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贞观俗人TXT下载贞观俗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贞观俗人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贞观俗人txt下载     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63章 清洗

    “诏太师秦琅为平章军国事、检校尚书令、知中书门下二省事,首辅太子摄政。”

    “诏来济为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诏上官仪为太子少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诏崔敦礼为太子太傅、翰林院大学士,裴行俭为太子少傅洛阳府尹、吏部尚书,来恒为太子少保、黄门侍郎······”

    翰林院学士承旨李安期一日内连写了十几道诏敕,皆用白麻,召回秦琅、来济、崔敦礼、上官仪等一众大臣,饶是李安期才识过人,家学渊源,可连写十几道诏敕,也是累的腰酸背痛,甚至是精力枯竭,眼睛花了,手也酸了。

    甚至心都酸了。

    因为写到最后,他还写了道崔敦礼为新翰林院大学士的诏令,这个职务现在是他,但他已经得了个新职位,西京留守兼京兆尹。

    虽也是个要职,但西京那就是去养老的,如何能跟知制诰的学士承旨相比?翰林院大学士可是称为内相的。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已经手不能动嘴不能说,完全就是个废人了,秦俊起兵强拥秦王为太子,许敬宗李义府这些人都一致拥护储君,还公然要尊皇帝为太上皇,迫不及等的要拥立太子为新君。

    他李安期也不过是上官仪被贬后,刚上来替代的,在翰林院也没有什么威望资历,跟秦家等关系也一般,此时秦党要上位,他也只能让位了。

    李安期揉捏着手腕,心里在想着,皇帝只怕也想不到会有今天吧。要怪,其实也只能怪皇帝这几年诛杀元舅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元老,又把李绩也赶去长安,使的中枢都没有足够威望的大臣。

    面对着秦俊等提兵入宫,强拥秦王为储时,他们除了宣誓效忠,毫无对抗的能力。

    萧沈这样的人当侍中,就算萧氏没参与此次事中,萧沈又如何当的起宰相之责?李义府也不过是个靠着替皇帝诛杀长孙无忌才窜升上来的,一个许敬宗资历老点,却又被皇帝自己给踢回家待罪反省了。

    卢承宗、窦德玄、薛元超几人为相,虽为名门子弟皇亲国戚,但却缺少足够的功绩,平时有皇帝支持还好,可现在皇帝一倒下,秦俊程处默等提着兵杀进宫,在宫殿前一槊刺死宣徽院使高护时,那几位早吓的面无人色,号称五姓俊杰的卢承宗甚至两股战战。

    说到底,还是皇帝这几年死命的折腾朝廷中枢,元老尽去,宰相的权也是一削再削。

    心中长叹一声,李安期也不愿再浪费心神去想这些了,如今这大局已定,又还有什么好想的呢。

    他李安期不也没有站出来说过半句话么?

    甚至在高护假传圣旨召他入宫后,对他威逼利诱时,他不也没敢反驳,他这次被贬去长安,其实最关键的还就在这,立场不够坚定,亏了名节大义,关键时候还不如萧嗣业、薛仁贵表现好。

    李安期没想过要做个铁骨忠贞的硬臣,他爹李百药活了八十多岁,仕过杨勇仕过杨广,甚至后来还给江淮反王杜伏威给做过官,反正就如墙头草般,但不也活到八十多岁,甚至爵封康国公,挣得世封。

    他祖父李德林,那也是隋文帝的宰相。

    反正李家三代都做过宰相了。

    这些诏敕都是三品以上的,甚至是拜相的制书,送到一边给太子审阅。

    对于重臣的加封诏敕用词、典故等都得很谨慎,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不是给一般官员授官除职,随便三五十字就打发了。

    这些诏敕里,最重要的一封自然是给秦琅的。

    李贤认真的看完,又看了一遍,最后交给了李义府,他本是中书省执政事笔的秉笔相公。

    但刚才李义府已经很识趣的主动把专秉政事笔这个特权给交出去了,他直接提议让秦俊来秉笔。

    秦俊当然不可能同意,他这次接受检校侍中加同中书门下三品,那都是因为知道眼下不是推让的时候,能入政事堂便能占据一个关键的位置,为太子保驾护航,可他毕竟年轻,之前虽也是九卿兼大将军,但毕竟只是闲散职事。

    许敬宗便趁机进谏,说不如恢复先前旧例,政事堂相公们轮流执政事笔,直接一人一天轮值,等太师入朝后,再交由太师专执,主持朝政。

    李义府看过李安期写的诏敕,对太子点头,“康国公学识渊博,才情过人,这诏敕写的很好,不用修改,可以直接书诏用印。”

    这份属于草稿,要经监国太子同意后才誊写为正式内制,用白麻书写,并加盖印玺。

    李贤却还是让许敬宗和秦俊都再看一遍。

    这让李义府稍觉尴尬,但还是面带微笑把诏敕草稿递给了许敬宗。

    宣徽院已经被罢撤,几道诏敕太子便都亲自审核画可。

    眼看着天已昏暗,李贤便让御膳房进膳食,宰执诸公也都一起用膳食。饭菜倒也相对简单,分餐,每人四菜一汤。

    简单的饭后,殿中早已经是灯火明亮,太子要继续与大家挑灯议事。

    今天发生的事情太多,但总算还稳定。

    现在要做的还是对中枢做出一些调整,同时也要尽快通传地方军政文武,以及天下百姓,让他们及时知晓朝中发生的事情,明白韦氏萧氏等谋逆作乱并失败之事。

    要尽快安稳人心。

    许敬宗今天表现的非常积极,刚才没能第一个抢先请拥立太子为帝,所以饭后便第一个站出来请下诏废韦氏皇后之位,还要定罪,并请立秦皇宸妃为后。

    李贤稍犹豫了下。

    如今他还只是太子,这个时候废韦氏,觉得似有不孝之意,毕竟韦氏是皇后,但许敬宗不愧是当了快三十年的宰相,引经据典,反正三寸不烂,说的是头头是道。

    首先韦氏早就行为不轨,被天子所弃,本来就是要被废的,秦皇宸妃则贤良淑德本来就是要立为后的。

    再者,到时诏敕是以天子的名义颁下,又不是用监国太子令的名义发出,所以不用担忧这些。

    秦俊也出来表态支持,态度明确。

    要清洗韦萧,那就一次到位。

    而且此时把韦氏的一些罪行公布出来,也有利于清除韦萧,给今天的行动多一层法理正义。

    母以子贵,子也以母显。

    母子的关系是相互依持的,若是秦氏为皇后,李贤的太子之位自然也就越发的无可挑剔以及安稳。

    李义府不甘示弱。

    “臣以为本朝后宫之制,原本便是一后四妃九嫔之制,先前圣人增设皇宸妃、皇贵妃,有违制度,如今册立太子生母为新的六宫之主后,当将皇宸妃和皇贵妃号皆废去,仍只留一后四妃九嫔旧制。”

    废韦皇后,废萧皇贵妃,郑德妃、徐贤妃也被李义府请求废为庶人,理由是郑德妃和其家人也有参与到这次谋逆当中,而徐贤妃原是圣祖后宫的充容。

    反正皇帝躺在那里跟个废人一样,没有一点动静。

    李义府现在是铁了心要跟着新太子,至于对他有恩的天子,哪还顾的上,别说天子是不是还能再清醒过来,就算将来真能清醒过来,李义府也不打算给天子再有掌权的机会。

    先前他已经带头拥立劝进,虽然太子没同意。

    但这也只是惯例,总得三劝三拒走个过程的,还需要点时间,但他都已经带头劝进了,所以他是那个最不希望皇帝清醒过来,更不希望皇帝还能再掌权的人。

    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到黑。

    秦俊倒是没有许敬宗和李义府那般积极表现,他立的功劳已经足够了,这是定策拥立之功,无人可以盖过。

    待到殿中突然安静下来后,李贤望向表兄。

    “秦侍中还有何建议?”

    秦俊想了想,“臣建议监国太子殿下降旨,拔国库钱帛赏赐京畿将士们,对地方府兵、边疆镇戍士兵也当给予赏赐。”

    “照例还当大赦天下,并赏赐老人、老师、学生。”

    李贤点头,这个很重要。

    “今日勤王讨逆的忠心将士们,当记功录勋,加官进阶,给予优赏,请枢密院尽快将此事办好。”

    李贤提出要用内帑优赏这些勤王将士们,枢密院按功录勋,在正式勋赏前,太子决定先给今日每个参与勤王讨逆的将士们,五品以上的阶加一级,五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加两级,七品以下的加三级。

    每人录勋三转。

    按原俸禄赏三年的钱粮为赐。

    至于其它的京畿的两衙宿卫、番上之兵将,赏赐其一年的俸禄数。

    太子非常豪爽大方。

    这个诏敕一出,到时肯定能赢得所有将士们的拥戴。

    这个时候,没有人嫌钱赏的多,谁提谁就脑子有病。何况,册立太子,还可能是马上就要拥立继位,又是刚刚经历了这么一场宫变,这个时候多发点赏赐给将士们,属于很正常的作法。

    一个上等禁军可能要赏赐二三十贯钱,但也是能够接受,并能拿出来的。

    帝位即将转移,天下的权力中心也就更替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现在都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甚至趁机谋夺更大的权益,至于其它,谁还管的过来。

    权力的斗争是残酷无比的,每个人都很清楚。

    开元朝不过经历十五年,但前有李泰李恪李治诸皇子以及李元景等诸皇叔们还有高阳长公主、房遗爱、薛万彻等公主、驸马们卷入谋反案而身死国除,甚至是牵连整个家族。

    皇家宗室都被清洗的这么狠,更别提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们的被诛杀清洗了,简直就是血流成河。

    再说近点的,苏家不甘心被流放海东,拼死一击,最后失败了,于是整个苏氏被彻底的抹除,还有上百个受牵连的家族。

    连开国名王李孝恭的儿子们都没能逃过此劫,还卷进去了数个开国功勋家族。

    就是这么残酷。

    如果这次秦俊他们起事没能成功,那么最后也难逃苏氏一般的命运,就算秦琅威望再高人脉再广,又在吕宋有一个实力很强的自治王国,但既然秦俊起兵了,只要事败,那就不可能逃的过清洗。

    但秦俊成功了,所以他现在是靖乱讨逆的首功,还是定策拥立的首功,从闲散的光禄卿,直接就拜正二品阶特进,检校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入政事堂为宰相,一步登天。

    议事到很晚,李贤起身。

    “诸公辛苦了,今日议事便先到此吧。”

    许敬宗道,“东西两府以及翰林院应当各留一位宰执大臣于宫中宿卫,其它宰执各自回府休息。”

    李义府则道,“明日当举行大朝会,太子殿下上朝听政。”

    李贤点头,他虽已为太子,并监国,但他还没有去过东宫,今晚也不打算去了,今天直接就在西洲的登春阁休息,也是侍奉天子。

    等明日大朝会,正式见过百官后,再做后续安排。

    但肯定也是要先在宫中陪一段时间天子的,毕竟眼下天子中疯瘫痪还没稳定下来,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突发状况。

    最后决定今晚由许敬宗、程处默以及许圉师值守宫中,另外太子也特请检校侍中秦俊一并留守。

    太子还特意授秦俊统领宫禁侍卫之职,而程处默则兼检校北门诸营,牛建武兼检校玄武门守卫。

    反正此时李贤最信任的还是秦俊和程处默、牛建武几人。

    玄武门外的神机营、百骑营、千骑营、飞骑营、羽林营等北门屯营,今天已经全都重新调整了一遍,统兵的中郎将和校尉们,都换成了秦程牛等几家的子弟,以及他们的姻亲旧部,反正都是山东军功新贵集团的人。

    值守在玄武门和太液池西洲上的将士,依然都是今日入宫勤王的那些人,太子和秦俊都很信任他们,此时轮班当值守卫。

    让人把大臣们送出宫去,太子让当值的几位大臣也干脆就留在岛上登春阁休息。

    李贤还特意邀表兄秦俊同榻而眠,两人躺在榻上却都睡不着。

    明明很困,却又很兴奋。

第1364章 金殿封王

    恰逢十月十五日,朔望朝会。

    高祖、圣祖在位时,是日日早朝,逢初一十五朔望日中朝,每年的正旦、冬至两天举行礼仪朝贺性质的大朝会。贞观中后期曾有过改三日一朝、五日一参,李胤继位后,特复为每日早朝,但在在位十年后,还是改为隔日一朝。

    昨天,便已经通知了今日朔望朝会。

    平时日朝是五品以上常参官上朝,常参官指在京文武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学博士,每日朝参。

    但朔望朝会,则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皆朝。

    今日十五,在京只要是职事官,都要参加朝会,规模大,因此朝会地点不在日朝的宣政殿,而是在贞观殿。

    昨日虽然东都还算安稳,可消息灵通的官员贵族都已经通过自己的渠道基本知晓了宫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就连市井百姓也都晓得了个大概,甚至因此又添油加醋的衍生出了无数个版本故事。

    什么玄武门惊心动魄,当时权阉控制了玄武门,然后关键时候,秦家大郎秦俊骑黄骠马提錾金枪,背瓦面金装锏冲到关下叫阵,斥责权阉谋害圣人斥责他们做乱,然后关上阉人被骂的出窍生烟,派出几员投靠其的将领,乃是韦萧郑王四将,也是禁军悍将,他们策马冲出关外,意图车**战秦俊。

    结果秦俊策马如电,一枪先挑飞一个,然后两只金锏一锏一个,又了结一双,最后剩下一将,吓的连忙调头就往玄武门内逃。

    秦俊策马疾追。

    奔驰中摘下弓,一箭流星赶月,将那韦氏射落马下,然后在关上没反应过来前,冲到关下。

    关上急忙要放下千斤闸,结果秦俊硬是来了个力举千斤,以双臂顶起了千斤铁闸,给后面的程处默、牛建武诸勤王大将们争取了时间,让他们得以赶到冲入玄武门······

    这样明显带有神话传奇色彩的故事,明显有很多漏洞,但百姓可不管这些,反而越传越玄乎。

    洛阳城的那些豪门勋戚高官倒是多少知晓些实情,可这时谁还管外面的事,都只命令家中子弟都老实呆在家中,不许在外面乱说乱来。

    天还一片漆黑。

    京中的职事官员们,已经早早就起来了。

    换上提前熏好了香料的官服,叫上了护卫家丁,然后就出门了。

    漆黑寂静的洛阳城,各个坊内,不断有人走出家门,官员们按照自己的品级,带上相应数量的随从,前面提着灯笼开道,灯笼上还都写有主人的官职阶位等。

    高官们前呼后拥,坐着豪华的四轮马车,灯笼也格外的亮,有些官阶勋爵衔头多的,还特意多弄了许多灯笼,每对灯笼上写一个头衔。

    级别低些的官员们,直接自己骑马。

    也有那些**品的低级京官,又是家在外地且没什么家势的,便直接骑着头驴或骡子上朝,身边也不过一个打灯笼两个随从罢了。

    洛阳今夜还在戒严宵禁。

    诸坊内街道上有府县的衙役丁壮巡逻值守,坊外的街道上更有金吾卫的左右巡骑,又有御史在巡城。

    几乎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上朝的百官不断往城北汇聚,无数写着官阶爵位的灯笼如星河点点。

    平日里,官员们不会这么早就上朝,而且上朝时相遇还往往会打个招呼甚至一起聊几句,但今天,大家都沉默着前行,就算相熟的碰见,也没有人轻易的打招呼更不会有人同行聊天。

    而且今日街道上,也没有了早起给朝官们摆摊卖小食早点的商贩了。

    有些官员穿过了大半个洛阳城,走了小十里,终于与其它官员们汇聚在皇城南门端门之外。

    端门外有待漏院,是为早朝的官员们等候宫门开门的时候准备的,以防雨雪等恶劣天气。

    御史们来的更早,他们开始组织官员们排队。

    官员们带来的随从,此时全都隔着一条警戒线,不得越过半步。

    排队其实也是按朝会班序来排的,排着队点名进入待漏院中,宰相们在院中还有专门的个人休息室,甚至还有小食堂小会议室,而高级官员们,则是好些人一个休息室,至于说绯袍五品以下的低级官员,能进来在廊下落个脚歇息下就不错了。

    端门依然紧闭着。

    关城上灯火通明,有全副武装的甲士在大将的统领下全神戒备。

    就连端门外的广场上,都驻扎着披甲的重步兵和重骑兵,门前还摆着拒马,目光警惕的盯着官员们。

    卯时一到(凌晨五点),钟鼓楼上响起了鼓声。

    监门卫、门下省城门郎以及当值守城的军士,几支隶属不同的兵马,开始核验门符、钥匙,经过重重的核验一步不误,这才开始打开宫门。

    宫门缓缓打开,拒马也被搬开。

    左右监门卫的军官开始搬了桌子出来,摆在门洞前。

    按规矩,唱门籍,验鱼符。

    军官那里有一本厚厚的门籍,就是提前把有资格入宫的官员们登记建档,每天进去前都要核验,除了要名字官职等对的上,还得相貌特征对的上,最后官员们还得出示最重要的鱼符验对。

    官员们的鱼袋里,都装着枚鱼符,这枚鱼符官员们保存一半的右符,左符则存于内庭,做为底根,鱼符的中间有个同字,当两半鱼符合二为一的时候,那个同字就刚好合上,整个鱼符完整如一,称为合同成符。

    鱼符内除了那个同字外,还刻有持符官员的官职名字。

    唱籍验符是个很复杂繁琐的过程,每天都要耗费很多时间,今日唱籍验符则更是格外仔细,要经过三遍验证。

    不过没有谁不耐烦,都知道眼下属于特殊时期。

    不管你是宗室的亲王郡王还是三品亲贵,又或皇亲国戚,此时大家都带着些对未来的一些未知的不安。

    就算是秦程牛周等一些昨日参与勤王靖乱有定策拥立大功的勋戚之家,此时也越发低调。

    等百官们都通过查验进入宫中后,又在御史的监督下重新整队,然后在内侍以及宫中侍卫的监督带领之下,一路穿越整个皇城,前往更北的宫城。

    贞观殿。

    是洛阳宫中仅次于含元殿的第二大殿。

    平时日朝,基本上是在含元殿的西边宣政殿举行。

    皇帝有时与宰相议事,或召臣子奏对时,则在宣政殿之西的同明殿或亿岁殿,所以一般含元殿大朝会,贞观殿朔望朝会,宣政殿称为常朝,而同明殿称为内朝。

    今天是朔望朝会,规格仅次于大朝会,但朔望朝会其实也是带点礼仪性质的,皇帝跟中低级官员们也见见面,不谈什么具体事务。

    日朝反倒是有处理日常事务的功能。

    今天是新太子正式见百官,所以又不一样。

    充当仪仗队的三卫,今天也是早早到齐,分为五仗。

    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

    这些高官子弟的仪仗队员,都年轻英俊高大帅气,每人都还戴着插着鸟羽毛的鹖冠,身上穿着绯色的衫裌。

    五曰散仗,以亲勋翊卫为之。他们都穿着绯色的俩当服,上面绣有野马。

    这群贵族子弟带刀捉杖,早早列坐于贞观殿的东西廊下。

    又左右千牛卫以四十六名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备身带御器械,立于内廊阁外,号称内仗,以左右千牛大将军统领,中郎将二人押之。

    以左右金吾卫大将军,领六十四名金吾卫士随其后。

    朝堂左右又置引驾三卫六十四人,以左右卫、内三卫年长强直者为之······

    从贞观殿门内,再到殿门外廊内,再到殿前台阶上,一直到广场上,仪仗队一队接一队,各种名目。

    且来自各支部队。

    有来自南衙十二军里的内三卫,有来自南衙十二卫的外卫番上兵,也有来自北衙十二军禁卫。

    各支部队,你几十他几十的,全是些长的高大英俊,威武帅气的将士,往那一站,特别是穿着那袍服也都非常特别,确实让整个朝会的气势都凭添了许多。

    百官排队来到贞观殿前广场上。

    这次便要依朝会班次站班。

    贞观殿虽是大殿,但京师九品以上职事官太多,里面根本站不下。

    所以三品以上可以站到殿内,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可以站到殿门口的廊下。

    至于说六七品的绿袍官,那只能站到台阶上,而**品的青袍小官,只能站到广场上了。

    排班站位,一步都不能错。

    因为昨天的一场宫变,已经清洗了韦萧郑王等几家,牵连的也不少,所以上次朔望朝的顺序位置,已经有好多空缺了,这次就得临时补替,又是好一通忙乱。

    等到都站班排好,天才真正大亮。

    这时突然又来了一队人马,披甲执锐,却不是仪仗队,而是秦理秦珪兄弟俩个亲自带领宿卫宫中的勤王兵马,他们过来是再次搜监。

    所谓搜监是自魏晋时传下来的一种制度,所有官员参朝,除了要通籍验符外,都还要搜监,就是搜身,防止夹带武器等。

    刚才百官已经被严格搜过了,但现在秦怀道兄弟俩还是奉命又来搜一次。

    任何人朝见天子都不得携带武器。

    就算是得到皇帝特旨赏赐剑履上殿的元老重臣,也只能带木制的剑,称为象剑。仪仗队,也基本上用的是木制上漆的武器,称为班剑。

    只有千牛卫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这些人可以持千牛刀、御器械等,这些人是真正的带刀、带箭侍卫。

    浩浩数千官员,把殿内殿外都挤的满满的。

    再次严格搜检过后,居然还真就又搜出几个违规之人,有人身上带了小刀子小剑,还有人带着小锤子,虽然这些东西也不能全算武器,可以算是装饰,或者是日常使用的小工具。

    但依然属于违规,特别是眼下这个时候。

    而其中一人又偏偏还是韦家的姻亲,是韦家的女婿,这就更引人联想。

    秦怀道冷眼打量着这个连连称误会的小小九品主事,根本不给他解释的机会,一挥手,把搜出违禁之物的几人全都拖走。

    中间出了这么个小插曲,朝会仍然如期进行。

    太子上殿,临朝听政。

    但也仅殿中三品以上官员们能看到这位太子殿下,甚至站在殿门口的隔太远还看不太真切。

    一套拜见礼仪下来后。

    主要是由翰林学士宣读诏敕,韦萧、高护等人谋害天子按律处置,并对他们的同党予以处置,然后是太子监国摄政,对重要官职的一些人事调整,以及对军队的赏赐等等。

    当御史读到加封秦琅为检校尚书令、兼知中书门下二省事、平章事,加尊为尚父的时候,殿中不可避免的响起了一片惊呼之声。

    但没有一人站出来反对。

    明知这封赏有些过了,特别是尚书令和尚父,甚至逾越,可没人吭声。

    有人甚至在想,天子是不是已经死了,只是太子他们秘不发丧,只等稳定好局势,到时再发丧?

    秦俊被加封为特进、检校侍中、检校北门禁卫诸营、带兵宿卫宫禁,还加封为太子太保,特赐封为武安郡王,赐食实封三千户。

    殿中一众紫袍大臣们看着距离太子很近的那个年轻人,三十多岁,这是一步登天了啊。

    果然虎父无犬子,昨日之前,又有几个真正把这位年轻的齐国公放在眼中呢,毕竟大家也只是敬重其父秦琅和其祖父秦琼,认为秦俊一个庶出子能封国公,全是靠的父祖之功勋门荫。

    可现在,殿中大臣勋贵们都得承认,以前小瞧了这个年轻人。

    虽是秦家庶出,但能杀伐果决,丝毫不比秦琅差,毕竟现在事后来看这场宫变,当时的情况还是比较紧急的,若是一般人,就算能第一时间知晓了宫中发生的事情,只怕也没这个胆量敢立即起兵讨逆。

    更别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仅做出决定,还能做出上乘的谋划部署,并且还能仅用了一个多时辰,就已经平定了宫中的逆乱。

    这是何等的了得啊。

第1365章 圣躬安好

    想三十多年前,圣祖与秦琅他们发动玄武门之变,带着八百秦王府勇士入宫,却也没这么顺利的。

    秦俊先前封齐国公,那是靠着父祖功勋门荫,但如今封武安郡王,这却全凭着他自己的本事,毕竟苏家不久前也发动了次玄武门之变,败的可是无比之惨。

    苏家虽是文人,但丘行恭可是开国大将,更何况还有名王李孝恭的儿子,以及钱九陇、樊兴等大将的儿子们,可最后不一样败的凄惨无比。

    不怕货比货啊。

    秦俊有些意外,怎么又改了诏敕?

    不是检校侍中、兼检校北门屯营兵马吗,怎么还给加封武安郡王了?

    秦俊立即出班,殿上坚辞。

    但太子李贤却态度坚决,说昨日情况十分危急,大唐江山社稷都有倾覆之险,秦俊不仅平定了逆贼,还救了皇帝,更别说又有拥立太子之功等等,这些论起来,当然足够一个郡王之封了。

    至于说异姓不得封王这个,李贤也拿出武德、贞观两朝封的诸王来说事,这些封王里有些固然是得了皇家赐室列入属籍,但也有没赐姓改姓的不也一样封王了。

    更休闲,秦琅也是早封王了的。

    所以别跟他说什么异姓不得封王,大唐异姓王封的可不少。

    所以他不仅要封秦俊为武安郡王,甚至还要多封几个异姓王。

    程处默被封为枢密使,加阶正二品辅国大将军,晋封为东阿郡王,并特许其长子程伯坚承袭其宿国公之爵位。

    牛建武授为判枢密院事,加阶正二品辅国大将军,晋为琅琊郡王,并特许其长子牛昌嗣袭其彭国公爵位。

    ······

    昨日参与勤王靖乱的一众将领中,尉迟宝琳、宝琪兄弟俩也都论功行赏,宝琳已经袭了尉迟恭的鄂国公爵,所以是加二品武阶,又授其一子为县公。而宝琪加封为国公,加三品武阶。

    秦理秦珪兄弟俩个,皆晋封为国公,授正三品武阶,老七老八老九三兄弟,则皆授为郡公,授从三品武阶。

    屈突诠、周伯谕也算是沾光,各由郡公晋升为国公,升从三品。

    连高护和刘思恭这两反正的宦官,也分获得从四品的内侍省少监和殿中省少监之职。

    太子大封功臣,封了三个郡王,十三个国公,郡公县公县侯、伯子男等一堆,更别说加官晋阶了。

    反正就是韦萧郑王这四大家族这次是伤筋动骨,虽然没有被连根拔起,但经此一事后,以后朝堂中枢,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了,甚至没个二三十年,估计他们都改变不了。

    开元以后,长孙家、高家、褚家、柳家等倒下后,这苏家、韦家、萧家、郑家、王家又倒了一批。

    不过有人倒下,便有人站起来。

    大家对此倒也很清楚,中枢的权力斗争向来如此残酷,从当年圣祖宫变夺位后着手清洗首相裴寂开始,这种事情就从来没有停过。

    只不过以前圣祖手腕高明,很少搞的家破人亡的那般惨烈,总会留些余地,既打又拉。而开元天子行事,却从来是不遗余地的。

    程处默和牛建武当然也都站出来拒不肯接受封王之赏,但太子还是那句话,有功则赏,朝廷不会吝惜赏赐。

    而且他劝说他们接受封赏的理由也很新奇,拿出当年孔子批评他弟子的一件事来说,话说当年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到了鲁国人沦为奴隶,那就需要尽努力去帮助他,将他赎买回来,这个赎买费用,鲁国会事后补给。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鲁国人,有次外出就看到一个鲁国人沦为奴隶,于是赎买送回鲁国,但子贡事后拒绝了鲁国补偿的钱财。这事引的人人称赞,但孔子知道后却批评了子贡。

    子贡不解。

    孔子便说,你买回了奴隶,却不去官府领赏,你这样做以后鲁国的奴隶就没人赎买了。

    子贡仍不解。

    孔子便告诉他,你不领赏,开了这个头后,以后其它人若赎买了奴隶再去领赏,别人就会指责他不如子贡贤良,解救同胞也只是为了贪图赏赐。如此一来,以后谁还愿意再去做这种吃力而又不讨好的事情呢?

    长此以往,鲁国奴隶就再也无出头之日了。

    所以子贡的行为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李贤引用这个典故,就是说你们立了功,朝廷就当赏,如果你们现在不肯接受赏赐,那以后别人立了功也不敢接受赏赐,长久以往,以后谁还愿意为朝廷效力呢?

    你们不接受赏赐,其实是在破坏朝廷的制度,危害朝廷的安全。

    这番话说出来,让程处默他们拒绝都不行了。

    太子的理由很充分,一来是你们的功绩够的上郡王之封,二来这是国家制度。毕竟大唐立国数十年,前前后后封的王也不少了,不说开国初的那些归附反王,就是贞观朝封的那些归附的胡人郡王,这些人的功绩,也未必就强过秦俊他们昨日。

    秦俊拿当年圣祖玄武门靖乱之事举例,说当年靖乱首功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琅侯君集秦琼等人,也并未封王。

    但李贤还是认为,昨日情况更危急,他们立的功劳也更大,有功于社稷江山,也有功于天子和他。

    太子监国第一天朝会,一是封赏二是处罚。

    对秦俊等三人封王,封屈突诠等十三国公,大肆封赏,连许敬宗、李义府、李安期等都捡了个加官晋爵。

    又犒赏全军。

    然后便是处罚了,韦氏废后,萧郑王几妃皆废为庶人,侍中萧沈、枢密使萧嗣业除籍为民,宣徽使高护等死了也不放过,悬首城门示众,其余参与做乱的几个骨干阉逆,处以凌迟之刑。

    韦萧等几大家族得太子格外开恩,只追究直系三代,不过份牵连,只要没参与的同族旁宗等,都不牵连,甚至姻亲也不追究。

    虽如此开恩,但这次清洗也绝不轻,几家不死也要被扒层皮。

    “五品以上要官,若缘兵马要事,出列面陈奏听,其余常务,并令进状。”

    随着这声长长的嗓音,朝会也差不多进入尾声。

    “有事进奏,无事退朝!”

    朔望朝会,本就不是商议日常事务的场所,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只有重大兵马要事的时候,五品以上的省部要官,才能当面奏事,否则一般的事务,都只能按常规进呈奏状,至于说五品以下的官员,这种场合,其实就是来凑个数,连皇帝的面都看不到,站在那远远的广场上,甚至连皇帝的声音都听不到。

    他们根本没资格奏事。

    而宰辅们一般也不会在这种场合奏事,有事都是直接请求仗下奏对,或是召开内朝议事,重大事务有时直接请开廷议。

    越是大事,真正商议决策的人越要少,否则人越多,越难有结果。

    吏部侍郎刘祥道出列进陈,请立秦妃为皇后。

    中书舍人辛茂将出列弹劾御史大夫崔义玄渎职。

    工部尚书阎立本弹劾黄门侍郎卢承庆与萧沈勾结。

    殿上当值的侍御史负责朝会纪律,并负责掌握朝会时间、节奏。

    旧例,朔望大朝上只允许三名官员当面奏事,并且不允许官员廷上争议,就算是奏事,也有时间上的限制,避免朝会时间过长。

    侍御史张大安见还有很多官员想站出来,而且看那架式,也都是想弹劾跟韦萧等关系好,甚至是弹劾天子先前宠信的一些士族出身的官员,如卢承庆崔义玄等。

    他连忙站了出来,宣布今天的朝会当面奏事的名额已满,而且还立即对辛茂将和阎立本两人弹劾的行为,表示有违朝会制度,对二人予以一次警告。

    张大安只是从六品下的侍御史,级别不高,但这个官职比较特殊,平时日朝是常参官。而且张大安也是军功新贵之后,他父亲张公谨本就是圣祖玄武门功臣,只是死的有些早,所以仕途上远不如秦琅程处默等人。

    太子李贤见状,也就顺势宣布今日朝会结束。

    因为朝会时间开的较久,已经接近午食,因此太子便按惯例给三品以上官赐廊食。

    东西两府的宰执,以及翰林院和转运司那两位被称为内相、计相的,也一起得到了额外的高规格午餐,他们在大殿偏厢用餐,餐食非常丰盛,分餐而食,每人足足十二个菜,按标准,这餐羊就直接用一只的。

    太子特意留下来跟这些宰执相公们一起用餐,今天这头一次临朝亮相,李贤挺紧张,但结果还不错,朝会很顺利,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最重要的是,百官对这位昨天宫变后被拥立的太子殿下,表现的都还挺拥护,这让李贤大松了口气。

    到此刻,他才真正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大唐太子殿下,真正的把握住了大唐的最高权力。

    控制住了中枢,得到百官认可,这监国的位置算是稳了,地方上有程咬金、苏定方、牛进达、刘兰成、秦国忠等这些老将们在,应当不用担心有人造反。

    这也是昨天与秦俊、许敬宗等人商议后,打算暂时不召这些大将们入朝的原因,地方上现在更需要这些老将们镇守。

    所以昨天李贤一面招崔敦礼、来济、裴行俭、上官仪等大臣回朝复相,一面又给程咬金、牛进达、苏定方、吴黑闼、刘兰成、梁建方等这些大将们加官晋爵,授予他们便宜行事的临时大权,让他们镇守好地方。

    用餐时,大家都没有跟太子谈什么军国大事,太子刚坐上监国之位,眼下还得给太子一个适应了解的过程,不急着让他早早开始处理这些庶政。

    反正就算皇帝瘫着,也没关系,朝廷有一整套的体系,根本不用担心会乱套。

    对于太子来说,他现在监国临朝,只要先把重要的人事调整好了,其它的其实都不急。

    有政事堂统领三省,有转运司负责税赋钱粮,有枢密院负责军事,完全可以惯性运转的很好。

    今天是十月半,一年一度的朝集又要开始了,帝国遥远的边疆地区的军政长官,有些已经动员在入洛的路上了,距离近些的也差不多开始在收拾东西了。

    因为如今局势特殊,所以昨天许敬宗就谏议太子,派人通过驿站加急向分封各地的宗藩传旨,命令他们今年暂时不要入京朝集。

    取消李贤的那些皇叔祖、皇叔父以及一些更远的皇家宗亲藩王们在此时入京,就是避免到时让京中局面更复杂,现在李贤需要的是迅速掌握权力,控制中枢,安稳朝堂。

    所以根本不需要那些宗室入京,他们来了,还得分心盯着他们,万一有人野心勃勃,想趁机搞事,到时还得手忙脚乱。

    所以干脆命令他们今年都不许入京。

    大唐的宗藩这些年,其实折损了许多,高祖二十多个皇子,圣祖也有十几个,但如今还活着的可没几个了,李世民弄死了几个兄弟,儿子都弄死一个,李胤继位这十几年来,弄死的叔父、兄弟就更多了,甚至儿子孙子都弄死了好几个。

    老大李象和老二李厥都是李胤亲自弄死的,甚至连两儿子的孩子们都没放过,一了百了,直接国除,心狠手辣无比。

    连李孝恭的儿孙们上次也直接搞光了。

    还弄死了两个亲叔父韩王和腾王,也是直接把两王的儿孙们直接杀光,除国。

    饭后,宰执们各回自己衙门处理公务。

    李贤把秦俊留下了。

    秦俊现在虽是检校侍中,但他并不去门下省处理政务,也不去政事堂办公,他就专心留在宫中,负责带兵宿卫宫禁,以防万一。

    表兄弟俩出了贞观殿,往北直接去了九洲池,皇帝依然还在西洲的凝华殿。

    一来是皇帝现在病情不稳,不适合移动,二来也是因为九洲池距离玄武门很近,而且这又是在湖中岛上,利用守卫。

    就算是个瘫子皇帝,毕竟还是皇帝,万一被有心人弄走,这会让太子很不利的。

    必须得牢牢把皇帝控制在手中。

    “圣人今日情况大为好转,左腿已经能抬高,左手也已经能勉强抓握东西,虽然言语还是混乱,但也许很快就能恢复语言·····”

    一上西洲,老奉御便过来禀报。

    听了这个好消息,太子李贤脸上却并没有什么高兴的神色,而一边的秦俊也皱起了眉头。

    皇帝居然病情好转?

    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第1366章 父慈子孝

    进入凝华殿前,秦俊再次劝进。

    “请殿下早登大位,以免夜长梦多。”

    站在皇帝殿外,在皇帝病情好转的时候说这种话,未免显得大逆不道,但秦俊可是冒了抄家灭族的风险起兵拥储,他与李贤早就已经捆绑在一起了。

    李贤储位稳固,甚至再进一步成为天子,那秦俊这武安郡王、侍中官爵高位稳固,他和整个秦氏家族的未来也就更加稳固。相反,若是天子醒来,甚至重掌大唐权柄,那么以皇帝的那性格,李贤就算已经是太子了,可也并不稳固,甚至还会有危险。

    至于秦俊,只怕皇帝绝容不下他了。先前皇帝想除秦琅,先试探,后剪除秦家盟友,被秦琅强势还应后皇帝不得不暂时停手,但这次秦俊可是直接带兵入宫。李胤会感激秦俊斩高护拥李贤吗?

    未必。

    在皇帝眼中,高护等阴谋拥立年幼皇子以图谋更大权势,固然罪该万死,可秦俊直接带兵入宫,这便不再是臣子该做的事了,甚至秦俊这么快就入宫成功,表现出来的是背后秦家强横的实力,甚至是跟程牛诸将门的密切联盟关系,顷刻间颠覆皇权,谁不怕?

    太子李贤此时也是忧心忡忡。

    听到皇帝病情好转,他心里很慌。

    大唐以孝治天下,但立国不过数十年,却没表现出什么值得让人称赞的孝道。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圣祖皇帝弑兄杀弟,囚父亲夺弟媳,斩尽一众侄子。贞观虽然前所未有的兴盛,但依然掩盖不了皇帝得位不正,皇家争斗没停止过。

    皇子争储,父子反目,李祐敢造父亲的反,元昌能谋兄弟的反。

    李胤跟圣祖父子间也谈不上什么父慈子孝,否则又怎么做的出儿子偷父亲才人的事。

    大唐其实正是因为皇家缺孝,才一再强调孝。

    就如同民间给孩子取名字一样,穷人家给孩子取名总是以富贵发财这样的词,而贵族官家呢,却喜欢用仁义孝信这等词。

    李贤点了点头。

    虽然他先前觉得刚经历宫变,此时着急忙慌的就称帝即位,实在是显得有些难看,甚至会被人有不好的联想。再说皇帝病情这般,谁也不知道他能撑几天。

    所以李贤想着到不如先等等看,说不定天子就驭天了,那他到时顺势灵前即位就无可挑剔。

    谁能想到,先前御医们还说病情严重,束手无策,如今居然正在迅速好转。

    李贤心中暗叹。

    圣人你为何就不能好好去死呢!

    就这样一病不起,一命呜呼,那么也成全了父慈子孝。

    现在这般,让他为难了。

    可事情已经到这份上,又哪还有半分后退的余地呢。

    李贤踏步上阶,怀着沉重的心情往殿中去,没走两步,还摔了一跤,好在秦俊身手敏捷的一把扶住了。

    表兄弟俩个心事重重的来到殿中。

    殿门口,站着全副武装的士兵,都是秦俊带入宫的勤王兵,其中还有小半是他从吕宋带来的。

    李贤进殿,秦俊落后一步,在殿门口跟吕宋带来的心腹家将交待,“现在起,不许任何人再进出凝华殿,甚至任何东西传递进出,都得严格搜查,更不许有只字片语出殿,明白吗?”

    这位家将是岭南孤儿出身,打小在秦俊身边长大,从小是玩伴,然后是伙伴,一起读书一起习武一起带兵打仗,亲如手足,可性命可托,秦琅一众儿子,都有一伙这样的小伙伴,是他特意给儿子们安排的。

    “大郎放心,就是整个西洲岛,我也早就已经封锁起来了,一只鸟都别想飞过,如今除了太子与大郎你,其余人都不能踏足西洲,就算是药物、饭菜等用度,也都要经过我们仔细搜查的,只准东西上岛不许人来。”

    秦俊拍了拍他的肩膀,“嗯,现在是关键时候,还不能放松警惕,辛苦大家了。”

    秦家康笑笑,“我们晓得,大郎放心。”

    秦俊这才迈进殿内。

    殿内龙涎烛火照亮着,还散发阵阵香味。

    皇帝依然躺在榻上。

    除了当值的四名御医在殿中照料,连一个内侍宫人都没有,而在殿内门口,还站着四名秦家康安排的吕宋骑士。

    “父皇,儿臣是李贤啊。”

    太子跪坐榻前,握着皇帝的左手,轻声呼唤着,皇帝睁开了眼皮。

    父子目光对视,李贤忽然打了个冷颤,皇帝的目光有些浑浊,却仍然带着一股锐利,这让年轻的太子觉得心虚甚至是畏惧。

    秦俊也跪坐在一旁。

    “臣秦俊拜见圣人。”

    皇帝眼球转运,往他望来,左手也在用力,却没能抬起,喉咙里发出声音,却是无意义的乱语。

    秦俊看到皇帝这个样子,也知道皇帝确实比之前好许多了,甚至连那无意义的话语都好像更清晰了些。

    “臣禀圣人,昨日圣人被奸逆谋害,中风不醒,危急之时,臣等拥立秦王为太子,并同请太子殿下监国摄政,今日已请太子于贞观殿,接受京师九品以上官朝见······”

    皇帝似乎才知晓这些消息,眼睛瞪大许多,脸色变的通红。

    李贤似乎不敢说话。

    秦俊却继续道,“请圣人放心,百官军民皆一致拥护监国太子,如今洛阳一切安稳,御医说圣人此次被奸人谋害,风疾发作,十分严重,身体瘫痪,且还失语,手不能动,口不能言,今后无法执掌朝政,统御万民。东西二府宰执已经共同劝进,希望太子殿下早日登基继位,以安天下。”

    “尊圣人为太上皇,以后便安心休养龙体。”

    皇帝眼睛剧烈的转运,整个脸色越来越紫胀,喉咙里发出的声音也十分急促,出嘴却都成了无意义的词语。

    “圣人请安心休养,臣与太子先告退了。”

    说完,秦俊扶起太子李贤退下。

    “御医,好好照顾圣人。”

    被拉着出了殿门,李贤好像才终于恢复过了神智,大口的吐着气,他终究还十分年轻,之前母亲虽得宠,舅家也势强,可他先前也仅是个皇子,甚至在长孙无忌被除后,皇帝也不再对他特别的恩宠,甚至有意的疏远。

    面对父亲,李贤心中始终有些畏惧。

    刚才就算皇帝是个瘫子,可也让他说不出话来。

    秦俊给秦家康眼神示意,让他们守好宫殿,然后扶着李贤离开。

    “殿下,不能再拖下去了。”

    ······

    离开西洲,送太子回到宣政殿。

    时局特殊,所以太子一直就住在宫中,连秦俊也是一直宿卫宫禁。

    派人去召来两府重臣等议事。

    一众宰执们闻讯都马上赶进宫来,还以为又出什么重大事情了。

    等人到齐,秦俊便再次带头劝进。

    李贤仍然推辞。

    匆匆赶来的许敬宗李义府等宰执们,哪个不是人精,闻弦歌而知雅意,知道这对表兄弟是在向大家传递一个重要的消息,太子已经决定即位了,只是按惯例还要走这么一下过场而已。

    于是乎,许敬宗等也纷纷劝进。

    李贤坐在那里提出,让翰林院草内制,册封秦氏为太子妃。

    “武安郡王秦俊,改拜检校中书令,加翰林院大学士兼知制诰,余如故。李义府迁左仆射,许敬宗为侍中。”太子做了个人事调整,然后离开,留下宰执们继续议事。

    秦琅、崔敦礼、来济、上官仪等一众大臣一时还来不及入朝,太子暂时调整一下三高官官。

    秦俊由检校侍中改检校中书令,却又还兼了个翰林院大学士,本来正常是兼馆殿阁大学士的,翰林院学士不是宰执加衔,他们是皇帝的御用笔杆,还负有起草内制这样的大权。

    旧制,翰林院设一位大学士,数位学士,并有直学士、待讲等若干,但只有大学士加学士承旨衔,负有起草内制之权。

    其它学士却不能草诏的,除非兼知制诰差事。

    可现在太子给秦琅检校翰林院大学士,并且不是学士承旨,而是兼知制诰,这个知制诰就是直接说明了差事,可以草拟内制,等于翰林院现在有两个可以草诏的大学士了。

    若是再考虑到中书省本就是决策机构,更是负责草诏发令的,先前皇帝从中书省分出翰林院,分掌内外诏制草拟之权,现在皇帝给秦俊一人兼中书令和翰林院大学士,这等于是秦俊这个宰相,身兼拟内外诏之权了。

    这个时候,这个安排,明显是方便太子颁发诏敕的。

    李安期已经卸任大学士之职,新的大学士崔敦礼还没入京,所以此时翰林院也不能没大学士草内制,秦俊兼翰林院大学士兼知制诰,便就可以草拟内制了。

    他现在第一个制诰任务,便是给妹妹秦氏草册封太子妃之诏。

    秦氏是秦俊的同父异母妹,其母是太平长公主。

    李贤跟太子妃秦柔嘉是表兄妹,属于亲上加亲的关系,柔嘉喊皇帝李胤舅父,但从父亲这边却要喊李胤为姑父。

    李贤与柔嘉成亲,确实属于亲上加亲的这种关系。

    其实当初这个事情,本来秦琅是不太愿意的。

第1367章 内禅

    秦琅觉得这属于近亲结婚了,虽然古代埃及啊、日本啊、新罗啊等许多国家的王室都喜欢搞近亲通婚,甚至是族内血亲通婚,以保证什么血统纯正,比如新罗人的骨品制度,就是只能三王族金朴昔间的相互通婚,否则跟其它骨品家族通婚那么骨品就下降。

    而在后世,印度甚至都还有这种种姓制度。

    近亲通婚容易导致很多遗传疾病,虽不是一定得,但概率提高许多。只是秦琅虽反对,但秦淑和李丽质都很希望联姻,而李胤在即位之初,也是积极的促成此事。

    甚至就连东府的崔娘子和崔敦礼,也都希望这桩亲事能成,连柔嘉都愿意,于是最终秦琅也没拗过大家。

    秦柔嘉嫁给李贤为王妃,如今加封太子妃也是理应当然的事情,只是原本是计划等过段时间的,但现在得提前了。

    秦俊打仗挺不错,书也读过不少的,但说写那种骈四骊六词藻华丽的诏书,却是勉强,所以他直接让许敬宗帮他草拟,然后还让李义府帮忙润色。

    太子母亲被册封为皇后,姨母淑妃晋为贵妃,其它三妃空缺暂时不授。

    太子元配秦柔嘉册封为太子妃。

    皇后之母崔氏加封秦国夫人诰命,秦贵妃生母刘氏加封为韩国夫人诰命。

    封太子嫡长子李隆俊为陇西郡王,嫡次子李隆润为敦煌郡王,庶子李隆义为济南郡王。长女为永安郡主,次女为长平郡主。

    许敬宗虽然须发花白,但这才气还在,甚至才情和书法都越发老练,李义府都赞叹不已。

    秦俊把写好润色好的诏敕,自己拿来誊抄一份就好,他虽然文才一般,但书法确还很不错的,引的许敬宗和李义府等连拍马屁。

    “诸公,得着手立即准备好内禅和登基大典了,这事尽快,太子早登大位,这天下也能越早安稳,免生意外。”

    许敬宗猜到可能是皇帝那里出了变化,最大可能不是皇帝病情恶化,而只能是皇帝病情在好转。

    因为恶化并不可怕,大不了皇帝一死,太子灵前即位,还能省很多麻烦。但如果皇帝病情好转,这就可怕了。

    虽说当年圣祖玄武门兵变后,等了两个月才当皇帝,但毕竟与今日不同,当初圣祖起兵是直接杀太子囚皇帝,军政大权一把夺,本身也有着很强的个人威望,有一大票心腹,玄武门后,已经是彻底的撕破脸并掌控了一切,高祖就是有其它心思,也无力回天。

    但这次情况有些不同,皇帝是因为中风昏迷,然后高护等想玩阴谋,被秦俊抓到把柄,趁机杀入宫中,以清君侧除奸佞之名夺了权,然后强拥秦王为储。

    这一切的顺利,与皇帝昏迷脱不开干系。

    一旦皇帝醒来,如果皇帝不接受这结果,难不成要再来一次宫变?

    万一朝中有那么一些人,想再来个复辟拥立之功呢?到时跟皇帝暗通里外,这也不是完全没可能的。

    就算防住了,可到时难道要父子反目,搞的天下皆知?

    那多难堪?

    甚至会动摇新皇的统治根基。

    这是绝不能发生的事情,所以也不要等秦琅入京了,赶紧拥太子先把皇位坐上去,到时李胤尊为太上皇,送到一处偏殿上居住甚至看守,隔绝中外,那就再也不用担心了。

    秦俊和李贤感受到了危机。

    笑面虎许敬宗和狸猫李义府也是直觉敏锐,不过两人都很默契的开始出力配合,毕竟他们已经劝进拥立了,皇帝若是再掌权,秦家自然难逃清洗,但他们也一样会死的很难看。

    秦俊、许敬宗、李义府,现在就是政事堂三大头了,再加上枢密院上下两院的程处默和牛建武,五个人往那里一坐,朝廷重大决策就已经制订出来了,当然,这也都是遵照太子之意,或者说是出于共同利益。

    检校中书令秦俊还兼了翰林院大学士兼知制诰,而侍中许敬宗则又暂兼了转运司这个计相之衔,秦理秦怀道这个新晋国公加大将军,则检校御史中丞。

    御史大夫暂时空缺,所以秦怀道现在就实际上是御史台的一把手。

    枢密使程处默又兼了洛阳府尹这个东都一把手差事。

    反正早年被皇帝拆的七零八散的中枢,现在正在特殊时期合流办公。

    五大头往那里一坐,政事堂、三省、枢密院、转运司、翰林院、御史台这几大中枢机构,就都齐了。

    五人商议出的结果,就可以当场草诏发令颁行,也不会说有哪个衙门驳回之类的情况,很方便。

    而这个甚至凌驾在政事堂之上的新中枢,正是以秦俊为首。

    秦俊青少年时是在长安洛阳长大的,受到的是京师最顶级的贵族教育,后来又在皇宫当差,羽林宫受过训,成年后回到吕宋,跟着父亲征战吕宋,经过多年的历练,其实能力还是不错的。

    也三十多岁的人了,见识、能力都不差。

    他提出调苏定方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河北山东宣慰大使。

    以牛进达为凉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关中陇右宣慰大使。

    以程咬金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江东宣慰大使。

    以刘兰成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山南江西宣慰大使。

    以秦国忠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河东朔方宣慰大使。

    以社尔为镇东大都督府长史,兼辽西辽东朝鲜宣慰大使。

    以郭孝恪为安西大都督府长史,兼安西北庭宣慰大使。

    以梁建方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黔中宣慰大使。

    以高侃为镇南大都督府长史,兼镇南云南宣慰大使。

    围绕着东都洛阳的九大都督府,派出九位大臣为长史兼宣慰大使,这九人身份都不一般,一很难打,军方悍将,二就是资格老军功高,再则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军功派的,特别是都跟秦家关系好。

    这个时候,他们自然是最可信的。

    让他们各镇一方,能够避免在内禅的关键时候,地方上有什么不稳的意外发生。

    本来还有漠北和广州两大都督府,但秦俊并没有一起安排,或者说他另有安排。

    “不等太师入京了吗?”

    “消息从洛阳到吕宋,我阿爷接到消息后再从吕宋到洛阳,最快也得要一个多月了。”

    窦德玄还留在政事堂为相,但也有自知之明,估计也就再充当下门面,此时道,“再过一个半月也就是新年正旦,等正旦登基,时间更充裕,日子也更好吧?”

    “太久了。”秦俊直接拒绝。

    卢承宗冷着脸,“我觉得还是应当等等秦太师。”

    秦俊没理会他。

    虽然第一时间派人去吕宋了,但秦俊并无把握父亲接到消息后会来京,按理说父亲怎么也该进京一趟,但父亲已经多年没回过中原了,这次也未必就会来。

    甚至他都不知道,父亲对他这次的行动,是不是支持的。

    卢承宗和窦德玄都在被调整之列,计划是要等崔敦礼等入京后,再罢他们相,这两人一能力不足,二不是自己人。

    窦德玄是皇亲国戚,窦太后的侄儿,窦家也在武德朝出过两个宰相的,可毕竟那是武德朝的事了,而且窦家属于关陇贵族这边的,至于卢承宗,五姓七家的范阳卢氏,贞观名相房玄龄夫人卢氏的娘家侄儿。

    跟瓦岗系为代表的军功新贵派尿不到一个壶去。

    许敬宗也一直瞧不上这两人,之前皇帝搞他,这几人可是非常卖力,让许敬宗老脸无光,被迫引咎辞职。

    如今便笑着对秦俊提议,说先前西突厥内乱,如今朝廷刚废除西突厥汗国,当要提防此时有西突厥人趁机作乱,郭孝恪虽有能力,可毕竟还得盯着波斯那块。而裴行俭、来济两员镇守天山南北的重臣,又要入朝,那边不能没大臣盯着。

    他建议让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卢承宗出任北庭都督,安抚西突厥十姓部落。

    又奚契靺鞨诸部被朝廷打服也没多久,也得防着这个时候有人做妖,因此可以让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窦德玄出任漠北大都督府长史,安抚漠北铁勒以及东边的室韦、奚契、靺鞨诸部。

    两人以宰相之尊出镇,这是使相,肯定能安抚好他们。

    秦俊从谏如流,李义府也表示支持,程处默牛建武两枢密更不反对,于是乎,两人直接被踢出朝堂了。

    暂时没罢相,但离开了中枢的宰相,还叫什么宰相。

    而宰相崔义玄先前已经先一步安排去西南的丽水,负责慰问征南骠国的将士,以及转运粮草军械后勤了。

    太子一再说不要打击面太广,得拉拢人心。

    但你不能一味示好,必须得先展示强健的肌肉,甚至秀一秀锋利的刀子,最好是把人先揍一顿,然后扔一边晾一晾,等他仔细想明白,冷静下来,能理智思考问题了,再把他叫过来,请他喝酒聊天。

    能聊的来,再一起吃肉喝汤。

    聊不来,抽刀再干死他。

    这一套是秦俊在吕宋跟着秦琅征服土人时干的熟练无比,甚至生出巧来的事了,拿来对付崔卢窦等宰相,他觉得没什么不妥的,现在毕竟不是平时。

第1368章 高攀不起

    平时有皇帝掣肘,在皇帝的有意平衡下,想这般直接的干翻别人,很难,他们会去找皇帝那个裁判哭诉,到时皇帝就会拉偏架,维持平衡。

    但现在皇帝只剩下眼睛能动了,而且还被秦俊的家臣骑士封锁在九洲池的小岛上,没有人能见到皇帝,也没有人能够与皇帝联系。

    太子现在跟秦俊都是一条绳上的,利益相连。

    所以秦俊现在行事可以稍微奔放一些,手段激进一些。

    快刀斩乱麻。

    就算崔娘子派人来跟秦俊打过招呼,说崔义玄也是清河崔家人,虽不是博陵崔氏一支的,但毕竟同一家,又说崔义玄也已经拜访过她这个堂姐,表示愿意坚决拥护太子殿下。

    不过秦俊依然还是把崔义玄踢出政事堂,还一脚要踢去了西南,崔义玄得势拜相后,可没少帮皇帝打击秦家为首的军功新贵派,如今当然不可能是一两句话就能抵消的,必须得让他吃点苦头,到时展现足够的诚意后,才行。

    许多人都欺他秦俊不过一纨绔,靠着父祖功勋门荫,就算勤王成功,那些人也觉得只是他胆大运气好。

    被人轻看小瞧,秦俊倒不太在意,但如今他暂时看守中枢,该表现的时候就得表现,否则人人心怀二心,那么就容易出事。

    会议结束,大臣们各自离去。

    窦德玄和卢承宗都低下了高傲的头。

    卢承宗还想跟秦俊表表忠心,甚至咬牙提出愿意把嫡出宝贝小女儿嫁给秦俊。

    可秦俊却只是笑笑。

    “吾乃秦家妾生庶子也,如何高攀的起五姓七宗的范阳卢家嫡千金,再说,某已经娶妻,孙子都有了。哪能再休妻另娶,那岂不要被天下人唾骂。”

    卢承宗无奈的表示,他知道武安王早已娶妻,但愿意把女儿给秦俊做媵。

    “卢公可真是抬爱了,这事我得先问过家父,卢公先去北庭,我先给家父去信请示,等家父回复。”

    不是拒绝的拒绝。

    卢承宗没想到折身示好,居然还被这般羞怒,既愤怒却又无奈,在这些粗鄙的武夫将门前,五姓七家有时也很无奈。

    这些年五姓七家好不容易逐渐取得朝堂高位,甚至入堂为相,可一次次的朝堂动荡,也涉及到他们,一旦被牵扯上,不死也要剥层皮。

    韦家萧家郑家王家这些名门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了,先前卢家已经因为牵连进房家的谋反案中,被长孙无忌给狠狠搞过一次,元气大伤,所以现在面对朝堂剧变,居然是帝位迁移之时,他也不得不多做考虑。

    ·······

    秦俊自洛阳发出的快信送回到吕宋,可秦琅并不在吕宋。

    虽然他早从骠南的摩拉港返回了,但却并没有直接回到吕宋,而是巡视秦家海上的一众商港、商馆、据点。

    回到了狮港后,秦琅便又停下了。

    这段时间,秦琅一直在忙一件事情,与南海诸国搞香料贸易协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总算是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协议框架。

    秦琅与各国将大约三百多种贸易香料,纳入协议目录,然后约定以后这些香料的种植、收购、贸易等,由十国组成的香料联盟统一协定。

    具体来说,其实类似于如今中原的茶叶销售。

    中原现在的茶叶销售这块,尤其是外贸茶叶这块,其实也是很复杂,甚至是充满垄断的。

    全国各地的茶产地的茶农们种茶,茶园有大有小,大茶园是大的茶农、豪强们经营的,成山连片,雇佣茶农甚至是买奴隶管理种植。

    然后便是茶贩,他们每到茶叶采摘季节,就会下到各个茶园去收茶,把鲜茶收购起来,这些茶贩们从茶园收鲜茶上来,运到一些初级茶叶市场上。

    这时就会有大一些的茶贩收茶,他们收茶后大部份会把茶再送到各个茶庄,也就是制茶坊去加工成毛茶。

    这些粗加工的毛茶会再被更大的茶商收购,一般都是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茶行,茶行把各地的茶逐渐的运输到全国的几大茶叶集散中心。

    这些茶叶市场极大,各地的茶叶深加工商人都会来这里采购茶叶,茶叶采购回去后会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尤其是外销茶,他们会根本目标市场、客户,加工茶叶,并完成包装。

    这些完成的茶叶,最后再送到外贸港口,卖给各大外贸的茶行,茶行负责寻找外商客户,或者自己找船运往外洋,还要负责报关、纳税等等。

    所以大唐茶叶市场如何很发达,种茶、收茶、贩茶、制茶、贸茶等都是分开的产业,中间环节很多,而且细分厉害。

    很少再有人能够做到产销一条龙全包,各个环节甚至都会行会、商会联合垄断控制,以争取定价权和划分渠道、市场等。

    这其实是市场化,规模化后的结果,属于优化结果。

    而相比之下,如今南洋地产盛产香料,甚至有不少香料只有南洋某些地方独产,但是南洋产香料,在这香料贸易中,所分到的份额和利益,却是极少的一部份。

    比如说丁香这种香料,仅在香料群岛的几个小岛上有产,过去都是一些干佗利或爪哇的商人划舟到岛上找土人收购,价格极低,一般都是拿些粮食或布匹、铁刀等一些手工商品交易。

    这些香料收购上来后,他们会在爪哇或干佗利的一些香料市场上出售,市场上的香料商人也只是再转贩。

    最后集中到几个大的贸易港中,出售给天竺或狮子国来的商人,又或是中原来的汉商,经过他们之手,这些丁香贩运到了中原大唐或是西方的天竺、波斯等地。

    然后阿拉伯商人会到天竺的沿海港口来购买丁香,再通过陆路或海运到波斯湾或阿拉伯半岛红海,通过骆驼穿越沙漠,运往地中海。

    也有些埃及商人会跑到红海北岸的也门一带的港口,从阿拉伯商人手里贩来丁香,再千里迢迢的运回埃及,在那里,突尼斯的商人穿越地中海前来埃及商人手中购买他们手中的丁香。

    于是小小的丁香,从南洋的香料群岛再到地中海沿岸的波斯罗马埃及等国,要经过好多次转手,中途水陆并行,还要被征上无数次税。

    在香料群岛上,土人采集野生的丁香,卖给收购的南洋商人,比粮食都卖的还便宜。但到了地中海,丁香却是香料里面增值最高的,在最贵的时候,要涨几千倍。

    而一路上收购的关税,也占到了最终货价的一半以上,甚至是三分之二,以及更多。

    秦琅现在联合这些南洋诸国,就是要把香料跟中原的茶叶贸易这样搞。

    首先就是禁止十国以外的商人来南洋十国境内直接采购香料原料,十国香料联盟统一制订一个香料原料的收购价格,定一个相对合理,能够维护香料产地利益的价格。

    比如说丁香这种东西,卖的比粮食还便宜,在地中海却卖的比黄金还贵,这就是极不合理的。

    所以联盟首先就是得控制香料原料在手中,同时制订一个相对合理的收购价,以保护香料产地的利益。

    香料只能由联盟十国商人收购,在指导收价下自由买卖,但不许卖给联盟以外的商人。

    联盟十国香料商采购了原料后,要在十国以内将香料进行加工,以提高价值,这跟茶叶加工一样。

    当然最重要的一环,是最终所有加工处理过的香料,最终只以出售给十国的各自由贸易港区内的联盟香料外贸商行,收购价格方面,统一有联盟制订指导价。

    香料只能卖给这些联盟的自由贸易港内的香料外贸商行,价格有联盟指导价,当然具体的也按市场走。这个指导价的关键是避免联盟内部恶性竞争,打压价格。

    而把十国外的商人排除在外,也就保护了联盟成员。

    香料加工商们想把香料卖给谁,自己的事,价格自己谈,只要是卖给联盟成员就行,只要不低于指导价就行。

    通过这样的联盟,就等于把香料的原料、加工和贸易这三大环节都控制在自己手中。

    上游的垄断,那么原料价格自然就能提高。

    再加上对香料统一征收如大唐的盐茶一样的专税,等于就是先向十国获取香引,先交香料钱并纳完税后,获得香引,再去香料仓取香料。

    香料外贸商行控制着所有香料的贸易,接下来卖给天竺商人也好,卖给阿拉伯商人也行,或者是卖给埃及商人、地中海商人、大唐商人,都没问题,但是所有商行都得在香料联盟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香料的贸易定价权在联盟,大家都得遵守规则,维护共同的利益。

    这种事其实在大唐,各地皆是。

    城市的市场里,各行各业,都会建有行会,或是商会,这些行会由各大同行商铺、作坊等加入组成,就是握有行业的标准制订、货物定价权等,甚至是地域保护等,共同维护行业的利益,对抗外来同行商货。

    这种行会或商会,是有较积极一面的,能够避免恶性竞争,无序竞争,能够使一个行业更规范。

    南洋空有大量香料好东西,结果只在这香料贸易里得了点零头好处,真正大头全让别人占去了。

    好比那些种水果种菜的农民一样,种出来的菜和水果卖不出价,但终端消费者手里价格却又贵到吃不起,关键都是在中间商手里。

第1368章 高攀不起

    平时有皇帝掣肘,在皇帝的有意平衡下,想这般直接的干翻别人,很难,他们会去找皇帝那个裁判哭诉,到时皇帝就会拉偏架,维持平衡。

    但现在皇帝只剩下眼睛能动了,而且还被秦俊的家臣骑士封锁在九洲池的小岛上,没有人能见到皇帝,也没有人能够与皇帝联系。

    太子现在跟秦俊都是一条绳上的,利益相连。

    所以秦俊现在行事可以稍微奔放一些,手段激进一些。

    快刀斩乱麻。

    就算崔娘子派人来跟秦俊打过招呼,说崔义玄也是清河崔家人,虽不是博陵崔氏一支的,但毕竟同一家,又说崔义玄也已经拜访过她这个堂姐,表示愿意坚决拥护太子殿下。

    不过秦俊依然还是把崔义玄踢出政事堂,还一脚要踢去了西南,崔义玄得势拜相后,可没少帮皇帝打击秦家为首的军功新贵派,如今当然不可能是一两句话就能抵消的,必须得让他吃点苦头,到时展现足够的诚意后,才行。

    许多人都欺他秦俊不过一纨绔,靠着父祖功勋门荫,就算勤王成功,那些人也觉得只是他胆大运气好。

    被人轻看小瞧,秦俊倒不太在意,但如今他暂时看守中枢,该表现的时候就得表现,否则人人心怀二心,那么就容易出事。

    会议结束,大臣们各自离去。

    窦德玄和卢承宗都低下了高傲的头。

    卢承宗还想跟秦俊表表忠心,甚至咬牙提出愿意把嫡出宝贝小女儿嫁给秦俊。

    可秦俊却只是笑笑。

    “吾乃秦家妾生庶子也,如何高攀的起五姓七宗的范阳卢家嫡千金,再说,某已经娶妻,孙子都有了。哪能再休妻另娶,那岂不要被天下人唾骂。”

    卢承宗无奈的表示,他知道武安王早已娶妻,但愿意把女儿给秦俊做媵。

    “卢公可真是抬爱了,这事我得先问过家父,卢公先去北庭,我先给家父去信请示,等家父回复。”

    不是拒绝的拒绝。

    卢承宗没想到折身示好,居然还被这般羞怒,既愤怒却又无奈,在这些粗鄙的武夫将门前,五姓七家有时也很无奈。

    这些年五姓七家好不容易逐渐取得朝堂高位,甚至入堂为相,可一次次的朝堂动荡,也涉及到他们,一旦被牵扯上,不死也要剥层皮。

    韦家萧家郑家王家这些名门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了,先前卢家已经因为牵连进房家的谋反案中,被长孙无忌给狠狠搞过一次,元气大伤,所以现在面对朝堂剧变,居然是帝位迁移之时,他也不得不多做考虑。

    ·······

    秦俊自洛阳发出的快信送回到吕宋,可秦琅并不在吕宋。

    虽然他早从骠南的摩拉港返回了,但却并没有直接回到吕宋,而是巡视秦家海上的一众商港、商馆、据点。

    回到了狮港后,秦琅便又停下了。

    这段时间,秦琅一直在忙一件事情,与南海诸国搞香料贸易协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总算是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协议框架。

    秦琅与各国将大约三百多种贸易香料,纳入协议目录,然后约定以后这些香料的种植、收购、贸易等,由十国组成的香料联盟统一协定。

    具体来说,其实类似于如今中原的茶叶销售。

    中原现在的茶叶销售这块,尤其是外贸茶叶这块,其实也是很复杂,甚至是充满垄断的。

    全国各地的茶产地的茶农们种茶,茶园有大有小,大茶园是大的茶农、豪强们经营的,成山连片,雇佣茶农甚至是买奴隶管理种植。

    然后便是茶贩,他们每到茶叶采摘季节,就会下到各个茶园去收茶,把鲜茶收购起来,这些茶贩们从茶园收鲜茶上来,运到一些初级茶叶市场上。

    这时就会有大一些的茶贩收茶,他们收茶后大部份会把茶再送到各个茶庄,也就是制茶坊去加工成毛茶。

    这些粗加工的毛茶会再被更大的茶商收购,一般都是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茶行,茶行把各地的茶逐渐的运输到全国的几大茶叶集散中心。

    这些茶叶市场极大,各地的茶叶深加工商人都会来这里采购茶叶,茶叶采购回去后会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尤其是外销茶,他们会根本目标市场、客户,加工茶叶,并完成包装。

    这些完成的茶叶,最后再送到外贸港口,卖给各大外贸的茶行,茶行负责寻找外商客户,或者自己找船运往外洋,还要负责报关、纳税等等。

    所以大唐茶叶市场如何很发达,种茶、收茶、贩茶、制茶、贸茶等都是分开的产业,中间环节很多,而且细分厉害。

    很少再有人能够做到产销一条龙全包,各个环节甚至都会行会、商会联合垄断控制,以争取定价权和划分渠道、市场等。

    这其实是市场化,规模化后的结果,属于优化结果。

    而相比之下,如今南洋地产盛产香料,甚至有不少香料只有南洋某些地方独产,但是南洋产香料,在这香料贸易中,所分到的份额和利益,却是极少的一部份。

    比如说丁香这种香料,仅在香料群岛的几个小岛上有产,过去都是一些干佗利或爪哇的商人划舟到岛上找土人收购,价格极低,一般都是拿些粮食或布匹、铁刀等一些手工商品交易。

    这些香料收购上来后,他们会在爪哇或干佗利的一些香料市场上出售,市场上的香料商人也只是再转贩。

    最后集中到几个大的贸易港中,出售给天竺或狮子国来的商人,又或是中原来的汉商,经过他们之手,这些丁香贩运到了中原大唐或是西方的天竺、波斯等地。

    然后阿拉伯商人会到天竺的沿海港口来购买丁香,再通过陆路或海运到波斯湾或阿拉伯半岛红海,通过骆驼穿越沙漠,运往地中海。

    也有些埃及商人会跑到红海北岸的也门一带的港口,从阿拉伯商人手里贩来丁香,再千里迢迢的运回埃及,在那里,突尼斯的商人穿越地中海前来埃及商人手中购买他们手中的丁香。

    于是小小的丁香,从南洋的香料群岛再到地中海沿岸的波斯罗马埃及等国,要经过好多次转手,中途水陆并行,还要被征上无数次税。

    在香料群岛上,土人采集野生的丁香,卖给收购的南洋商人,比粮食都卖的还便宜。但到了地中海,丁香却是香料里面增值最高的,在最贵的时候,要涨几千倍。

    而一路上收购的关税,也占到了最终货价的一半以上,甚至是三分之二,以及更多。

    秦琅现在联合这些南洋诸国,就是要把香料跟中原的茶叶贸易这样搞。

    首先就是禁止十国以外的商人来南洋十国境内直接采购香料原料,十国香料联盟统一制订一个香料原料的收购价格,定一个相对合理,能够维护香料产地利益的价格。

    比如说丁香这种东西,卖的比粮食还便宜,在地中海却卖的比黄金还贵,这就是极不合理的。

    所以联盟首先就是得控制香料原料在手中,同时制订一个相对合理的收购价,以保护香料产地的利益。

    香料只能由联盟十国商人收购,在指导收价下自由买卖,但不许卖给联盟以外的商人。

    联盟十国香料商采购了原料后,要在十国以内将香料进行加工,以提高价值,这跟茶叶加工一样。

    当然最重要的一环,是最终所有加工处理过的香料,最终只以出售给十国的各自由贸易港区内的联盟香料外贸商行,收购价格方面,统一有联盟制订指导价。

    香料只能卖给这些联盟的自由贸易港内的香料外贸商行,价格有联盟指导价,当然具体的也按市场走。这个指导价的关键是避免联盟内部恶性竞争,打压价格。

    而把十国外的商人排除在外,也就保护了联盟成员。

    香料加工商们想把香料卖给谁,自己的事,价格自己谈,只要是卖给联盟成员就行,只要不低于指导价就行。

    通过这样的联盟,就等于把香料的原料、加工和贸易这三大环节都控制在自己手中。

    上游的垄断,那么原料价格自然就能提高。

    再加上对香料统一征收如大唐的盐茶一样的专税,等于就是先向十国获取香引,先交香料钱并纳完税后,获得香引,再去香料仓取香料。

    香料外贸商行控制着所有香料的贸易,接下来卖给天竺商人也好,卖给阿拉伯商人也行,或者是卖给埃及商人、地中海商人、大唐商人,都没问题,但是所有商行都得在香料联盟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香料的贸易定价权在联盟,大家都得遵守规则,维护共同的利益。

    这种事其实在大唐,各地皆是。

    城市的市场里,各行各业,都会建有行会,或是商会,这些行会由各大同行商铺、作坊等加入组成,就是握有行业的标准制订、货物定价权等,甚至是地域保护等,共同维护行业的利益,对抗外来同行商货。

    这种行会或商会,是有较积极一面的,能够避免恶性竞争,无序竞争,能够使一个行业更规范。

    南洋空有大量香料好东西,结果只在这香料贸易里得了点零头好处,真正大头全让别人占去了。

    好比那些种水果种菜的农民一样,种出来的菜和水果卖不出价,但终端消费者手里价格却又贵到吃不起,关键都是在中间商手里。

第1369章 北上

    很多时候还是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的。

    中间商当然不可能不赚差价,过境的国家官府也不可能不收税,可上游的香料产地,也不能任由别人剥削。

    不能只充当一个原料产地,得把香料的加工也控制在自己手上,提高价值,同时把贸易定价权掌握在手上。

    以前南洋都属于一片散沙,香料在别的地方值钱,但在南洋属于野生的不值钱,更没有人能够整合这个市场。

    现在秦琅站出来说,要这么搞,还描绘了很好的前景。

    各国听的都很心动。

    关键还是先前秦琅带着建立了南海联盟,然后拉着大家跑到骠越大抢了一笔,各国都没出多少力,却赚了不少。

    况且随着联盟的建立,各国互通有无,本身也已经得了不少好处。

    于是在狮港,南海联盟第二次会议,便制订了一个南海香料贸易协定,以后不许联盟外的商人来南洋直接收购香料原料了,只准他们在联盟内的诸自由贸易港采购加工过的香料,价格方面还由联盟指导定价。

    而联盟成员自己把香料贩卖出洋,可以获得一些优惠条件。

    这个香料贸易协定,甚至没把大唐纳入进来,因为大唐不是南洋联盟的成员,以后也一样不能直接到产地采购香料原料了,以后只能跟各个香料贸易商行下单采购。

    贸易协定达成,公布。

    各种香料价格应声而涨。

    如丁香、肉豆蔻这两种仅在南洋马鲁古群岛上几个小岛有产的香料,本身也是很受西方喜欢的,如今更是暴涨不停,短短几天时间,市面上已经见不到一粒丁香一粒肉豆蔻了。

    秦琅还在骠国考虑香料贸易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回吕宋传令,派兵占领了马鲁古群岛,然后封锁群岛,不许产丁香和肉豆蔻的几个岛让人出入。

    所有丁香和肉豆蔻采摘后,都要先在岛上经过一次加工,以保证这些香料运出去后,不再有种植生长的能力。

    虽然丁香和肉豆蔻本身对生长环境挑剔,所以在南洋也仅那几个火山小岛有生长,但若有心培育总还是可以的,所以秦琅让人封锁,避免源头价格上涨后,有人在外面培育种植。

    在协定出来前,秦琅不仅派人占了马鲁古群岛,还派人在南洋各国大肆采购各种香料,有多少就吃多少,采购后全都运回秦家的几大贸易港中囤积不售。

    现在贸易协定一出来,大家才发现,市场上已经没什么香料了。

    秦家第一时间在狮港、椰港等建立起香料贸易商行和香料加工作坊,因为丁香、肉豆蔻现货基本上完全控制在秦家手中,产地也被秦家控制,于是市场上丁香的价格狂彪不止,大涨数百倍。

    一时间,成为所有香料中最贵的,比狮子国僧加罗的肉桂,比干佗利的胡椒等都贵,还一粒难求。

    丁香于是被商人们称为香料皇后,物以稀为贵,反而人人追逐。

    肉豆蔻也被称为了香料公主。

    其它各国虽然没有能跟秦琅一样早有谋划,但此时协议一签,也是立即行动,各自开始扫荡囤积自己市场上的香料。

    香料一时有价无市,节节高升。

    而香料联盟的市场指导价格自然也是不断攀升,大量的天竺、大唐、甚至是波斯、阿拉伯、埃及等商人们发现,他们买不到香料了。

    不仅原料买不到,现在就算到指定的各个港口的贸易香行去,也已经没货了。

    商料联盟也制订出了香料的统建一税率,各环节的征税都制订了联盟统一税率,南洋香料贸易一体化。

    各国商人现在再找不到廉价的香料了,他们的船只停在南洋和港湾里,却无香料可装了。以前买一船香料的钱,现在顶多买到十分之一,甚至还没货,价格还在不断的涨。

    甚至各香料港把香料贸易的税都统一了,都提升了不少。

    面对着暴涨不停的香料,其实各国香料商人都还是愿意咬牙买下的,因为以往运一船香料回去,运气好能以百十倍价格卖掉,就算路上要缴税,还有高昂的船运和雇佣水手、护卫等等成本,还有遇风暴沉没等风险,但毕竟利润也是非常诱人,值得冒险的。

    只要把香料运回去,就不会亏本,现在香料价格上涨,他们到时完全可以把香料出手时也涨价。

    可现在他们愿意高价买,都有价无市,各个港口香料贸易商行,都只愿意少量的出货,甚至现在好多都是粗加工过,或精加工过的香料,那种香料原料已经买不到了。

    在他们还犹豫的时候,南洋联盟国的一些远洋商人,却已经扬帆启航,船上载着许多丝绸、白糖、瓷器以及如今稀有而珍贵的香料出发,或驶向西洋,或往北驶往中原。

    也就在此时,秦琅在狮港码头接到了从吕宋转送来的秦俊急信。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了。

    秦琅站在码头上,看完这封让人惊的头皮发麻的信,久久无语。

    他没想到,京中居然有如此大的变化。

    皇帝居然中风,然后皇帝一手扶持重用的宦官们居然想学汉朝的宦官们拥立皇帝,把持朝政。

    秦俊和程处默、牛建武一群人居然能够反应如此迅速,也是大出他意料。

    秦琅久不回中原,但对洛阳朝廷可是一直紧盯着的,皇帝这几年一直在削剪秦家羽翼和盟友,但也不是三两日能做到的。

    时机很特殊。

    秦俊很非常果决。

    有苏家兵变败亡在前不久,秦俊依然敢果决的动手,这小子确实已经成熟了。

    看时间,这事都已经一个月了,现在也不知道又变化成什么样子了,不过按信中秦俊所说看来,他们已经完全控制住了中枢朝政,所以应当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

    秦俊请他去洛阳,这也是新太子之意,是满朝公卿之意。

    可秦琅却只是摇了摇头。

    既然大事已成,他就没必要去洛阳了,尚书令、尚父什么的,他不在乎。

    想想李胤那家伙,秦琅也只是一声长叹,还不到五十呢,比圣祖李世民还年轻几岁,结果一杯鹿葺血酒就仆了,哎。

    也不知道该庆幸还是为他叹息,这家伙太喜欢搞事了,继续这样下去,秦琅都不知道自己能忍到什么时候,现在这个结果,可以说是让人意外,但也非常不错了。

    太子李贤是自己妹妹所出,而他又娶了自己女儿,再加上秦俊带兵拥立,这关系已经是铁到不能再铁了,起码李贤这头十年,必须倚靠秦家的支持。

    就算等他坐稳了天下,只要他不是跟李胤那种皇帝,也没理由跟秦家翻脸。

    况且,秦琅觉得十年足够了,他不打算入京,等过几年,朝局稳固后,可以劝秦俊退出中枢。

    只要秦家没有不该有的野心想法,不把持朝政,那李贤将来就没理由非要对秦家不利,毕竟李胤如今的下场不也是前车之鉴嘛。

    守好那条界线,秦家不越界,皇帝也就不会太乱来。

    李贤毕竟看着也还是个不错的人,性格方面没李胤那般强势,甚至有点软,但做为大唐第四位天子,李贤这样的君王可能反而是最好的选择,若是跟李胤一样,野心勃勃,性格偏又执拗强势,这并非什么好事,更非国家社稷之福。

    就是不知道李俊到时能不能听话,肯激流勇退了。

    三十多岁,立下这定策拥立之功,如今是检校中书令兼翰林院大学士兼知制诰等,就怕年轻人一时把握不住啊。

    想到这,秦琅又开始犹豫了,自己是不是应当上一趟洛阳呢?

    只是他终究有些为难。

    他当初已经打算,不再轻易踏足中原了,当初这个决定是为了避免引起皇帝的无谓猜忌,避免矛盾激化,表明他秦琅无意于干涉朝堂政治,更不会威胁到皇帝,只想安心在南海养老。

    现在皇帝瘫了,甚至这一个多月可能都挂了。

    这时他再入京,已经没有什么阻碍了。

    召来侍从。

    “准备一下,明天一早便乘船返回。”

    “明天就回旧金山吗?”

    秦琅想了想,“不走来时的路,我们先经西贡补给,然后到林邑秦租界顺华。”

    他打算还是先等了解下最新局势再看,先去林邑,看情况是决定北上去武安,还是说返回吕宋。

    侍从没问原因,转身去安排了。

    站在码头上,任海风吹拂。

    十一月了,可狮港却感受不到半点冬天的感觉,没有雪花,没有寒风,只有如盛夏般的烈日和咸咸的海风。

    吹了很久风,秦琅的脑子总算平静下来。

    他去找女王。

    “我明日一早返航了,经真腊西贡港到林邑秦租界顺化港,你一起走吗?”

    “怎么突然离开,出什么事了吗?”

    “嗯,洛阳朝中出了些变化,那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圣天子中风瘫痪在床,然后秦俊程处默他们带兵拥立秦王李贤为太子了。”

    秦琅说的很平静。

    女王却听的头皮发麻,这是兵变啊。

    “还好吧?”她问。

    “嗯,应当还好吧,皇帝现在瘫痪在床,不能动不能言,秦王被拥立为太子,已经监国摄政了。”

    “那你是要回洛阳吗?”

    “再看吧。”

    “我跟你一起回。”女王毫不犹豫道。

第1370章 太上皇

    宝船扬帆北上,全速航行。

    进入林邑王都的秦家租界顺化港时,秦琅收到了最新的消息,此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

    皇太子李贤已于十一月初一,在洛阳宫举行登基大典,加冕登基称帝。

    尊李胤为太上皇帝。

    李贤即位后按例改名为李曌,这个曌字是特创,本来没有这个字,造了这么个字给皇帝做名字,以后也就不用担心百姓日常避讳不便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这个新造的字也很霸气,日月当空,至尊无比。

    诏明年改元为龙朔元年。

    顺化港内,上林坊,桃园,这是秦家特意给秦琅建的园子,因为顺化港是林邑女王都城的秦租界,秦琅偶尔也会过来这里转转,会会老情人,因此这园子修的很漂亮,尤其是到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确实是非常漂亮。

    顺化经过小三十年的经营,如今论规模和兴盛都非常不错,甚至比起秋盆江里的唐城还更热闹些,唐城虽然大,但较为分散,不像秦家的顺化港虽然离王都还有些距离,但其定位清晰,发展专一,反而后来居上。

    这座贸易港也被称为象港。

    秦琅在桃园的汤池里一边泡着澡,一边看着从洛阳送来的这些信。

    他从狮港启程的时候,其实洛阳这边李贤就已经登基了,只是信息滞后,现在,更名为李曌的新皇帝都已经继位半个多月了。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洛阳政局还比较安定,新皇继位也比较顺利,没有出现什么意外。

    朝野的反应也都还不错。

    秦俊还给了秦琅一封加密信件,用的是只有父子二人知晓的约定密文,翻译后得知了太上皇的一些情况。

    在皇帝登基前,李胤的病情渐趋稳定,而且还在好转,先是半边身子慢慢恢复了一些肢体活动能力,然后是皇帝的胡言乱语症状也好转,虽然说话还是不清楚,但起码已经是可以能说,且不会乱语。

    皇帝的意志也很坚强,他偷偷的用那还不方便的左手练习比划写字,在没人的时候,拿左手比划,甚至无人时偷偷的练习吐字发音。

    甚至试图跟御医谈话沟通,然后通过御医对外联络。

    可惜秦俊和李贤早就防了这手,一面是明着的隔绝西洲,禁止出入岛,一面还暗中派人盯着皇帝一举一动,御医里也早有他们安插的人。

    所以皇帝的那些小动作,还是很快被秦俊他们发现。

    也正因此,促使他们决定加快登基。

    他们一面继续封锁九洲池,封锁皇帝的病情,隔绝中外,一边加紧登基仪式。

    皇帝恢复的很好,但秦俊带头数次上表拥立,太子惯例三辞之后也就受了,而这三辞前后都不到半个月时间,比正常情况要迅速的多。

    当太子在洛阳宫登基即位,李胤还一无所知,还在偷偷的练习左手写字和说话呢,等到晚上的时候,新皇带着秦俊来见他。

    看到一身皇帝冠服的李胤,有瞬间的失神。

    李曌告诉李胤,现在起,自己就是大唐天子了,而尊他为太上皇。

    李胤怔神良久,才第一次在人前吐露真言,之前他一直隐瞒着自己已经恢复了说话能力的事实。

    他愤怒的质问儿子,为何如何迫不急待。

    李曌假装才知晓皇帝已经能说话了,故做惊讶,然后假意欣喜,但面对父亲的指责,却只说为大唐江山社稷,圣皇瘫痪无法处理军政,国不可一日无主,群臣百官劝进,他也是临危受命。

    李胤本就歪斜的嘴,被气的更歪了。

    权力面前,没什么父子之情。

    他甚至都没有问儿子,今日登基,这内禅诏书谁写的。他没写立储诏书,李贤不也做了太子,没写监国诏令,李贤不也做了监国,所以写不写内禅诏令,其实也没半点妨碍。

    “朕想去上阳宫休养。”

    冷静下来的李胤接受了自己已经成了太上皇的事实,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不想再呆在九洲池的这小岛上,这里太过简陋,而且呆着也烦闷,想去洛阳西城的上阳宫。

    李曌答应了。

    当天,太上皇被司徒、中书令、平章事、武安郡王秦俊带兵护卫迁入上阳宫,全程隐秘,紧接着把太上皇的后宫妃嫔也都迁往上阳宫。

    宫内由皇太后秦淑执掌,上阳宫的宿卫则由秦俊兼管,秦理亲自统领。

    太上皇李胤只是从小小的西洲,换到了一个更大些的上阳宫,但是上阳宫中,太上皇被安置在观风殿。

    上阳宫号称南宫,有六大宫殿群,号称人间仙境,但此时太上皇被单独安置在观风殿,与其它五个宫殿群完全隔绝开来,仍然不许观风殿与外面往来。

    太上皇依然等同于被软禁。

    只是此时,谁还会特意去关心那位已经退位,只是瘫痪在床的一个瘫子废人太上皇呢。

    皇帝依然派了御医常驻上阳宫观风殿,最好的药材供应,只要李胤的病情继续好转,他是仍然有机会站起来的,但是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如当年高祖皇帝一样,在宫里多纳些美人多生些孩子罢了。

    不过以李胤的病况,就算好转,以后想再多生孩子也难。

    太上皇的政治生命已经终结了。

    这是新皇李曌的时代了。

    开元十五年,时间虽然不长,却也延续贞观之治,让大唐盛世更上一个台阶。

    还远在八千里外的秦琅,心情也不由有些复杂,暗自感慨。

    汤室水气氤氲,还弥漫着香料的独有芬香。

    女王身披薄纱,满头青丝披在肩上,朝他缓缓走来。

    “三郎在想什么?”

    秦琅跟她简单的通报了下情况。

    “这是好消息。”女王松了口气,朝他游了过来。

    女王身材依然那般的健美,身上没有半丝赘肉,游动时更是动作轻盈,犹如一条美人鱼。

    “三郎这下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这一路昼夜兼程的赶路,可是十分辛苦。”

    秦琅一把潜入水中,然后在女王身下出现,将美人抱在怀中,“这些天确实郁积了一股火,嘿嘿·····”

    “啊,别在这!”

    秦琅却是霸道无比。

    良久。

    两人躺在汤池边的躺椅上,都有些乏力。

    女王浑身酸软,满面通红。

    “三郎还要赶去洛阳吗?”

    新皇已经即位,朝堂依然安稳,这次的权力过渡可以说成功了。新皇和秦俊都一封封信召他入朝,秦琅本来觉得既然已经安稳交接,自己就不必再北上洛阳。

    可刚刚与女王一番大战过后,这会却又有了些不同的想法。

    “现在北上,估计也赶不上元旦大朝会了,不过新皇刚继位,我若去洛阳转一圈,也是尽臣子的职责,向圣人表明忠心。”

    虽然秦家在这次已经有定策拥立之功,秦俊在洛阳也是秦家的代表,可眼下秦琅这个元老,还是当入朝表明一下态度。

    秦琅的表态当然是很重要的。

    皇帝加封秦俊三人为郡王,秦俊虽然也三辞不受,但皇帝却坚持要封王,最终秦俊和程处默等也只好接受了。

    这事在朝中倒没引起太大的非议,毕竟秦俊三人之功也算当的上这封赏。

    当然,除了表忠心为新皇站班,也是去为这新朝廷镇镇场子提点建议。

    “西域的西突厥人反了。”

    女王不以为意,曾经的突厥人很强大,但如今谁把突厥人放眼里呢。

    “这次有些不太一样,先前太上皇用力过猛,有些操之过急,直接设计让西突厥的两位可汗对攻,最后把两可汗都弄死了,又直接废除了西突厥汗国,又是新设军镇,又是改土归流的,西突厥人不甘心,于是在最强的突骑施和葛逻禄人的带领下,都反了。”

    若仅是他们反了,也还不用太过担心,毕竟西突厥这些年确实没落了,突骑施和葛逻禄人虽还不错,但比起强盛时的西突厥差远了。

    只是现在时机有些特殊,一来是新皇刚继位之时,西突厥人就敢反叛,这是不给新皇面子,也是无视大唐的权威。

    再一个,从更西边传回急报。

    大食内战居然就结束了,前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取得了最终胜利,他不仅在隋芬战役中依靠真主裁决的伎俩战胜了第四任哈里发阿里,而且阿里在今年遇刺身亡,也与他脱不开干系。

    阿里一死,

    穆阿维叶自然也就再无敌手,他本就以武力反对哈里发阿里,并将其击败,如今阿里一死,穆阿维叶威势一时无俩,成为了新的哈里发。

    虽然哈里死后,新月教出现分裂,什叶派勃然兴起,他们拒不承认穆阿维叶的哈里发地位,坚持认为哈里发一职只能从先知女婿阿里的后代中产生。

    但此时穆阿维叶的势力无人可及,哈里被刺杀死,他的长子哈桑也主动的放弃了哈里发地位。

    大食经历了多年内战后,再次统一。

    统一后的大食,再次开始新一轮的对外扩张。

    偏偏在李胤病倒前,刚定下了大唐西域最新的战略,对大食暂且休兵,维持现有边境,然后全力向东进军,越过大雪山征服印度河(信度河)流域。

    这个战略不能说错了,毕竟当时谁也没料到大食的内战说结束就结束了。

    相比起往东边波斯方向进攻,要面临的是呼罗珊高原、锡斯坦盆地、俾路支斯坦这些近乎荒漠的地方,信度河平原确实更诱人。若能征服信度河流域,确实也能为大唐将来在西域获得更多更稳定的粮食补给等。

    只是李胤忽略了一个问题。

    就是先前大唐虽然在吐火罗设置了吐火罗都护府,统领数十个邦国,将他们设为都督府、州。

    但是,直到如今,吐火罗都护府和昭武都护府,名字上本来就一直还带着都护两字,这意味着大唐对他们的控制力更弱,比羁縻的都督府还差一级。

第1371章 心腹大患

    尤其是吐火罗地区,这里更加复杂。

    首先吐火罗这里是西突厥人控制,但底下的大小邦国,多是吐火罗人,甚至还有先前外来征服这里的厌哒人,另外波斯人、天竺人等也有,塞种人、粟特人、花剌子模等鱼龙混杂。

    就算到了后世,这片地区都被称为帝国坟场,五常中有三大流氓在这里折戟沉沙,可知这地方的复杂性。

    波斯居鲁士大帝远征并将这片土地并入波斯,亚历山大东征,又把其并入其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三分,阿富汗地区又转属于东部的塞琉古王朝。

    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德据地脱离塞琉古王朝而独立,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籍称大夏、吐火罗等),曾扩地至印度河流域,后因内乱转衰。

    再后来原驻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所败,遂西迁至阿姆河流域,后来南下征服大夏,将中亚地区的希腊人逐向印度西北部。

    再后来,贵霜统一诸部,扩张为强大的贵霜帝国,倡奉佛教,西起咸海,东至葱岭,横跨中亚和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几百年后渐衰,分裂为诸多小国。

    再到后来,被从北方来的白匈奴人厌哒所灭。

    厌哒人原驻于金山一带,臣服于柔然,后来西迁西域,进入七河流域,相继征服伊丽河谷、河中地区、吐火罗、信度河流域等,甚至还击败了波斯萨珊帝国,曾经斩杀波斯皇帝,威镇中亚,信奉拜火教。

    可惜后来厌哒人被西征的西突厥人联合波斯一起消灭,统叶护可汗派其儿子大度设在吐火罗建立起了突厥人的王朝。

    虽然西突厥派一位叶护,在吐火罗建立起西突厥人控制的汗国,可实际上吐火罗地区依然是以原各城邦为主,这些城邦也并不都是厌哒人,厌哒人也只是外来者,这里大月氏人、巴克里特亚人甚至是厌哒人等建立的小国众多。

    不管谁来征服了这片地区,他们反正都是臣服,千百年来,这里其实总体没多大变化,也就是个城邦联盟,换来换去的只有盟主,下面的小弟总是不变的。

    什么塞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突厥人,渐渐同化在这片土地上,尤其是这片土地的特殊地理条件,主要是以绿洲为主,因此部族、城邦的模式,成了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

    管你谁来,谁强谁当老大,但底下是不变的。

    不管是厌哒人还是西突厥人来当盟主,又或者是东方天唐,各国都愿意臣服,该上的贡也会上,但是,各邦国自己的内政自己管,别人也不得轻易干涉。

    哪怕是在厌哒或是西突厥时代,也是如此,盟主说要打谁,大家该出兵也会出兵,该缴纳钱粮也会缴纳一些,但一切都得按照传统来。

    可李胤之前就打破了这个传统。

    他要西征信度河流域,拿下那块肥沃的平原,也打算将东北的旁遮普地区拿下。

    但是,其实此时的信度河流域和旁遮普地区,虽然小国很多,但他们都臣服于罽宾国,是罽宾国的藩属国。

    而罽宾国呢,又是向西突厥的吐火罗叶护称臣纳贡的,而西突厥吐火罗叶护,又是向大唐称臣进贡的。

    这虽然看似复杂,却也是延续了他们一贯的传统,城邦、部落的联盟性质,一级压一级,但却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罽宾国以前也曾经阔过,其发源地就是在喀布尔河一带。后来,罽宾被亚历山大征服,其后属巴克特里亚统治,再后来塞种人一支越过兴都库什山,占领喀布尔河流域,取代希腊人成为统治者,建都于修鲜城,即古迦毕试城,这原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所筑,称为高加索之亚历山大城。

    罽宾后来还与西汉建立联系,丝绸之路开通,罽宾也成为丝路南道上的一支重要支线。再后来,贵霜帝国征服了罽宾,这里发展成重要的佛教中心。

    在贵霜衰弱后,又一支塞种人重建罽宾王朝,一直从晋朝延续到大唐。

    当初玄奘西游,也经过此地,翻译为迦毕试国。

    不过这个时候的迦毕试国,不再是塞人国王,而是被西突厥的一位特勤阿耶率兵杀国王夺王,阿耶将都城迁到了犍陀罗一带(白沙瓦)。

    不过其主体,依然还是塞人,以及大月氏、粟特等等。

    大唐之前设立了修鲜都督府,领羁縻州十。

    虽然设了都督府,但也只是名义上是大唐臣属,实际上这依然是一个以突厥贵族控制的塞人王朝,崇信佛教。

    而且虽然罽宾衰弱,可附属于他的藩属国依然有许多个,基本上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喀泊尔谷地,到信度河流域,甚至是克什米尔地区,众多小国,如今都是罽宾的属国。

    大唐皇帝的西征战略目标,其实都是人家的藩属国。

    这消息一传到吐火罗,罽宾国王自然不甘愿。

    虽然罽宾去长安一万二千里,可这些年大唐可不是耍嘴炮的,先前天山南北的于阗、龟兹诸国被灭,大家记忆深刻,否则也不会那么甘愿的就向大唐称臣纳贡,改设都督府了。

    但之前也就是对大唐称都督府州,平时关起门来大家继续当自己的国王,该征税征税,该过日子过日子。

    现在不一样了,大唐好像要来玩真的。

    偏偏此时朝廷又把西突厥废除了,杀两汗废十姓。

    吐火罗本就是当年西突厥可汗派儿子南下征服吐火罗诸邦国王公后,建立起的一个西突厥的叶护国,是西突厥的一部份。

    只是后来西突厥内斗的厉害,可汗走马灯似的轮换,所以吐火罗叶护国与西突厥汗庭关系疏远了些。

    但说到底,吐火罗叶护也是西突厥王族,甚至下面的不少邦国的王公,也都早换成了西突厥的贵族特勤等,另一些邦国,也有西突厥派去的吐屯等官,或采用联姻等手段控制。

    本质上来说,西突厥对吐火罗地区的控制,就跟当年西突厥对天山南北的焉耆、龟兹、高昌等国的控制方式是一样的。

    弱小点的直接吞并,由突厥人当国王,实力强点的,则联姻,派突厥贵族去任吐屯官。

    李胤杀两汗,废西突厥汗国,又要用兵信度,这在吐火罗的一众西突厥贵族们来说,充满危机感。

    大唐皇帝这是要把吐火罗也给平了?

    没有人甘愿交出手中的权力,当年的高昌、龟兹等的反复横跳,早就证明了这一切。

    哪怕实力悬殊再大,可涉及到了切身利益的时候,总还要反抗到底的。

    突骑施和葛逻禄人已经决定反了,他们联络其它西突厥部众,又派人来联络河中昭武九姓,以及吐火罗叶护国甚至是遥远的黑海可萨叶护国。

    大家都是西突厥的一部份,西突厥被大唐废除,那以后大家日子也不好过,甚至过不下去。

    这次大唐天子要出兵信度,这是要强灭罽宾?

    还是说要假途灭虢,名义上是出兵信度,其实上是要把整个昭武和吐火罗连根拔起,然后全面改土归流?

    在共同的利益之下,突厥人决定联合起来。

    当初吐火罗、昭武、可萨诸国被大唐招安,最主要也是唐朝手段了得,对西突厥那是分化拉拢,支持一个可汗打压另一个,西突厥始终是在内战,而大唐对吐火罗等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干涉,所以大家也就迫于大唐的天威,愿意归附设都督府置州,反正也是羁縻统治。

    而大唐又打着扩大丝路这个旗号,说要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丝路贸易的利益,大家也就接受了。

    可现在,这战火都要烧到头上,大家终于醒悟过来,这大唐从来就没安好心,这是要彻底亡我突厥啊。

    反应的有些慢。

    可毕竟利益切身,所以倒也是同仇敌忾。

    女王对于遥远的西域,不太感兴趣,她更在意的还是秦琅新建的南海十国同盟,是香料贸易协定。

    太遥远的西域,跟林邑有什么关系呢。

    甚至若是西域从此别去陷入乱战,丝路堵塞,以后海上贸易就会更兴盛,对林邑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就算突厥各部一起反,也应当没什么威胁吧?”

    秦琅有些无奈的笑笑。

    “猛虎也架不住群狼啊,若是大唐一个个收拾,自然西域无敌,可若是同时开罪所有人,跟所有人为敌,却有些麻烦了。毕竟西域远离中土万里,大唐能够投放的力量是有限的,鞭长莫及你懂的。”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对西突厥的战略决策就很高明,始终是拉一个打一个,搞分化拉拢,离弱合强,让西突厥人不断的内讧,一直流血削弱他们的实力。然后大唐呢,每次找准机会,咬下一块肉来,不断的扩大在西域的地盘和实力。

    唐军在贞观时西出玉门,然后伊吾、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庭州,一步步的扩张,稳打稳扎,每次只对付一个目标。

    搞远交近攻,合弱离强,对于吐火罗、昭武、可萨等,那都是能拉就拉,不轻易的树敌,好处也是明显的,西突厥内讧持续多年,可汗走马灯似的换,死了一拔又一拔,然后地盘不断的缩小,天山南北的城邦藩属几乎都被大唐夺了去。

第1372章 入洛

    西突厥却始终没法联合起来对抗大唐,因为大唐一直在分化他们,让他们持续内战。

    这个策略是高明的,所以用了几十年时间,大唐强势进入西域,不断向西推进,西突厥最后甚至被分为两可汗,分统两厢,从此彻底的对立起来。

    连可汗都是大唐天子所立。

    本来只要照着这种策略继续下去,稳步推进,一点点的蚕食推进,再过几十年,西突厥两厢诸部,只会彻底的沦为跟东突厥诸部一样的附庸,甚至真的就改土归流了。

    等彻底的先摆平这两厢十姓,然后到时再去面对吐火罗、昭武、可萨也不迟,到时继续一个个的干。

    可李胤行事,总是很激进。

    时机未到,就先把忠于朝廷的两可汗给阴死了,然后还立马就废除西突厥汗国,要把两厢十姓改土归流,也不管时机是不是到了。

    这样搞结果就是不但西突厥两厢再次联合起来,而且现在把吐火罗等也给激怒逼反了。

    这不是傻是什么。

    李胤好在退位为太上皇了,可西域的局面却只能由新皇来面对。

    大食此时也结束了内战,再次对外扩张,东方的平静也要被打破,如此一来,大唐现在西域,几乎是与所有人为敌。

    就算大唐在西域布局几十年,可这样搞,也让人头痛的。

    罽宾国是塞人重建的,称为喀布尔夏希王朝,西突厥人鸠占鹊巢,但依然还是沿用喀布尔夏希王朝的名字,对上是臣属于西突厥吐火罗叶护,对下,则又有犍陀罗等十几个属国。大唐就算真想要进入信度河流域,想获得肥沃的河谷平原为战略物资的支撑,也不一定就要用这种直接的手段。

    完全可以如在大宛、碎叶等一样,跟罽宾谈条件,搞利益交换,适当的出让一些好处给他们,然后换取大唐在信度河流域,建立起海港或是军镇,到时兵过去了、移民过去了,建起军镇,建起军屯民屯,等积攒了足够的实力后,想干什么不行?

    从某些方面来讲,在开元朝后期,朝中没有了足够威望的元老重臣坐镇后,皇帝确实已经有些为所欲为,没有制约,而卢承宗窦德玄等这些所谓宰相,也没什么真本事。

    西域的局面一朝糜烂,这些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甚至一个处置不好,大唐可能就要退回天山以南了。

    大唐开拓西域,也有秦琅的一份心血功劳,如今看着这心血将要被毁,秦琅也非常心痛。

    思来想去,还是要去一趟洛阳。

    他无意要当什么四朝元老,不想做什么首辅顾命,去洛阳转一圈,给新皇站站班,然后对西域的战略部署帮着做些调整,不管怎么说,他都不希望大唐由盛转衰。

    “三郎去洛阳,那我也同去。”

    “这一路旅途辛苦,你就在家休息吧。”

    “新皇继位,林邑也总要去朝贺的。”

    第二天一早,秦琅便再次启程北上,换乘了秦家的快帆船,这种船比一般的大宝船小速度更快,属于武装护卫舰,载重量不高,但速度快。

    自林邑顺化象港出发,直奔广州。一路上,尽量减少停岸,赶到广州后,也没有进城,而是直接沿江北上,通过大瘐岭运河进入赣江水道后,顺江直下九江。

    从九江换船赶往襄阳,再换运河船自唐白河向北过方城山进入河南境。

    一路舟车劳顿。

    日夜兼程。

    好在全程几乎都是水路,白天黑夜都在赶路,倒也节省了很多时间,速度也很快。

    大年三十除夕夜。

    秦琅一行终于抵达洛阳城外。

    夜幕降临,城门已经紧闭。

    秦琅的亲随先一步来到城下,听闻太师来了,守城的将领也不由惊讶,不敢大意,一边赶紧派人通知城内的武安郡王以及宫里,一面下令打开城门,亲自出城去迎接。

    秦琅入京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等他抵达时,已经有许多闻听消息的人赶来迎接了。

    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秦琅看着这些面带热情的官员将校们,也只得点头示意。

    一骑人马赶到。

    打着的灯笼上写着武安郡王、中书令、翰林院大学士兼知制诰等一连串的官职头衔,一个灯笼上一个官衔,灯笼一堆,照的明晃晃的。

    “父亲,孩儿迎接来迟。”

    秦琅看着跳下马的秦俊,一段日子没见,感觉整个人都有些不一样了,身上有股子锐不可挡的气势,远远的就能感受到外放的气场。

    年轻的帝国宰相啊。

    “父亲辛苦了。”

    “为了能赶上明日的正旦大朝,所以一路赶来,先入城吧。”

    入城后直接入住樱桃岛。

    女王也一起安排在府中,这次不仅女王来了,林邑世子范仁也来了,还带了自己的嫡长子前来。

    秦琅先去沐浴更衣。

    更衣出来,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

    刚坐下,结果外面就来了许多客人,有些还是想不见都不方便的。

    许敬宗李义府程处默牛建武以及崔敦礼来济上官仪裴炎等一群人。

    “都请进来吧。”

    许敬宗等进来见过礼,秦琅招呼众人坐。

    “太师入朝,我们可就有了主心骨了。”许敬宗上来就拍马屁,一边拍还一边主动为秦琅倒茶。

    “听闻新皇继位,我自然得来庆贺。”

    “以后还得由太师主持朝政啊。”李义府也道。

    秦琅看着他们,问,“之前听闻西域突厥人作乱,不知道现在局势如何,朝中诸公做何应对打算?”

    许敬宗和李义府都没回答,而是目光望向程处默和牛建武二人。

    这两人为枢密院正副使兼上下两院的院长,执掌兵权,这西域突厥人做乱,自然是归他们管的。

    程处默对秦琅微笑着叉手。

    “西突厥人此时做乱,那是藐视我大唐天威,更是侮辱我天唐新皇,主辱臣死,对这些西突厥贼子,必须发兵斩杀,连根拔起,统统抓到西南去做屯田奴、开矿奴!”

    “已经发兵了吗?”

    “正在部署。”

    秦琅听了有些失望,程处默那也是久经战阵,军功着著,尤其是长期驻守边疆的大将了,但现在这个处置对策,秦琅觉得不满意。

    不过当着众人面也没再多说什么。

    接下来,秦琅跟他们聊了些新皇即位后颁布的一些诏敕,不外是大赦天下,然后赏赐军将,安抚人心的一些举措了。

    “新皇登基,理应开恩科,此事可有?”

    许敬宗告诉秦琅,说因为皇帝是在十一月初一登基,所以明年二月是来不及开恩科会试了,所以计划是明年春地方上举行秀才试,秋举行举人试,到了后年春举行进士会试。

    “既然是恩科,那便是要显示新皇恩赏之意,哪有推这么后的道理?”秦琅摇了摇头,“恩赏就得及时,拖延日久这恩赏有时反变成怨怼了。”

    “给将士们的军赏都到位了吧?”

    “洛阳的两衙将士的赏赐都已经发下,地方和边镇上的赏赐,也已经在陆续分发了。”

    “办事效率不够啊。”

    “军赏这么重要的事情,到现在都还没完成,将士们听是有些怨言,尤其是边镇上的将士们。”

    秦琅提出建议,让各地先出府库钱帛把赏赐发下去。

    “另外,这都过年了,新年的赏赐也还是得给的,不能省。先前的赏赐是先前的,年节的赏赐是年节的。不仅诸军将士得赏,百官、学士也得赏。”

    “还有,去年因为学城之事,上皇恼怒,罢了去年的这科考试,甚至把已经考试录取的童生、秀才、举人也给做废了。”他提醒道,“其实去年那事也不是什么大事,对学生得优待耐心些,我看,可以进奏天子,把去年做废的这科考试再恢复,已录取的童生秀才举人再恢复功名,另外取得会试资格的学生,明年春三月可以开考。”

    “之前那个被剥夺功名的六君子,还有几千被剥夺功名、学籍的学生们,也当都恢复。”

    “还有,常科是常科,恩科是恩科。三月是补常科会试,恩科也要照旧,就如你们之前说的,春考县试,秋考乡试,到后年春考会试。”

    这都是收买人心的举措。

    太上皇之前处置学生,搞的也是人心沸腾,引起很大的不满。

    尤其是取消了一科科举,不仅取消了会试,把人家已经考到的童生秀才举人都取消了,可是引起非常大不满的,毕竟三年一科,要考中可是非常不容易的。

    现在秦琅提出,恢复成绩,恢复会试,甚至还要加一科恩科,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可就天大的好消息了,不仅功名失而复得,而且还多了一次机会。

    这额外的一千名进士名额,对于天下无数的读书人来说,可就非常诱人了。

    李义府等人先前没有恢复取消的这科科举,主要还是考虑到这事毕竟是上皇亲自的决定,而且这还不到半年,新皇一继位,就要做废上皇的决定,有些不好。

    毕竟都说三年不改父之道嘛。

    可秦琅才不管这些,都兵变夺位了,有什么不能改的。

    李世民当年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改了许多父之道了,更别说继位之后了。该改就得改,如李胤发疯一样处置学生这事,多好收买人心的机会啊。

第1373章 李曌

    李胤得罪了大批读书人,现在李曌一道诏敕,不过是些科举功名名额而已,这就好比朝廷印钞一样,并没有什么本钱。至于说这进士多了不值钱,其实也没那么大影响。

    毕竟这三年一科本就是常例,现在只是把临时取消的再恢复而已,而加开恩科也属于旧例。

    新皇继位,收揽人心是必须的,赏赐将士、赏赐官员、赏赐学生,赏赐老人。另外照例还要给皇亲贵族、功臣高官们子弟荫封恩赏,给他们增加些恩荫入仕的机会。

    也会给一些年老官员们加衔晋阶等。

    反正新皇继位,这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皇帝和朝廷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吝惜的。

    秦琅这才刚入京一会,那边宫里天子也就知晓了,马上派出了使臣来宣旨。

    加封的恩旨。

    先前皇帝加封秦琅为尚书令、知中书门下二省事,又授为执政事笔的首辅,还加尊号尚父,又给秦琅妻子太平长公主加封为太平大长公主,秦琅嫡长女如今是皇后,嫡次女尚未出阁,被特加封为永嘉县主。

    秦琅也是上表辞谢不受。

    现在天子使者再宣旨意。

    赐封秦琅食邑两万户,食实封五千户通前共一万户,赐上林离宫为府邸,每年特拔三十六万贯食用。

    这旨意宣读完,秦琅都不由的惊叹,这新皇对他这个老丈人也未免太过大方了些。

    这是要让所有人羡慕妒忌恨啊。

    一万户实封食邑,加上一座上林宫离宫,这还不算,一年还特拔三十六万贯食用钱。

    秦琅记得历史上对大唐有再造之功的郭子仪,加号尚父封汾阳郡王,天子一年给郭子仪三十八万贯钱,甚至郭子仪家里三千多人,有一千五百人还由朝廷发俸禄养着。

    皇帝给秦琅一年三十六万贯,这还不算秦琅其它本阶和兼职加衔等的钱,仅这笔钱就是一个月两万贯了。

    秦琅做宰相时,基本工资的月俸是三百钱,其它的职贴钱、兼职钱等加起来一起,一个月也不满千贯,但仅凭俸禄赏赐,他这样的元老宰相一年就能有万贯收入,依然堪称是宠冠朝野。

    可现在皇帝还要额外一个月就给三万贯,这相当于一百个宰相的基本工资。

    这待遇已经突破天际了。

    更何况,皇帝把离宫都赏赐一座给秦琅,上林宫,就在上林坊,秦琅的樱桃坊也在上林坊,就在皇家园林上林宫的南面隔壁。

    上林宫虽说不如上阳宫,仅是一座皇家园林,但毕竟是皇家产业,秦琅的樱桃岛在洛阳已经非常有名了,占地面积广,营造的奢华,可还是无法跟皇家园林比的,不管是占地面积还是里面的园林部制。

    这赏赐,连许敬宗等在一边听了,都不由的暗暗羡慕啊。

    这次秦琅回来,皇帝给秦琅的头衔那是堆的不能再堆了,尚父、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知中书门下省事、平章事、执政事笔、弘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加翰林院大学士兼知制诰、检校枢密使、检校北门屯营兵马、上柱国、齐王。

    然后刚刚皇帝还给秦琅又兼了一个广州大都督兼镇南大都督,加南洋宣慰大使。

    幸好皇帝没给秦琅再弄个什么大丞相、假黄钺、加九锡这样的赏赐,否则秦琅就得跑路了。

    秦琅没有犹豫的当着众人面,谢绝旨意。

    ······

    洛阳宫。

    紫宸殿中,夜已深,皇帝却还没休息。

    “尚父拒绝了加封?”

    秦皇后在一旁道,“妾父亲并不是贪恋富贵封赏之人,当初拥立太上皇后,便主动辞归吕宋,十五年都不曾踏入中原一步。”

    李曌对那位丈人也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妻子所说是实。

    不过秦琅做为大唐四朝元老,身份超然,尤其是这次他能坐上皇位,那都靠的是秦俊他们的拥立。

    秦俊已经封王,给了足够的酬谢,但眼下刚继位,新皇还需要秦琅这样的超级元老的鼎立支持。

    对于官职爵位甚至是钱财土地这些的封赏,李曌是很大方豪爽的,先前经历过被太上皇贬为庶人,流放到房州,半路又被召回的经历,他很清楚自己有今天非常不易。

    区区官职爵位、钱帛土地,算什么。

    天子富有四海,朝廷每年财收过亿,就是皇家的内帑,那也是日进斗金的。

    况且秦琅又号称天下首富,是个不差钱的,所以要赏赐,必须得足够丰厚,否则就没意义。赏赐给个普通官员一万贯,可能会让人感激戴德,但对秦琅这样的,赏赐一万贯,那根本显现不出多少作用。

    “明天,再给太师下诏,除原赏外,再加御马十匹,美人十个。”

    秦琅拒绝了赏赐加封,但皇帝不能就此停了,不仅不能停,还得再加封赏,最起码也得三赏三辞才行,这是对天下人表明皇帝对四朝元老秦太师的尊崇。

    其实听闻秦琅进京,李曌是想直接夜临太师府的。

    只是内侍们劝谏,连皇后也劝说,才最终打消念头。秦琅虽是四朝元老毕竟是臣子,皇帝年轻也是皇帝。

    秦琅入京,皇帝星夜拜访,显的太过了。

    这逾越礼制,并不是好事。

    等元旦大朝会过后,找个时间,皇帝再摆驾太师府,就没那么大问题了。

    “陛下早点休息吧,明日正旦大朝。”

    正旦大朝会是礼仪性的大朝会,这又是天子即位后的第一次正旦大朝会,各国使团、地方大臣们都首次朝贺新皇,所以更是格外重要。

    整个大朝会有规定的流程,会很麻烦,对于天子来说,也是个非常耗费心力的仪式,要持续上一整天。

    要是休息不好,明天面见臣子和使节们,肯定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嗯。”

    李曌拉着秦皇后一起去,“今晚皇后陪朕一起。”

    ······

    一大早。

    婢女在门外轻声唤醒了秦琅,提醒他该准备上朝了。

    今日是正旦大朝会,上朝的人会很多,所以更需要提前准备。

    起床,樱桃岛秦府早就已经是灯火通明了。

    今天是大年初一,府里人都早早的换上了新衣,甚至家里还挂了新的桃符以及贴上了春联和红福字。

    喜庆的灯笼也高高挂着。

    侍女们早已经为秦琅准备好了上朝的礼服,衣服提前熨烫好并熏了香,车夫也早早喂好了马备好了车。

    府里的随从家丁,也都早早起来吃过早点穿戴整齐,随时准备护卫秦琅上朝。

    秦琅做为四朝元老,经历过的正旦大朝会无数次了,所以倒也没有什么紧张激动的,哪怕这是新皇第一次正旦大朝。

    洗漱、更衣。

    把鱼符装入金鱼袋,拿上玉笏板。

    最后甚至还取了点口香糖放入嘴中,这是用丁香和薄荷为主料制成的,含在嘴中能口气清新。古人很早就有用丁香除口臭的习惯,当然,这只有高官贵人才用的起,丁香又被称为鸡舌香,是比较贵重的香料。

    女王一早精神很好,也已经沐浴更衣,穿戴整齐,从秦琅手里接过一块丁香口香糖含着。

    秦俊、秦仁还有秦理等一众儿子、兄弟们过来。

    “都收拾好了,就出发吧。”

    樱桃岛大门打开,家丁举着灯笼开路护卫,浩浩荡荡。

    太师、尚书令、齐王秦琅,太子太保、中书令、武安郡王秦俊,然后象林郡王、林邑女王范琳,越国公、林邑世子范仁······

    今天秦家上朝的人多,秦琅七兄弟,加上自己在京的几个儿子们,再林邑女王娘三个,那真是浩荡出行,光护卫就是数百了。

    远远的,路上其它上朝的官员们看到这架势,都主动的靠边让路。

    抵达宫门前,百官纷纷上来拜见。

    一直到宫门打开,还有很多人在排着队。

    入宫后,是繁琐的朝贺仪式,秦琅虽然昨晚才到,但今天依然以百官之首负责主持整个大朝会仪式。

    好在经验丰富,倒也是驾轻就熟。

    反倒是新皇李曌,今天还显得有些紧张。

    等到大朝会终于结束,李曌终于有机会跟秦琅说话。

    晚上有皇家宫廷夜宴,洛阳城也有燃灯会,放焰火、展花灯,甚至还会有灯车巡游、舞狮舞龙等活动。

    天子早已下诏,今年从除夕夜到正月十五,都是张灯结彩,与民同庆,金吾不禁。

    “尚父。”

    “陛下,臣不敢当此称呼,请陛下收回。”

    秦琅一听皇帝口称尚父,立马避让推辞不受。

    李曌倒是一时愣住。

    秦琅面带微笑递过去一片丁香口香糖。

    皇帝接过。

    这东西皇帝倒也不陌生,洛阳的贵族们也早享用上了,知道是从南洋过来的。含一片,能保半天口齿生香,但也不便宜,小小一片,当的上普通小民之家一月的口粮。

    “太师入朝,以后朝政便都委托给太师主持了。”皇帝很真诚的道。

    可秦琅却摇了摇头。

    “臣这次入京是来朝贺圣天子登基御极的,顶多呆两三月,待春暖花开后便要回吕宋了,臣到时还想带秦俊回去,还请圣人能够允许。”

第1374章 把握不住

    龙朔元年(663年),正旦。

    洛阳宫夜宴。

    三品以上高官和皇亲国戚赴国宴,又有藩属国君以及外国使臣等受邀参与,宫殿张灯结彩,红烛高照。

    处处体现着大唐天朝上国的威仪和奢侈。

    这一晚的宫廷国宴,仅胡椒就用了百多斤,其它各种丁香、肉桂、肉豆蔻等也是耗费许多。

    来自遥远泰西的法兰西王国的使团长,身为国王儿子的洛温王子,看着那些精美到不敢下嘴的佳肴,听说这每道菜几乎都用了香料后,更是震惊的嘴巴都合不上了。

    那看着色如玛瑙,红的透亮的一道菜,介绍叫东坡肉,其实就是猪肉,可这炖猪肉却不可小瞧。

    因为据说这肉是用了绍兴黄酒、岭南冰糖、还有黄姜、肉桂、八角、山楂、香叶、大葱等多味香料。

    法兰克在西方被称为蛮国,因为他们是蛮族灭掉西罗马后建立起来的,相比起罗马、波斯那是要野蛮落后的多,但在西欧,如今也是一等一的蛮族老大哥。

    法兰克的王子当然也是见识过香料的,但就算是王后的厨房里,香料也不是这么随意用的。

    猪肉这种东西,居然用这么多香料?

    在法兰克,一斤胡椒那就值一匹马了,一斤姜都值一头猪,肉桂、丁香这些就更昂贵了,那些该死的奸商甚至在丁香里面掺银屑来加称骗钱。

    在欧洲,看一个人是不是贵族,直接看他用不用的起香水、香料,若说一个人没钱,直接说他没有胡椒。称一样东西贵,说贵如胡椒。

    贵如法兰克王后的厨房,里面的香料虽然说品种丰富,但一般也就是每种几斤十几斤,有的甚至只有一两斤,这都已经足够让王后每次在贵妇那里炫耀了。

    而人家大唐天子一次宫廷国宴,居然就摆了千席,普通的一道猪肉,居然都用了四五种香料,还有那奢侈的冰糖,更别说装猪肉的还是青花瓷盘。

    每人面前还放着个比水晶还要剔透的玻璃酒杯,桌上有红酒、白酒、黄酒等数种酒,想喝哪种就喝哪种。

    犹豫再三,法兰克的洛温王子还是拿起筷子伸向那猪肉。

    他私底下练习了许多的筷子,倒也还算可以,没有在众人面前失礼,夹起一块肉,刚靠近就闻到一股极好闻的味道。

    咬一口,软而不烂、肥而不腻,味醇汁浓,香糯酥软。

    从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猪肉。

    王子感觉自己以前吃了几十年的猪肉,都白吃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同一种食物。

    仅胡椒就用了百多斤啊。

    王子心中震撼无比,大唐果然是东方的伊甸园。

    晚宴开始。

    那些紫袍玉带的公卿大臣、皇亲国戚们倒还好,如今又不是武德初年时,那时朝廷连京官的俸禄都发不出,地方官员更只能分块地收租顶俸禄。

    现在是龙朔元年了,大唐开国已经快五十年了,这五十年的高速发展,不仅使的那些开国勋戚们一个个既贵且富,个个都是富的流油,就算是朝廷官员们,俸禄几十年间也是涨了数倍,其待遇之优,是前人难以想象的。

    国宴的菜品虽精,但他们也并不稀奇。

    倒是那些四边的羁縻的都督、刺史,以及藩属的国君、王子,四海外国的使臣,那种没见识的惊叹样子,让大家觉得充满优越感。

    一群乡下蛮夷。

    香料虽然贵重,但如今朝廷的海上贸易,每年都为朝廷带回大量的香料,中原的香料价格其实已经下跌了许多,在欧洲法兰克,一斤胡椒值一头牛,但在如今大唐的广州等海港,一斤胡椒的入关价也就几百钱。

    朝廷通过市舶司每年抽解和买了大量香料,部份运回中原各地出售,部份则直接用于皇家赏赐,以及做为官员们的福利。官员们的俸禄除了俸银还有禄米,这些年还增加了绢布以及胡椒、苏木这些香、药。

    这种额外的香药做为了朝廷给官员们的一种福利待遇,便是建立在朝廷手中掌握了大量的香料香药。

    现在官员们谁家煮个羊肉不放点胡椒?谁烤个羊肉串不撒点孜然?谁家炖肉不扔两个八角、桂皮?

    也就是蛮子们没见识。

    就如玻璃制品一样,在泰西,那就是顶级奢侈品,王后们以拥有一面等身银镜为最大骄傲,而贵族们若是有一套玻璃酒具,那就更是十分自豪的,这跟贵妇们能拥有一套精美的东方瓷器一样值得吹嘘的。

    但在大唐,连普通的庶民百姓家,现在起码也有一块小玻璃镜子,稍有钱的官宦之家,谁家没有个化妆镜嘛,至于说大富贵族之家,甚至还直接在大衣柜上镶一块等身大镜试衣呢。

    至于说那种顶级豪门家里甚至用上了玻璃窗,阳光房这些,就更别说了。

    大唐的贵族官员们早实现了香料自由。

    贵妇们都早就流行香道了,插花、香道、茶道,成了贵妇们的顶级时尚生活,衣物熏香,家里也肯定要熏香的,甚至蜡烛里都加入了香料。

    有些连酒里、茶里、菜里都是要加香料的。

    秦琅和皇帝独处,千牛侍卫远远侍卫。

    李家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秦琅跟皇帝聊了一会,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虽然这个皇帝是他的女婿,但也没改变他这个看法。

    对于李曌这个女婿,其实秦琅并不算熟。

    他有十五年没有回过中原。

    李曌即是他女婿,也是他外甥。

    但是两人其实见面次数不多,现在甚至有些陌生,妹妹秦淑嫁入皇家的时候,其实他就已经开始淡出朝堂,后来更是干脆就回了吕宋,一呆就是十五年。

    他上一次见李曌,那时他还只是个小家伙,如今却已经成了皇帝。

    短短的交谈,秦琅得出结论,李曌确实不如李胤,更不如李世民。不过这也许并不是坏事,李胤落的如今这个结局,其实也算因祸得福。否则以李胤的性格,继续下去,只怕会闹出更大的祸患来,说不定再给他折腾个一二十年,可能就真搞的跟杨广一样了。

    现在中风退位,或许也算是挽留了名节,毕竟就这十五年的统治,虽然已经埋下不少隐患,但毕竟表面上还是武功赫赫的,仅一个平灭朝鲜半岛三国,加上征服奚契的功绩,就足够他封禅泰山了,何况还有个废除西突厥之功。

    李曌人很年轻,而且相比起李胤,缺少足够的历练。李胤年少时,还有秦琅这样的老师引导,也得到过许多机会历练,甚至亲自上过战场立过军功的,但李曌虽打小也受宠,可毕竟只是个皇孙,后来也仅是个得宠亲王。

    并没有机会如储君一般得到全面的历练,也缺少足够优秀的老师指导,李胤更没耐心去亲自教导这个儿子。

    如今仓促的被拥上皇位,李曌其实是茫然的。

    对朝廷来说,李曌是个不错的皇帝,他年轻也聪明,甚至能够礼贤下士,能够纳谏如流,这不就是臣子们最想要的皇帝吗?

    如李世民那种能够把臣子们掌控的死死的皇帝,如李胤那种完全无视臣子甚至总找机会干死臣子的皇帝,其实大臣们既不喜也害怕。

    还是李曌这样的皇帝最好。

    大家巴不得这皇帝没本事,最好就是沉迷于享乐,然后朝政大事都交给他们就好。

    秦琅仅跟这外甥女婿聊了会,便能看的出来,李曌长了个极似圣祖李世民的好皮囊,年轻高大英俊,尤其是那胡须更形似圣祖。李曌是真的很希望秦琅能够留下来辅政的。

    对于朝政,新继位的李曌明显有些茫然无适,都一个多月了,却还没有进入皇帝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坏处了。

    李胤当皇帝之前,已经当了二十一年的太子,甚至监国多年,他的东宫本就是个小朝廷,又经常奉旨监国摄政,因此早就锻炼出丰富的经验。

    可李曌是被突然拥立的,没有半点准备。

    好在秦太后和秦皇后都是比较有见识的女子,劝说他多听大臣们的谏议。

    “臣久处海外,已经不适中原气候了,尤其是这冬天啊,太冷了。吕宋只有夏秋,没有冬春,更没有霜雪,臣已经适应了吕宋的气候,吃不消洛阳的风雪了。”

    年轻的皇帝有些无措,本以为秦琅入京了,他就有主心骨了,朝政皆可依赖于国丈,可谁想到,秦琅居然不肯留下。

    “阿舅四朝元老,有阿舅在朝,则必然朝野安稳。”李曌只能如此劝道。

    “我们这些老家伙终究是老了,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啊,其实朝中能臣贤士也有许多,圣人只要重用忠贤,则天下无忧。”

    秦琅跟皇帝直言,这次来,朝贺新君表明拥立忠心,然后呆两三个月便回吕宋去了,到时,还要把秦俊一次带回去。

    “阿俊虽有拥立之功,但也只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之前也只在朝中任虚衔散职,如今圣人授他中书令还秉政事笔,又身兼数个要职,这对他而言并非好事,也会被天下人非议攻击。他还年轻,把握不住。”

第1375章 继承者

    内侍扯着公鸭嗓子高声宣唱。

    “圣人驾到!”

    然后赴国宴的这些公卿大臣、藩属国君、外国使臣们就看到大唐年轻的圣皇居然牵着一个极有气质的中年人进来。

    “这是谁啊?”

    有些外国使者有些好奇的问。

    “这位可不得了,四朝元老,齐王秦太师啊。”

    齐王的名头一出,那发问的也闭嘴了,虽没见过,但只要踏入中土,甚至在海外只要稍关心下中原大唐,谁能不知晓这位呢?

    有着太多太多的头衔,真正的神人。

    “秦公好年轻啊,看着都没四十,不说还以为是武安郡王的兄长呢。”

    “齐王保养的好嘛,人家可是正宗的四朝元老,武德九年就已经是长安县尉了,贞观天子的协谋元从靖乱功臣,又是开元朝定策拥立的顾命首辅,当今太后是他妹妹,皇后是他女儿,圣人既是他外甥又是他女婿,中书令、武安王是他长子······”

    正经的四朝元老。

    谁还有这等身份?

    李绩都只能算三朝元老,毕竟开元朝就已经因病致仕回西京养老了,如今新皇即位,也并没有起复他的意思。

    程咬金牛进达等人也可以算四朝老臣,但算不上元老,因为秦琅不仅历经四朝,还是贞观宰相、开元首辅,如今入朝,也是被新持尊为尚父,加尚书令的。

    皇帝牵着秦琅入殿,然后直接拉着秦琅坐在他旁边。

    并亲自给秦琅倒酒。

    这般的尊崇,引的无数人侧目。

    果然还是秦公了得啊,历经四朝而不倒,再反观其它人,比如当年跟秦琅同为玄武门首功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侯君集尉迟恭秦琼等人,秦琼不说,生了个好儿子,自己也是激流勇退的,所以最后得圆满。

    死后追封齐王,谥忠武,更别说还被民间传唱死后成为仙宫天王,而如今更是让李靖接任天王,他飞升天帝,满天下各地都是秦圣庙、天帝宫。甚至几乎家家都供秦圣帝君的牌子。

    连朝廷都是再三加封。

    从圣祖时加封为伏魔天王,再到死后被追封为忠武护国真君,再到后来又加封为齐天护国大将军忠武护国武圣。

    然后又是三界伏魔大帝神威元镇天尊。

    再到当今天子继位后再次下诏加封。

    忠义神武齐天护国伏魔保民翊赞宣德秦圣大帝。

    大唐文尊孔子,尊称文宣王,立文庙。武尊姜太公,尊称武成王,立武庙。

    而如今大唐新皇,直接就把秦琼请入了武庙,与姜太公并为武圣。

    配亚圣十哲七十二将。

    李靖位列十哲第一,后面是诸葛亮、白起、韩信、张良、孙武、吴起、乐毅、田穰苴以及苏烈。

    李绩、程处默、牛进达都只能列入七十二将之列。

    武庙当然不可能没有秦琅一席之地,毕竟这个武庙是大唐设立的,秦琼在贞观朝也只是入武庙七十二将之列,但排名不断上升,李胤继位,秦琼是国丈,自然就升为亚圣,等到外孙李贤继位,因为是秦琼孙子拥立他继位,自然就把秦琼尊为武圣,直接与姜太公并列。

    秦琅这个岳父也因此被尊为亚圣。

    其实论战绩甚至是兵法著作成就,当然是秦琅比秦琼更厉害,但大唐以孝治天下,所以还活着的秦琅肯定得让着死去的秦琼的。

    对这些,其实秦琅不以为意。

    当年是他最早给秦琼造神的,目的也是为了秦家。如今秦琼被一步步推到了武圣、帝君的神位上,对秦家自然是有利的。

    至于秦琅自己入不入武庙,成不成亚圣,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假如秦琅哪天翻车了,落的跟长孙无忌一个下场,那就算他现在成了武圣帝君,也会被朝廷清算,从武庙里被扔出去。

    李贤虽看着是个老实孩子,但他现在已经是皇帝,改名叫李曌了。

    哪怕现在还是个老实孩子,但当了皇帝就注定不会平凡,五年十年,也许变化不大,但十年二十年呢?

    权力是不可共享的,李胤可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长孙无忌当初不也是李胤的亲娘舅,长孙不也想着给外甥皇帝当家,免的他太年轻把握不住。

    结果呢,长孙无忌被李胤搞的家破人亡,要不是秦琅帮忙收留了些长孙家的族人,长孙家那些被流放岭南的族人都可能死差不多了。一个驿丞,就能轻易的弄死一堆长流人。

    居安思危。

    不是秦琅信不过李曌,而是这玩意到了最后必然会到那种局面的。

    要么是李曌跟李胤一样反目成仇来清算他,要么就是哪一天他秦琅被迫成了曹操、司马懿,又或是王莽和霍光。

    可秦琅既不想当曹操和司马懿,也不想当霍光和王莽。

    宴会搞的很热闹,大唐天子跟公卿大臣,藩酋外使们也拉近了许多距离,更别说还向四夷外邦们展示了大唐的富贵强盛。

    秦太师自然也成了夜宴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部份,许多人都以为,今后大唐朝廷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是秦太师爷俩当朝执政了,毕竟天子还太年轻,既无经验又无威望嘛。

    宴会结束。

    秦琅叫上儿子秦俊一起坐马车回去。

    昨天也没机会跟秦俊细谈。

    “大郎,执掌朝政的感觉如何?”

    秦俊笑笑,“儿子只是挂了个名而已。”

    皇帝继位之前,他一直在宫中带兵宿卫,所以政事堂也好枢密院也罢,都没去过,两府重大事务虽也都会过来请示他,尤其是政事堂那里,重大决策还要请他执政事笔签字和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崔敦礼回来任翰林院大学士前,内制也都是由学士草拟然后请他誊抄签字盖印。

    登基大典后,宫禁宿卫等都恢复制度,秦俊也不再带兵宿卫宫中,但他也没有怎么过多揽权。

    不管是东西两府的事务,还是翰林院这边,他都是尽量跟其它宰执们商议,很少做主拿决定,尽量尊重许敬宗李义府程处默他们的意见。

    “阿耶回来了,儿子明日便上辞呈。”

    秦琅本来还在想如何开口跟秦俊说让他退出中枢,却没想到他主动提出来了。

    “你真舍得?这可是很难得的机会,机缘巧合之下,你才有机会成为这朝廷首辅,这可是执掌文武大政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秦俊笑笑,然后很认真的道,“其实儿子心里很清楚,我虽有拥立之功,但若非我是阿耶的儿子,这拥立首功也轮不到我,大家那都是看阿耶的关系,才会响应支持我,我在朝中,也是代替阿耶而已。”

    “如今阿耶回来了,我自然也就没资格再留在朝中,而且,我也确实没能力做这宰执,既没经验也没威望。”

    秦琅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其实你做的已经非常不错了,比我预料中的还要好,先前起事干脆果决,行动迅速利落,事后也是沉稳大气,这表现,已经足够证明你的才能了。其实以你之才能,在中枢当个宰执确实是没问题的。”

    “只是。”

    秦俊听到这个只是,也没有什么表情变化,很认真的听着。

    爷俩这些年在吕宋,也是相处配合了十几年,秦琅对这个长子的教导,是花心血最多的。

    秦俊能有今天的能力,离不开秦琅的亲手教导,虽然秦俊没在朝中任过什么要职,但在吕宋那一直是以接班人来培养的。

    “只是我觉得功成名退,其实更好。现在我们离开,圣人和朝廷便总会欠我们秦家欠你一份大人情,比起将来被赶出去要好的多。”

    秦俊倒是有些不解。

    “大郎啊,人心难测啊,从来不要试图去考验人性,今天你是定策拥立勋臣,他日也许你就是心怀叵测的逆贼了,看看长孙无忌的下场吧,再看看先前太上皇对我这个拥立功臣的态度,你应当心里有数的。”

    “儿子都听阿耶的。”秦俊表态。

    秦琅再次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其实我今天跟你说这些,也只是想让你明白这里面的一些内情,你若是愿意,其实也不急于现在就走,新皇也想你多留一留的。所以如果局势好,我倒是认为你可以辞职现在的身兼的这些宰执要职,到时保留一个枢密副使衔,或是中书侍郎衔留在东府或西府中参与政事。呆个三五年,等政局稳定后,你再辞归不迟。”

    “我都听阿耶安排。”

    “大郎,你将来有何打算?”秦琅又问。

    秦俊想了想,“若阿耶让我再留朝中几年,那等过几年辞归后便回吕宋为阿爷再征战南洋诸岛吧。”

    “更长远一些呢?”

    “听阿耶安排。”

    秦琅看着长子,论能力秦俊现在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虽然是庶出长子,可能力却是现在秦琅二十一个儿子中最强的。

    “你有想过将来接管吕宋吗?”秦琅问。

    秦俊毫不犹豫的摇头,“我只是庶长子,吕宋的家业轮不到我来继承,这是十一郎的。”

    秦琅笑笑,“你知道我对你们兄弟伙,其实嫡庶并不是看的那么重的,我更看重的是能力,只要你愿意,那么我现在就可以把你定为吕宋的继承人,将来由你来接管吕宋,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将来能管好吕宋,也能让吕宋未来更好。”

    “谢阿爷的对我这么好,不过十一郎很努力,如今也只是还比较年轻,欠缺一些历练而已,就是二十一郎,也是很勤奋刻苦的,公主对我们母子也向来很好,所以我不想那样做。”

    “你可想好了,这可是吕宋,你也知道如今的吕宋可不小,不仅是一个吕宋岛,按如今这势头发展下去,吕宋大有可为。”

    “我想好了,我不能那样做。”秦俊坚持。

    “大郎,这不是试探你,而是跟你交心。”秦琅再次道。

第1376章 四大神洲

    “我还是那个意思,十一郎是我兄弟,当哥哥的不能抢弟弟的东西,而且自古嫡庶有别,家业自然得是嫡长子继承,这是规矩,也是宗法制度,我不能违背,否则将来秦家如何传承?”

    “我不能开这个坏头!”

    听到这话,秦琅心里确定这是他的真话,这非常难得,让秦琅很是感慨,他拍着长子的肩膀道,“既然如此,那也好,你是秦家长子,我也不能亏待你。我给你几个选择吧。”

    秦琅拿出纸笔,在上面简单的勾勒出一副南洋海图。

    “这是我们吕宋,西南是婆罗洲大岛,我们现在东北占了一片地,建了宁波港,西海岸是渤泥国,我们在那里建了个租界上海。”

    “吕宋与渤泥间是绍兴群岛,往东南,则是现在我们正出兵占领的香料群岛,在香料群岛和婆罗洲之间还有一个大岛,犹如一只大海星的形状,面积很大,比吕宋本岛还要大上许多,相当于近两个吕宋。目前上面只有些落后的土著岛番。”

    秦琅在海图上画出k字形的苏拉威西岛的位置,婆罗洲和这个苏拉威西岛南面,就是爪哇了。

    往东南,还有许多群岛,越过这些群岛还有一个比婆罗洲还大些的岛,不过这里远离商贸航线,十分偏僻和落后。

    当然,在这个相当于八个吕宋岛的大岛的南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岛,完全可以称为陆地,那相当于八十个吕宋岛,那里更是一片完全被遗忘于深海中的陆地,整个大洲上环境十分恶劣,只有沿海的部份地区适宜居住,尤其是集中于东南海岸线。”

    秦俊看着那张简陋的海图,惊讶万分,想不到父亲居然已经能够知晓整片南洋的情况,他虽在吕宋征战十几年,但先前也就知晓绍兴群岛的南面有一个婆罗洲大陆,然后东面还有一个大岛以及一些星散的小岛群,哪里知道居然还有这么些大岛。

    尤其是那个大洲,居然有吕宋岛的八十倍大?

    天啊,难以想象这得有多大,岂不是跟整个中原一般大?

    而就那个比婆罗洲都还大些的大岛,他此前也一无所知,也没听别人提起过。

    “我给这三个大岛分别取名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和南赡部洲,目前也仅有派出的探险船队抵达三洲,在那里建有临时据点,如果你愿意,可以挑一个大洲,到时我给你钱财物资和船舰、人口士兵。”

    这是让儿子另立家业的意思了。

    既然秦俊不想跟嫡出弟弟争吕宋,秦琅也不能亏待了这儿子不是,另给他一个立足基业。

    “你放心,就算去出去另立家业,但你现在武安、吕宋和中原的产业,依然还是你的,就是我名下的,将来也仍然有你一份的。”

    三大洲,当然是南赡部洲最大,毕竟是吕宋岛的八十倍,但也更遥远更落后,毕竟贸易航线是在西边,越西越靠近大陆也就经济越好些,越往东越偏僻经济越落后。

    至于更南的大洲,那根本就是个被世人遗忘的世外蛮荒大陆。

    地盘再大,但也难以发展,尤其秦琅也跟他说的明白,那南赡部洲最好的地都在东南海岸线上,而靠近北面诸岛的西北、北面沿海,适宜居住的地方不多。至于说洲中部地区,更别提了,大多数是荒漠戈壁,难以生存。

    而西牛贺洲虽然地方小,而且这岛的形状地理,也不太好,但毕竟也是快两个吕宋岛大了,又紧邻婆罗洲,离绍兴群岛也不算远,依靠吕宋,将来还是有发展潜力的。

    东胜神洲介于西牛贺洲和南赡部洲之间,八个吕宋岛大,但也很偏僻,远离航线。

    “南赡部洲发展潜力最大,虽然中部多是荒漠戈壁,但其各种矿储最丰富,尤其是铁矿。地形上,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气候上与吕宋有些接近。我先前原本是打算把这里当做罪犯的流放地,把一些罪大恶极的家伙扔到那里去自生自灭,让他们慢慢的开发那里。”

    秦俊苦笑,被秦琅打算用来流放罪大恶极犯人的地方,这一听就不是什么好地方,但这地方潜力也确实较大,毕竟他是如此大的一个大洲啊,就算适宜农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海岸线上,但依然还是有很大一片地盘的。

    不过从无到有,想发展起来也确实难,不靠近航线,意味着这里很难与外界交流发展,就算秦琅告诉他这里有丰富的铁矿等矿产,但开采成本也会很高。

    重点还在于这里现在只有些野人般的岛番,今后人口是个大难题,总不能一直指望着吕宋流放过来的犯人吧,那这岂不成了一个恶人岛?

    西牛贺洲看着是最佳选择。

    秦俊看着父亲画的这副简单的海图,吕宋在最上面,然后中间婆罗洲、西牛贺洲和东胜神洲一字排开,南面是南赡部洲。

    西牛贺洲就在最中心,当然,还有许多小群岛,比如西牛贺洲与南赡部洲之间就还有一个小巽它群岛,往西接着爪哇岛。

    而西牛贺洲与东胜神洲之间,又还有香料群岛、巴占群岛等。

    “阿耶,我觉得西牛贺洲处在吕宋扩张路上,现在吕宋在其西边的婆罗大洲上已经建起了宁波港和上海租界,又在其东面征讨香料群岛,所以西牛贺洲应当是吕宋下一步的征服目标,唯有拿下了西牛贺洲,那么吕宋才不会头重脚轻,到时北有吕宋大岛,中有千湖大岛(棉兰),南有婆罗洲和西牛贺洲,这样才均衡。”

    吕宋现在的扩张态势很强,远没有进入到扩张顶点,随着南海盟会,现在十大强国划分地盘,爪哇、婆罗洲以东都是吕宋的地盘势力范围,甚至泥婆罗洲,如今渤泥跟吕宋也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割让了东北部份地区给吕宋。

    可以秦家的实力,在渤泥东北建立了宁波港,接下来肯定要不断南下,就算暂时不去婆罗洲的西海岸,但东北海岸肯定会逐步蚕食吞并,甚至将来还会继续沿东海岸南下,把东南都占据,到时可能跟渤泥各据东西。

    因此与渤泥东海岸相距不过几百里隔着一条海峡的西牛贺洲,这个目前岛蕃实力更弱的大岛,肯定是要落入秦家口袋的。

    “阿耶,我选东胜神洲吧。”

    “其实只要你想要,西牛贺洲可以给你。”秦琅道。

    “我还是选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在泥婆罗和香料群岛中间,是吕宋未来的扩张方向,更是将来吕宋在南面的重心。”

    “也好。”

    秦琅点了点头,秦俊不愧是为吕宋征战了十几年,对吕宋未来的扩张方向,还是比较清楚的。

    “东胜神洲西北的半岛距离千湖港有近两千里,但距离西边的香料群岛也就几百里。回头,我便给你划拔船只、人员和奴隶,你可以让你的家臣先过去建立据点,开始经营。”

    “如今我们建立起了香料联盟,你那里可以先搞搞香料种植,也可以种点茶叶,另外糖、棉也都可以的,甚至可以养殖牛羊,搞点捕鱼晒盐这些,人口不够,就先用奴隶吧。”

    秦俊点头。

    “到时我跟圣人请求,便以这东胜神洲为你的外世封领地,设都督府,开郡王府。”

    “谢阿耶。”

    秦琅把那张地图揉成团,撕碎。

    “中枢的宰相,跟这荒岛领主,你可要想好了。”

    秦俊笑笑,“跟着阿耶的路走,总不会错的。”

    这个回答让秦琅比较满意,“嗯,如今的东胜神洲确实还是一片荒芜,到处都是雨林、沼泽,但正如吕宋,当初我们上去时,也还是偏僻蛮荒,但如今也正成为繁盛之地,只要用心经营,东胜神洲也不会差的,将来你的子孙后代,有这块基业,总会越来越好。”

    秦琅的话其实就是让秦俊和秦俞兄弟俩个,将来各统吕宋和东胜两国,互不统属了。

    没有把东胜置于吕宋之下,而是让秦俊去另立家业,也是考虑到东胜一来太过遥远偏僻,二来秦俊肯让出吕宋家业,秦琅也便给他一个自立门户的机会,现在的东胜还是荒芜,但总归是一块基业。

    将来老大这一支,也是能自成一系的。

    他倒也不担心说内斗什么的。

    吕宋现在虽强,但毕竟人口有限,早晚会达到扩张的顶点,难以维继,将进入平缓的发展期,所以现在安排其它儿子们到外边去圈占地盘,并非坏事。况且,等到东胜这一支,能够跟吕宋叫板,估计起码得一二百年之后,甚至是更远了。

    毕竟吕宋能发展,是依托大陆,大搞海上贸易,以及自己不错的工商制造能力,但东胜很难复制,发展会比较缓慢。

    等到真正会起冲突的那个时候,秦琅其实也管不着,这种属于历史必然性。

    就好比周王朝若不搞分封,那也没法把周边的那些蛮荒给开拓征服纳入疆域,最后虽然诸侯反灭了周室,但不也维持了八百年周天下吗?

    哪个王朝能维持这么久?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44/ 第一时间欣赏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贞观俗人》为转载作品,贞观俗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贞观俗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贞观俗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贞观俗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贞观俗人介绍:
离玄武门之变只有三天了,秦琼却打算做个国之纯臣不参与其中,秦琅高呼这不是坑他吗?送上门的从龙之功怎么能不要,等事成之后再功成身退也不迟。到那时,做个俗人,不谈亏欠,不负遇见。做个俗人,贪财好色,放荡自由。贞观俗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贞观俗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贞观俗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