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贞观俗人TXT下载贞观俗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贞观俗人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贞观俗人txt下载     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34章 覆巢之下

    齐国公府。

    使者刚刚离开,他来宣读皇帝诏令,崔氏的齐国夫人诰命被削夺。

    看着使者走时,特意转达的圣人旨意,洛阳齐国公府已由圣人赏赐给秦家长孙新的齐国公秦俊,限崔氏秦珣等一干人天黑前搬离。

    “那个妓女居然成了齐国夫人,妓妾养的成了齐国公,天啊!”

    崔氏哭天抢地。

    先前兄弟崔敦礼被罢免了左仆射之职、丈夫的义子来济被罢免右仆射之职后,她就一直心有不安,随着丈夫另两个义子吏部尚书裴行俭和太子少詹事来恒也双双被罢,她就一直吃不下睡不着。

    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最终使者到来,还是带来了这最怕的恶讯。

    贵妃淑妃姐妹俩被以巫蛊之罪废为庶人,还牵连到了母及兄弟。

    府中上下,所有人都觉得末日到来。

    媳妇长孙氏过来安慰婆婆,结果却被崔氏一巴掌煽倒在地,脸都肿起来,嘴角流血。

    “都是你这个扫把星,都是你们长孙家连累了我们秦家崔家。”

    长孙氏默默的爬起来,退到一边,一声不敢吭,曾经长孙家那是皇亲国戚,她是皇后的亲侄女,联姻嫁给秦琼之子,其实已经算是下嫁了。可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并不美满,崔氏一直嫌弃她不是五姓女。

    而长孙虽迫于父母之命接受了这桩婚姻,可嫁进门才发现婆婆虽是五姓名门女,但有时并不好相处,更关键的是丈夫虽为名将嫡子,可比起秦琼和秦琅却差的太远了,这是一个处处唯母命是从,文不成武不就却偏偏脾气大性格差的男人。

    嫁到秦家多年,这小媳妇就没抬进头,崔氏的身体健康的很,七十多岁了依然硬朗。秦珣倒是身体虚弱,主要是这些年纳妾个没完没了,家里又还收了许多侍婢丫环以及买了不少伎妾,别的本事没有,这生孩子的本事倒是长安有名。

    身子骨能不坏吗,四十多岁,稍动弹一下就出虚汗。

    父亲出事前,秦珣对她待也还好,虽没感情,可日子如流水平淡过着,崔氏也表面客气,可自从父亲出事,家族株连,崔氏对她就彻底的没了好脸色,甚至还张罗着要休妻。

    若不是崔敦礼被罢相,长孙估计就已经被休了。

    现在看着崔氏那哭喊的样子,长孙氏站在一角心中居然反而有种痛快的感觉,你们秦家也有今日。

    这二十几年的生活,早让她麻木了。

    唯一牵挂不下的其实就是那些儿女们,本来都已经长大了,有几个还挺有出息的,老大都当上县丞了,将来前途肯定比他爹秦珣强。

    可谁知如今这火烧到秦家头上了。

    崔氏还在那里骂,不骂秦珣无能,也不敢骂皇帝,只在那里反复的骂秦俊贱妾养的来抢爵位家业,后来又骂秦琅,说定是他在暗里使坏云云。

    叫骂中。

    秦珣秦理六兄弟以及秦俊秦伦两侄儿回来。

    秦俊也是刚又得到了旨意,皇帝把这座齐国公府从秦珣收里收走,再赐给了他,当时听旨的时候秦珣也在一边,秦俊有些尴尬。

    其实秦俊并不在乎这座宅子,做为秦琅的长子,虽是庶出,可挺受秦琅器重,早年就得武安州世封,也得了大笔钱和不少人手,所以早早也算是半自立门户,秦琅让他自己经营。多年过去,也有不小的家当了。

    何况,就算皇帝不给他齐国公和世封武安都督的世封,秦俊本身也是魏国公,世封武安州刺史以及在吕宋有着大片的领地。

    洛阳城里,秦俊也早有一座自己的大宅,郊外也有庄园。

    现在搞的好像是他来抢大宗这边的财产一样。

    尤其是一进来,刚好听到崔氏还在那里叫骂着。

    七十多岁的崔氏,保养的很好,可此时骂起来也跟泼妇村姑骂街没什么区别,旁边众人围着却又不敢劝。

    崔氏看到秦俊一行进来。

    立马骂的更凶了。

    她质问秦俊。

    “你如何有脸来抢大宗的爵位世封和产业?”

    秦俊向崔氏拜礼。

    “孙儿绝不敢有此非份之想,孙儿也是今日朝会才惊晓这些,我回头就向圣人上书,请圣人收回旨意·····”

    秦理却看不惯崔氏,以前在府中没少受崔氏的气,可如今他也早是在战场上打出威名的中年人,虽说也刚被夺了爵封,但反倒是让他更洒脱了。

    “大娘子,圣旨乃钦命,钦命不可违啊。”

    老六秦珪也不客气的道,“眼下我们秦家也是多事之秋,可切莫在给人口实把柄,如今五郎还仅是夺爵削封罢职而已,可别让局面更糟糕,想想长孙各家如今下场?”

    崔氏被老四老六的话镇住。

    想想长孙他们家,曾经多么煊赫,可说灭就灭了,如今长孙无忌等人皆被杀,各家子孙星散岭南等地。

    秦家也是没预兆的就被弄了。

    可心里确实也憋着股气。

    她也不容易,丈夫死的早,偏偏亲生的儿子没本事,庶出的儿子却一个比一个厉害,她一个寡妇操持着这么大的家,走到今天容易吗?

    儿子没本事,可好歹几个嫡孙儿还不错,只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谁料如今又出这样的事,连这宅子都保不住。

    秦俊道,“孙儿在城中那宅子,可拿来孝敬祖母·····”

    话未说完,被崔氏唾弃,“秦家还没到这地步,你的宅子留着吧。”

    崔氏确实有这底气,当年秦琼留下的那份家业很大,一半多都是留给了嫡子秦珣,这些年呢秦琅也一直没少帮这边,甚至李丽质二十多年来,一直都还给齐国公府这边的人一份月钱。

    这份月钱可不少,如崔氏一个月就孝敬一千贯钱,其它的妻妾、男丁女子也都有。

    虽说秦琅不差这点钱,可这孝心难得。

    相比下,秦琅帮带着齐府经营产业,给他们带来的收益更多。

    秦珣文不成武不就的还能纳尽五姓七宗之女为妾,哪怕是小枝旁宗的庶女,那也主要还是因为每次给的彩礼钱多,动则几百万上千万,那可是独一家。

    秦理几兄弟过来也是担心崔氏为难秦俊,这会也就跟老太太明说了,现在秦家出了事,唯有秦琅这支还没受牵连,所以要想不被人落井下石,落得个如长孙他们家一样的下场,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内斗了。

    皇帝把齐府给了秦俊,那就遵旨立马腾出来。

    更不要有什么怨言之类的。

    “这事就这样了?你们这几兄弟,难道就没半点本事周旋一二?”

    秦理呵呵两声,“大娘子,现在这什么世道,难道你这么精明的人,还看不出来这些事背后的缘由吗?现在谁敢对着干?先顺着,慢慢找机会吧。”

    他们很清楚这些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所以根本没想着什么上书啊申辨这些东西,先低调着。

    挨打了就立正。

    等过了这阵风头再说。

    一切只能寄希望于秦琅那里。

    那才是秦家最后的希望,若是秦琅扛的住,秦家就还能东山再起,若秦琅也扛不住,这到时自然也就是覆巢之下无完卵了。

    “大娘和五弟这段时间就尽量呆在家里不要出去走动,说话也尽量小心一些,外院内宅都管住下人们的嘴巴,不许乱传乱议论,我和六郎过些天,先护五娘她们去房州,安置好后可能要先去趟吕宋三郎那,东都家里,都安静些时日。”

    老六瞧着缩在一边的五嫂,忍不住对崔氏道,“我们先前也听说五郎跟嫂子似乎闹了些别扭,现在这个时候,不要再闹了。嫂子也够可怜的了,父兄等都遭难,我们这个时候怎么还能欺负别人?嫂子来我们家也这么多年了,都是自家人,这个时候更要照顾。”

    老四瞧了瞧想说话的秦珣,不客气的打断他,“五郎若是觉得不对,那不如这次就让家里的几个年轻人护着嫂子跟我们一起南下,嫂子呢正好去吕宋跟亲妹妹聚聚散散心,几个侄儿也正好到吕宋那里好好学习历练一下。”

    崔氏看了眼长孙氏。

    这儿媳还有个一母同胞的亲妹妹在吕宋秦琅那为媵妾呢。

    “这个时候就不要出远门做客了,好好呆在家里,就在家相夫教子。”崔氏对儿媳道。

    长孙氏上前应声是。

    崔氏看着秦理秦俊叔侄几个,又看了看自家亲儿子秦珣那窝囊样,不由的叹息一声。

    “吩咐下去,简单的收拾收拾,然后赶紧搬出去,把这里腾出来给新晋封的齐国公。”

    齐国公府很大,奴仆就有上千,这家当自然也多,不过崔氏也知道现在敏感时期,不能搞的太过张扬。

    所以只让简单收拾一下各自的衣物细软等,然后就赶紧走了,至于说府中的一应器物家具等,甚至许多粗使的奴仆杂役等,都留下了。

    当然,有些就相当于是送给秦俊了,有些东西也只是暂寄存在此。

    不过就算如此,最后崔氏带着秦珣长孙氏以及一众孙儿孙女等出府时,这简单收拾一下,各房的东西都足足装了四百辆大马车,浩浩荡荡的排出几里长的队伍。

    引的许多人侧目。

    齐国公府这般仓促的被赶出家的样子,也让此时满东都被学城的学生士子们激起的那股子情绪更加强烈。

    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洛阳宫前,向圣天子请愿!

第1335章 禁军哗变

    雪飘飘洒洒。

    地上很快就一片银白。

    苏勖坐在书房里,却如同冰雕般一动不动,已经许久了。

    崇贤馆生苏瑰推门进来,看到他如此,掩上门然后开始生炉子。

    “伯父何必如此虐待自己!”

    苏瑰其实是苏勖所生的儿子,不过后来过继给了兄弟苏亶,因此苏瑰改称生父为大伯。

    苏勖坐在那里悲观万分,“宫里刚来了旨意,我们苏家将被流放到黑水都护府最东北的黑水河口巨碑港。”

    “你知道巨碑港在哪吗?”这位曾经的秦王府十八学士,才华耀世的才子,是隋朝宰相苏威的孙子,武功苏氏的现任当家人,也曾经是仕途顺畅,引无数人羡慕的。

    他曾入秦王府为十八学士之一,后来又尚高祖的南昌公主,做了驸马都尉,之后侄女嫁入东宫为太子妃,他自己也入了魏王府做司马,何等让人羡慕。

    当初太子与魏王争储的时候,别人还羡慕他们苏家,老大苏勖是魏王司马,老二是太子妃父亲,怎么争苏家都立于不败之地的。

    可苏勖还是在那场争储中受了牵连,虽然运气好毕竟是皇帝的妹夫,所以不像韦挺、杜楚客他们那么惨,但也因此仕途冷落坐了冷板凳。

    坐了几年冷板凳,皇帝又起复他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让他重新上了太子承乾的船,这些年也算尽心尽力的办事,可十几年了,都没能让新皇满意过。

    现在,苏家受皇后牵连要流放到巨碑(庙街)。

    “听说当年齐王巡海,以神机营夺取辽南卑沙城后,便派了两条船往海东巡诸国,最后一路沿海北上到了黑水河口,并在河口树立了一块巨石碑,并铭文记录,后来还留下了一些受伤的船员在那里休养。”

    “此后多年,巨碑处便有唐船每年抵达,向周边靺鞨野人宣示大唐,也招他们入朝进贡,并与他们展开贸易互市,收购他们的皮毛等,向他们出售唐货。”

    苏瑰也很有才华,毕竟生父曾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在魏王府为司马的时候,还与萧德昭主持了括地志的编撰,是主编,这可是一本连秦琅都称赞不已的好书。

    而继父苏亶也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经做到秘书监之职的。

    因此苏瑰也算是得到家族真传,二十来岁,已经是京师有名的才俊,他且不是那种书呆子,而是对天文地理都很了解,毕竟生父可是编过地理大书括地志的。

    “巨碑港距离朝廷所设的渤海都督府治所有三千余里,而渤海府距离洛阳,还有五千里。”

    苏勖叹息。

    “是啊,八千里路,真正的八千里啊,而且这个八千里远比往西域的八千里更艰难,出了河北的临渝关后,便是关外了。辽西辽东境内还算好的,毕竟这些年已经恢复的不错,都是我汉家统治,可越往东北而行,就越艰难了。”

    “渤海都督府属朝廷对靺鞨人羁縻统治之地,而那黑水河口的巨碑城,更属于黑水都护府的辖地,据说那地方一年有一半时间冰封着,六月的时候,都还下着雪。”

    流放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只怕在半路上他们苏家人就得死光了。

    关外的辽西辽东已经算冷了,可那巨碑港,听说更加的冷,而当地的靺鞨部族,据说更加野蛮落后,他们渔猎为生,有穿鱼皮的、穿鹿皮的、穿野猪皮的、穿桦树皮的,总之就是个让人畏惧的地方。

    巨碑港能一直存在,且这几十年来还形成了一个较热闹的小镇,完全是因为那里有人参貂皮鹿葺乌拉草等许多特产,唐商定期前去交易,虽说遥远不易,但收益不错。何况,这贸易也有朝廷的支持,每次航行还有朝廷的补贴。

    但是,谁又愿意流放到那种地方去呢?

    而且是一去不回,终生不能再回中原,甚至子孙世代都不能回,以后只能在那冰天雪地里延续。

    苏瑰人很年轻,但在遭受到了这么大的灭顶之灾时,却并没有如生父那般悲观绝望,“我已经安排人去找几个会盘火炕的奴隶带上,另外多带些棉花、皮毛取暖,而且我还特意让人去订制一批雪撬、冷炉子等物,路上带着,应当能让我们安全抵达巨碑港。”

    可苏勖却并没有怎么欣慰。

    “大长公主会留下来。”

    他指了指书桌上的一封书信,那是一纸和离文书,他将与南昌大长公主和离,公主毕竟是皇家金枝玉叶,怎么可能会跟他同去那种鬼地方。

    皇帝特意降旨,让他们和离。

    苏勖虽然早已经写下了一封和离书,可却也没料到皇帝会直接下旨,而南昌大长公主的态度,也让他有些痛苦,多年的夫妻,大难临头时却各自飞。大长公主根本就没有打算跟他一起去巨碑港。

    接到旨意,已经在忙着分家了。

    这无异于又给苏勖狠狠捅了一刀。

    “大长公主不去也好,此次路途遥远,道路艰难·····”苏瑰道。

    苏勖长叹一声。

    “伯父,侄儿再去多雇佣一些护卫随从,且多买些辽东来的靺鞨或高句丽、室韦奴隶,再多采买些北地能用的物资·····”

    “没用的,我们苏家是关中人,世代居于关中,关中冬天的寒冷我们都吃不消,何况那遥远北国的冰雪,此去,我们苏家就是末日,就算能活着到达巨碑,也很难生存下去。”

    “我不打算走了。”苏勖拿出了一支瓷瓶。

    “这瓶毒药比黄金还贵重,但却能让人没有半分痛苦的了结。”

    “大父!”

    苏瑰惊道。

    “哎,我不想再受那种苦了,就体面的自尽于洛阳吧。”

    “大父,虽前路艰辛,也也还存一线生机,终还有希望啊。”

    “没有希望的,若是去岭南那确实还有希望,可却巨碑,那就是死,天子根本就没打算我们苏家能活下来,这是必死之途。”

    苏瑰咬牙。

    “既然大父心存死志,那便是连死也不怕了,何不再拼一回。”

    “拼?”

    “对,拼了,当今天子昏庸无道,穷兵黩武,好战自负,又清洗元老忠臣,任用奸佞,宠幸祸水,枉顾人伦纲常,皇后与太子还有秦妃等并无罪过,却轻易废黜,早引人心动荡,朝野不满,我刚才来时,路上遇到许多学生士子在街上抗议,他们甚至前往洛阳宫前请愿了,这都说明,皇帝所为不得人心。”

    ·······

    “我愿意去联络。”

    苏勖是个大才子,虽也会击剑,能骑马,却不懂兵事,更别说仓促间要搞一场政变,他心里犹豫不决,并没有半分信心。

    可年轻的苏瑰却道,“左右是个死,倒不如死个轰轰烈烈,况且我看如今东都士人情绪,正是可利用的时候,只要效仿当年圣祖皇帝玄武门之变,兵行险着,依然也还有一二分机会。成了,自然可逆转我苏氏命运,就算败了,又还能再坏到哪去呢?”

    说完,苏瑰不再理会犹豫不决的生父,自顾去了。

    数日后。

    苍茫夜色之下,苏瑰来到郊外一座庄园,庄园主人是他一个好友的,一个富商。

    进入庄园后,很快又有许多不速之客悄然而至。

    来人一个个被引入密室之中。

    在略暗昏暗的密室中,他们掀下斗蓬,露出真身。

    为首一人是右武侯大将军、谭国公丘行恭,在他旁边的是宗正卿、谯国公李崇义,他后面是一个跟他长的很像的人,乃右金吾将军李崇晦。

    其它几人则分别是普安长公主驸马、窦国公史仁表,他的兄弟左金吾将军、乐陵县侯史仁基。

    又有巢国公钱元修、营国公樊修武,并滕王李元婴、韩王李元嘉几人。

    “诸位,不成功便成仁!”

    苏瑰拔出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掌,让血流入碗中。

    “事成之后,请陛下退位尊为太上皇,拥太子登基即位,到时诸位便皆是定策拥立之元勋!”

    这些人中,年纪最大的就是丘行恭,这位也是早年跟随圣祖皇帝打天下的猛将,曾经多次在战场上救过圣祖,因此封国公拜大将军。不过这位行事嚣张,甚至比尉迟恭还要跋扈,所以经常被罢官免职。

    不过丘行恭也有自知之明,他虽然总是嚣张跋扈,但基本上从没有越过真正威胁皇权的红线,顶多就是些行事不端,辱骂同僚,殴打下属,甚至是鞭打士卒百姓,侵占田地,贪污公款等,相对于一个顶级勋贵来说,这些其实都不算太大的事。

    他从没有参与过什么谋逆啊谋反之类的事,所以一直混的还不错,但在开元朝,皇帝李胤却跟圣祖李世民不一样,不搞那一套,丘行恭又不是他的元从旧部,两人也没什么感情,丘行恭的跋扈被奏到皇帝面前,李胤可没少下狠手。

    比如现在,丘行恭其实已经被削去了世封和实封,谭国公成了一个虚封散爵,连世袭子孙的资格都没了。

    对于丘行恭来说,他当然心中不满。

    而谯国公李崇义,来头更大,他父亲乃是河间郡王李孝恭,他来参与此事,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李胤寡恩,他父亲李存孝那是为大唐打下东南半壁江山的宗室名王,武德朝却被下狱,贞观朝也只能呆在家中以歌舞自娱,最后郁郁而死。

    而当今天子更是不念功勋不念旧情,居然把李崇义贬为国公,都没能承袭父亲的郡王之爵。

    这么大的功勋,连个郡王爵都不能世袭?

    而韦玄贞区区一州参军,结果就因为女儿而封郡王,这对李崇义来说当然非常不满。更何况李家兄弟还数次被皇帝寻由头惩罚,虽说也是他们有错在先,但他们认为那顶多是无足轻重不值一提的小错。

    窦国公史仁表兄弟俩,其实是开国大将史大奈的儿子,史大奈也是尚圣祖李世民的普安公主,死后爵位由长子继承。

    史大奈属于很早就归附大唐的突厥贵族,本来是西突厥贵族,后来随西突厥处罗可汗朝隋朝,之后就被滞留中原,然后史大奈也就成了中原王朝的大将,经隋至唐,都是员猛将,比起李社尔等后来归附的,更被朝廷信任。

    但他的儿子们没老子的勇猛,也没老子行事谨慎,仗着是公主之子,皇帝的外甥,又是功臣之后,平时行事就有些胡来,李胤这人可不惯他们,有几次甚至拿鞭子抽,搞的很没面子,也是早就心有不满。

    巢国公和营国公这两个,则是原高祖奴隶出身的大将军国公钱九陇和樊兴之后,两人本就是武德朝元老,高祖心腹,在贞观朝一直不怎么受待见,死的又早,所以他们的后人到了如今,就更不受待见了,甚至有传闻,皇帝要削他们的爵。

    总之,一群跟苏家关系还不错,又对皇帝有怨气的勋贵,在苏家的秘密联络下走到了一起。

    韩王和滕王都是当今天子的叔父,韩王是房玄龄的女婿,滕王则因为跟皇弟蒋王过于贪污乱来而被李胤都当面训斥责罚过的。

    这次也是入京朝集,也被苏家拉过来了,一拍即合。

    胆子大的很。

    这些人中,丘行恭是右武侯大将军,李崇晦和史仁基是左右金吾将军,另外几家中也有子弟在宫中宿卫。

    “为了大唐!”丘行恭捏着拳头道。

    一番秘议过后,众人再依次分头离开。

    数日后,腊月十九日夜。

    左羽林将军史仁表走出自己的营帐······

    刀光剑影,血花飞溅。

    史仁表提着当值左羽林中郎将的人头,冲着惊惶不定的飞骑营士兵大喊,“韦氏妖妇利用韦氏诸贼,掌握禁军,控制宫廷,囚禁皇帝,意图谋害天子,吾乃天子外甥,今得衣带秘诏,奉旨救驾,大家随我来!”

    “建功立业就在今日,谁敢协助逆党,必斩无赦,日后诛连三族!”

    史仁表行事突然,上来就先砍掉了几位当值的中郎将等,又矫诏勤王,深更半夜,北门禁军还真搞不清楚状况,况且史仁表手里还提着中郎将的人头呢。

    几乎是在同时间,北门屯营另几支禁军营地里,也发生了差不多的一幕,数位勋贵将领突起发难,砍了几位将领,然后假传圣旨,召集士兵杀向玄武门。

    “诛杀韦氏诸逆,勤王救驾!”

    有的北门禁军呼啸着没有往玄武门而去,居然冲向了洛阳罗城,去诛杀诸韦了。

    洛阳宫北之门,和长安太极宫一样,也叫玄武门。

    同样的,洛阳宫玄武门同样是禁军防卫重点,因为皇宫南门是皇城,皇城之南还有洛阳外城,从城外一路往北杀进宫,宫门重重相当困难。

    而洛阳宫东西两面,则又有东西夹城等,同样也是重重阻隔,唯有这北面外只有禁苑,只有一道玄武门相隔宫墙,只要能突入玄武门,就能一路杀进皇宫。

    不过也正因此,皇帝对玄武门十分重视,不仅守备森严,而且城门外也驻有数支北衙禁军,各不统属,互相掣肘。

    黑夜里。

    也不知道有多少禁军被假圣旨欺骗,跟着卷入其中。

    不过把守宫门的卫士,发现北门外的骚乱后,还是很快的通传宫中,正在睡觉的皇帝李胤被紧急叫醒。

    “北门禁军哗变?”

    “叛军正在攻打玄武门?”

    李胤一下子就惊醒了,红着眼睛腾的下床。

    “去玄武门!”

    “速传旨玄武门,严守宫门,绝不许放叛军入宫。”

    ······

    皇帝打着赤脚,连衣服都不及披,头发也没梳,不顾天寒地冻的就冲出宫殿,一边往玄武门跑,一边连下数道谕旨。

第1336章 倒戈一击

    “敢有啸众闯宫者,皆为逆贼,立斩无赦!”

    右监门将军魏哲带着一队禁军赶到玄武门城楼上,冲着不安的守门禁军大喝,喝令中将手中砍下的几个啸叫做乱的禁军首级扔到众人面前。

    火把毕毕剥剥的燃烧着,也把城头上照的亮同白昼。

    当值大将魏哲出现在城楼,还直接连杀数名乱兵,顿时让城门楼上的局面为之大变。刚才还在惊疑不定的禁军,此时也大多镇定下来。

    “各守本职,勿得走动骚乱,不许喧哗,紧守宫门,任何人敢喧哗啸叫,奔走骚动者,立斩!”

    魏哲也是员战功赫赫的将领,将门出身。七世祖为前秦的征北大将军,其祖为隋朝的天水郡丞、丹阳都尉,父亲也是大唐的五品官员。魏哲门荫入仕,左翊卫北门长上,随圣祖征高句丽,战后功升游击将军。

    之后十几年外镇辽东、镇漠北、镇西域,久在边疆历练,虽然这些年四边臣服,但小的叛乱等还是没停过,魏哲名下攒了许多铁勒、突厥、高句丽人的贼头,积功回朝升右骁卫中郎将。

    再转为右监门将军,是皇帝赏识并信任的悍将。

    当然,魏哲仕途能这么顺,还有一点比较重要,他元配娶的是圣祖朝宰相马周之女,后来马氏早逝,又续娶了太原王氏女,这两位妻子的家族都给了他不少助力。

    “速去禀报宫中圣人!”魏哲交待。

    不久,丘行恭、李崇义、史仁基等汇聚乱兵至玄武门下。

    “怎么玄武门没拿下?”

    看到宫门紧闭,城上守卫森严,所有人都不由的皱紧了眉头。

    此时,玄武门上虽然兵士不多,可玄武门向来险固。

    “唯有强突北门,斩关而入了。”

    丘行恭是个曾经剖人心肝煎吃的狠人,此时虽然形势不利,却也没有回头之路,只能强攻。

    他大声吃喝,领兵攻门。

    魏哲站在关城下,引弓张弦,连发数箭,连射倒数名乱军。

    这时。

    皇帝已经赶到。

    一路上,皇帝总算是穿戴整齐,甚至还披上了甲。

    提着一把朱漆大弓的皇帝站在玄武门上,冲着下面这些乱哄哄的军士大吼,“天子在此,谁人叛乱?”

    皇帝让左右都高举火把,照亮皇帝面目。

    火光之下,皇帝立在门楼上,威风凛凛。

    身后,无数禁卫齐齐大吼,复诵皇帝之语。

    于是乎,久久回响。

    “丘行恭、史仁基,尔等并皆朝廷勋臣,何故作逆?李崇义、李崇晦,尔等为朕之宗亲,安敢谋反?”

    几声质问,声势夺人。

    皇帝又冲着城门下的一众将士大喝,“尔等皆朕之爪牙,何被这些逆贼蛊惑裹胁?若能归顺,斩杀丘行恭史仁基等诸逆贼,既往不咎,且与汝等富贵!”

    “斩丘行恭等逆贼首级者,封侯,赏千金!”

    本来今夜闹腾腾,但真正知晓兵变实情的仅有少数人,这些是苏瑰联络李崇义、丘行恭等人,然后他们各自的姻亲朋友子弟心腹等人,主要还是靠假传圣旨,打的是韦氏谋逆,他们是来救驾勤王的旗号的。

    一些不知情的将士,一时被欺骗和裹胁。

    可此时皇帝就好生生的站在关城之上,这下谁还不知道事情真相?

    禁军们本就护卫宫禁,侍卫天子,经常能够看到天子,所以他们一眼就认出玄武门上的那位正是九王至尊,声音也绝不会错。

    明白自己刚被欺骗干了件多可怕的禁军们,心中愤怒万分,既怒且惊。

    此时听到皇帝的旨意,知道这是最后机会。

    于是乎,几乎就在瞬间。

    好不容易裹胁拼凑起来的几千人,瞬间就倒戈了。

    丘行恭等这些为首之人,一下子就被汹涌愤怒的禁军包围,群起而攻。

    皇帝就一直冷冷的站在城头上,始终没让魏哲打开玄武门,就看着那些禁军互相攻击。

    很快,丘行恭和李崇义等为首诸人,就被乱刃分尸,激动愤怒的禁军将他们大卸八块,然后哄抢,抢到的当成宝贝一样抱着,等着换赏。

    骚乱慢慢平定下来。

    但皇帝依然没有下令开门。

    魏哲从城上吊下去,喝令北门外所有人放下兵器。

    ······

    不平静的一夜过去。

    天终于亮了。

    昨夜玄武门前的叛乱很快平定,但洛阳城城里城外依然也受到牵连,甚至有些地方持续到了下半夜才平息。

    皇帝一直就呆在玄武门。

    直到天亮,宫门才被打开。

    但禁卫守卫严格,东西两府的宰执们也是经过重重检查才得以奉旨入宫见圣。

    李胤早已经去除了盔甲,坐在玄武门城楼里。

    北门依然紧锁。

    但门外已经没有了乱兵,只不过还残留着血腥的味道。

    丘行恭等谋逆主首数十人,首级就挂在玄武门城门两边的墙头上。

    “臣等死罪!”

    一众宰执惶恐不安的出现在皇帝面前。

    李胤端着杯茶。

    “朕怎么也没想到,居然有人欲效仿圣祖,发动玄武门宫变。”

    一众宰执额头上都在流汗。

    天很冷,但冷汗直流。

    “朕想不到啊,朕的长子居然要造朕的反!”

    “李象现在何处?”

    中书令李义府惶恐的回答,“庶人李象现被控制在中书省内。”

    “还没死吗?”皇帝一句话,冷酷的让人吃惊。

    “召北衙十军大将军,南衙十二卫大将军、将军、二十府中郎将等前来。”

    皇帝冷若冰霜的道。

    居然发生兵变,而且是在玄武门,这样的事情,大唐虽是第二次,可距上一次都隔了三十六年了。

    上一次时,皇帝才八岁,当时在秦王府亲自感受到了兵变的残酷,留下的阴影至今还在。

    枢密院几位执政被叫上前。

    发生了昨夜这样的事情,现在皇帝对京师的兵马,尤其是北门禁军很不信任,必须要来一次全面清洗。

    “左右监门府改隶北衙,改为左右监门军。”

    南衙十二卫四府,先前左右备身府已改为左右千牛,转北衙,现在左右监门也转北衙。

    那么就将形成南衙十二卫,北衙十二军的全新格局。

    北衙十二军是由原四府中的左右千牛军、左右监门军,加上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机军,加上左右金吾军和左右神策军。

    南衙十二卫,则是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卫、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卫领军卫。

    一股风暴正在酝酿。

    苏氏等人的兵变太过仓促,虽然也经过了一些时间的谋划联络,甚至居然还能矫诏发动,但就算有丘行恭这样的大将,有李崇义这样的宗室,有史仁基等功勋子弟,也有如腾王韩王等亲王。

    可说到底,这本就是群乌合之众。

    当年李世民兵变,其秦王府可是个征战天下多年的幕府,手下的一众文武那都是生死与共一荣共荣一损共损的兄弟。

    而且他们其实早就谋划过数年,制订了各种各样的计划,做了各种各样的准备,虽然说最后发动时与计划有出入,有些仓促,但也是上下一心的。

    起码秦王府的八百卫士,都是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的。

    而丘行恭这群人,只能说是群胆大的人。

    他们连玄武门都没有控制在手,就敢动手,尤其是到玄武门前时,就已经搞出了那么大的动静,这使的他们的造反一开始就没有半点成功的可能。

    程处默和牛建武两个站在一角,也是没料到这刚授为枢密,还刚上任没几天呢,结果就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

    枢密使李绩也被弄的灰头土脸的,天子脚下,居然出了这等事情,首逆自然是丘行恭等,但做为执掌戎政的枢密使,那也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现在只能想办法将功赎罪,尽量弥补了。

    李绩向皇帝提出,派宰相和执政,两人一组,再加一位内侍宦官前往诸营,传旨抚慰诸军。

    待安定军心后,再整顿军营,并诸营互换防区。

    洛阳城的宿卫制度,是分成三部份的,一是北衙禁军,北衙禁军是常备军,号称天子元从,这些年不断扩张,如今已经不仅是宿卫宫禁,屯守北门了,现在还防守西京长安,以及潼关、蒲阴、河阳、武牢等这些京畿外围重镇。

    甚至也还会轮调边镇防守,以及参与作战任务。

    北衙禁军也是轮调部队到洛阳,担任宿卫等任务的,但其中左右监门、左右千牛和左右金吾又称为内禁军,因为他们各有专有任务,比如左右监门要守宫门掌门籍这些,左右千牛要负责侍卫随从,左右金吾要掌长安外城街道治安和外九门的门防。

    南衙呢,也分内府兵和外府兵。内府兵就是三卫五府,亲勋翊三内卫,其中左右卫各辖亲卫府一,勋卫府翊卫府各二,然后其它十卫,则各只辖一个翊卫府,因此实际上是总共有二十个南衙内卫府,皆隶属各卫中郎将府,由中郎将统领。

    而诸卫统领的外府兵,自然就是在京外的诸折冲府,如今全国各地约八百多个折冲府,总折冲府兵约八十万的规模。

    这些外府兵,轮番上京宿卫、到边疆镇戍,到军府值守等。

    按贞观以来的制度,十二卫的外府兵,在京番上保持每卫三千当番的数量,因此实际在京的是三万六千人。

    这三万六千人到京番上,定期轮换,始终保持这个数量规模,由诸卫的中郎将统领,分驻于京郊各地,每卫三千人,分三营。

    因此京畿的常备宿卫警备力量,实际上就是南衙的外府兵三十六营驻京郊,内府的二十府驻四城外,以及部份担任宫禁宿卫任务。

    而北衙的诸军,外禁军负责镇守京畿要地,内禁军负责宫禁、城防以及宿卫。

    其中外禁军还负责常驻北门,也就是玄武门外,主要有百骑营、千骑营、飞骑营和神机营、羽林郎营等。

    总的来说,这套制度已经有近三十年了,运行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南北衙相互平衡,内部诸卫军又相互牵制监视。

    所以才会有三十多年的京畿安稳。

第1337章 血洗洛阳

    其实昨晚的叛乱,跟高级将领们关系不大。

    因为制度上,京畿部队实际上都是由中郎将们负责分统,而地方上呢,则是由折冲都尉们统领。边疆,则由都督、军使等统领。

    南北衙的各卫军各设一位正三品大将军,两位从三品将军,平时并不能统领本卫军士,他们也就在卫里喝喝茶,养着。具体的一些卫军中的事务,也都是由长史和诸参军事们去做的。

    带兵则是由诸中郎将统领。

    这种做法从隋朝时就开始了,这样做其实也有好处,就是高级将领们有能力有威望,但平时不能直接统兵,只有当战时才由皇帝选将,然后授给兵符出征领兵,事毕缴还兵符印信,将归卫府。

    不会威胁到皇帝、朝廷,不用担心拥兵自重,拥兵作乱,尾大不掉等。

    另一方面用中级将领也就是中郎将、折冲都尉分统内外府兵,这些人毕竟级别不高,都是四五品,且威望资历也不足,分统个一二千人马还行。再多就不够资历威望了,若是有人心怀不轨,朝廷直接派出大将,就立马能镇住。

    这种制度,其实很先进,也结束了南北朝时武人跋扈专权的现象。

    直到中唐以后,为了边疆战事需要,设立的那些节度使,并一步步的兼任了观察使、度支使、营田使等,把人事行政财政监督等各项大权都拿到手后,于是就彻底的尾大不掉,各个割据一方了。

    说到底,节度使其实也是因为府兵制败坏,最后转为募兵制,变成了营兵以及镇戍常备兵制而一步步导致的权力失衡。

    其实昨夜发生的兵乱,不算什么大事。

    并不能说明这几十年来稳定运行的军制就出了问题,恰相反,昨夜的兵变失败还是说明了这套制度的效果依然不错的,毕竟当时他们趁夜作乱,又矫诏,一时骗了些人,但玄武门他们可进不去。

    玄武门是个立体防御体系,门外是北门诸营,有百骑、飞骑、神机诸营,玄武门内也有左右监门、左右千牛的、还有左右卫左右亲府的,反正就是有好几支互不统属的兵马一同执守。

    有人掌门籍,有人常钥匙,有人掌关门守卫,反正想进出,重经过重重检查,一处对不上都不行。

    丘行恭事先也联络了在玄武门当镇的一些自己人,结果他们刚一闹,就被砍了。

    毫无作用。

    事实上,就算是半夜里城外的诸营,也只有两营出现了混乱,后来其它几营也是很快赶到玄武门下,并最终由他们负责缴了那些人的械的。

    问题是有,但不大。

    不过对皇帝来说,出了这样的事情,那么就得全面整顿。

    李绩很无辜,但他做为枢密使,确实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毕竟他是军方第一人嘛。

    “臣失职,引咎请辞!”

    “好,朕允了。”李胤面无表情,一点拘留都没有。

    李绩面色灰暗的退下。

    “等一下。”

    “离开枢密院后,你先去政事堂吧,朕授你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门书下三品。”

    尚书左仆射许敬宗一愣。

    昨夜谋逆的人中有钱九陇的儿子巢国公钱元修,而他是许敬宗的女婿。当初老许把女儿嫁给老钱的儿子,其实也是因为当时他不得势,正落魄之时,不仅五姓七家看不起他,就是关陇名门也同样看不上他。

    最后老许无奈,只好跟岭南蛮子冯盎家,跟高祖奴隶出身的大将军国公钱九陇,以及新贵秦琅等联姻,反正都是一群被人瞧不起的暴发户。

    钱家当初虽是奴隶出身,但人家其实祖上是江南名门,也是世代贵族,只是后来因犯罪被贬为皇家奴隶,后来又赏赐给了李渊为奴,凭战功也得封大将军、国公,武德朝也还是很得势的。

    贞观朝虽不如前,但毕竟也是顶级新贵之一,两家联姻当时还是不错的。

    但说到底,如今毕竟是亲女婿谋逆,当老丈人的哪里可能不受牵连。

    “臣许敬宗惶恐,教婿无方,万死难逃其咎,请辞职归家待罪!”

    李胤冷眼瞧了瞧许敬宗,缓缓道,“钱元修事先就没找许公谈过共谋大事?”

    “臣实在完全不知晓,绝不敢期瞒,否则定会第一时间将那逆婿手刃报于朝廷和陛下。”

    “许公不用紧张,既然没有就没有,不过确实也是管教无方啊。就回家好好反省反省吧,左仆射之职就暂由李公来接任。”

    许敬宗罢相。

    免去所有官职,还被罚了三百户的实封,并罚铜千斤。

    归家待罪。

    许敬宗起身离去时,后背湿透,他几乎以为今天走不出这个门来。

    稍后。

    在京的诸卫、军大将军、将军、各中郎将,近百人闻召而至。

    皇帝对这些将领大声训斥,斥责他们无能。

    然后来了个大对调,北衙十二军的大将军,对调南衙十二卫大将军,北衙的二十四位将军,对调南衙二十四位将军。

    南衙的三十六位番上外府兵营中郎将,二十位内府中郎将,以及北衙京畿卫戍诸营中郎将,也都来了个大对调。

    当然事情不可能就这么完了。

    昨夜叛军虽然没攻进玄武门,但造成的祸害依然不少,苏瑰就带人围抄诸韦的京郊庄园,抄掉了十几个韦氏庄园别院,一夜杀掉了许多韦氏子孙以及其家眷护卫仆役。

    另外当夜长安城中苏李史丘诸家也趁机作乱,围攻韦氏诸宅,并到处纵火,制造骚乱。

    虽然很快被金吾卫拿下。

    但一夜过后,京兆韦氏损失惨重。

    子弟死伤上百,护卫仆役死伤无数。

    这些自然都是要清算的。

    废太子李象谋逆作乱,赐死于中书省内,降谥号戾,以庶人身份葬于城外。

    废后苏氏赐死,下葬时命以发覆面,口中塞糠。

    苏勖苏亶以及诸子并处腰斩,南昌大长公主赐和离。

    丘行恭、史仁表、钱元修等逆反乱首,皆按谋反罪灭三族,凡当日跟随他们发兵作乱的,皆按谋反罪灭一族。

    当晚值守北门的几营禁军,皆削夺军籍,统流放到西域碎叶城、黑水巨碑港、永昌丽水寨以及逻些道泥婆罗军城。

    韩王、滕王参与谋逆,腰斩,母及子女皆废为庶人,抄没家产,流放辽东。

    废太子同母弟赵王李厥,废为庶人,流放波斯府木鹿军城。

    谯国公李崇义李崇晦兄弟,皆处腰斩,其兄弟子侄皆废为庶人,并追回李孝恭的爵位,同时削夺李孝恭兄弟及其子侄的爵位官职,皆除籍为民,并处流放岭南,籍没财产。

    唐初的几位宗室名王,李道宗在李胤继位后,被长孙无忌清算,贬死他乡。李孝恭虽在贞观年间就死了,可如今却也还是受到了儿子们的牵连,死后都要追夺爵位官职,甚至谥号都要贬降,更别说兄弟子侄皆流放,财产充公。

    他这一支,还要被皇家除名,玉牒上正式除名。

    皇帝株连相当狠厉。

    主谋的苏家、丘家、李家、史家、樊家、钱家几家,都是诛三族,其它从逆的党羽诛一族,就算是那些被欺骗裹胁的士兵,也尽皆被斩杀。

    那些没参与作乱的,可就因为当夜营中参与,也都被除军籍流放四边。

    还杀了三位亲王,除国三。

    皇叔滕王李元婴,韩王元嘉,以及皇子赵王李厥,滕王和韩王都参与谋乱,但李厥是躺着也中枪。

    他之前可是把爱妾都让他父皇了,谁知道废太子一出事,他也被牵连上了。

    说到底,他虽跟李象不是同母兄弟,但毕竟都是苏氏所抚养收继的,所以眼下也被皇帝一起收拾了。

    直接杀,毫不留情。

    杀两位叔父,两个儿子,又杀了两个堂兄。

    宗室大流血。

    此时根本没有人劝说暴怒的皇帝。

    废太子事前对兵变之事毫不知情,虽然苏瑰与李崇义、丘行恭等人密谋,约定事成之后,要让李胤退位为太上皇,要拥李象继位称帝,但事前谁也没告诉过李象。

    李胤当然不可能一无所知,但就算他知晓这些,此时依然没表现出半点父子之情,依然是下令腰斩了太子和赵王,苏氏也被处以腰斩之刑。

    连全尸都没给一个,死后还被以发覆命,以糠塞口,以表达自己对苏氏无比的厌恶之情。

    当夜玄武门前倒戈的那些士兵中,有十三人第二天被封侯爵,散爵虚封县侯,但是没过几天,李胤却又把这十三人和当天在宫门前倒戈的那些禁军将士,全都处斩。

    连他们的家人,都被处以流放充军之罚。

    本来应当喜气洋洋过新年,结果因为这场兵变后的大清洗,整个临近年关,洛阳都是气氛凝滞,人人惶惶不安。

    每天都有人家被查封抄家,家人被逮捕入狱,菜市场天天杀人,百姓从一开始争相观看,到后来都不敢去看了,官府强迫百姓去观刑。

    到了后来,皇帝甚至开始令有司追查学城的学生、士子,追究兵变前学生士子们的游街、宫前请愿等行为,对其中组织的太学魏元忠、弘文馆生李敬业、裴炎,以及来京考试的举人狄人杰等六人逮捕下狱,问罪。

    六人因此被称为六君子。

第1338章 再封秦氏

    六君子被捕下狱激起了无数学生士子们的激愤,大家再起自发举行了更大规模的学生请愿游行,皇帝直接派出金吾卫驱赶,并逮捕了上千名学生士子。

    这事愈演愈烈,搞的京师人心惶惶。

    许多大臣忍不住开始向皇帝上书,请求宽赦这些年轻士子。

    也有人请求对逆案从轻发落。

    ······

    齐国公、光禄卿秦俊刚面圣出宫,站在宫门前,扭头回望宫门,只见宫门守卫森严,自兵变以来,宫禁是寻常三倍,甚至平时天天闲坐的诸卫军的大将军、将军们,如今也天天奉旨披挂整齐,各镇一宫门或是一营。

    今天是除夕夜,明天就是新年正旦了。

    可洛阳依然没有半点新年将至的气氛,连许多藩邦外国的使团,都为这气氛是的不轻,要不是鸿胪寺官员挽留,他们有不少估计早就要跑了。

    天天担惊受怕啊。

    反正洛阳城至今没解除戒严,街头街尾,城门坊门,到处都是巡骑和守卫,这段时间一切茶楼酒肆青楼楚馆还都被关门歇业,惹的众商家也是叫苦不迭,本来是黄金假期来临,尤其明年正月是大比之年,所以今年入京的外地士子格外的多,商家都指望着这波呢。

    可圣旨降下,谁敢不遵。

    这次据说被斩的逆贼已经有上千,被流放的早超过万人,六君子事件,也还没平息,但也已经导致了上千人被除了学籍,有许多士子被剥夺了举人功名。

    没有谁能拗的过那位天子。

    反正在皇帝的强硬下,学生们都有些闹不动了,虽然学生们很热血,可他们的父兄们不敢如此啊,如今都是各自把各家的孩子领回家禁闭在家反省,就算外地学子举人,也有各地在京的进奏院官员们,负责把人领走,然后派人送回原籍交由家人管教。

    牢里现在还关着三千多学子举人呢。

    皇帝甚至都已经下旨,明年正月的会试,取消。

    今年这届的科举直接没了,也包括先前通过的县试乡试,以及因此获得的童生、秀才、举人功名,都做废了。

    皇帝就是这么拗。

    跟他硬,他就更硬。

    一群士子也敢妄议国政,指责君王?

    没大开杀戒,那都是李胤强忍着了,但不给点严厉,士子们只会越来越闹的过份。

    虽然如此一来,无数的士子生员受连累倒霉,可皇帝不在意。

    秦俊想起刚才见那位舅舅时的场面,还有些紧张。

    因为出了那场兵变,所以两位姑母和八位表兄弟倒得以半路被召回洛阳,暂时不用流放房州了。

    随着这段时间局势的动荡,这事情居然还出了些变化。

    今后皇帝舅舅召见他,也是跟他谈了这段时间以来出现的这些事情,东拉西扯之后,皇帝舅舅说,他还是相信秦家的忠心的。

    所以这段时间仔细的考虑过后,决定复封秦淑为昭仪,封秦婉为昭媛,改封李贤为太原郡王,李弘为上党郡王,李哲为长平郡王等,几位皇女皆复公主号。

    这个消息让秦俊很意外。

    他心里思索,可能还是因为这次兵变,导致皇帝又杀了许多人,且因为士子们请愿一事,搞的现在朝廷气氛有些紧张,所以皇帝这个时候更改了对姑母表兄们的处罚。

    虽只复封为九嫔,八位表兄弟也才封为郡王,可毕竟这是很好的一步。

    尤其是相比起废太子和赵王兄弟俩落的个被腰斩的下场来说,无疑他们的处境就更显难得了。

    对此,秦俊当然感激万分。

    皇帝接着免去秦俊光禄卿之职,改授他右领军将军职,都是从三品的实职,但又都是没什么实权的职衔。

    如今朝廷的诸卫大将军、将军职,其实早已经渐渐演变成为一种武将们的加衔,或者说是衔级,又或者是一种迁转的序列,并没有多少实际上的职权了。

    毕竟出征在外的话,都会授以某某道行军总管之职,出镇在外,则一般又是授以某某都督府都督,或是某某军使、守捉使等职。

    这诸卫的大将军、将军,确实已经沦为了一种武将头衔,在武将已经有武阶本品的情况下,这些将军衔也就成为了高级武将升转的一个序列了。

    比如说现在的实际上的升转序列是北衙在上,南衙在下,南衙十二卫里,又是以左右领军卫在最低,左右卫在最上。

    这么一级级的往上走,比如最低一级右领军将军,然后往上是左领军将军,再一直到左卫将军,然后再升右金吾将军直到左羽林将军。再往上就是大将军,先从右领军大将军,再循环一遍直到左羽林大将军。

    当然,如果功绩高,也可以跳级。

    但确实已经沦为了这么一个东西。

    对于秦俊来说,授这职也只是以后从光禄寺衙门改到右领军卫衙门去喝茶而已,甚至光禄寺本来还是有点具体职掌事务的,但到了右领军卫,他就真的无事可做了,一般事务那是长史、参军事们的,重要的事更没有。

    皇帝告诉秦俊,很欣赏他的才能,所以让他就留在洛阳朝中任职,光禄卿那个职事,皇帝还是又交还给了秦珣,并赐封他为历城县公爵。

    不过这是一个散爵,虚封,跟原来的齐国公天壤之别。

    但好歹也算是给秦琼嫡子一个脸面了,一个虚封县公,加一个闲散的光禄卿,算是表明皇帝对秦家的恩赏。

    他告辞时,皇帝还特别留了句话,“齐国公府的那宅子就没必要再还给秦珣了,你就安心的住着,你是秦家的长孙,也是朕的外甥,好好干,朕不会亏待你的,更不会亏待你们秦家。”

    ······

    开元十五年,正月初一。

    正旦大朝会如期举行,四海八荒的诸蕃邦外国使者百余进贺,大唐各地朝集使者也皆云集金殿。

    大朝会很热闹,不过因为年前的这些突发事情,总归让这正旦的新年气象始终有些压抑。

    大朝会后,例行的各种赏赐。

    皇帝宣布对将士们的赏赐,所有东都洛阳的宿卫守备将士,皆赏赐三月钱粮,并一套春衣。

    文武官员,也都加俸一月。

    六十以上的老人,六十七十八十分档各有厚赠。

    为了这次大赏,转运使的计相拿出了整整六百万贯钱。

    年末杀的狠了一些,新年自然得赏赐丰厚一些,尤其是对禁军,之前对禁军清洗过于狠厉,一度引的许多禁军怨声四起。

    尤其是天子先是亲口承诺杀丘行恭等逆首者封侯,事后也确实封了十三侯,但转眼就又把这些人杀了。

    许多禁军被腰斩,甚至被诛族。

    大家都觉得他们冤枉,而莫名其妙被牵连到因此而贬官或者流放的就更不满了。

    闹归闹,皇帝却没妥协过。

    说杀的一个没少杀,说流放的一个没赦免,该抄家的也一个不含糊。

    本来有大臣上奏,请今年改新年号。

    意思是去年发生那事,有些晦气,改个新年号,万象更新嘛。

    顺便改元后再来一波大赦,也就顺水推舟的赦免一批人,包括去年兵变逆犯中一部份,缓解下局势气氛。

    可李胤拒绝了。

    所以今年依然是开元年号,开元十五年,也没有大赦。

    不过当翰林学士宣读诏令,念到对秦家二妃进封为九嫔之昭仪、昭媛,而她们所生的八位皇子又皆进封为郡王,以及秦俊授为右领军将军,秦珣封历城县公授光禄卿等消息时,还是不免让朝中许多人动容。

    在正旦大朝上宣布这个旨意,明显大有深意。

    莫不是皇帝怕先前对秦家的处置,激起在吕宋的秦太师的怨恨,然后学苏家一样起兵造反?

    所以皇帝终究还是妥协了吗?

    没对苏氏韩王等妥协,没对那些参与兵变的禁军妥协,是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逆鳞,兵变了,所以必须得最严厉的打击,哪怕是自己的皇子赵王并没有证据表明参与其中,但因为是苏氏收继之子,所以也狠辣杀之。

    哪怕结果表明废太子李象事先并不知情,甚至事发时还被圈禁在上阳宫中不知情也没参与兵变,但事后皇帝还是毫不留情的杀了。

    连二十多年夫妻的苏皇后也最终没放过,对苏氏一家更是满门抄斩,诛连三族。

    对李崇义等这些宗室、勋戚也都一个没放过,连那些糊里糊涂参与了兵变,但及时反正的也没放过。

    所有参与此事,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被皇帝雷霆清洗。

    这表明皇帝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对叛逆的绝不容情。

    但是对秦家,皇帝终究还是妥协了。

    或许说先前皇帝可能也只是在试探,所以对秦家的出手一开始就有所保留,但秦琅却一直没有半点过激反应,也没有什么怨望,甚至一如继往的给朝廷纳税,向天子进贡,并派儿子入京朝集。

    这番姿态,皇帝自然得有所表示,在发生了苏氏玄武门兵变后,秦家的反应也就更衬的难得而忠心?

    所以对废太子一党狠杀严惩,然后对秦家示好施恩么?

    又一道旨意宣读。

    却是对韦家子弟的荫封,这一次兵变,最倒霉的还算韦家,苏家本来就已经被打入尘埃,所以临死拉了个垫背的,韦氏这次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死了上百人。

    虽说如韦氏这样的顶级名门,分支众多,嫡庶子弟极多,可也经不起这般的摧残,二韦整天在皇帝面前哭诉,诸韦也是连上奏折,只是人死不能复生,现在加封一下朝中诸韦的官阶,再给一些年轻的韦氏子弟恩荫出仕,也算是安抚了。

    不过对于遭逢大难的韦氏,满朝上下,却没有几个真正为他们哀伤的,甚至可能还觉得有几分畅快。

    对诸韦的兴灾乐祸中,大家也怀着对秦家的敬畏。

    毕竟在当今这位自负的天子面前,能够一直立于不倒之地的秦家,确实值得他们敬仰了,对比下,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以及刚刚被清洗的武功苏氏,甚至是皇家的这些宗室们,还有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功勋将门,就越发显现出秦琅的厉害了。

    先前秦家二妃八王被废,秦琅六位兄弟被除籍为民,秦家的形势陡然危急起来,若不是秦琅在海外有自治领地,也有不弱的实力,只怕早就步了长孙无忌的后尘。可就算一时没牵连到他,但还是有许多人觉得,早晚还是会清算到秦琅头上。

    可谁又能想到,这才多久时间,还没见秦琅出手呢,结果皇帝却又复了二妃为嫔,又复三子为郡王,连秦珣这废物都又拜九卿,封县公爵了。

    这是否说明,皇帝也在忌惮秦家的势力?

    甚至有人在那里暗暗猜测,上次玄武门之变,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秦太师的出手呢?毕竟武功苏氏虽也是关中名门,还是宰相之家,但苏家一个将军都没,却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能联络到这么多宗室名王、功勋大将,甚至是禁军中得到不少中低层军官的支持,居然真搞的起兵变,哪怕败了,也非常不简单啊。

    这里面有没有秦太师暗里参与?

    或者说,若是秦太师也决定跟苏家一样搞兵变,那以秦太师在军队中的人脉关系和威望,那是不是机会更大?

    或者说,秦太师直接在吕宋起兵举旗,那朝廷能不能讨灭他们?

    不管是哪种,现在的这种结果都让人意外。

    甚至有人在那里想到,经历此次兵变后,韦氏算是被重创了,而且韦氏的名声也更坏了,尤其是因为皇帝的狠厉清洗,更加导致许多人把这股怨气撒到了韦氏头上。

    其实朝中也早有人猜测到皇帝宠幸二韦,甚至封韦氏为后,内里可能还是要扶名门韦氏来打压秦家,而如今苏氏和废太子、赵王被杀后,如今的韦氏只怕根本扶不起来压制秦家了。

    那么皇帝究竟是要另寻一个势力来联韦压秦,还是说干脆就立秦家外甥为太子?

    毕竟秦琅在这次,也还是表现出了很高的忠诚度的。

第1339章 海上会盟

    开元十五年。

    三月,秦琅率领浩荡的船队抵达狮子港(新加坡)。

    此次吕宋船队的航行路线,却是走的东线,也就是自吕宋旧金山港启航,然后沿群岛南下,经绍兴群岛(巴拉望)至婆罗洲,先至宁波(仙那港),然后再沿西海岸航行至渤泥秦租界上海(文莱)。

    这块租界位于渤泥国都城东北角,离王城不过五十里,租界分两部份,一部份是沿海岸地区,一部份则是相隔两里海面的一处十里长岛摩拉。

    在第一次吕宋渤泥战争过后,秦琅与渤泥签订了宁波条约,渤泥国承诺吕宋对婆罗洲岛北部沿海地区的所有权。但在这次条约过后,渤泥国中不少贵族不甘心,渤泥内乱,国王被杀,国王侄子兵变弑君夺位,他继位后立即宣布废除宁波条约,并发兵进攻宁波。

    这也就引发了第二次吕宋、渤泥战争,秦用钱德兴两位元老辅佐秦十一郎秦俞出征,在新建的宁波港吕宋军大败远征而来的渤泥国舰队,然后秦俞率军反攻渤泥都城,杀入渤泥港。

    在渤泥港焚毁了渤泥国最后一支舰队,然后登陆渤泥湾,用火药轰开了渤泥都城的城墙,吕宋军攻入王城。

    激战三天,渤泥新王被擒斩。

    战后,秦军纪律严明,并没有趁势屠城抢掠,只是寻来先王的儿子扶持其继位称王,然后支持协助这位新王对弑君者叛乱一党清洗诛杀。

    经过十日清洗后,渤泥国再次变天。

    事后,渤泥新王与吕宋远征军代表秦俞签订了上海条约,将渤泥湾东北角包括海上的摩拉岛一起赠送给吕宋,秦家则提出租借,最后签订了五百年租借条约。

    租界称为上海,海里的那个十里大岛则被称为上海外滩。

    秦琅这次率船队经过上海时,渤泥国王还亲自赶来拜见。

    如今吕宋渤泥一家亲,因为秦俞纳了渤泥王的妹妹为妾,而渤泥王也娶了秦琅的一位义女为王妃,两家亲上加亲。

    上海此时已经建起了码头港口,不过外滩还是大片的滩涂沼泽比较荒凉,当时不少人还问秦琅,为什么渤泥要割让而他却坚持要租界。秦琅的理由是上次已经割让了婆罗洲北面大片土地,那都是直接把渤泥国几个北方小藩属国都给占了。

    所以这次就慢慢来,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秦琅是想要在渤泥都城旁边建一个自由贸易港,如果是割让给大唐的国土,必然会让渤泥国不太安心,再者这里毕竟在渤泥都城旁边,秦琅觉得还是搞个租界,仍属于渤泥国的土地,但秦家只是租,在这里做生意,然后跟渤泥国签署条约,建自由贸易港,享受关税、管理等各方面的优惠方便。

    毕竟长远看,北边的宁波当然比这上海更有发展潜力,但秦琅希望把渤泥国纳入吕宋的商贸对象,让渤泥成为吕宋商品重要的销售区,当然就得紧挨着他们的都城,而搞租界自由港,则是能够更方便自己管理。

    五十里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比较好操作。

    事实证明,因为第二次渤泥战争后,秦家没有直接占领渤泥国,而是扶持了前国王的幼子继位为王,并且没有提出领土要求,甚至都没要战争赔款,只是租了块地,然后跟渤泥国全面贸易。

    这事让渤泥国内本来对吕宋很不满的那些贵族豪强们,情绪也大为缓解,当租界建立,贸易量大大提升后,许多渤泥人也感受到了秦家到来的诸多好处,于是现在上到国王,下到百姓,对秦家的观感都挺好。

    大家开开心心做生意,而不是再和过去那样,整天想着打仗。

    对秦家来说,有倭国唐津、林邑秦城顺化等几个租界的成功案例在前,当然还是愿意复制的。

    当秦琅一行来到了狮子港后,这里却又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狮子港处于马六甲海峡的北岸东端,一个大岛加上六十八个小岛,原本也是海峡北边的狼牙修和海峡南面的干佗利国反复争夺之地,这里甚至也曾建立过蒲罗中国,但最终由狼牙修赠送给了秦家。

    此事最终也得到干佗利国的同意。

    毕竟,这两国国王都是秦琅和林邑女王的女婿,狼牙修和干佗利争夺多年,双方都难以控制,早就打烂了,而且这毕竟只是一个岛而已,对两国来说其实也并不是很重要,只是不落在对方手里,送给老丈人,还能给他们带来一些贸易上的大好处,当然也就成了。

    而对于秦家来说,立足吕宋,却要放眼大洋,必须依借海上贸易才能长远发展,狮子港处于这马六甲海峡上,能拿到手当然是极好的。

    既可用于海上贸易航线上的补给,也可做转口贸易,与附近的南洋诸蕃贸易等。

    在马六甲海峡的东端上,有无数岛屿,其中大的岛屿也有许多,狮子岛并不是唯一,他相对有利的地方就是紧邻马来半岛,隔着一条不过二三里宽的柔佛海峡,就相当于是一条大江一样。

    就地势来说,这岛也比较平坦,可以搞种植自给。

    “贵宾们到了吗?”

    船入港,港口建在大岛南面,此处港口还有三座岛,把港口码头几乎包围起来,是个很优良的避风良港,水深也不处,没有什么淤积。

    码头上,狮子港派驻的官员们上来迎接。

    狮子港在吕宋官方正式建制为海口州,因为这些年发展的还算可以,位置又比较重要,所以虽然地方不大,本来顶多设个镇或县,但最终秦琅还是直接设为州,属于下州。

    州刺史一职,是由秦琅的儿子遥领的,不过暂时没有实任,实际州务由长史和司马领衔,六曹参军事协理。因为位置特殊,因此这里还设立了海口镇,派有镇遏兵马使领兵镇守,有一营水师,马步各一营。

    “林邑女王早已抵达,目前正在城中歇息,真腊王、狼牙修王、干佗利王还有盘盘国王等都来了。”

    对于秦琅南来,南洋诸国都非常重视,而秦琅此次出海之前,也早就准备许久,从去年就开始联络诸国,准备这次海上会盟。

    干佗利国此时已经改称室利佛室,对外有时也称为三佛齐,都是音译问题,改名的原因据说是秦琅的那位女婿即位后,有意吸纳学习中原文化,他当初为王子时,老国王向林邑女王求亲,秦琅便让老国王把王子送到他身边来,让女儿与王子一起相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生活见闻,确实让两个年轻人增进了感情,也让王子真正见识到了中原的繁荣。

    对于一个原本是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中之国,他们一直以来都受益于过境贸易,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他们几乎征服了苏门答腊岛的大部份地区,建立起了一整套藩属体系。

    他们控制着马六甲海峡与巽它海峡上的水道要冲,以垄断为目的控制了许多沿海港口城市,对于内陆地区,控制力却相对较弱,只行使名义上的宗主权。

    当年干佗利与狼牙修一直争夺蒲罗中,也就是因为这里属于马六甲海道上的重要位置。

    干佗利凭借着过境贸易和香料贸易,经济十分发达,成为海中一霸。

    相比之下,对面的狼牙修实力差的多,因为此时的狼牙修并不是占领整个马来半岛,狼牙修的王都在半岛的中间,位于马六甲海峡西端北岸的吉打地区,其统治中心也就在吉打、北大年、槟城一带,狮子港其实已经是有些鞭长莫及,属于藩属地区。

    在其北面,在马来半岛的克拉地峡一带,是另一个立国许久的国家盘盘国。

    盘盘国与狼牙修差不多是分统了马来半岛,是半岛上的两霸,但他们跟干佗利也差不多属于地区联盟霸主,下面还有许多的藩属小国、部落等,直接实际控制的地区也不算多。

    而更北面,则还有更强的霸主扶南、骠越等地。

    当然,扶南被属国真腊吞并,扶南太子兵败逃到了爪哇岛,凭借着他们曾为中南霸主的底蕴,降维打击了爪哇岛上的土著国,硬是鸠占鹊巢,建立了起新的山帝王朝,也被称为夏连特拉王朝。

    山帝一直想打回扶南,灭掉真腊,虽然如今的真腊国,其实也是当年扶南国王入赘到真腊国的王子吞并扶南后的,也可以算是新的扶南。

    为了能够打回扶南,山帝一边在爪哇不断征服土著,一边也跟半岛上唯一能跟真腊抗衡的林邑联姻,让王子娶了林邑公主。

    这些年来,南洋诸国基本上都成了亲戚,秦琅跟林邑女王生了一子三女,儿子娶了真腊国两任国王的公主,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爪哇岛的夏连特拉山帝王朝的王子、苏门答腊岛室利佛室国的王子、马来半岛上狼牙修国的王子,另外后来秦琅又收了好些个义女,就是把一些秦家收养的孤儿,认做女儿,然后与渤泥、倭国、盘盘、狮子国等联姻,也让诸子纳诸国王女为媵。

    在秦琅的有心经营之下,现在诸国以秦家为纽带成了亲戚,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也更加活跃。

    正是有了这些的前提背景,秦琅去年开始着手推动这次在狮子港举行的海上会盟。

    吕宋秦家、林邑、真腊、室利佛逝、倭国、渤泥、夏连特拉、盘盘、狼牙修、狮子国,一共十国。

    这十国并不是整个南洋地区的国家,但却都是各自所在地区的霸主。

    就如苏门答腊岛上,除了室利佛逝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和其藩属小国和部落,但实力最强的就是室利佛室,马来半岛上则以狼牙修和盘盘为主。

    爪哇则以山帝为首。

    狮子国则是在天竺次大陆的最南端的岛国,后世的斯里兰卡,因为处于海上航线的重要位置,此次也被秦琅拉过来。

    这样的一个十国会盟,本质上就是强者联盟,表面上是加强合作,推动贸易发展,实际上就是划分势力,有一个联盟会谈机制,大家不要轻易的侵犯到其它诸强国的利益,避免导致南洋上出现更大的冲突,以威胁到大家的利益。

    不吸引其它更小的国家或是部落,也是出于此考虑,给大家都留下了各自的专属利益区,比如整个苏门答腊岛,都划给室利佛逝,其它诸国不得侵犯,岛上的事情,都算是室利佛逝的家事。

    同理,也不希望室利佛逝插手或干涉到马来半岛或爪哇又或是婆罗洲等。

    就连处于遥远海东的倭国,也因为秦家的牵线加入了这个联盟,秦家把倭国北边的虾夷人划入他们专属,不干涉他们征服虾夷人,允许他们把虾夷人地盘计划变成其北海道。

    大环境稳定了,大家才能共享这南洋的海上贸易之利。

    当然,对于秦琅来说,牵头组建这个海上联盟,不仅仅是为了贸易,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中原的天子行事越来越激进,秦琅也不得不做好万一准备。

    假如皇帝真的哪天失心疯,非要来打吕宋,秦琅只能自保了,到时若是能拉上林邑真腊诸国做盟友,那总比单枪匹马强。

    秦琅无意脱离中原王朝,他始终认为他开拓吕宋,是为了扩展华夏文明,而不是奔着要搞独立去的。

    只要朝廷不硬来,他愿意以后一直按最初约定,把三分之一的税赋上缴,甚至在律法等各方面遵从朝廷制度,当朝廷对外征战或是内乱讨伐的时候,吕宋也会奉旨出兵。

    但吕宋得保留一定的自治权,不能说改土归流就归流了,也许二三百年后还是会到那步,但现在不行。

    这次会盟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秦琅准备说服其它八国,联手出兵骠越国,组建一支强大的海上联合舰队,登陆骠越国南海岸,协助大唐王师讨伐攻灭他们。

    当然,好处肯定也有,到时大家联合攻入骠越,地盘自然是归大唐所有,但人口钱财这些,总能抢到不少的。

    从倭国京都到爪哇山帝王朝,那是万里海路,但在秦家的牵头下,大家对于海上贸易这一大盘肉,都想分一口。

第1340章 高调宣威

    秦琅牵头建立南洋十国联盟,当然也想主导联盟,不仅要制订关税协定等贸易经济上的协议,同时还要搞军事同盟。

    狮子城堡。

    秦琅见到了老情人范琳。

    女王也已经是五十出头了,不过保养的不错,肤色依然很白,并没有多数中南亚女子的那种黑瘦。

    老情人见面,热情相拥。

    “一路辛苦了。”

    女王帮秦琅整理了下衣服,望着秦琅的目光满是柔情,当年海南因缘巧合相会,结下这段情缘,多年过去,依然情比金坚,女王终身未嫁,为秦琅生下一子三女。

    “我动身早,一路倒是很轻松,走走停停。”

    女王从林邑都城出海,沿海而下,然后没有进泰国湾,直接南下狮子城,总航程四千多里,确实不算远,如果是远洋大船全速航行,要不了几天就到了。

    女王这次南下,顺便也巡视林邑沿海诸国,然后还去林邑真腊边境巡视一番,最后又在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东面的秦家租界自由港临安州西贡港访问。

    临安属于秦家向女婿真腊国王租地建立的港口,位于西贡河畔,距离出海口尚有一百六十里,大致在后世的(胡志明)处。

    西贡河原非此名,因秦家在此建立西贡港而得名。

    本来一开始秦家也不是取名西贡港的,最开始取名是临安,后来许多附近的部落、土人,都来此与秦家贸易,甚至来向大唐朝贡,好多部落打着进贡的名义,其实就是来贸易的,跟以往他们派往中原朝廷那一套很像,都是为了得赏赐。

    久之,大家便称此港为西来朝贡港,因此简称西贡,连旁边那条河都叫西贡河了,反倒是临安这个名字没人叫了,后来吕宋那边干脆也就正式易名此地为西贡港,后又升级为临安州,但港名不变。

    湄公河三角洲是非常肥沃的,不过从扶南到真腊国,他们的中心其实都不在南面三角洲上,沿海的三角洲虽平坦肥沃,但水患也多,缺乏治理,并不太适合居住生产。当地原本的生产水平等都相对落后。

    秦家选了湄公河东北的西贡河畔租借,建立港口,真腊也不太以为意,尤其是有林邑国唐租界秦租界等成功例在摆在那,这些租界为林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因此真腊王女婿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毕竟那些地方被真腊人称为水真腊,就是到处都是水患的地方,根本不是真腊国的重心所在,事实上,后来真腊历史上也确实分裂为陆真腊和水真腊两国了,水真腊就是南部地区了。

    对秦家来说,西贡这地方其实还不错,大片的平原,水网密布,交通方便,秦家在这里建起港口、城堡,商船经此休整补给,并在这里贸易,大量的唐货秦货运来,吸引了四方土人。

    秦家后来又通过招佃、买奴、移民等方式,在城堡外又开辟种植园,种棉花、甘蔗、麻、香料等,使的西贡堡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为吕宋源源不断的运去糖、棉等许多原材料。

    而与土人的贸易收益,也年年大增。

    秦家还在这里驻有一些武装,主要是守卫城堡,以及护卫周边的种植园,并巡逻保护附近的海上航线,打击海贼等。

    临安州西贡堡的卫队,甚至还曾经受真腊王请求,出兵帮他们平定了好几伙在三角洲的地方叛乱事件,得到真腊王的真诚感谢。

    不过虽然设为临安州,但其实也只有一个西贡堡,外面有几个堡垒一些种植园,真正的汉人数量很少,主要都是招来的土人佃户雇工,以及蓄养的奴隶等。

    对于许多土人来说,能来西贡那太让人羡慕了,哪怕是做个佃户雇工,待遇都极不错的,若是能进入城堡里做工,不管是做仆役还是工人,都相当不错。

    那是体面人的生活。

    何况,西贡对于土人佃户、雇工们,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小学教育,就算是富人们也对西贡很向往,因为这里商品更丰富也更便宜,城堡里还有医术高明的医生、药品齐全的医院等。

    也正因此,西贡城后来还扩建了一个外城,允许土人在外城中购买房屋住宅或商铺,以便居住和经营。

    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土人前来,在西贡,许多土人已经开始蓄发挽髻,戴起了唐冠,衣服也换成了汉服,甚至城里的土人商家或雇工,许多都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

    那些由州府特别拔款的社学里,坐着的绝大多数都是黑瘦的土人孩子,却在那里摇头晃脑的读着千字文等汉启蒙图书。

    这一切,连前来访问的林邑女王都惊讶不已,西贡的繁华自然远不如林邑都城旁边的唐城秦港,但短短这些年就有了如此景象,确实了得。

    秦家的这种海外租界港的模式,确实了得。

    见了面,女王都还不由的称赞着。

    “海上贸易,互通有无,各自方便嘛。”秦琅笑着牵起女王的手坐下,虽说都一把年纪了,不过俩人其实一年也难得见上几面。

    “你年年前往中原正旦朝贺,今年没去,估计天子该有想法了。”

    范琳头上的王冠非常精致,乃是秦琅所赠,上面镶满宝石,中间还有一颗彩钻,价值不菲。

    满身绫罗,雍容华贵。

    女王不以为意的道,“天子行事不能让人心悦诚服。”

    以往女王年年都要去中原朝天子,可今年不仅自己没去,也没让世子去,只派了一位官员代表前往。

    “以后我都不打算去了。”

    女王认真问,“最近朝堂上局势变化如此厉害,三郎真不担心吗?”

    “说不担心也是假的,但是我始终还是认为,皇帝并不是个蠢人。”

    秦琅的底气来自于实力。

    他不是长孙无忌也不是苏勖等人,秦琅不仅在朝野有极高的威望,也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号召力,更别说秦家姻亲遍及朝野,门生故旧满天下。

    更何况,秦琅手里可是实实在在的掌握着一个海外王国,随时都能拉出几万精锐来,若是要拼命,征召十万大军也是没问题的。

    论实力,秦琅相信吕宋如今的实力,尤其是其组织力、号召力等,都肯定比之前朝廷灭掉的新罗、百济等强,秦琅不敢说跨海北伐,打到洛阳去,但是只要他守,朝廷就算硬来,也得崩掉几颗牙。

    这就是底气。

    有这样的底气在,秦琅就有了掀桌子的实力。

    当然,有这实力并不表示秦琅就得掀桌子,相比起来,李胤更有掀桌子的实力,但那样做无疑两败俱伤。

    而如今朝堂上局势的变化,也在说明秦琅对李胤的了解还是足够的。

    在去年底出现了那档子惊世骇欲的玄武门之变后,皇帝雷霆之怒血洗了废后苏氏一族满门以及参与谋乱的一众人后,却唯独对秦家不罚反赏。

    虽说秦家也确实没参与其中,但这种猜测还是有的。

    不少人怀有阴谋论,认为以苏家的实力,根本没有这种能力,在短时间内联络到这么多人,更别说还能不让朝廷事先发觉,还真的就鼓动了不少禁军并杀到了玄武门下。

    有人认定,这里面肯定有秦琅的幕后操纵,只是手法隐秘。

    毕竟秦琅的关系通天,手段了得。

    而事后苏家等倒霉,唯秦家得利,那秦家也确实有重大嫌疑。

    皇帝肯定也听到这种传闻,甚至也有这种猜测,但不管怎么的,反正秦家在此事中没有受到丝毫牵连,反而在事后秦家二废妃又封嫔了。

    而最新的消息,就在月初,皇帝加封秦淑为皇贵妃,复秦婉为淑妃。

    八位皇子,也各从郡王复为亲王。

    封号更让人瞩目。

    因为前晋王李贤,这次被授封为秦王,而李弘被授封为晋王,李哲被授封为魏王。

    看这封号,秦晋魏,都是顶级大国封号啊。

    特别是秦王,大唐第一个秦王是李世民,第二个秦王是李象,都是在封秦王后,再后来晋封为太子。

    虽然李象刚被腰斩了。

    但秦王这封号确实不一般啊。

    不过秦琅也并没有放松警惕。

    毕竟天子一言决人生死,皇帝能封也能废。

    许敬宗罢相下野,李绩入政事堂检校左仆射,程处默和牛建武两人入枢密为宰执没多久,就都受此牵连改拜大将军,其实就是坐冷板凳了。

    朝廷把政事堂、枢密院全折腾了一遍,南北衙的诸大将军、将军也都对调了,连中郎将们都没换过,现在又开始蔓延到了地方边镇。

    如今除了在打仗的西南骠越,和西域的波斯这两地的行营将官们没动,其它的都督府、军镇都在调换。

    动静大的很。

    谁也不知道皇帝到底要折腾到什么程度,会不会突然又发疯。

    秦琅现在对李胤没什么信任了,虽说常理来说,李胤不可能再对秦琅下死手,但这人已经不能常理来看待了。

    必须把主动权掌握在手上。

    这次海上会盟,得谈出些真东西来,若是以前,秦琅肯定不会亲自出面搞的这么高调轰动,但如今,却得反其道而行,就是得高调些。

第1341章 十国盟主

    “如今储位空置,秦王是否有机会?”

    秦琅摇了摇头。

    他只能对范琳这般道,“圣心难测,如今我们能做的唯有强大自己,做好万全准备。”

    范琳握紧了秦琅的手,“如果天子真的要对吕宋出兵,那这天子绝不是圣天子,那我到时必将率林邑支持三郎。”

    “有你这句话我就足矣,不过真到那时,林邑国中的那些贵族豪强们只怕也未必愿意听从你的吧?”

    “放心,我执掌林邑这么多年,也改革了这些年,已非当初了。”

    听到这话,秦琅确实很感动,能把整个国家带上陪自己,太难得了。

    “不过我有好消息,也许我们并不会到那种境地。”

    秦琅微微一笑。

    “什么好消息?”

    “皇帝的身体不好。”

    “多不好?”

    秦琅早知道李世民家族有比较厉害的遗传疾病,属于心脑血管和糖尿病这块的,李渊李世民都有风疾气疾,李世民更严重,还有痛风、糖尿病、高血压等。

    他也一直密切关注着李胤的身体情况,虽说皇帝的健康情况属于绝密信息,但以秦琅的能力,想要知道,总有办法的。

    现在有一个好消息,李胤才四十多岁,也开始出现了风疾。

    具体的病症是风眩、风痹。

    以秦琅收集到的情报,加上他的现代医疗知识,再加上对皇族的家族病史的掌握,李胤现在的情况,就是脑血栓了。

    皇帝现在经常头眩、眼昏,痛起来想把脑袋砍掉,而且还伴有视力模糊等情况,御医们对此却束手无策,只能提议针刺放血疗法,温泉疗法、避暑疗法等。

    反正就是没药可医,只能尽量静养。

    因为这病症明显是脑袋里出问题了,以秦琅的认知,这很明显的高血压甚至可能还有高血脂,然后加上脑血栓嘛。

    皇帝可能已经出现过小中风了,但没瘫,算是运气好的,毕竟人还年轻,可能只是堵到了,没有爆血管。

    或者说可能只是小出血,没有大出血或严重的脑水肿等。

    但依然还有很严重的后遗症,以及根本的病症没解除,因此以后只会越来越严重。

    据史载,李家的那些皇帝里,有七人是确定得过风症还很严重的,其它没当过皇帝的皇族宗室估计就更多了。

    甚至一些不太严重的皇帝可能还没记录进来。

    如今皇帝的病情发作的越来越厉害,每次发作时头痛厉害,甚至感觉头重如山,而且一发作还伴有眼睛看不见的症状。

    这种情况下,其实已经很危险了。

    李胤如今的暴君行径,也可能与病情恶化有关。

    原本历史上,贞观十八年李承乾被废,流放黔州,流放三个月就卒于黔州,记载是病死,可能本身确实有很严重的问题,流放后,加重了病情爆发。

    而历史上承乾的弟弟李治当了皇帝,也遗传了家族病,风疾严重,导致在位后期长期不能理政,让武则天帮忙处理朝政,也使的武则天有机会掌权,最后成为一代女皇。而李治呢,五十来岁就死了,就是死于不断加重的风疾。

    看李世民爷俩的病情和寿命,那么当今天子既然风疾已经很严重了,那么他可能顶多也就还能活个十年左右。

    所以秦琅认为,大家忍一忍,十年很快就过去了。

    到时大家直接熬死李胤,换个新天子继位。

    “可万一皇帝病症加重,导致胡乱行事呢?”女王担忧问道。

    “一步步来,不用担心。”秦琅拍了拍女王的手道。

    这次狮子港海上会盟,秦琅亲来,各家国王当然也很重视。

    尤其女王第一个响应表示要亲来后,那么做为二人女婿的夏连特拉、室利佛逝和狼牙修三国王自然得带着王妃赶来拜见。

    而真腊国王、倭国、渤泥、盘盘、狮子国也是秦家姻亲,没有不来之理。

    所以这次,十国国王亲至,算是南海千百年来第一盛事。

    先与老情人单独谈了会后,秦琅也就挽着女王的手来到了城堡大厅。

    狮子港很很繁忙,港口贸易兴荣,但是城堡嘛修的一般般,完全就是以军事为重,侧重于防御,但占地较小,也没有什么园林假山这些。

    不过秦琅还是挺喜欢的,务实嘛。

    当他携女王步入城堡大厅时,厅里早就等候的一众女婿、亲家等纷纷起来迎接拜见。

    秦琅一路点头,在上首坐下,然后特意让女王坐在他旁边。

    这场面,倒是让女王有些不太好意思,心中又觉得很暖。

    至于其它诸国,在秦琅进来前,早就已经排好了位置了,甚至因为位次的原因,还争论了一番,最后还是以实力排名。

    林邑虽实力不是最强,但因为女王地位尊崇,所以排第二。

    第三名自然是真腊,其大陆强国,天生压海岛国一等,来来扶南就是数百年强国霸主,如今的真腊实力正是巅峰之时,而且他是秦琅和女王的儿女亲家,女儿是林邑世子的王妃,所以坐第三。其实真腊王原本是真腊先王的次子,林邑世子最初娶的是先王之女,后来先王行事不老实,被秦琅派人暗里毒死了,后来真腊因此内讧争位,秦琅和女王最终扶持了亲林邑亲唐的先王次子,也是原本实力最弱的一方。

    等到其它几兄弟打的两败俱伤时,大唐、林邑加上吕宋出兵,硬把这位保送上了王位,这位也投桃报李,对大唐恭敬,对林邑友好,并把西贡那么大一块地方租借给吕宋。

    事后,又不顾辈份,把女儿嫁给了原本的妹夫林邑世子,转头成了妹夫的丈人。

    排在真腊之后的,位居第四把椅子的是室利佛逝国王,他几乎占据了整个苏门答腊岛,对马六甲海峡和巽它海峡的控制力很强,又对香料贸易占有极高的话语权。

    紧随其后的是爪哇上的夏连特拉王朝的国王,夏连特拉的本意就是山帝,而山帝其实也是原来扶南国王的头衔。

    夏连特拉山帝和如今真腊国王,其实几代前那都是同一家的,如今真腊王的伯祖父,是扶南国王,扶南国王让他娶了真腊公主。而现在的山帝,正是当年扶南国王的孙子,其父亲是扶南太子。

    当年真腊王去世后,那位扶南王子在扶南王的支持下做了真腊王,后来老扶南王去世,本来是扶南太子继位的,结果这位却带兵回来跟兄弟争扶南王位,确实是贪心不足,抢了真腊王位,又还要争扶南王位。

    但偏偏这真腊王的兄弟俩打仗厉害,硬是打败了太子抢占了扶南王位,扶南太子坚持抵抗,但最终还是败了,他的王子就带部下渡海逃到了爪哇,把人家爪哇土著打的东逃,他们在那建立起新的山帝王朝。

    那位真腊王子灭了扶南后不久病逝,他兄弟仗着兵强马壮就直接抢了侄子的王位,他死后,王位传给自己儿子,也就是如今的真腊王的父亲。其实原本还有位真腊太子的,但被那位真腊王子带兵杀了。

    而等这位真腊国王被秦琅暗杀后,真腊再次兄弟内乱,最终便宜了最弱小的这位王子。

    论辈份,现真腊王与现山帝,其实是堂叔侄,两人关系还很亲,因为现山帝的祖父和现真腊王的曾祖都是老扶南国王。

    不过扶南自古就有兄弟内斗的传统,刚才在殿中,两位堂叔侄国王,甚至见面就动了手。

    好不容易才劝说停下来,此时两人还一个乌青左眼,一个右脸肿呢。

    真腊王还在那嘲讽堂叔山帝,惹得年轻的山帝直捏拳头。

    反倒是渤泥、狮子国、狼牙修、盘盘等都没太在意位置,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倭国远来,跟这些南洋诸国也不熟,他算是东洋的,这次来就是跟着大哥吕宋来的,再者葛城天王个头也小,看着这些凶蛮的南洋国王们,也不敢以一挑多。

    秦琅落坐。

    诸王纷纷拜见。

    他们的礼仪很有意思,居然用的是朝拜大唐天子的那种宗藩之礼,秦琅还没吭声,他们就已经把自己的定位摆好了,吕宋藩属。

    这明显是逾礼违规的。

    毕竟秦琅只是大唐的臣子,就算吕宋,也只是个外世封,连自治的羁縻都不是。而南洋诸国,属于大唐的藩属国,有的甚至属于朝贡国,关系较远。

    秦琅出声纠正。

    但年轻的夏连特拉山帝很直接表示,他们都愿意奉秦家为尊,愿意尊奉吕宋为首,一来秦琅那是他丈人,二来吕宋带头建立起的这个联盟,于诸国都带来了许多好处。

    自然而然,大家都愿意尊秦琅为主了。

    至于说大唐。

    跟那有什么关系?

    他们依然会每年向大唐朝贡,但也不妨碍他们尊奉秦琅啊。

    再说了,大唐距离这里万里之遥,还是吕宋跟他们关系更近一些,合作也更多些。

    秦琅微微一笑,这山帝女婿不错,直性子。

    他也就不再提这事。

    反正山高皇帝远,大唐天子也管不着这里。

    “诸位,这次大家不远千万里,接受我的邀请前来狮子港会盟,我非常高兴,来,先举杯,共饮一杯!”

第1342章 霸主

    狮子港确实有狮子。

    这里甚至还有老虎、大象、豹子、狼,更别提数之不尽的猴子,地方不大,野兽众多。就算狮子港如今也已经很热闹,但夜晚寂静时依然能听到城堡外不远处传来的狮吼狼叫此起彼伏。

    海风带来咸咸的气息,也带来凉凉的舒爽。

    城堡中,秦琅搂着女王聊着天。

    屋里点着鲸油灯,里面还掺入了龙涎香,玻璃的罩子,经典的马灯造型,防风且明亮,而且这灯还带节油效果,十足的省油灯。

    “今天谈的结果还满意吧?”女王一脸慵懒,虽说一把年纪了,但两人难得一见,也还是激情满满,秦琅的雄风依旧,让女王更是十分满足。

    “还不错。”

    十国海上会盟,第一天的谈判,其实更多是礼节性的寒喧,当然到了后面也谈了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各国国王对于此次会盟都很重视,因为来之前,秦琅在发起会盟邀请时,就已经派了使者到各国,递上了他的亲笔信,又有使者亲自解释,基本上把这次会盟要谈的一些重点都说过了。

    包括建立一个南洋十国海上贸易协定,组建军事同盟,主要目标还是促进南洋海上贸易的繁荣,以及维护南洋地区的安全稳定。

    这是最基本的两大会盟目标。

    这可以说是涉及到如今南洋上这些大小霸主们的切身利益的,自然积极响应,何况秦琅南海圣人的名头,可不仅在大唐响亮,在南洋名头更响。

    而除了名头,吕宋的武装商船力量,在南洋尤其是在大唐海疆之外,其实力是相当强悍,甚至要超过朝廷的海上水师巡逻力量的,有这种实力背书,名头当然更响。

    秦琅想搞经济、安全一体化,更想当这个联盟的盟主,其它各国也各有自己的打算。

    南洋联盟已经算是正式建立起来,今天首先确定的就是十大盟国各自的专属势力范围,大家相互承认,互不侵犯,以确定和维护各盟国对自己专属势力范围的专属地位。

    就比如说夏连特拉对爪哇的专属地位,渤泥、室利佛逝等都不得侵犯,大家也不支持爪哇上现有的其它国家。

    这对于那些弱小的国家、部落等,当然属于带有霸凌的条款,但对于这些小霸主们来说,这是强强联合,对大家都有好处。

    大家互相承认,相互支持,以保持在各自地盘上的绝对领导地位。

    这一点是整个联盟建立、存续的根基条件。

    联盟正式确立,各国都迫不急待的想要从秦琅这里订购秦家新式大海船,尤其是那种能深海远航的多桅风帆宝船,这种船一直都是各国羡慕的。

    他们本国的船都是传统的那种船,甚至许多国家还主要是使用帆浆船,船小,甚至远航还必须借助季风航行,而不能如秦家的这种大宝船一样只要有风随时能航行,根本不用漫长的等候。

    更重要的在于,秦家的新式远洋宝船高大,装载量高,一次能装载更多的货,也更抗风暴海浪,船速快,还能配备不少武器、护卫,他们的船在海上根本不惧那些海贼们。

    这些年,大唐的海商们几乎垄断了远洋贸易,关键就在于他们有了这些新式宝船,运载量、速度、成本、安全等都远远甩出去传统的诸国旧船不知道多少倍。

    以前许多中原海商,也主要跑南洋为主,很少直接跑波斯湾去的,大多数都是通过分段式运输贸易的形式,南洋诸国商人接力贸易,比如中原商人把货物可能从广州运到交州,交州商人运到林邑,林邑商人运到扶南,而扶南的商人可能运到盘盘,经地峡陆运到对面的大海,再海运到骠越,或往狮子国,然后狮子国的海商或天竺的海商再运往波斯,波斯商人又运往地中海,或是经阿拉伯半岛或通红海,运往埃及、法兰克等等。

    整条海上贸易航线,参与者众多,各国都分一杯羹,而占据着马六甲海峡、巽它海峡、克拉地峡、印度洋航线几处关键水道要冲上的室利佛逝、盘盘、狼牙修、夏连特拉、狮子国,就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这几十年来,大唐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跨越式提升,把南洋各国海商都甩到十万八千里身后,而西方的波斯、埃及、罗马、阿拉伯等国海商,也是被甩的远远的。

    海上贸易的利润,更多的落到了唐商的手中,许多唐商已经直接从广州或是交州出发,然后把货物直接运到波斯湾或是地中海去了,这就让一路上的不少国家没了好处。

    可他们没有更好的船,只能望洋兴叹,虽说如室利佛逝等也依然依靠自己独有的香料等产品,在贸易中还占有一席之地,但远不如从前了。

    今天的会谈,各国都迫不急待的表示想要向吕宋秦家订制新式的宝船,希望吕宋能够放开限制。

    对此,秦琅当然也都同意了。

    新式的远洋宝船并不是只有秦家能造,这种新技术是秦家最先弄出来的,也一直在这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份额也较大,但不是唯一。

    对于秦琅来说,他认为只要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向南洋诸国出售船只,自然是可以,甚至是一个不错的产业。卖船赚钱,然后投入资金搞研发设计,升级换代,保持技术上的优势,便一直不用担心利益维持了。

    “你答应的这么痛快,不怕各国抢了吕宋甚至是大唐海商的生意?”

    “怕什么?”

    秦琅轻轻卷揉着女王的头发解释道,“最关键的是货物而不是船,在海上贸易中,货物始终占据最关键一环,远洋船增加,则海上运输量增加,对于贸易是有促进作用的。”

    新技术造就了现在新的海运模式。

    过去的海船和航海技术,使的船只基本上只能沿海岸航行,还得利用季风远航,所以有漫长的等待期,起风了也只得沿海岸航行,船小速度慢,便得经常靠港补给,甚至因为对航线、海图的掌握不足,许多船只都只能在固定的一段航线上航行。

    很少有船只能够掌握一条上万里的航线,航线对于各家来说都是极其珍贵和绝密的信息。

    因此以往更多的海运都是分段式运输,货东要么到下一站把货物出手,交给另一位商人,要么就得换船,雇佣别的船只通过下一段航程。

    而且这种航行,基本上一年也就跑一趟货。

    周期长,风险也高。

    这无疑也限制了海上贸易。

    在如今的海上贸易里,中原无疑在贸易中是占据上游位置的,有极受欢迎的外贸易商品,瓷器、茶叶、丝绸这几大利器,何况贞观以来又有白糖、玻璃这两大热销全球的大杀器,另外中原的纸、书、漆器、铁器也是极受欢迎的。

    南洋诸国主要是靠资源,如香料、象牙、犀角、金银等,至于说泰西诸国有什么,其实还真没什么。

    他们热爱中土的丝绸瓷器甚至茶叶,也爱南洋的香料,可他们自己却没有什么正经的好东西,在早期的陆上丝路,他们主要是靠搞转口贸易,就是把从南洋传过去的香料,再经西域倒腾到中原来。

    随着海上丝路的兴起,波斯罗马等国无疑就损失很大了,这个时候他们主要就靠黄金、白银以及奴隶还有一些织物、手工品来换取东方的好东西了。

    从汉代起,不管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那些有名的粟特商人或是突厥商人又或是阿拉伯海商、昆仑国商人等,其实主要都是靠从事转口贸易,就是充当中间商赚钱。

    哪怕是一直到了清末时,海外诸国跟中国贸易,也从来竞争不过的,基本上都一直是逆差。

    就连中国邻居倭国,也基本上是纯逆差,手工商品这块,毫无竞争力,只能靠资源,比如倭银倭铜。

    西班牙发现美洲新世界,开采了惊人的银矿,结果大半的白银最后都流入到了明朝。

    正是有这些了解,秦琅丝毫不担心说远洋海船增多的坏处,船越多,那么在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中原商人,好处越多。

    贸易量越大,顺差越大,赚的越多。

    何况,造船在这个年代,本身就是个非常赚钱的产业,而且能拉动极大的内需供应,远洋宝船在这时代那是高科技产物,每条船都要许多匠师、工人,更别说还有一整套相关的产业能带动起来。

    一条大船得耗费多少木材?而仅这船材,就会带去伐木、运输、锯木、蒸压等等诸多加工细分,另外船帆船缆船钉以及船漆等也是不可缺少。

    不说其它,这些年大唐海上贸易的兴起,也导致了桐油的用量大大提升,在中原内地的黔东湘西一带,那里原本是极落后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那里气候却适合种桐油树,然后几十年间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桐油产业。

    仅是在沅江边的巫州龙标,这座原本的江边小村落,因为水运的便利,成为了黔东湘西的桐油加工和集散中心,集采购、榨炼、制作、包装、运销为一体,成为支柱产业,几十年间,当地就陆续建起了三十多家桐油商号,有上百家榨油坊,每年运出桐油数十万担,价值超过千万贯。

    桐油就是造船里必不可少的一道重业材料,但在其它木桶、家具产业中也使用广泛用量极高。

    除了桐油,其它的如漆等用量也大。

    总之造船业关联广泛,能带动很多其它的产业。

    秦家本来就在造船行业中投入极大,现在渐渐的把许多重要产业从中原迁往吕宋,当然需要足够多的订单,以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吕宋经济。

    “这次船订单会比较多,对木料需要较大,回头我也要向林邑下柚木订单的。”

    柚木是造船的上等木料,属于热带树种,主要就产于东南亚,广西、云南、林邑、真腊以及骠越诸地都有,但以骠越最多质量最好。

    这种柚木不仅是造船好材料,也适合于做木地板以及打造高档家具。

    造船需要耗费很多木料。

    骠国的柚木质量是最好的,稳定性强,不变形,防腐防潮还能防白蚁,油性强,被称为万木之王,对于远洋船来说,柚木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那种六十年以上的柚木,质量更好。

    不过对于吕宋来说,骠越正在打仗,二来相距遥远,所以吕宋船厂肯定要多方下单,从广西、镇南、云南以及林邑、扶南诸地广下订单。

    毕竟柚木不是砍下来说能用的。

第1343章 交换

    柚木砍伐下来后,还要经过阴干的过程,这个过程得好几年,甚至更久。而阴干好的木材还要根据造船所需,进行锯料、蒸制定型等加工。

    “这个没问题,我可以让国中的木材商人,优先把手中储备的柚木木料先供应吕宋,也可以根据订单加大采伐量。”

    秦琅低头亲了范琳一口。

    “不过我可是有条件的哦。”

    “你说。”

    “首先是柚木采购价格我希望能够按市价来,其次我希望林邑能够优先获得新船。”

    “没问题。”

    秦琅笑着道,“我还可以让林邑用柚木来做为船款抵扣。”

    谈起生意来,女王倒也不让下风,“我们林邑可以全力向吕宋出售柚木,除了换船,我觉得还可以用来跟吕宋交换白糖、玻璃、瓷器、丝绸这些。”

    “白糖和玻璃都没问题,不过瓷器这块吕宋现在产量有限,丝绸更主要靠倭国自由港所产,产量更低了,没法优先保证。”

    “那就交换白糖和玻璃,放心,我们按市价换购。”

    白糖和玻璃现在都是秦家掌握着独家核心技术的产业,就算在大唐都是独一家,而且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极受欢迎的货物,林邑国拿自家的柚木换这些,当然只赚不亏,毕竟柚木南洋诸国都产,甚至骠国的质量更好。

    而换来糖和玻璃,转头就能拿去贸易赚上一笔。

    “如果林邑想要更多的白糖,我建议你们可以多种一些甘蔗,到时以粗糖来跟我们交换白糖。只要有粗糖,就能优先换取相应的白糖,如何?”

    粗糖也叫原糖,就是甘蔗榨糖取汁,经过简单的过滤、澄清,通过沸腾浓缩、煮炼结晶等粗加工制成的糖料,这属于原料糖。

    现在秦家的白糖加工,除了自己的甘蔗园产出的原糖,更多的都还是向岭南、西南诸地的那些甘蔗种植园收购原糖,这些种植园大部份都掌握在贵族豪强或是地方土豪们手里,他们控制着制糖的原材料上游产业,然后秦家掌握关键的白糖加工技术,最后秦家把白糖再分给诸多贵族豪强们分销,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也正因为这种产业利益的共享机制,所以秦家这几十年来,能够一直保有关键的技术机密,毕竟这好处不是秦家独享,所以大家最后也就能容忍了。

    要想扩大白糖的产量,最关键的还是上游原料的供给,得扩大甘蔗种植,中原那边的白糖份额其实早就已经划分好了,轻易不好动。

    但在海外新增的原料带来的白糖产量增加,这部份是秦家可以再分配的。

    林邑的气候很适合种甘蔗,其实苏门答腊、爪哇等诸地都适合。

    “种多少你们都收吗?”

    “白糖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热销商品,不论外销还是内销,都是供不应求的,如中原大唐,朝廷早就把白糖列为特种商品,特设了糖税,但依然挡不住巨大的需求,朝廷转运司甚至还单设了白糖仓,每年都要从秦家博买许多白糖,转手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白糖这玩意都跟香料是一个级别一个待遇的,属于稀有的高级调味料,相比起更容易获得的麦芽糖和蜜糖,白糖更难得也品相更佳,甚至甜度等也更受欢迎,也易储存。

    在贞观以前,世界糖料市场上坐首席之位的是天竺人的霜糖,每年无数天竺商人或是南洋商人贩天竺霜糖来到中原,赚走了海量的财富。

    可随着秦家石破天惊般的白糖出现,不论是颜值还是味道都远远不如的天竺霜糖,一下子就跌落尘埃了,最终沦为了秦家白糖的原料糖。

    经过这些年,大唐秦家的白糖,甚至已经凌驾于南洋的丁香、肉桂、胡椒、豆蔻这几大香料之上了。

    一直到现在,秦家白糖都卖了几十年了,但依然还是东西方的奢侈品,虽然价格上有所下跌,但仍然不是一般平民能够吃的起的,尤其是在西方,那更是王室贵族们才享受的起的。

    秦家更是有意的把糖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奢侈品级的冰糖、白糖,然后甚至炒作成补品的红糖、黑糖、花糖,也有更贵的奶糖、果糖等,当然,也有针对中产或一般百姓的产品,如赤砂糖等。

    在南洋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使的甘蔗种植条件极好,但甘蔗种植不仅需要大量土地,也需要许多人手,不仅是种植,粗加工也需要很多人手。

    秦琅只想占据白糖产业关键的一两个环节,而在原料供应和分销环节,愿意交给别人。

    就以如今的产量,依然远远不够市场所需。

    这是个大有可为的市场,毕竟白糖的消耗量,远超于丁香、胡椒等香料,所以不用担心市场过快饱和。

    秦琅不打算把吕宋本就稀缺的人口和劳动力,都浪费在种甘蔗和粗加工糖上面,他规划的吕宋未来,是掌握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的,比如说造船、丝绸、瓷器、冶炼、玻璃这些行业。

    农业的粮食、甘蔗、桑麻、茶叶等,只保持一个一般的规模就好。

    让林邑等盟国扩大甘蔗园,为吕宋的糖厂提供原料糖,这当然是最好的。

    “我可以让吕宋这边投资林邑,可独资或与林邑这边合资,建立榨糖厂,以保证甘蔗及时的收获和加工,甚至可以跟林邑的甘蔗园签订收购协议,保证他们的收益,如何?”

    女王觉得秦琅真是个体贴的人,非常高兴的亲了他一口。

    秦琅哈哈一笑。

    在林邑等甘蔗种植地区出资建立榨糖厂,其实对吕宋也是有好处的,既能保证这些甘蔗及时的加工提炼,也能保持质量,更能保证在上游产业的话语权,不过被原料供给商卡脖子。

    相比起种甘蔗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人工,榨糖厂这块就要相对轻松些。

    而对林邑来说,这当然也是好事,种植甘蔗能够给百姓带来更多的收入,建榨糖厂,也是保证甘蔗种植的收益。

    甚至林邑朝廷,还能在这些环节中增加税收,确实是互赢的局面。

    “其实你们还可以种棉花,棉花的需求如今也是越来越大,丝绸的话,吕宋现在是没能力供应给你们,但是棉布却是可以的,只要你们能够种植棉花,到时便可以用棉花来换棉布份额。”

    棉布正成为新兴的一种纺织品,在中原大唐越来越受欢迎,成为继丝、麻之后的第三大纺织品,尤其是对于如今的大唐来说,打下了辽东、朝鲜,征服了奚契、漠南等地后,冬天寒冷,需要更多的棉被棉袄棉鞋等,不仅是驻守的边军需要,迁移的边民也更需要。

    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极高。

    而就算对南方来说,棉布也是不错的纺织品。

    秦家攻关了棉花的脱籽、纺织方面的一些难题后,棉纺的收益大增,秦家也成了推动棉花种植、纺织的大赢家。

    在丝绸这方面,秦家竞争不过朝廷,也争不过一些老牌的世家豪门,更别说苏杭湖等地早形成的巨大产业规模,所以秦家在吕宋主搞棉花产业,更换赛道,引领风骚。

    “没问题。”

    林邑这些年的改革也是很成功的,女王复国后,全面紧跟大唐,深入改革,如今号称小中华,工商兴盛,经济发达,堪称南洋一霸,过去远强过他们的真腊,如今也不敢轻易的碰林邑。

    林邑背靠中原,国力日盛,女王的威望自然也是十分强的,女王在位的时间也长,林邑内部安稳,各方面都是很强的。

    本身借着海上丝路,发展海贸,这些年甚至吸引了许多大唐的贵族豪强海商们过去投资,成了许多唐商们的避税天堂,尤其是一些中原受限制的产业,纷纷跑到林邑搞,比如说采矿,铜器加工等等。

    不过林邑虽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却也有一些先天不足之地,比如说他们其实缺少一些过硬的技术,比如在手工制造业等方面,就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造船啊冶炼等等,基本上都是买买买。

    他们比倭国强一些的地方在于,他们不仅有不错的资源出售,比如说香料啊木材啊矿产啊,还守着大唐海上南下的重要贸易航线,做中转贸易等,也是稳稳的收益的。

    这方面其实也是大唐有意限制导至的结果,比如说造船、冶铁、纺织等产业,朝廷对他们技术限制很严格,连瓷器、陶器啊这些产业,也是一直限制的,目的也很简单,让林邑这样的邻国一直成为小老弟,甚至成为大唐的原材料、矿料的供应者,同时成为大唐手工商品的销售区。

    秦琅也无意改变这个,现在他跟林邑谈的甘蔗、棉花种植和粗加工,都是在这个框框里的,并无意要把核心技术放到林邑。

    甘蔗粗加工后以原料糖运回吕宋精加工,而棉花种植,最后也顶多是纺成棉纱然后运回吕宋再纺织成棉布。

    甚至就是木材,都不会把最重要的精加工步骤放到林邑。

第1344章 捆绑

    这不是说秦琅对老情人防一手,而是吕宋和林邑毕竟是两个国家,哪怕林邑将来是他儿子秦仁继位执掌,也不会改变这个事实。

    吕宋优先,这是必然的。

    当然,好处其实也还是不少的。就以秦家在吕宋的奴隶甘蔗种植园为例,一个一千名昆仑奴的甘蔗种植园兼砂糖厂,一年能产十六万斤的砂糖,购买的这些奴隶,正常一年半就能回本。

    正是这巨大的利润,所以虽然秦家不断出台政策,限制吕宋的甘蔗种植园,但甘蔗园的数量依然不断增加,那些受封的骑士们,都想尽办法从外面购买奴隶,也使的吕宋的奴隶贸易一直居高不下。

    如今吕宋不过一百多万汉民,却有四百多万奴隶,除了征服吕宋诸岛的土著外,还有大量从外面购入的,吕宋成了这几年大唐最大的奴隶买主。

    也是因此,使的吕宋对土著们态度强硬,土著稍敢抗拒,那可能就会被围剿征讨,从派驻的官员,到地方上的驻军,甚至是分封各地的骑士们,都乐衷于找土著的麻烦,因为这样既能抢土著的地盘,还能把他们卖做奴隶赚钱。

    范琳女王依偎在秦琅的怀中,感受着情郎虽然已经五十出头,却依然还那么结实的胸膛,她陶醉的聆听着那胸膛中有力跳动的心脏。

    他还是那么的强壮,就如同当年在札麓湖畔喂红嘴鸥时那样。

    倒是自己,已经老了。

    不可避免的脸上有了皱纹,皮肤也开始松驰,想及此,又有些遗憾。

    秦琅轻抚着她的背,脑子里却还在想着这些经济之事,秦琅向来重视经济,因为他觉得不管是在后世,还是在这个时代,钱其实都是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钱寸步难行,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一个百姓而言都是如此。

    吕宋如今也差不多是一个国家,用钱的地方太多,尤其是一个几乎白地而起的国家来说,筑城、修路、建港、移民、养兵哪个不需要钱?

    国小民寡,面对的又还是超级巨无霸的大唐,秦琅的压力更大。

    与南洋诸国会盟,光靠老丈人或是亲家这种关系,其实是不太靠谱的,国与国之间,更需要利益相关才行。

    让南洋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通过贸易相连,利益一致,这才会共进退。

    想着想着,突然听到怀里轻轻的呼声。

    女王居然在他怀里睡着了。

    低头看着女王,发现她的青丝中居然已经染上了几丝白霜。

    一人治理着林邑国,还抚养了四个孩子,终生未嫁,确实也是非常不易,秦琅知道自己亏欠于她。

    不忍心惊扰她,秦琅便这样一直抱着她。

    ······

    第二天会盟相商继续。

    经过一天的商议,又达成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昨天诸国向秦家下订单造船,今天则是达成了初步的十国关税协定,约定统一关税,给予诸国优惠国待遇,同时又在十国划出了不少港口,做为免税的自由港,十国的商船、货物在这些港口,不征关税。

    具体条件就是秦家在倭国、林邑等自由港的例子,基本上直接拿过来了。

    有的直接把整个港划为自由港,有的则是把一个港口的部份区域划为自贸区,如吕宋的旧金山和室利佛逝的巨港等港,都是在港区划出一块自贸区。

    秦琅趁着良好的气氛,提出在这些自由港区统一度量衡,推行一套共同的体系,他建议采用大唐现行的历法、度量衡等,甚至表示,秦家愿意在这些港区,建立钱庄银行票号,发行货币。

    大唐的金银钱币,这些年在南洋也是很受欢迎的,虽然朝廷禁止货币出海,但各家也都有对策,比如在林邑等地建立私铸厂,把从海外弄到的原料加工铸造成货币,然后在海外通行。

    因为铸币这玩意本身是有利可图的,大家当然愿意这么干,而大唐的这些钱币比较精美,而且本身也确实价值挺高,所以商人们都乐于接受流通。

    秦琅还提出希望各国允许在自由港区,让吕宋在那边建立儒学校,取名就叫孔子学院,以传授汉文化和儒教。

    在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其实都是信奉湿婆教或是大乘佛教的,当然如林邑一样,这些年也流行儒教和道教,倭国则也经大唐传入了大乘佛教等。

    吕宋那边,倒是在秦琅的坚持下,是一直推行着与中原朝廷一样的宗教管理制度的,对各种宗教和教派都是严格审核管理的,有专门的衙门管理,要想传教,先要取得资格。

    然后获审核后才能在指定地点购买地皮建立寺院,招收教众,也需要考核通过后才能获得度牒,这度牒还很贵,且剃度人数严格限定,甚至传播讲经等也都诸多限制。

    非常严格。

    吕宋一个州只允许一个宗教有一个寺院,而且严格规定了不能免税赋等。

    前些年,波斯萨珊因为被大食攻灭,许多波斯人逃入西域,或是通过海上丝路来到中原,不少人进入吕宋,因为秦琅有位妾侍是波斯贵族女子,同时有许多波斯商人也早在吕宋经商。

    大量波斯人来到吕宋后,就曾想要建立起自己信仰的拜火教寺,甚至是一些人想建都督教或犹太教寺等。

    但秦琅对此依然还是那个态度,条条框框的律条极多,必须符合才行,哪怕有些人在波斯时本就是教会的僧众,但到了这里,不管以前有名没名,都得重新先登记考核,通过后才能授给度牒,且有名额限制。

    另外还得交纳一笔很高额的度牒费,建寺又得高价买地皮。

    没钱,免谈。

    就算是波斯人信教,都还得额外向吕宋交一笔什一税,如果不信各种教,可免征这额外的十一税。

    在吕宋这般强硬的政策下,虽然一度也有些波斯人不满意,甚至是离开,但最终绝大多数前来的波斯人,最终还是接受了这里的制度,过上了新的生活。

    甚至许多人最终改信了儒家。

    秦琅在吕宋是积极推动儒学教育的,虽说好多人觉得儒家变的越来越软弱,但秦琅认为,儒家相对其它的佛道等来说,毕竟是个入世的教派,而且上古大贤也很多,所以只要尊奉上古先贤们的学说,那么还是有不错的正面引导作用的。

    他不仅在吕宋如此,甚至这些年在吕宋海外的租界、殖民地、商馆等各地,也都开设儒学校,建文庙等。

    现在,也不忘记要在南洋联盟的诸国推孔庙孔校。

    对于这点,女王第一个响应,其实林邑这些年就很崇儒,甚至对传统的信仰婆罗门教也慢慢的改变了。

    在几百年前,中南半岛的诸国,就受到天竺传播来的婆罗门教的影响,上层几乎都天竺化了,后来有些国家也跟着改信印度教,或是大乘佛教。

    而南洋诸岛上的国家,大多也是信奉婆罗门或大乘佛教。

    这种情况,也主要是由于海上贸易而带来的,相比较而言,天竺那边的文明,在早期无疑比南洋诸国要先进一些,所以宗教随贸易传播进来,获得信仰。就如到了西方阿拉伯兴起之后,随着阿拉伯海商们前来,也把新月教传过来,带动了东南亚诸国的新月化。

    林邑本来以前曾是汉王朝的属地,后来叛乱自立,已经数百年之久,如今正在经历着重新汉化的过程。

    这不是文化入侵,而是随着区域的经济相连而带来的必然变化。

    秦琅希望海上联盟建立的同时,能够引领他们向汉文化圈迈进,成为汉文化圈的一员,就如历史上,中华的儒家文化圈,真正同化的也就是朝鲜、倭国和越国了,影响深刻,后期应当再加个流球。

    但在这个时代,影响力才刚开始对外扩张。

    在南洋地区,影响力还不够,秦琅希望借此机会打开这条路。

    先在自由港区建立文庙孔校,一步一步来。

    以大唐和吕宋在经济贸易上的领导地位,推动南洋地区的汉化,大有可为。

    对于这一点,各国国王们倒没什么犹豫的,反正这也没什么影响,不得不说,南洋诸国因为东西贸易的缘故,对于宗教这块,还是比较开放包容的,东来的西往的,管你信仰什么,都不干涉。

    相比起来,如今的大唐倒反而有些排他了,对佛道等排斥很强,至于什么新月啊、袄教等更是极其打压。

    一些什么变种的小教派,甚至直接就定性为邪教了,传播都不许。

    几位国王都很愿意给秦琅捧场子。

    夏连特拉王国的年轻山帝还拍着胸膛大声的表示,回去后就在港区划出最好的地段来,以迎接安置齐王派来的大儒,甚至还说要亲自派船到吕宋去迎接孔圣的雕像。

    说到后面,他还瞅着真腊国王示威似的主动提出一件事来,他愿意在距离狮子港两千里的巽它海峡的东北,也就是爪哇的西北角划出一块地来,租借给吕宋建港口。

    秦琅看着他指出的那块地方,不由的暗自惊讶,因为这位女婿指的这地,就是后世爪哇岛第一大城的雅加达一带,当年荷兰殖民者占领这里后称之为巴达维亚,成为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中心。

第1345章 借巢

    不过现在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山帝朝的中心在原诃陵国的都城,也就是在中爪哇一带,这块西边沿海地,到处是椰树和红树林。

    虽靠近海峡,但此时山帝国在海峡东岸主要是在更靠近海峡东北角的地方,距离要划给吕宋的海边椰林还有约二百里。

    秦琅很喜欢这块地方,虽然离海峡还有二百多里,可这里附近都是平原啊,也有优良的港湾,雅加达湾条件非常不错,而且这里水网密布,椰树成林,是个好地方。

    略一思索,秦琅倒是差不多明白山帝女婿的想法了。

    狼牙修国王和室利佛逝国王把狮子港送给秦琅后,秦家用了不到二十年间,把这处原本的荒岛经营成了如今马六甲海峡数一数二的贸易港,甚至都带动了狼牙修和室利佛逝两国的经济。

    这也变相的让巽它海峡的过境贸易量减少了不少,处于巽它海峡以东的山帝朝,无疑是损失不小的。

    这个时候把一个荒芜的椰林拿出来租给秦家,这是借巢引凤啊。

    非常聪明的一招。

    秦家得了这块地,若是用心经营,不说到时跟狮子港一样兴盛,哪怕就差一点也没关系,到时也一样能引来不少商船停泊贸易,也能带动山帝朝的经济贸易。

    更何况,送一块地,也确实能加强与丈人的关系,将来还指望秦家支持山帝朝打回扶南呢。

    秦琅面带微笑。

    这地太好了,想拒绝都难啊。

    距离狮子港不过两千里,而距室利佛逝的都城巨港只有千里左右,往东距离山帝都城也是一千里左右。

    最重要的是,这块地处于巽它海峡畔啊,拿下这块地,那秦家就在通西夷海路最关键的马六甲海峡和巽它海峡都各占了一块地。

    更别说,两港辐射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

    再加上秦家在婆罗洲上的上海港,湄公河畔的临安州西贡,秦家的南洋战略就能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了。

    “那我就谢过爱婿了!”

    室利佛逝国王坐在下面,看着山帝那得意的样,不由的皱了皱眉,过去爪哇岛的诃陵、马打蓝这些国家都不是干佗利的对手,所以巽它海峡的贸易,一般都是在西岸的干佗利国港口停泊补给等。

    东岸不值一提。

    可现在山帝居然在东岸划了一大块地租给老丈人,当初狼牙修把个荒岛送给秦琅,如今这里变化惊人让人羡慕。

    假以时日,这椰港会不会也变成如此。

    那岂不大大影响到室利佛逝?

    一东一西,这无疑让室利佛逝对两海峡控制力的大大削弱啊。

    但现在又不能得罪老丈人,毕竟老丈人建立的这个联盟,画下的饼太大,而且实际好处也确实很多且看的见的。

    思来想去。

    室利佛逝国王只能不甘心的也站了起来,提出要把廖内群岛赠给老丈人。

    廖内群岛是室利佛室最北面的海岛,群岛中的大岛距离都城巨港差不多两千里,再往北就是大唐南洋水师宣称的最南端海疆锅盖屿(安波沙洲,又名纳土纳群岛)。

    廖内群岛还是挺大的,尤其是其东面距离婆罗洲很近,只有几百里。

    过去,室利逝室在这个岛上建有贸易港,这里是汉商南下时船只的避风和补给港,也是与汉商以及渤泥等国的贸易港,还算不错。

    不过自从秦家在狮子岛开港后,这里就不行了。

    眼看着狼牙修和山帝一东一西的划地给秦家开港,室利佛室国王也坐不住,可又舍不得跟山帝一样直接在本土北岸划块地出来,甚至连巨港外面的诸岛也舍不得,最后便干脆把如今有些鸡肋的廖内群岛送给秦琅。

    也不说租,就赠送,孝敬。

    这群岛距离都城两千多里呢,反倒是距离马来半岛和婆罗洲更近,舍了就舍了吧。

    “多谢爱婿了,我就笑纳了,来而不往非礼也,回头我们签个协议,我收了你这岛的赠送,我便也回赠你几条大船吧。”

    “山帝女婿也如此,一会也回你几条船。”

    “还有狼牙修女婿,也回赠几条大船!”

    秦琅表现的很大方,每人送几条大船。

    室利佛室国王大为惊讶,没想到几个破岛居然能换来几条大船?赚大了啊。

    秦琅心里也在暗爽,几条船就能换一个群岛,值啊,尤其是这岛本来就在大唐海疆最南端边界上,拿下这群岛后,等于为大唐海疆再往南扩张八百里啊,太值得了。

    到时修个城堡建个港驻一支巡逻水师,巡逻南海,打击海贼,护卫商船,很合适啊。

    而从廖内岛到渤泥上海港,直线一千五百里,廖内到狮子港一千二百里,到西贡也才一千五百里。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南洋战略支撑点啊。

    大家各怀心思的哈哈大笑起来。

    似乎都很满足。

    秦琅也就趁热打铁,提议十国抽调人马,组建一支南洋安全护卫联合舰队。

    他表示,秦家负责出船出教官,各家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统一训练,统一调度,就以廖内岛为基地,初步计划组建一支三千人的舰队,包括水面舰艇和陆战部队。

    主要任务就是巡逻南洋,护卫商船,打击海盗。

    另外,秦琅也表示,既然廖内群岛盛产锡,那干脆就更名为锡城、锡港。以后这里还可以建训练营,为联盟诸国培训战舰舰长、水兵等。

    这个提议引起几位国王的兴趣,大唐南洋水师的巡逻队非常威武,而吕宋秦家的武装商船也十分了得,如今能有机会从秦家订购新式宝船,他们当然希望有机会能在秦家学到操纵指挥这些先进大船的技术和经验。

    在欢乐的气氛中。

    最后室利佛逝赠送给吕宋秦家的廖内群岛,大小数百个岛屿,足有近六百万亩的面积,由秦琅定名为锡港。

    而夏连特拉国王租借给秦琅的地也扩大了许多,秦琅以当地椰树多而定名为椰港。

    联合舰队也初步达成一致协议,由秦家牵头组建,各家平摊费用,各出人三百,由秦家负责造船,以及提供指挥官和教官。

    锡港的联合舰队,既承担巡逻南洋,护卫商船的任务,也承担为各盟国训练水师船长、水手的任务。

    另外,若是盟国内出现了诸如叛乱等事情,盟国提出请援后,联合舰队也有义务出兵协助平乱。

    此外,联盟十国的诸自由港、区,皆允许联合舰队的船只和陆战队停泊、补给,甚至是驻扎。

    接下来一连多日,谈判一直继续,也一直挺顺利,达成的协定一项接一项,各方都挺满意。

    谈到后面,已经放缓了节奏,每天只谈半天,剩下半天时间秦琅主要陪着女王,同时也与几位王妃女儿们聊聊天。

    狮子港的风景不错,蓝天白云,椰树和海风。

    ······

    洛阳。

    皇帝独自一人静坐御书房中。

    他的面前御案上,摆满了一道道秘报,上面全部都是关于秦琅与吕宋的。

    而摆在最上面的几封,都是自最遥远的南海发回来的,上面正是关于秦琅在南洋狮港秘会诸国,并结盟联合的情报。

    这个十国联盟的各国成员,各自的疆域大小、人口数量,经济军事实力等等,都一一列举在报告上。

    甚至他们与秦琅的关系也都列明,三个国王是秦琅的亲女婿,一个是儿女亲家,另外还有一个是他的情人,四个国王娶了秦琅的义女。

    这关系,让皇帝也眉头紧锁。

    更可怕的是,密谍费尽辛苦收集回来的情报还显示这个联盟已经达成了越来越多的协议,比如关税,比如建自由港,再比如建立联合舰队。

    然后他们还刚达成了一个协议,十国联合出兵,组建一只十万人的庞大远征舰队,在骠国南部沿海登陆。

    以协助大唐天兵征讨骠越的名义。

    李胤看着这情报不由的露出了冷笑。

    低看了老师啊。

    不声不响的,居然已经把南洋里的诸强国全都联合起来结盟一体了,联兵十万出征骠越,打着支持朝廷的旗号,可他看来,这怎么都像是秦琅在向他发出无声的威胁。

    南洋十国结盟。

    联兵十万。

    秦琅能联合十国发兵十万去打骠越,那么就说明他也一样有能力威胁朝廷。

    李胤揉捏着额头,觉得头痛万分。

    又开始痛了,眼睛也阵阵模糊。

    皇帝痛的开始锤打御案,发出阵阵低吼。

    良久。

    李胤浑身汗湿,终于缓了过来。

    他目光望向御案一角,把叠在那的几份奏折拿了过来,再次打开,细细看了起来。

    这几份却是秦琅自吕宋发过来的。

    一份是今年吕宋夏税的征税和缴税清单,三分之一的税款,一文不少的正押解入洛。

    第二份,是秦琅向皇帝进献一万枚金币,十万枚银币。

    加起来也就大约折钱二十来万贯,对富有天下的皇帝来说,不值一提,毕竟皇家的内帑可是非常丰厚。

    但这笔钱属于进献,不是纳税。

    在这个时候,秦琅依然按往常惯例进献,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晚。

    秦琅的这份淡定,让皇帝的脑袋似乎又疼了起来。

第1346章 孽子

    时间转眼已经到了六月。

    韦后临盆,诞下皇子。

    “算算时间不对吧,去岁十月被赵庶人纳为妾侍,十一月底为圣人接入宫中,这算时间,这皇子月份对不上啊。”

    “我听说这孩子可是足月,不是早产。”

    “嘶!”

    洛阳学城,一间酒楼包厢中,数名学生边喝酒边在聊天,说的却是如今洛阳城中的一件新鲜大事。

    韦皇后产下一名皇子,可有心人却算到时间不对。自皇帝纳她入宫,到此时总不过七个月时间,但传闻说这名皇子乃是足月生产,并非早产儿。

    这么一算,这孩子不是皇帝的,倒更应当是先前被废为庶人然后腰斩的前赵王李厥的,李厥入京朝集时在武牢关遇见韦氏,然后上韦门提亲纳入王府,时间在十月,算时间,倒刚好是这孩子足月时间。

    “嘿,这可就是天下奇闻了,皇帝强纳皇儿的妾侍入宫本不算什么,可怎么还弄出这么一出了?”

    “这现在该是皇子还是皇孙?”

    有人带着兴灾乐祸,“这二皇子要是还在,这时该如何称呼?叫弟还是儿?”

    “哈哈哈。”

    自去岁的学城风波,六君子事件后,学城的无数学生以及入京赶考的士子都对皇帝带着几分怨气呢。

    闹了快一个月,结果最后领头的六君子被下狱,剥夺学籍、功名,另外前后总共三千多名学生、一千多名举人也被捕入狱,最后被除去学籍、革去功名,甚至还有几百人被处流放。

    受影响的不不止这些,今年春的会试取消,甚至这一科所有的科举考试都做废了,之前录取的童生、秀才、举人也都做废。

    多少学生士子埋头苦读,好不容易考中,结果却是这结果。

    谁不气呢。

    那些洛阳学城中参与的学生举人们,还统统落了个记录档案,记过一次的处分。

    学生举人们虽然胳膊拗不过大腿,可心里的气却也是积蓄着,如今出了这么档着事,大家都带着看笑话的心思,在积极的暗中传播着。

    去年这事,许多人既怨皇帝,也把韦氏也捎带上了,对苏氏、太子象等倒是带有怜惜之情。

    如今韦氏生子,出了这事,大家哪有不高兴之礼。

    在先前的这些风潮之中,秦家也是大受打击,本来秦琼秦琅爷俩名声就好,一个是开国功勋大将,被捧成了大唐第一猛将,还有天王、门神、战神等头衔加持,更有个忠孝仁义无双之名。

    而秦琅就更不用说了,这位在朝堂上进进出出不说,为大唐更是屡次统兵征讨,最重要的还是他引领贞观新政改革,方有如今之富裕大唐盛世,不论是士子文人,还是商贾工匠,或是农民百姓,哪个不得益受利呢?

    秦琼秦琅爷俩又偏不是那种贪权揽功之人,屡屡都是激流勇退,不像尉迟恭、丘行恭侯君集张亮那等跋扈武夫,居功自傲,不知自己几斤几两。

    而在上次的风潮中,秦家二妃被贬为庶人,八位皇子五位公主被贬为废人,加上秦琼六子也被除籍为民,当然引的人人同情。

    所以与对韦氏的一致不满相反,秦家经历了上次之后,如今反而在民间名声更好。

    现如今,储位空虚,其实很多人都希望能立秦王李贤为太子的。

    因为皇四子李贤如今是活着最长的皇子了,长子李象做了十四年太子,还是落了个谋反腰斩的下场,二皇子李厥虽没野心也没什么能力,结果妾侍让给皇帝也没逃过一劫。

    三皇子李医早逝。

    可因为韦氏为皇后,所以韦氏之子更有资格立为储,可现在传出韦氏之子是赵庶人的,那自然就没资格了。

    许多人甚至在暗地里串连着,鼓动着,打算借此机会把韦氏搞臭,把他废掉。

    到时正好顺势请封秦皇贵妃为皇,立秦王李贤为太子。

    ······

    “陛下怎么还没来?”

    宏徽殿内,刚生产过的韦后身体还有些虚弱,姑母韦皇宸妃也在殿中帮忙照顾,韦氏生育过数个儿女,也算经验丰富,不过抱着怀里的小小婴儿,韦宸妃却笑不起来。

    这孩子非常健康,生下来就足有九斤重,长的是白白胖胖,还有满头乌发,又长又黑。

    哭声也洪亮,吃奶也很有劲头。

    此时吃饱后不哭不闹,香甜睡去。

    这本来是一个健康又可爱的孩子,可韦宸妃心里直叹气,要是按韦后入宫时间算,就算刚入宫承幸就怀上,但现在也应当才只有不到七个月,不可能长的如此好。

    明眼人都知道,这孩子肯定是已逝二皇子的。

    韦宸妃甚至觉得这孩子的面相,都极似二皇子,这让她心中恐惧。

    这孩子自出生到现在才三天,但如今满洛阳都已经是风雨。

    各种议论之声都有,韦家的人已经借着让女眷入宫看望皇后和孩子的机会,不止一次的提醒她们。

    皇帝一次都还没来看过。

    韦宸妃不止一次的派人去请皇帝来,但皇帝总推说忙于政务。

    “圣人正与枢密院的执政们商议军事,没空离开。”

    皇帝人没来,也没有半点赏赐下来。

    韦皇后脸色苍白的躺在榻上,终于忍不住埋头哭了起来。

    宸妃把孩子交给一名乳母,让她抱着孩子去睡,然后过来皇后身边坐下,低声劝说,“月子里不能哭,不然会留下病根的。”

    “我怎么办?”韦后哭泣。

    宸妃望着韦后,这件事情她应当是早就心中有数的,但从头到尾谁也没告诉,有意隐瞒,如今倒是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不过宸妃不觉得韦后聪明,这后宫之中,逃不过皇帝的掌握。嫔妃临幸都是有记录在档的,怀孕后都会调阅核对档案,韦后怀孕后御医们的医术,是能很清楚的推算出怀孕时间的。

    所以这一切应当早在皇帝的掌握之中。

    但皇帝依然让这孩子生了下来。

    谁也猜不透皇帝的心思,但现在,这个孩子对于韦后或整个韦氏来说,都绝不是什么好事。

    韦家可以对外宣称说这孩子早产,但骗不了皇帝,也骗不了所有能见到孩子的人,这九斤的大胖小子,可绝不是不足七月早产儿的样子。

    ······

    “孩子长的真可爱,大胖小子。”

    “看这头发又黑又长,看这眼睛乌溜溜的大又圆。”

    秦氏姐妹接到韦后的邀请后,终究还是过来了宏徽殿,姐妹俩夸着孩子,韦氏还一个劲让两人抱抱孩子逗弄。

    “皇后刚刚生产,身体虚弱,还需要多多休养,我们今日就不多打扰了,待改日再来看望。”

    皇贵妃秦淑将孩子递还给韦氏。

    秦婉也道,“孩子饿了,要吃奶呢。”

    秦淑让随从宫人把准备好的礼物拿上来,却是金银铜等九种特制的洗儿钱各九十九枚,祝愿健康成长。又有玉佩和诗书一套,也是不错的祝愿。

    秦婉送上的礼物也差不多。

    “改日再来。”

    韦后与韦宸妃还特意送到了殿门前。

    ······

    “啊!”

    宏徽殿中,突然传出惊泣之声。

    “快来人,传御医!”

    ······

    宣政殿。

    皇帝李胤在与枢密院几位执政议事,谈的是南征之战。王玄策挂征南将军之印,加骠越道行军总管,领兵征讨骠国。

    不久前,在骠国嵩延谷与骠**发生大战,呈上来的战报是王玄策统大唐精骑三千,战象八百,又永昌、丽水、通海、洱海蕃部落兵八千,与骠军大战。

    骠国王亲率大军,其部共出动一万二千骑兵、两千八百战象,六万步兵。

    此战骠国也是倾国而来,国王亲征。

    不过王玄策却是早就有对策,他先前一直只是分兵轻骑袭扰骠国,引的骠国主动来攻,但王玄策早就在边境一线建立了许多烽墩堡垒,构筑好堡寨工事,储备有足够的粮草器械等。

    连战场都是王玄策提前选好的。

    一步步的把骠军引入预设战场,最终决战之时,骠国仗着战象多而猛,直接向唐军阵线发起猛攻,接战之初,王玄策先以骑兵诱骠国战象出击,然后假装受惊节节后退,诱象军脱离骠军大阵。

    然后将骠国象军引入了丛林,这时早就埋伏于林中大树上的弓箭手,以神机火箭射击大象。

    这些箭上都绑有火箭,发射时不经有助推增加射程的作用,而且还能爆炸,发出巨响和火光。

    他们还在树林中埋设地雷等。

    待骠国两千八战象带着数千象兵追杀唐骑入林,便群起而攻,顿时火箭乱飞,地雷也接连引爆。

    惊天动地,漫天飞火。

    骠国战象宠大笨重,虽受过训练,可哪见识过这等。

    顿时吓的惊慌失措,骠国战象在丛林中被大量射杀,其余大象则受惊的四处乱窜。

    最后被唐骑驱赶调头逃出丛林,反被赶着向后面正跟随而来的骠国步骑大军冲击而去。

    在无数火箭等的驱赶下,剩下的近两千大象疯狂的冲向骠军,巨大的战象一路踩踏过去,骠国数万步骑本就挤在河谷之中,十分拥挤,难以躲避,被踩踏的死伤无数。

    而骠国惊恐的大象后面,是王玄策派出的唐骑和蕃部骑兵、象兵以及步兵杀出。

    这一战,便成了屠杀。

    狭窄的河谷,数万骠军崩溃,互相践踏,被唐军无情的收割,这场屠杀一直延续了三天,唐军一直在追击,而骠军却从头到尾都没敢回头一战,跑跑跑,一直跑。

    国王带头逃跑,然后是骠国的那些高级僧人、贵族们跟着四散而逃,谁都顾不上别人。

    其实虽然王玄策用计破除骠国战象,并反驱骠象冲破骠军阵,但只要骠王肯战,他们依然有很强的兵力优势,依然还能再战。

    只是骠人都没见识过神机火箭和神机地雷,他们就跟那些战象一样,被吓的惊慌失措,以及是什么天神降临。

    本质上骠国大军,又是一支骠王联盟诸藩属国、部落的联军,人越多心越杂,跑起来越难控制。

    于是从头到尾,骠军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集结了战辅兵十余万,花了很长时间,一路行军来到北部边境,除了一路上跟唐军侦骑打的哨战,真正的战争就打了一场。

    甚至是只有半场。

    象军全军出击,气势汹汹,勇猛无比,一往无前。

    然后不到一个时辰,全线溃败,一溃千里。

第1347章 太师

    许多骠军只顾着逃,甚至都不再听从国王的命令聚拢,而是一路向着藩国、部落老家逃去了。

    王玄策一战击溃了骠王大军,三天斩杀了一万多人,俘虏了三万多,缴获战马数千匹,战象一千多头。紧接着沿丽水南下,接连攻破了多座骠军的辎重民夫大营,骠军逃跑,甚至都顾不上理会这些辎重营,也没有人通知下这里的民夫奴隶逃跑,也没派人烧掉这里的粮草辎重等。

    唐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夺取了数座辎重营地,获得许多粮草辎重器械,这大大为唐军南下提供了助力。

    骠军已经彻底的溃了。

    王玄策带兵一路沿江南下追击,夺取城池村寨无数,基本上没遇到像样的抵抗,要不骠军弃城南逃,要么百姓逃入山中。

    此时影响着王玄策部队的不再是骠军,而是骠越的雨季来临,雨水不断,山洪暴涨,道路泥泞,大军不得不停止前进。

    开始驻扎下来休整。

    好在唐军一路上都没有什么伤亡,攻势迅猛又抢夺了许多钱粮,一时间倒也还好,而且这支南征军绝大多数都是西南蛮族部落兵,几千唐军也都是久驻西南的,对于这边的气候等也都适应,又带足了许多药物,倒没出现瘟疫等麻烦事。

    攻势停下后,王玄策也没闲着,他开始派出使者四出向周边各地的骠国藩国、部落们招降。

    效果还可以,已经招降了七个骠国藩邦小王,以及十几个大部落。

    “目前王总管驻于瓦城,此地距离丽水一千余里,原是骠越十八大藩国之首的阿瓦邦国的王城,现如今阿瓦国已被劝降招安。”

    同署枢密院事萧嗣业在一副骠越地图上为皇帝讲解着。

    他指着丽水中游的一个位置,那是阿瓦城,背靠罗陀那崩尼插都山,这座城被译为多宝之城。

    因为处于丽水中游,所以阿瓦向来实力较强,他们距离骠国都城阿罗姆还有一千二百余里。阿罗姆也称室利差罗,汉商也译为朱波城,在丽水下游的后世卑谬。

    王城距离海岸依然还有八百里左右。

    阿瓦国实力较强,位置重要,他们西面与弥诺国交界,南面便是丽水与弥诺江的交汇处。

    弥诺国因为处于弥诺水(钦敦江)流域而得名,弥诺也是丽水中游的大国,实力仅次于阿瓦。

    在上次大战中,弥诺国损失不小,这次也被王玄策招降。

    阿瓦和弥诺这两国的投降,也基本上标志着骠国北部地区的沦陷,虽然还有许多山区的藩国、部落没降,但处于弥诺江和丽水流域的这两大藩国的投降,已经让北部地区分崩离兮了。

    皇帝望着地图,脸上带着兴奋之色。

    距离骠国都城朱波只有一千里了,而现在骠国已经没有实力再与大唐硬战,甚至没有那个威望和号召力能召集诸藩、部落对抗大唐了。

    “圣人。”

    一名内侍走进来,小声的禀报。

    “何事?”

    内侍将一道密奏呈到皇帝面前。

    李胤打开。

    看完之后,面色难看。

    萧嗣业等几位枢密院宰执们不知道发生了何事,只好停在那等待。

    良久。

    李胤才合上奏折,缓缓道,“一个新消息,吕宋的秦太师,联合南洋上的九国,发义军十万已经攻入了骠国西南沿海,他们刚攻灭了弥臣国。”

    弥臣国在骠国西南,距都城朱波有五百里,而距海不过二百余里,属于丽水三角洲弥臣江左岸,南距河口二百四十里,这里一直都是骠国西南最强的藩属,也以贸易闻名。

    因为骠越西南沿海是连绵山脉,所以弥臣反成了重要港口。

    之前秦家就在这里建立了商馆,是驻骠越四大商馆之一,虽说弥臣距海有二百多里,但弥臣江航运通畅,东面大山可屏挡台风,周边都是肥沃的三角洲平原,是个很不错的地方,弥臣也是骠国十八大藩国中排名在阿瓦、弥诺之后第三的藩国。

    据说弥臣国的王城,城门就开有十二座,城墙还是青砖的,王宫更是用琉璃瓦盖的,王都贸易兴盛,他们还有自己发行的半月形的铸造银币。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骠越强藩,结果让秦琅率舰队远航万里一战就把他攻灭了。

    萧嗣业也不由的震惊。

    “吕宋在海东,弥臣在西南之南,海上何止万里,而且现在骠越正是雨季······”

    皇帝对于地理倒是挺熟悉,知道吕宋距弥臣国虽远,可以秦家的宝船和航海技术,这万里之遥其实也不算什么,毕竟吕宋到倭国也有数千里海路,到河北或是辽东,也是七八千里的。

    况且,秦琅这些年暗里经营南洋,他们从吕宋往弥臣又不是没有补给的。不管是走西线沿大陆海岸线经广州太平交州林邑,还是经东线直接沿吕宋群岛南下,经绍兴、宁波、上海、锡城、狮港这些秦家南洋港口,一路上都是很方便补给休整的。

    何况这次并不是吕宋一家出兵,而是南洋上还有九个强国一起,那么吕宋的船就能沿途得到畅通,以及良好的补给休整等。

    “真出兵十万?”

    “号称十万而已,据报,秦太师实际上从吕宋只发了三千兵,然后沿途而下,又增加了一些雇佣兵等,倭国、林邑等也各派一二千不等随征。”

    “第一批舰队抵达诺臣国沿海时,仅只有六千人,在登陆后与弥臣国发生第一次交手,大胜,夺取了沿海一座小城,然后等待第二支舰队到来,合计一万三千人。

    他们乘船沿弥臣江而上,直抵王城下,经过七日围城战,攻破了王都,而此时他们的第三支舰队带着七千人才刚登陆沿海。”

    这第三支舰队到来后,联军总兵力达到两万人,因为拿下了弥臣国,所以秦琅叫停了后续的兵马增援,仅以这两万人开始扫荡弥臣国。

    这支联军凭着船坚甲硬兵精将猛,打的弥臣国彻底崩溃,国王和大臣们被俘,无数兵士投降。

    他们四处征服,到处劫掠。

    弥臣国与骠国一样,都是信奉佛教的国家,甚至是政教一体,国中有三分之二的土地经过不断的赏赐,都到了寺院的手里,剩下三分之一则九成集中于王室贵族手中,百姓手中的土地非常之少。

    当然,弥臣国偏僻的山区,也多属部落控制,这些人也只是弥臣国羁縻控制区,整个弥臣国表面繁荣,但内部动荡,国中有佛教寺院僧人和山区部落这两大不受管控的势力。

    王国虽然也建立起了国王、相国、大臣、将军等的王国朝廷体系,但是,国王却没有足够的土地和财富可以拿来赏赐贵族官员和将士们,这就导致了国王和朝廷的威信力不断下降。

    这就好比历史上中唐开始,府兵制崩溃一样,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土地兼并严重,朝廷手里无地可以拿来赏赐给为朝廷镇戍、征战的将士们,导致地主为主的府兵制的崩溃,没有人愿意再主动当兵,缺少了较有财力的中产阶级为府兵,改以募兵制后,朝廷的军费开支大增,战斗力却反而大跌。

    现在的骠国、弥臣等国其实都陷入了这么一种恶性循环之中,社会财富基本上都集中到了王室贵族和寺院手中,而山区的部落又往往桀骜不驯。

    百姓麻木,军队无斗志。

    财富都集中到了寺院、王室贵族手里,但他们却把这些钱都用来崇佛、造大佛、修寺院、为大佛贴金镀银,而不是关心民生等,上层奢侈享受,底层度日艰难。

    没有强大外力干涉的时候,还能维持这种状况,而当出现大唐这样超级霸主的入侵征服时,他们就立马崩溃了。

    历史上,西南小霸主南诏趁大唐与吐蕃死磕之际崛起,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反复横跳,在当时的大霸主眼中,南诏只能算是个跳梁小丑,但南诏扭头揍骠国时,却轻松的攻灭他的都城,把骠国揍成自己的藩属国。

    雨季对于北面的王玄策来说,确实影响行军作战,尤其是影响补给。掠地千里,补给线也增长了千里,后方又是丽水永昌这等补给困难的地区,主要补给靠从交州输入,太难。

    可对于秦琅他们来说,雨季算不得什么,只要避开台风,下点雨算什么,照样扬帆航行,进入内河后,雨季的江面还更适合于航行。

    秦琅他们的战略,就是沿着三角洲上纵横的水网,先把诺臣等临江近海的城镇要点先拿下,以此为据点,然后再分兵攻掠。

    这套计划很成功。

    反正现在十国联军抢的非常爽,弥臣国的财富都集中在寺院和贵族手里,所以直接抢城池、庄园、寺院就行了,那些银币、金佛银佛,非常好抢。

    弥诺国先前又派出了不少军队北上,此时都还没来的及回来,剩下的军队本身也很弱,弥诺国本质上也是那种没什么常备军的国家,打仗就靠征召,可雨季限制了他们的征召,秦琅的联军利用战舰的突袭战术,非常成功。

    轻松的分割了弥臣国。

    秦琅一边猛攻,一边招降,弥诺的僧侣、贵族、土酋们骨头很软,也没有谁有那种什么民族国家的坚定思想,谁强就拜谁。

    反正以往他们也拜骠国为宗主都几百年了,而各地部落酋长们拜弥臣国王为主也是早就习惯,如今不过换个宗主而已。

    对那些士兵们来说,更无所谓了。

    僧侣们想抵抗,因为秦琅不尊重佛,不敬法,但他们虽然很有钱,既掌握经济又掌握思想,偏偏就是没有足够的武力,所以在秦琅面前不堪一提。

    最后在面临要么掉脑袋,要么跪服的选择前,许多僧人还是跪了。

    所以现在皇帝收到的情报里,秦琅率领着两万联军不仅横扫了弥臣国,甚至还已经在弥臣国扶持起了一位总督,支持了一位国师,并改编了一支投降的协从军,把弥诺国改成了弥臣总督府,重建了一个弥臣行政体系。

    弥臣国现在居然恢复了平稳秩序,联军其实只占据了不多的一些大城、村镇,但是如今几乎整个弥臣国都向联军投降归附了,高高兴兴的领了秦琅授予的爵位、官职,甚至那些整编的协从军士兵,还拿到了秦琅发给的安家费以及军饷,高兴的欢呼。

    旧贵族和寺院是最受打击的,被抢的很惨,但他们的反抗被联军击的粉碎,就再无勇气,而秦琅组建的新行政体系任命的官吏,都是原先的一些中小贵族豪强为主,整编的协从军过去也是不受重视甚至被奴役的地位,故此总督府和协从军都积极的帮着联军镇压和监视那些昔日高高在上的王室、大贵族、寺院僧人们。

    秦琅把原属于王室、大贵族、寺院僧侣们的土地没收,将之一部份分给都督府的官吏和协从军的将士,又给底层的平民分了一部份。

    最后再拿出部份便宜发卖,所得钱款联军平分。

    剩下的土地,秦琅正在造册,准备献给朝廷。

    一众执政枢密们都沉默着。

    先前觉得王玄策用兵如神,只用了几万人马就大败骠国大军,甚至这几万人马里,调用的朝廷正规军才几千。

    但现在对比下那位秦太师,大家不由的沉默。

    秦琅居然从遥远的海东吕宋,组建了一支海上联军,跨海万里远征,还一举就独自灭了骠国第三强藩弥臣国。

    “朝廷的水师现在干什么?”皇帝似乎随意一问。

    不过在座的大将都明白,皇帝这是表示对水师的不满,在朝廷的南征方略里,也是水陆两军,南北夹攻的,以南洋水师为主,并抽调部份江淮岭南兵马,组建远征水师舰队。

    可现在远征舰队还在筹备阶段,影子都还没有,可吕宋都已经带兵灭了一国了。

    “远征舰队还在准备中,计划到秋后可正式。”

    皇帝听到这,只是冷哼了一声。

    “等他们到了骠国,黄花菜都凉了吧?”

第1348章 冷宫

    几位执政都不由的流汗。

    他们根本没法辩解,因为皇帝只要拿秦琅来驳回就够了,不管你什么困难,怎么秦琅就没困难?

    “秦琅的奏章估计马上就要到了,他们打下了弥臣国,但只准备抢一把,土地会献给朝廷,如今秦琅甚至把弥臣总督府和协从军都建好了,我们过去接收就行了。”

    皇帝脸色不太好看。

    秦琅行事,无疑是逾越的。

    吕宋只是大唐的外世封,连自治藩属都不是,因此他根本没有独立的外交资格,也没有这种不经朝廷就直接联合南洋诸**队出兵的资格,这些本属于朝廷的权柄。

    但秦琅确实就是做了,先斩后奏。

    朝廷怎么办?

    斥责还是论罪?

    李胤心里清楚,这估计是去年他对吕宋开始出手后的反制来了,秦琅不可能甘心被朝廷收拾的,他手里有实力,肯定会有反应。

    海上十国会盟,组建南洋联军,甚至是迅速的攻灭弥臣国,这些无不都是在向朝廷展示肌肉秀实力。

    灭了弥臣国,狠抢一把,然后再把它送给朝廷。

    呵呵,好手段。

    李胤心里窝火,甚至都有一种即刻议秦琅罪状的冲动,然后调兵讨伐吕宋,可最终还是压制住了。

    掀桌子前,必须得有了万全的收拾残局的能力。

    不仅如何,还得权衡考虑得失。

    身为帝王,也不能随心所欲,哪怕这事憋屈,可也只能忍着,因为跟秦琅这样翻脸,无疑弊大于利。

    从长远看,吕宋的存在,已经开始威胁着大唐了,但是相对而言,现在吕宋的问题还不是大问题,还有其它许多问题排在他前面,不是当务之急,甚至现在的吕宋还能为朝廷带来不少好处,更别说其潜在的一些问题。

    此时,李胤也渐渐明白父亲曾经对他说过的那些话的真正含义,皇帝也不自由。

    秦琅示威般的行为,李胤只能忍受。

    谁让是他先挑起来的。

    “准备一下,等秦琅奏折上来了,就把弥臣总督府改设为弥臣都督府,划州设县,选派官吏、派驻武将士兵镇守,另外也考核土酋豪强,适当录用授官。”

    皇帝顿了顿。

    “弥臣旧王城,便赐给秦太师,以赏他此次助战之大功,另外,朕先前答应给秦太师的那四块骠国南沿海封地十万亩,也都要兑现。”

    至于说联军抢掠得到的人口、钱财,皇帝没提。

    而秦琅未经朝廷许可南海会盟,组建联军,进攻弥臣,皇帝也没提。

    “让水师那边准备一下,秦太师都已经帮他们打下了弥臣了,他们也就不要再拖拖拉拉,先选派一支舰队赶往弥臣接收,后续的也要加快速度。”

    萧嗣业想了想。

    “陛下,南洋之兵是否要派人节制?是否允许他们下一步继续攻打骠国其它地方?”

    李胤沉默了会。

    “秦太师用兵如神,你们就不要班门武斧了,由太师自己发挥。”

    皇帝潜台词,秦琅既然先斩后奏灭了弥臣,现在朝廷南征大将王玄策还在两千里外,而远征舰队更在万里之外,如何干涉?

    既然管不了,就干脆不用管,毕竟就算派人从王玄策大营冒险南下到弥臣秦琅处,可秦琅也未必就真会理会,又何必自寻难堪。

    皇帝当天会后又召来了翰林院大学士上官仪,让他草内制,册封南诸诸国王郡王之爵、大将军之职、上柱国之勋,并各赐二品的镇军大将军之武阶。

    上官仪草拟完诏书给皇帝看过后退下。

    殿中,只剩下了皇帝。

    夜幕降临,灯火阑珊。

    皇帝却只让宫人点起了两盏灯,偌大的宫殿中显得有些昏暗。

    处于这样的昏暗之中,皇帝靠在椅上,闭上眼睛。

    没有人知道皇帝在想什么。

    脑海里,一件接一件的事情浮过脑海,五彩纷阑。

    “宅家!”

    心腹内侍高护轻唤。

    “何事?”

    被打扰后,皇帝声音透着浓浓不满之意。

    高护小声的道,“皇后派人来请宅家去宏徽殿!”

    皇帝眼皮睁开,昏暗中露出一抹杀气。

    高护吓的跪下。

    惶恐的辩解,“宅家,非是奴婢不懂规矩,是宏徽宫出事了,小皇子没了。”

    李胤眯起了眼睛。

    “没了?”

    高护暗里吞了口唾沫,小声的禀奏,“刚皇后派人过来说今日小皇子出生三日,因宅家政务繁忙无空前去,便请了秦皇贵妃和秦淑妃两位过去,然后····然后····”

    “说!”皇帝喝声。

    “皇后派来的人说,两位秦妃去宏徽殿看小皇子送上了许多礼物,然后还说特别喜欢小皇子还要去抱了会·····”

    “二妃走后,韦后才发现,小皇子没了,是被闷死在襁褓里的,早没了气息,脸都冻的乌紫······”

    “韦皇后派来的人说,只有秦皇贵妃姐妹抱过小皇子,她们走前说小皇子睡着了····”

    “韦皇后现在说小皇子是被二位秦妃所暗,请圣人为她主持公道。”

    短短几句话,高护说的是战战兢兢,结结巴巴,因为这信息量太大了,也太震惊了。

    做为皇帝身边比较受信任的内侍,高护在宫中地位还是较高的,当然也就比较了解宫中的情况。

    他也很清楚韦后生下一子后,皇帝三天都没有去看过一眼,也没有半句表示,更没半点赏赐。

    他更清楚现在满城风雨传的那些话,而且他比外面的人更清楚的是他知道那孩子确实不可能是皇帝的,绝对是二皇子的。

    他还知道,皇帝也是知晓这内情的。

    现在突然出了这么一档子事,真谓石破天惊,高护更早看出这里面浓浓的阴谋味道。

    可他不敢不禀报皇帝。

    这事牵扯太大,所以就算是高护,也不免惊惶结巴。

    高护心里确定,大小秦妃绝不会做出害小皇子的事来,毕竟还是直接闷死这样的直接手段,谁会这么傻?

    尤其是韦后生的这个儿子,还有这么大的问题,对于大小秦妃来说,她们巴不得这孩子留着,那样韦氏就翻不了身,甚至可能要翻船。这个孩子死了,对于皇帝和韦后来说,可能都是好事。

    韦后才是最得益者,所以韦后才是最大的嫌疑人。

    想及此,高护如何不心惊,甚至心里暗暗怀疑,这事情是不是皇帝暗里派人做的?

    他不想卷入这事,但现在却避不开。

    皇帝脸上露出的却是嫌恶的神情。

    缓缓道,“这孩子不足七月便降世,明显福禄不足,这就是个来还债的,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也算了结了我们父子俩前世的一段因果吧。”

    “你亲自去把那孩子抱出宫埋了。”

    出生三日而夭,连爵位都不用封,甚至李胤也没给孩子取个名字的想法,只想匆匆的埋葬掉。

    不过皇帝的话,还是透露了对这件事的最终定性。

    “皇后刚刚生产,身体还虚弱,孩子突然夭折,不免精神恍惚,说出这等荒谬的话来,朕也不忍心责怪。”

    “为了避免皇后在宏徽殿睹物思人,送皇后移居上阳宫安心休养,娘家韦氏也不许入宫打扰,让皇后专心休养。”

    高护听的暗暗心惊。

    皇帝先说皇后的孩子是不足七月早产,这是针对外面的传言去的,然后又说皇后孩子夭折精神恍惚,甚至要把皇后送去上阳宫。

    三连招,一招比一招狠。

    上阳宫曾经是圣祖修建的行宫,圣祖和文德皇后都很喜欢,甚至文德皇后还是在上阳宫去世的,但是在本朝,上阳宫可不太吉祥。

    因为苏皇后被废后就是幽禁在上阳宫,废太子李象也是圈禁上阳宫,之后苏氏也是在上阳宫被杀的。

    现在把韦皇后送去上阳宫休养,还隔绝韦家人探望,这背后意味很强。

    皇后说大小秦妃杀死她的孩子,可皇帝却调查都没有,直接就说他精神恍惚,偏袒谁不言而明。

    皇帝真是一言可决人生死,尤其是在这后宫之中。

    先前一句苏氏心怀怨怼,就废后,一句大小秦妃暗行巫蛊,也将她们废掉,一句话,把赵王妾纳入宫中,一句话,册封皇宸妃,甚至可以直接册封为皇后。

    但现在,一句话,也能把韦后打入深渊。

    “韦宸妃处置失职,贬为昭仪,同往上阳宫照顾皇后。”

    “晋秦皇贵妃为皇宸妃,萧德妃晋皇贵妃,晋郑嫔为贵妃、晋王嫔为德妃,晋徐嫔为贤妃。”

    高护一一记下。

    韦皇宸妃直接就被夺去妃号,贬降为嫔。

    新的六妃出现,秦淑为皇宸妃,而出身兰陵萧氏的萧德妃直接就越过秦淑妃晋位为皇贵妃。

    甚至连郑嫔都越过了秦淑妃成为了新的贵妃。

    然后才是秦淑妃和王德妃以及徐贤妃。

    其中徐贤妃却也是圣祖的嫔御,初封才人再封充容再封昭仪,后来在长安大慈恩寺出家为尼,几年后为皇帝派人秘密接入宫中,这次加封贤妃。

    萧皇贵妃出身兰陵萧氏,郑贵妃乃是荥阳郑氏,王德妃也是太原王氏。

    就连曾是圣祖嫔妃的徐贤妃,也是出身于士族,高护凭直觉,认为韦皇这次估计要被抛弃了,皇帝转而以萧郑王徐这四位出身名门士族的妃子,来与大小秦妃平衡。

    事情变的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高护也小心应旨,才缓缓躬身退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44/ 第一时间欣赏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贞观俗人》为转载作品,贞观俗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贞观俗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贞观俗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贞观俗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贞观俗人介绍:
离玄武门之变只有三天了,秦琼却打算做个国之纯臣不参与其中,秦琅高呼这不是坑他吗?送上门的从龙之功怎么能不要,等事成之后再功成身退也不迟。到那时,做个俗人,不谈亏欠,不负遇见。做个俗人,贪财好色,放荡自由。贞观俗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贞观俗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贞观俗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