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十章 主动请缨

    众人被困雁门城中,与外界没有联系。虽然知道各地援兵闻讯定会北上勤王,但这些部队,若是没有统一的指挥,怕是也很难解困。

    杨广众人商讨半天,决定派人持天子圣旨突围,然后前往太原,整合各路援兵。

    对于此事,众人倒是没什么异议。不过众人商量了半天,却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作为天使突围。

    突围之人身份低了没有威望和影响力,即使手持圣旨,沿途援军也未必听从,毕竟谁知道你是真是假。至于裴矩、苏威这些人,威望倒有,影响力也,但都是老胳膊老腿了,突围不出去反倒容易送了命。

    出城之人势必选个武将,但能用的武将就这么几人,全都在城墙上御敌,也没有抽出合适的人来。

    况且突围送信,此乃九死一生的事情。在十多万胡虏的重重包围之中,就是霸王重生,也未必能够突围成功,更何况是凡夫俗子。

    众人正烦恼的时候,突然张诚来报,山阳侯在外求见。

    南下突围的时候,黄维扬跟着杨佶统帅后军,前往雁门的道路受阻,便逃往了崞县,而黄维烈则跟在杨广的骁果亲军中,一路到了雁门,兄弟二人并不再一处。

    黄维烈入的帐中,朝中重臣俱在。

    黄维烈当即便说明来意,请求作为使者,突围送信。

    众人皆是一惊,黄维烈虽然身份贵重,地位显赫,但他本人不过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少年,在军中也是任的虚职。

    在众人眼中,他还是一个没成人的孩子。突围送信关系到大军的生死,怎么能将此等重事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

    黄维烈的外祖父裴矩赶紧上前说道:“山阳侯不得信口开河。你虽然有为天子赴难的拳拳之心,能够主动请缨,精神可嘉,但终究年龄太小,还不能担事。突围之事,用不得你这一个小孩子。”

    裴矩先是讲以死报君,又说他年纪太小。既表现了黄维烈的忠君,使得众人不能怪罪他的请命,也使得众人不能派他去突围。

    这时杨广倒是很感动。人人都不愿突围,以为是去送死,这个时候黄维烈的主动请缨让他心中一暖,便说道:“猊奴,你年纪太小了,等你长大了再为朕出征。”

    黄维烈却是不为众人劝阻所动,便说道:“圣人,非维烈自不量力,而是维烈是最好的人选。

    昔者荀崧被围宛城,荀崧之女荀灌尚不过十三,突围救父。其为女子,尚可为之。我为男丁,又有何惧。

    况且我虽年纪小,但身份高。河东之兵,不少为吾父旧将,可以调动。而镇守太原的李渊将军,也识得我,到时必会遵循圣旨。如此诸般兵马调动,更为方便。援军早到一日,雁门便能早解围一日。旁人自是无法做到。

    即使我不幸遇伏,小小年纪,又不是宰辅重臣,突厥人即使杀了我,也不会打击我军军心,反而让人耻笑。

    故此次突围,维烈是最合适的人选。”

    众人看着黄维烈正气凛然的脸庞,皆有些沉默。

    这时裴矩担心杨广真的允了,又赶紧说道:“山阳侯,突围不是一件易事,千军万马之中,重重围堵,就是沙场宿将,也未必能突围成功。你不过一孩童,到了战场上,不过是浮萍、流沙,徒然送死。”

    听到这,杨广不住地点头,刚才有些同意的心思又淡了下去。

    黄维烈却是说道:“圣人不必担心,我还在孩提之时,便跟随家中亲卫学习骑马、射箭之事,现在虽只有十二岁,但已能骑烈马、挽强弓,成年的大汉亦不是我的对手。如此本事,何惧只有!”

    黄明远诸子中,黄维扬继承了黄明远的仁,黄维周继承了黄明远的智,而黄维烈则是继承了黄明远的勇。

    黄维烈还是孩童时候,便比寻常的同龄儿童高出半头。虽然才十二岁,身高却是有五尺八寸(一米七二),跟个大人一般。只是抽条的厉害,有些显瘦。

    他自小便跟着名师学习骑射,有天赋异禀,倒是像他说的,成年的大汉亦不是对手。

    裴矩再想说什么,萧瑀站出来盛赞黄维烈的拳拳之心,极力向杨广推荐黄维烈去送信。

    而杨广也是实在苦于无人,虽然无奈,却只得同意了此事。

    黄维烈请求从军中挑选五十骑精锐骑兵,又从天子马厩中挑选百匹精良战马。每人配备最好的铠甲、弓弩、横刀、长槊、铁鞭,杨广皆一一允之。

    杨广命封德彝当场写下诏书,任命卫公黄明远为救应大使,总揽各路援军,河南、河北、河东、关中各郡县皆受其节制。又以右御卫大将军薛世雄为救应副使,在黄明远未到达之前,暂领全军。

    黄维烈领了圣旨,便去挑选从骑。

    众人散后,裴矩从后面追了上来,责备外孙不该“一意孤行,冒险行事”,城中文武百官无数,哪个不是能人,用得上他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

    黄维烈却是不以为然,反驳道:“父亲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黄家世受天恩,吾虽为孩童,亦有为天子死节之决心。若是人人惜身自保,这雁门之围,何日能解?”

    裴矩语塞,自己这几个外孙,一个赛一个,跟他那父亲一样迂腐。

    黄维烈到了校场,便传令诸军中有擅长骑马且愿跟随他突围送信者,可自愿报名。选中之人,无论生死,必赏钱百贯。一旦战死,家属他必厚养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眼看山阳侯如此豪壮,不少人纷纷自荐。

    报名之人,多以代州、朔州的军士为主。北地汉子,多是几代人与胡虏打生打死之辈,仇深似海。今将军重赏,又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谁不拼死效命。

    黄维烈乃命人从中挑选精于骑射的勇壮五十人,为自己护卫。每人分两匹天子御马,领一袭精甲,各授手弩、臂张弩、强弓、横刀、钢鞭各一具,箭矢两壶。

    黄维烈又命人拿来烈酒、大肉,让众人饱食一顿,进行休息,等待出击的命令。

第二十一章 五十六骑破围

    月明星稀,朔风凛凛。

    黄维烈也换上了一袭精甲,准备出征。

    杨广和裴矩等人亲自将黄维烈送到城门处,与之一同的还有黄维烈的妻子清河公主杨倾儿。

    清河公主与黄维烈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深厚。此时送丈夫入战场,却不值能否再见,清河公主强忍着泪水,不让自己哭出来。

    黄维烈握着妻子的手,满是歉意地说道:“倾倾,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清河公主听到丈夫的话,心如刀绞,终于忍不住留出了眼泪。此时她多想开口留下丈夫,虽然她有一千一万个理由让丈夫留下,可她不能这么做,她是杨家的子孙。

    黄维烈伸手拭去妻子脸上的泪水,轻声说道:“你放心,我一定会回来的。”

    清河公主点点头。

    “我等你,永远都等你!”

    黄维烈翻身上马,向众人拱手道:“圣人,维烈去了,请圣人放心,维烈此去,比不辱使命。”

    于是一勒战马,向前而去。

    杨广看着黄维烈的身影,满是恍惚,十多年前,他的父亲也是这样与自己作别,走向战场的,今日又到了他。

    其余重臣,也是默不作声,黄家一门,对得起天子给得荣耀。

    唯有裴矩离着黄维烈最近,轻声说道:“猊奴,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活着,你还有父亲和外祖父。”

    黄维烈也没有回头,早进了城门洞子,也不知道听没听见外祖父的那句话。

    裴矩呆呆地望着外孙,或许正是这份执拗与迂腐,才让黄明远做了这么大的事情,而今又到他儿子了。

    早有人打开南门,黄维烈和五名家将,以及五十名骑兵,一夹战马,向南疾驰而去。

    突厥人将整个雁门城围的连苍蝇都飞不进来,黄维烈一行说是潜伏出城,其实便是一路杀出城去,在突厥人反应过来之前突出重围。他只有五十余骑,一旦为对方大军包围,便是死路一条。

    黄维烈被众人护在最中间。他命贴身侍卫老伍在前冲阵。

    老伍身高七尺半,红脸黄须,头戴鱼尾乌金盔,身穿鱼鳞乌金甲,手持一柄丈八混金铛,腰间插着一对鎏金铛,坐下乌骓马,立于阵前,犹如巨灵神开山一般。

    老伍不是旁人,正是十多年前于大兴城景凤门伏击黄明远和杨佶的那个巨汉。

    此人力大无穷,黄明远和苏邕二人联手尚无法制服,最后还是苏穆用床弩将其射伤。大战之后,此巨汉身负重伤却没有死,黄明远心生爱才之心,让雄阔海救了他一条命,后来此人养了半年多才恢复。

    此人从小便生长在秦岭之中,与鸟兽为伍,不通人事。后来为杨俨意外所得,杨俨给他口饭吃,他便给杨俨效命。黄明远救了他,供他吃饱,他身无牵挂,便投了黄明远。

    黄明远又给此人起名老伍。

    此人好个猛将,在黄明远军中可入前三。在步战的时候发起疯来,就是最善战的黄明辽和雄阔海,都不能稳压住他。

    只是老伍不通军略,也不会带兵,只能做个护卫。

    黄明远三征高句丽的时候,将此人留在府上,保护家人。塞外突围时,黄维扬担心弟弟的安危,便将老伍派到弟弟身边。

    老伍打头阵,黄维烈的贴身侍卫谢必安、范无救二人各率一队人马跟在老伍后台,负责撕开老伍打开的缺口。

    因为是黑夜,众人行动倒也没有阻挡。但很快“哒哒”的马蹄声惊动了突厥人,早有巡逻和值夜的士兵冲了出来,阻挡黄维烈一行。

    老伍马快铛急,沿途有挡路者,直接一铛一个扫落马下。

    众人跟在老伍后面,快马向前。

    很快,这里的乱子惊动了整个突厥人大营,更多的突厥人骑马向黄维烈一行冲来。突厥人当道扎营,此时黄维烈一行已经冲入大营之中。

    这时有突厥将领齐鹤带人来喝止众人,老伍也不搭话,当头照着齐鹤砸去。这齐鹤也是一员猛将,竟然挡住老伍一击。

    老伍一铛挥去,回手又是一铛。齐鹤手中兵刃不占优势,直接吃痛掉落,虎口早就想鲜血直流。这铛顺着攻势,砸到了齐鹤脑袋上,生生将齐鹤劈成了两截。

    老伍马急,一铛劈了齐鹤,也不减速,直接从齐鹤的半截身子上踏过,继续向突厥士兵杀去。

    无论是突厥人还是隋军都惊呆了。

    这老伍就是一个人形怪兽,手中丈八混金铛,真是沾着就死,挨着就亡,沿途无论是将领还是小兵,就没人能从他手上过得了三合。向来万夫莫敌的楚霸王,怕也就是如此吧。

    有老伍开道,众人突围的也轻松。

    黄维烈被众人护在中间,根本遇不到敌人。他遂将长槊挂在身后,取下腰间的弓箭,张弓搭箭,对着两侧的胡虏射之。八面来敌,无不应弦落马,突厥人大惧,更不敢上前。

    “侯爷神射!”

    一员年轻的隋军校尉大声喝彩道。

    黄维烈笑道:“你叫何名?”

    “小将李海岸!”

    黄维烈又问道:“可能射否?”

    “侯爷且看小将杀贼!”

    就在这时,一员身着铠甲的突厥高级将领打马杀来。胡人少甲,在胡人之中,能穿铁甲的必非常人。

    李海岸张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那人额头。那人翻身落马,早被疾驰的奔马踩踏而死。

    也不知道刚才被杀之人到底是谁,不过很快突厥人的队形开始乱了起来。

    黄维烈见此良机,高声呼道:“勿与敌军浪战,加速冲过去。”

    数十人快马加鞭,直穿越突厥人的大营。

    此时突厥骑兵追来。黄维烈大喊“老伍”。冲在最前面的老伍拔马调头,回转到队伍后面断后。

    老伍马骑得也不快,但有冲上前来的突厥人,老伍挥手便将其扫落,送回老家。于是追兵无人敢近前。

    众人打马向南,前面已再无敌军。

    黄维烈仰天长啸,声如霹雳,乃大声说道:“诸位兄弟,今日我等杀得不痛快,他日重回雁门城时,我必带诸位兄弟,杀尽胡虏。”

    “杀!杀!杀!”

第二十二章 当仁不让

    众人突出重围,一路向南,沿途有小规模的突厥部队阻拦,皆被杀散。于是众人顺利突围而出。

    从雁门到崞县,不过五六十里,虽然沿途到处都是突厥人的散兵游勇,但第二日上午,黄维烈一行也已经到达崞县外。

    不过崞县也有胡虏重围。

    杨佶和黄维扬领着后军,落在最后,身边能统军的只有右翊卫虎贲郎将王智辩和右监门府监门郎将独孤盛二人,其兵不过万人,还有大批的随从人员。时突厥人追兵已至,已不能向雁门进驻。黄维扬遂建议杨佶转向南下,进驻崞县。

    不过很快突厥骑兵杀来,虽然城外游骑不到万人,并未攻城,但也将崞县团团包围。隋军顾虑太多的非战斗人员,只得选择坚守城中。

    黄维烈在崞县外遇到突厥骑兵,眼看敌军数量不少,心知不能入城。于是便命众人涉水向东渡过滹沱水,沿着崞县东面丘陵之地南下。突厥人只是封锁了河岸,却没有渡河向东。

    众人一路行到崞县东南方向,黄维烈下令众人在东南面的丘陵上燃起三堆狼烟,向崞县城中的守军示意。

    城中守军发现之后,立刻上报给城中的杨佶和黄维扬。

    二人闻讯立刻登上东南面城墙,遥望远处山上,有三堆烽烟,呈一线排列,不过往南的那一堆离得另外两堆远一些。

    黄维扬看了大喜,连忙说道:“太孙殿下,是我二弟!”

    杨佶不解,黄维扬如何看出是黄维烈的。

    黄维扬解释道:“这是我和二弟跟父亲学的设置狼烟的办法。三堆狼烟,向南的离另外两堆远,说明他们行进或者敌军来犯的方向是南。突厥人当然是自北而来,所以他们是向南求援。”

    杨佶问道:“点狼烟不过是军中常事,谁人不通,你怎么知道这是猊奴?”

    黄维扬说道:“虽然人人皆会点狼烟,但狼烟距离不同,含义也不同。父亲曾制定过狼烟距离标准,以中间狼烟为基准,离着南侧是离着北侧距离的几倍,皆有不同含义。而今日的含义则是胡虏围城,他奉命南下求援,让我们以坚守为上。

    这种暗语,除了猊奴,旁人是不知的。”

    杨佶听了恍然大悟,不禁赞叹道:“一个小小的狼烟,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是孤坐井观天了。”

    黄维扬接着说道:“今我等自是被围城中,狼烟还表明胡虏围城,说明这是他来的地方,天子被胡虏包围在城中。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天子应该是撤入了雁门,遇到了胡虏主力,等待各路勤王援兵。我们也当以坚守为上,不要擅自突围。”

    杨佶听到杨广无事,心中大喜。不过听到杨广被包围雁门,又满是担忧。

    “雁门城小,大父被围城中,这如何是好?”

    古往今来,天子被包围的事情并不少,但能顺利解围的并不多。就连刘邦白登之围,传说也是趁着大雾遁走。

    况且困守孤城,一旦城破,便真成了第二个周幽王,杨佶如何不担心。

    黄维扬知道杨佶的担心,忙劝道:“皇太孙殿下不用担忧,雁门乃是北地重镇,历来便是抵御胡虏之要地,经营日久,城高池深,粮食、武器充足。更兼天子身边有来将军、樊尚书这样的知兵之人,雁门城必万无一失。”

    “但愿如此吧!”

    杨佶虽然担忧,也只得往好处去想。

    黄维扬令人也点起三堆烽火,回应黄维烈。

    在山上的黄维烈看到城头上的烽火,知道城中的兄长和皇太孙无事,心中大喜。

    此时崞县城外的突厥人也发现了黄维烈他们,有骑兵渡河向这个方向探寻而来。黄维烈也不与对方浪战,便避开对方的追击,直往南而去。

    从崞县到晋阳城二百多里,众人连夜赶路,人马不歇,到了第二日傍晚便赶到了晋阳城。

    此时太原郡暂无太守,主事的是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李渊、右骁卫将军潘长文和太原郡郡丞王威三人。

    三人见到风尘仆仆的黄维烈,听到始毕可汗造反,杨广雁门被围的事情,皆是大吃一惊。

    始毕可汗之前还邀请圣人北上巡视草原,怎么就突然出兵了。

    虽然不少人觉得始毕可汗不可信,是只准备弑人的恶虎,要加以制约,但当他伸出可怖的獠牙和爪子,开始吃人的时候,所有人还是无比震动与惊恐。

    若非来的是黄维烈,众人几乎难以置信。

    李渊昔日在洛阳的时候,识得黄维烈,知道黄维烈的身份贵重,因此并不会将黄维烈的话当做妄言。

    至于其他人,有黄明远在,也没人对其无礼。

    众人各自缓过神来,李渊将身为天使的黄维烈请到上首。黄维烈也不推辞,当着众人的面,大步流星地坐到议事堂中央的位置。

    黄维烈毕竟年幼,虽然官高,按理不该这么无礼。旁人不说,李渊和黄家还有姻亲关系,黄明远旁日里对其也很敬重。

    但黄维烈清楚,自己毕竟年幼,众人轻视是少不得的。不管李渊出于什么目的将自己请到上首,但若是自己推辞这上首之位,实际上便失了处置权,将勤王之事的主导权利让给了别人。往后这群人再商量什么事,必然会欺自己年幼,越过自己,他这个死里逃生的天使也就没作用了。

    当仁,不让于师。

    虽然黄维烈还是个孩子,但官拜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驸马都尉,骁果军折冲郎将,封山阳侯,尚清河公主,还是卫公黄明远的嫡次子,比所有人的官职、爵位都高。他又是天使,手持圣旨,今日坐了主位,名正言顺,旁人也没得话说。

    李渊等人看着正襟危坐的黄维烈,颇有些恍惚。

    山阳侯的年龄不过十一二岁吧,如此器宇轩昂,真是后生可畏。

    李渊与黄维烈接触不多,让黄维烈坐首位也不过是一种礼仪姿态,至于救援天子,出兵勤王的事情,他根本就没有想让黄维烈参和。

    但黄维烈当仁不让的居于首位,李渊也不能再将他拉下来,只能捏着鼻子吃了这个亏。

第二十三章 晋阳之事

    众人坐定,商议勤王之事。

    其实如何勤王,河东的当地官府也做不了太大的主。这件事肯定是加急送往洛阳,然后由洛阳的留守朝廷征调天下各地的军队,前往河东勤王。而勤王主帅也不是李渊,而是黄明远和薛世雄,若论指挥部队他们还不够格。

    当然他们干坐在洛阳也不行,河东之兵作为离雁门城最近的兵马,此时若是不主动出击,不积极救援,等天子脱险,不得给他们穿小鞋。

    于是李渊和王威、潘长文商议,由李渊、潘长文率领河东之兵四万向北进驻忻口,择机救援。

    此时河东相对河南、河北还算太平,虽然内部有离石胡稽胡刘龙儿、河东盗贼毋端儿、绛州盗贼柴保昌、敬盘陀、长平盗匪司马长安等匪患,但总体上并不影响大隋在河东的统治。李渊等人抽出四万军队,绰绰有余。

    不过这四万人也只是去充个人数的。

    突厥十多万大军来势汹汹,李渊也没有那个本事和底气击破突厥主力。此番北上忻口,也只是做一个姿态,等待薛世雄率其余援兵到来。

    忻口之地,地形险峻,易守难攻。李渊屯驻此地,进可直抵崞县、雁门,退可拱卫太原腹地。四万人马,虽然进攻实力不足,但李渊却是有底气力保忻口不失。

    等到天子脱险,即使盘算旧账,他李渊也是一直与突厥人奋战的,若是有过也到不了他身上。

    李渊、潘长文等人讨论的很热烈,坐在首位的黄维烈却几乎不发一言。

    黄维烈很清楚,李渊、潘长文等人并不愿意让自己插手勤王之事,即使自己表现的很强势。

    无论地位、官职黄维烈都够了,但他现在没有权利。

    黄维烈也不主动插嘴,这个时候,无论说些什么,只要不符合他们利益的,他们还是会反对。与其跟他们费这个口角,还不如故作深沉,不漏破绽。

    黄维烈见李渊、潘长文商定,也不反对。河东军北进忻口,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态度上都是无可置疑的。

    众人商议完毕,黄维烈回到李渊给他安排的住处。

    坐到房间之中,与黄维烈同行的谋士崔仁师便上前说道:“二郎君不能再留在晋阳了,李渊狡诈,潘长文跋扈,王威粗鲁,二郎君虽身份贵重,又持有圣旨,但在太原无权无势,没有臂助,留在这里,只能成为他们的印章。”

    崔仁师出身崔氏博陵安平房,算是黄明远的远房表弟,后游学东都,现寄居于黄明远府上,担任黄维烈的老师。

    黄维烈听了崔仁师的话,也是直点头。

    他高估了自己的身份带来的影响力。没有绝对的实力,在李渊、潘长文等人面前,他们有一万种办法将自己排除在外,而且将责任推给自己。

    “先生以为我该怎么做?”

    崔仁师说道:“太原虽大,却无人可用。二郎君不若南下隰城,屯于此地的虎贲郎将范文林是卫公旧部,可以用之。

    卫公当年平定河东,遗泽颇多,郎君若是有能信任的,可修书一封,令其引兵前来隰城,到时郎君手上便可聚得一支军队,无论是面对李渊还是接下来将要北上的薛世雄,都有了足够的话语权。”

    黄维烈面色沉重,思索再三,却是同意了崔仁师的建议。

    他南下之前,认为黄家和李渊有姻亲关系,可以信赖和倚重,但现在很明显,李渊有自己的算盘。

    李渊如此,那与黄家同为姻亲的薛世雄,又是什么打算,恐怕不足用也。

    黄维烈敢孤身南下,不仅仅是他以身为国,在此其中,黄家的利益也不能有所损害。

    李渊等人的排他性,往小了说是小看黄维烈,往大了说是不愿黄家插手河东的军事,这与黄家的利益背道相驰。

    黄维烈在心中细细地盘算着,若是真的如崔仁师所言,自己能掌握多少兵马。

    丰州一系在河东的核心将领是张文远和刘云芳,但二人先后离开,这使得丰州一系在河东暂时没有了领头羊的人物。

    现在丰州一脉在河东的高官有虎贲郎将范文林、长平郡太守严孝武、上党郡太守段偃师、屯壶关虎牙郎将李子仁、楼烦郡郡尉韩元建、龙泉郡郡尉李庆阳等人。河东郡太守尧君素和河内郡太守周仲安也曾在黄明远麾下,虽然不是丰州一脉,却多委心腹。

    盘算了一下,黄维烈心中却是安定下来。河东十四个郡,不算位于前线的马邑、雁门,十二个郡中,能直接或间接可用的州郡接近一半。

    于是黄维烈亲笔写了数封信,分别给严孝武、段偃师等人,命他们迅速组织队伍,北上勤王。

    而黄维烈则准备亲自前往隰城。

    范文林在此有万余精锐,扼守住雀鼠谷,是整个河东中部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崔仁师担心李渊他们不放心,便献计黄维烈提前做好准备,明日在晋阳城北门送李渊等人离开之后,也不回府,直接向南扬长而去,杀王威一个措手不及。

    次日一早,李渊和潘长文便辞别王威和黄维烈,率兵北上。三人商议由李渊和潘长文去救驾,而王威留守。

    三人虽然是太原的最高长官,但又各有不同。

    王威官职最低,却是太原的地头蛇,盘根错节;李渊作为慰讨大使,名义上是可节制诸郡,但他新上任不久,根基浅薄;潘长文手握重兵,是三人之中实力最强之人,但他本身又只有武职,无权插手政事。

    这次出兵,三人都想为指挥。但潘长文手中兵力最多,谁都绕不开他。最后李渊通过职位优势,和潘长文一起出兵,而王威只得无奈地留在太原。

    黄维烈欢送勤王之兵离开,然后便带领亲卫直接南下。而给王威留下的说法是他要南下洛阳求援。

    黄维烈身为天使,本身职责便是求援,南下洛阳也是正常的事。王威虽然不愿送走这个可以号令诸侯的金牌令箭,但根本无理由阻拦,又不愿强行动粗得罪黄明远,只能眼睁睁地放黄维烈离开。

第二十四章 四方反应

    天子被突厥人包围在雁门城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洛阳。

    此时洛阳朝廷只有杨昭次子杨倓在此监国。杨倓年幼仁弱,此事对于他来说无异于天崩地裂,因此他心惊胆战,毫无应对之策。

    而因为杨广将重臣都带走了,朝中连个重臣都没有,能拿主意的只有內史侍郎韦津和太府卿元文都二人。

    不过二人无论是官职还是资历,实在不足,根本没法安定人心。

    此时洛阳也没有什么可调动的军队,河北、河南等地的府兵资源也已经枯竭,于是负责洛阳防御的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建议,可诏令天下州郡,自行组织军队前往雁门勤王。

    元文都虽然觉得如此不妥,但也没有好办法。

    尚书右丞张方翼反对此策,他认为允许各地组织勤王的军队,其兵将多是乌合之众,未必能打得过突厥骑兵,不过是白白送死。而且组建军队容易,裁撤军队困难。若是允许州郡自行组织军队,地方官吏必将因此而大肆扩充军队,到时州郡势力尾大不掉,极易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杨倓本就不敢任事,听到张方翼说得如此严重,更不敢擅自做主。

    张方翼建议,可命河北、河南、等地剿匪的官军北上支援雁门,命各地州郡据城自守。等到天子脱困,再行布置剿匪之事。

    众人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从张方翼的建议。

    消息很快从洛阳向外扩散,大隋天子杨广被突厥人包围在雁门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全国。

    长安、洛阳、江都······不知道有多少人欢呼雀跃,兴奋异常;又有多少人震惊惶恐,日夜悲泣。

    仇恨杨广的人开怀大笑,载歌载舞,就差放一串鞭炮庆祝。而那些大隋的忠臣孝子,则如丧考妣一般,恨不得以身代之。

    ······

    长安,窦府。

    自老伙计独孤整被他那好外甥杨广弄死后,兔死狐悲的窦抗平日里低调了许多。不低调不行啊,先是独孤整,又是李浑、李敏,又有吐万绪,再加上造反死的元弘嗣一家和杨玄感一家,关陇的老兄弟们所剩无几啊,谁知道哪天屠刀便降临到窦抗的头上。

    不过窦抗并不甘心就这么憋屈的死去。他和杨广、黄明远斗了半辈子,他不甘心就这么败了。

    可窦抗已经黔驴技穷了。

    往常他们还能扶持一些势力威吓杨广,但这些根本不管用。杨广对于这些贱民的叛乱根本不在乎,他的目光始终盯着关陇世家不放。

    正当窦抗有些无计可施的时候,此时一个叫刘文静的年轻人向他献了一条借刀杀人的计策,鼓动杨广北巡塞外,用急于报仇的突厥人来对付杨广。

    窦抗为此付出了一大批的财货,又费劲心思,迎合天子,鼓动杨广出巡。

    今日听得杨广被包围在雁门,危在旦夕,窦抗不禁欣喜若狂,这一切不费他们苦心孤诣啊。

    只要杨广死了,他们便可在长安重立天子,一切都能回归正途,跟以前一模一样。

    窦抗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敬独孤整,敬李浑,敬元弘嗣,敬杨玄感,也敬杨广,愿杨广能早日下地狱。

    ······

    而在另一边,正在淮北平叛的王世充,正在拼命往代北赶。

    王世充被黄明远调回中央之后,王世充不愿待在朝中,便整日里献媚于天子和虞世基,请求外放。

    虽然王世充因为杀俘而被诟病,但杨广对其却是很欣赏。于是经过王世充的阿谀和虞世基的好话,在大业九年夏天,杨广又授予王世充兵权,以其为将,征讨位于淮南的乱匪。

    王世充带着亲信南下两淮之地,并选拔两淮流民数千人,编为新军。

    时山东巨盗孟让寇淮南。孟让是天下最早造反的乱匪领袖之一,后来与王薄在长白山闹崩之后,便独自转战齐郡等地。不过他能力不足,先后为隋将周法尚、张须陀等人击败。于是孟让一边寇掠诸郡,一边南下转战两淮地区,等到孟让来到盱眙(治今江苏盱眙县东),裹胁的流民已经达到十余万人。

    杨广命王世充东进讨匪,阻挡孟让乱匪南下江都。

    等到王世充到达盱眙,孟让已经占领了都梁宫(今江苏省盱眙县南都梁山上),沿淮河据守。

    王世充到达之后,眼看孟让兵强马壮,不能力敌,便故意装作虚弱不敌的样子,示敌以弱。又用五道栅栏阻塞险要之处,避战自保。

    孟让见此,对王世充满是不屑,对王世充嘲笑道:“听说王世充是个文法小吏,怎么能带兵呢?今天我要生擒王世充,一鼓作气地打进江都城!”

    孟让麾下也纷纷大笑,完全瞧不起王世充。

    王世充拒险自守,孟让便让部队抄掠各地。不过因为战乱,各地百姓都结寨自保,野外根本没有什么可供抢掠的东西。

    很快孟让粮将尽,部众渐渐挨饿,于是孟让就留下少量兵力,围住五道栅栏,分主力部队到南面富裕的地方进行抢掠。

    王世充知道孟让松懈了,晚上突然毁墙而出,向孟让军队发起猛攻,大破孟让军队。孟让只带了数十骑逃走,部下被杀一万多人,俘虏十余万人。

    经此一战,王世充声名大振。

    杨广也认为王世充有将帅的才华,以其为淮北讨捕大使,征讨淮北一带的乱匪。

    王世充更为卖力,击败了数股匪军。

    此时王世充正准备往南渡过淮河,进入淮南。突然听闻杨广被包围在雁门的消息,王世充当场便当着众人的面嚎啕大哭,几乎跟死了爹妈一样。

    王世充边痛哭流涕边说道:“天子待我隆恩如天高地厚,今天子蒙尘雁门,我恨不得以身代之。若是能肋生双翼多好啊,我便可飞到天子跟前,护卫天子。”

    王世充的样子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众人皆称其为忠。

    于是王世充调头北上,准备勤王。王世充更是下令,大军全速前进。而他本人则是蓬头垢面,两眼通红,为了赶路每日都不卸甲,睡觉也只在席子上,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

第二十五章 新的征程

    从雁门到襄平,两千里地,传信的斥候几乎跑断了腿,用了不到五日的时候从雁门赶到襄平,将天子求援的诏书送到黄明远面前。

    听闻杨广被困雁门,黄明远半是叹息,半是无奈。

    早在杨广要北巡草原之时,黄明远便猜到会有此一劫。虽说现在大隋的实力要比历史上三征高句丽失败的大隋实力强的多,而实力远不如历史上的始毕可汗未必会孤注一掷,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历史的修正却无比准确,雁门之围又再次发生。

    黄明远虽有心阻止杨广北上,但也不敢多言。

    虽说黄明远开口,或许可以拦住杨广,但这样的事,实在太破坏双方的信任。今黄明远人不在朝堂,若是过多插手朝堂之事,更容易引得杨广反感。朝臣也会以为黄明远想操纵天子,做个曹操。

    黄明远有些无奈地将天子的求援诏书明发给诸将。

    听闻此事,一时间整个辽东文武,颇为震惊。

    不过更多的是对杨广的不理解,眼看着卫公讨灭了高句丽,等卫公回师中原,四方叛逆皆平,大隋中兴指日可待。怎么好端端,天子又要出巡北上了。

    不是天子在洛阳待了一年多,已经不出巡了。

    雄阔海早就对那个只知道制造麻烦的天子不满了,当着众人的面说道:“这天子就不知道消停消停,刚平定了辽东,天子又跟突厥闹出事来,一天天的,光想着出巡游玩,就是不想想怎么治理天下,真以为大家都是陪他玩的。”

    雄阔海的莽言莽语,虽然无礼,却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看看卫公治理下的辽东,当初是什么熊样,现在却是一片欣欣向荣。再看看天子治理的天下,乱成什么样子,真是白瞎了为他开疆拓土的将士。

    至于辽东军的士兵,对杨广更没有太多忠诚。很多新从军的士兵原本都是流民,是杨广繁重的徭役下的受害者,本就对天子不满。一些老兵,虽然过的不错,但因为无法返乡,也有埋怨,不能埋怨给他他们今天生活的卫公,那不能使他们返乡的始作俑者,就是天子了。

    “胡言乱语,给我滚出去!”

    黄明远听得雄阔海的话,直接让人将他撵出去。在场的不少都不是自己绝对的心腹,小心祸从口出。

    因为雄阔海的话,崔弘寿、杨续等人都满是尴尬。其余众人,更是默不作声。

    黄明远看着众人说道:“今天子蒙尘雁门,我等作为大隋臣子,势必要救援天子,以解危急。今我准备亲自率兵入关。”

    黄明远要入关。

    其实这段时间,大家在辽东过得很不错,不少人都希望暂时保持辽东这个局面也挺好的。但这次黄明远要入关,势必要改变整个天下的局势了。

    杜如晦立刻站起来说道:“卫公此言大善!”

    诸将纷纷赞同,黄明远亲自出马,援救天子,此乃政治正确。于是黄明远命众人准备入关之事,而黄明远则准备明日一早便先行前往幽州。

    辽东到雁门两千里,路途遥远,行军不便,等到辽东诸军赶到雁门,黄花菜都凉了。要救援,只能是依靠就近的部队。

    众人各自前去准备,黄明远留下黄明祯和心腹徐哲、杜如晦、宋正本等人议事。

    这才是真正决定辽东命运的一场会议。

    黄明远很清楚,雁门之围,彻底揭下了大隋王朝最后一块遮羞布,群雄逐鹿的时代也就此来临。

    此次入关,前途不定,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回辽东。辽东是自己的根基,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而辽东最好的留守人选,当然是黄明祯和邓议。二人一为辽州总管,一为辽东郡太守,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二人最大的掣肘是辽州总管府长史崔弘寿和燕郡太守杨续。

    黄明远遂决定命杨续随自己一同前往幽州,又表自己的主簿张玄素担任燕郡郡丞,代行郡事。

    黄明远虽然平叛不用辽东诸军,但数十万辽东军也不能在辽东干待着。未来辽东大规模的战争不会很多,唯一预防的是百济、新罗两个小国。

    黄明远准备将黄明祯的镇北军留下,左武卫、右屯卫、右侯卫、镇辽军等诸军全部带回中原。

    镇北军此时有四万余人,裁撤两个镇屯营,整编为四万五千人,改名为辽东军。

    并以虎贲郎将蒙陈其率部八千屯开原;

    虎贲郎将刘黑闼率部一万屯燕郡;

    虎牙郎将王伏宝率军八千屯襄平和营口;

    虎牙郎将安达儿率军四千屯通定城;

    虎牙郎将麦仲才率军五千屯泊灼城。

    如此四万五千辽东军加上北面的北玄菟军、白山军、龙潭军三部,超过九万人马,足以守卫现在的辽东。

    北方三军的发展方向是北面的靺鞨诸部,而辽东诸军的发展方向则是西面的契丹。

    黄明远从来没有忽视过契丹人的威胁,只是之前目标都在高句丽身上,实在腾不出手来。现在命刘黑闼进驻燕郡,安达儿进驻通定城,剑指契丹。

    至于其余部队,则都是要离开辽东的。

    黄明远先是将右侯卫大将军荆元恒改任左武卫军。

    荆元恒是江都人,家世不高,是杨广潜邸的将领,与黄明远熟识。自仁寿四年平杨谅之乱便一直在黄明远麾下,也算黄明远的心腹。以其统率左武卫既表现了对荆元恒的信重,也使得有些独立于黄明远体系的右侯卫全部融入辽东。

    而右侯卫军现在只有万人,黄明远令其部与镇辽军主力合编,编练成新的右侯卫,由蔡知运统帅。右侯卫军将南下驻扎于旅顺口,是黄明远准备跨海南渡山东的主力。

    镇辽军余部约万人,黄明远准备以黄明信为统帅,派驻营州,增强营州守军的实力。

    这样黄明远出关,手中便有左武卫、右屯卫两支主力六万人马,再加上留在幽州的十多万人马,足以横扫整个河北的叛军。

    为了将各军安置妥当,黄明远忙得连轴转,几乎是一夜没睡,到了凌晨才小憩了一会。

    天就要亮了,黄明远也即将开始新的征程。

第二十六章 再离辽东

    第二日一早,辰时刚过,黄明远便再次召集辽东文武,宣布对辽东诸事的安排。

    诸文武官员,各安其职,虽然黄明远的离开会让他们暂时失去主心骨,但只要黄明远在中原战场上继续百战百胜,辽东就会安安稳稳,太太平平。

    因为事态紧急,黄明远的根本等不得左武卫、右屯卫二军。

    两军六万人马,装备、辎重无数,虽然马匹数量众多,但若是想赶到两千里之外的雁门,怕是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一个月的时间,雁门早破了。

    黄明远便准备率领千余狼牙亲卫,先赶往幽州,然后指挥幽州军队西进救援。而左武卫、右屯卫能不能参与到这次大战之中,要看后续事情的发展。

    襄平城外,众文武送别黄明远。

    黄明远穿上久违的战袍,跃上战马,别样的熟悉。

    这次入关事情比较急,几个孩子都没法跟着黄明远一起入关,只得暂时留在辽东。

    好好、蘩娘、阿陌、三三、青耕又一次送别踏上征程的父亲,执手相看泪眼,只愿千里婵娟。

    昨天从得到消息,黄明远都在忙辽东之事,几乎没有时间告诉孩子们自己的离开。

    几个孩子还小,但体量父亲,尽量不表现出分离之苦,让父亲难受。

    黄明远叮嘱维周说道:“阿陌,你已经是小小男子汉了,在家中要承担起责任,保护好姊姊妹妹,还要跟着你三叔和邓先生好好学习辽东的军政。”

    阿陌对父亲最是眷恋,红着眼点点头。

    黄明远又摸摸三三和青耕的脑袋,轻声说道:“爹爹不在家,你们要听哥哥、姊姊的话!”

    青耕张大双眼,望着父亲问道:“爹爹何时归来?”

    黄明远宠溺地说道:“爹爹很快就回来,回来之后带着你骑大马!”

    又看向三三说道:“平日里不要闷在院子里看书,要多出来运动运动,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自己这个三女儿文雅秀气,像她母亲一样蕴含着江南女儿的钟灵毓秀。只是性子婉约了一些,黄明远不图女儿成了文学大家,却希望女儿过得能更开朗一些。

    三三红着脸点点头。

    黄明远又看向二女儿蘩娘,家里的孩子有大有小,最容易忽视的就是中间的孩子。原本蘩娘是长女,自己对这个长女钟爱的很,只是有了好好之后,很多爱被分到了好好的身上,对蘩娘忽视了很多。

    黄明远伸手摸摸女儿眼角的泪花,温声说道:“蘩娘是大人了,要照顾好自己。平日里要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什么,爹爹都会支持你的。”

    蘩娘抿着嘴巴点点头,父亲是关心自己的。

    黄明远又看看大女儿好好,好好在辽东这段时间,每日忙碌不止,但却很充实很开心。这些日子她个子长高了不少,人也长开了,容颜姣好,已经有她的母亲几分神韵。

    黄明远对女儿说道:“好好平日里不要太劳累了,要注意身体。若是累坏了,我可不答应。”

    “爹爹放心!”

    黄明远见女儿神采奕奕的样子,便故意逗女儿说道:“你好好养身体,等我下次带着李世民那小子回来,便给你们定婚。”

    好好听了脸色晕红,满是羞涩,却说道:“父亲又打趣女儿!”

    “你等着嫁人吧!”

    ······

    告别子女和辽东众文武,黄明远打马离开襄平西城门。

    黄明祯也翻身上马,送兄长出了城门。

    兄弟俩人并列而行,黄明远对弟弟叮嘱道:“三郎,辽东之事,有你和致谋在,我放心的很。但辽东不能固步自封,辽东要有自己的发展。”

    黄明祯说道:“兄长请言!”

    黄明远问道:“你以为辽东最大的敌人是谁?我说的是外敌。”

    黄明祯想了想,说道:“是百济人和靺鞨人。”

    黄明远说道:“是新罗人和契丹人。”

    黄明祯有些不理解,新罗人素来对大隋恭谨,而契丹人早在数年之前他征讨之时便衰落了,两国怕是称不上大敌吧。

    黄明远说道:“你别忘了,这次咱们灭了高句丽,除了大隋,第二得利的便是新罗。”

    大隋剿灭高句丽之后,黄明离从平壤南下,一路收复高句丽旧地。百济因为萨水之败,实力大损,无力进取。而新罗则趁着这个空档,大举南下,占领了汉江流域。百济费尽心里都没有得到的慰礼城,被新罗顺手拿下。

    隋军大将李进则占领了冬比忽城(今朝鲜开城),与新罗军对峙。

    “至于契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将明信、刘黑闼、安达儿等人置于辽东西侧,便是为了契丹,要彻底打断他的脊梁,勿使其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的机会。”

    黄明祯点点头。

    无论何事,只要黄明祯入了心,就不要黄明远再操心。

    黄明远针对新罗、百济的行动早就开始布置了。

    年初黄明远表房玄龄为乐浪郡太守,又将乐浪军、安东左、右军重新整编,以适应现在的形势。

    以乐浪军为主,编入部分胡人和安东左军,重整为乐浪军,共计两万五千人,屯朝鲜。由黄明离自领之,负责安定以朝鲜城为中心的高句丽旧地。

    以安东右军为主,编入部分安东左军和胡人,整编为真番军,共计两万五千人,屯改名松岳后的原冬比忽城,以达奚暠统之,负责抵御新罗。

    以安东左军部分军队,整编为临屯军,共计万人,屯不而城(原卑列城,今朝鲜江原道安边郡),以李进统之,负责防御朝鲜侧翼。

    以安东左军部分军队,整编为沧海军,共计五千人,屯沃沮城,以全旭统之,负责安定以沃沮城为中心的高句丽旧地。

    乐浪四军共计六万五千人,共编入胡兵接近九千人,全部从怀义军中心向大隋的部队甄选出的。怀义军剩余的两万余人,则被黄明远准备整编为统一的怀义军,准备带回中原。

    胡人军队可以用,甚至可以重用,但最好不要让他们留在本地,以免坐大。

    黄明祯送了黄明远三十里,依依不舍,他很清楚,这一次兄长离开,他要一个人撑起辽东了。

第二十七章 强取豪夺

    黄明远率领其部从襄平城出发,身边谋士只带了张季珣和杜如晦、乙支文德三人。至于幕府的其他人,则跟随主力部队入关。

    过了辽河,黄明远一行向西绕道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虽然时间紧迫,但柳城郡的问题随着黄明远要入关已经刻不容缓了。

    不说柳城郡位于辽西走廊,勾连辽东和幽州两地,为兵家征战必经之地。仅仅是辽东的陆上生命线临榆关便属于柳城郡治下,柳城郡完全可以卡住辽东的陆上物资运输和兵力输送,就使得黄明远必须掌握此地。

    入关之前,须得解决这个最大的隐患。

    因为在大部分人眼中,辽东还是一个荒蛮之地,连带着对柳城郡也不怎么重视。

    柳城虽说也是一个郡,但只辖柳城一县,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且多受胡人侵袭。若不是杨广东征高句丽,柳城郡作为物资中转之地,人力、物力投入了一些,柳城早就成了荒蛮之地。

    至于说营州总管府,可以说是大隋所有边镇中实力最弱的一个。此前黄明祯大破契丹,奚部也选择向大隋投降,营州外患减少,导致中央政府对营州的注意力和支持也逐渐减少。当前营州驻军不过六千人。

    营州总管是邓暠,柳城郡太守是杨林甫,二人是儿女亲家,一文一武,相互勾连,把整个柳城郡经营的是密不透风。

    二人把柳城郡当成了自家的后院,一直对辽东势力进入柳城一事很抗拒。

    黄明远本想徐徐图之,但现在时间不等人,总不能跟突厥人打起来了,再让这些小事牵扯到自家的精力。

    黄明远一路疾驰,入了柳城。

    邓暠和杨林甫二人都没有想到黄明远会匆匆前来,突然见面,有些紧张。

    谁不知道黄明远最是手黑,再加上他身为大将军,名义上有节制诸军之权,若是惹恼了对方,准没好下场。

    黄明远到了议事堂,也不管二人的脸色,大马金刀地坐在了首位,而邓暠和杨林甫则小心翼翼地陪在两侧。

    黄明远看了两人说道:“我刚得到的消息,东突厥始毕这个狗崽子叛乱,在塞外突袭天子车驾。我奉命西去勤王,节制诸军,你二人可愿为救驾出一份力。”

    邓暠和杨林甫皆是一惊,这什么时候的事,也太突然了。

    不过二人反应很快,援救天子,此乃为臣子者义不容辞之事,谁敢说不出力。这时候若是拒绝,黄明远还不得把他们砍了。

    二人连连应承。

    黄明远要得便是二人这句话。

    黄明远便说道:“既然你二人同意,事不宜迟,你二人现在便随我一道前往塞外救驾,我等现在就出发。”

    邓暠和杨林甫一愣,有些不明白黄明远的意思,这是让二人现在就跟着他出发。

    “怎么,你二人不愿?”

    还是邓暠反应快,他是南陈旧将出身,在南陈便担任过西衡州(治含洭县,今广东英德市西北浛洸)刺史,南陈灭亡之后降隋,后担任辽西郡太守、营州总管等职务,在营州经营了二十多年,也算是十足的地头蛇。

    邓暠不敢反驳,便说道:“启禀大将军,非是末将不愿,实在是营州地处偏陲,常有胡虏侵袭,若是我二人同与大将军勤王,恐为胡虏所趁。不若末将随大将军西去,杨太守留在柳城。即使有胡虏入侵,柳城也有余力自保。”

    邓暠很清楚,完全拒绝黄明远的要求是不可行的。不说黄明远占着勤王的大义,就说柳城在辽东旁边,若是触怒了黄明远,惹得他怒而兴兵,直接将柳城平了也是可能的。因此邓暠决定以退为进,勤王之事固然重要,但不能两人都去,丢了柳城算谁的。

    这样他率军西去,留下杨林甫在柳城郡经营,到时候也有人维持他们在柳城的统治。至于他本人,手中有兵,见招拆招呗。

    黄明远听完邓暠的话,皱着眉头。

    “胡人的是你不用管,柳城的防御你也不用担心。我自有安排,你二人现在跟我走就是。”

    邓暠心中一凉,黄明远这是摆明了要强夺柳城。

    眼看邓暠不说话,黄明远又说道:“此次救驾,我调动了整整十六万人马入关,哪里没有点军队顺手守卫柳城。”

    邓暠心更凉了,这十六万人,可以是救驾的,可以顺手守卫柳城,当然也可以顺手灭了他邓暠。

    邓暠根本不敢拿自己的生命来赌黄明远的节操。

    “末将准命!”

    邓暠也是无奈,丢了地盘总比丢了性命强。他娘的,柳城郡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丢了就丢了,这次若是救驾有功,天子怎么也得给自己一个新地方。最好离得黄明远远远的。

    邓暠同意,杨林甫就更没有反对的资格了。柳城郡是边郡,一切以防御胡虏为重。他这个太守的权利常为营州总管侵袭。邓暠都拒绝不了的,他又能说什么呢?

    这时邓暠便说道:“且请大将军稍待,末将去整点柳城兵马,然后将柳城诸事安置妥当,便随大将军西去勤王。”

    黄明远摇摇头说道:“等你点好兵马,安置好诸事,黄花菜都凉了。如何能让天子久等?且不用这么复杂,今日只你二人随我一同前去便是,战后天子见的也是你二人,又不是你柳城的兵。”

    邓暠大惊,这是要连自己的兵权也夺了。

    “大将军!”

    黄明远不待邓暠说话,一把上前抓住邓暠的手。邓暠暗暗想挣开,哪里挣脱的了。

    “邓将军,你觉得我的话不对!”

    此时黄明远两眼放光,不怒自威。

    邓暠心中一惧,本想说得话也缩了回去。他终于体会到当年始毕可汗、李廓、窦家人面对黄明远的恐慌。

    “回······回大将军,末将无异议!”

    “那就好!”

    黄明远另一只手拉住杨林甫。

    “马都跟你二人准备好了,且随我前去吧!”

    黄明远命人召集营州总管府和柳城郡文武,宣布此事,便带着二人离开。

    邓暠此时也只得不情不愿地跟着黄明远离开,而自始至终,黄明远没有松开邓暠的手。

第二十八章 北平乱事

    黄明远带着邓暠和杨林甫离开柳城。

    邓暠几经沉浮,也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知道怕是回不了柳城,此后一身荣辱,全挂在黄明远身上,因此竭尽全力,讨好对方。至于杨林甫则没有他亲家的气度,还在为失了太守的权利而不甘。黄明远也不惯着他,直接将他交给杜如晦,按闲散人员处置。

    黄明远离开柳城不久,堂弟黄明信便率领万余人马和一批官吏赶到柳城,接手柳城一地的防御和民政大权。

    大兵压境,且柳城郡上下失了领头之人,根本无力阻拦。

    黄明信借此机会大刀阔斧,将柳城原来的文武官员裁汰的七七八八,又安排上了自己带来的丰州官吏,很快柳城一郡便姓了黄。

    黄明信又按照黄明远的指示,将泸河镇(今辽宁省锦州市西)升级为县,作为拱卫辽西走廊的核心枢纽之地。

    此时黄明远已经沿着白狼水一路向西南方向,到达了临渝关。

    临渝一地,依水流湍急的渝水而建,之前实为禁军驻扎,以西不远处有临渝宫。但杨广二征高句丽之后,不复来辽东,这里也逐渐被废弃。黄明远三征高句丽的时候,在此屯驻五百官兵,以保障道路交通。

    这一次再回中原,黄明远又留下命令给黄明信在碣石道口增设一新关,距离临渝关六十里,北倚燕山,南连渤海,黄明远命名为山海关。

    临渝关将和山海关一道,成为扼守华北平原的最坚实的屏障

    过了临渝关,便进入北平郡内,算是正式进入燕赵大地。

    当前河北最是纷乱,各处的盗匪数不胜数。燕南几郡要好一些,但也有大小数股盗匪肆虐。

    此时平州总管是李景。

    李景官拜右武卫大将军,兼领的平州总管。李景本来是杨广的心腹,宠渥优命,杨广巡视河西的时候,曾特许李景坐在齐王杨暕之前,其在军中的地位也仅在黄明远、宇文述之下。

    但后来杨广在陇川宫进行大规模狩猎,李景和郭衍二人均有不满的言论,后被人上奏给杨广。杨广大怒,下令将郭衍罢黜,李景也因此受受牵连而被罢免。

    虽然之后李景官复原职,更在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多立功勋,进爵为滑公,但却失去了天子那份信任。杨广待李景的态度也远不如初。虽然没拿下他大将军的位置,但实际置于北平郡,一直未动,眼瞅着来护儿、薛世雄等后起之秀,已经越过了他。

    此时的北平郡并不安稳,境内有杨仲绪、高开道两支乱匪,肆虐郡县。

    而北平之地虽置平州总管,但本身兵马并不多。因为东征高句丽,黄明祯从北平郡抽调了大批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前往辽东,境内军队更是所剩无几。

    李景本身是孤身上任。杨玄感之乱后,右武卫主力被杨广调回洛阳,由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统帅作为洛阳卫军了。

    李景上任后,内忧外患,当然要收拢兵权。

    平州总管府虎贲郎将赵士悌手握八千精锐,屯驻在卢龙塞,接受幽州的指挥和给养。李景几次命其率部南下,赵士悌都以守卫卢龙塞为由拒绝,再后来李景催促的紧了,赵士悌便根本不回应。

    李景手中无兵,只得无奈募兵。

    但北平郡也只辖卢龙一县,本就人烟稀少,兵力枯竭,李景根本无处募兵。手中勉强招募了三四千人,但各处的贼匪根本不给李景喘息之机。

    北平郡无兵镇压乱贼,贼势愈演愈烈。

    李景几次征讨叛匪,皆大败之,但每每贼匪败而不灭,其势反而越来越大了。

    大业九年底,北平郡盗匪杨仲绪、高开道二人合流。李景率军征讨,将二人包围在复舟山。

    杨、高二人屡次突围不出,于是高开道便命部将谢棱诈降于李景,并声称可以打开营门为李景作内应。

    李景并不相信谢棱的诈降,但眼看攻击不顺,便准备将计就计,攻破叛匪。谁料到高开道也不相信李景,于是趁机设置伏兵,又命人绕开李景所部,直袭李景大营。

    李景正与高开道酣战,忽闻大营生乱,心中大惊。其部本就是新兵居多,约束不得,于是众人多溃。

    李景不能制,乃只得在一群溃兵涌动下,退回卢龙城。

    杨仲绪、高开道二人得胜,于是趁势包围了卢龙城。

    李景率领残部退守卢龙城,其军困守孤城,内无强军,外无援兵。接近半年的时间,双方数次交战,北平军只得勉力维持。

    进入冬天,天寒地冻,卢龙城内的官兵因为脚肿病死的十有六七,若非李景一一安抚他们,使得城中士兵没有发生哗变和叛逃,卢龙城早就破了。

    之前杨广东征高句丽,在卢龙城内堆积了大批的粮食布帛,李景就靠着这些物资,对士兵厚加封赏,才守住了卢龙。

    实际上平州不是没兵,除了赵士悌部,从临渝关往西到临渝宫,驻守这里的是北平郡都尉范愿,其部有两千余人,皆是精锐。

    李景也曾招范愿前往卢龙,但被范愿以守卫临渝宫为由而拒绝了。守卫天子行宫,此乃义不容辞之事,范愿拒绝的堂堂正正。

    黄明远到达临渝宫,范愿赶紧出来迎接。这一年多他在临渝宫过得别提多滋润了,宫内储备丰富,又有两千老兵,北平郡的盗匪根本不敢攻击此地。

    黄明远入宫之后,范愿便将北平郡的情况一一告诉了黄明远。

    黄明远倒是没有责备他们不遵循李景之命。倒不是黄明远对李景有什么意见,双方关系其实很好,但关系再好,权利却不能让。

    不过黄明远也不能坐看李景困死卢龙。李景坐困孤城,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困死。

    而且杨仲绪、高开道二贼,势力并不弱,让他们继续在燕山以南肆虐,并非什么好事。

    黄明远于是下令折道向卢龙,杜如晦忙劝黄明远以救援为重,不要在沿途耽搁。

    黄明远说道:“我已去信仲长,让他调集部队,这也需要时间。我们急着往幽州赶,到了蓟县也是得等着,还不如顺手救援卢龙。况且李景是大隋现存为数不多的老将,能救便救吧。”

第二十九章 小人开道

    黄明远命范愿率部向卢龙开进,而他本人则率千余精骑,先行一步。

    从临渝宫到卢龙城不远的距离,一路上民生凋敝,人迹稀少,比柳城郡还要荒凉。好好一个北平郡,地处华北平原边缘,资源丰富,竟已经沦落至此。

    黄明远一行千余骑,一人三马,速度很快。

    离着卢龙城大约二十余里,斥候来报,杨、高二贼将卢龙城四面围定,因为围城时间太长,其部早已失了锐气。现在贼匪也不攻城,只是以困为主。贼匪守备并不严密,每日都派出大量部队四下掳掠。

    黄明远没有选择直接攻击贼匪,因为一旦攻破贼匪大营,这些四面劫掠的盗匪必然四散开来,肆虐各地,再想剿灭就难了。

    黄明远命斥候盯住对方一支掳掠部队,等到这支部队离得贼寇大营远了,便率部突然出击,将其包围、歼灭。

    这支掳掠部队数百人,主将还有战马、盔甲,看起来实力不弱。

    不过这些人对比训练有素的狼牙骑,就是天差地别。从丰州带出的最早一批狼牙精骑,基本上都被黄明远安排到辽东诸军,成为了军中的校尉、旅帅,正是军中的骨干力量,也是最忠于黄明远的部队。

    而现在的狼牙精骑,从当初西征吐谷浑开始,挑选的都是忠诚度和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甚至还有胡人,但对黄明远忠诚度最高,是那种甘愿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的忠诚。

    从最初的狼牙骑开始,前后差不多有两千余人,都是黄明远的家臣,世世代代传承的家臣。

    千余狼牙骑如排山倒海一般杀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这群贼匪摧毁。很快苏穆就挟着对方的主将来到黄明远跟前。

    贼匪主帅谢棱,高开道麾下大将,与张金树并为高开道的左膀右臂。

    此时谢棱惊惧交加,几乎肝胆俱裂。他也算久经沙场之辈,见识过各种各样的部队,几经生死,可从来没有见识过如此可怕的军队。

    对方不仅仅是军队,他们是从地狱出来的勾魂无常,挥舞着夺命的镰刀,屠杀着他们面前的每一个生命。他们每一刀挥出,便收割一个生命,鲜血迸的四散,染遍整个天空。

    黄明远看着有些瑟瑟发抖地谢棱,问道:“你是杨仲绪的手下,还是高开道的手下?”

    谢棱赶紧说道:“在下是高大王,不不不,是高开道的手下。”

    黄明远说道:“那你给高开道传个信,就说黄明远带着十万大军来北平郡了,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负隅顽抗,与我为敌,另一个是杀了杨仲绪来向我投降。明天中午午时三刻之前,我在这里等着他的选择,过时不候,后果他知道。”

    说完,黄明远便让人将谢棱给放了。

    直到这群恶魔离开,谢棱脑子还是懵懵的,对方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放了他,自己怎么也算高开道营中排名前三的大将,难道没什么价值吗。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对方根本没将他放在眼中,或许在对方看来,碾死自己就跟碾死一只蚂蚁一般。

    卫公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果然可怖。

    谢棱一个人匆匆忙忙跑到高开道的营中,卫公来了,带着千军万马来了,他得将这件事告诉大当家的。

    谢棱返回营中,高开道刚醒,昨天搂着一个被掳掠的女子胡天黑地了一夜,一直睡到现在。

    “谢棱,怎么就你自己回来了。”

    高开道睡眼惺忪,还没睡醒。

    谢棱赶紧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高开道,黄明远带着十万大军来了。

    高开道听到谢棱的话,两眼圆瞪,惊出一身汗来。大家都是燕赵儿女,几乎都是听着卫公的名号长大的。卫公的名号是假的吗,那是几十万的胡人脑袋堆砌成的。

    卫公是北地的保护神,是北地百姓人人供奉的神灵。哪个北地娇娘不想嫁给卫公这样的男子,又有哪个北地男儿不想在卫公麾下,跟着卫公马踏草原。

    高开道听了半辈子的卫公故事,一直以为对方是个传说,没想到今日终于要见到了,可竟然是这个场合。

    谢棱将黄明远的话告诉了高开道,高开道听了,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卫公他老人家真是这么说的?”

    卫公竟然认识他。

    谢棱赶紧点点头,卫公让他传的话,他一字一句都没敢忘。

    “卫公这是什么意思?他还认识俺老高。”

    高开道虽然号称出身渤海高氏,但其实其家世代靠煮盐为生,他本人没什么文化。

    高开道忙招来大将张金树商议。

    这年头当乱匪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一直想当个乱匪,不少人也是有追求的。张金树知道自己没本事称王称霸,最想做的便是洗白这个贼匪身份,成为官军。

    因此张金树小心翼翼地说道:“大当家的,看样子卫公怕不是要招降于你?这杨仲绪的脑袋就是投名状。”

    高开道虽然没文化,但却是很精明,年轻时崇拜黄明远不假,但这还不足以让他见了黄明远便倒头就拜。

    高开道想了想,问道:“你二人怎么看?”

    谢棱赶紧说道:“一切都听大当家的。”

    高开道又看看不说话的张金树,张金树只得说道:“不知大当家的想要什么,若是大当家的想称王称霸,自是不能归降卫公。可若是大当家的只想当个将军,则可以投降。听说卫公从不妄杀投降官军的义军,济北的吕明星投降后现在都已经官至鹰击郎将了。”

    要说高开道不想称王称霸那是假的,这些造反的,又有几个没有野心,想过过皇帝的瘾。高开道本人更是反复无常,没什么信义。

    只是高开道倒是知道自己的本事,称王称霸恐不现实。

    这时谢棱也说道:“大当家的,咱们撤吧,卫公麾下的军队太可怕的,咱们不是对手。”

    谢棱是被狼牙骑吓破胆了。

    高开道默默地思索着利弊,最后说道:“咱们东面是幽州军,西面是卫公,北面是卢龙塞,其实已经陷入死地。我自问没本事打败卫公,既然卫公看重俺老高,愿意招降俺,那咱们就降了卫公。跟着卫公,怎么也能得个封妻荫子,我还能不如吕明星?”

第三十章 投名状

    高开道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正是他这种没有什么节操的小人,最是擅长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投降黄明远成了高开道最好的选择。

    张金树见高开道选择投降,也是大喜,名正言顺的洗白正是他所愿的。

    卫公要杨仲绪的脑袋,那就一定要带上杨仲绪的脑袋。

    此时高开道也不管之前与杨仲绪称兄道弟,一同奋战的感情,只把对方当作自己升官加爵的砝码。

    但要杀杨仲绪也没那么容易。

    在北平这一块,杨仲绪比高开道造反早,实力也强的多。他招募壮士数百人为养子,常在帐下护卫。高开道虽然勇武,但也没把握击败对方。

    这时张金树献计,可令左右数人装作与杨仲绪诸养子嬉戏,引开对方。到了晚上,偷偷地断其弓弦,取刀矛藏于床下,使对方无力抵抗。

    高开道从之,命张金树宴请杨仲绪诸养子。

    到了晚上,高开道率部直扑杨仲绪的大帐,众人鼓噪来攻,先前派出的几个人抱着刀矛跑出帐来。

    杨仲绪诸养子听闻生乱,便准备出战,但突然发现找不到兵器。

    高开道持矛杀入众人之中,只身奋战,连杀数十人,对方大惧。而此时张金树又在营中举火相应,整个营中大乱。

    杨仲绪的诸养子四面溃逃,更有人直接投降了高开道。

    于是高开道杀人杨仲绪帐中。杨仲绪也是个英雄人物,披甲持刀,据堂而坐,大骂高开道不仁不义。

    高开道可不管有脸没脸,他凶狠异常,手持长矛带人杀入,将杨仲绪和其家人全部杀光。

    杀了杨仲绪之后,高开道又召集杨仲绪的部将,也全部杀死。而杨仲绪所部则被高开道收编。

    做完这些,天已经大亮,高开道慌慌张张带着杨仲绪的脑袋去赴黄明远的约。

    黄明远早通过斥候知道贼营昨天晚上的乱事,于是趋兵来到卢龙城下。

    高开道闻之,赶紧来拜见。

    来到狼牙军的面前,高开道迎面便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他不是没见过强兵,但这股凛凛杀气还是让他心底一寒。

    谢棱没有骗他。

    整支军队一片肃静,但正是这种肃静让人感到恐惧。

    高开道被人引着来到黄明远的面前,他不认识黄明远,但见中间金盔金甲的一人,倒头便拜。

    “罪民高开道拜见卫公。”又献上杨仲绪的脑袋。

    黄明远让人接过杨仲绪的脑袋,看也不看便送了下去。

    “你就是高开道!听说你曾刮骨疗伤,堪称当世关羽,可有此事?”

    高开道又一次在作战时被乱箭射中了脸部,便叫来医生,让他把箭拔出来。医生说射得太深,不能拔。高开道很生气,就杀了他,另外又找来一位医生。这个医生也说要拔箭头恐怕很痛。高开道大怒,也杀了他,找了第三个医生。第三个医生给他割开脸皮,凿开骨头,打入楔子,骨头裂开一寸多的缝,取出了箭头。整个过程,高开道不仅没有叫痛,还让人奏乐上菜,边手术边吃饭。

    高开道素来以此自傲,自比关羽,可他名声不显,还真没多少人知道这事。今日黄明远一语道破,高开道也是大吃一惊。

    黄明远看到高开道的吃惊的样子,便故意说道:“怎么,吃惊于我如何会知道?我不仅知道这些,我还知道你高开道少年时矫捷勇悍,跑起来追得上奔马,后来跟随格谦造反,曾经救过格谦的命,我灭格谦的时候,你侥幸逃脱,逃到北平郡,又重操旧业,当起了盗匪。”

    高开道此时仿佛被黄明远看穿了一般,冷汗滴滴答答地流了下来。

    高开道也不清楚黄明远到底是怎么将他了解的这么详细,他跪在地上,猛叩头道:“卫公明鉴,小人没做过什么恶,跟着格谦谋反,也只是为了活命。”

    “起来吧!我若是想杀你,也不会费这么多周折了。”

    高开道听到这话,才如蒙大赦,战战兢兢的起来。他还真担心黄明远会出尔反尔,将他们一同诛杀了。

    “多谢卫公!”

    黄明远看着高开道说道:“听说你当初也参加了洹水之战,只是逃脱了。也怪我当初没有将你留下,以你的本事,若是在辽东参与到与高句丽人的大战,最少也是个鹰扬郎将了。”

    高开道忙说道:“是小人该死,是小人没有早日浪子回头。”

    黄明远问道:“你和杨仲绪的军队都收拢好了?有溃散出去的吗?”

    “没······没有,我把杨仲绪部不愿归降的将领全部诛杀,分散到四处掳掠的军队也都招回来了,都在营中。”

    黄明远点点头。

    黄明远最担心就是溃兵四散,肆虐乡野,要想讨平,不知道要费多大的劲。

    高开道此人是个猛将,但是反复无常,不能轻易信之,若是使其继续在平州领兵,不知道又会掀起什么波澜。

    此时黄明远没时间徐徐图之,便说道:“高开道,我身边缺个亲兵校尉,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做。”

    高开道一愣,赶紧点头。

    校尉这个职务,对他来说的确太低了。但是做黄明远的亲兵校尉,给个鹰扬郎将都不换的美差,日日跟在黄明远身边,还愁没有前程。

    黄明远说道:“将你的军队交给范愿都尉,你带着谢棱一起加入我的亲军营。”

    至于张金树,历史上曾为张亮副将,在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力挽狂澜,大破敌军,也算个英才,将其留在高开道旧部中,也能稳定军心。

    高开道虽然不愿意交出苦心经营的部队,但是对比成为黄明远的亲兵校尉,总得有舍有得,于是一咬牙便说道:“小人遵命!”

    “是末将!”

    黄明远给他纠正过来,高开道满心欢喜,连忙说道:“末将遵命!”

    黄明远打马前往卢龙城了,高开道还要跟范愿交割兵权。

    今日经历的一切有些似梦一样,高开道也有发懵。

    范愿看着高开道,半是羡慕半是玩笑地说道:“你小子走运了,卫公的亲兵校尉,当初的黄青将军、老雄、老韩、秦将军、苏邕、席玭······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现在最少也是个四品官。你小子的虎贲郎将稳了。”

第三十一章 将星凋零

    黄明远到达卢龙城下时,城中的李景也正对叛军的情形赶到狐疑。李景猜测叛军内讧,若是此时手中有一支强兵,他必然出击,击破对方。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城中士兵,难堪大任,若是出击,胜负难料。

    远方的“隋”字大旗迎风飘扬。

    李景站在城头,正纳闷从哪出现一支隋军来支援卢龙,便听到城下有人大喊“道兴(李景字)可在?”

    李景听声音一震,忙伸出身子瞭望,城下的正是卫公黄明远。

    “来者可是卫公?”

    李景无论如何没想到来的是黄明远,连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黄明远听到李景的话,大笑道:“你我才多久不见,道兴兄连我都不认识了?”

    李景终于确定城下的是黄明远,于是连忙下了城头,来到城门处,让人打开了城门。李景亲自出城迎接。

    黄明远也翻身下马,二人在护城河边,双方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黄明远与李景上次分别才不过一年,李景的面容却苍老了许多。他今年五十八岁,往年体格健壮,精神矍铄,能冲锋陷阵,好个猛将。可今日再见,他却体格清瘦,两鬓斑白,面容枯槁,一副苍老衰弱的样子,让黄明远这个老友再见,也是唏嘘不已。

    黄明远有些心疼地说道:“道兴兄,如何清减至此?要保重身体啊。”

    “唉!”

    李景叹了一口气,却是不知如何提起。

    二人入了卢龙城,城中一片萧条,街道之上,根本没有什么行人。沿城墙的一道房屋也早已被拆毁,土木尽被送到城头御敌。

    越往里走,很多地方都长满荒草,破烂不堪,好好一座重镇,竟然荒凉败落成这样。

    李景也有些不好意思,黄明远更没有多说什么?

    二人入府坐定,李景问道:“卫公此来北平,是要回朝?”

    黄明远说道:“道兴兄,我也不瞒你,圣人北巡塞外,突厥始毕可汗背信弃义,突袭王师,今天子蒙尘,急命招我西去救驾。”

    李景听闻大吃一惊。他被围数月,这段时间与外界毫无联系,大隋的形势他是一无所知。

    “始毕狗贼!我恨不得食肉寝皮。”

    李景也曾跟着黄明远北伐,对于大隋被一手扶持的恶狗反咬了一口,是恨得咬牙切齿。

    “天子如何?”

    黄明远乃说道:“情况暂时不明,天子信中言独孤览率部断后,天子应该已经撤回长城以内了。”

    李景有些沉默,独孤览也是多与李景一同为将,今独自断后,还能有好结果。

    李景满是痛心地问道:“卫公,大隋这是怎么了,怎么就到这种地步?我到现在还记得咱们马踏草原的旧事,这才过了几年啊。”

    李景半是问杨广之事,半是问自己。的确啊,这才几年,怎么好端端的大隋便这么陌生了。想他征战沙场近四十年,披坚执锐,戎马一生,怎么就落到被几个盗匪围困的下场。

    黄明远一时也无言。

    他们这批亲手缔造了大隋最兴盛繁华时代的人,无论如何都是不愿意这份繁华盛世被打破的。

    黄明远最后只得说道:“有些事,以后再说,还是先救天子吧!”

    李景便说道:“卫公要如何?李景又能做些什么?”

    黄明远笑道:“还是道兴兄理解我,知道我要大干一场。天子身边有军队数万,想来可以保证天子安全。况且天子遇袭之事,我这离着河东两千多里,鞭长莫及。

    但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常言道‘主辱臣死’,我若是不将始毕可汗的脑袋献给天子,如何泄我心头之恨。我准备调动北地官兵,与突厥来场大决战。”

    李景闻之大喜。

    “早该如此了,这些年,天子对突厥这些狼崽子们太恩重了。今日卫公有心讨虏,李景愿附卫公马尾,随卫公破贼!”

    黄明远乃“哈哈”大笑道:“道兴兄风采不减当年!”

    李景也大笑起来,这几年的郁气,仿佛顷刻间便烟消云散了。

    黄明远又说道:“卢龙城内的卢龙仓我得用。”

    卢龙仓也是杨广为征讨高句丽建立的一个大型仓库,里面粮食、军械无数,堆得像山一样。李景也是靠着卢龙仓的物资存储,才能困守孤城。

    李景立刻站起来说道:“卫公放心,卢龙仓内之物资,除了剿匪、讨贼之用,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损耗。”

    黄明远示意李景坐下。

    “我还不了解道兴兄的为人?”

    李景清贫守节,令人敬佩。

    “道兴兄,这一次你跟我去幽州,不要再留在北平郡了,我派人来接管北平郡,你去幽州统管新军。”

    黄明远当然不会让李景留在北平郡,他得将幽州、北平郡、柳城郡和辽东连成一个整体,因此便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李景有些为难,他是天子任命的平州总管,离开北平到幽州算什么事?

    眼看李景要拒绝,黄明远说道:“道兴,你留在北平做什么,带着这不到千余人的残兵继续困守?这事你听我的,两万军队我都给你准备好了,征讨突厥不是小事,你出过塞有经验,我得用你。况且咱们这十几年的交情了,老弟兄们一个一个走了,活着的已经不多了,我不能再看着你继续待在北平这个穷乡僻壤之地,蹉跎岁月。你是右武卫的大将军,应该在朝廷统兵。”

    这两年,大隋掀起了一波去世潮,不说宰辅重臣,名将也大多去世。

    杨达、段文振、慕容三藏、卫弘升、鱼俱罗、吐万绪、李浑、于仲文、郭荣,以及今年一月份卒于军中的周法尚,和前途未卜的独孤览,大隋将领中的这些老家伙,真没剩下几人了。

    “想想咱们当年在冠军侯山和定北城的时候,那真是名将如云啊。”

    李家也是眼眶微红,这两年受的委屈,有人知道啊。

    “卫公言至于此,李景还能说什么?”

    黄明远命范愿接管卢龙城,收拢各部队,黄明远又传令涿郡郡丞张方昕前来北平郡接管北平政务,而他和李景等人,则于第二日一早,赶往蓟县。

    一场对突厥人的总攻,将要开始。

第三十二章 幽州新军

    黄明远和李景从北平郡出发,于六月二十二日到达蓟县,此时杨广被围于雁门之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天下皆知了。

    黄明远也得到了独孤览战死的消息,心中悲痛。独孤览自北伐突厥开始,便一直在自己帐下,倚为心腹,今日战死沙场,可谓死得其所。只是这仇,自己一定要为独孤览报的。

    这几日陈远一直在为大战的事情调集军队和物资,每天忙得脚不连地。今日黄明远入蓟城,他还是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迎接黄明远。

    看着陈远疲惫不堪的面容,满是血丝的眼睛,黄明远不禁说道:“仲长,要注意身体,我可离不得你。”

    “多谢主公关心。”

    这两年靠着陈远和张方昕的勉力维持,才使得涿郡成了大河以北仅有的一块太平地。

    杨玄感之乱后,天下越发混乱,盗匪肆虐。陈远遂以加强各地防御为由,以涿郡代管了北面的安乐郡和东面的渔阳郡。两郡驻军本就属幽州总管府,因此涿郡很容易便合并了二郡。

    涿郡下辖八县,为少有的大郡。安乐郡辖两县,渔阳郡只辖一县。这三郡除了涿郡以外,另外两郡本是人烟稀少之地。但涿郡之地先是接收了“阿舅军”数万人马,又接收了上谷郡的难民。而河北其余诸郡的老百姓也知道涿郡安定,纷纷往涿郡迁徙,因此涿郡人口暴增。

    陈远乃实际增设了天津、玉田、三河(今河北省三河东)、怀柔、会昌(今河北省永清县)、广平六县,使得涿郡成了一个下辖十七县,有十几万户的超级大郡。

    人一有钱,旁人就眼红,州县亦是如此。

    涿郡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自然引得旁边诸郡还在水深火热中的人的觊觎。普通百姓还好,实在不行便带上全家往涿郡逃,至于一些盗匪则将目光盯上了涿郡,企图从这块肥肉上咬下一口。

    涿郡人卢明月在河北造反之后,部队迅速发展为十余万人,声势极为浩大,卢明月更是自称为“无上王”。

    卢明月眼看涿郡富足,便准备带领部队洗劫涿郡。

    此时幽州总管府仅有的军队都布置在燕山诸要地上,南线兵力空虚,能用的只有刘云芳和李靖率领的编练府兵。

    卢明月来势汹汹,趾高气扬。不过其部虽然人多,但多是乌合之众。

    李靖与刘云芳二人率部在拒马河一线设防,双方相持了半个多月。

    卢明月眼看久攻不下,心生懈怠。于是李靖找准了机会,从军中挑选了上千精锐,以为骑兵,从水浅处偷渡过河,突袭卢明月大营。卢明月不备,军营被隋军杀入。卢明月麾下的乌合之众立刻便全军崩溃,卢明月见识不好,立刻带着亲信逃走。

    隋军收拢俘虏,得男女老幼十二万人,尽被充实幽州、辽东之人口。

    至此,各地的盗匪眼看实力在河北数一数二的卢明月大败亏输,心中大愕,再无人敢觊觎涿郡的富足。

    李靖和刘云芳为了防备河北的盗贼,又在拒马河以南地势险要之处,新建了三处关卡,分别为瓦桥关(今河北省雄州市县城西南)、益津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境内)、淤口关(今河北省霸州市东信安镇),以为南线之要隘。

    再加上东面的天津城和天津港,形成一道南线屏障,才挡住了河北的盗匪侵入。

    这两年幽州之地,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可以自给自足,还养活了十多万大军。同时向辽东输送了大批的工匠、有经验的农民、马夫甚至是女性,还有无数的物资。辽东能有今日之辉煌,不仅仅是辽东将士之力,也多赖陈远的苦心孤诣。

    黄明远把着陈远的手,二人一同进城。

    幽州众文武将黄明远接进了总管府,这里算是黄明远的地盘,黄明远身上还兼着幽州总管之任。

    幽州诸文武坐定,黄明远便开始听取众人的汇报。他此次西进,手中只有一千骑兵,平叛的主力还是幽州军。

    幽州军本有五六万人,但黄明远两次东征,从中将精锐几乎抽调一空。陈远尽心竭力维持幽州的防御,此时幽州总管府辖军约为三万人。

    而幽州的驻军不仅于此,大头还是黄明远去年带来的十多万府兵。

    当初十五万府兵,黄明远带走了四万,其余军队,因为难堪大用,都留给了刘云芳、李靖二人训练。

    二人也是良将,李靖更是训练军队的行家,近一年的时间,二人不断裁汰老弱,整训新兵,共练兵八万余人。

    不得不说黄明远控制林邑之远见,棋高一着。这辽东、幽州各地军队加起来有几十万人之多,朝廷根本无力负担,各种费用有很大一部分都由黄明远自己掏腰包。要不是黄明聪往北方运来上千万石大米,维持了供需,黄明远早就破产了。

    此时手上有八万新兵,黄明远于是下令,将八万新军一分为四,分别为龙骧、虎威、鹰扬、豹韬四军,每军辖兵两万人。

    龙骧军以李景为统领,佐以黄明远的亲信虎牙郎将宋君明和原安乐郡尉侯莫陈煚。

    虎威军以刘云芳为统领,佐以原平州虎贲郎将张植和虎牙郎将王君廓。王君廓是河东人,早年是山贼出身,早在仁寿元年便投降了黄明远,后来又被调到幽州,多立战功,积功至虎牙郎将。

    鹰扬军以李靖为统领,佐以黄明远的族弟虎牙郎将黄明徐和虎牙郎将蔺谟。黄明徐、蔺谟二人都是丰州将领出身,后被调到幽州。守卫边疆,以功至虎牙郎将。

    豹韬军以原辽州总管府虎贲郎将黄明溥为统领,佐以原营州虎贲郎将侯莫陈乂和李景的弟弟虎牙郎将李客师。

    侯莫陈乂原为营州将领,是黄明远特意从营州调来的。而李客师是李靖的弟弟,黄明远三征高句丽前从洛阳调到幽州的。

    黄明远本想将李客师置于李靖麾下,但李靖谨慎,为了避嫌,打死不愿意,最后只得和蔺暮互换。

    这八万军队,并没经历过多少战阵,但却是这次黄明远破虏的主力。

第三十三章 寇可来,吾亦可往

    幽州的十多万大军,是黄明远讨贼的底气。若是没有李靖、刘云芳为自己整编的十多万大军,黄明远手中无兵,也不可能想着讨灭突厥。

    从辽东来幽州的路上,昼夜兼程疲累的很,但黄明远仍然在时间的间隙和乙支文德、张季珣、杜如晦等人,商议了讨贼之策。

    突厥骑兵来无影去无踪,实力强悍,来往迅捷,一旦隋军各路援军赶到雁门,始毕可汗有可能因此而畏惧,退回塞外。

    塞北草原万里,一旦始毕可汗逃回草原之中,如龙游大海,虎入深山,黄明远再无歼灭突厥主力的机会。以大隋现在的形势,也不可能支持黄明远再来一次千里远征。

    黄明远于是决定,以大兵团迂回的战术,从长城以北迂回到突厥人的身后,堵截住始毕可汗的归路,彻底将突厥人歼灭在草原以内。

    虽然大隋几次出击塞外,但大隋的边防政策依旧以防御为主。

    而且现在大隋的形势,也不适合在塞外与胡虏大决战。不少人都担心这样太冒险了,胜负实在难料。

    黄明远有些生气道:“难道诸位享了几年的太平日子,连仗都不会打了。我不是在跟你们商量,而是此次塞外闪击胡虏,势在必得,诸位勿得多言。

    自我讨灭突厥,就没有胡虏敢如此猖獗,诸位要记住,寇可来,吾亦可往。”

    黄明远下定决心的仗,没人拦得住。

    黄明远乃下令,以李靖为主帅,统帅豹韬、鹰扬二军,和靺鞨人突地稽部,卢龙塞赵士悌部,共计五万三千人为北路军,从昌平出发,沿着燕山山脉和长城北麓,直袭恒安镇。

    靺鞨人突地稽部为一支生活在幽州的靺鞨人。

    开皇年间,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交战不胜,突地稽与其兄瞒咄率领所属的厥稽、忽赐来、窟突始、悦稽蒙、越羽、步护赖、破奚、步步括利八部,部众数千人,从扶余城西北举部南下,请求内附隋朝。杨坚将他们安置营州居住。大业年间时,瞒咄去世,突地稽代领其部众,官拜金紫光禄大夫。

    黄明远二征高句丽的时候,便将这些靺鞨人又迁移到幽州,使他们种地、居屋,加快汉化。而突地稽麾下近四千靺鞨精锐,也便成了幽州的官军。

    听闻黄明远以李靖为主帅出击突厥,众人皆是吃惊。虽然这一年来李靖训练新兵任务完成的很出色,还击败了卢明月部,但这并不足以使他担任北路军的主帅。

    在丰州系内,五万三千人的野战军,而且是独当一面,除了黄明祯、张文远、蔡知运、黄明离四人,从未有旁人统帅过。

    不少人对此感到质疑。

    此次北路军的战略地位重要,战斗环境恶劣。一个不慎,便可能是数万大军埋骨塞外,没人敢用这么大的代价让李靖去练手。

    今日黄明远的冒进,着实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

    黄明远却是知道,李靖虽然现在名声不显,但却名垂千古,闪耀整个中国古代史。他二十年磨一剑,只要宝剑出鞘,便是震惊天下的时刻,黄明远是毫不怀疑李靖可以圆满完成任务,否则他就不叫“军神”了。

    黄明远于是力排众议,通过了李靖的任命。

    李靖也有些眼眶通红,二十多年来,一次次壮志未遂,他以为自己已经淡定了,但现在看来,他血还未冷。

    北路军从塞外出击,黄明远则准备率南路军从飞狐径西进,直袭雁门,彻底堵住突厥人东逃的路线。

    南路诸军,包括龙骧军和幽州军一部,共计三万人。

    黄明远很清楚,此时前往雁门勤王的部队绝不会少,他身为主帅,自不会少指挥的军队,有三万核心部队,已经足够打这一仗。

    至于虎威军两万,黄明远则命刘云芳进入上谷郡,讨灭盘踞在这里的王须拔、魏刀儿这股反贼。

    大业九年一月,上谷(今河北省易县)人王须拔和结义兄弟魏刀儿、甄翟儿在上谷起事,其部众发展到十余万人。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魏刀儿自称历山飞。二人为了发展势力,秘密向突厥称臣,北连突厥,南寇燕、赵。

    现在救援天子要紧,讨灭各地的叛乱是以后的事情。但是问题便是王须拔占领的上谷郡的飞狐径是幽州前往河东最重要的通道,任其在此肆虐,则黄明远的后路都无法保证,物资运输将成为大问题,这是黄明远无法容忍的。

    至于幽州其余部队,约有两万人马,再加上刚由范愿部、李景部、投降的高开道贼匪整编的五千平州军,共计两万五千人,负责守卫整个幽州大本营。

    黄明远下完命令之后,便让众人各自准备,以最短的时间出击。这一仗若只论实力,突厥人是绝对比不过大隋的,战争的胜负关键是时间。

    黄明远下下达完命令,众人各自散去,陈远一个人留了下来。

    陈远对于黄明远的指挥有些疑虑,主要是通过塞外的情报得知,同罗部也参与了这次袭击天子的事件。

    黄明远的布置都是针对突厥人的,本来没有问题,但数万同罗部的军队也在其中,一旦不慎,为其所趁,则影响甚重。

    黄明远听了大笑。

    “仲长,你知道我这次从辽东返回中原,一共带了多少军队吗?”

    陈远不解,不就那一千骑兵吗?

    黄明远说道:“我这次可不仅仅只带了一千骑兵,而是带了整整十五万的部队!”

    左武卫三万,右侯卫三万,右屯卫三万。靺鞨人一万七千人;整编后的镇屯军七营两万一千人;整编后的怀义军两万人,整整十四万八千人。

    陈远大吃一惊,十几万军队,足以横扫整个河北。

    “那主公,那些军队何在?”

    黄明远笑道:“左武卫三万人马将会进入幽州,接管北面燕山防线,你只要派人守好拒马河南三关便是。右侯卫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驻扎,准备南渡东莱。至于其余十万人马,我命张文远统帅北征赛音山,准备给同罗斜也一个大礼,否则怎么对得起他千里迢迢南下长城呢?”

第三十四章 乱生于内

    风雨飘摇中的雁门城,自黄维烈突围之后,与外界再无联系。
    始毕可汗知城中有人走脱,隋军援兵不久之后便至,于是更加加紧攻打雁门城,以求早日生擒杨广。
    围城的突厥、铁勒诸部,约有十几万人,将整个雁门城包围的密不透风。
    光看胡虏这架势,就是以精锐护着杨广突围也不可能了。宇文述因此满是抱怨没早些突围,杨广也有些后悔听从了坚守的建议。
    众人惧不敢说话,杨广便将责任推到众人头上,苏威等几个丞相,也多受责备。
    往日杨坚、杨广父子赐给了突厥不少的工匠,这次突厥人利用这些工匠,制造了大批的攻城器具,攻城能力大为提升。
    这日突厥人便架着云梯搭到雁门城的城头,突厥人攀着云梯登上城墙。
    突厥人从数处破围,雁门城形势紧张。眼看城池不保,来护儿甚至亲自带着城中的内侍、民壮赶到城头上救援。双方在北面城墙上打的血流成河,最后隋军拼死才挡住对方的攻击,毁掉了突厥人的云梯。
    而大隋代州总管范安贵在此战中力战而死。杨广追授范安贵为左光禄大夫,赠左侯卫大将军。
    范安贵战死后,北面城墙吃紧,来护儿乃亲自率领部队在北门御敌,又命卫尉卿黄玠为救应使,负责援助四门。
    此时的雁门城,在突厥人的日夜围攻之下,已经岌岌可危了。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有时候危急的时候,连夫妻都不一定靠得住,更何况是君臣。眼看连天子都将要朝不保夕,城中的众人自然是各有想法了。
    几乎没多少人愿意为杨广殉葬,无论是在杨广的改革中被损害的还是得利的。当然除了一小部分杨广提拔的心腹,几乎没有人在杨广的改革中受益。杨广做的开运河、兴科举等历史贡献,早就被无休止的劳役、暴政所遮掩。
    天下动乱日久,民不聊生,已经使得杨广丧失尽了人心。
    正如《红楼梦》里探春说得,“可知咱们这样大族人家,若被人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古人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乱生于外不可怕,乱生于内,国家才是要亡了。
    此次的雁门之围,虽然是始毕可汗背叛大隋,突袭天子车驾而导致的,但是没有大隋内部一干人等的佐助,始毕可汗也是很难成功的。
    窦抗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但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其余关陇家族希望杨广死在塞外的,不知道有多少。
    城头之上,打得激烈。城中一处宅子中,一众人商量的也激烈。
    如果有人来到这里,会突然发现鸿胪少卿柳謇之、原城阳郡公左翊卫校尉李安远、奉车都尉贺若祥、虎牙郎将贺若协、太子左虞侯率司马乞伏周、尚书主爵郎皇甫偲等人俱在。
    这些人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很多人相互之间还不睦,谁能想到众人会坐在一起商量造反之事。
    几人之中,柳謇之是柳述的堂弟,后来做过齐王杨暕的长史,杨暕被问罪的时候,柳謇之也被迁怒除名,直到征高句丽的时候才得以复职;李安远其父李彻乃大隋名将,高颎党,开皇十九年坐罪处死;贺若祥、贺若协是贺若弼的堂弟;乞伏周之父乞伏慧,大隋老将,伐吐谷浑时,因招待不周,坐罪除名;皇甫偲之父皇甫绩,杨坚谋士,有定策之功,杨坚上位之后,却把篡位的罪名推给了皇甫绩等人,自言‘微刘昉、郑译及贲、柳裘、皇甫绩等,则我不至此。然此等皆反覆子也。’
    其余诸人,也几乎都是曾经显赫而现在不得志的家族中人。
    众人的官职虽然不是太高,但却盘踞在朝野内外的各个位置。除了黄明远麾下的军队,会尽量清理这些关陇贵族子弟,就连天子的亲军里面,也是充斥着大量的关陇将领。
    这也是大隋的现状,杨广将关陇的枝叶嘁哩喀喳都砍掉了,但对方枝干却仍存。杨广给了关陇世家重重一击,但却失去了再次出手的机会。
    众人有和窦抗密谋联络突厥的,有自发组织想找杨广报仇的,也有准备参与到其中浑水摸鱼的。
    最后尚书主爵郎皇甫偲穿针引线,将对杨广不满的众人全部集结在一起。
    会议一开始,便充满了火药味。
    众人并不反对联合突厥,因为关陇贵族的将领,本就多出身胡人。而即使是汉人的,祖先效忠的宇文家也是胡人。
    他们在乎的是维持利益集团,而不是谁当天子。
    但众人争论点在于如何处置杨广。
    贺若祥、贺若协等人认为打开城门,引突厥军入城便可,以突厥人为主,他们为辅。
    而乞伏慧、李安远则认为可以率部杀入天子行宫,挟持杨广,再号令各军,与突厥人谈判。他们主张争取主动权。
    但众人的实力实在不足。
    守卫四门的主将来护儿、赵才、樊子盖等人,都是杨广的心腹。至于张瑾,则素来胆小,恐不敢轻易参与此事。
    众人反复争论,最后皇甫偲认为,攻打天子行宫,实在是太弄险,一旦失败,则死无葬身之地。不若引突厥人入城稳妥。
    皇甫偲又献计,众人可趁机挟持守卫西门的张瑾,张瑾必不会死战,他们则趁机打开城门。同时获得一支军队,等和突厥人会谈时也能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皇甫偲还建议,趁乱弄死杨广。
    只要杨广一死,还在长安的一些关陇重臣,便可趁机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彻底将杨广的乱政给废除掉。
    对于突厥人是否会因此进入中原,众人并不担心。
    就像后世那些清流一直强调的,“众正盈朝”,奸邪自会退让。况且下一任天子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谁当天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众人之中,皇甫偲最为活跃,多次献计,又负责协调众人的关系,渐成领头人物。乞伏慧、李安远等人也有心抢夺主导地位,但他们的计划支持者太少,考虑到他们没把握攻破行宫,最后只得同意皇甫偲的建议。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