能兴风作浪吗?

    事实证明,妖孽之所以称之为妖孽,就是他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那怕是一片最为贫瘠的土地,他一样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

    正因为如此,曹亮才会不遗余力地去想尽办法追杀刘渊,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预防那个推倒汉人政权的前赵王国的出现,尽管由于自己的穿越,原本的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司马氏能否建立起西晋王朝来,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之数,那么西晋之后的五胡十六国,能否存在,更是难以预料。

    但曹亮也深知历史的车轮有着它强大的惯性,自己纵然可以改变一些东西,但未必历史上所有的东西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变化,曹亮所能做的一切,就是防患于未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所有的灾难都扼杀在萌芽之中。

    刘渊已经登上了曹亮的黑名单,他的地位仅次于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属于那种必须要铲除的对象,如果刘渊一直隐藏起来,让曹亮无法发现,曹亮还真是奈何他不得,但现在他主动地跳了出来,兴兵犯境,那么曹亮绝对是不会让他再逃走了。

    别人或许觉得曹亮不过是在小题大作,杀鸡焉用牛刀,但曹亮却无法向别人明言,说刘渊将来可是屠灭汉人的第一屠夫,是五胡的万恶之首,这样的祸害不除,将来汉人的天下将会永无宁日。

    而且曹亮也深知刘渊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一个能在乱世之中雄起的霸主,又岂是池中之物?所以曹亮才会对他格外的重视,看到众将都不以为然的态度,曹亮也只好是暗叹了一声,这是你们不知道刘渊将来的成就,如果你们知道以后,或许就不会这般的轻敌了。

    所以曹亮决定渡河战役全面暂停,自己将会亲率左军团回援并州,对来犯的匈奴人予以重拳还击,先解决掉后顾之忧,再考虑渡河战役的事。

    众将都流露出不解的神色,都认为曹亮的这个决定太过谨慎了,左军团五个营,一旦撤走之后,进攻的兵力便会完全的不足,很难再投入战斗,事实上,曹亮已经是放弃了今年渡河的机会,至少也等到明年才会重启渡河行动。

    不过曹亮的态度非常的坚决,而且理由也十分的充分,并州是并州军的大本营,是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并州一旦有失的话,他们必将面前无源之水的困境,所以渡河作战可以拖迟,但救援并州却一刻也不能懈怠,必须要立刻出兵。

    众将看到曹亮的态度如此地决绝,他们自然无法再坚持之前的想法了,反正黄河防线就摆在那儿,不管是今年攻取还是明年攻取,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并州军的手中,反正曹亮已经做出了保证,在平定匈奴人叛乱之后,将会重新投入到渡河作战之中来,那就让司马师多活几天吧,反正他现在也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第1453章 虚惊一场

    曹亮在临行之前,特意地将军师桓范留下来坐镇冀州,把控大局。

    尽管司马军的反攻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曹亮从不把战备建立在推测的上面,那怕是可能性极小极小。

    左军团撤往并州之后,在冀州前线留守的还有中军团和右军团,两个军团合计总兵力在十六万人,可见曹亮对刚刚获得的冀州还是极为重视的,就算司马师胆大妄为地来发动反攻,并州军都有充分的力量,对司马师再进行一次毁灭性打击。

    现在并州军的实力已经和当初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遥想当初在河东创立并州军之时,捉襟见肘,勉力维持,甚至连打一场大决战的兵力都没有,而现在并州军实力非常之强大,完全具备了分兵作战的能力,可以同时支撑在几条战线上作战,此次曹亮率左军团回师并州,还可以留下足够的兵马来监视司马师,杜绝他反攻冀州的可能性。

    其实只凭中军团和右军团的实力,渡河作战也基本上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曹亮为防意外,还是决定解决了匈奴人之后再考虑渡河的事,反正拖上个一年半载的,也不会对战局形成太大的影响,如果真要是两线作战的话,难免会形成被动。

    临行前,曹亮将桓范和羊祜、杜预召到中军帐之中,秉烛夜谈,在兵力布署,战略决策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制定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方案来。

    当然,战场之上,光有计划还是不行的,要求主将者必须要审时度势临机善变,曹亮安排桓范、羊祜、杜预临时地组成一个指挥小组,统一协调冀州的防务,至少这三个人在能力上是得到曹亮的认可的,曹亮给他们在战略上进行了布署,至于细节问题,则交给他们三人来处理。

    天色微亮的时候,邓艾进来告知曹亮,左军团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曹亮旋即下令,左军团拨营起寨,赶赴并州。

    从冀州回师并州,可选择的路径比较多,井陉是大道,可以直抵晋阳,而滏口陉接连上党,则是返回并州的一条捷径,所以刚一离开黎阳之后,邓艾便向曹亮询问,该走哪一条路?

    本来选择行军路线应当是出发前就确定的,但是曹亮连夜和留守冀州将领商谈,出发时又十分的仓促,所以只有在离开黎阳之后,邓艾才有机会去询问曹亮。

    “走轵关陉!”曹亮显然早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了,简短而有力地下达了命令。

    轵关陉是太行第一陉,是联结河内郡与河东郡之间的一条陉道,春秋时期晋文公出轵关道,称雄天下,因此轵关陉也有王霸之道的美誉,前几年司马懿攻打并州,走得就是轵关陉,这也是由中原进入并州的一条捷径。

    原本河内郡是控制在司马军的手中的,轵关陉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这次司马师的大撤退,放弃了黄河以北所有的地盘,河内郡也就兵不血刃地归属了并州军,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轵关陉,也成了为了河东通往河内的唯一途径。

    按理说曹亮从冀州回师并州,最正常的途径是走井陉,虽然绕远一些,但是可以从冀州直抵晋阳,最为便捷。如果想走捷径的话,从滏口陉直抵上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沿途上都是些崇山峻岭,但至少也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路程。

    但曹亮没有选择井陉或滏口陉,而是选择了需要迂回一个大圈子的轵关道,想要走轵关道,并州军就必须先往西南方向走,进入到河内郡境内,然后从轵关进入轵关道,行四百余里方可抵达铁铩关,进入河东郡,而从河东郡到晋阳,还有好几百里的路程要走,如此算来,走轵关陉返回并州,是三条路线之中最为绕远的一条。

    邓艾有些不解,问曹亮为何要舍近求远,曹亮笑了笑,道:“等到了并州,你们自然就知晓了。”

    邓艾依令行事,指挥左军团折向西南,进入到了河内郡之内。

    并州军的动向,司马军那边是一直密切关注着,当曹亮离开黎阳的第一时间,司马师那边就得到了禀报,毕竟是数万人马的大调动,那阵势,堪称是惊天动地的,司马军派出了无数的细作,又怎么可能会探听不到。

    这一切早在司马师的意料之中,毕竟是他让刘渊在并州搞事情的,曹亮的突然撤军想必和刘渊的动作是有着莫大关系的,只要曹亮一撤军,那怕是部分撤军,司马师这边的压力自然骤减。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司马师淡定地微微一笑,看来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啊,但随后传来的消息,却让司马师再也淡定不起来了,原来曹亮撤军之后,并没有直接返回并州,反而是折向西南,冲着河内这边杀了过来。

    虽然说河内郡司马师已经放弃了,所有的兵马都退守到了黄河南岸,但并不意味着司马师就不在关心河内所发生的一切,曹亮突然进军河内,让司马师乃至整个司马军的高层都如临大敌,谁也摸不准曹亮这个时候要干什么?

    按理说并州遭遇到匈奴人的攻击,曹亮理应在第一时间回师救援的,但他非但没有急着回师,反而陈兵于河内,难道是准备要强攻洛阳吗?

    司马师紧急地给司马昭传信,要他做好黄河沿岸的防御,不给曹亮偷渡黄河的机会,同时派人密切地盯着曹亮的动向,司马师想看看曹亮究竟意欲何为?

    在司马军撤军之后,河内郡那边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司马昭不但撤走了河内的军队,就连河内的庶民百姓也一个不留地撤往了洛阳,整个河内郡几乎是空无一人,连个鸡鸣狗吠都听不到。

    这里完全是一片死域,渺无人烟,曹亮进入河内,只带步骑,并无舟船,根本就不具备渡河的条件,那曹亮究竟要干什么呢?司马军这边是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并州军从轵关陉奔向河东,司马军这边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虚惊一场啊。

第1454章 好大的魄力

    司马昭一听曹亮杀向了河内,悚然大惊,立刻下令各个渡口的守军严阵以待,做好应战的准备的,整个司州的黄河防线上,如临大敌,司马军昼夜都不歇息,全部坚守在大堤上。

    那知到了最后,曹亮的军队压根儿就没有兵临黄河,只是在河内境内穿郡而过,然后从轵关道进入了河东郡。

    司马昭闻讯如释重负,确实这次曹亮大军压境,给司马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尽管洛阳这边的黄河防线是最为坚固的驻守的兵力也是最多的,但是司马昭心里还是没有什么底气,毕竟有曹亮这种妖孽级别的人物,司马昭根本就不敢保证所谓固若金汤的防线能有多强,万一黄河防线失守的话,那就是满盘皆输啊。

    还好曹亮的目标根本就不在洛阳,他到河内来,也只不过是匆匆的一个过客,而且丝毫都未曾停留,来如一阵风,去似一片云,仿佛连痕迹都未曾留下。

    司马昭站在小平津渡口边上,吹着凛冽的寒风,彻底地凌乱了,这次曹亮只是途径河内,就让他们手忙脚乱,如临大敌,如果曹亮下一次真得来攻打洛阳的话,以他们的这种状态,洛阳真得能守得住吗?

    司马昭很是奇怪,既然曹亮如此急匆匆地返回并州,为何不选择相对来说比较近的路呢,走轵关道,那可是要在河内郡兜一个大圈子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向司马军进行示威的话,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不过奇怪归奇怪,只要平安无事便好,虚惊一场的司马昭自然懒得去管曹亮有什么企图,只要他不针对洛阳便好。

    曹亮自然在这个时候不会对洛阳有什么谋划,绕行河内,只是曹亮回师并州的中途的一站而已,他甚至连到黄河边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径直地便奔轵关道而去了,并州的军情十分火急,根本就容不得曹亮有所耽搁。

    而且曹亮选择的路径在诸条道路之中是最远的一条,所以为了能够及时地返回并州,倍道而行是不可避免的,左军团的整个行军速度全部到了提升。

    对于骑兵而言,这样的速度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步兵而言,长途跋涉,就显得有些辛苦了。

    但就算是再辛苦,这些将士们都没有流露出抱怨的情绪来,反倒一个个是忧心冲冲,焦急万分的样子,恨不得胁生双翅,飞回到并州去。

    这些将士之中,并州籍的士兵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如今他们的故土家乡遭到了匈奴人的侵扰,他们的家人都有可能会蒙难,毕竟这些胡人的凶残是天下闻名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侵入并州,必定给并州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并州军早一步赶回并州,便可以救父老乡亲们与水火之中,所以他们更是心忧如焚,疾步快走,谁都不肯落后半步。

    正常情况下,军队的行进速度一般都会控制在五十里之内,还得余下时间进行宿营并且保持一定的精力和体力,以应对一些突发的情况。

    但曹亮要求左军团的行进速度不低于每日一百里,这样高强度的行军,必然会导致步兵的体力消耗过大,所以曹亮简化了宿营的要求,每到宿营之时,只搭建简易的帐蓬,不修建防御设施齐备的营寨,以节省时间和体力。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兵家大忌,一旦遇到敌袭,后果不堪设想,不过曹亮有曹亮自己的算计,黄河这道天险,隔阻了并州军南下的道路,同样也隔阻了司马军北上的道路,所以那怕进入到了河内郡的境内,并州军都是安全无比,司马军基本上没有可能跨河而击。

    不过就算是遭遇到敌袭,曹亮一样也是无惧的,毕竟他的手头,还有三万人的骑兵队伍,每到宿营之时,曹亮都会把骑兵部队布署到步兵营地的四周,用骑兵来当做营地的围栏。

    这道围栏,可比什么木头做的坚固得多,就算是真有人胆大妄为地想要来偷袭,他也要掂量一下,有没有破掉越骑营防御的能力。

    所以曹亮才会简化掉不必要的宿营要求,尽管这些要求是正常情况下不可或缺的,但现在曹亮为了保持行军的高速度,只是是这么做。

    轵关道险峻无比,再加上对峙多年道路不通年久失修的缘故,路况奇差,严重地影响到了行军的速度。

    邓艾主动的请缨担任开路先锋,身先士卒,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大军的前行铺平道路。

    按理说邓艾身为左军都督,乃是左军团统帅,这种脏活累活根本就轮不到他,但邓艾并没有自恃身份,没有发号施令,主动地将苦活累活揽到了自己的身上,为了保证大军的顺利前行,默默地甘为马前卒。

    有邓艾的表率作用,整个左军团的士气昂扬,在这段最为艰苦的旅程之中,人人争先,个个奋勇,竟然要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天到达了铁刹关。

    铁刹关就是轵关道的终点,距离铁刹关最近的便是平阳城了,到达了平阳之后,路途自然也变得平坦起来,回归晋阳,也不过是指日可待之事。

    但出乎意料的是,到达了平阳之后,曹亮并没有让左军团沿着平阳到晋阳的官道而行,而是下令左军团折向了西北,向蒲子进军。

    邓艾也是用兵的行家,当初曹亮走轵关道时,他或许还有些未解其意,但此刻曹亮下令进军蒲子,邓艾便恍然明白,曹亮这是准备去抄匈奴人的后路啊!

    其实按一般人的想法,并州大军回援,首先应当是确保晋阳的安全,毕竟并州境内的守备军力量并不强大,匈奴十万大军来势汹汹,目标直指晋阳,如果晋阳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啊,所以救援晋阳理应是排在第一位的。

    而曹亮回到了并州,居然在第一时间要去断匈奴人的后路,真是好大的魄力,这也是对晋阳的防御有着十足的信心才敢这么干。

第1455章 迂回到侧翼去

    曹亮此次用兵,完全是一步不留后手的杀招,他将会从蒲子进军,直接封锁黄河渡口,彻底地锁死刘渊回逃朔方的路径,将刘渊堵在了并州境内。

    对于曹亮来说,既然来了,那就别想再走了。

    这一手计划,是在曹亮决定撤军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的,否则无论是走井陉还是走滏口,最多也只能是及时地回援晋阳,无法迂回到匈奴人的侧后翼去。

    回援晋阳,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保证晋阳不会失守,但刘渊鬼得很,如果一见并州军主力回援,自知不敌,转身逃跑的话,以匈奴骑兵的机动能力,还是容易让他逃之夭夭的。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曹亮所希望看到的,毕竟曹亮辗转千里,劳师费力的,最后却被刘渊轻易地逃走了,这真是郁闷了。

    更关键的是,如果不能彻底地铲除刘渊这个心腹之患,曹亮还真的无法再大规模的向司马氏用兵,毕竟刘渊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着,只要曹亮率军离开并州,他便又来偷袭,曹亮只能是疲于奔命,穷于招架。

    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样被动的局面曹亮自然是不爽的,更何况,并州是什么地方,那可是他曹亮的大本营,刘渊这样肆无忌惮地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让曹亮的颜面何在?

    所以曹亮可不会给他带来一次的机会,既然来了,那就甭想再走了,更何况,刘渊还是曹亮通缉了十余年的人,又怎么可能会让他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溜掉呢?

    当然就算他真得撤军逃了,曹亮也决计是不会让他这么轻松地脱身的,那怕他逃回到朔方,曹亮也会追过去,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但朔方那个地方,曹亮还是比较了解的,山沟沟连着山岰岰,磨盘一样的山路,绕都能把人给绕晕了,望山跑死马,不熟悉那儿地形的人,根本就没法打仗,真得让刘渊逃回了朔方去,曹亮想要清剿,着实得花费不少的力气。

    所以啊,把刘渊堵在并州境内,才是消灭他的上上之策,这也是曹亮之所以选择从轵关道进军的重要原因,也只有走轵关道,并州军才可能最快地迂回到匈奴人的侧后翼去,走别的路径,显然很难达到这个效果。

    当然,这样的迂回战术也是完全建立在曹亮对王基的信任上面,如果王基守不住晋阳,那么曹亮的所有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在出发之前,曹亮是详细了解过并州的状况的,虽然匈奴人大举来犯,气势汹汹,以西河郡数千人的兵力,是很难守得住离石的,如果这个时候王基派兵去救援离石,反倒是中了刘渊的计策,一旦晋阳派出去的援兵被刘渊击败,那么晋阳城就悬了。

    所幸王基审时度势,并没有草率地去救援离石,而是调动兵力,去扼守楼烦,护住晋阳的西大门,不给刘渊从西面偷袭晋阳城的机会。

    楼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并州军扼守住楼烦这道天险要隘,那怕匈奴人再穷凶极恶,也无法逾越过去的,匈奴人没有捷径可走,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先打兹氏,然后再逐一攻克平陶大陵等城池,才有可能抵达晋阳城下。如此一来,匈奴人就得花费不少的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也足够曹亮从容地从冀州返回并州了。

    兹氏原本是左部匈奴的老巢,大陵是中部匈奴的老巢,而右部匈奴的老巢是在祁县,曹亮不知道刘渊故土重游,又该是怎样的一番心情?

    如今的并州,早已经不再是当年匈奴人肆意横行的牧马场了,刘渊此次卷土重来,幻想着重现当年匈奴人在并州的风光岁月,完全是痴心妄想,但凡曹亮有一口气在,就绝不容许这些异族犯我堂堂华夏!

    到达了蒲子之后,曹亮下令并州军做了一天的休整,一路的长途急行军,确实也消耗了并州军大量的体力和精力,马上就要和匈奴人接战了,这样的行军状态是不可能投入战斗的,所以停下来进行休整是必须的,这样可以确保并州军可以有旺盛的战斗力来进行战斗。

    同时,曹亮也需要了解一下前方的情况,此时距离接到匈奴人入侵并州的消息已经过去了十多天的时间了,战场上的形势已经演变到何种程度,这是曹亮必须要掌握的。

    很快曹亮便得到了西河郡的消息,听到消息的时候,曹亮心突地一沉,尽管他事先已经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了,但是听到离石陷落的消息,心头还是异常的沉重。

    离石的守军只有两千余人,可他们面对的是十万匈奴人,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让这场战斗变得没有任何的悬念,但明知道敌众我寡,太守成肃和都尉方晨并没有弃城而逃,在等不到援兵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是不屈地战斗着,最后以身殉国,血洒疆场,两千多的守军无一人退缩,更无一人投降,血战到底,全部壮烈牺牲。

    刘渊本以为可以轻轻松松地拿离石,但是这些并州守军的骨头非常的硬,匈奴人硬是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代价,花费了三天的时间,才攻破了离石城。

    这让雄心壮志的刘渊是倍受打击,取一座小小的离石尚且如此费力,那么接下来他还要夺取晋阳,夺取整个并州,要和曹亮的主力军队进行交战,如果都像离石之战这么打的话,他还有什么胜机?

    暴怒之下的刘渊下令屠城,离石城内,不管老幼,鸡犬不留,屠城不光是让刘渊泄忿,而且意在提振匈奴人的血性,也许是蛰伏的太久了,匈奴人血管之中那种野蛮的血性竟然变得荡然无存,没有了野性,还能是匈奴吗?

    杀人可以激发出匈奴人原始的兽性来,屠城之后的匈奴兵果然个个双眼赤红,他们踩踏着汉人的尸体,嗷嗷地叫着,在刘渊的率领之下,朝着晋阳疯狂地扑了过去。

第1456章 孤注一掷

    匈奴人的暴行,让并州军彻底地愤怒了,虽然说战争之中的伤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屠城这样的行径,确实是令人发指的,匈奴人的残暴,让并州军的将士个个是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纷纷地向主将请战,一定要让匈奴人血债血偿。

    邓艾、马隆、牵弘径直地来到了曹亮的中军帐,请求曹亮下令立刻出兵,消灭这些毫无人性的匈奴人。

    曹亮轻轻地摆摆手,平静地道:“诸位勿急,匈奴人历来嗜血而凶残,屠城之举也并不意外,大家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不能因为急着报仇,就自乱阵脚。现在匈奴主力已经向东攻取晋阳,他们意在速战速决,自然是不会走大路的,必取楼烦捷径,而王基早已派兵守住了楼烦,匈奴人想要从此逾越,试如登天,所以这次楼烦是消灭匈奴人的最佳时机。邓艾听令。”

    邓艾神色一凛,拱手道:“末将在。”

    曹亮沉声道:“命你率越骑营和锐骑营沿着黑岔沟的方向,向楼烦进军,从正面袭击匈奴军,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战要打得坚决有力,必须要予敌以重创,把匈奴人嚣张的气焰给我打下去!”

    “末将……遵命!”邓艾躬身领命,虽然匈奴人号称有十万之众,但越骑营和锐骑营可不是吃素的,尤其是越骑营,那可是并州军之中的王牌营,百战百胜,天下无人可挡,匈奴人这些乌合之众,还真没有放在邓艾的眼里。

    当然,这也是曹亮对越骑营的信心所在,这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军队,什么样的硬仗没有打过,如今还有锐骑营来打辅助,越骑营更是如虎添翼,这样攻坚的硬仗,自然得由越骑营来打头阵。

    接下来,曹亮转头看向牵弘,道:“牵弘听令——”

    牵弘拱手道:“末将在。”

    “命人率左卫营攻打离石,并封锁黄河渡口,掐断匈奴人的归路,令其不能逃回朔方。”攻打离石这一步非常的关键,刘渊如果在和越骑营交战失败之后,首先便会试图向朔方方向逃窜,重新夺回离石并封锁黄河渡口,便可以掐断匈奴人的归途,所以曹亮特意地安排牵弘率左卫营去攻打离石。

    尽管牵弘升任副都督之后,担任的是骑督一职,但左卫营先前一直是由他来统领的,军队的情况没有人比牵弘更为了解,所以曹亮特意地让牵弘来指挥左卫营,去收复离石城。

    最后曹亮安排马隆率先登营和陷阵营埋伏于侧翼,随时准备打匈奴人的伏击。

    这次曹亮的准备相当的充分,楼烦那边有王基守着,刘渊几乎没有攻破的可能,而牵弘只要能攻克离石,就等于是斩断了刘渊的归路,最后由邓艾率两个骑兵营发起主攻,马隆率两个步兵营在侧翼打伏击,就是要瓮中捉鳖,一举拿下刘渊。

    这次刘渊大举入侵了并州,并且血洗了离石城,已经激起了并州军广大将士的愤慨,如此血仇,焉有不报之理,并州军上下群情激愤,发誓要向匈奴人讨还血债,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三路人马各自下去准备,相继出发了。

    牵弘距离离石城是最近的,他接令之后,便立刻率领左卫营北上,去攻打离石城。

    刘渊在血洗了离石城之后,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而是在离石留驻不多的人马之后,主力大军便抄近路,直袭晋阳而去了。

    刘渊当然很清楚,如果走大道的话,不但要迂回一个大圈子,而且还必须要攻克兹氏、大陵等几座城池,这一路打下去,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一旦远在冀州的曹亮得信之后,肯定会派兵回援并州的,而到那时,他们就很难再拿下晋阳了,所以想攻取晋阳,就必须要速战速决才行,抄近路,从楼烦打到晋阳,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刘渊虽然离开并州已经十多年了,但他对并州还是有着深刻的印象的,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土,尽管他离开并州的时候只有七八岁,但那种从未磨灭过的记忆已经深深地映入了他的脑海之中,回归故土,为死难的亲人复仇,是刘渊此生最大的心愿。

    拿下离石不过是刘渊复仇的第一步,血洗离石也不过是刘渊向曹亮讨回的第一笔利息,这远远不能让刘渊得到满足,他进攻的下一个目标已经锁定为晋阳城,那里不光是并州的州治所在,就连曹亮的家人也在晋阳城中,刘渊必须要抢在曹亮派兵回援并州之前,将晋阳拿下来,如果能捉到曹亮的家人为人质的话,那更是再好也不过了。

    生在并州,长在并州,手下还有一大帮了的亲信熟悉并州,所以刘渊回到并州之后,丝毫没有什么陌生感,熟知并州地理的他更是选择了一条捷径,来直取晋阳城。

    欲取晋阳,必走楼烦,只有先拿下楼烦,才能打通前往晋阳的道路,刘渊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会集中兵力,直扑楼烦,想要抢在并州军驻防楼烦之前,就将楼烦给夺下来。

    先前在进攻离石之时,刘渊就故意地想要引诱王基派兵去救援离石,刘渊已经在半路之上埋伏了重兵,一旦并州军援兵踏入到他的伏击圈之中,那便是九死一生。

    不过王基显然没有上当,让刘渊空等了一场,不仅如此,王基也并没有在晋阳干等着,而是亲自带兵赶往了楼烦,在那儿驻防隘口,截断刘渊的进攻路线。

    王基深知晋阳城虽然险要,但是一旦被匈奴人包围,情况便会变得糟糕,大城无防,如此一座大城,防守兵力将会被严重地稀释掉,匈奴人如果以十万大军来攻城的话,以现在晋阳城大约两万左右的兵力,是很难抵挡得住匈奴人的进攻的。

    所以王基孤注一掷,只留下五千人来守城,其余的一万五千人,则在王基的率领下,前往必经要道之上的楼烦,对匈奴人进行阻击。

第1457章 半路伏击

    楼烦深处吕梁山腹地,四周群山环绕,连绵起伏,虽然和雁门关苇泽关这样的要塞关隘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是险要天成,为易守难攻之地。

    本身吕梁山脉就不是那种高大险峻的山脉,那怕是并州,也无法和东面的太行山相比,但山山相连,梁峁交错,道路曲折难行,尽管峡谷沟壑纵横,但真正能供骑兵通行的比较宽的道路,还真没有几条。

    从离石到晋阳,正常的情况下需要走官道,那得兜一个大圈子,还得攻克一路上的诸多城池,王基断定刘渊不会选择走官道,所以楼烦这条道,几乎成为了刘渊的不二之选。

    王基率兵进入到了楼烦之后,沿着汾河河谷而进,把兵力驻扎在了地势最为险要的蜂岭底,王基下令军队是偃旗息鼓,潜伏进入阵地,张网以待,准备打匈奴人的伏击。

    匈奴人的军队大部分都是骑兵,而王基所率的兵马,则是清一色的步兵,且不说兵力多寡,单是这样的兵种对比,如果是在平原地带,王基的人马也只有被匈奴人碾压的份。

    所以王基只能是扬长避短,选择在地势险要,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方进行设伏,多备弓弩手,准备给匈奴人一个迎头痛击。

    刘渊从离石出发,走得很急,因为他很清楚,一旦曹亮知晓了并州发生战事,那么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派兵回援的,现在并州军的主力远在千里之外,回援肯定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所以他必须要抓住这个并州空虚的时间,攻城掠地,先把晋阳拿下来。

    拿下晋阳,就意味着他可以掌握整个战局的主动权,那怕曹亮亲自带兵回援,也很难奈他如何,如果能捉到曹亮的家人当人质,那是更好不过了,手中握有这样的筹码,曹亮他想不就范都难。

    所以刘渊的动作必须要快才行,一旦磨磨噌噌拖拖拉拉,还没等攻下晋阳来,曹亮的援兵也就赶了回来了,匈奴人被困于晋阳城下,进退维谷,那战局可就脱离了刘渊的掌控。

    可是光打一个离石,就拖延了刘渊三四天的时间,离石是匈奴人进军途中必须要拿下的一城,这个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刘渊本以为大军一到,离石的守军就会望风而逃,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离石,但没想到区区这两千人竟然一个个视死如归,他不得不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攻破了城池。

    虽然离石是拿了下来,但是浪费掉的时间却是无法再挽得回来了,愤怒之下,刘渊下令屠城,然后留了几千人守城,同时负责清理这些尸体,虽然时入十月,天气变得寒冷,但如果不及时清理尸体的话,这些尸体一样会腐烂,到时候臭气熏天,疫病横行,更为的麻烦了。

    当然这点小事刘渊只需派一个手下头目就可以处理了,他的当务之急还是攻打晋阳,只有拿下晋阳,才是改变并州战局最为重要的一环。

    在曹亮的主力部队回援并州之前,刘渊对并州军的防御力量还是不屑一顾的,毕竟一个诺大的并州,只有区区的几万兵马在镇守,而且还是战斗力弱上一等的郡国兵,在装备了新的武器和铠甲之后,刘渊的自信心也膨胀了起来,他认为,凭借着他现在手中的十万铁骑,足可以横扫整个的并州了,此时的晋阳,在他的眼中,不过是一只待宰的肥羊而已,刘渊相信,只要他兵马杀到晋阳城下,拿下晋阳,不过是探囊取物一般。

    从离石到晋阳,也不过是三百多里的距离,以匈奴骑兵的速度,须臾即至,刘渊委派了他手下的心腹干将乌韩斜为前部先锋,率领一万骑兵,直扑晋阳而去。

    欲取晋阳,必先得楼烦,不过在刘渊的眼中,楼烦只不过是一座小城,是以前胡人所立的楼烦国的遗城,楼烦国已经消亡不知多少年了,楼烦古城早已荒废,就算有少量的军队驻扎,也不会对匈奴大军造成什么影响,所以通过楼烦,应当是一件很快的事情。

    这倒不是刘渊麻痹大意,而是目前并州军的留守兵力,根本就不可能对匈奴大军构成威胁,现在的匈奴大军,完全有在并州大地上纵横驰骋的能力,任何想要阻击的军队,不过是螳臂挡车而已。

    乌韩斜可是刘渊手下的第一干将,当年正是他奉命保护刘渊西渡黄河,逃到了朔方,在辅佐少主刘渊的这十余年间,乌韩斜可是战功彪柄,为刘渊一统朔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征伐并州,乌韩斜依然是当仁不让的开路先锋官。

    他在朔方,杀人最多,号称是杀人王,前几日离石屠城之时,他更是亲自斩杀了上百人之多,乌韩斜高傲地宣称,他进入晋阳之后,要做一个万人屠,离石的这点人,还不够他杀个痛快的。

    杀戮让这些匈奴人变得无比的亢奋,更何况刘渊还下达了命令,攻破晋阳城之后,晋阳城内的一切,任由他们采撷,不管是财物还是女人,谁抢到就是谁的。

    晋阳的富庶,那是远近闻名的,早在匈奴人盘距并州之际,他们就对晋阳城是垂涎已久,只是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实力能拿得下晋阳来,甚至还要受到朝廷派遣的匈奴中郎将来管辖。

    现在让他们有机会杀到晋阳城中,去大肆劫掠,如何不令这些匈奴人兴奋不已,不知不觉间他的脚程都加快了几分,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到晋阳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些好像闻到了腥味的匈奴人个个嗷嗷叫着,拼命地打马飞奔,要知道刘渊的命令可是先到先得,谁先进入晋阳,谁就有资格先抢夺贵重的财物,漂亮的女人,健壮的奴仆,这样的优先权,谁又舍得放弃呢?

    可就在他们刚刚抵达蜂峰底,突然两边的山崖之上,杀声四起,无数的箭矢如骤雨倾盆,向山下激射而至,匈奴人毫无防备,被射得人仰马翻,登时大乱。

第1458章 如蝗箭雨

    并州军隐藏得很好,虽然现在是初冬的季节,山顶上的那些植被已经枯黄并落掉了叶子,但山顶上起伏的地势还是可以帮助并州军进行伪装,站在山脚下,根本就很难发现山顶上有什么。

    更何况,匈奴人来势极快,一路之上几乎都是在策马狂奔,根本就没有时间派出斥侯兵去进行侦察,所以这儿有没有并州军埋伏,乌韩斜还真不知道。

    迅如闪电的箭矢带着疾风,从山顶之上呼啸而来,是划破空气产生的啸叫之声,嗖嗖嗖,箭似如飞蝗,扑天盖地,顷刻之间便将整条的山谷淹没在了箭雨之中,无数的匈奴兵还正做着劫掠晋阳城的美梦呢,就被突如其来的箭雨给惊扰了。

    没有一根箭矢的留情的,当冰冷的箭头刺穿匈奴兵的身体,他们才恍然惊觉,所有的美梦不过是幻梦一场,他们还没有赶到晋阳城呢,就已经魂断黄泉路了。

    乌韩斜胳膊上也中了一箭,他忍着疼痛,拨转马头,大呼:“有敌袭!快撤!”

    匈奴阵型已经是大乱了,这个时候,也顾不得其他的,狼狈地向后狂奔而去,这个时候,他们也没有别的什么想法了,能逃出一箭之地的范围再说。

    整个山谷之内,横七竖八地躺满了人和战马的尸体,那些受伤的和没有受伤的匈奴兵,有如惊弓之鸟一般,飞快地逃离了这片区域。

    不过王基的埋伏是有纵深的,他把一万五千并州军平均分到了两侧的山崖上,但却没有集中起来,而是沿着山脊布置了长达数里伏击阵地。

    当匈奴人进入到了伏击圈之中的时候,王基并没有急着出手,而是让他们的前头部队一直到达了蜂峰底的山谷之中,这才下令射箭的。

    不出意外,匈奴人果然是遇袭之后疯狂后撤,那埋伏在两侧的并州军弓箭兵这个时候则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匈奴人抱头鼠窜,却总也感觉到头顶上有落不完的箭矢,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机会逃出去,尽被弓箭射死,长长的这一段山谷,简直就是成为了匈奴人的埋骨之地。

    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乌韩斜身中三箭,所幸都不在要害之外,否则的话,他早就命丧在山谷之中了,他惊魂未定地回头看了看,整条山谷之中几乎躺满了尸体,数都数不过来,其状惨不忍睹。

    就算是像乌韩斜这样逃出来的人,身上或多或少的也中了箭,最夸张的一个匈奴兵,背上竟然中了十支箭,活脱脱像一只刺猬一样,中了十支箭还能活下来的人,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乌韩斜喘着粗气,惊魂未定,这短短的片刻工夫,他几乎是在从鬼门关转了一圈才跑回来的,差一点就挂在了这儿。

    自从进入到并州之后,乌韩斜就狂傲无比,尤其是在离石屠城之后,乌韩斜更是目空一切,认为光是凭着他的一万骑兵,就足以横扫并州了。

    可现如今的状况仿佛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把他给打醒了,乌韩斜不但是身中两箭,而且差一点就把小命给交待在了这儿,那漫天的箭雨,绝对是他这辈子从未曾经历过的噩梦,太恐怖了,能活着从那里面逃出来,简直就是最大的幸运。

    不信回头看看,那条山谷之中,躺满了无数的尸体,在半柱香的工夫之前,他们可还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现如今却都冷冰冰地躺在了那儿,先前一个个还豪言壮语,想入晋阳城之后啥啥地,现在没有能再吭上一声了。

    并州军突然出现在了楼烦,完全杀了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让趾高气扬的匈奴人立刻是灰头土脸溃不成军。

    乌韩斜不敢恋战,火速地率领残部向后逃去,与刚刚赶到的刘渊碰了面,禀明了前方的情况。

    刘渊神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并州军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居然还敢出兵在楼烦设伏,确实是出乎他的预料,不过刘渊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反倒认为这是一个契机,既然并州军在楼烦设伏,那就证明现在的晋阳,完全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只要匈奴军能在楼烦吃掉这么一支并州军的话,那么剩下的,就是一片坦途了。

    相比于攻城,匈奴军更擅长的是野战,那怕是这种山地战,也要比攻打城池更容易一些,所以并州军敢放弃晋阳而前进到楼烦来,本身对刘渊就是比较有利的。

    刘渊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吃掉这一支并州军的,他下令乌韩斜立刻带路,率兵向并州军的伏击之地赶过去。

    乌韩斜顿时是苦不堪言,他胳膊上中了一箭,后背上还中了一箭,直到现在,还没有机会拨出来呢,刘渊对他的伤势完全是视而不见,令他带路赶往蜂峰底,乌韩斜不敢违抗,只好继续忍着疼痛,带领匈奴军,原路返了回去。

    赶到了蜂峰底,刘渊打量了一下地势,这里的山明显的要比别的地方更高一些,也更险峻一些,山谷曲折幽深,比较狭窄,并州军占据了峰顶,居高临下,便可以完全封锁这段山谷,匈奴想要通过这里,就必须要拿下左右两座山。

    不过好在这山并非是那种垂直的悬崖,而是比较陡的山坡,骑兵肯定是冲不上去的,但步兵却可以攀山而上,于是刘渊下令前部的匈奴兵弃马步行,沿着山坡向山顶上发起攻击。

    匈奴军习惯于骑战,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步战不行,但其实只这是一种错觉,匈奴人生性彪悍,骁勇善战,骑马个个是高手,但角力的话,也个个都是斗士,悍勇无比,论单打独斗的能力,一般的汉人士兵还真不是他们的对手。

    匈奴人的唯一短板大概是在战阵方面,他们习惯于单打独斗,相互配合方面自然要弱上一些,这时刘渊一声令下,这些匈奴兵纷纷地跳下了马,挽着弓,提着刀,健步如飞,直着山顶上奔袭而去。

第1459章 勇于担当

    王基在第一波伏击得手之后,便迅速地收缩兵力,因为他很清楚,匈奴人随后将会展开报复性的进攻,真正的恶战还在后头呢。

    伏击战之所以得手,完全是因为匈奴人没有任何防备导致的,并州军占据险要,居高临下,而一头撞进来的匈奴骑兵就如同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并州军以零伤亡的代价,毙敌数千,首战便旗开得胜,也大大的提振了并州军的士气。

    要知道,王基带来的军队不过是并州的守备兵,并非是并州军的野战部队。并州军的征兵体系,例来是向野战部队倾斜的,基本上一等的兵源,都被野战部队给拨走了,只有野战部队挑剩下的,才会被编入到守备部队之中。

    所以王基现在所率的晋阳守军,战斗力和野战军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的,更关键的是,这些部队可不像野战军时常有仗打,他们戍守晋阳,鲜有战斗的机会,所以单单从战斗的经验上来说,就逊色了许多。

    王基深知这一点,所以这第一场的伏击战,尽可能地要打得漂亮一些,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振军队的士气,让他们不再畏惧匈奴人。

    一排箭雨之下,匈奴人是尸横遍野,这些并州兵立刻变得兴奋起来,许多的并州兵还是第一次上战场,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杀敌也是这么容易的呀,最起码是要比他们想像之中容易的多。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的仗就变得容易多了,伏击得手之后,王基下令所有在前面伏击的队伍立刻向蜂峰底的山顶撤退,因为很快匈奴人就会展开反击了,继续保持这样的伏击阵形,根本就无法和匈奴人交战,只有退守险要之处,依靠地形的优势,才能达到阻击匈奴人的目的。

    王基虽然是长年担任并州刺史,主管并州的政务庶事,但这并不妨碍他军事方面的才能,王基在领军治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的,当年在淮南担任太守的时候,就曾多次地击退吴人的进犯,颇有大将的风范。

    此次的楼烦阻击战,是王基权衡轻重之后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其实他也是担负着巨大压力,因为一旦楼烦失守,晋阳必失无疑,那王基便是并州的千古罪人。

    出发之前,并州的那些官吏也纷纷向王基劝谏,认为王基此举风险太大,一旦失败的话,所有的责任便都是他的,而坚守晋阳,那怕晋阳最后失守,也和王基没有太大的关系,是匈奴人太强大了,非战之罪。

    但王基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既然曹亮将并州托付给了他,那王基就必须拿出所有的力气来守住晋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根本就行不通。

    一旦被匈奴人攻到晋阳城下,再想守住那便是困难重重,王基很清楚,以晋阳守军的这么一点兵力,去守住如此诺大一座城,难度可想而知,匈奴人历来以凶残野蛮称著,他们这次兴兵犯境,更是打着复仇的旗号,很难想像如果晋阳沦陷的话,将会是一幅怎样的修罗地狱场景。

    王基身为并州的父母官,是无论如何不容许出现这样的状态的,相比于坚守晋阳城,在楼烦阻击匈奴人便是上上之选,但如果问王基他有十足的把握吗?王基肯定会回答没有,战场之上的战况是瞬息万变的,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更何况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王基又怎和可能断定自己一定能打赢呢?

    但就算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王基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毕竟楼烦阻击战是现在所有方案之中最好的一个,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个,那怕背负所有的罪责,王基也要为并州的百姓,为晋阳城的安危拼上一把。

    首战获胜固然可喜,但现在还远没有到庆功的时候,王基早已经勘探过楼烦这一带的地形了,最险要处莫过于蜂峰底,只要并州死死地将这个要隘守住,匈奴人就无法逾越过去。

    并州军这边刚刚撤军,匈奴人就摸了上来,山谷之内匈奴人是不敢踏足了,他们全部弃马步行,沿着山脊攀山越岭,向着峰峰底并州军的阵地冲了过来。

    并州军处于最高处,所以匈奴人的进攻他们尽收眼底,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全是黑色的小点,比蝗虫更密集,比蚂蚁更繁多,密密麻麻的,有点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上一眼都有可能崩溃了。

    许多的并州兵不禁是头皮发麻,还以为方才斩杀了那么多的匈奴兵能一挫匈奴人的锐气,但没想到和如此大军相比,方才死的人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这么多的匈奴人,那是杀之不绝除之不尽啊,如何才能挡得住他们呀?

    许多初经战事的并州兵面上露出了恐惧之色,不由自主地向后退缩。当然他们也不是想当逃兵,而是一种下意识地行为。

    王基沉声大喝道:“所有人听令,坚守阵地,不许后退,违令者斩!”王基的嗓门洪亮,几乎不用传令兵去传令,阵地上所有的并州兵就都听见了,尤其是他身边数十丈之内的人,耳膜都被震得嗡嗡直响,那些原本已经是后退了半步的士兵,自觉地又向上迈了一步,并挺直了腰杆。

    王基治军森严,令出必行,在并州颇在威仪,所以他说违令者斩,那就绝不是儿戏,而是要动真格的,这个时候,如果真有谁敢临阵脱逃的话,王基便会毫不犹豫的斩下他的脑袋。

    众将士没有一个愿意掉脑袋的,所以他们立刻是打起了十分的精神,专注于战场之上的事,紧张的情绪在无形之中也消散了不少,并州军严阵以待,准备好了所有的武器,看着匈奴人的那些小黑点越来越大,最后露出了清晰的面孔,他们已经进入到了并州军弓箭的射程之内。

    不过在王基下达命令之前,任何人没有轻举妄动,他们都在静静地等候着命令。

第1460章 射程之内无一生还

    王基并没有急于动手,匈奴人刚刚进入到弓箭的射程之内,这个时候弓箭的威力并不足以致命,所以等他们再接近一些,这样弓箭才有更好的穿透力。

    不过匈奴人的弓箭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刚刚进入到弓箭射程,便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开弓放箭,试图想要压制并州军,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好趁机抢夺阵地。

    王基从容不迫,在到达蜂峰底之后,他就下令在这儿修筑好了工事和掩体,并砍伐和清除掉了阵地前面几十丈之内的所有树木和草丛,就连任何一处可以藏身的大石头都被清理掉了,所以在这一大段的斜坡之内,完全是无遮无拦的,并州军的弓箭,可以轻易地射中任何一个匈奴兵。

    而大量的掩体给了并州军藏身之外,所以匈奴人的箭矢射了过来,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威胁。

    而且王基还准备了一个杀手锏,那就是马氏连弩。

    这个由马钧设计出来完全可以媲美诸葛连弩的大杀器,在最初的时候,由于产量受限,只装备于精英部队之中,曹亮在各个步兵营之中,都设有连弩兵,专门使用连弩。

    后来随着连弩的产量不断增加,在装备了野战部队之后,还有大量的库存,曹亮便下令让并州各地的守备部队也开始装备这种武器,毕竟对于守城来说,有这样高杀伤力的武器,要比普通的弓箭效率更高。

    楼烦这一战,将会是一场生死之战,王基当然得把最强的兵种给带上,连弩兵也自然成为王基此战最大的底牌,他没有急着动手,就是要等匈奴人再接近一些,然后才可以发挥出连弩的最大效果来。

    匈奴人看到自己的一通乱箭把并州军都压得抬不起头来了,兴奋地大叫起来,然后一个个飞快地向前冲去,一箭之地的距离也就是百步左右,屏住呼吸的话,也可以一口气就冲过去。

    尽管这是一段上坡的路,不过都处于山顶,显得坡度并不是那么的太大,匈奴眼看着胜利在望,他们一个个嗷嗷地叫着,快步如飞,眼看就要扑到了并州军阵地的前面。

    就在此时,王基大手一挥,并州军积蓄已久的所有箭矢瞬间就倾泻了出来,密如暴雨,扑在最前面的匈奴兵无一例个通通地中箭了,纷纷地扑倒在地,顷刻之间就倒了一大片。

    连弩的巨大杀伤力在这个时候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一发十矢,有如狂风骤雨,瞬间就可以形成一道死亡扇面,一具连弩的威力都是十足的,更何况几百具连弩同时发射,几千支黑黝黝的弩箭宛如掀起一场金属的风暴,一眨眼的工夫就将处于射程之内的匈奴兵完全地笼罩进去了。

    蜂峰底之所以称之为蜂峰,就是这儿的山峰像一只细腰蜂,不但山势陡峭,而且山顶之上可通行的区域也是极为细长狭隘的,匈奴兵虽然人多,但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冲到山顶上的人数是有限的。

    王基特意地下令将山峰顶上附近的区域都清理一空,匈奴兵冲到这儿的时候,无遮无拦,就连一个想要躲避的掩体都没有,两侧更是陡峭的山坡,许多的匈奴兵不想丧命于箭矢之下,尽力地向两侧躲去,但无一例外地从山坡上失足滚落下去。

    两侧可是百丈的悬崖,匈奴兵从坡上滚落下去,恐怕都还没有滚到坡底呢,就已经是粉身碎骨死无全尸了,焉有活命之可能?

    再悍勇的匈奴人也被面前的死亡景象给震住了,凡是进入到射程之内的匈奴人全军覆灭,无一生还。

    这样的一幕,让匈奴人变得胆战心惊起来,没有人真正的悍不畏死,不怕死的人其实是心存侥幸而已,但如果冲上去的人百分之百会死,无一例外的话,那么后面的人就要掂量掂量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就算刘渊拿出再高的悬赏的,有命花才是更重要的。

    所以匈奴人在损失了数百人之后,攻势顿时为之一滞,许多的人都裹足不前,即使有个别的愣头青还要往前冲,但无一例外地都被射杀了。

    刘渊得到消息之后,脸色变得铁青起来,此次进攻并州,刘渊本来是抱着相当乐观的态度的,认为在曹亮主力回援并州之前,他的军队完全是所向无敌的,但离石一战,就打得让刘渊有点窝火,区区那么一点的并州守军,竟然能阻挡了匈奴十万大军的前进步伐,虽然最终匈奴人拿下并血洗了离石城,但至少延误了三四天的时间让刘渊心中泛了一丝不详的预感,此次攻打晋阳,很可能会不太顺利。

    但没想到的是,并州军根本就不给他接近晋阳的机会,在半路之上的楼烦就进行阻击,而且并州军完全抢占了有利的地形,匈奴人想要采用的强攻的手段,似乎是很难展开局面的。

    面对匈奴兵纷纷溃退的场面,刘渊十分的震怒,匈奴人的身体素质和单兵作战的能力确实不错,但就是缺乏那种打硬仗的能力,顺利的时候攻势有如猛虎,逆境的时候,就好比一盘散沙,区区只有万把人的并州军,居然让十万大军也束手无策,刘渊看着这些不争气的手下,气就不打一处来。

    “冲上山头者赏一百只羊,临阵后退者斩!”刘渊高声地下令道,并命令亲兵在地上划上了一道线,凡是后退超过这条线的,一律杀无赦。

    匈奴兵现在乱糟糟的一团,刘渊虽然下达了命令,但似乎许多人还是置若罔闻,毕竟这些匈奴兵是来自不同的部落,战斗力参差不齐,刘渊临时地将他们整合在一起,看似兵强马壮,但实则问题重重,没有凝聚力就是典型的问题。

    刘渊一怒之下,拨刀亲手砍了两个越线匈奴兵的人头,这才让乱哄哄的局面有所平息,匈奴众兵一看刘渊动了真格的,不禁是心生畏惧,不敢再轻易地后退了。

第1461章 横扫千军

    并州军凭险据守,而匈奴人则是仰攻,难度自然要大得多,但刘渊可不信那个邪,毕竟他手下的人多,只要发挥出人多的优势来,蚁多也能咬死象,区区一个蜂峰底,岂能难住他?

    方才杀一儆百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这些匈奴兵又开始如潮涌般地向着山头上攻了过去。

    刘渊知道并州军的弓弩厉害,如果匈奴人继续地就这样向山顶上发起进攻的话,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死在半坡上,所以刘渊把能调来的盾牌全给调来了,为进攻的队伍做防护之用。

    说起盾牌来,还真是一件比较稀缺的东西,匈奴人主要是骑兵,骑兵比较多的是装备弓箭和马刀,就算这次司马军给他们提供的武器,也多数是攻击性的刀枪和弓箭,防御性的盾牌则比较少,刘渊一时半会儿的,还是很难凑出数量足够的盾牌。

    不过这似乎难不倒刘渊,盾牌不够,木头来凑,这满山遍野的,可不缺树木,把那些大树砍伐下来,做成简易的木盾还是比较容易的事。

    但是这些临时做出来的木盾质量上根本没法和制式的盾牌相比,有的太轻了,有的太重了,有的太厚了,有的太薄了,没有趁手的握把,这些木盾只能是勉强的来使用。

    但有总比没有要强,没有盾牌的防护,冲上去的匈奴兵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因为并州军的箭雨太密集了,密集到完全将整个战场全部覆盖住,没有防护的情况下进入战场,能活下来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使用了这些盾牌之后,匈奴人的伤亡能减少一大半,最起码这些木盾可以抵挡住大部分的箭矢,只有少量的箭矢会穿透木盾或从缝隙之间穿过去,给匈奴人造成伤亡。

    不过能减少一大半的伤亡就已经让匈奴人很满意了,在箭雨的风暴之中没有幸免,自然让人心生畏惧,现在生存的几率提高到了一半多,也就是说大部分的人还是有活下去的可能。

    只要冲到并州军的阵地上,就有优厚的赏赐可以拿,如果能够斩敌立功,那赏赐则会更为的丰厚,这些匈奴人在朔方呆久了,也穷惯了,如果凭借着战功可以获得一大笔的财富,那绝对是让人动心的。

    距离富贵也仅仅就那么几步,没有人会再退缩了,更何况刘渊在后面还划着一道线呢,后退者一旦越线,那可就是斩无赦了,谁都不想这样把脑袋给丢掉,所以他们一个个奋勇无比,拿着木盾护着身体,拼了命地向上冲去。

    王基对这种情况早有准备,盾牌天生就是弓箭的克星,那怕是再简陋的盾牌,在一定程度也能起到防护作用,匈奴人吃一堑长一智,再次进攻的时候就全装备了简陋的木盾,这让并州的弩箭是威力大减。

    眼看着匈奴人已经冲了上来,王基还是从容不迫,他一刀便砍断了脚底上的一根绳子,周围的并州兵也纷纷效仿,将绳索全部给砍断了。

    这些绳索原本是来绑着巨大的圆木的,绳索一断,圆木便立刻滚动起来,起初速度还是比较慢的,但越滚越快,以横扫千军之势向着匈奴人滚落过去,势不可挡。

    这些圆木自然是王基到达蜂峰底之后砍伐的,顺便清理战场上的障碍,顺便将这些圆木充当了防守的武器,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且这些圆木完全是就地取材,没有运输方面的问题,使用起来极为方便。

    这些圆木可是王基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一根的圆木至少都需要两个人合抱才能抱得住,这种木头十几个人都未必能抬得起来,王基就命人将它们滚到阵地的前面,用绳索加以固定,使用的时候,也只需将绳索砍断即可。

    在平地上面,这些圆木或许没有半点的用处,但这在山坡之上,它却变身成为最恐怖的武器,直径达到两尺多粗的圆木至少也有两千多斤,以极快的速度滚落下来的时候,那些匈奴兵或许才会感受到什么叫做真正的绝望,这一根根的圆木带着山呼海啸一般的力量,席卷一切,势不可挡,别说他们手中握着简陋的木盾,就算是给他们一个纯铁打造的盾牌,也是于事无补的。

    在圆木滚落的路径之上,所有的匈奴兵都被压成了肉饼,骨断筋连,血肉模糊,这些匈奴兵,死得更惨。

    后面的匈奴兵一看大事不妙,纷纷的扭头就跑,但滚木的速度可比他们快多了,匈奴人撒丫子地跑,也没法躲得过去,圆木一路碾压下去,不知道碾死了多少的人,只看到满地零碎的血肉,其状惨不忍睹。

    弓箭是有射程的,只要逃出射程之外,便是安全的,但圆木这种庞然大物,却根本就没有什么射程这一说,只要有坡度的地方,它就能继续地滚动,丝毫不受任何的阻碍。

    一直滚到山坡之下,或者是有了上坡的地势,它才会停下来,这段距离很长很长,让匈奴兵绝望之极。

    刘渊站得比较远,才没有被波及到,但他看到眼前那惨绝人寰的一幕,也是暗暗地心惊不已,心道,这并州军的领军之将究竟是何人,能将这地利的优势发挥到如此的极致,想必今天这一战,是一场恶战了,匈奴军不付出一点代价,恐怕是没法打开这条道路的。

    现在刘渊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横下一条心,拿下楼烦来,打到晋阳去,才是他唯一的出路,所以那怕这块骨头再难啃,也必须要啃下来。

    滚木厉害,但滚木毕竟不是无穷无尽的,刘渊改变了进攻的方式,不再采用密集的攻击群,而是采用零散的队形,朝着山顶继续发起进攻,木盾可以有效地抵御弓箭,至于滚木,没法子对付,只有用人命来填,用最小的伤亡代价把并州军阵地上储备的那些滚木给消耗光了,这样匈奴军再发起总攻。

    如此一来,战事就没有那么激烈了,战斗也无限期地拖延了下去。

第158章 冒雨前往

    邓艾满脸写满了失望,这个结果,早就在曹亮的预料之中了,自从邓艾在那份方案上署上曹亮这个名字之后,这个结果就已经是不可逆转了。

    邓艾没在洛阳呆过,自然不知道曹亮和司马家的恩恩怨怨,如果邓艾知晓的话,他是决计也不敢多写这个名字的。

    但现在说什么也晚了,邓艾的心血化为碎片,这些年的努力一夕成空,了的心有就彻底的凉了。

    虽然曹亮安慰他的话说得很中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但邓艾只感到前路茫茫,知己难觅,想做到声名天下皆知,又何其之难?

    “曹公子,让……让你费心了。”邓艾落寞地道。

    曹亮道:“一份水利方案,毁就毁了呗,根本无足轻重。以士载兄的大才,干典农功曹这种芝麻绿豆的官确实是委屈了,不知士载兄可有意到军中任职?”

    邓艾闻言眼前顿时为之一亮,不过很快就黯然下来了,或许他觉得曹亮是在安慰他,以曹亮的出身,目前才做到七品的期门督,他一个外郡管农事的小官,又怎么可能调到中军之中当军官,简直跟白日做梦一样。

    看到邓艾将信将疑的模样,曹亮微微一笑道:“士载兄看来是有些怀疑在下的话了?”

    邓艾忙道:“岂敢岂敢,只不过入……入职禁军可其之难,普通的官吏就算是削……削尖了脑袋想往里钻,都不是一件容……容易的事。”

    “容易与否就不在士载兄考虑的范围了,在下只问一句话,士载兄可愿意到军中任职?”曹亮呵呵一笑,追问道。

    邓艾这才郑重其事地道:“某素……素爱军事,如能入职禁军,实为平……平生大愿也。”

    “这不就结了吗,小事一桩,包在某的身上就行。”曹亮拍了拍胸膛,做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邓艾犹豫了一下,确定曹亮不是在和他开玩笑,这才道:“此……此话当真?”

    曹亮道:“如假包换,只不过士载兄期望值不必太高了,在下也不过是一个七品左右的官,就算能给士载兄谋到一份军职,估计也不会高于在下的官职。”

    邓艾原本已经失望的眼神此刻又变得热烈起来,道:“曹公子如能给在下谋……谋到一份军职,就如同是……是某的再生父母,如此大恩,某将来必……必厚报之。”

    邓艾最为向往的,便是铁马金戈纵横驰骋,绝不是碌碌无为的做一个看守粮食管理耕作的官,至于军职的高低他到是无所谓,反正再低,也不可能低于现在九品的典农功曹吧。

    军队之中的升迁,是最快的,只要有军功,升职就如同喝凉水一般简单,而不像地方官僚体系那样,论资排辈,品评等级,那些家世高贵的世家子弟,不管才学如何,不管政绩如何,升迁的速度比常人更快。

    而寒门子弟,那怕你满腹才学,政绩卓著,升迁的机会依然是很渺茫。

    曹亮呵呵一笑道:“士载兄不必客气,小事一桩尔,你们相见就是缘份,能帮士载兄一把,是在下的荣幸。”

    邓艾可不认为只是小事,对曹亮是千恩万谢,搞得曹亮都不好意思了。

    其实曹亮完全是在补偿邓艾,如果此番不是曹亮从中插手,说不定邓艾已经被司马昭举荐给了司马懿,从此青步平云,走向了仕途的巅峰。

    自己本来是准备前往骁骑营,去给石苞请取一官半职的,正好遇到了邓艾,他暗自寻思,一个也是求,两个也是求,反正一事不烦二主,索性多向老爹要一个名额,一次性地解决两个难题。

    石苞和邓艾,这两个可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曹亮无论如何地想办法将他们留在自己的身边,将来自己纵横天下,当一个光杆司令可是不行的,至少手底下得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名将,以石苞和邓艾的能力,则是完全可以胜任。

    当下曹亮将邓艾安顿在了客栈,冒雨前往北邙山下的骁骑营。

    这是曹亮第二次踏足骁骑营,临近骁骑营的时候,远远地就瞧见了曹演在率领着一队骑兵冒雨进行操练,骁骑营的气象面貌,与前一次相见,竟然是大不相同,可见这段时间来曹演狠抓训练,成效卓著。

    曹亮纵马向前,想和曹演打个招呼,谁知曹演竟然如同陌路人一般,丝毫未曾理睬曹亮,策马急驰而过,泥点子倒是溅了曹亮一身。

    曹亮不禁有些愕然了,纵然是在操练之中,那也用不着这么六亲不认吧,你还算是我的亲爹吗?

    铁骑隆隆,呼啸而过,仿佛视曹亮为无物。

    倒是队伍末尾的左军校尉文钦看到了曹亮,笑嘻嘻地和曹亮打了一个招呼,道:“小侯爷来了,雨下得这么大,你居然冒雨前来,可有急事否?”

    曹亮拱手道:“见过文伯父。这骁骑营每日都是这么训练吗,风雨无阻?”

    文钦欣然地道:“这是自然,自从曹将军领骁骑营以来,严肃军纪,狠抓操练,每日风雨无阻,绝无中断。曹将军规定,操练之时,不得心有旁鹜,如实战一般无二,所以方才曹将军与小侯爷相见,根本就顾不及打招呼,请小侯爷勿怪。”

    听了这番解释,曹亮当然不会去怪罪父亲,反倒觉得父亲像一个真正的军人,铁血无私,他在向骁骑营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全神贯注,因为在战场之上,敌人是不会给你任何疏忽大意的机会的。

    “文伯父,全军都在训练,唯独你倒是轻闲的很?”曹亮调侃道。

    文钦哈哈一笑,道:“这你可是错怪某了,前几日操练之时,某不慎受伤,曹将军才特批我押后观阵的。小侯爷,操练还得有些时候结束,你也不用在这儿淋雨,先到营房吧,喝口姜汤暖暖身子。”

    曹亮点点头,看这情形,操练一时半会还真完不了,自己也就没必要在这傻等着了,于是领着方布在文钦的陪同之下,进了军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204/ 第一时间欣赏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 作者:风之清扬所写的《最后的三国2兴魏》为转载作品,最后的三国2兴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最后的三国2兴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最后的三国2兴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最后的三国2兴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最后的三国2兴魏介绍:
曹亮穿了,成为了曹魏宗室的“曹三代”。相比于纵横捭阖的曹一代、守成有余的曹二代,曹三代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士家坐大,司马专权,曹魏的天下已是危如累卵存亡绝续。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抗争?曹亮不甘随波逐流,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且看我如何步步为营,斗司马,兴曹魏,灭蜀破吴,执耳天下!┄┄┄┄┄┄┄┄┄┄┄┄┄┄┄┄┄新书启航,再战“最后的三国”,喜欢这段历史的书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最后的三国2兴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的三国2兴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