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一章 风波连连

    大河南北各处群盗蜂拥而起,不可胜数,徒众多的可达万余人。他们四处劫掠,攻陷城邑,屠杀官吏,不可平定。杨广乃命令各地的都尉、鹰扬郎将与郡县要互相配合,追捕盗贼,随捕随杀,但是仍然无法制止百姓的造反。

    但杨广对于此事仍旧没有放在心上,些许蟊贼,反手可定。对于这个时代的统治者来说,虽然对于农民起义是绝不放过,但其实并不重视。而事实上到今天为止,虽然历史上起义无数,但纯因农民起义亡了一个国家的,还未存在,农民起义还没有担负起灭亡一个朝代的主力军的角色。

    所以,只有黄明远一个人担忧,但没有什么用。

    正月份,杨广为杨佶进行了皇太孙册封仪式,并大赦天下。册封典礼的场面一时恢弘壮大,庄严肃穆,令人咋舌。

    皇太孙初立,正是要创造条件,给其养望之即。本以为杨广在此之后会消停一下,没想过册封皇太孙的事情还未完全结束,杨广便又放了一颗卫星。

    经过一年的准备,杨广为欲恢复辽东故地,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并指责高句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借口高句丽王高元不肯入朝,下令东征。

    轰轰烈烈的三征高句丽正式拉开。

    杨广又诏令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集结了天下军队之后,杨广又另外征发了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手三万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到高阳,用来装载衣甲、幔幕,还征发河南、河北民夫以供军需。

    天下都为攻打高丽的事而闹得骚扰不安。

    如此这般消耗,杨广终于做好了准备,要对高句丽动兵。

    而超乎所有人想象,各路隋军在名义上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一十三万,而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大隋直接、间接的参战人员已经超过了五百万。

    这般规模的战争,大隋从没有打过,甚至南征南陈也没有动用过这样的兵力。上一次起这么多军队的还是前秦苻坚,但他败了。

    黄明远拿着兵部送来的兵力、人员统计如有千钧之重,这样的战争,人数越多,消耗越多,出错的可能越多。古往今来,不是每一个人都像韩信一样“多多益善”,更多的是像苻坚一般兵败丧师。

    平心而论,至少现在的大隋还真没有能统兵百万的将领,甚至自己也有所欠缺。

    黄明远立刻去见杨广,请求减少参战兵力,不要如此大动干戈。

    黄明远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消耗、道路承载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等多个方面向杨广解释了减少参战兵力的原因,直言兵力超过三十万,人数越多,反而越难以取胜,不若减少兵马,以精兵出击,必能破敌。

    但杨广却都不置可否。

    “明远所见,的确在理,可今日攻伐高句丽,群情激愤,万众一心,纷纷请战,朕不能让众位臣工寒心啊。”

    杨广一句话便堵死了黄明远的话。

    天下人都求战心切,企图借这次出征赚取功劳,换得爵位。你黄明远官封顶爵,不需要战功,但人家需要,总不能每一次好处都让你黄明远一个人占了。

    道理黄明远都懂,可无论如何用不了一百一十多万兵力。

    杨广对黄明远语重心长地说道:“明远要知道,高句丽能拉出四十万人以上的军队,

    兵法讲究‘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再加上高句丽人坚守城池,以及天气原因,大隋出动一百一十万大军并不多。”

    眼看无法说服杨广,黄明远便请求自为东征主帅。在黄明远看来,现在大隋能当主

    帅的也只有黄明远,到时候这一百一十多万兵力妥善安置,总不会出现大的疏漏。

    但出乎黄明远意料,杨广竟然拒绝了。

    杨广告诉黄明远,这一次东征高句丽,将不会以黄明远为主帅,而是使其留守洛阳城。大隋天兵百万,高句丽闻之必将望风而逃,根本用不到黄明远。相较于辽东,国内还有很多心怀鬼胎之徒,意欲混乱天下,只有留下黄明远看家他才放心。

    黄明远满是吃惊,正常情况下不是应该天子守家,将军出征,在杨广这里怎么还要反过来?

    黄明远忙劝阻杨广收回成命。辽东险阻,天子不宜犯险。但杨广却认为自己还在壮年,不畏风险。且各路兵马混杂,皆不统属,若是委以大将,必然出现争端,误了军事。只有他本人领军,才能更好地督促各部。

    今日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出人意料,黄明远脑子有些混乱,今日之事,好像杨广是有备而来,自己完全落入杨广的彀中。

    黄明远最后只得浑浑噩噩地出了皇宫。黄明远准备好好梳理一下思路,在重新请求杨广收回成命。

    到了内史省,正好遇到裴矩,裴矩听到黄明远与天子的奏对大惊,不由得说道:“明远误矣。”

    黄明远不解。

    裴矩说道:“明远今不到三十,其功盖朝野,本就是骇人听闻。今天子打定主意,自己御驾亲征,就是不愿让大隋之兵,全为明远一人所掌握。此时天子巴不得明远与东征之事毫无关系,省得被人说是籍你之功。而此时明远不知在天子面前避嫌,反而先是否定天子的调兵遣将,又自请为主帅出征,岂不是伤了天子的颜面,天子如何会听从明远的建议。”

    黄明远这才恍然大悟,忙问岳父该如何善后。

    裴矩说道:“明远这个年纪,功劳已经到了顶峰,此番出征辽东,是成是败,明远就不要参和了,省得触怒了天子。”

    黄明远忙说道:“我非在意功劳之人,可此战若败呢?”

    裴矩看着黄明远,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子若问,天下无将否,明远但如何回答?”

    黄明远身子一震,却是说不出话来。

    出了皇宫,府中竟有人在宫门口等着,直言老家出事了。

    黄明远慌乱赶回家中,一见大门,便看见一身孝衣的十二弟黄明澄跪在地上哭道:“大兄,大父去了!”

第三十二章 大父之丧

    大父自去年冬天,便身子一直不适。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每个冬天都是一道生死关。黄明远之前每旬都往邹山送信,询问大父的病情,也总是说要回家探望大父,可自去年九月、十月的洪灾起,黄明远本人如同一台机器一般连轴转,哪里能挤出这个时间。

    黄明远每每还心存侥幸,总觉得大父虽然年纪大了,但之前毕竟身子骨康健,等到自己空下闲来再回邹山也是晚不了的。可今日噩耗传来,黄明远才真正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

    很快,黄府上下便是一片缟素。

    黄明远又让陆贞给自己上了一道守孝的奏疏,并向朝廷报信。

    此时黄明远也顾不得东征高句丽的事情。自己父亲早丧,自己作为承重孙,要代替父亲来为祖父尽孝。

    嫡长子先亡,丧事由嫡长子的嫡长子,即嫡长孙主办,这个嫡长孙就叫承重孙,是承担主丧重任的意思,地位比其余叔叔还要高。在北方农村发丧时是要由承重孙摔盆的。

    俗话说:“孙不藏爷”,如果父母在世,孙子没有必要守重孝。即使父亲去世,孙子也只需要为祖父母守孝一年。唯有黄明远这种承重孙,要实实在在的代替父亲守孝二十七个月。

    而且这种场合,也得需要黄明远前往邹山主持丧事。

    消息送到皇宫,杨广也吃了一惊。黄胤之是杨广的老师,不是那种挂名老师,而是真正实实在在教授过杨广兄弟。对于这个老师,杨广素来敬重的很。虽然大业之后,黄胤之回到邹山教书,不在朝中任职,但每年的三节两寿的贺礼,杨广从来没有误过,每每提及老师,也必然恭恭敬敬。

    黄胤之去世,杨广也极为哀痛,潸然欲下,追及儿时在黄胤之身边求学之事,更是伤痛莫名。

    杨广乃下诏,追封黄胤之为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鲁郡、琅琊、齐郡、彭城、东郡、东平、济北、济阴、北海、高密十郡太守,卫公,谥号文贞。并赐给黄家载丧的鍂车,执斑剑的仪仗四十人,以及鍂车前后的仪仗队和乐队,还赐给谷子小麦五千石、织物五千段,派鸿胪卿专门监督办理丧事,并且下诏书表示哀悼。

    杨广本人为表示哀痛,又下令废朝三日,命燕王杨倓代他前往邹山致祭。

    以黄胤之的身份、功绩,太傅与十郡太守的追封的确太高,上一个享受这种规格待遇的还是杨素,实与其之前的官职、地位不符。不过谁让人家有一个好孙子,天子爱屋及乌,谁又能说什么。

    第二日一早,黄明远便带着全家返回邹山。

    在众人看来,大战在即,黄明远是作为主帅的不二人选,势必是要夺情的,《周书·王谦传》便记载:“朝议以谦父殒身行阵,特加殊宠,乃授谦柱国大将军。以情礼未终,固辞不拜,高祖手诏夺情,袭爵庸公。”

    但出乎众人所料,黄明远就这么不声不哈地走了,而天子也没有夺情挽留,不少人猜测难道二人又闹僵了。

    只有裴矩、虞世基等杨广的心腹才知道,天子不想让黄明远挂帅,又没有什么好的理由,正为难呢。这次黄胤之的去世简直是天赐良机,能够名正言顺地夺去黄明远的权利,杨广又怎么会费力不讨好地去使黄明远夺情呢?

    黄明远也知道杨广的心思,事已至此,真的不是自己人力所能扭转的。

    黄明远还不甘心,到了荥阳,又上书杨广,请求以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为统帅,通领大军征讨高句丽。

    自己虽然与宇文述不和,但宇文述怎么说也是一代名将,东征西讨多年,至少军事水平比杨广要高出一筹。为了能保住东征大军,黄明远也只好选择资敌了。

    但杨广本人是打定了主意要御驾亲征,宇文述再是天子心腹也没有用,因此对于黄明远的建议却是不置可否。

    历史巨大的惯性终于又重新走到了正轨上,而黄明远也没能再次拯救这个庞大的帝国。

    回到邹山,三位叔叔都已经丁忧在家。

    至于孙子辈的一众人,二弟黄明聪在交趾;三弟黄明祯在平州,是东征高句丽的先导部队;四弟黄明辽在西域;六弟黄明襄为江南转运使,主持江南河开通之事;五弟黄明离为左武卫虎贲郎将,七弟黄明溥为左武卫鹰扬郎将,二人俱要随左武卫军征讨高句丽。

    年长的一众人,此时皆无法回家。

    当然几人也无需辞官为大父守孝,但大父的丧礼,几人怕是也无法参加。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此时局势波诡云谲,不得不说兵权最重。乱世之中,为了保全家族,别说是丧事,就是牺牲又是谁能避免的。

    黄明远担忧会有人趁机发难弹劾,于是又亲自上书,以“百善孝为先,金革之事不避,舍孝尽忠也”为由,替几个弟弟夺情。

    杨广只关心黄明远,至于其余等人,并不在意。东征高句丽,一百一十多万大军,家里有丧事的不知道有多少,难道朝廷还都能等他们。

    至此,家中只剩下黄明远和几个年轻的弟弟。

    毕竟黄明远的地位崇高,大父的葬礼也很隆重,从天南地北来的吊唁宾客如车水马龙一般,数月不曾减少。

    黄明远的影响力在这场葬礼中显得淋漓尽致。

    丧礼之后,大父被埋入祖坟,与这青山绿水为伴。大父一生教书育人,死后也将化为神灵,守护他至亲至爱的邹山书院。

    大父的坟挨着父亲的坟,黄明远不仅为大父守孝,也补上当年的遗憾。当年父亲死时,黄明远年仅九岁,没过多久便被杨广接到晋王府抚养,也没有替父亲守孝,这二十七个月,这山这水这祖先,都一同浸在这邹山的祖坟之中。

    黄明远不是那种愚孝之人,既然守孝,但也不是白白消耗这二十七个月的时间。

    在此期间,黄明远不断地整合家族在邹山的力量,包括周边任城、瑕丘、滕县各地的庄园。毕竟乱世将要来临,而邹山又在乱世之中最为混乱的青兖地区,在这里不求进取,至少也要守住祖业。

第三十三章 御驾亲征

    黄明远回到邹山守孝,可这个世界还是要继续运转,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耽搁,所以东征高句丽之事仍旧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去年冬季十二月,吏部尚书牛弘在江都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杨广伤悼痛惜不已,追赠牛弘为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号叫“宪”。

    今年正月,左侯卫大将军真定侯郭衍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追赠左卫大将军,谥号为襄。

    今年二月,原纳言,民部尚书杨文思去世,时年七十岁,追赠为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平舒侯,谥号为“定”。

    今年三月,内史令元寿去世,时年六十三岁。帝悼惜焉,哭之甚恸。追赠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谥号曰景。

    ······

    朝廷一连串丧了好几位重臣,再加上黄明远守孝,整个宰相班子都快没人了。

    杨广不得不,重新授苏威为纳言,执掌朝政。

    自大业三年被贬黜之后,苏威后来又担任了鲁郡太守。后来杨广也知道自己是迁怒苏威,而且朝中没有苏威,真没人替他妥善处置繁杂的朝政,所以杨广不久召他还京,参预朝政,后授太常卿。此后苏威行政,更加谨慎,也更加不敢与杨广产生分歧。

    此次被恢复宰相的位置,苏威和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给事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五人共同参掌朝政,当时称他们为“五贵”。

    杨广又任命宇文述为内史令,免了他左翊卫大将军的位置。或许是黄明远推荐宇文述为帅让杨广感到一丝危机,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剥夺了宇文述的兵权。

    杨广又任命杨义臣为礼部尚书,杨玄感为兵部尚书,卫玄为刑部尚书,樊子盖为民部尚书。至于吏部尚书则被空缺,而直到隋末,杨广再也没有任命吏部尚书。

    至于十六卫大将军,也大多被重新授命。

    原右翊卫大将军杨达晋左翊卫大将军;

    右屯卫大将军大将军于仲文晋右翊卫大将军;

    纳言苏威为检校左武卫大将军,兼领左武卫;

    兵部尚书段文振领左侯卫大将军;

    左武卫将军荆元恒晋右侯卫大将军;

    东平郡太守吐万绪晋左屯卫大将军;

    右屯卫将军麦铁杖晋右屯卫大将军;

    李景、独孤览、来护儿、梁默、崔弘升仍领其军。

    ······

    于是一切准备完毕,到了三月初,杨广御驾开始前往辽西。

    各路人马纷纷往辽西赶,人马相继不绝于道,预计在平壤城总汇集,名义上的军队总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运送军需的人加倍。

    这一百多万大军,杨广共分三路出击,杨广本人为最高统帅。每军设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每队一百人,十队为一团;步兵八十队,分为四团,每团各有偏将一名;每团的铠甲、缨拂、旗幡颜色各异;设受降使者一名,负责奉授诏书,慰劳巡抚之职,不受大将节制(杨广挖的坑,把自己给坑了);其它的辎重、散兵等也分为四团,由步兵挟路护送;军队的前进、停止或设营,都有一定的次序礼法。

    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四十里,一营接一营前进,经过四十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九百六十里。

    除了上百万大军,此次东征还带有大批的官吏、僧侣、妃嫔、内侍,天子御营共有十二卫、三台、九省、九寺,分别隶属内、外、前、后、左、右六军,依次最后出发,又连绵八十里。

    陆路三路大军,除了杨广亲自指挥的中路军,还有左、右两路军。而左、右两路军再分十二路,分以二十四路军将统帅,每路军马各有各自的军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辅兵及运粮部队分走二十四条进兵路线。

    其中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菟、扶余、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出粘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蹋顿、肃慎、碣石、东、带方、襄平等道。

    另外还有来护儿率领水军从东莱郡出发,从海上进攻,突袭平壤。

    杨广自己携带大量无用之人,也允许将领携带家眷。杨广甚至对宇文述说道:“礼,七十者行役以妇人从,公宜以家累自随。古称妇人不入军,谓临战时耳。至于营垒之间,无所伤也。项籍虞姬,即其故事”。宇文述遂携带家眷出征。

    消息传到邹山,黄明远不由得哀叹道:“天子这是要去高句丽打仗,还是要去旅游啊?”对于这一仗,黄明远充满了绝望。往昔自己统军,务求精兵简政,减少后勤补给,可这一次,别说打仗,光是沿途补给也能将隋军活活耗死。而且数十道大军分散攻击,大大摊薄了每一路的兵力,容易被对方找到可乘之机。

    黄明远无奈,决定亲自写信给杨广,请求杨广慎重布置东征之事,但陆贞却并不希望黄明远如此。

    在陆贞看来,黄明远既然已经回乡守孝,就应该不再过问朝中之事,更何况是东征之事。一旦天子对此心生嫌隙,则众口铄金,不得不防。

    黄明远也知道如此,可总不能让他看着东征大军白白覆没。

    最后黄明远说道:“天子可以不听我的,但我总要完成自己身为宰辅的职责。”因此黄明远连夜写信,让人快马送到杨广军中。

    至于杨广听与不听,只有天知道。

    杨广自是不知道黄明远的担忧,反而为此沾沾自喜。这一次出征高句丽,杨广亲自统军,这感觉就是不一样,气派十足啊。

    天子銮驾一路北上,不像是统兵打仗,反倒是郊游一般,在桑干水(流经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存疑)的南面祭祀土地,在临朔宫(隋蓟城行宫,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南祭祀上天,在蓟城(今北京市区西南)北祭祀马祖(中国古代军队中祭祀的保护军马的马神)。反正一切的流程,杨广还像是出巡一般。

    五月中旬,经过一路的跋涉,隋军终于到达了双方边境。

第三十四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

    大隋军队浩浩荡荡地进击高句丽,也是瞒不了对方的。高句丽虽然无力进攻,但也提前在辽河沿岸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御隋军。

    而位于辽河东岸的武厉逻城(今辽宁省新民县公主屯后山遗址,存疑),是隋军首战最重要的目的地。

    武厉逻城位于辽河东岸,俯瞰辽西,既是辽东城的西面屏障,又是高句丽攻打大隋的前进基地。高句丽在此经营日久,防备甚为严整。

    高句丽军主帅姜以式也清楚武厉逻城因为孤悬辽西的原因,并不能坚守,但姜以式仍留兵万人于城中,企图在此迟滞隋军的步伐,并打击隋军的士气。为了帮助武厉逻城更好的守备,他还命部队从辽河上对武厉逻城进行支援。

    隋军负责进攻武厉逻城的是右武卫大将军李景和平州总管黄明祯。黄明远常在辽西,几次帮着营州军回击高句丽军,对于武厉逻城也不陌生。

    李景赶到,问询关于武厉逻城的情况,黄明祯便说道:“武厉逻城本就是军事用城,城坚池深,不过因地处辽河岸边,并无险可守。城中守将姜东城,乃是姜以式的族人,为人狡黠,用兵多奇诡,是个难对付的人。”

    李景不解道:“既是姜以式的族人,为何还留在武厉逻这片险地,难道姜以式以为我百万大家还无法攻破一个小小的武厉逻?”

    黄明祯也是摇头,直言不知。

    实际上不仅李景和黄明祯弄不明白,姜东城也不明白。在姜东城看来,武厉逻城孤悬辽西,就是隋军嘴边的一块肉,根本没有守的意义,与其守卫此处,不若集中主力守卫辽河,也能阻止隋军过河。

    但既然姜以式受命,他也不能不战而逃。

    姜东城思量着先胜上一仗,再趁机突围过河,到时候只推说隋军势大,因为有胜仗之功,也能搪塞的过去。

    然姜东城手下军队不过万人,若要胜这一场,也不容易。

    这时麾下献计道:“武厉逻城地处辽西,城中多有汉人。可令这些汉人使人往隋军营中下书,言‘高句丽人残暴不仁,压榨汉人,民怨沸腾,其愿为大隋天子效命,隋军可连夜进兵,请为内应’。隋军骄纵,必不以有假,到时候其军若来,我军将其诱入城中,然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隋军纵使有神鬼之能,料其必不能脱。”

    姜东城大喜,乃遵循其计。

    当日,李景率军佯攻了武厉逻城,皆不得成功。武厉逻城不大,因此军队不能完全展开,隋军兵力必不能发挥完全优势。黄明祯乃请多造投石车,以为攻城之用。

    当夜,李景和黄明祯正在商议攻城之策,忽然辕门来报,城中有汉人潜出,给李景送了一封书信。

    信上写道:“······万望将军速来,当为内应。城上插白旗,大书‘义’字,便是暗号。到了初更时分,城上鸣锣为号,便可进兵,城中必开门接应。”

    李景与黄明祯看了,皆是面面相觑,如何刚想睡觉,就来了枕头,实在太是时候。

    李景有些迟疑,黄明祯却说道:“大将军,我以为此人不可信也,两军交战,城中必防备森严,其虽为城中大户,但身为汉人,安能得到高句丽人信任,至于打开城门更是不可能。姜东城为人多谋,只恐其中有诈,不可不防。”

    李景点点头,又说道:“虽然如此,此却是一次良机,一旦失之,却是使得破城更添了三分难处。”

    黄明祯便说道:“既然如此,我军可将部队分为三队,两队伏城外接应,一队入城,方可。”李景乃从之。

    当夜隋军到了城下,城头遍竖旗幡,而位于西北角上,果然有一“义”字白旗。

    黄明祯更觉事情有诈,难道对方有人还在高句丽军中领兵。

    此时大约初更,月光还未上。只听得北门上喊声忽起,接着城头火把燎乱,然后城门大开,吊桥放落,李景见此,便要带兵入城。

    黄明祯赶紧上前拦住说道:“大将军为军中主帅,未可轻动,还是末将为先锋进城。”李景点头应允。

    黄明祯带领万人往城中而去。

    进了城门,黄明祯并未往城内杀去,而是命令部队前往城墙之上,并控制城门,等待城中军队前来厮杀。

    众人不解,黄明祯乃说道,我军对于城中情况并不了解,若是贸然前进,易中埋伏。今日我军兵多,占领城门,后面军队变能源源不断进入。城内的高句丽军队为了抵御我军,也会尽数前来,到时候我军占有城墙,地势之利反尽归我军。

    此时姜东城率领军队还在城中等待隋军,左等右等,却总不见隋军到。正疑惑间,突然有人来报,隋军占领了北门,正在顺着与城墙上的军队战斗。

    姜东城大惊,但此时隋军已经入城,他也顾不得关心隋军为什么没有中计,忙向北门方向而去。

    此时北门城墙之上,金鼓齐鸣,喊声如江翻海沸。

    看到城中到处都是引火之物,黄明祯已经确定这是高句丽人的奸计。黄明祯一面上报李景,一面以北门为依托,扩大战果。

    姜东城欲哭无泪,隋军没有中计,这城门又失守,让他如何御敌。

    此时城中混乱,隋军仗着兵多,从左右两个方向往里推。沿途高句丽军队的埋伏,尽为隋军发现,双方立刻混战在一起。

    姜东城见无可挽回,便带着军队突围,但城中太乱,哪里是道路。

    此时城中已经火起,姜东城拼死到了东门,城门处推的都是干柴,已经燃起大火,无法出城。这本是为隋军准备的,正好用到姜东城身上。

    姜东城大惊,又绕南门而去,情况一如东门。

    眼看后面隋军追来,姜东城便欲冲出去,方到城门边,城门上崩下一条火梁来,正砸到姜东城身上,那马瞬间倒地,姜东城也被砸的脑浆迸裂,燃起火来。

    隋军在城中激战一夜,等到天明,才发现已经被烧焦的姜东城。隋军成功占领武厉逻城,只可怜多智的姜东城,却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笑柄。

第三十五章 辽河血战

    拿下武厉逻城之后,隋军顿兵辽河西岸,双方数十万兵力隔河相望。

    此时高句丽人据险以守,隋军数次小规模渡河,皆没有成功。

    杨广到了辽河之后,便下令工部尚书宇文恺在辽水西岸建造浮桥。对于隋军来说,建造浮桥很合适,但问题是就在对方的眼皮子底下,这浮桥如何建成。

    大隋上一次与高句丽打仗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众人对高句丽的实力并不了解。但想来大隋百万精锐,绝不是高句丽人可以抵达的,因此众将纷纷请为先锋。

    自大业三年之后,众人想尽了方法以求立功。上一次西征吐谷浑,自黄明远以下,诸将以从征吐谷浑有功,多受封赏,让众人羡慕不已,这一次有这么好的机会,那个不争先恐后。

    此时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因为水土不服,生了疾病,本不能战,可诸将请战,他也不能落于人后,因此跑到杨广那里请求为先锋。

    也不知道杨广脑子是不是犯浑,竟然同意了此事。

    麦铁杖的主治大夫吴景贤以为麦铁杖身子还未痊愈,希望麦铁杖最好留在后军休息,麦铁杖说道:“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用艾炷烫鼻梁,用瓜蒂喷鼻孔,治黄不差,而卧死在儿女的怀中乎!”

    到了第二日一早,宇文恺指挥役夫在辽河之上搭起了三座浮桥。浮桥从西岸开始,一直向东岸延伸。高句丽人水军实力不足,不敢与隋军水师交战,因此只得眼看着隋军将浮桥一路搭建到河东岸。

    麦铁杖带领左屯卫军跟着搭桥的役夫之后,沿着还没有建好的浮桥便一路向东。

    麦铁杖勇猛而有膂力,年轻时能日行五百里,跑起来可以赶上奔马,常陪麾问罪,先登陷阵,勇不可挡。

    此时为了尽快打开缺口,麦铁杖便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麦铁杖的三个儿子都阻止麦铁杖冲在最前面,而麦铁杖却对儿子说道:“我久蒙国恩,今天应是为国捐躯的时候。我如果战死,你们将会富贵。在忠与孝上,希望你们多努力。”

    麦铁杖持枪跃马,无人能挡。

    浮桥一路延伸到东岸,这时原本寂静一片的高句丽人营中突然有军队大股杀出,而此时浮桥离对岸还有数丈的距离。

    麦铁杖大惊,一旦被高句丽人堵在河岸边上,今日便是败了。

    为了替役夫争取搭桥的时间,麦铁杖骑着战马,一跃而起,冲到了对岸。其身后的左屯卫将士也纷纷跳入水中,泅渡上岸。

    “报国之时,就在今日!”

    麦铁杖带着数百名士兵登上河岸,和大批的高句丽军队绞杀在一起。

    虽然隋军骁勇,悍不畏死,但高句丽人仗着地势高峻,居高临下,射杀隋军。无数隋军还没有登上河岸,便被射死在水中,隋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辽河东岸。

    而麦铁杖虽然勇武,但高句丽人却如潮水一般不断地涌过来,杀之不绝。麦铁杖带着亲卫左突右冲,却始终不能突破高句丽人的防线,反而渐渐被对方包围。而高句丽人也不傻,看出麦铁杖是主将,因此将大批的兵力往麦铁杖这边调集。麦铁杖身边的亲卫越战越少,势如危卵。

    此时在河西岸的负责接应的是左屯卫虎贲郎将钱士雄。

    钱士雄眼看麦铁杖陷入重围之中,便要准备带兵从浮桥冲过去,救援麦铁杖。

    这时其部下鹰击郎将黄明信劝道:“我军现在只能通过三座浮桥支援前军,浮桥狭窄,难以多人通过,这样的支援可谓是添油战术,正入高句丽人彀中。郎将不如命兄弟们尽皆登船,直冲向对岸。虽然行船较慢,但能运载的兵多,反而有利。”

    黄明信是黄明远三叔黄蒙的次子,在族中排行第八,今年二十二岁。黄明信曾跟随黄明远征讨吐谷浑,后以功授鹰击郎将。后来黄明远见众兄弟皆在左武卫军中较为碍眼,便将其调到左屯卫军中。

    钱士雄虽然觉得黄明信说得在理,但此时麦铁杖在对岸危在旦夕,等不得乘船。因此钱士雄便命各鹰扬府乘船渡河,而他亲自带领数百名精锐从浮桥通过,救援麦铁杖。

    此时麦铁杖被围在军中,身边亲卫不到百人,且人人带上。眼看身边高句丽人越聚越多,竟然望不到边,麦铁杖自知今日一战,怕是无法幸免。

    此时麦铁杖的战马早就中枪倒毙,麦铁杖本人的腿上和肩膀皆受了伤。

    众人且战且退,退到一处大石旁边,再无力冲锋。

    高句丽人一批一批地冲了上来,麦铁杖的亲卫为了护卫他尽皆战死。眼看突围无望,麦铁杖不愿意被对方俘虏,因此说道:“我跟随陛下二十年,征战南北,没想到今日死于弹丸小国之手,恨不能见殄灭高句丽小儿。”乃横刀自刎。其部将虎贲郎将孟金叉等人也一同战死。

    钱士雄冲到河岸,也被高句丽人所阻。眼见大将军麦铁杖自刎而死,心如刀割,却无能为力。

    左屯卫的将士还在孤军奋战,见到麦铁杖身死,纷纷痛哭。

    很快,黄明信等近万左屯卫军到达河东岸,与高句丽人绞杀在一起。

    黄明信本就在孝期,他身穿孝衣,头缠白布,身先士卒,提着长槊喊道:“今日大将军为国战死,我等哪怕身死,亦不能让大将军的尸体受辱于高句丽小儿之手。”

    于是黄明信冲杀在前,迎面便刺倒一名高句丽骑兵。他本人翻身上马,自为箭头,带领部下在高句丽军中左右屠杀,如入无人之境。

    高句丽人不能抵挡,黄明信一路向前,乃冲到麦铁杖尸首旁,又携麦铁杖尸首杀回河岸。

    高句丽人眼看黄明信如天神下凡一般,心中畏惧,纷纷避让。

    越来越多的左屯卫军登岸,胜利的天平渐渐地向高句丽军转移。宇文恺指挥众人在后延长浮桥,乃得通河东岸。

    这一战左屯卫军主力两万人拼死力战,高句丽军不能抵挡,死伤愈万,于是撤退。隋军乃顺利渡过辽河,占领河东岸。

    高句丽的辽河防线既破,隋军主力始渡过辽河,向东进军。

第三十六章 城西大战(上)

    辽河一战,隋军准备并不充足,因此作为先锋的左屯卫军损失惨重,自大将军麦铁杖以下,虎贲郎将钱士雄、孟金叉等皆战死,主力部队折损近万人。

    杨广对于麦铁杖的身死哀痛莫名,甚至扶尸流泪。又下诏:“铁杖志气骁果,夙著勋庸,陪麾问罪,先登陷阵,节高义烈,身殒功存。兴言至诚,追怀伤悼,宜赉殊荣。用彰饰德。”追赠麦铁杖为光禄大夫,宿公,谥号刚烈;追赠钱士雄为左光禄大夫、右屯卫将军、武强侯,谥号刚;追赠孟金叉为右光禄大夫。

    麦铁杖长子麦孟才承袭爵位,被杨广特封为左屯卫虎牙郎将。而奋勇夺得麦铁杖尸体的黄明信也被杨广封为正四品正议大夫左屯卫虎牙郎将。黄明信占了一个天子亲封的好运,天子不封小官。

    虽然麦铁杖战死,但此战仍要继续。

    辽东城(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就是魏晋时期的襄平城,东晋义熙六年(420年)为高句丽人占据,其自先秦一直到明末都是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辽东城离着辽河不过十余里,隋军主力转眼便到辽东城下。

    负责戍守辽东城的是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的弟弟高建武和高句丽大将姜以式。姜以式是高句丽的名将,也是坚定的主战派,其出身名门,在高句丽地位崇高。开皇十八年,姜以式曾以逸待劳,击败劳师远征的隋军水师。

    此时辽东城集结了兵马近十四万,约占整个高句丽三分之一的兵力,而兵权尽为姜以式掌握。

    曾经战胜过隋军的姜以式并不觉得大隋有多么可怕。在他看来,虽然大隋兵多,但远道而来,师老兵疲,根本难以连续战斗。而他虽然主要目的是守卫辽东城,但宜挫一番隋军的锐气,到时才能更好地守城。

    因此姜以式率领主力部队近八万人在城西布下大阵,准备与隋军主力决战。

    高句丽源自白山黑水之间,生长于丛林山岭之中,因此兼善骑兵和步兵,这也是为什么相较于庞大的草原部落,往往是发源自东北的一些小部落更容易聚起强大,甚至入主中原。前有慕容、拓跋,后有完颜、建州。

    姜以式主动出来列阵决战,让隋军喜出望外。

    辽东城经过数百年的经营,早已是城高池深,防御完善。若是攻打这样的城池,是要伤筋动骨的,因此没人愿意最先蚁附攻城。而自杨素在灵州北大战之后,隋军更喜欢利用准备精良的骑兵野战,姜以式不知死活的行为正和隋军心意。

    这一战杨广以左、右武卫军打先锋,配合三万名江淮弩手和三万名岭南排镩手。左武卫军主帅黄明远不在,临时统帅苏威也只是挂名,两员将军荆元恒调任,达奚暠资格不够,因此这一场仗的主帅便是右武卫大将军李景。

    大业五年,李景和郭衍二人因为有不满的言论,被人上奏给了杨广,因此被杨广罢免,过了一年多才因为黄明远的建言而官复原职。之前武厉逻之战,胜在取巧,闪光点都在黄明祯身上,他实功劳不多,因此这一仗也是李景重立地位的一战。

    五月十八日上午,双方在辽东城外列阵。

    隋军除了李景麾下十万主力,其余皆在阵后。此时李景所部两万人自为中军,而达奚暠率领左武卫军两万人为左翼,右光禄大夫张愻率领三万岭南排镩手为右翼,陈棱率领三万江淮弩手列在阵前。

    至于大军身后,便是杨广的六和城,杨广带着曷萨那可汗(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及高昌王麴伯雅站在城头之上观阵。对于此战,杨广信心十足,因此便希望通过此战威慑二人。

    对面的姜以式见隋军仍然列了一个前面是弓弩手,后面是步兵的大阵,不由得轻笑隋军这么多年,还是老招数。

    虽然这些年隋军战绩斐然,但并未与高句丽交过大战,因此高句丽人对于隋军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以步克骑的时代。

    今日李景为求稳妥,便布了一个以守为主的阵型,而若是黄明远布阵,怕是会将骑兵置于两翼突出位置,以求合围对方。

    姜以式望着隋军,不由得有些轻视,既然你要我攻,那我便攻给你看。他知道要破隋军这种王八壳子阵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以骑兵不顾伤亡地贴上去。只要冲到隋军阵前,便能以骑克步,击破隋军。至于隋军的骑兵,当年不过是作为掠阵的辅助兵种。

    姜以式一挥令旗,便命前军主将安殿宝率领两万精锐冲向隋军。姜以式孤军十四万守卫辽东城,麾下满打满算不到五万骑兵,这一次全带出来了。

    这安殿宝是高句丽有数的名将,面如赤金,高梁大鼻,阔口银牙,号称有“横推八马倒地之能,倒拽九牛回天之力”,最是武勇。

    此时高句丽骑兵万马奔腾之势,直奔隋军阵地而来。而李景则眼神坚定,目露寒光,只等高句丽骑兵靠近,便一挥手,命阵前弩手射击。

    隋军弓弩最是犀利,李景一声令下,数万支箭便如黑云一般铺天盖地射来,仿佛要把天空压塌了一般。安殿宝也知道隋军弓弩的犀利,不敢怠慢,忙弯腰靠向战马的一侧躲避。

    仍旧有无数的战马纷纷倒下,卷起无数的尘土飞扬。

    但对于骑兵来说,这是对轻步兵大开杀戒之前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八十步,七十步,六十步······眼看高句丽骑兵一点一点向前,就要撞上隋军弩手。李景一挥手,弓弩手后撤,处于弓弩手间歇的长矛兵持矛向前,布下坚实的长矛阵。接着阵后无数的巨型盾牌也斜插入地上,组成拒马状拦截对方。

    奔腾的骑兵狠狠地撞上磐石一般的步兵,双方立刻绞杀在一起。这样的情形是双方主帅意料之中的事情,就看是隋军的盾强还是高句丽人的矛强了。

    眼看中军开始搏战,姜以式决定不给隋军任何喘息的空间,因此他一挥手,便命左右骑步兵分别出击,攻击隋军两翼。

第三十七章 城西大战(中)

    此时位于左翼的达奚暠早就按耐不住,李景的右武卫军骑兵实力不充足,但是左武卫军却是大隋骑兵最强的部队。拜当初黄明远出征吐谷浑所赐,左武卫军总计两万三千余人,却拥有三万六千匹战马,骑兵超过万人,实际比步兵还要多,每年的物质消耗也是最多。若不是黄明远做宰相,左武卫的马匹早被兵部找理由趁机削减过半了。

    左武卫军四部中,以蔡知运和黄明离两部最是精锐,尤其是黄明离所部,麾下五千人马皆是突击骑兵,一人三马,精甲长矛,堪称骑兵之精锐。

    “是时候让其余十一卫看看他们与左武卫的差距了。”

    达奚暠一甩令旗,黄明离高举长槊,一声令下,五千骑精锐,如铁锥一般向高句丽人刺去。

    此时杨广看到斗大的“黄”字旗,一时失神,不由得向身边的裴蕴问道:“那是哪支部队,何人领军?”

    裴蕴赶紧说道:“回圣人,此乃左武卫的骑兵,领头人乃是卫公的堂弟黄明离。”

    “黄明离?”

    杨广不由得赞叹道:“当初冠军侯山之战,黄家四郎单人独骑,杀入冠军侯山,英姿勃发,堪为神人。我本以为黄家的武勇尽在黄家四郎身上,但前有黄明信,后又有黄明离,明远一家,真是忠武传世。”

    此时黄明离带领数千骑兵,与对面的高句丽人迎面相对。

    这一部先锋素来是席玭,他之勇武,当世罕见。只见席玭手持大槊,如箭头一般冲入高句丽人阵中,立刻左挑右刺,沿途敢阻挡者,皆无一合之敌。席玭这把锥子很快便插入高句丽人腹部,撕开一道口子。

    对面的高句丽将领高傐见此大惊,立刻便调集军队去堵席玭这个缺口。

    席玭所部,如平静地海面划开一条水波,炸的四面八方都是混沌的感觉。此时高句丽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席玭这一块,而位于中军的黄明离一挥手,大军开始变阵。

    两侧两个鹰扬郎将分别向两侧移动,各和中军散开一道缝隙。

    而黄明离则是命各部将长矛夹到腋下,对着高句丽人平举,第二次冲锋正式开始。

    与席玭的突击部队不同,后面的长矛骑兵开始排成墙一般的阵型冲锋,步子也不快,却像山一般巍峨。虽然他们单个的战斗力未必如高句丽人,但此时的墙式冲锋却带着雷霆万钧之势,仿佛要压垮面前的一切。

    墙式冲锋有效地弥补了士兵个人骑术的不足,对于中原王朝的骑兵来说是天然的首选战术。黄明远倒是不担心会有人抄袭,因此墙式冲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技巧,其核心在于铁的纪律和有效的组织,但这一点却是大部分军队不曾有的。黄明远接手左武卫军之后,不断地培养士兵的纪律性、荣誉感,又不断地汰换军中将领,一步一步将异己清楚,使整支部队如臂指使,这才训练出一支如海如山的精骑。

    一排一排的左武卫骑兵不断地碾压高句丽骑兵,原本冲锋正酣的高句丽骑兵突然发现,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根本突不出去。而成排的利矛却仿佛是地底来的夺命勾索,不断地收割他们的性命。

    不过一刻钟的时间,高句丽骑兵再也抵挡不住,开始后退。

    然后这些骑兵一退,立刻便带动身后原有的步兵阵型开始混乱。隋军一点一点地往前突击,不断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而刚开始撤退的高句丽军队还有秩序,之后便成了混乱状。

    “高句丽败了!”

    大批的高句丽骑兵开始后退,倒卷原本的阵型。

    此时在军后的达奚暠看到前军得手,一挥令旗,命令尧君素、左天成两部出击,直袭高句丽人侧翼。

    作为大军主帅的李景也发现侧翼的得胜,虽然他很吃惊左武卫战斗力竟然如此精良,但马上令身后部队出击,与高句丽的先锋部队绞杀。

    另一侧的张愻所部三万名岭南排镩手,也迈着坚定的步子缓缓向前。排镩手就是排矟手,是一手持盾一手持矛的兵。这三万排镩手列成一个巨型长矛阵,立刻就挡住了高句丽人的骑兵。

    此时对面的高句丽军主帅姜以式脸色异常难看,他没想到隋军的战力如此之强,他的骑兵不仅没有打破局势,反而被隋朝军队给压制。尤其是侧翼的骑兵开始崩溃,一旦侧翼被隋军完全攻破,则势必影响全局。

    姜以式的左、中、右三军各有一万骑兵、一万步兵,而此时除了他的中军两万人,其余部队都和隋军战在一起。

    姜以式不能让侧翼被隋军攻破,于是他下令中军一万骑兵向侧翼增援,抵挡隋军。

    这一万人投入战场,立刻与左武卫军激战到一起。也因为有这万余骑兵支持,姜以式的右翼勉强稳住阵脚,没有被直接冲破。

    但这正是左武卫希望看到的。

    左武卫一万一千名骑兵中,除了黄明离所部有五千骑兵,而尧君素部、左天成部和中军护卫各有一千名骑兵,剩下的三千人都在蔡知运麾下。

    此时黄明离部五千骑兵从正面撕开了高句丽人的阵型,接着又和高句丽的中军援兵战在一起,双方混在一起,打得难舍难分,根本抽不得身。

    而尧君素、左天成两部则处于黄明离身后的侧翼,三军成“品”字型向前突击,此时只有蔡知运所部缒在身后。

    战场上打得一片混乱,各处军队都相互搏杀在一起,无法分开。而双方各军之间,因为收缩阵型,集中兵力,都闪出不小的距离,尤其是黄明离所部,更是有意识地引着对方往北打。

    在高句丽中军和右翼之间,一条半里长的裂隙便被撕扯地越来越大。

    而一直没有动的蔡知运部此时眼看高句丽的中军已经不会再有其余机动兵力了,便瞅准时机,下令全军出击,其一出手便是直袭姜以式的中军。而此时姜以式中军已经没有骑兵可调动,只剩下不到万人的步兵。

    蔡知运所部奔腾向前,如摧枯拉朽一般狠狠地撞上了高句丽人的中军。

第三十八章 城西大战(下)

    姜以式此时面对隋军的骑兵,心中大惊。若是他们像隋军一般的中原部队,自是不畏惧以步战骑,毕竟他们有强弓劲弩、大车拒马可用。但高句丽人不一样,若是让他们的步兵守城还可以,至于用步兵野战,可没有这个传统。

    因此在蔡知运三千突厥骑兵的冲击下,姜以式的步兵立刻便一击即溃。

    姜以式也知道自己麾下的步兵战力,根本没准备让他们冲阵破敌,此时中军遇袭,他只得调其余部队回援。

    到了这个时候,姜以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有些小觑隋军了,事已至此,再得胜已经是不可能了,只得尽可能的保全部队,撤回城中,再做计较。

    姜以式要各部回援中军,但这是不可能的。姜以式能看出战况,李景自是也清楚这一战破敌就在当前,蔡知运部如一把尖刀一般插入高句丽人的胸膛,这一手中心开花直接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而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牢牢地牵制住高句丽部各军,给蔡知运的中心破敌争取时间。

    全军突击。

    李景也不过了,命令右武卫主力押上,死死地牵制住安殿宝所部。

    而位于右翼的张愻也咬住对方。其麾下虽是步军,但反而主动向对方发起冲击。至于左翼的高句丽军,虽然人数远多于隋军,但本就被隋军骑兵搅得七零八落,苦苦支撑,哪里能撤出去。

    安殿宝等人也知道中军危急,发疯了一般往回撤。

    “命令陈棱所部弩手,向前跟紧中军,射击胡虏。”

    眼看李景下令弩手攻击,右武卫虎贲郎将皇甫无逸赶忙劝道:“大将军,我军与高句丽人混战在一起,若是命令弩兵射击,极易伤到我军。”

    “这个时候了,还顾得了这些。”

    陈棱所部数万人仰天四十五度射击,无数弓弩纷纷落到百十步开外的阵中。无数的高句丽骑兵纷纷落马,场面更加混乱。

    “咬上去!”

    战况越发激烈,李景一把将头盔扔在地上,大吼道:“得胜之机,就在此时,儿郎们随我冲啊。”

    隋军受到李景的振奋,如发了疯一样向高句丽人突击。

    而另一侧的右翼所部,因为全是步兵,无法压住对方。而张愻也拼了命,不顾伤亡地一次又一次地冲锋。

    战况异常激烈,但隋军也不能说百分百地掌握了局势。

    这时军后的郑言庆突然向杨广请命道:“圣人明鉴,今日一战,我前军已胜,唯所虑者,我前军骑兵较少,虽击破胡虏,而不能尽歼灭之。末将请命,率本部骑兵加入战阵,堵截高句丽人。”

    杨广也不是傻子,只是没想到得胜的这么快。若是能够尽可能的歼灭敌军,他当然愿意。

    “善!”

    郑言庆得了军令,立刻下楼整军。这一次他带来了两万丰州兵,约八千骑兵,尽是精锐,火长以上的将领几乎都参加过北伐。

    黄明远之前便写信给郑言庆,可在野战中立功,但务必不要渡过萨水。

    郑言庆虽然不知道原因,但很听从兄长的命令。

    此时丰州军八千骑兵出动,立刻便是天摇地动,山河变色。只见丰州军的鹰扬大旗打起,六和城上无数的草原部落首领浑身都哆嗦。

    丰州军出击,立刻就迎上了高句丽人的左翼骑兵,也是离着中军最近的骑兵。

    高句丽人虽强大,但较之草原骑兵还远不如,因此双方已经交战,立刻便是无数骑兵落马。

    此时城头上的杨广看着底下威武雄壮的丰州军,不由得得意洋洋地对众人说道:“尔等可识得,这就是那支斩杀都蓝可汗、生擒步迦可汗的丰州军。”众人听着,仿佛又想起当日面对隋军的绝望,脖颈处都有些发凉。

    丰州军八千骑兵加入战场,彻底堵死了高句丽军左翼回援中军的可能。而中军的安殿宝又被李景死死地拖住,注定了中军将要孤立无援。

    蔡知运带着三千骑兵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姜以式的中军大阵,很快便将其斩为三截。

    败了!

    姜以式无论如何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他痛苦地闭上眼睛,在强大的隋军面前,他的挣扎几乎是不堪一击。那高句丽的命运是不是也会如此。

    撤!能撤多少撤多少。

    姜以式下令全军撤退,但他本人还率领残部紧守。他是大军能撤回来的最大屏障,若是他先带人撤了,其余部队便完了。

    高句丽人要撤,隋军自是不愿意,野战中多杀伤对方的军队,才能更好地攻城。

    高句丽人哪里还撤的下来。

    城头上的高建武也满是焦急,怎么就败了。

    这时身边众人纷纷建议,出击救援姜以式,可高建武也是犹豫,一旦出城,让隋军大举攻击,丢了城池怎么办?可姜以式也得救,守卫辽东城全靠他吗。

    最后高建武只得命大将左雄率领万余骑兵列阵城外,掩护姜以式撤退。

    战争到了这种程度,只剩下最原始的搏斗。高句丽人连连后退,已经到了绝境的边缘。

    终于,高句丽人右翼被左武卫军击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句丽人败了!”

    高句丽的右翼开始大规模地溃败,再也止不住败势。隋军从后掩杀,追击成了屠杀。而右翼的惨败很快波及的全军,各部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地溃逃。

    没多久左翼也开始溃败。左翼部队是高句丽人最弱的一环,此时被丰州军和排镩手挤在一起,骑兵动不了,步兵不敢动,只剩下被隋军狠狠地蹂躏。

    位于中军的安殿宝见此,也不知抵抗,直接选择转身后撤,至于麾下能撤多少,只得看天意了。

    至此,高句丽人全军奔溃。

    隋军开始大规模地屠杀对方。

    此时姜以式又羞又愧,意欲自杀,被身边众人抱住。

    “上将军,辽东城不能没有你啊!”

    姜以式无奈,只得在众人的拥簇之下,逃入辽东城,彻底放弃了他的部队。

    这一战直打到天黑才结束,高句丽的溃兵太多,隋军杀也杀不完。整个城西尸横遍野,鲜血染得大地赤红。

    这一战,隋军共歼灭高句丽部队六万余人,打到高句丽人再也不敢出城了。

第三十九章 是对是错

    此战之后,隋军主力乘胜围攻辽东城。

    辽东城城坚粮足,作为高句丽人抵御大隋、经营辽东的核心之地,很不好打。虽然之前辽东城下一场大战,高句丽主力折损六万余人,但城中尚有八万军队,还有十余万百姓。

    隋军对辽东城发起了几场试探性攻击,都被对方击退。这时虞世基等人建议杨广可围点打援,引诱高句丽各部救援辽东城。只要将各路高句丽援军击败,辽东城就成了一座死城,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杨广最后允之。

    杨广遂命令各军攻城,同时又命令诸将,高句丽人若请求投降,立即就宣布安抚接纳,不得纵兵进攻。杨广担忧各部立功心切,直接吃了辽东城这个诱饵,那他拿什么来引诱高句丽人。

    后世有种观点,认为杨广发动高句丽之战,是为了清洗关陇集团在军队中的势力,所以故意让北方军队去送死,而且这种说法能够解释为什么杨广在辽东屡屡做出蠢猪式的决定。

    黄明远对此是嗤之以鼻。

    杨广是个政治家,难道不知道征辽失败的后果。有人这么认为杨广的做法,难道觉得治理国家是一种儿戏。

    实际上历史上的杨广,没有黄明远佐助,也在与关陇世家的斗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政治清洗才是最容易的,而战争清洗不可预测性实在太大。况且军队是统治阶级维持稳定最重要的工具,杨广若是疯狂到将数百万军队送给高句丽人做炮灰,那杨广凭什么来维持统治,历史上杨广可没有逐渐类似新军一样的部队来替代旧军队。

    而且因为军队的服从性,大部分的士兵是只听上一级的,因此只需要将各级将领清洗一遍便可重新掌握军队。实际上杨广已经在这么做了,其重用的来护儿、周法尚、陈棱、薛世雄、裴仁基、赵才都不是关陇世家的人,关陇世家的实力也被杨广压制到最低,杨广没必要舍近求远。

    东征高句丽的失败是一场战术失败的战争,但绝不是战略上自我毁灭的战争。如果一开始杨广就希望这一战失败,那么他绝不会御驾亲征,而是将这一战交给别人,让臣子做战败的替罪羊。

    至于很多阴谋家说得杨广为了净化北方汉族血脉而故意驱使北方汉人去死的说法,只能说神想象,杨广本身就有一半的胡人血脉,难道他连自己也要杀了吗?

    至于后来杨广为什么会二次、三次征讨高句丽,一是杨广不甘心于失败,二是杨广将征讨高句丽作为重拾威望的救命稻草。

    命运弄人,实在无奈。

    当然后人所有的推测不过是后人从结果倒退原因,一切皆不得而知。但现在隋军可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失败,都有人都士气昂扬。

    接下来第一日攻城,隋军便使出了吃奶的劲。各种攻城器具齐上阵,尤其是负责掩护的数百架投石车,直打得城头上的高句丽人抬不起头来。

    眼看这种结果,众将万分兴奋,但杨广却是有些担忧。一旦众人将辽东城打下来,还怎么围点打援。

    但也不能挫伤众将士的积极性,而且隋军诸将,为求立功,对于杨广缓攻的要求阳奉阴违,也令杨广大为恼火。

    杨广为了约束众军,遂下令:“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此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如此一来,杨广便将各军的指挥权收归自己手上,各军是战是和,都要听从他的安排。

    杨广的想法不错,可是杨广没有手机,不能跟各军将领打电话、发微信,因此事事要求诸将回报,大大影响了效率,也导致各部失去无数转瞬即逝的战机。

    说杨广的命令很愚蠢吗?的确。但古往今来哪个君主不是为了中央集权而做出很多令人无语的愚蠢之事,比如赵二的授图作战,仗还没打,先给你发图纸,你敢信。

    杨广又大赦天下,命刑部尚书卫玄、尚书右丞刘士龙抚辽左之民,免去辽东百姓徭役十年,建置郡县,以相统摄。

    自杨广下令之后,辽东城的战事便如杨广如预料的一般,陷入了停滞。

    隋军数十万精锐围城,光是投石机、弩炮、冲车、云梯等就无数,光是对辽东城日夜不停地轰击,也能破城。

    隋军白日里攻破辽东城一处城墙,打开一处缺口,而高句丽人支撑不下,眼看城破在即。这时姜以式设计向隋军投降,好埋伏隋军,同时争取时间。

    没想到高句丽人刚一打白旗,隋军便允了。

    这时左侯卫大将军段文振向杨广进言:“戎狄之性,无亲而贪,狡猾多诈,不可轻信,勿复诸葛恪攻合肥之旧事。”

    三国时期,吴将诸葛恪围取合肥新城,张特与将军乐方等带领三千人死守。张特于是使出缓兵之计,告诉吴人说:“如今我已经无心再战了。但大魏律规定,被围攻超过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者,虽然投降,其家属也不治罪;我自受围攻以来,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超过一半,城虽然失陷,但还有一半人不愿投降,我要回去劝说他们,逐一辨别好坏,明天一早送名单过来,请先把我的印绶拿去当做信物。”并将其印绶送给吴人,吴人听信他的话但没有接受他的印绶,遂停止了攻城。然后张特趁夜拆下房屋建材来修补城墙破损之处。等到隔天,张特已修好了城墙,便告诉吴人说:“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因为被戏弄而猛攻,吴军昼夜攻城,疲劳不堪,无法作战。不久,诸葛恪自知失计,又耻于攻城不下,最后因为军心涣散和魏军增援到来而只好退兵。

    但杨广对此充耳不闻,反而令众将接受高句丽人的偷袭,停止进攻,之后高句丽人果然没有真的投降,反而趁机修补好城墙缺口,又反复起来。

    之后每每辽东城将要被攻陷时,城中的高句丽人就声称要投降。将领们奉杨广旨意,不敢抓住这一时机,只得先命人飞马奏报炀帝,等到天子答复回来,城中的防守已调整巩固好了,随即高句丽军又坚守城池。

    如此再三,高句丽人虐杨广千百遍,杨广待高句丽人为初恋,因而辽东城久攻不下。

第四十章 辽东大战

    “这他娘打得什么仗啊!”

    黄明征进入帐中,愤愤地将头盔掷到地上,然后一屁股坐到胡凳上。

    郑言庆看到黄明征愤然的样子,放下笔说道:“今天高句丽人又投降了?”

    黄明征愤愤地说道:“可不是吗,今天代州军都要攻到城头上了,我正准备带着人支援,好打开缺口,这边高句丽人就竖起了白旗。刘士龙这个狗娘养的比谁来的都快,立刻就下令让我们停止攻击。代州军不敢忤逆,只得撤了下来,白白损失了两三百人。”

    这种事众人都习惯了!

    郑言庆说道:“这种事在咱们自己军中说说就算了,出了门要管好嘴,别给大兄惹麻烦。而且不光是你自己,底下的兄弟们也要约束好了。”

    黄明祯满是怏怏的脸色,却也知道郑言庆说得在理。

    “我就不明白了,天子到底是哪里不对劲,用刘士龙这个狗贼,若不是刘士龙阻挡,我们早打下辽东城了。”

    郑言庆神色如常地说道:“哪里是什么刘士龙,那也就是个提线木偶,没有天子撑腰,你以为他能命令的隋?现在情况很明显,天子怕是不想打下辽东城,所以才让刘士龙给我们拖后腿,往后跟底下的弟兄们说都机灵着点,再攻城的时候都躲着,别那么拼命,以人为先。”

    “嗯!”

    这不是丰州军一家的事情,如果只有他们自己,郑言庆敢说自己仅凭借手上两万人马也敢和姜以式正面相抗,可现在各部挤在一起,他们受制于人,万般力气都使不出来,与其徒耗士兵的性命,也唯有先保存实力了。

    说到底,在郑言庆等人心中,丰州是黄明远的丰州,而不是天子的丰州。即使是天子,也不能让丰州军白白送命。

    果然不出所料,高句丽人当夜赶紧修好了城池缺口,到了第二日刘士龙前去受降的时候,高句丽人又翻脸不认人了。

    接下来跟无限循环一样,隋军又得接着攻城。

    隋军围了辽东城一个多月,但始终没有多大的成果,至于之前预料的高句丽援军也根本没有来。

    实际上大隋百万大军东征,处处皆是战场,高元只得命各部紧守城池,各自为战,根本无力相互救援。

    黄明远此时也从家里再次给杨广上表曰:“窃见辽东小丑,未服严刑,不遵王化,致大隋远降六师,亲劳万乘。但夷狄性多多诈,畏威而不怀德,深须防拟,勿为其乘。其口陈降款,毋宜遽受。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圣人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则余城自克;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既竭,强敌在前,胡人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对于黄明远的说法,杨广也不得不承认是一条良策。

    等到六月二十六日,杨广知道自己之前的计策怕是落空了,只是他还不能认错,只得又羞又急。当日杨广亲自来到辽东城南,观看辽东城的形势,眼看城头上那碍眼的高句丽旗帜,杨广便将诸将召集起来斥责道:“辽东城一月未下,谁之故也?你们自以为官居高位,又依恃着家世显赫,想要暗中怠慢欺骗朕吗?昔日在京师的时候,你们就都不愿意朕前来辽东,今日看来,你们是怕朕看见你们的私弊和**吧。今日朕亲自督阵,就是要看看你们的所作所为,今天若是有人真的不畏死,尽可虚应了事,你们看看朕敢不敢杀你们?”

    杨广倒是将责任一推二五六。

    不过杨广一番威胁,倒是使得众人各自畏惧,不少人都因此变了脸色。

    于是杨广亲自组织今日的攻城。

    大军四面围住辽东城,开始对辽东城发起猛烈的攻击。一时之间,抛石机声隆隆,飞石漫天,弓矢遮日,无数的隋军如黑云压城一般逼近辽东城。

    实际上经过这些日子的磨炼和欺诈,姜以式大大提升了城内民夫的战斗力和军队的士气,之前城西之败的影响也被降到了最低。辽东城中可战之兵超过十万,并没有隋军想象的那么脆弱。反而隋军之前好像屡屡攻破辽东城的模样,不过是姜以式故意示敌以弱。

    这一次隋军发起攻击,高句丽人一开始还以为对方仍准备磨洋工。毕竟这半个月来,隋军的攻击越来越无力,甚至都没有靠近城墙便撤了,因此高句丽人的心态也很放松。

    谁料到一开始隋军便万砲齐发,打得城头上的高句丽人晕头转向,根本抬不起脑袋来,再看看城下铺天盖地的隋军,高句丽人这才明白,隋军这次要玩真的。

    此时隋军的云梯已经靠近辽东的城墙,也后面的箭楼也压着城头上的高句丽人不断射击。

    这时一架冲梯冲锋在前,很快搭在城墙之上。

    冲梯长达十五丈,高耸异常,此时只见上面一将把横刀插在腰后,一口气爬至顶端,冲到了辽东的城墙之上。

    有人先登,众人皆是大喜。

    只见这人从冲梯之上跳到城墙上,挥刀向四周劈去,砍倒两人,跃到城墙之内,与高句丽人短兵相接。其他的高句丽人见此,也纷纷一窝蜂地向此聚集。此人挥刀乱砍,杀死十几个人,终究是缺少支援,竟然被高句丽人掀下了城墙。

    远处隋军众人皆是一惊,以为此人怕是要摔的粉身碎骨。只见此人在下坠之际,竟然一把抓到冲梯上垂下的绳索,然后抓着绳索又爬到冲梯上,继续攻击。众人纷纷高呼,赞赏他高超的身手。

    这一战直打到太阳落山才结束,隋军准备不足,低估了城内高句丽人的实力,因此损失惨重,也没有破城。而杨广对于破城的热情,也因此这次失败的攻击,迅速低落了下去。

    不过让杨广欣喜的是今日登城的勇士,名叫沈光,常州吴兴人。杨广对他的豪壮感到惊异,并召他前来朝见,见面之后对他非常喜欢。当天就任命他为朝请大夫,赏赐宝刀、良马,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依为心腹。后来杨广又提拔沈光为备身府折冲郎将,掌领新成立的骁果中军一部。

第四十一章 平壤之战(上)

    在隋军陆路主力攻击辽东城的时候,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的水军主力也从东莱郡渡海,直奔高句丽后方而去。

    此时来护儿被任命为平壤道行军总管,兼检校东莱郡太守。其与副将周法尚二人一同,率领江淮水军,渡海而击。时数万水师主力,船只连绵几百里,遮天蔽日,极为壮观。

    果然高句丽人将主力都调到辽东,对于海上的敌人无备,来护儿所部自浿水(今朝鲜大同江)进入高句丽境内,所部一路突击到平壤城六十里外。

    这可吓坏了婴阳王高元。

    高句丽有军队近五十万,但此时平壤城的兵力却捉襟见肘。其中一部被姜以式统帅困守辽东城;一部十万人左右被莫离支(即首相)渊太祚统帅在北境抵御隋军;剩下的大部主力近十五万都被乙支文德统帅在鸭绿水(今中朝边境鸭绿江)一带布置第二道防线。隋军主力大军压境,他哪里有军队抵挡。

    此时平壤城周围满打满算不到四万人,皆多是二线部队,战斗力较弱。此时众人对如何抵御隋军意见不一,高元的妹夫大将温达主张坚壁清野,将防线收缩到平壤城,与隋军打持久战。

    但高元的弟弟高建不同意。

    高建是高句丽南部防御百济的大将,大隋入侵高句丽之后,大量兵力被调到辽东,此时高建手上也不过只有两万人。接到平壤城危急的消息,高建顾不得南面的百济,立刻率部两万主力赶回平壤城,赶在隋军到达之前入城。

    但高建对坚守的策略不同意。他认为一旦高句丽人后退,让隋军兵临城下,必然会导致军心大降,影响前线战局。此次隋军虽然大军压境,却是渡海而来,水土不服,疲惫不堪,战斗力能剩下多少不好说。与其困守都城,不若主动出击,一举将这支孤军深入的隋军击败。

    而且高建负责防备百济,屯驻汉城,他的所有家底都在汉城,他很担心百济会趁机入侵,打碎他在南方的瓶瓶罐罐。

    温达虽然是高元的妹婿,但是平民出身,地位不高,话语权也不重,因此高元遂同意高建出动出击的建议,率领五万主力西出,与隋军相遇于平壤城西六十里外。

    此时高句丽人大军齐出,声势浩大,隋军摸不清对方的实力,因此有些担忧。但来护儿却是大喜,乃对众人说道:“我原以为高句丽人会坚壁清野等待王师,到时候山河阻隔,我军后勤压力就大了。可如今他们却赶着来送死,我一日之内便能歼灭他们。”

    于是来护儿命儿子来整和大将东莱郡太守张长逊率兵出击。

    不出来护儿所料,高句丽人架势很足,但实力并不强。除了高建所部,其余部队都是二流货色,一触即溃。

    来整和张长逊分别率兵突击高句丽人的两翼,高句丽人不能挡,竟然有军队直接溃逃。

    高元和高建二人皆是大惊,局势竟然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可关键是这仗已经打了,没有半途而废的可能,可一旦落败,怕就是大溃了。

    此时兄弟二人也是浑身冷汗。

    高建忙率领军中最精锐的三千骑兵,准备突击隋军的中军,一旦撕胯了隋军的阵型,哪怕两翼输了,高句丽人便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这是危难关头高建唯一能做的赌博。

    眼看高句丽人大股骑兵杀来,来护儿不忧反喜,他很清楚,这是对方最后的反扑了,再是强烈,只要将其击败,对方就彻底完了。

    来护儿一挥令旗,亲自率领中军骑兵冲向对方,数千骑兵的大战,尘土飞扬,血流成河。只杀的人头滚滚,根本分不清你我。

    很显然高建的决死突击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他被来护儿的主力击败,本人也身死阵中。

    高建的死直接导致了高句丽人的溃败,至此,高句丽人再无战意,四处溃逃。高元在亲卫的护卫下狼狈逃窜,拼了命地往平壤城逃。

    隋军追之不及,这才让高元逃脱。

    此战高句丽人五万主力损失惨重,跟随高元逃回平壤城的军队不足万人,皆丧尽了胆魄。

    高元逃回平壤城,看着一众残兵败将,不由得嚎啕大哭起来。高元本人深恨啊,之前给隋人服个软怎么了,又不会少一块肉,没看到启民可汗跪舔大隋多愉快。自己到好,是有骨气了,可是也快要灭亡了。

    如果能重来,高元一定不会再去招惹大隋,而是可劲地叫“爸爸”。

    此时平壤城中人心惶惶,一片乱象。高元招来众人,问讯对策。

    有人建议赶紧招乙支文德回来护驾;还有人建议放弃平壤城,暂时北狩;更有人建议向大隋求和,只要心诚,大隋乃是天朝上国,一定不会亡了高句丽的社稷······

    众人七嘴八舌,谁也没能给高元一个稳妥的主意。

    这时还是高元的妹夫温达上前说道“一定要紧守平壤城。”

    在温达看来,从平壤城往北,直到萨水并无太多大城可以坚守。一旦放弃平壤城,便意味着要放弃萨水以南的土地,即使撤到乙支文德的防线内,实际不过是让乙支文德腹背受敌。

    既然无论如何这一战避无可避,与其在不定的萨水边与隋军决战,不如选择守在城高池坚的平壤城,胜算更多一些。

    不过平壤城的兵力都让高元、高建兄弟祸祸光了,没有军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什么跟隋军打。

    温达建议可以请平壤城各家出私兵,以作卫军。

    而且温达还建议将宫里的内侍、奴仆、杂役,甚至城内属于王室的佃户、奴隶和监狱里的犯人,全部组织起来,守卫城池。

    高元大喜,乃将全部军队交给温达,令其守卫负责平壤城。

    温达是平原王高汤的女婿,其妻便是平冈公主。传闻其是一个傻瓜,后来得到平原王之女平冈公主的青睐,一步一步成为闻名遐迩的将领,并担任大兄(高句丽的官职)之位,后来还率兵收复了新罗占领的阿利水(汉江)以北的土地。不过后来温达遭到世家大族的排挤,才赋闲多年,不得重用。

第四十二章 平壤之战(下)

    此时平壤城内紧锣密鼓的组织防御,而隋军之中,来护儿和副将周法尚却出现了分歧。

    来护儿见高句丽人不堪一击,便欲改变计划,提前对平壤城发动攻击,若是抢在陆军前面成功,这灭掉高句丽的大功就落到了他的身上。灭国之功,谁不羡慕。

    但周法尚却认为不能因为一战得胜便认为高句丽人无力再战,实际上他们现在在高句丽的土地上,并不清楚其真实情况,一旦贸然前进,很容易遇到埋伏。

    因此周法尚建议来护儿可趁机清理平壤城外围的援军,等待陆路各路军队到达后,再一同发起进攻。

    此时的来护儿早就被灭国大功蒙蔽了双眼,只要有一分的可能,他又哪里听得进周法尚的话。因此来护儿挑选精兵四万,和儿子来整一起直趋平壤城下。

    此时城中的温达知晓隋军来势汹汹,为了给气焰嚣张的隋军再填一把火,温达便命令大将赵善仁率领军队埋伏在罗郭内空寺,并且只许败不许胜(当然也不可能胜)。

    等到赵善仁率兵离开之后,温达便放弃外城,将城中主力全部集中到内城之中,又将其余部队分别掩藏到城内各处寺庙之中。

    此时来护儿所部到达平壤城外,命令儿子来整进攻罗郭城。

    高句丽人佯装不敌,很快便丢掉城门,向城内逃去。来整率领主力部队跟追不舍,一路追击到城中的内空寺。

    此时高句丽人在此埋伏的军队突然杀出。

    来整是来护儿的第六子,骁勇善战,屡从征讨,所向皆捷,跟随其父多立战功,虽年纪不大,但名声显赫,有“小卫公”的美誉,时人以之为“黄明远第二”。

    大军骤然遇袭,可来整不慌不忙,立刻组织军队反击。

    赵善仁指挥的高句丽军仗着伏击,还有股子勇气,但双方真的开始相持,其部立刻就弱了下去。

    战不多时,本来兵力薄弱、战力不强的高句丽军马上就要被隋军包围,赵善仁不敢再战,立刻带领残部撤离。

    来整紧追不舍,一直追击到平壤城的外城。

    高句丽人都堵在城门口,混乱不堪。来整见此,心道天意让他破此城,因此在后趋兵掩杀,随着溃兵冲入城中。

    领军的来护儿听到儿子已经破城,心中大喜。此时他眼看灭国之功就在眼前,也顾不得谨慎,更忘了查探城中是否有埋伏,便命令大军一窝蜂地往城中杀去。

    此时被追击的高句丽军队哭爹叫娘,四处逃窜。而趁势杀入城的隋军也不停歇,乘机抢占城门,引主力进城。

    这高句丽王城破了,他来护儿也做了一次帅师伐国,殄灭社稷的将军。来护儿此时心情无比舒畅,简直如喝了三伏天里的凉白开。

    来护儿晓谕诸将,清理城中的乱兵,完全占领城池。

    来护儿通过情报也知晓此时的平壤城内最多不会超过两万军队,再加上罗郭城一战,高句丽能调动的兵力更是寥寥无几。除非乙支文德选择不要萨水防线了,拼命回援,但这是不可能的,时间上也来不及,因此来护儿毫不怀疑城中高句丽人的兵力。

    一个军队的风貌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将领风貌的具体体现,而此时的来护儿便是得意忘形到家了。

    来护儿本人得意忘形,底下的士兵也乱了套。隋军进城之后,街道上尽是各种被丢弃的财宝、钱币,众人见此眼都亮了,不少人直接便上前抢夺街道上的物品。接着这些街道上的物品还不够,不少人竟然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的进行抢劫。

    整个城中,乱作一片,隋军更是乱不成伍。满城尽是丑陋的劫掠声和高句丽人的哀嚎,如同鬼蜮。

    这时在内城城头上,温达正在看着外城发生的这一切。

    温达身边的将领眼眶隋军正在肆意屠杀高句丽人,无不眼眶微红,义愤填膺,纷纷请求下去与隋军一战。

    温达强压住众人,不许出战。他知道到此时起,原本士气低落的高句丽军队已经完全士气高涨起来,因此他们心中已经充满了对隋军的仇恨。

    很快,隋军差不多三分之二多的人已经进城。

    温达见此已经时机妥当,便直接下令各军打开城门,冲向隋军。

    此时高句丽内城诸门打开,满是愤怒的高句丽军队高喊着“杀光隋人”的口号向外城的隋军冲去。

    虽然这些高句丽军队并不是什么军队,但一腔血涌,也是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

    城中的隋军因为满城劫掠,早就“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不少人更是两腿打颤,别说御敌,好多人站都站不稳。

    此时高句丽人突然杀出,大吃一惊的隋军便挣扎着御敌,但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散兵游勇哪里敌得过预谋已久的成编制部队。因此双方一交战,隋军便一触即溃。

    没多久,隋军的溃败便延伸至全城。

    此时来护儿也得到了高句丽人突然反击的消息,问询的他后背发凉,万万想不得高句丽人敢有这份胆量。

    “给我拦住高句丽人,他们人不多,只要挡住这一波攻击,高句丽人就败了。”

    来护儿毕竟是宿将,一眼就看出了高句丽人的反击不过是一腔之勇。但他并不知道温达手中足足有四万多人,这一波攻击,注定要将混乱的隋军给淹没了。

    来护儿越打越心惊,四面八方都是高句丽人,根本难以突围。

    这时来护儿的儿子来整带着亲卫前来护卫着父亲。

    “父亲,快走吧,我军败了,若是现在不突围,一旦城门也丢失,我们就得困死在城中。”

    来护儿眼看城中混乱的场面,心中不由叹息,他也知道局势不可挽回,因此和儿子奋力杀出重围,突出城外。等到父子二人突围而出,身边几至无人。

    这一战隋军大败,四万大军生还者不足万人。

    温达率军追击至隋军的船只停泊处,留守的周法尚和张长逊严阵以待。温达自知麾下兵力不能和精锐隋军一战,因此撤回平壤城。

    来护儿经此大败,于是率军后撤,屯兵于海边,不敢再留下接应各路军队。

第四十三章 东进鸭渌

    到了七月初,虽然辽东城无数次岌岌可危,但隋军到底还是没有打下此城。姜以式带领城中局面全民皆兵,一次次打退了隋朝的攻击。隋军虽然数量充足,但没有一个合格的指挥中枢居中协调,因此各自为战,攻击混乱,根本无法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到最后反而事倍功半。

    此时杨广也颇有无奈,始终攻不下辽东城,预定的进军计划便无法展开,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征讨高句丽总不能虎头蛇尾吧。

    这时有人献计,辽东城乃一孤城,可令大军越过辽东城,自捣平壤,击溃高句丽人的主力,这辽东城便不下自下。

    杨广也感觉丢了面子,闻此大喜,乃从之。

    杨广下令,内史令宇文述加扶余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四万五千人,出扶余道;

    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加乐浪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四万五千人,出乐浪道;

    右御卫大将军崔弘升加遂城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五千人,出遂城道;

    左骁卫大将军独孤览加辽东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辽东道;

    检校左侯卫将军平州总管黄明祯加沃沮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沃沮道;

    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加玄菟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玄菟道;

    左御卫将军张瑾加襄平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襄平道;

    右武候将军赵孝才加碣石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碣石道;

    左武卫将军达奚暠加增地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增地道,

    全军三十万五千人,最后在鸭渌水西岸汇集。

    三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东来,可谓是投鞭断流。沿途的高句丽人没有敢阻挡的,隋军便一路进至乌骨城(今辽宁凤城边门镇)。

    乌骨城乃是鸭渌水的门户,守将乃是乙支文德的儿子乙支藏。

    高句丽人的城池多建在山川险峻之处。乌骨城利用左右两山的悬崖为壁,山势低凹处以楔形石块垒筑城墙。南西各口用土石横筑一高大城壁.城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城沿山脊逐段而修,呈卵形,其中一部分则以悬崖峭壁为墙。

    这乌骨城守军仗险据守,隋军远道而来,数次攻击,不能破城。

    非是隋军不用命,实在是因为乌骨城依托悬崖地势,导致正面空间极其狭窄,隋军的攻城部队根本不能展开有利的队形。

    这时黄明祯向主帅于仲文请求绕过悬崖,从背后突袭乌骨城。宇文述虽然身份为宰相,又是天子心腹,地位最高,但杨广为了限制其权利,便以于仲文长于谋略为由,派其为诸军咨禀节度,成为大军事实上的主帅。

    于仲文虽然与黄明远有仇,但也知晓此时不宜节外生枝。黄明祯的建议的确有利于破局,于仲文从之。

    九大总管之中,于仲文和宇文述二人地位最高,荆元恒和独孤览位列一卫大将军,与之差不多。其余五人之中,张瑾出身关陇世家,资格最老;赵孝才是天子心腹;唯有黄明祯、辛世雄、达奚暠三人地位、资历皆不足。

    黄明祯自忖,怕是接下来的战斗中,于仲文、宇文述二人会故意坑害其部,因此此次主动求战,是为了在之后的战斗中可以名正言顺地推脱一些不合理的任务。

    黄明祯领命之后,便率部悄悄北上,潜入乌骨城北侧的山中。

    黄明祯所部三万人,除了本部平州军一万五千人,还有幽州军一万五千人。黄明祯从中挑出三千善于攀爬的士兵,命幽州虎牙郎将吕会彦为主将,趁夜奇袭乌骨山。

    山高石险,道路不辨,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了悬崖峭壁之中。

    等到吕会彦带人奋力登上悬崖,乃放下绳子,将大批隋军缒上。乙支藏果然自恃悬崖峭壁天险,对其没有防备。

    黄明祯乃率部从其后突然杀向城中。乌骨城利用悬崖为壁,使得城池极为陡峻,但也使得城池位于悬崖低凹之处,半个城池尽在悬崖之下。

    隋军不断地向城中投石,砸死砸伤无数。

    乙支藏虽然是乙支文德的儿子,但能力较之其父乙支文德差得太远。隋军骤然突袭,而乙支藏根本来不及反应。

    此时城内一片混乱,城外的隋军主力听到动静也纷纷开始攻城。

    乌骨城内外杀声不断,乙支藏在乱军拥簇下,不得不选择弃城突围。没了乌龟壳的高句丽军队,根本不是隋军的对手,因此大败亏输,溃乱四散。

    乙支藏率领数千军队突围而出,向东面投其父乙支文德去,而天险乌骨城遂陷入隋军手中。

    隋军攻破乌骨城,总算是拥有了一个向东与乙支文德对抗的据点。于仲文乃下令众军将粮草,辎重纷纷屯于乌骨城之内。

    因为诸军各不统属,指挥不便,于仲文乃和宇文述商议重新整编各军。于仲文以自己的乐浪军和赵孝才的碣石军为中军;宇文述的扶余军为左军;崔弘升的遂城军和达奚暠的增地军为右军;独孤览的辽东军和辛世雄的玄菟军为前军;张瑾的襄平军和黄明祯的沃沮军为后军。

    三军齐整,战意盎然。

    此时从北面国内城赶来的高句丽援军也离着乌骨城不远。只是隋军声势浩大,国内城的高句丽援军根本不敢主动出击。

    隋军开始离开乌骨城,向鸭渌水进击,而高句丽人的国内城援军便缒在隋军身后,如鬣狗一样准备时刻从隋军身上咬下来一块肉。

    众人纷纷担心,一旦主力离开乌骨城,作为后勤中心的乌骨城会遭到这股高句丽的袭击。

    可是众人回头去追击这群人,这群人又纷纷避战。

    这时于仲文下令,挑选瘦弱的马、驴几千头,放在军后,众人不解。等到隋军主力继续向东的时候,跟在隋军身后的高句丽人便突然出击。而此时于仲文便下令后军立刻回击,果然与高句丽人相遇。

    双方鏖战一场,高句丽人不敌,被隋军大败。

    原来于仲文故意挑选瘦弱的马、驴示敌以弱,让对方以为隋军的后军尽是老弱残兵,引诱地方出击。高句丽人果然中计,被隋军击败。

    隋军解除了后顾之忧,乃一路向东,抵达鸭渌水西岸。

第四十三章 东进鸭渌

    到了七月初,虽然辽东城无数次岌岌可危,但隋军到底还是没有打下此城。姜以式带领城中局面全民皆兵,一次次打退了隋朝的攻击。隋军虽然数量充足,但没有一个合格的指挥中枢居中协调,因此各自为战,攻击混乱,根本无法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到最后反而事倍功半。

    此时杨广也颇有无奈,始终攻不下辽东城,预定的进军计划便无法展开,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征讨高句丽总不能虎头蛇尾吧。

    这时有人献计,辽东城乃一孤城,可令大军越过辽东城,自捣平壤,击溃高句丽人的主力,这辽东城便不下自下。

    杨广也感觉丢了面子,闻此大喜,乃从之。

    杨广下令,内史令宇文述加扶余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四万五千人,出扶余道;

    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加乐浪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四万五千人,出乐浪道;

    右御卫大将军崔弘升加遂城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五千人,出遂城道;

    左骁卫大将军独孤览加辽东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辽东道;

    检校左侯卫将军平州总管黄明祯加沃沮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沃沮道;

    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加玄菟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玄菟道;

    左御卫将军张瑾加襄平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襄平道;

    右武候将军赵孝才加碣石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碣石道;

    左武卫将军达奚暠加增地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增地道,

    全军三十万五千人,最后在鸭渌水西岸汇集。

    三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东来,可谓是投鞭断流。沿途的高句丽人没有敢阻挡的,隋军便一路进至乌骨城(今辽宁凤城边门镇)。

    乌骨城乃是鸭渌水的门户,守将乃是乙支文德的儿子乙支藏。

    高句丽人的城池多建在山川险峻之处。乌骨城利用左右两山的悬崖为壁,山势低凹处以楔形石块垒筑城墙。南西各口用土石横筑一高大城壁.城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城沿山脊逐段而修,呈卵形,其中一部分则以悬崖峭壁为墙。

    这乌骨城守军仗险据守,隋军远道而来,数次攻击,不能破城。

    非是隋军不用命,实在是因为乌骨城依托悬崖地势,导致正面空间极其狭窄,隋军的攻城部队根本不能展开有利的队形。

    这时黄明祯向主帅于仲文请求绕过悬崖,从背后突袭乌骨城。宇文述虽然身份为宰相,又是天子心腹,地位最高,但杨广为了限制其权利,便以于仲文长于谋略为由,派其为诸军咨禀节度,成为大军事实上的主帅。

    于仲文虽然与黄明远有仇,但也知晓此时不宜节外生枝。黄明祯的建议的确有利于破局,于仲文从之。

    九大总管之中,于仲文和宇文述二人地位最高,荆元恒和独孤览位列一卫大将军,与之差不多。其余五人之中,张瑾出身关陇世家,资格最老;赵孝才是天子心腹;唯有黄明祯、辛世雄、达奚暠三人地位、资历皆不足。

    黄明祯自忖,怕是接下来的战斗中,于仲文、宇文述二人会故意坑害其部,因此此次主动求战,是为了在之后的战斗中可以名正言顺地推脱一些不合理的任务。

    黄明祯领命之后,便率部悄悄北上,潜入乌骨城北侧的山中。

    黄明祯所部三万人,除了本部平州军一万五千人,还有幽州军一万五千人。黄明祯从中挑出三千善于攀爬的士兵,命幽州虎牙郎将吕会彦为主将,趁夜奇袭乌骨山。

    山高石险,道路不辨,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了悬崖峭壁之中。

    等到吕会彦带人奋力登上悬崖,乃放下绳子,将大批隋军缒上。乙支藏果然自恃悬崖峭壁天险,对其没有防备。

    黄明祯乃率部从其后突然杀向城中。乌骨城利用悬崖为壁,使得城池极为陡峻,但也使得城池位于悬崖低凹之处,半个城池尽在悬崖之下。

    隋军不断地向城中投石,砸死砸伤无数。

    乙支藏虽然是乙支文德的儿子,但能力较之其父乙支文德差得太远。隋军骤然突袭,而乙支藏根本来不及反应。

    此时城内一片混乱,城外的隋军主力听到动静也纷纷开始攻城。

    乌骨城内外杀声不断,乙支藏在乱军拥簇下,不得不选择弃城突围。没了乌龟壳的高句丽军队,根本不是隋军的对手,因此大败亏输,溃乱四散。

    乙支藏率领数千军队突围而出,向东面投其父乙支文德去,而天险乌骨城遂陷入隋军手中。

    隋军攻破乌骨城,总算是拥有了一个向东与乙支文德对抗的据点。于仲文乃下令众军将粮草,辎重纷纷屯于乌骨城之内。

    因为诸军各不统属,指挥不便,于仲文乃和宇文述商议重新整编各军。于仲文以自己的乐浪军和赵孝才的碣石军为中军;宇文述的扶余军为左军;崔弘升的遂城军和达奚暠的增地军为右军;独孤览的辽东军和辛世雄的玄菟军为前军;张瑾的襄平军和黄明祯的沃沮军为后军。

    三军齐整,战意盎然。

    此时从北面国内城赶来的高句丽援军也离着乌骨城不远。只是隋军声势浩大,国内城的高句丽援军根本不敢主动出击。

    隋军开始离开乌骨城,向鸭渌水进击,而高句丽人的国内城援军便缒在隋军身后,如鬣狗一样准备时刻从隋军身上咬下来一块肉。

    众人纷纷担心,一旦主力离开乌骨城,作为后勤中心的乌骨城会遭到这股高句丽的袭击。

    可是众人回头去追击这群人,这群人又纷纷避战。

    这时于仲文下令,挑选瘦弱的马、驴几千头,放在军后,众人不解。等到隋军主力继续向东的时候,跟在隋军身后的高句丽人便突然出击。而此时于仲文便下令后军立刻回击,果然与高句丽人相遇。

    双方鏖战一场,高句丽人不敌,被隋军大败。

    原来于仲文故意挑选瘦弱的马、驴示敌以弱,让对方以为隋军的后军尽是老弱残兵,引诱地方出击。高句丽人果然中计,被隋军击败。

    隋军解除了后顾之忧,乃一路向东,抵达鸭渌水西岸。

第四十四章 军中危机

    在大航海之前,人类有史以来的大帝国数不胜数,但从来没有一个帝国能够真正的成为世界霸主。限制他们的不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而是那脆弱的后勤补给。

    事实上大航海之前人类最大的帝国蒙古帝国的扩张,也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后勤问题。

    隋军的战力丝毫不弱于中国任何一个时代。从先秦时代传下来的尚武的血液浸润到每一个男儿的骨子里,达到顶峰。也是在这个时代,作为武将时代最后的辉煌,各种超级名将辈出,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李靖、李世民、李勣、苏定方、裴行俭······各种交相辉映,使得这个时代熠熠生辉。

    换句话说,东征高句丽这场仗是绝不应该输得。我们有最善战的军队,最优秀的统帅,最精良的器械,最充足的信心,但结果就是那么出人意料,随机最后败的是如此之惨。

    除了杨广教科书式的犯错,混乱的人心······之外,最先体现这场仗不妙前景的,正是东征大军的后勤问题。

    三十万大军从辽西的泸河、怀远二镇出发,人马供给一百天的粮秣,又装配排甲、矛以及衣资,戎具、火幕,每人负担三石以上重量,使人无法承受。

    不少人为图轻快,纷纷将所携带的物资丢弃。

    宇文述发现这个苗头之后,立刻下令约束各军,“士卒有丢弃粮食的斩首!”但是仍旧无法禁止此事。军士们眼看不能丢弃,便都在幕帐内挖坑把粮草等物埋起来。

    到后来此事在军中成了潮流,只是瞒着上层的将官。

    诸部之中,形势最好的是增地军的两万左武卫军。其部有三万多匹战马,几乎能够一人分到两匹战马。因此一匹驮人,一匹驮着物资,勉强没有丢弃物资。稍微挤挤,还能匀出来一部分马匹帮着同属增地军的河东的府军。但其余部队可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黄明远那个手段,因此眼中只得满是艳羡的目光。

    达奚暠虽然知道不少人打的主意,但他还真不敢擅自借给别的部队马匹。他在左武卫本来就没多大影响力,能有今日,全是黄明远一手提拔,其对于黄明远制定的制度,从来都是萧规曹随,不敢逾越一步。

    因此增地军在其余部队的羡慕嫉妒恨中,较为轻松地前进。

    此时黄明祯的沃沮军中,也出现了掩埋粮草、物资的情况。不过情况还不严重,毕竟相较于禁军,边军之中的马匹普及率反而更高。尤其是当初黄明祯横扫契丹,也好好的给平州军置办了一些家当。

    黄明祯对平州军控制很强,因此很快鹰扬郎将范愿便向黄明祯禀报了此事。

    刘黑闼对此还颇不以为然,对黄明祯说道:“总管,是此事俺老黑看怕是仅之过虑了,这就是朝廷不懂情况瞎指挥,这兵贵神速,哪有带着好几石的物资急行军的。我说这也不是个事,反而说明咱们的士兵聪明,想当初我们在漠北纵横的时候,什么时候有过补给,不都靠从胡狗那里缴获嘛。到了平壤城,今日丢的啥都有了。”

    “黑子,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黄明祯说道:“你那是几千人在草原上,又全是骑兵,主要是打游击,当然可以就粮于敌,但我们这是三十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物资如山如海,到哪弄这么多粮食。

    今日士兵们开始丢弃粮食、物资,其军心、士气可想而知,真到了关键时候,你敢相信他们们。”

    刘黑闼赶忙说道:“总管,咱平州军什么战力总管还不知道,到了要命的时候,决没有孬种。”

    黄明祯皱着眉头说道:“大兄曾说过‘打仗第一事在于粮’,我绝不担心我军的战力,我只担心这么打下去,怕是整个大军会断了粮。”

    范愿、刘黑闼二人也紧张起来。

    “不会吧,我军一路所向睥睨,谁能断咱们的粮道?”

    黄明祯将军中诸将唤来,下令各部彻查此事。又下令军中所有非必须的物资全部丢弃,减轻士兵的负重。并集中部分马匹,又临时赶制一大批车辆,将各部粮食全部集中看管,置于中军,以保障供应。

    想了想,黄明祯又不放心,乃下令赶制一批在丰州时的炒面,每人携带五斤,背在身上,可供每个士兵五、六天左右的食用,关键时候便能保命。他又下令,这些炒面不许食用,不许丢弃,违令者斩。

    因为将士兵携带的粮食全部集中处置,军士们的负重大大减轻,这五斤炒面背着,倒也并不吃重。而且黄明祯在军中威望显著,因此无人敢违背。

    这时黄明祯还不放心,他第一次有些相信兄长说得此战可能会败。当所有人都认为此战一定胜利的时候,恰恰就是可能落败的时候。各部军士如果不是以为此战必胜,就是再辛苦也没人会丢下粮食。

    未虑胜先虑败,黄明祯知道单靠其部的实力,关键时候未必能够力挽狂澜,他第一时间便准备联络兄长旧部左武卫。

    没想到黄明祯还没有动作,五弟黄明离便来到黄明祯营中。

    “三兄!”

    “五弟!”

    果然黄明离前来正是为了粮食之事。黄明离因为是黄明远的弟弟,再加上当年漆峡之战拼死搏命,因此在军中威望极高,甚至不弱于达奚暠。现在左武卫大将军和一个将军空缺,只剩下达奚暠一个将军。而达奚暠也清楚黄明远的影响,在军中极其依仗黄明离,因此军中诸事,实际上多为黄明离做主。

    兄弟二人见面,也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立刻便相互交流了各自的情报。二人对兄长的先见之明叹为观止,更考虑一旦真的落败之中的境遇。

    二人商定,双方互为依托,一旦出现变局,便相互靠近,相互支援。无论如何,要以保住手中军队为上。

    商定之后,黄明离匆匆离去。

    而黄明祯则前往宇文述的军中,向宇文述汇报此事。这不是可以独善其身的事情,能够改变这种情况的,军中也只有宇文述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