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超级汉朝TXT下载超级汉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超级汉朝全文阅读

作者:俱邀侠客芙蓉剑     超级汉朝txt下载     超级汉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1章 汉王传檄东南地

    汉中王麾下军师将军徐领英,坐镇成都,一年有余,督造大小舟船已毕,训练成三万水军,皆已精熟。

    顺安24年中秋,领英在成都大会蜀中文武,设酒饮宴达旦,蜀中文武,皆倾服于潜龙先生理民才干。上言欲请潜龙领益州牧,领英对众人道:“诸公之美意,图心领之。然刺史州牧者,乃朝廷钦命封疆大臣,非天子敕命不可。今益州刺史胡公仍虚领益州,吾为汉中王麾下之臣,不可僭越礼制。”仍以军师将军位治理蜀中。领英虽掌握川蜀军政大权,然官衔甚低于胡荣、谯常、张权、李整、向宗等人。领英见蜀中官员,皆依照汉朝制度而行,商议州中政事,乃尊官衔高于己者为上座,迎送皆执礼甚恭。川中要员皆心下不安,所以请领英领益州牧。领英又尊奉胡荣,所赠予奉养甚为丰厚。胡荣不安,道:“吾居蜀郡,家资甚能够用。军师馈赠如此丰厚,恐有耗费蜀中民力也。”蜀中官员皆答道:“今潜龙先生治蜀,人民丰足,又连年丰饶,州中赋税皆超往年,粮仓陈陈相因。此乃潜龙先生略表主公让国之心意也,主公勿要疑虑。”胡荣惊讶,遂出府中,四处观之,果然见川中一片升平兴旺,阡陌连接,稻禾成片。民皆怡然自乐,牛马悠然于南山,鸡鸭嬉戏于田园。胡荣看了一番,不禁感叹道:“吾父子治理蜀中二十余年,也不及今日之景象也。”遂收下奉养。居蜀郡,乃潜心研究经学词赋,后成为汉朝一代经学词赋名家。

    领英治蜀数年,乃深得蜀人之心。领英见舟船已备,水师已成,蜀人归心。乃上书汉中王道:今益州安定,两川人心皆归于汉中王。臣所督造舟船水师今已齐备,蜀中粮草充足,将士皆愿用命。中原方两雄对峙,无暇顾及东南。殿下可趁此时之机会,传檄荆、扬,令其归顺汉中王麾下,共兴大汉之业。如若荆、扬有不从殿下之命者,臣愿率益州水师,前往为殿下定之。臣预料,公孙氏欲得荆扬,然苦于北方

    未定,水师未成。而为殿下占得先机,此百年一时良机也,望殿下勿错失之。

    汉中王接书,读之沉吟良久。乃问文雄道:“潜龙先生欲让孤取荆扬二州,卿意下以为如何?”

    文雄笑道:“殿下欲中兴大汉,必然欲有根据。今益州一地,尚不足以进取天下。而进能取者,无非荆扬二州。殿下又何迟疑呢?殿下难道尚信不过潜龙先生吗?”

    建夏道:“非也。孤所忧虑者,在于荆扬人心也。孤若并取荆扬,公孙氏岂能坐视?如若举倾国之兵与孤争衡,恐天下又将大乱,亿万生灵又将涂炭。”

    文雄笑道:“殿下是担心公孙氏兵强,而心有顾虑耳。殿下无忧,以愚弟观之,荆扬二州,皆心向汉朝,荆州高氏虽有自立之心,然楚人不会附从。潜龙先生既然有此准备,必有胜券在握也。公孙氏虽强横于中原北方,然不能越长江一步,殿下又有何担心呢?”

    建夏闻言,遂道:“贤弟之言,正合孤心意。既然如此,蜀中军务皆交付于潜龙先生,汉中军务皆交予贤弟。尽可按照潜龙先生策画行之。”

    于是令幕府书记王普,撰写檄文。

    顺安24年秋九月,荆州、扬州各地皆接到汉中王刘建夏檄文。檄文略曰:

    今汉室倾危,豺狼盘踞庙堂,熊虎觊觎神器。孤不量力,愿扶助汉室,拯救天下。乃举义旗,诛灭大盗。荆、扬二州,乃大汉疆土,必欲不从国贼,当相为尽力助汉也。孤忝位汉朝宗室,今乃效高祖、昭烈中兴汉朝之业,晋位汉王,特传谕荆州诸郡官民人等,联袂归汉,相约共诛北寇。檄文到日,可归属汉中王。所有人员,一律并重用之。

    荆州刺史高涉看汉中王檄文,心中甚为不乐。与荆州文武道:“西城侯诈力取益州,自立为汉中王,今番又欲取吾荆州。作虚位狡诈之辞,欲要吾归顺之,此何道理也!荆州乃朝廷疆土。西城侯即为朝廷之

    臣,该以臣事君。奈何四处侵取诸侯之地。”

    长史左浚遂上前奏道:“禀主公,西城侯虽然自立称王,乃非常时期权宜之变也。今公孙氏横行中原,天下无敌,西城侯号召诸侯并皆联合讨之,正是辅助汉朝之义举也。”

    左浚话音刚落。座中一人挺身而起,厉声道:“左长史之言谬矣!当今天下,兵强马壮者即可称王!荆州虽然不敢比公孙氏,然亦有水军六万,步骑六万,岂能以一纸虚饰诈伪之辞,便欲拱手送人呢?”

    众人视之,乃高涉之弟,襄阳太守、水师将军高举也。

    高举为人彪悍强横,自荆州刺史高升死后,长子高涉继领荆州。高涉又加其弟高举为襄阳太守,水师将军之职。在荆州位高职重,为人仍然强横好武,自高涉以下,皆畏惧避让其锋芒。

    左浚闻言,又道:“在下非欲要将荆州拱手让人也。今方值天下分崩,不知鹿死谁手,我荆州位据江汉,当然以尊奉汉朝为宗,不可从贼也。在下之言,亦为荆州归属所考虑也。”

    高举冷笑道:“长史不曾闻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公孙氏虽然有强兵数十万,仍然不能越长江一步。何况西城侯乎?公孙氏、西城侯皆可以割地称王,我荆州就不能自立称王乎?”

    左浚道:“将军有所不知也。今西城侯麾下,文武甚为精良。前得潜龙为助,后得青州折冲将军。此二人,天下难有其匹。今又闻潜龙治蜀,不亚于前朝武侯也。蜀人皆用命,潜龙又整训川中水军,甚为精勇,又居我上游,如若顺流而下,取我荆州,如之奈何?”

    高举闻言,瞪眼赤面厉声道:“长史休得长他人之威风!吾荆州水师才是天下无敌!扬州水师不过四五万,又何况益州三万水师呢?吾不管他是潜龙也罢,飞龙也罢,只要敢来取我荆州,吾就将他变成水中死龙!”

    左浚见之,不敢再言。

第122章 领英奉命取荆州

    荆州刺史高涉不欲从汉中王檄文之命,其弟襄阳太守高举又自持荆州有军马十余万,力言以兵据益州。荆州诸文武,虽然有不同意见者,皆不敢与高举相争。高涉受其怂恿,随即下令,荆州不从汉中王,如益州军马进犯,即以兵拒之。高涉又致书扬州刺史车安、交州刺史赵安国,说益州将吞并荆、扬、交,请一起发兵拒之。

    荆州长史左浚闻言,退而与其子左超道:“今荆州将有兵戈起,你可闭门在家读书,不宜与宾客友人来往也。”

    左超愕然而问何故,左浚叹气道:“今汉朝宗室传檄东南,欲联合共扶汉朝。主公不肯,欲起兵相拒,此逆形势也,主公毕败。为父不能阻止,亦不忍你陷于其中,枉费才学。”

    左超闻言,乃不再问。果不数日,高举差人召左超于军中效力。左超散发躺在床上,气喘吁吁道:“吾正病,不可前去。”来人报知高举,高举见之,只好作罢。

    南郡太守展寅,闻知此事,也嘱咐其子展鸿,勿要在军中任职。展鸿遂托言前往苍梧省亲,高举令人来召,展鸿不在家中。

    左超与展鸿,荆州少年才俊,兼备文武之资,少年时期便成名与荆襄。现在二人年龄已长,皆出任地方职务。

    建夏檄文传至扬州,刺史车安读毕,与长史刘察、水师都督诸葛笑峰道:“二公以为汉中王如何人也?今番檄文至此,吾该从之否?”

    刘察奏道:“西城侯今据益州称王,欲效仿高祖、昭烈之事也。今北方枭雄欲将篡国,主公且不必先问汉中王为如何人?在下有一问相问主公,如公孙氏也以此檄文传檄扬州,主公该作何选择呢?”

    车安道:“吾领扬州,为大汉镇守疆土也。当从汉朝,岂能从叛贼?”

    刘察道:“当今公孙氏、第五均与汉中王,皆自立为王,若以汉朝制度论,皆为反叛也。”

    车安道

    :“若如此,扬州该如何应对?”

    刘察道:“公孙氏称王者,乃在觊觎汉朝,其反叛明矣。第五均称王,乃在欲代汉自立,亦国贼也。然西城侯称王者,先有汉朝宗室之正统,后又复兴汉室之大义。虽然自立,为一时权变也。谁为叛贼,此一目了然也。”

    车安道:“依照长史之见,汉中王果能诛贼兴汉,安定天下否?”

    刘察乃伏地而奏道:“禀主公,西城侯为先皇嫡长子,本该就承继大统。且其英名仁德,海内有名。当今汉室诸侯,唯此一人。其在汉中招贤纳士,贤才良将皆纷纷投归。现今之势,虽不及公孙氏、第五均等,然以在下预料,取天下者,必定此人也。在下与汉中王同为汉室子孙,今日之言,当举贤不避亲。请主公从汉中王之命,则大汉幸甚、扬州幸甚。”

    诸葛笑峰又奏道:“末将先父,临终曾有言与末将道:待汉朝明君出现,你二人当相助率扬州归之。今汉中王者,正是明君之象也。主公可从其命。”

    车安乃叹道:“二公皆末见过汉中王,却有此等倾慕之心。二公皆吾之心腹倚重,吾即便不信汉中王,也不能不信二公之言也。”随即决定从汉中王之命。并遣使者驰书相报于建夏,愿以扬州归属其麾下,听其号令。

    建夏在汉中接得扬州刺史车安书,大喜。即发书相报车安,不敢言扬州为其麾下,乃以兄弟相称之。

    荆州末回书,建夏已经使人探得荆州正在调集军马,操练水军,将准备引军相抗,不从号令。建夏遂问文雄道:“今荆州不从孤命,整军相拒,该如何取之?”

    文雄道:“潜龙先生已经有所准备,如荆州不从,即可以军威临之。”

    建夏道:“荆州与益州势力相当也。如以兵取之,未知顺利与否?”

    文雄大笑道:“殿下以二郡之地取益州,今据益州尚不敢取荆州乎?以愚

    弟观之,潜龙先生腹有良谋,深谙兵机。荆扬二州,皆无其敌手。今既然准备齐当,潜龙先生必然成竹在胸。请殿下勿要疑虑,公孙氏尚与第五均争夺潼关,无暇顾及东南。此正是取东南良机也。”

    建夏闻言,遂安然道:“孤非信不过潜龙先生,亦非疑,乃听取多方之言论也。”随即又令人问于赵山,赵山回书,言此时良机,不可错失。荆州虽军马众多,然无善用之人,必将为益州取下。

    建夏于是意决。乃下王命,敕命军师将军徐图为都督益州军事,率领川中水师步骑东取荆州。

    领英受汉中王敕命,即定下取荆州之策。令汉中水师八千人,由赵山、武兼文统领之,从汉水顺流而下,观其形势,取下襄阳。封传车率汉中步骑一万人,从陆路取荆州。再令独孤虎与川将李超率步骑二万人,从蜀中江北出荆州。自与川中将领冉辉、王节、张宠等率训练精熟水师三万人,沿长江顺流而下,出三峡前往荆州境内。领英都督节制诸路军马。

    于是领英聚集诸将,择日出师。领英所造大船三十余艘,其中最大者为帅船,帅船上立汉中王旗号。中船百艘,小船舢板之类数百只。起初造船之时,蜀中有人问领英道:“荆州水军有六万之众,战船千艘。今军师只造数百舟船,水军三万人,如何够用呢?”领英笑道:“益州取荆州,此些战船足矣。吾唯恐多造,浪费财力。兵贵在精而不在多,益州三万水师,训练精熟,深通水战,足以应付荆州水师。多用舟船兵马,只赠浪费而已。”蜀中众人,闻言惊奇。

    顺安24年十月丙寅,领英率蜀中兵马五万人,水陆两路进军,自白帝、鱼腹浦出三峡,奔秭归而来。封传车、赵山、武兼文率兵近二万人,顺汉江而下,出房陵,取荆州南阳郡。前将军陈章武领兵三万,驻守上庸境上,北防公孙霸宛城军,又南为汉中军相呼应支援。

第123章 三万水师至江陵

    荆州闻知益州兵马水陆并进,分两路前来取荆州。荆州刺史高涉令其弟高举,统领荆州水师扼守长江,又以将军焦飞为帅,统领荆州步骑三万余人,以石苞、阚修、王章为将,前来秭归、夷陵驻守抵御。

    领英率领三万水师,数日之间便从川中出三峡,抵达秭归。独孤虎所领步骑亦进至秭归。领英谓众将道:“今取荆州,当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势。只捣其荆襄腹地,出其不意,取下重镇襄阳、江陵、武昌等地,不必一城一池攻打。我军水师甚为精勇,加以岸上步骑为辅助,荆州军将难以拦截抵御。”于是传令,独孤虎所部可佯作攻打秭归城,三万水师则顺江而下,只扑江陵。

    荆州水师大部皆在武昌、襄阳,江陵有一万军。江陵以上,水师布防甚弱。高举以为益州水师当从长江出,当先取秭归、夷陵等地,未料到其会舍秭归、夷陵,只取江陵。闻报益州水师已经突破秭归、夷陵长江防线,高举随即又调防万余水师增援江陵,令将军蔡广统领之。

    领英闻报,谓诸将道:“我军挺近迅速,今已经深入荆襄,有进无退。必欲一战胜之,方可立足荆州。今荆州高举,有勇无谋,非吾敌手。吾正是令其调兵防守江陵,以让我汉水之军前进,趁虚袭下襄阳。襄阳在我手,武昌不难破也。”众将拜服。

    领英命船队速进江陵,一日之间即抵达江陵城下。荆州两万水师,在江陵江面列阵而待。领英观其阵势,对诸将道:“吾曾受汉中隐者指导水战之法,如欲船阵拦截,可从中而破之。今观荆州水师船阵,虽然得其法,然不得精髓也。吾所造大船,上皆装置撞杆,当以三艘为一列,鱼贯而进,后中船随之而前,必能破其船阵。”

    于是令水军将军王节、张宠率领大船在前,冲击荆州船阵,领英自与冉辉率领中船随后攻击。波翻浪涌,千舟竟发,气势无可阻挡。荆州船阵变换队形,欲阻止大船攻势。王节、

    张宠见而不惊,麾令三十艘大船冲入荆州船阵之中,荆州战船,皆被撞杆所撞开,或撞破。王节、张宠又令船上甲士放箭,一时之间,荆州船阵大乱。领英与冉辉又领中船百余艘随后攻入阵中,在长江之上展开水战。领英所训练精锐水军,在大江之上,如履平地,又善能泅渡,数百善于泅渡之军,皆从船上跳下,潜入水中,手持锤凿等物,凿破荆州水师帅船,荆州水军不敌,帅船进水,又被撞坏撞沉战船数十艘,蔡广难敌益州军,随即收聚战船,紧扼守江陵城下靠江北列阵而守。

    交战二个时辰,领英大胜,击沉荆州战船大小十余艘,擒获俘虏其帅船等大小二十余艘,军士数千人。己方折损甚微。江陵防线已经冲破,领英遂命军靠江南列阵,佯作围攻江陵。

    蔡广即忙报与高举,高举闻知将领水师败绩,心中甚惊。高涉见益州水师列阵江陵城下,心中大为惊恐。随即令襄阳、武昌等地水师增援江陵。高举便又调襄樊水师一万人,武昌水师一万人向江陵增援而来,亲自统领之,欲要消灭益州水师。

    领英在江陵城下列阵数日,闻报说高举已将襄阳、武昌水师大半调往江陵。现在襄阳所驻守军马不足一万。领英闻报大喜,道:“赵云峰今可取襄阳也。”随即以飞骑传令,命赵山、武兼文所部,从汉水只趋向襄阳,一举而破之。

    赵山与武兼文率领八千汉中水师,大小战船一百余艘,从汉水缓缓而行,只待长江水师消息,若襄阳守军撤调,便一举袭击襄阳。封传车率领万余步骑,沿汉江南岸而进,进军十余日,沿路皆未有阻挡,已经到达山都,距离襄阳不过百余里路程。

    赵山接到领英进取襄阳军令,遂对武兼文道:“今襄阳空虚,守军不过万余。且其水师非我之敌,将军与我可速进。封将军今已经距离襄阳不过百里路程,旦夕可至。我军水路并进,襄阳可一举而得也。”于是与武兼文领军速相襄阳而来

    荆州襄阳万余守军,有水师三千人,余皆步军与少许骑兵,倚仗襄阳城池坚固,足矣防守,乃不以为意。武兼文统领汉中水师前部五千人,趁夜色疾行,夜半突然进至襄阳,三千水军遂不及防,即被武兼文攻破,舟船军士全部俘虏。襄阳守军闻知,急忙来攻,已经失却水军,不能渡江。武兼文遂据住汉水通道。次日天明,封传车即率领万人步骑杀至,襄阳守军见之大惊,随即坚壁不战。

    封传车率军围住襄阳,只围而不攻。赵山又至,乃传谕襄阳守军,归顺汉中王,仍然以礼待之。襄阳守军军心涣散,迟疑不定。

    独孤虎与冉辉率领步骑两万在秭归城前,闻知领英水师已经进至江陵,赵山、武兼文又控制襄阳、樊城水路。遂按照计策,撇下秭归,与冉辉率军急向江陵而来,以接应领英。沿路荆州军虽有阻挡,皆不能敌。三日之间,独孤虎、冉辉即率兵进至江陵。

    高举所领两万水师增援江陵,逆长江而上,进至江陵与蔡广军会合。高举见益州水师列阵江南,领英坐于帅船,船上立汉中王大旗。领英在船上,对高举军宣读建夏传檄荆州檄文。高举闻知甚怒,在帅船上站定,大骂道:“你益州无端侵犯荆州,乃不知吾厉害也。今日吾就将你三万水师,尽喂江中鱼鳖!”随即指挥船队,欲要向领英进攻。蔡广急忙劝道:“将军且稍安勿躁。益州水师今列阵甚严,大船上皆装置撞杆。将军刚领军到此,不可贸然攻击。待其气衰,出现破绽,再攻击不迟也。”

    高举怒气未消。即在江北摆开船阵,各门各户,甚为严整,领英看其船阵,点头道:“甚得水战章法。”高举列阵必,乃在船上大呼道:“益州水贼,敢来进击吾阵否?”

    领英下令道:“彼军方集,军势正盛。高举虽然能领水军,然非吾益州水师之敌。今先不可与战,待数日之后,待其军势气衰。再趁机破之。”

第124章 益州战船锁长江

    高举与蔡广率荆州水师四万人,在江陵城下列成船阵,挑战益州水师。

    领英先布阵相持,与其对峙数日,高举欲战不能,欲要进攻,皆被领英大船上撞杆所围成阵形击退,不能攻击得逞。高举相持数日,无计可施。

    高涉闻川军进至江陵,乃令荆州兵马万人增援江陵,独孤虎、冉辉扎营为掎角之势,居住险要隘口,荆州军不能进犯。

    王节、张宠见领英拒守不战,乃问道:“方荆州军布阵攻击之时,如若我军大船出迎,必然以撞杆之优势,歼其水师也。军师如何错此战机?”

    领英道:“吾此番取荆州,乃在攻心为上也。今荆州水军,大部皆在此。我若与其激战,虽能胜之,然双方必大有折损。今汉中王以仁德在前,武威在后,而并取荆扬,不得滥用武力,使数万军士血染长江。今吾用计策不战而胜之,若如此,荆襄九郡,方服我军威。”

    领英在江陵与高举对峙,荆州四方兵马,皆向江陵驰援。领英乃再发书,令章武出兵,相助攻取襄阳。章武率二万军至襄阳,与封传车围攻襄阳,襄阳城守军本已经动摇,见章武军来,难以相敌,遂开城归顺。封传车入襄阳,安抚军民,又降服樊城,收集襄阳军马,得三万人,赵山与武兼文,完全控制汉江水道。合军四万人,准备再取武昌。

    高涉坐镇荆州,闻知襄阳已经失去,武昌又告急,心中畏惧动摇,欲要令人致书于领英,愿意和解。长史左浚道:“主公此时和解尚为时不晚。然而以在下观之,水师将军现在领军与益州相持江陵,必不从命也。”

    高涉道:“以长史之见,现今该当如何?”

    左浚奏道:“益州水师精良,荆州不是敌手。今相持不战者,欲不战而使荆州降服也。以在下之见,益州汉中王之所以出兵荆州,是展现其武威也,并非抢占主公地盘,主公若与其交战,恐损失甚大。不如就令罢兵,从其号令为上。”

    高涉道:“吾已有从汉中王令之意。奈何荆州军马今尚未与益州相战,恐其不服,待试与战之,若果真不是其敌手,吾再从其命。若不能胜我荆州军马,还当退回益州。”

    左浚默然而退。高涉于是下令高举水师,与益州交战。

    高举闻

    知襄阳丢失,汉中军将只取武昌,心下亦着慌,与蔡广商议道:“益州若取武昌,再从长江逆流而击我,则我将败矣。尽可趁我军士气正盛,歼灭江陵益州船队,则可扭转形势也。”正说间,又接得高涉催战书信。于是高举与蔡广将数百艘战船,皆列于江面,前后排成雁阵,水军各部相互呼应,向江南益州船阵攻来。

    领英在帅船之上,见荆州水师数万人,密密麻麻,排成雁阵从北岸一齐驶来。遂命王节、张宠二人,将百余艘中船环绕成圆阵,以三十艘装置有撞杆大船,分列四方,领英道:“彼方结成雁阵,欲以军多之优势,攻击围歼我军。然吾布此船阵,固若金汤,即便十万之众,也可以相抵御。彼军若攻击受阻,必然或变换队形,或撤出。我军无需追赶截击,你两人只需看准其帅船,用泅渡军士潜于水下,凿其帅船。再以快舟围攻击之,只需擒获帅船,俘虏其渠首,荆州水师即可降服也。”二人领命,分头去布置。

    高举所座帅船,位于船阵中央。周围有数十小船护卫。千舟竟发,江中波浪翻滚,声音嘈杂。高举在阵中乃以令旗为号,指挥众船。

    雁阵船队逼近益州船阵,高举遂发起攻击。领英令大船出迎,以撞杆撞击之。又令阵中船上弓箭手,放箭退敌。荆州战船,一触撞杆,便改变航向,不能成行,或被撞坏,欲要攻击大船,大船上三百甲士,皆以箭射之,不能得逞。

    高举见之,令大军避开撞杆,一齐围之,再趁隙进攻。

    两军在长江之上激战良久,荆州船阵始终不能成围,高举遂下令,变换船阵队形,改雁阵为龙阵,收拢队形,排成一列进攻。领英见其换阵,即令王节、张宠二将,率舢板快舟出击高举所座帅船。王节、张宠得令,率三千余惯战水军,乘坐二百余只快船,从阵中出,只向高举帅船而来。高举忙令护卫帅船,王节、张宠所乘轻舟快船在江上行进如飞,又灵活快捷,一百余善于潜水泅渡军士,皆手执斧凿跳入江中,潜至高举帅船底部,捡其船底紧要之处凿之。待高举护卫船只到近前时候,高举帅船已经被凿数十孔。

    高举帅船进水,众皆慌张。高举正欲准备换船,王节、张宠二百余艘快舟舢板又复来围之,荆州战船虽众,然行驶缓慢,又不及益州快

    船灵活,难以堵截。高举一时之间不能换船。张宠带领十余船已经行至高举帅船之旁,截住支援船只。王节遂领百余艘快船冲入,将高举帅船团团围住。

    荆州军见之大惊,纷纷来援救帅船。帅船上数百军士,难以抵挡攻势,船又进水下沉。王节遂率领百余水兵,攻上高举帅船,杀散船上之军,来擒高举,高举见状,舍弃帅船跳入江中,欲泅渡而逃,张宠随即命军士驾舟追之。高举亦通水性,善于泅渡。然快舟上数名益州水军,追上高举,一齐跳入水中,须臾,即在水中擒得高举。

    王节、张宠擒得高举,遂立即令二百余快船撤出,回到己方阵中。

    高举已擒,帅船沉江。荆州水军随即不战而退、收军而去。

    王节、张宠带高举来见领英,高举被绑,昂然不跪。领英乃令人去其绑缚,道:“吾今与荆州水师交手,乃收荆州之心也。将军身为俘虏,所率水师,今已经败矣。将军若能传令荆州水师罢兵归诚,吾即释放将军。”

    高举本持其勇,轻视益州水师。然屡次难占便宜,现一战被擒,自知无话可说。见领英如此说话,然又难放下面子,便道:“你益州侵犯我荆州,本无道理。今吾既然被擒,听凭处置而已。要荆州归顺,乃得问吾兄之主意也。”

    领英遂将高举执于军中,优待之。令人送书信于高涉,阐明当前形式,劝谕其归诚。

    高涉闻知高举被擒,水师败绩。大惊,急召长史左浚,道:“长史可替吾前往益州军中,若放回吾弟,吾愿以荆州从命汉中王。”

    独孤虎、李超二将,领步骑二万,在江陵城边与荆州军相持十余日,荆州将领石苞出击之,为李超所败。独孤虎又败王章、阚修二人。二人列阵驻扎江陵南北两岸,与长江中益州水师互相呼应,荆州军不敢前来交战。

    左浚乃奉高涉命,持书前往领英军中,传达高涉之意。

    领英大笑道:“足下早知如此,荆州又何必当初呢?今汉中王欲行中兴大汉之业,荆、扬必须取之。今番不得已用兵,致有流血死伤,皆荆州不明大义所致。”

    于是领英释放高举,荆州刺史高涉令各处罢兵,请领英入江陵城,商议欲定立盟约。

第125章 荆襄九郡俱归服

    领英统帅益州三万水师,加之陆上二万步骑为辅助,一战击败荆州水师,活擒荆州水师将军高举。于是荆州刺史高涉罢兵言和,请命听从汉中王调遣。请领英入荆州城。

    领英约住军马,只带独孤虎数人进入荆州城,与高涉相见。

    部将皆劝领英道:“荆州虽然示意言和,然不知其真实与否。军师不可轻往,如若荆州扣押军师,该当如何?”

    领英大笑道:“无妨也,吾已料定荆州刺史即便有此想法,亦没此胆量。吾今番亲自入城,与高涉相见,正是示诚意于荆州也。你等且勿要担忧,只可约住军马,列阵以待,则荆州必不敢动。”于是带领独孤虎数人,骑马前往荆州,左浚为之向导。

    却说荆州刺史高涉,见此番兵败,本欲诚心归顺汉中王,然而高举被放回,密对高涉说道:“我已知川军中虚实,兄可诈言归顺,赚得潜龙入荆州,埋伏甲士除之,则群龙无首,川军自然瓦解。”高举叱道:“休得再胡来!你非潜龙对手。”斥退高举,准备迎接领英入城。高举虽然被斥退,却不死心,暗中安排死士于道路之中,准备趁机刺杀领英。

    领英入荆州之前,占卜得一卦,预示有惊无险,必能大功告成。所以放心,随行只待独孤虎能数人。高涉已经在荆州府衙前率众等候,沿途皆有荆州卫士,左浚骑马在前,引领英向荆州府衙而来。

    领英在马上,泰然而进。行至荆州府衙三里之时,忽然路边巷道里冲出两名死士,皆手执利刃,冲破警戒军士,只取领英。

    左浚见之大惊,急忙令军士阻拦擒拿死士,已经不及。两名死士即将冲到领英马前,各执利刃向领英连人带马袭来,说那迟那时快,独孤虎早已经准备停当,立即驰马挡与领英之前,手中长枪横扫,两名死士为刺杀领英,舍命向前,一人不躲避长枪,已经为独孤虎所杀。剩余一人,大叫向前扑来。此时随行侍卫已经将领英保护。

    左浚已经命令荆州警戒军士十余人,一齐将两死士围住,继而将死士见擒于马前。

    高涉闻知领英途中遇刺,心中大惊。连忙派出随身护卫甲士百余人,前往保护领英前至府衙。又下令调查刺客幕后主使。

    刺客已经擒拿,领英遂命交与荆州方面处置,然后继续前往荆州府衙。高涉派得护卫军士已到,于是一齐护卫领英前行。

    高举本还安排一名死士埋伏于房顶之上,手执50斤重大铁椎,准备领英经过之时,即投掷大铁椎击杀之。然而高涉下令军士巡查警戒,保护领英甚严,此人不能得手。又被巡查军士发现,遂被擒获,绑来带到高涉面前。高涉命令暂且囚下。

    此时领英一行已经到达荆州府衙。高涉见领英来到,即率领荆州文武,手捧荆州册籍印绶,躬身请命于府衙之前。

    领英随即下马,前至高涉之前,高涉惶恐,不敢仰视。领英呵呵笑道:“荆州刺史今归诚汉中王,正是深明大义之举!天下幸甚,大汉幸甚!”

    高举惶恐答道:“汉中王海内归心,军师文韬武略,荆州焉敢不服?闻知军师于途中遇人行刺,惊扰军师,在下深为不安,已经严查法办。”

    领英呵呵笑道:“大丈夫欲成就大业,何惧区区一刺客哉?吾若贪生怕死,即不来荆州也。”

    于是受其册籍,还其印绶。手执高涉之手道:“使君能够与汉中王同心同德,共就大业,此天下之幸也。还请使君仍领荆州,统领荆州英俊,共扶汉室。”

    荆州众文武,见领英虽然年纪不高,但英雄之资,豪杰之气溢于言表,又敢以弥天下之大勇,只带数人亲身前往荆州,皆暗自佩服。于是一齐伏地请道:“我等愿意归诚汉中王麾下,诛灭汉贼,以报国恩。”

    领英随即安抚众人,于是进入荆州府衙,仍以高涉为荆州刺史,旧有人等,一并原职任用。

    此时刺客已经带到,

    高涉已经查明,幕后主使乃其弟高举。高涉大怒,下令将高举擒拿,高举自知罪责难逃,求其兄高涉放其出逃他方,保证不再回到荆州。高涉道:“吾与你虽然是同胞兄弟,然今日之事,吾不敢顾及同胞之情。如若不将你交付潜龙法办,恐危及高氏宗族。” 于是将高举与刺客一齐绑至领英之前,听凭领英处置。

    领英见高举等刺客绑至,乃亲自下堂,为高举释缚松绑。对高举道:“将军欲刺杀吾,乃因吾率兵攻取荆州之缘由,此人之常情也。且吾知将军乃刺史胞弟,岂能因此治罪乎?”于是下令,赦免高举刺杀之罪,两死士者,皆一并赦免。

    众人皆愕然大惊,高举与两死士,皆认为此番必然难逃死罪,不想领英如此宽宏大量,心中畏惧敬服。于是都伏地认罪,誓言以死相报赦罪不杀之恩。

    领英既然赦免高举之罪,便夺其领兵之权,将其党羽部卒皆遣散安排其他军中。只是保留高举原来官位俸禄,安置荆州边远地方,嘱咐其勿得再生事端,如此俸禄可保。派二十军为其护卫,兵监视之。高举不敢有违,随即拜谢领命而去。

    王节、张宠等人晚间对领英道:“高举欲刺杀军师,军师却不予追究其罪。恐其心不死,日后还将对军师不利。”

    领英笑道:“杀一高举,乃易如反掌耳。然而今初至荆州,必然当以宽行事,收聚荆襄九郡之心。纵使其有谋害刺杀之大罪,也可相赦免。高举为荆州刺史高涉之弟,不可因此寒其心。吾正是以宽宏相示荆州,能杀而不杀,亦是警示其心,日后其必不敢妄动矣。”

    高涉见领英并不治高举刺杀大罪,并保留俸禄,以保全其身。心中甚为震动,于是率众归服,领英遂定荆州。高涉又下令荆襄九郡各地人等,罢兵归诚于汉中王。领英坐镇荆州,一面修书报与建夏,一面整顿局势。于是荆襄九郡,皆又归属汉中王刘建夏。

第126章 江东老臣阻大计

    荆州高涉见汉中王果然兵精将勇,统帅英明,又闻知扬州已经奉汉中王号令,于是便不再抵抗,遂率领荆州文武官员,向汉中王投诚,愿意归为麾下,听其号令。

    建夏在汉中南郑,接得领英书信,见荆襄九郡归服。大喜,遂对文雄道:“潜龙军师果真文兼武备,今谋无遗策,举无废攻。不过数月,即收降荆州。虽古之名将,亦不过此。今既然得到荆州归服,贤弟以为如何?”

    文雄道:“潜龙统帅益州水路精兵,一股而下收降荆州,天下必然震动。吾料公孙霸、第五均等见我势力扩大,必然不能坐视,恐其举兵相犯,以遏制我并南方之势。现今形势,殿下亲自统帅精兵镇汉中,以防第五均入寇。今宜令前将军陈功统率重兵坐镇襄樊,以防公孙氏入寇。如此则即可为潜龙安定后方,使其无后顾之忧。且扬州前番已经从大王之号令,荆、扬、交三州归于大王麾下,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吾料潜龙必有对策收取。殿下只需坐镇汉中,静候佳音即可。”

    建夏闻言大喜,道:“善。”于是以王命给领英发书,授其假节钺,节制诸将,统领益州、荆州诸路军马,以定东南,可便宜行事,无需奏报。

    又令前将军陈功移驻襄阳,统领军马五万人,以防公孙霸南下。又召回左将军封传车回驻汉中。

    领英初定荆州,仍以高涉为荆州刺史,厚待荆州文武。于是荆州左浚、展寅等人皆归心汉中王。领英遂令章武再分统荆州军马,武兼文任荆州水师副将,分统荆州水军。以赵山为谋主智囊,辅佐章武用兵。于是荆州军权,大半为汉中王所掌握。

    领英见荆州局势稍定,便以汉中王名义,分别致书扬州刺史车安、交州刺史赵安国,剖析大义,号召归诚汉中王,共助汉室。

    扬州刺史车安闻知汉中王命其军师将军潜龙从益州出兵收取荆州,遂观而望之,不过数月,潜龙即收服荆州。车安闻报对帐下道:“汉中王举兴汉大旗,人心所向。今既然荆州已经归诚,扬州也应顺应大局而行。”于是与江东文武商议,准备遣使结好于汉中

    王。正商议间,忽然接得潜龙书信。车安看信毕,将书信示于众人道道:“汉中王帐下军师将军徐图有书信来,其意正与吾不谋而合。吾欲请其亲往扬州建邺,举行盟誓,以正扬州归诚之心。诸公以为如何?”

    扬州长史刘察道:“主公明见。今朝廷暗弱,奸臣窃命,枭雄欲行不轨之事。汉中王乃汉朝正统,承天应命,统帅三军,先后收复益、荆二州,其势即可与北方公孙氏、凉州第五氏相抗衡矣。主公若以扬州相助,则兴复汉室大业,当指日可待也。愿主公听之,请潜龙入扬州,定立盟誓,以示归诚!”

    扬州水军都督诸葛岳道:“吾闻荆州水师,实力不逊色于我扬州。潜龙数月之间既然能击败荆州水师,收服荆襄九郡,其必然有经纶之才,正是汉中王帐下股肱之臣。主公请其前至建邺,定立盟约,足以证明主公归诚之心,此正宜也。”

    车安听罢,即准备下令派遣使者至荆州,请领英入建邺定立盟约。忽然一老者从外而入,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以手杖击地,厉声喊道:“车氏坐镇江东,已经三十余年,今怎可将先人之业,一旦弃于他人?主公今日之举,有何面目见见先人呢?”

    众皆大惊。车安视之,乃扬州前长史、老臣张干也,年已经80余岁,是其父车驰曾长期重用的心腹之臣,在江东资历甚老,颇有威望,车安等甚为敬重,尊称其为叔父。前因年老多病,赋闲在家十余年。

    张干年老,在家养病,本多年不问世事。一日忽然闻知扬州刺史将要以扬州归顺汉中王,大惊,遂令家人打探得知此事为真。于是不顾年迈,立马前来建邺,直到刺史府中,军士门吏见是张干,刺史尚且敬重三分,看其颜色怒气冲冲,不敢阻拦。于是张干径直入得刺史府中,门吏尚且不及报知。

    张干怒气未消,对车安道:“老夫受前刺史重用,当以死报答车氏厚恩。今汉室微弱,天下纷乱。车氏安定江东,让江东免受战火兵灾之苦,功莫大焉。扬州有今日之局面,乃先刺史数十年经营之劳。你承继先父之大业,领扬州刺史,怎可擅自做

    主,将扬州交予他人统领?先刺史若泉下有知,当不得瞑目也。”

    车安闻言愕然,良久方对张干道:“叔父言重了。今汉中王举兴汉大旗,吾欲与其定立盟约,共同相助辅助汉室而已。怎么可以说是要拱手送人呢?”

    张干道:“老夫虽然深居简出,久不问世事。然而也知乱世之中,兵强马壮者即可为王之理。今汉室微弱,虎狼争霸。我江东不犯他人,他人也勿得犯我江东。且当今汉中王者,虽为汉朝宗室,但早已失位被贬西城弹丸之地,身受益州恩惠,反而以诈力吞并益州,尽夺益州刺史之权。今又并取荆州,即夺其军马归属其麾下。主公若迎其入建邺,必然将被夺去扬州军政大权。正所谓引狼入室也。望主公以益州、荆州为戒,断绝与其来往,自保扬州为上。”

    长史刘察听罢,随即对张干说道:“容在下发一言。老先生乃江东大老元臣,经营江东,颇有辛劳。江东上下,皆敬重老先生。然今日之言,甚为自私自利。扬州本为汉朝疆土,当今汉中王乃天潢贵胄,仁德英明,本就是汉朝正统。主公为明大义,顺应局势,率扬州与其结好,共兴扶汉大业。又有何不可呢?汉中王并取益州、荆州者,乃为天下也,非为枭雄之志也。且汉中王定成都,兵不血刃,厚待益州刺史并众官员。今取荆州,仍然是仁德在前,武威在后,仍然以高氏为荆州刺史。怎么可以说是引狼入室呢?且在下有一问,汉中王麾下,文兼武备,兵精将勇,益州、荆州皆难于相敌,又败西凉军于汉中。如若论兵强马壮,我扬州断然不能与汉中王相抗衡。如其见仁德不成,若以武略来取我扬州,扬州断然为其所并,那时主公又该如何呢?”

    张干闻言,大声道:“汉中王虽然兵马强于我扬州。然扬州地方数千里,人口数百万,带甲之士十余万,足可自保。益州、荆州之所以败,是因为领兵之人皆庸才耳。今我扬州不同,水军有名将统领,文治有足下之才略,若并力拒之,足可以与汉中王麾下文武相抗衡。其水军能取荆州,未必能取我扬州也。”

第127章 东南半壁尽归心

    江东老臣张干,极力反对扬州归诚汉中王,言辞十分激烈。

    车安见张干如此,心中不悦,只是张干乃其父心腹旧臣,自诸葛武逝世之后,其资历在江东资历无人能比,车安碍于情面,不好发作,只是默然无语。

    刘察见此情况,劝说张干道:“扬州为汉朝土地,今汉中王继高、光之业,重整大汉山河。扬州归诚汉中王,正是相助汉朝复兴也。张大人乃江东元老之臣,为何不明大义如此呢?敢问张大人,扬州若不归诚汉中王,且去向归属何在?江东八郡八十一县人民将安归?”

    张干道:“老夫年纪虽高,然而却也知乱世之中兵强马壮者即可为王之理。今汉室微弱,不可复振。我江东兵精粮足,带甲十余万,水师独步天下。且文有治世之臣,武有统兵名将,非益州、荆州之可比也。又有长江天险,扬州足可以自保。主公只需坐镇江东,无需同他人来往。主公以扬州为根据,趁天下之变,割据东南,行当年江东孙氏之霸业,未尝不可也。今若将扬州听命于他人,恐汉室大业不可成,而主公也将丧失权柄,到时求一郡守而不得也。”

    刘察听罢,又辩解反驳道:“张大人此言,不明大义甚矣!汉廷虽弱,然天下人心仍归之。汉中王居西城时候,其势力不过一太守,然而能够迅速并取益州十三郡,旋即又下荆襄九郡,此不过五六年时间,何也?盖因天下人心仍归汉朝。其所到之处,刺史、郡守皆诚心归降,士女仰望。汉中王乃先皇帝嫡长子,举兴汉大旗,名正言顺。在下料定,天下能扶汉除贼者,非汉中王莫属也。主公以扬州归顺汉朝明主,正是顺天应命也。”

    张干道:“老臣辅佐前刺史,经营扬州数十年,天下分崩,英雄割据自立。扬州之强盛,足可以与天下英雄争衡,前刺史本就有此志向,只是时机未到。当今之局势,汉中王虽有扶汉之志向,然其恐难以实现夙愿,所以主公不宜归顺。今闻知主公欲请其潜龙军师入建邺,潜龙者,乃汉中王所倚仗之臣也。主公可趁

    此机会,赚得潜龙到建邺,即擒拿之,可为主公之用。如不能为主公用,即除之。其倚仗既然剪除,我扬州则更不惧汉中王。老夫预料,凭借长江天险,建邺之固,纵有雄兵百万,亦不能奈我何也。”

    刘察闻言,厉声反驳道:“张大人如何出此言?可谓谬论!扬州若杀潜龙,则祸不远矣!若以兵强马壮为论,我扬州不如汉中王兵强马壮,今若不归城,必然将为汉中王所吞并。若扣留斩杀其股肱之臣,扬州不仅得罪汉中王,更是得罪于天下也!张大人此言,是要让扬州陷于不义之境地,江东陷于战火兵戈之中吗?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汉中王不能奈我何,若北方公孙霸根基稳定,必然吞并天下,一旦兴兵来犯,我扬州如何抵挡?公孙霸若吞并扬州,不仅扬州人民被掳掠,江东文武皆为阶下囚!此言甚为凶险,望张大人勿要再出此论!”

    张干仍然说道:“江东文有足下安邦之才,武有诸葛父子名将之辈。且不说汉中王,即便公孙霸倾国之兵前来,又有何惧哉?只要足下等竭力辅佐主公,扬州王霸之业,可指日而待。足下等食君之禄,奈何劝主公要归依他人之下?老臣受先刺史厚恩,必当以死相报之。”

    诸葛笑峰闻言,随即出班奏道:“臣先父临终曾有遗言:待汉朝明主出现,嘱咐臣等既可率扬州而归之,共扶大汉。今观汉中王,为汉室正统,英明神武,正是汉朝明君之象也。主公若依照张大人之言,令臣统领江东水师,与汉中王为敌,则臣万万不敢领命。扬州若背离汉朝,臣就请辞扬州水军都督之职!”

    车安听之良久,见张干言辞激烈,愈来愈离经叛道。今又见诸葛笑峰心中不忿,如此言语,不禁心中大怒。乃从座位站起,正色对张干道:“你是要想江东人心离散吗?扬州自吾以下,皆愿意归诚汉中王,你奈何欲要强行阻抗大计?吾若下令,你一老朽微弱之力,又该如何阻挡呢?”

    张干闻言愕然,见车安发怒,遂无言。良久乃跪于庭前,老泪纵横道:“老臣受前刺史

    厚恩,生为车氏之臣,死为车氏之鬼。今明知一人难以阻挡主公大计,也要以死相劝止主公,报效于车氏也。”

    车安背立张干而站,缓缓说道:“叔父年高,久不问世事,今日之事,就不劳叔父操心了。叔父乃先父之重臣,江东元老,忠贞之心,吾已知晓。吾又岂能治叔父之罪呢?叔父请归于家中,颐养天年吧。”

    众见此等场面,皆不敢言语。张干闻言,又老泪纵横不已,见难以阻止大计,遂对车安拜了一拜,颤颤巍巍起身,柱杖缓缓步出刺史府去了。

    车安遂转身,对江东众文武道:“吾意已决!率扬州归诚汉中王。请潜龙军师入建邺,定立盟约,共扶汉室。如再有反对阻止此议者,吾必然重加治罪!”

    江东众文武遂一起跪下,齐声道:“尽尊主公之命!”

    车安于是授权于扬州长史刘察,办理此事。刘察即与诸葛笑峰商议,让诸葛笑峰领军镇守建邺,刘察以扬州长史名义,亲自为使,代替车安前往荆州,迎领英入建邺。

    领英定取荆州,已经数月,荆州局面初定。便派人探听扬州、交州消息,闻知扬州上下皆有归顺之意,只张干等少数老臣坚决不同意。领英笑道:“江东有长江之险,甚得人材之胜。其中必有少数不愿从命之人。然此大计,潮流所向,岂可是一二人可以阻挡之?吾料不久,扬州必然有重臣前往通款,且安心等候。”

    领英遣使者前往交州,见交州刺史赵安国,递交书信。赵安国看罢,召集群臣道:“吾领交州以来,即为汉朝守此边陲。今汉中王欲振高、光之业,除贼兴汉,交州岂能不从?吾愿率交州归于汉中王麾下,诸公得无异议?”

    交州文武遂皆下拜道:“主公英明。归顺汉中王,共扶汉室,正是臣等之义。”于是赵安国回书于领英,愿率交州归诚,交州将士军马,尽皆听其调遣。领英得书大喜,遂驰报建夏,又回书赵安国,嘉奖抚慰之。言若有需要之时,再请赵刺史出兵相助。

第128章 风虎云龙会荆州

    交州刺史赵安国,为汉朝镇守交广之地,因为地处边陲,并未参与中原纷争,见汉中王刘建夏以汉朝宗室举兵,早就有归顺之心,只是未得其便,一直未能通达。今见汉中王致书招纳,遂诚心归顺,遣使通款,欲为汉朝效力。于是交州便归于建夏麾下。

    扬州长史刘察,奉扬州刺史车安之命,亲自前往荆州,请潜龙军师入建邺。

    刘察对诸葛笑峰说道:“汉中王本与吾同为刘氏兄弟也,二十年前,吾少时游历蜀中之时,汉中王尚在西城,本欲前往见之,共诉兄弟之情。只因局势不便,未能见之。岁月如斯,人生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二十年过去。吾今已经年近半百,虽然位居江东要职,然复兴汉室之大业,未能有所进展。吾正叹年华将逝,世事蹉跎。然汉中王力举义旗,传檄东南,并力扶汉。吾历年之志,今可以施展矣。”

    诸葛笑峰道:“兄之才干,当执华夏九州之柄。奈何只治理一扬州乎?以兄之才,汉中王之英明,国贼必然剿除,天下必然平定,大汉必然兴盛。弟只有统领水师之能,不能驰入中原,剿灭国贼。然江东只要有弟在,必能外御强敌,护卫扬州,保境安民,为兄兴汉大业为后盾也。”

    刘察闻言甚为感慨,遂拜别车安,与江东文武告别。带了扬州刺史书信礼物,及一行从人,乘数船从建邺溯江而上,望荆州进发。

    领英在荆州闻知扬州使者前来,问道:“今扬州使者乃长史刘渊鱼也,吾曾闻刘渊鱼为汉朝宗室之后,文武兼备,善能治国。今亲自前来,足见其扶汉之心。诸公以为刘渊鱼为何等人物?”

    左浚答道:“江东强盛,甚得文武两人之力。武将为诸葛武之子诸葛岳也,文治乃刘渊鱼,此两人又有郎舅之亲。以在下观之,刘渊鱼有王佐之才,诸葛岳有名将之器。二人皆国士也。”

    领英叹道:“善哉!如汉中王得此二人,又何惧大业不成乎?”随即请荆州刺史高涉,带领荆州文武,于江边等候迎接刘察到来。

    不数日,刘察船队到达荆州。领英与高涉带领众文武于江边迎候,扬州船靠码头,领英举目观之,只见首船中走出一人,约莫四五十岁年纪,身材甚伟,器宇不凡,不怒自威,留三缕美髯,颇有汉中王风范。领英心中赞叹:“果然是刘氏子孙,伟人之象。”随即上前,准备问候迎接刘察。

    刘察在扬州,近年来亦闻知汉中王军师潜龙之名。虽未谋面,然亦有英雄相惜之意。刘察出得船来,抬眼见岸边高涉等一行人等,只见内中一人,风华正茂,留有数缕短髯,身材虽短小精悍,然英雄之气溢于言表,目光深邃,见之令人称奇。刘察心里料定这便一定是潜龙了,便向前准备行礼。

    刘察不及行礼,领英即抢先向前,拱手对刘察说道:“在下汉中王麾下军师徐图,恭候迎接扬州长史。”

    刘察急忙还礼,道:“在下扬州长史刘察,奉扬州刺史之命,前来请潜龙军师入建邺纳款,定立盟约。”

    领英呵呵大笑,遂对刘察介绍高涉以及荆州文武官员。刘察又与高涉等众官员一一相见,寒暄完毕。领英遂执刘察之手,道:“请长史入荆州,共商大事。汉中王已经仰慕长史久矣!”

    于是刘察随领英等入荆州公署。刘察递交车安书信礼物,转告车安问候话语。又请领英定下日期,入建邺,与扬州定立盟约。

    领英皆一一应承答复。公事毕,领英遂设宴宴请刘察,高涉等作陪。席间二人谈笑风生,高涉等见领英与刘察皆有国士之风,俱怀钦佩,席间相谈甚欢,刘察本不饮酒,今日与领英相见,大慰平生,遂破例饮酒,至晚尽醉而散。

    领英即将扬州归诚情况修书报于建夏,建夏闻报大喜,随即回书领英,假以汉中王大权,即可代替汉中王,前往扬州建邺举行纳款定盟仪式。

    领英接书,遂决定前入扬州,荆州初定,局势稍稳。领英担忧荆州有不轨之人生变,乃令右将军武兼文统领荆州水师镇守荆州,川将冉辉、李超统领陆上军马

    等为辅助,又调赵山入荆州协助高涉处理州中事物。一一安排停当,乃择吉日,带领随身护卫将军独孤虎,并张宠、王节二将,领精锐水师八百人,仪仗兵二百人,乘坐战船十余艘,刘察为前导,从荆州出发,顺流而下,前入建邺。

    刘察来荆州迎领英入建邺,在荆州逗留半月。刘察与领英初次相见,便彼此敬佩,互有惺惺相惜之意。刘察在荆州期间,领英经常相陪谈论,共论及天下大事,甚为相得,颇有一时亮瑜之感。

    刘察开始见领英年纪不高,便具备如此经纶之才,国士无双之风范,深感惊奇,问道:“敢问潜龙先生今年青春几何?”

    领英笑而答道:“在下出身鄙陋,乃西城村夫布衣,自五年前追随汉中王,托借汉中王之洪福,得以施展才学,略有建树,皆汉中王之所赐也。在下今年三十有一。自追随汉中王以来,夙兴夜寐,朝乾夕惕,不敢有丝毫懈怠,以误汉中王之大事也。”

    刘察闻言叹道:“潜龙先生怀才抱器,正是当今武侯也。吾闻知汉中王春秋已经鼎盛,而潜龙先生尚风华正茂。除贼兴汉之大业,非数载功夫可达也。汉中王领袖群英,重整河山,再定天下。而中兴大汉之伟业,当在先生领秀乎?吾亦身为汉室子孙,久有兴汉大志,然世事无常,岁月蹉跎,吾现年已经四十有六,欲成兴汉大业,恐人生年月不许。先生有此才,有此志,万不可懈怠,以负天下士人之望。”

    领英遂敛容正色答道:“在下区区一山野布衣,身受汉中王知遇之恩,必定肝脑涂地以报效。犹如前朝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岂能迷恋于权利名位呢?足下领袖群雄之言,在下万不敢当也。”

    二人相谈多时,志同道合,遂结为莫逆忘年之交,刘察年长领英十五岁,领英以长兄事之,约定共助汉中王光复汉朝。自此后,原胶西国世子刘察便归心于汉中王,殚精竭虑六年,为汉中王除贼兴汉大业立下不朽功勋,成为超级汉朝开国元勋之一。

第129章 潜龙扬州定盟约

    顺安25年夏五月上旬,汉中王麾下军师徐图,假以汉中王命,自荆州入扬州建邺,收归扬州为汉中王麾下,并定立盟约之事。

    万里无云,天清气朗。只见长江之上,一行十余快船,鱼贯顺流而下,其行如飞。船上旌旗飘扬,甲士威严。大船之上,绣旗高展,上书“汉中王刘”字样,大旗麾盖之下,军师将军徐图身着汉朝士人之服,背披红色披风,腰悬印剑,于船前迎风而立,气态从容,神情肃穆。船边左首,护卫将军独孤虎带甲持枪侍立,十分威武。

    不数日,领英船队即将到达石头城下。刘察前导之船,先进入建邺报于车安。领英遂命收住船帆慢行。到达建邺城江面之时,正值黄昏。张宠、王节二人求见领英。领英命二人上帅船来见。

    二人拜伏于地,张宠对领英道:“末将见建邺沿途附近江面,排列扬州船阵。其中杀气甚旺。军师只带一千人,深入扬州境内,末将担心若恐扬州反悔,将不利于军师也。”

    王节亦道:“扬州豪强士族,多有自立之心。今若趁军师不顾安危深入其腹地,忽生变故,将军师扣留擒拿,末将等如何向汉中王交代?趁其未有动手之前,请军师勿要入城,早定计策脱此险境。”

    领英闻言,叱二人道:“你二人怕死乎?”

    张宠王节急忙伏地请罪,道:“末将若是贪生怕死之辈,必然不从军。只是末将等为军师安危担忧,末将等死不足惜,军师若有不测,则汉中王大事将败矣。”

    领英呵呵笑道:“你二人多虑了。扬州江面船阵杀气,吾亦有所觉察。凡善能用兵者,其军聚集之时,不动如山,往往有杀气凝聚。此正是江东名将所布船阵也,吾闻扬州水军都督诸葛笑峰,乃当世名将,其所布船阵,杀气旺盛。然并非针对我等。扬州自刺史以下,皆诚心归顺,江东纵有反对之人,亦无能为力。你二人且整顿随行甲士,天黑之前,扬州刺史必然前来迎接。”

    二人乃领命,整顿船只军队。方系好缆绳,停泊岸边,只

    见码头之上,扬州刺史车安率领扬州文武三十余人,一齐静立迎候。为首三人,正是扬州刺史车安,手捧扬州册籍印绶,左侧长史刘察、右侧水军都督诸葛岳。

    领英下船,独孤虎随行护卫。车安恭敬迎候,见领英到,于是伏地请纳款,江东众文武一齐伏地,领英即忙扶起车安,道:“刺史深明大义,率扬州相助汉朝宗室,他日大汉中兴,刺史乃有大功也。”于是又让众文武都起身相见,车安将扬州文武众人皆一一介绍给领英,寒暄完毕。车安捧起印绶册籍,献于领英,请领英收纳。

    领英遂收其册籍,还其扬州刺史印绶,对众人道:“汉中王欲申大义于天下,乃招揽四方英雄豪杰之士。既然扬州诚心归顺,汉中王与扬州即是兄弟也。汉中王不敢称刺史为麾下,愿意结为兄弟之好。怎么可能夺扬州之权呢?”

    于是览其册籍,扬州八郡八十一县之地,共有户口一百五十余万,男女人口四百余万,带甲之士十四万,陆军八万,水军六万,官吏八万人。览毕,又将册籍奉还扬州,对车安道:“汉中王有命,吾与扬州,乃兄弟也。今既然兄弟结好,自成一家。刺史以下官员,皆依照原职任用。还请刺史继续统领扬州,军政等权,一并如旧。汉中王并不分其权,亦不留兵留人相掣肘。”

    车安闻言,甚有不安,道:“若如此,何以证明扬州归诚之心?军师不怕扬州一旦反悔么?”

    领英呵呵大笑道:“扬州既然诚心相归,必然不会反悔。纵然有人反悔,使君以及长史、诸葛将军皆是诚心向汉之人,必能稳定江东,相助汉中王。”

    车安以及江东众文武闻言,皆暗自敬佩,汉中王果然是心怀天下,真心中兴汉朝,并非张干所说只为逞枭雄之志。

    车安遂令仪仗奏乐相迎,执领英之手,恭请其入建邺城,并在刺史府大排筵席,孤独虎寸步不离领英左右,车安见独孤虎异常威武,乃道:“此位将军,真赵子龙再现也,能饮酒乎?”遂赐其酒一斗,独孤虎一饮而尽,面不改色。

    江东众文武见之,皆惊奇之。领英遂笑道:“此乃汉中王随身护卫将军独孤虎也,现又护卫在下。”于是命独孤虎道:“今日之会,乃兄弟结好之会。无需护卫,你可退下。”车安亦道:“请将军下堂饮酒罢,扬州众将已经恭候将军多时。”独孤虎面有难色,不肯去,领英笑道:“刺史大人命令,将军焉有不遵?且去罢。”独孤虎才退下,与扬州众将共饮。

    车安设宴为领英接风,扬州文武皆参与宴会,觥筹交错,一醉方休。笙歌嘹亮,管弦曼妙。饮至深夜,众人皆醉。领英因为大事在身,饮酒不多,车安遂请领英入扬州馆驿安歇。领英所带军马仪仗,皆赐以酒食犒劳,妥善扎营江边。车安又派亲兵护卫百余人,驻扎领英馆驿之旁。约定明日,再商量定立盟约事项。

    次日清晨,车安又带领刘察、诸葛笑峰以及江东众文武,来至领英下榻馆驿,领英已经起床,整顿衣冠完毕,出馆驿与车安等相见,车安又将领英迎进刺史府中,设宴款待。

    席间,领英说到:“吾已经占卜算定,三日后为黄道吉日,适合定立盟约。”于是领英与刘察商量定盟事项,于三日后在建邺举行定盟仪式。

    顺安25年夏四月中旬,扬州归顺汉中王旗下,汉王军师将军徐图替代汉中王与扬州刺史车安在建邺江边立盟,双方沉白马,誓曰:汉中王与扬州结为兄弟之好,自此以后同为一家,同声相求,共赴国难,重整山河,除贼兴汉。

    领英命二百仪仗军,手持旗帜,并列坛前,车安亦设仪仗,鼓乐齐奏,领英与车安在坛前焚香祷告,执手约为兄弟。辞气慷慨,观者皆为之震动。江东诸臣,纷纷陈赞之。

    立盟仪式完毕。领英遂入建邺城刺史府,传汉中王命,仍以车安为扬州刺史,保奏车安为镇东将军。刘察为长史,兼领汉中王相国,诸葛岳为水军都督,又兼领荆州、益州水师都督,旧有人员,一并原职任用之外,还有升迁。于是江东上下,皆为归心。

第130章 混一东南联姻亲

    领英自从益州出兵,三月时间收复荆襄,又半年不到,扬州、交州即归服,于是东南半壁、天下之半势力,皆属于汉中王。潜龙军师之名,传扬天下,领英遂威名大震,声威超过汉中王刘建夏。或有人对建夏言道:“今潜龙声威,盖于人主,于殿下甚为不利,可制之也。”建夏闻知,道:“自古以来,功高震主,为人主所忌。然潜龙与孤,外有君臣之意,内有翁婿之亲。潜龙为孤收取三州,成就中兴大汉之业,非潜龙不可也。有何可疑惑哉!”

    文雄听之,乃笑道:“客之言,非为疑惑潜龙,乃为潜龙安危着想也。恐潜龙功高震主,居高而危也。”

    建夏道:“此言虽合道理。然吾知潜龙为人,此人忠心汉朝,以前朝武侯为楷模,必能为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孤观之,潜龙之才,不亚卧龙,然而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诸君勿虑,即便将孤大权尽数交予潜龙,孤亦不疑之。”

    第五均闻之建夏又取荆扬交三州,心中惊惧,又悔恨道:“当初未除徐图村夫,致使其成为大患!”

    公孙霸闻知建夏并取东南半壁,其势即可与己相杭衡,心中亦为畏惧。然又十分愤怒,召集麾下道:“今汉中伪王趁孤一时不能南下之机,又以诈力并取荆扬,其势大增,几可与孤相抗衡。孤今不可再放其座大,以成心腹大患。如今之计,孤当先并北方诸侯乎?还是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并力南下,夺取荆扬乎?”

    国相皇甫照奏道:“禀大王,以老臣之见,当今北方诸侯,其势皆不能与大王相抗衡。第五均已成强弩之末,大王可率领精兵强将,先攻取潼关,剿灭第五老贼,取得关中三辅之地。然后北击并州伪代王,必能破之。今闻知徐州伍文忠病重将死,伍文忠若死,徐州群龙无首,大王即可发兵击之,必能取下徐州。如此中原华夏之地尽在大王手中。大王即可进位称尊,汉中伪王

    不过前朝余孽,虽有东南半壁,然大王已经君临天下,地方万里,带甲百万,汉中伪王又如何能与大王相抗?”

    公孙霸闻言大喜,道:“孤若拥有天下,必然以相国为元勋,封十万户侯。”随即下令,准备军马,积蓄粮草军械,准备秋后攻打潼关。

    领英在扬州停留半月,见扬州地方治理甚为井井有条,人民安乐,官员忠于职守,风化肃然,扬州景象几乎与益州相当。领英叹道:“刘渊鱼治世之才,胜过吾也。”遂请刘察辅佐车安治理扬州,并道:“今汉中王混一东南半壁,公孙氏必然不能坐视。汉中王今军力尚在养精蓄锐之中,暂时不能进取北方。此后数年中,将以防守为上。休养生息,待军力强盛之后,即可数路出兵北上,诛贼兴汉。请渊鱼兄长治理扬州之际,不废武事。以待汉中王后用也。”

    刘察道:“扬州敢不遵汉中王之命?请军师放心,汉中王若行除贼兴汉之大业,扬州必能独当一面。”

    领英将扬州事物安置妥当,方才与车安、刘察、诸葛笑峰告别,带领一千人从长江溯流而上,回到荆州。命赵山、武兼文等协助前将军陈功驻屯襄阳要地,抵御公孙霸。遣川将冉辉、李超等率领川兵入蜀,然后自己坐镇荆州江陵城,亲自主持荆襄九郡军民事物,治理荆州,并派人至交州,协助赵安国一并治理。

    领英夫人、南乡郡主刘香荷在成都,甚为思念领英,遣人告知领英,要求来荆州。领英遂命独孤虎前往益州,护卫汉中王翁主至荆州。香荷又得以同夫君相伴,心中高兴。对领英道:“夫君令独孤将军护送我,蜀中官员见之,皆无不称羡。”领英道:“我令独孤将军护卫你,因你为汉中王之女缘故也,非为吾之妻也。”香荷闻言不乐,领英又道:“若为寻常百姓,我自亲自会护送你。”香荷闻言,方才高兴。

    却说扬州刺史车安有一女命唤车

    嫣,年已十八,十分美丽,甚有江南美女之姿容。前者领英至扬州,车安见领英文武兼备,正当青壮之年,乃有心将其女车嫣许配领英,托刘察试探领英之意,领英道:“多谢刺史美意。吾已经娶汉中王女,不可再取刺史之令爱也。”刘察回报车安,车安甚为惋惜,领英又对刘察说道:“如车刺史有此意,可与汉中王联姻。汉中王世子,名刘政,今尚二十六岁,英武不凡,颇有乃父之风,前娶汉中太守李昂女为妻。如蒙车刺史千金有意,可嫁与汉中王之子为妻,两家结为姻亲,两全其美也。”刘察遂告知于车安,车安寻思,倒也觉得合适。于是叫其女车嫣,问道:“为父要将你远嫁汉中,你可愿意否?”

    车嫣惊道:“儿生自扬州,不愿远离父母。”

    车安道:“非也,为父今已经与汉中王结为兄弟之盟。你若嫁与汉中王世子,正是两家结为秦晋之好,汉中王若得天下,你将有母仪天下之份。”

    车嫣听罢,遂问其父:“父亲前番要将女儿许配潜龙,女儿心中亦愿意。然潜龙已经娶有妻室。今番汉中王世子如何人材?比起潜龙如何?若跟潜龙一般,儿即答应父亲。”

    车安道:“潜龙是无双国士,你无此等福分相配。然汉中王世子,乃人中之龙,且正值青春,日后位登九五,岂不比潜龙更好?”

    车嫣听罢,将信将疑,遂答应其父。于是车安致书于领英,请上报汉中王,请求将其女许配汉中王世子。

    领英得书,报于建夏,言此事之利,劝建夏与扬州结为姻亲,当大有裨益。

    建夏得报,乃问文雄等,皆言适宜。于是建夏回书领英以及车安,定下媒妁聘礼,与车安结为秦晋之好。

    车安得书大喜,于是选定良辰吉日,定下婚期,半年后即送其女车嫣至汉中,与汉中王世子刘政成婚。

第131章 弃守长安潼关危

    汉中王既然并取东南半壁,势力倍增。于是励精图治,养精蓄锐,待兵力强盛之后,即可行兴汉大业。

    建夏坐镇汉中南郑,主持大局。用潜龙竹庐策略,预定大计,待强盛之后,欲从汉中、襄樊、合肥三路出兵,北伐中原,恢复汉土。建夏问军师文雄道:“孤已经据有东南,初具规模。今孤镇汉中以及益州,潜龙治荆州兼顾扬州交州,此孤无忧。孤所忧虑者,公孙氏将并取北方,如其倾中原之军力,南下侵犯,恐不利于孤也。若如此,该当如何?”

    文雄道:“殿下所忧虑极是。今第五均已成强弩之末,已经无力再与公孙氏相争。以弟预料,第五均若败,必退归凉州。公孙霸若进据关中,必然北击并州,东征徐州,如此公孙霸将完全并取中原,当为殿下之强敌也。殿下如今大局初定,兵力未成,难于相逐鹿中原,唯有以守为主,养精蓄悦数年,方可进取也。”

    建夏闻言惊道:“果真如此,则公孙氏将难制也,似此如之奈何?”

    文雄道:“殿下当前虽然不能进取,然凭借山河之险,谋臣良将,精锐水师,足以自守。公孙霸纵然带甲百万,亦不能越长江一步,殿下可无忧也。而中原尚多有不服公孙氏者,殿下现今可招抚之,必有所助。”

    建夏闻言甚喜,道:“孤素知并州刺史顾昭、徐州牧伍文忠皆有向汉之心,与公孙氏为敌,今虽然割据自立,乃局势所迫也。敌国之仇,亦我之友也。孤今既遣使结好于二诸侯。”

    建夏即用文雄之言,密遣使者,致书信于徐州牧伍文忠、并州刺史顾昭,约定结为兄弟,共相呼应,以诛灭公孙氏。并设法暗中致书司隶校尉许昭,劝其归诚汉中王。

    伍文忠得书,见建夏称呼自己为上将军九州伯,心中甚喜。于是回书建夏,徐州将于汉中王并肩相战,若建夏举兵,徐州将竭力相从之。

    顾昭在并州,先得公孙霸招降书信,后又得建夏书,叹道:“汉朝尚有英主。闻知汉中王招纳豪杰,一股而下并取东南,天下能与公孙氏相抗衡者,唯有汉中王也。

    孤为汉朝之臣,岂能从贼乎?”于是斩公孙霸之使者,断绝与其往来。回书建夏,将以并州从汉中王。

    许昭镇守潼关,接得建夏书信,阅后遂焚烧之,恐第五均有所察觉,未有回建夏书信。然暗中命令一心腹人,扮作贩夫走卒,从潼关入西城,然后至汉中传许昭口信于汉中王,愿意从命,答应紧要之时,便从中起事。

    建夏闻知中原诸侯皆从命,心中甚喜。于是预作准备,以待到时接应。

    公孙霸闻知顾昭斩杀自己使者,断绝关系,勃然大怒,道:“大胆顾昭老贼,焉敢如此!孤先灭第五老贼,再来灭汝!亲斩顾昭之首,为孤使者祭奠也!”乃提前下令,待攻下并州后,诛灭顾昭九族。

    顺安25年秋八月,公孙霸调集大军十五万,战将百员,亲自统领,准备攻取潼关。护国**师马翁,仍带攻城霹雳车数十辆随行。出师之日,公孙霸举酒沥地,对众将道:“孤数次攻战潼关,未能有克。今第五老贼元气已伤,许昭兵力不足,正是用兵之时。此番如不攻下潼关,誓不回洛阳!”众皆踊跃欢呼。

    许昭领兵三万,镇守潼关,闻知公孙霸又率大军前来,连忙告急朝廷,第五均接报,心中惊惧。乃召毕儒问道:“公孙老贼又来,该当如何?”

    毕儒道:“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主公自与公孙霸两度交兵后,锉动公孙老贼兵威,然自身折损甚重。公孙老贼兵多地广,主公只有一凉州可倚仗也。我今尚未恢复,不可与战。”

    第五均道:“孤亦此般认为,但如不助之,潼关必为公孙老贼所下,长安则不保也。”

    毕儒跪下奏道:“主公今日之势,难再与公孙霸相争衡也。以老臣之见,不如弃守长安,退居西凉,主公仍不失为一方霸主也。”

    言未毕,凉州诸将皆进入伏地拜见,请命第五均放弃长安,率众退守凉州。

    第五均亦知大势已去,逐鹿天下无望。无可奈何,然又心有不甘。见旧日部属皆伏地请愿,毕儒又奏道:“愿主公体恤凉州将士,数年来征战,我凉州精兵

    猛将,皆折损过半。主公如不再体恤之,恐日后将无人再能为主公所用也。”

    第五均闻言,心中悲伤,无可奈何,遂同意诸将之请。乃回书许昭,令其坚守,等待来援。却暗中将长安金银财物,装载车中,于夜半运出城外,再运至凉州。共运出数千车,又将凉州精锐兵马数万人,聚集待命,若潼关一旦失守,即率部西退凉州。

    第五均准备将末帝挟持带至凉州,毕儒力劝道:“今汉帝于我无用矣。若迎入凉州,天下将与我为敌。”

    第五均道:“孤若不迎入凉州,则将汉帝让于公孙老贼乎?”

    毕儒道:“汉帝毫无实权,主公若再迎入凉州,实为累赘。今且弃之,公孙霸若得汉帝,天下将与公孙霸为敌也。”

    第五均闻言方才醒悟。于是进宫启奏末帝道:“臣将巡视西凉,陛下请安坐长安。”并不提弃守长安之事。

    公孙霸大军已经兵临潼关之下。许昭数次发书告急,皆不见兵马前来,许昭心中疑惑。忽然心腹人从长安来,报知许昭道:“大将军已经准备弃守长安,暗中准备退居西凉矣。”许昭闻报大惊道:“若如此,潼关必失!”正在惊疑之间,忽然又接得汉中王细作书信,许昭发书阅之,曰:今闻知第五均将弃守长安,公孙霸大军前来,太尉必然不能独支。太尉可从潼关暂避西城,以作后图。汉中王已经派人接应太尉。

    许昭看毕书信,乃笑道:“潼关三万余军,吾岂能一旦弃之?今若引三万军弃关而走,非为将之道。”乃让细作回报汉中王说,承蒙汉中王好意,但其奉命守关,人在关在,万不可贪生避死弃关也。许昭将誓死守潼关。

    建夏闻报,叹道:“许太尉正忠臣也,只恐此番凶多吉少,惜哉!”遂问文雄,可以救否?

    文雄道:“若第五均西退凉州,潼关今日之势,殿下纵然尽发汉中之兵救之,恐也难以扭转局势也。”

    建夏闻言默然,良久,方叹道:“苍天可容国贼猖獗横行,奈何不容大汉忠良存身乎?”

第132章 司隶校尉殉国难

    公孙霸统领大军十五万,列阵于潼关之下。准备备好攻势,然后令人向关上喊话,令许昭献关。不然,将踏平潼关。

    许昭命三万军在关上布防,召集诸将道:“吾自受命为朝廷镇守潼关,已历七载。目睹关上关下,尸骨累及成山。今公孙国贼再度来犯,朝廷不能支援,吾将视死如归,以报国恩。诸君有愿以跟随者,即便留下,不愿与吾为汉朝效死力者,吾亦不加勉强,即可离军而去。”

    众将皆发怒,拔刀于前,道:“太尉如此小觑末将?末将等投身军营,早已置生死于度外。跟随太尉七年以来,血战无数,尸山血海,何惧一死哉!”

    许昭乃拱手下拜,对众将道:“汉朝不幸,致使国贼猖狂。吾为大将,将与潼关共存亡。既然诸君愿效命,且试战之,如不能守,紧要之时,诸君可弃关自保,不犯军法也。”

    众皆情绪激昂愤恨,一齐道:“太尉若不走,末将等誓死相从之!”

    许昭闻知公孙霸在关下招降,遂带领众将上关,看潼关之下,公孙霸十余万大军密密麻麻,排列关下犹如铁板一般,许昭见之心中惊讶。见公孙霸令人喊话招降,许昭答道:“若想取下潼关,先取老夫之命!”遂令弓弩手,一齐放箭。

    公孙霸闻言大怒,随即命令大军攻城。以五千人为一队,昼夜轮番攻打。

    许昭守潼关已经七年,甚得其法。虽然兵少,然而沉着应战,倚靠潼关之险,以三万守军奋力拒战公孙霸十余万大军三昼夜,潼关仍然不能下。

    公孙霸暂时休军,又率军攻打五六日,折损万余人,潼关守备甚严,仍然不能下。

    公孙霸心中焦躁,乃问皇甫照道:“许昭乃守关宿将,甚得其法,今硬攻一时难下,该当如何?相国可有他法?”

    皇甫照道:“今长安并无援兵到来,许昭不过三万余军,已经连续奋战多日,今折损近万,必然疲惫,主公可继续攻之,今许昭兵力不足,难以再潼关左右布防,主公可派遣

    两支奇兵各五千人,绕潼关袭其后,必能下之。”

    公孙霸遂依照皇甫照之计策,自率大军继续攻打潼关,令骑将公孙臣、陈淹二人,各率精骑五千人,绕道潼关,袭其后方。

    许昭连战十余日,三万余军还剩二万五千人,带伤者甚多。朝廷不仅不遣军马来救,而且辎重军械等亦久不运至。许昭无奈,告急长安,请求救治受伤士卒。并上言朝廷如再不来相援救,潼关将旦夕不保。

    许昭担忧公孙霸派军绕道潼关,然已经实在难抽出兵力相阻截。二万兵在潼关浴血奋战,方阻挡公孙霸大军前进。许昭只盼望朝廷能发援兵,如此,尚还可以支持。然朝廷援兵仍未来,忽然接报,公孙霸派遣精骑一万人,绕道潼关南北两面,已经突破防线,从后方向潼关袭来。

    许昭闻报,乃掷剑于地,道:“潼关将失,虽太公复生,亦无策救之也。”遂召集诸将道:“敌袭我后方,今潼关将不守。诸公跟随吾,守关七年,军士甚有辛劳。可将军中金银物资,皆分赏军士。可令军士带伤者,送至民间休养,以存性命。今不能斩公孙国贼,然其奔袭后方之兵万余人,吾将让其有来无回。”于是下令,分发军中财物,有敢战者,皆重赏之,不愿者,可自去,又妥善安置伤者。遂招募得军中敢战之人万余人,许昭乃虚作声势,以两千人在关前树立旗帜。又打探得敌情,亲自带领八千人,于关北要道埋伏。

    公孙臣引五千精骑,奔袭潼关后方,便向潼关杀来,欲与陈淹会师关下,再与与公孙霸军东西夹攻,必能歼灭许昭全军。不想许昭已经得知其行军之情,乃借助谙熟地形之便,抄近道连夜布置军马。刚埋伏数个时辰,就见公孙臣五千兵至,许昭即令伏兵袭击之,公孙臣猝不及防,又道路狭窄,骑兵难以展开,激战两个时辰,公孙臣军大败,公孙臣身中数箭,引败兵千余人又从原路逃走。

    许昭缴获战马三千余匹,遂组成五千余骑兵,又回转马头,向陈淹而来。

    陈淹正领

    五千人行军途中,忽然接报,北路军公孙臣遭遇伏击,几尽覆没。陈淹大惊,遂令驻扎,探听虚实。忽然又接报,北边大路上数千兵马正杀至。陈淹大惊,立即指挥军队列阵相战。

    许昭带领五千余骑,突然杀至,截住陈淹所部,双方奋战一个时辰,难解难分,互有损伤。又不多时,许昭所部步兵近千人又杀到,于是陈淹大败,激战一场,损兵过半,带领两千余人,向南逃去。

    王扶集合军士,尚有五千人能战。于是又继续回驻守潼关。公孙霸未得公孙臣、陈淹会合消息,所以并未进攻潼关。许昭回至关上,公孙霸得知二路兵惨败,大怒,随即命军攻城,又攻战半日,许昭部下,已经筋疲力尽,数千人犹自坚守关上。

    皇甫照见之,对公孙霸道:“许昭力将尽矣。主公可并力攻之,必然能下。”

    公孙霸乃命马翁,将数十攻城霹雳车又推出,五千攻城军士随后,数万大军在后,再次向潼关发起攻击。

    许昭见之,令能战之军士,可以相战。不能战军士,保护受伤者迅速离开。匆匆分派完毕之后,霹雳车已经接近潼关城墙之上,许昭还有数百勇士,奋力拒战,弓箭皆尽,刀剑皆钝,即将粮尽弹绝,军力枯竭。

    而数十辆霹雳车已经进至关边,公孙霸军见关上守军军力将竭,于是一起发起攻击,数十军士,已经从霹雳车上跳至关上,攻城军士随云梯冲车等亦鱼贯而上。

    许昭带领数百勇士,奋力拒战,杀敌百余人。还剩百余人,皆力气衰竭,公孙霸大军数千人已经爬上城头,将许昭与百余残部团团围住,欲要生擒之。许昭乃下令部下百余勇士,可弃械投降。拔刀在手道:“吾守潼关,以历七载。潼关为吾之根本也,今根本已经失去,吾即不能存活也。”大笑数声,乃引刀自刎而死。部下百余人,皆力竭被执。于是潼关失守陷落,汉朝太尉、司隶校尉许昭以身殉国,时年54岁,顺安25年秋九月初也。

第133章 大盗国贼入长安

    潼关失守,守将许昭战死。于是公孙霸终于攻下潼关,率军西进关中。

    许昭驻守潼关三万余军,战死近万人,伤一万余人,余者皆四散逃之,奔回长安,言公孙霸大军即将进犯关中,三辅人民,闻之色变,富商多有举家搬迁者,一时间长安骚动,人言纷纷。

    第五均接连闻报潼关战事不利,许昭兵败身陨,公孙霸十余万大军已经入关中,自知难以相敌。为保存实力起见,随即命令驻扎长安凉州军马三万余人,并长安原有朝廷兵马二万人,皆西撤凉州。又将长安城中辎重粮草,命百姓运送至凉州境内。第五均独掌朝政,以大将军强制命令,长安军民闻知公孙霸即将来,心中惧怕,不得已而从之。

    于是第五均命骠骑将军夏侯常率领宫中军一千人护卫末帝,百官愿以追随者,皆随自己去西凉,不愿意随着者,听其便。汉朝诸旧臣私下叹道:“此乃狼走虎来也。汉朝之不幸,乃至于此!”于是皆闭门不出。

    又命令百姓数万人运送辎重在前,以军队数万人在后掩护,又沿途布下伏兵。率领军民十余人万从长安西撤,命令疾行,甚为匆忙混乱,百姓多有死于道路者。

    公孙霸见潼关已经攻下,乃厚葬许昭,收降俘虏。对诸将道:“潼关一取,长安唾手可得也。孤率大军入进关中,第五老贼必然闻风而逃。潼关离长安,旦夕可达。孤当速速夺取长安,再乘胜追击第五老贼,将其斩草除根。取得第五老贼首级者,封上将,授以九卿之职位!”

    于是公孙霸麾军西进,一日之间即到长安城下。三辅人民见之,尽皆惊骇。公孙霸令大军驻扎长安城郊,自率皇甫照、马翁、以及部下诸将,护卫军数千人,准备进入长安。

    长安兵马大多被第五均带走,所剩之军,不过末帝数千仪仗护卫军队,公孙霸十余万大军前来,如何能抵挡?也不设城防。末帝闻知公孙霸前来,甚为惧怕,惊问左右,该如何应对。

    近臣告知末帝道:“大将军抛弃陛下不顾,今陛下无人相扶助,不如请老臣出面,招抚公孙霸,以为倚靠也。”

    末帝道:“大将军虽然专权,然尚无加害之意。今公孙霸来,勿得加害朕乎?

    符宝郎王玺奏道:“陛下且安心。公孙霸纵然强横,亦是汉朝臣子。陛下虽无兵权,然仍然是当今天子,公孙霸必然有所顾忌,必不敢加害陛下。”

    末帝无奈,只得下诏,命司空杨陵,太常卿和玄、太中大夫陈恒等一帮汉朝旧臣,前往迎接公孙霸入城。

    杨陵、和玄等人只得奉命,手持天子诏书,来至长安明德门之前,等候迎接公孙霸前来。

    公孙霸闻知汉室派人前来迎接,乃笑对皇甫照道:“汉朝天子如此境地,礼仪却尚在。”

    皇甫照便奏道:“禀燕王。汉帝虽然失柄,然名义尚在。大王仍需以礼相待之,借此收取天下人心也。”

    公孙霸笑道:“汉帝无害于孤也,既然能为孤收取天下人心,孤当礼待之。”

    于是进至明德门,见一帮老臣立于门下迎候。公孙霸乃策马昂然而进,司空杨陵厉声道:“天子门前,皇帝家旁,来者皆须下马!”

    公孙霸闻言愕然,欲要不遵驰马直进。皇甫照乃下马,以手拉公孙霸衣襟示意。公孙霸见之,遂下马,对杨陵等人道:“北边武人公孙霸,不谙朝廷礼仪,望天子见谅之。”

    太常卿和玄遂手持天子诏书,宣道:“燕王公孙霸入京觐见,朕心甚慰。今大将军去位,朝廷无人。特加燕王为大司马,总览朝政,辅助朕躬。幸受命焉。”

    公孙霸听罢,乃笑道:“天子才加孤为大司马?不加丞相亚父?”

    陈恒乃道:“天子加燕王为大司马总揽朝政,已经是人臣至极殊荣。前凉州刺史第五均,也只大将军职也。”

    公孙霸闻言鄙夷道:“凉州第五老贼有何德何能?也敢称大将军?”欲要

    推辞不受。皇甫照乃附耳劝道:“大王尽掌实权,汉帝所加官职,不过形式而已,不必计较。”于是公孙霸才接受。

    杨陵又道:“接受天子诏命,需得行尊奉之礼。”

    公孙霸虽然心中不乐意,然皇甫照以目示意,只得行了大礼,跪拜接受诏书。

    于是公孙霸随杨陵和玄等人,前来未央宫中,朝见末帝。

    至未央宫,杨陵先入内告知末帝。末帝即宣公孙霸等入内觐见。公孙霸带领皇甫照、马翁两人,进宫面圣。

    三人入未央宫,司仪官宣行觐见天子礼仪。公孙霸无奈,只得对末帝行了大礼,末帝赐公孙霸座。

    公孙霸抬眼看末帝时候,见其眉目舒朗,却气态孺弱,大约四五十岁年纪。心中诧异,乃奏道:“臣见天下动乱,乃提兵勤王,护卫陛下,安定汉朝。”

    末帝见公孙霸五六十岁年纪,虎背熊腰,面目如豺,见之如芒刺在背。心中惊惧,见其上奏。乃慌忙抚慰道:“有劳燕王。卿果真能护卫汉朝,当为朕之倚靠。再赐燕王大司马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公孙霸乃谢恩。末帝令公孙霸总揽朝政,以大司马行丞相事。又加皇甫照为尚书,马翁为将作大匠。余者众将,皆有升迁封赏。于是公孙霸又攫取得朝廷大权,将末帝执于掌中。所有朝中大事,皆由公孙霸处置,末帝并不问之,杨陵、和玄等老臣,亦不敢问之。公孙霸自入长安,便有废除末帝之心,只是时机尚不到,表面假意尊奉而已。

    公孙霸入长安,掌控朝中大权。深恨第五均,遂令大将丁弘率领步骑六万余人,追击第五均部。丁弘乃麾军追击,与凉州军交战数场,皆胜之,又夺得凉州北地、安定两郡十余县之地,第五均不敢恋战,率部退至河西,入姑臧城自守。公孙霸恐深入凉州腹地,有所损折,便下令丁弘停止攻击,驻兵安定郡。又在陈仓驻守重兵,以待趁机入寇汉中。

第134章 王旗变换龙潜藏

    公孙霸大军攻取潼关,又夺取长安,司隶校尉战死潼关。燕军尽占据雍州三辅之地,威震天下,诸侯闻之,无不惊骇。

    汉中王刘建夏闻知许昭战死,痛哭道:“惜哉!太尉为国尽忠,仍未阻挡国贼进犯帝都!”问文雄道:“今长安陷于公孙霸之手,其必有篡汉不轨之举。汉室将难存矣。当今天子,孤之胞弟也,诚不知其将安所归之!诚如此,天下将如何?”言罢流涕不已。

    文雄乃劝慰道:“殿下休要哀伤。天子在第五均之手,跟在公孙霸之手无所分别。公孙霸纵然饕餮天下,亦当顾及天下议论,不敢轻易加害于汉帝也。有殿下尚在,公孙霸难以篡汉自立也。”

    建夏正与文雄商议,加强汉中防守,以备公孙霸入寇汉中。忽然有使者自荆州来,送呈潜龙军师书信。

    建夏急忙请使者入,未及发书,先问道:“潜龙军师在荆州可安好?”

    使者答:“军师在荆州,宵衣旰食,治理州事。幸得南乡郡主相照料,一切甚还好。今闻知公孙霸取得长安,天下震动,恐主公忧虑,特以书信相送达也。”

    建夏遂发书阅之,领英在书信中说道,公孙霸占据长安,因北方未全定,估计暂时不敢有篡汉称尊之举。殿下军力还未强盛,亦不能北进中原与其抗争。请殿下怀勾践之志,韬光养晦。此后数年,公孙霸军力强盛,将逐一扫灭北方诸侯,然后才敢行篡汉自立之事。望殿下暂先忍辱负重,待数年之后,南方诸州大治,军力强盛,而公孙霸若行篡逆,四海将不容,殿下以兴复汉室号召天下,共诛此大盗巨贼,公孙霸必然败也。

    建夏看罢,将书信递与文雄观看,问道:“汉朝将危,孤身为汉朝宗亲,当起兵勤王。潜龙所言,贤弟以为如何?”

    文雄看后道:“潜龙所言,正与愚弟意见不谋而合。殿下如欲诛贼兴汉,当先有韬晦之志。此时公孙氏锋芒正盛,当避之为上。殿下若遽然勤王,恐事倍功半,大义不及也。”

    建夏闻言,沉吟良久。乃道:“潜龙军师与贤弟之言,甚善。潜龙预料,孤韬晦期间,公孙氏可定北方,以贤弟之见,天下局势将如何?”

    文雄道:“北方中原所剩诸侯,唯有凉州第五均、并州顾昭、徐州伍文忠也,然公孙霸取得

    长安之后,势力强盛无比,北方已经无人可以抗衡,此诚明见也。弟与潜龙见识相同,数年之内,公孙氏必有能力扫灭北方诸侯。其必先剿灭第五均,然后再北击并州,然后再趁徐州变动之际,并取徐州。”

    建夏惊问道:“若如此,孤该当如何应对?”

    文雄道:“今并州、徐州皆与殿下连横。殿下可趁公孙霸尚并取凉州、无暇北进东顾之时,抢先进取二州。并州虽然在北,然可以为我遥相呼应支援。徐州紧靠扬州,可作为我之屏障,殿下可趁便,待紧要之时相援之,亦可让徐州为我所用也。”

    建夏闻言称善。于是连结徐州、并州,结为联盟,共同抗衡公孙霸,不题。

    顺安25年冬十月,公孙霸在长安,尽掌朝政,大会帐下诸将文武,道:“今第五老贼逃遁凉州老巢。汉中伪王又座大,连结北方诸侯,欲与孤相争天下。第五老贼大势已去,非孤对手,不足为虑。现孤之首敌,乃汉中伪王也。孤欲趁其军力未成之际,挥师南下,孤率兵取汉中,令朱玉率中原之兵,取襄樊,令公孙彪率领山东豫州之兵,并取合肥。诸君以为如何?”

    其麾下武将,皆摩拳擦掌,大呼小叫,要麾军南下,占领南方数州,攻灭汉中伪王,建功立业,好封官拜爵。

    皇甫照见之,微微摇头。公孙霸目视皇甫照,见其如此神态,便问道:“相国之见如何?”

    皇甫照乃奏道:“禀燕王,当今之局势,燕王当趁此之机,先扫清北方,再作南图为宜也。”

    公孙霸又问道:“相国不妨为孤详细言之。”

    皇甫照道:“汉中伪王虽然座大,然而此时尚不能北进。燕王虽然军势强盛,然无规模强大水师,而汉中伪王并取东南,有水师十余万人,足以拒长江自守,我方无规模水师,此南下不利于我也。方今第五均虽败,尚有兵力七八万人拒守西凉。且并州伪代王、徐州伍文忠等尚且拥兵割据,威胁我后方,燕王不可不察也。当今之计,应当先定凉州,剿除第五均,再北击伪代王顾昭,收取并州,然后东取徐州,以破竹之势,扫清北方,中原华夏尽在我手。那时燕王带甲百万,战将千员,以如此席卷天下之势,与汉中伪王决战,必能胜也。如此天下可得,大王代汉之大业,即可实现矣

    。”

    公孙霸闻言大喜,道:“相国老谋深算,机虑深远,真为孤之股肱倚仗之臣。”遂下令,先不取南方。集中兵力,准备西图凉州。

    皇甫照道:“今尽岁末,隆冬之时,雍凉之地不便用兵。主公可先稳定长安局势,厉兵秣马,养精蓄锐,待来年春暖,以精兵猛将十万人西征,必能建功。”

    公孙霸遂采纳皇甫照之言,先休军整顿,经营长安。又抽调驻守河东大将方龙前来长安,整顿军马,欲来年西征凉州,剿灭第五均。

    却说第五均率其部,逃往凉州臧,部署军马,守住要隘,人心方定。第五均仍以凉王自居,恐公孙霸大军前来,乃召集麾下商议,第五均问道:“今公孙老贼已经占据长安,兵势甚盛。孤恐其西犯凉州,该当如何应对之?”

    毕儒乃道:“大王虽然失去关中,然实力仍在。若担忧公孙老贼西犯,大王可遣使结好于汉中王刘建夏、并州顾昭,如此联合,可保凉州无事。”

    第五均闻言怫然道:“汉中伪王与孤势不两立,前番又杀我凉州上将,如何能结交之?如并州顾昭,尚可笼络。”

    毕儒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今汉中王兵力未成,尚有畏惧公孙氏之心,也恐其起兵吞并,与大王结好,其必从之也。”

    言未毕,凉州马威、第五超等人厉声道:“汉中伪王乃我仇敌也。与其结盟,如同结交虎狼,自古以来,岂有与仇敌为友者乎?今大王虽一时败退,然尚有雄兵十万之众,财宝无数,军资粮草甚多。即便不能再进取天下,也足可割据甘陇称霸。何必乞求他人?公孙霸若敢来凉州,末将等必然让其有来无回也。”

    毕儒闻言,遂不敢再言语。

    第五均见之,遂道:“孤意已决,不与汉中伪王结盟。凉州军兵精将猛,孤又有金银财宝无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孤经营凉州数十年,根基稳固,关陇之地,甚为险固,不比他处。公孙老贼若敢来犯,必然损兵折将。孤在凉州,何惧公孙老贼乎?”于是便不结交诸侯,将精兵强将,防守凉州要隘。第五均又在长安敛聚得金银财宝甚巨,又出金帛招募兵马。凉州军复又强盛,有十万精锐之众。

第135章 篡改正朔征河西

    顺安26年春正月,燕王、大司马公孙霸在长安大宴群臣,所有朝政,一概自行决断,只是形式上尊奉末帝。公孙霸帐下有术士上言,劝公孙霸更改年号正朔。

    于是公孙霸暗含君王之志,带领群臣入宫启奏末帝道:“今天下未定,枭雄割据。顺安年号者,不符天象地势。请陛下更改年号,以定正朔。”

    末帝闻奏,心下惊慌,乃道:“正是天下不安,朕才定年号正朔为顺安,今已经二十六年,深入天下人心久矣。若遽然更改,恐人心将散。得无宜乎?”

    公孙霸奏道:“顺安年号已经二十六载,气数已尽,不宜再用矣。陛下正应该改弦更张,以示革旧生新也。陛下先定年号正朔,方可安定四海也。”

    末帝遂问道:“以大司马之见,欲改何年号?”

    皇甫照乃奏道:“当今汉朝颓弱,应振奋天下人心,朝廷亦更改年号为武威霸统适宜也。”

    末帝闻言甚惊,道:“武威霸统四字,强刚太甚,有违汉朝文治柔和之治。恐不能上合天意,下顺民心也。大司马可再改之。”

    太常卿和玄乃奏道:“禀陛下。大司马讳命为霸,今以霸统二字为年号,非人臣之道。”又转身对公孙霸道:“大司马辅助汉朝,更改年号,当以有利朝廷为本,今以霸统二字为正朔,恐不利于汉朝也。”

    公孙霸乃奏道:“禀陛下,以武威霸统四字为年号,乃因为当年汉朝颓弱,需以阳刚威武济之,故曰威武,而霸统者,乃因诸侯割据不法,需以霸道相治之,臣名偶尔与其相同,非为有他意所指也。臣不避忌讳,为天下计画,故更改此年号。”

    末帝遂问群臣道:“大司马所言,卿等以为适宜否?”

    汉朝旧臣都无实权,自知所言也无济于事,皆都不言语,唯有太中大夫陈恒难以忍耐,出班奏道:“更改年号正朔,乃大事也。今天下未定,不可更改顺安年号,否则将得罪上天,必有灾祸降临。”

    公孙霸闻之,以目视燕王幕宾,刚任命的光禄勋归海卫,归海卫遂出班,厉声奏道:“禀陛下,臣曾

    掌管太史,甚通天象。今顺安年号者,已经二十六年未有更改,自顺安之后,天下纷乱不休,四海沸腾不已。人民流离,苍生涂炭。正是顺安年号不详之原因也。臣夜观天象,见帝星不明,荧惑逆行,太白犯斗牛,陛下如还欲守旧不变,恐上天将再降灾祸,陛下将危矣。”

    陈恒还欲出言相争,末帝见满朝文武,除开十数位无兵无权的汉朝旧臣之外,皆是公孙霸势力,于是止住陈恒,道:“大司马所言,甚合道理。朕即下诏书,颁布天下,更改正朔为威武霸统可也。”

    公孙霸闻奏,方才拱手谢恩,群臣皆下拜谢恩。和玄、陈恒等虽然不忿,然而末帝已经同意下诏,无可奈何,遂都退于府中,称病不出。

    顺安26年春正月,公孙霸把持汉廷,威逼皇帝更改年号为威武霸统,颁布天下。

    天下闻之,皆舆论哗然,纷纷抵触。自汉中王刘建夏以下、徐州伍文忠、并州顾昭、凉州第五均等无一奉命,汉中王等仍奉顺安年号为正朔。唯有东胡、鲜卑、西域长史府等诸夷,多奉汉朝为宗主国,今见汉朝改元,乃奉其威武霸统年号。

    顺安26年春二月,公孙霸议定西征凉州第五均。乃奏请末帝,以天子名义出师征讨。公孙霸共在长安会集大军十五万人,以相国皇甫照留守长安,命方龙为先锋大将,带领三万铁骑先行,自领中军步骑五万人,带护国**师马翁随行,以幕宾归海卫为军师参赞军机。以丁弘为大将,节制四万余众为支援。共计有大军十二万人以上,其中精锐部队便有八万人。于二月丙寅日从长安西郊出师,浩浩荡荡,绵延十余里,出司隶校尉部,经安定郡,取道河西,径直向凉州姑臧而来。

    方龙率领幽州精骑,一路西进,势如破竹,一月之间,接连攻下河西十余城,深入凉州腹地,进军至武威郡长城沿线,以待公孙霸大军前来。

    而公孙霸与丁弘两部,随方龙部之后,一月之间全部略定凉州北地、安定、汉阳、陇西等郡,凉州武都郡已经为建夏部将徐道所占据,公孙霸命先不夺武都,以免同建夏交恶。第五均全面收缩

    兵力,将其部十万大军都击中在张掖、武威郡,以扼守姑臧。

    方龙前部三万骑兵,见凉州军集重兵护卫姑臧,遂不敢大意,驻军黄河边上,将军情报告给公孙霸。

    公孙霸接到书信,乃与归海卫商议,公孙霸道:“今凉州尚有十万之军,聚集姑臧周边。如欲硬攻之,恐难取下。军事有何良策?”

    归海卫道:“臣夜观天象,见西北将星将坠,此利于客,不利于主也。主公必能剿灭第五均,平定凉州。今彼虽有十万之众,不可硬攻之,可令马法师以法相助。西凉军马烈枪长,彪悍善战,然忌讳法术。第五均多年用兵,任人唯亲近,赏罚甚不明,又不恤将士,已经难服人心,其部所能用者,不过四五万人。主公可行反间之计,以高官厚禄为诱,招降其有怨愤之部。待其分化瓦解,然后击中兵力,共围姑蔑,则可擒第五均矣。”

    公孙霸闻言甚喜,对归海卫道:“卿之策略,不亚于皇甫相国也。”于是下令,三军共进驻武威郡,对姑臧形成围城之势。又令马翁,准备攻城霹雳车,以及其他攻城法术相助阵。又一面派遣细作入武威,张掖等地,以高官厚禄为许,策反反间第五均部下将领。

    第五均见公孙霸大军进至河西武威郡,对姑臧城形成围城之势,自持有十万兵马,又在凉州经营多年,心中犹然不惧。对帐下诸将道:“姑臧有十万精兵防守,公孙老贼又能奈我何?孤占据地利,以逸待劳,如其敢来,必将损兵折将。”于是对三军颁布军令道:如有擒斩公孙霸者,赏黄金万两,骏马五百匹,加凉州上将军。擒斩其大将者,赏金五千两,骏马一百匹,官职地方郡守。凡能斩杀敌军者,以人头来领赏,斩杀一士卒,赏钱五千五铢钱,职升一级,以此类推。只要杀敌建功,便有封赏。

    凉州军皆知道第五均在长安掠取得金银财宝无数,见此军令,都坚信不疑。于是群情激昂,都认为即便是斩不得公孙霸以及其大将,斩杀几个士卒还不行?于是凉州军中上下士气甚为高昂,虽然被十余万大军所围,犹然不惧。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7476/ 第一时间欣赏超级汉朝最新章节! 作者:俱邀侠客芙蓉剑所写的《超级汉朝》为转载作品,超级汉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超级汉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超级汉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超级汉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超级汉朝介绍: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立志写一本风格类似《三国演义》的网文小说,以此表达在下对汉朝的仰慕之情,并向《三国演义》致敬!
超级汉朝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超级汉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超级汉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