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章 克定延陵

    江南的叛乱如火如荼,很多大的贼匪势力开始合流。位于晋陵的朱燮和曲阿的陆凯两部,也已经在晋陵完成了会师。
    朱燮是一众造反之人中脑子最清醒的,也是目标最明确的。
    朱燮出身世家大族,又接受过正儿八经的世家教育,通时事,晓实务,不是那群盲目造反的泥腿子可以比的。他很清楚他们虽然在江南闹得起劲,但本质上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当初他的师父谢异的起事难道不比这更大吗?朝廷的援兵一到,江南百姓的起义便瞬间瓦解。而若是想不为隋军所剿灭,必须将隋军挡在长江以北,依靠长江天险与隋军对峙,然后才有更多的发展时间。
    朱燮便和陆凯商量,北上攻打延陵,阻断大江。
    陆凯与朱燮相善,二人皆是世家大族出身,他往日有事也多从朱燮,因此便听出朱燮的建议,率部北上,攻击延陵。而朱燮则分出部分兵马,交给其弟朱朗,使其与陆凯同往。
    陆凯出身吴郡陆氏,本应该与黄明远有些关系。但陆家自陆瑁(陆逊之弟,前文讲过,陆逊一支已经绝嗣)、陆绩之后传承了近四百年,枝深叶茂,子嗣众多,相互之间也并没有太深的联系。
    陆凯这一支定居曲阿,也算当地豪强大族。
    陆凯本人更是美姿容,志气倜傥,江南群盗无不以其为首,陆凯本人也成了江南有名的游侠。
    这一次陆凯趁乱而起,占据了要地曲阿,队伍很快便发展到两万多人。其部再加上朱朗所部近万人,便向延陵而去。
    位于延陵的虎牙郎将赵六儿,是宇文述旧部,素与欧彦不睦。其虽只是一个虎牙郎将,但督兵万人,尽是北地精锐,比欧彦、王增辩、元祐三人的兵马都多。因此赵六儿常骄矜自得,目空一切。
    江南动乱,欧彦传令他南下讨贼,赵六儿虽然看不上欧彦,倒是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若是能平定江南之乱,他便可取讨捕使的位置而代之,也不用做这个不上不下的虎牙郎将,因此赵六儿便督率三营人马南下。
    延陵一带,群山环绕,地势险要,为江南之屏障。从延陵往南,一路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赵六儿所率之兵,尽是关中府兵,虽然精锐,却并不熟悉江南水乡作战的模式。
    众人一路驰奔到张官渡,这里是当年汉末孙策击败张英之地,地势险要。
    赵六儿顿兵于此,便准备渡河。
    一路南来,赵六儿也是气恼,这江南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怎么到处都是河流,过河实在太麻烦了。
    赵六儿令大将胡续率兵先渡,而他便找了一个阴凉处纳凉,准备最后过河。
    此时赵六儿不知道的是,河对岸早有贼匪在等着他了。
    陆凯率近三万人马一路疾驰,便有前军来报,延陵的隋军已经南下。陆凯听了大喜,延陵隋军近万人,且守备坚城,他正不知道如何破敌。此时隋军南下,倒像是自寻死路。
    陆凯便和朱朗商议,可率兵伏击隋军,到时候必能取胜。
    然朱朗却不像陆凯这般乐观,他认为自己这群部队,尽是刚招募的农夫,没什么战斗力,若是野战,未必是隋军的对手,即使伏击,也未必得胜。
    陆凯自恃勇武,坚持要进行伏击。因此二人便商定,在曲阿城的北侧一带进行伏击。这里背靠曲阿城,一旦伏击失败,也能顺利逃回曲阿城中。
    这时赵六儿率部顺利渡过张官渡,过河之后,天色已晚,赵六儿便下令背靠大河,就地扎营,等到明日再向曲阿城进发。
    赵六儿也是昏了脑袋,又骄傲地紧,便轻视了叛军。
    陆凯和朱朗正在曲阿北的一处丘陵埋伏,便有斥候来报,隋军没有继续向曲阿城而来,而是中途在张官渡扎营。
    陆凯听后不由得破口大骂,这群官军真是没用,张官渡到曲阿城十多里,也值得停下来修整一晚。
    然而隋军没有如期而至,是否再继续留在这里伏击隋军便成了难事。总不能大家今夜在野地里睡了。
    这时朱朗听了,反而觉得这是一个破敌的好机会,便劝陆凯与其在此地埋伏,不如趁夜偷袭隋军,胜算更大。隋军远来,本就疲惫,若是遭到突袭,又背靠大河,必然溃乱。
    陆凯细细斟酌,也觉得此事可以,便同意了朱朗的计策。
    二人便抽调军中主力五千人,由朱朗统帅为前军,直奔张官渡而去。而陆凯则督大军于其后。
    朱朗一路杀到张官渡的隋军大营外,隋军果然没有防备。
    赵六儿自以为兵力强劲,沿途贼匪见了必将望风而逃,因此根本没想过会遭遇伏击和偷袭,现在是自作孽了。
    朱朗大喜,于是一挥令旗,命麾下军队向隋军大营杀去。
    隋军正睡得迷迷糊糊,连赵六儿也酣睡的很。隋军毫无防备之下,猝然遭到叛军袭击,大营立刻被叛军攻破。
    赵六儿听到乱声,慌乱的很。他本就是贿赂宇文述才爬到这个位置的,根本没有打过仗,见到生乱,早就束手无策,手忙脚乱了。
    此时军营内外四处嘈杂,仿佛四面八方都有贼匪,隋军惊惧交加,四处逃窜。这种场合,就是名将也无法将炸营的军队重新组织起来,更何况是庸才赵六儿。
    赵六儿眼看无法,便率军突围。
    大将胡续是赵六儿的心腹,受命率部断后。
    此时众人北逃,但又为河水所阻,无路可逃的隋军纷纷投降。
    赵六儿吓得脱了盔甲,只穿着小衣,带着亲卫泅渡过河。至于军队,已经不再顾忌。
    双方混战一夜,隋将胡续战死,留在营中的隋军或死或降。
    赵六儿逃到北岸,也不敢停留,惊慌失措的他便往延陵逃去。等到回城,整点军马,六千大军折损大半,只剩下不到两千人。至于前军,则全军覆没。
    陆凯、朱朗二人大胜,追了数十里才返回。二人收缴了隋军的器械军资,一时军心大振,军队益盛,投奔者无数,几乎超过了十万人。

第九章 无锡之战(上)

    在陆凯攻打延陵之时,留在晋陵的朱燮则率军南下,准备攻打毗陵郡唯一没有拿下无锡城。
    江南之地虽然富饶广阔,但从防御上来说先天不足,无险可守。对于江南来说,只有两个地方最重要。一是沿江防线,即京口、采石、当涂等几个南岸渡口;另一个便是吴郡。江南又叫吴越之地,即使在南朝定都健康的三百多年间,吴郡也一直是江南的核心地区,得吴郡者得江南。
    朱燮比所有人都看得长远,他自知实力不足,若想起事成功,最重要的便是团结大部分的起事力量,即使让出名分也是可以的。因此他便派人联络余杭的刘元进,准备和刘元进合兵一处,共举大事。而隔断双方联系的吴郡便成了朱燮不得不攻克之地。
    毗陵郡太守刘烈还在晋陵做着他的土皇帝,谁曾想一夜之间,晋陵城便易帜,不仅城中世家大族齐反,连毗陵的府兵也背叛了朝廷。幸好部下拼死相救,刘烈才幸免于难,逃到了无锡。
    可丢了郡城,刘烈又急又恼,便病倒在床榻之上,郡事也由郡丞李惠所掌。
    欧彦听闻晋陵城失,为防止叛贼进入吴郡,便命麾下鹰扬郎将麴威率军两千人进驻无锡县。
    有了这两千官军主力,无锡县才勉强稳住了形势。
    刘烈从晋陵城逃出之时,身边不过数百名兵士,等到进入无锡,李惠便征调城中百姓数千人,协助官军守城。又甄选了数百壮丁,充入军中。再加上麴威麾下两千人,共计三千余人,守备城池。
    麴威到达无锡之后,李惠立刻便将城防之权交给了麴威。李惠本是文官,也不擅长守御之事。
    麴威算是丰州系的一员老将,自和苏邕兄弟投丰州军之后,便一直在丰州军中为将。江南之乱后,为了加强对江南之军的掌握,黄明远从丰州调了一批将领为用,麴威也就是此时来到吴郡,并一直做到江东讨捕司的鹰扬郎将。
    麴威为人质朴,性格稳重。虽无统帅之才,却是一员良将。他一抵达无锡城,便加紧修缮城墙,深挖沟渠,做好了防御准备。
    无锡之地,本属于平原,无险可守,也就是城西的历山(今江苏省无锡惠山)之地高峻,为无锡的制高点。山上有佛寺慧山寺(今惠山寺),可为依托。麴威遂命麾下鹰击郎将陈景宗率五百人依托山势和佛寺驻守,与无锡城互为掎角之势。
    朱燮两万多大军一路南来,直到无锡城下。
    朱燮此时已经接到刘元进的消息,刘元进正从余杭郡北上,谋求攻打吴郡。而双方之间,谁能先打下吴郡谁就占据了主导权,因此朱燮满心焦急,意图快速破城。
    吴郡四家之中,顾家、陆家、张家以文立身,唯有朱家没出太多文人,反而是江东有数的将门,而朱燮本人也素来知兵。朱燮到了无锡城下,眼看城外一道道壕沟和城头上数不清的滚木礌石,便知道此城不好下。
    无锡城本就靠近太湖,麴威将太湖水引入壕沟之中,使之成为屏障。
    朱燮别无他法,只得按部就班的填壕沟。可壕沟之中,尽是活水,砂土投入壕沟之中,很容易被冲走。
    朱燮只得在壕沟之上搭建浮桥,但一些攻城装备却无法运送。
    叛军在城外造了一些投石车和攻城梯,朱燮便急不可耐地对无锡城发起了攻击。他不欲在此多耽误时间。
    朱燮将部队以千人充作一队,全军分作二十余队。每次出动两队从城门两侧对无锡城发起攻击,蚁附攻城。
    朱燮不懂隋军的防御策略,也没见识过隋军强大的装备实力,一开始便将仅有的一批投石车布置到阵前,企图掩护蚁附之兵。
    麴威早在城墙后的死角处布置好了梢炮,等到叛军投石车出击,暴露了位置,隋军立刻展开了还击。
    很快叛军仅有的投石车被隋军轰破。
    叛军虽然攻破晋陵,但并没有缴获太多的远程武器。此时没了远程武器,攻城更是困难。隋军早就给叛军准备了充足的滚木礌石,尽往人多处砸。
    叛军攻了一日,毫无进展,却损失惨重,城墙底下布满了尸体。
    朱燮犹不罢休,又强攻了两日,始终无法破城,再加上历山上的隋军对叛军不断袭扰,因此一连几日,叛军进展不大。
    朱燮心知部下军队,多是新附的老百姓,战斗力很弱,至于强攻,更是不行,他便派人偷偷联络城中世家,准备与其里应外合。
    江东世家虽然不掌握兵权,但很多家族佃户、部曲极多,这次大乱,很多城池都是因为这些人从内部的反水、偷袭而陷落的。
    叛军围城,得到朱燮联系的几个家族也在城中蠢蠢欲动。
    城中的茅氏家族是无锡第一家族。茅氏本来在江南只能算一个末流的世家,没什么地位、威望。南陈灭亡之后,江南世家一同衰落,反而经营商贾的茅家有人有粮,竟成了本地一大土豪。
    茅家家族茅肃,极其希望家族能跻身江南一流世家之中,因此便多与朱家、张家这些家族结好。
    本来众人看不上茅家,但此时大战,拼的是硬实力,朱燮便派人传信茅肃,只要茅家在城中反正,朱家便与茅家皆为姻亲,还支持茅家融入江南世家上流阶层。
    一辈子都在谋求一个机会的茅肃大喜,虽然反正有风险,但富贵险中求。茅肃便拿着家族命运,准备去搏上这一次。
    小家族的悲哀在这种时候尽显无疑。
    当夜,茅肃联合城中其他一些家族,集中私兵上千人,分作两路,一路往北城门而去,准备打开城门迎朱燮军进入。而茅肃则亲自带领数百人直奔城中县衙。虽然朱燮只是令他打开城门,但茅肃却是准备擒杀刘烈等人,否则没有足够的功劳,凭什么与朱家博弈。而且茅肃为了创造机会,还命人在城中放火,制造混乱。
    城中不备,一时之间,尽是火起之处。满城都是喊杀之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贼匪进入城中。

第十章 无锡之战(下)

    有贼军入城,麴威闻询,赶忙组织军队平乱。
    这时有人来报,有军队向县衙杀来,人数不下数百。众人皆惊,这么多贼军入城,众人皆认为城门已经失陷,便劝麴威率人暂时躲避,然后择机突围。
    麴威却说道:“守卫城门者皆是军中精锐,再是有内应突袭,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快便丢了城门,此贼匪必为贼军城中内应,而此时城外贼军应该还未入城。此时我军若逃,则局势便无可挽回了。”
    麴威亲自带领数百人向贼匪杀去。
    麴威猎户出身,手持五股钢材,麾下之兵如猛虎下山一样杀入贼军之中。
    茅肃虽然有心,但不过是个土豪,只能以乱打乱。真正到了肉搏之战,一群贼匪当然不如麴威手下百战之兵,因此很快便被杀退溃散。
    麴威又下令诸军传命城中,诸人不得出门,然后令各部挨个街道清理贼匪。
    城中的贼匪虽然人数众多,但之前的贼军主力在县衙外被麴威杀了一个人仰马翻,早就肝胆俱裂。因此这些兵败的贼匪在城中四处乱窜,又被隋军堵在各处街巷,最后被完全消灭。
    城内混乱,城外也没有闲着。
    朱燮眼看城中火起,城里满是喊杀声,便知道茅肃已经在城内发动了。朱燮不等茅肃打开城门,便命令麾下立刻向北门杀去。
    北门是最重要的一座城门,承担了大部分的攻城压力。城中两千五百守军,光是北门就有一千人,由鹰扬司马曹钦指挥。
    城中有变,曹钦立刻指挥士兵两面防御,等到乱贼杀到,曹钦便命麾下三百精锐阻拦贼军,而亲自带领其余士兵和民夫在城墙上防备城外贼军。曹钦很清楚城中贼匪没有后劲,唯有城外叛军才是真正的大敌。
    因此虽然城门处喊杀声震天,仿佛四面八方都是贼匪,但曹钦却目光坚定,丝毫不为所动。
    果然朱燮趁乱抢城,眼看贼军偷渡过护城河,靠近城墙。曹钦一声令下,城头上的弓箭、石头、滚木、金汁如雨一般向城下倾倒,打得贼军措手不及。
    朱燮没想到此事城头防御如此完善,守将如此震惊。他很清楚光靠茅肃一干内应,撑不了多久,因此也不敢再等,急令士兵登城。双方在城墙上展开了拉锯战。
    而此时城中的麴威,听闻北门生乱,便留下部分士兵和壮丁于李惠,令其继续清缴城中贼匪,他亲自带二百人赶去北门支援。
    北门内的贼匪正与隋军打的火热。
    茅肃之子茅义亲自带人进攻北方,可他没想到隋军这么强大,正焦头烂额,听闻身后隋军援兵杀来,心中大惊,隋军哪来的援兵。
    但此时麴威早杀到茅义身前,只见他一叉刺来,正中茅义前胸,正好刺出三个窟窿。茅义惨叫一声,死在人前。
    茅义一死,众人再无战心,很快便作鸟兽散。
    这时也有士兵来报,乱匪茅肃兵败之后逃回家中,茅家已经被隋军攻破,茅肃也被隋军斩杀。
    看着茅肃的脑袋,麴威大喜,命人将茅肃、茅义父子的脑袋从城头上扔下去。
    叛军得了茅肃父子的脑袋,送到朱燮面前,朱燮大惊。万想不到城中隋军这么厉害,茅肃父子一死,他失了内应,再想攻城就更难了。
    就在这时,朱燮所部后军一阵混乱,原来是隋军突袭。
    历山上的陈景宗眼看城中起火,心知有事,便立刻点齐兵马,从山上往山下杀去,正好遇到叛军的后军。
    陈景宗乃是新野人,流浪至江东,被黄明襄引入军中。其素来悍勇,乃讨捕司中少有之猛将。陈景宗手持长矛,杀入乱军之中,贼匪皆不能挡,一时大乱。陈景宗来回冲杀,宛如天神。
    朱燮眼看前后遇挫,很清楚破城的良机已失,其部虽然人多,但战斗力不强,若是强行野战,容易落败,因此下令全军撤退。
    城中的麴威此时也急着清理城中贼匪,顾不得追击,眼看着朱燮撤退。
    朱燮撤兵之后,立刻下令全军围剿身后这支隋军。虽然不知道对方数量,但对方在自己身后,是个严重威胁。
    陈景宗杀了一阵,眼看叛军回返,也立刻下令撤退。他虽然自恃勇武,可也没想过仅凭部下五百人可以破敌。
    陈景宗趁乱杀回历山之上。
    朱燮又转身进攻历山,可攻了一阵,死伤惨重,其部终究不擅长夜战,只得撤退。
    失了茅家父子这步暗棋,对于朱燮叛军来说士气大跌。叛军本就不善攻城,更何况守卫如此严密的无锡城。
    朱燮只得指挥部队攻打历山,先扫清身边的掣肘,再图无锡城。但历山是个山脉,有九峰,地势险峻,地形崎岖。陈景宗仗着地势,并不与朱燮浪战,而是不断牵制朱燮所部。
    一连数日,叛军并没有多大斩获。
    城中茅肃父子被杀之后,麴威将涉嫌叛乱的几个家族全部诛灭,缴获无数。而随着茅家父子的死,原本有心叛乱的势力也早就成了惊弓之鸟,哪还敢有什么想法。
    而李惠、麴威也趁此机会,将无锡城完全掌握。
    朱燮在城外待了半个多月,除了占领了几个山头,一无所得,朱燮心中便有了退兵之意。一个小小的无锡城尚且难以攻破,这吴郡的实力远超他的想象,再留在无锡城下,不过是途增伤亡,没多大意义。而且叛军本就是凭着一股血勇起兵,原不擅长苦战,今无锡城下血战,众人伤亡惨重,早就没了之前汹汹的气势,朱燮也不敢再留在此地,乱了军心。
    这时从北面曲阿传来消息,陆凯、朱郎大破赵六儿,从者云集。朱燮又喜又惊,喜的是翦除了北面赵六儿的威胁,但是此次陆凯大胜,而他在无锡城下却遭遇失败,使得义军之内的形势和实力对比发生了大变化。尤其是陆凯所部新增数万人,搞不好二人之间的主从关系便会相易。
    朱燮为了胜利可以放弃名分,但绝不会放弃军队的实际控制权。因此朱燮连夜点兵撤退,准备与陆凯二人会师。
    而麴威素来谨慎,虽然见朱燮撤退,但并没有追击,放任对方离去。

第十一章 损人利己

    朱燮撤兵,还在余杭的刘元进的进军也不顺,他被欧彦率领的主力挡在了东迁城(今浙江省南浔区旧馆镇)下。
    刘元进攻取余杭郡之后,谋士诸葛殷便劝刘元进尽快北上取吴郡,然后攻取长江沿岸,构筑长江防线,划地为王。毕竟取江南者,不划江而守,你就是占领整个江南也没用。
    刘元进对诸葛殷很是信任,颇有些言听计从的样子。刘元进本来是不信道的,但诸葛殷神奇地拿下钱塘城,使得刘元进对诸葛殷产生了一种盲目的信任感,让他对于道家也推崇了几分。
    刘元进本来没有什么大局设想,更没有什么进取天下的方案,但诸葛殷北扩的建议却正中其下怀。
    刘元进虽然能力一般,但本人很有野心,若不是诸葛殷拦着,之前占领余杭之后他就称王了,现在的他早就不满足于在余杭郡一地称王称霸。吴郡、毗陵之地,都是膏腴之处,得之便能成为正儿八经的吴越之主,刘元进也眼馋的很。
    然而没等刘元进北上,位于会稽郡的虎贲郎将元祐率部从会稽县西进,准备攻打余杭郡的叛逆。
    元祐虽然事实上独立,不受欧彦的约束,但他还是讨捕司的将官,因此名义上还是得听欧彦的命令。而且他作为朝廷官军,剿匪有责,应该接到欧彦命其攻打余杭的命令之后,便准备西进。
    不过元祐对余杭郡的叛军不以为意,南陈余孽,心念故国,意图不轨也是常有的事,这两年他剿灭的南陈反贼也不知道有多少了。
    元祐也不和欧彦商讨联合进兵,便直接点起兵马,往钱塘城而来。
    元祐准备先一步攻灭余杭叛乱,给欧彦一个难看。
    余杭郡的叛军听得消息,皆有些惊慌。此时刘元进虽然打起了旗帜,也像模像样的封了一批官爵,有点正规军的样子,但这些人本质上仍是一群匪,骨子里还是有对官军的畏惧。
    此时面对来势汹汹的平叛大军,众人惊慌失措,不少人劝刘元进放弃钱塘城,暂避锋芒。
    诸葛殷力排众议,劝刘元进主动应战。诸葛殷的说明很有煽动性,若是连第一拨征讨的官军都无法击败,往后又怎么能真正建立王霸之业。
    刘元进为诸葛殷说动,主要是诸葛殷口中的王霸之业实在太诱惑刘元进了。
    刘元进遂下令决心,死守钱塘城,与隋军决战。并下令再敢有言退者,一律处死。
    这时诸葛殷担忧隋军兵临城下,士兵畏惧,仗更加难打,乃劝刘元进主动出击,毕竟野战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人力优势。
    刘元进乃率数万人马迎击隋军,双方在奉公棣(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南)相遇,展开了激战。
    双方之间,实力上各有优劣。若论士兵战斗力自然是元祐的正规军更强一些,但刘元进所部在数量上更多。
    刘元进在奉公棣拒河而守,元祐屡次攻击,皆不得进。
    双方激战一上午,不分胜负。
    此时双方都已经疲惫不堪,战斗也到了紧要关头。这时隋军一方正在侧翼的虎牙郎将沈法兴突然率部撤退。
    原来沈法兴的部将蒋元超见双方斗得狠厉,自己部队也伤亡很大,便劝沈法兴不如且战且退,保存实力。同时此时撤退,也能坑元祐一番。
    元祐和沈法兴二人为正副手,但矛盾很深。元祐是正儿八号的关陇世家子弟,相当于中央有人,是过江龙;沈法兴是江南豪强,当地一霸,根基深厚,因此双方是互看不顺眼。但元祐背靠朝廷,即使沈法兴是地头蛇也被元祐强压了一筹。二人相斗,元祐仗着背景,使得沈法兴屡屡在元祐面前受挫。
    听到蒋元超的话,沈法兴有些迟疑,他当然想撤,最好可以坑死元祐,可若是自己就这么撤了,元祐虽然会落败,但也定会上报朝廷,状告自己临阵脱逃,处置自己。自己若是撤退可谓是损人不利己啊。
    蒋元超看出了沈法兴的担忧,却是说道:“郎将勿忧,就是元祐真的上报朝廷控诉郎将也得等元祐先活下来再说。这兵荒马乱的,谁知道元祐会不会就死在哪个乱军的手上。
    再说元祐有什么脸告状,此战朝廷就是处置,也得先追究元祐的兵败之责,更何况元祐也不能一手遮天,他上面还有讨捕司。”
    沈法兴听了一喜,往日元祐天天朝廷的,他倒是把讨捕司给忘了。他也不是没根没源的人,沈法兴的亲侄女嫁给了黄明襄,他怕什么啊。
    想到这沈法兴也顾不得其它,更不管他若是撤退会不会引得全军大败,便立刻下令全军撤退。为了推卸责任,他又派人去禀报元祐自己所部已经崩溃,请求中军支援。然后也不管元祐的情况,自己便撤了。
    元祐本就兵力不足,正与叛军苦战,自顾不暇的他哪里管得了沈法兴。听到沈法兴求援,他登时破口大骂。
    沈法兴也是狠辣,根本不给元祐反应的时间,他退得迅速,连叛军都追不上。可沈法兴一退,隋军左翼立刻完全暴露。
    对面的刘元进虽然指挥能力不怎么样,更不清楚当面隋军怎么突然跑了,但并不影响他痛打落水狗。他立刻命人驱兵掩杀,又令大将李君范率领部队从隋军左翼包抄隋军。元祐在中军抵敌不住,中军防线被攻破,整个隋军的形势终于崩溃。
    此时元祐见形势不妙,也只得退走。刘元进一路追击,隋军折损大半,狼狈地逃回会稽城。
    逃回的元祐如何与沈法兴打官司自不提,而刘元进所部叛军击败元祐所部,可谓是军心大振。
    对于贼匪来说,第一次击败主力官军的意义是重大的,这将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信心,打消他们的恐惧感,使得他们完成从贼匪到正规军的转变。
    眼看得胜的刘元进本准备趁势攻打会稽,被诸葛殷劝阻。诸葛殷建议刘元进遣一支偏师攻打会稽即可,攻略重点还是长江防线。
    刘元进乃命大将李君范率万人攻打会稽,他则率军回到余杭。

第十二章 吴越之国

    返回余杭之后,刘元进的势头更盛,到处都有投奔刘元进的势力。
    为了尽快北上,刘元进来不及修整,乃整点精锐兵马五万人,驱兵北上。又命其弟刘元安镇守余杭郡。
    此时的刘元进就如同王者之师一般,率军北上,一路进展神速,沿途官绅尽皆归附,赢粮景从者不知其数。
    刘元进先是攻破乌程县,又准备继续向东,攻略吴郡,但在东迁城下被欧彦率的隋军主力给拦住。
    东迁城在南陈时为县城,隋灭陈后被省并。虽然如此,但东迁城保存的相对完好。等到刘元进起事之后,欧彦便又命人修缮了城池,以为吴郡东南之屏障。每每一有兵灾,损害最大的便是老百姓和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此欧彦虽然打定主意坚守,但并不希望刘元进冲进吴郡一番劫掠,因此早准备御敌于外。
    刘元进顿兵城下,东迁城防御甚是完善。
    虽然贼匪人多,野战之时,尚且可以仗着人多势众,打一场群架,即使打得很难看。但到了攻城战的时候,双方更多的要用巧,刘元进便没办法了。
    刘元进下令猛攻东迁城,但其部既没有什么攻城装备,也不擅长攻城,因此在东迁城下撞了一个头破血流,不仅没有战果,反而损失惨重。
    于是刘元进又命人叫阵。
    可欧彦打定主意坚守不出,任凭刘元进怎么叫骂都不动声色。而城中远程装备充足,刘元进一大举攻城,便遭到如雨一般打击。到后来叛军将士一看到要蚁附攻城便浑身发抖。
    大军在东迁城下耽误了快半个月,没有丝毫的进展。诸葛殷眼看无法得胜,徒耗兵力,便劝说刘元进暂时放弃东迁城,改道从太湖以西进入毗陵。
    刘元进第一次打这种攻坚仗,心里也对东迁城的防御打怵,便同意了诸葛殷的计划。
    于是刘元进所部改道向北,一路攻克长城县、义兴县,到达毗陵郡,与朱燮等人会师。
    刘元进离开东迁城之后,再未遇到成编制的隋军,忽然感觉海阔天空了一般。沿途无数士绅百姓纷纷投奔刘元进,所遇城池望风而降,不过短短数日,刘元进到了晋陵城下,刘元进所部已经暴涨到十万人。
    此时的刘元进已经忘了东迁城下的不快,志得意满的很。
    而朱燮自无锡城返回之后,很快和在曲阿得胜的陆凯会师,双方合兵一处,朱燮和朱朗兄弟二人的兵力还是要大过陆凯,因此二人便仍以朱燮为首。不过陆凯拥兵三万,且多是精锐,实力不俗。
    二人共同向北进发,准备攻击盘踞在晋陵的赵六儿余部。
    或许是赵六儿之前被陆凯在张官渡打出了心理阴影,赵六儿到了延陵城,还没来得及重振旗鼓,听得叛军大部向延陵杀来,吓得心惊胆战的他便直接率军渡过长江,逃亡江都,将最重要的江防要地延陵城拱手让给了朱燮。
    朱燮也没想到赵六儿逃得这么快,虽没能堵住赵六儿,不过凭白得了延陵城这个要地。
    全取了江都郡的江南三县,朱燮乃命其弟朱郎继续向西攻击丹阳郡,克复建康故城。他则返回晋陵城,准备和刘元进讨价还价。
    刘元进已经到了晋陵,不解决了统帅问题,双方便要斗起来。
    刘元进和朱燮的合作是时势的选择,也是二人迫不得已的决定。两人都清楚,双方较之大隋实力差了太多,二人单凭一己之力,绝不可能打得过隋军,此时唯有双方合二为一,甚至是聚集更多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击破隋军接下来的反攻。
    历史上朱燮和管崇二人造反之后,便一同拥立了刘元进为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刘元进的威望、地位可以使得二人蛰伏,而是因为当时的刘元进占据了余杭郡和吴郡两块最膏腴之地,实力在朱燮、管崇二人之上。而且朱燮、管崇二人的地盘直面江都,首当其冲,为了获得刘元进的支持,二人别无办法,只得承认地方为帝。但此时刘元进占据了余杭郡,却没有取得吴郡,而朱燮也占据了毗陵郡和延陵、曲阿、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三县,单论地盘比刘元进还要大,实力并不比刘元进弱小,再让他毫无保留地支持刘元进他便不愿意了。
    当然刘元进也没有那个底气。
    但朱燮和刘元进也清楚,二人必须联合,所以即使想跳舞还得挣扎在框子内。
    朱燮出身比刘元进高贵,所以天然就压刘元进一头。
    但刘元进这个人性格粗犷,游侠性子很重,也看不上高门大户,因此二人相争,各不相让。
    还是北面传来消息,言隋军在征调大军,准备征讨江南,二人这才没办法之下,决定先共同御敌。
    最后双方决定,刘元进作为盟主,自称天子,建国号“越”,定都钱塘城。而朱燮为吴王,尚书令,太尉,大都督;陆凯为蒋王,大司徒。
    两个统帅,一个吴,一个越,虽说代表了江南,但听起来总让人感觉这是春秋战国的吴越之争。
    定好了名号,刘元进在晋陵城登基为帝,分封百官。其中朱朗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李君范为征东大将军;刘元安为征南大将军;诸葛殷为尚书左仆射,主持朝政。其余两边的部将,也多有封赏。
    虽说刘元进这个皇帝当的着实草率了一些,不过刘元进的称帝,还是振奋了不少江南人。
    自孙吴在江南立国,然后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南渡,江南人一直认为南方才是真正的华夏正统,洛阳雅音,而北方只是一群胡虏当国。所以自东晋以来三百年,南北并立,江南人一直对北方是有优越感的,直到隋朝灭陈,一统天下。这也是为什么南陈灭亡之后江南断断续续地造反就没有停过。
    虽然大家不知道刘元进是哪里跑出来的货色,但他既然称帝,自是代表了江南反抗北方,众人怎能不欢喜。
    很快刘元进称帝的消息传遍江南,丹阳、宣城、新安、遂安、会稽等郡到处都是响应者。各地的叛乱势力纷纷接受刘元进的任命,打起了大越的旗帜。

第十三章 王师南征

    不得不说刘元进、朱燮的造反正和时势,甚至是顺应天命。要不然也不会引得整个江南士庶响应。
    但二人还是太过于心急,直接称帝,虽然振奋了人心,确立了正统,但也必然导致大隋政府最激烈的反扑。
    江南的叛乱,能有这么大的声势,并不是因为叛军有多么厉害,而是在欧彦和黄明襄的策划下,官府故意反应的很慢。甚至是赵六儿兵败逃回江都,与延陵城只有一江之隔的李旰也并没有着急请兵剿匪。
    此时大隋的目光还都集中在造反的杨玄感身上,甚至是处置杨玄感造反之后的诸事,哪有人顾得上南边的一些小乱子。
    但刘元进称帝一事,事关重大,使得李旰再无法隐瞒此事。从江都六百里快急送往杨广行在,马跑死了不知道多少。
    此时杨广正因为杨玄感兵败欣喜,正准备安稳一下,忽然听到江南有人称帝,简直如五雷轰顶。
    在杨广心中,对江南是有一定感情的。
    因为在扬州多年,杨广酷爱江南文化。尤其是为了对抗、压制关陇世家,杨广大肆提拔江南士人,如裴蕴(南陈旧臣)、虞世基、许善心、来护儿、麦铁杖等人,他内心对江南士人是颇为认可的。
    但此时江南在他最危险的时候背叛,无异于插了他后背一刀,令人无法忍受。这种难受,势必要除之而后快。
    杨广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征讨江南。
    说实话,征讨江南由黄明远或者是来护儿二人最合适,因为二人对江南熟悉,也曾参与过大业二年的平叛。但二人一个负责剿灭杨玄感叛军的余党,而另一个则在河南肃清贼匪,均是脱不开身。最后杨广任命左屯卫大将军吐万绪为毗陵道行军总管,征讨江南叛贼。
    又以刚平定越巂郡的飞山蛮造反作乱的鱼俱罗为余杭郡太守,行军副总管,为吐万绪之佐。
    吐万绪和鱼俱罗二人俱是国之良将,吐万绪更是在杨坚登基之后便担任襄州总管,资格大的吓人。
    二人奉命讨贼,临行之前,杨广命令二人,务必尽快剿灭江南的叛乱。
    事实上在杨广心中,是将江南的叛乱当做了一隅乱事,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始终认为这些乱事不过是疥癣之患,大军一出,立刻平定。至于他为什么这么愤怒,并不是感到江南的叛乱威胁到他的统治,而是他认为江南人辜负了他的期望。
    在这种想法下,任何的征讨不利都是不被允许的,这也便注定了吐万绪和鱼俱罗二人悲剧的命运。
    吐万绪和鱼俱罗受命之后,一路南下。除了部分左屯卫官兵和关中府兵以外,二人又从淮北、淮南各郡征调官军府兵三万,沿运河到达江都。其部在江都补充完军械、粮草之后,二人开始准备渡江。
    朝廷和江南乱匪主力隔江相望,即将展开一场决战。
    刘元进和朱燮、陆凯的军队加起来有近二十万人马,但这仍旧无法阻止他们心中对官军的的畏惧。这种畏惧是大隋二十多年来通过对江南叛乱的残酷镇压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刘元进还是朱燮,在他们少年的时候都是听着北人的凶名长大的。朱燮甚至到现在还记得三十五年前陈国名将吴明彻北伐被俘的消息传来之后,江南士人绝望无助的样子,这种对北人的畏惧和仇恨一样,浸润到骨子里。
    听闻隋军主力到达了江都,仗还没打,刘元进和朱燮立刻紧张了起来。
    不怪二人这么紧张,因此二人都没想到隋军主力来的这么快,而且计划中的长江防线布置得也不是那么顺利。
    全取长江南岸的进军并不顺利,负责西进的朱朗进攻丹阳郡不克,被太守元仁挡在了蒋山(今江苏省南京东北紫金山)以东,这便使得朱燮筹谋已久的长江防线失了一半。即使他们将隋军拦在长江以北,隋军大可绕过正面的延陵城,选择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到当涂之间从容过河。
    这不过是多花费一些时间而已。
    南船北马,朱燮早就预计好了。若是要破敌,硬拼其实不太现实,最好利用南军的长处与隋军打水战,将隋军拦在江北的时间越长,那么他们在江东准备的越充分。
    可现在一切成了幻想。
    朱燮筹谋了许久,最后下定决心说道:“既然我军难以防范隋军的登陆,那就主动出击。隋军骄纵,素来看不起我义军。我军以水师趁夜偷渡,突袭隋军水师,其必然无备,我军必能击破其军。没了水师,我看隋军怎么过江。”
    刘元进也没有好办法,便赞同了朱燮的计划。
    刘元进和朱燮起事均没多长时间,手上也没有真正成编制的水师。但江南水匪极多,一些大家族的船只、水手也极多。因此二人招降纳叛,勉强组建了一支两万人的水师,有大小船只千余艘可用。
    刘元进的水师总管叫刘黑龙,传说刘黑龙出生之时,其母梦见一条黑龙,飞入腹中,感而遂生,因此名为黑龙。当然刘黑龙长大了也没成龙成凤,反而当了一个浙江里的水匪。不过他水性极好,为人勇悍,是江南有名的水匪。
    刘元进起事之后,刘黑龙带人投奔,成了刘元进的水军头领。刘元进当皇帝之后,水下人鸡犬升天,刘黑龙这个水匪也成了什么狗屁总管。
    刘黑龙的副手叫朱党,乃是朱燮的族弟。
    两人的水师是双方拼凑出来的,自然是一家出一个头领完成名义上的合编。
    当夜,二人点起两万水军兵马,从茅浦港(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出发,向北出征。
    茫茫大江,绵延数千里,不见首尾。站在江边,远望大江,尽是苍茫一片,笼罩在无边的夜色之中。
    两万水师,近千艘战船,在大江之上是排的密密麻麻。刘黑龙站在船头,望着北方的影影绰绰,意气风发。遥想当年刘裕率军北伐,其状大抵如此吧。
    大江之上,一片寂静,唯有划水的声音,在静谧中那么悠长,传得老远。

第十四章 夜战扬子津

    此时在大江的对岸,扬子津渡口(今江苏省邗江县南扬子桥附近),吐万绪和鱼俱罗二人正站在江边,遥望着南方。
    二人被杨广限期三月破贼,压力是极大。幸好后来黄明远替他们说话,认为江南地形崎岖,水网密布,交通不便,贼多隐匿,短时间内难以克复,天子这才将破贼的期限推到半年之后。
    半年的时间,想来应该够了。
    吐万绪和鱼俱罗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将,也都曾参加过灭陈之役,鱼俱罗更是参加过杨素平定江南叛乱之役,因此对江南的情况和叛军战斗力倒是有个大体了解。二人皆不以为对方可能抵敌。
    看着脸色一直平静的吐万绪,鱼俱罗问道:“长绪(吐万绪字)兄今日在此待了一下午,不知可有所得。”
    二人交好,故鱼俱罗也开得吐万绪的玩笑。
    吐万绪却是当没听出鱼俱罗的玩笑,一本正经地说道:“我不仅有所得,这所得还不小,上天告诉我,今日贼匪会来偷袭我军水师营寨。”
    鱼俱罗听了一惊,他当然不信什么老天爷告诉,但叛军来偷袭却是大事,他不相信吐万绪会信口开河。
    “长绪兄,莫开玩笑,贼匪敢来。”
    吐万绪看着鱼俱罗,一字一句地说道:“我没开玩笑,江南贼匪今日必来!”
    看到鱼俱罗大惑不解,吐万绪说道:“我自从进军以来,便思索刘朱二逆可能的应对方式。刘朱贼匪肆虐江南,要么拒险以守,要么主动出击。为了侦知对方的踪迹,我便派了十数人偷偷过江,在对岸隐匿,探寻对岸贼匪的踪迹。若是刘朱贼匪选择出击,这些人便提前预警。果不其然,今日一早有探子回报,这两日对面刘朱贼匪的船只调动频繁,我猜对方是想夜袭。实际上这点也可以理解,刘朱贼匪相较我军,优势全无,不主动出击破局,等我军渡江之后,他们就是一个必败之局。”
    鱼俱罗不得不佩服吐万绪思虑的周全。
    二人待到二更天,便返回军营。隋军大营在扬子津扎下了水陆大营,二营相连,颇为壮观。
    返回军营的鱼俱罗乃下令诸军外松内紧,又命人在营中内外布下埋伏,只等着贼匪水师的上钩。
    夜色越发静谧,月上中天,倒映在大江之中,波光粼粼,一片祥和。到了四更天,刘黑龙的水师终于赶到扬子津南数里处,扬子津隋军大营已经在望。
    遥望北方,隋军的大营笼罩在整个大幕之下,仿佛一头凶兽一般狰狞。
    眼看隋军无备,刘黑龙命前军三十艘火船前进,冲向隋军大营。
    此时到了决战时刻,也无需隐藏。刘黑龙乃命人竖起大旗,直奔隋军大营杀去。
    数十艘火船杀入隋军营寨,隋营立刻起火,烧了起来。营中混乱,尽是哀嚎之声。听得这声音,刘黑龙知道突袭得手,乃命各船靠上去,与隋军搏战。
    刘黑龙的战船冲入隋营,却发现营中虽然看起来火大,但船只却少得可怜,至于岸边的营寨,也没看出有多少人。
    刘黑龙正纳闷呢,便有船只向其座船赶来。
    “总管,上游出现大批船只,正向我军驶来!”
    听到这,刘黑龙吃了一惊,在冷兵器水战时代,上、下游位置关系到两支军队的生死。刘黑龙虽然不知道这些船只的情况,却知道必不是自己的部队。
    心知不妙的他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但刘黑龙已经跑不了了。
    吐万绪任刘黑龙攻入他的营寨,就是利用营寨的狭窄,限制刘黑龙战船的速度。此时在水面上再想掉头,已经很是困难。
    实际上后人总以为北方在水师方面落后南方。若论水手的素质,北人确实不如南人,就如那钱塘江的弄潮儿,如生在水中一般善水。但若是论造船技术,其实北人并不弱于南人,甚至东莱一带的造船技术,还在江南之上。这个时代五牙大舰、排杆等水战利器,其实都是北方王朝先使用的。
    吐万绪早就命水军万人,在上游埋伏,等到见中军大营火起,便直奔下游杀来。刘黑龙无备,果然中了吐万绪的空营计。
    双方不可避免的混战起来。
    失去地利的刘黑龙被对方压着打,其部损失惨重。而且其军本就是水匪,没有多少打硬战的决心与勇气,一旦受挫,立刻后退。
    刘黑龙望着这场面,是焦头烂额。
    站在高处的吐万绪眼看伏击得手,命令全军出击,合围这支贼匪水师。
    鱼俱罗虽然年纪不小,但识得水性,且悍勇亦不减当年。此时他眼看贼匪水师败退,遂手提横刀,跳到小船之上。
    船上数人为鱼俱罗摇着橹,轻舟快如飞鸟一般。
    此时刘黑龙座驾已经起火被击毁,几个亲兵护着刘黑龙,上得一艘小脚船。众人正欲逃走。
    鱼俱罗望见对面小船穿甲胄者,便高声大叫道:“贼将休走,鱼俱罗在此。”
    刘黑龙虽然不认识鱼俱罗,但眼看追兵及至,也是心中叫苦,忙命人催促快进。这时鱼俱罗眼看对方逃走,便拈弓搭箭,觑着刘黑龙较近,一箭射去。
    此时风声正大,刘黑龙又急着逃走,在火光之中,哪里听得弓弦响?等到发现箭至,正中肩窝,翻身落水。
    刘黑龙落水引得其麾下一众人纷纷大惊,忙急着打捞。
    鱼俱罗催动众人,驱轻舟到了对方舟前。遂提着横刀,一跃跳到对方的船只之上。贼匪惊恐,纷纷为鱼俱罗所杀。
    等到鱼俱罗杀光众人,再看原本落水的贼将,已经不见踪迹。
    鱼俱罗也不管对方死活,遂继续向前追去。
    不过这刘黑龙也是命大,被一箭射中肩窝,又落入水中,反而没死。他水性极好,挣扎着脱去盔甲,然后就近爬到一艘小船上,让人护送着赶紧逃走了。
    鱼俱罗虽然没杀得了刘黑龙,但也摧毁了对方的指挥系统。贼匪水师本就混乱,又失去了主将,于是奔溃四散。
    双方大战到第二日清晨,刘黑龙所部除部分逃脱外,尽为隋军歼灭。

第十五章 临头算计

    刘黑龙狼狈撤回茅浦,全军仅剩不到四千人,战船也十损七八,大型船只几乎损失殆尽。若非众人擅长逃跑,全军都要被留在了江北。
    望着水师的惨状,刘元进几乎一口气没提上来,没了水师,他拿什么封锁长江,又凭什么抵御隋军。
    朱燮脸色难看的也跟才死了爹妈一样,他太清楚这一败意味着什么。
    朱燮当即便劝刘元进放弃茅浦,紧守延陵,依靠南岸地势,阻挡隋军的等岸。刘元进也是满脸愤然,可再是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
    可再次令他们出乎意料的是,想调整防御已经晚了。
    吐万绪在击败刘黑龙的偷袭之后,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趁势向南岸抢攻过来。
    隋军大破贼匪水师,诸将皆叹服吐万绪的妙算。吐万绪可谓是身经百战,见贼匪退却,便下令全军尾随对方,直袭茅浦。
    众人皆惊,认为此时隋军尚未准备完善,贸然渡江,恐有不测。
    吐万绪却不以为然道:“今日破敌,正好趁势而进,贼匪必不料我敢直袭其营。我军此时士气高涨,一鼓作气,便可破贼,还需要准备什么。”
    因此吐万绪命水师继续追击残敌,至于其余部队,则乘船渡江。
    吐万绪跟着前军水师的步伐,最先到达了茅浦港外。此时贼匪水师刚遭败绩,残存船只都拥挤在港口之中,残存兵士也尽皆登岸,毫无防备。
    隋军水师出现在茅浦港外,正好将贼匪水师堵个正着。
    战斗爆发的无比突然,至少对于贼匪来说无比突然。这时候刘黑龙麾下仅剩的那几条船只又无法开出港去,避战保船,双方搅在一起,隋军登船展开了接舷战。
    很快,这场茅浦港内的越军便形势大颓。
    众人望着战况,皆是惊慌失措,唯有朱燮最是冷静,他很清楚现在的战斗已经成一边倒的局势,水师的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既然如此,唯有舍弃水师,方能给全军足够的准备时间。
    朱燮立刻向刘元进说道:“圣人,请下令水师弃船等岸,然后放火烧船。绝不可让水师的船只落到隋军手中。”
    “你说什么?”
    刘黑龙听了眼眶尽裂,咆哮着向朱燮吼道:“姓朱的,这是我军仅剩的一点水师,你安的是什么心啊?”
    一旁将领赶紧将刘黑龙拉住,而朱燮的部将也立刻围了上来。
    此时刘元进虽然称帝,也像模像样地设置了礼仪制度,但其实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大家也没有脱得土匪习性,至于朝堂之礼更是全然不顾。
    眼看军帐中要上演全武行,刘元进还知道不能内乱,便斥退了刘黑龙。刘黑龙满脸愤然,但最后也没有违逆刘元进的意思。
    刘元进看向朱燮问道:“吴王,非得如此?”
    朱燮说道:“圣人,隋军来的太快,我军毫无防备,绝不可能是隋军的对手,此时唯有烧船,方能阻挡敌军。若是敌军趁势登岸,我军连陆上的部队也保不住。”
    刘元进又看了看诸葛殷,诸葛殷轻微点点头。
    刘元进其实很佩服朱燮,也知道朱燮的能力,眼看诸葛殷也赞同,便说道:“一切便依吴王之意,烧船退敌。”
    刘黑龙一听便急了,被诸葛殷一把拉住。
    刘元进又抚慰刘黑龙道:“刘将军,不必伤心,来日破贼,朕必重建水师,到时候还是将军为统帅。”
    刘元进话说到这种地步,刘黑龙也是无可奈何。
    这时诸葛殷又上前说道:“圣人,我军还是需早日转移到延陵城阻敌,至于茅浦,可留吴王全权指挥。”
    “此言大善!”
    容不得朱燮说什么,这断后的任务便交给了朱燮。
    朱燮也很清楚刘元进和诸葛殷在坑自己,隋军大举进击,越军根本没有有效布置,断后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但此时情况危急,容不得他和刘元进在此计较,更没法直接撤退。他若是逃跑,必然树倒猢狲散,这十多万大军怕是都要被消灭在茅浦了。
    朱燮只得命大将周既率兵两万沿着江面列阵,抵御已经登岸的隋军。他又令人将水师剩余船只点燃,以为阻敌。
    很快茅浦港内便燃起了大火,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正奋力进击的隋军眼看这火势,不得不后退,以避免被大火牵连。
    而此时岸上的交战也已经开始。吐万绪亲率主力从茅浦港以东的浅滩处登陆,迅速建立滩头阵地,毫无阻挡。
    不是朱燮无能,实在是吐万绪的进击太快了。他从扬子津出发之后,便将军队一分为三,水师直袭茅浦港;而他亲率一部主力在茅浦港以东登陆,牵制贼匪主力;鱼俱罗则受命从茅浦港以西登陆,截断叛军的归路。
    三部主力几乎是同时前进,在刘元进和朱燮反应过来之前便将二人的归路和前路双双堵死。
    周既率领两万士兵抵达战场也没有什么用。
    吐万绪是用兵老手,为了防止前方有敌,便将骑兵布置到最前面,然后步兵紧随。
    周既所部气喘吁吁地遇到隋军,还来不及布阵,隋军骑兵变一拥而上,冲向对方。江南少马,训练骑兵更是不易,因此刘元进手上虽然兵多,但却拿不出一支成编制的骑兵。
    双方相遇,周既还来不及布阵的军队立刻便被对方骑兵冲得四分五裂。周既在阵后扯着嗓子大喊,命令结阵,可军队混乱,根本无法组织抵抗。
    周既根本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这个时候,他哪里还敢硬撑着,直接下令全军撤退,便带着残兵往茅浦退去。
    隋军骑兵在后掩杀,斩杀者无数,沿途支离破碎的尸体更是盈野。
    周既逃回中军,狼狈不堪,朱燮没想到周既败的这么快,一时差点失神。
    “大王,隋军骑兵悍勇,不可挡啊!”
    想着自己死里逃生的经过,周既竟然忍不住大哭起来。周既虽说出身义兴周氏,但也只是个地方土豪,造反之前从未经过战阵,最大指挥的人连一百个都没有超过,哪里能指挥千军万马。
    朱燮也是无语,周既无能,没能为他争取足够的时间,但这仗还是得打啊。

第十六章 兵败如山倒

    周既兵败,没有给朱燮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此时朱燮可谓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十多万军队被挤在茅浦港内外,无处可逃。
    至于野战,当听到隋军拥有大队骑兵之后,朱燮便放弃了这个打算,他麾下的军队不是训练有素的武卒,可以以步克骑。若是让这群乌合之众去对抗骑兵,用不了多少工夫便会溃乱。当初在吴州城下,黄明远只用三千骑兵,便如斩瓜切菜一般将他师傅谢异的数万军队歼灭,便是最惨痛的教训。
    眼看隋军将至,朱燮部将侯文师建议朱燮放弃茅浦大营,全军撤往白兔山(今江苏省镇江市横山)。
    白兔山海拔虽然不过数百尺,只能算得上一处山岗,但退守白兔山,便可与延陵城成掎角之势,同时利用山地的崎岖地形迟滞隋军。
    朱燮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这个建议。
    为了迟滞隋军,朱燮又命人在茅浦大营处放火,能烧得全都烧了,尽可能的争取时间。现在能阻挡隋军脚步的,只剩下水火了。
    此时朱燮所部有数万人,朱燮也不管到底能退到白兔山几万,只能尽力保存实力。
    这时的朱燮,若想得胜,只能依靠隋军自己犯错误。但对面的不是无名之辈,而是久经沙场的吐万绪,这也注定他们不可能反败为胜。
    而对面的隋军得胜,吐万绪却是心无波澜,这样的贼匪若是再打不赢,那他只能去死了。其麾下诸将也没有什么可得意的,在他们马蹄和屠刀下的,不过是一群举着锄头的农民,有什么可骄傲的。
    眼看茅浦大营火起,整个南岸到处都是大火,吐万绪听后倒是说了一句:“这个贼匪头子倒是果决的很。”
    但吐万绪依然看不上对方,匪就是匪,非得消灭不可。
    此时朱燮也逃到了白兔山之上,白兔山山体呈东西走向,由于山势,东西两峰都由北南行,唯中峰矗立,宛如鼎足。白兔山南麓形成凹状,故称“白兔山凹”。朱燮一面令侯文师率部在白兔山凹扎营,自己则登上白兔山。双方一高一低列阵。
    打到这个时候,朱燮都不知道自己手上还有多少军队,只得勉强支撑。
    隋军前锋骑兵赶到白兔山下,只望见满山遍野都是贼匪,也不知道有多少。骑兵佯攻,地形不利。
    吐万绪听得前军奏报,便命令骑兵停止攻击,甚至是不对白兔山进行包围。白兔山只是一座小山,不利坚守,贼匪无论如何不可能僵持在山上。对方将领并不是个普通小卒,若是逼得紧了,使其困兽犹斗,反而不妙。
    吐万绪又命部下趁机歼灭各处残兵,而主力在白兔山以西,观察叛匪,以静制动。
    朱燮见隋军停了攻击,转而向小股的残兵发动清缴,这才松了一口气。他败的这么惨,光依靠白兔山,他还真没有多大的底气一战。
    朱燮当即准备向延陵城转移。现在什么都是假的,唯有城墙防御是真的。退入延陵城中,仗着兵多,还能勉强和隋军一战。
    但很快,另一个晴天霹雳震得朱燮差点摔倒,延陵城丢了。
    原来吐万绪分兵两路,除了他进攻茅浦大营,鱼俱罗也领兵六千人进攻延陵城。此时刘元进和朱燮的部队尽在茅浦大营,而作为据点的延陵城中并没有太多的军队。
    事实上因为茅浦大营在前,二人也没想过隋军会越过茅浦大营偷袭延陵城。
    鱼俱罗率领主力渡江之后,沿着海岸,一路摸索到延陵城下,乃趁机攻城。城中守军没有防备,被鱼俱罗一个冲锋,攻破城门,杀了进去。
    城中贼匪根本无力阻敌,很快被隋军清理干净。
    鱼俱罗乃埋伏在城中,等待贼匪返回。
    这时刘元进和诸葛殷坑了朱燮一场,也知道朱燮未必能阻挡隋军太多时间,乃拼命往延陵城赶。
    也是贼军没有经验,慌慌张张来到延陵城,然后混乱着进了城。而鱼俱罗待贼军入城,突然从城中杀出,立刻便将挤在城门处的贼匪搅得混乱。
    鱼俱罗虽然年纪大了,昨夜又奋战一夜,但依然不改其悍勇之姿,提着长槊便杀入贼匪之中。其长槊挥舞,连连收割人命,宛如杀神。
    面对鱼俱罗的伏击,无论是刘元进还是诸葛殷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二人只得着急忙慌撤兵,准备再次退回茅浦大营。
    这里便看出很多造反势力为什么拥有几十万的部队却总是被剿灭,就是因为其统帅的指挥能力无法满足军队数量,即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指挥这么多人,所以人数越多,反而越成了累赘。遇到精锐官军,很容易被对方一击而败。
    刘元进和诸葛殷再次向东而去,在白兔山遇到了朱燮。二人面面相觑,皆是无言以对。这仗打的,真他么窝囊,莫名其妙的就败了,仿佛四面八方都是隋军一般,真是上天、入地皆无门啊。
    这时朱燮建议道:“隋军势大,我军完全落入隋军的天罗地网之中,与其再与隋军浪战,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不若沿着运河南下,退守曲阿城。”
    刘元进知道,他一旦返回曲阿,双方实力此消彼长,这应对隋军的主导权怕是要落入朱燮的手中,可是今日一败,他别无他法,也只得撤退。
    朱燮决定在白兔山稍整兵力,然后从各军之中,抽调精锐,以为先锋,向南突击。其余部队,一分为三,刘元进和朱燮、诸葛殷三人分领一部,各司其职,向南突围。沿途遇到隋军,三军互为支援,绝不浪战。
    此时朱燮侃侃而谈,众人看着他的样子,似乎也有了些底气。
    朱燮定计,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此时无计可施的刘元进也只得赞同。其军以朱燮大将张冠之为先锋,集中精锐,破围而去。
    吐万绪闻询,立刻率军阻拦,与张冠之绞杀在一起,双方激战一整日。张冠之实在悍勇,竟然死战不退,数次带队发起冲锋。急切之间,吐万绪也没法破敌,只得让刘元进和朱燮率部逃走。

第十七章 坚守曲阿

    茅浦一败,刘元进二十万大军,折损过半。倒不是吐万绪杀灭的贼匪多,而是整个贼匪面对隋军,星流云散。若不是有张冠之拼死断后,刘元进和朱燮能不能平安撤回曲阿城都是个未知数。
    不过张冠之八千精锐,几乎伤亡殆尽,逃回曲阿城时,全军仅剩数百人。
    刘元进和朱燮逃回曲阿城,勉强松一口气。可是看到这个狼狈的样子,谁也笑不出来。这一战打得莫名其妙,也大败的莫名其妙,结果却是打得众人丢魂落魄,肝胆俱裂。
    失了延陵,虽然退回曲阿,可曲阿也不是什么安全之地。从延陵到曲阿,不过五六十里路,隋军跟在刘元进的身后,几乎转瞬就到。
    尽管朱燮回到曲阿城之后,便立刻争顿兵马,准备再战,但他也完全没有料到。吐万绪几乎是没有停歇,便直接从延陵城追着他们打到曲阿城。
    五六十里地,隋军主力很快便兵临城下。
    吐万绪很清楚,隋军相较于这些江南叛军,其实天时、地利、人和完全不占,打得便是对方少经战阵,战斗力不强。因为唯有不停地出击,根本不给对方反应的时间,才能在贼匪完全扩散开来之前,彻底歼灭对方。
    吐万绪指挥部队急攻城池,不给贼匪喘息之机。
    双方在曲阿城展开了血战,刘元进连连战败,若不是陆凯在此时率领两万人马从句容赶来支援,曲阿城怕是要破了。
    陆凯进城之后,便接管了指挥权,刘元进拜其为中军大将军,总揽军务。众人实在打不过吐万绪,而朱燮虽然熟读兵书,也通晓军事,但也不是个正经的武将,唯有陆凯,武艺娴熟,长于用兵。
    对于刘元进来说,即使陆凯和朱燮是一伙的,他现在也得用陆凯。
    曲阿城中有了陆凯这样的统帅,再加上张冠之这般猛将,终于在风雨飘摇之际稳住了局势。
    其实刘元进所部即使战斗力再弱,毕竟十多万人,也不应该打成这样。还是主将无能,根本不长于统帅,才把二十万大军指挥成一群绵羊。
    陆凯接手指挥之后,一边从各军之中甄选精锐,组成核心部队,分守城门,又命人在城外修筑了大量的木栅栏连接在一起来阻挡隋军。
    城中兵力,还有十余万人,随着军心的安定,渐渐发挥出人力优势。
    而城外的吐万绪面对此时的局势则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手上只有四万多人,还有四分之一是水师,让他们去围困曲阿城,实在是力有不逮。而且陆凯打定主意坚守不出,要跟自己拼消耗,他也没法破城。
    至于扫荡贼匪外围城池,吐万绪也不是没想过,但还是受限于兵力,他实在不敢轻易分兵。现在他这点兵力都没法完全压制城中的贼匪,又哪敢四面出击啊。
    就这样双方在曲阿城相持了两个多月,谁也没有办法得胜。此时无论是城中的刘元进还是城外的吐万绪都有些急了,二人都耗不起。
    无关粮食,而是局势。
    吐万绪这里,杨广的催命书一封接着一封,急命吐万绪尽快破贼。而此时因为吐万绪主力和刘元进在曲阿纠缠,江南各地的局势依然是风起云涌,到处都是贼匪泛滥。几乎除了吴郡几县,大多数的郡县都落入了贼匪的手中。
    九月初,董道冲在遂安郡起兵,杀死遂安郡太守李显,自称吴越王,应者云集,很快成为仅次于刘元进的第二大势力。
    对于江南的反隋形势来说这很好,可对于刘元进、朱燮可就真的是晴天霹雳。董道冲的出现,将原本属于他们的反隋集团分裂。他们在这里和隋军主力相持,而董道冲则在遂安郡大肆扩充实力,他们若是再在曲阿相持下去,怕是江南真姓了董了。
    事情恰恰就是这样,有时候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怕。
    而且刘元进与朱燮之间还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陆凯与朱燮是一伙的,张冠之也是朱燮的心腹,曲阿又是陆凯的老巢,军权明里暗里实际控制在朱燮和陆凯的手中。
    刚开始为了胜利刘元进还不得不忍受,但随着曲阿城局势的逐渐稳定,问题就出现了。刘元进一派的将领总认为陆凯故意将困难任务交给他们,明显针对余杭军。
    这一日隋军大举攻城,几乎攻到城墙之上。负责守卫的余杭军伤亡保重,主将魏冲战死,其部历经血战,十不存一。魏冲期间几次向陆凯求援,却始终没有等到陆凯的援军。
    战后,余杭军怒了。
    以大将王珉之为首,堵住了陆凯的军营,要个说法。
    陆凯麾下将领,自是不允许对方这么羞辱陆凯,立刻持械反击。双方在中军大帐,剑拔弩张。
    幸好这个时候刘元进、朱燮等人还有理智,闻讯后忙赶过来拦住了这场内讧,没有让问题恶化。但随着这场内讧的出现,双方关系已然破裂。
    陆凯也不得不向刘元进解释,当时他担心隋军会声东击西,而当时他手上也只有唯一一支预备队,因此不敢轻易压上。而从另一个门赶过去的援军也因为其它原因耽搁,最终晚了一步。
    为了大局,刘元进接受了陆凯的说法,但余杭军已不再接受陆凯的指挥,双方各自为战。
    又过了两日,城外的隋军似乎是粮尽了,开始缓缓撤退。
    刘元进和朱燮刚开始还不信,等到斥候回报,隋军已经完全撤离了曲阿,众人大喜过望。多日笼罩的阴云终于烟消云散了。
    刘元进提议,隋军粮尽撤退,军心必然不稳,可趁着这个机会突袭隋军,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众人被压着打了两个多月,几乎无还手之力,听到刘元进的建议,无不兴奋起来,誓要报仇。
    朱燮虽然对此表示疑虑,但众人纷纷赞同刘元进的说法,他也不好说什么。
    看到众人纷纷出言赞同,刘元进高兴起来。他这两个多月不仅被隋军压制,还被朱燮、陆凯压制,总算可以翻身,这次出兵,被刘元进看做他重掌权利的一战,绝不容失。

第十八章 一败再败

    世间蠢货千千万,我的队友占一半。
    刘元进带着主力不敌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兴味盎然的去追击隋军去了,然后就中了隋军的埋伏。隋军解围而去,不过是愿者上钩,以逸待劳,乃计耳。然后刘元进便一头扎进了隋军提前设置好的陷阱之中。
    两军摆开车马真刀真枪的对着干刘元进都不是隋军的对手,更何况是中了埋伏。
    几乎没有抵抗,刘元进所部和隋军猝然相遇便崩溃。刘元进更是掉头就跑,只恨爹妈没多生两条腿,至于军队,早就顾不得。
    隋军大胜,趁势反攻曲阿城。
    这时候狼狈逃回曲阿城的刘元进跟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脑袋,再也不说话了。但耷拉着脑袋也没有用,因为此败,其军士气大降,城中人心惶惶,隋军又卷土重来,这一仗根本没法打。
    朱燮无奈,便有心放弃曲阿城。
    “我军野战跟隋军还有较大差距,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弥补的。既然如此,不若我军主动撤出曲阿。江东之地,地域广大,民心在我,我军尽可与隋军在江东周旋。而隋军越是往南,便越发拉长粮道,孤军深入。到时候敌明我暗,只要我军把握时机,必可一举破敌。”
    众人也都被打怕了,对于朱燮的建议,纷纷赞同。
    只有陆凯不愿意撤退,毕竟曲阿乃是他的老巢,放弃曲阿,他便失了根基,往后只能寄人篱下。
    刘元进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朱燮的建议。不仅仅是现在的曲阿已经不可守,往南是余杭郡,乃是自己的地盘,打起仗来总比在曲阿方便的多。
    陆凯胳膊拗不过大腿,刘元进和朱燮走了,他总不能留在曲阿等死吧,最终也只得同意突围。
    城中各部准备完毕,到了夜里,趁夜突围。这是一场保命之战,各部皆发挥出巨大的战力,竟然颇围而出。
    吐万绪见状,尾追不止。
    隋军麾下有骑兵,追击战便占了大便宜。刘元进和朱燮只得且战且退,走不得多远,便回身迎敌。
    夜色混乱,各方混战,到了第二日一早,刘元进才发现他们跟朱燮失散了。双方相互掩护,打着打着就失了联系。他们本计划撤退到晋陵城,再与隋军周旋。只是本向东南进军的刘元进到了天明才发现走叉了道路,竟然一路向南了。
    刘元进考虑是不是折道再向晋陵,但被诸葛殷劝阻。
    诸葛殷认为本就在曲阿受到朱燮排挤的他们,到了朱燮的老巢晋陵,必然更没有发言权。到时候刘元进这个天子便成了朱燮手中的傀儡。与其如此,还不如让朱燮在晋陵城和隋军交战,他们则返回余杭,重整势力。
    刘元进再是混不吝,出身不高的他面对朱燮、陆凯这些世家子,还是有些心虚,而且他对隋军也产生了畏惧。既然诸葛殷的建议可谓一石二鸟,他也就不愿再去晋陵城碍眼了。
    刘元进遂下令全军向南,前往义兴。
    而与此同时,朱燮、陆凯二人经过奋战,终于赶到了晋陵城。
    但此战的结果有喜有悲,最重要的是他们途中失了天子刘元进,二人也不知道刘元进是死是活,但没了刘元进,他们就少了一杆大旗。
    而且这几战义军的实力大大被削弱了,二人也是一片黯然。
    尤其是朱燮,心中更是惆怅的很,无论刘元进在突围过程中被隋军杀死,还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对于义军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而且朱燮更担心的是第二条,隋军没有用刘元进的脑袋来威胁他们,说明刘元进未必身死,那刘元进跟他们分道扬镳的可能性便最大了。
    但这个危机时刻,他们根本经受不起分裂。
    此时吐万绪如阴魂不散一般,紧咬着朱燮所部,从曲阿城赶到了晋陵城。
    看着源源不断的隋军,朱燮犹豫再三,最终决定接着撤退。放弃晋陵,继续向南。
    “大王,不能再撤了,晋陵是咱们的家啊,离开晋陵,咱们去哪?”
    故土难迁,没人愿意将家乡丢给别人。
    朱燮咬着牙说道:“曲阿、晋陵都靠近江南河,隋军运输得以保障。再在晋陵打下去,又是下一个曲阿。我军向西南走,无论是宣城还是吴兴(旧吴兴郡,治乌程)一带,都能跟隋军周旋。”
    而且朱燮还不想放弃吴越同盟。
    双方联合起来都不是隋军的对手,再继续分裂,那不是自寻死路。
    然众将却不太愿意。吴越之地,虽然名为吴越,但吴人、越人是两个概念,双方相差很大。往南走背井离乡,他们可以适应吗?
    朱燮强压着众人,最终放弃了晋陵城。
    按照朱燮的想法,将晋陵城一把火烧了,什么也不留给隋军。但晋陵毕竟是他们的家乡,考虑到众人的心情,他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
    朱燮和陆凯带着军队一路向南,到达义兴城,正好遇到在此修整的刘元进。
    本来想着偷偷猥琐发育的刘元进这时尴尬了,毕竟他心中理亏。幸好诸葛殷反应快,也脸皮厚,便向朱燮解释道“当日突围,大军与隋军交战,失了方向,竟意外向南。之后他们多次准备改道向晋陵,但道路为隋军所阻,不得已只得返回义兴修整。”
    朱燮当然不信这些鬼话,但此时再去追究已经没有必要了。义兴是刘元进的地盘,他们失了毗陵郡,来到义兴,可谓是寄人篱下。
    当然其余众人仍旧是愤愤不平,双方之间全无信任。
    两军就这么在义兴驻扎,朱燮思索再三,最终决定完全接受刘元进的指挥,放弃主导权。
    朱燮很清楚,双方若是再各行其是,接下来还是会被隋军击败。既然如此,就必须做到统一指挥。现在他已经没有和刘元进再抗衡的资本,唯有屈服,才能同心共力。
    面对朱燮的拱手投降,刘元进大喜,早这么自觉不就好了,他是天子,自是该统御万方。
    当然朱燮和陆凯手上还有数万兵马,而且刘元进也佩服二人的能力,也没有独断专横,双方倒是勉强做到了心齐。

第十九章 无毒不丈夫

    吐万绪和刘元进的叛军打得热火朝天,一直坐观双方胜负的黄明襄和欧彦也没有闲着。
    作为江东军政方面的两大巨头,黄明襄和欧彦在吴县对江南的局势是异常了解的。眼看着刘元进、朱燮、陆凯等人的叛乱声势越来越来,各地世家大族不是从逆便是被横扫,二人越发欣喜。
    此时二人已经征练军队两万余人,就等着合适的机会,力挽狂澜。
    但吐万绪南下之后,五万人马一路横扫刘元进二十余万叛军,势如破竹,大大超出了黄明襄二人的预料。若是照这个势头,吐万绪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刘元进之乱,到时候他们所有的谋划反倒成了为吐万绪作嫁衣了。
    这让黄明襄如何接受。
    江南的乱子可以平,但必须是黄明襄和欧彦来平。若是换了旁人,那黄明襄宁愿这乱子平不了。
    这时黄明襄的底线。
    黄明襄便和妻子沈落雁商议此事。
    沈落雁出身吴兴沈氏,具有沉鱼落雁之姿。且从小便熟读诗书,深谙兵法、谋略之道。黄明襄当初看上沈落雁,便是为其才华所倾。二人结婚之后,沈落雁也是夫唱妇随,是黄明襄的贤内助。
    “昔日兄长评论大隋将领,曾言杨太仆之下,唯杨义臣、吐万绪、周法尚三人堪称帅才,至于其余诸将,或为猛将,或为干臣,却总是差上一筹。之前我还不知道兄长为何将吐万绪提到这个位置,今日看其用兵,才知兄长看人之能啊。”
    吐万绪打得好,他半点办法也没有。而且吐万绪官拜大将军,又是关陇大族出身,资格无人能及,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对方。
    沈落雁看着皱眉的丈夫,却是劝道:“阿郎莫忧,我看那吐万绪虽然连战连捷,但未必可以平定江南之乱。”
    黄明襄一愣,看着妻子说道:“这是为何?”
    沈落雁说道:“阿郎以为单凭军事手段,要用多长时间才可以彻底压服江南?”
    看到丈夫似乎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沈落雁接着说道:“昔日无论是杨太仆平江南,还是兄长平江南,无不是一手精兵,一手封赏,对于江南世家又打又拉,才能安定住江南。江南的事,无非就是江南世家大族的事情。
    今吐万绪南来,虽然连战连捷,可其用兵能比得上兄长?我看各地情报,吐万绪可是没有和江南世家接触啊。”
    当然江南世家的核心多在吴郡和会稽郡,吐万绪可是插不上手。
    黄明襄看着妻子说道:“江南的事,终究是老百姓的事,又是江南世家的事。吐万绪想一力降十会,还真是有些困难,但并不是一定做不到。江南这些人,你比我更清楚,都是一些墙头草,谁赢便攀附谁。”
    沈落雁却是不同意丈夫的话,说道:“但那需要时间,吐万绪等得了,江南世家等得了,但天子却未必等得了。你曾经也说过,天下大乱,不在于剿,而在于抚。同样朝廷对于老百姓的政策不变,则民乱便不会停。杀了刘元进,还会有张元进、王元进,到时候吐万绪永远平不了江南。”
    黄明襄很清楚,无论是天下还是江南,老百姓被繁重的徭役拖得实在受不了了。非得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不可。黄明襄在江南虽然尽力去做,但朝廷的大政策在那里,他也没有办法改变根本。
    除了吴郡、东阳,其它郡的太守也不买账。
    黄明襄低着头思索了一会,压着声音说道:“我听说吐万绪大军的军粮都囤积在茅浦港,若是茅浦港失火,不知道吐万绪会怎么办。”
    若想拖延吐万绪大军的进程,不能光指望江南的民乱,断其粮道是最重要也是最合适的方法。
    沈落雁一惊,才说道:“这能行吗?”
    丈夫和欧彦二人在吴郡并没有多少兵,若是再出击茅浦,一方面成功系数不高;另一方面也容易暴露。她实在不看好丈夫的这个计划。
    “放心,必万无一失。”
    黄明襄当然没有那么傻,从吴县出兵。若是如此,无论如何也瞒不过有些人,后患太大。
    黄明襄指望的是另一支奇兵。
    作为黄家在江南的掌舵人,虽然黄明襄不直接管理胡逗洲的事务,但他也知道兄长在胡逗洲的水师,实力强劲。让他们从胡逗洲出发,偷袭茅浦港,简直不要轻松。
    吐万绪在江南断了粮,必然没法再次出击。当然吐万绪也可以就地筹粮,但毗陵等地被乱匪荼毒的这么厉害,哪有多余的粮食。若是吐万绪敢抢掠,那就更好,黄明襄正好上书弹劾他。
    本来黄明襄有筹集粮草的责任,得给吐万绪供应粮草。但他后台硬,根本不必在乎吐万绪的命令。
    定下此事之后,黄明襄没有和其他人再商量,此事越隐秘越好。他立刻招来了亲信十方,命其连夜赶往胡逗洲,将自己的亲笔信交给在胡逗洲的黄明俊。
    黄明俊的这支海洋舰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终于成了一支可靠的海上力量。
    送走十方,黄明襄连夜又让人叫来欧彦,商议此事。吐万绪断了粮,剿匪必然不成,怕是之后剿匪的事还得落到他们头上。
    朝廷已经拿不出第二支部队来江南了。只要吐万绪倒台,朝廷所能依靠的只剩下欧彦和黄明襄,到时候便能彻底完成江南的洗牌。
    江南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若非没办法,黄明襄实不愿让江南再乱了。
    最后二人决定,尽快编练好军队,然后继续等待时机。
    目前除了时机,最大的问题还有军队。自东汉以来,太平时节,各郡的地方军队一般不会超过三千人。虽然现在因为各地民乱,各地官府早就打破了这个约束,但毕竟时间尙短,都是新兵。
    尤其是江南的府兵制几乎就是个摆设,因而兵源战斗力远不如北地。虽然满地流民,挑选青壮便能为用,但若练出一支强兵,还需要时间。
    若不是有上一次江南大乱时黄明远留下的积蓄,黄明襄连新招募的军队的武备都装备不起来。

第二十章 茅浦之变

    九月二十五日,茅浦港。
    今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阳光照在大江之上,好像撒了一地的碎玻璃一般晶莹。茅浦港作为隋军的大后方,守卫并不森严。主力大军一路连战连捷,江南贼匪望风而逃,让他们这群看热闹的人已经失去了警惕心。
    孙十六靠着望楼的一侧栏杆,懒洋洋地享受着难得的太阳。
    孙十六是多年的老**了,听他那死鬼老子吹嘘,自家祖上也是东吴皇族。当然别管真假,他这皇族在现在就是一个穷鬼加流氓,根本没人看得上。孙十六虽然没有跟着大军南下,可这港口守卫也不是什么好活。前几日一场秋雨,气温降了大半,在望楼上栉风沐雨,淋得跟个落汤鸡一样,别提多辛苦。
    今日天一放晴,他抢着值了今天的日,省的过两日天气再变了。
    与他一起的是个年轻小子,名叫王有才,性格木讷,常受孙十六的压榨。军营里没人权,除非你特别能打,打到别人都服,否则没人把你当人看。
    孙十六欺负王有才,便让王有才负责观察,他则靠在栏杆上偷懒。
    王有才为人倒是认真,一直一丝不苟,让孙十六看得挺没劲。人都是这样,有的人你越搭理他越给他脸,若是不理他的话,他反倒没趣了。
    “王有才,你这么仔细给谁看的啊。还不过来歇会。”孙十六就烦这种傻小子,之前是怎么活下来的。
    “孙兄,放心,我不累!”
    这王有才被欺负惯了,虽然辛苦,也只希望老老实实地值好自己的日,不想跟孙十六这种人搅合在一起。
    “让你过来你就过来!”
    孙十六忒看不起这种人,软了吧唧的,跟个面团一样。
    “我说你给谁看呢?有什么可看的。”孙十六一把将王有才拉过来,给他教训道:“你知道这是哪吗?茅浦。你知道大将军打到哪了吗?听说都打到吴郡了。知不知道吴郡是哪?”
    王有才摇摇头。
    “吴郡离着这好几百里呢,你说哪会有乱匪来。况且咱这大营有一千多人,什么贼匪能够攻得下?”
    王有才也不知道孙十六说得对不对,只得有些木讷地坐了下来。
    靠着栏杆,微风一吹,王有才也跟着孙十六一样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半睡半醒的他揉了揉眼,忽然看到远处江面一些船只正在靠近。
    刚开始王有才还没有什么感觉,忽然他一个激灵,突然意识到什么。惊慌地他忙慌醒了一旁的孙十六。
    孙十六睡眼惺忪,满是起床气。
    “孙兄,你看,你看那些是不是贼匪的船。”
    王有才抬起头来望着远处的江面,他几乎隔一天便要在望楼上值日,港口之中有哪些船,他比谁都清楚。今日突然出现的这么多船只很明显不是隋军。
    “有贼寇!”
    孙十六也一个激灵,扯着嗓子大喊,又让王有才去敲击铜锣。
    但一切都晚了。
    此时离着望楼有数百步的一艘战船,突然无数箭矢飞来,或者说短矛更合适,狠狠地打在望楼上,立刻便将望楼轰塌了。
    其它战船也是纷纷轰击,不一会茅浦港内便有数艘战船沉没。对方运用的更多的是火箭,因此无数的船只被火箭射中,燃起火来。
    水上的日子极其辛苦,平日里不少水手便上了岸。隋军战船之上,根本没多少人在自己的位置上。也因为如此,茅浦港内的战船几乎失了反击能力,只能一点一点覆灭在来犯之敌的打击之下。
    这支陌生军队便是黄明俊指挥的大洋舰队。
    自大业二年,这支舰队在胡逗洲成军。黄明俊指挥他们北击新罗、百济、东瀛,南征南洋诸岛,几乎独霸了整个中国外海。
    这支舰队也一点一点发展壮大,最终达到现在的规模。
    黄明俊接到黄明襄的信之后,便率领一支分舰队从海中洲(今舟山群岛)大本营出发,直奔茅浦港。
    这个时代的人对海洋并不了解,也几乎没有防备。
    黄明远沿着长江,一路逆流而上,到达茅浦港外,发起了这轮攻击。
    黄明俊常年纵横于大海之上,与各种海盗、水匪交战,水面作战经验丰富。眼看一击得手,便立刻命军中的中等船只向港口冲去,展开接衔战。
    控制了这些残余的战船,这一战也便基本胜利。
    黄明俊所部除了有水军,还带了三千陆战将士,黄明远将其命名为海军陆战队。这是其登陆作战部队的精华,这一次全带来了。
    这批人在港口两侧迅速登岸,然后向茅浦港路上的大营和粮库杀去。
    茅浦守将宋吉,今年已经五十多岁。虽然没有跟随吐万绪南下,但他这个年龄,也失了进取之心,乐得在茅浦清闲。
    听到属下奏报港口遇袭,宋吉如遭雷震。不过他也不善水战,这港口外的水上战斗更是插不上手。很快他反应过来,茅浦港最重要的便是大军的粮仓,若是出了问题,可是杀头的罪过。
    宋吉带着人慌忙往粮仓赶,正好遇到了也奔向粮仓的海军陆战队。双方相遇,立刻便展开了激战。
    看着这些骁勇之士,组织严密,装备精良,宋吉的后背一阵发寒,这哪里是一群水匪,其悍勇之状,怕是官军也不如吧。
    对方排着整齐的队伍,横刀麾下,便是无数人倒下。
    宋吉年纪大了,靠着资历走到今天。若是年轻的时候,或许还有些武勇与胆气,但到了这个年龄哪里还有拼死一战的勇气。将是三军之胆,宋吉一怯,其部立刻便软了。
    很快宋吉所部被击溃,宋吉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年纪大了,腿脚不好,实在逃脱不得。
    海军陆战队击溃港中唯一一支抵抗力量,到达粮库,立刻将仓库中的粮食、甲胄、兵器等物资装上战船,而带不走的,则全部被销毁。
    到了傍晚,众人升起来大帆,准备返航,又是一场收获颇丰的战斗。舰队的身影在夕阳的照应下,渐渐消失在大江之中,只留下烽烟还未散尽的茅浦港,在低声哀鸣。

第二十一章 放手一搏

    正在围攻计山的吐万绪接到茅浦遇袭的奏报,差一点晕了过去,这般噩耗几乎是天丧我也。茅浦港内几乎存放了他半年的军粮,现在全部被海匪劫掠一空,他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江南混乱,根本征发不到粮食,而江南转运使黄明襄更是明确表示没有办法对他们提供支援,难道他们要饿着肚子打仗吗?
    吐万绪思虑万千,心乱如麻,却是知道这仗没法再打下去了。再打下去不仅无法取胜,搞不好其军还有覆没的危险。
    再三询问了信使,吐万绪终于弄清了茅浦的事,可是更令他费解的是到底是哪里来的这么一股势力,能够攻破茅浦港。那可是他们的腹地。
    当然此时也容不得吐万绪去考虑海匪到底是哪股势力,江南的水贼、盗匪实在太多,其部虽然出现的突然,但并非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对于吐万绪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再去弄粮食。
    鱼俱罗知道此消息之后,便劝吐万绪退兵。他们现在孤军深入,本就四处都是敌人,若是粮草再输送不到,便会陷入绝境。
    吐万绪想了想,最终还是没同意。
    面对鱼俱罗的不解,吐万绪将一封信交给鱼俱罗,满是无奈地说道:“俱罗(鱼俱罗的字,其名不传世,以字行),这是昨日六百里快急送到的天子的信,还是催我尽快讨平江南贼匪。这个时候我若是提撤兵,天子怎么看。”
    鱼俱罗也清楚这些日子天子催促的很,但仍是说道:“大将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天子不清楚江南的事,可江南都乱成这个样子了,我们总不能轻敌犯险吧。”
    吐万绪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地说道:“我也知道不能犯险,但问题是天子那里信吗?谁让你那个好徒弟当初一个多月便平定了江南之乱。”
    有黄明远当初的旧事,杨广便下令,我不要求你一个月破敌,那三个月总该可以了吧,三个月再不行,那半年总可以了吧。
    吐万绪这种老将也是要脸面的,总不能说他连黄明远的六分之一都不如吧。当然吐万绪真的舍下一张老脸去求天子,杨广也不信啊。黄明远一个月平乱,你半年平不了,你是平不了还是不想平啊。
    此时鱼俱罗也翻了难。
    吐万绪一拍桌子,凛然说道:“既然事情都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也没了退路,那我便在这一个月之内破了计山,灭了刘元进便是。”
    吐万绪准备跟对方大决战了。
    鱼俱罗却不看好吐万绪的决战计划。他二十年前就跟着杨素在江南平乱,江南之人到底是个什么习性,他比吐万绪清楚。
    鱼俱罗不担心吐万绪能不能攻破计山。到现在为止,一个小小的刘元进他也没放在眼里。他是担心即使灭了刘元进,还有张元进、李元进,这遍地盗匪,仗会变得无休止。
    天下大乱,道路隔绝。鱼俱罗却是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洛阳。他又担心儿子,便准备派人前往洛阳接几个儿子到身边,也有个照应。
    ······
    吐万绪要进,刘元进也不准备退了。
    当日刘元进和朱燮在义兴县会师,刘元进便重新掌权,对于军政大事有了最终的裁决权。听闻吐万绪从晋陵向义兴杀来,朱燮便劝刘元进继续撤退,以空间换取时间。
    但此时的刘元进却不准备再撤了。
    从义兴县往南没多远便到了余杭郡,想他当初带着余杭百姓的期望,一路意气风发的北上,誓要安定江南,可这才过了几个月,他是兵败如山倒,他可没脸灰溜溜的回余杭去,在乡人面前丢脸。
    刘元进要打这一仗也不是光为了面子,尤其是其弟刘元安从余杭送来万余人,尽是青壮,倒是给了刘元进一份底气。
    刘元进准备借着这个机会,再和隋军战一场。毕竟威望什么东西都是打出来的,他知道朱燮、陆凯等人此时的归附不过是因时因势,非出自本心,他要想彻底压服二人,必须要得胜此仗。
    众人之中,狗头军师诸葛殷是最了解刘元进的心意的人,此时他便对众人说道:“我军当初起事,一呼百应,江南士民无不景从,为的便是跟随我们驱除北伧的欺辱,可今日我等却闻北伧之兵望风而逃,还凭什么得到江南士民的支持。今日若逃,我军便人心尽丧,不用打也要忘了。”
    “就是,咱们跟这些北伧拼了!”
    “跟这些北伧拼了!”
    一时之间,众人群情激奋。
    朱燮想了想,倒是也赞同了刘元进的意思。除了诸葛殷说得这一条,朱燮始终认为此前兵败,皆是准备不充分,没能充分发挥手上的实力,非战之罪。吐万绪手上兵力一共不到五万,去掉水师差不多还有近四万人。此番南下,又要征战,又要绥靖地方,再加上伤亡,此时最多能有三万人马,或许还没有这么多。他们若是真刀真枪的和隋军拼一场,未必会败。
    刘元进和朱燮虽然一败再败,但其实并没有伤到老底子。
    而且此战若胜,他们便可以顺势反攻毗陵郡。朱燮也不愿去余杭寄人篱下,毕竟别人家哪有自家好。
    为了这一战,刘元进集中了五万人马,其中一半都是双方的精锐。为了打赢这一战,刘元进和朱燮都把自己的老底子拿出来了。
    义兴城破烂,不堪守御,刘元进便将军队布置在义兴城东北面的计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东北二十五里)。又以义兴城为大本营,作为屯粮之地。
    计山虽然不高,但作为浮玉山(今天目山)的余脉,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是个守御的绝佳地点。而且计山向东俯瞰太湖,扼守南下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
    越军便在此摆下阵势,等待隋军到来。
    作为前敌指挥,陆凯在山脚挖了数道壕沟阻敌。又依靠地势在山腰位置设置了三道防线,并在每道防线后又设置了一批弓箭手,以为依托。
    计山背靠义兴城,山上也不缺水源和物资。刘元进和朱燮打定主意坚守,耗死在此地。

第二十二章 大败亏输

    吐万绪进至计山,果为贼匪所阻。
    吐万绪到了山下,看到贼军的阵势,便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贼军之中有能人啊,几道防线几乎将所有的突击点都防御住。而若想破敌,只得选择正面强攻,拿人命去填。
    吐万绪试探着发起了几次攻击,均没有什么成果。而因为地理环境,吐万绪最依仗的骑兵在这里也无法发挥作用。
    这日鱼俱罗领命,亲自带兵为先锋。他一手提刀,一手提盾。此时山上箭如雨下,众人只得持盾低头拼命往上爬。可上山没多久,便是一堆石头砸下。每一块巨石都开拓出一条血路。
    隋军伤亡惨重。
    鱼俱罗冲在最前面,因此贼军弓箭也招呼得很。
    鱼俱罗不惧弓矢,砍断数支羽箭,迎面便是一块巨石砸来。他身子一闪,巨石从一侧滚下,可没等他站稳,山上还有无数飞崩的小石头。正好一块向他击来,砸到了他的左肩。鱼俱罗一个趔趄,更多的巨石滚来,幸好有个亲兵将他一推,鱼俱罗才没有被巨石砸中。
    此时受伤的鱼俱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身后一众亲卫上前,也不顾鱼俱罗大喊大叫,便护着鱼俱罗退回了营地。没了箭头鱼俱罗,这次进攻又以失败告终。
    连续数日,隋军损兵折将。而且众人自渡江南来,奋战数月,疲惫不堪,之前连连得胜,问题还看不出来。但因为这次受阻,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
    一时之间,军心开始乱了。
    在计山受阻了快半个月,隋军粮食也没了多少。今日天子催促的信件又到,也将将吐万绪逼到了绝境。
    吐万绪眼看强攻不成,便让人日夜在山下辱骂刘元进。
    隋军抄着官话,什么话都骂,可把山上的刘元进气得七窍生烟。刘元进按捺不住,便要主动出击,击杀吐万绪这个老贼,还是诸葛殷一再好言相劝,直言这是隋军的陷阱,才将其劝阻。
    但刘元进也不是好相与的,便派了一批大嗓门的士兵在山脚下与隋军对骂。这群吴越之兵什么方言都要,双方各种俚语、俗语,倒成了一场骂人大会。
    此时吐万绪眼看刘元进不中计,便又心生一计。
    吐万绪将军队一分为二,命部将公孙上哲从太湖乘船,绕过计山,往南而去。
    当然这瞒不过刘元进的斥候,听到这个消息,刘元进大惊,隋军绕道南下,这是准备要偷袭余杭吗?
    其余众人也是吃了一惊,只是不清楚吐万绪到底要做什么。
    “哎呀,中计了!什么叫阵,辱骂,都是做给我们看的,意图迷惑我军。吐万绪这条老狗这么做就是希望我们认为他的主力都还在计山,而私底下他早准备攻打余杭了。他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
    朱燮一阵懊恼,怎么就忘了吐万绪这狗贼多变啊。
    众人也是一阵后怕,若非斥候发现隋军的踪迹,等隋军突然出击,破了余杭,他们再坚守计山又有什么意义。吐万绪这条老狗真是不愧为隋军名将,老辣的很。
    听得朱燮分说,众人也是明了。
    刘元进下意识地便准备回援余杭城,那是老巢,丢不得,至于计山,谁还顾得上。
    此时朱燮劝道:“圣人,我军正面还有吐万绪一部,此时回援余杭,必会遭到对方的尾随。余杭重地,有数万人马守御,只要我军及时通知,守军有了防备,吐万绪一时之间也未必能破城。既然吐万绪给我们来个虚虚实实。我军也可趁机攻打计山脚下的隋军大营,到时候必然破敌。”
    刘元进大喜。他一面命人飞速通知余杭,一边命军队整装待发。
    到了夜间,天色晦暗不明。
    陆凯作为大军先锋,率领前锋主力,直奔山下的隋军大营而去。众人极其兴奋,被隋军压着打了这么长时间,这还是第一次大反击。
    陆凯率众人破营而入,将营寨边的三五隋军一一斩杀。隋军今日似乎格外的孱弱,根本难以抵挡。
    看来隋军的主力果然是去突袭余杭了。
    很快陆凯带着大军杀入大营中心。
    可是越往里陆凯越有些不解,怎么隋军营中这么少人,虽说隋军分兵,但不应该啊。
    一直往里冲杀到隋军中军大帐,部下前来回报,帐中根本没有人。陆凯更是吃惊,心中有不好的感觉。
    就在此时,营中突然火起,大地变得震荡起来。
    “是骑兵!”
    陆凯猛得回头看,正想高呼撤退,忽然一箭飞来,正中其咽喉。陆凯没有“哼”一声便落马身亡。
    这时营寨之中,四面八方皆是喊杀声,向着贼军杀来。陆凯身死,没了指挥,众人也傻了眼。
    很快隋军骑兵冲翻了贼军的防御,开始了**裸的大屠杀。
    贼军此时已经已经丧了胆魄,四散之下,哪还有人抵抗。营中火烧声,喊叫声,求饶声,怒吼声,交杂在夜色与烈火之中,形成了一副可怖的画面······
    于此同时,原本已经从太湖离去的公孙上哲也率部回返,在离着义兴城不远的地方登岸。
    公孙上哲率领数千士兵,直扑义兴城。对于隋军来说,其目标从来都不是余杭城,余杭这么远,义兴那么近,如何能舍近而求远。
    贼军的关注点都在计山,主力军队早就调到计山准备围歼隋军了,义兴城内尽是老弱病残。
    况且众人皆以为胜券在握,根本没防备隋军袭城。
    等到公孙上哲到了城外,众人皆傻了眼。根本来不及关闭城池,公孙上哲便抢攻入城。
    在隋军面前,守军几乎如泥捏的一样。
    公孙上哲杀破城中守军,向粮仓和武库而去。
    守卫粮仓、武库的贼将马训自知不敌,便命人往粮仓、武库内浇上火烧,焚烧了武库。而马训本人带着一众亲兵死战不退,一同为刘元进的帝国殉葬。
    公孙上哲急救火,但并未挽回多少。
    很快贼将败退,逃到了城下,公孙上哲不仅不纳,反而率军清剿残兵。刘元进见失了义兴城,如丧考妣,但无能为力。只得和朱燮、诸葛殷往余杭郡而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