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国潮1980TXT下载国潮1980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国潮1980全文阅读

作者:镶黄旗     国潮1980txt下载     国潮1980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百二十章 开业首日

    广告打得好,也不如顾客的口碑好。

    虽然宁卫民善于营销和推销,懂得怎么去投机取巧,比常人能够更有效的提升饭庄的知名度。

    尽管宁卫民有品味、有见识,他首开国内之先河,把天坛北路饭庄的二层,打造得如同一个艺术世界。

    成功博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用三十年后网络时代的话来说,就是一鸣惊人成了“网红店”。

    但有了这么个良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他的饭庄从此就真的能欣欣向荣,安枕无忧。

    因为他同样清楚,哪怕初衷是为了把日本暴发户当冤大头宰。

    可经营饭庄本质上还是买卖,不是生意,运作的目标是以十年计的。

    如果只凭噱头挑动顾客的新鲜感,那可撑不了太长的时间,也撑不起这样高的价格。

    多半是会如同三十年后,那个靠骚气动作红遍世界的“撒盐哥”一样口碑崩坏,臭名远扬的。

    说到根本,任何的餐饮企业还是必须靠菜品的质量说话。

    哪怕做不到十分好吃,也不能让顾客太失望。

    回家的路上,可与出门时的形容大不一样了。

    原本今天来的时候,康术德是拿着个手提包坐在宁卫民的车座儿后头的。

    可回来的时候,宁卫民虽然还蹬着自行车,但康术德却是坐在一辆平板三轮儿后头了。

    而且别看雇车得多花钱,这么走,速度也要慢上许多。

    偏偏宁卫们一路跟着,却眉开眼笑,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儿去了。

    为什么啊?

    其实不为别的,就因为在康术德的身后,在这平板车上,还有三大麻袋装在盒子里的书画呢。

    要说今天买画时,宁卫民那叫一个痛快啊。

    他指着墙上,那就跟饭馆点菜似的一通指点。

    画廊里仨人为他紧着忙和,都快忙和不过来了。

    卖画儿的钱是怎么到手的,这小子是又怎么给花了出去。

    用沈周和石涛换来的七千六,最后也就剩了一千一百块在手里。

    就这通挥金如土,简直把宋主任都给买傻了!

    具体说来,宁卫民不但把店里所有四尺以上的黄宾虹,全都包圆儿了。

    其他的名家,也是专挑尺幅大的、题材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大买特买。

    像齐白石画的《猛虎行山图》、《鱼虾蟹同游图》,徐悲鸿画的《雄鹰展翅》、《八马图》,张大千的《十里明江》、《福禄寿三星》,吴昌硕的《紫藤黄鹂》,潘天寿的《钟馗嫁妹》,黄胄的《洪途万里风》,傅抱石的《朝花夕拾》、李可染《阳山荡气》……

    这些好像从未在书画交易市场上出现过的高质量书画作品,皆被他慷慨购下。

    此外,还有被他认出来的,《收藏》杂志曾专题报道过的两幅上拍过亿的作品。

    2.875亿成交的潘天寿画作《无限风光》。

    以及1.87亿成交的傅抱石画作《茅山雄姿》。

    那更是必要收入囊中的东西啊!

    说白了,就光这两件儿上拍的东西,再加上黄宾虹那幅2.45亿成交的《岐山图》

    具体说来,宁卫民不但把店里所有四尺以上的黄宾虹,全都包圆儿了。

    其他的名家,也是专挑尺幅大的、题材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大买特买。

    像齐白石画的《猛虎行山图》、《鱼虾蟹同游图》,徐悲鸿画的《雄鹰展翅》、《八马图》,张大千的《十里明江》、《福禄寿三星》,吴昌硕的《紫藤黄鹂》,潘天寿的《钟馗嫁妹》,黄胄的《洪途万里风》,傅抱石的《朝花夕拾》、李可染《阳山荡气》……

    这些好像从未在书画交易市场上出现过的高质量书画作品,皆被他慷慨购下。

    此外,还有被他认出来的,《收藏》杂志曾专题报道过的两幅上拍过亿的作品。

    2.875亿成交的潘天寿画作《无限风光》。

    以及1.87亿成交的傅抱石画作《茅山雄姿》。

    那更是必要收入囊中的东西啊!

    说白了,就光这两件儿上拍的东西,再加上黄宾虹那幅2.45亿成交的《岐山图》

    就足能妥妥保他后半生吃喝(瓢)……呸,享用不尽啦。

    所以好好琢磨琢磨吧,单凭一幅沈周和一幅石涛,就卖出了一个百亿身家,这小子他能不乐吗?

    就足能妥妥保他后半生吃喝(瓢)……呸,享用不尽啦。

    所以好好琢磨琢磨吧,单凭一幅沈周和一幅石涛,就卖出了一个百亿身家,这小子他能不乐吗?

    谁说天底下没有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好事?

    他就是乐上三天三夜也不过分哪!

    于是周星驰那招牌式的贱笑,便足足提前了十年,出现在了宁卫民的脸上。

    甚至到了家里,他还这么乐呢,就跟范进中举迷了心一样。

    自然,康术德是越看他越心烦。

    “你小子,别笑了行不行?怎么我看你那么别扭啊。”

    老爷子终于受不了,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

    宁卫民却不在乎,一边收拾他的画,一边还照样嬉皮笑脸。

    “嘿嘿,没辙,发乎于心,我想忍都忍不住啊。您就容我乐会吧,行不行?我后半辈子,都未必能再有像今天这么美的时候了。”

    康术德听了,却愈加显得不屑。

    “至于的嘛,你就为了这些画?”

    “我都没法说你,咱原本可是来卖画的。可你倒好,钱都拿到手了,你又给人送回去了,反倒又买回来这么多。”

    “为什么卖那两幅画,你给忘了?你就不怕搁家里全长了毛儿?”

    宁卫民是好言好语解释。

    “老爷子,您别这么说啊,就好像我是糟践钱的败家子儿似的。”

    “您得相信我,这些东西绝不一般,后劲儿大着呢。我还嫌买少了呢。要不是为了抓挠东西跟您学本事,我一个子儿也不想留,全买了才好呢。”

    “长毛?长不了毛儿。一会儿,我就把鱼缸都弄走。从今往后,我屋里连尿盆都不搁了。我还得出去,专买几个大樟木箱子放他们。等过两年,我再找个单元房来安置它们。”

    “您信不信,只要我精心,每隔半年出来展展,挂挂。十年八年,这些东西还是东西。飞不了也坏不了……”

    但他的这番打算,反倒让老爷子更嗤之以鼻了。

    “什么?你还想弄个单元房?就为搁置这些小字辈儿的玩意?你还真敢想。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买都是什么啊?就没一件儿年头比我岁数大的。”

    “尤其齐白石,民国时候,他的扇面比旁人贱一倍,两块一个,都没人要。你居然肯花二三百买他,也太能糟蹋钱了。”

    “论起来,齐白石还不如这吴昌硕、王雪涛呢。可即使是吴、王,那也得再过三代人,他们的画才能算是件儿东西。我把话放这儿,书画这东西呀,和瓷器一样,也得越古越好。王时敏他永远压不过文徵明去,你懂不懂?”

    “我说你小子,也甭跟我学了。就冲你这份眼睛一转就一歪主意,还不听人劝,我教不了你。哪怕我帮你挣出再大的家当,也得早晚让你给造干净了。”

    “切,早知道你小子闹这出幺蛾子,还不如我一个人来呢,再怎么也比这么糊里糊涂打水漂强啊……”

    可老爷子越这么说嘿,宁卫民还越乐。

    他一点都不气不恼,反倒还劝上师父了。

    “老爷子,息怒息怒,您说的我好好听着呢,可您别把自己气坏了呀?”

    “打什么水漂啊。我真得劝您一句,论老玩意,您是绝对的专家不假。可这世上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古的好。要不,那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怎么说啊?”

    “就拿我买的这些书画说吧,我承认年份上是不能和古的比。可正因为如此,您才不能用衡量古物的办法去判断呢。”

    “至少近代书画的好处是,艺术内涵更容易被今天的人理解,更容易受人喜爱和追捧。而且这些画家的作品存世量大、价格又低,更便于人们为了增值保值投资。”

    “说白了,这些字画上涨的原理,就是跟我买邮票的道理是一样的。在于坐庄做市啊。只要古画价格继续往上走,这些画就会产生比对效应追随后上。甚至因为有人暗中干预,涨得要比古画快得多。不信您就慢慢等着瞧啊……”

    宁卫民是很有耐心地在解释。

    但老人的特点就是不容易被年轻人说服。

    康术德更多代表了过去,许多思维意识都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就更别说谈及超越年代的认知了。

    所以听不进去是很正常的。

    “屁话,我都这岁数了,我能等你多久?十年,二十年?你少拿你歪理邪说糊弄我。我只知道物以稀为贵,越少越值钱,从没听说过东西越多越好的……”

    宁卫民咽了口吐沫,为师父的固执,多少也有点无奈。

    “哎哟,我的老爷子啊,物以稀为贵,不是绝对的概念。多与少的意义在于比对。”

    “那不是说一件儿两件儿就是少,千件儿万件儿就是多啊。东西的数量,那得跟有多少钱愿意买这些东西来比对啊。还得看这些东西中,到底有多少能用于实际交易的。”

    “我不是跟您说了嘛,今后什么东西热不热,俏不俏,人为干预成分更重。不会再像过去了,只凭眼力寻找,物件越古越好,然后作等被动升值,或是货卖识家。”

    “今后所有的文玩类、收藏类的物件,都会有一个相同的新名字,叫做‘筹码’!”

    宁卫民可谓点透了未来文玩交易市场的核心本质了,尤其是国内的市场状况。

    但即使如此,那也是白费吐沫。

    因为康术德别说琢磨了,根本连听都懒得听了。

    “吹吧你,可劲儿吹,论吹牛你是我师父!你说什么是什么。好小子,孙猴儿都开始教唐僧了。那好,打今儿起,就算你出师了……”

    那么对老爷子如此的态度,宁卫民也只能来最后一手了。

    “哎,您这就没劲了。不是您头两天跟我说的,‘兹要看好了,觉着有把握,你就尽管出手。吃亏不要紧,也是长学问’啦?我这还没吃亏呢,怎么您就先不干了?”

    “老爷子,咱这么说吧,老东西您要说不对,我连个屁都不敢放。可新东西,我还就有点小不服了,真想跟您滋扭滋扭,叫叫板。要不咱爷儿俩打个赌怎么样?”

    “就我那邮票,明年之内,价钱若不能翻两跟头,我就把我所有家当都赔给您怎么样?而且从此无论任何大事小情,我一概全听您的,哪怕您告诉我煤球儿是白的,我也给您可着白煤球买去。您说去打狗,我绝不撵鸡。”

    这激将法可有用,康术德果然来神儿了。

    “嘿,够下本儿的啊,这海口夸得可有点意思。那我要输了呢,我赔给你什么啊?”

    宁卫民也是张口就来。

    “那好办啊,要是您输了,您手里那三件儿玩意,就得输给我一件儿……”

    没想到随口一说,却惹出剧烈反弹,老爷子居然当场急眼了。

    “呸,想得美!你小子。我说的呢,这你就不对了。”

    “你怎么惦记我手里的东西啊?咱不是说好了嘛,卖画的钱归你,那三件瓷器可都是我的,从此两不相欠。”

    “不行啊,那几件瓷器我可舍不得再撒手。”

    宁卫民只有赶紧改口。

    “好好好,要不然这么着,您要输了,就再找个其他的玩意给我行不行?还有从今以后,您就不再干涉我对某些事的执着,得尊重我自己的意见……”

    “嗯,这听着还差不多……”

    老爷子总算认可。

    “不过你可想好了啊。说出的话,可就收不回了。还是那句话,别打马虎眼。”

    宁卫民坦荡极了。

    “您放心,我心里有底,绝无反悔。我总不能为了保住眼前的这几个铜子儿,就把金山银山丢了。”

    “切,瞧把你狂的。不就几十张破画儿,一摞破邮票嘛,也就你当宝贝。还金山银山呢?我看你是鬼迷心窍,执迷不悟啊。做梦去吧!”

    “您别说。我还就爱做梦,万一梦想成真了呢?”

第五百二十一章 自带流量

    开业仅仅半个月,宁卫民就不再舍脸吆喝了。

    因为就连“坛宫”二楼的买卖,都逐步走入了正规,变得大有起色。

    敢情进入工作日之后,公款消费的顾客们首先如约而至。

    这其中既有外贸部门,卖区政府面子来捧场的友好单位。

    也有隶属于纺织部,靠皮尔·卡顿公司的外贸订单赚取外汇的服装厂。

    还有区服务局下属,具备接待外宾资格的工艺美术行业大厂。

    至于这些单位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打着款待外宾的旗号,又有外汇收入,花钱都很冲。

    虽然为了省时,基本上都是吃便席,但他们是绝不在乎价钱的。

    点菜专找贵的要,酒水也专要茅台和五粮液,有时候临走还要带走几条高级烟。

    一桌席花个千八百的,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坛宫”的高档白酒,高级心眼,最贵的菜色,主要都是他们消费的。

    有了他们的贡献,饭庄从运营成本的赤字中解脱就变得容易起来

    平均算下来,每日二楼都能接待两三桌,营业额一下子就达到了四千元上下。

    但也正因为财大气粗,这些人身上同样也有个让人别扭的地方——对山珍海味有着太多的执念。

    这帮人受品味、见识和文化的局限,对于饮食的追求,真的跟土财主差不离儿。

    应该说,这一期广告就相当于宁卫民俩月的工资啊。

    在一般人眼里,这绝对是个相当吓人的数字了。

    真要是广告投放效果不如所想象的那么好。

    宁卫民就得陪进去一辆全新自行车和一块手表。

    不过这笔钱其实是比较符合宁卫民心理预期的。

    毕竟还属于小生意,投入也没超过三百,他通过古四儿应该很容易就能把这笔钱收回来。

    重要的是,这次广告业务试水,是一次以小见大、尤为有益的尝试。

    这对日后他开展其他的商业活动,肯定是很有帮助的一次经验。

    他通过这件事,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这年头广告与商业营销直接的关系。

    也就能知道自己在这个时代能力究竟有多大。

    看看是否有自己应付不了的情况,找到自身的不足。

    更何况真办成了,收益也是巨大的,就能遂了他的心愿。

    要不试这么一次,他又怎么可能甘心呢?

    总之,既然广告协议已经签订,那顺理成章,下面就进入真正的实际操作阶段了。

    这一方面是宁卫民抓紧时间,按照广告上的技术条目,编写具体的技术内容。

    另一方面,就是他联系古四儿,去商量出售技术的代价,打算先捞回成本再说。

    写东西很好办,全是宁卫民肚子里现成的玩意。

    这又不是写小说,用不着润色,只要条理清楚,意思准确就行。

    而且白天夜里,宁卫民都有大把时间爬稿子。

    一天写完,一天修订整理,轻轻松松的事儿。

    写完了就是汇编成册,该批量生产了。

    这事儿也容易。

    宁卫民不用铅字印刷,用油印,就是学校印卷子的那种土办法。

    他自己只不过再花一晚的时间用蜡纸刻了版。

    晚上借用单位的设备,用公家的纸张油墨,很容易就印出了一百份教材。

    而恰好也是这个时候,古四儿那边有信儿了,他带着俩哥们儿如约来接洽,成了最早领走教材的仨顾客。

    不过交易过程也出了点儿小岔子。

    最终成交的价儿并不是当初说好的三百块,而是二百六。

    之所以会如此,是那古四儿带来的另外俩鱼贩子耍鸡贼,临时变卦。

    他们大概是吃准了宁卫民急需用钱,一时又难找其他人。

    非要先掏一半的钱把方子拿走,试验成功了,才肯付剩下的一半。

    这明显就是想打五折,要变相赖账的手段啊。

    可这三百一下就变一百五了,宁卫民哪儿能干啊?于是一口回绝。

    古四儿似乎也并没想到会有这出戏码。

    愕然之间,面对宁卫民责问的眼神,他觉得很有点挂不住脸儿,帮着宁卫民据理力争。

    可即使如此,毕竟难抵财帛动人心。

    五十块钱,那已经是一个月工资啦!

    跟着古四儿来的那俩小子,眼界就这么大,其他的都不顾了。

    做出不成就拉倒打算破罐破摔的姿态。

    说他们肯掏五十,还是因为古四儿担保呢。

    毕竟没亲眼所见,谁能完全相信。

    还说这钱不是不给,是日后再给。

    话里话外埋怨古四儿胳膊肘往外拐,帮理不帮亲。

    一席话下来,反倒弄得古四儿张口结舌,有点下不来台。

    宁卫民却是越听越烦。

    他琢磨了一下,觉得只要能收回广告上的成本就算立于不败之地了。

    多几十块钱少几十块钱也没什么必要。

    也就懒得置这个闲气,跟他们斗这个智了。

    于是直接划出了最后的底价,那就是同意打个八折。

    说他们兹要能马上掏二百四,方子就给他们,这是一口价,其余免谈。

    而且借着这事儿把藏着的坑,也挑明了。

    说自己保证这孵化神仙鱼的办法是真的。

    只要按着方子来,孵化不了他负责。

    可既然是贱卖,就别怪他后面再把孵化办法卖其他的人,弥补损失。

    还说古四儿他们同样也可以往外卖方子,谁卖得出去,就算谁的本事。

    连古四儿在内,这仨人对宁卫民打算继续把孵化办法再卖别人这一点,都没太当回事。

    看来他们谁都明白,这样的事儿是必然会发生的。

    大概也挺自负,自己的关系网不是宁卫民能轻易触碰得到的。

    但八折的价钱却真让那俩小子动心了。

    他们还是知道神仙鱼孵化办法的真正价值的,要不然也不会跟着古四儿来了。

    就这样,经过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那俩小子见好就收,最终和宁卫民以在心里互道一声傻波依的方式,达成了交易。

    值得一提的,倒是宁卫民没想到,古四儿还真不是假局气。

    他和另外俩小子不一样,做人还算讲究,该给多少钱给多少钱,照样掏了一百。

    等拿到教材之后,甚至没搭理那俩鱼贩子就率先走了。

    从这明明可以省钱,却偏偏不要,又有点像划清界限的负气之举上看。

    宁卫民愿意相信,古四儿对这变故确实不知情,这人看来还是可以再打交道的。

    就这样,又过了三四天。

    当9月8日,宁卫民在最新的一本《现代青年》上,看到自己那则广告刊登出来时。

    他其实已经把两期广告的本钱完全回收了。

    剩下的就是等着看看,这试水之举能带回来多少效益了。

    坦白说,尽管《现代青年》编辑部还挺不错的。

    主动给他的广告增加了一个《大西洋底的人》男主角麦克哈里斯的遨游海底的线描配图。

    和他那个“大西洋底的鱼”为噱头的广告标题,搭配起来相得益彰,看着效果十分夺人眼球。

    可连着五六天,竟然都没等到一封信。

    在这个过程里,宁卫民还真有点忐忑,心里没底了。

    他心里情不自禁的开始琢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什么杂志实际销量是不是太低了,是不是五元的价钱或许订高了,是不是自己把这年头的人想得太单纯了,是不是自己的地址不该留自己家啊,看着不像办公地……

    总之,越盼来信越没有,一切的疑点都成为他忧虑的来源。

    关键的转折来自于第七天。

    9月14日,院儿里来了件大喜事儿,这天是周末。

    早上八点,当罗家的大儿子陪着自己媳妇,抱着新生儿,走进扇儿胡同2号院的时候,全院的人几乎都迎出来了。

    结婚七年,七年才抱上孩子,不容易。

    这说起来,和一场抗战的胜利也差不离儿了。

    当了爷爷的罗师傅乐得屁颠屁颠的,比涨一级工资都兴奋。

    他一边拦住大儿子和媳妇儿站在当院儿里看婴儿,一边向全院居民大声宣告。

    “到家喽,到家喽,我们家的大孙子到家喽。”

    升格儿为奶奶的罗大婶儿跟着就从大儿媳妇手里把孙子抢了过来。

    她抱着孩子,也高兴得不知怎么显摆了。

    掀开一道小缝儿边大妈看,看他们的大孙子小鼻梁多高。

    跟着又给米婶儿看,看他们的大孙子小脸蛋多周正。

    米晓卉这丫头嘴里是真没把门的,嘀咕了一句。

    “眼小了点儿。”

    刚说完,后脑勺就挨了她妈一巴掌。

    罗大婶倒也不介意,笑呵呵的反倒解释上了。

    “不小,月科的孩子,还没睁开哪,小猫儿小狗儿没离窝也不睁眼不是?”

    跟着就彻底沉浸在孩子脸上,满有兴致地说,“瞧这小脖子,几道圈儿,小胳膊腿儿,那叫有劲儿,骨立着哪!我们孙子结实,大夫说了,还得科学喂养哪,各种营养都得跟上……”

    宁卫民也会凑趣儿,净捡好听的说,反正不要钱不是。

    “长相这么端正,绝对是福相。您得起个好名字,好好培养吧,这可是咱们未来的国家栋梁哪,真要成了名留青史的人才,咱们整个院儿都跟着面上有光呢。”

    这话说的全院儿都乐了,在罗大婶儿连声称是中,罗家一家子都笑成了向阳花儿。

    结果就是这么巧,这时候,邮差也来了。

    这位见院儿门口这么多人,也不进去,直接叫一嗓子。

    “2号院,有信啊。宁卫民,宁卫民……”

    “哎哎,人在,人在哪!”

    或许真是口下有德之故,宁卫民居然一次性的拿到了两封信。

    一封是津门来的,一封是廊坊。

    他再顾不上看罗家的热闹了,赶紧回了自己屋儿。

    极为兴奋地偷摸一撕开信,果不其然,生意总算开张了。

    信封里面除了要求回寄技术资料的两封信,还夹着十元钱。

第五百二十二章 开眼

    一周之后,宁卫民的“坛宫”饭庄如期接待了为数六十人。

    由皮尔卡顿的外籍团队和法兰西大使馆官员,极其家属组成的特殊客人。

    这不仅是“坛宫”饭庄第一次承办正式宴会。

    而且也是一次让外事部门和区政府非常重视的“政治任务”。

    所以虽然人数不多,但无论饭庄,还是官方,对此都相当重视。

    为确保此事顺利,宁卫民不但和“张大勺”精心制定了菜单,准备好了最好的食材、酒水。

    并且还进行了优中选优的选拔,对选出来的服务人员进行了特殊培训。

    当天还由常静师傅、庞师傅和艾师傅共同坐镇后厨,为这些法国客人进行烹饪。

    甚至为了全力以赴不分心,就连便民业务宁卫民都叫停了。

    无论一楼的点心店,还是对公园游客销售的“宫廷小吃套餐”。

    只有在宴请结束后,法国客人满意离去,才能恢复正常的供给。

    同样的,京城旅游局、卫生局、甚至是国家安全部门,也很重视。

    这些政府部门,都派来了专人监督工作,对饭庄环境进行反复检查。

    预定就餐时间是9月23日的午间十一点。

    这天还恰巧是秋分,天气爽朗,蓝天白云。

    从早上十点半起,天坛北路的前后左右,就已被分局的警力布控、戒严,并有交警负责协调交通。

    天坛公园还专为此时临时封闭了北门,北门的入口处,作为临时的停车场。

    这更是声势浩大,面子十足。

    宁卫民和张士慧很快就熟悉了。

    男人就是这样。

    没利益纠葛的情况下,一颗烟,一杯茶,一起食堂吃顿饭,就能聊成谈得来朋友。

    当然,两人也确实算投缘。

    不但都比较能聊,爱开玩笑,甚至连个人情况也相差不多,

    首先俩人年龄相仿,宁卫民比张士慧就小一岁。

    其次,张士慧的父母却都在大西北需要保密的军工企业工作。

    他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如今就自己单奔儿一人儿在花市一间小房儿住着。

    这让他也有着明显的独立性,而且对家庭的感受与宁卫民无限趋同。

    至于说到两人明显的区别。

    只在于张士慧作为独生子女,高中毕业后没去京郊下乡当知青。

    他直接就来到了重文门宾馆上班。

    别看年轻,可如今已有三年店龄了。

    另外一点就是,这小子恋爱谈得比较早。

    充分利用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把人生后半段儿的陪跑员给确定了。

    以这年头的保守风气和普世道德观而论。

    只要双方父母不反对,他跟那个夜班勾上的叫刘炜敬的姑娘,差不多已经能看成一家人了。

    总之,宁卫民算是碰上了比较合拍的搭档。

    这夜班儿上的尤其舒服,没有什么是难以胜任的。

    甚至在张士慧提议下,俩人还合计好了轮值分工的法子。

    一人一天坐前台值班,另一个打地铺踏实歇着。

    这样一来,越发互惠互利了,夜班儿的舒适度直接实现了翻倍。

    那不用说,从这样的工作状态中,宁卫民充分体会到了用铁饭碗盛大锅饭的美妙滋味。

    他此时作为赶上福利年代尾巴的一员,根本无须向一切具有难度、危险、沉重的工作挑战,就能愉快的捧起饭碗有滋有味的吃饭。

    尽管明知这样的好日子不可持续。

    但对于必须得等待时机,根本无法大展拳脚的过渡阶段来说,这种舒适和安逸却是相当不错的。

    假如再对比一下他前世贴小广告被骂的日子,摆小摊儿被罚的生活,甚至为了躲债不惜跳楼而逃的经历。

    那更是一地狱,一个天堂。

    为此他情不自禁心生无限感慨与唏嘘。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公家来创造。

    真是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有掉进福窝儿里的一天。

    …………

    一个人的商业天赋也许真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假如否认这一点,你就没法解释。

    前世的宁卫民,是怎么从一个欠他钱的同行那赎不起的“当票”上。

    看到了可以低价购买这样当票,代赎抵押物的商机。

    然后借此打开一片天地,赤手空拳挣出千万财产的。

    你同样也没办法理解,今生的宁卫民,困守在夜班的岗位上,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

    又是怎么从一张破报纸上受到了启发,琢磨出来那么高明的挣钱法子的。

    这件事说起来挺绝,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起初,宁卫民上夜班,感到混吃等死的确舒服,他相当满意和知足。

    可当日子真是这么一天天下去,时间长了,他却又变得有点不踏实了。

    毕竟他不是这个年代土生土长的人,清楚的知道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

    这就注定他不可能长期像身边这些同事们,安心沉浸在安全假象中,以为生活永远是这么甜。

    然后坐等引以为傲的一切,被历史变革的车轮碾为齑粉。

    尤其他还是一个理想与堕落并存,想在未来顶个文化名人、收藏大家的名声,过一把骄奢淫逸首富瘾的人。

    当他发现各处邮局里的猴票越来越少,书画店里的近代名家书画价格开始走高。

    他就更有点担心,自己能够获取这些便宜筹码的良机,将会很快失去,再也不复存在了。

    可他又能做什么呢?

    光有贪念没用,如果没有钱,也没处来钱。

    除了看着干着急,他什么也做不了,除非改变这一切。

    宁卫民首先清楚,自己手里剩下的九百来块是绝对不能动的。

    那是趟鬼市的学费,必须专款专用。

    他要敢再花了,康术德绝对跟他翻脸。

    以后再想求老爷子教他东西,门儿也没有了。

    要不……索性去求老爷子帮忙再弄件值钱的玩意卖了?

    宁卫民认为这恐怕更属奢望。

    还是一样的道理。

    老爷子已经对他买画、囤邮票的不满临近极限了。

    这赌约的事儿,现在就成天挂嘴上说呢。

    他要敢提这茬,弄不好事儿办不成,非得把自己这位师父变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不可。

    这就叫自寻死路啊。

    他可不想受悟空的罪。

    那要不把自己手里的俩葫芦瓶卖了?

    经过反复考虑,宁卫民倒是终于痛下决心,打算割爱了。

    可结果怎么着,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当他小心翼翼抱着俩瓶子给送到了韵古斋去。

    就因为面相太显年轻,好嘛,被彻底轻视了。

    他就连人家经理都没见着。

    一个说话极不客气的秃顶业务员拦了他。

    居然想用二百五十块钱就把他宝贝给骗走。

    这主儿可真够二百五的!

    他要能干才怪了呢。

    根本不用想,自然怎么抱来的怎么抱回去。

    所以想要再凑点资金,趁着东西还算便宜,尽量为以后多攒点廉价筹码。

    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时有点抓瞎。

    原本宁卫民是想改天再换个地儿碰碰运气的,看看能不能碰上识货的主儿。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上夜班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报纸,导致他的思维是瞬间爆炸,生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主意。

    那是一张什么报纸呢?

    不是本地报纸,应该是一个外地旅客带来的异地报纸。

    而且还不是什么正经的大报,而是当地的一份《农业科技报》。

    根本不知道是被谁给拿到前台来的。

    看破烂程度,也不知被多少人翻阅过了。

    上面撒了不受茶渍,还粘了瓜子皮,日期也是一礼拜前的了。

    但就是这样的一份小报儿,原本只是为了消遣随笔翻翻的宁卫民,一下受到了触动,感受到了金钱的召唤。

    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那是整整半个版面的致富信息广告。

    要知道,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特别随着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市场逐步开放,各地经济率先开始出现复苏和繁荣。

    与此同时,社会供求关系,却显露了结构性的不平衡。

    一方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短缺,另一方面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加工出来的商品,都能很快销光卖光,因为市场的缺口太大了。

    那既然加工出商品就能致富。

    那么那些出现在媒体上的种养知识,加工技术,销售渠道的推介,连同生产设备转让出售等等的广告,就被称为“致富信息”。

    从上世纪七十年底末起,伴随着我国大型官办媒体上广告的出现,各类致富信息也开始陆续刊登在不是那么主流的报纸刊物上。

    这类广告开始是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到后来就变得琳琅满目。

    要知道,一直过穷日子的国人,哪一个不想脱贫致富,翻身发财啊?

    而这些致富信息背后,是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率先被唤醒。

    由此才会导致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创造能力的持续挖掘和释放。

    像宁卫民手里的这张报纸,三线城市的小报一张,针对的就是农民群体,内容极为丰富。

    什么农机厂出售农机具的,什么电机厂出售电机的。

    还有小五金厂、磨坊和油坊设备转让的广告。

    甚至还有制作洗衣粉设备,和酿酒设备的。

    而彻底吸引住宁卫民的,是一则出售有关鹌鹑的养殖技术广告。

    刊登这则广告的明显不是单位,而是个人。

    因为地址就是一个普通居民的居住地,联系人也只有名字没有任何职务头衔。

    广告写明,只要报上按地址寄去五元钱。

    他就会回寄给一份印有全部技术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小册子。

    常言道,一叶知秋啊。

    仅从这则邮购广告的尺寸足足抵得上其他的“豆腐块”三倍大小。

    宁卫民很容易就能做出一个判断。

    这位率先意识到知识可以转化为金钱的先行者不但聪明,而且应当是挣着钱了。

    否则以当时人们普遍魄力不高的情况来看。

    没有人会在不明结果的情况下,在看着像是白白扔钱的事儿上,投入这么大成本的。

    这也就意味着单纯出售技术知识的这条路不但走得通,而且利润不小。

    那么他随即就想到了自己身上。

    我是不是也能效仿这样的办法,卖点什么呢?

    就比如……

    怎么孵化神仙鱼的技术?

第五百二十三章 味觉奇迹

    比如第一道对应法餐里的汤菜。

    就是每人一小碗放了河蚌肉的“清汤茉莉”,再搭配两个充当面包用的咸味儿海棠酥。

    和法餐不同之处,在于这道中式清鸡汤与中式面点的美丽,纯乎自然。

    是既有花香又有花形,根本无需摆盘。

    这么一来,这道中菜西吃的汤菜,其精彩之处已经不仅是原本的味道了。

    更在于色、香、味、形的主题呼应,与嗅觉、味觉、视觉与触觉的立体享受。

    那海棠酥的层层酥皮,就像花朵一样绽放,粉红色几乎是少女心。

    轻轻一碰,酥脆的糕点就会掉下来,让人不忍心去吃。

    而浸泡在清鸡汤中的白色茉莉花,却以纯粹的汤色和诱人的清香彰显生命力。

    所以这头一道菜一端上来,就引发了轰动。

    要知道,惯常以为法餐为傲的法国人,思想意识里只有法餐才谈得上精致。

    而对中餐的印象,无非就是炒粉、炒面、炒杂碎之列。

    甚至颇多人来到共和国,最苦恼的事儿就是这里难以买到真正优质的新鲜面包,从形成了共和国面点粗粝的成见。

    打个比方,就如同当年京城变做北平,初到此地的鲁迅因为京城商业大萧条,而断定北平没有好茶食一样。

    偏偏骤然间,见识到了中餐里精致高雅、生动有趣一面。

    那可想而知会产生多么大的震惊啊!

    必然刷新了固有认知,对中餐的观感迅速提升。

    尤其是喝汤的时候,许多人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宁卫民和张士慧很快就熟悉了。

    男人就是这样。

    没利益纠葛的情况下,一颗烟,一杯茶,一起食堂吃顿饭,就能聊成谈得来朋友。

    当然,两人也确实算投缘。

    不但都比较能聊,爱开玩笑,甚至连个人情况也相差不多,

    首先俩人年龄相仿,宁卫民比张士慧就小一岁

    另外一点就是,这小子恋爱谈得比较早。

    充分利用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把人生后半段儿的陪跑员给确定了。

    以这年头的保守风气和普世道德观而论。

    只要双方父母不反对,他跟那个夜班勾上的叫刘炜敬的姑娘,差不多已经能看成一家人了。

    总之,宁卫民算是碰上了比较合拍的搭档。

    这夜班儿上的尤其舒服,没有什么是难以胜任的。

    甚至在张士慧提议下,俩人还合计好了轮值分工的法子。

    一人一天坐前台值班,另一个打地铺踏实歇着。

    这样一来,越发互惠互利了,夜班儿的舒适度直接实现了翻倍。

    那不用说,从这样的工作状态中,宁卫民充分体会到了用铁饭碗盛大锅饭的美妙滋味。

    他此时作为赶上福利年代尾巴的一员,根本无须向一切具有难度、危险、沉重的工作挑战,就能愉快的捧起饭碗有滋有味的吃饭。

    尽管明知这样的好日子不可持续。

    但对于必须得等待时机,根本无法大展拳脚的过渡阶段来说,这种舒适和安逸却是相当不错的。

    假如再对比一下他前世贴小广告被骂的日子,摆小摊儿被罚的生活,甚至为了躲债不惜跳楼而逃的经历。

    那更是一地狱,一个天堂。

    为此他情不自禁心生无限感慨与唏嘘。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公家来创造。

    真是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有掉进福窝儿里的一天。

    …………

    一个人的商业天赋也许真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假如否认这一点,你就没法解释。

    前世的宁卫民,是怎么从一个欠他钱的同行那赎不起的“当票”上。

    看到了可以低价购买这样当票,代赎抵押物的商机。

    然后借此打开一片天地,赤手空拳挣出千万财产的。

    你同样也没办法理解,今生的宁卫民,困守在夜班的岗位上,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

    又是怎么从一张破报纸上受到了启发,琢磨出来那么高明的挣钱法子的。

    这件事说起来挺绝,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起初,宁卫民上夜班,感到混吃等死的确舒服,他相当满意和知足。

    可当日子真是这么一天天下去,时间长了,他却又变得有点不踏实了。

    毕竟他不是这个年代土生土长的人,清楚的知道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

    这就注定他不可能长期像身边这些同事们,安心沉浸在安全假象中,以为生活永远是这么甜。

    然后坐等引以为傲的一切,被历史变革的车轮碾为齑粉。

    尤其他还是一个理想与堕落并存,想在未来顶个文化名人、收藏大家的名声,过一把骄奢淫逸首富瘾的人。

    当他发现各处邮局里的猴票越来越少,书画店里的近代名家书画价格开始走高。

    他就更有点担心,自己能够获取这些便宜筹码的良机,将会很快失去,再也不复存在了。

    可他又能做什么呢?

    光有贪念没用,如果没有钱,也没处来钱。

    除了看着干着急,他什么也做不了,除非改变这一切。

    宁卫民首先清楚,自己手里剩下的九百来块是绝对不能动的。

    那是趟鬼市的学费,必须专款专用。

    他要敢再花了,康术德绝对跟他翻脸。

    以后再想求老爷子教他东西,门儿也没有了。

    要不……索性去求老爷子帮忙再弄件值钱的玩意卖了?

    宁卫民认为这恐怕更属奢望。

    还是一样的道理。

    老爷子已经对他买画、囤邮票的不满临近极限了。

    这赌约的事儿,现在就成天挂嘴上说呢。

    他要敢提这茬,弄不好事儿办不成,非得把自己这位师父变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不可。

    这就叫自寻死路啊。

    他可不想受悟空的罪。

    那要不把自己手里的俩葫芦瓶卖了?

    经过反复考虑,宁卫民倒是终于痛下决心,打算割爱了。

    可结果怎么着,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当他小心翼翼抱着俩瓶子给送到了韵古斋去。

    就因为面相太显年轻,好嘛,被彻底轻视了。

    他就连人家经理都没见着。

    一个说话极不客气的秃顶业务员拦了他。

    居然想用二百五十块钱就把他宝贝给骗走。

    这主儿可真够二百五的!

    他要能干才怪了呢。

    根本不用想,自然怎么抱来的怎么抱回去。

    所以想要再凑点资金,趁着东西还算便宜,尽量为以后多攒点廉价筹码。

    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时有点抓瞎。

    原本宁卫民是想改天再换个地儿碰碰运气的,看看能不能碰上识货的主儿。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上夜班无意间看到了一张报纸,导致他的思维是瞬间爆炸,生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主意。

    那是一张什么报纸呢?

    不是本地报纸,应该是一个外地旅客带来的异地报纸。

    而且还不是什么正经的大报,而是当地的一份《农业科技报》。

    根本不知道是被谁给拿到前台来的。

    看破烂程度,也不知被多少人翻阅过了。

    上面撒了不受茶渍,还粘了瓜子皮,日期也是一礼拜前的了。

    但就是这样的一份小报儿,原本只是为了消遣随笔翻翻的宁卫民,一下受到了触动,感受到了金钱的召唤。

    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那是整整半个版面的致富信息广告。

    要知道,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特别随着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市场逐步开放,各地经济率先开始出现复苏和繁荣。

    与此同时,社会供求关系,却显露了结构性的不平衡。

    一方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短缺,另一方面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加工出来的商品,都能很快销光卖光,因为市场的缺口太大了。

    那既然加工出商品就能致富。

    那么那些出现在媒体上的种养知识,加工技术,销售渠道的推介,连同生产设备转让出售等等的广告,就被称为“致富信息”。

    从上世纪七十年底末起,伴随着我国大型官办媒体上广告的出现,各类致富信息也开始陆续刊登在不是那么主流的报纸刊物上。

    这类广告开始是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到后来就变得琳琅满目。

    要知道,一直过穷日子的国人,哪一个不想脱贫致富,翻身发财啊?

    而这些致富信息背后,是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率先被唤醒。

    由此才会导致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创造能力的持续挖掘和释放。

    像宁卫民手里的这张报纸,三线城市的小报一张,针对的就是农民群体,内容极为丰富。

    什么农机厂出售农机具的,什么电机厂出售电机的。

    还有小五金厂、磨坊和油坊设备转让的广告。

    甚至还有制作洗衣粉设备,和酿酒设备的。

    而彻底吸引住宁卫民的,是一则出售有关鹌鹑的养殖技术广告。

    刊登这则广告的明显不是单位,而是个人。

    因为地址就是一个普通居民的居住地,联系人也只有名字没有任何职务头衔。

    广告写明,只要报上按地址寄去五元钱。

    他就会回寄给一份印有全部技术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小册子。

    常言道,一叶知秋啊。

    仅从这则邮购广告的尺寸足足抵得上其他的“豆腐块”三倍大小。

    宁卫民很容易就能做出一个判断。

    这位率先意识到知识可以转化为金钱的先行者不但聪明,而且应当是挣着钱了。

    否则以当时人们普遍魄力不高的情况来看。

    没有人会在不明结果的情况下,在看着像是白白扔钱的事儿上,投入这么大成本的。

    这也就意味着单纯出售技术知识的这条路不但走得通,而且利润不小。

    那么他随即就想到了自己身上。

    我是不是也能效仿这样的办法,卖点什么呢?

    就比如……

    怎么孵化神仙鱼的技术?

    作家的话

第五百二十四章 中外通吃

    这场宴会充分获得了法国客人的肯定。

    因此如果好好盘点一下的话,就会知道,宁卫民所获得的好处简直太多了。

    首先是经济账。

    六十人的宴请,实际上并没用太多的珍贵食材。

    而且由于酒水方面,大多是皮尔·卡顿公司,从即将开业的马克西姆餐厅的酒库存货调配的。

    宁卫民只是提供了北派黄酒“即墨老酒”作为开胃酒而已。

    食材的成本就没超过一千元钱。

    再加上餐厅两个琴师的报酬,饭庄的人工,水电、燃气,和暂停接待其他客人的损失。

    这些都算在一起,也不会超过两千元。

    然而皮尔·卡顿给“坛宫”结算的费用,却是整整一万元外汇券。

    大师相当大方,在已经收取了服务费的情况下。

    比其应该支付的费用,还要多给了一千块,专门作为工作人员的小费。

    此举足以说明这位大老板相当满意。

    也致使“坛宫”单日的营业额记录直接放飞,飙升到过去的两倍半啊。

    应该说,这一期广告就相当于宁卫民俩月的工资啊。

    毕竟还属于小生意,投入也没超过三百,他通过古四儿应该很容易就能把这笔钱收回来。

    重要的是,这次广告业务试水,是一次以小见大、尤为有益的尝试。

    这对日后他开展其他的商业活动,肯定是很有帮助的一次经验。

    他通过这件事,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这年头广告与商业营销直接的关系。

    也就能知道自己在这个时代能力究竟有多大。

    看看是否有自己应付不了的情况,找到自身的不足。

    更何况真办成了,收益也是巨大的,就能遂了他的心愿。

    要不试这么一次,他又怎么可能甘心呢?

    总之,既然广告协议已经签订,那顺理成章,下面就进入真正的实际操作阶段了。

    这一方面是宁卫民抓紧时间,按照广告上的技术条目,编写具体的技术内容。

    另一方面,就是他联系古四儿,去商量出售技术的代价,打算先捞回成本再说。

    写东西很好办,全是宁卫民肚子里现成的玩意。

    这又不是写小说,用不着润色,只要条理清楚,意思准确就行。

    而且白天夜里,宁卫民都有大把时间爬稿子。

    一天写完,一天修订整理,轻轻松松的事儿。

    写完了就是汇编成册,该批量生产了。

    这事儿也容易。

    宁卫民不用铅字印刷,用油印,就是学校印卷子的那种土办法。

    他自己只不过再花一晚的时间用蜡纸刻了版。

    晚上借用单位的设备,用公家的纸张油墨,很容易就印出了一百份教材。

    而恰好也是这个时候,古四儿那边有信儿了,他带着俩哥们儿如约来接洽,成了最早领走教材的仨顾客。

    不过交易过程也出了点儿小岔子。

    最终成交的价儿并不是当初说好的三百块,而是二百六。

    之所以会如此,是那古四儿带来的另外俩鱼贩子耍鸡贼,临时变卦。

    他们大概是吃准了宁卫民急需用钱,一时又难找其他人。

    非要先掏一半的钱把方子拿走,试验成功了,才肯付剩下的一半。

    这明显就是想打五折,要变相赖账的手段啊。

    可这三百一下就变一百五了,宁卫民哪儿能干啊?于是一口回绝。

    古四儿似乎也并没想到会有这出戏码。

    愕然之间,面对宁卫民责问的眼神,他觉得很有点挂不住脸儿,帮着宁卫民据理力争。

    可即使如此,毕竟难抵财帛动人心。

    五十块钱,那已经是一个月工资啦!

    跟着古四儿来的那俩小子,眼界就这么大,其他的都不顾了。

    做出不成就拉倒打算破罐破摔的姿态。

    说他们肯掏五十,还是因为古四儿担保呢。

    毕竟没亲眼所见,谁能完全相信。

    还说这钱不是不给,是日后再给。

    话里话外埋怨古四儿胳膊肘往外拐,帮理不帮亲。

    一席话下来,反倒弄得古四儿张口结舌,有点下不来台。

    宁卫民却是越听越烦。

    他琢磨了一下,觉得只要能收回广告上的成本就算立于不败之地了。

    多几十块钱少几十块钱也没什么必要。

    也就懒得置这个闲气,跟他们斗这个智了。

    于是直接划出了最后的底价,那就是同意打个八折。

    说他们兹要能马上掏二百四,方子就给他们,这是一口价,其余免谈。

    而且借着这事儿把藏着的坑,也挑明了。

    说自己保证这孵化神仙鱼的办法是真的。

    只要按着方子来,孵化不了他负责。

    可既然是贱卖,就别怪他后面再把孵化办法卖其他的人,弥补损失。

    还说古四儿他们同样也可以往外卖方子,谁卖得出去,就算谁的本事。

    连古四儿在内,这仨人对宁卫民打算继续把孵化办法再卖别人这一点,都没太当回事。

    看来他们谁都明白,这样的事儿是必然会发生的。

    大概也挺自负,自己的关系网不是宁卫民能轻易触碰得到的。

    但八折的价钱却真让那俩小子动心了。

    他们还是知道神仙鱼孵化办法的真正价值的,要不然也不会跟着古四儿来了。

    就这样,经过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那俩小子见好就收,最终和宁卫民以在心里互道一声傻波依的方式,达成了交易。

    值得一提的,倒是宁卫民没想到,古四儿还真不是假局气。

    他和另外俩小子不一样,做人还算讲究,该给多少钱给多少钱,照样掏了一百。

    等拿到教材之后,甚至没搭理那俩鱼贩子就率先走了。

    从这明明可以省钱,却偏偏不要,又有点像划清界限的负气之举上看。

    宁卫民愿意相信,古四儿对这变故确实不知情,这人看来还是可以再打交道的。

    就这样,又过了三四天。

    当9月8日,宁卫民在最新的一本《现代青年》上,看到自己那则广告刊登出来时。

    他其实已经把两期广告的本钱完全回收了。

    剩下的就是等着看看,这试水之举能带回来多少效益了。

    坦白说,尽管《现代青年》编辑部还挺不错的。

    主动给他的广告增加了一个《大西洋底的人》男主角麦克哈里斯的遨游海底的线描配图。

    和他那个“大西洋底的鱼”为噱头的广告标题,搭配起来相得益彰,看着效果十分夺人眼球。

    可连着五六天,竟然都没等到一封信。

    在这个过程里,宁卫民还真有点忐忑,心里没底了。

    他心里情不自禁的开始琢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什么杂志实际销量是不是太低了,是不是五元的价钱或许订高了,是不是自己把这年头的人想得太单纯了,是不是自己的地址不该留自己家啊,看着不像办公地……

    总之,越盼来信越没有,一切的疑点都成为他忧虑的来源。

    关键的转折来自于第七天。

    9月14日,院儿里来了件大喜事儿,这天是周末。

    早上八点,当罗家的大儿子陪着自己媳妇,抱着新生儿,走进扇儿胡同2号院的时候,全院的人几乎都迎出来了。

    结婚七年,七年才抱上孩子,不容易。

    这说起来,和一场抗战的胜利也差不离儿了。

    当了爷爷的罗师傅乐得屁颠屁颠的,比涨一级工资都兴奋。

    他一边拦住大儿子和媳妇儿站在当院儿里看婴儿,一边向全院居民大声宣告。

    “到家喽,到家喽,我们家的大孙子到家喽。”

    升格儿为奶奶的罗大婶儿跟着就从大儿媳妇手里把孙子抢了过来。

    她抱着孩子,也高兴得不知怎么显摆了。

    掀开一道小缝儿边大妈看,看他们的大孙子小鼻梁多高。

    跟着又给米婶儿看,看他们的大孙子小脸蛋多周正。

    米晓卉这丫头嘴里是真没把门的,嘀咕了一句。

    “眼小了点儿。”

    刚说完,后脑勺就挨了她妈一巴掌。

    罗大婶倒也不介意,笑呵呵的反倒解释上了。

    “不小,月科的孩子,还没睁开哪,小猫儿小狗儿没离窝也不睁眼不是?”

    跟着就彻底沉浸在孩子脸上,满有兴致地说,“瞧这小脖子,几道圈儿,小胳膊腿儿,那叫有劲儿,骨立着哪!我们孙子结实,大夫说了,还得科学喂养哪,各种营养都得跟上……”

    宁卫民也会凑趣儿,净捡好听的说,反正不要钱不是。

    “长相这么端正,绝对是福相。您得起个好名字,好好培养吧,这可是咱们未来的国家栋梁哪,真要成了名留青史的人才,咱们整个院儿都跟着面上有光呢。”

    这话说的全院儿都乐了,在罗大婶儿连声称是中,罗家一家子都笑成了向阳花儿。

    结果就是这么巧,这时候,邮差也来了。

    这位见院儿门口这么多人,也不进去,直接叫一嗓子。

    “2号院,有信啊。宁卫民,宁卫民……”

    “哎哎,人在,人在哪!”

    或许真是口下有德之故,宁卫民居然一次性的拿到了两封信。

    一封是津门来的,一封是廊坊。

    他再顾不上看罗家的热闹了,赶紧回了自己屋儿。

    极为兴奋地偷摸一撕开信,果不其然,生意总算开张了。

    信封里面除了要求回寄技术资料的两封信,还夹着十元钱。

第五百二十五章 成王败寇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恐怕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

    一个人到底是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又或者是倒霉落魄?

    他所面对旁人的嘴脸绝对不一样。

    哪怕是亲人朋友之间,自觉不自觉的,往往也会或多或少去遵循这样的俗套。

    所以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一个人金钱、权力、社会地位所产生的变化,也决定着他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

    尽管真正关心他的人,至亲至爱的人,未必就会捧高踩低。

    尽管不能把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就简单定义为成王败寇。

    但终归人与人之间最多的关联都是利益使然,看人下菜碟,在哪儿都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越大,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笑脸,获得越来越多的尊重和认可,这一点是绝对没错的。

    每天进出院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们,心里打着的谱儿,都是彼此要互相守望一辈子的。

    今日帮人就是明天帮己啊,那还能不实心实意的帮忙吗?

    甚至平时哪怕积攒下什么龃龉、矛盾,往往都会借助这样的日子付之一笑,无形化解。

    这就是当年解决邻里隔阂的最佳契机。

    像1980年10月1日,扇儿胡同的2号院,边家办的这场婚礼就是如此。

    作为邻居,罗家、米家和康术德、宁卫民不但都送了礼。

    而且是打从国庆节前头几天,便帮着边家张罗忙乎起来了。

    大家是各展其能啊。

    比如说罗家,刚得的大孙子可还没出月科呢。

    这年头产假又少,按规定最多才给产妇十五天。

    本身这一家子为了这大孙子和大儿媳妇的身子骨儿忙得不亦乐乎。

    可考虑到边家亲戚少,边大妈的为难处。

    罗家大儿媳妇还是痛快应承下来,替边家当这个“娶亲太太”。

    区里糕点厂上班的罗师傅更是带着大儿子一起动手,借用厂里的烘炉,烤制出了五十斤“龙凤喜饼”。

    作为贺礼送给边家。

    这可给边家全家喜坏了,因为既添了喜兴,也实用啊。

    作为回礼馈赠亲友再合适不过了。

    边大爷受了礼物直说,“哎哟,真是辛苦您喽。这可是市面上已经找不着的东西了,没想到孩子能有这个福气。有您这‘正明斋’的手艺给戳着,那不但体面、提气、喜兴,也是京城独一份啊。承您的盛情,我替俩孩子多谢您了。”

    罗师傅则哈哈一笑,“您别跟我客气啊。不说咱们这么多年了,应当应份。就按老话说,货卖识家。这年头,也就您还看得上我点手艺啦。您兹要满意,我做着着就高兴。说实话,老不做这东西了,也是难得过回瘾哪。”

    米家也一样,米婶儿不但帮着边大妈给边建军两口子缝了四铺四盖。

    还利用副食店上班的优势,帮着边家用最实惠的价钱张罗了一系列的鸡鸭鱼肉米面糖油。

    光猪肉就给弄了半扇子来,暂时这些东西还都能存在副食店的冰库里,那才真是省了大事儿呢。

    而宁卫民也做了一个小小的牺牲,把自家的小厨房腾了出来。

    他和康术德这两天就不动火了,这房就专门给边家专门存放瓜果蔬菜各类杂物了。

    开席那天,这小房也可当做专门沏茶倒水的茶房摊儿来用。

    至于至关重要的厨师,则是康术德出面请的老朋友,在门框胡同的“瑞宾楼”干了多半辈子的刘师傅。

    这位刘师傅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不但已经退休,而且派头可真不小。

    结婚前一天,刘师傅带着俩徒弟来做准备工作,老京城人管这叫“落定”。

    他那俩徒弟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了,一个挑着两个木箱子,另一个背着个大包袱。

    老头儿前面大摇大摆走了,俩徒弟老实头一样,亦步亦趋后头跟着。

    到了这儿,打开这些东西再一看。

    箱子里面不但装着做饭用的锅,还有碗、盘、勺等餐具,全都是一整套一整套的家伙。

    包袱里则是刀具,就更讲究了。

    一把切菜刀,一把羊脸子刀,一把小刀。

    羊脸子是斜的,剔肉使的。

    小刀就是切菜什么,切佐料使的。

    此外还有一个铁勺子,一个笊篱,把儿都长,还都是枣木把儿的。

    枣木把儿硬啊,经烧,扛火,而且因为岁月的浸染,已经油亮油亮的,红的就像烧着的火。

    就这些家什,一看就透着专业。

    随后,就由这两个徒弟开始在院里砌炉灶、备菜等。

    一位年轻的师傅砌灶非常麻利,不一会便在院中砌成两座炉灶。

    备菜的师傅也非常利索,开始了准备工作,切肉,剁馅儿。

    然后俩人一个收拾鱼和鸡鸭,另一个就起架油锅,炸丸子。

    什么样的丸子过油到七成,什么样的丸子过油到五成,到六成,有的三成熟就得起灶,过油的成熟都不一样。

    偏偏整个过程里,这位刘师傅任何活儿他都不沾手,只是和康术德一起坐在边家喝茶抽烟。

    然后跟主家儿一起看看厨房里的东西,合计做什么样的席面儿。

    连看都没去看院儿里忙得一脑门子汗的俩徒弟。

    等走的时候,边家老两口还是恭恭敬敬给刘师傅送了出来。

    跟着转身又一个劲儿的跟康术德作揖道谢。

    就这景儿,看得院里这些年轻人一个个直犯谜症。

    谁都不知道这老头子有多大的能耐,值得边家老两口这么点头哈腰的。

    就连宁卫民和边建功,他们俩凑一起时,也都小声议论呢。

    “至于的嘛,瑞宾楼的厨师?再牛,他也不就一做褡裢火烧的嘛,怎么看着都赶上皇上的厨子了?”

    “是啊,这位这到底是有多大本事,才能有这个做派啊?我就不信,他能把肘子做出龙肉味儿来?那俩徒弟还真这么伺候他。这都什么年代了?封建意识怎么还这么强啊……”

    冷不防罗师傅听见了,一人儿赏了一个脑瓢儿,跟着就挤兑他们俩。

    “你们俩懂个屁,也忒不知道好歹了。甭说其他,先瞅瞅外头的行市,现在回来的知青们可都扎堆儿结婚呢,本来厨师就不好请啦。像这么再行的好厨师就更能难找。人家刘师傅可都退休啦,要不是看你们康大爷面上,人家才不出山呢。”

    “再者说了,这褡裢火烧怎么了?别瞧不起,那是一般的吃食吗?那是口子厨独有的吃食。满京城你找去,只有瑞宾楼一家会这手,为什么?就因为这瑞宾楼是打破了千百年口子厨不开菜馆的规矩,开饭馆子的独一家。”

    “什么是口子厨?又不知道了吧?告诉你们俩,那是咱京城只跑大棚做宴席,专门忙和红白喜事的厨师。自打解放以后,城里讲究移风易俗,红白事简办,就没有口子厨的容身之处了。所以如今也就这瑞宾楼一脉,才挑得起这红白喜事的真正大梁来。也就是这刘师傅,才知道席面怎么编排。”

    边建功还有点不服气。

    “罗师傅您这话我就不明白啦。啊,合着其他饭馆儿的厨师不是厨师。还非得这一脉才行。那他们怎么不干脆去人民大会堂做国宴啊?我就不信,他们真觉悟那么高,不上朝堂,非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嘿,你小子,诚心抬杠啊?”

    罗师傅一龇牙,开始教训。

    “你还甭说,其他饭馆里的厨子或许是有做菜水平比这位刘师傅高的,这我承认。可办民间宴席可和国宴不一样啊。办得了国宴的真办不了这婚宴。为什么啊?差钱上了。”

    “国家宴席水平高啊,物资都是专供的,什么时候听说过缺材料的。但刘师傅的本事就在这儿了。我过去就领教过一次口子厨的本事,十二道菜,这十二道菜什么都没有,除了猪肉就是白菜,一道菜是一个味儿。这国宴的厨子行吗?”

    “最关键的,也是口子厨最得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重信义,能替主顾着想、周全,从不亏人。不但他们做出的菜善用材料,总比原定丰盛实惠,绝不会偷工减料。对于经济不宽裕的人家,还能按事先讲好的价钱酌情而定,想办法周全主顾脸面,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像口子厨接活儿在商谈的时候,必须当面讲妥席面样式,到底有鱼虾海参一档,还是鸡鸭鱼一档,又或是米粉肉、狮子头、红焖肘子之类。尤其必须说明是为得吃、好看,还是省钱,以决定具体做法。”

    “常见的席面有“八大碗一海”、“八大碗两海”、“八大海一锅子”、“花九件”、“四到底”之类。但再俭也就是以肉炒菜为主了,总得有道肉丸子吧。”

    “可要碰上连这个钱也出不起的人又该怎么办呢?打个比方来说,一桌十人,每个人只有馆子里吃盘炒饼的或是碗牛肉面的钱。还能办包席吗?这种情况下往往主家自己都脸红,不好意思出口。

    “我还告诉你们,只要人头够多,你说出个具体钱数来。口子厨就应,而且还能把这样的席面办得漂漂亮亮。要么是四大盘肉炒菜、两碗烩菜,一大盆汤、米饭、馒头和花卷。要么就是四大盘肉炒菜,一碗肉丁炸酱、一碗肉片鸡蛋打卤,过水儿面条管够。”

    “说白了,人家口子厨挣得钱,全凭手艺,从不浪费原材料上省。办事原则永远都是‘谁也甭亏了谁,您好我好大家好’,好借此拉住回头客。就为此,京城普通人家办红白事儿绝不找馆子,而专找口子。换成饭馆的厨子,你们说行啊……”

    就这一席话,把宁卫民和边建功全说没声了。

    尤其是边建功,一琢磨,刚才自己的话,还真是有点得便宜卖乖啊。

第五百二十六章 人情交换

    其实在和宋华桂所做的人情交换上,宁卫民多少有点过虑了。

    要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初,京城就没有真正生产西餐餐具的厂家。

    马克西姆餐厅又是要做把法餐高雅格调、浪漫情怀引入共和国的前驱者。

    那是下了重注的,宁可承担长期的亏损,也要保持巴黎总店的风貌,并且不会轻易退出。

    所以自打马克西姆餐厅正式立项的签字仪式那天起,宋华桂就一直在为如何保证餐具供给的事儿烦恼。

    那是下了重注的,宁可承担长期的亏损,也要保持巴黎总店的风貌,并且不会轻易退出。

    所以自打马克西姆餐厅正式立项的签字仪式那天起,宋华桂就一直在为如何保证餐具供给的事儿烦恼。

    很简单的道理,这种持续性的消耗品如果永远使用进口货,成本太高了,必须尽力做国产化的努力。

    但偏偏这年代信息流通又闭塞的很,找到有能力供给的厂家,绝不是件容易事儿。

    实际情况就是,总公司这边的人,成天拿着从巴黎空运而来的一套餐具作为样本,就跟无头苍蝇似的满京城的转悠啊。

    但因为没人了解工艺品美术行业的情况,处处碰壁。

    别的不说,碟子这关就不好过。

    无论是他们找到的陶瓷厂,还是陶瓷店,全都因盘子胎太厚声称做不了。

    最后好不容易有个人算找到了珠市口的湖南醴陵陶瓷店,厂家才答应可以尝试承接。

    刀叉就更不易了,问哪儿哪儿都摇头,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还是多亏模特表演进了中南海,宋华桂能有机会与上层诉苦。

    这才得到了特批的三吨镍白铜,并交由沪海造币厂制成。

    至于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玻璃杯了。

    听着似乎没什么,可问题是外国酒水品种多,都有对应的杯子。

    尤其是法餐,对杯具更是讲究。

    红酒杯、白酒杯、香槟杯、水杯、海波杯、古典杯、烈酒杯、开胃酒杯、长饮杯、鸡尾酒杯、潘趣酒杯、爱尔兰咖啡杯……

    细分得有好几十种。

    然而这些在外国不难买到的杯子,国内根本就没有厂家能做的。

    何况需求量也不算太高,顶多每样几百个,不常用的甚至只需要百八十个,批量生产不划算啊。

    所以目前,总公司这边正在跟玻璃器皿展览会上找到的一家承德的玻璃杯厂协商。

    对方也是不情不愿的,很不愿接手,哪怕是外汇券结算。

    总之,这件事说起来其实是有点可笑的。

    就因为宋华桂这边没人知道重文区这里几乎汇集了整个京城的工艺品厂家,他们才会舍近求远,不得不与外地厂商商量供货合同。

    可想而知,以此时国内的物流条件来论,哪怕达成合作,也是费时费力费金钱。

    但宁卫民要帮这个忙就不一样了。

    通过办“坛宫”饭庄的采购,他早就对区里各类工艺品厂的情况了如指掌了。

    像瓷器吧,他就大可以去找专做仿古瓷的京城工艺品厂啊。

    虽然这厂子没挂陶瓷的名儿,可人家是专做仿古瓷的,接的就是定制业务。

    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小菜一碟啊,远比大部分靠机器做批量生产的民用陶瓷厂更有优势。

    还有刀叉的事儿,其实京城的证章厂就能搞定。

    虽然碍于高层的颜面,这事儿不好戗沪海造币厂的行。

    但等到刀叉生产出来,把每年三次的镀银加工业务,包揽下来不是什么问题。

    这也就避免了为保证刀叉亮丽如新,每年还返回沪海去做维护的麻烦。

    至于那几十种玻璃杯,其实就如同宁卫民找裁缝社给承接皮尔·卡顿零散的制衣任务一样。

    对于玻璃器皿大厂而言,或许是让人头疼的鸡肋业务,但对于手工作坊可完全成了甜买卖了。

    别忘了,葡萄常的料器葡萄就是用传统技法,靠工人一个个吹出来的。

    那吹点玻璃杯还不容易啊!

    这不正好送到宁卫民手里来了嘛。

    总之,宁卫民接手,这事儿是绝对的双赢啊,别提有多么划算了!

    不但可以帮宋华桂彻底解决餐具国产化的供货问题,彻底为她解决这个头疼不已的麻烦事。

    而且宁卫民自己还能光明正大的中饱私囊,同时拿这些订单去跟仿古瓷厂和证章厂卖人情啊。

    所以说,等到宁卫民真正模清楚了实际情况,测算出自己居然又为总公司节省了近乎一半的成本。

    他瞬间就坦然了,并且高高兴兴当起了这个中间商。

    并且琢磨上了到底该怎么利用这个“pc”国际展销会的门票,为自己带货的机会。

    其实怎么办,也很简单。

    越是技术含量小,容易量产的越应该“贴牌”外销。

    反过来越是需要技术,产量越低的越不适合这么办。

    鉴于这个原则,宁卫民保留了绢人、料器、仿生瓷、石雕的自主品牌。

    在展览会上力推的不外乎就是锦匣厂的锦盒,街道缝纫社的昆虫草编,仿古瓷的餐具,甚至还有东花市街道生产社临时吹出来的第一批酒杯。

    还别说,真有不小的斩获。

    一个来自英国的代理商看中了锦盒,现场给了宁卫民几种帽子盒的款式。

    需要宁卫民以锦盒的制作方式,按照他提供的款式,给出每种一千个的报价。

    最终按两万两千块外汇券,现场达成协议。

    宁卫民会为英国老牌的玛莎百货在两个月内提供质量合格,带有“pc”铭牌商标的三千只锦缎帽子盒。

    还有几个意大利代理商看重了仿古瓷的中餐瓷器,询问制作成“pc”品牌西餐餐具的价钱。

    但因为宁卫民无法现场给出详细的报价,这件事只是初步有了合作意向。

    他只能在和刘永清以及仿古瓷厂商量后才能给予回复,继续商洽此事。

    最意外的就是东花市街道生产社的酒杯了。

    因为都是临时加急吹制的,有两个杯子的料棍儿意外混色了。

    最终吹好的杯子,并不是纯色透明的。

    而是从上至下,由红黄、蓝绿混合色至无色透明的渐变效果、

    这反倒误打误撞,更受外商青睐。

    有人当时就要订购这种效果的红白酒杯各两千只。

    还有人提出需要其他颜色的产品和详细报价。

    深陷数人包围圈的宁卫民被代理商们如此热情的反响,吓得反倒不敢应了。

    他只能找借口脱身,紧急联系常玉龄,询问是否能制造出效果恒定的产品来。

    就这样,在得到常玉龄肯定的答复后。

    在这次为期三天的国际展销会结束后,东花市街道生产社,不但一跃成了共和国制作西餐玻璃酒具的“鼻祖”。

    而且还意外的拥有了一种渐变色的西餐酒具作为贴牌创汇主打产品,获得了价值十三万元左右外汇券,七千五百只各色酒杯的海外订单。

    这个曾经只有十几个人,而且一度倒闭小作坊,变得越发红火起来,在宁卫民的手里开始向八十人的生产规模扩大。

    不过与之相比,其实宁卫民个人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因为仅以眼前来看,这次展销会上谈成的买卖,如果刨去百分之十的贴牌费要交给总公司,还能让他至少能赚到手十万元外汇券。

    所以他怎么能不爱皮尔·卡顿公司,不尊重自己的老板,不珍惜自己的职位呢?

    不虚伪的说,真的没必要升职了,没必要……

第五百二十七章 核心利益

    虽然“坛宫”的成功,让宁卫民极大缓和了他与宋华桂之间的关系,让他终于获得了总公司同事们的尊重,放下了被总公司清算的担忧。

    甚至还让他非常意外的掌握了一条可以直接把“贴牌”产品出口海外的稳定财路。

    但他同样非常清醒的认识到,天坛公园这方土地才是自己的基本盘。

    北神厨完工后,还要继续改造的“坛宫二期”才是他的核心利益所在。

    想做成这件大事,完成这个伟大的目标。

    既离不开区服务局的人脉和权力支持,也无法缺少天坛园方能提供给的丰富文化资产。

    哪怕为了长期保住手里的实权,享受目前这种超然待遇

    也始终要仰仗于与天坛公园和区服务局给予的支持和信任。

    鉴于此,宁卫民对待这两位合作方,自然得比对待总公司的人事关系还要上心才对。

    至于这两方合作伙伴的利益诉求是什么?想要得到什么?

    没有人能比他更清楚的了。

    以当前局面而论。

    好的一方面是,“坛宫”开业以来,经营状况比早先预想的乐观许多。

    从小厨房钻出来,居然正撞见了提前退席的罗大婶儿和玉娟嫂子。

    点令宁卫民和米晓冉都始料不及。

    我们的社会,对于男女交往可是一向比较敏感的。

    虽说眼下有些风气松动了,但还是没改变众口铄金,舌头根子底下埋死人的本质。

    所以后果也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米晓冉几乎是现场被臊走了,宁卫民也有跳进黄河洗不清之感。

    俩人无不为此尴尬至极,懊恼不已。

    关键是冤啊!

    因为他们真是清白的,连半点儿女私情没有。

    之所以会在罗家的小厨房里进行密会,可不是谈情说爱。

    那主要是因为宁卫民成功打发走了那位“实地考察”的,把五块钱拿到手之后。

    看到米晓冉惊奇无比的神色,又灵机一动,想要拉米晓冉入伙儿。

    他觉得既然这姑娘知道了,那为了保密,为了方便,倒不如干脆就把收信地址改到重文门旅馆去的好。

    如果让米晓冉来代收信件,实际上比求康术德帮忙还方便呢。

    别忘了,老爷子也是白班、夜班轮着上。

    信件隔半个月就会有落在别人手里的时候,这哪儿行啊?

    而且老爷子可是临时工,说不准哪天就让玉雕厂给辞了。

    那连个“不”字儿都说不出来,就得卷铺盖走人。

    反过来,米晓冉就不一样了,她不但是重文门旅馆正式职工,每天还都是长期固定的早班。

    邮差基本是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来旅馆,这两趟她都够得上。

    兹要她愿意,是不会有人跟她抢跑腿儿的活的。

    她来办这事儿,几乎算得上万无一失啊。

    但让宁卫民完全没想到的是,这年头的人,可是忒有点死心眼了。

    普遍都讲究帮忙就是帮忙,耻于言利。

    米晓冉尽管答应了他的要求,却坚决不肯收半点报酬,非要纯奉献不可。

    这让宁卫民又如何过意的去呢?

    自然就要反复做思想工作。

    开始他还误会米晓冉嫌少,后来就把每封信的提成从五毛增加到一块钱。

    没想到把米晓冉给惹恼了,人家也不想再说什么了,直接推门一溜烟跑掉。

    哪成想啊,这出去的也忒不是时候了……

    瞧这事儿闹得吧!

    这就好比请人吃饭,碰上个黑心的脏馆子,给人吃进医院去了。

    好比送人条裤子,骗遇着假冒伪劣,人家刚穿着出门就开裆了。

    好比送人一只宠物狗,突然发作狂犬病,反而把人家给咬了。

    马屁拍在马腿上的结果,实在再悲催不过了。

    本来是你好我也好的事儿,弄不好就能反目成仇。

    唉!倒霉嘛!真是要亲命了!

    宁卫民现在别的不怕啊,就怕米晓冉脸皮儿薄,因为这事彻底记恨上了他。

    要是小姑奶奶一使性子,把已经说好的事儿再变了,那才叫真正的坏菜了呢。

    总之,为了防止事情往最坏处去,宁卫民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也只好以满腔热情和诚意,来试图道歉挽救了。

    只是可惜啊,就像要划清界限似的,米晓冉开始拼命的躲着他走了。

    国庆节之后两天,无论院里院外,单位家里,宁卫民在上赶着说话。

    这姑娘都是不言声,低着头逃似的避让。

    宁卫民还想过借“贿赂”米晓卉来传话,可一样是没成功,甚至就连这小丫头也给得罪了。

    米晓卉很不高兴的回复,说自己挨了姐姐一通呲儿,以后再不敢吃宁卫民的雪糕了。

    合着压根就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啊。

    谁说抬手不打笑脸人啊?

    宁卫民那颗滚烫滚烫的心,就被米晓冉的冷淡给撅得“咔吧咔吧”的。

    不用说,屡屡碰壁,让他是真发愁了。

    照这样下去,他想挪地址的事儿恐怕还真有要黄的苗头。

    更关键是他没时间等,他也明白这种事儿需要时间,最好等米晓冉心情平复再说。

    可问题是杂志最多再有两天要去印刷了,他要不跟米晓冉真正说死喽,工作也没法展开啊,这期可又错过去了。

    还好,他最后又想出了一个辙来——打电话。

    这年头人们是没有手机,可有座机啊。

    虽说整个京城的电话普及率并不高,只有百分之四而已。

    可几乎每两三条胡同,就有一台公用电话。

    只要把电话打过来,人家管叫。

    不得不说,宁卫民这个“决定”实在是太正确了

    因为电话往往意味着公事、要事和大事儿,米晓冉不可能不上钩。

    而且这种方式也很隐秘。

    除了接电话的米晓冉,没人知道是他打的,那不好意思和让人误会的顾虑,也就不存在了。

    更何况米晓冉即使不愿意给他面子,总得给七分钱电话费面子啊。

    这时候的电话还是双向收费的,跑次腿儿,还得额外收费三分钱呢。

    既然人都来了,钱就得交。

    不说两句就挂,这不是胡同里长大,勤俭持家的米晓冉干得出来的事儿。

    果不其然,宁卫民终于成功和米晓冉通上了话。

    “喂,您……是哪里……”

    电话中,米晓冉的声音很紧张,充满了游疑不定。

    可见这通电话是有威慑力的。

    “是我呀,宁卫民……”

    “啊?怎么是你?”

    米晓冉一下叫了起来,被愚弄的感受让她十分火大。

    “好啊,你……你搞什么鬼呢?在耍什么阴谋诡计?你怎么就跟个特务似的……”

    “别别,你别这么说我啊,我是人民,可不是敌人。”

    “哼,你是不是敌人,我说了算。干嘛戏弄我?你这个大坏蛋!”

    米晓冉会生气,这原属于意料中的事情,宁卫民也没指望人家能好声好气。

    不过他自认为自己的口才也算出众,只要米晓冉肯听他说,事情也就有了转机。

    “哎呦,小姑奶奶,千万别误会。我不是戏弄你,是想跟你道歉,我可什么方式都试过了,这也是最后一招了。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嘛。你应该不是那么小气,连个道歉的机会都不给我吧?”

    激将法奏效,米晓冉终于吐了活话儿。

    “那好,有话你就说吧,我听着呢……”怎么就这么巧啊!

    从小厨房钻出来,居然正撞见了提前退席的罗大婶儿和玉娟嫂子。

    点令宁卫民和米晓冉都始料不及。

    我们的社会,对于男女交往可是一向比较敏感的。

    虽说眼下有些风气松动了,但还是没改变众口铄金,舌头根子底下埋死人的本质。

    所以后果也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米晓冉几乎是现场被臊走了,宁卫民也有跳进黄河洗不清之感。

    俩人无不为此尴尬至极,懊恼不已。

    关键是冤啊!

    因为他们真是清白的,连半点儿女私情没有。

    之所以会在罗家的小厨房里进行密会,可不是谈情说爱。

    那主要是因为宁卫民成功打发走了那位“实地考察”的,把五块钱拿到手之后。

    看到米晓冉惊奇无比的神色,又灵机一动,想要拉米晓冉入伙儿。

    他觉得既然这姑娘知道了,那为了保密,为了方便,倒不如干脆就把收信地址改到重文门旅馆去的好。

    如果让米晓冉来代收信件,实际上比求康术德帮忙还方便呢。

    别忘了,老爷子也是白班、夜班轮着上。

    信件隔半个月就会有落在别人手里的时候,这哪儿行啊?

    而且老爷子可是临时工,说不准哪天就让玉雕厂给辞了。

    那连个“不”字儿都说不出来,就得卷铺盖走人。

    反过来,米晓冉就不一样了,她不但是重文门旅馆正式职工,每天还都是长期固定的早班。

    邮差基本是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来旅馆,这两趟她都够得上。

    兹要她愿意,是不会有人跟她抢跑腿儿的活的。

    她来办这事儿,几乎算得上万无一失啊。

    但让宁卫民完全没想到的是,这年头的人,可是忒有点死心眼了。

    普遍都讲究帮忙就是帮忙,耻于言利。

    米晓冉尽管答应了他的要求,却坚决不肯收半点报酬,非要纯奉献不可。

    这让宁卫民又如何过意的去呢?

    自然就要反复做思想工作。

    开始他还误会米晓冉嫌少,后来就把每封信的提成从五毛增加到一块钱。

    没想到把米晓冉给惹恼了,人家也不想再说什么了,直接推门一溜烟跑掉。

    哪成想啊,这出去的也忒不是时候了……

    瞧这事儿闹得吧!

    这就好比请人吃饭,碰上个黑心的脏馆子,给人吃进医院去了。

    好比送人条裤子,骗遇着假冒伪劣,人家刚穿着出门就开裆了。

    好比送人一只宠物狗,突然发作狂犬病,反而把人家给咬了。

    马屁拍在马腿上的结果,实在再悲催不过了。

    本来是你好我也好的事儿,弄不好就能反目成仇。

    唉!倒霉嘛!真是要亲命了!

    宁卫民现在别的不怕啊,就怕米晓冉脸皮儿薄,因为这事彻底记恨上了他。

    要是小姑奶奶一使性子,把已经说好的事儿再变了,那才叫真正的坏菜了呢。

    总之,为了防止事情往最坏处去,宁卫民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也只好以满腔热情和诚意,来试图道歉挽救了。

    只是可惜啊,就像要划清界限似的,米晓冉开始拼命的躲着他走了。

    国庆节之后两天,无论院里院外,单位家里,宁卫民在上赶着说话。

    这姑娘都是不言声,低着头逃似的避让。

    宁卫民还想过借“贿赂”米晓卉来传话,可一样是没成功,甚至就连这小丫头也给得罪了。

    米晓卉很不高兴的回复,说自己挨了姐姐一通呲儿,以后再不敢吃宁卫民的雪糕了。

    合着压根就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啊。

    谁说抬手不打笑脸人啊?

    宁卫民那颗滚烫滚烫的心,就被米晓冉的冷淡给撅得“咔吧咔吧”的。

    不用说,屡屡碰壁,让他是真发愁了。

    照这样下去,他想挪地址的事儿恐怕还真有要黄的苗头。

    更关键是他没时间等,他也明白这种事儿需要时间,最好等米晓冉心情平复再说。

    可问题是杂志最多再有两天要去印刷了,他要不跟米晓冉真正说死喽,工作也没法展开啊,这期可又错过去了。

    还好,他最后又想出了一个辙来——打电话。

    这年头人们是没有手机,可有座机啊。

    虽说整个京城的电话普及率并不高,只有百分之四而已。

    可几乎每两三条胡同,就有一台公用电话。

    只要把电话打过来,人家管叫。

    不得不说,宁卫民这个“决定”实在是太正确了

    因为电话往往意味着公事、要事和大事儿,米晓冉不可能不上钩。

    而且这种方式也很隐秘。

    除了接电话的米晓冉,没人知道是他打的,那不好意思和让人误会的顾虑,也就不存在了。

    更何况米晓冉即使不愿意给他面子,总得给七分钱电话费面子啊。

    这时候的电话还是双向收费的,跑次腿儿,还得额外收费三分钱呢。

    既然人都来了,钱就得交。

    不说两句就挂,这不是胡同里长大,勤俭持家的米晓冉干得出来的事儿。

    果不其然,宁卫民终于成功和米晓冉通上了话。

    “喂,您……是哪里……”

    电话中,米晓冉的声音很紧张,充满了游疑不定。

    可见这通电话是有威慑力的。

    “是我呀,宁卫民……”

    “啊?怎么是你?”

    米晓冉一下叫了起来,被愚弄的感受让她十分火大。

    “好啊,你……你搞什么鬼呢?在耍什么阴谋诡计?你怎么就跟个特务似的……”

    “别别,你别这么说我啊,我是人民,可不是敌人。”

    “哼,你是不是敌人,我说了算。干嘛戏弄我?你这个大坏蛋!”

    米晓冉会生气,这原属于意料中的事情,宁卫民也没指望人家能好声好气。

    不过他自认为自己的口才也算出众,只要米晓冉肯听他说,事情也就有了转机。

    “哎呦,小姑奶奶,千万别误会。我不是戏弄你,是想跟你道歉,我可什么方式都试过了,这也是最后一招了。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嘛。你应该不是那么小气,连个道歉的机会都不给我吧?”

    激将法奏效,米晓冉终于吐了活话儿。

    “那好,有话你就说吧,我听着呢……”

第五百二十八章 安定繁荣

    1983年,对于不那么规矩的人,或是身上“有褶儿”的人来说,绝对是大危之年。

    因为鉴于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问题,这一年国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打击刑事犯罪行动。

    而京城作为共和国的首都,自然是全国瞩目的焦点,是率先开展行动的典范。

    实际上自本年7月19日,“伟人”和公安部长谈完话之后,早在8月25日国家正式发出相关决定之前。

    京城市公安局就为了贯彻响应上级的指示,于8月1日,领先于全国所有地区,在本市开展了行动。

    具体的抓捕方式,是由每个街道的主任和居委会的人,分头带着各公安局、或是各派出所的人到有前科的或游手好闲的人家中把人带走,随后再进行甄别。

    甚至为了充足人手,还专门出动了一部分京城卫戍区的驻军来辅助。

    完全可以说,京城的示范效应相当成功,宛如掀起了一场狂风暴雨。

    不但立竿见影的让牛鬼蛇神不见了踪影,而且很快就把周边城市地区带动起来,进而影响到全国所有地区。

    打击力度更是越来越猛烈,远比过去逢年过节前的“大抄”更为吓人。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罗广亮和他的兄弟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一点也不难想象。

    但好在如今他们都是有执照的正式个体户了,有正道能来钱,一直就没怎么惹事。

    宁卫民又提前给他们“打过预防针”。

    从8月起,眼见风头不对,他们更是天天老老实实按点收摊回家,根本就不在晚上做生意了。

    因此,虽然不免心里忐忑不安,也被街道和派出所叫去问过话。

    但他们这些人总算有惊无险,到底还是没被卷入其中,落了个平安。

    至于真正的本分人,在这样的日子里,可就是无比舒心的好日子了。

    由于公交车上的小偷没了,晚上溜门撬锁的绝迹了。

    就连打架斗殴、调戏妇女、寻衅滋事的以同样的速度迅速减少。

    这直接导致看电影、逛公园、下饭馆的人越来越多。

    尤其是走夜路上班的人,或者拿着大笔现金去买金首饰和家用电器的人,如今都会感到很安全。

    甚至据京城商业局所掌握的数据显示,几乎和整顿社会治安的行动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京城的金首饰、家用电器,和高档服装销售额全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可以说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除了人民群众之外,恐怕就是京城的商业口儿了。

    京城完全呈现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相处和睦、消费增长的社会风貌,越来越安定繁荣。

    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从古至今皆如此,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大治之后必有大安。

    “坛宫”也不例外,作为受益于旅游业,以公款消费和在京外国人为利润目标的高档饭庄。同样需要一个长治久安的商业环境。

    毕竟来这儿吃饭的人,花钱不在少数。

    总不能让顾客们冒着被抢被偷的危险来消费吧?

    何况酒后无德的主儿闹酒炸,也不是件美事儿啊。

    要知道,来“坛宫”用公款消费的顾客里,官小权大的人比较多。

    还真有这样管不住自己,一喝多了就爱散德行的粗坯。

    外国顾客对此特别反感。

    说起来,还多亏正赶上整顿社会治安的风口浪尖上,这种情况才不多见,没怎么为“坛宫”拉低分数的。

    不能否认,宁卫民选的开业时机真的很不错,这应该也算得上占有“天时”之利了。

    10月份,无论京城的社会治安情况,还是“坛宫”的营业状况仍然在持续的改善之中。

    打击犯罪的显著效果开始显现在社会各个角落。

    在政法机关强有力的震慑下,就连各个单位里不服管的“刺头儿”,各个街道胡同里的“浑的鲁儿”都变“乖”了。

    而对于“坛宫”来说,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旅行社和酒店这两个被宁卫民寄予厚望的客源渠道,也如他所愿,真正开始发力。

    不知是不是因为法国大使夫人给“坛宫”撰写文章,让“坛宫”得到了更多的外国媒体和在华外国人的关注。

    或者可能是因为,善于宣传自己的宁卫民,专门找来一本刊登了法国大使夫人给“坛宫”撰写文章的美食杂志,并放进了一个新定制的玻璃展柜中对外展示。

    反正旅行社的导游们明显都感到对于说服外国游客去“坛宫”吃饭,变得容易起来。

    已经有一些外国人开始知道“坛宫”这个饭庄了,甚至还会有人主动向他们询问“坛宫”的具体情况。

    这让他们当月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增长,自然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另外,拿着宁卫民他们在酒店投放的广告,自己找来的散客也在每天增长着。

    从一开业时的每天一两个,已经变成了每天十几,二十个。

    总之,到10月底的时候,“坛宫”饭庄的上座率又提升了一大截,达到了八成五左右。

    如果把旅游团带来的客人,和被酒店投放广告吸引来的客人算在一起的话。

    已经占据营业额的四分之一了,这无疑构成了“坛宫”业绩的另一有力支撑。

    虽然这些人消费水平有限,不会有包席的暴利,提升利润的幅度有限。

    但当月的净利润,能如宁卫民的计划一样,完成十万元目标,已经是百分百毫无悬念的事儿了。

    本月,还有几件引发足以引发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值得一提。

    一是1983年第10期的《人民画报》,刊登出一组农业丰收的照片。

    广播里的简讯宣布本年,共和国的夏粮全面丰收,总产量8200多万吨,比去年提高一成,率先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安徽连续5年夏粮丰收。

    并且着重指出,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是丰收的重要因素。

    这当然是件值得全国欢欣鼓舞的大好事。

    只是好消息的背后,粮贱伤农的隐患也在积累。

    此时除了宁卫民,大概还没有人能够意识到,农民所能享受的改革红利已经快要结束了。

    再往后就是巨大的剪刀差将会给这个群体带来无所适从的痛苦。

    二是《火烧圆明园》剧组对外宣布拍摄工作圆满结束。

    李导演用一把火烧掉了花费六十四万搭建的外景地的镜头,以及他预计自己的影片在港城和大陆影院上映的时间表,成为众多纸媒报道的重点。

    但对于宁卫民来说,所关注的除了李导演用影片片段剪辑出的广告质量。

    也就是认真考虑后续该采取怎样的广告宣传模式了。

    三是本月底,首届“东方锦绣模特大赛”圆满成功,落下帷幕。

    但比赛结果的揭晓确实有点出人意料。

    因为大师带来的专业团队,公开表示欣赏的模特石凯丽,本来夺冠呼声最大。

    但最后居然只拿到了第四名。

    反倒是按照西方专业人士的眼光,预测仅有可能获得季军的曲笑,夺得了冠军。

    然而对此结果,皮尔·卡顿本人在赛后却表示了充分认可。

    大师于采访中给予的回复是,“比赛结果本来就没有人能够完全预测,而东方与西方的审美存有一些差异也属正常。”

    他个人认为,虽然跟石凯丽相比,曲笑有点缺乏个性,在台上不够奔放,身高条件也略有不足。

    但毫无疑问,东方女性独有的气质、皮肤,优秀的三围条件,以及优雅的体态,都是曲笑的个人优势。

    她也一样是个很优秀的模特。

    如果说石凯丽是一只黑蝴蝶,那么曲笑就是一只白色的蝴蝶。

    完全有资格拿到比赛的冠军,甚至走向国际舞台。

    至于最后,那可以说是当时反响较小,但意义重大,足以变全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件大事。

    1983年10月13日,ameiritech mobile公司总裁发布了售价3995美金的摩托罗拉dynatac手机。

    尽管这东西重2.5磅,体积犹如一块大转头。

    以三十年后的眼光看来,相当健硕和昂贵。

    但这一天仍旧是现代通讯科技实现跨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

    人类首部商用手机就此诞生了……

第五百三十章 突发事件

    踌躇满志的张士慧大概在早九点左右开着车到了“坛宫”。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本应该清净安宁的“坛宫”饭庄大门口十分反常。

    居然比旁边人头涌动的点心店里还热闹。

    两辆运货的130卡车就那么光明正大的停在饭庄的门口。

    差不多七八个穿着白衣白褂的厨师们,正穿梭不停地通过饭庄的大门,往厨房里搬运着食材,出入繁忙。

    而来自北海仿膳饭庄,曾经因为师弟在开业当天跟宁卫民发生过冲突的江大春,正站在门口负责指挥。

    不断有扛上货物的人跟他请示,“江哥,这面粉我放哪儿?”

    “江哥,这批水果是入地库还是先送厨房?”

    “江哥,这油呢?厨房炸炉的底油我看没必要换了吧?还往厨房送吗?”

    就这份乱劲儿,这份拥堵,张士慧都快看傻眼了。

    当然,他也绝对没办法再把车在停在饭庄门口的马路边上了。

    因为停车的空间都被两辆卡车占据了。

    而恰恰这时,他又发现刚从重文门便宜坊把关系调动过来,正跟着艾师傅学习清真烤鸭的杨峰,正在卡车上数着鸭胚。

    便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上从车上下来,走过去询问。

    “杨子,怎么回事?为什么从正门走货?”

    为此,他也就更卖力的发挥了起来。

    “真的真的,我宁卫民生是一言九鼎的人,死是千金一诺的鬼!如有虚言,天诛地灭!”

    这一下,弄得跟发毒誓似的,米晓冉那头更是乐不可支了。

    “真的真的,我宁卫民生是一言九鼎的人,死是千金一诺的鬼!如有虚言,天诛地灭!”

    这一下,弄得跟发毒誓似的,米晓冉那头更是乐不可支了。

    “你怎么越说越没边了。什么人啊鬼的?哎,我说你也说点实际的,你到底想怎么挽回恶劣影响?别光说不练啊……”

    “这……这个暂时嘛,我还没考虑成熟。不过有一点我已经想好了,那就是怎么能让你疏散心理压力。”

    宁卫民假模三道的踌躇了一下,随后继续他荒诞不经的建议。

    “据说,摔东西这种办法很管用,唯一的副作用就是也会同样增加一些经济压力。你看这样怎么样?我买一箱子玻璃杯去,咱找个地儿,你好好(卒瓦)上一通,你就把杯子当我,先出出火怎么样……”

    偏偏大多数姑娘还就吃这套。

    虽然听了,嘴里会说“讨厌”,但心里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像米晓冉,就几乎要笑得肚子疼了。

    “去你的,你这什么招儿啊。我才不干呢……”

    “你怕累啊?那不要紧。我还有一辙,咱就吃冷饮。我买一桶冰激凌给你怎么样?想怎么吃怎么吃,败火……”

    就这么着,随着持续不断的说笑,一场风波,总算在宁卫民卖力的游说下平息了。

    至于这通电话,那时间可长了,足足打了得有三毛钱的。

    如果不是这年头电话线路的交换机还很原始,导致电话线路中断,那横是得奔四毛去了。

    可还别说,即便如此,米晓冉花这钱也没半点不乐意的。

    反而是满面含笑交的钱,美得就跟听了场相声大会似的。

    甚至从她明媚的表情中,和刚才的对话语气里,连4号院负责看电话的球子妈都误会了。

    临收钱的时候,这小老太太乐不津儿把一张胖脸凑过去,神秘兮兮地问米晓冉。

    “闺女?怎么着?这是男朋友的电话啊?是不是刚吵完架,上赶着求你,这又和好了?哎,咱大姑娘家,就得拿捏着点,那小伙子才围着你转悠呢……”

    这话让米晓冉登时脸儿一红,赶紧急切的否认。

    “不是不是……哎呀,大妈,我哪儿有男朋友啊。瞧您。这都说得什么呀?是我表哥……”

    而球子妈俩眼珠子瞪得圆溜溜的,满脸的神色都是不相信。

    “表哥?哦?是吗?”

    米晓冉再次脸泛桃花,扭身儿跑了。

    于是直到米晓冉背影消失在眼前,这球子妈还没结没完的撇嘴呢。

    “切,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傻丫头一个。还想懵我?大妈我也是过来人……”

    跟着,老太太摇着脑袋一转身,把屋里话匣子给调大了。

    说来也不知怎么那么寸,这电台里也正放京剧《西厢记》呢。

    而且还是小红娘的西皮流水。

    这戏词儿也是绝对应景儿啊。

    “这兄妹本是夫人话,只怨张生一度念差。”

    “说什么待月西厢下,乱猜诗谜学偷花。”

    “果然是胆量比天大,夤夜深入闺阁家。”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你就饶恕了他……”

    与此同时,电话的另一头。

    宁卫民大大伸了个懒腰,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却发出了颇为自恋的感慨。

    “唉,总算没白费吐沫,给个臭丫头哄好了。我怎么就这么有才,这么能说呢?呵呵,爷的肚儿,那就是杂货铺儿啊……”

    不过也真不能怪他嘚瑟,谁让他目的全实现了呢。

    米晓冉不但对他前嫌尽释,而且告诉他答应的事儿不变,这就让他吃了定心丸了。

    想了想,他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完全可以通知杂志社那边换新地址了。

    而紧跟着,完全出于本性,又一琢磨,更大的贪婪心起。

    他觉着既然这事儿已经证明有效,那干嘛不试试加大投入,去扩大战果呢?

    当然,没必要在《现代青年》换底封啊。

    可干嘛不再多找几家杂志社试试呢?

    以前他是万事开头难,没人做过这样的广告,任何编辑部恐怕都有顾虑。

    可现在不同了,已经有了《现代青年》刊登的广告做样板,又没产生不良后果。

    相信那些杂志也会少了许多顾虑。

    对,对,反正都是玩儿,干脆就往大了去玩儿。

    真要是再跑下其他家来,索性就在重文门旅馆包间房好了。

    按那些抗日老电影里汉奸的话来说,恐怕日后,那就是金票大大滴啊。

    重要的是时间,千万不能等神仙鱼臭大街啊。

    照他预计,这小生意顶多玩儿一年,也就赚不到什么钱了。

    想到这里,宁卫民的眼睛越来越亮。

    就好像看到了装着五块钱的信件,如浪潮一样滚滚而来。“我……我呀……”

    待尴尬平歇,宁卫民擦擦脑门的汗,才又说道。

    “其实啊,我跟你面前提钱的事儿,没别的意思。就是觉着有好处,我不该一人独吞。觉着你帮我这么大的忙,理应咱们有福同享,我才不亏心。”

    “可是呢,我一没想到,我那投机倒把的鱼腥味会熏着你。二是没想到这事儿还会这么巧。咱们出去竟然还被罗婶儿和玉娟嫂子撞上了。”

    “都赖我呀,整个一大俗人,除了钱想不到可以谢你的东西了。怪我办事没脑子,考虑太不周到了。社会上现在不都在说那句话吗?叫‘吃了没文化的亏’,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知道,这个事儿罗婶儿和玉娟嫂子看见了,恐怕得往歪了想,也许她们还会背后瞎说道,这些肯定让你很尴尬。而且万一将来让你的未婚夫知道,弄不好还破坏你们的感情呢。”

    “我同样也明白,为了避嫌,你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和我保持距离,尽量冷处理了。是不是?还有,我更知道你的为人。别看生气时你看着挺凶,但其实特善于替人着想,品质是相当地高尚。刀子嘴豆腐心都不能形容你,你简直就跟菩萨一样,那叫慧而有情。”

    “可越是这样,我越觉得自己的罪孽深重,对不住你呀。晓冉,你得相信我。有句话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不想当坏人,更不能坑了像你这样好心好意帮我的人。所以我一定极力挽回恶劣后果。我得给你正名,我得还你清白,否则我就以死谢罪……”

    宁卫民还就有这点本事。

    不管他怀揣什么目的,琢磨什么事,话又有多么夸张。

    反正只要从他嘴里说出来,总有那么股子诚恳劲儿。

    让人听着都感动,都觉得是他善解人意,在为你着想。

    于是电话那头,米晓冉便绷不住乐了。

    “你可真够能瞎说的!什么未婚夫啊?什么菩萨啊?还以死谢罪?你也太夸张了!”

    只是话虽然是嗔怪的话,但从她逐渐开朗饱含笑意的语气里,宁卫民却完全能够确定,对方已经原谅了自己。

    为此,他也就更卖力的发挥了起来。

    “真的真的,我宁卫民生是一言九鼎的人,死是千金一诺的鬼!如有虚言,天诛地灭!”

    这一下,弄得跟发毒誓似的,米晓冉那头更是乐不可支了。

    “你怎么越说越没边了。什么人啊鬼的?哎,我说你也说点实际的,你到底想怎么挽回恶劣影响?别光说不练啊……”

    “这……这个暂时嘛,我还没考虑成熟。不过有一点我已经想好了,那就是怎么能让你疏散心理压力。”

    宁卫民假模三道的踌躇了一下,随后继续他荒诞不经的建议。

    “据说,摔东西这种办法很管用,唯一的副作用就是也会同样增加一些经济压力。你看这样怎么样?我买一箱子玻璃杯去,咱找个地儿,你好好(卒瓦)上一通,你就把杯子当我,先出出火怎么样……”

    偏偏大多数姑娘还就吃这套。

    虽然听了,嘴里会说“讨厌”,但心里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像米晓冉,就几乎要笑得肚子疼了。

    “去你的,你这什么招儿啊。我才不干呢……”

    “你怕累啊?那不要紧。我还有一辙,咱就吃冷饮。我买一桶冰激凌给你怎么样?想怎么吃怎么吃,败火……”

    就这么着,随着持续不断的说笑,一场风波,总算在宁卫民卖力的游说下平息了。

    至于这通电话,那时间可长了,足足打了得有三毛钱的。

    如果不是这年头电话线路的交换机还很原始,导致电话线路中断,那横是得奔四毛去了。

    可还别说,即便如此,米晓冉花这钱也没半点不乐意的。

    反而是满面含笑交的钱,美得就跟听了场相声大会似的。

    甚至从她明媚的表情中,和刚才的对话语气里,连4号院负责看电话的球子妈都误会了。

    临收钱的时候,这小老太太乐不津儿把一张胖脸凑过去,神秘兮兮地问米晓冉。

    “闺女?怎么着?这是男朋友的电话啊?是不是刚吵完架,上赶着求你,这又和好了?哎,咱大姑娘家,就得拿捏着点,那小伙子才围着你转悠呢……”

    这话让米晓冉登时脸儿一红,赶紧急切的否认。

    “不是不是……哎呀,大妈,我哪儿有男朋友啊。瞧您。这都说得什么呀?是我表哥……”

    而球子妈俩眼珠子瞪得圆溜溜的,满脸的神色都是不相信。

    “表哥?哦?是吗?”

    米晓冉再次脸泛桃花,扭身儿跑了。

    于是直到米晓冉背影消失在眼前,这球子妈还没结没完的撇嘴呢。

    “切,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傻丫头一个。还想懵我?大妈我也是过来人……”

    跟着,老太太摇着脑袋一转身,把屋里话匣子给调大了。

    说来也不知怎么那么寸,这电台里也正放京剧《西厢记》呢。

    而且还是小红娘的西皮流水。

    这戏词儿也是绝对应景儿啊。

    “这兄妹本是夫人话,只怨张生一度念差。”

    “说什么待月西厢下,乱猜诗谜学偷花。”

    “果然是胆量比天大,夤夜深入闺阁家。”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你就饶恕了他……”

    与此同时,电话的另一头。

    宁卫民大大伸了个懒腰,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却发出了颇为自恋的感慨。

    “唉,总算没白费吐沫,给个臭丫头哄好了。我怎么就这么有才,这么能说呢?呵呵,爷的肚儿,那就是杂货铺儿啊……”

    不过也真不能怪他嘚瑟,谁让他目的全实现了呢。

    米晓冉不但对他前嫌尽释,而且告诉他答应的事儿不变,这就让他吃了定心丸了。

    想了想,他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完全可以通知杂志社那边换新地址了。

    而紧跟着,完全出于本性,又一琢磨,更大的贪婪心起。

    他觉着既然这事儿已经证明有效,那干嘛不试试加大投入,去扩大战果呢?

    当然,没必要在《现代青年》换底封啊。

    可干嘛不再多找几家杂志社试试呢?

    以前他是万事开头难,没人做过这样的广告,任何编辑部恐怕都有顾虑。

    可现在不同了,已经有了《现代青年》刊登的广告做样板,又没产生不良后果。

    相信那些杂志也会少了许多顾虑。

    对,对,反正都是玩儿,干脆就往大了去玩儿。

    真要是再跑下其他家来,索性就在重文门旅馆包间房好了。

    按那些抗日老电影里汉奸的话来说,恐怕日后,那就是金票大大滴啊。

    重要的是时间,千万不能等神仙鱼臭大街啊。

    照他预计,这小生意顶多玩儿一年,也就赚不到什么钱了。

    想到这里,宁卫民的眼睛越来越亮。

    就好像看到了装着五块钱的信件,如浪潮一样滚滚而来。

第五百三十一章 庆功宴

    中午十二点一刻,正是“坛宫”饭庄最忙碌的时候。

    今天京城华侨旅行社的导游带来了一个五十三人大型港城旅行团。

    于是本来是八成上座率的餐厅,瞬间人满为患。

    而且由于港城顾客对中餐的喜好也不同欧美客人,吃的都是包桌便席。

    厨房里更是超负荷运转,前所未有的热火朝天。

    只见厨房的炉灶上,烈焰翻腾。

    只听锅勺和各种不锈钢器皿的碰撞声此起彼伏。

    至于负责送菜的服务员,至少也得有十几个聚集在此,焦虑的排着等菜。

    甚至有的人已经急不可耐的挤在出菜台前,七嘴八舌地央求上了厨师。

    “程师傅,您先走我们‘圜丘’的菜吧,我这个快!都是汤菜……”

    “对不起,江师傅,‘神乐署’那几桌儿已经不能再等了,那些人好像都饿坏了,没有什么耐心。要不先把两道面点出了……”

    “常师傅,您那冰糖甲鱼和桃花泛好了没有?‘祈谷坛’的客人都急了,真的要投诉了……”

    “艾师傅,烤鸭还多久出炉?对,我的五只,都是‘七十二连房’的,好好,我马上准备料盘……”

    “我……我呀……”

    待尴尬平歇,宁卫民擦擦脑门的汗,才又说道。

    “其实啊,我跟你面前提钱的事儿,没别的意思。就是觉着有好处,我不该一人独吞。觉着你帮我这么大的忙,理应咱们有福同享,我才不亏心。”

    “可是呢,我一没想到,我那投机倒把的鱼腥味会熏着你。二是没想到这事儿还会这么巧。咱们出去竟然还被罗婶儿和玉娟嫂子撞上了。”

    “都赖我呀,整个一大俗人,除了钱想不到可以谢你的东西了。怪我办事没脑子,考虑太不周到了。社会上现在不都在说那句话吗?叫‘吃了没文化的亏’,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知道,这个事儿罗婶儿和玉娟嫂子看见了,恐怕得往歪了想,也许她们还会背后瞎说道,这些肯定让你很尴尬。而且万一将来让你的未婚夫知道,弄不好还破坏你们的感情呢。”

    “我同样也明白,为了避嫌,你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和我保持距离,尽量冷处理了。是不是?还有,我更知道你的为人。别看生气时你看着挺凶,但其实特善于替人着想,品质是相当地高尚。刀子嘴豆腐心都不能形容你,你简直就跟菩萨一样,那叫慧而有情。”

    “可越是这样,我越觉得自己的罪孽深重,对不住你呀。晓冉,你得相信我。有句话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不想当坏人,更不能坑了像你这样好心好意帮我的人。所以我一定极力挽回恶劣后果。我得给你正名,我得还你清白,否则我就以死谢罪……”

    宁卫民还就有这点本事。

    不管他怀揣什么目的,琢磨什么事,话又有多么夸张。

    反正只要从他嘴里说出来,总有那么股子诚恳劲儿。

    让人听着都感动,都觉得是他善解人意,在为你着想。

    于是电话那头,米晓冉便绷不住乐了。

    “你可真够能瞎说的!什么未婚夫啊?什么菩萨啊?还以死谢罪?你也太夸张了!”

    只是话虽然是嗔怪的话,但从她逐渐开朗饱含笑意的语气里,宁卫民却完全能够确定,对方已经原谅了自己。

    为此,他也就更卖力的发挥了起来。

    “真的真的,我宁卫民生是一言九鼎的人,死是千金一诺的鬼!如有虚言,天诛地灭!”

    这一下,弄得跟发毒誓似的,米晓冉那头更是乐不可支了。

    “你怎么越说越没边了。什么人啊鬼的?哎,我说你也说点实际的,你到底想怎么挽回恶劣影响?别光说不练啊……”

    “这……这个暂时嘛,我还没考虑成熟。不过有一点我已经想好了,那就是怎么能让你疏散心理压力。”

    宁卫民假模三道的踌躇了一下,随后继续他荒诞不经的建议。

    “据说,摔东西这种办法很管用,唯一的副作用就是也会同样增加一些经济压力。你看这样怎么样?我买一箱子玻璃杯去,咱找个地儿,你好好(卒瓦)上一通,你就把杯子当我,先出出火怎么样……”

    偏偏大多数姑娘还就吃这套。

    虽然听了,嘴里会说“讨厌”,但心里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像米晓冉,就几乎要笑得肚子疼了。

    “去你的,你这什么招儿啊。我才不干呢……”

    “你怕累啊?那不要紧。我还有一辙,咱就吃冷饮。我买一桶冰激凌给你怎么样?想怎么吃怎么吃,败火……”

    就这么着,随着持续不断的说笑,一场风波,总算在宁卫民卖力的游说下平息了。

    至于这通电话,那时间可长了,足足打了得有三毛钱的。

    如果不是这年头电话线路的交换机还很原始,导致电话线路中断,那横是得奔四毛去了。

    可还别说,即便如此,米晓冉花这钱也没半点不乐意的。

    反而是满面含笑交的钱,美得就跟听了场相声大会似的。

    甚至从她明媚的表情中,和刚才的对话语气里,连4号院负责看电话的球子妈都误会了。

    临收钱的时候,这小老太太乐不津儿把一张胖脸凑过去,神秘兮兮地问米晓冉。

    “闺女?怎么着?这是男朋友的电话啊?是不是刚吵完架,上赶着求你,这又和好了?哎,咱大姑娘家,就得拿捏着点,那小伙子才围着你转悠呢……”

    这话让米晓冉登时脸儿一红,赶紧急切的否认。

    “不是不是……哎呀,大妈,我哪儿有男朋友啊。瞧您。这都说得什么呀?是我表哥……”

    而球子妈俩眼珠子瞪得圆溜溜的,满脸的神色都是不相信。

    “表哥?哦?是吗?”

    米晓冉再次脸泛桃花,扭身儿跑了。

    于是直到米晓冉背影消失在眼前,这球子妈还没结没完的撇嘴呢。

    “切,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傻丫头一个。还想懵我?大妈我也是过来人……”

    跟着,老太太摇着脑袋一转身,把屋里话匣子给调大了。

    说来也不知怎么那么寸,这电台里也正放京剧《西厢记》呢。

    而且还是小红娘的西皮流水。

    这戏词儿也是绝对应景儿啊。

    “这兄妹本是夫人话,只怨张生一度念差。”

    “说什么待月西厢下,乱猜诗谜学偷花。”

    “果然是胆量比天大,夤夜深入闺阁家。”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你就饶恕了他……”

    与此同时,电话的另一头。

    宁卫民大大伸了个懒腰,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却发出了颇为自恋的感慨。

    “唉,总算没白费吐沫,给个臭丫头哄好了。我怎么就这么有才,这么能说呢?呵呵,爷的肚儿,那就是杂货铺儿啊……”

    不过也真不能怪他嘚瑟,谁让他目的全实现了呢。

    米晓冉不但对他前嫌尽释,而且告诉他答应的事儿不变,这就让他吃了定心丸了。

    想了想,他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完全可以通知杂志社那边换新地址了。

    而紧跟着,完全出于本性,又一琢磨,更大的贪婪心起。

    他觉着既然这事儿已经证明有效,那干嘛不试试加大投入,去扩大战果呢?

    当然,没必要在《现代青年》换底封啊。

    可干嘛不再多找几家杂志社试试呢?

    以前他是万事开头难,没人做过这样的广告,任何编辑部恐怕都有顾虑。

    可现在不同了,已经有了《现代青年》刊登的广告做样板,又没产生不良后果。

    相信那些杂志也会少了许多顾虑。

    对,对,反正都是玩儿,干脆就往大了去玩儿。

    真要是再跑下其他家来,索性就在重文门旅馆包间房好了。

    按那些抗日老电影里汉奸的话来说,恐怕日后,那就是金票大大滴啊。

    重要的是时间,千万不能等神仙鱼臭大街啊。

    照他预计,这小生意顶多玩儿一年,也就赚不到什么钱了。

    想到这里,宁卫民的眼睛越来越亮。

    就好像看到了装着五块钱的信件,如浪潮一样滚滚而来。“我……我呀……”

    待尴尬平歇,宁卫民擦擦脑门的汗,才又说道。

    “其实啊,我跟你面前提钱的事儿,没别的意思。就是觉着有好处,我不该一人独吞。觉着你帮我这么大的忙,理应咱们有福同享,我才不亏心。”

    “可是呢,我一没想到,我那投机倒把的鱼腥味会熏着你。二是没想到这事儿还会这么巧。咱们出去竟然还被罗婶儿和玉娟嫂子撞上了。”

    “都赖我呀,整个一大俗人,除了钱想不到可以谢你的东西了。怪我办事没脑子,考虑太不周到了。社会上现在不都在说那句话吗?叫‘吃了没文化的亏’,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知道,这个事儿罗婶儿和玉娟嫂子看见了,恐怕得往歪了想,也许她们还会背后瞎说道,这些肯定让你很尴尬。而且万一将来让你的未婚夫知道,弄不好还破坏你们的感情呢。”

    “我同样也明白,为了避嫌,你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和我保持距离,尽量冷处理了。是不是?还有,我更知道你的为人。别看生气时你看着挺凶,但其实特善于替人着想,品质是相当地高尚。刀子嘴豆腐心都不能形容你,你简直就跟菩萨一样,那叫慧而有情。”

    “可越是这样,我越觉得自己的罪孽深重,对不住你呀。晓冉,你得相信我。有句话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不想当坏人,更不能坑了像你这样好心好意帮我的人。所以我一定极力挽回恶劣后果。我得给你正名,我得还你清白,否则我就以死谢罪……”

    宁卫民还就有这点本事。

    不管他怀揣什么目的,琢磨什么事,话又有多么夸张。

    反正只要从他嘴里说出来,总有那么股子诚恳劲儿。

    让人听着都感动,都觉得是他善解人意,在为你着想。

    于是电话那头,米晓冉便绷不住乐了。

    “你可真够能瞎说的!什么未婚夫啊?什么菩萨啊?还以死谢罪?你也太夸张了!”

    只是话虽然是嗔怪的话,但从她逐渐开朗饱含笑意的语气里,宁卫民却完全能够确定,对方已经原谅了自己。

    为此,他也就更卖力的发挥了起来。

    “真的真的,我宁卫民生是一言九鼎的人,死是千金一诺的鬼!如有虚言,天诛地灭!”

    这一下,弄得跟发毒誓似的,米晓冉那头更是乐不可支了。

    “你怎么越说越没边了。什么人啊鬼的?哎,我说你也说点实际的,你到底想怎么挽回恶劣影响?别光说不练啊……”

    “这……这个暂时嘛,我还没考虑成熟。不过有一点我已经想好了,那就是怎么能让你疏散心理压力。”

    宁卫民假模三道的踌躇了一下,随后继续他荒诞不经的建议。

    “据说,摔东西这种办法很管用,唯一的副作用就是也会同样增加一些经济压力。你看这样怎么样?我买一箱子玻璃杯去,咱找个地儿,你好好(卒瓦)上一通,你就把杯子当我,先出出火怎么样……”

    偏偏大多数姑娘还就吃这套。

    虽然听了,嘴里会说“讨厌”,但心里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像米晓冉,就几乎要笑得肚子疼了。

    “去你的,你这什么招儿啊。我才不干呢……”

    “你怕累啊?那不要紧。我还有一辙,咱就吃冷饮。我买一桶冰激凌给你怎么样?想怎么吃怎么吃,败火……”

    就这么着,随着持续不断的说笑,一场风波,总算在宁卫民卖力的游说下平息了。

    至于这通电话,那时间可长了,足足打了得有三毛钱的。

    如果不是这年头电话线路的交换机还很原始,导致电话线路中断,那横是得奔四毛去了。

    可还别说,即便如此,米晓冉花这钱也没半点不乐意的。

    反而是满面含笑交的钱,美得就跟听了场相声大会似的。

    甚至从她明媚的表情中,和刚才的对话语气里,连4号院负责看电话的球子妈都误会了。

    临收钱的时候,这小老太太乐不津儿把一张胖脸凑过去,神秘兮兮地问米晓冉。

    “闺女?怎么着?这是男朋友的电话啊?是不是刚吵完架,上赶着求你,这又和好了?哎,咱大姑娘家,就得拿捏着点,那小伙子才围着你转悠呢……”

    这话让米晓冉登时脸儿一红,赶紧急切的否认。

    “不是不是……哎呀,大妈,我哪儿有男朋友啊。瞧您。这都说得什么呀?是我表哥……”

    而球子妈俩眼珠子瞪得圆溜溜的,满脸的神色都是不相信。

    “表哥?哦?是吗?”

    米晓冉再次脸泛桃花,扭身儿跑了。

    于是直到米晓冉背影消失在眼前,这球子妈还没结没完的撇嘴呢。

    “切,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傻丫头一个。还想懵我?大妈我也是过来人……”

    跟着,老太太摇着脑袋一转身,把屋里话匣子给调大了。

    说来也不知怎么那么寸,这电台里也正放京剧《西厢记》呢。

    而且还是小红娘的西皮流水。

    这戏词儿也是绝对应景儿啊。

    “这兄妹本是夫人话,只怨张生一度念差。”

    “说什么待月西厢下,乱猜诗谜学偷花。”

    “果然是胆量比天大,夤夜深入闺阁家。”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你就饶恕了他……”

    与此同时,电话的另一头。

    宁卫民大大伸了个懒腰,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却发出了颇为自恋的感慨。

    “唉,总算没白费吐沫,给个臭丫头哄好了。我怎么就这么有才,这么能说呢?呵呵,爷的肚儿,那就是杂货铺儿啊……”

    不过也真不能怪他嘚瑟,谁让他目的全实现了呢。

    米晓冉不但对他前嫌尽释,而且告诉他答应的事儿不变,这就让他吃了定心丸了。

    想了想,他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完全可以通知杂志社那边换新地址了。

    而紧跟着,完全出于本性,又一琢磨,更大的贪婪心起。

    他觉着既然这事儿已经证明有效,那干嘛不试试加大投入,去扩大战果呢?

    当然,没必要在《现代青年》换底封啊。

    可干嘛不再多找几家杂志社试试呢?

    以前他是万事开头难,没人做过这样的广告,任何编辑部恐怕都有顾虑。

    可现在不同了,已经有了《现代青年》刊登的广告做样板,又没产生不良后果。

    相信那些杂志也会少了许多顾虑。

    对,对,反正都是玩儿,干脆就往大了去玩儿。

    真要是再跑下其他家来,索性就在重文门旅馆包间房好了。

    按那些抗日老电影里汉奸的话来说,恐怕日后,那就是金票大大滴啊。

    重要的是时间,千万不能等神仙鱼臭大街啊。

    照他预计,这小生意顶多玩儿一年,也就赚不到什么钱了。

    想到这里,宁卫民的眼睛越来越亮。

    就好像看到了装着五块钱的信件,如浪潮一样滚滚而来。

第五百三十二章 谁气谁知道

    人红是非多!

    这真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完全就像张士慧所说的那样。

    曲笑自从获得模特大赛冠军桂冠之后。

    不但采访多了,收入多了,认识的人多了,受邀出席的业内活动多了,上电视的机会多了,出国的演出任务多了。

    同样的,盛名之下,她所背负的情感负担和工作压力也与日增多。

    骤然间,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明枪暗箭的嫉妒攻歼,空穴来风的流言蜚语,近似于道德绑架的苛刻要求,越来越紧凑频繁的表演日程……

    都宛如暴风骤雨一样,几乎同时向她袭来。

    而失去了石凯丽友谊,这一切,都只能靠她自己独自应对,适应,消化。

    勉强支撑的她,像极了在风雨中摇曳的一朵小白花。

    那真是身心俱疲,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疲惫。

    宁卫民确实没有想到,他好心好意的提携扶植,自行其是的暗箱操作。

    会给这个心理年龄远比实际年龄小得多的姑娘,带来数不尽的烦恼和困扰。

    原来米晓冉悄无声息的进了屋儿,来找宁卫民了。

    找还不算,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米晓冉居然直接就凑到宁卫民耳边上说起话来了。

    弄得一桌人,谁都带着戏谑的眼神望着宁卫民。

    大家无不误会米晓冉是宁卫民女朋友,看见他刚才大口喝酒不乐意了呢。

    可谁又知道,这同样也把宁卫民吓了一跳啊。

    不为别的,这举动太近乎点儿了。

    宁卫民是怕院儿里的熟人看见了,回头说不清。

    万一被米师傅和米婶儿看见,那更得要了亲命了。

    不过话虽如此,可一听了米晓冉说的话,连宁卫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米晓冉此举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他的新业务惹出了麻烦,还真的不好让别人知道。

    就刚才,居然有个男拿着一份儿《现代青年》的杂志,按着上面广告登的地址找到扇儿胡同2号院来了。

    还好见院里人来人往,还贴着喜字儿,这位没敢冒失进院。

    只待在院儿外头,跟往来的人打听,院里是不是住着个叫宁卫民的。

    更巧的是,米晓冉刚才去上厕所了。

    回来的时候,她正碰上这位跟3号院的人提宁卫民的名字,也就把事儿给揽过来了。

    这位还真实在,米晓冉一问,他就一五一十把自己来意说了。

    声称他养了五年神仙鱼了,就没听说过有人能人工孵化神仙鱼的。

    看了广告虽然很动心,可不知真假,很想和宁卫民当面交流一下。

    如果技术属实,他才愿意付钱……

    嘿,瞧这事儿闹得,居然来了一位实地考察的,有多悬还用说吗?

    也就是米晓冉碰上了,真要是换个人接待的,那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就凭今儿这特殊情况,2号院儿里这么多人,一旦宣扬出去。

    宁卫民用养鱼技术在杂志上卖钱的事儿,恐怕不到下午就能传遍整个扇儿胡同了。

    不用说,宁卫民如今还能坐得住吗?

    他完全按捺不住地带着惶恐站了起来。

    连“谢谢”都顾不上说了,就急切地问米晓冉人在哪儿呢。

    可米晓冉一个字也没说,只是自顾自走到门口,然后冲宁卫民招了招手,让他跟上来。

    好嘛,那张俏脸上带着几分得意又有点狡黠的神情。

    一瞬间,竟让宁卫民想起了京剧《西厢记》里冲张生招手的小红娘。

    甚至就戏里那段西皮流水,也作为bgm同时浮现于他的脑海。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放大胆忍气吞声休害怕,跟随我小红娘你就能见到她。”

    “可算得是一段风流佳话,听号令且莫要惊动了她。”

    只是很可惜,实事求是的说,他宁卫民比起张生来,差得可不是一丢丢。

    因为等着他的,可不是崔莺莺,而是个老爷们的琐碎盘问。

    应付不好就得砸锅。

    应付好了,也就能落下五块钱。

    而这事儿也让他断然下了一个决定,地址必须换,越快越好。

    …………

    上菜越是接近尾声,2号院里酒席上的吃喝之风越显热烈。

    只是这个时候,女人和孩子的战斗力几乎都要被淘汰掉了。

    男人才是最后压阵的绝对主力。

    这不光是因为男人的肚量大,也因为老少爷们都开始喝酒了。

    甚至由于菜好,宴席上能喝酒的人基本都是痛饮啊。

    不少人会划拳,席间便处处开始了“哥儿俩好啊”、“四喜财呀”的吆喝。

    反过来越是如此,女人和孩子越在席面上坐不住。

    因为不光是她们不耐烦吵闹,也别忘了,喝可是和抽不分家的。

    屋里烟雾缭绕,酒气熏天,女人孩子又挨呛又挨熏,那谁愿意待着啊?

    像罗大婶儿和自己的大儿媳妇苗玉娟,就一起跟边大妈请辞。

    说要回家去照顾自家的第三代,好把罗广盛再换过来喝酒。

    婆媳俩这一出门,俩人边走,嘴里还各自念叨呢。

    苗玉娟心里惦记的是丈夫和儿子。

    一会儿说院儿里这么闹,孩子睡觉不知道吵着没有。

    一会儿又说丈夫今儿实在是亏了,没吃几口菜,就回家替她看孩子去了。

    看今儿吃相都不善,等再回来未必能吃饱了。

    罗大婶儿则宽慰儿媳妇。

    说闹都是里头闹,这么小的孩子睡觉也沉,没事儿。

    罗广盛也好办,一会儿让他去女桌儿上吃去,那桌上还有点菜。

    再怎么样,喜字儿馒头至少管够,肯定饿不着他,正好也能少喝点酒。

    跟着罗大婶儿又说,她今儿一直看新娘子腰身,那李秀芝也算得上多子多福的相。

    想来边家老两口想抱孙子的愿望,实现不难……

    小院因为刚举行了婚礼,热闹过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

    一堆用过的茶杯茶壶茶碗,还有两大筐厨余垃圾,煤灰渣滓,就都摆在罗家小厨房的房檐下。

    这是暂时性的,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

    但即便清楚这一点,罗大婶儿和苗玉娟她们走到家门口,看到这副场面都不禁各自叹了口气。

    不为别的,味儿大啊,招苍蝇。

    何况真弄走了,也会是一地狼藉,事后还有的去归置呢。

    可就在俩人站在小厨房门口,面对面苦笑之际。

    哪知随后大乐子就跟着来了。

    有时候事情就是非常地巧,婆媳俩完全没有想到。

    突然之间,她们家的小厨房居然“扑棱”一下打开了。

    一个姑娘率先打头,几乎是慌不择路从屋里跑出来的。

    似乎屋里有什么吓人的东西,让她急着摆脱。

    嘴里还一个劲叫着,“不要不要,我不要,你干嘛呀……”

    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随后一个男的居然也跟着一猛子蹿出来了。

    态度同样是急切的,脚步同样是匆忙的,嘴里同样也喊。

    “哎哎,你别走啊,这就没劲了啊。我真是诚心诚意……”

    就这个景儿,当时就把罗大婶儿和苗玉娟吓了一跳啊。

    苗玉娟情不自禁的“哎哟”了一声。

    罗大婶儿甚至还抽抽了一下,惊得捂住了胸口。

    最绝的是,当跑出来里的这一男一女依次抬起头来,和罗家婆媳俩面对面的一瞬间。

    目瞪口呆的立刻就变成这两位了。

    因为他们可不是别人,一个是米晓冉,另一个是宁卫民。

    毋庸置疑,这种碰面方式,气氛是相当尴尬啊。

    米晓冉情不自禁咬着手指头,宁卫民则干笑着碾动着衣角,他们俩都不知说什么好了。

    反倒是罗大婶儿和苗玉娟,看着他们俩,从内心涌出一种很滑稽的感觉。

    苗玉娟先从惊慌里缓过来了,那不用说,直接就是打趣儿。

    “晓冉,卫民,你们俩这闹什么呢?怎么跑那里面去了?”

    得,这话让米晓冉更抬不起头来了,只能低了头去瞅自己脚尖。

    “这个……”

    咽咽唾沫,宁卫民倒是尴尬地解释了一下。

    “……我们……我们俩商量点儿事……嫂子,我们说的是正事儿啊,您跟大婶儿可别误会……”

    可这几句简直是欲盖弥彰,随后被苗玉娟轻而易举的一句就给噎住了。

    “哟,这话就更奇怪了。有什么‘诚心诚意’的正事儿,还不能跟外头说啊?那里面可有耗子,瞧瞧,给我们晓冉吓着了吧……”

    好嘛,这话里有话的,宁卫民还凑合能扛得住,米晓冉可真不行了。

    她还从未这么臊得慌,红了脸,低头就是夺路而逃。

    但这下,也让罗大婶儿绷不住劲儿乐了。

    老太太也纯属成心,冲着米晓冉的背影就喊。

    “哎呀,你这丫头跑什么啊。放心,大婶儿什么都没看见。就见着有那么两只小家雀,在树上叫了两声,飞了。”

第五百三十三章 关系户

    如果再往下历数“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坏处,那大概就该轮到抱有各种目,扑上来的关系户了。

    “坛宫”的买卖这么红火,远超同业规格优厚待遇,自然会引来各方垂涎欲滴的目光。

    不知有多少精明人打起了这里的主意。

    有人来拉广告。

    有人想求赞助。

    有人想往这儿推销产品。

    有人想为亲戚朋友谋求差事。

    有人想利用“坛宫”的名气和背景做贷款担保。

    有人甚至想挂靠在“坛宫”名下,拉大旗扯虎皮……

    如果再加上和工商、税务、卫生、公安、电力、供水、燃气、供货、路政,这些紧要部门斡旋,联络感情,维护团结的需要。

    尤其职业生涯后二十年,他一直干的就是瑞宾楼的头灶。

    别看退休的时候,勤行还没有推行厨师等级,小饭馆里的刘师傅连个正式职称都没有。

    甚至为了藏拙或是摆谱。

    这些大师们自己都很少去动手做,得指使徒弟才有显得派。

    可刘师傅不一样啊,他的手艺是在从学徒开始,于师父的棍棒下一招一式练就的。

    也是他用自己一辈子的时光和灶火磨砺出来的。

    他是在用一辈子积累的经验,去一丝不苟地给边家的亲朋做自己最拿手的菜式。

    这样的手艺不但融入了血肉里,也几乎成了他做人的一种信念。

    那就是,该怎么着就得怎么着,不打丁点儿折扣。

    别的也甭说了,老爷子只要应了人,就必得亲力亲为上灶,这就叫信义。

    再看看他带来的这俩徒弟,又能看出严谨来。

    因为别看年轻的一个已经是瑞宾楼的二灶了,在店里是什么菜都能做。

    可跟着刘师傅打下手,却只配蒸馒头,做主食的。

    另一个呢,多学了五年。

    如今调到了都一处上班,干的一样是二灶,职称也定了高级。

    可那也只有做蒸菜和汤菜的权力,不能碰小炒儿。

    这就是老年间的规矩,手艺的火候师父严格把关。

    说你不行,就真不行呢。

    那不妨想想看,这样的匠人态度,所做的宴席,吃在嘴里是个什么滋味儿吧?

    事实证明,舌头骗不了人,长着舌头的客人们也没有不识货的。

    无论每桌,上的菜很快便被客人一扫而光。

    于是在边大爷和康术德的恳求下,刘师傅不得不临时答应,再给每桌加了两道菜。

    一个是拔丝土豆,另一个就是油渣小白菜了,不为别的,用料好找啊。

    可就这,最后一样没剩多少。

    或许有人会说了,这年头的人没见过世面,加上肚子也太素了,才会如此。

    未必就能说明厨师水平真有那么大差距。

    但这样的理由怕是说不通的。

    为什么?

    就因为穿越而来,自诩吃过不少席面的宁卫民也一样啊。

    就句话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刘师傅的一道赛螃蟹就给他吃服了。

    人家是没把肘子给做出龙肉味儿来,但却把鸡蛋和鱼肉做成螃蟹味了。

    说起来,前世宁卫民还真吃过这道菜。

    当时是他是在一个老字号的京菜馆请一个外地客户。

    客户翻菜单时,看到这道菜觉得挺新鲜,又听说是京城传统的菜式。

    结果就点了,没想到等菜上来一尝,俩人都乐了。

    居然是盘儿没形儿没样儿,碎豆腐似的炒鸡蛋。

    说是有那么点螃蟹味儿,可实际上只是因为菜里浇了吃螃蟹少不了的姜醋汁而已。

    这再怎么说,也不值得八十多块啊。

    从此,宁卫民也就对这菜没什么好感了。

    认为就是坑人的噱头,跟糖拌西红柿被叫做“火山下雪”标价五十八块一样。

    甚至不如同和居拿鸡蛋翻炒的“三不沾”,别看人家标价一百零八块。

    那毕竟是真功夫,而且好吃啊。

    于是这个经历也被他认为是平生奇耻大辱。

    他一个堂堂的生意老手,从来只有懵别人的,居然被饭馆黑了,能不感到憋屈吗?

    可今天又不一样了。

    因为刘师傅做的赛螃蟹和那狗屁菜馆完全不同。

    人家是以黄花鱼为主料,鸡蛋当辅料,再加入各种调料提前腌制,快火炒成的菜肴。

    黄花鱼肉雪白似蟹肉,鸡蛋金黄如蟹黄。

    刘师傅的赛螃蟹,别说外观极其酷似蟹肉,那软嫩滑爽味鲜更是赛蟹肉。

    完全做到了不是螃蟹,胜似蟹味。

    要和现在市面上正卖的肥蟹比,不但便宜多了,吃着还尤为过瘾哪。

    这宁卫民还能不挑大拇指吗?

    说起来,这还是他不知道的这道菜真正由来的情况下呢。

    假如他要是知道,这赛螃蟹是由同治年间膳正乌尔浑乌七爷所创,原是地道的御膳。

    后来经由口子厨何三儿跪地苦求,乌七爷动了恻隐之心传艺,才得以传入民间的。

    假如他要是还知道,如今京城的口子厨几近绝迹,也只有瑞宾楼一脉传下来的赛螃蟹为正味儿。

    这小子恐怕更得庆幸自己的幸运了。

    因为这就是绝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日后说吃不着,也许就真吃不着了。

    瞧他这份福气,大不大吧!

    总之,如果今天的拍摄镜头打算以宴席上的场面收尾的话。

    那最后大吃大喝的一幕,一定让看到它西方人,更加误会我们的国人都是很刻板的。

    因为边家的酒席其实算是个特例,菜肴实在是太美味了。

    以至于坐在席上的宾客,拿起筷子就放不下了。

    谁都顾不上客气了,只顾得上吃了。

    难得有人举杯喝酒,就更没人聊天儿。

    人人都相当投入啊,哪怕陌生人坐一起也不见外,全大口大口往自己嘴里填乎。

    还都是这年头标准吃法,大块吃肉,肥瘦不吝,没人动青菜。

    等好不容易有个撤盘子歇气儿的工夫。

    与宁卫民同席,有个澡堂子开票的孙师傅,甚至情不自禁发出了幸福的感慨。

    “妈妈的,天天有人结婚才好……”

    结果这一句,让宁卫民给接了下茬了。

    他当众说出一句令人无法反驳的至高真理。

    “关键还是有好酒好菜才行啊,否则,就是结一百个婚也没用。”

    毫无疑问,这精辟的回答,当堂就引发一阵快乐的哄堂大笑啊。

    连孙师傅都挑大拇哥了。

    就为这话,他拍着宁卫民肩膀,举起了一杯啤酒。

    就这样,俩人嘻嘻哈哈一碰杯,席面上的气氛大好。

    大家除了肠胃被勾引得都很激动,酒兴也渐浓。

    只是可惜,就在推杯换盏之际,就在大伙终于来了聊天兴致时候。

    一个完全想不到的意外,终止了宁卫民等待热菜上桌机会,促使他不得不提前退席了。

    甚至就因为这事儿,他接连错过了后面的干炸丸子和茄汁虾仁两道菜。

    事后每每听别人提起这两道菜的精彩,那是相当的惋惜啊。

第五百三十四章 拉拉粥

    冬天天黑得早。

    傍晚五点半,被落日染上昏黄的京城街道充斥着下班人流。

    路边的电线杆已经早早亮起星星点点的路灯,为迎接夜色提前做好准备。

    “坛宫”因为就在天坛北门的对面,这里虽然不算什么繁华路段。

    但由于大批游客在天坛公园闭园之前,不断从园里涌出来。

    或等人,或等车,或取车,或寻地吃饭,都聚集在公园门口的这条路上,仍然造成了一定的交通阻塞现象。

    江浩、吴深、李**坐在一辆吉普车上,真是费了不少力气,才成功穿越人流拥挤的障碍,找到了“坛宫”门前。

    结果找地儿停车又费了不少的事儿。

    敢情尽管此时,“坛宫”一楼的点心店,也就剩下一些简单粥水供应,连老面馒头都卖光了。

    但由于从上月中旬开始,点心店新增供应了几种冬季专有的满族风味食品“拉拉粥”、“芸豆碴子粥”和“小肉饭”,引得四九城各处的满族同胞争相传告,闻风而动。

    许多人不顾路途遥远,就专奔这新增添的特色吃食而来。

    别处是真没有的卖啊。

    所以点心店的买卖到这个时候,仍然火得一塌糊涂,依旧排出老长的队去。

    何况二楼也开始迎接来吃晚饭的宾客了。

    刘师傅的一个徒弟已经开始给一笼刚出锅的白面馒头印红喜字儿了。

    另一个徒弟也在把刚刚蒸好的“鸳鸯扣”一碗一碗底往外拿。

    眼瞅着用不了一会儿,这两样东西就得往屋里准备开席的桌上端了。

    喝够了茶水的刘师傅也系上围裙抄起了铁锅大勺,开始热锅下油,准备正格的耍手艺了。

    只听“刺啦”一声响,灶火升腾啊!

    这里的种种,都预示着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而直到这时,镜头才有必要真正转向主家的屋里来。

    边家老两口此时都穿着体面的新衣,很干练地在人群里忙来忙去。

    他们和众位亲朋说着笑着,一起算计着时间,等着迎亲的队伍的归来。

    可也不知怎么了,边大妈看看屋外头明亮舒展的蓝天,又看看窗户上的大红喜字,再看看嘴里不住说着吉祥话儿的亲人朋友街坊们。

    突然间,就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

    好在在满屋子人的错愕里,还有米婶儿和罗婶儿懂得老太太的心。

    这俩老邻居很能理解她身为母亲的心情。

    于是一个递过来一块手绢,一个扶着连声安慰,也都陪着边大妈红了一双眼圈。

    罗大婶儿念叨,说边大妈这几十年把俩儿子拉扯大了,实属不易。

    米婶儿也劝,说如今苦尽甜来,总算熬出来了。

    边大妈紧着更正,说还不算全熬出来,她还有一个二小子呢。

    米婶儿却笑,说边大妈那也比自己强啊。

    就这时候,关键的一刻终于来了。

    忽然间就听门外有孩子们在嚷,“新媳妇进胡同啦,新媳妇进胡同啦!”

    于是顷刻间,待在屋里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起来。

    边大爷神色一凛,登时抻了抻衣裳。

    而边大妈则有些愣怔,似乎有点不敢置信似的。

    还是在米婶儿和罗婶儿共同催促下。

    老太太才确信了好消息的真实,赶紧抹去了脸上残存的泪痕。

    就这样,边家老两口在屋里一群人的簇拥下,带着难以言表的激动和幸福的心情迎出门去。

    院儿外头,罗家大儿子罗广盛和宁卫民面冲缓缓驶入,装扮得花花绿绿的两辆“沪海”牌汽车。

    一起用红双喜烟卷儿,点燃了炮仗。

    当打头的那辆小卧车突破鞭炮的轰炸,缓慢停在当院儿门口后。

    一对儿新人,和作为娶亲太太的罗家大儿媳妇,以及对方姨妈充当的“送亲太太”,先后都从由车上走了下来。

    米晓冉和米晓卉此时又一起迎上,开始往新人身上头上撒彩色纸屑。

    新郎边建军今天身上的衣裳是宁卫民给参谋的,一身考究的藏青色人民装。

    他的头面也被理发店的师傅收拾得很利索。

    这一切,都让他这个向来在人后蓬头垢面的澡堂子锅炉工,难得显出了英挺之气。

    这小子也前所未有的,以一副得意神情,和熟人们打着招呼。

    而新娘子李秀芝尽管容貌普通,穿着打扮也略显保守。

    全身上下的衣服都未见红色,只是别在发上一朵喜字红绒花,嘴上抹了一点淡淡的口红而已。

    但众目睽睽之下,她一步不落地紧随在新郎身后,那垂头不语羞红的脸,以及忐忑神态。

    还是让她显出了小家碧玉独有的温柔与娇艳。

    这自然引得围观好事之徒一个劲起哄,非逼着新娘子先叫爸妈,才许进院儿。

    而在边建军的一再鼓动下,李秀芝总算鼓起勇气当众叫了爸和妈。

    登时把边大爷乐得合不拢嘴,边大妈脆脆地答应了。

    接着老太太亲热拉过李秀芝的手,就把身后头的亲近宾客开始一一作了介绍。

    此时此刻,现场除了响起一片热烈的叫好和鼓掌声。

    罗广盛和宁卫民也再次默契合作,挑上了一挂万字头的查鞭点燃。

    很快,鞭炮再次在地上猛烈炸开,金蛇狂舞一样扭动。

    那噼里啪啦的辣响,把一切客套和对话声都淹没了。

    就只能看见一张张亲热说话的笑脸,结伴着,鱼贯着,往院内而入……

    到了里面,其实正式仪式倒是很简单。

    无非是众目睽睽之下,清华池澡堂子领导作为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然后一对新人当着大伙儿的面给边大爷边大妈敬茶鞠躬。

    自此名分就算正式定下来了。

    接下来,大家当然得起哄啊。

    不少人闹着让新人说说恋爱史,再表演个吃苹果之类的小节目什么的。

    而就在新人脸红心跳招架不住时,在大家嘻嘻哈哈乐不可支时。

    边大爷及时出面抱拳说的几句客气话,给儿子、儿媳打了圆场,也给这场热闹恰到好处划上了休止符。

    老爷子意思很简单,大致是承蒙大家关照,帮着张罗。

    说他们家老大建军如今也成了大人,娶了媳妇,为这个,他们老两口也要好好谢谢大家伙。

    没别的,今天请来了瑞宾楼的刘师傅掌勺,请大伙儿务必尽兴!吃好喝好!

    这份谢意多实惠啊!

    那无须多言,大家伙当然得连连叫好啦。

    而随着掌声喝彩而散,各位看官也就识趣地不再难为新人了。

    依次在安排下各寻其位,进屋落座去了。

    至此,今天婚宴的菜品成色已经取代了一切,成了大家下面关注和谈论的重点。

    边家今天的酒席一共设置了六桌。

    边大爷老两口的屋里两桌,新人屋里一桌。

    这都是招待一对新人领导、亲人、同学的主场。

    而康术德的小屋和米家也设了三席,那自然是客场了。

    用来招待其他院里邻居,和新郎新娘的普通同事们。

    必须得说,这一天,刘师傅是大显身手啊,婚宴上的菜码还真不负大家的期待。

    首先菜色编排得就够丰盛。

    每桌凉热都有,一共十二道菜。

    冷荤是,午餐肉、凉拌腐竹、鸡丝凉皮、五香鹌鹑蛋。

    热菜有,鸳鸯扣(芋头扣肉)、木樨肉、赛螃蟹、酱爆鸡丁、干炸丸子、茄汁虾仁、虎皮肘子、栗子白菜。

    主食就是两大盘儿的喜字馒头。

    再加上早早用凉水冰湃好的“五星啤酒”、“北极熊”汽水、和管够的红星二锅头。

    这顿席面,可以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全齐了。

第五百三十五章 第一商品

    汽车!

    大概是国人骨子里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

    所以对于能够体现特殊身份的东西,一直都分外的热衷。

    哪怕是改革开放初期,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也不例外。

    汽车,尤其是高档进口汽车,无疑是当代最能体现身份的物质存在。

    更何况共和国作为一个工业水平还很落后的国家,在这个年代,还并不具备自主研发生产优质汽车的能力。

    因此,在现实需求缺口和人性中虚荣的双重作用下,汽车也就成为了国人梦寐以求的“第一商品”。

    另外,出于保护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于国内进口汽车的需求,我国向来征以重税。

    与此同时,出于对创汇和吸引外资的需要,我们又在经营和购车方面,对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网开一面。

    会给予免税、退税等种种优惠政策。

    这也就让免税汽车和非免税车之间存在了巨大的价差。

    应该说,这一期广告就相当于宁卫民俩月的工资啊。

    在一般人眼里,这绝对是个相当吓人的数字了。

    真要是广告投放效果不如所想象的那么好。

    宁卫民就得陪进去一辆全新自行车和一块手表。

    不过这笔钱其实是比较符合宁卫民心理预期的。

    毕竟还属于小生意,投入也没超过三百,他通过古四儿应该很容易就能把这笔钱收回来。

    重要的是,这次广告业务试水,是一次以小见大、尤为有益的尝试。

    这对日后他开展其他的商业活动,肯定是很有帮助的一次经验。

    他通过这件事,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这年头广告与商业营销直接的关系。

    也就能知道自己在这个时代能力究竟有多大。

    看看是否有自己应付不了的情况,找到自身的不足。

    更何况真办成了,收益也是巨大的,就能遂了他的心愿。

    要不试这么一次,他又怎么可能甘心呢?

    总之,既然广告协议已经签订,那顺理成章,下面就进入真正的实际操作阶段了。

    这一方面是宁卫民抓紧时间,按照广告上的技术条目,编写具体的技术内容。

    另一方面,就是他联系古四儿,去商量出售技术的代价,打算先捞回成本再说。

    写东西很好办,全是宁卫民肚子里现成的玩意。

    这又不是写小说,用不着润色,只要条理清楚,意思准确就行。

    而且白天夜里,宁卫民都有大把时间爬稿子。

    一天写完,一天修订整理,轻轻松松的事儿。

    写完了就是汇编成册,该批量生产了。

    这事儿也容易。

    宁卫民不用铅字印刷,用油印,就是学校印卷子的那种土办法。

    他自己只不过再花一晚的时间用蜡纸刻了版。

    晚上借用单位的设备,用公家的纸张油墨,很容易就印出了一百份教材。

    而恰好也是这个时候,古四儿那边有信儿了,他带着俩哥们儿如约来接洽,成了最早领走教材的仨顾客。

    不过交易过程也出了点儿小岔子。

    最终成交的价儿并不是当初说好的三百块,而是二百六。

    之所以会如此,是那古四儿带来的另外俩鱼贩子耍鸡贼,临时变卦。

    他们大概是吃准了宁卫民急需用钱,一时又难找其他人。

    非要先掏一半的钱把方子拿走,试验成功了,才肯付剩下的一半。

    这明显就是想打五折,要变相赖账的手段啊。

    可这三百一下就变一百五了,宁卫民哪儿能干啊?于是一口回绝。

    古四儿似乎也并没想到会有这出戏码。

    愕然之间,面对宁卫民责问的眼神,他觉得很有点挂不住脸儿,帮着宁卫民据理力争。

    可即使如此,毕竟难抵财帛动人心。

    五十块钱,那已经是一个月工资啦!

    跟着古四儿来的那俩小子,眼界就这么大,其他的都不顾了。

    做出不成就拉倒打算破罐破摔的姿态。

    说他们肯掏五十,还是因为古四儿担保呢。

    毕竟没亲眼所见,谁能完全相信。

    还说这钱不是不给,是日后再给。

    话里话外埋怨古四儿胳膊肘往外拐,帮理不帮亲。

    一席话下来,反倒弄得古四儿张口结舌,有点下不来台。

    宁卫民却是越听越烦。

    他琢磨了一下,觉得只要能收回广告上的成本就算立于不败之地了。

    多几十块钱少几十块钱也没什么必要。

    也就懒得置这个闲气,跟他们斗这个智了。

    于是直接划出了最后的底价,那就是同意打个八折。

    说他们兹要能马上掏二百四,方子就给他们,这是一口价,其余免谈。

    而且借着这事儿把藏着的坑,也挑明了。

    说自己保证这孵化神仙鱼的办法是真的。

    只要按着方子来,孵化不了他负责。

    可既然是贱卖,就别怪他后面再把孵化办法卖其他的人,弥补损失。

    还说古四儿他们同样也可以往外卖方子,谁卖得出去,就算谁的本事。

    连古四儿在内,这仨人对宁卫民打算继续把孵化办法再卖别人这一点,都没太当回事。

    看来他们谁都明白,这样的事儿是必然会发生的。

    大概也挺自负,自己的关系网不是宁卫民能轻易触碰得到的。

    但八折的价钱却真让那俩小子动心了。

    他们还是知道神仙鱼孵化办法的真正价值的,要不然也不会跟着古四儿来了。

    就这样,经过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那俩小子见好就收,最终和宁卫民以在心里互道一声傻波依的方式,达成了交易。

    值得一提的,倒是宁卫民没想到,古四儿还真不是假局气。

    他和另外俩小子不一样,做人还算讲究,该给多少钱给多少钱,照样掏了一百。

    等拿到教材之后,甚至没搭理那俩鱼贩子就率先走了。

    从这明明可以省钱,却偏偏不要,又有点像划清界限的负气之举上看。

    宁卫民愿意相信,古四儿对这变故确实不知情,这人看来还是可以再打交道的。

    就这样,又过了三四天。

    当9月8日,宁卫民在最新的一本《现代青年》上,看到自己那则广告刊登出来时。

    他其实已经把两期广告的本钱完全回收了。

    剩下的就是等着看看,这试水之举能带回来多少效益了。

    坦白说,尽管《现代青年》编辑部还挺不错的。

    主动给他的广告增加了一个《大西洋底的人》男主角麦克哈里斯的遨游海底的线描配图。

    和他那个“大西洋底的鱼”为噱头的广告标题,搭配起来相得益彰,看着效果十分夺人眼球。

    可连着五六天,竟然都没等到一封信。

    在这个过程里,宁卫民还真有点忐忑,心里没底了。

    他心里情不自禁的开始琢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什么杂志实际销量是不是太低了,是不是五元的价钱或许订高了,是不是自己把这年头的人想得太单纯了,是不是自己的地址不该留自己家啊,看着不像办公地……

    总之,越盼来信越没有,一切的疑点都成为他忧虑的来源。

    关键的转折来自于第七天。

    9月14日,院儿里来了件大喜事儿,这天是周末。

    早上八点,当罗家的大儿子陪着自己媳妇,抱着新生儿,走进扇儿胡同2号院的时候,全院的人几乎都迎出来了。

    结婚七年,七年才抱上孩子,不容易。

    这说起来,和一场抗战的胜利也差不离儿了。

    当了爷爷的罗师傅乐得屁颠屁颠的,比涨一级工资都兴奋。

    他一边拦住大儿子和媳妇儿站在当院儿里看婴儿,一边向全院居民大声宣告。

    “到家喽,到家喽,我们家的大孙子到家喽。”

    升格儿为奶奶的罗大婶儿跟着就从大儿媳妇手里把孙子抢了过来。

    她抱着孩子,也高兴得不知怎么显摆了。

    掀开一道小缝儿边大妈看,看他们的大孙子小鼻梁多高。

    跟着又给米婶儿看,看他们的大孙子小脸蛋多周正。

    米晓卉这丫头嘴里是真没把门的,嘀咕了一句。

    “眼小了点儿。”

    刚说完,后脑勺就挨了她妈一巴掌。

    罗大婶倒也不介意,笑呵呵的反倒解释上了。

    “不小,月科的孩子,还没睁开哪,小猫儿小狗儿没离窝也不睁眼不是?”

    跟着就彻底沉浸在孩子脸上,满有兴致地说,“瞧这小脖子,几道圈儿,小胳膊腿儿,那叫有劲儿,骨立着哪!我们孙子结实,大夫说了,还得科学喂养哪,各种营养都得跟上……”

    宁卫民也会凑趣儿,净捡好听的说,反正不要钱不是。

    “长相这么端正,绝对是福相。您得起个好名字,好好培养吧,这可是咱们未来的国家栋梁哪,真要成了名留青史的人才,咱们整个院儿都跟着面上有光呢。”

    这话说的全院儿都乐了,在罗大婶儿连声称是中,罗家一家子都笑成了向阳花儿。

    结果就是这么巧,这时候,邮差也来了。

    这位见院儿门口这么多人,也不进去,直接叫一嗓子。

    “2号院,有信啊。宁卫民,宁卫民……”

    “哎哎,人在,人在哪!”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43/ 第一时间欣赏国潮1980最新章节! 作者:镶黄旗所写的《国潮1980》为转载作品,国潮1980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国潮1980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国潮1980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国潮1980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国潮1980介绍:
“国”与“潮”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前人的文化遗产与今人的智慧交相辉映。一个坑人无数的现代投机份子,如果灵魂一下子穿越到了四十年前。他究竟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惊人奇迹?又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轨迹?这一切都从1980年开始,从京城的前门楼子底下开始。从一个叫宁卫民的孤儿,穷困潦倒的处境开始……国潮1980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国潮1980,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国潮1980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