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章 计中有计

    第二天一早,双方再次列阵,这一次燕珍知道疼了,不敢再主动出击,乃选择坚守营寨,不与隋军浪战。

    百济军在阵前摆下大营,继续以重步兵和弩兵遏制隋军的骑兵。往西高句丽与百济的战争多是以步克骑,因此百济步兵对抗骑兵的能力很强。

    对于百济军铜墙铁壁的防御,黄明远当然不会莽撞地撞上去,而是命小股部队试探了几次。燕珍在防御上倒是有一套,百济军相互之间配合的也比较默契。隋军几次试探,无法破敌,黄明远便下令鸣金收兵。

    当然,战场之上,黄明远也按照了与乙支文德的约定,在军中不显眼的地方挂起两盏白灯笼,以示同意乙支文德的计划。

    今日双方都无心此战,各自等着夜晚的来临,因此今日本来应该出现的一场大战,竟然草草了事。

    当夜,温达和燕珍开始着急忙慌地调兵遣将,准备等待隋军的到来。

    而与此同时,黄明远也下令二更造饭,三更出发,大军直捣高句丽军大营。

    双方之间,有猎人也有猎物,且都准备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猎物,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

    定下行军布置,黄明远便准备亲自率军前往高句丽大营。

    这是一个有些冒险的行为。

    这时蔡知运上前劝道:“今敌情不明,或有埋伏。而卫公为军中主将,不可轻易犯险,还是由末将为前军,先行攻击,若是无事,卫公再行进击。”

    张文远等人也纷纷请求代黄明远前行。

    黄明远说道:“非我执意要冒险,然左右二军,皆是新军,训练时短,若是打顺风仗容易,可若是突遭伏击,恐惊慌失措,难以应对。况且贼军若是真有埋伏,其目标也是我,我若不去,对方这场大戏岂不是唱不下去了。”

    诸将劝不过黄明远,黄明远遂率幽州军和安东右军,共计三万人马,趁着夜色,向高句丽大营而去。

    黄明远又命人故意将军队拉得很长,每人携带两根火把,不过暂时不用。

    走在路上,徐哲有些埋怨道:“主公是一军之主,其安危关系着辽东的未来和数十万将士的命运,实在不该冒这个险。”

    黄明远笑道:“翁归,我这不是冒险,而是自捣死地,非如此,不能让温达相信啊。”

    说着,黄明远从怀里将之前乙支文德的那封信递给徐哲,信上有几个字已经被黄明远用红笔圈了出来。

    徐哲一看,心中大惊,这些字连起来竟然是营中有埋伏。

    对方在句子藏字,看似隐蔽,但偏偏黄明远是个现代人,现代人的习惯是从左往右横着读,正好让黄明远看出乙支文德的暗语。

    徐哲忙说道:“主公,这,这······既然如此,主公更不能去赴这个险了。”

    “放心翁归,不会有事的。这就是一个冒险的仗,就得这么打。”

    乙支文德主动投降,但在降书中又直言有埋伏,这样一反一正,弄得黄明远都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乙支文德。

    对方老谋深算,不到最后一刻,黄明远也不确定对方是敌是友。

    对于乙支文德,黄明远从不忌以最大的恶意,所以就是乙支文德真的是有心投降,黄明远也不会将全军的安危寄托在乙支文德的忠诚与否上。

    ······

    此时高句丽大营之中,在就准备妥当的温达等人也在等着黄明远的到来。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段有些艰难的时刻。

    若是计划流产,他则根本没有任何再击败黄明远的可能性。到时候他怕是不得不考虑退守平壤之事了。

    高句丽军中,乙支文德请求自己亲自迎接隋军,温达认为这样太冒险,一旦隋军发现了中伏,恼羞成怒之下,很可能会杀了乙支文德。

    但乙支文德却说道:“黄明远多智,未必会真正相信我的投降。到时候虚晃一枪,则我军怕是会扑一个空,唯有我亲自迎接黄明远,才能打消黄明远的顾虑,让他放心入营。”

    温达也不得不感叹乙支文德的谨慎与忠诚。

    高句丽和百济军队加起来有十五万人,其军以万人为一营,共连十五营。营寨共分三层,每层置五个营寨,相互串并联。其中温达和燕珍的主营在最中间,最东侧五个营寨为高句丽人的营帐,其余是百济人的营帐。

    温达将乙支藏所部安置在东北方向,也是故意的。

    温达准备使隋军从东北方向入寨,然后进入中间的营帐。他早在各营寨之间设置了层层障碍,到时候隋军进来容易出去难。

    整个大营之中,除了乙支藏营有数千人,是用来迷惑隋军的。其余各营,早就已经抽调一空,除了一少部分伪装成主力的士兵,再无其他人。

    这个计策是温达在战前便设计好的,因此他连带到大营的粮草都是假的。除了一部分可供应大家的粮草辎重,其余麻袋里都是引火之物,还有干草、木炭、硫磺等物。

    温达将这些东西布置在各个营寨,上面覆盖上草料,等到隋军进入营寨之后,他之前在各营预设的士兵便会同时点燃各个营寨,到时候各处大火一起,必能混乱入营的隋军。而且温达又在各处辕门和外围大营的道路上,设置了无数的拒马、壕沟和陷阱,都是为了阻止隋军顺利突围。

    温达和燕珍约定,到时候战斗打响,他便从埋伏的外围率领其部和三万百济军。杀向隋军。

    在温达的几乎中,是做好了隋军同时有伏兵的准备。

    温达知道,不能将所有的一切都压在隋军中计上面,若是隋军不相信乙支文德的投诚,来个将计就计,他不是又要失败。

    所以温达又让燕珍率领剩余的百济军,继续埋伏在两侧,若是隋军的伏兵出现,则燕珍再次杀出,合围隋军。若是隋军没有伏兵,在趁机阻断隋军的归路,同时阻击隋军大营可能的援兵。

    此谓计中有计,层层叠加,将自己当筹码,然后算计对方的所有可能的反应,进行应对。所以温达才会说自己“根本不在乎隋军是否会中计”。

第三十一章 鬼心之谋

    黄明远所部一路向前前进,离着高句丽大营已经不远。

    乙支文德的大营在东北角,大营之内的望塔上,四角挂着五个灯笼。这也是乙支文德提前与黄明远定好的。五个灯笼挂四角,代表无事(五四),意味着营中之事没有变化,隋军可以按照原计划发起攻击。

    此时到了高句丽营外,也无需隐藏踪迹了。

    黄明远乃命全军点燃火把,又命拉长的队伍每人持两个火把进击,使全军显得数量极多。

    先锋部队进击迅速,如夜里的游魂一样,一路杀入东北角大营。

    此时营门大开,乙支文德带着儿子乙支藏正在门口等待。

    李进作为先锋,当先一马,来到乙支文德身前。

    “可是乙支文德将军,营中一切处置妥当了?”

    乙支文德忙说道:“将军放心,把守营门的都是我的心腹,至于营中忠于高句丽的将领,早被我用计拿下。至于其余诸军,也被亲我的将领接管。整个大营,都已经在我的控制之下。”

    李进点点头,说道:“那就好!”

    李进带着千余骑兵先行进营,而高元臻则率部趁机接管了辕门。

    乙支文德没有反对,直接命守军将辕门全部交给隋军。

    李进入大营之后,立刻下令道:“各军进入之后,立刻接掌全营,并将营中之兵全部下了兵器,集中起来看管。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乙支藏一听大惊,忙问道:“将军这是要做什么?我等是投降,不是俘虏。”

    乙支文德却是面色如常,他拉了一把儿子说道:“老大,不该问的不要问,你我父子今日之事已经了了,就在这里等着结果便是。”

    李进却是转头对乙支文德说道:“乙支将军不要担心,我只是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冲突,不会对将军父子如何。卫公正在军后,正向此地赶来,乙支将军父子还是去见卫公吧!”

    “父亲!”

    乙支藏更是有些惊慌。

    乙支文德却是风轻云淡地说道:“走吧,跟着为父去见卫公。自白岩城一别,已经一年多没见卫公了。”

    隋军的样子,似乎是已经识破了高句丽人布置,可是乙支文德却未露出丝毫的在意。此时的乙支藏也不知道父亲到底在做什么,他父子二人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乙支文德父子被带到黄明远身前,黄明远在马上拱手一礼说道:“尉迟将军,自白岩城一别,多时不见,将军可好?”

    乙支文德神色淡然,一点也不像一个降兵的样子,回道:“劳卫公挂念,老夫是无事一身轻啊,在平壤过得很安好!”

    “那就好!尉迟将军今日弃暗投明,重归故国,可喜可贺。破贼之后,本帅自会禀明天子,重赏将军。”

    乙支文德说道:“老夫归降将军,自不敢有太多要求,只是期望战后卫公能够保全我父子二人性命即可。”

    黄明远不由得“哈哈”大笑。

    “尉迟将军,明远服矣!”

    说完,黄明远又接着问道:“尉迟将军今日不是受命诈降吗?说不定战后能保全尉迟将军父子二人性命的是温达呢?”

    乙支文德虽被黄明远说破,却是面不改色,说道“卫公是如何看出老夫是诈降的?”

    黄明远说道:“不是尉迟将军在信中告诉我的吗?”

    黄明远靠近乙支文德,低声说道:“能在诈降书中告诉我自己是诈降,乙支将军真非常人也。今日若能得胜,将军功居第一。”

    说完,又大笑起来。

    乙支文德看着黄明远,又说道:“卫公果然高明,我就说卫公一定可以看出文德的小聪明来。既然卫公看出老夫的暗示,不知道卫公会如何应对今日之局面?毕竟,卫公现在还在险境之中。”

    黄明远有些不以为然地说道:“尉迟将军说得是高句丽军的伏兵?”

    乙支文德双手一摊。

    “难道卫公还有其他危险之事?”

    黄明远大笑道:“劳尉迟将军费心了。人啊,总是喜欢自作聪明,温达是吃得亏不够多吗?若是这温达老老实实地跟我打相持战,甚至更狠一些,十五万大军退到平壤城坚守,我还真没办法迅速破城,甚至这一战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结束了也有可能。

    可温达明明不擅长计谋,却总是想投机取巧,疏不知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破绽就越多,败的也就越惨。”

    对于黄明远的话,乙支文德没有评价,而是说道:“卫公多智,人所不及,可若是卫公仅仅只是从文德的信中看出了埋伏,怕是今天之事不容易应付过去吧?”

    黄明远没有吃惊,反而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指着乙支文德说道:“你啊,非得打这个哑谜,不就是想说温达会猜出我已经看出了他会有埋伏吗?可是他又会猜出我会猜出他猜出我看出了他的埋伏吗?”

    黄明远说得有些拗口,一旁的乙支藏有些听不明白,可乙支文德却微微有些色变。

    黄明远继续说道:“我可否猜一猜尉迟将军的心思?我想尉迟将军是主动告诉高元或者是高句丽统帅温达我给你送了劝降信。然后跟对方定计,送上回信,诱我入局。可是尉迟将军也不是真心想为高句丽效力,所以才会有那封信中的暗语。我想尉迟将军应该是根本不在乎谁胜谁负,若是高句丽胜,尉迟将军便是献计的功臣,于国有大功;若是我胜,你也给我发了暗语示警,有得推脱,也算是我军破贼的功臣,我自然不会亏待将军。我之所言,可否正确。”

    乙支文德没想到黄明远会直接如看穿自己的内心一样,将自己的心思抛之于众。

    此时乙支文德只得强自镇定说道:“卫公不愧是大隋战神,算无遗策,文德自愧不如。不过文德算是丧家之犬,既不能获得高句丽的信任,大隋自然也不会把老夫当自己人。苟延残喘,了此残生而已。卫公今日智珠在握,想来已经有办法破敌。若是得胜,望卫公怜悯老夫年事已高,放老夫归于故乡。”

    黄明远笑道:“尉迟将军可不是老朽之徒,在下还需尉迟将军鼎力相助。尉迟将军放心,在下不是言而无信之人,不管将军心中如何所想,总归是归于大隋,有功于大隋,黄明远自是按照承诺,绝不会有负将军。”

    黄明远说到这,乙支文德也无话可说。

    “敬看将军破敌!”

第三十二章 谁算计谁

    黄明远乃勒马进入营寨之中。这营寨不大,只能容纳万人安歇,因此三万隋军进入,倒是显得狭窄。

    温达担心黄明远识破其计策会立即撤退,因此没有在这个营寨之中设置埋伏。当然他也准备隋军会选择这个营寨突围,因此多置埋伏于外。

    可以说温达已经算计到方方面面,只要隋军入彀,必无得胜的可能。可惜错在最初一步,下面再对,也无意义。

    黄明远对乙支文德说道:“到现在温达还没有杀出,应该是等着我军杀入中军营寨之后,见火起才会同时攻击吧。”

    “卫公算无遗策。”

    乙支文德被黄明远扒的只剩下一层皮了,自是不会再多说。他要看看你黄明远是真的算无遗策,还是空有其表。

    “我也不过是见识的多了而已。”黄明远笑道,“既然温达等着我进入中军,我无论如何也得遂了他的意。”

    黄明远下令,以骑兵列于辕门之外两侧,而步兵屯于营寨之中。

    这时黄明远命李进将营寨之中数千人驱赶着往中军而去。既然温达给自己留了数千人,那无论如何也得人尽其用。

    营寨中数千人,此时算是乙支文德的部队,乙支文德自言已经完全接管。此时这些部队被李进所部缴械,便被押着往内营而去。

    这时乙支文德终于忍不住住说道:“卫公,这些人都已经归降于卫公了。”

    对于乙支文德来说,若是能带着这群人投降到隋军阵营之中,必能加深自己在隋军之中的地位。

    黄明远说道:“尉迟将军放心,我不是信不过这些人,只是这些人初降我军,总得交给投名状,让我能相信吧。况且尉迟将军也不用担心,辽东有好儿郎,将军麾下缺不得部队统帅。”

    乙支文德知道保不住这支部队了,面对黄明远的强势,他也是无可奈何。

    这时大批的士兵被押着送往中军。李进在后面下令,众人需不停地往前冲,不得后退,否则他就让部下张弓以待。

    众人还不明白到底什么情况,因此互相推攘,这时李进真的命令麾下万箭齐发。

    这时众人才知道李进没说假话,忙掉头就跑,唯恐被隋军的弓箭射中。至于往哪,四面都是军营,众人也顾不得方向,只得在隋军的驱赶下凭本能逃命去了。

    这些人一路混乱着涌向各营,就仿佛隋军破营一般。

    此时隐藏在各营之中的高句丽部队,在夜色之中,也分不清到底是什么状况,眼看有人杀入,此时纷纷点燃了大营四面设置的引火物。

    整个高句丽大营,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便纷纷火起。

    这些涌入各营的士兵,此时见到四面的大火,更加混乱。众人各自求生,慌不择路,整个大营是一片呻吟与哀嚎。

    冲天的大火烧透了整个天空,仿佛要把整个黑夜燃烬一般。

    此时伏于四面山岗处的温达,望着这片猩红的大火,满是欣喜与兴奋。

    隋军中计了!

    温达抽出了腰间的佩剑,指着远处的高句丽大营,高呼道:“随我杀敌!”

    温达以为在突然的攻击之下,隋军必然会混乱。

    可他预算错了一件事,就是黄明远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伏击时,并没有选择仓皇失措地逃离,而是选择借助营寨就地坚守。这使得高句丽军第一波猛击地攻击便狠狠地撞到了营寨之上。

    高句丽军好像蓄得全部力气,却打在了棉花之上一般。

    虽然已经算计好了对方,但黄明远也不会拿士兵的性命开玩笑。因此隋军前来之时,在战马两侧,各携带了一个拒马。等到到了高句丽营寨外围,数百的拒马一字排开,又用铁链相连,连成了一个拒马阵。

    而营寨之中,隋军用携带的大块木板,至于四周,以作围墙。而且隋军还携带了大量的可供拆卸的小型投石器和数百罐猛火油。

    隋军在军营之中各自明确分工,很快便完了初步的防御工事的建设。

    这些才是黄明远破敌的底气。

    此时温达也已经率部杀至营前。可是出乎温达所料,整个大营之前,没有隋军的一兵一卒,数百架拒马列于阵前,让高句丽军队有些发懵。

    “隋军退回了大营之中,企图坚守。”

    此时温达心中直赞叹黄明远真名将也,这种情况之下,应对还如此迅速。不过他也不担心隋军撕破了他的伏击,这一战他志在必得。

    “冲破营寨,杀黄明远者,封万户侯。”

    数万高句丽和百济联军,疯了一般向营寨杀去,就如潮水一般要将整个营寨给淹没。

    此时隋军依靠营寨,箭如雨下。

    此时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别无他法,只得不计伤亡地将拒马移开,然后用骑兵狠狠地撞击营寨的栅栏。

    隔着栅栏,隋军用长矛狠狠地戳向对方的骑兵。

    高句丽人不及伤亡地冲锋着,很快栅栏和木墙都被冲击的四分五裂。隋军的重步兵结成大阵,在栅栏内侧,持刀盾、长矛御敌。

    营中还有部分骑兵,但黄明远眼看步兵身陷重围,仍旧不令骑兵出击。

    此时尚未调出高句丽人真正底牌,所以黄明远下令全军只守不攻,务必将对方牢牢地吸引住,防止将对方惊走。

    此时营寨之外,喊杀声无数,到处都是“不要走了黄明远”的声音。

    黄明远和乙支文德端坐帐中,听着外面的混乱厮杀,各自岿然不动。

    这时乙支文德问道:“卫公,我知你另有底牌,也早就预料到温达的反应,可是战场之上,不是纸上谈兵。这种场合,卫公算计的再好,其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都会受到很严重的打击,因此即使卫公还有伏兵,甚至可以再反包围温达,但到底又有何底气可以击败对方。

    温达手上十多万军队,并不比卫公要少。一旦哪一环出错,卫公怕是插翅难逃啊。”

    黄明远笑道:“不得不说,尉迟将军一眼就看出了本质。只是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清楚对方的底牌是什么。我不逃,就等着温达来。”

    黄明远接着下令,在望楼之上升起红灯笼,命令伏兵出击。

第三十三章 人心难料

    隋军的第二波伏兵是蔡知运所部,共计两万人马。其部一直在离着大营五里左右的地方。眼看高句丽伏兵出击,众人等得焦急,此时获得出击命令,蔡知运大旗一挥,两万人马迅速出击,狠狠地向着高句丽军队的背后杀去。

    蔡知运的两万人马加入战场,立刻便引起高句丽军队的骚乱。虽然温达已经提前告诉了各部主将计划,有可能会遇到隋军的伏兵,但不用担心,他们有后手。

    但下层的士兵是不清楚这些布置的,这些人尤其是高句丽军,见到隋军几乎畏之如虎。

    蔡知运的两万大军攻入温达所部身后,狠狠地撕裂了温达早就防备的后阵。后军一阵溃乱,没多久竟然出现了溃逃之兵。

    温达没想到隋军对高句丽部队气势上压制会有这么大。

    不过温达仍未慌乱,之前在见到营外的拒马之后,他便知道隋军已经发现了乙支文德的诈降,也猜到隋军会有埋伏。因此温达不慌不忙,一切按照原计划应对。对于温达来说,蔡知运的突然出击,不过是已定之事。

    而且蔡知运所部看似杀气腾腾,但似乎军队数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这时参军禹平仁见成功引出了隋军的埋伏,便劝温达道:“大兄,是不是给燕将军发信,让他们出击。”

    “再等等!”

    温达希望隋军和高句丽军完全绞杀在一起,然后燕珍再率部出击,到时候隋军再想撤退就难了。

    但禹平仁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温达想的太好了。

    禹平仁看着战场形势,疾声劝道:“大兄,隋军在营寨之中的骑兵已经开始反击了,我军遭受对方的两面打击,形势很严峻。”

    “再等等!”

    温达说得:“隋军还没有为我军完全缠住,一旦燕珍出击,营寨之外的隋军随时可以缩回去。到时候我军再想打营寨便难了。”

    “我的大兄,不能再等了!”

    禹平仁大声说道:“大兄,按照大兄这种打法,我军即使赢了,也伤亡惨重,而百济人则成了最大的赢家,这样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百济人的胜利,不是我们的胜利。

    汉人有句话叫做‘得陇望蜀’,百济人来救援我军不是在发善心,安知我军将实力都丢在这里,大获全胜的燕珍不会趁机攻打平壤城。”

    温达听闻禹平仁的话,身子一阵。他知道禹平仁说得对,这些军队不全是高句丽军,还有百济军。

    温达尽量让自己震惊下令,然后下令道:“是我孟浪了,你去下令传信吧!”

    温达连声音都有些颤抖,的确如禹平仁所说的,仗不应该是这样打的啊。

    禹平仁匆匆出去,让人点起焰火,表示隋军已经全军出击,自己所部危在旦夕,请求燕珍所部出击。

    焰火越烧越大,希望百济人能尽快看到。

    此时一直在战场数里之外焦急等待的燕珍,看着对方急切的求救信号,反倒不那么着急了。

    燕珍副将木度向燕珍询问是否出击,却被燕珍拒绝。

    燕珍说道:“再等等吧。隋军是我们的敌人,难道高句丽人就不是我们的敌人吗?让他们双方继续消耗一会,等到我军出击,便搂草打兔子,一股脑的全都消灭了。”

    此时战场之上,异常惨烈。高句丽军队本就没有成型的军阵防御,又前后遭遇隋军的骑兵攻击,面对来回的挤压,根本就是溃不成军。

    黄明远也开始命营寨的军队大肆反击,给对方最大的压力,逼迫对方全军出击。

    此时李进在营寨围栏内侧指挥,他命令投石车将猛火油罐不断地投向对面的高句丽军队。这些黏稠的液体抛洒出去之后,烈火点燃,立刻就在对方军阵之中燃起了大火。

    无数的士兵被火油浇到身上,立刻燃起熊熊烈火。

    四下之中,哀嚎一片,本就军心不稳的高句丽各军立刻出现了混乱。

    此时还在中军的温达看着下面部队的惨状,握紧了双拳,他终于知道赵善仁是怎么全军覆没的了。

    而此时远处,仍然没有燕珍的动静,难道燕珍要反水不成。

    “大兄,百济人骗了我们,我们撤吧!”

    望着久候不至的燕珍援兵处,无论是齐永柳还是禹平仁都认为燕珍已经反水,不会再来救援他们了。为今之计,只有尽快撤退,保存有生力量,方是上策。至于击败隋军,哪还敢想这些事。

    “不行,再等等!”

    齐永柳此时也愠怒起来,指着温达大声说道:“我军已经节节败退,再等下去,我军想撤退都难了。温达,你到底是高句丽人还是百济人,百济人给了你什么好处,让你如此费尽心思地为百济人火中取栗。”

    这时禹平仁一把按住暴怒的齐永柳,他很清楚,这个时候他们自己不能乱,否则一切全完了。

    不过禹平仁转头看向了温达,他也需要温达给他一个解释。

    温达面色沉定地说道:“我相信燕珍有趁机消耗我军的想法,但我不相信他会倒向隋军。对于百济来说,倒向隋军有什么好处,况且他若是真的倒向隋军,黄明远还用这么麻烦跟我们打这一仗,二十多万大军,反手便可将我军消灭了。所以我相信,燕珍一定会按照计划出兵的。”

    齐永柳争辩道:“可这样的仗我们打不起!”

    “我们必须得打起!”温达咆哮道,“我们和百济打了数百年,百济灭不了高句丽,他们顶多想占些便宜。可隋军不一样,此战若败,我高句丽就真的要亡了。”

    齐永柳和禹平仁呆呆地看着温达,最后没说话。

    再信你一次。

    温达下令,中军亲卫也冲上去,堵住缺口,无论如何,不得让隋军将各部冲散。此时的温达手持佩剑,怒发冲冠,随时准备带人决死冲锋。

    温达又让亲卫将领去传信燕珍,让他务必立刻出击,并威胁道“若是百济军再作壁上观,他便立刻率部投降大隋。”

    有了中军亲卫的突击,被隋军击破的阵型才勉强稳当。双方骑兵连续对冲,各自咬着牙搏杀。

第三十四章 棋手棋子

    夜色茫茫,整个夜几乎都成了红色的。

    高句丽士兵一片片地倒下,漫山遍野都是尸体。老将高长提着大刀,一路冲到山岗之上,直杀到刀、弓尽断,还拿着断刀乱武。四面八方的长矛将他戳穿,高长血流如注,仍然浑然不到。

    温达在山岗之上,看得眼角湿润。这一仗打到现在,无论胜负,高句丽已经败了。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他们损失了彻彻底底的一代人。

    此时温达无比的后悔,若是如乙支文德所言的那样,从一开始就向隋军示弱,不去招惹隋人,是不是这场战争能有不一样的结局。

    此时在一旁观战的燕珍,眼看高句丽军陷入困境,却没有任何表示。在燕珍看来,高句丽军队每消耗隋军一分,接下来他们与隋军交战时,便少面对隋军一分。同事高句丽的国力也消减一分,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他很欣赏高句丽军的勇武与血气,但他却希望他们死。

    这时来传信的温达的亲卫将领李堽也到了百济军中。此时穿越重重围困赶到的李堽,全身是血,他盯着燕珍,眼中满是愤怒。

    “燕将军,我家将军说了‘若是百济军再作壁上观,他便立刻率部投降大隋。’”

    “混账!”

    百济士兵见李堽无礼,纷纷抽刀怒斥。

    听到温达威胁的话,燕珍倒是没有恼怒,而是对李堽说道:“如温将军所愿,请告诉温将军,在下立刻便会下令出击。”

    李堽听了燕珍的话,转身就走。

    而燕珍也没有食言,立刻下令全军出击。

    副将木度说道:“将军,高句丽军虽然已经呈败势,但是未伤及筋骨,还能再支撑一顿时间。况且他一威胁咱们便从了,岂不让他们高句丽人小觑了。”

    燕珍说道:“道理没错,但不能这么算。若是我军再不出击,温达可能不会投降隋军,但他为了保全自身力量,很可能选择立刻撤退。到时候没了高句丽替咱们冲锋陷阵,此战必败,我们便要直面隋军的雷霆之怒了。”

    木度恍然大悟。

    对于燕珍来说,打败隋军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削弱高句丽而使得主要目的破灭。

    此时燕珍命麾下摇动大旗,乃亲率近七万人马从后方杀出,直奔隋军背后。

    在燕珍看来,决战即将开始,其部只要一加入战场,立刻便会获得压倒性优势,因此命人将战鼓擂的“咚咚”响。

    此时还在奋力支撑的温达听到了战鼓之声,心知燕珍已经出击,心中大喜,乃高呼道:“将士们,我军援军已到,隋军败了。”

    “援军已到!”

    原本已经有些混乱的部队和低迷的士气,听到“援军”的消息,一时之间振奋起来。

    温达抽出腰间的佩刀,直指山下的隋军高呼道:“随我冲锋!”

    高句丽军和百济军已经发动了全面的反击。十几万的军队挤在拥挤地战场上,将为数不多的隋军挤得左右难以支应。

    尤其是蔡知运所部,本来是从外围夹击高句丽部队,但此时身后又有无数军队杀出,他们反而腹背受敌。

    多亏蔡知运久经战事,临危不惧。

    他将中军步兵围成一个圆阵,四面对外,又令骑兵置于大军两侧,护卫两翼。

    战场之上,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虽然隋军骁勇,但对方实在太多,杀也杀不尽。各处的隋军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不少人望着远方,咱们的援军怎么还不到?

    ······

    此时在营帐中的黄明远,虽然听到外面受挫的消息,可兴致并没有受到战斗的影响,反而正兴致勃勃的和乙支文德下棋。

    不得不说,黄明远是真的处大事而不惊,众人听着外面的喊杀声,看着黄明远不紧不慢地下着棋,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

    乙支文德走了一步妙棋,连吃了黄明远几个子,笑着说道:“卫公,温达和燕珍已经压上了所有部队,十几万大军拼命向我们所在的这个营寨攻击,卫公的部下虽然骁勇,但支撑不了多久,卫公难道不担心。”

    黄明远落下一子,回道:“我若是担心,就能破敌吗?”

    乙支文德一时语塞,好久才说道:“卫公真是人杰,言人所不敢言,做人所不敢做,真是佩服。”

    黄明远再落下一子,却是已经屠了乙支文德的大龙,乙支文德回天无力了。

    乙支文德只得丢棋认输。

    黄明远说道:“尉迟将军的棋艺,本不在我之下,只是今日尉迟将军之心不在棋上,所以先落了三分,这棋自然就没法赢了。”

    说着,黄明远将手中的棋子随意地丢在棋盘之中,拍拍手说道:“这盘棋我以为怎么也得杀到天明呢,既然棋已经下完了,兴致尽了,那这场仗就结束了吧。”

    ······

    此时在双方交战的战场偏西北方向,一支钢铁骑兵正在静悄悄地等候,离近了看才能发现他们全身都是重甲。

    自黄明远北伐突厥之后,十多年来,大隋并没有什么真正大规模势均力敌的战争。而且一些小规模的战争,也是利用骑兵的高速移动力打穿插,因此原本的陆地之王“具装甲骑”,这么多年,已经失去了他的辉煌。

    杨广撤销各地总管府之后,原本隶属于边疆各镇的重骑兵也被裁撤,具装甲骑也被收回。除了中央禁军留了一部分,大部都分配到边镇,尤其是幽州,足有五千领具装甲骑,几乎占整个大隋具装甲骑数量的一半。

    历史上这五千重骑兵在罗艺的指挥下,发挥了其最后的绝唱,到了唐朝,具装甲骑因为唐朝骑兵发展定位的不同,逐渐淘汰。黄明远掌管幽州,这次东征,从幽州带来两千领具装甲骑。此时定计破敌,黄明远便正好将具装甲骑用在了萨水边的这场战斗中,作为破阵首选。

    此时在位于战场十里之外,具装甲骑身后的,是张文远率领的右军、安东左军、归义三军共计六万人马,也是隋军最后的伏兵。

    眼看高句丽人第二拨伏兵出击,张文远也一挥战旗,命令各部同时出动。

第三十五章 最终时刻

    千军万马,动如雷霆。

    当数万军马出现在战场边缘的那一刻起,这场战争的结局便已经落下了帷幕。

    四面呼啸的骑兵蜂拥着冲入敌军之中,来回冲杀,两个海东雄国,凋零在大隋的铁蹄之下。

    这一场二十多万人的大混战,在隋军重骑突然杀出之后,最终成为了一场大屠杀。

    正率军冲阵的燕珍,后军突然遭到打击,立刻便反应过来形势不对。他也是老将,军事经验丰富,眼看身后这铺天盖地骑兵声,哪还不明白中了隋军的埋伏。燕珍也是果决,知道就是拼死也不可能击败对方,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将军,隋军不知数量,还能再拼一下!”

    “拼什么拼!”

    燕珍大吼道:“你看着架势,温达自以为的算计都落在了隋军的预料之中,听这骑兵的声音,至少有万人以上,我军根本无法回身迎敌,如何去拼。”

    “那高句丽人呢?”

    “让他们去死!”

    百济军率先吹响了撤退的号角,可是十多万大军分布的位置实在太分散,哪里能轻易撤退。

    此时的三方就像一个三明治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混在一起。

    燕珍也很清楚,现在这种情况,有些部队注定没法撤出去,还不如让他们给能撤出去的部队争取时间。这个时候,是能保存多少军队,就保存多少军队了。

    而此时高句丽的中军之中,因为混乱,温达的冲锋队伍也被乱军挤在中间。

    满眼望去的狼奔豕突,让所有人都充满了绝望。

    “将军,撤吧!”

    “将军,撤吧!”

    面对众人七嘴八舌的声音,温达强自使自己镇定,问道:“百济人那边怎么样了!”

    众人一片混乱,哪里清楚百济人的情况。

    这时齐永柳冲到温达跟前,大声说道:“温大兄,燕珍这个混蛋率军逃了。百济人逃了!”

    温达身子一顿,耳朵几乎是“嗡嗡”作响,他一把扶住自己的亲卫将领李堽才勉强没有摔倒。

    众人还在面面相觑,这时禹平仁上前拉着温达,大声说道:“温将军,撤吧,赶紧撤吧!隋军援军已到,我军败局已定,百济人已经逃了,我军再留在这里挣扎,只能是白白穷耗兵力。”

    温达紧握佩刀,满脸是血。

    “今日一战,虽败局已定,但我高句丽男儿,宁死不屈。哪怕我等是死,也得崩掉隋军几颗牙。”

    禹平仁对着温达大声吼道:“你是真的疯了吗?这个时候还能反败为胜吗?温达,都是你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在让这数万将士葬身于此,你以为你一死就算完了吗?你死了,这些将士怎么办?高句丽怎么办!”

    众人皆眼中带泪,高呼道:“将军!”

    温达从腰间解下符印,交给禹平仁,无奈地说道:“今日之败,罪皆在我,我的确无颜去见大王。今日,我将全军的统帅权交给参判,参判能带走多少人就带走多少人,而我温达,今日便替参判断后。”

    禹平仁一把拉住温达道:“我回去有什么用,你得回去,平壤城需要你!”

    但此时温达主意已定,乃让人送禹平仁撤退。

    高句丽的中军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大批的高句丽军队开始撤退,虽然他们很多早就已经崩溃。

    此时整个战场之上,混乱一片,高句丽军中,只有温达和一众亲卫还凛然不动。

    这数百亲卫都是温达的私兵,跟着温达从南打到北,身经百战。

    温达乃高声对身边的亲军喊道:“高句丽男儿们,你们随我多年,出生入死,我温达记着你们的好。今日我等落败,虽死却不能弱了我高句丽男儿的志气,我温达宁死不屈。诸将士听令,随我出击。”

    禹平仁看着心存死志的温达,泪流满面,乃长揖及地说道:“禹平仁虽死,必带众人回平壤。”

    温达回头看了一眼禹平仁,抽出佩刀,指向隋军高呼道:“冲锋!”

    温达骑在马上,向着隋军大阵冲去。虽然看起来异常壮丽,但宛若星星之火一般,很快就淹没在隋军的洪流之中。

    温达一马当先,一个隋军骑兵冲到他的身前,挺矛去刺,可温达更快,一刀砍断对方长矛,从肩颈砍倒前胸,对方“轰然”落马。

    此时隋军也发现了温达,看着对方像个将军,纷纷向着温达围拢过来。

    温达的部下一个个紧紧地护着温达,拼命不使温达受伤。

    可隋军实在太多了,众人每每砍翻一人,便是四面八方的隋军杀了过来。高句丽人双拳难敌四手,虽然这些亲卫都久经沙场,可最后是越战越少。温达最后身边只剩下数骑,面对隋军的围剿,左右冲杀,却始终冲不出去。

    率军围攻温达的是全旭所部,其部下有人认出了温达的身份,上报给全旭,全旭便想着将温达生擒。

    温达为高句丽硕果仅存的名将,若被生擒,必然极大地打击高句丽人的士气。

    此时隋军对温达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温达身上带伤,带着十几个满身是伤的亲兵被隋军逼到了一处空地。

    全旭打马上前,对着温达喊道:“温将军,你已经被我军团团包围,再无逃路,放下兵器吧,我保证放将军一条生路!”

    温达看着四面皆敌,再看看浑身是伤的部下,忍不住凄厉地大笑。

    “想我温达,一介武夫,蒙先王恩遇,委以重任,下嫁公主,可谓恩比天高。今日我温达辜负了大王的信任,兵败萨水,唯一能做的,便是以死报国。”

    说完,温达向着隋军大吼道:“有断头的高句丽将军,无投降的温达。”说完便举起手中的横刀,向自己的脖子割去。

    生与死的道路上,温达毅然决然地死在了隋军的面前。

    其余十多位温达的部将,虽各自带伤,但仍旧战直了身体,为温达送行。

    也不知道是谁大喊道:“将军走好!”

    众人也纷纷自尽,随温达而死。

    全旭和一众士兵看着这个场面,久久没有说话,这样的对手,是值得他们尊敬的。

第三十六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此战打到后来,已经只剩下隋军的清扫了。

    到处都是高句丽和百济军的尸体,到处都是高句丽和百济军的俘虏。各处的隋军都陷入了抓俘虏的汪洋大海之中。

    黄明远和乙支文德坐着帐中,听着帐外的喊杀声越来越大,又听着帐外的喊杀声越来越小。

    二人的一局新棋,下到此时,也接近尾声。满盘皆输的乙支文德终于放弃了抵抗,将棋子放了下来,认输道:“这一局卫公神机妙算,乙支文德认输了。”

    黄明远也放下棋子说道:“能看到尉迟将军主动认输,真是不容易啊。”

    乙支文德说道:“卫公是怎么猜到温达会有第二拨伏兵的?”

    “尉迟将军是考教明远啊!”

    黄明远乃说道:“温达也算是高句丽名将,不会将战争的胜负寄托于我对尉迟将军降书的信任之上,而他还敢打这么一场,说明他一定还有后手,不担心我识破将军降书之后将计就计。”

    乙支文德满是兴趣地问道:“那卫公又怎么知道温达只有第二拨伏兵呢?”

    黄明远“哈哈”大笑起来。

    “温达到达有多少埋伏重要吗?他有不到十三万人,我有不到十一万人,双方相差不大,谁又能埋伏的谁。我的军队都是精锐,他的军队战斗力远不如我。即使他有十层伏兵又有什么用,你知道我在最外围设置了多少兵马吗?六万。足够应对他的伏兵了。所以不在于温达有多少拨伏兵,而在于我光凭借手中兵力,便能吃定他了。”

    乙支文德起身拜道:“乙支文德服矣!”

    这是换黄明远发问了,黄明远端起一杯茶,抿了一口说道:“我倒是有一事想请教尉迟将军,今日一战,我军大获全胜,高句丽大势已去。从萨水往南直到平壤,再也不会有成编制的高句丽军队进行抵抗,高句丽的存亡已在我的反手之间。只是我不知道,该不该彻底亡了高句丽的社稷?”

    乙支文德忙说道:“恕老夫愚钝,不明白卫公的意思?”

    黄明远便说道:“这高句丽往南,还有新罗、百济二国,也不是善与之辈。国内的情况尉迟将军应该也清楚,我未必可以留在辽东太长时间。今日灭高句丽容易,但来日若是让新罗人和百济人渔翁得利,则得不偿失了。若是能和新罗、百济有个缓冲,则辽东将更安稳一些。”

    黄明远当然不会跟乙支文德说自己有养寇自重的想法。他不想回中原,但灭了高句丽,怕是有可能被杨广招回去,这才是个大问题。

    乙支文德便说道:“若卫公离开辽东,不知道是否在平壤留兵。”

    黄明远想了想说道:“可留汉军五万,应该再有一部分胡兵。”

    乙支文德便说道:“既然如此,卫公难道担心凭借五万汉军还守不住一个小小的平壤城。若是卫公要回中原,则更应该当机立断,果断出击。老夫料想,今日之后,卫公怕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有这样的机会灭亡高句丽了。”

    黄明远说道:“我还以为尉迟将军会言放高句丽一马呢?”

    乙支文德没有一丝对故国的怜悯,让黄明远感到很可怕。

    乙支文德似乎没有听出黄明远的戏谑,而是说道:“卫公放高句丽一马容易,安知百济、新罗二国会不会放高句丽一马。平壤现在几乎是不设防,汉江以北又多是膏腴之地,卫公以为两国会放过这个到手的鸭子,任由高句丽继续存在。

    再说即使两国不进攻高句丽,几乎被大隋灭亡的高句丽难道会忘记双方的仇怨吗?一边是空虚的辽东,一边是强大的百济和新罗。卫公以为高句丽若想重新崛起,会选择谁为下手目标。到时候怕不是卫公防着百济和新罗,还要再加上高句丽了。

    再退一步,卫公占领平壤,重立其国,控制其内政和军事。但是一样要应对南面强大的百济和新罗。卫公若是想维持这个傀儡政权的存在,不是一样要派遣大量的军队到平壤,帮着他们抵御百济和新罗吗?

    既然如此,卫公又何必多此一举,留下这个后患呢?”

    黄明远恍然大悟,乃起身向乙支文德拜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若不是尉迟将军点出明远的错误,怕是会酿成大祸。”

    乙支文德乃说道:“卫公对于百济和新罗是什么态度?”

    黄明远看着乙支文德,乃说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乙支文德了然。

    等到了天亮,烈火尚未焚烧殆尽,四面余烟袅袅。经过了一夜的疯狂杀戮,整个喧嚣的战场逐渐冷静下来。

    到处都是呻吟与哀嚎之声,无数人因为在疯狂杀戮之后,变得麻木与呆滞。

    黄明远走出营寨,营寨外的空地上,血液几乎成堆积了一般。黄明远一脚踩在上面,满是黏腻的感觉。

    黄明远没有多说什么,这一仗,的的确确太惨烈了。

    这时全旭让人抬着一具尸体,向黄明远而来,此正是温达的尸体。

    黄明远看着满是疮口和箭簇的尸体,久久沉默,这算是一员良将,可惜却是我大隋的敌人。

    彼之良将,我之寇仇。

    黄明远让人砍下了温达的脑袋,然后让人将他的尸体用棺椁装殓上,就地安葬。黄明远本来想让人给他送回去,但后来想想,平壤城这时候未必独存,还是让温达和他的部下永远的在一起吧。

    此时漫山遍野都是高句丽和百济人的尸体,黄明远乃下令,用这些尸体在整个萨水南侧,筑起十座高大的京观,以祭奠当日战死于此的大隋将士。战前,黄明远曾答应过那些将士们。

    黄明远又带着军中诸将,亲自在此祭奠三军。

    无论如何,大隋的衰败,从此战开始。

    不过谁能料到,当日高句丽人的主帅乙支文德已经成为隋军之人,倒是令人唏嘘。乙支文德倒是知趣,知道自己身边尴尬,一直闭门不出。

    祭祀过三军将士,黄明远看着南方,那是平壤城的方向。虽然还不知道平壤城的具体情况,但这个古老的帝国,终究还是要灭亡了。

第三十七章 斗民生死

    八月十日,浿水河口。

    李老六今年五十五岁,是一个老渔夫。年轻的时候摔断了一条腿,也因此不能当兵,平安活到这个岁数。年少时哪些嘲笑他断腿的同辈,无一不在历次战争中被征召入伍,然后一去不返,尸骨早就不知道烂在哪了。

    李老六生了五个儿子,只立住了两个。小儿子早年跟着闹税的去城里,被砍了脑袋;而大儿子去年被拉去当兵,听说也死在了辽东。他老妻早死,年初儿媳妇也被征兵的带走了,全家除了他只留下一个七八岁的孙儿,祖孙相依为命。

    李老六虽然年纪大了,身子骨不便,但也能养活小孙子。

    这两年高句丽的壮丁都被拉去当兵了,往日热闹的渔村,能打渔的便不多了。今年夏天,就连几个跟他年级差不多的老兄弟也被拉去当兵了,村子里就还他一个人出海打渔。

    说来也奇怪,往年打渔的人多的时候,这河里也没多少鱼。现在打渔的少了,鱼反而多了起来。听人说,往年也有这种现象,是因为这河里的鱼吃了浿水里的尸体,所以个个才长得肥硕。

    这年头,鱼啊、狗啊的都有人肉吃,人却吃不上肉,真是跟谁说理去。

    这两年,李老六宁愿去西面的海中打渔,也不愿去浿水里打渔。老人们都说,鱼吃了人肉,便成了精,打不得。

    当然这只是李老六对外的说辞,实际上是因为今年城主府下令,国中缺粮,渔民打的鱼,八成都要上交给城主府。李老六年老体衰,根本打不了多少鱼,都交了税吃什么,所以李老六想着跑到海中打渔,以躲避这重税。

    李老六老了,几十年的风吹日晒使得他异常衰老,他有时候也想到死,这样一个人苦苦捱着有什么意思,但还有一个小孙子的他,不敢死。他每次出海都带着小孙子,因为害怕被征兵的带走。现在满十二岁的少年都被官府强制征兵,去北面打仗了。虽然孙子才七八岁,但若是没钱孝敬,那些征兵的人也会把七八岁当成十二岁。村子里,有好几户的小孩子都被带走了,李老六也是花了仅有的积蓄才买通了官差才保住了孙子。

    李老六不敢再让孙子留在村子里,只能吃住都在船上。

    这几年,高句丽的战争似乎总是没完没了,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天还刚蒙蒙亮,李老六便悄悄溜出村子,准备回船上。在船上没有食盐,小孙子都得浮肿了,李老六偷偷摸摸回到村子,就是想弄点食盐。

    临到村口,李老六正好遇到村里的王阿婆。

    王阿婆六个儿子,全都上了战场没回来,只剩下一个大孙子。王阿婆怕孙子再死在战场上,因此悄悄把孙子藏在村南的芦苇荡里,王阿婆隔三差五就给大孙子送吃得。

    像王阿婆这样的村子里有很多。

    上至五六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孩子都被拉上战场,甚至连女人都无法幸免,想活下去的,有几个不逃的。

    李老六在村头和王阿婆互看了一眼,双方行色匆匆,没有说话,各自快步离开。

    就在这时,突然前面一个人行色匆匆地跑过来,正好撞到王阿婆,正是村里的癞子刘。癞子六慌慌张张地爬起来,喊道:“官府抓丁的来了。”

    李老六和王阿婆皆是大惊,各自逃走。

    官府跟众人斗智斗勇,早知道众人会跑,往往天没亮便去各村里堵人。

    李老六腿脚不好,也跑不快,正好被抓丁的撞上。对方直接将他带的一个包裹拿走,包括李老六冒死来拿的食盐。

    李老六根本不敢反抗,之前也有要钱不要命的,真的会被抓丁的活活打死。

    对方看他一个瘸腿的老头子,踹了一脚,也不放在心上。这死老头子,腿伤的这么厉害,要不也能拉回去充数。

    一众抓壮丁的跟虎狼一样重进村子,很快整个村子惨叫起来。鸡飞狗跳,没多久,众人便押着几个半大孩子和六七个妇女,然后带着一车子各种抢得东西出来了。被抓的人中便有刚才的王阿婆。

    对方遇到李老六,王阿婆不停地看向李老六,眼中满是祈求之色。李老六知道对方是想让自己给他大孙子送点吃的。

    李老六拄着个拐棍,一瘸一拐地离开了村子。

    到了船上,李老六什么也没有说,祖孙二人摇着橹往海中而去。或许只有海里面,才能有他们祖孙的容身之地。

    快到中午了,李老六找了个平静的地方,将船挺好,然后撒下一网。小孙子将一个饭团递给李老头,李老六没有接,而是让孙子去吃。

    家里就这一个饭团,他也不能跟孙子争饭。

    今日起了个大早,没有饭食,李老六便靠在船舷一侧,尽量不活动,减少饥饿感。迷迷糊糊的,李老六竟然睡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小孙子竟然慌慌张张地将李老六推醒过来,然后指着远方,口里喊着:“大船,大船!”

    李老六顺着孙子指的方向看去,也是惊住了。

    在远处海岸线出现的地方,一排又一排的黑色影子出现在天际,黑压压的一片,遮天蔽日。

    那是船,是好大好大的船。

    李老六活了五十多年,这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船,这么大的船。这么多大船在海里,怕是整个高句丽都没有这么多。

    李老六常在浿水打渔,见惯了高句丽的三两只战船离港的样子,这不是高句丽的船。

    这么大的船,怕是只有东面那个传说中的国家才有吧!

    此时在大海之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这支无敌水师,正是周法尚和黄明离指挥的五万精锐。

    他们从泊灼城出发,沿着高句丽的西海岸一路向南,到达浿水河口。

    此时负责警戒和开路的先锋船队,发现了李老六的渔船,向此而来。李老六大惊失色,立刻摇着橹,往东而去。

    虽然不清楚对方身份,但李老六知道被对方抓到没什么好下场。

    只听海面上一阵清脆的响声,一支长矛正中李老六的船只,船只立刻便砸开。

    过了很久,船只炸裂处还有一圈一圈的波纹,混着船只残骸,久久不曾平静。

第三十八章 攻破平壤(上)

    周法尚和黄明离所部共计五万人马,这五万大军,是黄明远特意安排从敌人背后登陆的军队,目的便是平壤城。

    周法尚已经来过一次平壤,熟悉沿途道路。

    隋军突袭平壤城不是第一次,但这一次又有别于第一次。当时来护儿虽也率军突袭平壤城,本就是临时决定,再加上战争刚开始,高句丽实力犹存,而来护儿本人也急功近利,所以最终遭遇了失败。但这一次不同,三年的战争已经使得高句丽的战争潜力完全消耗殆尽了,面对五万精锐的兵临城下,不会再出现什么奇迹了。

    周法尚和黄明离大军进入浿水河口之后,黄明离乃命席玭率领八千骑兵从浿水南岸舍舟登岸,直袭平壤城。而周法尚和黄明离所部主力则继续沿着浿水而进。

    平壤城虽然守军不多,但毕竟也是个大城,城坚池深。而且在平壤以南,高句丽人还有不少。席玭所部从陆路行军既是要加快突袭平壤城的速度,也是要阻击从其它方向有可能增援平壤城的军队。

    席玭一路直奔平壤而去,骑兵速度飞快,不到百余里的路程,到了傍晚,全军已经到了平壤城西。

    此时平壤城中,异常安静。

    因为战争的原因,平壤城内的气氛很是紧张。往日熙熙攘攘的城池,现在就是白日里也没有什么人。透过夜色,背靠浿水的城池格外的肃杀。

    因此没能和城中的情报人员取得联系,此时的席玭对于平壤城内的情况知晓的并不清楚。

    对于现在是战还是等,众人皆是有不同的意见,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等到天明,主力部队便能赶到平壤。诸军皆是骑兵,不利于攻城。与其此时费力强攻,不如等到明日一早再行攻城,更为稳妥。

    席玭最后也同意了此事,单凭手上的八千骑兵,又没有什么攻城器具,的确很难入城。

    席玭便命主力在城西待命,又命小股斥候部队分散开来,注意四周的动静。

    这一夜不好过,隋军从海上出击,便是要打平壤城一个突然,若是让对方察觉到隋军出现,再是慌乱,也有了一夜的准备时间,到时候攻城之事便更难了。

    席玭隐藏在黑夜之中,不断盯着夜幕下的平壤城,他多想能够飞跃城墙,杀入城中。

    到了四更天,是人最为困乏的时候。左武卫的将士在海上漂泊了多时,又急行军一整日,皆是疲惫不堪,各自倚靠着战马休息。

    作为主帅的席玭,虽然也闭目养神,但是心忧战事,也睡不着。

    这时斥候来报,城西南十余里外发现一群押运粮食的队伍,正向平壤城而来。

    席玭立刻坐直了身子,一个激灵。

    对于席玭来说,一群押送粮食的队伍本不值得关注,他也不会对这些粮食放在眼里。但问题是他们现在潜伏于城外,若是被这群人发现,暴露了行踪,那这半夜的潜伏则变得失去了意义,还影响明日的出击。

    席玭立刻命一部从后慢慢出击,拿下这支运粮部队,勿得使任何人逃离。

    运粮队伍有六七百车,粮车装的很满,差不多有五千石。至于押运的官兵有两三百人,也没有什么旗帜,不像是正规部队,倒像是一群家族私兵。

    而且众人大晚上运送粮食,也很不寻常。

    左武卫的精骑悄悄向对方移动,然后突然出击,很快就将这群运粮队伍全部拿下。押送的兵丁很勇武,面对隋军的冲击是悍不畏死,但似乎缺少战阵经验,至于那些运粮的人,老少都有,明显没什么组织,根本不敢反抗。

    负责指挥突袭的将领命人看住这些运粮民夫,至于那些官兵,除了领头的全部处死。当着一众民夫的面,两百多人头落地,众人无不肝胆俱裂。

    领头的也被吓住了,被押到席玭跟前,还没有进行拷问,此人立刻便竹筒倒豆子,将自己的底细说得一清二楚。

    这群人是渊家的私兵,是往平壤城运粮食的,领头的叫渊十。渊家是平壤城内最大的粮商,这些日子平壤城内粮食供应紧张,因为担心白日运粮引得旁人关注,这才在夜间偷偷运粮。

    席玭不禁“呸”了一口,看来不论在哪里,那些当权者都是不在意国家危亡之徒。

    席玭又问渊十他们如何将粮食运进城,渊十忙说他们已经打通了内外两城的城门守将,等他们到达城下,对方会打开城门,送他们进去。

    席玭一听,更是感觉愤怒,这群贼子,真是无耻。这虽是高句丽人监守自盗,可也太可恨了。

    不过席玭虽然愤怒,但心中忽然生出一计,既然这群人已经打通了运粮的道路,若是他们伪装成运粮的这群人,岂不是正好趁机混入城中。

    席玭乃威胁渊十为大隋效命,诈开城门,否则必处死对方。

    渊十突然落入隋军的手中,也是恐惧的很。此时可以活命,当然愿意效命。至于高句丽的生死,越是这些大户人家家奴出身的人,越不在乎。很多人都是欺上瞒下、损公肥私惯的人,有的人连主家心里都没有,更何况是国家。

    席玭乃命人换上那些渊家私兵的衣服,伪装成私兵,又命一些人伪装成车夫。

    至于那些粮食,席玭让人拆下来,每个车子暗藏两人,上面用粮袋、布袋盖着,至于兵器,也藏于车上。

    平壤城分为内外城,光是攻破外城没用。当初来护儿也已经攻破外城了,照样被反击的高句丽人击败。

    席玭乃命队伍装上几辆满载的车子,然后故意损伤轮子。又将这些车子分置于车前和车后的队伍。

    这些大车,也是可以阻止城门关闭的好东西。到时候使辆车趁机倒在城门处,挡住城门关闭,正好可以争取时间。

    当然因为内外城隔着,车损坏事件,不得不进行两次。置于双方什么时候发动,则要看各自指挥人员。

    席玭命众人伪装好之后,已经是快到五更天了。席玭找了一些会高句丽语的士兵跟着渊十,时刻不离其左右。这是对渊十的保护,也是防止渊十耍花招。

第三十九章 攻破平壤(中)

    渊十领着隋军一路来到平壤城下,心中是异常的忐忑。可表面上他不敢有丝毫的慌张,因为他很清楚背后便是隋军的刀。

    渊十是个粗人,但渊十却不傻。他很清楚若此时反水,即使隋军不会直接杀了他,甚至他能侥幸从战场上活下来,平壤守军也不会放过他。而若是隋军得胜,他反而会因祸得福,甚至因功得到隋军的优待,因此渊十决定跟着隋军走。

    渊十来到城门处,城头上的守军早看到他。渊十在城门外等了没多久,城门便打开一个缝,一个当官的走了出来。

    多次深夜往平壤运粮,他跟守将已经很熟了。这两年全国都缺粮,平壤城内的粮价一日三涨,为了买通守将,他多次给对方一些好处,金银珠宝更是送了不少,因此这守将从来不对渊十押运的粮食进行检查。

    看到渊十,对方先打起了招呼。

    “渊统领,今日怎么来的这么晚啊?”

    渊十尽量让自己表现的很镇定,随意地说道:“路上不安稳,倒是遇到一些流匪,我为求稳妥,这才走得慢了一些。”

    对方也似是有同感,赞同道:“这兵荒马乱里,是该注意些。”

    渊十从车上掏出一小袋碎银块,随手递给守将说道:“给弟兄们买点酒喝。”

    那守将接过来,随手一颠,倒是不轻,差不多能换上万钱。这人大喜,拱手道:“渊统领大气,小弟佩服。”

    说着,此人对身后的一众手下喊道:“给渊统领打开门。”

    早有人机灵的上前,大门缓缓打开,渊十乃领着人进入城中。

    数百辆粮车,前后拉得有五六里地长。望着满车的粮食,城门洞子的众人眼中不禁露出了贪婪的目光。

    若这是他们的该有多好。

    当然众人也只是想想,这是渊家的粮食,他们可没胆子为难。而且渊十出手大方,每次运粮,都会给他们点甜头吃,众人也乐得见渊十运粮。

    车辆有条不紊的进城,已经入城了大部分。这时有三辆车子走得急,在城门处撞在了一起,车上的粮食散落一地。

    好巧不巧,这三辆车子前后正好堵上了城门进出的道。

    渊十闻询赶紧来问询,原来三辆车子的车辕全断了,这才撞在一起。要想让车子修好,得换上新的车辕。

    这三辆车每辆都载重上千斤,若换车辕极不方便,且三辆车子将路堵得严严实实的,后面的车子全进不来。

    这时守将也急了,天快亮了,让人发现了不好,因此赶紧上前督促渊十赶紧走。

    渊十说道:“我比你还急,但这车辕修不好,三辆车两三千斤的粮食,总不能让我扛进去。你且放心,我这都是老师傅,用不了半个时辰便能将车修好。”说着渊十又偷偷递上去一小块碎银子。

    这种情况下,守将也没办法,只得暗叫晦气,让渊十赶紧修车。

    七八个木匠围着车轮,开始修车,至于城门洞子的守军,则没人在意。这车坏就坏吧,还能多拿点钱,只要别让人看见就行。

    这时渊十又跟守将告罪,他得赶到前面去,要不然内城也不放行。

    这守将也不在意,摆摆手,让渊十赶紧去忙自个的。

    渊十乃带着人往前追前面的车子去了,只留下城门处的三辆坏车和后面一群运粮队。

    渊十到了内城,便如法炮制,给了对方一笔钱,让对方将内城门打开。

    往常很多时候,渊十是不进内城门的,直接送到外城的粮店。这次进城,守军还不由得询问,渊十差点露馅,最后以外城不安全,要将粮食送到渊家为由搪塞过去。

    当然也没人往心里去,这高句丽半个渊家的,渊家那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时两辆车子经过内城门的时候,又突然撞到了一起,车上的粮食洒了一地。内城门守将便过来问询情况,这时驾车的车夫,突然从车子里抽出一把横刀,将其刺死。

    事情爆发的突然,守军根本没有防备。

    这时在内城门内外的数百辆粮车里,也突然杀出人来。每辆粮车两个藏兵,两个车夫,共计千余人,各持兵器,杀入内城门中。

    平壤城虽然有近两万守军,但除了宫中高元的禁卫,大多都是老弱。况且这些人分布在各个城门和各处街道、兵营、武库等要地,此处城门只有百余人。

    隋军千余人堵门,又都是精锐,突袭之下,立刻便成功。

    众人杀死城门守卒,又用携带的大斧将城门木栓砍断,放更多的人进入。

    这些人杀光城门洞子里的高句丽士兵,乃登上城墙,开始依托城墙坚守,等待主力进城。

    这时一名小校从怀中取出一面旗帜,用一根被砍倒的旗杆将旗帜撑了起来,立在城墙之上。

    “隋”字大旗迎风招展,让城中的守军满是惊恐与绝望。

    “隋军入城了!”

    惊慌失措的众人才知道入城的粮队是隋军假扮的,但已经晚了。

    这时主将又向空中射出一支鸣镝箭,向席玭报讯。

    此时处于外城城门的众人,正假装修车,蒙蔽对方,拖延时间。眼看鸣镝箭出,知道内城门已经动手,也不再修车了,纷纷掀开遮挡,亮出兵器,向内城门的守军杀去。

    刚才拿了钱的城门守将,正笑着做白日梦,突然一把钢刀杀出,砍到他的身上。此人大惊,拖着受伤的身体想逃,但立刻便让身后之人劈开了他的脑袋。

    一些高句丽士兵甚至直到死之前都不明白,刚才还唯唯诺诺像羔羊的一群人为何突然之间这么可怕。

    隋军士兵各持刀枪,向城内杀去,很多人假扮成运粮的车夫,为了防止露馅,都没穿战甲。此时不着身甲,挥舞着大刀,杀向敌军,反而更加的骁勇。

    还有人将粮车上的马解了下来,充当战马,一众骑兵,立刻便将整个平壤城冲击的七零八落。

    此时一直在城外潜伏的席玭,看到鸣镝箭之后,也知道偷袭的隋军得手,心中大喜。为了扩大战果,他乃抽出横刀,指向前方,带领骑兵向平壤城杀去。

第四十章 攻破平壤(下)

    平壤城初名王险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抛去那个什么活了一千九百零八岁的檀君,商朝末年的箕子来此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这片荒蛮未开化的土地开始有了国家的意识和正儿八经的社会制度。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涉何事件”为源头,大汉正式出兵卫满朝鲜,次年夏天攻占王险城,一年后灭亡卫满朝鲜。

    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在其管辖地先后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并在王险城之地设立朝鲜县,朝鲜半岛大部正式归于中央王朝治下,达四百年之久。直到公元四世纪初,这块汉家故地,被高句丽人所占领,除了唐朝高宗时期曾短暂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再不曾回归故国。

    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

    今日汉家铁蹄踏过,这里将永世为中华之疆土。

    席玭数千铁骑蜂拥而至,涌入城门。因为之前运粮车损坏堵塞了城门,惊慌失措的高句丽人根本来不及关闭城门,便被隋军杀入。

    骑兵本来利于在宽阔的地方作战,而不适合打巷战。但本来平壤城内守军不足,街面上也因为禁严没有什么普通百姓。席玭率部杀入之后,令各部分散出击,很快便踏破平壤城的大街,席卷全城。

    此时天刚刚通明,满城之人也不知道入城的隋军有多少,因此更加混乱。

    平壤城有一万七千守军,这点兵马,却令出多头,互不统属。其中约三千人是高元的内禁卫军,把守皇宫,直接受命于天子;另有仿效两汉设置的五军营,现有七千人,是中央军,分有五名大模达统帅;还有仿效隋朝设置的左、右监门府,共计三千人,受命于兵曹;又有平壤营,共计两千人,受命于平壤傉萨,负责备盗和巡逻;还有莫离支可供调配的兵马,也有两千多人。

    平日这些各有归属的兵马,互相牵制,保持了平壤城内权利的平壤。但今日平壤城已破,城池陷落迫在眉睫,而各军之间却因为统属关系,根本无法统一指挥,只能各自为战。

    而且高句丽最有影响力的四位统帅,莫离支渊太祚远在扶余城,姜以式身死,温达和乙支文德远在浿水,根本就没有一个有威望的将领能够在短时间内整合各军,进行反击。

    席玭入城之后,直扑内城,又命麴猛率军攻击外城的傉萨府。

    诸军之中,席玭不担心左、右监门府,因为这三千人分散成几十部,而且不会轻易离开自己把守的城门,内禁卫军也差不多。

    而外城的平壤营则最可能得到消息,率先出击。席玭命麴猛出击傉萨府,就是为了堵住外城唯一一支成编制的部队。

    不出席玭所料。听闻隋军入城之后,傉萨府一片混乱,平壤傉萨府高堪立刻率领五六百人出击。此时因为天刚明亮,不少人根本没有归队,高堪手下的平壤营短时间内只能聚集了五六百人。

    不过这些人聚在一起,乌泱泱一片,也能创造一股气势。

    高堪乃准备让人发动城中的百姓,以平壤营士兵为中坚部队,自发组织对隋军的反击。

    平壤城的百姓对于两年前隋军破城的惨状还历历在目,恐惧之下,倒是有不少人跟随高堪,抗击隋军。

    一时之间,人数聚的众多。

    麴猛乃率兵赶到傉萨府,正好遇到这群乌合之众。麴猛乃令部下持矛列阵,猛冲敌军。高堪麾下这些人本就很多只是普通老百姓,虽然鼓动起来,有些气势,但到了真场面便没用了。众人眼看前排的人不是被战马踏翻,便是一矛一个血窟窿,“咕嘟咕嘟”地冒着血,早就恐惧无比,哪还敢抵抗,纷纷溃散。

    混乱之下,这群平壤营也被乱民裹胁着,没法应战。

    高堪看的是焦头烂额,带着人上前拼命。不知哪里一矛刺来,正中高堪小腹。高堪疼得都要冒汗,捂着肚子没站稳,被拥挤的人群带倒。高堪刚想站起来,可是周围四面八方全是人。高堪急得大喊,可根本没人听见他的声音。没过多久,高堪便在人群踩踏中,只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了。

    而与此同时,席玭率部直插内城城门,隋军正在此与守军僵持。

    席玭杀来,高句丽人的摠戎军也在大模达统率下也赶到了。高句丽五军分别是御营军、禁卫军、摠戎军、守御军、镇抚军五部,本来有五万多人马,是高句丽的中央常备军。可惜经过数次抽调,此时只剩下这七千人,还多是老弱。虽然不像其他部队一样竟然有几岁的孩子和五六十岁的老人,但军中二十到四十岁的精壮却也不多。五部之中,御营军、禁卫军分屯东、西校场,守御军屯武库,镇抚军屯太仓,只有摠戎军屯内城正门,所以赶来的最及时。

    双方一经相遇,立刻在此厮杀起来。

    摠戎军大模达韩戎,乃是高元心腹,忠诚无比,因此温达率主力出征,高元特意留下韩戎卫戍平壤。

    韩戎见识到隋军强大,因此尽量摆出坚守的阵营,等待援军。可是隋军骑兵对上摠戎军的步兵,几乎如摧枯拉朽一般,成排的骑兵向着对方碾压,不过是一盏茶的功夫,摠戎军便崩溃了。不少人连战阵都没怎么经历过,连刀都提不起来,怎么打仗。

    韩戎带着身边的亲兵,死战不退,没多久便成了孤军。韩戎在与隋军的搏杀之中,被一骑兵撞翻,此时已经顿了好几根肋骨,仍拄着矛,坚持不倒。

    身边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韩戎自己,全身的力气都挂在矛上,满身是血。

    “杀!”

    韩戎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出那个“杀”字,最后倒在了袍泽的尸体群中。

    ······

    天越来越亮,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或许这意味着这座城市将会重新获得他的祖名吧。而在平壤城外,一支庞大的舰队悄然出现,那迎风飞扬的“隋”字旗是那么的绚烂夺目。

    (今天忽然有些明白棒子为什么要篡改历史了,中国统治了他们一千多年,还是早期的一千多年,不篡改历史,这里就是“自古是中国之领土”,他们怎么跟国人讲自己的历史。)

第四十一章 高元投降

    此时王宫中的高元也已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可是内外交通阻隔,他在宫中干着急,却没法了解外面的情况。

    高元手上有三千内禁卫军,却不敢将他们派遣出去,这三千士兵算是他最后的依仗。

    高元正不知所措,平冈公主一身戎装,赶到皇宫。

    平冈公主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当年也曾参与过高句丽与新罗的战争,并立下功勋,是一代英雌。

    见到平冈公主,高元赶紧上前问道:“五妹,宫外到底怎么样了?”

    “内城破了,隋军正在赶往皇宫?”

    高元没有站稳,一下子坐在了榻上,一阵失神,好久才反应过来。

    “温达在哪里?乙支文德又在哪里?不是他们正在浿水阻击隋军,还保证万无一失,怎么就让隋军打到平壤城内了。”

    高元似乎找到了可发泄的渠道,找到了可以推脱的人,因此狂发了一通脾气,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排解他内心的恐惧和惊慌。

    事涉温达,平冈公主没有说话,可她内心却是哀伤的。平冈公主是了解自己的丈夫的,温达绝不是一个会投降的人,如果隋军真的打到平壤城,那很大可能是因为丈夫已经战死了。

    等到高元发泄完了,平冈公主才说道:“兄长,你是大王,是这个国家最后的希望,这个时候,应该由你来做抉择。”

    高元好一会才有些绝望地轻笑道:“我算什么希望,事已至此,整个高句丽算完了,没希望了。”

    平冈公主急忙说道:“兄长不要气馁,高句丽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平壤城内还有上万军队,还有十多万百姓,只要兄长振臂一呼,坚决抵抗,一定可以等到援军。即使平壤城守不住,我们还有汉城,还有国内城,还有扶余城,还有忠诚于高句丽的各地守军。我护着兄长杀出去,咱们跟隋人血战到底。当初中原王朝也曾攻破国内城,还烧毁了那里,可是我们的祖先不一样与隋军周旋到底,最后成功复国,还占领了辽东。”

    高元还没说话,这时内禁卫军大模达高整匆匆来到殿内,向高元说道:“大王,王宫南门守将来报,韩戎将军战死,隋军正在攻打王宫南门。而且隋军主力大队船只已经出现在平壤以北,有隋军主力在攻打北门,约有数万人,北安门已经陷落。”

    高元又是一震,数万隋军攻城,还有多处城门失陷,即使他们死守的决心再坚定,也不可能守得住。

    高句丽没希望了。

    平冈公主大声说道:“高整,你指挥部队,带着大王从东门突围。”

    “不必了!”

    高元站起来拉着妹妹的手说道:“我不能让祖先的陵寝受到震动,也不能让这阖城百姓因为我一人的无能而送死。”

    高元摇了摇头,忍不住长叹一声道:“罢了!罢了!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啊!”

    平冈公主吃了一惊,忙说道:“兄长要投降隋人?”

    高元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握着妹妹的手说道:“时至今日,高句丽沦落至此,皆是我一意孤行,咎由自取的结果,怨不得旁人。五妹,你三兄在扶余城,我让人送你出城,你带着我传位于你三兄的诏书,前往扶余城。你要告诉你三兄和渊太祚,他们打不过隋军,务必放弃扶余城往北撤,只要能保全自身,等到隋人返回中原,终有卷土重来的一日。”

    说到这里,高元的眼角已经湿润。

    “兄长!”

    平冈公主握着兄长的手,脸上满是泪水。为这个国家,为自己的兄长。

    “兄长,我们可以一起走!”

    高元有些无奈地笑道:“五妹觉得,隋军主力围城,会安然让我脱身吗?我若是和你们一起走,那咱们就都走不了了。”

    高元看着妹妹,嘱咐道:“小妹往后去了北面,没有兄长,你可不要再任性!”

    平冈公主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高元遂命令高整,率领王宫精锐护着平冈公主和一批干臣,趁机从东门突围。这些人都是将来高句丽复国的种子,不应该跟着他这个罪人留下来。

    送走了依依不舍的平冈公主,高元前往太庙拜祭了高句丽的历代帝王,又命人为他沐浴更衣,并招懂得中原文化的大臣,向他们问询中原的投降之礼。

    听到大臣说要在投降之后,身穿白色小衣,然后面缚舆榇向隋军投降。高元满是惊愕。最后虽然觉得屈辱,但终究是无可奈何。

    他遂派出使者,向隋军投降,并下令城内各部,停止抵抗。

    此时隋军主力已经大步入城了。黄明离和周法尚的数万军队,分别从南北向平壤城发起攻击。

    而且席玭早就命四面出击的骑兵赶往北面,隋军沿着大街和城墙,一路屠杀。抵抗的高句丽士兵根本没多大战斗力。很快好几处城门失陷,大批的隋军如潮水一般涌入。

    数万隋军主力的进入,立刻使得隋军兵力变得充足起来。周法尚率部向内城出击,而黄明离则率部抢占外城各处要地。

    黄明离也很清楚当初来护儿是怎么被赶出平壤城的,因此下令各部,不得掳掠,不得奸淫,凡违令者,一律处斩。又命各部士兵分街道维持秩序,清理残兵和趁乱打劫的地痞无赖。大街上有浑水摸鱼的无赖、匪徒,也尽皆处死。

    经过黄明离有序的布置,数万隋军分秩序的接管全城。而沿途骑兵等各部则向内城进发。

    也有一些小股的高句丽部队或者是百姓队伍试图负隅顽抗,向隋军发起攻击,但几乎不成势,被隋军杀得七零八落,很快溃散。

    内城的隋军也在席玭和周法尚的围攻下,纷纷向皇宫溃败。隋军先是占领了武库,接着占领了粮仓,彻底断绝了高句丽人反击的本钱。接着周法尚率部接管对皇宫的进攻,令席玭率领大部骑兵开始在内城清理残敌。

    隋军有条不紊的攻击,不给高句丽人任何的机会,确保了没有奇迹的产生。

    高元下令投降的命令传遍了南门守军,这座王宫的门户终于挂上了白旗,然后缓缓打开了正门。

第四十二章 平壤受降

    投降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那么沉重。

    打着白旗出来的高句丽使者出现在隋军阵前,向隋军递交了降书。此时进攻王宫的周法尚部,眼看对方投降,第一反应便是对方又在诈降。

    主要是高句丽在辽东战场投降太多次了,周法尚经历过高句丽的诈降,每一次都是以投降的名义来争取时间。在隋军面前,高句丽连一点可信度都没有。

    周法尚忙招来黄明离,虽然黄明远以其为主将,但黄明离毕竟地位特殊。若是高句丽人真的投降,黄明离作为黄明远的弟弟,必然是要主导这次受降的,三军之中,也唯有他有资格代表黄明远接受高元的投降。

    对于周法尚的担忧,黄明离也感同身受,他也不敢确定此事的争位。

    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高句丽王宫坚固高大,一时之间,若是攻城,还要费些事,若是真能不战而驱人之兵,倒是真能省不少功夫。

    因此二人商量,可以接受高句丽的投降,但必须由高元亲自开门投降,否则隋军的攻击将不会停止。

    使者得到隋军的回道,几乎没敢争执,便被送回城去。

    投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按照礼法来说,投降仪式也是一个很繁琐的仪式。双方按照流程怎么做、怎么说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前提是你不是像陈叔宝那样被人家从井里提上来。

    高元也想按照隋人的礼法来投降,倒不是他崇拜那些汉人的文化,或者是喜欢那些繁文缛节,而是他希望通过礼法使得自己不那么狼狈。

    但作为亡国之君,已经是最大的狼狈了,一切挣扎,不过是为了最后那点可怜的自尊。就这,也得碰到一个好的敌国统帅。若对方是邓艾、韩擒虎那样的,也能给亡国之君一点体面,但若是对方是李世民、粘罕那样的,只剩下屈辱了。

    高元想维持最后一点尊严,但平壤城等不起。

    众人纷纷劝高元立刻向隋军投降,否则真等到隋军攻破皇宫,那下场就不好说了。即使被直接杀死也有可能。

    最后高元无奈地令人打开了宫门,穿着一件麻布小衣,反绑着手,把棺材装在车上,带着宗室、大臣六十余人,跪迎天军,献上了高句丽传承六百年的印玺。

    高元跪在地上,悲哀地说道:“下国之君高元,背恩致讨,远烦汗马舟车之劳;请命求哀,敢废面缚舆榇之礼。仰祈蠲贷,俯切凌兢,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高元一句“顿首”说话,宫门内外残存的高句丽士兵,无不跪在地上,痛哭起来。更有一些老臣,跪在地上,悲戚地哀鸣,以至于气绝身亡。

    满城内外也知道国王在向隋军投降,无不面向皇宫,痛哭流涕,整个平壤城陷入一片哭声之中。

    高元也为场面所刺痛,眼泪滴答滴答地往下落。

    接受高句丽投降的是黄明离。

    其实怎么对待高元,黄明离之前也没想好。不过在出发之前,兄长曾告诉他,要保证平壤城的稳定,确保其完全处于隋军手中,不会出现大的动荡,这是底线。

    因此面对高元的投降,黄明离看着跪了一地的高句丽人,乃翻身下马,不说一句话,径向高元走去。

    高元眼看对方主将向其走来,心中七上八下。他不知道隋人会怎么处置他,甚至有没有可能直接将他杀死。

    黄明离走到高元身边,双手接过高句丽人献上的印玺,递给一旁的亲卫,然后顺手将高元扶了起来,解开了高元手上的绳索。又解下大氅,给高元披上。

    “辽东郡公不必如此!”

    黄明离看着今日这般场面,也是很吃惊。他看得出高句丽六百年社稷,虽然将要断绝,可心向高句丽者不知道有多少。兄长说过,大隋攻灭高句丽,不是为了掳掠一场便走的,而是为了彻底地占领这里,使之变为汉家之领土,因此他们便需要维持各地的安定,甚至是和高句丽人争取人心。

    黄明离如此礼遇高元,就是为了安高句丽人之心。一声辽东郡公,至少让高元感受到大隋的诚意。

    这人啊,不逼得狠了,便不敢去改变,便会适应现在的情况,最终接受目前的处境。黄明离知道大隋要做的,便是让对方适应现在大隋的统治。

    高元本以为对方会欺辱于自己,甚至做好了受辱的准备,但黄明离将他扶起来,算是给足了他礼遇。

    高元就像沙漠中将要渴死的人得到一瓶水的馈赠,两眼微红。

    “多谢将军!”

    黄明离乃说道:“辽东郡公,你我俱是天子的臣子,自当忠心竭力。你说你如突厥可汗一般不好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高元惶恐地说道:“是下臣有罪!”

    黄明离乃说道:“天子仁德,只要心真心悔改,天子必会宽恕你的罪过!”

    高元乃躬着身子说道:“伏惟皇帝陛下诞膺骏命,绍履鸿图,不杀之仁既追踪于汤、武,好生之德终俪美于唐、虞,所望惠顾大圣肇造之恩,庶以保全弊国不绝之绪,虽死犹幸。”

    黄明离让人将高元携带的棺材当场焚烧,又让高元与他同乘一车入城。

    这番受降,算是让双方都满意。至少隋军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会对高句丽进行屠戮。而高句丽也在较为圆满的受降仪式中落下了帷幕。

    黄明离乃命令大队骑兵进入皇宫,接管皇宫各处要地和高句丽王室六百年的积蓄。

    当隋军大股骑兵踏破平壤城的皇宫,这个六百年的海东盛国就此灭亡。

    黄明离对于高元很是礼遇,但并没有丧失认知。高元虽然投降,但肯定不可以留在平壤城。他因此乃命令将高元一家和王族、大臣等人,全部带到船上,运往辽东。

    至于高元本人,似乎也早就知道自己将会面对的命运,因此没有也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便被送往隋人的战船之上。

    站在甲板上,高元再回望一眼平壤城,泪水沾眶,他知道他本人这一生是不会再回来了。

第四十三章 经营平壤

    送走了高元,对于黄明离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平稳地接收平壤城。接收的不仅仅是这座城池,而是作为整个高句丽的都城,平壤所承担的责任与权力。

    首先是平壤城内各处的府库和馆阁。

    虽然高句丽打了三年仗,物资都有些枯竭,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高句丽数百年积蓄,也不是假的。除了留下部分粮食来稳固城池,高句丽王室所有的财宝、美女、珍藏全部都运送到战船之上。为了建设辽东,这一年多来,消耗巨大,这些金钱足够填补黄明远的亏空,然后再对辽东大兴建设一番了。

    要不怎么说战争打好了是发财利器,攻破平壤,原来付出的一切都有了回报。

    接着是战马、兵器等,黄明离也全部不留,或是补充军队所用,或者是直接转移。

    当然武备这东西留下没有用,真要是平壤城有危险,隋军可不敢分发兵器,让城中的老百姓帮着守城。

    当然攻破平壤,最重要的便是高句丽各官府留下的舆图、图集等各种资料,这是了解高句丽的情况,尽快恢复民生最重要的东西。

    幸好高句丽是正常投降,位于皇宫里的各处馆阁没有受到损失,现在全部都留给了隋军。

    至于其余物资,林林而总,不一而足,基本上也多被隋军搬空了。

    但对于隋军来说,难题不是接收物资,虽然这是隋军现在最大的收获。困难的是怎么安定民心。

    整个高句丽算上辽东,差不多在籍人口有七十五万户,四百万人左右。经过两次高句丽战争,高句丽损失了辽东大片土地,军队伤亡无数,第三次高句丽战前差不多是四十七万户,二百四十万人。

    而平壤城作为高句丽的膏腴之地,有户三万,人口十六七万,可谓是安定了平壤城,便能稳定大半个南高句丽。

    而平壤以南,有人口不下十万户,多以高句丽人为主,若是这些人逃入高句丽和新罗,也是为对方增加实力。

    虽然隋军已经拿着高元写的劝降信,前往南部各地接收各城池,但效果如何,众人会不会认这些劝降信,谁也不敢保证。

    面对满城敌视和不信任的眼睛,黄明离决定取信于民。

    平壤城内积蓄很多,不仅仅是高句丽王室,还有整个城中的贵族。这些人占有了大量的土地与资源,控制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命脉。

    黄明离很清楚,这些人中除了一些带路党,大部分人是不接受大隋的。既然如此,与其费尽心思争取这些人的支持,还不如掀了桌子,重新请客。

    黄明离通过各种情报,将城中声名狼藉的、不归顺大隋的、资产广袤的等等一群人列为清除对象,然后命军队挨个进行抄家。

    这些人本就是平壤城的不稳定因素,隋军雷霆出击,立刻便抄灭了上百家。各种土地、粮食收获无数。

    一个国家烂了,肯定是统治阶级烂了。

    平壤城中其他人眼看身边的人落到这种下场,为了不继其脚步,纷纷将金钱、粮食、土地奉献出来。更多的人各怀心思地投身于隋军麾下,成为隋军的打手。

    隋军的这波打击,震慑住大部分的人。

    驭人之术,又拉又打。隋军诛杀了一部分人,让平壤城的人感受到威,接下来便是让对方感受到亲。

    不是没有原则的亲,而是找准一批可以成为隋军支持者的人。

    有恒产者有恒心,而没有资产的普通老百姓,在这个时代有着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实在太难了。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民族、国家都不如谁给他们一口饱饭吃值得信任。

    黄明离将抄没的大批良田收为公田,然后将土地租赁给没有土地或者个人土地在十亩以下的普通百姓,并减少田租、税赋。这些普通百姓得到土地耕种,又可以少缴纳税赋,算是得到了直接的利益,别提多对隋军感激。

    黄明离又让人在老百姓中传播,若是高句丽军队或者新罗人、百济人打过来,他们租赁的便宜土地便会被收回去。这些人纷纷恐惧,为了保卫土地,踊跃加入隋军,至于之前的高句丽政府,早就被遗忘了。

    当然黄明离也曾问过兄长,为什么不喜欢分土地,而更喜欢以公田的方式租赁出去。黄明远说道:“崽卖爷田心不疼,不是自己拼命努力得来的,是不会珍惜的。若是土地分给他们,过不了两年,一些懒汉就又把土地卖出去了,这样做永远无法阻止兼并。只有租赁,才能提升他们劳作的兴趣,因为这不是他们自己的土地,若是荒废了,官府可以收回去。”

    当然更重要的是当初在丰州,只有军人才能军功授田,所以军中的将士们为了获得自己的土地拼死作战。可若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那还要军功做什么。

    黄明远的嫡系叫丰州系,不仅仅因为出身丰州,而是黄明远实行的很多制度,都在丰州蹚出了一条路子,有了充足的经验。这一次也是一样,通过低价租赁田地,使得隋军在平壤有了一批支持者。

    黄明离又从这些人之中选拔精明能干、识字之人,充实到地方为官吏,实行以高句丽人治高句丽人方式。这些人为了获得隋军的认同,比隋军更凶狠,黄明离是让这些人做坏人,而隋人做好人,将越来越多的高句丽人凝聚到隋人麾下。

    对于包括高句丽人等蛮夷,最大的杀器是入籍,就像后世世界人对美国的向往一样,这个时代同样充斥在各族对中原户口的向往。

    黄明离提出,可以将一些支持、忠于或者是为隋军做出贡献的人吸纳进汉族,立刻便引得一群高句丽奸的追捧,这些人拼命讨好隋军老爷,就希望获得一个名额,改变身份。黄明离用一些汉家户口,就得到一群精英分子的追捧。

    ······

    经过黄明离不断地打压高句丽上层,提升下层普通群众的地位,没过多久,整个平壤城便成为汉家忠实可靠的臣属。等到那些官老爷们有心反抗隋人时,却突然发现往日的那些泥腿子早已经不再听他们的了。

第四十四章 南线战区

    黄明远得知黄明离和周法尚已经占领平壤城已经是数日之后的事情,虽然对他们的突袭抱有重大的希望,但当这个好消息传来之后,黄明远仍然欣喜若狂。

    这些年来,黄明远的作为早就足以载入史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但黄明远却从未因此而洋洋自得。不是黄明远真的多谦逊,而是黄明远知道自己是在循着前人的脚步,这些事情即使没有自己,也会有人去完成,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但今日这件事不一样,黄明远提前半个多世纪灭亡了高句丽,这是整个历史都不曾出现的事情。这一件事,将会彻底改变整个东亚的历史发展,给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中国之后甚至有可能永远的将这块土地收入版图,黄明远如何能不开心。

    这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为这个民族做得做大的贡献,没有之一。

    当然灭亡高句丽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历史上唐朝也曾先后灭亡了高句丽和百济,其威不亚于此时的自己,但最后却便宜了新罗。

    现在虽然高句丽提前灭亡了五十年,但二者对于这片土地的觊觎仍然不会减少多少。所以大隋在这里,不仅敌人没有减少,反而由一个变成三个。百济、新罗和高句丽的余孽,一不小心,便有可能得而复失,为他人做嫁衣。

    黄明远顾不得处理浿水之战的俘虏,他将全部事务交给张文远和蔡知运二人处置,便昼夜赶往平壤。

    黄明远担心弟弟初占平壤,无法完全处置好战后事宜。

    然而等黄明远赶到平壤之后,超出自己所料,这个弟弟做得很好,平壤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安定。

    他恢复了平壤的社会秩序,稳定了平壤的民生,缴获了大批物资,保护了整座城池,清除了大批高句丽余孽,也选拔出一批心向大隋的高句丽人······

    黄明离的种种稳当措施,让黄明远看出了他的能力。

    平壤离襄平太远,若是由襄平直接管理恐不方便。况且未来整个平壤有可能成为对抗新罗和百济的前线战场,必须将指挥中枢前移。当然黄明远本人的未来的重心还是中原,不会改变。

    所以黄明远准备将萨水以南单独设为一个战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战事。至于统帅,当然是自己的弟弟黄明离。

    若论能力,才二十九岁的黄明离此时还略显稚嫩,军中比他有能力、有资格担任南线统帅的并不少。张文远、蔡知运、达奚暠等人都比他要合适。但乱世马上来临,黄明远也得多做准备,用亲不用贤,辽东和乐浪,是必须要稳稳当当的。

    未来的平壤战区,最重要的还是军事。

    此时高句丽的汉水流域几乎全部丢失,从平壤往南,除了有一道灭恶山脉以外,几乎一片坦途。而隋军若是退到灭恶山脉以北,则无异于放弃朝鲜半岛最膏腴的汉江平原。所以未来若要进取,甚至是守住高句丽以前的疆土,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左武卫是黄明远手上最精锐的部队,当然不能留在平壤,黄明远乃从其中抽调万余人,再加上万余在高句丽解救的萨水之败的隋军俘虏,新组建乐浪军,由黄明离担任主将,又以左武卫虎贲郎将张希康和虎牙郎将郭恩一为副。

    萨水以南,以平壤为中心的地区,在汉魏时代叫做乐浪郡。

    而安东左、右二军也留在平壤。其中安东右军总管原本是徐哲,这一次黄明远也将他调回,又以黄明离兼任安东右军总管。安东左军的总管是达奚暠,未来黄明远会表奏其为乐浪郡太守,基本上在安东左军也只是挂名。高聂、李进都忠于黄明远,这样留在平壤的三军则全部掌握在黄明离手中。

    三军之中,乐浪军有两万一千人,安东左军一万八千人,安东右军一万七千人,三军共计五万六千人。其中安东左、右军满编之后三军将会有六万一千人。

    黄明远又以此战归降的三万多高句丽、百济降兵,改编为顺义五军,皆由黄明离统一指挥。这些高句丽、百济降兵,别看跟隋军打不成样子,但作为二鬼子,反倒是凶狠的很。一如小胡子的“俄解军”,皇太极的“汉八旗”。

    这些人原本出身不高,在高句丽时代也是下层人物。但因为隋军的原因,此时在高句丽突然享受上等人的待遇,又如何再愿意回到被压迫的旧时代。

    高句丽被灭亡,再叫平壤就不合适了。黄明远遂恢复了平壤的旧名朝鲜,自汉武帝时,这里便被设置朝鲜县了。

    这个朝鲜跟后世的朝鲜意义可不一样。

    朝鲜之名最早源于箕子朝鲜,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东逃,把朝鲜的名字带了过来。后来的朝鲜则是明朝时重新回归古名,有着“朝日鲜明”之义。

    (争议太多,一种解释而已。)

    同时,黄明远又调辽东令房玄龄为新设的朝鲜令,负责萨水以南的政务。

    八月二十日,安置完平壤的事情之后,黄明远准备返回辽东。

    临别之际,黄明远叮嘱弟弟,一旦新罗、百济和高句丽的余孽反攻,朝鲜城是大隋的底线,绝不能丢。

    同时要加快当地的汉化速度,既然高句丽国已经灭亡了,以后最好也没有高句丽族。

    ·········································································································

    出了浿水河口,便是波涛万里的黄海。

    从此地往东,便是山东半岛,后世的威海港到朝鲜的黄海道还不到二百海里的距离,乘坐游轮也就十多个小时。可这一水之隔,骨肉千年分离,慈母望子,游子思乡,却终不能回归母亲的怀抱,不应该啊。

    故土东没胡尘里,西望王师又一年。

    黄明远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消逝的浿水河口,感慨万千。这是浿水,是上溯至《史记》、《汉书》里就被命名的浿水,不是什么大同江。

    黄明远转头跟身边的徐闻膺说道:“让人在浿水河口立一块石碑,上面就写‘永为浿水’。”

    徐闻膺被弄得一头雾水,不解其意,不过仍然点头称诺。

    黄明远看出了徐闻膺的莫名其妙,可这是因为他们不懂自己内心的唏嘘与哀伤。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