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十五章 中南旧事(一)

    出了浿水河口,黄明远的座船一路向旅顺县行进。

    后世辽东半岛最好的港口便在这里,不过已经被黄明远提前一千多年开发。这里港内水域广阔,不冻不淤,港外形势险要,天然形胜,是北方第一等的军港要地。这里在东晋时名“马石津”;隋唐时谓“都里镇”;元代时称“狮子口”。历史上在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二将率军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黄明远觉得这个名字寓意吉祥,遂一步到位,命名为旅顺,并在此设县。

    旅顺港和北面沓氏县的商港相互补充,成为辽东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

    黄明远到旅顺港时,正好其二弟黄明聪押着上百万石粮食从林邑赶来。

    十多年不见,自己这个好弟弟扎根南疆的荒蛮之地,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做出了好大的事业。

    林邑这个远在万里之遥的弹丸之地,也已经成为辽东最重要的粮食补给地。

    中原混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自给自足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大规模地往外调粮食。幸好黄明远命黄明聪在林邑储备了大批的粮食,自黄明远二次征伐高句丽以来,林邑已经前前后后给辽东输送了数百万石粮草。

    也是靠着这数百万石粮草,供应起辽东数十万百姓的吃喝,黄明祯才能在辽东稳定发展,安定移民,开疆拓土。

    林邑作为优渥的粮食产地,多年之前便是黄明远预设的一支奇兵。

    乱世粮为贵,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渊有关陇世家提供粮食,自己可没有。当初也是未雨绸缪,抢占林邑,为的便是这里的粮食。

    为了发展林邑,黄明远不仅将自己的二弟黄明聪常年至于此地,提供各种人力、物力,帮着移民,还将北伐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林邑,提升这里的粮食产量,提高这里的粮食储存办法。

    甚至黄明远一手组建的远洋舰队,多数时间,都是被安置在林邑,就是为了林邑的安危保驾护航。

    这个年代,还没有远洋大规模运输的概念,即使海上丝绸之路已经盛行了数百年。

    为了能够方便运输与补给,十多年来,从林邑往北,黄明聪和黄明俊共建立包括天南港(今岘港)、交趾港(今海防港)、东合浦港(今湛江港)、南海港(今香港)、南岸港(今泉州港)、琉球港(今基隆港)、舟山港、上海港、郁林洲港(今连云港)、崂山港(今青岛港)等十多处港口。

    这些港口沿着海岸线分布,联通南北,延伸内陆,支撑起整个中国的近海航线。

    而黄明远也通过这十多个港口所建立的近海航线,建立了一条便捷有效的转运通道,使得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加速了南北的发展,也开始了最初的海上资本积累。

    同时依靠近海航线,依托大洋舰队,黄家的商路一度向北连接高句丽三国和倭国,向南到达东南亚、南亚各国。香料、宝石、瓷器、丝绸、茶叶······一条条从两汉时期已经不在的海上丝绸之路被重新连通,而中华海军也正式开始从近海走向深海。

    就是这些看不见的收益,才能使得黄明远的腰包时时充足,黄明远才能收买人心,才能养兵养人,才能发展科技,才能收拢情报。

    而在这十年之中,黄明聪也将一个小小的林邑扩展为一个半独立的南天国。

    黄明聪官封荡州刺史兼管农州、冲州之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要防止林邑余孽的反扑。

    而在隋军占领林邑不久,从关中赶赴岭南的部队大都被调回关中。此时的林邑守兵以黄明聪的泸州军为主,加上其余各部,不足万人。

    黄明聪屡次向朝廷上书兵力不足,朝廷乃下令征调桂州、郁州、合州、高州等地的土人约万人,组建了天南军,与原本的驻军负责林邑之地的防卫工作。

    林邑荒蛮之地,关中的高门大族自是没人愿意来林邑,因此这支部队自然落入黄明聪手中。而黄明聪乃通过带来的泸州军和这支新的天南军,开始重新整顿林邑三州的兵马。

    很快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整合林邑的机会出现。

    大业二年三月,原林邑王范梵志的儿子范头黎被林邑旧臣在安乐(今越南广义市东北)拥立为新的林邑国王,定都古垒洞。

    范氏统治林邑三百多年,虽然范梵志被杀,但其底蕴深远,实力巨大。范头黎打出林邑国的旗号之后,林邑故地的中上层贵族纷纷举兵相应,一时之间,整个林邑烽烟四起。

    此时隋军实力不足,只能保守城池。

    此时的范头黎眼看林邑之乱越来越大,认为自己可以恢复国土,驱逐隋军,因此不仅命各地部队骚扰海阴、比景等地,还在大业二年十月,宣布讨伐大隋。

    范头黎的北伐大军一路北上,围攻要地大占洞。

    时任冲州郡尉的何光率领一千五百人坚守大占洞四个月,杀伤无数,但终因寡不敌众,丢失了大占洞。而失去了大占洞,冲州门户大开,林邑的都城象林城(即典冲城)也被范头黎占领。至此林邑三州的冲州丢失,农州也岌岌可危。

    此时的范头黎已经拥兵数万,在林邑风头无二,声势浩大,有席卷之势。他有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便自称建达婆跋摩,屡屡向大隋天子挑衅,其存在严重威胁到隋军在林邑三州的统治。

    眼看林邑之地将要得而复失,这是杨广和黄明远都无法忍受的。杨广便准备从关中抽调兵马,再次出征林邑。

    不过黄明远认为,从关中出兵,旷日持久,远水解不了近渴。便向杨广建议,在交趾设立交趾讨捕司,提调交趾六州的军事,抵御范头黎的反叛。

    杨广允之。

    而黄明聪则被任命为交趾讨捕使,负责平定林邑故地的各处叛乱。通过这种方式,黄明聪掌握了交趾六州的军权。

第四十六章 中南旧事(二)

    随着范头黎实力的大增,范头黎也踌躇满志,准备重建林邑,因此其命令军队不断向隋军发起攻击。

    此时的黄明聪尚未完成整合,实力不足,则收缩兵力于多农城(今越南会安市西)一带,不断被动防御。

    大业三年四月,范头黎率领纠集的三万人马,直逼多农城,企图彻底摧毁隋军在多农的据点。

    多农往北不远便是天南港,马援立铜柱便是于此。天南港是日南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自是不可以丢。因此黄明远在多农城无路可退,只得与对方决战。

    此时黄明聪手上只有九千余人,还有部分新兵,难以与林邑军决战。为了破敌,他将主力至于多农城中,准备坚守。又令杨弘礼率领两千余人沿着广南河(今越南秋盆河)一路向西,迂回到林邑军的侧翼待命。

    范头黎到了多农城下,多农城已经被黄明聪布置得如铜墙铁壁一般,急切之间,难以攻下。范头黎遂于多农城外挖掘壕沟,准备长期围城。

    林邑军围城三月,损失惨重。

    林邑军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看起来很是回事,但其实有着致命的缺陷。那便是这些部队不是范头黎一人的军队,而是支持范头黎的多方势力组建的军队。这些人来源复杂,山头不一,甚至很多的部队的所有者之前在林邑的时候都是敌对者。因为范头黎的声势很足,这些才跟随范头黎反隋。大部分人是想着趁隋军主力返回,来一场趁火打劫,不管能不能恢复林邑国,至少可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但这一战出人意料,人数众多的林邑军在多农城下碰了一个头破血流,损失惨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是来捡便宜的,不是和隋军血战的。眼看伤亡越来越大,众人已经无心再留在多农城穷耗兵力,因此纷纷劝范头黎撤退。

    范头黎虽为新王,但年不过二十,并没有多大的实力。朝中很多事情全由几个重臣把持,他本人根本做不得主。

    此时众人商议,返回古垒洞,再做计较。范头黎虽然不太满意这个结果,但也拗不过众人。

    满心疲惫的联军向南撤兵,而隋军也已经做好了反攻准备。

    在联军撤退的途中,一直受命潜伏的杨弘礼率两千余人从林邑人的侧方突袭联军,早就不堪其重的联军立刻大溃。两万多人四处溃逃,溃不成军。黄明聪乃从后追上,一路掩杀。

    范头黎慌不择路地返回古垒洞,身边卫兵尽皆战死。范头黎最后带着几十个人逃到一处村镇,被哗变的部下所杀,献首于隋军。

    范头黎死在了逃跑的途中,林邑叛军也失去了领袖。黄明聪乃率部一路追杀,攻破了林邑叛军最重要的据点安乐城和古垒洞,彻底摧毁了这支林邑叛军。

    此时张镇州也率领五千交趾部队从北方赶到,有力地支援了黄明聪。黄明聪手上兵力充足,声势大振。

    黄明聪乃和张镇州兵分两路出击,黄明聪率军沿着海岸线进军,而张镇州则深入内陆。

    两路隋军横扫各地的反叛势力,并在尸唎皮奈击败了另一支林邑叛军主力。

    大业三年十月,隋军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彻底剿灭了林邑境内的所有叛军。

    ······

    稳定了林邑的形势之后,黄明聪便开始逐步收权。

    大隋在交趾本有三个州,即交州(交趾郡)、爱州(九真郡)、驩州(日南郡),攻破林邑之后,又新增了荡州(比景郡)、农州(海阴郡)、冲州(林邑郡)三州。

    这六个州中,除了交州以外,其余五个州无论是实际控制面积还是汉家人口都很少。而且因为位置太靠南,整个岭南之地都是地广人稀,连移民都不具备可行性。

    总不能从河南、河北往这里移民,不说花费,就是自然环境和气候移民一时半会也受不了。

    为了便于管理,减少重叠的行政体系,也为了使得黄明聪有机会完全控制整个交趾,在大业三年的合并州县一事中,黄明远以“交趾之地民少官多,不便管理”为由,建议将九真、日南合并为九真郡(汉九真郡),比景、海阴、林邑三郡合并为日南郡(汉日南郡)。

    杨广其实也对交趾之地不怎么了解,至于当地什么情况基本上都是从奏疏中看到。

    合并后的九真、日南二郡的设置都是两汉时期的疆域,并不算出格,因此杨广很快便同意了黄明远的建议。

    黄明远趁机表黄明聪为日南郡太守,沈映为九真郡太守。再加上担任交趾令的崔仁翰,整个交趾三郡基本上落入黄明聪手中。

    林邑之地,其民源自古老的百越一族,自东汉时期便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老百姓并不向往中原文化,也对中原王朝没有什么归属感。

    因此要想长久地占据此地,极其困难。

    黄明聪平乱之后,先是大肆给麾下将领、士兵在林邑安家,通过联姻等多种方式,使得每人都在林邑娶了一个或多个老婆。

    将士们成了家,心也安在了此地。

    黄明聪乃开始对林邑之地进行汉化。除了要求所有人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用汉礼以外,再通过林邑人治林邑人,提拔了一批愿意跟着隋军走的林邑中小贵族。至于那些大贵族,基本上都被杀光了。

    黄明聪又在林邑设置了十五个集中管理区,每个区都是兵、民一体。为了加快荒地的开垦,提升粮食产量,把林邑变成一个粮食产区,大批的犯人被发往各个集中管理区进行开垦、种植。黄明聪以林邑人为监工,进行定额管理,又以隋人善于耕种者为技师,很快便开垦了大量的荒地,收获了大批粮食。

    因为管理区内人力缺乏,黄明聪便鼓励奴隶贸易,吸收各地大量人口为奴。来往的真腊、扶南等地,大批的人口被贩卖、掳掠至林邑。而林邑的粮食产量也在剥削与残酷的压迫中,节节攀升。

    整个林邑开始了一种虽然畸形但符合大隋利益的欣欣向荣。

第四十七章 中南旧事(三)

    林邑迅捷的发展,引起了周围扶南、真腊两国的眼红,两个国家都是不亚于林邑的国家,实力强劲。

    本来两国便想趁着林邑灭亡,趁机占领林邑南部的土地。幸好黄明聪行军迅速,迅速灭亡后林邑,没有给对方任何机会。两国又摄于大隋强大,不敢轻举妄动。

    但黄明聪很清楚,自己虽然背靠大隋,但除了借了大隋的名气外,其实并不能从大隋那里获得多少资助。光靠黄明远个人的投入,是很难和两个国家抗衡的。等到两国发现了日南郡的真实实力,便会失去畏惧,极有可能向日南郡发起攻击。

    黄明聪知道,若是想在此站稳脚跟,就得在各国反应过来之前,威慑住各国。黄明聪准备拿实力最强大的扶南国来开刀,彻底震慑住周边的小国。

    扶南王国实力强大,历史悠久,公元1世纪便正式建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上的东南亚国家。而真腊王国也差不多在同时代出现,是扶南的属国。而现在的真腊统治者是六世纪崛起的吉蔑部落。

    这个时代的扶南、真腊甚至林邑的土著跟后来的东南亚人可不一样,中国的史书对其记载无不是“国人皆丑黑,拳发”,“其人拳发色黑,俗皆徒跣”······这当时的汉人眼里,这些国家的人都是长的又黑又丑,还不怎么穿衣服,喜欢赤着脚,摸着各种香料,还有这各种各样纹身的野蛮人。或许是像人一样的动物。

    不过这里又是那么的物产丰富,光是盛产的粮食和香料就能让世界着迷。

    原本扶南、真腊和林邑三足鼎立,呈对峙之势。其中扶南最强,真腊和林邑两国相互联合,共同对抗扶南。

    不过扶南国已经过了巅峰期,开始向着没落发展。其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各级官吏只知道对内压榨老百姓,对外压迫邻国,国势已经变得危如累卵。

    这样的国家,看似强大,实则能发挥的实力有限,最是适合杀猴儆鸡。

    大业四年一月,黄明聪秘密派遣使者前往真腊,商议与真腊结盟、共同对付扶南之事。

    真腊国因为失去了林邑这个盟友,本就忐忑不安,既担心东面的隋朝会侵犯其国土,又担心没有林邑的牵制,扶南会大举进攻。这一次隋军主动前来结盟,对于真腊国来说,几乎是雪中送炭,真腊国中大喜,自是无有不允。

    四月,黄明聪与真腊国相约,出兵共击扶南国,要求扶南国停止对周边诸国的压迫,并归之前还占领的各国失地。

    其中隋军出兵一万三千人,由黄明聪亲自统帅,而真腊国出兵六万,由大将婆失弥统帅。

    之后黄明聪联络的盘盘国、泰半国、白头国、女王国等小国也随同出兵。对于这些小国来说,能跟着大隋的后面趁机渔翁得利,那自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在诸国看来,大隋是天朝上国,纵横万里,打败扶南国还是没问题的。

    扶南国当然不会同意隋军的无理要求,在扶南国上下看来,隋军虽强,但是却远,这中南之地,还是扶南国为首。

    对于隋军和真腊的武力压迫,扶南国也不甘示弱,立刻出兵十万,由大将巴尔沙曼统帅,反击隋军和真腊的入侵。

    双方主力在班赛相遇。

    班塞多森林,利于隐蔽。

    此时扶南国势大,兵马众多。军中还有象兵助阵,实力强劲。作为本地最重要的兵种,真腊国的象兵并不多,而隋军更是没有。

    双方列阵十多里,相互对峙。

    联军这边,隋军居于左翼,而真腊军居于中军和右翼。虽然这一次是隋军联络,但真腊毕竟出兵较多,黄明聪也乐得对方打头阵,因此故意将中军位置让给对方。

    而扶南军这边,则将象兵集中于中军,准备一举破敌。

    面对真腊军,扶南军素来轻视,至于隋军,在他们看来,数量太少,也没有多少威胁。因此巴尔沙曼命令主力猛攻真腊军的中军,在他看来,只要击败真腊军,则隋军必退。

    虽然扶南之前与大隋并不接壤,但也知道大隋是个庞然大物,不敢轻易得罪。

    扶南国的象群猛冲真腊军,真腊军本就对扶南军畏惧,面对对方的猛攻,官兵惊骇逃散。联军阵型立刻不稳,有溃败的危险。

    此时黄明聪之后隋军,真腊军向隋军求援,但黄明聪却建议真腊军稍稍退却,避过扶南军的锋芒,再与敌战。

    婆失弥没有应对的办法,只得命令部队退却百里。

    在黄明聪看来,扶南国是敌人,但以后未必不是盟友。同样真腊国虽然是盟友,但以后未必不是敌人,三国之间,此时隋军实力最弱,只有扶南国和真腊国实力大大消耗,才有隋军在此腾挪转移的机会。

    真腊军后退,巴尔沙曼紧追不舍,其部队渐渐被拉长开来。

    而此时隋军也故意用马匹曳树枝奔驰,佯装败退。扶南军目标是真腊军,眼看隋军败退,倒是不再管隋军。

    此时真腊军已经后退接近百里,溃不成军。而扶南国似乎也在享受这场胜利,得意忘形之下,浑然不备周围的威胁。

    此时眼看扶南军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已经停止撤退的黄明聪立刻命部队将狮子皮蒙在战马身上,翻身向扶南军冲去。

    正在快速突击的扶南军猝不及防,直接被隋军拦腰截断。

    隋军的骑兵在扶南军中来回冲杀,而扶南军的象兵也遇火大乱,扶南军开始大溃。

    而此时一直溃逃的真腊军眼看扶南军落败,也翻身追击。

    此战扶南军大败。

    扶南军主力为联军击败,统帅巴尔沙曼也死于乱军之中。十万主力或死或俘,尽为联军歼灭。

    隋真联军乃乘胜追击,一路攻击到磅湛附近,离着扶南国的首都夫那城只有两百多里。

第四十八章 中南旧事(四)

    联军直逼扶南首都,可谓是胜利在望。

    然而黄明聪下令全军停止前进,令真腊统帅婆失弥不解。婆失弥希望继续进军,直接攻破夫那城,彻底灭亡扶南国,但为黄明聪所拒绝。

    不过此时的真腊军已经没有之前的牛气,班赛一战,全靠隋军力挽狂澜才能得胜,因此隋军虽然兵少,但却在联军之中占据主导地位。

    诸将眼看将要得胜,黄明聪却停止不前,也是心中不解。

    黄明聪解释道:“扶南广大,我军现在连日南郡都没法完全占据,根本无力占领,此时若是灭了扶南,不过是便宜了真腊。若是让真腊吞并了扶南,到时候咱们身侧便会出现一个庞然大物,难保他们不会打日南郡的主意。”

    众人恍然大悟。

    黄明聪遂派遣交趾令崔仁翰前往夫那城,与扶南国谈判。

    此时的扶南国因为落败,眼看联军大军压境,早就已经惶惶不可终日,唯恐遭遇灭顶之灾。此时隋军派出使者来谈和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众人自然牢牢抓住。

    大隋本就没有灭亡扶南的心思,因此要求扶南割让东部湄公河三角洲流域,再赔偿大笔的钱粮,并每年向大隋(日南郡)纳贡。

    扶南人当然不愿意接受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湄公河三角洲面积广袤,土地肥沃,是扶南重要的产粮地,至于赔偿和岁供,扶南国倒是愿意,但隋军的胃口实在太大了。

    谈判很快变得艰难起来。

    这时黄明聪又在斯昆击败了扶南西部来的援军,歼敌三万余人。而崔仁翰也拿出了大隋与真腊的条约,双方约定:以湄公河为界,两家共分扶南国之土。

    崔仁翰还威胁道:“现在扶南国已经丧失了接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若是继续负隅顽抗,整个金边以北、以东的领土都要失去,到时候扶南国还有自保之力吗?要知道我军与扶南的要求已经很少了,若是真腊来提要求,你们以为扶南还能剩下什么?”

    扶南国无奈,最终还是接受了隋军的要求。

    扶南国虽然心痛失去一大片土地,但很清楚真腊的狼子野心。隋人要的是钱是粮,而真腊国则是要灭亡他们。

    崔仁翰还私下里向扶南国保证,只要合约一缔结,大隋和真腊的盟友关系便立即结束,到时候扶南国和真腊之间是和是战,他们也就不管了。

    扶南国压制了真腊这么多年,对真腊还是有心里优势的。

    大业四年七月,三方在磅湛签订条约,条约规定:“扶南将同奈河以东和湄公河三角洲一带割让给大隋;将乌汶和蒙河南岸、腊塔纳基里割让给真腊。赔偿大隋一千万石大米,分五年还清;并每年给大隋一百万石大米·······”

    这场针对扶南的战争以扶南国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战争结束之后,损兵折将、失却领土的扶南国对于整个东南亚的影响力大为下降,而隋朝开始主导整个东南亚的政治局势。

    之后东南亚各国开始向日南郡朝贡,基本上以粮食进献。黄明聪不要别得,只要粮食。这些小国虽然面积不大,但却产粮,每年也能给日南郡上百万石的收入。

    大隋、真腊与扶南的战争结束之后不久,遭遇重大打击的扶南开始决定报复,而报复的对象便是真腊。

    对于扶南来说,要想重新收拾威望,只能找一个国家开刀。欺负小国不顶用,而大隋看起来很厉害,他也不敢轻易动手,而获得大隋不插手许可的真腊就是扶南的第一选择。真腊本就对扶南野心勃勃,这一次狠狠教训对方一番,也能减轻真腊的一些觊觎之心。

    国家大了就是这样,打架连掀桌子都不敢,只能摔几个碗做做样子。

    大业四年十一月,扶南国以真腊越境偷袭为由,调集九万军队,分三路向真腊攻击。中路军沿着湄公河直趋班塞;右路军沿着斯雷博河进攻腊塔纳基里的首府班隆;而左路军从东部扁担山脉出发,攻打乌汶。

    扶南国这一次突然出击,打了真腊一个措手不及。扶南国的三路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真腊城池。真腊边境的求援信如雪片一般向首都。此时面对来势汹汹的扶南**,真腊人也不甘示弱,派出主力应战。

    真腊击败了扶南国的右路军,取得班隆战役的胜利,扶南军向南败逃蒙多基里。这使得扶南军侧翼大开,真腊军乘胜追击,一举斩断扶南军的后路,将扶南国的中路军主力围困在上丁一带。

    而与此同时,扶南国左路军也进展神速。巴汶地区是新附之地,人心不稳。扶南军进入巴汶之后,当地贵族纷纷揭竿而起,赢粮景从。扶南军乃一路向北,连克安纳乍仑、穆达汉、沙弯那吉等重镇,成功迂回到真腊人的身后,逼近真腊首都占巴塞。

    扶南这一下子,几乎将真腊给打穿,真腊人又坐不住了,主力部队放弃了对扶南军的围攻,开始转道向北,救援都城。

    扶南军见此良机,乃反守为攻,尾随追击。

    真腊军名将腊宣梅眼看追兵尾追不止,乃停下来班塞设下埋伏。等到扶南国中路军主力到达班塞,真腊军四出。

    扶南军主将乃是跋婆跋摩,他眼看受到伏击,并不惊慌,乃沉着应对,下令全军就地组织防御,坚守御敌。

    此时从南面赶来的援军闻询也很快向班帕杭方向移动。

    腊宣梅没想到扶南军的抵抗这么顽强,一场巧妙的伏击竟然成了强攻。其部对班塞方向的扶南军攻打了一天一夜也没有成功,此时扶南军援军赶到,腊宣梅眼看腹背受敌,不得不选择撤退。

    班塞一战,双方打得筋疲力竭,伤亡上万人,最终谁也没有取胜。

    腊宣梅乃向北移师到孟孔,继续与扶南军鏖战。

    而北面的扶南军虽然屡战屡胜,高歌猛进,但因为连续进军,其部缺乏攻坚武器,且后勤补给不畅,最终未能攻破占巴塞。各军在攻城战役中损失很大,只得撤退。

    至此扶南与真腊的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第四十九章 中南旧事(五)

    扶南与真腊打得难分难解,谁也无法完全取胜。这时双方都想起了还在一旁看戏的大隋,纷纷拉拢大隋参与到此战之中。

    不过此时的黄明聪本没有那个闲工夫搭理他们,他在准备统合南洋诸国。

    大业四年十二月,在日南郡天南港,黄明聪召集盘盘、丹丹、狼牙脩、干陀利、娑利、赤土、三佛齐等十多个国家,建立南洋联盟。号召诸国之间不得互相攻伐,统一奉大隋为宗主。

    原本大隋不经营海洋,对于南洋诸国影响有限。众人也顶多是知道北方有个庞然大物的国家叫隋,但仅限于此。但这一次不一般,大隋轻易一出兵,便大破南洋最强大的扶南国;大隋的战船围着诸国转了一圈,那数也数不清的大船让人看得胆寒。

    所有人都清楚,这南洋的天变了。

    对于这些小国来说,过于在意以谁为属国并没有意义,反正都得找个靠山,还不如找个更强大的。本来诸国最怕的是被大隋侵占国土,但这个攻守联盟使得他们没了这个后顾之忧,因此谁不赶紧加入,上赶着抱大隋爸爸的大腿。

    于是马来半岛和南洋诸岛上的国家被一网打击,等到扶南国再回过去重新收拾势力范围,才发现之前的小弟一个也没了。

    这个攻守联盟不仅仅是关于战事,最重要的还是商业。大隋在诸国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关税降到最低;而且还从各国圈了十几块地作为海港,这些都是将来经略南洋的据点;大隋成功占据后世的新加坡一带,掌控了马六甲海峡的东部出海口;大隋可以在诸国驻兵,诸国承担驻兵费用;诸国每年向大隋进贡的粮食从数万石到数十万石不等,其余香料、珠宝无数······

    对于大隋来说,可供移民南洋的人数实在太少,这就使得南洋的土地很是鸡肋,虽然地域广袤,但是黄明聪没人。

    因此黄明聪一开始就没有把重点放在占领土地上,而是通过控制一个国家来控制一个地方,让这些国家来为他们打工。

    而这份条约的签订使得大隋对南洋诸国的约束性大大增加,诸国真正成为了大隋的属国。当然这些作为大隋天子的杨广全都不知道。洛阳去天南万里,圣旨一来一去大半年,杨广连岭南的州县都管不了,更何况是更往南的日南,更往南的南洋。

    《天南港条约》签订之后,为了加强对马来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岛等地的控制,黄明聪将原来的大洋舰队一分为二,其中主力为南洋舰队,以天南港和蒲罗中(新加坡岛)的康泰港(新加坡港)为母港。其中康泰港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第一个最早到达此地的东吴将领康泰。

    南洋舰队是一支军商结合的舰队,大到讨伐列国,海外互贸,外事交流;小到打击海盗,绥靖地方,都归南洋舰队管辖。

    而在南洋舰队背后支撑起这个庞大海上帝国的,是十多年来,黄明远手上近千条海船组成的商业帝国。而这个数量还在持续增长,按黄明远的话说,你们的目标是“海上马车夫”。

    其余一部分舰队被改编为东海舰队,留在舟山和胡逗洲,负责北方贸易。

    随着大隋在南洋大肆扩充地盘,其实力也迅猛发展,到了大隋九年,黄明聪手上有陆军五万六千余人,海军六百多艘中型、大型船只,十多万军队。控制南洋二十多个海港,贸易额达到了一百万万钱。

    收编完南洋诸国,黄明聪这才得闲来应对扶南和真腊两国。

    其实自从割让完扶南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带后,黄明聪对于两国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土地兴趣。准确的是黄明远对他们没兴趣,后世老挝、柬埔寨等地都是最不发达的地区,很快矿藏此时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法开发,抢这么多这里的土地要干什么?

    可惜这里有两个恶邻居,虽然黄明聪对他们没兴趣,但还得防着两个国家反过来咬大隋一口。

    狗咬一口,入骨三分。

    对于双方的劝战,黄明聪刚开始以不涉及到本国,故意不理踩。扶南国以为没有掣肘打得高兴,真腊国却是吓得不轻。

    扶南国的左路军从占巴塞撤退之后,攻守之势相异。

    对于真腊,扶南国反而呈劣势的一方。

    相持的两国也受不了这种持久战,大业五年五月,上丁会战爆发。为了取得胜利,双方竭尽全力,共投入接近十万军队。

    两军在上丁相持了三个多月,最后真腊军渡过湄公河,从暹博杀入扶南军背后,上丁防线告破。扶南军损失惨重,折损四万多人。

    而真腊军虽然打赢了此战,但也损失三万多人。之后又在斯雷戈基遭到扶南军的埋伏,真腊军名将腊宣梅战死。

    此时真腊军也无力再战。

    眼看时机得当,大业五年十一月,黄明聪以南洋联盟的名义,带着南洋十多个小国,让人前往扶南、真腊两国进行调停。此时已经打了一年多的两国,都打出狗脑子了,对外界的注意力也不足。等两国回头一看,这个什么南洋联盟就没有他们了。

    两国此时都有心罢战,损失惨重的双方已经没有心力再去较劲,最后只得接受了大隋的调停。

    大业六年一月,双方在芝巴签订了合约,扶南国放弃了半个蒙多基里、柏威夏以及上丁以北的地区,就连乌汶也得而复失。

    至此扶南国再遭重创,再无当初南洋第一大国的势头。

    此时落败的扶南国痛定思痛,一头扎进了大隋的怀抱。往后真腊国怕是更加强大,他们得靠着大隋防备真腊国的打击了。

    而真腊国损失不比扶南国小,且没有对方的底子厚,即使又新占领了大片领土,但若是想消化成功,也得过个五六七八年,但大隋和扶南未必给真腊国这个时间。

    之后两年,扶南国、真腊国、白头国、泰半国、女王国大都加入到《天南港条约》中来,至此,南洋时代的天南体系正式形成。

第五十章 顺天命,应人心

    黄明聪常在日南,主要是经营南洋,而海上道路的开辟,则是由黄明俊负责。自去年大规模往辽东运粮,从天南港到旅顺港的海上运输体系已经完全成型。

    本来从日南往辽东送粮这种费时费力又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事情,并不需要黄明聪亲自来做的,只是他听说兄长又重回辽东,心中思念,这才亲自前来。

    兄弟二人,十年未见。当初两个弱冠青年今日都已经成长为一时栋梁。

    黄明远在战船之上,远远望着码头上等候的人群,一道久违的身影出现在他的眼中。等他下了船,黄明聪快步上前,来到兄长身边,刚想行礼,黄明远一把将黄明聪抱住。兄弟二人的眼眶立刻就湿了。

    “大兄!”

    “老二,兄长想死你了!”

    虽然直白,但黄明远从不压抑自己对家人的感情。这几个年长的弟弟,几乎都是自己一手带大的,自己对他们是如弟如子。这些年无论诸事多么繁忙,但从未放松过对他们的教导。

    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自己就是他们的家长,是不需要矫揉造作的。

    黄明远拉着黄明聪的手上了马车,一路上不肯松开。

    自己对这个弟弟亏欠良多。虽然交趾之地,是自己计划中的重要一环,但在世人眼中,就是最荒蛮穷困之地,到处都是虫蛇毒瘴,唯恐避之不及。而明聪这个弟弟,有勇有谋,能力不亚于自己,若是留在中原,以自己的身份和他的能力,最差也是一镇之主,如何到现在官位还不如几个年幼的弟弟?

    在马车之上,黄明聪跟兄长说着关于南洋的事情,还有他在日南实行的一些政策。黄明远多是聆听,有时候也对其进行一些指正。虽然关于南洋的事,黄明远从未放下,每月来往的各种书信,让他对南洋了若指掌。但他却也不会放过这个和弟弟难得的交流之机。

    到了城中,黄明远命大摆下接风宴席。既是为了庆贺平定了高句丽,也是给黄明聪这个弟弟接风洗尘。虽然黄明聪比他早到了快半个月了。

    酒席宴上,推杯换盏,好不畅快,黄明远也难得比平日里多喝了几杯,甚至有些微醺的感觉。

    黄明远不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但今日确实高兴。

    晚宴之后,黄明远和弟弟同塌共卧,抵足而眠。

    黄明远乃对弟弟说道:“彻之(黄明聪字),你在南洋做的很好,接下来便是稳步提升、发展的阶段。要注意三点,一是人口;二是港口和驻军;三是商路。人口是发展的基础,我们的根基是汉民,尤其是在蛮夷众多的南洋,其最终目标便是我们的人增多,他们的人变少,这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累积过程,永远不可动摇。当然可能整个南洋都是汉家儿郎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但我们要给后人蹚出一条可供发展的道路来。不能让后世的老百姓因为生存空间不够而进行自我控制生育,咱们汉家儿郎,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黄明聪点点头,虽然兄长后面说得“自我控制生育”不太懂,但兄长的意思他是明白的。

    “南洋之土,一年三获,尽是丰腴之地,若是交给咱们汉家儿郎,得凭空养活多少人,让那群蛮夷猴子占据,他们却不知道珍惜,真是让人痛心。”

    黄明远点点头,接着说道:“南洋那么多国家和土地,你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占领的过来的。所以武力只是最后无奈的选择,要学会控制他们的内政,扶持亲汉的政府,打击排汉的政权,以南洋蛮夷制南洋。控制他们,首先是经济上控制他们的发展命脉;然后是文化上控制他们的精神,要让他们说汉话,用汉字,穿汉服,行汉礼,汉人的文化是最好的,汉人的思想是正确的,要把他们从**到思想上都培养成亲汉的人。

    而战争则是最后的手段。”

    “嗯!”

    此时还没有文化战争这种说法,但黄明远却不会放弃文化渗透。当然现在对于汉文化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便是它的先进性。所有被中国影响到的国家,人人崇拜汉文化,人人学习汉文化,这不是一个虚话。汉文化输出几乎没有任何的苦难。

    想到这,黄明远又说道:“但要记住一条,我们是让他们跟着我们的思想行动,而先进的技术是我们的命脉,要保持垄断性,不要让他们傻傻的学了过去。”

    黄明远再说道:“第三是商路,商路和船队便是钱,是咱们发展的基石,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了他的发展!咱们不比那些老牌世家,没多少积蓄。这两年中原乱了起来,四海商团的生意萎缩了一大半,估计用不了多久,怕是要断了。这地方、军队、朝廷里都要用钱,全指着你这里做大头呢!”

    黄明聪说道:“兄长放心,必不会让兄长为钱犯难!”

    黄明远看着弟弟,不由得说道:“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是两件事,一件是有一个能够开创家风的祖父,没有祖父,就没有这个欣欣向荣的家族;另一件便是有你们这样一群弟弟,所以我做什么事都有可以信赖的人。你在交趾,三郎在辽东,四郎在西域,六郎在江南,这么多年不得回家,我这个做兄长的有愧啊。”

    黄明聪忙说道:“大兄,没有你,哪有现在的黄家。我们几个别说像现在这样主政一方,还可能不知道在哪里做些绿豆芝麻大的小官呢。”

    黄明远看着弟弟,郑重地说道:“我向你们保证,五年之内,你们都能名正言顺的回家。”

    黄明聪一惊,接着便是一喜。

    “大兄!”

    黄明聪最初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经营南洋更多的为了家族,狡兔三窟。可现在大隋成了这个样子,杨玄感之乱后,他在黄明襄的熏陶之下,也逐渐起了别样的心思。

    这天下之主,能者居之,自己兄长是当得起的。

    黄明远见弟弟一番欣喜,立刻摇了摇头,对弟弟说道:“谨慎!顺天命,应人心啊!”

第五十一章 北线战场

    南洋之事繁多,黄明聪在旅顺待了三日,便准备前往朝鲜城,然后从朝鲜城转道返回日南。临走之前,黄明聪将长子维崧留在了辽东。因为维扬的取名,诸兄弟遂以维字排行。维崧今年十二岁,仁寿二年生人。

    黄明聪以长子长在荒蛮之地,恐不习中原礼仪为由,铁了心要把长子留下,任凭黄明远如何劝说也不成。

    黄明远明白弟弟的用意,最后拗不过这个弟弟,便同意了此事。

    南洋之地,虽然也有文人,但的确缺少一些饱学之士,维崧作为明聪的长子,也是胆识有余,文采不足,在文化课上较之诸位堂兄弟差了不少。若是做一个武将还可以,做弟弟的继承人却是有些欠缺。黄明远遂将维崧留在襄平,在新建立的辟雍书院里求学。

    维崧虽然性格刚烈,胆子极大,但也知道不可触怒这个连爹爹都畏惧的大伯。他因为不想来辽东的事情,早被亲爹打了无数次,因此也不敢再言回家。

    辽东的一切都让他感动新奇,尤其是这个让人畏惧的伯父从来不打人,因此维崧待得倒也畅快。若说是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这里天气有些冷,虽然他现在还不懂什么叫冷。因此辽东暂时对于维崧来说,这地还不错。

    ······

    维崧一个孩子,在辽东的生活很快便步入正轨,黄明远整日事务繁忙,也顾不上他。

    在黄明远返回辽东的第五日,从北面传来消息,越喜地大捷。

    黄明远出击乌骨城的时候,黄明祯也率领辽东左、右军,右侯卫、右屯卫军和部分水师,共计十万人马,出击新城。

    因为隋军和高句丽军隔着小辽水相互对峙,所以双方的进攻重点便是新城——抚顺城一线。其中黄明祯率领主力共计六万步兵,万余水师屯于抚顺城;而右屯卫大将军郭荣率领右屯卫军和右侯卫一部驻于沈阳城。

    沈阳一城,是黄明祯年初在小辽水以北修建的一座戍城。作为一把尖刀,顶在高句丽人的腰部。

    沈阳城早就有之,公元300年,燕国将领秦开率军驱逐东胡,在此地筑候城,便是军事前沿,瞭望之城。其地交通四通八达,西连沓县、平郭;北至狗泽都、阳安都、白庚都、酉城都;南通上下障;东接二龙湖古城、真番障塞。今年重修此地之后,被命名为沈阳,意为沈水(即小辽水)之阳。

    从沈阳出击,可以直接绕过高句丽重镇新城,直达开原城。甚至往北一直威胁到扶余城。

    扶余城到开原,地处平原之地,一路坦途。

    隋军在重建沈阳城之后,立刻使得高句丽人震动。

    渊太祚自然是能够看出沈阳城的要害,便立刻命令大将安达儿出击沈阳城,务必彻底摧毁这个前出的隋军据点。

    安达儿本是新城守将,因为属于姜以式一脉,自归于渊太祚属下后,被渊太祚打压,明升暗降夺了他的新城城主之位,反倒要来沈阳城吃雪。

    隋军利用冰冻,很快便修成了沈阳城。虽然其地孤悬小辽水以北,但隋军控制着整个小辽水的航道,所有物资都能有效地运往沈阳城中。

    当时沈阳城的守将是王伏宝,乃是员悍将,长于守御。安达儿被挡在坚城之下,损兵折将,攻击了两个多月也没能取城。

    后来黄明远再次出征辽东,安达儿心中畏惧,又担心渊太祚借刀杀人,遂以粮尽为名率部返回新城。

    安达儿返回新城之后,渊太祚便责备安达儿不肯尽力,不能破城。安达儿便反唇相讥道“若是有人可以击破沈阳城,他甘愿受罚。”

    渊太祚一时语塞。沈阳城内有近两万人马,城中光是各色投石机上百具,又有隋军通过小辽水的直接支援。若想破城,非得三四倍以上的兵力不可。渊太祚哪有这么多兵力,况且隋军也不可能干看着高句丽人围攻沈阳。

    实际上这几个月来,新城和抚顺城之间,大战没有,小战不断。隋军利用水军优势,屡屡侵袭小辽水以北,防不胜防。渊太祚屡屡吃亏,都有些压不住了。

    安达儿出身平壤安家,虽然不比渊家,但也不是他渊太祚可以随意处置的。渊太祚遂压下此事不提。

    安达儿对沈阳这场不成功的战争,是高句丽在北地对于隋军最后一次主动出击的战争。再之后,便是隋军大举伐高句丽,攻守之势相异,面对隋军铺天盖地的攻势,渊太祚只得被动应付了。

    战前,渊太祚手上有十五万人马,看似比黄明祯要多出五万人马,占据兵力优势。其又作为守军,占有地形优势。但渊太祚这十五万人马,却要分散布置在整个北高句丽。

    渊太祚的长子渊产作为主将,率领三万人马镇守国内城。其弟渊建生和高句丽大王高元的弟弟高建武率领万人镇守扶余城。还有部分军队为其妻弟梅龙指挥镇守北疆。此时渊太祚能指挥的军队,差不多也是十万人左右。

    隋军集中主力在盖牟城和沈阳城,明摆着要两路突击。这两路渊太祚哪一路都不敢放弃,只得将本就不多的兵力摊薄,分兵据守。

    这时渊太祚手下将领李采浩建议,可以集中兵力攻打隋军兵少的沈阳一路,然后再反击新城这一路隋军。除了两路兵力上的差距,新城这一路隋军有盖牟城(隋军已改名抚顺,高句丽仍以原名称呼)作为出击据点,可以随时撤退。而沈阳这一路要离开沈阳,往北出击,空档拉开,更易被出击。

    渊太祚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得同意了李采浩的建议。他留下安达儿、戴笠篷和部将左引所部,共计四万人马,命众人死守新城。自率六万兵马往西出击。

    在渊太祚看来,只要安达儿能坚守新城半个月,拖住隋军主力,他便能吞掉隋军沈阳方向这一路,并返回新城。

    渊太祚还担心安达儿无法坚守新城,却不知道在黄明祯眼中,新城不重要,渊太祚本部才是隋军饭桌上的菜肴。

    得知渊太祚主力西出的消息,一直在抚顺不动的黄明祯也开始动了。

第五十二章 违抗军令(上)

    渊太祚这么一大股部队离开新城西进,自是不可能瞒得住紧盯着新城的隋军斥候。

    黄明祯得到渊太祚分兵的消息之后,便知道出击的机会到了。他不怕高句丽军队主动出击,就怕渊太祚打定主意在新城跟他死磕。因为小辽水阻隔的原因,隋军从河南岸的抚顺城向北岸发起攻击时必须先进行登陆战,然后再进行攻城战。战时既没法直接构筑防御工事,攻城武器转运也困难,对于隋军来说,新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天堑。隋军不死伤个几万人马,根本不可能从渊太祚手中夺下此城。

    黄明祯自率部赶到抚顺城,这一段时间一直不主动出击,反而命沈阳的右屯卫军频频出击,便是为了引诱渊太祚将目光转向沈阳城。

    渊太祚西进之后,黄明祯也命副总管史祥率领右候卫一部留守抚顺城,其自率辽东左、右军五万人马,同样沿着小辽水南岸西进。

    他要跟渊太祚来一场决战。

    黄明祯当然不是要伏击高句丽军,因为想在沈阳和新城之间歼敌并不现实。沈阳到新城不过八十隋里,沿途是一片河谷平原,以渊太祚屡战屡败的谨慎,一旦遭遇隋军,他可以随时收缩回新城。

    黄明祯真正的目的便是引诱高句丽军队往北,使渊太祚率部从沈阳方向北上,脱离新城这座坚城。

    为此在战前,黄明祯便命令郭荣率领右屯卫主力秘密向开原方向运动。

    他叮嘱郭荣,等到渊太祚出击之后,其部便化暗为明,将声势弄得浩大起来,做出攻击开原的架势,将高句丽人的军队目光全部吸引过来。

    与此同时,右屯卫派一部军队,伪装主力,行军速度以每日不超过四十里往开原移动,继续吸引敌军的注意力。而郭荣则亲自率主力往南埋伏在越喜地(今辽宁省铁岭县),截断高句丽军北逃路线。

    对于隋军来说,部队化暗为明的时间很重要,一定要在渊太祚出击之后才可以。这样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传递,等到传到渊太祚军中,渊太祚所部已经到了沈阳附近,无法返回,只得往北救援开原这个命脉之地。

    若是时间早了,渊太祚就会从新城直接赶往开原,虽然沿途道路难行,但能少走百余里。若是时间晚了,高句丽主力便已经猛攻沈阳城,沈阳兵力不足,撑不了多久。

    开原城是扶余城的南面门户,只要渊太祚还想要扶余城,得到开原被围攻的消息,他必然会向北救援开原城。

    从新城到沈阳城八十隋里,从沈阳城到开原城二百隋里,沿途只有一条大道可行。尤其是从沈阳城到开原城,西面是辽水,东面是辽东丘陵,一旦进入这一带,前后左右根本腾挪不得。

    黄明祯的主力从沈阳方向渡河,尾随其后,便可将高句丽军队堵死在沈阳——越喜地一线,面对隋军的重重围困,高句丽军队将插翅难逃。

    在黄明祯的算计中,负责威胁开原并在越喜地伏击的是右屯卫大将军郭荣,负责守卫沈阳城的便是右侯卫大将军荆元恒,二人俱是军中上将,多经战阵,可以信赖。

    然而就是郭荣这位老将,差点让黄明祯的计划付诸流水。

    右屯卫大将军郭荣不是一名多么天才般的将领,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与惊艳的才华,他是靠着资历、年龄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郭荣出身太原郭氏,世代名门,其父郭徽与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有旧,他本人又是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的亲信,还与杨坚少年交好,因此一直步步稳升。杨玄感之乱后,朝廷职位空缺,最有资历的郭荣才成为一卫大将军。不过此时他六十多岁,虽然在朝中算得上举足轻重,但其实精力、体力都大为不济,对军队的控制力也不强。

    此时的郭荣一路向北,驻军越喜地。看着这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岭,郭荣有些迟疑了。

    他没有按照计划下令各军整顿工事,布置防御,心中却有了别的想法。

    此地居高临下,面水背山,的确是一个打阻击的好地方。若是渊太祚北上,他可以半渡而击,将高句丽人压制在山岭和泛水之间,趁机破敌。

    可郭荣担忧的是,若是真的按照黄明祯的指挥,设伏于越喜地,以右屯卫两万多人阻击高句丽数万精锐。如此固然可以破敌,但右屯卫军却要在此硬撼渊太祚数倍于己的主力部队。

    渊太祚急于返回,必然是不计代价的攻击,双方在越喜地一番相持,到最后即使能等到黄明祯的主力来援,右屯卫军也必然伤亡惨重。

    这一仗最可能的结果便是自己拼死力战成了替黄明祯这个小娃娃火中取栗,而所有的战果归于黄明祯,最后成全了对方。

    郭荣不愿意。

    若是今日定计的是黄明远,以黄明远的威望,右屯卫军哪怕伤亡再大,郭荣自是不敢有所懈怠,必然是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

    但黄明祯不一样。

    虽然黄明祯也多立功勋,但在郭荣看来,黄明远不过是籍兄之名的一个年轻人,靠的是黄明远的提携,没什么了不起的。尤其是黄明远命黄明祯统揽北线战事,负责指挥郭荣和荆元恒两个老将,郭荣心中早就不平衡了。

    郭荣以为黄明远是故意抬举黄明祯,打压他。否则无论是资历、地位还是官职,黄明祯凭什么居于他和荆元恒之上。

    荆元恒因为是黄明远的旧部,敢怒不敢言,但他郭荣却不畏惧。

    因此郭荣自接到黄明祯的命令之后,虽然也依令行事,但心中的小心思却从没有断过。

    在郭荣看来,他最好的选择是撤到开原,攻破开原城,占领这个北上的咽喉通道。然后扼守开原,在开原城阻击渊太祚,如此夺取开原的大功便收入囊中,而且坚守城池,伤亡也会小上很多。

    虽然这与黄明祯的命令不符,但郭荣却不在意,只要他拿下开原城,立得大功,说什么都有理。

    郭荣乃下令,全军向开原方向加速前进。

第五十三章 违抗军令(下)

    郭荣的命令一下达,立刻引得一片质疑之声。黄明祯的命令不少人都清楚,这明摆着和黄明祯要求的不一样。

    主要是现在的右屯卫是由原来的左、右屯卫残部合编而成,底下派系泾渭分明,郭荣初来乍到,尚未完成收权,在军中也没法一言堂。

    反对的主要是左屯卫军旧部,以黄明信为首。

    时任右屯卫虎牙郎将的黄明信立刻站出来说道:“大将军,攻取开原怕是与总管府的军令有悖吧,我军接到的命令应该是在越喜地设伏,如何能够擅自更改行军部署,违背总管府的军令。”

    黄明信的话,已经算是直接质疑郭荣的指挥,立刻给了郭荣一个难看。而且黄明信身份特殊,很多左屯卫军将领以他为首抱团,其在军中很有影响力。

    郭荣脸若寒噤,心中愤怒,你一个小小的虎牙郎将,不过是借着黄明远的势,竟然如此嚣张。

    若是其他人,他早命人将其推出去杀了。

    但黄明信身份不一般,他不能等闲视之。此时除了黄明信,与其交好的一些人也纷纷赞同。左屯卫虽合并到右屯卫,但在军中抱团的很,其将士可不打算给右屯卫大将军的脸。

    “你懂什么?本将军令,自有本将的意图,尔等只需听命行事即可!”

    郭荣不愿意和黄明信争论此事,和一个小将争执,这有损他一军之主的威望。而且他的确是违令而行,他攻打开原,也是为了造成一个既定的事实,自是不想在事成之前,造成太大风波。

    郭荣手握佩剑,看着众人道:“此为军令,敢不遵循者,一律军法处置!”

    郭荣准备强行压下此事。

    黄明信也是胆大,立刻跳出来说道:“此为乱令,我等必不能遵行!我等是大隋的将领,不是大将军一人的将领。若是大将军一意孤行,我等倒是要与大将军到总管府说个究竟。”

    郭荣也没想到黄明信如此胆大,他再是给黄明远面子,此事也被气得愤愤不平。如果今日不处置黄明信,日后他如何服众。

    此时郭荣厉喝一声道:“胡言乱语,胡搅蛮缠,来人,给我将黄明信拿下!”

    黄明信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所以丝毫不畏惧郭荣的斥责。

    当然黄明信也清楚,郭荣若是强攻开原,放走了高句丽军,责任得他三兄背负,谁知道郭荣如此布置是不是故意坑害三兄,因此他自是不会如郭荣的愿。

    而且大兄无论如何也是辽东的最高指挥官,出了问题,总能替自己兜着。

    此时黄明信也一把抽出腰间的佩剑,对着要来抓捕他的军中侍卫道:“郭荣,你真的要一意孤行,违背总管府的命令。临阵违令,你要谋反不成!”

    此言一出,大帐之中,一阵凝重。

    其余不少左屯卫的将士也纷纷抽出刀剑,力挺黄明信。众人本就不服郭荣,自不会让他们将领头的黄明信拿下。

    大帐之中,剑拔弩张,眼看就要内讧起来。

    这时右屯卫将军云定兴立刻上前打起了圆场。若是行军打仗,他云定兴自是不擅长,但若是察言观色、阿谀奉承,那云定兴自认是个人物。他一个前造反太子的岳父,成了现在的右屯卫将军,哄得杨广把他当做心腹,没点手段能行。

    云定兴很清楚在辽东第一要巴结的不是天子,而是黄明远,黄明远掌握了他们的生死大权,所以黄明信无论如何不能处置。

    当然他现在是郭荣的副将,也得卖好郭荣。

    于是云定兴立刻站出来说道:“干什么?尔等在军帐之中舞刀弄剑,想干什么?还不快收回去。一点小事,何至于此?”

    云定兴下去安抚住众人,又对众人说道:“大将军,诸位将军,且听我一言。常言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总管府的命令不得违背,可大将军的命令也是命令,更不得违背。

    大将军选择出击开原,截断高句丽军队的后路,乃是上策,总管府也令我军派出一部出击开原,这也不算违令。

    不过此时我们与总管府军联络不畅,一旦全部北上,容易与中军失了联系。若是走了高句丽军队,当是不妥。

    我以为不若大将军率军北上,攻打开原,然后命黄将军留在越喜地坚守,这样既完成了总管府的命令,也能早日拿下开原。我料开原小城,贼兵必不多,我大军北上,贼军无备,定能一鼓作气,攻下开原。到时候全军再挥师南下,支援越喜地,必能全歼渊太祚全军。”

    云定兴一席话,既缓和了矛盾,尊崇了郭荣,又解决了双方的争端,还为郭荣不遵从总管府命令找到了理由,一举多得。

    不过云定兴不知道,守越喜地不是个好活。若是他知道黄明信差点死在越喜地,打死他也不会出这个主意。

    郭荣也知道不可能真杀了黄明信,那必然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黄明远素来“护短”,又敢杀人,谁知道他会不会为弟弟报仇而杀了自己啊。

    郭荣此时便说道:“既然云将军这么说,那便这样吧!黄明信,尔等率领本部和虎牙郎将麦仲才、鹰扬郎将孟金义所部,留守出击越喜地,其余部队,随我前往开原。”置于刚才的事情,却是翻过不提。

    前年一征高句丽时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和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先后战死,两部都损失极大;去年左屯卫大将军吐万绪又被免职,左屯卫又被划走一部分,因此虽然是两部合并,其军也不满编。此时军中差不多有原左屯卫军八千余人,右屯卫军一万三千余人,共计两万一千人。

    今日原左屯卫军,除了已经靠向他的鹰扬郎将陈叔明所部,其余的都被郭荣留在了越喜地。尔等愿意留在此地送死,那怨不得他。

    大闹大帐一场,事情算有个了解。黄明信和麦仲才互相看了看,知道事已至此,他们也别无他法,只得同意。

    而郭荣今日让属下直刺脸上,也弄了一个没脸,此时压不住心头的火,下令之后,不等其它,便愤然地离开大帐。

第五十四章 开原遇阻

    左、右屯卫在越喜地分兵之后,郭荣率领其部一万五千人赶往开原城。

    因为渊太祚将兵力集中到小辽水一线设防,开原地区兵力薄弱,沿途之地,毫无阻挡,甚至连巡逻的斥候队伍也没有。

    隋军加快速度,一路直趋至开原城下。

    这时前军斥候向郭荣汇报,前两日从城中侦察得知,城中高句丽守军不过千余人,还多是后勤人员,战力不强。

    郭荣闻听之后大喜,这正是“天助我也”!他便急忙下令,全军攻击开原城,务必在天黑之前破城。

    右屯卫军此战的任务是打阻击,其远道而来,并未携带什么攻城武器。不过在郭荣看来,城中守备不足,况且千余守军,连城墙和城门都分布不满,他们也无需准备,倒是强攻即可。

    一万多名隋军立刻将整个开原城围得水泄不通,便开始了攻城战。

    隋军扎的是简易攻城梯,城下掩护武器的弓弩,但这并没有减少隋军的攻击热情。开原城是个后勤基地,一旦破城,缴获必丰富,众人都等着大丰收呢。

    但是隋军很快发现,城中的高句丽守兵的确是没有防备,一开始被打的落花流水,但很快城头的反击便开始了。

    城头上滚木礌石,不停地往下砸。隋军临时赶制的攻城梯也被高句丽军队烧毁了好几辆。

    这让本就攻城梯不多的隋军更加捉襟见肘。

    因为没有攻城武器,隋军攻击数次,却始终没能成功。

    此时指挥攻城的郭荣满是愠怒,他以为攻击不顺是军队不尽力,这等城池尚且不能攻破,真不知右屯卫上万人马做些什么。

    郭荣于是下令,后退着斩。

    负责前线指挥的是辛文礼,此时担任右屯卫虎贲郎将。右屯卫的核心部队,都是他从萨水战场带回去的,他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郎将,但在军中威望极高。

    后面传令兵带来了郭荣的命令,训斥辛文礼攻城不力,命前军连夜攻城,务必破城。

    此时一直在阵前的辛文礼闻之怒了。他亲自指挥突击队发起了两次冲锋,均被城墙上的高句丽人压了下来。开原城本就险峻,他们又没有什么攻城武器,要他们怎么办?

    至于战前所说的城中只有千余羸弱守军,辛文礼更是破口大骂,这他娘的是千余老弱,那高句丽精锐得是什么天兵天将。尤其是看着布满城头的高句丽士兵,光是一面城墙怕就得千余人。

    可面对督战队的逼迫,辛文礼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攻击。

    开原城外,点起了无数的篝火,辛文礼乃趁夜攻城。可终因为城池坚固,始终无法破城。

    等到天亮,开原城外布满了隋军的尸体。隋军攻击了一夜,已经是筋疲力竭。

    辛文礼无奈,只得前往中军请求休整再战,这样打下去,士兵们全都白白浪费在蚁附攻击中,得不偿失。

    看着满身是血的辛文礼,郭荣也是一阵沉吟。

    事情有些出乎自己的预料,而且自己对其原因一无所知。

    这时根据斥候查探,隋军终于得知。一日之前,有五千高句丽军队赶到城中,加强了守卫。隋军斥候侦察时没有发现,这才漏了这一重要的情报。

    这五千精兵是驻守北疆的梅龙派遣的,原本是为了防范靺鞨人。只是现在高句丽都要亡了,南线战场兵力严重不足,沈阳又威胁开原的安全,渊太祚才又从梅龙麾下抽调五千人马,由大将陈应龙指挥,驻防开原,守卫后路。这支部队正好赶在右屯卫军进攻开原之前到达,守住了开原。

    隋军新增兵力五千,而郭荣手上尚有一万五,在郭荣看来,还有一战之力。此时郭荣还不死心,毕竟这次出击本就是违令而行,若是无法攻破开原而灰溜溜的返回越喜地,他必将威信扫地。

    郭荣同意了辛文礼的建议,同意全军修整一晚,明日再战。为了弥补攻城器具缺乏,郭荣乃令人连夜伐木建造攻城锤和简易云梯、投石车。

    到了第二日一早,郭荣亲自指挥攻城,他集中敢死队,从开原城南面再次发起攻击。

    隋军将士悍不畏死,一个个沿着攻城梯杀向城头。城头之上,箭如雨下,双方都是不计生死的奋战,隋军拼劲力气,也没能攻破城池。

    打到下午,隋军伤亡惨重。

    辛文礼眼看实在无法破城,再次找到郭荣,请求回撤。

    因为从沈阳到开原的距离差不多二百隋里,到越喜地差不多一百隋里。渊太祚的主力部队从发现开原被围攻赶到越喜地,差不多要四日左右,而现在已经是第四日了,一旦他们攻不下开原而越喜地被击破,其军将会腹背受敌。单凭这一万余人,无险据守,其胜负难料。

    经过辛文礼的提醒,郭荣始惊醒,这两日光纠结开原之兵,反倒将身后的渊太祚主力给忘了。在郭荣看来,仅凭黄明信区区五千人,是不可能守得住越喜地的,最迟三日的时间,渊太祚所部必将赶到开原城下。

    三日,自己只有三日时间。

    郭荣准备赌自己三日可以破城,他把破城当成了救命稻草。只要攻破开原,他就能在城中阻敌,到时候所有的过错都会成为他足智多谋的表现。

    辛文礼没想到郭荣如此执拗,仍苦口婆心地劝道:“大将军,我军三日之内,实难破城,一旦走了渊太祚主力,如何向总管府交代。此时黄明信将军必然在越喜地血战,末将远率一支骑兵赶往越喜地,必挡住渊太祚。”

    郭荣一时愠怒,拍了一下桌案厉斥道:“混账,到底能不能攻破开原,本将不比你清楚。辛文礼,你只管负责执行命令,该如何打,不劳你费心。”

    眼看郭荣极其强硬,辛文礼心中也是苦涩。他没有黄明信那样的兄长,自是不敢跟身为主帅的辛文礼硬顶。

    辛文礼自去找云定兴商议对策去了,而郭荣则思量着如何破城。

    则郭荣看来,这点兵力,硬拼似乎是不可行了,只能智取。那他是声东击西呢,还是瞒天过海呢?

第五十五章 越喜地之战(一)

    就在郭荣攻击开原的时候,渊太祚率领的主力也在往越喜地赶。

    渊太祚率主力向西之后,其部很快到达沈阳城下。八十里的路程,骑兵几乎是朝发而夕至。

    次日上午,六万高句丽大军已经将整个沈阳城团团围住。眼看沈阳城毫无防备,渊太祚大喜,立刻布置军队,进行攻城。

    一架又一架的投石器在城西连成一片,一队队的弓箭手、盾牌兵铺的望不到边。渊太祚为了防止隋军援军赶来,准备在最短的时间破城。

    出中午开始,沈阳城西的投石机就没有停歇。箭矢如雨,到处都是喊杀声。双方酣战一日,不大的沈阳城数处城墙受损,危在旦夕。

    渊太祚尤不罢休,准备连夜攻城。

    到了傍晚,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在小辽水中,格外的柔美。其与一侧充满了血腥味道的战场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晚上的攻击还没有发起,渊太祚的中军得到斥候回报。在蒲河以北的地方,发现了大股隋军。

    很快越来越多的斥候回报北面发现隋军的踪迹,这些发现使得渊太祚是一身冷汗,浑身冰凉。

    摸索着地图,渊太祚用手沿着沈阳城一路往北,最终落在了开原城。渊太祚此时不禁扶额长叹道:“大意了!”

    我说沈阳城的防御为什么这么薄弱,原来沈阳的隋军是抄我军后路去了。对于渊太祚来说,若是开原丢了,便是后路断绝,即使他拿下沈阳城,新城——沈阳一线也不过是一处孤岛,被隋军攻陷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开原城往北是扶余城,向西是国内城,皆是守备空虚。隋军顺着大路,一路往北,整个北方诸城,怕是连半个月都坚持不住。

    此时有些失了方寸的渊太祚急招诸将会商,诸将是面面相觑,大将李采浩建议渊太祚放弃围攻沈阳城,率部赶回开原。若是开原失守,则保有军队,退往扶余城。至于已经是死地的新城,则不得不放弃了。

    李采浩更是建议,一旦真的扶余城也不可守,还可以往北退入靺鞨,隋军总不能永远留在扶余城。只要隋军主力撤退,他们就能杀回来。

    渊太祚心知也别无他法,现在敌强我弱,又失了先机,只能且战且退了。

    渊太祚遂以大将石臣为前锋,率主力三万往北而去。而渊太祚为了防止沈阳城内的隋军出击,则亲自断后。

    石臣是渊太祚手下的一员猛将,他满脸麻子,其貌不扬,军中称其为石大麻子。石臣是渊太祚手下少有的寒门出身,从小便在渊太祚麾下当兵。因其作战勇猛,被渊太祚选为亲兵,之后一路成为渊太祚的心腹将领。

    石臣也忠于渊太祚,两次在战场上为渊太祚挡箭,被渊太祚视作可托腹心之人。

    此时渊太祚军中,虽然还有不少子弟,但死的都是敢拼命的,军中能担大任又能信任的却没有。渊太祚迫于无奈,只得任命出身不高的石臣为大将。至少石臣是军中头号猛将,且多临战阵,又对他忠诚无二。

    临出发之前,石臣向渊太祚保证,“保不住开原,提头来见!”

    石臣的三万余人北上,本质上其实是一场大逃亡,因此坛坛罐罐的东西也不少。渊太祚判断隋军除了沈阳城和攻击开原城的部队,应该还有其余援军向沈阳赶,因此他命令石臣,务必放弃一切非必要的物资,加速往开原赶。

    可惜渊太祚没提前告诉石臣什么是非必要的物资,出身贫寒的石臣大量物资都不舍得抛弃,因此一路上为了运输物资耽误了好几个时辰。

    石臣的耽搁也使得黄明信有更多的时间布置城防。

    渊太祚也有些了解石臣的性格,几次派人催促石臣,加速前进。

    石臣为了表示不会误了时间,遂亲自带队为先锋开路。此时石臣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他们目前的险境,而是单纯的认为只是隋军突袭开原城。其部援军赶到,必能合围攻城的隋军。

    石臣作为军中第一猛将,也是第一好战分子,打出野性时会光着膀子顶着箭雨往上冲,因此其本部亲军打仗时也是悍不畏死。又因其勇猛顽强,他也被称为“下山虎”。

    此时沈阳城离着越喜地不过百里,注定了是不平静的百里。

    黄明信自与郭荣分兵之后,自忖手上五千人兵力不足,难以守住越喜地,因此便将目标放在了迟滞高句丽军队的方向上。

    此时军中有骑兵八百人,黄明信将其全部交给麦仲才,令其在高句丽军队前进的方向上骚扰,最大限度的阻击高句丽军队前进的速度。

    当日黄昏,麦仲才率领的骑兵与高句丽军的斥候相遇。隋军出现的突然,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十几名高句丽斥候便被杀死。歼敌之后,麦仲才也不恋战,拔马便走,只留下一地的高句丽尸体。

    在前面探路的石臣听闻有隋军出现,不忧反喜。

    “好的很!老子正愁没仗可打,奶奶的送上门啦!”

    石臣他正想会一会隋军,便亲自带人突前侦察。正好与隋军相遇,双方一番激战,石臣兵少,便选择撤退。

    回到中军,石臣便下令调集骑兵,追击刚才相遇的隋军。

    这时身上有伤的副将俞绍先,拖着伤躯,前来劝阻道:“我军意在救援开原,不可为隋军袭扰之兵耽搁脚步。”

    俞绍先素来多谋,一直是石臣的副将,石臣对其相当信任。俞绍先相劝,他只得收起性子,继续赶路。

    可是没想到石臣所部前进了不过十多里,隋军骑兵去而复返,还攻击高句丽军的侧翼,击杀十多人,连运输粮食的车辆也被烧了几架。

    这时石臣实在按耐不住,杀性又起的他亲自提着佩刀向隋军发起攻击。麦仲才仗着人马机动灵活,在林子中来回穿插,不断地攻击对方。石臣紧咬着隋军不放,终于被他咬住隋军一部。

    双方在河岸边狠狠地冲杀,隋军伤亡数十骑,最后只得狼狈而逃。

    石臣乃一路向北,当晚赶至一处叫南台子的地方宿营。

第五十六章 越喜地之战(二)

    这一夜过得很不平凡,至少石臣是这么认为的。若是他能连夜行军,赶往越喜地,或许又是另外一个结局。

    但现在的石臣对于部下提出的连夜行军和组建一支前驱骑兵探路的请求,皆是反对。他认为隋军沿途对于他们的袭扰,恰恰是他们无能为力的一个表现。石臣一直统帅渊家军精锐,且一直没怎么和隋军交手,因此对于自己麾下的战斗力深信不疑

    果不其然,隋军似乎发现自己的袭扰对于高句丽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自己便放弃了袭扰。只是沿途损坏道路、桥梁,继续迟滞高句丽的步伐。

    石臣知道后洋洋得意地跟部下嘲笑隋军的无力。

    次日一早,大军拔营向北。当日下午,姗姗来迟的石臣终于一头撞到了隋军的包围圈上。

    越喜地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城墙,只是一群废旧土屯的遗址。黄明信命人在此多布壕沟,又垒起一道一道的土墙,利用这些废旧的土墙预设了一个简单的防御工事。而在越喜地以南,则是东西向的泛河,这是辽水的一条支流。

    黄明信命孟金义率领一部士兵隐藏于防御工事之后,又命麦仲才率领骑兵预伏于两侧的山林之中,而黄明信则率部藏于河对岸的草丛之中。

    高句丽军队大摇大摆地来到泛河,便欲渡河。

    而黄明信等到高句丽前军尚未靠岸,突然发起了攻击。麦孟才率领骑兵杀入高句丽军后,而黄明信则率领步兵手持弩机突入岸边,向着对岸抛射。更有无数的火箭射到高句丽人临时扎制的竹筏上,纷纷火起。

    一时之间,泛河之上,烟尘滚滚,高句丽军队,伤亡惨重。

    石臣眼看渡河受挫,倒也不惊慌,立刻调集部队成批次往河岸而去。渡河作战,最忌讳单打独斗,石臣准备利用人数优势将伏击的隋军淹没。

    泛河本就不宽,此时渡河,并没有太大难度。隋军无法完全封锁漫长的泛河,很快便有高句丽军队登岸。

    对方从侧翼向隋军包抄而来,准备合围岸边的隋军。

    黄明信见此,立刻下令撤退。

    隋军向后跳入壕沟,往土墙方向而去。高句丽军队紧追不舍,纷纷围拢上来。这时土墙之后,突然有无数隋军出现,手持弓弩,向高句丽军队射来。铺天盖地的箭矢密如雨点,射在高句丽士兵上,使得尸体布满整个河滩······

    隋军利用最大限度阻击高句丽军队,而高句丽军队也拼了命的往前突击。

    此时见到隋军悍勇不可敌,石臣蛮性又起。他亲自手持长矛,带着敢死队冲锋,一度打到土墙之下,和隋军在土墙上来回搏杀。

    石臣悍勇,土墙上有阻挡者,尽为他用长矛横扫。很快他杀出一片缺口,然后沿着缺口不断往里突。

    这时黄明信见状,亲自上前阻挡,但石臣悍勇,他一时也抵敌不过。不过黄明信身边有弩队应急,石臣被弩队逼退,身边亲卫尽战死,只得退了回去。

    此战打到傍晚,隋军前沿壕沟全部丢失,高句丽军队渡河一多半。双方各自利用能利用的一切进行攻击和反攻击,就连阵亡将士的遗体也成为阻隔敌人前进的工事。

    直到夜幕深沉,隋军紧守土墙不失,进攻受阻的石臣眼看隋军侵扰不断,担心因此炸营,只得命令各部修整再战。

    今日这一战,终于让石臣感受到隋军的顽强。

    第二日一早,高句丽继续发动攻击,可面对隋军的顽强阻击,石臣带领杀红了眼的士兵狂攻一天,已经将整个越喜地变成了一个一座血肉磨坊,却无法取得大的进展。气急败坏的石臣面对着对面破破烂烂的土墙,满是忿恨,却有些无力。

    到了傍晚,摆脱了沈阳隋军追击的渊太祚终于率军赶到了,实际上他只比石臣晚了一天多。

    渊太祚到达越喜地之后,接管了战事。

    隋军的阻击没有超出渊太祚的意料,只是他不知道隋军如此拼命的阻击到底是为攻破开原争取时间,还是为援军赶来争取时间。

    开原的情况渊太祚很清楚,若是梅龙的援军没有赶到开原,那开原几乎是不设防的。

    渊太祚同样很清楚,若是让隋军将他们堵在了此地,无论是开原城破,还是隋军的援军赶到,他们的下场都不太美妙。

    因此渊太祚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攻克越喜地。

    渊太祚命令石臣和大将**相二人率部分从两翼出击,呈夹击之势,其自率主力猛攻隋军防御的正面。三路同时出击,打开缺口。

    夜里下起了大雨,直到第二日一早,雨也没有停。这场大雨导致弓箭无法发挥作用,双方只能展开肉搏。

    到了上午大雨稍微小了一些,高句丽军便发起了攻击。隋军的弓箭无法使用,只得用十余架小型的投石器作为远程武器。

    高句丽人冒着石弹的轰击,冲到土墙之前,攀爬起来。双方在土墙之上来回争夺,雨水混着血水,汇成了一道道的小溪。

    整整一上午,隋军打退了高句丽人五次攻击,使敌企图成为泡影,而自身更是伤亡惨重。

    面对这久攻不下的越喜地,无论是渊太祚还是石臣等人,都是心中焦急,因为没有人知道隋军的援军什么时候赶到。

    到了下午,石臣犹不罢休,召集精锐在河滩上训话。

    “兄弟们,我军精锐,神经百战,岂是小小隋军可以阻挡。

    我等跟着莫离支,有破敌的传统。当初攻打新罗,我等一口气连破十三城;攻打靺鞨人,我等将他们的老巢都占了;又攻打百济,我们也两破慰礼城。既然如此,这说明我军破城经验丰富,至于面前这个土围子,更是不在话下。”

    这个石匠出身的高级将领又说道:“隋军困守这个土围子不撤,正是老天爷要让我们全歼他们,乃天助我也。”

    训话完之后,石臣便亲自带领敢死队冲锋。

    此时雨停了,隋军的大弩呼啸而过,连续射杀数十人。石臣冲锋在前,也被弩具射伤。敢死队在冲锋的过程中死伤殆尽,石臣最后只得无奈退回。

第五十七章 虎啸坡之战

    黄明信独守越喜地时,自知实力不足,未必能阻拦高句丽人多长时间,因此早早地便派人赶往沈阳通知兄长黄明祯,请求支援。

    此时的黄明祯还在赶往沈阳的路上。

    在黄明祯原先的预计中,高句丽人从新城到沈阳,再到越喜地,再加上中间进攻沈阳耽搁的时间,赶到越喜地的时候,至少要三到四日。他率领的隋军主力比高句丽人晚出发一天半,而从抚顺城到越喜地差不多两百隋里左右,即使中间遇到高句丽人的殿后部队,再是耽搁,最多五到六日的时间,足够黄明祯所部渡过小辽水,赶到越喜地。

    而以右屯卫军两万多人守卫越喜地一到两日,自是不会有问题。

    可惜黄明信的信让黄明祯大吃一惊,郭荣竟敢违抗他的军令,只靠黄明信手中五千人很有可能会被高句丽人冲出包围圈。

    黄明祯此时杀了郭荣的心都有了。

    黄明祯立刻下令,全军加快前进。在渊太祚率领的殿后部队撤退没多久,便赶到了沈阳城。

    此时黄明祯顾不得进城,便继续向北赶路。

    很快,隋军的前锋部队在虎啸坡遇到了高句丽人的殿后部队。

    李采浩绝对是一个出色的谋士和将领,石臣率部出发之后,渊太祚也率领其余部队缓缓向后撤退。

    这时李采浩向渊太祚建议道:“既然前有攻击开原的隋军,那黄明祯未必不会分兵西进,从沈阳赶来堵住我军的后路。其部到了沈阳,不见我军,必然追击,一旦我军与隋军开原方向主力正在决战,而黄明祯的援军又到,必然腹背受敌。不若以少量兵力在南线御敌,阻止隋军援军北上,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李采浩的建议正中渊太祚的心思,隋军用兵多诈,让人防不胜防,留设一部断后,正好可以防范南面来犯之敌。

    此时渊太祚手上跟本没有合适将领,李采浩便自告奋勇,请求断后。

    渊太祚便以李采浩为将,统御万人断后。李采浩缒在全军最后,到了虎啸坡之后,李采浩看此地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便令全军在此设伏。

    高句丽人出击后的第四日下午,隋军在虎啸坡不远处与李采浩所部相遇。或者说是前军遭遇了李采浩所部的埋伏。

    刘黑闼率领的骑兵自渡过小辽水之后,马不停蹄,昼夜兼程,此时也是疲惫不堪,所以放松了对沿途敌军的警戒。猝遭打击,刘黑闼措不及防,损失上百骑。幸好其部多是骑兵,行动灵活。面对伏击,刘黑闼立刻撤出战场,才免遭更大的损失。

    而李采浩部一击得手,便返回虎啸坡上。

    刘黑闼不知伏兵数量,不敢贸然出击。

    等到查清楚对面的状况,刘黑闼才再次发起攻击。

    高句丽人长于筑城和防御,李采浩在发现南线有隋军迹象之后,便抓紧时间加固原有工事,并筑造新工事。他把数百辆大车作为防御工事,阻塞在隋军要经过的道路上,又在虎啸坡四周设置了拒马和壕沟。尤其是虎啸坡两侧的山岗之上,多射弓箭手,构成相互依托的远程打击点。

    刘黑闼率领麾下三千骑兵,在统一号令下,开始对虎啸坡发起攻击。

    高句丽人防御严密,刘黑闼部久攻不下。到了晚上,王伏宝率大队步兵赶到。在步兵的配合下,刘黑闼率军连夜攻击虎啸坡,终于扫清了虎啸坡外围的防御。

    第二日一早,黄明祯率领的大队主力也赶到虎啸坡。面对这股顽敌,黄明祯神色阴郁。到了辰时过半,黄明祯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此时虎啸坡下,战鼓擂的隆隆响。

    隋军的弩阵部队掩护步兵,一步步向前逼近。上千具弩机向着虎啸坡上的高句丽人发射过来,无数的箭矢如雨点一般落在了高句丽人的阵地上。

    高句丽人两侧山岗的制高点,几乎被隋军的弩箭覆盖。

    不到半个时辰时间里,隋军倾斜了整整五万多支箭,几乎将整个虎啸坡给淹没了。在隋军绝对的装备优势的打击下,坡上的高句丽人伤亡惨重。

    到了巳时,隋军终于从正面防线撕开一道缺口。

    隋军越过壕沟,砍翻拒马,冲到高句丽人面前。此时烟雾冲天,战火弥漫,双方在坡上展开了激战。

    随后数个时辰里,双方的肉搏战越来越激烈。

    尽管隋军一路推进,而李采浩指挥着高句丽精锐却是步步不退。其部坚持固守抵抗,并以小股兵力,不断施行反冲击。双方来回拉锯,反复争夺每一寸土地。整个虎啸坡都被染成了红色。

    高句丽人在最后的绝境面前爆发出无穷的战斗力。

    从上午巳时半到下午申时半,双方激战了整整三个时辰,战斗一刻不停。隋军在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后,终于逼近了李采浩的指挥部。

    不同于姜以式、乙支文德、温达等人的部队,渊太祚麾下的军队,多是其家族私兵。像李采浩、石臣这些人,所忠诚的从来不是高元,而是渊太祚的家族,甚至是渊太祚本人。所以这些部队才能在最后的时刻仍旧拼死奋战。

    喊杀声已经逼近到李采浩身边,到处都是“不要走了敌军统帅”的呼喊。

    此时浑身是血的李采浩看着已经布满整个虎啸坡的隋军,已经意识到将会在这里做自己军事生涯的了结。可惜的是自己没有能多阻挡隋军一段时间,为主公多争取一些时间。

    这时一个隋军将士已经杀到近前,一刀将李采浩的大旗给砍落。已经弹尽粮绝的高句丽军队终于开始崩溃。

    李采浩眼看大势已去,对身边的亲兵说道:“快把我杀了,我不要落到隋军的手中。”

    然而他的亲兵那里下得了手。任凭李采浩怎么催促,就是不动手。

    此时隋军杀入帐前,李采浩的亲兵上前阻拦,纷纷被杀死。眼看身边七零八落的尸体,李采浩看到自已已是孤军一人,遂抽出佩刀,向着北面喊道:“莫离支,我李采浩对不起你!”遂自尽而死,杀身成仁了。

第五十八章 越喜地之战(三)

    隋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之后,终于通过了虎啸坡。

    不过黄明祯并没有多兴奋,除了担心黄明信所部的情况,今日刘黑闼所部遇袭也看出,隋军随着连战连胜,从上到下开始弥漫起一股骄傲的风气,这种唯我独尊的气势虽然能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但也使得指挥员失去了警惕心和清醒的判断。若是刘黑闼能够按照标准要求行军,即使遭遇伏击,也能提前发现的。

    幸好这次遭遇伏击伤亡不大,没有到账更加严重的后果,但已经给黄明祯提了一个醒。

    隋军继续往北,不过刘黑闼等人已经没有了最初那份过分乐观的心态。与高句丽人的这一战,充分让他们感受到对方的韧性,若剩下的高句丽人都是这般悍勇,那仗便有得打了。

    第二日中午,刘黑闼的前锋部队终于赶到了越喜地的外围。

    此时渊太祚为了攻破越喜地,已经疯狂了,全部主力围着越喜地的残垣断壁不停地攻击,使得后方空洞大开。

    刘黑闼很快扫清高句丽的外围部队,向高句丽军阵后杀去。

    高句丽的后军几乎就是一支运输队,石臣捣鼓来的坛坛罐罐全在这里。还有大批的粮食,兵器,很多都是渊太祚在新城的积蓄。

    因为渊太祚将所有的精兵都集中在了前沿,后军全是伤兵和老弱,这些运输队突遭打击,很快溃乱。

    阵后烽烟四起,战鼓擂擂,还在阵前指挥攻击的渊太祚大吃一惊,一时生乱。他没想到隋军的援军竟然来的这么快,而现在他措不及防,一时生乱。

    这时俞绍先劝道:“我之正面隋军用不了多久便要败了,只要我军击溃正面之敌,打通北上道路,便还有生机。故现在我军应兵分两路,一部掉头向南,阻击隋军,一部继续攻击越喜地。”

    渊太祚也知道他们除了向北,实在没有其他的选择。可是向南阻击隋军,基本上是有去无回。

    “谁愿意主动率军去迎击隋军?”

    众人都清楚这是一个什么结果,因此当渊太祚的眼神扫过之后,众人无不纷纷低头。

    渊太祚一片愤怒,又是一阵悲凉,若是弟弟渊摩诃、将领李采浩等人还在,无论如何也不会陷入这个境地。

    “就无人主动请缨?”

    就在众人皆是低头不语的时候,石臣站出来说道:“末将本是贱人出身,幸主公怜惜,委以重任,可石臣没能替主公攻下越喜地,有负主公重托。今日便为主公拒追击之敌。”

    渊太祚看着长跪不起的石臣,满心无奈。他本想留着石臣冲阵,但此时也只得让石臣南下了。

    “一切便靠你了!”

    石臣率领两万人马,掉头回返,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刘黑闼所部前突,驱赶着高句丽人的老弱和牛羊、马匹往中军走。整个中军一片混乱,石臣为乱军所阻,根本趟不出一条路来。

    此时石臣的蛮劲又上来了,他直接下令,敢有阻挡大军道路者,一律格杀勿论。

    石臣命亲兵上前督战。这些手持大斧的亲兵,如石臣一般蛮勇,各自挥舞着大斧,将后退的溃兵连连诛杀。这些溃兵呼爹喊娘,往四面逃去。

    而石臣这一路向前突杀,竟让他在溃军之中杀出一条路来。

    刘黑闼也驱赶着高句丽残兵杀至,双方遂混战起来。

    这场搏杀石臣是吃亏的,其部是以步兵为主,只有部分骑兵,虽然人力远超刘黑闼经过补充的五千骑兵,但步兵没有阵列防御,在野战中就是骑兵的靶子。

    因此隋军骑兵排着紧密的阵型,慢慢往前冲去,其一往无前的气势,如山如海一般压迫而来,高句丽人面对这股压迫,几乎要转身而逃。

    石臣麾下部分骑兵,早就让隋军隔在两翼,正面空档完全露出。为了驱散部队的紧张感,他只得不住地给部下打气,然后选择用血肉之躯硬撼隋军的骑兵。

    双方很快绞杀在一起。

    一万骑步兵在五千骑兵的冲击下,很快溃不成军。

    石臣在阵前不断收拢全军,可哪里能约束地住。

    此时眼中刘黑闼越冲越近,石臣提着长矛,便向刘黑闼冲去。他希望能够击杀刘黑闼,然后挽救已经崩溃的战局。

    刘黑闼也是草莽出身,在军中素来以悍勇闻,此时也来了兴致,想玩些斩将夺旗的把戏。

    二人纵马持矛,杀在一起。二人都是力大之人,相互较力之下,各自胜不得对方。

    这时石臣便想着露一个空档,趁机诱使这汉人蛮子上当,因此便故意放着右侧腰腹不防。

    刘黑闼与石臣交战两合,果然发现这个破绽,持矛刺去,一击不中,便想着变刺为扫,再来一击。谁曾想这正是石臣所算计好的,只要刘黑闼横扫过来,石臣便会趁机后仰躲开,同时在后仰时趁机一矛刺中对方。

    按照石臣的算计,此时刘黑闼矛来,石臣向后一仰,便能躲过对方的致命一击。但他忘了之前受过伤,此时剧烈动作,侧肋的伤口便突然崩裂,流其血来。

    石臣因为伤口疼痛,一个愣神,完了一部,后仰之时慢了一分,刘黑闼长矛正好切着石臣的脸部掠过,石臣的鼻子早被矛尖扫掉。

    这突然的中招让石臣忍不住大声叫了起来,其手上的招式也乱了起来。

    刘黑闼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趁你病,要你命。其手中长矛再次挥舞过去,照着石臣的腹部刺去。

    吃痛的石臣下意识地进行闪躲,却被刘黑闼刺中腰部。刘黑闼两手持着长矛,猛一用力横切,几乎要把石臣的肚子完全刨开,石臣的肠子、内脏顺着切开的口子淌了一地,石臣也吃痛翻身落马。

    刘黑闼遂在马上,一矛结果了石臣。

    早有亲兵下马,砍下石臣的脑袋。刘黑闼让人将其挂在旗杆上,趁机恫吓对方。

    石臣被杀,让高句丽人大吃一惊。石臣素来以勇猛著称,在战场上以死战不退而闻名,谁能料到他今日竟然会如此惨死。

    石臣一死,高句丽军原本被石臣凝结起来的那股劲立刻就泄了。一众士兵纷纷向四面溃逃开来。

    高句丽军完了。

第五十九章 越喜地之战(四)

    在石臣率军反身与隋军奋战之时,渊太祚也在拼命地攻击黄明信所部。经过近两天无休止的搏杀,黄明信手上四千名步兵已经折损过半,且人人带伤。

    站在越喜地的高台上,已经可以远远地望到迎风飞扬的隋军大纛。

    可就是这近在咫尺的大纛,被四面八方如野兽一般的高句丽人所阻隔。此时的高句丽人如疯了一样,不计生死地往前冲,似乎要用尸体将隋军给淹没。

    满眼望去,到处都是烽烟和鲜血,已经两天两夜几乎没有歇息的隋军一个个累瘫在地上,看着迎面而来的刀枪,却没有丝毫阻挡的力气。

    高句丽一连突破好几道封锁,前锋直杀入废堡内的隋军指挥部。

    此时黄明信也疯魔了,他提着横刀,带着亲兵就要向外冲去,此时双方打到最后,容不得任何人后退。

    这时主簿薛铸上前一把抱住黄明信道:“将军,援军已到,将军且暂避待援。”

    黄明信一把推开薛铸,大声吼道:“此时此刻,还能退?往哪退?”却是手持横刀,带头冲入高句丽人军中。

    黄明信很清楚,高句丽人也就是这最后一波冲锋了,只要撑住,胜利便是他们的。

    双方在废堡内展开了巷战,黄明信为了争取这最后的时间,甚至将马夫、伙夫都派了出去,一条街一条街的跟对方死战。高句丽人每推进一步,都要踩着泥泞地鲜血,每向前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隋军用**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围墙。

    对于高句丽人来说,回家的道路就在眼看,可是无论他们用尽什么办法,却始终不能打通这条道路,直到越来越多的旗帜从南方由远而近。

    渊太祚瞪着双眼,望着北方,满眼的不甘溢于言表。

    “贼将已死,还不速速投降!”

    石臣的脑袋是打破僵局最后一根稻草,但挂着石臣脑袋的旗杆在阵前来回摇晃时,高句丽人终于惊惧了。石臣是军中少有的猛将,他都死了,别人怎么办?

    此时越来越多的隋军杀入战场,被堵在泛河两岸的高句丽人是进退无路。越来越多的高句丽人或是四处溃跑,或是停下来跪地投降。

    此时整个高句丽军一片混乱,在这个绝境战场上,就这么直接崩溃。

    渊太祚看着这样的惨状,忍不住留出泪来,或许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能理解姜以式等人兵败时的绝望。

    众人此时便要拉扯着渊太祚逃命。

    渊太祚大吼道:“我不走,我不走!”

    渊太祚不愿意逃,他希望还会有希望,若他就这么走了,他的一切便全完了。

    **相抱着渊太祚的胳膊,就要将渊太祚往马上拖。

    渊太祚一脚将**相踹倒,大骂道:“狗东西,你们要临阵逃脱不成?”

    **相爬起来抱着渊太祚的大腿,苦求道:“主公,撤吧,咱们这一战败了,还有扶余城,还有国内城,咱们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没必要死在这里。。”

    其余众人也纷纷上前,七手八脚的将渊太祚抱上战马。

    渊太祚气得拿起手中的鞭子抽打众人,可最终还是选择了逃走。

    骑在马上的渊太祚回望一眼这满是疮痍的战场,无奈地长叹一声,这一战他失去了自己的核心部队,失去了所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往后到底是什么情况,实在难以预料了。

    **相和俞绍先二人护着渊太祚,从小路往北而去。众人拼死突围,终于逃脱隋军的追击。

    至于这数万的溃兵,哪还有功夫管这些人。

    战场上剩下的这群高句丽溃兵,因为渊太祚的逃跑,无人指挥,在隋军有序的打击下,全军覆没。

    黄明祯渡过泛河,走在已经被鲜血染红的路上,脸色沉重。黄明信打了一场难以想象的战争。

    此时虽然战事已必,烽烟也即将燃烬,可到处挥之不去的血腥无不述说着这一仗的惨烈。

    黄明祯从断壁残垣之处,找到了已经受了重伤的黄明信。

    黄明信腹部受伤,正躺在担架上,刚醒过来。

    黄明祯看到弟弟,眼眶不禁湿润。明信是他的亲二弟,当年父亲滞留漠北,他跟着大兄前往扬州,弟弟一个几岁大的孩子作为家中最大的男丁,便撑起了整个家,黄明祯每每想起此事,便满是自责。此时看着弟弟的样子黄明祯握着弟弟的手,有些哽咽,久久没有说话。

    黄明信看到兄长的样子,反而劝慰道:“兄长,不疼!”有些稚嫩的脸色,因为疼痛而扭曲,却依然强自挤出几分笑容。

    黄明祯让人将弟弟送往后方治疗,便招孟金义详细问询当日之事。孟金义将当日郭荣违反作战计划,黄明信与郭荣争论,甚至差一点动刀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黄明祯。

    黄明祯这才知道,若没有弟弟拼死争取,今日真的要将这数万高句丽军队放走了。

    黄明祯难得的怨怒,抽出横刀,一刀砍在桌子上大骂道:“郭荣小人,吾势杀汝!”

    此战原左屯卫将士伤亡极其惨重,五千人只剩下一千七百余人,还个个带伤,再加上还受伤在身的亲弟弟,黄明祯势要跟郭荣算一番帐。

    黄明信麾下这一千多人,历经今日这番生死血战,往后必然是一支真正的强兵。黄明祯不准备让他们再返回右屯卫麾下,而是令麦仲才、孟金义二人统属,暂归于辽东右军。

    此战自渊太祚出新城开始,前后转战六日,高句丽人六万主力全军覆没。隋军斩首一万四千级,俘虏三万多人,渊太祚只率一百多残骑逃走。

    看着战场这数万俘虏,黑压压一片延伸到视野尽头,黄明祯并没有多么欣喜。这三万多俘虏加起来不如一个渊太祚啊,渊太祚常年在扶余城,实力庞大,盘根错节,影响力惊人。今日走了渊太祚,未来就不知道要有多少事端。

    黄明祯命令刘黑闼率领骑兵继续追击渊太祚,无论如何务必将其诛杀。而其余主力,则往开原城而去,黄明祯要去看看,郭荣到底在开原城做了些什么?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