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贞观俗人TXT下载贞观俗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贞观俗人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贞观俗人txt下载     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52章 烤玉米

    湖畔庄园。

    “高祖!”秦锐跟随父亲秦曜进来,身上一袭水手短衣装束,满脸络腮胡须,面对秦琅,也并没有拘谨。

    秦琅对他招手,“过来搭把手,拿钎子穿玉米串。”

    “这就是高祖耗时五十年,前后花费上千万贯找到的新世界,从那里带回来的新世界作物玉米?”秦锐好奇的打量着面前的一些没见过的新鲜物事。

    金黄饱满的玉米、圆滚滚的黄色土豆、白皮红皮的番薯,红通通的番茄等,秦昶正在给秦琅打下手,见到父亲来了笑着上前喊耶耶,还老师傅一样的指点父亲要如何穿玉米。

    “不用一粒粒剥下来再穿,直接拿铁钎子一排穿进去,再整个一扯就剥下来了,你看,是不是很方便。”

    秦锐揉了揉长子的脑袋,“你小子跟我一样聪明。”说着,拿起一个玉米仔细打量着,还直接剥下两粒扔进嘴里咀嚼。

    “阿爷,还生的呢。”

    “挺甜啊,味道不错。”

    秦琅笑笑,“这玉米还比较嫩,水份足,等晒干了你这样嚼可就嚼不动了。”

    秦曜则显得比较稳重,在曾祖面前打起下手,按秦琅要求,把土豆削皮然后切片、切条。

    “切好了拿水泡起来,这土豆淀粉含量高,不泡着容易发黑,而且也不脆。一会来个烤土豆片,再来个煎小土豆,还可以弄个炸土豆条,再弄个土豆泥。”

    秦曜面对着这些新东西,心中有很多好奇,他感觉高祖似乎早就见过这些东西甚至吃过,就如同他好像到过新世界一样,在五十年前就坚信遥远的日出之地有一个新大陆,还知道具体的方向,大致的地理,甚至是肯定那里有殷商遗民。

    在五十年前,这几乎就是天方夜谭,根本没人相信,但如今,这一切居然都成了现实,一切都找到了。新航线发现了,新世界找到了、连殷商遗民也找到了,还找到秦琅描述的这种种新作物。

    这些都是难以解惑的疑问,但秦曜却没问出来。

    反倒是那边秦锐一边跟儿子学穿串,一边直接的问道,“高祖,花费五十年时间,前后花了上千万贯钱,折损了许多条船,甚至失踪了数支探险队,最后就弄回这些烧烤料,值吗?”

    “你觉得呢?”秦琅反问。

    “我觉得不值,这么长时间,这长多精力,这么多钱财、人手物力,要是投到吕宋任何一地,只怕能再建一个旧金山加一个新金山了,就算投入到东胜州或南赡州、西贺州任何一大岛,只怕也都有了不错的规模,哪怕是去天竺大陆征服一个新世界都成,或者当年直接抢在朝廷之前,把湄南的堕罗和与南奔国一起征服夺取都是可以的。”

    “五十年时间,上千万贯的投入,就换来这?我觉得高祖做了个亏本的买卖!”

    秦曜其实也认同儿子的话,但却出口训斥儿子,“你小子毛都没长齐,也敢这般说你高祖?高祖向来眼光高瞻远瞩,做事都是三思而后行,谋定后动,什么时候做过亏本买卖?”

    “阿耶,我儿女都一大堆了,还毛没长齐?没长毛的是阿昶好吧?不懂就问嘛,我这是合理的怀疑,我不相信阿耶就不疑惑?反正我现在看到的,感觉划不来。”

    “你懂个屁!”秦曜教训起儿子来很不客气。

    秦琅却只是笑笑。

    他把之前收获晒干的辣椒放在炭灰里烤了下,然后拿出来拍干净捣碎做成干辣椒面,略微带点干糊味的辣椒面,散发出让秦琅熟悉又享受的辣味。

    这才是他记忆里最正宗的辣味啊,比起唐人用葱韭蒜、朱萸、扶留藤这些来做辣味,可是要正宗太多。

    “账不是那么算的,从眼前来看,用五十年花上千万贯,只带回这些确实感觉很亏,但是目光要放长远,首先,我们得到的可不止是这点东西,我们得到了一整个新世界!”

    “是发现,高祖。”秦锐却还是纠正道。

    “谁发现了就是谁的,我们发现了新世界,那这新世界就是我们,目前这条航线只掌握在我们秦家手里,这样一条从吕宋经东南沿海直到渤海、黑水,甚至直抵流鬼、夜叉诸国,再经群岛直抵新大陆的航线,其蕴藏的价值是很大的。”

    “未必吧?”秦锐依然抬杠,“我听说这条航线非常艰难?尤其是过了倭国唐津港后,一路可是非常艰难,在抵达黑水巨碑前,就不容易了,渤海建州的海参崴港过后,再往北更是每年都有漫长的封冻期,只有海参崴是不冻港,而过了巨碑港,北边的补给就更不易。”

    “那都不是大问题。”秦琅道。

    最危险的一段就是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但通过一次次的冒险,总算找到了一条安全的航线,通过建立的安全过冬补给营地,船队现在半年就可以从吕宋旧金山跑到中美洲巴拿马。

    虽然暂时还没有深入南美洲,也没有进入到美洲的东海岸,但那已经不过是时间问题了,没着西海岸继续南行,到时再绕过南美的南端,便可以到东海岸,再继续沿海岸北上就是了。

    没有巴拿马运河,确实比较麻烦,但这又不是什么迫切问题。

    秦琅现在既不打算移民新世界,也不打算过去开采金银矿,也不打算到那里去掳掠‘殷商遗民’,接下来他打算要做的,也就是继续巩固这条航线,继续优化航线,找到最佳的航线。

    同时在航线沿途,建立一些新的据点、补给点,在那边树个碑刻个石宣示下主权什么的。

    然后跟沿途的土人们试探着接触,跟他们交易,收购皮毛矿石等,这些确实也不会赚钱,总的来说,未来很长时间,这条航线,和秦琅发现的新世界,不会给吕宋带来什么直接收益,甚至可能会持续亏本经营。

    但秦琅依然还是认为,这航线和连通的新世界,是个宝藏。

    慢慢来便好。

    五十年一百年,慢慢的这条航线肯定能带来足够的回报的,况且,现在这条航线也还连通着海东地区啊,朝鲜、渤海、黑水、倭国、虾夷、还有鲜卑利亚这广阔的地区,秦家现在抢先过去,建立贸易站点,那里有最优质的皮毛、药草等,肯定是能赢利的。

    一条新的贸易航线,就算比不过通西夷海道上的贸易量,但参与者少,利润也还是会可观的,而且潜力巨大。

    等到这条航线上的港口、据点稳固、扩大、繁荣后,里面的利益可观,更别说也为将来继续往东去新大陆,提供更好的条件。

    “以后这条新航线会慢慢的产生收益,并越来越多,是开始收回成本的时候,甚至是赢利的开始。”

    秦锐仍然道,“我还是觉得亏,若是高祖给我一千万贯,我可以打下半个天竺来,那回报肯定更高。”

    秦琅对年轻人的吹牛不以为意,天竺大陆上虽是邦国林立,而且总是是被外来者征服,但历史上,整个天竺大陆也从来没有统一过,那里简直就是一个民族的大熔炉,比中亚地区也不逞多让。

    一千万贯就要征服半个天竺?

    朝廷对天竺也不是没有野心,但到如今,也不过是占据了天竺东面的藏河东岸,以及西岸的小部份地区。天竺西面,也只是在信度河流域打通了丝路驿站,沿线建立了些屯堡而已。

    一个信度河流域,朝廷用了小三十年时间,都也只是这局面,秦锐这样的大话谁会当真。

    别说一千万,就是给他一个亿,再给他十万精兵,也不可能。

    况且,朝廷都已经在两面开始落子布局,这个时候吕宋跑到天竺去抢地盘,这不是傻吗,早晚要给朝廷做嫁衣裳。

    其实对秦琅来说,寻找新世界投入上千万,但这是用了五十年间陆续投入的总和,平均下来其实每年投入不多,这都是用他的私房钱投资的,就当是个兴趣爱好一样,并不影响吕宋什么。

    何况吕宋到如今,扩张到了极限,吕宋面临的瓶颈不是财政收入,而是人口。吕宋即将突破一千万人口,但是汉人才三百来万,仅占三分之一,奴隶、土著各点到三分之一。

    吕宋现在也只能优先发展吕宋本岛,越往南,越开发不足,只能是大肆分封给秦家的子孙们,划地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经营开发。

    就如长子护国翼王秦俊如今是东胜国王、东胜州都督,而嫡次子卫王秦伦则被秦琅奏请朝廷世封南赡州都督、南赡国王,长孙武安郡王秦孝忠被秦琅表奏朝廷,请封为新蓬莱州都督、新蓬莱国王(新西兰)。

    除了吕宋群岛外,婆罗岛和西贺岛还有香料群岛没直接划出去另立王国,南面另立了三国,都是与吕宋并立的,将来秦琅不在了,嫡长子秦俞继承齐王、吕宋国王、吕宋大都督、南海宣慰使之后,秦伦、秦俊、秦孝忠他们都是跟秦俞平起平坐的。

    可这些地方,吕宋确实是无力开发经营,倒不如划出去给几个有能力的儿孙,希望他们能够为秦家稳固这些地方。

    就算不是吕宋所有,可也依然还是秦家所有。

第1453章 秦琅的预言

    “此次跟你父亲去新扬州,好好干,我知道你小子有能力,就是性子还有些急躁,要懂得收敛,男子汉大丈夫得稳重,要能伸能屈,办事更要讲究方式方法。”秦琅拍了拍四世孙的肩膀,“我还期望你将来能成为新扬州的都督,甚至是有朝一日做到河中节度使,或是入朝为宰执。”

    “秦锐啊,若是将来你能力足够了,你可以考虑下新航线新世界,等你老了致仕,若是有冒险精神,可以带些人去新世界,在那里当个国王!”

    秦锐笑着道,“好,将来等我从宰相位置上致仕退下来后,我若身子骨还硬朗,便要组织一只舰队,前往新世界,建立一个王国,也当一个国王。”

    “当国王可以,但要记住一点,你仍是秦家人,也还是大唐的臣子,新世界的王国,也还是大唐的藩国。”

    秦锐看看秦琅,意外他这认真的表情,他以为只是开玩笑的。

    “秦曜你也可以考虑下的,这新世界的航线,会由我们秦家掌握,想去新世界发展的秦家子孙,都有机会。”

    秦曜却没什么兴趣,如实的道,“如果真要出去,也许我会考虑去东海深处寻一个群岛开拓,或是去海东,听说白山黑水土地辽阔,大有可为。就算是流鬼夜叉等这些冰天雪地,也总好过新世界的蛮荒吧?”

    “呵呵,那就各随其意好了。”

    秦昶把秦琅刚烤好的一串玉米迫不及待的就放入嘴中。

    “好辣!”

    唐人对辣味还算抵抗力较弱的,俗语叫葱辣嘴,蒜辣心,韭菜辣断脖子筋,连韭菜他们都觉得能辣断脖子筋,可知道他们对辣度的接受能力了。

    来自新世界的辣椒,虽秦琅尝过不是什么辣度很高的那种,但也比一般的青椒什么的要辣的。

    烤玉米粒上除了涮油撒孜然加油加胡椒面外,秦琅还特意撒了刚才自制的辣椒面,虽然他还特意只放了一点点。

    可六岁的秦昶依然辣的眼泪鼻涕都下来了。

    “有这么辣?”

    秦锐这个杠精不相信,觉得儿子矫情,自己也拿起一串,直接一口就把整串都撸进了嘴,嚼了两口,马上就不对劲了。

    额头开始冒汗,满面通红,甚至眼睛都瞪大了,接着开始不停的吸气呼气,却还不服气的不愿意把玉米粒吐出来。

    “阿耶,好辣啊。”秦昶吐着舌头对父亲道。

    秦锐还在那强撑着,“嘶,还好,嘶,嗯,味道不错,这玉米烤着吃真不错,有种糯糯的甜甜的感觉,嘶,软糯、香甜,真不错,尤其是高祖这手艺,真是绝了,不愧如今各地的酒楼饭店的厨子们都尊奉为厨神的存在,他们供奉高祖为厨神真没错,嘶·····”

    秦琅看他这说一句吸几口凉气的强撑样,都忍不住笑,他秦琅八十四岁了,如今不仅被朝廷供奉为军神,也是国家祠典上的天王,民间各种供奉就更不用说了,什么药王,什么财神,什么门神,许多地方又供奉秦琅为城隍。

    朝廷还把秦琅请入武庙,为武庙亚圣。

    许多行业都拜秦琅,他也早见怪不怪。

    倒是秦锐,这嘴还真硬,“喝杯椰汁,这新世界的辣椒,可比茱萸、扶留藤这些还辣,至于说葱蒜韭菜就更比不得了,得慢慢适应,习惯了,你会觉得这辣椒的辣味才叫正宗。”

    感觉嘴都辣肿的秦锐赶紧接过杯子,大口的喝着椰汁,“原来这东西叫辣椒?果然够辣啊。”

    椒,本意就是指花椒,麻口的,秦琅从新世界弄来回的这辣椒,秦锐感受到它的威力后,对这个辣椒的名字,觉得再适合不过,真是开始辣后来麻。

    喝了一大杯耶汁还感觉嘴麻辣辣的,赶紧抓起几串烤土豆片吃了起来,这个没放辣椒,吃起来脆脆的。

    那边秦曜看见儿子被这辣椒面辣的不轻,嘴唇都辣红了,于是也就只小小尝试了一口就不再试了,转而拿了个烤红薯试吃。

    “你们这次入京,带些刚收获的玉米、土豆、番茄、番薯、辣椒、南瓜、向日葵等入京,进贡给宫中,也给在京的秦伦和孝忠他们带去尝尝鲜。”

    秦锐又喝了一大杯椰汁,终于感觉嘴没那么辣了,“高祖就不怕圣人尝了这辣椒后,大呼有人下毒?”

    “说甚胡话!”秦曜喝斥。

    秦琅却只是哈哈一笑,“那得事先提醒。”

    “高祖不怕朝廷索要新世界的海图?”

    秦琅不以为意,“凭什么呢?这是我秦家花费五十年时间,耗费千万才探索发现的,是我秦家珍贵的私人财产,朝廷凭什么索要?”

    这话让秦锐也没法接,如今的皇帝二十来岁,刚刚继位,可以说毫无威望,是绝不敢这般抢夺太师秦琅的私人财产的。

    毕竟秦太师那可是六朝元老啊,另方面,皇帝还是秦琅的曾孙女婿,宫里的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都是秦家女。

    一顿特殊的新世界烧烤结束,秦锐告辞离开。

    “高祖,你可要保重身体啊。”

    “放心吧,我身子骨还硬朗着呢,你看老马头阿黄,这都一百多岁了,不也都活的好好的?咱们吕宋这些老家伙们的命都长,七八十岁很寻常,现在超过一百岁的还有五个老家伙,我想我总不会比老黄、崔义玄、魏昶他们差吧?”

    “高祖,你可是我们秦家的天,你健在一天,我们秦家的天就稳着。”

    秦琅哈哈一笑,“人啊,早晚会有一死,秦家有如今这局面,可以说是非常逆天了,只要照着这势头下去,秦家总还能保个二三百年的安稳的。”

    李家的皇位都传了六世了,而秦家自秦琼到秦昶,已经七代人,从李承乾的皇后秦淑开始,李家六位皇帝,秦家出了四位皇后,李承乾以后的三皇帝,都是秦家外甥,现太子又是秦皇后所生。

    所以将来皇太子的太子妃,大概率也是秦家女。

    这种局面,一时半会不会改变,只要秦琅还活着,也不可能改变,这就会形成非常可怕的一种局面,李家世代为皇,而皇后世代出自秦家。

    就跟以前突厥的可汗都是阿史那氏,而可敦都出身阿史德氏一样,又或者历史上辽国皇帝都娶萧氏为后一样,这种东西一旦形成一个稳定的传统,想改变可就不容易了。

    毕竟王朝往后,皇帝大概率是一代不如一代,受到的掣肘越来越多的,李烨三岁即位,十六位亲政,本来若是他身体强健点,不是那么喜好女色的话,若是能活到五十岁,那么他在位四五十年,甚至亲政三十多年,就有可能形成很强的皇帝权威,突破一些束缚掣肘。

    但他才三十多岁就死了,比他爹继位一年就暴毙强些,但却远不如只当了十五年皇帝的承乾,更别说圣祖和高祖了。

    对于刚继位的新皇帝,秦琅是有些了解的,这位曾孙女婿,朝野称赞为人仁孝温恭,幼而好学,尤专《礼》、《易》,动必由礼,宇量弘深,宽而能断。

    虽然这些都是赞誉之词,但是做为长在深宫中的皇帝,他没有经历过外面的历练,虽有名儒大臣教导,但学的也都是些纸面上的东西,相比起李世民这样少年起兵,南征北战,甚至经历过复杂权利斗争,最终宫变夺位的皇帝,或者是李渊这样做为隋朝外戚、关陇贵族核心家族,还幼年丧父,年轻时备受打压,中年又被杨广猜忌,学会了韬光养晦,最后能在隋末大乱时,乘机起事,迅速突入空虚的关中,最终抢夺表兄天下的老狐狸,或者是承乾这种做太子时被李世民各种打磨、培养,还曾自己跑到陇右战场上带兵打仗的皇帝,新皇帝李昊有着许多先天不足。

    更别说朝廷中有一股势力极大的军功集团掌握朝政,李昊想要真正掌权,太难了。

    未来的朝局,很大的可能,还是皇帝与宰相,与勋戚集团们共治天下的。

    皇帝甩不开他们,没这能力,也没这魄力。

    就算是圣人子孙,可缺少足够的历练,也终究是个凡人,就算李昊命长,活到六十岁,能当政三四十年,可也未必能改变的了如今的朝堂格局。

    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稳固后,想打破他们的权力垄断是很难的,未来很大机率就是继续前行,皇权和勋戚集团肯定会有博弈斗争,但皇帝是很难压制的了更别说铲除灭掉了。

    当年李世民推行的世封制度,经历了几个皇帝以后,到如今已经完全走了样了。

    世封制度,更加助长了勋戚集团的势力,他们已经不是皇帝能拿捏控制的了的了。

    不过这也并不全是坏事,因为这些世封的勋戚贵族集团,根本利益是跟大唐捆绑在一起的。

    在如今和未来,他们都会与大唐伴生,一荣共荣一损共损,大家会一起聚集在大唐这面旗帜下一起奋斗,一起荣耀。

    甚至会在四边八荒,为大唐坚守边境,甚至是不断的对外开拓、镇压那些边蛮胡狄,这是历经几朝数十年,形成的一个平衡的权力格局,不是能够轻易打破的。

    而这个稳固的权力格局,对皇帝来说也许不是好事,但对大唐来说却是能够继续维持强盛,保持安稳的关键。

    大家都在享受着大唐开疆拓土、重商兴贸带来的红利。

    吕宋秦家如此,皇唐李家如此,还有无数的勋戚贵族,甚至是科举出身的士人也是如此。

    现阶段,大唐不会内卷。

    强大的军功贵族集团,新兴的科举士人集团,能够相互制衡,相对弱势的皇权,反而能够朝局更平衡。

    也许等到百年之后,许多隐患会爆发,比如边镇强势,禁军糜烂,到时强枝弱干,可能会有边军叛乱,或是藩镇割据,也有可能是边疆的世封勋戚们在经营封地多年,实力大增后,有人野心勃勃的不服中央,直接起兵叛乱,或是称帝自立。

    这些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但是也许这百年间,朝廷又会出现强力的君王或是宰相,引领新一轮改革,查漏补缺,防范未然。

    又或者,到时真的就到那矛盾激烈的那刻,但真发生了,也只能说是又到了循环周期,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了。

    毕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切都是历史自然规律,只不过是权力格局打破,重新洗牌,再次分配权力,形成一个新的权力格局而已。

    也许到那时,吕宋秦家说不定就能问鼎中原,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呢。

    或者,到时秦家后人无能,在逐鹿中原的时候,被其它英雄打败,退回吕宋,甚至是灰飞烟灭,也都是有可能的。

    那些东西,秦琅已经管不了了。

    他能谋划的,也就是生前,以及身后短短三五十年的事情,至于更遥远的一二百年的事情,谁管的了。

    秦锐祖孙三人离去后,秦琅独自坐着喝茶。

    “三郎在想什么?”

    一百多岁的魏昶带着九十多岁的宋江走来。

    “我在想这天下啊,将来也许会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甚至是边地诸侯自立的混乱局面。”秦琅道。

    十几年前就已经正式退休,不再是江湖总瓢把子,而是来到吕宋养老的宋江,如今也是秦琅的顾问团成员之一。

    宋江以前久在中原,来吕宋虽也呆了十来年,但对秦琅始终是敬畏有加,有些拘束的道,“如今皇唐如日中天,不太可能吧?”

    秦琅笑笑,“快的话也许三五十年,慢点也顶多七八十年吧,这些情况肯定会一一冒出来的,当然,就算出现这些情况,但各方相互掣肘,再维系个百年天下估计也不难的。”

    倒是魏昶笑着道,“按三郎的话,大唐江山最多还有二百年天下?”

    “二三百年吧。”秦琅淡淡的道。

    魏昶丝毫不为这大逆不道的话所惊到,这个百多岁的老家伙,出生于西魏朝,历经西魏、北周、隋,至唐,从当年宇文述的家奴,到长安不良帅,再到杨广的骁果军校尉,然后再回长安为不良帅,后来跟着秦琅,也算挣下一世富贵,如今子孙众多,枝繁叶贸,魏家也有了长安、洛阳、扬州、广州、交州、吕宋六支。

    子孙过百,家财万贯,头上顶着个朝廷的县公爵位,又是吕宋的分封骑士,还是家老,这辈子可以说是非常圆满了。

    “二百年后,取代李唐的必将是吕宋秦家!”魏昶放言。

    秦琅只是淡淡道,“二百年后,吕宋秦家,必然是南洋霸主。”

    宋江宋富贵感觉一颗老以脏都要停摆了,跟不上节奏了。虽然他在中原做了五十多年的江湖总瓢把子,但这些话还是让他很害怕。

    可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拍胸脯表态,“俺宋江和宋家能有今日富贵,都是拜秦公所赐,不管秦家今后如何,宋家都一定会共同进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不必这么拘谨,将来的事,谁又管的着呢。说点现在的吧,秦曜和秦锐要上洛,然后会去信度河口的新扬州,起码会呆上十年,你们两个以前都是搞情报的,老宋也搞物流,你们调些人随他们一起进京,接着同去新扬州。”

    “新扬州是个好地方,我们接下来也应当加大投入,在那边多布局,这事你们来安排。”

    魏昶立马道,“我家还有些不成器的孙子,我让他们都跟过去。”

    宋江也表示会派家中子弟前往。

    “新扬州潜力无限,你们现在挑几个子弟过去,总不会亏的。”秦琅道,“算了不说这些了,今日我收获了些新世界带回来的作物,正搞烧烤呢,你们也一起来尝尝!”

第1454章 延英殿

    “秦相,刘仆射病逝了。”

    扬州,还在负责江南善后事务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秦孝忠正埋头处理公务,检校扬州府尹李思文进来便说道。

    秦孝忠抬起头,停下手中事务。

    “大唐又失一柱国矣!”

    刘仁轨是朝中出名的能文能武的大将,也算是六朝老臣了,出身河南汴州尉氏县刘氏家族,也算是士族出身,不过他自少孤贫,却是跟马周的出身经历极类似。

    少小孤贫,却积极向上,恭谨好学。后来武德朝时,河南安抚大使任瑰镇河南,起草奏疏议论国事,身为地方小吏的刘仁轨看到后,替任瑰修改了几句话,却使的文章大好,任瑰发现后大为惊讶,于是以安抚大使的特权,破格提拔他为息州参军。

    此后刘仁轨正式步入仕途,还曾在并州总管李绩麾下任职,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大举南下入侵,饮马渭水河畔,刘仁轨奉李绩命入长安通传河东军情,在皇帝李世民面前留下好印象。

    从此仕途顺畅,不过后来刘仁轨调任陈仓县尉时,把当地骄纵不法的折冲都尉给杖杀了,这件事情惹的李世民极为不满,甚至要杀他,说一个小小九品县尉也敢杀我四品折冲都尉。

    这件事后来还是秦琅在皇帝面前替他求情,说他刚毅正直,是维护朝廷法纪,之后秦琅南巡的时候,还特意把刘仁轨调到自己幕府任职。

    再后来刘仁轨在朝鲜半岛呆了十几年,州刺史、都督长史、都督,甚至是经略使,积累了不少军功。

    “刘公刚毅正直,敢谏直言,更兼文武双全,在两府宰执十几年了。”

    李思文道,“刘仆射毕竟九十四岁高龄了,两府里也算少有的。”

    论辈份,李思文那是秦孝忠的姑父,不过论公,得到秦琅亲自上书朝廷为李思文辩解脱罪,还成功让李思文继承了英国公爵位和世封,又让他一把年纪起复检校扬州府尹,但现在秦孝忠是宰相,又是江南宣慰大使,所以论公李思文还是妻侄秦孝忠的部下。

    “我接到我叔父来信,他说朝廷有意请秦相回去任右仆射之职。”

    政事堂七位宰相中,秦孝忠只是中书侍郎,排在三省的四位长官之后。刘仁轨九十四岁高龄病逝于左仆射任上,秦孝忠当然是有资格再进一步的。

    他虽然是今年才刚从西域回来政事堂任宰相,但不论资历功绩还是能力,也都不错,更何况刚刚还迅速的平定了扬润楚三州的叛乱呢。

    右仆射岑长倩进一步为左仆射,由秦孝忠顺位晋升右仆射也是很合理的。中书侍郎虽然也是中枢要臣,但毕竟上面还有个中书令,又还有个没入政事堂的中书侍郎,所以秦孝忠现在的中书侍郎肯定不如入政事堂的右仆射的。

    秦孝忠当然也愿意再进一步,反正进一步也只是右仆射,政事堂排第四,又不是中书令或侍中,所以一时倒不用避让。

    “江南这边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完呢。”

    “叛乱已经平定,接下来都是点善后的小事情了,我相信朝廷肯定很快就有诏令下来,召秦相回朝了。”李思文很肯定的道,毕竟他也曾在枢密院呆过多年,后来甚至还进入政事堂做过一任黄门侍郎的,虽然当时也只是补位的临时过渡,但好歹也是当过两年宰相的。

    要不是因为出了侄子叛乱这等要命的事,他也用不着一把年纪了,还又重新出山来做这扬州府尹,还是检校的,不也是为了能够将功赎罪嘛。

    几天后,洛阳果然来了使者。

    皇帝诏敕宣读,朝廷对三州叛乱事件的大多数人都宣布赦免,甚至对三州今年的税赋也减免了不少。

    朝廷诏秦孝忠进京,晋尚书右仆射。

    李思文加江南宣慰大使,兼扬州府尹。

    “恭喜大郎了!”李思文笑着恭贺,秦孝忠事先有心理准备,所以倒也还算平静。

    收拾东西,随使者返回洛阳。

    沿运河乘船一路返回洛阳,倒也一帆风顺,但刚进洛阳,才知道同签署枢密院事程务挺也病逝了。

    这位是国初大将程名振的儿子,跟秦家也是关系不错的。

    “圣人派使者去河中招节度使李秀回朝,加签署枢密院事。”

    燕国公李秀是李谨行的儿子,靺鞨族人,其父李谨行当年喊秦琅叔父的,实际上李谨行当年比秦琅年纪大多了,甚至李谨行的父亲老燕国公突地稽就是被秦琅给气死的。

    但这并不妨碍二人不打不相识,后来关系密切。当年安西大都督府司马秦珪带兵奔袭葱岭时,李秀是疏勒镇将,之后久镇西域,做过昆仑镇将,安西司马、长史、节度使,现任河中节度使。

    大唐十三节度中排名第一的大镇节帅。

    他入朝接任程务挺留下的空位也很合理。

    “因为李帅入朝,所以现在卫王他们已经举荐黑齿常之直接出任河中节度使了,兵部尚书魏元忠授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入政事堂。”

    黑齿常之原本是要去做节度副使的,现在一步到位了,魏元忠向有知兵之名,这次则是接替秦孝忠留下的位置。

    秦孝忠回到洛阳后,便立马入宫谢恩。

    “同签署枢密院事彭国公刘审礼病逝!”

    又一员帅臣病逝。

    皇帝在延英殿召开两府联席会议。

    刘审礼也是近九十岁的人了,在枢密院中资历很老,仅排在一正三副四帅后面,还在王孝杰高仙芝等人前面。

    延英殿中。

    年轻的天子李昊有些憔悴,这刚继位还不过几个月,就出了这么多事情,先是江南扬润楚三州叛乱,接着又接连病逝了三位宰执,甚至最近洛阳还接连太白昼现。

    搞的人心惶惶,传出许多不好的议论谣言。

    “诸公以为,是否再召一位节帅入京,升入枢府?”

    自中宗李烨朝起,因为太师秦琅的建议,朝廷保留了枢密院,但文武却不再分的那么清楚。

    政事堂的宰相们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而枢密院的执政则例加参知政事衔,朝廷军国大事,文武大政,一般都是东西两府联席会议,共同商议的。

    这就形成了如今两府宰执共同执政的局面,宰相可议论军事,执政也可参与决策政事。

    只不过平时各有侧重,政事堂宰相地位也高于枢密院执政一些。

    枢密院一般有七到九人,有一正二副是固定的文臣,还往往是由政事堂的宰相出任,一般是由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或吏部尚书长任枢密使或副使的。

    比如秦孝忠原是政事堂宰相、中书侍郎,若枢密使或副使出缺,他就可以出任。

    枢密院里武将的位置,只有四到六个,基本上都得由十三节度使升任。

    现在枢密院刚补了李秀,却又少了刘审礼,只有七人,朝廷最多还可以补两位节度使入枢府,也可以不补。

    在河中节度使李秀入枢府后,若是再晋一到两位节帅入枢密,则按目前各镇节帅的资历、功绩等,最有资格入枢府的将是两位秦家节帅,分别是秦琅的六第秦彦道,现任滇越道节度使,其统领的滇越道近年表现出色,不仅稳固了大雪山以南,藏河以东到大黑山的所有地区,还征服了东天竺十几个小藩国土邦。

    并在去年高原上吐蕃发生叛乱后,第一时间带滇越军翻越高原北上,迅速平定了卫藏地区的吐蕃叛乱,并把在西昌道响应的一些高原部落也都迅速镇压。

    秦彦道不论是年龄还是资历又或是功绩,甚至是家世等,都足够升入中枢的,六十八岁的秦彦道身体健壮,年纪也还不算高,反正刘仁轨九十四岁都还被拜左仆射。

    除了滇越道节度使秦彦道外,还有一个最有资格晋入枢府的便是朝鲜道节度使秦侠秦十三郎了。

    这位秦孝忠的十三叔,打小就有侠气,年轻时也是个刺头,后来还曾经跑到黑水都护府巨碑港呆过几年,不仅扩建了巨碑港,还沿着黑水河上溯,深入内地,在黑水河沿线建立了十几座大小要塞,硬是修起了一条流通到黑水中上游鲜卑都护府的驿路线,跟鲜卑都护府的室韦诸部打出了交情。

    在秦琅的诸子中,除了秦俊以外,秦十三是最能打的。

    他十年前接任朝鲜镇节度使一职,把有所抬头的高句丽和三韩遗民的复国叛乱,清剿的是一点苗头都没了,硬是从半岛以及与辽东、渤海的那些交界的山区里,给清剿搜捕出三十多万叛军,既有三韩人,也有高句丽人,还有一些靺鞨人。

    这些人统统被秦侠给发卖为奴,一个不留的让奴隶商人运走了。

    甚至有些倭国内斗失败的地方豪强、贵族们,跑到海上做倭寇海贼,有时也会跑到朝鲜去抢劫,这种事情本也不能怪倭国,毕竟他们也是倭国朝廷的敌人。

    可秦侠可不管这些,也不管倭国这些年一直跟吕宋秦家关系极好,直接就带着兵,杀到倭寇们的老家去了,倭王都被打的一头雾水,十分委屈。

    可秦侠才不管倭王的委屈,只要让他查到倭寇的身份,就直接打到对方老家去,要么倭国交出倭寇们的家人,要么他直接自己带兵去抓。

    这么搞了几次之后,倭寇们再也不敢跑到朝鲜沿海劫掠了,甚至倭王还特意花了笔钱从吕宋那里加急订制了一些船,专门负责扫荡这些海盗,尤其是不能让他们有机会跑到朝鲜去打劫,宁愿倭国自己的海岸线巡逻不过来被打劫袭扰,也不能让他们去惹秦十三。

    这样的狠人,年纪跟秦六郎秦彦道却是差不多年纪,这叔侄两个家伙,一个在东天竺使劲折腾,一个在朝鲜道四处清剿,并称大唐双煞。

    而且这两人都还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做事不太按规矩来,比如说两人都有暗里搞走私,也铸私钱,甚至贩卖人口,动不动就喜欢故意挑起边衅,越界制造事端,甚至是劫掠别人的人口,抢夺别国。

    尤其是秦十三,在朝鲜本镇境内折腾的没事可干后,动不动去倭国转一圈,也经常跑到渤海都护府那里去找靺鞨人的麻烦,胆大妄为。

    弄的许多朝廷羁糜的蛮夷胡虏们,经常跑到洛阳朝廷来哭诉。

    但朝廷对这两家伙也不好过于苛责,毕竟两人身份特殊,一个是秦琅的兄弟,一个是秦琅的儿子,另一方面,两人镇守边境,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他们镇守滇越和朝鲜两镇,地方服服贴贴,甚至朝廷的军事开支都减少了许多,因为他们自己比较能创收。

    两人也不吃兵血,相反两镇的士兵经常自己搞点创收项目,分红还不错,加上军屯等,小日子甚至很惬意,他们镇守边地,不给朝廷添半点麻烦,也不会跟禁军一样经常索要赏赐福利这些,还能给朝廷守好边,这样的将领,朝廷当然得用。

    所以那些小问题,大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

    毕竟真要细论起来,朝廷十三个边镇,没有一个干净清白的,大家在那遥远的边荒守边,那也是十分辛苦,甚至是冒险的,没半点好处谁愿意干?

    就算是京畿地区的禁军,烂事也是一堆的。

    现在枢密院里那几位武将,如高仙芝、王孝杰,甚至已逝的程务挺、刘审礼,还有秦琅嫡次子秦伦他们以前为节度使时,也都差不多。

    对朝廷来说,武臣能够守好边,能够对朝廷忠心,不搞谋反叛乱,就已经足够让他们满意放心了,还想他们成圣人么?

    至于那些什么附庸羁縻的蛮夷,甚至是不相干的外国的不满,管他做甚么。

    河中节度使李秀升入枢府,黑齿常之接任河中节度使。

    想到秦彦道和秦侠这黑白双煞入京,大家就头痛。而且,现在两府里已经有两位秦家人了,秦琅庶长孙武安郡王秦孝忠,刚升任右仆射。秦琅的嫡次子卫王秦伦现任枢密院排名第三的副使。

    这要再来两秦家人,可就不太合适了。

    哪怕再来一个,也不合适啊。

    皇帝的妻祖父卫王、枢密副使秦伦主动的站出来说政事堂现有七位宰相,枢密院现也有七位枢密,可以暂不加人。

    秦孝忠也很清楚若要再从节帅中升一两位入枢府,最有资格的就是他的叔祖秦彦道和叔父秦侠,因此也认为不必再晋升节帅入枢府。

    秦家叔侄带头表态,大家自然也就附和支持。

    秦孝忠其实比他二十一叔秦伦还要大一岁,他们两人一致都表示不让自家人入两府,倒不是出于内斗或妒忌什么的,而是现在两府里已经有两个秦家人,还位置都是排第四。

    不可能再安排秦家人进来,要进人只能两府的秦家人让位。

    现在秦彦道和秦侠都是担任大镇节帅,若是现在入朝,等于就要空出这一个或两镇节帅的位置了,这就是减法不是加法了。

    现在这样,秦孝忠在政事堂做右仆射,秦伦在枢密院做副使,秦彦道和秦侠分任滇越镇节帅和朝鲜道节帅,就很好了,加上刚出任河中镇节帅的黑齿常之也是自己人,根本没必要调整。

    “既然诸位爱卿都是这个意见,那么就这样决定吧。”年轻的天子从谏如流的下了最终决定。

第1455章 分歧

    大唐自高祖以后的诸位皇帝,似乎都中了一个诅咒,没有一个活过五十岁。圣祖李世民四十八岁驾崩泰山脚下,世祖李胤享年四十三,高宗在位仅一年,二十多岁就驾崩,中宗在位虽有三十一年,但驾崩时也仅三十四岁。

    只有高祖五十九岁退位后,还纵情享受了十余年,活到了七十多岁才龙驭宾天。

    “听说有个阉宦在为圣人搜寻术士、丹药?”

    上林坊,原上林苑,此时是秦琅嫡次子卫王秦伦府第,今日秦伦五十大寿,在洛阳的秦氏族人子弟皆来庆贺。

    书房里,枢密副使秦伦与侄子右仆射秦孝忠喝着茶,太子太傅、太子左卫率、左神策上将军秦珪秦善道,滇越道节度使秦彦道的儿子洛阳府少尹秦利见,秦善道的儿子左金吾大将军秦景嗣几个则在欣赏一支最新式的千里镜。

    “嗯,总有那些不知死活的阉竖,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百般奉迎,甚至是欺君罔上。”

    秦伦眉头紧皱,李家皇帝似乎都喜欢迷信丹药,也格外好女色,圣祖李世民当年就沉迷丹药,李胤更是荒淫好色,高宗在位仅一年就暴毙,就是因为服丹药加纵欲所至。中宗三十四岁就崩,也是跟长期纵欲过度有关。

    如今这新皇刚继位不到半年,就也开始玩这套,秦伦可不想自己的皇后孙女早早的守寡。

    李家皇帝短命,秦家的皇后们却总是长寿的。

    李胤的皇后李淑现在就还健在,这位刚被新皇加尊为太太皇太后,只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份又是皇帝的曾祖母,所以也就退居南宫,不过问政事。

    高宗皇后,也就是秦柔嘉则在高宗朝被并尊二圣,还加尊天后,在高位驾崩后,中宗当时才三岁,所以垂帘听政十三年,之后还政天子,如今新天子继位,加尊他为太皇太后,并与生母并尊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太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三位寡妇。

    秦伦可不想自己的孙女也成为寡妇太后。

    “宫里的阉竖有些太多了。”秦伦道。

    秦孝忠没马上表态,倒是在一边把玩着千里镜的秦利见接话道,“不仅多,而且权势太大了。”

    秦利见是秦彦道与尉迟宝琳的女儿生的嫡长子,继承了两位门神的优良基因,长的就跟一尊门神一样威武,早年也随父亲在滇越道跟身毒蛮子们干过好几年仗,又去漠北平过回纥之乱,之后回朝在禁军系统多年。

    如今是洛阳府少尹,做为京师长官的副手,职权还是很重的。

    洛阳少尹平时也主要负责京师地面治安这块,没少跟宦官们打交道,他很清楚的感受到这些年宦官们已经越来越跋扈了。

    “应当把这个事情拿到两府的联席会议上议一议,奏请天子裁撤宦官,罢削其权,圣祖当年曾定制,宦官不得过四品,现在太不像样了,这般下去,早晚有可能重演开元十五年高护擅立之事!”秦伦是排第三的枢密副使,他文职武官都做过,但入枢密却是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的文臣宰相身份迁西府做枢密副使的。

    他入西府做枢密副使,然后秦孝忠才升入政事堂为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

    可此时秦孝忠却并不认同叔父的话。

    秦孝忠不仅比秦伦还大一岁,而且论资历、论能力,甚至就是论功勋都远在秦伦之上,但秦伦是已故镇国太平大长公主与秦琅嫡次子,孙女又是当今皇后,所以得以加封为卫王,并先他入两府。

    可论及对宦官干政这事的看法,秦孝忠看的要更深层次一些。

    “此事要慎重。”秦孝忠是这么说的。

    秦伦不满的望向侄子,宗法时代,就算秦孝忠比他年长一岁,但秦孝忠只是秦琅的长孙,又不是长房嫡长孙,秦家的长房嫡长孙指的是齐王世子秦俞的嫡长子秦孝恭。

    今年四十岁的秦孝恭现任秘书少监兼翰林院学士,前途无量,他的仕途比秦伦秦孝忠他们要更顺利。

    秦伦这个秦琅嫡次子面对秦孝恭这个秦家长房嫡长孙的时候,都得很客气礼貌,因为按传统,吕宋秦氏家族地位最高的自然就是家主秦琅,然后第二是嫡长子秦俞,第三是长房嫡长孙秦孝恭。

    这是宗法制下的排序。

    长房嫡长孙,可比嫡次子地位高多了,至于庶子庶孙这些更没法比,长房长孙的继承权,天然高于嫡次子、庶子们。

    庶长孙、嫡长孙、长房嫡长孙,细究有很大区别。

    长房嫡长孙,专指嫡长子的嫡长子,而嫡长孙则是诸嫡子生的嫡子中最长的一个,至于庶长孙,所有孙子中庶出最长的。

    秦孝忠虽然已经是宰相,但他的地位不如秦琅的嫡子们,更不如嫡孙、嫡长孙和长房嫡长孙。

    秦家的嫡长孙和长房嫡长孙都是秦孝恭。

    更别说,其实吕宋秦家如今也分出了好几支,比如说庶长秦俊,现在是护国翼王、东胜国王、东胜州大都督,他已经从吕宋出去自立门户了。

    同样的嫡次子秦伦,除了在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还已经是辅国卫王、南赡国王、南赡州大都督,他这支也从吕宋秦家分出去自立门户了。

    还有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秦孝忠,他既是武安郡王,也是新蓬莱国王、新蓬莱州大都督(新西兰),他从秦俊那里又分出去了。

    当年秦琼七子传下了历城秦氏七房,现在到秦琅这,又分出了吕宋房、东胜房、南赡房、新蓬莱房和武安房这五支,甚至将来如十三郎秦侠也是有可能另立门户的。

    现在秦琅还在,所以说算秦俊秦伦秦孝忠他们另立了门户,但还不明显,依然还是一大家子,可等秦琅百年后,秦家各房肯定就不会再如眼下这般亲密。

    到时就算是秦俞这个新族长对秦伦等分支都约束不大,更别说秦孝忠这样同样分出去的,对叔父秦伦的影响了。

    “大郎这是何意?”秦伦不满的瞪向他。

    在场诸人中辈份最高的秦珪咳嗽一声,“老大肯定有他的看法,你何不听听先?”

    秦伦可以对比自己大一岁的侄子秦孝忠瞪眼,但不敢对六叔秦善道放肆。别看秦善道七十多岁年纪了,现在朝中其实也基本上就是在养老,但这位当年在西域威名远扬,做过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大唐最能打的西军中威望极高。

    高仙芝、王孝杰、黑齿常之、李秀等人,那都曾是他的麾下部将,当年他带着一万人马,百日奔袭,翻越葱岭,奇袭朅盘陀、大小勃律等国的战斗,早成为了羽林宫讲武堂的战术经典,每个讲武堂受训的羽林郎都是要必学的。

    这一战是仅次于当年秦琅的河曲野马台击党项之战,和青海大非川歼吐谷浑可汗之战的经典高原山地战役,可圈可典。

    “六叔,阉竖们已经越来越过份,早晚要成祸患的,我们难道还视而不见?当心,早晚这火烧到咱们身上来。”

    秦珪把千里镜交给自己儿子秦景嗣,端起茶杯先抿了口,然后放下,不急不缓的转头对秦孝忠道,“大郎你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六叔祖,圣祖当年确实对宦官约束极严,定下过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之制,但是世祖之时,这些早就打破了,当年我阿爷他们起兵清君侧杀高护等阉竖,清除韦萧等,拥立高宗,事后天子诏我祖父入朝辅政。”

    “我记得当初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宰执都曾提议要尽罢内廷宦官诸司,但后来为何只短暂的裁撤了一段时间后,马上又陆续恢复了宦官诸司?甚至这些年,护军中尉又陆续恢复,北衙十二军已经遍设护军中尉?”

    “如今的宦官诸司,甚至比起世祖开元末年之时还要强势,到底何故?”

    秦珪笑着道,“看来大郎倒是对这些问题早有答案了。”

    秦孝忠点头。

    “六叔祖、二十一叔,其实阉竖们能有今天的势头,皆是因为皇家所需,是皇权在扶持他们,他们是什么人?别看那些大宦官如今也紫袍玉带,但说到底不过是天子家奴而已。而也正是这个天子家奴的身份,让他们可以极得宫中的信任,不管是天后垂帘之初,为了方便与外臣联系,还是后来中宗亲政之后想加强权威,都是先从这些宦官们开始的。”

    “如今天子刚继位,正是皇权低落的时候,皇帝更离不开这些天子家奴了。若是这个时候由两府宰执提议要罢内廷诸司,要削废宦官之权,你说天子会做何想?”

    “如果还是由我们秦家带头提这个议,天子又做何想?”

    秦孝忠长叹一声。

    “我知道二十一叔说的这些,都是为了皇唐为了陛下,是为江山社稷,但这番好心,皇帝未必会这般理解,这些年皇权日益衰弱,朝廷主要是两府宰执当家,皇帝只能也必须要依靠宦官们,才能有一点安全感。”

    “没了宦官家奴们,皇帝会很不安的。”

    皇帝不安,这可就是大问题了。

    谁也不知道,皇帝不安后,会做出什么事来。

    秦伦只看到宦官们的潜在危害,却没看到这些宦官能成势的根本原因。而秦孝忠在地方的时间更多,他知道外面的官民士人们其实不仅也在痛斥阉竖弄权,甚至也对秦家这强大的外戚势力渐生不满。

    尤其是在许多年轻士子口中,外戚、宦官和边镇,如今似乎成了朝廷的三颗毒瘤。

    支持、重用宦官的是宫中的太后们,是皇帝们,而他们不仅重用宦官,同样也重用、倚仗外戚秦家。

第1456章 平衡

    姜还是老的辣。

    秦珪对于大唐如今的局面,心如明镜。

    “大郎刚才说的很好,宦官是什么?那不过是天子的一条狗,可这条狗是天子养的,打狗也得看主人,你不能因为这狗很凶,就要打死它。”

    大唐历经六帝,如今形成的格局,有四大支柱。

    开国以来沿续下来的军功勋贵集团,其中最大的山头就是瓦岗系。然后第二大势力是科举考试出来的士人文官集团,经过数十年的科举,这个士人文官集团的阶层势力也是非常强的,遍及朝堂内外。

    第三大支柱便是外戚集团。

    而这个集团一般现在就是专指秦家了,早年杨韦萧郑王等几家也很厉害,尤其是弘农杨氏和京兆韦氏跟皇唐李家代代联姻,形成紧密的姻亲关系,又有长孙、高氏等几家也很强,但最终都敌不过秦家。

    军功集团中的领头羊秦家,扛过了历次权力斗争,数朝拥立之功,奠定了他们无以伦比的特殊地位,自世祖起,世祖高宗中宗以及如今的天宝皇帝,四任皇后都是秦氏女。

    连现在还没加冠的年少太子李昚,都已经订了秘书少监秦孝恭的孙女为准太子妃。

    第四个支柱,便是宦官集团了。

    这四大支柱中,宦官势力非常特殊,高祖圣祖时期,都在大唐的朝堂政局中毫无影响力,甚至品级都不过四品。

    但是在世祖李胤在位时,尤其是在清洗掉了长孙无忌一干关陇集团为主的元老派后,李胤开始大肆重用宦官,用这些家奴系统性的建立了内朝体系,以建立一个新的权力平衡,尤其是通过宦官插手军队,以削军功集团的权。

    之后虽有短暂的反复,但在天后垂帘和中宗亲政时期,宦官势力进一步提升了,因为天后和中宗,都需要利用宦官来平衡其它几大势力,稳固皇权。

    说到底,宦官其实不过是皇权的延伸。

    是皇帝找的帮手。

    明义上东西两府的宰执,以及计相、内相、御史大夫等当然也是皇帝的臣子,但是,以两府宰执为首的外朝官员们,并不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尤其是世祖之后,宰执虽然分权,但他们联合行使的相权,依然是隐隐压制着皇权的。

    宰执代天子执政。

    皇帝想掌控朝政,想削弱宰执,想控制军队,最好用最信的过的也就是天子家奴的宦官们了。

    所以宦官势力空前大增,涉及到各个方面。

    皇帝信任宦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宦官没了命根子,没有儿子,他们必须依附于皇权,没有自己的意志。

    虽然宫中也有宦官家族,但这种家族不能超脱于宦官这个体系,更无法超脱于皇权控制。

    宣徽院使重新掌握批红权力,护军中尉们成了皇帝最信任的监军们。

    宣徽院除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外,他最大的职责或说功能,其实是上传下达,尤其是上传的功能。

    朝廷中枢处理国家政务,本来就是靠以奏本为主的方式。

    地方各道州县和中央的各司的事务奏报,都要求一正一副两本。其中副本直接送入宣徽院,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皇帝通过宣徽院的宦官们,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虽然,皇帝出口为敕,是一种大众都认同的观念,但事实上,在大唐,皇帝的敕旨也必须经过中书舍人或是翰林院制诰拟制,并经过中书门下,方得为敕。

    不经中书门下发出的敕旨,被朝野视为斜封墨敕。

    哪怕是翰林院所分掌的草拟内制之权,他们草诏的内制诏敕也都有严格的范围限制,甚至最后同样也得经中书门下用印署名。

    军国大事,两府议定,面奏获旨。

    中书造命,门下审计,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在门下则给事中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者之,侍从论思之,台谏劾举之。

    这些说的是决策。

    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汇集、分析过程。

    皇帝居于深宫,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首先就要保证对信息掌握的充足、全面,否则失之差厘,谬之千里。

    皇帝设立宣徽院,可不是说自己懒,不想批阅奏章,交给宦官们代为处理。宣徽院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其实是收集信息,确定皇帝不会消息闭塞,堵塞耳目。

    所有奏事的章奏的副本送入宣徽院后,宣徽院会有一个专业的宦官团队对这些奏章进行一个处理。

    登记入档,然后整理分类。

    把所有的奏章根据奏事内容不同,分门别类,甚至还要分出轻重缓急等,最终把这些整理好上报宣徽使,宣徽使则将其中重要的呈报天子。

    这样一来,既过滤了一些小事杂事琐事,避免浪费精力,又能优先处理重要的事务。

    当然,朝廷的六部九寺、三省、两府诸衙,本身也是一级级的过滤、整理、处置的机构,会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官员们的各种奏事的札子、奏本等整理、处理。

    最终汇聚在政事堂,宰相们堂议,拿出初步的处置方案,一般就是贴黄票拟,然后上报天子了。

    宣徽院和政事堂职能看似重叠,但实际上这是保证皇帝权力最重要的一步。

    若是没这一步,那么皇帝虽是天下之主,但他所能看到的听到的信息,就已经是经过宰相们过滤甚至是删减、编辑过的了,这对于皇帝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皇帝通过宣徽院的宦官团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处理机构,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甚至由宣徽使等高级宦官们提供处置建议,做为决策参谋。当两府汇报相应事务时,皇帝这边其实已经有了准备,应对也更从容,甚至不会被期瞒。

    而宣徽院的批红权等,其实都反而还不如前面那个更重要。

    北衙护军中尉,以及边镇节度的监军使,则都是皇帝试图加强对军队兵权控制的直接表现。

    毕竟李世民之后的大唐天子们,不管是见识还是能力,甚至是威望都远远不如,他们必须通过这种团队的操作,来保证权力。

    秦珪就早看透了这里面的逻辑。

    知晓了宦官们权力来源的根本,所以他才不会跟秦伦一样喊着要干死没卵子的阉竖们。

    你要干倒某一个行事嚣张不法的宦官可以,但你不能冲着所有宦官去,因为这些人是皇帝甚至不是某个皇帝弄起来的,而是如今大唐皇家,是整个皇权需要的走狗。

    谁敢向整个宦官体系下手,那谁就是在干皇帝,干整个皇唐李家。

    这是相当愚蠢的行为,秦家虽然在朝中既是最大的外戚,又是军功集团的领袖,但也不能去做这种事情。

    到如今,皇帝、皇家、朝廷、文武、宦官、外戚各种势力交集,早就已经十分复杂了,现如今四大支集的支撑下,朝廷是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皇帝也起码是感觉到些安全感的,可如今这时动宦官集团,那皇帝就可能感受到皇权受到巨大的威胁。

    “宦官们虽有些嚣张跋扈,但也狂不到哪去,还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吗?朝中的两府宰执,甚至是军功集团、官僚士人阶层,是那么好凌驾的?我们秦家不要做这个出头鸟,也没必要。”

    “真有个别太嚣张的,我们可以直接搞死搞残,但别想着对所有宦官下手。”

    秦伦有些惊讶的张大着嘴。

    五十岁的他人生一帆风顺,崇贤馆学生、科举进士、秘书省校书郎、政事堂堂后官、长安县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太子通事舍人、中书通事舍人、中书舍人,陕州刺史、安西节度使司马、安西道观察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仕途之顺利,每一步都踩的刚刚好。

    正因太过顺利,所以有些事情的见解,确实不如秦珪和秦孝忠,他们都曾长期镇守西域,比起每任职务担任时间不长的秦伦,确实不一样。

    “那就这么算了?”秦伦良久才道。

    秦珪呵呵一笑没回答。

    “二十一叔,你想想为何高祖朝和圣祖朝没有宦官得势、专权?为何世祖当年要重用宦官?”

    说白了,就是因为军功集团势力过强,就是因为相权过强。

    哪怕相权几经拆分,但东西二府加上计相、内相依然还是外朝,他们联合起来后,皇帝依然掌握不住。

    所以皇帝才会需要宦官掌权,需要用宦官们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全面的内朝体系,甚至是监军体系,这都是为了平衡权力,加强皇权。

    搞明白了这个出发点后,再来看当前局面,就很明了了。

    “或者,再想想历史上的后汉朝。”

    秦伦对这个答复并不满意,“后汉朝宦官专政甚至废立天子,后汉之亡难道不是宦官专政导致的吗?难道我大唐还要走这条路?”

    “后汉灭亡可不全是宦官干政导致的,或者说,若是后汉没有重要宦官来加强皇权,后汉说不定灭亡的更早。当然,后汉虽然重用宦官,利用宦官确实加强了皇权,但最终后汉的灭亡,宦官专政也是一大亡因。”

    秦伦沉默。

    如今的大唐真的在往汉朝的老路上走了,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然后士族、豪强并起。

    “其实也不必过于担忧,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的。”

    宦官既能加强皇权,也会危害皇权,就如强力外戚秦家,几次定策拥立,保大唐社稷安宁,但秦家的庞大势力也潜在的威胁着皇权。又如朝廷推行了几十年的分封制度,既减轻了宗室和功臣们对朝廷的直接威胁,但边疆的这些封藩诸侯,也在慢慢的变成新的隐患。

    十三节度边镇为大唐守边护疆,却也同样有强枝弱干的危险。

    如何维持一个权力的平衡,这很重要。

    只要不打破平衡,某一方势力不越过界限,那么就还能相安无事。

    宦官专权?

    秦珪端着茶杯笑笑,现在说大唐宦官专权还太早了些,他们现在还真只是大唐皇家养的一群看家守门的犬而已,恶犬都还不算,因为这些宦官虽然在十三节度边镇都派了监军使,北衙各军也派了护军中尉,但他们现在仍然对军权没有什么影响力,并别说控制力了。

    暂时还只是一个监督的存在。

    只要宦官一天还不能直接染指兵权,宦官就始终是一群外面凶恶实则没什么威胁的看门狗罢了。

    同样的,宣徽院的宦官们虽有批红之权,但这个批红之权跟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军国决策之权可不同,他们只是代皇帝行批复之权而已。

    决策文武的,还是两府宰执。

    从某个角度来说,外戚和宦官都是皇帝信任倚靠的两大势力,甚至有天然盟友的味道。

    当然,以秦家如今的地位,没必要跟宦官们搅和在一起,但也没必要对着宦官们喊打喊杀。

    让别人去盯着吧。

    真有宦官做的过份了,可以不留情的揪出来打杀了,但对整个宦官集团却不能动手。

    秦伦感觉很挫败。

    “今天这个喜庆日子,还是说点其它的吧,谈那些没卵子的家伙,实在是倒胃口。”秦珪笑着道。

    秦伦这个寿星公却没有什么谈兴了。

    本来他是准备好好的搞一下这个宦官专政的事情的,甚至计划着掀翻宦官们,废除掉内廷诸司,罢撤护军中尉、边镇监军宦官们,也算是他做为宰执的一个政绩。

    但现在被叔父和侄子这么一说,他也意识到之前犯了个大错。

    “安国公郭待封最近上本,说之前西昌、吐蕃、苏毗、象同出现的那次大叛乱,影响极其恶劣,也是这些高原上的蛮子们辜负了天皇的恩赐。他提出要把苏毗、吐蕃、象雄这高原三藩属国,全都直接改土归流,并皆纳入西昌道,他的西昌镇将士已经做好了出兵的准备,要把那些敢叛乱朝廷的乱臣贼子通通铲除!”

    郭待封是郭孝恪的儿子,当年郭孝恪和其长子在西域战死被杀,朝廷不少要要追究郭孝恪丧师辱国的罪名,最后还是入朝的秦琅保全了他身后名,还力主追赠。

    事后又让郭待封兄弟随秦俊去西域从军报仇。

    先前吐蕃西昌等地出现大规模叛乱,滇越道节度使秦彦道率兵北上平定叛乱,事后,郭待封从安西节度副使调任西昌节度使。

    他刚上任没多久,整顿兵马,清剿叛乱余孽,搞的也是风风火火,现在更是直接提议要把整个高原地区,全都改土归流,都纳入到西昌道,纳入西昌镇节度使之下。

    秦珪端着茶杯,“郭待封和郭待聘兄弟俩个当年夺情从军西征,打起仗来不要命,我印象深刻,本来这兄弟俩个当年是学文的,郭待封还中了举人,准备考进士的。”

    “郭待封是个狠人,郭家兄弟也一直记着当年三郎对他们家的恩情呢,他既然想对高原三国用兵,倒也没多大问题,他有这能力,况且经历上次的叛乱后,我觉得改土归流的条件也算成熟了,高原那些部落蛮子,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没必要一直留着。”

    秦孝忠低头思索了下。

    “现在用兵高原合适吗?刚经历了江南叛乱,今年又是新皇继位初年?”

    “这有什么,该打就打,新皇刚继位,若是平定高原三国,这不也是给新皇的献礼吗?”

    秦利见和秦景嗣这堂兄弟俩,都出声表示愿意去西昌支援郭待封。

    “明天拿出来两府议一下吧。”

第1457章 行省

    早在贞观年间,大金川以西就设立了西昌道,将这片包括西山弱水四十八羌部的边远山区都纳入了大唐直接控制。

    设州置县,屯兵驻军。

    以西宁州(凉山西昌)为首城,设立了会野州(康定),丹巴(西嘉梁州),道坞州(道孚),剑川城(剑川),聿赍城(德钦),剑寻(维西),铁桥,谋统城(鹤庆),松外城(盐边),会川(会理),保塞(冕宁)诸州县、城堡、驿站等。

    不过当年初设西昌道后,对于东女、西山八国等为首的诸西羌部落,其实也还是以羁縻统治为主的。哪怕后来设道,但也给予了那些西羌很多的自治之权。

    毕竟大金沙江、大雪山以西地区,实在算不上什么好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

    只是既然是边远蛮地,那么西羌部落首领们,便不免格局有限,往往有些酋长便目光短浅,甚至容易膨胀,桀骜不驯。

    这几十年来,虽然朝廷坚定不移的往西昌道加强控制力,修建道路,增加驿站,甚至是移民,又是开发当地的矿山等,但受限于这里的条件,发展的还是比较缓慢的。

    因此时常有劫掠贡品、税赋,部落互相兼并、仇杀,以及公然对抗朝廷的事情发生。

    西羌过去号称四十八部,实际上这不过是个统称,事实上大大小小的部落林立无数,一直也都是一盘散沙,早年较强势点的也就是东女国、西山国等,其余的也都是这个占一条河谷,那个占几条山川,反正就是在山里逍遥自在。

    一般他们部落仇杀、互相劫掠兼并,西昌道的官员、驻军也都会去调解,只要不太过份,就是不搞到朝廷、官军头上,也不会大动干戈。但有时这些人也会胆大的抢劫商路,甚至打动中原商人过去开的矿山,劫掠移民的屯堡等,这就是犯了红线。

    前两年蔓延整个康藏高原的大叛乱,其实起因就是朝廷在山南控制了滇越和丽水等地区后,对这片高原也形成了一个战略包围,朝廷有了南面更富裕的河谷平原、河口三角洲后,当然也就更有动力要打通高原,联通内地。

    所以新一轮的改土归流开始,也带动了区域内的许多矿产资源等的开采价值上升,大量商人涌入,甚至朝廷的驻军都在增加,朝廷实行更高规格的流官派驻,对土酋自治的权力削弱,对他们以往那种乱来容忍更低。

    于是各地都出现了规模不小的剿匪行动,其实也就是敲打那些土人,同时也是抢夺一些重要的资源矿产等,冲突加剧,最后爆发了蔓延整个高原地区的大叛乱。

    之所以没牵涉到剑南云南以及青海陇右等地,就是在于,那些地方朝廷的控制力度更强,而康藏地区其实之前一直是半羁縻状态的,他们的利益触动是最大的,所以他们反应最激烈。

    只是现在毕竟不是贞观朝了,朝廷连丽水、滇越都拿下了几十年,还会允许康藏高原上这些蛮子们闹腾,当然是不客气的出兵。因为当时西昌镇节帅刚好病逝,西昌军一时群龙无首,加之西昌军在边镇中属于不论数量还是实力都偏弱的,因此刚开始的平叛中表现不太好,惹的滇越道的秦彦道直接联合了丽水道的吴师德,三江镇的程伯献一起出兵,迅速联手平定叛乱,杀的人头滚滚。

    事后,朝廷从安西调来了郭待封做西昌节帅。

    郭待封是个狠人,来了又杀了一通人头滚滚,然后上书朝廷,说之前改土归流不够彻底,给土人们的自治权力太大了,得收回,要全面改土归流,西昌镇将士们愿意为朝廷深化改土归流,提供武力支持。

    郭待封甚至还上了一道平藏三策。

    紫宸殿。

    东西两府联席会议,共议国政,内相翰林院大学士、计相转运使以及御史大夫也都列席,另外皇帝的内廷诸司宦官首领太监们也都在。

    左右宣徽院使、左右枢密院使、左右翰林院使、左右政事堂使等大宦官们,被尊称为太监,这个称呼来源是宣徽院二使分兼内侍监和殿中监。

    二监最早是用士人文臣为长官,被称监,或大监、太监。后来渐渐的专用宦官,也尊称太监,现在则成了对最顶级的那群宦官们的敬称。

    右仆射秦孝忠在向皇帝报告郭待封的平藏三策,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不外乎加强整治川滇腹地边境野番地区,将腹地三边之蛮夷,收入版图,设官治理,将整个西昌连带着之前为朝廷藩属的苏毗、吐蕃、象雄甚至是泥婆罗,都要直接改土归流。

    郭待封力主把这四藩也都纳入西昌道。

    最后一策则是加强对高原的开发,先是修建几条连通整个高原,并连接剑南云南丽水滇越以及安西、信度、青海、陇右的大路,使的联系一体,同时改造高原,广兴教化、开发实业,加大对当地资源矿产的开发。

    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税收,甚至能带动地方百姓,也能引入更多的人口过去,有助于加强控制。

    “苏毗、吐蕃、象雄、泥婆罗四藩都纳入西昌,全部改土归流,那这个西昌道也未免太大了些,东西得有六七千里,南北也有两千里,太大了,根本管辖不过来。”

    新拜中书侍郎入政事堂的魏元忠提出异议,他早年是在西宁州任过刺史的,算是西昌道出来的官。

    很清楚的了解那片地区,蛮的很。

    虽然贞观朝起,道一级行政区划就稳固了下来,后来又常设了经略使司、观察使司、常平使司和提刑使司,分管军、政、财、法,不过道一级,四司是平行机构,甚至许多道的四司都不是设在一城。

    往往是各驻一城,有的道甚至四个司分驻四城,因此道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式道城。

    而在后来,朝廷又正式取消了内地都督府制度,大的都督府改设为府,如并州府、扬州府、广州府、益州府等,这些升格为府的原大都督府治地,削去了许多军事职权,甚至对周边州的管控权力也大多削去。

    府只是比州高一级的区划,但依然属于道之下。

    道依然还只是个不够完整的行政级别,始终没有一个如府尹、州刺史这样的主官设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道这一级,管辖地方太大,如果给州以上的道级设立了常设的主官,统领整个道内的各州,并衙级的四司,那权力大的惊人。

    朝廷甚至得考虑,会不会失控。

    毕竟现在道设四司,可这四司终究是各管一块,而且属于是朝廷中央有司的派出机构。

    这也是后来为何朝廷在边疆地区,把大都督改成了节度使的重要原因,边疆地区远离朝廷中枢,形势又更复杂,需要比较统一的事权。

    所以设立了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在军事这块有很大的权力,甚至这些年还渐渐的让节度使又兼任观察使、常平使、提刑使等,就是为了让事权统一,以更高效迅捷的自治边地事务,避免事事请示中央,延误时机,效率低下。

    但朝廷在内地可不敢这样做。

    西昌不算内地,也是设了节度使的,但如果把四藩也纳入西昌,那就算节度使一人再兼四司使,也管不过来。

    “陛下,臣近来思考国朝以来的行政区划,从武德朝时设立过的行台,到总管府,再到后来的都督府,再到后来设道,设四司,甚至是设节度使,总是不断的变化调整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更适合当前形势,更好的为天子管理地方。”

    秦孝忠掏出一本奏章,开始献策。

    他建议在非内地腹心的沿边地区,恢复行台制度。

    武德朝的行台制度,也称行尚书台制度,这不是大唐独创,而是魏晋南北朝时兴起的一种制度,行尚书台,就是尚书省派出地方的临时机构,代行使尚书省在当地的权力。

    行尚书台长官也称尚书令,或行台尚书左右仆射,一般大行台还设有行台六部尚书,一般行台则设兵吏户等两三部行台尚书。

    由朝廷派遣宰相或是大将、亲王等出镇地方,一般是在战时,或是地方发生叛乱等特殊时期,临时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派出一位大臣坐镇,给予他足够高的权限,以更快速的处置事务。

    事平之后,往往也就裁撤了。

    当年李世民就曾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整个潼关以东的中原地区,都在李世民这位行台尚书令的控制之下,文武军政各方面事务都直接由他说了算,他就是大唐长安朝廷在陕东地区的最高代表。

    不过唐初的行台很快就废除了,之后是权力稍弱的总管府、都督府。

    现在秦孝忠提出在部份地区,设立行台,因为如今朝廷中枢是中书门下,所以行台当称为行中书门下省,简称行省。

    比如西昌道,如今形势特殊,可以设立西昌行省,由朝廷从中枢派一位宰相,或者是选派一位高级大臣,加中书侍郎或是门下侍郎衔出任行台长官。

    行高官官可以设两位,比如行省中书令和行省侍中,当然,如果觉得这样容易跟中央长官混乱,也可以改个名字,也是很简单的事。

    但是行省设立,它的权限会很高,属于中书门下派出机构,是政事堂的分支,但是可以是常设,所以不需要如唐初行台一样,从中枢调派人出去。

    而是挑选足够级别和能力的官员,组建行省衙门,道级的四司,也成为行省的下属机构,如州刺史下的六曹。

    这个行省的长官,不管是叫总督还是叫行台中书令,他与之前设立过的宣抚使、宣慰使、安抚使等这些临时性的官职不同,他是一省的正式主官,其所统领的行省,也将取代道,成为健全的一级行政区划。

    在一道之内,行省衙门就犹如一个小政事堂,其权力之集中和强势,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孝忠的这行省制一出,殿中都一时安静。

第1464章 洛阳天子VS吕宋太师

    秦俊身佩长剑走了进来。

    “父亲,洛阳使者送天子诏敕到。”

    秦琅从一堆笔记中抬头,见已经六十八岁的长子眼睛有些通红,他的背依然那么挺直,胡子总是修剪的好么精神威武。

    这头秦家的血狮子,老了。秦家的金狮子突然冒出了这么一股念头,长子看着居然比自己还老。

    “这段时间辛苦你了,也要注意休息,毕竟我们爷俩都七老八十了。”

    “我希望能为父亲把分封这件事情做好,这事关我们秦家千秋万代。”

    秦琅却只是呵呵一笑,“哪有什么千秋万代啊,就算是那五姓七宗,也不敢这样说的,五姓七家,大多也只能追溯到汉末三国,那也不过四五百年时间,而且起起复复。我们秦家当年修祖谱家传,不也追溯到上古三代之时,可那有什么意义。”

    “就算谋未来三五百年,那也不错了。”秦俊道。

    “跟使者见过了吗?”秦琅问。

    秦琅要在吕宋重新调整分封制度,虽说如今吕宋地位已经是自治外领,但这等大事自然还是得不奏天子,请求天子诏敕同意的,尤其是还涉及了跟吕宋同样地位的东胜、南赡、新蓬莱三王国。

    秦俊望着父亲,马上八十五了,可看着真比自己还年轻,总是那么精力充沛精神抖擞,也不服丹药不信术士,但身子总是这么健壮,很少看到他有生病的时候,这或许跟父亲比较注重劳逸结合,与常年保持锻炼有关。

    特别是能控制**,懂得节制,不管是饮食还是**这些,他都能控制的住。

    而且,父亲似乎不管在什么时候,总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越到晚年越是如此。

    “来宣旨的是高延寿和杨贞亮,高延寿是宣徽使高福的义子,杨贞亮是高延寿的义子,如今在宫中也是担任要职,紫袍玉带来的。”

    秦琅笑笑,“高福那狗奴还活着呢,杨思勖这狗奴近年倒是挺得势的。”

    “那不过是皇帝的两条狗,而且要没有父亲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有今天。”

    高福当年是秦琅一手安排进宫的,他发家就是靠着协助秦俊拥立高宗,关键时候反水他义养高福,之后深得天后赏识,在宫中掌权三十多年,如今算是半隐退状态,但他的一堆义子们也都占据了内廷高位。

    至于说杨思勖,这位如今宫中最得势的太监,当初也是因为得了秦太后的赏识,才有机会出宫领兵,他第一战去岭南平乱,也是先赶到吕宋拜见秦琅,然后从秦琅这里求了几封信,拿着在岭南又拜见了几位高官大将,尤其是与冯、冼几家地方土豪联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之后,才能够一炮而红,迅速把叛乱平定,立下功勋的。

    之后杨思勖几次出去讨贼平乱,基本上都是要先拜秦家,走秦家的路子,借用秦家门生故旧甚至是子弟在地方上的关系,才能一次次顺利的平定叛乱。

    别看杨思勖现在跟高福一样都加封国公,拜二品大将军了,但在秦家面前,这二人依然恭敬无比。

    无它,宫中他们要依附几位秦太后,宫外,得借助秦家势力,否则他们这太监之位也并不稳固。

    朝野多少人看太监们不顺眼,没有强力的秦家做联盟,早就不稳了。

    两人派了各自的义子前来吕宋,也足说明两人对秦太师还是很尊敬的。

    “说什么了?”

    “天子对于父亲所请之事,无不应允。”

    吕宋是外封王国,东胜、南赡、新蓬莱也是,甚至这三国本来也是当初秦琅亲自向皇帝为自己二子一孙请封来的,现在却又要改,但皇帝没有丝毫不耐烦,想怎么改,随太师之意,皆准。

    “皇帝答应的有点过于痛快了啊。”秦琅道。

    秦俊很平静的道,“我听说这位新天子比中宗更聪明,似想有一番作为的。”

    “呵呵。”

    秦琅却只是笑笑,“谁又不想呢,当年中宗皇帝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但最终为何却沉迷于酒色之中?非是他不想作为,而是不能为也,皇唐已立近七十年了,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极为复杂,皇帝想作为,又谈何容易?中宗在位三十余年,亲政后十八年,也没能真正掌握朝堂,如今年轻的天子谈这个也还太早了。”

    “不过我观天子继位以来的表现,倒是还很有章法甚至成府的。”

    秦琅却摆摆手,“聪明的皇帝,对大家都好,那意味着他能懂进退知妥协,就怕遇到那种无能却又自负的皇帝,非要一根筋拧到底,最后谁都不痛快。”

    中宗李烨之前就挺聪明的,他百般尝试之后,发现自己无力改变朝堂,所以最后也就不折腾了,妥协了,自己退回后宫享受去了,只是可能心中终究有些郁郁,所以三十多岁就驾崩了。

    秦琅不认为如今年轻的天子李昊,能比他父亲更出色,他还年轻,接下来还有时间折腾,如果二三十年还没被磨平棱角,还有奋斗的激情,又足够长命,能够打破李家天子短命的诅咒,或许将来确实能有一番作为也说不定,但秦琅肯定看不到那局面了。

    既然皇帝已经照准了他的请求,接下来就继续忙完这件事吧。

    “他们想来拜见阿爷,见吗?”

    “既然千里迢迢来了,总得见一见的,我们吕宋那也是崇尚礼仪的。”秦琅笑着道。

    ·······

    净鞭开道。

    鼓乐齐鸣,

    “国王驾到!”

    骑士院中,一众秦家的家老们都纷纷站起迎接。

    秦琅今天特意穿上了绢甲,这是吕宋改良过的军礼服,轻薄透气却又色彩鲜艳,简练的裁剪却透露出武将的威仪。

    绢甲的肩膀上还订着将星,六颗金星,这是大唐独一无二的天策上将军衔。

    郎将一星,中郎将二星,南北衙诸卫军的将军三星,大将军四星、上将军五星。

    绢甲的立领上也各有六颗黄金将星。

    秦琅的胸口,还别着多枚勋章,这些都是几位天子所授之勋。

    绢甲臂膀上则有一块身份臂章,上面有秦琅的官爵军职等。

    在秦琅身后,是他的长子,左羽林上将军,五星上将、东胜国王秦俊,后面还有一群秦家子弟。

    家老们起身迎接。

    今天也都特意换上了绢甲,这些绢甲看着笔挺而又威武,尤其是那些将星闪耀着,起码也是三星的诸卫将军衔,胸口也都挂了不少勋章,大都是秦琅以吕宋国王名义授予的,表彰他们为吕宋立下的功勋。

    “看到你们这些老家伙都还在,我很高兴啊,还怕会少看到几张老面孔呢。”

    一百多岁的老黄带头迎上来,“三郎待我们这些老家伙这么好,我们哪舍得早早离去啊!”

    黄彪、魏昶、崔义玄、许敬宗、李义府还有秦用、秦勇、秦存孝、秦存义等一众,基本上都是须发花白的老头子们,这些人也都是秦琅开拓吕宋的元老功臣,如今都是秦琅顾问团的顾问。

    别看老的好像都快死了,六七十岁都是年轻的,一百多岁的都五六个,**十岁的反倒是主力,可这些人在吕宋的能量是非常大的。

    每一个人身后,都代表着一支庞大的家族势力。

    就如秦琅的十三个义子,当年曾经是四衙十三管军,现在虽退居二线,但依然不可小瞧。

    “都坐吧!”

    秦琅拍了拍自己的大义子秦存孝,“怎么背都驼了?才半年多没见吧,感觉你老了许多啊。”

    “阿爷,我今年也快七十七了,要不是阿爷给我的那些养生方子,我估计我都早下黄泉见老兄弟们去了。”

    秦琅笑笑,“说不定到了九泉之下,能看到你那突厥爹。”

    “就算他在等我,我也不会认他,我秦存孝这世只有一个爹,那就是太师。那个突厥奴不是我爹,而是我的仇人。当年他随突厥军南下劫掠河东,强犯了我娘,最后又抛弃而去,我娘受尽侮辱,吃了那么多苦,最后生下我,却还是饿死在了北邙山下,我那时要不是靠偷吃北邙山大墓前的一些祭品,也早饿死了,那时,世上也不过少了个叫大头的野杂种而已。是遇到了太师,我才得到了新生!”

    说起这些,秦存孝还很激动。

    当初秦琅在罗士信、裴行俨墓前遇到这小子时,他还叫李大头,秦琅救了他,给他取名李存孝,让他继承随着母姓,本也只是乱世之中救一条人命,没其它想法。

    可这小子确实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秦琅供他读书、习武,后来在禁军很努力的做到了校尉,年轻有为,前程无量,可秦琅开拓封地,他便毅然的抛下一切过来。

    秦琅的其它诸义子,大多都是跟存孝差不多身世的乱世可怜人,战争孤儿或是饥民等,秦琅不像其它门阀贵族收养义子,只是拿他们当成亲信奴仆培养,他是视如亲子的,送他们读书习武,甚至为他们入仕途铺路,在吕宋也是给他们封爵分地。

    但他们最终都选择南下来投秦琅,协助秦琅开拓武安,征服吕宋,建立起南洋这块稳固的基业。

    如今,是时候进一步回报他们了。

第1459章 待诏

    六位待诏很快便都奉敕,自北门入宫。

    年轻的天子李昊对几位北门学士很客气,让内侍给他们赐坐奉茶,紫宸殿中也无外人,六人也是时常出入宫中,倒也早已适应。

    听完杨思勖代天子说起秦孝忠今日廷议时提议设行省制一事后,六人都马上思考起来。

    几人本职都不高,刘祎之和元万顷都是五品职官,但本阶仍是六品,其余四人职事是六品,本职更才七品,高职低阶,越发显出这几位北门学士的处境。

    “臣以为,在边远地区改道设行省,最大的变化便是行省地方权力提升,按秦相所提,行省虽为政事堂派出机构,但却与国初的行台不同,是要常设的,所以并不是从中书门下抽调人手到地方短期临时统领军政事务,而是常设长期管理一道,行高官官长驻,并将对原道之四司有统领之权。”

    “如西昌、三江等这些边远之地,若是于道之四司上设这么一个行省衙门,有一位主官总领一道事务,确实有助于提升如今地方上的效率,这方面可以从边疆由大都督府改设节度藩镇后的变化看出来的。”

    皇帝听出话中之意,“说说缺点。”

    “大家,这行省听起来像是中央派出机构,实际上他就是一个更高级的地方机构。”刘祎之直言。

    李昊细细品味其中的意思。

    中央派出机构、地方高级机构,重点无疑就是中央和地方这两个词了。

    “继续!”

    “这行省相比之于道,管辖区域没变,但权力大增,原先是四司分管,互不统属,相互监督,而如今却是要一官总领,职权大、地位高。”

    从秦汉到隋唐,之前为何一直是朝廷中央、地方郡县,或是中央、州县这么三级制?

    汉朝虽然在郡上设了州,但这个州是监察州,不是实际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后来在南北朝时,州郡滥设,这个时候的州和郡的关系很混乱,既有平行也是统属。

    隋朝统一全国后,当时全国州数量三百多个,郡五百多个,县一千多个,十分混乱,所以最后杨坚是罢撤全国的郡,并把三百多个州裁并为一百九十多个,县裁撤到一千个多点,实行中央、州县这么个体系。

    这时的州,跟汉朝的州是不同的,这时的州本质上其实就是郡,只是换了个名而已,仍然是二级行政区划。

    杨广继位后曾经废州设郡,但本质上也依然还是二级制度。

    之后设立的临时性的行台,也没改变这个基本制度,唐朝也是如此。

    直到贞观后,不仅在州上设道,把全国划为十道,然后又析分、增加,变成十几道、二十几道,到如今的三十多道。

    之后又正式设立了道级的四司,这才算是正式建立了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

    不过道一级,一直不完全,原因就是道地域广,如果设立长官统领一道之军政财税司法等,那权力就太大了。

    比如说关中道、河南道,就算从其中再划出京畿、都畿两道来,那也仍然体量量大,中原腹心的一个州,往往比边疆一个道的人口还多,要是把整个最核心的中原地区,划分成关中、河南、河北、河东、淮南这么几道,那可就是很危险的。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千百年来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一直以来,中央都死抓着不肯放权,宁肯直接管辖着三四百个州,也不肯再增加一级常设区划,就是因为权力之争,怕被地方架空。

    就比如在贞观以前,地方上的税赋都是要先上缴国库,然后再中央划拔一些到地方,是在贞观新政后,才改成地方税赋可先将三分之一留州,这才让地方政府手里有了钱,可以自己规划发展,而不是处处要等朝廷批准和拔钱。

    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监察等各块,朝廷都是把权力把的死死的,而以唐以前的社会办事效率,权力下放,确实也会架空中央。

    李昊听的面色越来越难看。

    “武安郡王想架空朝廷中央吗?”

    刘祎之赶紧道,“臣看倒也未必,毕竟秦相公提议设行省的并非中原核心区,而是边远落后地区,比如西南、岭南、西北诸地等,那些地方本就偏远落后,距离中枢也远,信息沟通不便,面临的形势也复杂,需要事权更加集中一些。”

    范履冰在一边道,“可就怕现在以边远之地先设行省,开了这先例后,以后慢慢的就往中原内地增设了,到时今年把江西纳入,明年把山南纳入,后年要把广东纳入······”

    另一位也道,“节度使设立之初也仅十镇,现在已经是十三镇了。”

    “但是在内地取消了都督府制度后,边远地区确实不如从前管控严密,这些年,边地蛮夷屡屡做乱,就是因为裁撤掉了都督府后,道一级的四司衙门,事权不一,互不统属,导致出问题。之前连交州城都被叛乱蛮夷里应外合攻破,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南中地区也屡起叛乱,更别提先前青昌藏高原的大叛乱。

    而在有节度使设立的边地诸地,情况反而要好的多。

    秦孝忠没提议内地增设节度使,而是要改设行省,这也是个折衷的办法。

    可皇帝想的却是这行省设立后,这些边远之地,以后只怕越发失去控制权,这让皇帝很恼。

    他担心如秦家这样的功臣集团,到时会占据那些行高官官的位置,获得更多的地方掌控之权。

    李昊继位以来,一直想着有所作为,可现在却发现,自己被束手束脚,根本难以施展。

    就如眼下这行省制,不推行似乎也不行,继续在西昌等地采用现行的道级四司分治的局面,只怕以后叛乱会越来越多。

    可朝廷又不能再设节度使,毕竟这不是最边疆之地。

    刘祎之见到皇帝的面色很不好,这时提出一个建议,“臣以为可以先在少数边地试行行省制,等将来经验成熟,再慢慢推广增加,甚至······”

    他微微一笑,提出了一记杀招。

    那就是将来不向内地改行省,而是向外改节度藩镇为行省。

    节度藩镇最要害之处,就是临边、兵多,如果将来改成行省,就可适当的削减兵马,甚至改成文官任行高官官,武将为副,削减藩镇武力。

    中央核心区依然实行旧制,甚至等边地行省开发变富庶后,也还可以罢去该行省衙门,仍复四司分管,直接由朝廷管理。

    他甚至还提出了更厉害的一条。

    “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

    “何意?”

    “大家,既然叫行省,那原就取自行中书门下省之意,而中书门下的议事决策机构,便是群体决议集中领导啊。”

    政事堂的一众宰相,本身是三省六部的高级长官,他们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进入政事堂为宰相,一起决策商议重大事务,然后由执政事笔的总领。

    那么秦孝忠提议设行省,可以啊,但是不是如州县一样的长官一元制。

    而是行省到时可以设立比如说总督之类的长官,下面再设有副贰,以及下面四司的长官,也跟政事堂一样,这六七人再授一个加衔,然后成为行省的决策层。

    这样一来,就算行高官官总督,也不是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副长官或四司使也不完全是他的属下了,只要有加衔进入行省都堂,那都算是平起平坐的行高官官,行省重要事务都要一起商量,最后要加盖行省都堂大印,才算有效。

    朝廷中书门下有政事堂,地方行省有都堂,政事堂有枢机等五房,行省都堂也可设六房。政事堂下还有三省六部等,而行省下有四司诸州。

    这样一来,既加强了道一级的地方管理权力,又防止行高官官权力过大,甚至地方权力落到了皇帝担心的功臣集团手中。

    李昊对刘祎之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不愧是曾得他父亲看中的人,这本事确实了得,虽然品级不高,但已有宰相之才。

    皇帝打算重用刘祎之。

    刘祎之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才名,曾与中宗朝宰相高智周是齐名的才子,当时和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以文藻知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刘、孟、高、郭四大才子。

    他父亲也是个大才子,父亲刘子翼是隋朝的秘书监,隋亡后一直不肯出仕唐朝,直到贞观年间把母亲送终,并服完三年孝后才入朝为吴王府功曹,后升任弘文馆学士、著作郎,并参与修撰晋书。

    刘祎之的兄长刘懿之也非常有才名,如今官任给事中。

    甚至刘祎之的妹妹也非常有才名,是个才女。

    李昊看着刘祎之心里突然动了个念头,打算纳刘祎之的妹妹入宫,这样刘祎之兄弟也就更能忠于皇帝。

    虽然这样做,是皇帝心中讨厌的倚重外戚,但要对付天下最强大的外戚,似乎也只有用新的外戚才行。

    年轻的皇帝不敢说要对付秦家,但也希望能够恢复天子权威。

    “你们回去写一道设立行省的建议给朕参考。”

    皇帝此时心中已经下了决定,同意秦孝忠的行省制,但先选在西昌道、燕北道、福建道、广西道四道试行,具体的还要朝廷继续讨论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制度后再开始。

第1460章 总督

    “以西昌道设西昌行省,以吐蕃藩、泥婆罗藩、象雄藩、苏毗藩四藩国设卫藏镇,原西昌节度使郭待封率部移镇卫藏。”

    朝廷接连数日都在商议设立行省一事。

    政事堂很快拿出了一个计划,最先在西昌设行省,而郭待封原建议的把吐蕃等四藩纳入西昌镇一事被驳回,但朝廷考虑到四藩的实际情况后,决定罢撤四藩,设立卫藏道,设卫藏节度使,赐军号忠武军。

    原来的西昌军直接移驻新的卫藏镇,西昌镇改西昌行省。

    行省衙门建置,则是设总督为长官,下设总理一员、提督一员,皆加同行省参知政事衔。

    原来道级四司,各设有左右一名主官,设立行省后,各只保留一名使司主官,经略使、观察使、常平使、提刑使四使,皆加同行省参知政事衔。

    行省设行省都堂,下设五房,以总督、总理、提督、经略使、观察使、常平使、提刑使加同行省参知政事衔入都堂,参知政务,共掌行省军政事务。

    其中总督是行高官官,文武皆统,而总理则分管行政,监督,提督分管军事,司法,四司各负责一块。

    总督与总理、提督、四使是上下关系,但同时因为皆加衔入行省都堂,所以省内重要事务都是都堂共同决策。

    总督是一省主官,但跟刺史、县令这样一衙主官又有不小的差别。

    关于第一个行省的总督人选,也是争议不小。

    宰相们举荐了几个人选,可皇帝却一直犹豫不决。

    政事堂首推的是郭待举,听名字好像是郭待封的兄弟,实际上都是颖川郭氏家族,只不过已经关系疏远,算是同族同辈,但早出了五服。

    郭待举如今是吏部侍郎,是实权要职,他在朝中能坐到这位置,当然也还是因为他其实还是通过堂兄弟郭待封的关系,也早投到了秦家这边的,甚至还跟秦家联姻结亲。

    朝中有人好做官,有能力还得有关系。

    搭上了秦家的关系,仕途自然是比较顺利的,郭待封移镇卫藏,秦孝忠秦伦叔侄也就不客气的推荐郭待举出任这第一任行省总督。

    可皇帝迟迟不肯下诏,明显也是有不同意见。

    最终皇帝暗示宣徽院那边向宰相推荐一个新人选,苏良嗣。

    苏良嗣是武功苏氏出身,其父苏世长曾是秦王府学士、天策府军咨祭酒,他跟秦王府另一位学士苏勖其实都是同族。

    武功苏氏属于关陇集团中比较核心的一支,苏威更是当时名相,苏世长的父亲是北周宕州刺史,他在隋朝时任过长安令、都水少监等,跟苏威一起投洛阳王世充朝廷,曾做过左仆射。

    所以后来他来投李渊后,李渊还曾做诗嘲讽他,说他名长意短,口正心邪。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不过嘲讽归嘲讽,李渊后来还是接纳了这位武功苏氏的才子,也授予一系列要职。

    苏世长也经常直言进谏李渊,贞观初,苏世长赴任泗巴二州刺史途中,乘舟落水而亡。

    苏良嗣少年时,苏家在朝堂上地位还不错,毕竟苏氏是太子妃,后来又是皇后。所以苏良嗣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司马、洛荆雍三州长史。

    开元末,苏氏被废,苏瑰父子兵变谋反,苏良嗣在外地任官,倒没牵连其中,而且也不是直系三代,所以事后也只是贬官。

    不过因此,也仕途不畅。

    直到后来中宗天宝亲政后,这位被秦家打压许久的苏家人,才算被皇帝有意示恩拉拢,毕竟武功苏家跟韦萧等家族一样,早成了政治上的落水狗,孤立无援,可这样的人倒正好为皇帝拉拢所用。

    苏良嗣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于是倒也投桃报李,一心忠诚皇帝,天宝末年,苏良嗣已经做到了冀州刺史、工部尚书、西京留守。

    论官爵职位,苏良嗣这个西京留守,当然比吏部侍郎郭待举更有资格出任西昌行省总督,另一方面,郭待举毕竟和前西昌节度使郭待封是堂兄弟关系,出了五服那也是堂兄弟。

    不过在殿上,秦孝忠倒也直接提出了一个疑问。

    “苏良嗣都八十九岁了,比太师还年长五岁,西昌边远,气候险恶,苏公还能担负的起这首任行省总督之责吗?况且,西昌镇兵马移驻卫藏后,这里的西羌诸蕃以后更难管控,就算朝廷在当地也还会调驻一些兵马,可朝廷设西昌行省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全面改土归流,这个重任,苏良嗣能够担的起吗?”

    这下皇帝也不由的尴尬的了。

    苏良嗣之所以成了西京留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年纪太大了,去长安的时候已经八十岁了。

    虽然听说他身体还挺好,但再好也是八十九岁了。

    人家秦太师都才八十四,也没说要继续入朝辅政啊。

    八十九岁了,在西京长安养养老可以,但去西昌做首任总督,明显不太合适。

    皇帝犯了个错,忽略了这么一个关键的年龄因素,他做太子时也没见过苏良嗣,因为苏良嗣去长安都只了十年了。

    御坐上。

    李昊有些尴尬的笑了笑,然后很快调整心态。

    “苏公确实年纪太大了,便依右仆射所荐,授郭待举为西昌总督吧。”

    秦孝忠上前再奏。

    “臣先前举荐郭待举考虑不周,没考虑到他与郭待封是同族兄弟,为避嫌,臣收回举荐。”

    皇帝收回了对苏良嗣的举荐,秦孝忠这边居然也马上收回了对郭待举的举荐,这倒是一时让皇帝很意外了。

    “右仆射可还有其它合适人选?”

    “请圣人钦点!”

    “请诸公再荐!”皇帝笑呵呵的道,似乎刚才苏良嗣不是他选的一样。

    秦孝忠不再开口,秦伦也不吭声。

    倒是狄仁杰站出来,“臣举荐刑部侍郎娄师德。”

    殿上,狄仁杰直接把娄师德的履历说出来,今年六十五岁的娄师德,年纪还算好,身体也比较强健。

    “娄师德进士出身,起家江夏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应募从军,西征大食,立有战功,授殿中侍御史,后出任木鹿军镇司马,主持屯田有功,升检校丰州刺史,再任太原府尹,现为刑部侍郎~”

    娄师德的履历很漂亮。

    二十岁考中进士,第一任官职是江夏县尉,之后仕途重要的转折点是主动应募从军西征,加入大唐西军,征讨西突厥、镇压吐火罗,木鹿屯田,凭借军功升上刺史,之后又做了太原府尹。

    皇帝一听这履历,立马清楚了这娄师德的根脚。

    原来又是太师秦琅的科举门生,更别说后来加入了西军,大唐西军三镇,那几乎都是秦家和其旧部掌握的。

    所以做为秦琅学生,又在西军立功的娄师德,毫无疑惑又是秦党一员。

    不过皇帝没有露出半点面部变化,这似乎也早在预料之中的事情,之前推出苏良嗣,也并不是就硬要推他成功出任西昌总督,这不过是皇帝的一个试探而已。

    而现在看来,秦家也未必就是要真推郭待举做总督。

    娄师德才是他们真正要推的人,娄师德的履历也确实很不错,这样一个六十五岁身体还很强健,能文能武的大臣出任总督,能够保证他去了西昌后能做好这第一任总督。

    “如此能臣,正好当此重任。便加娄师德官阶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授西昌行省总督,同行省参知政事,职秩从二品,加中书侍郎衔。”

    “请诸位再举荐西昌总理和提督二臣人选!”皇帝依然面带着微笑。

    这次两府宰执倒是都让皇帝钦点。

    枢密院使杨思勖便举荐了出身陇西李氏的御史中丞李德昭,他年轻的时候也是进士出身,以精明能干著称,后升为御史中丞,后来因事贬官,然后又回朝任刑部侍郎,再又复职御史中丞。

    娄师德先前升任刑部侍郎,正是接李德昭的班。

    据说天宝朝时,有一次娄师德和李德昭一起上朝,因为娄师德长的比较胖,走路较慢,李德昭一直等他,不耐烦的骂他你这个乡巴佬,结果娄师德居然不但不生气,还说娄师德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

    事后他弟弟代州刺史为他抱不平,认为李德昭太狂妄敢侮辱他,一定要报复,但娄师德却说,你也即将出任代州刺史了,若是你遇到李德昭朝你脸上吐口水怎么办?

    他弟弟想了想,说那我大不了擦掉就算了。

    娄师德却说,别人吐你口水,你擦掉,就代表着你不满,这样是不对的,你应当让他自己干掉。

    这便是唾面自干的故事。

    虽然这个故事有些不尽不实,比如没流传的还有一部分,那部份就是娄师德说如果骂乡巴佬的不是出身陇西李氏,而且在朝中又任要职的李德昭,是其它地位资历能力等都不如他的人,那他肯定不会忍。

    同样的,如果是别人势力太强,那他朝你脸上吐口水你也要笑着面对,还不能擦,甚至把另一边让他吐。可如果是势力不如你的人敢这样做,你就要把他弄死弄残。

    当然,这部份,也未必就是真实的。

    但娄师德确实曾经被李德昭骂称是乡巴佬,而他也不以为意。

    不管是玩笑,还是其它,李德昭和娄师德关系未必好,尤其之前李德昭在御史台和刑部,都曾经是娄师德的上官。

    现在皇帝却要让李德昭跟娄师德同去西昌道,还是做他副手的总理,这安排就很有意思了。

    “授左神策大将军李多祚为西昌道提督。”

    这位皇帝点名的提督是个靺鞨人,不过其祖上很早就归附大唐了,他们家几代都是洛阳禁军,这人跟杨思勖关系较近。

    狄仁杰、裴炎和秦孝忠、秦伦等都出声赞同,西昌行省的三位主官就算是正式敲定了。

    随着主官人选设定,西昌行省也正式设立。

    天子坐在御榻上,看着殿上首提设立行省的秦孝忠,眼睛微微眯起,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第1461章 时机

    洛阳,武安郡王府。

    秦孝忠一看到孙子秦锐,就气不打一处来。

    吹胡子瞪眼的喝道,“孽畜,又在吕宋惹什么事端了,你还敢跑来洛阳,我把你狗腿打断。”

    秦曜有些尴尬的站在一边,对父亲拜礼,“阿耶,我与大郎是奉曾祖之命进京送信。”

    “送信?”

    “阿祖说让我和大郎去信度的新扬州。”

    “去那做什么?”

    “去锻炼十年。”

    听到十年这个数字,秦孝忠心中一动,收起怒气,打量起儿孙两人,良久,才转身坐了回去,“信呢?”

    接过信,秦孝忠却没急着看。

    他现在更关注十年历练这事,其实吕宋秦家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就是秦家子孙众多却只会培养最优秀的子弟,毕竟吕宋秦家就算条件再好,资源再多,也不可能人人都大力培养的,所以一般家族里表现非常出色的,才会得到进一步的特别培养,会倾斜更多的资源。

    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秦琅会把这些家族好苗子放到边疆之地,也是秦家影响较强的地区,放到那险恶的条件下打磨,但秦家又能通过家族的成员或是门生故旧姻亲等关系,保证这些好苗子不会出事。

    这种培养厉害一般都是十年打底的。

    十年,能接受的了磨砺,并依然表现出色的,自然会有大好前程,但如果在这过程中表现不佳的,自然也难有后续的进一步培养。

    当年秦俊去西域,也算是首开这种历练模式,后来的秦孝忠、秦侠等许多人都是去边地历练过的,秦侠是去黑水历练,秦孝忠则在河中历练。

    现在秦曜秦锐父子要去新扬州历练,无疑,祖父秦琅是看好这两人的,尤其是秦锐这小子总喜欢惹事,但祖父却说这小子身上有股难得的劲头。

    “朝廷已经开始设立行省,我本来还打算叫你们来洛,安排你们去西昌行省历练,既然阿公让你们去新扬州,那便去吧。不过记住,你们在新扬州,代表的也是吕宋秦家,是我武安王秦孝忠的子孙,莫要堕了秦家的门风。”

    “请阿耶放心,来时曾祖给我们调配了很多人手,还给了我和阿锐各一万贯的起步经费,此去新扬州不干出一番局面来,绝不离开。”秦曜道。

    秦孝忠对这个长子还是比较放心的,他十四岁搞大婢女肚子生下他,秦曜打小有些自卑,长大后性子却也较沉稳,才能还是不错的,只是还缺少些历练,所以三十六了,也还没有做出什么事业来。

    倒是秦锐这小子,如今的性子跟他年轻时很像,锋芒毕露,他们父子两个,一个如冰山一个似火山,一起去新扬州倒也是个不错的搭档。

    “你们先在洛阳呆一段时间,不急着去新扬州。”

    秦锐倒是有些不耐烦,“为何?”

    秦孝忠瞪了孙子一眼,“既然阿公给你们机会,那自然得好好规划一下,况且,朝廷本来也有意要对信度河流域做些调整了,这次你们也算是赶上了好机会。”

    “我觉得应当是高祖在吕宋也已经预料到了朝廷会对信度做调整,认为那边大有可为,尤其是新扬州前景可期,这才会叫我们过去。”秦曜猜测。

    秦孝忠点头,自己祖父那确实是算无遗册的人,就算在吕宋呆着,可中原,甚至是整个天下的事情,又哪逃的过他的眼睛。

    大唐控制河中地区已久,对吐火罗和里海南岸、锡斯坦等地的羁縻控制也越来越强,尤其是肥沃的信度河流域,朝廷在那边扩建丝路、修通驿路,然后又是以护商护驿为由,建立烽墩、兵堡,屯驻兵马,派兵巡逻,接着又以支持驻军为由,修建了许多军屯,又吸附了许多当地土人为城傍、侧近。

    甚至新扬州港,如今也越发繁荣,这些都使的朝廷在信度河一线的力量越来越强,这个力量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平衡,所以朝廷趁势再进一步,也就是势在必行的。

    另一方面,则是国际形势大好。

    自当年白衣大食与大唐第二次战争失败后,之后虽然也有过几次边疆冲突,但都连试探都不算。

    白衣大食如今年年向大唐纳贡,甚至和亲大唐,换来的是两家休兵罢战,海陆丝绸、香料贸易的全面繁荣,这对于大食来说,也是受益巨大。

    白衣大食如今也已经基本上定下国策,就是不再向东扩张,而是专心清剿国内的反对派什叶派,同时改专心向西扩张,

    倭马亚王朝凭借着贸易之利赚来的大笔钱财,向吕宋订购了大批舰船和武器,自己也打造了许多船只,建立起一直强大的‘海军’,他们征服了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三次进攻拜占庭的都城君士坦丁堡。

    不过拜占庭皇帝也从吕宋这边购买了大批战舰、军械,再加上君士坦丁堡的天险,以及他们的秘密武器希腊火,三次击败倭马亚王朝的进攻。

    不过在西南面,阿拉伯人的扩张却非常顺利。

    他们消灭了拜占庭的北非驻军,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阿拉伯人在当地效仿唐军在西域的行动,放弃了过去并不积极的让当地人改信新月教的态度,而是积极的强迫被征服的土人改信新教。

    并且在当地征召建立起新的部队,以他们为主力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地区。

    此时的西班牙地区是由西哥特人建立的西哥特王国,这些蛮族在几百年前被匈奴人赶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后来他们洗劫了罗马城,然后一路到达西班牙定居,再以西罗马帝国同盟者的身份定居阿奎丹,建立了第一个日耳曼王国,之后把汪达尔人和阿兰人赶到了北非,把苏维汇人赶到了遥远边陲,但建国三百多年后,如今的西哥特王国也是政局混乱。

    他们反对罗马,信奉基督教,保留民选领袖。

    所以这些日耳曼蛮族在过去西罗马人的地盘上建立起西哥特王国,虽经几百年的发展,甚至曾经缔造过地中海西岸很繁荣的经济,可有许多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他们。

    比如他们信奉基督教,又没完全废除或打压天主教,他们后期也开始国王世袭,却又始终不曾完全的王位世袭,这些都让西哥特人的发展,反而不如比他们后建立王国的法兰克人。

    他们曾经四十年换了九个皇帝,每一个都是通过政变上台,王权衰弱,王国自然也就衰弱,甚至还只能由占领意大利的东哥特国王为西哥特摄政。

    直到此时国王维提察的统治下,西哥特也一直处于宗教分裂、地方自治、叛乱、王位争夺这些烂泥坑中不可自拔。

    而夺取了北非之地的倭马亚王朝,也看到了机会,他们没法直接攻占君士坦丁堡,但打算环地中海,由南向北扩张。

    不过西哥特人似乎因为强大外敌的入侵,而暂时的团结了起来,他们甚至向曾经夺取他们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以及东哥特王国还有东罗马人求援结盟,一起对抗白衣大食的入侵。

    此时,西哥特的第四十三任国王维提察国王面临的局势不好,经过几百年的定居生活,西哥特人早不复祖先时的野蛮和勇武,尤其是自从近二百年前国王亚拉里克二世在武伊勒战役中,被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斩杀后,国王与贵族内斗的热情,就远超了向外扩张的热情。

    三百年间三十一位国王,有十个死于非命,中间几个短暂的世袭王朝,也都只传了两三代就被贵族废黜。

    到了此时,其实西哥特人已经与他们曾经反对的罗马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拉丁语取代了西哥特语成为官方语言,正经的天主教甚至取代了原来的阿里乌斯派成了西哥特人的宗教,甚至古罗马最著名的澡堂文化,都在西哥特得到延续。

    虽然北方的强敌法兰克王国,这些年一直被宫相架空,不复为威胁,可阿拉伯人扩张太厉害了,灭了波斯萨珊、灭了埃及,甚至把东罗马人也打的狼狈不堪。

    要是再不奋起抵抗,那西哥特王国也就完了。

    维提察一面联合西欧各国,一面又把地中海的唐商请到王宫,跟他们借款,甚至是派出使团前往河中拜见唐人,又通过唐商船希望与大唐吕宋联系上。

    维提察的种种积极行动,还是有效果的,大食人以北非当地人组建的第一次远征西班牙军团,刚登陆就遭受了大败,几乎全军尽没,维提察皇帝在他的唐人雇佣军官的建议下,故意诱敌深入,然后伏击得以忘形的阿拉伯北非军团,最终将他们全部歼灭。

    也正因为这次失败,此时倭马亚王朝的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麦利克的王位越发不稳,因为北非军团的失败,以及之前三征君士坦丁堡的失败,倭马亚王朝开始变的不稳。

    伊拉克、也门和叶麻麦等地区,先后被叛乱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所控制,什叶派和哈瓦利吉派频频举行起义。

    麦加伊本·祖拜尔自称哈里发,控制希贾兹地区,严重威胁着王朝的统治。

    继位九年的哈里发,也只能暂时停止对外扩张,他命大将哈贾吉统领叙利亚大军,出兵先镇压大马士革、伊拉克阿拉伯部落和哈瓦利吉派的叛乱,征讨割据势力。

    甚至从波斯地区调来了精锐能打的波斯军团内战。

    这些都是对于大唐来说,极好的对信度调整的机会。

    秦琅能准确的把握这些情报,也是因为西方各国乱战一团,外战、内战不断,他们都争相跟吕宋秦家购买船只、铠甲军械等,因为秦家的船和甲、刀等,相比他们自己制造,价格更有优势,而且物美价廉,关键还是供货快,数量大,尤其是还能军购借款购买,这种情况下,忙着打仗的各方,当然都争相到秦家来下订单,没钱也没关系,贷款,直接拿矿山或是原料或是战俘等做抵押,实在不行,拿关税抵。

    总之总有办法解决的。

    旧金山港,现在什么阿拉伯公主、波斯公主、西哥特、东哥特公主、东罗马、法兰克人公主什么的一大堆,真真假假的公主啊,甚至是什么总督女儿之类的,反正都是想跟秦家买军火拉关系,甚至是直接想从秦家雇佣船只和兵马的,先送个女儿拉近下关系,也充当个联络员嘛。

第1462章 一府两治

    秦琅倒是来者不拒,他年纪大了,但儿孙众多嘛,谁看上了谁领去。

    管他是谁,来者是客,生意都做。

    甚至可以说,如今西边这么乱,也跟吕宋在那边充当了军火贩子离不开,比如倭马亚王朝,那些此起彼伏的什么起义啊、割据啊,若不是秦家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啊,提供大量的军火,他们也没那么大底气敢反。

    而西哥特人还能把阿拉伯人的入侵打的全军覆没,那也都是秦家雇佣军团的功劳。

    反正就是搅屎棍一样的存在,到处挑事,到处卖军火,然后一船船的黄金白银,或是铜料铁料,奴隶等拉往南洋吕宋。

    为了能够还款,他们甚至把征税权都承包给许多唐商。

    唐商于是成了包税商人,带着自己的佣兵四处征税,别说,他们征税账目清楚,效率高,让各方都很满意。

    秦孝忠第二天朝会结束后,在紫宸殿议事时,便提出了要在西域大雪山开泊尔山口以东的信度河流域,新设信度都护府。

    以原吐火罗下属国罽宾国王为信度都护府都护,统滥波国、那揭罗曷国、犍陀罗国、伐剌拏国、阿薄健国等十三国······

    罽宾,其实早已经不是汉朝的那个罽宾了,汉朝那个罽宾也叫大夏,而在西方称之为巴特克里亚。

    在李胤在位时,塞人击败希腊人后建立的罽宾国传至第十二世,国王曷撷支随宗主吐火罗叶护归附大唐,受封修鲜都督,统十三州。

    不过后来突厥贵族阿耶特勤带兵杀了罽宾国王,夺了王统,统治罽宾国,这种事情在西突厥进入西域后,属于寻常之事,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他们不知道这样干过多少回,河中昭武九国,甚至只有实力最强康国没有被突厥贵族夺去王统。

    阿耶成了罽宾国王后,依然臣服宗主吐火罗叶护,同时也继续控制着犍陀罗等藩属,在之前西域乱战时,罽宾的新突厥国王就曾经跳的比较厉害,因为当时朝廷打算要占领信度河流域,正是罽宾的势力范围,所以他们最积极。

    只是后来被拍的也最狠。

    大唐之后用了几十年时间,调整战略,一步步的灭西突厥、征服河中,重新威服吐火罗,然后进入信度河,一点点的扩张实力,罽宾此时的突厥国王和上层突厥贵族们,也有心无力了。

    连他们的吐火罗叶护爸爸都扛不住大唐的揍,名义上呼罗珊地区的霸主,经常只能在山里游牧,其实就是东躲西藏,甚至吐火罗叶护都非正常的换过好几个人了,都是非正常死亡的。

    大唐能够进入吐火罗、信度设驿站驻兵马搞军屯,可不是客客气气申请而来的,而是一次次的甩大巴掌扇来的。

    每次打两巴掌然后再给两甜枣,也分他们些贸易的好处,这事情也就这么一路过来。

    当年吐火罗叶护的铁杆小弟罽宾国王,早前那也是吐火罗叶护的家族子弟,但是到如今,关系也淡了。

    尤其是当吐火罗叶护被揍的已经没实力反抗大唐,甚至得经常游牧躲避,生怕大唐哪天把他们给整个部落抄没时,倒是罽宾国王因为这些年比较配合大唐,所以在信度丝路兴盛后,他们跟着没少沾光,甚至实力大增。

    罽宾王甚至给自己起了个新尊号,拂菻罽婆。而这个拂菻罽婆的称号,其实就是罗马凯撒的翻译,有时也称做拂菻罽娑,据说这是因为突厥和罽宾以前都跟罗马人接触的较多。

    甚至在更早的贵霜帝国,就曾经用过凯撒这个头衔。

    拂菻罽娑,意为罗马皇帝,一个小国的突厥人国王,居然给自己加封号罗马皇帝,听起来匪夷所思,甚至十分可笑。

    但波斯国王以前自称万王之王,贵霜国王也称王中之王。

    凯撒本来是罗马共和国的独裁官,又称无冕之王,差一点当了罗马皇帝,他被刺杀后,其养子屋大维·奥古斯都,成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

    因为屋大维是凯撒的继承人,所以他也被称为屋大维凯撒,后来的几位罗马皇帝,也都是屋大维的的亲戚,有血亲也有养子,所以他们名字里都有凯撒。

    在尼禄死后,罗马尤里安克劳狄皇朝结束,也可以称是凯撒王朝的结束,之后连续四位皇帝都是自立为王的军阀,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于是他们当了皇帝后也使用凯撒这一姓氏,于是凯撒就成了皇帝的一个头衔。

    而奥古斯都这个头衔也很特别,在内战结束后,屋大维也没敢直接称帝,毕竟凯撒是前车之鉴,他走了迂回路线,让元老院把共和国一半行省的总督权赋予他,并赋予他保民官的权力,称其为元老院元首,用一系列的手段,建立起自己合法的权威,元老院后来又授给他奥古斯都头衔。

    这样,奥古斯都没公开称王改制,但事实上已经成了帝国的皇帝。

    所以后来凯撒和奥古斯都都用于对罗马皇帝的称呼,要说区别,凯撒是代表其血统的合法继承,而奥古斯都则代表因其尊贵身份而拥有的帝国特权。

    罽宾突厥国王给自己加了个罗马凯撒的尊号,确实显得不伦不类,毕竟你一突厥蛮子,哪来的什么凯撒血统?

    如果你是可萨人还另说,毕竟人家可萨叶护跟东罗马皇帝和亲结盟,确实也是有了罗马皇家血统,能跟凯撒扯上点关系的。

    不过从这个头衔,也能看的出那罽宾突厥王的野心,他甚至是想取代吐火罗叶护的。

    所以此时秦孝忠提议,要把兴都库什山以东的罽宾国分出吐火罗都护府,单设信度都护府,是没什么问题的。

    一来吐火罗这些年被大唐西军修理的已经很虚弱了,相反对也没实力,二来罽宾这些年跟大唐关系走的很近,甚至不把宗主吐火罗叶护放在眼中,所以抬举下罽宾,他肯定是乐意的。

    新设的都护府叫信度都护府而不叫罽宾都护府,也是暗藏玄机。

    秦孝忠提议,不是直接搞个羁縻都护府,而是要搞一府两制。

    在罽宾和其藩属实际控制地区,朝廷设立羁縻府、州,而由如今西军实际控制的丝路沿线,和其城镇、港口、屯堡,以及土人依附城傍,则统一设为军城、军镇、军港,并划州、县,为朝廷经制州县。

    一个羁縻统治的都护府下,居然有朝廷直辖正管的经制州县以及军镇,这就大有玄机了,甚至有点类似朝廷的镇北大都护府,最早朝廷就是设了诸羁縻都督府和州,然后又特设了一个镇北州为朝廷直管的经制州,后来又陆续扩建到了七个经制正州。

    现在朝廷说设信度都护府,由罽宾王任信度都护,但他肯定管不了朝廷近些经制的州县军镇等,所以秦孝忠又提议信度都护府的长史和司马分由朝廷派授流官担任。

    一府两治,都护管罽宾等土邦,长史和司马管唐人和其城傍土人。

    信度长史和信度司马分管信度都护内唐人控制地方的文武。

    “信度长史驻于新扬州港,便于加强贸易,而信度司马则驻于北部······”

    秦孝忠提出,为了加强对信度的控制,所以必须要控制信度河流域与吐火罗之间的重要通道,位于开伯山的开伯尔山口,这是吐火罗地区进入信度河、天竺的最重要通道,地理十分险要。

    尤其是从吐火罗那边过来,那就是一马平川。

    如今山口西面是罽宾都城所在的护闻城,也就是后世的喀布尔,沿着喀布尔河向东,翻越开伯尔山口,便是白沙瓦盆地平原,这里也是犍陀罗最重要的领地。

    以前希腊人、波斯人、塞人、贵霜人、白匈奴人等入侵,都是通过这个山口东进的。

    秦孝忠提出,要在这里建一座开伯尔要塞,就跟雁门关或是潼关一样,把这险要山隘给拦起来。

    同时在山口东面的平原上,建一座新城,既做关隘的背后支撑,也可发展贸易,还可利用肥沃的盆地平原发展农业,就近为关城提供钱粮,甚至可以供给更北面的葱岭昆仑镇钱粮。

    这座关隘和新城若建城,则还可以把罽宾关在开伯尔山口以西,大雪山以东,信度河流域的十几个小国,以后就与他分割开来,受影响更小。

    更别说掌握了这个山口后,那也把贸易路线控制的更紧,完全占据主动地位,可攻可守。

    这座新的信度城,西阻开伯尔山口要塞,东临信度河,北面则是喀布尔河和葱岭昆仑,这里既有盆地肥沃,又有山河之险,联通河中西域,顺河直抵新扬州、大海,兵不需多,关和城建起后,有几千人驻扎,这里就稳了。

    ······

    两府宰辅都对这一计划十分赞赏支持。

    随后,朝廷任命了韦思谦为信度都护府长史,武三思为信度府司马,刑部郎中姚崇为新扬州刺史,太子舍人秦曜为新扬州长史,齐王府典签秦锐为新扬州兵曹参军事、开伯尔关城镇守副使·······

第1463章 秦联邦

    秦俊刚从香港回旧金山,他的船上满载着香料、檀木,还有大量椰干、棕榈油以及不少的鲸脂、干鱼干虾。

    “孝忠提出的行省制,是否阿耶之意?”

    晚餐时,父子小别重逢。

    桌上摆着的是来自香港的一些土特产,其实这些也没什么特殊的,南洋诸岛上的产出都差不多,热带水果,还有许多晒干的海产品。东胜岛的渔业资源很好,如果在那边的话,倒是能享受到许多顶级的海鲜,但晒成干,也就没什么特别的了。

    当然,爷俩也不是在意这个。

    晒干的墨鱼用水泡发,然后放在小煎锅上一煎,便散发好闻的海味,直接手撕着吃,佐着下酒聊天,很惬意。

    “行台也好行省也罢,不过是形势发展,顺应时势罢了。”秦琅笑着道,他确实曾经跟不少儿孙们,甚至是在吕宋内部与家老们都谈过一些东西,比如行省、比如议会,又比如殖民总督等等,都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东西,有些东西其实也就是名字不同,本质内核的东西都差不多。

    就好比现在朝廷推出试行的行省,本就与南北朝时的行台区也算是一脉相传的。

    本来行省可以简称为行走的中书省,但事实上现在试行的西昌行省,却又不同,这倒更类似于清朝的总督了。

    “贞观初划设道时,按江山形胜、山川地理,划分天下十道,而如今呢?三四十道了,地域之广历朝所未有过之盛,朝廷中央也是难以有效管理,充实道一级,设立行省,加强地方三级区划,是早晚必然的。”

    秦俊很直接的问,“行省设立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对秦家有什么好处?”

    “这是地方与中央的博弈,行省推行后,肯定是有利于地方的,就算中央核心区不推行行省,最边疆区又实行藩镇节度使制,但总的来说依然是朝廷放权于地方,地方权力增加。”

    秦俊给父亲剥着烤干的大虾,这虾极大,烤的也是颜色极好,剥下壳,肉质紧致。秦琅的牙还挺好,这 q弹的烤虾肉也嚼的挺有味道。

    “那我们吕宋是否可以设行省,还是说设藩镇节度?”秦俊道,“我觉得我们吕宋也可以设一个行省,或者说设为一个藩镇,这样有助于我们秦家的内部团结,如今阿爷把东胜、南赡和新蓬莱分出吕宋,我觉得若是完全脱离吕宋,这并不好。我们都是秦家人,应当还要有所牵连才好。”

    “自立门户不好吗?多自由?”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们秦家在南洋,也不过是其中一支势力,所以还是应当更加抱团才好。”

    “你是担心将来我死后,自家人打起来?”

    “若是眼下这般分法,一两代人也许不会,但三五代之后,可能就会内斗了。所以还得是有主有从的,咱们吕宋应当设一个行省,或是设一个藩镇,这样东胜、南赡、新蓬莱,甚至将来海外其它的领地,就始终是一个整体,而不会成为四分五散的一盘散沙。”

    秦琅撬开一只生蚝,露出里面肥美的蚝肉。

    “其实对于我们秦家的未来,对于吕宋的未来,我这些年也一直在思索,甚至是有些犹豫。”

    秦琅开创了秦家海外这么大的家业,将来如何传承下去,是个问题。

    一般门阀家族,都会把最核心的产业当做族产,世代传承给长房大宗,以保证家族不会因为分家而不断削弱,旁系庶出等都只会得到一些钱财田宅商铺等,不会分走核心的产业。

    甚至还会专门设立有诸如族学的族田,祖坟的坟田,以及拿来接济族中孤寡老弱的义庄义田等,这就使的这些大家族拥有较强的抗打击能力。

    但吕宋现在已经不是普通的一份家产,而是一个自治的海外藩国。

    秦琅无意于自立,大唐也不允许,所以吕宋仍是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但这也并不妨碍吕宋如今以及将来特殊的自治封国地位。

    这样的一个封国,如何传承?

    将来由嫡长子继承爵位、王国,然后再子传孙、孙传子,代代相传,但这又似乎反而回到一般家业传承的老路子上去了。

    吕宋的特殊性,让秦琅认为这种传承模式,属于把鸡蛋就都放进一个篮子里,这虽然不易削弱吕宋秦家,但长远看,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在短期有较强的锐势,但长远看,又并不就都是好的。

    大唐都搞分封,吕宋不管?

    这些年,秦琅也有意在吕宋本岛以外,也开始搞一些小分封,把一些岛分封给秦家的子孙做为分封领地,这种外岛封地,比几大岛上的采邑有更大的权力。

    甚至这几年,秦琅还把南赡、东胜、新蓬莱三大岛,完全从吕宋划出去了。

    搞集权,那吕宋实际上就等于只是秦家长房这一支的吕宋,跟其它房子孙后人,其实关系不太大,起码利益不是那么相连紧密的。

    但如果是把吕宋有限的分封出去,那么就等于是吕宋以后就是秦家子孙的联合企业,大家都是股东,甚至可以说,是属于那种联盟性质的,或者叫联邦。

    联邦好处是大家都会很努力的去经营开拓,群策群力,这就相当于承包了,给自己干活肯定干劲足,但坏处是,有可能将来会内乱。

    秦琅当初是支持李世民搞分封制的,认为分封宗室和功臣,这既能刺激功臣们的奋斗之心,也能做到有功则赏,另一方面,边地是大家的封地,那大家就会努力去开发经营,这也是在开拓边地和稳固边地。

    要说大唐如今打下如此大的疆土,也是跟这有不小的关系的,毕竟大家这些年,不断的在搞分封,海外世封领地,边疆内世封领地,甚至是实封爵位、勋功的边疆封邑领,这些封了多少出去,刺激了多少将士功勋们。

    “你的东胜岛如果是东胜王国,难道你愿意以后受吕宋节制?”

    “只要阿耶你现在定下一个足够公平公正的规矩,大家都能接受的话,将来按这规矩办事,自然是没问题的。”

    “阿俊,你知道我之前为什么非要让你和阿伦还有孝忠自立门户吗,什么给你们向朝廷请封的也是海外世封领地,甚至是王国?”

    “我能猜到一些,但肯定没阿耶想的全面周到。”秦俊如实道。

    “我是希望我们吕宋秦家能够把目光都放到外面,而不是优秀的家族子弟都在争家主位置,争封地采邑这些。”

    “我明白,但我还是认为,不应当完全的分出去,那样的话,就散了。”

    秦琅点了点头,“你说的有道理,若是完全独立出去,确实几代之后就关系淡了,也后也很难再坐到一起,我本想着,吕宋有南洋宣慰使这个头衔,以后东胜、南赡等也还是在南洋这个框里的,现在看还是有些简单了。”

    “那就设吕宋行省,然后下面再辖吕宋、东胜、西贺、南赡、新蓬莱、宁波诸都督府。吕宋国王兼任南洋宣慰使兼吕宋行省总督兼吕宋大都督。”

    “这样的话吕宋行省也未免太大了些。”

    “黑水、渤海、鲜卑、镇北诸地,也都很广阔吧?”秦俊道。

    秦琅点头。

    “看来我得好好修改一下吕宋的家臣分封之法了。”

    秦琅想了想,现有的分封体系得稍调整一下,今后吕宋可以考虑分成勋封采邑、实封领地、外封自治领这三大类。

    比如一般的秦家家臣、吕宋官员,可以授给勋封采邑,将士们立功后也可以得勋授封采邑,这种采邑就是只享受经济好处,比如享受采邑三分之一的税赋收益。

    这种采邑还可以再细分出几等来,比如最低等的就只是土地采邑,比如五百亩地,只有田地。再高级点的,则除了田地还包括一些池塘、树林等,这种属于成片的庄园采邑,一整片土地,更高级的则是更大面积的成片的土地,包括山林河溪这些,附带的渔林矿产资源,采邑主也可享受三分之一的好处。

    然后实封领地,就是除了经济收益外,还能享受一定的自治权,比如部份行政权等。

    而最高的外封自治领,就相当于现在秦俊东胜州这样的,隶属于吕宋,但拥有自治权,税赋收益也变成领主三分之二,吕宋三分之一,甚至能拥有地方团练、保丁的地方武装。

    这样的话,实际上要把东胜这几个已经独立出去的王国,又变成吕宋的封地,好处削减了不少,比如得向吕宋交三分之一的税赋,吕宋对这些外封自治领有征兵、驻军、征税、司法、监督诸权。

    但是,如东胜州,已经整个分封给了秦俊后,那么以后整个东胜岛都属于秦俊的自治领地,他可以推恩再封,他可以也搞三类分封,只要不违反吕宋的分封基本章程,那就没关系。

    而且要规定,只要这些封地诸侯,不直接叛乱造反,那么以后的吕宋国王,也无权废除他们的封号,收回他们的封地。

    但封地也必须要维护吕宋王国,要维护大唐帝国,要如实履行税赋等义务。

    这样的话,实际上就是要搞全面封建了,不管是几级分封,可分封出去的,可就不能随意更改收回了。

    不过秦琅只要加上一条祖制,比如吕宋本岛不许分封自治领,那么一般的勋封采邑和实封领,倒也不会威胁到吕宋王国核心利益。

    只要控制好吕宋本岛,把那些小点的岛或是偏远些的岛,分出去做外封自治领,那么自治领也不会威胁吕宋王国。

    “你可考虑好了,现在你的东胜王国跟吕宋王国可是一个级别,都是大唐海外世封自治王国,你现在若是让我改,再回来就变成吕宋王国管辖了,吕宋国王以后可就是东胜王的封君,东胜王是吕宋王的封臣。”

    “这有什么好考虑的,一笔写不出两个秦字来,我们本就是一家人。这样,才是最合理的,让我们完全出去自立门户,我倒觉得我们被秦家抛弃了。”

    “可这样的话,以后东胜封国就要将每年三分之一的税收上缴给吕宋王国,而且吕宋王国对东胜国的行政、军事、税赋、司法等也有权干涉。”

    “我没意见,相信秦伦和孝忠他们更不会有意见。”秦俊依然还是那个态度。“阿爷,我们秦家人必须得合力抱团拧成一股劲,这样才能更强。”

    “好吧,我接下来会召开吕宋骑士大会,正式商议修订分封细节,你也留下来一起。”

第1464章 长安天子VS吕宋太师

    秦俊身佩长剑走了进来。

    “父亲,洛阳使者送天子诏敕到。”

    秦琅从一堆笔记中抬头,见已经六十八岁的长子眼睛有些通红,他的背依然那么挺直,胡子总是修剪的好么精神威武。

    这头秦家的血狮子,老了。秦家的金狮子突然冒出了这么一股念头,长子看着居然比自己还老。

    “这段时间辛苦你了,也要注意休息,毕竟我们爷俩都七老八十了。”

    “我希望能为父亲把分封这件事情做好,这事关我们秦家千秋万代。”

    秦琅却只是呵呵一笑,“哪有什么千秋万代啊,就算是那五姓七宗,也不敢这样说的,五姓七家,大多也只能追溯到汉末三国,那也不过四五百年时间,而且起起复复。我们秦家当年修祖谱家传,不也追溯到上古三代之时,可那有什么意义。”

    “就算谋未来三五百年,那也不错了。”秦俊道。

    “跟使者见过了吗?”秦琅问。

    秦琅要在吕宋重新调整分封制度,虽说如今吕宋地位已经是自治外领,但这等大事自然还是得不奏天子,请求天子诏敕同意的,尤其是还涉及了跟吕宋同样地位的东胜、南赡、新蓬莱三王国。

    秦俊望着父亲,马上八十五了,可看着真比自己还年轻,总是那么精力充沛精神抖擞,也不服丹药不信术士,但身子总是这么健壮,很少看到他有生病的时候,这或许跟父亲比较注重劳逸结合,与常年保持锻炼有关。

    特别是能控制**,懂得节制,不管是饮食还是**这些,他都能控制的住。

    而且,父亲似乎不管在什么时候,总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越到晚年越是如此。

    “来宣旨的是高延寿和杨贞亮,高延寿是宣徽使高福的义子,杨贞亮是高延寿的义子,如今在宫中也是担任要职,紫袍玉带来的。”

    秦琅笑笑,“高福那狗奴还活着呢,杨思勖这狗奴近年倒是挺得势的。”

    “那不过是皇帝的两条狗,而且要没有父亲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有今天。”

    高福当年是秦琅一手安排进宫的,他发家就是靠着协助秦俊拥立高宗,关键时候反水他义养高福,之后深得天后赏识,在宫中掌权三十多年,如今算是半隐退状态,但他的一堆义子们也都占据了内廷高位。

    至于说杨思勖,这位如今宫中最得势的太监,当初也是因为得了秦太后的赏识,才有机会出宫领兵,他第一战去岭南平乱,也是先赶到吕宋拜见秦琅,然后从秦琅这里求了几封信,拿着在岭南又拜见了几位高官大将,尤其是与冯、冼几家地方土豪联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之后,才能够一炮而红,迅速把叛乱平定,立下功勋的。

    之后杨思勖几次出去讨贼平乱,基本上都是要先拜秦家,走秦家的路子,借用秦家门生故旧甚至是子弟在地方上的关系,才能一次次顺利的平定叛乱。

    别看杨思勖现在跟高福一样都加封国公,拜二品大将军了,但在秦家面前,这二人依然恭敬无比。

    无它,宫中他们要依附几位秦太后,宫外,得借助秦家势力,否则他们这太监之位也并不稳固。

    朝野多少人看太监们不顺眼,没有强力的秦家做联盟,早就不稳了。

    两人派了各自的义子前来吕宋,也足说明两人对秦太师还是很尊敬的。

    “说什么了?”

    “天子对于父亲所请之事,无不应允。”

    吕宋是外封王国,东胜、南赡、新蓬莱也是,甚至这三国本来也是当初秦琅亲自向皇帝为自己二子一孙请封来的,现在却又要改,但皇帝没有丝毫不耐烦,想怎么改,随太师之意,皆准。

    “皇帝答应的有点过于痛快了啊。”秦琅道。

    秦俊很平静的道,“我听说这位新天子比中宗更聪明,似想有一番作为的。”

    “呵呵。”

    秦琅却只是笑笑,“谁又不想呢,当年中宗皇帝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但最终为何却沉迷于酒色之中?非是他不想作为,而是不能为也,皇唐已立近七十年了,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极为复杂,皇帝想作为,又谈何容易?中宗在位三十余年,亲政后十八年,也没能真正掌握朝堂,如今年轻的天子谈这个也还太早了。”

    “不过我观天子继位以来的表现,倒是还很有章法甚至成府的。”

    秦琅却摆摆手,“聪明的皇帝,对大家都好,那意味着他能懂进退知妥协,就怕遇到那种无能却又自负的皇帝,非要一根筋拧到底,最后谁都痛快。”

    中宗李烨之前就挺聪明的,他百般尝试之后,发现自己无力改变朝堂,所以最后也就不折腾了,妥协了,自己退回后宫享受去了,只是可能心中终究有些郁郁,所以三十多岁就驾崩了。

    秦琅不认为如今年轻的天子李昊,能比他父亲更出色,他还年轻,接下来还有时间折腾,如果二三十年还没被磨平棱角,还有奋斗的激情,又足够长命,能够打破李家天子短命的诅咒,或许将来确实能有一番作为也说不定,但秦琅肯定看不到那局面了。

    既然皇帝已经照准了他的请求,接下来就继续忙完这件事吧。

    “他们想来拜见阿爷,见吗?”

    “既然千里迢迢来了,总得见一见的,我们吕宋那也是崇尚礼仪的。”秦琅笑着道。

    ·······

    净鞭开道。

    鼓乐齐鸣,“国王驾到!”

    骑士院中,一众秦家的家老们都纷纷站起迎接。

    秦琅今天特意穿上了绢甲,这是吕宋改良过的军礼服,轻薄透气却又色彩鲜艳,简练的裁剪却透露出武将的威仪。

    绢甲的肩膀上还订着将星,六颗金星,这是大唐独一无二的天策上将军衔。

    郎将一星,中郎将二星,南北衙诸卫军的将军三星,大将军四星、上将军五星。

    绢甲的立领上也各有六颗黄金将星。

    秦琅的胸口,还别着多枚勋章,这些都是几位天子所授之勋。

    绢甲臂膀上则有一块身份臂章,上面有秦琅的官爵军职等。

    在秦琅身后,是他的长子,左羽林上将军,五星上将、东胜国王秦俊,后面还有一群秦家子弟。

    家老们起身迎接。

    今天也都特意换上了绢甲,这些绢甲看着笔挺而又威武,尤其是那些将星闪耀着,起码也是三星的诸卫将军衔,胸口也都挂了不少勋章,大都是秦琅以吕宋国王名义授予的,表彰他们为吕宋立下的功勋。

    “看到你们这些老家伙都还在,我很高兴啊,还怕会少看到几张老面孔呢。”

    一百多岁的老黄带头迎上来,“三郎待我们这些老家伙这么好,我们哪舍得早早离去啊!”

    黄彪、魏昶、崔义玄、许敬宗、李义府还有秦用、秦勇、秦存孝、秦存义等一众,基本上都是须发花白的老头子们,这些人也都是秦琅开拓吕宋的元老功臣,如今都是秦琅顾问团的顾问。

    别看老的好像都快死了,六七十岁都是年轻的,一百多岁的都五六个,**十岁的反倒是主力,可这些人在吕宋的能量是非常大的。

    每一个人身后,都代表着一支庞大的家族势力。

    就如秦琅的十三个义子,当年曾经是四衙十三管军,现在虽退居二线,但依然不可小瞧。

    “都坐吧!”

    秦琅拍了拍自己的大义子秦存孝,“怎么背都驼了?才半年多没见吧,感觉你老了许多啊。”

    “阿爷,我今年也快七十七了,要不是阿爷给我的那些养生方子,我估计我都早下黄泉见老兄弟们去了。”

    秦琅笑笑,“说不定到了九泉之下,能看到你那突厥爹。”

    “就算他在等我,我也不会认他,我秦存孝这世只有一个爹,那就是太师。那个突厥奴不是我爹,而是我的仇人。当年他随突厥军南下劫掠河东,强犯了我娘,最后又抛弃而去,我娘受尽侮辱,吃了那么多苦,最后生下我,却还是饿死在了北邙山下,我那时要不是靠偷吃北邙山大墓前的一些祭品,也早饿死了,那时,世上也不过少了个叫大头的野杂种而已。是遇到了太师,我才得到了新生!”

    说起这些,秦存孝还很激动。

    当初秦琅在罗士信、裴行俨墓前遇到这小子时,他还叫李大头,秦琅救了他,给他取名李存孝,让他继承随着母姓,本也只是乱世之中救一条人命,没其它想法。

    可这小子确实是个知恩图报的人,秦琅供他读书、习武,后来在禁军很努力的做到了校尉,年轻有为,前程无量,可秦琅开拓封地,他便毅然的抛下一切过来。

    秦琅的其它诸义子,大多都是跟存孝差不多身世的乱世可怜人,战争孤儿或是饥民等,秦琅不像其它门阀贵族收养义子,只是拿他们当成亲信奴仆培养,他是视如亲子的,送他们读书习武,甚至为他们入仕途铺路。

    但他们最终都选择南下来投秦琅,协助秦琅开拓武安,征服吕宋,建立起南洋这块稳固的基业。

    秦琅也在吕宋为他们授职封爵分地。

    如今,是时候进一步回报他们了。

第1465章 执礼宣誓

    “跪下!”

    秦琅拔出宝剑,威严的喝令。

    被称为秦家十三太保之首的秦存孝,单膝跪在了秦琅面前,吕宋顾问团的家老们一齐围观见证。

    秦琅持剑,以剑侧面在秦存孝的两侧肩膀各轻敲一下。

    “孤,皇唐天子敕封之吕宋国王,请得皇权特许,现推恩分封左神机大将军秦存孝为新章丘侯,封地新章丘县全境、许子孙世袭。”

    新章丘县,在吕宋本岛东南的麻城半岛的西南,属于吕宋三大群岛之一的泰兴群岛中的新章丘岛。

    新章丘岛是泰兴群岛中一座列入前十的岛,占地五千顷。

    虽然这个岛以丘陵山地为主,但现在岛上也有七个开拓乡,人口还可以,本身之前秦存孝在岛上也有采邑封地庄园,而现在,秦琅把整个岛都赐封给秦存孝做为他们家的封地。

    秦琅持剑继续对秦存孝宣读着分封给他土地以及附带的权力和义务。

    岛上原来秦存孝所有的采邑以及自己开发的庄园,仍然是归他私人所有不变,而其它隶属于吕宋官有的和王室公有的,所有权也不变,甚至开拓移民们开垦的田地,同样土地所有权不变。

    但是其余荒地,以后全都归属于秦存孝,并岛上的山林土地和矿产资源这些,也一样都归秦存孝所有。

    此外,做为分封的封建领主,存孝还享受岛上三分之一的税赋收入,不管是他自家的还是官有的王有的或其它移民们所有的土地,按吕宋税法向吕宋官府纳税,其中的三分之一最后交给存孝所有。

    存孝还获得了世封新章丘县令世职,等于他和他的子孙都拥有部份行政权,协助征税权,以及对一般的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权,还拥有部份军事权。

    按五百亩地出一个骑士的标准,秦存孝有义务向吕宋国王训练这么多骑士,(不一定就是骑兵,毕竟吕宋条件不适合训练大量骑兵,也不适合大规模的骑兵作战),当国王征召时,新章丘侯封地,就得视规格提供不超过他们最高兵力的兵员,甚至得自备武器粮草等。

    另外,秦存孝做为新章丘侯,他也有推恩再分封下级封臣附庸的权力,他做为侯爵,可以分封不超过伯爵爵位的封臣,但分封附庸,必须也分封土地。

    其中最底层的附庸为骑士,一个骑士最低的授封采邑标准是五百亩地,可以是直接把五百亩地划给骑士,也可以是把五百亩地的收税权给骑士,但做为受封骑士,可以世袭头衔和土地,但必须得提供相应的骑士和随从。比如一份骑士采邑,就是标准的五百亩地,起码得提供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兵或步兵,然后还得有起码两个随从的轻步兵。

    如果骑士不能提供标准的武器装备和随从士兵,那么领主就有权力剥夺他们的头衔,收回他们的采邑。

    秦琅把这个占地五千顷的岛赐封给大义子秦存孝,允许世袭,甚至给他新章丘县令的世职,同样允许世袭,这等于是交给了他们行政权。

    以及审理民事诉讼的这部份司法权,加上可以拥有骑士武装的部份军事权。

    这领主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征税权也能享受一部份,只是没有立法权,得遵守吕宋国王订立的各种制度规章,也得向吕宋国王服兵役、纳税等。

    但领地世袭等一些权力,却是得到保证的,如果他们尽到了封臣的义务,则国王没有权力随意剥夺他们的封地等。

    这一条,吕宋骑士院就是一个保障,所有的贵族们可以在这里共同维护国王与封臣们之间的权力与义务。

    领主,这是比之前权力大的多的分封。

    秦存孝也没料到这次分封给的权力这么大,单膝跪在地上,甚至好久都没反应过来。

    秦琅已经宣读完。

    “秦存孝,你愿意接受孤赐封给你的爵位与封地吗,你愿意接受国王与领主间的权力与义务约束吗?”

    秦存孝的儿孙们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幕,个个心潮起伏。

    这个岛还是很大的,现在只有七个开拓乡,几十个小村子,但将来肯定还能有不小的发展潜力,而且岛上已经发现有金矿和铜矿,就算这两个矿已经在开采,但这岛是他们的封地,以后他们就能获得矿税的三分之一,这也不是小数字。

    更何况,他们以后也可以寻找矿脉再自己采,那收入就更高。

    再有一个,秦存孝是可以把这个岛再分封给他的儿孙们甚至是家臣们的,那样一来,秦存孝嫡长子外的其它子孙,也有机会分到一份了。

    哪怕就是分到一份骑士采邑,不管是直接给五百亩地,还是把五百亩地的三分之一税赋给自己,那也不错啊。

    “臣秦存孝谢国王陛下!”

    “既然你愿意接受,那么宣誓吧!”

    秦琅把一本书,却是官定九经中的三礼,周礼、礼记和仪礼的三礼合编本,三礼跟三传和易书诗合为九经,是当今大唐学生们必读的九本儒家经典。

    其中三礼记录和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礼仪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

    儒家制礼,希翼为万世作法式,是要供在不同空间、时间中生活的人们使用的,所以礼必须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包括行礼的时间、场所、人选和人物的服饰、站立的位置,使用的辞令、进行的路线、使用的礼器,以及行礼的顺序等等,这就是礼法。

    在封建社会,礼法是第一重要的。

    因为礼法就是社会的根本,是秩序是一切的本源。

    没有礼法,也就没有了三纲五伦,家族宗法制度、社会制度、国家政治制度也就无法维系。

    秦琅选用三礼来做为封臣们宣誓时的书,也是表明这深意。

    吕宋再分封,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通过封建,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制订阶级秩序,维护吕宋王国的制度。

    秦存孝接过《三礼》,捧着《三礼》郑重宣誓!

    宣誓完毕,分封仪式完成。

    起身的秦存孝,这位秦家十三太保之首的男人,如今伤病缠身,须发花白,七十多岁的他看着像是个病弱的糟老头子,但曾经,这个男人一杆马槊两支金锏,单枪匹马曾经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号称是秦家万人敌。

    他的彪悍他的狂猛甚至还在秦琅之上,是被称为最接近秦琼的男人,如今秦家中极有勇名的秦十三郎秦侠,其实就是由义兄秦存孝一手训练出来的,但与巅峰时的存孝还是相差巨大。

    可此时这个战场上的狼王,却眼睛湿润了。

    “阿爷待大头恩赏太过了!”

    “大头,这是你该得的。”秦琅拍着七十多岁的义子,“你是我第一个儿子!”

    十六岁的秦琅收养了存孝为义子,第一次当父亲,这确实是很特殊的感情和记忆,所以今天秦琅的分封仪式上,特意选了存孝做为第一个受封。

    秦俊是秦琅的亲生长子,但存孝才是秦琅第一个儿子。

    接下来,秦琅又授封了几位义子。

    他的授封顺序,基本上不以嫡庶,也不分亲生的收养的,而是以收养和出生的先后顺序来的,管他亲生的还是收养的,谁先来秦家,谁先授封。

    这一举动,让存义等一群义子们个个都激动不已,他们倒不是说要跟秦琅的亲生儿子们争什么,只是觉得在义父的心中,他们这些虽然改姓了秦,但毕竟与秦家没血缘关系的人,居然还能得秦琅如此的看中,这份感情才最让他们激动。

    老黄和秦用、秦勇几个是秦琅的长辈,这时都是百多岁的老家伙了,一个个撑着拐杖,身体也有些不济,却还都强撑着精神。

    “这些小崽子们啊,太没出息了,居然还流眼泪,丢人哇。”老马头阿黄撇嘴道。

    银面韦陀如今一张银面成了满是沟壑的干枯老脸,眼睛也混浊了,望着那分封的场面,似乎想到了当年他和大锤公子拜秦琼为义父,跟着秦琼征战厮杀时的峥嵘岁月了。

    “可惜忠武王看不到这些。”

    大锤公子拄着拐,嘴里牙都早掉光了,“我们不很快就要去见忠武王了吗,到时亲口跟阿爷说与说好了。”

    老黄却道,“忠武王如今可是统管银河九天的圣君天帝啊,咱们这些人死后只怕是要去黄泉冥渊的啊,就怕见不到忠武王。”

    秦用呵呵笑道,“我秦用一生光明磊落,死后肯定也是要去天宫见忠武王的,倒是你老黄,年轻时做马匪打家劫舍烧杀掳掠坏事也算干尽了,杀人越货,奸**人,甚至是食人剖心,后来被忠武王收服,干了些年马夫,可后来跟三郎来了南疆,可是又重操旧业了,征战岭南,征服蛮夷,这杀孽没少造啊,甚至现在一百多岁了,还每年都要纳好几房年轻小娇娘做妾,造这么多孽,肯定得下黄泉冥海。”

    老黄却不以为然。

    “反正我也不是忠武王的义子,我现在都还有时会半夜梦到当年忠武王如何突袭我的营寨,单枪匹马挑飞我的干兄弟,最后一记撒手锏把我从马上打落下来的场景呢,不去天宫也罢,就算去了九泉幽冥,我老黄也正好重招当年那些马贼旧部,争取也抢一殿阎王来当当,嘿嘿。”

    “秦俊,你可愿意接受孤之授封,可愿向吾宣誓效忠?”

    东胜国王、世封东胜府都督秦俊单膝跪在地上,抬起头来,朗声答道,“我愿意!”

第1466章 分封万岛

    “煌煌大唐,浩瀚南洋。

    吾王推恩分地封爵,吾等受恩得封,世代不忘,

    吾自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服从吾王的命令,为吾王镇守边疆土。

    吾将尽忠职守,随从作战,朝觐纳贡。

    吾是国王手中的利剑,群岛上的守卫,吾将抵御大海中的风暴,指引迷航的船员,誓死守护吕宋王国!

    吾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吾王,吾如此,子孙世代皆然。

    吾将牢记二十四字骑士箴言·····”

    ······

    吕宋骑士堡、骑士广场。

    秦琅坐在那里为他分封的封臣们赐剑、授封,一个个得封的诸侯们手捧着《三礼》向国王宣誓效忠。

    “多么热闹的场面啊!”

    被授封在绍兴群岛新会稽岛上的阿黄望着这场面感叹着道,“这一堆堆的儿郎们啊,我好些都认不出来了。”

    秦琅递给杯椰汁,“对新会稽还满意吗?”

    “满意,怎么不满意,比秦存孝那家伙的新章丘可大多了,都快有他那岛三个大了。三郎也太照顾我老黄了。”

    这岛在绍兴群岛的东北端,跟吕宋本岛就隔着一个麻叶岛,也是吕宋通往婆罗岛的重要航线上,虽然不如群岛中心的公主港那么热闹,但毕竟长一百多里,宽五十多里呢。

    这岛比起东边分封给了秦琅第三子的麻叶岛,确实相差很大,岛上也基本上是以山地为主,可毕竟也有一些适合耕种的平地,另外这里风光极好,渔业资源丰富,且又处于航道上,只要好好发展还是有不错的潜力的。

    另外这里也有金矿。

    吕宋诸岛的金矿很多,在后世这可是全世界黄金储量第三的。

    “我打算趁我还没死,明天就赶紧借骑士堡这地,也给我的儿孙们先推恩再分封,先把家给分了,省的等我腿一伸,子孙们内讧,避免到时闹笑话。”

    老黄年轻时做马贼,娶过妻生过子,甚至也抢过不少良家妇人少女什么的上山做押寨夫人,不管乱世中都没什么好下场,儿女们也都没活下来。

    后来随秦琅到武安,跟谅山杨家结亲,娶了杨氏女,倒也老树开花,之后纳了不少年轻的妾侍,孩子倒也是一个接一个的生,他一百多岁,长子也五十多岁了,十多个儿子,三十多个孙子,也算是人丁兴旺。

    秦琅吸着椰汁,老黄十几个儿子,其中有几个也还是不错的,这些年为秦家效力,也立了些功。

    之前秦琅也给他们授过采邑,这次秦琅又给他们也都是封地授爵了,有三个子爵,五个男爵,其它的则授了骑士衔。

    甚至他那些孙儿中,也有一些获得了爵位和骑士衔。

    阿黄因为跟秦琅特殊关系,也是劳苦功高,他本身也有朝廷授封他的虚封侯爵的,这次秦琅又给他一个世封的新会稽侯爵和世封县令。

    “你打算怎么分?”

    “有本事的自然就多分点,没本事的授个骑士衔,给一两块骑士采邑庄园就好。当然,若是连点骑射本事也没有的,我也就懒得给他们骑士衔,直接吕宋给点田地或铺子、股份什么的,让他们不愁衣食就好了,其它的也就懒得管。”

    按吕宋如今的新分封法,秦琅做为国王可以分封诸侯,也就是国王以下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诸侯,也可以分封更低一级的。

    五等爵以下的,八郎八尉是一个阶级,相当于过去的周朝分封的卿大夫。

    八郎八尉在五等爵以下,国王可以封,五等爵诸侯也可以封,有封地可世袭。

    再往下,就是骑士和武士、勋士的士阶,他们属于最低级的吕宋分封贵族,骑士获授骑士采邑,需要自备武器装备,需要奉召出征打仗的。

    而武士则是相当于大唐府兵的改良版,他们是吕宋军方点选的职业兵,点选成为武士后,会授他们一块武士采邑,这块武士采邑免缴税赋,但不能世袭,身故后需要收回。

    而勋士有勋士采邑,是立功受勋后授予勋章和采邑,这个是可以世袭的,但勋邑不能免税。

    除了国王以外,五等诸侯和八郎八尉们都不能分封武士和勋士,但都可以授封骑士。

    诸侯可以推恩分封比自己爵位低的爵位,但各级爵位、郎尉等都起码得有基本的封地匹配,不能封空头爵衔,比如授封一个骑士,最少得要授封五百亩地,只能多不能少。

    诸侯们若是愿意,你把自己的地全都授封出去国王也管不着,但不能授空头衔爵。

    吕宋分封,允许诸侯们也可以分封,最主要就是这样的推恩分封,也是对吕宋王室有利的。

    这一次分封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秦琅在吕宋本岛,只分封了骑士等三士采邑,没有封五等爵诸侯,甚至连八郎八尉这卿大夫一级也没封一个,最大原因就是要保留吕宋本位制度,让王室始终握有最关键的这块地区。

    同时,秦琅也没有把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本岛外的诸港给分出去,这些港都是由王室直辖控制。

    就比如说绍兴群岛的各个大小岛都封出去了,但群岛上比较重要的公主港,却和周边的地都划为王室直辖领地。同样的还有在海外的诸贸易港、殖民地,这次也都没封,也是纳入王室直辖领地内。

    秦俊、秦伦、秦孝忠三人的封地,属于特殊封地,他们的封爵是国王,整个三大岛,都是他们三人的,不过秦琅把三人的各自子孙都没有再封,而是留着给三人自己推恩分封到三岛。

    先前吕宋分封的那些大小采邑、领地等,仍相当于是骑士采邑,武士的领地仍为武士采邑,勋封地也仍是勋士采邑不变。

    经过这次重新分封,吕宋形成了国王、五等爵诸侯、八郎八尉卿大夫、三士这么四大阶层,但与此时西欧的分封制不同的是,吕宋的分封基本上延续了周朝的分封制,那就是层层分封,皆是王臣。

    而以法兰克分封为代表的封建制,却是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他们不能越级管理,甚至对采邑领地,也有着几乎完全的行政税赋司法等大权的。

    但吕宋这次分封过后,却没有放这么大的权。

    就算是五等爵诸侯领地,甚至三大特封王国,也都没有立法之权,都要遵守吕宋国所推行的律法税制等,而吕宋本身,又是要遵守沿用大唐律律法规的。

    再一个,司法权这块,也基本上只是有一般民事司法权,刑事司法权甚至一些重要的民事案件,也都归于吕宋王国管辖。

    税收这块,也是由吕宋王国负责,地方领主们协助,最后把诸侯们该得的那份再分给他们。

    军事这块,也是有限权力。

    就算是诸侯的领地上,吕宋王国也有权按军事需要设立城堡、港口、烽墩、灯塔、驿站、仓库等,诸侯们需无条件配合,诸侯们的兵马调动集结等,同样需要吕宋兵曹的兵符、调令。

    “咱们吕宋大大小小岛屿一万多个,这次也分了不少了。”老黄叹道,“不过好些地方估计一时半分也发展不起来。”

    秦琅无所谓,他也知道毕竟如今吕宋是实行吕宋岛本位制,重点发展吕宋,其它地方也只是发展航线上的关键港口的,所以吕宋现在的新旧金山繁华无比,中央平原上也是村庄遍地,十分热闹。

    可越往南就越冷清,哪怕是吕宋本岛的两个半岛,雁城半岛和麻城半岛,其中雁城半岛毕竟与旧金山隔的近,可麻城半岛就与中央区离的远了,地形上也不太好,所以到现在也只发展出几个港口城镇而已,其它地方也就只是有些矿区开发和一些平原上的种植庄园。

    这次秦琅就算一口气分封了这么多诸侯封臣们,但是估计还是会有好多人宁愿留在吕宋本岛上发展,毕竟他们在这里有房子有庄园甚至与参与工商制造和贸易等,相比起这边的产业,分封给他们的那些外岛,确实不值一提。

    但秦琅相信,这毕竟是块基业,慢慢花时间去经营,总是能起来的。

    现在没起来,不代表将来。

    就连阿黄的这个新会稽岛,毕竟面积一万三千多顷,经营的好,将来岛上发展出个五万、十万人甚至更多人口也不是问题的,何况靠近航线,离吕宋也近,这里还有不错的矿产资源,这是块不错的地。

    在外面就算有庄园有地,那些地也只是一般的所有权,庄园再大,土地上其它的附加权力没有,比如说行政司法税收这些。

    但封地上的地就有了这些附加的权力了。

    秦家的一众子孙这次都得了封地,每个已出生的男丁都获得了一块封地,封地最大的是秦俊的东胜王国,有八个吕宋群岛大。

    当然,面积更大的南赡岛和同样巨大的西贺岛还有婆罗岛,这次也分封了一些子孙和家臣们过去,那边如今更是还没开发,所以封地就要划的大些。

    这些偏远些的封地,对于他们来说,现在也许还是个麻烦和负担,因为按分封的制度,诸侯、郎尉、士,不同阶层,都要承担军事任务。这个任务的核心,就是根据相应的爵位、封地,为国王训练相应数量的士兵,在国王征召的时候,派兵出征,甚至亲自带兵从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44/ 第一时间欣赏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贞观俗人》为转载作品,贞观俗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贞观俗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贞观俗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贞观俗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贞观俗人介绍:
离玄武门之变只有三天了,秦琼却打算做个国之纯臣不参与其中,秦琅高呼这不是坑他吗?送上门的从龙之功怎么能不要,等事成之后再功成身退也不迟。到那时,做个俗人,不谈亏欠,不负遇见。做个俗人,贪财好色,放荡自由。贞观俗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贞观俗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贞观俗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