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八章 封嵎山降

    隋军此战,成功占领武康城和白鹄山,彻底打开了余杭郡的北大门。

    战后,诸将献功,叶孝辩提着王珉之的脑袋,让诸将纷纷羡慕。叶孝辩算是走狗屎运了,这次无论是夺城还是斩将,都以功居第一。欧彦追叙他在太湖之中剿匪的功劳,授予其鹰扬司马的职务。叶孝辩以此跻身讨捕司的中级将领,引得无数人艳羡。

    欧彦也想将叶孝辩树立成一个典型,因此对其频频礼遇。在封赏上无论是职务还是物品都极其丰厚。

    很快叶孝辩以水匪身份投奔隋军,荣立战功,封为隋军大将的消息便传遍了江南各地。不少人动了心思,纷纷前来投奔。

    于此同时,方闿、方融兄弟带着方州的脑袋前来投奔。二人以仆杀主,可谓是触犯了礼法人伦,为人所不耻。众将纷纷劝欧彦杀了二人,却为欧彦拒绝。

    欧彦也不喜欢这种卖主求荣之辈,却很清楚,二人和叶孝辩一样,是撬动贼匪心思的一个重要砝码,只要善待这些投降之人,让贼匪有了后路,对方才不会产生拼死抵抗。当然更会引得贼匪之中相互猜忌,使人人自危,无复信任之心。

    欧彦厚厚地表彰了方闿、方融兄弟二人,使得二人感激涕零。

    欧彦又去信黄明襄,使其安排武康城的官吏。而他本人没在武康城停歇,直接率部南下。其实武康防线还有另一处要点封嵎山,只是王珉之与封嵎山守将侯文师不和,双方老死不相往来,才没了联系。

    侯文师是朱燮麾下第一智将,祖父便是南陈第一权臣侯安都,其为人善于用兵,足智多谋,是朱燮的左膀右臂。

    侯文都始终认为,反隋不应该依靠刘元进这些盗匪,而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因此一直反对朱燮以刘元进为主。只是朱燮后来坚持,他身为部下才作罢。晋陵兵败之后,侯文都认为朱燮应该向西进入宣城,甚至是江西,那样回旋的余地更大,可惜仍为朱燮否决。

    计山兵败之后,朱燮的残部一败涂地,只剩下数千人。刘元进以王珉之为将守卫武康,便想将侯文师留在武康,这样彻底将朱燮的兵权分割开来。但侯文师不愿意,最终双方妥协,侯文师才被安置在封嵎山,护卫武康县侧翼。

    此时的侯文师已经心生了离意。

    没过多久,隋军再次南下,侯文师便命人打探隋军的消息。后来听闻王珉之败亡,武康城已破,侯文师心中便明白,余杭已经彻底不可守了,刘元进兵败只是时间问题。侯文师根本看不上刘元进,又怎么可能愿意为刘元进殉葬。

    隋军离开武康的消息传来之后,侯文师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侯文师便召集军中诸将来自己营中议事。

    因为数次兵败,朱燮麾下旧将星离云散,侯文师麾下虽然有四千人,但小的派系无数,其中不少人也不是自己的嫡系。

    看着众人,侯文师说道:“武康城破了,王珉之也死了,隋军正在向封嵎山杀来,我军何去何从,诸位有什么意见?”

    武康城破的消息早就私底下传出来了,众人并不吃惊。不过对于隋军,诸将是全无办法,一个个只得低着头,全部说话。

    “都哑巴了?”

    其实能有什么办法。侯文师所部来源复杂,经过侯文师这两个月的整训,勉强成了一支军队,但肯定是不如王珉之所部的。王珉之打造的那个防线,号称半年不失,可这才过了几天,他就身死城灭了。众人自延陵城一路溃败到这里,在他们的心中,早就把隋军当成了洪水猛兽,战都不敢战,何来战胜之说。

    看众人都不说话,侯文师冷着脸说道:“你们都不说,那我说。今时今日,我军已经山穷水尽,战不能战,退不能退,可能到了明天,隋军杀到,我和你们,都要身死。”

    “嘶!”

    不管众人的窃窃私语,侯文师直接将所有人面前的那种遮羞布揭开,露出血淋淋的伤口。

    侯文师接着说道:“我侯文师不怕死,却不愿如此没有意义的死去。他刘元进一个莽夫,走了狗屎运,才成为皇帝,可他德不配位,全无一点才能,才使得我等义军沦落到今日的地步,我是不愿为这种人去死的。

    所以我决定投降隋军,带着大家求个前程。听说太湖的叶孝辩,也是个人物,他投奔了隋军欧大将军,因为攻打武康立功,已经被提升为鹰扬司马。欧大将军不歧视我等贼匪的身份,我等投奔过去,皆会有个好前程的。

    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不愿跟我投奔大隋。我也不强迫你们,一切全凭自愿。你们之中若是有谁不愿意的,便尽可离去,我决不阻拦。我等毕竟同袍一场,也曾一起浴血奋战,我决不希望最后落到同室操戈。”

    众人也不说话,各自盘算着此事的利弊。

    刘元进、朱燮等人起兵只有短短数个月,又屡战屡败,军心士气降到冰点,要说凝聚力,那是全无。至于什么忠诚,大家都是成年人,又跟他刘元进没什么关系,哪有什么忠诚。

    而且侯文师是主将,即使大家一起降了,骂名也落不到他们身上。

    有人问道:“那吴王也会一起降吗?”

    侯文师说道:“我将去信吴王,请求吴王跟我们一起投降,但具体吴王会怎么选择,只能吴王自己说了算。”

    一些朱燮的心腹皆不说话了。

    这些人不愿意舍弃朱燮,可也不愿意与隋军死战。众人纠结不已,久久做不得决定。最后除了极个别人选择了离开,大部分人都选择追随侯文师投降。

    侯文师也如约放这些人离开,不是他不想斩草除根,而是麾下的军队构成太复杂,指不定诸将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可不敢用杀人的方法解决问题,唯恐担心引发混乱。

    送走完这些人之后,侯文师命人整点封嵎山的武库、人员,然后带着麾下全部军队,向已经赶到封嵎山下的隋军前锋部队投降。

第三十九章 同床异梦

    自从计山兵败,逃到钱塘的刘元进,几乎丢了胆魄。

    此番北上,十多万大军丧尽,眼看着隋军就要兵临城下,什么皇图霸业,什么江山社稷,都成了一场空。那段时间,刘元进做梦都害怕隋军突然杀进来砍掉了他的脑袋。

    幸好杨广帮了刘元进的忙。

    从吐万绪被处置到欧彦接手其军,前后耽搁了很长一段时间。眼看隋军未至,刘元进几人终于有时间来整顿一下残兵败将。

    不过对于如何守住余杭这块最后的地盘,刘元进实在是有心无力。

    这种事过于专业,无论是盗匪出身的刘元进还是道士出身的诸葛殷都没有那个本事,只得交给专业人士朱燮。

    因为朱燮所部几乎全军覆没,后来麾下大将侯文师也被刘元进调走,其本人已经不可能再对刘元进的统治形成威胁,因此刘元进对朱燮的戒备心放松了不少。虽然刘元进对朱燮还是提防,但也必须得用。他知道朱燮有真本事,是他目前唯一可用的人,便放权让朱燮施行,至少是名义上的。

    朱燮此时也陷入了人生最低谷,丧了基业,失了好友陆凯,手中的子弟兵几乎损失殆尽。可现在再是悲伤,也只得强忍着这份伤痛。他不得不利用手中最后的力量,布置余杭郡的防务,企图力挽狂澜。

    之前刘元进屡战屡败,其军都是溃散,到现在不少人又逃回余杭来。且刘元进的弟弟刘元安在刘元进北征之后,不断地抓壮丁充入军中,因此一个小小的余杭郡,虽数次兵败,但还能拿的出九万人马。当然这九万人马的战斗力就差了许多。计山一败,两家的精锐尽丧,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

    朱燮一面命人加固城墙,广征民夫,一面在钱塘县周围设置多个据点,相互呼应。除了镇守武康的王珉之所部,又任命李君范守余杭县,刘元安守石甑山(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北岸宝石山),二人共同护卫钱塘西大门;至于刘黑龙、朱党两个前水师统帅,则镇守奉公棣。

    九万人看着不少,但并不集中。王珉之麾下两万人;侯文师麾下四千人;李君范麾下一万三千人;刘元安麾下一万五千人;刘黑龙麾下九千人······实际上朱燮用于防御钱塘城的军队一共三万两千人。

    对于这些军队,朱燮仍然觉得有些捉襟见肘。

    而且朱燮并不觉得用王珉之守卫武康县是个好的选择,王珉之不是一个能容人之辈,他和侯文师搭档,肯定会有麻烦。侯文师为人谨慎,用他守城肯定比性格莽撞的王珉之更好。

    但是他一个光杆司令,疏不间亲,每次提到王珉之,都被刘元进绕过去。刘元进还以为朱燮希望将侯文师调过来呢。

    正当朱燮尽心尽力为了钱塘城的防御没日没夜的工作时,武康城失陷,王珉之战死的噩耗传来,给了众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正当所有人还没有消耗完这个噩耗时,又一个消息传来,封嵎山守将侯文师以全军降隋。

    这个消息立刻就让朱燮陷入到尴尬的地步。

    武康城到底怎么失陷的众人并不太清楚,可是联系到投降的封嵎山,众人便纷纷认为是侯文师背叛了“大越”,投奔隋军,才坑死了王珉之。众人自是对侯文师咒骂不休,而作为侯文师的旧主,朱燮立刻便获得所有人怀疑的眼光。

    在众人看来,侯文师投降了,作为其主的朱燮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朱燮作为守城主将,本来就属于空降兵,城中军队多是刘元进的属下,对朱燮是阳奉阴违。此时再增添了一份怀疑,众人更是恨不得将朱燮和侯文师绑在一起,每每看向朱燮的颜色,充满了不信任和憎恨,就差指着朱燮的鼻子骂叛徒了。

    刘元进虽然没有明说此事跟朱燮有关,但他又如何不怀疑。在他看来,朱燮这种高门大族出身的人,天然就跟隋人是一路人,对他们跟本不是真心。他朱燮打隋人,不过是狗咬狗,一嘴毛,现在投降隋人,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只是城中还有朱燮的旧部,而刘元进对朱燮还处在半信半疑的阶段,不好直接处置朱燮。

    但刘元进不动,别人却不会不动。矛盾从来就不是只凭压制就能平息的,很多时候没有立即爆发,只是因为在酝酿更大的冲突。

    这日下午,朱燮刚到家门口,还没进门,便听闻右卫将军王节之求见。王节之是王珉之的弟弟,素与朱燮没什么过往。

    不过一个三品将军求见,朱燮也不好拒绝,便亲自下马去见王节之。

    朱燮也清楚这几日弥漫在军中的紧张气氛以及余杭军旧部对他的敌意,因此他对待众人越发折节,希望可以消弭双方的争端,一致对外。

    朱燮来到王节之身前,正准备施礼,没想到王节之突然暴起发难,抽出佩刀向朱燮刺去。朱燮吃了一惊,那刀贴着朱燮的腰部刺过,差一点刺中。

    朱燮本身也有些本事,王节之一击不中,朱燮上前一把按住王节之的手腕,将刀夺了过来。这时朱燮的亲卫也纷纷上前,将王节之给拿下。

    对于这场突然起来的谋杀,朱燮满是愤怒,恨不得直接将王节之诛杀。

    但现在众人正对他怀疑,他若是杀了王节之,余杭军对他的敌意怕是更重了,他和余杭军不得立刻打起来。为了大局,朱燮只得将王节之放了,他希望用王节之来向余杭军表面他的诚意。

    王节之却是不领朱燮的情,骂骂咧咧地走了,满是对行刺失败的愤恨。在他的心中,他的兄长就是被朱燮害死的。

    与此同时,城中传遍了朱燮被余杭军将领行刺的消息,各种流言蜚语,甚嚣尘上,钱塘城里的局势更加复杂、沉重了。

    而更令朱燮寒心的是,刘元进对于王节之的行为,只是口头上训斥了一番,却并未处置。虽然之后刘元进也招来朱燮劝慰了一番,但却已经无法温暖朱燮那颗冰凉的心。

第四十章 抹书间敌

    当日侯文师下定决心投降大隋,带着人下了封嵎山,前往隋军阵前投降,欧彦听闻此事大喜。在江南这么多年,他对于叛军中的主要将领还是了解的。侯文师作为朱燮麾下的第一大将,他的投降,其意义深重,对于刘朱逆匪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欧彦亲自出帐外迎接侯文师,并对其好言抚慰,感动的侯文师感激涕零。

    隋军开始以侯文师为代表,对江南各地的贼匪开始攻心之战。

    主力大军过了封嵎山,目标直指钱塘城。经北斗情报人员回禀钱塘城的防卫之后,欧彦乃下令王世充沿着东苕溪率军攻击余杭城,而朱晖率部从钱塘城北面绕道东向,攻击奉公棣,欧彦率领其余主力,直袭钱塘城。

    欧彦要求,务必在钱塘城歼灭刘元进。

    因为侯文师投降,欧彦便命侯文师向钱塘城内的旧友包括朱燮写了劝降信,虽说不一定管用,但也能恶心刘元进。

    不过欧彦对此并没有报太大希望。

    而在此时,一队神秘的人物也来到欧彦军中,领头的便是陆贞的侍女何丹娘。

    欧彦被任命为江南剿贼的主将之后,意味着北斗在江南的最后布局也要收网。为了配合欧彦的剿贼,陆贞甚至将侍女何丹娘安排来江南,令他全权负责此事。

    对于欧彦在江南的连战连捷,何丹娘率领的幕后力量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次侯文师投降,让何丹娘发现了一个重创贼匪的契机,因此她专门来到军中,向欧彦借刚投降的侯文师。

    作为黄明远麾下的老人,欧彦当然知道何丹娘身份的不一般。况且此事有利于剿匪,他自是全力支持何丹娘的计划。

    黑幕渐渐向钱塘城张开。

    欧彦曾经命侯文师给昔日同袍写了不少的劝降信,但并没有什么作用,能投降的都是小鱼小虾。欧彦对此也不是很重视,所以此事效果并不明显。

    何丹娘借侯文师,也是写劝降书,却又不是普通的劝降书,而是让侯文师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写的劝降书。

    这日,朱燮在钱塘城中,收得侯文师的书信,是吃了一惊。

    侯文师是朱燮麾下大将,对于侯文师的投降,朱燮也满是唏嘘。

    不过朱燮也知道侯文师对刘元进不满,因此对于侯文师的投降并不吃惊。此事怪他,没有及时和侯文师沟通好。

    事已至此,道不同不相为谋,朱燮没想到侯文师还会给自己来信。不过朱燮也猜到信中的内容不外乎替新主子向自己劝降,不过侯文师怕是看错自己了。他朱燮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也不会向隋军摇尾乞怜。

    打开书信,出乎朱燮意料,书信内容不过是一些寻常的问候之语,并没有什么要事。不过书信有不少涂改之处,倒像是将草稿给了自己。朱燮也不知道原因,虽然生疑,但并未放在心中。

    就在此时,门子来报,天子招朱燮前去问对。

    朱燮吃惊自己下午不是刚从皇宫那里回来,怎么又召见自己。他询问了一下传旨的内侍,却没有问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朱燮一路到了皇宫,见到了刘元进,诸葛殷也在。一见面,刘元进便面色不善地问朱燮侯文师送给他的那封信写了什么。

    原来之前有人向刘元进密报,侯文师给朱燮的旧部都写了劝降信,让刘元进防着朱燮的旧部叛变。

    刘元进大吃一惊,他可没有收到这些人一封奏报。

    不怪朱燮的这些旧部瞒着,这些人身份特殊,瓜田李下,无论是选择效忠还是投降的,若是把隋军的劝降信交给刘元进,都难逃尴尬的身份,倒还不如隐藏下来,装作不知。

    但刘元进不这样想,在他看来,这就是**裸的背叛。这些人暗通隋军,若是一旦发难,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此时刘元进又想起之前王珉之的死,倒是脑补出一番真相。

    到了这个时候刘元进再是要依靠朱燮的旧部守卫钱塘城,也必须对这些人防着一手。刘元进乃命诸葛殷派人盯紧了朱燮的旧部,这些人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便立刻上报于他。

    而朱燮收到的这封信,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便被诸葛殷的人发现了。诸葛殷立刻出手,抓捕给朱燮送信的人。不过此人实在悍勇,为诸葛殷部下所杀,诸葛殷从此人的尸体上猜到了与隋军有关的信息,赶紧上报给刘元进。

    刘元进听闻大怒,朱燮难道真的与隋军有交通。

    愤怒的刘元进立刻将朱燮招到他那个太守府改建的皇宫,质问朱燮。刘元进本身是个性格直爽的人,不太擅长阴谋诡计,因此竟然直接了当地问起了此事。

    朱燮也被问愣了,心中有些吃惊道:“刘元进怎么知道这封信的?”却是一时之间,没有说话。

    这本是人正常的反应,可在刘元进看来,就是朱燮心虚的表现。朱燮若非与隋军有勾结,又怎么会心虚呢?

    刘元进对朱燮的怀疑又加深了几分。

    朱燮虽然有些吃惊,但他本身问心无愧。侯文师虽然是他的旧部,但也只是送了一封问候信。

    朱燮如实向刘元进说明了情况,希望刘元进可以理解。但刘元进对于朱燮的说法却是不信。

    他侯文师费劲千辛万苦的给你送了一封信,还搭上一个死士,难道就是为了给你送一封问候信,他缺心眼不成。刘元进一看便觉得是朱燮的推脱之辞。

    刘元进便向朱燮索要信件。

    朱燮听了也是有些生气,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不信任我。不过朱燮为了打消刘元进的猜忌,便让人取来那封信,交给了刘元进。

    刘元进接过信件,便发现信件内容语焉不详,于要害处,尽是涂改模样。刘元进便问道:“信中文字如何都改抹模样?”

    朱燮说道:“原书如此,不知为何。”

    刘元进却是不信,又问道:“这涂抹的地方,真是恰到好处啊。怕是吴王怕朕知了详细,先改抹了。”

    朱燮大惊,忙说道:“非如此也!莫非侯文师错将草稿误封来了?”

    刘元进冷笑道:“岂有以草稿送与人?侯文师是个精细人,还能犯这种错误?”再想细问,却是被一旁频频给他使眼色的诸葛殷劝住了。

第四十一章 将计就计

    刘元进为诸葛殷所阻,也没了再细问的兴致,便让朱燮离开了。朱燮离开之后,刘元进便向朱燮询问刚才阻止自己的缘由。

    诸葛殷乃说道:“今日不管吴王是否与侯文师有什么阴谋,其必然不会承认。圣人再细问下去,到时必无法收场,只能与吴王摊牌了。若是吴王真的意图背叛圣人,必将打草惊蛇;即使没有此事,也会加深圣人与吴王之间的隔阂,不利于钱塘城的防守。”

    但刘元进犹不甘心地说道:“难道此事就这么放任了事,若朱燮真的与侯文师勾结,让朱燮负责防卫钱塘城,无异于与虎谋皮。”

    刘元进有心罢免了朱燮的城防大权。他本就不信任朱燮,任用朱燮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此当觉得朱燮不可信时,他自是毫不犹豫地抛弃朱燮。

    诸葛殷劝道:“圣人,我军毕竟没有朱燮通敌的证据,贸然将其撤职,又没个说法,实在影响士气。”

    刘元进一听有些恼怒,拍了一下桌子说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办?再放任下去,隋军就要来砍我们的脑袋了。”

    诸葛殷献计道:“不是侯文师要劝降吴王吗?我们可让吴王给侯文师回一封信,自言同意投降,但是要得到隋军的保证。一些小人物的话他不信,必须侯文师亲自前来,他才会投降。

    臣料侯文师初降隋军,急于立功,见到吴王的回信,必会前来与吴王一会。到时候我们便可趁机捉住侯文师,斩其首以振奋军心,同时警告那些意图叛变之辈。

    而隋军折了侯文师,必不会再相信吴王的投降,到了那个时候,吴王再无法投降隋军。他若想活下去,只得与隋人拼命了。”

    刘元进听得侯文师的话,眼前一亮,抚掌大喜。

    “国师之计,果然妙啊!”

    刘元进有些兴奋地说道:“最好可以趁机引隋军入城而坑杀之,必能大破隋军。”

    诸葛殷一听赶紧劝道:“圣人不可,我军的战斗力较之隋军,尚有差距,若是开了城,隋军一拥而上,只恐有不测。”

    越军的战斗力太弱了,到时候谁埋伏谁还不一定呢。

    刘元进有些讪然,他自家人也知道自家事,只得作罢。

    不过刘元进有个疑虑道:“怎么能让朱燮乖乖地给侯文师写信?”

    诸葛殷笑道:“这有何难?朱燮在钱塘城中,如一猪狗,圣人让他生他则生,让他死他则死,圣人有命,他朱燮敢反抗吗?”

    刘元进闻听兴奋地点点头。

    刘元进再次招朱燮觐见,便向朱燮道歉自己错怪了朱燮,又向朱燮提及此事,让朱燮给侯文师写一封投降书,并引诱侯文师前来。

    朱燮对于刘元进的妙计,并不看好。在他看来,侯文师素来谨慎,这种生死难料的事情,侯文师必不会轻易舍身冒险。

    虽然知侯文师未必会中计,但他仍旧没有反对。他很清楚与刘元进的矛盾,若是侯文师之事不能解决,此事待来日必成为自家最大的隐患。为了守住钱塘城,他仍旧希望消弭这个矛盾。

    朱燮为了表示自己的坦荡,也不避人,就在刘元进的大殿上,便开始奋笔疾书。写好书信,朱燮交给了诸葛殷,诸葛殷命一心腹假装成朱燮的家人,前往隋军之中,秘密去见侯文师。

    此人匆匆离开钱塘城,当夜便赶到隋军军中见到了侯文师。

    侯文师知道朱燮肯定不会给自己回信,便猜测此人有古怪,他便故意问道:“我与大王相约打开钱塘城门,大王却迟迟不予我最终时间。欧大将军心急如焚,若不是我再三劝说,就要举兵攻城了。大王还要速速定计破城,万不可误了平叛的大事。若是等隋军破了钱塘城,大王的筹码便不值钱了。”

    那人没想到侯文师说这些,听的是七上八下,满腹狐疑。幸好他机警,才将此事圆了过去。

    侯文师打开朱燮的书信,看了没几行,便皱着眉头,很是不满。

    “大王这是要做什么,难道连我都信不过。什么前往钱塘城一会,若是可能,我不带兵打到钱塘城了。”

    不过到后来,侯文师紧皱的眉头终于舒缓下来,最后竟然忍不住笑了出来。

    “刘元进小儿,还想诈我,真是不自量力。”

    送信之人见侯文师一语道破他的来意,还以为对方识破了他的身份,心中大惊,满是惧意。若非腿都软了,他就要趁机逃走了。

    侯文师看完全信,一把将信拍到桌子上,愤怒地说道:“刘元进这个奸贼,心狠手辣,真是歹毒的很。若不是大王在信中用暗语与我说明一切,我还蒙在鼓里呢。这次我正好将计就计,看看刘元进该怎么办。”

    说完侯文师当即写了一封信,装在信封中,用火漆交好,命送信的立刻回到钱塘城中,将此信交给吴王朱燮。

    此人了解到这么一个大秘密,早吓得没魂了,拿着侯文师给他的信,惊慌失措地离开了隋军的军营。至于为什么侯文师没有怀疑他这个送信的,他却是早忘了。

    此人回到钱塘城,立刻将自己所见的、所闻的全部告诉了刘元进和诸葛殷,二人听了皆是久久不曾说话。万没想到朱燮竟然使用暗语破了此计,二人皆是心中愤恨,刘元进更是破开大骂。

    原来自己这些日子屡战屡败,是因为有内鬼啊。

    刘元进本来很是自信,屡战屡败之后才不得不选择了低头,这时又有机会将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他自是习惯性的便认同了此事。

    至于那个回城送信的,二人皆是很相信此人。至于侯文师为什么没有处置此人,怕是真的误会。

    刘元进看着诸葛殷说道:“国师,到了今日地步,朱燮造反的证据确凿,此人怕是不能留了吧。”

    诸葛殷也不劝阻,证据确凿,还能让对方继续坑害余杭军?

    刘元进当即便准备派人去抓朱燮。诸葛殷认为,朱燮实力强大,威望极高,若是这么光明正大的去抓人,朱燮未必就范。不若将朱燮骗入皇宫,然后拿下,方为稳妥。

    刘元进乃同意了诸葛殷的建言。

第四十二章 自毁长城

    写完给侯文师的信之后,朱燮便回到了钱塘城北门的城防指挥部。这些日子,朱燮吃住都在这里,紧盯着北门的防线,唯恐有丝毫的疏漏。

    关于侯文师劝降的事情,以及他今日在皇宫之中的遭遇,朱燮怕引起混乱,没敢与底下人说,只是和心腹将领孙焦谈了一下此事。

    孙焦听了皱着眉头,也是无奈。现在明摆着朱燮已经被刘元进所怀疑,即使朱燮本人问心无愧,可双方之间实在经不起猜忌。

    孙焦其实也看不上刘元进,在他看来,刘元进就是一个草寇,其能力实在是一言难尽。因此孙焦便试探着说道:“大王,事已至此,看来天子对大王的怀疑怕是无法消弭了。天子的能力,对于恢复江南,实在是差了点,今侯文师写信与大王,大王何不顺水推舟,暂时蛰伏于隋军之中,等待时机,再图大业。”

    虽然孙焦说得很委婉,但就是劝朱燮投降隋军。

    朱燮听后怒不可遏,指着孙焦斥骂道:“孙焦,你也想跟侯文师一样,叛降隋军不成?我江南子弟,与隋军仇深似海,吾志图复兴江南,九死其犹未悔,宁死也不叛降隋军。”

    孙焦被朱燮骂了一顿,也没再说话。二人相识数十年,同在谢异手下学艺,关系莫逆,朱燮倒是没觉得孙焦会背叛他。

    不过在朱燮看来,这些都是侯文师的劝降信引起的人心不稳。看来到了明日,他要招众将前来,收拢一下人心了。

    而孙焦看着神情坚定的朱燮,知道他和老师谢异一样入魔了。能复兴江南虽然好,但也不能所托非人吧。

    到了大半夜,天色已晚,疲惫一天的朱燮刚靠到榻上歇息了半个时辰,便有宫中的内侍匆匆前来,招朱燮进宫。

    朱燮顾不得歇息,卸了战甲,换上朝服,便跟着内侍匆匆进宫了。

    孙焦建议自己带着亲兵一路护卫朱燮,但为朱燮拒绝。这点道路,用不了多少人护卫,孙焦还是留在北门守城吧。

    朱燮一路进了刘元进的皇宫,宫中漆黑一片,鸦雀无声。朱燮走在路上,心中格外发悸。不过这皇宫他也不知道来过多少次了,也没什么变化,对此他自是以为自己这些天太过劳累,好好歇歇便是,并不放在心中。

    内侍引着朱燮一路到了安泰殿,这里原是太守府内一处别院,多用作仓库。后来刘元进称帝之后,便将其命名为安泰殿,作为皇宫的武库。

    朱燮吃了一惊,往日议事,不都是在正殿,怎么来了安泰殿,难道是要演武。

    朱燮不着痕迹地询问着内侍,那领头的内侍只说天子在安泰殿等着吴王,吴王切莫晚了。至于其它,此人则闭口不提。

    穿过长长而阴森的配殿长廊,众人终于来到安泰殿。

    那内侍送朱燮进去,然后便出了院子,随手锁上了大门。

    朱燮进得院内,并未见任何人,正吃惊呢,便听见甲胄、兵器的声音,朱燮吃了一惊。

    这时大殿两侧的走廊后面,突然冲出一大批全副武装的士兵,手持刀剑,将朱燮团团围住。

    此时大门的正殿打开,刘元进和诸葛殷在天子亲军的护卫下,走出殿来。

    看这样子,朱燮再是迟钝,也明白是针对自己啊。刘元进这是要给自己来一出“未央宫斩韩信”啊!

    朱燮有些结巴地说道:“圣人,这是做何?”

    刘元进听到朱燮的质问,不由得来气,乃大声呵斥道:“朱燮,你个逆贼,你叛降隋军的事朕已经知道了,你还不束手就擒。”

    朱燮听得大惊,之前侯文师给他写降书的事情,他不是已经解释清楚了吗?而且他又给侯文师写了一封诈降书,也是按照刘元进的安排写的。

    朱燮忙说道:“圣人,这······这是不是有些误会。臣对圣人一片忠心,与逆隋有不共戴天之仇,无论如何也不会投降逆隋的。”

    刘元进“呸”了一口,呵斥道:“朱燮你个逆贼,还真是会花言巧语。你与侯文师合谋打开城门,引隋军入城,朕已完全知晓。可到了今时今日,你还冥顽不灵。”

    朱燮一听,果然是侯文师的事情,可自己什么时候又与侯文师合谋献城了。

    朱燮猜到其中有误会,急忙辩解道:“圣人明鉴,此中必有误会,我还给侯文师写了诈降信,怎么可能投降逆隋。”

    “哈哈哈哈!”

    刘元进说道:“苍天有眼,侯文师这个逆贼已经暴露了你明为诈降,实则用暗语和逆隋合谋的事实。你快快受缚,兴许朕能饶你一命,但若是仍冥顽不灵,你以为朕不敢杀你?”

    “圣人!”

    朱燮更是糊涂,就要上前辩解。

    这时刘元进一侧的诸葛殷连忙喊道:“保护圣人!”

    这时护持刘元进左右的弓弩手纷纷上前,不知是谁射出了第一箭,其余人见此,也纷纷朝着朱燮张弓搭箭。

    此时万箭齐发,纷纷射向朱燮。朱燮未着战甲,又身无可避,立刻便被乱箭射死。

    及至朱燮被射杀,血流满地,仍两眼圆睁,尸体不倒,令人望之而胆寒。众人皆不敢上前,直到半晌,才有人上前用枪戳朱燮的尸体,朱燮才浑然倒地。

    刘元进本来没准备杀朱燮,而是将朱燮拿下。因此看着被射杀的朱燮,有些着急地说道:“怎么把朱燮杀了,朱燮那些部下怎么办?”

    城中朱燮旧部以张冠之、孙焦等人为首,还有数千人,都是不稳定的因素。

    诸葛殷连忙说道:“圣人,这不知道是谁先动得手,这才引得其余人纷纷效仿,今日之事,也是朱燮命中注定的。

    至于朱燮旧部,此时也要当机立断了。趁着朱燮旧部不知道情况,将这些人赚到皇宫,全部抓起来。再调集城中军队,将其军队一举包围、收编,方可将灾祸消弭。”

    事已至此,一锅好饭便成了夹生饭,刘元进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得同意了诸葛殷的建议。刘元进又招大将朱封、弟刘元昌,让二人和诸葛殷一起,清洗朱燮的旧部。

第四十三章 毗陵军反

    朱燮离开之后,孙焦有些不放心,便命张冠之带着人前往皇宫外等待朱燮返回。张冠之勇冠三军,无人能敌,真若是出了什么事,也能护得朱燮周全。

    张冠之匆匆来到皇宫外,朱燮已经进去。他无诏自不得进宫,便带着人在宫外一侧的巷子里等待。张冠之倒是谨慎,知道若是堵着皇宫大门,容易引发误会。

    过了近半个时辰的功夫,张冠之正在闭目养神。突然手下来报,刚才一个乞丐从他们身前经过,扔下一个纸团便离开了。张冠之手下的人追之不及,让这乞丐跑了。

    张冠之不明觉厉,打开纸团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纸团上写着,吴王朱燮已被刘元进诱至皇宫之中杀害,刘元进正调集部队,诛杀朱燮的旧部。

    张冠之双手颤抖,他知道若此事是真的,那钱塘城怕是要掀起一场大的烽火了。

    这时一直盯着皇宫的一位部下也来报,皇宫门前来了不少将领,又有不少军队在来回调动,不明原因。

    张冠之不能决,便准备先返回北门,和孙焦商议。

    余杭军和毗陵军一直不和,之前双方旗鼓相当,谁也不让谁。但计山兵败后,毗陵军丢了家乡,又损失殆尽,客居余杭,常在余杭军那里受气,张冠之自是对于刘元进也没有什么好感。

    其实张冠之内心之中,已经相信了此事,只是那个报信的老乞丐也不知是敌是友。

    张冠之带着十几个手下匆匆往北门赶。

    可就是这么寸,没走多久,迎面就遇到了余杭军将领吴实。吴实是刘元进的亲信,负则统帅天子亲军,此时正受命接手钱塘城的城防。

    遇到张冠之,吴实也吃了一惊。不过吴实立刻反应过来,便上前对张冠之说道:“张将军如何还在街上闲逛,天子在圣德殿招诸将议事,张将军还不快去圣德殿。”

    张冠之也假装镇定道:“原来是吴将军,我这要去北门一趟,马上便赶往圣德殿。”

    吴实有些阴阳怪气地说道:“张将军还是早去圣德殿,省得让圣人等着急了。”

    张冠之不管吴实的语气,便回了一声“是”!便转身要走。

    这时,刘元进的亲将冯也先也匆匆赶来,拦住了要离开的张冠之。原来有人密保诸葛殷,朱燮部将之前一直在宫门外逡巡,现在突然离开。

    诸葛殷担心诛杀朱燮的事为张冠之所知,这才命冯也先前来阻拦。

    “张将军何必再去北门,天子招见的紧,你还是跟我一起去皇宫吧!”

    张冠之看着伸手拦住他的冯也先,有些阴冷地问道:“我若是执意要去北门呢?”

    冯也先一愣,却是眼睛有些微眯地说道:“那请恕在下非得请张将军前去。”

    此时的张冠之见冯也先的强硬,心知对方已经知道自己知吴王被杀的事了,所以才来阻拦自己。

    张冠之大脑飞转,此时是束手就擒还是顽抗到底,是个问题。束手就擒,怕是难逃刘元进的清洗,顽抗到底,就是要跟对方撕破脸了。

    张冠之脑中的挣扎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他忠的是吴王,若吴王真的死了,他只会为吴王报仇,却不会和吴王一样傻傻地去送死。

    张冠之是个果决的人,当他做出了决定,立刻便死不悔改。

    所以面对冯也先的拦路,张冠之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刀,一刀捅向冯也先。冯也先没想到张冠之会突然动手,措不及防,被对方一刀捅入腹部。

    张冠之随即将刀抽出,一脚踹翻了冯也先。

    “兄弟们,随我杀回北门,为吴王报仇。”

    在所有人的吃惊中,张冠之带着手下,向前杀去。面前一众拦路的冯也先手下,尽被张冠之砍倒。

    直到这时,还不清楚事情真相的吴实才反应过来,忙命众人上前围杀张冠之。

    张冠之也是有数的武将,毫不畏惧。一手的横刀乱砍,将一众追兵杀退。道路狭窄,追兵无法发挥人力优势,只得跟在张冠之身后追击。

    张冠之担心城中的士兵闻询赶到,于是持刀反身杀入追兵之中。敢有挡者,一刀一个,皆被砍杀。于是众人畏惧,张冠之突杀到一骑士面前,一刀将对方砍翻,又翻身上马,掉头往北门而去。

    突到人前,有兵丁持矛向马上的张冠之刺去。张冠之躲过长矛,挥手将几支矛杆抱住,另一只手则照着几人乱砍,马上便是一阵血肉横飞。

    横刀毕竟太短,张冠之乃丢弃横刀,手里拿着一支抢来的长矛,舞得上下翻飞。张冠之在贼中最是骁勇,骑在马上的张冠之几乎是赵子龙下凡,一人一矛,无能挡者。追兵被杀得人仰马翻,张冠之乃破围而出,往北门而去。

    张冠之骑着马转过街头,正好又遇到余杭军将领李吉。李吉还不知道张冠之已经与余杭军打了起来,见张冠之身上有血,便上前问话。张冠之提着长矛,也不搭话,一挟战马,当即一矛刺去,正中李吉胸前,李吉惨叫一声,翻身下马。其部将纷纷上前查看情况,而张冠之则提着长矛夺路而去。

    张冠之就这般一路杀到北门,此时正见孙焦和皇宫来的内侍一同要往皇宫去。

    张冠之打马就踏翻几个护卫,来到内侍身前,一矛便将内侍打翻。

    孙焦见此大吃一惊,忙喝道:“张冠之,你疯了。”

    张冠之滚落下马,大哭着说道:“孙将军,吴王被刘元进这个狗贼诓进皇宫给杀害了!”

    “啊!”

    孙焦大叫一声,差一点摔倒在地。

    这时张冠之提着那个摔得七荤八素的内侍来到孙焦身前,对其恶狠狠地说道:“说,你们是不是杀了吴王了!”

    这内侍在宫中也算个人物,当然知情。只是此种场合,他畏畏缩缩,根本谁不出话来。孙焦看着内侍的脸色,哪还不明白。

    此时孙焦心如刀绞。

    张冠之焦急地问道:“孙将军,咱们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

    孙焦抽出横刀,一刀将内侍的脑袋割了,提着内侍的脑袋大喊道:“刘元进无道,阴谋杀了吴王,我等反了。”

第四十四章 自相残杀

    这个时候,孙焦也没得选择,只能反了。

    此时反可能有一线生机,不反则必死无疑。无论是张冠之还是孙焦,皆是已经没有什么侥幸。况且,吴王朱燮已死,他们也没有了最大的羁绊,他们这些旧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归于刘元进的麾下。

    幸好众人部曲还在,尚有一战之力。

    朱燮当初布置城防,主动请缨,将部下全部布置在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北门。而朱燮本人日夜守在城门上,因此其部下四千多人也各归各位。

    这一切都帮了孙焦大忙。

    对于孙焦来说,把着北门,便能有多个选择,实在不行还可以突围逃跑。

    当然孙焦也很清楚,仅凭手下这四千多人,根本不可能与刘元进的近三万多主力交战。而往南都是刘元进的地盘,往北便是隋军,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的局面。

    此时朱燮已死,实际上毗陵军投降大隋的最大阻碍也不存在了。孙焦眼看进退两难,索性便投了隋军。他们把持着钱塘城北门,若是将此城门献给隋军,必得大功。再加上早前投奔隋军的侯文师,他们也能立住脚。

    说干就干,孙焦遂派弟弟孙班前往隋军营中投降,自和张冠之领兵应战。

    孙焦很清楚钱塘城的北门是他们投降的最大本钱,守住本门,便能拿下降隋的第一功。而若是丢了北门,他们便只是一群普通盗匪,隋军怕是根本不会正眼瞧他们,因此若非万不得已,北门绝不能丢。

    当然钱塘城北门也关系到刘元进的生死,刘元进为了赶在隋军到来之前夺回北门,必会不顾一切地发动攻击。

    孙焦麾下毗陵军四千余人,至于其中倾向刘元进的则不知道有多少。

    孙焦乃令张冠之率领两千人守城门,在隋军到来之前保证城门是打开的;而孙焦本人则率领另外两千多人守城墙。

    每个城池的四面城墙基本上都是相通的,所以东、西二门的守军可以通过城墙源源不断地赶到北门。守在城墙上的孙焦的压力可想而知。

    孙焦乃命人将北门的滚木礌石全部转移到北门城门楼子两侧,堵塞道路。又命士兵在其后组成矛阵,用以堵塞城墙。

    而城门下的张冠之却是无险可守。他放下吊桥之后,便令人用大斧砍断了铁链。又担心城门守不住,便让人用锤子、斧头将北门的城门活活砸烂了。

    二人望着北面的天空,众人能不能活下去,全看隋军的救援是否及时。往日里最厌恶的人,此时却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

    此时在皇宫的刘元进也听到孙焦、张冠之二人造反的消息,心中大为惊惧。二人占据了钱塘城北门,若是再投降隋军,则钱塘城便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这时诸葛殷便劝刘元进速速调兵平叛,务必尽快歼灭孙、张二人。而且诸葛殷还建议刘元进将位于石甑山的刘元安所部调回城来。虽然石甑山和钱塘城互为掎角之势,乃是钱塘城外部最重要的据点,但若是钱塘城不保,则守石甑山也没了意义。实在不行,令石甑山的守军在钱塘城北门列阵,以阻挡隋军,为城中守军歼灭孙、张二人争取时间。

    这样做的结果不言而喻,牺牲刘元安所部以保证钱塘城的安全。

    刘元进的心滴着血,却只得同意了诸葛殷的建议,弃卒保车,必须如此。他又命朱封与刘元昌、吴实三人分别从三个方向攻击北门,务必在最短的时间破敌。

    大队的军队分别沿着城墙和街道往北城门赶,一时之间,整个钱塘城山雨欲来,气氛紧张到极点。

    朱封诸军到了北城门处,只见城门下已经堆满了各种滚木和拒马。这些本来都是防御隋军的,没想到先用到他们身上。

    昔日的袍泽此时已经成了敌人,双方相见,分外眼红。

    朱封没有直接攻击,而是先进行劝降。

    虽然朱封再三向孙焦、张冠之二人保证,只要二人放下兵器,天子必既往不咎。但孙焦、张冠之二人也不是傻子,这个时候,天王老子保证都没有用。

    朱封也是无奈,却知道时间紧迫,眼看劝降无效,立刻命令三军压上,毫不留手。

    大队的人马密集如雨,向北门上下涌去。

    此时城门之上,孙焦靠得是杂物堵路。而刘元昌、吴实二人则命令部下,不避箭雨,清理城头上的滚木礌石。一块又一块的石头被抱着扔下了城墙。

    因为时间紧迫,孙焦布置的杂物不多,很快便为两侧的贼军清理干净。

    孙焦一面让弓箭手覆盖射击,一面指挥矛阵突击。长矛泛着寒光,密不透风。一众士兵踩着鼓点,不停地向前突刺,有被刺倒的,尽被踏过。很快长长的城墙上边出现了一条血路,鲜血顺着城墙往下直流。

    刘元昌眼看对面的矛阵无敌,便调集刀盾手向前堵缺口。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便是弩阵,但贼匪自是没有成编制的弩兵。

    一众刀盾手看着矛阵,心底发寒,但不敢后退,身后尽是督战的人。

    众人一手提刀,一手提顿,迎着长矛向前冲。不时出现长矛透体的声音,或是矛折,或是盾裂。双方用**在城墙上撕扯。

    刘元昌又命人调来数十张大盾,让士兵扛着往前冲。这些大盾本来是防骑兵的,长矛也刺不透。因此众人顶着大盾,又向前突去。

    对面的矛阵挡不住大盾,只得对着大盾乱刺,从缝隙中刺杀。双方来回争夺,堪称最原始的肉搏。

    这时刘元昌也在后组织成了矛阵,一批长矛配合一批死士,便成了最惠而不费的矛阵。即使杀伤力不如对方训练有素,但只要不怕死和人多,便能与对方消耗。

    两边的矛阵来回突刺,前排的长矛手纷纷被刺死,一排接着一排的士兵不断向前涌,城墙之中成了最惨烈的绞肉机。

    双方已经不知道伤亡了多少,密密麻麻的尸体布满了整个城墙。似乎这个时候双方都在发泄着最后的疯狂,而倒下的士兵,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筹码。

第四十五章 摧枯拉朽

    钱塘城正在激战的时候,孙班也已经到达隋军军营,经侯文师引荐,见到了隋军主帅欧彦。

    孙班本以为自己此来,定可引得隋军倾巢而动,可出乎孙班的意料,对于孙班请求的偷降,欧彦倒是皆受,但对于此时出兵攻城,欧彦并不同意。

    欧彦拒绝的理由也很充分,隋军初来乍到,敌情不明,贸然出战,恐怕有失,还是等到斥候侦察完之后,再行攻城。

    孙班听后脑瓜子都“嗡嗡”的响,隋军要等一等,那得等到什么时候。隋军能等,但他哥不能等,钱塘城北门数千将士不能等啊。

    孙班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劝说欧彦,此时北门已下,只要隋军及时赶到,必能大破城内的刘逆,克复钱塘。

    可欧彦似乎油盐不进,任凭孙班快要把嘴说破了,他只说要等待斥候消息。

    孙班听完都快哭了,就差给欧彦磕头。他本身并不是什么擅长言辞的人,孙焦派他来更多的是因为他是孙焦的弟弟,是来隋军做质以向隋军表达诚意的。此时他头顶冒汗,心乱如麻,却是无计可施。

    一旁的陈景宗知晓欧彦的目的,想笑又不敢笑。

    过了一会,欧彦站了起来对孙班说道:“今日观孙将军言行,便可知孙将军是个忠义之人,既然如此,我便破一次例,随孙将军前往钱塘城。”

    孙班听了大喜,千恩万谢,都有些语无伦次了。

    欧彦乃命陈景宗点起轻骑三千为先锋,又命朱晖率步兵押后,主力直奔钱塘城而去。

    而在钱塘城北十里左右的地方,从石甑山赶来的刘元安也已经开始在此扎阵。刘元安麾下一万五千人,皆是一些新兵,几乎都没有上过战场。

    刘元安作为刘元进的大管家,练出一批兵便交给刘元进,因此其部一直出入很大。麾下都是这些日子新招募的士兵,其中老弱病残无数,战斗力极弱。

    对于朱燮身死,孙焦、张冠之叛乱的事情刘元安很是吃惊。当然最令人吃惊的还是兄长命他在钱塘北布阵,阻击隋军。

    自己的部下是什么水平,兄长不知道吗?

    刘元安虽然不愿,但也知晓兄长的难处。时至今日,兄长已经到了最为难的地步,

    自己作为兄弟,不为兄长拼命,又有谁为兄长拼命。

    刘元安长叹一声,却是已经心存死志。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挡住隋军,却是只要自己不死,必不让隋军过防线一步。

    刘元安所部是从石甑山赶来的,其距离并不比隋军近。欧彦在大营里的做派,不仅仅是故意钓孙班,等待孙焦和刘元进互相消耗,还是在等刘元安的出现。刘元安若是缩在石甑山不出来,到时候又要费一番功夫了。

    陈景宗率领骑兵一路疾驰,离着刘元安所部不到五里路。此时刘元安所部连阵型都没有列好,更别提修筑防御攻势。

    刘元安部兵力虽多,但没有阵型的情况下,就是一盘散沙。这样的场面正是骑兵最喜欢的。

    陈景宗麾下的三千骑兵,“嗷嗷”地叫着,仿佛一群准备猎食的狼一般。

    陈景宗抽出腰间的横刀,指向前方,大呼道:“冲锋!”三千骑兵如离弦的箭一般,向着对面的贼匪杀去。

    五里的距离,转瞬即至。

    陈景宗挥舞起横刀,照着面前的一个贼匪士兵狠狠地砍去。战马疾驰,马刀沿着对方的脖颈处掠过,带着战马冲锋的势能,直接将对方的脖子削掉了半个。陈景宗胯下的战马犹不减速,其手中横刀,如一把箭头,随着战马的飞驰,将天空一分为二,而带起的都是赤红的鲜血。

    三千骑兵速度太快了,如无数的小箭头一样,扎入对方庞大的队伍。

    没有战阵阻拦,被冲得七零八落的队伍几乎不能给他们丝毫的阻碍。地上七零八落的尸体,无不述说着他们的强大与可怖。

    隋军骑兵拼命地往前冲啊,冲杀了不知道多久,前面已经没有敌人了,他们这才发现自己已经透阵而出。陈景宗这时一勒战马,调转马头,举起横刀,再次向贼匪冲去。他知道只要自己再冲锋几次,对面的贼匪便经受不住骑兵的冲击,开始崩溃。到那个时候,才是他们屠宰的好时候。

    此时在中军的刘元安看着隋军肆无忌惮地蹂躏着他的部队,几乎疯癫。他不停地派遣身边的军队去阻拦那些高速运动的骑兵,但没有任何意义。

    刘元安看着这血腥场面,两眼赤红,声音沙哑,几乎像死过一次一样。

    这时副将眼看大军混乱,便过来拉着刘元安喊道:“汉王(刘元进封的刘元安爵位),快走吧,我军已经乱套了,再不走便要被隋军给包围了。”

    此时愤怒的刘元安突然抽出佩刀,一刀将副将砍死。他举着横刀大喊道:“不许逃!谁都给我不许逃!否则杀无赦!”

    但场面混乱,根本没有人听到他的嘶吼。

    刘元安满是绝望。

    但战争不会同情弱者,即使你再努力。陈景宗带着部队已经来回冲杀了数个回合,整个刘元安部已经完全崩溃,四处溃逃者不计其数。

    眼看贼匪已乱,陈景宗遂驱兵往贼匪中军而去。此时只要再歼灭对方的中军,则这群贼匪便全军覆没了。

    陈景宗打马上前,数百骑兵将中军割裂的七零八碎。

    贼匪军中,只要刘元安在那里硬抗。

    陈景宗手持长矛上前,便见挥舞着横刀的刘元安。刘元安也认出了对面陈景宗主将的身份,此时身边已经没有几个亲兵的刘元安,低声嘶吼着,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一搏。

    刘元安一挥横刀,一挟马腹,咬着牙冲了上来。陈景宗根本不搭理刘元安,一挥手,身后几名亲兵上前,众人各持长矛,分散开来,向刘元安发起攻击,最后数矛对着刘元安突刺,将刘元安钉死在突击的路上。

    陈景宗不知道他们杀死的是刘元安,或许知道了也不会在乎。他一勒战马,踏过刘元安的尸体,指挥部队向前冲去。

    双方大战一个半时辰之后,刘元安死,全军覆没。

第四十六章 城头血战

    钱塘城北门城墙之上。

    孙焦砍翻一个冲上来的余杭军,一不留神被对方一枪刺中右肩,若非亲兵及时相救,他就被钉死在城墙上了。即使如此,孙焦伤得也不清,此时脱了力,靠在城墙边大口喘着粗气。

    朱封真的是疯了,他指挥着麾下军队,一刻不停地对北门进行攻击,几乎如浪潮一般,要把孙焦残部给淹没了。

    孙焦率兵打退了对方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却仍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而此时城下的张冠之打得比孙焦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对方的猛烈攻击下,其部早就已经丢了大部分的防线,只剩下残兵缩在城门洞子里与对方周旋。城门洞子狭窄,大部队的攻击难以展开,张冠之这才靠着点地利坚持下去。

    此时无论是孙焦还是张冠之心里都清楚,他们已经支持不了多久。可北面的隋军迟迟不至,令他们无比失望。孙焦总是觉得,在北面的风中,依稀能听到隋军的喊杀声,可是事与愿违,隋军从未出现。

    孙焦歇息了一盏茶的功夫,勉强缓过气来。受伤的左肩处被亲兵用布随意地包扎了几下,倒好像受伤的不是他。

    孙焦吐出一口血痰,转头向一员裨将问道“现在所剩的人马?”

    对方脸色却是一暗,双方打成这样,其部一刻不停歇,伤亡早就不知多少,能打到现在,全凭一口气撑着。

    “大将军(大越官职),咱们已经没剩多少人了,隋军到现在也没个踪迹,要不咱们突围吧。”

    孙焦阴沉着脸说道:“得撑着,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得撑着,撑到隋军赶到,此门绝不可丢。”

    “大将军,隋军何时可至啊?”

    “大将军,咱们若是都战死了,等来隋军又有什么用?”

    众人七嘴八舌,孙焦有些愠怒,用刀鞘重重地敲着地喊道:“这一战,咱们不只是为自己,还为了毗陵郡的父老乡亲。不为大隋拿下钱塘城,咱们和咱们的子子孙孙,凭什么活啊?”

    众人皆不再说话,却是静的让人发寒。

    孙焦不知道隋军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赶来,但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得撑着。

    至于其麾下将领、士兵,此时只剩下机械的应战。

    到了下午申时,北面的陈景宗已经全歼了刘元安所部。而欧彦也已经驱大军赶到,离着钱塘城不到十里地。

    此时的钱塘城就在咫尺。

    斥候回报钱塘城门处正打得激烈,众将一听,心中激昂,纷纷请战,赶着去取钱塘城,但皆为欧彦所阻。

    欧彦命众人原地待命,只命斥候来回探察情报。

    无数的斥候不停地来来回回,好使得欧彦可以随时掌握钱塘城的形势。此时众人皆望着隐约可见的钱塘城,等得焦急,唯有欧彦,却始终神色不变。行军打仗这么多年,他学得最多的便是等待。

    直到下午过了酉时,争夺北门的双方终于筋疲力竭了。双方杀得昏天黑地,小小的北门城墙上下,光是尸体就要数千具,至于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哀鸣声混着喊杀声,钱塘城的北城门成了一个地狱。

    不得不说,两边若是面对隋军也有这种死战的勇气,或许这不坏一败涂地了。大抵外战是狗,内战是狼,是封建时期相当一部分军队的传统吧。

    此时已经等得不耐烦的刘元进,终于再次举起手中的刀,他准备带着自己的侍卫亲自冲锋,势要拿下北门。

    刘元进的出现,让余杭军士气大振。

    刘元进在后擂鼓,大将潘富亲自带着一众天子侍卫向前冲锋。这些人都是军中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可不是那群新兵可比。

    战鼓“隆隆”,风萧马鸣。

    潘富提着横刀,从城墙处一路往前冲。众人大盾和长矛配合,凡有阻者,皆用大盾隔开,然后长矛刺倒。众人配合默契,一路小跑向前,沿途的毗陵军尽被杀死。

    孙焦已经受伤,此时在最前线指挥的是大将蒋雄。

    潘富眼看蒋雄正组织士兵列阵,一手提小盾,一手持刀,便冲了上去。蒋雄没有注意,潘富刀早到,照着蒋雄头颅砍去。后知后觉的蒋雄被一名亲兵推到一侧,躲过这致命一击。但潘富也没指望一击便中,失手的他随手便将左手的盾牌照着蒋雄砸去,正中蒋雄的胯部。蒋雄吃痛,没有站稳,潘富提着刀猛地跳起,整个人将蒋雄扑倒,而横刀顺势插入蒋雄的胸膛。

    蒋雄的亲兵来救,纷纷挥刀砍向潘富。潘富顺势打了几个滚,挥刀将几人逼退,身后的亲兵也已经跟了上来。

    潘富再上前一刀将蒋雄的脑袋砍下,顺手向对面的毗陵军阵前丢去。

    “你们的主将已死,还不快快投降!”

    毗陵军主将是孙焦,可孙焦受伤,一直在阵前的却是蒋雄。而今蒋雄身死,众人纷纷大惊,士气大跌。

    而潘富趁此良机,指挥士兵加速突击,很快逼近毗陵军的核心区。

    孙焦听闻蒋雄战死,又急又痛。可他无人可用,只得拖着受伤的残躯前去指挥。此时毗陵军阵型已乱,士兵的反击也变得不成样子,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对方。

    潘富跑得飞快,砍杀两个毗陵军士兵的他终于突入敌方的中心。他顾不得杀人,便跑到城门楼子处,用横刀猛击旗杆。天生大力的他猛击数下,那杆碗口粗的大旗瞬间轰然倒下。

    北门城墙至此陷落了。

    而戍守城下的张冠之的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原本阻敌的拒马、滚木早就四散,为了构筑防御工事,张冠之下令用尸体垒成墙来阻敌。密密麻麻的尸体,让人看得头皮发麻。

    刘元进的部队源源不断地冲击着北门,而张冠之和麾下就像是汪洋中浮沉的小舟,仿佛时刻便要被淹没。

    张冠之本人悍勇,可拼杀到现在,也是筋疲力竭。他身前的亲卫早就死光了,原本是城门的位置成了他最后的倔强。

    到现在众人唯一的那口气便是等着隋军援兵,所有人痴痴地望着北方,可北方却无一个隋军的影子,众人不禁怀疑,难道隋军真的不会来了。

第四十七章 克复钱塘

    钱塘城以北,数万大军严阵以待。纹丝不动的大军将空气都凝结地压抑起来。

    听到孙焦所部,连大旗都被对方斩断,一直等待的欧彦知道,到了他们出击的时候。他一挥令旗,身后的千军万马仿佛如潮水一般,向着钱塘城涌去,要将钱塘城淹没。

    十多里的距离,骑兵飞驰而至。虽然欧彦麾下骑兵不多,但成编制的骑兵疾驰而过,整个大地都在震动。

    城墙上的刘元昌最先发现,城墙似乎在抖动。然后城墙北面,出现了一道黑线。这道黑线越来越明显,而城墙的震动也越来越剧烈,最后一群跃动的骑兵终于出现在眼前。那绛色的“隋”字旗是那么的碍眼。

    刘元昌满是惊恐,眼神中的畏惧使得他的表情都扭曲起来。

    “隋军来了!”

    不知城头上谁高呼了这么一声,立刻惊动了所有人。众人不约而同地望向北面,那耀眼的大旗,奔驰的骏马,明晃晃的横刀,仿佛勾起了他们昔日的恐惧,不少老兵直接丢下兵器,嚎叫着向后逃去。

    此时是贼匪军血战一日,将看将要获得胜利,心中最开心的日子,是他们最后的欢歌。可隋军的突然出现,直接如一盆凉水突然浇下,浇灭了众人心中的那团火,浇灭了众人的骄傲与底气,浇灭了众人最后的信念。

    到现在,这场欢歌成为他们最后的挽歌。

    而与此同时,余杭军有多么惊慌与恐惧,那么毗陵军便有多么欢喜。孙焦扶着城墙,也不管自己肠子都顺着肚子往下流,放肆地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孙焦竟然止不住哭了。

    他娘的,这是老子自造反以来打得最艰难也是最奋不顾身的一战,这种结果,真他娘的······

    城头城下,尽是欢呼,虽然他们人数少的可怜,但那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似乎要将对面的余杭军给吞没了。

    谁能料到,一群反贼会这么欢迎官军。

    陈景宗的大队骑兵很快到达北门,张冠之尽力让部下给隋军让开一条道路。

    陈景宗打马到张冠之面前,对张冠之说道:“现在我军接手战场,你们全部退到城外集结。”

    张冠之大声说道:“将军,给我一匹马,我要宰了刘元进。”

    陈景宗打量了张冠之一眼,问道:“还能战否?”

    张冠之一拍胸脯,大声回道:“头未断,便可战!”

    陈景宗壮之,大声赞道:“好壮士!”便让人给张冠之一匹马,让他随即一同征战。

    张冠之手持长矛,翻身上马,向城内杀去。

    进入城内的隋军骑兵越来越多,整个城门以北,都是隋军的马蹄。原本在城门处围杀张冠之的吴实所部,立刻就被骑兵冲得七零八落。无数的人拥挤在这狭窄的街道上,被战马踩踏而死。

    吴实本人也在第一时间便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他本人被裹挟在乱军之中,被推着往后而去。

    刚开始吴实还在挣扎,但很快他身边的亲兵都被冲散。吴实无奈,只得打马往南而去,准备逃离。

    抢占城门之后,隋军开始往内突击。

    陈景宗早就对钱塘城内的地形熟悉无数次了,心中对怎么进击也推演了无数次。大军入城,骑兵分散开来,从各个街道开始清理残兵。

    贼匪的兵力都集中在北城门上下,防御也没成梯次。因此贼军主力正面被冲散后,根本无法再次防御。

    城内四面火起,在黑夜中映照的通红。在灼灼烈火之中,大越国的命运也随之被燃烬。

    城内骑兵激战的同时,隋军的步兵也一路急行军赶到了城门处,将刘元昌、朱封等人堵在了城墙之上。

    刘元昌、朱封等人见隋军骑兵到来之时,便准备撤退。他们很清楚钱塘城已经不可守,现在留在钱塘城,不过是白白浪费兵力。但城墙之上不只有二人,还有刘元进。为了得胜,他连自己身边的亲兵都派出来了,如何甘心撤退。

    而且他现在掌控的也只有半个余杭郡,若是再丢了钱塘城,那让他做流寇吗?所以刘元进严令诸将不得撤退,并命刘元昌下城去支援吴实所部,自己又亲自攻打孙焦残部。

    城头上的孙焦等人也知道胜利在望,士气大涨,此时如何会退。因此任凭对方如何攻击,自身如何伤亡,犹死战不退。

    急切之间,城上、城下皆不得胜,而时间却被一分一秒的消耗掉。最后刘元进失去了最好的突围时机。

    朱宽带着步兵沿着城门处的楼梯一路杀到城墙之上,与贼匪军鏖战到一起。

    隋军人多,而贼匪军则是已经鏖战了整整一日,疲惫不堪,很快便节节败退。

    阵前指挥的朱封见此,再次劝刘元进撤退,但刘元进再次拒绝。此时的刘元进已经有些癫狂,拿着横刀大吼道:“朕不走,朕要与隋逆死战。”

    幸好跟随刘元进的诸葛殷让人上前按住刘元进,众人纷纷上前,七手八脚地将刘元进抬走了。最后只剩下“朕不走,朕不走”的喊叫声。

    朱封亲自带兵断后。

    隋军越聚越多,众人沿着城墙一路向东门撤退,企图撤到城中。但是隋军骑兵早到,已经将东门处占领,正与东城墙守军激战。

    潘富亲自护着刘元进往南冲,侥幸冲破了隋军的阻挡,可其队伍却被隋军截成两截。诸葛殷和潘富也顾不得后军,让架着刘元进的人拼命地往南跑,至于留下的部队,则成了弃子。

    大将朱封留在军后,也被隋军包围。

    朱封是小吏出身,为人忠义,又多智谋,是刘元进麾下少有的上将,这一次也是他拼死力战,刘元进才能得脱。

    此时朱封手提横刀,浑身是血,也分不清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已经力竭的他已经无力再战,眼看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朱封不愿为隋军俘虏,受尽屈辱,乃横刀自刎,将一腔热血洒在了钱塘城头。

    至此,城墙上再无成规模的抵抗。

    城墙之上,四面皆是“隋”字旗飘扬,这座被占领整整七个月的城池,再次回到大隋的怀抱。

第四十八章 人心散尽

    一路被拖着出了南门的刘元进,此时还心有不甘,他不断地挣扎着,告诉众人他还有军队,还有机会,他要回到城中,重整旗鼓。但身边诸将,不是已经丧了胆魄,便是已经失了信心,到最后没人愿意再重新杀回城中。

    “圣人醒醒吧,我们已经败了!”

    刘元进似乎还不相信,声嘶力竭地挣扎着,最后一众人也不再拦着他,这刘元进反而慢慢地镇定下来,失魂落魄,泪流满面。

    一朝江南王,而今都成了空。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诸葛殷劝慰道:“我军可先赶往奉公棣,汇合刘黑龙所部,再做计较。”

    其余诸将此时也只剩下一个逃命地心思,纷纷赞同。

    刘元进想再杀回去,又没有底气,最后实在也拗不过诸将的意愿,只得同意逃往奉公棣。至于此间的军队,能带走多少,都是运气了。

    诸葛殷向刘元进劝道:“圣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啊。我军在奉公棣一处,刘黑龙手中尚有九千人马。西面的余杭城,还有李君范将军一万多人。到时候诸军汇合,便向南逃到浙东山地一带,隋军再是强大,还能总跟着我们在山里遛圈不成。只要手中有兵,他日便能东山再起。”

    刘元进最让诸葛殷说得颇为振奋,最后也想通了,老子就赌你追不上老子。

    然而诸葛殷和刘元进小看了欧彦的行军布阵。

    丰州诸将之中,欧彦或许不是最勇猛的,也不是最出奇的,更不是最擅长军事艺术的,但他却是最严谨细致、务求周全的人。自他知道朱燮身死,钱塘将破已经大半日,如何还会给刘元进留下通道。

    刘元进一行人刚离开南门没多久,便有一群骑兵从南面压了过来。其军人数虽然不多,不过数百骑,但就这么一支准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骑兵,便够刘元进这群残兵败将喝一壶的。

    见到隋军骑兵,众人脑袋都大了。

    正当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大将潘富上前一把照着刘元进的马屁股便是一鞭子,抽得马儿四蹄飞奔,而潘富也紧随其后,护着刘元进向东走。

    其余众人纷纷跟着向东逃去。

    可隋军越追越紧,眼看就要跟上。毕竟两条腿的,哪能跑得过四条腿的。

    这时必须有人要停下来拦住隋军。

    众人都不愿接这个任务,还是诸葛殷对要跟着刘元进逃跑的刘元昌说道:“豫章王(刘元进封的刘元昌伪爵位),劳烦你断后。隋军追得太紧,非如此,圣人必不能突围,万请豫章王拦住隋骑。”

    刘元昌当场就想破口大骂,凭啥老子留下来断后。这可是要老命了,此时受命拦住隋军意味着什么刘元昌很清楚,那将必死无疑。

    刘元昌不愿意死。

    刘元昌铁青着脸,也不答诸葛殷的话,只当没听见。

    诸葛殷打马便追上刘元进,没过多久,跟着刘元进一起逃跑的一行人中一骑回返,对刘元昌说道:“圣人说了,阻敌之事,全交给豫章王了。”

    说完,也不顾刘元昌难看的脸色,掉头就走。

    此时刘元昌的眼睛几乎要杀人一样,满是忿恨。这么多人,凭啥要老子留下来啊。

    其实刘元进和诸葛殷高看刘元昌的。

    刘元昌既没有阻敌的能力,也没有阻敌的决心,将刘元昌留下来纯属是送人头。

    刘元昌虽然不得不接收刘元进的命令,但并没有准备真的拼死执行。他虽然调转马头,却没有继续向前,而是命最后面的士兵反身回击。

    其实诸葛殷让人断后的目的是好的,但现在这个时候,断后并没有什么意义。他们是一群溃兵,根本没有战斗力,哪有断后的可能。

    今日跟着刘元进逃出的一众残兵,混乱不堪。但他们被迫转身迎敌时发现,此时的他们既远离了城墙,也跑不过战马。一大群人在离着城门不远处,只得成了待宰杀的羔羊。

    这时不知道是谁竟然直接丢下了手中的兵器,“扑腾”一声跪在地上,求饶起来。投降是一种很盲目的事情,很多时候是没有经过理智去思考的,所以一个人的投降仿佛病毒一般,立刻传染了众人。

    无数的贼匪士兵不待隋军杀到,便跪地求降。战场之上,跪了乌压压一片,隋军根本就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见此情景,还在军后的刘元昌哪还有心再阻敌,立刻调转马头,向东而去。他已经尽力了,这种情况,不怪他啊。

    刘元进麾下的伪尚书朱祎上前拉着刘元昌地战马不让刘元昌走,苦口婆心地劝道:“大王,你不能走啊,你若走了,大军便全完了!”

    “你给我撒开,我不走也已经完了!”

    “大王!”

    眼看朱祎死不松手,刘元昌恶向胆边生,直接一刀砍向朱祎,砍断了朱祎的一只胳膊。朱祎疼的在地上打滚哀嚎,刘元昌趁机便逃走了。

    可惜刘元昌也没能逃几步。

    隋军的阵型渐渐向着一众贼匪围拢,之前没想到刘元进直接逃跑,这才让对方逃走,自然不会再让断后的贼匪逃了。此时隋军已经把包围圈扎牢。

    刘元昌之前耽搁了逃跑,此时一个人打马潜逃,反倒碍眼。

    隋军主将是曹钦,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擅长骑射。曹钦本以为此战是场酣畅淋漓的大战,谁曾想他根本就没有与敌交手,尽在敌人屁股后面吃灰,如何不恼。因此他打马飞奔,一骑当先,正好追上刘元昌。

    刘元昌抱着马脖子跑得飞快,曹钦取出身后长弓,张弓搭箭,一箭向刘元昌飞去,正中其脖颈。

    刘元昌惨叫一声,摔在马下,已经活不成了。

    曹钦乃下马剁了刘元昌的脑袋,勒马回返。

    此时曹钦也无斩将的喜悦,只是为失了刘元进而懊恼。看着到处跪地请降的盗匪,曹钦只恨为什么其中没有刘元进。

    南门外的战斗很清楚,只走脱了刘元进、诸葛殷等十余人,其余人全部或为隋军歼灭,或为隋军所附。

    曹钦乃趁势向北,占领南门,至此,整个钱塘城四门全落入隋军之手。

第四十九章 自投罗网

    刘元进带着几十人狼狈逃命,身后的隋军是紧追不舍。刘元进一行人一路狂奔到浙江边上,又无可渡之舟楫。

    眼看追兵将至,刘元进放声大哭。

    “天欲丧我于此地乎!”

    幸好潘富于附近弄到一条渔船,解了燃眉之急。也算潘富运气好,这兵荒马乱的,浙江边上还有一处渔家。潘富直接杀了对方全家,将渔船抢了过来。他倒不担心没有船夫,吴越之人,不会骑马的多,不会弄船的少。

    不过这小船也忒小,一次仅能渡数人,对于众人不过是杯水车薪。

    浙江之上宽阔,渡船而行几乎没有再次回来的时间。

    诸葛殷便劝刘元进以大局为重,及时渡河,至于其余人,等待小船回来再行。这刘元进可不是不肯过江的项羽,他早让隋军杀得丧了胆魄,便立刻带着诸葛殷、潘富和三人的战马登船。

    过江之后,还要逃命,没有战马可不成。

    刘元进的选择不可谓错,不过众人皆是面面相觑。这样的主君,宁可带着战马逃命也不要他们,算什么主君。

    眼看着过河的刘元进三人越走越远,不少人竟然选择直接回头向隋军的追兵投降。

    今日弃我而去,君臣之义断绝。

    刘元进也不后悔,或者说顾不得后悔。若是今日死在这里,便什么都没有了。为此,他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舍弃的。

    潘富摇着橹,刘元进和诸葛殷牵着马,三人七手八脚地过了河。

    三人登岸之后,眼看着对面已经出现不少隋军。这时谁也没提返回对岸接人的事情,回到对岸九死一生,似乎不太值得。

    三人于是舍弃了渔船,翻身上马,一路狂奔,向着奉公棣而去。

    刘元进其实并不会骑马,作为南方人,以他的身份、地位,还真买不起一匹马。这些日子虽有马骑,但技术粗鄙,骑在马上做做样子还还成,若是纵马狂奔,只能抱着马脖子听天由命了。

    这一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刘元进沿途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头。

    一路下来,刘元进是一身的狼狈样子,若不是身上的盔甲,几乎如要饭的一般。

    看到刘黑龙的军营,哪还迎风飘扬的“越”字旗,刘元进几乎都要哭了出来。一朝兵败,数万大军丧灭,最后只有他和潘富、诸葛殷三人逃出生天,沦落的跟猪狗一般狼狈,这种落差,让刚刚才享受到荣华富贵的刘元进如何不难受。而一路南下,唯一支持刘元进的信念便是这九千军队。

    到了奉公棣,潘富担心刘黑龙手握兵权,未必完全忠于刘元进,主张他先至军营,一探究竟,再做打算,但为刘元进拒绝。刘元进受够了现在的落魄,如何能让他望着近在咫尺的希望而耐心等待。

    诸葛殷也认为,刘黑龙素来忠诚于刘元进,倚为心腹,还是可以相信的。且刘黑龙虽然为这九千人的统帅,但毕竟是水军头目,并无太多威望,而军中将领刘元茂、魏植、留正等人皆是刘元进未起事之前的旧部,皆可信重。一个刘黑龙,就是有反心也翻不起大浪来。

    潘富遂不复多言。

    三人进了刘黑龙的奉公棣大营,却不知道等待他们的不会是热烈地迎接,而将是明晃晃的刀剑。

    三人一起进入大营,营中刘黑龙见到三人的狼狈样,大为吃惊。

    不过刘黑龙对待刘元进还算恭谨,没有丝毫无礼的行为,算是让潘富放下了悬着的心。他将三人引入军营之后,使三人洗漱一番,便摆下大宴,给三人接风。

    期间潘富见军营之中,有不少生疏面孔,又不见刘元茂、魏植等人,因此有些狐疑地问起此事。

    刘黑龙倒是解释道,他之前命刘元茂率军追击朱党,此时尚未归来。

    朱党也算朱燮的余党,刘元进杀朱燮之后,便传令刘黑龙,诛杀朱党。刘黑龙借口朱党得到消息,竟提前逃窜,他遂命刘元茂、魏植率部追击。

    刘元进倒不怀疑,这也算是一个唾手可得的功劳,刘黑龙为人机敏,将其让给刘元茂等人倒是正常的事。

    刘黑龙殷勤的很,不断地给三人劝酒,后来不知道刘黑龙又从拿弄来一群歌伎,载歌载舞,弄得不亦乐乎。

    刘元进很快将此书抛之脑后,开始大吃大喝起来。这两日风餐露宿的,根本见不到吃得,三人早就饥肠辘辘,见到好吃的跟饿死鬼投胎一样。

    刘黑龙乃命人热情地招待三人。

    刘元进早就身心俱疲,一时放松下来有些疲累。况且人也经不得劝,很快便喝得酩酊大醉,倒在了一群莺莺燕燕的怀里。

    至于潘富、诸葛殷二人,要比刘元进谨慎的多,但实在经不起刘黑龙和麾下将领的推杯换盏,最后也喝醉了。

    三人不知道睡了多久,方才苏醒,可是醒来之后,却是大吃一惊。三人正被五花大绑,绑得像个粽子一般。

    刘元进吃了一惊,大喊起来,这时刘黑龙和二个他们不认识的人走了进来。两人一男一女,由刘黑龙在前引路。

    刘元进对着刘黑龙大声喊道:“刘黑龙,你要做什么?”

    刘黑龙不怀好意的笑着,也不做声。

    而一旁的那面容姣好的女子上下打量了刘元进两眼,然后对刘元进说道:“你就是刘元进,长得也不怎么样嘛,看你这样子,一副狗肉上不了台面的样子,也配做天子,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狗贼无礼!”

    一旁的潘富立刻叫骂道。他使劲挣扎,却越拧巴越紧。

    “老实点!”

    刘黑龙一脚将潘富踹倒。

    潘富怒发冲冠,眼眶尽裂,却挣脱不得,只得把刘黑龙的十八辈祖宗骂了一个遍。

    女人对潘富的无礼也不生气,对刘元进说道:“还以为是在你钱塘城的皇宫里做着春秋大梦呢?忘了告诉你了,这位乃是江东讨捕司鹰扬郎将朱珲将军,而这座大营,现在姓隋。”

    三人大吃一惊,本以为刘黑龙这个奸贼要谋逆造反,设计他们,谁曾想到他早早的已经投了隋军。

    刘元进和潘富皆是破口大骂刘黑龙,发泄着心中的愤怒,只有诸葛殷一个人低着头不说话。

第五十章 无间道

    刘黑龙的背叛,不是临时起意。实际上在很早之前,何丹娘便着手对刘黑龙进行策反了。

    刘黑龙早年做过陆家的佃户,后来逃入太湖之中做水匪。

    借着这个关系,在刘黑龙跟着刘元进造反之后,何丹娘便派人进入刘黑龙军中潜伏。

    等到越军计山兵败之后,刘元进的大业已经摇摇欲坠,众人也心思各异,派入刘黑龙军中的钉子便开始活动起来。

    刘黑龙也是个性格活泛的人,他当初投奔刘元进,本就是为了功名利禄,自是对刘元进没啥忠心。眼看刘元进这条船将要沉了,他自是要自谋生路,因此在隋军的劝诱之下,便投向了隋军。

    其实这两头的土匪、强盗、反贼,但凡有能上岸的机会,他们比谁跑得都快。他们造反不是对统治阶级不满,只是因为他们不是统治阶级。

    虽然劝降了刘黑龙,但何丹娘不要刘黑龙直接反正,实际上刘黑龙手上也没有多少军队。刘黑龙虽然名为奉公棣大营主帅,麾下九千人,可一部为朱党所统帅,算是朱燮的人;另外几部分由刘元茂、魏植、留正等人统帅,刘黑龙能直接掌握的不过两千人。这些人都比他资格老,且令出各头,他也就是借着官高挂个统帅的名头,根本支使不动其他人。

    昨日一早,何丹娘的人找到刘黑龙,告诉他朱燮被杀,钱塘城生乱,刘元进覆灭迫在眉睫,让他拿下刘元茂、魏植等人。刘黑龙心中暗叫侥幸,若是他不归降隋军,现在怕是也要跟着刘元进一起灭亡了。

    此时刘黑龙也顾不得什么同袍之谊,便设计邀这些人来他军中赴宴。

    刘元茂众人各持身份,虽并不在意没多少兵权的刘黑龙,但这种面子上的事情,倒也没人给刘黑龙难看。因此到了晚上,众人纷纷前来赴宴。

    酒过三旬,宴过五味,刘黑龙突然放声大哭,哀叹众人的命运。众人不解,刘黑龙便直言,刘元进刚愎自用,诛杀朱燮等人,钱塘城生乱,离被攻破已经不远了,他为了给众人寻个前程,决定带着众人投奔隋军。

    刘元茂、魏植等刘元进的亲信听后纷纷大怒,直斥刘黑龙。更要人要将刘黑龙拿下。

    对待这些顽固分子,刘黑龙也不和这些人多废话,直接命早就埋伏起来的士兵将众人包围。诸将之中,多被擒杀,唯有大将留正见此,选择投降。

    刘黑龙直接下令将刘元茂等人诛杀,然后引隋军入营,将刘元茂等部纷纷包围。

    朱珲率军进入奉公棣大营之后,接管贼军,然后在刘黑龙的配合下,清洗刘元茂、魏植等人的部将,最终掌握全军。

    连主将都被杀了,谁愿意跟着去殉葬。

    与此同时,何丹娘的人也进入朱党营中。听闻朱燮被杀,朱党毫不犹豫地投降了隋军。他很清楚,没了朱燮,他什么也不是。

    就此刘元进在奉公棣留下的近万人马,兵不血刃,全部为隋军掌控。

    朱珲遂与何丹娘商议,若是刘元进兵败钱塘,最有可能的做法便是逃到奉公棣大营,收拾这九千人马。为了让刘元进自投罗网,二人决定暂时不让大营易帜,诸部还是伪装成还是越军的样子。同时又令新收编的军队尽离开大营,只留刘黑龙和留正率领三四千人留守大营,等待刘元进上钩。

    一桩桩一件件,越军完全落入何丹娘的彀中。

    听闻刘元茂等人皆被杀的消息,刘元进再无侥幸之心。他耷拉着脑袋,仿佛瞬间苍老了好多岁。

    眼看刘元进不说话,何丹娘直接下令将其押送回吴县。刘元进本身其实并不是惊才绝伦的人物,对隋军来说没那么重要,但杨广在乎,所以还是要送到洛阳,明正典刑的。

    至于潘富、诸葛殷二人,也算是俘虏,一同送到吴县。

    潘富也认命了,不再说话。

    刘元进、潘富向后被押了出去,唯有落在最后的诸葛殷,对着何丹娘目光有些深邃地轻声说道:“何娘子,我要见欧彦!”

    当诸葛殷喊出何丹娘的身份时,何丹娘大吃一惊。

    诸葛殷作为刘元进的军师,何丹娘是详细地了解过诸葛殷的情况的,所以她很肯定自己不认识对方。如果没有诸葛殷的那句“何娘子”,何丹娘几乎只会以为诸葛殷只是为了保命,所以求见欧彦。但他知道自己的身份,这后果便严重多了。做情报工作的人,无论何时都会多考虑一层,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性命。

    何丹娘立刻将诸葛殷单独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询问,但诸葛殷是个老油子,对于何丹娘的问话,诸葛殷一概不答。

    何丹娘准备用刑,诸葛殷便说“自己只要见到欧彦,一切便会说出,若是对他动刑,则后果自负”。何丹娘也吃不准诸葛殷的底细,只得准备将其押到吴郡再行处置。

    众人返回钱塘,欧彦正在次坐镇处置后事。至于主力部队则被其派遣往于潜(治今浙江省临安市西於潜镇)、富阳(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等地,收复这些从逆的郡县。

    江南之地,最重要的便是毗陵、吴郡、余杭、会稽四地,其中前三郡多为平原,多膏腴之地,为江南之精华。此番刘元进兵起余杭,境内世家大族多从逆,正是在此大洗牌的好机会。

    黄明襄和欧彦打定主意占据此地,自是不会轻易离开。

    而黄明襄建议欧彦,刘元进可灭,至于其余中小盗匪,则最好留着。一方面养寇自重,以为拥兵之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依靠这些盗匪,清洗江南原有的局面。黄明襄他们身为官府,又要顾及洛阳朝廷,有些事情不可做得太过分,而这时候依靠这些盗匪的好处便体现出来了。

    欧彦借着兵势,这些日子在钱塘城内大肆清洗。一些原南朝遗留的贵族世家,也被欧彦借着从逆的由头,连根拔掉。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心向黄明远的中小世家。

    同时欧彦以军控的名义掌握了余杭境内大片的土地,然后建立直属于军队的农场,进行军屯。

第五十一章 谁在幕后

    何丹娘带着刘元进、诸葛殷返回钱塘的时候,欧彦正忙得不可开交。再说他也没心情再看看刘元进,确认一下刘元进的真假。这种事情,何丹娘还不敢撒谎。因此他让人直接将刘元进和其余一众俘虏将领打入囚车,送往洛阳。至于到时候刘元进等人是死是活就不归欧彦管了。

    刘元进的暴乱看着声势浩荡,席卷整个江南。但实际上像欧彦这样的官府根本没把刘元进当成个人物。

    所以何丹娘告诉欧彦诸葛殷的奇怪之处时,欧彦也甚是不解。

    对方一个反贼头目,非得见自己,还知道何丹娘的身份,可谓怪哉。要知道除非欧彦这些黄明远的心腹,谁能知道陆贞身边一个侍女的名字。

    见到诸葛殷,欧彦确定自己不认识对方。

    不过这诸葛殷身为阶下囚,却毫无一丝畏惧,一副淡然神色,倒是让人惊奇。

    一个道士,倒是有些本事。

    欧彦大马金刀地坐在榻上,有些玩味地问道:“诸葛殷,听说你要见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想说的让我留下你这条小命?”

    诸葛殷说道:“还请将军摒退其他人!”

    欧彦看着诸葛殷,却是冷笑道:“你真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了,有什么你说就说,不说就算了,不要在这里与我故作神秘。我并不对你要说的话感兴趣。”

    诸葛殷也知光凭两句话说不动对方,搞不好对方直接把自己给砍了,因此他便从怀里逃出来一枚玉佩,让人递给了欧彦。

    欧彦看着对方故弄玄虚的样子,让人接过来玉佩。

    他随手拿起玉佩,却是大吃一惊。这玉佩是很普通的龙凤呈祥的玉佩,跟街面上卖的也没什么区别。

    但问题是在玉佩反面的下方,有一个很小的“廿”字。旁人自是不会明白这个“廿”字什么意思,欧彦却是很清楚,这是小篆“黄”字的上半部分,这样的玉佩,他手上也有一块,是卫公当初在丰州的时候送给他的。卫公这种玉佩送了不少,有些人把这块玉佩当作是卫公心腹的代名词。

    欧彦感到了事情的不同寻常。他屏住一口气,让帐内其他人全部退出去,然后上前低声问道:“你乃何人?”

    诸葛殷说道:“我的身份欧将军心中自是明白,至于具体的东西在下不便透露。今日之事还请欧将军替我保密,并将我秘密送至洛阳。此事同样也要瞒住何丹娘,一丝一毫都不要让她知道。”

    欧彦盯着诸葛殷说道:“仅凭这一块玉佩,我如何可信你?”

    诸葛殷回道:“将军只能选择信我!因为江南不能有第三个人知道我的身份。”

    二人对视了良久,欧彦说道:“如你所愿,你会被安全送到洛阳,我也不希望你再回江东。”

    诸葛殷施了一礼,笑道:“在下也不敢回了!”

    欧彦将诸葛殷送到帐后,掀开帘子的他突然又问道:“你怕是不叫诸葛殷吧?”

    已经半步迈出的诸葛殷回头说道:“将军,我叫什么自是无所谓,不过也没必要瞒着将军,在下历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郝俊,来日洛阳咱们必会再见!”

    说完郝俊便转头大步流星的离开了。

    郝俊是黄明远派来江南的,其目的也是刘元进。

    黄明远很清楚历史上刘元进之乱闹出的风波,大半个江南沦陷,这一仗从长江打到建安郡(地域基本上与现在的福建省相似)直接打垮了江南,使得江南世家彻底退出了隋末争霸的舞台。

    黄明远当然不愿意直接毁掉江南,便安插郝俊在刘元进身边,查探情报。

    至于为什么不杀刘元进和朱燮,那是因为江南的乱是燎原之势,非偶然事件,杀了刘元进和朱燮,也会有张元进、李元进、王元进,还不如把握历史的大脉络,趁机扭转发展方向。

    郝俊很快得到刘元进的信任,然后成了刘元进的谋士。按照黄明远预计的,应该是郝俊帮着欧彦等人剿灭刘元进的叛乱,

    只是阴差阳错和黄明襄、陆贞等人的推手使得整个事件偏离,这才使得整个叛乱一直持续到今天。

    至于刚开始帮着刘元进攻下余杭,算是他故意的推手吧。

    是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郝俊是个南人,也不喜欢大隋。

    这一次的江南之乱,其过程和结果不管黄明远满意不满意,郝俊至少是满意的。

    (强行解释一波,否则黄明远人设要崩。不过大人物嘛,仁慈和善良是两码事。)

    郝俊离开欧彦大帐后,欧彦立刻让心腹将领护送郝俊前往洛阳。郝俊在江南多留一日,便是多一份危险。瓜田李下的,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殷这个搅动历史的人物就这么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历史上还会有郝俊,但不会有诸葛殷了。

    第二日一早,何丹娘再前往欧彦处询问诸葛殷的情况时,欧彦便告诉何丹娘诸葛殷意图刺杀他,已经被处死了。

    何丹娘哪里肯相信,对方一个文人,又没有武器,拿什么行刺,用牙咬吗?因此何丹娘便询问要看一下诸葛殷的尸体。

    欧彦当场便变了脸色,冷冷地说道:“何娘子要记住了,我这里是军中大堂,不是你的情报衙门。如果何娘子非得要我给个交代,那就请去卫公那讨个说法去吧。”

    欧彦很清楚这样的事情黄明远都不告诉陆贞娘子,那防着谁便是很明显了。

    当即欧彦便下了逐客令。

    何丹娘一切权利都来源于陆贞,其本人只是一个小丫鬟,欧彦尊重她只是因为尊重她身后的陆贞。因此一旦翻脸,她根本没有和欧彦顶牛的本钱,一跺脚,只得无奈离开。

    欧彦返回自己的帐中,便开始向黄明远汇报江南的情况。

    何丹娘出了欧彦的军营,其手下也是愤愤不平,不少人自觉得欧彦得了他们的帮助,翻脸不认人,实在可恶,便劝何丹娘狠狠地告欧彦一状,或者教训欧彦一顿。

    何丹娘气得打了手下两个嘴巴子,要是能对付得了欧彦,还用他们说。他们一群人加起来都不如欧彦的地位,别说向郎君告状,到娘子那就得被骂回来。

    不过何凡娘明显对诸葛殷的身份感到好奇,无论是欧彦还是诸葛殷,此事都不算完。

第五十二章 杀俘事件

    欧彦攻克钱塘城,俘虏刘元进等人时,作为偏师的王世充所部也攻克钱塘西面的余杭县城。余杭县虽然和余杭郡同名,但却不是郡治,只是下面一个普通的县城。

    白鹄山之战后,王世充虽然没立什么大功,但获得了独立领军的资格,其率领所部沿着东苕溪一路南下,进抵余杭县城下。守卫余杭县城的是刘元进大将李君范,其部多为新兵,战力较弱,因此眼看隋军袭来,便选择紧闭城门,紧守不出。

    余杭县城位于东苕溪和南苕溪的交界处,前人为了加强城防,便将护城河和苕溪水相连,使得整个城池为苕溪所包围。再加上余杭县城本身便城池高峻,也算江南有数的大城,极为易守难攻。

    李君范的部下是一群新兵,王世充麾下也不是老卒。而且王世充本身并没有太高的军事天赋,因此顿兵城下,眼看着余杭县城发愁。

    幸好欧彦只命他看住李君范,勿使李君范逃窜或支援钱塘城。

    说是如此,但王世充肯定不愿意完成基本任务,他更希望破城。

    攻城其实没有多少办法,没法投机取巧。因为护城河连着苕溪的缘故,江南水丰,填壕肯定是个不现实的事情。王世充遂命人在护城河上假设飞桥,以为联络。

    城头上的贼匪会使弓弩的没几人,眼看隋军攻来,只得在城头胡乱的放箭,因此王世充很快在护城河上假设了数十道飞桥。

    但飞桥虽成,毕竟不是实地,很多大型的井栏、冲车无法通过。

    王世充遂命令将投石车设置到护城河外围,对着城头猛攻,以为掩护。至于主力,则蚁附攻城。但蚁附攻城并不是简单地扛着梯子去爬城墙,这也包括一个配合、组织问题,很显然王世充所部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血战,只能像一群乌合之众一般胡乱攻击。幸好城中的贼匪也没什么战斗力,王世充才没有为对方所破。但双方相战数日,不过是菜鸡互啄。

    双方在余杭县城交战数日,王世充全无战果,反而折损了上千人。

    正当王世充对着余杭县城焦头烂额之际,东面传来欧彦破钱塘城、俘虏刘元进的消息。王世充不由得喟叹,人比人,气死人。可再是无奈,这个消息对王世充来说也算是个破敌的好消息。

    王世充遂命人在城外向城内大喊“刘元进身死”的消息,打击守军的士气。

    城中的李君范听了大惊,不住地犯嘀咕,终究是此消息没有得到证实,还不敢轻举妄动。

    过了数日,从钱塘来的劝降使者也到了余杭县城下,还送来了盖着刘元进印绶的劝降信,声明是刘元进亲笔所说。

    不管真假如何,但此事大大地震动了整个余杭县城。众人自李君范以下,不少人都是刘元进的老部下,跟随刘元进为匪多年。今钱塘已破,刘元进势力败亡,他们最大的依仗也便不存在了。

    而且李君范很清楚,余杭县城再是坚固,没了外部支援,城破只是时间问题。跟着刘元进这么多年,出生入死,好容易才有了今天,现在刘元进已经完了,他也是时候该考虑考虑自己的未来了。

    对于李君范来说,现在最好的选择便是投降大隋,但是李君范却并不敢轻易投降。首先他在隋军之中并没有熟人,没人居中联络,其次他也不了解城外守将的性情,贸然投降,后果难料。

    此时的李君范,进退两难。

    就在李君范进退维谷之际,王世充派人入城,前来劝降李君范。

    王世充向李君范保证,投降之后,必定会保证余杭县城中军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会向讨捕司为李君范请功。

    对于王世充的承诺,李君范还是比较相信的。对方没有大包大揽,恰恰表明了对方的诚意。对于自己的未来,李君范也很清楚。隋军未必会允许自己再统领旧部,甚至有可能直接解散这支部队。

    对此李君范虽然不愿,但并非不能接受。刀头上舔血这么多年,李君范也是有些积蓄的,带着那批足够花几辈子的钱财,到江都、吴郡等地隐姓埋名,做个富家翁,不比在这逍遥自在。

    不过李君范闯荡江湖多年,也不可能听凭王世充的使者红口白牙的几下白活便放弃抵抗。最后李君范便提出,要王世充入城明誓,他便率部投降。

    李君范的要求甚是无礼,王世充麾下纷纷劝他不要听从。但王世充并不从,反而径直带着人进入余杭县城中。

    王世充在城中安乐寺的佛像前焚香立誓,与李君范约定降者不杀。至于全军是解散还是保留,由讨捕司决定,但若是解散,必定给足遣散费用。

    众人纷纷赞叹王世充胆大,李君范也为王世充所惊叹,感受到王世充的诚意,遂决定投降。

    至于其余诸将,在刘元进败亡之日后,便无心再战,因此皆从李君范选择投降。

    到了第二日,李君范带着诸将,打开城门,迎王世充进入。至此,余杭县城遂下。

    当夜,王世充便邀请以李君范为首的降将前往原来的县衙赴宴。此时的李君范对王世充极其信任,不加防备的便赶来了。

    王世充成功将众人从军中调离,便用美酒、佳肴与众人欢宴。

    宴会进行到一半,王世充推脱独自不舒服,便匆匆离开。此时李君范仍旧没有防备,继续大吃大喝。

    王世充离开之后,立即调动部下,将县衙团团围住。

    王世充亲自带着人杀入县衙之中。一时之间,箭如雨下,四面火起。喝得晕头转向的众降将,哪里是隋军的对手,在慌乱之中,纷纷被诛杀殆尽。

    至于城中军队,在诸将离开之后,王世充便命兄长王世恽、侄子王仁则等人将降兵全部带出城去,分批带到苕溪边上诛杀。

    一众降兵全无思想准备,也无力抵抗,尽为王世充所部诛杀。鲜血染红了整个苕溪,血水顺着河水,向下流去,染遍整个江岸。河中、河岸处都是倒毙的尸体,这场大屠杀意外的成为江南大乱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事件。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