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五章 紧急撤退

    此时的辽东,除了一部分想入幕府的,众人的关注力还是集中在渊太祚身上。黄明远终于决定辽东两线出兵,准备彻底覆灭高句丽。

    当日兵败的渊太祚,一路北逃到扶余城,总算勉强保住性命。

    可此时扶余城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从开原城到扶余城不到二百里路,沿途无险可阻,根本挡不了隋军多久。

    高句丽军队屡战屡败,已经失了信心,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情绪,渊太祚根本没有抵挡住隋军的决心和勇气。

    而且高句丽武将凋零,此时连个能用的将领都没有。

    最最重要的是,平壤已经告破,国主高元已经投降,这意味着高句丽已经亡了,他们连个正儿八经的身份都丧失了。

    渊太祚遂决定拥立高元的三弟高建武为高句丽新的大王。

    当然渊太祚也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

    高建武是高元一朝的要臣,先后在辽东城和扶余城抗击隋军,在高句丽军中影响力极深。

    拥立高建武为大王,既可以获得高句丽名正言顺的继承权,又可以获得还活跃在各地的高句丽老臣的支持。

    因此渊太祚回到扶余城的当日,便匆匆忙忙地举行登基大典,将高建武扶上王位。

    渊太祚又向扶余城中的百姓和士卒诈称,隋军攻破平壤城之后,进行了屠城。自大王高元以下满城老幼,俱被隋军屠杀。他希望以此来激起城中军民的决心和士气。

    当然渊太祚不知道的是,及其的恐惧或许比勇气更多。

    渊太祚此时尽可能地鼓动起所有人,甚至还给高元追尊了谥号,若不是时间不够,他就要给高元举行葬礼了。

    凭借这些手段,渊太祚暂时稳住了城中的军心。

    当夜,渊太祚便召集属下,准备撤离扶余城。

    但扶余城也不是想撤就撤的。扶余城是原高句丽第三大城,仅次于平壤城和辽东城。而且扶余城曾是扶余国的国都,高句丽又源于扶余国,所以扶余城对于高句丽人政治意义重大,是高句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核心。

    若是就这么放弃了,很多人实在接受不了。

    但渊太祚手上不过万余人,根本不堪一战也是事实。

    这时身为高句丽新王的高建武主动去拜访扶余城中的各大家族领袖和军中将领,劝说他们同意撤退,并积极邀请各大家族加入新建立的高句丽朝廷。他又积极劝说满城的百姓和士兵,向他们解释扶余城现在的境况,告诉他们现在只是暂时规避隋军,等到以后,还会重归旧土。

    高建武的一波游说,获得了很多大家族的支持。

    众人也不是不明白撤退的必要性。只要现在丢家舍业,那损失算谁的,总得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或者是向新朝廷换取好处。

    在高建武看来,关于以后的许诺,若是高句丽败了,自然不会兑现。若是高句丽重获新生,那点东西谁又会在乎。

    总之,原本在渊太祚手上只不过形同傀儡的高建武,成功的向各大家族和老百姓展示了一番自己的新形象,也获得了一波拥护者。

    实际上高建武领兵多年,又怎么会甘心只做一个渊太祚手中的傀儡。若是可能,他会费尽心思抢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即使是一个颠沛流离的王,那也是王,不容下面的人欺辱。

    此时要撤退,并不容易。

    扶余城是高句丽经营多年的北方重镇,物资丰富。此时高句丽人手上最重要的只剩下扶余城的多年经营,若要撤退,必然将带走全部物资。

    可现在隋军紧随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杀到,为了争取时间,必须在隋军主力到来之前撤退。

    渊太祚遂下令明日一早,必须让军队和百姓分批开拔,最迟不得晚于后天一早,所有人都要离开扶余城。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撤离,还有带走全部物资,其难度可想而知。

    说是一日之内全部撤走,但真正实行起来,根本不可能。此时北撤,全无固定地点,这就代表着很多无法贮存的物资根本不能携带。军队还好,有官吏约束,但那些老百姓,不仅带上了值钱的东西,还把家中的鸡、鸭、牲畜、坛坛罐罐全部带上,不仅走不快,还造成了道路拥堵。

    这是逃难,不是搬家。

    一整天的时间,各处都在协调,各处都在生乱。

    渊太祚眼看如此,心知再这么下去,隋军打过来十次也走不了。他于是下令,命军队先行,除了携带粮食、武器、马匹、铠甲等军用物资,全部抛弃。

    至于城中的老百姓,先是贵族先撤,然后分阶层再行撤退。

    到了第二日拂晓,有在南线的部队斥候汇报,在扶余城南不到二十里的地方已经有隋军骑兵出没。

    渊太祚很清楚,隋军骑兵出现,说明其主力已经离着扶余城不远了,若是再不撤退,便走不了。

    看着满城“乌央乌央”的百姓,渊太祚实在顾不得他们了。

    虽然他们北上进入丛林之中,没有部众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但那毕竟是以后的事情。于是渊太祚下了一条命令,城中百姓自行往北找朝廷汇合,然后他便率部向北逃去。

    至于城中的百姓,没了组织,又担忧隋军屠城,只得各自逃命。

    此时高句丽军队已经撤了,众人彻底没了管束,为了逃命,到处都是争夺道路的事情。很快不少人趁乱开始打劫,很多无赖、流氓混在逃难的人群之中。

    在危险和绝望的时候,人们不仅不能守望相助,反而会激发最原始的兽欲,整个扶余城彻底乱了起来。

    等到刘黑闼率领骑兵到达扶余城,便看到城内城外处处烽火,到处都是劫掠、厮杀的场面,满城都在哀嚎和呻吟。

    刘黑闼也想不明白扶余城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难道渊太祚纵兵劫掠了,但这里是他的老巢啊。

    此时的刘黑闼也顾不得其它,先命人制止骚扰,进行救火,稳定整个扶余城的形势。扶余城是辽东最北面的一座大城,位置重要,隋军还有依靠扶余城来向北出击,可是不能毁了。

第七十六章 北连靺鞨

    渊太祚一路向北逃到扶余旧城一带,又汇合了驻守北境的其妻弟梅龙。此时渊太祚加上其弟渊建生部、妻弟梅龙部、陈应龙部等兵马,总计不到两万人。

    至于带出的百姓,不超过万人。

    凭借这些人马,想战胜隋军,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渊太祚倒是有些光棍意气,既然如此,索性我放弃一切,看你大隋能不能追到这北境荒蛮之地来。

    因此渊太祚又让人传令镇守国内城的长子渊产,令其放弃国内城,率领部队向北来此与自己汇合。

    众人离开了扶余城,才感受到扶余城的好。

    高句丽人虽说也是从这片山林里走出来的民族,可已经离开这里数百年了,根本不熟悉这片土地。他们靠着农业生活,住在城市里,骨子里哪里还有半分游牧民族的习性。

    众人俱不习惯游牧生活,军中充斥着悲观的情绪。

    渊太祚发现,等待隋军撤退怕是不现实。不等隋军撤走,他们便要死在这片丛林里了。

    但前途茫茫,何去何从。

    这时部将俞绍先向渊太祚建议,何不向北面的靺鞨人请援,栗末部可是一直对辽东充满了野心。

    靺鞨也是东北一个少数民族,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现在叫做“靺鞨”。靺鞨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不太出名,但他后来有两个名字人尽皆知,一个叫做女真或女直,另一个叫做满洲。

    靺鞨分为七部,分别为粟末靺鞨(与高句丽相接)、伯咄部(在粟末部之北)、安车骨部(在伯咄部东北)、拂涅部(在伯咄部东)、号室部(在拂涅部东)、黑水部(在安车骨部西北)、白山部(在粟末部东南)。

    其中黑水部尤为劲健,是古之肃慎氏。

    而栗末部是诸部中最开化的部落,其实力也最为强劲,栗末水(今第二松花江)便是以其族名命名。

    高句丽和靺鞨人的关系并不好,历史上扶余国便是靺鞨人灭亡的。双方在扶余国旧地常有争端,双方爆发过多次战争。其扶余城所面对的敌人也是以靺鞨人为主。

    因为靺鞨并不统一,而高句丽的实力远强于靺鞨,因此屡屡压着靺鞨人打。

    但这并不意味着靺鞨人实力不强。

    栗末部曾“每寇高句丽”,还“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甚至还联络北魏出击高句丽。

    靺鞨中最强大的是栗末部,部落下又分成数十部,有数万之兵。

    其余诸部,强大的如伯咄部“胜兵七千”,其余诸部也各有数千人。至于最北面的黑水部,地广千里,从后世的佳木斯一直延伸到鄂霍次克海,有几十上百个小部落组成,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

    听到俞绍先的建议,渊太祚有些沉默。

    借兵不是不可以,但请神容易送神难,他担心即使能击败隋军,怕是又使得靺鞨人扎根辽东,到最后得不偿失。

    其余众人,也不太愿意向靺鞨借兵。

    双方打了数百年,实在不好联手啊。

    这时俞绍先说道:“大王,莫离支,我军实力实在不足,单凭我军,很难击败隋军。有斥候向南巡哨到扶余城附近,发现隋军已经驻扎进扶余城,而且修缮城池,安抚百姓,大有常驻之势。若是如此,我等复国,不知何年何月。

    我等常与靺鞨人交战,靺鞨人实力很强,利用靺鞨人对抗隋人,是现在最好的办法。

    至于担心靺鞨人会赖在辽东,根本不必。靺鞨虽然强大,但隋军也不弱,若是引得两方争斗,两败俱伤,则无论如何都是我军获利。诸位难道以为靺鞨人在隋军的面前,还能全身而退。

    即使靺鞨人全胜,但这些森林里的蛮子懂得怎么守城吗?我军随之返回辽东,征召百姓,也可轻易将其击败。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用靺鞨人来削弱隋军的实力,来给我们减轻压力。”

    众人听得纷纷点头,不得不说,若是真如俞绍先说得这般,还真有可能复国。

    但问题也不是没有。

    高建武便说道:“俞将军所言不得不说是个好计,但是现在我们又有什么本钱让靺鞨人为我们出力?”

    众人纷纷点头,靺鞨人也不是傻子,凭什么为高句丽出力?他们能与高句丽人对抗数百年,自有其强大的原因。

    这时众人纷纷看向俞绍先。

    俞绍先乃说道:“若是旁时,靺鞨人自不会为我们火中取栗,但靺鞨人素来贪婪,我们若是厚贿之,必能说动对方。”

    梅龙听了,有些讥笑道:“我们现在连自身的供养都不能保证,哪有东西来贿赂靺鞨人。”

    当然这话说得不尽真实,渊太祚在扶余城的家底比谁都厚,但众人不能挑明啊。

    俞绍先神色如常,并不在意梅龙的挑衅,继续说道:“不要什么东西,有个东西靺鞨人就拒绝不了。我等可许诺靺鞨人,一旦其同意出兵,帮助我高句丽复国,我们便将整个辽东割给靺鞨人,双方以鸭渌水为界。”

    众人纷纷惊住了。

    “胡言乱语!”

    “万万不可!”

    若是高句丽没了辽东,那高句丽的实力要损失一多半,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

    这是高建武也一脸不高兴地说道:“俞将军,辽东之地,是我高句丽不可分割的地方,怎么能给靺鞨人?”

    “可辽东现在不在我们手上。”

    俞绍先有心想笑,都什么时候了,还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

    俞绍先话一说出口,众人立刻哑口无言。

    “大王,莫离支,当前先打败隋人复国成功才是最重要的,其它一切都可以商量。况且我们只是答应将辽东给靺鞨人,但辽东却不在我们的手上,还需要他们自去取,所以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一旦靺鞨人和隋人对上,他们还能再休战吗?

    只要我们强大了,打败了隋军,到时候给不给靺鞨人辽东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众人这才明白,俞绍先不过是想给靺鞨人画一个大饼,根本就没想兑现诺言。

    高建武与渊太祚纷纷大喜,乃以俞绍先为大使者,出使靺鞨。

第七十七章 出使栗末

    粟末靺鞨居靺鞨的最南方,地处徒太山(一称太白山,今长白山)北,依粟末水,南与高丽为邻,西接契丹,大体分布于以今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地区。

    大隋开皇年间,位于高句丽与靺鞨边界的粟末靺鞨的厥稽、忽赐来、窟突始、悦稽蒙、越羽、步护赖、破奚、步步括利八部,部众数千户,因不愿臣服于高句丽,在首领瞒咄与其弟突地稽率领下,从扶余城西北举部南下,内附隋朝。隋文帝将他们安置营州居住。

    这次粟末靺鞨内附,导致留在栗末水的栗末部元气大伤,再无力与高句丽抗衡。

    高句丽人之后不断北侵,压缩着栗末部的生存空间。

    直到之后栗末部首领乞乞买利整合剩下的十多部,统一粟末靺鞨,又和周围的各部组成联盟,共抗高句丽,才勉强挡住了北侵的高句丽人。

    此时栗末部的大营在后世的吉林市附近,背靠栗末水。

    俞绍先受命之后,从扶余故城沿着栗末水一路向东,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栗末部。

    可对方一听到他是高句丽人,直接将他给绑了。

    高句丽和靺鞨人打了数百年,靺鞨人对高句丽人是恨之入骨。尤其是栗末部,数任酋长都死在高句丽人的手上,结下的仇怨是数也数不清,仇深似海。

    若不是俞绍先一看形势不对,赶紧拿出高建武给他的国书,直言有要事见靺鞨部酋长,对方怕是直接将他给砍了。

    虽然暂逃一死,但对方显然不会给他好脸色。

    这群靺鞨人将俞绍先和随从绑了起来,推推搡搡地带到部落之中。

    沿途有人听到俞绍先他们是高句丽人,无不面带凶狠,目露凶光,似乎要将他们吃了一般。

    此时的栗末部虽然已经开化,但只是相对其他部落。其部落内部仍旧保持着不少原始部落的荒蛮习俗,比如宰杀俘虏祭祀,甚至是烹煮俘虏。

    在缺衣少食的原始部落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吃的,人和四只脚的牛羊没什么区别,或许人不如牛羊好吃。

    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司马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因此众人将俞绍先带到部落之中,便架起大锅,准备烹煮了这些人。

    高句丽开化了很多年,虽然祖先也是吃人吃过来的,但他们早就不这么做了。更何况今日不是吃人而是被人吃,因此众人见到这种场面,哪里还能淡定,早就吓得腿都软了。

    看到他们这么狼狈的样子,经过的靺鞨人纷纷大笑。

    俞绍先虽然也是久经沙场之辈,但也没见过这种场面,再是不怕死的也不能对此无动于衷。可俞绍先很清楚不能将这种恐惧给带出来,否则必死无疑。

    因此俞绍先装作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一路走到栗末部的大帐,倒是让周围的靺鞨人赶到一阵惊奇。

    乞乞买利三十多岁,“金辫发垂肩,留颅后发系以色丝,用珠玉为饰。”“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大马金刀的坐在帐中。

    (如果想象不出来乞乞买利的样子,参照明朝建州女真人的样子)

    这样子让俞绍先感觉自己是在见一个野人一般。

    “高句丽人,来此作甚!莫非是觉得我杀得高句丽人不够多,故意来我这送死啊!”

    乞乞买利说完,众人一阵哄堂大笑。

    什么外交礼仪,大国风范,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这里比文明社会更加讲究弱肉强食,所以也少了一些弯弯绕绕,更加直接。

    俞绍先强忍住内心的愤怒,对乞乞买利说道:“我奉高句丽大王之命,来向酋长送一件东西。”

    乞乞买利眼皮也不翻一下,这高句丽意图收买他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栗末部不买他们的帐,高句丽的使者来了很多次,但每次栗末部都是将礼物收下,使节杀了送回去。

    乞乞买利大剌剌地问道:“什么东西?”

    “辽东!”

    乞乞买利听得俞绍先的话,猛地站了起来,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表现的太过急迫了,于是又有些尴尬地坐了下来。

    也不怪乞乞买利失态,靺鞨人日思夜想的就是占据辽东。

    “高句丽人,你是高元派来消遣我的不成?”

    此时乞乞买利还不清楚高句丽已经灭国的消息。在他看来,辽东之地,是高句丽的依仗,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的交给他。

    荒蛮之地,消息也太不灵敏了。

    俞绍先忙说道:“启禀酋长,在下此言,千真万确。今有强隋,仰仗国力,攻我高句丽,我国不敌,乃节节败退,已经丢了扶余城。强隋亡我东北诸族之心不死,万请酋长能出兵救援。若是栗末部能够出兵相助,我高句丽愿以辽东之地酬谢之。”

    隋朝攻打高句丽的事情乞乞买利也清楚,去年他还想着趁火打劫,攻打扶余城,只是没有成功,被渊建生赶了回去。

    没想到今年隋朝再次出兵,竟然攻破了扶余城。

    乞乞买利也不是傻子,虽然他很想得到辽东,但高句丽都不是隋人的对手,更何况是他们。

    “照你这么说,辽东已经完全落入隋人之手。你们拿着已经丢了的土地来酬谢我,是不是有些说不过去。”

    乞乞买利瞪着俞绍先。

    俞绍先赶忙说道:“酋长明鉴,辽东虽在隋军之手,但百姓皆不服隋人,各地叛乱不断。况且我高句丽与酋长同时出兵,也算是为酋长夺回高句丽。”

    乞乞买利忽然站起来,走到俞绍先跟前说道:“你这人说话不严不实,隋军既然强大,我又怎么能敌得过。你们如此鼓动我南下,是何居心?怕是想让我与隋军两败俱伤,你们好渔翁得利。”

    乞乞买利忽然变脸,便对身边的护卫说道:“把他给我拖出去煮了。”

第七十八章 靺鞨联盟

    俞绍先大吃一惊,这乞乞买利也太喜怒无常。两个人架着俞绍先往外拖,俞绍先心中惊惧,难道真要死在这里,成了这群野人的腹中餐。

    这时俞绍先也顾不得其它了,只得挣扎着大喊道:“大酋长,我真没有骗大酋长,我高句丽已经亡国了。”

    乞乞买利一愣,忙让人将俞绍先又给拖回来。

    此时俞绍先也不可能再隐瞒了,索性将平壤城被隋军攻破,他们另立朝廷,逃亡北地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

    此时将他们的情况表现的越惨,靺鞨人越能减弱对他们的敌意,相信高句丽不是骗他们。当然这个分寸也得把握好,若是让对方以为高句丽已经是个予取予求的国家,反而转过来先攻打高句丽则弄巧成拙了。

    俞绍先的话让乞乞买利听得是满脸惊愕,难道那个庞大的高句丽就这么亡了。

    俞绍先说得话,乞乞买利用了好一会才消化完。对于乞乞买利来说,从小就被族人告知的那个敌人,是个庞然大物,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可现在他竟然就这么轰然之间灭亡了,这个消息太令人震惊了,超出了他的想象。

    乞乞买利让人将俞绍先带下,然后让人前来议事。

    既然情况有变,那高句丽人开出的条件便不是不可以考虑了。

    虽然作为酋长,乞乞买利的权利很大,但这些部落本就是一个简单的联盟,更何况栗末部又是由十多个部落联合成的大部落。这种决定前途命运的事情,乞乞买利再是独断专行,也不可能越过各部小酋长。

    各部小酋长和部落长老纷纷前来,听到乞乞买利带来的高句丽覆亡和请求栗末部出兵的消息,众人也是愕然。

    那不是别的国家,那是东北之地两百年的霸主高句丽。

    众人又是唏嘘,又是惊喜。

    对于是否出兵,众人意见不一。

    很多人看来,大隋那些中原大国,他们连高句丽都可以灭亡,单凭栗末部,贸然出兵,不是以卵击石?

    虽然众人不清楚隋朝的实力,但是可以轻而易举地灭亡了高句丽,其强大可想而知。

    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出兵。

    靺鞨人对于辽东的渴望是不用赘述的。自古以来,从东胡开始,每一个强大的民族,都是从占据辽东开始的。乌桓、慕容鲜卑、段氏、高句丽······都是从辽东崛起,然后或是进入中原,或是称雄北地。

    这种野心和期望,是浸润到每一个北地民族骨子里的,根本洗刷不掉。

    靺鞨人如此奋不顾身地与高句丽人争斗了数百年,其目标始终都是辽东。

    对所有人来说,这次是入主辽东的一个好机会。若是错过了这次机会,等到隋人在辽东站稳了脚跟,他们将再无机会。

    这个时候,谁也不敢说放弃。

    这时栗末部长老厥稽利哥认为,高句丽带甲数十万,纵横辽东,隋军虽然击败了高句丽人,怕是也会伤亡惨重。

    况且大隋地域广大,也不可能总是将目光盯着辽东。只要栗末部击败隋军一两次,或者是截断隋军的补给,隋军必退。

    这也不是厥稽利哥自以为是,而是这么多年了,汉人与他们打仗就是胜了也很难占据其地,尤其是在辽东这片价值不大的地方。当初曹魏攻灭高句丽,烧了丸都山城,高句丽不也很快便又复起。

    汉人对于辽东以北,并没有什么野心,这是汉人和胡人共同的看法。

    只要让汉人感受到他们的决心,汉人便会知难而退。以前,他们的祖先都是这么做的,且多是成功了。

    但问题偏偏是黄明远有这个野心。

    厥稽利哥建议,可以将目光放在扶余城上,若是能占领辽东最好,即使不胜,估计隋人对地处北面的扶余城野心也不会太大,他们可趁机取之。到时候从扶余城往北直到栗末水将全是栗末部的地盘,栗末部必将实力大增。

    即使栗末部不敌隋人,大不了便向隋人请降。听说隋朝皇帝最是大方,只要愿意向他称臣,各种赏赐绝对超乎想象,兴许对方一高兴便将扶余城等地直接送给栗末部了。

    众人听到厥稽利哥的话,纷纷振奋,连乞乞买利也是跃跃欲试。

    若是败了,大不了就退回栗末水,隋人反正不能跟过来,但若是胜了,他们就将成为辽东新的主宰。

    这种险值得一冒。

    这个时代,因为信息传播的原因,各国相互之间,信息交流极其不畅。此时栗末部甚至都不知道隋军的主帅是谁,更不清楚黄明远的威名。

    当然栗末部也不想知道,爱谁谁。

    在丛林山地,虽然胡虏的装备、战斗力并不如中原部队,但仗着有利地形,并不是不能与中原王朝一战,这也是栗末部的底气,也是他们能够和高句丽人周旋数百年的重要原因。

    乞乞买利的野心很大,大到整个白山黑水。

    在乞乞买利看来,若是能趁此机会,联合靺鞨各部,就像之前的鲜卑人、高句丽人一样,建立一个靺鞨人的国家,那么他将会闪耀整个靺鞨的历史。

    乞乞买利和俞绍先约定,乞乞买利可以联络靺鞨各部共同出兵,但空口无凭,靺鞨人也不能干为高句丽人做事。高句丽人必须交给靺鞨人三万具刀枪,五千张弓,五十万支箭,一千具铁甲,三万具皮甲,五千匹战马,其余物资无算。

    俞绍先听了一阵头大,高句丽人刚才从扶余城离开,手中物资本就所剩无几,若是按照栗末部的要求,把他们卖了都付不起啊。

    最后俞绍先与乞乞买利一阵讨价还价,双方约定高句丽人先给栗末部一半的物资,剩下的在击败隋人之后再行支付。

    这些物质都是厥稽利哥建议乞乞买利要的,他的狮子大开口连乞乞买利听了都大吃一惊,这么多的物资,他见都没见过,高句丽人愿意先支付一半,他已经很满意了。

    栗末水之地,物产丰饶,很多民族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吃喝不愁,但若是发展,却是很困难。

    这么多的物资,甚至足以支撑栗末部成为靺鞨人的霸主了。

第七十九章 等待再战

    俞绍先来时是被捆着来的,走时便成为了栗末部的贵宾。

    不过俞绍先可不敢再来了,这真是一群野人。他不想被这些人给煮了,可也不想成为这群野人的客人。这群野人待客都用人的心肝啊。

    等俞绍先离开之后,乞乞买利便派人联络各部,商议会盟。

    诸部之中,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因为与栗末部离的比较近,同时也遭受高句丽人的袭扰,素来以栗末部为首。

    号室部离黑水靺鞨更近一些,并不是很在意栗末部,但是碍不住对辽东的野心,也来赴会。

    至于白山部,算是高句丽的附庸,此时高句丽爸爸亡了,正担心没有依靠,眼看栗末部相招,立刻选择回归靺鞨大家庭。

    除了黑水部,其余六部全到了。不是栗末部不想邀请黑水部,毕竟黑水部实力不差,但黑水部内部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酋长之位,已经打成狗脑子了,都盯着这一亩三分地,实在没人愿意参合南下的事。

    六部在栗末部会盟,双方商议南下攻隋,瓜分辽东之事。

    乞乞买利很清楚,单凭现在的栗末部,即使大败隋人,也很难完全占据广袤的辽东。但加上其余诸部,他们便能一边加紧控制诸部,一边掌握辽东。而栗末部作为盟主,不断消耗各部,增强实力,最后将其余诸部完全融入到栗末部中。

    现在乞乞买利的野心很大,想法也很长远。若是能占据辽东,他们凭啥帮高句丽复国,取而代之岂不更好。

    甚至更进一步,他有可能重现前辈的荣光,入主中原也是可能的。

    想想乞乞买利都有些迫不及待了,恨不得马上南下辽东。

    不过今年肯定没法出兵了。

    此时已经快要入冬,东北地区,到了冬季,天寒地冻,别说出兵,生存都很困难。每年哪个部落没有百八十人冻死。

    各方商议,明年开春,栗末部出兵两万三千;伯咄部出兵七千;白山部出兵五千;安车骨部出兵五千;拂涅部出兵四千;号室部出兵三千,共计四万七千人,一同伐隋。

    近五万盛兵南下,为了辽东,靺鞨人已经赌上了未来。

    ······

    高句丽北连靺鞨人的事情,黄明远很快通过高句丽军中的探子了解到。

    靺鞨人根本没啥保密意识,这种事,几乎传遍了整个靺鞨部落,自然瞒不过隋军。

    对于靺鞨人,隋军其实并不了解。不少人担心靺鞨人参与到大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之中,恐怕会影响大隋在辽东的统治,认为应该提前下手,主动出击。

    黄明远却并不担心,反而乐见其成。

    从开原往北直到后世的外兴安岭,地广数千里,民族不知凡几。这些人隐藏在各处山林之中,以打猎、打渔、放牧为生。黄明远若想消灭这些人,即使用上十年也未必能成功。而且东北各处的深山老林,地形复杂,人迹罕至,根本不适合远征。

    现在靺鞨人主动集结起来,进攻辽东,正中黄明远的心意,黄明远都想给对方发个锦旗了。

    若是野战,隋军还没怕过谁呢。

    因为靺鞨人要南下辽东的事情,连带着黄明远不得不调整对高句丽小朝廷的策略。原本高句丽人是个大敌,不将对方全部灭亡,黄明远决不会放松对他们的打击。可现在要是因为消灭高句丽人而使得靺鞨人不敢南下,则有些得不偿失了。

    黄明远只得命各部停止追击高句丽人。

    此时黄明祯的西路军已经入住扶余城。

    渊太祚逃离扶余城很果决,等到黄明祯的主力到达扶余城,城中官兵早就跑光了。不过高句丽人在扶余城经营多年,时间紧急,所以大量的物资都丢给了隋军。

    黄明祯入城之后,便命斥候向北追查高句丽人踪迹,而主力则屯驻在扶余城中。

    扶余城是辽东北面最重要的城池,黄明祯乃奉命在扶余城周围进行屯田,准备常驻。

    辽东有兵二十余万,每年的消耗海了去了,黄明远虽然有日南的粮食支持,但坐吃山空,地主家也没余粮,也得省着花。

    而且扶余城附近,汉人极少,来此开拓的汉人更少,黄明远希望通过军队屯田来吸引辽东的汉人北上开拓。

    而与此同时,进攻国内城的西路军也没什么太多收获。渊产是个好儿子,没有逞强,接到父亲渊太祚撤退的命令之后,立刻率领三万人马北上徒太山,将一座空城留给了隋军。

    隋军得了一座空城,却放跑了整整三万高句丽军队。

    不过攻克国内城也有其特殊意义,至此,整个高句丽在辽东的城池全部为隋军所占领。

    战争算是暂时结束了。

    马上要到冬天,战争要到明年才能进行,而隋军也必须抓住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安定地方,整军备战。

    首先便是整编、补充部队。

    原辽东左、右军是北线战场的主力,两部再加上原左屯卫四千人,归义右军巴刚一部,合编为镇北军,共计六万人,由黄明祯统一指挥。

    镇北军屯驻扶余城,负责对靺鞨人和高句丽人作战。

    史祥毕竟不是黄明远的心腹,黄明远不可能将军队长期交到他的手中。至于左屯卫一部和巴刚一部,黄明远也希望他们能彻底融入辽东体系之中。尤其是巴刚所部,让他们彻底成为隋军,逐渐融合进汉人之中。

    以原右军高元备所部建白山军,属兵一万,屯驻国内城,负责徒太山方向的开拓。

    以原右屯卫军所部和右军余部,再加上徐虎子部,共计三万人,整编成新的右屯卫军,以张文远为主帅。

    以原左军余部和焦方杰所部再加上归义右军巴廉部合编为镇辽军,共计三万人,以蔡知运为主帅,负责驻守辽东。同时黄明远又把堂弟黄明信调入其中。

    左武卫军扩编为三万,直接受黄明远指挥。

    其余归义军和顺义军,整编为镇屯十二营,共计四万人马。

    各部彻底被黄明远打散。

    经过整编之后,黄明远手上有二十二万主力军,七万民族军,还有两万多各地卫戍的府兵。

    此时的黄明远已经初步具备问鼎天下的实力。

第八十章 赈灾胡虏

    辽东之地,原有各族百姓两百万人左右,其中汉人数量差不多有十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辽东城等靠近辽河的地方以及辽南地区。其余各族包括高句丽人、扶余人、靺鞨人、室韦人、契丹人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混血民族,则分布在广袤的辽东各地。这些民族来源复杂,相互语言、文化、习俗不同,矛盾频发。

    等到大隋往辽东移民了数十万人口,汉人的数量才勉强占到三分之一,而且仍旧多集中在辽中、辽南等地。

    在高句丽人撤退之前,为了给隋军制造混乱,便大肆诬蔑隋军,引起恐慌,煽动百姓作乱。各地的百姓不了解真相,纷纷逃散到各地。

    还有一些受高句丽人煽动的地方武装,划地自守,抗拒隋军的管理,甚至与隋军为敌。

    虽然隋军在辽东各地有强兵压制,但各地动乱依旧不断。

    黄明远知道,短期内使得辽东如中原腹地一样的确不可能,但也不能让辽东成为“中国的巴尔干”,动乱的火药桶。

    为了安定地方,黄明远先是在各县设置了剿匪司,把各县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山城纷纷隳毁。

    又采取剿抚结合的方式,尽量减少动乱。

    而且黄明远还下令,凡有三代以内汉人血统的,不论是父亲、母亲还是祖父、外祖父,都可以加入汉籍。光凭此策,便有数万人入籍。至于其中是真是假,黄明远并不在乎,汉人认同的是文化,又不是单纯的血脉。

    黄明远还让人在各县建设学校,凡胡族的大族子弟都可以上学,甚至是强制上学。等到这批人成长起来,给各地带去汉文化,料想胡虏怕是不存在了。

    黄明远不能杀光所有人,那是自取灭亡。黄明远要的是以汉文化为主体思想,各民族团结在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组成中。

    这两年辽东因为战争,极其困乏,很多地方农业生产停滞。再加上高句丽官府为了打赢这一仗,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繁多,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各地的一些胡人百姓,纷纷无以为继。

    而这个冬天极其寒冷,天寒地冻,牛羊牲畜不少都冻毙。原本还能靠着打猎、捕鱼勉强为生的各族,终于支撑不下去。

    如此寒冷的季节,连吃草都困难。

    先是各地出现哄抢粮食的局面,甚至后来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像。不少部落内部生乱,眼看无数人就要冻死、饿死在这个冬天。

    襄平城内,不少人对此是喜闻乐见的。

    就连乙支文德也感到这种事太正常了,以辽东的苦寒,哪一年没有三个五个的族群直接冻亡在山林之中。

    幸好汉人因为一年多的经营,生产、生活初具规模。今年又是大丰收,还有官府帮着赈灾,因此这个寒冬对他们影响不大。

    “冻死这群胡狗最好,到省得我们动手了。”

    不少人纷纷点头称是,颇有些幸灾乐祸的样子。对于汉人来说,刚结束了与胡人数百年的战争,着实对胡人没有什么好感。很多人对于胡人第一反应就是杀,什么平等、自由是不存在的。

    胡人,那算人吗?

    大将军府当然不在意这些胡人的生死,但却不能使这些胡人成为辽东动乱的根源。因此大将军府还不得不重视此事。不过对于怎么处置这些胡人,众人说法不一。

    黄明远乃召集诸将议事。

    此事关系重大,因此以邓议为首的文官暂时都不说话。倒是一众武将,态度都很坚决,觉得这是一个覆灭胡虏的好机会。

    黄明远看着众人问道:“你们真的觉得冻死这些胡人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众人皆是一愣,难道不是吗?

    黄明远又问道:“这辽东之地,如今年这般大风雪也不是没有,胡人都冻死了吗?你们之中,很多人也见过草原上的白灾,不比这风雪更大,草原上的胡人都冻死了吗?”

    众人不太明白黄明远的意思,皆没有说话。

    黄明远接着说道:“当年匈奴在草原肆虐,卫青、霍去病杀了数十万匈奴人,尸骨盈野,匈奴人灭亡了吗?然自匈奴南下,在中原不过百年,今日天下可还有一个匈奴人?他们去哪了?

    杀人,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难道大将军要赈灾,这样的做法着实让他们接受不了。不对这些胡虏冻死已经是恩赐了,还想让他们救助这些胡虏。

    “那我们赈灾不是让胡人越来越多?”

    “谁说的?”

    黄明远正气凛然地说道:“是心向汉家的人越来愈多,高句丽的死忠分子越来越少。胡人是杀不光的,我们要消融他们。”

    之后,黄明远便让邓议安排对胡人赈灾。

    此次雪灾,胡人最需要的是粮食。对于粮食,辽东倒是不缺。辽河沿岸建了不少大粮仓。但问题是大雪封路,很多道路都不能通行。而且胡人都住在犄角旮旯里,这赈灾一事,真的不容易。

    黄明远下令用军队和组织胡人进行运输,修整道路,务必将粮食运到各县、各山城。

    而且对于赈灾一事,黄明远又给邓议下了六条命令。

    一、按照各部落与大隋的关系和对大隋的忠诚度依次赈灾,让各部落体会到忠于大隋的好处。

    二、加大宣传力度,用粮食吸引藏于各地的胡人出现,增加人口,断绝各叛乱势力的人口来源。

    三、边赈灾边编户齐民,一边打击胡人上层统治力量,一边收拢下层胡人的心。

    四、以工代赈,收拢胡人之中的壮丁,编入各处工程队,不断地改造和消耗他们。

    五、官方组织买卖人口,大肆购买胡人之中十五到三十五岁的女性,补充汉人之中的人力不足。

    六、定时定量发放粮食,使胡人饿不死也没有余粮。同时多次放粮,轮番上阵,使胡人彻底感受到官府的好。

    让军队参与赈灾,能够培养军队的荣誉感。至于这些胡人,给点粮食,要多少有多少,因此赈灾的劳动力很快充足起来。

    很快各地的赈灾按照黄明远的命令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是大隋彻底摸清整个辽东胡人情况最好的一个机会。

第八十一章 救苦救难

    辽东仓岩城(今吉林省集安市西北六十里霸王朝村东北古城)。

    这里是国内城以西六十里的一座城池,以前是国内城的西面屏障,城中人口很多。大隋灭高句丽之后,便在鸭渌水以西新占领的地盘设了胜捷(新城)、西安平(泊灼城)、凤城(凤凰城)、白山(国内城)、高显(越喜地)、四平(扶余城)六县,而仓岩城属于白山县。

    因为大隋占领这里较晚,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往这个偏僻的地方移民。因此当地汉人很少,仓岩城中几乎都是高句丽人。隋军占领这里之后,清理了仓岩城的府库,隳毁仓岩城的外城墙,然后便离开了。

    隋军无论是官吏还是军队都太少,根本顾不得此地。只得任命了一批先期投降大隋的高句丽人在此为官,维持秩序。

    此时大雪封城,天寒地冻,城中百姓没吃没喝,只得闭着眼等死。

    这日风雪小了一些,不少人想着外出能不能捡点柴火御寒,便见国内城方向,大股军队拉着不知什么东西往城池方向而来。

    众人对隋军很是畏惧,立刻便躲藏起来。

    这隋军是从国内城来的白山军,是往仓岩城运粮食的。因为在冬天粮车不便通行,众人正好用了爬犁运输。

    黄明远上辈子在东北见过狗拉爬犁,这一次正好用上。当然狗是没有,但牛、马、骡子的效果也不差。

    各地的驻军拉着爬犁,将粮食运往各城。

    隋军到了城中,便召集百姓,分发粮食。当众人宣布分粮食的时候,众人都待了,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了,也没见过这种好事。之前在高句丽治下,遇到大灾不都是自生自灭。

    众人皆是半信半疑,可很快大批的大米分到众人的手上。

    官府下令,每户每人一个月十五斤大米,按粮领取。到了下个月继续发放,直到冬天过完。

    若是粮食不够,可以参与官府的以工代赈活动,帮着官军运粮,倒是能吃得饱。

    不少老人捧着白花花的大米,哭了起来。活了一辈子,竟然看到赈灾的官军了。这十五斤大米,瞬间便让高句丽在这片土地上维持了六百年的统治荡然无存,也让高句丽人的抨击完全破灭。

    一个能够给百姓赈灾的官府,能是坏的官府。

    不少人都蹦着跳着嚎叫着,然后大哭了起来,发泄着内心的悲喜。这些日子,太多的人冻死在道路上,他们每天一睁眼所看到、听到的都是绝望。

    而今天,终于有了希望。

    十五斤大米,要吃一个月,每人每天不到半斤大米,的确不够吃,但有这些米,虽然还是饿肚子,但终究是能活下来。

    当然也有人建议黄明远统一赈灾分粥,但为黄明远拒绝。

    分粥也是按标准派发,而且损耗高,费时费力,还容易克扣。最重要的是一碗碗的米粥不如一袋一袋的大米让人感到震撼。若是家里有个六七人,那一个月能发到上百斤大米,扛着一袋大米回家,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和重获新生的感觉岂是每天去喝个粥可以比的。

    施恩要施到人的心坎里。

    很多年纪大的,竟然抱着粮食,纷纷向赈灾的官吏跪了下来,表示感谢。其余人也纷纷效仿,整个城主府前,跪了乌压压的一片。

    不少赈灾的官吏也眼眶湿润了,这种场面,他们也没见过。

    众人纷纷上前搀扶起跪地的老百姓,一个高句丽老人拉着他们的手说道:“老夫活了八十岁,从来都是我们给官府纳粮,第一次见到官府来给我们老百姓发粮食。若是你们早来辽东,当年我的一家老小,怎么会饿死啊。”说着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时一个负责赈灾的官吏对众人说道:“往后啊,只要隋军在仓岩城一日,就不会不管百姓的死活。在咱们辽东,有卫公时时刻刻想着你们,不会让你们饿死的。”

    “卫公是谁?”

    “卫公是大隋的宰相,是辽东的统帅,是让给你们发粮食的人。”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不管什么是宰相、统帅,但是一个让给他们发粮食的人,立刻便让他们感到了温暖。

    “卫公万岁!卫公万岁!”

    不知道人群中谁先喊了这么一句,其他老百姓也纷纷效仿。

    大多数的胡人性格上很极端,当他们杀人的时候,比什么都残暴弑杀,可这些人对待恩人的时候,又是那么的淳朴、感恩。他们总让人感觉那么不真实,好像有双重性格一样。

    有赈灾的人混在人群之中,向老百姓悄声说道:“咱们卫公,是太乙救苦天尊下凡,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寻声赴感,救苦救难,最是怜惜百姓,能引渡受苦亡魂往生,接引积德行善、晓道明玄而功德圆满之人登天成仙。”

    “感谢卫公,感谢太乙救苦天尊!”

    在高句丽这里,也没人听说过什么太乙救苦天尊,但并不妨碍老百姓立刻便信上了这个,同时真的把黄明远当成了神仙下凡。

    搞了这么多年宣传,你给普通老百姓讲什么科学、哲学什么大道理,他很多时候都不会相信,你越给他将封建迷信,他越当心上了。

    经过这么多年宣传,黄明远甚至都搞出了一个宣传模式进行收买人心。黄明远秘密设立了宣传司,将一批情报人员秘密安排到军队、官府、商队甚至地方上,明里暗里给黄明远造势,这支秘密存在的队伍是黄明远抢占舆论阵地的一把尖刀。

    若不是靠着抢占舆论阵地,黄明远早让那些世家大族给宣传成妖魔鬼怪了,他们可不会给黄明远说什么好话。

    靠着每个月差不多二十万石左右的粮食,黄明远彻底使得辽东各族的百姓归心。原本逃到各处山林里的百姓也纷纷下山,成为隋民。

    至于那些本想浑水摸鱼的当地大族,突然之间发现他们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这些老百姓不再仰他们的鼻息过活,反而纷纷依赖隋军。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隋军早把他们当做了目标,一次在老百姓支持下的大清理再次拉开序幕。

第八十二章 遭遇乱匪

    因今年格外寒冷,本来计划在次子婚事完毕之后便前往辽东的裴淑宁没能成行。

    今年大河封冻的早,连渤海近岸的地方都被冻住了,没法行舟,若是从陆路到辽东,数千里路,一家老老小小,怎能成行。

    家里边诸事也多,不是观音婢一个小孩子可以主持。

    今年家里刚出孝,各种亲戚关系又要开始走动。虽然黄家不是什么大家族,但黄明远身份特殊,许多世家大族都得维持一个良好的关系,指不定什么时候便有用。而且黄明远旧部极多,这些都是丈夫的助力,关系都不能远了,不能让丈夫为此分心。

    家里面除了观音婢也没人能替她分忧。

    平日里帮衬着裴淑宁打理家务的陈婤怀着孕,现在正老老实实的坐胎。陈婤前三胎都是女儿,这次咬牙也得生个儿子。

    至于另一个儿媳清河公主,身份特殊,她平日里都住公主府,没法指望。

    事情繁杂,家里也不得安宁。

    老七维岳病了,小子受风发烧,病情可大可小,偏偏吃了好几副药都没有好转,弄得裴淑宁整日里担惊受怕,唯恐儿子有个万一;其余几个小的,也是狗憎猫嫌的年纪,让裴淑宁操碎了心。

    往常孩子们小还好,现在孩子们都大了,裴淑宁感觉自己一天十二个时辰看顾着家里的孩子都不管用。

    若是这些都可以克服一些,咬咬牙也能去了辽东。那阻止裴淑宁前往辽东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天子加封丈夫为“大将军”,让丈夫的身份更加特殊。

    丈夫统大军于外,裴淑宁知道自己不能轻易动,若是一家老小真去了辽东,那各种谗言不得甚嚣尘上,天子又会怎么看。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裴淑宁遂准备再留在洛阳一年,明年再看形势吧。虽说她这个人质不顶用,但留下来总会少些麻烦。

    黄明远倒也没反对,虽然这次是将家人带到辽东最合适的机会,但总不能不管不顾家里的情况和洛阳的形势吧。

    当然裴淑宁也能带着一家老小来辽东,任何的风波黄明远都能扛得下,但明显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最后裴淑宁决定让七七带着好好、十二岁的蘩娘、十岁的阿陌(老三黄维周的乳名)、八岁的三三(三女儿蓁娘的乳名)、七岁的青耕(老四黄维清的乳名)前往辽东。她知道丈夫让他们去辽东的用意,因此阿貊和青耕一定得走。

    她留在洛阳要尽力维持与天子的关系,可丈夫若是真跟天子闹了龌龊,一大家子不能完全成了丈夫的拖累,丈夫得有个依托。

    而且裴淑宁也不放心丈夫一个人在辽东,风里来雨里去的,身边没有女人照顾,能妥当了,所以裴淑宁安排七七去辽东。裴淑宁素来信任七七,让七七带着几个孩子,倒也放心。一路上有个照应,到了辽东也能照顾好黄明远。

    至于好好也得走。

    好好过了年便十四了,也到了出嫁的年纪。十四岁的大姑娘,出落得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流盼生光,仿佛一朵含苞待放的琼花。

    裴淑宁不得不承认,也只有她那位人间仙子的母亲,才能生出这样绝色的女儿。

    一家有女百家求,再加上黄明远的身份地位,觊觎黄明远这个女儿的人不知有多少。甚至是杨广的两个孙子,皇太孙杨佶和燕王杨倓,更是隔三差五就找理由前往黄府,而宫中崔氏给好好的各种赏赐更是如流水一般。

    谁都知道黄明远疼爱这个女儿,众人无不希望通过好好来获得黄明远的支持。

    大抵五姓七家的女子,便是这般吧。

    裴淑宁知道丈夫疼爱这个女儿,她的亲事旁人是做不得主的。因此裴淑宁想着让女儿赶紧前往辽东,也能避开洛阳这个漩涡,否则光是皇太孙的热情,黄家人就抵挡不了。若是闹出风言风语的,往后好好还怎么嫁人。

    至少在辽东没人敢。

    好好小时候和杨佶感情很好,青梅竹马,总角之宴,好好也把杨佶当成兄长一般。这两年杨佶对好好表现的毫不遮掩,但好好不是傻子,她能看出这个兄长对她的功利心,那不仅仅是喜欢。

    因此有机会前往辽东,好好求之不得,跟着七七姨娘便踏上了前往辽东的旅程。

    在好好看来,洛阳很好,可没有父亲,总不如在邹山的时候那般快乐。

    为什么每个人都关心自己要嫁给谁,又想逼着自己嫁给谁。自己又不是个东西,难道真以为娶了自己,便能获得父亲的效忠吗?

    或许到了辽东,见了父亲,总不会再有这些烦恼了吧。

    从洛阳北上,有黄明远专门安排的五百名狼牙骑兵护送,沿途又有各州县和四海商团的人安排食宿,虽然路途远,几个孩子倒也还新奇。

    众人是九月下旬从洛阳出发的,当时黄河还没有完全上冻,有些地方还可以行船,因此众人从水路从发。但一路往北,没到入海口,已经有连续不断的游冰,众人忙舍舟上岸。

    大河在九月份结冰,几乎是闻所未闻。

    好好看着两岸连绵不绝的土黄色,不知有多少人在这个冬天难以幸免,倒是感叹生民多艰了。

    她不是养在深闺、不问世事的大小姐,父母常教导她人情与时事。

    此时在河间郡境内,此地也是多乱匪流民的地方。等岸之后,负责护送的鹰扬郎将宋君明不敢有丝毫放松,令诸部加快前进,争取明日中午之前赶到天津城。

    这么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前进,在河间这个乱地方,是很难不引得周围人的觊觎。

    不说别的,光是这数百副镔铁甲,就值得那些草头王用数万条人命来换取。炮灰常有,而镔铁甲不常有。

    在运河以东,便有一支流寇盯上了这支隋军。

    刘霸道,平原豪强,累世仕宦,赀产富厚,喜游侠,食客常数百人。大业六年,率众于豆子航聚众造反,部众很快达十余万人,号称“阿舅军”。

    此时刘霸道准备吞掉这数百隋军,拿到那数百副镔铁甲。

第八十三章 生擒“阿舅”

    造反数年,刘霸道常于隋军交战,虽然屡屡败绩,但也并不怎么畏惧隋军。

    面前的这股隋军不过数百人,还有不少马车,料想吞下并不困难。

    不过骑兵来去迅捷,若是想全歼也是困难。为此刘霸道不惜将部下近两千骑兵全部集中起来,然后还调集了数千精锐步兵。

    刘霸道计划用步兵向这股隋军冲击,不管对方是战是逃,总能咬对方一口,而杀招则在后面。

    两千骑兵绕到对方身后,等到双方交战正酣,便突然杀出,必能大获全胜。

    常年造反的人,只要是活下来的,都不是省油的灯。

    到了傍晚,刘霸道命大将刘七率领步兵向隋军营地杀去。众人虽然在贼中也算精锐,但很快为隋军的斥候发现。

    宋君明听到奏报,一个激灵,遇到大麻烦了。

    宋君明是河北魏州人,年少时被迁徙到丰州,后来加入丰州军,成为黄明远的心腹。若是平常,再多的贼军他也不畏惧,五百狼牙精骑,足以纵横天下。但现在护送着大将军的家小,由不得他任**战。

    宋君明唤醒众人,准备撤退。

    这时好好和几个弟弟、妹妹也被惊醒,忙让人去唤宋君明。

    宋君明见到好好,便说道:“大娘子,两位郎君,今夜有乱贼骚扰,咱们得连夜撤退,尽快赶往天津城。”

    好好知道这种事他们也帮不上忙,便皆听宋君明安排。

    众人收拾的很迅速,没等贼匪杀来,便已经收拾妥当,宋君明便下令立刻北撤。这时随行的程名振上前说道:“郎将,贼军向我军袭来,却只有南面和东面,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是要向北吗?恐有埋伏。”

    宋君明也是老将,只是一时没将对方放在眼里,失了谨慎。经程名振提醒,他立刻醒悟,贼军怕是在北面埋伏。于是下令全军向西渡河,又命人前往天津城向张文迅求援。

    这时斥候回报,北面果然有骑兵出没,至少上千人。

    宋君明此时有些后怕,狼牙骑虽然精锐,但一头撞向对方的埋伏,也会损失很大。

    现在贸然撤退也是不能退的,对方有骑兵,而他们带着家眷,一旦撤退,速度必然快不了,很容易在撤退途中被对方追上。

    程名振建议打一场,利用对方步兵行动不便,先击破对方的骑兵,断了对方的屏障,再做计较。

    宋君明也是这个意思,此时听了程名振的建议很吃惊。小小年纪,倒是有主意有胆识,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位郎君是个胸有沟壑之人,往后必能成就大事。

    宋君明便问道:“小郎君可能一战?”

    程名振今年十七,在黄家这两年无论是心智还是武力都有了极大提升,正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时候,于是一提长槊道:“有何不敢?”

    宋君明于是命百骑护卫大将军家小,然后带着程名振引四百骑向北迎敌。狼牙精骑,在正面战场上面对十倍之敌御之亦不畏惧,更何况是一群草寇之流。

    数百骑隐藏在夜色之中,悄悄向北移动。

    这些骑兵都是从丰州骑兵之中精选的,很多人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之上,长于骑射与追踪、隐藏,是最有天赋的军队。

    刘霸道还在北面等待,眼看三更已过,怎么刘七在南方还没有动静。

    刘霸道心中有些急躁,这么冷的天,待在外面埋伏真不是人干的活。

    此时风越来越大,不少人纷纷下马,躲在马背后御寒。刘霸道一阵气恼,这他娘的打仗呢,怎么跟逛街一样,一群没用的东西。

    不过或许是真的太冷了,刘霸道也冻得连眼睛都睁不开,眼看隋军不至,索性下马避避风。

    此时在深沉的夜幕之中,宋君明已经逐渐靠近刘霸道部。

    刘霸道的手下望着西南影影绰绰的黑色,感觉不对又没有发现什么。不少人倚靠着战马,甚至睡着。人群之中,竟然有呓语之声。

    此时宋君明已经看见了对方,也无需隐蔽,抽出狼牙马刀,命麾下向对方杀去。

    奔驰的马蹄踏破了大地的宁静,也惊醒了沉睡的人。

    对面的贼匪根本不成阵,因此宋君明带着狼牙精骑,很快冲入对方阵中。虽然双方实力是一比五,但骑兵对决,根本不是靠简单的数量对比。

    四百骑奔腾的骑兵,组成了一道钢铁洪流,竟然将两千余人的贼匪骑兵给淹没了。

    宋君明带着人一直杀透敌阵,面前只有苍茫的大地。于是他调转马头,问向身侧浑身是血的程名振道:“程郎君,还能再战否?”

    程名振第一次上战场,虽然周围人都护着他,但他还是亲手斩杀四骑。鲜血的腥气让他忍不住想吐,但这种纵横驰奔的快感却让他感到一种如痴如醉畅意。

    程名振胡乱用手擦干脸色的血,大声说道:“如何不敢?”

    众人于是又再次杀入乱军之中。

    刘霸道被惊醒之后,就看到四面而来的隋军,然后部队就崩溃了。他手下这支两千人的骑兵是他费尽心思打造的,平日里几乎最好的装备都给了他们,可是在这群隋军面前,却毫无还手能力。

    对方的战马飞驰而来,手中的刀几乎是用最快捷、简单的方式划破众人的喉咙,然后一路奔驰,身前全是落马的尸体。

    面对他们,贼军们唯一能想到的便是恐惧。

    刘霸道骑在马上,拼了命地往前冲,只要脱离对方,便能逃得性命。但四面都乱糟糟的,他往哪逃。

    此时刘霸道也不辨方向,便往前冲,正好迎头遇到程名振。

    程名振见对方穿了一身明光铠,知道对方是个将领,便挥刀就砍。刘霸道冲得太快,此时赶紧勒马,却被惯性直接甩了出去。

    程名振跳下马去,举刀就刺。

    “留活口!”

    程名振一刀刺偏,划破刘霸道侧胸。

    刘霸道疼得“哇哇”怪叫,胡乱挣扎,早就人上前将刘霸道给绑粽子一样绑了起来。

    这场战斗来的突然结束的也突然,隋军斩首三百来骑,俘虏上千骑,还生擒了贼匪主帅刘霸道。

    宋君明缴了俘虏的武器,一个个绑在马上,带回了营地。

第八十四章 招降盗匪

    宋君明这里打得热火朝天,临时营地的好好等人却等得心急如焚。蘩娘年纪小,有些害怕,好好不仅得让自己镇定下来,还得安抚妹妹、弟弟们。

    不知道等了多久,就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宋君明押着俘虏终于返回。

    好好和弟弟阿陌二人走出营帐,宋君明赶紧前来拜见。

    好好强忍着刺鼻的血腥气,胃里几乎要翻腾起来。

    “宋将军,可是得胜了!”

    宋君明倒是对两位小主人感到赞叹,这种场合,竟然没有吐出来。

    “大娘子和三郎君放心,不过是一群盗匪,不足为患。盗匪头子已经被末将带人抓了回来。”

    好好说道:“都是些流民吧,宋将军切莫多杀伤!”

    “娘子放心!”

    宋君明拜别好好和维周,便要去审问一下抓来的俘虏。而维周虽然年少,但却主动跟了过去。

    维周在众兄弟中最是聪明,又无兄长们的压力,因此性子比较跳脱。他素来喜好文武,头一次见这种场面,自是愿见识见识。

    早有人将被五花大绑的刘霸道拖了上来。

    刘霸道虽然造反这么多年,也经历过生死,但看着对方那严整肃杀的盔甲,心中没得惊慌。他头一次感觉到,自己似乎惹错了敌人。

    “你叫什么名字?”

    刘霸道强自镇定地骂道:“老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刘霸道,要杀就杀,问那么多干什么?”

    黄维周和程名振互相看了看,没想到对方竟然是刘霸道。

    虽然当天天下盗匪多如牛毛,但刘霸道率领的“阿舅军”肆虐河北,也是个有名的悍匪。

    这是个宝贝啊!

    刘霸道名气再大,仍旧不过是个盗匪,黄维周根本看不上对方,他看上的是刘霸道手上的人。

    “阿舅军”最盛的时候有十多万,现在即使没有这么多,也不会太少。他们今日出人意料地生俘了刘霸道,若是通过刘霸道招降“阿舅军”,则太好不过了。

    黄维周往常也常看关于辽东的事情,知道辽东最缺的便是人。其实哪哪都缺人,但这些盗匪不缺啊。

    黄维周让人将刘霸道带出,立刻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程名振和宋君明。

    宋君明有些为难,他手上只有五百人,虽然战力很强,但也没法招降一支十多万的军队。

    黄维周不担心,到了天明,估计天津城的张文迅便会支援过来。他再去信一封给幽州的陈远先生,陈远先生必能妥善处置。

    现在他们要做的是稳住这批盗匪,否则对方以为刘霸道身死,星流云散,到时候不仅收降不了这群亡命之徒,还会滋生一大批盗匪。

    虽然宋君明觉得黄维周的想法实在太不符合实际,可黄维周的身份,让宋君明根本没法拒绝。

    宋君明又是让人将刘霸道又带了过来,告诉了刘霸道他们的身份。

    刘霸道大吃一惊,他家平原县虽然离着长城远,但黄明远的名声谁不知道。到现在北地不知道有多少家供奉着他的长生牌。

    刘霸道要是知道这是黄明远的亲军,打死他也不敢动手。去年的张金称、格谦风头不比他小,可一朝惹了黄明远,现在骨头都不知道烂在哪里了。

    这时黄维周走到刘霸道的面前说道:“刘霸道,以你的罪过,我就是杀你十次也是应该的。可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想着救你和你麾下百姓一命,只要你愿意带着麾下投奔卫公,我便可饶你不死。”

    刘霸道本来以为必死无疑,可现在峰回路转,倒是让他有了更多选择。

    刘霸道不知道对方想做什么,低着头沉思起来。

    黄维周以为对方不动心,便说道:“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怕我军杀俘。可卫公的名声你也清楚,他老人家是那种人吗?王伏宝知道吗,太行山的盗匪出身,现在是大隋的虎牙郎将。那吕明星你总该知道吧,去年投了卫公,现在辽东已经是鹰击郎将了。”

    刘霸道此时想着暂且脱身,忙跪在地上说道:“小人愿降,能跟着卫公他老人家,还有什么不愿意的。”

    刘霸道作为一个豪强,其造反本身就不是为了生存,而是其野心爆发的一种体现,这种人为了生存,什么都可以做得出来,至于节操那是没有的。

    在刘霸道看来,这些人就是几个雏,现在他只要假装投降,等到他回到军中,便趁机将这些人拿下,到时候他还是他的逍遥王。

    刘霸道当然很畏惧黄明远,却不愿失去手中的权利。

    见刘霸道答应的很干脆,黄维周亲自上前给刘霸道松了绑,然后说道:“今日天太晚,不便让将军回去,还请将军去信一封,告诉军中诸人已经降了卫公,我让人帮着将军送去,省得将军军中因为久不见将军回归,而出了乱子。”

    刘霸道明白黄维周的意思,可他哪敢反抗,主动写了一封劝降信,交给了黄维周。

    黄维周看了看信的内容,这刘霸道倒还通晓些文墨,倒也没有为难他,便让人将他带了下去。

    刘霸道离开后,程名振说道:“三郎君,这个刘霸道为匪多年,心思深沉,不是一般的盗匪。今日他被我军俘虏,眼神飘忽,心思难测,不可轻信。”

    黄维周笑道:“不管他这个人可不可信,只要他有数万百姓就行。”

    黄维周根本没指望刘霸道真降还是假降,只要撑过今夜,等到明日张文迅的援军到了,刘霸道便没有那么重要。而且在黄维周心中,刘霸道本来就是必须要翦除的一批人。百姓之中,可不能留这么危险的人物。

    “现在问题是谁去劝降?”

    一众人中,本没有几个身份与能力都能说的过去的。黄维周倒是可以,但一方面年龄太小,另一方面也没人敢让他孤身犯险。

    “那我拿刘霸道的信去劝降,至少我是卫公的义子,身份上也能过得去。”

    程名振此时主动请缨,请求前往刘霸道营中。不得不说,程名振的身份正合适,既能代表黄明远,也不会让对方反过来要挟。

    黄维周想明白这点,倒是不反对,只是让程名振小心一些。

第八十五章 愿者上钩

    程名振带上刘霸道的信,连夜赶往刘霸道军中。

    此时“阿舅军”失了刘霸道,已经炸开锅了。从战场上逃回来的士兵汇报,刘霸道已经被隋军生俘。众人又惊又惧,刘霸道的一众亲信更是如丧考妣。所有人都清楚,刘霸道落到隋军手中,其下场可知。

    隋军如此强大,无论是去救援还是为刘霸道报仇,众人都没有想过。实在办不到,就不要自寻烦恼。

    摆在众人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接下来“阿舅军”该何去何从。

    是重新选出一个老大,还是大家散伙。

    “阿舅军”虽然有数万人,但多是裹胁的百姓,实际上能打仗的部队就那些。往日刘霸道靠着手中的骑兵压制众人,现在这支骑兵跟着刘霸道一起覆亡。

    除了刘霸道,众人没有谁能绝对压制其他人,分崩离析已在眼前。

    “阿舅军”剩下的势力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刘霸道的亲眷,领头的是刘七。不过这些人主要在骑兵中,伤亡惨重。

    另一支是刘霸道的老部队,由大将管楼指挥,这时最早跟着他造反的部队,部队实力比较强劲。

    还有两支,一支是杨公卿部,另一支是石秪阇,都是后来加入刘霸道的武装力量。各自拥有很大的独立性。

    众人各有各的想法。刘七自然希望自己接过刘霸道的位置;而杨公卿希望拉出去单干;石秪阇跟王薄、孟让等人关系不错,准备前去投奔王薄;至于管楼,则一时没有意见。

    正当众人争议不断,没个结果时,程名振便带着刘霸道的信,来到军中,还给众人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刘霸道降了卫公。

    那不是阿猫阿狗,那是卫公,是河北百姓心中的神。

    刘七、管楼当即便表态支持刘霸道的决定,而杨公卿和石秪阇则有些犹豫不定。不过杨公卿倒是愿意跟着卫公,他一直觉得当盗匪没什么前途,还是得当隋军。

    程名振是卫公的义子,他来军中劝降,分量还是很重的。杨公卿很快也选择了支持。石秪阇倒是不愿投降,但他一个人孤掌难鸣,没有办法,只得同意了此事。

    不管四人心思如何各异,但总算愿意投降。

    到了第二日一早,张文迅便率领五千人马赶到了此地。

    张文迅大半夜接到宋思明的求援信,魂都吓飞了。若是卫公府上的郎君、娘子出了一点事,他就是以死谢罪也无法赎罪。

    他当即带着五千人马赶来。

    到了驻营地,眼看众人没事,还准备招降这伙叛军。张文迅不得不叹道,这群爷真是胆大包天,不知道这些叛匪都是什么样的主,还敢招降他们。

    张文迅不敢留黄维周等人,便立刻要送众人前往天津,此地的事情留给他解决。

    黄维周这会如何会同意,张文迅摆明了把他当小孩子,令他很不满意。他本来想做件大事,如何能虎头蛇尾,他是说什么也不愿走。张文迅也拧不过这位爷,只求陈长史赶紧派人来处置这的事。

    有五千隋军到来,黄维周等人的安全便有了保证。

    张文迅遂带着人进去刘霸道营中,一面整编精兵,一边将普通老百姓与之分离出来。黄维周要的是这些被裹挟的老百姓,而不是刘霸道军中那些积年悍匪。

    不过刘霸道的部队也有两三万,黄维周并不想全部除掉。

    为了分化“阿舅军”,黄维周让人去各军之中,拉拢诸将。

    最先愿意彻底投奔卫公的便是杨公卿。杨公卿是大盗出身,当年杨广二征高句丽,杨公卿便带着人盗过天子的御马。

    此时他在草莽之中蹉跎了几年,越来越觉得为匪不是一条出路。张金称、孙宣雅、孙安祖······哪个不是一方豪杰,现在都成了土灰,他可不想布这些人的后尘。杨公卿便准备找个地方受招安。

    卫公黄明远可谓是杨公卿最好的选择,吕明星等人的事还在他们这些盗匪之间互传,因此黄维周一伸橄榄枝,杨公卿立刻选择投降。他又不是什么草头王,也没称王称霸的想法,在谁手底下干不是干。杨公卿本就不是刘霸道的嫡系,将刘霸道卖了自是毫无压力。

    黄维周又命人去拉拢管楼,用钱财和官位去分化刘霸道的内部势力。

    管楼是“阿舅军”的老人,但刘霸道多用其家族之人,管楼等人纷纷被靠边,因此对刘霸道很是不满。

    而且对于大部分盗匪来说,若是有个稳定的前程,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做盗匪。跟着卫公走,有钱拿,有粮食吃,有官做,不比做盗匪强。

    这个乱世,在那些打家劫舍的盗匪眼里,忠诚一文不值。

    管楼虽然犹豫再三,但是还是禁不住诱惑,遂决定投奔卫公。

    拿下了杨公卿和管楼,黄维周知道自己能够跟刘霸道摊牌了,但是他不能动。他是招降的一方,若是贸然对刘霸道动手,便失了信用。他必须逼得刘霸道先动手,然后反击,彻底灭了对方。

    黄维周决定先好好刺激刘霸道一下。

    “阿舅军”中数万人,很快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老弱病残和不愿当兵的被新立为一营,另一营则是刘霸道各部。

    之前黄维周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已经将刘霸道放了回去。

    而此时隋军不断地裁汰刘霸道部的嫡系士兵,很快刘部越来越少,实力便大打折扣。如此下手,黄维周就不相信刘霸道可以忍。

    不出黄维周所料,刘霸道眼看隋军紧着自己的嫡系部队削弱,心中大怒。可此时大营为隋军控制,他自觉难以击败对方,便不敢动手。

    尤其是宋君明的骑兵,杀气凛然,实在让刘霸道胆寒。

    刘霸道遂决定等到这支骑兵离开之后,便突然对隋军下手,若是可以趁机拿下天津城,则吃喝不愁了。

    刘霸道又联络了杨公卿、管楼等人,与他一同动手,众人均表示不愿受隋军的约束,愿意跟着刘霸道反水。

    刘霸道心中大喜,只等着时机一到便突然动手。

    黄维周把刘霸道当成鱼肉,而刘霸道也把隋军当成了傻子。

第八十六章 仁者无敌

    “阿舅军”的情况并不好。河北是盗匪肆虐最严重的地方,很多地方赤地千里。

    而盗匪本身不事生产,以劫掠为生。可现在大家互相之间都抢光了,还能抢谁的。刘霸道平日弄点粮食,基本上养活嫡系部队,至于所裹挟的老百姓,哪里管他们死活。这些百姓饥寒交迫,冻死、饿死无数。

    很快从天津仓运来的粮食送到军中,终于让众人吃上一口饱饭,但也仅限于此。此时黄维周的目标全放在刘霸道身上,顾不得这些人。

    而且黄维周认为不能让这群人吃饱,至少不能让这群人牵扯到除掉刘霸道的计划中。

    黄维周管不了这些人,自有人管。

    黄维周留下之后,好好带着弟弟妹妹们也留在了营中,三郎不走,她怎么能离开。

    刚开始她还在马车和帐篷里待着,尽量不给别人制造麻烦,后来实在待得有些腻了,便出来走走透透气。

    可是看到“阿舅军”中灾民的生活,让她惊住了。

    大家族的贵女,金枝玉叶,堪比花娇,哪里见过底层老百姓的困苦。大营之中,很多老人、小孩身无片布,暴露在寒冷的冬天,苟延残喘,每到夜里便成片成片的冻死。不少人和尸体混在一起,营中虽然是冬天,但也腐臭不堪。

    黄维周已经安排张文迅提供御寒的衣服,又征调大夫,防治疫病,但是杯水车薪。

    好好见到灾民的惨像,心中悲悯,却不像小儿女一样只能暗自落泪伤神,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她决定帮助一下这些百姓,至少让人们活得像个人的样子。

    黄维周对于姊姊的想法感到很震惊,这些人早就不是人了,哪有人的样子。因此他极力反对,但好好却不为所动。她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真的愿意帮助这些人。

    好好主动带着侍女和从灾民中挑选的数十名女性进入灾民营中,一开始灾民见到这样皎洁清纯的仙子,以为是神仙下凡,都惊呆了。

    好好面对这么多人也有些窘迫,但她很快便适应了。爹爹说过:“救一人胜过杀一人,若能救而不救,无异于同杀人也。”

    她可以救人,怎么能不救呢。

    好好带着人给伤兵包扎伤口,给生病的老人、小孩煮药,照顾这些不能自理的病人。又带着人清理营中的卫生、维持秩序。

    好好从来没有做过这些,每一步都是自己探索,她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很辛苦,也很乐此不疲。

    营中的百姓很快便知道好好的身份,既震惊于她如此高贵的女子能够不辞辛劳的照料他们,也感念她的恩德。

    这些营中的老百姓,每一个几乎都有难以述说的痛苦,都经历过不能描述的惨像。他们在“阿舅军”中苟延残喘,等待死亡,整个人生都是灰色的。

    而好好就像一道光一样,打进了他们的人生,使他们的人生有了些许的光彩。

    众人感念好好的好,都说她是九天玄女下凡,来拯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很多人把她当成了一个希望。

    好好不怎么知道别人对她的称赞,虽然听到了也会很开心。但她做这一切都是秉持着本心去做的,并不需要别人念她的好。

    她觉得父亲、叔叔都是当兵的,她是在为他们祈福。

    黄维周当然不敢让自己的亲姊姊一个人在乱民营中,因此派了好多人在营中保护她。好好知道,但是也不在意。

    她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她觉得不能将人心想的太好,但也未必会有多坏。

    有的时候累了,和营中的阿翁、阿媪聊聊天,听他们讲一些自己从来都没听过的故事,是那么的幸福。

    黄维周看着姊姊和曾经的乱民打成一团,心中有些无奈。

    虽然他很看重这些乱民,觉得是补充辽东人口最好的选择,但是让他去和乱民在一起,他是不愿意的。

    泥腿子很重要,但也只是重要。

    这两日,就连宋君明也称赞姊姊像是谪落人间的仙女,黄维周觉得很诧异。仙女不是应该舞者仙乐,唱着仙曲,在宫殿中翩翩起舞的吗?难道在一群乱民之中忙活便是仙女了。没看到姊姊这两日人晒黑了,也变得消瘦了许多。

    黄维周理解不了。

    黄维周觉得自己应该劝劝自己的姊姊,这样是件失礼仪的事情。

    “大姊,你能不能不要再去灾民营了。你是一个县主,是大将军的女儿,不应在出现在那种肮脏的地方?”

    好好看着弟弟,似乎觉得这个弟弟有些陌生。

    好好说道:“那你觉得我该出现在什么地方?”

    黄维周没发现姊姊有些生气了,忙说道:“宫殿里,花园中,游宴中,那才是你应该待到地方。”

    好好秉着面容说道:“这些地方父亲都没有去过,所以我们今天才可以去。从三弟的话中,我还以为是‘五姓’子说得这些话。”

    黄维周听出大姊生气了,他还是很畏惧这个大姊的,忙说道:“阿姊,我也是为你好!”

    好好看着弟弟说道:“阿陌,你知道你比父亲和大弟到底缺了什么吗?”

    “缺了什么?”

    “缺了一颗仁心!”

    黄维周想反驳,但似乎无话可说。

    “为什么我们家到了今天,仍旧不认为自己是世家大族,只承认是个寒门,不仅仅

    是黄家兴起的时间太短,还是因为父亲知道自己出身寒门,依靠寒门,所仰仗的就是这群百姓,所以他从不自认世家大族。而你才是第二代,就把父亲的教导全忘记了,若是以后承继家业,家族还能以维继吗?”

    “姊姊,我······”

    好好接着说道:“阿陌,我虽然不知道你在做什么的,但父亲教导过我们,凡做事少点算计,算来算去,算计的都是自己,你切莫忘了。算计和不折手段,永远抵不上堂堂正正,仁者之心。”

    好好不管面色有些惨白的弟弟,径直离去,她也发现弟弟做事有些太喜欢耍聪明了,她希望今天一席话能够点醒弟弟。

    黄维周还在震撼之中,他望着姊姊离去的背影,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第八十七章 鸿门宴

    黄维周在营地待了两日,眼看刘霸道各部军队被压制到两万人,便准备离开。现在鱼开始要上钩了,他留在这里也没什么用,反而有些碍手碍脚。

    当然不仅仅是黄维周他们离开,还有数万老百姓。未来这里都是战场,老百姓留在这太不保险。随着他们一同离开的还有张文迅的三千人马,美其名曰护送百姓。

    此时刘霸道军的驻地只剩下两千隋军。

    刘霸道见此大喜,本来五千隋军他还担心吃不下,但两千隋军,以有心换无心,必能得胜。

    这时刘霸道又想起了他的两千骑兵,一战便给他打残了,此时满打满算还剩几百人。隋军俘虏的数百人连提都没提,看样子是要不回来了。想想这都是他这些年苦心经营的,今日全都肉包子打狗,便是心疼。

    送别黄维周之际,刘霸道满脸谄笑,颇有些奸佞的味道。

    刘霸道虽然想着算计隋军,却也不敢伤害黄维周,否则真惹恼了黄明远,真没什么好下场,因此黄维周离开,对于刘霸道来说是最好的局面。

    双方各自暗暗盘算,有你哭的时候。

    送走了黄维周一行人大半日,刘霸道便准备行动。谁知道张文迅的三千人马到了天津城之后会不会返回,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得赶紧动手。

    刘霸道乃招刘七、杨公卿、管楼、石秪阇等人,商议反水之事。刘霸道向众人许诺,反水之后,他们便乘胜攻击天津城,趁着隋军不备,必能破城。

    天津城里,什么都有,钱、女人、粮食,取之不尽。

    一众人听得眼睛都冒着绿光。

    刘霸道还告诉众人,隋军有心诛灭他们,否则怎么只留他们在这里,他们这些曾经杀过官军的人,在官府那都留了底,洗不白。

    不少人也顾念这些,这么多年,他们抢了多少大户人家,又杀了多少官军,心底着实害怕啊。

    在刘霸道半是恐吓、半是许诺下,众人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刘霸道。

    安定了人心,刘霸道便让刘七去请张文迅前来赴宴。刘霸道准备设下鸿门宴,打隋军一个群龙无首。

    但结果出乎刘霸道的意料,刘七前去邀请张文迅竟然一去不回。

    很快手下人来传消息,原来刘七去张文迅将军大营,竟然色胆包天,调戏了张将军的小妾。张将军大怒,将刘七扣在了军中。

    刘霸道吃了一惊,不由得骂刘七不知死活。

    刘霸道派刘七前去邀请张文迅,也是表达诚意,表示对张文迅的尊重,谁曾想这刘七真是个不只死的鬼,这个时候了还惦记着女人。

    刘七的好色在军中是出了名的,刘霸道对此倒也没有怀疑。

    这事办的有些弄巧成拙了。

    若是现在动手,倒也可以,但毕竟有能不费功夫的办法,为什么还要选择难的吗?

    真的要强攻?

    正当刘霸道感到为难的时候,这时管楼上前劝道:“张文迅翻脸又不是发现了我们要动手的踪迹,只是七将军惹怒了他。将军不若亲往张文迅军中,代七将军向张文迅赔罪,同时趁机邀请张文迅前来赴宴。将军给了他这么大名字,想他张文迅再是桀骜,也得给将军个面子。”

    刘霸道大喜,我怎么没想到呢。

    刘霸道便将军队交给管楼等人,兴冲冲地前往张文迅营中。

    一进大营,便见辕门处吊着的刘七。

    刘七看到刘霸道,知道救星来了,忙大喊“大兄救我!”今天也不知道怎么了,那风骚的娘们不住地撩拨自己,自己就没忍住。

    “不成器的玩意!”

    刘霸道瞪了刘七一眼,径直进入张文迅大营。

    此时张文迅眯着眼睛小憩,刘霸道入营之后,便请罪道:“张将军恕罪,我这堂弟,乡下人没见识,恶了将军,还请将军见谅。”

    刘霸道为匪这么多年,我行我素,这么低三下四还真是少见。

    张文迅睁开眼睛,冷声说道:“刘霸道,我与刘七的事小,与你的事便大了。”忽然喝令左右,将刘霸道拿下。

    刘霸道大吃一惊,左右挣扎,直言“自己犯了何罪?”

    张文迅冷厉地说道:“刘霸道,你伙同刘七等人,意图谋反,自己难道忘了?”

    刘霸道被张文迅一语道破反水的行迹,一时之间都懵了,浑身颤抖,难以自语。过了一会,刘霸道才反应过来,忙推说“绝没有此事”。

    “我看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啊!”

    张文迅乃命人唤管楼、杨公卿等人前来帐中。

    刘霸道看到营中诸将,先是一愣,管楼等人不是应该正在营中做准备,怎么会来这里。不过刘霸道很快有些明白了什么,脸色更加难看,紧盯着众人,一言不发。

    刘霸道毕竟是众人的老头领,管楼等人见到刘霸道,皆面有惭色,只有杨公卿却是毫不在意。

    眼看众人皆不说话,杨公卿上前一五一十将刘霸道的谋划全部说了出来。包括他计划设下鸿门宴,还有攻打天津城的事情,全没剩下。

    刘霸道刚开始还硬撑着,到最后眼看事情败露,根本搪塞不得,便对杨公卿破口大骂起来。

    等到杨公卿说完,张文迅说道:“刘霸道,你还有什么话说?”

    此时刘霸道完全明白自己落入隋军的陷阱,自己还以为人家无备,谁想到这都是人家的套。

    刘霸道自知没有幸免的可能,也不愿再众人面前丢这份脸,只得长叹一声说道:“我刘霸道识人不明,不识得天数,才落到今日的地步。罢了罢了,恳请张将军给我一个痛快。”

    刘霸道这种人,天生的盗匪,也算是反贼里面出身较好的人物,因此对他根本无需可惜。

    张文迅说道:“放心,我的刀,杀人很快!”便令人将刘霸道推出去斩了。

    没过多久,大队的隋军主力又返回了营地,将这里团团包围。张文迅开始命人将刘霸道军中进行清理。

    “阿舅军”中的全部刘氏家族首脑人物和其死忠,全部被处死。而他们所属的部队和石秪阇等部,也在全部解散之后,移民辽东。

    而这次事件的有功之臣管楼和杨公卿,则摇身一变,成了正儿八经的隋军。

第八十八章 民心可用

    黄维周离开“阿舅军”的营地之后,便将刘霸道的事情抛之脑后了。在他看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便是瓜熟蒂落了,若是张文迅连剩下的事情都办不好,也该找个地方吊死了。

    坐在马车里,黄维周随意地靠着窗户,望着窗外清澈的天空,感觉很是清松。虽然在他看来刘霸道只是个不入流的蠢材,但能将对方玩弄于鼓掌之间,他还是畅快的很。

    这也算他初出茅庐,旗开得胜。

    黄维周只比两个兄长小几岁,但两个兄长此时早就能为父亲分忧。黄维周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阶段,自恃不弱于人,连父亲都夸赞他在诸兄弟中,机敏才智当为第一。但旁人却总把他当做小孩,连母亲也认为这次前往辽东是阿姊照顾他而不是他照顾阿姊。这一次他总算是做了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证明了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了,如何能不得意的很。

    好好坐在马车里,看着弟弟有些得意的样子,便说道:“你们是不是要对那个什么刘霸道下手了。”

    黄维周一愣,看着姊姊,有些吃惊。

    “阿姊是怎么知道的?”

    好好说道:“咱们走了没多远,那些护送咱们的士兵便有一多半又调头回去了,他们回去还能干什么?”

    黄维周为姊姊的才识所震惊,没想到姊姊的政治嗅觉这么敏锐。

    黄维周靠到姊姊身边,有些兴奋地说道:“阿姊还发现了什么?”

    青梗、蘩娘、三三也看向姊姊。大姊似乎发现了一些能让三兄都吃瘪的事,他们也是好奇的很。

    眼看众人都望向他,好好只好板着脸说道:“别的我倒是没发现什么,只是阿弟擅自用险,虽然是旗开得胜,但我想张将军、宋将军他们未必高兴。对于张将军、宋将军来说,消灭十支叛军也不如护送我们重要。阿弟虽然足智多谋,可很多时候,旁人未必是傻子。”

    黄维周沉着脸,最后才说道:“我给他们送了一场泼天的大功,难道还恶了他们?”

    好好说道:“可你也给张将军他们也制造了麻烦了。”

    看到弟弟一脸不忿的样子,好好劝道:“阿弟,我不知道前几天我说的话你听没听进去,但希望弟弟能够明白,人心不是那么容易被玩弄的,并不是我们身处高位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去玩弄别人。”

    黄维周有些不说话了,他对于这个大姊是有些畏惧的,而且阿姊的话确实击中了他的内心。

    仁者无敌,难道真的是这个样子?

    好好见弟弟有些沉默,便转移话题道:“阿陌,你准备怎么处置这数万百姓?”

    黄维周说道:“还能怎么办,送到辽东呗,阿姊又不是不知道,辽东现在最缺人,而这些人留在河北也活不下去。”

    好好满是担忧地说道:“这个时候,海路不通,若是光走陆路,天寒地冻,不知道有多少老人、孩子根本撑不住。”

    撑不住?

    这个问题不在黄维周的考虑范围内,或者他从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在他看来,他已经给了众人一个活命的机会,若是他们把握不住,他也没有办法。

    黄维周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但阿姊这么郑重其事地提出来,他总不能一笑而过,真不把那些老百姓当回事吧。

    黄维周本质上那颗仁心尚在。

    最后黄维周也只得讪讪地说道:“想来父亲会有办法的吧!”虽然勉强回答了阿姊的问题,但之前那股子兴奋劲早就消散了。

    好好便建议黄维周给父亲去信,请求让这些百姓在河北留上一冬,等明年开春再赶往辽东。

    黄维周看着姊姊,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把这些人留在河北,那粮食怎么办?”

    好好反驳道:“难道让他们去辽东,便不用提供粮食。辽东天寒地冻,又早过了季节,他们无依无靠,到了辽东也是个死!”

    黄维周被姊姊呛的语塞。

    过来一会黄维周才说道:“听说之前往辽东移民,都借给百姓粮食、种子、农具等,等到第二年收获了,老百姓再偿还给官府。想来他们到了辽东,也是如此,总能让他们活下去。”

    好好便说道:“在辽东可以,那在河北自然也可以。”

    这怎么可能一样!这些灾民定居在辽东,明年必须偿还从官府那里借的东西,跑不了。而这些流民,怎么能相信他们不会逃亡各地。

    好好却认为,只要辽东能给百姓活下去的希望,他们自会选择前往辽东,没人不想活个奔头。

    黄维周思索着其中的可能,最后却是同意了姊姊的说法。

    就算你勉强对吧。

    在姊姊的逼迫下,黄维周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请求按照辽东的模式,留这些百姓在河北一冬。很快黄明远回信,同意了黄维周的做法。

    黄维周没想到父亲竟然同意了,父亲难道不知道这样做他们的消耗会更大吗?

    “阿陌,你要知道,老百姓从来都不是累赘,而是依靠。”

    好好又建议黄维周去向百姓宣令。

    黄维周有些不解,这种事自有下面的小吏去实行,他去做什么?但好好是阿姊,说的话他就得听。

    数万流民聚集在天津城外,黄维周代表父亲宣布了这一规定。

    数万百姓得知可以留在幽州过冬,官府借给流民粮食以渡过冬天。等到明年开春,众人前往辽东,官府还借给他们种子、农具、耕牛,他们可以在辽东过太平日子了。

    众人听到此事,欢呼雀跃,激动莫名,无不高呼着“卫公万岁”的口号。

    曾经黄明远是他们的守护神,现在黄明远又来拯救他们了。

    黄维周看着到处都是又哭又笑的老百姓,他有些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会如此激动。不就是借给他们粮食吗?

    黄维周感到全是疑惑,年轻的他无法理解这些东西。

    好好看着这些欢呼的百姓,目光里全是欢快与喜悦。

    “阿陌,你知道父亲为什么重视百姓了吧,因为这就是民心。父亲给了他们希望,他们便会给父亲以支持。谁若是小看他们,谁就会栽大跟头。”

第八十九章 天伦之乐

    姐弟几人在天津城待了一段时间,便有人护送着他们从陆路前往辽东。从天津到襄平一千余里,再加上天寒地冻,道路难行,直走了一个月才到达襄平城。

    维周生在长安,而好好更是个江南人,众人之中,只有蘩娘生在丰州,但那时还小,因此竟无人见过这北国风光。

    众人沿着卢龙古道,沧海、碣石、榆关、柳城······一路尽是不同的天地。

    姐弟几人都兴奋极了,连对家的眷恋忧思都少了几分。

    众人一行到了辽水,此时辽水已经完全封冻,人马在上面俱可通行。宋君明让人准备了爬犁,由几只东北雪地黄金犬拉着姐弟几人从冰面上通过。

    几人从没见过会拉车的狗,此时都高兴坏了,年纪最小的维清忍不住大声叫了起来。

    狗儿奔驰,几个孩子坐在爬犁上欢畅地拍着手。纵然小脸冻得通红,却没人愿回到马车上。

    好好是大孩子了,一直都以大家闺秀的标准约束着自己,可今日在这辽水之上坐着狗拉爬犁,也欢快的很,一直萦绕在其心头的担忧似乎也削减了几分。

    过了辽水,便是襄平城。

    维周和维清二人过了辽水,也不愿再上马车,非得坐着爬犁到襄平。好好自是不肯的,便带着两个妹妹上了马车。

    同行的袁宝儿和侯巧文二人只比好好大上三四岁,看得满是艳羡,却是身不由己。

    好好一行人到的这天,黄明远早早地便出西门去接几个孩子。大半年不见,还真是想念啊。

    站在西门的驿亭外,黄明远老远就看到坐在爬犁上大叫的青耕。

    早有人将爬犁停到黄明远身前,维周和维清二人看到父亲,立刻就慌了,担忧父亲斥责。

    黄明远却是不觉得小孩子痛快的玩一番有什么不对,因此并没有斥责两个儿子,而是上前一把将小儿子抱起来。

    “青耕大了,爹爹都抱不动了。”

    此时维清早忘了刚才的害怕,从怀里掏出新得的玩具,给父亲献宝。

    维周年纪大一些,便站在父亲身边不说话。

    黄明远逗弄玩小儿子,便又摸了摸阿陌的头。

    “好小子,阿陌也长大了,都能智破盗匪了。爹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没这么大的本事。”

    维周抿着嘴,一脸的笑容,享受着父亲的赞赏。

    “你姊姊呢?”

    “爹爹!”

    这时好好掀开帘子一角,露出一脑袋。

    黄明远抱着维清上了马车,又把维周也拉了上来。他让车夫下车,自己坐在前面给几个孩子驾车。

    黄明远扬起鞭子,大声说道:“孩子们,回家喽。”

    黄明远住的是黄明祯在襄平城内专门为他改建的一个院子,气派、弘大不亚于惠训坊的宅子。

    黄明远驾着马车回到家中,几个孩子看着新家,满是新奇。

    虽然只来了几个孩子,但东西却是不少,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大部分都是裴淑宁给黄明远准备的。

    七七指挥着人将东西运到宅子里。

    在七七看来,这么大的宅子,这么少人。少爷(七七的专属称呼)虽然不喜欢旁人伺候,但身边没人,总归是不得体的。

    “七七,不要急着忙,先吃饭。”

    七七虽然是小妾,又是侍女出身,黄明远却一直把他当妹妹看待,她在黄家有上桌的资格。

    七七还在忙里忙外,黄明远带着五个孩子到了内院。

    几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大半年不见,都长高了许多。这两年东征西讨,陪伴孩子们的时间很少,都有些错过孩子们的成长。

    黄明远对孩子们很亲昵,无论是儿子、女儿都非常疼爱,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不会忽视哪一个孩子。尤其是几个女儿,都是疼到骨子里,连维扬都说父亲是重女轻男。因此几个孩子对父亲只有亲近,却没有太多畏惧。

    一家人坐定,黄明远挨个问了几个孩子的功课。

    黄明远很重视子女的学习,不求博学多才,但文武都要粗通,要懂得道理,包括女孩子。幸好几个孩子倒也勤奋好学,不需要自操多大的心。

    七七让人给孩子们煮了姜糖水御寒,然后一家人围着桌子吃了一顿午饭。黄明远一会给这个儿子夹菜,一个给那个女儿盛饭,自己倒是没吃什么东西,反而乐此不疲。

    午饭之后,黄明远让几个孩子去休息,独留下了大女儿好好。

    “你在灾民营的事情爹爹都知道,做得很好,比爹爹想象的还要好。”丰州一系成体系的军队医护系统建立了这么多年,还真是缺乏一个像“南丁格尔”那样代表性的人物,好好或许弥补了这个空缺。

    好好红着脸说道:“只要爹爹不骂我胡闹就好!”

    “怎么会呢?”

    黄明远抿了一口茶,放下杯子说道:“只要你愿意,你以后还可以去,襄平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还准备在襄平建一所女子学校,若是好好愿意,便交给你去打理。”

    好好有些不敢相信。

    “爹爹,我可以吗?”

    “我的女儿,怎么不可以。”

    好好激动地拉着父亲的手,开心的要跳起来。她不想整日里圈在家里,她想做一些她喜欢做的事情。虽然很多在她自己看来都有离经叛道,但现在父亲却支持他。

    “谢谢爹爹!”

    黄明远笑道:“傻孩子,跟爹爹说什么谢!”

    黄明远还记得自己在吴州初次见到好好的时候她怯怯的样子,一转眼便这么大了。或许是弥补自己对女儿、对柳琼花的亏欠,自己竭尽全力的去疼爱这个女儿。今日她这么开心,自己便满足了。

    好好忽然想到什么,又问道:“爹爹,天津的灾民怎么样了。”

    她们离开天津的时候,虽然宣布了处置方式,但并没有开始实施。

    黄明远说道:“已经分配前往幽州等地,陈先生敢在冬天来临之前在幽州建了数十个灾民集中地,可以给灾民提供庇佑,安稳度过这一冬。”

    “那太好了。”

    好好欢快的像一只小鸟。

    她担心父亲这里缺粮,便说道:“这么一大笔开销,父亲会很为难吧。我以后节省一些,好为灾民多省出一些粮食。”

    黄明远忍不住笑着摸着女儿的小脑袋:“傻孩子,爹爹还能让你缺了粮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