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TXT下载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全文阅读

作者:令狐BEYOND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txt下载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226 军需

    .+浏\览\器\搜索

    \.+\可/以快速找到你在本站看♂的书.+

    由于现在西北人才短缺,就连宁志远这个军方一把手也不得不兼管地方政务,为他女婿兼亲信的池非自然免不了也被抓了壮丁。

    在知道小女婿在当专职话本作者之前曾经做过一段时间帐房先生后,宁志远干脆大手一挥,将他派往后勤部接任已经逃离西北的总军需官。

    完全没想过当官的池非就这样被岳父赶鸭子上架bi)着当上了西北大营的总军需官。

    总军需官顾名思义,就是统筹管理全军所有粮草、武器、盔甲、服装等军用物资的官员。级别还不低,正三品。

    当然,因为池非是临时任命的,所以他实质上并不算是官,只是暂时代理一下这个职务罢了。

    总军需官下面还有众多普通的军需官,每个卫所设一人,负责管理所属卫所的军需物资。

    别看官需官就相当于现代的仓库主管,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重要敏感的岗位。各卫所指挥使通常只会让心腹亲信担任这个职位。

    因为军需官管着全军的军用物资,如果用人不当的话,很容易产生贪腐亏空的况。

    例如把一些劣质低廉的样子货换掉库房里面好的装备,然后再把这些装备偷偷卖出去赚钱,这种事并不稀奇。

    敢买这些军用物资的绝非普通人,通常是那些私藏大量兵器的心怀不轨者,又或者是要跟敌人作战的一线卫所。

    前者很容易理解,后者的况就比较复杂了。

    不管是哪一个朝廷,每年花在军队上面的开支都是十分巨大的,这就滋生了各种捞钱的办法。

    吃空饷是最常见的手段,几乎每一支军队都有这种况出现。

    所谓吃空饷,是指军中虚报名额、冒支军饷的行为。

    在古代社会,由于军队人员总数不仅庞大,而且时常会因为战争、逃亡等原因产生人员变动,再加上各地军权相对独立,难以监管、核查,因此很容易就形成吃空饷的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通过虚报名额来冒取的现象从军队蔓延到地方,成为了历朝历代都必有的一大痼疾。

    魏武帝时期曾经大力整治过吃空饷这个问题,一口气杀了几百个涉案官员,吓得没人敢再乱报兵员人数。

    整治过后,朝廷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管治,使得军中吃空饷的况大为减少。

    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想捞钱的人见到此路不好走,于是另辟蹊径,从别的地方想办法。

    很快,他们就瞄上了军需物资这个口子。

    由于工部制造能力有限,无法为全国所有卫所提供足够的兵器、盔甲等军需物资。

    因此魏太祖下令各省设军器局,下辖各府县的甲局、弓局、箭局、弦局、杂造局等,制造各种军用兵器。

    虽然兵器制作并非朝廷统一监制,但为了保证质量,每批兵器做好后还是会有专人检查其质量和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等检查过没问题后,就会分批下发到各个地方卫所,再由军需官负责管理。

    实际上除了西北和西南外,大魏大部分地区还是很和平的。很多地区已经多年未经历过战事,最多就是偶尔剿剿匪而已,损耗极少。

    所以这些地区对于包括兵器在内的各种军需物资的质量是没什么要求的,因为根本就用不上。

    但这些由军器局发下来的军需物资只要一进仓库,理论上就变成了各个卫所的专用物资,这就给想捞钱的人提供了一个可cāo)作的空间。

    有些卫所指挥使会勾结军需官,从外面一些小作坊那里购买一些非常低劣廉价的样子货来替换掉原来好的军需品,然后把这些军需品偷偷卖给真正要打仗的外地卫所来谋利。

    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卫所军需官会以损耗严重或库房失火为由,向军器局申请再发放新的物资下来,再发一轮横财,如此类推。

    当然,申请新的军需物资按正常流程是需要层层审核的。

    但这些军需官是把这件事当一门生意来做的,自然懂得用送礼送钱的方式来孝敬上官来逃过审核,很容易就能获得上面的批准。

    只卖给外地卫所已经算是比较有良心的做法,有些真正胆大包天的军需官干脆完全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只要给钱就肯卖,那才是最可恶的。

    而那些外地卫所之所以要另外购买兵器,是因为每一场仗打下来,士兵们所用的兵器都折损很大,需要尽快补充。

    但申请补充军械的陈条却通常要等很久才能批下来,不仅需要层层审核,而且还要会“做人”才行。

    如果不懂得给上官送礼,就算等上一两年都有可能。

    有些将领因为不想受上官的层层盘剥,干脆自己想办法从外地的军器局购买兵器。

    如果不是大量购买,而是少量采购的话往往比给上官送礼还便宜,于是有越来越多军方将领选择这样做。

    只要有需求,自然就会有市场,时间一久就逐渐形成了一条供需一体的产业链。

    至于购买兵器的钱,当然不可能是将领自己出,只能从剿匪或打仗的战利品中扣下来。

    因此领军的将领在上报战利品的时候,通常会少报一些,就是用这部分差额来弥补兵器上的损失,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朝廷派过去负责监军的官员对此也是知道的,只要不过份的话一般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当看不到。

    兵部难道不知道这种况吗?他们当然知道。

    但问题是兵部很多大佬都是从各地指挥使手里收钱的一方,甚至他们以前也做过这种事,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出声反对。

    反正这么多年来一点事都没有,大家一起赚钱不是一件好事吗?

    因为这种私下里盗卖军需物资的况就跟私盐一样,是很难绝的。

    西北这边对于军需物资算是管得比较严格了,但上任总军需官有没有私自盗卖军需物资,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对方是朝廷派过来的官员,宁志远也不好插手去管。

    如今西北既然已经自立,不再受朝廷号令,这军需物资就一定要由信得过的人来管理。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人盗卖,所以宁志远才派池非来接任这个位置。

    池非虽然不想当这总军需官,但他也知道现在西北人才短缺。既然是岳父要求的,他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了。

    既然要接替这总军需军,他自然要去看一下存放全军军需物资的仓库。

    军需总库房位于西北大营的南侧,是一片经过加固处理的联排建筑。

    之所以叫一片,那是因为总库房不仅一个,而是七个,分别存放不同的军需物资。

    按不同种类分别是存放粮草的粮库、放盔甲的甲库、放弓箭的弓库、放刀枪棍棒的枪库、放盾牌防具的盾库、放攻城器械的机库、放包括衣服马鞍等各种杂物的杂库。

    库房进深七丈三尺,面阔三丈四尺,檐柱高二丈五尺。

    其中粮库和机库比其他五个库房要大许多,高宽一样,但进深却有十二丈之深。

    每个库房四周挖有一条宽约一米的沟渠,上铺石板行人,渠内长期贮水,这样的结构正是为了防火。

    除存放攻城器械的机库外,其他六个库房内部分为上下两层,每层设柜、架以分区储存物资。

    由于库房本来就是仓贮重地,更加上这里存放的又是各种军需物资,因此当初建造的时候是下足血本的。

    不仅用料粗壮,坚固牢靠。室内还铺有木地板用于防潮,地板高出地面约一尺五寸,称为地棚。

    地棚下面埋有细沙防鼠,门口处还备有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缸用于紧急灭火。

    周边防护就不用说了,平由上百个专职士兵每天分成三班轮流看守巡逻。

    任何人想要领取物资都需要有总军需官出具的交接函和对牌方可领物出库。

    由于早就收到了上头的通知,当池非进入库区的时候,值班的库房副官立刻毕恭毕敬地出来迎接。

    “苏大人下午好,下官邓远明,请大人多关照。”

    “邓大人客气了,在下只是暂时接任张大人的工作而已,上并无官职,你直接叫我的名字即可。”

    中年副官赶紧惶恐道:“这太无礼了,大人自接任总军需官这一职起,自然就是在下的上官,还请容下官称您为苏大人吧。”

    “既然如此,那就随你吧。邓大人,能否带我去各个库房看看?”

    “当然可以,请大人随下官来。”

    池非跟着邓远明逐一参观了各个库房,尤其是在粮库停留的时间最长。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任何军队来说,粮草是否充足都是极为重要的。

    池非看到,粮库里面只有第二层是满,下面一层已经所剩不多。

    也就是说,现在粮库里只有一半粮草,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如果攻下九江后,不能从周边小国换到足够的粮食,那就真的只能去抢了。

    可是往海外动兵,不管成功与否,肯定会劳师动众、大费周折。

    但还是那句话,抢外人总比抢同为汉人的大魏子民要好得多。

    至于保住了西北军的名声,不会被众多百姓视为跟胡人一样的贼军。

    如果能直接换粮的话,当然比直接抢掠要好得多,也更加的稳定和持久。

    毕竟战争只是短期行为,只有贸易才是长期的互利。

    但既然是换粮,总要有东西可换才行。

    想到这里,池非问邓远明,“邓大人,以我们现在的存粮,能支撑多长时间?”

    “回大人,除了总库房外,其实各卫所库房也是有存粮的。

    但全部存粮加起来,大概只能支撑全军半年的消耗,这还是在比较节省的况下才能做到。”

    “半年吗?”池非不皱起了眉头。

    池非考虑了好一会,心中慢慢浮现出一个想法,只是不知可不可行。

    “邓大人,请问你在这里认不认识在九江住过或对九江这个地方很熟悉的人?”

    邓远明想了一下回答道:“回大人,我家里有个下人好像是九江人,只是对方份低微,不知大人介不介意?”

    “当然不介意,那就麻烦邓大人你把他叫过来,我要当面问他一些问题。”

    “是,大人,我马上去办。”

    最.+新章节前往/♂.+\♂网\址:♂.

    /♂

    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227 新法

    晚上回到宁家大宅的时候,池非主动去找岳父商量事情。

    “你说什么?你想跟胡人进行边贸?”宁志远听完池非的建议后,十分惊讶地问道。

    池非正容道:“是的,岳父。虽然之前朝廷严禁与胡人进行贸易,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我们西北已经自立,不用再听从伪朝的号令,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改变策略。

    胡人虽然不种粮食,但他们有数量庞大的牛羊和马匹。

    我们可以跟他们进行交易,来换取他们畜牲。

    只要能换到大量的畜牲,就算无法满足全军的需求,也至少可以缓解部分军粮的压力。”

    “你这想法虽好,可你知道胡人最想要什么东西吗?”

    “盐、铁、粮,还有茶叶、布匹等生活用品。”

    宁志远苦笑道:“你说的这些除了粮以外,没有一样是能在西北生产出来的。

    就算是粮我们也不多,自给自足还成问题,哪里还有余粮拿去换畜牲。

    你既然知道,那你说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能跟那些胡人进行交易?”

    “盐,我相信胡人比我们更缺盐。我们可以用盐来跟他们交易。”

    “你是指你之前说的那个计划?打下九江后利用海边盐场制盐?”

    “对。”

    “不是说你这个计划不好,但可惜远水救不了近火。

    就算在海边盐场,想在短时间内大量制盐也是不可能的。”

    宁志远说的是事实。

    这个时代制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海水煎盐法,二是井矿提捞法。

    海水煎盐法就是不断把海水倒入锅中煎煮,等煎到一定程度后,就可获得天然的海盐。。

    但普通海水的盐度是很低的,刚从海里引过来的海水一般只有百分之三点五的盐度,即每一百克海水里含盐量为三点五克左右。

    因此在煎煮的过程,需要不断加入新的海水,经反复煎煮后才逐渐形成浓度较高的卤水。

    通过这样反复加海水,再反复煎煮的方法,才能获得一定数量的粗盐。

    井矿提捞法是指在天然的盐矿区挖洞采卤,然后把采上来的天然卤水过滤后倒入锅中煎煮成盐。

    其作法跟海水煎盐法大同小异,只不过天然卤水由于经多年沉积的关系,其含盐量通常会比海水要高不少,这样煎煮的时间也会相对缩短许多。

    不管是哪种方法,基本上都离不开煎煮这一步。

    煎煮制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产量有限。

    想大规模制盐,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绝非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办到。

    西南有的井盐区因为煎盐,将周围的树木砍伐光了,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最后也使得盐井因缺乏燃料而停产,这种事早就屡见不鲜。

    正因为大规模制盐如此麻烦和耗时耗力,宁志远已经决定一旦打下九江后,就立刻动用宁家的私产去周边小国大量购粮,以解燃眉之急。

    等过了眼前这难关后,再考虑如何发展。

    对于这个时代的制盐之事,池非早就打听清楚,否则他不会特意找岳父商议此事。

    池非深吸口气说:“岳父,小婿知道一种可大量制盐之法。

    只不过这种方法限制条件颇多,需要满足包括气候、日照等多种因素方可实行。

    可一旦成功,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即可轻松获得数万斤白盐。”

    宁志远一听,整个人一下子站了起来,然后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他问:“此话当真?”

    “小婿哪里敢欺骗岳父,自然是真的。只不过这方法究竟可否在九江实行,还要真正在当地试过才知道。”

    宁志远呆呆地看着面前的小女婿,过了一会脸上第一次露出回西北这么久以来从未有过的欢喜笑容,并且十分激动地说:“吾有佳婿,天助我也。如果此法可行,我每年分你一成红利。”

    池非不敢接受,连忙推却。

    开什么玩笑,整个九江每年卖盐的一成红利可不是几千几万两的问题,分分钟是几十万两甚至上百两的收益。

    这银子太烫手了,他哪里敢收。

    而且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呢,成不成还是个问题,现在谈这些还为时尚早。

    可宁志远正在兴头上,哪里听得进他的话,只顾着兴奋地在书房里走来走去,并不时看着地图上九江府的位置,一副犹如看到鲜鱼的饿猫模样。

    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即轻松获得数万斤白盐,这听起来简直就像天方夜谭一样。

    如果对他说这话的是其他人,他肯定不信,只会当对方是个骗子。

    但宁志远对这时常有惊人想法的小女婿还是很了解的。

    如果他没有把握的话,是不会说这种话的。

    当初在西北防治散疮瘟疫的时候,小女婿三番四次地表示他一点把握也没有,结果还是让他给办成了。

    如今看他显然就是一副心中颇有成算的样子,宁志远更加觉得此事多半能成。

    无论如何,这九江一定要尽快拿到手,这样才能让小女婿在当地开展制盐试验。

    只要他所说的这神妙制盐法一成,以后西北的钱粮问题基本上就能解决大半。宁志远越想越兴奋。

    ……………………

    从岳父书房出来后,池非一边走一边想着刚刚的事。

    他对岳父所提出的制盐法其实就是现代的盐田法。

    当年他写网文的时候,曾经特意去查过这方面的资料,知道古代及现代的各种制盐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他那个世界里,海盐锅煎之法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制盐方法,甚至到明朝两朝还有很多盐场在用这种方法制盐。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这么笨,只会用煎盐这种劳民伤财的办法来制盐,而不用晒盐这种简单的方法来取盐。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古人并没这么笨,之所以一直沿用这么落后的制盐法,除了受诸多客观条件所限制之外,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跟当时的朝廷想借此控制私盐有关。

    首先煎盐法需要灶具、柴薪和摊晒所煎之盐的场所,这些生产资料是普通灶户没有能力置办的,必须由官府出资配置。

    单就煎盐的主要器具锅鐅来说,每口锅鐅重约一百四十斤左右。

    在朝廷对铁实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灶户根本没有能力置办如此笨重而庞大的灶具。

    灶户煎盐所用的灶具只能由专门的铸造局供应,灶户不得私铸。

    通过对煎盐灶具的监管,官府就可以大大减少民间自制私盐。

    然后再通过与之配套的“团煎法”、“火伏法”、“簿历法”等制度,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私盐。

    因此明清两代朝廷虽然早就有人发明了晒盐之法,但当时的朝廷却始终不想推广此法,其原因就在于此。

    这样的制度虽然能够杜绝普通平民私自制盐,但却无法阻止有实力的盐枭大造私盐,因此明清两代私盐泛滥的问题才屡禁不止。

    除了朝廷为了控制私盐而有意推行煎盐法外,在客观条件上,想要大规模推行晒盐法,需要满足气候、光照、温度等各种严苛要求,并非一件容易之事。

    只有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并且有大面积平坦海滩的地区才有可能施行盐田法大量制盐。

    要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并不好找,甚至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明代山东省的“无棣县”。

    “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嬉公四年》,明初因避开了明朝成祖“朱棣”之讳,改名“海丰”。

    1914年,又恢复无棣之名。其中,“解盐”指的是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在当时中国排名第一,属于“贡盐”。

    换句话说,明代当时可以施行晒盐之法的地方仅有海丰这一个地方,其他地方仍然普遍使用煎盐法。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外,还有另一个主观原因也严重制约了晒盐法的改良和推广。

    那就是各地盐场主早就习惯了使用从祖辈传下来的煎盐法,对于那些需要对盐场进行大肆改造才能实行的新式制盐法并不信任和接受,所以难以得到推广。

    明末官员徐光启曾经把晒盐法上疏给皇帝,要求推广,但不管是朝廷还是各地盐场都反应平平,最后不了了之。

    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盐民想出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这才彻底结束了煎盐的历史。

    所以古人并不是笨,而是受当时的朝廷政策影响以及诸多条件限制才一直无法改良制盐法。

    池非之所以特意请邓远明给他介绍熟悉九江的人,就是想了解九江这个地方是否具备晒盐的天然气候条件。

    在与那个出身九江的下人交谈过后,池非得知九江这个地方常年少雨干燥,日照充足,从气候来说具备了最基本的晒盐条件,算是占了天时。

    至于地利如何,就要真正到当地看过才知道。

    假如当地不适合实行盐田法的话,池非还有一手后招,那就是推行清光绪的沟滩晒盐法。

    这个方法虽然远没有盐田法产量高,但不需要像煎盐法那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产量也比煎盐法要高出不少,所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备用办法。

    池非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且还是一个不懂工科的普通人。

    他甚至连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元素都忘了,更不要说背出来了。

    像制造玻璃、钢铁等现代工业才能生产出来的东西,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做出来,那实在超出了他的知识结构太远了。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肥皂、制盐等比较简单可行的东西做出来。

    这些技术虽然重要,但其实并不复杂。

    只要看过视频或资料,再经过一定的试验,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复制出来。

    他现在无比庆幸当年写网文的时候查了不少资料,也看了不少相关的视频,这才让他对制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底气。

    西北这边实在太艰苦贫瘠了,几乎什么都没有,如果不想办法创造高收益的项目,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士兵和平民。

    只有先活下来,才能谈发展,任重道远啊。

228 荣损

    回到自己房间后,池非见到阿芷正坐在床上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显然又在等他回来。

    池非笑了笑,然后走过去把她慢慢放到床上让她重新躺好。

    只是这一动,就把阿芷给弄醒了。

    她揉着眼睛迷迷糊糊地说:“哥哥你回来了。”

    池非轻轻掐了一下她的脸,“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晚上不用等我回来。”

    阿芷搂着他的脖子撒娇道:“可是我还是想等你回来。你不在的话我会睡不着的。”

    “呵,还说睡不着呢,刚刚是谁像小鸡啄米一样在拼命打瞌睡的?”

    被当面揭穿的阿芷有些恼羞成怒地在他怀里拱来拱去以示抗议。

    池非被她拱得胸口发痒,忍不住笑了起来。

    为了不让她再乱动,池非赶紧搂着她的身子说:“好了,好了,已经很晚了,小心吵醒别人。

    你们那些族人安置得怎么样了?”

    “他们的房子还在建,大概还要再过几个月才能全部建好。

    为了这建房子的事,我和娘亲最近忙得都快冒烟了,不是在劝这个就是在劝那个。

    主要是工匠人手不足,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上那头,稍不注意就容易得罪人。

    如果是外人还好办,但全都是同一族里的人,真吵起来就会伤了和气。

    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安抚他们而已。

    还好大部分人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跟他们说清楚就好。

    真有那些不依不饶想挑事的,我娘理都不理她,让她们自个折腾去。”

    池非听完,不禁替岳母姚氏感到辛苦。

    如今岳父正忙着处理西北各种军政大事,根本没时间去安置从京城带过来的族人。于是安置的责任就落到了姚氏这个当家主母身上。

    要同时安置这么多族人可不是一件小事,光是给他们分配地方建房子就是个大工程。

    还好宁志远现在是西北土皇帝,只要是无主之地,随便他怎么分配。

    于是他干脆把附近一片上百亩的空地划为宁氏一族的聚居点,随他们在那里建房子。

    当然,请工匠建房子的钱是各家自己出的。

    宁志远虽然是族长,但也没大方到这份上,连建房子的钱也要他来出,他最多就是负责出钱重建宁氏宗祠而已。

    不过负责建房子的工匠不足确实是个麻烦,只能先紧着各房的当家话事人,其他人先缓一缓。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虽然都姓宁,但很多族人都已经出了三服甚至五服之外,算是隔得比较远了。

    再加上娶的媳妇又是外姓人,几代下来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肯定有各种小心思小算盘。

    为了安抚众多急于建房子的族人,姚氏和阿芷只好整天来回奔波,确实辛苦。

    池非安慰道:“你只要听你娘的话就行了,遇到事情尽量忍一下,别让你娘难做。”

    “我知道了。哥哥你也是,虽然是爹让你当那什么军需官的,但你要注意身体,别太辛苦了。不然我就去跟爹讲,让你别当这官了。”

    “放心,我有分寸。”

    阿芷忽然情绪低落地说:“不知章妈妈和红影姐姐她们现在怎么样了?我真的好担心她们会有事。”

    原本阿芷是什么都不信的,但为了红影她们,她现在每天都向上天祈祷她们能够平安无事。

    包括红影、红袖和红香在内,她们都是陪伴她多年的身边人,阿芷早就把她们当成了家人看待,已经不是普通的主仆关系。

    她到了西北以后,甚至连侍女也不要,只要了两个负责打扫的粗使婆子留在自己院子里。

    因为她不想让别人占了红影她们的位置,这样她会觉得很不吉利,好像红影她们已经出事了一般,所以她要为她们把位置都留着。

    听到她的话,池非不禁沉默起来。

    实际上池非也很担心张小娥和大牛以及那些流民孩子现在的情况。

    可是他们现在远在西北,根本就帮不上什么忙,只能期望她们能够平安渡过难关来跟他们团聚。

    池非现在只希望他在信上交代张小娥去做的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寄希望于红影能够成功把他们所有人带出京城。

    别说阿芷,就连他对张小娥他们几个也已经超出了主仆的关系。

    尤其是张小娥这老实丫头,一直对他忠心耿耿,是他可以完全信任的人,他已经下意识地将她视为家人看待。

    至于那些流民孩子,于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那些孩子已经把报社当成了自己的家,既然当即收留了他们,池非当然不希望他们会再度沦落为乞丐,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现在除了祈祷他们平安无事外,还真的什么做不了。

    想了一下之后,池非只能干巴巴地安慰道:“放心吧,章妈妈见多识广,红影又有一身好武艺,只要有她们在,不会有事的。”

    阿芷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

    看到已经很晚了,池非站起来说:“你睡吧,我要去擦一下身子。”

    “那你坐着别动,我去帮你打水。”

    “你躺好别动,我自己来就可以了,听话睡觉。”

    阿芷这才乖乖躺好。

    因为现在红袖红香她们都不在,阿芷又不想房间里有其他外人在,所以很多事都是阿芷自己学着做的。

    做多了以后,她现在倒是越来越喜欢这种不假手于人,亲自服侍心上人的感觉。

    池非走开后,阿芷躺在床上满脸甜蜜地看着他的背影。

    她可能是所有人当中最快接受状况的人。

    在没反出朝廷之前,她父亲宁志远在西北早就是土皇帝一般的人物,没人敢跟他作对或唱反调。

    她身为父亲的小女儿,自然没人敢怠慢她。

    如今西北自立,在她看来好像跟以前没什么不一样。

    唯一的区别是父亲的权势变得更大了,变成了西北全境名符其实的当家话事人,军政两界所有事全由他一人说了算。

    除了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心上人池非一直在她身边,这才是最让她感到安心的事。

    只要和他在一起,她去哪里都无所谓。

    因此她现在除了担心红影她们的安危以外,完全不像其他人那样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各种惶恐不安的情绪,每天都过得很坦然自在。

    等池非洗漱完重新回到房间的时候,阿芷已经呼呼睡着了,嘴角还露出一丝明显的笑容,不知在做着什么美梦。

    池非小心翼翼地躺在她身边,然后习惯性地一边搂着她温暖柔软的身子一边想着事情。

    从娶了阿芷开始,他跟宁家的命运就已经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真正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即使是一点也好,他希望自己能够多少帮得上岳父,帮得上宁家,这也算是为了他和阿芷。

    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229 新帝

    就在西北全军上下为了粮草之事而大费周章之时,京城这边却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在举行完国葬的一个月后,兵部尚书闵大人就在朝堂之上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君,恳请二皇子尽快登基,主持大局。

    此议一出,响应者众多,但大多都是勋贵世家出身的官员表示支持。

    而众多文官的态度却显得十分诡异,既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支持,只是沉默以对。

    看着这些不愿出声,只是表情麻木地杵在朝堂之上的文官们,二皇子赵焞丰气得差点咬断了牙根。

    他知道,这些人到现在还在怀疑是他杀了父皇,所以用这种态度来进行无声抗议。

    他真的很想对这些人大声说:父皇不是我杀的,是他自己选择自裁的。

    但这种话能说出来吗?当然不能。

    他真要这样说,就等于向所有人表明是他带兵围的皇宫,是他逼死了父皇靖安帝,是他下令处决了所有亲弟弟。

    就算他已经祭出了传位圣旨,却依然无法让这些文官们信服。

    他们个个都知道,这传位圣旨肯定是假的。

    试问世上有哪个皇帝会立下圣旨把皇位传给要杀自己的儿子?

    别说这些文官,实际上很多支持拥护二皇子的勋贵和官员心里都清楚那天晚上大概发生了什么事。

    这场兵变实在发生得太过突然,突然到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很多人都清楚记得,那天晚上几乎全京城的勋贵和官员都参加了在公主府举行的九盏宴。

    然而就在宴会进行之时,突然有大批装扮成普通下人,却自称是禁军的人封住了整个公主府。

    接着又传来了要抓捕安国公的消息,罪名是犯上作乱。

    很快不仅是公主府内,就连街上也出现大批禁军士兵在四处搜捕谢家人以及他们的党羽。

    但没多久,这些禁军就从公主府和街上撤离了,不知去向。

    被强行扣在公主府内的众人趁着外面的士兵不在,赶紧各自逃回家中避难。

    这一晚几乎没有人能够睡得着,所有人都在紧张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甚至有许多人已经开始收拾细软准备逃跑了。

    到了半夜的时候,派人出去打探消息的人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整个皇宫已经被五军营十几万士兵给团团围住了,数万宫廷禁军正拼死抵抗。

    天啊,竟然把皇宫给围了。这不是造反吗?!

    得到这个消息的人震惊不已。

    结果到了第二天下午的时候,官府到处贴出安民启示,说昨晚大皇子勾结镇公国宁志远等人以及部分禁军犯上作乱,兵围皇宫。

    大皇子等人不仅轼君轼父,而且还把其他年幼的皇子都给杀害了,犯下了泯灭人性的滔天大罪。

    二殿下奉旨平叛,率领五军营众将士将大皇子等反贼击败,保住了京城的安宁。

    至于参与叛乱的镇国公一家以及整个宁氏一族,却从家族秘道中离开了京城,如今下落不明。

    这则安民启示再次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昨晚发动兵变的人是大皇子?

    对于这则通告,很多人都持严重怀疑态度。

    就算大皇子真有心造反,但他凭什么策动镇公国这种深受皇上重用的军方大佬帮他做事?

    另外虽然通告上没有说明大皇子勾结是哪支禁军,但只要是消息稍微灵通一点的人都知道,昨晚在公主府和街上大肆搜捕谢家人的是金吾卫士兵,而拼死保卫皇宫的也是金吾卫、羽林卫这几卫禁军。

    所有人都知道,金吾卫和羽林卫历来都是宫廷禁军,大皇子又凭什么能够策动这四卫皇上亲兵跟着他一起造反?

    还有皇后呢,难道大皇子连亲生母亲也杀了吗?

    这样的通告只有什么也不知情的平民才会相信。

    而能够在京城当官的官员或众多手眼通天的勋贵个个都是人精,许多人早已从各种消息和渠道中拼凑出整件事的真相。

    可以确定的是,先出手的人一定是皇上。

    皇上终于对手握兵权、位高权重的外戚谢家下手了。

    皇上他趁着公主成婚的大喜日子,突然对以安国公为首的谢家人发起偷袭,想一举歼灭谢家。

    可是很显然安国公棋高一着,不仅避开了偷袭,而且还控制了五军营反扑皇宫。

    金吾卫和羽林卫为了保护皇上,只能回防皇宫,所以才不得不撤走。

    虽然这几卫禁军都是精锐,但面对二皇子所率领的五军营十几万士兵,最终还是不敌,皇宫被攻破,皇上这边败了。

    而大皇子等人显然是在突围的时候被杀的,下场一定很惨。

    至于皇上和皇后,多半也是二皇子和安国公等人下的手。

    就连那些年幼的皇子也无法幸免,全都死于非命。

    狠阿,实在太狠了!真正的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其中,最让文官们无法接受的是二皇子轼父这个行为。

    安国公是外戚,是外人,假如是他单独起兵造反做下这种事,只能说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属于乱臣贼子那一类人。

    然而你二皇子是皇上的亲生儿子,而且多年来深爱皇上的疼爱,如今却做出这种轼父的行为,这实在超出了所有通读圣贤书的文官们的道德底线。

    你就算是让皇上从此在宫中“养病”,当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也好啊,可是你为什么要轼父呢?

    历朝历代,就没听说过有哪个皇帝敢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人神共愤的事来。

    这种事别说是发生在皇家,就算是发生在平民百姓当中,也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

    一个连亲生父亲都能下得了手的皇帝,怎能不让这些文官们感到心寒和恐惧。

    他们在朝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沉默态度,与其说是在无声抗议,还不如说不知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新君。

    然而文官们这些态度还是彻底激怒了二皇子,他早就看这些人不顺眼了。

    当年大皇子还在的时候,就是这些人帮着大皇子搞风搞雨的。

    如今他马上就要登基为皇,正好新仇旧恨一起算。

    你以为我真的拿你们这班腐儒没办法吗?

    抱着这股满腔恨意,大皇子在正式登基后迅速颁布了第一条法令:设立皇家缉事都尉府,赋监察百官、侦察百姓、逮捕及审问之权。

    缉事府由皇帝直接管辖,可不经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同意,直接抓捕犯人审理。

    此法令一出,满朝皆惊。

    如果池非在的话,肯定会忍不住惊讶地说:卧艹,这不就是妥妥的明朝锦衣卫吗?

230 缉事府

    记-住\【完-本-神-站\】输-入-地-址:t.c-o-m

    当新皇颁布法令要设立缉事府后,许多官员尤其是文官集团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尤其是可不经三司同意直接抓捕犯人这一条,更让人心生恐惧。

    换句话说,皇帝说你有罪你就有罪,而且连审都不用审就可以直接把人带走处理,谁也管不了。

    虽说皇权至上,但朝廷设立三司,就是为了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属于权力制衡的一部分。

    而这缉事府却直接绕开三司,对百官和百姓行使免审缉捕权,这已经严重违背了太祖定下的规矩,这事绝不能忍。

    于是包括御史台在内,以文官为首的众多官员都强烈反对设立缉事府。

    称其违反祖制,极易产生冤案错案,有失公。

    面对这么多官员的反对声音,如今已经称帝,并改年号为顺天的二皇子赵焞丰反而有种大权在握的兴奋感。

    这招果然有用,想要对付这些冥顽不灵的腐儒就得下狠手才行。

    于是顺天帝压下了所有反对的声音,一意孤行地设立缉事府。

    并且还把自己的大舅子,长侯世子吴康贵升为缉事府指挥使。由他统管整个缉事府,并首先在京中行搜捕叛逆之事。

    此事一定,满朝哗然。

    原本无官无职的吴康贵在得到缉事府指挥使这个拥有极大权力的职位后,何止是如鱼得水这么简单,简直比老鼠进米缸还要风得意。

    为了报答妹夫皇帝的重用,他立刻纠结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纨绔子弟以及众多流氓地痞,开始对当初支持拥护大皇子的文官们逐一下手。这也是妹夫皇帝想让他做的事。

    他一开始并不敢找位高权重的朝堂大员麻烦,只敢找那些官职不高、名声不显的低级文官下手。

    吴康贵用得最多的一招,就是以对方跟叛贼有关为由,把对方及家人直接带回缉事府的刑房进行审问。

    然而所谓的审问,完全就是屈打成招。

    吴康贵为了让事主认罪,还特意找了一个熟悉各种酷刑的老吏,让他来教手下人如何给犯人用刑。

    这些酷刑轻则可以让人痛不生,重者完全可以致人于死地。

    为了增加威吓力,他们通常会当着事主的面,把他们家的下人用这些酷刑活活折磨至死,把事主吓得不敢不从。

    如果事主仍然不肯认罪,他们就会当着事主的面,对其妻子儿女下手,做尽各种泯灭人之事。

    在这种况下,为了让家人免受污辱和酷刑,事主只能被迫认罪。

    一旦事主在认罪书上签名划押,那等待他的将会是极其悲惨的下场。

    叛逆之罪乃十恶不赦的大罪,轻则抄家处斩,重则夷三族,牵连极广。

    一时间,京城各大刑场人头滚滚,被抄家问斩的官员越来越多,其中九成都是曾经支持和拥护大皇子的文官。

    浓浓的血腥味弥漫着整个京城,人人自危。

    有许多文官被新皇这番雷霆手段给吓到了,纷纷提出请辞,恳请告老还乡。

    然而这些请辞几乎全被顺天帝给驳回了,他只是冷冷地看着这些贪生怕死的文官,他要把当年受过的气全都出在他们上。

    此时所有人都知道,新皇这是要秋后算帐。

    在这种况下,这些曾经有份支持大皇子的文官,其品和为人究竟如何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有底线有风骨的人,会选择自己留下来,然后想尽办法把家人隐姓埋名地送到外地去。这样就算一旦家里出事,也能保住一丝血脉。

    而那些贪生怕死的人,为了保存自己,会主动向缉事府举报同僚,以换取一线生机。而且选择这样做的人还不在少数。

    由于得到这些人的举报,缉事府抓人抓得更起劲了。吴康贵几乎每天都会带着一大帮手下去抄家抓人。

    到了后期,已经越来越有恃无恐的吴康贵在抄家时,一旦看中了事主家中某个漂亮的小娘子,甚至会直接把对方拖到就近的房间里为所为,完全肆无忌惮。

    至于他的手下,当然是有样学样,个个都像禽兽一般将府中其他女子拖进房内肆意银。

    这种禽兽不如、丧尽天良的暴行逐渐传开后,震惊了整个京城,所有人都闻缉事府而色变。

    导致许多官员家中的女眷甚至随带着毒药,一旦听说缉事府的人上门抓人,就立刻吞下毒药自尽以保清白。

    对于缉事府的种种暴行,朝堂之上却没有官员敢出声抗议。

    因为一旦有人声张,很可能他刚一下朝,缉事府的人就过来家里抓人封府了。

    如此一来,自然没有人敢再出声抗议。

    不仅是朝堂之上,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之下。

    如果不是京城各关卡都有重兵把守,肯定会有大批文官连夜逃亡。

    这缉事府太可怕了,这新皇也太可怕了。

    ……………………

    就在顺天帝在京城里大肆铲除异己之际,在兵变中立下了最大功劳的谢家却显得十分低调。

    谢家的当家人安国公除了上朝以外,其余时间都深居简出极少露面。

    这天夜里,在安国公的书房内,安国公的长子谢昱昆一脸担忧地说:“父亲,现在整个京城都被缉事府搞得乌烟瘴气,人人自危。

    我怕再这样下去会朝纲不稳,人心大乱。

    要不我们劝一下皇上,让他别把那些文官bi)得太紧,否则我怕会物极必反。您觉得如何?”

    安国公并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了他另一个问题,“你觉得皇上于我谢家如何?”

    “皇上从小就跟我们谢家亲近,而他这次能够成功登基,也是得益于我们谢家相助。

    而您又是他的亲外公,我是他的亲舅舅,只要有这层血缘关系在,我们谢家无忧矣。”

    “无忧?先皇还是在太后膝下长大的,可结果呢?”

    “皇上跟先皇不同,他上毕竟流着谢家的血。”

    “那又怎么样,你别忘了,他姓赵不姓谢。

    我们谢家于他而言,不过是外戚而已。

    就如同先皇与我谢家的关系一样,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父亲,您的意思是?”谢昱昆惊讶地望着父亲。

    安国公沉声道:“这么多年来,谢家已经做了太多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

    可受谢家恩惠之人却毫不感激,反而视我谢家为眼中钉中刺,想除之而后快。

    在我活着的时候,谢家确实无忧。

    但我死了以后,那就难说了。

    我们谢家养出一头白眼狼已经够了,我不想再养出第二头。”

    “父亲,您的意思是?”虽然还是同一个问题,但谢昱昆的脸上却充满了期待的表。

    安国公冷声道:“那张椅子,是时候由我们谢家来坐了。”

    听到这句话,谢昱昆瞬间兴奋得全颤抖不已。

    在稍稍恢复冷静后,谢昱昆这才小声问:“父亲,那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现阶段我们什么也不用做,只需要冷眼旁观即可。

    皇上跟先皇不同,并非一个深谋远虑之人。而且他年轻气盛,眼里容不下半颗砂子。

    我早就知道他迟早会跟那些文官起冲突,结果正如我所料,他设缉事府就是为了对这些曾经支持过大皇子的文官进行大清算。

    可是他忘了,那些文官代表的是大半个士林。

    他对那些文官bi)得越狠做得越绝,他在士林当中的名声就越坏。

    历朝历代,向来都是武将立国,文官治国。

    他这样做,坏的不仅是自己在士林当中的名声,还有大魏的根基。

    如果我当初真想丰儿顺利登基的话,就应该如文官所希望的那样,让先皇在宫中长期‘养病’,当个有权无实的太上皇软起来。

    这样丰儿虽然有得位不正的嫌疑,但也不至于让一众文官感到心寒。

    但我早已对忘恩负义的赵家失望透顶,与其再养出一头白眼狼出来,还不如bi)他轼父轼母轼弟,把除了他以外赵家的血脉全部杀光,让他从此背上一个不孝不义的千古骂名。

    甚至就连这缉事府,也是我让他边的太监怂恿他设立的。

    他不是想要报仇吗?我就逞他的意,让他折腾到心满意足为止。

    我想要的,就是让他当一个肆意妄为、人人痛恨的暴虐之君。

    当所有人都对他这个皇帝感到痛恨,对整个大魏感到绝望之时,就是我们谢家取而代之的最好时机。

    后我们谢家成事之时,天下人不仅不会视我们为乱臣贼子,反而还会将谢家视为顺应天意的仁义之师。

    这就是人心,这就是帝皇之道。”

    “父亲高明,实在是高明。”谢昱昆心悦诚服地赞叹道。

    他是真心佩服父亲想得如此深远,简直是算无遗策,让他这个当儿子的实在有些自愧不如。

    实际上除了使用煽动人心这把软刀子外,安国公还另外准备了一把硬刀子。

    在控制了京城后,安国公立刻急召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孙子赶紧率领大部分西南军赶来京城汇合。

    这些人将会替换掉几乎被杀光的金吾卫和羽林卫这四卫宫廷军,以及外围的府军中卫、左卫、右卫、前卫这在兵变当中不听指挥的四卫。

    这样一来,整个京城所有军队都在他们谢家的势力之内,外人根本没有插手的余地。

    所以不管新帝怎么闹怎么折腾都无所谓,因为一切都在安国公的掌控之中。

    虽然二皇子是他的外孙,但只要他姓赵不姓谢,他就不会真把他当成自己人,这条线安国公心里是分得很清楚的。

    为了得到天下,有什么是不可以舍弃的?

    区区一个外孙而已,死不足惜。

    提示:搜索\♂\完/本\神/立占\♂可以快速找到你在看的文

    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231 盘库

    .+浏\览\器\搜索

    \.+\可/以快速找到你在本站看♂的书.+

    现代社会凡是做过仓管的人都知道,当一个仓管要离职时,所属单位都会做一件事,那就是盘库。

    通过盘库,来检查实物数量与否与帐面数量相匹配。

    如果数目不对,尤其是盘亏的况下,就要尽快查出原因,否则仓管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

    只有盘库没问题了,仓管才能“清清白白”地离职,以后再发生什么事都与他无关。

    而古代军需官这个岗位也是如此,离任时也是需要进行盘库的,以此来避嫌。

    然而上任总军需官是连夜逃离西北的,根本不可能做这步。因此池非在接手他的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所有库房进行大盘查。

    为了防止底下的人做手脚,池非有意打乱了盘库人员的名单。

    例如让原本管粮库的人去盘枪库,让管甲库的人去盘弓库,如此类推。

    不仅如此,他还从军中找了十几个稍稍识数识字的士兵过来监督整个盘库过程。

    等盘完后如果发现实物数目跟帐面数目对不上的话,就要管理原库的人去协助盘库人员找出失物,如果找不到的话就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另外为了不影响正常的物资进出,盘库工作一律改为晚上进行,池非这个新任总军需官负责全程监督。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池非这把火一下子就烧得底下这些包括副官邓远明在内的库管人员有苦难言。

    他们跟着前任总军需官做事,要说完全没有盗取物资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有多有少而已。

    如今池非查得这么严,而且还另外找了外面的士兵进来盯着他们,那就很难蒙混过去了。

    经过连续几天的盘查,池非发现实物数量和帐面数目果然有差异,但并不算严重。

    其中主要以衣物和粮食为主。

    应该是有人经常把这些物资偷出去卖掉来补贴家用。

    就像现代那些比较大的工厂,偶尔会有工人把厂里的东西偷偷藏在上带出去一样。

    但这里毕竟是西北大营,到处都有士兵把守,数量较多或体积较大的物资就算给他们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偷出去。

    如果换作外面其他库房的话,亏空的程度肯定不在少数。

    拿到盘库总结果后,池非没有出声,只是安静地看着所有人。

    在他的注视下,包括副官邓远明在内,所有人的脸色都显得十分难看,有的人甚至还紧张地冒出了冷汗。

    他们心里都清楚,面前这位爷可是大帅的亲女婿,只要他一声令下,他们所有人都没什么好下场。

    过了一会,池非终于开口说话了,“这次盘库的结果比我想象中好一些,虽然有亏空,但不至于太严重。”

    听到这句话,所有人顿时松了口气。

    然而还没等众人喘过气来,池非又接着说:“至于为什么会产生亏空,各位心里应该一清二楚才对。”

    此言一出,众人的心脏又一下子提了起来。

    看把他们吓够了,池非这才坦然道:“我这个人不喜欢来虚的,在这里我不妨给各位透个底。

    以前的事我不会再追究,更不会追查是谁做的。

    但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以后每隔三个月都会进行一次像这样的大盘查,如果再发现有人亏空物资的话,那就别怪苏某不客气了。

    除了自查以外,以后所有人在离开库区的时候,都要进行搜检查。一旦发现有人在上私藏物品,就会以偷盗罪进行处罚。

    希望各位自重,别让苏某难做。”

    “是,大人。”众人赶紧应下,个个都犹如死里逃生一般松了口气。

    从这一刻起,再也没有人敢小看这个凭着跟大帅的翁婿关系进来的新任总军需官。

    经过对方的这一轮手段,所有人都知道,这位爷不是一个能唬弄的主。

    在他手上办事,只能老老实实,不然肯定没什么好下场。

    于是从这天起,池非在库区的威信一下子就立了起来。

    对于他的命令,没有人敢再马虎应付,全都战战兢兢地埋头做事。

    看到小女婿在这么短时间内就把整片库区管得井然有序、丝毫不乱,宁志远大为高兴。觉得自己果然没看错人,这小子确实适合干这个。

    然而池非在经过这次大盘点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

    他发现枪库那里存放着一百多枝火铳,但这些火铳自入库以来就从未出过库,也就是说从未有人使用过。

    他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火铳没人用,反而像垃圾一样放在库里铺尘。

    当他带着这个疑问去问岳父的时候,岳父的回答却让他大感意外。

    岳父说,这些火铳在打仗的时候根本没用,全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

    他还说,这些火铳并非本朝的东西,而是前朝的老古董。

    是第一任镇国公从当时的前朝工部那里缴获到的破烂玩意。

    宁志远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试用过,但发现这些老古董根本就没什么用。

    不仅每次装填弹药都需要花很长时间,而且最要命的是这玩意还容易炸膛。

    装火药的时候如果不小心多放了一些,整条火铳指不定就会突然炸开,把用的人也给炸伤。

    这样的玩意在战场上根本一点用都没有,等你把弹药装填好,敌人都已经杀到眼前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这批火铳就放在库里铺尘了。如果这次不是池非进行大盘点的话,宁志远都快忘了还有这些玩意。

    与这些中看不中用的火铳相比,前朝发明的大炮倒是不错的。

    经过工部几代人的改良后,如今大炮已经成了大魏许多城池专用的守城利器,在敌人攻城的时候发挥不少的作用。

    听完岳父的讲解后,池非不有些无语。

    据他所知,明朝之所以能打败元朝一统华夏,火枪在步兵当中的大量使用就算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他就不信,在这个时代火枪真的一无是处。

    而且就算他不会做,但这时代有大把能工巧匠,他就不信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管怎么样,他总要先试试再说。

    想到这里,池非于是对宁志远说:“岳父,小婿觉得这火铳并非一无是处之物,应该还有很大改良的空间。

    您能否派一些工匠给我,我想好好研究一下这玩意。”

    “行,你不管是要人还是要物都可以,随你折腾。”宁志远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

    虽然他并不抱什么希望,但难得小女婿主动开口求他,他当然不会拒绝。

    而且宁志远知道小女婿是个有分寸的人,就算再怎么折腾也不会让他难做的。

    最.+新章节前往/♂.+\♂网\址:♂.

    /♂

    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232 改良

    .+浏\览\器\搜索

    \.+\可/以快速找到你在本站看♂的书.+

    为了研究新式火枪,池非把那上百枝都快变成古董的火铳全部调了出来,然后叫岳父指派给他的几个工匠把其中几枝拆开来仔细研究其构造。

    其中一个姓吴的中年工匠还是当年宁志远试用这火铳的时候,刚好在场调试的一个,于是被宁志远给特意调了过来。

    池非在第一眼见到这批火铳的时候,就算是像他这样的外行人,也觉得这火铳实太过简陋粗糙。

    整支火铳的铳用青铜铸造,铳体粗短,长约35厘米左右,口径约10厘米,足有十五、六斤重。

    前为铳管,中为药室,后为铳尾。

    铳管呈直筒状,近铳口处却外张成喇叭状。

    药室较铳管为粗,室壁向外弧凸。

    铳尾较短,有向后的銎孔,底径约7厘米左右,小于铳口径。并在尾部两侧各有一个约2厘米长的方孔。

    方孔的中心位置,正好和铳轴线在同一平面上。

    有一根金属栓从二孔中穿连,然后固定在木架上。

    吴工匠告诉池非,这个金属栓起到相当于耳轴的作用,使铜铳在木架上可调节高低俯仰,以调整击角度。

    他还告诉池非,这火铳用的时候,要先将铳口朝天竖起,再往铳管里面装火药。

    等装完火药后,再往里面倒入铁沙、碎石等硬物。

    然后把药室的活动火门拉开,塞入引线,再把引线点燃引爆里面的火药。

    火药引爆后,会将铳管里面的铁沙或碎石喷出,对敌人造成杀伤力。

    池非听完他的讲解后,决定亲自验证一下这火铳的杀伤力。

    于是他在大营外面找了块没人的空地,然后放上靶子进行实弹测试。

    随着此起彼伏的闷响不断发生,在足足试了十几铳后,池非这才下令停止测试。

    在检查过所有靶子后,池非终于知道岳父为什么说这火铳只是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了。

    装填时间实在太慢了,而且程也太短了。

    先说这装填时间,吴工匠每完成一次完整的弹药装填,至少需要四分钟到五分钟。

    就算是因为吴工匠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导致手脚慢,但池非估算过,就算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最快也要两分钟以上才能完成一次弹药的装填。

    然后再说说这程,最长的有效程竟然不到三十米,一般也就二十米左右。

    假如这个距离外真有敌人在,等你这边装填完,敌人早就杀到面前了,还不如弓箭有用呢。

    不仅如此,在这十几次测试中,竟然有一铳发生了炸膛。

    还好当时加的火药不多,这才没有伤到人。

    经过这次测试,池非大概知道这火铳为什么会容易炸膛了。

    在他看来,这火铳更像是一个前宽后细的喇叭或唢呐。

    为了不让火药漏出来,需要把数量较多的铁沙或碎石等硬物塞在里面作为封堵物。

    但万一塞的硬物太多,又或者是硬物塞得太紧,导致火药的爆炸力无法把硬物喷出的话,就会造成铳管炸膛。

    另外这种外形粗短的喇叭型结构就相当于开放式的散弹手枪,虽然能造成面积较大的伤害,但枪管这么短的话,程自然远不到哪里去。

    这样的火铳,确实没什么实际的作战能力,还不如弓箭有效,怪不得会被军队束之高阁。

    至于大魏工部那边没人愿意继续研究也可以理解,毕竟整支火铳由全铜制成,每支重约十五、六斤。

    古代一向缺铜,如果做一百支的话就要将近两千斤铜,一千支就要一万多斤铜,光这材料成本就非常惊人。

    这还没算各种研发费用,林林种种加起来肯定不会是个小数目。

    假如这火铳在战场上真有用的话还好说,研发费用高一些也可原,但以如今这样来看,实在看不出有任何研究的价值,因此工部那边才没人愿意对其研究改良。

    几乎所有人都把这些火铳视作前朝工部的失败产物,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然而池非毕竟是个现代人,他很清楚这种所谓的失败品一旦改良成功,将会成为改变整个战争局面的关键武器。

    池非没想过要造出现代的步枪来,以这时代的工业技术水准来说这根本就不现实。

    所以什么膛线、火帽、弹匣之类只有现代步枪才有的高级部件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做出来。

    他只想搞出一些类似于燧发枪之类的山寨产品,这才是最为实际可行的目标。

    可惜不知道洋人那边枪械发展得怎么样,如果洋人那边已经造出了燧发枪,那就好办了,只要搞几枝过来拆开照抄一下其中的构造就可以了。

    但既然现在什么都没有,只能从零开始进行研究。

    首先是枪管的问题,必须要做出内部光滑、口径统一的长枪管,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所用材料方面,池非决定放弃用铜来做枪管,改为用铁来造。

    据他所知,燧发枪的枪管也是用铁来做的。

    所以改铜为铁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也是为了将来大规模量产的时候减轻成本。

    其次是弹药的问题,池非不会再用铁沙或碎石这些不规则的硬物,改为用大小差不多的实心铅弹。

    至于如何解决填充火药量不统一这个问题,他心里面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想法。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那就是将火药分开包装、定量投放。

    大概做法是先经过多次测试,把大多数枪管都不会炸膛的火药量算出来,然后以这个分量作为检验新造枪管是否达标的唯一标准。

    也就是说,不是让火药量来迁就枪,而是用枪来迁就火药量。

    只有不会因为这个火药量而炸膛的枪管才是合格品,否则就是不合格品。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大批比较安全的火枪。

    第三是点火装置的问题,这是燧发枪能否研究成功的另一个关键点。

    顾名思义,燧发枪就是通过撞击燧石产生火星的方式来点燃火药开枪,因此才会叫这名字。

    虽然池非不知道其中的构造,但他感觉这时代的工匠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古代许多让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品和机关就是出自于古代工匠之手,所以别小看这时代的能工巧匠们。

    只要能解决上面三个大问题,燧发枪就有很大希望可以造出来。

    为了加快研究进度,池非把工匠们分为两组,第一组负责研究如何制造内部光滑、口径统一的长枪管,另一组负责研究燧石点火装置。

    为了刺激他们,池非向所有工匠承诺,一旦研究成功,就会有重赏。少则几百两,多则上千两都有可能。

    听说会有重赏,工匠们顿时精神一震,所有人的积极一下子就提了上来,全都摩拳擦掌想大干一场。

    这里不是京城,而是几乎什么都没有的西北。别说上千两,就是几百两在这边也已经是许多平民百姓连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就这样,池非在兼任西北大营总军需官的同时,带着这些工匠开始了燧发枪的秘密研究工作,忙得团团转。

    就在他忙得不可开交之际,有天下午他岳父突然乐呵呵地跑过来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九江得手了。

    几天后,同样收到这个军的大魏朝廷上下,包括刚登基的顺天帝在内,所有人都对这个消息感到惊讶不已,不明白西北军为什么会对九江这个既不产粮又不富裕的海边小府城感兴趣。

    最.+新章节前往/♂.+\♂网\址:♂.

    /♂

    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233 饿虎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父亲,关于西北军取九江之事,您怎么看?”

    在安国公的书房里,谢昱昆正与父亲在商议此事。

    “你先说说你的想法。”安国公端起杯子慢慢喝了口茶。

    “儿子认为宁志远可能知道江南和江东等产粮重地已经被我们布下重兵,自觉难以攻取。

    于是他不敢再觊觎这些地方,只能退而求其次,往东边沿海城镇下手。”

    “你这个想法我只能同意一半。

    确实,我们已经在江南和江东等产粮重地布下重兵,而且还摆出玉石俱焚、决不退让的姿态。

    如果换作一般大将的话,肯定不会孤注一掷要硬攻那些地方。

    但宁志远可不是普通人,他宁家几代人与关外凶狠成性的胡人交战多年,什么恶仗没见过?

    只要他有心想打的话,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那父亲您的意思是?”

    “我现在还没搞清楚他拿下九江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东北沿海地区山多平原少,历来产粮有限。就算他全部拿下,除非完全不顾当地平民的死活,否则应该是不够供应全西北所有士兵的口粮。

    宁家既然打着忠臣遗孤的旗号,肯定不敢做这种逆天下之大不韪的事。

    我推断,他拿下九江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找到了其他的粮路,二是这有可能是声东击西之计。”

    谢昱昆毕竟是领军打过仗的人,很快就反应过来,“假如是声东击西之计,那他攻东北很可能只是佯攻,真正目标还是江南?”

    “这是最大的可能。他攻东北不仅是为了佯攻,还能顺便从东北沿海城镇获取各种军需物资作为补给。虽然不多,但至少也能解燃眉之急。

    等我们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以东北为目标,甚至派兵过去支援时,宁家很可能会突然调转枪头偷袭江南,打一个回马枪让我们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宁贼打得好一副算盘,差点就中了他的歼计。

    那父亲我们应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弃东北而不管吗?”

    “现在还不是出兵对付宁贼的时候。

    新皇刚刚登基,而且得位不正,难以服众。再加上前一段时间宁贼广发檄文,想联合其他地方势力共同讨伐我等。

    各地卫所虽然没有响应,但观望者众多,各种心思都有。

    而我们从西南调过来的心腹将士又全都在江南一带镇守,不能轻易走动。

    如果这时候调其他卫所的兵将过去支援东北,领兵的大将有可能会被宁贼所煽动,成为反抗我等的助力。

    这还是其次,再过几个月就秋收了。

    我担心西北军会趁着秋收之际,抢掠江南等地。

    所以这时候我们不仅不能贸意调兵,反而要集中全部兵力防守京城、江南等心腹重地,绝不能让宁贼得手。”

    “父亲说的是。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守好江南等产粮重地。

    只要这些地方捏在我们手里,西北迟早有一天会面临断炊的窘境。”

    安国公凝视着地图上西北那一大片广阔的疆域没有出声。

    关于如何对付西北,安国公跟他的心腹幕僚已经商议出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首先,不能轻易出兵攻打西北。

    不是怕打不过,而是怕西北有变。

    众所周知,西北是对抗关外胡人的第一前线。

    如果京城非要出兵攻打的话,万一宁家见情况不妙,干脆来个玉石俱焚,直接把边关城门一开放胡人进来,那时就会天下大乱。

    假如出现这种情况,那就不是讨伐逆贼这么简单了,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旷日持久、事关国运的胡汉战争。

    胡人骑兵来去如风,彪悍凶残,战马数量极少的汉人军队是很难正面与其对抗的。

    长年与胡人打仗的西北军算是一个异数,是少数能跟胡人硬碰硬的汉人军队。

    其中原因不仅是因为西北军民本身比较彪悍,更主要的原因是西北军通过多年战争,抢了胡人不少战马并将这些战马配种繁育,这样才有足够的战马装备大量骑兵与之对抗。

    但内陆一般汉人士兵是打不过胡人骑兵的,所以历来对付胡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易守难攻的城池来逼退他们。

    为了防止西

    西北方面真做出放胡人入关这种疯狂之举,因此幕僚们纷纷强调不能过份逼迫西北,否则容易发生巨变。

    安国公对此也是比较同意的,所以一直没有派兵攻打西北。

    既然不能随便出兵攻打,那又如何对付西北?

    幕僚们提出的办法是:围而不攻,促其内乱。

    所有人都知道,西北虽然疆域辽阔,但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单靠本地产出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士兵和战马。

    因此与其出兵攻打,还不如派重兵守好与西北接壤的地区,尤其是各个产粮重地,不让西北从这些地区拿到一颗粮食。

    西北民风彪悍,如果长期缺粮的话,一定会引发民乱。

    ps:书友们我是作者令狐beyond,近期由于很多读者反馈找不到读书入口,现良心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几乎能找到网上所有的书,详情请花半分钟时间关注微信公众号"找书神器"(微信右上角点"+"号->添加朋友->选择"公众号")->输入:""搜索并添加公众号,然后按提示操作即可,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等西北境内民乱四起,宁家疲于奔命之际,就是朝廷以雷霆之势出兵平叛的最好时机。

    西北就像一头猛虎,如果想靠人多去砍杀它的话,往往会落到两败俱伤的下场。

    但如果想办法把这头猛虎关起来,不让它得到任何食物。时间一长,这头猛虎自然就会慢慢饿死,这样就能兵不血刃地解决它了。

    安国公觉得此计大妙,于是立刻依计而行。不仅派重兵镇守各个产粮重地,还派出大量歼细混入西北进行煽动和策反。

    然而西北很快就在境内推行保甲制,使得这些奸细要不就是被抓,要不就是只能躲在人烟稀少的地区隐藏起来,根本无用武之地。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把西北这头猛虎关在笼子里,并断其粮草,迟早有一天它会活活“饿死”。对此安国公还是很有把握的。

    就在京城为西北出兵九江而震动之时,有一支由五百精兵保护的人马正马不停蹄地由西北出发,赶往刚刚占领的九江府。

    这一行人,最核心的正是池非和阿芷他们夫妻俩。

    与他们一起同行的,还有那些负责研究燧发枪的工匠们。

    池非之所以要带着这么多人出发,甚至连阿芷也要带上,那是因为岳父宁志远已经把他升为九江盐务官,统管九江所有盐务。

    他这次去九江,需要在那里住上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他才会拖家带口地把全部人都一起带上。

    一秒记住域名:""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234 九江

    .+浏\览\器\搜索

    \.+\可/以快速找到你在本站看♂的书.+

    虽说西北东征军已经成功拿下九江,但东北沿线各府城还在伪朝控制当中,而且当地大都驻有卫所。

    为了不暴露行踪,池非一行人不敢光明正大的赶路,只能采取白天休息,晚上赶路的方式来行进。

    由于晚上视野不好,只能靠火把照明,行进的速度连白天的二分之一都不到,颇为缓慢。

    但为了安全起见,只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这一路上因为白天睡不好,吃不好,晚上又要急着赶路,池非眼看着原本白白胖胖的阿芷快速消瘦下来,这让他颇为心疼。

    阿芷知道心上人在担心她,反而一脸无所谓地安慰他说自己没事,得住。

    池非没办法,只好在晚上骑马赶路的时候让她靠在自己怀里,然后他一边控制着缰绳一边用两边手臂来固定她的子,这样她至少能够稍微眯一下眼。

    对于心上人的各种体贴呵护,阿芷心里甜蜜无比,所以一路上还真不觉得怎么辛苦。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一行人终于有惊无险地到达了九江,众人这才真正松了口气。

    大魏行政区划大体分为省、府、县、镇、乡、村这几级。

    府就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而九江府位于安平省境内,属于一个名不经传的海边小城。

    九江山多地少,农作物产出有限,主要以渔业和海运业为主。

    当地虽然也有盐场,但产量有限,基本上只够供应本地以及周边邻近城市所需。

    池非进城之前,看到城池四周虽然有做过各种防护,但却没有交战过的痕迹。

    等他进城后,发现街上到处都有西北士兵在来回巡逻,但平民百姓却全都躲在家中紧张观望,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人员伤亡。

    池非去问前来接应的宁雅柏才知道,原来西北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九江知府看到城下乌泱泱两万多个突如其来的西北士兵,吓得脸都白了。

    九江知府自知以城内的几千守军根本抵挡不住两万多骁勇善战的西北军,如果硬要抵抗到底的话,城破后可能连自家小命都不保。于是干脆连抵抗都不敢抵抗,直接开城门投降了。

    就这样,西北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九江,顺利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也正因为九江知府的及时投诚,西北军在占领九江后,仍旧让他继续担任九江知府以安定民心。

    成功拿下九江后,领军的萧志坚萧将军只留下五千士兵镇守九江,然后他立刻带着剩下的一万五千人赶往彰南支援另一路东征军。

    彰南那边可不像九江这样未打先投,那里的守将是一个打过仗的老将,应该会有一场硬仗要打。

    跟这五千守军同时留下来的,还有宁志远的长子宁雅柏,他负责全权统率这五千守军。

    宁雅柏之所以没跟着萧将军攻打彰南,那是因为他早就收到父亲宁志远的密信,要他在九江这里等妹夫池非过来,然后全力协助他进行制盐之事。

    宁雅柏为宁家长子,自然知道父亲在密信里所提的制盐之法一旦真的试验成功,那以后将会大大缓解西北全境的钱粮之困。

    此事事关重大,甚至比攻下彰南更加重要,宁雅柏知道其中轻重,因此才会主动留下来等妹夫他们过来。

    如今看到小妹和妹夫都平安到达,他这才松了口气。

    池非一行人在官邸那边安顿下来后,宁雅柏让他们先好好休息几天再说。

    池非没有推迟,连续赶了这么多天的路,他和阿芷确实累了,的确需要好好休息一下。

    在池非他们休息的时候,宁雅柏继续投入到筹集军粮这件大事当中去。

    他所筹集的军粮并非米粟麦等常规粮食,而是沿海地区的特产:鱼干。

    九江这里产粮有限,仅够满足当地所需。但这里毕竟是沿海城市,渔业丰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晾晒鱼干作配菜,鱼干在当地既普遍又便宜。

    宁雅柏就是看中了这点,才通过当地官府出面,大量收购民间的各种鱼干作为军粮的补充。

    他也很清楚如今西北存粮不多,能省一点是一点。

    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收了几千斤鱼干,还在继续大量收购当中。

    除了积极筹集军粮外,他还征用了所有官船以及适合运兵的大商船,准备着远洋出征之事。

    之所以要准备远洋出征而不是涉海购粮,那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众位将领商议的最终结果。

    正如妹夫池非所言,假如那些盛产粮食的周边小国不肯卖粮给他们的话,那他们就只能出兵去强抢了。

    能否获得足够的军粮,事关整个西北的生死存亡。

    这时候不能再讲什么仁义道德了,就算真要对当地人大开杀戒也在所不惜。

    更何况他们要对付的只是大魏以外的海外番人,并没有对汉人下手,这杆忠君国的大旗他们至少还能保下来,众将士也少了很多愧疚感。

    当然,能顺利谈下来的话最好,他们也不想劳师动众派大军去远征这些周边小国。

    池非经过三天休息后,终于疲劳尽消。

    他深知自己上责任重大,于是主动去找宁雅柏商议试验晒盐之事。

    宁雅柏也知道事不宜迟,立刻带他去各个沙滩巡视当地环境。

    ……………………

    “阿真,你看这片海滩怎么样?”宁雅柏指着前方一片很大的沙滩问道。

    池非仔细观察了一下,只见这片沙滩确实很大,而且地势也比之前看到的几处地方都要平坦很多。

    另外因为海滩朝南的关系,周边又没有较高的山,阳光可以直接照下来,几乎没有任何的阻隔。

    就地势而言,这里确实是个晒盐的好地方。

    池非看过周边环境后,问道:“大哥,你已经在这里驻扎了一段时间,感觉九江的气候怎么样?雨水多吗?”

    “九江这里跟西北的天气有些相似,都是属于比较干燥少雨的地区。

    但偶尔还是会下雨的,尤其是台风天的时候。

    我听当地人说,每年六到八月的时候,就是台风多发的月份。

    每次台风一来,当地农作物不仅会失收减产,而且房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不过沿海地区一般都会有台风的问题,九江这里算是轻的了。”

    池非听完,不皱起了眉头。

    六到八月正是照最为充足,也最适合晒盐的季节。

    如果这几个月份因为台风而不能晒盐的话,那就有点可惜了。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台风属于天灾,就算是现代社会也对此无能为力,最多只能做到减少灾害。

    看到妹夫眉头略皱,宁雅柏忍不住问:“阿真,这样是不是不行?”

    池非有些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究竟行不行,只能先试试再说。

    就算六到八月经常来台风导致不能晒盐,其他月份应该也是可以的。但至于产量如何,那就要看运气了。”

    宁雅柏倒是十分坦然道:“尽人事,听天命。我们能做的,不过如此。

    阿真,你尽力就好,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毕竟这种事非人力所能控制。”

    池非微笑道:“大哥放心,就算这种方法不行,我还有另一种制盐之法,只是没有上一种产量高而已。但与煎盐法相比,还是优胜不少。”

    “此话当真?”宁雅柏不愧是宁志远的儿子,连问的话也一样。

    “自然是真的。只是这法子我也没亲自试过,但应该还是可行的。”

    “太好了,如果你说的方法真的可行,那以后西北的钱粮问题就好办多了。”由于太过兴奋,一向比较内敛的宁雅柏少有地露出激动的神。

    最.+新章节前往/♂.+\♂网\址:♂.

    /♂

    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235 制盐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要施行盐田法的话,需要重新规划建造新的盐场。

    不仅工程较大,而且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工。

    池非知道现在西北最重要的是尽快从海外购粮换粮,因此越早出盐就能越快实现这个目标。

    事有轻重缓急,他决定把盐田的事暂时放一下,先把清光绪的沟滩晒盐法做出来再说。

    于是,他立刻在当地找来一批工匠来做他所需之物。

    由于池非要做的东西并不复杂,仅过了五天时间,他需要用到的东西就已经做好了。

    东西一做好,他立刻开始试验以前仅在度娘上看过的沟滩晒盐法。

    所谓沟滩晒盐法,大概原理是先在距离海岸约四、五百米的海岸滩涂地带挖一个蓄水池。

    之所以要相隔这么远,是因为通常这一区域的土壤含沙量较低,利于储存海水。

    当然这也要看当地环境,如果有些地方因为土质的关系含沙量本来就低,那就可以不用挖这么远。

    蓄水池挖好后,就可以从蓄水池为起点,往海边方向挖出一道或几道引水沟渠。

    待夜晚涨潮时,海水就会沿着这些沟渠流向蓄水池。

    因为被海水里浸泡敢足足一晚,蓄水池里面的泥土会充分吸收海水中的盐份成为盐泥。

    等白天退潮后,盐工们就可以把被海水充份浸泡过的盐泥翻起,然后在阳光下暴晒。

    待水分蒸发、泥土半干时,海水中的盐分便留在了盐泥中。

    这一道工序将延续两到三天时间,使盐泥的含盐量达到充分饱和。

    盐泥暴晒以后,就可将晒好的盐泥放进过滤池里进行过滤。

    每座过滤池在内部分成两部分,一是蓄卤池,二是卤水池。

    所谓蓄卤池,就是在过滤池内部用岩石砌出一个约两米宽、三米长、一米深的水池,下面垫着竹片、茅草、席子等过滤物,起到过滤的作用。

    蓄卤池底部还有一个出水口直连另一侧的卤水池。

    盐泥倒入蓄卤池后,盐工需要跳进盐池内用脚把盐泥密密实实地踩平踩实。

    盐泥踩实后,就可以往蓄卤池里倒满海水。

    海水在盐泥上渗透后,会不断流向蓄卤池的底部。

    再由底部的各种过滤物过滤后,从出水口流出,进入另一侧的卤水池里。

    盐工通常选用海边生长的一种叫做黄鱼茨的灌木枝叶来检测卤水是否达到了足够的浓度。

    当黄鱼茨树枝漂浮在卤水之上,表明卤水已达到足够浓度,可以晒盐了,否则还要反复暴晒才行。

    如果找不到黄鱼茨树枝的话,用莲子也是可以的。

    关于如何晒盐,清光绪时期主要使用的是盐盘。

    所谓盐盘,其实就跟托盘差不多。

    盐工会把浓度足够的卤水倒在一个个盐盘里,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等盐盘里的水份晒干后,就可以得到天然的海盐。

    池非要叫工匠制作的,就是这过滤池和盐盘。

    因为还在试验阶段,池非不敢做太多,只叫工匠做了三座过滤池和三百多个盐盘。平均每座过滤池分到一百多个盐盘。

    其实沟滩晒盐法并不复杂,因此就算池非这种只在网上看过相关视频资料的小白也有把握试制成功。

    也正因为这方法不难,只要有人亲眼见过制作过程就能学会,所以更需要作好保密工作,以免外泄。

    为了安全起见,池非干脆买下一个靠近海边的旧盐场作为实验基地。并在盐场四周建起了高大的围墙,目的是把此处封起来不让外人窥探或进入。

    在围墙还没建好之前,池非只能派士兵在外面日夜把守,不让任何人进入。

    为了亲自实验这种方法,池非也不假手于人,干脆自己当起了盐工,只用一个滤池来进行实验。

    不管是翻泥、晒泥、过滤、接卤水、晒卤等一系列工序他全都亲自去做一遍。

    直到半个月后,几乎晒成了半个黑人的池非这才满脸笑容地去找大舅兄宁雅柏要人。

    这盐工的人选,池非交由宁雅柏来决定,由他来挑选值得信任的心腹来做这件事,他只要能做事的人即可。

    关于这人选问题宁雅柏也颇为头痛,按道理来说最可靠的是他的心腹手下。但这些人都是要跟他去打仗的,派来做盐工太浪费了。

    最后他想了半天,只能从带过来的宁家下人里面的家生子中选人。

    这些家生子不仅在宁家出生,而且卖身契也在宁家这里,自然对宁家不敢有二心,用他们来做盐工是没问题的。

    为了激励这些家生子们,池非承诺每月会按盐的产量来给他们发工钱。做的盐越多,钱就越多。

    有几个年轻的家生子心里还挺委屈的,原本好好地在宁府做事,结果莫明其妙地被分到这里做盐工,这待遇实在相差太远了。

    听说以后还要按盐的产量来发工钱,他们心里就更不乐意了,觉得这制盐能有多大产量。

    盐要是真的这么容易做出来,外面就不会卖得这么贵了。

    而且这种不用柴火煎煮,仅用太阳暴晒的制盐法闻所未闻,从未听说有人这样制盐。

    家生子们都对此抱有严重的怀疑,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这种方法真能做出盐来。

    然而几天后,等到第一批盐做出来后,所有人都看傻眼了。

    看着三百多个盐盘里全是白花花的海盐,别说那些家生子们看傻了眼,就连闻讯而来的宁雅柏也看呆了。

    宁雅柏甚至忍不住用手沾了一点盐放进嘴里品尝。

    当嘴里泛起那种咸到苦涩的熟悉味道时,他不仅没有皱眉,反而露出了无比惊喜的表情。

    成了,真的成了!

    强烈的喜悦感让他兴奋不已,甚至有种想紧紧抱住妹夫大声欢呼的冲动。

    如果是性子外向的宁雅枫可能早就这样做了,但为人内敛稳重的宁雅柏终于还是克制住了这种冲动,然后满脸兴奋说:“阿真,以后我们是不是就能用这种方法大量制盐了?”

    池非却摇了摇头说:“大哥,你开心得太早了,这样的产量还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

    我已经算过,每座滤池每次出盐只有两斤不到,就算建足一百座滤池也不过每产一两百斤盐。

    而每次出盐需要五、六天时间,算下来每个月也不过八百到一千斤盐左右。

    这样的产量跟江南那些动辄就拥有上千亩盐场的大盐商相比,还逊色太多。

    我们想要成为大魏境内最大的私盐供货商,离这目标还很远。”

    宁雅柏笑道:“阿真你太贪心了。你可知道江南那些大盐商要炼制这么多盐需要花费多少柴火和人力物力吗?

    而你这法子除了花费一些人力外,却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这么多盐,两者相较简直是天壤之别。

    你这话要让那些盐商们听到,还不得哭死。”

    “好吧,我承认是有点贪心了。但既然有法子,总要试试才行。

    等我之前所说的盐田法试验成后,你就会见识到什么叫亩产千斤了。”

    “好,那我就拭目以待。”宁雅柏十分畅快地笑起来。

    宁雅柏此时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原本一直压在心头的那片阴霾也彻底散去了。

    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236 盐田

    虽然沟滩晒盐法试验成功,但池非并没有马上在各大盐场大肆推广。

    在没找到足够多的可信盐工之前,池非并不打算在其他盐场推广此法,以免秘密外泄。

    由于一下子建了这么多滤池,原本充当盐工的宁家家生子们一下子显得人手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宁雅柏只能通过飞鸽传书的方式通知远在西北的父亲,请他派更多可信的人过来充当盐工。

    宁志远得知此事后,欣喜若狂。立刻派了一百多户军户,合计五百多口人用马车分批送往九江。

    另一方面,宁雅柏开始把大量适合晒盐的无主海滩征为官府用地,并且还学池非那样在周围大建围墙,不许其他人进入。

    同时把当地所有工匠都请了过来,让他们在这些海滩上建造数量庞大的滤池,准备扩大生产。

    由于坐马车比骑马要慢不少,当这五百多人历经两个多月路程,陆陆续续从西北赶到了九江时,宁雅柏已经在当地各个海滩上一口气建了五个盐场,平均每个盐场都有上百座滤池。

    这些盐场不仅统一有围墙保护,而且周围还有士兵把守,守备森严。任何不经允许擅入者,格杀勿论。

    就在宁雅柏大肆兴建盐场之际,池非正式开始了盐田法的研究。

    盐田法主要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

    首先,盐工将海水通过沟渠引入蒸发池中进行暴晒,以减少蒸发池中的水份。

    当蒸发池里的海水被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变成充满盐份的饱和溶液。

    此时再将这些饱和溶液倒入结晶池中继续暴晒,直到水份彻底蒸发为止,此时所产生的晶体就是最为常见的粗盐。

    这个方法听上去很简单,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个“晒”字。

    因此盐田法必须要选择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地势平坦的地方才有可能实行。

    这个条件实际并不容易满足,首要条件必须是沿海地区,其次是日照要充足,气候少雨干燥才行。缺一不可。

    而沿海地区受洋流影响,一般多以潮湿多雨、容易产生台风或季风天气为主,因此很多沿海地区是不适合晒盐的。

    至于这里究竟适不适合晒盐,池非心里也没底,只能先试试再说。

    首先是先在离海岸约四、五百米远的地方挖出一排排蒸发池。然后往海边方向挖出引水沟渠用于引入海水。

    这一步基本上跟沟滩晒盐法中建蓄水池的步骤是一样的。

    只不过蒸发池的数量远比蓄水池要多得多,一排接一排,形成了密密麻麻的盐田。

    每个蓄水池的面积大概一亩左右,深度由深入浅,越往后越浅。

    最深的一级蒸发池到成人膝盖部分,然后依将往后下降。到最后一排蒸发池时,水位只到成人脚踝位置。

    前后两边用木板辅以泥土分隔,这样方便盐工将海水推入下一个池中。

    虽说盐田法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但实际上蒸发池是最多的,占了盐田九成以上。结晶池只有一成不到。

    之所以要这么多蒸发池,那是因为蒸发海水这一步不是简单地在一个池子里完成,而是要按海水的不同浓度分开蒸发。

    例如刚从海里引过来的海水一般只有3.5%的盐度,即每千克海水含盐量为35克左右。这些原始海水就只能放在最前面的蒸发池里。

    等晒上一段时间后,海水盐度升到10%左右时,就需要将这些海水从前最前面的蒸发池向后移动,移到后一级蒸发池里。

    经过再次蒸发后,当海水盐度由10%升到20%左右时,就要将这些海水再次后移,移到更后一级的蒸发池里。

    等海水的盐度升到25%时,这些海水就可以称为卤水了。这时需要将卤水移到结晶池里,等待最后的结晶过程。

    如此类推,根据不同盐度的海水分到不同的蒸发池里,直到最后结晶,这样才能连绵不断地产生海盐。

    至于每一池的海水含盐度如何区分,在没有现代专业测量仪器的情况下,只能靠盐工通过海水的颜色和味道等经验来进行判断。

    正因为蒸发部分如此繁复,所以蒸发池的数量才会占到了所有盐田的9成以上。

    为了不让卤水中的盐分结在一起,盐工们需要每天分几次用木推不断翻动结晶池里的卤水,这种做法叫旋盐。

    通过这样的来回翻动,凝结出来的海盐不仅成色较白,而且颗粒也会精细许多。

    关于盐田法池非作为一个前世居住在城市里的普通宅男,自然不可能真的有机会尝试。

    他当年只是为了写网文而从网上看过相关的视频和资料罢了,因此对于这种制盐法他其实也是一知半解,只能自己摸索解决。

    遇到有问题的时候,就会立刻停下来思考解决的办法。

    这样待了十几天后,原本还算白净的他很快就被晒成了大半个黑人,让阿芷大为心疼。

    这天晚上阿芷搂着池非的脖子抱怨道:“哥哥你白天都不戴帽子的吗?看你晒成什么样了。”

    “没事,过一段时间就会捂回来的。而且男人黑一点才好,显得有男子气概。”

    “不要,哥哥原来的样子就已经很好了。不如从明天开始,让我陪你一起出去吧?这样我至少可以在你身边照顾你。”

    “傻瓜,盐场全是男人,而且热的时候经常连衣服也不穿在干活,你过去怎么方便。”

    “可是你每天都这么忙,我却什么忙也帮不上,我觉得自己太没用了。”阿芷委屈道。

    “阿芷怎么会没用呢,我在外面辛苦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不仅有热饭吃,还有阿芷在关心我照顾我,这样我才能充满精力地好好做事。

    所以阿芷不是没用,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我在外面做事,你负责照顾家里,这不是挺好的吗?”

    “可是……”

    池非没有再让她说下去,低头吻住了她的小嘴慢慢亲了起来。

    阿芷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全身发烫地任他胡来。

    池非原本只是想封住她的嘴不让她再说下去,结果被这丫头撩拨了一下后,欲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开始认真“欺负”起她来。

    来了九江这么久,他一直在忙于实验如何制盐,早就有些饥渴难耐了。

237 出发

    蓝晴刚一放下药箱,张小娥立刻端了一杯水给她。

    等蓝晴喝完水缓了口气后,章妈妈这才问道:“蓝姑娘,请问外面情况怎么样?”

    “街上大致还算平静,但还是有很多士兵在到处巡逻,看样子还会再戒严一段时间。”

    站在旁边的张小娥不禁皱了一下眉头,然后有些忧心忡忡地说:“不知当家和夫人他们现在怎么样?”

    蓝晴安慰道:“放心吧,既然官府那边贴出抓捕榜文,表示他们并没有被抓到。

    估计苏主编他们已经跟着宁家回到西北了。只要到了那里,他们就不会有事的。”

    章妈妈也开口道:“没错,有老爷在,姑爷和小姐不会有事的。

    蓝姑娘,请问我们府上现在是什么情况?还有官兵在那守着吗?”

    “我偷偷去看了一下,外面已经没有官兵把守,但门口却贴上了封条,看样子是被官兵给查封了。”

    “这帮贼子,一定是把我们府里的东西给搬空了。”章妈妈气得直咬牙。

    还好他们出来的时候,把府上所有金银细软以及房契银票等重要物品都带走了,否则损失更大。

    “那报社那边呢?”张小娥插口问道。

    “也是一样,门口也被贴上了封条。”

    虽然早有预感,但听到这个消息,张小娥还是十分心痛。

    章妈妈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她十分镇定地说:“那些都是死物,只要老爷他们平安无事,一定有机会拿回来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要怎么离开京城回西北跟老爷他们会合。”

    听到这个问题,蓝晴和张小娥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是啊,现在该怎么离开京城呢?这确实是个十分头痛的问题。

    那天晚上发生兵变的时候,池非府上的人也被街上到处巡逻搜捕的官兵给惊醒了。

    章妈妈一看这些官兵的服饰就知道他们并非普通的官兵,而是禁军。

    看这情形,估计是京中可能有人作乱,所以皇上才出动了禁军。

    章妈妈在西北待过,曾经亲眼见识过胡人偷袭县城后,全城鸡犬不留的惨状。

    她虽然不知道京中发生了什么事,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马上叫醒了府里所有人,并且命令众人立刻收拾好行李,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

    当红影一个人回到府上的时候,章妈妈这才从她嘴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对皇上这种行为大为愤怒。

    而张小娥在看过池非的亲笔信后,立刻按照信上的吩咐,先把他藏在书房里的全部银票和手稿都带在身上,然后带上大牛跟着章妈妈他们全部人一起撤出了苏府,暂时躲在池非在外面所租的那幢四合院里。

    这破旧的四合院还真是避难的宝地,帮了池非等人一次又一次,否则这半夜三更的还真不容易找到能藏这么多人的地方。

    等包括章妈妈在内的阿芷陪嫁家人都安顿好后,红影立刻带着张小娥去报馆那边把蓝晴、彭大强夫妻俩以及那些流民孩子全都接到四合院来暂避。

    此事是最为紧急的,因为不久之后,不管是苏府还是报馆,肯定会有官兵上门查封抓人的。

    果然到了第二天下午,苏府和报馆就被大批官兵给查抄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搬走。

    因为抓不到府上和报馆的人,官兵们就对章妈妈等人开出了缉捕文书,将他们视为叛贼同伙进行追捕。

    只不过章妈妈他们毕竟只是苏家的下人,就算抓到也功劳有限。

    因此官兵们更多地还是把精力放在搜捕其他与大皇子相关的大人物身上,暂时没功夫管他们。

    章妈妈看着满屋子的人,也觉得十分头痛,不知该如何安置他们,尤其是那三十多个流民孩子。

    还好池非在给张小娥的亲笔信中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他让张小娥去找聚雅斋的金掌柜,请他帮忙接收这些孩子。

    因为这些孩子只要是八岁以上的全都学过印刷或挑字,而且至少有一半人已经上手,算得上是合格的印刷工和挑字工了。

    池非希望金掌柜可以看在他的面上,把这些孩子介绍到其他印刷作坊去做工人,就算不行也希望能够暂时收留他们。

    金掌柜从张小娥嘴里得知池非的请求后,立刻去请示曹当家。

    曹当家在考虑了一会之后,终于答应接收这些孩子到聚雅斋的各个印坊去做事,就当是帮池非一把。

    张小娥听说聚雅斋肯接收这些孩子后,感动得当场落泪,立刻向金掌柜一遍又一遍地表示感谢。

    事不宜迟,当天晚上金掌柜就找了几辆马车来四合院接人。

    离别之际,那三十多个孩子全都哭成了泪人,没有一个愿意离开。

    在这里不仅有饱饭吃,还有先生和小娥姐他们几个大人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还有彭大强夫妻俩一个在教他们练武,一个在照料他们的生活。

    甚至他们生病的时候,蓝姐姐还会免费帮他们治疗。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安心和温暖。

    所有人都已经把报社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家,并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和归属感。

    原本一切都好好的,但只是隔了一个晚上而已,却突然发生了巨变。不仅报馆被官兵封了,而且连先生也成了被官兵抓捕的对象。

    如今还要他们离开这个温暖的家,他们全都感到难以接受,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无所适从。

    张小娥当然也舍不得他们,但如今她们自身难保,能把这些孩子全都安置好就已经倾尽全力了。

    而且聚雅斋跟当家的关系这么好,又是有信誉的老字号书坊,张小娥相信这些孩子会得到善待的。这已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张小娥眼含热泪逐一搂着他们,然后一边安慰着这些徬惶无助的孩子一边把他们一个个送上马车。

    当马车驶远后,张小娥这才敢失声痛哭出来。

    在安置好这些孩子后,接下来就是几个大人了。

    蓝晴和彭大强夫妻俩只是受雇于池非,并非苏府的下人,因此他们并不在缉捕文书当中。

    为了不连累他们,张小娥叫他们三人各自去找地方搬离,以免受到牵连。

    彭大强夫妻俩虽然万分不舍,但他们毕竟只是普通平民百姓,还有年幼的儿子要养,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离开。

    还好他们儿子的病已经治好,而池非平时给出的工钱又够优厚,此时他们身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不至于像当初那样为了医治儿子连租房子的钱都用尽而被迫流落街头讨生活。

    他们已经想好,先找个便宜的地方住下,然后再做些小生意来糊口。

    彭大强夫妻俩离开后,就轮到蓝晴了。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蓝晴选择不走,她要跟他们一起离开京城去西北跟池非会合。

    她给出的理由是:她孤身寡人本来就没有什么牵挂,去哪里都无所谓。

    池非不仅是她的主编这么简单,还是她的导师和恩人,所以她要跟去西北帮他做事。

    她相信,苏主编总有一天会重建文学报的。她只想在文学报上连载她的小说,所以她要跟过去帮他。

    而且她本身又是个大夫,到了西北以后应该多少能帮上一些忙。

    在蓝晴的坚持下,张小娥只好让她留下来。

    不过幸好有她在,平时到外面买米买菜或打探消息什么的会方便很多。

    毕竟除了蓝晴以外,他们所有人都被官府通缉了,不敢随便外出。

    关于如何让章妈妈和张小娥他们离开京城去西北,当时走得匆匆忙忙的池非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

    他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张小娥他们去找简书棋,或许已经进入翰林院当官的简书棋有办法也说不定。

    但最后他还是没有交代张小娥这样做,因为他不想连累简书棋。

    窝藏或协助朝廷钦犯是大罪,就算是出身勋贵世家的简书棋也不可能免罪。

    而且简书棋刚刚进入翰林院,正是最为关键的时期,不能有丝毫行差踏错。

    池非不想为了自己府上的人而让好友冒这种随时会被抄家砍头的危险来帮他,这是明晃晃的坑友行为,他不能这样做。

    思来想去,池非只能寄希望于红影。

    希望红影这个曾经的“江湖中人”能够有办法让府上的人安全逃离京城。

    这也是池非临走前,请红影暂时留在京城,协助张小娥他们的原因所在。

    随着越来越多与大皇子有关联的官员和商人被缉事府的官兵抓捕甚至杀害,即使是见多识广的章妈妈心里面也不禁开始着急了。

    她知道,等官兵把大人物们都抓完后,就会轮到他们这些漏网之鱼了。

    他们留在京城时间越久,就会越危险,一定要尽快离开才行。

    就在章妈妈等人一筹莫展之时,已经消失了好几天的红影突然半夜溜了回来。

    她回来以后对章妈妈说:她找到门路离开京城了。不过走的不是陆路,而是水路。

    众人一听,顿时惊喜万分。

    章妈妈细问之下,才知道京城周边的各个出入口已经被五军营的士兵封住,任何人进出京城都要经过严密的盘查,因此他们一行人想通过陆路离开京城几乎不太可能。

    不过虽然陆路行不通,但走水路的话还是有机会的。

    红影从一些江湖朋友口中得知,由于缉事府正在京中大肆清除拥护过大皇子的文官,因此有许多官员都想把家人送往外地避难。

    有些专做走私偷运生意的船家看中了这个机会,开始做起了偷渡官员家属的生意。

    虽然要价极高,但还是有很多官员家属愿意乘坐他们的黑船逃离京城。

    红影已经跟其中一个黑船船家约好了时间,明天晚上深夜时分以灯火为信号,一起上船离开京城。

    等离开京城后,一行人会再次转船往江南一带出发。

    到了江南后,再经水路和陆路混杂的方式进入九江。

    之所以要去九江,那是因为红影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报:就在一个月前,西北军已经拿下了九江。

    朝廷方面怕会引发混乱,所以才一直隐瞒着这个消息。

    既然西北军已经拿下了九江,那表示只要他们一行人到了九江就基本安全了。

    到时他们再向九江的守军表明身份,就可以跟着守军去西北了。

    在听完红影的计划后,章妈妈这才松了口气。这确实是可行的办法。

238 水路

    做偷渡官员家属生意的黑船要价果然非常高,船家只按人头来算,每个二百两。

    而且说得很清楚,嫌贵就滚,绝不议价。

    阿芷的陪嫁下人包括贴身丫环红袖和红香的两房家人合计十一口人,然后再加上章妈妈和红影两人,加起来就是十三个人。

    而池非这边则是张小娥、大牛和蓝晴三人。

    全部加起来一共是十六个人。

    也就是说,想要全部人一起上船的话,需要给船家三千二百两。

    这个价钱已经可以在京城平民区买下一座房子或一个铺位了,确实不是一般的贵。

    但现在是事关生死的紧要关头,不是计较价钱的时候,因此章妈妈非常爽快地用银票付了钱。

    船家是个四十多岁的黑脸汉子,他在点算过银票无误后,立刻命令手下开船离岸。

    他们这些人做的都是把脑袋拴裤腰上的杀头生意,在岸上每多待一刻就多一分危险,因此一收到钱后就会马上离开绝不停留。

    因为每运送一个人就能赚到二百两银子,所以船家不仅做红影她们的生意,也做其他人的生意。

    只要是船能装得下的,基本上是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人,绝不会嫌客人太多。

    与他们坐在同一艘船上的还有两个其他客人,其中脸上有疤的男人先是不怀好意思地盯着章妈妈她们看了一会,然后就转过头去跟同伴小声聊了起来。

    章妈妈发现,那两个男人虽然在聊天,但却还是会时不时地往他们这边望过来。

    章妈妈觉得这两个男人不像好人,心里顿时为之一紧。

    她怕的不是他们两个想干什么,而是怕对方另有埋伏。

    不过她也是有所依恃的,镇国公的家生子只要是男丁全都从小习武。红袖和红香的家人只要是男的都会几手拳脚功夫。

    虽然这些家生子跟战场上那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还相差甚远,但寻常歹人还是能够足以应付的。

    而且红影和张小娥这两个女子也是练武之人,万一真有什么事的话可以由她们来保护队伍中的女眷,这样男丁们就可以放手对付歹人了。

    就在章妈妈准备悄悄通知红影小心那两个男人的时候,红影却一声不响地走到那两个男人面前沉声问道:“两位是想包粽子还是想钓青蟹?”

    那两个男人一听这黑话,就知道眼前这女子是个江湖中人,眼中不禁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他们没想到“粽子”当中竟然会有江湖人。

    因为不知道红影的底细,两人相互对视了一下,然后刀疤男问:“朋友哪条道的?山上还是水里?”

    红影冷冷道:“我不走山不走水,我是专摘瓢的。”

    两个男人顿时脸色一变,立刻从身上掏家伙。

    然而他们还是晚了一步,红影右手快如闪电般往他们面前一挥,随着一抹寒芒闪过,刀疤男的咽喉处瞬间开了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鲜血立刻狂喷而出。

    在瞬间解决了其中一人后,红影握在手中的匕首去势不减,顺势架在了另一个男人的脖子上。

    这一切只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快得让人根本无从反应。

    这一下,不仅那个男人吓坏了,章妈妈和张小娥他们所有人也被眼前这一幕惊住了。

    他们没想到红影会突然出手,而且一出手就杀了一个人,并且还顺便制服了另一个男人。

    “朋友手下留情,大家都是老海,有话好说。”感受到架在脖子处那把匕首的冰冷触感,那个男人吓得脸色发白,连动都不敢动一下。原本握在手里的短刀也立刻扔在船板上,发出咣啷一声轻响。

    直到这时,他的同伴刀疤男这才带着无比恐怖的眼神捂住自己的脖子倒在了地上。

    鲜血仍然不停地从他咽喉处的伤口喷出,把船板染红了一大片。

    “我问你,岸上有多少人?”红影冷声问道。

    “一共十个人,我们两个只是负责探路的。请朋友手下留情,放我一马。”那男人此时已经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哪里敢有丝毫隐瞒。就怕这杀人不眨眼的女煞星稍不满意就用刀子往他脖子上招呼。

    “你们专做包粽子的营生?”

    “是的,最近不是有很多官员想把家属送走吗?我们老瓢看到这些粽子都是肥羊,于是就做起这门买卖。”

    “你们老瓢是谁?”

    “黑狗二。”

    “那些人当中有高手吗?”

    “我们老瓢就是个玩双棍的好手,我们没一个打得过他。”

    “你们准备在哪里收粽?”

    “岸上有片竹林,我们平时都是在那里下手的。

    朋友,我知道的就这么多了,求你放我一条生路,我保证以后金盆洗手好好做人。”

    “你的确应该好好做人,那就从下辈子开始吧。”红影说完,直接用匕首割开了他的喉咙,然后把他一脚踢倒在船板上。

    那个男人跟他的同伴一样,满脸惊恐地捂住自己的脖子,想叫救命却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很快就断气了。

    在解决完这两个探子后,红影对那黑脸船家说:“污了你的船,不好意思。”

    “给我一百两银子,这事就清了。”船家冷淡地回道。

    “可以。”红影从身上拿出一百两银票交给他。

    船家接过银票后,挥了挥手让船上的两个船工去处理尸体。

    那两个船工十分淡定地走到尸体的旁边,然后熟练地往尸体上各自绑上一块很大的石头。

    绑好后,他们先把刀疤男的尸体合力抱起来,然后连尸体带石头一起直接扔进水里。

    随着扑嗵一声闷响,刀疤男的尸体就这样被大石拖进了水里消失不见了。然后另一个男人的尸体也像这样被扔进了水里。

    只要尸体绑着石头,就不会浮上来,自然没人发现这里曾经死过人,这种事他们早就已经做惯了。

    另一头,当红影回到章妈妈他们身边时,所有人看她的眼神已经变了,仿佛第一次认识她似的。

    尤其是红袖和红香她们两个更是看傻了眼。她们虽然知道红影会武功,而且性子也比较冷。

    但没想到她杀起人来竟然如此果断,甚至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简直就像切菜一样。

    张小娥、大牛和蓝晴三人也看呆了,没想到事情会发生得这么突然。

    不过他们倒不觉得有红影有做错的地方,毕竟对方原本就是想谋财害命之人,死有余辜。如果真让这些歹人得手,那她们这些人的下场就会变得跟他们一样,甚至可能比死还惨。

    章妈妈虽然同样感到十分惊讶,但她毕竟见过大场面,很快就恢复了冷静,向红影问道,“既然岸上有埋伏,你打算怎么办?”

    红影淡淡道:“不过十来个人罢了,并不难应付。等一下你们先不要下船,等我和几个男丁把人都解决了,你们再下船。

    你们几个男的听好,等一下一切听我的指挥。真要开打的时候,你们负责对付那些小喽罗,他们的老大由我来应付。听清楚了吗?”

    “是。”

    红袖和红香她们的兄弟和父亲立刻齐声应道。

    在见识过红影的惊人身手后,他们都对这个杀伐果断的女子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能、能让我也一起去吗?”大牛觉得自己既然也是个男丁,应该跟着一起出力才对。

    红影看着他问:“你敢杀人吗?用刀子往活人身上捅,捅到对方没气为止。”

    “我、我试试……”大牛结巴道。

    “行,只是死了别怪我。”

    “我、我知道了。”

    “红影姐,我也要一起去。”张小娥忍不住开口说道。

    “你不能去,你要留在船上保护章妈妈她们几个。”

    张小娥这才没有出声。

    在众人紧张的气氛下,船慢慢靠岸了。

    等船停好后,红影率先跳下了船,包括大牛在内的其他几个男丁紧跟其后。

    在红影的带领下,七个人兵分两路,一路在明一路在暗,一起往前面那片竹林走去。

    等他们离开后,船上的几个女子十分紧张地站在船上等候着。

    无事可做的船家则坐在船头慢慢抽起水烟来。

    望着那几个满脸紧张的女子,黑脸汉子无声地笑了笑。

    看来她们根本不知道那女人的底细,否则就不会这么紧张了。

    那女人可不是普通人,当年江湖第一杀手的名头可不是白叫的。

    据说她擅长用快剑,但几乎没有人见过她出手,因为见过她出手的人大多都已经死了。

    只要是她要杀的人,就没有一个能逃得掉。

    后来听说她死在别人合力围攻之下,从此江湖上再也没听过她的消息。

    他也以为她已经死了,没想到她原来一直躲在富贵人家府上做下人。

    ……………………

    正如船家所料,没过多久,红影他们就回来了。

    然而除了红影外,几乎每个男丁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挂了彩。

    就连大牛也伤到了右手,据说是他与歹人打斗时,不小心摔倒撞伤的。

    此时包括大牛在内,几乎每个男丁看红影的眼神都充满了敬畏和佩服。

    他们跟那些歹人交手的时候,发现对方全是些经验老道的亡命之徒。出手狠辣,招招致命。

    如果一对一的话,他们还真不是这些江湖人的对手。

    然而那十个歹人当中,却有六个人是被红影亲手解决的。

    而且每一个都是被一刀封喉,干净利落得让人毛骨耸然。

    他们现在所有人都无比庆幸自己平日里没有得罪过红影,不然哪还有命在,这女人实在太可怕了!

239 私盐

    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断开工,池非想要的盐田终于挖好了。

    每个池子面积约一亩左右,池里面的泥土都用石轮和石锤夯平夯实,使其平整不容易深陷。

    前面三个池子分别是低级蒸发池,中级蒸发池以及高级蒸发池。

    其深度也是不一样的,低级蒸发池的水位在成人大腿附近,中级蒸发池在小腿附近,高级蒸发池在脚踝附近。

    低级蒸发池存放的是最原始的海水,其含盐量一般为3.5%,即每千克海水含盐量为35克左右。

    等这些海水蒸发到盐度为10%左右时,就要将其移向中级蒸发池。

    等中级蒸发池的海水蒸发到盐度为20%左右时,就要将其移向高级蒸发池。

    等高级蒸发池的海水蒸发到盐度为25%左右时,就要将其移向最后的结晶池等待最好的蒸发结晶。

    至于每一池的海水含盐度如何区分,在没有现代专业测量仪器的情况下,一般是靠经验丰富的盐工通过海水的颜色和味道来进行判断的。

    但由于这里并没有这样经验丰富的盐工,池非只能用另一种笨办法:通过水位的高度来判断各池海水的盐度。

    简单来说就是在每个池边插上一块水位标刻板,当池里的海水蒸发到标刻板所标记的水位时,就要将海水移到下一级蒸发池里,如此类推。

    其实就算盐度看错了也没所谓,例如有些高级蒸发池的海水只有18%到20%的盐度,远没有达到标准的25%。但因为盐工经验不足或水位没看准,提前把海水移入了结晶池等候结晶。

    这样导致的结果不过是这些海水需要在结晶池里多晒一段时间而已,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因此各池的海水盐度要求并没那么严格的,大概就可以了。

    既然盐田包括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也就是说,每一组盐田都由三个蒸发池和一个结晶池组成。

    每一组盐田的两边,都挖有一道沟渠用于排水。

    池非以前看资料的时候,里面的盐田一般是没有这些沟渠的。

    不过估计是因为那些晒盐的地区终年干燥少雨,所以根本不需要挖什么排水沟。

    这些沟渠是池非自己想出来的山寨物,目是为了排水防雨。

    他除了叫工匠挖盐田外,还另外叫一些竹匠用竹子和油布做了一批拱形的挡雨架。

    每个挡雨架刚可以包住整个池子,但因为体积庞大,每个架子需要7到8个人才抬得动。

    以后万一天气不好准备下大雨的话,盐工就可以把这些挡雨架逐一抬到盐田上盖住池子,尤其是中级、高级蒸发池以及结晶池这三个重要的池子。

    只要有了这些拱形的挡雨架,雨水就可以顺着架子流到盐田两边的排水渠里排走。

    虽然不可能完全防雨,但至少可以极大地减少各个池子的进雨量。

    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当然,如果是刮台风的话,那就基本没辙了。

    台风来的时候,再重的架子都顶不住台风的威力,肯定会被吹翻。

    池非叫工匠一口气挖了十组盐田,也就是四十个池子,几乎把整片海滩可利用的地方都用完了。

    既然要搞就一次过搞完,他不想等实验做完后,还要再叫工匠过来挖一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物力。

    另外跟其他用沟滩晒盐法的盐场一样,周围全部用围墙围了起来,并派士兵日夜看守。

    为了建这么多池子和围墙,池非不得不从正大开盐场的宁雅柏那里借工匠,实在是人手短缺。

    宁雅柏知道池非正在研究的盐田法至关重要,所以很大方地调了大批工匠过来,这才如期完工。

    既然盐田已经建好,那接下来就可以正式测试了。

    池非从那批军户当中借了五十多个青壮,然后开始用盐田进行大量晒盐的实验。

    ……………………

    就在池非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晒盐实验时,西北东征军在兵不血刃地拿下九江府后,随即对邻近的彰南府进行了前后合围。

    负责守卫彰南府的当地卫所指挥使莫若山和彰南知府赵从德两人虽然也听说过二皇子连同安国公发动兵变,轼父夺位的传闻,但他们毕竟是大魏官员,身家性命前途都系于朝廷,就算明知西北军来势汹汹也不敢就此投敌。

    因此他们只能一边组织卫所众将士死守城墙,一边派人向京城发信求援。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安国公等人为了守住江南等产粮重地,早就放弃了东北各府,压根就没想过要出兵支援。

    于是彰南卫所指挥使等来的不是从京城来的援军,而是一道叫他们死守彰南、不得擅离的圣旨。

    看着这道圣旨,莫若山和赵从德等人顿时感到全身发凉。

    朝廷这就是要让他们等死啊!

    彰南卫所只是地方小卫所,士兵仅有三千人左右。

    而且全都是些没真正打过仗的新兵,最多就是剿过匪而已。

    想凭这三千新兵抵挡数万骁勇善战的西北军,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然而事已至此,他们还能怎么办。为了家人免于问罪,他们只能死守到底。

    于是莫若山负责对守彰南的几个城门进行加固布防,赵从德就负责动员城里的青壮协助抗敌。

    然而还没等他们做好布署,三万多西北东征军已经来到了城下。

    有道是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彻天连地。

    望着城下黑鸦鸦一大片西北军,站在城头上面的彰南守军顿时吓得脸色发白,这些从未打过仗的新兵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

    莫若山虽然强作镇定,但在仔细观察过这些西北士兵后,也暗暗叫苦。

    这些西北军不愧是连凶狠的胡人也能打退的精锐之师,不仅军容威武、阵列整齐,而且士兵们沉着冷静,一看就是惯于打仗的沙场老兵。

    对上这样的沙场老兵,自己这边的新兵哪里会是对手。

    现在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城墙之利。

    只要能守上十天或半个月,或许对方会放弃彰南改为进攻其他地方也说不定。

    这是莫若山和赵从德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有些自欺欺人。

    就在这时,对面军中忽然闪开一条路,一位身披银甲的将军驾马走了出来。

    在其前方,有数名骑兵手持盾牌站在那名将军前面戒备,以防从城墙上方突然射下箭来。

    那名大将走到城门前面才停下来,然后以洪亮的声音大声道:“我乃西北边军佥事指挥使李定北,圣上靖安帝亲封的昭武将军。

    请问彰南父母官及卫所指挥使何在?李某希望与两位大人当面一谈。”

    听完对方的自我介绍,莫若山和赵从德更是心为之一凉。

    他们没想到对方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昭武将军李定北,这一战只怕真是凶多吉少。

    这李定北原名李二狗,原本是出身于西北的一名普通小兵。

    由于打仗时作战英勇,而且心思灵活,仅几年时间就由普通小兵升到了百户。

    后来被西北大将军宁志远看中,将他提拔为正六品的兵马指挥。

    之后十多年间一直跟随大将军宁志远抗击胡人,屡立奇功。

    还不到四十岁就升到了边军佥事指挥使这个位置,并且在最后一次抗胡大战中立下了大功,被靖安帝封为昭武将军。

    能够从一名普通小兵升为正三品的昭武将军,这确实是个少有的人生奇迹。

    此人是宁志远的心腹大将,因为觉得李二狗这名字不好听,于是就请大将军重新赐名。

    宁志远就给他改名为李定北,寓意是希望他能够平定西北。

    竟然任用其心腹大将李定北领兵攻打彰南,可见大将军宁志远对这里是志在必得。

    莫若山和赵从德相互对视了一下之后,双方都摇了摇头,表示不能跟对方私下面谈,以免被京城那边误会他们跟李定北有所勾结,从而累及家人。

    嗓门较大的莫若山站在城头大声回复道:“在下彰南卫所指挥使莫若山,李将军有何话要说不妨当众直言。”

    李定北抬头看了莫若山一眼,然后扬声道:“你们难道就没看过由西北发出的讨贼檄文吗?

    伪皇赵焞丰连同谢贼等人起兵作乱,大逆不道,甚至还犯下了轼君轼父的滔天大罪。

    你们乃大魏官员,多年来深受皇恩,为何要为虎为伥、助纣为虐?”

    莫若山苦笑道:“李将军,这些都是天家之事,我们只是地方小官,哪里分辨得了京中各位大人的是是非非。

    只求李将军看在彰南数万平民百姓份上,放过我等,免于兵祸。”

    “只要你们开城投降,我保证不伤城中军民分毫。但如果你们还是冥顽不灵,那就别怪李某手下无情了。

    从现在开始,我给你们一柱香时间考虑。

    如果一柱香过后你们还是不肯开城投降,那我们就会马上攻城。希望你们好自为之。”说完,李定北转身返回军中。

    就在他刚走没多久,一个士兵拿着一柱香插在城门正门口前面点燃。

    望着城门下方那柱香,莫若山和赵从德只能相对苦笑。

    两人回到指挥大营时,同知、通判、推官等当地官员以及卫所百户、校尉等将领都在等着他们。

    对于外面所发生的事,他们都也已经知道了。

    “赵大人,莫大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同知张大人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其他人虽然没有出声,但也用同样惊惶的眼神看着他们。

    莫若山环视了一下犹如惊弓之鸟的同僚们,脸上露出了无比苦涩的表情。

    知府赵从德脸色也是一片惨白。

    就算他不懂兵事,也知道这场仗不用打就已经输了。

    先不说外面那些守城的普通士兵几乎个个都吓得脸色发青,手脚发软。

    就连他们这些负责指挥的官员也通通吓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场仗还怎么打得下去?

    他虽然是知府,但现在他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把一切都交给打过仗的莫若山来决定了。

    过了一会,莫若山终于开口道:“等一下他们攻城的时候,你们稍微抵抗一下做做样子就投降吧。

    西北军虽然对胡人狠,但对自家汉人还是会手下留情的。

    只要你们有所抵抗,这样就算消息传回京城,也算是你们力战过了,这样应该可以保你们家人安全。”

    “那将军您呢?”莫若山的副官觉得事情并没这么简单。

    莫若山惨笑道:“我是彰南卫所的指挥使,如果我不死,又如何让京城那边相信我们并非不战而降?如果我不死,我的家人又将会落到什么样的境地?所以我非死不可。”

    “将军万万不可!”副官失声叫道。

    其他人听到莫若山的话,也惊呆了。

    “行了,谁也别说了。让我好好喝坛酒,我想醉着上路。”说完,莫若山一个人走了出去,背影充满了悲凉。

    副官原本想追上去劝止,但最终还是停下了脚步。

    他知道莫大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家人,也是为了彰南数以万计的军民着想。

    其他官员也是表情复杂地看着莫若山离开。

    这的确是唯一能解彰南之围的办法。

    ……………………

    仅仅一个时辰不到,彰南城就被西北东征军给攻下了。

    就连西北士兵也觉得这场仗打得太过轻松了,几乎没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几乎直接就顺着梯子爬上了城墙。

    城头上面虽然有不少守军,但那些人与其说是士兵,还不如说是一群羊。

    西北士兵刚准备动手,那些人竟然立刻把武器扔掉抱头投降。

    与这些士兵一起投降的,还有众多当地官员以及卫所将领。

    西北东征军在付出出几乎零伤亡的情况下,十分轻松地拿下了彰南城。

    至于彰南守军这边,却有一个大官死了。

    对方正是彰南卫所指挥使莫若山,据说他是用自己的宝剑自刎而死的。

    死前还喝了大量的烈酒,满身酒气。

    跟着进城的李定北在听下属汇报完此事后,先是沉默了一下,然后命令下属将莫若山的尸首好好安葬,其留在本地的家人也要好好对待,切不可无礼冒犯。

    在轻松拿下彰南后,东征军并没有就此停步。

    全军休整了两天后再次出发,往锦江府进军。

    包括锦江府在内,周边各地不断发信向京城求救,但援军却迟迟没有消息。又或者等来的只是一纸要求当地官员死守城池的军令。

    由于一直等不到援军,在西北军势如破竹的碾压下,锦江很快就陷落了。

    此时所有人都已经看出,不是援军迟迟未到,而是京城那边根本就已经放弃了整条东北,才会任由西北军蚕食各个府城。

    京城想保的,只是江南各省这些盛产米粮的富庶之地。

    这个认识让其他还在坚守的府城上至官员,下至士兵都更加士气低落,所有人都知道再等不到援军的话,失守只是迟早问题。

    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收到消息,西北那边又派出一支足有五万人的大军,与那四万东征军成夹击之势,从东西两头同时进攻,对沿线府城逐一吞并。

    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府城能够抵挡这两支大军的进攻。

    于是在短短三个月内,临祈、彝山、漳州、千鹤、怀兴等多个府城相继被攻陷,整条东北很快就落到了西北军手里。

    就在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东北的战事时,江南一些专做私盐生意的盐商惊讶地发现,近段时间市面上忽然出现了大批来路不明的私盐。

    这些私盐不仅品质好,而且价格只有普通私盐的九成甚至是八成。

    对于这些价格便宜却又品质好的私盐,所有盐商都感到震惊不已。

240 苏元府

    苏元府是江南最为繁荣发达的城市之一,这里不仅是水鱼之乡,而且当地手工业发达,到处都是作坊。

    这些作坊当中,织坊的数量是最多的。

    无数生丝、细麻、毛皮、细绵等高级原料经当地作坊加工,变成高级面料不断输往大魏全国各地。

    除了生产高级面料外,更多的作坊会选择生产相对廉价的普通面料,走的是薄利多销的平价路线。

    除了纺织和手工业发达外,苏元府因为临近江边,水运发达,是江南重要的水路枢纽,所以这里也是江南最大的盐运中转站。

    几乎每天都会有大量官盐甚至是私盐从产盐地运到这里,然后再通过水路源源不绝地发往全国各地,周而复始。

    众所周知,人不吃盐的话,是会生病甚至死亡的,因此盐在古代社会是一种很贵的生活必需品。

    至于盐为什么会这么贵,主要还是因为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造成的。

    生产环节就不用说了,这个时代主要用的还是传统的煎盐法。

    煎盐需要耗费大量的柴火和人力物力,因此成本相对较高。

    但生产成本与流通成本相比,却只是小头,大头反而是出在流通环节上。

    举个例子,假如有个商人想要卖盐的话,必须向盐运司申请盐引,也就是经销食盐的许可证。

    凭盐引拿到盐后,必须把盐拿到批验所接受检查。

    检查完后还不能随意找地方卖,只能去官府指定的地点卖盐。

    卖完了盐,还要把盐引交还给当地盐运司。

    整个过程不但麻烦,还要花不少银子打点各级官员才能顺利通过。

    否则只要哪个官员稍微卡一下,这生意就做不下去。

    由于流通环节如此麻烦和花费高昂,因此盐商们自然要提高盐价来赚回其中的差价。

    如此一来,这盐当然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但也正因为官盐太贵,于是导致江南一带私盐泛滥,变成了历朝历代难以根治的顽疾。

    不过即使是私盐,也仅比官盐便宜一点而已,并不会相差太远。

    因为盐铁向来是国之重器,历朝历代都实行国家专卖,不许民间私自交易。

    凡是私造或贩卖私盐向来是重罪,一旦抓到轻则判监,重则砍头。

    魏律写得很清楚:制贩私盐过一石者,斩立决。

    一石不过就是一百多斤而已,也就说,只要制贩私盐超过一百斤就要砍头。

    由于制贩私盐的刑罚如此重,因此这私盐自然也不会太便宜,毕竟人家是拿命来挣的钱。

    不过对于那些真正的大盐商来说,风险虽然有,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为他们想做私盐生意的话,首先要做的是买通当地的官员,形成官商一体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放心大胆地做这种买卖。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查到什么私盐大案时,就会有大批当地官员人头落地的原因所在。

    这些江南大盐商,通常是官盐私盐混合着卖,从中赚取暴利。

    为了控制成本和原料,当中大部分盐商都有自己的私人盐场来大量制盐,保证私盐的持续供应。

    不过也正因为养着这么多盐场,所以盐商们暴露的风险也相应提高。

    一旦有人顺着这些盐场查到盐商本人的话,很容易就会连根拔起。

    这天晚上,在苏元府最大的内湖柳叶湖上,一艘装饰得美轮美焕的画舫正停留在湖中央。

    画舫上面灯火辉煌,还不时有丝乐传出,显然里面的客人正在享受着。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画舫的大厅里,十几个年龄不一、衣饰名贵的男人正一边喝酒一边看着大厅正中央的歌舞表演。

    每个人身边,还坐着一个美伎帮忙倒酒或与之**,完全一副酒香色浓的侈靡之派。

    如果有本地商人在场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人无一不是江南各地的大盐商,全都是身家惊人的巨富。

    而今晚作东请他们过来的,正是苏元府最大的盐商钟世勋钟老爷,他也是这艘豪华画舫的主人。

    等场中歌舞表演结束后,钟老爷忽然拍了拍手。

    原本正在演奏的丝乐顿时停了下来,那些乐人很快就各自收拾乐器悄然离场。

    与这些乐人一起离场的,还有各个盐商身边的美伎。

    对于这些美伎的离开,并没有盐商觉得不舍。

    这些美伎虽然出色,但像他们这样身家惊人的巨富,什么货色没见过。

    而他们今晚约在一起见面,据说是有一笔大生意要谈。

    至于究竟是什么生意,就要等请他们来的钟老爷子明言了。

    与美女相比,白花花的银子显然更吸引他们。

    等包括下人在内所有闲杂人等都叫离后,钟老爷这才笑呵呵地说:“各位同行今晚齐聚一堂,实在是钟某的荣幸。

    大伙都是江南各地的大商家,客套话我就不说了。

    今晚约各位来,是有人想让钟某搭个桥,把各位约在一起谈一笔大生意。

    至于那个人是谁,因为某些原因钟某就不好明说了,就看各位愿不愿意接下这单生意。”

    一个身材肥胖的盐商接口道:“钟老爷子德高望重,大伙都是相信您的为人的。既然如此,那就麻烦老爷子把人请出来吧,好让大伙都见见。”

    “行,那我现在就请出来的。赵先生、安先生,麻烦两位出来一下。”

    随着钟老爷的这声叫唤,两个男人从屏风后面的客房走了出来。

    在两人走出来的时候,众人也各自打量着他们。

    只见前面那人四十来岁,身材瘦弱、脸色腊黄,脸上留着一撇小胡子,有点像是某个私塾先生。

    后面那人就年轻许多,大概二十五、六岁左右。

    身形高壮、皮肤黝黑、五官长相看上去虽然很普通,但表情沉稳,眼神锐利,身上甚至还有种隐隐的杀气,看上去更像是前头那人的保镖。

    两人都是一身布衣打扮,乍看上去只是普通的行商。

    钟老爷子介绍道:“这位是赵先生,在他旁边的是安先生,他们就是来跟各位谈生意的人。

    安先生、赵先生,在场诸位都是江南各地的大盐商,至于名字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希望两位不要见怪。”

    钟老爷的这番表态,让众盐商们都很满意。

    在不知道对方底细前,他们当然不想轻易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

    那位姓赵的中年人微笑道:“不要紧,既然是钟老爷介绍的同行,我们自然是相信的。

    各位晚上好,在下赵涛,旁边这位是我的朋友安平,有幸能在这里跟各位见面,是赵某的荣幸。”

    说完,他向各人拱手行了一礼。站在他旁边的安平也略显随意地行了一礼。

    各个盐商也纷纷向两人行了一个拱手礼。

    虽然不知道两人是什么来路,但盐商们普遍觉得这赵涛和安平所用的多半是假名。尤其是那安平,反过来就是平安,这名字起得太敷衍了。

    双方坐下后,钟老爷再度充当牵线搭桥的角色,一脸和气地说:“赵先生,我们都是做生意的实在人,你有话不妨直说。”

    赵涛向他点了点头,然后对众盐商朗声道:“我也不多作废话,各位既然都是做盐务生意的大商家,我们想跟诸位做的生意自然也跟盐有关。

    各位不妨先看看货再说。”赵涛向旁边的安平打了一下眼色。

    安平会意,很快就从身上拿出一包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放在桌上打开来给众人看。

    众盐商看过去,只见油纸里包着的是一整包呈淡褐色的粗盐。

    这些粗盐虽然颜色不太好看,但整体却很干净,没有过多的杂质,最多就是偶尔见到夹杂着几粒沙子而已。

    看到这些盐粒,许多盐商顿时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原来最近忽然出现在市面上的低价私盐,就是出自这两人之手。

    他们之所以可以一眼认出,那是因为那些突然出现在市面上的私盐都是这个颜色,非常容易辨别。

    还没等他们开口说话,只见安平又从身上拿出另一个油纸包出来打开摊在众人面前。

    当看到那个油纸包里面的东西时,许多盐商都露出了迷惑不解的表情。

    里面全是白盐,品质极高的白盐。

    两种不同颜色的盐放在一起,对比更加明显。

    那白盐不管是白度,还是纯度,都远远高于旁边那包。

    这样的品质,简直可以称为贡盐了。

    但即使是这种品质的白盐,盐商也并不觉得惊讶。

    他们很多人都知道如何把粗盐进行不断的提纯,最后得到类似的精盐,他们称之为贡盐。

    由于这种贡盐提取工艺复杂,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一般只会卖到京城那边供应皇宫和诸位达官贵人使用。

    其价格也远比普通官盐要高得多,动则要翻十几倍以上,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

    盐商们不明白这两人同时拿出一包粗盐和一包贡盐出来想做什么。

    观察着众盐商的反应,卖足了关子的赵涛这才微笑道:“在下想跟各位做的生意,就跟这两种盐有关。

    这种品质略低的粗盐,我们只卖普通私盐进货价的七成。而这种品质高的白盐,进货价则跟普通私盐一样。

    而且我们可以保证货源充足,要多少有多少。”

    此话一出,所有盐商顿时露出了十分震惊的表情。

    这种优质的贡盐跟普通私盐一个价?而且还是要多少有多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775/ 第一时间欣赏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最新章节! 作者:令狐BEYOND所写的《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为转载作品,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介绍:
他是一个兼职网文写手,也是一个常年扑街扑惯了的写手。 他原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是常态,直到他穿越到了古代……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普通人穿越到古代靠写小说发家的故事。***************************************过年的时候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想写一本关于普通网文写手在古代如何生存的小说。本书背景是架空历史(以明朝为参考),作者非历史专业,虽然写的时候已经尽力查资料,但估计还是会有BUG,请多包涵。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