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十五章 惊天噩耗

    隋军自当日进攻凤凰城不顺,似乎便偃旗息鼓了。大队的人马一夜之间撤走,只给高句丽人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大营。

    刚开始赵善仁还以为隋军是故弄玄虚,愿者上钩。但后来斥候回报,隋军大营真的空了,只剩下一圈围栏,里面收拾的干干净净。

    凤凰城的守将赵善仁对于隋军的动作很是不理解。按道理来说,隋军气势汹汹地来到凤凰城下,不得展开一场血战,怎么才攻击了一天的城池,便缩回去了。

    难道隋军眼看凤凰城天险难以逾越,便准备放弃了?在赵善仁看来,放弃是不可能的,赵善仁担心隋军在耍什么花招。

    满是疑惑的赵善仁将这个怪异的现象上报给了温达,温达听后也是吃了一惊。对于黄明远的赫赫威名,温达是如雷贯耳,万分警觉,所以在温达看来,黄明远摆出什么手段攻城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现在一触便缩了回去,实在是出人意料,让人摸不着头脑。

    温达命赵善仁加强城中的防守,防止隋军趁机偷袭。

    上一次乌骨城陷落的原因温达也是清楚的,因此这一次特意派人在悬崖处秘密布防,若是隋军敢来,必让隋军有来无回。

    很快斥候来报,隋军是退了,但没有完全退走。隋军后退二十里扎营,仍旧对凤凰城虎视眈眈。

    这次无论是赵善仁还是温达更不解了。后退二十里,拉长了攻击距离,岂不是攻击难度将会更大。至于隋军,打又不打,走又不走,难道还准备留下来跟他们拼消耗。隋军的粮食可未必有凤凰城、乌骨城多。

    黄明远的一番布置,直弄得二人一头雾水,温达只得命赵善仁紧紧地盯着隋军大营的动向。

    还没弄明白隋军的意图,很快,高句丽的斥候再次汇报凤凰山东面叆河两岸的山林之中,发现有大批隋军的动向,目前数量不明。

    现在的事情波诡云谲,一件接着一件让人摸不着头绪。斥候的这个汇报不仅没有解开温达的疑惑,然而让他更加费解。

    叆河两岸,群山环绕,树林密布,险阻难行。很多地方都是一个悬崖接着一个悬崖,根本难以通行,这也是温达在布置乌骨城防线时没有将叆河两岸纳入的原因。

    那里是一道天堑,若是隋军想从叆河方向突袭乌骨城,怕是异想天开。温达虽然命人继续监视,但也没有在意。而此时隋军早就乘着木筏子离开了。

    温达越来越觉得黄明远是在故布疑阵,将整个战场搅得一团乱麻,搞乱自己的注意点,然后乱中取胜。

    可惜现在温达如拿着一团乱麻的绳子,找不到接头。

    眼看干等着也不行。若是敌军主帅是旁人,他们自可以紧守城池,以不变应万变。可黄明远诡计多端,等到他的计策浮出水面,很可能便是败局已定。

    这时赵善仁向温达建议,是不是命人出动出击,试探攻击一下隋军大营,看看隋军的反应。

    但此策为温达拒绝。他们在隋军身上吃的这种亏太多了,绝不能再冒这个险。

    也是这两年高句丽的兵源枯竭,成年的壮丁不是已经加入军队便是早就战死在战场上。温达掌握的这支军队意义重大,他实在不敢使部队有大的损失。

    又过了一日,斥候终于弄清了隋军的秘密。

    原来高句丽斥候发现,在凤凰岭东面,有隋军乘坐着木头扎的木排顺着叆河南下,只是不清楚隋军的具体数量。不过斥候曾见到江中木筏密密麻麻,看似数量不少。

    听到这个消息,温达猛地站了起来。

    “这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这个消息实在是出人意料,瞬间就激得温达热血上头。

    温达曾经亲自走过叆河两岸的山路,那根本就不是人走得,所以他一直认为没有人可以经过叆河天险。可突然出现的木筏,似乎要打破他这个认识,如果此事是真的,那么隋军的目的是哪里?

    温达不敢再想下去。

    若真的如其所料的那样,后果不堪设想,温达如何不激动。

    “再探,再去探!”

    温达几乎是嘶吼出来。

    温达忍不住抚着额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过了许久,心思才平静下来的温达坐在榻上,不住地思索着应对方案,若是此事是真的,隋军真的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了叆河,甚至有可能已经绕到乌骨城的背后,那高句丽便真的要完了。

    乌骨城以后,一路往南,直到平壤城,几乎都是不设防的,隋军可以一路马不停蹄地打到平壤城下,难道还能指望再来一次萨水之战吗?

    最重要的是,若是隋军真的绕过来乌骨城,那他苦心经营的乌骨城防线,不是成了一个笑话了吗?那他留在这里,殚精竭虑,又是为了什么?

    很快,各种奏报传回来。隋军大营依旧如往常一般没有动静,至于营中兵力最多不超过两万人,或者更少。至于叆河两岸,的确有无数隋军乘坐木排向南而去,保守估计,不下万人。

    温达听后,脸色阴沉,久久没有说话。

    隋军到底有一万还是两万不好说,但是若是南下,鸭渌水以南那些几乎都是半大孩子的残兵,是挡不住这上万隋军的精锐的。

    回援是必须的,但他身后还有一个隋军大营,不知道有多少的隋军,这种牵制足以让他动弹不得。

    温达当然是个名将,所以他很快就给出应对办法。他下令赵善仁率部向隋军大营发起攻击,试探隋军大营内隋军的真正实力,择机破敌。

    隋军南下怕是已经有几日了,所以鸭渌水南岸的各城坚持不了多久。

    回援是必须的,否则隋军能将整个鸭渌水以南搞得天翻地覆。有着一支上万人的兵马,黄明远根本不用去打平壤城,只需要攻击高句丽各处的城镇、粮田、仓库,便能将平壤变成一座死城。

    困守平壤的那群贵人兵还敢和隋军去野战吗?

    在温达看来,应对这次危机最好的结果便是自己能攻破隋军大营,摆脱了后路威胁,然后再南下追击向南的隋军。

    若是攻不破,也就再也攻不破了。

第十六章 防守反击

    战争,其实是一个牺牲和消耗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牺牲部分来获取全盘胜利的一个过程。而防守反击更是将此道理体现的极致。

    赵善仁得令之后,立刻率领两万五千人马下了凤凰山。斥候报告隋军不超过两万人,赵善仁带着两万五千人不说占不到便宜,但不会吃亏。

    这时一场试探性的攻击,若是隋军实力强大,赵善仁自然便会立即返回。当然若是隋军大营空虚,赵善仁也会毫不犹豫地将隋军大营全部吃掉。

    不过很快赵善仁遇到了第一个麻烦,此时高句丽军队先前为阻断隋军的道路,挖的那个大台阶,这次反而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天堑。

    这样高峻的台阶,攀上不容易,可下来也难。

    之前温达认为隋军实力强大,他们必须死守,即使打到最后真的出击,隋军怕是也将这些台阶填平了,因此根本没考虑过这种情况。

    幸好隋军在二十多里之外,似乎隔着这里还很远。

    赵善仁只得命人在此用沙袋堆了一条下山的路。若是攻击不顺,回城之后还得拆了。

    沿途路过隋军第一个大营,虽然里面空荡荡的,但外围的栅栏、壕沟、拒马一个部落,严严整整,让赵善仁一阵沉默。

    隋军太强了,压得他们都有些喘不过气来。

    一路跋涉,赵善仁带着军队终于来到隋军大营前,其部列阵以对,然后向隋军发起攻击。

    此时隋军主帅张文远早就通过斥候获悉了高句丽人的动作。高句丽斥候严密监视隋营,隋军斥候也严密监视凤凰城和乌骨城。

    这两日虽然大规模的战斗没有进行,但双方斥候之间的小规模接触战不知道进行了多少。

    张文远眼看高句丽军队下山反攻,心中大喜。

    高句丽斥候探察的不错,他营中的确只有万人左右,但他手上可不只是万人的部队。为了引诱高句丽人上钩,张文远早将剩下的军队后撤了二十里,埋伏到两侧的山岭之上。这山岭密布,虽然阻碍了隋军的进攻,但也是隋军最好的隐蔽屏障。

    眼看高句丽军队前来,为了继续蒙蔽对方,张文远乃命令驻守大营的大将高元备,依托严密的工事、壕沟,坚守不出。而张文远则率领麾下主力,从后方隐藏地,悄悄靠近双方的战场。

    赵善仁来的也是匆忙,所以准备并不充足,甚至一些携带不方便的攻坚武器也没有携带。

    其实这一次温达有些失了方寸,所以往日的谨慎今日都不见了。

    赵善仁到了隋军阵前,隋军并不列阵出战。

    赵善仁命前军向隋军大营攻去。只见高句丽军队前来,居高临下的隋军立刻万箭齐发,射向对方。

    高元备又在营内侧设置了数十架投石机,借着营盘地势高的优势,不断地向对方投掷。

    赵善仁根本没准备攻坚的武器,而隋军大营却坚固的像一个龟壳一般。虽然高句丽军队来势汹汹,又拼命用人命来填,却没有用。

    任凭高句丽军队如何攻击,隋军大营却是坚如磐石。

    赵善仁没有办法,强攻之下,双方鏖战了整整两个多时辰,其部伤亡惨重,眼看申时过半,天色不早,赵善仁遂下令全军撤退,不再和隋军继续纠缠。

    此时离着大营北面不过十多里的距离,张文远几乎可以看到大营上空弥漫的烟火。四面都是喊杀声,隋军的大营仿佛一处洪流中的孤岛,岌岌可危。

    但戎马多年的张文远很清楚,这种牺牲是必有的,虽然剧痛,但是必须承受。

    为了完成对高句丽军队的合围,在高句丽军队对隋军大营发起攻击的同时,张文远令吕会彦和李进二人分别率领一万军队在两侧,沿着山道秘密向前,对高句丽军队形成反包围。

    又令高元臻集中精骑三千于中军,作为突击部队。

    众人屏气凝神,遥望等待。

    此时隋军大营升起一杆高十多丈的大旗,来回摇动,这正是提前预定的出击信号。

    张文远大喜,令人在山上也同时竖起红旗为信,并下令全军突击。于此同时,位于两侧埋伏的吕会彦和李进也得到消息,同时向高句丽军队发起攻击。

    一时之间,天摇地动,整个山林之中,似乎都回荡着隋军的声音。

    隋军是高句丽人的两倍还多,而且以逸待劳,突然出击,立刻震惊了撤退途中的高句丽军队。

    此时正指挥部队撤退的赵善仁听着四面的喊杀声,大吃一惊,立刻命人前去探个究竟。

    这凤凰城周围群山环绕,天然的将各处道路、山谷割裂开来,虽然易守难攻,但也通信不便。隋军大营和凤凰城相距二十里,并不是一片坦途。

    这时有一个受了箭伤的士兵强忍着一口气来到赵善仁身前,捂着伤口说道:“意俟奢(高句丽等级,第五级),是隋军,到处都是隋军。”

    此人说完便撑不住,死在那里。

    赵善仁更是吃惊。

    然而由不得他犹豫,两侧的隋军已经杀出,和高句丽军队绞杀在一起了。

    赵善仁立刻高呼着“结阵,结阵!”

    看这局面,赵善仁早已经明白,怕是中了隋军的示人以弱、诱敌深入之计。隋军故意装得兵源不足,大营虚弱,就是为了隐藏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军队。

    赵善仁深恨自己没有发现隋军的伎俩,才将自己陷入到如此的境地。此时别无选择,只得应战。

    赵善仁作为温达麾下第一武将,也是多临战阵,胸有韬略。他很清楚自己此时不能轻易突围,此地山势险峻,交通不便,而敌情不明。看似突围之路只有不到二十里,但一旦在突围途中为对方所趁,突围很可能变成大举的溃乱。到时候他就是天神下凡,也没法拯救危局了。

    所以赵善仁决定,就地结阵,组织防御。无论隋军怎么攻击,便是死守应对。他已经派人送信往乌骨城,请求主帅温达救援。只要援军赶到,他便能和温达里应外合,甚至可能反败为胜。

    赵善仁的决断,不可谓不果决有效。

    将是三军之胆,很快这支原本已经有些混乱的军队,便开始稳定起来。

第十七章 不动如山

    追击一方的张文远站在一处山坡上,眼看高句丽军队的布置,也不由得叹服对方的果决,不是每一个将领都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最困难的决定。

    当然这仗更难打了。

    实际上虽然隋军现在占据了优势,但因为被分成数股,在山中通信不便,指挥全靠前线将领的发挥。而且这山中地形,到处都是高岗土坡,稍微找个山岗,便是易守难攻的地形。

    这一仗隋军既要防备高句丽军队的援军,又要完成围歼,并不容易。

    此时天已经快要黑了,这个时间段对隋军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乌骨城的温达接到赵善仁的求救信之后,未必敢立刻出兵救援。但坏处便是,夜色之下,隋军的进攻将会越发受阻。

    这将会是一场乱战。

    对于隋军来说,若想得胜,必须在明日上午巳时之前歼灭这支高句丽军队,而留给张文远的时间已经不到八个时辰。

    张文远握紧自己的手,竟然有些出汗。这是自当年汉王之乱后,九年来第一次重返战场,指挥大兵团作战。对于张文远来说,此时不仅有激动和兴奋,还有一丝紧张。诚然他当年纵横沙场,但这种感觉却必须一点一点找回来。

    张文远不着痕迹地搓搓手,下令高元臻为前锋,率领阵前的三千骑兵,向高句丽军队发起攻击。

    战鼓擂的咚咚响,仿佛要把鼓面捶裂了一般。

    高元臻举起手中的长矛,直指远处的高句丽军队。

    “冲锋!”

    狭窄的山谷之中,骑兵之声来回传荡,越发震得天摇地动。

    “举矛!”

    前面的隋军纷纷拔出身后背着的短矛。

    “投!”

    接着便是无数短矛从骑士手中掷出,纷纷落到高句丽阵前。无数高句丽人被短矛刺中,纷纷倒地。而与此同时,三千骑兵如一柄利箭一般,借着马势,狠狠地撞到高句丽军队的身上。

    高句丽军队不同于游牧民族,有很多山地步兵,善于结阵防守,传统弓弩对其杀伤有限。黄明远通过与高句丽军队交战的经验,临战之时,除了用矛骑兵破阵,又给每个骑手配备一支短矛,在阵前二三十步的地方投掷破阵。

    这时三国时代西凉骑兵常用的战术,但到现在已经很少有军队如此了。

    掷矛果然收到奇效,隋军骑兵循着矛阵破开的口子,狠狠地杀入对方军中。长矛撕开甲胄,矛锋划过肌肤,鲜血喷溅,发出“噗呲”的刺耳声。

    双方都卯足了劲,决不后退。

    来回之间,是血与肉的搏杀,满地尽是尸体,鲜血汇聚成河。

    骑兵破阵,步兵歼敌。

    在高元臻的骑兵之后,张文远又命归义三军为主力,从正面沿着骑兵破开的口子出击。归义军自当初白岩城之战后,真正成了自己人,相比较辽东各族,待遇大增,甚至比在高句丽时期还强。因此这些人也算忠诚,每每到战场上,都充当选锋的重任。

    众人手持长矛,迈着坚定且沉稳的步伐,一路向前。

    高句丽人的军阵本就为高元臻的骑兵所撼动,此时归义军跟上,立刻便将原本破开的缺口扩大开来。这些归义军身上有股子蛮性,悍不畏死。

    此时在阵后的赵善仁,为隋军的勇武所震惊。

    但赵善仁知道,此时决不能后退一步,否则大阵一旦为隋军穿透,没有军阵的防御,他们这些人在骑兵面前就是一群待宰杀的羔羊,绝无生还的可能。

    赵善仁也知道到了关键时刻,他拔出自己的佩刀,高呼道:“儿郎们,今日之战,不胜则死。”自率亲兵为敢死队,向隋军冲去。

    高句丽军队为其所震,士气大涨。

    这山谷之中,毕竟崎岖难行,不是骑兵的主场。而且两侧山谷狭窄,并不利于骑兵展开阵型。

    高句丽军队借着地形,数次打退隋军的攻击。

    率军突阵的高元臻已经杀得浑身是血,但始终无法破阵。两侧没有足够骑兵迂回攻击的空间,高元臻干看着对方没有办法。

    此时夜已渐深,夜幕笼罩着整个山谷。隋军在战场之上,点燃了无数的篝火,火光冲天,烧得跟白昼一般。

    远处高冈上的张文远,眼看高元臻无法破阵,心中焦急,却不敢表现出来。他没想到这支高句丽军队这么有韧性,若是在草原上,胡虏经历这样的围击,不早溃散了吗。

    张文远向身侧的徐哲问道:“翁归,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都这么强吗?”

    徐哲说道:“那倒没有,高句丽能有这样战力的军队也不多。凤凰城和乌骨城的守军,皆是我军上一次东征高句丽之后,高句丽各部残余军队整编而成的,为乙支文德和徐哲先后统帅,前后与我军多番交战,对我军很是了解。若论战力,当为高句丽军中之冠。”

    张文远点点头,高句丽果不容小觑啊。他知道不可以抱有侥幸的想法。想要凭借一波攻击摧毁对方恐怕不现实,还必须有批次、有步骤的摧毁对方的防御。

    张文远马上下令道:“让开南侧,只攻击高句丽军队北侧。”

    人都是有恐惧心的,也喜欢从众。只要有人受不住压力,选择向南逃窜,必会出现连锁反应。而这种事情,不是统帅可以控制的。

    张文远又下令,命高元臻所部立刻撤退修整待命,又命归义军原地构筑防线,并随时咬住高句丽军队。

    高元臻此时在阵前已经杀得癫狂了,他五次冲锋,战马被射杀了三匹,已经成了一个血人,但高元臻依旧冲在最前面。

    此时后军传令兵前来传递张文远的命令,高元臻却满心不愿意,他这三千骑兵为了这一仗已经伤亡巨大,这个时候怎么能退。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将对方压到最后一口气了,若是撤退,岂不是给高句丽人喘息之机。”

    但传令兵脸色不变,严令高元臻道“若是不退,军法从事。”

    高元臻无奈,只得下令全军撤退。

    这时巴彦率部向前,越过高元臻所部撤退留下的位置,开始进行步兵攻击。

第十八章 猛火油

    以今日战斗的情况,哪怕赵善仁部再是负隅顽抗,隋军歼灭赵善仁所部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温达不会给隋军这么充足的时间。

    此时进攻不利,为了减少伤亡,张文远准备试验一下黄明远发明的新式武器。对于张文远这些丰州系将领来说,充分发挥武器优势是他们行军作战中又一重要战术特点。

    这时从大营之中赶来的高元备,用大车推来了无数的陶罐,还有一批可拆卸的投石器。这些投石器算是最简易轻便的投石武器,就是用四根支撑立柱、一根横梁加一根杠杆组成,三个成年人用一盏茶的功夫便能组装成功。不过这种投石器在攻城战场上很是鸡肋,也就可以投掷十多斤以下的东西几十步远,投掷石块威力很小。

    而这些陶罐,有大有小,大的有七八斤重,小的不过半斤,都可以拿在手里。这些陶罐,无一例外都只有一个小孔,而这些孔也被木塞密封的严严实实。

    等到骑兵撤出,步兵列阵。

    投石车被推进到和高句丽人隔着只有几十步的距离。这时一批高壮的士兵,两各手持几个陶罐,突入阵前,将陶罐向着敌军掷去。

    这些陶罐投到敌军阵中,纷纷破碎,罐中的黏油性的液体也一时飞溅。

    这时后面的投石器也开始轰鸣,无数的陶罐落到高句丽军的阵中。陶罐纷纷破碎,到处都是那种黏黏的液体,粘的人身上、兵器上、铠甲上到处都是。

    高句丽军队一时还不清楚这是什么,不过这些陶罐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伤害,只是弄得黏兮兮的,还有些发黏,然后感到不舒服。高句丽军队在狐疑中又有些嘲讽,隋人怕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这些脏兮兮的东西来发泄愤怒了。

    突然隋军阵前,一批弓弩手,各持火箭,向高句丽军队射来。

    高句丽军队纷纷举起盾牌避箭,可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火箭遇到他们的盾牌,立刻火烧起来。

    很快火焰沿着那些粘稠的液体,烧得到处都是。整个高句丽军阵之中,燃起汹汹大火,四面的士兵纷纷被火点燃,不住地哀嚎。

    这火势太过突然,且速度极快,很快肆虐到整个前军。而且带起的滚滚浓烟,弄得众人喘不过气来。

    这些黏稠的东西便是石油,不过此时他还叫做石漆,历史上这个名字要到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才会出现。我国很早便使用石油,尤其是陕北高奴县(县治位于今陕西省延长县),“高奴有洧水可燃”,水上有外溢石油漂浮,可以自然收集,根本无需后世那样打井开采。

    这些年黄明远研究石油提炼的技术,通过高温加热使石油分离,经冷却后调合为不同油品。虽然技术不怎么样,也没什么大用,但也研制出一批石油武器,就是这种投掷攻击为主的猛火油。

    这种猛火油提炼的纯度不高,不仅会引起大火。而且在起火之后,由于氧气不足,会有大量未燃烧的成分形成一氧化碳、碳粉或者其它副产物,在战场之上,几乎就是最猛烈生化攻击。

    此时高句丽人之中,一面是熊熊烈火,一面是滚滚浓烟。众人避无可避,又无法灭火、避烟,没多久便有人被烧死。

    赵善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也是大吃一惊,可他能有什么办法。他猜测大火烧得这么快,和隋军投掷的那些陶罐有关。

    此时根本无法灭国,只能和隋军搅在一起,防止他们再次投资这些陶罐。

    赵善仁大呼道:“向隋军冲,和隋军冲到一起,他们就不敢点火了。”

    高句丽人中还真有相信的,众人被烧得焦头烂额,此时纷纷向前,冲向隋军。

    张文远早就预防此事,玩火者定要防止烈火反噬。

    张文远早就命归义军准备了上百具高丈余、宽一丈的大盾牌,这些盾牌有上千斤之重,需要数人扛着。而且这些盾牌下部有突出,可以很容易地扎入地中,防止倾倒。而且为了防止这些盾牌起火,张文远早就命隋军在盾牌之上涂抹了一层厚厚的泥浆。

    高句丽军队冲上来拼了命的来回地撞击这些大盾,另一侧归义军死死地扛着巨盾,双方来回角力。

    这时更多的陶罐被投掷到高句丽人的军阵之中,大火飞扬,无数人被烈火所烧。前军一片火海,到处都是凄厉的哀号。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铁人,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不畏烈火。所以面对这熊熊烈火,原本坚如磐石的高句丽大阵,开始崩溃。

    很快火势向南方蔓延,后军的士兵为了避免火烧上身,纷纷掉头就跑。刚开始还是一个、两个,然后越来越多,成了成群结队的态势。高句丽军队的溃逃没多久便引发了全军雪崩之势。

    全军开始乱了起来,指挥变得无效,而中军的赵善仁也无计可施。

    无数的人向南逃去,然后相互裹挟,高句丽军正式崩溃。

    一场原本势均力敌的大战,此时变成了一场追击战。

    山岗上的张文远,一直紧绷着的眉头终于舒展,脸上也露出了微笑。他命人停止投掷瓦罐,又命两翼的隋军开始追击。猛火油太过珍贵,不宜浪费。而且隋军一向提倡抓俘虏做苦力,现在辽东劳动力匮乏,这些溃乱的高句丽军正是最好的俘虏。

    隋军的火箭也停止射击,至于那些还在血与火中挣扎的高句丽军队,为了避免他们将火传到隋军身上,只得全部射杀。

    战场上的高句丽军队越来越少。隋军开始有组织的三五成群,清理高句丽残兵。这些能够坚守的都是高句丽的精锐,势必不能留的。

    还在中军坚守的赵善仁,此时头发散乱,浑身是血。他身边的军队越来越少,他带着最后的部下一直在拼杀,直至这些军队一个一个战死。

    赵善仁满身是伤,已经无力再战。他看着这夜色,这大火,这满世界的鲜血,喃喃地说道:“末将对不起大兄(温达官职),今唯有以死当国。”遂自尽而死。

第十九章 连环设伏

    从隋军大营到凤凰城,二十里的山路上,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

    这一路上,高句丽军队死命地去逃,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这个时候,众人一副仓皇失措、失魂落魄的狼狈样子,哪里还有一支精锐的模样。

    众人也不知道在夜色里跑了多久,此时凤凰城已经隐隐在望,不少人心中欣喜,他们仿佛立刻便能逃回。

    这时两侧山上,一片喧哗,无数军队从山上杀了下来,将这些高句丽溃兵给拦住。原来是张文远提前命令吕会彦和李进两部,在截杀高句丽军队之时,分出一半兵马,交给吕会彦指挥,向南前进到凤凰山位置,作为阻击军队预备待命。一旦围歼赵善仁所部不顺,吕会彦便需要率领这支部队在此打阻击,防止乌骨城的援军赶到战场。

    不过没想到的是,乌骨城的援兵没有赶到,从北面来到高句丽残兵竟然先到了。原本这些溃兵不该由吕会彦部解决,可此时吕会彦望着这些溃兵,心道若是放他们南下,这些人便彻底逃脱了。

    最后吕会彦下定决心出击,乌骨城的援军以后再说,先败溃兵歼灭。

    高句丽军队激战了一日,早就疲惫不堪,此时众人又累又惧,面对隋军,哪还有抵抗的心思。不知道是谁先丢下兵器,跪在地上向隋军请降。

    投降这个东西,就跟火一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一个人的投降,很容易便引得无数人的投降。

    不一会,除了寥寥无几的抵抗者,众人皆伏在地上,抱头求饶。

    吕会彦率部将抵抗者全部杀光,又命人上前缴了这些降兵的武器,然后命人将这些降兵押送回大营。

    听这些降兵书,赵善仁所部已经全军覆没。吕会彦心道,若是如此,怕是南面的乌骨城内的高句丽人应该不会再出兵救援了,因此准备返回。

    可吕会彦正待回返,突然南线斥候回报,南边有高句丽军队前来,用不了一刻钟便能到达。

    而与此同时,北面张文远也命人前来传令,隋军已经完成了对赵善仁的围歼,吕会彦立刻率部返回,勿与高句丽主力交战。

    按道理应该受命北返的。

    但吕会彦艺高人胆大,他并未赶紧撤退,而是命副将率领五千人押着所有俘虏向北面撤去,自己率领五千人继续埋伏于两侧山上。

    吕会彦猜测,南来救援的高句丽军队应该不知道赵善仁所部已经被歼灭,既然如此,他便可趁机设伏。

    高句丽军队匆匆而来,总不能让对方大摇大摆的退回去。

    此时的高句丽军队,的确不知道赵善仁所部已经全军覆没。

    军中的温达,是心急如焚。

    赵善仁的求援兵到达乌骨城,已经是夜里了。此时温达正焦急地等待赵善仁的情报,没想到听到赵善仁全军遇伏被围的消息,宛如晴天霹雳一般,让温达久久不能平静。

    温达当即便准备救援赵善仁。

    赵善仁是温达的嫡系,无论如何都是要救的。

    这时温达麾下参军禹平仁连忙劝道:“大兄,赵善仁全军遇伏,这说明隋军必早有预谋。此时天色已晚,敌暗我明,我军一旦贸然前去救援,援军很容易便再次遇伏。到时候形势难料,一旦为隋军所趁,我军危矣,怕是乌骨城也难以守住。”

    温达一愣。

    这时大将齐永柳也劝道:“隋军擅长伏击,而此去沿途多山,正要防备隋军,大兄要慎重。”

    见诸将皆面有惧色,不太愿意在夜间出兵,温达一拍桌子,大怒道:“难道诸位都认为不用救援赵善仁将军了吗?”

    高句丽的军队类似于世兵制度,也就是说军队属于贵族,而贵族受命于君王。不少军队都是个人的私有财产,是要传给子孙后代的。

    若是为了自己,拼死一战,众人当然愿意,但若是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那没几个人愿意。

    拼死去救赵善仁,这是一个没有好处反而容易折了自己的事情。

    众人都是和隋军交战多时的人,皆是认为,今日这般情况,隋军一定会设下埋伏。众人又如何愿意自捣陷阱呢?

    眼看众人不说话,温达满是心寒。

    温达一赌气说道:“既然如此,尔等不去,那本帅自己去。”

    温达却是要点起本部兵马,出城救援。众人一见温达发怒,虽然不愿,也只得听从温达的命令。

    温达作为主帅,虽然不直接掌握各军,但包括粮食、物资、任务分配等,还是温达说了算。

    温达点出四万人马,出兵救援,只留下万人镇守乌骨城。

    大军出了城池,沿着夜色,一路向前。

    此时温达忧心忡忡,恨不得快马加鞭,赶到战场。这时部将齐永柳担心遇伏,忙上前劝温达道:“赵将军麾下两万多精锐,若是坚守,到明日怕是没问题,大兄不必如此急切。不若派斥候前出探路,我军稳步前进,也省的中了隋军的埋伏。”

    温达也知道自己乱了分存,只得同意了齐永柳的建议。

    不过稳的另一个意思便是慢,等到高句丽援军赶到吕会彦的伏击地点,这一战已经尘埃落定了。

    此时越往北走,温达所部发现的高句丽军尸体越多。温达的心越来越沉,这怕是赵善仁所部已经崩溃了,才会出现这种局面。可赵善仁也是一员上将,不至于将仗打成这样。

    带着疑惑,高句丽军队进入了吕会彦的伏击地点。

    此时天色黑得鬼魅,没有月亮,一眼望去,全是妖魔鬼怪的形态。

    眼看高句丽军队靠近,吕会彦乃命人在山上挂起红灯笼,命全军出击,直袭对方中军。为了壮声势,他命全军高声呼喊,敲锣打鼓,诈作大军主力。

    高句丽军队措不及防,立刻溃乱。

    吕会彦一路掩杀,带着骑兵直冲破高句丽人的防御,一路杀到温达军前,誓要生擒温达。

    不过温达也是一代名将,在反应过来之后,立刻下令收缩防御,抵御隋军。

    吕会彦眼看周围的敌军越来越多,知道没法再直冲敌军中军,只得下令撤退。

第二十章 连战连捷

    隋军撤退之后,温达急着救援赵善仁部,没有追击。

    不过此时已经晚了,当温达所部急匆匆地突破隋军的阻击,抵达战场时,隋军已经撤走,他只见到一地的尸体和烈火燃烧之后留下的灰烬。

    温达看着满地烧死的高句丽军队,悲从中来,几乎站立不住。

    天丧我也。

    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诸人,望着还散发着肉香滋味的尸体,也忍不住大口地吐了起来。场面实在太惨烈了,让人几乎不忍一观。

    这时有部将来回报,发现了赵善仁将军的无头尸体。

    温达跟着士兵来到尸体前,那具无头尸体上满是疮伤,鲜血淋漓。温达知道赵善仁是战到最后时刻的,没有给一个军人丢脸。

    “哀哉善仁,痛煞我也!”

    温达扶着赵善仁的尸体,嚎啕大哭起来。

    赵善仁跟温达一起长大,二人相交莫逆,相互扶持,一路从两个穷小子走到今天的地位。以往温达指挥的每战,赵善仁都作为先锋冲锋陷阵,戎马二十余年,没想到战死到这里。温达如何能不哀伤痛哭。

    哀伤一番,温达便向部下问道:“周围可有隋军的踪迹?”

    忙有人回道:“整个战场之上,全是双方士兵的尸体,并无隋军的踪迹。”

    隋军没有打扫战场?

    温达突然脸色一变,懊悔地他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大意了。隋军连战场都来不及打扫便撤走了,那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此时温达赶紧下令全军撤退,他没想到隋军的胃口会这么大。

    高句丽各军接到命令,赶紧后军变前军,向乌骨城方向而去。

    可惜已经晚了。

    就在此时,就听得一声鼓响,仿佛要把宁静的拂晓震得碎裂开来。天还未亮,四面孤寂的山林之中,便传来了无数的喊杀声。

    对于张文远来说,歼灭高句丽军队的一支偏师当然不是全部,他要的是全歼对方。

    若是温达不来救援,自是此战干干脆脆的结束。但若是温达选择出击,张文远便为他张了一张大网。

    吕会彦的伏击既是为了在没有全歼赵善仁所部的情况下阻击对方,还是为了让温达放心,使得高句丽军队以为经历了隋军的伏击而放松警惕。

    歼灭赵善仁所部之后,张文远顾不得打扫战场,立刻命令全军再次分散到两侧山上。此时大军已经折腾了大半夜,很是疲惫。

    张文远乃许诺所有人,此战得胜,每人至少赏赐二亩田地。

    众人各个激动不已。

    张文远乃如法炮制,准备按照刚才伏击赵善仁所部的办法,再次歼敌。张文远甚至希望温达如赵善仁一样也选择坚守,到时候自己便能将对方全歼于此地。

    隋军杀出,形势万分紧急。

    温达望着对面突然杀出的隋军,便准备结阵破敌。这个时候,结阵是最好的办法。

    可刚要下达命令,温达却又想到全军覆没的赵善仁所部。是什么让赵善仁在短短数个时辰的情况下全军覆没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赵善仁所部的尸体尽是被火烧一般?

    温达敏锐地猜测,隋军似乎有一种自己不了解的武器,便于引火。所以才会烧死无数高句丽军队。

    温达不敢赌。

    看着望向自己的眼睛,温达命令道:“前军结阵御敌,中军、后军转道突围。”

    “大兄!”

    前军有一半都是温达的旧部,留前军在此结阵,他们将要遭受的命运显而易见。

    “执行命令!”温达怒吼道。

    “前军结阵,待我冲破隋军的阻拦之后,必反过来救援你等。否则等隋军的包围完善之后,我军必败。我温达什么时候骗过你们?”

    温达治军严谨,为人公正无私,在军中威望很高。

    可是这一次从一开始温达便是会让他们失望的,因为温达知道,如果不牺牲前军抵挡隋军,那么全军都撤不了。至于返回,能突围出去便是幸运了,隋军不会给自己机会的。

    高句丽军队分成两截,开始拼命反击。

    张文远见到高句丽军队反应如此迅速,也是一惊。不过他很快明白了对方的意图,壮士断腕。

    张文远手中兵力不足,若是想维持对数万高句丽军队的包围圈,本就不易,再分别应对敌军,则更困难。

    于是张文远决定集中兵力,不管溃逃的后军和中军,先歼灭对方前军。

    于是猛火油再次出击,让高句丽人见识到赵善仁是怎么失败的。

    温达所部拼了命地往前冲,沿途两次遭到隋军的伏击。温达也不浪战,拜托追击后,只是命令各部加速狂奔。前军为他们争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

    眼看乌骨城已经在望。

    突然又一支军队杀出,直冲入高句丽军中,正是吕会彦所部。

    原来吕会彦自阻击高句丽军队之后,便退入山上,温达也顾不得追击,遂使得吕会彦所部平安退走。

    退到山上的吕会彦便奉命前往凤凰城,准备诈城。可惜凤凰城难行,吕会彦料到高句丽军队若是与隋军交战落败,必会从此路再次逃脱,因此他没有选择前往凤凰城,而是又伺机埋伏在此处的山道上。

    任谁也想不到,吕会彦一夜之间,在同一个地方伏击高句丽军队了三次,而且两次还是对方的同一支部队。

    但吕会彦偏偏就这么做了。

    五千生力军,几乎如下山猛虎一般,冲向高句丽军队。本就惊慌错乱的高句丽军队见到大股伏兵,几乎是肝胆俱裂,胆气皆碎。

    众人一路溃逃,哪还有军队的样子。

    隋军一路厮杀,冲破重重阻碍,直突入高句丽人的中军,离着温达不过几十步。温达的亲军为了护卫温达,纷纷上前,但寡不敌众,尽被隋军杀死。

    温达人在军中,无所遁逃,不由得长叹道:“谁来救我?”

    这时高句丽大将李成宇从后面带领部队赶到中军,他亲自率部拦住隋军厮杀,又命人护送温达撤退。

    温达这才幸免于难。

    李成宇虽然悍勇,但李成宇军队实在太少,他本人则被隋军团团围住。李成宇左右冲杀,皆不得出,最终战死于乱军之中。

第二十一章 攻破凤城

    虽然大获全胜,但吕会彦并没有急着返回大营,既然已经违背将令,那索性便违背个后。

    吕会彦这个人天生爱弄险。

    击破温达军队之后,吕会彦将自己的目标又放在了凤凰城。即使折回来伏击温达所部,吕会彦也没有忘了凤凰城。

    在吕会彦看来,这一夜双方打的这么疯狂,凤凰城内必然知道出击的高句丽军队出了问题,但直到现在凤凰城依然坚守不出,没有一兵一卒支援战场。要么是城中守将故意不救援,要么就是城中的守兵不足。

    吕会彦本人更倾向于城中的守兵数量不足。否则温达都亲自出击了,凤凰城内没道理一直看着。

    众将皆劝吕会彦不要轻易冒险,但吕会彦根本不听劝。他命令全军带着之前留下的几十个高句丽俘虏,直奔凤凰城而去。

    走在上次攻打凤凰城的小道上,依稀还有当时战死同袍的尸体。当日一战大部分的尸体他们都带回来了,但有一部分,实在没有办法。吕会彦暗道,今日便带兄弟们回家。

    山路陡峭,让人犹有余悸。

    幸好高句丽人搭建的沙袋梯子没有撤去,倒是便宜了隋军,吕会彦等人正好凭着这些沙袋梯子一路直上。

    吕会彦一行人,前部二三百人,尽换成了高句丽人的衣服、旗帜。今日一番血战,最不缺的便是高句丽人的衣服和旗帜。

    众人一路直上,当日台阶上的伏兵也早已不见。

    众人一路来到离着城门有七八十步的地方,吕会彦远远地望着凤凰城,凤凰城城门紧闭,城头之上,尽是高句丽军队。

    吕会彦乃让一个投降的高句丽头目去叫城。这些高句丽人,生死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又是主动投降,因此倒也不担心他们反水。

    这叫城的头目强忍着心中的恐惧上前道:“李将军是我,我是孙三!”

    城头守将早发现了这群狼狈之人,有个头目认识他,乃大声喊道:“孙三,你怎么成了这副样子?意俟奢呢?”

    孙三大声回道:“李将军,今日我军遇伏,意俟奢已经战死了,这一仗实在太惨了,就剩下我们这几个了。还请李将军速速开门,放我等进城,后面隋军追得太急。”

    此时天已蒙蒙亮,但太阳未完全出来。

    城中守将望着这群败兵,又看到山下隐隐有隋军的旗帜。

    这时孙三麾下一群人,见守军迟疑,也纷纷喊道:“老五,快开门,我是你三兄!”

    “二叔,是我,四狗子。”

    “孙把头,我是老闵家的老七啊,你不认识我了?”

    ······

    “那是我三兄!三兄,我在这呢!”

    “那是我侄子!四狗子。”

    “将军,那不是闵老七吗?”

    众人纷纷呼朋唤友,城头上一些熟识他们的人也高声回答,一时之间,场面热烈。城头守将李石讫眼看没什么问题,便让人打开城门,放孙三一行人进城。

    城门缓缓打开,吕会彦立刻往前涌去。

    “你他娘的慢点,还没开好呢!”

    等到城门大开,跟在孙三身后的吕会彦提着大斧,当先闯入城中。只见他三两下便将门栓砍烂,身后士兵也一拥而上,向城门内的高句丽军队杀去。

    城门处的守军措不及防,十多人立刻便被隋军斩杀。

    吕会彦当即大喊道:“我乃隋军大将吕会彦,温达已被我军杀死,乌骨城已破,降者免死!”

    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立刻便震得众人心惊胆战。

    “降者免死!”

    众人纷纷高呼,城中的守军也是不知所措。

    此时一直在山下潜伏的隋军,眼看主将得手,也顺着沙袋梯纷纷向上,往城中杀去。

    城中守军措不及防,等到反应过来,大队的隋军已经杀入城中。

    凤凰城本就因为昨夜的大火,群情激愤,说什么的都有,此时城门被破,城内更是一片慌乱。

    虽然城中有五千守军,比隋军还要多。但此时胆气已失,士气大落,哪里还敢抵抗。

    一些人自发的在街道上组织抵抗,但根本没有用。

    双方在街道上、城头上来回搏杀,守将李石讫也被吕会彦砍死。

    双方一直激战了整整一个多时辰,这时李进率领的援军终于赶到,此时隋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到了巳时,城中守军被隋军歼灭了大半,剩余残部沿着凤凰山、高句丽山逃往乌骨城。凤凰城完全落入隋军手中。

    吕会彦乃命人去收拢当日散落的随他一起突击,战死在凤凰城前的士卒尸体,用李石讫等人的首级,来祭奠了这群袍泽。

    ······

    这一场战斗,双方几乎是全力以赴,打得昏天黑地。隋军彻底击败了高句丽的主力军队,夺下了凤凰城。

    这一战高句丽军队折损四万多人,阵亡大将无数,剩余之兵,个个带伤,只能龟缩于乌骨城之中。

    而隋军也损失极大,折损上万人。

    不过此战之后,温达苦心经营的乌骨山防线彻底被击溃。双方之间的实力对比彻底改变。

    听到凤凰城报捷的事情,张文远悬了一夜的心终于放下了。

    在他看来,此战拿下了凤凰城,便拥有了一个和乌骨城对峙的据点,随时可以出击高句丽人的背后。而他本人也总算在九年之后,交出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张文远其实对于成功拿下凤凰城并不抱太大希望,不过还算老天保佑。

    当然此战张文远以六万对八万,军力上占据劣势。若是手中再有两万在丰州那样的老兵,他便可在围歼温达的时候同时出击乌骨城,料想那时候温达怕是没可能活着回城了。

    而此时乌骨城中,满目疮痍,哀声一片。

    这一败彻底将温达和整个高句丽推向了深渊。此时的温达除了困守乌骨城,已经别无他法,这和之前相互依存的防御体系可是有千差万别。而且温达还有一件事无法放下,那就是从叆河突入鸭渌水的隋军到底怎么样了?

    他现在自身难保,更无力救援平壤。

    望着满城的伤兵和对面凤凰城上迎风飞扬的隋军大旗,温达不由得哀叹,难道高句丽真的要亡了。

第二十二章 决一死战

    “报将军,土堡的高句丽军队全部肃清。”

    罗艺听后,脸上没有任何变化。他有些冷酷而残忍地说道:“将土堡内的所有人全部驱离干净,然后将土堡烧毁。”

    “诺!”

    很快,整个土堡便扬起了大火,在堡外男男女女的哭喊声中,罗艺放开了马蹄,扬长而去。

    这些日子,罗艺奉命渡过鸭渌水之后,便几乎是放了风的野马,四处欢腾起来。

    罗艺本身便常在幽州和胡虏交战,性格狡黠且残忍。对于这些高句丽人,他没有丝毫的同情之心,若不是黄明远曾严令他不得胡乱杀人,要把这些负担全部留给高句丽人,他早就将这些胡虏屠杀干净了。

    从鸭渌水往南并没有成编制的高句丽军队,于是罗艺便化身纵火份子,一路向南,沿途所遇到的村镇、粮田、庄园,全部烧毁。

    整个鸭渌水以南,变成了一片火海。

    自从高句丽从国内城迁都到平壤城,鸭渌水以南和萨水、浿水流域便是高句丽的核心之处,少经战火,人口稠密。

    罗艺这一番烧杀,立刻便震动了整个鸭渌水以南,无数的求救信如雪花一般飞往平壤。

    身在平壤的高元头是两个大,不是隋军还被温达拦在乌骨城以北,怎么隋军已经杀过鸭渌水了。

    此时平壤城中,什么消息都有,甚至有消息称温达大军已经全军覆没,隋军主力直奔平壤而来。

    一时之间,亡国的噩运仿佛随时都要降临到高句丽头上。

    朝中之人纷纷劝高元向隋军请降,还有人请求暂时迁都汉城,离开平壤,以躲避隋军的锐气。

    高元一时之间,也犹豫不决。

    这时高元的妹妹平冈公主一身戎装来到兄长的面前,请求一战。

    “五妹,你不要再闹了,军国大事,容不得半分儿戏。”

    他这个妹妹,素来胆大,又有主意,当年就敢毅然决然地嫁给还是一个低级军官的温达,甚至不息和家族决裂。

    “兄长,正是因为这是军国大事,所以我才来见兄长!”

    平冈公主向高元问道:“是不是有大臣向兄长建议,向隋人请降?”

    高元点点头说道:“不错,大隋天子甚好虚名,一旦我们向隋人请降,则隋人必退,到时候即使成了隋人的属国,总能绵延国祚。待中原内乱,我高句丽便趁机而起,到时候咱们还是辽东的王。”

    “兄长糊涂。”

    平冈公主愤恨地说道:“兄长难道不知道隋军主帅是黄明远,他可不是杨广,即使咱们投降,他也会让咱们签下城下之盟,到时候高句丽会不会存在也未可知啊。兄长想想,黄明远灭的那些国家,现在那个还留存于世。”

    高元似乎想起了黄明远创下的赫赫威名,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那五妹以为孤该怎么办?”

    平冈公主说道:“我们即使要和隋人讲和,也得在战场上胜上一两场,否则在隋军面前,连说话的底气都没有。所以兄长应该尽起平壤之兵,御驾亲征,亲至鸭渌水,摆出与大隋决一死战的样子。隋军粮道漫长,他们比我们更耗不起。”

    高元为平冈公主的建议所震惊。

    “这······这······”

    过了一会,高元才说道:“五妹,此事怕是不妥。黄明远是当世战神,用兵如神,未尝一败,孤恐不敌也。”

    平冈公主也知道兄长底气不足,虽然有些恨铁不成钢,但只得说道:“兄长此去,不过是振奋士气,激励将士,可选一将为主将,掌管军务即可。”

    高元叹了一口气,想了想又说道:“若是温达在这里就好了。现在连温达都不敌黄明远,朝中又有谁可用?”

    这两日平壤各种消息都有,但差不多所有人都认为温达已经败了,或死或降。

    只有平冈公主还坚信自己的丈夫一定还活着,而且他可以担负起守卫高句丽的重任。于是平冈公主说道:“兄长不可听信那些没有道理的传言,我认为温达一定没有落败,只是和平壤失去了联系。”

    高元一惊,忙说道:“五妹这是从何说起?”

    平冈公主说道:“兄长,隋军虽然突破鸭渌水,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打败了温达,很可能是他们想办法绕过了乌骨城,否则温达若是真的落败,定然会有消息传到平壤,可是隋军声言攻克乌骨城了吗?

    若温达所部已经全军覆没,隋军主力早就已经兵临城下。隋军现在雷声大,雨点小,正是因为估计到温达所部。”

    经过妹妹一番劝慰,高元不住地点头称是。这些日子,他以为温达失败,满是焦虑,都快要发疯了。

    不得不说,平冈公主猜测的可谓是**不离十。

    平冈公主接着说道:“隋军孤军深入,虽然威胁平壤,但也将自己置于险地。一旦与我军相持不下,而温达率军攻其身后,或许我军可以直接击败隋军。”

    高元一时之间,也为平冈公主的设想所倾。若真能击败隋军,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可以收复辽东了。

    高元乃一拍桌案说道:“五妹所言极是,孤要与隋军决一死战。”

    “兄长英明!”

    高元又问道:“那五妹对于主将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平冈公主乃说道:“乙支文德如何?”

    “乙支文德?”

    高元有些犹豫,自打乙支文德的身份爆出,他可没想过再用乙支文德领军。

    平冈公主看出兄长的顾虑,便说道:“乙支文德与隋人仇深似海,必非隋人的奸细。若是他真的想助隋人,当初隋人第一次入侵我高句丽的时候,他便可以联合隋军,攻破平壤,覆亡我高句丽,如何还会有萨水之胜。”

    高元想了想说道:“可是渊太祚一党好不容易夺了乙支文德的兵权,他们是不会同意的。”

    平冈公主忙劝道:“兄长,我高句丽到了今日危急时刻,能用的只有乙支文德,否则高句丽真的要亡了。渊太祚远在扶余城,他们的意见又有什么意义了。”

    高元听着妹妹的劝说,终于下定了决心。

第二十三章 叆河夜渡

    一场稀里糊涂的大战,高句丽人打得稀里糊涂,败得也稀里糊涂。

    温达此时手上只剩下三万多人,困守乌骨城中,虽然兵多粮足,没有陷入绝境,但其实已经置于死地了。

    前有隋军主力,后面可能也有隋军主力。这数万精锐困守孤城,既不能阻挡敌军,也不能牵制敌军,再守在这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温达准备放弃乌骨城,回援平壤。

    但想走不是那么容易的。高句丽军队新遭败绩,伤亡惨重,士气低落,一旦大举突围,战力堪忧。且若是往南突围,谁知道南线会不会有隋军的埋伏。

    手底下就这点军队了,温达不敢冒险。

    此时军中不少人也知道困守乌骨城也不是各办法。但对于现在的局势,却都是无计可施。

    “大兄,咱们是不是准备突围。”

    禹平仁虽为大军参军,却不是温达的心腹,而是兵曹参判(相当于兵部侍郎),实打实的朝中重臣。所以他对于现在高句丽军队情况也没有什么避讳的,虽然是向温达请求,但其实也是一种要求。

    当然,这更是对温达指挥能力的一种质疑。

    温达明白禹平仁的意思,但也不以为忤。

    突围是一定的,问题是怎么突围。

    “禹参判,我有心突围,但担心隋军在我后路埋伏,所以始终未曾下定决心。不知禹参判对此可有何良策。”

    禹平仁这种老政客,若是让他朝中倾轧,他自是得心应手,一下子想出来的十条八条计策也是可能的。但若是让他力挽狂澜,那是难为他。

    因此对于温达的问询,禹平仁一时语塞。

    “唉!”

    禹平仁不由得叹息道:“走又走不了,打对面的隋军却又不打,隋人到底想干些什么?”

    若是隋军此时发动攻击,众人虽疲于守城,倒结果还让众人接受,毕竟对方的目标是固定的。但隋军一部屯于凤凰城,一部隔着十余里安营扎寨,就如同一只黑暗里的猛虎一般,虎视眈眈却始终不出手,却是更令所有人心寒。

    禹平仁不由得说道:“若是我们也能像那些隋军一样,跟飞一样神迹般的突破叆河就好了。”

    温达此时脑子一闪,突然出现一丝灵光。

    自己怎么把隋军强渡叆河的方式给忘了。隋军可以强渡,他们也可以啊。

    叆河两岸的山岭之上,多是巨木,扎成竹筏,他们也能顺着叆河一路向南,突至鸭渌水一些,到时候便可顺利返回平壤了。

    想到这,温达忙招军中大将商议突围之事。

    温达热情似火,不过众人对于温达的想法却并不看好。靠着木头临时扎制的木筏强渡叆河,这听起来怎么这么不靠谱。

    面对众人的质疑,温达只有一句话,“隋军可渡,我军亦可渡。”

    或许是众人不愿意再留在乌骨城,因此对于温达的建议,只得赞同。

    温达于是命人偷偷前往城外砍伐树木,打制木筏。

    实际上要想突围,最重要的的便是瞒过隋军。城外还有不知道多少的隋军。一旦让隋军发现了他们的真实目的,在高句丽军队偷渡之时发起攻击,到时候身在木筏之上的高句丽军队,将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

    温达为了成功的骗过隋军,乃命人在城外深挖沟渠,又抬石上山,做出一副要坚守城池的样子。

    高句丽军队经过数日连续不歇的奋战,终于在乌骨城东侧的山上,打造了数百架大型木筏。

    温达担心隋军发现,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回返,只能在一夜之间偷渡成功。

    这日傍晚,便到了计划偷渡的时候。

    三万多高句丽将士,除了极少部分被留在城中的,作为疑兵,瞒住隋军的斥候,其余尽皆从东门而出,悄悄进入高句丽山东面的山林之中。

    整个山林里面,温达隐藏了数百艘木筏。

    此时月光稀疏,视线不清,可没人敢打起灯火。

    众人将木筏推入河中,然后上了木筏。此时因为是夜里,光线不好,很多人竟然直接掉入水中。

    一只一只的木筏被推入河流之中,然后顺着叆河,向南而去。

    温达站在岸边,遥望这山岭孤城,悲从中来。这一次离开,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再返回。

    这时有斥候上前来报。有隋军的巡逻队正向这个方向而来。

    温达大吃一惊,一个小小的巡逻队,他当然不放在眼里。可他担心的是巡逻队发现他们的踪迹之后,会引来隋军的主力。

    他们当然可以撤回乌骨城,可偷渡的机会只有一次,若是这一次被隋军发现,接下来隋军必然会加强叆河沿岸的防守,再想偷渡便不可能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叆河之中,尽是高句丽的士兵,他们在没有防护的木筏之上,可没有丝毫的自保能力。

    温达心悬在嗓子眼里,只能命人上前,伪装成斥候,去阻止对方。

    不过很快危机解除。隋军巡逻队员似乎也担心过于深入高句丽人的地盘,只是逛了一圈,便选择了返回,并未发现偷渡的高句丽军队。

    经过这一番波折,温达下令,全军加快偷渡的速度。

    这时河中又出现风波,不知是什么原因,一只木筏在行军的过程中,突然解体。木筏之上的士兵纷纷落入河中。

    这些高句丽士兵可不擅长凫水,纷纷溺毙于水中。

    后面的人眼看木筏不牢靠,更是担忧,连木筏都不敢上了。

    还是温达亲自登上木筏,在河流之中给诸将士做示范,众人才敢上木筏。

    一番渡河,直到天色大亮,大部分的士兵都已经渡河而去。

    此时温达发现,木筏不足,势必要回来接剩下的数千人。温达只得命令,最后一批木筏不必赶到鸭渌水,而是择地上岸,然后回来运送剩余士兵。

    在温达想来,只要躲过今日隋军的斥候,到了鸭渌水,再转运一日,众人便也可以完全渡江。

    可温达不知道的是,这最后的四千多人,最终也没有赶上主力部队。

    一横木筏,行于江中,缓缓向南,温达带着满腔的不甘,离开了乌骨城。

第二十四章 小心驶得万年船

    等到隋军发现高句丽人的逃走已经是第二日的下午。一队巡逻的士兵在巡逻的时候发现了叆河之中有一些木筏往南而去,这些士兵感到事情不寻常,立刻报告了主将。

    得到消息的张文远立刻赶往叆河边,可惜却已经晚了,只看到了高句丽木筏的孤帆远影。

    看着叆河之上远去的木筏,张文远万分懊悔,一辈子打鸟,最后却让鸟啄了眼睛,怎么就如此大意了。

    既然卫公可以乘木筏而去,这高句丽人自然也是可以。

    张文远很清楚,要困住温达不容易,这般让温达轻易地逃脱,来日对方不知道还会给隋军造成多大的危害呢。

    事到如今,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张文远便命人立刻进攻乌骨城,只是不知道城中到底还有多少高句丽人。

    实际上当时温达最好的选择便是以两万人撤退,留下一万人守城。既能脱身,也能利用乌骨城的艰险阻击隋军。

    但温达思量高句丽军力枯竭,即使他逃回鸭渌水南岸,平壤城也未必拿得出这么多军队抗击隋军。温达实在不舍得将一万人马留在乌骨城中消耗掉。而且高句丽各军组成复杂,众人都知道留下必然是一个死字,可没有几个人有那么高的觉悟。若是温达强制某一部留守乌骨城,那很可能的结果便是温达一走,这群人便立刻选择投降了。

    此时城中只有数百人,是负责举着旗帜壮声势的。

    隋军发动攻击,这些人还没等隋军靠近城墙,忙不跌地丢下高句丽的大旗,打开城门,向新主人投降。

    隋军兵不血刃,拿下了乌骨城。

    乌骨城中,高句丽为了经营此地储备的大量的粮食、装备、物资,除了能带走的,全部留给了隋军。

    倒不是温达好心,他也想将所有物资付之一炬。可惜没有时间和机会,他担心隋军会因此发现踪迹,影响了他们的突围。

    温达倒也留下了一些心腹,准备在隋军攻城之时,将乌骨城一把火点了。但是他算计错了人心,虽有一些心腹愿意为高句丽去死,准备执行温达的命令,但大部分人却是很清楚,一旦这把火点燃,愤怒的隋军会将他们撕碎了。

    众人如何甘心这么死去。

    因此这些人反而自发的将温达的死忠全部抓了起来,准备用一座空城和满城的物资来换回一场生机。

    张文远占领乌骨城,又平白得了大批物资,总算有些收获。而且乌骨城已破,从乌骨城直到鸭渌水,再无高句丽军队。

    对于这个结果,张文远一面派人急报黄明远,一面留下部分士兵和伤兵守城,自率主力便往鸭渌水赶去。

    ······

    此时的温达,虽然摆脱了乌骨城下的隋军,但也并不轻松。

    他到达鸭渌水江畔,便发现了隋军之前留下的痕迹,他也不知道隋军的踪迹,便想着尽快渡江。

    后军四千人始终没有赶到,此时焦急的温达也顾不得等后队的这些人,只是传令命他们自行沿着大军踪迹前进。当然温达不知道的是,这支部队为了躲避隋军,一路向东北方向绕道,最终和主力军队失去了联系。

    而此时的温达决定先往泊灼城。泊灼城是鸭渌水西岸的核心城池,位置重要,储备丰富。温达此时从乌骨城出来,粮食不足,武器匮乏,需要泊灼城的补充。

    当然温达的心中其实也泛嘀咕,他不知道此时的泊灼城是不是还在高句丽手中。

    很快斥候回报,泊灼城上旗帜完好,四周没有异动。

    温达便决定一路往泊灼城而去,看来隋军是直接渡过鸭渌水去了。

    这算是一个好消息,也算是一个坏消息。隋军南渡,平壤城便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能否抵挡住隋军的进攻,温达也不知道。

    但好消息便是,泊灼城还在高句丽手中,他便可以通过泊灼城联系国内城等地的守军,屯于江北。若是可能,便在江北断隋军之归路。即使做不到这一点,守住泊灼城这个钉子,对于高句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

    骑在马上的温达,这时终于有了一些血色。

    因为马匹太重,运送不方便,温达所部渡河之时,丢弃了大部分马匹。温达的坐骑也是军中不多的一批战马。

    “兄长,咱们这是去哪啊?”

    “去泊灼城!”

    “那咱们能守住泊灼城吗?”

    “应该能吧!”

    听着两个下级士兵的话,温达也是惆怅万分,军队失了信心,这仗还如何打?

    “不见得吧?隋军实力这么强,我看泊灼城未必守得住!”

    “别乱说话!”

    此时的温达也不由得思索起士兵们口中的话,泊灼城到底能不能守住。

    忽然之间,温达发现自己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自己可以想到泊灼城如此重要,那隋军难道想不到。毕竟黄明远到来鸭渌水,应该不会在身边留下泊灼城这个钉子,使之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

    而且温达很清楚,因为抽调兵力集中防备乌骨城,泊灼城守备空虚,城中军队最多有三千人。若是隋军攻击,根本不可能守得住。

    想到这里,一个奇怪的想法钻入温达的脑海,若是泊灼城已经被隋军攻克怎么办?

    低下头来的温达越想越觉得如此。

    温达立刻下令全军停止前进,他手上就这些部队,实在经不起消耗。

    为了确保这支部队的安全,温达立刻命全军原路放回。他将之前渡江的木筏全部藏了起来,就是担心有一日会急用。

    这次在鸭渌水旁,温达和近三万将士,再次通过木筏,开始渡江。

    当然,为了防止自己犯错,温达命人前往泊灼城去见守将,命他来见自己,若真的是误会,再返回泊灼城也是可以的。

    温达的谨慎帮着他在一次躲过了这场大难。黄明离和周法尚正率军在泊灼城中做好了准备。之所以没有撤换旗帜,就是为了故意钓高句丽人上钩。

    二人其实并不知晓温达会前来,所以当二人知道温达的事情之后,大吃一惊。忙命人去打探温达的痕迹,可惜温达已经远道,再也追不上了。

第二十五章 百济参战

    温达逃走之后没多久,张文远也率领其部赶至鸭渌水畔,与黄明远所部汇合。走脱了温达,张文远便向黄明远请罪。

    听闻张文远大胜高句丽军的过程,黄明远也不禁赞叹张文远“雄风依旧”。至于温达率残部逃走之事,虽然很可惜,但毕竟瑕不掩瑜。

    至于说黄明远听说温达是效仿自己的办法,伐木渡河,也是目瞪口呆。这个温达,真是个人杰,若是不除,恐成大祸啊。

    没多久,沿途斥候回报,鸭渌水畔有高句丽军队渡河的踪迹,黄明远猜测应该是温达所部。黄明远知道其一过江,如龙游大海,怕是追之不及了。

    黄明远于是命全军移师泊灼城。

    此时三军共计十余万军队,即使平推高句丽也是可能的。

    只是黄明远有些犯难。这个时候,大隋已经将对方的主力完全赶到鸭渌水以东的地方,全取了辽东。即使辽东之地还有高句丽的残部,也没多大影响。按照之前的预想,这个结果已经满足了之前的战略。

    但是此时若要收兵,也是不可能的,出征一次不容易,哪能轻易前功尽弃,再说还得防止高句丽卷土重来。当然继续往南打也不合适,黄明远若是真想灭了高句丽,就不是让周法尚插入鸭渌水,而是命他从浿水杀入平壤城。周法尚轻车熟路,高句丽人决计挡不住。

    当然也可以灭亡高句丽,但黄明远又不情不愿。

    除了养寇自重,最重要的还是利用高句丽制衡百济、新罗。

    若只是一个高句丽不是问题,但问题是高句丽以南还有百济、新罗二国,一旦灭了高句丽,平壤以南的地方势必为二国所蚕食。若是给黄明远足够的时间,百济、新罗二国也不是问题,皆灭了便是。但现在中原内乱,黄明远不能将全部的功夫都浪费在这朝鲜半岛之上。

    所以对于黄明远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将高句丽打个半死不活,打到服气,然后让半血的高句丽继续跟百济、新罗二国死磕。

    但问题是高句丽不服啊。

    这家伙就跟平头哥一样,咋就不服呢?

    黄明远决定先派使节前往高句丽,劝降高元。若是能结束战争最好,若是实在没办法,自己就得先灭了高句丽,再扶持一个新的势力和新罗百济抗衡了。

    可黄明远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高元已经不怕黄明远了,他已经有了一个好帮手。

    大隋对于高句丽的连战连捷,其遭受压力的不仅仅是高句丽,还有高句丽以南的百济、新罗二国。

    尤其是百济,其与高句丽是联盟,又同源于扶余一族,对于高句丽的情况,更是唇亡齿寒。

    百济,准确的说叫做扶余和南扶余,是扶余王尉仇台在东汉后期带方一带建立的一个国家,其统治阶级为扶余人,国家下层是马韩部落。其国家形态有些类似于中国的邻居印度和后来的元朝、满清等。

    至于后来的朝鲜人给百济安了一群朝鲜祖宗,虚构了一个温祚王,又创造了几十个子虚乌有的国王,历史能延伸到创世纪就不用说了。估计能令尉仇台气得活过来的,便是作为百济的开国君主,尉仇台和他的后来几位继承人简位居、麻余竟然被朝鲜人逐出了百济的开国史。

    好吧,关于宇宙的历史都是韩国人的。

    百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利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养蚕、纺织等手工业也有发展。对外贸易较发达,一度成为海东强国,与高句丽共同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

    百济武王(谥号,现在还没有呢)扶余璋继位之后,积极扩张,与新罗和高句丽皆有战争。后来高句丽与大隋之间爆发多次战争,尤其是第二次东征,扶余璋为大隋所慑,担心大隋灭了高句丽之后,继续进攻百济,于是和高句丽讲和,转而进攻新罗。

    这一次黄明远再征高句丽,高句丽危在旦夕,便向百济求援,并答应将慰礼城(今韩国首尔,跟同时代的朝鲜另一个汉城不是同一个地方)交给百济。

    百济开始时建国在带方,就是平壤一带,后来被高句丽打得一路南逃,丢了膏腴的汉江平原,后来连首都慰礼城都丢了。百济人对于慰礼城的国仇家恨,两本史书也写不完。现在高句丽以慰礼城求援,立刻就打动了以扶余璋为首的百济贵族。

    扶余璋认为,若是任由大隋将高句丽灭亡,下一个遭受此噩运的便是百济。不若支援高句丽,获得膏腴的汉江平原,甚至有可能趁机灭了高句丽,夺回平壤故地。

    至于隋军的实力,此时北挑高句丽,东打新罗的百济虽然有些畏惧,但也没当回事。在百济人看来,隋人虽然强大,但是数千里远征,只要粮食耗尽,必然退回。而且朝鲜之地,数百年来便是百济、高句丽、新罗三国相爱相杀,在众人的潜意识里,朝鲜就是三国的,跟隋人有什么关系。

    就这样,百济同意出兵。而高句丽除了付出慰礼城以为,还要在战后与百济一同出兵新罗,双方共同瓜分新罗之地。

    高句丽夺取平壤也是数百年前的事情了,这百余年来,百济最大的敌人便是新罗。六十年轻,百济国王圣王扶余明秾便是被新罗人所杀。

    新罗趁着隋朝攻伐高句丽,夺取了高句丽的南汉江平原和北汉江以南的地区,已经成了双方共同的敌人。

    当然朝中也有清醒的,朝中重臣真吕便认为隋朝乃庞然大物,实力强大,兵力众多。高句丽就是惹上隋朝,才落得今日下场。百济虽强,较之大隋可谓是雏鸡与苍鹰的区别,百济不可贸然与大隋交战。

    对于真吕的劝谏,扶余璋置若罔闻。扶余璋性格和杨广很相似,喜欢好大喜功,又喜欢奢靡,不喜劝谏,独断专横。群臣之中,无敢谏者。今日真吕跳出来和扶余璋对立,直接被扶余璋命人赶出了朝堂。

    真吕作为朝中老臣,先后侍奉了威德王、惠王、法王四代帝王,地位崇高,受此大辱,又急又恼,竟一病不起,不久便溘然长逝。

    而贬斥了真吕的扶余璋遂起大军十万,以百济名将燕会之子左将燕珍统之,抵御隋军。

第二十六章 死不悔改

    知晓高句丽拒绝了自己的劝降,反而邀请了百济助战已是数日之后的事情。黄明远初闻这个消息,也是怒极反笑。人常道“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可这高句丽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到了黄河心也不死。

    百济虽然国小,但常年争斗,竭尽全力也能拉出二十万人马。若是新罗再搅和进来,怕是也可以拉出二十余万人马。

    黄明远之前虽然希望三方在朝鲜半岛呈三足鼎立之势,但若是三方联合,共同对抗大隋,也不是没可能的事情。

    若真是如此,隋军肯定得被对方逼会鸭渌水西岸。

    对于黄明远来说,平壤坚城,实在不行的话,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灭高句丽,然后固守平壤与百济、新罗相对峙,也是个办法。

    但无论如何,得先胜这一场。

    黄明远决定继续往南,将主战场推进至萨水一线。若是真的灭了高句丽,抢先占领平壤城是重中之重的道理。

    黄明远又命周法尚率领舟师部队和左武卫军从鸭渌水沿着朝鲜半岛向南,攻击平壤城。然后截断浿水,阻止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南逃。平壤城在浿水之南,黄明远准备让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再也回不到平壤。

    此时黄明远下定了破虏的决心,高句丽军中,也是争议不断。

    先是温达率残部逃回鸭渌水南,全军丢盔弃甲,一片狼狈,八万精锐不足三万人。虽然众人对温达的下落各种猜测,甚至不少人认为温达已经全军覆没,但那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可温达这样丧兵失将的逃回来,还是让众人大吃一惊。

    八万精锐,两座坚城,无数粮食、装备,就这连隋军一个月也挡不住吗?

    一时之间,在高句丽人心中,隋军竟成了洪水猛兽的存在。

    之后黄明远派人前来招降,众人无不欣喜。若是趁此机会和大隋和好,也能免去这场灭顶之灾。不过黄明远要求高句丽将鸭绿水以西、以北的地方全部交给大隋,然后还要赔偿一大堆的物资、银钱。

    高元一心要收复辽东,如何愿意接受这种城下之盟。

    就在此时,百济同意了高句丽的请求,派出十万大军援助高句丽。高元大喜,一时之间又硬气了起来。

    再加上国中的高句丽贵族,因为利益,纷纷反对放弃扶余城、国内城等地,不住地撺掇高元再战,因此高元遂回绝了黄明远的使者,放弃了最后一次拯救国运的机会。

    此时的乙支文德,还不知道高元的决定,他听到隋军愿意讲和的消息,欣喜不已。天赐良机,隋军给了他们一个修整的机会。在乙支文德看来,隋人实在太强大了,即使打败了隋人,也不可能趁机入主中原,反而会将高句丽自己给拖个半死。既然如此,还不如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先灭亡百济、新罗两国,然后整合三国力量,等待中原内乱,然后再图谋中国,方有胜算。

    但是这群自高自大的高句丽人,把面子和个人利益看得比天还重,根本没有一点大局观。让他们能够舍弃利益,换取隋人的退兵,比登天还难。这一次隋人来使,不管是什么原因,高句丽终于可以体面的退出这场战争,无论大隋有什么要求,高句丽都是要积极争取的。

    乙支文德当然知道,为了结束这场战争,高句丽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这些能够跟社稷灭亡相比吗?

    乙支文德连着数日不休息,写了一份对于战争结束之后的改革计划,准备趁着这次大败,国内贵族势力大减,庶民力量抬头的机会,进行国家权利变革,强化中央集权,富国强兵。

    如此休养一二十年,等到新的一代人成长起来,高句丽总是还有机会再崛起的。

    乙支文德拿着自己的改革方案兴奋地去找温达。作为他的传统盟友,温达也是一个改革派,且温达握有兵权,一旦改革不顺,必要时他也可以稳定平壤城的局势。

    面露喜色的乙支文德刚想跟温达说起自己的改革想法,一脸寒碜的温达便说道:“乙支将军,你知道大王已经驱逐了隋人的使者,准备和百济军一起,迎战隋军的事吗?”

    乙支文德的笑容僵在脸上。

    迎战隋军?现在的高句丽拿什么来迎战隋军?还和百济军,真是笑话,百济军的战力比得上高句丽吗?

    “温达将军,此事万万不可,现在我们好不容易有机会和隋军休战,若是再打下去,高句丽就完了。你且随我前去王宫,无论如何也要阻止大王。”

    “晚了!”

    温达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一切都晚了,大王已经驱逐了隋人的使节。又回了战术,并下令畏战者,一律处死。现在豆方绩等人已经在整点兵马了。”

    乙支文德僵在那里,露出了痛苦的表情。自己身为兵部判书,豆方绩都在整点兵马了,自己却连大王应战的消息都不知道,不是自己太迟钝,是别人的眼里根本没有自己啊。

    乙支文德有些失魂落魄的往回走,事到如今,还能再说些什么?

    这时温达上前一把抓住乙支文德,急切地说道:“乙支将军,都是豆方绩这些奸臣坏了国事,大王还是信任将军的。大王离不开将军,高句丽离不开将军。此番与黄明远一战,事关高句丽的国运,若是战败,则高句丽就要亡了,将军万不可气馁啊。”

    乙支文德强颜欢笑道:“温将军放心,乙支文德打不垮。”

    乙支文德沉默了一会,又说道:“事到如今,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虽有百济人助战,但此战最多有三成的胜数,很艰难。我一直有个计策,思前想后,均未成型,而今到了这个时候,也只得拿出来了。”

    温达看着乙支文德,心中一喜。乙支文德足智多谋,或许他真的有办法打赢这场仗。

    乙支文德便让温达跟着他回家。到了书房,乙支文德摇下了一个暗格,从里面拿出一封信,交给了温达。温达不知乙支文德的意思,接过信来一看,竟是黄明远给乙支文德的信。

第二十七章 诈降之计

    八月七日,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的温达作为大军统帅,率领高句丽最后的五万精锐和百济国左将燕珍,一同北上抗隋。

    这一次高元几乎是倾国之兵,招得五万人马,全部交给了温达统帅。虽然被众人撺掇的有了些信心,但此时高元还是忍不住叮嘱温达,务必保全高句丽这支最后的力量。虽然温达屡战屡败,现在却是高句丽唯一可用之人。

    此时箭在弦上,温达也不再劝高元休兵。身为一名武将,此时唯死战也。他拜别君主,接过符印,便开始他最后一次出征。

    温达身边,除了高句丽能用的将领,还有乙支文德父子儿子。

    温达亲自向高元请求乙支文德为副帅,佐助军务。虽然朝中诸人反对,但高元为了表示对温达的支持,仍然力排众议,同意了此事。

    乙支文德,虽然有可能是隋人,但大约可能似乎应该是可以信任的吧。

    乙支文德骑在马上,神色不变。虽然是一年多后,再次重返战场,但他脸上似乎看不出喜悦或者是不忿。

    自从前日跟温达交了底,他乙支文德也算解脱了。

    当日乙支文德将温达带到自己的府上,便将黄明远给他写的那封亲笔信交给了温达。

    温达接过一看,大吃一惊,忙问道:“乙支将军,此乃何意,难道你要弃高句丽而去吗?”

    乙支文德见温达总算没有直接跟他翻脸,倒也欣慰。满朝文武,仅仅是空穴来风,也没几个人信任自己了。

    乙支文德便说道:“温将军,我若弃国,又如何将这封信交给温将军?”

    “乙支将军何意?”

    温达不明白乙支文德的意图。

    乙支文德乃说道:“这封信是黄明远给我写的劝降信。我本来没放在心上,想着把他付之一炬便是。可是听闻大王要与隋军再战,便是想着,既然黄明远劝降于我,我何不向黄明远诈降,到时候计破其军,也算解了我高句丽的燃眉之急了。我猜测此次若是出兵,大王必会以温将军为主将,此策如何施行,还要与将军商量。”

    温达听了又惊又喜,最后喃喃地说道:“乙支将军,真忠义之士也。”说着温达又起身对乙支文德行了一个礼,说道:“我代高句丽百姓谢过乙支将军。”

    乙支文德的计策,让温达豁然开朗。若是此计能成,必能击破隋军。至于对于乙支文德的忠诚,温达从来没有怀疑过。乙支文德效命高句丽三十多年,东征西讨,功勋卓著,若是真的是大隋奸细,高句丽不知道亡国多杀次了。

    无论是渊太祚一党还是高元都很清楚乙支文德的忠诚。乙支文德落到今日的地步,不过是朝堂倾轧罢了。

    令温达感到有些惭愧的是高句丽百姓这些日子对乙支文德的诬蔑。这是一个为国尽忠,鞠躬尽瘁之人,不应该受到众人的诬蔑。

    见温达这般,乙支文德忙上前将温达扶起。

    “温将军不必如此多礼。”

    乙支文德接着说道:“此计若是成功,必能破敌,只是我思虑不完善,也没将此计设计周全。而且黄明远此人足智多谋,我也担心他不会相信于我。”

    温达笑道:“无妨,无妨,乙支将军放心,无论黄明远是否信任将军,只要他想击败我军,就必然中计。我听说黄明远用兵多奇诡,长用险,我想他只要得到乙支将军为内应的消息,无论如何都不会置若罔闻。”

    “希望如此!”

    乙支文德遂当着温达的面给黄明远回了一封信,然后交给温达,由温达代为送信。

    乙支文德如此坦荡,倒是让温达也不好意思了。

    不过乙支文德一定要温达派人去送,他虽然问心无愧,但朝堂之上,多有小人作祟。他受点委屈不用紧,若是因此耽误了大事,则大大不美。

    温达此时对乙支文德,也满是敬意。

    临别之际,乙支文德将温达送到大门口,温达想到什么,便又问道:“乙支将军,这些日子,将军对于朝野内外的诽谤与诬陷,始终不曾辩解一个字,不知这是为何?”

    乙支文德淡淡地说道:“仗打败了,辩解有什么用?”

    温达又说道:“在下也知道朝中多有言将军是大隋的奸细。奸细二字,我是万万不信的,不过将军是否真的来自大隋。”

    乙支文德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色变,只是说道:“伍子胥生于楚而仕于吴,终灭楚国;公孙鞅生于魏而仕于秦,终灭六雄。乙支文德为高句丽效命了一辈子,是否是隋人还是高句丽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温达赧然。

    乙支文德不知道温达到底跟高元是怎么说得,但自己最终成了温达的副帅。二十多年前,自己率部伐新罗,温达是自己部队的一个小卒,人称“傻子温达”,今日倒是越过自己去了。

    三十多年来,自己从一个孤身来辽的稚子,到今日的海东名将,不知道经历过多少的风波、磨难,白岩城一战,终成土灰。

    而今无论是大隋还是高句丽,对于乙支文德来说,都不属于自己。乙支文德原以为自己是高句丽人,可没人认为自己是高句丽人。

    这时长子乙支藏见父亲骑在马上,速度缓慢,便快马到父亲跟前说道:“父亲!”

    乙支藏原为乌骨城守将,后来丢失城池之后,在父亲麾下戴罪立功,又担任温达副将。后来白岩城之败,乙支文德被罢去军职,成了人们口中口诛笔伐的内奸,乙支藏也没了依靠,被去了职务,后来又在兵部担任闲职。

    这次出征,军中缺少将领,温达乃任命乙支藏为后军将。

    “父亲,这支出征,我军和百济军加起来不过十五万人,面对黄明远,未必能胜啊!”

    乙支文德面对儿子的担忧,也没回答,而是斥道:“这不是你该关心的问题。”

    乙支文德素来对儿子严格,乙支藏也很畏惧父亲。

    乙支文德紧盯着东方。

    “藏儿,这不是你该关心的问题,也不是我该关心的问题,跟你、我父子二人有什么关系,或许此战之后,我们就能回家了。”

第二十八章 萨水之滨

    拿着乙支文德送给自己的降书,黄明远总觉得差点那么意思。自己这信也写了快两个月了,本以为乙支文德拒绝了,谁曾想过了这么久,乙支文德又让人送来降书,实在是耐人寻味啊。

    乙支文德真降假降,黄明远还真有些拿不准。

    黄明远不敢对此抱有太大期望,只准备随机应变。

    隋军进到萨水以南,很快,斥候回报,高句丽军已经直奔我军而来,离着我军大营只有三十里了。

    这些日子,高句丽那边诸事繁多,黄明远也没有忙着。黄明远率各军渡过鸭渌水,先后攻略鸭渌水以南的各处城堡。这些地方此时已经没有多少军队驻防,城池守军多是乡兵,一触即溃。

    黄明远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尽取鸭渌水到萨水之间的广大区域。

    越往南,汉人越少,遇到的抵抗便越激烈。黄明远秉持着蒙古人的做法,反抗者或是诛杀,或是沦为采矿的奴隶。

    隋军沿途解救了不少被俘的隋军,差不多有三四万人。这些人在高句丽吃不饱,穿不暖,做着繁重的工作。无数人在此期间丧命,隋军解救这些人时,几乎每个人都是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不像人样。

    看着这些受尽苦楚的昔日袍泽,黄明远可没有以德报怨的想法。

    这些隋人所遭受到的非人虐待,也激起了隋军之中的义愤。众人纷纷叫嚣着杀光高句丽人,誓报此仇。

    黄明远乃率主力继续向南,直抵萨水。

    这还是黄明远第一次到这里,往日全听萨水惨败,今日始见到其地了。

    离着萨水没多远,黄明远的心情便不好,也不与人说话。众人都知道黄明远的恼怒,也没人敢上前触怒黄明远。

    到了萨水之战的遗址,往昔蔡知运等人修建的墓碑此时早已不见,只剩下一片长满绿草的山坡。黄明远便亲自来到当初埋葬隋军尸体的一处高坡上来拜祭。数万将士长眠于此,他作为隋军的战神,没能将他们带回家,心中有愧啊。

    一些曾经经历过此战的士兵,或许想起了当日一战的惨烈,也“嘤嘤”哭了起来。

    站在山岗之上,遥望波光粼粼的萨水,早就看不到昔日大战的痕迹。唯有萨水两岸的土地,或许是因为数万隋军尸骨的滋润,越发的肥沃。

    “萨水岸边,是时候筑起一座京观,来祭奠这些死难的将士们。”

    大军过河之后,黄明远便命人在萨水南岸修筑大营,他准备在萨水南岸歼灭高句丽军和百济军。

    大军依然在营地四周挖沟建墙,修筑工事。

    虽然威名远扬,但黄明远从来都不认为自己的什么军事奇才,所以要想维持不败,就要把细节做到极致。

    很快,高句丽和百济军也到了,在离着隋军二十里的地方扎营。

    这个地方,别人或许很陌生,但乙支文德却很熟悉,他在这里做了一锅夹生饭。一群煮熟的鸭子,生生从他嘴里逃了。

    隋军和高句丽军,各自相互极其熟悉的人,彼此之间交战无数场了。但百济军却从没有和隋军交战过,有好奇,也有轻视。

    这个半岛的人自尊心有些强。

    第二日一早,双方各自列阵。实打实的列阵决战应该是除了攻防战以外最常见的战斗,毕竟真实世家里又不像小说、影视里那般,哪有那么多的伏击和突袭。

    列阵之时,百济军居中军和左翼,高句丽军居于右翼。

    因为百济兵多,又是高句丽求着百济出兵,因此虽然高句丽人压着百济打了这么多年,但这一次,反而是百济人居于主导地位。

    百济主将燕珍出身百济八大姓,其祖父是百济名将燕谟,被高句丽安藏王击败于五谷之原;其父燕会又在牛山城之战中为高句丽所击败,因此燕珍很是敌视高句丽,对待温达等人也无比高傲,自以为是高句丽的救世主,因而视其为下人。

    百济人的桀骜引得高句丽士兵不满,双方之间发生几次冲突。这仗还没打,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快要无法压制了。

    燕珍执意要和隋军一战,以显示百济军的实力。高句丽人也乐得见燕珍吃瘪,因此并不阻拦。

    百济人从中军发起突击,准备来一个中路突破。

    黄明远则命罗艺、吕会彦、高元臻等人集中骑兵一万五千骑,直接与百济军队展开骑兵大战。

    百济位于朝鲜半岛的南端,都是平原,素来没有养马的地方,其军队步兵多,骑兵少,哪里见过一上来就带万骑冲锋的。

    双方猝一接战,隋军便对着百济军队猛攻猛打。百济军队根本无法与隋军相抗,连连后退。

    这时燕珍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立刻准备撤退。但其部没有骑兵掩护,远不如骑兵迅捷,各部被隋军骑兵压着打,根本撤不下来。

    眼看百济人吃了大亏,右翼的高句丽军倒是一片欣喜。这群百济蛮子,终于知道隋军的厉害了。

    而中军的温达看出百济人将要落败,急忙命令麾下全部骑兵出击,支援对方。

    温达很清楚,双方再是闹,都在可控制范围之内。但若是眼看着百济人为隋军击败,则高句丽军队也无法独存。而且现在的高句丽只有百济这一个盟国,还有求于对方,若是真的惹恼了对方,只能眼看着高句丽灭亡了。

    高句丽的骑兵与隋军接战无数,很清楚隋军骑兵的战斗力。他们并不猛冲,也不和隋军浪战,也是不断骚扰隋军,以支援百济军撤退。

    隋军虽然善战,但高句丽人在侧翼不断出击,也没法全力攻击百济人。

    很快燕珍也反应过来,命令步军大阵缓缓向前掩护。百济虽然骑兵弱,但能和高句丽、新罗人相持这么久,靠得就是强弩和重步兵。

    百济武王喜欢研究工艺,因此不断改革装备技术,建立了一支长于弓弩的轻步兵和身披重甲的重步兵。

    百济人有重步兵列阵,又有弩兵压阵,很快稳住阵型。但之依靠骑兵的隋军轻易不可突破,黄明远又不愿徒增伤亡,便下令撤退。

第二十九章 谁是猎物

    今日一战,百济军队伤亡惨重,若不是温达及时派兵支援,百济的前锋部队怕是会全军覆没。

    回来之后,百济人是丢盔弃甲,全无昨日的傲气,只剩下对隋军的恐惧。不过一同高句丽人心中倒是直发爽意,让你们牛气哄哄,这会知道隋军的厉害了吧。仿佛百济人也打了败仗,便不再意味着他们的无能了。

    双方虽是盟友,但乐得对方吃瘪。

    经此一战,燕珍的傲气也全无,再也没有要把隋军碾死的底气。

    虽然今日高句丽人救了他,但燕珍也不感谢对方,反而认为对方是故意坑害自己。高句丽人早知道隋军骑兵这么厉害,为什么战前不提前告诉自己,否则自己今日也不至于如此大败。在他看来,高句丽人就是故意的。

    若是温达知道燕珍的想法,必然大叫委屈,我们给你说了,但是你不信啊。

    不过经此一战,双方对于隋军的侥幸心全无。虽然两家联手,看起来气势很足,可无论如何,他们还是打不过隋军。若想通过野战击破隋军,这不可能。

    为了破敌,温达便准备实行他和妻子设计的计策。

    当晚,温达便亲自前往燕珍的大营之中,商议此事。

    燕珍虽然目无余子,而且性格傲气的很,但并不是目不识丁之辈。相反,他多临战阵,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和极强的军事经验。对于温达的计策,他也不得不称绝。

    温达说得不错,“此计不在于隋军相不相信乙支文德的诈降,只要他来,便是输了。”

    为了施行计策,温达先招来了乙支文德,让乙支文德再次给黄明远写一份请降书。在信中直言他作为军中副将,已经控制部分军队,完全掌握了东北方向大营。为了表示他的投降诚意,他可打开营门引隋军进入,助隋军破敌。

    若是黄明远同意,便在明日战前军中,挂上两盏白灯笼,他看到之后,便于明日夜里起事,迎接隋军。

    然后燕达命人将此信送到黄明远那里。

    乙支文德的信写得很简单,但在温达看来已经足以诱惑到隋军了。十五万的高句丽、百济联军,虽然打不过隋军,但若是坚守,也能守个一年半载的,黄明远不会放过这个击破联军的机会。

    乙支文德写完信之后,温达并没有给他交代其他。倒不是温达不信任乙支文德,而是他担心人多嘴杂,此事败露,只和燕珍进行了商量。

    温达没多说其他,但反而让乙支文德很狐疑。温达到底定了什么计策,难道真的单凭这一封信便想让隋军来袭营,他真当黄明远是一个傻子?

    乙支文德很快意识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至少温达有事在瞒着自己。

    温达多与隋军交战,很清楚隋军的实力,他不会无缘无故地拿这么一个简陋的策略来蒙骗隋军,白白浪费自己诈降的身份。所以温达让自己写这封信,必然已经有了完善的计策,他要么是没要将详细内容告诉自己;要么就是他故意诓自己,目标不是黄明远而是自己,难道他想测试一下自己的身份?

    若只是前一个还好,若是后一个,怕是温达已经准备设置了计中计,把自己也牵连进去。

    乙支文德心中警觉,他将自己最近的言行细细回忆了一遍,没有什么是可以引起温达怀疑的。

    而且乙支文德的想法甚至都没有告诉过长子,不应该为温达看穿。

    而且这样的计策看起来也不像温达的行事风格。

    乙支文德与温达相交多年,不认为那个忠厚正直的温达可以设计出这样阴鸷的计谋,此时那个将自己的丈夫一步一步扶持到今日位置的女人的身影又浮现乙支文德的眼前。若是平冈公主设计,倒是说得通了。

    情况有变,乙支文德也担心自己弄巧成拙。他不担心成为温达和平冈公主的棋子,但最好不是一个被抛弃的棋子。

    而另一面黄明远处,也接到了乙支文德的书信。

    黄明远将信匆匆看完,便递给了一侧的徐哲。徐哲接过信来,仔细看了一下内容,然后问道:“主公,乙支文德此人可信否?”

    黄明远想了想说道:“我也不知道,此人老谋深算,我个人感觉他会投降的可能不足三成。”

    说着,黄明远便将乙支文德上一封信也交给了徐哲。

    徐哲看完之后,放下两封信便说道:“主公,哲看来此信怕是诈降,其故意引诱我去袭营,而设下埋伏。”

    “这是为何?”

    徐哲乃说道:“若是真降,献营门之事也是可能。但乙支文德为什么投降,要么在意前程,要么在意家人。可在两封降书之中,乙支文德只字不提投降之后,要求怎么安置他的一家老小,也没提怎么处置他的身份,反倒尽是对卫公仰慕等语。他若是真的有意投降,难道不顾及天子如何处置他吗?”

    黄明远想了想,说道:“翁归说得有道理,但这不能证明乙支文德是诈降。”

    徐哲又说道:“他虽然是曾经的高句丽名将,但他如何打开营门。难道他投降,他属下的那些高句丽人也会跟着投降。”

    “他说使自己亲信的部曲打开营门。至于麾下将领,他将会将其拘在营中。”

    徐哲听了,却是说道:“我还是一点都不信,因为他的信中有一股诈降的味道,太重!”

    黄明远笑笑,没有说话。

    徐哲看着黄明远的样子,忽然明白,不管乙支文德是否是诈降,黄明远都不准备放过这个可以破敌的机会。不管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露出的这个破绽,黄明远都可以顺着这个口子将对方的根基撕开。

    虽然在徐哲看来,这样有些得不偿失,毕竟只要稳扎稳打,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击败对方,但似乎卫公却心急的很。

    “我倒是觉得乙支文德不像是诈降,乙支文德是个人才,也是个玩弄人心的高手。若是翁归可以感觉到信中那股浓浓的诈降味,那乙支文德又如何闻不到?他怕是想两边下注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