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五章 掌握幽州

    黄明远到幽州城的时候,已经翻了年,为了赶路,黄明远的这个除夕也是在路上过的。

    大业七年,在轰轰烈烈的征讨高句丽的大幕中拉开,又在天下崩乱的面前落幕。而到了大业八年,局势并没有转好,反而要更坏了。

    大年初八,黄明远终于赶到了幽州城。

    幽州城实际上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自从州改郡之后,哪还有幽州城。这里现在叫做涿郡,治所在蓟县,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兴一带。谁能想到,后世帝都的郊区大兴原来才是这一带的核心。

    蓟县城池的地理位置就不用过多描述,北扼燕山,南控华北,数千年来都是兵家要地,也是防范东胡和草原游牧民族的最重要的核心防线。

    到了蓟县,黄明远才感受到一点大隋的盛世繁华,这里作为东征高句丽的大本营,人流攒动,人声鼎沸,物资堆积的也如山如海一般,与河北的荒芜、冷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黄明远刚到城门处,早有一众幽州的官员前来迎接,众人恭谨地将黄明远迎进城中。

    黄明远早过了拿人立威的年龄,现在他的身份、地位也无需拿人立威,当然更没有人敢在这种场合找不痛快,因此这番洗尘宴倒是没有什么不和谐的事情。众人自然巴不得得到黄明远的青昧,但也畏惧黄明远的权势,因此一个个战战兢兢又坐立不安,跟屁股底下长了痔疮一般。

    黄明远根本无需理会这些,也不用管繁琐的规矩,在众人面前,他就是规矩。因此宴饮没多久,他就让众人散了。

    这几日连日奔波劳累,他也很是疲惫。

    众人走后,唯有幽州总管府司马张方昕留了下来。张方昕是黄明远二姊夫张方翼的嫡亲兄长,也是黄明远的至交好友。

    张方昕大黄明远四岁,当年也曾在邹山求学,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二人的关系一直没有疏远。

    张方昕才能出众,博学善权变。其在幽州多年,尤晓畅边事,现任幽州总管府司马,是黄明远在幽州埋的一颗钉子。

    自北伐以后,黄明远有七八年不在边镇任事,因此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幽州的事梳理顺畅,也是不易。而张方昕正是黄明远在幽州的得立臂膊。

    地方上涿郡暂时没有太守,诸般事务全部由郡丞郭绚处置。郭绚以军功拜仪同,历数州司马、长史,皆有能名,算是一个干臣。

    但涿郡地方上极其重要,很显然郭绚不是黄明远可以信任的人。

    而幽州总管府也比旁的总管府高出一级,其余总管府皆设两个虎贲郎将,唯有幽州和灵州两总管府为四个虎贲郎将。

    幽州总管府管辖涿郡、密云、渔阳、上谷四郡十八个县的军事,除了总管府军,还有十五个鹰扬府,共计五万八千余人。

    总管之下,四个虎贲郎将分别是贺兰谊、赵什柱、晋文衍、罗艺四人,分别掌雄兵数千人。至于四人之下,还有兰兴浴、贺兰蕃、石世则、侯莫陈熋、吕会彦等骁将。

    四人之中,贺兰谊为首,算是资格最老,地位最高的虎贲郎将。赵什柱靠着诬陷姐夫虞庆则企图造反功封柱国,为众人所不耻,地位最低。晋文衍能力也不算突出,存在感最差。唯有罗艺,骁勇善战,又桀骜不驯,最为知名。

    对于黄明远来说,来幽州也不是只身上任,为了掌握其军,黄明远便通过选曹从丰州调来了旧部虎贲郎将焦方杰、虎牙郎将李进、九原郡尉张文迅、长平郡尉徐虎子、鹰扬郎将王伏宝等人,以便有人手可用。

    对于黄明远来说,贺兰谊可动可不动,而赵什柱、晋文衍要尽快替换。至于罗艺,毕竟是个人才,可为鹰犬,但要用绳子紧紧地束缚住。

    黄明远来了没两日,幽州的官员大都前来拜见。若黄明远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总管,自然会有人不买他的账,但他天下名将,一国首相,权倾朝野,哪还有人敢与之抗衡。而且黄明远出了名的敢杀人,若问自己脑袋硬不硬,可以上地府去问一问之前的廓州总管。

    黄明远也没有急着大功干戈,而是细细查探幽州官吏的身份、能力,选拔忠心可用的干才。

    天下不缺人才,而缺能把他们用到合适的位置。

    过了几日,焦方杰等人全都到了,黄明远也逐渐摸清了幽州官吏的底细,这才开始大规模调动官职。

    黄明远先是让裴矩将贺兰谊调任代州,空出来的位置则交给了焦方杰。

    又以李进、徐虎子二人分别担任赵什柱、晋文衍二人的虎牙郎将,接掌兵权,将赵什柱、晋文衍二人架空了起来。

    黄明远又以九原郡尉张文迅担任涿郡郡尉,控制了涿郡地方兵权。

    黄明远也没忘了幽州本地将领,以加强地方管理为名,将虎牙郎将兰兴浴任命为上谷郡郡尉,虎牙郎将贺兰蕃任命为渔阳郡郡尉。

    这样便彻底掌握了贺兰谊、赵什柱、晋文衍三部。

    至于罗艺,黄明远暂时没有动。在黄明远看来,任何时候军队的政治斗争都是有底线的,而这个底线就是不损害军队的战斗力,更何况自己与他们这些人,根不不算政治斗争。

    黄明远将罗艺的虎牙郎将侯莫陈熋和安乐郡尉吕会彦互调。侯莫陈熋虽然是黄明远旧部,黄明远一来便主动投奔,但较之吕会彦能力上还差了不少。

    吕会彦算是黄明远在幽州第一个欣喜,其人有谋略,善骑射,慷慨节义,是个可用之才,正好用他来对付生性凶暴狡黠,刚愎固执,不讲仁义的罗艺。

    黄明远又以苏邕为涿郡中鹰扬府郎将,彻底控制了蓟县的卫戍。

    至于涿郡郡丞郭绚,黄明远上表其为上谷郡太守,将其支出了涿郡。又表张方昕为涿郡郡丞,彻底控制了涿郡的民生政务。

    表陈远为幽州总管府长史,并升原渔阳郡丞温彦博为幽州总管府司马。其余官吏,则是量才叙用,一大批出身不高的人纷纷被授予了要职。

    至此,整个幽州完全落入了黄明远的手中。

第七十六章 压服罗艺

    处置好了幽州的人事问题,黄明远便翻看幽州各种卷宗,忙得不可开交。

    直到了元月底,黄明远才召见了各处的官吏,举行了姗姗来迟的见面活动。也第一次见到了后世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罗艺。

    提起罗艺,后人最先想起的便是那支令人闻风丧胆的燕云十八骑,还有他的冷面寒枪的儿子罗成。

    当然这个时代既没有燕云十八骑,也没有罗成,罗艺也不是小说里的北平侯。

    不过罗艺的确是员骁将,谙习兵事,胆识过人。其人善于统帅骑兵,长于骑射,能使长槊,在幽州威名赫赫。

    与罗艺的杰出才能相对应的,便是罗艺的桀骜不驯。

    罗艺就如同一匹烈马、一只苍鹰一般,谁也不信服。去年征讨高句丽之时,罗艺统帅幽州精锐数千人从之,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但他本人,自恃勇武,本人任气纵暴,多次凌侮李景,但常常为李景所折辱,于是罗艺便对李景怀有很深的怨恨,后来还曾诬陷李景谋反,但没有成功。

    对于这种人,用好了便是开疆拓土的鹰犬,用不好便会被对方反咬一口。

    黄明远独招罗艺问对。

    这罗艺便大大咧咧地来了。虽然罗艺不曾像对待李景那般对待黄明远,毕竟黄明远的声名更大更有威望,但罗艺也并不怎么恭谨,反倒真把自己当成了个人物。

    黄明远也不气,这种人物,你越是恃之以强权,他还以为你怕了他。

    黄明远笑语晏晏,对罗艺说道:“听闻子延(罗艺字)弓马谙熟,我倒想见识见识。我身边这些亲卫也曾在便将为将,不若与子延较量一番。”

    罗艺不以为然地说道:“艺素来听闻卫公勇武,倒是希望与卫公较量一番,至于一些无名小卒,实在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

    这时黄明远一旁的雄阔海当然忍不住了,站起来指着罗艺怒叱道:“罗艺你个狗贼,你是你爹罗荣在京城也不敢跟卫公这么说话,你却是好大的狗胆,今日你阿耶我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本事。”

    雄阔海提着钵大的拳头,就要向罗艺扑来。

    “阔海,去外面打,别打坏了东西。”

    然后黄明远转身便走,也不管怒火中烧的二人。

    雄阔海自跟随黄明远东征西讨以来这么多年,除了黄明辽和宇文成都二人,还没有几人能与之一较高下。

    至于罗艺,也是傲到没边的人,今日受到雄阔海的羞辱,强忍着没有闹起来,却是打定主意,一会在校场上一定将其杀了,以泄今日之愤。

    二人来到校场之上,一人手持长槊,一人手提大斧。双方都打定主意给对方一个好看,因此一上来就各不相让。

    二人大斧、长槊相撞,力量极大,两人几乎都拿不住兵器,虎口也震得发麻。

    雄阔海无论是力气、爆发力都在罗艺之上,但罗艺的技术也远超雄阔海,因此数个回合下来,双方打得是你来我往。

    交战二十余回合,因为双方力道较大,连马都累得气喘吁吁。

    罗艺此时两臂都发麻了,对面这个黑大汉,看起来不过是一个莽夫,但竟然武艺如此之高,他较之都有不如。

    此时容不得罗艺发愣,雄阔海的大斧又劈了过来。雄阔海的斧子,如海浪一般,一斧快似一斧,每一斧都有如千钧之势,带着劈山破海之风,打得罗艺难以招架。

    罗艺刚接过一斧,雄阔海另一斧已经到了。

    罗艺眼前全是雄阔海的斧影,手中的长槊舞得已经乱了。

    雄阔海眼看罗艺有些乱了阵脚,便一挟马腹,猛地前冲。带着战马的冲势,雄阔海凝聚了全身之力,照着罗艺狠狠地劈去。

    罗艺眼看这大斧来势汹汹,劈风斩浪,忙用长槊去挡,但雄阔海这一斧头力道实在太大,竟然生生将罗艺的铁槊斩完。这胯下战马也吃不得力,直接被压垮在地下。

    罗艺随着倒地的战马摔了两丈远,爬在地上大口吐着鲜血,早就爬不起来。

    而此时雄阔海在马上也没有动,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这一斧子几乎耗尽了他的精气神。

    歇息了片刻,雄阔海才打马走到罗艺的跟前,冷冷地说道:“还以为你有多大的本事,也不过如此。”便掉头就走。

    罗艺又羞又恼,一口鲜血喷出,气得差一点昏过去。

    这时有人上前扶起罗艺,又有大夫来给他救治。

    大夫给罗艺裹好了伤,罗艺又歇息片刻,便再次来见黄明远,但黄明远根本不见他,就让他回去吧。

    罗艺有些不知所措,难道黄明远以为他比武失败,就看不上他了。

    对于罗艺来说,这种羞辱也太大了,以他的脾气早就打进去了。不过黄明远身边有雄阔海,他还真有点发憷。

    罗艺终究不是傻子,知道如是就这么走了,便是真的恶了黄明远,以黄明远的权势,真没他好果子吃。

    因此罗艺再次求见黄明远,下人便让他等着吧。

    罗艺便站在院子里等了五个时辰,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有伤在身的他已经坚持不住了,还没有离去。

    到了戌时,终于有人唤罗艺去见黄明远。

    见到黄明远,罗艺这次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黄明远也没唤他起来,而是走到他跟前,递给他一张纸。

    罗艺接过一看,正是免除罗艺职务的文书。

    罗艺大惊,赶忙叩头道:“卫公在上,末将有罪!请卫公恕罪!”罗艺终于相信,黄明远不是李景,他真的有能力将自己打落尘埃。

    “你不觉得我在吓唬你!”

    “末将不敢!”

    李景只是一个大将军,官职再高也威胁不到罗艺身上。但黄明远是宰相,还是选曹七贵,要罢了他的官职不过一句话的事。

    “如果你今天离开这个院子,明天这份文书就能到你的案头。你总还算知道死活,没有离去。

    只是我不明白的是,你父罗荣在我面前都是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是谁给你的胆子,敢在我面前充人物。”

    此时罗艺真的是怕了,对着黄明远不住求饶。

    黄明远一挥手说道:“你记住了,没有下一次。”便将罗艺撵了出来。

    罗艺离开总管府,后背都湿透了,这才知道黄明远的厉害,至于心中起的那丝争锋的心思,早就烟消云散,只剩下敬畏了。

第七十七章 张衡之死

    罗艺的事情,不过是件小事,连朵浪花都翻不起来。如果罗艺能够真心任事,黄明远当然也愿意给他机会;反之,处置罗艺不过是像屠狗一般简单

    绝对的权利是不需要阴谋诡计的,很快,黄明远在幽州便做到一言九鼎。

    此时幽州也渐渐安定了下来,各方面也随之进入了正轨。黄明远便命张方昕和温彦博打理涿郡各处物资,为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做准备。

    这一次涿郡作为东征大本营,要承担比之前更多的责任。

    黄明远也忙得脚不连地。不得不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忙碌了。可很快,便有一条消息传到了幽州,打乱了黄明远的工作。

    正月十日,天子下诏诛杀原御史大夫张衡,也就是黄明远的老师。

    这消息让黄明远震惊到了极点。

    曾几何时,张衡本人就能代表了杨广,可谁能想到,杨广竟然把张衡杀了。

    张衡,从大隋建立,杨广就番河东的时候便成了杨广的属僚。杨广担任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张衡历任河北行台刑部、度支二曹郎。后来河北行台废止,杨广担任并州总管,张衡又担任并州总管掾。等到杨广改封扬州,张衡便跟着成了扬州总管掾、扬州总管司马。再等到杨广成了太子,张衡便做了太子右庶子。最后杨广成了天子,张衡则成了给事黄门侍郎。

    可以说杨广一路走来,陪伴他最长的便是张衡。是张衡陪着他从一个青葱少年成长为现在的一国之主。

    可到了今天,杨广把他最亲近的臣子,亦师亦友的心腹给杀了,如何能不让黄明远震动。

    黄明远九岁进入晋王府,那时候张衡也会兼任王府的教习,黄明远便跟着杨昭跟从张衡学习。作为一个后世人,黄明远对老师的感情远不如古人,他对待张衡,也只是把对方当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张衡为人鲠直,也很看好才思敏捷的黄明远,因此平日里对黄明远悉心教导,一有时间便会耳提面授,真正的把黄明远当做了自己的弟子。

    黄明远也感受到张衡那浓浓的关爱之情,这才在内心接纳了他。

    毫不客气的说,张衡是和杨广一样,在黄明远幼年扮演了一份父亲的角色,即使黄明远并不需要。

    再后来,黄明远离开杨广的身边,一路成长为国之栋梁,但与张衡的这份感情却没有变淡。入了官场,步步杀机,这才知道一个人能对你好是多么的难。

    其实张衡的被杀早就有预兆。

    杨广与张衡在一起二十多年,彼此相知相识。二十多年来,张衡一直没变,可杨广变了。

    杨广成了天子,已不再需要张先生动辄如父亲一般的指手画脚。

    所以一开始,杨广罢了张衡的相位,让他去做御史大夫。这个时候杨广其实已经不想再听到张衡的话了。

    大业三年,杨广北巡归来,上太行山,开辟直路九十里,一直通到张衡家,世人皆认为这是天子恩遇,鸿恩浩荡,但唯有黄明远知道。

    这样的隆恩背后,是很多昔日恩情偿还尽的表现。

    天子为张衡的拥立之功在还恩,恩还完了,情分也就尽了。

    果然不出黄明远所料,大业四年,杨广到汾阳宫,宴请随从官吏,特赐绢帛五百匹。当时杨广想扩建汾阳宫,让张衡和纪弘整画好图纸奏上。

    此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动乱的苗头,张衡也忧心忡忡,便想接着这个机会进谏杨广,因此趁机说道:“这几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惫,实在不应该再大兴劳役,还请圣人慎重。”

    杨广当时听了便很不高兴,只是碍着面子没有发作。

    等到张衡离开后,杨广便连桌案都推翻了,指着张衡离去的方向大声骂道:“你以为你是谁!”

    后来便传出天子曾对亲近侍臣言“张衡自以为因为他的计谋,才让我有天下”的话。

    再之后,齐王杨暕将伊阙令皇甫诩带到汾阳宫,有人便告发此事便是通过张衡做的。又说以前天子到涿郡以及祭祠恒岳时,那些来谒见的父老乡亲,衣冠大多不整,这是身为御史大夫的张衡没有做好。

    杨广趁机发难,怪罪张衡,身为司法官不能检举处理这些问题,让他出京当楼烦太守。

    张衡就此被贬出朝廷。

    大业五年,杨广又到汾阳宫,张衡正在督促劳役修筑楼烦城,因而拜见杨广。

    此时杨广以及对张衡充满了厌恶,他见张衡没有消瘦,竟然觉得是因为张衡没有反思自己的过失,便对张衡说:“你长得很肥,应暂且回到郡里去。”

    再之后张衡又被贬为江都宫监,负责修建江都宫。

    张衡也回到了十年内他们离开的地方。

    正巧有人到张衡那里告监修江都宫的人,张衡不为他处理,却把状纸交给那个监工,这个人吃了监工更大的亏。

    礼部尚书杨玄感出使到江都,这个人到杨玄感处喊冤。

    杨玄感自然认为张衡的作法不对。到与张衡相见时,杨玄感又没说什么。张衡又先对杨玄感说:“薛道衡真是被冤死的。”杨玄感把这些事都报告给了杨广。

    扬州不少官员也上奏张衡频频减少劳役的饭食。

    杨广于是发怒,把张衡关起来,送到江都,将要杀他,过了很久才放他,除名为民,放他回老家乡里,只是常令亲信窥探张衡在做些什么。

    大业八年,杨广从辽东回到洛阳,张衡的小妾说他心怀怨恨,诽谤朝政,杨广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恨张衡欲死,竟然赐他在家里自尽。

    张衡临死时大声说道:“我为世人作了什么好事,还想久活!”监督行刑的塞耳不敢听,下令杀了他。

    ······

    黄明远絮絮叨叨跟陈远讲他跟张衡的事情,实际上这些年张衡的情况黄明远都知道,只是不想引得天子忌惮,所以对于张衡的贬黜才不发一言。

    终究是张衡和杨广不和,在黄明远看来,张衡太耿直了,老死地方,或许也是一种好的交代。

    可谁能料到,张衡最终死在了杨广的手上。

    若是可能,黄明远真的想在杨广一次次贬黜张衡的时候替恩师求一下情,也使得杨广在痛下杀手的时候能够心生忌惮。

第七十八章 君君臣臣

    张衡的被杀,对于黄明远来说影响很大。不管张衡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杀的,他都毕竟是对黄明远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而杨广就这么不声不哈地将其处死,让黄明远心中满是愤怒。我好歹也是一国宰相,连自己的老师都护不住?至少你在杀张衡之前,也要知会我一声。

    而且无论如何张衡都是杨广登基的第一功臣,有什么非得闹到这一步,非得让张衡死不可。

    之前黄明远无论如何对杨广不满,都是基于政治上的,是对于杨广的政策不满。甚至是他把南阳公主嫁给宇文士及,黄明远再是心痛,也是理解其道理的,虽然不满,但并未怨恨。但这一次张衡之死,留给黄明远的只剩下深深地心寒。

    一种突破心理底线的打击。

    黄明远与陈远这里哭述完这一场,在满是悲伤中渡过了这一夜。可是时间不会因此而停止,张衡终究还是死了,黄明远此时也无可奈何,总不能找杨广去算账吧。

    若是如高颎一般,黄明远当时在杨广身边,哪怕会触怒杨广,总还能为张衡留下一命。但现在无论是怎么做,也挽回不了张衡的命。

    黄明远知道,在二次东征高句丽的紧要关头,再是心中不满,也不能与杨广发生冲突。所以张衡的死,他只得默默地忍了,要不然还能如何。

    这种东西只能埋在心底深处,可一次一次的割开心底的伤口再埋上,这种感觉太难受了。

    或许杨广是在意黄明远的心思的,所以他连这件事都没有向黄明远问询,不仅怕黄明远反对,还是怕黄明远为难。当然也可能怕与黄明远发生冲突而尴尬。

    但这正是黄明远愤怒的一点,因为这也是一种无视。

    黄明远去信妻子裴淑宁,命十岁的次子维烈前往河内代替之间去祭奠老师。虽然张衡生前也曾权倾一时,但因为是被杨广处死的,因此众人多有忌讳,不敢去张家拜祭。至于张家,恐怕也不敢大张旗鼓地为张衡举行葬礼。

    但黄明远却不在意,自己在意东征可杨广也在意东征,双方都为了此事可以尽最大限度忍耐对方,所以此时,黄明远即使有些行为惹得杨广不开心,杨广也不会如何黄明远。

    从黄明远这里来说,自己毫无过错,已经对于杨广杀死张衡委屈不做声了,难道还不允许自己拜祭自己的老师吗?

    张衡出殡之时,黄维烈是代替父亲身穿孝衣拜祭的,也算是震慑不少想要落井下石的人。

    这时选曹下令免去张希康的职务,但被黄明远顶了回去。理由很简单,张希康无过,且之前东征高句丽有功,此时处置,难道要寒将士们的心。

    虞世基有心要讨好杨广,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跟黄明远硬顶,此事遂作罢。

    其实这是虞世基猜错了杨广的心思,杨广这个人骄傲的很,虽然杀了张衡,还不至于因此牵连到张希康的身上,虞世基反倒是白白作了次小人。

    当然,也有人对于黄明远如此明目张胆地拜祭张衡,还回护张希康不解,这不是要和杨广作对。

    唯有裴矩却是对于自家女婿的做法很满意,一国首相,不是天子的跟屁虫,也未必完全唯天子之命所从。尤其是派次子出席张衡葬礼,既不会让世人诟病黄明远不遵恩师,又没有亲临,给出了自家和杨广足够的转圜余地,不至于真的与杨广产生对抗。

    不得不说,自家女婿现在在政治上越来越成熟了。

    很快,杨广也对此事做出了不是回应的回应,不是训斥,不是责备,而是封赏。

    或许杨广对于此事心中也有些愧疚,所以杨广下旨,加封黄维烈为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骁果军折冲郎将,并为清河公主和黄维烈定婚期于大业九年下半年。

    今年年初,杨广下令招募平民为骁果,骁果军本来有左、右二军,这一次杨广又征召了三万多人,新建了前、中、后三军,全军共计六万人,而每军又置折冲郎将和果毅郎将分统帅之。折冲郎将是正四品的实权将领,可谓天子亲将,位高权重。虽然现在十岁的黄维烈也管不了什么事,但以十岁的年龄官拜正四品的统军大将,天子对黄明远的信重可见一般。

    很快,之前的各种风波立刻便烟消云散。

    没看到天子亲信大将司马德戡、宇文成都、独孤盛等人跟随天子这么多年,也不过是官拜折冲郎将。

    至少现在,天子还是倚重卫公的。

    黄明远接到了杨广释放的善意,自是不能给脸不要脸,虽然对于杨广这种打一个巴掌给个甜枣的行为很布满意,但还能如何。黄明远随即代儿子上表谢恩。

    黄明远的上表至少使得在众人面前,这事算是圆满翻过,至于二人心中因为此事产生的芥蒂,只能说埋在心里。

    没多久,杨广又赐黄明远妾侍两名。

    黄明远算是贵族之中的特类,除了妻子裴淑宁之外,只有陈婤、斛律敏儿和七七三名妾侍,时常为一些老牌贵族所耻笑。

    不过黄明远对此倒是很满意,对于他来说,一生一世一双人本就是奢望,因为裴淑宁终究不是杨清儿,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但他也不是跟个种马一般,见一个爱一个,有些事,够了就好。

    而且杨广送的两个妾侍,黄明远还真不太敢要。毕竟张衡刚死,其被赐死的直接原因就是被小妾告发“心怀怨怼”,谁知道杨广这送来的小妾是什么人,保不齐是杨广送来的密探。

    曾经的杨广不屑于做这种事,现在的杨广不好说。

    今时今日,光靠昔日的情分未必能够维持那份忠诚,黄明远不相信杨广不会用什么方法来制衡自己。

    不过再是不愿意,黄明远也只得领旨谢恩,然后直接让人将两个新送来的妾侍再送回邹山。黄明远虽然夺情,但本人还依旧穿着孝,不能近女色,这若是真的让这两人在此过了夜,瓜田李下,可就难看了。

    杨广做事有些急躁了,都乱了方寸。

第七十九章 二征高句丽

    此事过了没多久,二儿子黄维烈从河内没有返回邹山,竟然直接来了幽州,而随同他前来的还有自己的师弟徐哲。

    徐哲,字翁知,开皇七年人,南朝大家徐陵的重孙,徐陵有“天上石麒麟”的美誉,就是《琅琊榜》里梅长苏的原型。

    徐哲之父徐法言,是南陈太子洗马,入隋后为蜀郡工曹参军事。

    徐哲自幼年起便跟随张衡为弟子,常侍张衡多年,一直未曾出仕,也因此多传其学。张衡被杨广处死,黄明远本来还担心徐哲会不会因此受到牵连,没想到这次徐哲便前来投奔他了。

    虽然黄明远跟徐哲接触不多,但自己这个师弟的本事,黄明远却很清楚。往常张衡也素来以徐哲而傲,自言“平生所学,独传黄明远与徐哲,有此二人为徒,足矣。”

    黄明远此时,誉满天下;徐哲此时,籍籍无名。但在张衡眼中,徐哲能与黄明远相媲美,可见一般。

    徐哲见到黄明远,对黄明远说道:“师兄,老师临终前曾让我告诉你‘圣人已非昔日之圣人,他就是没看清这一条,才落到今日的地步。而师兄你才高,又名震天下,欲图师兄者不知凡几,师兄切不可心存妇人之仁,若有良机,当断则断。’”

    黄明远听了张衡的话,脸色变了数变,但最终没有说什么。不管这话是老师长久受贬黜而对杨广产生了怨恨,还是他也不看好现在的大隋局势,但都不得不说明,现在天下的人心乱了,杨广已经失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其亡者,其自内者。或许张衡就是杨广覆亡的这个内吧!

    张衡死后,徐哲也没地方可去,此来幽州,自是愿在黄明远这里出仕。

    徐哲多谋,又长于策划,因此黄明远便让徐哲跟在自己身边做参谋。徐哲倒是不在乎官职,反而乐得做这种入幕之宾,为黄明远进行佐助。

    很快,张衡的事也便过去了,现在朝廷的目光都放在二次征讨高句丽之上,如何有心思管一个被贬官吏的生死。若不是因为张衡与黄明远的关系,张衡死了八次也没人关心。

    黄明远也很快便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东征高句丽之事,他和陈远翻阅了关于高句丽的各种文件,详细了解上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情况,制定了二次征讨高句丽的计划。

    黄明远可不会像杨广那样,一拍脑袋就决定了大事,只是把准备重点放在人员与物资上,而忽略了对敌情的了解。

    连对方的各处守将姓甚名甚都不知道,跟个睁眼瞎一样,这仗怎么打。

    因此刚来到幽州之后,黄明远就向高句丽派出了大量的情报人员。配合北地详细打探高句丽的情报。

    为这次出征,黄明远十多年之前便往高句丽派遣了大量的北斗人员,各种地图、水文、山川、人员的调查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才是黄明远二征高句丽的底气。

    否则跟杨广一样,准备都不充分便盲目动兵,又凭什么得胜。

    高句丽可不简单,跟中原王朝打了七十年,熬了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四位帝王,前后打了十几场战争,可谓是打不死的小强。

    可惜高句丽运气不好,碰上了中原王朝最强大的隋唐,若是处在宋末、明末时期,就是入主中原也未必不可能。

    此次黄明远出征高句丽,敌人不仅是高句丽军,还有内乱的大隋叛逆。

    实际上祸乱不仅在外,还生于内。历史上大隋二征高句丽,期间很快便发生了杨玄感叛乱,震动天下,使得这次征讨计划中途夭折。虽然历史有了变动,但天下的形势却未变,他也要防备杨玄感会再次脑残,影响了这次征讨。

    历史上虽然有三次征高句丽的说法,但其实第三次的时候,双方都无力再战。大隋第三次东征也只是挂个名头,维持个体面,所以高句丽名义上投降之后,这次东征便结束了。

    但最后高句丽王高元也没有入朝,因此杨广还想过四征高句丽,也没有实现。

    这意味着二征高句丽很有可能是隋朝唯一的机会,杨玄感乱后,大隋便彻底进入末世,很难再有实力实现灭亡高句丽的愿望。

    而黄明远本人,所能把握的,也就只有这一次。

    不得不说,这一次东征高句丽,对于黄明远来说,可谓是最没有把握的一仗了。

    接下来一个月,黄明远忙得脚不连地。从军中到地方,即使他已经将大部分工作分给其他人,仍旧不得闲。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忙碌了。

    很快,再一次出征高丽成了定局。

    正月初一的大朝会之上,杨广突然对众人说道:“高句丽这个蕞尔小国,侮慢上国;如今就是拔海移山,我大隋也可做到,更何况是灭一小国。”

    杨广宣布,他又要御驾亲征。

    这可让朝中众人吓坏了,上一次若不是杨广胡乱指挥,这一仗也不会落得这般境地。这一次杨广还要自己来,谁能不怕。

    左光禄大夫郭荣忙劝道:“戎狄之国无礼,是臣子应该处理的事情,千钧之弩,不会为小老鼠而发射,圣人何必亲自征讨这样的小小敌寇呢?”

    但杨广不听。

    去年丢了面子,连年都没有过好。今年有黄明远统兵,总不会再无功而返。

    大年初二,杨广下令征召天下之兵在涿郡集结,并修辽东古城以贮备军粮,发淮南、江南粮食于涿郡。

    二月十五日,杨广下令,授黄明远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总揽辽东军务,节制诸军,统兵五十万,征讨高句丽。

    轰轰烈烈的二征高句丽正式开始。

    而此时黄明远在涿郡,已经征调丰州、代州、朔州、平州、营州五总管府共七万人马,并幽州总管府下四万军队,河北、河东诸郡十万府兵,左、右武卫两军,共二十五万人马,不待杨广到来,便先期出榆关,往辽东郡而去。

    同时,黄明远又以来护儿为将,率领水师主力从海上进攻卑舍城,然后打通东莱郡——卑奢城——通定镇的海上运输线,以保证物资的及时转运。

第八十章 发兵东进

    黄明远于三月五日发兵东进,三月二十四日大军已经到达怀远镇(即今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十九天疾行一千多里地,远比去年拖拖拉拉的东征大军快得多。

    黄明远也下了死命令,诸军务必依令前行,但有失期者,皆斩之,因为无人不畏。而且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黄明远从北地各处马场抽调了超过十万匹战马充作脚力,运送物资。而粮食、床弩等大件物资又从海路经辽河运送到通定镇,一切务求减轻士兵的行军负担。

    诸将担心黄明远这么匆匆,不等杨广不好。毕竟杨广正眼巴巴地从洛阳往这赶,黄明远走这么快,岂不是让杨广不好看。

    但黄明远却是说道:“与其费尽心思讨天子欢心,不若攻破辽东城,难胜仗道不比一些谄媚之举更能让天子高兴的。”

    黄明远还真不想杨广来的太快。

    实际上水路大军加起来也有三十万人马,对于黄明远来说已经足够了。再多人马反而会影响统帅。真来个六七十万,辽东巴掌大的地方,摆都摆不开,难道是来集体旅游吗?所以黄明远真心不希望杨广前来指手画脚。

    杨广与其来辽东给自己找麻烦,还不如待在洛阳看住杨玄感呢。

    可惜杨广不能领会黄明远的心情。

    所以黄明远只能抓紧行动,利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差,快速出击,打破辽东城,先给自己确定一个稳健的前进基地,到时候杨广来了自己也能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境地。

    高句丽本有强兵五十万,上一次隋军东征,虽然最后败会,但对于高句丽打击不可谓不大,高句丽的军队折损不下二十万,整个辽东也被隋军打的一塌糊涂。而从鸭渌水往南直到平壤,高句丽为了坚壁清野,沿途的粮食、房屋、农田更是全部烧毁。因此等到九月份隋军回去,高句丽是一片狼藉。

    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去年隋军五六月份出征,直到十一月才完全撤出,因此高句丽大部地区既没有完成去年的秋收,也来不及进行冬耕。

    而今年三月份,不等高句丽的春耕开始,隋军再次卷土重来,高句丽的粮食也快要告罄。

    但高句丽此时只得咬着牙硬撑。

    为了抵抗隋军,高句丽又征调了十几万人马,同时还向北招揽了大批靺鞨人,充为军用。

    而有感于去年和隋军野战是一败涂地,这一次连最狂妄的姜以式也不敢再与隋军进行野战。数十万高句丽军队分别坚守在各处城池之中,龟缩不出,势要与隋军斗争到底。

    此时隋军四十余万大军,姜以式率领十五万屯驻辽东城和新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北);渊太祚率领十五万屯驻国内城和扶余城(今辽宁省开原市古城,辽金时期的黄龙府);乙支文德率领十万屯驻于乌骨城。

    三部呈品字型,互为接应。

    可以说高句丽这次为了抵御隋军,做足了准备。

    只是黄明远却是觉得哑然失笑,若是杨广那种打法,左边十二路,右边十二路,满屏攻击,如此布置当然没有问题。可惜黄明远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那就是辽东城,因此任凭你几路布置,我就打你一路。其余高句丽诸部,你若是来援救,我就围点打援;你若是不来,我就一点一点平推过去。

    反正黄明远的目的很明确,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各个击破。

    今年年初,黄明远命黄明祯从营州率万余人出发,试探高句丽各军的战斗力和布置。黄明祯率领骑兵一路向西渡过贵端水(今辽宁境内之浑河),深入其地数百里。

    姜以式见黄明祯兵少,乃命大将安殿宝率三万人马出击,准备将黄明祯合围在贵端水东。黄明祯乃驱兵与之激战,击败安殿宝前军,杀获千余人。又焚毁了高句丽大量的物资和不少村落,这才返回。

    高句丽大为惊惧,姜以式后来见到隋军过河的斥候,也不敢出战了。因此隋军斥候在辽东地来去自如,高句丽的情报也大入隋军之中,虚实尽为黄明远所知晓。

    此后黄明远多遣骑兵袭扰之。辽东平原,地势开阔,一马平川,毫无阻碍,大隋骑兵,纵横驰奔,往来突袭,来去如风,因此高句丽多不堪其扰。

    黄明远率大军到了怀远镇之后,来迎接的是辽东郡太守达奚暠。去年达奚暠因为被于仲文、宇文述等人裹挟,丢了全军,一路逃回辽东城下。天子震怒,乃免了达奚暠的官职,令其与于仲文等人一同下狱。后来蔡知运独领全军,杀穿了高句丽。达奚暠虽然不在军中,但总算摘掉了丢失全军的帽子,被放了出来。

    只是后来蔡知运、黄明离分授左武卫两个将军,没了达奚暠的职位。黄明远又替达奚暠求情,乃表其为辽东郡太守。

    达奚暠若是单论行军打仗的能力,并不突出,但其人胜在执行力强,文武皆粗通,人也比较谨慎,还听得进建言。做个后方主管,绰绰有余,黄明远将后背交给达奚暠,倒也放心。

    此时黄明远又令温彦博在怀远镇与督运粮草,而自己已经带先头部队过河。

    这一次高句丽没有在辽河布置兵力,而是将全部军队布置在辽东城。对于去年辽东城外的大战,姜以式记忆犹新,实在是心有余悸。

    倒是让黄明远强渡辽水的布置落了空。

    黄明远早就使焦方杰率军万人,从桑干水出海口(今海河天津段)乘船,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再从辽水口一路北上。若是高句丽在此布置兵力,隋军便直接登岸,从背后夹击其军。

    可惜姜以式吓破了胆,最终也没敢出击。

    但这也方便了黄明远,整个野外全成了隋军的天下。黄明远乃命罗艺和丰州黄明征二人,各率万余兵马,向辽东纵深出击。二部不与敌主力交战,而是沿途将所有的粮田、乡村摧毁,尽可能地打击对方的有生力量。

    未虑胜,先虑败,所以黄明远决定先把整个高句丽在辽东的统治全部搅碎了再说。

    四月一日,黄明远驱动二十余万人大军到达了辽东城。

第八十一章 威如雷霆(上)

    黄明远到达辽东城下,不出黄明远所料,姜以式已经将此地打造成一个防备森严的碉堡,准备依托坚固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在此据守。

    辽东城作为辽东地区第一坚城,为中原王朝在此阻挡东北面胡虏数百年,其建筑时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便是战争要素,此后每每加固,即使到了高句丽手中,也从未荒废。城池呈方形,内外两重城垣,城垣有角楼、雉堞、女儿墙等建筑。每处的城门也有双层门楼,城外西北还有两层高楼建筑,规模宏伟。

    此城不好打。

    黄明远立刻下令,以李景和黄明祯各率四万军队,分别攻打辽东城南、北二门,而黄明远自统兵攻打西门,独闪出了东门。

    李景质疑道:“虽然兵法讲‘围三阙一’,但姜以式是个老将,不会看不出如此直接的计谋。”

    众人也觉得此计策行不通。

    黄明远乃说道:“此计为阳谋也,我军攻打辽东城愈急,等到姜以式支撑不下去,必然会考虑突围。即使他再是知道东城外可能有伏兵,但万一没有呢?人到了绝境的时候,但凡有一丁点希望,都会努力抓住,姜以式是善于统兵,但也脱不得人性啊。

    况且我军不打东门与我也没有坏处,可姜以式总不能不去守东门吧。”

    众人大解。

    黄明远便开始了自己的围城之事。黄明远很清楚,这样的重城,若是城中粮食充足,打上个一年半载也不是没可能。当年元朝攻打襄阳城,历时近六年;至于四川的山城体系,更是打了三十年,等到北宋灭亡钓鱼城都没有被攻下,还折了一个蒙古大汗。若是想着一蹴而就,反而容易欲速则不达。

    黄明远便下令在辽东城外挖了两道深两丈余,宽三丈的壕沟,将整个辽东城困起来。同样,这些壕沟将东门方向都闪了出来。

    等到隋军将两道壕沟挖掘完成,黄明远又令隋军已经从围城的两条壕沟向内延伸,挖掘了十余条直通辽东城的壕沟。这些壕沟不过丈余深,宽度也差不多半丈,而且下部宽,上部窄,是一个典型的反斜面。

    等到众人到达离城墙四五十步的距离,已经算是护城河的外围的地方,众人又再次挖掘环形壕沟,将各处直通壕沟连了起来。

    因为这些壕沟都有丈余深,再加上反斜面的保护,因此役夫躲在壕沟里施工,城头的箭几乎很暗射到壕沟之中。

    而隋军的骑兵就在不远处虎视眈眈,高句丽人几次试图出击毁掉隋军的壕沟,但都没有成功,反而损兵折将。

    高句丽人只得依靠在城内布置的大量的投石车,结合弓箭,不断打击隋军,但效果并没有太明显。

    而依托这些四处纵横的壕沟,隋军的步兵可以直接靠近辽东城,甚至弩兵可以前进到最前方的壕沟,对城头的高句丽军队进行还击。

    挖掘完壕沟,算是彻底限制了高句丽人与外界的联系。高句丽人连从西、北、南三面突围和偷袭隋军的可能都没有了。

    而与此同时,黄明远又命令部队大肆打造攻城器具。

    包括井栏、冲车等攻城器具实在庞大,运输不便,除了一部分是在辽东郡打造的,其余多是黄明远让水军从辽水运入,直抵辽东城下。但这还不够,黄明远之前与步迦可汗决战,就一口气打了四百架砲车,而这一次攻击辽东城,黄明远更是准备用砲车雨把辽东城给吞没了。

    而且在邹山这段时间,黄明远将砲车也做了改良,甚至设计出了七梢炮和回回炮。七梢炮用拽索一百二十五条,两人定炮,二百五十人拽放,弹重九十斤,射程五十步。至于回回炮,发射的是重达一百五十余公斤的巨石,射程两百五十步,近四百米,这远远超过了辽东城护城河与壕沟的宽度。

    回回炮出现在元朝,传说是两个***教徒发明的,所以称之为回回炮。其较之宋朝的梢炮威力超出几个等级。现在可没有***教徒,也没人懂回回二字,因此黄明远将其命名为雷霆炮,是为威为雷霆之意。

    这种炮虽然后世已经失传,但对于黄明远来说,其杠杆原理的运用是不变的,不过是各种滑轮、轴承的组合而已。因此试验了几个月,也便成功了。

    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为冷兵器时代第一利器,这才是黄明远破城的底气。

    围城数日,隋军一切皆布置妥当,隋军一共打造了五十架雷霆炮,三百架七梢炮,至于其它投石车也有数百。

    此时各种投石车围着辽东城布置的严严整整。

    但是除了雷霆炮,各种梢炮的打击距离不够。为了推进攻击距离,黄明远又下令以雷霆炮作为掩护,在辽东城西五十步外构建一道土坡,差不多离着城墙七八十米,距离算很近了。

    三月五日一早,黄明远集中五十架雷霆炮,开始对辽东城的西门发动攻击。

    二百五十步外,三百多斤的巨石,呼啸而起,从众人的头顶掠过,直直的砸向远处的城墙。

    巨石摩擦空气的声音,尖叫刺耳,仿佛要把空气烧着一般。而其所带的雷霆之怒,如天雷降临,撕毁天地一般,狠狠地砸到城墙之上,将一大块城墙砸碎。带起的巨石将周围无数的士兵崩倒,立刻便是一片残肢断臂乱飞的景象。

    这巨石在城墙上乱跳,每一击都是无数的人命。

    等到巨石终于失去了力量,听了下来,众人发现,原本被巨石砸中的地方,已经成了一处坑,而在巨石来回弹跳的路上,沿途的士兵,死伤无数。除了各种血肉横飞的惨像,只剩下众人的哀号。

    城头上的高句丽士兵惊呆了,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东西。

    可是没等他们松一口气,远方的隋军阵地,便是无数个黑点向他们飞来。

    “避石!”

    一个高句丽的小军官在大声的呼喊,其余众人也慌不择路,各自逃生。等到有人透过石弹间隙去看那个高喊的小军官,他已经被一颗石弹集中,上半身早就找不到了,只有两条腿在城墙边上还在颤抖。

    众人一时间被这些石弹雨给惊呆了,抵抗意志都化作逃命的渴求,哪还顾得上城下的隋军。

    注:回回炮效果存疑,历史上宋朝是冷兵器时代装备巅峰,但回回炮却超越了七梢炮好几个等级,且回回炮只存在于元朝,到了明初再也消失不见,所以描述,均为后人猜测,实在不合常理。

第八十二章 威如雷霆(下)

    隋军一共对辽东城发射了二十轮的攻击,差不多有一千颗石弹。倒不是黄明远仁慈,而是三百斤的巨石在辽河平原这种地方的确少见,一时之间,隋军也没法运来这么多的巨石,很多只能从辽西沿着辽水运到。

    此时一片平静的黄明远内心其实是震动的,他通过千里镜看到辽东城头的惨状,真是让人怵目惊心。整个辽东城西面的城墙,好几处被砸的摇摇欲坠,至于城头之上,连城门楼子都被轰塌了,活人更是看不到多少。

    传说回回炮攻打襄阳城,守了六年的宋军也受不住,诸将多逾城降者。

    或许,辽东城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好打。

    眼看隋军的雷霆炮威力巨大,众人心惊之下,也是欣喜。不少人纷纷求战,请求为先锋蚁附攻城,但皆为黄明远所拒。

    虽然雷霆炮之于辽东城,是降维打击,但城中毕竟还有八万主力。不可能仅仅凭着一顿炮击便能将其击败,因此此时蚁附攻城,看似能打开局面,但是实际上是将战事又拖到了传统攻城的局面,而这正是高句丽人所希望的。

    越是不动如山,而炮击不停,便能越发动摇守城一方的士气。等到合适的机会,大军出动,雷霆之击,便可一举破敌。

    当然,隋军也不会干看着不行动。借着这个良机,各部隋军开始前进筑坡。

    隋军的数万役夫每人扛着土袋和巨木通过各种连接壕沟靠近辽东城。而此时辽东城城墙的高句丽军队被压得根本抬不起头来,眼看着隋军靠近而无能为力。

    上千名役夫扛着巨木,冲到最前面。

    等到这些人来到最靠近城墙的那道壕沟,众人便把这些高达五六丈的树木立了起来,做成栏杆。

    数百颗巨木一直排开,形成一道长达两百步的木墙。而这些巨木深埋地下一丈多,即使受到城中高句丽军队炮击,也很难被击倒。

    而城中的高句丽军队也发现了隋军立起的巨木,可是他们根本不清楚隋军的目的。

    城头守将左雄也不知道隋军用意,只得命城中的投石车还击。但没等高句丽的投石车发了几炮,对面隋军的雷霆炮又开始轰鸣。

    而且高句丽的轰击暴露了其砲车阵地,在隋军雷霆炮的还击下,没多久无数的投石车便被摧毁。

    左雄再也不敢动用投石车,但也没法杀出城去,只得命令部下用弓箭还击,但相对于杀伤力巨大的投石车,这种还击并没有太多的效果。

    等到隋军把木墙立起。阵前一声令下,数万名役夫扛着土袋从壕沟之中一路狂奔到木墙之后,将土袋堆在木墙边。上万袋土袋在极短的时间被堆积在一起,一时之间,变成了一道土坡。

    与此同时,又有役夫上到土坡之上,在土袋上倾倒黄泥与糯米汁。浓浓的黄泥与糯米汁将这些土袋一层一层的黏结在一起,形成一道堤坝,坚固异常。

    不到一天的时间,在辽东城的正西面,一道坚固的土坡拔地而起。

    而隋军的七梢炮、五梢炮被布置到土坡之上,射程更远的单梢炮、双梢炮则布置在其后。到了傍晚,已经布置好的隋军炮阵地,又是万炮齐发,直打的对面城头上的高句丽军队哭爹喊娘。

    这一轮炮击打了近一个多时辰,完全压制了对面城中的高句丽砲车。

    到了傍晚,城中的高句丽人才松了口气,鬼知道他们今天到底经历了什么。无数人期待着白昼不要到来,省得在此经历噩梦般的时刻。

    此时城内的姜以式也是束手无策,他没想到隋军根本没有蚁附攻城,这使得他诸多的布置完全落空。城头上无数的滚木礌石,滚烫金汁,这都是给隋军准备的,现在被隋军的砲车轰的四散,反倒全落到了高句丽人自己头上。

    还没与隋军进行白刃战,高句丽便伤亡两千余人,城墙更是多处受损,城中军队的士气降到冰点,这仗还怎么打。

    这时有人向姜以式献计,隋军砲车众多,难以抵挡。而石弹轰击到城墙上,更是因为来回跳动,导致杀伤力巨大。不若在城头上布置大量的沙子,泥土,阻止石弹的跳动。

    姜以式便以计行事,等到第二天准备实施时才发现,此计根本行不通。城头上倾倒大量的沙子完全阻挡了军队的行动,而且石弹巨大,沙子量也不足,反而会被崩的四散。

    这时又有人献计,可以用麻绳在城头拉起一张大网,阻挡隋军的石弹。这些石弹打到网上,又会被弹到城头下面。

    姜以式便让人连夜做了数张大网,盖在城头之上。这些大网有数层之厚,一层叠着一层,能承担千斤之力。

    果然,隋军的石弹呼啸而来,尽被大网阻挡,滚到城下。

    黄明远看到高句丽的大网,不住地冷笑。高句丽人真是好笑,难道以为这些网便可阻挡隋军。

    麻绳都是晒干的,最是易燃。

    黄明远便命隋军在石弹上挂上热油袋,然后向高句丽城投放。与此同时,黄明远又将一批床弩布置到阵前,砲车呼啸的同时,这些床弩也释放着无数的火箭。

    火箭射到网上立刻引起大火。而同时一个个热油袋被倾倒在网上或者是高句丽的城头,也成了助燃剂。各处的起火点燃烧着巨网,终于在城头上引起了一场大火。

    而隋军的火油也是不停地抛投,整个辽东城头成了一片火海。

    高句丽人疯了一般开始救火,但哪里能扑的灭。大火燃烧了一切能烧着的东西,包括城头的热油、滚木,还有活人。

    浓烟滚滚的辽东城头,烈火吞噬了人群,不时的有人嚎叫着从城头跳下,跳到了城墙外的护城河中。

    或许他们觉得护城河能解救他们,因此一个一个如同下饺子一般跳入河中。隋军立刻从土坡上往护城河内射击,就好像打地鼠一般,整个护城河内布满了高句丽的尸体。

    这场大火烧了一整夜,等到火势停了,只剩下孤零零地石墙和一圈面如黑炭的士兵坐在残存的城头,麻木而恐惧着。

第八十三章 故技重施

    石弹一连轰鸣了三日,姜以式提心吊胆的过了三天,到了第四天也忍受不住了。

    三天来隋军的炮击使得整个辽东城一片惨淡。不光是对城中守备力量的打击,光是城内的士兵和百姓也被逼得风声鹤唳,一日三惊。

    因为实在畏惧隋军的石弹,很多士兵都不敢登上城墙,至于民夫更是靠近城墙就两腿打颤,唯恐隋军的石弹飞来。不少军中将领纷纷去面见姜以式,请求出战,他们直言宁肯战死在与隋军搏杀的战场上,也不想这般被隋军无休止的石弹砸死。

    姜以式也是无奈,难道我不想出击,可是隋军用弓弩死死地封锁住城门,哪里冲得出去。

    姜以式很清楚若是再这般打下去,整个辽东城守不了几日便要完了。不是他的士兵不够勇敢,而是隋军这种碾压式的攻击活活打掉了高句丽军队的士气。

    现在必须进行反击,必须用一场酣畅淋漓胜利来安抚日益混乱的军心,坚定士兵的信念。可惜隋军却始终不蚁附攻城,让他们获得打退敌人进攻的成就感都没有。

    “左雄,不能再让隋军的投石车肆意轰击城头了。”

    隋军利用这条几乎跟辽东城墙齐平的土坡,可以肆意轰击辽东城。而相对于隋军的砲车和弓弩,高句丽的装备便可谓不值一提。这两日高句丽军队除了弓箭还在还击以外,投石车几乎不再轰鸣了,因为一开始没有准备,暴露了目标,现在高句丽的投石车已经全部为隋军摧毁。

    所以在姜以式看来,唯有摧毁高坡上隋军的投石车,甚至是毁掉这个高坡,才能压制隋军的势头,获得喘息之机。

    然而隋军砲车虽然巨大,但在外层都用牛皮包裹着,还抹了一层厚厚的泥巴,城头的火箭根本没用。所以若想摧毁他们,必须选择偷袭。

    姜以式这几天观察,隋军在高坡上布置的尽是弓弩手,到了晚上防备还比较松散,若是有骑兵冲上高坡,便能很快击败隋军。

    姜以式决定在夜间偷袭隋军,同时为了麻痹隋军,他又命人前往隋军大营,请求投降。

    这一条路在上一次辽东城之战时可谓是无往而不胜,帮着高句丽躲过几次灭顶之灾,不知道这一次对面的隋军还吃不吃这一套。

    不过姜以式也不在意,只要对面的隋军以为他束手无策,产生麻痹之心便可。

    辽东城再次打出了那面降旗,城头上很快有使者缒城而下,来到隋军的营中。不少上次经历过辽东城之战的士兵看到高句丽使者便义愤填膺,当初就是高句丽人一次又一次的投降才使得他们功亏一篑的。

    高句丽使者似乎也是做这种事熟练了,不慌不忙地来到隋军营中,见到黄明远便行了大礼,口称死罪。然后献上降书,请求大隋接纳他们的投降。

    然后这使者又说城中混乱,请求大隋宽限时日,三日后全军必定出城投降。

    王仁恭看得怒目圆睁,他娘的,连投降时说得话都跟之前一样,难道知不知道改一改吗?真把大隋当傻子。

    黄明远听后却是一副大喜的样子,很高兴地接了降书,还下令诸军停止攻击,等待高句丽军出城投降。

    众将有经历过上一次辽东城之战的,纷纷请求黄明远不要相信高句丽人的偷降,谨防有诈,但黄明远却是毫不在意,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大将王仁恭更是跪在军前,声泪俱下地述说着高句丽人的无耻,直言这必是高句丽人的缓兵之计,万万不可轻信。倒是搞得高句丽人的使者也满是尴尬。

    最后黄明远大怒,将王仁恭赶出营帐,又下令谁若是不听命令,胆敢擅自攻击,定斩不饶。

    黄明远当然知道这群高句丽人不可信,高句丽人戎狄之性,无亲而贪,素来以反复无常,贪婪自大而出名,也只有那些读书读傻得人才会相信高句丽人的降书。

    但对方希望借降书来麻痹自己,黄明远也准备借对方的降书来麻痹姜以式。反正大家都是演,看谁的演技更好。

    黄明远很清楚隋军给高句丽的威胁,他把自己想象成姜以式,易位而处,发现若是自己也只得强行出兵,攻击城西高坡。毕竟高坡上的投石器和床弩对辽东城威胁太大了。这个距离,已经很近了,而此时隋军还没有开始填护城河,否则隋军完全可以将这五六十步宽的高坡一直延伸到辽东城墙底下。

    到时候隋军的骑兵从高坡杀上高句丽人的城墙,对方必不能当。

    既然猜测到对方可能的策略,为了引诱对方攻击这一点,黄明远便故意使得高坡的防卫显得很松散,以此麻痹姜以式。

    今日姜以式一派人前来投降,黄明远便猜到对方这是要动手了,派遣使者不过是为了降低自己的警惕心。所以黄明远才高兴的收了降书,反过来降低他的警惕性。

    而与此同时,为了应付对方可能袭击城西的高坡,隋军早在高坡的西面又挖了一道壕沟,尽遣精锐藏于此地埋伏。而在高坡之后,黄明远让人用高大的盾牌做了一道木墙,防止敌人偷窥。而木墙之后,才尽是隋军的精锐铁骑。

    现在的黄明远,不怕姜以式耍花招,反而担心他太老实了,守着城墙不出来。

    但是姜以式老实吗?他可不老实。作为一名长期征战、富有经验的老将,他很清楚该如何应对隋军猛烈的攻击。因此等到使者向他回报隋军统帅欣然地接受投降,并要求他立刻出城投降,最后经过使者请求,才要求他三日之内,务必出城投降的要求时,姜以式心中是狂喜的。(使者也吃了上家吃下家)

    愚蠢的隋人,无论何时都放不下自己的骄傲,看他怎么将隋人的面皮给撕扯下来。

    姜以式秘密下令,甄选出两万精锐骑兵,全部交给心腹大将安殿宝指挥。令其养精蓄锐,饱餐一顿,等到晚上三更时分,打开西门,向隋军发起进攻,务必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隋军的高坡和投石器全部摧毁。

    是成是败,就在今夜。

第八十四章 正入彀中

    等到半夜,夜色稀疏,寂静无声。此时已经是月底几日,下弦月得到下半夜才能出来,因此天空无月,不辨人影。

    而对面的隋军阵地,也是一片寂静,看不到任何的巡逻士兵和光亮。

    高句丽军队悄悄打开了西城门,主帅安殿宝一马当先,带领两万骑兵从城门向外冲去。隋军的土坡离着护城河就只有几丈的距离,地形狭窄,难以展开队形,安殿宝不得不将偷袭军队一分为二,从土坡左右方向杀出。

    安殿宝令副将安重冈统帅一部,从右路出击,自己则带着大队骑兵从土坡左侧冲出,双方便向土坡背后杀去。

    因为隋军的土坡正面和两侧皆是用栅栏阻挡土袋,因此坡的角度几乎是垂直九十度。所以要想到达高坡,正面绝不可行,只得从高坡的东面沿着斜坡杀上去。

    安殿宝一路向前,隐隐约约看到对面不远处有一排墙,也看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此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也没法做别的决定,只地命全军加速冲击。安殿宝很清楚,哪怕付出巨大的伤亡,只要毁掉隋军的砲车阵地,一切也是值得的。

    然而安殿宝没冲出多远,忽然前面的骑兵纷纷落马,搅起一片混乱。

    “有陷马坑!”

    前面的人纷纷高呼,又想往后退去,但后面的人也被挤在了一条狭窄的通道上,还不知晓前方情况,因此继续向前,同时也拥着前军向前。

    高句丽骑兵落马的声音几乎是一道攻击的指令,埋伏在壕沟里的隋军纷纷露出了狰狞的獠牙,向高句丽骑兵射去。

    黄明远埋伏了大批的弓弩手,就是为了给对方上一道好菜。而高句丽骑兵被困在这狭窄的空间里,腾挪不得,纷纷被射中。

    此时高坡上的隋军也开始对坡下的高句丽骑兵发起攻击。滚木礌石、金汁热油不要命的往下砸,。

    高句丽骑兵哪里躲闪的了,被砸死、烫死无数。

    此时在军中的安殿宝终于知道,他们是被隋军埋伏了。他立刻下令,后队便前队,往城中回撤。

    可是整个高句丽军队一片混乱,哪里听得到他的命令。众人如同无头的苍蝇一般,四处乱窜。

    城头上的姜以式也发现了中伏,立刻下令城中军队接应。但隋军的砲车早就准备好了,在战斗一开始便对准了高句丽的城门位置。无数的巨石纷纷砸向高句丽的西城门,竟然把这座城门给砸破了。而且数百块几十斤的巨石,积在一起,也堵塞了整个城门处。

    更有其它巨石,竟然将西面城门的吊桥给砸断了。

    此时姜以式干看着召集,但军队无法出城。姜以式要率军从其它城门救援,被左雄劝阻。隋军在西门外设有埋伏,说明他们早有准备,若是隋军在其它城门也设下埋伏,姜以式的援兵便是成了隋军的彀中之物。援兵去少了不管用,去多了,这辽东城便真的要破了。

    姜以式知道左雄的话是正理,只得含着泪令各军坚守。

    为了支援城下正在浴血奋战的骑兵,姜以式命令城头上的弓箭手和城中残存的砲车向隋军发起攻击,作为牵制。

    但很快,隋军的雷霆炮也开始对着城头发誓。而且隋军还发明了一种挂着油袋的床弩,这些床弩射到城头,油袋又被火箭点燃,辽东城头再次燃起大火。

    城头的高句丽军队自顾不暇,哪里还能管下面的骑兵。

    此时安殿宝也无法指挥全军,只得指挥着身边骑兵往前冲,希望将原本混乱的部队带动起来。

    这时对面看起来像墙一般的东西,竟然纷纷被放倒。影影绰绰的一团黑影向他们袭来。

    “隋军骑兵!”

    黄明远调集了五百名具装甲骑在此埋伏,就是为了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具装甲骑的速度劣势使得具装甲骑在很多时候都难以发挥作用,尤其大规模的野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落伍。像今日这般被限制了地形的狭窄空间里,具装甲骑就是陆地战场上无可比拟的王者。

    具装甲骑开始缓缓加速,不长的一段距离,他们如山如海一般向对面的高句丽骑兵压去。

    双方很快撞击到一块,高句丽骑兵如撞到大山一般恐怖。任凭他们怎么持刀劈砍,却始终不能伤到对方分毫。而隋军的长槊掠过,尽是人仰马翻。

    双方战不到半刻钟,地上便全是高句丽骑兵的尸体。隋军如同一群地狱来的恶魔,不断地收割着高句丽骑兵的生命

    “啊!啊······”

    不断地有高句丽骑兵崩溃的大叫,试图向后逃走,可是被夹在这狭窄的地带,根本无法逃命。还有高句丽骑兵跪在向隋军投降,可是隋军也不可能为他们停下脚步,因此便只得一路向前,甚至是踏过这些伏兵的躯体。

    后队的高句丽骑兵眼看无法逃脱,竟然有无数人跳入护城河。而同时一些拥挤的人流,也将无数人马推入护城河中。

    护城河里尽是哀嚎之声,不曾断绝。

    安殿宝此时也知道全军难以幸免,便拼了命往南门去逃,正好遇到席玭。

    席玭骁勇,冠绝当世,在黄明远看来,单论马战,能与之相抗者,怕是只有其弟黄明辽和宇文成都。

    因此这一战,黄明远便将其要来,作为右翼突击骑兵的统帅,正好撞上安殿宝。

    眼看安殿宝逃来,席玭举槊就砸。安殿宝赶忙去挡,早被震得虎口发麻。不过安殿宝号称高句丽第一猛将,也有些本事,挥舞起钢矛与席玭战来。左三矛,右三矛,上三矛,下三矛。安殿宝舞得长矛密不透风,虽然落魄,但矛法却丝毫不曾凌乱。

    席玭一时半会竟然没有奈何对方。

    安殿宝也知道再战下去未必是对方的对手,因此便卖个破绽,竟然掉头就走。席玭追之不及,让安殿宝逃脱,最后只得杀一些小兵泄愤。

    安殿宝骁勇善战,隋军追之不及,竟让他拼死杀出重围,从北门返回了城中。但他手下的骑兵就差得多了,本就混乱,又失了统帅,只得尽被隋军围在城外,一点点消灭。

第八十五章 势穷力竭

    等到第二日天亮,整个辽东城外,到处都是尸体,鲜血顺着壕沟汇聚成河。无数的高句丽骑兵尸横遍野,只有三三两两的战马,述说着这群骑兵的遭遇。

    而护城河内,高句丽士兵和战马的尸体几乎将整个护城河断流。

    昨夜高句丽两万骑兵主力偷袭隋军,被隋军伏击,这两万骑兵除了少部分人走脱,几乎全部都被隋军歼灭。

    隋军的辅兵在战场上给尸体挨个的砍首级,砍下来的首级堆得有小山那么高。黄明远让人在城外西南角将这些首级筑城一座小塔,来威慑城中的高句丽军队。

    至于被俘虏的高句丽人,大约有七千多人。黄明远让人下了他们的武器装备,其余人全部贬为奴隶去做工。

    姜以式看着城外拔地而起的京观,浑身冰凉,这一战败的太惨了,彻底打断了城内守军的脊梁。在城中守军心中,城外的隋军都是凶神恶煞,厉鬼无常,别说是战,看一眼都吓得发抖。

    此战之后,隋军还是没有对辽东城发起攻击。但是因为又有数百架投石车打造完成,黄明远又如法炮制,在辽东城的北面和南面各修建了一个土坡。隋军将投石车至于土坡之上,三面围着辽东城轰击。

    黄明远已经打定了主意,就是要靠装备和兵力优势碾压你。石弹不够,黄明远就命人掘土造砖。

    姜以式眼看隋军炮击不停,没有办法,这时候就是出城野战也比窝在城内强。姜以式于是命大将左雄率军杀出,哪怕用人命填,至少也得冲到土坡之上,摧毁这些投石器。

    但左雄刚一出城,高坡上的隋军便发现了城门处的动静,便立刻将高坡上的弓弩、床弩对准了辽东城的西城门。一时之间,箭如雨下,整个城门都笼罩在箭雨之中,高句丽军队刚冲出城门,尚未展开队形,正好成了隋军的活靶子。

    一时之间,无数人落地,弄得城门处人仰马翻。

    左雄拼力冲杀,根本冲不出去,反而被射伤了手臂,只得狼狈逃回城中。

    姜以式不甘心,又再次派遣安殿宝率领军队两次试图出击,均被隋军堵在的城中。看这架势,城外的隋军似乎是要用石弹将辽东城内的高句丽军队活活砸死。

    姜以式有些绝望了,他打了这么多年仗,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战争。为什么他作为守城的一方,占据地利,可是却毫无还手之力。

    眼看军心大挫,人人垂头丧气。这时左雄建议,既然隋军只以石弹攻击,不若全军放弃城墙,退守城内。等到隋军士兵杀上城墙,他们再登城与隋军搏杀。那个时候,隋军顾及到攻城士兵,必定不会再投掷石弹。

    左雄的这个办法,只能说不是办法的办法,若是与隋军在争夺城墙的过程中失败,到时候辽东城便丢了。

    姜以式此时目露凶光,为今之计,别无他法。

    于是姜以式命城头上的士兵从城墙上撤下,全部埋伏在城墙内侧。这里是投石车的攻击死角,不会受到攻击。

    隋军在高坡上观察城中动向,发现城头空荡荡一片,并无高句丽军队。

    众人将此情况上报给黄明远,黄明远立刻明白这是姜以式准备将战场转移到城墙之上,企图和隋军混在一起来防止炮击。

    对于黄明远来说,诚然这是一个破城的机会,但隋军用云梯登城的速度肯定不如高句丽人登城的速度,到最后还是会出现高句丽人以多打少的局面。

    黄明远怎么会如了姜以式的意。

    黄明远下令,将攻击的方向设置在辽东城的四个角处,然后以井栏、箭楼对城墙四角展开攻击。隋军的攻城士兵只占据这四个城角,不得向四面城墙扩大战果。

    诸将不解。

    数千步兵很快冲到城下,然后在井栏、云梯的掩护下,开始从四角登城。城中的高句丽人眼看隋军发动攻击,立刻也纷纷登城反击。

    然而这些人登上城墙却傻了眼,隋军怎么只占领四角,不向城墙运动。

    就在这时,原本已经停止的砲车和床弩纷纷又开始轰鸣起来,因为辽东城的城墙足够宽,也不担心会误伤到四角的士兵。

    原来黄明远知晓姜以式的用意,便准备引诱其出击。因为古代城墙建设,登城的楼梯一般建在了城门两侧,很少有建在四角之处的,辽东城也不例外。因此登城的士兵必须要从城墙中段向两侧移动,正好成了隋军的定点靶子。

    隋军石弹、弓箭密如雨林,高句丽军队根本抵挡不住。

    而此时登城的士兵也开始从四个城角发动攻击,向着内侧高句丽军队射击。

    一时之间,整个高句丽士兵混乱不堪,是进也不能,退也不能。

    姜以式大惊失色。

    虽然姜以式后悔偷鸡不成蚀把米,但也是知道这时候必须将隋军赶下去,否则隋军在城墙上占据优势兵力之后,则全完了。

    因此姜以式下令左雄、安殿宝分别率士兵不避石弹、弓弩向四角的隋军发起攻击。

    安殿宝二人也知道此时辽东城危在旦夕,而左雄更是后悔自己出的馊主意,因此二人皆是发了狠,拼命向前。

    众人冒着石弹、弓弩,终于冲杀到隋军之前,与隋军搏杀在一起。

    至于隋军的弩阵,二人几乎是用人命来填。

    终究是四角位置狭窄,登上城墙的隋军数量不足,虽然给与了高句丽军大规模的杀伤,但毕竟无法打消耗战。

    高坡上的黄明远知道目的已经达成,便下令登城的隋军撤退。

    高句丽人终于将隋军赶下了城墙,但也耗尽了最后一分的力气。

    取得胜利的姜以式没有任何兴奋,他很清楚这只是隋军不想拼消耗,因为明日隋军还可以如此攻击,可到时候他还能夺回城墙吗?

    望着城外杀气凛凛的隋军,又看着城中已经陷入绝境、士气低落的高句丽士兵,姜以式很清楚他实在没法在辽东城守下去。

    这对于高句丽来说就是一场消耗而已,还是没有意义的消耗。

    姜以式准备往东突围,他决定放弃地处平原的辽东城,往东进入山地,依托各处山城来阻击隋军。

第八十六章 突围而出

    姜以式准备要撤了。

    以现在的形势,辽东城就是隋军嘴边上的一块肉,旦夕可下。姜以式不明白隋军为什么不对辽东城发起直接攻击,可越是如此,越让姜以式心慌,总觉得黄明远在使什么计策。

    若是隋军与他在城墙上发生肉搏,再是惨烈他也会死撑下去,因为那是他所熟悉的战争。可现在黄明远就是用炮轰,用弓弩射,高句丽军队只得干看着而无力反击。短短数日,加上安殿宝所部骑兵,辽东城已经伤亡了三万多人,折损近半,而隋军伤亡到底有多少,很难说,但姜以式知道也不会有多大。若是再这么打下去,撑不到一个月,辽东城内将会无兵可用,而对于隋军却毫无伤害。

    姜以式决定放弃辽东城,甚至是放弃周围的新城、安市城,而是集中兵力沿着大梁水(今太子河)向东,进驻木底城(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40里苏子河北岸木奇镇),依托周围的险峻的地势再和隋军周旋。

    在姜以式的心中,此时此刻,也只有辽东恶劣的道路才能阻挡隋军。

    然而突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姜以式手中虽然有四万多军队,但之前夜袭一战,最精锐的两万多骑兵全部都被隋军吃掉,此时他手上的骑兵不过万余人。仅靠这万余骑兵,高句丽在野战中绝不可能是隋军的对手,若是贸然突围,很可能被隋军的骑兵前后围堵,全军覆没。

    姜以式望着东面的空处,陷入了沉思。

    很明显,这就是隋军故意留出来的陷阱,可现在辽东城的西门、北门、南方三个方向同时为隋军所修筑的土坡阻挡,根本不可能破围而出。所以高句丽军队若是想突围,只得从东门走。

    这就好像对方告诉你前面有埋伏,你却不得不前进一样。

    姜以式陷入了为难。

    他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挥霍,一旦隋军认为攻城时机已到,辽东城便要遭受灭顶之灾。

    姜以式又召集大将左雄、安殿宝、蓝天碧等人,商议对策。

    众人议论纷纷,但都不约而同地赞同突围,只是对如何突围,却是意见不同。

    隋军的善战让众人心惊,没有人愿意再留在辽东城经受石弹的轰击。隋军留了东面,还没有将辽东城围死。若是隋军真的在东门外也修筑土坡。到时候四面轰击,辽东城就是铁打的也受不住。

    所以还是要走。

    可众人也多经战阵,隋军“围三阙一”的意图实在太明显了,没人敢确定在东面有没有伏兵。若是就这么一头扎到隋军伏兵的怀抱,又没有坚城可守,他们在擅长野战的隋军面前,不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牛羊了。

    有人提议从南面突围,穿过土坡,直奔安市城(今辽宁省大石桥市汤池镇)。毕竟隋军主力集中在东面,北面又是大梁水阻隔,南面虽然也有高坡,但是隋军攻击相对比较薄弱,最是容易突围。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赌博,一旦失败,势必全军覆没。

    走不行,不走也不行,正当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这时军中大将盖贤谟向姜以式进言,可走水路。

    盖贤谟是莫离支渊太祚的人,姜以式素来对其忌惮,很是防范,因此一些重要的议事也不告知盖贤谟。

    不过这次盖贤谟的建议却是很入姜以式的心。

    盖贤谟认为,隋军既然放开东面,那东面必不可走。若走南面,也可能为隋军所阻。而整个辽东城唯一没有被隋军封死的,正是北面的大梁河。

    之前隋军东征,姜以式为了坚壁清野,便征调了辽河所有的船只。因为实在不忍心将其全部焚毁,后来有人提议可以拆卸了充作滚木,因此大批船只被运入辽东城,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被拆解。

    盖贤谟认为可以从北门突围,携带着大量的船只,从大梁河一路向上,逆流至木底城。而骑兵则从东门突围,吸引隋军的注意力。然后在东面的渡口北上,逃出重围。

    如此隋军即使发现了高句丽军队的踪迹,也来不及渡河追击。

    姜以式听后仔细盘算,最后觉得盖贤谟此计,反倒最是可能成功。怕是隋军光想着在东面伏击,一定不会想到自己从北面顺水而逃。

    姜以式立刻下定了决心,从北门水路突围。

    他一面令左雄率领城中近万骑兵为疑兵,而又将剩余三万多人一分为三,他和安殿宝、蓝天碧三人各领一部,分坐前、中、后三军,安殿宝为前锋,蓝天碧为合后。

    到了晚上,夜凉如水,四下无人。

    姜以式悄悄集结兵马,然后让人打开东门和北门,左雄率万余骑兵从东门出,而姜以式率领剩余数万步兵从北门携带大量船只,沿着大梁水向东而去。

    水面上布满了上千艘各式各样的船只,甚至还有一些临时扎的竹排。今年大梁河解冻之后,水量并不丰,因此小小竹排,也能沿江横行。

    姜以式登上坐船,望着辽东城,满是悲伤。这就是他守卫多年的辽东城,今日便要离开了。

    本来安殿宝还劝姜以式大火焚城,但被姜以式拒绝了。大火焚城虽然能给隋军留下一个废弃的辽东城,但也容易惊动对方,得不偿失。不过姜以式也留下了上千人,扮做主力。若是隋军没有发现突围军队,则继续守城,若是隋军攻击,这些人再四处放火,制造混乱。

    高句丽的船只平安驶离了辽东城,虽然人数众多,但竟然神奇的没被对方发现。姜以式暗叫侥幸,老天爷相助,总算是能保全这数万军队。

    行了十多里,姜以式也没有在北面登陆。隋军游骑太多,十多里的距离实在不安全。而且看大梁河的状况,若是能一路从水上东进,则更好了。

    到了卯时左右,天色蒙蒙亮,已经能够稀稀疏疏看得见人影了。此时整个河面上寂静无声,只有水流波动的声音。

    在最前面开路的安殿宝忽然听到东面“轰隆隆”的声音,也不知什么情况。他不在意地抬头望去,忽然他眼神中满是惊恐,不敢相信地看向了远方。

第八十七章 全军覆没

    出现在安殿宝眼中的,是滔天的巨浪。

    “洪水来了!”

    在大梁河的东面,巨大的波浪如九天之上劈开的一把利刃,向着西面奔泄而来。而此时数万高句丽将士皆惊恐地望着这波浪,满是绝望的样子。在这滚滚巨浪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水浪一波又一波的疯狂向西涌去,沿途所有的人或者物品尽被水浪席卷。他们夹杂着各种东西,不断冲击早已翻腾汹涌的河流。那轰轰隆隆的声音既是在拍打着两岸,也是在敲击在幸存者的心。

    不知过了多久,咆哮肆虐的洪水才渐渐平息下来。

    而整个大梁河面上,已经见不到多少幸存者。河面与两侧的岸上,尽是高句丽人的尸体,数万人被溺毙在此处,尸体尽漂浮在水面上,密密麻麻,让人看了都头皮发麻。

    姜以式的船大,虽然在此洪水之中随波逐流,但竟然勉强没有被掀翻,姜以式也逃得一难。等到风平浪静之后,姜以式赶紧登岸。

    在岸边看着数万大军,尽亡于此处。姜以式不禁悲从中来,跪在地上放声大哭。其余幸存的高句丽将士,也是闻声怅然而涕。

    洪水来的太急太猛,众人根本来不及躲避。虽然高句丽本身是渔猎民族,但还真算不上多擅长游泳,因此洪水过后,姜以式能搜集到的残存者不过几千人,还尽是丢盔弃甲之兵。

    此时姜以式担忧隋军追击,也顾不得其它,便下令众人赶紧往北走。

    这时北面的大地也传来“轰隆”的声音,姜以式正吃惊呢,便看到远处的地平线上一道黑色的光线正向着他们奔来。

    姜以式一愣,才看清楚对方竟然是一群骑兵。

    “结阵!”

    姜以式扯着嗓子大声咆哮道。隋军大股骑兵杀来,将他们堵在了河岸边上,此时指望这群残兵能对付隋军已经不可能了,而今唯一能做的是结成步兵阵,等待左雄的骑兵赶来支援。

    但步兵大阵哪有这么容易结成。侥幸残存的数千人早就没了盔甲、兵器,而且还惊魂未定,心惊胆战,别说去战斗了,现在看到刀枪都哆嗦。而且现在高句丽人也没有整军,编制早就被洪水打乱了,众人兵不识得将,将不识得兵,别说组成阵列,就是让各部将官找到自己的部下都难。

    所以隋军的骑兵赶到之时,这群乌压压的乌合之众仍旧没法抵挡。

    隋军的骑兵挥舞着横刀、长矛冲向了高句丽骑兵,展开了一张**裸地屠杀。很快这些高句丽士兵便尽皆投降,而抵抗者也尽被杀死。

    姜以式看着这番场面,满眼噤泪,却无能为力。他只能指挥身边能战斗的亲卫去抵抗隋军,但根本无济于事。

    姜以式本人在亲卫的护卫下,骑上不多的战马,向北逃去。没想到竟然被沿途的尸体绊倒,马腿折断,而姜以式本人也被摔下马摔断了腿。

    此时战场上一片混乱,也没人识得姜以式的身份。竟然有负责补刀的士兵发现了姜以式,直接一刀将其斩杀。至此这个与大隋对抗二十多年的高句丽名将身死。

    战斗结束之后,众人也不知道姜以式已经被杀。直到打扫战场的人发现了姜以式的尸体身上的盔甲,绝非常人可有,详查之下,才从一堆人头中找到了姜以式的脑袋。

    此战隋军大获全胜,高句丽军队三万多主力除了三千多俘虏以外,尽皆身死。

    这场泼天的洪水,实际上并不是为高句丽突围之兵准备的。黄明远来到辽东城下,担心短时间内打不下辽东城,便令蔡知运于大梁河上游拦坝蓄水。因为此时辽东刚开春,冰雪初融,辽东城又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因此即使大梁河较往常水量有变化,姜以式根本没有发现此事。

    黄明远本准备用此水灌辽东城,奈何之前的辽东城之战打的太顺利,便一直没有掘开水坝。

    后来黄明远猜测高句丽军若是突围,很可能走水路东进,便一直命蔡知运率左武卫严密监视北门,这才有了水淹高句丽大军之事。

    如此洪水,也算是报了当初隋军在萨水的一箭之仇。

    黄明远接到蔡知运送来的姜以式的人头时,他已经率军进入辽东城。大梁河的这场洪水,虽然从上游直逼辽东城,但因为隋军没有掘开靠近辽东城一侧的堤坝,所以并没有对辽东城有太大影响。

    也就是洪水淹高句丽大军的时候,黄明远命令各部四面攻城。城中守军不过千余人,隋军渡过护城河,搭上云梯,便进入城中。

    虽然城中的高句丽人伺机作乱,但隋军进城太快,这些人根本来不及动作便被歼灭。

    入城之后,黄明远命大军挨家挨户的清理高句丽的残兵,凡有抵抗者,一律处死。至于高句丽族的百姓,也被迁出城外,作为力夫使用。

    至此,这座自东晋义熙六年(410年)被高句丽占据的汉家城池,在被奴役了两百年之后,再次回到母亲的怀抱。

    黄明远接到姜以式的人头,倒是没有多大激动。姜以式丢失了自己全部的军队,就是逃了也不会有多大作为。

    再说自己大败的名将太多了,一个姜以式也不值得自己欣喜的。

    黄明远遂下令将姜以式的人头在城头悬挂三日示众,然后再送到杨广的御营之中。一征高句丽,始终打不下辽东城,杨广对于姜以式可是恨得牙痒痒。

    而与此同时,左雄率领的万余骑兵也没有走脱。

    黄明远命黄明征、罗艺二人从东面、南面赶来合围其部,又命王仁恭率领代州军从西面追击。

    左雄所部到达预定地点,并没有约定好的船只前来接应他们。反而是从三面围过来的隋军将他们团团围住。

    左雄率领万余骑兵与隋军血战,最终不敌,全军覆没。

    无数的高句丽涉险渡河逃命,河面上尽是高句丽人漂浮的尸体。此战隋军斩首两千级,其余高句丽人或是被俘,或是淹死。

    除了左雄带领少数人泅渡过河,这支辽东城最后的骑兵至此全军覆没。

第八十八章 真真假假

    隋军自四月一日到达辽东城下,至十日夜晚姜以式率军突围,一共用了十天的时间,彻底破城。

    这一结果注定是要震惊大隋和高句丽的,虽然消息还没有四散发酵。黄明远用这场赫赫战功宣告了自己的回归,他还是那个天下第一的军神。

    不过黄明远很清楚,攻破辽东城只是第一步,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了。辽东城外围至少还有七八万的高句丽军队在坚守,而历史上杨玄感叛乱则是在六月,甚至现在还有可能提前。这意味着自己必须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将辽河东岸的所有高句丽城池歼灭,给辽东城一个稳定了后方,这样才能保证隋军主力回撤之后,辽东这个前进基地不会失守。

    至于说黄明远为什么不去阻止杨玄感的叛乱,杨玄感就是一个文官,手下无兵无将,又地位尊崇,黄明远如何能阻止的了。难道夺他兵权还是下他大狱?

    黄明远一面命人将攻破辽东城的消息送往杨广的御营,一面布置主力围攻辽东城南侧的安市城和北侧的新城。

    在姜以式的布置中,辽河防线除了主城辽东城,南侧的安市城有兵三万五千人,主将蓝天象;新城有兵两万,主将安达儿;与新城相互照应的盖牟城(今辽宁省抚顺)有兵万余,主将戴笠篷;安市城南的建安城有兵万余,主将巴廉;至于其余一些小城则人数为千余至数百。

    这些城池互为依托,组成了辽河防线。

    黄明远很清楚,若是就这么一城一城的去打,怕是短期之内,未必能够全部击破,还是得分兵前进。

    正好有抓获的高句丽俘虏上报,姜以式突围之前,曾下令麾下各部向木底城转移。黄明远闻之大喜,姜以式虽死,但帮了隋军大忙。若是能把这些高句丽胡虏诈出来,到时候野战歼敌,胜算更大。

    黄明远乃命人模仿姜以式的笔迹,再次向各城传命,令其向木底城转移。而且隋军不仅杀了姜以式,还缴获了姜以式的印信,正好可以以假乱真。

    定策之后,黄明远下令全军一分为四。

    以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主帅,率领右武卫军和代州、朔州兵共计五万人马,向北进攻新城和盖牟城;又以平州总管黄明祯为主帅,率领平州军、营州兵和一万五千名府兵,共计四万人,沿大梁水向东,攻击木底城,直指国内城;又留下万余府兵于辽东城,以辽东郡太守达奚暠为将,镇守辽东城,而黄明远则率领十多万主力向南,攻打安市城。

    黄明远很清楚,手下虽然有二十多万,但一旦大肆分兵,四面出击,反而落入兵少的局面。因此黄明远本部保留了一多半,就是为了击破安市城和建安城之后,有足够的实力向东与乌骨城的乙支文德进行决战。

    上次隋军东渡鸭渌水,直袭平壤城的教训太惨烈了,在没有稳定后方的情况下,长途奔袭,后勤又不能保证,这无异于自杀。

    黄明远这一次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鸭渌水以西的辽东地区,而最终落脚点则是尽可能在辽东歼灭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

    隋军南下到安市城不远,斥候回报,果然城中在进行撤离。

    安市城主将蓝天象是姜以式的心腹,接到姜以式的命令之后他虽然不解,也不知道姜以式口中的怪砲到底有多么可怕,但还是依令而行。

    蓝天象乃征调全部三万五千军队,准备突围。

    此时隋军前军已经逼近了安市城。

    安市城的斥候发现了隋军的踪迹,赶紧上报给蓝天象。

    蓝天象心知此时不能与隋军决战,若是按照原本撤退计划,直接往东北方向进击,虽然能够尽快赶到木底城与姜以式汇合,但也更大概率可能遇到隋军。蓝天象虽然自觉所部战力不弱,但也没有与隋军决战的底气。

    因此蓝天象决定先往东南方向转移,然后折道白岩城,再赶往木底城与姜以式汇合。

    在隋军到达之前,大队高句丽军队撤出了安市城。为了坚壁清野,蓝天象还带走了城中大部分的粮食,无法带走的也尽皆烧毁。

    实际上蓝天象向东南方向突围,正好落入黄明远的彀中。

    黄明远通过地图和部下的实地侦察,发现安市城东南方向八里的地方,山岭密布,正是伏击的好地方。但按照常理,蓝天象突围是不会走这条道的。所以黄明远才故意命前部前出,压迫安市城,误导蓝天象。

    而实际上黄明远以焦方杰率领三万人马在设阵于西岭,而蔡知运率领精兵两万人为奇兵,从山北出狭谷去攻击敌人的后方。

    黄明远本人则率领万余人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命令各军听到鼓角声就一起出击奋力进攻。

    蓝天象所部进入隋军的伏击圈,焦方杰马上率部出击,猛攻对方。蓝天象没想到隋军突然出现在安市城外,因此大惊,便立刻要结阵作战。

    此时黄明远在北山之上,远远望到蔡知运所部烟尘大起,心知蔡知运所部已经动手,便命令作鼓角,举旗帜,各路军队鼓噪并进,一同冲向被包围的蓝天象。

    眼看四面鼓声起,到处都是隋军,蓝天象大惧,一面分兵抵御,一面下令全军前队变后队,准备突围。安市城此时离得并不远,只要他们退回城中,便能安全。只是蓝天象不知道黄明远用兵的周全,既然此时他们已经被包围,黄明远还能让他们返回安市城。黄明远早命黄明征率部去接收已经空无一人的安市城。

    此时席玭率领山上主力骑兵,大喊着杀入高句丽军阵,所向无敌。高句丽的阵型瞬间被隋军冲溃。

    蓝天象大败,只得率领剩余的军队依山自固。

    但此时蓝天象所部虽然粮食充足,但困于山中,水源不足。黄明远遂命全军围之,而不与之交战。

    等了两日,蓝天象几次下山冲锋,皆被隋军打退,蓝天象本人也在冲锋中被隋军的强弓劲弩射死。剩余数万高句丽军队眼看走投无路,因此尽降之,至此,高句丽在辽河防线另一支主力安市城军全军覆没。

第八十九章 凌之以威

    攻破安市城之后,黄明远除了留一部兵镇戍,主力继续向南攻击建安城。建安城(今辽宁省盖州市东北十五里之青石岭古城)与安市城南北互为掎角之势,又濒临辽河出海口,是未来隋军辽河补给线的重要威胁。

    黄明远并不准备大举攻击,多占地盘,毕竟现在占的城池越多,一旦主力退兵则越是难守。但建安城位置特殊,却是必须要打下来的。

    建安城主将巴廉,拥兵近万人据守城中。

    巴廉为人多有智慧,虽然得到姜以式的命令,但并没有急于撤退。在巴廉看来,敌情不明,隋军又四面出击,反而是据守城池更为保险。至于木底城,实在太过遥远。即使能够安全到达,他一个非姜以式嫡系的将领,也不过是寄人篱下。

    高句丽的军队,多是兵为将有。至于城池也差不多,很多都是一个家族或者是一个部落据守一个山城,因此非万分危机的情况,这些守将是很难愿意放弃城池的。

    巴廉也是如此,犹豫再三,终究还是不愿弃了家族基业。因此等到隋军兵临城下,这巴廉仍旧还在城中。

    黄明远带着人亲自观察建安城的地势,发现这座山城很不好打。这里的城墙采用人工修筑和利用山脊相结合,其西面城墙竟然高达六丈多(十九米)。除了北面城墙为石筑外,比较平直。其余各处都利用了山势,再用夯土修筑,曲折起伏。

    若是摆开阵势,这城也是可以攻下的。虽然隋军有大量的投石车,但投石车也不是万能的。且建安城不大,隋军也摆不开阵势,因此这仗要想不费周折的破城,实在很难。

    而且城中粮食充足,城内的五处水源及泉水冬夏不涸,因此围城也不现实。

    自古以来,大城好打,而小城不好打。就是因为大城周长广阔,攻击面宽广,一旦四面围住,总能发现破城的漏洞。但小城不同,若是攻城,只能采取添油战术,将对方消耗干净为止。

    黄明远调查到城中守将巴廉不是高句丽人,更不是姜以式的嫡系,便派人前往建安城中劝降。

    出乎黄明远所料,巴廉不仅没有为难使者,反而恭恭敬敬地将送信人送了出来。虽然他没有同意投降,可也没有明确反对。

    守将巴廉也知道现在所面临的情况,有心投降,只是拉不下脸来。

    这巴廉所属的部落实际上是鲜卑人的一支,自胡人从黑水一带南下,巴廉部落世代居于建安城。巴廉很清楚大隋来势汹汹,建安城是难以抵挡的。

    若是与大隋硬拼,到最后还是消耗的自己部族的力量。乙支文德和温达一支怂恿高句丽王中央集权,收回各山城世袭的权利,巴廉很清楚,一旦部族兵力丧失殆尽,即使守住了建安城,到最后也得不到高句丽的嘉奖,反而会被身后的乙支文德趁机卸磨杀驴。

    所以巴廉不想和隋军大战,若是能将对方礼送出去,让他干什么都愿意。

    此时黄明远也猜测出巴廉的心思,他只是在犹豫不决,或者说在等待大隋给其开出的筹码。黄明远遂决定对其又拉又打,最后能迫降巴廉。

    胡人畏威而不怀德,所以要想迫降巴廉,仁义感化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是威慑。所以黄明远便派人将安市城守将蓝天象的首级带给巴廉,又将辽东城、安市城陷落,姜以式身死的消息告诉对方。

    巴廉听了大为吃惊。毕竟隋军都打到建安城了,他当然能够想到辽东城和安市城的处境不妙,可是还是没敢想象隋军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干净利落的灭掉姜以式和蓝天象。姜以式是高句丽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蓝家也是高句丽的大族,往日相见,二人对他也是爱答不理,巴廉给他们提鞋都不配,谁能料到今日就这么死了。

    巴廉心中满是畏惧,如今的建安城兵不过万人,跟辽东城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拥兵十余万的姜以式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又能如何。

    心中的天平又向大隋倾斜了几分。

    但是家族已经扎根高句丽上百年,也不是说投降就降的。巴廉心中犹犹豫豫,还是拿不定主意。而且最让他没底的便是若就此投奔大隋,大隋会怎么对他。隋军光是招降他,可是没开出条件啊。

    黄明远从使者带回的消息得知,巴廉怕是撑不了多久,若是保障他的权益,他怕是也就直接投降了。

    但黄明远还不想开太大的筹码,因为他要让巴廉骨子里对大隋感到畏惧,接下来他才能更好地驱使对方。

    黄明远便命手下,校正雷霆炮,对准了建安城的城楼。二百步外,雷霆炮一炮轰中了建安城的城门楼子。破碎了的房子如炸裂一般,四分五裂,粉碎碎骨。

    巴廉接到消息,赶紧前往城门处,看到这个被轰破的城门楼子,惊得合不拢嘴。这不是投石车,这是老天爷降的神弹啊。

    巴廉浑身冰凉,骨子里一阵寒战。隋军有这么可怕的武器,辽东城能不破吗?

    这时隋军使者第三次来到建安城,他向巴廉表示了歉意,之前的攻击是隋军炮手操作时误触发了机扩,属于无心之失。

    巴廉心中寒战,这要是无心的,那有心的不得把整个建安城轰烂了。可巴廉也不敢说什么,见识到隋军的强大,他的内心早就倒向了隋军,只剩下一些小心思。

    这次使者代表隋军向巴廉称诺,只要巴廉投降,大隋将授予巴廉将军的职务,并可以允许巴廉家族永镇建安城。

    巴廉大喜过望,只要能保住家族的根基,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他也有野望,如今雄霸辽东的高句丽当年不也只是扶余的一个小族,他的宗族若是得到大隋的扶持,安知不会是下一个高句丽。

    巴廉遂向隋使表示投降。

    隋使离开之后,巴廉召集诸人和城中诸将,将反对投降的将领全部杀死。

    四月二十一日,巴廉命部下打开城门,向隋军投降。而巴廉本人则入隋军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