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七章 李渊决心

    到了中午,李渊前来府上拜访。

    李世民昨夜小闹了一场黄府,最终也算是心想事成。黄明远同意了他前往辽东,但这么大的事情,他自己说了也不全算,无论如何也得跟家里商量一番。

    李世民回府之后,便跟李渊说起了自己要跟着老师从军辽东的事情。

    若是旁的时候,李世民敢这么自作主张,李渊能用鞭子抽不死他。可现在李渊诸事缠身,自顾不暇,闻听次子要去辽东,心中大喜,便赶紧前来黄明远府上感谢。

    这两年因为李世民与黄明远的关系,双方走得还算近。黄明远也从没有因为对方是历史上的唐高祖就想着提前杀了对方。黄明远很清楚自己的敌人不是一个单一的李渊,而是整个关陇世家,而李渊不过是关陇世家推出的一个代表而已,今日即使杀了李渊,未来也会有张渊、王渊,总得跟对方决战一场。

    当然李渊本人更不知道自己可能创造的显赫,现在的他就是一个惊弓之鸟。

    自郕公李浑被杀之后,李渊便陷入了恐慌与惊惧之中。李浑阖族被杀,这几乎破坏了游戏规则,将关陇世家们逼上了绝路。

    尤其是李渊听说方士安伽陀向天子请求,尽诛天下李氏者,他几乎都要吓懵了。杀尽姓李的人不可能,但杀尽关陇世家里的李家大族,那是绝对有可能的。

    现在天子盯着关陇世家里姓李的,李渊几乎是缩着身子,想把自己塞到角角缝缝里,以防天子注意到他。可他这个表弟却总是盯着他,时不时地便将他拉出来,敲打一番。现在听到天子召见,李渊几乎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去年元弘嗣在弘化郡生乱,不知为何,天子命李渊为将,前往讨伐。李渊接到天子诏命,不敢懈怠,赶紧屁颠屁颠地往弘化郡去。

    元弘嗣有反心,但让杨玄感、李密给坑了,根本没做好造反的准备。而且元弘嗣为人待下苛责,手段毒辣,部下无有不对其怨言者。当年做幽州总管时,他每次审讯囚犯,都要用醋灌入囚犯鼻中,或者摧残其下身;后又在东莱负责打造战船时,使丁役们昼夜站立于水中劳作,劳工们“自腰以下,无不生蛆”,死者无数。

    所以等到朝廷的讨伐大军到达,元弘嗣麾下根本不愿为元弘嗣效命,直接一哄而散。李渊一战而克弘化郡城,俘杀了元弘嗣。

    李渊乐哉乐哉地返回京城,本以为能够加官进爵,谁曾想正好遇到东都谶言“李氏当为天子”风靡之时。

    当时春风得意的李渊听到这些谶言,都快吓傻了,忙称病不出,企图躲过这次风波。

    但李渊想躲,杨广却没有忘了自己这个好表兄。

    有一次宫廷宴会,杨广没有看到李渊,便问自己的妃子,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李渊之妹唐同安公主与王裕之女)道:“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

    王氏便推脱是李渊病了。

    杨广便有些不高兴地问道:“既然不能来赴宴,那是病得要死了吗?”

    李渊知道以后,日益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络自污以自保。

    听闻次子要跟着黄明远去辽东的李渊,大喜过望。他自己的生死已经不能把握,若是自己真的有一日被杀,至少次子在辽东还能苟全性命。黄明远是次子世民的老师,李渊相信黄明远无论何时都可以保次子一命。

    黄明远正在府上等着李渊的到来,说实话刚开始让李世民去辽东是因为自己想给对方一个机会,但是后来黄明远发现,若是将李世民留在辽东,假以时日,若是李家真的崛起,至少可断李家一臂。

    李渊这个人爱用族人领兵,没了李世民,李元吉、李神通这些人可没那个本事替他打天下。

    李渊与黄明远也算亲家,关系比较亲近。

    双方闲聊两句,李渊便突然说道:“求长屏救我。”

    “李公何来此言?”

    李渊看黄明远有些装傻,便说道:“我之处境,长屏应当知晓。这些日子,我是战战兢兢,唯恐有何差错,恶了天子,招致灾祸,可即使如此,天子屡次降罪于我,我生恐哪一日触怒了天子,被直接处死。”

    李渊头上满是皱纹,这一说话,皱纹几乎都在跳跃,怨不得杨广总是恶趣味的搞笑他这个表兄,称呼他“婆婆面”。

    “李公谬矣!”

    黄明远说道:“李公大谬,天子从无杀李公之心,否则李公安有今日?”

    李渊一愣。

    黄明远说道:“朝廷的那些老臣,仗着资格、家世,一再目无纲常、法纪,企图压制天子,这才招来天子的反击,李浑之事便是如此。我知你心中因此感到恐慌,但天子圣明,当然是能看得出谁和他是一条心,谁又不和他一条心。故圣人屡次敲打于你,正是因为尚无处置李公之心,只是因为李公屡次首鼠两端,让圣人不满。圣人是希望通过这些敲打,让你找准位置,做好姿态,知道该站哪头。”

    李渊听了有些沉吟,他当然明白黄明远的意思,但做个孤臣,背叛原有的阶层,一个不好,便可能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见李渊有些犹豫,黄明远接着说道:“李公,我知道你担心的是什么,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天子的性格你应该明白,天子看好一个人,会给他机会,但天子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你若是让天子失去了耐心,使得他以为你也是和他作对的人,那后果是什么,怕是难以预料。”

    眼看李渊有些意动,黄明远继续加码道:“李公,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真到了屠刀挥到自己脖子的那一天,一切都晚了。”

    李渊脸色变了几变,最终似乎为黄明远说服。背叛了阶层影响的是以后的事,拒绝了天子的拉拢怕是现在就要死。

    李渊邀向皇宫方向说道:“卫公所言极是,我李渊终是忠君之人,必不会使天子失望。”

    李渊不知道的是,若是其如历史上那般再次起兵,没了关陇世家的支持,他又凭何做他的大唐天子。

第一章 三征辽东

    进了四月,天气格外温暖,黄明远前往辽东的日子也已经进入倒计时。

    天子伐高句丽之心不绝,谁劝阻都没用,唯一能阻止杨广的或许只有黄明远。

    而黄明远也知道此时是唯一一次灭高句丽的好机会,否则等到中原完全乱起来,自顾不暇,怕是新占的辽东之地也会得而复失。

    灭亡高句丽,不仅仅是杨广的执念,也是黄明远的执念。冠冕堂皇的理由有千千万,或许最重要的是黄明远看他不顺眼吧。

    因为上一次东征遭遇杨玄感叛乱,差一点回不来的缘故,杨广也不敢再轻易赴辽东了,谁知道会不会再有一个张玄感、王玄感。因此杨广便将此战全部交给黄明远。

    朝中众人见杨广如此安排,倒是松了一口气,毕竟黄明远领军能力比杨广要靠谱的多。只要大佬不瞎折腾,咱大隋怕过谁。

    这次为了征辽,杨广共征调各州府兵十五万人,又调左武卫、右侯卫、右屯卫三军,共计二十余万人马出征。

    这二十余万人马,几乎是杨广能调动的全部兵力。再加上辽东十余万人马,共计三十多万大军,几乎可以横推了整个高句丽。

    当然数量足够,质量上还略微有些差。

    杨广给黄明远的部队说是二十万精锐,但实际上多是一群新兵蛋子。这几年连续动乱,各地府兵凋零,人力资源更是空缺。府兵之中,多是新招募和强征的新兵,没有经过训练,根本没法打仗。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国情如此。天子一声令下,府兵再是稀缺,也不能缺额,只得想尽各种办法糊弄了。

    而且除了府兵凋零,十二卫禁军也出现了兵员稀缺的状况,不符当年的战力。

    诸卫之中,左翊卫因为大将军是宇文述,尚且完整。

    右翊卫在第一次高丽之战中损失惨重,而新任大将军来护儿主要任务是统帅水师,对其也不感兴趣,因此右翊卫并未得到恢复。朝廷在杨玄感之乱后整顿东都防务,最后的右翊卫也被抽调一空,右翊卫已经名存实亡。

    左武卫是黄明远的嫡系,装备齐全,编制完整,在诸军之中战力最强。

    右武卫多在辽东征战,损失惨重,后来李景兼任平州总管,杨广便将右武卫调回洛阳,充当城防军,为洛阳城防御的主力部队。

    左骁卫在第一次高丽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李浑被杀之后,独孤览调任左侯卫大将军,左骁卫士兵并入左侯卫,左骁卫名存实亡。

    右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左御卫大将军梁默,右御卫大将军薛世雄,三部分镇长安、潼关和河东。

    至于左屯卫,本就在征高丽一战中损失惨重,后来吐万绪征南,又带走一部分。吐万绪被免职后,左屯卫残部被并入右屯卫,统一由右屯卫大将军郭荣指挥。

    出征的三军之中,左武卫两万八千人,右侯卫一万六千人,右屯卫两万一千人,共计六万五千人,算是这次东征的核心部队。

    杨广乃以黄明远为辽东道行军元帅,李景、荆元恒、郭荣、冯盎、来护儿、黄明祯、邓暠分列行军总管,又以燕郡太守杨续为长史,一同出征。其中来护儿领水军从东莱郡出发,负责转运物资,保护粮道。平壤城一战后,杨广再不敢用水军单独行军了。

    这一次黄明远出征,不知道多久才能回来,自是要多招一群可用之人。

    先是以李靖为行军司马,在帐下听用。十几年过去了,往日意气风发的李靖今年已经四十三岁,垂垂老矣。黄明远这次相招,李靖再没了早年的傲气,赶紧前来军中报到。在李靖看来,或许黄明远这里,是他实现抱负的最后的机会了。

    之后黄明远又通过裴矩、裴蕴,将杜如晦、宋正本、张玄素等一些年轻的才俊调入麾下。这些人此时名声不显,入黄明远门下,也没太多人关注,黄明远正好捡了一个大漏。

    有人有兵,这一仗勉强可打。

    为了此次东征,杨广又从各地调集了弓箭五百万支,甲胄三万具,战马八万匹,粮食一百五十万石······至于其余各种物资,不计其数。

    而且更为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或许杨广考虑到黄明远新出孝,饥渴了好长时间,又赠予黄明远美女二十名。若不是平日里杨广的举止神态没有变化,黄明远都以为杨广被穿越了。

    眼看天色渐暖,黄明远担心时间不够用,在维扬婚后第三日便准备出发,这已经是最早的时间了。

    几个孩子一年多没见到父亲,刚到东都不到一个月,父亲又要离开,无不涕泪连连,哀伤满面。

    尤其是维扬,早就被父亲交待过一些事情,此时见父亲离去,心知不知道还得多久才能见到父亲,更是无比哀伤,泪流满面。

    黄明远上前给儿子拭去脸上的泪水,温柔地说道:“雕郎是兄长,是弟弟妹妹的表率,往后父亲不在家,你便是一家之主,要照顾好一家人,也照顾好自己。”

    “儿子谨记!”

    大儿子从小便老成,做事稳重、细心,从来没有让黄明远操过心,黄明远多久没见过儿子流泪了。

    四月十一日,建春门外,车辚辚,马萧萧。西风撕扯,旗帜漫卷。

    数万人在城门处云集,悄然无声,满是肃穆。

    城门处杨广拉着黄明远的手说道:“朕这一生,用得最正确的一个人便是明远。望明远此去辽东,能旗开得胜,平定蛮夷。”

    “臣必不辱使命!”

    杨广“哈哈”大笑道:“朕相信明远。”只有在这个时候,杨广的一身郁气才能一扫而空。

    黄明远又向杨广一拜道:“圣人在上,臣此次远征高句丽,必求灭国,方才回还。辽东苦寒,臣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朝中,臣无其它担忧,只是臣之子维扬、维烈年轻顽劣,万请圣人能常带在身边教导。”

    杨广听后更开心了,杨广觉得自己是扣住了黄明远的命脉的。

    到了吉时,锣鼓齐鸣,旗帜飞扬。黄明远翻身上马,往北而去。

第二章 重整军队

    大军出了洛阳,从孟津渡河,到达河阳,早有大批的船只在此等后。

    这一次出征,黄明远为了节省时间,准备所有部队一律走水路到达涿郡,因此搜集了各色船只运送士兵。

    黄河之上,接天蔽日,盛况空前。

    四月二十八日,黄明远带领亲兵和部分将佐提前到达涿郡。

    此时自今年二月起便受到调令的各地府兵也早已到达。至于从水路赶来的禁军主力,还得大半个月,黄明远便准备趁着这个时间,提前整训这十多万的府兵。

    至少名单上是十五万人的府兵,来自天南海北。

    原本作为隋军主力的关中、河北、河南、淮北的府兵早就经过杨广数次消耗,兵源匮乏。再加上这些地方灾荒严重,盗匪无数,还需要从各地抽调官兵镇抚地方,根本无力出兵。为了填补这个空缺,这一次杨广更是从剑南、荆襄甚至是岭南抽调当地的府兵应征,弥补兵力不足。

    这些来自各地的府兵多是各地官府临时征召或强征的庶民、奴仆,甚至还有盗匪在其中,是来凑数和充当炮灰的。这些人根本没有经历过正轨的训练,身体孱弱,士气低迷,装备缺乏,组织混乱,仗还未打,这支部队已经烂透了。

    而且这些人也知道自己烂,众人根本无心打仗,一路上逃跑无数。

    黄明远挨个的营头巡查了一遍,情况很严重。

    说实话,从军打仗这么多年,黄明远还没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他久在边疆,手下的军队哪个不是和胡虏鏖战多年的老兵,只要准备充足,指挥得当,从无需考虑部队战斗力的问题。

    而今日这群孬兵,黄明远敢让他们上战场吗?

    就好像让孙武、白起来统帅明清末期烂到根子上的部队,他们也没法立刻救打胜仗啊。

    要打仗,先要有士气。

    黄明远为了提升众人士气,于是让人在军中宣布,凡立功者,皆以辽东耕田赏之。虽然辽东苦寒,但若是有块自己的土地,这些穷人是不在乎在什么地方的。

    黄明远又下令,各部以训练定名次,凡成绩靠前者,不限粮食,还有肉、蛋管饱。杨广给了自己一百五十万石粮食,其实并不足以支撑这次东征。但手上再是拮据,也不能让下属军队看出来。主将得是财大气粗的样子,才能让士兵们更有底气。

    黄明远还让人在军中散布黄明远昔日的功勋,战绩,渲染、神话黄明远。宣传黄明远是武曲星君下凡,仿佛只要跟着黄明远,就能打胜仗。

    没办法,虽然是封建迷信,但普通人就信这个。

    经过黄明远一番手段,这支军队总算不死气沉沉了。

    为了能尽快拉出一支强兵,黄明远准备去芜存菁,先从这些人之中挑选一支能战斗的军队。于是黄明远从这十多万府兵之中,抽调了老兵、精壮,最先挑选出四万可战之兵。

    黄明远将这四万军队分为两部,分别命名为左军和右军。

    以左武卫将军蔡知运为左军总管,抽调幽州将领虎贲郎将罗艺、虎牙郎将徐虎子二人为将佐之。

    以原长平郡太守,检校右侯卫将军张文远为右军总管,抽调左武卫虎贲郎将高元备、幽州总管府虎牙郎将吕会彦二人为将佐之。

    并从幽州再次抽调精锐万人,以虎贲郎将焦方杰指挥,作为黄明远的中军。

    至于剩余军队,黄明远准备将其留在涿郡,继续编练。又抽调文城郡太守刘云芳和行军司马李靖二人,负责编练之事。

    丰州一系的将领在河东、关北蛰伏了十多年,渐渐从关陇世家手中夺取了当地军队的实际统治权。这一次统兵三十多万军队,黄明远手上实在是缺高级将领,为了能够完全掌握这支军队,黄明远不得不将各地外派的丰州将领回调。

    虽然四面布局很重要,但征辽东更重要。

    这样算上四万府兵,一万幽州兵,再加上六万多禁军,接近十二万人马,不多不少,正适合大规模作战。

    不得不承认,十万人是最适合大集群作战的,指挥方便,又能充分发挥人力优势。

    五月十二日,黄明远率军到达天津港。

    天津港位于后世的天津一带,是海河的出海口。历史上天津要到明朝才会有,但黄明远为了方便海运,便命人在此修筑码头,还建了一座城,并命名为天津城,至于港口则为天津港。

    不过意义肯定不是天子渡河处了。

    后来的天津港离着这里还有十多里,后世塘沽一带现在都是大海,得随着北宋时黄河北移夺了海河出海口,泥沙淤积,才冲出一个塘沽港来。

    此地北通幽州,向南沿着永济渠直达洛阳,向东又有出海口,可谓是天选之地。

    从天津港出发,可以沟通拒马河、桑干河、滹沱河、易水、沽河等几乎整个华北的所有水系。

    黄明远以此作为物资中转站和运输基地,可谓是最佳选择。为了加强防御,黄明远命涿郡都尉张文迅屯兵八千于此。

    五月十四日,黄明远登上北上的船只,带领五万主力沿着海岸线往辽东而去。

    从天津港到辽水出海口,黄明远已经打造了一条相当成熟的海上运输通道。通过海运,比之前千里陆上运输方便无数倍。

    为了这次运输,黄明远又从来护儿麾下抽调两万水师,由周法尚指挥,专门为大军保驾护航。而且为了方便大军中途补给,黄明远又命人专门在临渝关、临海镇(又名望海顿,今辽宁省凌海市南)、葫芦岛修建码头。

    之前从中原往辽东运送的罪民,大多都是由这条航线送达辽东的。

    黄明远坐在楼船之上,极目远眺,沧海无限,天与地与大海,绵延在远处,目之所及,尽是这一片蔚蓝色。而此时从这片蔚蓝处无限飞渡,这天,这地,这无限风光里,黄明远将要再一次乘风破浪,直济沧海了。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第三章 辽东保卫战(一)

    五月十八日,黄明远率军乘船到达营口港,而此时距黄明远率军离开辽东城,赶赴中原平叛,已经整整一年了。

    这一年里,黄明祯带领辽东诸军,面对高句丽人的反扑,苦苦支撑,几经转折,终于保住了大隋在辽河以东最后一块根据地。

    自隋军主力离开辽东之后,差一点遭遇灭国之祸的高句丽人才勉强松了一口气。黄明远的强大压得整个高句丽都喘不过气来,自第二次隋高战争以来,高句丽人才真正见识到隋军无坚不摧的战斗力,素来自傲的高句丽军队再无一丝对隋军的轻视。打到后来,高句丽军队几乎闻隋军而胆寒,见隋军而后退。

    幸好隋人内乱,自顾不暇,主力退走。

    这时眼看半个辽东还在隋军手中,高句丽人是记吃不记打,便准备趁机夺回辽东城,打隋军一个措手不及。

    尤其是以渊太祚为首的北面贵族,皆认为此时是夺回辽东最好的时机。隋军因为内乱而士气低沉,一旦向隋军发动攻击,必能势如破竹,一举歼灭隋军主力,夺取胜利。

    而屡战屡败的高句丽军队也急需一场胜利来挽回自己的地位,因此上层贵族和军方不断相互联络,鼓动出兵。

    在高句丽国内,权利斗争急剧白热化,屡遭战败的大将乙支文德被夺了兵权,其一干旧部纷纷被调离原本的职位。虽然明面上原因是乙支文德丧军失地,但朝中众人都清楚,是乙支文德身份的暴露,使他失去了婴阳王高元的信任。再加上渊太祚等人的攻讦,让他彻底失去了兵权。

    乙支文德下台之后,主和派失去了领袖和军权,被排挤到政治边缘。

    而渊太祚等主战派失去了敌手,纷纷叫嚣,不断地利用实力和影响力胁迫、怂恿婴阳王高元。

    面对朝中的叫嚣与疯狂,头脑还算清醒的乙支文德多次上书建议高元与隋军讲和,哪怕付出一些代价,只要能休战弭兵,便是好的。高句丽的国力、民力已经不堪再战。

    可惜没人相信乙支文德这个奸细的话。

    和大隋休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方面高元不甘心辽东之地的丧失,一方面渊太祚等高句丽实权将领影响力太大,高元本人也压制不住对方的意愿。

    当乙支文德的盟友温达也认为“高句丽与大隋的决战难以避免,与其面对一支准备完善、准备妥当的隋军,不如趁此良机,彻底将隋军赶回辽河西岸,重建辽河防线。”赞同出兵。高句丽便彻底失去了最后一次和大隋交好的机会。

    最终高句丽再次向大隋宣战,将自己再次拖向了战争。

    大业八年六月初,高元以莫离支渊太祚为统帅,温达为副将,统兵二十三万,诈称五十万,分三路攻打辽东城。

    渊太祚统帅十万主力为北路军,从扶余城出发,攻打盖牟城;温达统帅八万大军为南路军,从乌骨城出发,攻打白岩城;渊太祚之弟渊摩诃统帅五万人马为中路军,从国内城出发,攻打木底城。

    三路兵马同时出兵,协同推进,预计八月份合围隋军于辽东城。

    这二十三万兵马是高句丽最后的机动部队了,也承载着高句丽的希望。

    高句丽诈称五十万大军入侵,立刻便给留守的隋军带来莫大的压力。包括杨续、达奚暠等人皆认为辽东之地已经是岌岌可危,与其被对方各个击破,不如全部退守辽东城,或者是退到辽河西岸,等待援兵。

    黄明祯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不仅不能撤退,还必须将对方拦住隋军控制区之外。隋军的统治并不稳固,一旦让高句丽杀入腹地,光是高句丽人的积威也会使得各城出现动荡。

    兄长让他守好辽东,他就要守好辽东,少一座城池那都不叫守好。

    最终,黄明祯力排众议,决定坚守。

    此时的黄明祯背负着国家和家族的使命,面对从上到下的恐慌与退缩,他不敢使自己慌乱。

    达奚暠等人也为黄明祯所感,纷纷表示要与辽东共存亡。

    面对高句丽的咄咄逼人,黄明祯开始从容布置反击。

    实际上隋军在辽东的兵力并不弱,除了黄明祯麾下的万余精锐平州军,还有十二万府兵和两万多高句丽降兵,全军近十五万人。

    这些府兵都是最早入辽东的一批强兵,历经血战。就连那两万多高句丽降兵,也俱是从战阵中搏杀出来的老兵。

    这十多万大军是黄明祯敢于选择坚守的底气。

    黄明祯乃命副总管史祥、虎贲郎将黄明溥督三万人马,镇守盖牟城,与新城敌军隔河相望,阻敌于太子水。

    又命虎贲郎将高聂、李进二人各率万余人马,分屯白岩城和木底城,坚守待援。

    而黄明祯本人则准备率领八万多本部和两万多降兵,集中兵力,向东围歼渊摩诃这一路高句丽部队。

    在黄明祯看来,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渊摩诃这一路最弱,却承担着联络三军的功能。破了渊摩诃这一路,北面的渊太祚和南面的温达二部便被彻底割裂开,再想合围便不可能了。

    而隋军甚至可以再次出击国内城,彻底将高句丽一分为二。

    当然,这是一步险棋,按照黄明祯的布置,为了集中兵力,除了辽东城和建安城以外,隋军在其余腹地几乎是不设防的。三个方向,哪个落败,都有可能导致高句丽军队长驱直入,全盘皆输,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黄明祯只得赌了。

    没人会想到黄明祯会主动出击。或者说,黄明祯在占据防御地利优势时还主动出击,本身就是一件背离军事准则的事情。

    黄明祯率部沿着大梁河逆流向上,离着木底城有五六十里,黄明祯命所部主力掩藏于附近的山上,等待命令,又命蒙陈其率领数千骑兵向东,作为援兵,引诱高句丽人追击。

    而黄明祯则同时传命史祥、高聂、李进三人,坚守城池,务必保证不失。

    一场巨大的围猎与反围猎战斗,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四章 辽东保卫战(二)

    木底城虽然在辽东腹部位置,但因为地形位置,较之其余诸城,面积并不大,城墙也不是太高。只是其通过大梁水直通辽东,进退自如,可谓是辽中一颗钉子,攻守双方,无论是谁占据此地,都让对方异常难受。

    渊摩诃远道而来,便将城池团团围住,命令军队日夜攻打木底城。

    渊摩诃是高句丽有数的大将,自当初的姜以式、乙支文德以下,中生代第一人。他常年在扶余城对抗北面的靺鞨人,功勋卓著,威名赫赫。其为人悍勇,常赤膊上阵,一骑当先,被称为“渊金刚”。

    渊摩诃之前并未与隋军交过手,因此对于隋军的善战之名颇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隋军再强,也不过如靺鞨部的披甲兵一般强悍,之前诸军败绩,不过是各部将领无能导致的,主要是乙支文德和姜以式无能。若是由他统军,自是手到擒来。

    但渊摩诃当头便撞上了钉子。

    高句丽五万大军猛攻木底城三日,没能破城。

    渊摩诃大怒,斩杀了两名攻城主将,亲自带兵冲锋上阵。一时之间高句丽军队士气大振,一度被地方攻到城头。

    李进将城中的木头、石块不要命地往地上砸,又亲自带着预备队在城头上与对方交战,双方鏖战一天一夜,李进的预备队几乎全部战死。双方在城墙上数次来回拉锯,最终高句丽军也没能拿下木底城。

    渊摩诃无奈,正准备重整旗鼓,忽然斥候来报,木底城西面发现隋军援军数千人,正在向木底城赶来。

    渊摩诃闻之大喜,隋军这数千人,正好趁机击破之,然后以其震慑城中守军,则木底城必破。

    渊摩诃遂决定兵分两路,自率一部向西遇过木底城,围歼隋军援兵,而另一部则继续留在木底城下,围攻城池。

    高句丽大将王诠认为大军连日攻城,疲惫不堪,待修整之后再行拔营,但渊摩诃急着破敌,哪里肯答应。

    六月十五日,渊摩诃乃自率两万人马渡河向西,而留王诠率三万军队留守营地,继续围城。

    渊摩诃向西北方向绕过木底城,然后向西准备渡过大梁水。大梁水在木底城西北折了一个小的几字弯,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位置。从右侧河水往西,算是进入了平原地区。

    渊摩诃率部从此渡河,因缺乏渡河船只,渊摩诃便下令主力轻骑强渡大梁河,而随后的辎重部队则被迫留在了河东,只得等待搜集到足够的船只之后,再行渡河。

    渊摩诃一路向西,遇到赶来的隋军,立刻便迎头痛击。高句丽军队连胜两阵,隋军几乎是溃不成军,望风而逃。

    这时渊摩诃心中对于隋军更加轻视,认为隋军是名不副实。

    其部继续向前,终于在一处山岗处追上了溃逃的隋军。

    木底城以西卧虎岗,是附近一带位置最高的地方。其地山石嶙峋,道路崎岖陡峭,易守难攻。

    此时的渊摩诃见自己将隋军堵在这里,心中大喜,忙命军队对卧虎岗上的隋军发起攻击。

    卧虎岗之战开打。

    此时渊摩诃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完全落入黄明祯的陷阱之中。

    渊摩诃中计向西追击隋军之后,众将纷纷认为渊摩诃孤军深入,可以选择有利地形,进行伏击,必能大破。

    但黄明祯却认为,高句丽人的确无备,但若是指望伏击便全歼敌军,亦是困难。一旦伏击战打响,便有逃溃的士兵回到木底城下的高句丽大营,到时候对方惊惧,很有可能直接逃走。

    虽然这样也要很大战果,但明显不满足黄明祯全歼对方的想法。

    黄明祯便决定,再出一军,引诱对方攻击,而他绕过渊摩诃所部,攻击对方大营。到时候高句丽人无备,必然被攻破。而失了后勤的渊摩诃,也逃不出隋军的包围。

    黄明祯于是下令,大将王伏宝率部数千人在卧龙岗伪装援军,吸引渊摩诃所部的攻击,拖住对方。

    而大将全旭率领一万五千人从太子水出发,在卧龙岗以东埋伏,阻击渊摩诃所部的东逃。

    为了防止渊摩诃落败之后,不顾一切地西逃,黄明祯又留下五千人在西面设伏。而黄明祯本人则率领六万多主力乘船从太子水一路向东,直抵木底城下。

    此时黄明祯所部加上木底城守军,共计七万多人,是留守的王诠所部的两倍还多。

    王诠所部无备,此时正在猛烈攻击木底城的隋军。其军将攻城器具列于前,大阵也列于营西。

    过了中午,已经申时左右。不过今日天气不好,天色隐晦,雾气隐隐,虽然并未落日,但是视线并不好。

    王诠见攻击效果很差,于是下令点燃火炬照明,以便进行射击,

    此时整个战场灰蒙蒙一片,就像下了一层烟一样,离远了什么也望不到。而高句丽所部的火把,就仿佛黑暗中的火,让人从很远处便能看到,正好成了对方的催命索。

    蒙陈其率领骑兵,从南线迂回到高句丽军队一侧,正好望到对面高句丽的火把。其麾下骑兵,各持刀矛,向着对面的高句丽军杀去。

    前排的骑兵,各手持弩机,对着火光处便是一通散射,高句丽军死伤无数。

    后面的骑兵各持横刀、长矛,越过堑壕,拔掉栅寨,杀入高句丽军阵中。马蹄飞奔,鲜血飞溅。此时敌我不便,到处都是喊杀声和哭喊声。

    高句丽人如没头的苍蝇一般,心惊胆战,仿佛四面八方都是隋军。

    此时王诠手上没有多少兵丁,眼看大乱,也分不清东南西北,只得带着人往外冲,迎面正好撞上隋军铁骑。

    众人被骑兵冲杀落马,横遭践踏,王诠本人死于乱军之中。

    而此时的隋军根本不知道敌军主将已死,继续诛杀营中高句丽残兵。双方大战一个多时辰,血腥气将雾气都冲散开来。

    成片成片的高句丽军队跪在地上,抱头投降。

    黄明祯命各部沿途追击,痛歼胡虏,至此三万高句丽军队在隋军的穷追猛打之下全军覆没。

第五章 辽东保卫战(三)

    木底城外一战,三万高句丽精锐,尽没于此。

    隋军得胜之后,黄明祯马不停蹄,留下一万人马交给李进,令其在此处理俘虏和追击逃溃之兵,然后自率主力再度登船西进。

    若不是靠着战船运输,方便快捷,隋军如此来回奔波,早就吃不消了。

    此战得胜,隋军对于高句丽军队已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而此时的渊摩诃还不清楚自己的末日已经将要来临,他仍旧把卧虎岗的隋军当成主力,向着卧虎岗使力。

    守卫卧虎岗的是隋将王伏宝。王伏宝从一个土匪投奔丰州军,这些年一步一步成为军中大将,早就从丰州的边缘角色成了丰州系的嫡系将领。

    王伏宝手中一万人驻守卧虎岗,他很清楚,这一战不好打。一旦自己打得狠了,对方可能会因为损失太太,直接撤退。可若是防御失当,让对方破了防线,那玩笑便开大了,所以现在的难题便是这个度怎么掌握。毕竟若是对方直接撤退,自己光凭手上兵力也不可能全军出击,追击对方。

    王伏宝遂决定放弃山腰的防御,只挖掘两道壕沟,防御对方骑兵和重武器的冲击。而其余主力,全部撤到山腰位置,设置两道防线。剩余部队,分布在山后和山顶,作为添油战术,拖住对方。

    这时候若想维持一个不胜不败、还看起来用尽全力的场面,还只能使用添油战术。

    山下的高句丽军队很快便对隋军发起攻击。隋军与对方接战不久,便假装不敌,立刻撤离山底防线,撤退回山腰位置。高句丽军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连夺两道防线。

    渊摩诃闻之大喜,在他看来,隋军已成惊弓之鸟之势了。

    渊摩诃立刻命大军压上,直取对方中军。看这形势,今日便可全歼对方。

    无数的高句丽士兵提着盾牌、长矛向山上仰攻而去。卧虎山底部平缓,往上十多丈便陡峭度急增,仿佛一只握着的老虎身子,因此而得名。

    这种山势使得高句丽士兵到了急坡处,便不得不冒着箭雨仰面攻击,且几乎无阻挡之处。

    成排成排的高句丽士兵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死,没有什么成果,只留下一道道的血路。

    渊摩诃见攻击受阻,铁石心肠的他立刻命令第二队继续攻击。他把军队设置成五个批次,几乎是不停地攻击。

    双方鏖战一个时辰,不分胜负。王伏宝见时机合适,命令部队放弃山腰第一道防线后撤,将满是尸体的壕沟留给对方。

    高句丽人一拥而上,得到的只是已经无人的防线。

    渊摩诃见攻击得手,立刻命部下再次向山腰位置第二道防线攻击。

    ······

    双方鏖战一日,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血与火中搏杀。这支高句丽军队真是强悍,面对隋军,是顽强拼死,死战不退。

    此时的王伏宝已经放弃了整个山腰,正在山顶组织防御。他一点一点放弃阵地,将高句丽军队牢牢地牵制在此地。

    这时渊摩诃军中突然来了一个浑身是血的高句丽士兵,正是其麾下将领,此人哀痛着向渊摩诃奏报道,隋军攻击了木底城东的大营。

    渊摩诃闻此大惊,他感觉自己似乎已经落到了隋军的圈套之中。然而此时的渊摩诃却已无法改变战略。无论自己率领手上的两万高句丽军渡河往木底城东大营与留守部队会合,还是命王诠所部突围向西,在卧虎岗与自己回合,都必定在渡河时被隋军阻击。而且自己即使赶回去,其后果也难料。

    渊摩诃遂决定,继续攻击,攻克卧虎岗,然后向北面突围。

    渊摩诃的壮士断腕决心让人钦佩,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

    卧虎岗上的王伏宝最先发现了对方的不对劲。高句丽军队几乎像疯了一样,拼命地往山上攻击,隋军几乎阻挡不住。

    “这他娘的,高句丽人真的疯了,为了一个小小的卧虎岗,如此拼命,就是真的打下这里,其部也伤亡惨重,还能干什么?”

    听到部下的抱怨,王伏宝心中一顿,渊摩诃到底想干什么?

    渊摩诃想逃。

    当这个想法出现时,便在王伏宝心中止不住的变大。唯有渊摩诃要突围,才有可能不顾伤亡的攻击。

    南面道路难行,东西都可能有埋伏,还真是唯有北面,只要击破卧龙岗,便能渡河北上,逃之夭夭。

    这时候王伏宝也知道无需留力了,忙将全部军队顶上,要和对方在卧虎山决战。同时王伏宝又向两侧的伏兵部队求援,请求出击渊摩诃的背后。

    此时已经是晚上,双方点着篝火,仍在奋力绞杀。

    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台阶,都有双方军队拼杀的足迹。卧虎山之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片大片的植被,红得极其妖言。

    渊摩诃希望再撑一会,便能赢了。

    而王伏宝知道,再撑一会,援军一定到来。

    双方都想再撑一会,双方都没有退路。

    在卧虎山西面,黑夜之中,一条火龙由远及近,向卧虎山而来。山上的王伏宝大喜,援军到了!

    “援军到了!”

    “援军到了!”

    隋军援军的到来,使得隋军士气大振,而高句丽人的心却降到了谷底。

    这次一路狂奔的生力军拼命扎到高句丽人背后,狠狠地与对方杀在一起。

    此时渊摩诃的摊子早就已经铺开,主力部队都在山腰、山顶处与隋军恶战,后军几乎没有防备,也无力防备。

    渊摩诃只得拼命组织亲兵抵抗,又急令山上部队后撤。

    渊摩诃已经对胜利不抱期望,但他知道必须集中主力,才能突围而出。可很快,另一个打击接踵而至。

    东面的隋军援军也已经赶到,这是全旭指挥的生力军,还有上千精骑。

    此时的渊摩诃满是绝望。

    四面八方都是隋军,很快隋军发现了渊摩诃是个高官的身份,纷纷向渊摩诃围杀过来。渊摩诃挥舞着大刀,连被十余创,最后让一杆长矛戳穿大腿。其余士兵纷纷上前,将其砍死。

    黄明祯主力赶到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各路军队齐齐绞杀,渊摩诃所部全军覆没。

第六章 辽东保卫战(四)

    卧虎岗一战得胜之后,此时已经满是疲惫的黄明祯仍旧顾不得停歇,立刻指挥军队向南赶往白岩城。

    从木底城往南,到白岩城近三百里的路程,一路上尽是山地,道路崎岖,沟壑纵横,极其难走。

    黄明祯顾不得将士疲惫,带着麾下主力,连夜行军,企图赶在南线的高句丽军队反应过来之前到达白岩城下,合围对方。

    温达已经率部攻击白岩城数日。白岩城城池险峻,兵精粮足,守得非常安稳。温达一时奈何不了城池,便命麾下骑兵分成数股部队,深入白岩城腹地,捣毁粮田、村庄,打击隋军的士气。

    黄明祯南来,遇到一支高句丽游骑,立刻击败之。

    此时隋军主力离着白岩城有数十里,黄明祯准备故技重施,用之前击败渊摩诃的办法,再次引诱高句丽人上钩。

    隋军一支偏师出现在高句丽军右侧,诸将纷纷请求出击。

    奈何温达谨慎,白岩城控制着东西方向的交通,一旦要阻击隋军援兵,必然要大规模绕路,他不敢冒这个险。

    黄明祯见温达不上当,只得率兵进入白岩城,与对方相持。

    三日之后,温达终于得到渊摩诃兵败消息,大吃一惊。此时他也不敢再留在白岩城下,遂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黄明祯知道温达是个谨慎的人,担心会有埋伏,只得放任对方撤退。

    白岩城战事了了之后,黄明祯又再次折道向北,准备救援盖牟城。

    此时盖牟城的血战,其惨烈并不亚于之前的木底城一战。

    渊太祚此时在高句丽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若想彻底击败君主高元的势力,全掌大权,只得在这次战争中获胜,然后以势压人。因此渊太祚对于攻隋别提多卖力,几乎是倾巢而动,把看家的底牌都带来了。

    双方在新城和盖牟城之间相对,两城隔河而望,极其相近。与其余两路人马不同,渊太祚拥有新城这个攻击据点,物资充足,运输方便,实力更强。

    双方以十万对三万,高句丽在军队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有小辽水横亘其中,对双方都是天然的屏障。

    史祥命黄明溥守城,自己则率军在小辽水南岸布置阵型。

    望着对岸的隋军,渊太祚发起了渡江攻击。高句丽水师弱而隋军水师强,但隋军水师位于小辽水下游,地形上不占优势。

    高句丽人划着小船,铺天盖地地向南杀来,水面上都是高句丽人的船只。

    史祥早建造了数十架投石器,对着江面不住地轰击。

    大江之上,烽烟四起,流矢如雨。高句丽人费劲力气,也难以渡河。其实这也是正常之事,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水师,想在登陆战中取得胜利,基本不可能。

    这时有部下向渊太祚建议,为了方便进攻,可以在小辽水上铺一道浮桥,通过浮桥,重武器和士兵将可以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盖牟城下。

    渊太祚于是命水师向西出击,与隋军水师决战,争取修桥的时间。而其余部队,则拼命冲击隋军阵地,修桥部队跟在登陆船只之后,一点一点向南延伸。

    这道桥连接南北,也分割东西。

    双方水师在小辽水上展开激战,虽然高句丽人占据上游,但隋军水师船坚炮利,双方激战一个多时辰,高句丽水师惨败,又为浮桥所阻,尽为隋军歼灭。

    对于高句丽人来说,虽然境内辽河、鸭渌水等大河众多,但并不擅长水战,现存的水师基本上只是一支运输部队。

    隋军水师取胜,遂趁机从下游逆流而上,向东发起攻击。水师之中,二十多艘火船冲向高句丽人新修建的浮桥,浮桥被冲成数截,水面之上,燃起了熊熊烈火,无数高句丽军队落入水中。

    而此时通过浮桥登岸的高句丽军队也没了退路,史祥乃在水畔对其进行绞杀。这群人可不是韩信,也没能耐背水破敌,因此纷纷被歼灭在河岸处。

    大战之后,江面到处都是未燃尽的战船,而高句丽军队的尸体更是漂满了小辽水。高句丽军队惨败,伤亡惨重。

    此战之后,隋军水师彻底控制了小辽水,渊太祚失去了几乎全部的水面力量,之后他又指挥高句丽军队几次渡河,都被隋军水师击败在水中。

    渊太祚无奈,却无计可施。

    没过多久,渊摩诃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渊太祚大惊失色。这个弟弟是家族中最勇武之人,长于兵事,多立军功,没想到战死在木底城,渊太祚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满堂将士,听得渊太祚的哭声,皆心有戚戚。

    这时候这群高句丽人才重新想起隋军的强大,军中弥漫着恐慌与失败的气氛,当初的趾高气扬、跃跃欲试早不知道抛到哪里去了。

    渊太祚最终只得下令除了新城守军,其本部人马全军撤退,返回扶余城。等到黄明祯的援军到来,渊太祚早逃得不知所踪。

    众人劝黄明祯趁机拿下新城,为黄明祯拒绝。小辽水是道天然屏障,隋军依靠水师,可以凭借少量兵力固守。虽取新城,然此地孤悬小辽水以北,反而首当其冲。

    黄明祯遂返回辽东城。

    此次高句丽三路伐隋,本是击败隋军的最好机会。然朝中混乱,渊太祚和温达又相互提防,本就落了下成。高句丽为了这场战争,出兵二十多万大军,损耗物资、粮饷无数,然折损主力六七万人,士气大落,至此之后,再无力向辽东出击。

    而黄明祯靠着这场漂亮的反击战,彻底压服了心怀鬼胎的辽东诸族,给移民而来的中原百姓创造了一个有力的环境。

    九月初,黄明祯命令大将全旭向南主动出击,连克十数城堡,进至原来护儿所部占领的卑奢城,扫清了整个辽南的残余高句丽势力。

    十二月底,高聂率军趁雪夜出击,突然击破高句丽重镇石城(今辽宁省庄河市庄河城山),彻底关闭了高句丽通往辽南的陆上道路。

    温达屯兵乌骨城,却无力出击,只得眼睁睁看着辽南全部丧失。

第七章 民生问题

    击退了高句丽的的入侵,黄明祯也有功夫开始经营辽东的民生之事。

    辽东的消耗基本上靠战争缴获和黄明远不计回报的投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摆在黄明祯面前最重要也最棘手的便是二十多万中原移民的生计。此时已经入了秋,还能赶上一股冬小麦的栽种,但到了明年夏粮打下来之前,这群人是没有产出的。大半年的时间,光是需要的粮食就海了去了。

    而且这些移民几乎都是流民、盗匪裹胁的百姓和参与杨玄感之乱的人,俱是一应物资全无,甚至连积蓄都没有,包括口粮、种粮、农具、牲畜、房屋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得总管府负责。

    辽东郡太守是达奚暠,就不是一个擅长民生之事的人。

    而黄明祯的重点工作仍是练兵和防范高句丽人的反攻,因此为了更好地佐助黄明祯治理辽东,黄明远又表丰州的老部下邓议为辽州总管府录事参军事兼辽东郡郡丞,表兄房玄龄为辽东令,二人负责辽东的民政之事。

    邓议在丰州之时,便是李子孝的左膀右臂,丰州的经营方式了若指掌,他来到目前可谓是一张白纸的辽东,立刻便可以将丰州的政策最大程度的复制过来。房玄龄更是历史上有数的名相,贞观之治的内政几乎都操手于他一人。

    黄明远很清楚,发展民生这个东西,最重要的两件事便是人和钱,尤其是一白二空的辽东。

    幸好黄明远还有丰州这个老巢。

    李子孝在丰州待了十年,这十年间其实丰州发展的并不太迅速,因为丰州环境就在那里,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李子孝在这十年中,为黄明远做得最重要的的一件事就是为黄明远培养出无数的优质吏员。

    十年间,丰州的小吏、学子、工匠、医生、教师等等充斥在黄明远所统帅的每一支军队,每一个郡县,靠着他们,黄明远才能如臂指使。

    这十年来,丰州就是一个播种机,一个宣传队,一个引路人。

    这一次为了支援辽东,李子孝一口气从丰州调集了上千名吏员,两千多名工匠,数百名教师。这些人是丰州播种到辽东的种子,也是未来辽东播撒到全天下的种子。

    人是官吏和工匠,而钱就是粮食了。

    辽东算上官吏、士兵、移民和其他一些需要赈济的当地百姓,足足有五十万人之多。这些人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再是节省,所需要的粮食至少也得两百万石,这还是大多数人要吃个半饱的情况下。

    而高句丽人经营辽东是用得山城体系,好多地方农业并不发达。而且连续两年大战,辽东城附近早就土地荒芜,村寨荒废,哪有粮食。对于黄明祯来说,这其中的缺口至少在一百五十万石之上。至于天子给得那点粮食,二十多万移民一路上人吃马嚼的,也没剩多少了。

    无论是黄明远还是黄明祯都不是神,都没法凭空变出粮食。

    正当黄明祯一筹莫展,焦头烂额的时候,二兄黄明聪从林邑一路北上,带着数百万石粮食来到辽东。

    黄明聪经营林邑数年,这两年又破扶南国,威震南洋诸夷,将势力范围拓展到湄公河三角洲一带。这里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农田密集,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是整个亚洲水稻单产最高的地区。

    黄明聪占领这里,带来了北方的先进技术,然后抓捕当地土著为奴,开垦荒地,种植水稻,两年下来,整个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尽成了粮仓。

    有了人有了粮,邓议和房玄龄开始经营辽东。

    此时的辽东,当初汉家的地方制度和行政体系早就完全荒废。高句丽在辽东实行山城体系,以城和堡为管理单位,各地互不统属,又统一受命于平壤朝廷,向朝廷缴纳赋税。这些人虽然住在城中,但大部分城池内的统治跟原始的部落没什么区别。

    隋军攻破辽东之后,攻破了大量山城,其原始的统治体系也被打破。

    邓议和房玄龄乃按照历史和地里情况,将隋军现在控制的辽东分为襄平县(治原辽东城)、安市县(治原安市城)、营口县(辽河口新修的营口堡,今营口市)、汶县(治原建安城)、沓氏县(治原卑奢城)、本溪县(治原木底城)、抚顺县(治原盖牟城)、定辽县(原白岩城)、辽中县、旅顺县十县之地,县下根据汉民的定居情况,设置乡、里。

    辽东本有汉民十多万,再加上移民,整个辽东治下立刻便有了四十多万汉民,辽东的统治基础立刻便稳定起来。

    有了行政区划,邓议将从丰州调来的官吏分散到各县、乡中。

    各丰州来的官吏,本就多是移民出身,且在丰州也多经历过处置移民之事,因此各项工作皆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辽东原有数十万各民族之人,黄明祯也强制各族编户齐民,而拒绝编户齐民的部落,皆被隋军直接剿灭,辽东之地传统的部落体系,就此烟消云散。

    黄明祯又将原本聚居的各族人分散开来,并把这些人从大城迁出,迁徙到边缘、荒瘠之地,让他们负责养马、做工、采矿等,并通过改籍、通婚等手段,压制这些胡虏部落的数量。

    对于移民,邓议专门设立了移民司,亲自负责。

    除了将这些移民分散安置,令他们开垦荒地,官府还无息贷给他们粮食、农具、牲畜等,帮助他们平安度过这个冬天。

    丰州来的官员在襄平南部发现了铁矿,在本溪县和抚顺县境内发现了煤矿。丰州地区的煤、铁开采已经非常成熟,邓议乃利用丰州调来的工匠,仿照丰州制度,在各地开始矿场和工场。

    正好辽东有大批的奴隶和当地胡虏,可供消耗。

    对于辽东来说,有丰州这么一个模板,好多东西都可原样搬过来。

    辽东的建设是一个筚路蓝缕的过程,但辽东除了冬天冷一点,本身又是资源、环境极其优渥之地。

    经过黄明远不计代价的投入,短短一年的时间,辽东已经大变样了。

第八章 东北战略(上)

    今年夏粮下来,辽东获得了一场大丰收。这场人们期待已久的收获,让数十万移民辽东的中原百姓,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彻底的归属感,也标志着大隋在辽东的统治彻底稳固。

    隋军占据的辽东之地,因为战争,原本的耕田大多荒废。在郡守府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开荒垦植,现有耕田五百多万亩,出产粮食一千多万石。这还是第一年,诸事繁杂,人力不足,且从中原来的百姓大多秋天才到,错过了最好的开荒机会。

    今年邓议对开荒之事做了更加细致有序地规划,充分发挥人力、物力,预计能新开垦土地三百万亩,到时候将完全保证整个辽东地区的粮食供需。

    黄明远赶到辽东之时,正是一个充满收获和希望的时节。

    黄明远到达营口之后,便弃船等岸,军队和物资则继续通过辽水往辽东输送。黄明远准备沿着辽河,看看营口、汶县、鞍山等地的情况。

    辽东过去一年多的变化,光在信中,是无法窥知全貌的。

    此时的营口港,经过一年多来的建设,早就房屋林立,客栈、店铺密布。从天津港和东莱港往来辽河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作为中转站的营口港,可谓是盛况空前。这里也是设置的辽东十多个县里仅有的两个新城,另一个是旅顺城。

    黄明祯闻听兄长到来,早带人在营口港码头等候。

    还未上岸,站在甲板上的黄明远便远远地看到弟弟。一年多未见,弟弟瘦了许多。

    见到弟弟,黄明远一把将其抱住。这一年多来,明祯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黄明远很感激弟弟的付出。没有弟弟,便没有辽东今日的盛景。

    “大兄!”

    “三郎,辛苦了!”

    黄明远拉着弟弟的手不放松。

    “有三郎在,方使我在中原无忧矣!”

    兄弟二人骑着马,并肩而行。一路上黄明祯向兄长详细介绍了辽东与高句丽的战争,以及辽东的情况。

    听得弟弟大败高句丽军,还趁机占据了辽南地区,黄明远欣喜无比。自己这个弟弟,虽然看起来不言不语,但从不会让人失望。

    “兄长,现在便要主动向高句丽发起攻击吗?”

    黄明远点点头,说道:“最迟六月十日,我军对高句丽的新一轮攻击便要发起。而今年入冬之前的最低目标便是全取鸭渌水以西的地方,隔鸭渌水与高句丽东西对峙。留给我们的时间不足四个月,而准备时间也只剩下半个月了。”

    黄明祯问道:“这个急着出击,数万禁军能赶得及吗?”

    黄明远摆摆手说道:“不等他们了,让他们做第二批次的攻击部队。我准备先东攻北守,集中部队先攻击乌骨城,全取鸭渌水西岸,彻底将高句丽一分为二。而禁军主力到达之后,再作为第二批的攻击重点,攻打扶余城,甚至往更北的地方。

    这一仗,要彻底摧毁高句丽的战争力量,但同时又不能真的灭了高句丽。要把高句丽变成一个随时可以瓜熟蒂落的果子,而且果子还得必须等到我们自己去取的时候才能落下来。”

    这一次,黄明远怕是也要像李成梁那样,养寇自重。至少要撑到明年或者是后年不回中原。当然也不能像李成梁那般玩脱了,变成了养虎为患,自己必须有随时灭亡高句丽的实力,若是真的回返中原,高句丽决不能在身后拖自己的后腿。

    黄明祯听了兄长的话,说得:“打到今日,高句丽实际上只剩下两支主力部队,一支在渊太祚手上,主要集中在扶余城;一支在温达手上,屯驻于乌骨城,若是歼灭这两支部队,高句丽便是名存实亡。”

    “所以我自率兵攻击乌骨城,而你等到禁军赶来之后,率军攻击扶余城。”

    “嗯!”

    望着苍茫的辽东大地,黄明远的目光一路延伸到北方。实际上东北大地最丰茂、最肥沃的土地,还要向北,一直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那里才是真正的好地方,中国的北大仓。

    黑龙江自进入十年代之后便成为中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水稻产量第一大省,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但可惜的是,这一片土地,长期为胡虏所占据,自始至终都未能成为中原王朝的控制之地。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威胁者,东胡、拓跋鲜卑、慕容鲜卑、宇文鲜卑、完颜女真、蒙兀室韦(蒙古人的)、建州女真等,都发源于此。

    控制了这里,将会使得中国东北再无纷乱。发展好这里,将使得中国再不缺粮。

    “三郎,扶余城和渊太祚只是最初的目标,你占领扶余城之后,还有更重要的事,便是想办法一路往北扩张。想尽各种办法往北,直到天的尽头,把这些地方都变成我们的土地。”

    黄明祯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兄长的胃口这么大。

    黄明祯忙劝道:“大兄,再往北便是更苦寒的地方了,都是蛮荒之地,得之无用。”

    “你这么知道得之无用?”

    黄明远反问道。

    “疆土再大,无一丝无用之地。再往北的确苦寒,可一年到头,总有半年是不寒冷的时候。当年的鲜卑人就是从更北的地方出来的,他们不在乎苦寒,难道我汉人在乎。

    三郎,自古以来,辽东以北的胡虏便是大患,这些胡虏趁着中原衰弱,每每肆虐。而中原王朝强盛之时,这些胡虏又趁机蛰伏。

    这一次我灭了高句丽,灭不了胡虏图我汉家江山之心。数十万军队不可能永远留在辽东,一旦主力撤出,这些胡虏势必会卷土重来。灭了一个高句丽,再来一个高句丽,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历史上唐朝灭了高句丽和百济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势力回缩,最终各项战果均为后来的渤海人和新罗人占据。

    新罗人通过唐朝新罗战争吞并了百济和平壤以南的高句丽土地,成为统一朝鲜的雏形。而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联合高句丽遗民,在天门岭之战击败唐朝,取得了高句丽在东北一多半的土地,建立渤海国。

    新罗的统一和渤海的崛起,是建立在数十万浴血奋战、死磕高句丽的大唐将士的流血牺牲上的。

    这都是血的教训,必须提前解决。

第九章 东北战略(下)

    黄明祯或许不明白兄长的战略构思,也看不到东北胡虏对辽东的隐患,但这并不阻碍他坚决执行兄长的命令。这么多年来,他跟着兄长浴血奋战,披荆斩棘,从来都是兄长指哪打哪,绝无二话。

    黄明远对弟弟说道:“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辽东都将是咱们的根基,若是我再次回返中原,则辽东仍需你来镇守。北扩战略是稳守辽东的根基,不可轻变。”

    黄明祯说道:“兄长放心,你定下的路子,绝不会发生改变。”

    黄明远点点头。

    “从扶余城往北,便是栗末水(第二松花江),这里是一片平原,适合居住。在这里生活的便是靺鞨人的栗末部,在靺鞨人南方诸部中最是强大,居于领头羊的位置。将来要想占领这里,必须灭之。”

    “嗯!”

    在栗末部崛起之前便将你扼杀,看你大祚荣还拿什么建立渤海国。当然若是运气,可以将其祖宗扼杀在精子状态之前。

    黄明远又说道:“北疆之地,森林密布,其间生活的胡人种族,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这种情况下,若是领兵击之,未必可用。你可以扶持汉民,组成屯垦团,一点一点向北拓展土地。要记住,你们的存在是对付大的部落,不要在意那些旁枝末节,否则易得不偿失。谁强打谁,谁富打谁,建大城,屯据点,步步蚕食,方为上策。

    三郎,你要记住,我要的不是将东北变成西域那样的羁縻之地,我要的是把东北彻底变成河东、河北、关中、江淮那样的汉地。”

    黄明祯重重点点头。

    常年用兵,当年也曾多次听兄长将草原战略,黄明祯立刻便明白的兄长决心,同时也为兄长的战术叫好。

    他们人太少,军队很难占领所有地方,所以所能依靠的,只有移民。只要人多了,总能永远控制这里。

    当然移民愿不愿意去也是个大问题。

    黄明祯便说道:“大兄,辽水附近,平原广布,气候比往北更加适宜,而且当地也足以承载上百万移民,我担心这些移民不愿意前往北方开拓。”

    “劝将不如激将,激将不如诱将。以利导之,无往不利。”

    黄明远看着弟弟,接着说道:“我听说在栗末部的南部,有一条金脉,盛产黄金。既然如此,我们作为官府,应该鼓励老百姓去探险、求富嘛。”

    整个东北,金矿资源丰富,譬如有名的夹皮沟、胭脂沟等地,在后世也闻名遐迩。在东北掀起一场淘金热,必能引得移民自发地往东北探寻、开发。历史上老美便是靠着西部淘金,引得大批探险者进入,迅速开发了美国西部。老美可以,我们亦可以。

    东北之地,便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为什么历史上直到清朝,黑龙江的原始森林里还有那么多野人,那是因为这里物产丰富,养得活他们。

    只有人们愿意来,人们便会发现,东北地区的煤炭、钢铁等各种资源丰富,什么“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不需百年,这里就会成为像中原、江南一般的汉家乐园。

    虽然现在闯关东有点早,但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总是好的。

    黄明祯不知道兄长从哪来知道栗末部会有金脉,但他相信兄长不会信口开河。

    “兄长,若是扶植屯垦团,探险队,必然要在武器上对他们有所倾斜,甚至开放弓弩、铠甲等管制兵器,到时候便会出现一批亦兵亦民的民间武装。然而北面实在太大了,若是这些人心生不轨,我恐官军很难制之。”

    “不必担心。”

    黄明远说道:“丰州的屯垦团还少吗?不都在官府的掌握之下,没有一个作乱的。三郎,你要记住,但凡出现民间作乱,九成以上的原因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不得不起来造反。但凡老百姓有吃有喝,还有老婆孩子,有几个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去造反。要相信我们的百姓,是有分寸的。”

    黄明祯还是不太放心,又说道:“兄长,丰州的屯垦团,毕竟是我们一手建立的,几乎相当于军屯一样,自不会出现乱事。但民屯则不然,敢向北冒险的,有几个良善之人,他们为了钱,没什么做不来的,我恐等到屯垦团遍地开花,有人整合屯垦团的力量,到时候割据一方,也未必不可能。”

    黄明远听着弟弟的话,此言并非不可能,当年老美不就是这样从英国人手里独立了吗?

    黄明远想了想,又说道:“既然担心有人整合,你们提前整合不就是了。想想,你们手握官府的号召力,还不如他们吗?

    当然要有选择的扶持,最好是老兵,然后向一些大的屯垦团派驻官吏,使其从民间组织官方化。不要吝惜官职,好多时候,仅仅是几个官职,几个任命,便能将无数英豪赚入彀中。这些屯垦团,超过一百人,便建里,领头的做里长;超过一千人,便建乡,领头的做乡长;超过一万人,便建县,领头的做县长。其领导人统统授予各级官职,编户齐民,纳入官方管辖,我想这些人是不会反对的。发展屯垦团的宗旨便是‘官方指导,民间组织。先屯后垦,兵民两用。先民后官,民变官身。’”

    黄明祯想了想,不由豁然开朗,兄长所言,字字珠玑,令人佩服。

    实际上这个办法在欧美国家很常见,尤其是在海外殖民地。光靠国家的力量,是很难对大面积的海外土地进行开发的,所以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

    至于怕生乱,除非是当地土著生乱,没见欧洲控制非州上百年,有几个自己人作乱的。况且东北和中原地区相连,黄明远计划从卑舍城一路往北,沿着辽东城、沈阳城、扶余城等直到完水(今黑龙江),修建一条直道,加强南北交通,绝不会使中央失去对东北的控制。

    同时东北水系发达,虽然有很长的封冻期,但利用这些河流,沿岸修建城堡,将大隋的势力完全延伸开来。

    若不是高句丽未下,且海路实在漫长,黄明远都准备开发海参崴。

    北疆百姓五千万,哪个能割外兴安。

第十章 整理兵事

    众人沿着辽河东岸边走边看,一路上城镇密布,屋舍俨然。这片辽河平原的膏腴之地,也聚集了最多的汉家移民。

    经过鞍山的时候,高耸的炼铁炉笔直挺立,浓烟滚滚。这时代的人可不知道什么保护环境,而是望着这炼铁厂不住地赞叹,仿佛这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这里的煤、铁,支撑起了辽东崛起的脚步。

    五月二十二日,黄明远一行经过一路奔波,到达襄平城。

    再次回到这里,黄明远百感交集。这座大汉雄城,历经数百年沧桑变化,终于又重归汉域,再次焕发新生。去年冬天,黄明祯又命人加固了襄平的城墙,使得这座城池更加宏伟坚固,坚不可摧。

    黄明远到达襄平,辽东各地的官吏早就提前赶到襄平待命了。

    无数的人满面红光,他们都是曾跟随黄明远东征西讨的老部下,有了黄明远,他们便有了主心骨。

    黄明远一个一个叫出他们的名字,每一个被点到名字的人,都激动莫名,与有荣焉。

    因为时间紧迫,黄明远不可能单独召见所有人,召见了所有要员一圈之后,他便投入到东征之役的筹划和准备之中。

    辽东现有十多万军队,其中以府兵为主。这些人之前基本上都是以野战部队的身份出现,随着现在辽东地区统治的稳固,黄明远准备将这些部队进行整编,使其完全辽东地方化。

    这些人多是河北、河东的府兵,来源并没有黄明远带来的军队那么复杂,战斗力也可以。但其总归不是职业军人,本来留在辽东已经不合清理,若不是黄明祯处置得当,这些人早就逃跑光了。

    十多万府兵,一年多没有回家,很多人都是归心似箭。这种思乡之情,一个不好,便会引发大的动乱。历史上的江都兵变,其实爆发的源头就是出身关中的骁果军要回家而杨广不允。

    为了安定这些府兵的心思,邓议到了辽东之后,便按照丰州的做法,给这些人分了田地,而且还承诺将众人的家人迁移到辽东。至于那些没有家人的士兵,也想办法给他们娶上媳妇,成了家。

    有恒产者有恒心,“媳妇和土地”素来是黄明远安定人心的不二法宝。

    土地不够,便从高句丽贵族那里抢;女人不够,先弄些胡人女子做老婆也是可以。总之官府费劲了千辛万苦,就是为了给众人一个家。

    当然效果也很明显。

    虽然不少人还是想回到家乡,毕竟很多人在老家都是有家室的。但黄明祯又命人尽力宣传河北、河东等地的灾荒,宣讲杨广的暴政,使众人对中原的情形更加恐惧。家人找不到的,或是被流民裹胁走了,或是饿死了,肯定回不来了。

    对于众人来说,一边是新生的家园,新娶的老婆,新分的田地;另一边是已经毁了的故乡,已经死去的亲人。众人再是思乡,趋利避害,也只得选择留在辽东。

    至于实在不愿意留下来的,黄明祯将他们编到一起,做一些最低级的工作。为了防止这些人兵变,肯定不会再让他们当兵,自然不会给他们优待了。

    这也是现实,乱世之中,个体是不配有什么权利了。

    如此这般,连最顽固的人也选择了屈服。

    经过近一年的物资和思想宣传,这些人基本上安定了心思。很多人新娶的媳妇,或是有孕,厉害都产下娃了。家里有了三间房,有了几晌地,对于他们来说,人生最大的梦想基本实现,他们已经在辽东扎下根了。

    而黄明远新带来的数万军队,倒是不用给他们宣传,他们也知道河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河北几乎是个鬼蜮,黄明远又承诺他们,只要立得战功,他们也会分得土地和媳妇,也能有个家,因此这仗还没打,这群人已经激动起来。

    军心可用,便是如此。

    黄明远又从辽东原本的十多万府兵之中,精选八万,建了四军。

    以位于原辽东城的两万府兵,加上平州军,共计三万人,建辽东左军,以黄明祯为总管,以虎贲郎将刘黑闼和虎牙郎将王伏宝二人佐之。

    以位于原盖牟城的两万府兵,建立辽东右军,以辽州副总管史祥为总管,以虎贲郎将黄明溥和虎牙郎将蒙陈其二人佐之。

    两军北上屯于抚顺县,由黄明祯统一指挥。右军史祥算是一颗天子打入辽东的钉子,但他之前在盖牟城一役中受了伤,身体不好,部队的实际权力将会掌握在黄明溥手中。

    又以位于白岩城和石城的两万府兵,建安东左军,以辽东郡太守达奚暠为总管,以虎贲郎将高聂和虎牙郎将全旭二人佐之。

    以位于木底城和营口等地的两万府兵,建安东右军,以辽州总管府司马徐哲为代总管,以虎贲郎将李进和丰州虎牙郎将高元臻二人佐之。

    达奚暠这个太守的权利全落到邓议手中了,他也不愿意再当这个有名无实的太守,便求得黄明远,重回军中。

    而徐哲资历、年龄都差得太多,若是让他为总管,自是军中多有不服,因此只得命其代管。而且黄明远也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才只得暂用徐哲领军,实际上他并不希望这个小师弟再成为一名将军。

    另外的近两万府兵,除了分置于各县的守备兵,其余多是有伤或者老弱,这些人正好又是农场、军屯等地方的主力。

    除了这四军,还有高建庄统帅的归义左军,巴廉、巴刚兄弟统帅的归义右军,以及孙代音统帅的归义前军,共计两万余人。经过这两年的考验,这些人也是经历大小战争无数,获得了黄明远的信任。黄明远乃允许众人入籍大隋,获得和大隋人一样的权利,甚至取得汉家妻子的,下一代便能成为汉人,倒是在降兵之中掀起一场娶汉妻的风潮。

    这三支军队已经从降兵蜕变成一支北地劲旅。

    黄明远便准备以幽州军,左、右二军,安东左、右军,归义三军共计十一万人东征。

第十一章 与尉迟文德书

    握着小儿子交给自己的信,乙支文德有些沉默。

    他再三向小儿子确认,这封信的来源。小儿子也有些狐疑,自己并未与什么人接触,可回府之后,便发现在自己怀中的这封信了。

    乙支文德的小儿子乙支崇是太学生,今日正好休沐回家。

    乙支文德的小儿子思索再三,突然想起了,回府的路上有一个人撞到自己,对方莫非便是那个时候将信放到自己身上的。

    乙支文德听后脸色变了几变,又叮嘱小儿子此事务必烂在心里,不可与任何人说,便让小儿子离开了。

    黄明远在平壤的势力,要比自己想象的大的多。

    这些日子因为黄明远返回辽东,整个平壤城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有人都知道大隋新一轮的攻击就要开始了,可没有人有底气认为高句丽可以挡得住隋军。

    这时候高元也不得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从乙支文德话,与隋军进行和谈,而今灾祸又至,谁来救救高句丽。

    此时高元也想起了被免职的乙支文德,虽然乙支文德身上还有通敌的嫌疑,但对于乙支文德的忠诚,高元还是相信的,即使他真的是隋人。当然此时的高元能依靠的也没别人。

    高元遂任命乙支文德为兵曹判书(相当于隋朝的兵部尚书),参赞军务。当然兵权是不可能给乙支文德的。

    而在这个时候,黄明远给自己来信,到底意图如何,乙支文德心中也早就猜测到了。

    打开信封,只见黄明远的信中写道:

    明远顿首尉迟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当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方为壮也!如何远去中国,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昔者蜀公旧事,虽为相仇,然早已时过境迁,况尉迟之族人,天子宽宏,皆已诱恕,安居长安。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天子屈法申恩,吞舟是漏,昔者突厥步迦可汗、慕容顺、泥撅处罗可汗者,均宽恕旧罪,安享太平,况将军乎。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步迦可汗之强,身送太守;慕容伏允之盛,授首河西。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高句丽者,蕞尔小国,僭盗辽东,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况乎将军已兵权尽没,身受狐疑,闻高句丽之上下,皆视将军为寇仇。高元小儿,为人昏聩,受制于下,无能之辈,可否用人不疑,力排众议?将军心中,怕是明矣,高句丽内外,已无将军容身之地,故将军何必屈事于蛮夷而受此屈辱。

    暮春时节,中原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西域突厥,蹶角受化。高句丽者,野心勃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

    今我驱兵数十万,吊民伐罪,揔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故望将军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

    明远顿首。

    读完黄明远的信,乙支文德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若是可以,谁又愿意屈身事贼,去国万里呢。

    乙支文德不由得哀叹,黄明远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自去年兵败白岩城之后,无数人将他咒骂成隋朝奸细。平壤城中,每日都有百姓在其府上咒骂,到了晚上,更有人往自己家里泼屎泼尿。

    而朝廷之上,众人更是对自己喊打喊杀,几乎无自己的容身之地。

    虽然自己极力辩解,大王似乎也相信自己,但是面对渊太祚等人的咄咄气势,最终大王还是免去自己的官职,夺了自己的兵权。

    乙支文德很清楚,屡战屡败,朝廷和百姓都需要一个发泄口,所以只能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兵败不是他们的错误。

    到现在高元虽然又任命自己为判书,但乙支文德也很清楚,这不是恩赐,一旦高句丽再有败绩,自己这个兵曹判书就是最大的替罪羊,怕是到时候除了以死谢罪,再无他法。或许这也是渊太祚等人同意自己出任兵曹判书的原因,在老百姓眼中,自己是大隋潜藏在高句丽的骗子,只要兵败,总能用自己的人头来平息百姓心中的愤怒。

    乙支文德无力地坐在榻上,满是绝望。

    自己是个外来之人,无论如何都不会得到高句丽人的真正信任。之前自己似乎官高位尊,不过是个假象,大王一句话,便可将自己打回原形。

    有那么一瞬间,乙支文德真的对于黄明远的劝降动了心。黄明远是个真正的大才,在黄明远的手下,也不算辱没了他乙支文德。

    至于尉迟家族与杨家的旧事,说实话他这么一个庶出子弟,其实并没有对杨家有多么的痛恨,他是尉迟家的子弟,可长到十多岁,尉迟这两个字对于他来说,也只是一个名号。

    年少时或许怨恨过,是杨家人让他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老了,恨不动了。

    乙支文德低声地念叨着儿时母亲教给他的童谣。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好想再回一次中原啊。

第十二章 凤凰坚城

    黄明远写信劝降乙支文德,不过是信手为之,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若是乙支文德能投降最好,讨贼之事能省下大力气。但若是乙支文德真的誓死不降,对于黄明远也没多少影响。有他没他,都得破贼。而且乙支文德的处境黄明远很清楚,乙支文德以后怕再也无法领军了。

    六月五日,禁军右侯卫、右屯卫二军到达辽东襄平城。

    六月十日,黄明远在襄平城南誓师出征。五日之后,大军到达凤凰山山城(今辽宁省凤城市东南5公里的凤凰山和高丽山之间)。

    凤凰城和乌骨城隔着凤凰山相望,是整个乌骨城的门户。

    如其它山城一样,凤凰城也是依靠天然山势所建。城南是以凤凰、高勾丽(今辽宁省凤城市高丽山)二山悬崖为壁,其余三面在山低处和悬崖沟谷之间,用加工的楔型块石垒砌成坚固的城墙。整个城池约一万一千步(16公里),城高三丈。城西北部的高台为制高点,下面有护城河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

    整个凤凰城易守难攻,还有身后的乌骨城相互与之照应,相为掎角之势。

    此时乌骨城的主将是接替乙支文德统帅的高句丽名将温达,其麾下有近八万人马。温达本人率五万人屯于乌骨城,而又命大将赵善仁率军三万屯驻于凤凰城。

    温达虽是帝婿,但其本身是从卑微底层一步一步爬起来的,非那些酒囊饭袋可比。自上次出击木底城失败之后,温达这大半年来,不断地加固凤凰城和乌骨城的城墙,储备粮草,训练兵士,做足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高元之所以敢撤换乙支文德,就是因为有这个坚定保皇派的妹夫可以信重。

    黄明远到达凤凰城下,仰望这郁郁葱葱的凤凰山,心中也满是焦虑。

    隋军已大致弄清了高句丽人的防御,可这样的防御,本就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的人命去填,而温达又是员悍将,老成持重,轻易不会犯错,这一仗怕是有得打了。

    由于地形位置的影响,整个凤凰城都建在凤凰山上,道路崎岖,连雷霆炮也无法发挥作用。

    黄明远第一日到达山下后,便思索着破城之法,没有盲目攻击。但思索了整整一日,始终没有什么好办法。

    而且自己麾下的部队相较温达并没有多出多少,就是蚁附攻城,也不占优势。

    黄明远做足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一处高岗之上,扎下大营。又深挖沟渠,高结壁垒,以为守卫。

    第二日一早,黄明远调集三军,开始向凤凰城发起攻击。

    黄明远以安东左、右军二部,分别从凤凰城的左、右两翼出击,攻打凤凰城南面的凤凰山和高句丽山。

    凤凰、乌骨二城依靠凤凰山、高句丽山相连接,只要攻占二山,便相当于断了两城的联系。

    而黄明远自率主力从东面攻城。凤凰城三面环山,唯有东部地势平坦,可以进攻。

    战斗打响之后,满天的雷霆炮呼啸雷鸣,照着凤凰城不断地轰击。站在凤凰山上,能感受到整个山崩地裂之势。

    隋军对于黄明远的这种战法已经很熟悉了,等到炮击停息,弓弩队结阵往前,而盾牌手便直往山上冲去。

    为了尽可能的发挥兵力优势,黄明远从凤凰城东面、北面,凤凰山西南、东北两侧同时对高句丽军队发起攻击。

    右军的先锋吕会彦最是骁勇,作为东面城门处主攻,他背着一把横刀,提着钢鞭,就往城门处冲去。

    山城之外,到处密布了高句丽人的陷阱和铁蒺藜,冲锋的士兵不时便被扎伤、刺伤。

    即便如此,先头部队一往无前,而吕会彦更是一路冲到城下。

    在东门之外,赵善仁利用山势,挖了一个九十度的坡,坡高一丈多,直接便拦住了隋军的去路。对方又在阵前深挖了两道壕沟,进行阻击。

    吕会彦一手持盾,一手提鞭,顺着贴着斜坡的梯子一路攀上。快到坡上之时,守军发现,便有无数的长矛向他刺来。吕会彦用铁鞭猛击,断掉数个矛头,终于上到坡头。眼看又是矛来,他纵身一跃,盾牌狠狠地撞到矛上,右手的钢鞭则是拼命地乱砸,不知几人被砸的脑浆迸裂、骨折筋断。

    高句丽士兵见他勇武,冲杀不过,纷纷后退。

    没多久之后,以吕会彦为箭头,隋军便有百余人冲上了斜坡,但是因为这个坡的阻挡,云梯等攻城武器上不来,眼看凤凰城高峻的城墙,众人无计可施。

    吕会彦只得命人守住已经打开的缺口,掩护后续部队。

    此时城墙上的赵善仁,露出了阴险的笑容。他设计这个高坡,除了阻碍隋军的攻城武器,更重要的是隋军只要登上高坡,便会暴露在弓箭手的射击范围之内,无险可避。

    高句丽人有意识地放松防御,使得隋军云集在高坡之上。

    眼看高坡之上,人头攒动。

    赵善仁一声令下,无数的弓箭向着隋军射去。

    吕会彦正在冲锋,便见箭雨飞来,忙打了一个滚,躲到一群尸体之后。至于其余人没有这么快的反应,无数人被箭矢射中,倒在地上。

    此时高句丽军队结成矛阵,也开始反击了。

    密集的矛阵向着高坡上的隋军步步逼近。高坡上的隋军毕竟人少,且位置所限,腾挪不易,纷纷被刺到。

    高坡上的吕会彦满眼血红,恨不得将这些高句丽贼一一杀尽。不过他也清楚,此时不是蛮干的时候,于是掏出一根鸣镝,射了出去。

    这时黄明远设计的信号弹,专门交给前敌指挥官的。黄明远始终认为,很多时候前敌指挥官对于战场最是了解,较之主帅更先了解一些战场细节。前敌指挥官拿着不同的鸣镝,便可立刻向主帅报告军情。

    而吕会彦这支鸣镝,便是其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请求撤退的信号。

    黄明远在山下,因为树木、山石所挡,很难完全看清战场的情况,不过战场的激烈他是清楚的。眼看吕会彦请求撤退,黄明远略一思索,便下令鸣金收兵。

第十三章 顺流而下

    正面攻击不顺,其余三路也没有什么突破。

    吕会彦率部撤下来之后,向黄明远汇报了攻城的情况。其余诸将也纷纷汇报,情况跟吕会彦所遇到的差不多。尤其是两侧的山上,高句丽人将原本的山路,截成数截,然后挖成几乎九十度的高坡,每个高坡都是一丈多,个人无法翻越,只能依靠梯子。这些一个一个的高坡断断续续,几乎成了无数道城墙,隋军每攻占一个高坡,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且攻占一个高坡,往往便受到另一个高坡自上而下的打击。对方依靠这些高坡,反守为攻,且源源不断。

    听到众人的汇报,黄明远不由得皱紧了眉头,情况比想象的更严峻。

    这两年隋军和高句丽大战无数场,双方知根知底,其实相较于原本就强大的隋军,高句丽军队才是真的一点一点的在成长。

    今日遇挫,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就是一群猪,你整天逼着他们去逃命,也成逃跑高手了。

    这时今日的伤亡统计也送来了,黄明远接过一看,却无比沉重。今日光是阵亡者就是一千三百多人,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不能再这么打了。

    黄明远打开地图,看着凤凰城周边的情况。

    凤凰城只能算是个辅城,其居高临下,扼守住北面、西面这条要道。而乌骨城则正好堵住这条到达鸭渌水的必经之路。双方一前一后,相互支援,若是绕过凤凰城攻击乌骨城,则凤凰城的守军便可顺势从山上攻下,堵住敌军的后路。

    所以要打乌骨城,还是必须先打凤凰城。

    可凤凰城无比难下,对方有七八万军队,自己有多少人命可以去填。不是黄明远不想去打硬仗,而是这样的消耗对于隋军来说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黄明远决定绕过凤凰城和乌骨城。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放敌军一支八万人的部队在自己的身后,其意味可想而知。但黄明远只能赌这么一把。从凤凰城到鸭渌水,不过几十里的距离。黄明远只要兵临鸭渌水,便能彻底断了温达的后路,其影响将会超人所料。

    况且黄明远还有杀招未出手。

    黄明远并不担心温达会选择出击自己的后路,自己反而希望他主动出击。这仗只有运动起来才能更快更好的歼敌。

    当然绕过乌骨城防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乌骨城两侧皆是崇山峻岭,除了一条被温达严密守卫的大道,没有道路可以通行。且黄明远也不了解这一带的地理情况,一旦出了差错,祸福难料。

    次日一早,黄明远下令,以张文远为统帅,指挥右军和安东右军四万、归义三军共计六万人马,继续围困凤凰城。说是如此,其实是命张文远向北后退二十里扎营,继续监视凤凰城和乌骨城。

    黄明远命令张文远坚守不出,就在这里跟对方耗着,只要高句丽人敢出击,则坚决予以回击。

    既然我动不得你,便逼着对方主动来攻击。

    而黄明远率领五万余人,则沿着叆河向鸭渌水杀去。叆河位于群山之中,两岸山势高峻,河流也蜿蜒崎岖,大军虽是近岸前行,但也难行。

    黄明远为了加快行军,减少负担,只带了十天的粮草。

    在向导的率领下,隋军沿着崎岖的小路一路前进,行了接近一日,不过走了一二十里,前军在前,而后军几乎才刚出大营。而且每到难行的地方,就得人抗肩挑,好不繁重。更有甚者,在一些险峻断崖之处,每每有士兵踩空摔伤摔死。

    黄明远忧心忡忡,若是按照这种速度,五六日也未必走得出这片山岭。而且据前军的斥候回报,越往前道路越是难行,到时候别说行走战马,就是一个人也未必可以通过。

    对于隋军来说,战马是军中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甚至有的时候比士兵还重要。若是放弃战马,则无论如何不是黄明远可以接受的。

    走到第二日没多久,斥候回报,前面竟然是断头路,怕是要绕道。不少人认为,既然无路可走,要不调头返回大营。但也有人认为该重新换一条道路继续前行。

    黄明远知道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胸有成竹,方能下笔有物,打仗也是同一个道理。这种类似于撞大运的行军,绝对不会有好下场。而且若是此时温达选择对自己发起攻击,自己又如何组织有效地抵抗。

    望着绵延南去的叆河,黄明远陷入了沉思。正常情况下,水路运输才是最省时省力的做法,现在沿河而行,就像身在宝山而空手,岂不可惜。可是若是想渡河,隋军也没有船只。

    想到这里,黄明远才感到自己失策,若是提前令水军进入叆河接应,哪还有今日的烦恼。

    这时黄明远突然想到之前看电视的时候见过,东北人常伐木扎成大木筏,然后顺江而下,去卖木头。既然这些伐木人可以,那他们也是可以的。

    黄明远于是下令,全军停止前进,然后就地伐木,扎大型的木筏。全军五万人,以五十人一个木筏,再加上马匹和其他物质,至少需要一千五百次运输。

    黄明远以十人为一组伐木,每一百棵扎成一个大木筏。每扎成一个大木筏,便运送五十人沿着叆河漂流而下。各个木筏上的人在鸭绿江岸边集结,而运输完毕的木筏再同时回返,执行二次运输的任务。

    幸好叆河水比较平稳,众人在大木筏上,几乎如履平地。

    一次运输来回差不多一天的时间,黄明远估计有两天的时间,五六百个木筏便可以满足需求,甚至更少。

    叆河两岸,山林茂密,都是原始森林,倒是不缺树木。

    黄明远一声令下,众人拼命的开始砍树。没多久的时间,一艘艘简易的木筏便轧制而成。这些木筏若是进入大海,自是不成,经不起一次风浪的冲击,可若是在叆河之中,已经足够。

    一艘艘木筏下水,一批又一批的隋军乘着木筏,顺流而下,直达宽阔的鸭渌水边。

    黄明远登船漂流,倒是有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欢畅。对于隋军来说,这一次过河之后,便又是一番新的天地了。

第十四章 敌后登陆

    悠悠江水,碧波滔滔。望着眼前这条鸭渌水,黄明远思绪万千。这一江之水,将中原和箕子朝鲜分割成两半,千余年之后,江水犹在,可这片炎黄子孙曾开垦的故土再不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黄明远五万大军,在鸭渌水西岸列阵完毕。

    大军跳出了乌骨山防线,绕过温达所部的主力,回旋空间一下子便开阔无比。此时无论是沿着鸭渌水逆流北上,还是渡河向南,直袭平壤,战场的主动权都掌握在黄明远的手中。

    但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黄明远都没有选,反而命大军就地扎营,深挖沟渠,以为坚守。

    当然,也不仅仅于此,黄明远也命左军罗艺率领三千骑兵渡过鸭渌水,一路向南。沿途不与高句丽军队主力接战,只作烧杀,制造恐慌。

    罗艺高兴地领兵南下,只惹得众人有些不解。

    这时达奚暠便向黄明远问道:“卫公,今我军轻车前驱,粮食不足,宜速速破敌,方为上策。可卫公却选择固守,若是待到我军粮尽,又于此地前后无路,岂不危矣。”

    黄明远乃笑道:“上临勿忧,必不至于此也。”

    黄明远不点破,众人也不解,只得按耐住性子,等待黄明远下一步的命令。

    众人不知道的是,在此地往上百余里的泊灼城,早有一支奇兵隐藏于此处。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登陆战几乎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战争方式。一场成功的登陆战几乎便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譬如诺曼底,譬如仁川。然而这个时代,东亚各国的海军建设不发达,后勤补给不畅,几乎没有经历过海上登陆破袭的战争。当然来护儿算是一个先驱,但因为他的冒进战争失败了,所以他的进攻方式便成了一种错误的案例。

    高句丽这一次布置了不少兵马于平壤附近,所以并不担心隋军再次从海上而来。当然黄明远也没想过突袭平壤,而是把目标放在了鸭渌水。若是大隋水师能够控制鸭渌水,隔断两面的联系,至少隔断高句丽军队的来往,到时候隋军便可有条不紊地歼灭辽东的高句丽军队,占领各处。

    这也和黄明远最初的战略隔鸭渌水与高句丽共存相符合。

    为此黄明远早在洛阳的时候便思索此事。

    越想黄明远越觉得这不是纸上谈兵,从卑奢城到鸭渌水口不过一百多海里的路程,且沿途海岛众多,海面平静,只要沿着海岸线前进,到达此地并没有多大的困难。而且此时的大隋水师海上经验丰富,负责指挥海军的大将周法尚可是和来护儿一起从东莱直袭平壤的。

    黄明远乃下定决心,突袭鸭绿江口。

    于是从天津赶赴辽东时,黄明远下令,周法尚将禁军三卫掩护到辽东之后,乃和左武卫军一同,从卑奢城出发,赶往鸭渌水口。最后占领沿岸一两座城池,然后等待命令。

    此时左武卫军中,冯盎被黄明远调到中军参战,蔡知运被调到左军任总管,左武卫的实际统帅便是黄明离。

    黄明离和周法尚接令之后,立刻出发。

    众人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左武卫大军是第一次乘船,心中也没底。在这大海之上,船只摇晃,众人是直犯头晕,直吐得天昏地暗,把苦胆都快吐出来了。

    就这么一路水上颠簸,众人经历了一场苦不堪言的旅程之后,终于发现出了无边无际的大海,进了一条宽阔的海流。

    周法尚揣测这条大河便是鸭渌水,于是告诉黄明离,往上溯洄数十里,便是辽东的大城泊灼城了。

    黄明离听之大喜,在海上颠簸了这么久,总算可以登岸了。

    对于泊灼城,众人皆是知晓。泊灼城,又叫西安平城,汉家西安平县的治所,第一次东征的时候,黄明祯曾攻破此地。泊灼城上连国内城,下控鸭渌水口,占据此城,便可取得渡河桥头堡。而隋军水师和左武卫控制了这里,便可断绝辽东与高句丽的联系。

    二人遂一致决定攻打泊灼城。

    此时两部兵力加起来有近五万人,兵力充足。且高句丽人的目光都放在了辽东正面,也不会想到突然有敌从海上来,必会不加防备。

    黄明离乃和周法尚从军中挑选可战之兵五千人,交给黄明离指挥。

    众人离着泊灼城有二十里地,然后登岸。众人袭击了一处哨所,杀死了十多个高句丽哨兵。

    眼看离着泊灼城已经很近,为了避免惊动高句丽人军队,黄明离于是命席玭挑选了二十名骑兵,换上了高句丽人的服装,伪装成高句丽人的军队。

    众人骑在马上,一路奔到城下。

    前面的士兵用高句丽语高喊道:“乌骨城战报,乌骨城战报!”

    泊灼城上的高句丽军队也不明所以,毫无防备。等到席玭近前,刚有一个泊灼城守军的小头目上前询问,席玭一挺长矛,将对方迎面刺杀。

    趁着对方还在吃惊,刚才那个打头的士兵又喊道:“奉温达将军命,李直罗谋反,我等来接管泊灼城,降者免死。”

    众人一时之间,完全被弄懵了,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

    趁着这个机会,席玭挺矛跃马,已经杀入城中。他抽出腰间的宝剑,向着护城河的铁链砍去。这宝剑是黄明远赐给席玭的,可断镔铁,席玭连砍数下,铁链便被砍断。

    其余众人也跟着杀入城门之中,敢有挡者,皆被诛杀。以至于很多不明情况的人,纷纷跪地请降。

    城门守将李合什见城门混乱,忙命人拿下席玭等人。

    席玭一看来了领头的,知道不能让对方有了组织,乃提起手中长矛,照着李合什投掷而去。

    李合什来不及躲闪,被这长矛穿透前胸,直接钉死。

    “再敢有抵抗者,杀无赦。”

    席玭的手段令众人纷纷胆寒,眼看主将已死,其余人全都被席玭震慑住。

    黄明离带着主力很快跟上,沿着席玭等人杀出的道路,顺利进入了城中。泊灼城守军只有不到三千人,猝不及防之下,遂尽为隋军所歼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