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超级汉朝TXT下载超级汉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超级汉朝全文阅读

作者:俱邀侠客芙蓉剑     超级汉朝txt下载     超级汉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一章 忠良安肯事权臣(上)

    顺安20年冬腊月,公孙霸令数万大军攻打潼关。

    潼关守将许昭,即率兵在关上抵抗。朝廷又征召得徐图,第五均令徐图前往潼关相助,以防备公孙霸军中法术。领英即到潼关,来见许昭,备言防备法术之事。许昭令其查看军营守备状况。领英登关看之,见公孙霸军中,隐隐甚有煞气。不数日,又见当时天色,朔风凛冽,阴云四布,心中甚惊。又以奇门排卦推演之,得知寒冬腊月,阴气将聚集。即对许昭道:“今阴云聚合,甚能使用法术。在下预料,三五日之间,敌军必来攻城,恐其将使用法术相助,太尉可为之准备。”

    于是许昭下令,将前运至极阳药剂,皆以水调和,准备于关上。令军士随身携带药剂,如见木鸢到城上之时,服用药剂以抵御其煞气,众军皆一一准备。

    马翁已经推算得知,阴气将在数日之间凝聚达到极致,正可使用木鸢。于是禀报公孙豹,公孙豹、方龙等五万大军,即在潼关下列开阵势,准备攻城。正列阵完毕,只见北风凛冽、飞沙走石,天色昏暗,暗云低垂,将到正午时分,天色愈加晦暗,阴云集于关上,雾气又起,笼罩关前,莫能分辨物体。马翁道:“时辰已至矣!”公孙豹即麾军攻城,军中万箭齐发,军马依次而进。马翁随即在军中发射两千木鸢到关上阴云之中,又欲作法成兵,领英在关上见之,遂对许昭道:“其木鸢已发,即将幻化成军也。煞气甚重,太尉可急令防御之。”

    许昭等关上守军,拒战间忽然隐约发现关下军中有一团密密麻麻之物发至关上,皆隐藏不见,正在惊疑之间,不知何物。许昭闻知领英提醒,遂急命军士服用辟邪药剂,又将数十盆至阳药剂之水,皆泼洒在关上四周。

    少时,果然见关上阴云之中,有被甲持兵之军士,纷纷降落关前,集结成团,奋力砍杀。许昭众军,见之惊骇不已。刀箭砍

    之,皆不能伤,又见其阴煞之气甚寒,不能向前,遂都退而围之。

    领英见之,亦为惊骇。遂对许昭道:“我军已经服用至阳药剂,不惧其煞气也。其幻化之兵,非真人也,刀箭不能伤,阴气极重,药剂未能一时镇压显形。其本相为木鸢也,太尉可以火油烧之!”

    许昭亦生平未见此等阵势,遂依照领英之言,下令军士不可攻击,急搬来军中火油等物,投其阵前,一齐以火箭点燃烧之。

    众军虽然感觉阴气逼人,渗于骨中,然而因为服用了辟邪药剂,皆不感到头昏目眩,恶心呕吐,仍能列阵相战。其两千木鸢军士,为城上至阳药物阳气所冲,虽然能幻化,威力却大减,又被火油等物所燃烧,不多时皆纷纷烧成原象,皆木鸢也。许昭再令烧之,不一刻,即将两千木鸢幻化之兵,全部烧成木鸢本象,木鸢遇火而燃,皆化为灰烬。

    马翁正在军中做法,公孙豹等数万军士,已经攻至关前,只等关上守军混乱,便一齐攻关。然而见木鸢已经幻化军士降落关上,关上之军却未曾混乱。少时,又见关上火起,公孙豹正疑惑之间,不知何故。马翁见作法不灵,又见城上火起,遂大惊道:“有人破吾法矣!”即立即收了法术,急告公孙豹道:“彼方军中有人识破吾法术,今不能攻城矣!速请将军撤军!”

    公孙豹闻知,亦惊,即下令攻关之军,全都后撤。

    许昭见其法术已破,遂命令关上数千弓弩手,见敌军已近关前,一齐放箭射之。公孙豹急令后撤之时,已经不及,数千军士被射死关前。公孙豹即令大军后撤驻扎,以防许昭开关趁势追击。

    许昭见射退公孙豹大军,其军遂败退,问领英道:“可以开关追击否?”领英道:“其军虽败退,然而只损失皮毛,且在下闻公孙霸大军,正驻军陕县。太尉开关追击,虽然能有所斩获,只恐其大军齐来

    ,我军若回关不及,将置于危险境地也。今既然破其法术,太尉可守关为上。”

    许昭道:“先生之言,正与吾相同耳。”于是下令勿要追击,紧守关隘。

    公孙豹折了数千军,退军五里驻扎。对马翁说道:“国师如何今番法术又失灵?致吾损兵折将?”

    马翁道:“吾法术并无失灵。定是彼方军中,识吾法术,遂以法破之,所以至此。”

    公孙豹闻言,才不再计较。遂与马翁将此番情况告知公孙霸,公孙霸闻皇甫照可否再进军?皇甫照道:“今隆冬之时,天寒地冻,用兵甚难。既然国师法术已不能相助,吾料潼关守备甚严,非一时可攻下。不如罢兵,待明年春暖之时,再行进军。”

    公孙霸闻知,遂下令收军,命公孙豹、方龙领军驻守芮城,自率大军班师回洛阳。以待来年之进取。马翁前来请罪,公孙霸赦之。

    领英破马翁之法,许昭遂退进犯潼关之军,报知朝廷。第五均闻奏大喜,见领英如此奇异才能,心中甚惊。于是又加领英为羽林中郎将,令其留驻京师,以相助朝廷。

    领英不得已,只得奉命受之。在朝十余日,见末帝虽为天子,实无权力。朝政皆为第五均所掌握操控。第五均虽以仁义收买笼络人心,然其权臣之行,欲将代汉自立之心,虽然未显露,警觉之人,皆能察之。第五均虽然厚待自己,只不过欲想为其效力也。领英不愿在朝中为官,为第五均效力,是寻思准备如何脱身长安之计。

    年关将近,领英遂上奏第五均,欲要回家省亲。第五均亦心忌之,不许,说当今潼关军情紧急,如公孙霸再来,还需先生相助,先生既然身受朝恩,便当以国恩为重等托词拒绝。

    领英无奈,遂又在朝中过了一月,年关已过,领英忽然想得脱身之计,准备脱离长安回归西城侯帐下。

第九十二章 忠良安肯事权臣 (中)

    领英在长安,第五均命人暗中监视。自领英入朝后,建夏亦派细作,前来长安查探消息。春节方过,一日领英到城南闲行,忽然见路边一百姓,以目示意,领英观之,乃西城侯府中建夏侍卫也。领英遂借更衣之机,在厕中写得一书信,侍卫见领英入厕,也随其后入,领英在厕中将书信交与侍卫,示意交付西城侯。即匆匆出厕,回来后忽然昏睡数日不起,不能理事,从人忙报于第五均,说羽林中郎将徐图,忽然染病不起。第五均命人来问,领英从床上坐起道:“吾生来有一痼疾,不能受严寒。前番在潼关军中,施法破妖术之时,深受其寒毒,虽然有药剂服之,亦不济事,今乃发病。”言罢,口吐黑水不止。

    来人急忙问:“先生此病,该以何法医之呢?”

    领英道:“此痼疾深入骨髓,别无他法可医疗。唯有预防,免受寒冷,则可无事矣。”

    来人道:“在下当奏报大将军,请宫中太医为先生诊断医疗之。”

    领英道:“此亦无效。吾生长于秦岭之南,今来至长安,水土甚为不服,容易犯病。吾若回至桑梓疗养,有特有之草药,再以故乡水土相调和之,必然能痊愈。烦请大人禀报大将军,容在下回乡疗养罢。”

    来人应允,随即回报第五均。

    第五均闻言,心中疑惑不定。乃亲自前来查看,果然见领英面容甚为憔悴,精神萎靡,不似伪装,乃以好言相慰,即命宫中太医为领英医治。

    太医前来诊断,不知病因,以为水土不服缘故也,领英自述只有到故乡水土疗养方能自发痊愈。第五均问太医:“果然如此乎?”太医回答:“此疑难杂症,甚为罕见。或可能为水土之故,如不治疗,恐殃及性命。”

    第五均见状,遂只得同意领英回乡疗养。令四军士护送,亦为监视,准备一马车,将领英放于车中,绕大路,走子午道向西城而来。

    建夏侍卫领了领英书信,遂立即驰向西城,报于建夏。建夏拆书看道,曰:“请殿下于十日之后派独孤将军前至秦岭子午道界牌关前接应。”建夏读完又惊又喜道:“潜龙先生今必是设计返回。”于是令独孤虎,带领数人,五

    日后到界牌关前等候,唯恐误了事情。

    领英坐于毡车之中,四军士护送,一路走得不甚快。行了两三日,到界牌关前。界牌关乃雍州与古梁州地界交接之处关隘也,今已弃置,关前皆树木岩石,甚无人烟。领英在车中道:“吾身体甚为不适,请停车容吾更衣。”于是四军士在关前约住车马,扶领英下车,领英遂缓缓行到关上树丛之中,佯作更衣,示意随行军士避之。军士皆远远监视。领英在树丛中,已经看见独孤虎与数人扮作牧者樵夫,正在关前放牧伐柴,领英看毕,心中已经有数。遂起身,行至四人之前,拱手道:“四位将军护送在下,甚为辛苦!吾病如今已痊愈,还请四位将军回长安罢。”

    四人闻知大惊,道“先生此言莫非诈乎?方才见先生行路都甚吃力,如何这般就能痊愈?”

    领英笑道:“真痊愈也。不信你等可验证之。”

    随即在关前奔跑跳跃数番,皆如同正常康健之人。

    四军士皆惊骇不已,以为领英真非同常人。乃对领英道:“先生之病既然痊愈,还请先生随末将等回长安罢!末将等好与大将军交差。”

    领英笑道:“吾若即可再回长安,必然又病矣。诸位不必担心,就说在下回乡疗养,需得数月,待寒毒消除,才可以再到长安。”

    四人正不知如何处置,正在商议之间,忽然后面道上,有数凉州劲骑,快如闪电般追来,骑上一将大呼道:“大将军有令,请潜龙先生回京师养病。”

    众人正惊讶,那数骑已经到快到跟前,领英见之,遂从容步行出关外,只见关前数位牧马伐柴之山民,突然上马,手执刀枪催马向前,立在领英之前。

    领英遂拱手道:“在下山野农夫,闲云野鹤,不堪在朝为官。请将军上报大将军,在下欲回乡养病,伺奉父母而已。”

    那将拔腰间剑在手,大喝道:“大将军有令,若潜龙先生抗令,将令吾斩之!”

    独孤虎伪装为山民,此时已经上马,闻得来将之言,遂绰枪在手道:“你要斩潜龙先生,可先斩我!”

    那将闻言甚怒,随即拍马向前,挥剑来取独孤虎,独孤虎坐于

    马上,纹丝不动,见其剑将要到时,手起一枪,即将剑隔开,力道甚大,剑即脱手,坠落关下深谷之中。

    那将见之,愈加忿怒。拔马而回,接过随行军士手中长枪,又挥枪冲杀过来,只取独孤虎。

    独孤虎挥枪相迎,两人在界牌关前大战二十余合,独孤虎愈战愈勇,那将招架不住,遂拔马跳出圈外,对独孤虎道:“你乃何人?可报姓名!”

    独孤虎道:“我乃雁门马邑独孤虎也。”随即拱手承让,回马护送领英回西城而去。

    那将驻马在关前,随行军士皆道:“可追之!”

    那将道:“不可也。此人甚为勇武,即便吾等齐上,也不是其对手。方才若非其手下留情,吾已经命丧此地也。今不能相敌,不如回京禀告大将军,必能赦罪。”

    便与随行数骑,以及护送领英军士四人,皆调转马头,回长安复命去了。

    原来毕儒年前回到凉州,春节后方到长安,闻知第五均放领英回乡,急忙前来见第五均道:“大王此事差矣!宁可让徐图病死长安,也不当让其还乡。今若一去必然不还矣!”

    第五均道:“其病甚重,不似伪装。孤所以许其还乡养病。”

    毕儒跺脚道:“大王为此人蒙蔽矣!类似徐图这等异士,不病亦能装病,常人不能分辨真假。今番必然是设计脱离长安,归于西城侯。如西城侯用之,将为大王之大患!”

    第五均忿怒道:“孤亦甚为怀疑,只是一时不察,受此孺子蒙蔽。”

    毕儒又问道:“何日出得长安?”

    第五均道:“前日方出城,吾令四心腹人监视护送,所行甚慢。估计现尚在秦岭山中。”

    毕儒道:“大王可急令飞骑追之,如此人不能为大王所用,必也不能落于他人之手。”

    第五均遂召其护卫军统领,其侄第五光,以佩剑交付,命道:“速取追徐图回京,如其抗命,即以此剑斩之复命!”

    第五光即刻上马,领数快骑飞马赶来,半日即到秦岭界牌关,虽然追及,然而为独孤虎所阻,无果而回。领英遂在独孤虎护卫下,回到西城。

第九十三章 忠良安肯事权臣(下)

    第五均闻知领英诈病抗命不归,大怒道:“孺子何敢如此!孤必杀之!”于是又要以朝廷诏命相治罪,毕儒急忙劝阻道:“徐图既然设计逃回西城,必有所准备也,再以诏命相难,其必然不奉召矣。”第五均道:“徐图不过山野布衣,敢不奉命?”毕儒道:“其本为西城侯所聘请,朝廷夺之。下诏前番尚可,今番若再下诏命,西城侯必然不奉召。且朝廷眼下尚不能奈何西城侯。既然已经如此,不如趁此下道诏书,以安抚之。”

    第五均闻言,亦无奈何。遂只得依照毕儒之言,给西城侯下诏,令其安守疆界,勿要有他意。

    独孤虎护送领英,从界牌关至西城,建夏忙出府迎接。领英下拜道:“图幸得上苍相助,此番在长安数月,得以破公孙军中法术,未曾给殿下颜面尴尬。今日幸得脱离长安,又重见殿下。”

    建夏即扶起,请领英入府中,设酒接风洗尘。封传车、武兼文见之,才真敬佩领英为人,随一齐前来陪酒相谢,领英一一回敬之,于是西城侯君臣上下,齐心一致,甚为融洽。

    众人席间问道:“潜龙先生如何得脱长安?幸为描叙之。”

    原来领英天赋异禀,习得奇门遁甲之密术,又有山野隐者所教授其他秘技,能够以阴阳调解自身,伪装为重病,常人无法辨别,即便医者,也查不出病因。领英又算得第五均必然会同意自己回乡,计算得到界牌关时候,则可以脱身。又恐其后悔来追,遂请建夏命独孤虎前来接应。如此便安然回到西城。

    众人听后,甚为惊奇,皆佩服之。

    领英自助许昭守潼关,破马翁法术,退公孙氏之军,初显锋芒,声名鹊起。长安、中原皆知西城侯帐下有一奇才,有鬼神莫测之术。

    领英对建夏道:“以图所预料,中原公孙氏,年前虽然攻关受挫。今年必然又将大举进犯,长安必然全力拒之。趁其无暇他顾之时,殿下可谋

    取益州也。”

    建夏道:“甚善。自先生去长安,数月以来,吾在汉中树人望,备钱粮,练兵马,今已快齐备。请先生亲自操刀取蜀之略。”

    领英随即为建夏陈取蜀之策略。先以汉朝宗室、西城侯身份,发布檄文,传檄蜀中诸郡,告知中兴汉朝之业,令其可归于西城侯麾下,蜀中人心必然震动,此乃先以德取也。然蜀中豪强,未必会能听命,再以猛将数员,精兵数万,前往以武威临之。蜀中人心已经分化,诸豪强必不能与西城侯精兵猛将相抗衡。如此,蜀中即可取得也。

    建夏闻言甚喜。遂道:“吾即拜先生为军师,举兴汉大纛,前往取蜀地也。”

    领英笑道:“此番取蜀之策,在下不过为殿下画其大略耳。图年少历浅,不宜为军师。殿下可以用兼武、云峰两人为智囊谋主、以封将军、武将军、徐将军叔侄二人,前至汉中,率汉中精兵三万人,依次而进即可。以在下观之,兼武、云峰二人,智略足以胜任。在下当为殿下坐守西城,足食足兵耳。”

    建夏闻言,赞道:“先生此番安排,正中吾意也。如吾不能前进之时,再来召先生前来相助。”于是遂下令,令王普等人草拟檄文,拟成后,交与领英审阅,即可传檄蜀中。令文雄、赵山二人为左右军师,封传车、武兼文、徐道、徐然为将皆随建夏至汉中,领汉中军马,前往取蜀。领英与独孤虎等守西城,筹备运送辎重粮草。待中原有变,即可起行。

    王普、刘岩、杨秀等三人,文采甚好,三人共作檄文一篇。交与领英观看,领英看毕,稍作改动,呈与建夏,建夏看毕,又示以文雄、赵山二人,皆称可也。于是建夏令人抄写一千份,以侯备用。

    上庸太守文广,亦调拨上庸兵五千人,以将军洪超率领,听候建夏调用。

    顺安21年春正月,公孙霸又在洛阳大会诸将,道:“孤今已据中原数年,潼关数次未下

    ,以至于停滞不前。今番需得集中原之兵力,定要取下潼关!然后再定天下。”众将皆踊跃欲战。公孙霸遂问马翁道:“国师两策,皆已被识破,今不能再用之。国师还有何策可以相助?”

    马翁奏道:“回禀燕王殿下。昔者新莽之时,曾用虎豹猛兽以助军威,甚为凶猛威武。臣亦略知驱虎豹之法,请大王下令,征召国中善于驭兽之士,以虎豹数百只为阵,臣以法驱之,足以为燕王前锋后卫,当无不胜之。”

    公孙霸闻言甚奇,乃问道:“国师驱虎豹驯兽之法,需得猛兽多少?需要多久可以成?”

    马翁奏道:“若猛兽等皆具备,臣用一月时间,即可训练成。需得猛虎百头、豹二百只。其他熊、狼等百余只。”

    公孙霸乃下令,征用民间善于驯兽之人,得六十余人,组成驯兽营,以马翁统领之,一月之间,又捕捉得猛虎百余只,豹数百只,熊五十余只,狼数百只。

    马翁令驯兽营众人,以法术驯化猛兽,众驯兽之士努力训兽半月,猛兽遂能听人号令。马翁又以法术相助训练之,数百猛兽皆能组成行伍阵形,听人指挥,令其进则进,令其退则退。

    公孙霸闻知虎豹已经训练成,亲往观之,只见马翁以令旗指挥,众驯兽师在四周喝令,数百猛兽尽然能够听号令进退,气势十分凶猛,令人见之栗然。

    公孙霸见之,亦心下栗然,对马翁道:“国师此虎豹营数百猛兽,胜过数万大军也。”

    于是又调动十余万大军,并虎豹营,亲率大军前往潼关欲攻打之。

    第五均闻知许昭急报,又从长安发凉州军三万人,长安军两万人,共计五万人,前来相助许昭。

    双方皆在潼关部署十余万兵力,列阵对峙。

    建夏闻潼关两军对峙,道:“果不出潜龙先生所料也。”于是下令,即可传檄蜀中,趁此时机取蜀。

第九十四章 恩威并济取益州 (上)

    蜀中众官员自拥立益州刺史胡统为蜀王后,保守本土,欲倚仗四塞之地,山川之固,坐享乱世太平。

    胡统被迫称蜀王后,内心惶恐,又年迈多病,未及,即病笃,遂召其子胡荣与蜀中众要员,遗嘱道:“吾乃汉朝旧臣,本该为汉朝镇守益州,今迫于形势而僭越法度为王,吾心甚有愧汉朝。今吾将死,死后益州之事,非吾所能再约束。益州归属,皆由尔等决之。吾素爱平生名声,今不得僭越称王,已于心有愧。吾死之后,尔等勿要以王爵礼制办理后事,可仍旧以益州刺史归之,勿要让吾泉下再愧可也。”言罢,随即闭目而逝,时年76岁,顺安20年夏七月也。

    于是蜀中众文武拥立胡统长子胡荣即蜀王位。胡荣不忍违背其父遗嘱,乃去其王号,仍以刺史州牧礼制办理后事。

    胡荣领益州以来,蜀中豪强多掌大权,愈加自立。胡荣虽然不愿割据自立,然需得借助蜀中豪强扶助,其政令才可以颁布施行。

    一日,胡荣正在成都刺史府中看各地钱粮账册,忽然众文武官员涌入,谯常、张权等人,皆怒气冲冲,手持檄文对胡荣启奏道:“大王安坐蜀中,不想却为他人所觊觎。欲要并我蜀中之地也!”

    胡荣惊问道:“谁人要并吾蜀中?公孙氏尚在中原,难道是凉州第五均吗?”

    张权奏上檄文,道:“大王一览便知!真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也。”

    胡荣即览檄文,略曰:

    大汉宗室、大行皇帝嫡长子、西城侯刘建夏传谕益州刺史部13郡150县官员军民人员:

    古人云:天下有危,君子当不避水火。昔者,予本欲承继大统,无奈个中曲折,见贬西城。小人上位,奸佞当政,遂祸乱朝纲,致汉室颓危,海内分崩,枭雄割据。今有辽东公孙氏者,侵犯中原,窥探天下,觊觎九五。凉州刺史入进京师,掌控朝政,要挟汉帝。予本汉室帝胄,见大汉有倾覆之象,累卵之危,愤而流涕,欲尽全身之智力,奔走

    呼号,为援救王室、中兴大汉也。

    益州刺史部,乃大汉之疆土。益州万姓人民,亦大汉子民。溯本朝源,皆汉朝之王土,汉朝之臣民。今西城侯刘建夏不避水火,力举兴汉大纛,提剑挥鼓,收罗大汉土地臣民,欲诛叛逆,平天下,定九州。特传谕益州刺史部,可归于西城侯麾下,共讨叛逆,以挽救汉室于倒悬,救苍生于水火。

    胡荣看完檄文,沉吟不语。

    谯常、张权等人,怒气未消。见胡荣不语,张权乃奏道:“西城侯虽为先皇长子,然见贬西城为侯,为我益州属国。先蜀王仁慈,特以汉中郡赠之。今番居然欲要蜀中归顺其麾下!此真是何种道理也!大汉开国数百年来,尚无此等事。”

    谯常亦奏道:“西城侯虽为宗室,亦当今天子之臣。与益州同为诸侯。有何权利欲要益州归顺其麾下?”

    众豪强官员皆伏地奏道:“西城侯不过两郡之地,其势力不及蜀中五分之一,焉能出此大言!欲要吾等归顺?请主公一决,我等先收回汉中,看其还能并吾益州否?”

    胡荣见蜀中官员如此激奋,心下沉吟,又见蜀郡太守向宗默然不语。乃问向宗道:“向太守对此事有何见教?”

    向宗遂奏道:“主公既然问之,臣不敢不据实相奏。”

    胡荣道:“无妨,向太守且如实说来。”

    向宗乃奏道:“臣以为,西城侯天潢贵胄,素以仁德服人,远近皆有人望。汉中、上庸两郡,皆率诚归附。今虽位只西城侯,然以臣观之,当今四海之内,能够兴汉治乱平天下者,唯西城侯一人耳。”

    胡荣听罢,遂对众人道:“吾领益州刺史,当为汉朝封疆大臣。诸君拥立吾为蜀王,有割据自立之嫌。然益州进不能并取天下,偏安一隅,恐非长久之计也。今向太守之言,亦非不无道理。吾亦闻西城侯有人主之象,天命最终必将归之。今番不可与之为敌,且先表面奉其命,再观形势罢。”

    张权遂上前,伏地

    而奏道:“西城侯兵少地狭,焉能有力量平定天下?其不敢与中原诸侯相争明矣,故先来并我益州,今以宗室身份,虚言道义,欲兵不血刃取我益州。主公若奉其命,则正中其计策也。当今乱世,势力强者即为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主公休要被其蒙蔽矣。”

    向宗又奏道:“西城侯非投机取巧之流也!今先以檄文传谕蜀中,正是先以仁德取之。其敢于传檄蜀中者,必有能力取蜀也。且臣闻知,西城侯麾下,虽然兵少将寡,然而有万人敌者数员,足智多谋之士二人,今又闻知得潜龙为其画策,其人有武侯之才,如若以兵拒之,恐我蜀中,皆无其敌手也。”

    谯常亦出奏道:“向太守为何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西城侯纵使有贤才猛将,其不过两郡之地,岂能与我蜀中十余万大军较量?主公以王者听命其侯爵之命,将为天下所笑。主公只需两万军驻守剑阁,其必然知难而退矣。请主公拒之!”

    胡荣见众蜀中官员纷纷争辩不休,乃道:“此事容吾三思之,再行决定。吾心中烦躁,欲静思之。明日再与诸君相商议此事。”遂起身退于后堂。

    众人见之,各自哂笑。都起身出刺史府,行至府前,谯常。张权上前对向宗道:“向太守是否暗通西城侯,欲要将益州拱手送人吗?”

    向宗道:“吾与西城侯,生平未见,何谈暗通?吾乃真心之言耳,公等可让诸君裁判,吾所言,合乎形势否?”

    数位益州官员,听向宗说话,皆暗暗点头,以示默认赞同。

    谯常与张权见之大怒,张权即上前,挥拳击向向宗,将向宗击倒在地。

    谯常不胜忿怒,骂道:“食君之禄,却有背主之心!前朝张松献地图,今有向宗暗通款。虽斩你不足解恨也!”

    众人急忙前来拉住,扶起向宗,劝说休要动手。谯常、张权二人,尚怒气未消,恨恨不已。向宗起身,对众人抱拳相谢,随即匆匆回蜀郡府衙而去。

第九十五章 恩威并济取益州(中)

    巴郡太守李整在东江领兵,见到西城侯发布蜀中檄文。看毕,心中甚怒,道:“吾为蜀中前将军,领东川军五万,势力当在西城侯之上。西城侯乃借汉室之名,居然欲要吾川中以强事弱,何其可笑!”随即令部将在东江领兵,自带数骑,来至成都,面见胡荣。

    胡荣见西城侯发布檄文,自思益州本汉朝领土,其父一直尊奉汉朝。又见西城侯檄文所言,亦合当前局势,益州虽有十余万军,然州中豪强,多有掣肘,蜀中长期无战事,武备松弛,军虽多,恐非轻易能退西城侯军。胡荣虽然有欲归顺建夏之意,但又见州中豪强,皆欲守土自保拒之,不愿归顺。胡荣心下踌躇,犹豫不定。正在府中烦闷之间,人报前将军李整自东江来,求见蜀王胡荣。

    胡荣请其进入,李整即拜于胡荣之前道:“西城侯传檄蜀中,令主公归顺。此事主公如何主意?”

    胡荣道:“此时正思索耳,尚无主意。”

    李整道:“敢问主公,蜀中官员,皆如何主意?”

    胡荣道:“多有不愿从之,然向太守力言吾从之。”

    李整道:“向宗此人可斩也!方今天下,当以势力强弱论英雄。主公有益州十余郡,兵马十余万,足可立足西蜀,自号一国。奈何要以蜀中归顺西城侯呢?西城侯不过两郡之地,其尚不足以与臣抗衡,主公何惧其也!”

    胡荣道:“益州若不从,恐西城侯将以兵来取也。如此战端一开,蜀中将无宁日也。”

    李整听罢,即厉声奏道:“主公勿要畏惧,西城侯本只有西城数县封地,汉中、上庸等属于益州,先王以仁义赠送。不想其贪心不足,欲来并我蜀中,诚为可恨!容臣提兵三万,先收复汉中,再收取上庸。看其还敢取我益州乎?

    胡荣道:“卿勿要如此,以免惹动刀兵。待吾先以书劝之,再行商议。”

    李整方退下。胡荣即与建夏书,略曰:

    汉朝益州刺史、蜀

    王胡荣谨拜于西城侯:闻知殿下传檄益州,将作兴汉大举。蜀中人民,皆踊跃引颈待之。本欲顺殿下之召,然蜀中文武,皆以为益州为汉朝土地,未得朝廷明令,不可轻易决其归属。殿下如欲兴汉,乃北击公孙、西逐凉州当为宜也。吾当以益州之众,共助殿下。

    建夏与文雄、赵山等,皆已经从西城至汉中,汉中太守李昂迎之入城,即商议取蜀之事。李昂奏道:“前者奉殿下之命,汉中军马皆已停当,粮草辎重皆已齐备,即可听候殿下调遣用兵。”

    建夏道:“今可先观蜀中动静,再做商议。”于是驻军南郑。

    忽然接得胡荣书信,建夏看毕,示文雄、赵山道:“胡荣此书,其意甚为诚恳。二君以为如何?”

    文雄看胡荣书信毕,对建夏道:“益州与我并无仇怨嫌隙,相反益州刺史有恩惠于殿下。今番以此书劝我,言辞甚诚恳。然而殿下欲北抗公孙氏,定天下者,益州当必须据有。殿下可回书,以此相解释。以示益州不得不取之意。”

    赵山遂道:“今殿下既然举兴汉大旗,便以天下为己任。纵然益州有恩惠于我,然为殿下大事计,益州必取。以在下观之,益州刺史胡氏父子,皆有向汉归顺之心,只是为蜀中本土豪强所掣肘。殿下已经传檄蜀中,今人心分化,正是进取之时。益州豪强不愿从命者,殿下当以武略下之。在下预料殿下此番益州必能取下,只是稍有曲折,还尚要以武略相济。”

    建夏道:“二君之言甚善。如此,该如何回书益州?”

    赵山道:“胡荣有归顺之意。殿下当以书招抚之,为其申明我不得不取益州之意,并非夺地侵犯。我据益州之后,蜀中上下官员并皆用之。只万不得已之时,须得动用军兵。如此恩威并济,则可彰显殿下兴汉大业之胸襟气度,蜀中更易归降。”

    建夏道:“善。”即回书胡荣,书略曰:

    吾欲行兴汉大业,益州不得不以为根据。前者,使

    君先父加恩于吾,吾当没齿不忘。然思当今之计,当为天下先,望使君涵谅。使君之意,吾亦理解,唯有蜀中豪强,为己私利,不愿从命。今万不得已,吾将以军兵相济。使君可安坐成都,吾绝无相逼之意。吾为汉朝定益州之后,使君及蜀中大小官员,仍以原位相待。

    胡荣接得书信,读之心中认同,欲想归顺,然又担心谯常、张权、李整等人。犹豫不决,遂欲召向宗问之。谯常、张权、李整三人,又带领蜀中官员,前来刺史府前,请胡荣下令,起兵抗拒之。

    向宗自知得罪于蜀中豪强,退至家中,称病不出。

    胡荣见此,亦无奈,只得先同意众豪强所请。于是下令不从建夏檄文所命,众豪强又保奏李整为帅,带领蜀中兵马三万余人,前来驻守剑阁要道,以拒建夏西进。

    建夏闻知蜀中起兵前来拒之,与文雄、赵山道:“果然不出二位所料。今蜀中军马拒守剑阁,吾闻知剑阁山势崎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该以合策取之?”

    文雄道:“剑阁雄关固然险阻,易守难攻。昔镇西将军钟会取蜀之时,率十二万大军,亦止步剑阁,几欲撤军。然以吾观之,蜀中豪强,不善用兵,李整本领东江军,以水师为主,今来守剑阁,山地步军非其所长。且川中久无战事,李整等非殿下对手。殿下可以用声东击西之术,先领大军攻打剑阁,与其相持。然后遣一支劲旅,从巴中突袭阆中,阆中既然在我手,则剑阁险阻已经无用矣。吾料李整必以为吾军当从剑阁而进,而不会从阆中进军。此正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赵山道:“不从殿下之命者,非益州刺史,乃蜀中豪强也。殿下需要展现武略英姿,震慑蜀中豪强,蜀中方能畏服,为殿下所用。今蜀中军兵虽多,然无善用之人,殿下以汉中三万军,再以智计勇武相取之,必能击败蜀中豪强,定取益州。”

    建夏闻言大喜。随即率领汉中三万军,进至剑阁。

第九十六章 恩威并济取益州(下)

    建夏率军至剑阁,汉中、蜀中一带,已经承平百年,民不习兵,今见建夏军马至,甚为惊骇。然又闻知西城侯乃大汉皇子,皆出而观之,建夏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汉中诸民,闻知西城侯欲取蜀兴汉,皆牵羊担酒,前来劳军。

    建夏一一抚慰。对诸将道:“此番是吾首次出师,愿诸君奋威耀武,以显我军武威。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为之,愿诸君慎用之,吾欲以武德服人。诸君当爱惜性命,勿得滥用武力也。”

    众将皆道:“敬受命!”

    建夏见李整引川军数万,数处险要,拒守隘口。即在剑阁之前驻军列阵。出马阵前,请李准答话。

    李准引军而出,出马阵前,甚为忿怒,大喝道:“西城侯蒙受益州恩惠,今如何兴兵侵犯?此恩将仇报之事,岂是汉朝宗室所为?”、

    建夏在马上拱手道:“取蜀之事,非吾恩将仇报,实乃不得已而为之也。今吾欲中兴汉朝,不避水火。汉中人民,皆顺势而应,川中百姓,亦有归附之心。君在蜀中,位高职重,为何不晓及大义,顺应民意,而固执守成,领兵抗拒,以至于不得已而要相见于行伍之前呢?吾今番兴师,非为杀人略地,望君能体察天下大局,率兵归之,与吾共兴汉朝。”

    李整道:“殿下欲中兴大汉,可率兵攻公孙氏、第五均,益州当以相助。殿下今反其道而行之,不攻敌而攻友。是何道理也?吾还望殿下退兵,各守疆界,如此西城尚可保。益州人民当免受刀兵之灾。”

    建夏笑道:“奈何你川中豪强,不明大义若此。今汉室将危,吾为宗室,若不举兵率诸侯扶助,公孙氏将篡取天下。公孙氏狼子野心,有胡人之强横,若取益州,君等还能安享偏安之太平否?”

    李整道:“公孙氏若来,必然大军数十万,兵势强盛。益州难敌则当畏服归顺,亦理所当然也。今殿下据区区二郡之地,将不过数人,兵不过数万,尚不及我蜀中五分之一,乃欲取蜀!真笑话也。殿下如欲取蜀,当看吾剑阁大军,可容殿下通过否?”

    建夏又道:“

    今番吾既然敢以弱取强,以小并大,必然有所把握。吾以仁德为先,不欲厮杀流血。君等如何不解至此,而定要杀人流血,伤及生灵呢?”

    李整仰天哈哈大笑道:“殿下虽然为汉朝宗亲,然而也休要以此身份夸口。当今乱世,兵强马壮者即可为王。殿下如欲取蜀,当兵强马壮胜过蜀中也。吾观殿下,势力远逊于我蜀中。既然殿下不能胜我,又何能再胜公孙氏呢?”言罢,又哈哈大笑。

    建夏乃道:“既然将军今日非要一战。吾亦欲观将军之武略!今日即在阵前,可与将军相切磋也。如吾果然不敌,即便退军,如何?”

    李整倚仗蜀中军马甚多,又有剑阁之险固。甚为轻视建夏之军。以为其将并力攻打剑阁,从剑阁进成都。只以川兵三万人驻守剑阁,即可轻松守住。李整又以为川军人数远胜建夏军,皆不以为意,其阆中险要之处,不作认真防守,认为建夏只能调动汉中军马三万人,不能再从阆中出也。

    然而建夏在进军剑阁之时,已经暗中令领英收集西城、上庸精兵八千人,遣往汉中,留武兼文、赵山在汉中,趁建夏大军在剑阁与李整军相持之时,出其不意,从巴中下阆中,取得阆中再挥师进取蜀中诸郡。李整虽然为川中大将,只是承平之时书生将军,并无战阵之实际经历,诸多用兵之法,并不熟练。根本没有识破文雄、赵山之谋略。闻知建夏此语,不以为意,洋洋自得,乃道:“殿下欲要斗兵?斗将?斗阵法?吾皆一一奉陪!”

    建夏道:“听凭将军选择。无论斗何种,吾若不胜,即便退军。”

    李整闻言,以为建夏大言。道:“既然如此,且先斗将罢!”遂回顾左右诸将道:“今日正是建功扬名之时,谁敢先出马,与西城侯之将一决输赢?如能胜之,便能退敌建功,吾必在主公之前,保奏为太守之职!”

    诸将闻言,皆有踊跃之意。川中骁将李超,乃李整之侄也,年方二十五六岁,善使用一杆鎏金镗,甚为英勇,在川军中罕逢敌手,遂出马阵前,举手中镗道:“吾来一会西城侯麾下勇士!”

    建夏帐下,徐然欲出,文雄乃道:“吾观此人,所用兵器甚为独特,其必有勇力。需得武艺高强之人,方可与敌。则林虽勇,然恐非此人敌手也。”

    封传车听罢,即请命建夏出战,建夏许之。于是封传车提刀策马,至于阵前,拱手为礼。

    王超遂道:“请将军赐教!”手舞鎏金镗,拍马来取封传车。

    封传车以刀迎之。两人在阵前战二十余合,不分胜负。

    封传车自幼习武,刀法精熟,又随其父平定中原诸王之乱,多经战阵,自归建夏之后,仍然日日习练武艺,武艺更为熟练。今年纪尚未到四十,丝毫不减当年之勇,而阵战经验老到,非年轻骁将所能比。

    李超武力,在蜀中可称一等。其又年轻有力,气势正盛。鎏金镗比起寻常刀枪等兵器,使用更有难度。李超用鎏金镗,四十余斤,镗法纯熟,威力巨大。其实力与封传车并无多大差距。

    封传车与李超战二十合,虽未见胜负,然而游刃有余,已经知其实力,胜券在握。

    李超见二十合不能取胜,心中求胜心切。遂在马上大喝一声,奋起神威,手中镗舞得呼呼生风,十分勇武,泰山压顶般只向封传车袭来。三军看此情形,都呆若木鸡。

    封传车见其来势凶猛,遂稍稍避之。李超舞动数番鎏金镗,不能败封传车,气力迅速消耗,封传车遂趁机以守为攻,寻见其招法破绽,策马以刀柄一击,正中其护心镜,李超在马上坐立不住,随即跌下马来。

    封传车即回马站定,横刀阵前。李超从地上爬起,对封传车抱拳相谢,败归本阵。

    李整见李超蜀中一等勇力之将,败阵而回,心中有三分畏惧,遂对左右道:“今彼方之将甚勇,你等不可再斗之。吾曾学习阵法,甚得其精髓,你等且听吾号令,布阵再斗之。”

    于是又对建夏道:“殿下麾下勇士真为熊虎之将,此阵吾认输。不过吾尚还欲与殿下切磋阵法,不知意下如何?”

    建夏道:“听凭将军尊意。且先请将军布阵。”

第九十七章 兵不血刃下成都 (上)

    李整闻言,随即令军中八百军士,一字排开,令旗招展,只见八百人摆成一阵,有头有尾,随令旗时聚时合。

    李整问道:“殿下可识得此阵否?”

    文雄见之,即对建夏道:“乃一字长蛇卷地阵也。”

    建夏遂道:“如何不识得?将军所布阵法,乃一字长蛇卷地阵也。”

    李整道:“然也。殿下虽知此阵,但不知敢来攻打否?”

    建夏以目视文雄,文雄道:“殿下可允诺,吾有破此阵之法。”

    建夏遂对李整道:“将军且稍侯,吾即令人前来破阵。”

    文雄即对徐然道:“此一字长蛇卷地阵,首尾呼应。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呼应,卷地而来。此三处皆不可击之。然其阵首后方掌旗之人,便是要害所在,正如蛇之七寸也。掌旗之人虽然有众军护卫,然不足为惧。将军可带三百人,径直击其七寸之处,拿下掌旗之兵,则全阵即乱,将军再可击之,此阵即破。”

    徐然领诺,即带三百人冲出,只取阵中掌旗之人。百余护旗军士,拼命护旗。徐然领军冲击,杀散百余人,阵中首尾兵士见之,皆卷地而来,欲将徐然三百人围困歼灭。然而已然不及,徐然已经斩下阵中大旗,阵中军士见大旗被夺,号令已失,不知如何应对。徐然三百军士,即乘乱击之,八百人大乱,溃败而逃。徐然破阵得胜而归。

    李整见其阵被破,军士溃败而归,心中甚为惊讶。然而仍不愿认输,又对建夏道:“今吾阵虽然被你所破。然吾亦能破你之阵,殿下可敢布阵否?如此方以示公平。”

    建夏道:“此有何难?请将军待之。”

    文雄即令徐道道:“将军可布阵与川军相看。”

    只见徐道领八百军出于阵前,摆得一阵,各分两部,每部四百人,看徐道旗号,阵势变化移动,有分有合,有张有弛。

    建夏乃问道:“将军识得此阵否?”

    李整观看良久,乃笑道:“如何不认得?此阵乃二螳螂捕蝉阵也。吾年轻时候便知。只是此阵

    华而不实,无甚用处耳。”

    建夏又问道:“将军既然识得,能破得否?如能破得此螳螂捕蝉阵,吾即撤兵回西城!”

    李整仰天而笑,笑毕,道:“殿下好大口气!吾若不能破此阵,即让殿下进蜀中也。”

    随即对其帐下杜围、李艺二将道:“此阵名二螳螂捕蝉阵,华而不实,只其两翼中部之处为紧要,其他部位皆能击之。你二人各领三百军,前往两翼,只要不击其中部其他部位皆可击之,其阵必破。”

    二将领命,各领三百军,前来破阵。杜围率军击左翼之首,李艺率军击右翼之尾。

    徐道见二将到阵前,随即令旗一挥,阵形突然变化,杜围、李艺皆不能击,正在惊疑之间,两翼八百人忽然合围一体,随即又变换成一字长蛇卷地阵,首尾呼应相接,将杜围、李艺六百人,围在阵中。

    杜围、李艺欲要领兵出击,然长蛇阵忽前忽后,蜿蜒变化,不能冲突得出。正在慌乱之际,徐道令旗招动,长蛇阵忽然卷地而来,八百人围将上来,出击阵中六百人。

    建夏见之,急忙令徐道止住攻势。阵中八百人乃止住进攻,只围而不攻。

    建夏乃问李整道:“将军今破阵六百人,即将成为吾案上鱼肉矣。敢问将军,此阵算吾胜否?”

    李整见破阵之军被围,遂只得认输,建夏令徐道解围,放其六百人回阵。李整连输两阵,甚为羞愧。乃对建夏道:“今斗将、斗阵法,吾已经认输,尚还未斗兵,殿下如能破吾拒守剑阁之兵,吾即心悦诚服,任殿下进取蜀中。”

    原来李整见不能胜建夏军,思索剑阁险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若坚守不战,建夏军则将寸步不前。不如就虚卖个人情。

    建夏笑道:“既然如此,吾即奉命便是。今日天晚,且收军回营,明日吾再率军相攻。”于是两相收军回营,各自放守。

    原来徐道此人,本西城豪杰,好于阵法,文雄乃与其平时多操演之,诸如一般阵法,皆能摆得。

    赵山与武兼文在南郑,见建夏军正与川军在

    剑阁相持,已经稳住李整。领英所遣八千精兵,已经到南郑两日,赵山遂对武兼文道:“今战机已到。将军可率领五千精骑,迅速下巴中,趁夜袭击阆中,震电击之。吾料明日黎明之前,将军已可以登上阆中城头!”

    武兼文领命,遂领五千精骑,从汉中只奔巴中而去。赵山与洪超率领三千步兵,随后而来。

    巴中人民,此前皆归附建夏,数处关隘防守,不过摆设样子而已,见建夏军马前来,皆不作抵抗,任其通过。武兼文急行军大半日,夜色时分,军到巴西。

    武兼文令五千骑兵休整一个时辰,马补草料,军士皆要饱食。下令道:“此去阆中,不过一百余里路程,吾军三个时辰便可杀到。今方戌时,待休整一个时辰之后,子时起程,全军皆要振奋精神,趁夜袭取阆中。明日在阆中城吃早餐!”

    众军遂休整一个时辰。待子时到,月色皎洁,五千精骑从巴中出发,飞速驰向阆中。不到三个时辰,即到阆中,天方未明,阆中守军数千人,大多尚在睡梦之中。警戒军士见五千人马杀到,大惊失色,以为天兵突降,不及回报,武兼文即发起突袭,尚不到半个时辰,即拿下阆中,俘虏数千川兵,东方才显鱼肚白。武兼文遂引军据住阆中,报捷于赵山,赵山闻知大喜,即飞报建夏。

    建夏闻报取得阆中,甚喜。遂与文雄商议。文雄道:“我军主力,方在剑阁与川军相持。今武将军五千军突袭阆中,川军闻知,必然来争夺阆中也。殿下可率主力,速从巴中至阆中,以为援助。则破川军必矣。蜀中即可取也。”

    建夏道:“吾若撤出主力,川军反来攻击汉中,该当如何?”

    文雄道:“殿下勿忧。可领封将军率军一万人,相助李昂太守共守汉中,李整必然不敢来犯。且机不可失,殿下当布下疑兵在此,佯作继续攻打剑阁,速率领主力南下阆中。”

    建夏道:“善。”于是留封传车领兵万人以为疑兵,佯攻剑阁,观其形式,再退汉中。自率文雄、徐道、徐然叔侄,领两万军,急望阆中而来。

第九十八章 兵不血刃下成都(中)

    川中豪强,闻知阆中被建夏袭取,甚为惊慌。谯常与张权急忙上奏胡荣,请发兵夺回阆中。胡荣遂令发东江兵马数万人,前来夺回阆中。

    李整正在剑阁与建夏军相持。忽然闻知阆中丢失,大惊道:“吾今中计。敌军在剑阁与我相持,欲声东击西,却突袭阆中。今阆中被夺,吾在此拒守剑阁无用耳。当回军救援阆中。”

    其参军道:“将军若然撤剑阁之守,敌军若趁虚攻之,如将奈何?不若我军反攻其汉中,此围魏救赵也。”

    李整寻思,阆中周边,尚有川军数万,建夏若袭取阆中,必然主力前往,方能守住。于是令人哨探,报说建夏大军,虽有三万之营帐数,然实际好似只万余兵。李整跺脚道:“今番果然中计。”于是下令,麾军攻击建夏大营。

    封传车即领万余人马,列阵相待,李整令数将挑战,皆为封传车所败。李整一时不能进军,迟疑不前。汉中太守李昂,又增汉中兵五千人,前来阳平关助战。封传车遂率领万军,退至阳平关上驻守,李整迟疑,不敢率军前进。

    参军道:“今汉中援军增援,驻守阳平关,我军若进,恐遇挫折。将军不如分兵一半,驻守剑阁,再命一半军前往阆中支援可也。”

    于是李整分一万五千军,驻守剑阁。自己领一万五千军,从剑阁绕道向阆中而来。

    又奏令胡荣,请令蜀国右将军蒋道、后将军冉辉,前来相助。胡荣不得已,乃令二人前往相助。蒋道乃领数千人,前往剑阁驻守。冉辉心向建夏,不满蜀中豪强割据自立,虽然奉命,只引军缓缓而行。

    赵山与洪超在行军途中,得知武兼文已经成功袭取阆中。道:“今阆中虽然被袭取,恐川兵速来抢夺。武将军五千人难以持久,吾等当速前往援之。”于是与洪超倍道而行,一日之间便到阆中。

    又过一日,建夏率领两万军,又到阆中,赵山方始安心。建夏合军,共计三万,皆精兵强将。建夏在阆中与帐下文武商议,道:“今吾精锐皆在阆中,阆中为吾所得,进入蜀中不难也。然则川军四面来援,我军该如何应对之?”

    文雄道:“川军虽众,军力不合,吾军袭取阆中之后,军锋正盛。不日之后,川军必然前来抢夺阆中。殿下不必与之迎战。可先率主力进取蜀中,留军驻守阆中,川军虽众,必然一时不能下,吾预料潜龙先生此刻已经遣援军辎重在道路之上,阆中若得援军辎重相助,可以安守矣。殿下趁战胜之势,长驱只指涪城,再下绵竹,进围成都。吾料胡荣必然率众相投,则兵不血刃,取得成都。成都定后,川军虽然众多,然益州刺史已经归顺殿下,殿下再以益州刺史命其归城。则蜀中大事即定。此所谓先声夺人,高屋建瓴。若步步为营,则将耗费军力,大为周折也。”

    建夏闻知,大为赞赏,再问赵山意见。

    赵山乃道:“今蜀中人心已经动摇,多半欲从命于殿下。殿下又以仁德在前,武威在后。且出兵旬日之内,即袭取得阆中,蜀中皆震服殿下武德。只其本土豪强,不愿归城,倚仗兵多而来抗拒我军。殿下不必与其久作纠缠。兼武军师所言,正与在下不谋而合。在于预料,殿下若以奇兵突进,以闪电之势进围成都,则成都必然归诚。成都既然归于殿下,蜀中不难平也。”

    众将皆称善,于是建夏意决。令武兼文率骑兵五千人为先锋,径直取成都,自与文雄、徐道、徐然率中军两万人,紧随其后而进。赵山与洪超率五千人驻守阆中。

    又传令封传车,观其形势,钳制川军。

    张权领东江兵三万人,来夺阆中,只是张权不懂军事,东江军皆不服。张权领军到达阆中之时,建夏大军已经开拔前往涪城。张权领军攻打阆中,赵山与洪超以五千人守之,川兵久不习战,军纪涣散,战斗力甚弱,张权又指挥不力,攻打了一日,毫无效果。

    封传车接到建夏书信,与李昂商议道:“今川军皆前往阆中,数倍于我军。恐西城侯难以应付,吾欲率军前往援之,太守可以守阳平关否?”

    李昂道:“今闻知川中将军蒋道前来剑阁领军,吾与蒋道,曾经为同僚共事,知其为人,必不来犯我汉中。吾将观其形势,为西城侯暗中招降此人。将军尽可领军前去相助

    。”

    封传车闻言大喜,遂率领万人,急忙向阆中增援,欲牵制李整军。封传车到达阆中之时,李整军方绕路而行,尚未到达。

    武兼文率五千精骑,一日之间即到达涪城,涪城守将仓促之间领军来迎,武兼文随即出马,铁戟到处,皆不能敌,武兼文擒得川将两员,遂麾军攻之,川军皆溃败,武兼文趁机夺取涪城,俘虏千余人,余众皆逃向成都。武兼文占据涪城,等候建夏大军前来。

    李整闻知建夏军已出阆中,只奔涪城而来,大惊,遂欲领军前救涪城,尚未行数十里,接报说涪城已失。李整大惊,又报说建夏两万人,正随后而进。李整不敢与建夏军交锋,无奈之下,又引军来夺阆中,欲断建夏归路。封传车已经率万人半路截击之。李整不能取胜,进退失据。遂又传令将军蒋道,速速率领驻守剑阁之军,回师援救成都。

    建夏大军,随即又进驻涪城,安定城中军民,招降各地。稍作休整,又令武兼文率军进取绵竹,令徐道率五千人驻守涪城,自己带余下一万余人,随武兼文之后,进取绵竹。

    蒋道在剑阁,见西城侯旬月之间,便深入蜀中腹地。川中诸将,皆处处被动。今又进取成都,寻思胡荣本想归顺西城侯,只是本土豪强从中阻碍,今观此形势,西城侯必然取蜀,于是心下也有归顺之心。忽然接到李整书信,令其回师援助成都,蒋道心中不悦道:“吾与你官位相等,奈何令吾回师成都!前者令吾来,今又令吾回,当吾为帐前走卒吗?”遂不愿回成都。

    李昂乃与蒋道发书,说西城侯天命所归,今必然取蜀,望将军可率众归城,西城侯必将厚待将军。

    蒋道看书信,心中颇有所动,只恐众军不服,乃以书回李昂道:“西城侯若下成都,吾即率众投诚。吾今驻军剑阁,成都欲要吾回援相救。请太守发兵佯攻剑阁,与吾虚作相持,吾便有托词也。”

    李昂接到书,乃发阳平关驻军以及汉中军万人,前来剑阁,列阵作佯攻之。蒋道即回书成都,说汉中兵进犯剑阁,不能撤兵。于是借故在剑阁与李昂虚作相持。

第九十九章 兵不血刃下成都(下)

    领英在西城,得知建夏军已经从阆中入蜀,随即又尽遣西城、上庸之兵以及新招募军士万人,令独孤虎统领之,速至阆中驰援,又将西城囤积粮草辎重,源源不断运至阆中。

    赵山与洪超五千军,正据阆中与张权军相持,众寡悬殊,川兵又增援而来,其势正急。得西城援兵相助,又补充辎重,遂转危为安。独孤虎出阵挑战,连败川军将领数人,川军畏惧,退后数里扎营相持。

    建夏大军已经深入蜀中腹地,占据涪城,又据绵竹,周边诸地军民皆纷纷归顺。文雄对建夏道:“我军深入蜀中,距离成都旦日可达。今不宜停止,恐军威减损,再进则不易。殿下即可以闪电之势,速进成都,则益州弹指可定。”

    建夏即依照文雄之言,传令全军,速至成都。武兼文领五千精骑,在前开路而行,所过之处,如入无人之境,不一日,即兵临成都城下,列阵以待。

    少时,建夏又率领两万人至,建夏令在成都郊外扎营,若有侵犯蜀中人民者,斩之!于是三军肃然,纪律严明。文雄乃请道:“殿下在此驻军,容愚弟为使前往成都见益州刺史胡荣,当面陈述形势,劝谕其归诚。”

    建夏道:“连襟乃吾心腹倚仗之人,怎可亲身入城劝谕?可另遣他人前去。”

    文雄哈哈大笑道:“殿下且宽心。愚弟料知,胡荣必然将归顺殿下。今此番迟疑者,正是待殿下前来招抚也。愚弟今代殿下前往,胡荣必然信之。成都即可兵不血刃而下也。”

    建夏方犹豫不决,恐胡荣扣留文雄,文雄大笑道:“殿下尚信不过愚弟乎?”即命备马,准备入城。乃讨得建夏劝谕书信,径直到成都城下,要面见益州刺史、蜀王胡荣。

    胡荣本欲有不战之心,只是蜀中豪强不欲归顺,不得已而下令抗拒。众将亦知胡荣之意,只是无奈谯常、张权、李整等人,虽然领军相抗,然甚不出力,所以建夏得以在一月之间便率军进围成都。胡荣在成都,闻知建夏大军兵临城下,遂召集成都官员,道:“吾前番就本不欲战,奈何蜀中诸臣不从。今交兵才二十余日,西城侯军马就已经围我成都。益州十余万人马,皆不能阻挡之!今番似此如之奈何?”

    众官员多半皆欲归降西城侯。谯常出班,奋力奏道:“众人之言,大误主公。敌军能进围成都者,乃川军久不上阵,军旅生疏,各军又指挥调度失措,乃至于此。成都尚有守军三万人,粮草充足,足以支持一年。川中各地军虽败,皆未有损失,今西城侯既然孤军深入,正是歼灭其军良机也!奈何投降呢?”

    胡荣道:“相国此番说话,好似胸有成竹。今西城侯大军,正扎营城下,相国能率军破其军否?”

    谯常只是蜀中文臣,从未领过军,更未经过战阵。根本不通军旅干戈之事。今见胡荣此般相问,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正在争论之间,忽然闻报,西城侯遣使者城下,要面见刺史胡荣。

    胡荣遂命放使者入城相见。文雄昂然而入城,目不斜视。径直到刺史府前,见胡荣行礼道:“汉朝建节将军、西城侯麾下军师文雄谨拜益州刺史,今奉西城侯之命,以书呈达。”

    胡荣即命免礼,让呈上书信。书略曰:

    吾举兴汉大旗,欲救援汉室。今不得已而取益州,兵临贵治城池之下,还望刺史相谅解。吾今番举兵,非为夺使君之地。望使君晓之大义,与吾共助汉室。事定之后,使君仍领益州,蜀中官员,皆一律原职启用。今特遣吾心腹军师文雄,替吾前来传达愿意。

    胡荣读毕书信,以目视文雄,见其器宇轩昂,英武雅致。乃问道:“吾曾闻西城侯有一连襟,甚具文武之资,敢问即为足下否?”

    文雄拱手道:“不敢当之,正是在下。”

    胡荣又问道:“足下与西城侯,外有君臣之义,内有连襟之亲,当最为了解西城侯。敢问足下,西城侯真正为如何人也?”

    文雄即道:“西城侯乃先皇帝嫡长子也,当今天子之兄,天下皆知!然以在下论之,西城侯不仅只为天潢贵胄。还兼有高祖之风、光武之略、昭烈之仁,乃当今仁德武威雄略之君也。必当天命有归,兴复大汉。”

    胡荣笑曰:“足下虽赞誉过之,然不瞒足下,吾亦此般认为。”

    文雄乃对胡荣请奏道:“西城侯今不得已举义兵进取蜀中,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为以仁德收取蜀中人心。

    前番数战,西城侯皆只点到为止,不欲伤及生灵。今为避免大军交战,乃不避水火,深入蜀中,用心良苦。其意即在令蜀中可兵不血刃而成大事,愿以与使君共修兄弟之好。自汉朝立国以来,使君可曾见过此等仁德之君吗?在下请使君息兵止武,开城迎接西城侯,西城侯必将视使君为兄弟,此事将可传为千古美谈也。”

    胡荣听罢,略作沉吟,问众文武官员道:“西城侯使者之言,你等皆以为如何?”

    众官员见建夏兵马如此神速,川兵皆不是其敌手,又闻得建夏果然仁慈英武,内中多半已经动摇,今又见文雄如此说辞,亦不愿看到血战,于是大多皆愿意归顺,请胡荣开城,迎接西城侯入成都。

    然谯常仍然顽固,出班奋力奏道:“主公在益州已经称王!奈何将成都拱手送人?今番彼不过投机取巧,以言辞煽动惑乱主公。臣请斩杀使者,以寒其心。坚壁拒战,彼军必然不能持久,将为被我川兵尽数歼灭。望主公明察!”

    文雄听得谯常此言,乃厉声言道:“吾既然前来,已经置生死于度外。使君若听此人之言,便可斩吾之首,坚守成都。吾死不憾,所憾之事,只不过为使君不晓及大义,顺应形势不值耳。”

    胡荣又见谯常如此请命拒战,心中甚怒,乃起座叱道:“蜀中官员皆欲不动刀兵,只你等数人,为一己私利,一心言战!今李整、张权等领军进十万,不能阻西城侯数万军,可见庸才误事。你欲要见到成都血流成河才干休吗?吾今番去蜀王号,相国亦可去号。今相国年高,即可归家养老,不必再辅助吾也。”

    谯常见胡荣发怒,不敢言语。又见胡荣罢其官职,令归家养老,心中羞愧,乃对胡荣拜了三拜,准备离去,胡荣背向战立不看。

    文雄见之,遂伏地请奏道:“相国虽然言语不当,然为蜀中旧臣。望使君收回成命,勿要因为我等之意,而冷却了蜀中旧臣之意。”

    胡荣怒气稍减,才转身说道:“相国今番言语触犯,吾且赦罪。吾意已决,率益州归城西城侯,共助汉室。如有再敢从中阻挠者,吾必然重加治罪!”

    于是下令准备仪仗,开城出迎建夏入成都。

第100章 英主入蜀定西川

    胡荣即遣文雄复命建夏,准备投归之意。

    建夏闻言大喜,遂约住军队,皆偃旗息鼓,在城外等候。

    只见成都城上兵马皆撤下,树起降旗。随即城门开处,胡荣率领成都文武官员,出城而来,胡荣手捧益州册籍,并益州刺史印绶,行至建夏军前,拜伏于地,众文武官员随即一齐跪下。

    建夏慌忙前迎,阻止不及,遂急忙扶胡荣起身,抚慰道:“使君晓及大义,此诚令吾深为感动。可令蜀中官员起身。”

    胡荣手持册籍印绶道:“殿下仁德威名,布于四海。在下本欲归顺,只为蜀中诸臣所阻。今殿下既然亲临成都,还请收纳益州。”

    建夏乃受其册籍,还其益州刺史印绶道:“吾今番入益州,本为中兴大汉之举措也。岂有夺地侵犯之举?请使君仍领益州。蜀中官员,皆以原职任用。”

    胡荣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今殿下既然入主益州,吾岂能不让位避嫌?请殿下领益州刺史,在下愿为麾下一幕宾。”

    文雄见之,乃道:“西城侯今入成都,绝无相夺之意。使君可仍然领益州,与西城侯共谋大事也。”

    胡荣只是不肯。建夏再三劝慰,说:“使君若不领益州刺史,天下闻之,以为吾真夺使君益州也。”

    胡荣道:“吾自知才力薄弱,当前乱世之中,不足以领益州,恐误大事。宁愿为蜀郡一郡守,不敢当此大任。”

    文雄遂对建夏道:“既然如此。在下有一法,使君本为益州刺史,今又率众归诚,殿下不可不厚待之。仍以使君虚领益州刺史号,殿下以行人礼之,尊奉其为上宾。如同吴王与伍子胥故事也。”

    胡荣见此,方才应允。

    胡荣请建夏入成都。建夏遂率领帐下文武,护卫千人,与蜀中官员一齐入成都,礼仪毕。建夏以胡荣为益州刺史,奉以为上宾之礼,行人之职。胡荣乃将益州军政,皆交予建夏,建夏请胡荣居于

    成都刺史府,胡荣不肯,请率家眷居于蜀郡。建夏遂应允,并拔五百人马,随胡荣听用。

    建夏即定成都,蜀中大小官员,皆按原职留用。又以益州刺史命令传檄蜀中各地,令李整、张权等率军归降。建夏又令文雄至谯常府中,请其出任益州长史,谯常默然不应,文雄乃道:“今西城侯定成都,蜀中人心皆归之。西城侯不计足下前嫌,仍然宽宏相待。在下不过传命之人,只恐吾出足下府门,足下当心有后悔也。”随即出门而去。谯常乃下床,对文雄背影下拜道:“烦请足下转达西城侯,老夫愿意归顺!”

    张权、李整在阆中,领军数万与建夏部将封传车、赵山、独孤虎、洪超等相拒,闻知成都归诚,又接到胡荣命令,令其归降。张权对李整说道:“今吾等尚有东江兵五六万,可退至东江,东川地势险阻,又有长江之险,可以据此割据。”李整道:“主公有命,吾等不宜违背。且西城侯所部,兵精将勇,又有谋略之士,你我皆非其敌。如若不奉命退守东川,早晚不保。吾观西城侯,的确是英武雄略之主,不如率川军归顺罢,尚可以全吾等声名也。”

    二人正商议间,忽然闻报,相国谯常,已经归顺西城侯。二人遂不再抵抗,率众归顺。赵山报与建夏,建夏令二人入成都,兵马就地驻扎。

    蒋道在剑阁正与汉中太守李昂虚作对峙,闻知建夏已经取得成都,遂在剑阁按兵不动,遣使持归诚书信至成都,建夏得其书信,仍以蒋道为将军,领剑阁人马,撤回成都。

    冉辉亦率部归顺,建夏仍用为将军。

    张权、李整二人,前至成都,在城下负荆请罪。建夏遂命人去其荆条,请入城中,二人伏地请罪,建夏大笑,下座扶起二人,道:“二君虽然武略不济,然是蜀中理民良才。今吾欲图大事,仍需二位相助治蜀。”于是以张权、李整二人领益州民政要职。

    建夏又请蜀郡太守向宗,仍领蜀郡之重职。又传檄益州犍

    为、朱提、越隽、柯、建宁、永昌、巴郡、巴西、巴东等郡县,令其归诚。一月之间,皆都归顺,于是益州即平。

    建夏见益州初步平定。乃与文雄商议道:“今番用潜龙先生策略,又赖君等努力,数月之间便定益州,吾犹如在梦中也。今骤然得益州,吾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得之不易,守之更难。中原北方公孙氏、第五均等知吾得益州,岂能坐视之。且益州初定,根基未稳,该以何策应对?”

    文雄道:“愚弟观潜龙先生,有武侯之才干。为殿下坐守西城,足食足兵,皆供应及时足备。今蜀中形势,当务之急,当为殿下稳定根基。蜀中旧臣虽能用之,但还需殿下心腹之人执其牛耳。愚弟与赵云峰,皆不如潜龙先生治国安民才干。请殿下召潜龙先生入蜀,为殿下治理益州。殿下当率众屯军汉中,以为进退之势。如此数年之后,殿下在蜀中根基即稳,即可联合荆、扬等州,出军北上,以图大业。”

    建夏闻言称善。于是一一安排蜀中降臣,皆领大小职务,于各地上任。将川军十余万,分派各地驻扎。又以西城兵二万,留驻成都。命武兼文至阆中,与赵山洪超领军马二万,回西城上庸驻守。将川军三万,并西城军队万余,皆让封传车开至汉中驻扎。调配停当后,乃遣使者至西城,调领英入成都相治蜀中。

    建夏又问赵山道:“益州刺史谦逊避位,吾心甚为有愧。今其居于蜀郡,吾若不请其回成都,恐蜀中旧臣议论。”

    文雄道:“夫为人主欲成大事者,不能皆都顾全。殿下虽然愧对益州刺史,然仍让其领益州刺史之号,以行人之礼尊奉之,已经难得矣。若让其归于成都,则反而不便。殿下只需以虚位厚禄尊奉之,以示厚待之意,不必因为内心愧对为念。待殿下大事成功之日,再以厚爵高位相待,如此两全其美,皆能善始善终。若其归于成都,受人挑拨,则将与殿下忽生嫌隙,反为不美。”建夏乃止。

第101章 西凉权臣怒发兵

    领英在西城,治理两郡民政,皆能有条不紊。建夏领军入蜀,领英又遣独孤虎率军相援阆中,军资粮草,皆源源不断运至,于是建夏大军得以顺利进军,迅速拿下成都。领英见成都已定,心中甚为高兴,忽然西城侯从成都遣使至西城,请领英安排西城适宜,待赵山、武兼文率军回西城之时,即入成都,相助治理蜀中。

    领英接命,回书建夏。数日之后,赵山、武兼文率军至西城,与领英相见。

    领英遂与赵山商议交接适宜,上庸太守文广年已高迈,领英请赵山在西城兼领上庸军政之事,与洪超共助文广。领英见有赵山与武兼文在,心中乃放心。一一安排停当,遂带领护卫从人数十余骑,启程向成都而来。

    不数日,领英一行即将到达成都。建夏正在城中等候,闻知领英来,即带文雄出城等候迎之,领英望见,急忙近前,翻身下马拜见建夏道:“孺子到来甚迟,何劳殿下如此相迎?”

    蜀中众官员见建夏如此礼遇迎接领英,皆羡慕不已。蜀中官员,虽然知道建夏近得潜龙先生,然实不知其人。今见领英,不过二十五六岁,众皆大惊,难以置信。建夏遂扶起领英,对蜀中众官员道:“吾今番入蜀定大事者,乃潜龙先生所计画也。潜龙先生虽然年幼,然怀抱经纶,胸藏大器,正是当年诸葛武侯也。潜龙先生乃当今无双国士,望诸君相助之,相治蜀中。”

    益州众官员,闻之心中惊讶,遂一齐道:“在下敢不遵殿下之命,辅助潜龙先生乎?”

    于是建夏请领英入成都,设宴大会众人,歌舞奏乐,众皆欢饮而醉。

    建夏与领英道:“今以潜龙先生计画,吾已定取益州。中原公孙氏、第五均必然不能坐视。吾让潜龙先生坐镇成都,治理蜀中,吾与文雄、封传车、徐氏叔侄率军出屯汉中,先生以为如何?”

    领英道:“殿下英明。今公孙氏、第五均方争霸中原,一时难以顾及益州之事。殿下以赵云峰军师、武兼文将军驻守西城,足以抵御东南来犯。今蜀中初定,亟需整治,方得根基稳定。在下有独孤将军相助,亦可为殿下

    治守成都。唯汉中乃川中屏障,最为紧要,需得重军布防。殿下亲往临之,正是得其宜也。殿下请安心,尽管率军前去汉中驻扎。以图预料,两年之内,中原未有能西攻益州。而两年以后,殿下在蜀中根基已稳,军马已成,粮草已足,亦不惧其前来也。”

    建夏闻言甚为安心。遂以领英为军师中郎将,奉西城侯之命,留守坐镇成都,治理蜀中,又以独孤虎为领英随身护卫,统领西城侯嫡系军一万人,相助领英。自己同文雄、封传车、徐氏叔侄等,率川军三万余人,出汉中,合汉中军共计五万人,屯军于定军山,建夏治南郑。

    领英治理蜀中,甚有章法。蜀中旧日官员,官衔年宦皆高于领英,然见其果然才干超群,又是建夏所倚仗之人,起初甚有不服,后来则逐渐倾服,听其令,奉其命,治理蜀中。

    顺安20年夏四月,公孙霸在洛阳,见马翁虎豹营已经训练成,诸路军皆以齐备,即从洛阳率军西至潼关,会合众军,共十四余万,欲攻取潼关。

    潼关守将许昭有三万人守关,第五均又增援凉州五万人,前来相助。于是两军在关前攻战数场,互有胜负。马翁前两番法术已经不能用,而许昭只坚守不出关,虎豹营亦不能用,两军遂相持。

    第五均在长安,见潼关两军相持,正与毕儒等商议,如何退公孙霸大军。忽然闻报,西城侯率部进驻汉中,欲起兵取西川。第五均闻报笑道:“西城侯以区区两郡之地,就敢取益州?孤有军十余万,尚不敢取。西城侯真乃神人也!”

    众将皆认为西城侯取益州是不可能之事,皆笑其为以卵击石之举。

    第五均又问毕儒道:“西城侯此举,是否虚作声势?”

    毕儒闻报,思索良久。见第五均相问,遂对第五均道:“以在下愚见,西城侯此番不为虚作声势也,其取蜀必然为实。”

    第五均与众将皆惊愕,第五均乃问道:“相国何以见得?”

    毕儒道:“西城侯自失位被贬,已经二十年,其未尝不想欲进取王霸之业也。为何早不取晚不取,偏在此时去取。正是趁此时

    我军与公孙氏相持无暇顾及之缘故也。”

    第五均闻言点头,又道:“然而其不过两郡之地,数万兵马,不过为益州五分之一,众寡悬殊,岂能取下?”

    毕儒道:“以在下观之。西城侯虽然兵力难于川中相比,然而其有汉朝宗室之名,麾下文武,亦为精良,今又得潜龙相画策。川兵虽众,久无战事,战备松弛,加之益州刺史甚心向汉朝。假若其以仁德在前,武威在后,取蜀之事,未尝不可也。”

    第五均闻言沉吟不语。对毕儒道:“相国以为,其能取下蜀地否?孤以为不能。”

    毕儒道:“在下尚未知也,数日必有消息,主公可待之。”

    不数日,果然接报,西城侯部将,已经袭取阆中,第五均正在疑惑之间,又接得哨骑探报:西城侯已经率兵从阆中入川,进取涪城,只向成都进军。第五均心中暗惊,乃问毕儒:“何其进军如此神速?如此看来,其当真欲要取西蜀了?不过深入蜀中,若川军断其归路,恐陷入重围,有去无回也。”

    毕儒乃道:“主公休要小觑西城侯。今观其形势,必然将取蜀。其意在以闪电之势,进围成都,招降益州刺史胡荣。川军虽众,然不能阻挡其军前进,可见川军非其敌手。此我之失策,让西城侯得以趁机占据益州。”

    第五均闻言,甚为忿怒,骂道:“大胆余孽!敢夺孤之禁脔!”遂对毕儒道:“西城侯自持汉朝宗室,抢夺益州,此意明为与孤为敌。孤即遣凉州雄兵,以朝廷之命,攻其后方,再并益州。相国以为如何?”

    毕儒道:“不可也。今主公方与公孙氏相战于潼关,如若再分兵取汉中,则潼关将难敌,公孙氏若陷潼关,只恐长安难守也。

    第五均恨道:“如此,孤当如何?”

    毕儒道:“主公欲定益州,当先退公孙氏。当前之策,唯有先破公孙氏大军,使其不敢西进。然后趁西城侯在西川立足未稳,率军收取汉中,再进击西川。即可收取益州为我有也。主公需急击之,否则其在蜀中立下根基,又有山川之固,将难再取下也。”

第102张 豺狼率师斗潼关

    第五均闻知毕儒之言,心下寻思,甚有道理。又忿怒建夏夺取益州,于是下令:再调遣凉州兵马二万,合长安军马三万人,亲自率领,前来潼关,与公孙霸军决战,先破公孙霸军,再西取汉中,攻夺益州。

    于是第五均命毕儒守长安,自率马威、马翩、李武、第五康等凉州将领,领军五万余人,前来潼关,合并前番姜镇凉部五万人,许昭部三万余人,共计大军十四万人,号称三十万人,准备与公孙霸大军决战。

    第五均召集诸将,道:“孤今聚大军于潼关,欲与公孙老贼一决雌雄。诸君今番都要努力,若破公孙老贼,天下可得,诸君皆能拜爵封侯。”

    遂对许昭道:“太尉可领本部兵,扼守潼关,与孤为掩护接应。孤当亲率凉州劲旅,出关击贼。”许昭领命。

    第五均遂开关,率大军出关列阵,十余万大军,前后数里,扎营数百座。第五均在中军大营,大旗麾盖,军威甚严整。

    公孙霸前部军,见第五均亲自前来,大军十万余,气势汹汹,遂率军后退,报知公孙霸。

    公孙霸闻得第五均亲自率军三十余万,出关欲与自己一决雌雄。大笑道:“天下诸侯,未有敢与孤相挑战者。第五均真乃勇气可嘉!既然敢与孤挑战,孤即可前去一会,看其胆略可真如此乎?”又闻知第五均大军实际十数万,呵呵笑道:“第五老贼果然奸滑!”于是也诈称大军三十六万。引军前来,扎下阵脚,乘车而出,冕旒袍服,羽葆鼓吹,甚是华丽,出至军前,命人请第五均出阵答话。

    第五均闻知公孙霸叫阵,道:“孤正欲与公孙老贼一会!”于是也乘坐王者车驾而出,大将旗鼓,护卫林立,麾盖之上,大旗招展,上书“大将军凉王第五”七字。

    第五均出得阵前,看见公孙霸在车中,头戴冠冕,见其身材粗壮,犹如熊虎,乃笑骂道:“公孙老贼乃如此野蛮鄙陋之夫哉!”

    公孙霸观第五均,身形瘦高,背部驼起,亦回骂道:“孤本以为第五老贼为英武之躯,今日见之,老贼乃一干瘦驼者,自古以来,岂有干瘦驼者领军行于行伍之间乎?”回顾众军而大笑,公孙霸军皆哈哈大笑。

    第五均闻言甚为羞愧。遂对公孙霸道:“老贼不必逞口舌之利。老贼本居于辽东,时代为汉朝藩属,今以强横侵犯中原,为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共愤!!今朝廷大军到前,还不束手卸甲,而敢于列阵相抗天威乎?”

    公孙霸闻言,在车中大笑数番,前仰后合,笑毕之后,对第五均道:“老贼说孤为辽东藩属,老贼你又是何人?居然敢掌控汉朝,自称大将军!孤今番正是为汉朝勤王,率三十六万大军来剿灭老贼耳!”

    第五均道:“老贼向来奸诈,以孤观之,老贼不过十万兵耳,安敢称三十六万?”

    公孙霸道:“孤共有大军一百万!今只三分之一。老贼也不过十万军,如何敢诈言三十万?”

    第五均道:“与老贼争论此般问题,甚是浪费唇舌。孤且问老贼,为何举兵侵犯中原?又欲攻打潼关,致使兵戈不休,天下不安,生灵涂炭?”

    公孙霸道:“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老贼不也是如此吗?”

    第五均道:“老贼欲篡取天下,果真大言不惭。今孤率朝廷王师,前来剿荡。老贼如能弃械归降,孤可上奏朝廷,赦免老贼反叛之罪。”

    公孙霸闻言,又在车上笑的前仰后合。以手指第五均对众将道:“孤平生未见此等言语滑稽可笑之老贼也。”言罢又笑。对第五均道:“老贼此话,正是孤要问老贼你也。”

    第五均见公孙霸难以相言。遂道:“今日之事,乃兵戈相见而决之。老贼不足与语!”遂令回阵。指挥众将,将要攻击公孙霸军阵。

    公孙霸见第五均回阵,也令转车回到己方阵中。召马翁吩咐道:“第五均今番倚仗兵强,欲要

    与孤一决雌雄。以孤观之,凉州军马,战力甚强,不亚于我辽东劲旅。今番又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胜败如何,当在于国师虎豹营也。”

    马翁领诺,随即将虎豹营至于中军,待混战之时,即驱猛兽相助,借此败第五均凉州军。

    第五均回阵,召集麾下姜镇凉、马威、马翩、李武、第五康道:“公孙老贼军,与我势力相当,然其军不如我凉州兵马健勇。你等可先领凉州铁骑在前冲锋,再以长枪兵随后攻击之,孤即当随后麾军攻之,其必不能抵挡,如此其军可破也。”

    诸将皆一一领命,分作安排。马威、马翩各领两万铁骑,在前冲锋,姜镇凉领三万长枪兵,随后而进,李武、第五康率二万军在左右两翼进攻。第五均率中军五万,在后攻之。

    第五均在中军车上,拔剑下令攻击。于是三军皆进,马威、马翩领两万凉州铁骑,势不可挡,直冲公孙霸中军而来。

    公孙霸命前部军应之,凉州铁骑果然勇猛,冲突之势,万夫莫当,公孙霸前部军阻挡不住,皆纷纷溃散退避。公孙霸见之,遂下车上马往后军退去。公孙豹遂麾军向前,接住马威、马翩之军厮杀。

    姜镇凉又率三万军从发起攻击。公孙霸军中,方龙率军从左翼出,公孙牛率军从右翼出,迎战李武、第五康,接住厮杀。

    大将朱玉,率领中军数万,截住姜镇凉军,展开混战。

    两军混战多时,第五均看见公孙霸军渐有溃败之象,即发起攻击,数万人马,排山倒海般相公孙霸军中冲来。公孙霸见来势甚猛,即令中军后退。其余诸军,且占且退,第五均麾军急攻之,混战之中,公孙霸前部数员将领,皆被马威、姜镇凉所斩。公孙霸见势甚急,即令马翁亦虎豹营拒敌。马翁遂在混乱之中,将军中虎豹皆放出笼中,作法驱之,虎豹营数十驯兽师,一齐驱赶数百头虎豹熊狼等猛兽,向凉州军反攻而来。

第103章 万马军中驱虎豹

    第五均与公孙霸在潼关两雄相遇,互相催动十余万大军厮杀,混战多时,公孙霸军将败,马翁遂驱动数百只虎豹狼虫,至于阵中,向第五均凉州军扑来。

    只见数百只虎豹猛兽,受马翁法术驱遣,一齐张牙舞爪,奔腾咆哮,十分凶猛,西凉军马见之,皆惊慌嘶鸣,四处乱跑,西凉军未曾见过此等阵势,心中惊慌。马威、马翩前部军被虎豹营一阵冲击,阵形遂乱,虎豹发威,军士皆不敢挡之。第五均在后,见前军混乱,往后倒退,践踏后军。第五均慌忙令长枪兵军围困虎豹,以弓弩射之,众军方来围困之时,只见一豹,奔腾咆哮,一跃上第五康座下马,将第五康撕扯下来,第五康不及翻身,连人带马,遂为猛兽所毙杀。众将见之大惊,公孙霸军,见虎豹营冲阵得逞,趁凉州军混乱之际,即麾军又掩杀回来。

    马威、马翩等见第五康被猛兽所杀,心中畏惧。即勒军排成重重阵势,以抵御猛兽,第五均见公孙霸大军又反攻而来,甚为凶猛,便令军向潼关而撤。

    公孙豹在马上手执长矛,专挑西凉将领厮杀。马威、马翩见之,各舞手中兵器,双战公孙豹,公孙豹亦毫不畏惧,抖擞精神,力战二将,游刃有余。大战二十余合,公孙豹瞅见马翩破绽,即一矛刺马翩于马下。马威见其尚未拔矛之际之,以枪刺公孙豹,公孙豹右手拔矛,侧闪过枪尖,以左手抓住马威枪杆,顺势借力一扯,马威手中枪随即脱手,公孙霸又抽矛来杀马威,马威随即拍马而逃。

    西凉大将姜镇凉,正手持开山大斧,在军中左右砍杀,正遇公孙牛,公孙牛自持蛮力,前来战姜镇凉,姜镇凉大喝一声,手中斧起处,斩公孙牛于马下。遂又引凉州劲旅厮杀,甚为勇猛,所到之处,公孙霸军皆不能挡。

    方龙见之,即挺枪上前,截住姜镇凉厮杀,战不十合,即被姜镇凉一斧砍掉手中长枪,拍马而逃。姜镇凉又率领数万凉州军反包抄杀过来,公孙霸又下令拒战姜镇凉。第五均遂得以率军后撤。

    公孙豹、朱玉等,一齐率军来围姜镇凉,姜镇凉奋力拼杀,截住朱玉交战,朱玉难敌其手中大斧,率军而退

    。姜镇凉随即引军后撤,公孙豹即拍马上前,舞动长矛,来战姜镇凉。

    马翁见虎豹营冲阵成功,第五均引军撤退,恐虎豹被其弓弩手所歼,遂又驱回猛兽,共来助战围攻姜镇凉军。

    姜镇凉见公孙豹持矛攻来,遂以大斧接住迎战,二将在阵中大战十余回合,公孙豹不能败姜镇凉,马翁见之,遂驱动一金钱花豹,扑上姜镇凉坐骑,准备将姜镇凉撕扯下马,姜镇凉见花豹扑来,躲避不及,遂一手使斧招架公孙豹,一手扼花豹之喉,大喝一声,将花豹喉管扭断,花豹口中喷血,姜镇凉手提花豹,用力向公孙豹掷来,公孙豹见之亦为震怖,急忙以矛挡之,姜镇凉得以拖斧拍马抽身。

    公孙霸急命大军来追攻,第五均已经撤军关下,接应得姜镇凉。潼关上许昭在关前布一万弓箭手,箭矢如雨,公孙霸大军不能前进。

    两军遂在关前相持,第五均不能东进,公孙霸亦不能攻到潼关之前。

    第五均计点军士,此番大战,损折兵马两万余人,伤者不计其数,折凉州勇将马翩,第五康,凉州军士气受挫,第五均心下甚忧,随即只防守潼关,不再轻易出战。

    公孙霸守军,折了骁将公孙牛,乃自己族侄也,甚为悲痛,下令厚葬抚恤之。公孙霸此番战役,虽然胜得第五均,自身亦死伤数万,见凉州军果然骁勇,不敢再掉以轻心。遂令大军后退据险驻扎,不得轻易出战。

    两军在潼关对峙月余,第五均忽然接报,西城侯已经取下成都,益州刺史胡统皆帅川中文武归降。第五均不胜愤怒,欲要起兵取汉中,毕儒连忙以书信相劝道:“当前之紧要,乃潼关也。主公若帅军取汉中,兵少必然无用,兵多则将要抽调潼关之军,如此潼关将危矣。望主公以坚守潼关为宜。”

    众将皆以为潼关紧要,不可抽调军队。第五均方不去攻取汉中。

    公孙霸正在相持之间,忽然接得安城公孙彪急报,说徐州牧伍文忠,率众十万,前来攻夺安城。公孙霸闻报心中震惊,然为安定军心,佯作无事之状,令使者回报公孙彪,先坚守安城。

    两军又相持月余

    ,时逢暑天,烈日炎炎,军中多有暑疾瘟疫,第五均见天热难以用兵,遂留重兵驻守潼关,凉州将领,皆领军屯与潼关周边紧要之地,自己率二万人回长安。

    此时安城已经为伍文忠夺取。公孙霸亦无心久留潼关,随即分派军马防守,自己率众回洛阳。

    公孙霸回到洛阳,商议夺回安城。皇甫照道:“今方暑气正盛,不便用兵。安城虽然失陷,然与我大局无所损也。伍文忠虽然进驻安城,然燕王中原布防甚为严整,其军必然不能再进。燕王可暂时休兵,待秋凉过后,再各个击破。”公孙霸遂依允。与马翁道:“今国师虎豹营,关键时刻甚为有效。只是此番与凉州军交锋,虽然败其军,然未能一决雌雄也。第五老贼不灭,孤难以进驻潼关。待秋后孤当再率大军,诱第五老贼出关,先生再可以虎豹营助阵。此番需要以虎豹营为前锋,我军随后而进,必然能破第五老贼也。待孤破了第五老贼,再与伍文忠老匹夫算账。”

    马翁道:“然也。不过末将以为,数百虎豹营,尚不足为前锋,可在扩充一倍,才可用之。”

    于是公孙霸下令,又四处网罗猛兽,数月之间,又捕获得幽州虎豹狼虫五六百头,加上原有数百头,共千余头。交与马翁,命其训练成猛兽军,以备秋后攻战。

    第五均回到长安,与毕儒等诸文武商议,道:“此番潼关之战,孤本胜券在握,公孙老贼之头,即将斩下之时,不想老贼军中,使用驱虎豹之法,我军不及准备,以致功亏一篑,转胜为败。公孙军未能破,又不能西取汉中。真是气杀孤也!”

    诸将忙劝慰道:“主公不必烦恼。此番我军虽然有所折损。然也杀伤公孙军相当,料其必然畏惧,不敢轻视小觑主公也。”

    第五均恨恨道:“只是此番与公孙老贼相持,孤损兵折将,蜀中却为他人所得。孤心甚为不甘也。”

    毕儒遂进言道:“主公且安心。某有一计,必然破公孙氏猛兽军。主公再与其决战,必能胜之。然后麾军取汉中,尚不迟也。”

    第五均闻言甚喜,遂问毕儒,是何策略。

第104章 徐牧率众略安城

    毕儒对第五均献策道:“驱虎豹猛兽为军,前朝历代皆有。吾闻王莽之时,曾以虎豹犀象等猛兽,助阵昆阳。猛兽等物,虽然凶猛,然可以法破之,即无用矣。”

    第五均问道:“相国当以合法可破呢?”

    毕儒道:“猛兽尤其惧怕异常声光等物。主公可准备硝石烟火之物,以车载于军中。待交战之时,彼方放出猛兽,即点燃硝石药物,则火起烟出,硝石炸裂,军中即四面重重擂鼓,猛兽必然畏惧不前,即可破之。”

    第五均遂令采集准备硝石药物,以作备用。

    却说徐州牧伍文忠,自领上将军九州伯以来,欲想联合诸侯,共抗公孙,以恢复中原、山东。便发书荆、扬二州,请其出兵相助。

    荆州刺史高涉接书,与长史左浚商议,道:“徐州牧今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令我荆州听其号令,发兵攻公孙氏。君意下如何?”

    左浚道:“徐州牧虽然不得朝廷之命,自称九州伯长,然而此非常之时,当有人领袖诸侯,共抗公孙氏。如若徐州被陷,将不利于我荆州。在下预料必然也会致书扬州,主公可稍待数日,看扬州如何对答。如扬州应,主公再回书,表面应之,观其形势。如扬州不应,则主公也当不应,保守荆州为上。”

    高涉遂依左浚之计行事。

    扬州刺史车安接书,对长史刘察道:“中原诸侯北抗公孙,吾前番亦有军资相助。今徐州牧称九州长,令我扬州从之。君意若何?”

    刘察道:“中原诸州,今唯有徐州未陷于公孙氏。徐州乃我扬州之屏障,如徐州有失,公孙氏便可趁势取江东,荆益。徐州牧虽然称伯,不合乎法度,然而此非常时刻,当作权变也。扬州宁听命于徐州牧,而不愿意臣服公孙氏。今徐州既然有请于我扬州,主公当量力适度助之。”

    于是车安回书伍文忠,遣扬州军步骑一万人,令将军步阐统领,前来相助徐州,又以军粮三万斛,玄铠器械数千张相

    助。

    高涉见扬州相助,也回书伍文忠,遥为呼应,遣五千兵相助宛城贺武,其大军屯于襄阳,遥为助阵。

    伍文忠得荆州、扬州回书相助,又整顿徐州兵马,加上宛城贺武军、小沛章武军,约有十二三万人。顺安20年夏,见公孙霸率大军进攻潼关,与第五均混战。于是召集徐州众文武,并折冲将军成章武,商议军机。伍文忠道:“今番得荆、扬二州相助,徐州现在有军马十万,兵精粮足,老夫观公孙氏正在潼关相战西凉军,后方必然空虚。老夫欲率兵袭之,诸君以为如何?”

    长史虞良道:“主公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以来,未有出兵建功,今正当趁此之机,出军北上,建立战功,以立伯长之威望。”

    徐州大将章雕道:“主公欲北进,末将当领前步军,为主公略定山东诸地。主公可率师,略取安城。”

    豫州大将韩冲,自豫州失陷后,便率军退居徐州境上。愤然起座对伍文忠道:“末将自失豫州,领军客居徐州,日夜痛恨。上将军若攻取安城,末将愿率本部人马为先锋。”

    伍文忠闻言沉吟,见章武不语,乃问章武道:“陈世侄今有何策略?不妨说来。”

    章武见问,便奏道:“诸君所见,甚为合乎形势。然末将所担心者,今公孙氏虽然率大军在潼关交战。然安城、钜鹿、山东诸地之兵,仍不下十万。九州伯若倾尽徐州之兵,或可以攻下安城、钜鹿,然若公孙氏回军相救,恐难于守之也。”

    伍文忠闻言,沉吟不语。

    韩冲与章雕皆道:“虽然如此。然徐州现在大军齐备,又有荆、扬二州相助,此良机难得,纵然不能恢复,也当挫其军威也。”

    伍文忠又再问虞良:“先生以为吾此番若举兵北上,可以恢复安城、钜鹿否?”

    虞良奏道:“安城地势,宜攻难守,虽然有公孙彪驻军五万,主公以十万大军攻取不难也。钜鹿地势,易守难攻,虽然只有两万军驻

    守,当不易取得。以在下愚见,主公若举兵,能攻取安城,然不能下钜鹿。”

    伍文忠见久为公孙氏军所压制,急欲思得一战,能立足扬眉。见虞良如此说辞。便下定决心,准备夺取安城。

    伍文忠对诸将道:“今此良机,不容错失。既然能下安城,吾便前往取之,以挫公孙氏之气焰。”

    又对章武道:“陈世侄勇武名冠山东,当视公孙氏大军如同草芥。今番正是雪耻复仇之时。如能取下安城,恢复山东,令尊泉下有知亦为欣慰也。”

    章武见伍文忠决意要北上进取安城,寻思不便阻其之意。于是说道:“九州伯此番出兵恢复中原,末将焉有不从之理?末将听候九州伯调遣!”

    伍文忠商议已定,便分派军马,以韩冲为先锋,章武、章雕二人为大将,起徐州军马十万,趁公孙霸与第五均战于潼关之时,前往安城而来。

    不数日,韩冲领三万军已进至安城下列阵驻扎,安城守将公孙彪见之,在城上哈哈大笑,骂韩冲道:“败军之将,尚敢领兵前来乎?尽可攻城。”不以为意,只不慌不忙布防。不一日,忽然见城外城头大起,伍文忠亲自领章武、章雕二人,共率大军六七万,围城而来,公孙彪见之大惊,忙加强布防,又遣飞骑冲出城外,急报与公孙霸。

    公孙霸方率军与第五均相持潼关,闻报大怒,骂道:“伍文忠老匹夫,安敢如此!”于是密令飞骑回报公孙彪,先坚守安城十日,当调遣山东、洛阳等地军马前来相援。待逼退第五均后,自己即亲率大军,前来平定徐州。

    伍文忠兵围安城,韩冲、章雕皆道:“今可趁其援军未到,我军可急发起攻击。安城虽有军五万人,然我军以二敌一,必然能下。”章武亦道:“九州伯既然亲临安城,今我军两倍于敌军,兵锋正盛,可急攻之,一鼓而下。如其援军到来,则战机失矣。”

    伍文忠即摆开阵势,围城数重,命令攻城。

第105章 两霸相争万骨枯

    上将军九州伯、徐州牧伍文忠率师十万,围住安城攻打。

    安城守将公孙彪,即发书请山东、钜鹿发兵相救,又一面引军拒战。

    安城地势,易攻难守,公孙彪虽有五万重兵,然而难敌徐州十万大军攻势,韩冲军皆欲雪前番失城之耻,拼命攻击。章武与章雕以率军猛攻,城东即将陷落,公孙彪见势急,援军一时难以到来,料定安城难守,即放弃安城,率领四万余军,退至陈留,分守中原各路隘口。

    伍文忠既然取下安城,豫州南部汝南、谯郡数十县,皆又恢复。伍文忠入安城,设酒庆功,对众将道:“今番恢复安城,中原诸侯得以扬眉。老夫之意,我军气势正盛,可趁此之机,再北上取陈留,恢复豫州全境。诸君意下如何?”

    韩冲道:“公孙彪此番溃败陈留,士气甚衰。我军若一股而进,陈留定然能下,豫州可恢复也。”

    章雕道:“我军军势正强,此番夺取安城,尚未多费气力,即一鼓而下。可趁战胜之势,只捣陈留,可歼灭公孙彪军。公孙霸方相持潼关,待其回师救援时,我军已破公孙彪矣。”

    章武道:“二位将军只看其一,未看其二。今我军北进,固然能够取下陈留。然若山东贼兵东面围我,公孙彪又合钜鹿之兵击我正面,我军当难以再进。如若公孙霸再挥洛阳之兵,进攻我军,则我将败矣,安城亦不能守也。公孙彪之所以不战而弃安城北走者,乃诱我深入,围而聚歼也。”

    伍文忠闻言沉吟。虞良遂进言道:“我军虽有十万之众,倘若深入敌境,恐陷入重围。今主公既然取得安城,北兵挫锐,可趁势而收。以兵驻守,不宜再北进。”

    伍文忠心中斟酌良久。乃道:“诸君皆言之有理。方今盛暑即将到来,不宜用兵。吾且先驻军安城,观其形势,再做进退。”于是率兵驻扎安城。

    公孙霸闻知安城

    陷落,遂班师回洛阳。召集帐下商议,欲要夺回安城。相国皇甫照乃出班奏道:“当前形势,暑气正盛,不宜用兵。主公之首敌,乃第五均西凉军也。如若我再与徐州交兵,西凉军必然趁虚出关袭我之后。以老臣之见,伍文忠虽然取下安城,然其坐守之贼,欲取得安城建功,壮其声望而已。必然不敢率军北上,惧怕陷入我军重围。主公不必忧虑东南,且先收军蓄力,待破凉州军后,再挥师安城,必然又破徐州军。如此,主公兵威更盛,再引军东荡西除,取胜则不难也。”

    公孙霸闻言甚喜。于是下令,三军休整蓄力。令公孙彪、山东等守将,防守徐州军北上。准备秋凉之后,再率大军与西凉军决战。

    秋八月,公孙霸又调动洛阳十万大军,与马翁虎豹军千余头,浩浩荡荡,开拔至潼关之前。聚合各军,共计十五万,攻打潼关。

    第五均闻知,大怒道:“今番若不灭了公孙老贼,孤誓不为王!”即传命许昭、姜镇凉等率军拒战。又下令在长安三辅地区,征募兵马,强征赋税,以充军实。一时之间,长安怨声载道。朝廷旧臣皆劝谏第五均不可如此劳民伤财。第五均道:“孤为汉朝计,如若不灭公孙老贼,你等可还能安坐朝廷吗?”随即又强征得兵马近十万人,皆驱至潼关。

    第五均到潼关,召集诸将道:“今孤率众二十万,誓必灭公孙老贼,以靖中原。”

    随即令开关,率军而出,将五万新招募之兵,令为前驱。更不打话,自己率领姜镇凉、马威、李武等人,率大军冲击公孙霸大营。

    公孙霸大军猝不及防,被冲击一番,阵形散乱,第五均遂趁势麾军掩杀,公孙霸大败,溃败后撤十余里,方驻扎安营。急忙令马翁,以千余虎豹军反击之。

    第五均杀得正兴起,见公孙霸大军溃败后退,即令众将道:“今可趁其溃败之时,急攻之。如取得公孙老贼首

    级者,以刺史州牧职相授,封万户侯!”西凉军诸将,皆欲建功,纷纷奋起骁勇,率军追杀公孙霸。

    公孙霸已经稳住形势,见西凉军追杀而来,即以虎豹军为前驱,率大军反攻。千余只虎豹,凶猛异常,比上次阵势更为猛烈、凉州军追兵见之,难以抵挡,不及撤退,即被虎豹军冲入阵中,一阵撕咬扑杀,西凉军人马皆惊惧,阵形大乱。公孙霸见之,即麾军猛攻,趁势掩杀,西凉军大败,折兵万余。姜镇凉、马威、率军后撤,公孙霸乘势再反杀,又追击至潼关之前,大破西凉军。

    第五均忙命数万新招募之兵,挡住其攻势。忙命调来硝石车,摆在阵前,新招募数万军,皆不能敌,大多溃败,四散而逃。千余虎豹,又扑向凉州军中军而来。

    第五均急忙命点燃硝石烟火,军中重重擂鼓,虎豹见冒烟突火,鼓声大起,闻之大惧,皆伏地不起,战栗发抖,马翁作法驱动,仍不管用。第五均阵中弓弩手,随即一齐放箭,将千余虎豹以及百余驯兽军全部射死在阵中。马翁亦身中三箭,负伤作疾行法逃走。

    第五均见破其虎豹军,欲孤注一掷,再聚重兵攻击,与公孙霸军接住混战。双方混战多时,公孙霸后军又来到。李武为方龙所斩,西凉军逐渐难支,许昭随即率军出关,接应得第五均入关。

    此番一战,西凉军虽然破得公孙霸虎豹军,杀伤其军数万人,然自身损失甚为惨重,凉州军马,损失过半,新招募十万军,尚剩下三万人,大多溃散逃走或被公孙霸所俘虏。姜镇凉、马威等西凉勇将,皆负伤而归。

    第五均遂引军入关,见此番大败,折损将半,心中甚惧,即不敢再出关。

    公孙霸收军,折兵三万人,伤者不计其数,虎豹军全军覆没。心中亦震怖,以为西凉军悍勇,不可轻易战胜,亦不敢再攻潼关,聚兵扼守各隘口,率师回洛阳。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7476/ 第一时间欣赏超级汉朝最新章节! 作者:俱邀侠客芙蓉剑所写的《超级汉朝》为转载作品,超级汉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超级汉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超级汉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超级汉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超级汉朝介绍: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立志写一本风格类似《三国演义》的网文小说,以此表达在下对汉朝的仰慕之情,并向《三国演义》致敬!
超级汉朝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超级汉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超级汉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